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方便品 第 753c 页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四
钱唐沙门释智圆述
二观心二。初正释观心因果二。初正示因果
二。初明修观行因。事理相资者荆溪云。事即
如前十七句。理即指今直心是也。事理不善
者事理二惑也。佛土净故即境界净者境界
即所化众生。所化境净则说法净也。说法净
故至明净者由物机生令所说秽。故使未堪
用净智化。化道未周未见四净。故使说等未
受净名。智慧功德即福慧也。名观行即者此
约观成。即五品位始修在名字位中也。法华
下趣观行道场近分證菩提。二若功下明入
分真果二。初从行入似。观行内熟诸佛外加。
内外相藉粗垢自落。二从相下从似入真。二
初分真作佛。入铜轮者璎珞以六轮喻位十
住铜轮也。即于二土目行等者荆溪云。秽净
二种同居土也。谓住观行相似位时修净土
因。若入铜轮还于二土以摄同类。乃至令入
有馀果报。故下用经四句结云教化众生调
伏等也。即用前文横竖对土释于净秽二同
方便品 第 754a 页 T38-0754.png
居也。若以上化下即有馀同居。为说渐顿等
者施五时化也。二若下拒难释成。若不于二
土摄生五时设化者何须八相耶。八相者下
兜率托母胎降生踰城降魔成道说法涅槃。
二一往下结叹观解。一往等者一往谓观心
于消文非要。二往则非约观心无以伸心净
土净之义也。故知。观心于消文甚要。故云
实是真净佛土义也。多是执文等者文谓文
字指前别释文也。荆溪云。别释即对三教文
故。故前通释三心之中唯指自性清净之心。
方近于观。馀皆言教。是故约心圆顿释之。以
明深诣。二复次下结示圆别相成二。初正示。
二初正示相须。譬如非日等荆溪云。但诣理
释义当于横。对文释义当于竖。其实圆释不
当横竖。圆别俱教尚成横竖互有资益。况以
教观而为横竖秖于横竖更互相资。故以横
等对于三德。即非竖而竖般若德也。非横而
横解脱德也。即此横竖双非之理法身德也。
故云非日无以等也。日如横行月如初住。岁
等即如四十二位。二今横下总成三德。高广
义显者高即竖彻如理。广即横周法界。非竖
下配三德如向记。如世下彼土有新旧两伊
字。新伊字体一点在上。二点居下。犹此方草
书下字。故喻三德不纵横也。涅槃哀叹品云。
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
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
得成伊。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
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
异亦非涅槃。故知。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方是
者施五时化也。二若下拒难释成。若不于二
土摄生五时设化者何须八相耶。八相者下
兜率托母胎降生踰城降魔成道说法涅槃。
二一往下结叹观解。一往等者一往谓观心
于消文非要。二往则非约观心无以伸心净
土净之义也。故知。观心于消文甚要。故云
实是真净佛土义也。多是执文等者文谓文
字指前别释文也。荆溪云。别释即对三教文
故。故前通释三心之中唯指自性清净之心。
方近于观。馀皆言教。是故约心圆顿释之。以
明深诣。二复次下结示圆别相成二。初正示。
二初正示相须。譬如非日等荆溪云。但诣理
释义当于横。对文释义当于竖。其实圆释不
当横竖。圆别俱教尚成横竖互有资益。况以
教观而为横竖秖于横竖更互相资。故以横
等对于三德。即非竖而竖般若德也。非横而
横解脱德也。即此横竖双非之理法身德也。
故云非日无以等也。日如横行月如初住。岁
等即如四十二位。二今横下总成三德。高广
义显者高即竖彻如理。广即横周法界。非竖
下配三德如向记。如世下彼土有新旧两伊
字。新伊字体一点在上。二点居下。犹此方草
书下字。故喻三德不纵横也。涅槃哀叹品云。
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
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
得成伊。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
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
异亦非涅槃。故知。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方是
方便品 第 754b 页 T38-0754.png
涅槃也。二若三下结显。三土四土者荆溪云。
于四土中合于方便及以同居。皆应土故故
云三也。三帖文二。初十二句相资。帖文释者
荆溪云。向约教观非不消经未是逐句消文
故也。直心即是圆教中道者圆教如前教观
中。教观二圆方是圆门真净土义。备目足等
者目足喻解行。凉池喻涅槃。凉池喻出大经。
迷于一谛法界惑者见思迷真。尘沙迷俗。金
刚顶者即等觉入金刚喻定能破元品无明。故
名金刚顶。亦曰金刚心以此惑难破定如金
刚所拟皆碎。言有通有别别在等觉。义通诸
地。众生正报至佛土净也者荆溪云。此中分
于止行二善。但对依净及佛土严者非独依
及土严而已。正报亦合清净及严。但今正为
明于依报故耳。正报止行即是惠施及以愿
加名为清净。如成五度乃至十善一切皆然。
如四无量本是利他尚有止行。如治瞋等岂
非止善。为摄生故岂非行善。自馀诸行一切
准知。亦如世人等者还是宿世以法相关。方
乃感应如此。二结撮正要。佛土净等者荆溪
云。依此经文初释及以四种之文所以具二
种者前约当分。从又四下即约跨节。自行约
理性。化他约悲愿。愿期皆令至自性。故正意
皆是净心故也。此有二意。一者句句名异不
出净心。二者虽十二句意在十三净心句也。
故知。净心者先净自心方净他心。他心若净
于成佛处心净众生来生其国。次跨节者秖
由自性清净心净即入初住。能现四土摄取
众生。四土四心皆悉清净。众生四心分别虽
于四土中合于方便及以同居。皆应土故故
云三也。三帖文二。初十二句相资。帖文释者
荆溪云。向约教观非不消经未是逐句消文
故也。直心即是圆教中道者圆教如前教观
中。教观二圆方是圆门真净土义。备目足等
者目足喻解行。凉池喻涅槃。凉池喻出大经。
迷于一谛法界惑者见思迷真。尘沙迷俗。金
刚顶者即等觉入金刚喻定能破元品无明。故
名金刚顶。亦曰金刚心以此惑难破定如金
刚所拟皆碎。言有通有别别在等觉。义通诸
地。众生正报至佛土净也者荆溪云。此中分
于止行二善。但对依净及佛土严者非独依
及土严而已。正报亦合清净及严。但今正为
明于依报故耳。正报止行即是惠施及以愿
加名为清净。如成五度乃至十善一切皆然。
如四无量本是利他尚有止行。如治瞋等岂
非止善。为摄生故岂非行善。自馀诸行一切
准知。亦如世人等者还是宿世以法相关。方
乃感应如此。二结撮正要。佛土净等者荆溪
云。依此经文初释及以四种之文所以具二
种者前约当分。从又四下即约跨节。自行约
理性。化他约悲愿。愿期皆令至自性。故正意
皆是净心故也。此有二意。一者句句名异不
出净心。二者虽十二句意在十三净心句也。
故知。净心者先净自心方净他心。他心若净
于成佛处心净众生来生其国。次跨节者秖
由自性清净心净即入初住。能现四土摄取
众生。四土四心皆悉清净。众生四心分别虽
方便品 第 754c 页 T38-0754.png
殊究而穷之不出一体。故净自他秖是自性
净心净。事理惑除者至此方始兼论正报。事
理秖是障真障中之惑耳。障真为事。障中为
理。二惑俱除。感常寂土各见净秽者五浊轻
重同居净秽。体析巧拙有馀净秽。次第顿入
实报净秽。分證究竟寂光净秽。此皆随机感
见差别如饭色异。寂光妙体本自无差犹如
一器。二身子生疑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生
疑之由。大乘方等至净土也者荆溪云。自方
等前不云此土秽中有净。纯小乘人尔来未
知。故云秘密。良由尔前显露未堪至今经中
方显昔密。以斥小宗。故云有也。约教暂无。附
道理论所以云有。未能称机疑问者且从迹
说。承佛力故。若从本论自力亦能自力虽能
终归让主。故引法华以證发迹。又若不蒙加
无由能疑。加为疑由可加由智。二正疑念。荆
溪云。菩萨三祇去立其疑宗。三藏教宗三祇
修时是净土行。与十方佛正报果同。何得下
因闻置疑。若三祇行是净佛土释迦之土今
即应净。此疑释迦为菩萨时其心不净。若不
下结疑。言翻覆者以土疑佛以佛疑土。三佛
释疑二。初分科。二随释三。初佛以日月问。众
宝所成者日宫是赤金颇梨所成。月宫是白
银琉璃所成。彼中下荆溪云。天子譬真身。宫
譬真土。而云真应二土者但是文略。应双标
身土。万德下明真能起应。故合标之。真应法
身所依者真是法身通云所依及以所照。即
是同居净等四土。又譬下前总以日月及以
天子但作能照所依之譬。今置天子。又离日
净心净。事理惑除者至此方始兼论正报。事
理秖是障真障中之惑耳。障真为事。障中为
理。二惑俱除。感常寂土各见净秽者五浊轻
重同居净秽。体析巧拙有馀净秽。次第顿入
实报净秽。分證究竟寂光净秽。此皆随机感
见差别如饭色异。寂光妙体本自无差犹如
一器。二身子生疑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生
疑之由。大乘方等至净土也者荆溪云。自方
等前不云此土秽中有净。纯小乘人尔来未
知。故云秘密。良由尔前显露未堪至今经中
方显昔密。以斥小宗。故云有也。约教暂无。附
道理论所以云有。未能称机疑问者且从迹
说。承佛力故。若从本论自力亦能自力虽能
终归让主。故引法华以證发迹。又若不蒙加
无由能疑。加为疑由可加由智。二正疑念。荆
溪云。菩萨三祇去立其疑宗。三藏教宗三祇
修时是净土行。与十方佛正报果同。何得下
因闻置疑。若三祇行是净佛土释迦之土今
即应净。此疑释迦为菩萨时其心不净。若不
下结疑。言翻覆者以土疑佛以佛疑土。三佛
释疑二。初分科。二随释三。初佛以日月问。众
宝所成者日宫是赤金颇梨所成。月宫是白
银琉璃所成。彼中下荆溪云。天子譬真身。宫
譬真土。而云真应二土者但是文略。应双标
身土。万德下明真能起应。故合标之。真应法
身所依者真是法身通云所依及以所照。即
是同居净等四土。又譬下前总以日月及以
天子但作能照所依之譬。今置天子。又离日
方便品 第 755a 页 T38-0755.png
月作真缘譬。譬能成熟及照显也。盲者二事
俱不见。故缘修地前真修登地真缘合时破
一分无明。即有真身依于真土而能照于三
土。众生成熟即譬正报说法。照显即譬佛土
摄生。常自照显四种净土者且置同居秽也。
为二缘集等者此乃双举所除故也。身子虽
除有为缘集犹有无为不见四净。又复身
子纵除秽中有为缘集亦未能见净同居也。
故总二障障于五眼以责身子。又有为无为
者释通诸盲者所以故也。二身子事答。荆溪
云。身子亦未悟于日月譬之深旨。且依于事
而为答耳。三佛合。众生至不见同居净土者
虽从近说正以此文斥于身子不见四净。是
故且以同居言之。岂可即令身子见于有馀
果报。以从道理故文兼以有馀等合。故从界
内罪去次第合之。言界内罪者即界内真谛
之执乃为同居净土之障。此罪即以无为集
合共障五眼。故便不见四种净土。若秖单诃
不见同居之净土者则不须云二种缘集以通
责。故次第释出。若尔同居净中亦有执真与
无为合。何以得见同居净耶。答以彼生者已
除界内二种障故今从秽责。故云障彼同居
净土。若从同居净中责者秖得云不见有馀
果报等三。有前四种罪障者界内有为缘集
障.界内尘沙障.界外尘沙障.界外无明障。而
此四障于四净。故知。身子具四种障。身子
虽除恶有为集然由有于净有为集不依佛
慧。故使于垢不能见净。是故四净悉皆不见。
四螺髻自引所见释身子疑二。初叙意分科。
俱不见。故缘修地前真修登地真缘合时破
一分无明。即有真身依于真土而能照于三
土。众生成熟即譬正报说法。照显即譬佛土
摄生。常自照显四种净土者且置同居秽也。
为二缘集等者此乃双举所除故也。身子虽
除有为缘集犹有无为不见四净。又复身
子纵除秽中有为缘集亦未能见净同居也。
故总二障障于五眼以责身子。又有为无为
者释通诸盲者所以故也。二身子事答。荆溪
云。身子亦未悟于日月譬之深旨。且依于事
而为答耳。三佛合。众生至不见同居净土者
虽从近说正以此文斥于身子不见四净。是
故且以同居言之。岂可即令身子见于有馀
果报。以从道理故文兼以有馀等合。故从界
内罪去次第合之。言界内罪者即界内真谛
之执乃为同居净土之障。此罪即以无为集
合共障五眼。故便不见四种净土。若秖单诃
不见同居之净土者则不须云二种缘集以通
责。故次第释出。若尔同居净中亦有执真与
无为合。何以得见同居净耶。答以彼生者已
除界内二种障故今从秽责。故云障彼同居
净土。若从同居净中责者秖得云不见有馀
果报等三。有前四种罪障者界内有为缘集
障.界内尘沙障.界外尘沙障.界外无明障。而
此四障于四净。故知。身子具四种障。身子
虽除恶有为集然由有于净有为集不依佛
慧。故使于垢不能见净。是故四净悉皆不见。
四螺髻自引所见释身子疑二。初叙意分科。
方便品 第 755b 页 T38-0755.png
生闻信之善者荆溪云。初闻未信。睹相方伏。
伏已方信。所闻不虚。是故二种俱名生善。二
初文下随文释义二。初先折身子疑念。二正
举所见释疑二。初分科。二随释三。初梵王见
净荆溪云。梵王欲显如来案地之奇。第六天
宝者无量寿经上卷云西方世界。名曰安乐。
其佛国土自然七宝超踰十方一切世界。众
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荆溪云。问若同
居净对秽为横者香积亦判为净同居。何以
在上如许恒沙。答夫论竖者约浅深未必重
累胜者居上。若以二三同一处见故说为横。
上下相同岂得为竖。若准其相不殊安养。但
以无小稍不同耳。虽安养兼小义亦唯大。问
宝庄严土为在何许。答秖是安养举近况远
者举此土六天之宝。比西方净土之宝耳。实
非齐等。二身子见秽。三释见净秽之由。荆溪
云。此文且准明依佛慧则见净土应知。佛慧
理通衍门。平等之言复兼三教。此则通斥身
子但见于秽不见四净。五佛现净土释疑二。
初分科。二随释四。初案地现净。答曰有二意
者荆溪云。第一则别唯一同居。二者理通通
于四净。与前日月譬意亦同。前说诸方等下
于前纵见佛胜应身不谓此身别有净土。今
藉佛力亦未了知佛常寂土及以果报。随机
见者置而不论。故此随机仍属于密。不同华
严一切皆见皆闻故也。悉有生净土之理者
坐华且表同居之净。仍通四净。若至法华四
净因足。蒙授记。后分破无明。岂非一分常寂
光显。故寂光中三土具足自力在当。故云之
伏已方信。所闻不虚。是故二种俱名生善。二
初文下随文释义二。初先折身子疑念。二正
举所见释疑二。初分科。二随释三。初梵王见
净荆溪云。梵王欲显如来案地之奇。第六天
宝者无量寿经上卷云西方世界。名曰安乐。
其佛国土自然七宝超踰十方一切世界。众
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荆溪云。问若同
居净对秽为横者香积亦判为净同居。何以
在上如许恒沙。答夫论竖者约浅深未必重
累胜者居上。若以二三同一处见故说为横。
上下相同岂得为竖。若准其相不殊安养。但
以无小稍不同耳。虽安养兼小义亦唯大。问
宝庄严土为在何许。答秖是安养举近况远
者举此土六天之宝。比西方净土之宝耳。实
非齐等。二身子见秽。三释见净秽之由。荆溪
云。此文且准明依佛慧则见净土应知。佛慧
理通衍门。平等之言复兼三教。此则通斥身
子但见于秽不见四净。五佛现净土释疑二。
初分科。二随释四。初案地现净。答曰有二意
者荆溪云。第一则别唯一同居。二者理通通
于四净。与前日月譬意亦同。前说诸方等下
于前纵见佛胜应身不谓此身别有净土。今
藉佛力亦未了知佛常寂土及以果报。随机
见者置而不论。故此随机仍属于密。不同华
严一切皆见皆闻故也。悉有生净土之理者
坐华且表同居之净。仍通四净。若至法华四
净因足。蒙授记。后分破无明。岂非一分常寂
光显。故寂光中三土具足自力在当。故云之
方便品 第 755c 页 T38-0755.png
理。二问身子。三答。四正释疑二。初分科。二
随释三。初法。二譬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开
譬饭异等者荆溪云。常寂即器同居有馀果
报为三。并身子见理应有四。同居净秽一土
合说。故但云三不得云四。二合譬。荆溪云。十
种者初一番别斥身子。后九番通密斥之。与
盲者譬及案地譬其意大同。第十文云。诸土
非垢等者应将寂光却对前九。应云前九非
垢非净名之为垢。常寂光土亦非垢净而名
为净。初同居净秽云五浊重轻等者亦得轻
者名为互清。彼见思轻众生寿命劫量等相
一切胜此。故名为轻。上下相望者始圆初住
终第九地悉名果报。第十地及等觉妙觉是
三品寂忍即三品寂光。如前疏文已释。今文
比较正用此义。六果报与下寂光并者即是
九地与十地并也。七八即是等觉妙觉。十诸
土下荆溪云。虽即一切俱非垢净而垢而净
亦成差也。问何故云非垢非净。答有事理故
论理。不当垢之与净约事唯有寂光永净。又
寂光异诸土。故非垢即诸土。故非净诸土即
寂光。故非垢。异寂光故非净。问前释天器中
以寂光譬器。诸土如饭。今那以寂光譬饭。答
不可以譬譬真解脱。若用譬者通别并通。别
已如彼。通即如今。彼此俱譬理。何晦没。诸土
寂光并非垢净。而垢而净。以之为饭。若寄辨
者果报望寂光器色入饭色。令饭色有异。故
一饭色上有器饭二色。亦名饭色异。下中上
寂光展转复相比器上有多色并皆入饭色。
展转互相比亦名饭色异。若更以寂光而对
随释三。初法。二譬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开
譬饭异等者荆溪云。常寂即器同居有馀果
报为三。并身子见理应有四。同居净秽一土
合说。故但云三不得云四。二合譬。荆溪云。十
种者初一番别斥身子。后九番通密斥之。与
盲者譬及案地譬其意大同。第十文云。诸土
非垢等者应将寂光却对前九。应云前九非
垢非净名之为垢。常寂光土亦非垢净而名
为净。初同居净秽云五浊重轻等者亦得轻
者名为互清。彼见思轻众生寿命劫量等相
一切胜此。故名为轻。上下相望者始圆初住
终第九地悉名果报。第十地及等觉妙觉是
三品寂忍即三品寂光。如前疏文已释。今文
比较正用此义。六果报与下寂光并者即是
九地与十地并也。七八即是等觉妙觉。十诸
土下荆溪云。虽即一切俱非垢净而垢而净
亦成差也。问何故云非垢非净。答有事理故
论理。不当垢之与净约事唯有寂光永净。又
寂光异诸土。故非垢即诸土。故非净诸土即
寂光。故非垢。异寂光故非净。问前释天器中
以寂光譬器。诸土如饭。今那以寂光譬饭。答
不可以譬譬真解脱。若用譬者通别并通。别
已如彼。通即如今。彼此俱譬理。何晦没。诸土
寂光并非垢净。而垢而净。以之为饭。若寄辨
者果报望寂光器色入饭色。令饭色有异。故
一饭色上有器饭二色。亦名饭色异。下中上
寂光展转复相比器上有多色并皆入饭色。
展转互相比亦名饭色异。若更以寂光而对
方便品 第 756a 页 T38-0756.png
诸土异双非净秽。别论饭色异者饭器俱四
微。各各非饭器而能成饭器。故通别二譬其
理皆善成。三时众得益二。初分科。二随释二。
初现净得益二。初五百得忍即通七地等者荆
溪云。既通许三教无生。故应将前展转入后
以论于得。或超或次从博地凡夫中来。或从
小乘方便中来。二八万发心如前分别者如
前明五百皆已发心约相似位也。荆溪云。八
万发心准前得忍。或在前教已曾发心闻于
后教重能发也。若超若次凡来圣来。准说可
知。二复秽得益。
* 方便品
二从方便讫香积九品明大士助佛
阐扬不思议解脱佛国因果二。初叙意分
章。为破有为等者荆溪云。今据淫舍酒家
等处正当有为缘集之事。既云显不思议法
身即指前经所明。符成即指今经之说。一往
虽尔不及云破有为无为缘集以成四土。二
依章释义三。初明方便次佛国来二。初正明
二。初明如来亲谈上根受道。前于普集等者
荆溪云。此经宗异体与彼同。故亦真性而为
其体。所以还用前经体者法华独显尚与一
切大乘同体。况俱兼带。体同何爽。然但须以
宗对简之。故云体是宗家之体宗是体家之
宗。体为所取宗是能取。故将今经以望普集
依正正自分。故使法华一乘因果宗之所取
不同诸经。此经乃是佛国因果宗之所取。故
使体家之宗永异诸说。以体望宗同而且异。
以宗望体异而复同。深得此意可以判诸教。
可以会诸部。今为迷者依正各论。其明了者
微。各各非饭器而能成饭器。故通别二譬其
理皆善成。三时众得益二。初分科。二随释二。
初现净得益二。初五百得忍即通七地等者荆
溪云。既通许三教无生。故应将前展转入后
以论于得。或超或次从博地凡夫中来。或从
小乘方便中来。二八万发心如前分别者如
前明五百皆已发心约相似位也。荆溪云。八
万发心准前得忍。或在前教已曾发心闻于
后教重能发也。若超若次凡来圣来。准说可
知。二复秽得益。
* 方便品
二从方便讫香积九品明大士助佛
阐扬不思议解脱佛国因果二。初叙意分
章。为破有为等者荆溪云。今据淫舍酒家
等处正当有为缘集之事。既云显不思议法
身即指前经所明。符成即指今经之说。一往
虽尔不及云破有为无为缘集以成四土。二
依章释义三。初明方便次佛国来二。初正明
二。初明如来亲谈上根受道。前于普集等者
荆溪云。此经宗异体与彼同。故亦真性而为
其体。所以还用前经体者法华独显尚与一
切大乘同体。况俱兼带。体同何爽。然但须以
宗对简之。故云体是宗家之体宗是体家之
宗。体为所取宗是能取。故将今经以望普集
依正正自分。故使法华一乘因果宗之所取
不同诸经。此经乃是佛国因果宗之所取。故
使体家之宗永异诸说。以体望宗同而且异。
以宗望体异而复同。深得此意可以判诸教。
可以会诸部。今为迷者依正各论。其明了者
方便品 第 756b 页 T38-0756.png
岂闻正报而昧于依。故今明依应须重述。故
于下文问答简出其旨。又复应知。闻前普集
及闻佛国得开悟者虽有前后今望方便通名
上根。方便已去名中名下。上根则利。中下则
钝。乃至传为利钝。二为末下净名开奖中下
获悟二。初正明受益。为未晓者即中下根。令
离诸缘集者荆溪云。总语诸缘集也。二若净
下感果来生。二问下料简。通为诸经之体者
此明体同义。如前记。若且以事简则普集岂
不谈宗。此经岂不明体。故知。二经各论宗体。
文从影略。故以普集为今经之体。今经为普
集之宗。生起次第使不乱耳。亦犹以普集为
今经之序。岂令普集无正今经无序耶。二略
释方便义二。初列章。二随释二。初释五章五。
初略释名。荆溪云。法华疏中为显实故分为
三释。谓法用及门并秘妙也。今此废二但取法
用者门论趣入。秘妙开权。今未开权故阙后
释。不取门者菩萨可入。二乘阙之。于菩萨中
且约当分。复置传入。故且不云。据理亦合用
门一义。以当分入与法用同故且唯用法用一
意。又通秘教亦可具足用彼三义。方是智所
诣之偏。法者今文且指三偏之法。彼法华疏
俱指四教并名法。故以未融故乃属今经方
便。不同彼中乃约四教。二约教同异荆溪云。
次约四教辨不同者即是经论所出不同。前
文皆但列于有无二门而已。阙三四者若了一
二则晓三四。双用为三。双非为四。是故不复
列三四也。又复后教望于前。若实若权说教
说證。若他若自自他相对皆名权者既非当
于下文问答简出其旨。又复应知。闻前普集
及闻佛国得开悟者虽有前后今望方便通名
上根。方便已去名中名下。上根则利。中下则
钝。乃至传为利钝。二为末下净名开奖中下
获悟二。初正明受益。为未晓者即中下根。令
离诸缘集者荆溪云。总语诸缘集也。二若净
下感果来生。二问下料简。通为诸经之体者
此明体同义。如前记。若且以事简则普集岂
不谈宗。此经岂不明体。故知。二经各论宗体。
文从影略。故以普集为今经之体。今经为普
集之宗。生起次第使不乱耳。亦犹以普集为
今经之序。岂令普集无正今经无序耶。二略
释方便义二。初列章。二随释二。初释五章五。
初略释名。荆溪云。法华疏中为显实故分为
三释。谓法用及门并秘妙也。今此废二但取法
用者门论趣入。秘妙开权。今未开权故阙后
释。不取门者菩萨可入。二乘阙之。于菩萨中
且约当分。复置传入。故且不云。据理亦合用
门一义。以当分入与法用同故且唯用法用一
意。又通秘教亦可具足用彼三义。方是智所
诣之偏。法者今文且指三偏之法。彼法华疏
俱指四教并名法。故以未融故乃属今经方
便。不同彼中乃约四教。二约教同异荆溪云。
次约四教辨不同者即是经论所出不同。前
文皆但列于有无二门而已。阙三四者若了一
二则晓三四。双用为三。双非为四。是故不复
列三四也。又复后教望于前。若实若权说教
说證。若他若自自他相对皆名权者既非当
方便品 第 756c 页 T38-0756.png
教之所行。用望从说边故皆是权。又当教中
自他相对。皆以前教若證若说皆为权者以
互夺故。夺前之实成后之权。当教亦得名为
实者为欲对辨一双故立自他。如大经云世
人所见等也。文为四。初藏。荆溪云。如毗昙至
实智者问此中既云无常事理。事可无常。理
何故尔。答照理所无亦名无常。故使成论以
有门中事理俱权。以有门理不即事故。法障
者界内尘沙也。二通。荆溪云。亦可引大品。若
有法过涅槃者證于实智亦名幻也。佛及八
地者所證已齐。但少留残习耳。三别照藏理
者即但中理为惑所覆如云外月矿中金等。
四圆。荆溪云。是故文殊等者此正引證自行
实也。亦应通引三十二人各各自说以證化
他门。门不同即是权也。门门不二化他实也。
亦可文殊以證自他。以有说故名为化他。说
于无说得名自行。三方便所用法二。初正明
所用二。初总明。至论至非实者一心所具咸
即空中空中尚亡权实。安在悉檀利物四教
行焉。二但璎下别释二。初引璎珞标名。荆溪
云。但先总述璎珞三种方便。重释方便所以
故也。意明此品大士种种善巧方便。备如璎
珞三种方便令正法久住于世。二配今经释
义二。初远近配解。荆溪云。言远近者室外处
处淫舍酒家。如是等事去今时遥。故名为远。
望为诸来问疾者说去还庵园印述时促。故
名为近。远近皆是助化之缘。莫不为令正法
久住。言久住者谓见佛性。劝求佛身者即下
经云。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二引论释
自他相对。皆以前教若證若说皆为权者以
互夺故。夺前之实成后之权。当教亦得名为
实者为欲对辨一双故立自他。如大经云世
人所见等也。文为四。初藏。荆溪云。如毗昙至
实智者问此中既云无常事理。事可无常。理
何故尔。答照理所无亦名无常。故使成论以
有门中事理俱权。以有门理不即事故。法障
者界内尘沙也。二通。荆溪云。亦可引大品。若
有法过涅槃者證于实智亦名幻也。佛及八
地者所證已齐。但少留残习耳。三别照藏理
者即但中理为惑所覆如云外月矿中金等。
四圆。荆溪云。是故文殊等者此正引證自行
实也。亦应通引三十二人各各自说以證化
他门。门不同即是权也。门门不二化他实也。
亦可文殊以證自他。以有说故名为化他。说
于无说得名自行。三方便所用法二。初正明
所用二。初总明。至论至非实者一心所具咸
即空中空中尚亡权实。安在悉檀利物四教
行焉。二但璎下别释二。初引璎珞标名。荆溪
云。但先总述璎珞三种方便。重释方便所以
故也。意明此品大士种种善巧方便。备如璎
珞三种方便令正法久住于世。二配今经释
义二。初远近配解。荆溪云。言远近者室外处
处淫舍酒家。如是等事去今时遥。故名为远。
望为诸来问疾者说去还庵园印述时促。故
名为近。远近皆是助化之缘。莫不为令正法
久住。言久住者谓见佛性。劝求佛身者即下
经云。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二引论释
方便品 第 757a 页 T38-0757.png
成。荆溪云。是以中论等者即与中论末代观
法大旨全同。经论远近不出此三。二故前下
牒经论结。荆溪云。引今经文随方便言必含
破立久住之意。言助佛者佛之大化亦不出
三。四约三业所用二。初正释三业二。初正明
三密。二初约圣应汎明二。初正明三密。诸佛
菩萨等者荆溪云。即是自行本无三业及以
十界。故非一异。为化众生而以三业十界化
物。如是等用他所不测。故名为密。二藏通下
约名判教。两教作意非如镜像。是故但谈神
通不言应现。别圆下地住已上无谋而化如
镜现像如月现水。故名应现。以胜能兼劣是
故亦名神通。名同二教体用全别。荆溪云。揽
向神通以示今品用与不同。故于三业以明
方便。二此品下就今经的辨。二此三下结名
示义二。初示密义。无方利物者机熟则应不
定一方。故曰无方。周易曰。神无方易无体。孔
颖达解云。不定系于一方也。莫测其本者但
见三业施为莫测所證宗极。此则见用不测
其体。故以不测以解密义。即向荆溪云。他所
不测。故名为密也。又荆溪云。密者一一界中
各具十。故不可以一界。测不可以多界测即
名为密。二亦名下结异名。圣人三业既得名
密。更约功用立四异名。名轮名无失名不
护名随智。慧度他摧惑喻之以轮。既无过失
不须防护。愚惑已尽故随智行。二良以下结
示妙用。同栖空室者空室表寂光也。荆溪云。
正示同居现疾得名名方便品。五约观心。一
心至意知者荆溪云秖是初修三业十界诸根
法大旨全同。经论远近不出此三。二故前下
牒经论结。荆溪云。引今经文随方便言必含
破立久住之意。言助佛者佛之大化亦不出
三。四约三业所用二。初正释三业二。初正明
三密。二初约圣应汎明二。初正明三密。诸佛
菩萨等者荆溪云。即是自行本无三业及以
十界。故非一异。为化众生而以三业十界化
物。如是等用他所不测。故名为密。二藏通下
约名判教。两教作意非如镜像。是故但谈神
通不言应现。别圆下地住已上无谋而化如
镜现像如月现水。故名应现。以胜能兼劣是
故亦名神通。名同二教体用全别。荆溪云。揽
向神通以示今品用与不同。故于三业以明
方便。二此品下就今经的辨。二此三下结名
示义二。初示密义。无方利物者机熟则应不
定一方。故曰无方。周易曰。神无方易无体。孔
颖达解云。不定系于一方也。莫测其本者但
见三业施为莫测所證宗极。此则见用不测
其体。故以不测以解密义。即向荆溪云。他所
不测。故名为密也。又荆溪云。密者一一界中
各具十。故不可以一界。测不可以多界测即
名为密。二亦名下结异名。圣人三业既得名
密。更约功用立四异名。名轮名无失名不
护名随智。慧度他摧惑喻之以轮。既无过失
不须防护。愚惑已尽故随智行。二良以下结
示妙用。同栖空室者空室表寂光也。荆溪云。
正示同居现疾得名名方便品。五约观心。一
心至意知者荆溪云秖是初修三业十界诸根
方便品 第 757b 页 T38-0757.png
之相。若破若立诸教诸观元意秖为成此妙
观。二简说者二。初问。二答二。初古解。荆溪
云。此具三意而不及初。何妨一品是集经者。
以诸经中尔时等言悉是集者所以不用。次
家释者岂有宝积不云白佛。于佛前述净名
事乃专辄云毗耶离等。二今释恐者表非定
执。大师谦也。阿难至为说者此报恩经四愿
中一。如解通序已明。既愿重说验知。当时佛
为阿难重说此品。故至结集次前诵出。荆溪
云。故知。今解深得经旨以加阿难本愿等言
有来处故。三入文解释二。初分科叙意二。初
分科。二形声下叙意。二就初下随文释义二。
初半品明形益方便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
叹德二。初标住处及人二。初总释。有长人之
德者风俗通云。春秋之末郑有贤人著一篇
号郑长者。谓年耆德艾事长于人。以之为长
者。重益今机者闻述弹折之言俱获圆大之
益也。因之功成者荆溪云。往益今益私益众
益斥益熟益现益当益大益小益偏益圆益。
始终收束疾无不摄。疾为法界功之极也。二维
摩下别释二。初指释维摩。如前释者荆溪云。
具如玄文释名中明。二长下今解长者二。初
辨示本迹。二今略下开章解义二。初列章。第
四帖释。即下正叹德文。于此悬科耳。荆溪云。
法华疏释长者离为四义。今亦具四。初世长
者借喻事理。法身长者事理相符名同理异。
观心长者即是法身长者之行相也。亦是法
身长者之因果也。帖经长者即是因果长者之
诚證也。亦显经文次第有在。问既云因果。今
观。二简说者二。初问。二答二。初古解。荆溪
云。此具三意而不及初。何妨一品是集经者。
以诸经中尔时等言悉是集者所以不用。次
家释者岂有宝积不云白佛。于佛前述净名
事乃专辄云毗耶离等。二今释恐者表非定
执。大师谦也。阿难至为说者此报恩经四愿
中一。如解通序已明。既愿重说验知。当时佛
为阿难重说此品。故至结集次前诵出。荆溪
云。故知。今解深得经旨以加阿难本愿等言
有来处故。三入文解释二。初分科叙意二。初
分科。二形声下叙意。二就初下随文释义二。
初半品明形益方便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
叹德二。初标住处及人二。初总释。有长人之
德者风俗通云。春秋之末郑有贤人著一篇
号郑长者。谓年耆德艾事长于人。以之为长
者。重益今机者闻述弹折之言俱获圆大之
益也。因之功成者荆溪云。往益今益私益众
益斥益熟益现益当益大益小益偏益圆益。
始终收束疾无不摄。疾为法界功之极也。二维
摩下别释二。初指释维摩。如前释者荆溪云。
具如玄文释名中明。二长下今解长者二。初
辨示本迹。二今略下开章解义二。初列章。第
四帖释。即下正叹德文。于此悬科耳。荆溪云。
法华疏释长者离为四义。今亦具四。初世长
者借喻事理。法身长者事理相符名同理异。
观心长者即是法身长者之行相也。亦是法
身长者之因果也。帖经长者即是因果长者之
诚證也。亦显经文次第有在。问既云因果。今
方便品 第 757c 页 T38-0757.png
修十法即获净名之十法耶。答依经修观道
理必然。净名一德具九。修时必诸句互融。若
修一德尚具十德。何况修十不具十耶。但以
一德而为言端。应修十德共成一德。馀德亦
然方名具德。故便修时一句遍摄。则令至果
一德通收。问若尔此之十德即十号不。答名
殊义合。何者从如实道故名姓贵。堪应供。故
所以位高。以遍知故岂非多饶。既具通明即
是威势。善契秘藏由于智深。解三世间必在
年宿。士中之上由三业净。丈夫屈伏乃关礼
备。是天人师诸佛方叹。世间之长而为下归。
故此一号亦具九德。问净名即是果德佛不。
答从本必然。迹为因化。观心十德尚得名为
观行如来。发心毕竟岂踰于此。二随释四。初
世间长者文中先列名。次何者去解义。贵族
者刹利姓也。犹此方王公之族。爵位者王制
曰。王者之制禄爵凡五等。谓公侯伯子男。此
周制也。白虎通曰。爵者画也。各量其职尽其
才也。贫无财惠者礼记檀弓曰。昔者卫国凶
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不亦惠乎。王弼云。
夫进物之速者义不若利。故今云无财世不
重也。无宠不威者宠爱也。为帝王所爱重则
有威势也。文选曰。新安王宠冠列蕃。神解明
鉴者如臧武仲之智也。物情不揖者不揖敬
也。年耆者尔雅云。耆也貌皓。谓发白也。斯
恶者斯应作厮。音斯厮养也。又厮犹下也。操
行无瑕者瑕玉之病也。秉行淳正如玉无瑕。
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而外至瞻受者。诗
云。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理必然。净名一德具九。修时必诸句互融。若
修一德尚具十德。何况修十不具十耶。但以
一德而为言端。应修十德共成一德。馀德亦
然方名具德。故便修时一句遍摄。则令至果
一德通收。问若尔此之十德即十号不。答名
殊义合。何者从如实道故名姓贵。堪应供。故
所以位高。以遍知故岂非多饶。既具通明即
是威势。善契秘藏由于智深。解三世间必在
年宿。士中之上由三业净。丈夫屈伏乃关礼
备。是天人师诸佛方叹。世间之长而为下归。
故此一号亦具九德。问净名即是果德佛不。
答从本必然。迹为因化。观心十德尚得名为
观行如来。发心毕竟岂踰于此。二随释四。初
世间长者文中先列名。次何者去解义。贵族
者刹利姓也。犹此方王公之族。爵位者王制
曰。王者之制禄爵凡五等。谓公侯伯子男。此
周制也。白虎通曰。爵者画也。各量其职尽其
才也。贫无财惠者礼记檀弓曰。昔者卫国凶
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不亦惠乎。王弼云。
夫进物之速者义不若利。故今云无财世不
重也。无宠不威者宠爱也。为帝王所爱重则
有威势也。文选曰。新安王宠冠列蕃。神解明
鉴者如臧武仲之智也。物情不揖者不揖敬
也。年耆者尔雅云。耆也貌皓。谓发白也。斯
恶者斯应作厮。音斯厮养也。又厮犹下也。操
行无瑕者瑕玉之病也。秉行淳正如玉无瑕。
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而外至瞻受者。诗
云。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方便品 第 758a 页 T38-0758.png
上人不睦者以豪贵为上人。非皆在已上。名
不彻远者由不为上人所称故。豪贵歌咏者
即上人和睦。故歌咏其德也。曲礼曰。僚友称
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郑注
曰。僚友同官者。执友同志者。无恩及下者。下
谓下民。左传云。视民如子。又曰。子产从政一
年舆人诵之。三年而人又歌之曰。我有子弟
子产教之。我有由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
人嗣之。又诗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
茇。此皆恩及下民故崇敬之也。二出世长者
二。初叙意。二一从下正释。从初发心者若远
推其始。则以相似为发心也。义如前释。若近
取分真则以初住为发心。今净名位居等觉若
推发心必兼二意。发生理慧俱约分真。法王
种性中生者中道妙理是佛种性。今观此理
而发妙慧名种性中生。即姓贵也。證无生忍
者荆溪云。但让佛寂灭则于无生最居其极。
降魔制外者应云降制界内界外。权实者即
是同体权实故也。记别应云授法身记。释梵
所敬下人归崇。且据随近以说。若约四教则
为圣天所敬贤人归崇。能辅释尊等者应云
能阐十方四土佛法。净土之言不局同居秽
土而已。三观心二。初正释。荆溪云。观心释中
一一皆附下文帖释以为观相。教理有凭故
与他人明观有异。但异于果并名观心。爱见
魔外者爱惑即魔。见惑即外。举足至伽梨者
此约六作以明修观。言六作者谓。一行.二住.
三坐.四卧.五语默亦曰言谈.六作作谓所作
之事。二作字并去声。举足下足即行。著僧伽
不彻远者由不为上人所称故。豪贵歌咏者
即上人和睦。故歌咏其德也。曲礼曰。僚友称
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郑注
曰。僚友同官者。执友同志者。无恩及下者。下
谓下民。左传云。视民如子。又曰。子产从政一
年舆人诵之。三年而人又歌之曰。我有子弟
子产教之。我有由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
人嗣之。又诗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
茇。此皆恩及下民故崇敬之也。二出世长者
二。初叙意。二一从下正释。从初发心者若远
推其始。则以相似为发心也。义如前释。若近
取分真则以初住为发心。今净名位居等觉若
推发心必兼二意。发生理慧俱约分真。法王
种性中生者中道妙理是佛种性。今观此理
而发妙慧名种性中生。即姓贵也。證无生忍
者荆溪云。但让佛寂灭则于无生最居其极。
降魔制外者应云降制界内界外。权实者即
是同体权实故也。记别应云授法身记。释梵
所敬下人归崇。且据随近以说。若约四教则
为圣天所敬贤人归崇。能辅释尊等者应云
能阐十方四土佛法。净土之言不局同居秽
土而已。三观心二。初正释。荆溪云。观心释中
一一皆附下文帖释以为观相。教理有凭故
与他人明观有异。但异于果并名观心。爱见
魔外者爱惑即魔。见惑即外。举足至伽梨者
此约六作以明修观。言六作者谓。一行.二住.
三坐.四卧.五语默亦曰言谈.六作作谓所作
之事。二作字并去声。举足下足即行。著僧伽
方便品 第 758b 页 T38-0758.png
梨即作作。中略其四。故云乃至。悉皆一心者
六作虽殊观心岂异。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
是。二当知下结叹。故法华等者此引第五颂
现在四信灭后五品文。四信者一一念随喜。
二略解言趣。三广为他说。四深信观成。此颂
第四。即是五品正行六度也。今论修观在名
字位中引经通證。不须执文以害其心。故荆
溪云。此引法华正是观行四位之观观心灼
然在于随喜之前。佛子住是地者谓修观行
所住之处也。即是佛受用等者妙观理等与
佛无殊。故指所居是佛受用。四仪运动咸与
佛同。尚下结况也。若准法华尚同妙觉极果。
岂不得名净名等觉耶。佛如长者净名如子。
二叹德二。初标。二供下释十。初姓贵以供
养诸佛为种姓。荆溪云。如世父母所有子息。
自非所生焉能供养。众生理等。故能发心。若
发生至法分者发理生慧正在分真。从佛智
生名佛真子。故云口生。从理法生名法王子。
故云化生。理智分显名得佛法分。三慧显理
者由圆贤位起闻思修。得入初住乃至等觉
故云显理。释成种性者如世孝子存没无违。
父在观志父没观行。故知。父母为德本也。真
性以为众善之原。依之植善善有本也。咸依
善本名真供养。观毕竟空种大智种者上种
去声下种上声。能观属智真空是境。大智观
境故名种种。从解生行者智为能观故名大
解。从此立行行方称境。境智既冥万行具足。
引大品云。诸法虽空等者智应于空方今行
足。二位高。此义犹通者荆溪云。通上下地
六作虽殊观心岂异。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
是。二当知下结叹。故法华等者此引第五颂
现在四信灭后五品文。四信者一一念随喜。
二略解言趣。三广为他说。四深信观成。此颂
第四。即是五品正行六度也。今论修观在名
字位中引经通證。不须执文以害其心。故荆
溪云。此引法华正是观行四位之观观心灼
然在于随喜之前。佛子住是地者谓修观行
所住之处也。即是佛受用等者妙观理等与
佛无殊。故指所居是佛受用。四仪运动咸与
佛同。尚下结况也。若准法华尚同妙觉极果。
岂不得名净名等觉耶。佛如长者净名如子。
二叹德二。初标。二供下释十。初姓贵以供
养诸佛为种姓。荆溪云。如世父母所有子息。
自非所生焉能供养。众生理等。故能发心。若
发生至法分者发理生慧正在分真。从佛智
生名佛真子。故云口生。从理法生名法王子。
故云化生。理智分显名得佛法分。三慧显理
者由圆贤位起闻思修。得入初住乃至等觉
故云显理。释成种性者如世孝子存没无违。
父在观志父没观行。故知。父母为德本也。真
性以为众善之原。依之植善善有本也。咸依
善本名真供养。观毕竟空种大智种者上种
去声下种上声。能观属智真空是境。大智观
境故名种种。从解生行者智为能观故名大
解。从此立行行方称境。境智既冥万行具足。
引大品云。诸法虽空等者智应于空方今行
足。二位高。此义犹通者荆溪云。通上下地
方便品 第 758c 页 T38-0758.png
也。今净名位别而不通。别中三位。有本有迹
迹因本果故也。因中又有二位别者随诸经
中有立不也。故存没异。若居中等者立三品
者通总言耳。等觉所存如向所明。不能牵者
以中下寂忍是寂光土不能牵生果报土也。
三大富。三业功德者荆溪云。即是三业家之
所有故属财也。总持一切意业功德者且从
别说。若通涂论秖由意持身口。方持言逮诸
者良由此也。言及馀者三业之外无复馀法。
今云馀者寄方便教从别说之。故云馀也。故
圆三业兼方便中一切诸法如世大国能包小
邦。四威报。劳怨者荆溪云。最能劳累于我故
也。魔即四魔等者兼界内外。能害下使三谛
三智不得开发也。中智不发名害智度母。二
智不发名害善权父。使助道不成名害法亲。
正行助道俱被魔害。故名劳怨。菩萨降伏犹
如报怨。如世礼云父母之雠不与共戴天。兄
弟之雠不同其国。交游之雠不反兵。魔害权
实二智即菩萨父母之雠。害诸善法亲即兄
弟交游之雠。故用力无畏之兵以降伏之名
报怨也。怨字平声。论语以直报怨。字乃此作。
说文作冤。从罔从兔。荆溪云。故害智度善权
父母即害内外一切权实。能害权实莫若内
外天魔外道。故能降伏者其力称大。五智深。
荆溪云。入深法门者门教也。由门深故所以
智善。正用善字而为叹也。明了众生心之所
趣所趣不同。故应为权。今为释实者趣有二
种。近远别故。具如法华草喻疏释终归于空。
约七方便皆有二趣。远趣唯一近趣不同。今
迹因本果故也。因中又有二位别者随诸经
中有立不也。故存没异。若居中等者立三品
者通总言耳。等觉所存如向所明。不能牵者
以中下寂忍是寂光土不能牵生果报土也。
三大富。三业功德者荆溪云。即是三业家之
所有故属财也。总持一切意业功德者且从
别说。若通涂论秖由意持身口。方持言逮诸
者良由此也。言及馀者三业之外无复馀法。
今云馀者寄方便教从别说之。故云馀也。故
圆三业兼方便中一切诸法如世大国能包小
邦。四威报。劳怨者荆溪云。最能劳累于我故
也。魔即四魔等者兼界内外。能害下使三谛
三智不得开发也。中智不发名害智度母。二
智不发名害善权父。使助道不成名害法亲。
正行助道俱被魔害。故名劳怨。菩萨降伏犹
如报怨。如世礼云父母之雠不与共戴天。兄
弟之雠不同其国。交游之雠不反兵。魔害权
实二智即菩萨父母之雠。害诸善法亲即兄
弟交游之雠。故用力无畏之兵以降伏之名
报怨也。怨字平声。论语以直报怨。字乃此作。
说文作冤。从罔从兔。荆溪云。故害智度善权
父母即害内外一切权实。能害权实莫若内
外天魔外道。故能降伏者其力称大。五智深。
荆溪云。入深法门者门教也。由门深故所以
智善。正用善字而为叹也。明了众生心之所
趣所趣不同。故应为权。今为释实者趣有二
种。近远别故。具如法华草喻疏释终归于空。
约七方便皆有二趣。远趣唯一近趣不同。今
方便品 第 759a 页 T38-0759.png
从远说故云一也。此若非实何须更立。六年
耆。荆溪云。久于佛道等叹修行者上句序上
二句见理序决定大乘。年耆喻上一句。见久
喻下一句。纯淑者尚书云。政事唯纯。孔安国
云。纯粹也。尔雅云。纯大也。方言纯好也。淑
诗传云。淑美也好也。经本或作淳。亦专一也。
或作熟非也。七行洁。诸有所作者荆溪云。三
业随智名能善思量。智者慧也。由慧善思令
三俱善。三随于智故。次文云前智后作。若前
作后智虽名为觉即是不觉。地住诸圣悉皆
如是。除地住前及诸小乘不入观者。但此不
与下地同耳。八礼备。叹形心者荆溪云。上句
形也。下句心也。含弘者弘大也。又住下左传
曰。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则谓之仪。
学佛象王回视者荆溪云。且寄应佛之仪式
也。人仿此未必全然。有言。具佛相好者前约
仪式解威仪。此约状貌解威仪。今言下今正
释。谓常冥至极。遍应十界。故曰不起等。亦犹
周易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矣。此言虽近可
以例远。八不思议者一渐渐深入。二深难得
底。三同一咸味。四潮不过限。五有种种宝藏。
六大身众生在中居住。七不宿死尸。八万流
投之不增不减。经文备以涅槃八义合之。故
云佛法亦尔等也。今言下心大如海。亦具八
义例同涅槃。如下文。此室内现八未曾有。即
佛性海诸法具足。今文且用不增减一。众流
等者九道常投而佛界不增。种智常煎而生界
不减。以九道不断性善。佛果不断性恶故无
增减。应具以二句合之。九道虽投而由心无
耆。荆溪云。久于佛道等叹修行者上句序上
二句见理序决定大乘。年耆喻上一句。见久
喻下一句。纯淑者尚书云。政事唯纯。孔安国
云。纯粹也。尔雅云。纯大也。方言纯好也。淑
诗传云。淑美也好也。经本或作淳。亦专一也。
或作熟非也。七行洁。诸有所作者荆溪云。三
业随智名能善思量。智者慧也。由慧善思令
三俱善。三随于智故。次文云前智后作。若前
作后智虽名为觉即是不觉。地住诸圣悉皆
如是。除地住前及诸小乘不入观者。但此不
与下地同耳。八礼备。叹形心者荆溪云。上句
形也。下句心也。含弘者弘大也。又住下左传
曰。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则谓之仪。
学佛象王回视者荆溪云。且寄应佛之仪式
也。人仿此未必全然。有言。具佛相好者前约
仪式解威仪。此约状貌解威仪。今言下今正
释。谓常冥至极。遍应十界。故曰不起等。亦犹
周易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矣。此言虽近可
以例远。八不思议者一渐渐深入。二深难得
底。三同一咸味。四潮不过限。五有种种宝藏。
六大身众生在中居住。七不宿死尸。八万流
投之不增不减。经文备以涅槃八义合之。故
云佛法亦尔等也。今言下心大如海。亦具八
义例同涅槃。如下文。此室内现八未曾有。即
佛性海诸法具足。今文且用不增减一。众流
等者九道常投而佛界不增。种智常煎而生界
不减。以九道不断性善。佛果不断性恶故无
增减。应具以二句合之。九道虽投而由心无
方便品 第 759b 页 T38-0759.png
取故不增。种智虽观而由心无舍故不减。此
则具于事理二释。沃焦山名。能缩海水。九上
叹。荆溪云。咨嗟者叹美之声。此借凡事以表
圣仪。天王上人者天王天子也。吴楚之君僣
号称王。仲尼正名以周天子为天王。春秋云。
天王狩于河阳是也。十下归仰。欲色界主者
帝释是欲界地居天主。梵王是色界四禅天
主。故此二人通名世主。荆溪云。弟子释梵者
举形服同及二界主。总而言之应云九道及七
方便。等觉已还无不归敬。二正明形益二。初
分科。二随释三。初标益物处。居广严国者荆
溪云。如前四释。并须至此以合净名所居之
处。二正明益物二。初分科悬判三。初正分科。
二初六下判本迹。此是从本垂迹者荆溪云。
六度之名近本故也。故从本六以垂迹六。二十
九句以末故也。故云是迹资财等。事是末故
也。垂此末事摄取众生令归于实。三简前义。
问中具足应云何以心密是从本垂迹。身口是
因迹显本。答六度等者荆溪云。此据从理对
事以问。故六度满亦名为身。意密之处身口
具足。所以六度事理名同而本迹各别。故下
文云。从于本六以垂迹六。若从事说身口是
未元为同凡。先同后异方示其本。二赀财下
随文释义三。初心密。二初正释六。初施二。初
约教释二。初斥旧解。荆溪云。若旧等者净名
非不世财摄生。但直云世财。叹意不尽故应
约四土等也。下去例然。故云有事理。二今下
明今释二。初正释经文二。初明四教摄物二。
初释资财无量。二摄诸下摄诸贫民二。初释
则具于事理二释。沃焦山名。能缩海水。九上
叹。荆溪云。咨嗟者叹美之声。此借凡事以表
圣仪。天王上人者天王天子也。吴楚之君僣
号称王。仲尼正名以周天子为天王。春秋云。
天王狩于河阳是也。十下归仰。欲色界主者
帝释是欲界地居天主。梵王是色界四禅天
主。故此二人通名世主。荆溪云。弟子释梵者
举形服同及二界主。总而言之应云九道及七
方便。等觉已还无不归敬。二正明形益二。初
分科。二随释三。初标益物处。居广严国者荆
溪云。如前四释。并须至此以合净名所居之
处。二正明益物二。初分科悬判三。初正分科。
二初六下判本迹。此是从本垂迹者荆溪云。
六度之名近本故也。故从本六以垂迹六。二十
九句以末故也。故云是迹资财等。事是末故
也。垂此末事摄取众生令归于实。三简前义。
问中具足应云何以心密是从本垂迹。身口是
因迹显本。答六度等者荆溪云。此据从理对
事以问。故六度满亦名为身。意密之处身口
具足。所以六度事理名同而本迹各别。故下
文云。从于本六以垂迹六。若从事说身口是
未元为同凡。先同后异方示其本。二赀财下
随文释义三。初心密。二初正释六。初施二。初
约教释二。初斥旧解。荆溪云。若旧等者净名
非不世财摄生。但直云世财。叹意不尽故应
约四土等也。下去例然。故云有事理。二今下
明今释二。初正释经文二。初明四教摄物二。
初释资财无量。二摄诸下摄诸贫民二。初释
方便品 第 759c 页 T38-0759.png
所摄二。初举贫。教诏并去声。教示也。诏告
也。俱作平声亦通。舍父等者舍胜应父求小
衣食。观无常如盐。观苦如醋。生空粗如米。法
空细如面。得小涅槃如一日价。菩萨三祇等
者荆溪云。三藏菩萨长时六度。故得富名。别
教横竖知如来藏更富于前。二圆教下显富。
圆教一切无非秘藏。富中之极。虽四教菩萨并
有富名前三互夺还受贫称。是故唯叹富中之
上。金刚宝藏者二边不坏名曰金刚。合摄三
千故名宝藏。其理常住。故无缺减。故纯下引
大经證。三教俱贫。二大士下显能摄。荆溪云。
大士等者述本也。能起等者举迹也。二以四
下明果满来生。荆溪云。又约顿渐等者但是
八相成道之处。皆须八教以显一乘。唯除独显
大乘之圆。如香积等。二故知下引同责古。二
观心释。荆溪云。夫观心者先须事施以为观
境。次方观事为施法界。次运大悲成净土行。
随其方所有受化者先为施主。方乃为其取
土。岂同世人自谓高深。但令他施为施所堕。
故知。斯等现阙摄生之始。当无净土之终。必
愿学宗。说者行者细思。易解之教以裨难行
之行。文为二。初正示观法二。初观心摄物二。
初总示。不见悭施者荆溪云。即行施时不独
治悭。见悭法界而行于施。施亦法界而用摄
生。摄生之时生亦法界。如是亡泯能治所治
能度所度。无非法界。如是方名不见悭施。常
涂但云亡三行施。亡何等三。凡修观者但云
无施而无无悭。纵无无悭非施法界。况复更
能利物为怀。二若是下别示二。初转化成观
也。俱作平声亦通。舍父等者舍胜应父求小
衣食。观无常如盐。观苦如醋。生空粗如米。法
空细如面。得小涅槃如一日价。菩萨三祇等
者荆溪云。三藏菩萨长时六度。故得富名。别
教横竖知如来藏更富于前。二圆教下显富。
圆教一切无非秘藏。富中之极。虽四教菩萨并
有富名前三互夺还受贫称。是故唯叹富中之
上。金刚宝藏者二边不坏名曰金刚。合摄三
千故名宝藏。其理常住。故无缺减。故纯下引
大经證。三教俱贫。二大士下显能摄。荆溪云。
大士等者述本也。能起等者举迹也。二以四
下明果满来生。荆溪云。又约顿渐等者但是
八相成道之处。皆须八教以显一乘。唯除独显
大乘之圆。如香积等。二故知下引同责古。二
观心释。荆溪云。夫观心者先须事施以为观
境。次方观事为施法界。次运大悲成净土行。
随其方所有受化者先为施主。方乃为其取
土。岂同世人自谓高深。但令他施为施所堕。
故知。斯等现阙摄生之始。当无净土之终。必
愿学宗。说者行者细思。易解之教以裨难行
之行。文为二。初正示观法二。初观心摄物二。
初总示。不见悭施者荆溪云。即行施时不独
治悭。见悭法界而行于施。施亦法界而用摄
生。摄生之时生亦法界。如是亡泯能治所治
能度所度。无非法界。如是方名不见悭施。常
涂但云亡三行施。亡何等三。凡修观者但云
无施而无无悭。纵无无悭非施法界。况复更
能利物为怀。二若是下别示二。初转化成观
方便品 第 760a 页 T38-0760.png
二。初正示转化。若在令长者舆地志曰。秦始
王天下置三十六郡。郡各领县。县万户已上
为令。减万户为长。二譬如下举喻释成。二是
为下所摄获益。二是诸下果满来生。二此即
下结劝。行人若能三观内修。慈悲外运理事
不二内外交融。夫如是则净名大士在我心
中。何须远觅。二戒二。初事释二。初四教摄物
二。初示所摄。十种戒藏者大论明。十戒摄一
切戒故名为藏。一不缺谓性重。若犯如器缺。
二不破谓持僧残。若犯如器破。三不穿谓持
波夜提。若犯如器穿。四不杂谓持定共。定持
心故欲念不起名不杂。已上四戒约律仪。五
随道谓随顺谛理能破见惑。六无著谓于思
惑无所染著。已上二戒约真谛。七智所赞。菩
萨化他为佛所赞。八自在于世间事而得自
在。已上二戒约俗谛。九随定谓随楞严定。十
具足中道之戒具摄诸戒。毁随道等者未破
见思则毁真谛戒。未破尘沙则毁俗谛戒。未
破无明则毁中谛戒。故以三谛次第摄之。二
馀人下简能摄。净名等觉虽有馀惑事等微
烟亦得名为具净戒也。二此诸下果满来生。
二观解二。初正明戒度。二例下四度。下文既
略。于此例之。三忍调四恚怒者未得四忍名
为四怒。四进。五禅。六慧。二是故下结示。示
行六度者示行四教六度也。二身密二。初标
无言之化者见身获益不假言宣。故云无言。
二随释九。初示同白衣二。初正释今义二。初
事释二。初因中摄物二。初释迹本利生。沙门
至勤行者翻名也。不著二边勤行中道。是故
王天下置三十六郡。郡各领县。县万户已上
为令。减万户为长。二譬如下举喻释成。二是
为下所摄获益。二是诸下果满来生。二此即
下结劝。行人若能三观内修。慈悲外运理事
不二内外交融。夫如是则净名大士在我心
中。何须远觅。二戒二。初事释二。初四教摄物
二。初示所摄。十种戒藏者大论明。十戒摄一
切戒故名为藏。一不缺谓性重。若犯如器缺。
二不破谓持僧残。若犯如器破。三不穿谓持
波夜提。若犯如器穿。四不杂谓持定共。定持
心故欲念不起名不杂。已上四戒约律仪。五
随道谓随顺谛理能破见惑。六无著谓于思
惑无所染著。已上二戒约真谛。七智所赞。菩
萨化他为佛所赞。八自在于世间事而得自
在。已上二戒约俗谛。九随定谓随楞严定。十
具足中道之戒具摄诸戒。毁随道等者未破
见思则毁真谛戒。未破尘沙则毁俗谛戒。未
破无明则毁中谛戒。故以三谛次第摄之。二
馀人下简能摄。净名等觉虽有馀惑事等微
烟亦得名为具净戒也。二此诸下果满来生。
二观解二。初正明戒度。二例下四度。下文既
略。于此例之。三忍调四恚怒者未得四忍名
为四怒。四进。五禅。六慧。二是故下结示。示
行六度者示行四教六度也。二身密二。初标
无言之化者见身获益不假言宣。故云无言。
二随释九。初示同白衣二。初正释今义二。初
事释二。初因中摄物二。初释迹本利生。沙门
至勤行者翻名也。不著二边勤行中道。是故
方便品 第 760b 页 T38-0760.png
妙觉究竟名大沙门。律是诠量轻重者风俗
通云。皋陶谟虞造律。律训诠训法。尚书大传
曰。丕夫之大律。注云。奉天之大法。法亦律
也。故律名起于舜世。毗尼之学诠量轻重如
此方之法律。故翻为律。二此无下示不言而
化。密讥出家等者问。涅槃圣行唯劝出家。故
云在家不法犹如牢狱。出家闲旷犹若虚空。
及诸经律奖劝非一。何故居士密讥出家。答
应以两种四句格量优劣。足晓其旨。初四句
者一出家持戒。二在家持戒。三出家破戒。四
在家破戒。次四句者一出家学大。二在家学
大。三出家学小。四在家学小。今居士于二四
句中密讥。第二密劝第二圣行所劝正劝初
句以讥二四。故云如牢狱等。或以第三而讥
第四。则如经云。破戒比丘胜诸外道也。若晓
斯旨则一代大小若显若密或劝或讥各有其
意。于涅槃疏记已曾委出。大经下哀叹品中
佛讥小乘文也。此于次四句以初二句讥彼
第三也。以诸比丘正是出家学小之人故今
居士密讥虽似初四句中以二讥三。其实兼
合次四句中以大讥小也。故引大经释出其
意。但今下心染大乘兼持律行。于二四句第
二所摄。故云但令染心立沙门行也。二净名
下果满来生二。初正示果满来生。二但佛下
兼明符合前品。见于此品者见音现。二观解。
二此下下例示下文。二示处居家。卜居者龟
曰卜。古人移徙必卜吉而居之。三界有二种
者荆溪云。变易分段也。开合对四土者开变
易合分段。开变易者离出有馀果报二土。合
通云。皋陶谟虞造律。律训诠训法。尚书大传
曰。丕夫之大律。注云。奉天之大法。法亦律
也。故律名起于舜世。毗尼之学诠量轻重如
此方之法律。故翻为律。二此无下示不言而
化。密讥出家等者问。涅槃圣行唯劝出家。故
云在家不法犹如牢狱。出家闲旷犹若虚空。
及诸经律奖劝非一。何故居士密讥出家。答
应以两种四句格量优劣。足晓其旨。初四句
者一出家持戒。二在家持戒。三出家破戒。四
在家破戒。次四句者一出家学大。二在家学
大。三出家学小。四在家学小。今居士于二四
句中密讥。第二密劝第二圣行所劝正劝初
句以讥二四。故云如牢狱等。或以第三而讥
第四。则如经云。破戒比丘胜诸外道也。若晓
斯旨则一代大小若显若密或劝或讥各有其
意。于涅槃疏记已曾委出。大经下哀叹品中
佛讥小乘文也。此于次四句以初二句讥彼
第三也。以诸比丘正是出家学小之人故今
居士密讥虽似初四句中以二讥三。其实兼
合次四句中以大讥小也。故引大经释出其
意。但今下心染大乘兼持律行。于二四句第
二所摄。故云但令染心立沙门行也。二净名
下果满来生二。初正示果满来生。二但佛下
兼明符合前品。见于此品者见音现。二观解。
二此下下例示下文。二示处居家。卜居者龟
曰卜。古人移徙必卜吉而居之。三界有二种
者荆溪云。变易分段也。开合对四土者开变
易合分段。开变易者离出有馀果报二土。合
方便品 第 760c 页 T38-0760.png
分段者不分同居净秽之殊。问分段既合。那
云二土。答分虽有二莫非分段。但论恶道五
浊有无分净秽耳。变易开者良由无明有断
不断。真应有无寂光见不有须发心及不更
发。又有功用及无功用。有此多别须更分二。
此及诸句等者谓。此句及下诸句皆应观心
也。荆溪云。以一观门通该诸说。然于此中及
以前文竖观心源。不同他文观心释义。他文
观心并寄近事以明远理。因名用义。借数辨
行。从人显法。约法通智。今乃竖明观通事是
故此品约事。净名密劝后进修于观门。自行
劝他加愿利物。权实双用望果行因我即净
名。何须远计。故并寄白衣公私文武以为兴
致。虽暂寄之然应知之发心即是。何简黑白。
故行敩者真观行之大士也。是以四众悉须钦
风可思齐焉。可自轨矣。然论菩萨虽遍四众
出家理顺。在俗义违。故示俗流。立行特出。具
足众德。一切中尊斥夺提蒙。辩才无尽欲使
后代莫不归之。三示有妻子。离四爱著者四
教法爱尚须舍离。况事中妻子耶。四示有眷
属。五示同服饰。常用四忍修相好者荆溪云。
此意如前净土相好来生。故立此门以招四
土。六示同饮食。各八禅悦者四如意足及定
根定力定觉正定也。七示同博奕。博谓等者
释其名也。世本云。乌曹作博。说文云。博局戏
也。六著十二棋也。方言自关而东。齐鲁之间
皆谓围棋为奕。论语云。不有博奕者乎是也。
疏云博塞盖目一事。庄子云。博塞以游也。塞
苏代反相塞之塞。化令不著者荆溪云。凡示
云二土。答分虽有二莫非分段。但论恶道五
浊有无分净秽耳。变易开者良由无明有断
不断。真应有无寂光见不有须发心及不更
发。又有功用及无功用。有此多别须更分二。
此及诸句等者谓。此句及下诸句皆应观心
也。荆溪云。以一观门通该诸说。然于此中及
以前文竖观心源。不同他文观心释义。他文
观心并寄近事以明远理。因名用义。借数辨
行。从人显法。约法通智。今乃竖明观通事是
故此品约事。净名密劝后进修于观门。自行
劝他加愿利物。权实双用望果行因我即净
名。何须远计。故并寄白衣公私文武以为兴
致。虽暂寄之然应知之发心即是。何简黑白。
故行敩者真观行之大士也。是以四众悉须钦
风可思齐焉。可自轨矣。然论菩萨虽遍四众
出家理顺。在俗义违。故示俗流。立行特出。具
足众德。一切中尊斥夺提蒙。辩才无尽欲使
后代莫不归之。三示有妻子。离四爱著者四
教法爱尚须舍离。况事中妻子耶。四示有眷
属。五示同服饰。常用四忍修相好者荆溪云。
此意如前净土相好来生。故立此门以招四
土。六示同饮食。各八禅悦者四如意足及定
根定力定觉正定也。七示同博奕。博谓等者
释其名也。世本云。乌曹作博。说文云。博局戏
也。六著十二棋也。方言自关而东。齐鲁之间
皆谓围棋为奕。论语云。不有博奕者乎是也。
疏云博塞盖目一事。庄子云。博塞以游也。塞
苏代反相塞之塞。化令不著者荆溪云。凡示
方便品 第 761a 页 T38-0761.png
俗仪皆现坚志。世以混和合杂丑行欲引。净
名深未可也。无记者四无记中即工巧也。故
论云。异熟威仪路工巧处通界直尔为之似
属无记。因之得物况陷初篇。况复道陌定归
无救。净名示为意令不作。今不晓者反欲效
之内长散慢。全随贪结不思来报。倚托圣踪
空丧出世之功者尚妨世业。岂况出世。刘义
庆世说新书云。晋太尉陶侃语人曰。圣人惜
乎寸阴。众人当惜分阴。诸参佐或以戏废事。
乃取樗蒲局投之于江。吴志曰。蔡颖在东宫。
性好博奕。太子和以为无益。命韦曜论之。故
博奕论云。今世之人多不务经术。好习博奕。
废事弃业忘寝与食。又曰。假令世士移博奕
之力用之于诗书是有颜闵之志也。用之于
智计是有良平之思也。用之于资货是有猗
顿之富也。用之于射御是有将师之备也。如
此则功名立而鄙贱远矣。此并古贤之深诫。
于俗尚尔。况出家者。岂宜为乎。至有赌及衣
钵身陷刑名。此等下愚谁论丧业。故僧史略
曰。为僧者苟未修行。但能避刑宪亦逍遥之
上士也。善言不信畜生何殊。净名度人盖示
其过。吾申其道。故得极言。所言辄者至咨请
者夫耽博奕者临局交争。神迷体倦人事旷
而不修。宾客阙而不接。岂暇咨请于善道乎。
故大士观彼有机辄尔为说。肇云因戏止戏
也。八示同异道。为伏物故者昙无德部比丘
于十二时开一时外学。为降伏外道故。鼻奈
耶明。日分三时许日后分学。况今居士本在
家众。今世比丘忘本逐末形似沙门心背佛
名深未可也。无记者四无记中即工巧也。故
论云。异熟威仪路工巧处通界直尔为之似
属无记。因之得物况陷初篇。况复道陌定归
无救。净名示为意令不作。今不晓者反欲效
之内长散慢。全随贪结不思来报。倚托圣踪
空丧出世之功者尚妨世业。岂况出世。刘义
庆世说新书云。晋太尉陶侃语人曰。圣人惜
乎寸阴。众人当惜分阴。诸参佐或以戏废事。
乃取樗蒲局投之于江。吴志曰。蔡颖在东宫。
性好博奕。太子和以为无益。命韦曜论之。故
博奕论云。今世之人多不务经术。好习博奕。
废事弃业忘寝与食。又曰。假令世士移博奕
之力用之于诗书是有颜闵之志也。用之于
智计是有良平之思也。用之于资货是有猗
顿之富也。用之于射御是有将师之备也。如
此则功名立而鄙贱远矣。此并古贤之深诫。
于俗尚尔。况出家者。岂宜为乎。至有赌及衣
钵身陷刑名。此等下愚谁论丧业。故僧史略
曰。为僧者苟未修行。但能避刑宪亦逍遥之
上士也。善言不信畜生何殊。净名度人盖示
其过。吾申其道。故得极言。所言辄者至咨请
者夫耽博奕者临局交争。神迷体倦人事旷
而不修。宾客阙而不接。岂暇咨请于善道乎。
故大士观彼有机辄尔为说。肇云因戏止戏
也。八示同异道。为伏物故者昙无德部比丘
于十二时开一时外学。为降伏外道故。鼻奈
耶明。日分三时许日后分学。况今居士本在
家众。今世比丘忘本逐末形似沙门心背佛
方便品 第 761b 页 T38-0761.png
学。大法将灭其徒实繁子。尝撰师韩一篇以
规后学。故荆溪云。小乘制外稍通一时。大乘
标宗初心明制。妨入妙道故不令为。五地菩
萨方修世业。是断佛种障道因缘。今出家人
戒定慧心一无所修而云伏外。义等倒裳。散
染易流道法难寄。增长幔习反经学宗。深可
悲也。甚为谬也。况坐常住院著信施衣。飧净
众厨践无价地而三业从俗四仪拘迷。若欲
仿之当思十德。纵未相似观行如何。大集明
如富楼者宝箧下卷亦有此缘。如辅行第六
卷末引之。九受世典此方世典即五经等者
诗云。文王之典传曰。典法也。谓教法也。释名
曰。经者径也。典者常也。言如径路无所不通
可常用也。五经者白虎通云。易尚书诗礼乐
也。古者并春秋为六经。至秦焚书乐经亡。今
以易书诗礼春秋为五经。又礼有周礼仪礼
礼记曰三礼。春秋有左氏公羊谷梁三传。与
易书诗通数亦谓之九经。今云等者等取六
九。又统论世典应以四类收之。谓经史子集。
唐书云。集贤院四库书总八万九千卷是也。
经如向说。史谓自马迁班固已降历代国史。
子谓老庄文列等百家子书。集谓古贤遗编。
今但举经等取馀三。故云等也。西土下四违
陀如释通序记。十八大经皆外道书。而能黄
叶等者大经婴儿行品如父母止小儿啼。故
以黄叶为金以喻妄常。人天实皆无常如来
说三十三天是常者。欲令凡夫离三涂苦如
止啼。今净名明世典以诱人。其意亦尔。置毒
于乳者亦大经中喻。今以世典如乳。常乐佛
规后学。故荆溪云。小乘制外稍通一时。大乘
标宗初心明制。妨入妙道故不令为。五地菩
萨方修世业。是断佛种障道因缘。今出家人
戒定慧心一无所修而云伏外。义等倒裳。散
染易流道法难寄。增长幔习反经学宗。深可
悲也。甚为谬也。况坐常住院著信施衣。飧净
众厨践无价地而三业从俗四仪拘迷。若欲
仿之当思十德。纵未相似观行如何。大集明
如富楼者宝箧下卷亦有此缘。如辅行第六
卷末引之。九受世典此方世典即五经等者
诗云。文王之典传曰。典法也。谓教法也。释名
曰。经者径也。典者常也。言如径路无所不通
可常用也。五经者白虎通云。易尚书诗礼乐
也。古者并春秋为六经。至秦焚书乐经亡。今
以易书诗礼春秋为五经。又礼有周礼仪礼
礼记曰三礼。春秋有左氏公羊谷梁三传。与
易书诗通数亦谓之九经。今云等者等取六
九。又统论世典应以四类收之。谓经史子集。
唐书云。集贤院四库书总八万九千卷是也。
经如向说。史谓自马迁班固已降历代国史。
子谓老庄文列等百家子书。集谓古贤遗编。
今但举经等取馀三。故云等也。西土下四违
陀如释通序记。十八大经皆外道书。而能黄
叶等者大经婴儿行品如父母止小儿啼。故
以黄叶为金以喻妄常。人天实皆无常如来
说三十三天是常者。欲令凡夫离三涂苦如
止啼。今净名明世典以诱人。其意亦尔。置毒
于乳者亦大经中喻。今以世典如乳。常乐佛
方便品 第 761c 页 T38-0761.png
法犹如置毒。以乐佛法故虽引世典意存大
乘。故使未来入不思议法门如毒发杀人也。
荆溪云。于中点理后必杀人。三口密二。初标
示。二随释二十。初示见敬供养。文中两意。初
约净名敬他。次约他敬净名。凡厥之流者之
字恐误。应云下流。厥其也。通贯下十九句者
荆溪云。后十九句皆令生敬得最后益。若随
句消皆使成于见敬中最准此中意。前文虽
为白衣句中乃有二总。一者总冠二十九句。
句句皆著虽为白衣而有律行。二者别在前九
句。首身口别故。二示持正法。秉持国法者肇
师云。外国诸部曲皆立三老。有德者为执法
人以决乡讼摄长幼也。净名现执俗法通达
道法也。今师云。持国法肇云。决乡讼。高下小
异耳。此方汉世乡邑各立三老。三示获俗利。
文中先约世利释。次复次去作法门释。迹同
凡俗等者。肇云。法身大土瓦砾尽宝玉。若然
则人不贵其惠。故理同求利。岂喜悦之有。经
云偕偶尔雅云。谐协和也。偶会合也。四示游
四衢尔雅云。路四达谓之衢。郭璞曰。交道四
出也。列子曰。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
观其所变。岂法身大土所游而无所表耶。五
示入治正。肇云。治正法律官也。道以正法便
民无偏衽。今解不然。连帅令长分忧布政名
治正法。故以礼刑解之。非约律官也。用礼用
刑者论语曰。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然则民幔则用刑。民淳则用礼。
家语曰。爵人必于朝与众共之。刑人必于市
与众弃之。礼记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
乘。故使未来入不思议法门如毒发杀人也。
荆溪云。于中点理后必杀人。三口密二。初标
示。二随释二十。初示见敬供养。文中两意。初
约净名敬他。次约他敬净名。凡厥之流者之
字恐误。应云下流。厥其也。通贯下十九句者
荆溪云。后十九句皆令生敬得最后益。若随
句消皆使成于见敬中最准此中意。前文虽
为白衣句中乃有二总。一者总冠二十九句。
句句皆著虽为白衣而有律行。二者别在前九
句。首身口别故。二示持正法。秉持国法者肇
师云。外国诸部曲皆立三老。有德者为执法
人以决乡讼摄长幼也。净名现执俗法通达
道法也。今师云。持国法肇云。决乡讼。高下小
异耳。此方汉世乡邑各立三老。三示获俗利。
文中先约世利释。次复次去作法门释。迹同
凡俗等者。肇云。法身大土瓦砾尽宝玉。若然
则人不贵其惠。故理同求利。岂喜悦之有。经
云偕偶尔雅云。谐协和也。偶会合也。四示游
四衢尔雅云。路四达谓之衢。郭璞曰。交道四
出也。列子曰。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
观其所变。岂法身大土所游而无所表耶。五
示入治正。肇云。治正法律官也。道以正法便
民无偏衽。今解不然。连帅令长分忧布政名
治正法。故以礼刑解之。非约律官也。用礼用
刑者论语曰。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然则民幔则用刑。民淳则用礼。
家语曰。爵人必于朝与众共之。刑人必于市
与众弃之。礼记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
方便品 第 762a 页 T38-0762.png
文。以为人防也。尚书甫刑曰。刑罚世轻世重。
惟齐非齐有伦有要。孔安国传曰。刑罚随世
轻重。刑新国用轻典。刑乱国用重典。刑平国
用中典。凡刑所以齐非齐各有伦理要善。乐
记曰。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
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
心而出治道也。桓范世要论曰。德多刑少者
五帝也。刑德相半者三土也。刑多德少者五
霸也。纯用刑而亡者秦也。方便与夺者民幔
则夺礼与刑。民和则夺刑与礼。礼刑适时宽
猛相济。曲巧若是故云方便与夺。故仲尼曰。
政宽则民幔幔则纠于猛。猛则民残。民残则
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荆
溪旧解云。礼以与之。刑以夺之。又行礼刑各
有与夺。礼则夺小人而与君子。刑则夺重罪
而与轻愆。故今俗官皆有大权寄之行事。非
是舍道等者此明净名非亲职掌而善礼刑。又
诫未来影附圣踪舍道之辈。向解与夺附荆
溪共成三义。各有其致。宜在精详。六示入讲
处。肇云。天竺多诸异道各言己胜。故其国别
立论堂欲辨其优劣。欲明己道者则声鼓集
众诣堂。求论胜者为师。负者为资。净名既升
此堂摄伏外道。然后导以大乘为其师也。今
云。迹入凡小者谓非但入凡夫外道讲论处。
亦入小乘讲论处导以大乘也。如下诃目连
满愿旃延皆是其事。七示入学堂。言学堂
者。亦犹此方国学乡校也。礼记曰。古之王者
建国居民教学为先。八示入淫舍。什曰。外国
有一女人。身体金色。有长者子名达暮多罗。
惟齐非齐有伦有要。孔安国传曰。刑罚随世
轻重。刑新国用轻典。刑乱国用重典。刑平国
用中典。凡刑所以齐非齐各有伦理要善。乐
记曰。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
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
心而出治道也。桓范世要论曰。德多刑少者
五帝也。刑德相半者三土也。刑多德少者五
霸也。纯用刑而亡者秦也。方便与夺者民幔
则夺礼与刑。民和则夺刑与礼。礼刑适时宽
猛相济。曲巧若是故云方便与夺。故仲尼曰。
政宽则民幔幔则纠于猛。猛则民残。民残则
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荆
溪旧解云。礼以与之。刑以夺之。又行礼刑各
有与夺。礼则夺小人而与君子。刑则夺重罪
而与轻愆。故今俗官皆有大权寄之行事。非
是舍道等者此明净名非亲职掌而善礼刑。又
诫未来影附圣踪舍道之辈。向解与夺附荆
溪共成三义。各有其致。宜在精详。六示入讲
处。肇云。天竺多诸异道各言己胜。故其国别
立论堂欲辨其优劣。欲明己道者则声鼓集
众诣堂。求论胜者为师。负者为资。净名既升
此堂摄伏外道。然后导以大乘为其师也。今
云。迹入凡小者谓非但入凡夫外道讲论处。
亦入小乘讲论处导以大乘也。如下诃目连
满愿旃延皆是其事。七示入学堂。言学堂
者。亦犹此方国学乡校也。礼记曰。古之王者
建国居民教学为先。八示入淫舍。什曰。外国
有一女人。身体金色。有长者子名达暮多罗。
方便品 第 762b 页 T38-0762.png
以千两金要入竹园同载而去。文殊师利于
中道变身为白衣。著宝衣衣甚严好。女人见
之贪心内发。文殊言。汝欲得衣者当发菩提
心。女曰。何等为菩提心。答曰。汝身是也。问
曰。云何是。答菩提性空。汝身亦空。以此故
是。此女曾于迦叶佛所宿植善本。修智慧闻
是说即得无生法忍。得法忍已将示欲之过。
还与长者子入竹林。入竹林已自现身死膀
胀臭烂。长者子见已甚大怖畏。往诣佛为说
法亦得法忍。示欲之过有如是利益也。肇曰。
外国淫人别立聚落。凡豫士之流目不暂顾。
而大士同其欲然后示其过也。九孔者两眼
两耳两鼻口及大小便道也。此之九处常流
不净。何可乐耶。四善根发者四教机熟也。若
贪下于四教法起爱著也。故下文下上句證
入淫舍。下句證示欲过。先以欲钩牵者欲境
如钩能牵行人。九示入酒肆。肆陈也。谓陈酒
器也。周礼司市掌以陈肆辨物。郑玄云。肆谓
陈物处也。物物异肆也。三十六失者大论明
三十五失。具引文烦。今束为颂曰。
「 费财增病诤(三)
裸露人不敬(二)
无智得者失(二)
说匿癈事业(二)
醒惭身力少(二)
色坏慢父母(三)
不敬于沙门(一)
及以婆罗门(一)
不敬亲三宝(四)
朋恶远贤善(二)
破戒无惭愧(二)
不守精纵色(二)
人憎亲摈弃(二)
行恶弃善法(二)
朋人不信用(一)
远离于涅槃(一)
狂因堕恶道(二)
为人常痴狂(一)
中道变身为白衣。著宝衣衣甚严好。女人见
之贪心内发。文殊言。汝欲得衣者当发菩提
心。女曰。何等为菩提心。答曰。汝身是也。问
曰。云何是。答菩提性空。汝身亦空。以此故
是。此女曾于迦叶佛所宿植善本。修智慧闻
是说即得无生法忍。得法忍已将示欲之过。
还与长者子入竹林。入竹林已自现身死膀
胀臭烂。长者子见已甚大怖畏。往诣佛为说
法亦得法忍。示欲之过有如是利益也。肇曰。
外国淫人别立聚落。凡豫士之流目不暂顾。
而大士同其欲然后示其过也。九孔者两眼
两耳两鼻口及大小便道也。此之九处常流
不净。何可乐耶。四善根发者四教机熟也。若
贪下于四教法起爱著也。故下文下上句證
入淫舍。下句證示欲过。先以欲钩牵者欲境
如钩能牵行人。九示入酒肆。肆陈也。谓陈酒
器也。周礼司市掌以陈肆辨物。郑玄云。肆谓
陈物处也。物物异肆也。三十六失者大论明
三十五失。具引文烦。今束为颂曰。
「 费财增病诤(三)
裸露人不敬(二)
无智得者失(二)
说匿癈事业(二)
醒惭身力少(二)
色坏慢父母(三)
不敬于沙门(一)
及以婆罗门(一)
不敬亲三宝(四)
朋恶远贤善(二)
破戒无惭愧(二)
不守精纵色(二)
人憎亲摈弃(二)
行恶弃善法(二)
朋人不信用(一)
远离于涅槃(一)
狂因堕恶道(二)
为人常痴狂(一)
方便品 第 762c 页 T38-0762.png
失有三十五
智论广明之」
暹云。沙弥尼经饮酒有三十六失。尚书酒诰
曰。越小大邦斥丧亦罔非酒惟辜。传曰。于小
大之国所用丧亡。亦无不以酒为罪也。昏神
乱道者昏心神乱正道也。复次酒是烦恼等
者荆溪云。准此句中作观心义。前文诸句亦
应例之。如安乐行十种恼乱尚作观心。但不
及前释货财等文相周备。策励道俗令成真
实净名之行。十示在长者。文中二。初通述意。
叹尊胜之德者即此十一段也。偏举尊胜者
肇师云。凡人易以威顺。难以理从故大土每
处其尊以弘风靡之化。故今云德为物轨等
也。二言长下正释文。乡闾怀胜者万二千五
百家为乡。闾谓乡里之门。罗什云。长者如今
四姓豪族也。十一示在居士。此上居家德素
者谓。德行洁白也。今谓下依外国释居士义
也。以经云断其贪著故知。非德素者。说四檀
法者四教行施也。十二示在刹利。翻为田主者
肇云。刹利王种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
转食自然粳米。后情渐伪各有封植。遂立有
德处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故为名焉。十三
示在净行。各离我心者四教离我如释我闻
中。十四示在大臣。各有所掌者犹此方三公
九卿所掌各异。示以明达者为说论道经邦
礼刑等事。彼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故云示以明达。然后于此正法顺
四根性点示生灭无生之理也。十五示在王
子。明达孝敬者孝经云。资于事父以事母而
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净名能说孝
智论广明之」
暹云。沙弥尼经饮酒有三十六失。尚书酒诰
曰。越小大邦斥丧亦罔非酒惟辜。传曰。于小
大之国所用丧亡。亦无不以酒为罪也。昏神
乱道者昏心神乱正道也。复次酒是烦恼等
者荆溪云。准此句中作观心义。前文诸句亦
应例之。如安乐行十种恼乱尚作观心。但不
及前释货财等文相周备。策励道俗令成真
实净名之行。十示在长者。文中二。初通述意。
叹尊胜之德者即此十一段也。偏举尊胜者
肇师云。凡人易以威顺。难以理从故大土每
处其尊以弘风靡之化。故今云德为物轨等
也。二言长下正释文。乡闾怀胜者万二千五
百家为乡。闾谓乡里之门。罗什云。长者如今
四姓豪族也。十一示在居士。此上居家德素
者谓。德行洁白也。今谓下依外国释居士义
也。以经云断其贪著故知。非德素者。说四檀
法者四教行施也。十二示在刹利。翻为田主者
肇云。刹利王种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
转食自然粳米。后情渐伪各有封植。遂立有
德处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故为名焉。十三
示在净行。各离我心者四教离我如释我闻
中。十四示在大臣。各有所掌者犹此方三公
九卿所掌各异。示以明达者为说论道经邦
礼刑等事。彼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故云示以明达。然后于此正法顺
四根性点示生灭无生之理也。十五示在王
子。明达孝敬者孝经云。资于事父以事母而
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净名能说孝
方便品 第 763a 页 T38-0763.png
敬故为所尊。十六示在内官。宫女者若准此
方如周礼云。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
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郑注云。前一宫后五
宫也。五者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
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后正位。宫
闱体同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
世妇之知丧祭宾客。女御序王之燕寝。汉制
后宫凡十四等。谓昭仪婕妤娙(五形反)娥容华美
人八子充衣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
清此十四等也。班固西都赋曰。后宫之号十
有四位。盖谓此矣。内生邪想者肇云。妖媚邪
饰女人之情。故诲以正直。四八道者四教八
正道也。十七示在庶人。庶者众也。言天下众
人也。十八示在梵天。十八梵天者初二三禅
各三天。四禅九天。悉离欲染通得名梵。诲以
胜慧者荆溪云。如禅观支。是慧非胜梵亦曾
得不以为尊。故示出世四种胜慧。净禅观等
及无垢禅通明特胜带根本修而无所著。十
九示在帝释。十五观门者待检叙之。别教金
刚已还。皆无常者荆溪云。此他所计。今因判
之令属别教。又梵王保常过于帝释自谓众
生之父母。故今梵不以无常为治者诸梵已
得深根本禅。但以胜慧夺其有漏。刹利婆罗
门等通皆保常。此亦置通而从于别各别说
之良由此也。又复亦欲示于教门种种不同
令遍识故。故各各说。二十示在四王。各主二
部鬼神者东主乾闼婆毗舍阇。南主鸠槃茶
薛荔多。西主毒龙富单那。北主夜叉罗刹。上
一一事下总示上三十五事皆为扶成佛国。
方如周礼云。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
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郑注云。前一宫后五
宫也。五者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
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后正位。宫
闱体同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
世妇之知丧祭宾客。女御序王之燕寝。汉制
后宫凡十四等。谓昭仪婕妤娙(五形反)娥容华美
人八子充衣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
清此十四等也。班固西都赋曰。后宫之号十
有四位。盖谓此矣。内生邪想者肇云。妖媚邪
饰女人之情。故诲以正直。四八道者四教八
正道也。十七示在庶人。庶者众也。言天下众
人也。十八示在梵天。十八梵天者初二三禅
各三天。四禅九天。悉离欲染通得名梵。诲以
胜慧者荆溪云。如禅观支。是慧非胜梵亦曾
得不以为尊。故示出世四种胜慧。净禅观等
及无垢禅通明特胜带根本修而无所著。十
九示在帝释。十五观门者待检叙之。别教金
刚已还。皆无常者荆溪云。此他所计。今因判
之令属别教。又梵王保常过于帝释自谓众
生之父母。故今梵不以无常为治者诸梵已
得深根本禅。但以胜慧夺其有漏。刹利婆罗
门等通皆保常。此亦置通而从于别各别说
之良由此也。又复亦欲示于教门种种不同
令遍识故。故各各说。二十示在四王。各主二
部鬼神者东主乾闼婆毗舍阇。南主鸠槃茶
薛荔多。西主毒龙富单那。北主夜叉罗刹。上
一一事下总示上三十五事皆为扶成佛国。
方便品 第 763b 页 T38-0763.png
讲说之者当知其宗。三结。二八品半明声益
方便二。初叙意分科二。初叙意二。初总叙。除
物罪垢者荆溪云。罪垢之名须通四教。或二
缘集故此教门一部之内广略相映观其义势
逐而释之。应合广者不由语略使义混和。故
见总略以广别之。或睹别文以总摄之。所以
惑体无二。智非他成。从一开诸令诸归一。见
合亦不少。离元无所分。身土惑智一切皆尔。
故此除见除垢为四土因。岂直秖云界内而
已。二别叙意三。初列章。发起问疾品者荆溪
云。问室内六品何但云发起问疾耶。答室内
见惑六品悉因疾生。但标问疾自摄馀五。二
初意下正释。寄言斥彼劝诫为便者荆溪云。
如云是身无常等。寄己身疾斥彼计常。以斥
为诫劝观法身。是则一斥义含诫劝。况复诫后
即劝观也。应云入不思议解脱。文阙不字。谓
远为入不思议弄引。近为二土之因。生同居
有馀等者荆溪云。以断有为有尽未尽俱为
见。见證解脱之远因失大士之近行。岂敢辄
述者荆溪云。惭昔愧今情兼蕴畏。谁能不命
辄述屈怀。被命上催恐重招鄙耻。虽图俛仰
已成招屈。对佛述过胜俗频讥。故称本而谈
兼宣化道。是则宾主及以师弟咸权实益。乐
小执小者乐小即是小乘方便。执小即是小
乘见有果人。慕仰大乘者知有大乘起见敬
服。尔时必能发于大心。达为至良缘者若无
弹斥不堪洮汰。况复二味为见醍醐因。得记
舍生必招果报。普令三教等者荆溪云。虽有
三教正意以圆诃诸菩萨。菩萨不住大。旨见
方便二。初叙意分科二。初叙意二。初总叙。除
物罪垢者荆溪云。罪垢之名须通四教。或二
缘集故此教门一部之内广略相映观其义势
逐而释之。应合广者不由语略使义混和。故
见总略以广别之。或睹别文以总摄之。所以
惑体无二。智非他成。从一开诸令诸归一。见
合亦不少。离元无所分。身土惑智一切皆尔。
故此除见除垢为四土因。岂直秖云界内而
已。二别叙意三。初列章。发起问疾品者荆溪
云。问室内六品何但云发起问疾耶。答室内
见惑六品悉因疾生。但标问疾自摄馀五。二
初意下正释。寄言斥彼劝诫为便者荆溪云。
如云是身无常等。寄己身疾斥彼计常。以斥
为诫劝观法身。是则一斥义含诫劝。况复诫后
即劝观也。应云入不思议解脱。文阙不字。谓
远为入不思议弄引。近为二土之因。生同居
有馀等者荆溪云。以断有为有尽未尽俱为
见。见證解脱之远因失大士之近行。岂敢辄
述者荆溪云。惭昔愧今情兼蕴畏。谁能不命
辄述屈怀。被命上催恐重招鄙耻。虽图俛仰
已成招屈。对佛述过胜俗频讥。故称本而谈
兼宣化道。是则宾主及以师弟咸权实益。乐
小执小者乐小即是小乘方便。执小即是小
乘见有果人。慕仰大乘者知有大乘起见敬
服。尔时必能发于大心。达为至良缘者若无
弹斥不堪洮汰。况复二味为见醍醐因。得记
舍生必招果报。普令三教等者荆溪云。虽有
三教正意以圆诃诸菩萨。菩萨不住大。旨见
方便品 第 763c 页 T38-0763.png
见同小。其藏通人即以别折其执方便者。于
方等中利者入实。钝者仍未。故知。此中折三
语通。或但入通入别而已至法华会。方乃见
见咸归。然经大涂宗须入实。以用真性为体。
四土为宗故也。此中且从对极以说。三此之
下结示。此之四意者荆溪云。具如前文列释
者是。又总前四意。又有四别。一得命文殊。
二文殊论道。三声闻自鄙。四菩萨进行。故知。
前二为成后二。后二复有远近二意。近远复
二。一通。二别。所言通者远近各有远近故也。
声闻二者远成究竟。近入熟酥。菩萨二者钝
同二乘。见见有乘利悟在即。所言别者声闻
远益。菩萨近益。今疏从别。故声闻自鄙。菩萨
进行。云今明下分科二。初总分。荆溪云。意
乃有四。经文二段者四如前列。所言二段者
即如今文中折伏摄受。亦可为二。谓室内摄
受。室外折伏。于折伏中有今有昔。今谓问疾
俗徒。昔即被诃道众。于摄受中亦有二意。能
生所生。能即室空所即六品。又亦可分之以
为自他。他传佛旨。自述己情。即从居士是疾
已下文是言室外者既无数千人皆往问疾。
尔时未为长者国王现难思事故见见有问疾
时。疾者虽复在于室内而所被者机形并疏
且云室外。从所被说复云室外。又折摄等者
亦用璎珞三方便意思之可知。折中具摄等
者折如析观。摄如体观。又折如观身。摄如劝
求。又摄中折者调伏如折。慰喻见见如摄。又
藏折通摄别折圆摄。又权折实摄。乃至非权
非实下去诸文见见有品。比说可知。二今就
方等中利者入实。钝者仍未。故知。此中折三
语通。或但入通入别而已至法华会。方乃见
见咸归。然经大涂宗须入实。以用真性为体。
四土为宗故也。此中且从对极以说。三此之
下结示。此之四意者荆溪云。具如前文列释
者是。又总前四意。又有四别。一得命文殊。
二文殊论道。三声闻自鄙。四菩萨进行。故知。
前二为成后二。后二复有远近二意。近远复
二。一通。二别。所言通者远近各有远近故也。
声闻二者远成究竟。近入熟酥。菩萨二者钝
同二乘。见见有乘利悟在即。所言别者声闻
远益。菩萨近益。今疏从别。故声闻自鄙。菩萨
进行。云今明下分科二。初总分。荆溪云。意
乃有四。经文二段者四如前列。所言二段者
即如今文中折伏摄受。亦可为二。谓室内摄
受。室外折伏。于折伏中有今有昔。今谓问疾
俗徒。昔即被诃道众。于摄受中亦有二意。能
生所生。能即室空所即六品。又亦可分之以
为自他。他传佛旨。自述己情。即从居士是疾
已下文是言室外者既无数千人皆往问疾。
尔时未为长者国王现难思事故见见有问疾
时。疾者虽复在于室内而所被者机形并疏
且云室外。从所被说复云室外。又折摄等者
亦用璎珞三方便意思之可知。折中具摄等
者折如析观。摄如体观。又折如观身。摄如劝
求。又摄中折者调伏如折。慰喻见见如摄。又
藏折通摄别折圆摄。又权折实摄。乃至非权
非实下去诸文见见有品。比说可知。二今就
方便品 第 764a 页 T38-0764.png
下别分二。初正分。即是折伏自体缘集者荆
溪云。问前已破古自立二集。今何更立自体
集耶。答兼破论师立斯别称。今但秖立一无
为集。故合标之。又今文中先且依彼立自体
名而暗夺之。二料简二。初番荆溪云。从问答
下重显其失。而辨大小得名少殊。即正释也。
然须得其正释之旨兼为欲折见见。摄大乘
师以内外尘沙与无明合说。今言二乘与诸
菩萨同有内外无为缘集。既分出已即见见。
二乘须从著于无为立名。菩萨不著。唯观自
体及以法界。故别得名名为法界。法界非缘。
以缘与彼法界体合从所障说。故云自体法
界缘集。以是应须并置尘沙从无明立。以尘
沙惑并不牵于界内外生故且置之不从其
立。所以文云名别体同。故例学人与凡夫同
有三界思惑。文为二。初问。二答二。初正答。
二如凡下引例。二番荆溪云。问学等者此问
从前答文而生。若真若中俱得名理。附中之
惑既名自体依真亦名自体惑耶。前答既用
摄论师名。今还承兹以为进难。答中意者二
真既别真义乃殊。故障界内全非自体。不可
同于障中立名。况二惑体殊粗细永别。二真
元隔。何须疆同。故知。自体以对于中则显偏
真非自非体。但对无为不合别立。故依前破
有理存焉。二此半下随文释义。二初两品半
室外弹诃折伏三。初半品明折伏界内有为
缘集二。初分科。二随释四。初方便现疾二。
初正释。二料简二。初正表二集。何得知然
者然犹如此也。指上之辞也。言何以得知
溪云。问前已破古自立二集。今何更立自体
集耶。答兼破论师立斯别称。今但秖立一无
为集。故合标之。又今文中先且依彼立自体
名而暗夺之。二料简二。初番荆溪云。从问答
下重显其失。而辨大小得名少殊。即正释也。
然须得其正释之旨兼为欲折见见。摄大乘
师以内外尘沙与无明合说。今言二乘与诸
菩萨同有内外无为缘集。既分出已即见见。
二乘须从著于无为立名。菩萨不著。唯观自
体及以法界。故别得名名为法界。法界非缘。
以缘与彼法界体合从所障说。故云自体法
界缘集。以是应须并置尘沙从无明立。以尘
沙惑并不牵于界内外生故且置之不从其
立。所以文云名别体同。故例学人与凡夫同
有三界思惑。文为二。初问。二答二。初正答。
二如凡下引例。二番荆溪云。问学等者此问
从前答文而生。若真若中俱得名理。附中之
惑既名自体依真亦名自体惑耶。前答既用
摄论师名。今还承兹以为进难。答中意者二
真既别真义乃殊。故障界内全非自体。不可
同于障中立名。况二惑体殊粗细永别。二真
元隔。何须疆同。故知。自体以对于中则显偏
真非自非体。但对无为不合别立。故依前破
有理存焉。二此半下随文释义。二初两品半
室外弹诃折伏三。初半品明折伏界内有为
缘集二。初分科。二随释四。初方便现疾二。
初正释。二料简二。初正表二集。何得知然
者然犹如此也。指上之辞也。言何以得知
方便品 第 764b 页 T38-0764.png
净名卧疾表此二种缘集耶。答意者无缘大
悲等覆十界。众生之称无所不收。故知。现疾
为引六凡四圣令得无疾。二同小所以问意
者净名迹现居士。本是菩萨。二疾已足。何须
同小。答意者普门示现何障二乘。复次下秖
据现为四教菩萨。而通教已摄二乘。以所證
同故。二诸人参问。三因为说法二。初悬谈义
旨二。初总述分料。二初文下别示显意二。初
明说法旨归。二今此下判观门所属。二诸仁
下随文正释三。初总标说法。二正说观门二。
初悬示述意二。初悬示观门二。初废古用今。
二一约下正示今义。十想者荆溪云。具如法
界次第。言前三者即无常若无我。中四者食
不净世间不可乐死不净。后三者断离尽。今
约劝求等者若入后三即入无为。故不言之。
约二种念处者问何以不约缘念处耶。答缘
非正观。但是分别诸门文字故且置之。然五
种中二行正助其相大同。慧行是正。行行是
助故也。今别立者行即能行。道是所践道行
不同。故别立之。二今约下述用门意二。初别
示。荆溪云。略出下明五修。中前之四文三土
具足。何以不云常寂土耶。答第五文云。住不
思议即常寂土。何须别立。但以寂光而为所
成。即以三土而为能成。故所成唯一能成有
三。是则能所事别故也。问前三属生。于生成
自。寂光属所于佛成自。以自望他还成二他。
其义何耶。答破自他义已如前释。今从所夺
一往且然。具足应如前之所破。所契。能契故
有其四。理还相即不别而别。于中第三即是
悲等覆十界。众生之称无所不收。故知。现疾
为引六凡四圣令得无疾。二同小所以问意
者净名迹现居士。本是菩萨。二疾已足。何须
同小。答意者普门示现何障二乘。复次下秖
据现为四教菩萨。而通教已摄二乘。以所證
同故。二诸人参问。三因为说法二。初悬谈义
旨二。初总述分料。二初文下别示显意二。初
明说法旨归。二今此下判观门所属。二诸仁
下随文正释三。初总标说法。二正说观门二。
初悬示述意二。初悬示观门二。初废古用今。
二一约下正示今义。十想者荆溪云。具如法
界次第。言前三者即无常若无我。中四者食
不净世间不可乐死不净。后三者断离尽。今
约劝求等者若入后三即入无为。故不言之。
约二种念处者问何以不约缘念处耶。答缘
非正观。但是分别诸门文字故且置之。然五
种中二行正助其相大同。慧行是正。行行是
助故也。今别立者行即能行。道是所践道行
不同。故别立之。二今约下述用门意二。初别
示。荆溪云。略出下明五修。中前之四文三土
具足。何以不云常寂土耶。答第五文云。住不
思议即常寂土。何须别立。但以寂光而为所
成。即以三土而为能成。故所成唯一能成有
三。是则能所事别故也。问前三属生。于生成
自。寂光属所于佛成自。以自望他还成二他。
其义何耶。答破自他义已如前释。今从所夺
一往且然。具足应如前之所破。所契。能契故
有其四。理还相即不别而别。于中第三即是
方便品 第 764c 页 T38-0764.png
横也。同居即是同处净同居也。安养乃是异
处净同居也。具如法华功德品明。次引螺髻
所见例净同居也。复云。佛慧者见净无浊。良
由佛慧即如法华。由加而见引螺髻。普贤亦
證佛慧。除浊之人。二乘横见。亦由适闻佛慧
故也。二托疾下总结。二今就下随文正释二。
初见道四。初明无常三。初正明无常二。初总
示。二如大集下别释二。初明凡夫执常二。初
示三事无常。歌罗逻亦羯逻蓝。此云杂秽。状
如凝酥。此托胎初七日也。在胎凡经三十八
个七日。二明凡夫起例。起诸烦恼等者保身
为常因起诸惑。惑故润业业故牵生。三道不
穷轮转无极。不觉下示无常相。三事分离者
息风既断。火大即灭识随业走。故云离散。二
今净下明净名破倒二。初明说法破倒。二若
能下机缘悟道二。初明观细入道。观细无常
者一期死灭名粗。念念迁谢名细。即下云。一
切见如皆无常也。二若毗下示两门异说二。
初通示两门。成论下以无常是有法故是以
空方见道。二今约下今依有门。二助成四。初
释无强。二释无力。三释无坚。四释速朽。三结
句破执。二明苦二。初正明苦门二。初牒现文
直释。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八苦者于生等
四苦上更加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盛阴
也。九恼者暹云。一恼我。二恼我亲。三赞我
怨。三世各尔。故合为九。问过去已去未来未
至云何恼。答恼虽过未境实现在与相值则
生于恼。及过去曾恼于我记忆在心。二约苦
再解。行苦者念念迁谢名为行苦。违缘坏乐
处净同居也。具如法华功德品明。次引螺髻
所见例净同居也。复云。佛慧者见净无浊。良
由佛慧即如法华。由加而见引螺髻。普贤亦
證佛慧。除浊之人。二乘横见。亦由适闻佛慧
故也。二托疾下总结。二今就下随文正释二。
初见道四。初明无常三。初正明无常二。初总
示。二如大集下别释二。初明凡夫执常二。初
示三事无常。歌罗逻亦羯逻蓝。此云杂秽。状
如凝酥。此托胎初七日也。在胎凡经三十八
个七日。二明凡夫起例。起诸烦恼等者保身
为常因起诸惑。惑故润业业故牵生。三道不
穷轮转无极。不觉下示无常相。三事分离者
息风既断。火大即灭识随业走。故云离散。二
今净下明净名破倒二。初明说法破倒。二若
能下机缘悟道二。初明观细入道。观细无常
者一期死灭名粗。念念迁谢名细。即下云。一
切见如皆无常也。二若毗下示两门异说二。
初通示两门。成论下以无常是有法故是以
空方见道。二今约下今依有门。二助成四。初
释无强。二释无力。三释无坚。四释速朽。三结
句破执。二明苦二。初正明苦门二。初牒现文
直释。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八苦者于生等
四苦上更加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盛阴
也。九恼者暹云。一恼我。二恼我亲。三赞我
怨。三世各尔。故合为九。问过去已去未来未
至云何恼。答恼虽过未境实现在与相值则
生于恼。及过去曾恼于我记忆在心。二约苦
再解。行苦者念念迁谢名为行苦。违缘坏乐
方便品 第 765a 页 T38-0765.png
受者违情境名违缘也。通苦有四等者下文
云。四苦有二。若言即生即老即病即死是为
约理。即今通若也。事四苦者即今别苦。别
苦苦于通苦者事苦重于理苦也。故知。生等
皆是苦苦。何以今文唯以病为苦。答中两意。
初约病苦现在猛盛。故异于三。次明其实生
等俱名苦。但净名现疾。故别以病苦对之。二
结成苦义。何可恃怙者诗云。无父何怙。无母
何恃。注云。怙赖也。恃负也。三明空二。初悬
示二。初列章。二随释二。初总别解二。初正
示。二料简二。初简能喻大小。不应焰幻为譬
者以小乘无焰幻譬故不应也。沫泡等者以
衍门十喻无沫等譬故。十喻者一幻二焰三
水月四虚空五响六乾城七梦八影九像十
化。杂譬非宜者既四教并谈。故小衍杂用。但
大论至如幻者荆溪云。具如幻化。俗同真异。
一俗三真。例意可见。故于一幻所见不同。所
以通教三人见别。别人次第灭幻见理。圆人
即于幻见法性。利人即指别圆人也。劝修观
者。留意思之寻文迷宗谓之数宝。从多为论
等者谓。声闻亦为利根说如幻等。但经多说
泡沫等譬。衍经亦说泡沫以为助道。但多说
如幻等譬。故舍少从多以譬分教。故云各有
宗途。或作徒字者误。大品下正示。衍经亦说
少喻。但多少为异耳。六譬者二简所喻离合。
离合者荆溪云。假身即是诸法合成。是故得
云离合不定。亦如婆沙释十二因缘。或云一
法即有为也。或云二法即因果也。或云三法
即三道。或云四法二因二果。或说五法二因
云。四苦有二。若言即生即老即病即死是为
约理。即今通若也。事四苦者即今别苦。别
苦苦于通苦者事苦重于理苦也。故知。生等
皆是苦苦。何以今文唯以病为苦。答中两意。
初约病苦现在猛盛。故异于三。次明其实生
等俱名苦。但净名现疾。故别以病苦对之。二
结成苦义。何可恃怙者诗云。无父何怙。无母
何恃。注云。怙赖也。恃负也。三明空二。初悬
示二。初列章。二随释二。初总别解二。初正
示。二料简二。初简能喻大小。不应焰幻为譬
者以小乘无焰幻譬故不应也。沫泡等者以
衍门十喻无沫等譬故。十喻者一幻二焰三
水月四虚空五响六乾城七梦八影九像十
化。杂譬非宜者既四教并谈。故小衍杂用。但
大论至如幻者荆溪云。具如幻化。俗同真异。
一俗三真。例意可见。故于一幻所见不同。所
以通教三人见别。别人次第灭幻见理。圆人
即于幻见法性。利人即指别圆人也。劝修观
者。留意思之寻文迷宗谓之数宝。从多为论
等者谓。声闻亦为利根说如幻等。但经多说
泡沫等譬。衍经亦说泡沫以为助道。但多说
如幻等譬。故舍少从多以譬分教。故云各有
宗途。或作徒字者误。大品下正示。衍经亦说
少喻。但多少为异耳。六譬者二简所喻离合。
离合者荆溪云。假身即是诸法合成。是故得
云离合不定。亦如婆沙释十二因缘。或云一
法即有为也。或云二法即因果也。或云三法
即三道。或云四法二因二果。或说五法二因
方便品 第 765b 页 T38-0765.png
三因。或说六法三世因果。或说七法二因五
果。或说八法三因五果。皆以三世更互比说。
因缘所成即假身也。故诸经论法相离合悉
皆不定。今用三事者若根本禅多从息入。若
通明禅具观三事。若无漏禅观不净等及以
三事。是故今文但说三事。二通相释二。初辨
异。故不同前者不同前作总别释也。以馀对
色受等。今文俱云是身也。二今通下正示二。
初以藏通分喻身空。即入空也。约藏通观门
者荆溪云。问于空观中即作衍门说法者何
耶。答此中明空空兼体析。故于此明其义便
也。二立问答释成四。初示分喻所凭二。初问
二答。二示喻体有无二。初问二答。三示立喻
意旨二。初问二答。易解空者以幻等人皆知
是空故。故举幻等以喻阴空等本空凡夫妄
执。故云难解。四示诸喻通局二。初问二答。摄
大乘至八譬者引證幻等为别圆作譬也。暹
云。彼论第六云。若实无物云何成境界。为决
此疑故说幻事譬。若无境界心及心法云何
得生。为决此疑故说渴鹿譬。若实无尘爱非
爱受用云何得成。为决此疑故说梦想譬。若
实无法善恶二业爱非爱果报云何得生。为
决此疑故说影譬。若实无法云何种种智生。
为决此疑故说光影譬。若实无法云何种种
言语起。为决此疑故说谷响譬。若实无法云
何成缘真实法定心境界。为决此疑故说水
月譬。若实无法云何诸菩萨故作心无颠倒
心。为他作利益事于六道受生。为决此疑故
说变化譬。三今释下结立喻大旨。二是身下随
果。或说八法三因五果。皆以三世更互比说。
因缘所成即假身也。故诸经论法相离合悉
皆不定。今用三事者若根本禅多从息入。若
通明禅具观三事。若无漏禅观不净等及以
三事。是故今文但说三事。二通相释二。初辨
异。故不同前者不同前作总别释也。以馀对
色受等。今文俱云是身也。二今通下正示二。
初以藏通分喻身空。即入空也。约藏通观门
者荆溪云。问于空观中即作衍门说法者何
耶。答此中明空空兼体析。故于此明其义便
也。二立问答释成四。初示分喻所凭二。初问
二答。二示喻体有无二。初问二答。三示立喻
意旨二。初问二答。易解空者以幻等人皆知
是空故。故举幻等以喻阴空等本空凡夫妄
执。故云难解。四示诸喻通局二。初问二答。摄
大乘至八譬者引證幻等为别圆作譬也。暹
云。彼论第六云。若实无物云何成境界。为决
此疑故说幻事譬。若无境界心及心法云何
得生。为决此疑故说渴鹿譬。若实无尘爱非
爱受用云何得成。为决此疑故说梦想譬。若
实无法善恶二业爱非爱果报云何得生。为
决此疑故说影譬。若实无法云何种种智生。
为决此疑故说光影譬。若实无法云何种种
言语起。为决此疑故说谷响譬。若实无法云
何成缘真实法定心境界。为决此疑故说水
月譬。若实无法云何诸菩萨故作心无颠倒
心。为他作利益事于六道受生。为决此疑故
说变化譬。三今释下结立喻大旨。二是身下随
方便品 第 765c 页 T38-0765.png
释十。初聚沫经云撮摩者广雅云。撮持也。释
名云。撮卒也。谓暂卒取之也。荆溪云。聚沫譬
人空意显法空。见见未明者如以水投水。水
譬实法沫喻假名。但破于沫。故但破假云等
亦然。若如幻譬全体是幻。岂破幻人反存幻
法。影等亦然。若见如因药因物成幻兔者。义
与沫同。影等亦尔。二泡三焰。荆溪云。是身如
焰。从渴爱生者焰从渴生。如身见见从爱生。
以焰譬身故并举之。影与业缘亦复如是。四
芭蕉五幻六梦七影八响二。初释现文二。初
约谷响释。空谷响应者老子所谓谷神不死
也。二约声响释。七处者大论第六十释响喻
中云。如人语时。口中风出名优陀那。此风出
已还入至脐。偈云。风名优陀那。触脐而上去。
是风触七处。顶及龂齿唇舌喉及以胸。是中
语言生。二通前简示各有所譬者即以幻譬
境界。乃至以变化譬菩萨受生。故云各有所
譬。委如前记。问意者既同大乘。何故有异。八
譬别者下正判摄论是别教也。如以四德对
四三昧者荆溪云。即二十五三昧中以无碍
三昧破空处。常三昧破识处。乐三昧破不用
处。我三昧破非想处。虽无净名无碍即净。若
定的对即别义也。言破四种人者秖是得于
四空天处人耳。九浮云云从龙出者周易曰。
云从龙风从虎。亦阴阳气者春秋元命苞曰。
阴阳聚为云。十电。电义未详者又五经通义
曰。电雷光也。顾凯之曰。阴阳相触为雷为电。
又经律异相云。有四电师并前两解既异说
不一。未可定判故云未详。四明无我二。初分
名云。撮卒也。谓暂卒取之也。荆溪云。聚沫譬
人空意显法空。见见未明者如以水投水。水
譬实法沫喻假名。但破于沫。故但破假云等
亦然。若如幻譬全体是幻。岂破幻人反存幻
法。影等亦然。若见如因药因物成幻兔者。义
与沫同。影等亦尔。二泡三焰。荆溪云。是身如
焰。从渴爱生者焰从渴生。如身见见从爱生。
以焰譬身故并举之。影与业缘亦复如是。四
芭蕉五幻六梦七影八响二。初释现文二。初
约谷响释。空谷响应者老子所谓谷神不死
也。二约声响释。七处者大论第六十释响喻
中云。如人语时。口中风出名优陀那。此风出
已还入至脐。偈云。风名优陀那。触脐而上去。
是风触七处。顶及龂齿唇舌喉及以胸。是中
语言生。二通前简示各有所譬者即以幻譬
境界。乃至以变化譬菩萨受生。故云各有所
譬。委如前记。问意者既同大乘。何故有异。八
譬别者下正判摄论是别教也。如以四德对
四三昧者荆溪云。即二十五三昧中以无碍
三昧破空处。常三昧破识处。乐三昧破不用
处。我三昧破非想处。虽无净名无碍即净。若
定的对即别义也。言破四种人者秖是得于
四空天处人耳。九浮云云从龙出者周易曰。
云从龙风从虎。亦阴阳气者春秋元命苞曰。
阴阳聚为云。十电。电义未详者又五经通义
曰。电雷光也。顾凯之曰。阴阳相触为雷为电。
又经律异相云。有四电师并前两解既异说
不一。未可定判故云未详。四明无我二。初分
方便品 第 766a 页 T38-0766.png
科释疑二。初分科。二释疑二。初对空释疑二。
初问二答。二空者破假名得人空。破实法得
法空也。三无我者荆溪云。众生无我法无我
平等无我。平等无我即第一义空。具如后文。
观众生品具足三空即三无我。二对教释疑
二。初问二答。二初五下随文释义三。初约四
大种明无我二。初分科。二是身下随释二。初
别捡四。初捡地二。初双标。二双释二。初破
外。暹云。此破见惑所以先破外计者外计正
当见惑也。二内观二。初引部执。有门以揽地
等立众生名故。故生假地实。空门以四微成
四大故。故地但有名而四微是实。四大尚假。
众生可知。二今明下明今释二。初约四微捡
破。内地四微所成等者荆溪云。此且顺于外
计以说。即二十五谛中有此计。故彼云。四大
之中微有增减者意云。其力薄者须多微成。
其力大者由少微成。故四大中风力最大唯
一微成。即水无香微。火无香味。一往观之亦
谓似尔。然于佛法终无一微独能成法。但是
有质皆四微成。今欲破计。故从计故下云火
二微所成等。若内下四大既无主。三事岂不
然。以三事中命即风大。煖即火大。识即六大
中识大也。二又请下约四句捡破二。初正捡
破。地无坚性者即彼经文。若有下今师约句
捡破。释经无坚义也。二金刚下引经證。二捡
火。缘无自性者既无自亦无他等性。故破性
四句三捡风。四句捡风者暹云。若计风是有
者即为碍。馀三亦然。四捡水。水若至汝亦是
者此举水例难有神也。汝若言人能慈下随
初问二答。二空者破假名得人空。破实法得
法空也。三无我者荆溪云。众生无我法无我
平等无我。平等无我即第一义空。具如后文。
观众生品具足三空即三无我。二对教释疑
二。初问二答。二初五下随文释义三。初约四
大种明无我二。初分科。二是身下随释二。初
别捡四。初捡地二。初双标。二双释二。初破
外。暹云。此破见惑所以先破外计者外计正
当见惑也。二内观二。初引部执。有门以揽地
等立众生名故。故生假地实。空门以四微成
四大故。故地但有名而四微是实。四大尚假。
众生可知。二今明下明今释二。初约四微捡
破。内地四微所成等者荆溪云。此且顺于外
计以说。即二十五谛中有此计。故彼云。四大
之中微有增减者意云。其力薄者须多微成。
其力大者由少微成。故四大中风力最大唯
一微成。即水无香微。火无香味。一往观之亦
谓似尔。然于佛法终无一微独能成法。但是
有质皆四微成。今欲破计。故从计故下云火
二微所成等。若内下四大既无主。三事岂不
然。以三事中命即风大。煖即火大。识即六大
中识大也。二又请下约四句捡破二。初正捡
破。地无坚性者即彼经文。若有下今师约句
捡破。释经无坚义也。二金刚下引经證。二捡
火。缘无自性者既无自亦无他等性。故破性
四句三捡风。四句捡风者暹云。若计风是有
者即为碍。馀三亦然。四捡水。水若至汝亦是
者此举水例难有神也。汝若言人能慈下随
方便品 第 766b 页 T38-0766.png
物知有神且水是无情而能润下随器润下。
何殊慈思。随器方圆何殊随物。人若有神水
亦应有。若谓水无人亦应无。故云汝亦如是。
四句捡水者谓有谓无两亦双非悉是住义不
起四执方名不住。此捡四大文皆引请观音
者。即彼经身子为优波斯那说四大无主二
入于如实之际也。彼亦在衍与此意同。广释
彼经破四大如止观随自意中。二总捡。总约
四大说无我者荆溪云。问何不云譬而云约
耶。答约者依成也。依外破内故但云约。今推
外地乃至无主知身无主。约外知内。故云约
也。馀大准知。外云依神。内云。是身依诸大者
以大望身大是实法。外人迷之谓有神等。四
大不一神为依谁。若并依四应有四我。疏云
四身正破四我。我依身故故云四我。内外俱
有四大故也。二约空种明无我。所既是空者
所即大虚空也。围虚空者身内空大也。文中
云及以外空者以语助也。犹云及于也。又以
还训与。经律中皆云及以。如四分序云及以
身證者。迩来书写呼谈多辄改以为与。仲尼
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则亡之矣。后生浅
学慎乎妄改展转成讹。亦佛法之灭相一事
既然。馀皆仿此。三约识种明无我二。初约识
正破。草木瓦砾亦由阴阳转变者草木如春
荣秋凋。瓦砾如将雨础润。皆似有知也。荆溪
云。瓦砾亦有四时改动如瓦炭能知时雨。暹
云。欲雨瓦重。欲晴炭重。神使知知者谓以知
知物。故云知知。二约风助破。故大集云等者
荆溪云。心念牵风故并由心为增上缘。故前
何殊慈思。随器方圆何殊随物。人若有神水
亦应有。若谓水无人亦应无。故云汝亦如是。
四句捡水者谓有谓无两亦双非悉是住义不
起四执方名不住。此捡四大文皆引请观音
者。即彼经身子为优波斯那说四大无主二
入于如实之际也。彼亦在衍与此意同。广释
彼经破四大如止观随自意中。二总捡。总约
四大说无我者荆溪云。问何不云譬而云约
耶。答约者依成也。依外破内故但云约。今推
外地乃至无主知身无主。约外知内。故云约
也。馀大准知。外云依神。内云。是身依诸大者
以大望身大是实法。外人迷之谓有神等。四
大不一神为依谁。若并依四应有四我。疏云
四身正破四我。我依身故故云四我。内外俱
有四大故也。二约空种明无我。所既是空者
所即大虚空也。围虚空者身内空大也。文中
云及以外空者以语助也。犹云及于也。又以
还训与。经律中皆云及以。如四分序云及以
身證者。迩来书写呼谈多辄改以为与。仲尼
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则亡之矣。后生浅
学慎乎妄改展转成讹。亦佛法之灭相一事
既然。馀皆仿此。三约识种明无我二。初约识
正破。草木瓦砾亦由阴阳转变者草木如春
荣秋凋。瓦砾如将雨础润。皆似有知也。荆溪
云。瓦砾亦有四时改动如瓦炭能知时雨。暹
云。欲雨瓦重。欲晴炭重。神使知知者谓以知
知物。故云知知。二约风助破。故大集云等者
荆溪云。心念牵风故并由心为增上缘。故前
方便品 第 766c 页 T38-0766.png
诸义并皆由心与四大合生。生种种计为破
外人及内计故。故各破之。非合时。无手脚不
遂者遂进也。二修道二。初悬示二。初研详指
定。若接前等者荆溪云。约前五双。今但五双
故于见修一双之中接于见道。即修道也。此
不定者于五双中随对一双。是何一双。更向
前等于见修道一双之中若更向于四行之
中。说此不净则但成于五停中意。故云见道
方便。以居七贤之首故云前。明与下六贤共
成方便。二菩萨下正约修道二。初显功示位。
荆溪云。菩萨若入等者且约当教近意通菩
萨也。若远论者亦助别圆。二今不下据义悬
释二。初约四想。此四即十想中四也。一不净
想者自他身内有三十六物。外则九孔恶露
常流。从生至终无一净也。二食不净者观诸
饮食不净。皆从不净因缘故有。三世间不可
乐者世间有二。一不见有好众生。二不见有
好国土。四死想者死者常为死逐出。息不保
入息。是身为灾者此约众生世间。二约四苦
二。初正示。复次至作四苦者荆溪云。不必即
是四念处中以无常观。通修道故。故苦亦然。
即是三界皆苦故也。虽免四趣七反人天具
足生等。况仍欲界人天往来亦可对于生等。
二但四下结判。荆溪云。理四苦者刹那无常
无常。事四苦者即在修道。以修观时观于思
惑。思惑属事故云事也。今谓理事亦名通别
亦名粗细。理通事别理细事粗。对粗名理。此
理仍事。二是身下随释。五种不净者一种子
不净。是身揽他遗体托识其中故。二住处不
外人及内计故。故各破之。非合时。无手脚不
遂者遂进也。二修道二。初悬示二。初研详指
定。若接前等者荆溪云。约前五双。今但五双
故于见修一双之中接于见道。即修道也。此
不定者于五双中随对一双。是何一双。更向
前等于见修道一双之中若更向于四行之
中。说此不净则但成于五停中意。故云见道
方便。以居七贤之首故云前。明与下六贤共
成方便。二菩萨下正约修道二。初显功示位。
荆溪云。菩萨若入等者且约当教近意通菩
萨也。若远论者亦助别圆。二今不下据义悬
释二。初约四想。此四即十想中四也。一不净
想者自他身内有三十六物。外则九孔恶露
常流。从生至终无一净也。二食不净者观诸
饮食不净。皆从不净因缘故有。三世间不可
乐者世间有二。一不见有好众生。二不见有
好国土。四死想者死者常为死逐出。息不保
入息。是身为灾者此约众生世间。二约四苦
二。初正示。复次至作四苦者荆溪云。不必即
是四念处中以无常观。通修道故。故苦亦然。
即是三界皆苦故也。虽免四趣七反人天具
足生等。况仍欲界人天往来亦可对于生等。
二但四下结判。荆溪云。理四苦者刹那无常
无常。事四苦者即在修道。以修观时观于思
惑。思惑属事故云事也。今谓理事亦名通别
亦名粗细。理通事别理细事粗。对粗名理。此
理仍事。二是身下随释。五种不净者一种子
不净。是身揽他遗体托识其中故。二住处不
方便品 第 767a 页 T38-0767.png
净。十月居母生熟二藏之间生从尿道而出
故。三自相不净。眠卧粪秽九孔常流故。四自
性不净。身中唯有尿脓血故。五究竟不净。命
终身坏臭剧死狗故。广如止观第七。荆溪云。
特胜及以九想具如法界次第中明。馀皆生
苦。自相不净尚通胎内初托胎时。何况性耶。
是故当知亦属生也。虽复澡浴等者有人云。
衣字平声。食字入声。今云不尔。未受用时可
以平入二声呼之。若正受用应并去声。若衣
食二字从平入声者澡浴但应云汤水耳。未
受用故朽井也者荆溪云。谓丘墟中朽败无
用。业力所持等者此解是身无定义也。荆溪
云。若准人人各自有业亦可有定业。有可破
亦无定也。又有遇缘及如药师大小诸横。并
大经第二十四明九种横死亦成不定。况复
秖约人人有业。彼相形业业相望俱名不定。
山海空市者法句经第二云。有梵志兄弟四
人。各得神通知后七日皆死。共议逃避。一云
吾入大海下不至地上不出水。一云入须弥
腹还合其山。一云轻举空中。一云入大市中。
各云。如是处避无常杀鬼岂知我处。议讫辞
王述其去意。过七日已各各命终。市监白王。
有梵志卒死市中。王云。有四避。对一人已死
馀三岂免。呜呼死至叵避其可验乎。晋书云。
郭璞妙于阴阳算历。于晋元帝世与桓彝友
善每造之。或璞在妇间便入。璞曰。卿来他处
自可径前。但不可厕上相寻耳。必若至有殃
祸。后彝因醉诣璞。正逢在厕掩而观之。见裸
身被发衔刀设醊璞见彝抚心大惊曰。吾每
故。三自相不净。眠卧粪秽九孔常流故。四自
性不净。身中唯有尿脓血故。五究竟不净。命
终身坏臭剧死狗故。广如止观第七。荆溪云。
特胜及以九想具如法界次第中明。馀皆生
苦。自相不净尚通胎内初托胎时。何况性耶。
是故当知亦属生也。虽复澡浴等者有人云。
衣字平声。食字入声。今云不尔。未受用时可
以平入二声呼之。若正受用应并去声。若衣
食二字从平入声者澡浴但应云汤水耳。未
受用故朽井也者荆溪云。谓丘墟中朽败无
用。业力所持等者此解是身无定义也。荆溪
云。若准人人各自有业亦可有定业。有可破
亦无定也。又有遇缘及如药师大小诸横。并
大经第二十四明九种横死亦成不定。况复
秖约人人有业。彼相形业业相望俱名不定。
山海空市者法句经第二云。有梵志兄弟四
人。各得神通知后七日皆死。共议逃避。一云
吾入大海下不至地上不出水。一云入须弥
腹还合其山。一云轻举空中。一云入大市中。
各云。如是处避无常杀鬼岂知我处。议讫辞
王述其去意。过七日已各各命终。市监白王。
有梵志卒死市中。王云。有四避。对一人已死
馀三岂免。呜呼死至叵避其可验乎。晋书云。
郭璞妙于阴阳算历。于晋元帝世与桓彝友
善每造之。或璞在妇间便入。璞曰。卿来他处
自可径前。但不可厕上相寻耳。必若至有殃
祸。后彝因醉诣璞。正逢在厕掩而观之。见裸
身被发衔刀设醊璞见彝抚心大惊曰。吾每
方便品 第 767b 页 T38-0767.png
嘱卿勿来。反更如此非但祸吾。卿亦不免矣。
天实为之。将以谁咎。璞婴王敦之祸彝亦死
矣。是知感报已定。岂祈禳所及。而言天实为
之。知之何晚。寄言后昆。当信净名所说。是真
祈禳者。大论第七十五文也。大经具出者谓。
具明蛇贼空聚也。故彼圣行品云。譬如有王
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瞻养。若令一蛇生
瞋恚者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其人惶怖舍箧
逃走。王复遣五旃陀罗拔刀随之。又遣一人
诈为亲善。其人不信隐聚落间。闻空中声今
夜当有六大贼来。其人怖走路值一河。乘筏
截流而去安隐无患。四蛇喻四大五旃陀罗
喻五阴。诈亲善者喻贪爱。空聚落喻内六入。
六大贼喻外六尘。河喻烦恼。船筏喻六度道
品。安隐无患喻得大涅槃。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四
天实为之。将以谁咎。璞婴王敦之祸彝亦死
矣。是知感报已定。岂祈禳所及。而言天实为
之。知之何晚。寄言后昆。当信净名所说。是真
祈禳者。大论第七十五文也。大经具出者谓。
具明蛇贼空聚也。故彼圣行品云。譬如有王
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瞻养。若令一蛇生
瞋恚者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其人惶怖舍箧
逃走。王复遣五旃陀罗拔刀随之。又遣一人
诈为亲善。其人不信隐聚落间。闻空中声今
夜当有六大贼来。其人怖走路值一河。乘筏
截流而去安隐无患。四蛇喻四大五旃陀罗
喻五阴。诈亲善者喻贪爱。空聚落喻内六入。
六大贼喻外六尘。河喻烦恼。船筏喻六度道
品。安隐无患喻得大涅槃。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