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第 556a 页
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十三(弟子品之三)
卷十三 第 556b 页 X18-0556.png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此是第四次命须菩提问疾也文亦有二一佛命
问疾二须菩提奉辞不堪所以如来次命须菩提
问疾者以其声闻弟子中解空第一须菩提此番
云善吉亦云善业亦云空生言善吉者其生之日
家室皆空父母惊异请问相师占云此是吉相因
为立名名善吉也又名善业者此人禀性慈善不
与物诤此由宿因故名善业其出家见空得道兼
脩慈心因得无诤三昧是以常能将护物心也亦
名空生者只以生时家宅皆空因此名为空生也
生时家宅皆空即是表其长成解空之相也故值
佛出家不乐有为虽闻佛从忉利天下不往迎佛
但端坐石室念诸人物四众皆当无常归空因观
无常入空得成罗汉从此解脱数而学与空相符
即是空解脱门故于诸声闻中解空第一也理而
为论善吉欲辅如来弘半满空解脱入道之教门
故先以四枯解脱门引物入道次欲显四荣空解
脱门示受净名呵折令诸四众鄙小慕大今佛命
问疾者须菩提若述昔被弹即重显发四荣空解
脱无诤三昧之教成前五种利益之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此是第二须菩提奉辞不堪文有四意一正奉辞
不堪二述不堪之由三正明不堪之事四结成不
堪一奉辞不堪者良以往昔诣其门乞食被弹无
卷十三 第 556c 页 X18-0556.png
答岂堪传如来旨诣彼问疾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
【此是第二述不堪之由由诣其门乞食致被弹呵
也所以须菩提诣净名家而乞食者解者有二义
一为舍贫从富净名即是富家之上也二为自恃
解空心不畏难一明须菩提所以舍贫从富者亦
有二意一为化佗二为自行一化佗者贫人困乏
自忧及眷属不活若从其乞恐增愁苦慈心无诤
将护彼意故不从乞也富家幸丰乞不损彼此无
恼佗化之失又解贫者弊于乏易为开化遇缘即
度不足苦忧富者益贪憍逸难化自非因乞数往
无以善言开晓此与迦叶互有所见迦叶从贫慈
悲不普善吉从富无诤亦偏俱不等也二明为自
行者善吉行空三昧不以富家门重深难求为妨
若致富人上供空无分别未足动习故舍贫从富
以于观行无妨也二明须菩提自恃解空心无所
畏者净名无方之辩见者无不被折故诸声闻菩
萨莫敢窥其门也善吉思量其存有者则可呵折
空无所有何所弹呵善吉自恃解空心无畏难故
诣其门从乞食也遂致净名弹呵苦加折挫乃茫
然置钵失念欲去不堪之事在于此。】
「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
【此是第三正述被弹之事文有五意一先取钵盛
满饭二正述呵弹三善吉欲置钵去四净名安慰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
【此是第二述不堪之由由诣其门乞食致被弹呵
也所以须菩提诣净名家而乞食者解者有二义
一为舍贫从富净名即是富家之上也二为自恃
解空心不畏难一明须菩提所以舍贫从富者亦
有二意一为化佗二为自行一化佗者贫人困乏
自忧及眷属不活若从其乞恐增愁苦慈心无诤
将护彼意故不从乞也富家幸丰乞不损彼此无
恼佗化之失又解贫者弊于乏易为开化遇缘即
度不足苦忧富者益贪憍逸难化自非因乞数往
无以善言开晓此与迦叶互有所见迦叶从贫慈
悲不普善吉从富无诤亦偏俱不等也二明为自
行者善吉行空三昧不以富家门重深难求为妨
若致富人上供空无分别未足动习故舍贫从富
以于观行无妨也二明须菩提自恃解空心无所
畏者净名无方之辩见者无不被折故诸声闻菩
萨莫敢窥其门也善吉思量其存有者则可呵折
空无所有何所弹呵善吉自恃解空心无畏难故
诣其门从乞食也遂致净名弹呵苦加折挫乃茫
然置钵失念欲去不堪之事在于此。】
「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
【此是第三正述被弹之事文有五意一先取钵盛
满饭二正述呵弹三善吉欲置钵去四净名安慰
卷十三 第 557a 页 X18-0557.png
五闻者悟道第一先取钵盛满饭者若依事解施
主之宜若不与饭而呵似有吝惜今与饭而呵是
表施主心无吝惜但乞者心非悯而须教示之也
此或以事表理善吉持空钵而往表声闻但见于
空大士用妙有弹呵示不空也故大涅槃经云声
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菩萨能见于空及见
不空也今将欲呵其滞空示以不空故取钵盛满
饭与之或表斯意也。】
「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
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此是第二正述被弹之事大意有二问一问若是
敬田乃可取食二问若是悲田乃可取食初约敬
田为问多约通圆两教门后约悲田为问多约别
圆两教门也所以大士作此二问者非为惜食但
善吉自谓罗汉应供作福想来乞故须问其真伪
善吉若是圣人即是敬田应作敬田而受若非敬
田不可谬作敬田而受即须惬同凡夫外道作悲
田取也善吉既不测问旨渊玄正言是圣敬田而
取所问圣法一皆不知正言是凡夫悲田而取情
所不惬何容无学罗汉一旦顿同外道天魔逡巡
两楹既不定知是圣人岂得敬田取饭又不惬顿
同凡夫外道岂容悲田取食进退不可便弃钵欲
去净名弹呵正意在此也今第一约敬田问为二
一问知圣法不二问是圣人不初问善吉知圣法
主之宜若不与饭而呵似有吝惜今与饭而呵是
表施主心无吝惜但乞者心非悯而须教示之也
此或以事表理善吉持空钵而往表声闻但见于
空大士用妙有弹呵示不空也故大涅槃经云声
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菩萨能见于空及见
不空也今将欲呵其滞空示以不空故取钵盛满
饭与之或表斯意也。】
「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
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此是第二正述被弹之事大意有二问一问若是
敬田乃可取食二问若是悲田乃可取食初约敬
田为问多约通圆两教门后约悲田为问多约别
圆两教门也所以大士作此二问者非为惜食但
善吉自谓罗汉应供作福想来乞故须问其真伪
善吉若是圣人即是敬田应作敬田而受若非敬
田不可谬作敬田而受即须惬同凡夫外道作悲
田取也善吉既不测问旨渊玄正言是圣敬田而
取所问圣法一皆不知正言是凡夫悲田而取情
所不惬何容无学罗汉一旦顿同外道天魔逡巡
两楹既不定知是圣人岂得敬田取饭又不惬顿
同凡夫外道岂容悲田取食进退不可便弃钵欲
去净名弹呵正意在此也今第一约敬田问为二
一问知圣法不二问是圣人不初问善吉知圣法
卷十三 第 557b 页 X18-0557.png
不若知乃可取食法能成人故先约法问也经言
若能于食等者于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乃
可取食此即是问知圣法不义推即有二意一者
约事问二者约理问一约事问者若知圣法事中
于食等者事法亦等是则行乞化佗自行慈悲平
等不应舍贫从富如前所明化佗自行不等也正
以善吉观贫富之食不等故慈悲观行之法皆悉
不等是为于食不等于法不等既慈悲观行之不
等故舍贫从富乞食亦不等是则于法不等于食
不等也若不等云何取食也今菩萨观贫富食等
故慈悲观行化佗自行之法亦等只以慈悲化佗
自行法等于食亦等故不舍贫而从富乞乃可取
食也复次若善古谓有可破空不可破心无畏难
而来乞者则有空不等即是于法不等法既不等
故辄来诣门求食食亦不等也今菩萨不尔有若
可破空亦可破空若不可破有亦不可破是则有
空法等以法等故于食亦等于食等故即不如善
吉恃空无畏因食欲有诤论之心若有诤论之心
何名无诤三昧善吉若能如菩萨有空平等于食
得无诤心即是能知圣法可谓敬田乃可取食也
脩观行者若能如净名所说者即知真乞士也二
明约理者如大品经云一切法趣味是趣不过味
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今言一切法趣味味
即是食当知食即是不思议法界以食中含受一
若能于食等者于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乃
可取食此即是问知圣法不义推即有二意一者
约事问二者约理问一约事问者若知圣法事中
于食等者事法亦等是则行乞化佗自行慈悲平
等不应舍贫从富如前所明化佗自行不等也正
以善吉观贫富之食不等故慈悲观行之法皆悉
不等是为于食不等于法不等既慈悲观行之不
等故舍贫从富乞食亦不等是则于法不等于食
不等也若不等云何取食也今菩萨观贫富食等
故慈悲观行化佗自行之法亦等只以慈悲化佗
自行法等于食亦等故不舍贫而从富乞乃可取
食也复次若善古谓有可破空不可破心无畏难
而来乞者则有空不等即是于法不等法既不等
故辄来诣门求食食亦不等也今菩萨不尔有若
可破空亦可破空若不可破有亦不可破是则有
空法等以法等故于食亦等于食等故即不如善
吉恃空无畏因食欲有诤论之心若有诤论之心
何名无诤三昧善吉若能如菩萨有空平等于食
得无诤心即是能知圣法可谓敬田乃可取食也
脩观行者若能如净名所说者即知真乞士也二
明约理者如大品经云一切法趣味是趣不过味
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今言一切法趣味味
即是食当知食即是不思议法界以食中含受一
卷十三 第 557c 页 X18-0557.png
切法一切法不出食法界也食若是有一切法是
有若食是无一切法皆是无今食不可得故尚不
见有云何当有趣尚不见是无云何当有非趣若
观食不见趣非趣即是中道三昧名真法喜禅悦
之食而能通达趣非趣法中双照二谛得三谛三
昧法喜禅悦之食是名食等诸法亦等者一切诸
法趣阴入界乃至一切种智阴入界一切种智不
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而宛然具足趣非趣者
则一切诸法皆有三谛之理如智度论明一刹那
三相之喻也是为诸法亦等若见食法性不异诸
法法性即是于食等者诸法亦等也又经言诸法
等者于食亦等阴入界乃至一切种智诸法皆不
可得而三谛之理宛然是则诸法等也于食亦等
者若通达一切诸法不思议三谛之理即是食不
思议三谛之理诸法不思议三谛之理等食不思
议之理亦等若能如是知者即是能知圣法即是
敬田乃可取食善吉既不能如是知圣法即非敬
田何得舍贫从富而欲取食耶自此以去多即是
观心明义不别作观心解也。】
「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
【此是二问善吉是圣人不若是圣人应證圣法即
是敬田可作敬田而取又若非圣人岂得谬作应
供而受所以净名作此问者善吉当是生念我虽
不知大乘不思议圣法何妨见四谛理是得果圣
有若食是无一切法皆是无今食不可得故尚不
见有云何当有趣尚不见是无云何当有非趣若
观食不见趣非趣即是中道三昧名真法喜禅悦
之食而能通达趣非趣法中双照二谛得三谛三
昧法喜禅悦之食是名食等诸法亦等者一切诸
法趣阴入界乃至一切种智阴入界一切种智不
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而宛然具足趣非趣者
则一切诸法皆有三谛之理如智度论明一刹那
三相之喻也是为诸法亦等若见食法性不异诸
法法性即是于食等者诸法亦等也又经言诸法
等者于食亦等阴入界乃至一切种智诸法皆不
可得而三谛之理宛然是则诸法等也于食亦等
者若通达一切诸法不思议三谛之理即是食不
思议三谛之理诸法不思议三谛之理等食不思
议之理亦等若能如是知者即是能知圣法即是
敬田乃可取食善吉既不能如是知圣法即非敬
田何得舍贫从富而欲取食耶自此以去多即是
观心明义不别作观心解也。】
「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
【此是二问善吉是圣人不若是圣人应證圣法即
是敬田可作敬田而取又若非圣人岂得谬作应
供而受所以净名作此问者善吉当是生念我虽
不知大乘不思议圣法何妨见四谛理是得果圣
卷十三 第 558a 页 X18-0558.png
人若是圣人即是应供敬田取食当有何罪也故
净名约四谛覈问若善吉意谓见四谛得果是圣
人者今一一历四谛问若实是见四谛可许是得
果是圣人敬田若遂不识四谛那得妄执是见四
谛得果是圣人敬田既非敬田而欲作敬田取食
也就此经文即有三意一别历四谛检问二总约
四谛叠释三结破一明别约四谛问文即有四一
约集谛问二约苦谛问三约道谛问四约灭谛问
若经论旧明四谛约说法为次第者果前因后故
云苦集灭道欲令厌苦断集慕灭脩道今此经文
正从因果为次第故约集苦道灭一一覈问也经
言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者是将摩诃
衍无作集谛检问善吉破见有作集谛也若是凡
夫不断淫怒痴三毒与心俱生与心俱灭即是俱
也若声闻人集应断决须断淫怒痴三界见思三
毒尽也无有知集而不断者此则断而不俱也今
菩萨观无作集谛淫怒痴性犹如虚空故不断亦
不为所染也不同凡夫不断而俱亦不同二乘断
而不俱菩萨用佛慧观三毒性即是中道佛性通
达淫怒痴性见一切佛法即见无作集谛也故诸
法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法
中具足一切诸佛法也即是圆教所明无作集谛
能如是见集谛者可是见谛得果即是圣人应供
敬田乃可取食若不如是不名敬田不得取食。】
净名约四谛覈问若善吉意谓见四谛得果是圣
人者今一一历四谛问若实是见四谛可许是得
果是圣人敬田若遂不识四谛那得妄执是见四
谛得果是圣人敬田既非敬田而欲作敬田取食
也就此经文即有三意一别历四谛检问二总约
四谛叠释三结破一明别约四谛问文即有四一
约集谛问二约苦谛问三约道谛问四约灭谛问
若经论旧明四谛约说法为次第者果前因后故
云苦集灭道欲令厌苦断集慕灭脩道今此经文
正从因果为次第故约集苦道灭一一覈问也经
言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者是将摩诃
衍无作集谛检问善吉破见有作集谛也若是凡
夫不断淫怒痴三毒与心俱生与心俱灭即是俱
也若声闻人集应断决须断淫怒痴三界见思三
毒尽也无有知集而不断者此则断而不俱也今
菩萨观无作集谛淫怒痴性犹如虚空故不断亦
不为所染也不同凡夫不断而俱亦不同二乘断
而不俱菩萨用佛慧观三毒性即是中道佛性通
达淫怒痴性见一切佛法即见无作集谛也故诸
法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法
中具足一切诸佛法也即是圆教所明无作集谛
能如是见集谛者可是见谛得果即是圣人应供
敬田乃可取食若不如是不名敬田不得取食。】
卷十三 第 558b 页 X18-0558.png
「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明脱以五逆相
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
【此三番经文即是次历别问苦道灭三谛也二乘
观有作苦谛坏身检析推求假名实法一一破析
从粗至细方见苦理名为见谛今明菩萨观无作
苦谛即是体身即实相如见镜像不须分析方空
是不坏于身而随一相通教明是随偏真实相此
非无作苦谛若圆教明身即是随圆真实相实相
即是法身故此经下文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见
于一相不同凡夫不坏于身不同二乘也若观无
作之苦见一实谛虚空佛性中道法身名为见谛
即圣人是真敬田善吉若不如此观身苦谛不坏
于身而随一相即不知苦不名圣人非敬田也经
言不灭痴爱起于明脱即是别问善吉道谛若二
乘人除八邪入八正起于三明八解脱此灭痴爱
起明脱明脱即是有作道谛菩萨不如此修无作
道谛只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八邪之性即是八解
不须舍而方入若断痴爱明脱起者非修无作道
谛也菩萨以佛慧观正道之性非明非闇而能双
游明闇明闇不相妨显出无上佛道是行于非道
通达佛道也故不断痴爱而起于明脱明对痴脱
对爱也故思益云以不二相观道名道圣谛若能
如是是为修道圣谛即是圣人即是敬田善吉不
能如此非圣人非敬田也经言以五逆相而得解
卷十三 第 558c 页 X18-0558.png
脱此是别约灭谛问善吉若二乘人子缚断名有
馀解脱果缚尽名无馀解脱解脱者即是灭谛涅
槃之异名也声闻经明五逆之人尚不得出家受
戒岂得说此为解脱灭谛涅槃也摩诃衍圆教明
菩萨则不如此若能通达五逆实相即是灭谛此
经下文云一切众生即大涅槃不可复灭思益云
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是灭圣谛义也是则五逆实
相即是灭谛也故大通方广经云乃至五无间皆
生解脱相逆是缚之剧者此之逆相本自不生今
则无灭尚即是灭谛解脱况一切非是灭谛解脱
也如调达造逆入阿鼻地狱如三禅乐常自寂灭
即大涅槃以五逆相故不同二乘而得解脱不同
凡夫若能如是见无作灭谛相是真圣人无上敬
田善吉不能如是见于灭谛何谓圣人非敬田也。】
「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
圣人非不圣人。」
【二明总叠释前一一用无作四谛覈问善吉不晓
今净名重为叠释也经云不见四谛非不见谛今
约三义通释一双非解二去取解三约四不可说
解一双非解者经言不见四谛即是非有非不见
谛即是非无所以净名作此叠释者善吉自谓见
有作四谛得声闻道果净名上来一一历别示其
无作四圣谛夺其有作四圣谛即无复有作四圣
谛理之可见故言不见四谛也若言不见有作四
馀解脱果缚尽名无馀解脱解脱者即是灭谛涅
槃之异名也声闻经明五逆之人尚不得出家受
戒岂得说此为解脱灭谛涅槃也摩诃衍圆教明
菩萨则不如此若能通达五逆实相即是灭谛此
经下文云一切众生即大涅槃不可复灭思益云
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是灭圣谛义也是则五逆实
相即是灭谛也故大通方广经云乃至五无间皆
生解脱相逆是缚之剧者此之逆相本自不生今
则无灭尚即是灭谛解脱况一切非是灭谛解脱
也如调达造逆入阿鼻地狱如三禅乐常自寂灭
即大涅槃以五逆相故不同二乘而得解脱不同
凡夫若能如是见无作灭谛相是真圣人无上敬
田善吉不能如是见于灭谛何谓圣人非敬田也。】
「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
圣人非不圣人。」
【二明总叠释前一一用无作四谛覈问善吉不晓
今净名重为叠释也经云不见四谛非不见谛今
约三义通释一双非解二去取解三约四不可说
解一双非解者经言不见四谛即是非有非不见
谛即是非无所以净名作此叠释者善吉自谓见
有作四谛得声闻道果净名上来一一历别示其
无作四圣谛夺其有作四圣谛即无复有作四圣
谛理之可见故言不见四谛也若言不见有作四
卷十三 第 559a 页 X18-0559.png
谛即无四谛之可见者上来一一别说无作四圣
谛若不见四谛何得有此之说也故言非不见谛
也又解不见四谛不同二乘见有作四谛非不见
谛不同凡夫不见四谛理也所以者何若言不见
四谛与凡夫何异者今言非不见谛岂得与凡同
也二约去取解者四教明四种四谛去一取三也
去一者经言不见四谛即是不见三藏教所明生
灭四谛也取三者经言非不见谛非不见摩诃衍
教所明无生无量无作等四谛也此如中论明外
人过论主若破一切法者即无四谛四沙门果是
大可畏论主反质答云若如汝所计有即破四谛
四沙门果今虽破一切法四谛四沙门果宛然有
也破一切法即破生灭四谛宛然有四谛有摩诃
衍所明三种四谛也是义正与此文相符在玄巳
具分别今不重明三约四不可说解者大涅槃明
四不可说即是四种四谛之理不可说也有因缘
故亦可得说者用四悉檀赴缘而说也不见四谛
者四种四谛理皆毕竟无所有不可见不可说故
言不见四谛虽不可见而五眼见不可说而四教
说故言非不见谛也即是不见相而见不可说而
为善吉说也善吉若不能如是见四说即非圣人
岂是敬田那得取食也经言非得果有师解言此
恐脱落类应有对今明非脱落正是义也净名既
释非见谛即无善吉及二乘人见谛得果若尔非
谛若不见四谛何得有此之说也故言非不见谛
也又解不见四谛不同二乘见有作四谛非不见
谛不同凡夫不见四谛理也所以者何若言不见
四谛与凡夫何异者今言非不见谛岂得与凡同
也二约去取解者四教明四种四谛去一取三也
去一者经言不见四谛即是不见三藏教所明生
灭四谛也取三者经言非不见谛非不见摩诃衍
教所明无生无量无作等四谛也此如中论明外
人过论主若破一切法者即无四谛四沙门果是
大可畏论主反质答云若如汝所计有即破四谛
四沙门果今虽破一切法四谛四沙门果宛然有
也破一切法即破生灭四谛宛然有四谛有摩诃
衍所明三种四谛也是义正与此文相符在玄巳
具分别今不重明三约四不可说解者大涅槃明
四不可说即是四种四谛之理不可说也有因缘
故亦可得说者用四悉檀赴缘而说也不见四谛
者四种四谛理皆毕竟无所有不可见不可说故
言不见四谛虽不可见而五眼见不可说而四教
说故言非不见谛也即是不见相而见不可说而
为善吉说也善吉若不能如是见四说即非圣人
岂是敬田那得取食也经言非得果有师解言此
恐脱落类应有对今明非脱落正是义也净名既
释非见谛即无善吉及二乘人见谛得果若尔非
卷十三 第 559b 页 X18-0559.png
不见谛应有大乘菩萨得果今言菩萨因中不證
故言非得果也但二乘谓见四谛断见思得四果
二种涅槃之果今净名弹意只是證一真极之理
名为得果生灭四谛之理巳破化城證果即非得
果也故言非得果若通教菩萨虽因中见无生四
谛大品经明从乾慧至菩萨地学而不證因中未
證故非得果也若别教明因中虽见无量四谛入
无作四谛十地未满岂得證菩提果大涅槃果果
也若圆教明菩萨初心虽见无作四谛心心寂灭
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未至妙觉岂于初心而取无
上菩提果大涅槃果果也故此经下文云虽复示
现成道转法轮而不舍菩萨行此即是非得果也
善吉既未见摩诃衍三种四谛非真圣何得證无
学果此非敬田岂得取食也经言非凡夫法者即
是非缚法也非离凡夫法非二乘脱法也复次非
凡夫法者四种道灭法也非离凡夫法者非离四
种苦集法也所以者何一切具缚凡夫及二乘是
中道理外皆是凡夫菩萨观中道见佛性故非凡
夫人也非离凡夫者如五凡夫论明十地犹名圣
慧凡夫是则三贤十圣降佛以下皆是凡夫故言
非离凡夫法也经言非圣人若双非者菩萨观平
等真法界尚不见圣法何处有圣人非二乘圣人
也非不圣人者非凡夫也非圣人者非理外之圣
人二乘不见中道无作四谛之理岂得名圣人非
故言非得果也但二乘谓见四谛断见思得四果
二种涅槃之果今净名弹意只是證一真极之理
名为得果生灭四谛之理巳破化城證果即非得
果也故言非得果若通教菩萨虽因中见无生四
谛大品经明从乾慧至菩萨地学而不證因中未
證故非得果也若别教明因中虽见无量四谛入
无作四谛十地未满岂得證菩提果大涅槃果果
也若圆教明菩萨初心虽见无作四谛心心寂灭
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未至妙觉岂于初心而取无
上菩提果大涅槃果果也故此经下文云虽复示
现成道转法轮而不舍菩萨行此即是非得果也
善吉既未见摩诃衍三种四谛非真圣何得證无
学果此非敬田岂得取食也经言非凡夫法者即
是非缚法也非离凡夫法非二乘脱法也复次非
凡夫法者四种道灭法也非离凡夫法者非离四
种苦集法也所以者何一切具缚凡夫及二乘是
中道理外皆是凡夫菩萨观中道见佛性故非凡
夫人也非离凡夫者如五凡夫论明十地犹名圣
慧凡夫是则三贤十圣降佛以下皆是凡夫故言
非离凡夫法也经言非圣人若双非者菩萨观平
等真法界尚不见圣法何处有圣人非二乘圣人
也非不圣人者非凡夫也非圣人者非理外之圣
人二乘不见中道无作四谛之理岂得名圣人非
卷十三 第 559c 页 X18-0559.png
不圣人者只三贤十圣圆教所明皆是圣人也善
吉既是理外即非圣人不预此真人之数即非敬
田何得妄取食也。】
「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
【此是三结释也虽成就一切法者通达四种四谛
即权实一切佛法皆成就也而离诸法相者入一
实谛平等法界非因非果不可说不见四种四谛
之相故心不分别取著也复次若通达四种四谛
即是中道双照二谛得三谛三昧三智具足定慧
庄严成就三德秘密藏毕竟不可得心不取著顺
道法爱不生即得入圆教初发心住心心寂灭自
然流入萨婆若海是真圣人善吉若能如是即真
圣人应供敬田乃可取食今既不能如是岂得取
食。】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
【此是第二问须菩提若惬同悲田乃可取食净名
所以作此问善吉者若知圣法是圣人可是敬田
取食既不知大乘圣法又不见无作四圣谛非真
圣人惬是凡夫邪人同凡鄙法若惬即是悲田当
依悲田取食也此又难解旧来有师解云若分别
佛法是正六师外道法是邪是则心有分别非是
解空第一若邪正一相始是会空乃可取食此一
往似通教意恐经意不尔又师解云善吉是声闻
人不能反出缘起同外道净名呵折逼令出同六
吉既是理外即非圣人不预此真人之数即非敬
田何得妄取食也。】
「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
【此是三结释也虽成就一切法者通达四种四谛
即权实一切佛法皆成就也而离诸法相者入一
实谛平等法界非因非果不可说不见四种四谛
之相故心不分别取著也复次若通达四种四谛
即是中道双照二谛得三谛三昧三智具足定慧
庄严成就三德秘密藏毕竟不可得心不取著顺
道法爱不生即得入圆教初发心住心心寂灭自
然流入萨婆若海是真圣人善吉若能如是即真
圣人应供敬田乃可取食今既不能如是岂得取
食。】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
【此是第二问须菩提若惬同悲田乃可取食净名
所以作此问善吉者若知圣法是圣人可是敬田
取食既不知大乘圣法又不见无作四圣谛非真
圣人惬是凡夫邪人同凡鄙法若惬即是悲田当
依悲田取食也此又难解旧来有师解云若分别
佛法是正六师外道法是邪是则心有分别非是
解空第一若邪正一相始是会空乃可取食此一
往似通教意恐经意不尔又师解云善吉是声闻
人不能反出缘起同外道净名呵折逼令出同六
卷十三 第 560a 页 X18-0560.png
师始是菩萨乃可取食细寻此经意亦恐不如此
今明净名问善吉若惬是外道天魔即是悲田乃
可取食也就此文亦有二问一惬同邪人乃可取
食二问惬有邪法乃可取食所以然者善吉既非
圣人即须惬同邪人那得不成就凡鄙之法也既
有见爱烦恼岂非凡夫外道天魔何意不惬悲田
而取食也经意恐当如此岂得同诸师所释也就
初问惬同邪人有三意一约不见佛不闻法问二
约同六师问三结令取食一约不见佛不闻法问
者一切众生心识不定若遇邪缘即成外道邪魔
若遇正缘即成佛法圣众善吉既不见法身佛不
闻无作四谛法即是不见佛不闻法也若尔昔所
见闻岂非见外道闻其法也净名所以作此问者
如三藏教明若不见王宫丈六佛不闻说生灭四
谛法别有师受者虽有道德禅定神通智慧皆是
外道也今善吉既不见大乘三德之佛又不闻摩
诃衍三教说三种四谛之法师即是不见佛不闻
法善吉昔所见三十二相老比丘佛闻说生灭四
谛法何时是真见佛闻法也故金刚般若论云应
佛非真佛亦非说法人如华严经明卢舍那寂灭
道场初成正觉七处八会说圆满顿教声闻不见
不闻设令在座如聋如哑即是不见佛不闻法也
又如法华经说穷子住在门外止宿草庵但见执
除粪之长者不见门内尊特之长者也善吉既不
今明净名问善吉若惬是外道天魔即是悲田乃
可取食也就此文亦有二问一惬同邪人乃可取
食二问惬有邪法乃可取食所以然者善吉既非
圣人即须惬同邪人那得不成就凡鄙之法也既
有见爱烦恼岂非凡夫外道天魔何意不惬悲田
而取食也经意恐当如此岂得同诸师所释也就
初问惬同邪人有三意一约不见佛不闻法问二
约同六师问三结令取食一约不见佛不闻法问
者一切众生心识不定若遇邪缘即成外道邪魔
若遇正缘即成佛法圣众善吉既不见法身佛不
闻无作四谛法即是不见佛不闻法也若尔昔所
见闻岂非见外道闻其法也净名所以作此问者
如三藏教明若不见王宫丈六佛不闻说生灭四
谛法别有师受者虽有道德禅定神通智慧皆是
外道也今善吉既不见大乘三德之佛又不闻摩
诃衍三教说三种四谛之法师即是不见佛不闻
法善吉昔所见三十二相老比丘佛闻说生灭四
谛法何时是真见佛闻法也故金刚般若论云应
佛非真佛亦非说法人如华严经明卢舍那寂灭
道场初成正觉七处八会说圆满顿教声闻不见
不闻设令在座如聋如哑即是不见佛不闻法也
又如法华经说穷子住在门外止宿草庵但见执
除粪之长者不见门内尊特之长者也善吉既不
卷十三 第 560b 页 X18-0560.png
遇正缘故不见正道堕在二乘类同外道不见真
理俱非圣人悉悲田也。】
「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
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
揵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
【此二明约六师问所以有此问者善吉不见佛不
闻法从谁学得禅定神通智慧当是从六师学得
也何以知然六师前生善吉从习既不见佛闻法
其外更无师轨之处只应从六师受学得此禅定
神通智慧耳若如是者六师既邪人即是悲田其
是善吉之师善吉即是弟子岂非凡夫外道之悲
田何故不惬同悲田受此食也富兰那是名迦叶
是姓此外道说诸法皆不生不灭也末伽梨名拘
赊梨母也此外道说众生虽有苦乐无有因缘自
然而尔那兰阇夜名也毗罗胝母也此外道说众
生任运时熟得道如缕丸投下极则停住时至道
成不须修习又言八万劫满自然得道也阿耆多
翅舍名也钦婆罗粗衣也云众生应受苦报今以
苦折拔髻熏鼻著粗衣代之后世受乐得涅槃也
迦罗鸠名也迦旃延姓也此外道说诸法亦有亦
无尼揵陀是外道出家通名若提母名也此外道
所说皆是业作定不可改无逃避处也大士所以
作此折者取其少分为折类例相似如骂人为驴
未必四足髦尾止取其无所知处耳今三藏未契
理俱非圣人悉悲田也。】
「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
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
揵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
【此二明约六师问所以有此问者善吉不见佛不
闻法从谁学得禅定神通智慧当是从六师学得
也何以知然六师前生善吉从习既不见佛闻法
其外更无师轨之处只应从六师受学得此禅定
神通智慧耳若如是者六师既邪人即是悲田其
是善吉之师善吉即是弟子岂非凡夫外道之悲
田何故不惬同悲田受此食也富兰那是名迦叶
是姓此外道说诸法皆不生不灭也末伽梨名拘
赊梨母也此外道说众生虽有苦乐无有因缘自
然而尔那兰阇夜名也毗罗胝母也此外道说众
生任运时熟得道如缕丸投下极则停住时至道
成不须修习又言八万劫满自然得道也阿耆多
翅舍名也钦婆罗粗衣也云众生应受苦报今以
苦折拔髻熏鼻著粗衣代之后世受乐得涅槃也
迦罗鸠名也迦旃延姓也此外道说诸法亦有亦
无尼揵陀是外道出家通名若提母名也此外道
所说皆是业作定不可改无逃避处也大士所以
作此折者取其少分为折类例相似如骂人为驴
未必四足髦尾止取其无所知处耳今三藏未契
卷十三 第 560c 页 X18-0560.png
极真与邪法相似此为呵其相似者三藏有四门
入理如毗昙六因四缘明义即是有门若析邻虚
入空即是空门昆勒所说是有空门那陀迦旃延
经即是非有非无门今此六师准望其所说亦有
四门如富兰那所见无因果无生无灭无生即是
不有无灭即是不无即是非有非无门末伽梨说
一切自然无有造者此即破因不破果如庄周所
计自然意欲如空门删阇夜所计法或是无因缘
空或是邪因缘有未详也迦罗旃延所说即是有
无门馀二所计皆是有门故知六师亦有四执与
三藏四门名字相似又声闻经中明过去佛出世
时人寿长短得道皆有定数后弥勒出世人寿八
万岁时得道馀时不得道故佛不出大智度论所
弹此与删阇夜何异又声闻经明剃头染衣烧香
供养粪扫苦行与钦婆罗何异又声闻经明犯重
不得道毗尼作摈及诸遮之罪皆有业障妨于圣
道与若提子何异是故有此相似处同于外道外
道有三种一者一切智外道二五神通外道三读
四韦陀外道若于四句中各有所习之法其能精
思彻入者即发邪一切智见心分明各于其所入
门偏见计实辩舌无尽难不可屈言论无方即是
一切智外道虽有此智若未得神通则无神力水
火山壁触处有碍若修禅定得四禅定空因发五
神通即能变化无碍停河在耳变释为羊手握三
入理如毗昙六因四缘明义即是有门若析邻虚
入空即是空门昆勒所说是有空门那陀迦旃延
经即是非有非无门今此六师准望其所说亦有
四门如富兰那所见无因果无生无灭无生即是
不有无灭即是不无即是非有非无门末伽梨说
一切自然无有造者此即破因不破果如庄周所
计自然意欲如空门删阇夜所计法或是无因缘
空或是邪因缘有未详也迦罗旃延所说即是有
无门馀二所计皆是有门故知六师亦有四执与
三藏四门名字相似又声闻经中明过去佛出世
时人寿长短得道皆有定数后弥勒出世人寿八
万岁时得道馀时不得道故佛不出大智度论所
弹此与删阇夜何异又声闻经明剃头染衣烧香
供养粪扫苦行与钦婆罗何异又声闻经明犯重
不得道毗尼作摈及诸遮之罪皆有业障妨于圣
道与若提子何异是故有此相似处同于外道外
道有三种一者一切智外道二五神通外道三读
四韦陀外道若于四句中各有所习之法其能精
思彻入者即发邪一切智见心分明各于其所入
门偏见计实辩舌无尽难不可屈言论无方即是
一切智外道虽有此智若未得神通则无神力水
火山壁触处有碍若修禅定得四禅定空因发五
神通即能变化无碍停河在耳变释为羊手握三
卷十三 第 561a 页 X18-0561.png
光口含四海如此之力与圣不殊是为神通外道
虽复智慧神变如此既是偏邪證法不能自然通
达四韦陀论是则星文地理医方咒术触事不知
世人问难事多屈滞此则有慧无闻也若能读四
韦陀者于其道中最为上首一切世间无不师之
十六大国敬之如佛也将此三种约六师一师有
三三六即有十八种外道大师也三藏亦有三种
罗汉初修三种念处性念处共念处缘念处是故
得果成三种罗汉所谓慧解脱罗汉俱解脱罗汉
无碍解脱罗汉此三解脱约四门则有十二罗汉
与外道一切智神通四韦陀等事义相似所以大
士引此邪人来折善吉者将以善吉心念欲救其
义我是罗汉见真断结得一切智岂得例我同于
外道又得三明六通十八变化神力自在慈心无
诤刀割香涂心无憎爱又精通三藏为大力罗汉
岂得比外道今大士取三种六师呵折若外道邪
心推理得一切智即见心无滞又得禅定神通停
河在耳又读四韦陀论一切无所不知与汝何异
汝得慧解脱外道亦发见称一切智汝得禅定得
神通外道亦得禅定神通能倾山覆海慈心万姓
刀割香涂心无憎爱若言通三藏经论三藏经论
非汝所著作皆因外寻读学而知外道亦读四韦
陀韦陀非其所造能学方知大士知其心有伏难
故回转结过展转呵之令不得语何以故外道亦
虽复智慧神变如此既是偏邪證法不能自然通
达四韦陀论是则星文地理医方咒术触事不知
世人问难事多屈滞此则有慧无闻也若能读四
韦陀者于其道中最为上首一切世间无不师之
十六大国敬之如佛也将此三种约六师一师有
三三六即有十八种外道大师也三藏亦有三种
罗汉初修三种念处性念处共念处缘念处是故
得果成三种罗汉所谓慧解脱罗汉俱解脱罗汉
无碍解脱罗汉此三解脱约四门则有十二罗汉
与外道一切智神通四韦陀等事义相似所以大
士引此邪人来折善吉者将以善吉心念欲救其
义我是罗汉见真断结得一切智岂得例我同于
外道又得三明六通十八变化神力自在慈心无
诤刀割香涂心无憎爱又精通三藏为大力罗汉
岂得比外道今大士取三种六师呵折若外道邪
心推理得一切智即见心无滞又得禅定神通停
河在耳又读四韦陀论一切无所不知与汝何异
汝得慧解脱外道亦发见称一切智汝得禅定得
神通外道亦得禅定神通能倾山覆海慈心万姓
刀割香涂心无憎爱若言通三藏经论三藏经论
非汝所著作皆因外寻读学而知外道亦读四韦
陀韦陀非其所造能学方知大士知其心有伏难
故回转结过展转呵之令不得语何以故外道亦
卷十三 第 561b 页 X18-0561.png
四门三藏亦四门外道亦三种三藏亦三种而外
道心行理外不得见佛闻法名为邪见非佛法人
汝三藏声闻亦心行理外不见真佛不闻真法自
此之前皆名邪见何意非邪恶之人耶如此进退
难责与彼六师人何别汝既同彼外道即应因其
出家受学得此神通禅定多闻等也。】
「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此三明结成悲田也所言彼师所堕堕邪见也汝
亦随堕者汝是弟子不得不随师堕邪见也故大
涅槃明自此之前皆名邪见人也又彼堕落生死
汝亦堕落生死虽复分别有三种生死之殊通论
终是同不见中道佛性住大涅槃俱是堕生死也
汝若惬同六师是师汝是其弟子真是悲田乃可
取我食也。】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
同于烦恼离清净法。」
【此是二问惬有邪法不净名所以更有此问者当
是善吉情犹有未惬我虽不见真佛闻无作四谛
正法而是罗汉应供不生三义具足岂得同彼外
道六师是其弟子悲田取食也所以净名更问若
善吉意谓是罗汉三义具足不惬是六师弟子同
悲田者那犹具有见思鄙恶之法若有凡鄙之法
岂不同彼那得谓是应供不生也若有凡鄙之法
即不具三义岂是罗汉而不惬是邪见人悲田取
道心行理外不得见佛闻法名为邪见非佛法人
汝三藏声闻亦心行理外不见真佛不闻真法自
此之前皆名邪见何意非邪恶之人耶如此进退
难责与彼六师人何别汝既同彼外道即应因其
出家受学得此神通禅定多闻等也。】
「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此三明结成悲田也所言彼师所堕堕邪见也汝
亦随堕者汝是弟子不得不随师堕邪见也故大
涅槃明自此之前皆名邪见人也又彼堕落生死
汝亦堕落生死虽复分别有三种生死之殊通论
终是同不见中道佛性住大涅槃俱是堕生死也
汝若惬同六师是师汝是其弟子真是悲田乃可
取我食也。】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
同于烦恼离清净法。」
【此是二问惬有邪法不净名所以更有此问者当
是善吉情犹有未惬我虽不见真佛闻无作四谛
正法而是罗汉应供不生三义具足岂得同彼外
道六师是其弟子悲田取食也所以净名更问若
善吉意谓是罗汉三义具足不惬是六师弟子同
悲田者那犹具有见思鄙恶之法若有凡鄙之法
岂不同彼那得谓是应供不生也若有凡鄙之法
即不具三义岂是罗汉而不惬是邪见人悲田取
卷十三 第 561c 页 X18-0561.png
食也就此经文即有三意呵责一约杀贼呵二约
应供呵三约不生呵一约杀贼呵者善吉若谓是
阿罗汉阿罗汉名为杀贼汝今所得具有见思惑
也就此文即有二呵一呵有见惑而入八难二呵
有思惟惑离清净法若具此二惑则有九十八烦
恼贼何名杀贼今前有见惑而入八难者经言须
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所言邪见者是何等见
若含中道作二谛明义真谛合俗此还是有见也
若作三谛明义是无见摄故大涅槃经云凡夫者
有二乘者无菩萨之人不有不无也所以然者凡
夫不见中道起六十二见流转二十五有摄属有
见二乘不见中道偏见真空断界内六十二见入
空此空对生死还是二边皆不得入中道故属无
见摄也若与而为语许离界内六十二见名度三
界见惑彼岸若夺而为语善吉正是入界外见实
不到见惑彼岸于界外迷中道起真空见不动又
不修无作三十七品云何能得破此别见到于彼
岸故知未见杀贼也经云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八
难正障见道声闻人若无此难可得入见道若有
此难终不得入见道若菩萨则不定自有为八难
所障自有虽住八难巧用正观即得无难见中道
佛性此则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也善吉虽离界内
八难正住界外八难既不得无难岂得入不思议
见道断见惑到彼岸也今明八难有二种一者凡
应供呵三约不生呵一约杀贼呵者善吉若谓是
阿罗汉阿罗汉名为杀贼汝今所得具有见思惑
也就此文即有二呵一呵有见惑而入八难二呵
有思惟惑离清净法若具此二惑则有九十八烦
恼贼何名杀贼今前有见惑而入八难者经言须
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所言邪见者是何等见
若含中道作二谛明义真谛合俗此还是有见也
若作三谛明义是无见摄故大涅槃经云凡夫者
有二乘者无菩萨之人不有不无也所以然者凡
夫不见中道起六十二见流转二十五有摄属有
见二乘不见中道偏见真空断界内六十二见入
空此空对生死还是二边皆不得入中道故属无
见摄也若与而为语许离界内六十二见名度三
界见惑彼岸若夺而为语善吉正是入界外见实
不到见惑彼岸于界外迷中道起真空见不动又
不修无作三十七品云何能得破此别见到于彼
岸故知未见杀贼也经云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八
难正障见道声闻人若无此难可得入见道若有
此难终不得入见道若菩萨则不定自有为八难
所障自有虽住八难巧用正观即得无难见中道
佛性此则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也善吉虽离界内
八难正住界外八难既不得无难岂得入不思议
见道断见惑到彼岸也今明八难有二种一者凡
卷十三 第 562a 页 X18-0562.png
夫住事八难不得无难二乘住理八难不得无难
善吉非唯住理八难不得无难亦于事八难不得
无难若圆教菩萨修中道正观住事理八难皆得
无难以得无难虽住于八难八难不能难故于八
难自行化佗无滞也事八难者界内八难障入偏
圆二真见道也事八难僧常闻不须具出今略明
理八难正障圆真见道也初三恶道即是三难有
师用三空为三恶道此未必然菩萨亦修三空而
非二乘恶道也今用三藏教明见修无学三道为
三恶道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菩提
之心即是堕恶道也乃至修道无学道亦如是若
入无馀涅槃灰断永乖佛道岂非三恶道难也菩
萨不畏五逆三恶但畏生二乘心如智度论明如
大树堕枝不宿鸟此鸟得怨家树子食来也四北
郁单越难者定寿难也四谛中有灭谛即对北方
声闻證灭谛即如彼定寿永不可化也五长寿天
难者二乘之人名为净天若入无馀涅槃灰身灭
智归第一义天岂可化也有言二乘入无馀涅槃
即是入大灭定经七百阿僧祇劫有缘佛放光照
方出为说法也若依大智度论明出三界受法性
身钝也如是等虽异明不同而今皆是沈钝难化
同长寿天之难也六佛前后难者二乘入观见真
出观缘俗只依真俗不见中道之理即是佛前佛
后也七世智辩聪者外道不见理而发见慧名世
善吉非唯住理八难不得无难亦于事八难不得
无难若圆教菩萨修中道正观住事理八难皆得
无难以得无难虽住于八难八难不能难故于八
难自行化佗无滞也事八难者界内八难障入偏
圆二真见道也事八难僧常闻不须具出今略明
理八难正障圆真见道也初三恶道即是三难有
师用三空为三恶道此未必然菩萨亦修三空而
非二乘恶道也今用三藏教明见修无学三道为
三恶道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菩提
之心即是堕恶道也乃至修道无学道亦如是若
入无馀涅槃灰断永乖佛道岂非三恶道难也菩
萨不畏五逆三恶但畏生二乘心如智度论明如
大树堕枝不宿鸟此鸟得怨家树子食来也四北
郁单越难者定寿难也四谛中有灭谛即对北方
声闻證灭谛即如彼定寿永不可化也五长寿天
难者二乘之人名为净天若入无馀涅槃灰身灭
智归第一义天岂可化也有言二乘入无馀涅槃
即是入大灭定经七百阿僧祇劫有缘佛放光照
方出为说法也若依大智度论明出三界受法性
身钝也如是等虽异明不同而今皆是沈钝难化
同长寿天之难也六佛前后难者二乘入观见真
出观缘俗只依真俗不见中道之理即是佛前佛
后也七世智辩聪者外道不见理而发见慧名世
卷十三 第 562b 页 X18-0562.png
智辩聪二乘未见中道而言发无漏智慧者亦是
世智辩聪也涅槃明佛与弥勒共论世谛五百声
闻皆所不知况说第一义谛也八聋盲喑哑难者
二乘之人无菩萨根虽得六通而不得六根清净
故不见十法界色如盲不闻十法界声如聋不能
以一妙音遍满三千世界如哑也如此八难甚于
事难故此经下文云凡夫犹有反复二乘无也若
凡夫有事八难鄣见偏真见道今善吉有理八难
正障圆真见道既不能如菩萨住事理八难得于
无难自行化佗无滞而住此理八难者此难鄣见
中道此之见惑永无得离之理何由得到见之彼
岸也经言同于烦恼离清净法者此是二呵善吉
犹有思惟惑也烦恼之名乃通见思上巳的属见
惑今宜别属思惟惑也明善吉具有变易三界烦
恼心与此烦恼合故言同于烦恼也如大智度论
明结使有二种一共二乘断二不共二乘断者迦
叶所不能断也故闻甄迦罗琴声不能自安也所
云离清净法者离于自性清净心毕竟净之心法
也凡夫虽具见思若遇因缘犹能求清净法二乘
执證毕竟不求自性清净心乃至清净净禅即是
永离清净法也是则思惟烦恼常存若见思结惑
宛然成就者云何自谓为煞贼也。】
「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
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
世智辩聪也涅槃明佛与弥勒共论世谛五百声
闻皆所不知况说第一义谛也八聋盲喑哑难者
二乘之人无菩萨根虽得六通而不得六根清净
故不见十法界色如盲不闻十法界声如聋不能
以一妙音遍满三千世界如哑也如此八难甚于
事难故此经下文云凡夫犹有反复二乘无也若
凡夫有事八难鄣见偏真见道今善吉有理八难
正障圆真见道既不能如菩萨住事理八难得于
无难自行化佗无滞而住此理八难者此难鄣见
中道此之见惑永无得离之理何由得到见之彼
岸也经言同于烦恼离清净法者此是二呵善吉
犹有思惟惑也烦恼之名乃通见思上巳的属见
惑今宜别属思惟惑也明善吉具有变易三界烦
恼心与此烦恼合故言同于烦恼也如大智度论
明结使有二种一共二乘断二不共二乘断者迦
叶所不能断也故闻甄迦罗琴声不能自安也所
云离清净法者离于自性清净心毕竟净之心法
也凡夫虽具见思若遇因缘犹能求清净法二乘
执證毕竟不求自性清净心乃至清净净禅即是
永离清净法也是则思惟烦恼常存若见思结惑
宛然成就者云何自谓为煞贼也。】
「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
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
卷十三 第 562c 页 X18-0562.png
【此二呵善吉非应供义也善吉自谓得无诤三昧
有深禅是良福田但一切众生亦得是定何意非
应供良田也根本禅定四无量心无诤等定一切
众生无量劫来流转亦经得也故大经云一切凡
夫皆有初地味禅问曰善吉修观练熏修得无诤
三昧众生无此何得亦言得也答曰观练熏修皆
因根本而起若无根本禅定即不得修今一往将
根本来徵故言皆得也复次诸六师等皆得深禅
并有慈心从禅定起香涂刀割心无异念此与善
吉无诤何殊也经言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众生亦
得是定有见思砂卤不名福田汝亦得是定具见
思砂卤何得其施汝者独是福田也经言供养汝
者堕三恶道解云供养小乘人天受果报竟遇缘
还发小乘之业入见修无学三恶道中又解云若
供养小乘人者后受果报若修道时不信大乘多
生诽谤堕三恶道也如胜意执小谤大生身堕大
地狱轮回恶趣经劫受苦斯乃罪因何谓应供也。】
「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
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
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此是三呵善吉非不生也所以此经言天魔者乐
生死若与诸魔同即乐生死何得自谓是罗汉不
生也经言为与众魔共一手作劳侣者有二义一
约自行二约化佗自行诸魔不见佛性恒乐有为
卷十三 第 563a 页 X18-0563.png
分段生死善吉亦不见佛性深著无为变易生死
俱不见佛性起生死业不殊故云一手譬如人作
物相似故言一手作也二约化佗者如大品经说
菩萨行般若时魔来教佗令向声闻道汝何不学
须陀洹乃至辟支二乘说法亦教众生令入二乘
与魔何殊说法引接义同故言一手也侣者伴侣
志友为义劳者俱有尘劳润业事同也又解劳者
勒也俱志入生死执固难转故言劳侣也经言汝
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者众魔具八万四千
尘劳善吉亦具故言等无异也经言于一切众生
而有怨心者如人堕坑落堑或犯王法一人有力
而不救之是为大怨二乘自免生死遂不能拔济
众生恣其轮回诸苦是众生之怨也又如贼取佗
及眷属为阉人二乘亦尔教化众生入二乘破坏
众生大乘根断佛种子故云有怨心也又害一切
众生大乘法身慧命及善法眷属也所谓害智度
母善根父法喜妻善心诚实男无缘慈悲女岂非
善法之怨雠也经言谤诸佛者谤有二种一增谤
二损谤增谤者佛身无生死病恼等患而说有者
增谤也二损谤者佛身常住所有四荣功德智慧
湛然无减而说无者即是损谤也如此经下文呵
阿难云勿谤如来之身金刚之体诸恶永尽众善
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也经言毁于法者说有
作四谛即是毁于无作四谛之法也复次法即法
俱不见佛性起生死业不殊故云一手譬如人作
物相似故言一手作也二约化佗者如大品经说
菩萨行般若时魔来教佗令向声闻道汝何不学
须陀洹乃至辟支二乘说法亦教众生令入二乘
与魔何殊说法引接义同故言一手也侣者伴侣
志友为义劳者俱有尘劳润业事同也又解劳者
勒也俱志入生死执固难转故言劳侣也经言汝
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者众魔具八万四千
尘劳善吉亦具故言等无异也经言于一切众生
而有怨心者如人堕坑落堑或犯王法一人有力
而不救之是为大怨二乘自免生死遂不能拔济
众生恣其轮回诸苦是众生之怨也又如贼取佗
及眷属为阉人二乘亦尔教化众生入二乘破坏
众生大乘根断佛种子故云有怨心也又害一切
众生大乘法身慧命及善法眷属也所谓害智度
母善根父法喜妻善心诚实男无缘慈悲女岂非
善法之怨雠也经言谤诸佛者谤有二种一增谤
二损谤增谤者佛身无生死病恼等患而说有者
增谤也二损谤者佛身常住所有四荣功德智慧
湛然无减而说无者即是损谤也如此经下文呵
阿难云勿谤如来之身金刚之体诸恶永尽众善
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也经言毁于法者说有
作四谛即是毁于无作四谛之法也复次法即法
卷十三 第 563b 页 X18-0563.png
性法性不可说而言有所说示者即是毁损也金
刚般若经云若言如来有所说者则为谤佛不解
我所说义也真谛三藏明四谤即是小乘四门四
句说法谤大乘法也若于众生有怨又谤佛毁法
岂非大恶业无明别惑润此业则应受生如是生
死业报浩然云何言不生也经云不入众数者若
有此三障即不得入圆教四十二贤圣数也圆教
明铁轮位六根互用二乘巳所无宁得四十二贤
圣之数耶经言终不得灭度者计有小乘涅槃终
不得大涅槃常乐我净之灭度即是界外变易无
量生死未灭也故法华经云但离虚妄名为解脱
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佛说此人未得灭度斯人未
得无上道故善吉执證终不得大涅槃灭度者即
非不生那得自谓是不生也是则无罗汉三义与
六师天魔恶人何异何不惬同悲田而取食世人
不深得经意多疑此解至法华经方显故四大声
闻自叹云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应受供
养此乃方悟净名弹呵耳。】
「时我世尊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
钵欲出其舍。」
【此第三明善吉置钵当是善吉自惬既不知圣法
又非圣人此不可作敬田而取食居士后问令惬
同六师天魔具凡鄙法依悲田取食我实断三界
惑尽不应顿同外道天魔悲田取食进退即惟谷
刚般若经云若言如来有所说者则为谤佛不解
我所说义也真谛三藏明四谤即是小乘四门四
句说法谤大乘法也若于众生有怨又谤佛毁法
岂非大恶业无明别惑润此业则应受生如是生
死业报浩然云何言不生也经云不入众数者若
有此三障即不得入圆教四十二贤圣数也圆教
明铁轮位六根互用二乘巳所无宁得四十二贤
圣之数耶经言终不得灭度者计有小乘涅槃终
不得大涅槃常乐我净之灭度即是界外变易无
量生死未灭也故法华经云但离虚妄名为解脱
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佛说此人未得灭度斯人未
得无上道故善吉执證终不得大涅槃灭度者即
非不生那得自谓是不生也是则无罗汉三义与
六师天魔恶人何异何不惬同悲田而取食世人
不深得经意多疑此解至法华经方显故四大声
闻自叹云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应受供
养此乃方悟净名弹呵耳。】
「时我世尊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
钵欲出其舍。」
【此第三明善吉置钵当是善吉自惬既不知圣法
又非圣人此不可作敬田而取食居士后问令惬
同六师天魔具凡鄙法依悲田取食我实断三界
惑尽不应顿同外道天魔悲田取食进退即惟谷
卷十三 第 563c 页 X18-0563.png
不得取食迷闷失厝不知何答便欲弃钵而去也
经云时我世尊闻此语茫然者此自述迷惑不解
也所以然者三藏教唯说界内生灭四谛拙度善
吉未曾闻佛圆教巧度说界外无作四谛心迷不
解故茫然也经言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不识
净名所说皆诠圆真之理也不知佛法权实开遮
故不知以何答也经言便置钵而欲出其舍者既
不敢作敬田取又不惬同悲田取离此二途更无
取饭之方所以置钵欲去也。】
「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
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
【此是第四净名安慰善吉善吉本自恃解空第一
无所畏难故因乞食欲观净名神智忽遭此诘问
非唯然失厝耻愧之怀亦莫知自处外色怆茫内
心战怖净名诘问本欲折其滞空之心示不思议
未闻之法非为惜食故相恼乱所以安慰令取钵
也就此文有三意一慰问二善吉答三净名重慰
解释今此文即是慰喻令取钵也而言勿惧者善
吉亦不顿同六师但有滞空之过耳又言佛所化
人以此事诘者即是净名说法身起应化而诘问
也化事即空既解空第一何得为惧也。】
「我言不也。」
【此是二明善吉答净名也善吉既解空第一闻如
化之说心小醒怖惧之心亦应言而歇故言不也。】
经云时我世尊闻此语茫然者此自述迷惑不解
也所以然者三藏教唯说界内生灭四谛拙度善
吉未曾闻佛圆教巧度说界外无作四谛心迷不
解故茫然也经言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不识
净名所说皆诠圆真之理也不知佛法权实开遮
故不知以何答也经言便置钵而欲出其舍者既
不敢作敬田取又不惬同悲田取离此二途更无
取饭之方所以置钵欲去也。】
「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
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
【此是第四净名安慰善吉善吉本自恃解空第一
无所畏难故因乞食欲观净名神智忽遭此诘问
非唯然失厝耻愧之怀亦莫知自处外色怆茫内
心战怖净名诘问本欲折其滞空之心示不思议
未闻之法非为惜食故相恼乱所以安慰令取钵
也就此文有三意一慰问二善吉答三净名重慰
解释今此文即是慰喻令取钵也而言勿惧者善
吉亦不顿同六师但有滞空之过耳又言佛所化
人以此事诘者即是净名说法身起应化而诘问
也化事即空既解空第一何得为惧也。】
「我言不也。」
【此是二明善吉答净名也善吉既解空第一闻如
化之说心小醒怖惧之心亦应言而歇故言不也。】
卷十三 第 564a 页 X18-0564.png
「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
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
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
脱相者则诸法也。」
【此是三明正安慰解释文有三意一正安慰二解
释三重解释净名言一切诸法皆如幻相汝今不
应有所惧也即是正安慰此用通教幻化即空安
慰令不惧也善吉析法入空入观心无忧惧出观
闻诸异语心则动变事等卒斗亡拳也故净名用
通教幻化即空安慰也经言所以者何一切言说
不离是相即是二解释上来所有言说同一切法
皆如幻化即空若得即空之智即不著文字心无
惊惧也经言何以故文字性离即是解脱相者三
明重解释也文字相离者文字不在内外两中间
亦不常自有也离此四句故言相离是则解脱即
是不思议解脱即是一切法何得于解脱中生惊
惧想也。】
「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
【此是第五时众得益二百天子得法眼净者即是
悟通教即空之理得入见道名法眼净故前释经
文有时须用通教解释意在此也或可闻后安慰
幻化说即悟得法眼净也。】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此是第四大段结辞不堪善吉被净名两问穷覈
卷十三 第 564b 页 X18-0564.png
既茫然不知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今岂堪传如来
旨彼问疾也。】
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十三
旨彼问疾也。】
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