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a 页 WYG0710-018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性理大全书卷八
 皇极经世书二
  纂图指要下
卷八 第 2a 页 WYG0710-0182a.png
 西山蔡氏曰一动一静之间者易之所谓太极也动
 静者易所谓两仪也阴阳刚柔者易所谓四象也太
 阳太阴少阳少阴少刚少柔大刚太柔者易所谓八
 卦也
卷八 第 3a 页 WYG0710-0182c.png
太阳   日   暑   性
     目   元   皇
太阴   月   寒   情
     耳   会   帝
少阳   星   画   形
     鼻   运   王
少阴   辰   夜   体
     口   世   伯
卷八 第 3b 页 WYG0710-0182d.png
少刚   石   雷   木
     色   岁   易
少柔   土   露   草
     声   月   书
太刚   火   风   飞
     气   日   诗
太柔   水   雨   走
     味   辰   春秋
卷八 第 4a 页 WYG0710-0183a.png
 西山蔡氏曰动者为天天有阴阳(阳者动之始/阴者动之极)阴阳
 之中又各有阴阳故有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太阳为
 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是为天之四象日
 为暑月为寒星为昼辰为夜四者天之所变也暑变
 物之性寒变物之情昼变物之形夜变物之体万物
 之所以感于天之变也静者为地地有柔刚(柔者静/之始刚)
 (者静/之极)刚柔之中又有刚柔故有太刚太柔少刚少柔
 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是为地之
卷八 第 4b 页 WYG0710-0183b.png
 四象水为雨火为风土为露石为雷四者地之所以
 化也雨化物之走风化物之飞露化物之草雷化物
 之木万物之所以应于地之化也暑变走飞草木之
 性寒变走飞草木之情昼变走飞草木之形夜变走
 飞草木之体雨化性情形体之走风化性情形体之
 飞露化性情形体之草雷化性情形体之木天地变
 化参伍错综而生万物也万物之感于天地之变性者
 善目情者善耳形者善鼻体者善口万物应于地之
卷八 第 5a 页 WYG0710-0183c.png
 化飞者善色走者善声木者善气草者善味盖其所
 感应有不同故其所善亦有异至于人则得天地之
 全暑寒昼夜无不变雨风露雷无不化性情形体无
 不感走飞草木无不应目善万物之色耳善万物之
 声鼻善万物之气口善万物之味盖天地万物皆阴
 阳刚柔之分人则兼备乎阴阳刚柔故灵于万物而
 能与天地参也人而能与天地参故天地之变有元
 会运世而人事之变亦有皇帝王伯元会运世有春
卷八 第 5b 页 WYG0710-0183d.png
 夏秋冬为生长收藏皇帝王伯有易书诗春秋为道
 德功力是故元会运世春夏秋冬生长收藏各相因
 而为十六皇帝王伯易书诗春秋道德功力亦各相
 因而为十六十六者四象相因之数也凡天地之变
 化万物之感应古今之因革损益皆不出乎十六十
 六而天地之道毕矣故物之巨细人之圣愚亦以一
 十百千四者相因而为十六千千之物为细物千千
 之民为至愚一一之物为巨物一一之民为圣人盖
卷八 第 6a 页 WYG0710-0184a.png
 人者万物之最灵圣人者又人伦之至也自天地观
 万物则万物为万物自太极观天地则天地亦物也
 人而尽太极之道则能范围天地曲成万物而造化
 在我矣故其说曰一动一静天地之至妙欤一动一
 静之间天地人之至妙欤一动一静之间者非动非
 静而主乎动静所谓太极也又曰思虑未起鬼神莫
 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谁所谓范围天地曲成万物造
 化在我者也盖超乎形气非数之能及矣虽然是亦
卷八 第 6b 页 WYG0710-0184b.png
 数也伊川先生曰数学至康节方及理康节之数先
 生未之学至其本原则亦不出乎先生之说矣
卷八 第 7a 页 WYG0710-0184c.png

卷八 第 8a 页 WYG0710-0185a.png

卷八 第 9a 页 WYG0710-0185c.png

卷八 第 10a 页 WYG0710-0186a.png

卷八 第 11a 页 WYG0710-0186c.png
 邵伯温曰阳一阴二故阳之生阴二而六之为十二
 阴之生阳三而十之为三十又曰以日经日为元之
 元其数一日之数一故也以日经月为元之会其数
 十二月之数十二故也以日经星为元之运其数三
 百六十星之数三百六十故也以日经辰为元之世
 其数四千三百二十辰之数四千三百二十故也
 西山蔡氏曰天地之数穷于八八故元会运世岁月
 日辰之数极于六十四也阳数以三十起者一月有
卷八 第 11b 页 WYG0710-0186d.png
 三十日一世有三十年也阴数以十二起者一日有
 十二辰一岁有十二月也天地之数至于八八而遂
 穷乎曰穷则变变则生盖生生而不穷者也元会运
 世即岁月日辰日月星辰即水火土石犹形影声响
 也故经世举元会运世而不及岁月日辰举日月星
 辰而不及水火土石也
  (黄氏瑞节曰经世天地始终之数以十二三十反覆/乘之也元之元一元之会十二是以十二乘一也)
  (元之运三百六十是以三十乘十二也元之世四/千三百二十是以十二乘三百六十也会之元以)
卷八 第 12a 页 WYG0710-0187a.png
  (下放此经世之元会运世岁月日辰即易之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也元之元即乾之乾元之会即乾)
  (之兑元之运即乾之离元之世即乾之震元之岁/即乾之巽元之月即乾之坎元之日即乾之艮元)
  (之辰即乾之坤会/之元以下放此)
卷八 第 13a 页 WYG0710-0187c.png
 
 
 
 
 
 
 
 
卷八 第 13b 页 WYG0710-0187d.png
 邵伯温曰乾之数一兑之数二离之数三震之数四
 巽之数五坎之数六艮之数七坤之数八交相重而
 为六十四焉乾兑离震在天为阳在地为刚在天则
 居东南在地则居西北巽坎艮坤在天为阴在地为
 柔在天则居西北在地则居东南阴阳相错天文也
 刚柔相交地理也 西山蔡氏曰八卦之数乾一兑
 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先天之序也一一
 为乾以至八八为坤参伍错综无不备也圆者为天
卷八 第 14a 页 WYG0710-0188a.png
 方者为地一二三四为阳五六七八为阴即先天图
 也一一起于南八八终于北者以少为息多为消也
卷八 第 15a 页 WYG0710-0188c.png

卷八 第 16a 页 WYG0710-0189a.png
 邵伯温曰日为元元之数一月为会会之数十二星
 为运运之数三百六十辰为世世之数四千三百二
 十则是一元统十二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
 世一世三十年则一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一十二万
 九千六百年是为一元之数一元在大化之中犹一
 年也自元之元自辰之元自元之辰至辰之辰而后
 数穷矣穷则变变则生盖生生而不穷也经世但著
 一元之数举一隅而已引而伸之则穷天地之数可
卷八 第 16b 页 WYG0710-0189b.png
 知矣日甲日之数一岁一周月子至亥月之数十二
 岁十二周也星三百六十随天而转日一周岁三百
 六十周也一日十二辰积一岁之辰则岁四千三百
 二十辰也自子至巳作息自午至亥作消作息则阳
 进而阴退作消则阴进而阳退开物于月之寅星之
 巳七十有六闭物于月之戌星之戊三百一十有五
 月至巳之终当辰之二千一百六十为阳极阴阳之
 馀空各六月至亥之终当辰之四千三百二十为阴
卷八 第 17a 页 WYG0710-0189c.png
 极阴阳之馀空各六凡二十有四以当易六十四卦
 三百八十四爻之数焉除四正卦凡六四六二十四
 三百八十有四去其二十有四则所存者三百六十
 也四正卦谓乾坤坎离居四方之正位反复不变故
 谓之四正经世一元之运数举成数焉消息盈亏之
 法在其间矣所以藏诸用也唐尧起于月之巳星之
 癸一百八十辰之二千一百五十七推而上之尧得
 天地之中数也故孔子赞尧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卷八 第 17b 页 WYG0710-0189d.png
 荡荡乎民无得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
 章杨雄亦谓法始乎伏羲而成乎尧盖自极治之盛
 莫过乎尧先乎此者有所未至后乎此者有所不及
 考之历数稽之天时质之人事若合符节呜呼盛哉
  西山蔡氏曰一元之数即一岁之数也一元有十
 二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世犹一岁十二月
 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也前六会为息后六
 会为消即一会之自子至巳为息自午至亥为消开
卷八 第 18a 页 WYG0710-0190a.png
 物于星之七十六犹岁之惊蛰也闭物于三百一十
 五犹岁之立冬也一元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一会
 有十二万九千六百月一运有十二万九千六百日
 一世有十二万九千六百辰皆自然之数非有所牵
 合也或曰气盈于三百六十六朔虚于三百五十四
 今经世之数槩以三百六十为率何也曰所以藏诸
 用也消息盈虚之法在其间矣唐尧始于星之癸一
 百八十辰之二千一百五十七何也曰以今日天地
卷八 第 18b 页 WYG0710-0190b.png
 之运日月五星之形推而上之因以得之也嗟夫皇
 极一元之运始于日甲月子星甲辰子者岂特历数
 之用而已哉一阳初动万物未生是圣人所以见天
 地之心又以范围天地曲成万物者也非元气之会
 聪明过人者其孰与此岂特历数之用而已哉又曰
 元会运世之数大而不可见分釐丝毫之数小而不
 可察所可得而数者即日月星辰而知之也一世有三
 十岁一月有三十日故岁与日之数三十一岁有十
卷八 第 19a 页 WYG0710-0190c.png
 二月一日有十二辰故月与辰之数十二自岁月日
 辰之数推而上之得元会运世之数推而下之得分
 釐丝毫之数三十与十二反覆相乘为三百六十故
 元会运世岁月日辰八者之数皆三百六十以三百
 六十乘三百六十为十二万九千六百故元有十二
 万九千六百岁会有十二万九千六百月运有十二
 万九千六百日世有十二万九千六百辰岁有十二
 万九千六百分月有十二万九千六百釐日有十二
卷八 第 19b 页 WYG0710-0190d.png
 万九千六百毫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丝皆天地自
 然非假智营力索而天地之运日月之行气朔之盈
 虚五星之伏见朓朒屈伸交食浅深之数莫不由此
 由汉以来以历数名家者惟太初大衍耳惟太初以
 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元以八十一为分大衍之历
 乃以一百六十三亿七千四百五十九万五千二百
 为元三千四十为分皆附会牵合以此求天地之数
 安得无差
卷八 第 20a 页 WYG0710-0191a.png
  (朱子曰经世书以十二辟卦管十二会绷定时节/却就中推吉凶消长尧时正是乾卦九五○论十)
  (二卦则阳始于子而终于己阴始于午而终于亥/论四时之气则阳始于寅而终于未阴始于申而)
  (终于丑此二说者虽若小差而所争不过二位盖/子位一阳虽生而未出乎地至寅位泰卦则三阳)
  (之生方出地上而温厚之气从此始焉己位乾卦/六阳虽极而温厚之气未终故午位一阴虽生而)
  (未害于阳必至未位遁卦而后温厚之气始尽也/其午位阴已生而严凝之气及申方始亥位六阴)
  (虽极而严凝之气至丑方尽义亦放此盖地中之/气难见而地上之气易识故周人以建子为正虽)
  (得天统而孔子之论为邦乃以夏时为正盖取其/阴阳始终之著明也按图以推其说可见○邵子)
  (皇极经世书以元统十二会为一元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初间一万八百年而天始开又一万八百)
卷八 第 20b 页 WYG0710-0191b.png
  (年而地始成又一万八百年而人始生邵子于寅天/上方始注一开物字盖初间未有物只是气塞及)
  (开些子后便有一块查滓在其中渐渐凝结而成/地初则溶软后渐坚实今山形自高而下便如水)
  (漾沙之势以此知必是先有天方有地有天地交/感方始生出物来○问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
  (于寅其说是如何曰此是邵子皇极经世中说今/不可知他只是以数推得如此他说寅上生物是)
  (到其上方有人物也有一元十二会三十运十二/世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岁月日时元会运)
  (世皆自十二而三十自三十而十二至尧时会在/已午之间今渐及未矣至戌上说闭物到那里则)
  (不复有人物矣问不知人物消磨尽时天地坏也/不坏曰也须一场鹘突既有形气如何得不坏)
  (但一个坏了便有一个生得来○黄氏瑞节曰一/元消长图盖以本书约之也今详本书日甲一位)
卷八 第 21a 页 WYG0710-0191c.png
  (为一元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此一元总数也其/所以得元之数者由十二会积之也月子一位为)
  (一会该一万八百年至月亥十二位为十二会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属上日甲统之也其所以得)
  (十二会之数者由三十运积之也星甲一位为一/运该三百六十年至三十位为三十运该一万八)
  (百年属上月子统之过此属月丑统之其所以得/三十运之数者由十二世积之也辰子一位为一)
  (世该三十年至辰亥十二位为十二世该三百六/十年属上星甲统之过此属星乙统之盖由世积)
  (而为运运积而为会会积而为元即由时积而为/日日积而为月月积而为岁也邵伯温所谓一元)
  (之数在天地之閒犹一年是已然卲子此数何从/而知其始何从而知其终耶善乎西山先生之言)
  (曰以今日天地之运日月五星之行推而上之因/以得之也故曰尧得天地之中数斯言何谓也盖)
卷八 第 21b 页 WYG0710-0191d.png
  (尧之时在日甲月巳星癸辰申当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之半以上为六万四千八百年之已往以下)
  (为六万四千八百年之方来是以谓中数也尧而/后可递而推矣○元氏明善曰禹即位后八年得)
  (甲子初入午会前至元元年甲子初入午会第十/一运从天开甲子至泰定甲子得六万八千八百)
  (二十一年○临川吴氏曰一元凡十二万九千六/百岁分为十二会一会计一万八百岁天地之运)
  (至戌会之中为闭物两间人物俱无矣如是又五/千四百年而戍会终自亥会始五千四百年当亥)
  (会之中而地之重浊凝结者悉皆融散与轻清之/天混合为一故曰浑混清浊之混逐渐转甚又五)
  (千四百年而亥会终昏暗极矣是天地之一终也/贞下起元又肇一初为子会之始仍是混沌是谓)
  (太始言一元之始也是谓太一言清浊之气混合/为一而未分也自此逐渐开明又五千四百年当)
卷八 第 22a 页 WYG0710-0192a.png
  (子会之中轻清之气腾上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四者成象而共为天又五千四百年当子)
  (会之终故曰天开于子浊气虽搏在中间然未凝/结坚实故未有地又五千四百年当丑会之终重)
  (浊之气凝结者始坚实而成土石湿润之气为水/流而不凝燥烈之气为火显而不隐水火土石四)
  (者成形而共为地故曰地辟于丑又五千四百年/而丑会终又自寅会之始五千四百年当寅会之)
  (中两间人物始生/故曰人生于寅也)
卷八 第 23a 页 WYG0710-0192c.png
  经世四象体用之数图(万物/之数)
日日声平辟        水水音开清
 多良千刀妻        古黑安夫卜东
 宫心●●●        乃走思■■■
  日日声七下唱地之用音   水水音九上和天之用声
  一百五十二是谓平声辟   一百一十二是谓开音清
  音平声辟音一千六十四   声开音清声一千八
 日月声平之一辟      水水音开之一清
卷八 第 23b 页 WYG0710-0192d.png
 (开音清/和律)一之一(一音古字和/一声至十声) (平声辟/唱吕)一之一(一音至十二音/一声多字唱)
    一之二(二音黑字和/一声至十声)    一之二(一音至十二音/二声良字唱)
    一之三(三音安字和/一声至十声)    一之三(一音至十二音/三声千字唱)
    一之四(四音夫字和/一声至十声)    一之四(一音至十二音/四声刀字唱)
    一之五(五音卜字和/一声至十声)    一之五(一音至十二音/五声妻字唱)
    一之六(六音东字和/一声至十声)    一之六(一音至十二音/六声宫字唱)
    一之七(七音乃字和/一声至十声)    一之七(一音至十二音/七声心字唱)
    一之八(八音走字和/一声至十声)    一之八(一音至十二音/)
卷八 第 24a 页 WYG0710-0193a.png
    一之九(九音思字和/一声至十声)    一之九(一音至十二音/)
    一之十(一声至十声/)    一之十(一音至十二音/)
    一之十一(一声至十声/)
    一之十二(一声至十声/)
日月声平翕        水火音开浊
 禾光元毛衰        囗黄囗父步兑
 龙○●●●        内自寺■■■
  日月声七下唱地之用音   水火音九上和天之用声
卷八 第 24b 页 WYG0710-0193b.png
  一百五十二是谓平声翕   一百一十二是谓开音浊
  音平声翕音一千六十四   声开音浊声一千八
 日月声平之二翕      水火音开之二浊
 (开音浊/和律)二之一(一音囗字和/一声至十声) (平声翕/唱吕)二之一(一音至十二音/一声禾字唱)
    二之二(二音黄字和/)     二之二(二声光字唱/)
    二之三(三音囗字和/)     二之三(三声元字唱/)
    二之四(四音父字和/)     二之四(四声毛字唱/)
    二之五(五音步字和/)     二之五(五声衰字唱/)
卷八 第 25a 页 WYG0710-0193c.png
    二之六(立音兑字和/)    二之六(六声龙字唱/)
    二之七(七音内字和/)    二之七(七声○字唱/)
    二之八(八音自字和/)    二之八
    二之九(九音寺字和/)    二之九
    二之十         二之十
    二之十一
    二之十二
日星声平辟       水土音开清
卷八 第 25b 页 WYG0710-0193d.png
 开丁臣牛○       坤五母武普土
 鱼男●●●       老草囗■■■
  日星声七下唱地之用音  水土音九上和天之用声
  一百五十二是谓平声辟  一百一十二是谓开音清
  音平声辟音一千六十四  声开音清声一千八
 日星声平之三辟     水土音开之三清
 (开音清/和律)三之一(一音坤字和/一声至十声)   三之一(一音至十二音/一声开字唱)
    三之二(二音五字和/)    三之二(二声丁字唱/)
卷八 第 26a 页 WYG0710-0194a.png
    三之三(三音母字和/)   三之三(三声臣字唱/)
    三之四(四音武字和/)   三之四(四声牛字唱/)
    三之五(五音普字和/)   三之五(五声○字唱/)
    三之六(六音土字和/)   三之六(六声鱼字唱/)
    三之七(七音老字和/)   三之七(七声男字唱/)
    三之八(八音草字和/)   三之八
    三之九(九音囗字和/)   三之九
    三之十        三之十
卷八 第 26b 页 WYG0710-0194b.png
    三之十一
    三之十二
日辰声平翕      水石音开浊
 回兄君○龟      口吾目文旁同
 乌○●●●      鹿曹囗■■■
 日辰声七下唱地之用音  水石音九上和天之用声
 一百五十二是谓平声翕  一百一十二是谓开音浊
 音平声翕音一千六十四  声开音浊声一千八
卷八 第 27a 页 WYG0710-0194c.png
 日辰声平之四翕     水石音开之四浊
 (开音浊/和律)四之一(一音囗字和/一音至十声) (平声翕/唱吕)四之一(一音至十二音/一声回字唱)
    四之二(二音吾字和/)    四之二(二声兄字唱/)
    四之三(三音目字和/)    四之三(三声君字唱/)
    四之四(四音文字和/)    四之四(四声○字唱/)
    四之五(五音旁字和/)    四之五(五声龟字唱/)
    四之六(六音同字和/)    四之六(六声乌字唱/)
    四之七(七音鹿字和/)    四之七(七声○字唱/)
卷八 第 27b 页 WYG0710-0194d.png
    四之八(八音曹字和/)    四之八
    四之九(九音口字和/)    四之九
    四之十         四之十
    四之十一
    四之十二
月日声上辟       水火音发清
 可两典早子       甲花亚法百丹
 孔审●●●       妳哉三山庄卓
卷八 第 28a 页 WYG0710-0195a.png
  月日声七下唱地之用音  火水音十二上和天之用
  一百五十二是谓上声辟  声一百一十二是谓发音
  音上声辟音一千六十四  清声发音清声一千三百
 月日声上之一辟      四十四
 (发音清/和律)一之一(一音甲字和/一声至十声) 火水音发之一清
   一之二(二音花字和/) (上声辟/唱吕)一之一(一音至十二音/一声可字唱)
   一之三(三音亚字和/)    一之二(二声两字唱/)
   一之四(四音法字和/)    一之三(三声典字唱/)
卷八 第 28b 页 WYG0710-0195b.png
    一之五(五音百字和/)    一之四(四声早字唱/)
    一之六(六音丹字和/)    一之五(五声子字唱/)
    一之七(七音妳字和/)    一之六(六声孔字唱/)
    一之八(八音哉字和/)    一之七(七声审字唱/)
    一之九(九音三字和/)    一之八
    一之十(十音山字和/)    一之九
    一之十一(十一音庄字和/)  一之十
    一之十二(十二音卓字和/)
卷八 第 29a 页 WYG0710-0195c.png
月月声上翕       火火音发浊
 火广犬实○       口华爻凡百大
 甬○●●●       南在口士乍宅
  月月声七下唱地之用音  火火音十二上和天之用
  一百五十二是谓上声翕  声一百一十二是谓发音
  音上声翕音一千六十四  浊声发音浊声一千三百
 月月声上之二翕      四十四
 (发音浊/和律)二之一(一音口字和/一声至十声) 火火音发之二浊
卷八 第 29b 页 WYG0710-0195d.png
    二之二(二音华字和/) (上声翕/唱吕)二之一(一音至十二音/一声火字唱)
    二之三(三音爻字和/)     二之二(二声广字唱/)
    三之四(四音凡字和/)     二之三(三声犬字唱/)
    二之五(五音白字和/)     二之四(四声宝字唱/)
    二之六(六音大字和/)     二之五(五声○字唱/)
    二之七(七音南字和/)     二之六(六声甬字唱/)
    二之八(八音在字和/)     二之七(七声○字唱/)
    二之九(九音口字和/)     二之八
卷八 第 30a 页 WYG0710-0196a.png
   二之十(十音士字和/)    二之九
   二之十一(十一音乍字和/)  二之十
   二之十二(十二音宅字和/)
月星声上辟      火土音发清
 宰井引斗○      巧瓦马晚扑贪
 鼠坎●●●      冷采囗□又拆
  月星声七下唱地之用音 火土音十二上和天之用
  一百五十二是谓上声辟 声一百一十二是谓发音
卷八 第 30b 页 WYG0710-0196b.png
  音上声辟音一千六十四  清声发音清声一千三百
 月星声上之三辟      四十四
 (发音清/和律)三之一(一音巧字和/一声至十声) 火土音发之三清
    三之二(二音瓦字和/)   三之一(一音至十二音/一声宰字唱)
    三之三(三音马字和/)    三之二(二声井字唱/)
    三之四(四音晚字和/)    三之三(三声引字唱/)
    三之五(五音扑字和/)    三之四(四声斗字唱/)
    三之六(六音贪字和/)    三之五(五声○字唱/)
卷八 第 31a 页 WYG0710-0196c.png
    三之七(七音冷字和/)    三之六(六声鼠字唱/)
    三之八(八音采字和/)    三之七(七声坎字唱/)
    三之九(九音口字和/)    三之八
    三之十(十音口字和/)    三之九
    三之十一(十一音叉字和/)  三之十
    三之十二(十二音拆字和/)
月辰声上翕       火石音发浊
 每永允○水       囗牙儿万排覃
卷八 第 31b 页 WYG0710-0196d.png
 虎○●●●       荦才囗囗崇茶
  月辰声七下唱地之用音  火石音十二上和天之用
  一百五十二是谓上声翕  声一百一十二是谓发音
  音上声翕音一千六十四  浊声发音浊声一千三百
 月辰声上之四翕      四十四
 (发音浊/和律)四之一(一音口字和/一声至十声) 火石音发之四浊
   四之二(二音牙字和/) (上声翕/唱吕)四之一(一音至十二音/一声每字唱)
    四之三(三音皃字和/)    四之二(二声永字唱/)
卷八 第 32a 页 WYG0710-0197a.png
   四之四(四音万字和/)    四之三(三声允字唱/)
   四之五(五音排字和/)    四之四(四声○字唱/)
   四之六(六音覃字和/)    四之五(五声水字唱/)
   四之七(七音荦字和/)    四之六(六声虎字唱/)
   四之八(八音才字和/)    四之七(七声○字唱/)
   四之九(九音□字和/)    四之八
   四之十(十音□字和/)    四之九
   四之十一(十一音崇字和/)  四之十
卷八 第 32b 页 WYG0710-0197b.png
    四之十二(十二音茶字和/)
星日声去辟       土水音收清
 个向旦孝四       九香乙□丙帝
 众禁●●●       女足星手震中
  星日声七下唱地之用音  土水音十二上和天之用
  一百五十二是谓去声辟  声一百一十二是谓收音
  音去声辟音一千六十四  清声收音清声一千三百
 星日声去之一辟      四十四
卷八 第 33a 页 WYG0710-0197c.png
 (收音清/和律)一之一(一音九字和/一声至十声) 土水音收之一清
   一之二(二音香字和/) (去声辟/唱吕)一之一(一音至十二音/一声个字唱)
    一之三(三音乙字和/)    一之二(二声向字唱/)
    一之四(四音□字和/)    一之三(三声旦字唱/)
    一之五(五音丙字和/)    一之四(四声孝字唱/)
    一之六(六音帝字和/)    一之五(五声四字唱/)
    一之七(七音女字和/)    一之六(六声众字唱/)
    一之八(八音足字和/)    一之七(七声禁字唱/)
卷八 第 33b 页 WYG0710-0197d.png
    一之九(九音星字和/)    一之八
    一之十(十音手字和/)    一之九
    一之十一(十一音震字和/)  一之十
    一之十二(十二音中字和/)
星月声去翕       土火音收浊
 化况半报帅       近雄王□
 用○●●●       年匠象石□直
  星月声七下唱地之用音  土火音十二上和天之用
卷八 第 34a 页 WYG0710-0198a.png
  一百五十二是谓去声翕  声一百一十二是谓收音
  音去声翕音一千六十四  浊声收音浊声一千三百
 星月声去之二翕      四十四
 (收音浊/和律)二之一(一音近字和/一声至十声) 土火音收之二浊
   二之二(二音雄字和/) (去声翕/唱吕)二之一(一音至十二音/一声化字唱)
    二之三(三音王字和/)    二之二(二声况字唱/)
    二之四(四音□字和/)    二之三(三声半字唱/)
    二之五(五音字和/)    二之四(四声报字唱/)
卷八 第 34b 页 WYG0710-0198b.png
    二之六(六音第字和/)    二之五(五声帅字唱/)
    二之七(七音年字和/)    二之六(六声用字唱/)
    二之八(八音匠字和/)    二之七(七声○字唱/)
    二之九(九音象字和/)    二之八
    二之十(十音石字和/)    二之九
    二之十一(十一音□字和/)  二之十
    二之十二(十二音直字和/)
星星声去辟       土土音收清
卷八 第 35a 页 WYG0710-0198c.png
 爱亘艮奏○       丘仰美□品天
 去欠●●●       吕七□耳赤丑
  星星声七下唱地之用音  土土音十二上和天之用
  一百五十二是谓去声辟  声一百一十二是谓收音
  音去声辟音一千六十四  清声收音清声一千三百
 星星声去之三辟      四十四
 (收音清/和律)三之一(一音丘字和/一声至十声) 土土音收之三清
   三之二(二音仰字和/) (去声辟/唱吕)三之一(一音至十二音/一声爱字唱)
卷八 第 35b 页 WYG0710-0198d.png
    三之三(三音美字和/)    三之二(二声亘字唱/)
    三之四(四音□字和/)    三之三(三声艮字唱/)
    三之五(五音品字和/)    三之四(四声奏字唱/)
    三之六(六音天字和/)    三之五(五声○字唱/)
    三之七(七音吕字和/)    三之六(六声去字唱/)
    三之八(八音七字和/)    三之七(七声欠字唱/)
    三之九(九音□字和/)    三之八
    三之十(十音耳字和/)    三之九
卷八 第 36a 页 WYG0710-0199a.png
    三之十一(十一音赤字和/)  三之十
    三之十二(十二音丑字和/)
星辰声去翕        土石音收浊
 退莹巽○贵        乾月眉□平田
 兔○●●●        离全□二辰呈
  星辰声七下唱地之用音  土石音十二上和天之用
  一百五十二是谓去声翕  声一百一十二是谓收音
  音去声翕音一千六十四  浊声收音浊声一千三百
卷八 第 36b 页 WYG0710-0199b.png
 星辰声去之四翕      四十四
 (收音浊/和律)四之一(一声乾字和/一声至十声) 土石音收之四浊
    四之二(二音月字和/) (去声翕/唱吕)四之一(一音至十二音/一声退字唱)
    四之三(三音眉字和/)    四之二(二声莹字唱/)
    四之四(四音□字和/)    四之三(三声巽字唱/)
    四之五(五音平字和/)    四之四(四声○字唱/)
    四之六(六音田字和/)    四之五(五声贵字唱/)
    四之七(七音离字和/)    四之六(六声免字唱/)
卷八 第 37a 页 WYG0710-0199c.png
    四之八(八音全字和/)     四之七(七声○字唱/)
    四之九(九音□字和/)     四之八
    四之十(十音二字和/)     四之九
    四之十一(十一音辰字和/)   四之十
    四之十二(十二音呈字和/)
辰日声入辟        石水音闭清
 舌○○岳日        癸血一飞必■
 ○○●●●        ■■■■■■
卷八 第 37b 页 WYG0710-0199d.png
  辰日声七下唱地之用音   石水音五上和天之用声
  一百五十二是谓入声辟   一百一十二是谓闭音清
  音入声辟音一千六十四   声闭音清声五百六十
 辰日声入之一辟      石水音闭之一清
 (闭音清/和律)一之一(一音癸字和/一声至十声) (入声辟/唱吕)一之一(一音至十二音/一声舌字唱)
    一之二(二音血字和/)     一之二(二声○字唱/)
    一之三(三音一字和/)     一之三(三声○字唱/)
    一之四(四音飞字和/)     一之四(四声岳字唱/)
卷八 第 38a 页 WYG0710-0200a.png
    一之五(五音必字和/)     一之五(五声日字唱/)
    一之六          一之六(六声○字唱/)
    一之七          一之七(七声○字唱/)
    一之八          一之八
    一之九          一之九
    一之十          一之十
    一之十一
    一之十二
卷八 第 38b 页 WYG0710-0200b.png
辰月声入翕        石火音闭浊
 八○○霍骨        揆贤寅吠鼻■
 ○十●●●        ■■■■■■
  辰月声七下唱地之用音   石火音五上和天之用声
  一百五十二是谓入声翕   一百一十二是谓闭音浊
  音入声翕音一千六十四   声闭音浊声五百六十
 辰月声入之二翕      石火音闭之二浊
 (闭音浊/和律)二之一(一音揆字和/一声至十声)  (入声翕/唱吕)二之一(一音至十二音/一声八字唱)
卷八 第 39a 页 WYG0710-0200c.png
   二之二(二音贤字和/)    二之二(二声○字唱/)
   二之三(三音寅字和/)    二之三(三声○字唱/)
   二之四(四音吠字和/)    二之四(四声霍字唱/)
   二之五(五音鼻字和/)    二之五(五声骨字唱/)
   二之六         二之六(六声○字唱/)
   二之七         二之七(七声十字唱/)
   二之八         二之八
   二之九         二之九
卷八 第 39b 页 WYG0710-0200d.png
   二之十         二之十
   二之十一
   二之十二
辰星声入辟      石土音闭清
 ○○○六德      弃□米尾匹■
 ○○●●●      ■■■■■■
 辰星声七下唱地之用音  石土音五上和天之用声
 一百五十二是谓入声辟  一百一十二是谓闭音清
卷八 第 40a 页 WYG0710-0201a.png
  音入声辟音一千六十四   声闭音清声五百六十
 辰星声入之三辟      石土音闭之三清
 (闭音清/和律)三之一(一音弃字和/一声至十声)  (入声辟/唱吕)三之一(一音至十二音/一声○字唱)
    三之二(二音□字和/)     三之二(二声○字唱/)
    三之三(三音米字和/)     三之三(三声○字唱/)
    三之四(四音尾字和/)     三之四(四声六字唱/)
    三之五(五音匹字和/)     三之五(五声德字唱/)
    三之六          三之六(六声○字唱/)
卷八 第 40b 页 WYG0710-0201b.png
    三之七           三之七(七声○字唱/)
    三之八           三之八
    三之九           三之九
    三之十           三之十
    三之十一
    三之十二
辰辰声入翕        石石音闭浊
 ○○○玉北        蚪尧民未瓶■
卷八 第 41a 页 WYG0710-0201c.png
 ○妾●●●        ■■■■■■
  辰辰声七下唱地之用音   石石音五上和天之用声
  一百五十二是入声翕音   一百一十二是谓闭音浊
  入声翕音一千六十四    声闭音浊声五百六十
 辰辰声入之四翕      石石音闭之四浊
 (闭音浊/和律)四之一(一音蚪字和/一声至十声)  (入声翕/唱吕)四之一(一音至十二音/一声○字唱)
    四之二(二音尧字和/)     四之二(二声○字唱/)
    四之三(三音民字和/)     四之三(三声○字唱/)
卷八 第 41b 页 WYG0710-0201d.png
    四之四(四音未字和/)     四之四(四声玉字唱/)
    四之五(五音瓶字和/)     四之五(五声北字唱/)
    四之六          四之六(六声○字唱/)
    四之七          四之七(七声妾字唱/)
    四之八          四之八
    四之九          四之九
    四之十          四之十
    四之十一
卷八 第 42a 页 WYG0710-0202a.png
   四之十二
卷八 第 43a 页 WYG0710-0202c.png

卷八 第 44a 页 WYG0710-0203a.png

卷八 第 45a 页 WYG0710-0203c.png
 邵伯温曰太阳之数十少阳之数十太刚之数十少
 刚之数十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数凡四十太阴之
 数十二少阴之数十二太柔之数十二少柔之数十
 二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数凡四十有八以四因四十
 得一百六十以四因四十八得一百九十二以一百
 六十因一百九十二得三万七百二十是谓动植之
 全数一百六十内去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体数四
 十八得一百一十二一百九十二内去太阳少阳太
卷八 第 45b 页 WYG0710-0203d.png
 刚少刚之体数四十得一百五十二是谓动植之用
 数以一百一十二唱一百五十二得一万七千二十
 四以一万七千二十四唱得一万七千二十四得二
 万八千九百八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六是谓动植
 之通数物有声色气味可考而见唯声为甚有一物
 则有一声有声则有音有律则有吕故穷声音律吕
 以穷万物之数数亦以四为本本乎四象故也自四
 象而为八卦自八卦而为六十四天地万物之数备
卷八 第 46a 页 WYG0710-0204a.png
 于其间矣此与前元会运世其法同日日声即元之
 元日之日也日月声即元之会日之月也日星声则
 元之运日之星也日辰声则元之世日之辰也自馀
 皆可以类推之也○西山蔡氏曰凡太阳太刚少阳
 少刚之体数皆十(康节曰阳数/一衍之为十)又日月星辰四象相
 因而为十六以十因十六为一百六十凡太阴太柔
 少阴少柔之体数皆十二(康节曰阴数二/衍之为十二)又水火土
 石四象相因亦为十六以十二因十六为一百九十
卷八 第 46b 页 WYG0710-0204b.png
 二为日月星辰水火土石之体以一百六十因一百
 九十二得三万七百二十为动以一百九十二因一
 百六十亦得三万七百二十为植是谓动植之全数
 于一百六十中去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体数四十
 八得一百一十二为日月星辰之用数于一百九十
 二中去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体数四十得一百五
 十二为水火土石之用数以一百一十二因一百五
 十二得一万七千二十四为动物之用数一百五十
卷八 第 47a 页 WYG0710-0204c.png
 二因一百一十二亦得一万七千二十四为植物之
 用数又以一万七千二十四乘一万七千二十四得
 二万八千九百八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六为动植
 通数凡日月星辰暑寒昼夜性情形体耳目口鼻元
 会运世皇帝王伯之数皆百六十水火土石雨风露
 雷走飞草木色声气味岁月日辰易书诗春秋之数
 皆一百九十二其去体得用宛转相因同一法也物
 有色声气味唯声为盛且可以书别故以正声之平
卷八 第 47b 页 WYG0710-0204d.png
 上去入正音之开发收闭列而为图以见声音之全
 数其○有其声而无其字者也其□有其音而无其字
 者也但以上下声音调之则自可通其●即所去之
 四十八其■即所去之四十也阳数用十阴数用十
 二者即易之阳数用九阴数用六也○钟氏过曰右
 图天之体数四十地之体数四十八天数以日月星
 辰相因为一百六十地数以水火土石相因为一百
 九十二于天数内去地之体数四十八得一百一十
卷八 第 48a 页 WYG0710-0205a.png
 二是谓天之用声于地数内去天之体数四十得一
 百五十二是谓地之用音凡日月星辰四象为声水
 火土石四象为音声有清浊音有翕辟遇奇数则声
 为清音为辟遇偶数则声为浊音为翕声皆为律音
 皆为吕以律唱吕以吕和律天之用声别以平上去
 入者一百一十二皆以开发收辟之音和之地之用
 音别以开发收闭者一百五十二皆以平上去入之
 声唱之据图观之直看则第一字为日声水音第二
卷八 第 48b 页 WYG0710-0205b.png
 字为月声火音第三字为星声土音第四字为辰声
 石音横看则第一行为日声水音第二行为月声火
 音第三行为星声土音第四行为辰声石音
  (钟氏过曰伊川丈人云音非有异同人有异同人/非有异同方有异同谓风土殊而呼吸异故也东)
  (方之音在齿舌南方之音在唇舌西方之音在腭舌/北方之音在喉舌便于喉者不利于唇便于齿者)
  (不利于腭由是讹正牵乎僻论是非出乎曲说繁/然殽乱于天下矣不有正声正音乌能正之哉噫)
  (声音之生也久矣其必待人而后正者耶人能正/而复有待者耶知其说者从天地之道而不为私)
  (焉始可与言声音者矣天有阴阳地有刚柔律有/辟翕吕有唱和一阴一阳交而日月星辰备焉一)
卷八 第 49a 页 WYG0710-0205c.png
  (柔一刚交而金木水火备焉一辟一翕交而平上/去入备焉一唱一和交而开发收闭备焉日月星)
  (辰备而万情生焉金木水火备而万形成焉平上/去入备而万声生焉开发收闭备而万音生焉律)
  (随天而变吕随地而化辟随阳而出翕随阴而入/唱随刚而上和随柔而下然后律吕随音宫徵角)
  (羽之道各得其正矣阳生日阴生月刚生星柔生/辰刚生金柔生土阳生火阴生水日月星辰金土)
  (火水而天地正焉是知律吕声音之道可以行天/地矣日生目月生耳星生鼻辰生口金生气土生)
  (味火生色水生声目耳鼻口气味色声正而人道数十/正焉是知律吕声音之道可以行人事矣目之体)
  (耳之体数十二鼻之体数十口之体数十二气之/体数十味之体数十二色之体数十声之体数十)
  (二进目鼻气色之体数退耳口味声之体数是为/正律之用数进耳口味声之体数退目鼻气色之)
卷八 第 49b 页 WYG0710-0205d.png
 (骨体数是为正吕之用数以正律之用数协正吕之/ 用数是谓正音之用数以正吕之用数和正律之)
  (用数是谓正声之用数正律之用数一百一十二/正吕之用数一百五十二正声之用数万有七千)
  (二十四正音之用数万有七千二十四律感吕而/声生焉吕感律而音生焉律吕与天地同和声音)
  (与律吕同顺是故古之圣王见天地万物之情畅/然后作乐以崇之命工以和之以诗言志以歌永)
  (言以声依永以律和声此所谓八音克谐而百兽/率舞人神以和而凤凰来仪则是学也岂直言释)
  (音文义而已哉○祝氏泾曰宫商角徵羽分太少/为十声管以十千六律六吕合为十二音管以十)
  (二支摄之以声音之字母二百六十四声分平上/去入分开发收闭铺布悉备为图三千八百四十)
  (图各十六声十六音总三万四千四十八音声盖/取天声有字无字与无声字一百六十位地音有)
卷八 第 50a 页 WYG0710-0206a.png
  (字无字与无音字一百九十二位衍忒而成之声/之位去不用之四十八止百十二所以括唐韵之)
  (内外八转而分平上去入也音之位去不用之四/十止百五十二所以括切字母唇舌牙齿喉而分)
  (开发收闭也谓之无声百六十位中有位而调不/出者谓之无音百九十二位中有位而切不出者)
  (以声音统摄万物之变及于无声无音则备矣其/间有声有音虽无字皆洪纤高下遂其生育者也)
  (若有声而无音有音而无声则天地不相唱和独/阳不生独阴不成图有其位实无其物也声音字)
  (母二百六十四相交而互变始于一万七千二十/四极于二万八千九百八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
  (六以取挂一之二百五十六卦以观天地万物之/进退盈虚消长也○上官氏万里曰自胡僧了义)
  (以三十六字为翻切母夺造化之巧司马公指掌/图为四声等字蒙古韵以一声该四声皆不出了)
卷八 第 50b 页 WYG0710-0206b.png
  (义区域盖但欲为翻切用而未及于物理也惟皇极/用声音之法超越前古以声起数以数合卦而万)
  (物可得而推矣详见祝氏铃而祝氏又或与康节/有异同处○彭氏长庚曰郑夹际云四声为经七)
  (音为纬江左之儒为韵书知纵有四声而不知衡/有七音纵成经衡成纬经纬不交所以失立韵之)
  (源今考经世书声为律音为吕律为唱吕为和一/经一纬一纵一横而声音之全数具矣声有十音)
  (有十二者如甲至癸十子至亥十二也于声之用/数中去音之体数四十八于音之用数中去声之)
  (体数四十者如天数无十地数无一也以声配音/而切韵生焉翕辟清浊辨焉三万四千四十八音)
  (声在其中矣天下之声既具而天下之色若臭若/味皆在其中矣此所以为万物之数也○黄氏瑞)
  (节曰邵子之书伯温略发其微至祝氏而其说详/其用异蔡氏盖由博而之约也右四象体用图取)
卷八 第 51a 页 WYG0710-0206c.png
  (本书檃括为凡例今以本书详之日月星辰四象/为声日月星辰又自相加水火土石四象为音水)
  (火土石又自相加亦如八卦相加为六十四也其/为图凡三十二平上去入各声为四图共一十六)
  (图开发收闭各音为四图共一十六图声之数每/图一千六十四十六图共一万七千二十四音之)
  (数间有出入十六图亦一万七千二十四盖平上/去入开发收闭分布细推以得之也蔡氏取十声)
  (为十图取十二音为十二图如第一声图多字平/声而可个舌上去入三声随之矣第一音图古字)
  (开音而甲九癸发收闭三音随之矣至于一万七/千二十四之数但以一百十二因一百五十二以)
  (一百五十二因一百十二而得之亦合此其所以/为自然之妙也若夫以声起数以数合卦则具祝)
  (氏铃而邵子未/言蔡氏未用云)
卷八 第 52a 页 WYG0710-0207a.png
 邵伯温系述曰至大之谓皇至中之谓极至正之谓
 经至变之谓世大中至正应变无方之谓道以道明
 道道非可明以物明道道斯见矣物者道之形体也
 生于道而道之所成也道变而为物物化而为道由
 是知道亦物也物亦道也孰知其变哉故善观道者
 必以物善观物者必以道谓得道而忘物则可矣必
 欲远物而求道不亦妄乎有物之大莫若天地然则
 天地安从生道生天地而太极者道之全体也太极
卷八 第 52b 页 WYG0710-0207b.png
 生两仪两仪形之判也两仪生四象四象生而后天地
 之道备焉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阴阳变于上而日月星辰生焉刚柔化于下而水火
 土石成焉日月星辰成象于天水火土石成体于地
 象动于上而万时生焉体交于下而万物成焉时有
 消长盈虚物有动植飞走消长盈虚者时之变也动
 植飞走者物之类也时以变起物以类应时之与物
 有数存焉数者何也道之运也理之会也阴阳之度
卷八 第 53a 页 WYG0710-0207c.png
 也万物之纪也定于幽而验于明藏于微而显于著
 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者也道生一一为太极一生
 二二为两仪二生四四为四象四生八八为八卦八
 卦生六十四六十四具而后天地万物之道备矣天
 地万物莫不以一为本原于一而衍之以为万穷天
 下之数而复归于一一者何也天地之心也造化之
 源也日为元元者气之始也其数一月为会会者数
 之交也其数十二星为运运者时之行也其数三百
卷八 第 53b 页 WYG0710-0207d.png
 六十辰为世世者变之终也其数四千三百二十观
 一岁之数则一元之数睹矣以大运而观一元则一
 元一岁之大者也以一元而观一岁则一岁一元之
 小者也一元统十二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世
 岁月日时各有数焉一岁统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四
 千三百二十时刻分毫釐丝忽眇没亦有数焉皆统
 于元而宗于一终始往来而不穷在天则为消长盈
 虚在人则为治乱兴废皆不能逃乎数也太阳为日
卷八 第 54a 页 WYG0710-0208a.png
 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太刚为火太柔为水
 少刚为石少柔为土阳之数十阴之数十二刚之数
 十柔之数十二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本数凡四十
 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本数凡四十有八四而因之
 得一百有六十是谓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体数得
 一百九十有二是谓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体数以
 阴阳刚柔之体数互相进退是谓太阳少阳太刚少
 刚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用数太阳少阳太刚少刚
卷八 第 54b 页 WYG0710-0208b.png
 之用数一百一十二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用数一
 百五十二以阴阳刚柔之用数更唱迭和各得万有
 七千二十四是谓日月星辰水火土石变化之数日
 月星辰之变数水火土石之化数是谓动植之数以
 日月星辰水火土石变化之数再相唱和得二万八
 千九百八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六是谓动植之通
 数本数者数之始也体数者数之成也用数者数之
 变也致用则体数退矣体数退则本数藏矣体退而
卷八 第 55a 页 WYG0710-0208c.png
 本藏则变化见矣故谓之变化之数变化者生生不
 穷之谓也万物者动植之谓也故谓之动植之数万物
 之数滋而生焉故谓之动植之通数有数则有物数
 尽则物穷矣有物则有数物穷则数尽矣然数无终尽
 数尽则复物无终穷物穷则变变故能通复故能久
 日月星辰变乎暑寒昼夜者也水火土石化乎雨风
 露雷者也暑寒昼夜天之变而唱乎地者也雨风露
 雷地之化而和乎天者也一唱一和而后物生焉暑
卷八 第 55b 页 WYG0710-0208d.png
 寒昼夜变乎性情形体者也雨风露雷化乎走飞草
 木者也性情形体本乎天而感乎地者也走飞草木
 本乎地而应乎天者也一感一应而后物成焉一唱
 一和一感一应者天地之道万物之情也天地之道
 万物之情其唯诚之谓乎凡在天地之间蛮夷华夏
 皆人也动植飞走皆物也人各有品物各有类品类
 之间有理有数存焉推之于天地而后万物之理昭
 焉赜之于阴阳而后万物之数睹焉天气下降地气
卷八 第 56a 页 WYG0710-0209a.png
 上腾阳唱于前阴和于后然后物生焉天地有至美
 阴阳有至精物之得者或粹或駮或淳或漓故万物
 之类或巨或细或恶或良或正或邪或柔或刚咸其
 自取之耳至于声色形气各以其类而得焉可考而
 知声音为甚声者阳也而生于天音者阴也而出
 乎地知声音之数而后万物之数睹矣知声音之理
 而后万物之理得矣人之有类亦由物之有类也人
 类之数亦由物类之数也备天地兼万物而合德于
卷八 第 56b 页 WYG0710-0209b.png
 太极者其唯人乎日用而不知者百姓也反身而诚
 之者君子也因性而由之者圣人也故圣人以天地
 为一体万物为一身善救而不弃曲成而不遗以成
 能其中焉生物之道天类属阳地类属阴阳为动阴
 为植阳之阳为飞阴之阴为走动而飞者亲上走而
 植者亲下天有至粹地有至精人类得之则为明哲
 飞类得之则为鸾凤走类得之则为麒麟介类得之
 则为龟龙草类得之则为芝兰木类得之则为松柏
卷八 第 57a 页 WYG0710-0209c.png
 石类得之则为金玉万物莫不以其类而有得者焉
 天有至戾地有至幽人类得之则为妖孽飞类得之
 则为枭鸩走类得之则为虎狼介类得之则为虺蜴
 草类得之则为至毒木类得之则为不材石类得之
 则为礓砾万物亦莫不以其类而有得者焉天地氤
 氲万物化醇言致一也感应之不一则气不粹气不
 粹则生物不美是故致治之世则贤人众多龟龙游
 于沼凤鸟翔于庭天降甘露地出醴泉百榖用成庶
卷八 第 57b 页 WYG0710-0209d.png
 草蕃庑顺气之应也衰乱之世则反此逆气之应也
 逆顺之应由人心之感焉故古之圣人自昭明德协
 和万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日月星辰不忒其序风
 雨晦旸不失其常山川鬼神以宁鸟兽鱼鳖咸若天
 人之际安可忽哉大哉时之与事乎圣人所以极深
 而研几也时者天也事者人也时动而事起天运而
 人从犹形行而影会声发而响应欤时行而不留天
 运而不停违之则害逆之则凶故圣人与天并行而
卷八 第 58a 页 WYG0710-0210a.png
 不逆与时俱逝而不违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时
 不能违天物不能违时圣人不能违物时不能违天
 故天运而必变物不能违时故时变而必化圣人不
 能违物故物化而必顺圣人唯不能违物故天亦不
 能违圣人是以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之
 时由人之事乎人之事由天之时乎故天有是时则
 人有是事人有是事则天有是时兴事而应时者其
 惟人乎有其时而无其人则时不足以应有其人而
卷八 第 58b 页 WYG0710-0210b.png
 无其时则事不足以兴有其人而无其时则有之矣
 有其时而无其人盖未之有也故消息虚虚者天之
 时也治乱兴废者人之事也有消长盈虚而后有春
 夏秋冬有治乱兴废而后有皇帝王伯唐虞者其中
 天而兴乎尧舜者其应运而生乎何天时人事之相
 验欤先之者则未之或至后之者则无以尚之其犹
 夏之将至日之向中乎故圣人删书断自唐虞时之
 盛也修经始于周平道之衰也故圣人惧之以二百四
卷八 第 59a 页 WYG0710-0210c.png
 四十二年之事系之以万世之法法者何也君臣父
 子夫妇人道之大伦也性之者圣人也诚之者君子也
 违之者小人也亡之者禽兽也兴之则为治废之则
 为乱用之则为中国舍之则为夷狄五伯去王也远
 矣不犹愈于狄乎当世之诸侯去伯也远矣邻于狄
 也不亦近乎微圣人之生春秋之作则天下后世之
 人其被发左衽矣春秋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
 焉王者举而用之则帝王之功岂难致哉
卷八 第 59b 页 WYG0710-0210d.png
 
 
 
 
 
 
 
 性理大全书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