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佛道品 第 834b 页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十
钱唐沙门释智圆述
* 佛道品
此下并章安私录也。二明从
空入假观二。初列章。二随释三。初明来意。荆
溪云。正成问疾品明别教等者。问通相三观
义在圆者。今那云别。答对出假边义云别耳。
前三教慰喻中文。通相仍存次第意者。良由
此也。二释品名二。初事释二。初正释二。初牒
名。略云从因达果者。因果虽殊理体无二。始
观名因观竟名果。因果初后咸不离理。能通
达到二义俱成。此以下总结也。佛即是智道
即是理。亦可云能所标名。佛是能觉道是所
觉。故亦可云人法标名。佛即是人道即是法。
虽此不同不出理智。以人有智能觉于理理
是所觉之法故也。二正如下徵文广释二。初
徵文。二言非下释义。有三种道者。此道亦以
通达为义。烦恼通业业通于苦。苦复通惑惑
仍通业。展转相通故名三道。非道之理等者。
荆溪云。文虽在假意复通中。故云之理。乃至
佛道功德智慧复是假摄所言理者。即指三
道。本是三德体复全是中道法性。出没释之
是通是极。方等之教故使尔耳。诸佛实相智
慧者。苦即实相。惑即智慧。业即功德。此三皆
理故云之理。二料简三。初明非道佛道即因
缘佛性三。初明非道即因缘三。初问。荆溪云。
问此品不约因缘等者。下八段中无十二名。
二答二。初明九界各具三道。荆溪云。答意者
佛道品 第 834c 页 T38-0834.png

所言一切非道等者。如此所列岂过三道。对
文点出其义自彰。况复九道。收界内外一切
三道以令非道即佛道。故言九界者具如下
列。二但此下明不简菩萨所以二。初约文不
简二。初菩萨之名通别圆。故荆溪云。以有四
教菩萨道故等者。前二菩萨但是二乘之菩
萨道故不云也。别教正当菩萨道也。圆教或
佛或菩萨也。今云别圆入中者以别初心亦
修中故且得云修佛道耳。二藏通悲愿扶圆
顿。故荆溪云。方便下指藏通也。进暂取之终
结其非。二复次下约义须简。荆溪云。复次此
品下举浅例深。一切诸道皆属方便。方便既
遍岂隔藏通。遍入复断故圆为正。然道对非
道非道具十。故知十界或从名摄或从体分。
或因果相形或与夺暂设。故佛界或唯在圆。
或退取别或俱取地住或没地唯住或复通因
或唯在果。究竟而论圆果为正。义通从体摄
圆初心。二明佛道即佛性二。初问。二答。三
明非道是三因二。初问二答。荆溪云。大经十
二因缘名为佛性等者。问佛性之名岂独缘
了。纵通缘了义涉生死。生死何故名缘了因。
若云唯正非缘了者。生死三道何名正耶。三
俱不成经意何在。故须依此三道三德三种
佛性之正种也。故重引大经以立中道。中道
若立缘了可成。况十界一心具多十二。百界
一一无非道场。故知此中莫非二身之正因
法身之缘了刹那之三性生死之三德。能如
是了方释今经。二明所诠佛性与大经无殊
佛道品 第 835a 页 T38-0835.png

准经示谤答。荆溪云。今此方等等者。兼斥古
也。今此经中部无十二岂无佛性。意明大乘
无有不具广问记者。此意正明有三定大无
三定小。不必十二方乃名大。唯涅槃法华具
而复大。自馀诸部盈缩不常。问此经何文正
当三部。答皆不思议岂非方广。虽无别记而
有通记。一切众生即三道。故无有不具。当成
之理记岂过此。而云无耶。前方便品即无问
自记。初虽居士印竟何殊。况复涅槃指十二
部。望十二部以定大小。故但有方广十二善
成。无问及记犹通大小。故无此二义。亦善成。
二明二经名异体同二。初问二答二。初正示
名异体同。荆溪云。种性即是眼目异名。虽是
异名非无别义。若说能生应从种立。若说不
改以性为名。但随便标义理咸具。今经且从
能生为名。是故文中多从种立。应知种是性
家之种。性是种家之性。不变故能生能生故
不变。此二一切无始无终。久远常存足为良
信。二若谓下引常依二谛反难。三明种性各
三义合二。初问。荆溪云。若佛性有三等者。意
欲明同。先从异问。前文虽云道即是性。此但
通途消品题目。今问品内种有三不。二答二。
初会同涅槃。二种之下结示引證。荆溪云。种
相体性者。此中意引四名名异义同。今之种
性即令永异。相彰于外尚与性同。种从内生
理符于性。四明种性俱常理等二。初问。荆溪
云。问种以能生为义等者。一切诸佛二义为
本。故知真如法界法性秘藏皆应对种而为
佛道品 第 835b 页 T38-0835.png

从内求者。方便比说方出正性。亦名为种。故
知三道能生三性。何必专执外生耶。况复亦
应以类释种。具如法华药草喻疏中所明。故
非但正种非因而因。业惑缘了亦复如是。是
则下显有种义。故翻对云缘了亦得名为性
也。是则三名俱种并性义同。善须思之。心境
不殊义理自合。五明二经显密益同二。初执
涅槃显益明异。问二约今经密益示同答。答
意者菩萨显入二乘密入。见佛性理益同涅
槃。借使二乘及钝根菩萨未得即悟。亦因诃
折堪成醍醐。故二经谈常理无异辙。但开未
开故分高下。六明因缘对性通别二。初问。何
以偏判等者。谓以三道各对一性名偏判也。
二答。荆溪云。若如所问乃是通义者。通别秖
是离合之义。具如法华疏中及不二门。法性
五阴有无明恶业等者。无明惑也。恶业业也。
无记五阴本名法性。由加惑业计阴成迷。亦
是法性本来清净故使三种迷则俱迷。迷理
本净因果对说。故云有无明恶业即成生死。
转即名净。七明无明即是了因二。初问二答。
七识是执见者。暹云彼论第五云。二有染污
意与四烦恼相应。一身见二我慢三我爱四
无明。荆溪云。七识是一。所计成异。由此见识
是了因种。从了名智从迷曰见。古人不闲互
执成诤。六识为缘亦复如是。三明般若法华
谈性不异二。初问二答二。初明般若佛性五
名。既名般若。故知般若即佛性异名。二明法
华二观解。观即能观心即所观。能观是佛所
佛道品 第 835c 页 T38-0835.png

三德。故具如止观禅境用十乘观因缘也。荆
溪云。观心者前虽已约十二因缘十界三道。
未云此等即是观境。今云十界十二因缘秖
是一念与前何别。恐人不了故别明之。于向
事中更无异辙。一心一色无非十界即空假
中。况复举心惑已成智。业随观转自得脱名。
究竟而论苦为正境。业惑之上苦亦灼然。故
苦色心三义具足。是则至不障三德者。能通
至极故名不障。如伊字者。因果事理俱得譬
伊。准他所明。理一修二因之与果皆不成伊。
常无常等理须显说。三入文解二。初分科叙
意。荆溪云。若就至名如来种者。然此三道俱
有能生缘了之义。能生缘了已如前立。更应
问云正岂非种。自行至功德者。从自行说。但
由二智能显法身及解脱。用二智权实般若
契境不名功德。化他二智共名一权。二初文
下随文释义三。初明佛道二。初分科。二随释
四。初文殊略问。二净名略答。荆溪云。应知答
意具于二义。一者出假二者即理。若不出假
无由显于通相次第。若不即理无由显于理
假通因。下去七段深了其意方称此品文之
大旨。复次下重更分别出假。非道约事佛道
具。指假智为非道等。见即入外道等者。入应
作是字误。三文殊重问。四净名广答二。初分
科。二随释八。初约无间因果二。初略示。荆溪
云。示受三涂之果者。问无间之果那感鬼畜
而总云三涂耶。答馀二即是无间眷属。以业
因时自有相从。二恶趣业亦可馀报通于馀
佛道品 第 836a 页 T38-0836.png

故成观。因任运契有以。二何者下广释二。初
释五逆因二。初明自行二。初明通达佛道二。
初约因正示通达。荆溪云。何者下释出初观
以为假因。岂待入时方乃名顺。况有下以因
况果。即阿字等既是通相入假之观。故得通
用无生观门及无垢等以为其行。若尔亦得
名为不思议假。但于别教犹名次第。及钝菩
萨仍名生酥。于利根者即名入中。此会得入
既名上上。于上上中不无初后。处处结其得
道之相。从若知下至通达佛道即其文也。逆
心下以观心者。种性不同遍在诸教诸味诸
行诸道。言顿渐等者具腾始末。令知一化无
非佛道不思议假。故知通相具含三种菩萨
之假及以地住不思议假。准义亦含三祇之
假。但约显教非从空出。是故此中不得论之。
二此即下对果结成三道二。初正示三道。二
今取下举重况轻。荆溪云。今取最恶等者。以
居其初恶中之极。二本无下对问疾结示。二
菩萨下明化他二。初结前生。后二示有下正
示化他。荆溪云。所以具示二种相者。若唯示
可忏恐人谓。言逆罪无果。若唯不忏恐人谓。
言罪不可灭。为除邪计及生二善。故随其根
立斯二也。我受等者此有二义。今从内实灼
然不失楞严之乐。岂但独云三禅而已。若从
迹论乃示现拒抗无惭之极。故今从其出假
边说三禅。乃是开迹之言。所以得作本迹释
者。诸大乘经唯除如来久本之秘及以记小
成佛之言。调达开文经论共有。方等婆薮即
佛道品 第 836b 页 T38-0836.png

荆溪云。此中诸文皆用二十五三昧中诸三
昧者。以王三昧秖是三谛三昧故耳。以依次
第但唯用俗。下去诸句一一悉然。婆薮如前
记。象等具如止观记中。鵽鸟笃括反。尔雅郭
璞注云。大如鸽似雌雉。二约色无色界。十一
三昧者。二十五三昧对破二十五有。具如前
记。今云十一即四禅四空梵王无想那含也。
三约三毒。四约十蔽。荆溪云。此十多是等者。
既不别分多分通说。然准破戒定属业道。馀
者多分皆是烦恼故云多也。故知若内起者
即属烦恼。不可制者多属业道。以无所受而
受十蔽者。虽即翻于十蔽成度于一一蔽皆
达于中。五约二乘。荆溪云。如身子善吉等者
当知受弹及以加被。但是从迹示次第行。今
据本说云不受等。六约人间恶报。荆溪云。示
入至受四天下等者。经无四名应从义立。何
者若准下贱丑陋之言多在南洲。老病妻妾
事通馀三。北洲复应不通于病纳。钝亦可通
于四洲。故得总云四天下也。经无脩罗及六
欲者。脩罗离合有无可知。六欲或是例上。故
略文中次第略出六欲。断于因缘。约四教者。
别圆因位犹属诸道。未纯净故。故断通诸。七
约入无馀。除圆妙觉者。荆溪云。他明非道其
事太近。今明。唯馀一品无明在者尚是非道。
故唯除佛究尽佛道。然罗什释非道有三种。
一者恶趣果报。二者恶趣行业。三者世俗善
业及善果报。比望今解灼然太近。八总结。二
明如来种二。初叙意分科。荆溪云。此二大士
佛道品 第 836c 页 T38-0836.png

释义五。初净名问。二文殊答二。初悬谈义旨
二。初略示。二言如下广释二。初正解如来种
二。初引论总明。荆溪云。如法相解等者如彼
非道即是佛道法相。生解还依彼说方称如
来。能依此观即如来行。是故引之通于说行。
二三种下约义别释二。初离解二。初约种明
三。二言如下约如来明三。以前三种生三如
来。正因生法了因生报。缘因生应。二如法下
合释二。初引文略立。二种以下约义释成。荆
溪云。种以能生类性三义者。前已和会今更
对辨。故更论之。其实能生生于种类。此生类
永无改也。若无苦道何有一相。若无业道何
有弹指。若无烦恼何有智慧。顺方便教犹名
不类。故诸馀经皆悉别立。今明。有类生义可
成。生必无段。直至于果。故今立之共成化相。
故释种类乃附近情。由约类明。恐人不了谓
灭种非类。故附时情简出馀教。识方便教不
明真种。即附情明义。已下文是。二今约下约
众生释成二。初结前总示。三无前后者。以惑
业与身同时而有。终无一人先有惑业然后
有身。若惑业先有何异冥初。以此推之知无
前后。若言同时何谓惑业为身作因故知虽
无前后要因烦恼而得有身。譬如灯明同时
而有。要云因灯有明。不见说言因明有灯也。
故云亦非一时。故知迷妄三道尚不纵横。达
妄三道即真三德。岂纵横耶。二若附下约义
别释二。初附情约思议释二。初约障正明二。
初明破障成种。二此多下结示判释二。初结
佛道品 第 837a 页 T38-0837.png

种。二故大下證凡夫互有。荆溪云。故大经至
善根人无者。显非道可灭善道可成。复将此
无以入后句善人有者是也。又善人有指有
漏善。至后开时堪成缘因。故此缘初已名为
种。言俱无者即指了因。何妨无始全无一句。
故今从于全无者说。或是了从显了者说。若
尔缘亦容无。何独于了为成四句。故缘从有
说。了因且从覆相而说。二约识兼解二。初约
识正明。荆溪云。无八识则无生死涅槃者。八
是异熟故云生死。即此生死体是涅槃。又此
识性体含此二。若尔六七亦是生死之识。何
不得名即涅槃。答若通对者。义亦可尔。二真
谛下两师异执二。初叙二师解。荆溪云。若地
论用七识断六识智障灭者。说第七识能取
八中清净之相。真修未显皆属六也。故今六
中智障灭者。即显八中清净真修。二依中论
破。荆溪云。地师以八为自。摄师以八为他。故
为中论捡破。二今经下附理约不思议释二。
初明即障成德三。初法。荆溪云。此经识烦恼
不善等用论中破已方显今经三道之种。言
身等者。身中六七自有报法俱属苦道。起烦
恼者即属烦恼结业成就即属不善。三即三
因。何徒纷诤。二譬。三合。二若菩下约證悟显
融二。初约六番明證悟。即住行向地等妙也。
借璎珞六种性以明之。三种等修者前非不
等。但此邻果别得等名。二此三下结三性显
互融。荆溪云。非前后等者。秖三道时自非纵
横。岂得至果方如伊字。种若纵横果非本有。
佛道品 第 837b 页 T38-0837.png

可纵横。故知因果悉如伊也。二就文下分科
总示二。初分科六段。二结成三种二。初示三
种通别。荆溪云。凡三门不同。苦门通门别门
下文一一次第出之。若就苦门明义者三道
相从皆是苦摄。通相既云一一皆三。对本苦
门故有离合。三道复别不可专通。二然众下
显了因功能。由慧达烦恼者。翻惑成智。故在
迷既由惑润生。在悟则由智显理。迷悟虽异
功能实同。若约位者了因即名字位。闻圆起
信翻惑成智达本有理。理即正因以智导行
行即缘因。谓观行相似也。三因成就者。此乃
一性二修共成三因。理即正因名字等三即
缘了也。如向分别以智导行。行智契理。三法
相符不异而异。至于十信名为成就。入初住
位破无明惑见本有理。故云法身显现。然至
初住修性一合无复分张。三法俱显。今从胜
说且云法身。故文下引證了因功能也。是知
一切本有由无智故日用不知。由有智故导
行诣果有行。无智生死因耳。二有身下随文
释义六。初约苦道。初有身等者。荆溪云。前文
已将身为苦道。即是正因。六为缘因。七为了
因。今复合之而为正因。又身为种者。能生福
慧者。对三可知。此是三种之经文。恐犹执权
勤勤示耳。如人眼翳等者正约方等。形于二
乘而作譬也。初譬二乘次譬凡夫。俱不见性
譬以眼翳。二乘厌患生死加以苦痛喻之。凡
夫不厌但云患眼。若诣拙师者。机发喻诣。三
藏教主名为拙医。析法观智如针灸。小乘助
佛道品 第 837c 页 T38-0837.png

如根坏。迷中道理如不见色。无如来种四字
即合喻也。若人下譬凡夫也。烦恼全在则如
来种存。故喻眼根不坏。后若遇师者。此即巧
医但用禁咒。如圆教主唯说圆顿达障即德。
喻以痛愈。五眼具足见三谛理故喻眼根清
净。二广约烦恼道。荆溪云亦是三佛如来种
者。意亦如前苦道明之。贪爱虽即已属烦恼。
依身藉业亦具有三。岂犹观惑能坏惑耶。必
观惑具及以惑由业苦故也。烦恼既尔。于五
盖中睡掉二盖犹是报法。以相带故故亦同
苦。所以皆云三故也。若离取我者。别列于三。
通别有我故但成三。若离出我我遍有三乃
成等分。别门明义者。倒计于阴故总属身。常
等别故故于苦门若道之中离出四倒。别门
即是别相念处加能观念故处名生。若从相
生身等复受正勤如意乃至觉道等名。故知
有身等文亦转入下之六门。此等皆应无作
释之。当知四倒非道出生三十七品之佛道。
能生根本等者。问盖能覆禅与禅相违。盖去
禅发能生何在。答若约小乘盖是相违。若从
大教违盖成定。故约大教名相生也。若尔何
故生于根本禅耶。答事理并明故兼发事。或
是元以小助于大此于别于通无妨。以由盖
中亦具三道故约道说三。重约苦道。华严明
十种六根等者。暹云。旧经三十五云。佛子菩
萨摩诃萨有十种眼。所谓肉眼天眼慧明法
眼佛眼智眼明眼出生死眼无碍眼普眼。佛
子是为菩萨十种眼根。若菩萨成就此眼则
佛道品 第 838a 页 T38-0838.png

有十种。名相俱别一一皆结。云得诸佛无上
耳乃至无上意。故今云因是得入如来六根
也。所以然者下应知。言识住者。识得安住也。
识念分明无有恼患。无坏者是名为住。恶趣
则苦痛坏。四禅无想坏。非想灭定坏。亦彼地
心想微昧。念不分明故识不安住也。问曰欲
界亦恶趣所坏。云何立识住也。答曰取地坏
不取界坏。欲界恶趣善趣趣乖地异苦乐。殊
致义不相涉。故不相坏也。荆溪云。七识住者
处是所住住是能住。若依什公但在于苦随
所住处。三道具足亦成通相。三通之相约小
乘乐住。挫成无种。虽云不乐理非全无。四重
略约烦恼道。荆溪云。是生善缘者。且从对治
通为观境。何种不成。五约业道。荆溪云。因恶
生善等者。此引可转以为况例。一切大恶无
不转理。既转为善生。三不护当知。恶体是
不护体。譬如湿土能生乾土成乾土已即成
塼瓦。故知湿土是塼瓦体。六约烦恼总结。三
净名重问。经云。曰何谓也者。曰是发语之端
许慎说文云。开口见舌谓之曰。净名既闻文
殊广说三道为种。恐他不了故此问之。以生
文殊诃小之说。四文殊解释二。初分科。二随
释二。初正答。二譬显二。初标示分科。二譬。
如下随文释义四。初譬了因种。二譬缘因种。
荆溪云。经云植种于空者。无粪曰空非太虚
也。粪壤者说文粪弃除也。周礼壤亦土也。三
譬正因种。四总譬能生三种。五大迦叶领叹
述成二。初分科。二随释三。初叹领经之畴。孔
佛道品 第 838b 页 T38-0838.png

二。初自鄙二释意。三明眷属二。初叙意分科
二。初叙意二。初蹑前科生起成前道及种义
者。净名说非道为道。文殊说非种为种也。二
复次下例前品显成。二文为下分科。二初问
下随文释义二。初问二初叙能问人。二正出
问辞二初问眷属二问资生。二答二。初分科
二。初答下随释四。初正答法身眷属资生即
是自行三。初明眷属二。初叙意总明二。初牒
答叙意。二关下附事成理臣佐吏民者十地
辅佛。行化降魔制敌如臣。十向事理稍深职
近王边如佐。十行力修诸法种种驱驰如吏。
十住如民。初入佛境界率土之宾莫非王民。
盛米为仓喻禅定生百八三昧。盛物为库。库
喻实相能发十八空智慧。二智度下随文别
释二。初广释诸行二。初事释二。初释权实父
母二。初约义略释。二若就下依经广解二。初
对前品辨义二。初约品正示。二故金下引證
释成二。又行下徵前科辨义。安住世谛初出
胎时者。无明共法出生一切隔历分别故名
世谛。安住者以止观安于世谛。即是观不思
议境。观行位成故名安住。以安住故名托圣
胎。初住破无明开佛知见名初出胎。用权至
入假者。实智入空权智入假。二释导师。由生
天地二气者。天阳气地阴气。杨子法言曰。父
母子之天地也。二观解。稽首智度无子佛者。
大论文初归敬偈也。而古论三本不同。或作
等字或作㝵字或作子字。以字体易相滥故
又作子字。说者或谓是种子之子。或谓是子
佛道品 第 838c 页 T38-0838.png

总作四义释之。故古论音义云。一者无等。一
切众生无与佛等。二云无碍。佛是法王于法
自在。三云无子。复有二义。一者就理。佛能体
悟无生真理名为无子。二者就事。如来生死
种子已尽故名无子。四者无子亦二义。一者
般若名佛母。母有七子。谓佛菩萨及辟支四
果。即此七中佛最居长故云无子。二者无明
蔽中无有智慧之子。释签备引此文。但为写
者改㝵作碍故学者多昧。今文引用于四义
中取子息义。但以在因名子。故普贤名真佛
子。极果超因故云无子。此与古释似异。若取
七子中长义亦稍通。二法喜下略解诸句。慈
与悲相符等者符合也。故荆溪云。女性柔和
不与物诤。如慈与悲易可合集。或作扶持字
者。后人妄改。若似若真者。荆溪云。似贤真
圣。彼岸法门者波罗蜜此云到彼岸。两轮者
谓福慧也。二严齐等犹如等侣。等者齐也类
也。汉书曰皆陛下之等夷。妓女者女乐曰妓。
悦虑者虑心也。二明资生。如是约别圆教等
者。荆溪云。但要先须约前二教消释竟。次约
后二。然前二教但断界内。若依别教界内界
外见思除处皆有前后。易可相例。登地同体
理非前后。于别教中虽复入地。仍分见修前
后之别。圆教一向初后不二。是则不可分于
见修之异。具约界内见尽之位。名为见净及
度疑净。约思尽边名分别净及以行净。涅槃
须指究竟佛果。若于真位立七净者。不分而
分以为七净。准四依位作之可见。菩萨在因
佛道品 第 839a 页 T38-0839.png

萨修无学因亦得名为涅槃故也。更修八解
除垢者即断者。单章通无知及修九种大禅
等也。亦可得云于诸禅中皆除无知。华鬘者
梵言俱苏摩。此云华。梵言摩罗此云鬘西域
结鬘师多用苏摩那华。行列结之以为长贯。
无问男女贵贱皆以此庄严。或首或身用为节
好。以滋息者息生也。避诸虫螫者。知列反虫
行毒也。又通郝释二音。则堕二地者。二乘地
也。外国用音乐等者。肇云。外国诸王卧欲起
时奏丝竹自觉。甘露者生公云。天食为甘露
味也。什云。诸天以名药著海中。以宝山摩之
令成甘露。食之得仙。白虎通云天酒也。观理
忏悔者。等觉一品在亦忏悔也。作无作善者。
依小乘义如常所说。今持中道戒不作二边
名作无作。三结自行功德满。胜幡建道场者。
什云外国破敌得胜则竖胜幡道场。降魔亦
表其胜相也。二明入假大用。成前非道及种
并为化他二。初分科。二随释三。初入假供养
诸佛。二入假净佛国土。三入假成就众生二。
初分科。二随释五。初入假觉悟众生。二明教
众生世法。经云悉于中出家至邪见者。九十
六种皆出家外道。随其出家欲解其惑不同
其见也。三入假拔众生灾难。经云或作日月
天者。什云。劫初时未有日月。故为作日月令
得照明也。作地水风大者。劫初地未成以神
力令六方风来吹水结而成地。或见人入海
船欲没时为化作地令得安隐。至须水火风
处皆应其所求也。或化作或以身作食及药
佛道品 第 839b 页 T38-0839.png

尽时刀兵起。人寿十岁婆须蜜从忉利天下
生王家作太子。化众人言。我等祖父寿命极
长。以今瞋恚无慈故致此短寿。是故汝等当
行慈心。众人从命恶心渐薄。此后生子寿二
十岁。如是转续至弥勒时八万四千岁也。四
入假济地狱畜生之苦。五入假同事利物。经
云令魔心愦乱者。欲言行禅复受五欲。欲言
受欲复现行禅。莫测其变。所以愦乱。邑中主
者。左传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
邑也。以祜者胡古反。诗笺云。祜福也。尔雅祜
厚也。令住戒忍慈者。什云。世无贤圣。众生下
劣不入深法。故化以戒忍。三结叹自他。经云
道无量者应适皆是佛之道矣。四斥破二乘。
经不肖者广雅肖似类也。礼记云。其子不肖
谓骨肉不似其先。即儜恶之类也。
* 入不二门品
三不二香积两品明中道
双流二。初入不二法门品二。初列章。二随释
三。初释品来意。二正释品三。初立四句广解
二。初约句正简二。初标示。二正释十。初偏圆
门理。荆溪云。以第三句简二乘者。此意正当
方等意。亦可云通教二乘义同三藏。别教地
前名为偏门。若初地名入圆理。但初异后不
同圆教。或云教道地前非圆入。从證说方名
圆理。二别圆门理一句是受接人。一句是解
圆行渐人。初地即是初住。以相对成句。既修
渐行故受地名。三圆融教理。四教理即离。荆
溪云。第四四句即是简前第三四句。前虽理
教相对为门未知为是何教教理。须简即离
佛道品 第 839c 页 T38-0839.png

荆溪云。第五四句即是对前四四句简。前皆
从法虽对理辨。未论入者默与非默。今更从
行立此门重简前四。六教行远近。荆溪云。第
六四句者。今昔因人果人相对。显前圆教亦
应更约三教简之。七教门得失。荆溪云。第七
四句者约得失辨。得失由行。显前皆得今此
带失。八出入凡圣。初句三乘。二句五道。三句
唯别。四句唯圆。荆溪云。第八四句者。约一代
教以论今昔相对出入得否之相。述前七四
句中今昔以论得失。亦是偏圆相对以辨。唯
第四门是圆是得。九大观小果。荆溪云。第九
句约大观小果相对辨者。初句小果后三大
观。亦名大因。此如法华相待论妙。十观门偏
圆义推。三观者。以离断常名中道。故第四句
即修不定止观人也。荆溪云。第十四句者纯
约观门。虽复多门意在于观。故使观门最居
后说。二是则下结示释成二。初结示。此约情
悟者。随机情故则能入之门不等。而所入之
理一也。此就理释者。所入之理唯一默。然及
论能入不得不异。故净名杜口诸圣各说乃
互为表里耳。二不二者。荆溪云。如向十门简
入不入。入者偏圆。圆者不二偏者则二。不二
方是今所入门。二者不定。或邪或正或小或
大。唯事唯理。但别一义或存或没。如下具简。
当知为简不入之二。若得入者无向诸失。二
若就下释成二。初约悟理寂照释二。初正释
二。初释入不二。照而双寂至寂而双照者。约
三谛互融。乃寂照相即。以相即故出入咸悟。
佛道品 第 840a 页 T38-0840.png

中。故知所照秖是本具一心三千三谛之法
耳。门者还是等者还是所照称为门也。理通
一切称之为门。二是则下结示。荆溪云。是则
还是一法等者。不二及门秖是一法。但法从
处立门从用生。立名虽殊法体无别。故云不
二。约此诸门有二不二。二又二下约迷悟相
对释二。初简迷示二。二今明下约悟释不二
二。初约法正示。不依至之二舍二边也。亦不
至不二不著中道也。亦不下离应作依字。误
也。双舍下释上二句也。及不二边者。荆溪云。
舍中道著也。即上云亦不依生死涅槃之不
二也。此中道理名之为门者。显教即是所入
之理言入不二法门者。入即能观。三观不二
法门即所观。三谛心外无境故称不二。可轨
名法通达曰门。当以此略结括诸广。二法华
下引證简人二。初引经證门。荆溪云。法华云
其智慧门等者。理即是门。此门中智称理故
难故。借开文以显于难。亦是境智相称之谓。
二非但下简能入人二。初简偏显圆。唯除下
剩诸字。二又圆下简凡显圣。通意可尔者。若
论通意何但相似名入。观行名字亦得名入。
如人知彼家等者。荆溪云。此约住前知圆为
譬显住。分真名之为入。如开示悟入等者。此
證入名唯在分真。别义若然者。岂但入名从
别。开示悟三亦不通凡。问今师以开等四对
四十位则入当十地。此中何云即初住中论
耶。答法华疏释开示悟入凡有四义。一约四
位二约四智。谓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
佛道品 第 840b 页 T38-0840.png

即开有门即示。两亦门即悟。双非门即入。四
约观心者。心性三谛不可思议。此观明净名
开。虽不可思议而能分别三谛不滥名示。三
一相即名悟。非三照三名入。此二皆约横论
位位具四。若约横者实通住前。但经文所谈
四华所表正在圣位。故今以横历竖初住具
四。二此品下蹑前品显意三。初成前菩萨品
得入此门。无生忍位者因诃改观。故入无生。
亦不通中住者。亦不住著能通中道也。二成
前问疾品。荆溪云。进论者更辨果用故云进
论。三成前观众生佛道二品。类如天地至不
生者。易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三示名义互
通二。初明门名通出入二。初标立。二通教下
解释二。又复下显法义通出入二。初标立。二
不二是法也。经品但云入不二。今以义通亦
应云入二。此中又应标云非但二名出。不二
亦名出。文略耳。以法门无量其义皆通。二如
法下解释二。初正释二。初引长者宅内显而
二名入。造立舍宅者。有馀国中有馀涅槃也。
起慈悲舍。依性空宅。金银喻大乘三十七道
品。仓是定门。即百八三昧。库是慧门。即十八
空。不二而二名之为出者。应云名为入。今云
出者字误。即标云二亦名入是也。然此不思
议俗望不思议真。虽名为出。若望界内思议
真俗悉名为入。以入在宅内故。自于下正
示此意也。二如舍下。引小乘被加显不二名
出。准此文。知前合标云非但二名出不二亦
名出也。以相对易彰故前略耳。此亦从二而
佛道品 第 840c 页 T38-0840.png

加故说不共般若。即界外真名入不二。但知
下。上暂与之以被加为入。既都无悕取故此
夺之。故云非真悟入。若领知下。既被加非真
悟入。所以出證小果。故云还出草庵也。草庵
是界内真名为不二。既出住小果。岂非不二
名出耶。是时下结示也。然此两番明出入义
通。若欲易解应云以界内二谛望界外二谛。
并须破内入外。故使界外俗谛亦得入名。即
二亦名入也。此即初番意。若从被加出證小
果即从果外俗。出界内真即不二亦名出。二
今言下简显。即从界外俗入界外真。故云入
不二。应知界内二谛已在界外俗摄也。三入
文二。初分科。二随释三。初净名问所以问
者。从始会以来唯二人相对馀皆默然。今欲
各显其德故问令尽说。二诸菩萨各说二。初
玄谈义旨四。初表圆位三。初标三义者。初依
大经。二依仁王。三依大品。二释三。初表开前
合后位。即大经云。三十三天不死之药臣将
共服也。即是不死之甘露也者。以涅槃如甘
露令生死永断。是真不死药也。二表合前开
后位。十四度者亦名十四忍。即开五忍为十
四也。一伏忍有三品。即三十心也。二信忍三
顺忍四无生忍。各有三品敌对九地。五寂灭
忍有二品。下品对第十地上品对妙觉。以彼
合等觉在十地故。三表初后俱开位。大品以
四十二字表圆位也。初阿后茶者。阿之言不。
即初住无明破初不生故。茶者具云波茶。此
云毕。茶外更无字也。即妙觉究竟也。中论八
佛道品 第 841a 页 T38-0841.png

来不去。故言八也。若无至四十二地者。即小
般若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
若分至皆具诸字者。即楞伽云。一地具足一
切地也。三当知下。结于三义中唯初义与今
菩萨位数相当。既开合相收。故同后二。故云
即表此之三义。二约自行。五百身因如前记。
今以小例大故引之。三约化他。我无我至如
是者。以八倒例生灭说之。以生是四荣灭是
四枯。故四约别圆二。初正释。暹云。文殊以无
言。言于无言者如经云。如我意者于一切法
无言无说名入不二也。二料简二。初问二苦
二。初两教区别。荆溪云。若作三门等者。此缘
前文对文殊净名。判三十二人例别竟。今更
问答显别圆耳。不可专判以为别教。若于一
门摄四十二。诸门亦然。二四门收束。二法自
下随文别释三。初明三十一菩萨各说。三十
一。初法自在三。初正释二。初释名荆溪云。则
权实至无缚者。如问疾中。慧与方便对论缚
解。今云自在即是二用。慧即实慧。故云二慧。
权慧自在实慧无缚。二生灭下释门。皆是随
情等者。未入初住见理。住前相似等解悉是
随情。二简非。荆溪云。所以于初法自在文广
料简者。在诸菩萨之首故尔。下去大旨悉须
准此。故下诸释文相并略。文为三。初简非外
计。二简非三藏。三简非通教。各有问答悉如
文。三今此下结示。分中已脱者分见中道也。
二德守二。初释名。二我下释门二。初正释或
随性欲等者自行也。或为赴机等者化他也。
佛道品 第 841b 页 T38-0841.png

也。三不瞬二。初释名。顶生上忉利。缘如涅
槃圣行品。二释门。不受有五种者。大品行相
品云。菩萨行般若时。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
亦行亦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
受亦不受。此五即不受二边也。四德顶二。初
释名。顶禅如前记。二释门。五善宿二。初释
名。二十八宿谓。角亢等也。五星者史记曰。水
火金木土。此五星者天之佐为天经纬。见伏
有时。乃至五阴者。谓此五星配五岳五常五
戒五藏五阴。中略诸五故云乃至。广疏云乃
至五阴。达五阴即五涅槃名为善宿。此约所
配。日星宿三昧者。中智如日空智如五星假
智如列宿。二释门。荆溪云。是动念等者。念动
故所以境动。今但通以不动之心对于动境。
故三教境智名之为二。唯圆境智方名不二
名无动念。六善眼二初释名。荆溪云。善眼者
慧眼也。即是分得如世尊慧眼。二释门二。初
叙他解。荆溪云。大乘三解小宗一解并不分
别。一相之浅深也。文为二。初人师。二毗昙。
或非心法者即色也。或大或小者。生住异灭
各有大小也。谓小生生大生等如前记。八相
皆约一法等者。谓大小四相共成八也。故名
二相者。不同曰二。故八亦云二也。若不得此
一法者。心法既空八相安在。色法亦尔。今皆
不用者。荆溪云。又若待对明一明无则不用
也。二今取下明今释三。初依大论。相与法等
者。相谓八相。法谓本法。荆溪云。今取释论等
者。非异是一。非一是无。又非此一无方名不
佛道品 第 841c 页 T38-0841.png

相下双破一无。方名不二。二据阿含。荆溪云。
更有三法开心为四者。文语稍略。应云更有
三法色及心数。更有四法开心为三。王数同
时及色为四。更有五法开心为四。对色为五。
如此但是阿含小乘开合色心以释一多。暂
寄显相非永用之。若不下正明观相。三约三
脱。七妙臂二。初释名。或用事妙故得名者其
臂妙好也。罗什云。以施报故手能出无量宝
物如五河流。故名妙臂也。或权实下约所表
也。荆溪云。不思议实与权理同。二释门。菩
萨心声闻心者。荆溪云。此则两教菩萨对两
教二乘。自善为他者声闻自善菩萨为他。八
弗沙二。初释名。二释门。荆溪云。先出旧解。
泯此下斥旧。今取下正释。九师子二。初释名。
二释门。荆溪云。先约世两名。次辨同异。若
取下斥旧。今取下正释。摩诃那伽此云大龙。
名佛为人中大龙也。十师子意二。初释名。二
释门。十一净解。有为等者。荆溪云。先分名
体。意云前文已作漏与无漏名竟。今复更丘
有为无为名者。以门别故。故更以有为对三
无为。如得无漏亦是有为者。暹云。下香积品
疏云。又从须陀洹至罗汉。所得智慧名有为。
所得断名无为。无为即是有馀涅槃。今可例
彼也。数缘非数缘者。即新云择灭非择灭也。
俱舍颂云。此中空无碍。择灭谓离系。毕竟碍
当生。别得非择灭。释曰。空无碍者谓太虚空
无碍为性也。非谓所见空一显色及窍隙等。
择灭离系者随系事各别。随三界系见见品
佛道品 第 842a 页 T38-0842.png

得一择灭。择力所灭名为择灭。谓断智推度
令灭故名择灭。碍当生等者。此非择。二类不
同。谓根尘阙缘及所證位诸无知惑。不得续
起名碍当生。如缘一色时于馀色及馀四尘得
非择灭。为正缘色碍馀四。色等当不生。故一
是涅槃者。暹云。择灭无为也。二非涅槃者虚
空及非择灭也。今将离一切数等者。荆溪云。
以有为中数对三无为中数缘灭。名之为二。
若无彼数及数灭者是则不二。十二那罗延
二。初释名。那罗延者涅槃疏翻为金刚。二释
门。不出不到者。不出生死不到涅槃。以皆空
故。荆溪云。正当通意。今须在圆。十三善意。
十四现见。荆溪云。现见文中不释名。已睹中
道故名现见。痴是无明乃至老死。此中具指
十二缘也。此用经意成今观也。今观不尽是
空者。是中道空从非尽。下释出中空名为不
尽。此尽不尽即非尽非不尽。十五普守二。初
释名。二释门。荆溪云。言故于我无等及引八
自在我者。二名俱在中道法性。故须引之以
防名同义同之失。故名同义异释之。十六电
天二。初释名。二释门。荆溪云。明无明为二
者。此是界内不即无明。故与界外明为二耳。
无明即明下正释其相。即是相即之无明也。
无明即明无明之体尚自不二。何况于明故
云佛性即是明也。明有三种者汎出之耳。十
七喜见二。初释名。二释门。荆溪云。先斥拙次
今即下正释者。如幻有即空。一切法趣空不
空是真空也。十八明相。荆溪云。四种空种等
佛道品 第 842b 页 T38-0842.png

空者即体空也。即是中道空也。具如前释。十
九妙意。二十无尽意。今明布施等者达藏通
之二。成今不二。六度之通别者。六度是别回
向是通。六皆回向故。二十一深慧。荆溪云。深
慧名文中不释。见底之慧故名为深。底即实
相。二十二寂根二。初释名。三无漏根者如前
记。荆溪云。此是大乘三无漏根从于寂灭实
相而生。六根得清净者分真清净也。二释门
二。初广释三宝义二。初明二相。文中先问起
三宝。是三不应云二。既言下作两意答释。初
约异故名二。是则四法乃至无量。对一如理
悉得名二。岂但三法。又解下次束三宝以为
人法。故知三宝秖是二也。言佛与众生俱是
人者。众下多生字后人妄加也。众是僧耳。以
僧伽翻众故。故佛僧二宝俱是人也。佛是果
人僧是因人。故言下引大论證佛称人。以人
与众生俱假名故。人不晓此遂于上文众字下
辄加生字。二今观下示不二二。初正约三宝
示不二。二何故下更历三身示不二二。初约
身广明二。初徵起总明。二人就下约身别示
二。初三身敌对。二三身各明三。初法身三宝
是法佛之师者。法字误也。应云诸佛之师。此
即大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
佛亦常。诸佛即报智也。此法身正是法佛岂
得又为法佛之师耶。可轨之法者。以报智轨
则法性而成故。即是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也。
法以轨则为义。境智相称者。荆溪云。不称则
不和。既约境智以明三宝而云境。法佛智相
佛道品 第 842c 页 T38-0842.png

云。与理相应者智应于理如前。约理即是理
应于智。三应身三宝二虽复下结示不二。然
此三身各明三宝者凡有二异。若法报二身
秖是境智照。发等互成三义。法身以所发
之智为佛。报身以所照之境为法。法身以境
同于智为僧。报身以智同于境为僧。秖由报
法相应相冥故。得互望各为三宝。唯应身三
宝一向就应说。细寻前文其义可见。凡十二
宝者以源本三并流出九。源流共数则有十
二。未曾有异者。以三身一体人法不二故。入
一实相者。三九虽殊一心无别。二三宝下略
例一切法。荆溪云。诸法亦尔者。诸法无非一
体三宝之实相也。二十三心无碍二。初释名
二释门。初斥小果。灭即涅槃灭者。因果灭尽
之处即是涅槃寂灭之理也。今观下正释说
涅槃。即是色者。空即是色。此空亦是中道之
空。中道之中具一切色空故也。二十四上善
二。初释名。二释门二。初正释现文。此文亦有
二义。初以异故名二。前解者即释寂根中也。
又身下次义也。束三为二。秖是色心。色心为
二者。荆溪云。小乘入空犹见有二。于实相中
见一切法不得一法岂分色心。故云不二。二
上来下对上结成。善眼即第六人。四种空种
者即第十八明相说门也。今以上善对上二
人。共成三脱各从一悟。二十五福田。荆溪云。
经动者释有进退。初以四禅皆名无动。次第
四禅及以四空乃名无动。此但他人所解。今
明如上所明无动但属于福。皆是有漏故皆
佛道品 第 843a 页 T38-0843.png

云。经云从我起二者。意明破我见于无我故
云起二。未达我性故起二也。二十七德藏二。
初释名。二释门。如诃身子者即不思议品初
文也。故经云。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
无造尽證修道之求乃至是则戏论非求法
也。二十八月上二。初释名。月团圆等者。即
华严云。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形影虽无
量本月未曾二。二释门。显晦亦明暗也。经云
如入灭受相定者。以小定喻显也。以智照灭
故则无明。结惑尽故无暗。二十九宝印手二。
初释名二释门。三十珠顶王。荆溪云。珠顶王
名文中不释。譬如轮王顶上明珠。是珠居
顶故云珠顶。三十一乐实二。初正释乐实二。
初释名二释门二。初释实不实。二释肉慧眼
二初正释二。初牒文引经。二二乘下依经示
义。二但大下结示。荆溪云。若约别教为语。正
观中道为慧眼者。于十住中远观所期耳。从
十行去从空出假故云照二谛。故从假边名
为法眼。三谛同观即入初地。二是中下释诸
菩萨二。初正示二释疑。二文殊菩萨说二。初
分科。二一诸下随释二。初诸菩萨问。二文殊
说二。初略释。故云起想即痴等般舟文也。二
若作下广释二。初约门示义二。初约五门正
释二。初正释三。初标。二菩萨下释二。初约前
为四门二。初正示。二诸菩下结益。然此四门
秖是三谛。空门真谛有门俗谛。两亦双非即
中道遮照。既三谛相即故四门互融。三谛四
门一心本具。既知相即各说何妨。俱达心源
佛道品 第 843b 页 T38-0843.png

二大旨。随四悉檀逗机等者。既自行因斯开
悟。是以还说己法以示他人。二于其下显今
为第五。此第五门岂离前四四不可说。故名
第五。又若约观以明。则三谛俱照成前四门。
三谛俱亡成今第五。亡照体一廓尔无寄。净
名杜口岂离斯乎。损至无损可以意得。三故
此下结。二料简二。初问。二答二。初明五门俱
教。二约四悉结成二。初约前三后一释。注云
云者。此四悉檀并约理说。随机暂异定无浅
深。二亦以下约前后俱四释。既是相成故前后
俱四。无言有说四益何殊。要其所归同归于
道。二引二论證成二。初證成四门二。初引论。
二若实下释义二。初释门义。二如是下示得
失。邪见火烧故者。夫火不取则有温身熟食
之功。取执则有焦肌烂手之祸。合法可知。二
若因下结示第五二。初结。前生后二。此无下
望上显意。荆溪云。亦是别拟圆教者。上已判
诸菩萨属别教竟。故不可说属圆教释也。此
亦一往随文判耳。若三十二人从远意说。所入
亦是不可说也。得圆意者者。上来亦判三十二
人一一相通即成圆义。故今此中得作此释。
不可说门亦如是者。别圆四门各有第五不可
说故。故不可说。其门亦通。遍摄一切方属圆
门。二无言下别示无言二。初通示六种二。初
约内外通明五。初长爪二。初正示二。初明邪
计。长爪即摩诃拘絺罗此云大膝。舍利弗舅
也。由来论胜于姊。怀舍利弗论则不胜。知所
怀者智。寄辨尚尔何况出胎。即弃家往南天
佛道品 第 843c 页 T38-0843.png

长爪梵志。学说还家问甥所在。人云为佛弟
子。即大憍慢。我甥八岁声震五竺。彼沙门者
有何道术诱我姊子。径往佛所思惟良久。不
得一法入心。语佛言。一切法不受受即安义。
此言一切法我皆能破使不得安。故言一切法
不受。毒气者即三毒心中妄计也。应云皆三
毒。文中作云毒字误也。二佛心下显佛破。佛
心无三毒者显佛慈心破彼邪执。汝之下正出
佛破。先牒彼计反问定之。汝之不受者牒彼
计也。汝见是受不者反问也。谓汝起不受之
见。汝内心为安受此见。为不安受此见。若见
下出佛难意双破彼执也。先破受次破不受。
初意者。若汝此见安受于心。何得一切不受。
以汝见心亦在一切法中故。次破不受者。应
云若见不受。今云不见者语倒也。汝见若亦
不受何得见他有受。便欲破之既执己破他。
验知汝心有受汝受于受者。汝心受于不受
之见。此见即受。故云汝受于受。受即苦谛者。
受有三受。赞喜即乐受。毁瞋即苦受。不赞不
毁起痴即舍受。乐受有坏苦。苦受有苦苦。舍
受有行苦。故云受即苦谛也。流转生死者由
集感苦受五道生。故云具受诸受。云何下佛
结责也。二故知下简非。二犊子三三藏四通
教五别圆。二约正教点示。二今此下别显今
义二。初约文示义二。初别圆对辨。此以诸圣
各入则成别义。故使文殊即亦成别。若约一
一互通即成圆义。今即亦圆。一往暂分此圆
前别。二往明义前后该通。虽作别释以圆为
佛道品 第 844a 页 T38-0844.png

既云一切法不可说等。故知一切包收四教
及以外道之法悉不可说也。若尔何谓文殊
谈圆不二耶。正由包收凡小方显圆门。即是
一心本具十界六凡四圣。凡对外道圣收四
教。九界即佛。咸即空中。故俱不可说。圆融之
旨于斯现矣。二如涅下引经释成二。初引涅
槃正明。今以生生句属凡夫者。即收长爪犊
子。生不生即收藏通。世谛死时者即见思破
也。不生生即别教十行。亦收通八地。初出胎
时者。此以尘沙惑破道种智生名出胎也。故
知下结示。世间即邪外。出世即四教。百界一
心何所不摄。二引法华助显二。初正约圆释。
诸馀法者即前三教及邪外等。此权即实名
体内权。无非佛法。故使七方便人无能测量
言辞相寂者。十界权实咸皆寂灭。二简下例
简二教。二复次下结前起后。三维摩默然三。
初文殊问。次净名默然。三文殊叹。三闻品得
益。
* 香积品
初释题二。初正释题。今依正
报胜人者。今依凭正报以立品名。举正报以
收依果也。佛超一切故曰胜人。二明来意。二
解文二。初分科。二第二下随释二。初身子念
食二。初正释念食。诸佛至不餐者。以佛内證
中道故不偏中。以表之也。毗罗三昧经瓶沙
王问佛。何故日中佛食。答云早起诸天食。日
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
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食。二悬示讥诃。此
大士讥诃二。初分科。二随释五。初讥。经云八
佛道品 第 844b 页 T38-0844.png

食是不净之物。既以体八为怀者。岂有欲食
之情哉。二许食。三遣化请二。初分科。二今言
下随释四。初入三昧三。初入三昧。二现请饭
之国。以香诠理者。达香由心造。即香是心香
具三千。即空假中故云诠理。亦有一乘之化
者。大论三十八云。有佛国土为一乘说法。纯
以菩萨为僧。有佛土声闻菩萨杂为僧。如阿
弥陀佛国。菩萨僧多声闻僧少。三十众皆见。
二遣请饭二。初分科。二随释。五段如文。亦有
得义者。妙理当显大用即彰。三到彼问讯二。
初分科。二随释。诸段悉如文。四蒙饭而还二。
初分科。二心诫下随释。皆如文。四命大弟子
共食二。初分科。二随释。皆如文。经云限意
者。舍事求理名为限意。无悲自度亦名限意。
经云经不可尽者。以心无尽故饭亦无尽。心
性究显有斯大用。芥纳须弥其事类也。经云
犹故不赐者。方言云锡瀃尽也。而字通三体。
赐儩澌俱训尽也。古经作赐不须辄改。四二
土佛行化二。初悬谈义旨三。初总示来意。二
然机下别明起教二初明二。土起教二。初明
别对二土。二今但下起教互通三。初叙别略
斥。未必全尔者。未必秽土定用音声。净土定
用香味也。二何以下徵释互通二。初明声教
通净土。二若耳下明香味通秽土二。初正明
通秽。二例如下引例释成。三今正下结示别
意。而判净秽者。既现国是净。复以香味为教。
故对此秽土音声为教以判两别。二约身饭
释疑。三料简正旁二。初明彼土香正味旁。二
佛道品 第 844c 页 T38-0844.png

以。正助两门者。香正味助。二引例释义二。初
喻药。有通别者。通即饮食别即大黄等。准律
凡有四药。故律钞云。报命支持勿过于药。药
名乃通。要分为四。言时药者。从旦至中圣教
听服事。顺法应不生罪累。言非时药者诸杂
浆等。对病而设时外开服限分无违。七日药
者约能就法。尽其分齐从以日限用疗深益。
尽形药者势力既微。故听久服方能除患。形
有三种。一尽药形。二尽病形。三尽报形。今言
通药即前三种。别药即是尽形。外来内发者。
汤火刀杖名外来病。四大增动名内发病。更
加馀味等者。四分云。一切咸苦辛甘等不任
为食名尽形药体。善见云。一切树木及草根
茎枝叶为食不任者尽形服之。即今云。大黄
巴豆也。二今正下合二。初正合前喻。以通譬
正以别譬助。二若利下更作譬释二。初正释。
二同是下结示。二此间下明此土声色正旁。
二此中下随文正释二。初标示。二正释二。初
此问彼答二。初此净名问。二彼菩萨答。即大
乘木叉者。一止一作咸即心性。法鼓经曰。心
无尽故戒亦无尽。二彼问此答二。初分科。二
今言下随释六。初问二答二。初开五乘化刚
强众生三。初总答。二别答二。初悬示菩萨但
处中者者。谓列在人天之后声闻缘觉之前
也。三应供者见修无学也。五佛子者四果支
佛也。二就人下正释五乘四。初人乘。意为一
饮酒者。以因醉动心三毒重。故意口不开。至
为三者。意口细故合身业粗故开。二天乘。三
佛道品 第 845a 页 T38-0845.png

通因。更加馀行及以禅定以为别因。故有诸
天果报不同。如正法念经说。经云。是杀生是
杀生报者。即华严云。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
三恶道。后生人中得二果报。一者多病。二者
短命。馀九因果悉如华严经云。无义语者华
饰美言。苟悦人意名无义语。三菩萨乘。四声
闻支佛乘二。初约三学正释三。初戒学。经云
是应作是不应作者。疏解已明。今更助释。是
应作者是作持。止则成犯。是不应作者。是止
持。作则成犯。波逸提等者。南山云。义翻云
堕。十诵云。堕烧煮覆障地狱故。七聚者一波
罗夷。二僧残。三偷兰遮。四波逸提。五提舍
尼。六突吉罗。七恶说。三种羯磨忏者。一心念
法。二对首法。三众僧。法心念者发心念境。口
自传情非谓不言而辨前事。对首者谓各共
对面秉法也。众法者四人已上秉于羯磨。此
三略明。若曲枝分则有八种。心念有三。一但
心念唯得自说。有人亦成数列三种忏。轻吉
罗.说戒.座上发露.及六念也。二对首心念
谓。本是对首之法。由界无人佛开心念且引
七种。四分中有安居。十诵有说净受药受七
日。五分有受持三衣及舍三衣。善见受持钵
也。三众法心念谓。本是僧秉。亦界无人故开
心念。四分说戒自恣。外部受僧得施及亡人
衣。对首法有二。一但对首。以是别法不开僧。
用界虽成众亦自得成。总依诸部有二十九
受舍三衣.钵.尼师坛.及受舍百一供身具.舍
请舍戒.受依止法衣钵.药.说净.受药.受七
佛道品 第 845b 页 T38-0845.png

尼.忏重吉罪.发露他重罪.及自发露。六聚僧
残中白舍行法.自行行法.自僧残诸行法.白
入聚落尼.白入僧寺尼.请教授.作馀食法。且
论略尔。二众法对首同前众法心念也。众法
有三。一者单白。事或轻小。或常所行。或是严
制。一说告僧使成法事。二者白二。由事参涉
义须通和。一白牒事告知。一羯磨量处可不。
便辨前务通白及羯磨故云白二。三者白四。
受戒.忏重.治举.诃谏。事通大小。情容乖舛
自非一白告知。三法量可焉能辨。得以三羯
磨通前单白故云白四。又作法等如优婆离
章。二定学三慧学二。初释有漏无漏二。初牒
经通解。二从此下约三乘别释三。初标。二修。
此下释三。初菩萨如菩萨戒中说者。即菩萨
善戒经中备明菩萨行六度。破六蔽。于一一
度皆具四事。一者修道。二者庄严菩提。三者
自他利益。四者得后世大善果。因论破蔽遂
指彼文。若梵网戒乃是别圆菩萨。非藏通也。
应知藏通但禀篇聚。故大论云。释迦法中无
菩萨僧。文殊弥勒皆声闻众中依次而坐。盖
谓此也。今文于二乘中戒定总说。慧学分三
正是此意。故知非但戒同所修禅定亦同二
乘。但以慧胜故称大乘。人或昧之遂指梵网
以为四教菩萨戒法。法华玄义行妙之初点
示甚显。二声闻。三支佛。三虽约下结。二是正
下释下诸句。二问下简戒慧通局。荆溪云。菩
萨在俗非僧数摄者。若藏通三乘不别立戒。
具如法华玄义中料简。荆溪既云藏通三乘
佛道品 第 845c 页 T38-0845.png

菩萨也。以净名答彼菩萨说释迦开五乘必
该一代。是则二乘通两。菩萨该三。疏文从省
且从三藏。此中答意复该别圆。是故荆溪还
指法华玄文料简之相。故彼文云。他云梵网
是菩萨戒。今问是何等菩萨。彼若答言是藏
通等菩萨戒者。应别有菩萨众。众既不别戒
何得异。又若别明菩萨戒。何等别是缘觉戒。
今明三藏三乘无别众。不得别有菩萨缘觉
之戒也。若作别圆菩萨解者可然。何者三乘
共众外别有菩萨。故别有戒。问三乘众外别
有菩萨戒者。缘觉戒云。何答三乘众外无别
缘觉。三结答。二譬显中经云𢤱戾。或作笼同
禄公反。戾三苍作㑦。同力计反。狼戾也。刚强
貌也。经文有作悷。力回反。悲吟貌。非今所
用。四净名述成二。初分科悬示。劳谦者易曰。
劳谦君子万民服也。王弼云。承上绥下劳谦
匪解。二言此下随文释义二。初总叹二。初略
释。二如下广释二。初净秽对论二。初引论示
义。此间下示义也。二就下约譬显胜二。初立
譬正明二。初退敌治病喻二。初喻二合。二接
贱济乏喻二。初喻。捐施无几者。捐犹舍也几
多也。位在方伯者。王制曰天子百里之内以
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谓此地之田税所给也。官谓其文书财用也。御谓衣
食)。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
国以为连。连有师。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
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属连卒州犹聚也。伯师正亦长也。凡长皆因贤
侯。为之殷之州长曰伯。虞夏及周皆曰牧)。八州八百五十六正。十八师
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
佛道品 第 846a 页 T38-0846.png

伯。春秋传曰。自陜以东周公主之。自陜以西召公主之)二合。遂得发真断结
者。此入圣位如为方伯。若在贤位则如高迁。
二用下结示经意。二若作下四土传望二。初
传示轻重。二今取下结示经意。二历别十事。
五更问此土菩萨行二。初牒经文总解。疣者
肉之凸病。二约乘戒判释二。初标示。二大乘
下正释荆溪云。但戒急而无乘者明无大乘。
六净名答。经等心众生者。等心尊彼不分怨
亲。
* 菩萨品
初重分大科二。此二下总明
来意。三菩萨下别解二品二。初净名掌擎大
众同入庵园归佛二。初释题。二就此下解释
二。初两意分经。盖大师异时分文。故章安具
录之也。二初为下随文释义二。初分科二。初
同下随释也。下去经科已在疏文不烦委录。
用前七日为方便者。即小乘七方便也。五停
合一。总别念为二。并四善根七也。四处辨消
者圣三凡一也。故云七日乃消者。荆溪云。用
前事解七日之文。为理解中之前方便。若入
发心者。正指方等起慕大心。为法华入位之
方便也。二复宗说佛国因果二。初悬谈义旨
二。初总示二章对上五意。五重之中两意者。
于前释题五意中。此当初二两意。初云大士
助佛阐扬化功已毕须还佛所。次意云。佛初
明佛国因果。大士助宣此义。须归佛所复宗
明义。二上开下科对佛国以显复宗。上开宗
者即佛国品也。说文云。开张也。广雅云。宗本
也。初品张佛国之宗本。明净土之旨义。故曰
佛道品 第 846b 页 T38-0846.png

佛国。所为既讫还归佛所。复本所说佛国之
义。故使文节与上符合。二上果下随文释义
二。初明佛土。不同起根各异二。初复宗说果。
明佛国佛事不同二。初正明果三。初配上总
明二。初举前示同二。初明四义符同。二良由
下示不次第意。文中先述意。次类如去类显。
名异义同者。三周名异。开权义同。类今四段
名殊佛国义一。三十六问者。即长寿品初迦
叶童子发问也。古来分问开合不同。或三十
二四六等殊。即问云。何得长寿等也。义相主
对。名字不同者。佛以一十二品答三十六问。
其有名义主对者。则以长寿品答云何得长寿
问。金刚身品答金刚不坏身问等。复有一品。
而答多问则是名字不同也。义意若正等者。
但取与问意合。不责名异。此中下结例也。以
今四段对上开宗。虽不次第同显佛国。二今
第下约今正对。二此中下随文别释四。初释
上第四何法起根二。初正释三。初叙意总释
二。初明六尘具法悉可起根三。初总示根尘。
二若毗下对小显大二。初小乘明眼色用劣。
二大乘明眼色该通。荆溪云。岂可将此毗昙
以难法华。信知但是不了之教。定不可依。又
今毗昙师若闻斯语。岂不抚掌。三故大下引
證结成二。初引證六根。二当知下结成具法。
二今将下明诸国从胜各用一尘二。初正明
从胜。二如此下以此例馀。二光明下牒文别
解。何但他国等者。荆溪云。此土尚有光明为
事。何况馀土正用光明。如思益所辨者。彼经
佛道品 第 846c 页 T38-0846.png

生悭贪之心。能令行施。又光名无热。能被破
戒之心令持禁戒。又光名安和。破瞋恚心令
行忍辱。又光名勤修。破懈怠心令行精进又
光名一心。破妄念心令行禅定。又光名能解。
破愚痴心令行智慧广。如初句。又放四仪一
切法光亦如是。小乘中或言光到触者。荆溪
云。到而方触也。不到触者谓。不到不触。纵非
不到亦非益相。如须扇多佛等者。大论明。此
佛朝成道暮入灭。故留化佛度众生也。四大
菩萨至功德者。法慧菩萨在忉利天说十住
功德林菩萨在夜摩天说十行。金刚幢在兜率
说十向。金刚藏在他化说十地。不可定判。安
在化人者。谓菩萨作佛事之言。不可定作化
菩萨消释。以华严四菩萨是实非化。亦是用
菩萨为佛事故。故属下虽化实不同俱属起
根也。此间亦坐菩提树得道者。此本尼拘律
陀树于下得菩提。故因以为名。智论云。树下
思惟如佛生无忧树。成道菩提树。转法轮吉
祥树。入灭娑罗树。行者随诸佛法常处树下。
或现常身者即丈六身。是常所现也。故大论
四十四云。释迦文佛常光一丈等。梦幻十喻
者。经文但七而无城化空三也。荆溪云。况复
十喻本喻于空。此亦空为佛事耳。菩萨得有
者。于空见不空故。以十喻为诳相者。暹云。光
统以四宗判教。一因缘宗指毗昙六因四缘。
二假名宗指成论三假。三诳相宗指大品三
论。四常宗指涅槃华严等常住佛性本有湛
然。若佛不示至能知者大论文也。蜫虫者蜫
佛道品 第 847a 页 T38-0847.png

昆明也。明虫者得阳而生得阴而藏。故曰蜫
虫也。三广说下指广结略。二齐此下总结。二
释上第三明入佛慧二。初分科总叙。二但诸
下随文正释二。初善门。二恶门。女人示贪欲
者。旧经第四十二云。善财童子至险难国大
庄严城婆须蜜多女所。白言我已发菩提心。
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答言。我已成
离贪欲实际法门。故天见我我为天女。人见
人女。乃至非人见我为非人女。若欲所缠来
我所者为其说法。皆悉离欲得无著境界三
昧。见我得欢喜三昧。与我语得无碍妙音三
昧。执我手得诣一切佛刹三昧等(云云)。凡夫
为此堕落者。荆溪云。总云世人多分之相。岂
可和须蜜令人堕耶。此少唯益。满足王者。新
经名无厌足王。旧经四十一云。善财至满幢
城满足王所。见无量众生犯王法者。身被五
缚或断手足或截耳鼻乃至以火焚之。善财
怀疑。虚空有天告之。勿疑。即诣王所白言。我
已发菩提心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答言。我成就菩萨幻化三昧法门。十恶众生
不可教化。我为调伏令解脱。故化作人众种
种苦治。令舍十恶发菩提心。当知我身口意
乃至蚁子不生害心。何况人耶。见婆罗门者。
旧经四十云。善财至进求国方便命婆罗门
所。时婆罗门修诸苦行求一切智。四面火聚
犹如大山。中有刀山高峻无极。从彼山上自
投火聚。善财白言。我已发菩提心未知云何
学菩萨行修菩萨道。答言。汝今若能登此刀
佛道品 第 847b 页 T38-0847.png

十万梵王在虚空中告。令勿疑。尔时善财即
登刀山自投火聚。未至中间即得菩萨安住
三昧。既至火焰复得菩萨寂静安乐照明三
昧。即新经六十四云。伊沙那聚落胜热婆罗
门也。三既善下结示显意。三释成下结显经
意。结撮始终者。初品始明净国。二释其意二。
初叙意分科。方便至之土者。方便曲巧也。曲
巧随缘示现三土。随缘不变同一寂光。镜像
器饭喻意可识。二今就下随文释义四。初就
虚空结释二。初约佛国。譬文与此对释二。初
举譬。二此言下合法。二今此下约佛国。法文
与此对释三。初牒上四番。二虽下约土正解
二。初约事理消经。二今四下明寂光体遍。三
是故下结成今意。二略明身智。万延量者。延
谓由延。亦由旬耳。三广明身智二。初对前辨
示二。初约广略相对。二约思议不思议相对
二。初明二谛俱异。二何以下徵释相状。初释
三藏二谛相。次极智下释圆教二谛相。二今
十下正释经文二。初约不思议明俱等。文中
牒经消释小不次第。对经可见。应以同等二
字逆通诸句。文中并约二身释等。以诸佛俱
有二身。所以诸句同等性等者。性应作姓。即
释经文种姓二字也。刹利婆罗门者。诸佛应
世不出二姓。世尚威势者则生刹帝利姓中。
如释迦果也。世尚德行者则生婆罗门姓中。
如弥勒是也。法身之性等者。以性释种姓义。
亦是以事表理。习种至妙觉者。果由因剋。故
遍列诸性胜应至众生者。此胜应即他受用
佛道品 第 847c 页 T38-0847.png

之身智等者既可以土释身。即可以身释土。
四约三号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正释三号
三。初释三藐三佛陀二。初约思议。二约不思
议。二释多陀阿伽度。亦先思议次不思议。于
真如之理者即三藏偏真也。三释佛陀例前
二释也。疏文从略。于前科不思议中明之耳。
释请法中。随其静乱者。静用文如彼国。乱用
武。如此国。权道有疑者。大论四十三云。菩萨
二种。一者有慈悲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功
德。乐多集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国土。
好多为众生者至无佛法僧处。赞叹三宝之
音令彼国菩萨即第二人。故于权道有疑也。
问岂有无慈悲名菩萨耶。答慈悲无异俱化
众生。期心早晚有殊耳。故大论四十五又云。
有先自成就功德然后度众生者。有先成就
众生后自成功德者。今彼菩萨即是先自成
后度生。一往对此土菩萨即当先成就众生
人也。二往此土具有二人。即三根出假是也。
今彼国菩萨则当真出假人。二佛为说二。初
对上分科二。初对上佛国。二今就下正分今
文。二释中下随释三。初总标劝学。二释二。初
略释。二广释三。初明不尽有为二。初标二。释
三。初约句总标。二今言下牒前示义二。初大
师正释二。初正明二义二。初约中道示义。二
俗谛下约二谛解名二。故尽下对上释成二。
初对佛国释成。二私问下章安私解。问意者。
彼九百万菩萨既来此土。以香益物。则已能
双流。何故始问。答意者。彼诸来菩萨中有权
佛道品 第 848a 页 T38-0848.png

之仪。故使无生大士权设斯问。以实随权者。
彼初心实行虽未有双流之用。以权神通所
摄故能随来。三文中下随难略解。子在难者
喻众生在生死。父母在宅如菩萨在禅定。慈
念众生不以寂静为乐。故云如地狱。云云者
诸皆可见也。经云不轻未学敬学如佛者。未
学当学所以不轻。已学当成故敬如佛。经云
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者。本无施意。因彼来求
发我施。以则于我为师。故起师想。不住无为
中。经云。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證者。诸法缘
会而有。缘散而无。何法生有待缘而起乎。此
观空观之别门也。三叠释二。初离文通宗二。
初对佛国显复宗二。初对上释成二。初叙前
佛国。二今下明今释成二。初明三段相由。以
前不尽有为成佛国横。不住无为成佛国竖。
又今二段各含横竖。故疏不的对。今叠释成
佛国结释横竖。二示前后互辨。此示今段与
两科回互耳。二今言下徵文略解二。初约双
照正解。二若三下约身智释成。二就此下约
权实示叠释三。初约四双分文。知病识病者。
总略名知委辨曰识。二约此下约权实广解
二。初正辨三种权实。或说权为实者。荆溪云。
即是藏通三种真也。或说实为权者。含中入
真也。此等对圆并名化他。故下文云。约此判
思议不思议。此是通教及二八中之真俗也。
或于权中而辨权实者。以说权为实故权中
有实。或于实中等者。以说实为权。故实中有
权。逗机浅深者二教则浅。含中则深。二约此
佛道品 第 848b 页 T38-0848.png

是下释三。初自行权实。二自行化他三。初双
标。二何故下双释二。初法故言三人等者。大
品文也。以三乘中利根见中道故。故知含中
在真。谓说真谛者。弥勒既以见中为真。则是
论偏空。正当俗谛。即复俗中幻有即空也。故
使五百闻俗谓真。虽不彰至其义者。谓大品
但云三人同断。大经但云谓俗为真。而宛有
中道义也。已如向释。若通别教圆教等者。荆
溪云。别教有时属于化他。有时亦得将为自
行。有时亦得名为自他。二见空下譬。三日月
下合。三若菩下双结。三化他权实二。初标。二
何以下释二。初约空石喻释相。二但思下对
不思议辨异。所以更对不思议辨相者。以化
他纯用藏通。则但是思议。其利根者。于通真
见中理。则成不思议。若约利根还同自行。化
他权实义既相涉。故须辨相。文为二。初正明
思议二。初重举前喻。稍稍消磨喻渐。矿尽金
现喻顿。即是断见思尽受中道接故得名顿。
二思议下合喻释相。先正合前喻。如一切下
更以譬显。此取行人体物浅深以喻秖一思
议。其利根顿见中道。文中云生灭无生之言。
悉取体物之解以喻悟理浅深耳。非是约法
也。智之下者见森罗是四大。如藏教但见无
常。智之中者见森罗生灭。如通二乘及钝菩
萨。但见即空。如生灭至真谛者。此是智之上
者见森罗是空。喻利根人。即见中道。既对中
下。任运是上。故不云上耳。此岂非渐顿也者。
以喻明之。宛见思议中有顿义。既有于顿则
佛道品 第 848c 页 T38-0848.png

唯是思议顿见由根。故使二教但是化他权
实。而教下既有受接之理。不得不辨故此明
之。二对辨不思议二。初约喻正明。如如意珠
者。珠喻一心。能雨诸宝。喻一心随缘变造十
界。珠虽无宝而具宝性。以喻心性本具百界
三千依正之性。名为理造。不假随缘。理常造
故。故知此造即具异名。毕竟无所有者。虽无
所有而有宝性。若谓无性他应雨宝。何须摩
尼。不思议下合喻也。而能真俗具足者。不当
有无。有无自尔。何以故。俱实相故。实相法
尔。具足诸法。诸法法尔。性本无生。一切真俗
者即前三教二谛也。悉在十界所收故。二若
约下寄(此下落纸也。从菩萨行品末至阿閦品中)初总答二。初释经文
二。初总别释文二。初总。二别观。己心性既是
实相者。实相必诸法。诸法必十如。十如必十
界。十界必身土。身分假实故有三千。是故三
千同在心地。与佛心地三千不殊。方乃名为
三无差别。方晓今经观身实相。故云即是。至
义齐也。且迷中之理尚齐妙觉。而况等觉悟
中之理。而况妙觉佛。佛道齐。若晓观心前二
可了。譬如人射法者。始学射者即期中的中。
自亲疏始观心性。即与佛齐。悟自浅深此用
首楞三昧喻也。彼经上卷佛告竖意。譬如学
射。先射大埻次射小埻。次学射的次学射杖。
乃至学射一毛。射一毛已学射百分毛之一
分。能射是已名为善射。经文具以欲学首楞
严先当学爱乐等一法合之。彼存次第。始学
射埻。今约不次即从初射的中有亲疏。始疏
佛道品 第 849a 页 T38-0849.png

下对问显意二。初明因身显土。二他下示所
居真国二。初他解。二今释二。初明法身有土。
二故金下引经證成。二别答二。初释观三世
二。初正释经文。如见有未来之法等者。此语
过去法未至现在时。故云未来之法可得。是
有边无边者。牒凡夫妄执有过去也。此即外
人妄计谓。过去有边无边现在常无常未来
如去不如去。乃至各加两亦双非。约三世五
阴共成六十。不离断常即六十二见也。大论
大经并疏及辅行等处处明之。今意者若过
去实有可同外计。今既本空其计安是。下明
后际不去现在不住。例之可知。二他解下对
古示义二。初约位辨常二。初叙古。二明今。若
解今意方晓大经二鸟双游之旨。文为二。初
明金刚前自行故常。适今者始今也。凡夫并
常。何况分圣。二金刚后约化他故无常。然约
自行亦有无常。以元品无明未断故。今此且
就化他明之。妙觉极果尚示八十无常。岂况
分常而不示乎。二示应化异二初古明应化
义同二今明应化体别。二释不观色等者。向
如诃须菩提者。弟子品云。其施汝者不名福
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如慰喻者。即经云。须
菩提取钵勿惧等。诃则以大圣小。故非福田。
慰则小乘圣人是界内福田也。释三世偈者。
云本无今有本有今无。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古人多解。今家正义唯约三谛。即真而俗是
本无今有。即俗而真是本有今无。即边而中
是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又即一而三。即三而
佛道品 第 849b 页 T38-0849.png

大经四出宣说。故使古人名四出偈。若知三
谛一心则统乎一经。何止四出贯乎一代。何
止一经包乎十方。何止一化该乎三世。何止现
在。卷多归一唯指自心。自心本无诸义安在。
无不离有众说炳然。故知四出亦且随机證
义为便耳。二身子问应身二。初叙意分科。二
随文释义如文。二明所居净国二。初叙意分
科。二分言下随文释义。经阿迦尼吒或作贰
吒或作尼沙诧或言尼师吒。皆梵音轻重耳。
正言阿迦柅瑟𢮎。译云质碍。色究竟。𢮎敕佳
反。七身子称叹二。初正释经文。二若依下研
谨显意。若依此语者六番叹福深似流通也。
* 法供养品
三流通分二。初总叙分章
二。初总叙二。初指品标章。二来通下举名
解义。二分章。二就前下依文别释二。初
品分二。初分科悬示二。初总别分科。二今
言下悬示品意二。初正释品名三。初正释。
二如下引證论。第四云。佛于摩伽陀国尼
连河侧优楼频螺聚落得菩提成就法身。故
多住王舍。报生地恩故多住舍卫。二国之中
下显法身胜也。此经既诠实相。即是诸佛法
身也。故帝释护持。三护下例结。二复次下护
持所以二。初明今说酬请。二若作下依教判
人。若依华严以十地对六欲四禅者。帝释是
二地菩萨。率化群下者。仪礼云。勖率以敬。郑
玄曰。率导引也。二就叹下随文释义。初叹法
二。初分科显实。非法无以成人者。由悟实而
成圣。故非人无以显法。故人有神用方显法
佛道品 第 849c 页 T38-0849.png

护也。八魔十魔如前记。吾助尔。喜者尔汝也。
二述其叹人二。初分科悬示二。初总别分科。
二所以下悬示义旨二。初立疑徵起。二正言
下依义答释二。初明福慧胜劣三。初略示胜
劣。生身之福不动不出者。大论五十八云。依
止者己身.财物.受者。是法中取相心著。生憍
慢等烦恼。是名世间不动不出。能动能出者。
论云。动者柔顺忍。出者无生忍。声闻法中动
者学人出者无学人。二故言下引论委明福
不趣等。即弥勒金刚般若论也。福不趣菩提
者。布施七宝如须弥山福也。二能趣菩提者。
受持及读诵。此二趣菩提。是故此二名为了
因。于实等者。正明读诵般若资于实相。是故
持诵名为了因。故云于实。降斯已外但名生
因。生因者有漏因也。故云于馀。荆溪云。于实
下生了二因互比决者。此约无了之缘无缘
之了。当分各说。岂有发菩提心者。独有缘因
而无了耶。独有于了而无缘耶。若独有者彼
此不成。对缘而了了方成。了缘亦如是。三供
养下牒义酬问。荆溪云。供养生身名生因者。
此约唯供色身之佛不闻法者。或见生身唯
说小法。并名福。不趣菩提也。二金下引二经
證成荆溪云复次大品至诸佛为怨者以小教
中所不说故故无于罪福之缘。二第四下随
文释义。修行福多者。随便牒文耳。应知秖指
修行二字。是述法行。经云福多于彼则是总
显信法胜前供养起塔耳。经云。如来等十号
者。一切诸佛皆有通别两号。弥陀释迦等是
佛道品 第 850a 页 T38-0850.png

实德齐同故立通称。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
应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
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
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
天人师。知三聚名佛。诸天世人无能过者名
世尊。如一微尘等者。旧华严第三十六譬。如
有一经卷如大千界所有一切。无不记录。彼
大千等经卷在一微尘内。时有一人出兴于
世。具足天眼见此经在微尘内。作如是念。云
何经卷在微尘内。而不饶益众生。即以方便
破尘出卷。如来智慧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
众生颠倒想覆不知不见。如来天眼观已曰。
奇哉奇哉云何如来智在于身中而不知见。
我当教彼觉悟圣道令离颠倒。见如来智在
其身内与佛无异。即时教彼修八圣道见如
来智。信受实相等者。信受即名字。修行通观
行相似。即是至异名者。三脱不纵不横故称
微妙。三脱之法非凡小之思言议。故称不思
议。故云异名也。闻持前行者。荆溪云。住前修
于果地功德。具如止观记。注云云者。具如第
一疏释叹德中明六度也。三种受者三土中
思惑也。入涅槃般若者。荆溪云。涅槃解脱也。
即对般若而为二也。取于实相中道也今谓
圆观实相即住前修行入涅槃般若者。由似
入真。得涅槃断果。般若智果。即是诸法不生
而般若生。亦是入理般若名为住也。是圆顿
渐三教者荆溪云。圆顿是圆。渐是三教。故云
渐三教也。二十七贤圣者。中阿含三十福田
佛道品 第 850b 页 T38-0850.png

信解.见得.身證.家家.一种子.向初果.得初
果.二向.二果.三向.三果。及五那含。谓中.生.
行.不行.上流。无学有九谓。思.进.退.不退.不
动.住.护.慧俱。五怖如前记。三种生死者荆
溪云。于变易中分出因缘。示百句解脱者。至
于极果方具百句。若具百句岂唯百耶。若具
一切何独果耶。若闻不闻者。闻谓依闻而解。
不闻谓自思得解。今据内修同名法行。经云
得五神通者。若据前得忍犹是相似位人。未
得中道无漏。故但五通。若已入分真则让极
果无无漏也。经云迦罗鸠孙驮者。亦云拘留
孙。此云所应断。即贤劫第一佛。在第九减人
寿六万岁时出。楼至即最后佛。在第二十增
劫中出世。
* 嘱累品
初对前辨示。二嘱是下正释
经文二。初释题。二就文下解文也。优波鞠多
者。付法藏传及阿育王经皆云。鞠多于摩突
罗国说法。魔王于说法处雨真珠华璎珞华
等化作白象。七宝庄严化为七人。端正殊特。
举会观察无听法者。于三日中说法无一人
得道。魔王欢喜。鞠多即入三昧观之。知是魔
作。魔复以璎珞著尊者顶上。知已作念。魔坏
正法。如来何故而不调伏。即观佛心知佛令
我调伏。即以蛇人狗三尸化为璎珞。感魔王
至谓之曰。汝与我鬘深感厚施。今还以此用
酬赠汝。魔大欢喜舒颈受之。至其颈上还见
死尸虫蛆欲出。魔深厌恶语鞠多曰。汝今云
何以此死尸而系我颈。魔以神力去之不得。
佛道品 第 850c 页 T38-0850.png

弟子所作我不能脱。若归依鞠多容有得脱。
魔受梵教至鞠多所五体投地求脱三尸。尊者
曰。汝于正法莫作恼害。然为汝脱。魔言受教。
即为脱之。为无相佛者。谓德齐于佛无相好
耳。此褒称之辞耳。三若是下约人释二。初略
示。二言深下广释二。初起释久行二。初引无
行贴释二。初引彼经正明二。初牒解深经
二。初牒文引经。荆溪云。言深经者引无行经。
贪欲是道者是也。众生无始与此三俱勤。观
众生于兹取悟。故云即是。一切诸经大旨悉
然。不得意者。以三为是。二指此下依经示义。
二彼经下重引劝诫二。初重引经。荆溪云。恐
人误解。故更引彼经。深达此法者亦不破于
戒等。二行人下明诫劝。二实相下约因果结
释。二若能下对今文结显。二若乐下追释新
学二。初正释根。添水之乳者。大经菩萨品云。
如牧牛女为欲卖乳贪多利故加二分水。转复
卖与馀牧牛女人。彼女得已复加二分。转复
卖与近城女人。彼女复加二分卖与城中女
人。彼女复加二分诣市卖之。古师释二牧女
譬弘经者。女性谄曲譬弘者不能忘怀为法
而多谄众利。故以牧女譬之。初加二分者。一
抄略此经。二分为多分。第二加二分者。一除
深妙语。二安世谛言。第三加二分者。一抄前
著后。二抄后著前。第四加二分者。一前后著
中。二中著前后。二如即下引事證二。初引现
事。二此中下引昔事二。初正引昔缘。荆溪云。
此是往日沙弥者。佛是和尚阿难是阇梨。二
佛道品 第 851a 页 T38-0851.png

名饰辞。圆顿极谈名直语。如喜根等者如前
记。摈法亦成者亦才也。又大论第八云。苦行
头陀初中后夜勤心禅。观苦而得道声闻教。
观诸法实相无缚无脱无解。心得清净菩萨
教。然此以小比大故作此说。于菩萨圆乘亦
未尝废于禅观等事。次文分二。初释轻慢。二
次复下释取相二。初明取相成非以释经文
二。初约经文显失。二如三下举人师示过二。
初明诸师取相。三时等者。古来南北通用三
种判教。一顿谓华严。二渐十二年前有相教
阿含经也。十二年后无相教从般若至涅槃
也。三不定教。谓胜鬘光明等。非顿渐而明佛
性常住故名偏方不定教。虎丘岌师更于渐
教分为三时。谓有相。无相.常住。即指涅槃为
常住教也。四时者白马寺宗爱师判渐为四。
三不异前。于常住前无相后指法华名同归
教。五时者道场观等。渐更为五。四不异前。于
无相后同归前指今净名及思益等为褒贬抑
扬教。半满者。菩提流支以十二年前为半字。
十二年后是满字。四宗者光统判教也。一因
缘宗。指毗昙六因四缘。二假名宗。指成论三
假。三诳相宗。指大品三论。四常住宗。指涅槃
华严。六宗者。光统更开四为六。四如前。指法
华为真宗。大集为圆宗。具载法华玄义第十
卷。二明今家无著二。初正明无著。三教二教
一教等者。荆溪云。三亦秖是渐等三教。二即
顿渐。一谓一音。无教者无言说也。乃至八教
随宜用一。而以诸教用兼于观。更互融通意。
佛道品 第 851b 页 T38-0851.png

于教以起于行。行教相盾以悟为本。介尔有
著者。周易曰。忧悔吝者存乎介。韩康伯注云。
介纤介也。二自执下斥诸师二。初大师斥。二
南岳斥。二明寂照入道以显经意二。初标示。
营道犹云修道也。二但下正释二。初明说默
互资成益二。初正明互资二。初示说默该收。
二须识下明互资成益三。初法二。初明对病
设药。二语默下示用治适时。二譬。三合。二故
大下举得显失二。初举互资之得。五谷者郑
司农云。麻黍稷麦豆也。二若偏下显取相之
失。虽谓怀常子等者。虽自谓常住之子托在
圣胎。既生偏著长伦生死。所有佛性定不显
发。其犹石女不生也。二若于下明说默各有
信法二。初闻思回转释二。初明圣说具信法。
二明圣默具信法。加功慊到等者。慊苦簟反。
恨也。加功不悟所以自恨心生。礼记云。贵不
慊于民。郑注云。慊恨不满之貌也。孟子云。行
有不慊于心。注云慊快也。其义亦通。娄娄者。
或作慺。并谨敬也。虽非懈谩而不得悟。故须
听法取解。据此明信法回转人也。广明信法
相资回转等。具如止观安心中。二又从下内
外相资释。如闻而行是法资信。虽正从外闻
而更假内自思惟资助得悟故。如行而闻是
信资法。虽正宜内思而必假外闻说法资助
得悟故。二付嘱阿难二。初叙意分文二。初叙
意二。初迹。二本。二就此下分科。二要者下随
文释义。得要即得诸法者。以实相必诸法诸
法即实相。故如得如意则具众宝也。
佛道品 第 851c 页 T38-0851.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