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二
卷四十二 第 1a 页 WYG0710-086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性理大全书卷四十二
 诸儒四
  吕祖谦(字伯恭号东莱/)
朱子曰伯恭说义理大多伤巧未免杜撰 问东莱博
 学多识则有之矣守约恐未也曰然 某尝谓人读
 书宁失之拙不可失之巧宁失之低不可失之高伯
 恭之弊尽在于巧 问东莱之学曰伯恭于史分外
卷四十二 第 1b 页 WYG0710-0869b.png
 子细于经却不甚理会 东莱聪明看文理却不子
 细向尝与较程易到噬嗑卦和而且治一本治作洽
 据治字于理为是他硬执要做洽字和已有洽意更
 下洽字不得缘他先读史多所以看粗着眼读书须
 是以经为本而后读史 伯恭教人看文字也粗有
 以论语是非问者伯恭曰公不会看文字管他是与
 非做甚但有益于我者切于我者看之足矣且天下
 须有一个是与不是是处便是理不是处便是咈理
卷四十二 第 2a 页 WYG0710-0869c.png
 如何不理会得东莱文鉴编得泛然亦见得浅
 伯恭所编奏议皆优柔和缓者亦未为全是今丘宗
 卿作序者是旧所编后修文鉴不止乎此更添入
 东莱自不合做这大事记他那时自感疾了一日要
 做一年若不死自汉武至五季只千来年他三年自
 可了此文字人多云其解题煞有工夫其实他当初
 作题目却煞有工夫只一句要包括一段意解题只
 见成检令诸生写伯恭病后既免人事应接免出做
卷四十二 第 2b 页 WYG0710-0869d.png
 官若不死大段做得文字 问伯恭少仪外传多琐
 碎处曰人之所见不同某只爱看人之大体大节磊
 磊落落处这般琐碎便懒看伯恭又爱理会这处其
 间多引忍耻之说最害义缘他资质弱与此意有合
 遂就其中推广得大想其于忠臣义士死节底事都
 不爱他亦有诗说张巡许远那时不应出来 伯恭
 宗太史公之学以为非汉儒所及某尝痛与之辨子
 由古史言马迁浅陋而不学疏略而轻信此二句最
卷四十二 第 3a 页 WYG0710-0870a.png
 中马迁之失伯恭极恶之古史序云古之帝王其必
 为善如火之必热水之必寒其不为不善如驺虞之
 不杀窃脂之不谷此语最好某尝问伯恭此岂马迁
 所能及然子由此语虽好又自有病处如云帝王之
 道以无为为宗之类他只说得个头势大下面工夫
 又皆空疏亦犹马迁礼书云大哉礼乐之道洋洋鼓
 舞万物役使群动说得头势甚大然下面亦空疏却
 引荀子诸说以足之又加诸侯年表盛言形势之利
卷四十二 第 3b 页 WYG0710-0870b.png
 有国者不可无末却云形势虽强要以仁义为本他
 上文本意主张形势而其末却如此说者盖他也知
 仁义是个好底物事不得不说且说教好看如礼书
 所云亦此意也伯恭极喜渠此等说以为迁知行夏
 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为得圣人为邦之法非汉
 儒所及此亦众所共知何必马迁然迁尝从董仲舒
 游史记中有余闻之董生云此等语言亦有所自来
 也迁之学也说仁义也说诈力也用权谋也用功利
卷四十二 第 4a 页 WYG0710-0870c.png
 然其本意却只在于权谋功利孔子说伯夷求仁得
 仁又何怨他一传中首尾皆是怨辞尽说坏了伯夷
 子由古史皆删去之尽用孔子之语作传岂可以子
 由为非马迁为是圣贤以六经垂训炳若丹青无非
 仁义道德之说今求义理不于六经而反取疏略浅
 陋之子长亦惑之甚矣 赞先生像曰以一身而备
 四气之和以一心而涵千古之秘推其有足以尊主
 而庇民出其馀足以范俗而垂世然而状猊不踰于
卷四十二 第 4b 页 WYG0710-0870d.png
 中人衣冠不诡于流俗迎之而不见其来随之而莫
 睹其躅矧是丹青孰形心曲惟尝见之者于此而复
 见之焉则不但遗编之可续而已
西山真氏曰吕成公所传中原之文献也其所阐绎河
 洛之微言也扶持绝学有千载之功教育英材有数
 世之泽及庆元初孽臣始窃大柄大愚以一太府丞
 抗疏显斥其奸孤忠凛然之死不悔迨其晚年义精
 仁熟有成公之风焉
卷四十二 第 5a 页 WYG0710-0871a.png
  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
朱子曰陆子静说只是一心一边属人心一边属道心
 那时尚说得好在 子静说克己复礼云不是克去
 己私利欲之类别自有个克处又却不肯说破某尝
 代之下语云不过是要言语道断心行路绝耳因言
 此是陷溺人之深坑学者切不可不戒 问子静不
 喜人说性曰怕只是自理会不曾分晓怕人问难又
 长大了不肯与人商量故一截截断了然学而不论
卷四十二 第 5b 页 WYG0710-0871b.png
 性不知所学何事 某向与子静说话子静以为意
 见某曰邪意见不可有正意见不可无子静说此是
 闲议论某曰闲议论不可议论合议论则不可不议
 论又曰大学不曾说无意而说诚意若无意见将何
 物去择乎中庸将何物去察迩言论语无意只是要
 无私意若是正意则不可无又曰他之无意见则是
 不理会理只是胡撞将去若无意见成甚么人在这
 里 问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曰子静不著言语
卷四十二 第 6a 页 WYG0710-0871c.png
 其学正似告子故常讳这些子又问陆尝云人不惟
 不知孟子高处也不知告子高处曰试说看陆只鹘
 突说过又曰陆子静说告子也高也是他尚不及告
 子告子将心硬制得不动陆遇事未必皆能不动
 向来见子静与王顺伯论佛云释氏与吾儒所见亦
 同只是义利公私之间不同此说不然如此却是吾
 儒与释氏同一个道理若是同时何缘得有义利不
 同只彼源头便不同吾儒万理皆实释氏万理皆空
卷四十二 第 6b 页 WYG0710-0871d.png
 又曰他寻常要说集义所生者其徒包敏道至说成
 袭义而取却不说义集而取之他说如何陈正淳曰
 他说须是实得如义集只是强探力取曰谓如人心
 知此义理行之得宜固自内发人性质有不同或有
 鲁钝一时见未到得别人说出来反之于心见得为
 是而行之是亦内也人心所见不同圣人方见得尽
 今陆氏只是要自渠心里见得底方谓之内若别人
 说底一句也不是才自别人说出便指为义外如此
卷四十二 第 7a 页 WYG0710-0872a.png
 乃是告子之说如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困而知之
 安而行之与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及其知之行之
 则一也岂可一一须待自我心而出方谓之内所以
 指文义而求之者皆不为内故自家才见得如此便
 一向执著将圣贤言语便亦不信更不去讲贯只是
 我底是其病痛只在此只是专主生知安行而学知
 以下一切皆废又只管理会一贯理会一且如一贯
 只是万理一贯无内外本末隐显精粗皆一以贯之
卷四十二 第 7b 页 WYG0710-0872b.png
 此政同归殊涂百虑一致无所不备今却不教人恁
 地会却只寻个一不知去那里讨头处 子静之学
 看他千般万般病只在不知有气禀之杂把许多粗
 恶底气都做心之妙理合当恁地自然做将去向在
 铅山得他书云看见佛之所以与儒异者止是他底
 全是利吾儒止是全在义某答他云公亦只见得第
 二著看他意只说吾儒绝断得许多利欲便是千了
 百当一向任意做出都不妨不知初自受得这气禀
卷四十二 第 8a 页 WYG0710-0872c.png
 不好今才任意发出许多不好底也只都做好啇量
 了只道这是胸中流出自然天理不知气有不好底
 夹杂在里一齐衮将去道害事不害事看子静书只
 见他许多粗暴底意思可畏其徒都是这样才说得
 几句便无大无小无父无兄只我胸中流出底是天
 理全不著得些工夫看来这错处只在不知有气禀
 之性 或说象山说克己复礼不但只是欲克去那
 利欲忿懥之私只是有一念要做圣贤便不可曰圣
卷四十二 第 8b 页 WYG0710-0872d.png
 门何尝有这般说话人要去学圣贤此是好底念虑
 有何不可若以为不得则尧舜之兢兢业业周公之
 思兼三王孔子之好古敏求颜子之有为若是孟子
 之愿学孔子之念皆当克去矣看他意思只是禅志
 公云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他只是要
 如此然岂有此理又曰子静说话常是两头明中间
 暗或问暗是如何曰是他那不说破处他所以不说
 破便是禅家所谓鸳鸯绣出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
卷四十二 第 9a 页 WYG0710-0873a.png
 人他禅家自爱如此子静说良知良能四端等处且
 成片举似经语不可谓不是但说人便能如此不假
 修为存养此却不得譬如旅寓之人自家不能送他
 回乡但与说云你自有田有屋大段快乐何不便回
 去那人既无资送如何便回去得又如脾胃伤弱不
 能饮食之人却硬将饭将肉塞入他口不问他吃得
 与吃不得若是一顿便理会得亦岂不好然非生知
 安行者岂有此理便是生知安行也须用学大抵子
卷四十二 第 9b 页 WYG0710-0873b.png
 思说率性孟子说存心养性大段说破夫子更不曾
 说只说孝弟忠信笃敬盖能如此则道理便在其中
 矣 子静云涵养是主人翁省察是奴婢陈正已力
 排其说曰子静之说无定常要云今日之说自如此
 明日之说自不如此大抵他只要拗才见人说省察
 他便反而言之谓须是涵养若有人向他说涵养他
 又言须是省察以胜之自渠好为诃佛骂祖之说致
 令其门人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问象山道当下
卷四十二 第 10a 页 WYG0710-0873c.png
 便是曰看圣贤教人曾有此等语无圣人教人皆从
 平实地上做去所谓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须是先克
 去己私方得孟子虽云人皆可以为尧舜也须是服
 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方得圣人告颜子以克
 己复礼告仲弓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告
 樊迟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告子张以言忠信行
 笃敬这个是说甚底话又平时告弟子也须道是学
 而时习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又岂曾说个当下便是
卷四十二 第 10b 页 WYG0710-0873d.png
 底语大抵今之为学者有二病一种只当下便是底
 一种便是如公平日所习底却是这中间一条路不
 曾有人行得而今人既不能知但有圣贤之言可以
 引路圣贤之言分分晓晓八字打开无些子回互隐
 伏说话 因说子静云这个只争些子才差了便如
 此他只是差过去了更有一项却是不及若使过底
 拗转来却好不及底䟎向上去却好只缘他才高了
 便不肯下才不及了便不肯向上过底便道只是就
卷四十二 第 11a 页 WYG0710-0874a.png
 过里面求个中不及底也道只就不及里面求个中
 初间只差了些子所谓差之毫釐缪以千里又曰某
 看近日学问高者便说做天地之外去卑者便只管
 陷溺高者必入于佛老卑者必入于管商定是如此
 定是如此 陆氏会说其精神亦能感发人一时被
 他耸动底亦便清明只是虚更无底簟思而不学则
 殆正谓无底簟便危殆也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
 德善俗有阶梯而进不患不到今其徒往往进时甚
卷四十二 第 11b 页 WYG0710-0874b.png
 锐然其退亦速才到退时便如坠千仞之渊 问子
 静君子喻于义口义曰子静只是拗伊川云惟其深
 喻是以笃好子静必要云好后方喻看来人之于义
 利喻而好者多若全不晓又安能好然好之则喻矣
 毕竟伊川说占得多
  朱子门人
朱子曰蔡神与慱学强记高简廓落易象之文地理之
 说无所不通季通承父志学行之馀尤邃律历讨论
卷四十二 第 12a 页 WYG0710-0874c.png
 定著遂成一家之言使千古之误旷然一新而溯其
 源流皆有成法 季通有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
 屈之志不可穷之辩 南轩云亡吾道益孤朋友亦
 难得十分可指拟者黄直卿明睿端庄造诣纯笃斯
 道有望于直卿者不轻 辅汉卿身在都城俗学声
 利场中而能闭门自守味众人之所不味更几勉力
 卒究大业 陈安卿论颜子卓尔之说甚善论大本
 达道意甚备若得不容己处即自可默会矣 陈才
卷四十二 第 12b 页 WYG0710-0874d.png
 卿一室萧然有以自乐令人敬叹日用工夫精进如
 此尤为可喜若知此心此理端的在我则参前倚衡
 自有不容舍者 徐子融志趣操守非他人所及大
 率志气刚决痛快无支离缠绕之弊余正叔在此无
 日不讲说终是葛藤不断也方叔看得道理尽自稳
 实 廖德明学有根据为政能举先王已坠之典以
 活中路无告之人固学道爱人之君子所乐闻而愿
 为者 方宾王为学之意亲切的当而不失其序近
卷四十二 第 13a 页 WYG0710-0875a.png
 日所见朋友讲习未有能及此者 郑子上说易中
 庸甚子细论人心道心之说比旧益精密矣 晏亚
 夫进学意气颇多激昂而心志未甚凝定于日用之
 间益加持敬工夫则见得本来明德之体用动静如
 一矣
勉斋黄氏曰晦翁先生之门从游者多矣季通之来先
 生必留数日往往通夕对床不暇寝从先生游者归
 必过其家听其言论不忍去去皆充然有所得也其
卷四十二 第 13b 页 WYG0710-0875b.png
 负英迈之气蕴该洽之学智极乎道德性命之原行
 谨乎家庭唯诺之际于先生之门可谓杰然者矣
西山真氏曰季通师事文公文公顾曰季通吾老友也
 凡性与天道之妙他弟子不得闻者必以语季通焉
 异篇奥传微辞邃旨先令讨䆒而后折衷先生于经
 无所不通尝语三子曰渊汝宜绍吾易学曰沉汝宜
 演吾皇极数而春秋则以属知方焉 仲默自胜衣
 趣拜入则服膺父教出则从晦庵游晦庵晚年训传
卷四十二 第 14a 页 WYG0710-0875c.png
 诸经略备独书未及为环视门下生求可付者遂以
 属仲默洪范之数学者久失其传西山独心得之然
 未及论著亦曰成吾书者沉也
云庄刘氏曰季通天资高闻道早于书无所不读于事
 无所不讲明阴阳消长之运达古今盛衰之理上稽
 天时下考人事皆有明證若礼乐兵制度数皆正其
 流而会于一方技曲学异端邪说悉拔其根而辨其
 非凡古书奇辞奥旨人所不能读者一见即解文公
卷四十二 第 14b 页 WYG0710-0875d.png
 尝曰人读易书难季通读难书易又曰造化微妙惟
 深于理者能识之吾与季通言而未尝厌也先生处
 家以孝弟忠信仪刑子孙而其教人也以性与天道
 为先自本而支自源而流闻者莫不兴起尝言文公
 教人以训诂文义为先下学上达固是常序然世衰
 道微邪说交作学者未知本原未必不惑于异端之
 说也故文公晚年接引后学亦无隐焉
李士英言行录曰西山从晦翁游最久精识慱闻同辈
卷四十二 第 15a 页 WYG0710-0876a.png
 皆不能及义理大原固已心通意解尤长于天文地
 理乐律历数兵阵之说凡古书盘错肯綮学者读之
 不能以句元定爬梳剖析细入秋毫莫不畅达晦翁
 论易推本河图洛书邵氏皇极经世书先天图往往
 多与元定往复而有发焉 仲默年仅三十即屏去
 举子业一以圣贤为师平居仰观俯察默坐终晷瞭
 然有见于天地之心万物之情反求诸躬众理具备
 信前圣之言不予欺也 仲默父师之托凛凛焉常
卷四十二 第 15b 页 WYG0710-0876b.png
 若有负盖沉潜反复者数十年然后克就其于书也
 考序文之误订诸儒之说以发明二帝三王群圣贤
 用心洪范洛诰秦誓诸篇往往有先儒所未及者其
 于洪范数也谓体天地之撰者易之象纪天地之撰
 者范之数数始于一奇象成于二偶奇者数之所以
 立偶者象之所以在故二四有八八卦之象也三三
 而九九畴之数也由是八八而又八之为四千九十
 六而𧰼备矣九九而又九之为五百六十一而数周
卷四十二 第 16a 页 WYG0710-0876c.png
 矣易更四圣而象已著范锡神禹而数不传后之作
 者昧象数之源窒变通之妙或即象而为数或反数
 而拟象洞极有书潜虚有图非无作也牵合傅会自
 然之数益晦焉嗟夫天地之所以肇人物之所以生
 万事之所以得失莫非数也数之体著于形数之用
 妙于理非穷神知化者曷足以语此仲默于二书阐
 发幽微至于如此真不愧父师之托哉
董氏䚮曰勉斋先生得紫阳之正传造诣精深而见于
卷四十二 第 16b 页 WYG0710-0876d.png
 讲说者特简易明白的当痛快读之使人兴起
黄氏瑞节曰蔡氏祖子孙三世一辙朱子云蔡神与所
 以教其子者不干利禄而开之以圣贤之学其志识
 高远非人所及
  真德秀(字景元后更希元号西山/)
勉斋黄氏曰西山在朝屡进危言力扶大义公论藉以
 开明善类为之踊跃
吴郡李氏曰子朱子沉潜乎性命而发越乎词章先生
卷四十二 第 17a 页 WYG0710-0877a.png
 心得其传汪洋乎翰墨沉浸乎仁义所入虽不同其
 见于道一也子朱子之道不尽行于时故私淑诸其
 徒先生之道方大显于世盖将公利泽于民物所遭
 虽不同其衣被万世亦一也
邵庵虞氏曰先生大学衍义之书本诸圣贤之学以明
 帝王之治据已往之迹以待方来之事虑周乎天下
 忧及乎后世君人之轨范盖莫备于斯焉董仲舒曰
 人主而不知春秋前有谗而不知后有贼而不见此
卷四十二 第 17b 页 WYG0710-0877b.png
 虽未敢上比于春秋然有天下国家者诚反覆于其
 言则治乱之别得失之故情伪之变其殆庶几无隐
 者矣
史传云自韩侂胄立伪学之名以锢善类凡近世大儒
 之书皆显禁以绝之德秀晚出独慨然以斯文自任
 讲习而服行之党禁既开而正学遂明于天下后世
 多其力也
  魏华父(字了翁号鹤山/)
卷四十二 第 18a 页 WYG0710-0877c.png
邵庵虞氏曰孔子颜子殁其学不传曾子以其传授子
 思而孔子之精微益以明著孟子得以扩而充之后
 千五百年以至于宋汝南周氏始有以继颜子之绝
 学传之程伯淳氏而正叔氏又深有取于曾子之学
 以成已而教人而张子厚氏又多得于孟子者也颜
 曾之学均出于夫子岂有异哉固其资之所及而用
 力有不同焉者尔朱元晦氏论定诸君子之言而集
 其成一时小人用事恶其厉已倡邪说以为之禁士
卷四十二 第 18b 页 WYG0710-0877d.png
 大夫身蹈其祸而学者公自绝以苟全论世道者能
 无䀌然于兹乎方是时临邛魏华父起于白鹤山下
 奋然有以倡其说于摧废之馀极其弊于口耳之末
 故其立朝惓惓焉以周程张朱四君子易名为请尊
 其统而接其传非直为之名也又曰魏氏之为学即
 物以明义反身以求仁审夫小学文艺之细以推乎
 典礼会通之大本诸平居屋漏之隐而充极于天地
 鬼神之著岩岩然立朝之大节不以夷险而少变而
卷四十二 第 19a 页 WYG0710-0878a.png
 立言垂世又足以作新乎斯人盖庶几乎不悖不惑
 者矣若夫圣贤之书实由秦汉以来诸儒诵而传之
 得至于今其师弟子之所授受以颛门相尚虽卒莫
 得其要然而古人之遗制前哲之绪言或者存乎其
 间盖有不可废者自濂洛之说行朱氏祖述而发明
 之于是学者知趋乎道德性命之本廓如也而从事
 于斯者诵习而成言惟日不足所以博文多识之事
 若将略焉则亦有所未尽者矣况乎近世之弊好为
卷四十二 第 19b 页 WYG0710-0878b.png
 卤莽其求于此者或未切于身心而考诸彼者曾弗
 及于详博于是传注之所存者其舛讹牴牾之相承
 既无以明辨其非是而名物度数之幸在者又不察
 其本原诚使有为于世何以徵圣人制作之意而为
 因革损益之器哉魏氏又有忧于此也故其致知之
 日加意于仪礼周官大小戴之记及取九经注疏正
 义之文据事别类而录之谓之九经要义其志将以
 见夫道器之不离而有以正其臆说聚讼之惑世此
卷四十二 第 20a 页 WYG0710-0878c.png
 正张氏以礼为教而程氏所以有彻上彻下之语者
 也
  许衡(字平仲号鲁斋/)
牧庵姚氏曰先生之学一以朱子之言为师穷理以致
 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始而行其家中而及之人故于
 魏于辉于秦抠衣其门所在林立盛德之声昭闻于
 时官诸胄学其教也入德之门始惟由小学而四书
 讲贯之精而后进于易书诗春秋耳提面命者莫不
卷四十二 第 20b 页 WYG0710-0878d.png
 以孝弟忠信为本四方化之虽吏为师刀笔筐箧之
 流父以之训其子兄以之勖其弟者亦惟以是为先
 语述作固不及朱子之富而扶植人极开世太平之
 功不惭德焉
耶律氏有尚曰雪斋姚枢隐苏门传伊洛之学于南士
 赵复仁甫先生即诣苏门访求之得伊川易传晦庵
 论孟集注大学中庸章句或问小学等书读之深有
 默契于中遂一一手写以还聚学者谓之曰昔所授
卷四十二 第 21a 页 WYG0710-0879a.png
 受殊孟浪也今始闻进学之序若必欲相从当悉弃
 前日所学章句之习从事于小学洒扫应对以为进
 学之基不然则当求他师众皆唯遂悉取向来简帙
 焚之使无大小皆自小学入先生亦旦夕精读不辍
 笃志力行以身先之虽隆寒盛暑不废也 先生自
 得伊洛之学冰释理顺美如刍豢尝谓终夜以思不
 知手之舞足之蹈 先生天资弘毅卓然有守其恭
 俭正直出于天性虽艰危穷阨之际所守益坚而好
卷四十二 第 21b 页 WYG0710-0879b.png
 学不倦闻一善言见一善行不啻饥渴于名利纷华
 畏若探汤诚心自然人皆信之建元以来十被召旨
 未尝不起然卒不肯枉尺直寻而去每入对则众皆
 注意而听之卫士或举手加额曰是欲泽被生民者
 也
圭斋欧阳氏曰先生自谨独之功充而至于天德王道
 之蕴故告世祖治天下之要惟曰王道及问其功则
 曰三年有成是以启沃之际务以尧舜其君尧舜其
卷四十二 第 22a 页 WYG0710-0879c.png
 民为己任由其真积力久至诚交孚言虽剀切终无
 以忤至于其身之进退则凛若万夫之勇何可以利
 禄诱而威武屈也晚年义精仁熟躬备四时道出万
 物之表无事而静则大空晴云舒卷自如应物而动
 则雷雨满盈草木甲拆事至而不凝事过而无迹四
 方之人闻之而知敬望之而知畏亲之而知爱远之
 而知慕求其所以然则惟见其胸中磅礴浩大人欲
 净尽天理流行动静语默无往而非斯道之著形也
卷四十二 第 22b 页 WYG0710-0879d.png
 又曰先生天资之高固得不传之妙于圣贤之遗言
 然淳笃似司马君实刚果似张子厚光霁似周茂叔
 英迈似邵尧夫穷理致知择善固执似程叔子朱元
 晦至于体用兼该表里洞彻超然自得于不动而敬
 不言而信之域者又有濂洛数君子所未发者焉宜
 夫抗万钧之势而道不危擅四方之名而行无毁
邵庵虞氏曰南北未一许文正公先得朱子之书伏读
 而深信之持其说以事世祖而儒者之道不废许公
卷四十二 第 23a 页 WYG0710-0880a.png
 实启之是以世祖以来不爱名爵以起天下之处士
 虽所学所造各有以自见其质诸圣贤而不悖俟乎
 百世而不惑者论者尚慊然也
陈氏刚曰魏国文正公出学者翕然师之其学尊信朱
 子而濂洛之道益明使天下之人皆知诵习程朱之
 书以至于今者公之力也
  吴澄(字幼清号草庐/)
邵庵虞氏曰孟子殁千五百年而周子出河南两程夫
卷四十二 第 23b 页 WYG0710-0880b.png
 子为得其传时则有若张子精思以致其道其迥出
 千古则又有邵子焉邵子之学既无传而张子之殁
 门人往往卒业于程氏程门学者笃信师说各有所
 奋力以张皇斯道柰何世运衰微民生寡佑而乱亡
 随之矣悲夫斯道之南豫章延平高明纯洁又得朱
 子而属之百有馀年间师弟子之言折衷无复遗憾
 求之书盖所谓集大成者时则有若陆子静氏超然
 有得于孟子先立乎其大者之旨其于斯文互有发
卷四十二 第 24a 页 WYG0710-0880c.png
 明学者于焉可以见其全体大用之盛而二家门人
 区区异同相胜之浅见盖无足论也先生之生炎运
 垂息自其髫龄特异常人得断简于众遗发新知于
 卓识盛年英迈自任以天下斯文之重盖不可禦也
 摧折穷山壮志莫遂艰难避地垂十数年其所以自
 致于圣贤之道者日就月将矣历观近代进学之勇
 其孰能过之 许文正公为祭酒门人守其法久之
 䆮失其旧先生继至深闵乎学者之日就荒唐而徒
卷四十二 第 24b 页 WYG0710-0880d.png
 从事于利诱也思有以作新之于是六馆诸生以次
 授业昼退堂后寓舍则执经者随而请问先生恳恳
 循循其言明白痛切因其才质之高下闻见之浅深
 而开导诱掖之使其刻意研穷以究乎精微之蕴反
 身克治以践乎进修之实讲论不倦每至夜分寒暑
 不废于是一时游观之彦虽不列在弟子员者亦皆
 有所观感而兴起矣尝与人书曰天生豪杰之士不
 数也夫所谓豪杰之士以其知之过人度越一世而
卷四十二 第 25a 页 WYG0710-0881a.png
 超出等夷也战国之时孔子徒党尽矣充塞仁义若
 杨墨之徒又滔滔也而孟子生乎其时独愿学孔子
 而卒得其传当斯时也旷古一人而已真豪杰之士
 哉孟子殁千有馀年溺于俗儒之陋习淫于老佛之
 异教无一豪杰之士生于其间至于周程张邵一时
 迭出非豪杰其孰能与于斯乎又百年子朱子集数
 子之大成则中兴之豪杰也以绍朱子之统自任者
 果有其人乎
卷四十二 第 25b 页 WYG0710-0881b.png
揭氏傒斯曰先生磨研六经疏涤百氏纲明目张如禹
 之治水虽未获任君之政而著书立言师表百世又
 岂一才一艺所得并哉其学之源则见于易书春秋
 礼记诸纂言其学之叙则见于学基学统诸书而深
 造极诣尤莫尚于邵子其所著书及文章皆行于世
 公隐居时有草屋数间程文宪公过而署之曰草庐
  元文敏公明善以学自命问易诗书春秋叹曰与
 吴先生言如探渊海
卷四十二 第 26a 页 WYG0710-0881c.png
 
 
 
 
 
 
 
 
卷四十二 第 26b 页 WYG0710-0881d.png
 
 
 
 
 
 
 
 性理大全书卷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