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入不二法门品¶ (自动笺注)
維摩羅詰經文卷第二十六
*入不二法門
【一釋品來意二正釋品三入第一品來意者一
前觀眾生入中道也二成問疾圓教
菩薩慰喻三成問疾有疾菩薩中道觀而
調伏四成室外菩薩品用圓中道彈諸菩薩
是則成前四義同令入今不二法門第二釋品
者然門有多義入亦不同今略明十種四句簡其
同異然後釋品也第一四句者一偏門入偏理三
三乘是也圓門入偏理三乘聞圓而入偏者
是也偏門入圓理二乘根敗高原不論入義三
菩薩不妨論入也四圓門入圓理即入佛慧
是也後二是今不二法門第二四句者
一次第門入次第理別教菩薩初地二次
門入圓理別菩薩入初住者是也圓門次第
理圓菩薩初地是也圓門入圓理圓菩薩
入初住者是也雖復四句交互根性有念不定
而同入中道故皆同入今不二法門第三四句
者一教為理聞教故二理為教門理識
三教教門若人一句通達無量義故四理
為理門從進入從初乃至妙覺華嚴云所
有慧身不由他悟豈由昔教耶前三多是三十
菩薩不二法門後一多是文殊淨名入不
二法門也雖同應迹化功歸巳進入何妨也第四
四句者一教門非理門教是能通理是所通能所
異故二理門非教門吾聞解脫之中無有言說
三教門即理門文字解脫故四理門即教門
脫即文字前二三藏理教非今入門後二
是今不二法門第五四句者一默不入
身子默然是也二默門入即淨名杜口者是
三默說門皆不入三藏理教是也人則二乘
者是四教理皆入圓家之教理是也人則三十
菩薩是也第六四句者一教門入聞今說入
是也二行門入久積淨業無量是也通論
佛子行道來世得作佛者是也三教行共為門
入如聞而行入者是也四非教非行入人文殊
淨名也非今聞教行而入久成佛道故也第七四
句者得教不得文字法師是二得門不得
慧禪師是三得門復得教聞慧禪師四門
不得假名阿練若是前後兩句非門亦復不入
中之二句真悟者是門亦是入也未悟入觀行
中論論人非真入不二法門第八四句者
一出門論入法華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乘是寶
直至道場是即三乘五味教入也二出門
不得法華云背父而去五十餘年即凡夫五道
是也三亦出亦入得入涅槃云捨無常獲得
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也即別教菩薩
也四不出不入而入經云生死即涅槃何所論出
即如上文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真入不二法
門即圓教菩薩入也第九四句者一入不入
化城未入寶所故也二入而論入瓔珞因是
二空入中是也三出而論入從中雙照
諦者是也不入不出入寂照俱泯也第十四
句者一三門不入即藏通二教義推三觀門是三
不入也二三門入即圓教菩薩一心三觀門入
也三三門亦入亦不入即別教菩薩別入非圓入
也四三門非入非不入修三觀不定圓教人者
是也是則三十二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此約情
悟以釋品也淨名杜口是真入不二法門者此就
理釋品也若如向解二不二迷悟釋也若就照
中名為不二即是照而雙寂也亦名為入也雙
二諦名之為二者即是寂而雙照亦名為出
也是則二不二入之與出皆就悟論也法者所照
不二之法也門還是照二不二法通達無滯
名為門也是還是一法用處異故名入不
二法門也又二者俗諦真諦生死涅槃為二若偏
俗諦生死流動若計有涅槃是無為灰寂
依此真俗是則為二止住門外宿彼草菴不能
不二門見中道今明不二門不依生死
非依涅槃之二亦不離生死涅槃之不二雙捨
邊及不二邊通中道稱為不二法門也此中道
理名之為門故經云唯有一門而復狹小此是
智慧之門故法華云其智慧難解難入非但
藏通教菩薩所不引入別教三十心亦所不
唯除諸菩薩信力堅固者圓觀十信但能信解
未能入十住初心乃能入耳問十信何不似解似
入答通意可爾別義不然如人知彼家有物未必
入其門內今明入者即是證初住巳顯法身得名
為入如開示悟入即住中論此品來意者遠從前
來所彈菩薩住通教及別教地前來得入此別門
無生忍位今欲顯成圓別之教於二門無所
滯通而不壅不開通中住也復次進論上入室慰
調伏中云今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之病亦
非真非有上但明其意而文略今欲廣說中道雙
用是法有此兩品來復觀眾生品乃當三諦
觀無中無假不空正為入空即是實智道一
品乃當三諦俱照無空無中而不假正為出假即
權智猶未融通使權實不二類如天地陰陽
合萬物不生若權融通別實慧不生今欲會此權
實顯於中道是則不二法門品來也復次門名
能通非但通入亦復通出若是二而不二名為通
不二二名為通出若是通教菩薩從思議有
二諦不見中道有生死涅槃為得故將
接通時明中道名之為入此則是二而不
二名入中道若從別教照於分段思議之俗森羅
萬像即是不二二名之為出義又復非但不二
名入二亦名入法門無量種種不同如法華所明
長者造立舍宅五欲自娛金銀倉庫無種不有此
即是不思議之俗不二二名之為出自於中
道證出入不同門外思議之俗辨其出入又如
舍利弗善吉被加說般若領知家業之時此亦是
從二而入不二但知是被命而巳非真悟入也若
領知眾物出入羅列領知不思議之俗還出草菴
二乘之真者是時為從不思議之二而出思議
不二言入不二門即是不思不二門也。】
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不二
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就此品為三第淨名第二菩薩各各
三聞品得益。】
舍中菩薩名法自在說言仁者生滅二法
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就第二各說中凡有三十二菩薩若此文所明五
千皆說但三十三者必有所表今作三義往釋第
一明三十三者表三十三天不死之藥菩薩
三十三天共說不二之門即是不死甘露
即用三十三對四十二地用三十對三十心用
十地等覺妙覺此則合地開三十心若仁王
明十四度合三十心為三開十地為十妙覺為一
亦對大品四十二字門初阿後荼初阿名諸法初
不生此中最初自在菩薩不生不滅不二
法門即是字義亦如中論八不初辨不生不
滅若聞阿字門即解一切義初阿字具四十二字
功德後荼亦具四十二字功德中四十皆具四十
二功德諸地亦如是初地即具四十二地功德
若是無分別中而論分別不二二說有四十二
若是分別無分別二而不二一地之中皆
具諸地一字之中皆具諸字過荼無字可說者如
維摩最後荼字妙覺之地是故默然無言當知
三十三菩薩即表此之三義第二自行為語類如
五百比丘各說身因如來印定一一比丘無非
說但為其約一法入見斷結今還說所觀之
門故別不同名為各說身因見理無異故言無非
正說此三十三菩薩亦復如是無生之理不殊
入門不同觀法異故有三十三種如云泥洹
法寶眾生種種門入也第三就化他為語即是
隨四悉檀機悟不同約物有異致有差實行
未入無生樂聞無生無滅即是世界或復執
生滅即用無生無滅斥其生滅即是對治或有
人聞餘法不生善心若聞無生無滅雙亡二邊
心即進即是為人隨得悟處如五千之觀悟無生
忍者即是第一義也據一門之中皆具此四意
無我無常垢淨苦樂等亦如是第四約別圓往
若是三十一菩薩皆以有言言於無言是名別
文殊以無言言於無言淨名以無言無言是名
圓教圓教二種一聖說法默然一聖說者聖者
正正中道不當言與無言亦得論言無言
是故文殊不思聖說法故無言言於無言維
顯聖默然故無言無言此之聖說即是默然
然即聖說大經云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
多聞若言即是無言者前三十一菩薩有言
無言皆是圓教耶答若作一一門判得入無言者
是別教意若作不生不滅一門能攝四十二地者
即是圓教意也此中雖有三十三人收束為語
不出四門如釋論明第一義悉檀雖云一切實非
實等皆是第一義悉檀今此四門亦爾雖四門
不得皆是不二門中道自在者明此菩薩
三諦之法而得自在如上云體無疾故則手足
自在則身自在今亦爾於中道理不生愛見則權
二用自在故慧亦無縛故體用自在仍此為名
生滅為二者生死涅槃相對為二也若知一切
生即涅槃相不可復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
豈得有生既其無生何處論滅無生無滅兩邊
無復有二因此得悟中道見理之時稱之為門
若不悟者皆是隨情之說非是門也問若言不生
不滅是入不二門者如富蘭那亦說不生不滅
十二見亦計有不生不滅不可說藏亦應是門若
其非者有何等異答六十二見邪心虗畫皆是
中說不生不滅非是隨智悟道之門尚不得小乘
之理何況得與不思不生不滅門同也問若爾
三藏中有為生有無不生不滅門與此不
生滅若為異答三藏所說非生非滅門此乃悟有
四諦偏真之理計有涅槃染著於法非是悟中
道佛雙亡有無不生不滅之門也復次通教四
門者體色如幻如化鏡像四句不可得而說
為生猶如幻化假說為生鏡中像滅假說為滅
不同外像計性生滅假說生滅耳是名通教中
有門空門者即幻色是空不待幻滅為空亦有亦
無門者幻色不可見而見見而不可即是亦有
亦無門非生非滅門者幻生尚不可得何況有幻
生滅不可得故言非生滅門此復何異答若通
教未悟之者作此計者乃是隨情若悟真者乃是
思議不生不滅偏真之門也非是不二中道
也今此中明不生不滅不得所說束以凡夫
生故大集云出攝心凡夫有漏還受生死
二乘及通教所證涅槃同皆是如下滅法攝心
今明不生非凡夫不滅非二乘涅槃之滅正破二
乘所證涅槃滅於化城不同通教不破聖人所得
凡夫分段二乘變易報今入不二門則離
二邊中道為門自龍樹偈云雖未脫死地則
得脫若約通教釋菩薩巳斷正使餘有受生是
慈悲為物非巳實報故云巳得脫若約不共教意
巳斷分段侵除無明分分中巳脫未脫者未免
生故。】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
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守三德法守無失實相之理愛護堅嚴
從此為名我我所為二既無我則不得所如此
往望此語似如空門何得不二門但別教之中
具有四門或隨性欲入道不同或為赴機化物
應須四門引接不但一非有非無之門此雖似
空門終是不二即中之空若如二乘人斷我見
得道入涅槃此但空其我不空我所得涅槃故言
我生巳盡所作巳辦當知未空於所也今言空
如上文云我及涅槃是二皆空我空故即是空生
死涅槃空故即是空所故言是二皆空空病亦空
二邊雙遣則入不二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不可得以不
可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不眴者事釋眴者人目但上眴天目上下眴如頂
生上忉利二王共坐不可別知唯視眴有異耳若
上眴云以智就境若上下俱眴云智境扶合菩薩
不爾不動不眴或可從此得名理中為釋人天
眴者是二相見但見生死涅槃也菩薩不眴是不
二相見見中道理也從此得名不受為二者不
受有五種大品不受三昧廣大之用不見受不
受之二邊俱皆不著是故不受雙捨若捨於受
無受則有去取取則無受業行無受
之行今既兩亡亦無取亦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
不二門受即凡夫受二十五有報不受二乘
漢時不受諸法漏盡意解今入不二不同凡夫
受故無取不同二乘不受故無捨無取無捨是為
不二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
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頂者聲聞法中為頂禪於禪中最上今明此菩
薩若無中道之德則有頂墮有中道故則無頂墮
順道之愛故稱德頂垢淨為二者若欲界苦集
為垢非想定離下地為淨如三界見思為垢二乘
三界之垢為淨淨不可為垢垢不可為是故
為二今觀此垢實性猶若虗空虗空之相無垢
一切法皆如相寂滅者即順寂滅也若既垢淨
為二不順寂滅不見垢淨雙亡兩邊入中
道。】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即無
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宿者是星宿二十八宿皆屬五星五星具所
乃至五陰就理為語即得日星宿三昧以此
為名是動是念者境界生滅動心來觀名念是
二邊二邊故有分別達心無念不得
心亦不得動境是為入不二。】
善眼菩薩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
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眼者善是順理之名以慧眼見少佛性名之
為善二乘雖有慧眼不順中道不見佛性名為
不善菩薩從見善理得名一相無相者佗解
有三或言一相勝無何故生死是有相涅槃
無相有相無相猶成有相中道不對有相
故名一相或言無相一相生死生滅二相
涅槃無生滅為一相一相亦是對二得名猶名
二相中道無二相亦無一相或言是齊何故爾真
諦中自有一相無相中道中自有一相無相故言
是齊又毗曇云一法二相一法者隨約一法或是
心法非心法但將心約此一法有生二相
或住或異或大或小等或約四法即有八相八相
皆約一法而起故名一法約法故則有二法
八法故名二相若不得此一法不得八法
法既無即是無相雖有此解今皆不用今取釋論
中破一時中云相與法一亦不可相與法異亦
不可非一非異中而論一異如一數中但有
一更無有如心一法來約瓶故言一瓶更足
一名二三一名三四一名四如是百千無量不出
於一故云一相無相為二若不得一相亦不得無
相一無相無故名入不二門又阿含增一明
義云諸比丘唯有一法所謂心更有二法開心
為色更有三法開心為四乃至無量皆約一心
中生若不得心一相不得一切從心所生
相達此二邊知心相非一相從心生非多相而能
一相為多相此之一多無一無畢竟清淨
泯一二故名為平等平等故是不二門又約三
脫門以十八空破一切法猶有空在故云一相
破空空病亦空是名無相不得空相亦無無相
云一相無相不可得名入不二門。】
「妙臂菩薩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
者無菩薩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臂者或用事中妙故得名權實兩智為二智
智巧從此得名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聲聞怖
生死自取解脫菩薩不畏度人處在生二乘
不可為菩薩菩薩不可為二乘二乘
調伏菩薩不住調伏是故為二若能觀此心
性如虗空空中不見有心何況有自善為佗二
種之別耶心性空故不著二邊是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善不善為二若不善不善入無相際
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弗沙者星名二十八宿鬼星菩薩生時與此
相應善不善者取十善十惡為二泯此善惡除分
段業只成通教不二門取三界之心為不善
理故取二乘出生死入真諦為善以此為二達善
不善即是實際實際空空中尚不見起善何
況起不善其性寂滅善不雙亡是為入不二。】
師子菩薩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
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者名無畏獸也如涅槃師子吼決定說三
諦之理無所畏忌從此得名罪福為二前善惡
因為目論不二今明罪福從果為名罪果摧碎行
身心福名福報若取世間罪福此只成通教不
二門取三界是富樂之果受身皆名為罪二乘
無罪能出三界子縛巳斷故大品云摩那伽
名為無罪即是有罪即是生死無罪即涅槃解
以此為二今達此罪福之性無縛無脫五逆
即是菩提無縛無脫豈更離此罪縛別求福
不得罪亦不得決了此相即是不二門。】
師子菩薩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
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者師子不畏一切首楞嚴健相故有
無漏二漏漏落起罪墮落三途漏名
失退失出善法二義應是同只由退失出
世之法故落三途只落三途良由退失出世法
漏者不失出世永出三界入涅槃名無漏此亦異
故為二觀此漏無漏即是一性等無差別非生
死漏非涅槃無漏無漏即是無相即是有相
此性時不著二邊之相即入中道不二。】
「淨解菩薩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虗
空以清淨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淨解者有為未必是有漏如得無漏亦是有為有
三相所及無為三無虗空無為數緣滅無
為非數緣滅無為無為有為數非數是法故名為
異但三無一是涅槃二非涅槃數緣不得是虗
空虗不得是非數三雖各異此還是數法今將
一切數對彼數為二達此二如虗空不見數非
無復二邊無罣無礙即入不二。】
「那羅延菩薩世間出世間二世性空即是
世間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者大力徤相三昧從此得名凡夫名世
二乘出世間云是乘從三界出到薩婆若
出與不出為二今觀此世間出世不出到大
品言是乘無動不到不出性空不得不出
名為入不二門。】
「善惠菩薩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
無縛無解不燃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意生死是縛是然涅槃是解是滅為二邊
生死本來常寂本自不縛何所論脫又亦不
然豈應有滅既無然不復有二是為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二法究竟若不皆是
無盡無盡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
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現見者盡是二乘見思不盡是凡生死無際
今觀盡不盡即是空空不可不可不盡故言癡
虗空不可老死如空不可盡非盡非不盡中
作盡說名畢竟空作不盡妙色湛然安住
為生死之所遷既非盡不盡無二邊得入不二
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二我不可得非我何可得
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普守者即是善持實相守護菩提不失從此
得名無我二我凡夫所執無我二乘
境今達此二邊即無二相故於我無我而不二名
為實性實性之性即是佛性自在我又於我無
我而不二真無我如大品所說既其不二即入
中道。】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
可取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
門。」
電天者觀第一義天發電天三昧見理為名明無
明為二無明即是明故言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性即明故言眾生佛性如日煩惱覆故闇如漆
涅槃云明與無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實性
實性即是佛性明有三種菩薩明即般若佛明即
佛眼無明明即畢竟空空豈有明與無明為異
不異空空故即入不二門。】
「喜見菩薩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
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
識性自空於其中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喜見者一切眾生之所喜見從此名色色空
二此是滅色為空也今即色是空不待滅色是空
故言不二門乃至五陰皆爾若直爾只是
教今論法性色不異法性法性即是色乃名入
不二門。】
「明相菩薩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
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
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明相者四種四大種與空種為二四種圍虗空
而住內外皆空皆空即無四種與空種異無異
泯於空有之種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
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
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
為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眼色為二若知一切法趣眼是趣不過
若了眼根雖見十法界色而不壞眼根是為不二
餘如須菩提章。】
無盡菩薩布施迴向一切智為二布施即是
迴向一切智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迴向
一切智二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於其中
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無盡意者布施迴向一切智為二者若取此二法
二便成通教意未顯不二之門今取六度教菩
布施不迴向求常住佛通教則能施迴向
切智為二今明布施性即迴向性無六度通教之
別是為入不二門又施等是一切種智果是
為二又自巳行六度為善則小迴向果而行六度
其福則多多少為二觀此二性無異名為不二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無作二空即無相無
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無心意識一解脫門
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深慧者空無相等二通三空真諦別教三
空緣實相具出釋論無相緣滅下四行無為法
空無作緣苦集道下十二行是有為故三諦入有
為相有為即是世間有為法無相緣滅諦無為
故以此為二今明不見空性異於無相不見
相異無作即是實相實相中尚不見一云何有
二二既俱泯即得入不二門。】
「寂根菩薩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
寶皆無為相與虗空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
為入不二法門。」
【寂根者此無漏根從寂滅實相生亦是觀六根
清淨即是寂滅根用此為名佛法眾是三寶何得
為二既言三寶三寶別異不名如非如故
異為二又解云佛與眾俱是人故眾生無上
佛是法無上者涅槃是涅槃是所行之法故法
人為二此是小乘中所明別體三寶階差不同名
之為異異故為二今觀三寶一體一實相空
不見三階差異佛即法僧法即佛僧僧即佛
何故爾佛有三種法身報身應身此三佛是一
體論三非是三身別異而言三佛三佛既其不異
法即報應更無差別今就三身三寶法身
是諸法實相不來不去法性即是法寶報身
智照圓契於法性發生明覺顯出法身名為佛
寶應隨緣化物物和同又此應順法身
同實以此二義俱是僧寶此三未曾差別故知
不二復次就法佛明三寶法身法性
實相常恒無變是法佛之師可軌之法名
法寶法性亦名常寂光寂而常照上文云此
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
即是智性稱之為覺即是佛寶此之明覺與法性
和同境智相稱名為僧寶就法身之上辨其三
復次智照圓明是覺義名佛寶圓照之法是可
軌義即法寶報佛智與理相應順於如即是
報佛三義也就應身三寶應身照機不
失其宜亦是自覺覺他名佛報應身為物之所軌
法寶和光度物與物和同是僧義雖復實相
分為三身三身配為三寶一一之中俱有三寶
十二寶未曾有異以不異故無人法之別入一實
不二之門三寶既爾諸法亦復如是上文
一切眾生彌勒如無無別也。】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
見身實相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
分別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心無礙者觀三諦通達無有罣礙身身滅為二者
若檢析此身不見身者即身因滅因滅則果滅果
滅即涅槃不滅生死以是為二今觀身實相
是涅槃故言即色是空說涅槃即是色我雖說
槃是亦非真滅實相中尚不見何處論滅即身
是滅即生死是涅槃即涅槃是生死何故爾性不
異故不得因果之殊不見身之與滅故名入不二
門。】
上善菩薩身口意善為二是三業無作相身無
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
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無作慧者是為入
不二法門。」
上善者觀三諦順理善最上從此為名三業
三何得為二亦同前解以其身非口口身意
別異故論其二又身口是色法意心法色心
為二以其二故能動外相若入一實理中尚無三
差別何得三業作相作相性與三業無二
別名不二門上來善眼一相無相平等相此
無相門入四種空種如虗空相此從空三昧
此中明三業無作一切無作無作三門
殊同緣中道實相不二門無異也。】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即是
空空則無福行無罪無不動行於此三行不起
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福田相如須菩提中說行者十善福也罪
行者十惡業也無動具取四禪支林功德為福也
又云三禪中皆非無初禪覺動二禪喜動三禪
樂動四禪四空方為無動不見二相則不見動
與不動深達動性即不動性尚不起不動行何況
罪福動行耶是入不二門。】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實相不起二法
若不二法無有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華嚴菩薩云舉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達二
十五有中我性我性即佛性不動名無動行我無
我而不二。】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無取捨無
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藏者三諦之藏含藏萬行用此為名有所得
一法那得為二今言有所得即對無所得若生
死為有得即對涅槃為無得若待有為無者還即
二種雖云涅槃無得於涅槃生染於法是名有
法如呵身子云有造之求有作之求竝非求法故
所得不得生死便得涅槃今不見生死之有
得不見涅槃之無得無生死無所捨若無涅槃
亦無所取無取無捨即入不二之門。】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無有二所
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亦復如是
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月上如一月團圓於天上分形散影下水此菩
上照三諦之理圓下應十界心水名月上
明闇為二者前言無明為二者是論理以顯事
言明闇借事以顯理舉事赴機不同入不
二門其如一也若言於明之時無闇無明為異今
達明性與闇性復何差別譬如虗空中非明非
闇明闇自約虗空若無虗空中非明非闇明闇
無所顯晦顯晦雖約虗空虗空實非顯晦顯晦
得離虗空虗空不異顯晦若達如虗空性則
不見明與闇異故入門也。】
寶印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
不厭世間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
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
門。」
寶印手者實相寶印權實二智名為印手
涅槃厭世間此復與前生死涅槃何異生死
槃約事而明今辨樂厭就心而說涅槃可樂即無
為心生死可厭有為世間寂滅菩提
何可論厭既言生死菩提可厭菩提更樂何
菩提若本有世間可厭可有涅槃可樂無世
間誰論其厭亦無涅槃樂何所二種既空入如
實相樂厭自息縛解如文。】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
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珠頂正道邪道為二者如捨八邪八正是則
斷諸見修三十七品若以邪相入正相即是不捨
八邪而入八正於諸見不動而修三十七品五逆
相即解脫不復分別是邪是正無復二邊是為
入門。】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二實見者尚不見何況
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
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樂實者是慕中道實相名實不實為二不實是
實是以此為二者此則為別實相之中不
凡夫不實名無俗不得二乘之實故無真即
是入不二門也非肉眼慧眼所見故涅槃云二
乘之人雖有慧眼名為肉眼大乘者雖有肉眼
名為佛眼二乘雖有慧眼止斷三界見思不見
以不見故雖有慧眼名為肉眼圓教六根
清淨雖是父母所生肉眼爾時能斷分段
是故二乘之人雖以慧眼斷惑正齊圓教六根
故言二乘人名肉眼六根淨在方便位巳
中道雖是肉眼名為佛眼大乘佛性不同
若約別教為語正觀中道未見佛性慧眼照二
為法三諦同觀為佛眼圓教為語銅輪
中即得佛三諦同觀是故涅槃云學大乘者雖
肉眼名為佛眼此語以指六根清淨肉眼
佛眼何況初住耶得此佛眼之觀豈復分別
不實名為入不二門是中明諸菩薩各各說備
有五千何但三十二譯經不具載存略耳問若
用三十二對四十二地者五千竝說復對何等
一地之中無量法門何況五千多說何妨。】
如是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菩薩
不二法門。」
第二文殊不二中為二一諸菩薩問。】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
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文殊說若有示有說即起心波浪則動若不
示說心識不起離於名字入無言說道寂然無聲
說為入不二門云心起想即癡無想泥洹
料簡上別圓不二之門如前(云云)若作五門對機不
同者菩薩明達罪福無縛無脫此但明性義
法性法性常住無有變易非佛作天人龍神
羅所作法然終無改變即是有門不二法雖說
有門若但明性義即是有門若明性空即是
門隨其語下所詮尋取若如妙臂所說聲聞
菩薩心如空如幻化此是空門電天無明
性即明明是色法豈非是亦有又云明亦不可取
豈非亦無又如涅槃無明明者亦是色法即有義
又言即畢竟空空即無義當知是亦空亦有門法
自在菩薩說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是非空非有門
如此雙非門多三門少雖少凡有四門之意但尋
其所詮而判門義也諸菩薩四門隨四悉檀
機而說應得悟者皆入法忍其於四門未悟者文
殊即以無言說藏第五不可說示門逗之故此中
具足五門義也問若四門有說可謂是教不可說
那得是教答文殊不可豈得非教維摩
不可說此乃無文字色聲之教尋理即修亦是
教義故知四門俱是教若約四悉檀者諸菩薩
悉檀文殊第一義悉檀也(云云)亦以無言之旨
顯成諸菩薩雙亡不二之說也復次釋論云一切
法實不實亦實亦不實非實非不實諸佛於此
第一義悉檀中論觀法品亦用此偈故知諸佛
說法無不約此四門而說若實者即是法性實理
有為若非即是畢竟空為門若亦實亦
不實即是上文無明明明不可無明明即
畢竟即是亦實亦不實為門若是非實非不
空有雙非之義如用中道非空非有門如是
門為向道之人聞說即悟如五千之流無生忍
即是第一義若聞不悟執起諍競即名般若
羅蜜譬如大火四邊不可邪見火燒故若因
菩薩說得意即悟猶執語言未曉者是故文殊
不用四門乃用第五不可說門為向道聞說
悟也此無言說門亦是非印上不二之門亦是別
圓教向若得圓意者上來別說非生非滅等門
即具一切悉入其中即是圓教意若止一門悟入
不二者即成別教不可說亦如是若知不可說門
一切法即是圓門若但論不可說門入復是別
門之意無言不可說自有六種一如外道長爪
一切法必可破一切執可轉一切論可壞彈是
無所不可沙門以何法誘我姊子其雖有
不可乃是妄情所計皆云諸法不受非真悟
不可說也佛心三毒良久為言即用苦集二諦
破之汝之不受汝見是受不若見受何得一切
不受若不見受何得見佗之受即欲破佗受既
以受破佗受當知汝受於受既有即是苦諦於
不受而起憍慢陵破於佗即是集諦流轉生死
具受諸受云何一切法不受故知此之不受
無言無語是妄情中說是事實餘妄語而為須陀
初見諦所破故非真悟也第二犢子道人第五
不可說雖在佛法學而在一我但不可第三
藏中亦有無言無說之門如身子云吾聞解脫
無有言說不知所云亦是不可說第四通
亦有不可大品三乘之人同共無言說第一
道斷煩惱入涅槃第五別圓兩教中居然有
此說諸教同有此門何以得知相當自尋經求
何故爾經中決不條然而說來必有前漸若前
所詮三藏意次有無言無說當知屬三藏教若
辨通教義相而得無言無說者即屬通教若明歷
別明菩薩位次明無言無說是屬別若是
教明一法一切法一切行次為無言無說即是
圓教無言無說也須先識論教中意可得判此今
此三十一菩薩明入不二之門各據一行當門
下各說無言無說是則別教無言之門今歷別說
文殊總印當知但圓教無言之門以其總印上
說成別教義文中一切法不可說言可說
何但生滅之法無言無說生滅之法亦無言
無說如涅槃云生不可即是俗諦凡夫不可
說生不生不可即是世諦死時真諦不可說不
生生不可說安住世諦初出胎時即是菩薩出假
不可說不生不生不可即是中道圓常可說
故知一切之語包含世間不可說法華云及佛
諸餘法無能測量止止不須說言辭相寂滅
一切諸法皆不可故知圓教不可說門也
簡異圓別兩種自明復次文殊說於一切法
無言無說無示無識故深會圓理故。】
於是文殊師利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巳仁者當說
何等菩薩不二法門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
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
二法門。」
第三維摩默然無言以此往論得知維摩圓教
之中無言無說即入不二語則動亂波浪則起默
心靜如水澄清珠相即現。】
說是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
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第三大段五千聞不二門得利益入無生位此
之得悟為定在菩薩所說(云云)。】
維摩羅詰經文卷第二十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