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653a 页
No. 384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科注卷之一
古盐匡庵青莲苾刍灵乘父辑

【委释经题巳如上说。
△次译师。】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唐。代名。李氏。有天下之号。以其奋迹晋阳。为陶唐
氏故都。故国号唐焉(李渊之祖虎。佐西魏周闵帝。受西魏禅。追封唐国公。虎生
炳。炳生渊。皆袭封唐公。遂以立国)。于阗。正云瞿萨怛那。唐言地乳。
以王未有嗣。祷毗沙门像。额上剖出婴儿。不饮人
乳。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徂兖切前
上声)。遂至成立。故以名国。又云涣那.于遁.豁且(子余切音
疽).屈丹。皆此国之异名也。大集月藏经。世尊付嘱
难胜天子千眷属。及散脂大夜叉等毗沙门王。共
护于阗国土。故多圣贤继迹。乃译师本生处也。三
藏。梵名俱舍。此云藏。如世库藏以积钱财。法之三
藏以蕴文义。三名各含一切文理。故名为藏。阿含
即定藏。毗尼即戒藏。阿毗昙即慧藏也。沙门正言
室摩那拿。此言功劳。谓修道有功而多劳。又言息
心。瑞应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是也。然诸经
译人。皆云法师。今称沙门者。译主之谦德也。实叉
难陀。唐翻学喜。时因天后明扬佛日。敬重大乘。以
华严旧经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斯梵本。发使迎
卷一 第 653b 页 X21-0653.png
请实叉。与经同来赴洛。重译。】

【△三随文演义为三序正流通初品序分分身集
会讫较量布施九品正说分地神护法品讫经三
品流通分问含笑放光可名发起问答因地长者
发心圣女救母理合入正又地神护法见闻利益
应属正文唯嘱累一品可曰流通今皆不然其义
何居答吾祖智者云分文本是人情人情咸谓序
未辩道流通歇末不得论于因果夫三段者不可
杜断隔绝序本序于正通正本正于序通通本通
于正序各有三义初中后善若其杜绝岂得名善
何容序无滋味流通歇末耶今文殊因众集既多
故问昔行愿世尊答出畴事正分身集会之弄引
那言非序其地神护法见闻利益正流通要事何
言犹属正宗盍观大师之言乎众生得道根性不
定序中说正亦应无妨流通有正弥是督厉宣行
不乖经意今准祖诰岂顺人情释序二初品题。】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释品如纶贯后仿此。
△次序分分二初通序诸经
皆有故亦名證信序有此五事人方信故亦名经
前序诸经初标故又名经后序集家安立故二尔
时十方下别序别在此经故亦名发起序发起正
说故證信又二初举五事證信二点三月所为初
中四初所闻法体。】

「如是。」
卷一 第 653c 页 X21-0653.png

【大师深悟法华。阐明妙旨。以五重而解首题。以四
释而消文句。今经既同醍醐。释文那容薄味。况诸
经之首唱。乃法华之极谈。南岳三转读文。天台一
念观具。理既一体。文合四番。第后代人情效简。而
末世根钝惮烦。今故处中。或三二一。贵在得意。无
烦笔墨。如是者。信成就也。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心
有净信。能入法海。故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如牛
皮未柔。不可屈折。信者。言是事如是。如牛皮巳柔。
随用可作。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故
首标之。又如名不异。是曰无非。阿难传佛所说圆
经。譬之泻水分瓶无异。文下之理。允当无非。则文
如而理是。故言如是。只此如是。莫不皆同。以不思
议性识即诸法实相。体离四句。相绝百非。心佛众
生。三无差别。抑岂我佛迹中经初为然。即本经初。
亦复如是。大论云。过去法如。即是未来.现在法如。
现在法如。即是过去.未来法如。未来法如。即是过
去.现在法如。所以者何。一如无异故。是则地藏菩
萨元初发心以来。迨今天宫受嘱。皆以圆如是而
自修。亦以圆如是而利它。种熟脱三。时时不废。与
我佛本迹之事。莫不皆如.皆是。方名今经开显之
如是也。行人能以此圆常正谛。观一念具心。即此
具心所起修恶。即是性恶。名恶法界。无法不收。体
是三德。复名三谛。称谛而观。照境不异。名如。境观
双亡。永绝过非。曰是。如是信之。信成就矣。
△二能
卷一 第 654a 页 X21-0654.png
闻之人。】

「我闻。」

【我闻者。闻成就也。此海阿难自表。亲承有在。永异
外道。我以主宰为义。十六见之首。五利使之元。故
凡夫.小乘于人法中著我。而阿难为传法菩萨。于
法华预授记之俦。传此圆经。合顺二空。何亦言我。
须知凡夫人具足见.慢.名字三我。阿难巳无见慢
随俗名字。以无我无闻。化道则绝。故虽知无我。为
传化道。随世假说。如以金钱易铜。买卖之法。人无
笑者。闻者。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作心谛听。因缘
和合。故能闻。应言耳闻。以我是闻主。闻是我用。主
是假人。用是实法。若解主义。闻义自显。但主是总
论缘起。闻乃别从说听。不无少异。此是阿难直提
法性。真我心闻。令人直下悟入耳。然真我无我无
不我。心闻无闻无不闻。为传化不绝。故云我闻。闻
则成就巳。
△三闻持之时。】

「一时。」

【此应纪岁月。今云一时者。盖两土正朔不同。说经
前后有异。故以一时总摄耳。然一者。乃道之统。体
天德之纯。形气之元。数之始。易之奇。生天生地。万
物以兹。未有不始于一。故伏羲卦爻。仓颉文字。咸
起于一。一为字之大母。在上若天盖形。在下若地
载形。在中若人负荷形。时者。变易也。造化密移。人
畴觉之。其可见者莫如日。故取日之所之。乃是会
卷一 第 654b 页 X21-0654.png
意。以天体至大。运用之妙。存乎日也。佛世论时有
二。一.迦罗。名短时.实时。示内弟子依时而食。护明
相等。二.三摩耶。名长时.假时。外道执时为实。故显
时是假。辅行云。诸经既多。乃通言一时。则该乎长
短。摄彼精粗。是巳。今言觉皇法运将竟。天宫嘉会
之时。听者感佛为说。说者应机而谈。说听事讫。总
名一时。大要令根熟。六道归一心之时。大师云。若
前思后觉。斯二非一。思觉妄断。豁悟之时。今亦然
耳。
△四佛及住处。】

「佛在忉利天。」

【天台明六即佛。今约究竟即佛。有三。依一切智。有
丈六佛。依道种智。有丈六尊特佛。依一切种智。有
法身佛。三佛不得一异。非一异而一异。今既开显
总秘密藏。同一圆佛。一异俱忘。暂时曰在。久停名
住。一往语耳。今准大论。以住释在。住者。四仪之一。
佛为能住。忉利天为所住。以住处有二。一境界处。
游历之境。为化在俗之流。二.依止处。为统出家之
众。今指境界处也。然能住有四。谓天.梵.圣.佛。天住
谓六欲。因即施戒善心。梵住从初禅至非想。因即
四无量心。圣住三乘人。因即三三昧。佛住首楞严
百八三昧等。然必依谛而住。故丈六佛住真谛。合
身佛住真中。法身佛住中道。是则吾人于一心中
圆修三观。念念不休。时时住于三谛。即观行住。故
知能了神解心性。念念菩提果圆。介尔起意。大用
卷一 第 654c 页 X21-0654.png
现前。无得无依。非取非舍。从真起行。体用相收。以
行契真。卷舒一际。自然心心合道。念念冥真矣。忉
利天见品题。
△二点三月所为何故立此科以为
母说法句文属證信意含发起通不能收别不可
摄故别立之然此句乃如来上升忉利三月安居
之宗源正为地藏为母发愿之张本一以遮外道
六师之疑谤次以起后世四众之孝思语虽略点
意实包罗尔。】

「为母说法。」

【准观佛三昧海经。是父王白佛。当往忉利天为母
说法。佛言。当如轮王行法问讯檀越。按增一阿含
经。乃帝释所请。谓诸佛皆上升忉利为母说法。如
来亦应为圣母说法。于是如来与千比丘。于安达
罗国曲女城边。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以报生身之
恩。梵语摩诃摩耶。唐言大术。或云大幻。长阿含名
大化。妙玄云。摩耶是千佛之母。是大权法身上地。
岂有凡夫能怀那罗延菩萨耶。故晋译华严。摩耶
夫人答善财云。我巳成就大愿智幻法门。得此法
门。故为卢舍那如来母。于阎浮提迦毗罗城净梵
王宫。从右胁生悉达太子。显现不可思议自在神
力。此约小乘明父母等。若约圆宗。都如幻现。如佛
告月氏天子言。其菩萨者。不念于生。亦无所起。用
本愿故。现有所生。天问。菩萨不念所生。亦不往生。
云何如来垂念所生之亲。上忉利天。一时三月。如
卷一 第 655a 页 X21-0655.png
来不为从王后摩耶而由生乎。佛告天子。菩萨不
从王后摩耶所生。从智慧度无极生。所以者何。其
三十二大人相.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乃至虚
空佛眼。神足善权。斯诸功德。悉为不从王后摩耶
而生。则从智慧度无极生。此即佛升忉利为圣后
所说之法。经有三卷。皆称本之谈。
△二别序发起
当文不关馀经故云别文分三段初果因集赞序
二是时如来下现相集众序三尔时释迦下问答
释疑序若约相生次第由果因集赞故世尊放光
而天龙等集由集众之多故佛以众数问文殊文
殊怀疑发问如来答出昔事是则问答释疑由现
相集众现相集众由果因集赞逆顺生起钩锁相
连若秪如此翻覆缘起正同光宅因缘一释未周
而约教本迹观心了无趣向矣须知三序序正中
四一果因集赞及所集众叙人一现瑞叙理一果
因交赞文殊疑念叙行一问答叙教一此因缘释
也若约教者此序序正非三藏通别乃是序于圆
正耳若约本迹自地藏元初不可说劫前迨至今
日天宫受嘱任运各作四一观心可知不复记问
法华经王得作四一今经何可拟同答如来金口
亲赞地藏智慧神通等皆不可思议大师云妙名
不可思议那不许作四一序耶若准妙玄本迹各
论十妙正应约本迹各明十不思议但末代乐简
故存而不论须知圆经勿作馀释今初分二初同
卷一 第 655b 页 X21-0655.png
来集会。】

「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
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

【尔时者。正如来为圣母说法时也。诸佛既多。难别
刹土。故统云十方无量世界。无量者。量不可得。有
何等算。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东西南北上下为界。
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有二种。一.众生世界。是正报。
二.器世界。是依报。孔矣依正数夥不可说也。此是
华严阿僧祇品百二十五数中之一。普及名一。尽
际名切。不一名诸。尊极名佛。各将一大菩萨为侍。
故云及。菩名道。萨名心。自行此道。复能化人。依胜
位立胜行。乃圆教大人。故言大菩萨摩诃萨。主与
伴俱。因随果集。主不异伴。伴不异主。即主即伴。非
异非同。来则俱来。集则共集。故云皆来集会。斯时
如帝网珠光。重重无尽。行人一念。冥契其中。则始
觉智与本觉智融通一际。无明心与菩提心交互
双流。则无边刹海。不隔毫端。十世古今。不离当念。
心为总持之主。圆观不可暂离。请各思之。
△二共
申赞叹二初同叹释迦难事。】

「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
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

【释迦。姓也。本起经翻能仁。准长阿含。昔甘蔗(姓也)
听次妃赞。摈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以德归
人。不数年间。郁为强国。父王遣使往召。四子辞过
卷一 第 655c 页 X21-0655.png
不还。父王三叹。我子释迦。因此命氏。牟尼。字也。本
行经翻寂默。以诸释种憍慢多言。及见太子。悉皆
默然。王云宜字牟尼。姓从慈悲利物。故不住涅槃。
字取智慧冥理。故不住生死。首叹能字。即此意也。
五浊恶世。譬如清水。投之尘土。容貌泪然。名之为
浊。浊相有五。所谓劫浊(劫浊无别体。约四浊立名).见浊(五利使为体)
烦恼浊(五钝使为体).众生浊。(揽见慢果报立名).命浊(连持色心为体)。而
此五浊。烦恼.见为根本。从此二浊。成于众生。从众
生有连持命。此四经时。谓为劫浊。劫浊乱时。众生
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名恶世。悲华经
寂意菩萨问。今我世尊。何因何缘。处斯不净五浊
恶世之中。成阿耨菩提。说三乘法。何缘不取清净
世界。远离五浊恶世。佛告寂意菩萨。以本愿故。取
净妙国。亦本愿故。取不净土。菩萨成就大悲。取斯
弊恶不净土耳。是故我以本愿。处此不净秽恶世
界。成阿耨菩提(云云)。大论云。诸佛大悲。彻于骨髓。
不以世界好丑。随应度者而教化之。如慈母爱子。
子虽没在厕溷。勤求拯拔。不以为恶。故诸佛菩萨
赞叹能于五浊恶世。调伏刚强众生。现者。约化仪。
本是璎珞长者。现为弊垢之身。乃寝大而施小也。
约佛意。本是圆佛。垂为三藏初成之相。乃隐实而
施权也。大智慧神通。准大论。谓能降伏外道大论
议师及释梵天王。故名大智慧。准贤愚经。降六师
巳。洴沙王白佛。六师群迷。不自度量。求于世尊。捔
卷一 第 656a 页 X21-0656.png
试神力。佛现神变。妙难思议。六师穷缩。乃无一术。
投水而死。徒类散解。故名大神通力者。佛身功德
力。胜于十万白香象宝。是为父母遗体力。若神通
功德力。无量无限。如此大慧通力。三乘罔知。人天
莫测。名不可思议。以此慧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
维摩居士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
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乃至是
愚痴。是愚痴报等。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又如象
马。𢤱悷(上音龙。下音例。𢤱悷。多恶也)。不调。如诸楚毒。乃至彻骨。
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
言。乃可入律。故我佛称调御天人师。苦乐即三藏
生灭四谛。以迷真重故。从事受称。然苦.集是一法。
分因果成两。道.灭亦然。以二是世间苦因果。二是
出世乐因果。故但云苦乐法者。轨持为义。以四谛
法非佛.天人.沙门.婆罗门所作。唯是过去无明颠
倒心中造作诸行法尔。能出今世六道苦果。天然
好恶不同。知者。即鹿苑三转法轮时。示其相云。此
是苦。汝应知等。此是小始初成。先施方便。以调伏
三乘根性。以四谛调伏声闻。以因缘调伏缘觉。以
六度调伏菩萨。谛缘弘誓。皆依四谛。故通言知苦
乐法。此是释迦能事。故果因交赞而共叹也。
△二
各遣侍者问讯。】

「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侍者。亲近从命承事之人。长阿含称执事。即法华
卷一 第 656b 页 X21-0656.png
及诸僮仆也。疏云。僮仆者。给侍使人。譬方便知见。
皆巳具足。和光六道。曲顺万机。即实智之僮仆。以
实智主内。故为能遣。权智任外。故为所遣。问讯者
问起居。讯所事也。如分身诸佛。各遣侍者问讯曰。
少病少恼。气力安乐。及菩萨.声闻众。悉安隐不同。
由应五浊恶世故。以病恼气力为问。以佛示同人
法也。
△二现相集众二初现瑞瑞秪是相密报为
瑞奇异为相相何所表妙理之赜说之至难人情
悠悠不能尊重应须神通发动现于瑞相密表乎
理世人以蜘蛛挂则喜事来乾鹊噪则行人至小
尚有徵大焉无瑞以近表远亦应如是现瑞分二
初放光明云二出微妙音表我佛现身说法为地
藏形声张本先以神通骇动后以智辩宣扬初又
二初总示。】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

【是时者。感应道交。发迹显本。如来得付嘱之机。大
士承拔济之命。今正是时。者优昙华。是时乃现。今
既得时。故含笑放光。含。合也。合口停之也。准大论。
笑从口出。一切毛孔皆开。故名笑。由口笑。欢喜故。
一切毛孔皆开。然佛佛皆有常光.放光之别。常光。
佛身四边各一丈光明。生便有此三十二相之一。
名丈光相。馀界常光无量。释迦佛因众生薄福。不
堪其明。故受一丈。今是放光。即表应机设教。破惑
除疑。从体起用也。然诸经放巳必收。今不见收光
卷一 第 656c 页 X21-0656.png
之文者。以放光照现在事。收光明将来事。今明地
藏现事。故略收光之文。光明玄云。婆颇婆。翻光。郁
多摩。翻明。云者。山川之气。天之章也。阴阳聚而为
云。逶迤上布。自然成文。内经曰。地气上为云。天气
下为雨。故从雨云。象回转变态之形。表如来现身
如云。说法如雨。以云出岫无心。散空绝迹。叆叇弥
布。甘雨霶𩃱。正显如来无分别智。缘感则现身。机
叩则说法。令众生自然菩提芽生。百千万亿。言光
云数多。大论云。身光是诸光之本。从本枝流。无量
无数。譬如迦罗求罗虫。其身微细。得风转大。光明
亦如是。得可度众生。转增无限。故有百千万亿。须
知如来之光。本从智心流出。则吾人一念。本具三
千性相。百界千如。如是互具百千万亿之心光。与
如来智光。无二无别。故得三乘咸会。六道齐开。同
此一光。不可思议矣。
△二别明。】

「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
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
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皈依光明云。大赞叹光
明云。」

【所谓者。有指之辞。就文指十种光云。约意指众生
性德。欲令睹形知意。目击道存。全性起修。即因成
果。方见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故约今家十乘观法。对释十种光云。令修之得门。
见不唐捐也。故四明云。此之十法。虽是智者像代
卷一 第 657a 页 X21-0657.png
宣扬。若离此十。更无修法。今准其意。以释此文。庶
令十法成乘。运归宝所。大圆满光明云为十光之
首。流出九光。正对不思议境。居十乘之初。为九乘
本。大圆满即如来果德三身与众生一念三千。具
足无减。即此之境。无法不备。故曰圆满。法华大车。
其在是欤。故以对之。
○大慈悲光明云。对第二真
正发菩提心者。既观妙境。何用发心。盖此十法。虽
俱圆常。圆人复有三根不等。上根唯一法。中根二
或七。下根方具十。今中下之根。观境不悟。须加发
心。故依妙境发无作四弘誓愿。悯巳伤他。上求下
化。则如来慈悲。拔苦与乐。即吾人所发菩提之心。
不合法华经文。恐太烦故。下并略之。
○大智慧光
明云。对第三善巧安心止观者。因名止观。果名定
慧。即定之慧。名大智慧。大论云。智慧普知。无法不
尽。智大则光大。如函大盖亦大。则知果上佛智无
量。由因心巧安止观。果因互显。修證相成。故以对
之。
○大般若光明云。对第四破法遍者。谓三观一
心。无惑不破。此正修之以般若。盖众教诸门。并以
无生为首。遍破诸惑。复以无生度入诸门。纵横俱
破。令识体遍。识体遍是实相般若。入诸门是观照
般若。纵横破是文字般若。故以对之。
○大三昧光
明云。对第五识通塞者。此正以王三昧。照其四谛
苦集.十二因缘.六蔽.尘沙.无明之塞。莫不皆成道
灭。灭因缘智.六度.一心三观之通。通者护之。塞者
卷一 第 657b 页 X21-0657.png
破之。无塞不通。名大三昧。三昧与慧冥契。何塞而
不通。故以对之。
○大吉祥光明云。对第六道品调
适者。大师云。吉祥者。义利之词。现益名义。当益名
利。大悲空智经云。吉祥者。谓不二智故。今无作道
品。一一调停。随宜而入。此以无漏般若。导谛缘度。
一切万行到萨婆若。般若导行。是不二智到萨婆
若。得义利也。故以对之。
○大福德光明云。对第七
对治助开者。福德即布施等是助道。无漏般若是
正道。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事福助开。涅槃云。
众生烦恼非一种。佛说无量对治门。夫不信有对
治之人。当知此人未晓正行。故以对之。
○大功德
光明云。对第八知位次者。谓修行之人免增上慢。
盖此光云。睹者皆有灭恶之功。生善之德。不无观
智浅深明昧之异。而上慢者。谓巳均佛。实未證得。
自谓證得。非唯失位。却堕泥犁。若知生佛体同而
真。似因果前后不滥。则内勤三观。外加五悔。免增
上慢。成大功德。故以对之。
○大归依光明云。对第
九能安忍者。谓于逆顺。安然不动。策进五品。而入
六根。以圆观行人。初入外凡。外招名利。内动宿鄣。
因兹破败。岂能进道。今见光云示归依之像。即返
还自性。依凭三宝。一体光严。安住无生。任运而进。
故以对之。
○大赞叹光明云。对第十离顺道法爱
者。谓莫著十信相似之道。须入初住真实之理。以
既修离爱。进入铜轮(十住)。百界分身。一多相即。自然
卷一 第 657c 页 X21-0657.png
任运流入萨婆若海。则三世如来。莫不赞叹安慰。
故以对之。问。十种光云。果觉神通之用。十乘观法。
圆初修进之门。以果对因。修證乖矣。答。夫论观法。
若其不用果觉为体。则非圆行。若其不以即觉之
性为所照境。则非妙境。非极理也。今不许初心与
果觉同体。则如来光云与众生何涉。而天龙鬼神
乘光普集耶。若知初后不二。方显因果同涂。所谓
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
觉之体。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凡夫本具性德。
那言果佛光云。非圆初心之妙用耶。
△二出微妙
音二初结前起后。】

「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巳。又出种种微妙之音。」

【放等结前。又等起后。婆阇尼娑婆林。此云声音。准
魔娆乱经。梵名毗楼。翻声音。后译翻洪音(拘楼秦佛弟子
之名)。白虎通曰。声者。鸣也。音者。饮也。刚柔清浊和而
相饮。精蕴云。音者。声成文也。散而布者。声也。不如
是则不能震动。函畜有馀而不尽露者。音也。不如
是则不能浑成。呼二字而开发收闭备矣。今言诠
理之声谓之音。佛所出声。言辞清雅。闻者无厌。听
之无足。能为一切作与乐拔苦因缘。莫若闻声之
益。即是以慈修口。故有八音。一.极好音。二.柔软音。
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讹音。七.深远
音。八.不竭音。种种微妙者。佛先世种善音声因缘
故。咽喉中得微妙四大。能出种种妙好远近音声。
卷一 第 658a 页 X21-0658.png
遍满十方恒沙世界。今光云出音。法尔宣流。绝缘
虑心之情见。显无分别之慧通。互相合响曰微。彼
此不杂曰妙。此表地藏随类现身。应机说法。境既
不一。音亦众多。华严云。诸光明中出妙音。普遍十
方一切国。演说佛子诸功德。能入菩提之妙道。正
斯之谓也。
△二正明众音。】

「所谓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蜜音。毗离
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般若波罗蜜音。慈悲音。喜
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师子吼音。大
师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

【宣说六度等有二意。一.表佛菩萨身。即是法身。从
诸法门功德生。二.表佛菩萨说法。不出六度等法
门。以大智慧作师子吼。与云震雷润物肃众也。梵
语檀那。秦言布施。檀为宝藏。富贵安隐之福田。檀
能破苦。得道涅槃之筏喻。利益殊多。故光云首赞。

○尸罗翻性善。又翻止得。谓止恶.得善也。若人求
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譬如大地。
一切万物之所依住。戒为一切善法住处。故光云
宣流。
○羼提云忍辱。有生忍.法忍。菩萨行生忍。得
无量福德。行法忍。得无量智慧。福德智慧具足。事
事得如所愿。以故光音宣流忍度。
○毗梨耶云精
进。身精进。勤修善法。心精进。勤行善道。盖欲成佛
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即施戒忍。二者智慧。即实
相般若。入福德门。除一切罪。所愿皆得。入智慧门。
卷一 第 658b 页 X21-0658.png
不厌生死。不乐涅槃。欲入般若。要因禅定。欲修禅
定。必须精进。是故光云弘宣。起人精进度门。
○禅
那。云思惟修。菩萨行禅时。五波罗蜜和合助成。一
一禅中。行大慈悲。拔无量劫中罪。得诸法实相智。
故为十方诸佛.大菩萨所念。以故光音宣演。起人
禅定之门。
○般若翻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
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名为智慧。诸菩萨从初发
心。求一切种智。当学一切法。得一切智慧。所以光
音宣此。起众生智慧之根。六度虽通四教。今是开
前事理。总成纯圆。理六度也。
○慈悲音.喜舍音。此
宣四无量心。四教菩萨俱修。能与它乐。名慈心。能
拔他苦。名悲心。庆他得乐。名喜心。无憎无爱。名舍
心。慈有三种。一.缘众生。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亲想。
二.缘法。见一切法皆从缘生。三者.无缘。不住法相
及众生相。悲亦有三。名同于慈。今是如来四无量
心故。一一名大。实能与前人与乐拔苦。非假想也。
今列二音者。慈悲是佛道根本。喜舍从慈悲上生。
故分列之。以见慈悲为要耳。今光音宣说。正开前
权小四心。皆成如来无缘实大四无量心。
○解脱
音。梵名目帝罗。此云解脱。净名疏云。一.真性。二.实
慧。三.方便。经云。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思议。若菩
萨住此解脱者。能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等。即是
三种解脱不思议义。何者。菩萨解脱即是真性。菩
萨住此。即是实慧。须弥内芥。即是方便。今光流妙
卷一 第 658c 页 X21-0658.png
音。正表地藏不思议方便神通妙用。
○无漏音。此
中应说因缘四谛及三十七道品。今以无漏该之。
梵语乌波或萨遮。此翻有。有是何义。谓一切有漏
法是。此不约小乘生灭四谛。以苦集为漏因果。道
灭为无漏因果。今是圆无漏。则七方便。皆名有漏。
以六凡。漏落有边。两教二乘。漏落空边。三教菩萨。
漏落二边。今光云宣流真无漏音。会七方便。俱住
中道。永不漏落二边也。
○智慧音.大智慧音。智以
穷微彰号。慧以决择立名。列二音者。智慧音通七
方便。如妙玄智妙中。所列二十种智是也。大智慧
音是如来权实二智。即法华诸佛智慧甚深无量
等。是也。问。上云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今复列者。岂
不重耶。答。大品既云。欲得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
切种智。当学般若波罗蜜。则般若能生智慧。故以
此翻之。如母能生子。即以子名母之意。辅行云。种
智般若。自具诸法。能具诸相。则般若。自具实相等
三名。而智慧不无因时.权实等二义。故不为重。今
光音宣此。正开权小偏智。无非中道如实妙智。大
论云。三世十方诸佛。身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破诸
黑暗。心出智慧光明。破众生无明闇冥。正是此意。

○师子吼音.大师子吼音。梵语僧伽。翻小师子。梵
名僧伽彼。翻师子。是大师子。大论云。如师子王。清
净种中生。深山大谷中住(云云)。吼者。嚬申也。以口
扣地。现大威势。表师子王力。今谓师子音。为三乘
卷一 第 659a 页 X21-0659.png
说权小法。大师子吼。为别圆说大乘法。总表无畏。
新华严云。譬如大师子吼。小师子闻。悉皆勇健。一
切禽兽。远避窜伏。佛师子吼。诸菩萨等若闻。赞叹
菩提心声。长养法身。妄见众生。惭伏退散。大论云。
譬如师子。能令群兽慑伏。是也。今光流衍者。谓欲
宣六度等法。必具大智慧。智慧既足。作师子吼。众
生蒙润。故以云雷而终之。
○云雷音.大云雷音。法
华云。譬如大云。遍覆一切。慧云含润。电光晃曜。雷
声远震。令众悦豫。其雨普等。率土充洽。云譬应身
说十二部。故言慧云。身放大光。口震四辩。如电曜
雷声。宣注法雨。皆蒙利润。受益差别。故云雷不同。
然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润。差别即无差别。现相竟。

△二集众二初结前起后。】

「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巳。娑婆世界及他方国
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

【西域记云。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所化
摄也。旧曰娑婆。悲华云。何名娑婆。是中众生。忍受
三毒及诸烦恼。能忍斯恶。故名忍土。又劫初。梵王
名忍。依王之名而名其土。故楞伽翻能忍。国土。梵
名刹摩。正音掣多罗。此云土田。万境不同。亦名为
刹。取庄严差别为名。国。域也。小曰邦。大曰国。古之
王者。建国居民。度天地之所合。定阴阳之所和。故
言国土。然法身无像。岂假地以居。应物有形。故随
国而化。大论明四种天。一.名天(今国王名天子。周称天王)。二.生
卷一 第 659b 页 X21-0659.png
天(即二十八天是)。三.净天(人中圣人)。四.净生天(欲天诸圣人须陀洹。家家斯陀
含。色界中五种阿那含。无色一种阿那含是)。梵名那伽。此云龙。鳞虫之
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
分而入渊。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
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龙。天类也。故经论中
天.龙并举。五分律畜生除龙。能保绥国人。拥护正
法故也。鬼神。郑玄云。圣人之精气为神。贤人之精
气曰鬼。此亦一往。故尸子云。天神曰灵。地神曰祇。
人神曰鬼。鬼者。归也。古以死为归。又畏也.威也。自
则虚怯多畏。能令他畏其威。神者。能也。力大者能
移山填海。力小者能隐显变化。皆鬼道摄。然他方
国土。非我佛化境。何故天龙鬼神亦集。此有二意。
一.由地藏分身化人。时时不废此辈。宿世根熟。法
尔天性相关。故睹光闻音。同时来集。二.此辈得预
法会。应准乘戒四句。天神同来。乘戒俱急之流。龙
鬼亦集。乘急戒缓之类。并是轻报泥犁。焉得不求
度脱。其数莫穷。故云有无量亿。
△二正集大众三
初天龙等众二一切神众三大鬼王众初分二初
别列三界天众二总指八部等众妙玄云天乘位
者修十善道任运淳熟通是天因加修禅定进升
上界三界天果高下不同修因必深浅异也初中
分三初六欲天楞严云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
尚交自此巳还名为欲界故俱舍云六受欲交抱
执手笑视淫(辅行释曰地居形交忉利以风为事夜摩抱持兜率执手化乐视笑他化
卷一 第 659c 页 X21-0659.png
但视)然虽取境不同均之未离情欲故通名六欲天
也。】

「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𦦨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四天王天。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须弥山腹。
邻于日月。帝释外臣。即四镇王也。释名如后。长阿
含云。四天皆有婚嫁。行欲同人(根相到故)。化生小儿在
膝上。如五岁小儿(忉利六岁。乃至他化如十岁)。未久。自然宝器
感百味。食天甘露浆。食讫。便与诸天等量。其六天
身寿之量。应准俱舍颂。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
(四分之一即半里。初天长半里上五并半里论增)。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
夜。承斯寿五百。上五倍倍增(四天王寿五百。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日。乃
至它化十六千岁。以人间千六百年为一日。彼亦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若布施.
持不杀戒.清净小胜.厌患家业.好乐听法.供养善
人。生四天王天。
○忉利如前。大论云。释迦提婆因
提。秦言能天主。人中布施.加持.不盗戒.供养父母。
及其所尊。心欲求胜。生三十三天。居须弥山顶。山
顶四角有三十二天。巳上二天单修上品十善。得
生其中。
○须𦦨摩天。大论云。夜摩天王名。秦言妙
善。以时时唱快乐。受五欲境。知时分故。此由布施。
加持。不淫戒。心意柔和。生夜摩天。复由于人间世。
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后安住。日月光
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此空居之首天
也。
○兜率陀天。新云睹史多。大论云。删兜率陀。天
卷一 第 660a 页 X21-0660.png
王名。秦言妙足。于五欲知止足故。由昔布施.加持.
不四口过。好乐多闻。分别好丑。爱乐涅槃。心著功
德。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
劫坏。三灾不及。此天是补处菩萨所居。故佛地论
名憙足。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憙足故。则三灾
不及。约内院说。凡天外院。还受三灾也。
○化乐天。
大论云。须涅蜜陀。秦言化乐。自化五尘娱乐故。此
由布施.深心持戒.多闻.自力生活。生化乐天。
○他
化自在天。梵名婆舍跋提。以此天夺他所化而自
娱乐故。由昔布施时。清净持戒转深。好乐多闻。自
贵情多。不能自苦。从他求乐。它所思惟。勤心方便。
化作五欲。夺而自在。故别行疏云。是欲界顶天。假
它所作。以成巳乐。即魔王也。而垂裕记又云。第六
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他化天摄。经论所出不同。
巳上四天空居。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其
中。感通传云。帝释为地居天主。魔王为六欲天主。
帝释四王欲行佛法。魔不得制。问。地居二天主住
山顶。臣居山腹。空居四天。云何安立。答。准大论。夜
摩等诸天七宝地。在虚空中。有风持之令住。乃至
净居亦复如是。又业疏曰。第四禅上。云居轻薄。如
星散住。不同下天。如云密合。则知下虽空居。必依
云假风。而得住持。福业所致耳。
△二色界天共有
十八分为四禅初二三禅各三天四禅有九天离
欲粗散未出色笼故名色界坐得禅定故得禅名
卷一 第 660b 页 X21-0660.png
正报之身是清净色非如欲界垢染色也。】

「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
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
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
罗天。」

【大论云。欲界心散乱。行者依何地。何方便得。当依
色界.无色界诸禅定。于四无量心.八背舍.八胜处.
九次第定.十一切处试心。知得柔软。自在如意不。
譬如御者试马。曲折随意。然后入阵。故世出世间。
以此禅为根本。梵者。净也。无欲染故。十八天皆净
无欲。此当其首。偏得梵名。梵众是民。梵辅是臣。梵
辅又名梵富楼。此云前益天。在梵天前行。恒思梵
天利益。故大梵。即王也。故次第禅门云。佛于仁王
说十八梵。亦应有民主之异。准此。后亦例分民臣
与王矣。然法苑论诸天贵贱。乃至色界之中。唯局
初禅三天。有贵有贱。大梵天是君(云云)。自此巳上
诸天。受报同等。更无贵贱。据此。则上之三光三净。
应是功行论优劣也。大论九云。梵世天者。生处有
三种。一.梵众天。诸小梵生处。二.梵辅天。贵梵生处。
三.大梵天。中间禅生处。问。离欲是同。何故贵贱异
处。答。初禅三种。修下禅。生梵众。修中禅。生梵辅。修
上禅。生大梵。慈行亦如是。以第一清净心修上慈。
即生大梵。主领大千。而作世主。然通论有万亿梵
王。唯此是大千之中。王名尸弃。秦言顶髻。得为大
卷一 第 660c 页 X21-0660.png
千之主(此约横论)。又初禅。内有觉观。故外有语言。主领
下地为便。若摩醯首罗。虽称大静王(灌顶云。字威灵帝)。居
色界顶。报胜为主。无统王义。以上二禅。无语言法。
是故诸禅。但以报胜为主。非统御也(此约竖论)。若涅槃
疏云。娑婆世界主。正是首罗梵王。只领小千而巳。
乃古师之说。非今家正意。大论云。有人布施持戒。
修布施时。其心得乐。若施多。乐亦多。如是思惟。舍
五欲。除五盖。入初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亦如
是。
○二禅三天。少光。光明少故。无量光。光明转增。
无限量故。光音(新云极光)。以光当语音故。大论三十三
云。如经说。心清净优劣故。光有上中下。诸天心清
净。布施持戒。故身有光明。复有人于闇处燃灯。亦
供养尊像塔寺。复常修慈心。遍念众生。又修念佛
三昧。念诸佛光明神德。复修火一切入。又以智慧
光明。教化愚闇邪见众生。以是业因缘故。得心中
智慧明。身亦有光。故阿毗昙论云。诸天报身之相。
皆无骨肉。亦无大小便利不净。身放光明。无别昼
夜。报得五通。形无障碍。故知三天论光。义遍前后。
三禅论净。其义亦然。大要随行高下。历位浅深耳。

○三禅三天。少净。离喜受乐为净。未及上位为少。
无量净。净胜于前。不可量故。遍净。乐受最胜。净周
普故。是三禅何故言净。大论云。缘净故净。八色是
净法。未被练。不得净。今三四禅法起。来触此八色
为作净缘。三四禅等。此是色界极净之色。用此为
卷一 第 661a 页 X21-0661.png
缘。触八色更净。故言缘净故净。是乐遍身受故。知
是三禅中净。止观云。三禅乐如泉石水自中生。梵
行之乐。亦复如是。二界中乐。不过三禅。夫求生天
以乐为本。故以乐胜名天也。
○四禅九天。三是凡
天住处。无想外道所居。五是三果居处。凡夫三天。
经论出没略异。如仁王云。九梵。三净。三光。三梵。五
喜乐天。疏出无云为首。以没福爱。今经与楞严。皆
没无云。列福爱为第二。盖译师互有出没耳。福生。
以粗重相灭。净福性生。从因彰名也。福爱。舍心圆
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前天。以舍乐为
福。今舍心转胜。爱乐此福。与前福生浅深之别。广
果。凡夫之果。无胜过故。无想。一期中间。心想不行。
故楞严云。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无量净
光。福德圆明。修證而住。名广果天。若于先心。双厌
苦乐。身心俱灭。经五百劫者。名无想天。此四胜流。
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
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此中复有五不
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
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大论名净
生天。色界有五种阿那含不还是间。即于彼得阿
罗汉。梵语首陀婆。秦言净居天。何故名净居天。以
四禅有八种。五种是阿那含住处。是净居。三种凡
夫圣人共住。以净居天常怜悯众生。常劝请佛说
法。故无烦。无见思烦恼所杂。苦乐两机。斗心不交。
卷一 第 661b 页 X21-0661.png
故无热。机括独行。研交无地。违顺俱违。离热恼故。
无烦绝外境。无热绝内心。浅深异耳。善见。十方世
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见极明彻故。善现。精见现
前。陶铸无碍。形色转胜。善能变化故。色究竟。究竟
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色法最极故。梵名阿迦
尼吒。或名阿迦尼沙。此云质碍。究竟。即此天也。摩
醯首罗天。大论翻大自在。正云摩诃莫醯伊湿伐
罗。八臂三眼。骑白牛。然普门疏云。楼炭称为阿迦
尼吒。华严称为色究竟天。是则摩醯首罗。即色究
竟天。今别列者。如宝雨经云。复有净居天众。摩醯
首罗而为上首。今经别立。尊其主也。或有人以为
第六天。而诸经论。多称大自在。是色界顶。释论云。
过是八处。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大自在
天王。大千界主。十住经云。大自在天。光明胜一切
众生故。世尊涅槃。献供大自在天最胜。故知非第
六天也。今谓他化自在。假他所作。为自受用。于境
得大自在。摩醯首罗居色界顶。熏禅最胜。于定得
大自在。一从势力。魔王自属六天。一从禅定。尊极
应居色顶。况波旬常求世尊入灭。而净居每请如
来转轮。则自在之名固同。而自在之事永异。非第
六天。斯言足徵也。婆沙云。凡生彼者。要是进向那
含。身得四禅。发于无漏。起熏禅业。或起一品乃至
九品。方乃得生。凡夫无此熏禅业。故不得生。楞严
云。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
卷一 第 661c 页 X21-0661.png
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
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也。
△三无色天。深厌
色笼。修四空定。生四空天。名无色界。以此四天只
有四蕴。故得名也。辅行六上云。从第四禅欲入空
处。必作方便。灭三种色。一.可见可对色(色尘)。二.不可
见可对色(五根四尘)。三.不可见无对色(法入少分。无表色也)。此之
三色。并在色界。故灭此三。然但无粗色。非无细色。
故妙乐云。无色虽无四大造色。定果所为。皆是墙
(法华经墙壁。大师喻意识)。三界皆以意识维持。楞严云。是四
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
无色界。孤山释云。无业果色者。显有定果色也。】

「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

【乃至者。略辞也。此中应具列四天之名。以简便故。
故云乃至。空处天。初离三种色。心缘虚空。既与无
色相应。故名虚空定。识处天。舍空缘识。以识为处。
正从所缘处受名。故名识处。三.无所有处天。行者
厌于识处无边。于是舍之。入无所有处。亦名不用
处。修此定时。不用一切内外境界(外境名空。内境名识)。舍此
二境。故言不用处。四.非想非非想处天。此定不缘
识处。故非想。不缘不用处。故非非想。此第四天。古
多异解。今取止观者。以见大师虽未见楞严。凡所
释义。与经雅合。彼云识性不动。以灭穷研。则是非
想。岂非不缘识处乎。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则是非
非想。岂非不缘不用处乎。又云。如存不存。即非想
卷一 第 662a 页 X21-0662.png
也。若尽不尽。即非非想也。故禅门云。此定中。不见
一切相貌。故言非想。若一向无想。如木石无异。云
何能知无想。故言非非想。如此释义。天然[淴-心+口]合。若
非古佛再来。安能发此妙义。近有以大师不见楞
严。错解法华六根。立言弹谤。宁不舌烂口中耶。辅
行九上云。若色无色二界相对。则色界名禅。无色
界名定。若总以上界望于下欲。则上二界俱名定。
地下界为散。上来所释。自四天王至非非想。虽定
散有差。而生死无异。宁免三涂之轮转。难逃七趣
之升沉。虽用欣厌二门。快睹光云诸瑞。如鹰隼飞。
同集天宫也。
△二总指八部等众。】

「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悉来集会。」

【此通指此界它方八部之众结其来集也。梵云娑
娑。秦言一切。有二种。一名字一切。二实一切。今二
种俱收。天龙鬼神假名也。各具五阴。实法也。众之
为言多也。古人以公共取义(古众字)。故从乑目。言
人所共视也。天之众有五。一.上界天王摩醯首罗
等。二.游虚空诸天。日天子等。三.居虚空天。魔王等。
四.地居天。主藏天等。五.地下缚啰呬天等。各有无
量天男天女诸眷属也。龙众。别行疏云。龙有四种。
一.守天宫不落。二.兴云致雨益人。三.地龙决江开
渎。四.守转轮王福藏。各有龙子龙孙诸眷属也。鬼
神等众。依正法念经。饿鬼大数有三十六种。准摩
尼罗亶咒经。列鬼名九十三种。行因不等。受报各
卷一 第 662b 页 X21-0662.png
别。顺正理明无财.少财.多财。各复有三类。故摭华
钞名三品九类。瑜伽论谓内障.外障.无障。各有所
统眷属。今言八部者。部类不同。略言八种。一.天。二.
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此言无端正)。六.迦楼罗
(此云金翅)。七.紧那罗(此云疑神。以头有角。令人生疑。天帝丝竹之神)。八.摩睺罗
(此云大腹行。地龙腹行也)。先举天.龙。以其位尊而力大。以鬼
神该后六部。见行劣而居卑。所以举此者。我佛垂
化。道济百灵。说法利人。慈育万品。出则释天前引。
入乃梵王后随。左辅大将。右弼金刚。三乘贤圣归
投。八部鬼神翊卫。他方者。见瑞云而似鸟归林。此
土者。闻光音而如流赴壑。以今感而并来。由昔缘
而普集也。
△二一切神众。】

「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
神.地神.川泽神.苗稼神.昼神.夜神.空神.天神.饮食神.
草木神。如是等神。皆来集会。」

【此等诸神。各有攸司。或由业以实生。或因化而权
示。海.江.河皆水神也。积阴之气为水。上天为雨露。
下地为江河。大论云。一切物中。水为最大。以大地
上下四边。无不有水。若护世天王。不节量天龙雨。
又无消水珠者。则天地漂没。又以水因缘故。世间
众生数。非众生数。皆得生长。故水最大。然海为百
谷之王。故先举海。海。晦也。主承秽浊。其水黑如晦
也。故孙卿子云。不积细流。无以成海。若唯据此四
天下。梵名娑竭罗。此云咸海。四洲皆住其中。故博
卷一 第 662c 页 X21-0662.png
物志云。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地在其中。戎蛮夷
狄。形类不同。总而言之。谓之四海。其神曰海若。山
海经云。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谓水伯。其为兽也。
十八尾.八首.人面.八足。庄子云。波臣。大波之神曰
阳候。涛之神曰灵胥。
○江神。江公也。水流入中。公。
共也。又训贡所出珍物。可献贡也。下皆据震旦言
之。案水经及荆州记云。江出岷山。其源若瓮口可
以滥觞。周官云。杨州。其川三江。汉书地理志注云。
岷江为大江。九江为中江。徐陵为北江。盖一源而
三目。然其神。诸土难考。此方若屈原.钱镠.霍光等。
江神之小者也。
○河神。河下也。随地下流而通也。
乃水之伯。上应天汉。与江淮济三水为四渎。曰河
宗者。四渎之所宗也。案水经注。河源出昆崙之墟。
准西域记云。赡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唐言
无热恼)。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绕池一匝。入
东北海。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即徙多河之流。
为中国之河源。统纪用此说。然禹贡广览云。积石
山非河源。记施功之处。故曰导河自积石。言自积
石起也。又兴起行经序云。昆崙山者。阎浮利地之
中心。阿耨大泉。外周围山。山内平地。泉处其中。象
口所出者。则黄河是也。故广览云。河出昆崙。黄河
西南涵浸(黄河多伏流。西南涵浸是其见处)。余是此说。以总图傍
注三字。曰黄河源。以池南金象口流出信度河。入
西南海。与西南涵浸合。故应指黄河为河源也。神
卷一 第 663a 页 X21-0663.png
名宓妃(准长阿含。何缘有诸江河。因日月有热。因热有炙。因炙有汗。因汗成江河)
○树
神。树者。植木之总名。僧祇律。佛言。左右有树木与
人等者。便为塔庙。是故神祗乐来依止。四分律亦
不许斫神树。正法念云。大树夜叉罗刹之所依止。
依树受乐。无树则苦。若持戒人。劝不斫伐。命终生
欢乐天。与天女欢乐。从天命终。若得人身。安隐巨
富。其神也。应推阎浮提是南洲之树王也。
○山神。
梵语势罗。唐言山。逸雅训产。说文训宣。乃宣气产
生万物也。然五岳镇地。支那之书固备七金环山。
天竺之典能详。其神随山而名。耆阇崛山神名埤
罗。
○地神。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又言谛者。
五土所生。莫不信谛也。其神曰祗(安也。大也)。亦名后土。
主阎浮者。神名坚牢也。
○川泽神。水之小者。川。穿
也。穿地而流也。西征记曰。故秦三川。即指河.洛.伊。
水沃出为泽。兖州人曰掌。以水钟聚如手掌也。又
训润。润万物者。莫过乎水。其神各随川泽立名。

苗稼神。说文云。生草于田。苍颉云。禾之未秀。精蕴
辩曰。禾始生也。从禾半出田上为意耳。旧从草。非。
夫害嘉谷者。草也。去之惟恐不亟。从草立类。大害
于义。又种曰稼。敛曰穑。举一苗稼百谷通收。此土
之神。应指后稷。教民稼穑之祖也。
○昼神.夜神。昼
者。正午也。圣人经天。以子午卯酉为定。圣人纬地。
以东西南北为定。昼与夜相界。朝与暮相界。惟昼。
大明中天。从囗。指定上下左右。而昼之界限自明。
卷一 第 663b 页 X21-0663.png
后世加聿。义反迂晦其神(见华严)。[企-止+(火*月)]。明入地中。一日
之终。目暗何见。赖火月之为功。从人。舍也。从火。小
明照室中也。从月。代明也。其光斜映户内。此始夜
时也。地以子夜为正。天玄正色。昼乃大亨。夜惟永
贞。其天德之周流乎。其神。如善财参婆珊婆演底
主夜神等。共有九位。
○空神。涅槃云。物体质碍。空
性虚通。小乘以明暗为体。大乘以空一显色为体。
其神。名舜若多。沇(音兖)疏云。未见诚释。应是主空神。
但无粗相之身。亦有微妙之色。故如来光中。映令
暂现。
○天神。天显也。在上高显也。又坦也。坦然高
而远也。五经通义云。天神之大者曰昊天上帝(即耀
魄宝。亦曰天皇大帝。亦名太一)。其佐曰五帝(东方青帝。威灵仰。南方赤帝。赤剽怒。西方
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天纪。中央黄帝。含枢杻)。
○饮食神。饮奄也。以口
奄而引咽之也。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故佛地论
云。任持名食。谓能任持色身。长养善法。身依食住。
命托食存。其神乃灶君黄帝耳。
○草木神。。植物
之弱者。易生而根不固。冬则尽死。故但象其茎叶
丛生之形。而不著其根。。生气所发也。其德为仁。
中直象干。下象果氐深固。上象旁枝分布。凡草木
茂大。必有鬼神倚附。然必尊雪山忍草.菩提树神
为宗主也。巳上所列。皆举总名。其间神数。拟若河
沙。何况风火雷电。舟车房舍。衣服什物。桥亭古庙。
闾阎丘陵。故总云如是等。莫不快睹光云。欣闻法
雨。皆来聚集天宫大会也。
△三大鬼王众。】
卷一 第 663c 页 X21-0663.png

「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诸大鬼王。所谓。恶目鬼
王.啖血鬼王.啖精气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摄
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爱敬鬼王。如是等鬼
王。皆来集会。」

【婆沙云。有威德者名贵。无威德者名贱。又王者名
贵。使者名贱。今言大鬼王。即有威德之贵者。富足
充美。衣食自然。身服天衣。口餐天供。形常优纵。策
乘轻驰。任情游戏。共天何殊。此由前身大行檀故。
得受威报。复由前身謟曲不实故。受鬼道也。恶目
鬼王。梵云怛罗。此翻目童子也。心之神明。发见于
目。窍开于肝。睛出于肾。育神于暗也。然目之美恶。
由心之慈忍。此鬼心存刚愎(音辟)。目放恶色。妙臂经
云。嗔目视之。乃至破坏身命。是也。
○啖血鬼王。正
法念名食血鬼。由杀生血食。不施妻子。受此鬼身。
以血涂祭。方得食之。如诃利鬼母最小之子。名必
利盐迦罗夜叉。以其恶心。常食人血。十轮经云。十
三兆药叉。恒啖诸血肉。是也。
○啖精气鬼王。梵名
毗舍阇。此云啖精气。啖人及五谷之精气。即颠鬼
也。月藏经云。地精气。众生精气。正法胜味甘露精
气。是也。
○啖胎卵鬼王。胎。始也。妇孕三月成胎。形
犹未具。从月台声。尔时生气未定。感于善则善。感
于恶则恶。古有胎教。保之于混沌时也。卵即胞衣。
如世鸡卵。黄白未分。正同混沌之时。产生之候。即
有无数恶鬼。啖食胎衣。如后。
○行病鬼王。行瘟疫
卷一 第 664a 页 X21-0664.png
之使者。皆东岳府君所遣。如富单那主人间热病
是也。文殊宝藏陀罗尼经云。于后佛法灭时。恶法
增长。种种诸灾流行于世。恶鬼下降。变为女身。与
诸众生。作种种诸杂等病。是也。
○摄毒鬼王。如弥
栗头虔伽地。此云善品。主于蛊毒。即蛇毒生。金银
毒等。皆能收摄。此即阿须伦王。诸龙毒气。人从求
愿。令不干人。故从德立名。
○慈心鬼王。如阿罗难
陀。梁言欢喜。苏泥怛罗。此云妙目。皆慈心鬼王之
流。常以乐事施与。念念爱护众生。故立此嘉称。

福利鬼王。福与祸对。利与损对。此鬼每以利益之
事与人。不降灾祸损耗。鬼子母经云。欲从鬼子母
求愿者。名浮陀摩尼钵。天上天下鬼。四海内船车。
治生财产。皆属其主。摩尼钵与佛。结要受戒。护人
财物。故有福利之名。
○大爱敬鬼王。爱即爱念。敬
乃敬重。如妙臂经云。若有行人修此法者。彼一切
天药叉.持明大仙乃至迦楼罗等。若有见者。恭敬
礼拜。合掌作言。希有。希有。大慈悲者。悯念一切诸
有情等。此善鬼王亦复如是。故有此名。下总结来
集如是等者。立名善恶不同。为行慈忍有异。然皆
以鬼身而来闻法。止观谓乘急戒缓者。以三涂身
见佛闻经。如华严.涅槃。鬼神龙畜。皆预列众。如是
因果差降。升沉非一。云何难言。理戒得道。何用事
戒。幸于人天受道。何意苦入三涂。正此经列众之
指尔。
△三问答释疑序二初略问答以发起二广
卷一 第 664b 页 X21-0664.png
问答以发起初又二初问答所集众数三初如来
以众数问。】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
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他世界。
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来集会到忉利天者。汝知数
不。」

【尔时者。正天龙鬼神毕至之时。既因果𡍫塞。天宫
及凡圣交参法会。时众惊疑。谁能发问。故我觉皇
悲心悯众。慈眼观机。纵目周览。谁能酬酢。唯此文
殊。久彰大智之名。堪对地藏沙劫威神之事。故特
告之。梵名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以了见三德佛性。
不纵不横故。梵名鸠摩罗伽。此云童真。内證真常
而无取著。如世童子。心无染爱。即法王子之号也。
大论云。文殊师利。十力.四无所畏等悉具。佛事故。
住鸠摩罗伽地。什师云。妙德以身游方。莫知其所
生。又来补佛处。故言法王子。荆溪问经称。文殊为
法王子。其诸菩萨。何人不是法王之子。答有二义。
一.于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诸经中。文殊为菩萨众
首。故云法王子。言汝观者。非轻之也。盖谓非汝文
殊智眼。莫能观之。乃喜而亲䁥之称。一切诸佛等。
结上正报。此世界等。结上依报。如是等。结指众数。
问其能知不耶。
△二文殊以神力答。】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
得知。」
卷一 第 664c 页 X21-0664.png

【大论三十三云。文殊菩萨等以二种神通力。果报
神通。修得神通。住是中。以福德方便力。光明神足
等种种因缘。开度众生。今何云。以我神力千劫测
度。不能得知耶。此以众集难知。正显地藏神力难
思也。问。天宫虽大。如何能容尔许之众。答。佛与地
藏有不思议神力。诸天福业自然之力。譬维摩之
丈室。容狮座以何难。正法念经云。譬如一室。然五
百灯。光明不相逼迫。诸天手中。置五百天。亦复如
是。不窄不妨。又云。彼夜摩天。或一百一千共聚在
一莲华须同坐。不隘不窄。以善业故。自业力故。智
论云。第三遍净天。六十人坐一针头而听法。不相
妨碍。诸天业力尚尔。何况如来不思议力。自应仰
信也。
△三世尊以佛眼證。】

「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

【梵语多罗。梁言眼。瑜伽云。屡观众色。观而复舍。故
名为眼。是照烛义。楞严云。眼似蒲桃朵。或云如秋
泉池。有五种。肉.天.慧.法.佛。大论云。佛眼无事不知。
无事不闻。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今言我
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者。此正抑果扬因。逊巳尊
彼。弥显地藏所化之众。重重无尽也。佛尚难知。况
文殊乎。况馀众乎。
△二点示能度本尊。】

「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巳度.当度.未度。巳成就.
当成就.未成就。」

【点出历劫度人无量。度者。法也。亦度脱也。梵语悉
卷一 第 665a 页 X21-0665.png
地。此翻成就。逸雅云。成。盛也。就。高也。从京从尤。尤
高人所就之处。今准礼云。天子孝曰就。就之为言。
成也。天子德被天下。泽及万物。始终成就。则其亲
获安。今地藏以出世孝道。令人人度生死河。成涅
槃道。转凡入圣。为高人登高处。故言成就。巳度。巳
成就。即十方世界不可说诸佛是。当度。当成就。即
十方世界不可说诸菩萨是。未度。未成就。即娑婆
世界十方国土无量亿天龙鬼神是。所谓种熟脱
三。时时不废。机有迟速。度有前后。大论云。譬如摇
树取果。熟者前堕。若未熟者。更复后摇。又如捕鱼。
前网不尽。后网乃得也。
△二广问答以发起二初
文殊设疑问因地二世尊举因答度人此二章修
行要事利生大本楞严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
创端问此乃紧要关头初二先设词兴问二唯愿
下愿说行愿初又二初明巳智信。】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巳过去久修善根。證无碍
智。闻佛所言。即当信受。」

【假文殊发问者。以诸小菩萨等。怖难未除。不能问
佛。惟文殊权谋智鉴。知机知时。能激扬发动成办
利益。如大象擗树。使象子得饱。故佛赞文殊云。汝
今真是三世佛母。一切如来在修行地。皆曾引导
初发信心。以是因缘。十方国土成正觉者。皆以文
殊而为其母。然今汝身。以本愿力现菩萨相。此久
修善根之證也。无碍智。准佛性论。智有二种相。一
卷一 第 665b 页 X21-0665.png
者无著。见众生界自性清净。是如理智相。二者无
碍。能通达观无边世界。是如量智相。今既观云集
之众。故用无碍智。唐奘三藏云。观有不住有。观空
不住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随于相。心不能动。
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可谓无碍智慧。盖文殊
原是古佛。今为辅扬法化。权现童子之形。故于佛
所说地藏度生之事。抑岂仰信谛受。自然通达无
碍矣。
△二举众疑谤。】

「小果声闻.天龙八部及未来世诸众生等。虽闻如来
诚实之语。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

【先举疑谤之机。次显兴谤之意。良由小果惟闻谛
缘。慧浅同于牛迹。根狭罔识沧溟。天龙八部。杂类
下机。乘戒犹亏并运。大道安冀深知。未来众生。志
性不坚。业障纠缠难脱。威神测度奚知。故知三类
之人。虽闻如来诚实之语。必怀狐疑惑乱。反道言
虽如此。事岂诚然。外仪似顶戴受行。内心必横生
弹谤。疑谤重愆。必堕阿毗。故须问明因地之由。阐
发行愿之事。方令三类之机。一心而受。则不堕阐
提。永阶佛道矣。
△二愿说行愿。】

「唯愿世尊。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何行。立何
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

【因是种义。地表自心。以本具三因。佛性之种。由了
因未曾发心。缘因未曾加行。故性.缘.了同名正因。
即理性三因也。今问此地藏菩萨创始于因地发
卷一 第 665c 页 X21-0665.png
心。不审作何行门。立何愿念。得能成就此不思议
事。二何字是疑辞。良以四教菩萨。莫不修行发愿。
若前三教。偏权行愿。俱属生灭因缘。若以生灭心
为本修因。如何圆成果地不生灭性。故愿广说其
因。令小果等信受。不兴疑谤也。行.愿如前必双问
者。以愿是能引。行是起作。若有愿无行。愿则虚。若
有行无愿。行则孤。由有愿故行不孤。由有行故愿
不虚。愿行相扶。證果弥速。所以双问也。
△二世尊
举因答度人二初略赞功德二广说行愿初中又
二初明大小果位功德三初举喻。】

「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
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
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
尽充为劫。」

【大论问。云何为三千大千世界。答。杂阿含中分别
说。千日千月千阎浮提乃至千大梵天。是名小千
世界。名周利(即小千。梵名)。以周利千世界为一。一数至
千。名二千中世界。以二千中世界为一。一数至千。
名三千大千世界。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千
千重数。故名大千。二过复千。故言三千。合集名百
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此
大千世界在虚空中。风上水。水上地。地上人。其草
木等在于地上。丛。聚也。丛木曰林。稻麻竹苇。喻有
二种。一者假以为喻。二者实事为喻。今为假喻。以
卷一 第 666a 页 X21-0666.png
此四物丛生绸致种类又多。又人常见。易于取信。
山石微尘亦然。今于如是多多物中。随拈一物中
一数。作一恒河。物既无量。河岂能穷。此约物以数
河。河不可尽矣。又于一恒河沙(有本云一恒河满沙)。随取一
颗沙。即有一世界。沙既难穷。界岂能尽。此约一河
沙以数界。界不可尽矣。又于沙界之内。随有一尘。
即名一劫。尘既难知。劫岂可测。此约界尘数劫。劫
不可尽矣。今又于一劫内所积尘数。尽将此尘并
充为劫。历时既久。积尘自多。约如是多多劫尘以
数劫。劫何能数。劫不可思议矣。如是重重喻显。正
见地藏大士自发僧那始心以来。若算师。若算师
弟子。其数亦如上喻。同以灵心巧手。拟欲算数。终
莫能知之也。必举恒河者。以沙多也。又佛生处游
行处。弟子眼见故。又四河中恒河最大。人皆以为
福德吉河。入中洗者。罪垢悉除。以人敬事此河。皆
共识知。又诸河名字喜转。恒河世世不转。故以恒
河为喻也。问。恒河中沙。为有几许。答。一切算数所
不能知。唯佛及法身菩萨能知。梵语劫簸。秦言分
别时节。有小劫.中劫.大劫不同。今约大劫言之。

二正明。】

「地藏菩萨證十地果位巳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地
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

【此文先正喻大乘。二况出小果。但举十地者。略其
住.行.向之贤位。唯约圣證较之。此依别教论也。若
卷一 第 666b 页 X21-0666.png
约圆教。自初住以至等觉。共四十一位。皆真因位。
今且从别。一.欢喜地。从此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
显一分三德。此是见道位。又无功用位。百界作佛。
八相成道。利益众生。行五百由旬。初入实相无障
碍土。初入宝所。故名欢喜。二.离垢。三.发光。四.焰慧。
五.难胜。六.现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各
断一品无明。證一分中道(云云)。而地藏菩萨證入
如是若别若圆十地果位。迨至今日。其劫数长远。
较上界劫所积尘数之劫。又不翅千倍矣。何况历
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大乘。又何况在声闻.辟支佛
地之小果耶。闻苦集灭道四谛声而證果者。曰声
闻。然有权实。实者。如常。权者。准十轮经。地藏菩萨
与八十百千那庾多频跋罗菩萨。以神通力。现声
闻像。从南方来。礼佛赞叹。约今揆昔。宁不然乎。梵
语辟支迦罗。此翻缘觉。观缘悟道。故亦翻独觉。出
无佛世。故亦应论权实(云云)。此中不约大小较量。
秪显历时长远。如此因地。谁能测度其久近哉。

三结显。】

「文殊师利。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

【此结降魔制外之威力神通。广度群品之愿心.弘
誓。皆非小乘可测。下地能言。故十轮经。佛告好疑
问菩萨云。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界天人大
众皆不能测其量浅深。若如来广说如是大士功
德善根。一切世间天人大众。皆生迷闷。或不信受。
卷一 第 666c 页 X21-0666.png
如是大士成就无量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善能悟
入如来境界。于诸佛法巳得自在。为欲成熟一切
有情。所在佛国。悉皆止住(云云)。不可思议。大论名
不决定。以不能决定其化事。故名不可思议也。

二示闻赞供像功德。】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
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
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

【若者。不定之辞。盖行恶者多。行善者少。亦喜遇之
言。谓倘若有修善男女。闻地藏菩萨名而修敬者。
必当永得福堂矣。此不局在家二众。如十轮称地
藏为善男子。则七众三乘。皆可称之。以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凡在佛法。孰不遵行。闻菩萨名等。闻名
成种。有感乃应。譬洪钟在架。有扣则鸣。释名如纶
贯。字乳化也。男有室。女有家。而后生育。从宀(音绵。似屋
舍也)。从子。会意也。今借为名字之字古者相语名之
质也。周人尚之。以字文矣。然菩萨名字。虽从德立。
亦假施设。大品云。般若波罗蜜但有名字。菩萨亦
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内外中间。和合故有。不生
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故知此名字本来是空。
既知空寂。则感应道交。故闻是菩萨名字。或以言
词而赞叹。或瞻胜相而礼拜。或专称名字。或虔修
供养。或精施五彩而绘画。或巧斲诸木而雕镂。或
假净土而范塑。或借胶漆而饰涂。成其形像而恭
卷一 第 667a 页 X21-0667.png
敬之。是人于当来世。必得百返生三十三天。永不
堕三恶道处。三十三天有二说。准正法念经。忉利
翻三十三。此是欲界中地居一天。若于此百返而
生。则位卑处狭。奚能显地藏不思议威神誓愿。应
准灌顶咒经所列三十三天。始合经文。所谓近际.
普观.快见.无结爱.色究竟.净光.普等.爱胜.福爱.极
妙.广妙.微妙.守妙.净明.遍净.约净。水应梵。水微梵
水行梵.摩诃梵.梵辅禄.梵众妙.化自在.化应声.不
憍乐.兜率.陀盐摩罗.忉利.毗沙门.惟睒闻.毗楼勒.
提头赖叉。此就欲色二天。自四王而上。至五净居。
复从五净居而下。至四天王。中间次第历生。各尽
本天之寿。如是百返。极受天乐。修因少而受报多。
历时近而享福远。方显地藏神力不可思议。为若
此抑。岂生天受福。且能永离恶道。当知圆人如住
胎王子。一闻名塑像。即生天离恶。所谓十善菩萨
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正今经之旨也。
△二广
说行愿二初明长者求佛相好二示圣女忆母感
佛初二初腾昔见佛发愿二示今因位度生初又
二初叙远劫佛号。】

「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
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
迅具足万行如来。」

【此叙最初发心之由。前字可作下句之首。不若为
上句之末更妙。大长者。两土年耆德艾之通称。如
卷一 第 667b 页 X21-0667.png
春秋末。吾邦有郑长者。西国豪族。咸称长者。法华
文句具明十德。一姓贵(皇帝之裔。貂插之家)。二位高(辅弼丞相。盐梅
阿衡)。三大富(铜陵金谷。丰饶侈靡)。四威猛(严霜隆重。不肃而威)。五智深(胸如
武库。权奇超拔)。六年耆(苍苍棱棱。物仪所伏)。七行净(白圭无玷。所行如言)。八礼
(节度痒序。世所式瞻)。九上叹(一人所敬)。十下归(四海所归)。具斯十德。
方称长者。子者。尊称也。如此方孔老称子等。非长
者所生之子也。师子奋迅。借喻佛名。非实师子。如
师子。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
九十六种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故名人师子。奋。振
也。迅。疾也。借譬显法。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一为
奋却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
亦尔。一则奋除障定微细无知之惑。二能出入捷
疾无间也。具足万行者。大品云。一心具万行是也。
一即一切。名具。一切即一。名足。既除障定之惑。出
入三昧捷疾。则一中具无量。无量中具一。故知师
子奋迅三昧。得能具足万行。若初心行人。揽果成
因。如涅槃云。金刚宝藏。具足无减。但有浅深明昧
之殊。
△二正问因发愿二初问得相之因二发度
生之愿初又二初长者问佛。】

「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
而得此相。」

【见佛等者。乃邂逅途中。见应佛相好。与止观观佛
相好发心同。所谓若见如来。父母生身。身相炳著。
相好缠络。上求下化。发菩提心是也。揽而可别名
卷一 第 667c 页 X21-0667.png
相。观之可爱名好。相为大相海。好为小相海。相若
无好。则不圆满。好若无相。则不炳著。相.好互严。法
身圆显。千福者。以善有漏身口意业。修行六度。成
百福德。用百福德。成一相。以为三十二相之业因。
辅行云。菩萨修十善。各有五心。谓下.中.上.上上.上
中上。初发五心。乃至具足五心。如是百心。名为百
福。然福义多途。难可定判。有云。大千盲人治瘥为
一福等。凡用三千二百福。修成三十二大人相。故
言千福庄严。大论云。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庄
严。内有无量佛法功德。故视之无厌。见佛身者。忘
世五欲。万事不忆。若见佛身一处。爱乐无厌。不能
移观。佛身功德如是。故长者见之。极生欢喜。渴仰
情深。因问彼佛。夫此相好。乃佛身报果。果必由因。
不审作何行愿。能得此殊妙之相也。
△二佛示长
者。】

「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證此身。当
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此示求相之法。此三十二相。即大悲之果报。故须
度脱众生。为相好本。此是诸大乘经广明菩萨历
劫修行之相。既时长行远。次第隔历。即大乘别教
修證之法。涅槃云。四谛因缘。有无量相。非声闻.缘
觉所知。故云久远。问。地藏发心既别。今何判教同
圆。答。发心本圆。借别为诠。维摩云。虽知诸佛国及
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诸有众生类。
卷一 第 668a 页 X21-0668.png
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等。行别心
圆。明文在兹。然分圆即别融。别即圆义。非一槩也。

△二发度生之愿。】

「文殊师利。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
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
自身。方成佛道。」

【此腾昔长者发愿之辞。我今二句。标度生时。为是
罪苦句。明所度机。广设四句。示所发愿。罪苦六道
者。法华经云。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
道。相续苦不断。以虽分善恶。均不免生老病死之
苦。广设方便。出假要事。止观云。入假因缘。略言有
五。一.慈悲心重。二.忆本誓愿。三.智慧猛利。四.善巧
方便。五.大精进力。若对今文。一一具足。机既不一。
法亦多门。故须广设方便。令四门皆入。解脱言尽
令者。如小般若云。若胎卵湿化等。我皆令入无馀
涅槃。是也。普曜曰。无五趣.五阴.六衰。则是泥洹。正
今经之意。而我方成佛道者。楞严云。自未得度。先
度众生者。菩萨发心也。止观五。略应释于此。若如
此要心。虽在生死烦恼。不能损我智慧。遮障留难。
弥助化道矣。
△二示今因位度生。】

「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万亿那由他不
可说劫。尚为菩萨。」

【华严经贤首菩萨云。若有菩萨初发心。誓求当證
佛菩提。彼之功德无边际。不可称量无与等。何况
卷一 第 668b 页 X21-0668.png
无量无边劫。具修地度诸功德。十力一切诸如来。
悉共称[改-己+易]不能尽。以此菩萨。闻圆法。起圆信。立圆
行。住圆位。以圆功德而自庄严。以圆力用建立众
生。初心尚尔。况中后心。故四教义云。所以一家讲
经说法。必须委释初心。若贤圣深位。但点章而巳。
学佛道者。不可不知也。
△二示圣女忆母感佛分
二初腾昔行愿二佛告文殊下结会古今初二初
举所行因事二显所发弘愿初又二初举佛号劫
寿。】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
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阿僧祇或阿僧企耶。此云无央数(央。尽也)。地持云。一
者。日月昼夜。岁数无量。二者。大劫无量。名阿僧祇。
劫义如前。然如此不思议阿僧祇劫。我佛观之。犹
如今日。宿命智力。叵思议矣。如昔分和檀王与佛
捔智。佛告王曰。海水研墨。斫树为笔。写我所知为
经。若海水乾尽。树枝了索。吾经不尽。所以尔者。佛
有三达之智。来今往古。靡不通焉。是以过去尘点
劫事。如观手中庵摩勒果。觉华定自在王。以定立
名。维摩云。觉意净妙华。觉即本觉之性。肉团心形
似莲华。而有八叶。即表八识心王。每叶各一如来。
如来藏经云。佛观一切烦恼心中。有如来结加趺
坐。俨然不动。德相具足。此乃天然性德。含生本具。
迷之即凡。悟之即圣。彼佛因中。常于三昧观此觉
卷一 第 668c 页 X21-0668.png
华。佛佛在定。觉性圆显。心华顿开。或于一根入正
受。诸根起出说。或于诸根入正受。一根起出说。或
一根双出入。或不出入。或一根一尘即出入。即双
出入。即不出入。乃至馀方亦复如是。若依若正。得
大自在。即三昧之王。故号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即
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之报身佛也。彼佛寿命
等。凡佛必论三身。各诠量寿命。法身非寿非不寿。
非量非不量。今既论劫数。则非法身矣。应身数数
现生现灭。今既言四百万亿阿僧祇劫。则非应身
矣。此约报身。境智相应名寿。智慧为命。以如如智。
契如如境。境发智为报。皆冥境为受。境既无量无
边。常住不灭。智亦如是。函大盖亦大。所云。我智力
如是。久修业所得。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此是
诠量报身智慧之命。故彼佛寿命如此久远耳。

二述圣女因行二初述生前劝母正见二述死后
忆母生界初又二初明圣女福厚。】

「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
坐卧。诸天卫护。」

【此腾彼佛灭后。像教坚固之时。像者。形像肖似也。
韩子云。象者。南方大兽。中国不识。但见图写者。故
借义训。为形似也。别作像非。然相沿既久。难可改
张。婆罗门。普门疏翻净行。劫初种族山野自闲。故
人以净行称之。梵名摩那。此云女。处子也。此句标
类。下句叹德。宿福深厚。明往因胜。大论云。果报名
卷一 第 669a 页 X21-0669.png
为福。略说三种。一.布施福。与悭心相违故。二.持戒
福。与恶业相违故。三.修定福。与欲界瞋乱相违故。
此圣女宿修三福深厚故。致亲戚宗党家人邻里
咸所钦服恭敬。法华云。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
众人爱敬。是也。抑岂人所钦敬。凡于四威仪中。一
切诸天神鬼。无不翊卫拥护。盖福以悲敬为初。悲
则哀苦趣之艰辛。思拔济而出离。敬则识佛法之
难遇。弘信仰而澄神。是则虽处少秆女品。巳具大
士愿心。故感诸天卫护耳。
△二明邪母罪重二初
圣女方便劝母。】

「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
令生正见。」

【信者。心之实。五常百行。信则实有是理。不信亡之。
彼既信邪。正信亡矣。邪者。邪见。心游理外也。既内
执邪见。故外轻三宝。成一阐提。造五无间。纯陀问
佛。一阐提者。其义云何。佛言。若有四众。发粗恶言。
诽谤正法。言无佛法众。不信因果。不信业报。不亲
善友。不随诸佛教诫。名一阐提。盖一阐名信。提名
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阐提。信既不具。自然常轻三
宝。罪业深厚矣。圣女知母邪行。必沉苦海。于是缱
绻左右。殷勤旦暮。广说巧法。劝化诱掖。必令常存
正见。信重三宝。以免后苦。盖正见。八正道之首也。

△二邪母罪重堕苦。】

「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
卷一 第 669b 页 X21-0669.png

【梵语阿摩。此云女母。暂从劝诱而略信。仍蹈旧习
而还邪。恶业既深。信心自阙。不久之间。大命终矣。
夫为善生天。为恶入渊。恶业成熟。八识魂神。随业
而堕无间。佛说阿鹏阿含云。白衣不信佛语者。便
当堕泥犁中。泥犁终不呼人。人自循业发现耳。

二述死后忆母生界二初卖宅兴供感空声慰谕
二受教念佛梦鬼王指示初又二初为母卖宅兴
供。】

「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
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
供养。」

【知字乃救母根源。夫善恶相翻。罪福敌对。恶名俯
坠。善谓清升。故罪恶之法。不可弗除。福善之功。无
宜不造。弘善。示天堂之快乐。惩非。显地狱之苦酸。
无奈邪见者。起断灭之见。拨因果之谈。此痴病为
其原。以愚痴之人。不识因果。妄起邪见。破善恶法。
名断善根。决定当堕阿鼻地狱。今圣女知母在世
之时。痴病既重。常轻三宝。计其死后。必随业而生
恶趣矣。梵语阿波那伽低。此云恶趣。此明罪母业
重。下明救母之法。夫人之有家宅者。所以为安身
也。今为救母。何暇惜身。故变卖营资。广求供物。香
华申供之首事。表诚之初门。香能辟秽。华具圆因。
天人费氏云。人中臭气。上熏于空。诸天清净。无不
厌之。但以受佛付嘱。诸天不敢不来。故佛法中。香
卷一 第 669c 页 X21-0669.png
为佛使。香华既备。肴膳之陈。悬幡盖以飘扬。列珠
璎而縇烂。于觉华定王先佛塔寺。兴法界广大供
养。塔婆是梵名。乃瘗佛骨之所。寺训为嗣。治事者
相嗣续于其内也。亦是摄十方一切众僧。修道境
界法耳。
△二见像默念空示二初见佛兴疑二空
声示处初又二初见佛礼敬。】

「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
端严毕备。时婆罗门女。瞻礼尊容。倍生敬仰。」

【此言诣寺兴供。举头见像。金容晃昱。严显可观。瞻
礼之际。敬仰倍恒。须知瞻礼佛像。功德难思。如观
佛三昧经云。过去有佛。号宝威德上王如来。时有
比丘。与九弟子。往诣佛塔。见一宝像。礼巳赞叹。后
时命终。悉生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大莲华中忽
然化生。净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佛为授记。各得
成佛。今东方善德佛是其师。九方无忧德佛等。是
九弟子。又空王如来涅槃后。有四比丘。同学佛法。
烦恼覆心。不能坚持。多不善业。当堕恶道。空中有
声语比丘言。汝等今可入塔观像。与佛在世。等无
有异。闻空声巳。入塔观像。眉间毫相。即作念言。如
来在世。光明色身。与此何异。佛大人相。愿除我罪。
由入塔观像。毫相忏悔因缘。后八十亿阿僧祇劫。
不堕恶道。常见诸佛。授记成佛。今东方阿閦.南方
宝生.西方无量寿.北方微妙声。即四比丘是。以是
因缘。行者应当数数观佛。故知圣女兴供观像。罪
卷一 第 670a 页 X21-0670.png
母生天无疑矣。
△二私念疑情。】

「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若在世时。我母死后。
傥来问佛。必知处所。」

【私者。内自怀念。人所不知也。心念佛者。如大梦觉。
于一切法。知见无碍。为最第一。名一切智。假若佛
犹住世。我母巳死。傥来问母生处。升沉高下。男女
尊卑。必蒙垂慈指示。有以慰我也。
△二空声示处
二初泣恋闻声二闻声自扑初分三初空声慰谕。】

「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忽闻空中声曰。泣
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

【初叙圣女苦心。无声出涕曰泣。哭之细也。瞻。仰视
也。恋。眷慕也。泣久瞻恋不去者。冀佛必示我母生
处而度脱也。决定毗尼经。佛告舍利弗。若除如来
智慧。更无馀乘而得度脱。到于涅槃。能示众生解
脱之道。能令众生远离邪道。示现圣道。以是义故。
故名如来。今故瞻恋。冀以应我。次述空声慰谕。恰
当垂泣瞻恋之际。倏忽之间。空中有声而慰之曰。
圣女勿至悲泣而哀恋也。汝既行大孝。倾家兴供。
泣恋瞻依。冥冀感通。示母生处。我名大觉。具一切
智者。当示尔母去处。何用悲哀不置乎。
△二问空
何神。】

「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宽我忧虑。
我自失母巳来。昼夜忆恋。无处可问。知母生界。」

【合掌向空者。感之极。喜之至也。如失物者指之复
卷一 第 670b 页 X21-0670.png
得。失路者引之再归耳。神。义如题。德者。固有之善。
直心为德。性命本来之正。故顺天而为神。皆聪明
正直者。宽。广也。舒也。昔由忆母生界。忧虑如物碍
膺。今闻空声示处。如物出胸。宽广舒泰也。
△三空
声告示。】

「时空中有声。再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
定自在王如来。见汝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故来
告示。」

【有声而不现相者。显生而不生也。无相而有声者。
示灭而不灭也。忆母倍常。赞其至孝。故感佛告示。
然母死而子忆。亦分所当然者。方子在胎。母有十
月怀耽之苦。及儿既生。母有三年乳哺之劳。毛诗
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
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
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惠。昊天罔极。
故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既与父母一体。
母既死而不还。子宁不思母之忆我而返忆乎。但
圣女之捐家兴供。礼佛求知。藉施福以荐亲。仗佛
慈而示处。固非常情所能企及。故佛现空声而告
其生界。呜呼。纯孝动天。致诚感佛。观今圣女。其洵
然矣。
△二闻声自扑二初求说母生界。】

「婆罗门女闻此声巳。举身自扑。支节皆损。左右扶侍。
良久方稣。而白空曰。愿佛慈悯。速说我母生界。我今
身心。将死不久。」
卷一 第 670c 页 X21-0670.png

【情发于中。声感于外。举身扑拜。如太山崩。急欲知
母生界。何暇顾惜形骸。遂致支体骨节悉损坏。而
闷绝矣。左扶侍。左者天道之所起。地道之
所止也。近取诸身。象辅手之形。左不得势。因取僻
远之义。右手得势而顺。用力为多。复加以口。交相
助益之意。盖侍婢原不离左右者。故随即扶起而
侍奉也。稣者。死而更生也。黄庭经云。临绝呼之亦
复稣。俗作苏。非。此经家叙事。下求说生界。然敦逼
速说者。自知形残心苦。将死不久也。
△二示返舍
念佛。】

「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
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

【早返舍者。返。还也。约事。令其速还家舍。约法。舍表
五阴。令即还观五阴。则心王智度之母。直下自现。
故即云端坐思惟。端坐者。即金刚正坐。或全加或
半加也。禅那云。思惟修。意令修念佛三昧。故坐思
我名。即知母生处矣。
△二受教念佛梦鬼王指示
二初归舍忆母念佛。】

「时婆罗门女寻礼佛巳。即归其舍。以忆母故。端坐念
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经一日一夜。」

【寻礼即归。表翻迷为悟之疾也。念是观慧。觉华是
心佛。所以观此者。母即心母。佛即心佛。心也.母也.
佛也。一而三。三而一者。孰为吾心。孰为佛.母哉。普
贤观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
卷一 第 671a 页 X21-0671.png
日能消除。故日表圣女之悟。朗照如昼。夜表罪母
之迷。暝闇如夜。一总表心迷悟之本。罪母信邪。无
明覆心。合尘背觉也。圣女兴供。正智入心。合觉背
尘也。心本是一。迷悟分岐也。
△二到狱知母生处
问佛不即示生处必令圣女亲到地狱者何也答
良由世人为无明所覆不识善恶因果故借圣女
目击苦事以警世之愚顽也如阿含正行经佛坐
思念人痴故有生死何谓痴本从痴中来今生为
人复痴心不解不开不知死所趣向见佛不问见
经不读见沙门不承事见父母不敬不念世间苦
不知泥犁中拷治剧是名痴故有生死不止于是
特假圣女亲到狱中方知恶不可作善不可不作
也文分为三初身到狱海二鬼王迎赞三问答狱
处初文二初见狱海恶相二念佛力无惧初又二
初恶兽飞驰食啖。】

「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
飞走海上。东西驰逐。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
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啖。」

【此明定中见冥界之相。自到海边。神从定出。海水
涌沸。恶兽飞驰。皆识心似境。循业而发。此由众生
事识造罪。致斯苦报。楞伽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
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得非藏海鼓风起
浪。今感业海涌如沸汤。恶兽夜义亦由业感。以生
前纵贪瞋痴。具造杀盗淫妄。故至地狱。境界自现。
卷一 第 671b 页 X21-0671.png
若达境心空。海亦自寂。心境俱寂。事无不照。犹如
大海无风。森罗焕然明白。宝积经云。一切法虚妄
如梦。以唯念故。故知若达唯心。诸境如幻化矣。

二夜叉形异畏视。】

「又见夜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
出。利刃如剑。驱诸罪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头足相
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视。」

【夜义名疾捷。即地狱鬼。其头如牛马狮象虎豹豺
狼。形形各异。或有二手。而至千手者。或有一眼。而
至千眼者。头足例之。口牙叉出向外。唇皮倒缩露
根。铦利如刃。锋𨦵似剑。法苑云。牛头恶眼。狱卒凶
牙是也。驱罪近兽。令其食啖也。搏(伯各切。从甫。与从专不同)。手
击也。攫(丘缚切。匡入声。又。厥缚切。义同)。爪持也。扑取也。庄子云。左
手攫之。此言夜义等不惟驱罪人近恶兽令啖。复
以手击爪持。令罪人头足相就。为团缩之形。然于
罪人。戏弄其身。或时令大。或时令小。或按蹙而短。
或扯拽令长。掷抛竖倒。顷刻万类。可久视乎。此乃
从心变起。无有真实。如正法念经云。阎罗罪人。非
是众生。罪人见之。谓是众生。手中执持𦦨然铁钳。
彼地狱人。恶业既尽。不复见于阎罗狱卒。如油炷
尽。则无有灯。业尽亦尔。不复见于阎罗狱卒。今众
生恶业未尽。自然无中妄见也。
△二念佛力无惧。】

「时婆罗门女。以念佛力故。自然无惧。」

【以。因也。因念佛之力。虽见众形。自然无惧。盖知诸
卷一 第 671c 页 X21-0671.png
境由心。心由境现。心既本空。境亦何有。心境既亡。
惧自何生。心地观佛告文殊云。譬如丛林蒙密茂
盛。师子白象虎狼恶兽潜住其中。毒发害人。迥绝
行迹。时有智者。以火烧林。诸大恶兽。无复遗馀。心
空见灭。亦复如是。又摩诃衍宝严经云。譬如画师。
作鬼神像。即自恐惧。如是迦叶。诸凡愚人。自造色
声香味细滑之法。轮转生死。不知此法。亦复如是。
今圣女了一切法从意生形。因心现相。知心如幻。
无有定仪。所见差殊。随心生灭。既知如幻。亦奚畏
惧乎。
△二鬼王迎赞。】

「有一鬼王。名曰无毒。稽首来迎。白圣女曰。善哉菩萨。
何缘来此。」

【毒。害也。世有害人草。名荼莽(冶葛之属)。法之害人者。名
三毒。此鬼存心悯物。权现鬼身。心无毒害。彰此嘉
名。然前有摄毒。后有恶毒。毒名虽同。用意各别。原
其利人。无有异也。礼云。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长
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莫非天之教也。稽
首。以首至地。稽留少顷。鬼王拜迎者。观其形相非
凡。威仪出类。谅非负罪而来。必是乘通而至。故言
善哉。菩萨。何缘来此。梵名娑度。此翻善哉。乃欢喜
王菩萨法门。若行人日日于佛前称念千遍。得心
清净。得一切如来称赞。所有诸法皆得成就。详于
施食诠次香乳记。
△三问答狱处二初通问地狱
有无二正问我母生界初中二初略问答。】
卷一 第 672a 页 X21-0672.png

「时婆罗门女问鬼王曰。此是何处。无毒答曰。此是大
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

【先。圣女问是何处者。惊疑之词。以异乎平时之所
见也。次。鬼王答。梵语柘迦罗。翻轮山。旧云铁围。围
即轮义。准长阿含起世经等。四洲地心。即是须弥
山。山外别有八山。乃至其外咸海。广于无际。海外
有山。即是大铁围山。依立世阿毗昙论云。大咸海
外。有山名曰铁围。入水三百十二由旬。出水亦然。
广亦如是。从阎浮提南际。取铁围山。三亿六万六
百六十三由旬。从铁围山水际。极西。铁围山水际
径度十二亿二千八百二十五由旬。铁围山水际
周回三十六亿八千四百七十五由旬。第一重海。
在其中也。或云别有三重业海。余所未详。俟载考。

△二广问答二初问答地狱有无二问答地狱何
在初又三初问答狱事实不。】

「圣女问曰。我闻铁围之内。地狱在中。是事实不。无毒
答曰。实有地狱。」

【初。圣女问。我闻经中说。铁围山内有地狱。实耶。不
耶。次。鬼王答。此真实非虚。良由地狱本虚。人自实
之耳。如铁城泥犁经。佛诫诸沙门言。我以天眼视
天下人。生死好丑。得好道者。得恶道者。人于世间。
身作恶。口言恶。心念恶。常好烹杀。祠祀鬼神者。身
死当入泥犁中。岂非自实地狱乎。
△二问答我何
到狱。】
卷一 第 672b 页 X21-0672.png

「圣女问曰。我今云何得到狱所。无毒答曰。若非威神。
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

【初。圣女惊疑。自念地狱者。拘罪人之狴牢也。吾自
揣于心。敬信三宝。一身无罪。何缘我今亦到此狱
处耶。次。鬼王答。凡到此者。有二种人。一有威德神
通者。或为救度。或为游观。二或有恶业成熟。应受
地狱。是故到此。除是两端。终无有能到此者。
△三
问答狱海苦境二初约境疑问。】

「圣女又问。此水何缘。而乃涌沸。多诸罪人及以恶兽。」

【此述初到海边。所见境界。海水是总问。何缘是疑
词。一.疑何缘此水涌沸。二.疑何缘水中多诸罪人。
三.疑何缘海边水内多诸恶兽。准首楞严。皆是彼
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水之涌沸。
由于慢习。发于相恃。驰流不息。故有腾逸奔波。积
波为水。亦由诳习。交欺致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
诸事恶兽。由触报招引恶果。故致神识见大铁城.
火蛇.火狗.虎狼.师子等是也。
△二据事直答三初
正答。】

「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
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
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先渡此海。」

【阎浮提者。长阿含经云。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
提。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有大树王。名阎
浮提。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起
卷一 第 672c 页 X21-0672.png
世经小异。造恶众生。即具造十恶者。梵语鸠那罗。
此云恶人。亦不好人。能灭诸根名死。故涅槃云。死
者。舍所受身。有二种。一者。命尽死。有三。一.命尽非
是福尽。二.福尽非是命尽。三.福命俱尽。二者。外缘
死。亦有三。一.非分自害死。二.横为他死。三.俱死。复
有三种死。一.放逸死。二.破戒死。三.坏命根死。四十
九日等。准瑜伽论。人死中有身(中有即中阴身。若极善者。即生净土
及与天上。极恶即入地狱。皆不经中阴。若善恶不定。即受中阴经冥司也)。若未得生缘。
极七日住。死而复生。如是展转生死。至七七日。决
定得生。若有生缘。即不定。释氏要览云。今人亡。每
七日必营斋追福。谓之斋七。令中有种子不转生
恶趣也。今既经七七之后。毕竟无人继续承嗣为
作功德。令其灭恶生善。其谁救拔苦难。此言死者
无人为追冥福。必致堕苦。次言死者生时自不修
毫善。必致堕苦。以致冥王考校善恶。据定本时所
作之业。应堕地狱者。必至地狱矣。那先比丘所问
经云。人所作。善恶随人。如形影随身。人死但亡其
身。不亡其行。譬如然火夜书。火灭字存。火至复成。
今世作行。后世成之。是也。自然者略。无假借勉强
之意。阎王责罪人云。罪自由汝。今当受之。正法念
云。汝邪见愚痴。痴罥所缚人。今堕此地狱。在于大
苦海。故曰自然先渡此海。
△二指类。】

「海东十万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东。又有
一海。其苦复倍。」
卷一 第 673a 页 X21-0673.png

【前言铁围西面第一重海。巳含此二重也。其苦倍
倍增者。泥犁经云。咸水泥犁。纵横数千里。水咸水
如盐热沸踊跃。水中有鸟。喙如铁生。啄人肌。咬人
骨。人不能忍是痛。便度水去。守泥犁鬼言。死恶人。
汝何等求索。人言我苦饥渴。鬼即以钩。钩其上下
(音银。齿根肉)。口皆挓开。复以消铜灌入口中。唇舌咽
腹皆燋尽。铜便下去。其人不能复忍。还入沸咸水
中。其人平生于世间作恶甚故。求解不得解。随波
上下。回澓沉没。其苦倍增。可胜言哉。
△三结名。】

「三业恶因之所招感。共号业海。其处是也。」

【三业恶因。即身口意三之十恶业也。由此因故招
报狱海。然招者自招。感者自感。兴起行经云。先世
自造此缘。要当受之。无可逃避处。此对亦非父作。
母作。王作。天作。亦非沙门婆罗门所作。本我自造。
今自受之。故佛教众生有二要。一者。作是得是。二
者。不作是。不得是。三界五道。罪垢苦恼。不离于作。
一切无横。所作罪福。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不失如
毛发者也。故此三处。皆号业海。圣女昔所耳闻。今
身到其处也。
△二问答地狱何在。】

「圣女又问鬼王无毒曰。地狱何在。无毒答曰。三海之
内。是大地狱。其数百千。各各差别。所谓大者具有十
八。次有五百。苦毒无量。次有千百。亦无量苦。」

【初。圣女问。既言铁围山内。实有地狱。今何唯见业
海。不审地狱又在何处。次。鬼王答曰。三海之内。即
卷一 第 673b 页 X21-0673.png
是大地狱。岂舍此而别有耶。既由众生从藏海鼓
风。起三毒波浪。故感地狱。即在三海之内。然考诸
经论。地狱以三类摄尽。一热.二寒.三边。八热狱在
阎浮洲下。重累而住。受热苦恼。八寒狱在铁围山
底。仰向居止。受寒冻苦。边狱有三。山间。水间。旷野。
受别业报。此应寒热杂受。今既言大狱十八。又言
五百千百。何耶。盖是约定处。如上所明。约不定处。
不妨边正同举。寒热杂受。不然。地狱正边。何以别
乎。三海等是总标。八寒八热各有十六游增。略则
各百三十六。广则数有百千。各各差别者。作业各
有轻重。重者遍历。中者不遍。下者复减。经劫亦有
长短故也。所谓下。别释。大者十八。有二释。一准问
地狱经云。十八王者。即主领十八地狱。是一迦延
典泥犁。乃至十八观身典洋铜。则狱名典主。局定
十八之数。若观佛三昧海经云。阿鼻地狱。有十八
小地狱。小地狱中。各有十八寒冰地狱。黑暗.小热
乃至饮铜各有十八。如是阿鼻大地狱中。有此十
八地狱。一一狱中。别有十八隔(统纪是鬲。郎的切。鼎属)。始从
寒冰。乃至饮铜。总一百四十二隔地狱。今谓彼经
以阿鼻为最大。故以各有十八为小。今云大者具
有十八。或不对阿毗。故各名大。例如世间诸王。不
对天子。各称大王。若对至尊。则称小王矣。经出不
同。不须强释。次有五百。亦是定数。而观佛三昧经
乃云。五百亿剑林地狱.刺林.铜柱.铁机.铁网。各五
卷一 第 673c 页 X21-0673.png
百亿。则两经之数迥别。亦不须强会也。苦毒无量
者。准泥犁经。佛言。欲知勤苦最不可忍者。独有泥
犁。泥犁者。极苦不可具言。如世逆贼。为长吏所捕。
将至王前。被三百矛。宁毒痛不。比丘答曰。人被一
疮。举身皆痛。何况被三百疮。佛言。泥犁中痛。与矛
疮痛。亿亿万倍。尚不如泥犁痛。地狱之中。狱鬼加
痛。毒无不至也。千百狱亦无量苦者。较五百狱。其
苦稍减。比世间苦。万分不及。苦有无量矣。通问地
狱有无竟。
△二正问我母生界二初圣女问母生
趣。】

「圣女又问大鬼王曰。我母死来未久。不知魂神当至
何趣。」

【四分律云。一切诸世界。无有不老死。众生是常法。
生生皆归死。我母死虽未久。竟不知魂神今至何
趣。祭义曰。气也者。神之盛。魂也者。鬼之盛。道经云。
魂者。气之神。魄者。精之神。阳神日魂。阴神月魄。吾
教指第八识。法句经云。是身为死物。精神无形法。
自作受苦乐。身死神不丧。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三
处。阴行而默至。所往如响应。故知必随业而趣矣。

△二鬼王徵其来历二初问答行业二初问二答。】

「鬼王问圣女曰。菩萨之母。在生习何行业。圣女答曰。
我母邪见。讥毁三宝。设或暂信。旋又不敬。死虽日浅。
未知生处。」

【行名进趣。业谓造作。即三业搆造善恶事也。法句
卷一 第 674a 页 X21-0674.png
云。随其所造业。罪福有果报。恶业堕地狱。善业生
天上。高行生善道。得无漏涅槃。不审菩萨之母。于
此三业。作何业耶。圣女答言。我母著于邪见。讥毁
三宝。成论云。宁止不行。勿行邪道。身坏命终。堕于
恶趣。且又存心不恒。立性无定。偶尔听劝而暂信。
忽焉循邪而讥毁。今死虽日浅。计必随业堕苦。故
吾急欲求知生处而未能也。
△二问答姓氏二初
问。】

「无毒问曰。菩萨之母。姓氏何等。」

【姓者。所以系统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
之所由生也。印土族姓四流。一刹帝利。王种也。二
婆罗门。净行也。三吠奢(旧云毗舍)。商贾也。四戌陀罗(旧云
首陀)。众人也。前二是贵。后二是贱。今不审菩萨之母
何姓何氏。为贱为贵。姓氏明而稽查易。故必问乎
姓氏也。
△二答二初圣女直答姓氏。】

「圣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罗门种。父号尸罗善现。母
号悦帝利。」

【父。甫也。始生巳也。母。冒也。含生巳也。既俱婆罗门
种。自然执邪谤正。西天外道。专执婆罗门种第一
最尊。如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云。本初起地上
人时。皆是我曹婆罗门种。我曹种最尊。初从口中
出。世人从下出。我种是第七梵天子孙。佛反言天
下一种。持我曹种与刹利.田家.工师种等。我曹死
皆生梵天。佛反持我曹与凡人等。佛言。我经中以
卷一 第 674b 页 X21-0674.png
施行为本。施行善者。最为大种。其天下尊贵者。皆
施行善得。不以种得也。尸罗是梵语。翻性善。好行
善道。不自放逸故。善现是华言。梵名须菩提。悦帝
利未详。其名号均好。存心各邪。智论云。邪见罪重。
故虽持戒。身口业好。皆随邪见。恶心如种。苦种皆
作苦味。邪见之人。虽持戒精进。皆成恶法。不如不
执而行惠施。何况内执邪见。外行讥毁乎。然鬼王
问母姓氏。圣女先举父者。以妇必随夫彰名也。

二鬼王委说生天二初正说其由三初愿圣者返
本。】

「无毒合掌启菩萨曰。愿圣者却返本处。无至忧忆悲
恋。」

【合掌乃庆慰之仪。返本处者。此非菩萨所应住也。
始则为母而来。今既知之。应即退还本所住处。不
须忧忆而悲恋也。
△二明罪女生天。】

「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云承孝顺之子。为
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

【鬼王答曰。我初不知何人。若悦帝利罪女。巳脱苦
生天三日矣。下示生天之由。云承孝顺之子。为设
供修福于如来塔寺之故也。善事父母曰孝。百行
之先。良心最真切者。吾身非从天降地生。故于亲
亲。自不容巳。祖师云。父母非我亲。谁是最亲者。顺
者。不逆也。曾子云。孝子之养亲也。乐豫其心。不违
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食。故梵网云。孝顺。至道之
卷一 第 674c 页 X21-0674.png
法。孝经援神契曰。元气混沌。孝在其中。故爱敬之
情。蔼然可匊。然皆训乎男子。非教女子也。今圣女
始劝母以正信。中兴供而感佛。终承福巳生天。可
谓能谕母于道。而救母于苦。世出世间事备一身。
孝顺之名。允乎遍法界而不磨。流沙劫而不泯也。

△三示同罪受乐。】

「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
受乐。俱同生讫。」

【无间大狱。铁城幽闭。窅窅冥冥。难期恩赦。今因施
福。力资巳母生天。此际善缘。泽及同人得乐。孝思
至矣。福力广矣。洵报母之标榜。诚资冥之样子也。

△二言毕而退。】

「鬼王言毕。合掌而退。」

【言毕合掌。敬慕之至。孝之感人深矣。行因事竟。

二显所发弘愿。】

「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巳。便于觉华定自在王
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
众生应设方便。使令解脱。」

【寻。仍也.俄也。即史寻复其旧之寻。俄尔仍如梦归
也。梦是眠中现境。无明盖也。然眠梦之涂。因心而
动。动由内识。境由外熏。今因想母生界。故致感佛
现神。然既悟梦感。而道心顿发。故即从本尊像前。
便立四弘誓愿。从今日始。尽未来际。应有造罪受
苦之人。无论怨亲。广设方便之法。尽令解脱沉沦。
卷一 第 675a 页 X21-0675.png
此是最初之弘愿。为下正宗之弄引。
△二结会古
今。】

「佛告文殊师利。时鬼王无毒者。当今财首菩萨是。婆
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财乃人所共宝。以无财则贫。古云。甚矣。贫之为病
也。但世宝凡俗所贵。招忧致患。唯有法宝。终始获
安。净名云。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七财者。一信.
二戒.三多闻.四舍.五慧(此五为宝).六惭.七愧(此二为守财人)。然
此七财。以信为首。信故持戒。善由多闻。闻故能舍。
舍则生慧。故信为财首。昔以无毒为名。固行十善
之道。今彰财首之号。允登十信之阶。若准璎珞。六
轮对位。铁轮对十信。银轮对十行。金轮对十向。琉
璃轮对十地。摩尼轮对等.妙。合尊摩尼为首。是则
财首等觉之流欤。何以得知。准观佛三昧经。昔过
去有佛。号释迦牟尼。灭度后。有王子名金幢。憍慢
邪见。不信佛法。有比丘名定自在。语王子言。世有
佛像。极为可爱。可暂入塔。观佛形像。王子即共入
塔。见像相好。白言。佛像端严如此。况佛真身。比丘
言。汝见像不礼。当合掌称南无佛。王子即合掌称
佛。还宫念像。后夜梦见。欢喜舍邪。归依三宝。由入
塔称佛善根。命终值九百万亿那由它佛。得甚深
念佛三昧。诸佛现前。为其授记。从是巳来。经百万
阿僧祇劫。不堕恶道。乃至今日。获得甚深首楞严
定。昔王子者。今财首菩萨是。佛既言获得甚深首
卷一 第 675b 页 X21-0675.png
楞严定。非等觉而何耶。昔婆罗门女。由广行孝道。
成地藏之身。是故孝行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
横于四海。施之后世。而无朝夕。放之东海而准。西
南北方亦复如是。以故上自帝王。下至民庶。贵贱
虽殊。行孝一等。如地为万物之所依止。如藏为万
人之所受用。故知地藏之名。全是孝顺之目。此由
文殊问地藏因地。略举梗槩。如此类例。胡能尽说
也哉。】
【△第二大章正说分为四段初分身集会一
品明能化主二业缘业感问狱三品明所化机三
如来赞叹利益存亡阎罗赞叹三品明度脱缘四
称佛较施两品明成佛因今初先品题。】

「分身集会品第二」

【△二品文二初地藏来仪二释迦诏告初分二初
叙分身地藏。】

「尔时。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
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俱来集在
忉利天宫。」

【尔时者。正如来含笑放光。光云出音。天龙鬼神同
集之时。盖十方沙界分身地藏。既睹光闻音。即与
众偕来。但言不顿彰。故前后别说。非问答巳竟方
来也。百千万亿。数目也。震旦算经。始自黄帝。数法
有十等。亿.兆.京.秭.垓.壤.沟.涧.正.载。风俗通云。千生
万。万生亿。亿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
壤生沟。沟生涧。涧生正。正生载。载。地不能载也。今
卷一 第 675c 页 X21-0675.png
四数并明者。以亿分四等。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
亿。三.千万为亿。四.万万为亿。今是第四亿数。乃百
千万之亿。如是之数。尚难穷究。况又言百千万亿
不可思.议.量说之无量阿僧祇世界中。凡所有地
狱之处。一狱一分身。皆来集会。猗欤盛哉。此正显
世界难量。愈见地狱之夥。地狱既多。弥彰分身莫
测。为下问答之张本。此是大菩萨不思议事。尚非
声闻.缘觉所知。况下地凡夫能测识者哉。若广舆
所载。唐至德间。有新罗国僧。曰金地藏者。渡海而
来。止于直隶池州府。青阳县。九华山。尝取岩间白
土。杂饭食之。人以为异。年九十九。忽召徒众告别。
坐化函中。后三载开视。颜色如生。𢍉之骨节俱动。
亦分身之一也。俱集天宫者。如心地观经云。以身
常处于地狱。非不亲近大慈尊。以身常处于轮回。
非不亲闻微妙法。以是因缘。诸佛子。系心常念天
人师。由是如胡麻来集。𡍫塞忉利天宫。实为夐古
未闻奇特事也。
△二叙业道众机三初率众同来
供佛。】

「以如来神力故。各以方面。与诸得解脱从业道出者。
亦各有千万亿那由他数。共持香华来供养佛。」

【上以。训因。下以。训与。因世尊云音普遍神通之力。
故各与四方地面所化之众而来集也。解脱有小
大之别。据下不退阿耨菩提。并是不思议大解脱
耳。持香华供养者。梵语健达。此云香。准戒德香经。
卷一 第 676a 页 X21-0676.png
有根香.枝香.华香不同。梵语布瑟波。此云华。准大
品经。有天华.生华.心华不同。今持供者。期具足菩
萨之道。愿成就如来之香。清远潜通。果因一契也。
准十轮经。供养有三。一.利益。以四事等。二.敬心。将
华表情。三.修行。若有持说。即为供养。皆所以表诚
敬也。
△二因化不退菩提。】

「彼诸同来等辈。皆因地藏菩萨教化。永不退转于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出供养意。所以持香华供养者。皆因地藏菩萨
教化我等。永不退转于阿耨菩提故也。不退转。如
后。阿耨等。阿。翻无。耨多罗。翻上。三藐。翻正。三。遍也.
等也。菩提。翻觉。孤山曰。极果超因云无上。正则正
观中道。等则双照二边。盖果上三智也。悲华经四
云。愿我得首楞严三昧。以三昧力故。化作地狱之
身。入地狱中。与地狱众生。说微妙法。劝令发菩提
心。彼众闻是法巳。寻发菩提之心。即便命终。生于
人中。随所生处。常得值佛听法。即得不退转地。乾
闼婆乃至人非人等。天龙鬼神。乃至畜生饿鬼等
众。亦复如是。皆令发菩提心。正地藏所化业道之
众。不退转菩提之流也。
△三至天心喜观佛。】

「是诸众等。久远劫来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暂无休息。
以地藏菩萨广大慈悲。深誓愿故。各获果證。既至忉
利。心怀踊跃。瞻仰如来。目不暂舍。」

【文分三节。初.明六道流转。以背此觉心也。盖此觉
卷一 第 676b 页 X21-0676.png
心。是诸佛所證妙道。是众生所迷本源。则凡夫久
远劫来。流浪生死者。由不发此心也。其流有四。一
见流(三界见).二欲流(欲界诸惑除见及痴).三有流(上二界。诸惑除见及痴)
四无明流(三界痴)。梵语阇提阇。此云生死。胜鬘云。生
者。新诸根生。死者。故诸根灭。由此风浪。长沦生死。
故涅槃云。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
生死大苦海。准大论。众生有三苦。一身苦。老病死。
二心苦。贪瞋痴。三后苦。狱鬼畜。于是三种苦中。求
暂休息。胡可得耶。次.因地藏获證。此言六道众生。
在昔则万汇沉迷。居三道而流转。在今。则十力超
悟。證三身以圆通。是谁之功欤。此皆地藏无缘慈
悲无作誓愿之力耳。三.出感佛恩深。既承如来神
力。得随地藏偕来。内心深怀踊跃。外仪瞻仰殷勤。
瞻者。相好。微妙看视无厌。仰者。智慧深远。景慕有
期。大论云。佛坐师子座。现最胜身。光明色像。威德
巍巍。以此神力。感动众生。其有信者。皆至阿耨菩
提。是以瞻之仰之。不能暂舍也。
△二释迦诏告二
初如来摩顶付嘱二地藏合身领教初二初经家
叙通。】

「尔时。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
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诸分身地藏菩萨摩
诃萨顶。」

【如来以一母陀罗臂。一兜罗绵手。遍摩所集无量
阿僧祇分身地藏菩萨之顶。乃圣如意通中。转变
卷一 第 676c 页 X21-0676.png
神力。故一臂能遍摩无量之顶。以慰劳安抚也。大
论云。手中德字缦网庄严。当以此手安慰众生。令
无所畏。是此谓也。
△二发言付嘱二初明巳所化
众二付嘱未调众初又二初总示化门调机。】

「而作是言吾以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
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

【此言佛调浊世众机。如贤愚经。散阇调象师言。佛
世尊者。二种性生。一者智慧。二者大悲。勤行六事。
所谓六波罗蜜。功德智慧。悉具足巳。号之为佛。既
自能调。亦调众生。故云。我是无上调御师。转正法
论。周世界化度无量诸众生。当知由悟心地观。故
能调伏刚强众生。即示以四谛。教以三学。以戒调
伏其身。以定慧调伏其心。既修三学。自断二惑。辅
行云。昔无信钩。致造重罪。如狂象无钩。不可控制。
今以惭愧钩。钩无惭心象。故云令心调伏。舍邪归
正者。一切法高王经云。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
人。其先悉是辫发梵志。诸漏巳尽。无复烦恼。一切
心得自在。到第一彼岸(文)。皆舍邪归正。巳授记作
佛。此明巳调伏者十中有七八矣。其有恶习深重。
难于调伏者。十中犹有一二焉。如法华初开。五千
起去之流。及调达弟子.螺髻梵王等。习者。习气。正
使虽断。馀习尚在。身虽调伏。心犹未调伏也。
△二
别明分身度脱二初略明。】

「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
卷一 第 677a 页 X21-0677.png
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
生敬仰。」

【此与地藏分身方便度生形击。故言吾亦等。梵动
经云。如来自知生死巳尽。所以有身。为欲福度诸
天人故。若其无身。则诸天世人无所恃怙。犹如多
罗树。断其头者。则不复生。佛亦如是。巳断生死。永
不复生(文)。今所以分身者。正显如来从法垂应。被
大小机。现胜劣身。从一派出。有无量身。摄用归体。
不离一性。大论三十云。若依禅定得四无量.背舍.
胜处.神通.辩才等诸甚深功德。悉皆具得。随意所
为。无不能作。化为种种禽兽之身而不受其法。或
时身满虚空。或时身若微尘。或轻如鸿毛。或重若
泰山。如是等神通变化力。皆从禅得。此是身轮现
通。广设方便。即是意轮鉴机。施无谋巧用。观十界
性相。乃以口轮说种种法。令熟者脱。未熟者熟。未
种者种。故大论云。释迦牟尼佛。一世界中。常化作
种种身。种种方便。以度众生。此总示分身方便。下
别明调机难易。根是根性。属于过去。今世根性利
钝。总由宿障重轻。若约四生论利钝者。如处胎经。
佛告喜见菩萨。如我今日在母胎中。与诸十方神
通菩萨。说不退转难有之法。亦以神通入天四生。
地狱四生。饿鬼四生。畜生四生。于四生中。胎化二
生。尽漏得疾。湿卵二生。尽漏稍迟。化生胎生是利
根人。湿生卵生是钝根人。故大论云。诸佛先观知。
卷一 第 677b 页 X21-0677.png
有人一切方便不可度。或有难度。或易化。或复有
迟或有疾。或以光明或神足。种种因缘度众生。是
也。若约四洲论利钝者。如天人费氏云。北天一洲。
少有佛法。馀三天下。佛法大弘。东西天下。少有黠
慧。烦恼难化。南方一洲。虽多犯罪。化令从善。心易
调伏。是也。准止观。利根是法行机。钝根是信行机。
如闻一切众生。本有佛性。当下即信。信即思修。三
慧顿成。是利根人。或闻善果。勤劝成就。则是仰信
此理。思惟而修之。三慧渐进。是钝根人。大论云。若
众生欲作重罪。善教不从。以苦言谏之。虽起瞋恚。
后得安隐。此正教钝根者。善根的指菩提心。如身
子辈极钝根者。具历五时。顿发三因授记是也。暗
钝久化方归。如莎伽陀(此云小路边生)等。业重不敬仰者。
如调达等。大论二十六云。如死人种种庄严。转转
烂坏。终不可令活。提婆达亦如是。佛日日种种教
化。恶心转剧。恶不善法日日转增。乃至作三逆罪。
又云。舍卫城中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
闻有佛。三亿家不见不闻。佛在舍卫二十五年。而
此众生不闻不见。何况远者。又如贫老母。无度因
缘。不得见佛。若得多信。利益无穷。我佛化门调机
尚尔。则知地藏分身非易。故特以巳形击。弥显其
神力之难思也。
△二广示二初结前起后此由众
机利钝不同信毁不等故我分身度脱是结上文
亦由众生各各差别故我分身现男女等是起下
卷一 第 677c 页 X21-0677.png
文。】

「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

【分身度脱者。如处胎经。佛告智积菩萨。我宿命所
行。戒德究具。得成佛身。变化自在。无所不入。亦入
于金翅鸟。亦入于龙子。亦入于鱼鳖鼋鼍。所化如
是。故佛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弥勒言。
举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
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
识。皆令得度。此识教化。非无识也。故曰。导师出现
世。非缘不降神。要度未度者。示现无为城。如来分
身。可思议乎哉。
△二普现色身。】

「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
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
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
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
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
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

【此示众机。关佛慈悲。以王三昧力。不动法性。而往
应之。如处胎经。佛告诸来会者。吾从无数阿僧祇
劫。能大能小。入细无碍。或在天上。劫数教化。或在
人中。代彼受苦。或在畜生饿鬼地狱。教化无所不
入。此正显如来化身妙用也。初现男子身。男者。丈
夫壮而有室也。人生不可无所事事。故取力田为
男职分所当为。子者。亲之枝也。子有生义。天开于
卷一 第 678a 页 X21-0678.png
子。静极而动也。次现天龙。悲华经云。若有众生事
摩醯首罗天。我愿化身如摩醯首罗。事八臂者。化
为八臂天身。事日月梵天。亦化为日月梵天。而教
化之。令住善法。智论云。如菩萨本身。曾为大力毒
龙。又龙王名马坚。是大菩萨。以本愿故。生于龙中。
次现神鬼身。如秽迹大权神王.大力明王等。如现
大鬼伏旷野鬼等。山林川原河池泉井。此现依报
度人。如悲华经云。佛因中为救阎浮提人民饥饿。
思惟舍身体血肉。中路有山。名水爱护。自投其身。
即成肉山。高一由旬。乃至高千由旬(云云)。天帝。如昔
为帝释。与罗呵阿修罗战。以慈忍力胜之。昔为梵
王。坐昼度树下成道。梵名斫迦罗.伐辣底.曷罗阇。
此云转轮王。施设足说。金银铜铁轮。应别如其次。
逆次能王领。一二三四洲(准处胎经。无数阿僧祇劫。作大梵.帝释.轮王。各
三十六返。所度众生无堕二乘.恶趣)。迦罗越翻居士。爱谈名言。清净
自居。凡多积财货。居业丰盈。皆受此称。国王。粟散
王也。诸侯所封之地曰国。从曰。而加或其中。以明
各有分地世守。毋相侵也。王者。三才之主。从〡(音辊。
一之转也)贯三。立天地人之道也。如大光明王舍头。月
光王舍眼。迦尸王破胸出心。坚意王舍手等。宰。主
也。烹也。调和膳羞之名。周礼冢宰。能调和众官。故
名宰。辅者。两傍夹车木。朝堂有四辅官。左辅.右弼.
前殿.后丞。所以主宰群辟。夹辅王化。如周官太师.
太傅.太保为三公。书云。惟兹三公。论道经邦。佛曾
卷一 第 678b 页 X21-0678.png
作劬嫔大臣。分阎浮提为七分息诤。官者。宦也。公
也。属者。官僚部曲也。群辟之职。统于三公。汉魏巳
来。三师皆开府置寮属也。巳上皆未受道者。此下
皆受道之机。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净名疏翻
除馑。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
乏也。尼者。女也。大论云。尼得无量律仪。应次比丘。
优婆塞.优婆夷。西域记云。邬波索迦。唐言近事男。
邬波斯迦。云近事女。谓亲近承事诸佛法故。阿罗
汉。翻杀贼.应供.不生。若阿[台-台+犮](音跋)云应真。瑞应云。真
人。尽以无生。释罗汉也。声闻等。如前。而以化度句
贯上诸文。非但佛身句。反显不一。谓岂止佛身独
现众机之前。随其所感。普现色身。宝雨经云。如来
成就无量色身。若诸有情。应以如来色身而教化
者。如来即能于一刹那(名极少时极少)。或一腊缚(即迦罗。一千六
百刹那名一迦罗)。一牟呼栗多(六十迦罗名莫呼律多)。各各于彼有
情之所。示现如来色身之相。若应见种种别类有
情身相。如来即于一刹那。乃至示现种种别类有
情色身之相。正今文之谓。皆是诸佛神智所感也。

△二付嘱未调众二初敕观累劫度生。】

「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

【此佛自言于菩萨地。三大阿僧祇劫。勤苦无量。大
经云。我于往昔种种苦行。今得如是无上方便。为
汝等故。无量劫中。舍身手足。头目髓脑。疏云。夫身
命者。谁所不重。吾轻生忽死。经无量劫。指山指地。
卷一 第 678c 页 X21-0678.png
骸骨倍多。指海指江。髓脑非喻。况复妻子国城。捐
弃无量。如是恩德。但为汝等放逸无惭。系在囹圄
(上音陵。领也。下音语。禦也。言领囚禁禦也)。不得解脱。岂非累劫勤苦。端
为度说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如央掘魔罗。
受邪师教。佛以神力化之。即舍出家。梵王赞云。奇
哉。调御天人师.如来。善调央掘魔。譬如毒蛇见咒
师。吹气放毒不怖畏。是也。罪苦。大论明二种。杖楚
寒热等名身苦。馀残名心苦。诸圣人以智慧力。无
忧愁嫉妒瞋恚等心苦。有老病饥渴寒热等身苦
(舍利弗风热苦。毕陵伽婆蹉眼痛苦。罗婆那跋提痔病苦)。于身苦中。亦复薄少。
如人知负他债。偿之不以为苦。凡夫人不忆负债。
故身心俱受现苦。后世复有三涂之苦。故云罪苦
众生。
△二令忆天宫付嘱。】

「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大苦时。汝当
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
出世巳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初四句指上业重之辈。随业等。五母子经云。世间
人不知有后世生。但言死耳。作善自得福。作恶自
得殃。入恶道中。悔无所及。魂神空去。随其施行。业
报受苦。如影随形。是也。汝当下。正申付嘱。谓我灭
后。此辈堕落受苦时。汝当思忆想念。吾畴昔在忉
利天宫。亲蒙世尊殷勤叮咛。付嘱于我。令娑婆世
界第十小劫弥勒出世成道巳来。中间或曾受化。
或未受化。悉使解脱恶道。永离三涂八难之苦。机
卷一 第 679a 页 X21-0679.png
缘成熟。遇佛授记。自应拳拳服膺。不致失坠也。弥
勒。西域记云。梅哩丽耶。唐言慈氏。因过去为王。名
昙摩流支(此云法希。亦曰法乐)。慈育国人。自尔至今。常名慈
氏。弥勒下生经云。弥勒成道巳(准处处经云。弥勒未下若当来下。馀
有五十亿七千六百万岁)。无量千万亿众生。见世苦恼。皆于佛
法中出家。弥勒见诸大众。作是念言。是诸众生。皆
于佛法中种诸善根。释迦牟尼佛遣求付我。我今
受之。善哉。释迦牟尼佛能善教化如是等百千万
亿众生。今至我所。如是三称赞释迦牟尼佛。然后
为说四谛。闻者同时得道。时华林园初会说法。九
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
阿罗汉。第三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故处
胎经。佛告弥勒云。汝所三会人。是吾先所化。九十
六亿人受吾五戒者。次是三归人。九十二亿者。一
称南无佛。皆得成佛道。是也。梵语和伽那。此云授
记。圣言说与名授。果与心期曰记。即初住之应记
也。此皆我佛于天宫付嘱地藏。以待弥勒出世之
人尔。
△二地藏合身领教二初地藏正领二如来
赞喜初分三初叙合身宗本。】

「尔时。诸世界分身地藏菩萨共复一形。涕泪哀恋。」

【十轮经云。安忍不动。犹如大地。今地藏大士。发愿
于尘沙劫前。受嘱于弥勒道后。忍斯浊秽。化度泥
犁。其犹地乎。合分身为一形者。一为诸身之本。故
合末以宗本。此由地藏行般若时。修神通波罗蜜。
卷一 第 679b 页 X21-0679.png
受种种如意事。变一身为无数身。无数身还为一
身。隐显自在。然亦不著是如意神通。以自性空故。
离故。无生故。无有住处内外大小。以禅定力。疾遍
诸身。还复亦速。长阿含十二。舍利弗云。神足證者。
随三昧心。作无数神力。变一身为无数身。以无数
身合为一身。称是神力者。卑陋下劣凡夫所行。非
是贤圣之所修习。于诸世间。爱色不爱色。二俱舍
巳。修平等护。专念不忘。斯乃名曰贤圣神足(文)。小
乘尚尔。况大菩萨乎。一月影临一切水。一切水月
一月摄。正分身合身之旨。涕泪哀恋有四意。一悲
六道造业不悛。二悲众生刚强难化。三悲如来慧
日将沉。四悲天宫付嘱事大。故知涕泪哀恋。诚有
不得巳也。
△二申化事受旨二初佛引使获通慧。】

「白其佛言。我从久远劫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
神力。具大智慧。」

【此地藏自陈所获通慧。与佛通慧形击。谓吾之通
慧。乃久远劫来。蒙佛接济引掖。使我获得。即佛之
通慧也。今付末世众生于我。自应如佛接引于我
而接引之。令其亦获此通慧。正我分内事。自应仰
攀玄根。俯提弱丧者矣。
△二化身沙界利生二初
分身度人。】

「成所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
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令归敬三宝。永
离生死至涅槃乐。」
卷一 第 679c 页 X21-0679.png

【此中文含二意。分身沙界。明不思议神力。度人證
果。明不思议智慧。神力.智慧。乃分身度人之本也。
十轮经略云。此善男子。成就不可思议诸功德法。
坚固誓愿。勇猛精进。为欲成就诸有情故。于十方
界。或时现作大梵王身。乃至或作地狱狱卒。诸有
情身。现作是等无量无数异类之身。为诸有情如
应说法。随其所应。安置三乘不退转位(云云)。故大
论云。具足神通者。于十方恒沙世界中。一时能变
化无量身。供养诸佛听法。说法度众生。是等除佛
无能及者。是为末后身菩萨。故能广度多人。归敬
三宝。归以返还为义。令其返邪归正。敬以专诚为
义。令其去妄归真。三宝乃却恶之前阵。入道之初
章。越苦海之舟航。到涅槃之要道。故须归依。永离
等。则二种生死俱断。五住烦恼尽亡。三德秘藏同
圆證矣。五母子经云。拔其根株。便可得脱。如人不
种。但当泥洹。泥洹。快乐是也。
△二小善获利。】

「但于佛法中所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或毫发
许。我渐度脱。使获大利。」

【佛法中为善。有胜劣不同。今所为者。善之劣也。一
毛甚轻。一渧极少。一沙甚微。一尘极小。毫发许善
之更輶矣。然我亦令脱生死。获大利也。贤愚经。佛
告阿难。若有众生。于三宝福田中。种少少之善。得
无极果。此正会人天之小善。归广大之一乘。即同
法华遍开六道。低头举手。弹指散华。本是人天之
卷一 第 680a 页 X21-0680.png
福。今开即是缘因佛种。使获大利。复何疑哉。
△三
慰世尊勿虑。】

「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如是三白佛言。
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慰勿虑者。明巳能任事也。盖谓一切烦恼。六十二
见等。皆是如来之种。即一阐提人。亦不断性善。傥
遇法缘。善根复发。一善若起。万恶全消。譬星火烧
万顷之薪。七毒丧多人之命。如十轮经云。随所住
处。若诸有情。贪瞋痴等。皆猛利故。造作十恶业道。
有能志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者。一切
烦恼。悉皆消灭。远离十恶。成就十善。于诸众生。起
慈悲心。及利益心。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功德妙定
威神之力。勇猛精进。于一食顷。能于无量无数佛
土。一一土中。以一食顷。皆能度脱无量无数殑伽
沙等所化有情。令离众苦。皆得安乐。随其所应。安
置生天涅槃之道。故不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忧
虑也。
△二如来赞喜。】

「尔时。佛赞地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
就久远劫来发弘誓愿。广度将毕。即證菩提。」

【地藏既领嘱慰佛。如来即赞善助喜。双赞善哉者。
一以能体佛心。敬承严命。二以分身利物。毫福不
遗。所以喜之者。以遂我心。满尔愿也。广度两言。我
佛纵许之辞。亦自知其时耳。若普曜经云。不处生
死。不住泥洹。便受菩提决(文)。是则地藏久矣證大
卷一 第 680b 页 X21-0680.png
菩提。何待广度将毕耶。】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科注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