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727b 页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二
钱唐沙门释智圆述
四的出化主二。初来意。九十六种者准九十
六道经彼经二卷委明相状。于中一道是正。
即佛道也。九十五皆邪。华严大论或曰。九十
六皆邪者以大斥小也。故百论云。顺声闻道
者悉皆是邪。无师大觉者瑞应曰。我行无师
保。亦复无等保。惬伏也。二正释二。初释佛。
称名亦尔者合云名称。内德外名俱无量也。
二释在。住之异名者荆溪云。一切经初二名
互用。名异义同译人参取。住布施等者以因
显果也。因修施等果住欲天。馀皆仿此。二梵
下色及无色俱离欲染通名梵住。梵净也。三
空者即空无相无愿。亦是生空法空平等空
也。楞严翻健相。总摄诸三昧故。佛所得法者
荆溪云。佛以无依而为所依。无所依者即常
寂光。现三土者皆为利物。住表无住故居此
城。世释佛住唯用世土。此乃以佛同于世人。
今欲通明故通天梵。况佛所住通天梵等。今
谓。龙树通举四住别显后二以释经文。故论
自结云。于四住法中住圣住佛住法。怜悯众
生故王舍城住。他师不晓今家全依大论。而
妄有破斥。二别释二。初释佛二。初正释三。初
指释题略标。二初成下引诸教广解三。初成
道。二转法轮。大小相者大即三十二相。小即
八十种好。别圆教佛大小各八万四千。即脱
璎珞者用法华五时譬文以显此意。隐舍那
卷二 第 727c 页 T38-0727.png

也。门内尊特者既心相体信。故入宅见长者
璎珞之身也。如今经身子等见如须弥山王
之像也。或现下新入小机还见劣应。众生疑
故者暹云。彼般若中众疑曰。佛始王宫生。十
九出家。三十成道。至此何能现于不思议身。
为息众疑但现丈六身方面各一丈之光。此
皆众疑。人常所见者名常身常光也。涅槃下
现身虽同方等禀小同解圆常。此为异也。问
或谓华严报身说。诸馀大乘悉应佛说以判
优劣。为定尔耶。答三身明之应身能说。法定
无说。报通二义。自受用报同法无说。他受用
报同应有说。应即法故说即无说。法即应故
无说即说。约理则非说非不说。约事则有说
有不说。理事相即诤计何从。故法华涅槃既
已开权。尚是法说。宁非报说。故曰释迦牟尼
名毗卢遮那。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庶几来者
审而思之。三入涅槃。然此三文去就少异。成
道入灭俱约四机同时见异。中间转法乃约
五时增减明之。同时异见即互通意。五时增
减即次第意应知。俱通俱次。但互现其文耳。
三此经下判今经所属。今判教部正依次第。
二问下料简若就下障重故见劣身。根利故
闻胜法。二释在。在即住义。三观心六即分别
者委如前记。凡论观心皆为初心名字位人
示其门也。五闻经之处二。初叙意分章。二依
章释义二。初正解方所二。初通方所三。初约
事。毗耶离国在恒河南。中天竺界。文中四义
即世间四悉。严净故见者欢喜即世界也。粳
卷二 第 728a 页 T38-0728.png

恶。好乐正道即第一义。仁义正道是世间之
理也。砥直者平直也。砥音旨。孔安国注禹贡
曰。砥细于砺。皆磨石也。好道者去声敦勉也。
五百长者等者凡五百家皆传禅为国主也。
二对法门。对前四释亦成四悉。前三皆第一
义异名。四俱在理。寻文可见。荆溪云。次对法
门。亦依四义以立三身所依之土。百谷者杨
泉物理论曰。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养
性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梁者黍稷
之总名。称者溉种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
三谷各二十种为六十。蔬果之实助谷各二
十。凡为百谷。三观心向对法门则直表释迦
果地所證。此明观心则正行人一念所摄。谈
性似同圣凡两别。下释庵园其义亦尔。无染
无著者不染生死。不著涅槃。又无染二边。不
著中道。染著义一分释且尔。百句解脱出涅
槃经。百句虽多三脱摄尽。三脱相即秖是
一心。二别方所二。初叙意。助證犹漫者虽
通举国名未知佛住何处。故次云庵罗树园
也。二正释三。初约事。此与大经同者难分别。
即生熟难分也。具有四句者见观心文中。华
生一女等此依奈女因缘经说。二对法门从
七觉华起慈悲心者荆溪云。因相成时依之
起誓。虽非有无等者虽非双遮也。而似下双
照也。中边相即故难分别。三约观心。十种园
者暹云。旧经第三十二曰。佛子菩萨摩诃萨
有十种园林。何等为十。所谓生死园林行菩
萨行不起忧恼故。教化众生园林不厌众生
卷二 第 728b 页 T38-0728.png

林。法身如虚空。充满一切世界平等觉故。观
不思议难分别理者观即三观。理即三谛。不
一不三名难分别。委如止观第五观阴境文。
二问那下释通疑妨。三初明观法解释悉是
佛意四。初问。二答二。初举佛意多含以总斥。
先举四喻显多含。由多含故随机演法。岂唯
事解乎。流念对种喻机。海珠镜地喻应。次大
经去总斥也。荆溪云。汝存事解不许法门如
各据尾牙失其实体。故一家释义事理二圆。
岂非得象之全分耶。如华严中十城十园。岂
可唯是世间城园耶。摸象者大经云。譬如有
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示众盲者。各以手触
其触牙者言象如莱茯根。触耳者言如箕。触
头者言如石。触鼻者言如杵。触脚者言如木
臼。触脊者言如床。触腹者言如瓮。触尾者言
如绳。王喻如来臣喻大涅槃经。象喻佛性盲
喻一切无明众生。二若言下引经文观法以
正答。且佛诚说者大经中佛自解说双林所
表之意。如经东方双树表常无常等。故云皆
表半满。无常即半。常即满也。三问法下难佛
自解说者即经云。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为
衣。诸法空为座也。师心者前心不善后心随
之名师心。前心不善后心改之名心师。前心
为后心所训也。故涅槃云。愿为心师不愿师
心。今以妄作解释是不善心而不知改名师
心也。四答若下通。厝置也。何曾并是者如
分经三分各立义门岂皆佛说耶。然此盖不
知释论所明四依菩萨随义立名名为法施
卷二 第 728c 页 T38-0728.png

顿渐诸教咸须观解二。初问难。二答释二。初
明方等有观解。二明小乘有观解。为牧牛人
说十一法等者暹云。大论曰。放牛难陀问佛。
有几法成熟能令牛群蕃息。有几法不成熟
令牛群不增不得安稳。佛答。牧牛有十一事。
颂云。解色与相应(二)。摩刷覆疮痍(二)。放烟并茂
草(二)。安隐及度处(二)。时宜留𤛓馀(二)。将护于大
牛(一)。比丘亦如是。知四大造色(一)。善别愚智相
(一)。摩刷六情根(一)。善覆十善相(一)。传所诵为烟
(一)。四意止茂草(一)。十二部安处(一)。八圣及度处
(一)。莫受轻贱请。名曰知时宜(一)。知足为留馀(一)。
敬护是将护(一)。此十一事即小乘附事观心也。
然则岂唯内典。外教亦然。儒行篇云。儒有忠
信以为甲冑。礼义以为干橹。又杨子法言曰。
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尊而
后发。发必中矣。抑亦观心之例也。由是知。今
师观解其得意于内外乎。三对释题明教观
前后之意。悬释者离文先释。故曰悬释。即指
前玄义也。又悬释字亦可作玄。玄通也。离文
通释。非随文别解也。文选曰。睿哲玄览注云。
玄通也。故玄悬二字互用无在。六證非谬传
二。初悬示二。初叙意分章。二悬解释妨二。初
解列众次第二。初问。二答二。初明影迹亲疏。
内无得道者约初至佛所结惑全在。荆溪云。
内无得道简异二乘。外阙化他简异菩萨。二
约法门所表二。解叹德有无二。初问。二答二。
初出古解。二明今解二。初斥古非。二今恐下
明今义。如大论者荆溪云。引此释者小则唯
卷二 第 729a 页 T38-0729.png

故准论意金刚岂可是小乘。译人存略故单
列耳。二一明下随释三。初声闻二。初通释。胡
越者胡在北。越在南。文选古诗云。胡马嘶北
风越鸟巢南枝。正弼曰。同舟而济胡越何患
于异心。二别释二。初标。二释五。初释与二。
初引同列数。二若释下依义解释二。初简异
法华。发迹等者荆溪云。问发本发迹同异云
何。答具如释签。二一处下正明今义。无作者
因作而发。成论以非色非心不相应行为无作
戒体。九定者四禅四空并灭受想名九次第
定也。俱證有馀者苦依身在故。二释大二。初
引论解。二今明下明今义二。初约总别正解
二。初约总别释。三韦陀者亦云毗陀。此翻智
论。即彼土外书也。有四种。一亿力韦陀明事
火忏悔法。二耶爰韦陀明布施祠祀法。三阿
他韦陀明斗战法。四三摩韦陀明知异国斗
战法。知此生智故名智论。精解此四名韦陀
外道也。佛对至共缘者性念破一切智。共念
破神通。缘念破韦陀。性是真缘谛理唯断烦
恼。共是事理合修即兼修九定。故能发通。缘
是遍缘诸境。谓学当教四门教法及解外典
韦陀。得入性地者内凡位也。成三解脱等者
以三念次第对之。心得好解脱者心即定也。
慧定俱得名俱解脱。无碍解脱内外遍解。故
曰无碍。名大比丘等者比丘则名通因果。罗
汉唯在于果。波罗密此云事究竟。二简别对
义。答中以摩诃般若类慧解脱。二三藏下约
教观判结二。初约藏通二经二。初教。二观二。
卷二 第 729b 页 T38-0729.png

申空门。三释比丘二。初正释二。初有翻。二无
翻二。初释因中三称二。初引论标名。二依论
释义。魔罗翻杀者。能杀害出世善根。第六天
上别有魔罗所居。亦他化天摄。三魔亦怖者
将欲断烦恼因灭阴死果。义当先怖以三魔
怖故天魔方怖。清雅者雅正也。远离四邪者
下邪仰邪方邪维邪。广明如释论第四。略引
如下释须菩提章记文。下两助成者爱及憍
慢俱属意业。对初身口则三业破恶。破憍慢
者自举曰憍。凌他曰慢。乞食谦下破是二心。
下文诃身子即香积品也。二此具下结示果名
所从。二直言下判位。四释众二。初通释众义。
二别引四僧二。初列名释义。三学开遮通塞
之相者开遮约戒律。其相易知。通塞约定慧。
如止观识通塞文。以苦集十二因缘生六蔽
名塞。道灭十二因缘灭六度名通。今此应云
散是定之塞。静是定之通。昏是慧之塞。明
是慧之通。犹如哑羊者论云。譬如白羊乃至
人杀不能作声。谬堕僧数者犹云谬在僧中
也。四事即房舍衣服饮食医药也。二前之下
结判去取。既非事和不堪僧事者荆溪云。不
能分别定慧二藏犹可事和。戒藏不明持亦有
阙。故虽持戒犹名愚痴。况哑羊耶。五释数对
行明数即约观心也。二菩萨众二。初叙意分
科。二随文释义五。初明类二。初事解二。初略
示。二具下广释二。初翻解名义二。初什师存
略。二翻下诸家翻解二。初汎举诸家开士。始
士者荆溪云。心初开故始发心故。古本翻高
卷二 第 729c 页 T38-0729.png

依下的依大论。为无惠利者自度不能益他
也。二但三下简辨结示二。初简辨二。初简两
教二乘异乎。二乘者以萨字异二乘菩提也。
二简藏通菩萨二。初正简别圆至吸铁者中
真显发无谋遍应如石吸铁。二问下释疑。问
意者荆溪云。依前藏通已下文为问也。答中
意前云不得名萨埵者以无别圆萨埵义故。
今云少有慈悲等者藏通菩萨亦有慈悲但异
二乘得名菩萨。前云非萨埵者意令别起别
圆慈悲方乃别受萨埵之称。但藏通菩萨观
行同小。故别斥之。通得名者各从当教。今云
少有慈悲意欲还取藏通菩萨合成四种。二
四教下结示。多用衍者摩诃衍此云大乘。略
言衍耳。非衍正意者今经在衍。故斥菩萨有
通有别。通乃斥三。别唯诃藏。故使通别有叹
有斥。三藏唯斥。圆教唯叹。通斥语宽。非教正
体。有时下疏文或明三藏者相对比决。非关
经意。二观心以三观摄四菩萨如文。二辨数。
三叹德二。初分科。二随释三。初总叹二。初总
释二。初标章述意。二此诸下叙德释名。荷泽
无边者谓。众生荷菩萨之恩泽也。二但众下
别释三。初叙意。二正解。文中复更约位分别
者荆溪云。至此位时方可通为众生知识。若
正叹者如下结文。即补处位。三今诸下结显。
荆溪云。横遍竖高者正结所叹功用也。二别
叹二。初总别分科二。初二下随文释义三。初
略叹自他德二。初略叹自行德二。初正叹二。
初事释二。初牒文分章。二随章释义二。初释
卷二 第 730a 页 T38-0730.png

依下释。三故法下證。荆溪云。初引法华中上
句證本。下句證行。依本修行故必作佛。既云
大智即是本行。亦可本行即是大智。次云从
无住本以證于本。立一切法以證行也。二判
位二。初叙古三。初正叙。荆溪云。南北二释未
见本文。什师虽云从下至上渐渐转胜诸句
未必后胜于前。二解既下研详。北方下此师
准地持中以十度对十地。故以今文七度以
对七地。三若欲下斥破二。今谓下明今二。初
总释二。初正解二。初显正斥非。二如叹下引
文难古。岂可叹下者以北人以此句对初地
故。若据成就宜叹等觉。何独叹上者初地既
乃分得作师子吼。南人何谓独叹八地耶。故
知下结难也。秖由定执一文故招互破。若如
今师即分真位人皆具诸句而浅深宛然。二
释妨二。初引文立妨。问近无等者荆溪云。约
文定义唯在等觉。二约义答释二。初明诸德
咸叹上。结云下等觉邻果方名具足。二若通
下明无等。亦通下前以定义为难。今以互通
释之。文分二。初明下亦名近。相待者荆溪云。
是约通义。即以住前待于二住以之为远。待
于初住以之为近。初住待于二住为近。若望
三住名之为远。乃至十地比说可知。皆以妙
觉为无等等。此则初住分果亦得名近。岂唯
等觉。法华下明近义尚通观行外凡。何必圣
位。行处近处者内怀至理历缘耐事目之为
行。体达外缘栖息真境目之为近。盖事理互
现俱约外凡。二华严下上亦名远。爪土望于
卷二 第 730b 页 T38-0730.png

耶。二今三下别释二。初历教委示。但约二谛
者道观双流故。品有优劣者以八九十地相
望故。二但诸下斥古显今二。初明圣德难量
斥古定执。但诸菩萨者即指三万二千。并内
冥实相外应群机。论其所證难测高下。二今
非下明教观圆备显今得意。二约二法二。初
正释二。初叙意。目足互失者有目无足岂能
前进。有足无目必堕重险。以合解行不可偏
有。二所以下正释二。初释大智。二释本行各
二。初释。二證。二当知下结示。横竖诸德者荆
溪云。以种智解历一切行行名为横。以智诣
理望行名竖。理深行广故也。又亦可云解横
行竖。解初心具。行渐方成。又亦可解行各有
横竖。故知。但语解行摄无不周。二释皆悉成
就二。初问。二答二。初正答前问。二约教分
别。檀三事空者能施人所施物能受者皆如
幻化。二观解。二释叹二。初双标。傍成化他者
正成自行也。荆溪云。化他必假诸佛威加故。
二正下双释二。初释前正叹二。初正释二。初
事二。初引论略明。二今明下依义广释二。初
正释三。初法二喻。外无下地生日照风动雨
润然后成实。三合二。初正合前喻。二重以
喻显。大鹏如佛。即应也。影喻威神。即慈也。
子喻菩萨。即感也。荆溪云。明感应理妙不至
而加无缘慈也。言大鹏者庄子云。大鹏抟扶
摇而上九万里。翼若垂天之云。孔氏志曰。楚
文王少时雅好田猎天下快狗名鹰毕聚焉。
有人献一鹰曰。非王鹰之俦。俄而云际有一
卷二 第 730c 页 T38-0730.png

翮而升矗若飞电。须叟羽堕如雪。血洒如雨。
良久有一大鸟堕地而死。度其两翅广数十
里。喙边有黄。众莫能知。时有博物君子曰。此
大鹏雏也。始飞焉故为鹰所制。文王乃厚赏
献者。二故华下引證。八地沈空者荆溪云。旧
经二十一云。入八地已十方诸佛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得是第一忍。故顺诸
佛法。诸佛皆有无畏不共之法。汝未得之。故
勤精进。二观解二。此正下结示。事观两释并
约自行。二傍成化他二。初事释乃至金刚藏
等者加功德林说十行。加金刚幢说十回向。
文中存略。故云乃至。荆溪云。十地尚须请加。
何况初心而欲端拱。是故自他俱须请也。二
观解若欲利物者圆教上根出假在观行位。
若蒙佛加化道无阻。如风靡草者靡偃也。能
化如风。机缘如草。论语曰。君子之德风。小人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二略叹化他德二。初
分科。二随释三。初叹化他心二。初事释二。初
释为护法城二。初约教法释。经为护者通平
去二声。平声作也。去声助也。防非拟敌者依
教修行。则能防三业非拟魔外敌。二又下约
理境解。一切众生皆阴入现前故。般若谈空
皆从色起。今家观法其意皆然。但馀文附托。
直明谛理今此释城义与阴合。故此明之。达
阴即真。故云此法即空。此中道不思议空也。
如城中必空。故以空言之。众生是王者众生
即阴中主宰。种性具足者一心百界界界三
道咸即三德。理体本具自他不二名佛种性。
卷二 第 731a 页 T38-0731.png

别惑。法王种性皆得安稳者达三道即三德
名为安稳。恒沙至散失者如民不离散也。二
观解文中以空假相对明通教观法。中假相
对明别圆观法。六道假即但空。故云假空。但
空即六道假。故云空假。此在界内名小涅槃。
二边即中道名假中。中道即二边名中假。二
谛明义俗谛含真。故二边名假。经意在衍。故
此观法且明三教。亦可假空空假兼摄藏教。
二释化他功成二。初释能师子吼二。初事释
亦名师子吼三昧者。荆溪云。若见佛性方决
定说如师子吼。注云。云者广如涅槃师子吼
品。二观解脱于四教者内依空观外说藏通。
内依假观外说别教。内依中观外说圆教。又
一心本具十界依四圣法界说四教法。内观
既明外说无怯。观心为诸教之本。其在兹乎。
如师子子者佛如师子王。行人如师子子。三
观圆观如满三年。能说四教如即能吼。然此
观解不必初住。五品即能观行说也。虽云四
教意必在圆。依圆方谈一切有性名师子吼
耳。二释名闻十方。三释叹三。初释化他心二。
初事释二。初释初句二。初标示。二菩下解释
二。初正解。祈请者祈告也。连官大将者王制
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为属。属有长。十国为
连。连有师故曰连官。二释疑。非请有无者机
熟无请亦应。机生虽请不应。请而复应。不请
不应。生熟可知。二释次句二。初标示。二世人
下解释二。初释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各得
无漏道果者藏通破见思。别圆破无明。悉无
卷二 第 731b 页 T38-0731.png

疏后亲。内秘大行权现二乘。故曰二人。同修
小行。故曰共作。汝即穷子。以喻实行。若开下
实行机熟咸悟圆常。即法华时也。二释安。二
观解四心不请三观者荆溪云。指心为境。境
虽须观义不名请。以不请故勤勤观之方与观
合。言令住者安是住义。二释化他功成二。初
事释二。初标牒前经。二菩萨下正释今句二。
初正释今义二。初约四教。二若顿下约五味
二。初顿。二渐。顿即华严。渐即四味。菩萨对
扬五时益物。华严兼别正从圆说。故云圆机。
初心即初住。次渐中鹿苑三藏。法华唯圆。中
略二味。故云乃至。渐引至实同归圆教。展转
兴谢者鹿苑一兴三谢。方等四兴般若一谢。
法华开显唯兴一圆。涅槃重施知圆无别。二
菩萨下结。显前经说法之功者引顿渐机同
归秘藏。其功显矣。二观解二。初略指佛世事
如前说者即前事解是。菩萨于佛世顿渐益
物也。二佛去下广明灭后。荆溪云。此中观心
先列事者以事为本故也。复以绍隆之心而
共为境。恐正昧者唯信观心。兼励君王树立
像教。绍隆无观尚成漏缘。况迷绍隆相从心
耶。能表若失所表自亡。故一一文皆令观于
相从等也。文分二。初汎明绍隆。二众弟子即
在家出家。付嘱之辞并在涅槃。付文殊迦叶
及未来比丘是付出家众也。付国王大臣居
士等是付在家众也。所以下明在家受嘱绍
隆之相。荆溪云。出家之徒已在相从三宝数。
故且云在家。其实四众咸须绍隆及观相从。
卷二 第 731c 页 T38-0731.png

示其相。优填等者佛升忉利夏安居。为母说
法。王思佛德。令毗首羯磨刻檀状其形容。举
高五尺遂令灭后遗像在世。此相从佛宝也。
阇王常供千僧请迦叶结集法藏。此相从法
宝也。育王度八万四千人出家。此相从僧宝
也。优填造像缘备载阿含观佛三昧等经。阇
王育王缘俱见付法藏传及育王经。若相从
下由灭后绍隆益沾群品。以作下生得度之
缘。二若行下正劝末世。前汎明绍隆犹在正
法。今居像末绍隆弥急。文为二。初显事能资
理。度人出家者唐大宗尝问玄奘三藏。欲树
功德何最饶益。法师对曰。众生寝惑非慧莫
启。慧芽抽殖法为其资。弘法由人。即度僧为
最。虽是下以假像知真因事识理故也。二故
经下引经證成。文中引三经證三宝。荆溪云。
敬像如真佛者大论引经云。不于泥木生难
思想。安能知像性等虚空三身宛然四德无
减。是则观于相从之心。若能如是是则相从。
即是真佛。此明观于相从佛宝心也。从无离
去观相从法见真法也。贤愚经者观相从僧
心见真实和。若不如是岂见常流如身子耶。
若不如是但于三宝纵见取心。何由可见真
三宝耶。以是思之有德未免。二绍隆下结叹。
菩萨下正指末世在家出家二众。菩萨以结
叹也。南山云。道俗二众福智别修。智论云。出
家多修智慧。智慧是解脱因缘。俗人多修福
德。福德是乐因缘。僧祇云。供养舍利造塔寺
非我等事。彼国王居士乐福之人自当供养。
卷二 第 732a 页 T38-0732.png

冀后德志务绍隆。当思二别。夫如是则不辜
付嘱。俾正法久住其犹大臣治政于国家也。
三传释绍隆不断二。初事释二。初总二。初明
魔外由心。由迷真性起爱起见故使魔外得
以诱之。傥爱见内忘则天魔外道无以施其
力也。然彼魔外亦由各迷真性爱见偏增遂
各守一职为人恶缘。二今明下明菩萨降制。
二别释二。初约教二。初正释伏制。二若降下
结示释前。二问下料简二。初简声闻魔。八魔
者所谓四魔无常无乐无我无净。阴等四即
界内。无常等四即界外。十魔者暹云。新经五
十八云。菩萨有十种魔。一阴魔生诸取故。二
烦恼魔生杂染故。三业魔能障碍故。四心魔
起高慢故。五死魔舍生处故。六天魔自憍纵
故。七善根魔恒执取故。八三昧魔久耽味故。
九善知识魔起著心故。十菩提法智魔常不
舍故。菩萨应作方便速求舍离内外。分别可
知者十种名义通内外故。自此之前者迦叶
菩萨未闻涅槃圆顿。已前所起三教智解悉
名邪见。此即界外外道也。今经诃善吉意亦
同之。二简菩萨魔。菩萨云何者荆溪云。问前
两教菩萨也。华严下前十中后三唯菩萨。前
七义通声闻。三昧魔者退大取小涅槃。外道
亦修空等者暹云。央掘经第二文殊说偈云。
诸佛如虚空虚空无有相。央掘诃云。如来真
不空。离一切烦恼及诸天人阴。是故说名空。
呜呼蚊蜹行不知真空义。外道亦修空。尼乾
且默然。二观解假空等如前释。二广叹自他
卷二 第 732b 页 T38-0732.png

广叹自行二。初叹断德三。初总叹二。初事释
二。初总。结惑即因。生死即果。因果俱亡。故
云皆断。未分内外即总论也。二结惑下别。二
障者烦恼所知也。二观解界内惑尽者别圆中
假观成。且约凡位。二别叹二。初事释二。初总
二。初正释。盖以覆盖为义。缠从缠缚得名。今
谓下荆溪云。今师更约以近喻远。但枝叶异。
其名必同。何者以五盖配四分。贪瞋两盖其
名本同。由痴故睡。由痴故疑。是以睡疑两盖
并配痴。分掉散是戒取者以戒取心遍起三
毒。故名掉散。故以掉盖对等分也。二问下料
简二。今约下别。尚明盖不同者同在界内尚
有异说。况界外乎。十缠者忿恚曰瞋。隐藏自
罪曰覆。意识昏迷曰睡。五情暗冥曰眠。嬉游
曰戏。三业躁动曰掉。屏处起罪不自羞曰无
惭。露处起罪不羞他曰无愧。财法不能惠施
曰悭。他荣心生热恼曰嫉。二观解。三释叹二。
初事释二。初释无碍解脱二。初总释。二藏下
别释。智不断惑者即惑是智。岂以智断智。即
智是惑。岂以惑断惑。了达不二名智名断。二
释心常安住。前释解脱显所安。今明能安也。
二观解。二叹智德二。初分科。二随释三。初总
二。初释。初句二。初合释。二以此下离释二。
初释念定二。初事释二。初总释。若得一心等
者观行已上通得王名。今于分真别叹等觉。
若根本下根本即四禅。观禅即九想八背舍
十一切处。练禅即九次第。熏禅即师子奋迅。
修禅即超越三昧。三空如前记。自性等九者
卷二 第 732c 页 T38-0732.png

常行三昧。一行者即常坐三昧。如文殊说两
般若所明。九旬常坐剪略身仪。故云一行。又
唯观寂灭。故云一行。二约教下别释。大论下
荆溪云。虽有异释不出此四。依衍但三。二约
观解。二释总持二。初总释。二法华下别释二。
初引经示义。荆溪云。三陀罗尼一一简之皆
令离别。法音有二释。初内證。又法下次约外
用。得此下由三互融故名无碍。二问答释疑
三。初义通初后。问意者荆溪云。既约三观复
属圆教。义在初心。故有斯问。答下发心初住。
毕竟妙觉。所證理等。故二不别。二明三藏亦
得。三明小乘无分。荆溪云。凡云持者一者一
摄一切。二者生不失。小教无此。故不合论。二
观解。二释次句二。初事释二。初释辨才二。初
总标七。辨二十四辨等者暹记引经委辨。须
者寻之。二约教下别释二。初广释藏教。二通
约下略例三教。二释不断二。初总释。二复次
下别释。即约四教释也。展转相起示不断义。
斯则内證三脱。外应四机。二观解。二别二。初
事释二。初释七度二。初开合。还从定慧开出
者暹云秖是从上念定总持开出耳。七度者
今经于六度上更加方便也。从定开四者从
念定开施戒忍进也。以念定即禅度故。慧开
方便者以照俗智为方便。照真智即般若也。
若作下开六度为十度也。六度通大小。十度
唯大。一往亦通藏通。以权立三智故。开禅出
力愿者于禅度中有愿智力故。开愿波罗蜜。
有神通力故开力波罗蜜。根本定守禅度。般
卷二 第 733a 页 T38-0733.png

般若名。二约教。二释无不具足。二观解巧拙
者荆溪云。秖是方便。若尔方便无拙。何以言
之相对故来。非谓有拙。悭及以愚亦复如是。
三叹位。释成二。初事释二。初总释。逮之言及
者及犹至也。谓已至法忍不起秖是无生异
名。无境可观者烦恼生死二法本无。般若涅
槃将何待对。理事俱绝。故无可观。荆溪云。而
云无所得者此中二意。一者去大寂近。二者
寂名不拥重言。无所得者即寂灭之无所得
也。仁王五忍者谓信伏顺无生寂灭。璎珞四
忍阙于信也。复言逮者下别释逮字与前不
同故作自上及下释之。邻果是中忍。兼得十
地下忍也。及是兼义。不取至义也。二别释二。
初约四教。三藏无文者无经论所出也。义作
等者准望大乘说之。通等三教即依璎珞也。
故仁王云下證圆教初后具四也。伏忍既通
于后验。馀三亦通于初。故知。圆位初后横具。
普贤贤守者贤即伏忍之异名。以凡位名贤。
故既等觉名贤。故知。下名通上以例上名通
下位位具四。二问下简通局。下叹净名等者
即方便品初叹德云得无生忍辩才无碍也。
问意者此诸菩萨及以净名俱是等觉。故知。
不起法忍秖是无生非寂灭也。答中乃用通
别二意。在因让果即别意也。下叹净名盖取
此义。次引大经不生之言即是无生。既名涅
槃岂非寂灭。次引今经。其意亦尔。故知。无生
寂灭一体异名。故得通用。二观解柔和忍辱
心是者柔和则顺于三谛。忍辱则不起三惑。
卷二 第 733b 页 T38-0733.png

明内具化他法二。初分科悬示二。初明下随
文正释三。初明内具三。初释初句二。初广明
三顺。转四法轮者即四教也。菩萨随转者佛
说四教菩萨亦然。故云随转。因缘下即四教
理也。解此四理秖是三谛。三谛不出一心。顺
解而说者他闻谓异己解常同。故使下文以
顺解而说为实智也。二复次下结归二智。是
顺实智者内解四理即是一心。即实智也。是
顺权智者随机四说名顺权智。四中圆虽是
实既对三教通得名权。以开显唯圆方名实
故又菩萨随顺既施四教。必历五时引彼机
缘亦至开显。今云权智亦得通该。然法华名
权即体内方便也。又且顺经部以叹其德。不
论开显。故云权智。顺权实二智者体内名实。
体外名权。内外虽殊通名方便。今顺佛意。故
得俱包。前顺众生止名权智。后来学者宜在
精详。二释次句二。初事释二。初略释转轮。二
有四下广明不退二。初敌对四教中之三教。
若就当教细辩各有位行念三不退义。具如
次文。今约大涂以三对教。通人断惑不同六
度故位无退。别教出假广修众生。故行无退。
圆断无明。故念无退。此则舍傍取正各就教
意以配三义。二若三下逐教各辩。名为跋致
者具云阿鞞跋致。此云不退。齐罗汉者齐去
声。圆教下约初住位明三不退。以简别教次
第而得。若约不次以明次第三不退位准别
说之。二观解。三释解。三释后二句。十力下更
以十力甄明文旨。以菩萨分得十力故是处
卷二 第 733c 页 T38-0733.png

第下卷。二外具出过不达之上者前三教人
俱名不达。又住前不达。分圣方达。三总释内
外二。初分科。二随释三。初释内心无畏福慧
能显至净心者福即解脱慧即般若。自性即
法身。以二修显一性也。若约位分别慧即了
因位在名字。福即缘因位在观行相似。以此
二修成就故于初住显出本具自性。此则住
前名修。登住名證。今叹补处。分證义等。然此
自性清净心即一念三千三谛也。无闻清净
便作异说。总此权实者暹云。无非同体以严
法身。故云总也。二释外用无畏二。初初二句
释外用二。初释相严。迦旃延子所明者即明
三藏百劫种相好义。约真修相者虽达如空
而修相好。但见真空故云谛理未极。以缘修
者别以地前为缘修。登地为真修。今论教意
正约地前也。缘修是智障者二观智当彼破
惑名之为智。今望中道智还成惑。二智即是
中智家障。故云智障。法华下罪福约十界传
论无非三谛。故云深达。十方即十界。十界唯
心三千互摄。如此觉了名为遍照。微妙下法
身即上所达之理也。由内證法身。故外具相
好。荆溪云。前之三教非第一者且约夺边用
跨节说。二释色像。妙色湛然者真理有可见
义。名之为色。二次二句传释。三释结成无畏
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结外。文中三解。似
因缘约教观心。二结内。不为内外之所坏也
者内谓烦恼外谓魔外。利彻本际者本际即
金刚轮。若放金刚到际方止。二正明化他二。
卷二 第 734a 页 T38-0734.png

说法明化他。二初放光说法三。初放光。即能
行施等者等取馀五。以彼经放六度破六蔽
故。今文略引放檀度光也。彼思益经乃至云。
光名能解。佛以此光能令愚痴众生皆得智
慧。二说法。甘露者白虎通云。天酒也。三释
叹。随意即能至者相似内凡作意方至。不同
分真任运遍往。
二释成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叹智德释成
二。初叙意。二缘起下正释。文中先约正报。次
约依报。初文者生死缘起即九界染缘起。解
脱缘起即佛界净缘起。深入生死缘起即成
佛法缘起者。达九界即佛界。以十界唯心故
也。法华云。佛种从缘起者即今深入之谓矣。
非但下明依报。以深入下结上依正也。达十
界依正唯心。故名深入。二叹断德释成二。初
叙意。二邪见下正释二。初释二边邪见二。初
约界内外。六十二至有无者一阴起四见五
阴成二十。三世明之则有六十。要其所归不
出断常。故云皆属有无。二约三谛。二释馀习
二。初解义引證二。初解义。犹有习在者此以
元品无明名馀习。即等觉后心所断。入重玄
门者再妙前事。故曰重玄。故下句云。重修凡
事。即是再修令妙也。十行已修。今将趣极。复
重修之。事等微烟者法性之有馀习若太虚
之有微烟。非重云之暗蔽也。少监如馀习。大
河如法性。二故大下引證。二常徒下斥非显
是二。初斥他非二。初总斥。二问下显过。二优
下显是。九地断见习等者障理名见。润生名
卷二 第 734b 页 T38-0734.png

就傍正以说。还是借用别义。二正说法化他
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叹化他成就二。初喻
决定说即灭恶也。香象是兽。飞者是禽。非但
下魔外合兽。诸众生合禽。无怯合不畏。亦令
下魔外合香象。高心合飞者谓诸众生高心
也。二喻生善。即生权实善也。下云三草二木
是权一地是实。四种法师者暹云。大论第五
评四法师偈云。多闻辩慧巧言语。美说诸法
转人心。自不如法。行不正譬如云雷而无雨
(其一)广学多闻有智慧。讷口拙言无巧便。不能
显发法宝藏。譬如无雷而小雨(其二)不广学问无
智慧不能说法无好行。是弊法师无惭愧。譬如
小云无雷雨(其三)多闻广智巧言语美说诸法转
人心。行法心正无所畏如大云雷霔洪雨。偈
意以多闻如云说法如雷美行如雨。今以雷
喻多闻。随便举耳。雷以惊蛰者直立反。经典
释文曰。虫冬藏为蛰。八音者一极好。二柔软。
三和适。四尊惠。五不女。六不误。七深远。八不
竭。八音如雷故云震八音雷惊二边。至蛰者
保有保无如虫冬藏。法雷惊之令舍二著。故
云惊蛰。三草者人天小草。二乘中草。六度上
草。二木者小树通菩萨。大树别菩萨。七人所
计不离二边。思之可了。二总叹化他功德。已
过量者荆溪云。重显无量。前虽约所化今重
约能化。三进修化他法门。舍复入力者荆溪
云。有入下力。故云入力。舍初所得须入下位
下法门也。即十法界二谛三谛之理者以谛
摄界义有总别。总则十界咸空假中。别则九
卷二 第 734c 页 T38-0734.png

为真。菩萨双照。佛界即中。又六界通为四圣
之境。即因缘所生法也。二乘即空。菩萨即假。
佛界即中。此三谛也。此之二三若总若别秖
是一心。故云甚深。三邻果叹德二。初总别分
科。二一总下随文释义三。初叹自行二。初叹
智德二。初总二。初约佛理释无等等义二。初
约佛释。无与等者者超因人故。今等诸佛者
此明极果彼彼相等。而后心菩萨近之。今且
释无等等义。近义在下约位显之。二约理释。
前释则约人位齐名等。此释则约智齐理名
等。前释自他相对。此释理智相对。二又若下
约位简。显近义二。初约下位非近。二金下显
等觉是近二。初直约圆教。二若下传约四教。
前三教金心菩萨望当教果。约佛约理俱得
名近。望圆俱远秖如别教金心方断一十一
品。所未断者尚多。安得名近。四教约惑传传
比之。下疏自论。故云可知。二别二。初总即因
缘释也。大论二解今试会之菩萨真因。佛是
真果。因果法异。故云有无畏等菩萨分果。佛
是极果。果义既同。故云分得佛力等。是知。真
因分果左右之称。二解任异一意常同。二别
释。即约教也。二初正释。别立名教者暹云。毗
昙中立十力名与大论同。若说十八不共法但
以四无畏大悲三念加十力为十八法。所以大
论破之。今但下荆溪云。名同义异依谛不同。
此约四教以明分得。仍显无等等义。向云传
作可知盖见此矣。二前教下结示。二叹断德。
无为恶趣者违逆中道名为恶趣。经云供养
卷二 第 735a 页 T38-0735.png

罗者以脩罗在鬼畜趣摄故但五道。带结愿
生等者暹云。藏教菩萨未断惑故。夫愿生者
皆舍此生彼。若神通则本处身在而彼处现
身。愿扶馀习者以习为入生死之种。誓愿扶
之受身利物。此非如镜现像任运真化。亦现
界外诸土者即方便实报也。三总释成。虽不
得入第一义至之利者。藏通二教虽有入理
比望别圆分證并三悉收。若约圆位明四悉者
欢喜在名字。生善在观行。破恶在相似。入理
在分真。亦可各约当教以辨。虽不入理而受
三益。三结成叹德二。初作结上释。于中破古
如前疏。二又解下作指广释四累名二。初悬
示二。初正叙经意。二若约下兼示义门。足知
大况者以诸菩萨悉由三观观心而得分果既
内證圆普。故能顺彼四机说教益物。虽不约
教义自可知。故了观心名知大况。二等下随
释二。初历名释义二。初广解三名二。初正释
现文二。初用三观释名。荆溪云。初三菩萨可
对三观。次第属对亦应可见。体用合论者体
即是等。用即不等。体用不二名等不等。前二
乃是体用别论。实论三人体用悉等。随顺物
机得名不一即一。一人皆具五十一人德也。
二约六即判位二。初正明六即三。初叙意。以
圆义易生叨滥故须六位区别。二一切下明
若观中道等者始修观行犹是名字位若观行
成就。五番开发方是观行位人。三今此下结
意。二不得下诫恶劝信。初即诫恶也。若以己
均佛则杀害正解名菩萨旃陀罗。若不下即
卷二 第 735b 页 T38-0735.png

诸了义经中悉云烦恼即菩提即生是佛等故
此文举六义。诫恶令无上慢。举即义劝信令
免耻躬。二下去下示用义。二定自下略解诸
名。荆溪云。前既三人合为一释。下四十九人
多二二合或三或单。今文为欲一一成观故
不作对。名为上定者十通心中定数名下定。
根本禅名中定。首楞严名上定。今观心性名
首楞严。故名上定。得此下即观心性三千三
谛。自他互遍。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云于一
切法即得自在。圆义虽通此释菩萨定在分
真。光相等者荆溪云。光相等三能所相对。光
相即所严之体。光严是能严之用。大严即能
所相称。虽云能所莫不皆具观故也。下去悉
尔。故知。荆溪且指实相。故云所严之体。若据
惠光能显。亦属能严。宝积下荆溪云。宝积体
也。辩积用也。宝约譬辨约法。宝手下观心成
就者观心在住前。成就即分證。由住前观心
而得分果也。即具下分真二智以喻两手。此
明境能发智。即观智手者此明境与智冥。悲
悯众生者悯彼昏迷不知自性。如来藏者心
具三千。名之为藏。大喜遍心者由达本具所
以遍喜。见诸法宝者宝谓实相。能于生死有
勇者达生死即涅槃。故于生死无怯。帝网则
从理起教。明网则从理起智。诠智由教。故教
前智后。虽各就一义而实互通。正观三谛至
之网者。无量诸法即四教四门门门四悉。若
信若法竖历三世。横约十方莫不咸从观心
三谛而有。故云具足无量等也。网诸烦恼则
卷二 第 735c 页 T38-0735.png

者从境发智故。自他同前。妙生者从智断立
名也。诸法不生断也。而般若生智也。使想一
处者有事有理专观心脉事一处也。系缘实
相理一处也。今文约理莫之能胜者二边之
智不能胜实相之理也。解髻明珠者珠在髻
中如实隐权内。解髻出珠如开权显实。与之
者权智也。者以法授他名权智也。经云法王
子者观经疏云。以法化人名法王子。此则文
殊。从自行立名法王子。以化他显称大论三
十二云。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
故悉名王子。皆任为佛。如文殊师利也。二如
是下结意释疑二。初结意二。初结示圣德圆
通。引物归心者令彼得四悉益。故云归心。一
人各具一切观门者以诸菩萨各显一念三千
三谛之理虽观门无量岂离三千。况复自他
互融。能所不二。故知。随举一人即具众德。内
德既等则外事俱融。所以名字语言现身说
法悉皆齐等。故云即字等乃至法等也。但为
引物归心隐其圆能各彰一德。以立其名耳。
言字等语等等者此即大品文。彼明四十二
字门门门互融。故云等也。南岳释云。言字等
者谓法慧说十住。十方说十住者皆名法慧。
乃至金刚藏亦复如是。言语等十方诸佛说
十在与法慧说等。乃至十地亦复如是。又一
切字皆是无字能作一切字。是名字等。发言
无二。是名语等。一切诸法皆互相在。是名诸
字入门等也。前是事解次是理释。二能如下
结示凡心能见二。初明修观则见能。如是解
卷二 第 736a 页 T38-0736.png

差别者。则不动自心遍见诸圣。岂唯见圣。亦
能见凡。以一一众生咸具此理故。诸佛菩萨
者诸佛是极圣。菩萨是分圣。分极虽殊三千
理等。我凡彼圣其理何殊。故于凡心即圣境。
若然者岂但横见现在他圣。亦能竖见未来
自圣。以自他因果三千摄尽故。寄言来哲宜
乎。介怀傥了已性则诸法自明当信一家无
信异说。大苏妙悟岂虚也哉。二故法下引经
證成。信汝所说是法宝。则为见我是佛宝。亦
见于汝及比丘等是僧宝。此于一心见同体
三宝。今引此以證心观中见诸佛菩萨也。华
严下明三身理等證意同前。二释疑二。初疑
问。二答释二。初引经正答。二若执下斥执显
过。执文字如抱石。沈生死如投渊。纵昏情如
夜游。舍观心如去烛。五总结二。初正标指。二
问下兼简位。高下莫测者虽不可定执而疏
文所释多约补处。三明杂众二。初总示二。初
标示。释名二。初标示。二此中下释名。二此有
下显其权实二。初总示权实两人。实随业生
者随善恶业受五道生。二此等下别开乘戒
四句二。初标示引经。今傍大经者荆溪云。彼
唯一句举胜况劣。今附一句离为四句。二解
下傍经释义二。初标列四句。二若通下判释
乘戒二。初约通论则义同。言通论者夫戒以
防止为义。乘以运出为名。理事俱有防止之
义。是故始从不缺终波罗密通名戒也。理事
俱有运出义。是故始从人天终于佛乘通名
乘也。一切下正示通义也。善法事善别唯是
卷二 第 736b 页 T38-0736.png

今约通义亦得名戒。故云皆通乘戒。二就别
判则体异二。初正判二。初示相。闻经生解是
信行。观智推寻是法行。二故大下引證。不动
不出者不动烦恼不出生死。二但戒下结示
二。今为下别释二。初列章。二随释二。初玄释
二。初列章。荆溪云。分为七门解释者后六虽
殊莫不皆成初乘戒也。所谓乘戒之信法乃至
乘戒之自他亦可云信法之乘戒自他之乘戒。
中五展转更互论之。若欲生起此七门者初为
成根具立乘戒。为成乘戒须开信法。又由信
法种子别故感于大小两乘不同。由乘大小有
渐顿化能引之人。须垂应迹。为成受化须示
观心。以观心故化物机熟。二随释七。初值佛
不同二。初标指。二一戒下正释。婆薮来者彼
经第一卷云。尔时婆薮从地狱出。将九十二
亿诸罪人辈来诣娑婆世界。十方亦然。尔时文
殊语舍利弗。此诸罪人佛未出时造不善行。
经历地狱。因于华聚放大光明承光从阿鼻
狱出。舍利弗言。久闻佛说。此婆薮仙作不善
行入于地狱。云何今说出于地狱得值如来。
佛言。为欲破一切众生计定受果报故。善男
子。勿谓婆薮是地狱人。何者婆者言天。薮者
言慧。云何天慧之人地狱受苦。又婆者言广。
薮者言通。广通一切究竟住。于地狱受苦。终
无是事。又婆者言高。薮者言妙。婆言断。薮言
智。婆言刚。薮言柔。婆言慈。薮言悲。等广如
初句。经仍广明杀羊初缘。当知。婆薮即权人
也。然权必引实。故知。乘急戒缓人也。问三下
此约三恶。是八难处云何得道。如舍卫等者
卷二 第 736c 页 T38-0736.png

生地恩故多住舍卫。而九亿人中但有三亿
见佛闻法。其馀六亿如疏所列。并由乘缓故
不闻经。周时下即姬周第十六主庄王他十
年。即鲁春秋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
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案此即是如来诞生王
宫时也。而此土但见祥瑞不见佛身。不闻佛
说。岂非乘缓耶。言星陨如雨者春秋曰。庄七
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现。夜中星陨如雨。
杜预注曰。恒常也。谓常见之星。辛卯四月五
日。月光尚微日光不以昏没。如而也。夜半乃
有云星落而且雨。其数多。皆记异也。日光不
匿恒星不见而云夜中者以水漏知之。左传
曰。夏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偕也。
先贤诸德推佛生年互有遐迩。依法显传推
佛生时。则当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依法
上答高句丽国问则当。前周第五主昭王瑕
二十四年甲寅。引穆天子别传为證。称瑕子
满嗣为穆王闻佛出乎迦维遂西游而不反。
依像正记当前周第十七主平王宜臼四十八
年戊午。依后周道安用罗什年纪及石柱铭
推则当前周第十八主桓王林五年乙丑。依
赵伯休梁大周元年于庐山遇弘度律师。得
佛灭后众圣点记推则当前周第二十九主贞
定王亮二年甲戌。又感通传云。佛是夏桀时
出世。随翻经学士费长房云。今依普曜本行
等经校雠鲁史佛以庄王九年癸巳四月八日
现白象形。从兜率降中天竺国迦毗罗城净
饭大王第一夫人摩耶右胁。十年仲春二月
卷二 第 737a 页 T38-0737.png

诞生。相既显。故普曜云。普放大光照三千界。
即左传说。恒星不现夜明也。瑞应云。沸星下
现侍太子生。故左传称星陨如雨。本行经说。
虚空无云自然而雨。杜氏注解。盖时无云。左
传又称与雨偕也。然姬周历十一月为正言
四月者即今二月。辛卯五日鲁史为谬。沙门
道安著二教论用姬周历推还合八日。唯以
生时为成道岁。遂令佛世远三十年耳。佛至
僖王元年庚子年七岁乘羊车诣学堂。四年
癸卯年十岁与诸同齿释族试力。惠王三年
丁未年十四启父王游出。城东门见病人回。
六年庚戌年十七纳妃求夷。八年王子年十
九。四月八日夜半踰城出家。十九年癸亥年
三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时朗然觉悟成无上
道。四十九年处世说法众生感缘既尽。佛以
匡王四年壬子二月十五日后夜于中天竺拘
尸那城入般涅槃。当尔佛兴此土众生咸不
闻见。戒急乘缓其在兹焉。佛入涅槃至今大
宋大中祥符八年岁次乙卯已一千六百六十
一年。此取周庄王时生匡王时入灭为定。此
依费长房及今智者疏文也。则不取诸家年
代。又文选南齐王简栖头陀寺碑云。周鲁二
庄亲昭夜景之鉴。汉晋两明并勒丹青之饰。以
此观之简栖及智者咸以佛生周庄王时。非独
长房也。若然者像法尚有三百三十九年。以
像法千年故。准三藏教及善见律云。佛何以
不度女人。为敬法故。正法千年以度女人减
五百岁。制修八敬还满千年。然后像法亦一
卷二 第 737b 页 T38-0737.png

果。六千年去学不得道。万年已后经典文字
自然灭尽。但现剃头有袈娑耳。正法之世大
乘味淳。至乎像代味少淡薄。若入末法则无
大乘。奴婢出家污染净行。恶王治世课税僧
尼。今既未然。犹居像法。此等年世后学宜知。
来者览之无嫌繁重。二信法根性悉是至听
法之人者明信行乘种也。即是至之人明法
行乘种也。必须善之者令善佛意也。法行非
上慢之类。信行非凉德之徒。而荆溪记中偏
诫信行。岂非正为我曹而垂训乎。故荆溪云。
既言为种。种有明暗。若徵远种畜生道中久
远一句尚得为因。况复听法讲说者耶。故知。
佛意不以但令闻已说已端拱待发。若如是
者精进徒施。必欲为种佛意欲令分起行。故
为菩提故为利他故伏烦恼。故随照了。故厌
生死。故达文字。故远眷属。故为乘急。故为俱
急。故无悕须。故远名利。故亡彼我。故折憍
慢。故敬求者。故不请友。故请加被。故赞他
说。故远杂语。故离戏笑。故舍如是等二十法
已略可微为信行乘种。若不尔者为种实难。
三大小根性。利钝为异者法利信钝。或互为
利钝。四顿渐根性二。初列章。二释义二。初正
释二。初正明二。初顿大。七处八会者以再会
普光明殿故。唐译新经则有九会。以三会普
光明殿故。大师但见旧译。故云八会。或作九
者后人妄改。譬如下日喻佛。照喻说法。高山
喻别圆机。以龙鬼等者备如华严列众文。次
明下夫言法行少闻多解。非全不闻。大小咸
卷二 第 737c 页 T38-0737.png

唯闻藏教。生酥转藏成通。般若义当成别。法
华开显一切能圆。从小至大。故名渐大。渐后
之大。故名渐大。此如下證成。毒鼓者大经第
九云。譬如有人以杂毒涂鼓。于众人中击虽
无心欲闻闻之皆死。唯除不横死者。是经亦
尔。于诸行众中有闻声者所有三毒悉皆灭
尽。虽无心思念是经力故能灭烦恼。犯重造
逆闻已亦作菩提因缘渐断烦恼。除不横死
一阐提辈。二今此下结示。信法等者于此会
中即三教为大藏教为小。经历前味至此名
渐。此会新入即禀圆教名顿。二料简四。初问。
二答。荆溪云。木叉戒也。念处乘也。此明法
行。又付下信行。三徵。四释二。初正释难。二
虽复下辨胜劣二。初对辨胜劣。二故云下双
證。释成二。初双證。所引即梁武愿文。初句證
戒缓乘急。次句證戒急乘缓。二调达下释成。
恶业至地狱者与阇王同造五逆。调达于王
舍城地自然裂生入地狱。如大论第十七广
明。荆溪云。以由造逆虽现堕苦未造逆。时为
种已定。蓝弗生天由无乘种福尽堕苦。若尔
调达尚乃得为乘种。何须上来二十法耶。答
调达未逆已得燸法。尚不与向二十为俦。何
得却以调达为比。若不畏堕苦任如调达。何
须更论乘戒四句。况教门引逆。劝进辞耳。以
此义故须善取意。郁头下大论第十九云。得
非想定有五神通。日日飞入宫中食。夫人接
足而礼。由触足故欲发失通。求车而出还本
山中。更修五通为林池鱼鸟所喧因发恶誓。
卷二 第 738a 页 T38-0738.png

所牵非想寿尽堕飞狸身。婆沙云。飞狸身广
五十由旬。杀害众生无得免者。五应迹同凡
者现二十五有果报之身也。二十五三昧者
大经圣行品云。菩萨住无畏地。得二十五三
昧坏二十五有。无垢坏地狱。不退畜生。心乐
饿鬼。欢喜修罗。日光弗婆提。月光瞿耶尼。热
炎郁丹越。如幻阎浮提。一切法不动四天王。
难伏三十三。悦意炎摩。青色兜率。黄色化乐。
赤色他化。白色初禅。种种大梵。双二禅。雷音
三禅。霔雨四禅。如虚空无想天。照镜净居。无
碍空处。常识处。乐不用处。我非非想。广释义
如法华行妙。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恶趣无想
及那含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受四恶下
以无垢三昧现地狱身。以不退三昧现畜生
身。以心乐三昧现饿鬼身。以欢喜三昧现脩
罗身。次住下以四三昧现人身。即如幻日光
月光热炎。如次对南东西北四洲也。馀十七
三昧悉现天身。故云受人天身也。然此皆由
分證一心三谛故能堕类现形。破有益物。
故知。二十五种悉中道王三昧之异名也。六
观心受何等身至何等法者。若持禁戒依华
严修观者则于未来受人天身。见弥勒闻顿
教得道。若不持戒依华严修观者则受四趣
身。见弥勒闻顿教得道也。依渐修观值下四
味。比说可知。乃至横约四教。竖历五味。兼等
说之。不见不闻者即乘缓及俱缓人则不见
弥勒。不得闻法也。得入道即俱急及乘急人。
不得入道即俱缓及乘缓人。得失可知者自
卷二 第 738b 页 T38-0738.png

二随释四。初梵天众。文中先明实行。次明应
迹。此云离者已离欲染故。或云净行者离染
故净。住初禅中间者即中间禅也。在初禅二
禅两楹之中。梵王得此禅。故毗昙至皆有梵
王引经论异说也。今谓至故作世主今师和
会两文。若应迹下白色现初禅身。种种现梵
王身。故生初禅者以初禅三天梵王在中故。
以主领故别为一有。望法华序等者彼云娑
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则
世主是初禅王。尸弃是二禅王。光明是三禅
王。等取四禅王也。所言下法华举三名。故等
字但在四禅。今既唯举二名则等取三四。或
可初云梵天王是总标虚位。尸弃是别举其
人。法华亦然。故法华疏云。经标梵王复举尸
弃。似如两人。依大论正以尸弃为王。今举位
显名。恐目一人耳。若欲以配四禅即当依疏
所解。应迹下住双三昧现二禅身。雷音三禅。
霔雨四禅。上界处空等者荆溪云。初禅覆一
四天下一铁围山。二禅覆小千。三禅覆中千。
四禅覆大千。皆以下拟上。略知方所不同。于
空不可拟故。二释天二。初正解现文。翻为能
作者正云释迦因陀罗。此云能主。言其能作
天主。二问胜下通前释妨。问意者荆溪云。何
故于色但列初禅。欲界但列忉利。檀越此云
施主。三八部众二。初案现文释义二。初标
示。二大下正释二。初释。大威力通贯八部者
始诸天终摩睺罗伽悉有大威力也。馀文八
部皆云。四王各领二部为八。东方二者乾闼
卷二 第 738c 页 T38-0738.png

者毗舍阇毒龙。北方二者夜叉罗刹。今经八
部与此不同。故向云多有所关。二上文下释
八部八。初诸天二。初正释二。初释来者。五那
含天者一无烦。二无热。三善见。四善现。五色
究竟。此名五净居天。皆三果所居也。二简不
来者。无想天即色界第十三天。外道修此禅
者受生也。二此等下总结。二释龙。肇师曰。龙
有二种。地龙虚空龙。种有四生。僧护比丘为
四龙说法者授龙王四子四阿含经也。有视
毒者闭目受经。有嘘毒者闭口受经。有触毒
者远住受经。有气毒者背面受经。师责其失
礼。答云。以视则杀人乃至气能杀人故闭目
等也。广如僧护经。三释神夜叉。什肇皆以神
字自为一类。与夜叉别。故肇云。神受善恶杂
报。见形胜人劣天。身轻微难见也。今文既云
皆鬼道。验知。以神自为一类。文中释夜叉先
明受报。次明修因。下文皆然。为天给使者肇
云。天夜叉居下二天守天城门閤。毁戒下明
修因也。车马施等者什云。地夜叉但以财施
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四
释乾闼婆。陵空升空也。十宝山者谓。雪.香.
轲梨罗.仙圣.由乾陀.马耳.尼民陀.斫迦罗.
宿惠并及须弥是为十也。妓乐者女乐曰妓。
五释阿脩罗。故言无酒者鱼龙业力海水不
变瞋妒。誓断故名无酒也。六释迦楼罗。七释
紧那罗。八释摩睺罗伽。少施者亦薄行惠施
也。二上来下约乘结显。四四部众二。初约实
行释二。初正解。此未可定用者荆溪云。依馀
卷二 第 739a 页 T38-0739.png

同宿也。涅槃疏以一日一夜受八戒者名为
善宿。二问四下释疑。素服白衣也。西俗所服
色皆尚白。二菩萨下约权行释。二别序二。初
述意分章二。一发下随文释义二。初发起序
二。初悬谈义旨二。初正示表发二。初总示二。
一现下别显。荆溪云。文中具表三正三依。虽
兼表正意正在依。若准此意说普集时身相
已胜。但未论胜土。今于胜身加以合盖表说
诸土。问宝积是何时来。答准此经文似普集
末。何以知然经云。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乃
至合成一盖。此文既无闻经之言。但云持盖
来供养佛。验知。秖是普集竟时云尔时也。准
此叹于胜应法云。说法不有亦不无等。似如
闻法。何妨尔前曾闻胜法。以不云闻普集经
故但是至此见胜应佛。约身拟法于理无妨。
二料简释疑二。初简现身二。初问。二答二。初
引大品明同。二引法华明同二。初正引二。初
广明。所止一城者经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也。城即涅槃。众生习解有可得涅槃之义故
言到城。威德特尊者即相好巍巍舍那之像
也。穷子惊避即不机不受大化也。即脱璎珞
譬隐舍那无量功德。著弊垢衣譬现丈六形。
拟说三藏教者如长者执除粪器与穷子共作
也。心相体信者亲既證小。则信大不虚得涅
槃价故体析不瞋。宅内者无缘大慈喻以舍
宅。家业者即大乘戒定慧也。集国王大臣者
渐顿诸经无不契所诠之处皆为经王。常机益
物兴废有时部部不同名之为国。皆言第一。
卷二 第 739b 页 T38-0739.png

勒等诸大菩萨皆是等觉即大臣也。定父子
天性者即经云。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也。生
佛理等如父子天性相关也。荆溪云。引法华
具腾五时者全借法华意明今部五中第三。
若不具腾焉知远近。二初见下结示。初见远
避等者暹云。明于四时皆现尊特之身。故不
云鹿苑也。二此方下结同。二简表发二。初简
表法身二。初问。二答。引二经者应必表法。
应即法故。二简表寂光土二。初正简表寂光
土二。初问问意者以身表身。其义可尔。以身
表土。义似相违。二答三。初明土是经宗。既首
谈佛国现身。岂不表耶。二法身下显身土不
二。由依正不二故便现身即表国土。离身无
土者荆溪云。此是法身身土不二之明文也。
诸部文中虽有此意文相不显。不得此文将
何以消诸部硕异。请观疏文及荆溪意。无情
成佛何所疑耶。且离身无土。离土无身。故身
成时即土成也。心外无境。深可思量。故金錍
云。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一佛既
尔。诸佛咸然。众生自于佛依正中而生殊见。
彼又问云。佛成道时土亦成耶。成广狭耶。不
成有过。真如下覆释上义也。真如实相即心
性之异名。境智谁分。身土宁别。心性无外。摄
无不周。既唯一心。岂有能所。故使境智身土
四并非之。然而终日双非未乖双。是智境身
土宛然自殊。故说境智及以身土。虽云自殊
体元不二。故今表身即是表土。故云既表于
身等。学佛乘者苟迷此旨徒费光阴。欲逮无
卷二 第 739c 页 T38-0739.png

證不二。唯识者唯遮外境。识表内心。唯秖是
心。更无外尘故云唯识。诸佛修习无分别智
通达唯识真实之性。故云智习唯识通。以正
智契真如无有形相则名庄严。故云非庄严
庄严。谓非事严而是理严也。三此经下引经
文结。酬心净则佛土净者心即土故。所以心
净即是土净。但表下体虽不二表发自分。秖
由生迷取悟有别。故表身表土以开发之。今
别表土其旨炳然。二兼简报应土。秖由三身
相即四土不二身土体一能所无殊。故使三
四同皆表发。今虽各辨须晓理同。文为四。初
问。二答。三徵。四释如文。二随文正解二。初
总别分科。二初明下随文释义二。初如来现
身三。初佛说法。此四通摄一切众者谓。诸家
释义或以在家出家各二为四众。或以天人
龙鬼为四众。以今四众一一历彼各各有四。
故举今四能摄彼多。彼之所明全失今四。尚
统师者即法尚师。北齐敕为昭玄统。故云尚
统例如下荆溪云。彼由开故合。此明由正有
依。开意本合。依正不殊不二而二为物故尔。
二譬显。穷实相顶者三德究显在分真顶故。
盘峙者峙立也。沧溟海也。佛不住生死不舍
生死者异凡夫故不住。异二乘故不舍。自行
故不住。化他故不舍。大智故不住。大悲故不
舍。生死即涅槃故不住。涅槃即生死故不舍。
凡此四释以显佛德。如海水非四色者毗昙
俱舍并云妙高四面各有一色。东黄金。南琉
璃西白银。北颇梨。随其方面水同山色。众生
卷二 第 740a 页 T38-0740.png

门正解。故云心非四门。故下云而说四门令
失恶心。故知。不得以真性释此心义。更无异
解者如海同山色。三合譬。是为万善无畏空
座者万善即果上三千俗谛之理。无畏即不
思议空真谛之理。万善即无畏空如众宝为
师子座。此即果智所契。真俗不二之理也。问
诸佛不断性恶。则果上三千九界无减。何名
万善之理耶。答修恶已尽。但性恶在。此恶即
善。如云镜明具丑像性。岂令明亦丑耶。身相
巍巍者巍巍高大貌。喻果智超出分真也。二
长者献盖二。初分章悬示二。初标示分章。二
献五下悬谈表报二。初示三章所表。初章表
法报身土。次而于下明第二章表应佛身土。
大众下明第三章表闻三身四土依正不二。
悟道得法喜也。初文云因中慈回向佛果成
无缘慈者回真因向极果也。圆报法身者报
身即果。智法身即果理。成依报净国者即法
报所依究竟寂光也。亦回因向果故云成也。
表于应土者即三土也。应佛化主者居乎三
土咸名应佛。他受用报即是胜应。二故知下
结为序之由。二一长下随文释义三。初表发
之由二。初分科。二随释三。初与同类俱。华严
云至一切魔皆须约圆释义。渐愧为深堑者
惭第一义天。愧贤圣人也。四道者圆四门也。
三界即分段变易二种三界。而因果依性者
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
亦实相是。五种种性者荆溪云。习种性.道种
性.性种性.圣种性.等觉性。一性有百各以十
卷二 第 740b 页 T38-0740.png

二虔敬。三奉盖。二合盖现土二。初分科。二随
释二。初合盖。二现相二。初总别分科。二随文
释义二。初现国土四。初现国土广长。二现十
山恐表众生世间者以十山表十界也。三现
大海江河恐表五阴世间者以五水表五阴
也。言五水者一海。二江。三河。四川流。五泉
源。四现日月天宫或表器世间者荆溪云。然
前文中已表依土。依土即是器世间竟。故知。
此中但表依中小世间耳。即如一山一洲之
例。今谓。日月星宫皆前所现广长相中小世
间也。众生五阴之所依者此四世间二是所
依即依报及器。二是能依即众生五阴。以揽
五阴成众生故此即正报之身也。何得表情
者谓十山五水悉是无情。何得表众生五阴
之有情耶。答意者大乘所谈依正不二。互表
何伤。故诸大乘现相皆如此也。二现诸佛说
法。必有能依者有国必有人也。三大众欢喜。
三轮不思议化者即身通口说意鉴。不谋而
化名不思议。二叙述叹二。初叙意分科二。初
叙来意。荆溪云。神智高明者位居极故高。以
高故明。若准经文与五百俱。自非相恶岂堪
随从。若非所将其位必下至下请说仍云是
五百等皆已发心。至下得道方云得忍。准此
复似五百未与宝积同位。纵述己身在五百
数宝积岂可与彼全同。况在数外仍须有本。
焉知本位不厕净名。故今乃以高明通叹。若
不高者焉知所表所现之瑞。以拟净身净土
之相。智人知智故能冥合净名之情。既了净
卷二 第 740c 页 T38-0740.png

初分经。述叹至之由者荆溪云。以述为叹故
云述叹。既现二身。必依二土。故述两应并得
为由。故云述叹。二言胜下示义二。初示胜劣
身义。寻此应身等者荆溪云。胜应之中别标
法身。而文但云寻应得法。未云应身即法身
者犹带方便劣应身。故又以劣应色相劣故
不可寻之见法身也。灭色即色方之可见。况
复即色所表复通。故法华云。等者虽引彼经
仍有三意。一以劣为由。二以胜斥劣。三引小
归大。著脱之语不在今教。此乃直明用尘土
坌身状有所畏耳。现有烦恼如尘土坌身。示
同悕生死如状有所畏。二问下示远近二由
二。初双释二由。荆溪云。此中问答者一者远
借法华经意。二者近用当部之文。在昔必无
为由之语。于今方可分置其言。二问三下重
述远义。二十年者八忍为一。八智为一。并九
无碍九解脱也。除粪者断见思也。二就近下
随文释义。今宝积说偈于十二部中即孤起。
或人谓。疏云。初述由。次述叹。似重颂者非
也。夫重颂者前已长行说竟次更偈颂说之。
故得名也。此中宝积都未发言。但孤然说偈。
叙述。岂是重颂耶。文为二。初述叹表发之
由二。初述叹胜应法身为近由二。初分科悬
示。何以得知等者荆溪云。经既未来以现往
验。况复自有叹劣之文。身胜法胜。身劣法
劣。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二
卷二 第 741a 页 T38-0741.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