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论宗旨
第二论宗旨 第 875c 页


净名玄论卷第四(宗旨上)


** 第二论宗旨

凡有二。一总定宗旨。二别
释二智。
*** 一总定宗旨者

论曰。已知名字。宜
识旨归。旨归不同。凡有四说。有人言。此
经名不思议。即以不思议为宗。标净名。叙
能说之人。题不思议。辨经宗致。故肇公以
四句明不思议本。四句明不思议迹。本迹虽
殊。不思议一也。有人言。此经虽明不思议
解脱。正以因果为宗。如佛国初会。明净土
因果。方便品至不二法门。明法身因果。香
积以去竟经。重明净土行及法身因果。宜以
因果为宗。有人言。此经以二行为宗。一净
佛国土行。二成就众生行。初会明净土行。次
会明成就众生行。方丈重会双明二行。问疾
第二论宗旨 第 876a 页 T38-0876.png
至不二法门。重明成就众生行。香积重明净
土行。庵园后会。且双明二行。菩萨行品。明成
就众生行。见阿閦佛品。明净佛国土行。故以
二行为宗。菩萨得无生忍以后。更无馀事。但
欲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故一部始终。明此二
要行。为此经宗。今所明者。非无前义。但师资
所习。正以二智。为宗。问。以何文义用二智为
宗。答。法供养品。天主曰。以我虽从佛及文
殊。闻百千经。而未曾闻是不可思议自在神
通决定实相经典。夫实相是入道本。不思议
神通为化物之宗。法中要极。莫过斯二。现自
在神通。即实慧方便。决定实相。即方便实慧。
虽实相而神通。虽神通而实相。动寂不二。而
权实宛然。一部之经。盛谈斯法。故以二智为
宗。又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是净名父母。
即为净名经宗。又此经所兴。正起于疾。疾是
方便。方便由实。故以二智为宗。又此经名维
摩诘经。以菩萨为教主。正以二智名为菩萨。
方便实慧。不同凡夫。实慧方便。简非小道。又
方便实慧名为菩萨。实慧方便。名摩诃萨。故
以成菩萨法。为菩萨经宗。问。二智由二境生。
何故不境智合为经宗。答。尔炎虽是智母。而
三乘共观。二智独菩萨法。故般若不属二乘
佛。但属菩萨。般若之巧。名为沤和。般若尚不
属二乘。沤和即声闻绝分。故以智为宗。不取
境也。问。此经。始自净土终讫法养。其文虽
殊。不思议一。何故不用不思议为宗。答。一部
之教虽皆是难思。别而言。正以解脱为不思
议。故云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思议。住此
第二论宗旨 第 876b 页 T38-0876.png
解脱。能现一切形。能说一切教。而物不能测。
故通名不思议解脱。则是二智。故以二智为
宗。问。解脱云何即是二智。答。二智无累。故
称解脱。则此解脱。心行处断故。意不能思。言
语又灭故。则口不能议。故知二智则解脱也。
问。解脱是二智。既以二智即解脱。何故不以
二智解脱为体。答。正以二智为解脱体。不以
解脱为二智体。何以知之。经云。慧有方便解。
方便有慧解。不言解脱有方便。解脱有于慧。
故知二智为解脱。体不以解脱为二智体。问。
若以二智为解脱体。何故不称二智不思议。
而名解脱不思议。答。一切法门。凡有二种。一
者立名。二者辨体。不思议解脱。即经之名。而
此解脱。以二智为体。故名体两举。义则多含。
若以不思议为名。复以不思议为体。则名体
相监。义无多兼。问。无为法身为果解脱。无
漏智为因解脱。若以解脱为宗。则因果皆备。
今以二智为体。但得因门。答。无为法身。无漏
智。不思议解脱。名虽有三。而体无二也。无累
不尽。称为解脱。无境不照。名为智慧。真极可
轨。故目为法。即以法为身。故名法身。非但义
含因果。而亦体备三德。

二别释二智。有十一门。一翻名门。二释名门。
三境智门。四同异门。五长短门。六六智门。
七开合门。八断伏门。九摄智门。十常无常门。
十一得失门。

**** 一翻名门

昔在江南。著法华玄论。已略明二智。但此义
既为众圣观心法身父母。必须精究。故重论
第二论宗旨 第 876c 页 T38-0876.png
之。此义若通。则方等众经。不待言而自显。具
存梵本。应云般若波罗蜜沤和波罗蜜。故此
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智即波若。度
谓波罗蜜也。但翻波若不同。或云智慧。如睿
法师云。秦言智慧。或翻为远离。出放光经。即
释道安用。或翻明度。出六度集经。或翻清净。
此出大品。睿法师用之。但般若具含智慧明
净远离等义。译经之人。唯取其一。以用翻之。
般若能断众惑。远离生死名相之法。故云远
离。明了无暗。故称为明。体绝秽染。名为清
净。达照解知。名为智慧。虽有诸义。多用智
慧。智慧单复。又各不同。或单名为智。如释论
及此经。称为智度。或但名为慧。如释论云。波
若秦言慧。或是具翻智慧。经论多尔。今详会
此意。义各有由。通而言之。即智为慧。指慧为
智。广略不同。体无异也。

翻为慧者。凡有四义。一欲分十度不同。二开
空有义异。三明因果差别。四就凡圣为异。十
度不同者。第六名般若。此翻为慧。第十云阇
那。此名为智。问。阇那为智。术阇翻为何物。
答。此云明。犹是智见之流耳。空有义异者。
照空名慧。鉴有为智。故此经云。入一相门。起
于慧业。知一切众生心念。起于智业。因果差
别者。论云。因名波若。果变名萨波若。萨波若
名一切智。则知波若名之为慧。慧名既劣。宜
在因中。智则决了。故居果地。又佛照空有皆
尽。加以一切菩萨未究。但名慧也。不得云因
中名智。果名一切智。亦不得云因名智慧。果
名一切智。但应言因名为慧果名为智。则于
第二论宗旨 第 877a 页 T38-0877.png
因果。优劣义彰。凡圣异者。如涅槃云。般若
者。一切众生。名此为慧。慧名既通。则凡圣并
有。如十大地中定慧之数。毗婆舍那。目之为
见。谓一切圣人明见理也。阇那为智。通达决
了也。

次翻为智。凡有三义。一者慧名既劣。智则为
胜。今欲称难波若。故名为智。二者欲显其
名语便。云智度。若言慧度。言不便也。三者欲
明智即是慧。名异体同。故随举其一。

次合称智慧。亦具三义。一明波若具鉴有无。
故含智慧。慧则照空。智便鉴有。二显波若通
果及因。因中般若为慧。果地波若为智。故三
德中有般若德。三者欲明六度义含于十。经
中但明六度。不明十者。以般若之名既含智
慧。第十智度。蕴在其中。问。既具三名。以何
翻为正。答。慧为正翻。馀皆义立。所以知然。
从多论也。此经云。慧与方便。释论云。般若道
方便道。涅槃云。般若者一切众生。阇那为智。
则配诸佛菩萨。故智非波若。又第六名慧。第
十为智。皆有彼此二名。故知以慧为正。又论
云。波若不属佛。亦不属二乘。但属菩萨。菩萨
则道慧道种慧。佛具一切智一切种智。又云。
波若名诸法实相慧。如是等诸文非一。故以
慧为正翻矣。问。若以慧为正翻。何故经中多
云智慧。答。经中多说六度。故多云智慧。小说
十度。故小明慧也。又六度中。皆有复翻。如布
施等。不单名施。般若亦尔。虽复是慧。欲对上
五。亦存复名。故言智慧。

次翻无翻义。有人言。般若名含五义。不可正
第二论宗旨 第 877b 页 T38-0877.png
翻。宜以慧当其名。如释论七十一卷云。般若
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故不能称于般
若。此格提用之。今谓不然。释论乃明不可称
义。非不可翻也。问。称与翻何异。答。称则天
竺已明。翻则成于振旦。反彼为此。前后不同。
义门各异。又论云。般若定实相。故不可称。不
言多含故。不可称故。此释为谬矣。复有人言。
般若不可称者。此明观照智慧。不能称实相
般若。实相般若。性相常住。观照智慧。会
境始生。故实相为深重。观照智为轻薄。北
人释也。是亦不然。经以五叹。叹于般若。不
叹实相。云何言实相深重耶。又言。般若定实
相。则实相为所定。般若为能定。若言实相为
深重者。可以实相还定实相耶。复有人言。智
慧轻薄。不能称般若者。此是世间智慧。离生
智慧。二乘智慧。不能称量菩萨大智慧耳。何
者。大智慧照实相理。导成众行。馀浅智慧。岂
能称那。此南方人释也。今谓不然。唯云智慧
不能称于般若。则不言浅慧。不称深慧。又浅
深俱名为慧。则俱是轻薄。并不能称般若也。
今依论释之。论云。般若定实相。故深重。智慧
不能称也。所言定者。定是契会之名。夫万化
非无宗。而宗之者无相虚宗。非无契。而契之
者无心。故圣人以无心之妙慧。契彼无相之
虚宗。则内外并冥。缘智俱寂。智慧是知照之
名。岂能称绝观般若。问。般若云何能契会实
相。答。由实相生般若。故般若能契会实相也。
问。依此释者。犹是浅智。不能称于深智。答。
深则愚智皆绝。浅则犹有知照。故非浅智不
第二论宗旨 第 877c 页 T38-0877.png
称深智也。问。定实相既是契会之名。与旧辨
冥会。义何异耶。答。语同而意异。但释冥会。
自有二师。一云即会是冥。以符合故冥。冥契
不乖故会。无优劣也。此庄严龙光之义。二云
会是符合之名。冥是混一之义。则冥胜而会
劣也。何者。因中有四义故未冥。一或未尽。二
体有生灭。三智未周圆。四体依方所。故但称
会。佛果离此四义。故所以谈冥。冥与无生为
一。则境智不分。无应照异。而无生不乖俗。冥
亦不妨会。佛果举体冥。举体会。会故应照满
十方。冥故一切皆绝。今总问之。冥既与境混
一者。智为成境。为不作境耶。若不作境。云何
言一。若智作境者。境既无知。智亦无知。智既
有知。则境亦应尔。以其一故也。若言与法性
同绝。故言冥会。犹与法性异者。即于会冥之
日。犹见境智为二。何得经云菩萨般若相应。
不见应与不应。合与不合耶。又具四义故。方
成冥者。般若教。佛智犹有生灭。则不得称冥。
照无等法性义。故无冥实相之义也。问。云何
名甚深极重。答。夫论可称。则不名极重。良由
极重。故不可称。论主欲释经不可称义。故云
深也。问。但应言重。何故复云甚深。答。为欲
简择重义。非如重物重。乃是甚深。故云重耳。
问。但言深重。何故复云极耶。答。三乘同观。
并契实相。但二乘犹如兔马。未尽其原。故不
得般若之名。不名甚深极重。今欲简二乘。明
菩萨照尽其原。得名般若。故云甚深极重也。
问。智慧何故云轻薄耶。答。般若体绝缘观。智
慧名定于观。般若体绝愚智。智慧名主知照。
第二论宗旨 第 878a 页 T38-0878.png
般若体绝名字。智慧则犹涉名言。故对般若
之重。明智慧之轻。对般若之深。辨智慧之浅。
浅犹薄也。问。般若体绝愚智。何故立智慧名
耶。答。不知何以目之。强名智慧。虽立智慧之
名。实不称般若之体。问。但应言般若体深重。
般若名轻薄。智慧体深重。智慧名轻薄。云何
乃言波若深重智慧轻薄。答。今依梵本。则云
般若体深重。般若名轻薄。但用此音。则应云
智慧体深重智慧名轻薄。恐此义难显。故译
经之人。借此方智慧。不能称梵文般若也。问。
不可称与不可量何异。答。经有五叹。谓大事
故起。不可称事起。不可量事起。无等等事起。
不可思议事起。既别有无量事起。则称非量
也。不可量则取无有边际。不可称明甚深至
重。例如法称品明舍利不能称般若经卷。今
智慧名义不能称绝观般若也。问。论云。智慧
小。般若多。故不能称。云何为多小耶。答。有
人言。实相则无法不自在故多。智慧局之于
心故小。今谓不然。前就定实相故。明不可称。
今约多含义。明不可称。般若体非愚智。能愚
能智。智慧唯主于智。故般若多。智慧小。又般
若定实相。实相既遍。般若亦多。智慧不尔。故
云小也。问。已知般若翻不翻义。方便复云何。
答。常啼云沤和俱舍罗大师方便力。沤和为
方便。俱舍罗名为胜智。般若之巧。名为沤和。
其用既胜。名胜智也。净名以方便为父。取其
生成之能。大品以沤和为师。明有训诲之德。
善巧化物。不證二乘。皆大师之力也。

**** 二释名门

复有三门。一释权实。二解大义。
第二论宗旨 第 878b 页 T38-0878.png
三正二道。

***** 一释权实

通而言之。二智皆如实而照。并
名为实。皆有善巧。悉称方便。就别言之。则般
若名实。沤和称方便者。略有八义。一者般若
照实相境。从所照为名。故称实。二者般若从
实相生。从能生受名。故称为实。三者如实而
照。故当体名实。论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
倒。体离虚妄。非颠倒慧。故名为实。四者对凡
夫颠倒不实之慧。故难波若为实。五者对二
乘未实谓实。故明波若为实。六者对方便之
用。以波若为体。故名为实。七者对虚故明实。
未是好实。非虚非实。乃名妙实。八者虚义为
二。非虚实为不二。二与不二。皆名不实。非二
不二。乃名为实。是故。论云。念相观已除言语
法亦灭也。方便者。是善巧之名。此义多门。今
略论十对。一者直照空有。名为般若。行空不
證。涉有无著。故名方便。此之照巧。更无二
体。以巧而照。故名为实。以照而巧。故名方
便。问。能照之智。共名实智。所照之境。同称
实境。实智之中。有空智有智。实境之中。有真
境俗境。此为例也。问。既有真俗。云何皆名实
境。答。是如实智境。故名实境。从智受名。
又实是真俗。非妄称之。当体名实。二者照
空为实。涉有为方便。如释论云。般若将入
毕竟空。方便将出毕竟空。是实相名为实。
般若照空。故名为实。虽复照空。即能涉有。
此用既巧。名为方便。问。若尔虽复照有。
即能鉴空。此用亦巧。应是方便。答。此照
虽巧。但实智为体。故隐其巧名。与其实称也。
第二论宗旨 第 878c 页 T38-0878.png
三者以内静鉴为实。外变动为权。问。此义与
前何异。答。此明若照若巧静鉴之义。皆名为
实。以外变动。故名为权。四者般若为实。五度
为方便。所以然者。般若为空解。空解故名实。
五度为有行。有行故名权。问。此与上照空为
实涉有为权何异。答。前明照空照有皆是智
慧。故以二解分权实。今约解行以开二门。空
解为实。有行为权。与上异也。问。有行何故为
权。答。虽复照空。即能起行。此义既巧。故名为
权。五者照空为实。知空亦空。即能不證空。故
名为权。所以然者。二乘不知空亦复空。以空
为妙极。故名但空。所以證空。菩萨知空亦空。
名不可得空。故不證空。即能涉有。故名为权。
此明重空义。明空义为实。实义即劣。知空亦
空。即能涉有。此用既胜。故名为权。就此二
慧。更无异体。初观心未妙。故但能照空。既转
精巧。即知空亦空。既知空亦空。而不坏假名。
即能涉有。始终论之。犹是一慧。约巧未巧。故
分权实。六者知身苦空无常。故名为实。而不
取灭。名为方便。以生死身实是苦空无常遇
患之法。如实照其。故名为实。二乘知此即灭
之。故无方便。菩萨虽知。而安身所疾。自行化
人。故方便。七者直知身病。非故非新。故为
实。而不厌离。称为方便。此但就有行分权实。
八者净名托迹毗耶。不疾之身为实。现病之
迹为权。此据虚实之义。以明权实也。九者以
上照空有二。为方便。照非空有不二为实。非
空非有。即一实谛。照一实谛。故名为实。虽非
空有。而空有宛然。不动不二。善巧能二。故名
第二论宗旨 第 879a 页 T38-0879.png
方便。十者空有为二。非空有为不二。照二与
不二。皆名方便。照非二非不二。净名杜言。释
迦掩室。乃名为实。权实多门。略开十对。此之
十对。即一涂次第。并有经论。可随文用之。

***** 二解大义

问。何故般若名摩诃。沤和不名
摩诃。答。通皆得称大。如上云沤和拘舍罗大
师方便力也。别而言之。般若称大。略明十义。
一者实相旷而无边。深而无底。彼无有一法
出法性外。般若照于实相。故名大慧。沤和虽
巧。不照实相。故不名大。问。二乘亦照实相。
何不名大。答。二乘未尽其边。菩萨照究原底。
故名为大。二者三乘实智。皆从般若中生。所
以然者。所实相既一。则能照般若无三。但
根性不堪。故于一般若。闻为三乘智慧。三
乘智慧。皆摄入般若观中。故名为大。问。云何
于般若出生三乘慧。答。由实相故生般若。由
般若故有菩萨。由菩萨故有佛。由佛故有三
乘。则般若为本。故出生三乘。所以名为大。
问。三乘同观实相。乃以实相为本。云何以般
若为本。答。要由诸佛菩萨体悟般若。然后说
三乘教。始得同观实相。故般若为本。问。般若
为本。出生三乘。应是三乘通教。答。胜鬘摄受
正法出生五乘。犹如大地出四实藏。涅槃
云。即是声闻藏出生声闻。即因缘藏出生缘
觉。即大乘藏出生菩萨。可是三乘通教耶。又
如法华明。长者宅内。非但具七珍。亦有瓫器
等物。而名长者大宅。不名通宅。般若亦尔。虽
具有三乘之慧。而名菩萨法。不名三乘通教。
问。若非三乘通教。何故劝三乘同学。答。劝三
第二论宗旨 第 879b 页 T38-0879.png
乘人同观实相。不劝三乘人同学摩诃般若。
问。摩诃般若。何故非三乘通学。答。论云。般
若不属二乘。但属菩萨。所以然者。既称摩诃
般若。即是大慧。简非二乘。故知般若独菩萨
法。又此般若名波罗蜜。波罗蜜者到佛道彼
岸。二乘不到佛道彼岸。非波罗蜜。故摩诃般
若波罗蜜。独菩萨法。不属二乘。问。经但云欲
得声闻果当学般若。云何乃言当学实相般
若。答。释论作此判之。寻文自易见也。以理推
之。必非劝二乘人学摩诃波若。摩诃波若。既
是菩萨观智。岂令二乘学耶。如涅槃云。下智
观故得声闻菩提。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此
乃明二乘同观中道。岂可劝中下二智学上
智耶。问。摩诃般若乃是独菩萨法。而般若教
中。说三乘人同观实相。则是三乘通教。答。若
尔般涅经中说三乘人同观中道。应是三
乘通教耶。问。若非三乘通教。何故令二乘人
说耶。答。长者付财。凡有二意。一欲显教菩
萨。二密教二乘。此乃是息于二乘同成菩萨。
云何乃言三乘通教耶。三者由实相生般若。
实相既无所依。则般若亦无所著。以般若无
所著。能导成众行。亦无所著。故不住三界中。
不息二乘。直趣佛道。以有引导之能。故名为
大。问。五度本非度。般若引导。故名为度。亦
应五度本非眼。般若引导。故得有眼耶。答通
义亦类。别则不齐。如五盲虽随有眼者趣道
入城而得度名。而盲体性。终自无眼。五度虽
随般若趣八正路至佛道城。而五度体性。终
非般若。故开福慧二严。意显于斯。问。金刚般
第二论宗旨 第 879c 页 T38-0879.png
若云。菩萨不住相布施。如日光明照见种种
色。何所云般若导五不成眼耶。答。本以般若
为眼。五度非眼。但般若导之。令成无所得。不
住三界。不堕二乘。直趣佛道。故名有眼耳。非
是成般若之眼也。问。若众行中。以无所得为
眼。亦应以无所得为慧。云何开福慧二严。答。
无所得则通。福慧则别。以无得为慧。亦有此
义。但非般若之慧。所以然者。般若有无所得。
复有鉴照。五度但有无所得。无有鉴照。故不
名慧也。四者五十二种大贤圣位。皆在般若
藏中。故名为大。所以然者。合则唯一般若。但
明昧不同。故开成五十二位。五者三大阿僧
祇劫。修此大慧。故名为大。六者能断大惑。所
谓无明。是故。经云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二乘
虽倾四住。未能断之。菩萨照究实相。方除此
大惑。故名为大。七者能拔三界内外一切大
苦。故名为大。八者诸大菩萨之所行法。故名
为大。九者于众行中。最胜无过。故名为大。十
者信之而得大福。毁之而招大罪。故名为大。
此之十义。自有遍约缘。自有具通二慧。可随
义配之。问。般若待小名大。不待小名大。答。
具有二义。一者待二乘小慧。故名为大。问。二
乘为小慧。菩萨为大慧。二乘小般若。菩萨大
般若。何故言般若不属二乘。二乘心中名道
品耶。答。讲者不体其旨。嘻滞此言。论云。般
若不属二乘。此是摩诃般若菩萨大慧。故不
属二乘。非二乘之人无有空慧也。二者不待
小名大者。般若体性是大。故言不待小。不如
二乘智慧形凡则大望菩萨则小。问。菩萨形
第二论宗旨 第 880a 页 T38-0880.png
二乘则大。望佛则般若为小。故在佛心中。变
名萨云若。宁言体性大耶。答。般若是因中之
极。功在十地。故名为大。不望佛也。又般若通
因果。果地般若。则最上无过。故体性是大。如
什公云。萨般若即老般若也。又言绝待大
者。待小名大。虽复绝小。犹未不绝大。为名
言可及。故非好大。大小双绝。方是好大。问。
何文證之。答。题云摩诃般若。般若深重。智慧
不能称。亦摩诃深重。大不能称。即是證也。又
照明品云。不作大小。名为摩诃。复是良證也。
问。双绝大小。可名绝大。今非大非小。叹美为
大。还复待小。何名绝待。答。此大绝小绝大。
故名绝待。今问绝大绝小。名之为大。则待
大待小。皆名为小。乃是大小相待。何有绝待
大耶。答。望前则绝。观后便待。义不相违。问。
般若之大与涅槃大。有何异。答。通而为言。即
无有异。是故。论云。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
是三则一相。涅槃之照即是般若。般若之灭
即是涅槃。涅槃无累不尽。名解脱。无境不照。
名般若。真极可轨。称法身。故具于三德。名为
涅槃。般若即是涅槃故。亦具三德。般若但是
智慧。既名为别。涅槃亦但是果。果亦是别。
问。般若是涅槃。三德中一德亦应涅槃。是般
若三德中一德耳。答。亦得为例。以般若之别。
成涅槃。亦取涅槃之别成般若。般若之别。即
是智慧。涅槃之别。名为灭度。故果德涅槃。佛
地般若。皆具总别也。问。解脱三德成涅槃。何
故不言三德成般若。答。随举一德。皆摄一切
德。何故无耶。但教起各自有由。涅槃所兴。正
第二论宗旨 第 880b 页 T38-0880.png
为斥小乘灰断不具三德。叹大涅槃具于三
德。般若教兴。正明因行。斥二乘无二慧。辨菩
萨具权实也。问。涅槃何故据果。般若何故约
因。答。涅槃名灭度。灭度者。大患永灭。超度
四流。此名必是究竟。故就果门。般若名为慧。
慧犹未决了。宜约因也。

***** 三正二道门

问。释论云。菩萨有二道。一般
若道。二方便道。云何为二道耶。答。有人言。
般若道即实相般若。方便道谓方便般若。是
事不然。大判二道。以为三例。一今依梵本。应
言般若道沤和道。二具开此言。应云慧道方
便道。三彼此合目。如论所明。般若举彼之称。
方便有此之名。今若言实相般若方便般若。
皆称般若。则二道不分。又实相般若是境。方
便般若是智。岂可以境智为二道耶。设言实
相般若是实慧。方便般若是方便慧。以为二
道。是亦不然。论云。般若方便。以为二道。何
得皆称般若。若尔二道应俱名方便。又立三
般若。皆就般若道中开之。一实相般若。二观
照般若。三文字般若。实相能生般若。故名般
若。文字能诠般若。以所诠为称。亦名般若。三
观照当体。名为般若。

问何故但立此不多不小。答。凡有三义。实相
为能生之境。观照为所生之智。文字为能诠
之文。要具此三。不得增减。又合此三。以为三
双。实相为境。观照为智。谓境智一双。境智为
所诠。文字为能显。能所一双。境智即自行。为
众生说。故有文字。自行化他一双。二者实相
即无为般若。观照即有为般若。所以然者。论
第二论宗旨 第 880c 页 T38-0880.png
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
灭如涅槃。实相既无生灭。故是无为般若。实
相能生观智。观智始生。故名有为般若。一切
般若。唯有此二。诠此有为无为。名文字般若。
文字从所诠为名。通为无为。当体明之。有为
所摄。三者实相常无为般若。文字是有为般
若。观照亦通为无为。菩萨累犹未尽。则未免
生灭。故名有为。佛则无惑不净。无复生灭。故
是无为般若。问。何故有烦恼。即有生灭耶。
答。以有烦恼。不得了悟。本自无生。故有生
灭。若无烦恼。即悟观心本自无生。即是无为。
不言转有为般若故成无为也。故此三门。总
摄境智为无为理教因果。故立三也。

问。亦得实相为实慧。观照为方便以不。答。若
以佛性为实相。本自有之。名为实慧。观照修
习始生。名为方便也。此非照有为方便。照空
名为实。若权若实。始有之义。皆名方便。本有
佛性觉照之义。名为实也。地论人。真修般若
则本自有之。缘修波若。则修习始起。性净涅
槃。方便净涅槃亦尔。此犹是旧本始之义。问。
与今何异。答。本性清净。名为本有。约缘始悟
本净。故名始有耳。然正道未曾本始。亦非垢
净。又旧宗明为无为决为是二。今明未得菩
提。则无为成有为。若得菩提。则有为成无为。
岂离有为别有无为。如前释也。又为无为例
然。诸法本性清净。故名无为。未悟本无生灭。
故名有为。然般若未曾为无为也。

问。般若道既开三。方便道亦有三不。答。亦有
三。谓境智文字。但实慧从境立名。故必须辨
第二论宗旨 第 881a 页 T38-0881.png
境。方便从巧受称。故不须辨境。而文字即通
二道也。然方便虽不从境立名。实照世谛之
境。则亦具三也。观照既有为无为。方便亦尔。
如来二智即是无为。菩萨二道犹是有为。问。
实相所表唯是境。亦得是智。答。有人言。实相
般若但是境名。引释论四十三卷。

问。前辨智慧名般若。今何故说空为般若。答。
果中说因。如云食布。此义应是因中说果。而
言果中说因者。是逆罚不应是顺讨明义。智
慧正是般若。实相能生智慧。智慧是实相之
子。而于智生。说实相为般若。故言果中说因。
南北同此释也。有人言。佛有三种。一法身佛。
二者报身佛。三者化身佛。实相即法身佛。实
相可轨。名之为法。此法有体。故名为身。而实
相非佛。能生佛故。所以名佛。二者报身。即修
行会实相理。实相既常。报佛亦常。以法常故。
诸佛亦常。三化佛。即应物之用。此北土论师
释也。有人言。修空无相。于会理圆通。心意
识烦恼清净。此无为般若即是实相。若有心
行境。未免生死。即菩萨六度。得十地差别。名
有为般若。此南方尚禅师义也。复有人言。实
相即真谛理。会此理。烦恼尽。故离生灭。同真
如。等法性。无为而无不为。则实于是境也。此
亦南方成论义也。今详释论意。可得有五句
文。一者因中说果。如名实相为般若。二果中
说因。如说般若为实相。三当因说因。实相非
般若。四当果说果。般若非实相。五非因非果。
非境非智。故论释实相文云。因是一边。果是
一边。离此二边。名为中道。缘是一边。观是一
第二论宗旨 第 881b 页 T38-0881.png
边。离此二边。名为中道。故知实相未曾因果。
亦非境智。而随缘逐义。有上四句不同。众师
不应汎引集文以通圆旨也。

问。旧云实慧方便慧。方便并皆称慧。何故二
道不得俱名般若。答。外国名般若。此方翻为
慧。梵本名沤和。此土云方便。译经之人。欲定
彼此方言。故分于二道。若并云般若。则两名
相滥。故睿公述罗什译经之体云。胡音失者。
正之以天竺。秦言谬者。定之以字义。不可翻
者。即而书之。故知二道不得但称般若。问。
若尔旧何得云实慧方便慧。答。欲明实与方
便。俱有鉴照之功。故悉称慧耳。此是义释。非
立二道之名。立二道之名。但云慧与方便也。
问。何故般若名慧。方便不名慧耶。答。通而言
之。般若既照。得名为慧。方便亦照。亦得称
慧。方便既巧。般若亦巧。但立此二名。欲相开
避。隐显互说。般若显其照名。隐其巧称。方便
显其巧称。隐其照名。所以然者。般若从实相
境立名。又当其体。故显照隐巧。方便不从照
俗境立名。但取功用。故显巧没照。又慧名照
空。波若既是空慧。所以名慧。方便涉有。不得
名慧。问。般若照空名慧。方便涉有应为智。
答。如前释之。方便非不照有。正取功能。故不
云智也。问。何以知般若为体。方便为用。答。
释论第百卷云。问曰。上已付嘱竟。今何故
复嘱累。答。上说般若体。今说方便用。故知般
若为体。方便为用。论又云。般若与方便。本体
是一。而随义有异。譬如金为种种物。此则明
权实一体。约义分二。金喻般若之体。金上之
第二论宗旨 第 881c 页 T38-0881.png
巧譬于方便。方便为用。

问。般若何故为体。方便何故为用。答。实相为
本。般若照实相。故般若亦为本。所以为体。诸
法为末。方便照诸法。故方便为用。问。以何知
实相为本。答。论初卷云。三悉檀可破。第一义
悉檀不可破。坏灭一切言语。过一切戏论。第
一义悉檀即是实相。论又云。除实相以外。一
切皆名为魔。故知实相为本。又迷实相故有
六道。悟实相即有三乘。故实相为迷悟之原。
所以称本也。此是对虚妄。名之为实。若无虚
妄。则亦无实。如前云。非境非智。非果非因。
不同旧宗有天然实相境也。问。若般若为本。
则般若胜。方便劣。何故六地名般若。七地称
方便。答。金虽是体。未作巧物。则金为劣也。
制金为巧。则巧胜于金。六地虽得般若之体。
未得妙用。故言般若则劣。至七地时。得般若
妙用。称为方便。故方便胜也。是以论云。般若
清净。变名方便。此言变者。照空之慧。未能涉
有。复空慧未巧。但名般若。照空之慧即能涉
有。故转名方便。问。既变名方便。应失般若之
名。便无二慧。所以然者。般若时未有方便。得
方便则无复般若。答。二慧更无两体。巧之空
慧。即名方便般若。空慧之巧。称般若方便。譬
如金巧巧金。巧不失金。金未有巧也。

问。空慧有二巧。一照空不著。二即能涉有无
滞。二巧之中。以何为方便。答。般若略有四
力。一者照实相。二者无所著。三者断诸惑。四
者导方便。为之四用。即是次第。由不见一
切相。而见实相。实相既无所依。则般若亦无
第二论宗旨 第 882a 页 T38-0882.png
所著。以无所著。则众累寂然。以无累无著故。
能导方便。令涉有无染著。所以然者。照空于
空无著。是般若之力。故属实慧。即空慧而能
涉有。此属方便。故两巧不同也。

问。方便涉有。具几力耶。答。一有照境之巧。
二有不證空力。三穷有行之用。问。涉有无著。
是方便之功。般若力耶。答。涉有即属方便之
功。无著由般若之力。以般若无著。于般若观
中。即有巧方便用。故此方便即能无著。问。方
便云何能不證空。答。般若照诸法实相。方便
即能照实相诸法。故不洗空观。名为不證。
如释论云。般若将入毕竟空。无诸戏论。方
便将出毕竟空。严土化人。此即證上诸力之
义。将入毕竟空。即是照实相。无诸戏论。即谓
无著断惑之功也。方便将出毕竟空。即是为
般若所导。又是方便不證。照境起行之力。问。
般若照诸法实相。云何方便即能照实相诸
法。答。名为诸法实相实相诸法。诸法宛然而
实相。实相宛然而诸法。诸法与实相。不二而
二。二常不二。二境既尔。二慧得然。般若照诸
法实相。而方便则能照实相诸法也。问。虽复
实相。而宛然诸法。沤和照此。既名□者。亦
虽复诸法。而宛然实相。波若照之。何以不巧。
答。通义例尔。如上隐显释之。又波若照实相。
而能不著。二乘亦有其分。则巧义不彰。故不
名方便。即空而能起有。此用既妙。故声闻绝
分。菩萨独有。故与方便之名。

问。若即空而起有。既是妙。亦即有而照空。亦
是妙也。答。既能即有而照空。复能即空而照
第二论宗旨 第 882b 页 T38-0882.png
有。此即空而照有。此是慧有方便解。方便有
慧解。如此二慧。无有优劣。但对二乘照空。不
能涉有。故明即空而起有为妙。称为方便。又
对六地。但得般若空观。未能即空涉有。今明
即空涉有。是方便也。

问。于有不著。于空不證。俱是善巧。何故不著
之巧名般若。般若则劣。在于六地。不證之巧
名方便。方便则胜。在七地耶。答。如上释之。
又有是俗谛。离有则易。故般若巧劣。空是真
谛。免无则难。故方便则胜。又入实相观。不著
于有。即免凡夫地。即实相观而照谓法。故不
滞空。离二乘地。免凡则易。故般若劣。超圣则
难。故方便胜。所以有六七地。简胜劣义也。
问。若尔六地二慧未均。何得上云初地已并。
答。初地望地前则并。形七地则未并。所以然
著。初地以来。则得无生。动寂无碍。但寂义
小强。动用微弱。故云未并。至于七地。动寂无
碍。二慧双游。故称并耳。问。何故知然。答。若
六地以来未并。入空不见有。出有不见空。二
乘亦尔。与菩萨何异。故知初地以来。便能已
并。但微有强弱故。说未均耳。问。于空不著。
于空不證。有何异耶。答。二乘入空。不存四
句。但是不著。而不能不證。菩萨入空。既无可
存。又即空能涉有。故名不證。

问。二乘菩萨入空同无所依。何故声闻住空。
菩萨不證耶。答。二乘以空为好极。依此无依。
是故住空。菩萨不以空为好极。知空亦空。名
不可得空。不依此无依。故能不證。如大品云。
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亦行不行。非行非不
第二论宗旨 第 882c 页 T38-0882.png
行。乃至不受亦不受。是名菩萨无受三昧广
大之用。不与声闻辟支佛共。是故能不證空。
又二乘无愿行资空。故入空便證。菩萨大愿
大行资空。故入空不證。

问。论云。因名般若。至佛则反名萨婆若。何得
复云六地名般若。至七地般若清净。变名方
便。答。如前释之。六地之时。般若体强。方便
用弱。以体强故。妙于静观。故观空不著。以用
弱故。未能即空涉有于有无滞。至于七地。即
体用俱等。既能观空不染。即能涉有无著。故
名等定慧地。等定慧地则般若用巧。故云反
耳。从八地以上。二慧俱巧。若至佛地。则两慧
同变。实慧则变名萨般若。谓一切智。方便
慧变。名一切种智也。

问。若至果变名二智。则因中同名二慧。何故。
前云般若称慧。方便不名慧耶。答。因果立名。
各有其义。果门照一切空境。名一切智。照一
切有境。名一切种智。但从境立名。故宜并称
智。因门实慧从境。方便约用。故不得并名慧
也。问。若尔。何故。菩萨道慧道种慧。皆名慧
耶。答。因中之慧。自有多门。立名各异。道慧。
道种慧。亦是从境立名。故宜并称慧也。问。
若尔。但应言道慧道种慧。至果变名一切智
一切种智。云何言般若方便变名二智。答。
论云。因中名般若。既反名萨婆若。因中方便
理巧。变名一切种智。二慧变名二智。故不待
言。

问。论云。波若变为萨波若。何处云方便变名
一切种智。答。般若名慧。是照境之名。果地
第二论宗旨 第 883a 页 T38-0883.png
一切智。亦从照境为称。二名相主。故云因名
般若。果名一切智。方便就用为目。一切种智
从境立名。两义不同。故经论不云方便变为
一切种智。然方便虽不从境立名。而体实照
有。故得变为种智。虽复文理。权应尔。又因
中名权实二慧。果名权实两智。亦得即是其
文。
净名玄论卷第四(宗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