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菩萨品 第 794c 页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七
钱唐沙门释智圆述
二体相续假。荆溪云。以显迅速者幼犹似住。
三体相待假。待有二种者荆溪云。异时竖待
也。同时横待也。相待之文皆具此二待。前无
菩萨品 第 795a 页 T38-0795.png

者前分此文属相待假。今又作总释。故云或
也。七结成奉律。二二比丘心得清净二。初分
科。二随释三。初比丘称叹。荆溪云。不能用衍
通别圆者以四句推通三教故。二波离惬伏。
三比丘发心。四结成不堪。九命罗云二。初分
科叙意。二罗睺下随文释义二。初命问疾。亦
云罗云等者新云罗怙罗。此云执日。有娠音
申孕也。又脂刃反。二辞不堪二。初分科。二随
释四。初正辞不堪。二述不堪之由二。初叙意
分科。二随文释义二。初长者问。作轮王者轮
王有四。金银铜铁轮。如次王四三二一天下。
其将即位先沐浴斋戒于高楼上。而轮宝自
应从东方来。臣兵象马女儿凡七宝皆尔。具
如大经圣行品说。肇云。佛不出家应为金轮
王王四天下。罗睺罗不出家应为铁轮王王
一天下。以其所舍不轻所期必重。故问其利
也。二罗云答。如贤愚至出家功德者彼经第
七云。出家因缘其福甚多。若放男女奴婢若
听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者功德无量。布施
之报十世受福。六天人中往返十到犹故不如
放人出家及自出家功德为胜。何以故布施
之报福有限极。出家之福无边无量。经文格
量甚广。不能繁引。十智如前记。三正述弹诃
二。初分科。二随释五。初正弹诃。此形服出家
者下疏文自立四句。荆溪云。应以形心对于
偏圆及以信法作多四句。今正当令圆心出。
二为解释二。初正解释三。初释诃蜜行。荆溪
云。若为利生者于无利中而行于利。方乃得
菩萨品 第 795b 页 T38-0795.png

二约理诃。寄密行名以依理出家而为诃也。
密积功德之利。方名无利无功德也。二释诃
智断。荆溪云。有为法者又诃罗云。虽见偏真
同于有为。故大经云。空者等者意引不空。即
无为中具一切法。若于小乘真空之中但是
于空不具诸法。故不合说。三释诃出家心。荆
溪云。即是平等真法界等者此中寄之以斥
古师而成今解。真法界中尚无界外出家度
人。岂有形服度人功德。又亦得名大小名同
体异而诃。亦是况诃。前后并尔。即如罗云。小
乘中密小乘之理尚不可得。况平等法界毕
竟真空而云利耶。引彼真谛以證无为。大乘
无为具诸功德。故不同小。若有若无皆不能
具一切诸法。二料简。荆溪云。问净名等者经
中祇云无为无利。此即问前引大涅槃。虚空
佛性平等法界此名自足。何以名之为真密
行。与无为义亦不相应。答中意者罗云正说
小乘无为功德之利。又称小中密行第一。净
名以大折其二事令俱不成。大乘无为如如
意珠。珠即诸物密岂过此。无为之语其理未
极。故云一往。故知。大乘无为非无胜利。以其
罗云已得小乘无为故以大乘无为折之。既
破小已方述大乘无为法遍。以明小乘有为
无为并不能具一切诸法。若如是者方是密
行中之上品。故十人中皆以其行而为破立。
以为半满深浅之致。三广示出家功德二。初
分科。二随释二。初自行若观至得真无为者
荆溪云。真无为即真密行。下去一一皆结以
菩萨品 第 795c 页 T38-0795.png

离一切见清净禅者界外之见等觉方离。小
果岂无。处于涅槃等者荆溪云。故此无为密
行之理即具三德。此即性德三德明文。此是
大师之深旨也。一家学者愿思于百界因缘
一念三道。观中證果至修因者观字平声。二
化他二。初分科悬示。波旬此云极恶。二随文
释义二。初降众魔。经云降伏众魔度五道等
者荆溪云。由降故度。乃至离恶皆由降魔。疏
云。得菩萨道者文虽别说然须约圆。故得菩
萨道。时已得法性。初住之道故具二时已得
不动即是究竟。馀可准知。又此不动应知。不
是二十五三昧之不动。此借三藏降魔时别
立之名。破他化等者赤色三昧也。故知。不得
有前后也。故引大经證成圆位圆家降魔之
分齐。又一一文义通始行可为行者之初修
也。度五道至三种意生身者于中虽不可立
界外五道之名已引大经二十五三昧。经既
名为三昧中王能度二十五有。三谛之惑具
足三智三身三脱。尚成十种破二十五有。即
是十种度五道也。能度界内等者正出分段
及以变易二处五道。况复下句云净五眼。言
净五眼者虽五对五非谓体同。重明能度之
体用耳。破诸恶业对肉眼者欲指人中是肉
眼。故明四趣眼不及人天。故为所破。此亦一
往。亦有龙鬼过人肉眼终是恶业。从道以判
破。诸乱心等者乱既云诸即指欲界。以天眼
法在色界故破欲方有四禅天眼。应知。从教
判为别圆。约五力者力既由眼。眼由度道故
菩萨品 第 796a 页 T38-0796.png

于道品何以不列三四七八。何故五根复居力
后。答此乃别圆果地诸法七科一一独头为门。
何以用因法相生难耶。问眼不分教力何以
分。于分仍有判权实耶。答此亦成于眼家体
用。若净五眼根力必全。一往文中似相生相。
莫不皆以降魔所成。故用降魔以为本也。下
去文相并本并生。何但独头迭生迭本。二摧
外道四结真出家。荆溪云。是则一心具足万
行者撮前自他悉一心。故故前四科必同体
也。五劝诸长者子出家二。初分科。二随释四。
初劝出家。荆溪云。今得值得闻等者诸长者
子初闻大乘出家功德。信于佛法都未曾沾。
故知。曾闻秖闻向说。若不闻者如三亿人。二
辞有碍。三重劝。荆溪云。四句者应具如前辨
多四句以判于心。若不尔者何殊于小。故云
各有大乘等也。言各有等者既云善根。即是
宿种。非于净名始劝发心故也。菩萨戒品随
心即发者非谓发心即具戒体。且以大小相
形言之。然于大乘亦假缘具。在家缘具父母
咸听。以不妨于色养故也。但小乘教以色及
非色心而为戒体。菩萨虽亦身口为助增上在
心名随心戒。虽大小别上品咸心。但大律仪
四弘为本。立心缘境三聚更互相资。故净名
云。即是出家是即具足四发心。四结成不堪。
十命阿难二。初分科叙意。二即是下随文释
义二。初命问疾。荆溪云。三因缘得名者亦可
此三义立四悉。本愿世界也。父母对治也。从
见生善及第一义。二辞不堪二。初分科。二一
菩萨品 第 796b 页 T38-0796.png

生身真佛者即指王宫所生之身以为真佛也。
饥渴寒热等即九恼也。暹云。一金鎗。二马
麦。三寒风。四热病。五出血。六旃遮女谤。七
乞食不得空钵而还。八为婆罗门害。九背痛。
是则下荆溪云。明方等意。若从本说正当符
于半满之文。若实行者应但依今具出二涂。
即是教意。三正述被弹二。初分科。二随释三。
初覈问乞意二。初净名问分卫未至者未是
食时也。分卫如前记。二阿难答。二正弹诃二。
初分科。二随释四。初重止阿难二谤。荆溪云
而说有者疾是苦果。果必由因。身小有疾者
秖此一言咸招二谤。二显金刚之身二。初牒
文正释。所以喻金刚者者荆溪云。三德具故
故以金刚三义以譬三德。既即一而三。故约
法身以示二德。诸恶下五住皆除即不思议
解脱也。然解脱般若各应具三。谓三脱三智
也。例法身可知。故文从略。问今云五住皆
除。云何对三脱耶。答圆融三脱皆破五住。
若约别对不无其旨。真性脱无明实慧脱见
思方便脱尘沙。以总收别以别简总。宜令
得意无失圆旨。摩诃至万善者秖是三智导
福。从因至果故云冥于中道究竟圆极也。是
则至宛然者三句经文符合三德。宛然可见
也。即金刚之体是法身。诸恶已断是解脱。众
善普会是般若。各三成九。九秖是三。三一互
融展转无碍。如斯妙体岂有疾乎。则无苦果
者既无五住苦因。则无二死苦果。前云五住
皆除。此云则无苦果。互现其义耳。但消恶宜
菩萨品 第 796c 页 T38-0796.png

即王宫之身。智断即树下三十四心断见思
也。是则法身先有智断后得纵而且横。未免
疾恼。荆溪云。具如止观。纵横三德大小各三。
此荆溪指体相章也。衍教法身智断者荆溪
云。越于通教直述别圆。二但旧下斥古显今。
四时五时者法花玄义明古人判教。咸以华
严为顿。于渐则有三时四时五时等。暹云。虎
丘岌师分三时。十二年前见有。得道名有相
教。十二年后齐至法华明见空得道名无相
教。最后双林明一切众生佛性阐提作佛名
常住教。宗爱师为四时。三如前。更于无相后
常住前指法华会三归一名同归教。定林柔
次二师明五时。四不异前。于无相后同归前
指净名思益诸方等经为褒贬抑扬教。犹是
八十年佛者古人将般若在方等前。犹同三
藏佛是八十无常也。七百阿僧祇者暹云。首
楞严三昧经下卷坚首白佛言。世尊佛寿几
何何时入灭。佛告坚首。东方去此五万二
千佛土国名庄严。佛号照明庄严自在王。十
号具足今现说法。如彼佛所有寿量。我寿亦
尔。又问彼佛寿命几何。佛言。汝自往问彼当
自答。坚首承佛神力乃至答言。如释迦寿我
亦如是。汝欲知者我寿七百阿僧祇劫。释迦
亦尔。古人意谓。今明金刚之体即同七百胜
应之身。非法身常住也。而不受今所释者荆
溪云。四时五时家所计并不以前四时三时
有常住理。是故不受今释。今释显荣。荣即大
故故违他解。三结二谤二。初分科。二随释二。
菩萨品 第 797a 页 T38-0797.png

论诸天皆有威德悉皆无病。他方净土等者
且指安养。下至十念临终一念皆得往生。故
云小善。二结成增谤。宁共师之者宁岂也。既
是恶人岂堪师禀。四牒释对破二。初标。二当
知下随释二。初正释四。初释法身断德。二释
法身智德。三重释断德。二种三漏者欲界烦
恼除无明名欲漏。上二界烦恼除无明名有
漏。三界痴名无明漏。界外三漏准说可知。漏
有二义。一漏失道理。二漏落生死。四重释智
德。二总结。三阿难耻愧二。初分科。二随释
二。初正耻愧。二空声慰喻。如普贤观之所明
者即彼经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
处。所以引者大师意显空声是释迦法身非
馀佛也。荆溪云。问此是何佛之法身耶。答十
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何得言谁法身耶。然
不别而别。应物由声。缘别声殊。即是释迦法
身之身。问法身无声何得有声。答法无应有。
问既云法身今那云应。答无色曰法。声即是
应。应即法身。何求异耶。故云吾今此身即法
身也。法华空声准应可见。五浊者罗什云。大
劫中有小劫。多诸恶事。总名劫浊。善人既尽
纯恶众生众生浊也。除邪见已诸烦恼。如三
毒等。增上重者不以道理。能障圣道必入恶
趣。如是结使烦恼浊也。除四见已唯取邪见。
谤无因果罪福及圣道涅槃是名见浊。凡减
劫减至百二十岁已下至于三岁悉名命浊。
释迦出世当寿一百二十岁时。此依罗什释
也。法华疏具明。为化婆罗门者荆溪云。此明
菩萨品 第 797b 页 T38-0797.png

牛母。二牛子。三𤚲者。四阿难。五净名。六如
来。七空声也。此婆罗门生来不施。铁网其舍
飞鸟不过。阿难造门净名诃者为显如来常
住法身。阿难欲去。因空声劝此婆罗门施心
似开仍择群中不受𤚲者令自𤚲取。阿难言。
我大比丘。不应触乳。佛便化作小婆罗门辄
于傍立。婆罗门见乃令𤚲之。才触牛身受无
量乐。于是牛母而说偈言。若𤚲右边两应留
左边两。若𤚲左边两应留右边两。尽𤚲奉世
尊犊子应须养。犊子闻已复说偈言。我本不
布施今来畜生道尽𤚲奉世尊。我自啖水草。
于是婆罗门惊异叹讶。畜生尚尔。何为悭耶。
因兹发心倾财大施。乃随阿难至如来所。佛
为说法授记。作佛号曰乳光。此空声劝具足
权实。故一安慰利及二人。不劳耻愧者有大
机者大自悉之。若小机闻疾亦何妨。元知宫
室父母生身。因既非常。果亦何爽。而实行者
此会未知。据共化悭何耻之有。四结成不堪。
二次命五百。荆溪云。各说身因者如前十数
但述半教之身因耳。藉今弹诃即成常住之
真因也。
* 菩萨品
三菩萨品折伏自体缘集二。
初叙意分章。二依章解释三。初正明此品来
意二。初总明来意。不思议依正者寂光依也。
法身正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名不思议。众
生本具迷故不知。初住分證。妙觉究竟令得
此二故云欲令众生等也。而有自体之患者无
明未尽犹为所诃。或对高训下以圆诃偏。或
菩萨品 第 797c 页 T38-0797.png

以圆诃偏结示文旨。诃偏正报显圆依果。二
别明来意三。初开章辨异。而义有殊者义与
前殊。随章自见。若覈其大旨则前五共成折
小。此五共成弹偏。二依章正释五。初为显净
名不思议胜智。靡不归伏者靡无也。但馀四
义者即下四章。二为转方便教门二。初标示。
二初转下正解二。初转教。二初述意。钝根菩
萨者三教菩萨通名钝根。二有三下正释三。
初列章。二正释三。初转三藏方便。与声闻五
味同者至法华方入圆。故利根者被诃悟圆
不得后味。故名利也。二转般若中方便。佛从
得道夜等者荆溪云。此大论中明说般若有
显有密定及不定。约显次第唯在第三。于
当部中权竖不定。且复未明今通竖论以明
密教。故成道后中间常说。故今用之以至方
等。故方等中以大诃小。大义正当始终般若。
故于通别所益不同。皆来至今。须待弹斥。菩
萨别闻者不在鹿苑对二乘说至方等会对大
闻小。然非秘密之般若也。此仍方所论不定
耳。言方所者十方相望。又此亦名约行五味
而论不定。三转华严中方便。荆溪云。禀华严
等者于彼处会未能获益。来至鹿苑密利全
无。至此会中待别弹斥。三复次下料简八。初
简弹诃用不。二初正简示三。初立义四味等
者荆溪云。释前文显密五味。于五味中而辨
诃意。明乳等四方便真实须诃不诃。何以故
下释诃所以。恐失诃意。封教等即不得意人。
虽齐下即得意人。若禀下失意须诃得意不
菩萨品 第 798a 页 T38-0798.png

释。教人俱废者既非真实得意不得并须诃
也。二释此下示文旨。法病俱诃等者法即得
意病即不得。圆教即具二意如文。二简体益
通前。答如所问者于鹿苑有通二乘但密非
显。三简诃人存法。荆溪云。方便菩萨者于方
便教复约人法辨诃不诃。以存方等之教故
也。四简华严权滞。荆溪云。若封至海也者大
师正以圆顿之教是华严经之元旨是故彼教
不同二苏。二苏仍有远近二意。乃俱得远论
唯顿。故云此即法华弄引。五简涅槃通前。荆
溪云。问亦云至此意者既通初后。亦应具四。
四中方便及以真实有斥不斥。何不出之。答
虽有此意未见明文者问此引佛答迦叶之
文。此即是文。乃云无者但未若华严其文分
明。复是智论之明文也。亦曰。有文故从若欲
去即以义推名异义同以为答意。六简般若
华严。荆溪云。得道夜等者前答虽云名异义
同华严般若悉涉方等。不知亦有异部名为
名异。为当同部立异耶。答中分二。若不共者
即是异部。若其共者即是同部。若尔还是以
教望教论同异部。七简涅槃异名。问中先引
偈。次若尔下正问答者荆溪云。意明何但名
异义同。论部亦得有同有异。部异理等于义
不失。何况但是异名而已。八简方等通前。荆
溪云。问自净名等者亦应合有方等生酥通
乳酪耶。若其有者何不说之。答文虽尔应
须具如法华玄文第十卷中。今若复欲论理有
者鹿苑理密说弹斥。又华严中四何须更论。
菩萨品 第 798b 页 T38-0798.png

通于初。准此问前亦应问后。文无者略。若尔
一音之教非无小得。但失于钝以历五时。故
不全用玄文所引。二转观。荆溪云。转观等者
对教但是信法别耳。显密次第一切同教。依
前诸义随观待诃。但加杀人以为不定。用显
行相。以此为别。故引大经杀人为證。文为二。
初正释二。初明今机熟堪闻二。初正明转观
二。初正明获益。其既利根者各于当教对彼
信行得名利根。闻三藏等者夫名法行非全不
闻。闻少思多。故得名耳。般若在通华严据别。
而未见正道者禀前三教未见圆理。若闻下
正示转观也。入不二门者从偏入圆位通深
浅。以观行相似分真悉名入不二门。约今诃
意唯取分真。二复次下约味显位二。初显位。
于前三处等者藏教菩萨既不断惑。浅深虽
殊但名为乳。通人约味配位可知。若发中道
唯在别教。若论證道岂假弹诃。今从部意约
教道说故在醍醐。遭诃受益方名杀人。二若
闻下明益。若论受益实通深浅。今明毒发止
在分真。是则了因如毒无明如人。二是则下
结示命意。槌砧等者净名如槌弥勒等如砧。
成熟大乘机缘之器也。悉沾等者因述闻诃。
各沾圆益信行转教法行转观。二明今重闻
益广。荆溪云。重明今昔。教观之益必定不虚
以成利益。二料简二。初简实益。问诃诸菩萨
等者荆溪云。问大士诃辞意皆在圆。而诸菩
萨岂皆圆益。答中引论语也。诗三百者即今
毛诗有三百五篇。此举全数。一言谓思无邪
菩萨品 第 798c 页 T38-0798.png

用思无邪一言。以当三百篇之理。犹今四机
虽广举一圆普益以当之也。于方等中纵未
入圆密受圆益。以因弹折堪至法华。禀权实
教等者实即圆教。不得意者既生语见。故被
弹诃。诃病不诃法也。二简权益。犹滞方便者
滞应作带字误也。问向云皆得一道之益。此
中何故云何容不得方便益耶。答显或方便
密唯一道。据佛意为密非密入圆。三为扶成
佛国之教。荆溪云。符成等者兼出诸意。此用
初文如来答于净土之意。若见空室入自益
位。若见灯王及以香积即得入于利他位也。
次故随下明被诃者自净土行成入无生位。
亦得生于同居等。三又随福慧下示被诃者
净土行成。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次此是下总
结前意。故知。如来明净土行。元令具于上来
诸文意也。四为折伏住方便行菩萨为入后
味之弄引二。初明三经弄引。以诃乳成酪者
如佛国品。土复秽时得法眼净。及方便品为
国王居士说无常速朽。皆是诃凡夫之乳成
二乘之酪也。至法华成熟酥者荆溪云。问一
家诸文咸至法华悉成醍醐。今何得云但成
熟酥。答教旨无他人自前却。况显露教指二
乘人来至法华悉成醍醐。诸菩萨等无处不
入。般若同异亦复如是。五千起去三变被移
捃拾之言良由多意。如是熟酥即名醍醐。故
便法华之后更说般若。良由尚有生酥之名。
并是涅槃入法界者。佛化施设一期事毕。前
后小别大体无违。尚置馀国传说之言。何必
菩萨品 第 799a 页 T38-0799.png

华部非终极。尔前诸教有得入者部应圆融。
二立五问释疑五。初释此经入法界疑。答中
意者利已悟入。岂但与华严不殊。其实与法
华无异。钝根既未證入。于此但成生酥。或但
成酪而已。至后三味者约味应二。约经乃三。
以法华涅槃同味故。故大疏云。但未證入者
至大品法华涅槃。若约此中新入至大品。有
如生酥者。法华有如熟酥者。则大经为醍醐。
则亦得云三味。荆溪修定意或在此。二释宝
性论不明疑。二处不殊者于鹿苑后俱谈圆
顿。故二酥之别者此约从鹿苑次第入者以
说。其新入者于此乃酪。于大品乃生酥。其利
根者则顿入法界则成醍醐。并如前说。故知。
五时次第是约一番机缘而说。故于诸文并指
五人最初禀小。三释大品上根疑。荆溪云。问
上来等者此约上来多五味义。并以涅槃对
于法华。而为上下故二乘众皆至法华而入
法界。法界性论何以然耶。答法界性论唯约
菩萨入一乘机。故云一乘人也。若二乘人在
于法华而为上也。说二乘者明大小共。四释
二经同味疑。约教判味者俱开显故。今此约
人者人入有前后故。五释法华生酥疑。荆溪
云。如所问也者准问为答。即是亦有。准此亦
应问云亦有法华如乳者不。答如所问也。亦
应更须问出亦有以方等为上上根不答道理
然也。三藏之后即入故也。五印定成经。大论
第二云。佛法有五种人说。一佛口自说。二者
佛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变
菩萨品 第 799b 页 T38-0799.png

为此下指前总结。二略释菩萨义二。初名义
指上。二约教正释二。初约教总明二。初正明
行相。荆溪云。四种菩萨皆云跋致者初举发
心。次入跋致此则具举初后也。又被诃者皆
不退位从前不退入后不退。三种不退相望
说之。以四菩萨中先诃勤不退之行。是故预
标不退之言。二但大下结示佛意说四教。明
菩萨义者荆溪云。诸波罗蜜即横行也。观理
入智即竖行也。前之三教但明竖位。唯有圆
教俱明横竖。若准前文亦可具如佛国品中
一十七句即横行也一十三句即竖行也。虽
不沾藏义立何妨。非权非实等者于一心双
非之理演出四教权实之法。故云而权而实。
根缘自异佛意常同。二今言下约题正示二。
初正释三。初主伴同缘。法身眷属者荆溪云。
上来多文皆云深求其致者是应生者。随机
利见如月现水。光明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二方便下师资转益。三如此下结示功能。二
料简六。初诸菩萨与净名辨异二。初问。荆溪
云。明被诃者多在同闻。信知。同闻并非下位。
既是同位不应有诃。二答二。初他解先总叙
意。有言下叙古也。是权邻果者谓。本是金粟
如来权示等觉菩萨。有三生者即下文始住
终也。二今释。荆溪云。虽复有诃不妨高位。虽
曰消文意兼斥古。央掘如前记。二约举前十
心例今所表二。初问。二答二。初同法华四知
见。开示悟入即四十真因。下对华严类释自
显。二类华严四十位二。初正明四大菩萨者
菩萨品 第 799c 页 T38-0799.png

向。金刚藏说十地。善恶融通者魔事即佛事
名恶融。如云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也。佛事即
魔事名善融。如云作魔王者多是住于不思
议也。二诃意下结示。三约从人对位深浅意
融。四约重举弥勒对前辨益。荆溪云。问破弥
勒一人等答中意云。悉有故也。所化不定者
此是弥勒同事机也。既能遍同。斥于能化所
化自整。五约权实双行。不无旁正。今何得
言共行弟子等者此牒前答为难。大疏于前
答中于权实化物下云所化共行弟子不定。
荆溪前既削去共行之言此中亦合除之。应
云今何得言弥勒所化禀实教耶。文方相应。
六约华严法华。对今辨异。三入文解释二。初
分科。二所以下随释二。初命四大菩萨四。初
命弥勒二。初命问疾二。初叙先命所以。二言
弥下正解名义二。初定姓名。肇云。弥勒南竺
国婆罗门姓。出此姓即以为名。生云。虽生兜
率犹以本姓称焉。此二师解亦符今释。二而
名下示慈义二。初约三慈释名。三慈名义委
如前记。或有漏或无漏者漏落变易不漏分
段。一向无漏者中道大慈不漏二边。二用四
教格义二。初约四教结判。若以三慈用收四
教者前三但有生法。圆教则具无缘。荆溪云。
四教皆云与道灭乐不云拔苦集者且消慈
边。未即拔苦圆慈之体理无独运。若从事说
不无二别。故与乐言一途而已。二弥勒下明
受诃所以二。初明此权彼实。二又权下明出
没随机。出没不定者随机设化。净名亦权弥
菩萨品 第 800a 页 T38-0800.png

二。初分科。二随释四。初辞不堪。二述不堪
之由二初略示。兜率陀此云知足。新云睹史
陀。二所以下广释二初明天王请法因依。二
弥勒下明弥勒为说不退二。初述意。荆溪云。
弥勒为说等者具如疏文。释已委悉。今私助
一释。凡得记者多在不退。既自获记复为他
说。故为天子说得记位因慈而为大士所诃。
记虽被诃不诃不退者施诃授记是诃不退。二
言不下正释二。初正明不退二。初牒经释义。
荆溪云。因中得理等者在因證理。故且云也。
若从弥勒应云果。由因剋故云行也。二但四
下约教分别。荆溪云。入燸等者应引俱舍燸
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等。若通教明三不退。
中云六地齐功等者以与小共故得齐名。所
言皆者显乘显地。性地已去皆不退也。十信
初心等者以十信位但分初中二心之别。八
信至十信以为中心。二结示受诃二。初明隐
实施权。二立问答显意。荆溪云。闻弥勒说至
得入者益时别故所因异故。三正述被弹二。
初分科。荆溪云。一先总定者对下生灭等文
故此成总。二随释五。初总定二。初述意。二一
生下正释二。初释一生。荆溪云。一生等者亦
应云二即人天也。亦应云三。兼此生故。二释
授记二。初正约四教。小弥勒经明三藏得记。
大弥勒成佛经及大品经并明通教弥勒得
记。示断一品等者荆溪云。前不云示至此方
云者易滥实。故大乘诸经多说示故。况有教
无人。故须说之。问若尔通亦易滥。何不说示。
菩萨品 第 800b 页 T38-0800.png

又亦可云示者显示义耳。准此而言馀文亦
有。善财入楼观等者尔雅云。狭而修曲曰楼
观谓之阙。郭璞注云。宫门双阙也。释名曰。观
观也。于上观望也。暹引新经云。善财恭敬右
绕已白言。惟愿大圣开楼阁门。时弥勒前诣
弹指其门即开命善财入。善财心喜入已还
闭。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乃至或见
弥勒初发菩提心时。如是名字如是种族如
是善友之所开悟。乃至如是寿命经尔许时
亲近供养。皆悉明见。或见弥勒最初證得慈
心三昧。从是已来号为慈氏。乃至见得忍。或
见住地或见成就清净国土。或见护持如来
正教为大法师得无生忍。某时某处某如来
所受于无上菩提记以迹表本者荆溪云。圆
是实成。若准实成境智合时唯佛见佛。故法
华云。唯佛与佛等也。若为菩萨在寂场者故
知迹也。迹中圆说但可表本。此亦体用论本
迹耳。此意亦与示义大同。故以寂场共表二
教。亦如华严者问何以一文用表两教。答机
众教共令经部合。二但弥下结示定意二。初
结弥勒随机。荆溪云。岂测高下者或是古佛
久远难知。有四根缘者问。前文已云没实用
权今随四缘。则权实俱用何耶。答前云权者
不专权。故以圆教中失旨等。三亦须诃。故纵
圆教三不退位但诃弥勒。馀者敛踪。二今下
示净名定意。二正诃弹难破二。初分科悬示
二。初分科。二悬示三。初标立。二正示二。初
别。二通二。初标。二释二。初四教俱生。二四
菩萨品 第 800c 页 T38-0800.png

显事满故也。信事满时理岂不满。而不单从
理为名者理滥初故。制立有异者地前住前
次以不次此其异也。三虽下去取。二今就下
随文正释二。初生门三。初分科。二随释三。初
约三世定。得绳所系者准于有部立以得得。
渐以后得得于前得。故使往业能至未来。故
有部中业入过去得至未来。身死得谢未来
报起如一业成以一大得得于业法。又以小得
得于大得。第二刹那以三大得得前二得及
以业法。初念之得俱成法。故又三小得得前
三大并初刹那九法。成就第三刹那二十七
法。昙无德者此云法密见空得道也。二难破
二。初别破二家二。初难破毗昙三世有。二难
破昙无德二世无。二复次下通破二家。荆溪
云。复次下通约二家所计以斥弥勒。此约计
三世心而为破也。以二家所计虽有去取不
出三世此破。二世无也者此四字合在前科之
末在此误也。三引證二。初叙意总释。二亦生
下约宗别解二。初约有门解。萨婆多此云一
切有。见有得道也。荆溪云。若依萨婆多等者
还约小诠宗以破于小。故约有门用破空门。
二料简。荆溪云。问三相四相等者若但立三
则无异相。此亦兼破计常故也。二若作下破
空门执。三有师下破古。二约无生门二。初悬
示分科二。初悬示义旨二。初总示。即是诃取
衍门等者令二教执方便者及圆起语见人
而自警言弥勒不退尚自被诃。我等初心安
敢固执。固执既忘不障正道。二何者下徵释
菩萨品 第 801a 页 T38-0801.png

记者以无生是断结位故。荆溪云。三藏伏结
等者此正破也。更引三藏者明但有于首楞
严三尚自须破。故三藏教未得无生不合求
记。故权无生非正记位。虽复立之立即寻破。
与而论之出三相耳。故下历教皆先引前三
教非真次方破于权实得否。乾慧至性地等
者正出通位。与三藏教三祇百劫其位齐也。
若闻授记心则等者破弥勒者令馀息心。若
破诸天恐滥破馀悕冀者耳。三前三下结判
诃意。心祈此记者祈告也。告求此记也。二随
文释义二。初约无生理破三。初历示诃意二。
初明无生记位二。初略示无生。二但三下广
明记位二。初总诫。二三教下别示二。初释前
三记。虽未发心者未发大心也。二通下释无
生记。亦名欢喜地者以初见谛心欢喜故。故
借别名以名其地。常住佛果为异者荆溪云。
此是究竟法身记也。若通教中唯有八相无
法身本故不名也。故望法身此为永别。若智
若断名别教无生者借通教名通途用之。剥
葱切葱之异者次第断惑从外至内犹如剥
葱。不次第断内外俱破犹如切葱。问六根净
人见思先尽何异剥葱。答三惑一心谁论先
后。粗垢自落宜善思之。二但禀下示弹诃所
以二。初明初心起著。二为此下明寄高训下
三。初标示。二所以下正释二。初明寄高弹诃。
荆溪云。将穷三教无生之源者即补处位名
之为源。二若通下明训下受益二。初约教总
明。若圆菩萨者五品人也。二复次下历位别
菩萨品 第 801b 页 T38-0801.png

而须下总结。二若以下正解经文四。初解无
生受记。二而言下解无生是正位。金刚般若
等者荆溪云。然其三教跨节言之皆有此义。
若合前喻者贤圣如文武无为如天子。三无
生下解无记无果。四所以下解云何受记。二
若弥下总结显益二。初寄意获益。二立问释
疑。荆溪云。为兜率天王等所作两释约诸天
子及弥勒身。二约无生行破二。初叙意分科。
行成智断者由缘了行得智断果。如生是智。
如灭是断。二随文释义四。初双定二。初总明
定意。诸佛菩萨至斯尽者观无生在凡。智生
惑灭在圣。真智至渐灭明菩萨分得。若智至
斯尽明诸佛究竟。二就此下约教正释。玄约
三教者荆溪云。此但云三教者大破小故。若
通至有异者理一向异。何须致疑。事虽云同
仍有小别。是故文致一往之言。言小别者界
内外殊。两修之别者次以不次故。二双破二。
初述意总标。偏圆二真者通理偏真。别圆圆
真。别教理实教权證道同圆通名圆真。二约
通下依标正示二。初约教显义二。初难通教
二。初出弥勒所执。从如有行荆溪云。先立当
教理以为得记之情执也。二明净名难破智断
非如二。初牒经示义。二结句重释。初即约如
体。次即约如事。故荆溪云。体乃约理四句从
事。事理虽二推使不二也。事理即是智境相
依随理。偏圆皆有事理。初牒经示义二。初牒
经。二难意下示义二。初示义二。若如下结难。
二结句重释二。初结句示执。荆溪云。由能缘
菩萨品 第 801c 页 T38-0801.png

二。初通破四句。并如初句等者应云偈言亦
不从他生。岂有所缘真如之理生智断而得
受记也。偈云不共生。岂得能所合生智断而
得受记也。偈云不无因生。岂有离能缘所缘
而有智断而得受记也。二四句下正示所执。
二难别圆。二问答科简四。初简三教真缘自
他。荆溪云。此乃准前释文为问。问法华玄文
明车体。中藏别二教以缘为自。通圆二教以
真为自。与此不同其意何耶。答亦不相违。但
意各别。故使内外各有即离。即者初心即得
真理至故。故乘理用真理为自为体。非实理
故不得为自。故藏通理并皆为他。由此因缘
依之。二简别圆真缘不等。问通教等者荆溪
云。真既未极故曰断无。还从智生故云他耳。
机教不同者机是钝根故教成次第。别明下
荆溪云。然复别教应须从容更云二义以申
其旨。地前一向以真为他。登地亦容以真
为自但别得名多非登地。是故今文不以为
自。又真为自须有二义。一者从理。二者破计。
言从理者智尚本有。况复境耶。故修性合时
必从本说。故从本说名为自生。乃至双非理
性本无自他故也。二破计者还须依理。理非
自他何得计四。前之二教唯有破计。故后二
教皆依远理。三简圆教真修四句二。初问。二
答二。初明四句不生。二若四下结成难意二。
初示难指广。二不深下结胜况劣。四简净名
一难三益。峡乡者悬名亦州。秦将白起攻楚
烧夷陵即其地。魏武于此置临江郡。后魏为
菩萨品 第 802a 页 T38-0802.png

峡州也。一番所难等者净名一难合僧[绥-女+(工/山)]尽
像。三教破执合随人动止。三双并二。初分科。
二随释二。初以四为并端二。初标示。二正释
二。初通教二。初示逆顺。二正解释。文有四
段。以通教所谈生佛依正悉空故。故得逆顺
以并弥勒。初约众生如顺并。假人至无二者
众生即空弥勒即空凡圣虽殊空体唯一。异
则非如者不异曰如。如秖是空。空何曾异。若
有二异。定非是如。非三数番者数四也。彼通
此并义实无穷。岂止三四。二约一切法如顺
并。前唯正报此兼依报。依正俱空。故得为并。
须类说之者应云若国土如不生不灭不得受
记。弥勒如亦然。例初番说之。何者至佛不授
者荆溪云。此乃引异而难于同。况复此中且
从破说。若从立义无非授记。一切诸法得记
何爽。依尚可记正何所论。净名今且寄衍权
教以不记法而难于记纯依圆教。何所难耶。
故圆教中因果依正事理既其不二。理既圆
具。记亦何疑果有因。无无常果耳。故大经下
引證者大旨亦然。故亦且从权教以说。三约
众贤圣如顺并。荆溪云。小乘贤圣权无记义。
实教具如法华经也。故四味著诸法如及记
小乘则为如来绮语之过。故知。净名不可即
用法华经意。故且还依方等部难问。若尔何
不用于方等中圆。反以诸法无如为并。答还
是方等带别之圆。故亦未得彰灼而说。华严
初顿理无馀说。四约弥勒如反并。一一皆云
等者反并第三番者。弥勒如无生灭得受记
菩萨品 第 802b 页 T38-0802.png

受记弥勒如那独得受记。若如有异是则非
如。若如无异那得一受记一不受记。诸贤圣
不得受记者即弥勒亦不得受记也。次反并
一切法。次反并一切众生。例作可见故云宛
然。二别圆。类通可知者但别圆两教皆约中
道真如作并为异也。其中圆教既心外无境。
故弥勒得记何妨小乘贤圣。一切依正十界
众生一时得记。以弥勒心遍彼彼故。彼心遍
弥勒故。三无差别举一全收。约理虽同约事
元异。故弥勒受记不关于他。故使净名引彼
理同难此事异。又亦如前荆溪所述。带别之
圆以为难问。凡于圆说善须得意。传斯宗者
若自若他无使乖背。厥或口宣融宗心昧斯
旨。如福德子而无寿命。弱丧徒归犹迷本族。
如受贵位不识祖宗。亦如死人而著璎珞。用
是福为用璎珞为。二正结并二。初标示。二正
释二。初约教二。初通教。二别圆。于中约圆
消。此结文以理同难事异。其意弥显。何妨方
等对彼圆机直示。一切悉皆得记于圆成显于
二成密。况亦不妨依荆溪释以方等机故。二
若弥下结显。四双结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
约破智德释二。初正释二。初约教正示。众生
烦恼有智慧相者如波有水相。动静虽别湿性
无异。动有静相其意弥显。人面福德犹成分
喻。二虽兼下结判释疑二。初结判。经意在圆
者荆溪云。初总释中虽有多意或三诃一或
一诃三。故今收之明文正意。今谓。大师既云
经意在圆则释前破并等文。悉应事异理同
菩萨品 第 802c 页 T38-0802.png

方等。寄语后德。思之审之。二问下释疑。荆溪
云。何以三教俱破者亦应云四教。但三藏教
生门破意。故此文中不须重述。问秖应更约
通别二教。何以破圆。答前总释中已料简竟。
圆人破于语见等三。今答中但通云执。二此
结下结示。二约破断德释二。初正释。别教云
众生如即涅槃相者理本寂灭。但为惑覆所
覆之理名为涅槃。既众生本有何须在果。二
此释下结示。三结过劝舍二。初分科。二随释
三。初正结过二。初正释。二料简。荆溪云。答
大论等者佛虽复说性常离著。今恐有著。是
故须破。若以诱论佛亦自诱。何但弥勒。然佛
必无能化想著。虽诃弥勒能化想著意令天
子执记念袪。若舍执心转权归实。二劝舍二。
初正释。荆溪云。执得权记执即名邪。二料简。
三解释四。初破藏。荆溪云。大论委破者广破
三藏菩萨因果具如止观记。二破通。荆溪云。
破如金刚等者经虽具三今且通破。是故今
文以别圆破皆云不可以身心得。言不可以
身心得者身声是色。举色例心。三破别。因灭
等者语出大经。意实通圆今约语便。故且在
别。至初地时灭九界阴显佛界常。如是下正
用四句检破。色灭得常是他生。不灭得常自
生。共离可知。以不自不他不共不离名菩提
故。四破圆。不须缘修等者别教必假地前缘
修以显初地真修。故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
等。圆从初心即观本具。至于初住任运开发。
岂同次第假缘显真。故知。圆教虽立真缘始
菩萨品 第 803a 页 T38-0803.png

约心。次复下荆溪云。以前未立故便立之。故
前等者重将前破以示此立。即破中立。四广
说真菩提相二。初叙意分科二。初总叙来意。
二分科示义二。寂灭下随文释义。三初略说
实相菩提。标章一切法趣心者十界四教摄
属于心心外无馀。岂复甄隔。一切即心心即
一切。示迷令悟强云趣耳。心即中道者心性
不动虽立中名既无伪妄。体复不异故曰真
如。故此真如名为寂灭。实相菩提者菩提翻
道能通为义。即向心性寂灭遍通一切。故号
菩提。四种相有十六相者荆溪云秖是四教一
十六门执异成机。故以门逗。元知实相本无
十六。故有下即三惑二死也。若实至皆灭者
圆教四门皆即寂灭。岂存四相。何况下圆执
尚灭况馀三教。生不生即对别教。如前释通
序中明。若在诸文皆对通教。今云等者等取
通藏。二正约真智断明菩提二。初分科。即摩
诃般若者荆溪云。此从三德中般若立名。于
二因中即名了因。于二严中即名为智。馀一
切法准之可知。明真断德者智德既是般若此
则名为解脱。名缘名福对上可知。二不观下
随释二。初略二。初二番明真智德。荆溪云。经
云不观不行等者此望下文断德释义。乃是
反名而用释义。何者观名智德。不观名断。不
行亦尔。例之可知。亦可云不断名断不智名
智。凡诸释义皆有其势。若立中破即从反释。
若破中立应从顺说正明有智即是菩提。疏
云。心心数法不行者以證真空。为行般若者
菩萨品 第 803b 页 T38-0803.png

严之外则无复法。今以人天及一毫等得名
一切。下去例尔。二四番明真断德。荆溪云。离
四门等者既云缘修。即是三教之四门也。言
一切妄想者具如前文灭诸相中。障是菩提
等者平等法界菩提理也。诸佛不行此破方
便教中自行。佛不度生者即破方便教中化
他。凡云障者不过此二。即是上求及以下化。
上求兼自下化唯他。故云即障诸方便教门
之誓愿也。二广二。初标示分科。荆溪云。少说
断者菩提名智。今释菩提不多言断。故初九
中但有二断。由少复杂故不分章。所以有者
欲明圆文智断不二。二随文释义二。初九番
正约智德。荆溪云。若有方便偏教至对内意
根即是二者权教初心不离情想。不知意根
即是菩提。以有能对及所对故。圆真至非智
来会者从初发心智与理俱。由智从理因果
义同。岂从智因来契理果。而不与合者一者
无明不尽。二者无明体如。二七番明不可以
身心得。荆溪云。次七番即不可以身心得等
者前文已破身心得。竟今复言者前一向破
今明相即。得而不得不得而得。下去诸句一
切悉然。言无处者方便教中心为能依于身
土。是故以色名之为处亦可身心俱名为处。
观智即是能依法也。离所依外无别能依。假
名等者观假即理理摄一切。不同小乘观无
我等。三还约实相妙理结成真智断。菩提不
可以法复比于法者全能喻是所喻故。非诸
下秖是佛界菩提非九界所知耳。凡谓六界。
菩萨品 第 803c 页 T38-0803.png

六即简之。岂唯此中。文文合尔。五诸天子得
益。四结成不堪。二命光严二。初分科。二随释
二。初命问疾三。初叙意辨位。二所以下牒名
释义。八种光明者观骨人眉间所放之光其
色有八。谓见地色如黄白清洁之地。见水色
如深渊澄净之水。见火色如无烟清净之火。
见风色如无尘迥净之风。见青如金精山。见
黄如薝卜华。见赤如春朝霞。见白如珂贝雪。
转为下即八胜处十一切处也。如法界次第。
此等皆名定果色也。暹云。八色唯意所得则
属于心。今据骨人所放故属色。大经琉璃光
等者彼德王品云。时大众中忽然之顷有大
光明。非青见青。非黄见黄。非赤见赤。非白见
白。非色见色。非明见明。非见而见。尔时大众
遇斯光已身心快乐。文殊白佛。今此光明谁
之所放。如来默然不说。乃至五百菩萨互相
咨问悉皆默。佛问文殊。何因缘故有此光明。
文殊答云。如是光明名为智慧。智慧者即是
常住常住之法无有因缘。云何佛问何因缘
故有是光明。是光明者名大涅槃等悉同初
文。乃至云。亦有因缘因灭无明则得三菩提
灯。佛言。文殊汝今莫入诸法甚深第一义谛。
应以世谛而解说之。文殊乃答。东方不动世
界琉璃光菩萨欲来至此。故先现瑞。今举非
青非黄等以證理光。故云即其事也。彼经下
引彼经配成今意。光明者即是第一义谛者
即经云。光明者名大涅槃也。三藏通别但有
色心二光者荆溪云。方便教中不说理具。是
菩萨品 第 804a 页 T38-0804.png

放色但可云色。心即偏真由真偏故故无第
一义光。别教地前同于未见心光不无小异。
以知但中理故故唯有之言简于三教。第一
义光即圆真也。然第一义非不由色。全色是
心从心为本。小乘不即致分色心。应细约教
一一分别。名为童真者唯第八住名为童真。
今通取无染。则始从初住终至等觉悉名童
真。金色迦叶者即大迦叶身作金色。又纳金
色妇迭卧无欲舍而出家。三前命下对前明
益二。初对前辨义二。初明始终咸一。二明总
别无殊。二净名下受诃明益。二辞不堪二。初
分科。二随释四。初奉辞不堪。二述不堪之由
二。初叙意分科。二随文正释五。初出入相逢
二。初正释。荆溪云。先约事释。次或有下即约
理解。若迷若悟无异路。故如人迷故以东为
西迷悟人殊理路一也。若从示迹以为解者。
光严从实而示权不出而出。净名从权以示
实不入而入。二料简。二光严致敬作礼者迹
同乡党。现修长幼礼也。西域记云。彼土致敬
之或其仪有九。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
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
手膝据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三问何
来。四答道场来。荆溪云。为欲至事迹者唯欲
说于圆理故耳。故于圆教能表之事亦破皆
令入实故也。五光严重问二。初正明道场二。
初约事总释。穬谷芒也。治除下心惑合穬糠
实相合米。二约教别释。虚空莲华为座者秖
寄别教成道处说。以圆成佛亦无别处故云
菩萨品 第 804b 页 T38-0804.png

如虚空座。身座相称能所交融。即寂光法身
依正不二也。秖由理具至果方尔。故使初心
亦坐空座。故法华云。如来座者诸法空是。此
即观行空座也。今明界成即究竟空座也。应
约六即以辨座异。二光严下与问所以。三正
明被诃二。初悬谈义旨二。初明被诃因由二。
初明光严执情。二显净名诃意。荆溪云。焦炷
具如止观记中竟明。焦炷但是断位今则非
果理不离果理。虽非因理不离因理为道场
也。是故断非初后不离初后。依之任运自得
道场。二问下示圆道场义二。初问答简偏。荆
溪云。一往约观于义犹疏。但是附理。方便至
为例者仍约当分。二但净下正示圆义三。初
重请显圆。一中无量者于一心中具足横竖
一切诸行。故云一中无量。而一切行不离一
心。即是无量中一。今净名开总出别。意令物
机了别即总。今据现文先总次别。故云一中
无量等也。如囊下囊如一心宝如万行。宝在
囊内行具心中探以示人。喻于一心分别广
说。二但示下类通大事。前总答道场类彼。其
车今示横竖犹谈高广。三若随下指文示意。
约圆初心者于观行心总揽横竖。乃是今文
正意。二随文正释二。初分科。二随释四。初一
往竖明二。初悬谈义旨二。初依别竖对。二亦
不下依圆横辨二。初初住横论。荆溪云。具此
三心如磁石等者任运意也。显住任运上求
下化。二此下下例示诸句。二直心下随文正
释四。初直心。华严等者荆溪云。引初发心成
菩萨品 第 804c 页 T38-0804.png

假。八直即八正也。法华难五品等者至五品
位必至六根深趣初住分真道场。二发行。荆
溪云。具发万行等者自行化他俱得名行。三
深心。荆溪云。自然流入海亦證深。四菩提心
总前三心是三德菩提者此对前三心作总别
释。直心是法身德。实性菩提深心是般若德。
实智菩提发行是解脱德。方便菩提。今总揽
前三。故云菩提心是道场。如此三心不纵不
横名无错谬。二一往横明二。初悬示分科。以
横望竖者圆心之横收别之竖。以阿字门具
诸地故故成高广。二一约下随文释义五。初
约六度自行二。初标示。皆具五种者世间及
四教故。具如前释者即前释净土中也。同是
取土利物道场。岂非当得成佛之处。故同净
土明义。二布施下正释。荆溪云。六度中一一
皆云法身者六度悉能满法身。故然但用对
治以为能依。故一一句皆是所依。所依即是
法身也。文为六悉可解。二约四等化他二。初
标示。荆溪云。四等皆须从圆以释。语似方便
释使成圆。今谓。一心三慈乃至一心三舍四
三互融方称文旨。二正释二。初四等如文。二
能化法。四等在内。化法在外。由神通等四。四
等方能利物。文为四。初神通。荆溪云。显出法
性真净六根者入初住六根具十。六根即是
六通故也。二解脱。荆溪云。乃能出等者除入
胜处也。言能出二乘等者小从大出大必具
小。故今开之皆令成大。以其因中等者因中
用于小乘八解。后转入大见八解理。一一地
菩萨品 第 805a 页 T38-0805.png

还依本习随宜设化。以一切法得入中已悉
具难思化他之行。心之与法俱名行也。故成
二十五三昧中胜妙解脱也。三方便。荆溪云。
方便是道场等者方便即实道场存焉。四四
摄。三约多闻进行二。初标示。二正释二。初多
闻进行三。初多闻。荆溪云。多闻是道场者自
治治他俱得名为如闻行也。言显发者即于
文字而达至理。释道场义二。皆云初心菩萨
者道场即是从果立名今通于因。故并云初
心。发心毕竟二不别故亦可以六即而分别
之。然此四菩萨初二约果后二因者亦表初后
不二故耳。二伏心皆名伏者以有上地惑故。
金刚等觉居众伏之顶之。三道品界内四谛
至有为者界内之灭犹有变易。故成界外之
苦。所以四并有为。界外苦集道即有为。灭即
中道乃是无为。无量下前约内外对辨。义通
通别以两教邻接故。今于界外更简别圆则
知。三并有为乃属别教。圆中四谛唯苦集是
有为。若论即即苦是灭。即集是道故全有为
即是无为。故此苦集与别全殊。以别苦集定
是有为不能即故。二观谛二。初标示。二正释
五。初谛。显权实理者十界唯心权实理一。四
种四谛摄无不周。二缘起。有四种相者随四
智所观也。得三种菩提者以观三道即三德
故。见三佛性者还约三道对论三性。三烦恼。
及以佛法皆毕竟空者有法过涅槃者亦如幻
化故。四众生。观九道至真性者既达己心九
界当体空中则摄外事境一一咸尔。以内外
菩萨品 第 805b 页 T38-0805.png

切法。得五涅槃者即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
想行识亦复如是名涅槃也。四约降魔说法
二。初标。二正释三。初降魔。二三界。三师子
吼。五约力无畏果德二。初标示。二正释三。初
力无畏不共。十种智力者暹云。彼经第十四
卷初云。智首菩萨问文殊言。佛子菩萨云何
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
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
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
障碍天眼智力。断诸集智力。二三明。三一念。
三结释。荆溪云。初文开章即云结释。此中从
便即云结成。释秖是成耳。除伪显真者除三
教伪显圆理真。三命持世二。初分科。二随释
二。初命问疾三。初叙意辨位。二所言下牒名
释义二。初总释实相真心。领忆诸法者一念
三谛具足三千名领诸法。二持义下别释二。初
标列五名。二四教下约教释义二。初简偏取
圆。二一遮下依圆释义二。初历解五名。二菩
萨下结成圆具二。初明初后圆具。二持世下
结施权益物二。初正明施益。二开即下结示
显位。暹云。总别不二者秖是亦总亦别。善德
即是非总非别。皆在初心故也。三前诃下对
前明益二。初通辨弹诃。暹云。皆破果上因中
者且约偏说义皆互具。二今佛下正明今益。
二辞不堪二。初分科。二随释四。初奉辞不堪。
二述不堪之由二。初叙意分科。二随文正释
五。初住静室。二魔作释来。经云。时魔波旬者。
肇曰。波旬秦言或名杀者或名极恶。断人善
菩萨品 第 805c 页 T38-0805.png

经弦歌者周礼注云。弦谓琴瑟也。诗传曰。歌
谓曲合乐也。论语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是
也。疏分二。初略释。已得圣道者得初果也。若
约大乘即二地菩萨也。二今明下广释二。初
约教正释二。初约四魔。觉知折伏而已者即
用无常观观察五阴。伏三界结名折伏也。树
王下先降天魔者缘起如瑞应。辅行第一备
引。二约八魔。三藏至伏四魔者即邪常乐我
净也。圆破八魔者二边即中魔。即佛界不破
而破名为圆破。所以八皆称魔者魔名杀者。
常等杀真谛善。无常等杀中道善。故初住已
上虽分證真常无明未尽变易仍在。是故无
常等四极至后心。问别教行向已伏无常等
四。既未證真常。所观俗谛为魔摄不。答亦是
常等所摄而非界内邪常。所以然者夫理本
无名强为立名。虽强为立德不出四。佛灭度
后外人窃用常等四名以计神我。故佛初出
说无常等以破常等。二乘不了计无常等以
之为极。故佛复说常等四德破无常等。出假
菩萨异二乘边名为常等。菩萨不达但执教
道又说非常非无常等破之。今圆初住圆破
八魔显双非也。而双非秖是真常等四对破
二边得双非名。二问答。料简二。初问。二答
二。初总明持世权施。二别约三义对辨二。
初正明三义二。初释三。初事理一方便至
一如者前三教人悉皆避事入理。藏通避生
死入偏真。别人避二边入但中。通教虽即
避事咸同。岂知性具三千彼彼互融一如无
菩萨品 第 806a 页 T38-0806.png

故无所取。魔佛一如。有何滞碍。如是观者名
为能觉。不为境动所以能降。岂闻佛即是魔
便求魔法。须了即魔是佛。所以能降。凡云相
即意显理融。布教之宗本令舍恶。事理真妄
魔佛内外一切皆然。将来学者幸宜留意。二
约真缘。常住三昧寂而常照者心外无境。魔
岂能藏形耶。分真悬见其事可知。若圆初心
唯达实相恣其变怪寂尔如空须备方镜。至不
能变本形等者抱朴子曰。昔张盖蹋及偶豪成
二人精思于蜀云台山石室中。忽有四人。黄
绢单衣葛巾往到其前曰。劳乎道士辛苦幽
隐。于是二人顾视镜中乃鹿也。续搜神记曰。
林卢山下有一亭。人每过此宿者或病死。时
有郅伯夷者。宿于此明烛而坐。中夜忽有十
馀人来自共蒲博。伯夷密以镜照之乃是群
犬。三约调不。二权教下结。二今持下结指其
人。魔亦知人等者有他心通故。三魔来不识。
人中姓者缘起如涅槃记。乃令转教者荆溪
云。乃今转教说于般若也。亦是三德者常住
法身般若慧命解脱法财。五种三坚未知说何
者既破天乐秖应为说三藏三坚。但天主机难
可定判。破欲之后岂必藏耶。俱通四机故未
定判。四魔更施女经云。可备扫洒者上悉报
反下所买反。通俗文云。以水掩尘曰洒。曲礼
曰。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于国君曰备酒浆。
于大夫曰备扫洒。郑玄云。酒浆扫洒妇人之
职。生公云。因其说法可诡以从善。实欲以女
乱之。五嫌怪不受而要我者于遥反案要犹强
菩萨品 第 806b 页 T38-0806.png

二。初分科。二随释八。初净名觉悟持世。娆固
者纂文云。娆戏弄也。固字宜作厌蛊之蛊。字
林蛊音固音古。尔雅云。蛊疑也。郭璞曰。疑惑
人也。摩蹬伽经作扰蛊。谓此魔作扰乱厌蛊
也。生公云。固者非虚焉。二净名就魔索女。三
魔惊惧欲去。四空声劝舍。荆溪云。空声三释
并无去取者已如前文阿难中释。生公云。非
维摩诘则是持世也。亦可魔自作之耳。五魔
舍女。俛仰者谓低头仰举首也。谓自强为之
也。六大士为女说法二。初叙意示义二。初总
叙来意。二分科示义。二如应不随文正释二。
初劝发心。二劝修行二。初叙意分科。二随文
释义三。初净名劝修法乐。二天女请问。三净
名答。三初悬谈义旨。二分科略示。三初文下
随文正释五。初乐归三宝。二乐离集谛。三乐
观苦谛。四乐修道谛二。初分科。二随释三。初
修行本。二正行皆名法下阙乐字。三遍行二。
初对前辨示。二乐广下牒文别释。降伏众魔
者荆溪云。净名寄此潜讥魔众。以示天女住
宫之仪。乐净佛国土者一切皆是佛土之行。
此中别示净土言者即此别示是通示也。恐
诸天女未有菩萨净土缘。故乐成就相好者
相好即是取土之身。诸方便教行时非證时
者前二教人行證可知。别教地前名为行时。
未见中道不名證时。若小證者通教七地及
两二乘亦粗通两教学地。示教利喜者大论
五十九云。示者示人好丑善不善应行不应
行。生死为丑。涅槃安隐为好。分别三乘六度
菩萨品 第 806c 页 T38-0806.png

利者未得善法味故心则退没。为说法引导
令出。汝莫因时求果。汝今虽勤苦果报出时
大得利益。令其心利故名利。喜者随其所得
而赞叹之令其心喜。为乐布施赞布施则喜。
故以此四事庄严说法 大集等者此则彼经
明通明禅五支。中喜支相也。彼经云。如心觉
大觉思惟大思惟观于心性是名觉支。观心
行大行偏行是为观支。如实知大知心动至
心喜是为喜支。身安心受于乐触是为安支。
心住大住不乱于缘是名定支。止观以真俗
二谛配释。如心觉大觉等疏文所引语小不
同。今文如实知剩真字。至心下阙喜字于义
无妨。去取难解者此诫后人当随经部增减
释之。即去取也。五结成法乐。七波旬乞女三
如疏。八大士还女二。初分科。二随释四。初净
名还女。二诸女请法欲还。事须咨请者左传
曰。访问于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
为诹。咨难为谋。今是访问于善也。三为说无
尽灯。有尽灯之无尽者灰断故有尽。转次即
无尽。四诸女致敬随去。四结成不堪。四命善
得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命问疾三。初叙人
辨位。二所以下牒名释义二。初总释。二但约
下别释二。初正明四教。是则无得为得等者
法性则无明无理可得。无明即法性无事可
得。事理俱忘。故云无得。如是照了名之为得。
故云无得为得。照了于何秖了无得故得无
得。又境能发智名无得为得。智能照境名得
无所得。境智互融彰名善得。二今长下结示
菩萨品 第 807a 页 T38-0807.png

初总示施权。二何以下对前正辨。三此即下
约圆结示。二净名下受诃明益。二辞不堪二。
初分科。二随释四。初奉辞不堪。二述不堪之
由。经云。一切沙门者罗什云。佛法及外道凡
出家者皆名沙门。异学能大论议者名外道
也。孤独乞人者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
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
四天下之穷民无告者。罗什云。乞人有三种。
一沙门。二贵人。三贱人随其所求皆名为乞
人也。疏为二。初述意。二言文下正释二。初总
释。关河旧解者谓。关中河西诸师也。荆溪云。
观今文意不取此解释。弟子中前诃弟子。已
久除邪。今诃菩萨须与小异。此乃以圆而诃
于偏。或圆诃藏。是故不取其行。邪祠者祠音
祠祠祭也。曲礼云。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
不诚不庄。宰牛者宰割也。二但施下别释二。
初约四教辨义。四教相望唯圆名度。一切法
趣等假也。檀尚不可得空也。云何下中也。达
施三谛到大涅槃方名度也。二实是下明示权
利物。三正述被弹之事二。初分科。二随释六。
初正弹诃二。初正释。二料简二。初正简财法
二。初问。荆溪云。文但略消法施而已。经但对
财而云法施。其旨难辨故须问起。然向疏文
虽说财中有法之理未是彰灼示其观门。今
欲双明故亦须问。二答二。初双标。备有两义
者一以说法为法施。二以即财具法为法施。
荆溪云。义通于四。即理唯圆。故约法论财。用
施一切受者无不咸沾法门。法既无涯施亦
菩萨品 第 807b 页 T38-0807.png

初通约四教财法两殊。此答初义也。以说法
为法施义通偏小。二今不下别约圆融。即财
是法。此答次义也。则财是法名为法施不通
前三。文为二。初通明施义二。初略示。财中具
足一切佛法者财即色尘也。岂秖心遍。其色
亦遍。色何以遍。色则心故所以三千依正不
出一尘。故云具足一切佛法。是知。不但唯心
亦乃唯色。若不唯色色非心耶。唯色唯心一
体无二。从要从的须指唯心。庶几精详无令
失意。二如无下广辨二。初依法华辨示。二今
净下引今文释成。何关说法者即财是法功
由观心不因口说也。二今文下别示今文三。
初明财中具法。二若能下明受者蒙益。三如
此下不达遭诃。一切同沾者若了一尘即己
心性是则具足一切诸佛法。亦具一切众生
法。以彼彼互融三无差故。故施一尘量等法
界。以其不达致被弹诃。二问但下更简遍圆。
问意者圆教观心施财既名法施。前三教人
行布施时若依当教修观得名法施以不。答
中云亦有此义者荆溪云。此非正意义立而
已。故云亦有。以三教心不能即故。故三教理
理外论事。事不见理不称圆宗。及但约观以
为解释故云但非圆普。出没者有无也秖圆
教中于诸经论有无不定。何但前之三教文
耶。故四教文并得名为出没不定。二善得请
说。三净名略说。荆溪云。具十界法至即是施
法者问。双照即是施十法界然施十界。有何
功德。九界若非何以施彼。九界若是用佛界
菩萨品 第 807c 页 T38-0807.png

法与其四界。与其断法故名为施。后四界中
卷权归实。渐与不定事理皆然。所言理者十
界之理同在一心。不一不多不无不有。十即
是百百即是千。千即三千而空假中。故空假
中咸名理法。法不出事故号法财。以法融财
以财引法。用施于彼名为法施。故法在财名
波罗密。如意珠譬思之可知。复次下亦令用
权助不思议。即如法华异方便等。通望众人
亦名一切。四善得重请。荆溪云。又迹示未悟
者若尔本地善得此会自知法施之理。但为
受者其心未融故重请之成受者解。符成之
义其理宛然。然净名元示财中之法。意令后
代行者说者睹文对境皆须约财论法故也。
五净名广说二。初悬示分科二。初悬示二。初
明财中具法。若离财等者三教于财必无其
法。二所以下明受者获益二。初正明获益三。
初法。荆溪云。以此施人至一切法也者问。诸
佛菩萨深位之人何尝离于以财导法。众生
受用地水火风任运常蒙佛菩萨益。诸佛菩
萨不可数知。受用时长。众生久益。如何更令
凡夫假想如是作者所益几。何况复反隐佛
菩萨术。答其义实尔。然须晓宗。先荷圣恩兼
蒙凡益。但化物之式譬若征夫。大阵难当理
藉多战。良将虽强不容独致。傍赏散健并力
共攻。散健获勋功由将术。况设未破贼教缘
何嫌。卒急施兵拔健。为将纵未全可。勉强砺
器方堪不难。故诸菩萨无始运慈而诸众生
亦无始沾化。以是得知众生难化。常处生死
菩萨品 第 808a 页 T38-0808.png

生亦有先修净土行者。彼彼弘愿更互相熏。
彼彼相资至果方益。即受化者共别不同彼
我悉然。深可思也。故一佛出世众圣咸臻。须
达老婢例之可见。二喻三合。二引例释二。初
引大经。彼喻佛性遍于五道。今喻法施遍于
五尘。二众生下今释成。二分科。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