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15c 页
维摩经疏记卷下
天台沙门 湛然 述
* 净名疏卷第十七
为从下约生灭者生灭是行行即智断就此双定亦
云玄作三意者亦三教也所以此中但三教者大破
小故若以如生下次双难中就能破三教一一皆先
立当教理以为得记之情执也一一皆为净名难破
初难破通中先约如体次复次下约四句破体乃约
理四句从事事理虽二推使不二也事理即是智境
相依随理偏圆皆有事理通教一往其事则同而理
异者理一向异何须置疑事虽云同仍有小别是故
文致一往之言言小别者界内外殊复次若由等者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16a 页 X18-0916.png
前以理约行今以事约行今问何意通别缘修为自
圆教则以真为自耶乃此准前释文为问问法华玄
文明车体中藏别二教以缘为自通圆二教以真为
自与此不同其义何耶答亦不相违但意各别法华
玄文且在权理界内界外权实各别故使内外各有
即离即者初心即得真理乘理至故故用真理为自
为体非实理故不得为自故藏通理并皆为他由此
因缘依之问起问通教等真既未极故曰断无还从
智生故云他耳然复别教应须纵容更云二义以申
其旨地前一向以真为他登地亦容以真为自但别
得名多非登地是故今文不以为自故大涅槃等者
佛即真智法即真理此證證道无复自他故教道中
真非实说亦真为自须有二义者从理二者破计言
从理者智尚本有况复境耶故修性合时必从本说
故从本说名为自生乃至双非理性本无自他故也
二破计者还须依理理非自他何得计四前之二教
唯有破计故后二教皆依远理若一切法如至无情
之法佛不授记者此乃引异而难于同况复此中且
从破说若从立义无非授记一切诸法得记何爽依
尚可记正何所论净名今且寄衍权教以不记法而
难于记纯依圆教何所难耶故圆教中在果既其依
正不二事理不二理既圆具记亦何疑果有因无无
常果耳况大涅槃下引證者大旨亦然故亦且从权
教以说三次约贤圣如并者小乘贤圣权无记义实
圆教则以真为自耶乃此准前释文为问问法华玄
文明车体中藏别二教以缘为自通圆二教以真为
自与此不同其义何耶答亦不相违但意各别法华
玄文且在权理界内界外权实各别故使内外各有
即离即者初心即得真理乘理至故故用真理为自
为体非实理故不得为自故藏通理并皆为他由此
因缘依之问起问通教等真既未极故曰断无还从
智生故云他耳然复别教应须纵容更云二义以申
其旨地前一向以真为他登地亦容以真为自但别
得名多非登地是故今文不以为自故大涅槃等者
佛即真智法即真理此證證道无复自他故教道中
真非实说亦真为自须有二义者从理二者破计言
从理者智尚本有况复境耶故修性合时必从本说
故从本说名为自生乃至双非理性本无自他故也
二破计者还须依理理非自他何得计四前之二教
唯有破计故后二教皆依远理若一切法如至无情
之法佛不授记者此乃引异而难于同况复此中且
从破说若从立义无非授记一切诸法得记何爽依
尚可记正何所论净名今且寄衍权教以不记法而
难于记纯依圆教何所难耶故圆教中在果既其依
正不二事理不二理既圆具记亦何疑果有因无无
常果耳况大涅槃下引證者大旨亦然故亦且从权
教以说三次约贤圣如并者小乘贤圣权无记义实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16b 页 X18-0916.png
教具如法华经也故四味中著诸法如及记小乘则
为如来绮语之过故知净名不可即用法华经意故
且还依方等部难问若尔何不用于方等中圆反以
诸法无如为并答还是方等带别之圆故亦未得彰
灼向说华严初顿理无馀说寻此结文正用圆教释
者初总释中虽有多意或三诃一或一诃三故今收
之明文正意问何以破约三教亦可应云那用四教
但三藏教生门破竟故此文中不复重述问只应更
约通别二教何以破圆答前总释中巳料简竟圆人
破于语见等三今文答中但通云执答大论等者佛
虽复说性常离著今恐有著是故须破若以诱论佛
亦自诱何但弥勒然佛必无能化想著虽诃弥勒能
化想著意令天子执记念祛若舍执心转权归实大
经者执得权记执即名邪此义具为智论破者广破
三藏菩萨因果具如止观记破如金刚等者经虽具
三今且通破是故今文以别圆破皆云不可以身心
得言不可身心得者身声是色举色例心复次下以
前未立故更立之故前等者重将前破以示此立即
破中立四种相融十六相者只是四教一十六门执
异成机故以门逗元知实相本无十六不观不行等
者此望下文断德释义乃是反名而用释义何者观
名智德不观名断不行亦尔例之可知亦可应云不
断名断不智名智凡诸释义皆有其势若立中破即
从反释若破中立应从顺说正明有智即是菩提即
为如来绮语之过故知净名不可即用法华经意故
且还依方等部难问若尔何不用于方等中圆反以
诸法无如为并答还是方等带别之圆故亦未得彰
灼向说华严初顿理无馀说寻此结文正用圆教释
者初总释中虽有多意或三诃一或一诃三故今收
之明文正意问何以破约三教亦可应云那用四教
但三藏教生门破竟故此文中不复重述问只应更
约通别二教何以破圆答前总释中巳料简竟圆人
破于语见等三今文答中但通云执答大论等者佛
虽复说性常离著今恐有著是故须破若以诱论佛
亦自诱何但弥勒然佛必无能化想著虽诃弥勒能
化想著意令天子执记念祛若舍执心转权归实大
经者执得权记执即名邪此义具为智论破者广破
三藏菩萨因果具如止观记破如金刚等者经虽具
三今且通破是故今文以别圆破皆云不可以身心
得言不可身心得者身声是色举色例心复次下以
前未立故更立之故前等者重将前破以示此立即
破中立四种相融十六相者只是四教一十六门执
异成机故以门逗元知实相本无十六不观不行等
者此望下文断德释义乃是反名而用释义何者观
名智德不观名断不行亦尔例之可知亦可应云不
断名断不智名智凡诸释义皆有其势若立中破即
从反释若破中立应从顺说正明有智即是菩提即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16c 页 X18-0916.png
是摩诃般若者此从三德中般若立有名于二因中
即名为了于二严中即名为智馀一切法准之可知
心心数法不行者以證真空为行般若者以證不行
四教明至及一切法者若准四教二严之外则无复
法今以人天及一毫等得名一切下去例尔离四门
等者既云缘修即三教之四门也言一切妄想者具
如前文灭诸相中障是菩提等者凡云障者不过此
二即是上求及以下化上求兼自下化唯他平等法
界菩提理也诸佛不行此破方便教中自行佛不度
生者即破方便教中化他少说断者菩提名智今释
菩提不多言断故二十九中但有今断由少复杂故
不分章所以然者欲明圆文智断不二若有方便偏
教所明至对内意根即是二者权教初心不离情想
不知意根是菩提以有能对及所对故圆教至非智
来会理者从初发心智与理俱由智从理因果义同
岂从智因来契理果而不与合者一者无明不尽二
者无明体如次下七番即是不可以身心得等者前
文巳破身心得竟今复言者前一向破今明相即得
即名为了于二严中即名为智馀一切法准之可知
心心数法不行者以證真空为行般若者以證不行
四教明至及一切法者若准四教二严之外则无复
法今以人天及一毫等得名一切下去例尔离四门
等者既云缘修即三教之四门也言一切妄想者具
如前文灭诸相中障是菩提等者凡云障者不过此
二即是上求及以下化上求兼自下化唯他平等法
界菩提理也诸佛不行此破方便教中自行佛不度
生者即破方便教中化他少说断者菩提名智今释
菩提不多言断故二十九中但有今断由少复杂故
不分章所以然者欲明圆文智断不二若有方便偏
教所明至对内意根即是二者权教初心不离情想
不知意根是菩提以有能对及所对故圆教至非智
来会理者从初发心智与理俱由智从理因果义同
岂从智因来契理果而不与合者一者无明不尽二
者无明体如次下七番即是不可以身心得等者前
文巳破身心得竟今复言者前一向破今明相即得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17a 页 X18-0917.png
而不得不得而得下去诸句一切悉然言无处者方
便教中心为能依依于身土是故以色名之为处亦
可身心俱名为处观智即是能依法也离所依外无
别能依假名等者观假即理理摄一切不同小乘观
无我等次命光严童子中至即其事也者如云非青
见青等也藏别但有色心之光者方便教中不说理
具是故不云第一义光言色心者光既即是色从色
放光但可云色心即偏真由偏真故故无心光第一
义光即圆真也然第一义非不由色全色是心从心
为本小乘不即致分色心应细约教一一分别别教
不与前二合明仍云亦尔者地同于未见心光不无
小异故别言之故唯有之言简于三教童子至名童
真者若约别教且在七住今从圆文必不全尔但是
且借童真名耳故圆初住即得无染童真位也初明
出入相逢者先约事释次若约内行解下即约理解
若迷若悟无异路故如人迷故以东为西迷悟人殊
理路一也若从示迹以为解者光严从实而示权不
出而出净名从权以示实不入而入为欲说圆教至
事迹者唯欲说于圆理故耳故圆教中能表之事亦
破皆令入实故也天衣七宝虚空等座并出胜天王
经(检)燋炷具如止观记中意明燋炷但是断位今则
非果理不离果理虽非因理不离因理为道场也是
故断非初后不离初后依之任运自得道场答诸方
便教一往约观者观义犹疏但是附理方便至为例
便教中心为能依依于身土是故以色名之为处亦
可身心俱名为处观智即是能依法也离所依外无
别能依假名等者观假即理理摄一切不同小乘观
无我等次命光严童子中至即其事也者如云非青
见青等也藏别但有色心之光者方便教中不说理
具是故不云第一义光言色心者光既即是色从色
放光但可云色心即偏真由偏真故故无心光第一
义光即圆真也然第一义非不由色全色是心从心
为本小乘不即致分色心应细约教一一分别别教
不与前二合明仍云亦尔者地同于未见心光不无
小异故别言之故唯有之言简于三教童子至名童
真者若约别教且在七住今从圆文必不全尔但是
且借童真名耳故圆初住即得无染童真位也初明
出入相逢者先约事释次若约内行解下即约理解
若迷若悟无异路故如人迷故以东为西迷悟人殊
理路一也若从示迹以为解者光严从实而示权不
出而出净名从权以示实不入而入为欲说圆教至
事迹者唯欲说于圆理故耳故圆教中能表之事亦
破皆令入实故也天衣七宝虚空等座并出胜天王
经(检)燋炷具如止观记中意明燋炷但是断位今则
非果理不离果理虽非因理不离因理为道场也是
故断非初后不离初后依之任运自得道场答诸方
便教一往约观者观义犹疏但是附理方便至为例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17b 页 X18-0917.png
者仍约当分初四番一往竖等者所以不与后二十
五番总名广者横竖别故此三心如磁石等者任运
意也显住任运上求下化华严等者引成正觉以證
直心云是道场及真实性證无虚假法华经叹五品
等者至五品位必至六根邻于初住分真道场具发
万行等者自行化他俱得名行自然流入者海亦證
深具如前释净土中分别者同是取土利物道场岂
非当得成佛之处六度中一一皆云法身者六度悉
能满法身故然但用对治以为能依故一一句皆是
所依所依即是真法身也又智中但四者智无世间
耳亦且从于出世智说故可例前通用五也慈等四
等巳下一一皆须从圆以释语似方便释成圆显出
法性真净六根者入初住时六根俱十六根即是六
通故也乃能出等者除入胜处也言能出二乘等者
小从大出大必具小故今开之皆令成大以其因中
等者因中用于小乘八解脱后转入大见八解理一
一地中具足佛性是故转名解脱也后用利物还依
本习随宜设化以一切法得入中巳悉具难思化他
之行心之与法俱名行也故成二十五三昧中胜妙
解脱也方便是道场等者方便即实道道存焉多闻
是道场者自治治他俱得名为如闻行也除倒显性
悉破八也言显发者即于文字而达至理释道场义
一一皆云初心菩萨者道场即是从果立名今通于
因故并云初发心发心毕竟二不别故亦可以六即
五番总名广者横竖别故此三心如磁石等者任运
意也显住任运上求下化华严等者引成正觉以證
直心云是道场及真实性證无虚假法华经叹五品
等者至五品位必至六根邻于初住分真道场具发
万行等者自行化他俱得名行自然流入者海亦證
深具如前释净土中分别者同是取土利物道场岂
非当得成佛之处六度中一一皆云法身者六度悉
能满法身故然但用对治以为能依故一一句皆是
所依所依即是真法身也又智中但四者智无世间
耳亦且从于出世智说故可例前通用五也慈等四
等巳下一一皆须从圆以释语似方便释成圆显出
法性真净六根者入初住时六根俱十六根即是六
通故也乃能出等者除入胜处也言能出二乘等者
小从大出大必具小故今开之皆令成大以其因中
等者因中用于小乘八解脱后转入大见八解理一
一地中具足佛性是故转名解脱也后用利物还依
本习随宜设化以一切法得入中巳悉具难思化他
之行心之与法俱名行也故成二十五三昧中胜妙
解脱也方便是道场等者方便即实道道存焉多闻
是道场者自治治他俱得名为如闻行也除倒显性
悉破八也言显发者即于文字而达至理释道场义
一一皆云初心菩萨者道场即是从果立名今通于
因故并云初发心发心毕竟二不别故亦可以六即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17c 页 X18-0917.png
而分别之然此四菩萨初二约果后二因者亦表初
后不二故耳第三结成者初文开章即云结释此中
从便即云结成结只是成耳。
* 净名疏卷第十八
次命持世中云大论明帝释多著欲为说十五种观
门既破欲巳仍令转教说于般若亦是三德者常依
法身般若慧命解脱法财五种三坚未知说何也者
既破天乐只应为说三藏三坚但天主机难可定判
破欲之后岂必藏耶俱通四机故未定判魔即自等
者自照一理具足三千故令魔及女机熟至持世所
睹净名讥即是调他界内外魔也空声三释并无去
取者巳如前文阿难中释降魔伏众魔者净名寄此
潜讥魔众以示天女住宫之仪乐净佛国土者一切
皆是佛土之行此中别示净土言者即此别示是通
示也恐诸天女未有菩萨净佛土缘乐成就相好者
相好即是取土之身诸方便教行时非證时前二人
二教行證可知别教地前名为行时未见中道不名
證时若小證者通教七地及两二乘亦可粗通两教
后不二故耳第三结成者初文开章即云结释此中
从便即云结成结只是成耳。
* 净名疏卷第十八
次命持世中云大论明帝释多著欲为说十五种观
门既破欲巳仍令转教说于般若亦是三德者常依
法身般若慧命解脱法财五种三坚未知说何也者
既破天乐只应为说三藏三坚但天主机难可定判
破欲之后岂必藏耶俱通四机故未定判魔即自等
者自照一理具足三千故令魔及女机熟至持世所
睹净名讥即是调他界内外魔也空声三释并无去
取者巳如前文阿难中释降魔伏众魔者净名寄此
潜讥魔众以示天女住宫之仪乐净佛国土者一切
皆是佛土之行此中别示净土言者即此别示是通
示也恐诸天女未有菩萨净佛土缘乐成就相好者
相好即是取土之身诸方便教行时非證时前二人
二教行證可知别教地前名为行时未见中道不名
證时若小證者通教七地及两二乘亦可粗通两教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18a 页 X18-0918.png
学地次命善得中云关河旧解者观今文意不取此
解释弟子中前诃弟子巳久除邪今诃菩萨须与异
小此乃以圆而诃于偏或圆诃藏是故不取其行淫
祀善得既是等者今但云菩萨不分教别准诸文意
故唯须圆四别问法施之会等者文但略法施而巳
经但对财而云法施其旨难辨故须问起然向疏文
虽说财中有法之理未是彰灼示其观门今欲双明
故亦须问答中云备有两义义通于四即理唯圆故
约法论财用施一切受者无不咸沾法门法既无涯
施亦无限以此传化如无尽故灯此非正意义立而
巳故云亦有以三教心不能即故故三教理理外论
事事不见理不称圆宗及但约观以为解释出没者
有无也只圆教中于诸经论有无不定何但前之三
教文耶故四教文并得名为出没不定十法界至一
切法者问双照即是施十法界然施十界有何功德
九界若非何以施彼九界若是用佛界为答若事若
理皆有胜益所言事者断六界法与其四界与其断
法故名为施后四界中卷权归实渐与不定事理皆
然所言理者十界之理同在一心不一不多不无不
有十即是百百即是千千即三千而空假中故空假
中咸名理法法不出事故号法财以法融财以财引
法用施于彼名为法施故法在财名波罗蜜如意珠
譬思之可知复次下亦令用权助不思议即如法华
异方便等通望众人亦名一切迹中善得等者若尔
解释弟子中前诃弟子巳久除邪今诃菩萨须与异
小此乃以圆而诃于偏或圆诃藏是故不取其行淫
祀善得既是等者今但云菩萨不分教别准诸文意
故唯须圆四别问法施之会等者文但略法施而巳
经但对财而云法施其旨难辨故须问起然向疏文
虽说财中有法之理未是彰灼示其观门今欲双明
故亦须问答中云备有两义义通于四即理唯圆故
约法论财用施一切受者无不咸沾法门法既无涯
施亦无限以此传化如无尽故灯此非正意义立而
巳故云亦有以三教心不能即故故三教理理外论
事事不见理不称圆宗及但约观以为解释出没者
有无也只圆教中于诸经论有无不定何但前之三
教文耶故四教文并得名为出没不定十法界至一
切法者问双照即是施十法界然施十界有何功德
九界若非何以施彼九界若是用佛界为答若事若
理皆有胜益所言事者断六界法与其四界与其断
法故名为施后四界中卷权归实渐与不定事理皆
然所言理者十界之理同在一心不一不多不无不
有十即是百百即是千千即三千而空假中故空假
中咸名理法法不出事故号法财以法融财以财引
法用施于彼名为法施故法在财名波罗蜜如意珠
譬思之可知复次下亦令用权助不思议即如法华
异方便等通望众人亦名一切迹中善得等者若尔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18b 页 X18-0918.png
本地善得此会自知法施之理但为受者其心未融
故重请之成受者解符成之义其理宛然净名元示
财中之法意令后代行者说者观文对境皆须约财
论法故也若离财等者三教于财必无其法以财施
人至一切法者问诸佛菩萨深位之人何尝离于以
财导法众生受用地水火风任运常蒙佛菩萨益诸
佛菩萨不可数知受用时长众生久益如何更令凡
夫假想如是作者所益几何况复反隐佛菩萨术答
其义实尔然须晓宗先荷圣恩兼蒙凡益但化物之
式譬若征夫大阵难当理藉多战良将虽强不容独
致傍资散健并力共攻散健获勋功由将术况设未
破贼教练何嫌卒急施兵拔健为将纵未全可勉强
砺器方堪不难故诸佛菩萨无始运慈而诸众生亦
无始沾化以是得知众生难化常处生死受苦时长
忽感应道交乃彼此兼益况复众生亦有先修净土
行者彼彼弘愿更互相熏彼彼相资至果方益即受
化者共别不同彼我悉然深可思也故一佛出世众
圣咸臻须达老婢例之可见生功德智慧之法身也
者法施缘了即显同体之法身也无施无受等者意
明大舍等无缘慈是故彼此皆云无也故以四种不
可说法名为平等即是大舍之体理也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众生等者于此舍中慈悲喜三即是度心舍
中无著即是不度然四与六及诸杂行一一皆是独
头法施为欲相成故并列耳二约六度正行者前四
故重请之成受者解符成之义其理宛然净名元示
财中之法意令后代行者说者观文对境皆须约财
论法故也若离财等者三教于财必无其法以财施
人至一切法者问诸佛菩萨深位之人何尝离于以
财导法众生受用地水火风任运常蒙佛菩萨益诸
佛菩萨不可数知受用时长众生久益如何更令凡
夫假想如是作者所益几何况复反隐佛菩萨术答
其义实尔然须晓宗先荷圣恩兼蒙凡益但化物之
式譬若征夫大阵难当理藉多战良将虽强不容独
致傍资散健并力共攻散健获勋功由将术况设未
破贼教练何嫌卒急施兵拔健为将纵未全可勉强
砺器方堪不难故诸佛菩萨无始运慈而诸众生亦
无始沾化以是得知众生难化常处生死受苦时长
忽感应道交乃彼此兼益况复众生亦有先修净土
行者彼彼弘愿更互相熏彼彼相资至果方益即受
化者共别不同彼我悉然深可思也故一佛出世众
圣咸臻须达老婢例之可见生功德智慧之法身也
者法施缘了即显同体之法身也无施无受等者意
明大舍等无缘慈是故彼此皆云无也故以四种不
可说法名为平等即是大舍之体理也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众生等者于此舍中慈悲喜三即是度心舍
中无著即是不度然四与六及诸杂行一一皆是独
头法施为欲相成故并列耳二约六度正行者前四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18c 页 X18-0918.png
及杂无非正行然在诸教多皆列六故六摄诸六为
菩萨之正行也约四等者四若得六方称兼怀教化
众生去约三脱者即以空等对化生等既是圆行应
具一切对虽只尔不必全然互对亦成圆行故也用
互对意一一释之令成圆义方称教旨起于慧业者
此亦复与诸文不等诸智文对或云因果今乃以慧
而荡于智如是善男子者如前诸句一一皆须约圆
施心细辨相状具如前章明诸教意来入此中寄法
华说述其观旨悉入法门观财如法方称此中诸科
文旨若唯消法相何能涉于财中法耶法施既迷亦
不达于菩提道场及法乐等如今消释方表其事是
故不与贪等相应乃至不与无量相应唯与一实不
受冥合波罗门发心者此最利根是故于中别标其
发。
* 净名疏卷第十九
前明净名托疾等者即指前来两节文也方便品中
广为诸来问疾者说此有二义近为俗众当座之益
远为后时印定成经即方便品初料简文是次弟子
菩萨之正行也约四等者四若得六方称兼怀教化
众生去约三脱者即以空等对化生等既是圆行应
具一切对虽只尔不必全然互对亦成圆行故也用
互对意一一释之令成圆义方称教旨起于慧业者
此亦复与诸文不等诸智文对或云因果今乃以慧
而荡于智如是善男子者如前诸句一一皆须约圆
施心细辨相状具如前章明诸教意来入此中寄法
华说述其观旨悉入法门观财如法方称此中诸科
文旨若唯消法相何能涉于财中法耶法施既迷亦
不达于菩提道场及法乐等如今消释方表其事是
故不与贪等相应乃至不与无量相应唯与一实不
受冥合波罗门发心者此最利根是故于中别标其
发。
* 净名疏卷第十九
前明净名托疾等者即指前来两节文也方便品中
广为诸来问疾者说此有二义近为俗众当座之益
远为后时印定成经即方便品初料简文是次弟子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19a 页 X18-0919.png
品初云自念寝疾于床等具如前文五种利益今欲
总以前二处文而为室外室外弹诃者问何以不云
世界悉耶答二门各须先欢喜巳方可为说二门共
有是故不论问第一义理亦是共有何以明之答虽
即共有有入不入而于求入者故须说之又世界一
种有则不定若第一义一向须有是故须说权谋者
明方便品处处现身即其事也问应云无谋之权何
以更得云权谋耶答无谋即是大权谋也大像无形
大音希声故知不思议之权谋即希声无形云大形
声也前巳用一四教等者言凡夫者指方便品言二
乘者指弟子品诸偏菩萨者指菩萨品问只应合云
以圆折伏而云四者何耶答诃凡用藏诃小用衍斥
大用圆或展转诃故须用四今叹等者即指文殊称
叹净名令修等者即指调伏慰喻之文及下四品人
不思议指不思议品得见净刹即指香积阿閦佛品
言及下五品者至文中各随其品不出折摄此又为
五者亦与前品五义意同而但与前名异义别亦可
应云名同义异以文殊受命亦依文殊各随五别于
此须与前文辨别亲承者向虽闻述被诃之事但可
罔像才信而巳若见神变并闻智辩得益不轻故须
随从随障尽者缘谓缘集障即宿障缘集但二障必
具三以同居中分净秽故是故于障必须分三若二
乘人巳入位者亦可从于显露教说复亦须云令显
入位者成于生苏在第四意中为后弄引者是各生
总以前二处文而为室外室外弹诃者问何以不云
世界悉耶答二门各须先欢喜巳方可为说二门共
有是故不论问第一义理亦是共有何以明之答虽
即共有有入不入而于求入者故须说之又世界一
种有则不定若第一义一向须有是故须说权谋者
明方便品处处现身即其事也问应云无谋之权何
以更得云权谋耶答无谋即是大权谋也大像无形
大音希声故知不思议之权谋即希声无形云大形
声也前巳用一四教等者言凡夫者指方便品言二
乘者指弟子品诸偏菩萨者指菩萨品问只应合云
以圆折伏而云四者何耶答诃凡用藏诃小用衍斥
大用圆或展转诃故须用四今叹等者即指文殊称
叹净名令修等者即指调伏慰喻之文及下四品人
不思议指不思议品得见净刹即指香积阿閦佛品
言及下五品者至文中各随其品不出折摄此又为
五者亦与前品五义意同而但与前名异义别亦可
应云名同义异以文殊受命亦依文殊各随五别于
此须与前文辨别亲承者向虽闻述被诃之事但可
罔像才信而巳若见神变并闻智辩得益不轻故须
随从随障尽者缘谓缘集障即宿障缘集但二障必
具三以同居中分净秽故是故于障必须分三若二
乘人巳入位者亦可从于显露教说复亦须云令显
入位者成于生苏在第四意中为后弄引者是各生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19b 页 X18-0919.png
净国者具如前文佛国品中尔前等者前据未转者
也亦容巳有根转之人及秘密悟上下文相一切皆
然言不累施文偏事具故且从显一往以说若至大
品等者此文亦依次第以说不可准前转教观等前
既总撮大旨巳竟下去处处一切且别复须述意故
云利根发时不定具如前说五为还佛所结定成经
者不云印定而云结者结即印也所言结者大士化
事其功方毕收束机宜理在成教故云结也对佛印
定前后等者问印前可尔何须云后答非庵园后名
之为后前虽闻述而嘿印之未知嘿意其旨何在至
后入室累闻胜因复见大士施多权变入室之后故
云后耳如是等事理不容易故藉如来对众印可复
假天帝发誓愿弘通佛复述成令传后代准此必须
重至庵园诸菩萨至如两磓云二乘但云菩萨者亦
是互为砧磓而巳以力等故得两磓名必不可云两
砧故也言互为者如初入室文殊设问而净名答至
观众生净名乃令文殊说法及不二门更互说嘿为
二圣利物之式亦可得云文殊以言说之磓扣于净
名真理之砧乃成中间称教之益始会砧磓理教之
用瘵亦病也贪欲至一身者前之三分引经义立等
分对身者稍似身耳虽乃从义义通于实实由于心
理必然也夷平也经云等者如瑞应经也问何不云
生答三由于生生亦由三故不别出通今一往等者
通别二义于理方成何者由此三毒通感于身别对
也亦容巳有根转之人及秘密悟上下文相一切皆
然言不累施文偏事具故且从显一往以说若至大
品等者此文亦依次第以说不可准前转教观等前
既总撮大旨巳竟下去处处一切且别复须述意故
云利根发时不定具如前说五为还佛所结定成经
者不云印定而云结者结即印也所言结者大士化
事其功方毕收束机宜理在成教故云结也对佛印
定前后等者问印前可尔何须云后答非庵园后名
之为后前虽闻述而嘿印之未知嘿意其旨何在至
后入室累闻胜因复见大士施多权变入室之后故
云后耳如是等事理不容易故藉如来对众印可复
假天帝发誓愿弘通佛复述成令传后代准此必须
重至庵园诸菩萨至如两磓云二乘但云菩萨者亦
是互为砧磓而巳以力等故得两磓名必不可云两
砧故也言互为者如初入室文殊设问而净名答至
观众生净名乃令文殊说法及不二门更互说嘿为
二圣利物之式亦可得云文殊以言说之磓扣于净
名真理之砧乃成中间称教之益始会砧磓理教之
用瘵亦病也贪欲至一身者前之三分引经义立等
分对身者稍似身耳虽乃从义义通于实实由于心
理必然也夷平也经云等者如瑞应经也问何不云
生答三由于生生亦由三故不别出通今一往等者
通别二义于理方成何者由此三毒通感于身别对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19c 页 X18-0919.png
非无通造为善引通文以成别也若因中下云强弱
者重强轻弱四约云等者虽复横论又更竖摄如有
馀土虽有藏通五人生彼至彼复无藏通之名其教
既谢位名亦失终未见别理即别地前彼土尅实但
有别圆二种人也从渐教说藏通初转或且入别初
转岂容全不入圆但是附文而从别说答分无为缘
集等者名同体别即与界内三界爱见四名分同其
体则与界内永别况复界外方便说耶答曰亦有变
易等者唯轻无重故但云通言具有地等四大及生
等四苦但彼苦果与心体同以从贪等得四大名故
便生等念念变易故以变易故名为生死以有生死
任运老病问曰至有之者所以不问生死苦者变易
生死诸教盛谈所以但疑老病苦耳亦名因缘者但
未见理故属因缘故与界内名同体异即法性为因
无明为缘答既有等者既许生死何妨四大四大既
别故引大品一切法趣及以不为老死所迁此明等
觉分尚云得不迁之理而犹名为界外四大同体别
其理不疑古来不知此文难会若不得今意如何能
者重强轻弱四约云等者虽复横论又更竖摄如有
馀土虽有藏通五人生彼至彼复无藏通之名其教
既谢位名亦失终未见别理即别地前彼土尅实但
有别圆二种人也从渐教说藏通初转或且入别初
转岂容全不入圆但是附文而从别说答分无为缘
集等者名同体别即与界内三界爱见四名分同其
体则与界内永别况复界外方便说耶答曰亦有变
易等者唯轻无重故但云通言具有地等四大及生
等四苦但彼苦果与心体同以从贪等得四大名故
便生等念念变易故以变易故名为生死以有生死
任运老病问曰至有之者所以不问生死苦者变易
生死诸教盛谈所以但疑老病苦耳亦名因缘者但
未见理故属因缘故与界内名同体异即法性为因
无明为缘答既有等者既许生死何妨四大四大既
别故引大品一切法趣及以不为老死所迁此明等
觉分尚云得不迁之理而犹名为界外四大同体别
其理不疑古来不知此文难会若不得今意如何能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0a 页 X18-0920.png
释观音品中果报烦恼火水风别既云名同下之二
土不名因缘者从粗从别别受名耳若从因缘理无
不通从痴有爱等者故等觉中一分无明亦名痴爱
从此痴爱感等觉地前一品生死乃能为物受痴爱
生若不尔者感应之道不同设化之仪未普故金刚
下引證无明亦名痴爱此取无有等者此中唯取此
之两位以为中下所言或者一由等觉有无不定若
有即取以为无后若无即指十地之位虽名有后若
无等觉家之十地终名无后并取无后一位为常寂
光菩萨居也若依仁王于无等觉位中以立二生既
不立等觉但云十地位中有三生也则立法云而为
始生准此但取住生终生以为寂光以始生者让为
实报故云因缘此别教为便者以依仁王故不立三
十心为断无明位又法云一地而分三品故成别也
况有教无人未可依用今对寂光依圆教故圆教三
十心皆是因缘虽作此解亦未可定用者向来虽对
别圆两教及等觉有无以立中下寂光之义未若唯
立上品为定况复暂借摄师之名问龙树等者此问
意者由用有后生死等言是摄师义是故且推以属
天亲答意虽尔然一家所用龙树为宗从圣行生天
梵等者由因證理从理起用用又指因故云圣行乃
至而起问天既是證何名为行答从天起行故名天
行故天行位在于地住验知从于别圆二种圣行而
生婴儿行下释于病婴二行所以若此下明于二行
土不名因缘者从粗从别别受名耳若从因缘理无
不通从痴有爱等者故等觉中一分无明亦名痴爱
从此痴爱感等觉地前一品生死乃能为物受痴爱
生若不尔者感应之道不同设化之仪未普故金刚
下引證无明亦名痴爱此取无有等者此中唯取此
之两位以为中下所言或者一由等觉有无不定若
有即取以为无后若无即指十地之位虽名有后若
无等觉家之十地终名无后并取无后一位为常寂
光菩萨居也若依仁王于无等觉位中以立二生既
不立等觉但云十地位中有三生也则立法云而为
始生准此但取住生终生以为寂光以始生者让为
实报故云因缘此别教为便者以依仁王故不立三
十心为断无明位又法云一地而分三品故成别也
况有教无人未可依用今对寂光依圆教故圆教三
十心皆是因缘虽作此解亦未可定用者向来虽对
别圆两教及等觉有无以立中下寂光之义未若唯
立上品为定况复暂借摄师之名问龙树等者此问
意者由用有后生死等言是摄师义是故且推以属
天亲答意虽尔然一家所用龙树为宗从圣行生天
梵等者由因證理从理起用用又指因故云圣行乃
至而起问天既是證何名为行答从天起行故名天
行故天行位在于地住验知从于别圆二种圣行而
生婴儿行下释于病婴二行所以若此下明于二行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0b 页 X18-0920.png
息之由也随诸众生下明二行生之所以机生曰兴
若约物病何时不兴今净名下约法从人前虽通办
意出今文文意亦在通被诸土一同居土等者然且
四土皆有权实之两疾也若约后有于现权疾唯有
实报则位位中一实一权若方便中亦有神通得名
权疾但不得名应化权耳是则二土亦权亦实二同
居土一向唯实同居中得实益者亦可随义判释不
同但有人天等者人天并四故名六界然净土中虽
无藏教二乘之人亦可得有通教二乘并后二教菩
萨及佛破成六也由是亦得名为六界权同四土者
实报方便及二同居问净名既是等觉等者作此问
者以土望人其人既其犹有实疾何能自于无障碍
中现等觉地之实疾耶答中先以本迹高下四句不
可测答次但权疾下从实位辨约观心者义通初心
是故云也如无贪人权现贪等故置无疾现疾等言
或自行等者明示现权疾之所以也自行精进只可
示为懈怠之权不可实惰而示精进化益不定意在
随宜乃至一切者一切鬼神亦有权变假设之相事
通意局五源等者古人意云问疾一品因于文殊至
净名室除去所有为下五品之源本也八始者至法
供养犹是正经故问疾初为下正经八品之始三由
等者因于古释今亦立三亦名为由而义少别但从
疾生非全一品而为初由但三处由疾故曰三由一
俗众二声闻三菩萨六源者意明示疾为六品之源
若约物病何时不兴今净名下约法从人前虽通办
意出今文文意亦在通被诸土一同居土等者然且
四土皆有权实之两疾也若约后有于现权疾唯有
实报则位位中一实一权若方便中亦有神通得名
权疾但不得名应化权耳是则二土亦权亦实二同
居土一向唯实同居中得实益者亦可随义判释不
同但有人天等者人天并四故名六界然净土中虽
无藏教二乘之人亦可得有通教二乘并后二教菩
萨及佛破成六也由是亦得名为六界权同四土者
实报方便及二同居问净名既是等觉等者作此问
者以土望人其人既其犹有实疾何能自于无障碍
中现等觉地之实疾耶答中先以本迹高下四句不
可测答次但权疾下从实位辨约观心者义通初心
是故云也如无贪人权现贪等故置无疾现疾等言
或自行等者明示现权疾之所以也自行精进只可
示为懈怠之权不可实惰而示精进化益不定意在
随宜乃至一切者一切鬼神亦有权变假设之相事
通意局五源等者古人意云问疾一品因于文殊至
净名室除去所有为下五品之源本也八始者至法
供养犹是正经故问疾初为下正经八品之始三由
等者因于古释今亦立三亦名为由而义少别但从
疾生非全一品而为初由但三处由疾故曰三由一
俗众二声闻三菩萨六源者意明示疾为六品之源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0c 页 X18-0920.png
问疾初文亦为此品调伏慰喻之源始也并下五品
故为六源若权智说至故言非要者二智体同并得
名为说权说实今从泛尔随情之权且作此说耳四
句分别者前之二句即前三教后二是圆四辩赴缘
说三教等者既云赴缘理须说四今从用权且云三
耳非但等者意云悉知之言犹滥未證故以成就未
證而对说之十方等者义通横竖八方横也即是同
居净秽二土上下竖也即是有馀果报二土常寂光
究竟等者以表究竟若约自行现此相者正言我与
文殊俱除微烟故用表之为他亦然理须从极表果
报之末者亦指等觉故地持等上句释其所以次离
一切下正示断障名禅明是等觉若表等者具如前
释权实二疾各随巳之所有明其权实不同何者下
释生后所以心安不动等者智契极境断所以满自
非元品永除至于究竟智断岂令三事具足俱得满
名净名虽居等觉所现终成究竟安稳眠等者引此
偈意安眠即是真性轨也实慧慈悲即是方便解脱
故也今解净名等者劝舍执耳言罔象者用庄周言
故为六源若权智说至故言非要者二智体同并得
名为说权说实今从泛尔随情之权且作此说耳四
句分别者前之二句即前三教后二是圆四辩赴缘
说三教等者既云赴缘理须说四今从用权且云三
耳非但等者意云悉知之言犹滥未證故以成就未
證而对说之十方等者义通横竖八方横也即是同
居净秽二土上下竖也即是有馀果报二土常寂光
究竟等者以表究竟若约自行现此相者正言我与
文殊俱除微烟故用表之为他亦然理须从极表果
报之末者亦指等觉故地持等上句释其所以次离
一切下正示断障名禅明是等觉若表等者具如前
释权实二疾各随巳之所有明其权实不同何者下
释生后所以心安不动等者智契极境断所以满自
非元品永除至于究竟智断岂令三事具足俱得满
名净名虽居等觉所现终成究竟安稳眠等者引此
偈意安眠即是真性轨也实慧慈悲即是方便解脱
故也今解净名等者劝舍执耳言罔象者用庄周言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1a 页 X18-0921.png
托兴假设立此人名名之为罔象意明乍可得珠过
若穷研只恐失宝况复转譬成有所凭表土表身者
对向四不可说文应云可表四土三身又文殊尚知
欲说法华等者若以净名望于如来诚为不易况法
华方等难易可知信知何经不有天华地动放眉间
光文殊才观知异一代便忆往世曾有见闻故见瑞
时乃引灯明释弥勒疑即悬知今欲说妙法此事尚
识况方等耶终求无馀等者无馀等言本在三藏通
虽稍巧及以断惑然所求果不出无馀果是所期故
云终求转心转观者心即期心次第观即初地双流
所以弹诃菩萨多在三教及失圆意者那得第七云
是圆教后心人耶答圆教失意定在初心与物无缘
者简第六七若被弹者简于前四今总言之得作此
说应叹二乘者二谛语通责同异耳若尔者净名皆
应叹诸菩萨者地住巳上皆有法应即列众中不无
其人唯有语见须在博地皆言表诸通于三万二千
故也但诸圆菩萨至不称叹者此中释前圆不应斥
但通云圆不云位者故知前文理合通取第六第七
但为无缘而不堪耳故于高位最藉有缘所以唯在
文殊一耳皆是四不可说者有机之人理亦无说理
不自显然由说成文殊扣机不说而说若入初发心
住至亦如是者通辨不见而见之位非专所叹之人
从今文殊本迹去位既齐等今此大会岂无齐人故
亦须以有缘简之准前叹德悉叹等觉故也下去对
若穷研只恐失宝况复转譬成有所凭表土表身者
对向四不可说文应云可表四土三身又文殊尚知
欲说法华等者若以净名望于如来诚为不易况法
华方等难易可知信知何经不有天华地动放眉间
光文殊才观知异一代便忆往世曾有见闻故见瑞
时乃引灯明释弥勒疑即悬知今欲说妙法此事尚
识况方等耶终求无馀等者无馀等言本在三藏通
虽稍巧及以断惑然所求果不出无馀果是所期故
云终求转心转观者心即期心次第观即初地双流
所以弹诃菩萨多在三教及失圆意者那得第七云
是圆教后心人耶答圆教失意定在初心与物无缘
者简第六七若被弹者简于前四今总言之得作此
说应叹二乘者二谛语通责同异耳若尔者净名皆
应叹诸菩萨者地住巳上皆有法应即列众中不无
其人唯有语见须在博地皆言表诸通于三万二千
故也但诸圆菩萨至不称叹者此中释前圆不应斥
但通云圆不云位者故知前文理合通取第六第七
但为无缘而不堪耳故于高位最藉有缘所以唯在
文殊一耳皆是四不可说者有机之人理亦无说理
不自显然由说成文殊扣机不说而说若入初发心
住至亦如是者通辨不见而见之位非专所叹之人
从今文殊本迹去位既齐等今此大会岂无齐人故
亦须以有缘简之准前叹德悉叹等觉故也下去对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1b 页 X18-0921.png
释但皆少于有缘一事故须节节添其有缘何者见
既释来须称来义(云云)次问中可见答中意先分别异
次引法华二文者意明知见必不相离不同三教知
见相别复次因圆教至果报者亦是通出知见之位
表因至果皆是不来而来故也然于文殊无趣果义
正当不来而来义也不同众生来故云不来相而来
见亦如是前五等者故知善来取后二也以有缘简
故不取之自此巳下不能烦述准例可知若以果望
因等者亦如前文以事表理故大品等者须云二种
三界意也又大论等者即先以佛依理不来为众生
故而来而去故文殊答亦依此理。
* 净名疏卷第二十
宾主相见之仪者若二大士俱是法身有何宾主而
欲设仪若约化事今此净名本虽妙喜妙喜亦是中
间迹耳但约此迹先处毗耶使文殊仍为游客况复
问疾亲诣所居故有宾主设仪何咎大品诸佛自相
慰问智论委释(检)今即约四土者夫不可忍恶中之
极内心既恶相必外彰故可忍者有损之理即是易
治之人故也果疾是一因疾有九者果一者六道随
一三善随一三途随一以三途中亦可宿习能生三
界及六道因故云因九于九因中三乘可忍六道不
可忍但不如前有馀等者若以地地而为相待待上
不可忍待下可忍有何不可但不如横一时相望可
对不可义则易见此并果报土中义立无实权之疾
既释来须称来义(云云)次问中可见答中意先分别异
次引法华二文者意明知见必不相离不同三教知
见相别复次因圆教至果报者亦是通出知见之位
表因至果皆是不来而来故也然于文殊无趣果义
正当不来而来义也不同众生来故云不来相而来
见亦如是前五等者故知善来取后二也以有缘简
故不取之自此巳下不能烦述准例可知若以果望
因等者亦如前文以事表理故大品等者须云二种
三界意也又大论等者即先以佛依理不来为众生
故而来而去故文殊答亦依此理。
* 净名疏卷第二十
宾主相见之仪者若二大士俱是法身有何宾主而
欲设仪若约化事今此净名本虽妙喜妙喜亦是中
间迹耳但约此迹先处毗耶使文殊仍为游客况复
问疾亲诣所居故有宾主设仪何咎大品诸佛自相
慰问智论委释(检)今即约四土者夫不可忍恶中之
极内心既恶相必外彰故可忍者有损之理即是易
治之人故也果疾是一因疾有九者果一者六道随
一三善随一三途随一以三途中亦可宿习能生三
界及六道因故云因九于九因中三乘可忍六道不
可忍但不如前有馀等者若以地地而为相待待上
不可忍待下可忍有何不可但不如横一时相望可
对不可义则易见此并果报土中义立无实权之疾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1c 页 X18-0921.png
等者问既无实疾何以无权答今约自行当土不须
故云无也若望三土应云无实而得有权佛止一句
等者乃成如来一音普应故一家解释深穷佛心答
至实疾也者固劝学者顺大师意见诸经论不须违
拒幸通二义教复无违故以寂光与三土体体恒相
即复顺三品寂光之文疾有三种等者至此不云有
为等三但云见思尘沙等三者何耶意明疾相此三
义显故有为等暂用非极为破滞有著有为名无为
破著亦复如是又无为者傍涉尘沙及以无明其体
混滥故义非乖又立见等为欲对下三观四教调伏
慰喻其文便故二从空至傍治同居尘沙无知者以
界内尘沙不障界外之生故虽生彼有而须断既生
界外界外为正纵未出界惑终非正于外破内内则
别易坏三中道正观治有馀土至尘沙无明者有馀
土中无明全在果报土中馀无明在虽复有馀及以
全在并为中治言利根至傍治者通教利根具界内
惑但修中观细惑未破粗虽前除亦非正意故云傍
也又非正障中故亦云傍若就等者言无明永不损
故云无也若望三土应云无实而得有权佛止一句
等者乃成如来一音普应故一家解释深穷佛心答
至实疾也者固劝学者顺大师意见诸经论不须违
拒幸通二义教复无违故以寂光与三土体体恒相
即复顺三品寂光之文疾有三种等者至此不云有
为等三但云见思尘沙等三者何耶意明疾相此三
义显故有为等暂用非极为破滞有著有为名无为
破著亦复如是又无为者傍涉尘沙及以无明其体
混滥故义非乖又立见等为欲对下三观四教调伏
慰喻其文便故二从空至傍治同居尘沙无知者以
界内尘沙不障界外之生故虽生彼有而须断既生
界外界外为正纵未出界惑终非正于外破内内则
别易坏三中道正观治有馀土至尘沙无明者有馀
土中无明全在果报土中馀无明在虽复有馀及以
全在并为中治言利根至傍治者通教利根具界内
惑但修中观细惑未破粗虽前除亦非正意故云傍
也又非正障中故亦云傍若就等者言无明永不损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2a 页 X18-0922.png
者一往虽尔然又应云三乘相形大小既别亦可义
立俱彼土无执教之惑是故无有不损之理若约初
心宿业等者若巳生彼无复重恶遮障宿业约在此
土修圆观人未破无明或复当破而云有遮义同彼
土故寄言之但有损损增损也而三乘至约行退念
退故有三者五人位别禀教不同故云利钝以无位
退者若约三土明三不退即其土中犹有二退若破
尘沙得行不退若破无明得念不退即入果报果报
一向是念不退况馀二耶约土既然从位可识皆有
损损者若此言之方便亦应唯有损损文且寄于二
种退义名损增耳其实不可更为增疾若为众生至
意在此也者若皆非近须论悲体体即实理理与一
切众生共同别论发心者前自从初发四弘誓来有
疾而众生疾亦无始本有但以菩萨未发心前及以
未得无生忍来无疾可尔况发心巳大愿始张至真
位初疾方分现未审净名證来几时其所现疾未知
久近约所度物缘会机成机成应兴其疾乃现故关
初心结缘多少生熟偏圆净土因成权疾方现自尔
巳后生生成就生生愿行刹那刹那三业四仪未曾
刹那阙于行愿故知悲疾后后随兴据此言之则净
名疾近众生疾久今约理说有何久近久近之义节
节委论同居痴爱尽等者道理有馀果报二处之病
只是未断不名为生今云生者寄于粗破细法方现
义当于生如四正勤中未生者是若约众生等者此
立俱彼土无执教之惑是故无有不损之理若约初
心宿业等者若巳生彼无复重恶遮障宿业约在此
土修圆观人未破无明或复当破而云有遮义同彼
土故寄言之但有损损增损也而三乘至约行退念
退故有三者五人位别禀教不同故云利钝以无位
退者若约三土明三不退即其土中犹有二退若破
尘沙得行不退若破无明得念不退即入果报果报
一向是念不退况馀二耶约土既然从位可识皆有
损损者若此言之方便亦应唯有损损文且寄于二
种退义名损增耳其实不可更为增疾若为众生至
意在此也者若皆非近须论悲体体即实理理与一
切众生共同别论发心者前自从初发四弘誓来有
疾而众生疾亦无始本有但以菩萨未发心前及以
未得无生忍来无疾可尔况发心巳大愿始张至真
位初疾方分现未审净名證来几时其所现疾未知
久近约所度物缘会机成机成应兴其疾乃现故关
初心结缘多少生熟偏圆净土因成权疾方现自尔
巳后生生成就生生愿行刹那刹那三业四仪未曾
刹那阙于行愿故知悲疾后后随兴据此言之则净
名疾近众生疾久今约理说有何久近久近之义节
节委论同居痴爱尽等者道理有馀果报二处之病
只是未断不名为生今云生者寄于粗破细法方现
义当于生如四正勤中未生者是若约众生等者此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2b 页 X18-0922.png
问意者以理难事事有久近理无久近答中意者欲
分事理先理次事所言理者只此痴爱即是明脱痴
爱明脱悉是本有乃与净名本理悲同所言事者众
生尚迷净名久悟净名久以大悲熏真性众生机发
对净名悲机感相应乃成疾相是故净名权疾则近
一切众生实疾则久从发心后虽有大悲仍未堪同
众生之病所以能度所度皆非久近而论久近若知
此意可以立愿可以修行可以赴机可以施教若依
理等者理本有故即无明是故云久也即此无明复
名为事故事亦久石异于吸等者一往观之二句无
别细寻文旨不无少殊先问石异于吸意问法体不
关用耶次问吸异于石意问法不关体耶体即法身
用即悲疾答中意者必不相异方名体用问别有常
寂光土耶者若如前释巳知不别犹恐不了故重问
之若答中意者三土即是何须别求若尔三尚遍有
三外虚通何得不有若尔虚通之有为与太虚同耶
异耶答若同太虚那遍三土若异太虚岂得通三内
外虚知遍而非遍四句推检通教显真问三土之外
何殊太虚答遍理同别问约理云遍为复常遍为或
在无答法体恒遍常在情无但可推之不可思之但
可思之不可推之不可观之但可会之不可会之但
可观之如螺髻等者举浅况深浅尚相在况复深耶
故云等者且寄相在以表相即故将相即酬前问于
有无之旨言皆空者意明遍空显非疆畔亦显疆外
分事理先理次事所言理者只此痴爱即是明脱痴
爱明脱悉是本有乃与净名本理悲同所言事者众
生尚迷净名久悟净名久以大悲熏真性众生机发
对净名悲机感相应乃成疾相是故净名权疾则近
一切众生实疾则久从发心后虽有大悲仍未堪同
众生之病所以能度所度皆非久近而论久近若知
此意可以立愿可以修行可以赴机可以施教若依
理等者理本有故即无明是故云久也即此无明复
名为事故事亦久石异于吸等者一往观之二句无
别细寻文旨不无少殊先问石异于吸意问法体不
关用耶次问吸异于石意问法不关体耶体即法身
用即悲疾答中意者必不相异方名体用问别有常
寂光土耶者若如前释巳知不别犹恐不了故重问
之若答中意者三土即是何须别求若尔三尚遍有
三外虚通何得不有若尔虚通之有为与太虚同耶
异耶答若同太虚那遍三土若异太虚岂得通三内
外虚知遍而非遍四句推检通教显真问三土之外
何殊太虚答遍理同别问约理云遍为复常遍为或
在无答法体恒遍常在情无但可推之不可思之但
可思之不可推之不可观之但可会之不可会之但
可观之如螺髻等者举浅况深浅尚相在况复深耶
故云等者且寄相在以表相即故将相即酬前问于
有无之旨言皆空者意明遍空显非疆畔亦显疆外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2c 页 X18-0922.png
理必不无以不无故亦名非有天器即离方之可见
问以何为空者初分段下约馀三土对法性问又声
闻经去约大斥小问明空三昧者小乘唯但明空若
衍门明十八空中即有空空下七问答皆须两消答
中云若约境智明等者重空之言互对境智境空于
智智空于境今言下释意者虽开境智别相难分一
者从證不可分故二者居因浅深莫测文殊所以更
进问者问中双申两问之势若通约理性对智以辨
况又若去别约真谛以斯空名近真谛故一往且从
邻近为问问空何用空者亦约两解细意作之不得
不但空及不可得空问二空何别答约理二空不可
分异但对不但空即是对于不可得空今重云者所
对别耳何用空者先正难次若以下引同小乘夫云
空者应空分别今那更云空不空耶答意者分别尚
空况不分别岂不空耶若所观分别等者虽约境智
相对以辨无分别相而须互作自他等性及以破性
而辨二空圆教等者以是而观三教境智境智犹二
是故未名分别亦空故须唯指圆境智也今众生未
问以何为空者初分段下约馀三土对法性问又声
闻经去约大斥小问明空三昧者小乘唯但明空若
衍门明十八空中即有空空下七问答皆须两消答
中云若约境智明等者重空之言互对境智境空于
智智空于境今言下释意者虽开境智别相难分一
者从證不可分故二者居因浅深莫测文殊所以更
进问者问中双申两问之势若通约理性对智以辨
况又若去别约真谛以斯空名近真谛故一往且从
邻近为问问空何用空者亦约两解细意作之不得
不但空及不可得空问二空何别答约理二空不可
分异但对不但空即是对于不可得空今重云者所
对别耳何用空者先正难次若以下引同小乘夫云
空者应空分别今那更云空不空耶答意者分别尚
空况不分别岂不空耶若所观分别等者虽约境智
相对以辨无分别相而须互作自他等性及以破性
而辨二空圆教等者以是而观三教境智境智犹二
是故未名分别亦空故须唯指圆境智也今众生未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3a 页 X18-0923.png
悟至常寂光之土者文中乃以悟未悟为言者且以
因果相望易见耳若未入圆不名悟故以未入圆非
善行故故只应云圆与三教所明不同亦可得云即
与不即分别之盛岂过诸见诸见即是何以别求中
论观法品亦有此说者当知四教既皆观于六十二
见见体不别求者于中推检不同若圆求者乃全体
见以穷真极虽巧拙不等渐顿差殊皆于见处而入
空也如大经乳譬佛性从缘生乳四句叵得佛性亦
尔执成四见体之见理二无我者亦是人法二无我
也见是悉是我体之全空即是诸教破见入空能空
不同故分教别若从凡夫等者向虽一途但似竖耳
今更约教即成横论应云具足横竖二行巳如前释
不染而染等者理本不染无始恒昧岂染不染而能
观之故起六十二见至之源者如穷无明源者是也
冰者理同义异不别而别同一真土众生所依唯一
法身为诸身体所依不二能依自殊所既不殊能亦
何异无始妄习谓依正殊问求真性等者举心修观
惑相无体一切诸法唯一真如若尔为复更有馀二
脱不答中意者眼性虽一一体犹三惑体既三而不
三解脱亦即三而一终从此出者意明虽有三观及
以通别根本皆从空室生也所言侍者不出四教大
经佛为师子吼说十力是也(检)初问云何慰喻等者
准下五品既从此生下之五品复能成上须以通相
三观释之若不尔者国王长者亦乐佛身诸大弟子
因果相望易见耳若未入圆不名悟故以未入圆非
善行故故只应云圆与三教所明不同亦可得云即
与不即分别之盛岂过诸见诸见即是何以别求中
论观法品亦有此说者当知四教既皆观于六十二
见见体不别求者于中推检不同若圆求者乃全体
见以穷真极虽巧拙不等渐顿差殊皆于见处而入
空也如大经乳譬佛性从缘生乳四句叵得佛性亦
尔执成四见体之见理二无我者亦是人法二无我
也见是悉是我体之全空即是诸教破见入空能空
不同故分教别若从凡夫等者向虽一途但似竖耳
今更约教即成横论应云具足横竖二行巳如前释
不染而染等者理本不染无始恒昧岂染不染而能
观之故起六十二见至之源者如穷无明源者是也
冰者理同义异不别而别同一真土众生所依唯一
法身为诸身体所依不二能依自殊所既不殊能亦
何异无始妄习谓依正殊问求真性等者举心修观
惑相无体一切诸法唯一真如若尔为复更有馀二
脱不答中意者眼性虽一一体犹三惑体既三而不
三解脱亦即三而一终从此出者意明虽有三观及
以通别根本皆从空室生也所言侍者不出四教大
经佛为师子吼说十力是也(检)初问云何慰喻等者
准下五品既从此生下之五品复能成上须以通相
三观释之若不尔者国王长者亦乐佛身诸大弟子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3b 页 X18-0923.png
用三教斥菩萨亦用三教为诃虽多用圆义归于衍
故须通相别在其中是故上文但云从别故此文意
用上为基空既通巳岂有中假而不通耶故准往复
以论所表次从空中生一切法为存方等通对诸土
及以三惑因果不同故须别辨观众生等及以别诃
弟子菩萨故至法华方纯一味未入室明四教等俗
众未即见思之惑须加三藏而对治之以三藏教治
欲胜故若尔俗众岂无断无为者答若依小断巳在
小数若依大断巳在大数故且别引具惑为俗三藏
助通者故经云说身无常元是三藏不说厌离即用
通门故知通人用三藏者知无常巳无常即空若助
别圆对转兼具准例可知今且消经未通圆别问答
即是经之正意四种正命者非唯离于四邪五邪正
显住于四教慧命四五具在止观记中楞严者入假
勇健之心名为健相。
* 净名疏卷第二十一
通相一心的在圆者问那云断惑终成前后耶答行
相无殊从教前后故前文云恐是方等中意也当知
犹是方便之说问我与众生何别答我计宰主众生
揽阴分别法者法者只是阴界入耳亦是十法界法
也者后四法界只是六中空假中耳此四法界既亦
名法故知法空义长远他云二乘不得法空不明所
空法之长短今空四界入实相中二边法者前既二
解即有两种二边不同如下文云若依前解即我我
故须通相别在其中是故上文但云从别故此文意
用上为基空既通巳岂有中假而不通耶故准往复
以论所表次从空中生一切法为存方等通对诸土
及以三惑因果不同故须别辨观众生等及以别诃
弟子菩萨故至法华方纯一味未入室明四教等俗
众未即见思之惑须加三藏而对治之以三藏教治
欲胜故若尔俗众岂无断无为者答若依小断巳在
小数若依大断巳在大数故且别引具惑为俗三藏
助通者故经云说身无常元是三藏不说厌离即用
通门故知通人用三藏者知无常巳无常即空若助
别圆对转兼具准例可知今且消经未通圆别问答
即是经之正意四种正命者非唯离于四邪五邪正
显住于四教慧命四五具在止观记中楞严者入假
勇健之心名为健相。
* 净名疏卷第二十一
通相一心的在圆者问那云断惑终成前后耶答行
相无殊从教前后故前文云恐是方等中意也当知
犹是方便之说问我与众生何别答我计宰主众生
揽阴分别法者法者只是阴界入耳亦是十法界法
也者后四法界只是六中空假中耳此四法界既亦
名法故知法空义长远他云二乘不得法空不明所
空法之长短今空四界入实相中二边法者前既二
解即有两种二边不同如下文云若依前解即我我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3c 页 X18-0923.png
所为二边也若约后解即约十界生死涅槃而为内
外二边也即是两种平等空也九百七十二者八十
一品品品各有一十二故问何故破见一番四十八
句破思一品各一十二耶答断虽一番诸见各别每
于一见皆防转计故四十八思无转计唯一三假故
但十二若存平等等者兼破古人释平等空具如前
文目连章中以辨大小三空不同此如大论至解使
也者彼论中辨有缘无为而生惑使此引毗昙證第
一义亦须空之如虽平等复言平等以为有者亦须
空故如无为无使能缘之心缘之生使灭谛下惑即
其相也别圆不尔等者异偏真等虽以别圆一时共
说释义必须分别圆相如前属对三种三观既云别
相以属别教通相一心属于圆又云通相虽圆然带
方等乃成圆中之别相耳故此三空通属别圆自此
巳下但寻此中一段经文若云空即空于涅槃及以
中道结释即云终是从假入空而巳故知空三谛故
故在于中终在入空故但似别故初双标圆别二教
所以此经若分教释理具别圆统消经文复依通相
外二边也即是两种平等空也九百七十二者八十
一品品品各有一十二故问何故破见一番四十八
句破思一品各一十二耶答断虽一番诸见各别每
于一见皆防转计故四十八思无转计唯一三假故
但十二若存平等等者兼破古人释平等空具如前
文目连章中以辨大小三空不同此如大论至解使
也者彼论中辨有缘无为而生惑使此引毗昙證第
一义亦须空之如虽平等复言平等以为有者亦须
空故如无为无使能缘之心缘之生使灭谛下惑即
其相也别圆不尔等者异偏真等虽以别圆一时共
说释义必须分别圆相如前属对三种三观既云别
相以属别教通相一心属于圆又云通相虽圆然带
方等乃成圆中之别相耳故此三空通属别圆自此
巳下但寻此中一段经文若云空即空于涅槃及以
中道结释即云终是从假入空而巳故知空三谛故
故在于中终在入空故但似别故初双标圆别二教
所以此经若分教释理具别圆统消经文复依通相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4a 页 X18-0924.png
若尔为定别圆答既云方等适机为宗圆别二人随
闻各异故从宗释须辨别圆名分义通随机恒别众
生佛性准例可知故上文云下之三品从此中生若
尔始末俱是一音之教何异流支答显秘既殊一音
冥契亦名平等者且依璎珞作此说耳出假有三等
者即三根也上根烦恼未断断字都管反此约三教
同从此空故通三根俱名有疾以下根人尚有习气
故通教意无有不留馀残习者故三根人并有实疾
此中初列通位次若别下引别辨异三但别圆下明
于两教寄位之意非是用通等者前约通教三根断
者意明别教三根亦然故先辨通意令识别又后复
空通故得借辨此空虽即不空于空乃有假中二观
在故若下二观三俱假中以渐深故通教留习尚名
有疾况本圆别仍有尘沙无明惑在故方等教且对
所出三根欲同若论所入长短大异故使有疾多少
不同故别教等觉唯有一品尚名有疾故使菩萨无
有无疾之者然此中既其多约次第三观故知非是
不思议假故使别圆约地住前若止观中三根出假
意别不尔(云云)虽不次第者第一当前第三第二当第
五第三当第一第四当第二第五当第四所以有此
两次第者各有其旨前次第者教门必须大悲居首
依悲起誓其根须利乃以勇进今次第者内观任运
即是根利是故居初利根须进重起大悲弘誓勇猛
属爱善受至善受也者善恶各三故合脩罗为下十
闻各异故从宗释须辨别圆名分义通随机恒别众
生佛性准例可知故上文云下之三品从此中生若
尔始末俱是一音之教何异流支答显秘既殊一音
冥契亦名平等者且依璎珞作此说耳出假有三等
者即三根也上根烦恼未断断字都管反此约三教
同从此空故通三根俱名有疾以下根人尚有习气
故通教意无有不留馀残习者故三根人并有实疾
此中初列通位次若别下引别辨异三但别圆下明
于两教寄位之意非是用通等者前约通教三根断
者意明别教三根亦然故先辨通意令识别又后复
空通故得借辨此空虽即不空于空乃有假中二观
在故若下二观三俱假中以渐深故通教留习尚名
有疾况本圆别仍有尘沙无明惑在故方等教且对
所出三根欲同若论所入长短大异故使有疾多少
不同故别教等觉唯有一品尚名有疾故使菩萨无
有无疾之者然此中既其多约次第三观故知非是
不思议假故使别圆约地住前若止观中三根出假
意别不尔(云云)虽不次第者第一当前第三第二当第
五第三当第一第四当第二第五当第四所以有此
两次第者各有其旨前次第者教门必须大悲居首
依悲起誓其根须利乃以勇进今次第者内观任运
即是根利是故居初利根须进重起大悲弘誓勇猛
属爱善受至善受也者善恶各三故合脩罗为下十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4b 页 X18-0924.png
善然于而受诸受之中具足广约节目阶位作相状
者意欲略明出假菩萨委悉受相令后学者作出假
因先具照之而为方便灭三心涅槃者三空也答观
此等者然此通相三观之圆但前二观唯云空假未
有一中一切中故故须更明圆教四门以圆四门始
末皆悉入中故也是故更须说第三观华严明七地
欲沈空等具如前引华严文也菩萨于诸不善至通
达佛道者于恶中以知恶故而为所观于能观中具
有四种分于药病成八不同各分因果为十六谛所
观恶境不同既尔善境乃至二乘菩萨节级减之知
病识药药治减故随减说之道品下去一一皆云自
他以有疾故以习假须自行也五明工巧医方伎术
因声六艺者礼乐书算射御具如止观记若薄若尽
等者对于三根伏见侵思并名薄地约初出位故云
稍破一切众生悉具十界者此从实理谈其意也既
云十法不同是则凡圣事理因果行位俱十十界百
界三千世间俱在一念若凡夫人迷中三千若兼圆
别应知次与不次有除不除若唯圆者理性三千一
向不除故云而不除法言除病者次第应知除九界
病不次第者但云体达以达为除粗细前后以分次
位则无诸界减少之名言温身者温法身照惑暗成
行食照暗般若成食解脱十二因缘亦复如是但破
执病法何所除三道之法本三德故亦如治眼者犹
是分喻可喻次第今谓至无明取相者界内无明名
者意欲略明出假菩萨委悉受相令后学者作出假
因先具照之而为方便灭三心涅槃者三空也答观
此等者然此通相三观之圆但前二观唯云空假未
有一中一切中故故须更明圆教四门以圆四门始
末皆悉入中故也是故更须说第三观华严明七地
欲沈空等具如前引华严文也菩萨于诸不善至通
达佛道者于恶中以知恶故而为所观于能观中具
有四种分于药病成八不同各分因果为十六谛所
观恶境不同既尔善境乃至二乘菩萨节级减之知
病识药药治减故随减说之道品下去一一皆云自
他以有疾故以习假须自行也五明工巧医方伎术
因声六艺者礼乐书算射御具如止观记若薄若尽
等者对于三根伏见侵思并名薄地约初出位故云
稍破一切众生悉具十界者此从实理谈其意也既
云十法不同是则凡圣事理因果行位俱十十界百
界三千世间俱在一念若凡夫人迷中三千若兼圆
别应知次与不次有除不除若唯圆者理性三千一
向不除故云而不除法言除病者次第应知除九界
病不次第者但云体达以达为除粗细前后以分次
位则无诸界减少之名言温身者温法身照惑暗成
行食照暗般若成食解脱十二因缘亦复如是但破
执病法何所除三道之法本三德故亦如治眼者犹
是分喻可喻次第今谓至无明取相者界内无明名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4c 页 X18-0924.png
为取相过去攀缘等者因是果病之根本也现未悉
然修此观位约教有三种者别教接通八地巳上并
于别圆地前住前初列通教欲出别接之位耳七地
破尘沙至名眼见者七地被接八地双流九地闻中
十地方證故云眼见且约一途不必全尔随三根故
此但属下断见自体此同体见是故尔耳圆教等者
虽属通相复以教分圆教永兴故以空观多属于通
入假属别入中属圆或圆接别或圆接通以方等中
不定判故故云菩萨观照等也即净名病与物理同
既专后心验知即是本修圆人前之二观成既前后
虽复亦云三空三假三空但破见思之惑三假但破
尘沙之惑虚解疏通未成实益今之中观定空假并
中进退消之依教准部无令失旨初言下约见爱简
非者既约观中简此见爱位在初心修中观耳故云
从本巳来与其菩萨俱非有无复云法爱生不得入
菩萨位菩萨位者即初住也故知爱见复属无明言
慈悲者正当二边之慈悲耳作此说者斥二边位令
入中耳故知即是同体见爱名为顺道解释除失显
然修此观位约教有三种者别教接通八地巳上并
于别圆地前住前初列通教欲出别接之位耳七地
破尘沙至名眼见者七地被接八地双流九地闻中
十地方證故云眼见且约一途不必全尔随三根故
此但属下断见自体此同体见是故尔耳圆教等者
虽属通相复以教分圆教永兴故以空观多属于通
入假属别入中属圆或圆接别或圆接通以方等中
不定判故故云菩萨观照等也即净名病与物理同
既专后心验知即是本修圆人前之二观成既前后
虽复亦云三空三假三空但破见思之惑三假但破
尘沙之惑虚解疏通未成实益今之中观定空假并
中进退消之依教准部无令失旨初言下约见爱简
非者既约观中简此见爱位在初心修中观耳故云
从本巳来与其菩萨俱非有无复云法爱生不得入
菩萨位菩萨位者即初住也故知爱见复属无明言
慈悲者正当二边之慈悲耳作此说者斥二边位令
入中耳故知即是同体见爱名为顺道解释除失显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5a 页 X18-0925.png
得者爱见下除失若能下显得若贪著有漏根本等
者世人若但作此释者何能释于中道实慧小乘尚
离根本之著况菩萨耶故今文中乃至渐深以释诸
土释前四章门者慧即实慧方便是权故方便与实
更互相成阙一则俱失故互明之故前两句约权论
实辨权有无明实缚解后之二句约实论权辨实有
无明权缚解故上二句中庄严等是权权无故实缚
解则反此下二句者植本是实实无故权缚解则反
此不加修真慧者真者实也正明无实故使无权若
俱破者则权实并显答爱见是顺道者以顺实道而
起于爱令方便阙故经云无方便慧缚故云以爱见
心庄严佛土等后三毒等者妄依正者经云无慧方
便缚故云住于贪欲邪见烦恼而殖众德本初观法
身实疾是实智者观法身故名为实慧有实疾故须
观无常故知亦约具足三惑者而修中观须作是观
即事不实者谓无常等事即是真如如常照事故于
实疾事中观常法身理境故云双游是病是身等者
菩萨自观实疾身病即约实慧以明实境境即实体
与悲意同故悲与生俱非新故于馀众生者还待有
缘单明双流者如云过魔伏魔只是一边而无示魔
同魔一边故也虽但一边任运具二故出一边亦名
双流又如求一切智及不非时求亦只一边对于而
示现人假方是双流下去准知不能委释而随禅生
中云随于解脱生五净居者修八解脱具足事禅不
者世人若但作此释者何能释于中道实慧小乘尚
离根本之著况菩萨耶故今文中乃至渐深以释诸
土释前四章门者慧即实慧方便是权故方便与实
更互相成阙一则俱失故互明之故前两句约权论
实辨权有无明实缚解后之二句约实论权辨实有
无明权缚解故上二句中庄严等是权权无故实缚
解则反此下二句者植本是实实无故权缚解则反
此不加修真慧者真者实也正明无实故使无权若
俱破者则权实并显答爱见是顺道者以顺实道而
起于爱令方便阙故经云无方便慧缚故云以爱见
心庄严佛土等后三毒等者妄依正者经云无慧方
便缚故云住于贪欲邪见烦恼而殖众德本初观法
身实疾是实智者观法身故名为实慧有实疾故须
观无常故知亦约具足三惑者而修中观须作是观
即事不实者谓无常等事即是真如如常照事故于
实疾事中观常法身理境故云双游是病是身等者
菩萨自观实疾身病即约实慧以明实境境即实体
与悲意同故悲与生俱非新故于馀众生者还待有
缘单明双流者如云过魔伏魔只是一边而无示魔
同魔一边故也虽但一边任运具二故出一边亦名
双流又如求一切智及不非时求亦只一边对于而
示现人假方是双流下去准知不能委释而随禅生
中云随于解脱生五净居者修八解脱具足事禅不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5b 页 X18-0925.png
随两字冠下三句不同凡夫者问何故不云不随实
报入无功用答通释无妨但是文略虽行四念处者
正观相应四字并冠下七科照俗云十力等者以力
望理十用皆俗止观助道者道品必且据空边以对
于助广简正助具如止观记皆异二乘者二破二入
故也。
* 净名疏卷第二十二
净名空室至所表者空表寂光寂光亦有本迹之别
身居空室迹也本因感果本也身亦有二望土可知
现疾表迹亦是迹用四教皆明三种之理者前二各
以真谛之理为真性也各以二智而为馀二得此意
巳后两自明待绝即应三一相对不思议二种者即
三一相对若玄文中从理相对前二教约思议理论
生无生后二约不思议理论生无生今待绝相对不
思议中犹有教道此绝仍待今除别教是故须以待
绝简之若三教所明即是相对者并三道之外有三
解脱圆人三道约即可知如文广释集在一国者且
在此经若从此理亦可一尘具一切刹当于须菩提
章中求(检)即有三失者第一责违心失此取答时然
身子本来非全求座但责现在不能亡躯义当求座
以成身失为责之法道理如然念座居怀口称为法
岂不正当心口相违第二约法责诃不称理者准次
第教承前巳来未曾求大虽云被屈复闻文殊称叹
难酬然亦未作慕大之想信知尔时虽云为法但欲
报入无功用答通释无妨但是文略虽行四念处者
正观相应四字并冠下七科照俗云十力等者以力
望理十用皆俗止观助道者道品必且据空边以对
于助广简正助具如止观记皆异二乘者二破二入
故也。
* 净名疏卷第二十二
净名空室至所表者空表寂光寂光亦有本迹之别
身居空室迹也本因感果本也身亦有二望土可知
现疾表迹亦是迹用四教皆明三种之理者前二各
以真谛之理为真性也各以二智而为馀二得此意
巳后两自明待绝即应三一相对不思议二种者即
三一相对若玄文中从理相对前二教约思议理论
生无生后二约不思议理论生无生今待绝相对不
思议中犹有教道此绝仍待今除别教是故须以待
绝简之若三教所明即是相对者并三道之外有三
解脱圆人三道约即可知如文广释集在一国者且
在此经若从此理亦可一尘具一切刹当于须菩提
章中求(检)即有三失者第一责违心失此取答时然
身子本来非全求座但责现在不能亡躯义当求座
以成身失为责之法道理如然念座居怀口称为法
岂不正当心口相违第二约法责诃不称理者准次
第教承前巳来未曾求大虽云被屈复闻文殊称叹
难酬然亦未作慕大之想信知尔时虽云为法但欲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5c 页 X18-0925.png
乐闻所行小法此则正当违所求理第三兴念失者
但于小乘尚乃成失况复大耶又知法名佛等者于
中能知即佛义也离相名法者即向所知体全是法
境既云离令知无著无为即僧者法体既离故得遍
和若不和者由法非离事和尚尔况理和耶乃是行
生灭者界外生灭亦是以界内生灭而反责之大涅
槃爱有九种(检)即生七识者此内执识小教不明既
取灭谛即是内执名生七识今推此文等者观前弹
诃四段经文无别圆相而多似通又复诃小不应但
通故知只是以中人空故使闻者亦得小乘法眼净
也即断见位若准下文等者下文为成彼世菩萨双
流之行须先传白动彼机情来彼菩萨发问之端即
应先遣化菩萨往今无斯事须使义希即表果报土
者问何以不云下之三土答果报具三何须更别列
况小能容大尚在一尘身子及诸等者身子内心未
證此理灯王之座由證而成净名亦是證故能借身
子未證二人所證此称理事事高难升正由即理之
事高广故使无理之事靡升以过一切七方便人事
但于小乘尚乃成失况复大耶又知法名佛等者于
中能知即佛义也离相名法者即向所知体全是法
境既云离令知无著无为即僧者法体既离故得遍
和若不和者由法非离事和尚尔况理和耶乃是行
生灭者界外生灭亦是以界内生灭而反责之大涅
槃爱有九种(检)即生七识者此内执识小教不明既
取灭谛即是内执名生七识今推此文等者观前弹
诃四段经文无别圆相而多似通又复诃小不应但
通故知只是以中人空故使闻者亦得小乘法眼净
也即断见位若准下文等者下文为成彼世菩萨双
流之行须先传白动彼机情来彼菩萨发问之端即
应先遣化菩萨往今无斯事须使义希即表果报土
者问何以不云下之三土答果报具三何须更别列
况小能容大尚在一尘身子及诸等者身子内心未
證此理灯王之座由證而成净名亦是證故能借身
子未證二人所證此称理事事高难升正由即理之
事高广故使无理之事靡升以过一切七方便人事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6a 页 X18-0926.png
理之外故令此等皆不能升所以新发意者能升菩
萨不一故比决之故将诸贤位展转不同别圆新发
意尚自不及况复前二初心是人身子虽是前教后
心仍是小乘方须礼座既被加巳升亦何难又解小
乘归向等者此弹诃中亦生苏益故今升意预表后
升故至法华究竟升也初云诸佛菩萨者若云理者
众生共之既云诸佛及菩萨则表巳證不思议理下
文复云若菩萨住是解脱者即是巳契真性之理验
前所契亦真性也智境合时理应有用此乃修性合
论故真性唯一古释此品随事多云未应经旨今疏
一释用冠十双遂使古今诸师撰拱手叹云未曾有
者自普集来罕睹斯迹大乘三无漏根者即以住前
对于登住为无漏道望小比拟亦应可见法眼根坏
者且对事论不能尽理究竟应云佛眼根坏一切声
闻等者准此亦是佛及净名大圣加之方有此说故
云迦叶此意等也。
* 净名疏卷第二十三
成上果义者即成近远二处果用故耳近而为论巳
下文是室外四品者理须兼于佛国半品通总论之
故且云四故方便下三正当三观方便品约所用法
正多属空弟子菩萨约能诃法而弟子多属假以菩
萨多属中佛国具三三观既尔四教准知而云成者
即释成也上所明假空既空一切即是皆空故也应
具假中但云空者此有二意一者通途虚照三谛虽
萨不一故比决之故将诸贤位展转不同别圆新发
意尚自不及况复前二初心是人身子虽是前教后
心仍是小乘方须礼座既被加巳升亦何难又解小
乘归向等者此弹诃中亦生苏益故今升意预表后
升故至法华究竟升也初云诸佛菩萨者若云理者
众生共之既云诸佛及菩萨则表巳證不思议理下
文复云若菩萨住是解脱者即是巳契真性之理验
前所契亦真性也智境合时理应有用此乃修性合
论故真性唯一古释此品随事多云未应经旨今疏
一释用冠十双遂使古今诸师撰拱手叹云未曾有
者自普集来罕睹斯迹大乘三无漏根者即以住前
对于登住为无漏道望小比拟亦应可见法眼根坏
者且对事论不能尽理究竟应云佛眼根坏一切声
闻等者准此亦是佛及净名大圣加之方有此说故
云迦叶此意等也。
* 净名疏卷第二十三
成上果义者即成近远二处果用故耳近而为论巳
下文是室外四品者理须兼于佛国半品通总论之
故且云四故方便下三正当三观方便品约所用法
正多属空弟子菩萨约能诃法而弟子多属假以菩
萨多属中佛国具三三观既尔四教准知而云成者
即释成也上所明假空既空一切即是皆空故也应
具假中但云空者此有二意一者通途虚照三谛虽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6b 页 X18-0926.png
三而空二者由在方等教中虽三而通故使通相复
异次第未是独显但是通知若尔空尚未委况今于
空加四无量及广上等故云小异是故今以三品释
上观众生中有假有中故云约空起四无量义当假
观含于空中故云约空若准此文穷众生源义当中
在空中意也次佛道品既辨假中任运变成不可思
议之假中也文中虽不彰灼言之道理应尔虽然此
乃从于教旨以说显机乃须依附方等教分三品以
属三观净名答等者源者即是无明源本即是无住
之源本也尚至无住岂但空耶如我病者等者能见
斯病与空同体故中双非病亦双非非俗故非有非
真故非无此则正当中道义也自之与他等者应先
了心方知生佛初既了矣及后照时但一边无不具
足故今但云观众生耳此意正显空之与中先引华
严自他双显还依方等且从于通故释观达观穿之
文皆空三谛慈悲接物者即众生以从利他故观他
也利他之法指四无量言观穿者不依止观作贯穿
者贯字亦与观义大同彼用贯字释观字也菩萨照
了者先约利根人从慈得入故法华等者虽用三空
但是借彼法华之譬譬三根人观于众生入三谛空
然今见中理与法华等兼带约部小为不等言众生
者等者观字两向释观字虽兼众生但是能观通总
而说今此别释众生两字众生即是所观境也故此
两字并约小乘诸部以释部属方等宜从小宗若大
异次第未是独显但是通知若尔空尚未委况今于
空加四无量及广上等故云小异是故今以三品释
上观众生中有假有中故云约空起四无量义当假
观含于空中故云约空若准此文穷众生源义当中
在空中意也次佛道品既辨假中任运变成不可思
议之假中也文中虽不彰灼言之道理应尔虽然此
乃从于教旨以说显机乃须依附方等教分三品以
属三观净名答等者源者即是无明源本即是无住
之源本也尚至无住岂但空耶如我病者等者能见
斯病与空同体故中双非病亦双非非俗故非有非
真故非无此则正当中道义也自之与他等者应先
了心方知生佛初既了矣及后照时但一边无不具
足故今但云观众生耳此意正显空之与中先引华
严自他双显还依方等且从于通故释观达观穿之
文皆空三谛慈悲接物者即众生以从利他故观他
也利他之法指四无量言观穿者不依止观作贯穿
者贯字亦与观义大同彼用贯字释观字也菩萨照
了者先约利根人从慈得入故法华等者虽用三空
但是借彼法华之譬譬三根人观于众生入三谛空
然今见中理与法华等兼带约部小为不等言众生
者等者观字两向释观字虽兼众生但是能观通总
而说今此别释众生两字众生即是所观境也故此
两字并约小乘诸部以释部属方等宜从小宗若大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6c 页 X18-0926.png
乘中但论观别释名何殊于三论中名有小乘中之
二名智度论中破失衍意者无三假故彼是小宗滥
大名而无大旨故云失也况今衍幻化本通通于佛
性中道言戏论者彼执幻化破他析法而自全无入
空之门况复入中不思议理众生佛性不离等者空
通于中得作此说此中所说与馀文异此證三谛皆
约众生故云不离中道佛性佛性亦名众生故也若
对不即通途明者假不即故即是真俗二众生故也
不离者空假众生体即中故又不即者三皆非故又
不离者三皆道故故观众生义通一切问等者正意
欲拟三谛即空故以诸土而问于观约观非但唯空
于有亦空假中虽无空于变易之文义当空于二土
之惑故引菩萨观空例之又云至亦空者信三谛空
既是虚解虽未能见若假若中能破执假执中之病
所以有时等者非但虚解破执而巳亦能实破二边
之惑不同虚解故云有时若空二边即显中道故云
空于生死等也若计等者为破二观之人计中道者
说之一心具万行者此为因兹入圆中者而说之也
二名智度论中破失衍意者无三假故彼是小宗滥
大名而无大旨故云失也况今衍幻化本通通于佛
性中道言戏论者彼执幻化破他析法而自全无入
空之门况复入中不思议理众生佛性不离等者空
通于中得作此说此中所说与馀文异此證三谛皆
约众生故云不离中道佛性佛性亦名众生故也若
对不即通途明者假不即故即是真俗二众生故也
不离者空假众生体即中故又不即者三皆非故又
不离者三皆道故故观众生义通一切问等者正意
欲拟三谛即空故以诸土而问于观约观非但唯空
于有亦空假中虽无空于变易之文义当空于二土
之惑故引菩萨观空例之又云至亦空者信三谛空
既是虚解虽未能见若假若中能破执假执中之病
所以有时等者非但虚解破执而巳亦能实破二边
之惑不同虚解故云有时若空二边即显中道故云
空于生死等也若计等者为破二观之人计中道者
说之一心具万行者此为因兹入圆中者而说之也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7a 页 X18-0927.png
即空假但空而入中空中空任运具足万行若据名
者准入空时只可得名一切智耳此一切智无其理
既通即此一切亦通三谛如此品所明者空中即具
慈等三义三义当于假舍者义当于中由即此品内
所明也问意者中体须立何须更空以中破真中体
理极更将何法而空中耶答中意者中体性空何须
用空不同空假而事犹有滞具如前文妄计下说故
知空中亦为计者破计见理二俱空也复次下重释
出之若更等者释前中道不须更空之所以也故云
自性无无穷过故复说之文即为四者更加无量及
以穷源天女散华而明别惑文乃表于三谛悉空华
著小乘空之失也自有体等者即性计也故云性空
等若论体假即空者体假名假犹有实法故空假实
方见实体皆是幻者假实皆幻言随理者理即是空
假即空故故云随理又观此假假立生名以为观境
故云观生此下十譬正观实法令成法空故云观众
生也此下释中欲以下四同如幻故先委释幻次以
此四例后五譬譬随情者问此品随理通空何须更
立随情五譬答既计阴实虽亦知假假未即真故立
随情以助随理对幻判之故属析法菩萨自知等者
此通相空不关二乘一切皆应云是菩萨非但此中
此中且取异体为譬故以天月譬于无明若论正意
正取观时于法性处而观众生即见众生遍于法性
亦见法性全是众生故水中月本自无月今不除之
者准入空时只可得名一切智耳此一切智无其理
既通即此一切亦通三谛如此品所明者空中即具
慈等三义三义当于假舍者义当于中由即此品内
所明也问意者中体须立何须更空以中破真中体
理极更将何法而空中耶答中意者中体性空何须
用空不同空假而事犹有滞具如前文妄计下说故
知空中亦为计者破计见理二俱空也复次下重释
出之若更等者释前中道不须更空之所以也故云
自性无无穷过故复说之文即为四者更加无量及
以穷源天女散华而明别惑文乃表于三谛悉空华
著小乘空之失也自有体等者即性计也故云性空
等若论体假即空者体假名假犹有实法故空假实
方见实体皆是幻者假实皆幻言随理者理即是空
假即空故故云随理又观此假假立生名以为观境
故云观生此下十譬正观实法令成法空故云观众
生也此下释中欲以下四同如幻故先委释幻次以
此四例后五譬譬随情者问此品随理通空何须更
立随情五譬答既计阴实虽亦知假假未即真故立
随情以助随理对幻判之故属析法菩萨自知等者
此通相空不关二乘一切皆应云是菩萨非但此中
此中且取异体为譬故以天月譬于无明若论正意
正取观时于法性处而观众生即见众生遍于法性
亦见法性全是众生故水中月本自无月今不除之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7b 页 X18-0927.png
意令即于众生而见法性此下三譬意亦不同但热
𦦨二法稍似不即今亦于热而观于𦦨全热是𦦨摄
大乘八譬依梨耶者论既譬别方等意同然欲通圆
亦何所隔无有定性者随彼诸譬若空假中名假宛
然故云不妨假智虽毛角不同三藏但破我人亦譬
毛角其实毛角须求于幻处以见空空故下中空亦
非馀境若不了者逐语流移失三谛空将何合譬舍
利弗毗昙明无色有色(检)如燋谷芽者若引法华非
专今意但约菩萨通方述之时小宗未有斯见次引
大经意亦同尔以密斥之意令尚发次三果譬大意
亦然小乘亦无界外生死虽于大乘会中闻之亦未
能有晓了之信藏通菩萨尚未尽知以其教意入无
馀故得忍菩萨此约通教入无生者如佛烦恼习者
指应化佛示有烦恼小乘教中亦明示故诃调达讥
责身子者具如止观记从盲者见色去譬事则可通
于小乘灭度受身义犹隔小所以出没不同者以此
诸譬多在菩萨亦兼小故如灭度者受身者此既衍
门复在菩萨仍兼斥小得作此说四句破火云无因
者从因缘生不可得故故云无因还从因生故云之
火上来诸譬或用衍门或依小教所以小大相兼者
以由方等诸机杂故维摩诘言下答意者所言慈者
利物与乐以为其本故知为说即是利他即说三谛
与究竟乐拔究竟苦故诸慈中具有智断圣德等相
故说行相资四段明益即是三德者无缘法身法缘
𦦨二法稍似不即今亦于热而观于𦦨全热是𦦨摄
大乘八譬依梨耶者论既譬别方等意同然欲通圆
亦何所隔无有定性者随彼诸譬若空假中名假宛
然故云不妨假智虽毛角不同三藏但破我人亦譬
毛角其实毛角须求于幻处以见空空故下中空亦
非馀境若不了者逐语流移失三谛空将何合譬舍
利弗毗昙明无色有色(检)如燋谷芽者若引法华非
专今意但约菩萨通方述之时小宗未有斯见次引
大经意亦同尔以密斥之意令尚发次三果譬大意
亦然小乘亦无界外生死虽于大乘会中闻之亦未
能有晓了之信藏通菩萨尚未尽知以其教意入无
馀故得忍菩萨此约通教入无生者如佛烦恼习者
指应化佛示有烦恼小乘教中亦明示故诃调达讥
责身子者具如止观记从盲者见色去譬事则可通
于小乘灭度受身义犹隔小所以出没不同者以此
诸譬多在菩萨亦兼小故如灭度者受身者此既衍
门复在菩萨仍兼斥小得作此说四句破火云无因
者从因缘生不可得故故云无因还从因生故云之
火上来诸譬或用衍门或依小教所以小大相兼者
以由方等诸机杂故维摩诘言下答意者所言慈者
利物与乐以为其本故知为说即是利他即说三谛
与究竟乐拔究竟苦故诸慈中具有智断圣德等相
故说行相资四段明益即是三德者无缘法身法缘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7c 页 X18-0927.png
般若生缘解脱及以三谛对于三德如常所闻法华
云虽未得等者虽通引彼正取未得无漏为證内外
八风者外无八相只是违顺真中不同故与内别阿
罗汉下六句乃借大小因果等名者圆慈则与大小
因果其名虽异同入无缘一实慈义故并用释无缘
慈也释经等者智人即是菩提及以菩萨罗汉下馀
三名同故引大品四事以證六句有师云下破他释
者具如前文菩提道场法施等义一一皆是独头法
门但欲事依法相次第以一法中收一切故虽摄一
切然须遍行以遍行故理须遍列若如是者何但释
迦一代佛法十方佛法若依若正收在一念慈等心
中今施至方便略列七名岂用古师专对地位四弘
成四无量者然今此文与馀稍别若准馀处四无量
中虽加喜舍喜舍为成慈悲而巳若无喜心三谛不
满若无舍心于谛生染故知其名虽四但成二种此
二即是四弘所用虽有此法若不加誓慈悲不固安
令自佗得至所在故须立誓以制慈悲今此从义以
四无量的对四弘法门离合不可一准或如六念者
云虽未得等者虽通引彼正取未得无漏为證内外
八风者外无八相只是违顺真中不同故与内别阿
罗汉下六句乃借大小因果等名者圆慈则与大小
因果其名虽异同入无缘一实慈义故并用释无缘
慈也释经等者智人即是菩提及以菩萨罗汉下馀
三名同故引大品四事以證六句有师云下破他释
者具如前文菩提道场法施等义一一皆是独头法
门但欲事依法相次第以一法中收一切故虽摄一
切然须遍行以遍行故理须遍列若如是者何但释
迦一代佛法十方佛法若依若正收在一念慈等心
中今施至方便略列七名岂用古师专对地位四弘
成四无量者然今此文与馀稍别若准馀处四无量
中虽加喜舍喜舍为成慈悲而巳若无喜心三谛不
满若无舍心于谛生染故知其名虽四但成二种此
二即是四弘所用虽有此法若不加誓慈悲不固安
令自佗得至所在故须立誓以制慈悲今此从义以
四无量的对四弘法门离合不可一准或如六念者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8a 页 X18-0928.png
著或言者不专定指故非定义一切当修念佛三昧
正缘如来三身功德若六念者立对治法以修事观
未称今文下去正释慈童女缘具如止观记次净名
答所除中经云所作等者功德之大岂过于慈还将
此慈令断烦恼故云施之当知前慈巳具拔苦重明
悲者令识别相即是大慈家之大悲也后喜舍心同
异亦尔又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故令先除
除苦因也问欲除烦恼等者言为成喜心者义如向
释答中当行正念等者若无无作四念处观见于他
阴界法性安能令他离苦得乐而生中道第一义喜
故无上道谛即中道法喜故下舍心即指果理果理
必定遍有慈悲二法不生不灭者大舍也若三谛者
是有生灭舍爱憎三心者只是慈等三心之中道违
顺等境以无缘心行于慈等不为境转故云舍也世
谛不生不灭者以对显中二谛即是善恶二境世谛
即是真谛中之不生不灭耳或言离心出色等者准
婆沙文从于色界生无色界是离色出心从无色界
生于色界是不离心出色今正明色云无色者相从
来耳故二界往来皆由妄计二处定实若在欲界亦
计色心不如二界所计最强如贪通上界从下得名
摄大乘等者论云是识无始时一切法等依十住见
终等者但以最后得名为终由断一分见一分终故
云见终其实无明不可云终佛断最后后相如初故
云见始其实无明不可云始若定终始何名无住若
正缘如来三身功德若六念者立对治法以修事观
未称今文下去正释慈童女缘具如止观记次净名
答所除中经云所作等者功德之大岂过于慈还将
此慈令断烦恼故云施之当知前慈巳具拔苦重明
悲者令识别相即是大慈家之大悲也后喜舍心同
异亦尔又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故令先除
除苦因也问欲除烦恼等者言为成喜心者义如向
释答中当行正念等者若无无作四念处观见于他
阴界法性安能令他离苦得乐而生中道第一义喜
故无上道谛即中道法喜故下舍心即指果理果理
必定遍有慈悲二法不生不灭者大舍也若三谛者
是有生灭舍爱憎三心者只是慈等三心之中道违
顺等境以无缘心行于慈等不为境转故云舍也世
谛不生不灭者以对显中二谛即是善恶二境世谛
即是真谛中之不生不灭耳或言离心出色等者准
婆沙文从于色界生无色界是离色出心从无色界
生于色界是不离心出色今正明色云无色者相从
来耳故二界往来皆由妄计二处定实若在欲界亦
计色心不如二界所计最强如贪通上界从下得名
摄大乘等者论云是识无始时一切法等依十住见
终等者但以最后得名为终由断一分见一分终故
云见终其实无明不可云终佛断最后后相如初故
云见始其实无明不可云始若定终始何名无住若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8b 页 X18-0928.png
计无明有始终者是故法性有始终也以全法性是
无明故亦全无明体是法性问若尔过在大经答曰
不然有事有理若从事说若见法性始即见无明终
从见法性终名见无明始无始之始名无明始无终
之终名法性终若从理者应知二法俱始并终况此
二法自无二法俱无始终若从事理相待以说从理
故即从事故离始终亦尔约非事理而论事理于无
始终而云始终大经之文带别论圆从事相待故作
此说次穷源中唯约五住不云恒沙者以恒沙惑不
障于理四住障真无明障中是故且从二障边说况
无明无知但成离合具如馀文广简同异是故不可
更以四住依于无知无知非依是故不立若言无知
依于无明能依亦失今欲令于四住见中故指无明
全四住是法性复指无明为心穷源既然修观准说
但观现在一念见思彻无明源穷法性底法性即无
住无住即无明无明亦无住若断若穷虽分前后然
其住处不合不离说自住即别教意者是说烦恼法
性体别则是烦恼法性自住俱名为自亦可云离烦
恼外别有法性法性为他亦可法性为自离法性外
别有烦恼烦恼为他故二自他并非圆义以其惑性
定为能障破障方乃定能显理依他即圆者更互相
依更互相即以体同故依而复即故别圆教俱云自
他由体同异而判二教今从各说别自圆他此见因
无明等者见为能住无明是地此依别教故作是说
无明故亦全无明体是法性问若尔过在大经答曰
不然有事有理若从事说若见法性始即见无明终
从见法性终名见无明始无始之始名无明始无终
之终名法性终若从理者应知二法俱始并终况此
二法自无二法俱无始终若从事理相待以说从理
故即从事故离始终亦尔约非事理而论事理于无
始终而云始终大经之文带别论圆从事相待故作
此说次穷源中唯约五住不云恒沙者以恒沙惑不
障于理四住障真无明障中是故且从二障边说况
无明无知但成离合具如馀文广简同异是故不可
更以四住依于无知无知非依是故不立若言无知
依于无明能依亦失今欲令于四住见中故指无明
全四住是法性复指无明为心穷源既然修观准说
但观现在一念见思彻无明源穷法性底法性即无
住无住即无明无明亦无住若断若穷虽分前后然
其住处不合不离说自住即别教意者是说烦恼法
性体别则是烦恼法性自住俱名为自亦可云离烦
恼外别有法性法性为他亦可法性为自离法性外
别有烦恼烦恼为他故二自他并非圆义以其惑性
定为能障破障方乃定能显理依他即圆者更互相
依更互相即以体同故依而复即故别圆教俱云自
他由体同异而判二教今从各说别自圆他此见因
无明等者见为能住无明是地此依别教故作是说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8c 页 X18-0928.png
界内四住如常所闻。
* 净名疏卷第二十四
隐名如来藏等者今既现身不名为隐然未现时理
亦非隐今从事释立隐显名故知事显巳来从机为
语理本无生非今始显又解去向文约事非无此义
若欲更作以事表理即是事理双明之义若单事理
化迹不成如大品诸天子等者诸天子云从心树生
须菩提云不从心树生者即表俱非世俗所生皆从
心生但所计别并依理生而非生也即是果报等者
此明迦叶曾闻方等不思议事此事未尝不与理合
不得界外解脱神力不大證难思理方有胜通非是
世间思议华即以界外而为难思二乘之人岂知界
外更有妙欲又以如法心等者事则大小俱散理乃
遍于法界方名如法名大平等不能断别惑即非童
真既非童真未住谛理汝自有染何关我非是故诃
云仁者自生分别想耳分别即是染著故也身子起
教之端教由斯启故名为端为诸声闻作生苏之首
下文天女诃文是也二乘至涅槃生死者言文字者
* 净名疏卷第二十四
隐名如来藏等者今既现身不名为隐然未现时理
亦非隐今从事释立隐显名故知事显巳来从机为
语理本无生非今始显又解去向文约事非无此义
若欲更作以事表理即是事理双明之义若单事理
化迹不成如大品诸天子等者诸天子云从心树生
须菩提云不从心树生者即表俱非世俗所生皆从
心生但所计别并依理生而非生也即是果报等者
此明迦叶曾闻方等不思议事此事未尝不与理合
不得界外解脱神力不大證难思理方有胜通非是
世间思议华即以界外而为难思二乘之人岂知界
外更有妙欲又以如法心等者事则大小俱散理乃
遍于法界方名如法名大平等不能断别惑即非童
真既非童真未住谛理汝自有染何关我非是故诃
云仁者自生分别想耳分别即是染著故也身子起
教之端教由斯启故名为端为诸声闻作生苏之首
下文天女诃文是也二乘至涅槃生死者言文字者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9a 页 X18-0929.png
未必全指文字教法通云世间一切名言皆名文字
小乘则指界内之法纵指教相亦非所證若非所證
还属生死故于其中不得自在所以者何解脱等者
文存两释初释先举解脱文字俱无内外者正指文
字及以解脱二俱无得所以先破解脱者恐人不晓
执解脱相次释者恐人谓在文字之外故指名字是
解脱也言不思议者即形前释仍通通教故重释中
即云别也何但解脱者仍恐唯指教法文字故指二
十五有一切因果无非文字此等文字皆解脱也言
二处者法华简众及小乘中此中两解者初约执情
滥大俱是未得谓得次又圆下复从理说理本无断
称理名脱是则圆乘而为不断却自执其小乘合断
由此自谓成增上慢前解大小相对后解偏圆相对
滥谓同于诸佛所得者如法华云我等同入法性乃
至世间六大罗汉三人同坐解脱之床三同入无言
说道故未转时无不谓佛与巳同等若于法华不名
等者释出慢异准向天女所说之意以望法华何但
于小非增上慢于大亦非若至法华与天女齐当知
法华起去之人于大小乘并成上慢佛虽令去意待
后时或约三藏问或约通问者二教俱有三乘故也
以声闻人于方等中同闻通教三乘之法故以为问
志求声闻等者意明三别是三藏教此即约于化他
说也自行受道者自行不可更禀权乘分得法身仍
须道进道故法华等者以入圆圆以人显成此义但
小乘则指界内之法纵指教相亦非所證若非所證
还属生死故于其中不得自在所以者何解脱等者
文存两释初释先举解脱文字俱无内外者正指文
字及以解脱二俱无得所以先破解脱者恐人不晓
执解脱相次释者恐人谓在文字之外故指名字是
解脱也言不思议者即形前释仍通通教故重释中
即云别也何但解脱者仍恐唯指教法文字故指二
十五有一切因果无非文字此等文字皆解脱也言
二处者法华简众及小乘中此中两解者初约执情
滥大俱是未得谓得次又圆下复从理说理本无断
称理名脱是则圆乘而为不断却自执其小乘合断
由此自谓成增上慢前解大小相对后解偏圆相对
滥谓同于诸佛所得者如法华云我等同入法性乃
至世间六大罗汉三人同坐解脱之床三同入无言
说道故未转时无不谓佛与巳同等若于法华不名
等者释出慢异准向天女所说之意以望法华何但
于小非增上慢于大亦非若至法华与天女齐当知
法华起去之人于大小乘并成上慢佛虽令去意待
后时或约三藏问或约通问者二教俱有三乘故也
以声闻人于方等中同闻通教三乘之法故以为问
志求声闻等者意明三别是三藏教此即约于化他
说也自行受道者自行不可更禀权乘分得法身仍
须道进道故法华等者以入圆圆以人显成此义但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9b 页 X18-0929.png
以大悲等者他释大乘功只齐此有言寄十二年在
室等者但斥彼时于今亦复何所嫌耶但恐于今闻
而不受况复往日在方等前尔前者方等前也故知
所诃亦在十二年前也是故得与方等义同此中正
破古师释也今言下表十二年等者正指天女巳之
所證此即无久近之久近者无始为久至今为近三
脱亦尔法性本有名之为久方始修得名之为近故
知三道三脱皆非久近而论久近故以止室而用表
之此中约事论修性也岂知根本无明者若观三道
即三脱故知三脱为无明障障三脱者即是根本无
明故也当知因缘至诸佛之法者言一切者通界内
外意云从初皆依顿教发心故云初不闻等如界内
界外有犯重等者重能远碍界内外理来会也者以
不绝义似渐深也转不转俱阿鞞跋致者佛答意者
前之二教不转方得名为不退后之二教以得理故
从理为名理性本无转与不转转者退义故不退也
但与上文小不次第者第一在第二第二在第一以
不次第故不相应虽次不次义理必等天以正观义
显者先明正观故云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
于三德中无男女相譬显亦须依于三德譬如下譬
显也天阳地阴等亦可云昼阳夜阴等不可说尽一
切莫不皆在阴阳以女业在等者以未偿故故未酬
生必不可转然未偿者亦有可转非此所引故不列
来一切诸法皆妄等者非但世法有可转义出世之
室等者但斥彼时于今亦复何所嫌耶但恐于今闻
而不受况复往日在方等前尔前者方等前也故知
所诃亦在十二年前也是故得与方等义同此中正
破古师释也今言下表十二年等者正指天女巳之
所證此即无久近之久近者无始为久至今为近三
脱亦尔法性本有名之为久方始修得名之为近故
知三道三脱皆非久近而论久近故以止室而用表
之此中约事论修性也岂知根本无明者若观三道
即三脱故知三脱为无明障障三脱者即是根本无
明故也当知因缘至诸佛之法者言一切者通界内
外意云从初皆依顿教发心故云初不闻等如界内
界外有犯重等者重能远碍界内外理来会也者以
不绝义似渐深也转不转俱阿鞞跋致者佛答意者
前之二教不转方得名为不退后之二教以得理故
从理为名理性本无转与不转转者退义故不退也
但与上文小不次第者第一在第二第二在第一以
不次第故不相应虽次不次义理必等天以正观义
显者先明正观故云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
于三德中无男女相譬显亦须依于三德譬如下譬
显也天阳地阴等亦可云昼阳夜阴等不可说尽一
切莫不皆在阴阳以女业在等者以未偿故故未酬
生必不可转然未偿者亦有可转非此所引故不列
来一切诸法皆妄等者非但世法有可转义出世之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29c 页 X18-0929.png
法亦复如是若谓有定悉是妄计我入不思议至那
得八相等者此约教门当分以释别圆无生那得作
于藏通八相映望上下皆须此释虽有此意等者小
乘云无十方诸佛意不彰显以小乘中亦有许有十
方佛者虽即许有岂如华严涅槃等耶华严十方互
为主伴一佛尚尔况他佛耶故此中无义不彰显。
* 净名疏卷第二十五
正成问疾品明别教等者问通相三观义在圆者今
那云别答对出假边义立别耳前文三教慰喻中文
通相仍存次第意者良由此也有三种非道之理等
者文虽在假意复通中故云之理乃至佛道功德智
慧复是假摄所言理者即指三道本是三德体复全
是中道法性出没释之是通是极方等之教故使尔
耳言佛道者佛是不二之智道以能通为名二义并
称故名为道一者所践则无虚通不至极故通而不
虚是故今云从因至果俱名佛道兼二故也诸佛实
相智慧者苦即实相惑即智慧业即功德此三皆理
故云之理问此品不约十二等者下八段中无十二
名答意者虽无别标却成通具岂非八段十二缘耶
所言一切非道等者如此所列岂过三道对文点出
其义自彰况复九道收界内外一切三道以令非道
即佛道故云九界者具如下列以为下四教明菩萨
不定者前二菩萨但是二乘之菩萨道故不云也别
教正当菩萨道也圆教或佛或菩萨也今云别圆修
得八相等者此约教门当分以释别圆无生那得作
于藏通八相映望上下皆须此释虽有此意等者小
乘云无十方诸佛意不彰显以小乘中亦有许有十
方佛者虽即许有岂如华严涅槃等耶华严十方互
为主伴一佛尚尔况他佛耶故此中无义不彰显。
* 净名疏卷第二十五
正成问疾品明别教等者问通相三观义在圆者今
那云别答对出假边义立别耳前文三教慰喻中文
通相仍存次第意者良由此也有三种非道之理等
者文虽在假意复通中故云之理乃至佛道功德智
慧复是假摄所言理者即指三道本是三德体复全
是中道法性出没释之是通是极方等之教故使尔
耳言佛道者佛是不二之智道以能通为名二义并
称故名为道一者所践则无虚通不至极故通而不
虚是故今云从因至果俱名佛道兼二故也诸佛实
相智慧者苦即实相惑即智慧业即功德此三皆理
故云之理问此品不约十二等者下八段中无十二
名答意者虽无别标却成通具岂非八段十二缘耶
所言一切非道等者如此所列岂过三道对文点出
其义自彰况复九道收界内外一切三道以令非道
即佛道故云九界者具如下列以为下四教明菩萨
不定者前二菩萨但是二乘之菩萨道故不云也别
教正当菩萨道也圆教或佛或菩萨也今云别圆修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30a 页 X18-0930.png
中道者以别初心亦修中故故且得云修佛道耳复
次方便下指藏通也进暂取之终结其非复次此品
下举浅例深一切诸道皆属方便方便既遍岂隔藏
通遍入复断故圆为正然道对非道非道具十故知
十界或从名摄或从体分或因果相形或与夺暂设
故佛法界或唯在圆或退取别或俱取地住或没地
唯住或复通因或唯在果究竟而论圆果为正义通
从体摄圆初心大经十二因缘名为佛性等者问佛
性之名岂独缘了纵通缘了义涉生死生死何故名
缘了因若云唯正非缘了者生死三道何名正耶三
俱不成经意何在故须依此三道三德三种佛性之
正种也故重引大经以立中道中道若立缘了可成
况十界一心具多十二百界一一无非道场故知此
中莫非二身之正因法身之缘了刹那之三性生死
之三德能如是了方释今经今此大方等等者兼斥
古也今此经中部无十二岂无佛性意明大乘无有
不具广问记者此意正明有三定大无三定小不必
十二方乃名大唯涅槃法华具而复大自馀诸部盈
缩不恒问此经何文正当三部答皆不思议岂非方
广无别记而有通记一切众生即三道故无有不具
当成之理记岂过此而云无耶前方便品即无问自
说初虽居士印竟何殊况复涅槃指十二部望十二
部以定大小故但有方广十二善成无问及记犹通
大小故无此二义亦善成种性即是眼目异名虽是
次方便下指藏通也进暂取之终结其非复次此品
下举浅例深一切诸道皆属方便方便既遍岂隔藏
通遍入复断故圆为正然道对非道非道具十故知
十界或从名摄或从体分或因果相形或与夺暂设
故佛法界或唯在圆或退取别或俱取地住或没地
唯住或复通因或唯在果究竟而论圆果为正义通
从体摄圆初心大经十二因缘名为佛性等者问佛
性之名岂独缘了纵通缘了义涉生死生死何故名
缘了因若云唯正非缘了者生死三道何名正耶三
俱不成经意何在故须依此三道三德三种佛性之
正种也故重引大经以立中道中道若立缘了可成
况十界一心具多十二百界一一无非道场故知此
中莫非二身之正因法身之缘了刹那之三性生死
之三德能如是了方释今经今此大方等等者兼斥
古也今此经中部无十二岂无佛性意明大乘无有
不具广问记者此意正明有三定大无三定小不必
十二方乃名大唯涅槃法华具而复大自馀诸部盈
缩不恒问此经何文正当三部答皆不思议岂非方
广无别记而有通记一切众生即三道故无有不具
当成之理记岂过此而云无耶前方便品即无问自
说初虽居士印竟何殊况复涅槃指十二部望十二
部以定大小故但有方广十二善成无问及记犹通
大小故无此二义亦善成种性即是眼目异名虽是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30b 页 X18-0930.png
异名非无别义若说能生应从种立若说不改以性
为名但随便标义理咸具今经且从能生为名是故
文中多从种立应知种是性家之种性是种家之性
不变故能生能生故不变此二一切无始无终久远
常存足为良信问若佛性有三种等者意欲明同先
从异问前文虽云道即是性此但通途消品题目今
问品内种有三不答意可知种相体性者此中意列
四名名异义同今之种性即令永异相彰于外尚与
性同种从内生理符于性问种以能生为义等者一
切诸佛二义为本故知真如法界法性秘藏皆应对
种而为问也答中无取缘了而为种义从内求者方
便比说方出正性亦名为种故知三道能生三性何
必专执外生长耶况复亦应以类释种具如法华疏
中所明故非但正种非因而因业惑缘了亦复如是
是则如下显有种义故翻对正缘了亦得名为性也
是则三名俱种并性义同名异善须思之心境不殊
义理自合答中云若如所问乃是通义者通别只是
离合之义具知法华疏中及不二门法性五阴有无
明不善等者无明惑也不善业也无记五阴本名法
性由加惑业计阴成迷亦是法性本来清净故使三
种迷则俱迷迷理本净因果对说故云有无明不善
即成生死转即名净十地论师等者七识是一所计
成异由此见识是了因种从了名智从迷曰见古人
不用互执成诤六识为缘亦复如是观心者前虽巳
为名但随便标义理咸具今经且从能生为名是故
文中多从种立应知种是性家之种性是种家之性
不变故能生能生故不变此二一切无始无终久远
常存足为良信问若佛性有三种等者意欲明同先
从异问前文虽云道即是性此但通途消品题目今
问品内种有三不答意可知种相体性者此中意列
四名名异义同今之种性即令永异相彰于外尚与
性同种从内生理符于性问种以能生为义等者一
切诸佛二义为本故知真如法界法性秘藏皆应对
种而为问也答中无取缘了而为种义从内求者方
便比说方出正性亦名为种故知三道能生三性何
必专执外生长耶况复亦应以类释种具如法华疏
中所明故非但正种非因而因业惑缘了亦复如是
是则如下显有种义故翻对正缘了亦得名为性也
是则三名俱种并性义同名异善须思之心境不殊
义理自合答中云若如所问乃是通义者通别只是
离合之义具知法华疏中及不二门法性五阴有无
明不善等者无明惑也不善业也无记五阴本名法
性由加惑业计阴成迷亦是法性本来清净故使三
种迷则俱迷迷理本净因果对说故云有无明不善
即成生死转即名净十地论师等者七识是一所计
成异由此见识是了因种从了名智从迷曰见古人
不用互执成诤六识为缘亦复如是观心者前虽巳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30c 页 X18-0930.png
约十二因缘十界三道未云此等则是观境今云十
界十二因缘只是一念与前何别恐人不了故别明
之于向事此更无异辙一心一色无非十界即空假
中况复举心惑巳成智业随观转自得脱名究竟而
论苦为正境业惑之上苦亦灼然故苦色心三义具
足是则至不彰三德者能通至极故名不障如伊字
者因果事理俱得譬伊准他所明理一修二因之与
果皆不成伊常无常等理须显说若觉至如来者然
此三道俱有能生缘了之义能生缘了之义能生巳
如前立更应问云正岂非种自行至功德者从自行
说但由二智能显法身及解脱用二智权实般若契
境不名功德化他二智是名一权维摩诘言等者应
知答意具于二义一者出假二者即理若不出假无
由显于通相次第若不即理无由显于理假通因下
去七段深了其意方称此品文之大旨复次下重更
分别出假非道约事佛道具指假智为非道等约五
重三途之果者问无间之果那感鬼畜而总云三途
耶答馀二即是无间眷属以造因时自有相从二恶
界十二因缘只是一念与前何别恐人不了故别明
之于向事此更无异辙一心一色无非十界即空假
中况复举心惑巳成智业随观转自得脱名究竟而
论苦为正境业惑之上苦亦灼然故苦色心三义具
足是则至不彰三德者能通至极故名不障如伊字
者因果事理俱得譬伊准他所明理一修二因之与
果皆不成伊常无常等理须显说若觉至如来者然
此三道俱有能生缘了之义能生缘了之义能生巳
如前立更应问云正岂非种自行至功德者从自行
说但由二智能显法身及解脱用二智权实般若契
境不名功德化他二智是名一权维摩诘言等者应
知答意具于二义一者出假二者即理若不出假无
由显于通相次第若不即理无由显于理假通因下
去七段深了其意方称此品文之大旨复次下重更
分别出假非道约事佛道具指假智为非道等约五
重三途之果者问无间之果那感鬼畜而总云三途
耶答馀二即是无间眷属以造因时自有相从二恶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31a 页 X18-0931.png
趣业亦可馀报通于馀二此明菩萨利物之门亦由
初观逆心愿力故成观因任运契机故何者下释出
初观以为假因业待入时方乃名顺何况下以因况
果即阿字等既是通相入假之观故得通用无生观
门及无垢等以为其行若尔亦得名为不思议假但
于别教犹名次第及钝菩萨仍名生苏于利根者即
名入中此会得入既名上上于上上中不无初后处
处结其得道之相从若知下至通达佛道即其文也
逆心下以观心者种性不周遍在诸教味诸行诸道
言渐顿等者具腾始末令知一化无非佛道不思议
假故知通相具含三种菩萨之假及以地住不思议
假准义亦含三祗之假但约显教非从空出是故此
中不得论之今取最恶等者以居其初恶中之极所
以具示二种相者若唯示可忏恐人谓言逆罪无果
若唯不忏恐人谓言罪不可灭为除邪计及生二善
故随其根立斯二也我受等者此有二义今从内实
灼然不失楞严之乐岂但独云三禅而巳若从迹论
乃示现抗惭之极故今从其出假边说三禅乃是开
迹之言所以得作本迹释者诸大乘经唯除如来久
本之秘及以记小成佛之言调达开文经论共有方
等婆薮即其例也此中诸文皆用二十五三昧中诸
三昧者以王三昧只是三谛三三昧故耳以依次第
但唯用俗故云佛法未满等也未满名亦通三谛补
处尚乃更入重玄故一一文皆云自行等也下去诸
初观逆心愿力故成观因任运契机故何者下释出
初观以为假因业待入时方乃名顺何况下以因况
果即阿字等既是通相入假之观故得通用无生观
门及无垢等以为其行若尔亦得名为不思议假但
于别教犹名次第及钝菩萨仍名生苏于利根者即
名入中此会得入既名上上于上上中不无初后处
处结其得道之相从若知下至通达佛道即其文也
逆心下以观心者种性不周遍在诸教味诸行诸道
言渐顿等者具腾始末令知一化无非佛道不思议
假故知通相具含三种菩萨之假及以地住不思议
假准义亦含三祗之假但约显教非从空出是故此
中不得论之今取最恶等者以居其初恶中之极所
以具示二种相者若唯示可忏恐人谓言逆罪无果
若唯不忏恐人谓言罪不可灭为除邪计及生二善
故随其根立斯二也我受等者此有二义今从内实
灼然不失楞严之乐岂但独云三禅而巳若从迹论
乃示现抗惭之极故今从其出假边说三禅乃是开
迹之言所以得作本迹释者诸大乘经唯除如来久
本之秘及以记小成佛之言调达开文经论共有方
等婆薮即其例也此中诸文皆用二十五三昧中诸
三昧者以王三昧只是三谛三三昧故耳以依次第
但唯用俗故云佛法未满等也未满名亦通三谛补
处尚乃更入重玄故一一文皆云自行等也下去诸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31b 页 X18-0931.png
句一一悉然婆薮具释签中明象等具如止观记中
请观音偈如止观引此十多有等者既不别分多分
通说然准破戒定属业道馀者多分皆是烦恼故云
多也故知若内起者即属烦恼不可制者多属业道
以无所受而受诸受者虽即翻于十蔽成度于一一
蔽皆达于中如身子善吉等者当知受弹及以加被
但是从迹示次第行今据本说云不受等示入至受
四天下等者经无四名应从义立何者若准下贱丑
陋之言多在南洲老病妻妾事通馀三北洲复应不
通于病讷钝亦可通于四洲故得总云四天下也经
无脩罗及六欲者脩罗离合有无可知六欲或是例
上故略文中次第略出六欲断于因缘约四教者别
圆因位犹属诸道未纯净故故断通诸除圆妙觉等
者他明非道其事太近今明唯馀一品无明在者尚
是非道故唯除佛究尽佛道此二大士更相问答正
当二磓更扣之相如法相解等者如彼非道即是佛
道法相生解还依彼说方称如来能依此观即如来
行是故引之通于说行种以能生类性三义者前巳
和会今更对辨故更论之其实能生生于种类此生
类永无改也若无苦道何有一相若无业道何有弹
指若无烦恼何有智慧顺方便教犹名不类故诸馀
经皆悉别立今明有类生义可成生必无理直至于
果故今立之共成化相故释种类乃附时情由约类
明恐人不了谓灭种非类故附时情简出馀教识方
请观音偈如止观引此十多有等者既不别分多分
通说然准破戒定属业道馀者多分皆是烦恼故云
多也故知若内起者即属烦恼不可制者多属业道
以无所受而受诸受者虽即翻于十蔽成度于一一
蔽皆达于中如身子善吉等者当知受弹及以加被
但是从迹示次第行今据本说云不受等示入至受
四天下等者经无四名应从义立何者若准下贱丑
陋之言多在南洲老病妻妾事通馀三北洲复应不
通于病讷钝亦可通于四洲故得总云四天下也经
无脩罗及六欲者脩罗离合有无可知六欲或是例
上故略文中次第略出六欲断于因缘约四教者别
圆因位犹属诸道未纯净故故断通诸除圆妙觉等
者他明非道其事太近今明唯馀一品无明在者尚
是非道故唯除佛究尽佛道此二大士更相问答正
当二磓更扣之相如法相解等者如彼非道即是佛
道法相生解还依彼说方称如来能依此观即如来
行是故引之通于说行种以能生类性三义者前巳
和会今更对辨故更论之其实能生生于种类此生
类永无改也若无苦道何有一相若无业道何有弹
指若无烦恼何有智慧顺方便教犹名不类故诸馀
经皆悉别立今明有类生义可成生必无理直至于
果故今立之共成化相故释种类乃附时情由约类
明恐人不了谓灭种非类故附时情简出馀教识方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31c 页 X18-0931.png
便教不明真种故大经至善根人无者显非道可灭
善道可成复将此无以入后句善人有者是也又善
人有指有漏善至后开时堪成缘因故此缘初巳名
为种言俱无者即指了因何妨无始全无一句故今
从于无者说或是了从显了者说若尔缘亦容无何
独于了为成四句故缘从有说了因且从覆相而说
无八识则无生死涅槃者八是异熟故云生死即此
生死体是涅槃又此识性体含此二若尔六七亦是
生死识何不得名即涅槃耶答若通对者义亦可尔
若地论用七识断六识智障灭者谓第七识能取八
中清净之相真修未显皆属六也故今六中智障灭
者即显八中清净真修须取中论等者地师以八为
自摄师以八为他故为中论之所破也此经以身识
烦恼不善等用中论破巳方显今经三道之言身等
者身中六七自有报法俱属苦道起烦恼者即属烦
恼结业成就即属不善三即三因何徒纷诤此三种
性非前后等者只三道时自非纵横岂得至果方如
伊字种若纵横果非本有理性伊者深观三道为在
善道可成复将此无以入后句善人有者是也又善
人有指有漏善至后开时堪成缘因故此缘初巳名
为种言俱无者即指了因何妨无始全无一句故今
从于无者说或是了从显了者说若尔缘亦容无何
独于了为成四句故缘从有说了因且从覆相而说
无八识则无生死涅槃者八是异熟故云生死即此
生死体是涅槃又此识性体含此二若尔六七亦是
生死识何不得名即涅槃耶答若通对者义亦可尔
若地论用七识断六识智障灭者谓第七识能取八
中清净之相真修未显皆属六也故今六中智障灭
者即显八中清净真修须取中论等者地师以八为
自摄师以八为他故为中论之所破也此经以身识
烦恼不善等用中论破巳方显今经三道之言身等
者身中六七自有报法俱属苦道起烦恼者即属烦
恼结业成就即属不善三即三因何徒纷诤此三种
性非前后等者只三道时自非纵横岂得至果方如
伊字种若纵横果非本有理性伊者深观三道为在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32a 页 X18-0932.png
何处既在一念不可纵横故知因果悉如伊也三门
不同苦门通门别门下文一一次第出之初若就苦
门明义者三道相从皆是苦摄通相既云一一皆三
对本苦门故有离念三道复别不可专通初有身等
者前文巳将身为苦道即是正因六为缘因七为了
因今复合之而为正因又身为种者能生福德智慧
者对三可知此是三种经之文恐犹执权勤勤示耳
具如止观记及法华疏六法不即不离中明如人翳
眼等者正约方等形于二乘而作譬也亦是三佛如
来种者意亦如前苦道明之贪爱虽即巳属烦恼依
身藉业亦具有三岂独观惑能坏惑耶必观惑具及
以惑由业苦故也烦恼既尔于五盖中睡掉二盖犹
是报法以相带故故亦同苦所以皆须云三故也若
离取我者别列于三别通有我故但成三若离出我
我遍有三乃成等分别门明义者倒计于阴故总属
身常等别故故于苦门苦道之中离出四倒别门即
是别相念处加能观念故处名生若从相生身等复
受正勤如意乃至觉道等名故知身等文亦转入下
之六门此等皆应无作释之当知四倒非道出生三
十七品之佛道能生根本等者问盖能覆禅与禅相
违盖去禅发能生何在答若约小乘盖是相违若从
大教达盖成定故约大教名相生也若尔何故生于
根本禅耶答事理并明故兼发事或是元以小助于
大此于别于通无妨以由盖中亦具三道故约通说
不同苦门通门别门下文一一次第出之初若就苦
门明义者三道相从皆是苦摄通相既云一一皆三
对本苦门故有离念三道复别不可专通初有身等
者前文巳将身为苦道即是正因六为缘因七为了
因今复合之而为正因又身为种者能生福德智慧
者对三可知此是三种经之文恐犹执权勤勤示耳
具如止观记及法华疏六法不即不离中明如人翳
眼等者正约方等形于二乘而作譬也亦是三佛如
来种者意亦如前苦道明之贪爱虽即巳属烦恼依
身藉业亦具有三岂独观惑能坏惑耶必观惑具及
以惑由业苦故也烦恼既尔于五盖中睡掉二盖犹
是报法以相带故故亦同苦所以皆须云三故也若
离取我者别列于三别通有我故但成三若离出我
我遍有三乃成等分别门明义者倒计于阴故总属
身常等别故故于苦门苦道之中离出四倒别门即
是别相念处加能观念故处名生若从相生身等复
受正勤如意乃至觉道等名故知身等文亦转入下
之六门此等皆应无作释之当知四倒非道出生三
十七品之佛道能生根本等者问盖能覆禅与禅相
违盖去禅发能生何在答若约小乘盖是相违若从
大教达盖成定故约大教名相生也若尔何故生于
根本禅耶答事理并明故兼发事或是元以小助于
大此于别于通无妨以由盖中亦具三道故约通说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32b 页 X18-0932.png
华严十种六根(检)七识住者处是所住住是能住若
依什公但在于苦随所住处三道具足亦成通相三
道之相约小乘乐住挫成无种虽云不乐理非全无
生善之缘者且从对治通为观境何种不成因恶生
善等者此引可转以为况例一切大恶无不转理既
转为善生三不护当知恶体是不护体如湿土能生
乾土成乾土巳即成塼瓦故知湿土是塼瓦体能生
三种法身者诸身并得名法身者即如三法在苦故
也大品植种于空等者无粪曰空非太虚也慈与悲
相符等者女性柔和不与物诤如慈与悲易可合集
若似若真者似贤真圣如是约别圆教等但要先须
约前二教消释竟巳次约后二然前二教但断界内
若依别教界内界外见思除处皆有前后易可相例
登地同体理非前后于别教中虽复入地仍分见修
前后之别圆教一向初后不二是则不可分于见修
之异且约界内见尽之位名为见净及度疑净约思
尽边名分别净及以行净涅槃须指究竟佛果若于
真位立七净者不分而分以为七净准四依位作之
可见菩萨在因等者以七净中有无学道非究竟果
即是菩萨修无学因亦得名为涅槃故也更修八解
为除垢者即断诸禅障通无知及修九种大禅等也
亦可得云于诸禅中皆除无知。
* 净名疏卷第二十六
第一四句中以第三句简二乘者此意正当方等意
依什公但在于苦随所住处三道具足亦成通相三
道之相约小乘乐住挫成无种虽云不乐理非全无
生善之缘者且从对治通为观境何种不成因恶生
善等者此引可转以为况例一切大恶无不转理既
转为善生三不护当知恶体是不护体如湿土能生
乾土成乾土巳即成塼瓦故知湿土是塼瓦体能生
三种法身者诸身并得名法身者即如三法在苦故
也大品植种于空等者无粪曰空非太虚也慈与悲
相符等者女性柔和不与物诤如慈与悲易可合集
若似若真者似贤真圣如是约别圆教等但要先须
约前二教消释竟巳次约后二然前二教但断界内
若依别教界内界外见思除处皆有前后易可相例
登地同体理非前后于别教中虽复入地仍分见修
前后之别圆教一向初后不二是则不可分于见修
之异且约界内见尽之位名为见净及度疑净约思
尽边名分别净及以行净涅槃须指究竟佛果若于
真位立七净者不分而分以为七净准四依位作之
可见菩萨在因等者以七净中有无学道非究竟果
即是菩萨修无学因亦得名为涅槃故也更修八解
为除垢者即断诸禅障通无知及修九种大禅等也
亦可得云于诸禅中皆除无知。
* 净名疏卷第二十六
第一四句中以第三句简二乘者此意正当方等意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32c 页 X18-0932.png
也亦可应云通教二乘义同三藏别教地前名为偏
门若初地名入圆理但初异后不同圆教或云教道
地前非圆入从證说方名圆理第四四句即是简前
第三四句前虽理教相对为门未知为是何教教理
须简即离能所圆别更对藏显前理教次第五四句
即是对前四四句简前皆从法虽对理辨未论入者
嘿与非嘿今更从行立此门重简前四第六四句者
今昔因人果人相对显前圆教亦应更约二教简之
第七四句者约得失辨得失由行显前皆得今此带
失第八四句者约一代教以论今昔相对出入得否
之相前七四句中通述今昔以论得失亦是偏圆相
对以辨唯第四门是圆是得次第九四句约大观小
果相对辨者初句小果后三大观亦名大因此如法
华相待论妙第十四句者纯约观门虽复多门意在
于观故使观门最在后说二不二者如向十门简入
不入入者偏圆圆者不二偏者则二不二方是今所
入门二者不定或邪或正或小或大唯事唯理但别
一义或存或没如下具简当知为简不入之二若得
入者无向诸失是则还是一法等者不二及门只是
一法但法从处立门从用生立名虽殊法体无别故
云不二约此诸门有二不二双舍二边等者舍中著
也中道之理名之为门者显教即是所入之理法华
云其智慧门等者理即是门此门中智称理故难故
借开文以显于难亦是境智相称之谓如人知彼家
门若初地名入圆理但初异后不同圆教或云教道
地前非圆入从證说方名圆理第四四句即是简前
第三四句前虽理教相对为门未知为是何教教理
须简即离能所圆别更对藏显前理教次第五四句
即是对前四四句简前皆从法虽对理辨未论入者
嘿与非嘿今更从行立此门重简前四第六四句者
今昔因人果人相对显前圆教亦应更约二教简之
第七四句者约得失辨得失由行显前皆得今此带
失第八四句者约一代教以论今昔相对出入得否
之相前七四句中通述今昔以论得失亦是偏圆相
对以辨唯第四门是圆是得次第九四句约大观小
果相对辨者初句小果后三大观亦名大因此如法
华相待论妙第十四句者纯约观门虽复多门意在
于观故使观门最在后说二不二者如向十门简入
不入入者偏圆圆者不二偏者则二不二方是今所
入门二者不定或邪或正或小或大唯事唯理但别
一义或存或没如下具简当知为简不入之二若得
入者无向诸失是则还是一法等者不二及门只是
一法但法从处立门从用生立名虽殊法体无别故
云不二约此诸门有二不二双舍二边等者舍中著
也中道之理名之为门者显教即是所入之理法华
云其智慧门等者理即是门此门中智称理故难故
借开文以显于难亦是境智相称之谓如人知彼家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33a 页 X18-0933.png
等者此约住前知圆为譬显住分真名之为入复次
进论者更辨果用故云进论具如止观引即表此中
具如前释谓三十三天十四般若四十二字答若作
一一门等者此缘前文对文殊净名判三十二人例
别竟今更问答显圆耳不可专判以为别教若于一
门摄三十二诸门亦然则权实至无缚者如问疾中
慧与方便对论缚解今云自在即是二用慧即实慧
故云二慧权慧自在实慧无缚所以于初法自在文
广料简者在诸菩萨之首故耳下去大旨悉须准此
故下诸释文相并略五星二十八宿者具如止观记
是动念等者念动故所以境动今但通以不动之心
对于动境故三教境智名之为二唯圆教境为方名
不二名无动念善眼者慧眼也即是分得世尊慧眼
一相无相等者大乘三解小宗一解并不分别一相
无相之深浅也又若待明一明无则不用也今取释
论等者非异是一非一是无又非此一无方名不二
次亦如下且先将一以破于数次一相无相下双破
一无方名不二更有三法开心为四者文语稍略应
云更有三法色及心数更有四法开心为三王数同
时及色为四更有五法开心为四对色为五如此但
是阿含小教开合色心以释一多暂寄显相非永用
之若不下正明观相事中妙者同体权也不思议实
与权理同菩萨心声闻心者此则两教菩萨对两教
二乘弗沙者先解泯此下斥旧今取下正释师子吼
进论者更辨果用故云进论具如止观引即表此中
具如前释谓三十三天十四般若四十二字答若作
一一门等者此缘前文对文殊净名判三十二人例
别竟今更问答显圆耳不可专判以为别教若于一
门摄三十二诸门亦然则权实至无缚者如问疾中
慧与方便对论缚解今云自在即是二用慧即实慧
故云二慧权慧自在实慧无缚所以于初法自在文
广料简者在诸菩萨之首故耳下去大旨悉须准此
故下诸释文相并略五星二十八宿者具如止观记
是动念等者念动故所以境动今但通以不动之心
对于动境故三教境智名之为二唯圆教境为方名
不二名无动念善眼者慧眼也即是分得世尊慧眼
一相无相等者大乘三解小宗一解并不分别一相
无相之深浅也又若待明一明无则不用也今取释
论等者非异是一非一是无又非此一无方名不二
次亦如下且先将一以破于数次一相无相下双破
一无方名不二更有三法开心为四者文语稍略应
云更有三法色及心数更有四法开心为三王数同
时及色为四更有五法开心为四对色为五如此但
是阿含小教开合色心以释一多暂寄显相非永用
之若不下正明观相事中妙者同体权也不思议实
与权理同菩萨心声闻心者此则两教菩萨对两教
二乘弗沙者先解泯此下斥旧今取下正释师子吼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33b 页 X18-0933.png
中先约世两名以辨同异若取下斥旧今达下正释
师子意中无漏故健漏言下先泛举漏无漏相又漏
名下正释净解中先分名体意云前文巳作漏与无
漏名竟今复更立有为无为名者以门别故故更以
有为对三无为今将离一切数等者以有为中数对
三无为中数缘灭名之为二若无彼数及数灭者是
则不二那罗延中初出到下正当通意现见名文中
不释巳睹中道故名现见痴是无明乃至老死此中
具指十二缘也此用经意成今观也今观不尽是空
者是中道空从非尽下释出中空名为不尽此尽不
尽则非尽非不尽普守引八自在我及云又于我无
我等者二名俱在中道法性故须引之以防名同义
同之失故以名同义异释之电天中明无明为二者
此是界内不即无明故与界内明为二耳无明即明
下正释其相即是相即之无明也无明即明无明之
体尚自不二何况于明故云佛性即是明也明有三
种者泛出之耳喜见中先斥拙次今即下正释者如
幻有即空一切法趣空不空是真空也明相中四种
空种等者亦先立次四种乃至不二正释也言内外
皆空即空体也者即是中道空也具如前释妙意无
尽意可知深慧名文中不释见底之慧故名为深底
即实相寂根中释名云三无漏根者此是大乘三无
漏根从于寂灭实相而生境智相称者不称则不和
既约境智以明三宝而云境法佛智相称者境亦称
师子意中无漏故健漏言下先泛举漏无漏相又漏
名下正释净解中先分名体意云前文巳作漏与无
漏名竟今复更立有为无为名者以门别故故更以
有为对三无为今将离一切数等者以有为中数对
三无为中数缘灭名之为二若无彼数及数灭者是
则不二那罗延中初出到下正当通意现见名文中
不释巳睹中道故名现见痴是无明乃至老死此中
具指十二缘也此用经意成今观也今观不尽是空
者是中道空从非尽下释出中空名为不尽此尽不
尽则非尽非不尽普守引八自在我及云又于我无
我等者二名俱在中道法性故须引之以防名同义
同之失故以名同义异释之电天中明无明为二者
此是界内不即无明故与界内明为二耳无明即明
下正释其相即是相即之无明也无明即明无明之
体尚自不二何况于明故云佛性即是明也明有三
种者泛出之耳喜见中先斥拙次今即下正释者如
幻有即空一切法趣空不空是真空也明相中四种
空种等者亦先立次四种乃至不二正释也言内外
皆空即空体也者即是中道空也具如前释妙意无
尽意可知深慧名文中不释见底之慧故名为深底
即实相寂根中释名云三无漏根者此是大乘三无
漏根从于寂灭实相而生境智相称者不称则不和
既约境智以明三宝而云境法佛智相称者境亦称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33c 页 X18-0933.png
智故名相称与理相应者智应于理如前约理即是
理应于智三宝义既尔诸法亦尔诸法无非一体三
宝之实相也心无碍中云说涅槃即是色者空即是
色此空亦是中道之空中道之中具足一切色空故
也上善中色心为二者小乘入空犹见有二于实相
中见一切法不得一法岂分色心故云不二福田中
释无动者释有进退初以四禅皆名无动次以第四
禅及以四空乃名无动此中但是他人所解今明如
上所明无动但属于福皆是有漏故皆属动对理无
漏方名不动经云从我起二者意明破我见于无我
故云起二未达我性故起二也德藏月上印手并可
见珠顶名文中不释譬如轮王顶上明珠是珠居顶
故云珠顶乐实中云若约别教为语正观中道为慧
眼者于十住中远所期耳从十行去从空出假故云
照于二谛故从假边名为法眼三谛同观即入初地
亦是别拟圆教者上巳判诸菩萨属别教竟故不可
说属圆教释也此亦一往随文判耳若三十二人从
远意说所入亦是不可说也若得意者者上来亦判
理应于智三宝义既尔诸法亦尔诸法无非一体三
宝之实相也心无碍中云说涅槃即是色者空即是
色此空亦是中道之空中道之中具足一切色空故
也上善中色心为二者小乘入空犹见有二于实相
中见一切法不得一法岂分色心故云不二福田中
释无动者释有进退初以四禅皆名无动次以第四
禅及以四空乃名无动此中但是他人所解今明如
上所明无动但属于福皆是有漏故皆属动对理无
漏方名不动经云从我起二者意明破我见于无我
故云起二未达我性故起二也德藏月上印手并可
见珠顶名文中不释譬如轮王顶上明珠是珠居顶
故云珠顶乐实中云若约别教为语正观中道为慧
眼者于十住中远所期耳从十行去从空出假故云
照于二谛故从假边名为法眼三谛同观即入初地
亦是别拟圆教者上巳判诸菩萨属别教竟故不可
说属圆教释也此亦一往随文判耳若三十二人从
远意说所入亦是不可说也若得意者者上来亦判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34a 页 X18-0934.png
三十二人一一相通即成圆教义故今此中得作此
释不可说门亦如是者别圆四门各有第五不可说
故故不可说故故不可说其门亦通遍摄一切方属
圆门。
* 净名疏卷第二十七
菩萨在俗非僧数摄者若藏通三乘不别立戒具如
法华玄中料简若但戒急而无乘者明无大乘表净
名所作三界结断者非为并断应令除去早巳除竟
故云七日下用前七日为方便者即用前来事解七
日之文为理解中之前方便名异义同者此述与前
说别之名名为异也大旨不殊法华三周开权不别
若毗昙至大乘圆教诸法者岂可将此毗昙以难法
华信知但是不了之教定不可依又今毗昙师若闻
斯语岂不抚掌光明作佛为事者此土尚有光明为
正何况馀土正用光明但小乘中或言光到触者到
而方触也不到触者谓不到不触纵非不到亦非益
相化人对根尘者菩萨亦尔故属起根梦幻十喻者
亦皆如空故也况复十喻本喻于空蜫虫者蜫是虫
之总名亦是众也华严中女人者即和须蜜具止观
记引凡夫为此堕落者总云世人多分之相岂可和
须蜜令人堕耶此女唯益故云出世婆罗门者即胜
热也具如止观及释签此之身土等者既可以土释
身即可以身释土若是化他等者或说权为实者即
是藏通三种真也或说实为权者含中入真也此等
释不可说门亦如是者别圆四门各有第五不可说
故故不可说故故不可说其门亦通遍摄一切方属
圆门。
* 净名疏卷第二十七
菩萨在俗非僧数摄者若藏通三乘不别立戒具如
法华玄中料简若但戒急而无乘者明无大乘表净
名所作三界结断者非为并断应令除去早巳除竟
故云七日下用前七日为方便者即用前来事解七
日之文为理解中之前方便名异义同者此述与前
说别之名名为异也大旨不殊法华三周开权不别
若毗昙至大乘圆教诸法者岂可将此毗昙以难法
华信知但是不了之教定不可依又今毗昙师若闻
斯语岂不抚掌光明作佛为事者此土尚有光明为
正何况馀土正用光明但小乘中或言光到触者到
而方触也不到触者谓不到不触纵非不到亦非益
相化人对根尘者菩萨亦尔故属起根梦幻十喻者
亦皆如空故也况复十喻本喻于空蜫虫者蜫是虫
之总名亦是众也华严中女人者即和须蜜具止观
记引凡夫为此堕落者总云世人多分之相岂可和
须蜜令人堕耶此女唯益故云出世婆罗门者即胜
热也具如止观及释签此之身土等者既可以土释
身即可以身释土若是化他等者或说权为实者即
是藏通三种真也或说实为权者含中入真也此等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34b 页 X18-0934.png
对圆亦名化佗故云约此判思议不思议不思议此
通教及二入中之真俗也若通别教圆教等者别教
有时属于化他有时亦得为自行有时名为自他亦
是开真出俗者以中为真故云开也真俗为俗故云
含也。
* 净名疏卷第二十八
涅槃三世偈具如法华疏记华严住十不思议法门
(检)于实下生了二因互比决者此约无生之缘当分
各说岂有发菩提心者独有缘因而无了耶独于了
而无缘耶若独有者彼此不成对缘而了了方成了
缘亦如是供养生身名生因者此约唯供色身之佛
不闻法者或见生身唯说小法并名福不趣菩提也
复次大品下至为诸佛怨者以小教中所不说故故
无生于罪福之缘闻思前行者住前修于果地功德
具如止观记涅槃般若者涅槃解脱也即对般若而
为二也取于实相中道故也圆顿是圆渐是三教三
种生死者于变易中分出因缘示百句解脱者至于
极果方具百句若具百句岂唯百耶若具一切何独
果耶优婆鞠多具如止观记言深经者引无行经文
中有说贪欲即是道者是也众生无始与此三俱动
劝众生于兹取悟故云即是一切诸经大旨悉然深
不得意者以三为是恐人误解故更引彼经深达此
法者亦不破于戒等此是往日沙弥者是和上阿难
是阿阇梨如二时三四五者二半满也三渐等也四
通教及二入中之真俗也若通别教圆教等者别教
有时属于化他有时亦得为自行有时名为自他亦
是开真出俗者以中为真故云开也真俗为俗故云
含也。
* 净名疏卷第二十八
涅槃三世偈具如法华疏记华严住十不思议法门
(检)于实下生了二因互比决者此约无生之缘当分
各说岂有发菩提心者独有缘因而无了耶独于了
而无缘耶若独有者彼此不成对缘而了了方成了
缘亦如是供养生身名生因者此约唯供色身之佛
不闻法者或见生身唯说小法并名福不趣菩提也
复次大品下至为诸佛怨者以小教中所不说故故
无生于罪福之缘闻思前行者住前修于果地功德
具如止观记涅槃般若者涅槃解脱也即对般若而
为二也取于实相中道故也圆顿是圆渐是三教三
种生死者于变易中分出因缘示百句解脱者至于
极果方具百句若具百句岂唯百耶若具一切何独
果耶优婆鞠多具如止观记言深经者引无行经文
中有说贪欲即是道者是也众生无始与此三俱动
劝众生于兹取悟故云即是一切诸经大旨悉然深
不得意者以三为是恐人误解故更引彼经深达此
法者亦不破于戒等此是往日沙弥者是和上阿难
是阿阇梨如二时三四五者二半满也三渐等也四
净名疏卷第十七¶ 第 934c 页 X18-0934.png
四时也于渐等三更加常住涅槃也五即五时如常
所闻及破斥等三教二教一教等者三亦是渐等三
教二即顿渐一谓一音无教者无言说也乃至八教
随宜用一而以诸教用兼于观更互融通意令无滞
方便入道若不尔者理与外何殊故令于教以起于
行行教相修以悟为本。
维摩经疏记卷下(终)
所闻及破斥等三教二教一教等者三亦是渐等三
教二即顿渐一谓一音无教者无言说也乃至八教
随宜用一而以诸教用兼于观更互融通意令无滞
方便入道若不尔者理与外何殊故令于教以起于
行行教相修以悟为本。
维摩经疏记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