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七
卷二十七 第 1a 页 WYG0710-058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性理大全书卷二十七
 理气二
  天文
   日月
程子曰日月之为物阴阳发见之尤盛者也 日月之
 在天犹人之有目目无背见日月无背照也 天地
 日月一也月受日光而日不为之亏然月之光乃日
卷二十七 第 1b 页 WYG0710-0584b.png
 之光也 日月薄蚀而旋复者不能夺其常也 或
 问日月有定形还自气散别有聚否曰此理甚难晓
 究其极则此二说归于一也问月有定魄而日远于
 月月受日光以人所见为有盈亏然否曰日月一也
 岂有日高于月之理月若无盈亏何以成岁盖月一
 分光则是魄亏一分也 问日蚀有常数者也然治
 世少而乱世多岂人事乎曰天人之理甚微非烛理
 明其孰能识之曰无乃天数人事交相胜负有多寡
卷二十七 第 2a 页 WYG0710-0585a.png
 之应耶曰似之未易言也
朱子曰月体常圆无阙但常受日光为明初三四是日
 在下照月西边明人在这边望只见在弦光十五六
 则日在地下其光由地四边而射出月被其光而明
 月中是地影月古今人皆言有阙惟沈存中云无阙
  月无盈阙人看得有盈阙盖晦日则月与日相叠
 了至初三方渐渐离开去人在下面侧看见则其光
 阙至望日则月与日正相对人在中间正看见则其
卷二十七 第 2b 页 WYG0710-0585b.png
 光方圆 程子谓日月只是气到寅上则寅上自光
 气到卯上则卯上自光者亦未必然既曰日月则自
 是各有一物方始各有一名星光亦受于日但其体
 微尔五星之色各异观其色则金木水火之名可辨
 众星光芒闪烁五星独不如此众星亦皆左旋唯北
 辰不动在北极五星之傍一小星是也盖此星独居
 天轴四面如轮盘环绕旋转此独为天之枢纽是也
 日月薄蚀只是二者交会处二者紧合所以其光掩
卷二十七 第 3a 页 WYG0710-0585c.png
 没在朔则为日蚀在望则为月蚀 卲康节谓日太
 阳也月太阴也星少阳也辰少阴也辰非星也又曰
 辰弗集于房房者舍也故十二辰亦谓之十二舍上
 辰字谓日月也所谓三辰北斗去辰争十二来度日
 蚀是日月会合处月合在日之下或反在上故蚀月
 蚀是日月正相照伊川谓月不受日光意亦相近盖
 阴盛亢阳而不少让阳故也又曰日月会合故初一
 初二月全无光初三渐开方微有弦上光是哉生明
卷二十七 第 3b 页 WYG0710-0585d.png
 也开后渐有光至望则相对故圆此后复渐相近至
 晦则复合故暗月之所以亏盈者此也 历家旧说
 月朔则去日渐远故魄死而明生既望则去日渐近
 故魄生而明死至晦而朔则又远日而明复生所谓
 死而复育也此说误矣若果如此则未望之前西近
 东远而始生之明当在月东既望之后东近西远而
 未死之明却在月西矣安得未望载魄于西既望终
 魄于东而溯日以为明乎故唯近世沈括之说乃为
卷二十七 第 4a 页 WYG0710-0586a.png
 得之盖括之言曰月本无光犹一银丸日耀之乃光
 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侧而所见才如钩日渐
 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大抵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
 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也近岁王普又补
 其说月生明之夕但见其一钩至日月相望而人处
 其中方得见其全明必有神人能凌倒景傍日月而
 往参其间则虽弦晦之时亦复见其全明而与望夕
 无异耳以此观之则知月光常满但自人所立处视
卷二十七 第 4b 页 WYG0710-0586b.png
 之有偏有正故见其光有盈有亏非既死而复生也
 若顾兔在腹之间则世俗桂树蛙兔之傅其惑久矣
 或者以为日月在天如两镜相照而地居其中四傍
 皆空水也故月中微黑之处乃镜中大地之影略有
 形似而非真有是物也斯言有理足破千古之疑矣
  或问弦望之义曰上弦是月盈及一半如弓之上
 弦下弦是月亏了一半如弓之下弦又问是四分取
 半否曰如二分二至也是四分取半因说历家谓纾
卷二十七 第 5a 页 WYG0710-0586c.png
 前缩后近一远三以天之围言之上弦与下弦时日
 月相看皆四分天之一 问月本无光受日而有光
 蔡季通云日在地中月行天上所以光者以日气从
 地四傍周围空处迸出故月受其光曰若不如此月
 何缘受得日光方合朔时日在上月在下则月面向
 天者有光向地者无光故人不见及至望时月面向
 人者有光故见其圆满若至弦时所为近一远三只
 合有许多光又曰月常有一半光月似水日照之则
卷二十七 第 5b 页 WYG0710-0586d.png
 水面光倒射壁上乃月照也 问月中黑影是地影
 否曰前辈有此说看来理或有之然非地影乃是地
 形倒去遮了他光耳如镜子中被一物遮住其光故
 不甚见也盖日以其光加月之魄中间地是一块实
 底物事故光照不透而有此黑晕也问日光从四边
 射入月光何预地事而碍其光曰终是被这一块实
 底物事隔住故微有碍耳 问月受日光只是得一
 边光曰日月相会时日在月上不是无光光都载在
卷二十七 第 6a 页 WYG0710-0587a.png
 上面一边故地上无光到得日月渐渐相远时渐擦
 挫月光渐渐见于下到得望时月光浑在下面一边
 望后又渐渐光向上去 日蚀是为月所掩月蚀是
 与日争敌月饶日些子方好无蚀 历家谓日光以
 望时遥夺月光故月蚀日月交会日为月掩则日蚀
 然圣人不言月蚀日而以有蚀为文者阙于所不见
  问日月阴阳之精气所谓终古不易与光景常新
 者其判别如何非以今日已昳之光复为来日将升
卷二十七 第 6b 页 WYG0710-0587b.png
 之光固可略见大化无息而不资于已散之气也然
 窃尝观之日月亏蚀随所蚀分数则光没而魄存是
 魄常在而光有聚散也所谓魄者在天岂有形质耶
 或乃气之所聚而所谓终古不易者耶曰日月之说
 沈存中笔谈中说得好日蚀时亦非光散但为物掩
 耳若论其实须以终古不易者为体但其光气常新
 耳然亦非但一日一个盖顷刻不停也 问自古以
 日月之蚀为灾异如今历家却自预先算得是如何
卷二十七 第 7a 页 WYG0710-0587c.png
 曰只大约可算亦自有不合处历家有以为当蚀而
 不蚀者有以为不当蚀而蚀者 问月蚀如何曰至
 明中有暗虚其暗至微望之时月与之正对无分毫
 相差月为暗虚所射故蚀虽是阳胜阴毕竟不好若
 阴有退避之意则不相敌而不蚀矣
或问日蚀之变精于数者皆于数十年之前知之以为
 人事之所感召则天象亦当与时盈亏潜室陈氏曰
 日月交会日为月掩则日蚀日月相望月与日亢则
卷二十七 第 7b 页 WYG0710-0587d.png
 月蚀自是行度分道到此交加去处应当如是历家
 推算专以此定疏密本不足为变异但天文才遇此
 际亦为阴阳厄会于人事上必有灾戻故圣人畏之
 侧身修行庶几可弭灾戻也
西山真氏曰月太阴也本有质而无光其盈亏也以受
 日光之多少月之朔也始与日合越三日而明生八
 日而上弦其光半十五日而望其光满此所谓三五
 而盈也既望而渐亏二十三日而下弦其亏半三十
卷二十七 第 8a 页 WYG0710-0588a.png
 日而晦其光尽此所谓三五而阙也方其晦也是谓
 纯阴故魄存而光泯至日月合朔而明复生焉
鲁斋许氏曰天地阴阳精气为日月星辰日月不是有
 轮郭生成只是至精之气到处便如此光明阴精无
 光故远近随日所照日月行有度数人身血气周流
 亦有度数天地六气运转亦如是到东方便是春到
 南方便是夏行到处便主一时日行十二时亦然万
 物都随他转过去便不属他
卷二十七 第 8b 页 WYG0710-0588b.png
临川吴氏曰古今人率谓月盈亏盖以人目之所睹者
 言而非月之体然也月之体如弹丸其溯日者常明
 常明则常盈而无亏之时当其望也日在月之下而
 月之明向下是以下之人见其体之盈及其弦也日
 在月之侧自下而观者仅得见其明之半于是以弦
 之月为半亏及其晦也日在月之上而月之明亦向
 上自下而观者悉不见其明之全于是以晦之月为
 全亏傥能飞步太虚傍观于侧则弦之月如望乘凌
卷二十七 第 9a 页 WYG0710-0588c.png
 倒景俯视于上则晦之月亦如望月之体常盈而人
 之目有所不见以目所不见而遂以为月体之亏可
 乎知在天有常盈之月则知人之曰盈曰亏皆就所
 见而言尔曾何损于月哉
   星辰
程子曰北辰不动只不动便是为气之主故为星之最
 尊者
张子曰五纬五行之精气也所以知者以天之星辰独
卷二十七 第 9b 页 WYG0710-0588d.png
 此五星动以色言之又有验以心取之亦有此理
朱子曰帝坐惟在紫微者据北极七十二度常见不隐
 之中故有北辰之号而常居其所盖天形运转昼夜
 不息而此为之枢如轮之毂如硙之脐虽欲动而不
 可得非有意于不动也若太微之在翼天市之在尾
 摄提之在亢其南距赤道也皆近其北距天极也皆
 远则固不容于不动而不免与二十八宿同其运行
 矣故其或东或西或隐或见各有定数仰而观之盖
卷二十七 第 10a 页 WYG0710-0589a.png
 无晷刻之或停也今曰是与在紫微者皆居其所而
 为不动者四则是一天而四枢一轮而四毂一硙而
 四脐也分寸一移则其辐裂而瓦碎也无日矣若之
 何而能为运转之无穷哉此星家浅事不足深辨然
 或傅写之误则不可以不正也 纬星是阴中之阳
 经星是阳中之阴盖五星皆是地上木火土金水之
 气上结而成却受日光经星却是阳气之馀凝结者
 疑得也受日光但经星则闪烁开阖其光不定纬星
卷二十七 第 10b 页 WYG0710-0589b.png
 则不然纵有芒角其本体之光亦自不动细视之可
 见 水星贴著日行故半月日见 天道左旋日月
 星并左旋星不是贴天天是阴阳之气在上面下人
 看见星随天去耳 星有堕地其光烛天而散者有
 变为石者 横渠言日月五星亦随天转如二十八
 宿随天而定皆有光芒五星逆行而动无光芒 问
 星辰有形质否曰无只是气之精英凝聚者或云如
 灯光否曰然 问极星只在天中而东西南北皆取
卷二十七 第 11a 页 WYG0710-0589c.png
 正于极而极星皆在其上何也曰只是极星便是北
 而天则无定位 南极上下七十二度常隐不见唐
 书说有人至海上见南极下有数大星甚明此亦在
 七十二度之内 或问北辰曰北辰是天之枢纽中
 间些子不动处缘人要取此为极不可无个记认所
 以就其傍取一小星谓之极星天之枢纽如门簨子
 相似又似个轮藏心藏在外面动心却不动又问极
 星动不动曰极星也动只是他近那辰故虽动而不
卷二十七 第 11b 页 WYG0710-0589d.png
 觉如射糖盘子样北辰便是中心桩子极星便是桩
 底点子虽是也随盘转缘近桩子便转得不觉向来
 人说北极便是北辰皆只说北极不动至本朝人方
 推得是北极只在北辰边头而极星依旧动
   雷电
程子曰电者阴阳相轧雷者阴阳相击也 问人有死
 于雷霆者无乃素积不善常歉然于其心忽然闻震
 则惧而死乎曰非也雷震之也然则雷孰使之曰夫
卷二十七 第 12a 页 WYG0710-0590a.png
 为不善者恶气也赫然而震者天地之怒气也相感
 而相遇故也曰雷电相因何也曰动极则阳形也是
 故钻木戛竹皆可以得火夫二物者未尝有火也以
 动而取之故也击石火出亦然惟金不可以得火至
 阴之精也然轧磨既极则亦能热矣阳未尝无也
或问雷霆何为而然者有形耶有神耶致堂胡氏曰古
 人未之言也然先达大儒亦尝明其理矣盖天地之
 间无非阴阳聚散阖辟之所为也可以神言不可以
卷二十七 第 12b 页 WYG0710-0590b.png
 形论非如异端所谓龙车石斧鬼鼓火鞭怪诞之难
 信也故其言曰阴气凝聚阳在内而不得出则奋击
 而为雷霆虽圣人复起不能易矣凡声阳也光亦阳
 也光发而声随之阳气奋击欲出之势也电缓小则
 震亦缓小电迅大则震亦迅大震电交至则必有雨
 震而不电电而不震则无雨由阴气凝聚之有疏缓
 迅密也曰世人所得雷斧者何物也曰此犹星陨而
 为石也本乎天者气而非形偶陨于地则成形矣然
卷二十七 第 13a 页 WYG0710-0590c.png
 而不尽然也曰雷之破山坏庙折树杀人者何也曰
 先儒以为阴阳之怒气也气郁而怒方尔奋击偶或
 值之则遭震矣然而不尽然也曰电之闪烁激疾如
 金蛇飞腾之状何谓也曰光之发也惟光耳适映云
 际则如是不当乎云之际而在同云之中则无是矣
 凡天地造化之迹苟不以理推之必入于幻怪伪诞
 之说而终不能明故君子穷理之为要也
朱子曰雷如今之爆杖盖郁积之极而迸散者也 雷
卷二十七 第 13b 页 WYG0710-0590d.png
 虽只是气但有气便有形如螮蝀本只是薄雨为日
 所照成影然亦有形能吸水吸酒人家有此或为妖
 或为祥 或问程子谓雷电只是气相摩轧是否曰
 然或以为有神物曰气聚则须有然才过便散如雷
 斧之类亦是气聚而成者但已有查滓便散不得此
 亦属成之者性张子云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
 大坚固即此理也 问十月雷鸣曰恐发动了阳气
 所以大雪为丰年之兆者雪非丰年盖为凝结得阳
卷二十七 第 14a 页 WYG0710-0591a.png
 气在地来年发达生长万物
问雷者阴阳击搏之气然有时而击人是岂气之所为
 乎且击人之时有所谓石与火又有书背字曰某人
 有此恶者岂其气又有神物主之耶南轩张氏曰横
 渠有言阳在内者为阴气所蒙而不得出则震击而
 为雷霆盖雷霆是天地间义气人为不善又适与之
 感会则雷震之有所谓火者气之击搏自有火生也
 有所谓石斧者气之坠则为石星陨亦然若所谓书
卷二十七 第 14b 页 WYG0710-0591b.png
 字则无是理曰神物主之者缪悠之说也
问雷者阴阳二气相摩而成声春秋有所谓震夷伯之
 庙不知阴阳二气亦能震物也耶潜室陈氏曰雷震
 固是阴阳相搏而成声然以阴阳之怒气与沴气适
 相值故震要之此等阴阳自虚而有自气而形自声
 而发皆摩荡之甚也故人或见其形或拾其物此二
 气极摩荡处小而言之则人间之灼火大而言之则
 虹霓之气化若蛟龙之生物皆无而为有也
卷二十七 第 15a 页 WYG0710-0591c.png
西山真氏曰雷霆虽威初非为杀物设也易称鼓万物
 者莫疾乎雷其与日之烜雨之润风之散同于生物
 而已世人恶戻之气适与之会而震死者有之非雷
 霆求以杀之也
   风雨雪雹霜露
程子曰长安西风而雨终未晓此理须是自东自北而
 风则雨自南自西则不雨何者自东自北皆属阳(坎/卦)
 (本/阳)阳唱而阴和故雨自西自南阴也阴唱则阳不和
卷二十七 第 15b 页 WYG0710-0591d.png
 螮蝀之诗曰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是阳来唱也故雨
 易言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言自西则是阴先唱也故
 云虽密而不雨今西风而雨恐是山势使然 雹者
 阴阳相搏之气盖沴气也圣人在上无雹虽有不为
 灾
朱子曰风只如天相似不住旋转今此处无风盖或旋
 在那边或旋在上面都不可知如夏多南风冬多北
 风此亦可见 雨如饭甑有盖其气蒸郁而汗下淋
卷二十七 第 16a 页 WYG0710-0592a.png
 漓则为雨如饭甑不盖其气散而不收则为雾 龙
 水物也其出而与阳气交蒸故能成雨但寻常雨自
 是阴阳气蒸郁而成非必龙之为也密云不雨尚往
 也盖止是下气上升所以未能雨必是上气蔽盖无
 发泄处方能有雨横渠正蒙论风雷云雨之说最分
 晓 虹非能止雨也而雨气至是已薄亦是日色射
 散雨气了 雪花所以必六出者盖只是霰下被猛
 风拍开故成六出如人掷一团烂泥于地泥必䟎开
卷二十七 第 16b 页 WYG0710-0592b.png
 成棱瓣也又六者阴数大阴玄精石亦六棱盖天地
 自然之数 伊川说世间人说电是蜥蜴做初恐无
 是理看来亦有之只谓之全是蜥蜴做则不可耳自
 有是上面结作成底也有是蜥蜴做底昔闻王参议
 云尝登五台山见蜥蜴含水吐之为雹及夷坚志载
 刘法师尝在隆兴府西山见多蜥蜴如手臂大一日
 无限入井中饮水皆尽即吐为电盖蜥蜴形状亦如
 龙是阴属是这气相感应使作得他如此正是阴阳
卷二十七 第 17a 页 WYG0710-0592c.png
 交争之时所以下雹时必寒今雹之两头皆尖有棱
 疑得初间圆上面阴阳交争打得如此碎了雹字从
 雨从包是这气包住所以为雹也 霜只是露结成
 雪只是雨结成古人说露是星月之气不然今高山
 顶上虽晴亦无露露只是自下蒸上人言极西高山
 上亦无雨雪 高山无霜露却有雪某尝登云谷晨
 起穿林薄中并无露水沾衣但见烟霞在下茫然如
 大洋海众山仅露峰尖烟云环绕往来山如移动天
卷二十七 第 17b 页 WYG0710-0592d.png
 下之奇观也或问高山无霜露其理如何曰上面气
 渐清风渐紧虽微有雾气都吹散了所以不结若雪
 则只是雨遇寒而凝故高寒处雪先结也 或问伊
 川云露是金之气如何曰露自是有清肃之气古语
 云露结为霜今观之诚是然露气与霜气不同露能
 滋物而霜杀物也雪霜亦有异霜能杀物而雪不杀
 物也雨与露不同雨气昏而露气清也露与雾不同
 露气肃而雾气昏也 天气降而地气不接则为雾
卷二十七 第 18a 页 WYG0710-0593a.png
 地气升而天气不接则为雺
勉斋黄氏曰阴阳和则雨泽作诗不云乎习习谷风以
 阴以雨亦以阴阳和而雨春之所以雨多者以当春
 之时地气上腾天气下降故蒸滃而成雨秋亦然夏
 则阳亢冬则阴过是以多晴
  阴阳
程子曰阴阳之气有常存而不散者日月是也有消长
 而无穷者寒暑是也 老氏言虚能生气非也阴阳
卷二十七 第 18b 页 WYG0710-0593b.png
 之开阖相因无有先也无有后也可谓今日有阳而
 后明日有阴则亦可谓今日有形而后明日有影也
  阴阳于天地间无截然为阴为阳之理须去参错
 然一个升降生杀之分不可无也 冬至一阳生却
 须陡寒正如欲晓而反暗也阴阳之际亦不可截然
 不相接厮侵过便是道理天地之间如是者极多艮
 之为义终万物始万物此理最妙须玩索这个理(潜/室)
 (陈氏曰大率阴阳消长之理一气不顿消不顿长欲/消之气却侵带些在初长之中初长之气却侵带些)
卷二十七 第 19a 页 WYG0710-0593c.png
 (在欲消之中大凡寒暑晦明之交接头处须两下侵/带些所以艮居八卦之中宜只是止万物然分于东)
 (北之间一头接坎之杀气固是终万物一头接震之/生气又为始万物盖震岂能顿生惟于杀气未尽之)
 (时已是侵带些子气/了故至震方发生也) 早梅冬至已前发方一阳未
 生然则发生者何也其荣其枯此万物一个阴阳升
 降大节也然逐枝自有一个荣枯分限不齐此各有
 一乾坤也各自有个消长只是个消息惟其消息此
 所以不穷至如松柏亦不是不彫只是后彫彫得不
 觉怎少得消息方夏生长时却有夏枯者则冬寒之
卷二十七 第 19b 页 WYG0710-0593d.png
 际有发生之物何足怪也 问张子云阴阳之精互
 藏其宅然乎曰此言甚有味由人如何看水离物不
 得故水有离之象火能入物故火有坎之象
五峰胡氏曰观日月之盈虚知阴阳之消息观阴阳之
 消息知圣人之进退
延平李氏曰阴阳之精散而万物得之凡丽于天附于
 地列于天地之两间聚有类分有群生者形者色者
 莫不分系于阴阳 阳以燥为性以奇为数以刚为
卷二十七 第 20a 页 WYG0710-0594a.png
 体其为气炎其为形圆浮而明动而吐皆物于阳者
 也阴以湿为性以耦为数以柔为体其为气凉其为
 形方沈而晦静而翕皆物于阴者也
朱子曰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
 来五行虽是质他又有五行之气做这物事方得然
 却是阴阳二气截做这五个不是阴阳外别有五行
 如十千甲乙甲便是阳乙便是阴 五行相为阴阳
 又各自为阴阳 天地统是一个大阴阳一年又有
卷二十七 第 20b 页 WYG0710-0594b.png
 一年之阴阳一月又有一月之阴阳一日一时皆然
  阴阳只是一气阳之退便是阴之生不是阳退了
 又别有个阴生 阴阳做一个看亦得做两个看亦
 得做两个看是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做一个看只是
 一个消长 阴阳各有清浊偏正 阴阳之理有会
 处有偏处 阴阳只是一气阴气流行即为阳阳气
 凝聚即为阴非直有二物相对也 阴阳生杀固无
 间断而亦不容并行 天地间无两立之理非阴胜
卷二十七 第 21a 页 WYG0710-0594c.png
 阳即阳胜阴无物不然无时不然(寒暑昼夜君子/小人天理人欲)
 阴阳不可分先后说 阳气只是六层只管上去上
 尽后下面空阙处便是阴 方其有阳那里知道有
 阴天地间只是一个气自今年冬至到明年冬至是
 他一气周布把来切做两截时前面底便是阳后面
 底便是阴又切做四截也如此便是四时天地间只
 有六层阳气到地面上时地下便冷了只是这六位
 阳长到那第六位时极了无去处上面只是渐次消
卷二十七 第 21b 页 WYG0710-0594d.png
 了上面消了些个时下面便生了些个那便是阴这
 只是个嘘吸嘘是阳吸是阴唤做一气固是如此然
 看他日月男女牝牡处方见得无一物无阴阳如至
 微之物也有个背面若说流行处却只是一气 盈
 天地之间所以为造化者阴阳二气之终始盛衰而
 已阳生于北长于东而盛于南阴始于南中于西而
 终于北故阳常居左而以生育长养为功其类则为
 刚为明为公为义而凡君子之道属焉阴常居右而
卷二十七 第 22a 页 WYG0710-0595a.png
 以夷伤惨杀为事其类则为柔为暗为私为利而凡
 小人之道属焉 以阴阳善恶论之则阴阳之正皆
 善也其沴皆恶也以象类言则阳善而阴恶以动静
 言则阳客而阴主又曰天地之间阴阳而已以人分
 之则男女也以事言之则善恶也何适而不得其类
 哉 阴阳有相对言者如夫妇男女东西南北是也
 有错综言者昼夜春夏秋冬弦望晦朔一个间一个
 辊去是也 问自十一月至正月方三阳是阳气自
卷二十七 第 22b 页 WYG0710-0595b.png
 地上而升否曰然只是阳气既升之后看看欲绝便
 有阴生阴气将尽便有阳生其已升之气便散矣所
 谓消息之理其来无穷又问雷出地奋豫之后六阳
 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是天与地平分否曰若谓
 平分则天却包著地在此不必论
鲁斋许氏曰万物皆本于阴阳要去一件去不得天依
 地地附天如君臣父子夫妇皆然
临川吴氏曰阳本实阴本虚也阳为气阴为精阳成象
卷二十七 第 23a 页 WYG0710-0595c.png
 阴成形阳主用阴主体则阳反似虚阴反似实是不
 然天之积气虽似虚然其气急劲如鼓皮物之大莫
 能禦故曰健曰刚曰静专曰动直则实莫实于天地
 之成形虽似实然其形疏通如肺气升降出入其中
 故曰顺曰柔曰静翕曰动辟则虚莫虚于地然则阳
 实阴虚者正说也阳虚阴实者偏说也
  五行
周子曰五行之序以质之所生而言则水本是阳之湿
卷二十七 第 23b 页 WYG0710-0595d.png
 气以其初动为阴所陷而不得遂故水阴胜火本是
 阴之燥气以其初动为阳所掩而不得达故火阳胜
 盖生之者微成之者盛生之者形之始成之者形之
 终也然各以偏胜也故虽有形而未成质以气升降
 土不得而制焉木则阳之湿气浸多以感于阴而舒
 故发而为木其质柔其性暖金则阴之燥气浸多以
 感于阳而缩故结而为金其质刚其性寒土则阴阳
 之气各盛相交相搏凝而成质以气之行而言则一
卷二十七 第 24a 页 WYG0710-0596a.png
 阴一阳往来相代木火金水云者各就其中而分老
 少耳故其序各由少而老土则分旺四季而位居中
 者也此五者序若参差而造化所以为发育之具实
 并行而不相悖盖质则阴阳交错凝合而成气则阴
 阳两端循环不已质曰水火木金盖以阴阳相间言
 犹曰东西南北所谓对待者也气曰木火金水盖以
 阴阳相因言犹曰东南西北所谓流行者也质虽一
 定而不易气则变化而无穷所谓易也
卷二十七 第 24b 页 WYG0710-0596b.png
程子曰动静者阴阳之本也五气之运则参差不齐矣
  或曰五行一气也其本一物耳曰五物也五物备
 然后生犹五常一道也无五则亦无道然而既曰五
 矣则不可混而为一也
朱子曰气之精英者为神金木水火土非神所以为金
 木水火土者是神在人则为理所以为仁义礼智信
 者是也 金木水火土虽曰五行各一其性然一物
 又各具五行之理 天一自是生水地二自是生火
卷二十七 第 25a 页 WYG0710-0596c.png
 生水只是合下便具得湿底意思木便是生出得一
 个软底金便是生出得一个硬底五行之说正蒙中
 说得好又曰木者土之精华也又记曰水火不出于
 土正蒙一段说得最好不胡乱下一字 水火清金
 木浊土又浊 五行之序木为之始水为之终而土
 为之中以河图洛书之数言之则水一木三而土五
 皆阳之生数而不可易者也故得以更迭为主而为
 五行之纲以德言之则木为发生之性水为贞静之
卷二十七 第 25b 页 WYG0710-0596d.png
 体而土又包育之母也故木之包五行也以其流通
 贯彻而无不在也水之包五行也以其归根反本而
 藏于此也若夫土则水火之所寄金木之所资居中
 而应四方一体而载万类者也故孔子赞乾之四德
 而以贞元举其终始孟子论人之四端而不敢以信
 者列序于其间盖以为无适而非此也 阴以阳为
 质阳以阴为质水内明而外暗火内暗而外明 清
 明内影浊明外影清明金水浊明火日 火中有黑
卷二十七 第 26a 页 WYG0710-0597a.png
 阳中阴也 外黑洞洞地而中却明者阴中之阳也
 故水谓之阳火谓之阴亦得 得五行之秀者为人
 只说五行而不言阴阳者盖做这人须是五行方做
 得成然阴阳便在五行中所以周子云五行一阴阳
 也舍五行无别讨阴阳处如甲乙属木甲便是阳乙
 便是阴丙丁属火丙便是阳丁便是阴不须更说阴
 阳而阴阳在其中矣或曰如言四时而不言寒暑尔
 曰然 或问阴阳五行之为性各是一气所禀而性
卷二十七 第 26b 页 WYG0710-0597b.png
 则一也两性字同否曰一般又曰同者理也不同者
 气也复问这个莫是木自是木火自是火而其理则
 一曰且如这个光也有在砚盖上底也有在墨上底
 其光则一也 问金木水火体质属土曰横渠说得
 好只说金与木之体质属土水与火则不属土问火
 附木而生莫亦属土曰火自是个虚空中物事问只
 温暖之气便是火否曰然(正蒙云本曰曲直能既屈/而返伸也金曰从革一从)
 (革而不能自返也水火气也故炎上润下与阴阳升/降土不得而制焉木金者土之华实也其性有水火)
卷二十七 第 27a 页 WYG0710-0597c.png
 (之杂故木之为物水渍则生火然而不离也盖得土/之浮华于水火之交也金之为物得火之精于土之)
 (燥得水之精于土之濡故水火相待而不相害烁之/反流而不耗也盖得土之精实于水火之际也土也)
 (者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终也地之质也化之/终也水火之所以升降物兼体而不遗者也) 问以
 质而语其生之序不是相生否只是阳变而助阴故
 生水阴合而阳盛故生火木金各从其类故在左右
 曰水阴根阳火阳根阴错综而生其端是天一生水
 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到得运行处便水生
 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生水水又生木循环
卷二十七 第 27b 页 WYG0710-0597d.png
 相生又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都是这个物事
  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
 金水阴也此岂即其运用处而言之耶而木火何以
 谓之阳金水何以谓之阴曰此以四时而言春夏为
 阳秋冬为阴 问木之神为仁火之神为礼如何见
 得曰神字犹云意思也且如一枝柴却如何见得他
 是仁只是他意思却是仁火那里见得他是礼却是
 他意思是礼 问二气五行造化万物一阖一辟万
卷二十七 第 28a 页 WYG0710-0598a.png
 变是生所谓五行之气即雷风水火之运耶又即二
 气之参差散殊者耶先儒谓物物皆具则人之气禀
 有偏重者谓之皆具可乎或谓虽物皆具而就五行
 之中有得其多者有得其少者于此思之殊茫然未
 晓曰五行之气如温凉寒暑燥湿刚柔之类盈天地
 之间者皆是举一物无不具此五者但其间有多少
 分数耳 阴阳播而为五行五行中各有阴阳甲乙
 木丙丁火春属木夏属火年月日时无有非五行之
卷二十七 第 28b 页 WYG0710-0598b.png
 气甲乙丙丁又属阴属阳只是二五之气人之生适
 遇其气有得清者有得浊者贵贱寿夭皆然故有参
 差不齐如此
李氏希濂曰近见勉斋黄氏论五行多所未解其曰生
 之序便是行之序而以太极图解气质之说为不然
 以洪范五行一曰二曰为非有次第但言其得数之
 多寡以夏后继以秋为火能生金惟其能生是以能
 尅夫五行一也而以为有生与行之异则诚若近于
卷二十七 第 29a 页 WYG0710-0598c.png
 支离者然天地之间未有不以两而化成者也以二
 气言则互为其根者气也分阴分阳者质也以五行
 言则有形体而分峙于昭昭之间者其质也无形体
 而默运于冥冥之表者其气也夫岂混然而无别哉
 故就质而原其生出之始则水火以阴阳之盛而居
 先木金以阴阳之稚而居后此质之序然也就气而
 探其运行之常则木火以阳而居先金水以阴而居
 后此气之序然也质虽以气而成然其体一定而不
卷二十七 第 29b 页 WYG0710-0598d.png
 可易气虽行乎质之内而其用则循环而不可穷二
 者相须以成造化今必混而一之则是天地之间不
 过轮一死局而无经纬错综之妙其为造化亦小矣
 此其一也五行之生同出于阴阳有则俱有诚若不
 可以次第言然水火者阴阳变合之初气之至精且
 盛者也故为五行之先水阴而根于阳火阳而根于
 阴故水又为火之先也有水火而木金生焉木华而
 疏金寔而固故木金次于水火而木又为金之先也
卷二十七 第 30a 页 WYG0710-0599a.png
 土则四者之所成终而成始也故次五焉易大傅自
 天一至地十以为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正指五行生
 成之数而言按之河图可见而洪范五行亦以是为
 次此河图洛书所以相为经纬也今必削其次第而
 但以得多寡为说则是以五行之质水木皆阳之所
 为而无与乎阴火金皆阴之所为而无与乎阳既乖
 生成之序复戻变合之旨所谓五行一阴阳者皆为
 虚语矣然勉斋亦云初只是一个水水暖后便是火
卷二十七 第 30b 页 WYG0710-0599b.png
 此两个是母木是水之子金是火之子是四者之序
 亦未尝无但所谓水暖后便是火与金是火之子亦
 未详其义而恐其未安耳(按水暖是火盖取既生魄/阳曰魂之意但二者恐自)
 (不/同)此其二也若火生金之说则尤不可晓若以相生
 为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若以相尅为序则当曰水火
 金木土未有其四以生相受而其一独以尅相生也
 礼运曰播五行于四时周子亦曰五气顺布四时行
 焉是四时之内固备五行之气也惟土无定位寄旺
卷二十七 第 31a 页 WYG0710-0599c.png
 于四季辰未戌丑之月土之所旺也土旺则皆可以
 生金矣然辰未阳也戌丑阴也阳则生阴则成辰未
 固皆阳也春木之气盛则土为之伤夏火之气盛则
 土为之息故季夏本土旺之月而又加之以火则为
 尤旺故能生金而为秋此其相生之序岂不瞭然甚
 明也哉(按五行家金生于己盖辰之所生也但孕/育方微必至季夏然后成体而为壮耳)
 但见夏之后便继以秋思而不得其说遽断之曰火
 能生金窃恐其为疏矣月令以中央土继于季夏之
卷二十七 第 31b 页 WYG0710-0599d.png
 后素问于四时之外以长夏属土皆是此意与十干
 之序吻合自炎黄以迄于今未之有改周子朱子盖
 皆取之今一旦创立孤论以行其独见愚恐其不合
 乎造化本然之体也
或问气行于天质具于地则是有气便有是质气如是
 质便如是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木火土金水以质
 而言其生之序则水火木金土气之序如此质之序
 如此潜室陈氏曰五行始生谓太极流行之后自气
卷二十七 第 32a 页 WYG0710-0600a.png
 而成质自柔而成刚水最柔故居一火差刚故居次
 至木至金至土则浸坚刚故洪范与易言所生之序
 皆如是气则成四时之序即五行之序也
临川吴氏曰十干十二支之名立而相配为六十不知
 其所始世傅黄帝命大挠作甲子或然也汉之时术
 家以六十之四十八配周易八纯卦之六爻谓之浑
 天纳甲不过以寅卯二支为木巳午二支为火申酉
 二支为金亥子二支为水辰戌丑未四攴为土而已
卷二十七 第 32b 页 WYG0710-0600b.png
 后世所谓纳音者每支五行备而每行周乎十二支
 干则否壬癸各二水而四金四木丙丁各二火而四
 土四水戊己各二土而四木四火庚辛各二金而四
 木四土甲乙不为木而四火四水四金焉予尝谓纳
 甲之五行犹先天之卦纳音之五行犹后天之卦也
 且纳音始于谁乎五行之上曰某水某火某土某金
 某木者又始于谁乎疑末世术家猥琐之所为也
  四时
卷二十七 第 33a 页 WYG0710-0600c.png
朱子曰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
 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春为感夏为应秋为感冬为
 应若统论春夏为感秋冬为应明岁春夏又为感
 只是一个道理界破看以一岁言之有春夏秋冬以
 乾言之有元亨利贞以一月言之有晦朔弦望以一
 日言之有旦昼暮夜 天地只是一个春气发生之
 初为春气长得过便为夏收敛便为秋消缩尽便为
 冬明年又复从春处起浑然只是一个发生之气
卷二十七 第 33b 页 WYG0710-0600d.png
鲁斋许氏曰长生长春如何长得春夏秋冬寒暑代谢
 天之道也如春可长亦不足贵矣 南北东西是定
 体相对春夏秋冬是流行运用却便相循环一体一
 用
临川吴氏曰风木冬春之交北东之维艮震也君火春
 夏之交东南之维震巽也相火正夏之时正南之方
 离也湿土夏秋之交南西之维坤兑也燥金秋冬之
 交西北之维兑乾也寒水正冬之时正北之方坎也
卷二十七 第 34a 页 WYG0710-0601a.png
 此主气之定布者也地初正气子中而丑中震也地
 后间气丑中而卯中离也天前间气卯中而巳中兑
 也天中正气巳中而未中乾巽也天后间气未中而
 酉中坎也地前间气酉中而亥中艮也地终正气亥
 中而子中坤也此客气之加临者也主气土居二火
 之后客气土行二火之间终艮始艮后天卦位也始
 震终坤先天卦序也世以岁气起大寒者似协后天
 终艮始艮之文然而非也杨子建以岁气起冬至者
卷二十七 第 34b 页 WYG0710-0601b.png
 冥契先天始震终坤之义子午岁之冬至起燥金而
 生丑中之寒水丑未岁之冬至起寒水而生丑中之
 风木寅申岁起风木卯酉岁起君火辰戌岁起湿土
 己亥岁起相火皆肇端于子半六气相生循环不穷
 岂岁岁间断于傅承之际哉然则终始乎艮者可以
 分主气所居之位而非可以论客气所行之序也
 天地阴阳之运往过来续木火土金水始终终始如
 环斯循六气相生之序也岁气起于子中尽于子中
卷二十七 第 35a 页 WYG0710-0601c.png
 故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子午之岁始冬至燥
 金三十日然后襌于寒水以至相火日各六十者五
 而小雪以后其日三十复终于燥金丑未之岁始冬
 至寒水三十日然后禅于风木以至燥金日各六十
 者五而小雪以后其日三十复终于寒水寅申以下
 皆然如是六十年至千万年气序相生而无间非小
 寒之末无所于授大寒之初无所于承隔越一气不
 相接续而截自大寒为次年初气之首也此造化之
卷二十七 第 35b 页 WYG0710-0601d.png
 妙内经秘而未发启元子阙而未言近代杨子建昉
 推而得之
  地理(潮汐附/)
朱子曰山河大地初生时须尚软在 河图言昆崙者
 地之中也素问曰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注云中
 原地形西北高东南下今百川满凑东之沧海则东
 西南北高下可知矣 水经云昆崙去嵩山五万里
 看来不会如此远盖中国至于阗二万里于阗去昆
卷二十七 第 36a 页 WYG0710-0602a.png
 崙无缘更有三万里文昌杂录记于阗遣使来贡献
 使者自言其西千三百馀里即昆崙山今中国在昆
 崙之东南而天竺诸国在其正南大抵地形如馒头
 其撚尖则昆崙也 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风水
 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
 西流入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
 前面一条黄河环绕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
 至中为嵩山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
卷二十七 第 36b 页 WYG0710-0602b.png
 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
 三四重案 尧都中原风水极佳左河东太行诸山
 相绕海岛诸山亦皆相向右河南绕直至太山凑海
 第二重自蜀中出湖南出庐山诸山第三重自五岭
 至明越又黑水之类自北缠绕至南海 河东地形
 极好乃尧舜禹故都今晋州河中府是也左右多山
 黄河绕之嵩华列其前 河东河北皆绕太行山尧
 舜禹所都皆在太行下 太行山一千里河北诸州
卷二十七 第 37a 页 WYG0710-0602c.png
 皆旋其趾潞州上党在山脊最高处过河时便见太
 行在半天如黑云然 上党即今潞州春秋赤狄潞
 氏即其地也以其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上党
 太行山之极高处平阳晋州蒲坂山之尽头尧舜之
 所都也河东河北诸州如太原晋阳等处皆在山之
 两边窠中山极高阔(伊川云太行/千里一块石)山后是忻代诸州
 泰山却是太行之虎山或问平阳蒲坂自尧舜后何
 故无人建都曰其地硗瘠不生物人民朴陋俭啬故
卷二十七 第 37b 页 WYG0710-0602d.png
 惟尧舜能都之后世侈泰如何都得 前代所以都
 关中者以黄河左右旋绕所谓临不测之渊是也近
 东独有函谷关一路通山东故可据以为险又关中
 之山皆自蜀汉而来至长安而尽(他录作关中之/山皆自西而东)
 横山之险乃山之极高处(横山皆黄石/山不生草木) 东南论都
 所以必要都建康者以建康正诸方水道所凑一望
 则诸要害地都在面前有相应处临安如入屋角房
 中坐视外面殊不相应武昌亦不及建康然今之武
卷二十七 第 38a 页 WYG0710-0603a.png
 昌非昔之武昌吴都武昌乃今武昌县地势迫窄只
 恃前一水为险耳鄂州正今之武昌亦是好形势上
 可以通关陜中可以向许洛下可以通山东若临安
 进只可通得山东及淮北而已 天下之山西北最
 高自关中一支生下函谷以至嵩少东尽泰山此是
 一支又自嶓冢汉水之北生下一支至扬州而尽江
 南诸山则又自岷山分一支以尽乎两浙闽广 大
 凡两山夹行中间必有水两水夹行中间必有山江
卷二十七 第 38b 页 WYG0710-0603b.png
 出岷山岷山夹江两岸而行那边一支去为江北许
 多去处这边一支为湖南又一支为建康又一支为
 福建二广 岷山之脉其一支为衡山者已尽于九
 江之西其一支又南而东度桂岭者则包湘源而北
 经袁潭之境以尽于庐阜其一支又南而东度庾岭
 者则包彭蠡之源以北尽于建康其一支则又东包
 浙江之源而北其首以尽会稽南其尾以尽乎闽粤
 也 仙霞岭在信州分水之右其脊脉发去为临安
卷二十七 第 39a 页 WYG0710-0603c.png
 又发去为建康 江西山皆自五岭赣上来自南而
 北故皆逆闽中却是自北而南故皆顺 闽中之山
 多自北来水皆东南流江浙之山多自南来水多北
 流故江浙冬寒夏热 荆襄山川平旷得天地之中
 有中原气象为东南交会处耆旧人物多最好卜居
 但有变则正是兵交之冲 蔡伯靖言山本同而末
 异水本异而末同 西北地至高地之高处又不在
 天之中 地有绝处唐太宗收至骨利干置坚昆都
卷二十七 第 39b 页 WYG0710-0603d.png
 督府其地夜易晓夜亦不甚暗盖当地绝处日影所
 射也其人发皆赤至铁勒则又北矣极北之地人甚
 少所传有二千里松木禁人斫伐此外龙蛇交杂不
 可去 通鉴说有人适外国夜熟一羊胛而天明此
 是地之角尖处日入地下而此处无所遮蔽故常光
 明及从东出而为晓其所经遮蔽处亦不多耳 自
 古无人穷至北海想北海只挨著天壳边过缘北边
 地长其势北海不甚阔地之下与地之四边皆海水
卷二十七 第 40a 页 WYG0710-0604a.png
 周流地浮在水上与天接天包水与地 海那岸便
 与天接或疑百川赴海而海不溢曰盖是乾了有人
 见海边作旋涡吸水下去者 海水无边那边只是
 气蓄得在 海水未尝溢者庄周所谓沃焦土是也
  柳子云归墟之泄非出之天地之外也但水入于
 东而复绕于西又渗缩而升乃复出于高原而下流
 于东耳此其说亦近似矣然以理验之则天地之化
 往者消而来者息非以往者之消复为来者之息也
卷二十七 第 40b 页 WYG0710-0604b.png
 水流东极气尽而散如沃焦釜无有遗馀故归墟尾
 闾亦有沃焦之号非如未尽之水山泽通气而流注
 不穷也 女真起处有鸭绿江傅云天下有三处大
 水曰黄河曰长江并鸭绿是也若以浚仪与颍川为
 中则今之襄汉淮西等处为近中 问周公定豫州
 为天地之中东西南北各五千里今北边无极而南
 方交趾便际海道里长短夐殊何以云各五千里曰
 此但以中国地段四方相去言之未说到极边与际
卷二十七 第 41a 页 WYG0710-0604c.png
 海处南边虽近海然地形则未尽如海外有岛夷诸
 国则地犹连属彼处海犹有底至海无底处地形方
 尽周公以土圭测天地之中则豫州为中而南北东
 西际天各远许多至于北远而南近则地形有偏尔
 所谓地不满东南也禹贡言东西南北各二千五百
 里不知周公何以言五千里今视中国四方相去无
 五千里想他周公且恁大说教好看如尧舜所都冀
 州之地去北方甚近是时中国土地甚狭想只是略
卷二十七 第 41b 页 WYG0710-0604d.png
 羁縻至夏商已后渐渐开辟如三苗只在今洞庭彭
 蠡湖湘之间彼时中国已不能到三苗所以也负固
 不服
东莱吕氏曰关中是形势之地洛是都会之中欲据形
 势须都关中欲施政令须都洛
问阻三面而守之以一面东制诸候此关中之形势然
 汉高道南阳过郦祈以叩武关而关中无击柝之限
 既而从山东之师稍益以关中之士固守谨关而项
卷二十七 第 42a 页 WYG0710-0605a.png
 羽破围入之及其领汉蜀之封地形少痿矣乃由故
 道以定三秦之壤夫以天险不可升之势而楚汉分
 争之始或自东南而入武关或自西南而抵陈仓或
 自东方而越殽函何耶潜室陈氏曰自古入关有三
 道一自河北入为正道(项羽汉光/武安禄山)一自河南入为间
 道(汉高祖桓温/檀道济刘裕)一自蜀入为险道(汉高祖关中由中/道入巴蜀为汉王)
 (已而又从此路出定关/中诸葛亮亦从此出师)关中虽号天险岂无可入之
 道第不比他战场可长驱而进耳 闻巴蜀四塞非
卷二十七 第 42b 页 WYG0710-0605b.png
 进取之地惟一江陵然诸葛亮不劝先主都之及关
 羽之危又不闻救之何也曰江陵属荆州武侯首陈
 取荆州之策先主不能用其后争之于吴而不得吴
 止分数郡以与之至关羽之败并数郡而失之况得
 而都之邪况荆襄为南北咽喉在三国为必争之地
 乃戎马之场非帝之都也
九峰蔡氏曰河北诸山根本脊脉皆自代北寰武岚宪
 诸州乘高而来其脊以西之水则西流以入龙门西
卷二十七 第 43a 页 WYG0710-0605c.png
 河之上流其脊以东之水则东流而为桑乾幽冀以
 入于海其西一支为壶口太岳次一支包汾晋之源
 而南出以为析城王屋而又西折以为雷首又次一
 支乃为太行又次一支乃为恒山此大河北境之山
 也其江汉南境之山则岷山之脉其北一支为衡山
 而尽于洞庭之西其南一支度桂岭北经袁筠之地
 至德安之敷浅原二支之间湘水间断衡山在湘水
 西南敷浅原在湘水东北孔氏以为衡山之脉连延
卷二十七 第 43b 页 WYG0710-0605d.png
 而为敷浅原者非也
临川吴氏曰天下之山脉起于昆崙山脉之所起即水
 原之所发也水之发自昆崙者其原为最远惟中国
 之河为然汉之发原于嶓冢江之发原于岷山以西
 视他水亦可谓远而非极于山脉初起之处则不得
 与河原并也故天下有原之水河为第一古人祭川
 先河后海重其原也
程子曰今夫海水潮日出则水涸是潮退也其涸者已
卷二十七 第 44a 页 WYG0710-0606a.png
 无也月出则潮水复生却不是将已涸之水为潮水
 自然能生也(以下论潮汐/)
邵子曰海潮者地之喘息也所以应月者从其类也
朱子曰潮汐之说余襄公言之尤详大抵天地之间东
 西为纬南北为经故子午卯酉为四方之正位而潮
 之进退以月至此位为节耳以气之消息言之则子
 者阴之极而阳之始午者阳之极而阴之始卯为阳
 中酉为阴中也(余襄公安道曰潮之涨退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水往从之日月右转)
卷二十七 第 44b 页 WYG0710-0606b.png
 (而天左转一日一周临于四极故月临卯酉则水涨/乎东西月临子午则潮平乎南北彼竭此盈往来不)
 (绝皆系于月何以知其然乎夫昼夜之运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故太阴西没之期常缓于日三)
 (刻有奇潮之日缓其期率亦如是自朔至望常缓一/夜潮自望而晦复缓一昼潮朔望前后月行差疾故)
 (晦前三日潮势长朔后三日潮势大望亦如之月弦/之际其行差迟故潮之去来亦合沓不尽盈虚消息)
 (一之于月阴阳之所以分也夫春夏昼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盖春为阳中秋为阴中岁之有春秋犹月)
 (之有朔望也故潮之极涨常在春秋之中潮/之极大常在朔望之后此又天地之常数也) 潮之
 迟速大小自有常旧见明州人说月加子午则潮长
 自有此理沈存中笔谈说亦如此谓月在地子午之
卷二十七 第 45a 页 WYG0710-0606c.png
 方初一卯十五酉
问晦翁谓月加子午则潮长未识其说潜室陈氏曰此
 说不可晓今海居者但云月上潮长月落潮退诚验
 其言是乃月加卯酉方位非子午也朔日之潮可验
 朔日月与日会日才出卯方即潮长才入酉方即潮
 又长是月与日相随出没
古洲马氏曰礼祀日曰朝致月曰夕江海之水朝生为
 潮夕至为汐日太阳也历一次而成月月太阴也合
卷二十七 第 45b 页 WYG0710-0606d.png
 于日以起朔阴阳消息晦朔弦望潮汐应焉由朔至
 望明生而为息自望及晦魄见而为消水阴物也而
 生于阳潮汐依日而滋长随月而渐移日起于朔月
 盈于望一朔一望天西运一周有奇月东行迎日之
 所次月合于地下之中则日之所次也故潮平于地
 下之中而会于月潮于寅则汐于申潮于巳则汐于
 亥两辰而盈两辰而缩日百刻刻为三分时得八刻
 三分刻之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十
卷二十七 第 46a 页 WYG0710-0607a.png
 二次次得三十度八十分度之三十五日行一度月
 行十三度有奇渐远于日故潮汐之期浸移日后六
 刻三分刻之一一朝夕而再至故一晦朔而再周朔
 后三日明生而潮壮望后三日魄见而汐涌每岁仲
 春月落水生而汐微仲秋月明水落而潮倍减于大
 寒极阴而凝弱于大暑畏阳而缩阴阳消长不失其
 时故曰潮信
 
卷二十七 第 46b 页 WYG0710-0607b.png
 
 
 
 
 
 
 
性理大全书卷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