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问疾品 第 808a 页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八
钱唐沙门释智圆述
二一约下随文释义四。初约四等。荆溪云。无
施无受等者意明大舍等无缘慈。是故彼此
皆云无也。故以四种不可说法名为平等。即
是大舍之体理也。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等者于此舍中慈悲喜三即是度心。舍中无
著即是不度。然四与六及诸杂行一一皆是
独头法施为欲相成故并列耳。二约六度二。
初正释。所以六度次四等者荆溪云。四若得
六方称兼怀。二料简。何故双释者即前云起
五种檀四权一实也。三约三脱。荆溪云。约三
脱者即以空等对化生等。既是圆行应具一
切。对虽且尔不必全然。互对亦成圆行故也。
用互对意一一释之。令成圆义方称教旨。四
约众行。古人分为十段。今且依之初护法度
生。四摄谓爱语利行布施同事。二敬事修施
皆如供佛者以介尔有心三千具足。不轻皆
问疾品 第 808b 页 T38-0808.png

者大论云。三种天。一假号天如人王。二生天
即三界诸天。三清净天即三乘圣人。大经四
天。谓世天即假号也。二生天。三净天。谓四果
支佛。四义天。谓十住菩萨。故彼经云。以何等
义十住菩萨名为义天。以能善解诸法义故
云何为义。见一切法是空义故又云。我曾闻。
有第一义天。谓佛菩萨常不变易。今明达檀
法界能破无明。即生义天及第一义天。六念
所缘既通四教。故兼云净天。故知。净天即前
二教。四种六和者类例委作。其义可见。今且
略示圆中六和者然此六法并应云和敬。谓
身慈和敬等。又文所列小不次第。若依常说
者一同戒和敬。谓通达实相知罪本无。为欲
安立众生持诸戒品无有乘诤。又和众生因
于戒善未来必得菩提。是以敬之如佛。故说
同戒为和敬。二同见和敬。谓通达实相本无
知见为欲安立众生巧同知见无有乖诤。亦
知众生知见开解必得种智。是以敬之如佛。
三同行和敬。谓通达实相本无念行。为欲安
立众生于实相理行行无乖。亦知众生因此
诸行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四身慈和敬。
谓住无缘慈现诸威仪和同九道。亦知众生
悉有佛性未来必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
佛。五口慈和敬。谓以无缘慈普出众音和同
九道。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无上口
业。是以敬之如佛。六意慈和敬。谓以无缘慈
现诸心意和同九道。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
来当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既知四下四理
问疾品 第 808c 页 T38-0808.png

示。名为质直。四正行净心而近下为实施权。
故近偏小贤圣。五调恶出家恶人来乞等者
为恶之极不过阐提。既有佛性其即是佛。岂
于佛所而生艰难。部虽未谈圆意无异。六说
行无诤。七佛慧解缚。八相好净土。九鉴机了
法。随情权实者统三教为随情。以对圆融名
为随智。不同诸文明三种也。起于慧业者荆
溪云。此亦复与诸文不等。诸文对智或云因
果。今乃以慧而荡于智。十断行助道。五结成
法施。经云。如是善男子等者荆溪云。如前诸
句。一一皆须约圆施心细辨相状。具如前章
明。诸教意来入此中寄法华说述其观旨。悉
入法门达财如法方称此中诸科文旨。若唯
消法相何能涉于财中法耶。法施既迷亦不
达于菩提道场及法乐等。如今消释方表其
事。是故不与贪等相应。乃至不与无量相应。
唯与一实不受冥合。六时众得益二。初八
科。二随释二。初婆罗门发心。荆溪云。此最利
根。是故于中别标其发二善得清净二。初分
科。二随释四。初善得心净致敬供养。二净名
谦让不受。三善得重请令受。丹诚赤心也。四
净名受已回施二。初叙意分科。以无所受等
者自性寂然本无所受。随机利见四教明受。
故云而受诸受。二随文释义四。初回施悲敬
两田。福田不二者种福之田名为福田。悲敬
虽殊皆堪种福通名福田。种福虽同高下实
异。今于事异而达理同。乞人心地三千与难
胜心地三千互入齐等生佛一致名为不二。了
问疾品 第 809a 页 T38-0809.png

德无碍者四种以表四德。不相障蔽以表无
碍。三净名略说法施之会。四城中乞人发菩
提心。四结成不堪。二命诸大菩萨。
* 问疾品
二室内说法。引接摄受二。初
对前略示二。初释品题。二明来意二。初示义。
荆溪云。前明净名托疾等者即指前来两节
文也。方便品中广为诸来问疾者说此有二
义。近为俗众当座之益。远为后时耶定成经。
即方便品初料简文是。次弟子品初云自念
寝疾于床等。具如前文五种利益。今欲总以
前二处文而为室外。室外弹诃者问何以不云
世界悉耶。答二门各须先欢喜已方可为说。
二门共有是故不论。问第一义理亦是共有何
以明之。答虽即共有有入不入而于入者。故
须说之。又世界一种有则不定。若第一义一
向须有。是故须说二。已折下结意。二开章委
释二。初列章。二随释五。初此品来意二。初总
示。荆溪云。权谋者明方便。品处处现身即其
事也。应问云无谋之权。何以更得云权谋耶。
答无谋即是大权谋也。大像无形大音希声。
故知。不思议之权谋即是希声无形大形声
也。前已用四教等者言凡夫者指方便品。言二
乘者指弟子品。诸偏菩萨者指菩萨品。问秖
应云以圆折伏。而云四者何耶。答诃凡用藏
诃小用衍斥大用圆。或展转诃。故须用四。今
叹等者即指文殊称叹。净名令修等者即指
调伏慰喻之文及下四品也。入不思议指不思
议品。得见净刹即指香积阿閦佛品。言及下
问疾品 第 809b 页 T38-0809.png

释二。初列章。荆溪云。此又为五者亦与前
品五义意同。而但与前名异义别。亦可言名
同义异。以文殊受命亦依文殊各随五别于
此须与前文辨别。二正解五。初为赴时众
渴仰之心。荆溪云。亲承者向虽闻述被诃之
事但可罔像才信而已。若见神变并闻智辨
得益不轻。故须随从。二为三观摄受引入。三
为扶成净土之教。荆溪云。随障尽多少者障
即宿障。障必具三。以同居中分净秽故是故
于障必须分三。不同缘集但三种也。若二乘
人已入位者亦可从于显露教说。复亦须云
令显入位者成于生酥。在第四意中为后弄
引者。是各生净国者具如前文佛国品中。四
为入大品法华弄引。已入正位者證果二乘
也。前虽等者荆溪云。前据未转者也。亦容已
有根转之人及秘密悟。上下文相一切皆然。
言不累施。文偏事具。故具从显一往以说。若
至大品等者此文亦依次第以说。不可准前
转教观等。前既总撮大旨已意。下去处处一
切且别。复须述意。故云利根。发时不定具如
前说。五为还佛所结定。对佛印定者前列章
但云结定。荆溪云。结即印也。所言结者大士
化事其功方毕。收束机宜理在成教。故云结
也。问印前可尔。何须云后。答非庵园后名之
为后。前虽闻述而默印之未知默意其旨何
在。至后入室累闻胜因复见大士施多权变
入室之后故云后耳。如是等事理不容易。故
藉如来对众印可。复假天帝发愿弘通佛复
问疾品 第 809c 页 T38-0809.png

难者即菩萨行品初阿难白佛以何因缘有此
瑞应等。二文殊堪为问疾人二。初标列。二正
解五。初位高。不无高下者等觉有初中后心。
故文殊修行积久即后心菩萨也。此亦一往
者暹云。皆望后释。所以前文但成一往。二垂
迹。是龙种如来者楞严云也。三显圆。央掘从
少者既少分弘偏。故为央掘诃折。以多分弘
圆故与净名事同。四惬众情。左面大臣者且
顺此方以分左右。馀如前记。五随物机。诸菩
萨至如两槌者荆溪云。不云二乘但云菩萨
者秖是互无砧槌而已。以力等故得两槌名。
必不可云两砧故也。亦可互为砧槌如初入
室。文殊设问而净名答。至观众生净名乃令
文殊说法。及不二门更互说默为二圣利物
之式。亦可得云文殊以言说之槌扣净名真
理之砧乃成中间称教之益。始会砧槌理教
之用。为净名称叹者暹云。经云。善来文殊师
利等是也。三释权实两疾二。初叙意总明二。
初明二疾。二若从下辨前后。能化即大士所
化即众生。文云下證能化也。初證前权疾又
云下次證后实疾。故净下證所化也。以众生
病前实也。则我有病后权也。二今约下开章
别释二。初实疾二。初标示分章。二依章正释
四。初辨因果疾相。瘵碍者瘵侧界反病也。同
箧性异者色身如箧。四大如蛇。光明云。地水
二蛇其性沈下。风火二蛇性轻上升。互起增
损者水增火损则成冷病等。馀大比说。二解
释二。初释因病。荆溪云。贪欲至一身者前之
问疾品 第 810a 页 T38-0810.png

从义义通于实。实由于心理必然也夷平也。
二释果疾二。初约四大。二约四相。如瑞应等
者荆溪云。问何不云生。答三由于生生亦由
三故不别出。火譬贪者以己摄他如火焚薪。
水譬瞋者嗔心毁慈如水溺物。今一往等者
荆溪云。通别二义于理方成。何者由此三毒
通感于身。别对非无通造为善。故引通文以
成别也。三通别因果各有通别者并以人人
共有为通。别造别发为别。因通别如文。果中
云四大四苦为通者四苦即生等。若因中唯
通者谓。不别造四重等。是故但感人中四大
四苦之身。故云果时亦尔。若因中别造四重
十恶则别发三涂重苦。乃至得生人中。六别
受四大增损四苦增加之执。故华严云。杀生
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后生人中得二种
果报。一者多病。二者短命。历十恶明之此即
别因发别果也。多病则四大增损。短命即四
苦增加。强弱者重强轻弱。四约土重轻。荆溪
云。约土轻重者虽复横论又更竖摄又为四。
初同居。天道地狱因疾。皆言不定者约心以
论能起善恶。故天非定善狱非定恶。二有馀
二。初正释。但有别教通别等者荆溪云。有馀
上中虽有藏通五人生彼至彼无复藏通之
名。其教既谢位名亦失。约未见别理即别地
前。彼土剋实但有别圆二种人也。从渐教说
藏通初转或且入别。初转岂容全不入圆。但
是附文从别而说。二科简三。初简四分因
疾。荆溪云。答分无为缘集等者名同体别。即
问疾品 第 810b 页 T38-0810.png

别。况复界外方便说耶。二简四大果疾。荆溪
云。答亦有变易等者唯轻无重。故但云通。言
具有地等四大及生等四苦。但彼苦果与心
体同。以从贪等得四大名故使生等念念变
易。故以变易故名为生死。以有生死任运老
病。三简果疾轻微。荆溪云。所以不问生死苦
者变易生死诸教盛谈。所以但疑老病苦耳。
三实报三。初正释二。初正释疾相。荆溪云。亦
名因缘者但未见理故属因缘。故与界内名
同体异。即法性为因无明为缘。不成实疾者
不应作亦字之误也。二但变下对前简示二。
初别对二土。变易名通者以无界内分段生
死则界外通名变易。以因移果易故也。若别
论观解断惑则有方便果报二种之殊。若论
自体者即果报土有自体缘集也。乃至无后
有者此于果报土中更约因缘。及十地有后
等觉无后。位位破惑上下相望更论轻重。二
通约十界。前对明二土止在四圣。今对六凡
共成十界论疾轻重。阿鼻是六凡之始。等觉
是四圣之终。望于究竟俱有实疾。以果报即
分證果故得名佛界有疾也。具云一阐提。此
云恶欲。极恶欲之边故谓无信等五根也。或
翻为信不具。阿鼻至此云无间。无间有二。一
身二受苦。以阐提因疾感无间果疾。此乃别
疾之极重也。以上九界传论轻重中略八界
故云乃至。又于佛界略初住等故云乃至。故
一乃至略其二番。二科简二。初简因疾。引
请观音者既净毒根即成佛道。验是界外破
问疾品 第 810c 页 T38-0810.png

毒即是四分。二简果疾。答既有等者荆溪云。
既许生死何妨四大。四大既别故引大品一
切法趣界外四大名同体别其理不疑。次引
大经。明究竟位四大四苦已尽故不为生死
所迁。三斥古。其如何教者向引涅槃。明佛不
为生死所迁。岂非等觉犹为生死所迁乎。况
复下云从痴有爱既通等觉。岂无生死此皆
诚教。诸师何背之耶。荆溪云。古来不知此文
难会。若不得今意如何能释观音品中果报
恶业烦恼火水风别。从痴有爱者故等觉中
一分无明亦名痴爱。从此痴爱感等觉地一
品生死。乃能为物受痴爱生。若不尔者感应
之道不同。设化之仪未普。若金刚下明等觉
无明亦名痴爱。示同等觉设化普矣。四约寂
光二。初正释二。初约究竟无疾。二种者一唯
在极果。二通于下地。二若通下约中下有疾
二。初约别。荆溪云。此所有后无有后生死者
唯取此之两位以为中下。若依仁王等者于
无后等觉位中以立二生既不立等觉。但云
十地位中有三生也。则立法云而为始生准
此。但取住生终生以为寂光。以始生者让为
实报。故云因缘。二此别下约圆二。初简别依
圆。荆溪云。此别教为便者以依仁王故不立
三十心为断无明位。又法云一地而分三品
故成别也。况有教无人未可依用。今对寂光
依圆教。故圆教三十心皆是因缘。二虽作下
简因依果。荆溪云。未可定用者向来虽对别
圆两教及等觉有无。以立中下寂光之义未
问疾品 第 811a 页 T38-0811.png

简二。初问。荆溪云。此问意者由用有后生死
等言是摄师义。是故且推以属天亲。玄义云。
无著造摄大乘论。无著即天亲之兄俱是五
性宗。然法相之盛在乎天亲。故云天亲义也。
二答三。初明二圣同悟义合通用。同入不二
法门者所證妙理一体无殊。四悉随机立宗
两异。龙树承于文殊。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名一性宗。天亲承于弥勒。说三无二有名五
性宗。三无者阐提及定性二乘。俱无佛性不
得作佛。二有者不定及菩萨。俱有佛性未来
成佛。故西方此土人到于今有两宗之异。今
本下大师虽承龙树观法其或解释佛经名相
何隔天亲。况知。内證本同。随机暂异。故于此
文聊用摄义。荆溪云。答意虽尔一家所用龙
树为宗。二两宗擅美共显佛经。若分别等者
世以天亲为法相宗。龙树为法性宗。其可知
矣。龙树于佛灭后五百年出。天亲九百年出。
三但下义符天亲以杜他谤。地摄映望者地
持论是弥勒所造亦天亲所宗也。今一家释
经岂但宗承龙树观法。至于义门名相悉依
智论及以中论。法相有阙则取他宗以为补
助诸文皆尔。不独此中。既非正用故云映望。
或谓下既凭天亲他终无谤。二权疾五。初总
释二。初通明权疾二。初通举五行。然此五行
含于因果体用。涅槃疏中分别甚详。今以圣
行为因。天梵为果。天梵为体。儿病为用。问诸
文或云。圣梵是因。今何以梵行在果。答圣梵
二行并通因果。对于天行以二为因。今云在
问疾品 第 811b 页 T38-0811.png

定慈悲因果俱有论其傍正。故须分别。荆溪
云。从圣生天梵等者由因證理从理起用。用
又指因故云圣行乃至而起。问天既是證何
名为行。答从天起行。故名天行。故天行位在
于地住。验知。从于别圆二种圣行而生。二
婴儿下别释病儿二。初标示所起。示同小善
名为婴儿。示同有恶名为病行。同善为与其
乐。同恶为拔其苦。故此二用由于慈悲。故向
荆溪云。用又指因也。是故或以圣为自行因。
天为自行果。梵行为因中化他。病儿为果上
化他。故因于慈悲而有二行。梵通因果。向已
略明。二何者下徵释自他二。初明自行则无。
诸恶永断者显无二行。婴儿小善望佛仍恶。
众善普会者即天行究竟也。天然理显定慧
庄严。故云普会。有何下初无儿行。次无病行。
二但以下化他示有二。初正明两行。形充法
界者现十界像也。若此下明由机息故应谢。
荆溪云。明于二行息之由也。二但众下结示
随机。荆溪云。机生曰兴。若约物病何时不兴。
二故文下引文證成。二今净下结指净名。荆
溪云。约法从人。前虽通辨意出今文。文意亦
在通被诸土。二但实下别释三。初指上标今。
今权疾亦约四土者荆溪云。然且四土皆有
权实之两疾也。若约寂光但现权疾唯有实
报。则位位中一实一权。若方便中亦有神通。
得名权疾。但不得名应化权耳。是则二土亦
权亦实。二同居土一向唯实。于同居中得实
益者亦可随义判释不同。二一同下明四土
问疾品 第 811c 页 T38-0811.png

佛界即圆似七信已前。菩萨界在别即七住
已前。在通即已辨已前。声闻即三果已还。缘
觉则指凡位以一坐断故。然二乘未入无馀者
亦有果中通疾。菩萨佛界未生方便准此可
知。故云约界内至未尽也。二净。荆溪云。人天
并四。故名六界。然净土中虽无藏教二乘之
人亦可得有通教二乘并后三教菩萨及佛。
故成六也。由是亦得名为六界。二有馀三果
报。因缘有后等者于七种中此三生死并属
果报故也。四寂光。三是则下结示权疾。权同
四土者荆溪云。实报方便及二同居。故云四
土。以寂光究竟无实疾故今谓。若约中下与
实报同。则四土之言同居合一。并荆溪义共
成两解。三料简二。初问。荆溪云。作此问者以
土望人其人既犹有实疾。何能自于无障碍
中现等觉地之权疾耶。二答二。初总贵。荆溪
云。先以本迹高下四句不可测答。然若云净
名本是金粟如来者则是本高迹下。岂不能
现实报权疾耶。二但权下正答二。初总标。荆
溪云。从实位释。二若妙下别示二。初明寂光
唯权。二等觉下明三土俱有。三初实报二。初
正明等觉权实二疾俱有也。二如此下例示
下位。二有馀。三同居。四观心。荆溪云。约观
心者义通初心。是故云也。如无贪人权现贪
等。故置无疾现疾等言。或自行等者明示现
权疾之所以也。自行精进秖可示为懈怠之
权。不可实堕而示精进。化益不定。意在随宜。
乃至一切者一切鬼神亦有权变假设之相。
问疾品 第 812a 页 T38-0812.png

知。二今净下结文殊善解。四明因疾出六品
二。初明因疾有品二。初正示。六品皆从至故
有者谓。疾是权疾是实出生诸品也。当如符
契者文心雕龙曰。符者孚也。徵召防伪事资
中孚。三代玉瑞。汉世金竹。末代从省代以书
翰也。契者结也。上古纯质结绳执契。今谓。入
文帖释与此合同。故如符契。二破古显今二。
初问。荆溪云。五源八始者古人意云。问疾一
品因于文殊至净名室。除去所有为下五品
之源本也。八始者至法供养犹是正经。故问
疾初为下正经八品之始。二答二。初斥古。主
对全疏。二今明下显今疾义周普。二初叙意
列章。二三由下.依章正释。荆溪云。三由等者
因于古释今亦立三亦名为由。而义少别。但
从疾生。非全一品而为初由。但三处由疾。故
曰三由。一俗众。二声闻。三菩萨。六源者意明
示疾为六品之源。问疾初文亦无此品调伏
慰喻之源始也。并下五品故为六源。五入文
帖释三。初问疾品。略明权实二疾二。初分科。
二随释二。初佛命文殊。二文殊恭命二。初叙
意分科。二一自下随文释义五。初恭命问疾
二。初自谦。行人之常仪者行平声犹云使人
也。恭命将行礼宜谦逊。故云常仪。往复非易
者往复犹问答也。二出谦难之事二。初分科。
谦难者难去声畏难也。二随释四。初二智深
广实智深广者竖邻妙觉故深。横周法界故
广。若权智至非要也者荆溪云。二智体同。并
得名为说权说实。今从泛尔随情之权且作
问疾品 第 812b 页 T38-0812.png

银七宝喻说权小七觉法也。解髻中明珠赐
之喻说开显圆实法也。明珠者明譬中道智。
圆譬于常。在顶者极果所宗。髻中者实为权
隐。解髻即开权。与珠即显实。部虽隔小而对
圆机所谈则与法华无异。故且引之。四句者
荆溪云。前二句即三教后二句是圆。此即下
以大经三句次第配三教。生不生配别。意如
前释。四辨赴缘。说三教等者荆溪云。既云赴
缘。理须说四。今从用权且云三耳。知病等者
三教苦集病。道灭药也。二明因果德满。权实
之法式也者修观渐顿断惑高下历位多少化
他广狭悉是法式也。非但等者荆溪云。意云。
悉知之言犹滥未證。故以成就约證而对说
之。不务速说者务貌侃疏云。向慕也。三化他
功大荆溪云。十方等者义通横竖。八方横也。
即是同居净秽二土。上下竖也。即是有馀果
报二土。荆溪此释一往言也。今谓。十方是横
义必包竖。以不离同居有三土故如法华寿量
品。四结二智究竟。二正恭命。冀无等者冀望
也。二大众俱往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众欲
随往。二文殊与众俱往。三宾主往复二。初分
科。净名为主。文殊为宾。宾问主答即往复也。
二初又下随释四。初净名空室现相二。初分
科。叙意。二初云下随文释义二。初神力空室
二。初略示叙意二。初略示。二空室下叙意二。
初成前。二生后。二今约下广释所表二。初正
约四土四。初同居二。初秽二净。二方便。三实
报。四寂光。荆溪云。常寂光究竟清净者以表
问疾品 第 812c 页 T38-0812.png

除微烟。故用表之。为他亦然。理须从极表。果
报之末者亦指等觉。故地持等者上句释其
所以。次离一切下正示断障名禅明是等觉。
二若表下结显权实。荆溪云。若表等者具如
前释权实二疾各随己之所有明其权实不同。
二以疾而卧二。初正释二。初略示叙意二。初
略示。二此亦下叙意二。初成前二生后。二所
以下广释所表二。初释床疾。二卧表下释而
卧三。初正释所表。荆溪云。心安不动等者智
契极境断所以满。自非元品永除至于究竟
智断岂令三事具足俱得满名。净名虽居等
觉所现终成究竟。二故大下引经證成。荆溪
云。引此偈意安眠即是真性轨也。实慧慈悲
即是方便解脱也。三如人下结释自他二。初
立譬。二实下合释。实慧亦尔者合如人也。实
慧冥法身如无病眠。实慧起应用如有病眠。
实慧即报身也。文为二。初约自行实慧冥真。
二若有下约化他也。实慧起应二。初正明。即
是实慧法身应之者报与法合能起应用如水
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也。二若净下例结。二
料简二。初简疾所表。二简床所表。今解净名
等者荆溪云。劝舍执耳。用庄周言托兴假设
立此人名名为罔象。意明罔象乍可得珠过
若穷研秖恐失宝。况复转譬诚有所凭。言罔
象得珠者庄子外篇云。黄帝游乎赤水之北
登乎昆崙之丘。南望还乡遗其玄珠。使智索
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𧩶诟索
之而不得。乃使罔象罔象得之。黄帝曰。异哉
问疾品 第 813a 页 T38-0813.png

不得。离声色故离朱索不得。离言辨故𧩶诟
索不得。罔象无心义无心乃得珠。𧩶诟上枯
驾及下苦候反巧言也。二文珠现相知表二。
初正释。二料简二。初问。二答二。初徵文示
义。表土表身者表寂光法身也。荆溪云。若对
向四不可说文应表四土三身。二又下举胜
况劣。荆溪云。又文殊尚知欲说法华等者若
以净名望于如来诚为不易。况法华方等难
易可知。信知。何经不有天华地动放眉间光。
文殊才观知异一代。便忆住世曾有见闻。故
见瑞时乃引灯明释弥勒疑。即悬知今欲说
妙法。此事尚识。况方等耶。三净名称叹文殊
二。初叙意分科。二随文释义二。初正称叹二。
初略释。二馀非下广释二。初简非善来。荆溪
云。终求无馀等者无馀等言本在三藏。通虽
稍巧及以断惑然所求果不出无馀。果是所
期。故云终求。转心观者心即斯心次第观。即
初地双流。所以弹诃菩萨多在三教及失圆
意者。问那得第七立是圆教后心人耶。答圆
教失意定在初心。与物无缘者简第六七。若
被弹者简于前四。今总言之得作此说。二今
文下显是善来。二释叹二。初正释二。初释不
来相而来二。初引古逐破。应叹二乘者荆溪
云。二谛语通责同异耳。净名皆应叹诸菩萨
者地住已上皆有法应。即列众中不无其人。
唯有语见须在博地。皆言表语通于三万二
千故也。即是自性来者古人谓。定执来相而
成自性不顾定执假来复成他性。不出四计
问疾品 第 813b 页 T38-0813.png

何下双释二。初简非。二若圆下显是二。初简
有德无缘。知四不可说者达三谛互融。即知
四理俱不可说。此合如来命章者命者召也
始也。始谈净土而以佛国召章。但诸圆教至
不叹者荆溪云。此中释前圆不应斥。既云初
中后心。故知。前文理合通取第六第七。但为
无缘而不堪耳。故于高位最藉有缘。所以唯
在文殊一人耳。二今文下显德缘两备。荆溪
云。皆是四不可说者有机之人理亦无说。理
不自显然由说成。文殊扣机不说而说。二释
不见相而见二。初略释。二言不下广释二。初
简见相而见。二若入下显不见相而见二。初
通示圆见。三聚众生者大论五十云。众生有
三聚。一者正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恶
道。三者不定。今皆不见者外境即心咸空中
故。故不二门云。空中妙故心色体绝。不见众
生七方便异。不见国土净秽差品。而圆见法
界者空中即假而帝网依正终日炳然也。二
今文下别显文殊。荆溪云。与净名齐者今此
大会岂无齐人。故亦须以有缘简之。准前叹
德悉叹等觉故也。下去对释。但皆少于有缘
一事。故须节节添其有缘。二料简二。初约来
见。问二。以眼智。答二。初分对引。荆溪云。答
意者先分别是。次引法华二文者意明知见
必不相离不同三教知见相别。二复下约位正
解。荆溪云。复次圆教等者亦是通出知见之
位表因至果。皆是不来而来故也。然于文殊
无趣果义。正当不来而来义也。不同众生来
问疾品 第 813c 页 T38-0813.png

言二。初叙意分科。二随文释义二。初文殊领
解印可述成二。初标示。言三句者世行经本
阙第三句。依大师所释准义合有但知而已。
不须添经。二初句下正释三。初释来已更不
来二。初简非。荆溪云。前五等者故知。善来取
后二也。以有缘简故不取之。自此已下不能
繁述。准例可知。二今圆下显是二。初通取圆
因。发轸者轸车也。文选云。发轸清洛内金沙
大河者大经因佛说。一切江河必有回曲。文
殊遂难。佛云。于此三千世界有渚名尼拘耶。
其渚有河端直不曲。名娑婆。犹如直绳直入
西海。今以江河回曲喻前教。金沙直入喻圆
顿观法。即障是德如直入海。二复次下别显
圆果。二释去已更不去二。初正解释。非是善
去者由前三教。果理俱未究竟故非善去也。
去已犹应更去者谓。去至取相更去偏真。乃
至去但中更去圆中。二此之下对前简二。初
引文简辨。荆溪云。若以果望因等者亦如前
文以事表理。故大品等者须云二种三界意
也。又大论等者即先以佛依理不来不去。为
众生故而来而去故。文殊答亦依此理。二如
净下例示今义。净名为主谓文殊为来。文殊
为宾指空室名去。来去名殊俱在空室。三释
见已更不见二。初总释。过此所表等者圆融
极果已究竟故。虽见者有浅深文殊论其所
表圆极一也。二复次下别释二释述成。四正
宣旨二。初叙意释置。荆溪云。宾主相见之仪
者若二大士俱是法身。有何宾主而欲设仪。
问疾品 第 814a 页 T38-0814.png

迹耳。但约此迹先处毗耶。故使文殊仍为游
客。况复问疾亲诣所居。故有宾主设仪何咎。
二文为下分科悬示。二宣旨下随文释义二。
初宣佛旨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正宣佛旨
三。初问疾可忍不。故有劳问者劳郎到反慰
也。又如大品少病少恼等者等取兴居轻利
气力安不。智论第十云。诸佛法尔。知而故问。
复次随世界法世人问讯。佛示人中生受寒
热生死与人等。问讯法亦应等。复次世界中
大贵大贱不应相问讯。佛力等故应相问讯。
复次佛土净秽虽殊智慧神力俱等无异。故
相问讯。二别释二。初正释二。初正释四。初同
居。今亦约四土者荆溪云。夫不可忍恶中之
极。内心既恶相必外彰。故可忍者有损之理。
即是易治之人故也。八苦五衰者八苦如前
记。显宗论有大小五衰。大五者一衣染尘埃。
二华鬘萎华。三两腋汗出。四臭气入身。五不
乐本座。此五相现决定命终。设遇强缘亦不
能转。小五者一衣服严具绝可爱声。二自身
光明歘然不现。三于沐浴位水滴著身。四本
性嚣驰今滞一境。五眼本凝寂今数瞤动。此
五相现非定命终。遇胜善缘犹可转。故果疾
是一而因疾九种者荆溪云。言果一者六道
随一三善随一三涂随一。以三涂中亦可宿
习能生三乘及六道因故云因九。于九因中
三乘可忍。六六不可二有馀三实报。荆溪云。
但不如有馀等者若以地地而为相待上不可
忍待不可忍。有何不可。但不如横一时相望
问疾品 第 814b 页 T38-0814.png

寂光。荆溪云。无实权之疾等者问既无实疾
何以无权。答今约自行当土不须故云无也。
若望三土应云无实而得有权。二佛止下结
叹。佛止一句等者荆溪云。乃成如来一音普
应。故一家解释深穷佛心。无所不该者该包
也。家语云。夫孔子者大圣无该。王肃注云。该
包。二料简。荆溪云。答至实疾也者固劝学者
顺大师意见诸经论不须违拒。达通二义教
复无违。故以寂光与三土体体常相即复顺
三品寂光之文。二问疗治有损二。初总释。荆
溪云。但众生疾三有不同等者至此不云有
为等三。但云见思等三者何耶。意明疾相此
三义显。故有为等暂用非极。为破滞有著有
为名无为。破著亦复如是。又无为者傍涉尘
沙及以无明。其体混滥。故义非永又立。见等
为欲对下三观四教调伏慰喻其文便故。二
别释二。初直约四土。荆溪云。从空至傍给同
居无知者以界内尘沙不障界外之生故虽生
彼有而须断既生界外。界外为正。纵未出界
惑终非正于外破内。内则易坏。三中道正观
正治有馀等者有馀土中无明全在。果报土
中馀无明在。虽复果报有馀及以全在并为
中治。言利根至傍治者通教利根具界内惑。
但修中观细惑未破。粗虽前除亦非正意故
立傍也。又非正障中故故亦云傍。二今明下
历示根遮二。初约同居二。初正示。四句止诵
一偈者佛亲授偈。令槃持诵偈云。守口摄意
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槃特感佛深恩诵
问疾品 第 814c 页 T38-0814.png

之不足为奇。须解其义。所谓身三口四意三。
观其所起察其所灭。由之生天由之坠渊由
之得道菩提自然。因此心开意解得罗汉果。
大论云。九十日诵一偈。法句经云。三年始诵
一偈。今依大论故云一夏。央掘等者彼经云。
央掘摩罗本名一切世间现。于婆罗门师摩
尼跋陀所学四韦陀。师受王请令其守舍。师
妇见其端正而生染心前执其衣。央掘不从。
师归妇谗之即言。其初生时有大瑞相必无
是过。然语之言。汝杀千人取指为鬘冠首可
得免罪成婆罗门耳。世间现受教杀人。后见
佛云。我师云。若害沙门必得生天。于是逐佛
奔走不及。白佛说偈佛化之得罗汉果。闻阿
说示等者阿说示即頞鞞也。梵音楚夏耳。大
论云。身子因见頞鞞威仪庠序问曰。汝师是
谁。答悉达太子舍生老病死得三菩提。是吾
师也。又问师说何法。答云。诸法从缘生(苦谛)是
法说因缘(集谛)是法缘及尽(灭谛)我师如是说。身子
闻已得初果还其所止。目连谓曰。汝得甘露
应可共尝。身子如闻而说。目连亦得初果。二
人见佛得罗汉。二净名下结指净名。二约三
土。荆溪云。若就等者言无明永不损者一往
虽尔然又云三乘相形大小既别。亦可义立。
但彼土无执教之惑。是故无有不损之理。若
约初心宿业等者若已生彼无复重恶。遮障
宿业约在此土修圆观人未破无明。或复当
破而云有遮义同彼土。故寄言之。但有损损
增损也。三问不至增乎二。初举事。二净名下
问疾品 第 815a 页 T38-0815.png

品云。善星虽复读诵十二部经获得四禅亲
近恶友退失四禅。生恶邪见说无佛无法无
有涅槃。善星今者近在尼连禅河。佛与迦叶
共到彼所。善星遥见佛来生邪恶心。生身陷
入阿鼻地狱。调达堕狱如前记。尸利鞠多庄
严论明。尸利鞠多长者受外道嘱令杀佛。与
杂毒于饭中请佛食。佛知令阿难唱僧跋已
方食。唱已毒散。退法人者即退法罗汉遇缘
退为初果也。而三乘至亦得有三者荆溪云。
五人位别禀教不同。故云利钝。已得位不退
者若约三土明三不退即其土中犹有二退。
若破尘沙得行不退。若破无明得念不退。即
入果报。果报一向是念不退。况馀二耶。约土
既然。从位可识。皆是损损者若此言之方便
亦应唯有损损。文且寄于二种退义名损增
耳。其实不可更为增病。或约出入观义立三
句者暹云。入观为增损出观为损增。入更无
出直至念不退名为损损也。二净名下指人
结归。二总述佛意。或有多句下疏约两义以
释无量。荆溪云。一者当时佛语辞多。译人等
存略。或是下二者通述不尽之相。如世人云
无量无已之类。故知。文殊殊宣佛旨不事馀
辞。堪可承旨良有以也。第一疏中明度不尽
唯取初义中译者简略。二述已情二。初叙意
分科。答出不思议品者不思议用是权迹。故
答出观众生等四品者观众生品明空观。佛
道品明假观。不二门及香积二品明中观双
流三观。所破三惑即实疾也。二就问下随文
问疾品 第 815b 页 T38-0815.png

问下随文正释三。初问果疾因起。二初文殊
问三。初问疾因起。二问久近。三问灭疾之法。
二净名答二。初分科叙意。二今先下随文释
义二。初超。答第二第三问三。初正叠。答两问
二。初答第二问疾生二。初正释四。初同居。荆
溪云。净名为众生至正意在此者若皆非近须
论悲体。体即实理。理与一切众同。别论发心
者自从初发四弘誓来有疾而众生亦无始本
有。但以菩萨未发心前及以未得无生忍来
有疾可尔。况发心已大愿始张。至真位初疾
方分现。未审净名證来几时。其所现疾未知
久近。约所度物缘会应兴其疾乃现故关初
心。结缘多少生熟偏圆净土固成权疾方现。
自尔已后生生成熟。生生愿行。刹那刹那三
业四仪未曾刹那阙于行愿。故知。悲疾后后
随兴。据此言之则净名疾近众生疾久。今约
理说有何久近。久近之义节节委论。二方便
同居痴爱尽等者荆溪云。道理有馀果报二
处之病秖是未断不名为生。今云生者寄于
粗破细法方现。义当于生如四正勤中未生
者。是因爱生死者爱即别惑。爱心在名生爱
心灭名死。下地爱灭上地爱生。番番变易名
为生死。亦不退细受粗者不退上地细变易
受下地粗变易也。然方便受灭即入果报。今
为显方便土生死之义故须相涉而说。又方
便土中约于无明有已伏未伏之殊。圆观有
初中后心之异亦得论于下地上地以明生
死。既未破无明则并在方便。若然亦不涉于
问疾品 第 815c 页 T38-0815.png

爱著实报依正。虽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对于
妙觉下地并有爱染也。四寂光。二料简二。初
问。荆溪云。此问意者以理难事。事有久近理
无久近。二答。荆溪云。答中意者欲分事理。先
理次事。所言理者秖此痴爱即是明脱痴爱
明脱悉是本有。乃与净名本理悲同。所言事
者众生尚迷净名久悟净名久以大悲动性。
众生机发对净名悲机感相应乃成疾相。是
故净名权疾则近。一切众生实疾则久。从发
心后虽有大悲仍未堪同众生之病。所以能
度所度皆非久近而论久近。若知此意可以
立愿可以修行可以赴机可以施教。文为三。
初约理俱无。二而论下约事则有。三若依下
相对结示。荆溪云。若依理等者理本有故即
无明是故云久也。即此无明复名为事。故事
亦久。二答第三问疾灭二。初正释疾灭二。初
总释。二何者下别释。二若诸下破古释疑二。
初破古。二释疑。通论实疾不尽等者以众生
不可尽故。今且下约机熟受化以论灭义。二
释二。初释答权疾久近。二释答权疾得灭之
由。三譬显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开譬二。
初开有疾生大悲住一子地者以四等心至果
住二地。故慈悲喜成住一子地。爱念众生如
一子。故舍心成住空平等地。能所俱空不求
恩报。故此之二地位位横具。今约现疾偏从
悲。说言略意周。四等具足开。有性理等者十
界虽殊一性无异。故名一子。二开疾愈。子是
实疾父母权疾。二合譬如文。二追答第一问。
问疾品 第 816a 页 T38-0816.png

三。初对前文标示。二即不下显无缘正释二。
初约义正辨二。初约无缘正示。此无心于物
者实不缘念三土众生而于众生自然现益。
大经云下即如来入王舍乞食时调达教阇王
放护财醉象害佛。如来即入慈定舒手示之
即于五指出五师子。今净名下例同也。但分
真极果浅深少殊耳。二众生下简生法。重明
众生缘等者三慈义委如前记。二故大下引
经徵释二。初引经略示。二问下约喻徵释二。
初徵问。荆溪云。石异于吸等者一往观之二
句无别。细寻文旨不无少殊。先问石异于吸。
意问法体不关用耶。次问吸异于石。意问法
用不关体耶。体即法身用即悲疾。二答释二。
初约喻简示。荆溪云。答中意者必不相异方
名体用。二无缘下约法正明二。初明体用互
融。法身体也慈悲用也。二如镜下更以喻显。
三众生下约机应结示二。初明体性一如。二
以三下明随机起应。众生迷性起惑。菩萨遂
往应之。二问此室何空二。初分科。二随释二。
初问。二答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答室空
七。初答室空二。初总标。二从来下别示二。初
明昔表方便。二今欲下明今表真实二。初正
释二。初正表寂光。二空何下兼空三土。二料
简二。初问。荆溪云。问别有等者若如前释。已
知不别犹恐不了故重问之。二答二。初正答
显同。荆溪云。若答中意者三土即是何须别
求。若尔三尚遍有。三外虚通何得不有。若尔
虚通之有为与太虚同耶异耶。答若同太虚
问疾品 第 816b 页 T38-0816.png

而非遍。四句推检通教显真。问三土之外何
殊太虚。答遍同理别。问约理云遍。为复常遍
为或在无。答法体常遍常在性无。但可推之
不可思之。但可思之不可推之不可观之。但
可会之不可会之。但可观之。二如螺下引證
释成二。初引證示义。荆溪云。如螺髻等者举
浅况深。浅尚相在况复深耶。故云等者且寄
相在以表相即。故将相即酬前问于有无之
旨。二言皆下释成皆空二。初明依正皆空。封
疆者中华古今注云。封疆画界者也。封土为
台以表识疆界也。画界者于二封之间又为
𢷴埒以画分界域也。荆溪云。言皆空者意明
遍空显非疆畔。亦显疆外理必不无。以不无
故亦名非有。天器即离方之可见。二从下对
昔结显。二问以何为空二。初问。荆溪云。分段
下约馀三土对法性问。又声去约大斥小问。
明空三昧者小乘唯但明空。若衍门明十八
空中即有空空。下七问答皆须两消。二答二。
初引经总明。荆溪云。若约境智明等者重空
之言互对境智。境空于智智空于境。二今言
下依教别示二。初斥失。荆溪云。虽开境智别
相难分。一者从證不可分故。二者居因浅深莫
测故。故须约教区以别之。二若藏下显得。以
知教别无上二失。三问空何用空二。初问。荆
溪云。所以更进问等者问中双申两问之势。
初通约理性对智以辨。况又言去别约真谛
以斯空名近真谛。故一往且从邻近为问。问
空何用空备斯二意。二答二。初明达本性须
问疾品 第 816c 页 T38-0816.png

意细寻说之。四问空可分别二。初问。荆溪云。
先正难次若以下引同小乘。若是空者下夫
云空者应空分别。今那更云空不空耶。二答
二。初依实正释二。初明能所俱空。荆溪云。答
意者分别尚空。况不分别岂不空耶。若所观
分别等者虽约境智相对以辨无分别相。而
须互作自他等性及以破性而辨二空。二若
能下约能所互显。初以能显所。以所观下以
所显能。二诸方下权实对显二。初约教对显。
荆溪云。圆教等者以是而观三教境智境智
犹二。是故未名分别亦空。故须唯指圆境
智也。二复次下约土对显。五问空当于何求
二。初问。二答二。初约喻总释。荆溪云。今众
生未悟至常寂之土者。文中乃以悟未悟为
言者且以因果相望易见耳。若未入圆不名
悟。故以未入圆非善行故。故亦应云圆与三
教所明不同。亦可得云即与不即。分别之盛
岂过诸见。诸见即是。何以别求。二今明下
约见别释二。初正示见相。二今约下约教辨
示二。初历教明。见空门昆勒门等者入成论
堕空。入昆勒堕两亦中。等取双非也。如大经
乳譬等者大经云。佛言。若有说言乳中有酪
是名执著。若言无酪是名虚妄。离是二事应
定说言亦有亦无。乃至云非有酪性非无酪
性。是故说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是名为著。
若无佛性是名虚妄。智者应说众生佛性亦
有亦无。荆溪云。佛性从缘生。乳四句叵得。佛
性亦尔。执成四见体之见理。自此已前皆名
问疾品 第 817a 页 T38-0817.png

我者秖是人法二无我也。见悉是我。体之全
空。即是诸教破见入空能空不同。故分教别。
二所以下结意显求。荆溪云。若从凡夫等者
向虽一途但似竖耳。今更约教即成横论。应
云具足横竖。二行已如前释。六问六十二见
当于何求二。初问二答。荆溪云。不染而染等
者理本不染无始常昧。岂染不染。而能观之。
故起六十二见至之源者如穷无明源者是
也。冰者理同义异。不别而别。同一真土众生
所依唯一法身为诸身体。所依不二能依自
殊。所既不殊能亦何异。无始妄习谓依正殊。
七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二。初问。二答二。初
释心中解脱三种圆融二。初总明解脱。般若
等者初句明一切诸佛由观己心不异佛心故
得成佛。次句者释前句中所观之心。心如佛
心佛心无垢己心亦无。次句者五道由心。心
体本净虽遍五道不受彼色。如病眼者遍空
见华花虽遍空空无所受。冰波水湿亦复如
是。次句者总结观意。作此解者成圆融道。二
问下徵释三种。荆溪云。问求真性等者举心
修观。观惑相无体。一切诸法唯一真如。若尔
为复更有馀二脱不。答中意者真性虽一一
体犹三。惑体既三而不三。解脱亦即三而一。
二若见下明依正不二归宗佛国二。初明依
正不二。所以至极至而名有异者幸冀后德
细读斯文一心遍收。于斯可晓无情成佛无
在致疑。厥或信有情成佛而不信无情成者。
其犹信天帝是忉利主。不信憍尸迦是三十
问疾品 第 817b 页 T38-0817.png

师亲说。宜深思之。二故净下约所表释成二。
初明依正互显。二故下明答意符宗。终从此
出者意明虽有三观及以通别根本皆从空室
生也。二答无侍者三。初悬叙分科。二随文释
义二。初正答二。初明应机有侍。荆溪云。所言
侍者不出四教。净名转用者转魔事为佛事
也。二若同下约土广明。二释出。三问是疾何
相二。初分科。二随释三。初问疾体相二。初
问。二答二。问疾用二。初问三。初标。二为与
下释二。初约进合。金刚身者法身不坏喻以
金刚。出大经等者荆溪云。佛为师子吼说十
力是也。二若与下约退合。三若不下结。二答
三。初法二。初举凡夫实疾。二况圣人权疾。二
喻二。初明不合。二虽不下明现像。三合下二。
初合不合良由凡圣色心俱即空故。故病不
与身合。言身相离者犹云身相空也。二凡夫
下合现像。三问成疾之法二。初问。二答二。初
约病大。对明即离二。初实疾二。初不即二。初
约外内各辨。内亦应尔者依正虽殊四大无
别。外大无病内云何有。内四大者骨肉地大。
血汗水大。煖气火大。报息风大。二复次下约
内大两时。二亦不下不离。二净名下权疾。二
又非下约理事对明即离二。初依经正示二。
初依他经显义。引请观音委释如前记。三故
净下牒今文明权。二今遍下约土释成。二问
因中实疾二。初悬谈略判三。初叙意总明。二
文为下分文示义二。初分文对行二。初分科
指经。二信行下对根设法二。初对现根二异。
问疾品 第 817c 页 T38-0817.png

历法观察故。或俱利俱钝。信行人闻慧利。修
慧钝。法行人修慧利。闻慧钝。二对宿种两殊。
二成立上下。荆溪云。文殊问云何慰等者准
下五品既从此生下之五品。复能成上。须以
通相三观释之。若不尔者国王长者亦乐佛
身。诸大弟子用三教斥菩萨。亦用三教为诃。
虽多用圆义归于衍故须通相别在其中。是
故上文但云从别。故此文意用上为基空既
通已。岂有中假而不通耶。故准往复以论所
表。次从空中生一切法。为存方等遍对诸土
及以三惑因果不同故须别辨。观众生等及以
别诃弟子菩萨。故至法华方纯一味。文为二。
初成上二成下。为入不二至作本者不二是
双遮。香积是双流。三而不下四教用舍。二初
对前明用舍意殊。荆溪云。未入室明四教等
者俗众未断见思之惑。须加三藏而对治
之。以三藏教治欲胜故。若尔俗众岂无断有
为者。答若依小断已在小数。若依大断已在
大数。故且别引具惑为俗。二故知下显经文
与一家义合。二今初下随文广释二。初为信
行人问慰喻教门。二初文殊问。二净名答二。
初分科悬示。荆溪云。三藏助通者故经云。说
身无常无常是三藏。不说厌离即用通门。故
知。通人用三藏者知无常已无不即空。若助
别圆对转兼具准例可知。今且消经未通圆
别。且作助通以说也。二今先下随文释义四。
初用藏助通。慰喻二。初叙意分科。二果是下
随文释义二。初从果假入空。二从因假入空。
问疾品 第 818a 页 T38-0818.png

能观心即空名为不忏。又是不能观心实相。
十界罪福性空无主。故真天眼无从开发。不
见净土原于此也。若欲区别易解应云小乘
忏界内宿罪不忏界外宿罪故云不忏宿罪。
界外宿罪者何。所谓根本无明也。达无明即
法性名无生忏。若无怨对者内外怨对莫不
皆由一念无明所造。反观无生怨对何从。转
怨为亲任运受化。伐树除根喻意可识。菩萨
以杀为初者以大慈为本。故观一切众生悉
有佛性未来定成佛。故声闻下大论五十一
云。淫欲虽不恼众生心心系缚故为大罪。以
是故戒律中淫欲为初。白衣不杀戒在前为
求福故。引毗昙成论如前记。问此文用通慰
喻。何以作圆义释悔先罪耶。答通有利根。即
解圆法。通相三观意在此也。故引菩萨以杀
为初正指别圆。若藏通菩萨同声闻戒也。如
大论明之。二别教慰喻二。初叙意分科。二初
明下随文释义五。初劝起悲心。二劝发愿饶
益。三劝修福慧。如大论下离四五邪故名正
命。四邪者大论第四云。出家人合药五谷殖
树等不净活命者名下口食。观视星宿日月
风雨雷电霹雳不净活命是仰口食。曲嫔豪
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者名方口
食。种种咒术卜算吉凶小术不正名四维口
食。五邪者一为求利养故现寄特相。二为利
养故自说功德。三卜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
声现威令人敬畏。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
此等并是高名上位所慎应非寡德末流所
问疾品 第 818b 页 T38-0818.png

正显住于四教慧命。四劝生勇健心。荆溪云。
即是首楞严心者入假勇健之心名为健相。
五劝精进不退。三圆教慰喻二。初正释现文。
二此慰下通前辨示。四结成。二为法行人问
调伏观法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文殊问。二
净名答二。初悬谈二。初叙意分科。调伏界内
别圆等者应云界内外。不言外者阙文。二三
观下悬示观法二。初简藏通。二今但下显别
圆二。初正示三观三。初标列。二解释。初别相
即别人所修。十住入空。十行入假。十向修
中。初地證中。故云若入中道等也。二通相即
通别人受圆接者所修也。如通别入空位中。
顿解圆理于此空心体达三谛。虽知互摄而
止在当教入空位耳。故使三观通相皆空。通
别出假受接别教修中受接准空可解秖是于
假中心解圆融耳。从本受称名假名中。若论
圆融与一心无别。但据入处遂致两殊。故下
文云通相一心的属圆教。虽然下结示观相初
云信解虚通。受圆接也。次云就观除疾就当
教位也。问若受接人依彼圆修进破结惑则
是圆位。岂是就当教位耶。答其解虽圆从本
入位还名次第。三一心者其相可知。三初别
下结判通相一心的在圆者荆溪云。问那云断
惑终成前后耶。答行相无殊从教前后。故文
云。恐是方等中意也。当知。犹是方便之说。问
此通相观由来学者未敢定判。或谓。同于渐
次止观。或谓。方等部内别有一机宜此修證。
况大师疏文荆溪旧记皆不云通相是圆接通
问疾品 第 818c 页 T38-0818.png

述其文甚微其旨甚显。不约接释恐乖宗师。
请为陈之。大师向云信心虚通就观除惑不无
前后。此云通相一心的属圆教。除惑前后非
通别位耶。的属圆教非被接耶。荆溪又。云行
相无殊从教前后。既云从教岂非示当教受
接位有空假等耶。况下荆溪消中观调伏中
显云圆接。又云三空但破见思。三假但破尘
沙。虚解虚通未成实益。今之中观定空假并
中。岂非约受接进破无明耶。若谓同于渐次
止观者大师荆溪何尝显示。况三种止观俱
是法华妙行。此明通相唯在方等。故疏云。恐
是方等中意。故知不同。若谓别有一机更为
不可。若尔四教收机未遍。方等之中应有五
教。此最为非。问就方等部有通相观者何以
大师独于此说。如光明观经等悉属方等。彼
疏何不明耶。答华严般若悉应有之。岂止方
等诸部有义。此经有文彼既无文。故于诸疏
置而不说。此经六品文义双具。岂得不论。庶
几后贤再思此义。厥或文理有会则夷涂共
游失旨乖辙。请从良导。二今室下通经释疑
二。初通下经文。二释二种疑。问意者既并是
圆何故有通相一心两种之殊也。答中约通
论圆者通于通别有受接人。故云约通论圆。
以受接人非同始终圆修者故须通相以简
一心。恐是等者时部未融故有受接。法华开
显唯一圆融。问大师亲以三种三观释经。何
云恐是。答一家三观远承龙树近禀南岳。今
用释经推寄有本。未敢独断。故云恐是。二随
问疾品 第 819a 页 T38-0819.png

初分科。亦名二谛观者假是入空之诠先须
观假知假虚妄而得会真。故言二谛观。二初
文下悬示二。初明柝义乖通。二今明下示通
义所以二。初约义委明二。初明菩萨异小。但
体三假者体小乘随事三假成大乘随理三假
也。言随事者有二种。一约正报。二约依报。正
报又二。一约心者法尘对意根。一念心起即
因成假。前念后念次第不断即相续假。待馀
无心知有此心即相待假。上因成约内根外
尘。相续但约内根。相待竖待灭无之无。又横
待三无为之无心也。二约色明三假者先世
行业托生父母得有此身即因成。相续连持
即相续。以身待不身即相待。二约依报者如
四微成柱。时节改变相续不断。此柱待不柱
及长短等。今大乘达无明起皆如幻化。因成
尚无。岂有后二。故色心依正悉如幻化也。二
是(此下十一行不足)义三。初入众生假空。二初分科。二
随释三。初破众生假入空。二释三结。荆溪云。
问我与众生何别。答我计宰主众生揽阴。二
入实法假空二。初分科。二随释三。初分别法
二。初叙意二。初明先分别相。二所以下明更
起法想二。初牒义例示。如身子等者引身子
为例。小乘利根即得无学。既为转法尚须停
留。况菩萨化他。故须先起法想。二今菩下结
显今意。二但以下牒释。荆溪云。分别法者法
者秖是阴入耳。亦是十法界法者后四法界
秖是六中空假中耳。此四法界既亦名法。故
知。法空义长。他云。二乘不得法空不明所空
问疾品 第 819b 页 T38-0819.png

数人者数人所明小乘义耳。四人涅槃即四圣
法界也。二边法想者荆溪云。前既二解即有
两种二边不同。如下文云若依前解即我我
所为二边也。若约后解即约十界生死涅槃
为二边也。即是两种平等空也。九百七十二
者八十一品品品各有一十二故。问何故破
见一番四十八句。破思一品各一十二耶。答
断虽一番诸见各别每于一见皆防转计。故四
十八。思。无转计唯一三假故但十二。三释三
入平等假空二。初正释。荆溪云。若存平等等
者兼破古人。释平等空。具如前文目连章中。
以辨大小三空不同。二料简二。初问此违璎
珞者彼第二从空入假观亦名空平等观。谓
前破假用空。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故名平
等。今以今等名同为难。二答二。初总答。利根
悬破者既悬破空病。故虽初观同彼第二。二
此有下别答二。初约真谛为病二。初标。二通
下释二。初明凡夫计空为病。荆溪云。此如大
论至生使者彼论中辨有缘于无为而生惑
使。此引毗昙證第一义亦须空之。如虽平等
复言平等以为有者亦须空。故如无为无使
能缘之心缘之生使。灭谛下惑即其相也。二
别圆下明断惑滞空为病。荆溪云。别圆不尔
等者异偏真等。虽以别圆一时共说释义必
须分别圆相。如前属对三种三观。既云别相
以属别教通相一心以属于圆。又云。通相虽
圆然带方等。乃成圆中之别相耳。故此三空
通属别圆。自此已下但寻此中一段经文。若
问疾品 第 819c 页 T38-0819.png

入空而已。故知。空三谛故故在于中。终在入
空故但似别。故初双标圆别二教。所以此经
若分教释理具别圆。统消经文复依通相。若
尔为定别圆。答既云方等适机为宗。圆别二
人随闻各异。故从宗释。须辨别圆。名分义通
随机常别。众生佛性准例可知。故上文云。下
之三品从此中生。若尔始末俱是一音之教
何异流支。答显秘既殊一音冥契。二复次下
约中道为病二。初中病亦空二。初正明。若言
等者更引前文对此以明三谛俱空。则显今
文空于中病。此正用通相观意也。一往等者
一往通于三观。二往但在于空。二此观下结
示二。初观下约位显示。位行至入空者通见
地已上别初住已上接入。但是圆相似位。是
以虽知中道未破无明。二假观调伏无知疾
二。初悬谈义旨二。初正谈义旨三。初叙观示
意二。初约观总叙。荆溪云。亦名平等者且依
璎珞作此说耳。二以无下牒文示意。二出假
下借通显位二。初借通三根。荆溪云。出假有
三等者即三根也。上根烦恼未断。约此三教
同从此空。故通三根俱名有疾。以下根人尚
有习气故通教意无有不留馀残习者。故三
根人并有实疾。二若别下显别教位。荆溪云。
若别至入假者引别辨异。但别圆下明于两
教寄位之意。非用通等者前约通教三根断
者意明别教三根亦然。故先辨通意令识别
又复空通。故得借辨此空。虽即不空于空乃
有假中二观在。故若下二观三俱假中以渐
问疾品 第 820a 页 T38-0820.png

砂无明惑在。故方等教且对所出三根欲同。
若论所入长短大异。故使有疾多少不同。故
别教等觉唯有一品尚名有疾。故使菩萨无
有无疾之者。然此中既其多约次第三观。故
知。非是不思议假。故使别圆约地住前。若止
观中三根出假意则不尔(云云)。三前明下对前
明假。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