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弟子品
弟子品 第 767b 页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五

钱唐沙门释智圆述

三劝求佛身二。初分科二。初标下随释三。初
标章二。初述意。二徵释四重。初重二。初问二
答二。初双标。方便两教即藏通。常住佛身即
别圆。二何故下双释。岂可劝求等者荆溪云。
非是专令求于劣身。既劝舍于无常之身。岂
可还求无常之果。引文虽复但云真实下文
还约四种真实者实能兼权理无间也。二重
二。初问。此问从前答中第二义生。二答二。初
弟子品 第 767c 页 T38-0767.png
引经。因无常果是常。即别教意。地前无常登
地證常。荆溪云。佛答梵志等者借彼破外證
此先权。若一向依彼岂得引之。二类释。士庶
者毛诗传曰。士事也。白虎通云。士者任事之
称也。周礼天子有元士中士下士庶众也。谓
天下之众人也。空假一心者辅行云。心性不
动假立中名。亡泯三千假立空称。虽亡而存
假立假号。今云一心一心即中也。三重二。初
问。定用何判者前答通漫。故此定之。二答。何
妨通劝者随类各解则成通劝四人。荆溪云。
以依今部教宽机遍故也。诸味所感不同者
华严别圆二因感一常果。鹿苑一生灭因感
灰断果。大品三因感灰断常住二果。法华一
圆因感一常果。涅槃四因感一常果。故云诸
味等也。今方等等者指今经。是第三时也。四
因得二果者生灭无生二因同得灰断果。无
量无作二因同得常住果。准一部文随品不
定。方便但二。问疾及以不思议则唯在大。观
众生去三品分三。故一部始终方具四耳。若
从一部显密异闻。秖方便品密解别圆。显密
相对四因二果其义宛足。四重二。初问。由前
答四因得二果故此问之。佛身既有四教不
同。何得涅槃但有灰断常住二种。二答。如云
至是一者指上文也。大疏云如上明也。巧拙
两度等者藏通界内巧拙。而见思病差是一。
别圆界外巧拙。而无明病差是一。二正观三。
初正劝识果。荆溪云。所以者何去亦名转释。
转释上来当乐佛身。国王长者但见王宫父母
生身。故须劝云佛身者即法身也。已下诸句
弟子品 第 768a 页 T38-0768.png
虽复转释此句是总。下去是别。言偏真空理
等者五分仍依有为之法。空理即是无为功
德。引禅经及以须菩提。为證大小自明。佛告
莲华等者此尼化为轮王。众皆避座。化王见
佛还复本身。最先见佛故佛斥之。二劝慕果
行因。二初总举果中福智即是法身者福智
即五分也。慧及知见属智。馀三是福。别圆福
智显出佛性者福智即缘了也。缘了约修位
位横具。若约竖判福即缘因位在观行相似。
智即了因位在名字。显佛性位在初住。此由
智三觉本有三。复由福三助智严本。故至初
住。修性一合无复分张。三德分显故名显出
佛性也。修能显性故云从无量功德智慧生。
应知。功德无量言缘则摄。智慧无量言了则
摄。约圆既尔。别可准知。但即不即而分二殊。
藏通一往亦可立缘了名以收福智。名教区
别前二定无。荆溪云。劝慕果行因者虽对诸
法不及缘了。其名最显。至果仍存。别圆二教
以显为生。异藏通故其名别立。余谓。荆溪言
对诸法者即指别列一十二科。缘了即指今
文总举福智。况复岂但行因名显。抑亦别列
不出福智。举总收别。故先明之。从总出别。故
下委列二别十二。初五分。荆溪云。戒定慧等
者言。从五分法身生者方便教中五及法身
名虽在果又戒等三虽通于因二种解脱藏通
唯果。前四并从了了之后方受其名。然今从
圆故故五通因。教既列四。圆义不局故后结
之修五者也。又云。用此五身复生法身五身
即是因五身也。通教五分初之二分云如前
弟子品 第 768b 页 T38-0768.png
者罪不罪等皆依前教五分为境。故后后教
悉观前前。若一音异解秖于一五所见各别。
通教中云见真圆极者此非圆融之圆。以极
称圆耳。九种戒等者地持六度一一皆九。名
同义别故今用彼三九之文而为三分。了了知
见法身显等者自唯见理也。通因果迷悟诸
位位有隐显。圆教云一往与别无殊者意云。
同至常住极果故也。圆修境智因果大异。然
别教三皆云九种者通指地前乃至等觉。證
道且同。故云无殊。欲分别去更辨别也。以前
三教无有一时修五因义事等等者以事况
理。故云事等。即法身之大在烦恼之小。小大
常尔。无所相妨。况至果时大恒在小。故能事
用芥等须弥。故不断言秖指凡鄙一念刹那
具足难思法身之见。本来相在非关事通。是
故方便教内之人迷于相在不思议理。纵闻
常住解惑分流。故使权人由教未实。若至登
地胜用无殊。故教道中仍存异解。故唯圆教
始末一如故使五分法身不乖凡质。慧行缘
理名慧身者因修之相。戒定是助。故且云事
中慧具足偏门诸慧。故以圆慧而为正道。以
正消助。无处不融。以具正助合行故也。二四
等。然此四等皆应约三。谓生缘法缘无缘。而
大经大论皆从慈说。以慈望三。义准可知。今
此四教通以生缘为境。藏通至二。别圆具三。
又虽俱观生而境有广狭。藏通观六。别圆观
十。藏通以空亡境。但至法缘。别圆观中俱修
无缘。故大经云。慈之所缘一切众生如父母
妻子亲属。是名众生缘。见一切法皆从缘生。
弟子品 第 768c 页 T38-0768.png
是名法缘。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是名无缘。藏
通至大慈悲者修因得果。因果俱慈。下文例
尔。其中藏人虽不断惑修无常观亦属法缘。
别圆二教虽皆具三别教无缘初地方得。不
同圆教初心具三。故大经云。慈若有无非有
非无如是之慈非诸声闻辟支佛等所能思
议。此即三慈一体圆人所修。若初心等荆溪
云。所有诸意具如上说。此文亦是寄通说之。
故云入空。应知。皆以众生缘慈而为观境。是
故向来一一教中皆云法缘。所以藏通唯至
法缘。别教后心方得无缘。圆教初心即修三
慈。庆喜亡怀者由用慈悲见他离苦得乐故。
起喜心不望恩报。即是舍心。故云亡怀也。三
诸度四教六度如前说者荆溪云。如前佛国
中说。用此为劝求之行。是故须尔。或开六为
七十百者七十具如前记。开为百者荆溪云。
于十一一更互相资。八万等者对三昧烦恼
陀罗尼等皆云八万。彼诸八万悉至彼岸故
得名也。诸波罗蜜者一行一心皆至彼岸。四
方便如前说者荆溪云。如释方便品名者是
也。三者一破。二立。三随顺众生也。生果地法
身方便者荆溪云。通至圆果故也。因通自行。
果全利他。五六通荆溪云。六通是果而亦从
六通生者习未尽时虽见云五通但让果耳。
其实已得无漏通也。故从因六而生果六。别
圆亦是借果名也。故知。亦有因中分六以成
果六。六三明皆约三通等者于六通以宿命
通见过苦生大厌离。天眼知未来生苦生大
厌离。漏尽于现在能作正观断烦恼。故此三
弟子品 第 769a 页 T38-0769.png
通别受明名。其馀三者身通但是工巧天耳。
但闻声他心缘他别想。是故馀三但得名通。
此如婆沙中说。通明下应问云此三既得名
通。复名为明。二义何异。故今释云通明异者
等也。一往远事者即直知三世。见根本者即
知三世因缘行业。此亦依婆沙也。故荆溪云。
以从业来业为根本。别圆即以迷于真如而
为根本。故云并通达界外三世。亦应更云九
世故也。三明亦得从因为名。即以时节不思
议智而为其体。下文云者若准此意唯在于
圆。尚不通别。寄此通辨亦可知也。七道品八
止观。缘理等者荆溪云。止观是能缘。事理是
所缘。具如止观所明正助。即是诸教止观不
同。止观既殊。事理亦别。总而论之唯实名理
权皆属事。證佛身定慧之果者即是果地报
应二身。亦寂照也。亦二德也。亦二智也。亦二
严也。不二而二以分四教报应等别。九三法。
荆溪云。此三皆据等者四教佛果皆有十力
等三。此三唯果。今约通明因人具有。故云因
中乃至修此三法也。十断集。缘理善法者智
慧也。缘事善法者福德也十一真实。荆溪云
从真实生者此从所入以为名也。诸教真谛
莫非真实。十二不放逸。跋致相也者不放逸
即不退。四教各明三不退可见。

三举广类劝二。初正释现文。如是清净法者
荆溪云。指向诸法并清净。故应知。清净其理
不权。又复应知。此诸法门一一各有互相收
摄如初。二严摄下十二具如止观摄法中明。
及以助道摄佛威仪。即其相也。总而言之不
弟子品 第 769b 页 T38-0769.png
出常观涅槃行道。以般若解脱即二严故一
音演说等者此乃重以一音结之令称经旨
也。二其寻下劝寻大旨。三结劝。四明时众得
益。诫劝二门者诫门即正说观门。劝门即劝
求佛身。诫谓诫恶劝谓劝善。

* 弟子品

弟子品折伏无为缘集二。初
叙意分章。二随章释义三。初正明此品来意
二。初总明来意。忍土者娑婆此云堪忍。二别
明来意二。初列章。二随释五。初为显净名胜
智。二为令四众舍小慕大二。初正为小乘。舍
受持衣等者彼经三百比丘闻般若。已皆以
僧伽梨而用供养。论中或云亡相。或云当日
更得。二亦通下旁开四众。开发四众者非独
为小乘比丘也。三为扶成佛国。如身子自述
者即答梵王云。我见此土秽恶充满也。净名
至之失者此破五百执小之失。非独指身子。
故下云各鄙也。令得预座者由昔被弹破冥
发慕大。以此为缘令预此座。得闻此说者即
闻佛国也。情同五百者同彼五百长者愿闻
得佛国清净也。未彰身口故曰情同。而灯下
借座于灯王索饭于香积示本居于无动。小
乘目击佛国义彰扶成之说其旨显矣。四为
折二乘成生酥教二。初正解。声振大千者不
思议品中迦叶自叙也。事等生酥者其鄙慕之
事如转酪为生酥也。有成生酥之由者暹云。
昔日被弹之者已得生酥益。竟于今重述时
众又得生酥之益。昔为今益之由也。二释疑。
五为印定成经二。初正解。即方便教谢者方
字是后人妄加。今寻广疏及暹记牒此文并
弟子品 第 769c 页 T38-0769.png
无方字。言即便教谢者谓。诃彼既毕其言便
癈。若不不因命述昔则其教重兴。既对佛宣
方蒙印定。益及未来职由此也。印定者刘熙
释名曰。印信也。所以对物为验也。许慎说文
云。执政所持信。佛既许可如有印信二释疑。
二略释弟子义。此即释品题也。文为二。初标
列。二随释九。初略释名义二。初正释。文中先
释名。次结归。释名又三。先分显师资。次正解
弟子。后引儒为證。初分显师资。言匠成之能
者孙卿子曰。干将镆耶巨阙辟闾此皆古之
良剑也。然而不加砥砺则不能利。不得人力
则不能断。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智必将
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资禀之德者
资取也。学者取法于师故名资。论语曰。子路
闻夫子之言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资则下次
正解弟子也。初解子义。次解弟义。所以称弟
子者言弟则显师之谦。言子则彰我之敬。谦
敬俱陈。故言弟子。所以自称为弟子。师亦谓
之为弟子。故知。其名含谦敬也。舍父从师者
谷梁曰。鲁昭公云。子既生不免于水火母之
罪也。成童不就师传父之罪也。就师学问无
方心志不通师之罪也。敬师如父者人生在
三事之。如一故敬如父也。处资如弟者安处
其资于昆弟之行也。故夫下引儒为證。论语
曰。颜渊死门人欲厚葬。子曰不可。门人厚葬
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今大师引用改转其语
俾其易解耳。然释弟子义复有二家。一南山
解云。学居师后故称弟。解从师生故称子。二
弟子品 第 770a 页 T38-0770.png
先儒解云。以父兄之礼事师故称弟子。总成
三释。其犹兰菊。次今身下结归。故知。弟则显
如来之谦。子则彰声闻之敬。故云弟子品也。
二料简二。初问一切众生皆是佛子者以生
心佛心圣凡理一其犹父子天性相关故。众
生在迷如子。诸佛在悟如父。二答太子者汉
制天子之嫡嗣曰太子。诸侯王嫡嗣曰世子。
此即约理者望俗名理。其实约事。世间出世
间者为太子是世间成佛道是出世。顺俗无
诤者如大经云。世若说有我亦说有。世若说
无我亦说无。故今得顺仲尼之教释弟子也。
二明别指近侍二。初问二答。晨宵者早夜也。
事理圆足者从闻生解约理为弟子也。事事
资承约事为弟子也。二复次下从小立称。二
初小衍对明五佛子者暹云。四果支佛也。荆
溪云。故大论云。声闻经以菩萨为似子。以未
断惑故。声闻为真子。以断惑故。大乘经以菩
萨为真子。求实果故。以声闻为似子。不愿大
故。二今下舍衍从小。世多信用者明从小意
也。以小乘形服既亲故人信用。经家标品意
在此也。二释十弟子二。初明行列异同。一往
至意同者荆溪云。法华三周亦以身子而为
上根。今亦居初。法华即以迦叶等四而为中
根。今经亦次身子之后。法华以阿难为下。今
经亦著九德之馀。中小不同故云一往也。二
但如下掌法辅佛二。初正释。如来法王者乘
如实道来成正觉。其犹应天历数即位称王
也。王往也。天下所归往也。今以法界归往故
称法王。初开至辅翼者辅弼翼助也。荆溪云。
弟子品 第 770b 页 T38-0770.png
例如初定社稷拓境立功事藉忠臣腹心辅
佐。论议往穷者论议字并应从言。文心雕龙
曰。论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议者宜言
也。或单作义者非也。往穷者以论议往研穷
邪正也。二料简二。初问身子持衣带者中阿
含二十云。佛在阿耨达池。龙王云。此众不见
舍利弗。愿佛召之。佛命目连往祇洹呼身子
正缝五纳衣。答云。汝但前去我在后来。目连
云。我为佛使人。云何前去。目连以手摩衣衣
即成。身子念。目连弄试我。我亦试之。即以衣
绳掷地。汝能举此耶。目连念。身子弄试我。即
尽力举不起。身子于时以绳系阎浮树。目连
牵之一天下动乃至大千亦不立。即系他方
佛座十方皆不动。目连自念。我神力第一今
不能动。将不失神力。因催令去。答汝前去。目
连还佛所已见身子在佛前。目连以事白佛
等如疏。二答就其十德自有偏长者。谓十人
各各具足十德。如目连望身子则目连十德
俱下。身子十德俱高。但身子于己十德中智
慧最胜。目连于己十德中神通最胜。故名从
胜受名。既身子俱高则目连神通不如何足
可怪。以二例八阶级可知。八座卿各有所掌
者续汉书曰。光武帝又分增三公曹为二曹。
其一曹主岁终书课诸州郡事。改常侍曹为
吏曹主选举祠祀。昏曹主缮功作盐池苑囿。
客曹主护驾羌胡朝贺。二千石曹主辞颂。中
都官主水火盗贼。三公为六曹。并令仆二人
谓之八座。故云各有所掌也。故分十德各属
一人者。问既身子十德俱高何不身子独擅
弟子品 第 770c 页 T38-0770.png
十能耶。答明君为政尚无弃人。法王化世岂
宜偏取。故随彼所长各称第一。故增一云。我
弟子神通轻举目连第一也。诸弟子佛皆偏
赞之。三总对心数二。初引论示义二。初引论
偈明数。荆溪云。此中但依旧名列之。若新译
云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遍于
一切心。望此旧名但以触为更乐。受为痛为
别。馀名悉同。然此二名秖是名异义同而已。
二此通下约臣主示义。如国十臣者故高僧传
隋德山云。烦乱之法道俗同弊。故政烦则国
乱。心烦则意乱。水清则鱼石可见。神清想倒
可识。学清简者尚自諠烦。况在乱使焉可道
哉。二复次下配合师弟二。初明师弟利他二。
初配合引證。相扶至如是者若师弟共行善
恶则后学皆随之。例前王臣。故云亦复如是。
次引文證。今王数有师弟义也。二佛为下正
示利他。共化众生王数者令众生禀教修行
则心王心数俱善也。苦生下荆溪云。问见修
二道俱须正助。何以于见道中即用正行。于
修道中即用行行。答此有二义。一者以法望
法观理观事以判正助。二者从人既入初果
已得正位。次从此后更修事观助显正理成
后三果。又于修道乃是从行修行。故云行行。
二约法门入道二。初明众生十数能通。即十
法门能通涅槃者荆溪云。言此意何但直名
世间心数而已。亦成法问。何者若在凡夫唯
名为有。至四枯时即名枯。中受想思等成枯
法门荣及双非。准此以说于此方等不定渐
顿皆不出于受想等。故如合下喻显。合抱喻
弟子品 第 771a 页 T38-0771.png
成道毫末喻十心数。二今法下明师弟随机
往化二。初法王随乐施教。先以欲钩牵等者
此十心数更互通入。今且从于通欲中说。先
用世间十心数欲后乃令其入佛十数。二今
十下明弟子顺机掌法。人以类聚者好智慧
者乐亲身子。好神通者乐亲目连。馀皆例说。
易云。方以类聚。而改为人欲附今义。四别对
十心十。初想对满慈二。初正释满慈二。初明
掌法化众。识得实法等者暹云。心王率尔总
见物体。故云得实法。心数思想假名句文方
成。故云想得假名。二诸有下明机缘受道。皆
师满慈者故十人扬化各随所好。故二下引
證也。即诃优波离中二人犯戒不敢问佛往
问波离。二是故下例示馀九二。初准想用
义。二如今下引例结成。例如世人好律学
则近律师好禅学则近禅师好慧学则近法
师。故云随其三学等也。二欲对迦叶。一切善
法欲为其本者荆溪云。欲为本者何以独将
对迦叶耶。答义有通别。通义可尔。若别论者
唯取于欲。故今迦叶于善欲中最受其名。以
头陀法善行中最。三更乐对旃延。更乐即新
云触也。故荆溪云。更乐为论议者更乐是触。
触即触对对彼往复故得名也 且顺古名而
消释之。即如更语更听故也。馀例迦叶者谓
同前显发枯荣入道之教也。下去例尔。四慧
对身子。五念对波离。荆溪云。其用念数者约
能持义将对持律名最为便。六思对罗云。荆
溪云。思云密行者思居内怀人无测者。七解
脱对善吉。荆溪云。若不见空无由解脱。八作
弟子品 第 771b 页 T38-0771.png
意对那律。作意名忆数者荆溪云。作意方得
名为忆也。佛令起此数等者修天眼时忆光
明等以为方便。故云系心于外境也。九定对
目连。三摩提此云定也。凡夫皆有此数者荆
溪云。如根本定一切众生皆曾得之。故云皆
有。若无下證心数定。以众生下举住心所不
能进修。若单心所但名决定。十痛对阿难。四
卷者荆溪云。阿毗昙心论文有四卷。古译受
数名之为痛。杂心者杂心论也。所以双引两
名者明痛是受。恐人误解故并列之。五庄严
双树二。初略示。上虽明等者荆溪云。上约十
数以释十人。虽一一人略云枯荣即当人人
经于五味。味相未显故云语少。此中正用大
经双树中间涅槃。涅槃正表令物入中。故云
安置诸子自亦入中。是十弟子等者如来所
入意令弟子悉入其中。此意始终亦用大经
师子吼文。师子吼言。谁能庄严娑罗双树。如
来次第答出六人。师子吼一一领解而云。如
来方乃最能庄严。故知。至果方受最名。当知。
弟子但同如来少分。得于双非枯荣。若尔非
唯涅槃名非枯荣。八教所显佛性之说皆得
名也。若行若證悉名涅槃。悉名庄严。此中须
以法华大旨思之方见。二三藏下广释二。初
约义正释二。初庄严四枯二。初正解二释疑。
向云二千庄严者意总五百所用法门。法相
未显法门通漫。故更问之。未见五百所传者
所传五百法门也。既未见经文所出故。且以
十相配而为五百。复引身因以證成之。今寻
等者荆溪云。此但借数而对于数。义之要者
弟子品 第 771c 页 T38-0771.png
不出根境。故用对之以消五百。故引五百身
因为證。故知。身因不出根境。大经云。五百比
丘皆问身子。佛说身因何者是耶。身子言。汝
等各得解脱何缘方作是问。有比丘言。我未
得正解脱时意谓。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
得阿罗汉果。有说。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
有生饮食五欲即是身因。五百说已共往佛
所说如上义。身子白佛。谁是正说。佛言。无非
正说。二庄严四荣二。初明垂迹调机。文中具
明四味调机。始鹿苑悉来师命者舍利目连
三迦叶等受习四枯者禀三藏證小果也。学
徒风靡者如舍利目连共二百五十人弟子
等。靡偃也。咸顺佛化如草加于风皆偃伏也。
过是下次方等皆耻小慕大者意兼二酥。开
佛下法华涅槃也。皆由至佛事者荆溪云。明
诸弟子具经半满皆为成熟辅翼法王。故今
具历一代教法。众生至开佛知见者意指法
华入秘密藏。即是大经中间涅槃。意明二经
大旨同故。二又大下明王数即理二。初明涅
槃减四因由。大经二十八云。尔时师子吼菩
萨白佛言。世尊何等比丘能庄严娑罗双树。
佛举六人及以如来。六人在因。如来居果。因
果俱得庄严之名。因果始终四德具足所表义
显。故云庄严。因六人者经云。若有比丘受持
读诵十二部经正其文句。如是比丘乃能庄
严娑罗双树。师子吼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
阿难比丘即其人也。得净天眼指阿那律。少
欲知足指大迦叶。无诤空行指须菩提。善修
神通指目犍连。得大智慧指舍利弗。于一一
弟子品 第 772a 页 T38-0772.png
人广如阿难。后举果人云。若有比丘能说众
生悉有佛性得金刚三昧。具足四德八自在
我。如是比丘最能庄严娑罗双树。如其无者
则不端严。惟愿如来常住于此。佛言。一切诸
法性无住住。云何请住。前之六人虽曰多闻
乃至大智。要必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已
于法华闻得记已。非不能说但不及果人。故
云如来最能庄严。因人果人皆具四德因人
始入。故云唯佛。二何下示今经具十旨趣二。
初众生背性成迷。佛性宛然者三因具足故。
烦恼下迷故不知然。此以十数束对三因各
从义便。若论理体一一皆三。心色尚同岂隔
王数。二是故下诸圣表报令悟。荆溪云。开佛
知见即指法华。入秘藏即大经中间涅槃也。
意明二经大旨同故。二今以下结示斥失。六
明生果报土荆溪云。生果报土者还指前文。
二乘之心是菩萨净土以为问答之意也。故
弹斥及受弹者同时闻者重闻述者同入室者
后时入者远论皆当入于寂光。分居果报。若
虽入实未破无明。但在方便有馀中耳。今处
中说及已入实故云果报。所被大机即有显
益。若于小行但有冥资。今从意说故得言之。
生有馀者于诸味中无学之人便入灭度不到
法华。及无密益故作是说。七明净佛国土二。
初通释。荆溪云。净佛国土者净土正当菩萨
之行。他消经文都无此旨。今此从于权行者
说。若从未显本示为小乘。实行说者尔前未
曾与物结缘。故便法华初得记。已须更修于
净土之行。二若齐下别示二。初约当分非净
弟子品 第 772b 页 T38-0772.png
国。二今取下约跨节。是净国。今取等者荆溪
云。明用法华。须有二别。引汝等所行證开权
也。次引少欲證显本也。故释此文方得云符
成净土。故知。净名与诸弟子皆有实本。故从
是则下以本迹义对净名本而用结之。自古
但作弹诃等言。永失符成佛国之理。八明观
心。前解亦是观心者即指第三总对第四别
对二文也。荆溪云。非但佛及弟子义当王数。
凡入道者心王心数一切悉然。施教本令凡
夫修习。义当王数。共化诸心全成正觉。若以
十数配人已如前段。故今从略。即同身子者
略示一人。如是一一等者即定同目连。乃至
痛同阿难。例如身子以明自他。故云一一等
也。皆约自他者化心义似净佛土也。若能至
住大涅槃应约观行相似分真住涅槃也。今
云见性即入分真庄严双树者秖是三谛一心
名严双树。照真严枯照俗严荣照中即是中
间入灭。又此三谛一一皆常乐我净及四非
常即名严树。疏岂尽心者。亦犹易云书不尽
言言不尽意也。九明遣问前后。三入文解释
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净名默念二。初自念
寝疾。自念是解脱知见法身者荆溪云。解脱
知见了自得法。今之净名了已證位位居等
觉既具三德。自念亦是以解脱德利益众生。
念自解脱利他故也。息诸劳烦等者烦是烦
恼事即是业世疾亦须息此二事。今亦二事
表于惑业。境智相应二事必息。所以者何此
二种体即是般若解脱二德之种故也。而今
净名种转事显名之为息。大经下四句即梵
弟子品 第 772c 页 T38-0772.png
行品。阇王造逆身疮发肿不得安眠。故发此
言。如来惑业究尽名得安眠。故与净名寝义
稍合。但分极少殊。而极在不久故得引證。修
因已圆者等觉是真因极位也。和光不同其
尘者方便现疾。故曰和光。内无惑业故不同
尘。老子云。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此谓
和光同尘。而妙本不杂。故云湛兮似或存。今
借其语改转用之。即以不同其尘则成妙本
不杂之义。问净名下荆溪云。问意者秖应悯
彼。何为自念。答意者此表三德。此三德中境
智和合。故云法身及以般若。但解脱未畅于
化义中须云念耳。大悲即解脱之相。托自念
彼故云寄也。二念佛垂旨。三种缘集者荆溪
云。二种缘集加法界集。方便品前皆但立二。
方便品初便依摄师立法界集者为欲消品消
文便故。若不尔者弟子菩萨但共为一无为
缘集大小则滥。故更顺古离为三种。若尔何
以破他。答名同义异。已如前说。二如来遣问
二。初佛知心念。智人知智者极果智人知分
真智人。以蛇喻智其旨可知。同类方见。馀莫
能睹。此语出大论。二遣问二。初分科。二随释
二。初命十弟子十。初命身子二。初佛命二。初
略释。左面侍者者左字误。应云右面。西土君
父师皆东向则左北右南。北是阴方。阴静表
定。神通因定而发。故目连居左。南是阳方。阳
动表慧。故身子居右。大论云。目连是佛左面
弟子。身子是佛右面弟子。若尔身子应居目
连之下。何名上首耶。答以西方尚右故右面
为尊。亦犹此方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也。
弟子品 第 773a 页 T38-0773.png
或曰。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上将军主兵谋专
杀。故以丧礼处之。岂得类彼耶。答二土之礼
有冥符者。有相反者。其退坐一面。从座而起
则类此方侍坐于师。更端请益请业皆起此
冥符也。若乃此以肉袒谢过。彼以肉袒兴敬。
此方吉事尚左。彼方尚右。此其反也。何足疑
乎。今身子居乎右面如世上将。任用既重。故
先命之。二但下广释二。初正释二。初略指因
缘。二托下广明五味二。初身子五味皆先。托
胎已来等者既托母胎寄辩母口。其母论议
倍胜于前。后值佛等者身子师事沙然梵志。
能尽其道。其师既没后遇阿鞞。闻三谛义而
得初果。因往见佛遂成罗汉。故大经下明庄
严人。荆溪云。如来于中既表入中。中体者何
谓即边是。是故其枯即严于荣。荣所以严谓
即枯故。故诸弟子自鹿苑来至般若会。枯荣
尚隔。迹中化事相仍别故。二有云下大师因
便斥古。探取法华意耳者荆溪云。至法华时
三乘被会。三即是一边方能严。以法华会悉
入中故。故至涅槃重以表显一代所归。非待
涅槃方堪严树。却引法华秋收冬藏。良有
以也。二以是下总结。二奉辞二。初分科。二随
释四。初奉辞不堪。二述不堪之由。如龟藏六
者四足头尾也。如龟出曝。野干将食之。龟藏
六处于壳中。野干无如之何。出杂譬喻等诸
经。六识不染六尘如龟藏六。魔合野干。似涅
槃法者暹云。俱舍第二十四云。得灭定不还
转名为身證。论曰。得灭定即不还者若于身
中。有灭定得转名身證。谓由身證得似涅槃
弟子品 第 773b 页 T38-0773.png
法。故名身證。又便作是思。此灭尽定最为寂
静极。似涅槃法。如是證得身之寂静。故名身
證。三述不堪之事二。初分科。二随释三。初总
诃二。初牒文总标。不必者荆溪云。必秖是定
即不定也。此不全非者以大乘亦宴坐故但
讥小乘之见偏僻耳。二身子下徵释僻处二。
初徵。二将下释二。初略释大旨。将下文望者
荆溪云。即准别诃之文故也。既云不于三界
等。验知。以圆而诃于藏。则有六失者如下别
诃三双是也。二毗下广释所入二。初正明诸
定二。初出部执。不相应行来补处等者暹云。
将十四不相应行中无想定灭尽定来补替
也。暹释意终未显。待捡毗昙叙之。空心二
处灭者暹云。秖是空处识处二处入灭也。二
今正明二。初标示。南岳所出者南岳所发皆
如两经。故依所證说以示人。二一依下正释
二。初释诸禅二。初正释二。初正释五。初净禅
十种细法者即受想等十通数也。暹云。受谓
识所受。想谓识所想。行谓法行。触谓意触。思
谓法思。欲谓欲入定。解谓法胜解。念谓念三
昧。定谓心如法住。慧谓慧根慧力。二观禅二。
初正释义二。初正释相。言背舍者大论云。背
净洁五欲舍是著心。初背舍。二胜处者荆溪
云。于内有色外观多少。分之为二三四。二胜
处者谓内无色外观。多少。亦分为二。馀四胜
处在净背舍。即八一切处中四色是也。广如
禅门。言八一切处者一切有十。八在色界故
取四色。二在无色故不论之。即是空识两一
切处也。二在因下明得名二。初因果互通。二
弟子品 第 773c 页 T38-0773.png
而今下从因立称。身證那含者暹云。俱舍颂
曰。得灭定不还转名为身證。释曰。不还果修
得灭定转名身證。灭定无心由身證得。故名
身證。二约背下结。胜前小。胜通明者暹云。通
明犹是亦有漏亦无漏禅。背舍一向属无漏
故胜也。三练禅。九次第者更修练观禅体用
令熟。言次第者若入禅时深心智慧利能从
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无异念间杂。故名次
第定也。四熏禅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也。
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却尘土。二
能前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尔。一则奋
除细微无知之惑。二能入出捷疾无间异上
所得禅定。故名师子奋迅三昧。五修禅能超
过诸地自在入出。故名超越。今此下略示超
入相。若超出者从灭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
起入灭定。灭定起还住散心。散心起入非非
想。如是次第至初禅起入散心中。委如法界
次第。二约味判。明五味者荆溪云。暂寄五禅
明五味耳。愿智者应云愿智顶禅。暹云。秖是
修禅有愿有智。最强如迦叶入鸡足山愿力
所持待弥勒出然后付衣。即其事也。十八变
者暹云。颂曰。震动及炽然流布与示现。转变
及往来卷舒众像。身往同趣。隐显自在并制
他。施辨与忆念施安及放光。于诸下荆溪云。
一切诸禅若依观等至于熏修皆得顶名。二
料简。问何以等者荆溪云。若单根本无此
问也。更有观等四对根本成五以背舍等皆
依禅地。何故别立观等四耶。答意者秖是
重以观等观练根本耳。料简云云者暹云。数
弟子品 第 774a 页 T38-0774.png
人但云于第四禅中修熏练耳。二罗汉下结
示宗极。摩诃那迦者摩诃此云大。那伽此
云龙。如涅槃叹德云人中之龙也。二结示
被诃。深禅定窟者楞严大定竖彻三谛名深。
诸法所依为窟。二别示真宴坐二。初分料。三
双等者荆溪云。悉是圆诃。但体中名犹似滥
小。何者身子亦谓。我入灭定。不是三界而现
于意。后入无馀。是不现身。何以诃云现身意
耶。然净名意诃其现在。若云未来凡夫亦灭。
何独身子。馀之二双一只皆悉非其见闻之
境。次定用中正斥身子所入之定不能如是。
馀之二双即是诃其定中无慧。于第二双仍
更兼前定用以斥下一只。一双多皆属慧。又
因果双虽至第三方立其名然前二双并约果
诃。下重云果者以对因。故虽复立因并为成
果。以诃身子时不对馀人故。但以大乘分證
之果而诃小果。故除因已馀之五法皆先直
引菩萨。次重奉法身菩萨以分證人对斥小
果。至诃目连缘。对八百则尽以三教因法诃
之。下去八人至文属当。二随释三。初约体用
二。初约体二。初牒经。二身下释义二。初事解
二。初斥伪身。如木石等者虽如木石有此身
故。虽如死灰有要期故并名为有。身子何必
为邀名利由现此仪全似现相。是故大士寄
之以诃。二显真二。初约生身诃。趣佛慧者即
生身得忍分證三智也 九大禅即别教禅及
二乘定即藏通禅。达边即中随机所好。故云
随意即入。在欲而行禅者荆溪云。此亦约果
地真灭定作此说。意令入于不思议假故云
弟子品 第 774b 页 T38-0774.png
在欲。不以世人在欲而谓有禅。今意云。魔本
以欲而乱世人。既以魔界而为佛事。故魔见
之其心愦乱不端。下方寄因人不现身心之
观也。二约法身诃。法身菩萨者即果报土中
菩萨也。荆溪云。正以因乘无生分果而往诃
之。大小俱果。汝何以于三果而现身心。若理
下恐推大果。故以不思议事理而对责之。事
理俱不如汝所入。二若修下观解。六种宴坐
即体用法心因果也。今观一心摄此六者体
即一念三谛。妙用至广。岂踰十界。即事而理
一念遍摄。心法无殊因果理一。三千三谛无
所不该。观此一心名真宴坐。于此总示下文
存略。二约用自他无益无用等者得自有馀。
何复此定。故于自无用废馀威仪。故于他无
益。由其无体者由无妙体故无大用。荆溪云。
前诃无体正诃无用之体。今诃无用乃成双
诃。不思议定下示圆定也。文中亦先明生身
得忍。次明法身。现十界威仪者大论二十九
云。声闻入定则无说。佛在定亦能游行如密
迹经心密中说。诸佛心常在定中。心亦应说
法。当知。所现十界四仪说默一一无妨。二约
法心二。初法身子出真者出定也。以入定则
冥真故以出定名出真。二法不得相舍者相
字误。应云不舍。广本同谓小乘凡圣二法既
异则不得不舍道法而现凡事也。现凡事至
不善事者荆溪云。秖是如彼凡夫有漏三业
所作之事咸是菩萨定法之外用也。故不须
舍引物至净土者。故知。六法但有一法。即能
利生。为利生故须取净土。具足如前二十九
弟子品 第 774c 页 T38-0774.png
事。二心入出动散者暹云。有出有入故定名
散动。三约因果二。初约因诃二。初牒经略示。
二开句广释。今应等者荆溪云。四句之中第
三所诃。第四能诃。馀之二句相从来耳。故佛
于须跋经中作师子吼者决定说。外道法中
无圣果。故不动不修者有身见故即有边见。
有边见故即有戒取及以邪见。八十八使具
足故云不动修。四枯念处等者等取正勤如
意根力觉道也。此是通涂道品具如止观第
七及记。若有身边即具五阴。阴是四教所观
之境。七十三人者上八地各九品八九七十
二人。并取欲界具惑一人七十三也。不取不
舍者见即菩提无见可舍。菩提即见无菩提
可取。波水取舍譬意可见。污秽阴者止观明
九种五阴。一期色心果报阴。平平想受无记
阴。起见起爱两种污秽阴。三业善恶善恶两
阴。变化示现工巧阴。五善根人方便阴。證四
果名无漏阴。今观见爱五阴即三谛理。故云
污秽等。非垢非净等者垢即是枯。净即是荣。
下三例尔。秖是中道念处双非二边。虽复互
融且从胜说。此是别观四念处者此约圆中
境观俱别也。然例小乘念处有二。一别二总。
总自有三。一境别观总。二境总观别。三境观
俱总。今是别念处也。八自在者一一多示一
身为多身。身数如微尘。二小大示一尘身满
大千界。三轻重以满大千界身轻举远到。四
色心心安不动。示化无量形类。五根六根互
用。六得得一切法亦无得想。七说演一偈经
无量劫。八身遍一切如虚空广如大经。于中
弟子品 第 775a 页 T38-0775.png
勤策等者暹云。此是相摄道品也。二约果诃
二。初牒经略示。或七日或十五日者大论云。
来至佛所七日遍达佛法渊海。又云。十五日
后得阿罗汉。二开句广释二。初开句正释二。
初约句正辨。二断而入至别菩萨者荆溪云。
此是别人十住之初用二乘法耳。二若身下
引喻比决。不能用烦恼为佛事者二乘可知。
前约句既云及别菩萨。今云不能用烦恼等
者荆溪云。正约初住之位也。二他解下斥旧
显今二。初斥旧解。有如是过者以大入小。正
明果上有难思用。若言是空以大入空妙用
何在。此虽例破前义亦见斥解芥纳须弥之
家俱空之说。自谓高深研之甚浅。二若烦下
显今释。虽云能入等者荆溪云。应云涅槃本
来不动故细合此喻。今谓。若细合者应云烦
恼之性非事非理而事不妨理。故即烦恼是涅
槃。涅槃之性亦非事非理而理不妨事。故即
涅槃是烦恼。虽事理相即而本性不动。故知。
由具此性至果显发。故有大用。今借大小相
入以喻理事互融。三结成印定。此六种等者
谓。体用等悉皆圆极。故云即是究竟。以圆望
偏故名究竟。非约极果。以前能诃之六皆约
分真故。四结成不堪二。初正释现文若作至
何殊者徵难也。理而下答释也。华严全不受
益。今闻弹折远为净土之因。聋哑虽同益不
益异。二对后料简二。初问。二答。三初略示。
二远师下引證。三身子下释成二。初身子故
用禅诃兼得智也者荆溪云。身子非但有无
定之智。亦入无智之定。以是义故从定诃之。
弟子品 第 775b 页 T38-0775.png
二目连。二命目连二。初分科。二所以下随释
二。初命问疾。荆溪云。次命目连为对居士。全
从因诃。又从说法边皆用教诃。居士俗众一
切并具有为缘集。故须兼通带别入圆。若但
目连是则以三而诃于小。所以次命目连者
智既不逮兼定应堪。名拘律陀者问大经云。
目揵连即是姓也。因姓立名故名目连。何故
名拘律陀耶。答本自有名。但时人多召其姓。
故大经云耳。文殊问下翻姓也。莱茯者字林
云。上力何反下蒲北反。正应作芦菔。音与上
同。今时作萝卜者俗字耳。郭璞云。紫花大根
俗呼雹葖。尔雅葖芦菔是也。后学不晓往往
以来复音呼。父母好食者先祖父母食之得
仙。因以命族。法华疏云。二物古仙所嗜胡豆
者。新翻采菽氏。盖同此义。菽亦豆也。深求其
致者荆溪云。劝勿忘本。故曰深求。下去悉然。
身子亦尔。五种利益者一示为外道化诸同
类。二鹿苑显四枯教。三方等耻小慕四荣教。
四般若信解四荣教。五法华悟四荣教。悉是
以权引实约此五义名深求其致。二辞不堪
二。初分科。二随释四。初正辞不堪。二述不堪
之由。表曲径者三藏折观纡通化城。故名曲
径。半满相对者荆溪云。所破定半能诃是满。
门中或三二一虽复不定三皆名满。以由此
故得名相对。三正述被诃。二初分科。二随释
三。初总诃二。初正释。非唯至小益者荆溪云。
说小法相被彼大机。故俱失二。故总诃之云
不当如仁者所说。此中当字平声呼之。意明
所说不当故也。若去声呼须以当字而为句
弟子品 第 775c 页 T38-0775.png
末。故不可也。二良以下结示。禅定至不明者
小定力浅大法不明也。二别诃二。初分章叙
意。二如法下随文释义三。初外说内解用通
教即空破说法不当道理二。初分科。二随释
二。初当如法说三。初标章总劝。二别说二。初
分科示义二。初分科。二须略下示义二。初明
小衍不同二。初明三空行相。二异二。初明小
三空二。初正释二。初总明三空。析五阴空者
心则念念生灭。色则四大不同。于一一大复
更析破。如一地析至邻虚见五阴空名法空
也。故阿含下虽一经二论明空多少三空收
之义无不尽。谁老死等者大论引杂含云。十
二因缘从无明至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若
言谁老死皆生邪见。乃至无明亦复如是。若
说无谁老死当知虚妄。是名生空。若说无是
老死当知虚妄。是名法空。乃至无明亦复如
是。彼经佛在调牛聚落告诸比丘。初中后善
乃至梵行清净所谓大空。经若有问言彼谁
老死老死属谁彼即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属
我老死是我所。若无明离而生明者彼谁老
死老死属谁。老死则断。断其根本则无明灭。
无明灭则诸行灭具二空。故名为大空。故知。
小乘空于我所名为法空。空于我人名众生
空。若诸菩萨以空涅槃尘沙佛法名为法空。
人谓小乘不明法空者未晓经意。纵有诚教
云声闻人但得生空且让菩萨。与夺之言。二
有师下别解平等二。初古人解义。二今师研
难二。初研难示义。文中先以平等并生法。若
直下以生法并平等。既许生法与空异。例应
弟子品 第 776a 页 T38-0776.png
平等与空异。是故今师立三空义异。二若止
下二空摄属借如阿含但明二空而法摄平
等。故知。三空处处具足。涅槃空等者尚摄涅
槃。何况平等。以平等但是起生法平等见故
此见须破。故有能所。二虽复下结一示。二
破拙下明衍三空三。初标示二。今下约譬显。
实拳指喻析空。镜像拳指喻体空。实拳指等
者虽知开指无拳而血肉之指犹存。故须析
破方空镜中所睹。二俱本空。其指尚无。其拳
安有。拳喻假名指喻实法。智人下荆溪云。无
拳者生空也。无指者法空也。无空即是平等
空也 三此下结。性相不在四句是性空。内自
外他中间共自有无因四性俱无。故云不也。
亦不不住者不住无四句也。此即相空。故前
三空各具性相二空也。二若三下辨三空入
道两殊。初明小教入道。次若衍下明衍门入
道。初云前三是方便等者三应作二字误也。
荆溪云。前二空是方便等者由人法空方入
真空。乃名平等。当知。但指所證之空即名平
等。若衍等者衍通三教。先明别圆。次明通教。
以通教机杂故须别明。又初是总明。但云即
真入中。次是别示。乃分利钝。钝乃即真利则
入中。初云即真入中者荆溪云。既是巧空即
真即中不应别说。言即真者不必皆即。但云
此真通至于中。是故释云皆通法性。若通下
别明通教也。亦是别示衍义。上根智者文脱
利字。应云上根利智。荆溪云。先出钝根不见
法性唯住偏真。故云同得见真。上根利智通
至法性即菩萨中利者故也。既通利钝名为
弟子品 第 776b 页 T38-0776.png
共空。故荆溪云。若不信有共空义者今问他
云。且如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等。岂不是
无众生我人寿命等四。此之四法二乘已离。
何以还将用斥于小。既斥于小小大须分。于
今应云所离无殊能空智别。今家意以能离
三中通真与拙所證不别。应知。别圆能离永
乖故。释义者诸皆具约三教俗同真异。真体
须分。今疏从胜且从圆释。心法法性其言尚
通。下三空句一切皆尔。善得斯旨方乃可言
善消三空。又复经文所列诸句凡诸法字及
以释中诸法性名悉须分别令具三真。若独
圆者心外无境。一摄一切莫不融通。今兼斥
俗义义通权实及以初心。应知。所观不出界
内一切心法。以由即故义杂真殊。二今净下
结示经意。二法无下随文正释三。初明体法
生空破折法生空二。初标示悬解二。初标示。
二问下悬解二。初悬断生空即中疑问。中初
是牒前义。何得入中是正问。荆溪云。此依通
中偏生空问。答中并约通中利根。利中圆教。
以释空义。引经證义一切皆然。细得七重之
中三真深意方了此中。前后经文然约圆释
众生尚乃即是法性。况众生空。岂可非耶。故
使一切趣于我人。次引大经六法而答。问者
五阴神我总成六法。不即不离已如馀文。于
中但取我空而已。故引六十二见即是答也。
向多处文已料简竟此何复疑。如云即真入
中。故于次文分上下根。下根即真上根即中。
即中从深即真在浅。深不失浅浅则遗深。故
覆浅从深一音通被。况依经部理合随机。准
弟子品 第 776c 页 T38-0776.png
经现文且从通释。如云法无众生。三教之法
俱无众生。用智不同使成三异。故法性实慧
及以方便其言悉通。但譬之以伊不通通别。
又复须知。已下诸句方便慧中悉有二意。自
行化他。又下诸句云心及一切法者以此诸
句历心约法。谁有见之不思己行。一向专凭
文字法耶。二今言下悬释。法即妄心义。心垢
者随染缘也。心净者随净缘也。染净既异。十
界分焉。由性本具随缘能造。故辅行释造凡
有二义。一者约理造即是具。二者约事即十
界依正俱由心起。委示如显性录。二法无下
随文正释四。初明无众生三。初标名统示。此
去下统示下皆具三义也。二一约下正明三
解。心及诸法者心即能造。诸法即所造。既法
由心造。明全法是心。但观能造即具诸法。此
理不改。名之为性。诸法之性故名法性。又性
可轨则。故名法性。性谓三谛也。不为惑染者
即惑是理。故不为染。如优波离心相等者荆
溪云。下文正约犯罪之心本来无垢。如优波
离得小乘脱。岂不见于罪心。心性不别故
约理性一切无垢。胜天王者引自相空以證
理法无众生垢。引自相离以證理中离众生
垢。皆约法性并云自相。次实慧中亦先牒法
性者由性无。故慧方今无。虽复性无而犹有
者良由无慧不可自无。但云若法不云心者
心法相摄举一自通。下去诸句一切悉然。法
性至烦恼垢者此中具二。一者全不了知真
中无我。二者纵了真谛不知中道。由此故令
我犹有垢。以有垢故并名妄计。若了下明称
弟子品 第 777a 页 T38-0777.png
实之慧。乃契理无。下去诸句一切悉然。三此
即下结异显观二。初结异小乘。二下去下显
即观心。二明无我二。初总示对破。二正明三
解。并类前作者类前方便皆有自他。及结三种
如世伊字。三明法无寿命。四明无人。荆溪云。
不同凡夫至际断者且据此。于二边便故具
足应云不同七种方便人也。此非独圆不得
说之。下去例尔。二明体法法空破析法法空
八。初明法常寂然。次八番明体法入法空者
荆溪云。前明衍门人即是法不应别说。但于
前来生空之上以示法空。故体法言通人法
也。故于所空人法还别。约所空说故重言之。
故所空人中但对众生寿命。即彼能空体常
寂灭。诸相常灭即名法空。若不说者何以得
知。下去皆然。读者体之。行者察之。消者了
之。教意前后相望皆尔。数数融会无令迷旨。
二明法离于相。十相者荆溪云。涅槃云。色声
香味触生住灭及男女相。但离此十未足以
显大涅槃德。然经意者云。涅槃中无此十相。
非唯破此成大涅槃 智识者分别识也。亦是
分别智也。于今正当空假二相。故云分别。故
中道理无分别境必非智识之所能缘。问曰。
亦有一智而缘多境。如以俗智照具照中及
以真俗更互转照。其理何耶。答若论通相入
空境智即以一俗对于三真。互照转照非此
所论。三明法无名字。四明法无有说。荆溪云。
以诸言说从觉观生。凡诸有言皆从觉观。法
性俱离能说所说。法性本无实慧照之。方便
无著故使然也。五明法无形相。六明法无戏
弟子品 第 777b 页 T38-0777.png
论。无爱见戏论之法者爱心见心所有言谈
不契实理名为戏论。肇法师云。具境无言凡
有言论皆是虚戏。七明法无有我。八明法无
分别。非六七八识者识名分别。故说皆无言。
六识者总摄前五。备举云六。非唯第六诸识
俱妄。故非真理。如下经云不依六尘。岂唯第
六。三明体法平等空破析法平等空二。初标
示。及诸句者下有九句也。似平等空者荆溪
云。以准绝待及同法性。随如住实际等言全
是平等。但诸句势如离好丑及过眼。等亦欲
同前生法二空。进退兼含。故且云似。又不同
前七故云不属因缘。无去来等。既三空体一。
故得言之。既生法状似有待。故以平等而重
缘之。二法无下随释二。初明七番七。初法无有
比。二初正约三解。荆溪云。初云无相待者无
我是绝。绝彼待故。故从心绝不从事绝。事绝
无穷绝还不绝。心约实理。理即法性。法性本
无。尚亦无绝。有何不绝。相待之惑自然而灭
者智称法性方乃名灭。是故法性亦灭于绝。
二今以下示平等空义。荆溪云。平等之理犹
有所存者。故得二空即名平等。言所存者意
令成绝必无所存。当知。平等自无平等名平
等空。若不然者何名衍门。三空俱时欲显功
能三。无差别故列所存显无所存。欲得平等
生法亦无。岂更存于平等之见。故云平等亦
空。但三藏下更引小三以形大三。纵有平等
终无别理。况复小教二空成时犹未平等。况
更修空空于平等。是故大小三空不同。智障
心灭者有智障时仍属相待。智障秖是空假
弟子品 第 777c 页 T38-0777.png
智耳。虽因共乘至初住位。智障必灭。二法非
因缘。六因四缘者俱舍云。能作及俱有同类
与相应遍行并异熟许因唯六种。大论云。六
因者谓所作因共因自种因遍因相应因报
因。四缘者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新译次
第缘名等无间缘。缘缘名所缘缘。馀二名同。
所作因者不碍于他。相应因者心心数法同
因同缘以心心法共相应故名相应因。心心
数法以心相应为因名相应因。如亲友知识
和合成事。共因者一切有为法各共生因。以
共生故更相佐助相兄弟同生互相成济。自
种因者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
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一
切各各有自种因。遍因者若集谛下十一遍
使名为遍因。报因者行善恶因得善恶报。四
缘者如上五因名为因缘。心心数法次第无
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心心数法托缘生。故
名为缘缘。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荆
溪云。大体秖是法性不从因缘生耳。以在因
法必属缘。故因缘必是有为法故。及十二等
者四缘六因及以十二并是生死。生死即三
道。三道即三德。三德是法性。三德之外无复
三道。言亦非等者以十二缘名同事同十二
秖是四六而已。故知。但是离合说耳。且如无
明即是行家之能通也。即同类因行必四相。
即俱有也。行中五部亦同类也。无明行中心
心所法共行共感所作必同。行有必招识等
异熟。此行必有遍行五部之惑。若四缘中论
云。增上即能作。因缘五因性。比六因说可知。
弟子品 第 778a 页 T38-0778.png
然疏文中因缘中所作及增上云与相待同
者。如增上中有力无力并是能成望彼所成
能所别故故名相待。况能所中俱有长短大
小等也。我法性中都无是事。故为平等之所
破也。然小乘中已破因缘得入真谛。今云法
性不属因缘。故殊小也。三法同法性。一法入
一切法等者荆溪云。既云诸法悉有安乐。即
是本有义。云相入既本相在。更云互入者示
相摄相令知相在。通达法性者法虽本同必
须实慧而遍入之方了诸法互入之性。又法
即智慧。以境智不二故理智合者一多相入
垂应自在也。四法随于如荆溪云。如如不异
者法性中如一如无二。理智合者明一切应
用之法。皆顺法性真如起即无起。无起即是
无所随也。五法住实际荆溪云。法性实际及
以如如名异义等。故无四边。义亦通三。今文
且一意在略耳。理智合者解虽无边理既本
具而能起四教四门。摄物而内无执著流动
之过。故言诸边不动。六法无动摇摇去声。不
依六尘者荆溪云。依者著也。若尔三藏小乘
岂著六耶。答有即有离离仍同著。以著中之
无故也。尘离二著著名无殊。如金铁锁被系
义等。今摩诃衍二俱离也。以见真俗法界故
尔。三理智合者方便和光而不同尘。故言不
依六尘。七法无去来。荆溪云。问言不住者秖
是去来。何得去来释无去来。答不住则不去。
不住不去则无去来。故以释无去来也。意明
法性不偏住故。故云不住。为异二乘有去有
住。理智合者方便化物不来相而来。不去相
弟子品 第 778b 页 T38-0778.png
而去。二明九句二。初牒句正释。若声闻至十
六行等者荆溪云。室谓空无我。无相谓灭。四
无作即馀十依谛各别三不相收。若衍门三
法相收。若真若中俱无异趣。一法性中三亦
何别。引思益者众生即理性灭定。理性灭定
尚具足三。故知。理性不殊。无相无愿故也。故
一理中最可相即。尚即众生。诸何可异。即是
复宗明义者复彼众生身中灭定之三理也。
理为本宗。故云复也。应用即是方便之慧亦
有三也。虽同他有有常同理。离好丑中理慧
合者现十界好丑。而无取舍即是离也。增损
等者荆溪云。问增损之中亦云生死及以涅
槃。与前何别而此复云。答好丑约果报。增损
约功能。二门虽别生死等同。名异义同。重论
何爽。下去准知。法过眼耳等者与前离诸识
及不依六尘。并今过眼耳等秖是法性非根
境识三也。文虽隔越意实相通。荆溪云。然法
性无眼等名。一一根中俱是法界故云过也。
若实慧者得慧故过。若方便中入假故过。文
略不述高下。比知。二从不下略指料简二。初
指前语略。二简前用义。荆溪云。异三藏者理
俱异三何但三藏。今没二者应知。能异必异
三教。今经文中通教似显。故且从之。义解之
人须令圆显文之旨故。应修门故。深收浅故。
佛元意故。故令思择令义归圆。三结破二。初
正解唯大目连至岂可说乎者荆溪云。故知。
不应唯作三藏说也。言如是者法相应如向
来所释。岂可唯如目连说乎。目连岂不能说
三藏之中法无众生离众生垢等。而为净名之
弟子品 第 778c 页 T38-0778.png
所责耶。法既含三。目连尚不能说三中之幼
俗。何能说于即幻之三真即真之圆中中理
之诸法。故结示云法相如是。岂如目连以三
藏说乎。二问下释疑。二当如法解二。初分科。
二随释二。初弹不解二。初不解能说无。荆溪
云。夫说者等者然准次第。应先诃解后诃于
说。今先诃说后诃解者正诃目连说法相故
也。说不如法良为无解。故诃于说后方诃解。
如是解者方可如解而为他说。故前结云解
应如是。岂可辄为居士说耶。四不可说者当
知。法性尚不可作圆教说之。况复三教。宁当
可说。引法华者以證从极三教名馀。通别尚
迷。况复三藏。二不解能听无。荆溪云。其听法
者无闻无得等者此亦斥于说示之谬。秖由
说示不示无闻无得之体。故令听者有闻有
得。若目连下以有说示正结诃其不能。于法
性中忘其师资之道。目连岂不能于真谛体
中忘师资耶。准于出定真亦不忘。二借幻为
譬。荆溪云。问前文多云幻随三真。今那云四
理如幻耶。答过涅槃幻类之可知。问文初但
云约通教诃。前后释义皆作一幻随三真转。
乃成于别圆接通对通即三。岂会经旨独通
教耶。答通为能通别圆是所通。有能通别圆
之功。故先但约通教释之能所相对即具三
也若从接边通是所接别圆是能。秖缘所有
可接之理则令能接之有功。况义在通并含
能所。若其不以接义释者何以明于通中利
根根生待接接候机成。今存三释为顺接入
圆接别教也。此文前后少明接义。秖得从容
弟子品 第 779a 页 T38-0779.png
兼含判之。故委料简通上下文。况今责目连。
若解若说不称法相。正当不得二种入通通
入二种之深旨耳。当令目连依于中道观解
之意而说法也。况复说接然须知机。目连复
无观机之智。故令说解不当于机。若入如幻
等者此引二十五三昧中如幻三昧。故令依
圆不思议理而说法也。二外了根缘内善知
见。用别教破说法不当根缘二。初叙意分科。
荆溪云。当了至随病授药者问前已约圆。此
何仍别。答前正在通。通中真理虽含圆别但
俗未是知根之智。目连可中自因此门入圆
入别。尚须劝以中智照俗使成妙俗。况前况
为利根。通论机缘不同。剋仍须别。故以别诃
良由此也。一诃不知根。二诃有滞者。诃滞仍
与通教略同。以通教中先真后假故也。故先
诃其不知根缘。况诃有滞。正是不知根缘之
由。文在后者文后意前故也。二随文释义二。
初诃不知根缘。如来知根者知众生根钝。即
说藏教析空。故云故声闻经等。今居士根利
应说通教体空。何以反说三藏乎。故荆溪云。
文中但作藏通相对以论利钝。亦且寄通一往
而已。今亦可云一切利钝皆悉不知。目连但
汎对他以说拙教而已。既不知小钝亦不知
大利。况十六门。六十四悉之利钝耶。故利钝
之言有通有别。通约十六。别但衍门与而言
之亦可容知三藏十六。故今所以斥小被大
三空悉然。故须晓此。二诃知见有滞。三外慈
众生内念佛恩。用圆教破说法不当佛心二。
初叙意分科。荆溪云。问前已用别理合有悲。
弟子品 第 779b 页 T38-0779.png
今此亦以大悲为诃。何得判云是圆诃耶。答
前对真空且以滞空不知根诃。非全无悲。今
云悲者加报佛恩。即是无缘大慈悲也。故以
念报佛恩之大悲而诃其偏。但是被俗之慈
悲耳。况八百居士宜须在慈。故更进诃双被
故也。二随文释义二。初当起大悲心。二念报
佛恩。应报至宝种者荆溪云。运无缘悲即念
报佛恩之大悲也。若报佛恩即不断种。当知。
二乘自既断种亦断他种。良由不知小三空
中无无缘悲。虽终日说非报佛恩。三闻法得
益。荆溪云。准此亦须略说三空以结净名巧
说之德。以诃说法不应法相。不知根缘。故且
云大机。居士发心者故上破古斥小逗大非
关人天。又发心语通诸。居士中根缘不同。或
是唯圆或是通别。或有圆机宜先通别。或唯
通别同座异闻。四结成不堪。三命迦叶二。初
分科叙意。头陀此云抖擞。抖擞烦恼故也。善
住意天子经云。头陀者抖擞贪欲瞋恚愚痴
三界六入。荆溪云。次命迦叶者身子已约果
诃。目连复约因诃。今此文中约因兼果而为
诃也。寄大因果诃其小果。寄小因果示其大
教。大因者示乞食门。大果者示正食法。小因
者集道谛也。小果者灭谛也。大教者顿教也。
二迦叶下随文释义二。初命问疾二。初正释
现文二。初释。迦叶此翻为龟者其先代学道
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云龟氏。以姓
为名者时多以姓召之故云也。其实有名名
毕钵罗。父母祷树神而生子因以名之。二释
大二。初今解二。初标今约所表。故云智大等。
弟子品 第 779c 页 T38-0779.png
若约事释者佛弟子中多名迦叶。如十力三
迦叶等于同姓中尊者最长。故标大以简之。
二所下释。二有言下他释此亦事释耳。二若
深下指同前意。二辞不堪二。初分科。二随释
四。初奉辞不堪。二述不堪之由二。初指略斥
非。十二头陀者南山钞云。位分为四。谓衣食
处及威仪。衣中立二。一者纳衣。二者但三衣。
食中立四。一乞食。二不作馀食法。三一坐。四
一揣。处立五。一兰若。二冢间。三树下。四露
坐。五随坐。威仪立一。常坐。荆溪云。头陀三
意者半满秖是约教而已。法华疏文具广分
别。今难下破他解中今以二门对于二人。意
略可见。今更助一释二。门虽殊得饭义一。即
涅槃是。恐人谬作观行等者问大师常用何
以匿他。答非谓不许。但斥乖文。一家消文皆
先事。次教后方观门。纵为观门依文附教堪
资至道以益行者。直尔理解恐迷经宗。二今
言下正示经义。贫里者周礼五家为邻。五邻
为里。里居也。使现转报者荆溪云。凡施圣众
皆蒙现益如阿那律拔现贫苦。稽时废业者
稽音鸡留止也。非为物轨者习染甘美安称
抖擞。岂堪为人轨范也。三述不堪之事二。初
分科。二随释三。初总诃。有慈悲心等者荆溪
云。抑扬之妙事在于斯。以叹有悲抑之令普
故也。如来所叹。命共同坐者迦叶一时从山
中出。形体垢腻著粗弊衣来诣佛所。诸比丘
见之起轻贱意。佛欲除诸比丘轻慢心。故赞
言。善来。即分床命坐。迦叶辞曰。佛为大师我
为弟子。云何共坐。佛言。我禅定解脱智慧三
弟子品 第 780a 页 T38-0780.png
昧大悲教化众生。汝亦如是。有何差别。诸比
丘闻已起慕敬心。本关福智者法华云。若人
有福曾供养佛为说缘觉。故知。福德利智则
易度也。此斥迦叶从贫。故且一向准理易度
在根。岂择贫富。其或贫而钝愚。富而利智。
岂可舍富而从贫耶。二别诃二。初分科。荆溪
云。别诃中立四意者从始至末次第诃。故元
知迦叶建意欲往乞食之所标心既谬。故后
诃时至入聚落其心必非。故不能体空聚之
想。入已得食。食必有非。非由观谛。俱不合
理。若欲诃之为用何法。故辨渐顿以为诃法。
事穷理尽故结劝之。二初文下随释四。初诃
乞食心非二。初分科简示二。初分科。二问若
下简示。苦心所契者苦应作昔字。误也。昔心
所契者即苦集道三是昔日因心所契也。即
下文云。元为破此苦谛。乃至云元为得不食
之果等也。寻下疏文可见。二住平下随文释
义四。初约小乘證灭破。本有灭谛平等之理
者即三千三谛。生佛一如自他同贯。故云平
等。行生修者大论八十先举经云。须菩提白
佛。菩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云何生般若波
罗蜜。云何修般若波罗蜜。佛言。色是寂灭
故。色是虚诳故。色不实故应行应生应修。般
若波罗蜜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须菩提又问
行生修为几时。佛言。初发心乃至坐道场。行
般若波罗蜜。生般若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
既言初后俱行生修。即圆义也。故知。即行时
生。生故复修。故经复云。须菩提言。次第心中
应行生修等耶。佛言。常不离萨婆若心。不令
弟子品 第 780b 页 T38-0780.png
馀念得入为行为生为修。若心心数法不行
为行为生为修。有人释云。行在乾慧地。生在
无生忍。修在无生忍后。此通意耳。若准通意
例别可知。萨婆若者大论翻为一切智相。荆
溪云。意明次第心中使应般若。即常与萨婆
若相应。次即不次故也。迦叶何不将如此心
次第行乞。而但怀于去取心耶。由迹显本者
达事即理也。此名体用本迹。若迦叶下荆溪
云。次将身子入定之果寄释其因。故知。不离
萨婆若心尚于食见于八邪即八解脱。若能
善达机理岂令行事舍富从贫。事行尚亏。安
会至理。菩萨虽知至解脱者虽知理常平等
而不妨次第修学也。即邪是正。故云不舍八
邪等。何者下释出次第求大乘相。此即解顿
行渐。若约初心即次第止观意也。萨婆若心
即圆融解也。从凡下明所历次第行也。禅悦
诸定止欲散网达色无色定也。又入下止三
界狱达二乘道也。又入菩萨下止于自證达
菩萨道也。既云上上诸禅即兼止二边。达常
住道也。于一一禅皆有三智者荆溪云。具如
止观禅境之中。观诸事禅皆成妙境。此是圆
人观于根本乃至别教九种大禅一一禅中皆
见佛性。若别教人自性禅但在地前而已。是
为下大论八十七云。行名布施。学名持戒。道
名智慧。又行名持戒。学名禅定。道名智慧。不
观贫富心无去取者既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岂去富而取贫耶。依分卫法等者即不择贫
富。次第而往也。律明乞食之法。不一处是为
福他故令至七家。分卫此云团堕。即是以团
弟子品 第 780c 页 T38-0780.png
食堕著钵中也。迦叶内心下正出小乘之过
二约知苦破。荆溪云。次下三谛一一谛中皆
先于无学法上以破迦叶。次若在学地去以
学人未足而形迦叶。三迦叶结漏下重以应
入无馀为难。四若为利下以利他法而为难
也。若菩萨下以大示之。乃以菩萨利他结之。
三约断集破。揣食者揣音团。汉书云。何足控
揣。此假借字也。今体作抟。通俗文云。手团曰
抟。四食者荆溪云。触思识段。揣是古译。新不
用者谓饮粖等岂可为揣。凡云食者取能资
长。灭坏身者不得食名。如毒药等。虽食非资。
触如冷等。思如意思能延报命。识如分别令
报命住。古人有章不能广叙。今意但取段食。
为语馀者相从。罗什云。食有四种。一曰揣食。
二曰愿食。如见沙囊命不绝是愿食也。三曰
业食。如地狱不食而活。由其罪业应久苦痛
也。四曰识食。无色众生识想相续也。四约修
道破。二诃入聚心非二。初分科。二随释二。
初总诃二。初约外聚释诃。诃其有心等者荆
溪云。净名诃者意云。既有取舍。信知。入聚不
免有心。岂能四仪常住谛理。而有避就者爱
贫而就。憎富而避。二又若下约内聚释诃二。
初正示。聚落者广雅云。落居也。谓人所聚居。
疏云所依依即居也。二前已下结意。于尘有
带等者荆溪云。问迦叶證空先已袪有。何须
还以有心诃之。答此有二意。一者诃无空心
入聚。二者无空分别贫富。欲知迦叶入聚心
散但以分别贫富验之。信知。不见聚落圆理。
信无不灭定现仪。信知。小空迦叶已得今以
弟子品 第 781a 页 T38-0781.png
事理不空诃之。故一一文皆以体空入位并
之。二别诃三。初诃眼根二。初示所诃失。与盲
等至无去取者荆溪云。六根本是尘识所依。
生诸分别及于六尘而得断空。故以如盲诃
令会理。令迦叶得无出入之大盲也。迦叶至
之见者迦叶但得人观时盲。出观犹见不殊
凡俗。有见不见则非大盲。二菩萨下显能诃
得二。初总释。故与盲等者荆溪云。借彼世盲
譬无分别。见而无见。无见而见。故虽曰盲遍
视法界。能如是观空有贫富常会一如。迦叶
未然故招诃折。然又应知。盲非尽理故从耳
去。但云如响不云如聋。二复次下别释二。初
约似位二。初正明。荆溪云。次引大经正当似
位。次引大品不见等者当知。如盲语局不见
乃通。三聚者正定邪定不定也。二是则下结
斥。二铁轮下结显分真。荆溪云。铁轮者用判
下文。下去五根语别位同。所以引铜轮为證。
得至初住方有一分如盲故也。二诃耳等四
根二。初示所诃失。不了耳空等者不了好恶
音声。如空谷响致怖富家欢乐好声。不难贫
家忧苦恶声。不了香臭因风。风无香臭既香
与风等。是则无富家氛氲妨道之可避。贫家
膻臊非妨之可近。不了法无定性。由分别取
相谓之为味。若不分别则非味也。是以食天
馔而不染。餐若涩而不恶。何必舍富美食取
贫恶食耶。中略其二。故云乃至。如智證者荆
溪云。如智契理以證得理。故于触时。当如以
智触实相也。由不了故出观受触于富贫床
敷。情有去取。恶取好舍者贫里四尘则取。豪
弟子品 第 781b 页 T38-0781.png
家四尘则舍也。二显能诃得二。初总释。二别
释。总则通示理无去取。别则别示三谛。五眼
及约位等上下例尔。别释委如眼根。初总释
兴智者兴字误。应云与智契理。必不舍理取
理者好恶俱理。岂须取舍。束西咸空。复何避
就。一相慈心谓无缘慈也。慈心等被不缘真
俗及贫富相而生去取。二若菩下别释。三诃
意根二。初示所诃失。矜贵者自贤曰矜。尚书
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一。菩萨下显
能诃得。佛答德女等者荆溪云。如大品中。德
女问佛。无明内有否。乃至非内非外有否。佛
初皆答云不也。次云如是有今文。甚略具有
其意。如幻非内外者即佛初答意也。现一切
事即佛次答意也。文有譬合。初文譬也。次无
明下合也。四句捡等者凡云如幻。必四句推
之令至理。已复辨大小。今一一文皆以圆文
对诃三藏。既以圆教而诃于小。所列菩萨道
理宜圆。三示正食法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
示正食二。初明食体二。初总释。岂杂欲食等
者荆溪云。正明食时须称佛慧。故非佛慧皆
名杂欲。故知。迦叶散心食时及昔所得舍邪
入正悉名杂欲。既无佛慧。观必出入令食成
杂。故不应食。若以欲界欲释杂云欲则以迦
叶同凡。非邪正者双非凡小邪正故也。二然
邪下别释二。初明所诃失二。初甄简事理。二
声闻下正示所诃。缘理八邪者即是见惑也。
二示能诃得。不舍味禅等者荆溪云。于一一
支见禅实相。名真背舍成常解脱。诃令迦叶
见真佛性。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五
弟子品 第 781c 页 T38-078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