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六 第 1a 页 WYG0710-076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性理大全书卷三十
 性理八
  仁义
程子曰仲尼言仁未尝兼义独于易曰立人之道曰仁
 与义孟子言仁必以义配盖仁者体也义者用也知
 义之为用而不外焉者可与论道矣世之论仁义者
 多外之不然则混而无别非知仁义之说也 昔者
卷三十六 第 1b 页 WYG0710-0760b.png
 圣人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
 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唯能亲亲故老吾老以及吾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唯能尊贤故贤者在位能
 者在职唯仁与义尽人之道则谓之圣人 人必有
 仁义之心然后仁义之气睟然达于外
朱子曰仁义如阴阳只是一气阳是正长底气阴是方
 消底气仁便是方生底义义便是收回头底仁要之
 仁未能尽得道体道则平有地散在里仁固未能尽
卷三十六 第 2a 页 WYG0710-0761a.png
 得然仁却是足以该道之体若识得阳便识得阴识
 得仁便识得义识得一个便晓得其馀个 问于仁
 也柔于义也刚曰仁体柔而用刚义体刚而用柔又
 问此岂所谓阳根阳阴根阳邪曰然 问自太极之
 动言之则仁为刚而义为柔自一物中阴阳言之则
 仁之用柔义之用刚曰是如此仁便有个流动发越
 之意然其用则慈柔义便有个商量从宜之义然其
 用则决裂 问仁义体用动静何如曰仁固为体义
卷三十六 第 2b 页 WYG0710-0761b.png
 固为用然仁义各有体用各有动静 仁义互为体
 用动静仁之体本静而其用则流行不穷义之用本
 动而其体则各止其所 义之严肃即是仁底收敛
  寻常人施恩惠底心便发得易当刑杀时此心便
 疑可见仁属阳属刚义属阴属柔黄直卿云只将舒
 敛二字看便见喜则舒怒则敛 问义者仁之质曰
 义有裁制割断意是把定处便发出许多仁来如非
 礼勿视听言动便是把定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卷三十六 第 3a 页 WYG0710-0761c.png
 仁便是流行处 问孟子以恻隐为仁之端羞恶为
 义之端周子云爱曰仁宜曰义然以其存于心者而
 言则恻隐与爱固为仁心之发然羞恶乃就耻不义
 上反说而非直指义之端也宜字只是就事物上说
 不知义在心上其体段如何曰义之在心乃是决裂
 果断者也 或曰存得此心即便是仁曰此句甚好
 但下面说合于心者为之不合于心者勿为却又从
 义上去了不干仁事今且只以孟子仁人心也义人
卷三十六 第 3b 页 WYG0710-0761d.png
 路也便见得仁义之别盖仁是此心之德才存得此
 心即无不仁如说克己复礼亦只是要得私欲去后
 此心常存耳未说到行处也才说合于心行之便侵
 过义人路底界分矣然义之所以能行却是仁之用
 处学者须是此心常存方能审度事理而行其所当
 行也此孔门之学所以必以求仁为先盖此是万理
 之原万事之本且要先识认得先存养得方有下手
 立脚处耳 克己复礼为仁善善恶恶为义 仁只
卷三十六 第 4a 页 WYG0710-0762a.png
 是那流行底义是那合当做处仁只是发出来底及
 至发出来有截然不可乱处便是义 仁存诸心性
 之所以为体也义制夫事性之所以为用也 天命
 之性流行发用见于日用之间无一息之不然无一
 物之不体其大端全体即所谓仁而于其间事事物
 物莫不各有自然之分如方维上下定位不易毫釐
 之间不可差谬即所谓义立人之道不过二者而二
 者则初未尝相离也 问龟山说知其理一所以为
卷三十六 第 4b 页 WYG0710-0762b.png
 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仁便是体义便是用否曰仁
 只是流出来底义是合当做底如水流动处是仁流
 为江河汇为池沼便是义如恻隐之心便是仁爱父
 母爱兄弟爱乡党爱朋友故旧有许多等差便是义
问心无内外心而有内外是私心也非天理也故爱吾
 亲而人之亲亦所当爱敬吾长而人之长亦所当敬
 今吾有亲则爱焉而人有亲不爱有长则敬焉而人
 之长不敬是心有两也是二本也且天之生物使之
卷三十六 第 5a 页 WYG0710-0762c.png
 一本而二本可乎南轩张氏曰此𦂳要处不可毫釐
 差盖爱敬之心由一本而施有差等此仁义之道所
 以未尝相离也易所谓称物平施称物之轻重而吾
 施无不平焉此吾儒所谓理一而分殊也
勉斋黄氏曰论语一书未尝以仁义对言而孟子言仁
 义者不一而足圣贤之教宜无异指而若是不同何
 也仁义性所有也夫子言性不可得闻而孟子道性
 善也夫子教人无非仁义之道使人油然入于仁义
卷三十六 第 5b 页 WYG0710-0762d.png
 而不自知也孟子悯斯世之迷惑故开关启钥直指
 人心而明告之五常百行皆性所有而独言仁义又
 何也仁义盖总其名而五常百行其支派也孟子提
 纲挈领使人由是而推之无往而非仁义也孟子之
 言仁义也其强为是名耶抑亦有自来也且何以知
 其为性所有而五常百行之总名也夫子固尝言之
 矣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
 道曰仁与义三才之道一而已阴阳以气言刚柔以
卷三十六 第 6a 页 WYG0710-0763a.png
 质言仁义以理言也人受气于天赋形于地禀阴阳
 刚柔气质以为体则具仁义之理以为性此岂人之
 所能强名而五常百行孰有出于仁义之外哉 仁
 义之道不在他求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之心义之端也又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
 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仁义
 之道根于吾心之固有初非有甚高难能之事也存
 之于虚静纯一之中推之于动作应酬之际则仁义
卷三十六 第 6b 页 WYG0710-0763b.png
 之道在我矣试以吾平日设心者思之果能事亲而
 孝乎果能处宗族而睦乎果能交于乡党朋友而兼
 所爱乎果能视人如己乎果能视民如伤乎即是心
 而充之以至于无一念之不公则仁之道尽矣果能
 从兄而顺乎果能事上而敬乎果能应事接物而求
 其是乎果能见利不趋乎果能见害不避乎即是心
 而充之以至于无一事之不宜则义之道尽矣尽仁
 义之道则仰不愧俯不怍而上下与天地同流矣
卷三十六 第 7a 页 WYG0710-0763c.png
北溪陈氏曰仁义起发是恻隐羞恶及到那人物上方
 见得爱与宜故曰爱之理宜之理
  仁义礼智
问仁义礼智立名还有意义否朱子曰说仁便有慈爱
 底意思说义便有刚果底意思声音气象自然如此
 黄直卿云六经中专言仁者包四端也言仁义而不
 言礼智者仁包礼义包智 生底意思是仁杀底意
 思是义发见会通是礼收(一作/深)藏不测是智 仁与
卷三十六 第 7b 页 WYG0710-0763d.png
 义是柔软底礼智是坚实底仁义是头礼智是尾一
 似说春秋夏冬相似仁义(一作/仁礼)是阳底一截礼智(一/作)
 (义/智)是阴底一截 问仁义礼智体用之别曰自阴阳
 上看下来仁礼属阳义智属阴春夏是阳秋冬是阴
 只将仁义说则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若将
 仁义礼智说则春仁也夏礼也秋义也冬智也仁礼
 是敷施出来底义便是肃杀果断底智便是收藏底
 如人肚脏有许多事如何见得其智愈大其脏愈深
卷三十六 第 8a 页 WYG0710-0764a.png
 正如易中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
 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解者多以仁为柔以义为刚
 非也却是以仁为刚以义为柔盖仁是个发出来了
 便硬而强义便是收敛向里底外面见之便是柔
 仁礼属阳义智属阴袁机仲却说义是刚底物合属
 阳仁是柔底物合属阴殊不知舒畅发达便是那刚
 底意思收敛藏缩便是那柔底意思他只念得于仁
 也柔于义也刚两句便如此说殊不知正不如此又
卷三十六 第 8b 页 WYG0710-0764b.png
 云以气之呼吸言之则呼为阳吸为阴吸便是收敛
 底意乡饮酒义云温厚之气盛于东南此天地之仁
 气也严凝之气盛于西北此天地之义气也 仁礼
 属阳属健义智属阴属顺问义则截然有定分有收
 敛底意思自是属阴顺不知智如何解曰智更是截
 然更是收敛如知得是知得非知得便了更无作用
 不似仁义礼三者有作用知只是知得了便交付恻
 隐羞恶辞逊三者他那个更收敛得快 人只是此
卷三十六 第 9a 页 WYG0710-0764c.png
 仁义礼智四种心如春夏秋冬千头万绪只是此四
 种心发出来 仁义礼智便是元亨利贞若春间不
 曾发心得到夏无缘得长秋冬亦无可收藏 问仁
 是天地之生气义理智又于其中分别然其初只是
 生气故为全体曰然问肃杀之气亦只是生气曰不
 是二物只是敛些春夏秋冬亦只是一气 问仁包
 义礼智恻隐包羞恶辞让是非元包亨利贞春包夏
 秋冬以五行言之亦如木是包得火金水曰木是生
卷三十六 第 9b 页 WYG0710-0764d.png
 气有生气然后物可得而生若无生气则火金水皆
 无自而能生矣故木能包此三者仁义礼智性也性
 无形影可以摸索只是有这理耳惟情乃可得而见
 恻隐羞恶辞逊是非是也故孟子言性曰乃若其情
 则可以为善矣盖性无形影惟情可见观其发处既
 善则知其性之本善必矣 或问论语言仁处曰理
 难见气易见但就气上看便见如看元亨利贞是也
 元亨利贞也难看且看春夏秋冬春时尽是温厚之
卷三十六 第 10a 页 WYG0710-0765a.png
 气仁便是这般气象夏秋冬虽不同皆是阳春生育
 之气行乎其中故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明道
 谓义礼智皆仁也若见得此理则圣人言虚处或就
 仁上说或就事上说皆是这一个道理程正叔云满
 腔子是恻隐之心曰仁便是恻隐之母又曰若晓得
 此理便见得克己复礼私欲尽去便纯是温和冲粹
 之气乃天地生物之心其馀人所以未仁者只是心
 中未有此气象论语但云求仁之方者是其门人必
卷三十六 第 10b 页 WYG0710-0765b.png
 尝理会得此一个道理今但问其求仁之方故夫子
 随其人而告之赵致道云李先生云仁是天理之体
 统曰是 仁有两般有作为底有自然底看来人之
 生便自然如此不待作为如说父子欲其亲君臣欲
 其义是他自会如此不待欲也父子自会亲君臣自
 会义既自会恁地便活泼泼地便是仁孟子说乍见
 孺子入井时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最亲切人心自是
 会如此不是内交要誉方如此大凡人心中皆有仁
卷三十六 第 11a 页 WYG0710-0765c.png
 义礼智然元只是一物发用出来自然成四派如破
 梨相似破开成四片如东对著西便有南北相对仁
 对著义便有礼智相对以一岁言之便有寒暑以气
 言之便有春夏秋冬以五行言之便有金木水火土
 且如阴阳之间尽有次第大寒后不成便热须是且
 做个春温渐次到热田地大热后不成便寒须是且
 做个秋凉渐次到寒田地所以仁义礼智自成四派
 各有界限仁流行到义处便成义礼智处便成礼智
卷三十六 第 11b 页 WYG0710-0765d.png
 且如万物收藏何尝休了都有生意在四面如谷种
 桃仁杏仁之类种著便生不是死物所以名之曰仁
 见得都是生意如春之生物夏是生物之盛秋是生
 意渐渐收敛冬是生意收藏又曰春夏是行进去秋
 冬是退后去正如人呵气呵出时便热吸入时便冷
 ○问仁是生底意义礼智则如何曰只是一元之气
 春生时全见是生到夏时长也只是这底到秋天
 来成遂也只是这底到冬天藏敛也只是这底仁义
卷三十六 第 12a 页 WYG0710-0766a.png
 礼智割做四段一个便是一个浑沦看只是一个
 问先生以为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又细分
 将去程子说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而已只分到
 四便住何也曰周先生亦只分到五行住若要细分
 则如易样分 若说仁义便如阴阳若说四端便如
 四时若分四端八字便如八节盖尝言仁义礼智只
 是一个道理分为两个两个分为四个一个是仁一
 个是义一个是礼一个是智这四个便是个种子恻
卷三十六 第 12b 页 WYG0710-0766b.png
 隐羞恶恭敬是非便是种子所生底苗 问以爱名
 仁是仁之迹以觉言仁是仁之端程子云仁道难名
 惟公近之不可便以公为仁毕竟仁之全体如何识
 认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孟子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是
 仁之体否曰觉决不可以言仁虽足以知仁自属智
 了爱分明是仁之迹曰恻隐是仁情之动处要识仁
 须是兼义礼智看有个宜底意思是义有个让底意
 思是礼有个别白底意思是智有个爱底意思是仁
卷三十六 第 13a 页 WYG0710-0766c.png
 仁是天理公是天理故伊川谓惟公近之又恐人滞
 著随即曰不可便以公为仁万物皆备固是仁然仁
 之得名却不然 问元亨利贞有次第仁义礼智因
 发而感则无次第曰发时无次第生时有次第○仁
 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问仁
 得之最先盖言仁具义礼智曰先有是生理三者由
 此推之 仁浑沦言则浑沦都是一个生意义礼智
 都是仁对言则仁与义礼智一般 仁与智包得义
卷三十六 第 13b 页 WYG0710-0766d.png
 与礼包不得 仁所以包三者盖义礼智皆是流动
 底物所以皆从仁上渐渐推出仁智元贞是始终之
 事这两头却重如坎与震是始万物终万物处艮则
 是中间接续处 问孟子说仁义礼智义在第二太
 极图以义配利则在第三曰礼是阳故曰亨仁义礼
 智犹言东西南北元贞利贞犹言东南西北一个是
 对说一个是从一边说起 四端犹四德逐一言之
 则各自为界限分而言之则仁义又是一大界限故
卷三十六 第 14a 页 WYG0710-0767a.png
 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如乾文言既曰四德又曰乾
 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 或言性之四端
 迭为宾主然仁智其总统也恭而无礼则劳是以礼
 为主也君子义以为质是以义为主也盖四德未尝
 相离遇事则迭见层出要在人默而识之曰说得是
  仁义礼智才去寻讨他时便动了便不是本来底
 又曰心之所以会做许多盖具得许多道理又曰何以
 见得有此四者因其恻隐知其有仁因其羞恶知其
卷三十六 第 14b 页 WYG0710-0767b.png
 有义又曰伊川谷种之说最好又曰冬饮汤是宜饮
 汤夏饮水是宜饮水冬饮水夏饮汤便不宜 童蜚
 卿问仁恐是生生不已之意人惟为私意所汩故生
 意不得流行克去己私则全体大用无时不流行矣
 曰此是众人公共说底毕竟紧要处不知如何今要
 见仁字意思须将仁义礼智四者共看便见仁字分
 明如何是义如何是礼如何是智如何是仁便仁字
 自分明若只看仁字越看越不出曰仁字恐只是生
卷三十六 第 15a 页 WYG0710-0767c.png
 意故其发而为恻隐为羞恶为辞逊为是非曰且只
 得就恻隐字上看杨道夫问先生尝说仁字就初处
 看只是乍见孺子入井而怵惕恻隐之心盖有不期
 然而然便是初处否曰恁地靠著也不得大抵人之
 德性上自有此四者意思仁便是个温和底意思义
 便是个惨烈刚断底意思礼便是个宣著发挥底意
 思智便是个收敛无痕迹底意思性中有此四者圣
 门却只以求仁为急者缘仁却是四者之先若常存
卷三十六 第 15b 页 WYG0710-0767d.png
 得温厚底意思在这里到宣著发挥时便自然会宣
 著发挥到刚断时便自然会刚断到收敛时便自然
 会收敛若将别个做主便都对副不著了此仁之所
 以包四者也直卿问此恐如五行之木若不是先有
 个木便亦自生下面四个不得曰若无木便无火无
 火便无土无土便无金无金便无水又曰仁字如人
 酿酒酒方微发时带些温气便是仁到发得极热时
 便是礼到得熟时便是义到得成酒后却只与水一
卷三十六 第 16a 页 WYG0710-0768a.png
 般便是智又如一日之间早间天气清明便是仁午
 间极热时便是礼晚下渐凉便是义到夜半全然收
 敛无些形迹时便是智只如此看甚分明 当来得
 于天者只是个仁所以为心之全体却自仁中分四
 界子一界子上是仁之仁一界子上是仁之义一界
 子是仁之礼一界子是仁之智一个物事四脚撑在
 里面唯仁兼统之心里只有此四物万物万事皆由
 此出 问如温和之气固是见得仁若就包四者意
卷三十六 第 16b 页 WYG0710-0768b.png
 思看便自然有节文自然得宜自然明辨曰然 礼
 者仁之发智者义之藏且以人之资质言之温厚者
 多谦逊通晓者多刻剥 仁字专言之则混然而难
 名必以仁义礼智四者兼举而并观则其意味情状
 互相形比乃为易见仁义礼智同具于性而其体浑
 然莫得而见至于感物而动然后见其恻隐羞恶辞
 逊是非之用而仁义礼智之端于此形焉乃所谓情
 而程子以谓阳气发处者此也但此四者同在一处
卷三十六 第 17a 页 WYG0710-0768c.png
 之中而仁乃生物之主故虽居四者之一而四者不
 能外焉此易传所以有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
 之说固非独以仁为性之统体而谓三者必已发而
 后见也大抵仁义礼智性也恻隐羞恶辞逊是非情
 也心则统乎性情者也以此观之则区域分辩而不
 害其同脉络贯通而不害其别庶乎其得之矣 人
 之为人孰不具是性若非是四端则亦非人之道矣
 然分而论之其别有四犹四体然其位各置不容相
卷三十六 第 17b 页 WYG0710-0768d.png
 夺而其体用互为相须合而言之则仁盖可兼包也
 故言其未发则仁之体立而义礼智即是而存焉循
 其既发则恻隐之心形而其羞恶辞让是非亦由是
 而著焉故孟子首举不忍人之心而后复详于四端
 也人有之而自谓不能是自贼其良心者也 性是
 太极浑然之体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万理
 而纲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孔门未尝
 备言至孟子而始备言之者盖孔子时性善之理素
卷三十六 第 18a 页 WYG0710-0769a.png
 明虽不详著其条而说自具至孟子时异端蜂起往
 往以性为不善孟子思有以明之于是别而言之盖
 四端之未发也虽寂然不动而其中自有条理自有
 间架不是儱侗都无一物所以外边才感中间便应
 如赤子入井之事感则仁之理便应而恻隐之心于
 是乎形如过庙过朝之事感则礼之理便应而恭敬
 之心于是乎形盖由其中间众理浑具各各分明故
 外边所遇随感而应所以四端之发各有面貌之不
卷三十六 第 18b 页 WYG0710-0769b.png
 同是以孟子析而为四以示学者使知浑然全体之
 中而粲然有条若此则性之善可知矣然四端之未
 发也所谓浑然全体无声臭之可言无形象之可见
 何以知其粲然有条如此盖是理之可验乃依然就
 他发处验得凡物必有本根性之理虽无形而端的
 之发最可验故由其恻隐所以必知其有仁由其羞
 恶所以必知其有义由其恭敬所以必知其有礼由
 其是非所以必知其有智使其本无是理于内则何
卷三十六 第 19a 页 WYG0710-0769c.png
 以有是端于外由其有是端于外所以必知有是理
 于内而不可诬也故孟子言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
 矣乃所谓善也是则孟子之言性善盖亦溯其情而
 逆知之耳 问仁兼四端意思理会不透曰谢上蔡
 见明道先生举史文成诵明道谓其玩物丧志上蔡
 汗流浃背面发赤色明道云此便见得恻隐之心且
 道上蔡闻得过失恁地惭惶自是羞恶之心如何却
 说道见得恻隐之心公试思久之先生曰惟是有恻
卷三十六 第 19b 页 WYG0710-0769d.png
 隐之心方会动若无恻隐之心却不会动惟是先动
 了方始有羞恶方始有恭敬方始有是非动处便是
 恻隐若不会动却不成人若不从动处发出所谓羞
 恶者非羞恶所谓恭敬者非恭敬所谓是非者非是
 非天地生生之理这些动意未尝止息看如何梏亡
 亦未尝尽消灭自是有时而动学者只怕间断了
南轩张氏曰四者具于性而根于心犹木之著本水之
 发源由是而生生不息也仁义礼智根于心而生色
卷三十六 第 20a 页 WYG0710-0770a.png
 于外充盛著现自不可掩故其睟然之和见于面盎
 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涵养扩充积久而熟
 天理融会动用周旋无非此理 人之性仁义礼智
 四德具焉其爱之理则仁也宜之理则义也让之理
 则礼也知之理则智也是四者虽未形见而其理固
 根于此则体实具于此矣性之中只有是四者万善
 皆管乎是焉而所谓爱之理者是乃天地生物之心
 而其所由生者也故仁为四德之长而又可以兼包
卷三十六 第 20b 页 WYG0710-0770b.png
 焉惟性之中有是四者故其发见于情则为恻隐羞
 恶是非辞让之端而所谓恻隐者亦未尝不贯通焉
 此性情之所以为体用而心之道则主乎性情者也
 人惟己私蔽之以失其性之理而为不仁甚至于为忮
 为忍岂人之情也哉其陷溺者深矣是以为仁莫要
 乎克己己私既克则廓然大公而其爱之理素具于
 性者无所蔽矣爱之理无所蔽则与天地万物血脉
 贯通而其用亦无不周矣故指爱以名仁则迷其体
卷三十六 第 21a 页 WYG0710-0770c.png
 (程子所谓爱是/情仁是性谓此)而爱之理则仁也指公以为仁则失
 其真(程子所谓仁道难名惟公近/之不可便指公为仁谓此)而公者人之所以
 能仁也夫静而仁义礼智之体具动而恻隐羞恶辞
 让是非之端达其名义位置固不容相夺伦然而惟
 仁者为能推之而得其宜是义之所存者也惟仁者
 为能恭让而有节文是礼之所存者也惟仁者为能
 知觉而不昧是智之所存者也此可见其兼能而贯
 通者矣是以孟子于仁统言之曰仁人心也亦犹在
卷三十六 第 21b 页 WYG0710-0770d.png
 易乾坤四德而统言乾元坤元也
勉斋黄氏曰道固莫大于仁义而孟子又曰恻隐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向之二者分而为四又何也天固不外乎阴阳矣阴
 阳互分而为老少则为四矣阴阳互分而为老少金
 木水火之所以流行也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
 礼水神则智五行既不外乎阴阳则五性亦不外乎
 仁义也嗟夫人禀五行阴阳之秀气以生而具有仁
卷三十六 第 22a 页 WYG0710-0771a.png
 义礼智之性所以与天地并立而为三也自其气禀
 所昏物欲所汩则恻隐者变而为残忍矣羞恶者变
 而为鄙贱矣恭敬者变而为傲慢矣是非者变而为
 昏愚矣如是则虽具人之形而亦何异于禽兽哉
北溪陈氏曰人性之有仁义礼智只是天地元亨利贞
 之理仁在天为元于时为春乃生物之始万物于此
 方萌芽发露如仁之生生所以为众善之长也礼在
 天为亨于时为夏万物到此时一齐盛长众美所会
卷三十六 第 22b 页 WYG0710-0771b.png
 聚如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灿然文物之盛亦众美所
 会聚也义在天为利于时为秋万物到此时皆成遂
 各得其所如义断制万事亦各得其宜秋有肃杀气
 义亦有严肃底意智在天为贞于时为冬万物到此
 时皆归根复命收敛都定了如智见得万事是非都
 一定确然不可易便是贞固道理贞后又生元元又
 生亨亨又生利利又生贞只管如此去循环无端总
 而言之又只是一个元盖元是个生意亨只是此生
卷三十六 第 23a 页 WYG0710-0771c.png
 意之通利只是此生意之遂贞也只是此生意之藏
 此元所以兼通四德故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
 天谓统乎天则终始周流都是一个元如仁兼统四
 者义礼智都是仁至其为四端则所谓恻隐一端亦
 贯通乎羞恶辞让是非之端而为之统焉今即就四
 端不觉发动之初真情恳切时便自见恻隐贯通处
 故程子曰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
 则包四者可谓示人亲切万世不易之论矣 问何
卷三十六 第 23b 页 WYG0710-0771d.png
 谓义礼智都是仁曰仁者此心浑是天理流行到那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亦都浑是这天理流行到那义
 之裁断千条万绪各得其宜亦都浑是这天理流行
 到那智之分别万事是非各定亦都浑是这天理流
 行 仁义礼智四者判作两边只是仁义两个如春
 夏秋冬四时分来只是阴阳两个春夏为阳秋冬为
 阴夏之通畅只是春之发生盛大处冬之敛藏只是
 秋之肃杀归根处
卷三十六 第 24a 页 WYG0710-0772a.png
潜室陈氏曰性是太极浑然之全体本不可以名字言
 但其中含具万理而纲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
 义礼智孔门未尝备言至孟子始备言之苟但曰浑
 然本体则恐为无星之秤无寸之尺而终不足以晓
 天下于是别而言之界为四破而四端之说于是乎
 立孟子之言亦溯其情而逆知之耳仁义礼智既见
 得他界分分明又须知四者之中仁义是一个对立
 底关键盖仁仁也而礼者则仁之著义义也而智者
卷三十六 第 24b 页 WYG0710-0772b.png
 则义之藏犹春夏秋冬虽为四时然春夏皆阳之属
 也秋冬皆阴之属也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人
 之道曰仁与义是知天地之道不两则不能以立故
 端有四而立之两耳仁义虽对立而成两然仁实通
 乎四者之中盖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故仁者
 仁之本礼者仁之节文义者仁之节制智者仁之分
 别犹春夏秋冬虽不同而同出于春春则春之生夏
 则春之长秋则春之收冬则春之藏也自四而两自
卷三十六 第 25a 页 WYG0710-0772c.png
 两而一则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矣故曰五行一阴阳
 一太极是天地之理固然也仁包四端而智居四端
 之末者盖冬者藏也所以终万物而始万物者也智
 有藏之义焉有终始之义焉是恻隐羞恶恭敬三者
 皆有可为之事而智则无事可为但分别其为是为
 非耳是以谓之藏也又恻隐羞恶恭敬皆是一面底
 道理而是非则有两面既别其所是又别其所非终
 始万物之象也故仁为四端之首而智则或终而或
卷三十六 第 25b 页 WYG0710-0772d.png
 始犹元为四德之长然元不生于元而生于贞盖天
 地之化不翕聚则不能发散理固然也仁智交际之
 间乃万化之机轴循环不穷吻合无间程子所谓阴
 阳无端动静无始者此也
西山真氏曰人之为人所以与天地并立而为三者盖
 形有大小之殊而理无大小之间故也理者何仁义
 礼智是也人之有是理者天与之也自天道而言则
 曰元亨利贞自人道而言则曰仁义礼智其实一而
卷三十六 第 26a 页 WYG0710-0773a.png
 已人与天地本一无二而其所以异者天地无心而
 人有欲天地惟无心也是以于穆之命终古常新元
 而亨亨而利利而贞贞而又元一通一复循环而无
 间人之生也初皆全具此理惟其有形体之累则不
 能无物欲之私故当其恻隐之发而有以挠之则仁
 不能充矣当其羞恶之发而有以夺之则义不能充
 矣恭敬是非之发亦然此孟子所以惓惓于充之
 一言也盖善端之发其始甚微亦犹阴阳之
卷三十六 第 26b 页 WYG0710-0773b.png
 气兆于二至初皆眇然而未著也迨阳浸而长至于
 正月则天地之气和而物皆发达矣阴浸而长至于
 七月则天地之气肃而物皆收敛矣天地无心其生
 成万物之理皆自微至著无一岁不然者人能体天
 地之心以为心因其善端之发保养扶持去其所以
 害之者若火之然因而嘘之若泉之达因而导之则
 一念之恻隐可以泽百世一念之羞恶可以正万民
 尧舜之仁汤武之义所以与天地同其大者以其能
卷三十六 第 27a 页 WYG0710-0773c.png
 充之也
 
 
 
 
 
 
 
卷三十六 第 27b 页 WYG0710-0773d.png
 
 
 
 
 
 
 
 性理大全书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