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第 1a 页 WYG0710-021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性理大全书卷九
皇极经世书三(邵伯温解/)
观物内篇之一
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亦有所尽也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乾坤谓之物则天地亦物也天
地有物之大者耳既谓之物则亦有所尽也然有所
谓悠久无疆者固未尝尽也
性理大全书卷九
皇极经世书三(邵伯温解/)
观物内篇之一
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亦有所尽也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乾坤谓之物则天地亦物也天
地有物之大者耳既谓之物则亦有所尽也然有所
谓悠久无疆者固未尝尽也
卷九 第 1b 页 WYG0710-0211b.png
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天地之道
不过阴阳刚柔而已
阴阳尽而四时成焉刚柔尽而四维成焉夫四时四维者
天地至大之谓也
阴阳消长而为寒暑一寒一暑而四时成焉刚柔交
错而有夷险一夷一险而四维成焉四时者天之道
四维者地之理也万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成也万物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天地之道
不过阴阳刚柔而已
阴阳尽而四时成焉刚柔尽而四维成焉夫四时四维者
天地至大之谓也
阴阳消长而为寒暑一寒一暑而四时成焉刚柔交
错而有夷险一夷一险而四维成焉四时者天之道
四维者地之理也万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成也万物
卷九 第 2a 页 WYG0710-0212a.png
由是而生由是而成斯所以为大者也
凡言大者无得而过之也亦未始以大为自得故能成
其大岂不谓至伟至伟者欤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物之资始
资生可谓大矣然不自以为大故能成其大也
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
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
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
凡言大者无得而过之也亦未始以大为自得故能成
其大岂不谓至伟至伟者欤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物之资始
资生可谓大矣然不自以为大故能成其大也
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
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
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
卷九 第 2b 页 WYG0710-0212b.png
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之矣
天圆故主动地方故主静动之始则阳生本乎动者
也天虽主动动之极则阴生有时而静矣静之始则
柔生本乎静者也地虽主静静之极则刚生有时而
动矣此所谓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盖言
其体则天动而地静言其用则天有阴阳阴静而阳
动也地有柔刚柔静而刚动也是天地皆有动静也
此所谓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一刚一柔交
天圆故主动地方故主静动之始则阳生本乎动者
也天虽主动动之极则阴生有时而静矣静之始则
柔生本乎静者也地虽主静静之极则刚生有时而
动矣此所谓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盖言
其体则天动而地静言其用则天有阴阳阴静而阳
动也地有柔刚柔静而刚动也是天地皆有动静也
此所谓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一刚一柔交
卷九 第 3a 页 WYG0710-0212c.png
而地之用尽之矣
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
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
统言之则曰阴阳刚柔阴阳刚柔又有小大则为太
阳少阳太阴少阴太刚少刚太柔少柔也
太阳为日
日者至阳之精也故太阳为日在地则为火先天图
以乾为日乾之位在正南
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
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
统言之则曰阴阳刚柔阴阳刚柔又有小大则为太
阳少阳太阴少阴太刚少刚太柔少柔也
太阳为日
日者至阳之精也故太阳为日在地则为火先天图
以乾为日乾之位在正南
卷九 第 3b 页 WYG0710-0212d.png
太阴为月
月者至阴之精得日气而有光故太阴为月在地则
为水先天图以兑为月兑之位在东南
少阳为星
星者日之馀有光而见故少阳为星在地则为石先
天图以离为星离之位在正东
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
辰者天之土不见而属阴故少阴为辰在地则为土
月者至阴之精得日气而有光故太阴为月在地则
为水先天图以兑为月兑之位在东南
少阳为星
星者日之馀有光而见故少阳为星在地则为石先
天图以离为星离之位在正东
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
辰者天之土不见而属阴故少阴为辰在地则为土
卷九 第 4a 页 WYG0710-0213a.png
天图以震为辰震之位在东北
太柔为水
水者天下至柔之物也其性润下故太柔为水在天
则为月先天图以坤为水坤之位在正北
太刚为火
火者天下至刚之物也其性炎烈故太刚为火在天
则为日先天图以艮为火艮之位在西北
少柔为土
太柔为水
水者天下至柔之物也其性润下故太柔为水在天
则为月先天图以坤为水坤之位在正北
太刚为火
火者天下至刚之物也其性炎烈故太刚为火在天
则为日先天图以艮为火艮之位在西北
少柔为土
卷九 第 4b 页 WYG0710-0213b.png
土之为物亦柔也其性软缓故少柔为土在天则为
辰先天图以坎为土坎之位在正西
少刚为石
石亦刚物也其性坚故少刚为石在天则为星先天
图以巽为石巽之位在西南此图系辞所谓天地定
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是也此所谓伏
羲八卦也或曰皇极经世舍金木水火土而用水火
土石何也曰日月星辰天之四象也水火土石地之
辰先天图以坎为土坎之位在正西
少刚为石
石亦刚物也其性坚故少刚为石在天则为星先天
图以巽为石巽之位在西南此图系辞所谓天地定
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是也此所谓伏
羲八卦也或曰皇极经世舍金木水火土而用水火
土石何也曰日月星辰天之四象也水火土石地之
卷九 第 5a 页 WYG0710-0213c.png
四体也金木水火土者五行也四象四体先天也五
行后天也先天后天之所自出也水火土石五行之
所自出也水火土石本体也金木水火土致用也以
其致用故谓之五行行乎天地之间者也水火土石
盖五行在其间矣金出于石而木生于土有石而后
有金有土然后有木金者从革而后成木者植物之
一类也是岂舍五行而不用哉五行在其间者此之
谓也皇极经世用水火土石以其本体也洪范用金
行后天也先天后天之所自出也水火土石五行之
所自出也水火土石本体也金木水火土致用也以
其致用故谓之五行行乎天地之间者也水火土石
盖五行在其间矣金出于石而木生于土有石而后
有金有土然后有木金者从革而后成木者植物之
一类也是岂舍五行而不用哉五行在其间者此之
谓也皇极经世用水火土石以其本体也洪范用金
卷九 第 5b 页 WYG0710-0213d.png
木水火土以其致用也皆有所主其归则一或曰先
天图八卦次序与所为之物与周易不同何也曰先
天图八卦次序始于乾而终于坤此先天也伏羲八
卦也周易自帝出乎震至成言乎艮此文王八卦也
非独八卦如此六十四卦亦不同也伏羲易无文字
独有卦图阴阳消长而已孔子于系辞亦尝言之矣
圣人立法不同其道则相为先后终始而未尝不同
也此皆有至理在乎信道者详考焉
天图八卦次序与所为之物与周易不同何也曰先
天图八卦次序始于乾而终于坤此先天也伏羲八
卦也周易自帝出乎震至成言乎艮此文王八卦也
非独八卦如此六十四卦亦不同也伏羲易无文字
独有卦图阴阳消长而已孔子于系辞亦尝言之矣
圣人立法不同其道则相为先后终始而未尝不同
也此皆有至理在乎信道者详考焉
卷九 第 6a 页 WYG0710-0214a.png
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
混成一体谓之太极太极既判初有仪形谓之
两仪两仪又判而为阴阳刚柔谓之四象四象
又判而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太刚少刚太柔
少柔而成八卦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成象于天
而为日月星辰太刚少刚太柔少柔成形于地
而为水火土石八者具备然后天地之体备矣
天地之体备而后变化生成万物也所谓八者
混成一体谓之太极太极既判初有仪形谓之
两仪两仪又判而为阴阳刚柔谓之四象四象
又判而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太刚少刚太柔
少柔而成八卦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成象于天
而为日月星辰太刚少刚太柔少柔成形于地
而为水火土石八者具备然后天地之体备矣
天地之体备而后变化生成万物也所谓八者
卷九 第 6b 页 WYG0710-0214b.png
亦本乎四而已在天成象日也在地成形火也
阳燧取于日而得火火与日本乎一体也在天
成象月也在地成形水也方诸取于月而得水
水与月本乎一体也在天成象星也在地成形
石也星陨而成石石与星本乎一体也在天成
象辰也在地成形土也自日月星之外高而苍
苍者皆辰也自水火石之外广而厚者皆土也
辰与土本乎一体也天地之间犹形影声响之
阳燧取于日而得火火与日本乎一体也在天
成象月也在地成形水也方诸取于月而得水
水与月本乎一体也在天成象星也在地成形
石也星陨而成石石与星本乎一体也在天成
象辰也在地成形土也自日月星之外高而苍
苍者皆辰也自水火石之外广而厚者皆土也
辰与土本乎一体也天地之间犹形影声响之
卷九 第 7a 页 WYG0710-0214c.png
相应象见乎上体必应乎下皆自然之理也盖日月
星辰犹人之有耳目口鼻水火土石犹人之有血气
骨肉故谓之天地之体阴阳刚柔则犹人之精神而
所以主耳目口鼻血气骨肉者也故谓之天地之用
夫太极者在天地之先而不为先在天地之后而不
为后终天地而未尝终始天地而未尝始与天地万
物圆融和会而未尝有先后始终者也有太极则两
仪四象八卦以至于天地万物固已备矣非谓今日
星辰犹人之有耳目口鼻水火土石犹人之有血气
骨肉故谓之天地之体阴阳刚柔则犹人之精神而
所以主耳目口鼻血气骨肉者也故谓之天地之用
夫太极者在天地之先而不为先在天地之后而不
为后终天地而未尝终始天地而未尝始与天地万
物圆融和会而未尝有先后始终者也有太极则两
仪四象八卦以至于天地万物固已备矣非谓今日
卷九 第 7b 页 WYG0710-0214d.png
有太极而明日方有两仪后日乃有四象八卦也虽
谓之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实
一时具足如有形则有影有一则有二有三以至于
无穷皆然是故知太极者有物之先本已混成有物
之后未尝亏损自古及今无时不存无时不在万物
无所不禀则谓之曰命万物无所不本则谓之曰性
万物无所不主则谓之曰天万物无所不生则谓之
曰心其实一也古之圣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尽心
谓之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实
一时具足如有形则有影有一则有二有三以至于
无穷皆然是故知太极者有物之先本已混成有物
之后未尝亏损自古及今无时不存无时不在万物
无所不禀则谓之曰命万物无所不本则谓之曰性
万物无所不主则谓之曰天万物无所不生则谓之
曰心其实一也古之圣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尽心
卷九 第 8a 页 WYG0710-0215a.png
知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皆本乎此也
日为暑
太阳为日暑亦至阳之气也
月为寒
太阴为月寒亦至阴之气也
星为昼
少阳为星昼亦属阳
辰为夜
日为暑
太阳为日暑亦至阳之气也
月为寒
太阴为月寒亦至阴之气也
星为昼
少阳为星昼亦属阳
辰为夜
卷九 第 8b 页 WYG0710-0215b.png
少阴为辰夜亦属阴
暑寒昼夜交而天之变尽之矣
日月星辰交而后有暑寒昼夜之变有暑寒昼夜之
变而后岁成焉
水为雨
雨者水气之所化
火为风
风者火气之所化
暑寒昼夜交而天之变尽之矣
日月星辰交而后有暑寒昼夜之变有暑寒昼夜之
变而后岁成焉
水为雨
雨者水气之所化
火为风
风者火气之所化
卷九 第 9a 页 WYG0710-0215c.png
土为露
露者土气之所化
石为雷
雷者石气之所化然四者又交相化焉故雨有水雨
有火雨有土雨有石雨水雨则为霶霈之雨火雨则
为苦暴之雨土雨则为霢霂之雨石雨则为雹冻之
雨所感之气如此皆可以类推也
雨风露雷交而地之化尽之矣
露者土气之所化
石为雷
雷者石气之所化然四者又交相化焉故雨有水雨
有火雨有土雨有石雨水雨则为霶霈之雨火雨则
为苦暴之雨土雨则为霢霂之雨石雨则为雹冻之
雨所感之气如此皆可以类推也
雨风露雷交而地之化尽之矣
卷九 第 9b 页 WYG0710-0215d.png
水火土石交而后有雨风露雷之化有雨风露雷之
化而后物生焉
暑变物之性
物之性属阳故为暑之所变
寒变物之情
物之情属阴故为寒之所变
昼变物之形
形可见故属阳为昼之所变
化而后物生焉
暑变物之性
物之性属阳故为暑之所变
寒变物之情
物之情属阴故为寒之所变
昼变物之形
形可见故属阳为昼之所变
卷九 第 10a 页 WYG0710-0216a.png
夜变物之体
体有质故属阴为夜之所变
性情形体交而动植之感尽之矣
性情形体交而后有动植之感感者唱也阳唱乎阴
也
雨化物之走
雨润下故走之类感雨而化
风化物之飞
体有质故属阴为夜之所变
性情形体交而动植之感尽之矣
性情形体交而后有动植之感感者唱也阳唱乎阴
也
雨化物之走
雨润下故走之类感雨而化
风化物之飞
卷九 第 10b 页 WYG0710-0216b.png
风飘扬故飞之类感风而化
露化物之草
露濡润故草之类感露而化
雷化物之木
雷奋迅而出故木之类感雷而化然飞走草木又更
相交错而化如木之类亦有木之木有木之草木之
飞木之走其他皆可以类推也
走飞草木交而动植之应尽之矣
露化物之草
露濡润故草之类感露而化
雷化物之木
雷奋迅而出故木之类感雷而化然飞走草木又更
相交错而化如木之类亦有木之木有木之草木之
飞木之走其他皆可以类推也
走飞草木交而动植之应尽之矣
卷九 第 11a 页 WYG0710-0216c.png
走飞草木交而后有动植之应应者和也阴和乎阳
也性情形体本乎天者也飞走草木本乎地者也本
乎天者有感焉本乎地者有应焉一感一应天地之
道万物之理也
走感暑而变者性之走也感寒而变者情之走也感昼
而变者形之走也感夜而变者体之走也飞感暑而变
者性之飞也感寒而变者情之飞也感昼而变者形之
飞也感夜而变者体之飞也草感暑而变者性之草也
也性情形体本乎天者也飞走草木本乎地者也本
乎天者有感焉本乎地者有应焉一感一应天地之
道万物之理也
走感暑而变者性之走也感寒而变者情之走也感昼
而变者形之走也感夜而变者体之走也飞感暑而变
者性之飞也感寒而变者情之飞也感昼而变者形之
飞也感夜而变者体之飞也草感暑而变者性之草也
卷九 第 11b 页 WYG0710-0216d.png
感寒而变者情之草也感昼而变者形之草也感夜而
变者体之草也木感暑而变者性之木也感寒而变者
情之木也感昼而变者形之木也感夜而变者体之木
也性应雨而化者走之性也应风而化者飞之性也应
露而化者草之性也应雷而化者木之性也情应雨而
化者走之情也应风而化者飞之情也应露而化者草
之情也应雷而化者木之情也形应雨而化者走之形
也应风而化者飞之形也应露而化者草之形也应
变者体之草也木感暑而变者性之木也感寒而变者
情之木也感昼而变者形之木也感夜而变者体之木
也性应雨而化者走之性也应风而化者飞之性也应
露而化者草之性也应雷而化者木之性也情应雨而
化者走之情也应风而化者飞之情也应露而化者草
之情也应雷而化者木之情也形应雨而化者走之形
也应风而化者飞之形也应露而化者草之形也应
卷九 第 12a 页 WYG0710-0217a.png
雷而化者木之形也体应雨而化者走之体也应风
而化者飞之体也应露而化者草之体也应雷而化者
木之体也
天地之生物所以万殊而不同者以感应之交错也
感应之交错所以谓之变化也易曰方以类聚物以
群分此之谓也
性之走善色情之走善声形之走善气体之走善味性
之飞善色情之飞善声形之飞善气体之飞善味性之
而化者飞之体也应露而化者草之体也应雷而化者
木之体也
天地之生物所以万殊而不同者以感应之交错也
感应之交错所以谓之变化也易曰方以类聚物以
群分此之谓也
性之走善色情之走善声形之走善气体之走善味性
之飞善色情之飞善声形之飞善气体之飞善味性之
卷九 第 12b 页 WYG0710-0217b.png
草善色情之草善声形之草善气体之草善味性之木
善色情之木善声形之木善气体之木善味走之性善
耳飞之性善目草之性善口木之性善鼻走之情善耳
飞之情善目草之情善口木之情善鼻走之形善耳飞
之形善目草之形善口木之形善鼻走之体善耳飞之
体善目草之体善口木之体善鼻
物有声色气味人有耳目口鼻此又言人物之有所
合也天地之生物皆以其类而有所合焉
善色情之木善声形之木善气体之木善味走之性善
耳飞之性善目草之性善口木之性善鼻走之情善耳
飞之情善目草之情善口木之情善鼻走之形善耳飞
之形善目草之形善口木之形善鼻走之体善耳飞之
体善目草之体善口木之体善鼻
物有声色气味人有耳目口鼻此又言人物之有所
合也天地之生物皆以其类而有所合焉
卷九 第 13a 页 WYG0710-0217c.png
夫人也者暑寒昼夜无不变雨风露雷无不化性情形
体无不感飞走草木无不应所以目善万物之色耳善
万物之声鼻善万物之气口善万物之味灵于万物不
亦宜乎
暑寒昼夜无所不变雨风露雷无所不化性情形体
无所不感飞走草木无所不应然后能生而为人故
唯人为能目善万物之色耳善万物之声鼻善万物
之气口善万物之味不独耳目口鼻能善万物之声
体无不感飞走草木无不应所以目善万物之色耳善
万物之声鼻善万物之气口善万物之味灵于万物不
亦宜乎
暑寒昼夜无所不变雨风露雷无所不化性情形体
无所不感飞走草木无所不应然后能生而为人故
唯人为能目善万物之色耳善万物之声鼻善万物
之气口善万物之味不独耳目口鼻能善万物之声
卷九 第 13b 页 WYG0710-0217d.png
色气味而心之官又能善万物之理此所以灵于万
物也盖天地巨物也分而为万物万物各得天地之
一端能备天地兼万物者人之谓也故能与天地并立而
为三才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唯圣人然后能践形能践
形则能反身而诚之求诸已而天下之理得矣众人则日用
而不知役于万物而丧其良贵虽谓之人曾何异于物哉
观物内篇之二
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
物也盖天地巨物也分而为万物万物各得天地之
一端能备天地兼万物者人之谓也故能与天地并立而
为三才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唯圣人然后能践形能践
形则能反身而诚之求诸已而天下之理得矣众人则日用
而不知役于万物而丧其良贵虽谓之人曾何异于物哉
观物内篇之二
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
卷九 第 14a 页 WYG0710-0218a.png
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声色
气味者万物之体也目耳鼻口者万人之用也
人有耳目口鼻物有声色气味人之耳目口鼻能收
物之声色气味者盖以人之与物本乎天地之一气
同乎天地之一体也是故圣人尽已之性能尽人之
性尽人之性能尽物之性已之与人人之与物本乎
一道故也
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体用交而人
气味者万物之体也目耳鼻口者万人之用也
人有耳目口鼻物有声色气味人之耳目口鼻能收
物之声色气味者盖以人之与物本乎天地之一气
同乎天地之一体也是故圣人尽已之性能尽人之
性尽人之性能尽物之性已之与人人之与物本乎
一道故也
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体用交而人
卷九 第 14b 页 WYG0710-0218b.png
物之道于是乎备矣
体本无体故惟化是体用本无用故惟变是用体用
变化天地之至妙者也自非圣人孰能与于此
然则人亦物也圣亦人也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
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万物之物有亿物之物有兆
物之物生一一之物当兆物之物者岂非人乎有一人
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
人有亿人之人有兆人之人生一一之人当兆人之人
体本无体故惟化是体用本无用故惟变是用体用
变化天地之至妙者也自非圣人孰能与于此
然则人亦物也圣亦人也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
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万物之物有亿物之物有兆
物之物生一一之物当兆物之物者岂非人乎有一人
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
人有亿人之人有兆人之人生一一之人当兆人之人
卷九 第 15a 页 WYG0710-0218c.png
者岂非圣乎是知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
者也物之至者始得谓之物之物也人之至者始得谓
之人之人也夫物之物者至物之谓也人之人者至人
之谓也以一至物而当一至人则非圣而何人谓之不
圣则吾不信也
物有巨细人有贤愚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百
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万物之物有亿物之物有兆
物之物物之巨细如此生一一之物能当兆物者人
者也物之至者始得谓之物之物也人之至者始得谓
之人之人也夫物之物者至物之谓也人之人者至人
之谓也以一至物而当一至人则非圣而何人谓之不
圣则吾不信也
物有巨细人有贤愚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百
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万物之物有亿物之物有兆
物之物物之巨细如此生一一之物能当兆物者人
卷九 第 15b 页 WYG0710-0218d.png
之谓也言人能兼兆物也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
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人有亿人之人
有兆人之人人之贤愚如此生一一之人能当兆人
者圣人之谓也言圣人能兼兆人也圣人非徒能兼
兆人又能兼兆物能兼兆物兆人又能兼天地者圣人
之谓也兼兆物则谓之至物兼兆人则谓之至人至
物者物之物也至人者人之人也以一至物当一至
人则谓之圣人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物之
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人有亿人之人
有兆人之人人之贤愚如此生一一之人能当兆人
者圣人之谓也言圣人能兼兆人也圣人非徒能兼
兆人又能兼兆物能兼兆物兆人又能兼天地者圣人
之谓也兼兆物则谓之至物兼兆人则谓之至人至
物者物之物也至人者人之人也以一至物当一至
人则谓之圣人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物之
卷九 第 16a 页 WYG0710-0219a.png
至者也圣人之于人人之至者也天下之物或相倍
蓰或相千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物之不齐如此唯
圣人能尽之者以能兼兆物兼兆人又能兼天地故
也
何哉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
一世观万世者焉
天下人之心一人之心是也故能以一心观万心天
下人之身一人之身是也故能以一身观万身万物
蓰或相千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物之不齐如此唯
圣人能尽之者以能兼兆物兼兆人又能兼天地故
也
何哉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
一世观万世者焉
天下人之心一人之心是也故能以一心观万心天
下人之身一人之身是也故能以一身观万身万物
卷九 第 16b 页 WYG0710-0219b.png
之理一物之理是也故能以一物观万物万世之事
一世之事是也故能以一世观万世圣人能兼天地
人物又能兼古今故能如此
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
者焉
圣人心合天意言行皆与天合故能以心代天意口
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天地以无心为心天何
所容心哉故唯能无心而后能代天意天何言哉四
一世之事是也故能以一世观万世圣人能兼天地
人物又能兼古今故能如此
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
者焉
圣人心合天意言行皆与天合故能以心代天意口
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天地以无心为心天何
所容心哉故唯能无心而后能代天意天何言哉四
卷九 第 17a 页 WYG0710-0219c.png
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故唯能无言而后能代
天言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天何为哉故唯能无为而
后能代天工天事焉
又谓其能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
者焉
知阴阳消长之道故能上识天时知刚柔夷险之理
故能下尽地理知巨细品类之别故能中尽物情达
利害成败之几故能通照人事
天言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天何为哉故唯能无为而
后能代天工天事焉
又谓其能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
者焉
知阴阳消长之道故能上识天时知刚柔夷险之理
故能下尽地理知巨细品类之别故能中尽物情达
利害成败之几故能通照人事
卷九 第 17b 页 WYG0710-0219d.png
又谓其能以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今古表里人物
者焉
能与天地参故能弥纶天地能显诸仁藏诸用故能
出入造化能通乎昼夜之道故能进退古今能尽人
之性以尽物之性故能表里人物
噫圣人者非世世而效圣焉吾不得而目见之也虽然
吾不得而目见之察其心观其迹探其体潜其用虽亿
万千年亦可以理知之也
者焉
能与天地参故能弥纶天地能显诸仁藏诸用故能
出入造化能通乎昼夜之道故能进退古今能尽人
之性以尽物之性故能表里人物
噫圣人者非世世而效圣焉吾不得而目见之也虽然
吾不得而目见之察其心观其迹探其体潜其用虽亿
万千年亦可以理知之也
卷九 第 18a 页 WYG0710-0220a.png
圣人不世出也故曰非世世而效圣焉察心观迹探
体潜用先圣后圣其道一也或见而知之或闻而知
之故虽亿千万年亦可以理知之犹旦暮之间也
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
物则吾不得而知之非唯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
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谓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谓
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
之乎以心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以口不可得
体潜用先圣后圣其道一也或见而知之或闻而知
之故虽亿千万年亦可以理知之犹旦暮之间也
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
物则吾不得而知之非唯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
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谓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谓
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
之乎以心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以口不可得
卷九 第 18b 页 WYG0710-0220b.png
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
言者乎
天地万物皆一本故虽万殊理无异致乾坤之道简
易而已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妄言妄知者不知易
简之道奋私智肆邪说以灭天理孟子所谓恶夫凿
者也
观物内篇之三
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所以谓之理者物之理也所
言者乎
天地万物皆一本故虽万殊理无异致乾坤之道简
易而已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妄言妄知者不知易
简之道奋私智肆邪说以灭天理孟子所谓恶夫凿
者也
观物内篇之三
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所以谓之理者物之理也所
卷九 第 19a 页 WYG0710-0220c.png
以谓之性者天之性也所以谓之命者处理性者也所
以能处理性者非道而何
理性命皆一也至于命则理性之所处矣三者皆在
于道故曰所以能处理性者非道而何
是知道为天地之本
道生天地故道为天地之本
天地为万物之本
天地生万物故天地为万物之本
以能处理性者非道而何
理性命皆一也至于命则理性之所处矣三者皆在
于道故曰所以能处理性者非道而何
是知道为天地之本
道生天地故道为天地之本
天地为万物之本
天地生万物故天地为万物之本
卷九 第 19b 页 WYG0710-0220d.png
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物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亦为
万物
道生天地故道为天地之本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为
道之物也天地生万物故天地为万物之本以天地
观万物则万物为天地之物也道则无有边际天地
则有尽有尽则所以为道之物也天地则无不覆载
物则有穷有穷则所以为天地之物也
道之道尽之于天矣
万物
道生天地故道为天地之本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为
道之物也天地生万物故天地为万物之本以天地
观万物则万物为天地之物也道则无有边际天地
则有尽有尽则所以为道之物也天地则无不覆载
物则有穷有穷则所以为天地之物也
道之道尽之于天矣
卷九 第 20a 页 WYG0710-0221a.png
有道然后有天天本乎道者也
天之道尽之于地矣
有天然后有地地本乎天者也
天地之道尽之于物矣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物本乎天地者也
天地万物之道尽之于人矣
人者天地五行之秀气受天地之中以生为万物之
至灵而备天地万物者也故能配天地而命万物
天之道尽之于地矣
有天然后有地地本乎天者也
天地之道尽之于物矣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物本乎天地者也
天地万物之道尽之于人矣
人者天地五行之秀气受天地之中以生为万物之
至灵而备天地万物者也故能配天地而命万物
卷九 第 20b 页 WYG0710-0221b.png
人能知其天地万物之道所以尽于人者然后能尽民也
唯圣人能知天地万物之道皆备于我能知天地万
物之道皆备于我则能尽天下之理能尽天下之理
则能尽民而后可以治民矣
天之能尽物则谓之曰昊天
天之于物无不发生故能尽物
人之能尽民则谓之曰圣人
圣人之于人也无不仁爱故能尽人
唯圣人能知天地万物之道皆备于我能知天地万
物之道皆备于我则能尽天下之理能尽天下之理
则能尽民而后可以治民矣
天之能尽物则谓之曰昊天
天之于物无不发生故能尽物
人之能尽民则谓之曰圣人
圣人之于人也无不仁爱故能尽人
卷九 第 21a 页 WYG0710-0221c.png
谓昊天能异乎万物则非所以谓之昊天也谓圣人能
异乎万民则非所以谓之圣人也万民与万物同则圣
人固不异乎昊天者矣然则圣人与昊天为一道圣人
与昊天为一道则万民与万物亦可以为一道也一世
之万民与一世之万物既可以为一道则万世之万民
与万世之万物亦可以为一道也明矣
昊天之与万物同乎一道故不异乎万物圣人之与
万民同乎一道故不异乎万民万民与万物同乎一
异乎万民则非所以谓之圣人也万民与万物同则圣
人固不异乎昊天者矣然则圣人与昊天为一道圣人
与昊天为一道则万民与万物亦可以为一道也一世
之万民与一世之万物既可以为一道则万世之万民
与万世之万物亦可以为一道也明矣
昊天之与万物同乎一道故不异乎万物圣人之与
万民同乎一道故不异乎万民万民与万物同乎一
卷九 第 21b 页 WYG0710-0221d.png
道则圣人与昊天亦同乎一道矣一世之万物与一
世之万民同乎一道则万世之万物与万世之万民
亦同乎一道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物也民也
圣人也天也其道一也故古之圣人以一心而推万
心以一物而观万物以一世而知万世者盖由斯道
也
夫昊天之尽物圣人之尽民皆有四府焉昊天之四府
者春夏秋冬之谓也阴阳升降于其间矣圣人之四府
世之万民同乎一道则万世之万物与万世之万民
亦同乎一道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物也民也
圣人也天也其道一也故古之圣人以一心而推万
心以一物而观万物以一世而知万世者盖由斯道
也
夫昊天之尽物圣人之尽民皆有四府焉昊天之四府
者春夏秋冬之谓也阴阳升降于其间矣圣人之四府
卷九 第 22a 页 WYG0710-0222a.png
者易书诗春秋之谓也礼乐污隆于其间矣春为生物
之府夏为长物之府秋为收物之府冬为藏物之府号
物之庶谓之万虽曰万之又万其庶能出此昊天之四
府者乎易为生民之府书为长民之府诗为收民之府
春秋为藏民之府号民之庶谓之万虽曰万之又万其
庶能出此圣人之四府者乎昊天之四府者时也圣人
之四府者经也昊天以时授人圣人以经法天天人之
事当如何哉
之府夏为长物之府秋为收物之府冬为藏物之府号
物之庶谓之万虽曰万之又万其庶能出此昊天之四
府者乎易为生民之府书为长民之府诗为收民之府
春秋为藏民之府号民之庶谓之万虽曰万之又万其
庶能出此圣人之四府者乎昊天之四府者时也圣人
之四府者经也昊天以时授人圣人以经法天天人之
事当如何哉
卷九 第 22b 页 WYG0710-0222b.png
昊天以四府尽物圣人以四府尽民天之四府时也
圣人之四府经也天时圣经相因而成天时则阴阳
升降而为春夏秋冬圣经则礼乐污隆而为易书诗
春秋春夏秋冬易书诗春秋皆有生长收藏之道其
道更相为消长污隆万物万民尽于其间矣故皆谓
之曰四府
观物内篇之四
观春则知易之所存乎
圣人之四府经也天时圣经相因而成天时则阴阳
升降而为春夏秋冬圣经则礼乐污隆而为易书诗
春秋春夏秋冬易书诗春秋皆有生长收藏之道其
道更相为消长污隆万物万民尽于其间矣故皆谓
之曰四府
观物内篇之四
观春则知易之所存乎
卷九 第 23a 页 WYG0710-0222c.png
易者三皇之事业也三皇之时如春
观夏则知书之所存乎
书者五帝之事业也五帝之时如夏
观秋则知诗之所存乎
诗者三王之事业也三王之时如秋
观冬则知春秋之所存乎
春秋者五伯之事业也五伯之时如冬
易之易者生生之谓也易之书者生长之谓也易之诗
观夏则知书之所存乎
书者五帝之事业也五帝之时如夏
观秋则知诗之所存乎
诗者三王之事业也三王之时如秋
观冬则知春秋之所存乎
春秋者五伯之事业也五伯之时如冬
易之易者生生之谓也易之书者生长之谓也易之诗
卷九 第 23b 页 WYG0710-0222d.png
者生收之谓也易之春秋者生藏之谓也书之易者长
生之谓也书之书者长长之谓也书之诗者长收之谓
也书之春秋者长藏之谓也诗之易者收生之谓也诗
之书者收长之谓也诗之诗者收收之谓也诗之春秋
者收藏之谓也春秋之易者藏生之谓也春秋之书者
藏长之谓也春秋之诗者藏收之谓也春秋之春秋者
藏藏之谓也
天时迭为消长圣经更为污隆其道如此可以意会
生之谓也书之书者长长之谓也书之诗者长收之谓
也书之春秋者长藏之谓也诗之易者收生之谓也诗
之书者收长之谓也诗之诗者收收之谓也诗之春秋
者收藏之谓也春秋之易者藏生之谓也春秋之书者
藏长之谓也春秋之诗者藏收之谓也春秋之春秋者
藏藏之谓也
天时迭为消长圣经更为污隆其道如此可以意会
卷九 第 24a 页 WYG0710-0223a.png
不可以言求也
生生者修夫意者也生长者修夫言者也生收者修夫
象者也生藏者修夫数者也长生者修夫仁者也长长
者修夫礼者也长收者修夫义者也长藏者修夫智者
也收生者修夫性者也收长者修夫情者也收收者修
夫形者也收藏者修夫体者也藏生者修夫圣者也藏
长者修夫贤者也藏收者修夫才者也藏藏者修夫术
者也
生生者修夫意者也生长者修夫言者也生收者修夫
象者也生藏者修夫数者也长生者修夫仁者也长长
者修夫礼者也长收者修夫义者也长藏者修夫智者
也收生者修夫性者也收长者修夫情者也收收者修
夫形者也收藏者修夫体者也藏生者修夫圣者也藏
长者修夫贤者也藏收者修夫才者也藏藏者修夫术
者也
卷九 第 24b 页 WYG0710-0223b.png
意言象数言其本末仁义礼智言其先后性情形体
言其大小圣贤才术言其优劣
修夫意者三皇之谓也修夫言者五帝之谓也修夫象
者三王之谓也脩夫数者五伯之谓也
皇帝王伯之道如此
脩夫仁者有虞之谓也脩夫礼者有夏之谓也脩夫义
者有商之谓也脩夫智者有周之谓也
仁义礼智在人则与性俱生在时则有先后之序
言其大小圣贤才术言其优劣
修夫意者三皇之谓也修夫言者五帝之谓也修夫象
者三王之谓也脩夫数者五伯之谓也
皇帝王伯之道如此
脩夫仁者有虞之谓也脩夫礼者有夏之谓也脩夫义
者有商之谓也脩夫智者有周之谓也
仁义礼智在人则与性俱生在时则有先后之序
卷九 第 25a 页 WYG0710-0223c.png
脩夫性者文王之谓也脩夫情者武王之谓也脩夫形
者周公之谓也脩夫体者召公之谓也
德有大小则化有浅深
脩夫圣者秦穆之谓也脩夫贤者晋文之谓也脩夫才
者齐桓之谓也脩夫术者楚庄之谓也
秦穆改过自誓得圣之事而已
皇帝王伯者易之体也虞夏商周者书之体也文武周
召者诗之体也秦晋齐楚者春秋之体也
者周公之谓也脩夫体者召公之谓也
德有大小则化有浅深
脩夫圣者秦穆之谓也脩夫贤者晋文之谓也脩夫才
者齐桓之谓也脩夫术者楚庄之谓也
秦穆改过自誓得圣之事而已
皇帝王伯者易之体也虞夏商周者书之体也文武周
召者诗之体也秦晋齐楚者春秋之体也
卷九 第 25b 页 WYG0710-0223d.png
易以道阴阳阴阳消长唯其时而已故皇帝王伯所
以为易之体也书以道事帝王之迹存焉故虞夏商
周所以为书之体也诗以道志始于二南而终于雅
颂故文武周召所以为诗之体也春秋以道名分至
于五伯名分乱矣仲尼以春秋正其名分春秋皆五
伯之事也故秦晋齐楚者春秋之体也
意言象数者易之用也仁义礼智者书之用也性情形
体者诗之用也圣贤才术者春秋之用也
以为易之体也书以道事帝王之迹存焉故虞夏商
周所以为书之体也诗以道志始于二南而终于雅
颂故文武周召所以为诗之体也春秋以道名分至
于五伯名分乱矣仲尼以春秋正其名分春秋皆五
伯之事也故秦晋齐楚者春秋之体也
意言象数者易之用也仁义礼智者书之用也性情形
体者诗之用也圣贤才术者春秋之用也
卷九 第 26a 页 WYG0710-0224a.png
三皇脩夫意五帝脩夫言三王脩夫象五伯脩夫数
易具是四者故意言象数为易之用有虞脩夫仁有
夏脩夫礼有商脩夫义有周脩夫智故仁义礼智为
书之用文王脩夫性武王脩夫情周公脩夫形召公
脩夫体故性情形体为诗之用秦穆脩夫圣晋文脩
夫贤齐桓脩夫才楚庄脩夫术故圣贤才术所以为
春秋之用也
用也者心也体也者迹也心迹之间有权存焉者圣人
易具是四者故意言象数为易之用有虞脩夫仁有
夏脩夫礼有商脩夫义有周脩夫智故仁义礼智为
书之用文王脩夫性武王脩夫情周公脩夫形召公
脩夫体故性情形体为诗之用秦穆脩夫圣晋文脩
夫贤齐桓脩夫才楚庄脩夫术故圣贤才术所以为
春秋之用也
用也者心也体也者迹也心迹之间有权存焉者圣人
卷九 第 26b 页 WYG0710-0224b.png
之事也
心无所在而无所不在故以用言迹有方所故以体
言心迹体用之间有权存焉则所谓体无定用惟变
是用用无定体唯化是体者也如是则心迹体用俱
以泯矣文中子所谓适造者不知其殊也唯圣人为
能尽之窃尝论之心迹之义大矣哉圣人方其寂然
不动则乌有所谓心迹者焉虽鬼神莫得而窥也及
其酬酬应变吉凶与民同患则心迹于是乎判矣庄
心无所在而无所不在故以用言迹有方所故以体
言心迹体用之间有权存焉则所谓体无定用惟变
是用用无定体唯化是体者也如是则心迹体用俱
以泯矣文中子所谓适造者不知其殊也唯圣人为
能尽之窃尝论之心迹之义大矣哉圣人方其寂然
不动则乌有所谓心迹者焉虽鬼神莫得而窥也及
其酬酬应变吉凶与民同患则心迹于是乎判矣庄
卷九 第 27a 页 WYG0710-0224c.png
子所谓迹者人之所履岂其所履哉信斯言也徒徇
圣人之迹而不达圣人之心是皆胶柱鼓瑟刻舟求
剑者也盖天下之理一涉于事物则必有迹有迹则
有方所若圣人之心则无所在亦无所不在无方所
者也古之善学圣人者求其心而不求其迹如曾子
谓孔子言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独以谓非君子
之言有为而言之也苟直以其言为然而不知其所
以言则失圣人之心矣是泥乎迹者也若有子可谓
圣人之迹而不达圣人之心是皆胶柱鼓瑟刻舟求
剑者也盖天下之理一涉于事物则必有迹有迹则
有方所若圣人之心则无所在亦无所不在无方所
者也古之善学圣人者求其心而不求其迹如曾子
谓孔子言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独以谓非君子
之言有为而言之也苟直以其言为然而不知其所
以言则失圣人之心矣是泥乎迹者也若有子可谓
卷九 第 27b 页 WYG0710-0224d.png
能知圣人之心者也古人有以不学柳下惠而学柳
下惠者亦此之类也呜呼不知圣人之心而徒徇圣
人之迹则害于道害于道者杨墨之徒是也学者宜
有以辨之窃圣人之迹而为奸为恶者则害于国家
害于国家者莽卓之徒是也人君宜有以辨之学者
不知辨则卒至于无父无君人君不知辨则至于窃
国弑君呜呼自非圣智其孰能辨之哉
三皇同意而异化五帝同言而异教三王同象而异劝
下惠者亦此之类也呜呼不知圣人之心而徒徇圣
人之迹则害于道害于道者杨墨之徒是也学者宜
有以辨之窃圣人之迹而为奸为恶者则害于国家
害于国家者莽卓之徒是也人君宜有以辨之学者
不知辨则卒至于无父无君人君不知辨则至于窃
国弑君呜呼自非圣智其孰能辨之哉
三皇同意而异化五帝同言而异教三王同象而异劝
卷九 第 28a 页 WYG0710-0225a.png
五伯同数而异率同意而异化者必以道以道化民者
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夫自然者无为无有之谓也
无为者非不为也不固为者也故能广无有者非不有
也不固有者也故能大广大悉备而不固为固有者其
惟三皇乎是故知能以道化天下者天下亦以道归焉
所以圣人有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斯之谓欤
含容不显之谓意意在理中未见乎迹者也任理则
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夫自然者无为无有之谓也
无为者非不为也不固为者也故能广无有者非不有
也不固有者也故能大广大悉备而不固为固有者其
惟三皇乎是故知能以道化天下者天下亦以道归焉
所以圣人有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斯之谓欤
含容不显之谓意意在理中未见乎迹者也任理则
卷九 第 28b 页 WYG0710-0225b.png
无为所以为三皇帝则有教有教则有言王则事功
著故有象伯则任智力故曰同数而异率任理无为
天何言哉以道化天下者也以道化天下故天下以
道归焉
三皇同仁而异化五帝同礼而异教三王同义而异劝
五伯同智而异率同礼而异教者必以德以德教民者
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夫让也者先人后己之谓也以
天下授人而不为轻若素无之也受人之天下而不为
著故有象伯则任智力故曰同数而异率任理无为
天何言哉以道化天下者也以道化天下故天下以
道归焉
三皇同仁而异化五帝同礼而异教三王同义而异劝
五伯同智而异率同礼而异教者必以德以德教民者
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夫让也者先人后己之谓也以
天下授人而不为轻若素无之也受人之天下而不为
卷九 第 29a 页 WYG0710-0225c.png
重若素有之也若素无素有者谓不己无己有之也若
己无己有则举一毛以取与于人犹有贪鄙之心生焉
而况天下者乎能知其天下之天下非己之天下者其
惟五帝乎是故知能以德教天下者天下亦以德归焉所
以圣人有言曰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其斯之谓
欤
并包遍覆之谓仁三皇之道也帝则有仪有物故曰
同礼而异教王则有刑有政故曰同义而异劝伯则
己无己有则举一毛以取与于人犹有贪鄙之心生焉
而况天下者乎能知其天下之天下非己之天下者其
惟五帝乎是故知能以德教天下者天下亦以德归焉所
以圣人有言曰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其斯之谓
欤
并包遍覆之谓仁三皇之道也帝则有仪有物故曰
同礼而异教王则有刑有政故曰同义而异劝伯则
卷九 第 29b 页 WYG0710-0225d.png
智力相尚故曰同智而异率有仪有物以德教天下
者也故天下以德归焉
三皇同性而异化五帝同情而异教三王同形而异劝
五伯同体而异率同形而异劝者必以功以功劝民者
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夫政也者正也以正正夫不正
之谓也天下之正莫如利民焉天下之不正莫如害民
焉能利民者正则谓之曰王矣能害民者不正则谓之
曰贼矣以利除害安有去王耶以王去贼安有弑君耶
者也故天下以德归焉
三皇同性而异化五帝同情而异教三王同形而异劝
五伯同体而异率同形而异劝者必以功以功劝民者
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夫政也者正也以正正夫不正
之谓也天下之正莫如利民焉天下之不正莫如害民
焉能利民者正则谓之曰王矣能害民者不正则谓之
曰贼矣以利除害安有去王耶以王去贼安有弑君耶
卷九 第 30a 页 WYG0710-0226a.png
是故知王者正也能以功正天下之不正者天下亦以
功归焉所以圣人有言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
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其斯之谓欤
皇尽性而已帝则见于事矣故曰同情王则法度备故
曰同形伯则威力穷极矣故曰同体法度备则形见
于天下矣形见于天下以功劝天下者也以功劝天
下故天下以功归焉
三皇同圣而异化五帝同贤而异教三王同才而异劝
功归焉所以圣人有言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
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其斯之谓欤
皇尽性而已帝则见于事矣故曰同情王则法度备故
曰同形伯则威力穷极矣故曰同体法度备则形见
于天下矣形见于天下以功劝天下者也以功劝天
下故天下以功归焉
三皇同圣而异化五帝同贤而异教三王同才而异劝
卷九 第 30b 页 WYG0710-0226b.png
五伯同术而异率同术而异率者必以力以力率民者
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夫争也者争夫利者也取与利
不以义然后谓之争小争交以言大争交以兵争夫强
弱者也犹借夫名焉者谓之曲直名也者命物正事之
称也利也者养人成务之具也名不以仁无以守业利
不以义无以居功利不以功居名不以业守则乱矣民
所以必争之也五伯者借虚名以争实利者也帝不足
则王王不足则伯伯又不足则夷狄矣若然则五伯不
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夫争也者争夫利者也取与利
不以义然后谓之争小争交以言大争交以兵争夫强
弱者也犹借夫名焉者谓之曲直名也者命物正事之
称也利也者养人成务之具也名不以仁无以守业利
不以义无以居功利不以功居名不以业守则乱矣民
所以必争之也五伯者借虚名以争实利者也帝不足
则王王不足则伯伯又不足则夷狄矣若然则五伯不
卷九 第 31a 页 WYG0710-0226c.png
不谓无功于中国语其王则未也过夷狄则远矣周之
东迁文武之功德于是乎尽矣犹能维持二十四君王
室不绝如线夷狄不敢屠害中原者犹五伯借名之力
也是故知能以力率天下者天下亦以力归焉所以圣
人有言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
君其斯之谓欤
三皇之治不见形迹莫得而名焉故不言而民自化
其道则同其所以为化则异故曰同圣而异化五帝
东迁文武之功德于是乎尽矣犹能维持二十四君王
室不绝如线夷狄不敢屠害中原者犹五伯借名之力
也是故知能以力率天下者天下亦以力归焉所以圣
人有言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
君其斯之谓欤
三皇之治不见形迹莫得而名焉故不言而民自化
其道则同其所以为化则异故曰同圣而异化五帝
卷九 第 31b 页 WYG0710-0226d.png
则有言有教故曰同贤而异教五帝固圣矣而谓之
同贤者其道则圣其事则己见乎迹方之于三皇之
道则为贤也三王兴事创业唯恐不及故曰同才而
异劝五伯则诡谲相胜无所不至然犹假乎正也故
曰同术而异率五伯以术以率则专用变诈威力矣
故天下以力归焉力有强弱故尚争尚争者争乎利
者也五伯争利而犹假虚名者尚有所畏惮也然名
不以仁利不以义此所以为伯也王者则唯仁义而
同贤者其道则圣其事则己见乎迹方之于三皇之
道则为贤也三王兴事创业唯恐不及故曰同才而
异劝五伯则诡谲相胜无所不至然犹假乎正也故
曰同术而异率五伯以术以率则专用变诈威力矣
故天下以力归焉力有强弱故尚争尚争者争乎利
者也五伯争利而犹假虚名者尚有所畏惮也然名
不以仁利不以义此所以为伯也王者则唯仁义而
卷九 第 32a 页 WYG0710-0227a.png
己五伯虽不若王犹能有功于时过于夷狄远矣周
之东迁与灭亡无异尚能维持数百年者盖由五伯有
尊王室之名也能以力率天下有尊王室之名是犹
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者也
履之九三以刚处刚者也以刚处刚而不中故有武
人为于大君之象伯者之事有类于此
夫意也者尽物之性也言也者尽物之情也象也者尽
物之形也数也者尽物之体也仁也者尽人之圣也礼
之东迁与灭亡无异尚能维持数百年者盖由五伯有
尊王室之名也能以力率天下有尊王室之名是犹
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者也
履之九三以刚处刚者也以刚处刚而不中故有武
人为于大君之象伯者之事有类于此
夫意也者尽物之性也言也者尽物之情也象也者尽
物之形也数也者尽物之体也仁也者尽人之圣也礼
卷九 第 32b 页 WYG0710-0227b.png
也者尽人之贤也义也者尽人之才也智也者尽人之
术也尽物之性者谓之道尽物之情者谓之德尽物之
形者谓之功尽物之体者谓之力尽人之圣者谓之化
尽人之贤者谓之教尽人之才者谓之劝尽人之术者
谓之率
意言象数性情形体仁义礼智圣贤才术道德功力
化教劝率此皇帝王伯之事皆相因而成者也
道德功力者存乎体者也化教劝率者存乎用者也体
术也尽物之性者谓之道尽物之情者谓之德尽物之
形者谓之功尽物之体者谓之力尽人之圣者谓之化
尽人之贤者谓之教尽人之才者谓之劝尽人之术者
谓之率
意言象数性情形体仁义礼智圣贤才术道德功力
化教劝率此皇帝王伯之事皆相因而成者也
道德功力者存乎体者也化教劝率者存乎用者也体
卷九 第 33a 页 WYG0710-0227c.png
用之间有变存焉者圣人之业也夫变也者昊天生万
物之谓也权也者圣人生万民之谓也非生物非生民
而得谓之权变乎
有道德功力而后有化教劝率道德功力不同故化
教劝率有异时使之然也存乎体者言乎其体也存
乎用者言乎其用也体用之间有权存焉者变以随
时也变以随时者圣人之事也天道不变生成息矣
圣人无权教化堕矣非生物非生民而谓之权变则
物之谓也权也者圣人生万民之谓也非生物非生民
而得谓之权变乎
有道德功力而后有化教劝率道德功力不同故化
教劝率有异时使之然也存乎体者言乎其体也存
乎用者言乎其用也体用之间有权存焉者变以随
时也变以随时者圣人之事也天道不变生成息矣
圣人无权教化堕矣非生物非生民而谓之权变则
卷九 第 33b 页 WYG0710-0227d.png
一归于诈而已矣恶孰大焉得谓之权变乎
观物内篇之五
善化天下者止于尽道而已善教天下者止于尽德而
已善劝天下者止于尽功而已善率天下者止于尽力
而已以道德功力为化者乃谓之皇矣以道德功力为
教者乃谓之帝矣以道德功力为劝者乃谓之王矣以
道德功力为率者乃谓之伯矣
化教劝率道德功力皇帝王伯之事也时异则人异
观物内篇之五
善化天下者止于尽道而已善教天下者止于尽德而
已善劝天下者止于尽功而已善率天下者止于尽力
而已以道德功力为化者乃谓之皇矣以道德功力为
教者乃谓之帝矣以道德功力为劝者乃谓之王矣以
道德功力为率者乃谓之伯矣
化教劝率道德功力皇帝王伯之事也时异则人异
卷九 第 34a 页 WYG0710-0228a.png
人异则事异故不同如此
以化教劝率为道者乃谓之易矣以化教劝率为德者
乃谓之书矣以化教劝率为功者乃谓之诗矣以化教
劝率为力者乃谓之春秋矣此四者天地始则始焉天
地终则终焉始终随乎天地者也
皇帝王伯时也易书诗春秋经也天时圣经相为表
里皆相因而成也
夫古今者在天地之间犹旦暮也以今观今则谓之今
以化教劝率为道者乃谓之易矣以化教劝率为德者
乃谓之书矣以化教劝率为功者乃谓之诗矣以化教
劝率为力者乃谓之春秋矣此四者天地始则始焉天
地终则终焉始终随乎天地者也
皇帝王伯时也易书诗春秋经也天时圣经相为表
里皆相因而成也
夫古今者在天地之间犹旦暮也以今观今则谓之今
卷九 第 34b 页 WYG0710-0228b.png
矣以后观今则今亦谓之古矣以今观古则谓之古矣
以古自观则古亦谓之今矣是知古亦未必为古今亦
未必为今皆自我而观之也安知千古之前万古之后
其人不自我而观之也
有今故有古有古故有今以今观今则谓之今以后
观今则今亦谓之古矣如是则今亦未必为今也以
今观古则谓之古矣以古自观则古亦谓之今矣如
是则古亦未必为古也古亦未必为古今亦未必为
以古自观则古亦谓之今矣是知古亦未必为古今亦
未必为今皆自我而观之也安知千古之前万古之后
其人不自我而观之也
有今故有古有古故有今以今观今则谓之今以后
观今则今亦谓之古矣如是则今亦未必为今也以
今观古则谓之古矣以古自观则古亦谓之今矣如
是则古亦未必为古也古亦未必为古今亦未必为
卷九 第 35a 页 WYG0710-0228c.png
今皆自我而观之也自我而观之者观之以道也以
道观之则何古今之有焉无古无今则古今犹旦暮
之间也圣人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能通昼夜之道则
能通古今能通古今则能通万世故虽千古之前万
古之后皆可以自我而观之也
若然则皇帝王伯者圣人之时也易书诗春秋者圣人
之经也
天时圣经不异唯圣人为能知时作经以为民极
道观之则何古今之有焉无古无今则古今犹旦暮
之间也圣人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能通昼夜之道则
能通古今能通古今则能通万世故虽千古之前万
古之后皆可以自我而观之也
若然则皇帝王伯者圣人之时也易书诗春秋者圣人
之经也
天时圣经不异唯圣人为能知时作经以为民极
卷九 第 35b 页 WYG0710-0228d.png
时有消长经有因革时有消长否泰尽之矣经有因革
损益尽之矣
时有消长故有否泰经有因革故有损益非圣人不
能体消长知损益
否泰尽而体用分损益尽而心迹判体与用分心与迹
判圣人之事业于是乎备
时有否泰之异故体用于是乎分事有损益之异故
心迹于是乎判圣人之事业在乎体用心迹之间体
损益尽之矣
时有消长故有否泰经有因革故有损益非圣人不
能体消长知损益
否泰尽而体用分损益尽而心迹判体与用分心与迹
判圣人之事业于是乎备
时有否泰之异故体用于是乎分事有损益之异故
心迹于是乎判圣人之事业在乎体用心迹之间体
卷九 第 36a 页 WYG0710-0229a.png
用心迹之间盖有权与变存焉知权与变然后能尽
体用心迹体用心迹一也因时而有所分判然未尝
分判也卒归乎一而已矣
所以自古当世之君天下者其命有四焉一曰正命二
曰受命三曰改命四曰摄命正命者因而因者也受命
者因而革者也改命者革而因者也摄命者革而革者
也因而因者长而长者也因而革者长而消者也革而
因者消而长者也革而革者消而消者也
体用心迹体用心迹一也因时而有所分判然未尝
分判也卒归乎一而已矣
所以自古当世之君天下者其命有四焉一曰正命二
曰受命三曰改命四曰摄命正命者因而因者也受命
者因而革者也改命者革而因者也摄命者革而革者
也因而因者长而长者也因而革者长而消者也革而
因者消而长者也革而革者消而消者也
卷九 第 36b 页 WYG0710-0229b.png
正命天命之也受命人授之也人授之者受之于人
也如书所谓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是也改命有所
改革如易所谓汤武革命是也其事虽不同皆天也
摄命者以臣行君之事者也此明皇帝王伯之事也
因而因则无为而已因而革舜循尧道而有所变以
随时也革而因者武王伐商乃反商政政由旧是也
革而革者时变之极则一切变矣长而长为春长而
消为夏消而长为秋消而消为冬时之消长其变如
也如书所谓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是也改命有所
改革如易所谓汤武革命是也其事虽不同皆天也
摄命者以臣行君之事者也此明皇帝王伯之事也
因而因则无为而已因而革舜循尧道而有所变以
随时也革而因者武王伐商乃反商政政由旧是也
革而革者时变之极则一切变矣长而长为春长而
消为夏消而长为秋消而消为冬时之消长其变如
卷九 第 37a 页 WYG0710-0229c.png
此
革而革者一世之事业也革而因者十世之事业也因
而革者百世之事业也因而因者千世之事业也可以
因则因可以革则革者万世之事业也一世之事业者
非五伯之道而何十世之事业者非三王之道而何百
世之事业者非五帝之道而何千世之事业者非三皇
之道而何万世之事业者非仲尼之道而何是知皇帝
王伯者命世之谓也仲尼者不世之谓也
革而革者一世之事业也革而因者十世之事业也因
而革者百世之事业也因而因者千世之事业也可以
因则因可以革则革者万世之事业也一世之事业者
非五伯之道而何十世之事业者非三王之道而何百
世之事业者非五帝之道而何千世之事业者非三皇
之道而何万世之事业者非仲尼之道而何是知皇帝
王伯者命世之谓也仲尼者不世之谓也
卷九 第 37b 页 WYG0710-0229d.png
伯以力服人以力服人者止于其身故其事业一世
而已王者以功及民以功及民者其效远故其事业
可以至于十世帝以德教民以德教民者得其心渐
民也深故其事业可以至于百世皇以道化民道能
久故其事业可以至于千世可因则因可革则革通
万世而无弊者孔子之事业也故孟子谓生民以来
未有夫子也命世谓得位而在上者也不世谓不得
位而在下者也虽然孔子不得位而在下其道实出
而已王者以功及民以功及民者其效远故其事业
可以至于十世帝以德教民以德教民者得其心渐
民也深故其事业可以至于百世皇以道化民道能
久故其事业可以至于千世可因则因可革则革通
万世而无弊者孔子之事业也故孟子谓生民以来
未有夫子也命世谓得位而在上者也不世谓不得
位而在下者也虽然孔子不得位而在下其道实出
卷九 第 38a 页 WYG0710-0230a.png
帝王之上而能用乎皇帝王伯者也故孟子谓孔子
集大成者也
仲尼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
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夫如是则何止
于百世而己哉亿千万世皆可得而知之也
商周革命者也而亦有所因故商因于夏礼周因于
商礼禹汤武王皆圣人也其道则同不得不因其时
则异不得不革故皆有所损益唯圣人不苟同亦不
集大成者也
仲尼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
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夫如是则何止
于百世而己哉亿千万世皆可得而知之也
商周革命者也而亦有所因故商因于夏礼周因于
商礼禹汤武王皆圣人也其道则同不得不因其时
则异不得不革故皆有所损益唯圣人不苟同亦不
卷九 第 38b 页 WYG0710-0230b.png
苟异与时偕行知所损益以一世而知万世故虽亿
千万年皆可得而知之何止于百世可知而已所以
可得而知之者岂有他哉以理知之故也
人皆知仲尼之为仲尼不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不欲
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已如其必欲知仲尼之所以
为仲尼则舍天地将奚之焉人皆知天地之为天地不
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不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
已如其必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舍动静将奚之焉
千万年皆可得而知之何止于百世可知而已所以
可得而知之者岂有他哉以理知之故也
人皆知仲尼之为仲尼不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不欲
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已如其必欲知仲尼之所以
为仲尼则舍天地将奚之焉人皆知天地之为天地不
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不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
已如其必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舍动静将奚之焉
卷九 第 39a 页 WYG0710-0230c.png
仲尼之道不异天地欲知仲尼观天地则知仲尼矣
天地之道不过动静而已欲知天地观动静则知天
地矣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阴阳
刚柔者动静之本也然天地何尝有心于动静哉盖
时焉而已矣仲尼之不异天地亦时焉而已矣故孟
子谓孔子圣之时者也
夫一动一静者天地至妙者欤夫一动一静之间者天
地人之至妙者欤是故知仲尼之所以能尽三才之道
天地之道不过动静而已欲知天地观动静则知天
地矣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阴阳
刚柔者动静之本也然天地何尝有心于动静哉盖
时焉而已矣仲尼之不异天地亦时焉而已矣故孟
子谓孔子圣之时者也
夫一动一静者天地至妙者欤夫一动一静之间者天
地人之至妙者欤是故知仲尼之所以能尽三才之道
卷九 第 39b 页 WYG0710-0230d.png
者谓其行无辙迹也故有言曰予欲无言又曰天何言
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其斯之谓欤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妙用也一动一静之间者天地
人之妙用也阳辟而为动阴阖而为静所谓一动一
静者也不役乎动不滞乎静非动非静而主乎动静
者一动一静之间者也自静而观动自动而观静则
有所谓动静方静而动方动而静不拘于动静则非
动非静者也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盖
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其斯之谓欤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妙用也一动一静之间者天地
人之妙用也阳辟而为动阴阖而为静所谓一动一
静者也不役乎动不滞乎静非动非静而主乎动静
者一动一静之间者也自静而观动自动而观静则
有所谓动静方静而动方动而静不拘于动静则非
动非静者也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盖
卷九 第 40a 页 WYG0710-0231a.png
于动静之间有以见之夫天地之心于此而见之圣
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也亦于此而见之虽颠沛造次
未尝离乎此也中庸曰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也退藏于密则以此洗心焉吉凶与民同患则以此
斋戒焉夫所谓密所谓斋戒者其在动静之间乎此
天地之至妙至妙者也圣人作易盖本于此世儒昧
于易本不见天地之心见其一阳初复遂以动为天
地之心乃谓天地以生物为心噫天地之心何止于
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也亦于此而见之虽颠沛造次
未尝离乎此也中庸曰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也退藏于密则以此洗心焉吉凶与民同患则以此
斋戒焉夫所谓密所谓斋戒者其在动静之间乎此
天地之至妙至妙者也圣人作易盖本于此世儒昧
于易本不见天地之心见其一阳初复遂以动为天
地之心乃谓天地以生物为心噫天地之心何止于
卷九 第 40b 页 WYG0710-0231b.png
动而生物哉见其五阴在上遂以静为天地之心乃
谓动复则静行复则止噫天地之心何止于静而止
哉为虚无之论者则曰天地以无心为心噫天地之
心一归于无则造化息矣盖天地之心不可以有无
言而未尝有无亦未尝离乎有无者也不可以动静
言而未尝动静亦未尝离乎动静者也故于动静之
间有以见之然动静之间间不容发岂有间乎唯其
无间所以为动静之间也独杨子云知易之本以作
谓动复则静行复则止噫天地之心何止于静而止
哉为虚无之论者则曰天地以无心为心噫天地之
心一归于无则造化息矣盖天地之心不可以有无
言而未尝有无亦未尝离乎有无者也不可以动静
言而未尝动静亦未尝离乎动静者也故于动静之
间有以见之然动静之间间不容发岂有间乎唯其
无间所以为动静之间也独杨子云知易之本以作
卷九 第 41a 页 WYG0710-0231c.png
玄始于中首象中孚次以周首象复中者天下之大
本所谓天地之心也故其首辞曰阳气潜萌于黄钟
之宫信无不在其中天地之道可谓至信矣所谓信
者有以见天地之心乎在人则诚也故天地圣人之
心至信至诚悠久而不息所以为天地人之至妙至
妙者也虽然天地之心所可见者亦不过乎因时顺
理而已因时顺理所以谓之道也圣人由道而行岂
有辙迹哉呜呼所谓动静之间者千圣之所归万生
本所谓天地之心也故其首辞曰阳气潜萌于黄钟
之宫信无不在其中天地之道可谓至信矣所谓信
者有以见天地之心乎在人则诚也故天地圣人之
心至信至诚悠久而不息所以为天地人之至妙至
妙者也虽然天地之心所可见者亦不过乎因时顺
理而已因时顺理所以谓之道也圣人由道而行岂
有辙迹哉呜呼所谓动静之间者千圣之所归万生
卷九 第 41b 页 WYG0710-0231d.png
之所息能至此则可以知变化之道可以知死生之
说不能至此则非所以谓之圣人也不能知此则非
所以谓之贤人也外于此者皆邪说妄行也先君皇
极经世书盖本于此所以观物篇首明天地动静而
此又明动静之间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焉学者欲
求其至在乎默而识之不可以言传也
观物内篇之六
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
说不能至此则非所以谓之圣人也不能知此则非
所以谓之贤人也外于此者皆邪说妄行也先君皇
极经世书盖本于此所以观物篇首明天地动静而
此又明动静之间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焉学者欲
求其至在乎默而识之不可以言传也
观物内篇之六
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
卷九 第 42a 页 WYG0710-0232a.png
而下脩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
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
孙五伯也
易书诗春秋皇帝王伯圣人之事业尽在于是矣仲
尼祖三皇宗五帝子三王孙五伯其道大德尊如此
中庸曰仲尼祖述尧舜而不曰三皇尊之而不可以
言名也宪章文武而不及五伯卑之而有所不足道
也此则兼举之矣孙五伯可谓卑之也然圣人作春
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
孙五伯也
易书诗春秋皇帝王伯圣人之事业尽在于是矣仲
尼祖三皇宗五帝子三王孙五伯其道大德尊如此
中庸曰仲尼祖述尧舜而不曰三皇尊之而不可以
言名也宪章文武而不及五伯卑之而有所不足道
也此则兼举之矣孙五伯可谓卑之也然圣人作春
卷九 第 42b 页 WYG0710-0232b.png
秋虽五伯犹或取之以其有功于一时也故曰桓公
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微管仲吾其被发左
衽矣圣人之心公天下也如此春秋者圣人之刑赏
也五伯虽得罪于圣人及其有功亦在所不掩也呜
呼治天下者赏善刑恶能如圣人之心以公天下则
四海之内无思不服傥徇好恶之私则刑赏滥矣刑
赏滥而天下未有不乱者也
祖三皇尚贤也宗五帝亦尚贤也三皇尚贤以道五帝
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微管仲吾其被发左
衽矣圣人之心公天下也如此春秋者圣人之刑赏
也五伯虽得罪于圣人及其有功亦在所不掩也呜
呼治天下者赏善刑恶能如圣人之心以公天下则
四海之内无思不服傥徇好恶之私则刑赏滥矣刑
赏滥而天下未有不乱者也
祖三皇尚贤也宗五帝亦尚贤也三皇尚贤以道五帝
卷九 第 43a 页 WYG0710-0232c.png
尚贤以德子三王尚亲也孙五伯亦尚亲也三王尚亲
以功五伯尚亲以力
三皇五帝之治皆尚贤者也而三皇以道五帝以德
三王五伯之治皆尚亲者也而三王以功五伯以力
以道则为化以德则为教以功则为劝以力则为率
道德则无亲疏之间功力则有违从之异然而力率
天下而亲之则狭矣此皇帝王伯之所以分也
呜呼时之既往亿千万年时之未来亦亿千万年仲尼
以功五伯尚亲以力
三皇五帝之治皆尚贤者也而三皇以道五帝以德
三王五伯之治皆尚亲者也而三王以功五伯以力
以道则为化以德则为教以功则为劝以力则为率
道德则无亲疏之间功力则有违从之异然而力率
天下而亲之则狭矣此皇帝王伯之所以分也
呜呼时之既往亿千万年时之未来亦亿千万年仲尼
卷九 第 43b 页 WYG0710-0232d.png
中间生而为人何祖宗之寡而子孙之多邪所以重赞
尧舜至禹曰禹吾无间然矣
时之既往时之未来皆有亿万之数所以为古今也
仲尼在古今之间何祖宗之寡子孙之多谓治世少
而乱世多圣君少而庸君多也三王方三皇五帝时
虽不同然固已鲜矣后世不止杂乎伯而伯亦有所
不足也仲尼赞尧则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赞舜则
曰君哉舜也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至禹则曰菲饮
尧舜至禹曰禹吾无间然矣
时之既往时之未来皆有亿万之数所以为古今也
仲尼在古今之间何祖宗之寡子孙之多谓治世少
而乱世多圣君少而庸君多也三王方三皇五帝时
虽不同然固已鲜矣后世不止杂乎伯而伯亦有所
不足也仲尼赞尧则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赞舜则
曰君哉舜也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至禹则曰菲饮
卷九 第 44a 页 WYG0710-0233a.png
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
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文王则曰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己汤武则曰顺乎天
而应乎人呜呼文王之德与舜禹并可谓至矣
仲尼后禹千五百馀年今之后仲尼又千五百馀年虽
不敢比仲尼上赞尧舜禹岂不敢比孟子上赞仲尼
乎
仲尼后禹千五百馀年今之后仲尼又千五百馀年
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文王则曰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己汤武则曰顺乎天
而应乎人呜呼文王之德与舜禹并可谓至矣
仲尼后禹千五百馀年今之后仲尼又千五百馀年虽
不敢比仲尼上赞尧舜禹岂不敢比孟子上赞仲尼
乎
仲尼后禹千五百馀年今之后仲尼又千五百馀年
卷九 第 44b 页 WYG0710-0233b.png
盖道之相传无古今之异仲尼传尧舜禹者也孟子
传仲尼者也吾先君子盖学孔孟者也
人谓仲尼惜乎无土吾独以为不然独夫以百亩为土
大夫以百里为土诸侯以四境为土天子以九州为土
仲尼以万世为土若然则孟子言自生民以来未有如
孔子也斯亦未为之过矣
一夫之土百亩而已大夫之土百里而已诸侯之土
四境而已天子之土九州而已皆有穷极者也仲尼
传仲尼者也吾先君子盖学孔孟者也
人谓仲尼惜乎无土吾独以为不然独夫以百亩为土
大夫以百里为土诸侯以四境为土天子以九州为土
仲尼以万世为土若然则孟子言自生民以来未有如
孔子也斯亦未为之过矣
一夫之土百亩而已大夫之土百里而已诸侯之土
四境而已天子之土九州而已皆有穷极者也仲尼
卷九 第 45a 页 WYG0710-0233c.png
之道通万万世而无弊万世之所尊者也故曰仲尼
以万世为土非特万世也亘古今穷天地一人而已
故孟子曰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夫人不能自富必待天与其富然后能富人不能自贵
必待天与其贵然后能贵若然则富贵在天也不在人
也有求而得之者有求而不得者矣是系乎天者也功
德在人也不在天也可脩而得之不脩则不得是非系
乎天也系乎人者也夫人之能求而得富贵者求其可
以万世为土非特万世也亘古今穷天地一人而已
故孟子曰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夫人不能自富必待天与其富然后能富人不能自贵
必待天与其贵然后能贵若然则富贵在天也不在人
也有求而得之者有求而不得者矣是系乎天者也功
德在人也不在天也可脩而得之不脩则不得是非系
乎天也系乎人者也夫人之能求而得富贵者求其可
卷九 第 45b 页 WYG0710-0233d.png
得者也非其可得者非所以能求之也昧者不知求而
得之则谓其已之能得也故矜之求而失之则谓其人
之不与也故怨之如知其己之所以能得人之所以能
与则天下安有不知量之人邪
富贵在天不可求而得功德在人所可脩而至不可
求而得故必曰有命所可脩而至故不可不勉世之
人不务脩其所可至而务求其所不可得惑之甚也
故未得之则患得之既得之则患失之得之则矜誇
得之则谓其已之能得也故矜之求而失之则谓其人
之不与也故怨之如知其己之所以能得人之所以能
与则天下安有不知量之人邪
富贵在天不可求而得功德在人所可脩而至不可
求而得故必曰有命所可脩而至故不可不勉世之
人不务脩其所可至而务求其所不可得惑之甚也
故未得之则患得之既得之则患失之得之则矜誇
卷九 第 46a 页 WYG0710-0234a.png
失之则怨怼苟能知己得之人与之皆天也如是则
安有不知量之人哉
天下至富也天子至贵也岂可妄意求而得之也虽曰
天命亦未始不由积功累行圣君艰难以成之庸君暴
虐以坏之是天欤是人欤是知人作之咎固难逃已天
降之灾禳之奚益积功累行君子常分非有求而然也
有求而然者所谓利乎仁者也君子安有馀事于其间
哉然而有幸有不幸者始可以语命也已
安有不知量之人哉
天下至富也天子至贵也岂可妄意求而得之也虽曰
天命亦未始不由积功累行圣君艰难以成之庸君暴
虐以坏之是天欤是人欤是知人作之咎固难逃已天
降之灾禳之奚益积功累行君子常分非有求而然也
有求而然者所谓利乎仁者也君子安有馀事于其间
哉然而有幸有不幸者始可以语命也已
卷九 第 46b 页 WYG0710-0234b.png
圣人之大宝曰位天实命之故尧命舜天之历数在
尔躬舜亦以此命禹天位岂容求而得者不可求而
得况可以不道而取之邪此篇戒乱臣贼子使之知
天命之可畏也积功累行人之所当为君子岂有求
而然必自积行累功以得之不积行累功以得之者
或有之矣终亦必亡而已积行累功而不得者亦有
之矣君子乃谓之命也已
夏禹以功有天下夏桀以虐失天下殷汤以功有天下
尔躬舜亦以此命禹天位岂容求而得者不可求而
得况可以不道而取之邪此篇戒乱臣贼子使之知
天命之可畏也积功累行人之所当为君子岂有求
而然必自积行累功以得之不积行累功以得之者
或有之矣终亦必亡而已积行累功而不得者亦有
之矣君子乃谓之命也已
夏禹以功有天下夏桀以虐失天下殷汤以功有天下
卷九 第 47a 页 WYG0710-0234c.png
殷纣以虐失天下周武以功有天下周幽以虐失天下
三者虽时不同其成败之形一也
夏禹商汤周武其功德在民深矣其创法垂统至矣
后世子孙虽中才之君能保惜其基业谨守其法度
兢兢业业而勿失虽百世可也夏则太康已失邦而
其后有桀商太甲巳不明而其后有纣周昭王已南征
不返而其后有幽厉诗云赫赫宗周袖姒灭之盖周
至幽厉虽曰未亡其实亡矣独以文武之泽未斩国
三者虽时不同其成败之形一也
夏禹商汤周武其功德在民深矣其创法垂统至矣
后世子孙虽中才之君能保惜其基业谨守其法度
兢兢业业而勿失虽百世可也夏则太康已失邦而
其后有桀商太甲巳不明而其后有纣周昭王已南征
不返而其后有幽厉诗云赫赫宗周袖姒灭之盖周
至幽厉虽曰未亡其实亡矣独以文武之泽未斩国
卷九 第 47b 页 WYG0710-0234d.png
之典刑尚存故至赧王而后失之其祖宗之艰难积
累以得之其后亡国败家之人庸愚暴虐以失之若
出一涂书曰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
乱此之谓也
平王东迁无功以复王业赧王西走无虐以丧王室威
令不逮一小国诸侯仰存于五伯而已此又奚足道哉
平王东迁文武之业尽矣故无功以复王室赧王西
走危亡之势极矣故无虐以丧王室皆不足道也窃
累以得之其后亡国败家之人庸愚暴虐以失之若
出一涂书曰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
乱此之谓也
平王东迁无功以复王业赧王西走无虐以丧王室威
令不逮一小国诸侯仰存于五伯而已此又奚足道哉
平王东迁文武之业尽矣故无功以复王室赧王西
走危亡之势极矣故无虐以丧王室皆不足道也窃
卷九 第 48a 页 WYG0710-0235a.png
尝论之桀纣幽厉皆暴君也自平王至赧皆庸君也
庸暴虽殊皆足以亡其国然暴君身为不善其亡也
速其为天下害也浅庸君未必能为大恶而天下之
为恶者皆得以肆其恶其亡也缓其为天下害也深
故桀纣身为不善汤武诛放而天下宁幽厉亦可谓
暴矣独以文武之泽未泯止亡其身而国之未亡幸
也自平至赧无显著之恶而其庸则甚矣其后有五
伯有战国有暴秦民坠涂炭五百馀年而天下受其
庸暴虽殊皆足以亡其国然暴君身为不善其亡也
速其为天下害也浅庸君未必能为大恶而天下之
为恶者皆得以肆其恶其亡也缓其为天下害也深
故桀纣身为不善汤武诛放而天下宁幽厉亦可谓
暴矣独以文武之泽未泯止亡其身而国之未亡幸
也自平至赧无显著之恶而其庸则甚矣其后有五
伯有战国有暴秦民坠涂炭五百馀年而天下受其
卷九 第 48b 页 WYG0710-0235b.png
害至汉而后始定考之历代亦莫不然西汉自元成
而下皆庸君也卒致新室之乱幸天下未厌汉光武
中兴东汉自桓灵而下皆庸君也卒致董卓之乱而
后有三国有南北朝又分而为十六国羯胡腥膻渎
污中原民坠涂炭又四百馀年而天下受其害至隋
而后始定隋焬帝暴君也身为不善以亡其国不旋
踵有唐以兴而天下宁唐自肃宗而下多庸君也当
时藩镇固以暴横于外宦竖又且擅权于内其后有
而下皆庸君也卒致新室之乱幸天下未厌汉光武
中兴东汉自桓灵而下皆庸君也卒致董卓之乱而
后有三国有南北朝又分而为十六国羯胡腥膻渎
污中原民坠涂炭又四百馀年而天下受其害至隋
而后始定隋焬帝暴君也身为不善以亡其国不旋
踵有唐以兴而天下宁唐自肃宗而下多庸君也当
时藩镇固以暴横于外宦竖又且擅权于内其后有
卷九 第 49a 页 WYG0710-0235c.png
五季又分而为十国皆得以肆其恶民坠涂炭又二
百年至本朝而后大定则暴君之为天下害也浅庸
君之为天下害也深槩可见矣
但时无真王者出焉虽有虚名与杞宋其谁曰少异是
时也春秋之作不亦宜乎
当是时也天下无王矣孔子之作春秋所以明王道
而存王者之礼法也使之得位则行之矣孟子告齐
梁之君亦必以王道者以此也
百年至本朝而后大定则暴君之为天下害也浅庸
君之为天下害也深槩可见矣
但时无真王者出焉虽有虚名与杞宋其谁曰少异是
时也春秋之作不亦宜乎
当是时也天下无王矣孔子之作春秋所以明王道
而存王者之礼法也使之得位则行之矣孟子告齐
梁之君亦必以王道者以此也
卷九 第 49b 页 WYG0710-0235d.png
仲尼脩经周平王之时书终于晋文侯诗列为王国风春
秋始于鲁隐公易尽于未济卦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后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周
平之时王者之迹熄矣故春秋之所以作也书终于
文侯之命周之东迁晋郑焉依文侯犹知尊周有功
于时故圣人取之始于典谟终之以文侯之命与秦
誓则其时其事可知之矣王者之迹熄而雅颂不作
周室之微不绝如线四郊之外皆非己有与一小国
秋始于鲁隐公易尽于未济卦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后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周
平之时王者之迹熄矣故春秋之所以作也书终于
文侯之命周之东迁晋郑焉依文侯犹知尊周有功
于时故圣人取之始于典谟终之以文侯之命与秦
誓则其时其事可知之矣王者之迹熄而雅颂不作
周室之微不绝如线四郊之外皆非己有与一小国
卷九 第 50a 页 WYG0710-0236a.png
亦何以异所存独王者之虚名耳故黍离之诗列于
国风也春秋始于鲁隐鲁周公之国周公之礼乐典
章具在于鲁至隐公之世周公之业衰矣此春秋之
所以始隐又当周平之时也易终于未济卦一治一
乱而未始有穷也
予非知仲尼者学为仲尼者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出
自诸侯天子之重去矣宗周之功德自文武出而出自
幽厉文武之基息矣由是犬戎得以侮中国周之诸侯
国风也春秋始于鲁隐鲁周公之国周公之礼乐典
章具在于鲁至隐公之世周公之业衰矣此春秋之
所以始隐又当周平之时也易终于未济卦一治一
乱而未始有穷也
予非知仲尼者学为仲尼者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出
自诸侯天子之重去矣宗周之功德自文武出而出自
幽厉文武之基息矣由是犬戎得以侮中国周之诸侯
卷九 第 50b 页 WYG0710-0236b.png
非一独晋能攘去戎狄徙王东都洛邑用存王国为天
下伯者之倡秬鬯圭瓒之锡其能免乎
圣人人伦之至能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
夫夫妇妇之道正心诚身以治天下国家此盖孔子
之志也礼乐征伐威福之大柄也臣下得而擅之则
人君之权移于下矣盖由君非其君臣非其臣欲不
乱其可得乎周之幽厉小人而乘君子之器者也盗
斯夺之矣故犬戎得以侮中国晋文侯独能攘戎狄
下伯者之倡秬鬯圭瓒之锡其能免乎
圣人人伦之至能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
夫夫妇妇之道正心诚身以治天下国家此盖孔子
之志也礼乐征伐威福之大柄也臣下得而擅之则
人君之权移于下矣盖由君非其君臣非其臣欲不
乱其可得乎周之幽厉小人而乘君子之器者也盗
斯夺之矣故犬戎得以侮中国晋文侯独能攘戎狄
卷九 第 51a 页 WYG0710-0236c.png
而迁周于洛知有君臣之义未同于夷狄其功亦可
尚矣此书所以有文侯之命也
传称子贡欲去鲁告朔之饩羊孔子曰赐也尔爱其羊
我爱其礼是知名存实亡者犹愈于名实俱亡者矣礼
虽废而羊存则后世安知有不复行礼者矣晋文王尊
王虽用虚名犹能力使天下诸侯知有周天子而不敢
以兵加之也及晋之衰也秦由是敢灭周斯爱礼之言
信不诬矣
尚矣此书所以有文侯之命也
传称子贡欲去鲁告朔之饩羊孔子曰赐也尔爱其羊
我爱其礼是知名存实亡者犹愈于名实俱亡者矣礼
虽废而羊存则后世安知有不复行礼者矣晋文王尊
王虽用虚名犹能力使天下诸侯知有周天子而不敢
以兵加之也及晋之衰也秦由是敢灭周斯爱礼之言
信不诬矣
卷九 第 51b 页 WYG0710-0236d.png
孔子之时鲁国告朔之礼废已久矣而饩羊犹存子
贡独见其礼已久废饩羊徒有虚名故欲去之圣人
用心深远以谓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礼虽废而羊犹
存后世安知不有因其羊而行礼循其名而求其实
者乎岂不愈于羊礼俱废名实皆亡者也故晋文公
有尊王之名而尚能有功一时所以圣人亦取之矣
孟子谓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好名之人于道虽
为未至己能让千乘之国则与夫见利忘义贪取苟
贡独见其礼已久废饩羊徒有虚名故欲去之圣人
用心深远以谓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礼虽废而羊犹
存后世安知不有因其羊而行礼循其名而求其实
者乎岂不愈于羊礼俱废名实皆亡者也故晋文公
有尊王之名而尚能有功一时所以圣人亦取之矣
孟子谓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好名之人于道虽
为未至己能让千乘之国则与夫见利忘义贪取苟
卷九 第 52a 页 WYG0710-0237a.png
得无所顾藉者盖有间矣或曰好名之人矫伪不情
乌足贵哉愚独不然矫伪为善岂不贤于矫伪为恶
者乎窃尝论之为人君者能知尧舜之名为可好则
莫不愿为尧舜好之而不已行之而弥久是亦尧舜
而已为人臣者能知稷契之名为可好则莫不愿为
稷契好之而不已行之而弥久是亦稷契而已志于
道者能知孔颜之名为可好好之而不己行之而弥
久是亦孔颜而己呜呼名者治世修身之具也乌可
乌足贵哉愚独不然矫伪为善岂不贤于矫伪为恶
者乎窃尝论之为人君者能知尧舜之名为可好则
莫不愿为尧舜好之而不已行之而弥久是亦尧舜
而已为人臣者能知稷契之名为可好则莫不愿为
稷契好之而不已行之而弥久是亦稷契而已志于
道者能知孔颜之名为可好好之而不己行之而弥
久是亦孔颜而己呜呼名者治世修身之具也乌可
卷九 第 52b 页 WYG0710-0237b.png
一日阙于天下但患人不知所以好之耳岂不贵哉
齐景公尝一日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
有粟吾得而食诸是时也诸侯僭天子陪臣执国命禄
去公室政出私门景公自不能上奉周天子欲其臣下
奉己不亦难乎厥后齐祚卒为田氏所移夫齐之有田
氏者亦犹晋之有三家也亦犹周之有五伯也韩赵魏
之于晋也既立其功又分其地既卑其主又专其国田
齐景公尝一日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
有粟吾得而食诸是时也诸侯僭天子陪臣执国命禄
去公室政出私门景公自不能上奉周天子欲其臣下
奉己不亦难乎厥后齐祚卒为田氏所移夫齐之有田
氏者亦犹晋之有三家也亦犹周之有五伯也韩赵魏
之于晋也既立其功又分其地既卑其主又专其国田
卷九 第 53a 页 WYG0710-0237c.png
氏之于齐也既得其禄又专其政既弑其君又移其祚
其如天下之事岂无渐乎履霜之戒宁不思乎
君臣父子天下之达道人之大伦所以维持天下者
以此用之则治舍之则乱古今一也周之衰三纲五
常绝矣篡君弑父无所不至以君臣父子之道不明
故也诸侯既僭天子矣大夫安得不僭诸侯大夫既
僭诸侯矣陪臣安得不僭大夫故虽管仲邦君树塞门
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
其如天下之事岂无渐乎履霜之戒宁不思乎
君臣父子天下之达道人之大伦所以维持天下者
以此用之则治舍之则乱古今一也周之衰三纲五
常绝矣篡君弑父无所不至以君臣父子之道不明
故也诸侯既僭天子矣大夫安得不僭诸侯大夫既
僭诸侯矣陪臣安得不僭大夫故虽管仲邦君树塞门
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
卷九 第 53b 页 WYG0710-0237d.png
反玷管氏犹不知礼况其馀乎其甚则鲁之三家以
雍彻用八佾舞于庭是以陪臣僭天子也陪臣而僭
天子况于执国命乎始于僭踰卒于攘夺势必然也
故田氏之于齐韩赵魏之于晋终逐其君而盗其国
向使齐晋之君不敢僭周则所谓田氏与三大夫者
其敢逐其君而盗其国乎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焉出
乎尔者反乎尔不思之甚矣易曰履霜坚冰至君子
方履霜之时固已知坚冰之必至宜辨之早也
雍彻用八佾舞于庭是以陪臣僭天子也陪臣而僭
天子况于执国命乎始于僭踰卒于攘夺势必然也
故田氏之于齐韩赵魏之于晋终逐其君而盗其国
向使齐晋之君不敢僭周则所谓田氏与三大夫者
其敢逐其君而盗其国乎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焉出
乎尔者反乎尔不思之甚矣易曰履霜坚冰至君子
方履霜之时固已知坚冰之必至宜辨之早也
卷九 第 54a 页 WYG0710-0238a.png
传称王者往也能往天下者可以王也周之衰也诸侯
不朝天子久矣及楚预中国会盟仲尼始进爵为子其
僭王也不亦陋乎
楚蛮夷之国春秋书曰楚子而僭王僭之甚者也
夫以力胜人者人亦以力胜之吴尝破越而有轻楚之
心及其破楚又有骄齐之志贪婪攻取不顾德义侵侮
齐晋专以夷狄为事遂复为越所灭越又不监之其后
复为楚所灭楚又不监之其后复为秦所灭秦又不监
不朝天子久矣及楚预中国会盟仲尼始进爵为子其
僭王也不亦陋乎
楚蛮夷之国春秋书曰楚子而僭王僭之甚者也
夫以力胜人者人亦以力胜之吴尝破越而有轻楚之
心及其破楚又有骄齐之志贪婪攻取不顾德义侵侮
齐晋专以夷狄为事遂复为越所灭越又不监之其后
复为楚所灭楚又不监之其后复为秦所灭秦又不监
卷九 第 54b 页 WYG0710-0238b.png
之其后复为汉所代恃强凌弱与虎豹何以异乎非所
以谓之中国义理之师也
吴楚秦越皆蛮夷之国恃强凌弱不顾德义方之齐
晋有间矣
宋之为国也爵高而力卑者乎盟不度德会不量力区
区与诸侯并驱中原耻居其后其于伯也不亦难乎
宋襄公亦尝主盟而衰弱无术不足道也
周之同姓诸侯而克永世者独有燕在焉燕处北陆之
以谓之中国义理之师也
吴楚秦越皆蛮夷之国恃强凌弱不顾德义方之齐
晋有间矣
宋之为国也爵高而力卑者乎盟不度德会不量力区
区与诸侯并驱中原耻居其后其于伯也不亦难乎
宋襄公亦尝主盟而衰弱无术不足道也
周之同姓诸侯而克永世者独有燕在焉燕处北陆之
卷九 第 55a 页 WYG0710-0238c.png
地去中原特远苟不随韩赵魏齐楚较利刃争虚名则
足以养德待时观诸侯之变秦虽虎狼亦未易加害延
十五六年后天下事未可知也
燕居朔方固为强大与齐赵相抗苟不与诸国争胜
负而修召公之政以治其国有可以兴王之理也而
乃遣一刺客以入暴秦自取灭亡可哀也已
中原之地方九千里古不加多而今不加少然而有祚
长祚短地大地小者攻守异故也自三代以降汉唐为
足以养德待时观诸侯之变秦虽虎狼亦未易加害延
十五六年后天下事未可知也
燕居朔方固为强大与齐赵相抗苟不与诸国争胜
负而修召公之政以治其国有可以兴王之理也而
乃遣一刺客以入暴秦自取灭亡可哀也已
中原之地方九千里古不加多而今不加少然而有祚
长祚短地大地小者攻守异故也自三代以降汉唐为
卷九 第 55b 页 WYG0710-0238d.png
盛秦界于周汉之间矣秦始盛于穆公中于孝公终于
始皇起于西夷迁于岐山徙于咸阳兵渎宇内血流天
下吞吐四海更革今古虽不能比德三代非晋隋可同
年而语也其祚之不永得非用法太酷杀人之多乎所
以仲尼序书终于秦誓一事其言不亦远乎
秦穆公能改过自誓伯之优者也故序书上自典诰
下及秦誓圣人犹取之而不废是亦不得中行而与
之必也狂狷乎之义也王者不作近于王道者虽一
始皇起于西夷迁于岐山徙于咸阳兵渎宇内血流天
下吞吐四海更革今古虽不能比德三代非晋隋可同
年而语也其祚之不永得非用法太酷杀人之多乎所
以仲尼序书终于秦誓一事其言不亦远乎
秦穆公能改过自誓伯之优者也故序书上自典诰
下及秦誓圣人犹取之而不废是亦不得中行而与
之必也狂狷乎之义也王者不作近于王道者虽一
卷九 第 56a 页 WYG0710-0239a.png
善必录圣人之心如此然终于秦誓则世之盛衰道
之污隆可知之矣穆公有此一善可称宜乎国以盛
强其后始皇并吞海内而乃尚刑好杀止于二世以
取灭亡盖秦夷狄之国尚刑好杀乃其所习又况本
以商鞅之法其贻谋惨刻少恩有自来矣
夫好生者生之徒也好杀者死之徒也周之好生也以
义汉之好生也亦以义秦之好杀也以利楚之好杀也
亦以利周之好生也以义而汉且不及秦之好杀也以
之污隆可知之矣穆公有此一善可称宜乎国以盛
强其后始皇并吞海内而乃尚刑好杀止于二世以
取灭亡盖秦夷狄之国尚刑好杀乃其所习又况本
以商鞅之法其贻谋惨刻少恩有自来矣
夫好生者生之徒也好杀者死之徒也周之好生也以
义汉之好生也亦以义秦之好杀也以利楚之好杀也
亦以利周之好生也以义而汉且不及秦之好杀也以
卷九 第 56b 页 WYG0710-0239b.png
利而楚又过之天之道人之情又奚择于周秦汉楚哉
择乎善恶而已是知善也者无敌于天下而天下共善
之恶也者亦无敌于天下而天下亦共恶之天之道人
之情又奚择于周秦汉楚哉择于善恶而已
仁者好生不仁者好杀好生者王好死者亡好生者
天祐之人爱之好杀者天怒之人恶之周汉以好生
而兴秦楚以好杀而废天之兴废人之去就在乎仁
与不仁而已
择乎善恶而已是知善也者无敌于天下而天下共善
之恶也者亦无敌于天下而天下亦共恶之天之道人
之情又奚择于周秦汉楚哉择于善恶而已
仁者好生不仁者好杀好生者王好死者亡好生者
天祐之人爱之好杀者天怒之人恶之周汉以好生
而兴秦楚以好杀而废天之兴废人之去就在乎仁
与不仁而已
卷九 第 57a 页 WYG0710-0239c.png
卷九 第 57b 页 WYG0710-0239d.png
性理大全书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