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470c 页

维摩义记卷第三(本)

沙门慧远撰

次释其文。此品有二。一维摩文殊问答辨法。
二文殊所将八千大下明说利益。前中先遣
来去之相。且置已下问答辨法。来去覆真故
须拂遣。维摩先言。文殊后述。维摩言中。善来
文殊慰问之辞问。言善来庆其得来故曰善
来。又叹来好。亦曰善来不来相来。不见相见。
拂相显实。亦得名为约实辨相。就前文殊与
众俱来拂之显实。是故说言不来而来。就前
文殊入室见空无诸有等。拂之显实。是故说
言不见而见。不来而来汎解有三。一就世谛
无常以释。实法无来相续有来。故涅槃云。诸
行无常。亦无有来。二就二谛相望以释。真谛
无来世谛有来。故涅槃云。诸法若常亦无有
来。三就真应二身以释。真身无来应身有来。
不见而见解亦有三。一就世谛。眼色明等别
分无见。和合有见。又生住异灭四相分别则
无有见。假合有见。二就二谛相望以释。真谛
常寂无眼无见。世谛有见。三真应相对。真身
平等离相离缘名为不见。应化随物示有照
瞩。名之为见。文殊下述。文殊初言如是居士。
总述前言。若来已下别述前义。先就来去述
成前义。据维摩室望彼文殊说之为来。就庵
罗会望彼文殊说之为去。若来不来若去不
去。以理正述汎解亦三。一就世谛无常以释。
相续论之有来有去。细实分之来则无来去
卷三 第 471a 页 T38-0471.png
则无去。二就二谛相望以释。世谛之中有来
有去。于真平等来则无来去亦无去。三就真
应相对以释。应有来去真身则无。虽有三义
第二正当。所以下释。初先徵问。我有何以言
来不来去更不去。下对释之。来无所从去无
所至。以来无来去更不去。庵罗会空故来无
从。维摩室空故去无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约就其见述成前义。解亦有三。准上可知。虽
具三义正当第二。上来拂遣来去之相。从此
已下问答辨法。于中文殊先止前言。次通佛
意。后自为问维摩具答。且置是事是止前也。
无来去等具说叵尽。故须且置。居士是疾宁
可忍等通佛问意。居士是疾宁可忍不。问疾
轻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问疾差剧。此通
问辞。下显问人。言世尊者正举问人言慇勤
者问心重也。致问无量问意深也。致谓通致。
问病之心元元难尽。故曰无量。此问维摩至
竟不答。以此未去故此不答。及下去时维摩
共往。故亦不答。居士是疾何所因下文殊自
问。维摩具答。然下为问悉因维摩现病空室
二重事起。因前现病为问有八。一问病所因。
二问病久近。三问灭法。四问病相。五问病
所在。六问病体。四大之中何大之病。亦可此
问起病之缘。七问慰喻。八问调伏。通佛两问
问合有十。因前空室为问有二。一问空室。二
问无侍。通下论之所起有七。前二如向。三起
下舍利念无床坐。四起下天女。五起下室中
八未有事。六起下文中普现所问父母妻子
亲戚等事。七起下念食具说如是。然今文殊
卷三 第 471b 页 T38-0471.png
但问前二。通前问病自为十问。此十相从以
之为三。初八偏就能化之人问其化相。第九
云何慰喻有疾。就能化人对所化者问慰喻
仪第十云何调伏其心。偏就所化问修治法。
要摄唯二。前之八番问维摩诘现化方便。后
二问其所化之人治病之法。复前八中相从
为三。初三问病为彰维摩大悲方便。次二问
其空室无侍为显维摩悲行所依。悲依空成
故问空室。悲随有生故问无侍。后之三番重
复问疾。为彰维摩病应非实。就初段中文殊
初先并为三问。居士是疾何所因起。问病所
因。其生久如问病远近。当云何灭问病灭法。
下维摩诘先答第二。后答第三。后答第一。后
二竟初义即显。故后答之。答第二中从痴
有爱我病生者。谓从众生起病因来维摩恒
病。以一切生病故我病者。谓从众生受病果。
来维摩常病。良以维摩自实无病。病皆随物
故随众生而说久近。问曰众生病来无始。维
摩悲病圣来始有。云何得随众生之病而说
久近。释言。此随一切众生所有因果分分说
之。不言从于无始已来常起悲病。如缘一人
受地狱苦而起悲心。从造因来维摩恒愁。乃
至受果。馀亦如是。次答第三。于中初言众生
病灭则我病灭。对问总解。众生断苦得涅槃
时名为病灭。维摩于彼忧恼心息名我病灭。
下别释之所以徵问。我有何以说生病灭则
我病灭。下对释之。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法
中初言菩萨为生生死等。举生显灭。愿随诸
有名入生死。为物受身名有生死。有生死故
卷三 第 471c 页 T38-0471.png
诸苦随逐名有病矣。若生得离即菩萨无。当
相正解。众生离菩萨悲息不须为受。故无复
病。次喻显。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
母亦病。喻前为生入生死等。若子病愈父母
亦愈。喻生得离则菩萨无。下合显法。菩萨如
是合前长者。于诸众生爱之若子。合前一子。
言众生病则菩萨病合子得病父母亦病。众
生病愈菩萨亦愈。合子病愈父母亦愈。下答
初问。又言是疾何所因起牒前问辞。菩萨病
者以大悲起。对问正解。上来三问为彰维摩
大悲方便。自下文殊次为两问显悲所依。悲
依空成故问空室。悲随有生故问无侍。维摩
具答。问中居士室何以空。是一问也。言无侍
者是二问也。答中维摩先辨室空。后显无侍。
明室空中具有七番。言相自起。维摩初言诸
佛国土亦复皆空。类答前问。佛土皆空。室是
土例。何得不空。答意如是。土空似室。是以言
亦。第二番中文殊就土更重审问。又谓更也。
亦是重也。又问佛土以何为空。为当去事无
物名空。为当即事理无为空。维摩下答。以空
空者谓以理空为土空也。身三文殊以土理
空责室事空。又问空者牒前所答佛土理空。
何用空者责室事空。既说理空为佛土空。何
用空去室中所有而为空乎。维摩下答。明须
空意。良以理空无分别故。今须空室而显彼
空。理空难明。无物显示令人识知名无分别。
空室显之令人悟解名为故空。第四文殊约
理穷诠故又问。空可分别耶。此问空理可以
室空而分别也。维摩下答分别亦空。此言拂
卷三 第 472a 页 T38-0472.png
诠而显理也。前番之中立诠显理。故以室空
分别理空。今此转除破诠显理。是以答言分
别亦空。是义云何。为不解者须以空室分别
理空。得理返望空室本无。知复时何分别理
空。是故说言分别亦空。分别空故理已诠示
不可分别。第五文殊推问空处。故又问空当
于何求。维摩为答。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六十
二见后当具论。此见是其凡夫妄情无实即是
空义。故于六十二见中求。又此妄情迷空而
起。推其所迷即是空义。故于六十二见中求。
第六文殊转问见处。故又问言六十二见当
于何求。维摩为答。常于诸佛解脱中求。佛
證空理而得解脱。凡于脱处迷而起见。故于
诸佛解脱中求。第七文殊推问脱处。故又问
言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维摩下答。当于众生
心行中求。众生心行有迷有悟。迷则系缚悟
则解脱。诸佛解脱皆从心起。故于众生心行
中求。亦可众生所有心行依真而起。体即是
真。故经宣说生死二法是如来藏阴即佛性
十二因缘即佛性等。穷悟此性即真解脱。故
于众生心行中求。前答室空下答无侍。又仁
所问何无侍者。牒其问辞。下为辨释。一切诸
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对问正辨。凡是侍者
资养为义。菩萨悲行由此资成。故说为侍。所
以下释。于中先徵。我有何以说魔外道而为
侍者。下对释之。魔乐生死。菩萨于彼生死诸
魔随而不舍。不舍魔行由彼资成。故说诸魔
以为侍者。外道乐见。菩萨于彼诸见外道常
随不舍。名为不动。此不动行由彼资成故说
卷三 第 472b 页 T38-0472.png
外道以为侍者。前言不舍此云不动。言左右
耳。非是守正邪见不动。自下文殊更为三问。
为彰维摩病应非实。初问病相。居士是病为
何等相。缘摩下答。我病无形不可见者。以病
实无故无形相而可见也。第二文殊问病所
在。故言此病身合心合。维摩下答。云非身合
身相离者。应身无身病无所在。故非身合。言
非心合心如幻者。化心不真事等如幻。幻无
定实病亦无在。故非心合。第三文殊问其病
体。亦得名为问病因缘。四大之中何大之病。
维摩下答。言非地大不离地者。彰病实无。以
病无故不可宣说即地有病。故非地大。亦不
可说离地之外别有病体。故言不离馀大亦
尔。而众生下举病应有成前实无。而众生病
从四大起。以其有病维摩现病。病随物现。故
非实有。非实有故不可宣说即四大有离四
大有。亦可向前非地大等彰病实无。亦不离
等显病应有。而众生下显前不离地等所以。
以众生病从四大起。菩萨随之故。不离大士
来八问广显维摩现化方便。自下两问就所
化人明治病法。此则菩萨五行之中治病行
也。于中初就种性已前实病之人明慰喻仪。
彼未知法须他慰故。云何菩萨调伏心下。就
种性上实病之人明调伏法。彼自知法不须
他慰。能自调故。前中先问。云何慰喻有病菩
萨。问曰文殊今来问病。慰喻之仪应当自出。
何故请问维摩慰法。释言。文殊今来问者问
维摩病。前具问竟。不问维摩所化者疾。维摩
所化慰喻之法唯在维摩。故今问其慰喻之
卷三 第 472c 页 T38-0472.png
法。令人习学慰喻病者。维摩下答。初别。后
结。别中有其十一句文。摄为三对。自利利他。
初六一对教修观解。次二一对教生善心。后
三一对教起行修。就初对中前五自利后一
利他。就自利中对人分别。初四黑小。后一
异凡。对过分别初四正观灭烦恼行。后一悔
过灭罪之行。就前四中说无常者。观身生灭
离常倒也。不说厌者常随诸有不厌自身而
取灭也。说身苦者观身多恼离乐倒也。而不
宣说乐涅槃者。在苦救物故不厌苦乐涅槃
也。说身无我观众生空离我倒也。而说教道
生者。虽知神空而随假名化众生也。说身空
者观法体空。离法著我。不说毕竟灭者虽知
法空而常随有不永灭也。上来四句明破烦
恼而常随有。故异二乘。说悔先罪修灭罪行。
过去所犯名为先罪。追改名悔。而不说入于
过去者。虽悔前愆恒知罪空。不执性罪入于
过去。此灭罪业而不立性。故异凡夫。此前自
利。以己之疾悯于彼疾。是其利他。此初对竟。
第二对中当识宿世无数劫苦。观过生厌。此
句自利。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兴心广济。此句
利他。第三对中前二自利。忆所修福念净命
者。于己修善正愿出离不异求也。勿生忧恼
常起精进。于未修善忍苦修也。此前自利。当
作医王疗治众病是其利他。求为佛医救众
生也。上来别竟。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令其
欢喜。总以结劝。下调伏中文殊先问。有疾菩
萨云何调心。维摩下答。文别有二。一明修相。
二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下明其成相。
在病修治名为修相。病愈德立名为成相。就
卷三 第 473a 页 T38-0473.png
前修中初先别教。后总结劝。前别教中要唯
智悲。修智自利修悲利他。智依空成悲随有
生。是二相须何故而然。若唯修智于空滞没。
若唯修悲有染著。于有染著是凡夫法。于空
滞没是声闻法。菩萨异彼故须双修。以双修
故悲与智俱于有不染。智与悲俱于空不著。
于有不染非凡夫行。于空不著非贤圣行。故
下文言非凡非圣是菩萨行。又不著有则非
垢行。不偏乐空则非净行。故下文言非垢非
净是菩萨行。菩萨巧行。妙在于此。文中三对
修智修悲。初至文殊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
法来。是第一对。又复观身无常苦下。是第二
对。又复观身不离病下。是第三对。三对何异。
异有四种。一约事分别。事唯身病。初对约病
修智修悲。第二约身修智修悲。第三双约身
病两种修智修悲。二约法分别。法有阶降。初
对约就甚深空理修智修悲。第二约就苦无
常等修智修悲。第三约就身病之事修智修
悲。三约人分别。初对菩萨不共法中修智修
悲。甚深空理唯菩萨知馀不解故。第二声闻
共行法中修智修悲。苦无常等声闻缘觉亦
能观故。第三凡夫共行法中修智修悲。身病
之事乃至凡夫亦能知故。四次第分别。次第
有二。第一据深寻浅次第。空是菩萨正行所
依。故先依之修智修悲。空依诠入故。次第二
依苦无常修智修悲。苦无常等依事而辨故。
次第三依身病事修智修悲。第二从寂起化
次第。空是菩萨治病所依故。先依之修智修
悲。此即自德依此起化为化二乘故。次第二
卷三 第 473b 页 T38-0473.png
依苦无常修智修悲。化行渐广欲益凡夫故。
次第三依身病事修智修悲。次第如是。就初
对中文别有四。第一正明修智修悲。二文殊
师利是为有病调伏心下结叹显胜。三有疾
菩萨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有下以智净
悲。四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下总以结劝。
就初段中先明修智。以无受下明其修悲。前
修智中初观见空破离有病。得是平等无馀病
下观空亦空破遣空病。前破有病灭烦恼障。
后破空病灭除智障。二障双遣名曰调心。又
复前段灭烦恼障遣分段因。后除智障离变
易因。二因双除两果不起。故为治病。前破有
中观二无我破二著我。是中应先解无我义
然后释文。义如别章。文中初明众生空观。
有疾菩萨为灭法下明法空观。前生空观破离
我想。后法空观灭除法想。二想俱息名为调
心。又生空观断灭四住去分段因。法空之观
除舍无明离变易因。二因双除两果不起名
为治病。生空观中初约四大为生空观。又此
病起皆由著下。约就五阴为生空观。前中初
先推其患本。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
诸烦恼生。众生著我名妄颠倒。所取不真名
为妄想。无我计我称曰颠倒。贪瞋等结名诸
烦恼。由彼生于现在病也。无有真下观行断
除无有实法谁受病者。略观无我。所以下释。
先徵。后解。四大合故假名为身观身假有。四
大无生身亦无我观身实无。四大无主别求无
神。身亦无我。将别显总成总无我。下就五阴
明观无我。于中有二。一观五阴破离总我。二
卷三 第 473c 页 T38-0473.png
又此法者各不知下。观察五阴破离别我。前
中初先破离我想。当起法下明修法想。前离
我中。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推其患本。是故于
我不应生著。于过去厌。既知病本即除我想
及众生想。知过断除。不取人性名除我想。不
取和合假名人想。是故名离众生之想。观别
破总故悉除之。下修法想。当起法想总劝修
习。应作念下别教修习。应作是念但以众法
念成此身。观别成总。除前我相无人唯法。是
以言但。谓但五阴众法成身。起唯法起。灭唯
法灭。破总归别。遣众生相无生纪法。是以
言唯。此破总我。下破别我。又此法者各不相。
知别观五阴体非知者。起时不言我起灭时
不言我灭。别观五阴体非五阴体非神我。上
观生空下观法空。有疾菩萨为灭法想。明修
所为。下教正修。修有九句。第一教观法相之
过。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法。著我心
名为法想。倒有三倒八倒之别。心想见等是
其三倒。常乐我净无常无乐无我不净是其
八倒。心相见等是迷理倒。迷空立有常乐净
等迷法想倒。翻染为净及净为染广如别章。
此应具论。前众生我是八倒收。此法著我是
三倒摄。倒义同前故得言亦。二教生厌心。倒
是大患我应离之三倒。是其一切惑本故言
大患。患故须离。三教离法。云何为离。问前起
后。离我我所对问正辨。法著我中六根名我。
六尘曰所。四重显前离我我所。先徵后辨。谓
二法五重明前离二法义。先徵后辨。所谓不
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十二入中六根名内
卷三 第 474a 页 T38-0474.png
六尘称外。内外皆空所以不念。以不念故纯
行平等。诸法皆等且说斯耳。诸经多尔。故经
言谓十二入自性平等。共此相似。六释显前
等。先徵后辨。所谓我等及涅槃等。此说生死
以之为我。是凡体故生死法空名为我等。涅
槃亦如名涅槃等。七重释前我及涅槃二种
等义。先徵后辨。此二皆空故曰平等。八释显
前空。先徵后解。我及涅槃但名无实。是故言
空。经说三但。但名但用但假施设。今举初但
馀略不论。破相毕竟用及施设亦皆无故。九
出所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故名为空。前破
有病下破空患。何故须然。如人有病服药破
遣其病既除药亦须舍。若药不舍药复成患。
行者如是为破有病观空。为治有病既除空
亦须舍。若空不遣彼复成患。为是须破。良以
说空原为破有。不饮使人于空计著。是以破
之。文中初言得是平等无有馀病唯有空病。
简前起后。问曰空相云何是病。于空乐著不
能随有起诸行。故又妄分别。彰于平等如实
智故。是义云何。如上文说。寂灭是菩提灭诸
相故。此智是相所以是过。不观是菩提。离诸
缘故此智是缘。所以是过。不行是菩提无忆
念故。此智忆念所以是过。断是菩提断诸见
故。此智是见所以是过。离是菩提离妄想故。
此智妄想所以是过。如是一切。空病亦空破
后同前。著空之心名为空病。此妄分别体不
真。以不真故情有理无。观此理无破遣空病。
是故说言空病亦空。空义同前。是以言亦。前
破有病通破有法。此破空病空法亦舍。是义
卷三 第 474b 页 T38-0474.png
云何。经说诸法悉如幻化。幻化诸法有无同
体。以同体故无法为有。有法为无。无为有故
有则非有。破遣有病有为无。故无则非无。破
遣无病。若具论之说此有无为非有无。有无
之外无则非有非无可取。破遣非有非无之
病。还即说此非有非无以为有无非有无外
无别有无自相可取。是故亦破有无之病。具
离此等名出四句。破后二病。文略不说。上来
修智。下次修悲。于中有二。一为化生不灭诸
受。二设身有下依受生悲。前中初言以无所
受。牒前起后。明自无受。向前修智见法平等。
无法可受名无所受。而受诸受明受为物。为
化众生具受诸苦名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
灭受。明受不息未具化他功德佛法。故不灭
受而取證也。谓不證于受灭涅槃。上来为化
不灭诸受。下明起悲。念恶趣生起大悲者。正
起悲心。我既调伏下依悲化益。益中初言我
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明起化意。但除
其病而不除法。明知化仪。知化众生但须教
其断除心病。不须除法。何故而然。法有真妄。
佛性是真。妄情所取。有无法说以为妄。若论
真法体当非过。不须治断。妄法情有。除情彼
无。不劳别断。故不除法。不除法故易可化度。
为断病下正明化益。为断病本而教导之。总
明化益。下别显之。别中有二。一出其病本。二
云何断下教令断除。前中初言云何病本。徵
前起后。谓有举缘对问正辨。此犹是其法著
我心。诸过之原名为病本。攀者是手缘者是
足。心之取境如手攀物如足缘树。法从喻称
卷三 第 474c 页 T38-0474.png
故曰攀缘。下重显之。从有攀缘则为病本彰
其本义。依此妄心能生诸惑。发业招苦故称
病本。何攀缘谓之三界。显攀缘义。攀缘三界
一切诸法故曰攀缘。下教断中云何断缘。问
以起发。以无所得对问略辨。观真舍妄名无
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重复显之。离上攀
缘名无得。故若无所得则无攀缘。虽言无得
则无攀缘。而犹不知。何者是缘说为无得。下
复显之。何谓无得徵前显后。谓二见者出其
所无。二见正是攀缘体也。虽言二见犹故难
识更须重辨。何谓二见问前起后。内见外见
对问正辨。内谓六根。立有不空名为内见。外
谓六尘。立有不空名为外见。此内外见是其
向前无所得也。上来第一明修智悲。自下第
二结叹显胜。文殊是为有病菩萨调伏其心。
结前修智。为断老等叹上修悲。于中初法。次
喻后合。法中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是
顺叹也。为物断苦方得名为。菩萨正道。是故
名为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已所修治为无惠
利。是反叹也。不能以道济惠利人名无惠利。
喻中胜怨乃为勇者。为他除怨。方名大勇。亦
可众生菩萨所亲众生所患即菩萨怨降伏此
怨。乃为大勇。合中兼除菩萨谓者。兼为他人
除老病死方。乃得其菩萨名也。自下第三以
智净悲。以智破遣爱见烦恼。合悲离染名为
净悲。文中有二。一以正智观自观他非真非
有。二作是观下用之净悲。前中初言有疾应
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观自类他。病相非真
妄情有故体非有。性空寂故非真世谛。非有
卷三 第 475a 页 T38-0475.png
真谛。言众生病亦非真有。观他同自义如前
解。上来世观净悲所依。下用净悲。于中有二。
一除爱见净于悲心。二爱见悲者则于生死
有疲厌下。明净悲益。前中初言作是观时于
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正教净悲。见有
众生实病可怜名爱见悲。菩萨观察生病非
真。故应舍爱。生病非有故应离见。通则义齐。
所以下释。先徵后解。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
起大悲。故应除离爱见之悲。爱见之心是四
住。惑见是初地。爱是后三。四住烦恼望无明
地。后起依前名之为客。坌污称尘。断此客尘
净心度物名起大悲。净悲益中有其二种。一
有不厌常化之益。二有离缚解他之益。前中
初言爱见悲者即于生死有疲厌心。举损显
益。以有爱见能生诸苦。厌而求灭故于生死
有疲厌心。又以爱见分别怨亲不能广化。故
有疲厌。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彰益异损。翻前
可知。离缚益中文别有四。初先正辨。在在所
生不为爱见之覆也。明自离缚。所生无缚能
为众生说法解缚明能解他。二如佛说下引
说證成。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
是处。举失显得。反明有益。若自无缚能解彼
缚斯有是处。彰得异失。顺明有益。三是故下
结劝舍缚。是自有缚不能为他解缚义。故不
应起缚。四何谓下辨缚解相。先问起发。云何
谓缚问其缚也。何谓解者问其解也。下对辨
之。于中初约禅定之行以论缚解。贪著禅味
是菩萨缚对初问也。得禅爱著名著禅味。以
方便生是菩萨解对后问也。虽得诸禅。而不
卷三 第 475b 页 T38-0475.png
随禅。解脱力生随有能满菩提法处。而生其
中名方便生。不为禅缚故名为解。下约智慧
以论缚解。先开四问后广辨释。前开门中。
又者更义。前约定论。更约慧说。是以言又。无
方便慧缚是第一门。随有生染名无方便。入
空自调说之为慧。如此修者不能以慧随有
除染。所以名缚。有方便慧解是第二门。随有
不染名有方便。入空自调说之为慧。如此修
者能以空慧随有除染。所以名解。此前二对
约就有行明慧缚解。无慧方便缚是第三门。
不能观空除灭烦恼。名为无慧。随有修善说
为方便。如此修者以无慧故有行被染。故说
为缚。有慧方便解是第四门。观空离染名为
有慧。随有修善说为方便。如此修者以慧除
染。有行不染说以为解。此二对约就空慧有
之与无。明其有行缚之与解。下广辨释。何谓
无方便慧缚牒问初门。下释其相。谓菩萨以
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释无方便。见有
佛土可贪可求。名爱见心庄严佛土。见有众
生可悲可起心摄取。名爱见心成就众生。爱
见心起名无方便。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
调伏释有慧也。是名下结。如此修者不能以
慧随有除染。使无方便故慧名缚。何谓有方
便慧解。牒问第二。谓不以爱见庄严佛土成
就众生。释有方便。见土及生犹如幻化都无
一实。随化分齐。净土利生名无爱见庄严佛
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
而不疲厌。释有慧也。是名下结。如此修者能
以空慧随有除染。使有方便故慧名解。何谓
卷三 第 475c 页 T38-0475.png
无慧方便缚。牒问第三。谓菩萨住贪欲等释
无慧也。以无空慧破除染过。故住贪等。贪欲
贪毒瞋恚瞋毒下邪见等通皆是痴。而殖德
本释有方便。能随诸有具修诸行名有方便。
是名下结。以无空慧除烦恼故。有行被染名
方便缚。何谓有慧方便解牒问第四。谓离贪
等释有慧也。以慧观空破除染惑故离贪等。
殖众德本回向菩提释有方便。能随诸有具
起所行名有方便。是名下结。以有空慧除烦
恼故有行不染名方便解。上来第三以智净
悲。自下第四总以结劝。文殊师利有疾菩萨
应当如是观察诸法。前所说中就初以劝。应
说病法非真非有。前唯约病修智修悲。自下
第二明唯约身修智修悲。又复观身无常苦
空无我名慧。是修智也。观此身法而生厌离
故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
不厌倦是名方便。是修悲也。自下第三双约
身病。修智修悲。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
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是修智也。
随事分齐。身是苦身即体是病。故身与病不
相舍离。下重显之。是病牒病是身牒身。亦可
是病身是病也。言是身者病是身也。此二同
体起。无前后名非新故。道此何为。若别体法
起容先后。先故后新。今言身病非新非故。明
非别体。非别体故厌断病者。身亦须厌。设身
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是修悲也。假有非
定。是以言设。上来三对随别广教。下总结劝。
文殊有疾菩萨应当如是调伏其心。前明修
相。下明成相。病愈德立名为成矣。由前智悲
卷三 第 476a 页 T38-0476.png
勋成菩萨不住行德。于中有四。第一寄对以
显不住。二虽过魔下约就修义以明不住。三
虽行空下历诸行门而显不住。四虽观诸法
不生灭下就佛果德以说不住。初中四句。第
一约对愚智二人以显不住。愚谓凡夫智谓
声闻。中初先正明不住。不住中者不住向前
调伏心中。专住调心不能现染摄化众生。是
故不住。此异声闻。亦复不住不调伏者。明异
凡夫。专住不调。便起染过招集生死。是以不
住。所以下释。先徵后辨。反以显之。若住不调
是愚人法。释后不住不调所以。若住调心是
声闻法。释前不住其中所以。是故已下结劝
不住。离此二下结成菩萨不住道行。第二约
对生死涅槃二种果法。以彰不住。初先正辨。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不乐有为。住于涅槃不
永灭度不著无为。是菩萨行。总以结之。第三
约对凡圣二人而显不住。初先正辨。非凡夫
行不著于有。非贤圣行不住于空。是行总结。
第四约对生死涅槃二种因法以论不住。初
先正辨非垢行者。常修无漏。非净行者现起
有漏。是行总结。此初段竟。自下第二约就修
义以明不住。句别有七。初句约就摧邪行中。
以明不住。初先正辨。虽过魔者是入寂行所
證渊寂。魔缘不及名过魔行。辨寂兼有。是以
言虽。下诸句中虽义例然。而现降魔是随有
行。能现胜通令魔祛伏名现降魔。是行总结。
下六约就修正行中以明不住。初三自利次
一利他。次一自利后一利他。前三句中初一
约就求果心中以明自利。初先正辨。求一切
卷三 第 476b 页 T38-0476.png
智离不求行。无非时求舍专求行。未至极果
中道取證名非时求。菩萨不尔。是故名为无
非时求。是行总结。后二约就修因行中以明
自利。于中前句是真谛观。后一世谛因缘之
观。前中虽观诸法不生。明不著有。不入正位
明不證无。所谓不入无相正位。后中虽观十
二缘起。明不同邪。而入邪见明不守正。此三
自利。次一利他。虽摄一切离不慈行。而不爱
著去爱染行。次一自利。虽乐远离修寂灭行。
道言不依身心尽者。起随有行。下一利他。虽
行三界起物行。不坏法性修入寂行。见有乖
空名坏法性。菩萨不尔。故云不坏。上来七句
合为第二。约就修义以明不住。自下第三历
诸行门以显不住。于中细分有十三门相从
为七。一三空门。馀处说三。此中说四。谓空无
相无作无起。于空理中无果可为名为无作。
无因可生说为无起。虽行于空明不著。有而
殖德本显不住无。是行总结。虽行无相明不
著有。而度众生显不住无。虽行无作明不著
有。而现受等显不住无。虽行无起明不住有。
而起善行显不住无。二六度门。虽行六度不
偏利他。遍知众生不专自利。故名不住。三六
通门。虽行六通心无壅碍。而不尽漏示起染
障。六通之义广如别章。此应具论。四四无量
门。虽行无量明修梵因。不贪梵世不求梵果。
故名不住。五禅定门。虽行禅定解脱三昧明
修定因。禅是四禅定者。是其四无色定。言解
脱者谓八解脱。言三昧者谓三三昧。而不随
生不受禅果故名不住。六道品门于中有七。
卷三 第 476c 页 T38-0476.png
虽行四念厌舍有为。而不永离身受心法不
證无为。虽行四勤断离有为不舍精进不住
无为。虽行如意用而常寂。而得自在寂而常
用。虽行五根明修自利。分别众生不舍利他。
虽行五力明常修因。而乐佛力亦恒求果。此
二不偏故名不住。虽行七觉明常修因。分别
佛慧恒求佛果。虽行八正明恒修因。乐行佛
道亦常求果。此是第六。七止观门虽行止观
不住有为。而不毕竟堕于寂灭不證无为。此
是第三历诸行门以显不住。自下第四约佛
果德以明不住。句别有五。前四修因求果。不
住后一得果行因不住。就前四中初之三句
求佛正果。后之一句求佛依果。求正果中初
求报身。次求法身。后求应身。求报身中。虽
观诸法不生不灭明入空行。而以相好庄严
其身起随有行。求法身中。虽现声闻辟支
佛等起随小行。不舍佛法修入大行。求应身
中。虽随诸法究竟净相修净灭行。而随所应
为现其身起化用行。求依果中。虽观佛因永
寂如空修离相行。而现种种清净佛土起严
土行。上来四句修因求果。自下一句得果行
因。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是得果也。
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行因也。此是不断佛
种业矣。是行总结。上来二人问答辨法。说是
语时文殊所将大众已下明说利益。

不思议品者。此初对中前明所行。此明所成。
由前修治断除病障。便成出世解脱之德。德
成自在妙用难测。心言不及名不思议。广辨
此义名不思议。此品有三。一因舍利念坐为
卷三 第 477a 页 T38-0477.png
由。维摩身现不思议事。二舍利言未曾有下
因舍利叹。维摩口说不思议德。三时大迦叶
闻说是下。因大迦叶伤叹自绝。维摩辨出不
思议人。初中有三。一舍利弗念坐为由。二维
摩诘因其所念教正求法。三尔时长者问文
殊下。因其所念取坐灯王现不思事。初中舍
利举能念人。见此室中无有床坐明念所因。
因上空室。作是念等正明所念。斯诸菩萨举
菩萨众。斯犹此也。大弟子者举声闻众。此等
诸圣当于何坐。何故舍利偏兴此念。良以舍
利弟子中标智慧深明。知因此念广有起发。
故偏起念。第二段中维摩何故教正求法。正
心求法方与解脱实性相应。维摩所现方能
见闻。故须教之。文中有二。一教正求法。二由
正教。五百天子得法眼净。前中有三。一维摩
诘知其心念。审定舍利。为法来耶。求床坐耶。
二舍利正答。我为法来非为床坐。三维摩诘
随答教呵。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坐。是
呵辞也。馀是教辞。中有三。一明求正法必
须舍相。二所以下明其取相不名求法。三是
故舍利若求法下结劝舍相。前中初先教舍
染相。不著佛下教舍净相。染净双舍心与理
合。名求正法。问曰净好何须教舍。法门有三。
一是对治修舍之门。有恶斯舍有善皆修。二
破相门。若好若恶一切悉遣。三立相门。净秽
斯起。今就第二故染与净悉教舍离。前舍染
中。夫求法者举其所求。下教舍相于中。约就
阴界及入三科法门及三界处教其舍离。非
有色等教舍五阴。随俗有阴于真则无。无可
卷三 第 477b 页 T38-0477.png
贪求故言非有色受等求。馀亦如是。亦可了
知非有色等名求正法。故言非有色受等求。
馀亦如是。非有界者。了知真中无十八界。非
有入者。了知真中无十二入。非有欲色无色
求者。了知真中无三界处。教舍净中。净法无
量。今且约就三宝境界四谛观行。教令舍著。
馀类可知。前三宝中。夫求法者举正求法。不
著佛等教其舍相。随顺世谛佛等可受名之
为著。著故贪求。于理皆如。所以不著。无可贪
取故曰不求。亦可不著名正求法故名为求。
后谛观中。夫求法者举正求法。下教舍相。随
世分齐有苦须见。有集须断。有灭须證。有道
须修。贪乐此行名之为求。于理悉无。是故说
言。无见苦求乃至无有修道之求。不求圣人
观苦之智名无见苦。不求圣人断集之行名
无断集。不求圣人所造断障。證灭之德名为
无造尽證之求。造谓作也。尽犹灭也。不求圣
人修道之行名无修道。于此诸行悉皆不求。
亦可离此名正求法故名为求。上来第一明
正求法必须舍相。自下第二明其取相不名
求法。于中。初言所以者何。徵前起后。如来常
说求知阴等名正求法。我有何以说正求法
一切悉舍。下对释之。释意如何。明佛随俗说。
求阴等名正求法。今就真谛于真法中一切
悉无。凡有所取皆非求法。故教之。文中十句。
一一句中皆初明其法体无相。后明取相不名
求法。此十相从摄为五对。一一对中皆初明
其法体离情。情取之者不名求法。后明离相。
取相之者不名求法。此互相成。由离妄情令
卷三 第 477c 页 T38-0477.png
相不生。由离妄相使情不起。五对何别。其第
一对明取净相不名求法。后之四对明取染
相不名求法。第一对中。约就谛观明其取净
不名求法。准依上文亦应宣说。取著三宝不
名求法。今略不论。于此对中前句明其法体
离相。取相之者不名未法。取已能修是其情
也。所修善法是其相也。就前句中。法无戏论
彰法离情。真谛名法。是法宝故取已有修。理
外分别名为戏论。真法离此名无戏论。若言
我当见若断下。明其取情不名求法。何故如
然。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證灭修道。彰于平等
无戏论理。故非求法。就后句中。法名寂灭。彰
法离相。若行生下明其取相不名求法。于净
法中。道起名生。障息称灭。若行生灭障于寂
灭无生灭法。故非求法。后四何别。第一对中。
前句明其法体离爱。爱心之者不名求法。后
句明法离爱境界。取著爱境不名求法。第二
对中前句明其法体离见。有见心者不名求
法。后句明离见之境界。取著见境不名求法。
第三对中前句明离妄识之心。有妄心者不
名求法。后句明离妄识境界。取著妄境不名
求法。第四对中。前句明离事识之心。有事识
者不名求法。后句明离事识境界。取著事境
不名求法。此四对中前之两对明离心法。后
之两对明离心体。就初对中先离爱心。法名
无染彰法离爱。法染犹爱也。若染已下明有
爱心不名求法。若染于法若世法也。乃至涅
槃著出世法。是则染著非求法者。以有爱染
障于清净无染之理。故非求法。下离爱境。法
卷三 第 478a 页 T38-0478.png
无行处彰法离相。五尘等法是爱行处。真中
无此。名无行处。若行已下明其取相不名求
法。第二对中初离见心。法无取舍。彰法离见。
见好可取见恶可舍其中无此。名无取舍。若
取舍下明有见心。不名求法。心有取舍障于
平等无取舍义。故非求法。下离见境。法无处
所彰法离相。五阴等法是生见处名为处所。
真中离此。名无处所。若著处下明其取相不
名求法。第三对中。初离妄心。法名无相彰法
离情。妄识之心妄取虚境名为相识。真中无
此。名法无相。若随相下明随识不名求法。下
离妄境。法不可住彰法离相。妄相境界为心
所依名为住处。真中无此。名法不住。若住于
下明其取相不名求法。第四对中初句明离
事识之心。言法不可见闻觉知。彰法离情。眼
识名见耳识曰闻。鼻舌身识说以为觉。意识
云知。于真法中毕竟无此。故云不可见闻觉
知。若行见下明有见等不名求法。下明远离
事识境界。法名无为彰法离相。六尘境界是
其有为。真中无此。故曰无为。若行已下明取
有为不名求法。前明求法必须舍相。次明取
相不名求法。是故舍利若求法下是第三段
结。劝舍相。是前取相非求法。故正求法者于
一切法应无所求。上来正教。自下第二明教
利益。由前正教五百天子知法离相。于诸法
中得法眼净。此法眼净初地见道。前舍利弗
念坐为由。第二维摩教正求法。自下第三维
摩因念取坐灯王显不思事。于中有五。一问
文殊。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师子之坐。二文殊
卷三 第 478b 页 T38-0478.png
具答。三维摩诘神力取坐。四大众同见。五命
众俱坐。就初段中。仁者游于无量千万阿
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坐者。为显所取坐中
胜也。师子坐者人处不怯名师子坐。亦可坐
下有师子像如莲华坐。十方妙坐维摩应知。
何故须问。为使人文殊以实具答。就实以彰
不思议力。为是须问。又欲使彼文殊彰远寄
远以显不思议力。是以须问。自下第二文殊
具答。言东方者辨其方所。言度三十六恒河
沙国彰其远近。言有世界名须弥相列其国
名。佛告须弥彰其佛称。身长八万四千由旬
明佛身相。坐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辨
其坐相。言高八万四千由旬是其佛坐与佛
等量。弟子之坐倍卑于此。出世善根之所出
生故严第一。自下第三维摩圣坐现神力者。
如意通力非馀通等。彼佛遣者。神力使来因
之为遣。三万二千彰其多也。言高广等显其
大也。纵广四万二千由旬故言高广。入维摩
室现不思议令人敬也。广多之坐入于小室
名示不思议。问曰下说香积取饭遣化而往。
今此取坐何故不然。直现神力化随时变非
可一定。又香积国有人欲来须化引接。此无
来者故无化往。自下第四大众同见。言诸菩
萨大弟子等举能见人。昔所未见彰化异常。
其室广等正明所见。其室广博悉容三万二千
坐等。明内不小。于毗耶离及阎浮提亦不迫
迮悉见如故。彰外不大。人闻室广苞容多坐。
谓改旧室令使宽广方容多坐。故须宣说于
毗耶等亦不迫迮悉见如故。自下第五命众
卷三 第 478c 页 T38-0478.png
俱坐。于中有二。一命大菩萨令其俱坐。地上
菩萨是其大也。二新发下命小菩萨及声闻
众。令其闷同坐。地前菩萨是其小也。前中
四句。一劝文殊与诸菩萨上人俱坐。二教立
身如彼坐像。坐高身卑恐不相称。是以教之。
三其得通下明诸菩萨受其后教变身如坐。
四受前劝坐师子坐。后中五句。一新发菩萨
及弟子众皆不能升。二维摩诘告命令坐。以
前舍利念坐为心故偏告之。三舍利弗自辞
不堪。四维摩诘教礼灯王。五诸菩萨及舍利
等受教礼佛方始得坐。以是灯王化现境界
故礼承力方堪升坐。自下第二因舍利叹维
摩口说不思议德。恐舍利弗取前为极除此
更无。故须广说。文中有二。一舍利弗叹前起
后。居士未有是总叹也。如是小室乃容受等
是别叹也。二维摩诘因叹广说。说中初言唯
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者。总举德体。此第
十地所得。无量诸解脱中初解脱门。德体无
碍名为解脱。又用自在亦名解脱。不可思者
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非
无差异。异相如何。据实望情名不思议。据情
望实名不可思。何故如然。据实望情实外无
情。为是不思为是不议。是义云何。情相之兴
原由妄想。以妄想故妄想法生。如因眠睡梦
境界生。此是初对。妄想既生心取为有。为之
施名。施名心起名心起已名字随生。此是两
对。名字既生心随名字。取著诸法。名为觉观。
觉观起已发动口言名为言说。此是三对。言
说起已复随言说取所说法。是则言说以之
卷三 第 479a 页 T38-0479.png
为道。心以为行。由心取法。违顺等境一切应
心。此是四对。由是生死之相炽然增长不绝。
契證如实达妄本无。由知无故妄想不生。妄
不生故妄相不起。此初对灭。相不生故不复
取相。为之施名。名心则尽名心尽故名字不
起。此两对灭。名不起故不复随名取著诸法。
觉观心息。觉心息故不起言说。言说亦止。此
三对灭。言说止故不复随言取所说法。当知
此则言语道断心行随灭。心行灭故违顺等
境一切皆息。名得涅槃。此四对灭。灭此四重
妄相之心说为不思。离名去说称曰不议。不
思如是。据情望实情外有实。情外之实心言
不及。是故名为不思议。今据后门。是故名为
不思议。不思有二。一体。二用。体则渊深情缘
不及名不可思。口言不逮名不可议。用则叵
测名不可思。用过言限名不可议。名不思议
解脱门矣。此举德体。下彰其用。良以此法是
其缘起作用之性诸佛菩萨證会相应。情相
悉灭。但以法力自然普现无尽之用。如如意
珠能出众物。诸佛菩萨所得法门例皆同尔。
凡所作用皆是法力。都非心力。故今住此解
脱之门能现无量不思议用。文中初别我。今
略下总结显多。别中合有十三复次。前之十
二色中自在。后一明其音声自在。色中初有十
一复次。世界自在后一明于己身自在。前世
界中十一复次相从为七。一大小自在。须弥
入芥。二广狭自在。海入毛孔。三身力自在。亦
得名为运转自在。断取三千掷置他方恒沙
界外。还置本处。四修促自在。七日为劫劫为
卷三 第 479b 页 T38-0479.png
七日。五示现自在。一切世界庄严之事集在一
国示于众生一国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
示一切。六容受自在。于自身中广容诸物。于
中有四。一十方众生供养之具于一毛孔皆
令得见。二十方所有日月星等于一毛孔普
使见之。三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菩萨悉能吸
著口中。而身无损。四十方世界劫尽之火入
于腹中。而不为害。此四合为容受自在。七轻
举自在。下方过于恒沙世界取一佛土。举著
上方过恒河沙界。如持针锋举一枣叶。虽为
此事不娆众生。上来明其世界自在。下次明
于己身自在。住不思议解脱菩萨能以神通
现作佛身。乃至或现轮王等身。上来明其色
中自在。下次明其音声自在。十方世界所有
众声皆能变之令作佛声。演出苦空无常等
音。又十方佛所说之法皆于向前所变声中
普皆得闻。上来别说。下结显多。我今略说解
脱之力。若广说者穷劫不尽。自下第三因大
迦叶伤叹自绝维摩辨出不思议人。于中初
先迦叶伤叹。维摩下出不思议人。迦叶何因
而为伤叹。由前闻说不思议德。知己无分所
以伤叹。伤叹之意为欲使人厌小求大。文中
有三。一大迦叶闻前所说叹未曾有。二谓舍
利下伤己绝分。三因前二诸天发心。初段可
知。第二段中别有四句。一明声闻闻大不解。
先喻后合。二智者下明诸菩萨闻说不思解
脱之德。无不解了发心愿求。三我等何为永
绝根下。就前第一明小绝分。并彰一切声闻应
泣。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
卷三 第 479c 页 T38-0479.png
明小绝分。迦叶彰己及馀声闻證小舍大。无
心趣求。故言我等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
败种。类以显之。一切声闻闻是不思解脱门
等。明小应泣。失利处重故应号泣声振三千
大千世界。四一切菩萨应大欣下。就前第二
明诸菩萨闻大应悟。并说信益。有大心者终
能别證。故应欣庆顶受此法。有信解者受味
难舍。诸邪异法法不能倾动。故一切魔无如
之何。此四句中第一第三令人厌小。第二第
四使人欣大。第二竟。自下第三明由前说故
令三万二千天子发菩提心。自下第二维摩
因前辨出不思议解脱之人。何故须辨。前言
信解不思解脱。一切魔众无如之何。人喜生
疑。向持世为魔惑乱。佛将成道为魔所娆。如
是非一。云何而言信解不思一切魔众无如
之何。为遮此疑成前所说。故今宣说。十方世
界作魔王者。及诸乞求恼菩萨者。多是不思
解脱菩萨。非实凡夫。实凡不能为此事。故信
解不思解脱。菩萨凡夫魔众无如之何。又复
前明顺行现示。未明逆行。故此辨之。文中有
三。一明十方作魔王者多是菩萨。二明十方
强乞求者亦是菩萨。三是名下总以结叹。初
中先明作魔王者多是不思解脱菩萨。以方
便下明作所以为化众生。第二段中先法后
喻。法中初先彰圣异凡夫。凡夫下劣不能已
下。简凡异圣。亦得名为举凡显圣。前中先明
十方菩萨有人从乞头目耳等。多是不思解
脱菩萨。以方便下明作所为为诚其心令其
坚固。所以下释释彼菩萨独能所以。先徵后
卷三 第 480a 页 T38-0480.png
解。以此菩萨有威德力。故能逼迫。示诸众生
如是难行苦行之事。令人力厉坚固所行。亦
令世人都之尊敬。简凡异圣。文显可知。喻
中。譬如龙象蹴踰喻前不思菩萨独能。非驴
所堪。喻后凡夫下劣不能。彼十方界修行菩
萨唯有不思菩萨。能逼强抑令施。凡夫不堪。
彼一切处所有龙象。唯大龙象能蹴能踰。非
驴所堪。下结叹中是名智慧方便门者。行违
摄物故曰方便。

观众生者。于此品中明观众生虚妄不有而
行无量。就斯标品名观众生品。向前两品合
为初对。此品即为第二对也。于此品中初明
所行。时维摩室有天女下彰其所成。与前何
别。前初对中离过之行以为所行。后明所成。
今此对中集善之行以为所行。后明所成。约
位且分。离过之行是其地前。成善地上。就所
行中。初明利他。文殊又问生死有畏当何依
下明其自利。前利他中。修四无量以为利他。
四无量义广如别章。然今且约三缘分别。一
众生缘。二者法缘。三者无缘。汎解有三。第一
直就化益分别。如涅槃说。诸众生欲与其利
名众生缘。缘于一切五欲乐具利众生法。欲
与众生名为法缘。缘如来者名曰无缘。简前
二故。故涅槃云。慈者多缘贫穷众生。如来大
师永离贫苦。受第一乐。若缘众生则不缘佛。
故曰无缘。法亦如是。缘法之时欲与众生。不
欲与佛。以是义故名无缘。若尔何故须缘如
来。为将佛乐与众生。故若缘佛乐故与众生
应名法缘。为欲简别世间法故不名法缘。又
卷三 第 480b 页 T38-0480.png
佛是人故不名法。若佛是人何故不名众生
缘乎。为欲简别所益众生。是故不得名众生
缘。第二义者。前二化益。后一观入。以别三
缘。如地经说。缘于一切所益众生名众生缘。
缘于一切化众生法名曰法缘。此二化益观
法空寂称曰无缘。此一观入。第三义者前一
化益。后二观入。以别三缘。如涅槃经及地持
说。缘诸众生欲与其利名众生缘。观诸众生
但是五阴生灭法数无我无人。而行慈等名
为法缘。问曰。无人云何慈念。诸众生妄为我
人定所缠缚。为之轮转。深可哀伤故得行慈。
又如下释。菩萨自念。为诸众生说如斯法。是
真行慈。如是一切。问曰无人为谁说乎。经言
无者无定性人。非无和合假名众生。故得为
说观众生五阴法数毕竟空寂。而行慈等名曰
无缘。问曰。无法云何行慈。解有两义。一念众
生妄为有法之所缠缚不能出离。深可哀伤。
故得行慈。二念为生说如斯法。即是第一义
乐。与人故得名慈。如是一切。问曰。无人法亦
不有。为谁宣说。释言若就菩萨自观见法平
等。实无能慈亦无所慈。佛亦如是。是以经言。
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据凡望圣凡外有
圣。闻圣宣说空无我义便能舍有證入其中。
故得宣说菩萨行慈。佛亦如是。是以经言。众
生强分别说佛度众生。于此门中更有多义。
广如别章。三缘如是。然今且约第三一门明
修无量。理实四行齐有三缘。但今文中。言有
隐显。慈无量中备具三缘。初观众生人法皆
空。而起慈行。即是法缘。及无缘义。下以六度
卷三 第 480c 页 T38-0480.png
益众生等。兼具生缘。悲喜舍中唯众生缘。馀
略不论。良以是中慈为行体。故备三缘。馀三
行用故唯生缘。就前慈中初明修相。行寂灭
下明其相成。修在缘观成在真心。修中初观
人法皆空。即是法缘及无缘观。文殊言下依
观修慈。前中文殊先问起发。云何菩萨观于
众生。维摩下答。文别有二。一观生空即是法
缘。二如无色界色已下明观法空。即是无缘
生空观中有十五句。皆借喻显。前之一喻别举
别合。后十四喻并举总合。此有何别。初之十
句就相明虚。明五阴相虚无神主。后之五句
就情说无。妄情所取毕竟不有。如第五大第
六阴等。又前十句观相虚假破去人性。后之
五句观理空寂。破去人相。前十句中譬如幻
师见所幻人。立喻显法。幻师知幻了了不真。
故取为喻。菩萨观生为若此者。合之显法。下
如智者见水月等。转喻显法。智者见于水中
月等。知实非有。菩萨生观实知非有。故取
为喻。说何为水。名何以为空中之月。将何以
为水中之月。总取水月况生无实。不劳别对。
若欲细合汎解有二。一约众生分齐以论。二
约法说。约生论者曲有两义。一起我见。二起
我相。若起我见阴法如水。我见之心如水中
月。于此门中本识之心。及本识中无始薰习。
我见种子如空中月。由依此本。于彼妄想五
阴法中我妄想生。如水中月。故地持云。久远
积习我我所。著于五受阴起我妄想。此复为
本。如空中月。于彼事相五阴法中中我人见
起。如水中月。故地持云。依我妄想起身见我
卷三 第 481a 页 T38-0481.png
慢。若起我想妄心如水。五阴集用我人之相
如水中月。于此门中佛性缘起集用之我及
本识中无始薰习我尘种子如空中月。由依
此本。我妄想中妄相五阴集用人现如水中
月。此复为本。如空中月。于彼事识我见心中。
五阴集用我人相现如水中月。妄心妄境宜
相起。故约法论者。亦有二种。一起妄心。二起妄心。本识之心及本识中无始熏习妄想
种子如空中月。由依此本。于彼妄相虚伪法
中心想见等妄想心生。如水中月。此复为本。
如空中月。于彼事相阴界入中事识心生。如
水中月。若起妄法妄心为水。妄法如似水中
之月。于此门中。佛性缘起阴界入法及本识
中无始熏习法尘种子。如空中月。由依此本。
妄想心中阴界入等虚伪相现。如水中月。此
复为本。如空中月。事识心中阴界入等事相
法起。如水中月。汎论如是。今约众生分齐言
耳。水月既然。镜中像等类亦同尔。后五句中
妄情所取我性本无。是故说言如第五大第
六阴等。又复假名人相亦无。是以说言如第
五大第六阴等。于色法中唯有地水火风四
大。更无第五。成身法中唯有五阴。更无第六。
如第七情。情犹识也。于事识中唯有六识。更
无第七。何故如是。六根之外无第七根。六尘
之外无第七识。通妄及真说七说八。理亦无
伤。今唯就事故无第七。生识法中唯有六根
及与六尘十二入法。无第十三。根尘识等随
别开分。唯十八界无第十九。良以此等毕竟
无法似身无我。故取为喻。法空观中先喻后
卷三 第 481b 页 T38-0481.png
合。喻别十五言皆可知。上来观生明其法缘
及无缘义。下明修慈。于中文殊先问起发。若
作是观不见人法。云何行慈。维摩下答。菩萨
观无自念。为生说如斯法。是真行慈。是义云
何。为生说前空无我法。能令众生舍有證空。
即是第一义乐与人。故得名慈。问曰。无人为
谁说乎。此如上解。前明修相。自下第二明其
成相。先辨后结。辨中有二。一明慈体性。二行
罗汉下明慈行德。明慈体中句别有九。相从
为四。初有五句明慈离相。次有两句明慈体
坚。次有一句明慈体净。下有一句。明慈体广。
此慈佛性真心为体。真心离相常住不坏。清
净广大慈亦如之。故此文中随而具辨。前离
相中初句是总。后四是别。前就总中行寂灭
慈。列其名字。慈体无为。远离一切烦恼业苦。
故云寂灭。无所生故。释显其相。證实离妄。故
无所生。就后别中行不热慈离烦恼因。烦恼
烧人名之为热。慈行离之故曰不热。无烦释
之。行等之慈离烦恼果。无有三世分段果别。
故名为等。等三世故。释显其相。行无诤慈明
离业因。善恶相违名之为诤。慈行离此故曰
不诤。无起释也。行不二慈明离业果。内外不
合释显其相。十二入中六根名内。六尘名外。
内和合能生六识。故名为合。菩萨真慈證实
以成。契实真慈性如虚空无内外别。是故名
为内外不合。此前五句明慈离相。次有两句。
明慈体坚行不坏慈不为缘俎。慈即佛性体
离相。慈亦如之。故缘不坏。毕竟尽故释不坏
义。离相穷极名毕竟尽。行坚固慈自体坚固。
卷三 第 481c 页 T38-0481.png
心无毁故释显坚义。真心为体故不可毁。无
毁故坚。次有一句明慈体净。行清净慈列其
名字。诸法性净释显其相。如来藏中妙净法
界名诸法净。慈即彼成。故慈净矣。下有一句。
明慈体广。行无边慈列其名字。如空释也。理
性平等名为虚空。慈行同彼名如虚空。虚空
界广无有分限。慈行亦尔。故曰无边。前明慈
体。下明慈德德义虚融行无不统。无不统故
一备一切。一切成一。一备一切慈通众行。故
涅槃云。我说是慈有无量门。一切成一万行
皆慈。故此文中遍就诸行以彰慈矣。于中初
先约人分异。行自然下约行辨异。前约人中
从下向上次第论之。行罗汉慈约人列名。破
结释也。罗汉专以断结为行。故慈行中有破
结义。说为罗汉。外国语中三名相逼。一阿罗
汉此云无生。亦云无者。二阿卢汉此云杀贼。
三阿罗呵此云应供。今破结贼。当阿卢汉。而
贤圣中多无此名。故就罗汉明破结贼。行菩
萨慈约人列名。安生释也。菩萨专以安生为
行。故于慈中有安生义。说为菩萨。行如来慈
约人列名。得如释也。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是
如来义。故慈行中有證如义说为如来。行佛
之慈约人列名。觉生释也。自觉觉他是其佛
义。故慈行中有觉生义说为佛慈。问曰。今此
明菩萨行。菩萨正应行菩萨慈。云何宣说行
罗汉慈乃至佛慈。菩萨遍学一切法。故上来
约人。自下第二约行辨异。于中合有十六。句
别通论。慈行俱是利他。随相且分。初之三句
自行利人。次有一句化行益物。次有七句自
卷三 第 482a 页 T38-0482.png
行利人。下有五句化行益物。就初三中。行自
然慈列其名字。无因释也。如涅槃说。因世谛
慈得第一义慈。第一义慈不从因缘。此亦如
之。修时假缘得实反望。从来无因。无因可从。
故曰自然。行菩提慈列其名字。菩提胡语。此
翻名道。圆通之道说为菩提。慈行圆通。故名
菩提。等一味故释显其相。證菩提时体外无
缘。故等一味。义如上辨。行无等慈列其名字。
下不能齐故曰无等。断诸爱故释显其相。体
真穷极上无所欣。名断诸爱。次下一句化行
益物。行大悲慈列其名字。分相论之慈悲各
异。今据摄相悲亦成慈。导以大乘释显其相。
次七复明自行利人。于中初句是其證行。后
六教行。前證行中行无厌慈列其名字。行常
在空故曰无厌。亦可依空常化不惓。故曰无
厌。观空无我释显其相。下教行中六度差别。
行法施慈就檀明慈。檀有财法无畏之别。今
论法施。馀略不辨。无遗惜故释显其相。有法
尽施故无遗。惜。行持戒慈就戒明慈。戒行教
人名持戒慈。化毁释也。行忍辱慈就忍明慈。
忍行安他名忍辱慈。护彼我故释显其相。护
是舍义。舍于彼我故不亲己疏碍于彼而行恼
害。行精进慈就进明慈。勤化众生名精进慈。
荷负众生释显其相。行禅定慈就禅明慈。禅
行益人故名为慈。不受味故释显其相。得禅
爱著名为受味。味则舍他。菩萨不味故能化
益。行智慧慈就慧明慈。慧行益人名智慧慈。
无不知时释显其相。善知众生应受化时。随
而摄取名无不知。此前七句约就自行以论
卷三 第 482b 页 T38-0482.png
慈益。下五复明化行益物。于中初句化他身
巧。中间三句化他心净。末后一句化他行益。
化他巧中行方便慈列其名字。化行善巧故
曰方便。一切示现释显其相。巧现异化故曰
方便。如观世音种种异现名为方便。化他心
中。行无隐慈化他心直。心无谄伪故无隐覆。
直心清净释显其相。行深心慈化他心慇。化
心慇厚故名为深。不杂释之。以心深故不杂
懈怠。又以深故不杂异求。行无谁慈化他心
实。实心饶益故无虚诳。不虚释也。化他益中。
行安乐慈列其名字。令得佛乐释其相。上来
别论。菩萨之慈为若此也。总以结之。上来慈
竟。下次明其悲喜舍行。皆初文殊问以起发。
维摩后答。何谓为悲问悲无量。所作功德皆
与一切众生共之。对问辨释。馀处多说。与乐
名慈拔苦称悲。依如涅槃。除无利益拔苦名
慈。与其利乐说以为悲。今此所论悉不同彼。
利他行体说以为慈。所得共他。目之为悲。随
己所得尽欲与他名共一切。何谓为喜问喜
无量。所有饶益欢喜无悔。对问辨释。馀处
多说。见他得利庆悦名喜。今此益他不悔名
喜。义之左右。何谓为舍问舍无量。所作福祐
无所悕望对问辨释。福利众生荫祐一切。不
悕名利不望及报。舍此贪求故名为舍。经中
说舍汎有七种。一心性平等。亡怀称舍。情无
存著。故曰亡怀。二于众生舍离一切怨亲等
碍。目之为舍。三舍一切贪瞋等过。名之为舍。
四见生得脱不复忧念。放舍名舍。五證空平
等离相名舍。六自舍己乐施与他人。说之为
卷三 第 482c 页 T38-0482.png
舍。如涅槃说。七益众生无所希望。名之为舍。
今此所论义当后门。上来利他。下明自行。于
中合有十二问答。相从为三。初一明求一切
智心。次一明其念众生心。后十明其离有为
心。此三巧观互以相成。就初番中文殊先问。
生死有畏当何所依。问以起发。维摩下答。当
依如来功德力者。依求佛智度生死也。依义
不同。汎释有三。一异相归依。依凭他佛而度
生死。二自德归依。自求当来菩提功德。三自
实归依。三归真性是己自体。息妄趣求名曰
归依。如涅槃说。今此所说义当第二。自依当
来所成佛归而治生死。第二深念众生心中。
文殊先问。欲依如来当于何住。维摩下答当
住度脱一切众生。无上菩提独善不阶。故求
佛德须度众生。此举化他自成佛法。第三厌
离有为心中。有十问答。初四问答寻其行原。
后六问答推其患本。就前四中。初二问答明
离烦恼。后二离业。离烦恼中。欲度众生当何
所除。问先起后。除其烦恼对问辨释。自有烦
恼不能解人。故欲度生须断烦恼。欲除烦恼
当何所行。问前起后。当行正念对问辨释。一
切烦恼由邪念生。故断烦恼须行正念。就离
业中。云何行正问前起后。答曰当行不生不
灭。略明离业。何法不生何法不灭。问前起后。
不善不生善法不灭。广明离业。不善不生教其
离障。善法不灭教其修治。上来四番寻其行
原。下六问答推其患本。初善不善孰为本者。
问前起后。孰谓谁也。前善不善用谁为本。身
为本言对问辨释。五阴报身而为本也。身孰
卷三 第 483a 页 T38-0483.png
为本转问身本。欲贪本者。明其阴身四住烦
恼而为本也。四住惑中贪欲增强。受身所依。
故偏举之。又问欲贪孰为本者。转问贪本。答
曰虚妄分别本者。明前四住用七识中虚妄
分别而为本也。于彼妄心所起法中。分别违
顺好恶等异名妄分别。犹地持中念不念等
三种妄想。依此三妄起贪恚痴。故为贪本。又
问。虚妄孰为本者。转问妄本。答曰颠倒想为
本者。明妄分别七识心体而为本也。七识妄
心是想见。三倒所收。名颠倒想。非四颠倒。
四倒乃是四位所摄。非虚妄本。故宜别之。此
颠倒想犹地持中自性差别摄受积聚三妄所
摄。又问倒想孰为本者。转问倒本无住本者。
明前倒想八识真心而为本也。如人眠梦报
心为本。真心无缘无所依托。故曰无住。又问。
无住孰为本者。转问真本。答曰无住则无本
者。明真体常更无依托。所以无本。如色依空
空更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者。
明从真心建立一切虚妄法也。故经宣说。三
界虚妄唯真心作。若知此本。虚妄之法自然
息灭。故须推之。品初至此明其所行。
维摩义记卷第三(本)


维摩义记卷第三(末)


下明所成。所行是其功用之道所成是其无
功用德。所成有二。一所成人。二所成事。依前
利他化益天女。成就出世不思议德名所成
卷三 第 483b 页 T38-0483.png
人。依前自利。成就净报所居之室具八未有
名所成事。此皆寄约维摩显之。理通一切。文
中有三。一明天女闻说现身。二即以天华散
菩萨下寄化显德。三尔时维摩语舍利下辨实
显德。就初段中。时维摩室彰其处也。有一天
女列其人也。此乃鬼神通名为天。与华严中
夜天相似。见诸大人闻所说法。彰现所由。便
现其身。正明现身。闻说心喜。所以现身。又此
天女因说成德。德成起用。用应物情。所以现
身。第二。寄化显德之中。宗意有二。第一为显
天女之德。第二为彰维摩之室具八未有。随
文以求。言义有八。一明菩萨于华不著。二舍
利言天止此室其已久下。不离文字而说解
脱。三舍利不复已离淫怒痴下。不离三毒而
得解脱。四舍利言善哉已下。明无得證。五舍
利问汝于三乘为何求下。明其所求。六舍利
言汝何以不转女身下。明无所转。七舍利问
汝于此没当生何下。明无所生。八舍利问汝
久如得三菩提下。明无所得。就此八中两门
分别。一遣相分别。无得无离。二显实分别。实
得实离。遣相门中相从为四。一明无离。二明
无得。三明无舍。四明无取。八中初三。明其无
离。次一无得。次二无舍。后二无取。是义云
何。初之三分。明诸菩萨知相即如三业无离。
初一身业不离五尘。第二口业不离文字。第
三意业不离三毒。其次一分。明诸菩萨知如
绝相无得无證。如外无心。故无能得亦无心
外如相可取。故无所證。其次两分。复明菩萨
知相即如身心无舍。于中初分。明其内心不
卷三 第 483c 页 T38-0483.png
舍三乘。后明身报不舍女像。后之两分。复明
菩萨知如绝相无生无取。于中初分。明身平
等无生可取。后分明其内心平等无果可取。
遣相如是。显实门中相从为六。义为三对。言
其六者。初之一分。寄对声闻明如实治。处尘
不染。次有两分。寄对声声闻明如实脱。在
垢无缚。此二一对。次有一分。明如实德。无證
为證。次有一分。明如实愿。三乘等求。此二一
对。次有两分。明如实身。现无所舍当无所生。
末后一分明如实心。无得为得。此二一对。就
初段中文别有六。第一天女为欲诫诸菩萨
声闻心行差别。以华普散。二华至下明诸菩
萨声闻心别华至有异。以诸菩萨离相心成。
华至则落。声闻弟子取相未遣。华至不堕。三
一切弟子神力去下。明诸声闻耻花偏著神
力遣之而不能去。四尔时天女问舍利下。天
女问其去花之意。五舍利。答花䌽非是出家
严具名不如法。六天曰下。天女随答以理教
呵。于中先呵。若于佛法出家已下。以理教示。
就前呵中。勿谓此花为不如法。随答正呵。所
以下释。先徵后解。花无分别。明患非境。仁者
自生分别想耳。推过归人。就下教中六句三
对。皆初非小。后显其大。三中初对约行分异。
第二约心。第三约惑。初中。若于佛法出家
有所分别为不如法。是非小也。若无分别是
如法等。是显大也。若无分别是则如法。汎
立道理。观诸菩萨花不著下。就大显德。此是
初对。譬如人畏非人得便如是弟子畏生死
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此复非小。已离畏者
卷三 第 484a 页 T38-0484.png
一切五欲不能为也。还是显大。此是两对。结
习未尽花著身耳。此复非小。结习尽者花不
著也。此复显大。此三对三番非小令人厌舍。
三番显大使人慕求。自下第二。明即文字而
说解脱。于中四对。一舍利。问天止此室其已
久如久近如何故曰久如。天女真答如耆年
解脱。年长曰耆。天女以彼舍利长旧呼为耆
年。耆年脱来我居此室。二舍利错解。止此久
耶。天女寻徵。耆年解脱亦何如久。天女之意。
将舍利弗平性无缚以为解脱。此解脱来无有
时节。取彼彼类己身之实性。安住维摩如实
境界亦无久近。凡圣所依实无二故。舍利今
者。谓得道来名为解脱。将此类彼。故答久耶。
天女知错。故即徵责。耆年解脱亦何如久。三
舍利觉失默然不答。天女寻责。如何耆旧大
智而默。道其耆旧彰其学久。云其大智显其
能答。仁既耆旧而有大知。何故默然。四舍利
反答。其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
云。天女因答以理教呵。于中四句。一以理正
教。言说文字皆解脱相。何须舍言。二所以下
释。先徵后解。言解脱者非内非外不在两间。
明脱同字。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明字
同脱。是义云何。十二入中六根名内。六尘名
外。约对此二说为两间。字脱体实皆无所有。
体既不有说何为内。说何为外及在两间。此
义不异。故说文字皆解脱相。谓同解脱之实
相耳。三以理结呵。是故舍利无离文字说解
脱也。四所以下释。先徵后解。一切诸法皆解
脱相。类以显之。诸法性寂无定无系。即是解
卷三 第 484b 页 T38-0484.png
脱。文字亦尔。是故不应舍离文字别说解脱。
自下第三。明即三毒而辨解脱。舍利初问。不
复以离淫怒痴等为解脱乎。舍利闻前一切诸
法是解脱相。故为此问。天女下答。佛为慢人
说离淫等为解脱者。简小异大。小乘之人实
未究竟。生究竟相名增上慢。佛为是人说离
淫等以为解脱。淫即是贪。怒即是瞋。痴即是
无明。若无慢者佛说淫等即是解脱。彰大异
小。淫怒痴等云何。即是解有两义。一就化说。
诸佛菩萨虽得涅槃而常现起。故下文言。八
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
即以此法而住佛事。又复下说。菩萨现起一
切烦恼名通佛道。地经说为发起胜行。二就
实说。贪瞋痴等用真为体。穷其体性即真解
脱。故经说言。凡夫未成佛菩提为烦恼。圣若
成佛时烦恼即菩提。共此相似。如人迷解迷
方即正。非于迷外别求正方。解知贪等即真
解脱。虽得解脱。不舍贪等。自下第四。明无得
證。初先舍利叹问起发。汝何所得以何为證
辨乃如是。天女下答。无得无證故辨如是。以
理正解。何者是得。何者是證。而复宣说无得
无證。然得与證通释。是一随义别分。异有三
种。一约解行二门分别。解观纳法名之为得。
行心相应说以为證。二约空有二行分别。有
行成就说以为得。空行成就说以为證。三约
灭道二门分别。道行成就名之为得。灭果相
应说以为證。无得无證汎解有三。一约人分
别。得證在人。菩萨见实知无我人。故无得證。
与前文中众生弥勒如故无得其义相似。二
卷三 第 484c 页 T38-0484.png
约法分别。法谓身心。身心契会名得名證。菩
萨穷观身心本无。故无得證。与上文中菩提
不可身得心得其义相似。三就理分别。如理
空寂无可悕取故无得證。又如体常不可取
舍。故无得證。又如无处故无得證。与下文中
菩提无处无得相似。由去妄想得證之情。实
慧无碍。故辨如是。所以下释。先徵后解。若有
得證则于佛法为增上慢。举失显得。见我能
證增上之法名增上慢。有得證者必有此过。
我无此过故无得證。自下第五。明其所求。初
舍利弗问以起发。汝于三乘为何志求。天女
下答文别有二。一就化他三乘等求。以声闻
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
我为辟支佛。大悲化生我为大乘。二就自利
唯求大乘。于中有四。初一喻一合。汎明一切
入此室者。但求佛德不乐二乘。法从喻称。故
说为香。二其有释梵四王已下。举他类己。明
一切众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妙法。皆乐
佛香发心求。三吾止此下。明己同他。入此室
来纯闻大乘发心愿求。此即显己维摩所成。
吾止此室十二年者。彰其时分。即相而辨。居
其室来始十二年。约法以论。菩萨住于一一
地中若摄一切诸地功德。天女所成十二住
德。皆依此成名十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
明己不求小乘所以。但闻菩萨大慈大悲明
己偏求大乘所由。四此室常现八未曾下。总明
自地。入此室中求大所以。以此室中具八未
有故。有入者悉皆求大不求馀乘。此即彰彼
维摩所成不思议事。于中初列八未有事。谁
卷三 第 485a 页 T38-0485.png
有见斯不思议下。约事显心。前中初总。次列。
后结。文显可知。自下第六。明无所转。初先舍
利问以起发。汝德如是应当自在。女身弊恶
今有。何以不转女身。天女下答明其无转。于
中有三。第一天女明己无转。令其生信。二譬
如下寄喻反问。合其生解。三即时天女以神
通下。变女在彼令其證知。初中我从十二年
来。彰其分齐。居其室来求女不得。故云十二
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转者。正明无转。男
女之相就阴身说。观阴体空。故求不得。求既
不得知何所转。第二段中。初先就喻反问舍
利。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
为正问不。幻师即是天女真身。化作幻女天
女应身。问人即是舍利弗是。次舍利弗以理
正答。不也总答。幻无定相当何所转。释以辨
答。天女下即取其所答。类显诸法彰问不应。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汎举诸法类
同前幻。云何乃下。彰问不应。第三段中。文
别有二。一就舍利变男为女令知无转。二即
时天女还摄神下。就舍利弗变女为男令知
无在。前中五句。一天女以力变舍利弗令如
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此即八地能以自
身作众生身。以众生身作自身矣。二天女问
何以不转。三舍利答。以天女像。身为女也。
而答言下。口言答也。不知何转。明无所转。
女即无女。故无所转。而变为女。明非无转。
无转非有。而变非无。第四天女约其所答彰
显一切。舍利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亦当
能转。约前舍利不知何转。明一切女悉皆无
卷三 第 485b 页 T38-0485.png
转。反以言之。舍利若能于无女处能转女身。
一切女人实亦无女。于无女处亦应能转。舍
利不能于无女处转于女身。一切人于无女
处亦不能转。云何使我转于女身。如舍利
弗非女现女一切女人亦如是下。约前舍利
而变为女。明一切女悉皆有转。如者是其指
斥之辞。如舍利弗非女现女。牒前舍利而变
为女。一切女人亦如是等。类显馀也。类之云
何。如舍利弗体实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
亦复如是。体实非女。随其业幻变以为女。良
以非女变为女故。虽现女身而实非女。我亦
如是。虽现女身而非是女。更何须转。五是故
已下。引说證成。是一切女非女为女。虽现女
人而非女。故佛说诸法悲男非女。自下第二。
就舍利弗变女为男。令知无在。于中亦五。第
一天女自摄神力。令舍利身还复如故。二天
女问女身色相今何所在。三舍利答。女身色
相无在不在。即身非女。故曰无在。亦非有女
舍此之彼名无不在。亦可现无名为不在。亦
非先有后除为无名不在。亦可现无名为无
在。先化在身名无不在。第四天女约其所答
类显诸法。明法无在。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
在不在。解有两义。一法体非有。故曰无在。此
自体无。非是先有后除为无名无不在。二法
体非有名为无在。法相非无名无不在。五夫
无在下。引说證成。自下第七。明无所生。舍利
初问。汝于此没当生何所。天女类答。佛化所
生吾如彼生。如来化身生则无生。灭则无灭。
故取类己。舍利次领佛化所生无没生也。没
卷三 第 485c 页 T38-0485.png
犹灭矣。天女下。复取其所言类显一切如佛
化生生则无生灭则无灭。自下第八。明无所
得。于中三番。初舍利问久如得阿耨菩提。天
女反答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得。二舍
利弗彰己作凡无有是处。天女约之明己有
得阿耨菩提亦无是处。初先略辨。所以下释。
菩提无处故无得者。如上文说。菩提离相。是
故不可身得心得。今言无处故不可得别是
一义。问曰菩提在于后际。云何无处。释言。据
凡望于菩提。菩提在当。若据菩提实性以论。
体外无凡。既无生死凡夫在此。焉得宣说菩
提为彼。故无住处。以无处故。修證无所故无
得者。三舍利弗乘言作难。现今诸佛證得菩
提。过去已得未来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
天女下释。于中。初先解释三世非三世义。汝
得阿罗汉道已下。解释诸佛得无得义。前中
初言世俗文字说三世。简相异实。非谓菩提
有去来今。明实异相。是义云何。汎解有四。一
就真应相对分别。应化在时故有三世。真则
常住犹如虚空无去来今。二就真中性净方
便相对分别。依如涅槃性净之果悉名涅槃。
方便之果说为菩提。是则菩提藉缘修生。虽
三世摄涅槃之体性出自古。不从缘生。非去
来今。若依金刚般若论等。菩提门中自有性
净方便之别。方便修生说有三世。性净体常
非三世摄。无去来今。第三直就性净之中。约
就修證而为分别。性净菩提藉缘修显。修别
前后。净非一时。故有三世。约證反望从来常
净。以常净故。无隐无显非因非果。以是义故
卷三 第 486a 页 T38-0486.png
无去来今。此之一义与涅槃中舍世谛慈得
第一义慈。第一义慈不从因缘其言相似。第
四直就性净之中。约缘就实而为分别。据缘
望实缘外有实。缘外之实息缘方会。会之前
后。故有三世。就实论实实外无缘。缘既不有
谁来覆我。故本无隐。本既无隐岂有今显。实
性常寂不随缘变。以是义故无去来今。汎解
如是。今时所辨义当第三。又据第四理亦无
伤。上来对难解释三世义。下复对难明得无
得。于中。天女先问舍利得罗汉耶。舍利次答
无得而得。解有三义。一得罗汉时灭离情取
名无所得。得此无得名为而得。二灭离情取
名为无得。證无我理名为而得。三见法无性
无可贪取名为无得。得此无得故复无得。天
女下即约其所答。明佛菩萨得菩提义无得而
得。解亦有三。一息情取名为无得。得此无得
名为而得。二息情取名为无得。故涅槃中说
十无得。实證相应名为得。故涅槃中宣说。菩
萨得第一义。得道菩提及以涅槃。故非无得。
三真性常寂无修无證名无所得。此无得法
本为妄隐。藉缘修显名为而得。是则无得从
缘修得。反至得时得于无得。上来第二寄化
显德。自下第三。辨实显德。于中。初明自利之
德。以本愿下明利他德。前自利中。尔时维摩
语舍利弗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佛已。彰
昔所修。已能游等。明先所成。前所修中应供
多佛。今言九十二亿佛者。当应现报一身为
论。后所成中。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明其用胜。
此八地上净佛国土自在行也。所愿具足彰
卷三 第 486b 页 T38-0486.png
其德备。得无生忍明其證深。住不退转显其
位高。七地已上同得无生。今住不退是八地
上。法流水中任运上升名住不退。他利可知。

佛道品者。通相论之一切所修皆菩萨行。悉
是佛道。于中分别。舍相趣寂是菩萨行。證
寂起用名为佛道。今修此道因以标品。名佛
道品。上来两对是自分行。自下第三。是胜进
行。约位且分。自分在于六地已还。准依地经
六地已还。修习舍相趣寂行故。胜进在于七
地已上。准依地经七地已上。修方便智发起
菩萨殊胜行故。实则兼通。就此品中初明所
行。普现问下彰其所成。前所行中初明通道
彰其行体。下说烦恼为如来种。显其行本成
前行非通道之义。前中初先问答正辨。后总
结之。就正辨中有两问答。文殊问言菩萨云
何通达佛道。是初问也。菩萨行非名通佛道。
对问总答。染法非是出世正道名为非道。诸
佛常以此法化人名为佛道。菩萨行此名通
佛道。问曰。非道菩萨应断何用行乎。如上所
辨。法有三门。一是对治修舍之门。有恶悉除
有善皆习。故上文言。不善不生善法不灭。二
息相门。善恶俱离。乃至无有一法可存。故论
说言。法尚须舍何况非法。三立相门。染净俱
行。言行染者如地经说发起胜行。此中所说
行非通道。下文宣说。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
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以此而作佛事。如是
等也。行净可知。问曰。直尔修净便足。何用行
染。解有四义。一约行分别。行有自利利他之
异。自行修净化他现染。现染对破声闻偏净。
卷三 第 486c 页 T38-0486.png
修净对破凡夫偏染。故上文言。非垢非净是
菩萨行。第二约就化人分别。人有凡圣。化凡
现染。化圣修净。又复人有大小之别。教大起
染。化小唯净。三随法分别。法有世间涅槃之
异。愿随世间必须现染。欲求涅槃必须修净。
四显实分别。如来藏中有二种门。一是寂灭
真如之门。二是缘起作用之门。欲證是二必
须了因。欲入寂门必须修净而作了因。欲随
用门必须行染以为了因。有此多义。故今此
中现行染法通达佛道。然此染行人言唯应。
他见我作义实不作。此乃一相非谓一切。若
唯应者。今此所修岂可是其应通佛道。地经
所说发起胜行。岂可是其应殊胜行而非实
乎。实有所修那得唯应。于中分别有修有成。
修必力厉学起。非我不为。成有三义。一约情
分别。他见我为我实不作。作染之情圣已断
故。二约因分别。所现染用皆是大悲愿力因
起。非直他见。三约法分别。所现染用皆是缘
起三昧法门之所示现。如如意珠雨众宝物。
故涅槃云。大般涅槃能建大义。金刚三昧种
种示现。如华严中善财所求法界之门各有作
用。如是等也。既从悲愿法门力起。何得定说
我实不为但是他见。又问云何行于非道。重
问起发。下对广辨。文别有四。一起凡夫行。二
从示入声闻已下。起二乘行。三示入贫下。随
生死行。四现涅槃下。入涅槃行。四中前二凡
圣相对。后二生死涅槃相对。初中有二。一现
凡夫集生死行。二示行悭下。现起凡夫障道
之行。集生死中明其现起烦恼业苦行。五无
卷三 第 487a 页 T38-0487.png
间而无恼恚。现起业因。杀父。杀母。杀罗汉。
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是其五也。此五业重受
苦相续。因从果称。故曰无间。凡夫五逆瞋恼
心起。菩萨不尔。故无恼恚。至地狱等。示受苦
果。至于地狱饿鬼畜生。是三涂难。至于地狱
无罪垢者。地狱。实从罪业所招。菩萨化受故
无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者。如涅
槃说。贪瞋痴慢多生地狱。从地狱出受诸畜
身。菩萨不尔。虽现受之而无烦恼。故无无明
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德者。饿鬼。多由悭
贪所致。菩萨不尔。虽现处之而多福善。名
具功德。行色无色不为胜者。是上二界长寿
天难。欲界人天非难不论。郁单虽难文略不
举。示行贪等现起烦恼。三毒可知。下起凡
夫障道行。中初起凡夫损己之行。示入魔下。
明起凡夫恼他之行。损己行中初示悭等。明
无正行。下示谄等。无行方便。前中初言示行
悭贪现起檀障。而舍内外不惜身命。则实能
施。身内财外。亦行毁禁。现起戒障。而安净戒
小罪大惧。明实坚持。示行瞋恚。现起忍障。而
常慈忍。明实柔软。示行懈怠。起精进障。勤修
功德。明实策勤。示行乱意。明起禅障。而常念
定明实安静。示行愚痴。现起慧障。而通世间
出世间慧。明实博知。善达五明名通世间。觉
了真谛名通出世。下彰谄慢。妨求正法是故
名为无行方便。于中三句。示行谄伪现有卑
下。形曲名謟。心虚曰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
明实巧直。而善方便翻前謟也。巧便随物故
非曲謟。随诸经义。翻前伪也。心依法义故无
卷三 第 487b 页 T38-0487.png
虚伪。示行憍慢现起慢高。而于众生犹如桥
梁。内实卑濡荷负一切。故于众生犹如桥梁。
示行诸恼。现起染过。除謟除慢起馀烦恼。而
心常净明实不染。上来明起损己之行。示入
于魔。起恼他行。顺佛智慧。明实善益。正法教
人名顺佛慧。上来第一明起凡行。自下第二。
起二乘行。示入声闻现同小乘。而为众生说
未闻法。实有大解。示入辟支。现同中乘。而成
大悲教化众生。实有大心。自下第三。随生死
行。于中十句。前之九句现在所为。末后一句
未来所作。就前九。初之五句在苦无恼。后之
四句处染不污。就前五中。示入贫穷。现有所
乏。而有宝手功德无尽。内实丰盈如转轮王
主藏之臣。宝从手出名为宝手。此句依果。下
四正报。示入形残。现有缺漏。而具相好以
自庄严。宝报殊美。示入下贱。现处卑劣。而
生佛种具诸功德。禀藉尊高。示入羸丑。现居
衰漏。而得那罗众生乐见。色身坚妙得。那罗
延。色身坚也。那罗胡语。此云坚牢。众生乐见
色身妙也。示入老病现有衰退。永断病根超
越死畏。法身康盛。上来五句在苦无恼。自下
四句处染不污。初二无爱。次一无痴。后一无
见。就前二中。示有资生现居丰逸。恒观无常
实无所贪。内除保爱。示有妻妾现处尘染。而
常远离五欲淤。内心恒净。此明离爱。现于讷
钝外示愚拙。而成辨才总持无失。内实明利。
此明离痴。示入邪济现同外道。而以正济渡
诸众生。心无异执。此明离见。上来九句现在
所为。下二明其未来所作。现入诸道六趣皆
卷三 第 487c 页 T38-0487.png
生。而断因缘实行常净。上来第三随生死行。
自下第四入涅槃行。现于涅槃应取小灭。不
断生死常随诸有。上来第一问答正辨。文殊
师利能如是行为通佛道。总以结之。上来通
道明其所行。下说烦恼为如来种。彰其行本
成前行非通佛道义。云何成前。良以烦恼是
佛种故。向前行非名通佛道。文中有二。一问
答正辨。二迦叶述赞。前中维摩先问起发。何
等为种。前通佛道维摩自说。今如来种何不
自论反问文殊。释言。维摩上来宣说行非通
道。恐人不信。故今反问文殊佛种。欲令宣说
成己所辨。异人同说明理决定。文殊下答。纯
说一切烦恼恶法为如来种。何故而然。为欲
成前行非通道。所以偏举。问曰。生死烦恼业
等违障佛道。云何说之为如来种。汎解有三。
一佛性缘起集成凡夫不善五阴。此不善阴
体。是真心能为如来正因种子名如来种。故
涅槃云。无明等结悉是佛性。性犹种也。二不
善众生能厌生死。上求佛道故名一切恶不善
法为如来种。故地持云。以有烦恼乐求净法
名以有因。因犹种矣。三有烦恼者能行非道
摄取众生。以此能起通佛道行名如来种。今
此所论义当后二。文中初说烦恼恶法为如
来种。曰何谓下问答解释。前中有其十二句
别。一有身为种。二十五有生死之报名为有
身。说此有身为佛种也。第二无明有爱为种。
前身苦果。此是集因。烦恼无量无明有爱有
分根本。所以偏说。第三宣说贪瞋痴等三毒
为种。义如别章。此应具论。第四宣说四倒为
卷三 第 488a 页 T38-0488.png
种。生死之法实无常无我不净。妄计以为常
乐我净。是其四也。第五宣说五盖为种。贪瞋
睡眠掉悔及疑是其五也。第六宣说六入为
种。眼等六根名为六入。第七宣说七识处为
种。欲界人天合以为一也。色界地中下三禅
处即以为三。通前为四。无色界中下三空处
复以为三。通前说七。问曰。欲界有三涂处。何
故不说。论言。三涂有苦前逼识不乐安。故非
识处。于色界中第四禅处何故不说。论言。彼
中有无想报残害心识。又四禅中有五净居
乐求涅槃残灭心识。不欲久安故非识处。无
色界中非想天处何故不说。论言。彼中有灭
尽定。亦灭心识。识不乐安故非识处。第八宣
说八邪为种。邪见.邪思惟.邪念.邪定.邪语.
邪业.邪命.邪精进.是其八也。第九宣说九恼
处为种。爱我怨家。憎我善友及与我身。为三
恼处。三世分别即为九也。第十宣说十不善
业道以为佛种。杀.盗.邪淫.妄言.绮语.两舌.
恶骂.贪.瞋.邪见.是其十也。其第十一六十二
见以为佛种。广如别章。此应具论。其第十二
宣说一切烦恼为种。上来别论。下总释之。曰
何谓也问前起后。此皆生死障道之法。今说
佛种其义何谓。下对释之。义意如前。有烦恼
者能厌生死。求大菩提故名佛种。又能行非
通达佛道亦名佛种。文中有三。一就爱烦恼
释为佛种。二又如殖下就见烦恼释为佛种。
三是故当知一切烦下。通释一切烦恼为种。
前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若见无为入正不
能复发三菩提心。举非显是。声闻见證无为
卷三 第 488b 页 T38-0488.png
涅槃为入正位。于中乐著不能求大。是故不
能发菩提心。是中亦应明凡能发。文略不说。
翻前可知。喻中高原不生莲华。喻前非也。取
著无为名高陆地。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喻前
所明凡夫能也。合中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
者不生佛法。合前高原不生莲华。烦恼泥中
乃有众生趣佛法耳。合湿淤泥乃生此华。就
见烦恼释为种中。先喻。后合。喻中殖种于空
不生。喻小非种。菩提心法名之为种。用教声
闻名之为殖。声闻乐寂说之为空。以乐寂故
不起大心名终不生。粪壤之地乃得滋茂。喻
凡是种。我见众生名粪壤地。此能决意求大
菩提名能滋茂。下合显法。入无为者不生佛
法。合前殖种于空不生。起我见心如须弥山
犹能发心。合粪壤地乃能滋茂。五见斯能。我
见是本。所以偏说。自下第三通释一切烦恼
为种。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乘前显
后。是前爱见为佛种故。当知其馀一切烦恼
皆如来种。此显是也。下彰其非。前喻。后合。
不能随染行非通道。名为不入烦恼大海。以
不入故不能得生一切智宝。自下第二。迦叶
述赞。尔时迦叶叹言善哉快说是语。是赞语
也。诚如下述。于中四对。皆初述前凡夫为种。
后述向前小乘非种。四对何别。第一明其烦
恼众生能为佛种二乘不能。第二明其恶业
众生能为佛种二乘不能。三双结前二。四双
释前二。就初对中。诚如所言尘劳之畴为如
来种。述前凡夫能为佛种。烦恼坌污名之为
尘。有能劳乱。说以为劳。畴谓畴辈亦曰畴类。
卷三 第 488c 页 T38-0488.png
起烦恼者畴辈品类名尘劳畴。此等实能为
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菩提心。呵毁
二乘成前文中小乘不能。第二对中。初言乃
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述前凡夫
能为佛种。越轻举重故曰乃至。五逆名义如
上所辨。言无间者解有四义。一趣报无间。造
作逆罪舍此身已直入阿鼻。前念人间后念
已在。故曰无间。二身形无间。阿鼻地狱纵广
正等八万由旬。一人入中身亦遍满。第二人
入身亦遍满。如是一切。故曰无间。三寿命无
间。馀地狱中数生数死。阿鼻不尔。一生其中
寿命一劫。中无间绝故曰无间。四受苦无间。
馀地狱中苦乐间杂。阿鼻不尔。受苦相续时
无暂间故曰无间。五逆之义具此四义。故曰
无间。此业虽重犹能发意生于佛法。如世王
等。而今我等永不能发。呵毁二乘成上文中
声闻非种。于中初法。次以喻显。眼等名根。根
坏名败。根坏之人名根败士。于色声等不能
昭烛。不为五尘之所资益。名于五欲不能复
利。下合显法。如是声闻诸结断者。合根败士。
于佛法中合于五欲。无所复益永不志愿。合
不复利。第三结中。言是故者是尘劳畴为如
来种。五无间罪生佛法故。凡于佛法有其反
复。造恶违背还能趣求名有反复。是前我等
不复堪任发菩提心。声闻结断于佛法中无所
益故声闻无也。第四释中。所以者何徵前起
后。何以凡夫偏有反复声闻独无。下对释之。
凡闻佛法起无上心不断三宝。释前凡夫有
反复也。正使声闻终身闻法力无畏等永不
卷三 第 489a 页 T38-0489.png
能发。解释向前声闻无也。声闻乐寂无苦可
厌。不能随有悲念众生。故不能发。上明所行。
下明所成。于中普现初问起发。此问由上空
室而起。维摩下答。于是维摩以偈答曰。经家
序列。偈言要略。少字之中能摄多义。故以偈
答。下彰答辞。辞中合有四十二偈。前三十九
随问正答。后三结叹。前正答中初十一偈明
其所成。即是所有。摧灭已下有二十八偈。彰
其所作。前十一中相从为四。初有七句。约世
内亲以显其德。次有一句。约世住处以彰其
德。次有五句。约世外亲以明其德。四摄已下
七行三句。约世资具以辨其德。初中智度菩
萨母者。照空实慧名为智度。此能内养故说
为母。所言方便以为父者。随有巧智名为方
便。此能外资故说为父。智度之母大智论中。
名波若道。方便之父大智论中。名方便道。一
切导师无不由生。举佛类己。法喜妻者闻法
度悦名为法喜。如妻逼情故说为妻。慈悲
女者慈悲悯物。如世女人多怀慈爱。故说为
女。善心男者善心坚正名为诚实。如男性坚。
故说为男。次约住处以显其德。所言毕竟空
寂舍者。因缘诸法性相皆空名毕竟空。此为
圣依。其犹舍宅故名为舍。次约外亲以显其
德。初言弟子众尘劳者。一切烦恼诸恶众生
名众尘劳。用此以为所化所摄。故名弟子。随
意所转释为弟子。任已化益名随意转。所言
道品善知识者。三十七觉名为道品。此能导
人至大菩提。故名知识。由成正觉释为知识。
所言诸度法等侣者。十波罗蜜名诸度法。随
卷三 第 489b 页 T38-0489.png
人至果故为等侣。下约资具以显其德。初言
四摄众伎女者。四摄摄人如伎[取/奻]众。故名伎
女。歌咏法言以自娱释名为音乐。总持园者。
陀罗尼德名为总持。统摄多法持而不忘。如
园苑中多有果菜。故如园苑。无漏树者。离垢
净德名无漏法。差别如林。高出如树。觉意华
者。七觉支行名为觉意。念择精进猗定喜舍
是其七也。此在修道亲生佛德如华生果。故
说为华。华有三义。一感果义。如草木华。二清
净义。如世莲华。在泥不污。三庄严义。如世华
鬘。此文具有。今言觉意净如华者。是感果华。
解脱果者。无学圣德。是解脱智。从前七觉华
中出生如世果实。故说为果。乃解池者。八解
脱德能除垢染如世池水。故名浴池。义如后
释。定水满者。八解位中诸定充盈名定水满。
布七华者。七净之德清净如华名七净华。此
华唯取清净之义。何等为七。一是戒净。二是
定净。三是见净。四度疑净。五道非道净。此前
五种大小名同。后二小异。小乘法中第六行
净。第七名为行断智净。大乘法中第六行断。
第七思量菩提分法上上净矣。此七约行。要
唯三学。初一戒学。次一定学。后五慧学。约位
分之。初二在于见道已前。良以见前创舍外
凡粗重之过。持戒遮防故先明戒。欲求出道
非定不出。故后明定。次三在于见道之中。创
舍外凡。以见道中断除身见故立见净。断除
疑心说度疑净。断除戒取是故宣说道非道
净。谓知无漏圣慧是道戒等非道。名道非道。
问曰。见中是断十使。以何义故。偏说此三。如
卷三 第 489c 页 T38-0489.png
涅槃释。此三重故。所以偏说。又见道中虽断
十使。五见及疑见道中尽与其断名。贪瞋痴
慢见中不尽不与断称。就所断中。三本。三随。
身见是本。边见是随。戒取是本。见取是随。疑
心是本。邪见是随。经中就本。为是偏说断二
结矣。以断三结故说三净。后之二种大小不
同。若依小乘在修道中宣说行净。以起无漏
修道行故。在无学道说行断净。以得毕竟断
结行故。若依大乘后之二种并在修道。七地
已还说行断净。以其修习断结行故。八地已
上说思菩提上上净矣。此以七净位分上下故
名为布。所言浴此无垢人者。彰前八解定水
七净之功用也。依前三德荡除心垢故名为
浴。所浴是谁。谓无垢人。问曰。无垢复何。须
浴。释言。由浴故得无垢。据终彰始。故言浴此
无垢人矣。此亦得名约始论终。是故名为浴
无垢人。何谁是乎。汎尔论之名佛如来为无
垢人。即文以求名维摩诘为无垢人。所言象
马五通驰者。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及与宿
命是其五通。乘之去来事同象马。所任骏疾。
故名为驰。大乘车者。以大乘法运载一切物。
故名为车。依法巧修名为调御。调由情专故
云一心。游于八正出其行处。正见.正思.正
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其八也。
相具严容者。世人多以天冠.臂印.环钏.等事
庄严形容。维摩不尔。具足三十二相功德庄
严己容。众好饰姿者。世人多以脂粉等事莹
饰姿首。维摩不尔。八十种好庄饰其姿。惭愧
服者。惭愧之心能防诸过。如世衣服能遮形
卷三 第 490a 页 T38-0490.png
丑。故为上服。深心华鬘者。信乐慇至名曰深
心。能严法身如世华鬘。此华唯取庄严义也。
富有七财宝者。家丰曰富。富有何等。谓七财
宝。信.戒.施.闻.慧.及惭.愧是其七也。此能资
助故名财宝。教授滋息者。向前七财因师教
授故得滋息。如所说行回向大利者。依师教
授随顺修行。以己所行回向菩提。回施众生。
回于实际。令行增广。名为大利。四禅为床坐
者。八禅定中前之四禅有多力用。圣者多依
故为床坐。从于净命生者。一切世人邪命自
活。名之为生。菩萨不尔。正命自活名净命生。
多闻增智慧者。世人多以习诵外典而增智
慧维摩不尔。博受圣教而增智慧。以为自觉
音者。用所闻法以为自觉之音声也。甘露法
之食者。佛法美善事同甘露。以此资神如食
资身。故名为食。食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
世。世食有四。一者段食。二触食。三者思食。
四者识食。出世之食有其五种。一法喜食。二
禅悦食。三者愿食。四者念食。五解脱食。今就
出世且举法食。解脱味浆者。无漏解脱为圣
爱乐。名之为味。此能润神故说为浆。此亦即
是解脱食耳。净心澡浴者。十五净心名为净
心。如地持说。出障离染名为澡浴。前八解等
是其能浴。此是所浴。戒品涂香者。恶业臭弊
戒能防息。故曰涂香。上来第一明其所成。亦
名所有。自下第二。明其所作。有二十八偈。于
中有四。初偈自利起离过行。次有一偈。明其
利他。现化随物。次有一偈。复明自利。起集善
行。离知已下有二十五偈。复明利他。变化度
卷三 第 490b 页 T38-0490.png
物。初中摧灭烦恼贼者。正明所作。勇健无踰
辨胜过劣。二乘近学治障不过名无能踰。降
伏四魔重明所作。义如上辨。胜幡建场重复
显胜。世人斗胜立幡以表。菩萨斗胜现坐道
树成佛以表。法从喻称。故言胜幡建道场矣。
就第二段利他行中。虽知无起灭知理常寂。
示彼故有生受身随物。悉现诸国有缘斯起。
如日无不见立喻显示。就第三段自利行中。
供养十方无量如来。供佛求福。诸佛及己无
分别想。观空修智。已佛皆如。故无分别。就第
四段利他行中。二十五偈相从为二。初之一
偈净土化生。后二十四偈神通益物。前中初
言虽知佛国及与生空。知理常寂。而常修土
教化群生。随有益物。空不乖有故。知国空常
修净土。知众生空而常教化。就后神通益物
之中。二十四偈相从为三。初有八偈。明其变
化自在之行。劫中有疾下六偈之文。明其随
苦救济之行。示受五欲下十偈之文。明其巧
便摄物之行。初中八偈相从为四。初有三偈。
明其众生世间之化。次有一偈。器世间化。次
三偈半。重明众生世间之化。下有半偈。重复
明其器世间化。就初众生世间化中。初之一
偈化同物形。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者。举
其所同。行住坐卧名曰威仪。无畏菩萨一时
尽现。明其能同。十明之中有一智明名为安
住无畏神力。菩萨住此故能随生一时尽现。
中间一偈化同物行。觉知魔事内心明了。坏
乱他善名为魔事。如大品经魔事品说。菩萨
悉知而示随行。现化随物。以善方便内心善
卷三 第 490c 页 T38-0490.png
巧。十方便慧于空不著名方便智。亦可权实
二智之中权巧之智名方便智。随意皆现。广
化随物以得巧慧故能皆现。末后一偈化同
物报。示老病死正化同物。亦能现生。偈迮不
说。成就群生明化利益。了知如幻者。知有体
虚。知其生老病死等事犹如幻化。于中不畏。
通达无碍者。所作自在。由其通达如幻化故。
常能现为。故曰无碍。此初段竟。次下一偈器
世间化。或现劫烧天地皆洞然。彰其所为。劫
有内外。约就世界成坏明劫。名之为外。约就
众生内报明劫。名之为内。外劫有三。谓水火
风。广如经说。此应具论。然今文中且举火劫。
内劫如后。众生有常相照令知无常。明其化
意。谓令照知觉世无常。此第二竟。次三偈半
重明众生世间之化。于中初偈出世法化。无
数众生俱请菩萨。物机感圣。一时到舍。菩萨
等起。化令向道。因赴摄益。其次一偈世俗
法化。经书咒术工巧伎艺尽现行此饶益群
生。次有一偈。外道法化。世众道法外道法也。
悉于出家菩萨示同。因以解人惑。因同化益。
渐教舍邪名解人惑。而不堕邪自解无失。下
有半偈诸天身化。或作日月现作日月星宿
诸天。且言日月。梵王世界主者。作大梵王。千
世界主馀天亦作。文略不明。此第三竟。下有
半偈重复明其器世间化。或作地水或作风
火。上来八偈明其变化自在之行。自下第二
明救苦行。有其六偈。初之四偈救济人苦。后
之两偈救恶道苦。前四偈中初之三偈。于三
劫时能救物苦。内劫有三。所谓饥馑.疾病.刀
卷三 第 491a 页 T38-0491.png
兵事如经说。人寿渐短至十岁时饥馑劫起。
七年七月七日之顷五谷不熟。人民死尽。希
在一二。度是已后人相慈爱。以慈善故人寿
转长至八万四千岁。乐极憍恣人寿退减。还
至十岁复饥馑起。凡𨒬七反过七饥。已疫病
劫起。于其七月七日之中。恶气流行遇者皆
死。度是还长。复𨒬七饥还一疫病。如是𨒬过
七七饥劫一七疫病。复𨒬七饥然后有一刀兵
劫起。人心极恶。手揽草木皆成刀剑。共相残
害七日都尽。希在一二而得免脱。三劫如是。
菩萨能于此三劫时救济物苦。初救疫病。次
救饥馑。后救刀兵。文皆可知。第四一偈馀时
救苦。馀时亦五救饥病刀兵苦。若有大战立
等力者。二国相征齐立兵刀。不相臣属。菩萨
尔时现大威势。降伏二家皆使和安。前救人
苦。下救地狱。后救畜生。亦救饿鬼。文略不
说。此之六偈明救苦行。自下第三明其巧便
摄物之行。于中十偈相从为四。初之四偈自
有所为饶益众生。次有三偈。随他异作。次有
一偈。自有所为饶益众生。末后两偈随他异
作。就初四偈自所为中。初之两偈乱行示现。
在欲行禅。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文皆可知。
第三一偈逆行示现。现作淫女引诸好色。先
以欲牵后令入法。第四一偈顺行示现。或为
邑主。或作商导国师大臣。以此福祐利益众
生。此初段竟。次有三偈。随他作。中初偈贫者
作无尽藏与其财物。于中初半正明所为。后
半摄益。中间一偈有憍慢者。现作大力而降
伏之。于中初半正明所作。后半摄益。末后一
卷三 第 491b 页 T38-0491.png
偈有恐怖者。现作安慰。于中初半正明所为。
后半摄益。此第二竟。次有一偈。自所为中现
离淫欲五通仙正明所为。下半化益。末后两
偈随他作。中前偈身益现作童仆。后偈财益
所须皆给。上来合有三十九偈。随问别答。自
下三偈总以结叹。于中初偈自叹显胜。中间
一偈寄佛显胜。末后一偈寄人显胜。初自叹
中如是道无量。牒以总叹如上。自利利他之
道随别细论广多无量。下别叹之。所行无崖
智慧无边。别叹自行。所行功德无有崖畔。智
慧之行亦无边际。度无数众别叹利他。寄佛
叹中。假令一切佛叹人广也。于无数亿劫叹
时长也。赞叹其德犹尚不尽。所叹多也。诸佛
共叹犹尚不尽。何况馀人。寄人显中。谁闻
是法不发心者。寄智显胜令人同发。除不消
人痴无智者。简愚显胜。闻法拒违不肯消伏。
名不消人。

入不二法门品者。问疾至此明修教行。教行
既成便能入證。此品广明證入平等不二之
理。因以标品。是故名入不二品。此品之中四
门分别。一定其所辨。二释来意。第三解不入
二门义。四随文释。所辨如何。有人释言。此品
宗显不二之理。非辨行德。即文以求。此品宗
明入不二行。非正论理。此云何知。向前标言
入不二品。维摩下问。云何菩萨入不二门。下
诸菩萨随所辨说。皆悉结言是为菩萨入不
二门。明知宗显入不二行。不唯明理。若唯明
理何须言入。所辨如是。次释来意。于中有二。
一就维摩以释来意。问疾至此广显维摩所
卷三 第 491c 页 T38-0491.png
修所成。明解脱相。此彰维摩入不二门。明解
脱性。性犹体也。相必依体故须辨之。又就维
摩显德之中。义别四对。前之三对。教行门中
所行所成。从此以下是第四对證。行门中所
行所成。此品所行。下香积品取饭香积。小室
广容明其所成。所行实證起用所依。故次辨
之。二就所化菩萨以释。问疾至此教诸菩萨
修习教行。教行既成便能入證。故此品中广
显不二。教令證入。故下文中五千菩萨闻说
不二得无生忍。来意如是。次须解释入不二
义。于中初先释其名义。后辨其相。名义如何。
言不二者无异之谓。即是经中一实义也。实
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
二。问曰诸法有一二三乃至众多。翻彼说理。
理应不一不二不三乃至众多。以何义故偏
言不二。释言。不一乃至不多经有说处。故涅
槃云。除一法相不可算数。但今且就一不二
门而辨道理。馀略不论。良以二者彼此通谓。
是故偏对而说不二。又复二者别法之始。今
此为明理体无别。故偏对二而说不二。虽说
不二不一不三。乃至众多悉入其中。是义云
何。若立一相以一对多即是其二。翻对彼二
故名不二。若立多相以多对少还即是二。翻
对彼二故名不二。又立多相。于多法中两两
相对亦即是二。翻对彼二故名不二。以是义
故遣一遣多。悉入不二。多少既然。遣染遣净
遣缚遣解遣有遣无。类皆同。尔若立有相。以
有对无即是其二。翻对彼二名为不二。若立
无相。以无对有还是其二。翻对彼二名为不
卷三 第 492a 页 T38-0492.png
二。若当定立非有无相。以非有无对有对无
即复是二。翻对彼二名为不二。乃至建立不
二门相。不二对二还复是二。翻对彼二名为
不二。是故不二有相。皆遣。有理悉收。故偏名
之。理体名法。此不二法形对佛性空如等义。
门别不同。故名为门。又能通人趣入名门。舍
相證会名之为入。名义如是。次辨其相。此不
二门是法界中一门义也。门别虽一而妙。旨
虚融。义无不在。无不在故一切诸法皆是不
二。诸法皆是岂有所局。但此文中且约三十
三人所辨以彰其异。所辨虽异要摄唯二。一
遣相门。二相双舍名为不二。非有所留。二融
相门。二法同体名为不二。非有所遣。遣相门
中曲复有三。一就妄情所取法中相对分二。
翻除彼二名为不二。如下文说。我我所二。因
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
不二。如是等也。二情实相对以别其二。翻对
此二名为不二。是义云何。据情望实。情外有
实。将实对情名之为二。据实望情情本不有。
情既不有实亦亡对。故云不二。如下文说。实
不实二。其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如是
等也。三唯就实。离相平等名为不二。是义云
何。就实论实由来无异。异既不有。一亦亡对
故曰不二。如下文中维摩默显。义应当此。遣
相如是。融相门中义别亦三。一就妄情所起
法中义别分二。二法同体名为不二。如经中
说。无常即苦苦即无常。是无常苦同体无别
名为不二。如是一切真妄两别名之为二。相
依不离名为不二。如下文说。明无明二。无明
卷三 第 492b 页 T38-0492.png
实性即是明名为不二。如是等也。三就真中
义别分二。二法同体名为不二。于此门中曲
分有四。一就真体随义分二。如来藏中具过
无量恒沙佛法。彼法同体名为不二。如经中
说。过恒沙法不离不脱不异不思如是等也。
又如下说。空即无相无相即无愿名为不二。
亦是其义。二就真中体用分二。如依真心缘
起集成一切种法。体用无别名为不二。如经
中说。佛性如来无二。无别。如是等也。三就真
体所起法中随义分二。彼二同依一佛性体
名为不二。如经中说。佛性与彼不善法俱名
为无明。与善法俱称之为明。明与无明凡夫
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
性。如是等也。四就真性所起法中相别分二。
如依佛性缘起集成一切行德。于彼德中诸
行同体。缘起相成名为不二。如下文说。布施
回向一切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智性。如是
等也。不二虽众要不出此。言其入者义别有
四。一就信明入。于此不二信顺不违。故名为
入。二就解说入。于此不二解观相应。名之为
入。三就行论入。依空照见明了现前不见二
相。可以住中名入不二。不见二相是其心也。
明了不二是其观也。四就證辨入。亡情契实
名之为證。于得證时不见如外有心能观。既
无有心。宁复心外有如所观。不见能观妄想
不行。不见所观虚伪不起。虚伪不起。如不离
心。妄想不行心不离如。是则真名入不二门。
入不二义辨之粗尔。次释其文。于此品中文
别有二。第一广辨入不二门。二明说益。五千
卷三 第 492c 页 T38-0492.png
菩萨得无生忍。前中有三。一维摩问。诸菩萨
等以言遣相名入不二。二诸菩萨问文殊对
之。以言遣言明其不二。三文殊问。维摩因问
以默遣言而显不二。此三皆是化之分齐。息
想教入之阶降也。若论自觉相应境界不可
言彰。叵以默显。何故如是。据实以求法外本
无音声文字。何言能彰。法外亦无形相可得。
谁用默显。无言能彰。證处亡诠非默能显。證
处绝相诠相悉无。他所莫测。是故名为自觉
境界。觉处无他。自亦亡对。问曰此品阐玄之
极。若使默外犹有自觉相应境界何故不论。
释言。为化极于言默。言默之外不复可陈。不
可陈处从来未辨。岂独今哉。就初段中。维摩
先问。菩萨后说。就前问中。尔时维摩举能问
人。谓众菩萨言诸仁者。告命所问。言告称谓。
云何菩萨入不二等。正宣问辞。问曰。维摩深
体不二。何不自说。乃问菩萨令使说乎。释有
五义。第一为彰不二之门众圣因證显法要
胜令人重敬。故须问之。第二为显不二之理
门别众多随人示入。第三为彰不二义广诸法
悉是令人遍学。第四为欲对之显己所问渊
深令人趣求。故须问之。五维摩所得藉浅趣
入。故须问之诸菩萨令说。下诸菩萨随得别
说。义门无量随义具说。说亦叵尽。今此略列
三十一人以彰所说。就初人中。言有菩萨名
法自在。标别说人。下明所说。言诸仁者生灭
二。反立二相。生灭之义汎解有二。一有为法
自相生灭。二染净法对治生灭。自相生灭义
别有三。一分段无常。报起名生报尽称灭。二
卷三 第 493a 页 T38-0493.png
念无常。初起名生后谢称灭。三自性无常。相
有名生虚无说灭。自相生灭要略唯此。对治
生灭义则有四。一就染说。凡起名生圣断称
灭。二就净说。修起名生。缘治终息说以为灭。
又复净法为恶所败。亦名为灭。三双就染净
约速说之。染起名生净坏称灭。又复真净为
惑。隐覆亦名为灭。四双就染净约悟说之。净
起名生。又复本隐性净之法为缘显了。始现
名生染息称灭。汎辨如是。今此所论通则皆
是。即文以求偏就染净对治门。说对治门中
偏就染说。染起名生终断称灭。生灭两分故
名为二。下翻此二以明不二。于此门中二相
双遣为不二矣。先辨后结。辨中初言法本不
生今则不灭。解不二义。不生不灭汎解有
四。一生死染法虚集无性。以无性故生无所
生灭无所灭。二生死染法妄相而有。妄体空
相则无相。以无相故生无所生灭无所灭。三
生死染法妄想而有。如梦所见心外无法。妄
想情有道理实无。以实无故生无所生灭无
所灭。四生死染法如来藏起。穷之即实实性。
平等生则无生。灭则无灭。以是义故本无所
生。今无所灭。不生不灭故曰不二。得此不生
解释入义。于前无生无灭法中。慧心安住名
无生忍。从缘亦应名无灭忍。初约彰名偏言
无生。上来正辨。是为下结。第二人中初德
首曰。标人别说。曰犹辞也。下彰所说。我我
所二反举二相。汎解有四。一凡夫所立。我人
等性名之为我。五阴诸法是我所有名为我
所。二五阴集成假名众生。名之为我。五阴是
卷三 第 493b 页 T38-0493.png
其我家所有名为我所。三众生内报名之为
我。外诸境界说为我所。四就真法。佛性为我
真性。三归我中所有名为我所。故涅槃云。知
我我所是人出世。今此所论义当前三。自下
翻之以显不二。于此门中。二相双遣名为不
二。先辨后结。辨中初言因有我故便有我所。
反明无二。若无有我则无我所顺。明不二。经
中破法凡有八种。一推因破。如推五阴破众
生相推其往因破现常性。如是一切。二推果
破如推当果破现无因。如是一切。三推理破。
如下文说。色性自空如是等也。四推实破。譬
如世人见绳为蛇推绳破蛇。迷如来藏起于
生死。推藏破之。如是一切。五推名破。如说
乳时不得酪名。明知无酪。女不名妇明无儿
性。如是一切六推对破。如地论说。若有作者
则有作事。若无作者则无作事。又如下说。有
缚有解无缚无解如是一切。七责情破。如经
中说。愚痴所盲贪著于我。三界虚妄但一心
作。如是一切。八推智破。如说智者不得有无
明法。无明法无性。牟尼不著明法无性。如是
一切。破法不同。有此八种。今言无我则无我
所。是前第六推对破之。云何无我。分别有三。
如上所辨。一五阴法非是神我名为无我。二
假众生中无其我性故名无我。第三假名众
生亦无名为无我。言无所者。谁前无我。亦有
三种。一五阴法非是妄计神我所有。名无我
所。第二假名我所法中无有定性名无我所。
第三假名我所亦无无我及所。名为不二。是
为下结。第三人中初不眴曰。标人别说。下明
卷三 第 493c 页 T38-0493.png
所说受不受。二反明二相。汎解有二。一约因
说。凡夫心识取著诸法。名之为受。圣人离取
名为不受。二约果说。凡夫受于生死之身名
之为受。圣人不生名为不受。今此所论就初
言耳。下翻此二。以显不二。二相双遣为不二
矣。先辨后结。若法不受不可得者。明无二相。
圣人了达诸法皆空。无可贪取名为不受。以
不受故无法应心。名不可得。无取无舍明无
二心。无法可取所以无受。无法可舍故无不
受。无作无行明无二行。以无取故无有凡夫
造作诸业名为无作。以无舍故亦无圣人除
断之行名为无行。是为下结。第四人中初德
顶曰。标人别说。下明所说。垢净为二。反立二
相。烦恼名垢圣德名净。下翻此二以明不二。
二相双遣为不二矣。先辨后结。见垢实性则
无净者。第一义空是垢实性。是实性中无有
垢相。无垢相故亦无除垢净相可取。名无净
相。顺灭相者。灭是涅槃法本不然。今则无灭
是涅槃相。无垢无净同涅槃相。名顺灭矣。是
为下结。第五人中初善宿曰。标人别说。下明
所说。动念为二。反举二相。心识有八相从为
三。一分别事识。谓六识心。二是妄识。谓第七
识。三是真识。谓第八识。此三如彼八识章中
具广分别。彼妄识中粗细不同。义别六重。一
是根本不觉知心。谓无明地。二是业识依前
无明不觉。妄念忽然而动。动故名业。三是转
识依前妄念。心相渐粗转起外境故名为转
四者现识依前所起。虚浪境界应现自心。如
梦所起。一切境界现于梦心故名为现。五是
卷三 第 494a 页 T38-0494.png
智识。于己自心所现法中分别违顺染净等
别。似于智解故名智识。六相续识论中亦名
不断识矣。妄境牵心心随妄境相乘。不断如
海波浪名不断识。又能持于事识业果令不断
绝。亦名不断。此六差别如论具辨。今言是动
是彼业识妄动之心。言是念者。是彼转识乃
至不断。根本无明不觉知心未有分别。所以
不举。下翻此二以明不二。二相双遣为不二
矣。先辨后结。辨中不动则无念者。于情分齐
依动起念。于真常寂。业动本无以无动。故念
心不生。道言无念无分别者。无妄识中动念
心。故六种分别事识亦无名无分别。此解不
二。通达此二彰其入义。是为下结。第六人中
初善眼曰。标人别说下彰所说。初言一相无
相二者。反立二相。此就真中义别分二。一相
是有无相是无。于真法中摄别成总。诸法同
体名为一相。以别分总。诸法悉空名为无相。
有无两分名为二矣。下会此二以为不二。于
此门中二法同体名为不二。先辨后结。若知
一相即是无相。知有即无。亦不取无。知无即
有。以即有故不偏取无。入平等者解释入义。
有无同体离于偏著。故名平等。是为下结。第
七人中初妙臂曰。标人别说。下明所说。言菩
萨心声闻心二。反举二相下。翻此二以为不
二。二相双遣为不二矣。先辨后结。观心相空
如幻化者。破相入如。观心相空明心非有。不
但无性。乃至因缘心相亦无名心相空。如幻
化者明心非无。因缘之法有无同体。以同体
故说无为有。有即非有。说有为无无即非无。
卷三 第 494b 页 T38-0494.png
有即非有故心相空。无即非无故如幻化。无
菩萨心无声闻心。證如遣相。理处无情故无
菩萨声闻心别。是为下结。第八人中初弗沙
曰。标人别说。下显所说。善不善二反举二相。
分别有三。一约情说。违损下沈名为不善。顺
益上升目之为善。若从是义凡夫十恶名为
不善。从凡至佛一切善法悉名为善。二望理
说。违理不善顺理名善。若从是义凡夫一切
三性之业取性心起悉名不善三业。贤圣所
修善法方名为善。三望实说。佛性是实。望彼
佛性如来藏法性违不善。体顺是善。若从是
义。凡夫诸业乃至三乘缘治善法相顺。性违
悉是不善。诸佛菩萨真證善法方为善。善恶
两分故名为二。下翻此二。以为不二。二相双
遣为不二矣。先辨后结。辨中不起善不善者。
善恶皆空故悉不起。此明离相即解不二。入
无相等明其證实。即解入义。第一义空名无
相际。始观名入。穷證名达。是为下结。第九人
中初师子曰。标人别说。下彰所说。罪福为二。
反举二相。前善不善据因分二。此罪与福就
果分二。罪为罪报福名福报。下翻此二以为
不二。二相双遣为不二矣。先辨后结。辨中初
言若达罪性与福无异。破相入如。何者是性。
而言无异。浅如论之相空为性。空理不殊名
为不异。深则佛性真心为性。体一故曰无异。
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證实离相。破
相之智名金刚慧。明见罪福二种实相。名决
此相。于此实中罪福本无名无缚解。以罪本
无所以无缚福亦不有。所以无解。是为下结。
卷三 第 494c 页 T38-0494.png
第十人中师子意曰。标人别说。下明所说。漏
无漏二反立二相。烦恼连注其犹创漏。故名
为漏。圣德断除名为无漏。下翻此二以明不
二。二相双遣为不二矣。先辨后结。辨中若得
诸法等者。破相入如。染净一如名诸法等。言
不起漏无漏相者。契实离相。言不起漏离前
漏相。不起不漏离无漏相。此离染净名为不
二。言不著相不取有相。亦不住无不取无相。
此离有无名为不二。是为下结。第十一中初
净解曰。标人别说。下彰所说。为无为二反举
二相。言有为者解有两义。一就法外四相以
释。为之言作。法外四相能有所作故曰有为。
生能生法乃至灭能。灭诸法故。二就法体四
相以释。四相集起名之曰为。色等诸法皆此
有为。故曰有为。翻离此二名曰无为。何法是
乎。汎解有三。一就色说。生死之色是其有为。
诸佛常色乃至佛性真常色等名曰无为。二
就心说。妄心有为。诸佛常心乃至八识佛性
心等名曰无为。第三约就非色心说。如毗昙
中所辨。十四不相应行名曰有为。诸明。四
相名字句等是十四也。虚空数法及非数灭
乃至真如第一义空。通摄悉是非色心中无
为法也。汎论如是。今就心说。妄想之心生灭
流注名曰有为。真心常寂故曰无为。下反此
二以明不二。于此门中遣妄唯真名为不二。
先辨后结。辨中若离一切数者。明遣妄也。于
妄心中诸心心法各各异别名一切数。谓想
受等證实反望。从来无此。是故名离一切数
矣。即心如空明澄真也。真心之体性如虚
卷三 第 495a 页 T38-0495.png
空。心外无有诸数之别。去妄唯真故心如空。
有妄对真名之为二。离妄唯真真即绝对。故
曰不二。今因此言明诸心有数无数。心有三
重义如上辨。一事识心。二妄识心。三真识心。
此三重中初六事识。一向有数。想受行等虽
与心王同在一时。作用别故第八真心一向
无数。诸法同体如虚空。故第七识中粗细六
重。已如上辨。是无明识乃至相续。此六重中
根本四重心识微细。诸心心法未曾别起。别
相难得不说有数。以无数故论中名为不相
应染。不相应者论自释言。即心不觉常无别
异。名不相应。后之两重心粗用别。别相可得
说有诸数。以有数故论中名为心相应染。言
相应者论自释言。心异念异同知同缘。故号
相应。心是心王念是心法。此二同缘故曰相
应。细实如此。然今此中总相分之。妄中说数
真中不辨。此解不二。以清净慧无所碍者。释
其人义。證真降妄名清净慧。不为妄缠名无
所碍。此德成时名入不二。是为下结。第十二
中那罗延曰。标人别说。下彰所说。世出世二
反举二相。分别有三。一约位以分。见道以前
名为世间。见道已上名为出世。二随义以别。
随相之行从凡至佛悉名世间。故地论言。世
行有三。广大无量。广谓初地乃至六地。大谓
七地。无量是其八地已上。證如实慧名为出
世。故地论中法无我智名为出世。三约理事
以彰二别。事为世间理为出世。今据后门。下
翻此二以明不二。于此门中会二。同体以为
不二。非全破遣。先辨后结。辨中初言世间性
卷三 第 495b 页 T38-0495.png
空即是出世。正会二法以明不二。言性空者
汎解有二。一因缘法中无其定性名为性空。
如成实说。二妄相诸法自性空寂。不假因缘
分段为空。故名性空。如阳炎水自性非水。不
待尘大分为无水。今据后义。以世体空无世
可在名为出世。非有可离名为出矣。即世无
世。无世恒世故曰不二。下释入义。于其中者。
于前世间出世间中言不入者。明有即空无
世可在。故曰不入。言不出者。明空即有常随
世间。故曰不出。言不溢者。溢是盈溢增长之
谓。以不入故不增世间。故曰不溢。言不散者。
以不出故常随世间。而不除舍故曰不散。是
为下结。第十三中初善意曰。标人别说下彰
所说。道言生死涅槃二者。反举二相。下反此
二以明不二。二相双遣为不二矣。先辨后结。
辨中初言见生死性则无生死。遣生死相。生
死体空名生死性。于此性中无生死相。故无
生死。下约此无遣涅槃相。言无缚者。生死性
中无生死故所以无缚。言无解者。此推对破。
以无缚故不可对之说涅槃解。言不然者。以
无缚故。本来不然。言不灭者。本无然。故今无
所灭。此解不二。如是解者解释入义。是为下
结。第十四中初现见曰。标人别说。下彰所说。
尽不尽二反立二相。妄息名尽。真德常住名
为不尽。下翻此二以明不二。二相双遣为不
二矣。先辨后结。辨中法若究竟尽者。牒举前
尽。简异无常生灭之尽。故云究竟。若不尽者。
牒前不尽。皆无尽者。前二皆空。空理常住故
曰无尽。又于空理无法可除。亦名无尽。言无
卷三 第 495c 页 T38-0495.png
尽相即是空者。指斥其体。上来至此破相入
如。空则无有尽不尽者。明实离相。此解不二。
如是入者彰其入义。是为下结。第十五中初
普守曰。标人别说。下明所说。我无我二反立
二相。分别有三。一凡夫人取阴为我。圣智观
察知阴非我。此一五阴于凡为我于圣非我。
故名为二。二五阴和合成假人。凡夫于中立
有定性。名之为我圣智观察但假。无性名为
无我。三妄相诸法。集成人相名之为我。圣智
深观人相空无名为无我。下翻此二以明不
二。二相双遣为不二矣。先辨后结。我尚不可
得非我何可得。破相入实。向前三重我皆叵
得。何有遣我无我可得。见我实性不起二者。
證实遣相。非有非无如来藏体是我实性。此
亦是其无我实性。且约我说。于此实中从来
无我二无对我无我可取故不起二。是为下
结。
维摩义记卷第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