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709-0745a.png
钦定四库全书卷
 理学类编卷一     明 张九韶 撰
   天地
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朱子曰易者阴阳之
 变太极者其理也又曰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致耳
 有是理即有是物无先后次第之可言故曰易有太
 极则是太极乃在阴阳之中而非在阴阳之外也若
 以乾坤未判大衍未分之时论之恐未安也形而上
卷一 第 1b 页 WYG0709-0745b.png
 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今论太极而以天地未
 分元气合而为一者言之亦恐未安也有是理即有
 是气理一而已气则无不两者故曰太极生两仪
 今按孔氏正义曰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
 为一则是认太极为气矣故朱子辨之
周子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
 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
 焉 朱子曰无极而太极是无形之中有个极至之
卷一 第 2a 页 WYG0709-0745c.png
 理又曰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
 竟是先有此理动而生阳亦只是理静而生阴亦只
 是理又曰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
 常相依而未尝相离也又曰当初元无一物只有此
 理有此理便会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动极
 复静循环流转其实理无穷气亦与之无穷自有天
 地便是这物事在这里流转一日有一日之运一月
 有一月之运一岁有一岁之运只是这个物事衮衮
卷一 第 2b 页 WYG0709-0745d.png
 将去又曰太极动而生阳是且从动处说起其实动
 前是静静前又是动如昼而夜夜而昼昼前已有夜
 夜前已有昼或问太极之有动静是动先静后否曰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不可分先后今此只是就起处
 言之毕竟动前是静静前又是动将何者为先后不可
 只道今日动便为始而昨日静更不说也如鼻息言
 呼吸则辞顺不可道吸呼毕竟呼前又是吸吸前又
 是呼
卷一 第 3a 页 WYG0709-0746a.png
邵子曰或曰颠然而高者吾知其为天也隤然而下者
 吾知其为地也吾不知天地之前何物也曰夫无者
 从而有者也有者反而无者也清浊混而为一是谓
 太极太极者己见气也太极判两仪生太极者谓之
 有邪谓之无邪太极者一气也谓之一非无数也乃
 数之始谓之气非无象也乃象之始安可谓之无哉
 然太极之所以判两仪之所以分者孰使之然邪其
 所以然而然者由道之变也 朱子曰周子邵子说
卷一 第 3b 页 WYG0709-0746b.png
 太极是和阴阳衮说易中便抬起说周子言太极动
 而生阳静而生阴动时便是阳之太极静时便是阴
 之太极盖太极即在阴阳里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则先从实理处说若论其生则俱生但言其次序须
 有这理方始有阴阳也其理则一虽然自见在事物
 观之则阴阳函太极推其本则太极生阴阳 西山
 真氏曰自周子以前凡论太极皆以气言庄子以道
 在太极之先所谓太极乃是指作天地人三者气形
卷一 第 4a 页 WYG0709-0746c.png
 已具而浑沦未判者之名而道又别是一悬空底物
 在太极之先则道与太极为二矣不知道即太极太
 极即道以其理之通行者而言则曰道以其理之极
 至者而言则曰太极又何尝有二邪倘非周子启其
 秘而朱子阐而明之孰知太极之为理而非气哉
 今按邵子之说太极亦以气言之故备载西山之说
 于此读者当自择焉
邵子曰一气分而为阴阳判得阳之多者为天判得阴
卷一 第 4b 页 WYG0709-0746d.png
 之多者为地又曰天生乎动者也地生乎静者也一
 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又曰人皆知天地
 之为天地也而不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也如欲知
 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舍动静将奚之焉
朱子曰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二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
 运去磨得急了拶得许多查滓在里面无出处便结
 成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
 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
卷一 第 5a 页 WYG0709-0747a.png
朱子曰天地始初混沌未分时想只是水火二者水之
 滓脚便成地今登高而望群山皆为波浪之状只不
 知因甚么时凝了初间极软后来方凝得硬问想得
 如潮来涌起沙相似曰然水之极浊便成地火之极
 清便成风霆雷电日星之属
朱子曰方浑沦未判阴阳之气混合幽暗及其既分中
 间放得宽阔光朗而两仪始立邵康节以十二万九
 千六百年为一元则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之前又
卷一 第 5b 页 WYG0709-0747b.png
 是一个大阖辟更以上亦复如此直是动静无端阴
 阳无始小者大之影只昼夜便可见五峰所谓一气
 大息震荡无垠海宇变动山勃川湮人物消尽旧迹
 大灭是谓鸿荒之世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
 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
 高柔者却变而为刚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验者
朱子曰天运不息昼夜辊转故地𣙜在中间使天有一
 息之停则地须陷下惟天运转之极故凝得许多渣
卷一 第 6a 页 WYG0709-0747c.png
 滓在中间地者气之渣滓也
朱子曰阳变阴合初生水火水火气也流动闪烁其体
 尚虚其成形犹未定次生木金则确然有定形矣水
 火初是自生木金则资于土五行之属皆从土中施
 生出来
程子曰坎水也一始于中有生之最先者也 鲁斋鲍
 氏曰物之初生其形皆水水者万物之一原皆根于
 天一之造化夫金石之产其初亦乳一阳之气一日
卷一 第 6b 页 WYG0709-0747d.png
 之时一年十一月冬至皆肇于子子者水位也夫水
 生于阳而成于阴气始动而阳生气聚而静则成水
 观呵气可见盖生水之初属一故微至成水时则六
 矣或问曰天一生水亦有物可验乎曰人之一身可
 验矣贪心动则津生哀心动则泪生愧心动则汗生
 欲心动则精生方人心寂然不动之时则太极也此
 心之动则太极动而生阳也所以心一动而水生即
 可以为天一生水之證神为气主神动则气随气为
卷一 第 7a 页 WYG0709-0748a.png
 水母气聚则水生也
朱子曰天数九重渐渐上去气愈高愈清只是个旋风
 就外面旋来旋去旋出渣滓在中间成地 鲁斋鲍
 氏曰天非若地之有形也地之上无非天减得一尺
 地便有一尺天人自不觉耳轻清上浮者为天天圆
 而动包著个地地方而静在天之中所以重浊下沉
 者皆天气之渣滓凝聚于下者也原其初则一气而
 已一分为二阳得兼阴是以乾天之一包坤地之二
卷一 第 7b 页 WYG0709-0748b.png
 而为三地在天中地之气皆天之气也
朱子曰邵子皇极经世书以元统十二会为一元一万
 八百年为一会初间一万八百年而天始开又一万
 八百年而地始成又一万八百年而人始生邵子于
 寅上方始注一开物字盖初间未有间只是气塞及
 天开些子后便有一块渣滓在其中渐渐凝结而成
 地初则溶软后渐坚实今山形自高而下便如水漾
 沙之势以此知必是先有天方有地有天地交感方
卷一 第 8a 页 WYG0709-0748c.png
 始生出物来
草庐吴氏曰一元凡十二万九千六百岁分为十二会
 一会计一万八百岁天地之运至戌会之中为闭物
 两间人物俱无矣如是又五千四百年而戌会终自
 亥会始五千四百年当亥会之中而地之重浊凝结
 者悉皆融散与轻清之天混合为一故曰浑沌清浊
 之混逐渐转甚又五千四百年而亥会终昏暗极矣
 是天地之一终也贞又起元又肇一初为子会之初
卷一 第 8b 页 WYG0709-0748d.png
 仍是混沌是谓大始言一元之始也是谓太一言清
 浊之气混合为一而未分也自此逐渐开明又五千
 四百年当子会之中轻清之气腾上有日有月有星
 有辰日月星辰四者成气而共为天故曰天开于子
 浊气虽抟在中间然未凝结坚实故未有地又五千
 四百年而子会终又自丑会之始五千四百年当丑
 会之中重浊之气凝结者始坚实而成土石湿润之
 气为水流而不凝燥烈之气为火显而不隐水火土
卷一 第 9a 页 WYG0709-0749a.png
 石四者成形而共为地故曰地辟于丑又五千四百
 年而丑会终又自寅会之始五千四百年当寅会之
 中两间人物始生故曰人生于寅也
或问三统朱子曰诸儒之说为无据看来只是当天地
 肇判之初天始开当子位故以子为天正其次地始
 辟当丑位故以丑为地正惟人最后方生当寅位故
 以寅为人正即邵康节十二会之说当寅位则有所
 谓开物当戌位则有所谓闭物闭物即是天地之间
卷一 第 9b 页 WYG0709-0749b.png
 都无物了看他说便须天地翻转数十万年 双峰
 饶氏曰当初只是一气清浊混沌浊者沈清者浮浊
 自浊清自清此是天开于子其时虽已有地而未成
 质到丑上方坚实有山川之类方是地辟到寅上人
 始生问以皇极经世观之自子至丑丑至寅年岁极
 多不应天地人如此隔绝曰且论其理那个是数
或问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是如何朱子曰此
 是邵子皇极经世中说今不可知他只是以数推得
卷一 第 10a 页 WYG0709-0749c.png
 如此他说寅上生物是到其上方有人物也有一元
 十二会三十运十二世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
 岁月日时元会运世皆自十二而三十自三十而十
 二至尧时会在己午之间今渐及未矣至戍上说闭
 物到那里则不复有人物矣问不知人物消磨尽时
 天地坏也不坏曰也须一场鹘突既有形气如何得
 不坏但一个坏了便有一个生得来 观乐黄氏曰
 尧之时在日甲月己星癸辰申当十二万九千六百
卷一 第 10b 页 WYG0709-0749d.png
 年之半以上为六万四千八百年之已往以下为六
 万四千八百年之方来是以谓尧得中数也 袁明
 善曰禹即位后八年得甲子初入午会前至元元年
 甲子初入午会第十一运从天开甲子至泰定甲子
 得六万八千八百二十一年 双湖胡氏曰今当一
 元之午会癸运酉世即一岁之五月初十日酉时也
  今按邵子皇极经世书一元统十二会一会统三
 十运一运统十二世犹一岁有十二月一月有三十
卷一 第 11a 页 WYG0709-0750a.png
 日一日有十二时故西山蔡氏曰一元之数即一岁
 之数也一元有十二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
 世犹一岁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也
 前六会为息后六会为消即一岁自子至己为息自
 午至亥为消也开物于寅犹岁之惊蛰也闭物于戍
 犹岁之立冬也一元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一会有
 十二万九千六百月一运有十二万九千六百日一
 世有十二万九千六百辰皆自然之数非有所牵合
卷一 第 11b 页 WYG0709-0750b.png
 也知此则知皇极经世之旨矣
    右论天地之始终或曰天地亦有终始乎邵
    子曰既有消长岂无终始天地虽大是亦形
    气之二物也 愚按先儒之论天地之初混
    沌鸿蒙清浊未判但一气耳及其久也其运
    转于外者渐渐轻清其凝聚于中者渐渐重
    浊轻清者积气成象而为天重浊者积气成
    形而为地天之成象者日月星辰是也地之
卷一 第 12a 页 WYG0709-0750c.png
    成形者水火土石是也天包地外旋绕不停
    地处天内安静不动天之旋绕其气急劲故
    地浮载其中不陷不坠岐伯所谓大气举之
    是也
邵子曰天何依曰依乎地地何附曰附乎天曰然则天
 地何所依附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气其形也有
 涯其气也无涯有无之相生形气之相息终则有始
 终始之间天地之所存乎 朱子曰康节此言天依
卷一 第 12b 页 WYG0709-0750d.png
 形地附气所以重复而言不出此意者惟恐人于天
 地之外别寻去处故也天地无外所以其形有涯而
 其气无涯也为其气极𦂳故能扛得个地住不然则
 坠矣外更须有躯壳甚厚所以固此气也若夫地动
 只是一处动动亦不至远也又曰康节此说古今历
 家所未及 邵伯温曰伊川先生见康节先生伊川
 指食桌而问曰此桌安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甚处
 康节为之极论其理以至六合之外伊川叹曰平生
卷一 第 13a 页 WYG0709-0751a.png
 惟见周茂叔论至此然不及康节之详也 或问邵
 子论六合之外恐无外否朱子曰理无内外六合之
 形须有内外日月东升西没又从东升这上面许多
 下面亦许多岂不是六合之外今历家只算到日月
 星辰运行处上去更算不得安得是无内外
邵子曰天圆而地方天北高而南下是以望之如倚盖
 焉地东南下而西北高是以东南多水西北多山也
 天覆地地载天天地相函故天下有地地上有天
卷一 第 13b 页 WYG0709-0751b.png
 观物张氏曰天圆如虚毬地斜隔其中西北之高戴
 乎天顶故北极出地才三十六度降及东南履乎天
 末故南极入地亦三十六度东南多水西北多山其
 高卑可见矣地势本倾峻以其体大故人居其上而
 弗觉西北负实东南面虚也人倚北而面南是以天
 潜乎北而显乎南水发乎西而流乎东也天包地地
 载天天地相函以立于太虚之中而能终古不坏故
 在天成象则在地成形仰天有文则俯地有理人能
卷一 第 14a 页 WYG0709-0751c.png
 穷此可以达性命之原知生死之说矣
程子曰地之下岂无天今所谓地者特天中一物耳凡
 有气莫非天有形莫非地
程子曰天地动静之理天圆则须转动地方则须安静南
 北之位岂可不定
致堂胡氏曰夫天非若地之有形也自地而上无非天
 者昔人以积气名其象以倚盖名其形皆非知天者
 庄周氏曰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言天无色也无色则
卷一 第 14b 页 WYG0709-0751d.png
 无声无臭皆举之矣日月星辰之系乎天非若山川
 草木之丽乎地也著明森列躔度行止皆气机自运
 莫使之然而然者无所托也若其有托则是以形相
 属一丽乎形能无坏乎 西山真氏曰按阳倞注荀
 子亦曰天无实形地之上空虚者皆天也
朱子曰天之形圆如弹丸朝夜运转其南北两端后高
 前下乃其枢轴不动之处其运转者亦无形质但如
 劲风之旋当昼则自左旋而向右向夕则自前降而
卷一 第 15a 页 WYG0709-0752a.png
 归后当夜则自右转而复左将旦则自后升而趋前
 旋转无穷升降不息是为天体而实非有体也地则
 气之渣滓聚成形质者但以其束于劲风旋转之中故
 得以兀然浮空甚久而不坠耳昔黄帝问于岐伯曰
 地有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亦谓此也其曰九重则
 自地之外气之旋转益远益大益清益刚究阳之数
 而至于九则极清极刚而无复有涯矣
朱子曰天转也非自东面西也非旋环磨转却是侧转
卷一 第 15b 页 WYG0709-0752b.png
  今按先儒谓天左旋者背北面南视之则其运如
 络丝背东面西视之则其运如转车是也
或问天行健朱子曰惟胡安定说得好其言曰天者乾
 之形乾者天之用天形苍然南枢入地下三十六度
 北枢出地上三十六度状如依杵其用则一昼夜行
 九十馀万里人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之间天行已
 八十馀里人一昼夜有一万三千六百馀息故天行
 九十馀万里天之行健可知因言天之气运转不息
卷一 第 16a 页 WYG0709-0752c.png
 故阁得地在中间或未达曰如弄碗珠底只恁运转
 不住故在空中不坠少息则坠矣 今按丹书言人
 一昼夜有一万三千五百息一千一百二十五息乃
 应一时胡氏之言盖取诸此
或问天地之所以高深朱子曰公且说天是如何后高
 天只是气非独是高只今人在地上便只见如此高
 要之他连地下亦是天天只管旋来转去天大了故
 旋得许多渣滓在中间世间无一个物事大故地恁
卷一 第 16b 页 WYG0709-0752d.png
 大地只是气之渣滓故厚而深也
朱子曰地却是有空缺处天则四方上下都周匝无空
 缺偪塞满皆是天地之四向底下却靠著天天包地
 其气无不通恁地看来浑只是天气却从地中迸出
 又见地之广处横渠云地对天不过
胡用之问易本义云乾一而实故以质言而曰大坤二
 而虚故以量言而曰广朱子曰此两句说得极分晓
 盖曰以形言之则天包地外地在天中所以说天之
卷一 第 17a 页 WYG0709-0753a.png
 质大以理与气言之则天之气却尽在地之中地尽
 承受得天之气所以说地之量广天只是一个物事
 一故实从里面便实出来流行发生只是一个物事
 所以说乾一而实地虽坚实然却虚天之气流行乎
 地之中皆从里面发出来所以说坤二而虚用之云
 地如肺形质虽硬而中本虚故阳气升降乎其中无
 所障碍虽金石也透理去地便承受得这气发育万
 物曰然要之天形如一个鼓鞴天便是那鼓鞴外面
卷一 第 17b 页 WYG0709-0753b.png
 皮壳子中间包得许多气开阖消长所以说乾一而
 实地中间尽是这气来往升降缘中间虚故容得这
 气来往升降以其包得地所以说其质之大以其容
 得天之气所以说其量之广非是说地之形有尽故
 以量言也只是说地尽容得天之气所以说其量之
 广耳今历家用律吕候气其法最精气之至也分寸
 不差便是这气都在地中透出来如十一月冬至用
 黄钟管距地九寸以葭灰实其中至之日气至灰去
卷一 第 18a 页 WYG0709-0753c.png
 晷刻不差
朱子曰周礼注土圭一寸折一千里天地四游升降不
 过三万里土圭之景尺有五寸折一万五千里以其
 在地之中故南北东西相去各三万里问何谓四游
 曰谓地之四游升降不过三万里非谓天地中间相
 去止三万里也春游过东三万里夏游过南三万里
 秋游过西三万里冬游过北三万里今历家算数如
 此以土圭测之皆合曰譬如大盆盛水而以虚器浮
卷一 第 18b 页 WYG0709-0753d.png
 其中四边定四方若器浮过东三寸以一寸折万里
 则去西三寸亦如地之浮于水上蹉过东方三万里
 则远去西方亦三万里矣南北亦然然则冬夏昼夜
 之长短非日晷出没之所为乃地之游转四方而然
 耳曰然曰人如何测得如此恐无此理曰虽不可知
 然历家推算其数皆合恐有此理也 今按郑氏曰
 地厚三万里春分之时地正当中自此渐渐而下至
 夏至地下万五千里地之上畔与天中平夏至之后
卷一 第 19a 页 WYG0709-0754a.png
 地渐渐而上至秋分地正当天之中央自此地渐渐
 而上至冬至上游万五千里地之下畔与天中平自
 冬至后地又渐渐而下此所谓地升降于三万里中
 也
朱子曰天无体只二十八宿便是体 今按尔雅疏亦
 曰天是太虚本无形体但指诸星运转以为天耳
或问天有质否抑只是气朱子曰只是个旋风下耎上
 坚道家谓之刚风人常说天有九重分九处为号非
卷一 第 19b 页 WYG0709-0754b.png
 也只是旋有九耳但下面气较浊而暗上面至高处
 则至清至明耳
问晋志论浑天以为天外是水所以浮天而载地是如
 何朱子曰天外无水地下是水载
朱子曰天以气而依地之形地以形而附天之气天包
 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耳
    右论天地之形体北溪陈氏曰天即理也古
    圣贤说天多是就理上论理无形状以其自
卷一 第 20a 页 WYG0709-0754c.png
    然而言故谓之天若就天之形体论也只是个
    积气恁苍苍茫茫实有何形体 馀说见下段
朱子曰尚书玑衡疏载王蕃浑天说一段极精密其说
 曰天之形状似鸟卵地居其中天包地外犹壳之裹
 黄圆如弹丸故曰浑天言其形体浑浑然也其术以
 为天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天居地上见者一百八
 十二度半强地下亦然北极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极
 入地下亦三十六度而嵩高正当天之中极南五十
卷一 第 20b 页 WYG0709-0754d.png
 五度当嵩高之上又其南十二度为夏至之日道又
 其南二十四度为春秋分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
 为冬至之日道南下去地三十一度而已是夏至日
 北去极六十七度春秋分去极九十一度冬至去极
 一百一十五度此其大率也南北极持其两端其天
 与日月星宿斜而回转也
或问北辰之为天枢何也朱子曰天圆而动包乎地外
 地方而静处乎天中故天之形半覆地上半绕地下
卷一 第 21a 页 WYG0709-0755a.png
 而左旋不息其枢纽不动之处则为南北极谓之极
 者犹屋脊谓之屋极也然南极低入地三十六度故
 周回七十二度常隐不见北极高出地三十六度故
 周回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北极之星正在常见不隐七
 十二度之中常居其所而不动其傍则诸星随天左旋
 更迭隐见皆若环绕而归向之知此则知天枢之说矣
朱子曰南极在地下中处北极在地上中处南北极相
 对天虽转极却在中不动
卷一 第 21b 页 WYG0709-0755b.png
朱子曰南极上下七十二度常隐不见唐书说常有人
 至海上见南极下有数大星甚明此亦在七十二度
 之内黄义刚问如说南极见老人星则是南极也解
 见朱子曰南极不见是南边自有一个老人星南极
 高时也解浮得起来
或问北辰朱子曰北辰是天之枢纽中间些子不动处
 缘人要取此为极不可无个记认所以就其傍取一
 小星谓之极星天之枢纽如门簨子相似又似个轮
卷一 第 22a 页 WYG0709-0755c.png
 藏心藏在外面动心却不动又问极星动不动曰极
 星也动只是他近那辰故虽动而不觉如射糖盘子
 样北辰便是中心桩子极星便是近桩底点子虽是
 也随盘转缘近桩子便转得不觉向来人说北极便
 是北辰皆只说北极不动至本朝人方推得是北极
 只在北辰边头而极星依旧动
朱子曰史记载北极有五星太一常居中是极星也辰
 非星只是中间界分也其极星亦微动惟辰不动乃
卷一 第 22b 页 WYG0709-0755d.png
 天之中犹磨之心也 今按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
 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注云北极其星五在紫微
 中
或问上蔡谓北极天之枢也以其居中故谓之北极以
 其周建于十二辰之舍故谓之北辰是否朱子曰以
 其居中不动众星环向为天枢轴天形如鸡子旋转
 极如一物横亘在中两头抨定一头在北上为北极
 一头在南下为南极问太一曰太一是帝座即北极
卷一 第 23a 页 WYG0709-0756a.png
 也以星辰之位言之谓之太一以其所居之处言之
 谓之北极太一如人主北极如帝都
又曰帝座惟在紫微者据北极七十二度常见不隐之
 中故有北辰之号而常居其所盖天形运转昼夜不
 息而此为之枢如轮之毂如硙之脐虽欲动而不可
 得非有意于不动也
朱子一日论黄赤道日月躔度潘子善曰嵩山本不当
 天之中为是天形敧侧遂当其中耳朱子曰嵩山不
卷一 第 23b 页 WYG0709-0756b.png
 是天之中乃是地之中黄道赤道皆在嵩山之北南
 极北极天之枢纽只此处不动如磨心然此是天之
 中至极处如人之脐带也
缘督赵氏曰古人仰视天象遂知夜久而星移斗转渐
 渐不同昏暮东出者晓则西坠昏暮不见者晓则东
 升北天之星虽然旋转未尝入地四时皆见其彻夜
 在天然其旋转有甚窄者以衡管窥之众星无有不
 转但有一星旋转最密循环不出于管中名曰纽星
卷一 第 24a 页 WYG0709-0756c.png
 者是也古人以旋磨比天则磨脐比为天之不动处
 此即纽星旋转之所名曰北极亦犹车轮之中轴瓜
 瓣之攒顶也复观南天虽无彻夜见者但比东西星
 宿旋转则不甚远由是而推乃是南北俱各有极北
 极在地平之上南极在地平之下今比北极为瓜之联
 蔓处南极为瓜之有花处东西旋转最广之所比乎
 瓜之腰围北极边傍虽然旋转常在于天南极则近
 虽然旋转不出于地如是则知地在天内天如鸡子
卷一 第 24b 页 WYG0709-0756d.png
 地如中黄然鸡子形不正圆古人非以天形相肖而
 比之但喻天包地外而已以此观之天如蹴毬内盛
 半毬之水水上浮一木板比似人间地平板上杂置
 微细之物比如万类蹴毬虽圆转不已板上之物俱
 不觉知谓天体旋转者天非可见其体因众星出没
 于东西管辖于两极有常度无停机遂即星所附丽
 拟以为天之体耳
    右论南北极为天之枢纽 愚按先儒之说
卷一 第 25a 页 WYG0709-0757a.png
    天形至圆如虚毬地隔其中人物生于地上
    地形正方如博骰日月星辰旋绕其外自左
    而上自上而右自右而下自下而复左天形
    如劲风之旋其两端不动处曰极上顶不动
    处谓之北极下脐不动处谓之南极南北二
    极相去之中天之腰也谓之赤道日所行之
    道
谓之黄道春秋二分黄道正与赤道相直
    故其出没正与地之卯酉相当是以昼夜均
卷一 第 25b 页 WYG0709-0757b.png
    平春分以后行赤道北夏至则去北极最近故
    曰日北至而其出入与地之寅戌相当是以景
    短而晷长昼刻多而夜刻少夏至以后又移
    而南至秋分又与赤道相直秋分以后行赤道
    南冬至则去南极最近故曰日南至而其出
    没与地之辰申相当是以景长而晷短昼刻
    少而夜刻多冬至以后又移而北至春分又
    与赤道相直日极于南而复北则为冬至上
卷一 第 26a 页 WYG0709-0757c.png
    年冬至至下年日道极南复北之时三百六
    十五日馀三时不满故天度一周之时三百
    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而有馀日道一周之
    时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而不足天度
    有馀日道不足故六十馀年之后冬至所直
    天度率差一度是谓岁差(按尧典尧时冬至/日在虚七度至月)
    (令时该一千九百馀年冬至日在斗一十二/度至元朝初又该一千七百馀年冬至日在)
    (斗初度由元初至今又百馀年而冬至日/在箕八度矣以此推之则岁差之说信然)
卷一 第 26b 页 WYG0709-0757d.png
 
 
 
 
 
 
 
 理学类编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