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四
卷十四 第 1a 页 WYG1245-035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倪文僖集卷十四
             明 倪谦 撰
 记
  环溪清趣记
去新喻邑东百里有溪曰梢溪水自葛岭百丈仙峰而
来东流数十里汇为一湖复溢流而东入于清江程氏
潜鳞之居正㩀湖上门对仙峰翠色森然可掬水势萦
卷十四 第 1b 页 WYG1245-0351b.png
回环其屋趾临水面山有幽绝之胜每溪流遇雨烟霏
尽敛波光岚影掩映澄彻渔歌樵唱之往还锦鳞白鸟
之飞跃潜鳞视之意趣为之清焉因扁其居曰环溪清
趣顷来京师徵予文以记余以谓天下之物至清者莫
踰于水观其湛然莹洁万境俱涵清可知矣彼黄若河
流浊若行潦者清何自而得哉殊不知为泥沙之所汨
污秽之所杂耳使渟泓之久则清之本体固自若矣人
之一心虚灵不昩万理皆备不异水之清也彼仁义梏
卷十四 第 2a 页 WYG1245-0352a.png
亡天真斲丧者清何自而得哉殊不知为私意之所蔽
利欲之所昏耳使存养之久则清之本体固自若焉君
子知心之诱于物也于是已私务克天理务明以清其
心心既清则意趣之发尚何往而不清哉潜鳞居占梢
溪之胜环溪之间无非清境即其境之清有会夫心之
清而清趣发焉于是藏脩容与悠然自得则诵诗读书
耕道猎德莫匪清之资也援毫鼓琴投壶博奕莫匪清
之宣也把竿弄舟枕流漱石盟鸥放鹤采芹种莲莫非
卷十四 第 2b 页 WYG1245-0352b.png
清之适也心游鸿濛之外志超埃壒之表查滓为之消
融邪秽为之荡涤其意趣之清何如哉虽然外以清感
则内以清应斯固潜鳞之贤矣然犹有待于外焉使舍
是溪吾之趣将有所不清乎要必环是溪清如是之市
朝亦如是不以境迁不以物变然后私无所容而清无
所间德岂不益造于成乎潜鳞详雅好文好为江湖之
游予虑其出或异乎共居也故终之以恒清之说潜鳞
其亦有领于吾言矣乎遂为之记
卷十四 第 3a 页 WYG1245-0352c.png
  江山好处亭记
太平为郡在南京之南百里之远右枕长江有山焉曰
采石有矶焉曰牛渚江自西南来合湘沅汉沔之水直
走矶下姑孰之溪则自西而横入于江惊湍骇浪昼夜
冲齧有声矶之南正值天门东西二梁中束一水苍翠
脩曲宛若蛾眉旧尝为亭矶上以占其胜矣去蛾眉之
左下坡数级地势颇卑而坦夷幽旷山益近而奇江益
近而驶其地尤胜有非蛾眉所得而擅者旧亦为亭于
卷十四 第 3b 页 WYG1245-0352d.png
此名江山好处元监府鸿吉哩氏易名观澜岁久倾毁
景泰三年丰城李侯若虚来守是邦政平讼理民安物
阜尝考寻遗迹以为是亭乃郡之绝景自昔骚人韵士
若温峤袁宏谢尚李白崔宗之诸贤皆尝于此登眺而
吟啸者也岂惟政馀吾辈可以藉是消烦而释意邦人
岁时亦得以遂游观之乐也容可坐视其废乎乃捐俸
赀为倡命广济寺僧脩惠募材重建亭成太守与客携
酒肴登而落之凭亭远望则烟岚之杳霭云涛之汹涌
卷十四 第 4a 页 WYG1245-0353a.png
风帆沙鸟之往来长鲸巨鼍之出没仙梵之庐渔樵之
居举接于栏槛之外千态万貌景象无穷有以使人心
开目明神爽飞越于是扬袂引觞曰乐哉斯亭因复其
名曰江山好处属记于予予以谓花鸟本平时可娱之
物也然感时恨别者见之适足以惊心而溅泪郡之江
山信可乐矣使为守者化未能敷于下为民者政未能
安于上外有责于人内有愧于已则登斯亭也触物兴
怀无非悲伤感慨之境孰见其为可乐哉今太守涵煦
卷十四 第 4b 页 WYG1245-0353b.png
休养措斯民于衽席而民亲爱之不翅父母上下之间
心孚意洽盖无适而非可乐者况目当江山之好处哉
是宜太守之乐其乐而使民同其乐也亭之复古讵不
宜乎
  尊闻斋记
人之一心本高明也而每溺于污下者私意蔽之耳诚
能撤其所蔽则人欲净尽天理昭晰其脱凡近以游高
明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焉然理欲混淆要必博学审问
卷十四 第 5a 页 WYG1245-0353c.png
以广所闻所闻既广则理无不穷知无不致而理欲判
然矣于是恭敬奉持尊其所闻一惟天理是循得不进
高明之域乎且夫学者之所欲闻者何圣贤之道也圣
贤往矣而道恶乎闻然其精神心术寓于典籍抑亦即
其典籍以求之耳典籍乃经传子史百家之言积之充
栋载之汗牛其于道德性命之原礼乐刑政之本脩身
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之故靡不具载于焉讲诵而
通悉之所闻得不博乎闻贵乎能博而尤贵乎能尊不
卷十四 第 5b 页 WYG1245-0353d.png
博以求之则浅狭固陋无以通古今而达事变不尊而
守之则泛滥支离无以体诸身而适夫用博闻而至于
能尊则道在我矣在我者重则在外者轻天下之物举
不足以动天性之真焕然呈露其高大光明也为何如
哉在易有之艮上乾下其卦为大畜象曰君子以多识
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兹非尊其所闻之谓乎彖曰刚健
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兹非高明之谓乎圣贤之道不外乎是
而已矣曾子守约动求诸身而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
卷十四 第 6a 页 WYG1245-0354a.png
宜其独传圣人一贯之妙至汉董子又引是为武帝告
此其所以为汉之醇儒也欤朝鲜任元浚子深甫尝名
其读书之斋曰尊闻盖有得于曾子之言而志乎圣贤
之道者矣顷以使事羽仪天朝以予尝使临其国也谒
文为记予闻子深以明经领乡书擢甲科第一人仕至
其国典农少尹文章名于时才德见于用能尊所闻之
成效欤尊而不懈其进未可量也嗟夫国家诗书礼乐
之化洽于四表而朝鲜越在海东不亦渐溉尤深故其
卷十四 第 6b 页 WYG1245-0354b.png
士君子皆彬彬好学穷理尽性不畔圣贤之道若子深
者焉是诚可尚也已故不辞而为之记为子深者尚若
董子其亦以是而道其君也哉
  狎鸥亭记
朝鲜王城之南十数里有水曰汉江其源出自金刚五
台二山而会为长江西流以入于海予昔奉诏往使其
国尝至江上登楼宴咏又放舟江中溯沿为乐见其涯
岸弘阔波涛浩渺风帆往来沙鸟上下襟怀轩豁景趣
卷十四 第 7a 页 WYG1245-0354c.png
无穷恍若置身沧浪汉沔之间而忘其身之寓于东方
也别来数载每遐想江皋风致未尝不神俱往也天顺
改元之冬朝鲜吏曹判书韩君名浍者承其国命来陈
封事君旧辟别墅于汉江之涘搆亭其间而未之名也
以余尝驻节经游知其胜槩伻来问名于余因徵言以
记余为名之曰狎鸥而复之曰鸥水鸟之閒者也灭没
江海之中飞翔洲屿之上非人可畜之物也而胡为能
狎之乎然色斯举矣翔而后集鸟之见几者如此故海
卷十四 第 7b 页 WYG1245-0354d.png
翁旦之海上鸥之至者以百数以其无机也及欲取而
玩之鸥乃舞而不下以其几动也惟无机心则鸥自相
亲而可狎矣君长身玉立仪度秀伟仕于藩国著甄别
公明之才使于天朝谨服顺敬畏之礼则还国也柄用
方隆何暇鸥之狎乎不知万物之情必无机心而后相
感万事之理必无机心而后相成不可使有一毫私意
寓焉机心诚无矣则立于朝也人莫不乐与之亲登斯
亭也鸥莫不閒与之狎至于富贵利禄固将漠然无所
卷十四 第 8a 页 WYG1245-0355a.png
系于已岂非道之高者乎亭以是名盖亦宜也昔宋韩
魏忠献公亦尝名亭以狎鸥欧阳文忠公赠诗有曰险
夷一节如金石勋德俱高映古今岂止忘机鸥鸟信陶
钧万物本无心忠献得诗喜曰永叔知我中外虽不同
而人心则同古今虽有异而吾道不异故予之望于君
者殆亦若是不知君之心谓予为能知否倘以为知则
幸以斯言揭诸亭中以为记
  西村耕隐记
卷十四 第 8b 页 WYG1245-0355b.png
去浦城县西五里许有里曰上相里邑人李君公器世
家焉公器有屋数十楹环植以竹背负群山冈峦起伏
而临大溪水势萦回溪之南则有梦笔之峰西岩之山
以相映带溪左右皆民居相接鸡犬相闻蔚然成村公
器有田数百亩于斯土皆膏腴公器恒负耒躬耕其间
视世之荣禄泊如也公器居而乐焉因以西村耕隐自
号顷者其女兄之夫潘君廷瑞被医学训科之荐来京
受职乃寓书抵予属为之记余尝念夫公器先君子节
卷十四 第 9a 页 WYG1245-0355c.png
庵先生为应天府学教授时公器年方弱冠质清气和
性敏悟笃事诗书习举子业文思赡逸予与之朝夕讲
明丽泽之好甚洽也自其侍父满秩去遂尔乖违逮今
几二十稔以其所素得而涵蓄之久意其志于继述将
必奋身科第接武亨衢以出效世用顾乃违吾所望遁
迹溪山从老农学稼以自附于沮溺之徒岂其然哉徐
而思之则知古之贤人君子閒居之际未尝无所事也
若吕望之事于渔百里奚之事于牧买臣之事于樵而
卷十四 第 9b 页 WYG1245-0355d.png
耕则伊尹之所事者也当其有所事也身固隐矣一旦
聘于成汤猎于西伯赎于秦穆举于汉武则皆释袯襫
弃纶竿却鞭笠捐柯斧幡然而起婴轩冕之荣服文绣
之华论道经邦以佐成霸王之业功著当时泽流后世
回视曩时则渭水渔翁虞原牧竖稽山樵叟而莘野之
农夫也是岂终于隐耶公器智不足以营商贾巧不足
以为工技其所守者先君子之田庐也匪事于耕将曷
事乎于是春而举趾夏而耘耔以服勤于南亩之间耕
卷十四 第 10a 页 WYG1245-0356a.png
辍则取先君子所遗之书细读熟玩以乐尧舜之道秋
而刈穫裒其所入于以备甘旨之养奉宾祭之需皆可
以无求于外而自足时不我用则藏器以养晦时乎我
用则行道以济时卷舒屈伸惟时是视公器之志宁不
在于斯乎由是言之则公器之所谓隐盖所以基乎显
也于古之贤人君子之所存殆同一辙矣遂书以记之
廷瑞归试以余言讯之其必以予为得其心乎
  瑞竹庵记
卷十四 第 10b 页 WYG1245-0356b.png
广东左布政使临海侯公仲勋其先君子乐庵先生之
没也葬于城东白竹山之原宰木已拱矣景泰已亥春
墓林之中有竹焉忽发一笋挺然秀出初不知其为奇
也及夫枯箨乍解嫩叶始敷数节之后则岐为二枝偕
荣并奋干霄直上见者惊讶于是咸以为异焉曰此侯
氏之瑞也因名其墓庵曰瑞竹之庵顷者方伯丁艰起
复来朝京师乃以是徵言为记予闻之记曰嗜欲将至
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是则祥瑞之来未有有
卷十四 第 11a 页 WYG1245-0356c.png
其兆而无其应者也侯氏之瑞不生于他所而生于其
亲托体之墟非其世泽所积之厚而灵秀之发自不能
已欤不钟于他卉而钟于岁寒之节非其子孙之生既
盛且贤而物之同德者感是气而先兆欤是竹也不著
乎他异而著乎两岐之美非其家兄弟友恭夫妇好合
无乖戾之风而象之有见于物欤信佳瑞也夫德者无
形之理蕴于中而难见者也理既尽则虽不求天知而
天自知之必假夫有形之物出奇效异以彰显之而使
卷十四 第 11b 页 WYG1245-0356d.png
之易见焉故韩昌黎作董召南之诗谓其孝慈之行惟
有天知而为之生祥下瑞焉此之谓也方伯以明经登
第为名进士拜刑科给事中为良侍从擢参广藩再擢
今秩为贤方伯德之修于身刑于家而施于民者已无
不尽以故上天生祥下瑞假其墓林之竹以彰显之而
又昌其后于无穷也夫岂偶然之故哉由是厥应不爽
将见方伯之名位寿考固同是竹之坚贞而子孙之森
然杰立抑同是竹之骈茂者矣遂不辞而记之
卷十四 第 12a 页 WYG1245-0357a.png
  唐张中丞庙肇祀记
常之无锡县西锡山之麓旧有唐御史中丞张公庙一
区庙之前有泉一泓乃宋崇宁间道士卢至柔所凿丹
篆瓴甓甃而为井假公之神以主之凡有疾疫祷公请
泉饮无不愈代著灵异具有显迹锡民钱守常谓公生
能捐躯为国没能禦患救民考诸祭法能禦大菑捍大
患则在祀典之义合乡耆白于有司以为公死节睢阳
已有庙祀而公阐灵兹土受惠独厚顾无报祀礼典缺
卷十四 第 12b 页 WYG1245-0357b.png
然愿春秋致祭以答神贶有司具其情达诸礼部以闻
朝廷许之实天顺元年四月十六日也命既下有司恪
遵诏旨每遇春秋二仲享祀如仪锡民得遂所请莫不
跃跃以喜佥谓宜伐石以记其事守常爰请予言记之
盖公讳巡邓州南阳人登开元进士第由太子通事舍
人出为清河令调真源令安禄山反至德元载起兵雍
丘讨贼移守宁陵拜主客郎中河南节制副使二载贼
攻睢阳急乃入城与许远共守迁御史中丞临机应变
卷十四 第 13a 页 WYG1245-0357c.png
出奇无穷守凡十阅月前后大小四百战斩将三百卒
十馀万力竭城陷为贼所害诏赠扬州大都督宋建炎
间加封忠靖王元至正间累加护国忠靖威显洪济景
祐真君之号呜乎自古忠臣伏节死义以身徇国者有
矣然未有若公之烈者也观其以疲卒守孤墉抗强虏
援绝食尽人知必死众议东奔公曰睢阳江淮保障若
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于是忍死以待邻
兵之救岂料其终不救耶可为扼腕而痛恨者也及城
卷十四 第 13b 页 WYG1245-0357d.png
陷见执慷慨就义视死如归忠烈之盛何以加诸人孰
无死死而得所则虽死犹生也故曰死有重于泰山公
之谓矣使当时无公以扼其冲贼席卷而南肆其凶毒
生灵受害可胜言哉是则蔽遮江淮保全王室公之本
心也东南之民知公之心感公之恩庙而事之思有以
报此锡山所以有是祠而肇祀于今所以不容已也然
公锡福于民愈久愈著者由公刚大之气充塞乎天地
而不散贯彻乎古今而不泯故随其所在有叩必应无
卷十四 第 14a 页 WYG1245-0358a.png
非一气之感通也况锡民积诚以奉公公得不鉴其诚
而锡以福乎自是民之于神以我粢明与我牺羊而享
祀不忒则神之于民将俾雨旸以时百谷用成菑害不
生物无疵疠抑亦默佑于无穷矣斯举也守常倡之合
于礼而务乎义可嘉也已是用记之俾后之人知祀事
之所由始
  顺圣川新城记
去宣府城西南百七十里有川曰顺圣水泉流润厥土
卷十四 第 14b 页 WYG1245-0358b.png
维沃壤厥草维繇地宜字牧自国初以来以边兵之强
实资马力爰择斯地广为蓄牧创城堡建室庐为处凡
一十有七厥惟旧矣历岁滋久废弛荡然肆皇上光复
宝祚之三年为天顺己卯脩举马政遣工部主事孟淮
至宣府经理其事时镇守太监王受镇朔将军总兵官
武强伯杨能恭承上命偕诣是川考求遗址议以为川
之东西相去百有馀里地界辽隔遇警何以保障且旧
堡湫隘无水亦难久居宜于川中别筑大城为便乃请
卷十四 第 15a 页 WYG1245-0358c.png
于朝诏报曰可遂相与恪遵睿旨度鲜原观流泉兴筑
新城悉心规画命万全都指挥使李显鸠其工守备蔚
州都指挥佥事赵瑜保安卫指挥佥事焦玘董其役于
是陶甓庀材云委山积版锸猬兴并手偕作惟二公轸念
人力数往抚慰用是士咸感励役不告劳而工不待督
凡为城每面相距以步计者三百有六十城之崇以尺
计者三十有二址之广为尺二十有五其颠为尺杀于
址者八隍之深以尺计者十广为尺三十有五城为门
卷十四 第 15b 页 WYG1245-0358d.png
三南曰永盛东曰锦云西曰宝顺门为楼十有二楹城
之中为室庐五百楹他如神祠仓库与夫董牧厅事靡
不完缮经始于天顺庚辰三月七日而五月某日乃讫
工佥谓宜琢石勒文以垂示久远顾以属谦辞不获命
乃言曰易有之王公设险以守其国书曰惟事事乃其
有备有备无患国家以宣府地邻漠北而兵马为边藩
大务于以兴仆起废修复旧典甚盛举也太监公以典
厩内臣武强公以元勋世胄英名勇略为镇守总戎于
卷十四 第 16a 页 WYG1245-0359a.png
斯乃克恊心恭命度土地之宜画长久之策高城深池
以设其险敛兵归牧以有其备外无所虞内有所恃马
盛兵强疆圉严辑由是以战则克以守则固尚何寇侮
之足患哉则夫为国屏翰以永亿万年无疆之休于斯
见矣古昔作灵台閟宫皆形诸咏歌以著厥美矧边城
之重者哉谦不敏既纪其成绩复系以诗其诗曰朔方
之墟为古冀幽维兹宣府雄殿北陬乃命重兵乃简智
勇咨以武强元戎是总亦有中贵来自禁庭布德宣威
卷十四 第 16b 页 WYG1245-0359b.png
边尘肃清牧马有川是曰顺圣震惊之馀斥弛维罄天
子曰嘻宜复旧规爰命冬官汝往视之维我二公相度
地势虑时有棘远莫能庇以询诸众众谋佥同匪旧可
仍盍新厥墉列疏以闻帝曰俞哉乃作崇墉当川之隈
登登凭凭乃筑乃削楼橹既宏室庐斯拓于以囿牧马
息以蕃于以域武士嬉以安天子神圣庙谟却顾桓桓
二公匡国之步不日告成永固塞边守在四夷天子万年
  计边亭记
卷十四 第 17a 页 WYG1245-0359c.png
国家之事以边备为重而备边之道以计谋为本计不
出于素定而欲临事有为伊何能及故孔子之行三军
必曰好谋而成而孙子之著兵法必首之以始计是知
自古用兵行师未有不本于计谋者也况乎莅边鄙之
地统士马之众临出没之敌而欲使吾食足而兵强守
固而战克寇不敢窥敌不能犯以靖疆圉以藩皇国可
不资于计谋乎备边固本于计谋然非明智之识弗能
运也非刚健之才弗能行也故必炳物情于几先如烛
卷十四 第 17b 页 WYG1245-0359d.png
照鉴茹而不疑中肯綮于事会如矢激衡决而不滞然
后兵出万全而动无遗策矣兹非善用计谋者乎宣府
大同屹为西北要藩壤地相接以其北距沙漠也朝廷
皆宿重兵命武将以镇禦之至于养兵之方制敌之略
又命台宪文臣经营筹画共集大勋诚以事莫重于边
备故也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姑苏韩公恭捧玺书来莅
塞垣宣府大同盖总理焉二处宪院之后各有亭一区
公往来听政之隙退息是亭于边务机宜熟思审处以
卷十四 第 18a 页 WYG1245-0360a.png
求合乎至当而后行焉因颜其扁曰计边所以著其志
也公负明敏之资经济之学廉直之操器宇魁梧襟韵
高爽早以明经第进士擢侍御史出贰臬司入长内宪
抚循江右休闻聿昭正色立朝风棱峻整皇上知公更
事中外特达有为以为边藩重寄惟公可任乃召至便
殿面垂奖谕特加厚赉而遣之前此命官希阔未闻实
异数也公佩皇上知眷殊恩劳心焦思笃尽忠悃于边
城隘口靡不亲历道路险易敌情虚实靡不究知布德
卷十四 第 18b 页 WYG1245-0360b.png
施惠兴利除弊戎政一新以至申练习之训明斥堠之
望谨要害之防严捍禦之法广储偫之备凡可以内脩
而外攘者次第毕举月未及期边尘晏清颂声载路皆
出于是亭之所计者也岂非所谓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不出环堵之室折冲千里之外者乎嗟夫谋之运也惟
明智者能成之计之行也惟刚健者能决之公之才识
信兼备焉是宜收效之速也昔周宣中兴贤臣毕辅诗
人美之有曰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又曰不显申伯文武
卷十四 第 19a 页 WYG1245-0360c.png
是宪吉甫申伯克全文武之才者如此三代以还缙绅
介胄岐为二途而文武全才世不多得乃今于公焉见
之尚何愧于古哉则自今以始抒朝廷北顾之忧为万
里长城之托功存于社稷名垂于竹帛固有属于公矣
公尝谓谦曰吾尝名吾亭曰计边盍为我记之谦不敏
请以是言揭诸亭壁
  宣府新建义学记
国家内自京师外及郡县莫不建学立师选秀民为弟
卷十四 第 19b 页 WYG1245-0360d.png
子员而教养之至于边卫则未始有学也宣德中尝建
卫学矣而未之能遍也若万全都司所统卫所凡一十
有九惟都司及开平卫有学又皆以教屯营子弟而有
官荫袭者不与焉兹非缺典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韩
公奉命巡抚宣府大同总理边务驱驰戎马遍历塞垣
武备既饬辄隆文教顾惟边藩介胄日相寻于干戈而
儒服俎豆之事漫不知讲用致学术不明节义罔识遇
事难处临敌寡谋慨然以作兴教育为已任乃檄宣府
卷十四 第 20a 页 WYG1245-0361a.png
大同都司及各卫所守臣置学延师以教荫袭子弟使
无一地而无学无一人而弗学冀以养成其材而备国
家之用盖达为政之本者矣其德不亦甚盛矣乎宣府
文昌祠侧有隙地焉可以营学公乃发羡粮积赀募工
简材命万全都司都指挥使李显都指挥佥事江山经
理兴创始于天顺辛巳四月十七日中为堂曰申义左
为斋曰时敏右为斋曰日进为师生训肄之所以间计
者各五堂后为宅二区以处其师以间计者各九崇垣
卷十四 第 20b 页 WYG1245-0361b.png
四周高门外伉规制焕然罔有不备以是年某月某日
告成至于束修书札笔墨凡百所需皆给于官名曰义
学前刑部员外郎李衍平阳知府杨辕谪宦于斯聘以
为师诸生来学者百二十馀人巡按监察御史朱君铉
躬奖厉之于是是学衣冠彬彬弦诵洋洋仪度之盛殆
与庠序埒矣嗟夫古者文武非二道将出征受命于祖
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古之制
也故诗人美鲁僖曰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虎臣在
卷十四 第 21a 页 WYG1245-0361c.png
泮献馘此之谓也然受成献馘莫不在学其故何耶盖
欲先礼义而后勇力耳后世此制久废士皆乘时以赴
功名之会而无礼义以为之本以博陆之贤身都将相
功存社稷而不学无术卒偾其宗况其下者乎今公追
复古制嘉惠后学萃武弁子弟而游歌于斯教之以诗
书六艺之文孝弟忠信之行成德达材明体边用使皆
知圣贤之道君臣之义以淑其身将见其朝益暮习日
改月化忽不自知其造乎高明之域而就远大之器文
卷十四 第 21b 页 WYG1245-0361d.png
武全材名臣良将胥于是学焉出见义而能勇临节而
不夺用无不宜任无不效则外蕃不足服而边患不足
殄矣此则公之所期待者也继今以往为国育才咸能
以公之心为心俾是学相承而不坠遗泽之被其有穷
乎是用勒诸坚珉以示于后使知是学之兴自公始公
名雍字永熙姑苏人以进士起家为监察御史转广东
按察司副使迁今秩相其成者镇守宣府御马监太监
王公受镇朔将军总兵官都督同知陈公友守备长随
卷十四 第 22a 页 WYG1245-0362a.png
张公遐副总兵官都督同知董公斌总理粮储户部郎
中马君驯也
  大同新建义学记
子思子曰脩道之谓教烝黎有生莫不各具仁义礼智
信之性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之伦率而行之所谓
道也然不能尽率其性而合乎道于是圣人为之裁制
品节使其仁亲于父子义尽于君臣礼别于夫妇智睦
于兄弟信实于朋友不过教之顺其道而已苟逸居无
卷十四 第 22b 页 WYG1245-0362b.png
教则必肆欲妄行而民性天伦皆斲丧而昏斁之矣是
以古者建国君民敩学为先非可后也矧武臣子弟皆
将服官政典兵戎出死力以卫国家捍疆圉使不务学
则德业不脩材识不充而不知君臣之义统驭之方教
之又可后乎用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姑苏韩公奉命
巡抚大同边备既饬即以教育武臣子弟为事乃相度
城中隙地而建义学焉中为申义堂左为时敏斋右为
日进斋高其闬闳崇其樊垣区域幽深制度宏壮衣冠
卷十四 第 23a 页 WYG1245-0362c.png
萃止弦诵断然诚足为讲学育才之地也公尝谓谦曰
斯学之建虽创意自予至于材之所出工之所役经营
区画劳心殚力以底于完美者实有赖于总兵官彰武
伯杨公焉盖公乃颖国武襄公之犹子将略本于世授
威名振于中外而又崇儒好学兼资文武是以能急先
务志与予恊而成此学也盍述之以示后谦闻干羽舞
而有苗格泮宫作而淮夷服自昔怀远之道必本于文
德之敷而不专恃乎武力之竞者也今斯学之建文事
卷十四 第 23b 页 WYG1245-0362d.png
武备交修不怠岂惟足以格服远人于以教成将才出
为国用假以岁月其必明伦尽性德修识充皆足以受
阃外之托折冲之任则夫今日盖蕴干橹于礼乐藏甲
胄于诗书而伏至险于大顺者也长顾却虑吁谟远犹
志不出于一时而为经久之规不在于一身而为边防
之计若二公者岂非以安社稷为悦者乎由是知非公
之知本达变不能以作新斯学非彰武之乐道有为不
能以恊成公志惟二公德同道合心孚形契是以谋无
卷十四 第 24a 页 WYG1245-0363a.png
不臧动罔不吉其致斯学有巍然焕然之盛也不亦宜
乎是用告于后人使知兴创之自天顺壬午四月十一
日八月十五日则始讫工之年月日也
  丹阳新建七里桥记
成化元年秋八月某甲丹阳渎口新作石桥成以其去
县治东七里也名曰七里桥明年致仕户部尚书邑人
沈公固具事状寓书京师以记见属按丹阳为镇江属
邑有运河焉上通京畿下通苏松浙闽交广凡乘传递
卷十四 第 24b 页 WYG1245-0363b.png
供漕饷修职贡上于京师者舟楫往来率由于斯而珥
渎则运河之支流也水达珥村坝入于金坛溧阳之境
水口旧尝横木为梁以济不通元延祐间僧祖袾易之
以石材恶工盬旋就倾圮仍横独木于上每值霖潦暴
溢或霜雪凝冻泞滑为甚牵挽之夫负载之徒冒险而
进者少不戒于足辄致坠溺岁不知其几良可悯悼县
尹蔡侯暏之恻然兴嗟曰此民患之切者而废不见治
非有司之缺尖欤欲易以石而计费浩穰都察院右副
卷十四 第 25a 页 WYG1245-0363c.png
都御史刘公奉玺书拊循畿甸亦尝欲建是桥而力未
及侯以白于公公曰吾志也即斥公帑羡储白金三千
两以助厥费侯于是设法规画捐俸赀之入致劝募之
方定罚赎之科广裒财用乃庀工徒积灰石砻硺甃砌
蹲鸱为趾环券为窦犬牙交错务底坚良以正月甲子
始事阅八月而功告讫桥之修一百二尺有奇高三十
一尺有奇广得高之半而窦之高二十五尺上设栏楯
蛟蟠螭结制度精致所费以亿万计由是往来者如履
卷十四 第 25b 页 WYG1245-0363d.png
康庄无复坠溺之虞者矣尚书公寓书有曰兹桥之成
邦人歌颂都宪与邑宰之德者载路咸愿刻石以纪其
绩垂于无穷谨磨坚以俟惟桥梁之役古者每岁当天
根见而水涸之时则治之有民人土地之常事耳今丹
阳为诸路会通要冲之地桥以济人厥系重矣长民者
往往坐视其废而不加省刘公总宪一方能恤民病之
急首为佽助蔡侯力任其责措置有方一毫不以劳民
不数月间成此钜功除此切患夫岂可以有司常事槩
卷十四 第 26a 页 WYG1245-0364a.png
论哉昔子产以乘舆济人孟子讥其惠而不知为政若
公与侯其惠而知为政者矣是宜书之以永邦人之思
刘公名孜字显孜万安人素著德望今擢南京刑部尚
书蔡侯名寔字以诚鲸川人有治剧才所行善政为多
是役特其一端云
  京口运河疏浚记
镇江为郡濒杨子江通江有河曰运河与江北瓜洲相
直凡苏松江浙闽广之人舟出于江者率由是径而易
卷十四 第 26b 页 WYG1245-0364b.png
达然自京口闸至常郡奔牛坝一百六十馀里间地势
高隆河形浅狭止利小舟之行其漕运钜艘与夫官民
帆舶俱从夏港涉大江经圌山始克有济水道迂远暗
沙险阻不时风涛发作轻则樯倾楫摧重则覆溺戕生
或遇寇盗动罹劫害且并河之田一遭旱暵则水脉枯
涸不能浸溉坐受饥毙公私病焉景泰间郡长吏欲事
疏浚具疏以闻诏巡抚工部尚书周公忱相度事宜勘
计工费疏入而公以谢事去天顺间总督粮储都宪李
卷十四 第 27a 页 WYG1245-0364c.png
公秉继巡抚于斯诏下覆实以行公始图经费以举是
役寻召还朝后巡抚都宪崔公恭奉命踵至以为便国
利民莫切于此遂与郡守林公鹗申度前议自新港至
奔牛旧河则疏浚深广京口吕城旧闸则脩甃颓缺别于
郡城灭度桥增置一闸用以潴水潮汐洪大则开闸放
舟微小则闭闸车坝庶水有所蓄舟楫通利田亩沾沃
永为民便所用众材则于浙江嘉湖二郡取之徒役匠
石则于苏松常镇四郡庀之议定乃事兴创裒材用鸠
卷十四 第 27b 页 WYG1245-0364d.png
工徒严期约刻日咸集分官各司其役至于规画劝督
则身亲莅焉趋事惟勤并手偕作举锸如云斸土如山
其河狭者拓之浅者凿之务底深广使多受水其闸旧
则立其崩颓补其刓缺完复前规新则下木为桩实甓
为基累以灰石固以铁键制度如式务底坚致以时蓄
泄常使水与闸平不致盈缩以某年月日兴役某月日
役止其为费木以株计若干石以方计若干铁以斤计
若干役以工计若干初役之兴也下民颇以为劳逮今
卷十四 第 28a 页 WYG1245-0365a.png
十数载间水常瀰漫非独舟楫得涉安流赖免风涛寇
盗之虞而田亩得资浸溉大享丰穰之利益思前人之
德不置咸欲刻石以纪其绩丹阳尹蔡侯寔因民之情
乃具述疏浚设置颠末属言为记惟浚畎浍距川禹之
绩也自井牧沟洫之制废而后河渠之说兴古昔能浚
河导川者史不绝书则水之为利诚为政之先务也功
之钜者其费侈利之博者其劳多然不一劳者不永逸
不暂费者不永宁故于是役李公不恤其费志图兴举
卷十四 第 28b 页 WYG1245-0365b.png
于前而崔公不惮其劳力任其责于后则卒溃于成者
崔公之功也不亦能急先务者欤故今遗惠在人岂惟
起人无穷之思而伟绩在世其必郡乘载之国史书之
与古能浚导者同垂名于不朽矣遂书以畀之使刻焉
 
 
 
 倪文僖集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