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十六
卷六十六 第 1a 页 WYG0711-043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性理大全书卷六十六
 治道一
  总论
程子曰论治者贵识体 治身齐家以至平天下者治
 之道也建立纲纪分正百职顺天揆事创制立度以
 尽天下之务治之法也法者道之用也 圣王为治
 脩刑罚以齐众明教化以善俗刑罚立则教化行矣
卷六十六 第 1b 页 WYG0711-0430b.png
 教化成而刑罚措矣虽曰尚德而不尚刑顾岂偏废
 哉 治则有为治之因乱必有致乱之因在人而已
 矣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酌而应之临时之宜也
 治道之要有三曰立志责任求贤 必井田必肉刑
 必封建而后天下可为非圣人之达道也善治者放
 井田而行之而民不病放封建而临之而民不劳放
 肉刑而用之而民不怨得圣人之意而不胶其迹迹
 者圣人因一时之利而利焉者耳 天地之生万物
卷六十六 第 2a 页 WYG0711-0431a.png
 之成合而后遂天下国家至于事为之末所以不遂
 者由不合也所以不合者由有间也故间隔者天下
 之大害圣王之所必去也 事事物物各有其所得
 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
 能为物作则也惟止之各于其所而已止之不得其
 所则无可止之理 养民者以爱其力为本民力足
 则生养遂然后教化可行风俗可美是故善为政者
 必重民力 教人者养其善心则恶自消治民者导
卷六十六 第 2b 页 WYG0711-0431b.png
 以敬逊则争自止 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方盛
 虑衰则可以防其满极而图其永久至于既衰而后
 戒则无及矣自古天下之治未有久而不乱者盖不
 能戒于其盛也狃安富则骄侈生乐舒肆则纪纲坏
 忘祸乱则衅孽萌是以浸淫滋蔓而不知乱亡之相
 寻也 守国者必设险山河之固城郭沟洫之阻特
 其大端耳若夫尊卑贵贱之分明之以等威异之以
 物采凡所以杜绝陵僣限隔上下皆险之大用也
卷六十六 第 3a 页 WYG0711-0431c.png
 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
 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若从
 事而言不救则已若须救之必须变大变则大益小
 变则小益 为天下安可求近效才计校著利害便
 不是 王者高拱于穆清之上而化行于裨海之外
 何脩何饰而致哉以纯王之心行纯王之政尔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纯王之心也
 使老者得其养幼者得其所此纯王之政也尚虑其
卷六十六 第 3b 页 WYG0711-0431d.png
 未也则又尊国老而躬事之优庶老而时养之风行
 海流民陶其化孰有怠于亲而慢于长者哉虞夏商
 周之盛王由是道也人伦以正风俗以厚鳏寡孤独
 无不得其养焉后世礼废法坏教化不明播弃耆老
 饥寒转死者往往而是呜呼率是而行而欲王道之
 成犹却行而求及前抑有甚焉尔 安危之本在乎
 人情治乱之机系乎事始众心暌乖则所言不信万
 邦协和则所为必成 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后世
卷六十六 第 4a 页 WYG0711-0432a.png
 只是以法把持天下 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
 也不可威也民可顺也不可强也民可使也不可欺
 也 又尝与客语为政曰甚矣小人之无行也牛壮
 食其力老则屠之客曰不得不然也牛老不可用屠
 之犹得半牛之价复称贷以买壮者不尔则废耕矣
 且安得刍粟养无用之牛乎曰尔之言知计利而不
 知义者也为政之本莫大于使民兴行民善俗而衣
 食不足者未之有也水旱螟虫之灾皆不善之致也
卷六十六 第 4b 页 WYG0711-0432b.png
  天下之事无一定之理不进则退不退则进时极
 道穷理当必变惟圣人为能通其变于未穷使其不
 至于极尧舜时也 三代忠质文其因时之尚然也
 夏近古人多忠诚故为忠忠弊故救之以质质弊故
 救之以文非道有弊也后世不守故浸而成弊虽不
 可以一二事观之大槩可知如尧舜禹之相继其文
 章气象亦自小异也 识变知化为难古今风气不
 同故器用亦异宜是以圣人通其变使民不倦各随
卷六十六 第 5a 页 WYG0711-0432c.png
 其时而已矣后世虽有作者虞帝为不可及已盖当
 是时风气未开而虞帝之德又如此故后世莫可及
 也若三代之治后世决可复不以三代为治者终苟
 道也 自古圣人之救难而定乱也设施有未暇及
 焉者既安之矣然后为可久可继之治自汉而下祸
 乱既除则不复有为始随时维持而己所以不能髣
 髴于三代欤 三代而后有圣王者作必四三王而
 立制矣或曰夫子云三重既备人事尽矣而可四乎
卷六十六 第 5b 页 WYG0711-0432d.png
 曰三王之治以宜乎今之世则四王之道也若夫建
 亥为正则事之悖缪者也
张子曰大都君相以父母天下为王道不能推父母之
 心于百姓谓之王道可乎所谓父母之心非徒见于
 言必须视四海之民如己之子设使四海之内皆为
 己之子则讲治之术必不为秦汉之少恩必不为五
 伯之假名 井田而不封建犹能养而不能教封建
 而不井田犹能教而不能养封建井田而不肉刑犹
卷六十六 第 6a 页 WYG0711-0433a.png
 能教养而不能使然此未可遽行之 秦为月令必
 取先王之法以成文字未必实行之道千乘之国敬
 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此皆法外之意秦苟
 有爱民为惠心方能行徒法不能以自行须实有其
 心也有其心而无其法则是虽有仁心仁闻不行先
 王之道不能为政于天下
华阳范氏曰治天下之繁者必以至简制天下之动者
 必以至静是故号令简则民听不惑心虑静则事变
卷六十六 第 6b 页 WYG0711-0433b.png
 不挠此所以能成功也 民莫不恶危而欲安恶劳
 而欲息以仁义治之则顺以刑罚治之则咈矣故治
 天下在顺之而已咈之而能治者未之闻也
龟山杨氏曰书曰德惟善政孔子曰为政以德离道德
 而为政事非先王之政事也 书曰德惟善政则以
 德为政也伯夷降典折民惟刑则以礼用刑也有德
 礼则刑政在其中矣 政者正也王中心无为以守
 至正而天下从之 或谓经纶天下须有方法亦须
卷六十六 第 7a 页 WYG0711-0433c.png
 才气运转得行曰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先
 王经纶之迹也其效博矣然观其作处岂尝费力本
 之诚意而已今鹿鸣四牡诸诗皆在先王所歌以燕
 群臣劳使臣者也若徒取而歌之其有效乎然则先
 王之用心盖有在矣如书尧典序言克明俊德以至
 亲睦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法度盖未及也而其
 效已臻黎民于变时雍然后乃命羲和以钦若昊天
 之事然则法度虽不可废岂所宜先 正心一事自
卷六十六 第 7b 页 WYG0711-0433d.png
 人未尝深知之若深知而体之自有其效观后世治
 天下者皆未尝识此然此亦惟圣人力做得彻盖心
 有所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一毫少差即不得其正自
 非圣人必须有不正处然有意乎此者随其浅深必
 有见效但不如圣人之效著耳 为政要得厉威严
 使事事齐整甚易但失于不宽便不是古人作处孔
 子言居上不宽吾何以观之哉又曰宽则得众若使
 宽非常道圣人不只如此说了今人只要事事如意
卷六十六 第 8a 页 WYG0711-0434a.png
 故觉见宽政闷人不知权柄在手不是使性气处何
 尝见百姓不畏官人但见官人多虐百姓耳然宽亦
 须有制始得若百事不管唯务宽大则胥吏舞文弄
 法不成官府须要权常在已操纵予夺总不由人尽
 宽不妨程伯淳作县常于坐右书视民如伤四字云
 某每日常有愧于此观其用心应是不错决挞了人
 古人于民若保赤子为其无知也常以无知恕之则
 虽有可怒之事亦无所施其怒无知则固不察利害
卷六十六 第 8b 页 WYG0711-0434b.png
 所在教之趋利避害全在保者今赤子若无人保则
 虽有坑阱在前蹈之而不知故凡事疑有后害而民
 所见未到者当与他做主始得
上蔡谢氏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亲亲而尊尊所谓民
 彝也为政之道保民而已不然人类几何其不相噬
 啮也
五峰胡氏曰造车于室而可以通天下之险易铸鉴于
 冶而可以定天下之妍丑盖得其道而握其要也治
卷六十六 第 9a 页 WYG0711-0434c.png
 天下者何独不观乎此反而求诸身乎是故一正君
 心而天下定矣 下之于上德不待声色而后化人
 之于其类不待声色而后从祸福于善恶不待声色
 而后应诗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是故君子笃恭而
 天下平 事成则极极则变物盈则倾倾则革圣人
 裁成其道辅相其宜百姓于变而不知此尧舜之所
 以为圣也 处之以义而理得则人不乱临之以敬
 而爱行则物不争守之以正行之以中则事不悖而
卷六十六 第 9b 页 WYG0711-0434d.png
 天下理矣 圣人尚贤使民知劝教不能使民不争
 明善恶之归如日月之照白黑然民犹有惑于欲而
 陷于恶故孔子观上世之化喟然而叹曰甚哉知之
 难也虽尧舜之民比屋可封能使之由而已亦不能
 使之知也夫人目于五色耳于五声口于五味其性
 固然非外来也圣人因其性而道之由于至善故民
 之化之也易 马牛人畜也御之失道则奋其角踶
 虽有猛士莫之敢撄得其道则三尺童子用之周旋
卷六十六 第 10a 页 WYG0711-0435a.png
 无不如志焉天下分裂兆民离散欲以一之固有其
 方患在人不仁虽与言而不入也 井法行然后愚
 智可择学无滥士野无滥农人才各得其所而游手
 鲜矣君临卿卿临大夫大夫临士士临农与工商所
 受有分制多寡均而无贫苦者矣人皆受地世世守
 之无交易之侵牟也无交易之侵牟则无争夺之讼
 狱无争夺之讼狱则刑罚省而民安刑罚省而民安
 则礼乐脩而和气应矣 养民惟恐不足此世之所
卷六十六 第 10b 页 WYG0711-0435b.png
 以治安也取民惟恐不足此世之所以败亡也 财
 出于九职兵起于乡遂学校起于乡行士选于庠塾
 政令行乎世臣然后政行乎百姓而仁覆天下矣
豫章罗氏曰三代之治在道而不在法三代之法贵实
 而不贵名后世反之此享国与治安所以不同 教
 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
 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
 天下有风俗或朝廷不务教化而责士人之廉耻士
卷六十六 第 11a 页 WYG0711-0435c.png
 人不尚廉耻而望风俗之美其可得乎 天下之变
 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
 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故内有李林甫之奸则外
 有禄山之乱内有卢杞之邪则外有朱泚之叛易曰
 负且乘致寇至不虚言哉
延平李氏曰治道必以明天理正人心崇莭义厉廉耻
 为先本末备具可举而行
元城刘氏曰尝考礼记春夏月令以谓无聚大众无置
卷六十六 第 11b 页 WYG0711-0435d.png
 城郭掩骼埋胔毋起土功有以见圣人奉顺阴阳取
 法天地力役之事不夺农时行道之墐亦顺生气是
 以风雨时若灾害不生天人和同上下交泰其或赋
 政违道役使过中人力疲劳养气摇动则国有水旱
 之变民罹疾疫之灾此继天奉元之君所以夙夜恭
 敬而不敢忽也
朱子曰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
 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
卷六十六 第 12a 页 WYG0711-0436a.png
 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论任贤
 相杜私门则立政之要也择良吏轻赋役则养民之
 要也公选将帅不由近习则治军之要也乐闻警戒
 不喜导谀则听言用人之要也推此数端馀皆可见
 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
 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若徒言正心
 而不足以识事物之要或精覈事情而特昧夫根本
 之归则是腐儒迂阔之论俗士功利之谈皆不足与
卷六十六 第 12b 页 WYG0711-0436b.png
 论当世之务矣 天下之事有本有末正其本者虽
 若迂缓而实易为力救其末者虽若切至而实难为
 功是以昔之善论事者必深明夫本末之所在而先
 正其本本正则末之不治非所忧矣 古圣贤之言
 治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夫岂故为是迂
 阔亡用之谈以欺世眩俗而甘受实祸哉盖天下万
 事本于一心而仁者此心之存之谓也此心既存乃
 克有制而义者此心之制之谓也诚使是说著明于
卷六十六 第 13a 页 WYG0711-0436c.png
 天下则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人人得其本心以制万
 事无一不合宜者夫何难而不济不知出此而曰事
 求可功求成吾以苟为一切之计而已是申商吴李
 之徒所以亡人之国而自灭其身国虽富其民必贫
 兵虽彊其国必病利虽近其为害也必远顾弗察而
 已矣 天下之事有缓急之势朝廷之政有缓急之
 宜当缓而急则繁细苛察无以存大体而朝廷之气
 为之不舒当急而缓则怠慢废弛无以赴事几而天
卷六十六 第 13b 页 WYG0711-0436d.png
 下之事日入于坏均之二者皆失也然愚以为当缓
 而急者其害固不为小若当急而反缓则其害有不
 可胜言者不可以不察也 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
 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若夫
 治军省赋以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
 以立纪纲而已矣董子所谓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
 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盖谓
 此也 治道别无说若使人主恭俭好善有言逆于
卷六十六 第 14a 页 WYG0711-0437a.png
 心必求诸道有言孙于志必求诸非道这如何会不
 治这别无说从古来都有见成样子直是如此 人
 主以论相为职宰相以正君为职二者各得其职然
 后体统正而朝廷尊天下之政必出于一而无多门
 之弊苟当论相者求其适己而不求其正己取其可
 爱而不取其可畏则人主失其职矣当正君者不以
 献可替否为事而以趋和承意为能不以经世宰物
 为心而以容身固宠为术则宰相失其职矣二者交
卷六十六 第 14b 页 WYG0711-0437b.png
 失其职是以体统不正纲纪不立而左右近习皆得
 以窃弄威权卖官鬻狱使政体日乱国势日卑虽有
 非常之祸伏于冥冥之中而上恬下熙亦莫知以为
 虑者是可不察其所以然者而反之以汰其所已用
 而审其所将用者乎选之以其能正已而可畏则必
 有以得自重之士而吾所以任之不得不重任之既
 重则彼得以尽其献可替否之志而行其经世宰物
 之心而又公选天下直谅敢言之士使为台谏给舍
卷六十六 第 15a 页 WYG0711-0437c.png
 以参其议论使吾腹心耳目之寄常在于贤士大夫
 而不在于群小陟罚臧否之柄常在于廊庙而不出
 于私门如此而主威不立国势不彊纲维不举刑政
 不清民力不裕军政不脩者吾不信也书曰成王畏
 相语曰和臣不忠且以唐太宗之聪明英特号为身
 兼将相然犹必使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
 后施行盖谓理势之当然有不可得而易者 四海
 之广兆民至众人各有意欲行其私而善为治者乃
卷六十六 第 15b 页 WYG0711-0437d.png
 能总摄而整齐之使之各循其理而莫敢不如吾志
 之所欲者则以先有纲纪以持之于上而后有风俗
 以驱之于下也何谓纲纪辨贤否以定上下之分核
 功罪以公赏罚之施也何谓风俗使人皆知善之可
 慕而必为皆知不善之可羞而必去也然纲纪之所
 以振则以宰执秉持而不敢失台谏补察而无所私
 人主又以其大公至正之心恭己于上而照临之是以
 贤者必上不肖者必下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刑而
卷六十六 第 16a 页 WYG0711-0438a.png
 万事之统无所阙也纲纪既振则天下之人自将各
 自矜奋更相劝勉以去恶而从善盖不待黜陟刑赏
 一一加于其身而礼义之风廉耻之俗已丕变矣惟
 至公之道不行于上是以宰执台谏有不得人黜陟
 刑赏多出私意而天下之俗遂至于靡然不知名节
 行检之可贵而惟阿谀软熟奔竞交结之为务一有
 端言正色于其间则群讥众排必使无所容于斯世
 而后已此其形势如将倾之屋轮奂舟艧虽未觉其
卷六十六 第 16b 页 WYG0711-0438b.png
 有变于外而材木之心已皆蠹朽腐烂而不可复支
 持矣苟非断自圣志洒濯其心而有以大警敕之使
 小大之臣各举其职以明黜陟以信刑赏则何以振
 已颓之纲纪而厉已坏之风俗乎管子曰礼义廉耻
 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贾谊尝为汉文诵之
 而曰使管子而愚人也则可使管子而少知治体是
 岂可不为寒心也哉二子之言明白深切非虚语者
  天下岂有兼行正道邪术杂用君子小人而可以
卷六十六 第 17a 页 WYG0711-0438c.png
 有为者 人情不能皆正故古人治世以大德不以
 小惠然则固有不必皆顺之人情者若曰顺人心则
 气象差正当耳井田肉刑二事尽有曲折恐亦未可
 遽以为非 欲整顿一时之弊譬如常洗浣不济事
 须是善洗者一一折洗乃不枉了庶几有益 为政
 如无大利害不必议更张则所更一事未成必閧然
 成纷扰卒未已也至于大家且假借之故子产引郑
 书曰安定国家必大焉先 古人为政一本于宽今
卷六十六 第 17b 页 WYG0711-0438d.png
 必须反之以严盖必如是矫之而后有以得其当今
 人为宽至于事无统纪缓急予夺之权皆不在我下
 梢却是奸豪得志平民既不蒙其惠又反受其殃矣
  问为政更张之初莫亦须稍严以整齐之否曰此
 事难断定说在人如何处置然亦何消要过于严今
 所难者是难得晓事底人若晓事底人历练多事才
 至面前他都晓得依那事分寸而施以应之人自然
 畏服今人往往过严者多半是自家不晓又虑人欺
卷六十六 第 18a 页 WYG0711-0439a.png
 已又怕人慢已遂将大拍头去拍他要他畏服若自
 见得何消过严 问政治当明其号令不必严刑以
 为威曰号令既明刑罚亦不可弛苟不用刑罚则号
 令徒挂墙壁尔与其不遵以梗吾治曷若惩其一以
 戒百与其覆实检察于其终曷若严其始而使之无
 犯做大事岂可以小不忍为心 问为政者当以宽
 为本而以严济之曰某谓当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
 曲礼谓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须是令行禁止若
卷六十六 第 18b 页 WYG0711-0439b.png
 曰令不行禁不止而以是为宽则非也 或问程子
 云论治须要识体这体字是事理合当做处凡事皆
 有个体皆有个当然处问是体段之体否曰也是如
 此又问如为朝廷有朝廷之体为一国有一国之体
 为州县有州县之体否曰然是个大体有格局当做
 处如作州县便合治告讦除盗贼劝农桑抑末作如
 朝廷便须开言路通下情消朋党如为大吏便须求
 贤才去赃吏除暴敛均力役这个都是定底格局合
卷六十六 第 19a 页 WYG0711-0439c.png
 当如此做
南轩张氏曰周家建国自后稷以农事为务历世相传
 其君子则重稼穑之事其室家则躬织纴之勤相与
 咨嗟叹息服习乎艰难咏歌其劳苦此实王业之根
 本也如周公之告成王其见于诗有若七月皆言农
 桑之候也其见于书有若无逸则欲其知稼穑之艰
 难知小人之依也帝王所传心法之要端在乎此夫
 治常生于敬而乱常起于骄肆使为国者而每念乎
卷六十六 第 19b 页 WYG0711-0439d.png
 稼穑之劳而其后妃又不忘乎织纴之事则心不存
 焉寡矣何者其必严恭朝夕而不敢怠也其必怀保
 小民而不敢康也其必思天下之饥寒若已饥寒之
 也是心常存则骄矜放肆何自而生岂非治之所由
 兴也欤美哉周之家法也圣哲相继固不待论而其
 后妃之贤见于简编太王之妃则姜女也而文王之
 母则太任妃则太姒而武王之后又邑姜也皆助其
 君子焦劳于内以成风化之美观后妃则太王文武
卷六十六 第 20a 页 WYG0711-0440a.png
 之德可知矣以此垂世而其后世犹有若幽王者惑
 褒姒而废正后以召犬戎之祸而诗人刺之曰妇无
 公事休其蚕织盖推其祸端良由稼穑织纴之事不
 闻于耳不动于心以至于此故诵服之无斁之章则
 知周之所以兴诵休其蚕织之章则知周之所以衰
 其得失所自岂不较著乎以是意而考秦汉以下其
 治乱成坏之源皆可见矣
问三代治天下曰井田封建肉刑后世变井田为阡陌
卷六十六 第 20b 页 WYG0711-0440b.png
 变封建为郡县变肉刑为鞭笞而末流愈不胜其弊
 今欲追复旧制于斯三者何先潜室陈氏曰复古惟
 唐得之世业府兵六典建官分画措置最有法度其
 不传远者非作法不善自是家法不正无贤子孙耳
 先儒谓必有关雎麟趾之化而后可以行周官之法
 度古人所以兢业寅畏左规右矩者正欲立个人样
 以为守法之地耳
西山真氏曰世之言政者有曰宽以待良民而严以驭
卷六十六 第 21a 页 WYG0711-0440c.png
 奸民也或曰抚民当宽而束吏贵严也或曰始严而
 终之以宽也然则治人之术其果尽于此乎如其尽
 于此也夫人之所知也吾何庸思且世之能是者亦
 众矣抑何其合于圣贤者寡也呜呼吾患不能存吾
 心焉尔吾之心存则蕴之为仁义发之为恻隐羞恶
 随物以应而无容心焉则宽与严在其中矣且独不
 观诸天乎熙然而春物无不得其生者凛然而秋物
 无不遂其成者是果孰为之哉曰阴与阳而已人知
卷六十六 第 21b 页 WYG0711-0440d.png
 天道之妙若是而不知吾之所谓仁义者即天之阴
 阳也昔者圣人系易盖并言之以见夫人之与天其
 本则一自夫汩之以私乱之以欲于是乎与天不相
 似矣盍亦反其本而观之怵惕于情之所可矜颡泚
 于事之所可愧此固有之良心而非由外铄者也吾
 能存之使勿失养之亡以害则天理浑然随感辄应
 于其当爱者悯恻施焉非吾爱之也仁发乎中而不
 能不爱也于其当恶者惩艾加焉非吾恶之也义动
卷六十六 第 22a 页 WYG0711-0441a.png
 乎中而不能不恶也吾之爱恶以天不以人故虽宽
 而宽之名不闻虽严而严之迹不立以之治人其庶
 矣乎 尝观古今之变大抵盛衰强弱之分不在兵
 力而在国势不在财用而在人心诚使国势奠安人
 心豫附运掉伸缩惟所欲为以之治财则财可礼以
 之治兵则兵可强其机易回而其事易察也惟吾之
 所恃者国势也而操持不定无以遏其趋吾之所恃
 者人心也而系属不加无以保其固百度抢攘众志
卷六十六 第 22b 页 WYG0711-0441b.png
 涣散天下之患方伥然未知底止之地虽兵财之画
 日讨月究何益哉 或者患国势未张而欲振以威
 刑患财用未丰而欲益以聚敛谓诚信不如权谲谓
 忠厚不如刻深有一于兹皆伐国之斧斨蠹民之螟
 螣也
鹤山魏氏曰自三代以还王政不明而天下无善治寥
 寥千百载间岂无明君令辟修立法度讲明政刑欲
 以挈其国于久安长治之域者哉然撑东而西倾捉
卷六十六 第 23a 页 WYG0711-0441c.png
 衿而肘见治之形常浮于乱之意则亦未明乎纪纲
 而已矣
鲁斋许氏曰孔子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
 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斯不易之常道也 革人之非不可革其事要当先
 革其心其心既革其事有不言而自革者也 为天
 下国家有大规摹规摹既定循其序而行之使无过
 焉无不及焉则治功可期否则心疑目眩变易纷更
卷六十六 第 23b 页 WYG0711-0441d.png
 日计有馀而岁计不足未见其可也昔子产处衰周
 之列国孔明用西蜀之一隅具有定论而终身由之
 况堂堂天下可无一定之论而妄为之哉古今立国
 规摹虽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天下心得天下心无
 他爱与公而已矣爱则民心顺公则民心服既顺且
 服于为治也何有然开创之始重臣挟功而难制有
 以害吾公小民杂属而未一有以梗吾爱于此为计
 其亦难矣自非英睿之君贤良之佐未易处也势虽
卷六十六 第 24a 页 WYG0711-0442a.png
 难制必求其所以制众虽未一必求其所以一前虑
 却顾因时顺理予之夺之进之退之内主甚坚日戛
 月摩周还曲折必使吾之爱吾之公达于天下而后
 已至是则纪纲法度施行有地天下虽大可不劳而
 理也然其先后之序缓急之宜密有定则可以意会
 而不可以言传也是之谓规摹
  礼乐
程子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非绝民之欲而强人以不
卷六十六 第 24b 页 WYG0711-0442b.png
 能也所以防其欲戒其侈而使之入道也 礼者人
 之规范守礼所以立身也安礼而和乐斯为盛德矣
  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理
 文若二而一道也文过则奢实过则俭奢自文至俭
 自实生形影之类也 学礼者考文必求先王之意
 得意乃可以沼革 礼之本出于民之情圣人因而
 道之耳礼之器出于民之俗圣人因而节文之耳圣
 人复出必因今之衣服器用而为之节文其所谓贵
卷六十六 第 25a 页 WYG0711-0442c.png
 本而亲用者亦在时王斟酌损益之尔 行礼不可
 全泥古须当视时之风气自不同故所处不得不与
 古异若全用古物亦不相称虽圣人作须有损益
 大凡礼必须有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
 数祝史之事也 人或劝先生以加礼近贵曰何不
 见责以尽礼而责之以加礼礼尽则已岂有加也
 礼者因人情者也人情之所宜则义也三年之服礼
 之至义之尽也 礼乐大矣然于进退之间则己得
卷六十六 第 25b 页 WYG0711-0442d.png
 性情之正 乐随风气至韶则极备若尧之洪水方
 割四凶未去和有未至也至舜以圣继圣治之极和
 之至故韶为备 先王之乐必须律以考其声今律
 既不可求人耳又不可全信正惟此为难求中声须
 得律律不得则中声无由见律者自然之数至如今
 之度量权衡亦非正也今之法且以为准则可非如
 古法也此等物虽出于自然(一有之/数字)亦须人为之但
 古人为之得其自然至于规矩则极尽天下之方圆
卷六十六 第 26a 页 WYG0711-0443a.png
张子曰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凡未成
 性须礼以持之能守礼已不畔道矣礼即天地之德
 也如颜子者方勉勉于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勉勉者
 勉勉以成性也礼非止著见于外亦有无体之礼盖
 礼之原在心礼者圣人之成法也除了礼天下更无
 道矣欲养民当自井田始治民则教化刑罚俱不出
 于礼外五常出于凡人之常情五典人日日为但不
 知耳时措之宜便是礼礼即时措时中见之事业者
卷六十六 第 26b 页 WYG0711-0443b.png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但非时中者皆是也非礼之礼
 非义之义又不可一槩言如孔子丧出母子思守礼
 为非也又如制礼以小功不税使曾子制礼又不知
 如何以此不可易言时中之义甚大须是精义入神
 以致用观其会通以行典礼此则真义理也行其典
 礼而不达会通则有非时中者矣礼亦有不须变者
 如天叙天秩如何可变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
 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天之生物便有尊卑
卷六十六 第 27a 页 WYG0711-0443c.png
 大小之象人顺之而已此所以为礼也学者有专以
 礼出于人而不知礼本天之自然告子专以义为外
 而不知所以行义由内也皆非也当合内外之道
 学者且须观礼盖礼者滋养人德性又使人有常业
 守得定又可学便可行又可集得义 能答曾子之
 问能教孺悲之学斯可以言知礼矣进人之速无如
 礼学 学之行之而复疑之此习矣而不察者也故
 学礼所以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学礼也学者行礼时
卷六十六 第 27b 页 WYG0711-0443d.png
 人不过以为迂彼以为迂在我乃是径捷此则从吾
 所好文则要密察心则要弘放如天地自然从容中
 礼者盛德之至也 古人无椅卓智非不能及也圣
 人之才岂不如今人但席地则体恭可以拜伏今坐
 椅卓至有坐到起不识动者主人始亲一酌己是非
 常之敬盖后世一切取便安也 礼文参校是非去
 取不待己自了当盖礼者理也须是学穷理礼则所
 以行其义知理则能制礼然则礼出于理之后今在
卷六十六 第 28a 页 WYG0711-0444a.png
 上者未能穷则在后者乌能尽今礼文残缺须是先
 求得礼之意然后观礼合此理者即是圣人之制不
 合者即是诸儒添入可以去取今学者所以宜先观
 礼者类聚一处他日得理以意参校 礼但去其不
 可者其他取力能为之者 大凡礼不可大段骇俗
 不知者以为怪且难之甚者至于怒之疾之故礼亦
 当有渐于不可知者少行之已为多矣但不出户庭
 亲行之可也毋强其人为之已德性充实人自化矣
卷六十六 第 28b 页 WYG0711-0444b.png
 正已而物正也 古乐不可见盖为今人求古乐太
 深始以古乐为不可知只以虞书诗言志歌永言声
 依永律和声求之得乐之意盖尽于是诗只是言志
 歌只是永其言而已只要转其声令人可听今日歌
 者亦以转声而不变字为善歌长言后却要入于律
 律则知音者知之知此声入得何律古乐所以养人
 德性中和之气后之言乐者止以求哀故晋平公曰
 音无哀于此乎哀则止以感人不善之心歌亦不可
卷六十六 第 29a 页 WYG0711-0444c.png
 以太高亦不可以太下太高则入于噍杀太下则入
 于啴缓盖穷本知变乐之情也 声音之道与天地
 同和与政通蚕吐丝而商弦绝正与天地相应方蚕
 吐丝木之气极盛之时商金之气衰如言律中太簇
 律中林钟于此盛则彼必衰方春木当盛却金气不
 衰便是不和不与天地之气相应
五峰胡氏曰等级至严也失礼乐则不威山河至险也
 失礼乐则不固礼乎乐乎天下所日用不可以造次
卷六十六 第 29b 页 WYG0711-0444d.png
 颠沛废焉者乎
朱子曰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
 礼有庸哉这个典礼自是天理之当然欠他一毫不
 得添他一毫不得惟是圣人之心与天合一故行出
 这礼无一不与天合其间曲折厚薄浅深莫不恰好
 这都不是圣人白撰出都是天理法定合著如此后
 之人此心未得似圣人之心只得将圣人已行底圣
 人所传于后世底依这样子做做得合时便是合天
卷六十六 第 30a 页 WYG0711-0445a.png
 理之自然 礼即理也但谓之理则疑若未有形迹
 之可言制而为礼则有品节文章之可见矣人事如
 五者固皆可见其大槩之所宜然到礼上方见其威
 仪法则之详也 问冠昏之礼如欲行之当须使冠
 昏之人易晓其言乃为有益如三加之辞出门之戒
 若只以古语告之彼将谓何曰只以今之俗语告之
 使之易晓乃佳 礼时为大古礼如此零碎繁冗今
 岂可行亦且得随时裁损尔孔子从先进恐已有此
卷六十六 第 30b 页 WYG0711-0445b.png
 意或曰礼之所以亡正以其太繁而难行耳曰然
 古人于礼直如今人相揖相似终日周回于其间自
 然使人有感他处后世安得如此 圣人有作古礼
 未必尽用须别有个措置视许多琐细制度皆若具
 文且是要理会大本大原曾子临死丁宁说君子所
 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
 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上许多正
 是大本大原如今所理会许多正是笾豆之事曾子
卷六十六 第 31a 页 WYG0711-0445c.png
 临死教人去不要理会这个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
 师之有非是孔子如何尽做这事到孟子巳是不说
 到细碎上只说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吾尝闻之矣
 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这
 三项便是大原大本 尝见刘昭信云礼之趋翔登
 降揖逊皆须习也是如此汉时如大射等礼虽不行
 却依旧令人习人自传得一般今虽是不能行亦须
 是立一科令人习得也是一事 六经之道同归而
卷六十六 第 31b 页 WYG0711-0445d.png
 礼乐之用为急遭秦灭学礼乐先坏汉晋以来诸儒
 补缉竟无全书其颇存者三礼而已周官一书固为
 礼之纲领至其仪法度数则仪礼乃其本经而礼记
 郊特牲冠义等篇乃其义疏耳若乃乐之为教则又
 绝无师授律尺短长声音清浊学士大夫莫有知其
 说者而不知其为阙也 古礼繁缛后人于礼日益
 疏略然居今而欲行古礼亦恐情文不相称不若只
 就今人所行礼中删修令有节文制数等威足矣古
卷六十六 第 32a 页 WYG0711-0446a.png
 乐亦难遽复且如今乐中去其噍杀促数之音并考
 其律吕令得其正更令掌词命之官制撰乐章其间
 略述教化训戒及宾主相与之情及如人主待臣下
 恩意之类令人歌之亦足以养人心之和平 古者
 教法礼乐射御书数不可阙一就中乐之教尤亲切
 夔教胄子只用乐大司徒之职也是用乐盖是教人
 朝夕从事于此物得心长在这上面盖为乐有节奏
 学他底急也不得慢也不得久之都换了他一副当
卷六十六 第 32b 页 WYG0711-0446b.png
 情性 古者太子生则太师吹管以度其声看合甚
 律及长其声音高下皆要中律 今之士大夫问以
 五音十二律无能晓者要之当立一乐学使士大夫
 习之久后必有精通者出 人今都不识乐器不闻
 其声故不通其义如古人尚识钟鼓然后以钟鼓为
 乐如孔子云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今人钟鼓已自
 不识 音律只是气人亦只是气故相关 乐律自
 黄钟至中吕皆属阳自蕤宾至应钟皆属阴此是一
卷六十六 第 33a 页 WYG0711-0446c.png
 个大阴阳黄钟为阳大吕为阴太簇为阳夹钟为阴
 每一阳间一阴又是一个小阴阳 自黄钟至中吕
 皆下生自蕤宾至应钟皆上生以上生下皆三生二
 以下生上皆三生四
北溪陈氏曰礼乐有本有文礼只是中乐只是和中和
 是礼乐之本然本与文二者不可一阙礼之文如俎
 豆玉帛之类乐之文如声音节奏之类须是有这中
 和而文以玉帛俎豆与声音节奏方成礼乐 就心
卷六十六 第 33b 页 WYG0711-0446d.png
 上论礼只是个恭敬底意乐只是个和乐底意本是
 里面有此敬与和底意然此意何自而见须于宾客
 祭祀时将之以玉帛寓之于笾豆播之于声音节奏
 间如此则内外本末相副方成礼乐 礼乐亦不是
 判然二物不相干涉礼只是个序乐只是个和才有
 序便顺而和失序便乖戾而不和如父子夫妇兄弟
 所以相戕相贼相怨相仇如彼其不和者都先缘无
 父子君臣兄弟夫妇之礼无亲义序别便如此 礼
卷六十六 第 34a 页 WYG0711-0447a.png
 乐无所不在所谓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何离
 得如盗贼至无道亦须上下有统属此便是礼底意
 才有统属便自相听从自相和睦这便是乐底意又
 如行路人两个同行才存长少次序长先少后便相
 和顺而无争其所以有争斗之心皆缘是无个少长
 之序先自乱了安得有和顺底意 人徒见升降禓
 袭有类乎美观铿锵节奏有近乎末节以为礼乐若
 无益于人者抑不知释回增美皆由于礼器之大备
卷六十六 第 34b 页 WYG0711-0447b.png
 而好善听过皆本于乐节之素明礼以治躬则庄敬
 不期而自肃乐以治心则鄙诈不期而自销盖接于
 视听者所以养其耳目而非以娱其耳目形于舞蹈
 者所以导其血气而非以乱其血气则礼乐之用可
 知矣
西山真氏曰敬者礼之本制度威仪者礼之文和者乐
 之本钟鼓管磬者乐之文礼乐二者阙一不可记曰
 乐由阳来礼由阴作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
卷六十六 第 35a 页 WYG0711-0447c.png
 焉(天尊于上地卑于下万物散殊有大有/小此即制之所由起盖礼主乎别故也)流而不息
 合同而化而乐兴焉(阴阳二气流行于天地之间未/尝止息二气和合而化生万物)
 (此乐之所由兴盖乐主乎和故也所谓阴阳二气者/日月雷霆风雨寒暑之类皆是二气和合方能生成)
 (万/物)故礼属阴(凡天地间道理一定/而不可易者皆属阴)乐属阳(凡天地间/流行运转)
 (者皆/属阳)礼乐之不可阙一如阴阳之不可偏胜(一岁之/间寒暑)
 (之相易雨露霜雪之相济方能气候和平物遂其生/阳太胜则亢而为旱阴太胜则溢而为水有阴无阳)
 (则物不生有阳无/阴则生而不成)礼胜则离以其太严而不通乎人
 情故离而难合乐胜则流以其太和而无所限节则
卷六十六 第 35b 页 WYG0711-0447d.png
 流荡忘返所以有礼须用有乐有乐须用有礼此礼
 乐且是就性情上说然精粗本末亦初无二理 礼
 中有乐(言严肃之中有自然之/和此即是礼中之乐)乐中有礼(言和乐之/中有自然)
 (之节此即是/乐中之礼)朱文公谓严而泰(此即礼/中有乐)和而节(此即/乐中)
 (有/礼)
鹤山魏氏曰人生莫不有仁义之性具乎其心礼仪三
 百威仪三千圣人所以合内外之道而节文乎仁义
 者也昔之教人者必以是为先
卷六十六 第 36a 页 WYG0711-0448a.png
鲁斋许氏曰凡天伦如父子兄弟夫妇长幼礼应如法
 不可妄意增损简易者略之细密者过之皆非也礼
 者人事之仪则天理之节文圣人之于仪则节文乃
 所以当然者不可易也 礼只是个敬之节文不可
 令人后来有悔心亦不可使己有悔心故曰己辞者
 犹可受己与者不可夺馈献亦然 圣人感人心天
 下和平圣人和顺积于中发之为礼乐礼乐之本在
 是古人所以作乐寓情性风化于其中非为钟鼓之
卷六十六 第 36b 页 WYG0711-0448b.png
 铿鍧也小雅尽废四夷交侵礼坏乐崩不能固结人
 心人心无所系属元气虚隙邪气乘之以入三百篇
 古乐章也与后世乐章大异尤以见古人敦本业厚
 人伦念念在是未尝流于邪僻也伤人伦之废哀刑
 政之苛礼乐废故也
  宗庙
张子曰宗子为士立二庙支子为大夫当立三庙是曾
 祖之庙为大夫立不为宗立然不可二宗别统故其
卷六十六 第 37a 页 WYG0711-0448c.png
 庙亦立于宗子之家
朱子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
 侯大夫士降杀以两而祭法又有适士二庙官师一
 庙之文大抵士无太祖而皆及其祖考也(郑氏曰夏/五庙商六)
 (庙周七庙今按商书已云七世之庙郑说恐非颜师/古曰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昭明也穆美也后以)
 (晋室讳昭故学/者改昭为韶)其制皆在中门外之左外为都宫内
 各有寝庙别有门垣太祖在北左昭右穆以次而南
 天子太祖百世不迁一昭一穆为宗亦百世不迁(宗/亦)
卷六十六 第 37b 页 WYG0711-0448d.png
 (曰世室亦曰祧郑注周礼守祧曰宗亦曰祧亦曰世/室周礼有守祧之官郑氏曰远庙为祧周为文武之)
 (庙迁主藏焉又曰迁主所藏曰祧先公之迁主藏于/太祖后稷之庙先王之迁主藏于文武之庙群穆于)
 (文群昭于武明堂位有文世室武/世空郑氏曰世室者不毁之名也)二昭二穆为四亲
 庙高祖以上亲尽则毁而递迁昭常为昭穆常为穆
 (昭之二庙亲尽则毁而迁其主于昭之宗曾祖迁于/昭之二新入庙者祔于昭之三而高祖及祖在穆如)
 (故穆庙亲尽放此新死者如当为昭则祔于昭之近/庙而自近庙迁其祖于昭之次庙而于主祭者为曾)
 (祖自次庙迁其高祖于昭之世室盖于主祭者为五/世而亲尽故也其穆之两庙如故不动其次庙于主)
 (祭者为高祖其近庙于主祭者为祖也主祭者没则/祔于穆之近庙而递迁其上放此凡毁庙迁主改涂)
卷六十六 第 38a 页 WYG0711-0449a.png
 (昜檐示有所变非尽/毁也见榖梁传及注)诸侯则无二宗大夫又无二庙
 其迁毁之次则与天子同(但毁庙之主/藏于太祖)仪礼所谓以
 其班祔檀弓所谓祔于祖父者也(曲礼云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
 (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郑氏云以孙与祖昭/穆同也周自后稷为太祖不窟为昭𩋃陶为穆以下)
 (十二世至太王复为穆十三世至王季复为昭十四/世至文王又为穆十五世至武王复为昭故书称文)
 (王为穆考诗称武王为昭考而左氏传曰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又曰管蔡鲁卫)
 (文之昭也䢴晋应韩武之穆也盖其次序一定百世/不易虽文王在右武王在左嫌于倒置而诸庙别有)
 (门垣足以各全其尊初/不以左右为尊卑也)三代之制其详虽不得闻然
卷六十六 第 38b 页 WYG0711-0449b.png
 其大略不过如此汉承秦敝不能深考古制诸帝之
 庙各在一处不容合为都宫以序昭穆(韦元成传云/宗庙异处昭)
 (穆不序但考周制先公庙在岐周文王在礼武王在/镐则都宫之制亦不得为与汉亦无甚异未详其说)
 贡禹韦元成匡衡之徒虽欲正之而终不能尽合古
 制旋亦废罢后汉明帝又欲遵俭自抑遗诏无起寝
 庙但藏其主于光武庙中更衣别室其后章帝又复
 如之后世遂不敢加而公私之庙皆为同堂异室之
 制(见后汉明帝纪祭祀志又云其后/积多无别而显宗但为陵寝之号)自是以来更历
卷六十六 第 39a 页 WYG0711-0449c.png
 魏晋下及隋唐其间非无奉先思孝之君据经守礼
 之臣而皆不能有所裁正其弊至使太祖之位下同
 孙子而更僻处于一隅既无以见其为七庙之尊群
 庙之神则又上厌祖考而不得自为一庙之主以人
 情而论之则生居九重穷极壮丽而没祭一室不过
 寻丈之间甚或无地以容鼎俎而阴损其数孝子顺
 孙之心于此宜亦有所不安矣肆我神宗始独慨然
 深诏儒臣讨论旧典盖将以远迹三代之隆一正千
卷六十六 第 39b 页 WYG0711-0449d.png
 古之缪甚盛举也不幸未及营表世莫得闻秉笔之
 士又复不能特书其事以诏万世今独其见于陆氏
 之文者为可考耳然其所论昭穆之说亦未有定论
 独原庙之制外为都宫而各为寝庙门垣乃为近古
 但其礼本不经义亦非古故儒者得以议之如李清
 臣所谓略于七庙之室而为祠于佛老之侧不为木
 主而为神象不为禘祫烝尝之祀而行一酌奠之礼
 杨时所谓舍二帝三王之正礼而从一缪妄之叔孙
卷六十六 第 40a 页 WYG0711-0450a.png
 通者其言皆是也然不知其所以致此则由于宗庙
 不立而人心有所不安也不议复此而徒欲废彼亦
 安得为至当之论哉 祖有功而宗有德是为百世
 不迁之庙商六百年只三宗皆以有功德当百世祀
 故其庙称宗至后世始不复问其功德之有无一例
 以宗称之 古人七庙恐是祖宗功德者不迁胡氏
 谓如此则是子孙得以去取其祖宗然其论续谥法
 又谓谥乃天下之公义非子孙得以私之如此则庙
卷六十六 第 40b 页 WYG0711-0450b.png
 亦然 问汉儒所论如何曰刘歆说得较是他谓宗
 不在七庙中者谓恐有功德者多则占了那七庙数
 也 或问远庙为祧如何曰天子七庙如周文武之
 庙不祧文为穆则凡后之属乎穆者皆归于文之庙
 武为昭则凡后之属乎昭者皆归乎武之庙也 昭
 穆昭常为昭穆常为穆中间世祖太庙门向南两边
 分昭穆周家则自王季以上之主皆祧于后稷始祖
 之夹室自成王昭王以下则随昭穆递迁于昭穆之
卷六十六 第 41a 页 WYG0711-0450c.png
 首庙而止如周则文王为穆之首庙凡新崩者祔庙
 则看昭穆但昭则从昭穆则从穆不交互两边也又
 云诸庙皆有夹室 问庙主自西而列何所据曰此
 也不是古礼如古时一代只奉之于一庙如后稷为
 始封之庙文王自有文王之庙武王自有武王之庙
 不曾混杂共一庙 古者一世自为一庙有门有堂
 有寝凡屋三重而墙四周焉自后汉以来乃为同堂
 异室之庙一世一室而以西为上如韩文中家庙碑
卷六十六 第 41b 页 WYG0711-0450d.png
 有祭初室祭东室之语今国家亦只用此制故士大
 夫家亦无一世一庙之法而一世一室之制亦不能
 备故温公诸家祭礼皆用以右为尊之说独文潞公
 尝立家庙今温公集中有碑载其制度颇详亦是一
 世一室而以右为上自可检看伊川之说亦误昭穆
 之说则又甚长中庸或问中已详言之更当细考大
 抵今士大夫家只当且以温公之法为定也 家庙
 要就人住居神依人不可离外做庙又在外时妇女
卷六十六 第 42a 页 WYG0711-0451a.png
 遇雨时难出入
临川吴氏曰古之大夫元士有家有家者何谓都邑有
 食采之田以奉宗庙子孙虽不世爵而犹世禄承家
 之宗子世世守其宗庙所在而支子不得与焉宗子
 出在他国而不复然后命其兄弟若族人主之此古
 者大夫士之家所以与国咸休而无时或替也
 
 
卷六十六 第 42b 页 WYG0711-0451b.png
 
 
 
 
 
 
 
 性理大全书卷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