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1110c 页
卷一 第 1110c 页
No. 389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
奉 诏译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
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
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
诸弟子略说法要:「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
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
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
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
婢畜生,一切种殖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
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
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
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
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嫚,皆
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苞藏瑕
卷一 第 1111a 页 T12-1111.png
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
不应蓄积,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
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
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
毁犯。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
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
安隐功德之所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
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
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崖畔不
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
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
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
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
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
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
越逸,未足喻也,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
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跳踯,难
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
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
进折伏其心。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
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花,但取
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取自除
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
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
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
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
不应蓄积,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
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
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
毁犯。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
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
安隐功德之所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
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
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崖畔不
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
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
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
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
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
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
越逸,未足喻也,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
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跳踯,难
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
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
进折伏其心。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
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花,但取
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取自除
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
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
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
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
卷一 第 1111b 页 T12-1111.png
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
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惊
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
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
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惭耻之服,于
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
故比丘,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
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
诸禽兽无相异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
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
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
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
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
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
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憙见。当知瞋心甚
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
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
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
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
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
疾灭之。谓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
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心而行乞
耶?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
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
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应端心以质直为本。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
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
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惊
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
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
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惭耻之服,于
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
故比丘,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
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
诸禽兽无相异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
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
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
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
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
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
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憙见。当知瞋心甚
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
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
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
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
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
疾灭之。谓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
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心而行乞
耶?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
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
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应端心以质直为本。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
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
卷一 第 1111c 页 T12-1111.png
尚应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善功德!少欲之
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馀常
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
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
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
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
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
名知足。
「汝等比丘,若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
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
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
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
折之患。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
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
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
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
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而不忘念,
若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
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
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
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
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集
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乱,譬如惜水之家善
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
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馀常
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
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
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
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
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
名知足。
「汝等比丘,若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
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
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
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
折之患。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
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
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
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
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而不忘念,
若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
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
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
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
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集
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乱,譬如惜水之家善
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
卷一 第 1112a 页 T12-1112.png
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
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
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
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闇大
明灯也,一切病苦之良药也,伐烦恼树者
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
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
也。是为智慧。
「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
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
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
名不戏论。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
离怨贼。大悲世尊所欲利益皆以究竟,汝等
但当勤而行之。若在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
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
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忧悔。我如良医,知
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
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汝等若于苦等四
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无得怀疑不求决也。」
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
无疑故。
尔时阿㝹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
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
说苦谛真实是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
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
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馀道。世尊!是诸比丘
于四谛中决定无疑。于此众中所作未办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
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
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
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闇大
明灯也,一切病苦之良药也,伐烦恼树者
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
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
也。是为智慧。
「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
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
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
名不戏论。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
离怨贼。大悲世尊所欲利益皆以究竟,汝等
但当勤而行之。若在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
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
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忧悔。我如良医,知
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
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汝等若于苦等四
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无得怀疑不求决也。」
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
无疑故。
尔时阿㝹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
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
说苦谛真实是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
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
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馀道。世尊!是诸比丘
于四谛中决定无疑。于此众中所作未办
卷一 第 1112b 页 T12-1112.png
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闻佛
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
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
一何疾哉!』」
阿㝹楼驮虽说是语,众中皆悉了
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
以大悲心复为众说:
「汝等比丘,勿怀忧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
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
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
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
常在而不灭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
离,勿怀忧也。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
脱,以智慧明灭诸痴闇。世实危脆无牢强者,
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罪恶之物,假
名为身,没在生老病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
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
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
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
诲。」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
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
一何疾哉!』」
阿㝹楼驮虽说是语,众中皆悉了
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
以大悲心复为众说:
「汝等比丘,勿怀忧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
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
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
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
常在而不灭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
离,勿怀忧也。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
脱,以智慧明灭诸痴闇。世实危脆无牢强者,
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罪恶之物,假
名为身,没在生老病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
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
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
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
诲。」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