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七
卷十七 第 1a 页 WYG1248-033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重编琼台藁卷十七
             明 邱浚 撰
 记
  重建琼山县治记
琼郡得以齿中州望岭南而世不以遐外鄙夷之者有
琼山为之属邑也琼山邑治倚郡郭下郡统属邑七支
郡三而琼实为之襟喉管辖苏文忠公所谓衣冠礼乐
卷十七 第 1b 页 WYG1248-0332d.png
班班盖为兹邑言也矧夫民俗之醇和物产之众多工
作之瑰奇秀民奇士之骈生竞爽盖与中州不殊而其
所有亦或有非中州所有者以之错置中州诸邑间虽
不敢上拟赤县然亦当第望𦂳之间槩岭以南则若瞠
乎其后矣邑盛美若是而治事之所弗称譬则人之躯
干魁梧肤革充盈而首面弗具焉恶得为称哉琼在汉
为珠崖郡名县以琼山则自唐始有县斯有治治之重
创于永乐间知县欧阳侯旭其后日就倾压继治者随
卷十七 第 2a 页 WYG1248-0333a.png
时修饬未有改也天顺庚辰寇起城中治燬于火莅事
者葺茅以居成化丙戌五羊梁侯以同乡人来知县事
知民之情宜其土俗上下协和慨然以兴作为己任乃
于其故址建视事之厅六楹其制视前脩广有加而益
以壮伟闳耀轩墀下拟古河阳杂莳桃李诸花木旁有
两廊为吏治文书之所为楹二十一前有仪门仪门之
外有大门以间计之各五栖神有祠燕宾有书院以间
计之共四居吏有舍计其间凡二十有一又以外门薄
卷十七 第 2b 页 WYG1248-0333b.png
官道民来集者至无以容乃市军营拓而广之以达前
衢植以双表扁曰宣化而以申明旌善二亭翼于两旁
肇事于成化某年某月讫工于明年某月门闼靓深堂
宇高明垣墙固周花木纷敷足以侈前规而耸后观邑
之父老幼稚与夫旁近过往之人驩相谓曰自有县未
始有也侯以予邑人叨官禁近以文字为职业寓书京
师俾纪其成予诺之而未遑适予以忧制家居父老相
率申侯前言予惟琼在前代与儋万崖并为四州国初
卷十七 第 3a 页 WYG1248-0333c.png
始升琼为郡而以三州𨽻焉昔人以邑名州而又仍其
名以名郡得非以兹邑所有足以盖夫三州六邑者哉
予尝怪吾乡僻处遐外而海内士大夫未尝以遐外视
之评其艺文俗尚则曰海边邹鲁誇其物货则至目以
小苏杭焉顾仕而履其境者乃多不然匪独遐外其人
并自遐外其身何也意者海气昏浊触之者辄为所眩
瞀迷惑而顿忘其傃邪求其存姑息之心行苟简之政
以趣目前者盖亦甚少矣况望其营久远之计廓宏大
卷十七 第 3b 页 WYG1248-0333d.png
之规以覆庇后人也哉繇此以观则侯之心之政可槩
见矣继侯以治者登兹堂以临吾民尚知所取则而不
至以遐外视吾人夫然则予之记不但纪营搆志岁月
而已
  感恩县海南道分司记
皇朝之制凡天下藩服皆置提刑按察司司各有分道
各授以印章每道于其所部郡县皆有分司部使者有
所巡行则弭节于斯以按事焉广东宪司分五道海南
卷十七 第 4a 页 WYG1248-0334a.png
道专部琼州一府琼支郡曰崖崖属邑曰感恩旧有海
南道分司仅蔽风雨甚不称厥制成化辛卯知县事宝
安莫侯宣慨然兴叹以谓此非所以肃宪度而竦观瞻
也乃撤其旧而新之规制粗备虽其壮伟华丽比诸他
郡邑若有所不逮然较之于其旧则大不相侔矣夫恩
之为邑最僻而小僻则不当孔道而往来者稀小则财
力不给而人不责备官于兹者往往因循苟且于其所
居之廨宇尚不知加葺矧此分宪之司部使者间岁不
卷十七 第 4b 页 WYG1248-0334b.png
一临临亦不信宿而去临时取具苟应一时上下恬然
不以为怪莫侯乃能用心及此此共可嘉尚也夫间以
书来徵予为记予惟天下之患莫大于民有隐情不能
以上宣上有恕心不得以直达必有壅蔽之者然后不
宣必有抑遏之者然后不达不宣则冤莫伸不达则气
愈激祸乱作矣是以唐虞盛时天子躬行巡狩之典周
置掸人循省四方汉遣掾史分制诸郡皆所以通上下
之情以逆折乱萌潜销祸本也我高皇帝于凡天下郡
卷十七 第 5a 页 WYG1248-0334c.png
县无大小无远迩皆设宪治以临之是以百年之间四
海之内恒如一人一身然关络脉理周流无间掣一毛
针一孔而四肢百骸皆应焉用此道也噫分司之建置
所关系之大如此后之按节于兹者盍思其所以哉
  会通河土桥石闸记
皇朝因胜国会通河故道而深广之通江淮漕以实京
师馀六十年于兹矣然地势多变天时不常尽人事者
必随时因势以节宣之然后尽其用而利济于无穷焉
卷十七 第 5b 页 WYG1248-0334d.png
自河决阳武溃出张秋之后朝廷既命大臣筑塞之以
复其旧矣然其间犹有所壅滞之处一时任事之臣随
所在而为之防备非一所也河流经东昌府之堂邑县
境地名曰土桥其上流之闸曰梁家乡沿而至是十有
五里下流之闸曰戴家湾溯而至是四十有八里又三
十里抵临清县之上闸漕舟至此出会通而下漳御仅
七八里尔辄胶于浅而不能行日集而群聚于土桥上
下十数里间舟人叫嚣推挽力殚而声嘶望而不可至
卷十七 第 6a 页 WYG1248-0335a.png
主漕计者病焉时山东按察佥事陈君善专理其境之
运道议于此建闸以积水济舟屡言于上而弗见报会
都宪翁公巡抚山东所至询民疾苦君乃以状上公具
闻诸朝天子可之下其议于工部仍命吏部设官如常制
公得请躬莅其处区画事宜俾君专其事君计徒庸致
财用授其属东昌府通判马聪等督工即于所谓土桥
者建石为新闸凡其规制之广狭长短与夫疏水之渠
祠神之宇莅事之署一如常度经始于成化癸巳冬十
卷十七 第 6b 页 WYG1248-0335b.png
有一月之朔至明年甲午春三月告成于是水之涣散
者有所束而舟之往来者无所阻省常岁挑浚之役薪
藁之费奚翅千百未几公入朝为地官少司徒而陈君
亦升本司副使人之嘉其绩而蒙其利者恒如一日岁
丁酉陈君乃以书来俾予记之窃惟水生于天一而成
于地六其大用在滋稼穑以养人生其生于天者既润
其载颖之苗俾生生以为民天其成于地者复浮其既
粒之实俾陈陈以为国计顺天地自然之理平其势以
卷十七 第 7a 页 WYG1248-0335c.png
通其利非大君孰主张是哉君主张于上臣辅成于下
此古者刳剡疏凿之功所由兴而后世河渠堰闸之利
所由设也漕运之制虽比于禹贡而特盛于汉唐宋之
中叶然所漕者江也淮也河与渭也彼皆因天地自有
之势惟汴出于人为而其初意在于般游后世特假之
以漕焉耳惟我国家并建两京据西北之形势而用东南
之财赋中间齐南鲁北之境气势衡绝脉络中阂爰寻
故道引汶泗循淮济会通漳御以达于燕于是财用丰
卷十七 第 7b 页 WYG1248-0335d.png
而形胜益壮矣是则会通一河虽若有所因然昔人启
其端未大著其效若夫弘深广运之功则有在乎今日
也其大规画大体势固本乎朝廷若夫因时随势节备
而曲通之者其任事之臣不为无助焉予谨因一闸之
役而推原其本如此以为记庸以示夫后之人
  绍兴府新修水利记
绍兴居浙东下流凡邻郡及属邑之水多会于斯以入
于海有东西二江焉东江于民无甚利害惟西江之水
卷十七 第 8a 页 WYG1248-0336a.png
则会稽山阴诸暨萧山四邑之民实资以为利而亦往
往有害于其间故昔官于兹有志利民者若马氏之筑
鉴湖龟山之筑湘湖赵彦倓之筑海塘皆于是江焉以
致其力其遗迹可考也虽然土地变迁古今异宜固有
昔然而今不然者君子举事视夫利之所在者何如尔
又何陈迹之泥哉当是之时水散流而入于海利在于
蓄水是宜昔人筑塘积堰而禁民废湖以为田今则塘
堰久废之馀凡昔日汪茫沮洳之区莫不畇畇而芃芃
卷十七 第 8b 页 WYG1248-0336b.png
悉成膏腴之壤四邑之民仰给以生生者非一日矣尚
欲泥其迹而不知变更可不可哉此绍兴知府戴侯琥
水利之兴所以异于前也欤侯以名御史来知郡事下
车之初问民疾苦知其所患莫急于水利之修乃躬临
其地而遍阅之以求其利之所在与害之所必至备得
其实乃择日庀徒于其要害处建石为闸凡六在山阴
之境者五曰新灶曰柘林为洞者四以泄江南之水曰
夹蓬曰匾陀为洞者三以泄江北之水曰新河为洞者
卷十七 第 9a 页 WYG1248-0336c.png
二以泄麻溪五湖之水在萧山之境者一曰龛山为洞
者二以泄湘湖之水盖旁近溪涧之水下流皆胥会于
小江龛山有闸以分小江之势而新河之闸又并小江
诸水悉引而西焉其所建置疏塞启闭咸有法则断断
乎必有利而无害必可经久而不坏诸费一出于官而
民无与焉于乎若戴侯者所谓良二千石者非邪郡之
耆旧封给事中张蕴辉父为乡人倡适节推蒋君谊以
事来京师属求予文以永侯之功于不泯窃惟五行之
卷十七 第 9b 页 WYG1248-0336d.png
用水土为大土爰稼穑而所资以生者水也水之在土
也潜则泉发则源流之则为川塞之则为渊润下之性
固无往而非利也然或失所制则往往或能以为害故
水必赖土以制之人因其用留其所不足而放其所有
馀适夫过不及之中然后能成生物之功其大用在滋
稼穑以养民生善用之则燥阳不能以亢湿阴不过于
淫而草木蕃芜百谷用成矣此古之明王所以必谨于
沟洫坊庸之制而世之良吏亦必举夫疏通潴畜之政
卷十七 第 10a 页 WYG1248-0337a.png
有以也夫绍兴古名郡吏治之载于史册者代有其人
而尤以兴水利为良今其遗迹或存或湮而百世之下
蒙其利而仰其德者恒如一日戴侯继前人后而兴此
役虽不拘拘其已往之陈迹而其利民之心则固昔人
之心也后之继侯者人人存侯之心行侯之政次第而
推广之则其利之在民者庸有既邪于是乎书以为记
盖美前政之良以启后之继者于无穷焉
  瀛洲桥记
卷十七 第 10b 页 WYG1248-0337b.png
水在天地间为利最大为性至险可用也而不可蹈可
涉也而不可越圣人者任裁成辅相之道设卦以占其
利涉与否而又制器以为利涉之具顺而行之为舟为
筏逆而度之为桥为梁既有其具则地之势尽矣而人
之行也不止地之形断矣而人之行也不绝由是而极
天所覆地所载之处无不可至焉闽为东南奥壤川流
不出其境舟固随流沿溯上下于其境中若原陆衢途
行所必由水中断而地横绝所以截流而渡者又必有
卷十七 第 11a 页 WYG1248-0337c.png
桥梁之设焉建郡居闽之上游而建阳又居郡之上游
是为徽国文公讲道之所其地视鲁阙里万世道统阐
于此四方书籍聚于此其邑虽小而其所关系甚大矧
为江浙入闽之咽喉八闽人北出而朝于京阙未有不
由此者去县治十里许旧有桥曰瀛洲在考亭书院之
右昔元定先生谪道州文公先生尝率诸生饯之于此
盖邑之最胜处也人士过此者想二先生之高风大节
必徘徊叹咏而不忍去庶几有感发兴起之助非但以
卷十七 第 11b 页 WYG1248-0337d.png
利济往来之人俾其不病涉而已也永乐丙申洪水泛
涨桥圮者六十有二年矣成化丁酉琼台海澄静之以
乙未进士来知建阳县事慨然以兴复为己任始与寮
寀熊杰辈捐俸以为民倡适贰守古曹李君明以事行
邑专委典史赵铭以经理之而董其役者耆民陈婴丘
童陈志翁泗僧鹫峰也经始于岁丁酉春三月告成则
庚子岁秋八月也桥之下有石墩七上为屋四十有一
呜呼物之成败虽有定数而其所以成之者未必不
卷十七 第 12a 页 WYG1248-0338a.png
由人之智识才力也方是桥圯时天之十干十二支相
配至是一周而又过之中间莅是邑者岂无贤令佐按
是邑者岂无良守贰暨明部使者及是邦之人亦岂无
市里中义侠者邪然而卒有待于今日者有由然也昔
孟子讥子产惠而不知为政文公先生亦举苏长公言
谓狃目前之小利者无经世之远图嗟乎一桥梁之废
兴固若无甚大关涉者而大贤君子往往以是而察其
人之所为所图夫岂无徵之空言哉静之初舍铅椠之
卷十七 第 12b 页 WYG1248-0338b.png
习以临吏民即能有馀力以及夫徒杠舆梁之事亦可
谓识治体者矣虽然古者徒杠舆梁之成一岁事也若
夫后世石梁之建则又以世计焉事尤难于古矣夫成
之固不易而败之亦不难文公先生记上清桥欲后之
君子知其成之不易相与谨视而时修之今兹桥在文
公之乡而予为之记请即文公斯言以复为后之君子
告焉
  唐丞相张文献公开凿大庾岭碑阴记
卷十七 第 13a 页 WYG1248-0338c.png
岭南自秦时入中国历两汉三国南北朝至于唐八百
八十有八年丞相张文献公始钟光岳全气而生于曲
江之湄时(阙/)        也公生七岁即知属
文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是时已为张燕公所
(阙/)    进士第授校书郎盖公长于武后时不
欲仕(阙/)     后辟之三年始出也玄宗即位之
初又策道侔伊吕科为左拾遗内供奉开元四年承诏
开大庾岭路唐书地里志谓开路在十七年非也当以
卷十七 第 13b 页 WYG1248-0338d.png
公序文是年为是燕公于开元十三年荐公可备顾问
明年燕公卒玄宗思其言召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
士知院事会赐渤海诏书命无足为者召公为之被诏
辄成迁工部侍郎知制诰寻迁中书侍郎是岁又拜同
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又进中书令与李林甫裴耀卿并
相林甫无学术见公文雅为玄宗所知内忌之竟为所
倾而罢公在相位甫三年耳俄以周子谅事出为荆州
长史卒年六十有八公之气节文章治功相业著在信
卷十七 第 14a 页 WYG1248-0339a.png
史百世共知自公生后大岭以南山川烨烨有光气士
生是邦北仕于中州不为海内士大夫所鄙夷者以有
公也凡生岭海之间与夫宦游于斯土者经公所生之
乡行公所辟之路而不知所以起敬起慕其非夫哉予
生岭海极南之徼在公既薨之后六百又八十年甫知
读书即得韶郡所刻千秋金鉴录读之己灼知其为伪
既而即史考之史臣仅著其名而不载其言意其遗文
必具也求之偏方下邑无所谓曲江集者年二十七始
卷十七 第 14b 页 WYG1248-0339b.png
道此上京师游太学遍求之两京藏书家亦无有也三
十四登进士第选读书中秘见曲江集列名馆阁群书
目中然木天之中卷帙充栋检寻良艰计求诸掌故凡
积十有六寒暑至成化己丑始得之乃并与余襄公武
溪集手自录出是岁丁内艰南还道韶适乡友涂暲景
旻倅是郡因话及之留刻于郡斋公之遗文至是始传
于人间窃睹集中有公所作开大庾路序而苏诜为之
铭意公此文当时必有碑刻岁久倾圯磨灭今陈迹如
卷十七 第 15a 页 WYG1248-0339c.png
故而遗刻不存岂非大缺典欤每遇士夫之官广南势
力可为者辄为浼其伐石镌文以复当时之旧诺之而
食言者多矣今上即位之三年岭北袁君庆祥由秋官
属擢广东按察司佥事奉敕提督雄韶等府兵备临行
别予予复申前语君曰诺哉又明年以书抵予谓近得
碑石于英山磨砻已就将求善书者录公序文及苏氏
之铭刻诸其阳属予一言识其阴于乎天地大势起自
西北而趋于东南大庾岭分衡岳之一支东出横亘江
卷十七 第 15b 页 WYG1248-0339d.png
广之间自此之南以极于海岛奇材珍货出焉战国以
前未始通中国也秦时始谪徙中原民戍五岭汉武帝
始遣将分路下南粤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疑
即此途也然序文谓岭东路废人苦峻极行径夤缘数
里重林之表千丈层崖之下意者大岭迤东旧别有一
途公既登朝始建议相山谷之宜革坂险之故以开兹
路也欤兹路既开然后五岭以南之人才出矣财货通
矣中朝之声教日远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公之功于
卷十七 第 16a 页 WYG1248-0340a.png
是为大后之人循其途而履其迹息肩于古松之阴寓
目于新亭之下读公之遗文想公之风度岂徒若晋人
望岘山而思羊叔子哉万世之后亦有过洛水而歌大
禹如昔人者已虽然公之功固大而著矣然使千载之
下往来之人临公遗迹而知开凿之功真出于公无疑
传诵感戴于无穷盖亦有赖于斯碑之重建焉佥事君
之功亦不可以不纪也君字德徵赣之雩都人其家去
此百里而远盖在岭之北也君在太学时常建言国计
卷十七 第 16b 页 WYG1248-0340b.png
大有补于时用是名闻远近今持宪节于岭南声誉藉
藉以起其进盖未可量也予虽家岭之南然去此几二
千里年踰公薨之岁始见知于当宁而日薄西山无
能为矣所以追前人之芳躅而振发其声华者不无望
于岭南北后来之俊彦而于佥宪君盖惓惓焉予也幼
有志尚友古人而于乡衮尤所注意今年七十有二矣
将归首丘素愿乃酬岂非平生一快事哉不胜欣幸勉
为书之畀以刻焉
卷十七 第 17a 页 WYG1248-0340c.png
  延祥寺浮图记
延祥寺在南雄府治东二里宋太中祥符间僧祖善始
建也寺有浮图在佛殿之右以级计之凡九以尺计之
凡若干世传为异人所创盖以其阴晴有影者三故也
佛之教行乎中国中国之人所以崇奉之者无所不至
广其寺宇严其像设而又累木石以为浮图中国之有
浮图盖自孙吴时僧康会创于金陵始及晋南迁重加
修饰天下仿而为之于是下至偏州小邑无不建之以
卷十七 第 17b 页 WYG1248-0340d.png
为标表焉呜呼其来也远矣夫佛之教以寂灭为宗固
无有所谓身乌有所谓寺宇像设固无有所谓寺宇像
设乌有所谓浮图固无有所谓浮图又何影之有是皆
知奉其教之外而不知其内者也若是者非直吾儒所
不道而深于其教者亦所不取焉抑予闻西竺氏之教
法派相传凡二十八代至达么始至中国又五传至卢
能而止焉其始也达么自南天竺浮海至广州而北往
中国其终也卢能自黄梅得道归南至广州祝发终于
卷十七 第 18a 页 WYG1248-0341a.png
曹溪居焉遂不复传是则禅教之兴始终皆在于岭南
而雄都乃岭南往来必由之道而寺适当其冲而浮图
在于是焉谓之异人之建虽不可必要之不能无意也
意方抱之士必有深于达么之道知本乎内者寓于斯
有与无必能辨之募缘重修者寺僧智广主盟者千户
谭某兴工始景泰乙亥八月毕工则明年某月也寺之
先后修建不与浮图者兹不载
  重修杭州石屋寺记
卷十七 第 18b 页 WYG1248-0341b.png
钱塘南高峰之麓有寺名石屋即吴越王所建大仁院
也寺距西湖三里许中有岩石其下穹然空窈然深若
屋然后人因以名寺镌石为阿罗汉像者五百馀其间
泉石之胜奇诡万状游西湖者必盘旋焉盖杭之山南
胜境也岁久而圮鞠为草莽之区者不知凡几年矣成
化改元有比丘惠馨者自京兆来游于杭历观陈迹慨
然以起废为心结茅其间久之游人至此者咸兴悯念
相率助以赀财鸠工聚材期复其旧若殿若阁若堂若
卷十七 第 19a 页 WYG1248-0341c.png
廊庑丈室与夫山门桥塔之类咸以次就绪焕然一新
虽未尽如往昔之壮丽然以一远方之僧无所因起不
假势力一旦倏然成久废之功盖亦难矣岁丙申馨来
京师介通政何公文璧求予文记其成惟道不同则不
相为谋馨佛者也有所述作顾不于其同道而以属之
吾徒此亦可见天理之在人心有不容泯然者乌可靳
一操笔之劳哉呜呼佛之道吾不得而知之也所谓因
果所谓缘业彼之深于其道者亦在所不取况吾儒哉
卷十七 第 19b 页 WYG1248-0341d.png
然以予观之其后之所不取者顾犹有可取者焉彼其
衣败色之衣食弃馀之食上于诸佛乞法下于檀那乞
食其教之所谓比丘者盖如是彼佛立教而以是名其
徒盖欲坚忍其心使之不外慕而专一于内以求其所
谓最上乘者其于世间一切纷华声利美好端丽之物
视如土苴虽其君亲眷属有所不顾头目手足有所不
惜况外物乎夫如是然后谓之得道道必得然后谓之
高僧今世所谓高者往往华服用精饮馔居则侈屋宇
卷十七 第 20a 页 WYG1248-0342a.png
出则盛骑从甚至争总摄之位购住持之檄终讼以告
讦持挺以相向至于犯戒律违规约则又其日用常行
事耳若是者岂佛教使然哉虽然彼为此者其心盖亦
了然知其不足以得道成佛也顾业已为之举世皆然
吾亦姑为是以衒俗耳于是大言以自盖虚喝以相胁
遁辞以迁就谓夫一坊有为之法皆小善有漏之因付
佛祖于一棒视道法以矢橛呜呼佛之道果如是否乎
吾不得而知之也比丘惠馨弊衣粝食苦心极力铢积
卷十七 第 20b 页 WYG1248-0342b.png
寸累以兴起此寺于百年废坠之馀所谓坚忍而专一
其心于内者盖或有之矣其于比丘之名庶几矣乎是
则可取也何公非佞佛者为之请记予故不辞而为之
书如此西湖之上佛刹之盛甲于四方游僧之所必至
刻石于此以示之必有是予言而知所择者于其教未
必无所补也岂但纪其成造岁月而已哉
  天妃宫碑
天所覆者地也地之尽处海也海之所际则天也盖气
卷十七 第 21a 页 WYG1248-0342c.png
之积为天而凝结以成地所以浮乎地者水也水源地
中而流乎地之外其所委之极是则为海海之大际天
其为体也甚钜而其用则甚险而莫测焉冥冥之中必
有神以司之然后人赖之以利济中国地尽四海自三
代圣王莫不有祀事在宋以前四海之神各封以王爵
然所祀者海也而未有专神宋宣和中朝遣使航海于
高句骊挟闽商以往中流适有风涛之变因商之言赖
神以免难使者路允迪以闻于是中朝始知莆之湄洲
卷十七 第 21b 页 WYG1248-0342d.png
屿之神之著灵验于海也高宗南渡绍兴丙子始有灵
惠夫人之封绍熙壬子加以妃号元人海运以足国于
是配妃以天我太祖高皇帝革去百神之号惟存其初
封迨我太宗文皇帝建国幽燕初资海道以馈运继又
造巨舰遣使通西南夷乃永乐己丑之岁诏中贵郑和
建宫祠神于南京之仪凤门太常少卿朱焯赍祝封神
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京师旧有庙在
都城之巽隅大通桥之西景泰辛未住持道士丘然源
卷十七 第 22a 页 WYG1248-0343a.png
援南京例请升为宫然规制尚存其旧弗称宫之名也
成化庚子然源乃募财鸠工拓大而一新之既成砻石
为碑介天官副郎云间张天骏徵予以记惟天为大物
不足以俪之俪之者地也地之所以为地具山与川之
形以成然山有限界足力可以尽之惟川之为川液融
于地气通于天形浮于地之外而委于天之际以为海
源源之流积而不溢也炎炎之焰暵而不乾也汪洋浩
渺之浸无所如而不相通也是则海之大与天同而司
卷十七 第 22b 页 WYG1248-0343b.png
海之神称天以诔之而且假以伉俪之名厥亦宜哉今
海滨之地神祠在在而有矧兹京师密迩天宫凡天下
之人浮海以利涉欲之北东南西以尽乎舆地之所止
而又外而极于车辙马足所不至之域其启行也咸于
是乎伊始焉祠神之宫而无壮大高广之制岂得为称
哉兹其称矣人侈其观则神妥其灵神妥其灵而益著
其感通利济之效俾夫怪风骇涛之险等于平夷足国
之用于无穷广帝之化于无外凡天所覆之地神之灵
卷十七 第 23a 页 WYG1248-0343c.png
无不在焉国家祝号祭秩之典其与之永永无极也予
生海之南备知海之大而险神之功之骏而捷也既为
文畀张君书以刻石而系之以诗曰
 皇明声教兼华戎车马绝迹舟以通飘飘一苇万仞
 中崩云屑雨掀巨风死生瞬息归溟濛谁能拯济神
 之功一念所至灵斯从收风平涛摄蛟龙神光闪烁
 来半空惊波骇浪平地同徽章懿号昭皇封峨峨庙
 宇都城东天下祀典始此宫千祀作配齐穹窿国祚
卷十七 第 23b 页 WYG1248-0343d.png
 与之无终穷
  茅山复古堂记
茅山崇禧万寿宫古有别院曰威仪唐道门威仪邓鍊
师所创也宋秦丞相桧之家邻于兹重为修建其夫人
暨子熺所施绣像至今犹存后人因号为桧堂云岁久
而圯国朝永乐初正一汤公希文承其师王懒云命大
加修葺适中书舍人临川吴均过焉谓曰此堂建于唐
至今奚翅七八百年可谓古矣久废而兴岂非复古乎
卷十七 第 24a 页 WYG1248-0344a.png
宜名之曰复古为更书其扁焉天顺丁丑希文既退居
嗣其教者华阳洞灵官汤与庆也汤临终以护持
斯堂为嘱成化丙戌不戒于火遂成灰烬与庆深以负
师遗言是惕是惧罄资节费鸠工聚财即于明年春三
月按其旧址而重搆之启土之初于地中得钱一上有
文曰万寿复古众传观之咨嗟赞叹以为堂搆之所以
复古扁之所以更易信皆出于前定有非偶然者矣是
冬十有二月既已告成矣又历九年是为成化丙申与
卷十七 第 24b 页 WYG1248-0344b.png
庆虑其久而后之继承者莫克知所自也爰来京师介
其乡进士凌君传求予文记其岁月予诰之曰堂以复
古名所谓古者复其规制而已哉无乃亦欲复其道乎
哉若止于复其规制夫人能言之徵于其徒可也何用
徵诸吾儒乎哉自斯堂言之由今而视唐谓堂为古可
也若以华阳言之由威仪师而视三茅君则唐非古矣
虽然三茅君所以成其道阐其教又必有所自始所自
始者岂非尤古者哉予请推道家之所自始以示夫居
卷十七 第 25a 页 WYG1248-0344c.png
山学道之士俾其知古之所在由是而之焉以复之何
如与庆曰然夫道家之说始于老氏老氏之言备
于所谓道德经者道家之有道德经犹儒之有鲁论也
学道之流顾乃专力乎行祷祈之事而孜孜焉于其所
谓度人延生之说而于五千言道德之宗一切置而不
问是犹入海者不涉江河而游泳于沟洫之间而能有
所至者未也何者道原于天具于阴阳凡有形有气者
莫不有此道也老氏出乃即所见而明之以为一家
卷十七 第 25b 页 WYG1248-0344d.png
之言宗其教者乃私以为己有曰此道之教也夫道之
为教虽宗于老氏而道之所以为道者固不专在是亦
不止于是等而上之拓而大之则固有在矣虽然道固
无所不在而人所从以入则必有其径焉彼所谓径者
五千言是也学者必由是而之然后可以入道后之居
兹堂者其尚威仪师三茅君由三茅君而老氏而达
乎黄帝氏以极于洪荒开劫之初太一函三之始必如
是而后可谓之复古
卷十七 第 26a 页 WYG1248-0345a.png
  莆田柯氏重修祠堂记
莆田柯氏世居其邑东南之安乐里柯山下村居皆柯
姓也柯之先当有宋盛时构屋数楹以为族人总会之
所名以都厅又于厅之东建祠堂祀其始迁祖赠承事
郎昱及其子(阙/)丰令新之处士辉之盖数百年于兹矣
子姓环近而居者毋虑数百家世远而𣲖分岁时祭荐
虽各于其寝室至于报本反始之祭咸必会于斯焉历
宋元迄于国初屡修屡坏至承事公十一世孙德平乃
卷十七 第 26b 页 WYG1248-0345b.png
慨然撤其旧而新之木石工作之费一出诸己而族人
弗与焉时正统己巳岁冬十月毕工则明年夏五月也
规制位设一如其旧既成衅而祀焉自是岁事有常族
人毕来序列以礼秩秩以恭衎衎以和僾然真若见其
神之顾歆噏然咸兴其尊祖敬宗睦族之心人不以居
异而疏情不以服尽而迁数千有百人皆晓然知其出
于一世一人之身也呜呼懿哉德平公既捐馆舍若干
年矣未有为之记者今其孙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
卷十七 第 27a 页 WYG1248-0345c.png
学士孟时述其成之岁月俾予记之惟昔圣人作易于
萃于涣皆系以假有庙之辞盖以萃聚人心而收其涣
散俾咸惟一本之归莫有要于庙祀者故古昔盛时天
子至于官师皆得立庙以祀其先天子以萃天下之人
心诸侯以萃一国之人心大夫以下则萃其一家一族
之人心也自封建废而世禄族居无常制私家之庙议
卒莫定宋儒始杀庙制以为影堂既而又以祀影非礼
而更为祠堂然其祀止于四代世固已罕行之又况能
卷十七 第 27b 页 WYG1248-0345d.png
推原所自来以及其始迁之祖如柯氏斯祠也哉夫当
世数久远之后族属分散之多情与服而俱尽泛然相
过而适然相值荡然如途路之人涣散而不可约束一
旦凝心固志联络亲比尊卑以世长幼以齿咸溯流以
徂源循枝以返根是孰使之然哉兹盖有功于世教甚
大非但一家一族之事而已也或曰古者庙数官师一
士二大夫三宋人始有四代之祭泥古者犹谓其踰礼
况又推而上之也哉鸣呼古者一家受田百亩今世营
卷十七 第 28a 页 WYG1248-0346a.png
利殖产者乃至十百倍于古举世安之顾于反本始序
昭穆之举而独以为非古政昔人所谓宁去小违古而
就大违古者也岂非惑与予因学士君之请勉为书此
以示其后人且以解或人之疑
  南海亭岗黄氏祠堂记
古人庙以祀其先因爵以定数上下咸有定制粤自封
建之典不行用人以能不以世公卿以下有爵而无土
是故父为士而子或为大夫父为大夫而子或为士庙
卷十七 第 28b 页 WYG1248-0346b.png
数不可为定制且又仕止不常迁徙无定而庙祀不能
有常所汉魏以来知经好礼之士如晋荀氏贺氏唐杜
氏孟氏宋韩氏宋氏或言于公朝或创于私家然议之
而不果行行之未久而遽变或为之于独而不能同之
于众或仅卒其身而不能贻于后此无他泥于古便于
私而不可通行故也至宋司马氏始以意创为影堂文
公先生易影以祠以伊川程氏所创之主定为祠堂之
制著于家礼通礼之首盖通上下以为制也自时厥后
卷十七 第 29a 页 WYG1248-0346c.png
士大夫家往往仿其制而行之者率闽浙江广之人所
谓中州人士盖鲜也岭南僻在一隅而尚礼之家不下
于他方南海亭岗黄氏世有显宦其先世在宋为奉朝
大夫者自凌江南徙以来今若干世矣其六世以前惟
单传六世以后支庶始繁衍自是又若干世至处士洪
僧者为黄氏世嫡乃谋于众曰吾侪承先世贻谋以有
今日为子孙者人竞殖产以自私顾使祖宗无栖神之
所于心安乎盍相与建祠堂众曰然于是择地于所居
卷十七 第 29b 页 WYG1248-0346d.png
之东如家礼制建屋一堂三室以为祠堂堂之前有亭
翼以庖厨斋沐之所外为三门缭以周垣树以松柏专
俾僮仆一人司启闭焉规制如家礼而少异也置祭田
具祭器晨必谒出入必告面正至朔望必参岁时伏腊
及有新物必荐有事必以告四仲之日及忌辰必有事
于正寝一一按家礼以行盖自天顺己卯经始明年庚
辰成而衅祀之至是岁己丑天运一周矣处士子玶暨
其从子瓘以乡贡进士辞校官卒业太学援例宁觐将
卷十七 第 30a 页 WYG1248-0347a.png
南还介友人封部大夫冯君宗辙来徵予记按礼大夫
士有田则祭无田则荐是有土者乃得庙祀也古者有
田则有爵今有爵者未必有田而有田者往往多在于
编民今世拔士于民苟服章缝习诗礼是亦古之士也
矧又时有掇科跻仕虽比古之大夫亦未为过既名为
士大夫而又有世业之田则立祠以妥先灵置田以给
祭需私家之事孰有先于此者然世人果于殖产而不
果于行礼急于贻谋而缓于报本有能特然兴举古礼
卷十七 第 30b 页 WYG1248-0347b.png
以报先德以训后昆若黄处士者岂非家之孝子族之
宗英者乎是宜书之俾玶持归镵于石以示其后人使
知其所自其尚继继绳绳守而有之以弗废坠哉
  阙下林氏孝友祠堂记
八闽著姓以林氏为第一林氏尤著于莆中莆中之林
首称阙下盖自晋永嘉之乱八姓入闽林居其首在唐
九刺史并仕著名当代然列名史传以大有闻于世者
则自福唐尉攒始焉载在唐书孝友传者可徵也攒以
卷十七 第 31a 页 WYG1248-0347c.png
孝闻于朝有司于其门立双阙以旌之世因号曰阙下
林家始立于唐贞元丁丑其后历宋嘉祐庚午大观戊
子绍兴丙寅乾道己丑绍熙辛亥凡五加修葺旧有祠
在阙之左岁久祠废双阙故址薄于社且在城外今成
化乙酉翰林修撰燕山岳侯正来知兴化府事从其远
孙孟和请出白金为倡俾孟和率其族属理宗懋等协
力鸠工迁祠堂于郡城中乌山之阳筑土为双阙如其
旧制仍其旧扁曰孝友用唐书名传意也祠祀始来莆
卷十七 第 31b 页 WYG1248-0347d.png
之祖饶郡太守万宠公而以福唐公配焉自是而下世
昭世穆列祀于左右岁时族之长者率其族人祭告如
礼祠成其宗衮翰林学士恒简先生既为纪其本末今
国子监丞大猷复以记见属夫自唐人修隋书列孝义
于传宋编唐书因之以传孝友所谓孝友之士著名一
代者凡二十有五人如李知本张孝宽之传今世之望
清河系陇西者果孰为其后哉二十五人之中惟阙下
一林独著于闽中数百年如一日焉此无他文献足徵
卷十七 第 32a 页 WYG1248-0348a.png
故也在当时有欧阳詹为之甘露述其后吕夏卿预修
唐书著其名孝友传中而又为之表其门闾与夫黄璞
陈俊卿真德秀皆有所著述五人者皆闽产也而王十
朋又以闽中良二千石为歌诗以赞扬之我文庙御纂
古今孝顺事实以为书亦具载焉此其所以愈远而愈
彰者有由然哉噫文章之传既足以示远云礽之贤又
能以绍美孝友之祠既废而复兴夫岂偶然之故哉谨
按周礼春官家宗人之官掌家祭祀之礼则家有祭
卷十七 第 32b 页 WYG1248-0348b.png
祀尚矣盖古之典祀者以宗名在国为宗伯在家谓之
宗人宗以庙言礼始于亲亲亲亲非庙不统有田有禄
之家所以别姓收族以尊祖敬宗必在于宗庙焉故也
今世士无世禄大夫无采邑然而业为士者或仕而为
大夫其子孙或受禄或宜稼皆得以追养继孝故时制
虽不立宗人之官而人家则不可无宗庙之祀然而说
者卒谓祀尝止于四代过则为僣盍观曾子之言乎慎
终追远民德归厚若祀惟四代而止则世之玄孙往往
卷十七 第 33a 页 WYG1248-0348c.png
有逮事高祖者岂得为远哉又何用追为子程子谓冬
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文公载之小学书中以为范兹
盖百世人家通行之常礼也况有孝德如林氏者哉古
称盛德必百世祀孝为百世之本德莫盛焉阙下之林
独望于莆阅六百年其后裔犹合族以祀其十六世之
祖盛德之后何其远哉为其后者其尚是继是承以勿
替引之拜祠宇者萃涣散之心望阙门者起继述之念
以孝友传家而移以为忠施之有政则莆中之林历千
卷十七 第 33b 页 WYG1248-0348d.png
百年恒为八闽之望双阙峨峨世家封植与史册所著
孝友之名长烨煜霄壤间而永存矣大猷字子道谨敏
诚恪崇尚古礼克绍其世业云
  忠爱堂记
皇朝开国元勋义兼亲贤德业并隆者首称黔宁王家
昭靖王生际大明启运之初辅我太祖高皇帝光复中
国帝王之统建万世大功为一代全臣子孙嗣守西南
陲世以忠爱传家上报国恩下安民夷阅七朝馀百年
卷十七 第 34a 页 WYG1248-0349a.png
于兹矣世及承延昭穆继述人人同此一心有如一日
然者凡其所存所行何者而非本祖训以衍家传者哉
然而循循然终身为之而匪懈浑浑然日用由之而不
知行乎己者习以为常施诸人者忘其为惠盖已非一
人一世矣今太子太傅沐公琮始揭忠爱二大字颜干
高堂之楣盖摘太宗文皇帝御制书中语也用以示其
后人俾其知先世所以积累者厥有本原而有所效法
绵世赏于无穷引庙享于不替盖据事理之要会以示
卷十七 第 34b 页 WYG1248-0349b.png
标准者焉间介侍御张泰以书来京师徵浚言以为堂
记夫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必兼亲贤而并用武王创周
分宗支为五十三国崇亲也高祖兴汉封功臣为一十
八侯尚贤也我圣祖膺天命肇基大业法古昔帝王并
用亲贤之制列爵分土崇德报功众建亲王以为藩屏
大封功臣以为桢干非宗姓后不得专土生爵公者卒
乃追王昭靖王于二十有二亲藩之封九公十八侯之
列虽若不预然于玉版属籍有剥接花木之契盟府丹
卷十七 第 35a 页 WYG1248-0349c.png
书有开拓疆宇之功其于亲贤之义盖兼之也故卒受
王封配享合宫俎豆于六王之间子孙世守西南一方
民夷错杂延袤数千里视古诸侯胙土之封连帅分阃
之任一时勋戚家无有也于乎盛哉浚待罪太史于祖
宗典故窃与有闻伏读太祖御制文集其贵王为西平
侯也锡以诰文有曰当幸逢之初释难之恩梦寐神交
之报不忘而结之以究心利济永为多福之语及读太
宗为善阴骘书叙王善行之实有曰处心仁厚乐善好
卷十七 第 35b 页 WYG1248-0349d.png
贤小心慎密恩信远孚夷獠畏爱非忠君爱民之至何
以得此而以嗣续昌盛与国咸休德厚流光之语终焉
呜呼圣言万世如见天下家传而人诵之荒陬异域庸
人孺子孰不知沐王忠爱之名殆将见与天壤同休也
功庸既已著效于当时而又以遗留于后裔子孙相继
以为传家之学忠国之本治民之谱人人持循而不悖
世世遵奉而不疑惠襄侯以是而克负荷忠敬王以是
而启国封武襄伯以是而固封守荣康公以是而靖叛
卷十七 第 36a 页 WYG1248-0350a.png
乱今宫传公主宗盟膺朝廷重寄位上公总重兵镇边
方于凡家世所传懿德茂实既以身体而力行之矣兹
又申明前人之心事昭示后人之轨范非徒空言而已
也二圣所以期望之者于是乎信而有徵矣为沐氏子
若孙若曾玄若来以昆若礽以云荫授而䘵食耕采而
复家者登斯堂也睹斯扁也目击而心维原祖宗之心
报国家之恩一夫不获时予之辜非但居大业秉重权
者然也苟有一命之秩一廛之受一力之随咸举诸心
卷十七 第 36b 页 WYG1248-0350b.png
而加诸彼虽兵农臧获之贱骠㸑犵獠之蠢昆虫草木
之微必使之皆得其所而尽其天年爱施乎下即所以
忠报于上也互相讲䆒交相劝戒推演昭靖王之初心
体悉宫传公之至意则夫天语所谓多福所谓流光所
谓与国咸休于尔沐宗永永无极矣其念之勉之毋怠
毋忽
  永思堂记
八桂李君纯名其所居之堂曰永思著不忘也兹以安
卷十七 第 37a 页 WYG1248-0350c.png
顺知州秩满考称升江右之袁州府同知过予属以堂
记泣而言曰某以承义方之训出就外传叨以经学发
身贤科以有今日皆吾先考妣积德教训之所致也享
有禄位积以年所身晋荣而家稍裕而吾亲不待矣呜
呼痛哉譬则种树焉木既荣而就实矣憩其阴而食其
实者非前日栽培灌溉之人也兴言及此有人心者宁
不戚戚然于中邪此吾堂所以名也予闻君言而悲之
君之思亦吾之思也即吾之所以思者以记君之堂其
卷十七 第 37b 页 WYG1248-0350d.png
殆有合哉夫人子有此身也合父之气母之血以成形
形具而理寓乎其中其主宰者谓之心心之官则思也
父母之于子其初本一人之身既而分焉分则离离则
渐以远于是乎有思思而不可复见于是乎永思永思
云者终其身之谓也吾有一日之身则有一日之思吾
无此身则无此心无此心则吾一念思亲之心方从而
息耳终天之痛庸有极乎是故礼之所谓发于容体言
语饮食居处衣服思之寓于哀也致于居处笑语志意
卷十七 第 38a 页 WYG1248-0351a.png
所嗜所乐思之寓于齐也或见乎其位或闻乎其容声
或闻乎其叹息之声思之寓于祭也然此皆因事而思
事过则已犹之二也盍思乎吾之身果从何而有哉吾
之身亲之遗也凡吾之身形自一孔以上气自一息以
上理自一念以上皆亲之馀也亲亡而吾存所以气聚
血凝而为此身者固无恙也亲何尝亡吾何尝存是故
无一体而非亲无一事而非亲无一物而非亲心心念
念恒在乎亲身之所在亲之所存一息之存一息之思
卷十七 第 38b 页 WYG1248-0351b.png
其斯之谓永思乎吾之所思若是君以为何如君起再
拜曰子之思亦某之思也请书以为永思堂记
  重恩堂记
重恩堂者右军都督李公颜其所居之厅事以侈上恩
也公拓跋魏后裔唐赐氏李为河湟钜族公之大考讳
南哥率部落归皇朝以武功起同知西宁卫指挥事世
其官公之考讳英建功边圉受制谕专节钺锡诰劵封
会宁伯既而中微英庙复辟诏天下复功臣失爵者子
卷十七 第 39a 页 WYG1248-0351c.png
孙录公世袭都指挥使今制都指挥无世袭此盖时恩
云公感上异恩尽心竭力以图报称遇有所任使昼夜
兢惕以图谋之周或少怠用是名称籍甚会朝旨命
文武大臣举将材于是太傅会昌侯孙公吏部尚书姚
公合辞举公堪大任遂有都督之命俾佐右军公虽生
武胄而雅尚文儒一时所交游者皆朝野知名之士恒
以先会宁公生平好易学屡延经师以易授诸子冢子
㺬果用是经领京闱荐明年试中礼部恩赐进士第选
卷十七 第 39b 页 WYG1248-0351d.png
授中书舍人缙绅大夫荣之立表以旌其门过者竦然
歆羡咸曰入国朝来武胄固有登名儒科者然而侯伯
子孙未始有之有之始自会宁伯之孙于戏事以希有
为荣矧策武功而受诰劵登文科而掌丝纶其为荣也
尤伟然其所以为荣者非由上之人振作而锡予之曷
克以臻兹哉是则一门之中三世之间冠蝉珥貂曳组
鸣玉仡仡武弁烜赫于前雍雍儒绅委蛇于后何者而
非上之恩哉夫恩出于一固以为幸矧至于再至于三
卷十七 第 40a 页 WYG1248-0352a.png
又将由是而底于百千万而无已也哉公也继会宁之
后开中书之先厥考勒功铁劵为国之勋臣厥嗣登名
金榜掌帝之外制往者受恩于前久而弥光来者承恩
于后引而弗替名堂以重恩岂不名称其实哉虽然莫
大之恩虽出于上而其所以致其来锡而致于屡施而
叠被者则又在乎人臣尽心竭力于下世世相承而不
已也夫然非但以尽人臣匪躬之忠亦以衍人子不匮
之孝焉公之子若孙若曾玄若昆来仍云登公之堂瞻
卷十七 第 40b 页 WYG1248-0352b.png
公之扁尚体公之心思有以济其世美延其世赏以永
荷圣恩于无终穷哉予尝主公家有契谊之素故为公
记其堂俾书于壁以示其后人
  存耕堂记
祁门汪君字存耕即其字扁其所居盖摘唐贺知章诗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之语也其子乡贡进士恕随
计来京师介其友康永韶谒予记夫有有形之地有无
形之地有形之地阡陌连接原隰界画畛㽣有广狭生
卷十七 第 41a 页 WYG1248-0352c.png
息有厚薄苟取之不以道得之不以义留之家家不能
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豪夺强取刑祸戮辱不
一再传而失之者多矣惟无形之地基址本固町畦不
立不假锄治而生意常存不待灌溉而灵源自滋水旱
不能灾豪右不能夺大仅方寸而所收之利倍于膏腴
之壤千万焉比二者而观之其为子孙计虑孰远哉此
古之君子所以宁舍彼而取此也汪故新安故家世以
积善相承以春秋为学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行事其
卷十七 第 41b 页 WYG1248-0352d.png
世业之菑畬也积善以为基存心以为地治经以为菑
畬先世所以植生产以遗子孙者博且远矣而君又克
承先世标表以示后人其知本哉子恕果能招善基广
心地收经畬之获以春秋登乙科进士掌百里之教谓
非君存之之效可乎虽然存者君也存之又存又不能
无望于君之后人
  经训堂记
堂以经训名有取于韩子之语也噫世之人知菑畬其
卷十七 第 42a 页 WYG1248-0353a.png
经训者谁欤宝安陈君志道盖有见于此矣君邑大家
世业以农家学以儒宋元以来代有名德显宦至于今
不衰夫家道所以久昌者以世守之有田也家声所以
益振者以家传之有经也世世莫不然而未尝明言其
所以然至君乃标出韩子此语以名其堂盖以示其子
若孙若曾玄以至于云仍之远俾其咸知所守而服习
之以无废其先业真诚知所本哉有唐之世制民之产
有世业有口分予乃君家亦云所谓世有之田者其君
卷十七 第 42b 页 WYG1248-0353b.png
家世业欤所谓家有之经者其君家之口分欤使凡为
君之子若孙人分一经而治之易三百八十四爻则所
得者三百八十四亩也书五十八篇则所得者三百五
亩也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行事则所得者二百四十二
亩也于礼之三百三千所得亦如之居则资之以养身
出则挟之以济世以此为口分之业疏理之灌溉之殳
夷蕴崇之以封殖夫世有之恒产岂不愈久而愈远愈
大而愈光也乎志道名用原捐馆舍馀十年矣而堂岿
卷十七 第 43a 页 WYG1248-0353c.png
然不废如昔时堂不废则名不废名不废则凡所以登
其堂而睹其名者可不体其心服其训而思所以究其
心于圣贤之经传以不废其业也哉君之弟用贞以吴
江司训秩满来京师需予文以为堂记予重用贞不死
其兄而又能充大其兄之志也于是乎书以归之俾其
持归寘诸其堂之壁以示夫其后之人
  甘节堂记
无非无仪妇人之常不幸遭人伦之变而得专节之之
卷十七 第 43b 页 WYG1248-0353d.png
名岂甘为是欤不得已也然其始终一节忘其苦而以
为甘至于死而不悔盖必有以见夫天理民彝之所当
然而不容己则又非不得已也予于三山李母甘节堂
深有感焉母年十九归邑人李宗衡十年宗衡卒时母
年二十有八止生子升甫六岁家徒四壁室如悬罄内
外期功之亲无一足恃者旦暮纺织以自给百凡大小
之事无一不身任其劳内而祀事外而公家之赋教子
之需乡邻往来之礼节咸取给于己艰难阨塞备尝之
卷十七 第 44a 页 WYG1248-0354a.png
矣人视之以为不胜其苦矣而母则未尝告劳焉非不
知劳忘其为劳也非独忘于口而且忘于身非独忘于
身而并与心忘之矣呜呼刍豢之甘而荼堇之嗜非不
知荼堇之苦也盖必有以甘之者矣甘之故忘之忘之
故安之安之故能始终一节至死不悔焉彼嗜甘而苦
之者抑又何人与李母于此盖必真有以见天理民彝
之所当然者有不容己非不得已而然者也用能持守
门户教育子孙至于今日盖始终五十馀年矣今以希
卷十七 第 44b 页 WYG1248-0354b.png
有之年康健之体得见二孙同领乡荐而次孙廷美又
登甲第蒙恩归荣李氏之门自此骎骎光大谓非母守
节之效可乎廷美介其师林用清求予文以记其所谓
甘节堂者予以蚤孤亲见吾母太孺人之所以甘其苦
者无异于李母焉故为之记如此俾廷美持归书堂之
壁若其守节之始末则有以俟乎当代立言之君子为
之传
  春和堂记
卷十七 第 45a 页 WYG1248-0354c.png
锡山周君济广世业轩岐之术而以痬医名于远近既
而有以其名闻于朝者选入上方尝扁其居药之室曰
春和随所至而揭焉适予冢子得疾或以君荐予延而
诊视之接见之顷言温而气和薰然阳春之可掬也及
其观色察气问证用药七剂之加则又有如春风扇和
冻者以解稿者以苏勃然生气渐回而鬯达有莫知其
所以然而然者曾未几时吾子之气复和适沈疴去其
体如一阳来复于隆冬冱寒之后日复一日今则驯至
卷十七 第 45b 页 WYG1248-0354d.png
于三阳开泰之时矣所以然者盖由其推腔中生意之
春以和煦之也予生平止一子宗祊所系感君之惠莫
大焉方图所以报之者知君者咸曰君于世利无所好
所尚者文尔盍为记其居药之室嗟夫一元之气流行
天地之间一阳而复二阳而临三阳而天地交泰则和
矣和则天气下降地气上腾而万物之蠢然者于是跃
然以起翕然以交安然以适矣岂非天地之至和者哉
君以是名堂诗所谓惟其有之者乎惟其有之故能聚
卷十七 第 46a 页 WYG1248-0355a.png
其所得于天者于一腔之内又能推其所得于己者于
一世之人也何者天之德元亨利贞天之时春夏秋冬
而时之用则生长收藏也在天之元时之春物之生其
在人则仁乎医也者仁之术也蒙庄氏有言医门多疾
盖以有疾者必趋于医之门如积阴之物竞向于春阳
郁结之气亟求其和适也当夫春之三月和气发陈天
地俱生万物以荣凡六气十有八候无非春阳布发生
之令天气应人养生之道逆之则有所伤而气少不足
卷十七 第 46b 页 WYG1248-0355b.png
以奉夏长之令焉夫春阳之气既乖则夏无以为蕃秀
而奉收秋无以为容平而奉藏冬无以为闭藏而奉生
是知一春之气三阳之和流通于九月之中散见于十
有八气五十四候之内何者而非一春之和哉古之至
人知乎此理故保稚阳于来复之始畅全阳于交泰之
时所以培三时之本为万物之先以固其根以滋其苗
以复其命有由然也是知一春为四时之本一和为万
物之原人能敛天之春以为一心之和和其运调其化
卷十七 第 47a 页 WYG1248-0355c.png
析其郁气资其化原复其所主先其所因高者抑之下者
举之有馀者折之不足者补之佐以所利调以所宜治
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如此
则不和者和矣夫春气之和自然之和也而人使人身
之和亦如春之和焉此其所以为万物之灵而能辅相
天地之所不及也欤但其职有崇卑故所及有广狭耳
推原所自虽由于神圣工巧而实本于虚灵知觉之心
是故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人
卷十七 第 47b 页 WYG1248-0355d.png
之七情也六气不为淫所胜则天之气和矣七情不为
欲所乖则人之心和矣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自谨独
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缪而无适不然则虽
天下之大万物之众亦可使之各得其所而欢忻交通
矣况夫一人之身也哉予也以儒而论医既本医之说
以为堂说及其末也请以儒之道终焉继君之后者居
斯堂诵斯记尚存孔思之心以衍轩岐之术哉
 重编琼台藁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