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香积佛品第十¶
香积佛品第十¶ 第 375c 页
香积佛品第十¶ 第 398c 页

维摩经疏卷第六


* 香积佛品第十

就此品中三门分别。一辩来意。二解品名。三
香积佛品第十¶ 第 399a 页 T85-0399.png
随文判释。辩来意者。始从问疾至不二品广
明行因。此品之中寄就香积如来明因得果。
因前果后义次第也。下文中修十修八复是
其因。众香世界庄严妙事是净土果。此即明
其净土因果。又解。前之四品明其教行入不
二品。次明證行。此香积品不住道行。以不住
故此往于彼彼亦来此。互相显发利益众生。
有兹三意。故须明也。

释品名者。前来宾主问答将讫。施设供养顺
俗常仪。遂取香饭以供大众。因示神变显佛
事无方。就食主题章名香积佛品。

第三释中文分为二。一问答辩法。二维摩文
殊说是法下结说利益。前中复二。一就香积
明净土果。二彼诸菩萨闻说是下因彼众香
菩萨赞请明净土因。前中有三。一现净土。二
显胜食。三明教殊异。

前中有二。一明舍利见其室空内心念食以
为论端。二明维摩将为取食先现净土。前念
食中。日时将至菩萨何食者。远云。因上空室
故生此念。良以饭食时中所须。是以念也。又
因念食多有开发。所以念食也。藏云。念食有
三意。一身心俱累。凡夫人。二心虽无累而形
须资待。二乘人。三身心无待。诸大菩萨也。
舍利既受结业之形。心虽无累而形须资待。
于佛道法齐后不食。食时既至。故生念也。二
经初以来谈论菩萨妙法。声闻不乐故念食
也。三维摩空室身子扣关。互相显发以为利
物。所以念也。问曰。空室之中声闻五百。何意
舍利独起念耶。答。诸弟子中舍利智慧第一。
香积佛品第十¶ 第 399b 页 T85-0399.png
又是时会之长。然多起发。故偏生念。又问。前
念床座通为二乘。今此念食偏为菩萨。答。床
座大小同须。是故通为食中。二乘自有乞食
法故不为也。前念座通为二乘而被呵责。故
今不为念也。或可。翻译脱略非是理无。无垢
称经云。此摩诃萨说法未起。我等声闻及诸
菩萨当于何食也。

时维摩诘知其意下。将为取食先现净土。文
中有三。一呵念秽食。二若欲下许取妙食。三
维摩入三昧下正为现土为取食缘。初呵中
维摩诘知其意者。知其念。意维摩以他心通
悬鉴彼心。故云知其意也。佛说八解脱仁者
受行。举法以呵。八解之中前二解脱观不净。
汝已受行。云何念不净断食耶。又解脱即是
无欲。法食长养身之上膳。汝已受行。云何返
念不净食耶。

八解脱义七门分别。一释名得名。二出体性。
三辩所缘境。四明行相。五所依地。六明漏无
漏。七问答分别。

第一释名得名者。初通次别。通者离染弃背
名为解脱。八即是数。解脱是用。从数及用为
名也。或可。带数释也。前者。一内有色相观
外色内者。谓自身。言外色者欲观自身青瘀
等色。初习难成。先观外色青瘀之事。比教内
身。不久当然。故名内有色观外也。二内无色
相观外色者。已观自身不更内观青瘀等事。
唯观外色若青瘀等。故名内无色观外色也。
已上二观除变化障。三三名净解脱身作證
者。青黄赤白鲜洁之色名之为净。界地穷满。
香积佛品第十¶ 第 399c 页 T85-0399.png
行者剋获。名身作證。此之一观除变化障及
烦恼生起障。四名空处解脱者。久观诸色身
心劳苦。须作破列色想作厌色观。缘无边空
处而生此定。于空不染故名空处解脱。然成
就之时通观四阴。从初得名名曰空处。五识
处解脱者。又缘空境患心劳苦摄境观心。于
心离著名识处解脱。天无所有解脱者。彼无
所有无有粗识故。微细所缘缘少识为境名
无所有。于此离染名为解脱。下之二脱准上
应知。七非想非非想解脱者。此定最细不同
四禅三空。名为非想。虽有心缘异灭尽定。名
非非想也。已上四观能除受味。八灭受想解
脱者。厌心劳虑止息有缘。除受想等心心数
法。名灭受想也。此之一观除想受心法也。若
论得名者。初三解脱境用立名。空识二种方
便为目。非非想形对受称。无所有及灭受想
约所无立名也。

第二出体性有二。一依小乘。二依大乘。小乘
体者萨婆多宗杂心论等。前三解脱以善大
地中无贫善根以为体性。空等四种解脱以
当地中善四阴以为体性。灭尽解脱以非色
非心不相应法以为体性。大乘体者。依瑜伽
等论有五种。一剋性体。前七解脱以别境五
中惠数为体。二引发体。此之七种以定惠为
体。三最胜体。若地前菩萨以加行智为体。地
上菩萨若缘色等事法以后得智为体。若缘
色等真如即以正体智为性。故瑜伽论云。此
七解脱以世出世智为体性也。四相应体。以
四阴为性。五眷属体。以五阴为体也。第八解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0a 页 T85-0400.png
脱以非想地厌心种子防心功能以为体性也。
第三辩所缘境者。初二解脱缘不净色为境。
第三解脱缘净色为境。若约十二处辩所缘
境者。十二处中缘色处为境也。若约五阴。缘
色阴为境。若约十八界。缘色界为境也。若约
理观。缘色真如为境也。空处解脱方便初起
缘空为境。观行成就通缘四阴。若辩理观。缘
空真如。识处解脱初起缘识为境。观心成就
通缘四阴。理观还缘识真如。无所有处解脱
方便之时缘无所有为境。观行成满通缘四
阴。若辩理观。缘无所有真如也。非想解脱初
起缘细想为境。观行成就通缘四阴。理观缘
细相真如也。第八灭尽解脱无心缘故不论
境也。

第四明行相者。初二解脱作不净行及无相
行。第三解脱作净行及无相行。空处解脱既
缘空境作空行相及无相行。识处解脱作缘
识行及无相行。后二解脱可知。若约宽通起
无常等诸行。第八解脱既无所缘亦无行相
也。

第五辩所依地者。前二解脱依初二禅。第三
解脱依第四禅。空等四解脱各依当地。第八
解脱依非想地。欲界散地不发解脱。中间未
至定惠不均。亦不发解脱。近分定亦不发。以
速疾故也。若约依方。此八解脱唯依三方身
起。不依北方。以无说力起故。若约三界身。
前三依欲界身。后五通依三界身起也。

第六明漏无漏者。有其二种。一约小乘约大
乘。初小乘者萨婆多宗。此之八脱并是有漏。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0b 页 T85-0400.png
二大乘中二乘所得前七解脱。若缘色等事
法体是有漏。若缘色等真如性是无漏。第八
解脱一向无漏。若菩萨位。地前顿悟菩萨未
得第八。前七分得。此是有漏。若至初地已上
七地已来。所得解脱性是无漏。出观已后还
即间断。八地已上观心相续。所得八脱一向
无漏亦无间断。佛果可知。若是地前渐悟菩
萨。缘色等事法。前七解脱一向有漏。若缘
真如性是无漏。第八解脱一向无漏。若至地
上与顿悟同也。若约佛告果。八解脱俱是无
漏。

第七问答分别者。问。八解脱中何故第三第
八得名身作證。答。此二最胜所以得名。第三
即于色解脱中障渐无馀。第八即于无色解
脱中障渐无馀。是故偏立身作證名也。问。此
八解脱学人得不。答。依小乘。初二果人未离
欲界。未得根本四禅。不得八解脱也。若依大
乘。前二果人以有漏道伏欲界惑。分得七脱。
未得第八。第三果人八脱俱得。仍未圆漏。无
学果人方得清净也。问。前二解脱俱缘不净
色境。何故分为二脱。答。色有内外不同。是以
分为两脱。若如此者。空境亦有内外两殊。亦
应分为二脱。答。缘空之时不作内外解。所以
但合一解脱也。问。第三身与第八身何异。答。
第三约心身以證定。第八约色身以證定。灭
尽无心。以身剋證也。

若欲食下许取妙食。待须臾者得益不遥也。
当令汝得未曾有食者。该云香积味饭食之
能令长道断诸烦恼。世所不行名未曾有也。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0c 页 T85-0400.png
庄云。今言未曾有食。只食未曾有未曾有食。
岂有可得也。

第三维摩现土之中有二。初以神力现众香
界。后此诸下明众皆见。问曰。何须现彼国者。
解有二义。一者欲令大众见彼修因往生故
须现也。二显己不思议力欲令大众咸仰修
习同己所得故须现也。前中初言入三昧者。
化所依也。若就实论。无时不定。今随化相示
言入也。就所现中文分有五。一示方所。上方
界分。二明远近。过四十二恒沙佛土。三所现
国名曰众香。四所现佛名曰香积。五辩彼国
人物等相。过四十二恒沙佛土者。若随相解
其义可知。就实而论即是经中四十二贤圣
之位。依花严经。一十住。二十行。三十回向。
名字如上辩。四十地。言十地者。一欢喜地。二
离垢地。三明炎地。四烧然地。五难胜地。六
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惠地。十
法云地。此十地上复有等觉妙觉。总为四十
二位。过此已后。无明细碍尽净无馀。理證相
应成无上等觉。胜智圆满方得号佛。故言过
四十二恒沙世界。有佛名香积者。彰化教主。
积戒定惠以成其身。名为香积也。第五明土
相中文有四句。一土庄严。五尘胜妙。二人庄
严。唯诸菩萨无有二乘。三重叹土。纯以香严。
四重叹人。唯佛菩萨众。见可知也。问。香积
如来三身之中何身所摄。答。报身所摄。所以
得知。香积世界唯有菩萨无有二乘。故知报
佛所摄。或可。亦通化身所收。所以得知。香积
土中既有天子名曰香严。诸天凡身未见报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1a 页 T85-0401.png
佛。又经云。此诸大众莫不目见。故知通化身
也。佛身既通报化。所居之土亦通报化也。此
诸众下众见可知也。

时维摩问众已下第二显取胜食。文中有三。
一明维摩为众取食。二明彼佛应即与之。三
得食已普供大众。前中有二。一命众取食。二
于是下众默不堪自遣化取。前中四句。一维
摩诘命众取食故问。菩萨仁者谁能致彼佛
饭。致是运致檐辇之义。又云。致者到也至
也。谁能至彼佛所取饭也。二以文殊威神力
故制众默然。欲使维摩自往取之。适其化意。
非谓大众力不能也。三明维摩返系。令取仁
德众多不堪取食可著之甚故今返系。仁此
大众无乃可耻。四文殊为众解过引佛为證。
如佛所言勿击轻末学。以众末学解脱之德
不堪往取。勿轻意也。

二明维摩化取食中文别有三。一以神力化
为菩萨。二而告下教取食仪。三时化菩萨下
承命往取。前中维摩不起于座居众会前。起
化处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胜等明化所
作。维摩大士具有三身。一是法身。二是报
身。三是化身。现长者身是化身。化作菩萨者。
从化起化。二乘之人不能从化起化。菩萨从
化更能起化也。中论云。如世尊神通所作变
化人。如是变化人复变化作人。准此经文。化
人复能起化也。或可。从净名报身引起。以其
化身无有心故不能起化。又问。维摩化作菩
萨现诸光明。依何三昧依何神通依何禅定。
答。依智度论。依三昧王三昧依神足通依第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1b 页 T85-0401.png
四禅。又十四变化心中依何心中起化。答。依
四禅。欲界化当第十心化也。又问。十二处中
化几处。答。十一处全。法处一少分不化无为。
所以现菩萨威德胜者。欲使彼国诸菩萨等
睹之发心来此听法有大兹益故须胜也。取
食仪中文分四节。一示方所。二明问讯。三教
乞食。四明乞意。初中而告之言。汝往上方。明
示方所。二到彼维摩稽首足下者设敬也。问
讯起居通问辞也。少病少恼者问讯事也。而
言少者示同世俗也。少病恼者问身增损气
力安不。问心苦乐。三所食馀者。若不食馀即
不敢乞。乞食意中有三胜益。作佛事者。娑婆
众生得道之益。弘大道者。小乘众生悟大之
益。名闻普者。闻名诵持成德之益。问曰。舍利
前念食中但为菩萨。今此维摩取食何故为
声闻也。答。身子念食原从自己须食心起。自
有所欲。谓他亦须。又身子实谓菩萨身有所
待。维摩达彼诸菩萨等久食深法于食不须。
今取者。唯为二乘未发心者教令发心舍小
学大故专为也。三化菩萨承命取食。文中有
二。初化菩萨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后化菩萨
发言求食令众同闻言。如前教也。问。何意取
饭遣化菩萨。请座不遣人追。答。借座灯王谓
默感不思议。今令请香饭遣化奇特。又借座
示心通不遣使人往。请饭表身通故遣化人
取。又欲引上方菩萨从彼而来使此众睹见
暮德进修道行。又欲以此法门利益彼众故。
以是等缘故遣化往也。问。请饭维摩何不自
取乃遣化往。答。维摩即是时会化主。客在其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1c 页 T85-0401.png
室。无宜舍去。又欲令彼诸菩萨等寻化推本
来此听法故身不去。

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已下第二大断明彼如来
应请与食。文别有五。一明众香菩萨睹化致
问彼佛具答。二菩萨言其人已下。审问维摩
道德何如乃作是化。彼佛具辩。三于是香积
如来已下。佛以香饭与化菩萨。四时彼九百
万菩萨下。彼诸菩萨欲来此土。佛便听许。五
时化菩萨受钵饭下。二因菩萨承力至此施
作佛事。前中初问后答。问中三句。初言彼诸
大士举能问人。见化菩萨彰所睹。叹未曾有
彰昔未见。下正为问。今此上人从何所来问
其所从来处。二娑婆世界为在何许问其方
所。三云何名为乐小法者问其所为。净土中
无怪而问也。下佛答中佛告之曰总举答词。
下方度等随问别答。于中初至界名娑婆。答
上问中娑婆世界为在何许。娑婆梵音。此翻
名忍。悲花经云。此土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
恼。土从人称故名为忍也。佛号释迦。于五浊
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答上问中云何
名为乐小法者。三彼有菩萨名维摩下。答上
问中今此上人从何所来。明此化人净名遣
来。先列维摩住不思议辩其所得。为菩萨说
明其所化。故遣化来彰其所遣。称扬我名并
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明遣阿为使此
慕求名增功德。自下第二彼诸菩萨审之维摩
诘其人何如及作是化问其人也。德力无畏
神足若斯问其德也。下佛具答。佛言甚大叹
其人胜。对其初问。一切十方皆遣化往叹其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2a 页 T85-0402.png
化广。对其后问。第三彼佛盛满香饭授化菩
萨文显可知也。自下第四众香菩萨请佛求
来彼佛听许。于中先列请人。俱发声等发言
正请。供养释迦见维摩等彰请所为。下佛听
许可往者听去也。下明诫约。先诫其身。后诫
其心。诫身有二。一教摄身香。无令众生起惑
著心生烦恼故。问。既摄菩萨身香。云何不摄
饭香。答。佛神力故饭能除惑发其道意。所以
不摄。身香不然故须摄也。亦可。世尊恐彼众
生生诸烦恼。是以劝摄必。其众生不生贪染
亦不劝摄。故下经云。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
孔之香。二舍本形。无令彼诸菩萨而生鄙耻
心退勇猛故。就诫心中。又汝于彼莫怀轻贱
而作碍想。正劝舍过。于人莫轻。于土莫碍。畏
而不入名为碍想。所以下释先徵后解。十方
国土皆如空者。诸佛胜土性净如空平等无
二。但为大悲化众生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自下第五明菩萨承力至中。若就别相。彼九
百万承彼佛力。其化菩萨承维摩力。通则义
齐。何有异也。上来第二佛与食竟。

次维摩即化九百万下。第三大断得彼饭普
供大众。文中二。一明维摩现不思议力小室
广容。二维摩诘语舍利下。能以少食充于大
众。正明供养。为此变者欲使众香诸来菩萨
深敬故也。前中有四。一以神变作师子座安
置众香新来菩萨。问。室中先有灯王高座。维
摩何故更化高座。答。灯王之座此方菩萨以
升。香积众至所以净名化作高座。又问。舍利
念座。维摩何不化作。请座灯王此有何意。答。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2b 页 T85-0402.png
舍利既见室空。所以生念。净名若其自化。恐
致不实之嫌。是以不化师子座。又问。恐致不
实之嫌维摩不化座者。今香积众至亦致不
实之想。何故维摩化作高座。答。净名化座欲
令众香菩萨生不思议想。所以净名化作高
座。又云。上明借座。今辩化成。彰显奇特也。
二化菩萨以彼香饭授维摩诘。三明香饭普
勋三千。四明人天等众闻香云集。闻众有三。
一婆罗门闻香快然者。异香入体身心欣悦
也。二明长者至月盖领诸人众入方丈室礼
敬劫住后。三诸神及天云集。文并可知。问。欲
界诸天闻香可尔。色界诸天既无鼻识。如何
闻香入方丈室。答。色界虽无鼻识而有鼻根。
欲闻香时借下界识而托上根。所以闻香入
室也。如十地菩萨将成佛时经色界中依第
四禅断烦恼及习方成正觉引起成所作智。
第四禅中既无五识。云何引起成所作智。故
智借彼下识依上根生转成所作智。彼亦如
是。或云。香是定心所变。法入所摄。色界诸天
诸天意识得缘。所以闻香入方丈也。第二以
食供养众中文分为二。一辩香饭无尽。二其
诸菩萨下彰饭殊胜。初辩饭无尽中文有四
句。一命众食。二有异下睹饭念少。三化菩萨
下呵其狭心。四于是下结受用无尽。问曰。前
座大小通告。今食何意偏告声闻。答。有四义。
一声闻自有乞食故无心欲食。二取饭正为
乐著小法者故。三声闻小智饭少。大众都无
心食。四身子念食唯为菩萨不为声闻。故偏
命食。座即不尔。是通以告可食如来甘露味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2c 页 T85-0402.png
饭者。此饭能灭诸烦恼毒资养惠命。名甘露
味。大悲所勋者。甘露味饭是大果。又从心所
起故云大悲勋也。无以限意下诫舍劣心。取
相分别名为限意。食无大利名不消也。远云。
执为定少名为限意。用不应法名为不消也。
庄云。有所得心名为限意。取于饭相名不消
也。第二睹饭念少有异声闻者出不消人。四
大弟子外名异声闻。亦可。五百人外名异声
闻。或可。二乘人等异诸菩萨名异声闻。念饭
少者取食少相。而此大众下取众多相不知
诸佛不思议德。以一微尘纳无数世界。微尘
不大。世界不小。第三呵狭小心中文有三句。
一呵。二四海下彰饭无尽。三所以下释勿以
遮呵也。小德小智二乘人福惠少也。无量福
惠佛福惠多也。四海有竭下明饭无尽。或念
不应四海有竭此饭无尽者。假举世间事彰
饭无尽。一切人食揣若须弥至一劫亦不尽
者。假举世人明食无尽。一切人食食人广也。
揣若须弥所食多也。人别须弥乃至一劫食
时久也。假使如此犹亦不尽所以下释。初先
微后解。一钵之饭所以言不尽者何下对释
之。无尽戒下。声闻五分功德有二种尽。一无
常尽。入无饭涅槃时尽。异彼二尽故言无
尽。功德具足者。不同菩萨。所食之馀不可尽
明佛食身报用无尽。于是钵饭下第四正明
受用无尽自下第二饭殊胜中显食功德能
有三。初明身安乐者。离忘不善名安。无苦适
悦名乐。譬如下欲次以喻显安乐。后明食者
身出妙香亦如下喻显香相也。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3a 页 T85-0403.png

尔时维摩问众香下。第三大断明其教殊异。
于中有二。初明他佛。后明此土佛教。前中
有二。初净名问。次彼菩萨答。以理言之。教实
无别。但以众生报根性不同故问也。前中先
问彼具答之。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
入律行者。非谓彼土默而不言名无言说。但
以圣者致化不同此土众生必以言教得道彼
国天人多以闻香得入圣位。下经云。或以香
饭而作佛事等。无文字说者举其多耳。彼国
以香通道为宗。非都无言。故上经云。彼国无
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菩萨众。佛为说法。故
知亦有言说。如此土以通道亦有因神变等
事而得悟道也。德藏三昧者。圣由定成获此
定已。菩萨所有一切功德皆悉具足。故云德
藏三昧也。自下第二明彼菩萨问此国土言
教施化。于中先问后答。答中有三。初总以标
举。二是地狱下别释。三结成。此土众生刚强
难化为说刚强语者。然圣化无方随缘而应。
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以粗言而应之也。
佛有三种说法。一软语说。行善乐果。二粗言
说。行恶苦果。三杂语说。或以苦言呵责。或
以软语开化。杂说二种方能离过。今三教中
是粗教也。第二别中有三。一法。二喻。三合。
法中约就四谛以释。欲令众生知小可厌终
趣大乘故须明也。初明苦谛中先说三涂极
重之苦怖彼众生令舍恶因。是诸难处者即
八难也。是中三恶及生盲聋四法是报难。以
异熟无记五阴为体。世智辩聪是烦恼难。以
染污邪惠为体。北方长寿无此二。是处难。以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3b 页 T85-0403.png
所居住处世界成难。四尘为体。以彼天人诸
根具足根性聪惠非是难但处在彼故。亦可。
身处俱为难。即以异熟无记五阴为体。佛前
后是时难。以身堕在此时还以异熟无记五
阴为体。具上八法不得圣道及圣道方便。名
为难也。是愚人生处者。谓诸边地邪见外道
无三宝处也。是身邪下次明集谛。文中虽复
因果。通举对果辩因。意明集谛。是身邪行是
口邪行是意邪行者。此明三业。色形积聚名
之为身。依身起业不正乖理称为邪行。馀二
亦然。并以遍行思数为体。若约胜。依成实论
思有三种。一审虑思。二决定思。三动发思。
身口七业以审处决定为加行。以动发思为
体。意三业者。以审决二思为体。故唯识论云。
审决二思意相应故作动意故名意业也。是
杀生下次明十恶。断命名杀。即是身。用生
是前境。杀彼众生。此即从用及境为名也。然
杀众生要具五义。一者谓是众生数。二者
意乐。谓起害心。三者方便。欲为害故须执刀
杖。四者烦恼。谓贪嗔痴。五者究竟。谓彼众生
或无间死或后时死。若具五义即成根本业
道。若阙一缘即成方便业道也。言杀生报者。
俱舍论云。不善业感果有三。一异熟果。随下
中上业受畜生饿鬼地狱异熟果也。二等流
果。后得人身寿命短促也。三增上果。感得外
物乏少光泽。所以如此。由杀他被令他受苦
故于地狱受异熟果。断他命故于人中受命
短促。为等流果。坏他威力故感外物乏少光
泽。为增上果也。不与取是不与取报者。他物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3c 页 T85-0403.png
未惠名为不与。此即是境私窃曰。取是身用。
此即从用及境为名。得报有三。于地狱中受
异熟果。从彼出已来生人间资财乏少。是等
流果。于诸外物多遭霜雹。是增上果也。是邪
淫邪淫报者。乖于正礼名曰邪淫。此亦从用
为名。还感三果。于三恶趣受异熟果。在人道
中妻不贞良。受等流果。感外世间多诸尘垢。
增上果也。是妄语妄语报者。发言不实名为
妄语。此亦从用为名。得三种果。于地狱等
受异熟果。若生人中多被讹谤。受等流果。
外感资具多诸臭秽。果增上果。是两舌报
者。离隔彼此名为两舌。此亦从用为名。还感
三果。于恶趣中受异熟果。后生人中亲友乖
离。受等流果。感得外事高下险曲。是增上果。
是恶口恶口报者。发言粗恶名为恶口。此亦
从用得名。感果有三。一于下恶趣中受异熟
果。后生人道恒闻恶声。受等流果。感器世间
田多荆棘。硗确咸卤是增上果也。是无义语
无义语报者。不称正义名无义语。此亦从用
得名。还感三果。于三恶趣受异熟果。后生人
间言不威肃。受等流果。感外世界时候变改。
是增上果也。是贫嫉贫嫉报者。于境染多名
为贫嫉。报得三果。于畜生等三恶道受异熟
果。于人道中其心贪威受等流果。感外世界
果实鲜少。是增上果也。是嗔恼嗔恼报者。于
境损物名为嗔恼。感果亦三。于下恶趣受异
熟果。在人道中其心猛盛恒多嗔怒。受等流
果。感外世问果味辛苦。是增上果也。果邪见
邪见报者。起见不正名为邪见。还得三果。于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4a 页 T85-0404.png
三恶趣受异熟果。后生人中其心增痴又多邪
见。是等流果。感外世界无诸果实。是增上果
也。是悭吝下次明六蔽。悭吝报者。悭即悭缠
由障他施。于下恶趣受异熟果。后生人间乏少
资财故得贫报。是等流果。增上如前。毁戒报
者。由犯戒故生三恶道受异熟果。后生人中
常多犯戒。是等流果。嗔恚报者。于下恶趣受
异熟果。生在人中得丑陋报及多嗔恚。是等
流果。是懈怠报者。由懈怠故受恶趣身。是异
熟果。后生人中性多懈怠。是等流果。乱意报
者。由散乱故生三恶道受异熟果。生在人间
心多散乱。是等流果。增上亦可智也。是结戒
下次明道谛。文中虽复通举邪正。意欲对邪
辩正故次明也。文中约就三学明义。先戒。次
定。后惠。是结戒者。以诸众生先造恶故佛为
制戒令其修善。是持戒是犯戒者。既制戒已
来。奉教曰持。违则名犯。亦可。持名止持。犯名
止犯。庄云。生心动念名之为犯。不取其相名
之持戒。故法句经云。若说诸持戒。无善无威
仪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是应作者即作
持也。不应作者是作犯也。是障碍者。是前二
犯能障圣道。不障碍者。是上二持不碍圣道。
是得罪者。结上二犯。是杂罪者。结上二持。是
净垢者。下次明定学。谚云。正定名净。邪定称
垢。远云。净定无漏定是净。味相应定称垢。
亦可。净者是无漏定。垢一切世俗定也。又
云。分别二相名之为垢。不取二相云净定也。
漏无漏者。次明惠学。有漏者三漏也。无漏者
除三漏也。或可。地前加行知是有漏。地上正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4b 页 T85-0404.png
体后得二智是无漏也。或可。依对法论。有其
六义。一漏自性故。二漏相属故。三漏所缚故。
四漏所随故。五漏随顺故。六漏种类故。言漏
自性者。谓诸漏自性漏性合故名为有漏。漏
相属者。谓漏共有心等法漏相应故漏所依
故名有漏也。漏所缚者。谓有漏善法由漏势
力招后有故。漏所随者。谓馀地法亦为馀地
诸漏廉重所随逐故。漏随顺者。谓顺决择分
为诸烦恼廉重所随故。漏种类者。谓阿罗汉
有漏诸蕴前生烦恼所生起故。具上六义名
为有漏。与上相违即名无漏。邪道正道者。外
道所行名邪。内道所修云正。亦可。二乘所修
云邪。菩萨修行名正。或可。取邪正相名邪。不
见邪正云正。有为无为者。次明灭谛。文中是
非通举。意欲对非明是也。分断变易二种
有漏五阴为业烦恼所为及四相所迁名曰有
为。或可。无漏五阴为生等四相迁流名为有
为。因中永灭名曰无为也。亦可。分段变易二
种因果名为有为。尽此永灭故称无为也。然
此无为有其多种。依杂心俱舍大品经等有
其三种。一虚空。二择灭。三非择灭。依掌珍论
及五蕴论立四无为。一虚空。二择灭。三非择
灭。四真如。依百法论及唯识立六无为。一虚
空。二择灭。三非择灭。四不动。五想受灭。六
真如。依瑜伽对法等论立八无为。五种如前。
更加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即为
八种。问。何为诸论不同。答。百法唯识于俱舍
掌珍。择灭开为不动及想受灭故成六种。瑜
伽对法于掌珍等诸论真如无为约三住分立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4c 页 T85-0404.png
其八种。此等论师约义不同开合有异。于理
无违也。就唯识释六无为。略有二种。一依识
变。谓曾闻说六无为。勋习力故心识生时相
分显现。实是有为。由无变易前后相似假说
无为也。二依法性假立六种。一者虚空真如。
上离色障碍假说虚空。二者择灭真如。上由
智简择断惑證如假立择灭。三者非择灭。有
其二种。一者本性。谓真如上本性离染假说
非择。二者缘阙。谓真如上漏无漏法缘阙不
生假说非择灭。不生有二。一永不生。二暂不
生。四者不动。谓真如上苦乐受灭假说不动。
五者想受灭。谓真如上约想受灭假说无为。
六者真如。约其人法二空所显安立施说假立
真如。所以然者。以真如体非安立谛离名言
相唯正体證也。问。不动等二三无为中何无
为摄。答。依唯识论。若暂灭者非择灭摄。究
竟灭者择灭摄。世间涅槃者。生死因果名曰
世间。可破坏故果上之灭名曰涅槃。然涅槃
不同有其四种。一自性清净不为烦恼所染。
即有垢真如为体。二无住处悲智不住二边。
因證涅槃即离所智知障。法空真如为体也。
三有馀障虽永寂若身未舍。以若身證涅槃
也。即断烦恼障真如为体。四无馀。舍生死二
苦报名曰无馀也。即出生死若真如为体也。
又云。初一即真如。后三择灭摄。灭有二。一灭
缚得。谓即烦恼障所得择灭。二灭障得。谓即
所知障所得择灭。有馀无馀灭缚择灭为体。
无住处灭障择灭为体。或可。自性涅槃以非
择灭为体。不因择力而得灭故。自性清净离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5a 页 T85-0405.png
过为名。无住处无他受称。有馀无馀相形立
名也。问。此四涅槃谁人具有。答。一切有情皆
有。初一此约体说。不约證也。二乘无学容有
前三。唯佛世尊独言具四。问。涅槃中涅槃有
二。一者性净。二者方便净。与四涅槃如何相
摄。答。四中初一性净摄。后三方便净摄也。
问。依涅槃经摩诃般若解脱法身名为涅槃。
依善戒经二即二智为菩提体。云何唯识论
但以真如为体。答。涅槃经等理事相从。唯识
论中但约理也。问。如何善逝有有馀依。答。
虽无实依而现似有也。或苦依尽说无馀依。
非苦依在说有馀依也。或可。依金光明经。法
身是无馀报化二身有馀摄也。问。所知障亦
障涅槃。云何但说障菩提也。答。依唯识论。
理实二障通障。即就胜而言烦恼障涅槃所
知障菩提也。以难化人下结上来法说。次下
喻况。譬如象马乃至彻骨者。调马有四。一触
毛。二触皮。三触肉。四彻骨。超举第四故言乃
至。如是下合一切苦。切之言者略有二种。一
具说四谛。二就苦谛中具说四苦。一说生苦。
如初触毛。二说老苦。如触皮。三说病苦。如
触肉。四说死苦。如触彻骨也。下根凡夫至此
方能发菩提心也。上来第一明净土果讫。

自下第二明土因行。文开两节。一因彼菩萨
赞叹维摩为说十种增胜明馀土无。二彼菩
萨下因彼启请为说八种生净土行。此二何
别。前十具德。后八离过。初中有三。一彼赞
叹。二维摩印述。三正为说十种增胜。叹中
初总。世尊下别。别中先叹。如来慈深贫所乐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5b 页 T85-0405.png
法者。小乘之法唯空无我无德称贫。弃大学
小名之为乐。或可。此土众生无大乘法财名
贫。俱有小识希求四谛名乐不法也。佛隐大
乘以小法化生故云度众生也。次叹菩萨悲
极言劳谦也。第二印述中有三。一维摩印。二
明胜负。行不在人贵其有益。彼土虽妙施德
无地。此土菩萨虽生秽国教化众生广有开
发胜过彼土。故思益经云。若人于净国持戒
满一劫。此土须臾间行慈为最胜。三所以下
释以具十法胜也。第三次明十事。文分为三。
初问次答后结。十中前六自行。后四外化。四
中前三化法后一化行。除八难者小乘法。化
度小乘者大乘法。化济无德者人间法。化四
摄法者利他行也。结文可知。

第二因请明净土行。于中先问后答。为请意
者欲使众生修净土因往生故也。疮疣者烦
恼之异名也。维摩答中有二。初总后别。别
中有三。一问二答三结。答中前四化他之心
后四自行。具此八者即生净土。初中益生不
望报者。第一句慈心与乐而不求报后生净
土得果自然。满云。慈怜心益故不望报。代
受苦者。第二句并取喜心合成一句。所以然
者。若不生喜何能拔苦。为此悲喜二心合为
一句。故无垢称云。二者菩萨如是思惟。我应
代彼一切有情受诸苦恼。我之所有一切善根
悉回施与故。故知悲喜合成第二句也。若依
远法师。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
不疑。初句敬人下句敬法。尊人重法合为第
五一句。虽有此制既非圣教。不可依也。代受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5c 页 T85-0405.png
苦者。悲心悯物不入涅槃。后生净土得自在
乐。又云。悲心深厚故代受诸苦。问。苦是众生
报法。云何可代受。答。由其菩萨在苦化生彼
得出离故云代受。又复鞭杖等苦有可代处
菩萨亦代也。功德尽施者。喜心众生施彼功
德。后生净土无我所报。又云。以喜除嫉故能
尽施。等心谦下者。是第三句舍心平等谦卑
接𤘽。后生净土得尊胜果。又云。舍除憎爱名
为等心。齐能卑敬故曰谦下。绝离怨亲差别
之异故言无碍也。下四种中。前三尊敬三宝
之行。后一集善离过之行。敬三宝中视如佛
者。第四句观诸菩萨体是佛故。后生净土常
得见佛。庄云。菩萨是众生桥梁。增己功德。所
以视之如佛也。闻不疑者。第五句于大乘深
法之中闻之不疑。后生净土常闻大乘不思
议法。不违背者。第六句三乘虽别归宗不殊。
应物利缘岂相违也。后生净土常值圣众。就
其后一自行成中曲有两句。初句习善违顺
等观。后句离恶自他俱美。前中不嫉彼供者。
第七句。见他得利。密与己同。唯可欢心。宁有
嫉也。不高己利者。自得离乐。观诸坏缘。唯虑
无常。何得高也。如是观者名调伏心。常省己
过不识彼者。第八省己过故恶无不尽。不讼
短故善无不满。恒以一心修诸功德者。尘垢
易增。功德难具。若不以一心专至。何以剋
成。具此八法则无疮疣。生于净土也。然菩萨
之行行复何穷如前。心是菩萨净土等。岂只
八邪。又时言多。又时言一。如涅槃云。供养
一花则生不动国。或言。十念成就即得往生。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6a 页 T85-0406.png
今且举一数言八。非谓定在八也。虽复言八。
八不是多。虽复言多。多不异一。虽复言一。
一不异多。故知此八即非八言八。净亦非净
言净。生亦非生言生。乃至一切诸法皆应如
是。上来正辩结益可知也。

* 菩萨行品第十一

此品之中三门分别。一明品来意。二释品名。
三分文辩释。初来意者。有其四义。一众香菩
萨欲还本土请法自资。二维摩请佛印述以
成经法流传后代。三维摩所现神变庵罗未
睹化事未周。四香积之饭庵罗未知欲使同
知。有此四义明品来也。

二释品者。众香菩萨请法还国。如来为说尽
不尽法。闻以为要行。即从请人以题章目。故
称菩萨行品也。

三解文者。大开四节。一现瑞相令人发心。
辩香饭以为佛事。三明诸佛说法平等。四明
请法还国作念佛事胜缘。文别可知。

前中有四。一明维摩欲往佛所先现神瑞。二
问答辩释。三持大众往诣庵罗。四明如来敕
众令坐。前中佛说法于庵罗园者。明现相处。
其地忽然者。现相时速。现三种相。一广博者。
为受多众令处广博。二严事者。为安胜众说
上法故令地严净。三一切众会皆作金色者。
为令大众咸知进仰故使众会皆作金色。阿
难白佛下第二问答辨释。大士所为非小道能
测。又欲令此众知变所由故。问下答下知。第
三持众诣佛。文中有三。一明维摩命彼文殊
可共见佛。二明文殊印言善哉。三是时下维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6b 页 T85-0406.png
摩持众诣佛。文中以神通力者即神足通也。
世相迎送必结四轻骑。大士迎送运以妙通。
先净名置座于地将先致敬故。绕七匝者。内
心爱重遍观佛德随顺修行。或绕一匝三匝
七匝或百千匝或无量匝。一心合掌明心专
也。恭敬如来故一面立。次诸菩萨弟子释梵
四王避座稽首佛足。以此诸众前皆在座。净
名持来故须避之。第四动众令坐如法慰问
诸菩萨已者。叹言善来教化众生。不疲劳耶
即皆受教者。如教而座也。

众坐已定佛语下第二次辩。香饭以为佛事。
文中有三。一佛问舍利汝见维摩神变事不
彼答言见。二阿难白佛今所闻下明彼维摩
到佛所已重辩香饭以为佛事。三阿难白佛
未曾有下类显一切悉为佛事也。前中两重
问答。初问意者。以其舍利从彼文殊至维摩
室具见所为故须问也。彼答可知。重问可解。
答中非意所图非度测者。谓非凡夫意识所
图。非身子心计度也。亦非二乘师智所测。

第二辩前香饭。文别有三。一阿难致问佛具
答之。二舍利自说身香阿难审问舍利具答。
三阿难问饭消久近维摩为辩。初中先问起
发。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下佛为辩。
彼菩萨毛孔之香即是众香菩萨毛孔香也。
问。前去香气普勋三千世界。何故阿难不闻
此中方闻。答。非分故虽近不闻。今欲广明佛
事。所以得闻。又云。阿难园中寻闻此香。今欲
显饭殊胜广明佛事。所以重问。不是以前不
闻。第二初先舍利自说身香。阿难次问此所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6c 页 T85-0406.png
从来。舍利后辩。长者维摩从众香国取佛馀
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故我身香。
第三有两问答。初阿难问香住。文如维摩下
答。至此饭消阿难重问。文如下答。答中有
三。初法次喻后合。前中有三。初约凡夫。次约
二乘。后约菩萨。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
乃消者。此约凡说势。唯七日其饭即消。又
云。香饭三尘为性。通凡及圣。香饭益身唯得
七日。若凡夫人未起行者食此香饭。七日之
内起人天行然后乃消。若大小乘人未发心
者食此香饭。七日之内随其所应香饭力勋
发意乃消。如七生圣人如七步毒蛇也。藏云。
饭势有三。凡夫福薄但得七日。所谓下也。二
乘次中故得初果正位罗汉心脱然后乃消。
所谓中也。大乘发心乃至补处然后乃消。所
谓上也。以应三品众生故初云七日。若约位
辩。五停心观七方便也。一不净观。二界分别
观。三慈悲观。四因缘观。五数息观。六总别
相念。七达分善根。经此七位食大悲饭能离
烦恼香饭息用。故云七日消也。若依萨婆多
宗。一五停心观。二别相念。三总相。四暖。五
顶。六忍。七世第一法。为七也。正位者。次为
二乘苦法忍以去见谛十六心名入正位。若
约新经。未离欲者若食此饭要得离欲。然后
乃消。此即第三果。得心解脱者。谓阿罗汉
果。大乘中三句至发心者至十信已上发心
菩提也。得无生忍者。初地已上得无生法忍。
理实四忍俱得。从初为名也。问。经云。已发
意食此饭者后无生忍然后乃消者。此从十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7a 页 T85-0407.png
信至初地经初僧祇劫。此既长时舍身受身。
不可香饭隔生犹在。云何言得无生忍乃消。
答。有其四义。一直往菩萨地首。是分断身虽
复舍生受生。犹食香饭起观心相续不断。入
初地时引无漏惠断惑證如。息其作用。名之
为消。二此诸菩萨复舍生受身。后身之中识
中有种子种子遇缘还生。香饭相续不断。流
至初地发无漏心。断惑證真。名之为消。非是
食灭名为消也。三回心菩萨十信十住已去
受变易身相续不断。犹食香饭。引真见道。双
断二障。證真择灭。息其作用。名之为消。非是
无食也。四诸小菩萨身虽分断。犹食不思议
饭。摄持此身相续不断。入初地时引正体智。
断惑證如。名之为消。非食灭也。故上经云。揣
若须弥。乃至一切犹不可尽也。又上经云。无
尽戒定智惠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馀终不可
尽。法华云。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
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以佛神力故令诸大
众谓如半日。又法华云。日月灯明佛说法华
经。六十小劫时。会听者谓如半日。理实听六
十小劫。由经势力持诸众生经六十劫不死。
此亦如是。又如大迦叶于鸡足山入灭尽定。
留身待弥勒佛。经五十六亿万岁弥勒下生
与佛相见。中间不死。定力持身。香饭功力亦
尔。如智度论说也。若约新经。其以證得无生
忍者若食此饭要当安住不退转位。然后乃
消。此即八地位也。得一生补处者十地后心
种智现前细障斯灭。此饭乃消也。譬如有药
下立喻以显名。曰上味者列药名。其有眼下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7b 页 T85-0407.png
明药功能。此饭如是者合。上味灭除下合。身
诸毒灭然后乃消。问。香饭既是色法。云何断
惑。答。远云。由大悲香饭不思议力所以能断
惑。如轮王有一床宝。圣王居上。即能离欲。
逮得四种玉女。虽见如睹佛像。不生欲心。况
佛菩萨所受境界。如经中说。菩萨有一照法
性冠。著此观时一切诸法悉现在心。诸事亦
尔。虽有此释。道理不然。岂有色法性能断
惑。但以香饭资发观智能断烦恼。非是食体
即能断惑。

第三类显一切以为佛事。文中有三。一阿难
赞叹如来述成。二广就诸行以明佛事。三总
以结成。初阿难称叹。饭本充虚资养色力。今
乃断惑得道。岂非未曾有也。如来印述者。所
赞合理故印云如是。二广明佛事中文有一
十五句。义分为两。初十四句顺行佛事。后
有一句逆行佛事。前中更分为二。初十三句
别明佛事。后之一句总明佛事。初中或有佛
土以佛光明为佛事者。即眼识能通道色尘
为佛事。因睹佛光而悟圣道。故云佛事。故涅
槃云。遇斯光者一切烦恼皆悉消除也。诸菩
萨作佛者。如花严经。世尊默然令菩萨说法
度人以为佛事。以佛化人者。佛化为人为生
说法而得悟道。此上二句耳识能通道声尘
为佛事。有以菩提树作佛事者。佛于树下成
道名菩提树。此树色香微妙复出诸香。见闻
嗅解皆悟圣道。此即五识能通道五尘为佛
事。衣服卧具。昔阎浮提王得佛袈裟悬置高
幢以示国人。有病之者睹见归命。病皆除愈。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7c 页 T85-0407.png
发菩提心。因此悟道。名为佛事。此即眼识能
道色尘为佛事。以香饭者。因食香饭得入圣
道此即三识能通道三尘为佛事也。

四食义六门分别。一释名得名。二出体性。三
明建立。四辩差别。五界趣有无。六问答聊
简。第一释名得名者有其二种。一通二别。初
通者。四者是数。食即是用。从数及用为名。
或可。六释中带数释也。二别名者。一断食。断
谓形断即是形相。食谓长养诸根大种。此即
形相及用为名。或可。断即佛食。当体得名。
二触食。触对前境名之为触。触境益身故名
为食。从用为名。或可。触即是食当体为名
也。三思食。有所怖望名之为思。思能长养故
名为食。从用为名。或可。思即是食。当体为
名。四识食。性能了别名之为识。识即是食。当
体为名。或可。第八识任持名食。从用为名也。
第二出体者。辩体有二。一小乘。二大乘。小
乘中萨婆多宗杂心论等断食以香味触三尘
为体。以是是合中知资养自根故触食思食
以通大地中触思二数为体。识食以六识心
王为体也。经部宗成实论等断食以色香味
触四尘体。食以冷暖等缘成假触为体。思食
以思求。饭食思心为体。识食通取五识及五
识后意识独头意识为体。大乘中瑜伽论等
断食以香味触三尘为体。食以遍行中触数
为体。触虽通七八。六识相应者食义胜也。思
食亦以遍行中思数为体。此思虽与诸识相
应。属意识者食义胜也。识食以阿赖耶识为
体。此识虽通七八。第八食义胜也。第三建立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8a 页 T85-0408.png
者。依瑜伽论有其四法。一气力喜乐。三悕
望。四任持。诸根大种由断食故资养色身。有
气力故。由触食故摄益喜乐便能长养诸根
大种。由思食故专注悕望令其色根长养相
续。由识食故执受诸根大种不断。对此四
义立四食也。第四辩差别者。依无性摄论。食
有四种。一不净依止住食。谓欲界凡夫由有
烦恼名为不净依止。即身谓不净身。依此四
食得住故名不净依止住食。二净不净依止
住食。谓有学圣人及色无色界凡夫有学圣
人断见惑尽名净。修惑未尽名为不净。凡夫
已得上定伏断欲界地惑名净。未离上惑名
为不净。由此四食资养得住故言净不净依
止住食也。三清净依止住食。谓罗汉辟支已
断见修惑尽名为清净。由此四食得住故云
清净住食也。四示现依止住食。诸佛如来及
大威德菩萨不藉食资示现受食。令身得住。
言大威德菩萨者。谓八地已上證无功用威
德示现自在。亦可。初地已上得十种自在名
威德。或可。即是二乘回心向大受变易报威
德自在。此诸菩萨变易身心不假食资。但起
化身示现受食。今此香饼即是第四示现依
止食也。或可。即是法食性是无漏。非断等
四食摄也。第五界趣有无者。欲界具有四食。
色界无色界唯具三食。以其断食唯在欲界
故。若约五趣。人天可知。下三恶趣亦具四
食。瑜伽云。地狱众生亦有微细断食。谓府藏
中有微细风。由此因缘彼得久住也。第六
问答分别者。问曰。但是断物皆成食耶。答。如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8b 页 T85-0408.png
其所应当作四句。或有断物而非是食。谓诸
断物不能长养诸根大种。或有是食而非断
物。诸馀三食无形断也。或有亦食亦是断物。
谓诸断食能令诸根大种长养。或有非断亦
非是食。谓诸触思识等不能长养诸根大种。
如是所馀随其所应皆作四句。问。眠梦梵
行等持皆能长养诸根大种。何故不立食耶。
答。长养有二。一摄受别义长养。谓长养诸根
令明盛也。二令无损害长养。能持诸根大
种无有损坏。梦等具斯长养。于前即无。是故
不立。问。心所摄法有五十一种。何故触思偏
得名食馀不立耶。答。触境益身悕望益心故。
二立食馀不名食也。问。此之四食为是有漏
为是无漏。答。唯是有漏。所以然者。由此四食
资养有身。无漏之法能破有身故不名食。若
约大乘。法味喜乐所持故无漏法亦能任持
资长惠命。亦名为食。大悲香饭亦同于此也。
问。断等四食三性中何性所摄。答。断识二食
性唯无记。思触二食理通三性。问。断食有形
容可示现。馀三是心云何示现。答。心亦可现。
如佛地论说。诸佛化身有依他心无自依心。
依他心者是相分化心也。又涅槃经云。化无
量众生令使有心。故知心亦可示现。良由诸
佛菩萨不思议定。皆能化起无形质法也。诸
佛若不现起化心。二乘凡夫及畜生等那知
佛心。世尊真心十地菩萨尚自不能知也。

园林台观者。因睹台观而入圣位也。三十二
相者或见一相二相乃至多相。随所应现而
为示现。皆是入道之缘也。以佛身者现金身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8c 页 T85-0408.png
也。自有众生见佛色身发心悟道。此上三句
眼识能通道色尘为佛事也。虚空佛事者。除
去色形现虚空相令其心静。结累自消。亦如
文殊师利灭众色像现虚空相以化阇王。因
此悟道此即意识通道法尘为佛事也。下释
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者。行因虽殊俱入
律行也。又以梦幻者因喻解法而得悟道。以
音声语言者。现今言教而得道也。此上二句
耳识能通道声尘为佛事。寂寞无言者。即是
维摩杜默之类此即意识能通道法尘为佛
事。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者。此句总显法身无
相应悟合机无不利益。威仪者。行住坐卧身
四威仪也。进止者。举动俯仰名进。住卧称
止。诸所施为者。见闻觉识三业所作也。未曾
无益故言无非佛事。此即六识能通道六尘
为佛事也。上来一十四句顺行佛事。

又此四魔。八万四千烦恼下一句。逆行佛事。
八万四千烦恼门者。如贤愚经说。彼有菩萨
名曰喜王。心自思惟。行何三昧便速逮得八
万四千诸度法门。思惟已请佛。佛遂答之言。
有三昧名了法本。菩萨行之便速逮得八万
四千诸度法门。何者是也。彼佛具答。始从光
曜无极度终至分布舍利度有三百五十种
门。一一皆修六度之因。便有二千一百诸度。
以此诸度对治四大六衰之患。便有二万一
千诸度。正以凡夫用彼四大为身。圣修诸度
得净法身。舍彼四大名为对治。六衰即是六
尘大贼。以能衰耗诸善法故。圣修诸度證入
佛境。舍彼六尘名治六衰。用此二万一千诸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9a 页 T85-0409.png
度治四心病。谓贪嗔痴及以等分。此四各有
二万一千。都合八万四千烦恼。而诸众生以
为疲劳者。凡愚众生以迷到故为疲劳门。诸
佛了烦恼性空。即以烦恼空性教化众生。因
此得悟名为佛事。故无垢称经云。一切如来
即以此法为诸众生而作佛事。故上经云。烦
恼是道场。知如实故。又仁王经云。众生未成
佛。菩提为烦恼。众生若成。佛烦恼为菩提。
犹如俗医有其三品。下医之流药成非药。中
品之者以药成药。上品良医用非药为药。佛
亦如是。能转烦恼总为涅槃。名为佛事也。远
云。诸佛烦恼以已远离。后得智中大悲现起
摄化。众生因之得悟。名为佛事。即此意识能
通道法尘为佛事故。下第三总结。

自下第三彰诸法平等。文中有三。一明菩萨
心等。二明诸佛德等。三大小乘相对教量显
胜。前中菩萨入此门者。谓得忍菩萨證入诸
佛平等法门。若见一切净妙佛土不以为喜。
不贪不高者。初见不喜往生不贪。处之不高。
不以为忧。不碍不没者。于不净土初见不忧。
往生无碍。处之不没。菩萨既入此门知佛身
净土平等。名生清净心。而化现万差接益群
品。故言欢喜恭敬未曾有。此即远击众香菩
萨也。

第二明佛德平等中。初明体等。后名等。前中
先法次喻后合。法中有二。初明诸佛自德平
等。为化已下次明诸佛化相有殊。喻中亦二。
地有若干喻前第二化物缘。盖虚空无若干
者。喻上自德性平等也。合中有二。初有两句。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9b 页 T85-0409.png
别合前喻。阿难诸佛色身下总合前喻。前别
合中次第而合。义并可知。就总合中不简。自
他二种胜德。悉同上空故名为总。诸佛色身
者。一色身等。无漏色阴悉皆平等。二威等。
良以色身有胜威德故。三相等。以其三十二
相故。四种性等。种性不同。有其二种。一习
种。二性种。习种者犹闻薰习所得名习种。旧
释云。所谓真如佛性法尔本有。若如今释。即
是法尔种子本有功能。谓行佛性也。故无性
摄论云。无始时来六处殊胜展转相续。法尔
所得以为性也。或可。种性者即是种族也。故
无垢称经云。族性尊贵也。五戒定等。即五
分功德平等。六三十二德平等。所谓具足力
无畏不共法也。大慈悲下利他德。慈悲意业。
威仪身业。说法等口业。成就众生者。利益三
乘众生。净佛国土者。无量净土。具诸佛法
者。三身佛法。悉皆同等者。总结平等也。就
名等中略叹如来三种名号以彰同等。三藐
三佛驮者。初叹正遍知号。以如理智如法而
知名之为正。以如量智遍通诸法名曰遍知。
多陀阿伽度者。叹如来号。證真成德乘如而
来故名如来。故涅槃经云。乘十八空来成正
觉名如来也。又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佛陀者叹大觉号。以其
胜智觉一切法故名觉者。此之三号依德施
名。德同如故名亦如之也。

第三教量显胜之中。文别有二。一明三句之
义阿难不受。二维摩智慧二乘不测。初中三
句。一阿难不受三句之义。二阿难闻已便生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09c 页 T85-0409.png
退屈。三如来安慰为其会通。前中三句。一明
阿难多闻劫寿不能尽受。二正使下假说多
人尽如阿难亦不能受。三如是阿难下结叹
显深释小。不受诸佛阿耨下正叹證道深广。
智慧辩才下叹教道不思。德既无尽。名亦如
之。第二阿难白佛下审己寡闻自生退屈。佛
告已下第三圣为会通。于声闻中得称多闻。
非谓菩萨。勿生退也自下第二大分为二。初
明维摩智德二乘不能度量。后明维摩所有
神通二乘不能作。前中初言且止阿难。止其
前言亦可止其测度之心。故曰且止。下诫之。
其有智慧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明人叵测。
一切海下喻显。不应菩萨禅定约喻显法。定
惠持辩菩萨一切功德非下所测名不可量
也。下神通不可作中舍置菩萨所行者。舍置
一切菩萨行德。是维摩诘一时所现者即向
来所现也。一时尚若此。况尽其事。一切声闻
下举二乘人不能彰净名德胜也。

第四众香菩萨请法还国佛为说中。文分三
节。一众香请。二如来答。三闻法礼敬辞去。请
中有二。初明众香菩萨自知己过求佛忏悔。
二愿赐少法明其正请。生下劣想者发露也。
自悔责者分别净秽心也。初见秽土生下劣
想。谓佛菩萨亦有升降。闻此佛事乃自悔责。
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者明己解。佛
惠平等但随众生故土有忧劣。此明叹之也。
愿赐少法者下明请法。以有信教清净心故。
所以请法。彼虽不藉言教亦欲通化十方。又
欲示远来不空而返也。佛告诸菩萨无碍法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0a 页 T85-0410.png
门者。此下第二答请。于中有三。初总举劝
学。二何谓无尽下标名广释。三诸正士已下
总以结劝也。前中有三。初略举劝修。二出二
行体相。三结法属人。尽有住无即为有碍二
乘人也。不尽不住即为无碍菩萨行也。有为
有三相。名之为尽。无为无相名为不尽。如菩
萨不尽有住无者。此结法属人。尽有住无虽
是一法就事往分故为二也。尽有即无积德
之地。住无即绝慈悲化导之能。是故大士
并不为也。肇云。有为虽伪舍之则大业不成。
无为虽实住之则惠心不朗。是以菩萨不尽
有为故德无不就。不住无为故道无不覆。若
能出生入死遇物斯乘。在净而净不以为欣。
处秽而秽不以为戚。应彼而动物我无为。此
悟诸佛平等不思议之道必出于尽无尽门。
彼菩萨闻佛事平等不可思议。所以请法。故
佛闻此二门示其不思议无碍之道也。何谓
不尽有为者。第二标门解释。于中总有六十
四句。文分为三。初有四十五句释不尽有为。
二何为不住无为下有十五句解不住无为。
三又具福德下四句双释不尽不住之所以。
就前不尽门中有三。初标章门。二不离大悲
下释。三是名不尽有为者结也。

第二广释中文有四十五句。义分为二。初有
二十二句明地前行。二发行善根下二十三
句明地上行。初地前行中文分为三。初有两
句明根本心。教化众生下中有十三句。明修
正行。在于禅定后七句下教修正心。慈悲二
行是佛道根本。二乘无故尽有住无。言不尽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0b 页 T85-0410.png
有为。成就佛道要由慈悲故为行首。肇云。以
其慈悲积德之本住有之因。所以建初先明
之也。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者。志求大
觉其心深固名深发一切智心。经生不失历
劫逾明不暂中忘名而不忽忘也。下十三句
修正行中文分为二。初五句自分行。求法
不懈下八胜进行。就自分行中初二句利他
行。后三句自利行。教化众生终不厌倦者。修
道之时。恼之者众。而能无厌。涉苦弥勤。虽魔
怨逼诫心不生倦也。或可。菩萨教化众生不
杂爱见。以无爱故化生不厌。为无见故所以
不倦也。于四摄法顿行者。于众生界未发心
者行施爱语摄令发心。已发心者行利他行
摄化令起行。已修行者行同事摄令得解脱。
菩萨录心修行四摄故云顺行。护法不惜身
命者。理教行果轨持不邪名为正法。行人专
守故云护持。自非亡身舍命则不能便法流
行。种善不厌者。种者积也。善根者三善根。
一无贪。二无嗔。三无痴。或是六波罗蜜。亦
可。八万诸善菩萨种积众善深生爱乐故无
疲厌也。志常安住方便回向者。求心不退名
为安住巧。以诸善回趣菩提而无求相故云
方便回向也。自下八句胜进行。初明智。后明
福。前智中求法不懈。是自利行。说法不吝。
是利他行。菩萨为得胜果求法无懈。为成法
施故无吝也。后修福中文有七句。初勤供诸
佛而无所畏者是勇猛心。为供化身佛入分
断生。为供报身佛入变易生。而无畏者。不以
结生故无所畏也。或可。菩萨处在生死教化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0c 页 T85-0410.png
众生称顺佛心名供诸佛。虽处生死了生性
空故无畏也。心无忧喜者。是不动心。凡夫住
在生死多有违顺。大士住空平等心无忧喜。
不轻未学敬学如佛者。是离慢心。肇云。未学
当学。所以不轻。已学当成。故敬如佛。堕烦
恼令发正念者。是开道心。堕者没也。众生没
溺烦恼三界轮回。良由念邪兴业烦恼。若发
正念。烦恼自消。故令发正念也。于远离乐
不以为贵者。是随有心。二乘智慧背于生死。
名远离乐。独善之乐破慈悲心。菩萨所以不
贵也。六著已乐者。是离著心。菩萨知乐从缘
无有自性。无性即空。所以不著。七庆于彼乐
者。是随喜心。菩萨见他得乐心生欢喜。故云
庆彼乐也。不同凡夫自乐即生著自苦即心
动也。自下第三七句教修正心。初句不著三
昧。第二句不舍生死。次有二句行施正观。次
更一句爱语正观。下次一句利行施正观。次
更一句爱语正观。下次一句利行正观。后更
一句同事正观。在于禅定地狱想者。庄云。有
二种禅。一凡夫禅。味著静虑。二小乘禅。独
善求證能烧众善坏菩提心。于诸菩萨为恶
趣故想如地狱也。肇云。禅定虽乐。安之则大
道不成。菩萨不乐故想如地狱。于生死中如
兰观者。庄云。菩萨了生死性空犹如幻梦。处
之无畏如兰观也。肇云。生死虽苦大道之所
因。菩萨好游故想如园观。见来求为善师想
者。谚云。本无施意。因彼求来发我施心。破悭
成檀故如师也。肇云。乞者虽欲自资而实益
我。故想为善师也。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者。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1a 页 T85-0411.png
内舍身命外舍国城给施众生名舍。诸所有
行施之时了知此施必能具足一切智果不求
世报。名具一切智想也。见毁戒人起救护想
者。庄云。毁戒之人必堕地狱。救彼沈没令其
护戒名救护也。又云。犯净戒人轮回三苦。劝
修观行息妄归真超越生死云救护也。波罗
蜜为想父母者。六波罗蜜生成法身故如父
母。上经云。大智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
众导师无不由是生。道品为眷属想者。三十
七品助成圣道。明见佛性證无上道。犹人有
眷属益其贵也。

自下第二有二十三句。明地上之行。文中有
二。初有四句修广行。二生死无数下十九句
明修胜行。发行善根无有齐限者。上就始种
善根。今明修习增广。初地已上发生广愿有
行皆修名发善根。遍众生界万善斯行。不以
劫数为限。故言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
事成己佛土者。观佛国土严之事以为缘因。
自修己行以为正因。因缘具故感得净土。观
他成己云成己土也。开门大施得相好者。满
云。开布施门不分别由好恶。及以财物如是
施者。即是相好之因。因中说果故言大施具
相好也。复次开四门。恣求者所取无碍。大施
有四句。一心足财少。二财足心少。三心财俱
少。此之三句非无碍施。四心财并足。能无齐
恣物所求名无碍大施。具足相好者。谓三十
二相。好谓八十种好。由无碍施招相好果故
云具相好也。除一切恶净身口意者。自非除
恶三业无以清净也。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1b 页 T85-0411.png

自下一十九句明修胜行。文中有二。初有二
句。立章门下有十七句明修胜行。初生死无
数劫意而有勇者。生死长远苦恼无量名无
数劫。自非勇猛之心何能久处生死教化众
生也。或可。生死无量。若无勇猛之心那能超
越生死。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者。佛具众德
云无量德。不以难得而生懈退。决意趣求永
故无倦也。此之二句立章门讫。

智慧下明修胜行。于中有二。一依前勇猛超
治过行。二不坏威仪下依前不倦修摄善行。
前中五句。初三破障。后二摄治。初破烦恼
贼。次出生死苦海。后伏魔军。初先自破烦恼。
烦恼侵害如贼。惠剑断除故云破也。即是段
因也。出阴界入此明离果。渐悟菩萨初地已
上得法性。生身舍分断苦报。云出阴界入也。
亦可。菩萨有变易生死。了之性空故名为涅
槃。经云。菩萨非不有苦。解苦无苦。名苦圣谛
也。或可。顿悟菩萨八地已上受变易身无分
断报。名出阴界入也。或可。菩萨了阴界入因
缘幻有。超过遍计所报阴界入等。故名为出。
荷负众生解脱者。自无生死之缚。化诸众生
令离结缚。故云解脱。破魔易知也。常求无念
实相智慧者。起心无间名曰常求。真智离妄
故云无念。正智證真故云实相智慧也。肇云。
真智无缘故名无念。伪智有缘故念相以生
也。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者。未得之财不
生追求名为少欲。已得之物分齐而取故名
知足。少欲知足应离世法。以慈悲化生故。所
以不舍世法也。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1c 页 T85-0411.png

自下依前不倦修摄善行。文中有三。初五句
明三业化他彰离他行。二净十善下七句明
其自得是自利行。初中不坏威仪能随俗者。
是身业化虽同于俗。俯仰去来而不坏道之
仪式。起神通惠引导众生者。明意业。化见形
不及道者。非通变无以引物。非智慧无以开
导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者。念谓无相正念。
得强念力。文仪二持。径生不失历劫逾明。故
云不忘也。善别诸根断众生疑者。明口业化。
善识物机。断彼所疑令生信乐。以乐说辩演
法无碍者。四辩中一辩也。虽复演法不取其
相故无碍也。

自下明自德。文中有三。初二句摄凡夫善。次
有二句明摄佛善。后有三句摄菩萨善。十善
受天人福者。明摄凡善。此是戒因。受天人福
明具戒果。于人天中受八胜报名天人福。此
欲界善也。修四无量明修定因。开梵王天道
明摄定果。四等之心能生梵天。名开梵道。此
上界善也。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者。
明摄佛善也。良以菩萨现梵王身劝佛说法
故得佛音声报也。又云。见诸众生所作善业
随喜赞叹故得佛八声报也。八音声者。一微
妙。二柔软。三和适。四谛了。五不女。六不误。
七深远。八不竭也。身口意善得佛威仪者。三
业之善得佛威仪。胜报佛四威仪。皆为佛事。
菩萨虽未全具分。入其境故云得也。又云。威
仪如佛相似亦名得也。深修善法所行转胜
者。明摄菩萨善也。自行合理名曰深修。利他
渐增名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者。依大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2a 页 T85-0412.png
乘教而起修行成菩萨僧也。菩萨僧有二种。
一在家唯有理和。二出家具理事二和。此二
种皆是菩萨僧摄也。声闻要须出家具理事
二和方名为僧。在家非僧也。心无放逸不失
众善者。贪者。五欲名为放逸。或可。取相分别
名为放逸。由放逸故即失众善。心无放逸即
无善不集也。此三句中初句修胜。第二法胜。
第三心胜。上来广辩行如此。下总以结也。

何谓已下第二释上不住无为。于中有三。初
牒。次释。后结。菩萨不住无为者。二乘观无为
住无为乐。云何菩萨观无为乐而能不證永
处生死教化众生。释中分三。初有三句。三空
观门。次有四句。四法行门。下八句。历法观门。
修学空不以空为證者。满云。菩萨了诸法无
性名之修空。空亦复空。所以不證也。谚云。智
力故观空。悲力故而不取證。弘福云。空有二
种。一所知空。谓人法空。二能观智空。观所智
空名修学空。观智亦空。名不以空为證也。修
无相无作。不以无作无相为證者。满云。空故
无相。无因可造名为无作。无相无作俱不可
得故无證也。谚云。智观故无相无作。悲力故
不取其相故不證也。弘福云。无相有二。一所
知无相。谓二无我理。二观智无相。观二无我
智无人法相。名学无相观智。无相名不以无
相为證也。修无起以无證者。肇云。诸法缘合
而有。缘散而无。何法先有待缘而起乎。此空
观之别名无果可起也。无起性空无起亦非
无起故云不以无起为證也。又云。无起有二。
一所知无起。谓观因缘法无住。二观智无起。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2b 页 T85-0412.png
谓二无我先观因缘性空名修无起。观智亦
空名不以无起为證也。观于无常下明大乘
平等四法印观。观无常不厌善本者。满云。二
乘以无常为无常故厌有为善法。菩萨不以
无常为无常知无常性空。然功德未具故能
不厌善本。弘福云。观于无常得离常倒而不
厌善本显本常性也。又云。大智故见五阴无
常已离常倒。大悲故而常在生死教化众生
种诸善根也。观世间苦不恶生死者。满云。二
乘以苦为苦故恶生死。大士知苦无生而处
苦化物故不恶生死也。故涅槃云。菩萨非不
有苦。而解苦故无苦。思益经云。知苦无生名
苦圣谛。以斯文證故知菩萨了苦非苦方能
处中化物也。弘福云。观三界苦得离乐倒而
不恶生死者。于生死中亦有乐性观。于无我
而悔人不倦者。满云。小乘以无我为无我故
怠于悔人。大士知我无我二法俱空。然众生
未达。所以悔之不倦。弘福云。观无我者。观
生无我永离我倒。而悔人不倦者。常劝化生
令悟真我。所谓佛性也。观于寂灭名永灭者。
满云。声闻以寂而为寂。是故證灭。大士观诸
法本来寂灭非今始灭。所以不證。故上经云。
法本不然。今即无灭。是寂灭义也。弘福云。观
于寂灭者。虽知涅槃无为常乐。而大悲处中
化物故不灭也。自下有八句历法明观。观于
远离而身心修善者。观第一义离身心相名
观远离。为满善行成于菩提故。以身心修善。
或可。菩萨远离苦有三。一离苦果。二离烦
恼。三离业漆。即空常有而不乘修善也。观无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2c 页 T85-0412.png
归趣善法者。肇云。诸法始无所来终无所归。
虽知无归而常归善法也。或可。观二空真如。
生无所生。灭无所灭。不生不灭即无所归。而
修顺忍归趣上地无生云趣善也。观于无生
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者。菩萨观无生有三。一
观遍计本性不生。二观圆成不从因缘生。三
观依他生无所生。虽知诸法无生而为众生
处生故现生说法以度一切也。故上经云。虽
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也。观无漏不断诸漏
者。初地已上七地已来顿悟菩萨双断分别
人法二执證真如理名观无漏。留俱生贪种
助愿受生化益众生故云不断诸漏也。或可。
八地已上菩萨證二空理名观无漏。留贪等
种名不断漏也。或可。菩萨示处有情有漏土
中化众生故云不断漏也。观无所行而以行
法化生者。肇云。法性无业。何所修行。虽知无
行而众生未达。要修妙行教化众生也。观空
不舍大悲者。观法性空。空亦复空。众生不
达。所以怀悲不舍也。观正位不随小乘者。正
法位是无为。观法性空名正法位。于空不著。
不同小乘而取證也。观法虚妄无牢无人无
主无相不虚福惠者。一切诸法因缘所成无
有自性。以何为牢。以何为主。虽知如此然大
愿未满。岂以无主人而不修福惠也。此等诸
句皆成就不住无为也。修如此法下结也。又
具福下次有四对。释上不尽不住。所以四对
何别。初福智对。二悲愿对。三教行对。四障治
对。此四对者破病唯二。所谓尽有住无。住无
则身智俱丧。何有福智之可圆。尽有即灭观。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3a 页 T85-0413.png
舍缘即定。无悲愿而能具也。亦可。初对自
行。后三利他。又具福德不住无为者。夫德之
积也必涉有津。若住无为。功德不具。智慧故
不尽有为者。智之明也必由广博。若废舍有
为。则智慧不具。大慈悲故不住无为者。慈悲
入生岂住无之所能。满本愿不尽有为者。愿
由积德。岂舍有为之所能也。集法药故不住
无为者。夫采良药必在山险非花堂所出。大
士集法药必在崄有非无为所生。随受药故
不尽有为者。若废舍有为则与群生隔绝。何
能随而受药也。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者。若
知众病所由。非住无为之所能。灭众生病故
不尽有为者。灭众生病必造有治。岂尽有为
之所能也。

自下第三牒结劝学诸正士。菩萨已修此法
下牒前二门。二法虽异而行必相因。故对而
辩之。明行各有。以造用不同也。是名下结劝
修学。不尽有为故无阙德之累。不住无为故
无独善之碍。此二无碍门是菩萨弘道之要
路佛事无方之所由。劝彼令学示其佛事不
思议道令必审故诸佛无若干也下明菩萨闻
法欢喜敬礼辞去。于中初先三业敬养。后辞
还土。前中初言彼诸菩萨闻说皆喜。法喜悦
心意业供养。以众花等身业供养。于中先以
香花等供养。以后为设敬。前供养中以众妙
花遍散三千供养佛宝。及此经云供养法宝。
并诸菩萨供养僧宝也。上来供讫。下为设敬。
此身业竟。叹未曾有等口业供养叹也。上来
敬供讫。言已不现到本国。辞还土也。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3b 页 T85-0413.png

*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就此品中文开三节。一明来意。二解品名。三
释文义。解来意者。前菩萨行品备修胜因。此
云见佛。明因得果。因先果后义次第也。亦
可。前品化益众香诸来菩萨。此品化益此方
之众。睹净发心生不动国。具有斯义故须明
也。解品名者。见有二种。若就时众以其肉眼
见彼无动如来化身色相佛也。阿之言无。閦
之言动。佛者名觉。今存梵本名阿閦佛品。若
约维摩解。见佛者见是净名如理之智。佛即
所證平等法身。体无来去故云不动佛。如常
释。此明维摩前见释迦后见阿閦。从后立名
故称见阿閦佛品也。若依无垢称经云。观如
来品也。

三释文者。文判为三。一明正观。二不生而生。
三示神通。前中有三。初问次答后结。如来问
者。欲使维摩显真见佛故为问也。维摩诘言
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者。观因类果故云
如自。观他同己故曰亦然。身实相者。所谓表
二空真如远离众相性非虚妄名曰实相。即
是法身佛。中论云。诸法实相中。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观佛有三。一观化
身。权应变现。二观报身。真常五阴。三观法
身。二空真如。净名今所见者即是第三法性
之身。不同前二。故云见实相也。此句总观。
我观如来前际下别。别中文有一百二句。分
为八观。一观如来非三世摄。二观如来离因
缘法。三观如来不在三界。四观如来离有无
相。五观无在无不在。六明如来智识所不及。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3c 页 T85-0413.png
七同真性。八与一切法平等。初云前不来后
不住者。庄云。法身不生不从未来来。法身无
灭不从过去去。既无来去亦不住现在。佛无
来去非三世摄也。肇云。法身超绝三世。非阴
界入所摄。不可以生住去来而观佛也。二观
法身离因缘中。初观法身体非五阴。次观非
四大。后观非十二入。此三法门皆是虚妄不
与真实法身相应。故并离也。初中不观色者。
谚云。色有形相长短等异。法身中无故不观
也。色如者色如即空。法身有体故不同也。不
观色性者。色性质碍无常败坏。法身性常即
不同。此故不观也。馀之四阴准义同前。不观
者谓不见佛也。满云。不观色者。不见佛身同
色有也。不观色如者。不见佛身同色无也。不
观色性者。不见佛身同彼色性亦有亦无也。
三中既无所见。乃为见实。以实见为见。是真
见佛。一阴既无。然馀四类尔。既非五阴所
生。亦非四大所起。犹如虚空不从四大成也。
故宝积经云。正见法身尚不见佛。何况形色。
又般若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
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六入无积身心已过者。
六入因缘所生无有自性。无性即空。不成法
身也。又云。法身如来不以六入积聚成身。何
故无积。明佛法身已过六入也。弘福云。此有
二义。一如来法身由如虚空故。不从六入积
或而生。二法身六入不同造色。八微九微十
微积聚以成名六入无积。杂心论云。极微在
四根。十种应当知。身根九馀八。谓是为香
地。身心已过者。超过六入故名过也。三观法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4a 页 T85-0414.png
身出三界者。真如法身体性常住。非三界所
摄。故云不在三界。何故。不在离三垢故。既
越三界垢。所以不受三界身也。三垢已离者。
明不在。所以三垢依杂心论即是九十八使。
欲界见修有三十六。上二界见修各三十一。
除嗔故。论云。苦下具一切。二行离三见。道
除于二见。上界不行恚。法身既越三界之身。
安得有三界垢也。故言已离顺三脱门。明与
无明等者。辩离垢所由。法身如来与空无相
不异。名之为顺。故上经云。法随于如无所随
也。良由法身体顺三脱即有三明。言三明者。
一天眼明。二宿命明。三漏尽明。或可。依涅
槃经。一菩萨明。谓般若惠二佛明。谓佛眼照
见佛性。三无明明。谓十一空。空非是明能生
智明亦名明也。此之三明真性法身具三明。
性空与无明真性不异故言等也。由其平等
远离众相。所以能离垢也。四离有无相者。谚
云。以其法身具众德故不一相。无别体故不
异相。以无我故不自相。无我所故不他相。万
德珠斑非无相。德体空故非取相。满云。一异
俱绝故云不一相不异相。自体空故不自相。
离自无他故无他相。无相亦无故曰非无相。
相属于缘无相可取。故言非取相。以其法身
离一切相故。般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五观无在无不在。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者。以其法身非生死
故不此岸。非涅槃故不彼岸。非圣道故不中
流也。又云。不舍涅槃故不此岸。常处生死故
不彼岸。既不在彼此二边亦不处中流也。教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4b 页 T85-0414.png
化众生者。法身不在三处似若不化众生。今
大悲化物亦无不在。观于寂灭而不永灭者。
既云化生。复似见众生相。所以法身虽化。常
寂则无在也。而不永灭者。常化众生亦无不
在也。不此不彼者。同真谛故不此。同俗谛故
不彼。又云。此彼属缘名相之法。法身离相故
无彼此也。或可。不处生死故不此。不證涅槃
故不彼也。不以此不以彼者。既云。不此。此
自非此。不以此而为此。不以彼者。既云不彼。
彼自非彼。不以彼而为彼。故言不以此不以
彼也。六明知识所不及者。初两句开章门下
二十句重释上义。开章门中不可智知不可
识识者。二乘十智不知。凡夫八识不识。凡小
知识生于名相之内。法身无相故知识不及。
若约菩萨后得智。缘俗亦不證真故言不知
识也。若约正体知虽复證见法身。以离能取
所取分别亦不知识也。无晦者。谚云。法身朗
照也。成上不可以识识。无明者照而常寂也。
成上不可以智知。此对既尔。下十九对例然
宜准之也。肇云。明逾三光。谁谓之晦。闇逾冥
室。谁谓之明。能闇能明者岂明闇之所能也。
满云。非痴故无晦。非智故无明。无名无相
者。谚云。法身名空称曰无名。胜德常寂名为
无相也。肇云。不可以名名。不可以相相也。无
强无弱者。满云。至柔无逆。谁谓之强。刚无不
伏。谁谓之弱。又运动天地非其强。应尽无常
亦非弱。强弱从缘无性故空。空故无强弱也。
谚云。无名无相故曰无强。非无名相称为无
弱。又云。空无我故名为不强。体具真我称为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4c 页 T85-0414.png
不弱也。无净秽者。法身性空本来无秽。秽相
既无对谁称净。无净无秽。故云真佛也。故上
经云。见垢实性即无净相也。不在方不离方
者。肇云。法身无在而无不在。无在故不在方。
无不在故不离方也。谚云。法身非色故不在
方。仍是色性故不离方也。非有为无为者。肇
云。欲言有为无名无相。欲言无为应备万形
也。又云。体无生灭故非有为。既非有为。知复
对谁说无为也。无示无说者。满云。无相故不
可示。无名故不可说也。肇云。非六情所及。岂
可说以示人也。不施不悭不诚不欺者。六度
空故即无可诚。六蔽亦空故欺也。此明不可
以善善不可以恶恶也。不来不去者。谚云。不
从前际来。亦不灭过去也。肇云。寂然而往。
泊尔而来。明无动相也。不出不入者。不出生
死不入涅槃也。言语道断者。明离四句绝百
非。非福田非不福田者。无相之体莫睹其畔。
言语所不及。岂有田不田哉。或可。非有故非
福田。非无故非不福田。又云。性空故非田。
具恒沙德非不田也。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
者。非田故不可言应供。非不田故不可言不
应供也。非取非舍者。非田故非取。非不田故
非舍。非有相非无相者。非田故非相。非不田
故非无相也。或可。法身平等非有故非相非
无故非无相也。七同真等性中。初二总举。不
可称下诸句重释。初同真者。法身即以真如
为体。如如不异故曰同真。性体不殊名为等
性。下重释中。不可称量者。法身无相不可以
言称。不可以智量。何以故。过诸称量境界故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5a 页 T85-0415.png
也。非大小者。细入无间故曰非大。量等虚空
不可云小。小大从缘自无体质。何以故。同真
性也。非见闻觉知者。非色故非见。非声故非
闻。非香味触故非觉。非法故非知也。故杂心
论云。眼界随生见。耳界随生闻。三界随生觉。
意界随生知也。离众结缚者。既无见闻觉知。
性自解脱不生结缚也。八与一切诸法等者。
法身等故在智如智在生同生。浑然无际与
法性无别。所以不出于诸智。不异于群生。故
云等诸智同众生也。于诸法无分别者。法身
无相同诸法空。故无分别情也。一切无失无
恼者。空性平等故无得。无得故无失。无失即
心无浊。无浊即无性也。无作无起者。有浊有
恼便是作业。起苦报无浊恼故无作无起也。
无生无灭者。既起苦果即有生灭之惠。无作
无起故无生灭也。无畏无忧无喜无厌者。若
有生灭是可畏法。便欣生而忧死矣。忧喜已
无。故无厌也。无已有无当有者。既无忧喜。不
复受诸有。无已有者不受过去。无当有者不
受未来。无今有者不受现在身也。不可以一
切言说显示者。此明法身离言不可以文字
分别所显。故思益经云。实相者不如文字所
说也。

三身义六门分别。一释名得名。二出体性。三
明建立。四辩德相。五相对四句。六随义分
别。第一释名得名者。有其二种。一通。二别。
通者。三是数名。依义体义集义是身义。此即
从数及体用为名。或可。带数释也。别者。一
自性身亦法身。一味真如体常不变名为自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5b 页 T85-0415.png
性。自性即身名自性身。当体为名。亦是持业
释也。二法身。恒沙功德可轨持义名之为法。
法即是身。名为法身。当体得名。或可。真如
与恒沙功德为所依止故名法身。从用受称。
或可。真如与大功德事法为所依止亦名法
身。亦从用得名也。二报身。无漏五阴果起酬
因为报。报即是身名报身者。当体得名也。或
可。聚义名身。从用受称也。亦名应身。内与真
如恒相应故。从用为名。亦名受用身。有其二
种。一自受用。如来四智无漏五阴自受用法
乐净土。自受用即身。当体为名。或可。自受
用聚集名身。从用为名也。他受用者。佛化细
身为增上缘令他地上菩萨受用法乐净土。
即他受用之身从果为名。三变化身。改易形
质名变。无而忽有称化。变化即身名变化身。
当体为名。或可。变化积聚名身。从用为名也。
亦名应身。应现五道化众生故。从用得名也。

第二出体者。法身以真如为体。故佛地论云。
法身以真如为性。又上经云。众圣贤至于弥
勒皆如也。若依无性摄论。无垢无挂碍智名
为法身。金光明经以真如及真如智名为法
身。此等经论约相从义说不就性论。若约德
中以断德为体也。受用身有二。一自受用。二
他受用。自受用者无漏五阴为体。故涅槃经
云。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相行识亦复如是。
若约其德以智德为体。若约三智以自利后
得智为体。故无性摄论云。受用身即后得智
也。二他受用身以化用无漏五阴为体。若约
智利他后得智为体。三德中以恩德为体。变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5c 页 T85-0415.png
化身以化用无漏五阴为体。若约智以利他
后得智为体。故无性摄论云。变化身即后得
智之差别也。若约相以色为性。故梁摄论云。
化身但以色形为体。就德以恩德为体也。

第三建立者略有四义。一约因由有三戒立
有三身果。梁摄论云。摄律仪戒约法身。摄善
法戒约应身。饶益众生戒约化身。二约德由
佛有三德。所谓断智恩德。约断德立法身。约
智德立受用身。约恩德立变化身。故梁摄论
云。法身是断德。应身是智德。化身是恩德。三
对障。依金光明经。智障清净能显法身。烦恼
障清净能显应身。业障请净能显化身。由所
知障障法空理及一切智故。灭此障得显法
身。由烦恼障在生死苦故。灭此障显变化身
事业自在。又此三障本末不同。灭此三障得
佛三身。四约转依由转灭三心故立三身。言
三心者。有漏八识总束为三。赖耶名根本心。
末那名依本心。六识名起事心。故金光明经
云。根本心尽显得法身。依本心尽显受用身。
起事心尽能显化身相。由此三心本末次第
故。转此三显三身果亦有本末。

第四辩德相。先明德后显相。法身具本有四
德。以法身体无生灭有常德。真如离苦有乐
德。性自在故有我德。真如无染故有净德。报
化二身有修成四德。以證二空与如合故性
无生灭有常德。故涅槃经云。诸佛所师所谓
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亦可。报化二身虽
从缘生。前后相续中无间断故名为常。无性
摄论云。如常受乐如常受食也。无漏五阴性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6a 页 T85-0416.png
无逼迫。又不违圣人意有乐德。以自在故具
我德。由离二障体性无染有净德也。次辩相。
法身有五相。一转依相。谓转惑智二障。二白
净相。以法身体是真实善故。三无二相。由离
有无二边故。四常住相。真如清净故。亦可。
如体性无生灭故。五不思议相。以非世间闻
思修惠境故。此之五相前四约德。第五约理。
前四之中初转染得净即明净德。二白净相
体用自在是其我德。三无二相既离二边是
其乐德。第四常住是其常德。报身五相。一说
法相。为初地已上菩萨说波罗蜜法。二可见
相。以具无量相好为大地菩萨之所见故。三
诸业无休息相。以益菩萨无休息故。四隐没
相。入涅槃故。五示现相。现色身故化身八相。
一兜率天相。二降神母胎相。三纳妃相。四出
家相。五苦行相。六得菩提相。七转法论相。
八般涅槃相。此之八相前五菩萨后三佛相。
五中前三在家相。后二出家相。三中初一天
相。后二人相。如前具释。

第五相对四句。法身对受用作四句者。一是
法身非是受用身。所谓自性法身。二唯受用
非是法身。谓他受用身。三亦受用亦是法身。
谓正智法身。四非受用非法身。谓变化身。受
用对化亦有四句。一唯受用非变化者。谓自
受用身。二唯变化非受用者。谓地前所现化
身。三亦受用亦变化。谓他受用身。四非受用
非变化。谓自性法身也。变化身中色心相对
但有三句。初唯心非色。谓能化智为身体。无
性摄论云。即能变化名变化身。二唯色非心。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6b 页 T85-0416.png
如梁摄论云。化身但以色形为体。三亦色亦
如。佛地论说。后得智上变化色心为其体也。

第六随义分别者。法身凝然常。受用身相续
常。化身不断常。法身不说法。无言说故。亦
说法。生智解故。身受用身是自利德。一向不
说法。若与二身为所依止。亦名为说也。他受
用身及变化身是利他德。并皆说法。受用身
为地上菩萨说法。化身为地前凡夫二乘人
等说。又法身断德。报身是智德。化身是恩德。
又法身不可见。以非色故。自受用身亦不可
见。以自利故。他受用身及变化身并皆可见。
他受用身为地上菩萨见。变化身为地前凡
夫二乘等见也。

自下结观邪正。如来身为若此者。结前所观。
作如是观下辩观邪正。依前八观而察者名
为正观。自馀之外名邪观也。

汝于何没已下第二明舍利求问维摩没生之
相。文中有二。一维摩辩无生义。二佛告下如
来能化明其有生。前中先问后维摩答。舍利
所以问者。由见净名神德奇异。辩才无滞。本
生之处必应殊胜。今欲求知故为问也。答中
有三。一约舍利所得之法明理无生。二于意
云何下明法虚幻彰事无生。三没者已下简
圣异凡明已无生。前中三句。初维摩返问汝
所得法有没生乎者。净名𢙢人存前没生故
为此问。以明无没生也。二舍利正答无没生
者。舍利所得空无我理不同事有故无没生
也。三维摩约答返呵。若汝所得法无没生者。
云何问我何没生也。第二段中句别有五。一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6c 页 T85-0416.png
维摩举喻返问。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
女宁没生也。二舍利正答。无没性也幻无定
实故无没生。三维摩引经證成。汝岂不闻佛
说。四舍利印述如是。五维摩约答返呵。若
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我何没生也。自下
第三断中。没者败坏相生相续相。生死虽为
异相莫不同。是虚诳也。生死不实。何得有生
死。此则明凡异圣。不尽善不长恶者。明菩萨
不同凡夫。尽善故所以死。长恶故所以生。今
明菩萨生则长善尽则灭恶。虽同虚诳而长
尽不同。此则辩圣异凡。明已无生也。是时舍
利下如来就化明其有生。文中有三。一佛示
生处从无动国而来生此。二舍利叹未曾有
舍净游秽其事是难故为此叹。三维摩为舍
利释会来意。初中有国名妙喜者。法花经名
欢喜国。于彼没者。示没彼国应来生此。二舍
利弗言未曾有也者。舍乐处苦甚为希有。是
人乃能下出希有事。多怒害处者。此土方于
馀国怒害最多。

第三净名释中。文有五句。一问曰光与闇合
乎。二答不合。曰光出时则无众冥者。释上不
合。喻自体净。三夫曰何故下问曰行义。四欲
以明照下解曰行义。喻能净他。五维摩约答
以显化益。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
生者。合曰。光出时不与愚闇而共合者。合
则无众冥但灭众生下合欲以明照为之除冥
也。

是时大众渴仰下。第三次明神通变化。就中
有五。一明时众欲见彼佛及诸大众。二明如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7a 页 T85-0417.png
来告维摩诘令为此众现彼国土及无动佛普
令众见。三维摩应命现通远接妙喜来安此
土。四尔时佛告诸众已下大众皆见故愿往
生。五佛告舍利下佛知而问欲令身子自庆
发愿利益未来。初中大众见者。闻说妙喜之
名所以生于渴仰也。佛知众念告现者。有其
二义。一示其本国欲令大众发愿往生。二显
大士不思议德。第三应命接土中先明内心
起念。二作是念下依念入定。现大神力欲使
时人生信故也。前中三道宝阶者。欲天报通
足能陵虚然。彼土以宝阶严饰为游戏之路。
阎浮提人亦登其阶者。严净之土福庆所集。
人天之报相殊未几故。同路往返有交游之
欢也。如陶家轮者。取彼世界来入此时轻举
无碍如陶家轮也就入三昧起通之中又别有
四。一依定现通取妙喜界来入此土。二明觉
众莫测所以请佛求救佛答是维摩所作。三
明愚众不觉往来。四明彼此无有增减。初中
入三昧现神力者。明通由定发。非是无因。故
示入三昧使人天信。不同咒幻所。故杂心
云。五通在四禅。根本非馀地。彼得神通菩萨
者明大力菩萨。得天眼者遂见瑞变为众而
问。其馀天人未了发声救护者。为诸小菩萨
怖难未除所请加护也。佛答可知。愚众不觉
可解。四而无增减如今不异者。问曰。彼若不
来至此。此可不增彼亦不减。今此大众咸见
妙喜来入此土。是则此增彼减。何故经言不
增减也。答曰。若随相释既有去来。非无增减。
今此就其破相说故。来无来相故此不增。去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7b 页 T85-0417.png
无所去彼亦无减。或可。维摩以神通力妙喜
虽入此土。由本如故此方不增彼处不减。虽
复二界相杂。各见所居与本不异也。问。此无
增减是不思议。与前芥纳须弥山王何异。答。
有四义。一以大入小。芥纳须弥。二以小充大。
请饭香积。三以大容大。妙喜入忍界。四以
小入可知。今是第三以大入大不思议也。大
众见妙喜中文分有六。一佛劝观妙喜。二明
大众唯然己见。三佛劝修无动之行。四明此
众见彼佛也发心获益。五佛记之当生彼国。
六明彼国化益既周。还于本处举众皆见。此
上六断文显易解。更不重释。自下第五佛知
而问欲令身子自庆发愿益未来中。光问次
答。答中有四。一答己见。二发胜愿。三明自
庆得其善利。四其诸众生已下利益未来。就
中八句。一明开经之益。二况复下信解受持
修行之益。三若有手得已下得经之益。如人
得宝虽未受用已名富者。手得经卷亦如是
也。四若有读诵已下如说行故便蒙诸佛护
念之益。此由行者内有正解外感慈悲。盖是
机药无差理必然也。五其供养下明前行人
能为众生作福田益。供养此人当如佛也。六
其有书下明书持之益。以此经法出生诸佛
是佛母故也。七若闻经下随喜之益。以其随
喜之善能趣一切智故。八若能信解与他说
下得菩提益。能令自他胜行不退遂致得佛
故佛记也。

* 法供养品第十三

就此品中三门分别。一明品来意。二释品名。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7c 页 T85-0417.png
三分文解释。初明来意者。夫说法既周。道无
不利。欲使劝励新学奖训未来校量显胜。所
以明此品来。

二释品名者。理教行果自性轨持名之为法。
行人修习称顺佛心名为供养。此品之中以
法供佛云法供养品也。问。何不财施以其法
供养耶。答。依智度论有七种胜。一财施有限
法施无穷。二财施垢多净少法施净多垢少。
三财资养色身法长养法身。四财有佛无佛
法尔常有。法要须佛出方可得有。五财不能
显义。法能显义。以修法故能解义理。六财不
能生法。法能生财。由解法故能施财也。七
财施若多必假众力。法施运心不假他力也。
具上七义所以行供养也。

三释文者。就中有四。一明天帝叹经劝学。二
佛言下如来印述。三天帝正使已下为明法
深浅挍量显胜。四佛告下引昔證成法供养
胜也。

前中有三。一约天帝为生物信叹经殊胜。二
如我下明信解者有其深益。三世尊下天帝
彰己为重法故受持经者为之作护。前中释
提桓因举叹经人。此乃天帝之别名也。于大
众中明叹经处。白佛言等彰叹经辞。我虽从
佛闻百千经举劣显胜未曾闻此不思议等对
劣显胜。以此经中广明不思议神通。复明实
相智慧方便权实了。故称决定。所以叹未曾
有也。

二明益中自有两节。一依教受持益。二何况
下次明依义修行益。初言何况修行者。以浅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8a 页 T85-0418.png
况深。修行益中约位上下以分。闭众恶趣者。
谚远二法师云。是十信前善趣人也。依经离
过云闭恶趣门也。今释是资粮位也。始从十
信至十回向四十心已来诸小菩萨具修福智
二行。伏断邪教分别人法二执。令三恶道业
毕竟不生。故云闭恶趣也。开诸善门者。远
云。亦是善趣人也。依经修益名开善门。今释
是加行位也。诸善者见道智也。智有二种。一
无分别智。谓离能所二取分别。二后得智后
时得故名为后得。或可。义在后故名后得智。
要由證真方了俗故。故唯识论云。若不證真
如无由了诸行也。门者暖等四心也。由前暖
顶二位观所取空作遍计无相观。次忍一位
观能所空作依他无后生观。后之一位双印
二空。由此四位观无相无生引生初地二智。
故开门也。若依无性摄论云。前之三位观能
取空。由此四位作无相无生引见道智生。故
言开门也。常为诸佛之所护念。谚远云。是十
信人佛种成立佛护念也。今释不然。是初地
位生在佛家是佛真子故佛护念也。降伏外
学者。谚远云。此下四句是初地已上位。初二
破邪益。后二住正益。今解。是二地持三聚净
戒。饶益众生。不简怨亲。使物归信。降伏外学
也。摧灭魔怨者。是三地證得四禅发五神通
摧天魔也。修菩提者。即是四五六七地也。四
地道品五地四谛六地缘生七地功用满足。
此诸地中善学佛德故云修治菩提也。安处
道场八地九地。八地得无功用。九地得四辩
方。成就相应故言安处道场也。履践如来所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8b 页 T85-0418.png
行之迹者。即是十地。通即一切神通三昧皆
是佛迹。别即末后金刚三昧是其佛迹。十地
顺行故云履践如来所行之迹也。

第三文开两节。初明帝释为敬法故供养给
事受持经者。二所在已下明有经处往彼守
护。此明经法深胜难思能令学者究竟得佛。
是以身子自庆于前。帝释今复叹美于后。欲
使闻者必修故也。上来天帝叹经劝学。

佛言已下第二如来印述。文中有三。一叹善
哉。汝能护法吾助汝喜。二此经下释其所以。
正以此经广说三世诸佛菩提。是故若人受
持经者即为供养去来今佛。故劝一切皆受
持此。三是故下结。可知也。

第三校量显胜之中。文别有四。一广举供佛
之事。二返问天帝此人供养称宁多不。三天
帝正答甚多无量。四取所益约对持经明福
不及。前中文分为两。一明现前供养。二明不
现前供养。前中有三。初先法说明多。二譬如
苷蔗下就喻以显。三正兴供养男子女人举
供养人。或一劫等明供时节。下辩供相。恭敬
尊重意业供养。赞叹口业。奉诸所安身业供
养也。第二明不现前供中。至佛灭后明供时
也。言一一全身舍利辩事也。舍利梵音。此云
名身。诸佛或有全身舍利。身形如本。或复为
其分身舍利。如似阿难般涅槃时分身四分
如是等也。或复为其碎身舍利。如此释迦般
涅槃时焚烧身骨碎如芥子。全身舍利供之
最胜故偏举之。若一劫明供久近。上来第一
举供佛事竟。自下第二返问天帝。其人殖福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8c 页 T85-0418.png
宁为多不。第三天帝以理正答。第四佛取所
益约对持经明福不及。于中先明闻是经典
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前供。所以者何下
释。先徵后解。诸佛菩提皆从是生者。明佛真
德由经而起。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
福不可量。约佛真德显经殊胜明福多。非彼
财供之所能及也。

佛告已下第四引昔證成。于中有三。初明财
供养不及法供。二时王宝盖岂异人下通会
古今。三如是天帝当知此下结叹劝学。初中
有二。一举财供养。二时王子名月盖下约对
法供以显不及。前财供中文分为三。初中先
明所供之佛。次时有轮王宝盖下彰能供人。
后尔时宝盖与眷属下明供养事。初所供佛
口。先明药王十号具足。次彰世界之名。后明
徒众多少。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明时远近。时
世有佛号药王等。正列所供药王别号。如来
等十是佛通称。佛十号。一如来。依宝性论云。
从自性来至果性故名如来。金刚般若云。如
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涅槃经
云。从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十一空来至涅槃
故名如来。瑜伽论云。言无虚忘故名如来。成
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言如来也。应
供。智断具足为世间众生供养也。涅槃经。应
断世间之法悉名怨家。佛应断除故名应也。
又云。四魔者是菩萨怨。诸佛如来为菩萨时
能以智慧能破四魔。故名为应。瑜伽论云。以
得一切所应得义故称应也。三正遍知。以正
体智證如离相称正。以后得智无事不知故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9a 页 T85-0419.png
云遍知也。依涅槃经云。正者不颠倒。遍知者
于四颠倒无不通达也。依瑜伽论云。等正觉。
等是平等。正是正解。觉是觉悟。佛于诸法平
等觉悟云等正觉也。四明行足。明是三明。行
是六度之行。三明六度悉满足也。依涅槃经。
明者名得无量善果。行谓菩提行名。即是戒
惠乘戒。惠足得菩提果故云明行足。依瑜伽
论。明谓三明。行即止观。二品善能圆满故云
明行足。若依智度论。明是三明。行名身口。唯
佛身口具足馀皆有失故云足。五善逝。善名
好。逝名去。于生死中好去不来三界也。依涅
槃经。善者名高。逝名不高。高即大菩提果。
不高者谓如来心也。佛若心高不名如来。是
故如来名为善逝。六世间解。三种世间。一者
众生世间。二器世间。三正智觉世间。如来智
惠照知世间性空故云世间解也。瑜伽论云。
如来善知世间及有情界一切品类染净相故
名世间解也。依涅槃经。东方无量阿僧祇世
界。一切声闻缘觉不知不见不解。诸佛悉知
悉见悉解。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故
为世间解也。七无上士调御丈夫。士是士夫。
士夫中上故云无上士。依地持论。有其七种。
一身无上。具足相好。二道无上。具自利利他
二道。三正无上。具足四正明正见正戒正威
仪正命。四智无上。具足四无碍智。五神力无
上。具六神通。六断无上。谓烦恼所知二障俱
断。七住无上。谓梵住天住圣住三住中胜住
也。具上七义名无上士。如来自调身心复调
丈夫故言调御丈夫也。依涅槃经。上士者名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9b 页 T85-0419.png
之为断。无所断者名为无上士。诸佛如来无
有烦恼故无所断。是故号为无上士也。八天
人师。在天为天师。在人为人师。理实世尊非
天非人。人天之上故称天人师也。佛是六道
之师。但以人天益胜所以得名。九佛。此云觉
也。自觉觉他觉行穷满。具上三义名佛也。十
世尊。具上九德为世所尊故名世尊也。二世
界大庄严。劫曰庄严。辩其劫国。佛寿二十小
劫明寿长短也。二十小劫者。依俱舍论。劫有
三种。始从八万岁下至十岁从十岁渐增还
至八万岁。此一上一下名为小劫。四十小劫
名中劫。八十中劫名为大劫。三其声闻僧三
十六那由他等明众多少也。能供人中时有
轮王标其位也。名曰宝盖列其名辞。七宝具
足彰其所有。言七宝者。一是珠宝 此二非
情。三是象宝。四是马宝。此二畜生。五主藏
臣宝。龙树说云。是夜神与人交接。六主兵宝。
七女宝。此三是人。相状功能具如经说。主
四天下明其所王。须弥四面大海之中有四
洲渚名四天下。东方有洲名弗婆提。形如半
月。人面像之。南方有洲名阎浮提。其形尖
邪。人面像之。西方有洲名瞿耶尼。形如满月。
人面像之。北方有洲名郁单越。其形正方。人
面像之。此四天下金轮圣王通皆领之。银轮
王王三天除郁单越。铜轮王王二天下除东
及北。铁轮王但王阎浮提。为简后三故说宝
盖王四天下。依仁王经。四种轮王铁轮王位
在善趣。或可。在十信也。铜轮王位在十解。
或云。在十信也。银轮王位在十行。金轮王位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19c 页 T85-0419.png
在十回向。此之宝盖主四天下。是金轮王十
回向菩萨也。故此经诵云。十善菩萨发大心。
长别三界苦轮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
善铁轮王。习种铜轮二天下。银轮二天性种
性。道种坚德金轮王。七宝金光四天下。王
有千子端正勇等。彰其所生。三下明供事。于
中初明王自供养药王如来至满五劫。下教
王子供养王先敕告。后明诸子奉命供养。上
来第一明财供养。

自下第二约对法供以显不及。于中有二。一
问答广释法之供养胜前财供二佛告天帝王
子月盖闻是法下彰法供养胜财供养。二佛
告天帝王子月盖闻是法下彰法供养有大胜
益。悟柔顺忍修行法供。前中别有三番问答。
初中两句。一王子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
殊过此者。二以神通下以佛神力空声引导
法供为胜。第二断中句亦有二。一月盖王子
请问何谓法供。二空天教问药王如来。第三
断中文亦有二。一王子月盖行诣药王请问
法供。二如来为说。说中初言法供养者。标其
所请下正辩。有二。一出法体。二若闻如是等
经已下约对前法以明供养。明法体中文别
有二。一辩法体相。二能令众生坐道场下显
其法胜。

就前中有四。一叹法深。以难信故。二难法大。
以菩萨藏摄故。三叹法定。以陀罗尼印印之
至不退故。四叹法胜。成就诸行故 初中诸佛
所说深经总以标举显示实相深义故曰深经
也。即是方广经以方广一部显二空深也。或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20a 页 T85-0420.png
可。修多罗等十二分教是深经。下别显之。难
信者。世人取相生著深经离相是故难信。难
受者。实相离其四句难领入心也。故大智度
论云。般若如大火聚四边取不得也。微妙难
见者。妙绝尘境六识不得故曰难见。清净无
染者。离一切相故曰无染。非分别所得者。无
知之智方契无相之理故非分别所得也。又
云。难受者明难得决定难领入心。此二非闻
惠境。微妙难见者。此明非思惠境。清净无染
明缘观不及。此明非修惠境也。上来第一明
其法深。自下第二明其法大。辩前深法是菩
萨藏所摄不同小乘也。自下第三彰其法定。
陀罗尼者是梵语。此翻总持即。是文义二持。
论其体性。惟念与智记法不忘。是其念义。知
法不失。是其智义。以不忘失持法不改。故记
为印。印犹定也。證法不失欲令行人至不退
故。自下第四明其法胜。文中有二。一修善
行。二离过行。前修善中有二。初明自利。入大
慈下彰其利他。前自利中成就六度明其因
胜。善分别义明其理胜。顺菩提法彰其果胜。
众经之上叹其教胜。二利他者。入犹證也。慈
能与乐。悲能拔苦。善教菩萨化益众生。名
利他也。上来修善下明离过。于中初言离魔
事及诸邪见明其离障。众魔事除邪业也。及
诸邪见灭邪解也。满云。魔谓四魔。邪见六十
二见。若听此经则无取相缘及分别。故思益
经云。有心分别一切法邪。无心分别一切法
正也。肇云。正教既弘众邪自息也。下明释离
所由。顺因缘者。观因缘故了达诸法但从缘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20b 页 T85-0420.png
生无有自性故无人无命。明说生空。空无相
等明说法空。诸无性名之为空。缘相亦无故
云无相。无果可造故称无作。无因可为故云
无起。凡欲灭邪契理。要须观十二缘法无有
自性故。约因缘以明离障方能悟大乘空理
也。上来第一辩法体相。

自下第二彰法功能。天中有三。一令众生坐
于道场成等正觉为多人敬。二能令下依法
起胜行为圣所赞。三背生死下令人发心得
涅槃乐。前中令坐道场者有其二义。一真。二
应。若就应。释菩提树下坐金刚座得成佛道
名坐道场。转法轮者。应身为生诸经法受与
前人令證不退名转法轮也。若约真辩。菩萨
三无数劫具修万行。至十地终心金刚三昧
亲生佛德。名曰道场。依之得果故称为坐。若
其通取。一切万行能生佛德悉名道场。如上
光严章辩也。菩萨既成佛已。后得智中为生
说法。故云转法轮也。诸天龙赞叹者。以成佛
道故为众敬叹。叹其法胜非叹其人。准后应
知。第二能令起胜行中。初起自行。说众菩萨
已下明利他行。自利行中令入佛法藏者。此
明教行一切众生依教生解。若不因深经不
能令众生入佛法藏也。肇云。未有舍背深经
而能入佛法藏也。摄众贤圣一切智惠者。成
就證行也。贤者善也。即是三贤十解十行十
回向三十心也。圣者正也。正二空名圣。即是
十圣始从极喜至法云地也。三贤證加行。十
圣双證正体后得二慧。此等贤圣智慧深经
能摄也。利他中光明能说救已下彰说有盖。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20c 页 T85-0420.png
前中说众菩萨道者。能说行法菩萨所行其
道无方。八万众行皆陈深经也。依诸实相乃
至苦空义者。明说理法也。实相二空真如依
实相辩说五法。实相非苦非乐。遣乐情故名
苦非谓有苦。乃至遣有情故名寂灭。非谓有
寂灭。就说益中文分为二。一令生舍邪归正
除障之益。二诸佛下为圣摄受称叹之益。救
毁禁者。谓破四禁犯五逆罪小乘之法所不
能救。能救之者其唯大乘方等经也。若听深
经即知罪逆性空。已解空故即出罪逆也。诸
魔外道贪著怖畏者。闻经无相则违本心故
怖畏也。二贤圣称叹者。非佛贤圣不能深悟
其理。悟其□深。所以称叹也。自下第三令生
发心中。背生死苦示涅槃乐者。自非深经即
不能厌其生死会涅槃之乐也。十方三世诸
佛说者。总结前来所说之法。今昔虽异觉道
不殊。万法同归理无二彻。故究竟大悲经云。
圣圣言说异。意旨悉皆同。文字即解脱。大小
理处同。叹美深经尽于此也。上来第一总明
法体竟。

自下第二约对前法以明供养之中有二。一
依教诠义。信解受持为下供养。二又于下依
其义言如说修行。解穷真性为上供养。前中
初明自利。以方便下化他。行满是名下结。就
其第二如说修行上品供养中。初辩后结。辩
中有四。一略依四依之行为法供养。二随顺
下略依十二因缘观法明法供养。三依义下
广明四依以申供养。四随顺法下广明十二
因缘以申供养。初中又于诸法如说行者。顺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21a 页 T85-0421.png
四依之法而修行也。第二略明十二因缘中。
言随顺观十二缘者。因缘生法体自空无。依
此而观名为随顺。此句是总。离邪见下别。别
中有二。一明生空。二而于因缘下明得法空。
前中杂见得无生忍者。谓得初地无生忍也。
正證忍时不见我人及众生等名为生空。而
于因缘无违诤者。次明法空。于中光明因果
非无因能感果名曰无违。果遂往因故称无
诤。或可。观其因缘体性空寂。空不碍有。名曰
无违。有不碍空。故云无诤也。于法无违于
人无诤离我所者。法我空故即观向前。因之
与果体性空寂。以空寂故则无有我。我尚空
无 何有我所之可得也。第三重广前四依中。
三门分别。一辩名。二出体。三明次第。初辩
名者。依义不依语者。所诠之理名之为义。凭
之起行故说为依。能诠之教名之为语。虽依
语得义。然语非是义。如因指见月得月亡指。
得理舍诠。所以依义不依语也。依识者。智能
入理决断解了。所以须依识。但分别起于染
著。弃舍不从故不依也。依了义经不依不了
义经者。显实分明名了义经。凭之取解故说
为依。覆障之言名不了经。弃而不从故曰不
依。了不了义略有四种。一法印非印门。二诠
常非常门。三显了隐密门。四言略语广门。法
印非印门者。法印有三。一诸行无常。二涅槃
寂净。三诸法无我。若一切教有此三种理印
所印等名为了义。违三法印等非了义经。由
此道理。三藏二乘十二部教无非了义。舍烦
恼业及苦故。诸外道教非了义经。不能永离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21b 页 T85-0421.png
惑业苦故。常非常者。如涅槃云。又声闻乘名
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若言如来无常
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名为了
义。此经意言。若经中说佛是法身常住不变。
是名了义。与此相违名不了义。则显小乘诠
非常佛名非了义也。显了隐密门者。解深密
云。世尊在昔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
依一切法皆无自性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
更希奇而亦有上。犹未了义。即说一切性皆
是空。三无性教名非了义。唯识云。故佛密意
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名了义也。
言略语广门者。虽是大乘明显之教。初但略
说。谈理未周。所明未尽。名为不了。此依说义
言为广略名了不了。非约所诠理是究竟非
是究竟名了不了。此中第一为令众生舍邪
归正名了不了。一切佛经皆名了义。外道所
说名不了义。第二为令舍小归大名了不了。
一切大乘名为了义。诸小乘教名不了。第三
为令舍隐归显名了不了。一切大乘显了言
教皆名为了。虽是大乘说法。隐密名为不了。
第四为令如法广略名了不了。诸重颂经言
略不尽皆名不了。非重颂经言广尽故说名
为了。以此四门摄义稍尽。随其所应当广思
择。今此经中四义俱有。方便品中净名说五
非常法。是法印门如弟子品中净名教阿难。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是常门也。佛国品中宝
积赞佛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即
空常有是显了门。此经之中长行多偈颂少。
为是语广门四义既圆故是了教可依受也。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21c 页 T85-0421.png
依法不依人者。托法起行名为依法。得法舍
人名为不依人。问。依法不依人者。未知一切
人不可依亦有可依耶。答。可依。人法相对以
为四句。一法可依。谓大乘法人不可依谓小
乘人也。二人可依。谓大乘人即四依菩萨也。
法不依。谓小乘法。三人法俱可依。谓大乘人
法。四人法俱不可依。谓二乘人法也。语义相
对亦作四句。准前可知。二辩体。义即是理。
以真如为体。智是證智。以正体后得二智为
体。教以音声名句文以为体。性法以六度为
体也。三明次第。义即是理。是智所證故先明
也。智是證智。依理起智故次明也。了义经教
由智而说故次辩也。法是所诠即是行法故
后明也。第四广前十二缘中。文中先辩。作如
是下结以显益。辩中有二。初总后别。总中随
顺法相无入无归者。法即因缘法也。上顺因
缘知法无生。今顺因缘知法无尽。法从缘而
有。从缘而无其有不从未来来。其无不从过
去去。故曰无入无归也。下别明中。无明毕竟
灭等者。汎观因缘有逆有顺。逆顺不同有其
三种。一就事分别。从前向后寻因趣果名顺。
从后向前寻果推因为逆。二约因缘生灭分
别。观十二支生名顺。散灭为逆。三就理分
别。观十二缘假有为顺。顺法有故无性空寂
为逆。逆于有故。三中前二大小同知。后一唯
大。今此所明义当后门。即是逆观也。无明过
去已灭未来不生现在不住。三世空故即是
不灭。所以无尽也。又云。无明从缘生。生即不
生。从缘灭。灭即不灭。不生不灭。无明即是毕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22a 页 T85-0422.png
竟灭。无明既灭。乃至老亦当无尽也。上来别
观讫。下结显益。作如是观。十二因缘修前顺
观。法本不生无所灭名无尽相。无法可尽。乃
是毕竟灭也。不复起见。正明观益。一切断常
有无等不复起也。上来别明修行供养。是名
最上法之供养。总以结叹。上来合是第一月
盖请问如来为说。

自下第二月盖闻法获益修行法供。文中有
三。一明月盖以闻法故得柔顺忍。此忍即是
四地已上顺忍也。此云何知五忍明义。地前
伏忍初二三地信忍四五六地顺忍七八九地
无生忍十地及佛寂灭忍。故知此忍是四地
已上柔顺忍也。或可。是地前顺忍。顺趣初地
已上。所以得知月盖以信出家方得五通。故
知是地前忍也。二即解衣下报恩供养。三白
佛下正明供养。文中有四。一自宣己心。二请
佛加威。三如来为记。四月盖蒙记正行法供。
初自宣己心。文相可知。二加哀建立者。月盖
自以道行未立魔邪炽盛。若不加威神力即
为魔所坏。故请加也。又闻法供欲行之。经道
深远非已所弘。故愿加力也。三如来记中初
心知。次口记。即是建立欲令后人信伏知其
守护法城。法能遮防故喻城也。第四月盖行
法供中。文别有二。一于佛现在修行自德为
法供养。二于佛灭下明佛灭后以经化他为
法供养。前中先闻佛授记以信出家。次修善
法精进不久得五通下明其所得。得五神通
行用无碍。通菩萨道行体自在。此二自德。得
陀罗尼意业成就。无断辩才口业成就。此二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22b 页 T85-0422.png
化德。就佛灭后行法供中。初明月盖依法趣
起说。月盖比丘以守护下彰说益人。前说中
于佛灭后起说时也。以其所得神通等明说
德也。满十小劫彰说远近。药王如来所转法
轮随而分布正明说也。后益人中。月盖比丘
以守护法勤行精进牒前起后。下正明益。初
益菩萨。即身化百亿人。于大菩萨提立不
退转。次益二乘。能令十四那由他人发二乘
心。后益凡夫。无量众生得生天上。上来第一
正引往事明财供养不及法供。

自下第二合通会古今明供多益。先会轮王
宝炎佛。是次会千子。贤劫中千佛是也。四已
成佛。馀在当来。言四佛者。一鸠留孙。二俱
那含牟尼。三迦叶。四释迦。贤劫者善劫也。净
居天劫初成时见水内有千宝莲花即知有千
佛出。故名为贤劫也。楼至佛此云渧泣。出十
地经后会。月盖释迦佛是。

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下第三总结叹胜劝
学。当知法供第一无比是总也。是故天帝当
知以法供养佛劝也。

* 嘱累品第十四

此品之中三门分别。一明来意。二释品名。三
分文解释。初来意者。佛及维摩四会说法为
化既周。后运大悲益于来代。欲使传光永夜
照极无边。故此品来也。二辩品名者。嘱者付
嘱。累者重累。今以此经法嘱累弥勒及阿难
等。欲使将化有缘遍益群品。意宽言局。郑重
慇勤。必须荷担如来难得之法。应见闻者今
得是经读诵受持故言嘱累。下文之中具明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22c 页 T85-0422.png
斯义故云嘱累品。

三分文释者。文中有二。一佛以正法付之流
通。二佛说已下大众闻法欢喜奉行。前中付
人唯二。传者。有四。付人者。一者付弥勒。二
付阿难。问。贤圣众多。何故偏付此二。答。维
摩非此土菩萨。故不付嘱也。文殊游无定方
故亦不付。付弥勒者。以其当于此界成佛成
熟众生。今以神力冥加护故成其功业。阿难
是传法藏人。令使结集流布通传故须付也。
传有四者。一弥勒菩萨奉教流通。二诸馀菩
萨自誓宣通。三四王自誓护通。四阿难受教
传通。前中有三。初至而为广说明付嘱意。二
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下举其德失劝令修
舍。三弥勒菩萨闻说已下叹所闻法劝人修
学。就前文中复分为三。初以法付嘱。二明通
法时节。三所以者何下释付嘱之意。初中无
量亿劫所集菩提付嘱汝者。正明付嘱此经。
宣说菩提之真德约就所说以名其经。名为
所集阿耨菩提。故上经云。此经广说过去未
来现在诸佛菩提。或可。此经能生菩提。所集
菩提从是经生。从其所生名所集阿耨菩提。
故上经云。诸佛菩提皆从是生也。二如是辈
经于佛灭下明通法时节。如是辈经牒前所
付。辈犹等也类也。于佛灭后末世之中流布
时也。末世难通故须劝之。汝等当以神力流
布正劝。传通于阎浮提彰流布处也。阎浮提
众生行法最胜故偏言之。无令断绝诫使常
通。三所以下释劝之意。初先徵问。有何所以
劝汝传通下对释之。于中初明不传之损。未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23a 页 T85-0423.png
来当有男子女人及龙等。发菩提心乐于大
法。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即失善利。是其损也。
下明传益。如此辈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 是
其益也。如是辈人牒前未来发心之人。闻是
经典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当以顶受。自行益
也。念经希有随生得利而为广说。化他益也。
上来如来以法正付。

自下第二举其得失劝令修舍。于中三对。初
之二人理教相对。次有二人人法相对。后二
自他两行相对。前中有四。一总举数。二徵间
发起。三牒名解释。四结劝。修舍行之深浅各
有异相。得失两陈以励护法者也。一好文饰
劝之令舍。文饰者何也。饰是妙旨筌蹄。而新
学知浅未能亡言求理。舍本寻未。唯以文饰
是好。二不畏深义当劝以进修。妙旨幽深微
言违俗。自非智通熟能深入。若于如是无染
著经中以修行。为久修行者。无染无著经之
深也。自非久行谁能无畏也。第二对中亦有
四句。一举数。二徵问。三牒释。四结过属人。
将欲令人信乐深经故广记新学者过。一者
闻深经惊怖生疑。明于法起过。二若有护持
解脱经者不肯亲近。明于人起过。始闻则惊。
寻之则疑。疑则起谤。此明无信。当教令信。结
过中自毁伤者。以前邪见之人谤人法故必
堕阿鼻。自损之甚。名为毁伤。何以故下释。
于深义法中不调心故。不调心者。于其大乘
平等正法偏信尚非。何况起谤能无损也。第
三对中文分四句。一举数彰失。二徵问起发。
三牒释四总结。释中一轻新学而不教诲。外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23b 页 T85-0423.png
化不善。二取相分别。自行未圆。外化不善
者。虽信解深法而未善通达。是故尊己慢人
不能教诲。此明说者之外患。以未得人空故
也。自行未圆者。虽有其所解而取相分别。虽
曰为解未合真解也。此明说者之内患。以未
入生法空故。

自下第三叹所闻法劝人修学。文中有六。一
叹所闻法。二我当远离者明己离过。三奉持
如来无数下明受付嘱。四若未来世劝人修
学。五世尊若后末世已下欲使学者推功有
在。离我慢失。六佛言善哉已下明佛赞述。我
当远离者。为未离者故发此言以成众行。弥
勒久已离之与其念力使不忘失。明修行也。
当知弥勒神力者。欲使学者推功有在除舍
我慢也。于是一切菩萨已下第二明菩萨于
一切十方界自誓弘通。就中先明通佛菩提
究竟果法。须当开下宣通教法。藉教得果故
须明也。三明四王护法之中。初明城邑有是
经处王及眷属为之作护。面百由旬已下彰
护益也。

四以法付阿难中。分别有四。一佛敕阿难令
其宣通。二阿难奉命受持。三阿难请问经名。
四佛制经名普令修学。此名维摩所说者。就
人立名。道理此经多人共说。而佛偏名维摩
说者。机在维摩故偏言也。亦名不可思议者。
就法立名也。

如是持者总结劝也。大众欢喜奉行者。此众
皆是上来四会诸闻法者。既蒙善利󰝟荷实
深。自行劝人奉行斯法。以其能说法人所说
香积佛品第十¶ 第 423c 页 T85-0423.png
之法及闻法者三皆净故。随机浅深悉得道
果胜益内资故咸喜也。
维摩经疏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