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圣行品中¶
圣行品中¶ 第 489a 页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第十一
钱塘沙门释 智圆 述

为七苦之本者以有生故乃有诸苦老子尚云吾有
大患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复有何患伹彼徒知厌生
而无出苦之要。

简出一苦者谓老苦也。

六苦生亦是本者即经云三界受身巳去也此约生
遍三界以明根本义也。

经观于初生者以入胎即是无常苦空等故云巳见
过患。

往复有六者一入舍二见问三女答四再问五重答
六心喜供养。

女譬生果者谓受生之果是菩萨所观境也。

令生爱染者凡夫之类孰不贪生而畏死也。

观生初起者即托胎之始。

有多荣华者且据富贵之人贪生最重故偏举之。

菩萨检责者谓推寻受生有何乐事。

生果对智者谓人天富贵乐果惑动观智如宾对主
境如宾智如主也。

经主人闻巳等者一往贪著故云心喜知生由善故
云我福故令汝来造善求生故云烧香等。
圣行品中¶ 第 489b 页 X37-0489.png

往复有六者一见问二女答三再问四重答五主驱
六女责次第如经。

艾白者言其色似艾也。

精殷重厌者只是贪生恶死之心耳。

金心巳还者谓金刚心巳前有生死故是知妙觉极
果离二生死还其所止即是离果入因此乃旧义若
约今义六根净位巳离分段初住分断变易诸教可
知又若且约一往次第则此明生灭慧乃藏菩萨也
金心即三十四心也。

菩萨庆者巳破生死而證涅槃故有法喜。

凡夫乏善者之无漏善故使贪爱人天乐果而招感
生死故经云愿汝二人常住我家也。

生境检让凡心者谓生死巳为圣智所驱汝凡夫心
何缘贪著秖由生死之境本来虚妄是贤圣所诃凡
夫妄著以境望心义同检让如客检问主人事由而
自退让也又让秖是责左传曰使薳让黄杜注曰责
其不会。

凡心应境者生死之果虽为贤圣诃弃而凡夫贪著
合菩萨厌者生天合功德老病死合黑闇老病是死
之前相故合凡夫中伹云贪受生死二法。

初欲脩般若等者若约一往次第者此既明生灭四
谛则是三藏菩萨脩无常观若据经意不独藏教以
四教中俱有浅行故三藏即初僧祇通教乾慧性地
别十信圆名字观行此等诸位既行浅惑在则皆有
圣行品中¶ 第 489c 页 X37-0489.png
退失观慧求人天果者。

深行呵责者约圆即六根巳上呵观行名字在别则
十住巳上呵十信通则八人见地巳上呵前二地藏
则二祇巳去自知作佛终不贪求妄果故能呵于初
祇然且就一往则是通断惑位呵藏菩萨。

脩道舍之者洗净喻脩道也谓欲依生除断老死名
为净洗断老死巳并生俱舍名还弃舍。

经赧然奴盏反说文𧹞面惭赤也。

以此化生者以戒善化众生也。

深智令舍者四教三乘悉称深智以对斥人天为愚
浅故据经合文且约菩萨以为深智。

经设受八万下至十岁据劫增减之极也。

假名我者即见慢我也非自在真我故曰假名。

相续常者横计连持之寿相续不断以之为常。

脚跌徒结反差跌也。

经是名菩萨住大乘(至)生苦者既云住大涅槃故知
前判生灭慧为藏教是一往耳下诸苦例然此乃别
圆菩萨脩此慧也别存次第故观圆为助道故观虽
通二教正意在圆。

经即便禽获者禽提也左传曰狼瞫取戈以斩囚禽
之以从公乘故古经禽字皆单作后人加手者非。

经背偻者力矩反通俗文云曲脊谓伛偻。

经滓无复味滓淄士反。

经瑰玮上公回反下音伟瑰美盛也玮大也文选鹪
圣行品中¶ 第 490a 页 X37-0490.png
赋曰形瑰足玮字皆从王。

身心安下标云解有二而疏伹释一义以次释安隐
非病伹为病作因此义易见故疏不别。

大庾小庾者暹记云梁武时人父坚子信信为侯景
所虏为奴十年后还梁故云后得相见等今捡北史
周书列传云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幼而俊迈聪
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传身长八尺腰带十
围容止颓壮有兼人者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
官记东海徐摛为左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修撰学
士父子东宫出入禁闱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
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摸范每有一文
朝下莫不传写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
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领直领建康令侯景
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馀人营于朱雀
航及景至信以众先退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据此
传文则无为奴之事未知暹师所据或恐肩吾传中
有说未暇寻捡今疏主引用者谓日中相庆即身心
安隐也过夜既死验相庆时巳是病也以四相迁流
死必由病故故知安隐即病若约次义谓安隐非病
由安隐故以为病缘如世人安隐时饮食等不节因
而致病。

经破坏浮囊等者止观病患境释云病故毁戒如破
浮囊破禅定如撤桥梁起邪倒心惜𦡊血臭身破清
净法身名忘失正念。

撤除列反除也去也。
圣行品中¶ 第 490b 页 X37-0490.png

例如责灭者捡责生灭也。

为当下正示捡责。

如云火未灭时是灭者未灭是生
云何是灭例如气未绝犹是生非死也若云火灭巳
时是灭者既灭无火那云火灭例如气绝巳不觉苦
故进退难定复引四柱偈例难定义。

将绝未绝者生死交际须臾之间尚有觉知指此名
为死苦如火将灭未灭之际须臾即灭故云火灭也
今明下破古。

是应菩萨者既云佛为菩萨则是权
应所为非实行菩萨也。

此不会经者以经云菩萨修行大般涅槃正明实行
因人也。

此正是死者别教等觉后心入金刚定破一品微细
无明正是最后变易生死故摄论师谓之无后有生
死也汝所定位既未免生死何故经云唯除菩萨故
云何故被除破后解可知是故三解悉不契会经文
以他人伹得历别不见圆意故使二三其说悉皆反
经。

被除者下今师正解。

生死非生死亦非涅槃者生死即涅槃故云非生死
涅槃即生死故亦非涅槃以生死涅槃无异无二故
此即中边相即理事一如如是观察孰是生死唯除
菩萨意指斯人即名字巳上等觉巳还圆解无殊并
在所除之例。

生死尚不能下结况生死是迁谢之事名字等人既
圣行品中¶ 第 490c 页 X37-0490.png
达生死即是涅槃是知生死尚不能迁名字等位生
死之法何能迁谢分證涅槃非死法耶以圆人虽凡
圣事殊而始终理一故也。

如此下结显文旨。

故被除者乃四即人理即在迷非脩行人究竟极果
亦非修行经云修行大涅槃经正指四即。

坚义不成下云云祇由金刚体性坚利故以二义互
难经文即经云金刚暴雨悉坏草木乃至唯不能坏
金刚真宝也。

死伤下答释。

当知金刚(至)所死者是知金刚喻同而全碎有别既
云金刚宝雨岂非碎散耶又云唯不能坏金刚岂非
碎不坏全耶故以碎者喻死全喻四即涅槃草木等
物喻理即众生谓九法界也磐大石也峙住也谓金
刚磐固峙住不同碎散也。

十句伤痛者以世人保常者多故佛更以十句伤痛
而譬悟之。

痛其苦最重者伤痛死苦于诸苦中最为深重故云
险难处也。

乏善法者无五戒十善之法则当往三涂如远行阙
粮饿死非久。

其路无穷者茫茫苦趣知向何方。

常无休息者孤魂随业而走不得暂停岂同世人昼
行夜息茫茫黑暗不别方隅故云无前无后。
圣行品中¶ 第 491a 页 X37-0491.png

内昏者内唯痴暗无智慧明又诸根灭坏故曰内昏
六识无用故云而外不照。

众路地塞者慈亲孝子不能往见故云路塞。

必有来处者死报乘业而来也。

当时恍惚者当平声谓当乎一念命尽之时无所省
觉也。

贤圣不能制者贤圣虽神而不能遮止他人令不死
也又贤圣之人皆归磨灭自亦不能遮止其死故死
期忽到无得脱者。

非是形害者虽全首领而气命巳绝亲友见者谁不
愁毒。

更非下若为兽啖支体狼藉即丑恶之色今虽发肤
无毁形体完全而睹之者谁不怖畏。

即此阴身之后者谓现阴巳谢中阴巳成反见现阴
残躯也。

而不测好恶者神识昏迷知往何趣。

若依下疏主据佛伤叹之文皆约中阴以为死苦如
云去处悬远等此则不取将绝未绝及受地狱苦是
知将绝未绝犹属现阴地狱自属后身设不依经请
凭前说二义双取死苦弥明然此十句伤叹多据生
平堕情造业之人内无观慧故至舍寿为业所引不
得自由故云于险难处无有资粮等圭峰偈云作有
义事是醒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狂乱随情念临
终被业牵醒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又云当知欲验
圣行品中¶ 第 491b 页 X37-0491.png
临终受生自在不自在伹验寻常行心于尘境上自
由不自由也况复一家明十界起心宜须简择何界
因熟受报无疑寄语后贤深宜自励。

因中说果者乐受是因坏苦是果以所受之乐终归
坏灭是故坏苦以乐受为体委如前记。

今亦下恩爱即乐受别离是坏苦今指恩爱即是坏
苦故云若离贪爱何忧何畏也。

舍所爱身者即经云所谓命终也。

顶生是应者谓法身大士应化为王也。

应重则轻者故能手擎也。

䰒尾者䰒音蒙髦莫高反刘孝标梁时人名峻字孝
标见任昉诸子流离生平旧交莫有收恤乃广朱公
绝交论彼论云近世有乐安任昉海内髦杰早绾银
黄夙昭民誉。

经受斋者韩康伯云洗心曰斋礼有散斋致斋。

魏王下春秋后语云齐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
于郊魏王问曰王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寡人
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十枚照车前后各二十乘何
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所以为宝者与
王异吾臣有檀子眄子黔夫者各守一隅则使楚赵
燕不敢辄前吾臣有种首者备贼盗则道不舍遗以
此为宝将以照千里岂直十二乘哉魏王大惭不悦
而去。

衣带中者言其小也。
圣行品中¶ 第 491c 页 X37-0491.png

释论下劬嫔即悉达三妃中一以佛若在家当作金
轮王故有宝女十二游经云瞿夷晋言明女以其生
时室内皆明因以立字。

二文下举法显传及释论为问。

此各下答释时重生子故宝女生子时或不重则宝
女不生例如元魏时凡是后妃忧惧有子故道武曰
昔汉武将立其子先杀其母不令妇人后干国政吾
故远同汉武此亦时代妇人不重有子之例也。

经劫贝正言迦波罗译云树华名也如柳絮。

经策谋者策智谋也筹也。

经营从者苍颉篇营卫也部也。

生即是苦者此境生时即是苦也。

三受中有乐受者三受即五阴中受阴故对今五阴
皆苦为难。

四番问答者伹约经文显有四番。

分为二者祇初问二答于答章中因答作难复有三
番是故不应大分四章也。

言子章者谓总科如母别分如子。

仰非者五盛阴中有于乐受何故一向唯苦故云不
然以下破上故曰仰非前后例尔。

初第一下束五难文而成三意以迦叶难辞虽五意
不出三而随便发言无复次第故今疏主交互取文
配属三意讲者当提此三意次第消经不可越次以
乱听者。
圣行品中¶ 第 492a 页 X37-0492.png

乐缘者妙好六尘助发乐受故以六尘为缘缘以外
助为义故乐体者自巳正受乐时也体以主质为义
故乐因者以脩善因得安乐果因以牵果为义故以
因缘体三不离五阴既俱有乐何言纯苦。

初据下释第一难。

今具下释第四难五难。

玄解者玄通也解音解释之解谓佛伹作于下苦中
横生乐想一答则前迦叶所难乐缘乐体乐因悉是
横生故知如来一答而通释迦叶五难玄亦作悬如
前记。

不复相违者昔随众生且指轻苦为乐故云谬情所
计也所言轻苦者即乐受中坏苦也祗由苦轻故人
不觉其实是苦故今昔两说未尝乖违。

千罚者罚折伏也然案五刑为刑出金赎罪为罚今
伹以鞭杖折辱为罚。

我实下明不答谬领义。

下是轻苦者我正言乐受是坏苦其苦既轻凡夫不
觉故言下苦横生乐想而汝谬领而下谓苦是三涂
重苦所难既非故我不答也。

并亦下明不答倒难意且受乐由心妄计岂有受于
下乐而生苦想耶必无是理故不须答然若据圣智
修观其实于妄乐中皆作苦想然今迦叶据凡夫妄
计为难故不得以此例之。

正答下明答据事难意也。

如人应刑下举现事明之刑谓五刑古则墨劓剕宫
圣行品中¶ 第 492b 页 X37-0492.png
大辟今则笞杖徒流死今云应刑且据死刑为言也
或谓下叙古此是下今破据经文是领解非立难也
何者若是立难佛应答难既伹述成验是领解。

点三受者谓点示苦受中有苦苦等文中先出小乘
今此下次释今教。

今此极教者谓今经究竟之谈不同小教。

乐缘既谢者以乐正谢时还是苦境逼心故苦受中
有坏苦义行苦可知。

馀二下释乐舍二受先明他解他谓经云馀二受者
所谓行苦坏苦意谓经既上句伹云馀二受而下列
二苦秖应乐受有坏苦舍受有行苦故云各一苦。

今解下今师释也。

前既复点者举前为例前即苦受且小乘单点则一
苦点一受今此既以三苦点苦受则知各以二苦复
点二受故责云云何单用至点舍受然苦受既具三
苦应云具点后二是复复重也文云前既复点者一
往言复应云具也。

故知下正明复点二受义一受具二苦是总标。

乐受下列名乐举体下辨义。

舍必离坏者谓分离败坏也舍受既是不苦不乐岂
非离坏苦乐耶无乐唯苦皆是。

随情妄计者经文既云苦乐之性不相舍离则知理
性一如谓苦谓乐自由情执是故随顺物情言乐言
苦故云皆是妄计。
圣行品中¶ 第 492c 页 X37-0492.png

梁三藏名真谛西印度人以梁武大清二年至建康
至陈泰建翻传不绝故或云陈真谛也。

云云者前迦叶五难是诤论相更饰其辞者谓装饰
文辞以广前难。

佛果生因者生因即是缘因属福德。

长养是了因者了因即智慧以智导福令至菩提故
云长养。

不得有生因古师谓金刚论云福不趣菩提故不取
生因也。

今谓下若以智导福福即法界共为佛因岂同古义
缘既不定者一等世间之物能为苦乐二缘苦乐由
情岂关外物是故妄乐何尝非苦。

后出下即释经乃至仓谷也乃至即略却前缘中金
银等物。

为之失命者老子云货与命孰多故知世人因财丧
命其类众矣。

经能知是苦因乐因者菩萨解苦无苦为乐因也。

** 圣行品中

是阴因缘者习因为因报因为缘又烦恼为因结业
为缘习报惑业和合名集以招阴果故云集因能得
阴果十使谓五利五钝。

系地之惑者贪于诸惑之中牵生最重故如经云佛
告比丘应当断除一法则得阿那含果一法者贪是
如下经文九章广明贪爱过患。
圣行品中¶ 第 493a 页 X37-0493.png

华严下由业惑本无故苦谛无以果由因感故因本
无则果无住故知正明于集言苦谛者相带而来结
业即解脱故云无业烦恼即菩提故云无烦恼苦道
即法身故云无所住。

无明下无明即烦恼也以由烦恼润业招苦则知烦
恼为业苦根本无明既绝业苦咸倾以无明体性本
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有故无明体即是法性故
无所行法性遍在一切处故云平等行世间此乃无
明不行而法性行也。

又十下更开三道以为十二故云又也今明集谛即
当过去二支及现在三支也其识等七亦相带而来
比前易见以不生不灭斥生灭者以圆斥藏也故知
前文判四谛为生灭慧者一往而论。

是集非谛者以小乘界内因缘灭巳伹證真空而此
真空全是无明界外之集非中道谛理也。

集因于果巳起者谓于现在五阴果上复起爱惑集
因故下句释云即是五阴成办于爱也此谓于现在
阴果成办未来集因此如十二缘中于五果后起三
支因而爱当其首岂非五阴成办于爱耶。

还爱此有牒经也是爱阴身者释经义谓有即阴果
此乃现在爱集还招未来阴果如现在三支因感未
来二支果也此则果上起惑复爱于果故云还也。

皆先业果者谓先世业因所感之果也。

以习因故生爱者以生爱为习果也此中明报习果
圣行品中¶ 第 493b 页 X37-0493.png
义则依论家也谓鸽身及多淫俱是报果淫由贪起
贪是习果向云感此苦果即报果也是则今生烦恼
起名习因成业名报因后生起烦恼名习果行淫是
报果皆如前记。

次苦下释第三受如文北远释此三爱云爱能起业
名业因缘爱爱生诸结名烦恼因缘爱爱能招苦名
苦因缘爱此亦一途于义无失。

圣对凡简者圣即断惑菩萨亦似以衍简藏凡愚之
求唯爱生死菩萨之求唯爱涅槃。

对二乘简者然则二乘圣人亦爱涅槃比六凡名善
望菩萨则非以二乘自度菩萨利他故须约大小以
简优劣。

名集不名谛者伹合集业惑以招苦果故名集内无
智慧不能谛了烦恼过患故非谛菩萨反是。

取其下释义可见。

若例下例以今判四谛文释二谛义也。

俗亦非谛者此据凡夫生死俗也。

若望(至)名谛此约菩萨出假俗及地住双照二边之
俗也故经云为度众生所以受生也此约随智则俗
受谛名。

若复下此明随情但称俗不名谛也以未得圣智故
随情俗既非谛则随情之真例应非谛此约以智望
情全夺说之故二并非谛若约全与则随情之二俱
有谛名问经约谛非谛简何故但云凡夫名集菩萨
圣行品中¶ 第 493c 页 X37-0493.png
非集而不言二乘耶答应云二乘亦集非集巳断见
思得名非集无明全在故得是集。

引四经者即业为因缘等四各随一经所明。

而有触对者俱舍云触为何义颂云触六三和生谓
眼识相应触乃至意识相应触触体虽一据识分六
三和者释触义也谓根境识三和合所生能有触对
致令外触炽然流转。

此识心下释上六识取尘为集因义也由此识心取
尘牵生来果。

如四下引證如俱舍疏云如经言识随色住识随受
住识随想住识随行住四是所住识是能住故名四
识住故知五盛阴果由于过去识心住此四阴中故
成五也是故六触是集因也。

经为五阴作因缘者应以此句贯上憍慢等三俱为
五阴果为集因也。

断正未断习者习即无明所谓无为缘习也。

非缘觉所侵者由无明未破故犹系在变易狱中。

经患下而死者痢疾也。

经瘜肉方言作𦞜同思力反说文奇肉也三苍恶肉
也。

经拔舍利弗无上根本者如大论十二明身子昔六
十劫行菩萨道有婆罗门乞眼得巳践之身子因是
退大取小退大巳后轮回生死故云拔根本也准缨
络经上卷明净目天子法财王子舍利弗等欲入七
圣行品中¶ 第 494a 页 X37-0494.png
住值恶知识退入凡夫梵网疏云法才王子六心中
退即十住第六心也准义是借别名通位即性地内
凡位退故梵网疏云十住云性地也既犹是凡故此
亦是为凡作譬远疏判此一文为败圣者未为雅当
第三科简者标也苦集下叙来意。

苦是世间果集是世间因四谛中间者于生灭苦集
之后灭道之前而料简者是结前起后也。

有作即生灭忘生死者用无生慧忘前生灭苦集即
成无生苦集。

忘涅槃者以无生慧忘后生灭道灭即成无生道灭
言涅槃者道是涅槃因灭是涅槃果。

第二三四者无生无量无作三番皆以生灭四谛为
境但由观解不同故致四种差别故于此料简则三
番皆显。

若见有下出生灭相既解苦下达生灭即无生明集
灭道中皆先举生灭次达生灭即无生如文。

灭本不然者然犹生也。

明二边无生者世间即有边出世即空边。

其意无量谓于生灭四谛而达无生无量无作此之
四种遍于五时增减随机盈缩不等来至今经皆会
圆常咸归秘藏今且约横略言四种而巳其竖约五
时增减等未暇释之。

若欲下解苦无苦等指经也解苦无苦巳是无生后
之二番义在有实。
圣行品中¶ 第 494b 页 X37-0494.png

次第实者由次第脩前三番至于十向方脩无作无
作即实也。

不次者始从凡心即观一实。

自有两本者谓南北二本也旧本即北新定即南以
谢公严观据集谛文既开凡夫二乘有异苦谛安得
混同故依集谛以定苦文例分二异而疏文语隐难
见应于集谛中下改则为既于有异下加以例苦谛
中五字读之自显伹知而巳不须改疏。

而与夺之者与之则二乘有谛夺之而无真实。

唯二乘(至)真伪之异者以凡夫不能脩道證灭故不
论之唯三乘圣人俱能脩證伹二乘则伪菩萨则真
然藏通菩萨摄属二乘菩萨之名兼乎圆别。

不能观灭谛非谛者藏通两教皆谓偏空以为谛理
而全是无明别惑尚受变易生死故非实谛两教不
达故云不能等。

菩萨能知者别教则观灭非灭从空出假次第入实
圆人则体边即中真实无异故真实之言在乎二教
但有断离两事者灰身是断灭智是离。

智德等事下云云者如经所明四德等事即是智断
具足也烦恼则不断而断故云烦恼断财名为常智
慧则不发而发故云诸佛菩萨求因缘故名净由惑
断故得寂灭乐智断既具不受诸有生死故自在称
我如下经文故注云云。

断惑之者无二乘灰断也。
圣行品中¶ 第 494c 页 X37-0494.png

初用者由见灭谛能断惑发智以能断能发是灭谛
用也。

或谓五德者取名寂灭自为一句也。

今且作四德者以寂灭秖是明乐德义故四德明智
断如向记。

毕竟寂灭者色声乃至不苦不乐凡十三相悉是事
境而此事即理咸空假中一法所印故云不取相貌
圆融三谛超出偏理名毕竟灭故指此灭是约体论。

物即常无常等者常即细物无常即粗物乃至解即
细非解即粗皆应理事大小对辨。

经闇中喻无明也以住前菩萨无明全在故。

终是一道者无常即常常即无常一体无异随缘异
说而分大小理事之异也。

合譬中经凡十七门相从为七初常无常约涅槃生
死二生非生物非物约依正生是正物是依三苦乐
等约因果初苦乐是生死涅槃之果下恼非恼业非
业是生死涅槃之因四实非实等约理行实非实是
真俗谛理乘非乘是一乘三乘之行五知无知等约
境智知无知是凡圣智陀骠等是真俗境六见非见
约色心七道非道等约解行道即行也。

装严璎珞者谓真实谛是所严法身功德是能严定
慧如璎珞严身也。

旧云下与河西名异义同主即真实依谓庄严。

即非真下既非真俗则显中道此门既然前后例尔
圣行品中¶ 第 495a 页 X37-0495.png
故知一十七门皆约相即以显中道故向疏云终是
一道也。

经何故错谬者以昔不说八正道为错谬也。

叹问者汝若不作如是问者不知道品名异体同因
此能破未来众生疑网所以叹之。

会齐故理同者一十四经悉是道者但是随机别说
莫非能治同契灭理故云会齐。

六譬下一良医中明水药喻道体一随治分多二饮
水中明水名喻道体一随欲分多三金师明道体一
随根分多四然火成上第一随治五一识成上第三
随根六一色成上第二随欲于此先知至文易见。

良医可见者良医譬佛识病譬观机合药喻说法六
尘是药所禁以六尘毒食能发烦恼病故。

水喻道品或言郁持者音迟相承为郁持者徒得反
此与应法师同彼云梵语郁特迦此水之一名也。

𦀟利蓝者𦀟埤苍所加反。

经然不离金者如昔十四经所说皆不离此无作八
正之金。

信法两行者从他闻法名信自思得解名法。

数人云下彼谓前十五心从无始时来未得法眼未
曾见故名见道。

而十六心是思惟道者谓第十五心道类智忍时巳
见道谛故故十六心是重见谛故知重见则是脩道
譬如下平水喻五停心是有漏心故有利钝如舡迟
圣行品中¶ 第 495b 页 X37-0495.png
疾。

得风下喻入见道无漏观力如舡俱疾。

经复说三种见慧智者北远云如小乘中见道八忍
是见非智推求名见与疑俱未得决断故不名智尽
无生智是智非见于境决断故得名智是息求心非
推求性故不名见馀无漏慧亦见亦智慧义则通。

经身證者于彼那含罗汉人中得灭定者说为身證
经三正念处者不为信毁所动名正慧心能缘名念
平等之理不增不减谓之为处言三者一不一心听
法不以为忧二听者一心不以为喜三常行舍心。

经譬如一色者六根所对悉名为色眼所对是可见
有对色耳鼻等四所对是不可见有对色意根法尘
是不可见无对色虽有三种而同是色故云一法今
随六根更立异名谓声香等。

经略意根所对者以法尘但少分属色少分属心故
且不言。

经以义故(至)道分者昔随物忻乐故使道品之名其
类非一合会入同归莫非一无作八正道也施开废
会其旨可知。

无量无量者一一谛皆具尘沙佛法故云无量无量
喻有作无生者有作即生灭也。

四谛下四句初二句定次若尽下二句难。

就四人判中上者四人即二乘菩萨也。

应指四种四谛等者有作无生是中即二乘所观无
圣行品中¶ 第 495c 页 X37-0495.png
量无作是上即菩萨佛所观。

应以何身应说何法者身现十界像说四教法各随
宜乐应赴无差。

一一解脱等者四教解脱于当教中各有四门门门
四悉所离惑业见见品品一一差殊故云复有无量
等。

名同称异者四谛名同而有无量无生四种异称。

六道阴下文中明十界阴束为四类谓一六道二二
乘三菩萨四佛前二约以恶覆善后二约以善覆恶
盖人天即三途盖无漏即三善。

盖等德者四德约内證四等约外化故知等德秖是
自他而此自他二乘无分巳上二类皆约以恶覆善
以释盖义六道则生死恶覆无漏善二乘则沉空恶
覆大乘善菩萨下以慈悲善覆二边恶佛阴下以真
应善覆机理不遍之恶故此二类悉约以善覆恶以
释盖义又应展转以前前善为后后恶寻文可见。

菩萨阴双是者自行则真俗俱照化他则拔苦与乐。

佛阴双非者事理互融咸皆中道然诸文所明十界
后之四圣分别不同或以两教二乘为声闻缘觉界
三教菩萨为菩萨界或以菩萨收于圆教因人其佛
法界或指地住分果或剋取妙觉或通收三教果头
今此文明十界者定以藏为声闻通为缘觉别属菩
萨圆唯佛界则名字巳上皆佛界也此乃依经下智
观故得声闻菩提乃至上上智观故得佛菩提以配
圣行品中¶ 第 496a 页 X37-0496.png
四教也疏文前后所明十界多用此意。

眼根入施等者眼根不著于色名舍防贪色之非名
戒于违顺尘不起爱恚名忍所睹诸尘念念常与诸
波罗蜜相应名进不为尘所动名禅了尘性空名慧
馀十一入亦如是也别教菩萨义也。

诸佛下是圆义。

佛眼者虽五眼具足而从胜受名如众流入海失本
名字四眼入佛眼无复本名伹称佛眼。

入普门门者唯圆通入实相得普门名何者六凡尚
不通出三界何况普耶二乘虽通化城亦复非普菩
萨次第通亦非普义唯圆教观根尘即无相理能遍
十法界三千性相三谛一时圆通圆通中道双照二
谛独称普门故云入一切法等。

法界感应者众生理具故感诸佛理显故应生佛性
等彼彼互融故观凡心无非果智故云会入萨婆若
海也。

诸经下引證圆义如央掘经云眼为寂静门等是知
三谛圆融名为寂静六根互具故名平等。

入亦乐亦苦门者自證入空故乐化他入假故苦。

即能见色闻声等者此约六根互用问初心云何答
名字观行虽无互用之事而得互用之理。

坏善坏定者四趣坏人天善欲界人天坏色定色天
坏无色定无色天坏灭受想定。

二乘下断见思惑是坏因不受后有是坏果。
圣行品中¶ 第 496b 页 X37-0496.png

菩萨下初坏生死有入涅槃无次坏涅槃无入生死
有故双坏有无也。

坏上诸坏者上诸坏即九界也今达九界即佛界故
云坏上诸坏即是以佛界坏九界也皆空假中故云
坏为法界等。

二乘色坏苦者破二十五有苦因苦果故云坏苦。

坏双是者初坏六凡是俗次坏二乘是真。

坏双非者以不思议即边而中破离边中名坏双非。

初觉无漏下云云者二果除欲爱六品觉无漏三果
除欲爱九品觉无漏罗汉支佛除三界思尽觉无漏
也受佛法是上求受众生是下化。

即觉不觉下或以此对一体三宝谓佛名觉法名不
觉僧名和合即是双非今谓不尔例上下文应对三
谛即觉是真不觉是俗双非是中。

不取二边者别人离边求中也取即不取等及下行
中即作不作等对三谛可知。

非边非中者二边即中故非边中即二边故非中。

是无等等色者谓无等之位互相齐等故云无等等
十地论云无等者谓佛比馀众生彼非等故重言等
者此彼法身等故别教菩萨谓真如妙理至果方显
由是灭事取理慕果行因故云菩萨之爱爱即忻慕
之心也。

是色解脱等者即阴见性名五解脱名字巳上位位
咸然。
圣行品中¶ 第 496c 页 X37-0496.png

凡夫六道亦得有灭者虽暂灭四趣生人天中而复
起恶升而更沉名差巳还生或恐六字误应云凡夫
外道即得禅用世智断下八地惑故云亦得有灭禅
失惑起如郁头蓝子大树仙人等名差巳还生若尔
前后诸文皆云六道此何秖在人天耶答起惑堕恶
自摄馀趣此为约灭惑义便故须就外道释之后人
不晓因例诸文改外为六。

灰断不起者不能出假也。

灭一切灭者二乘虽灭见思而未灭尘沙菩萨灭尘
沙而未灭无明故前诸灭悉犹是惑今达无明即法
性遍灭诸惑也若定约其位即在初住三惑俱破名
一破一切破若约住前不无此解达惑法界何所不
收粗垢自落岂是次第人之多僻诤计云云请委看
止观破法遍文自晓进否。

无离无至者无二边可离无中道可至以中边事理
体不二故。

何以下徵释上义诸法即二边事佛道即中道理。

故动下约四教列出四句次第对教显今佛界是非
动非不动修道品也藏教破见明空名动见通教即
见是空名不动别教次第故两亦圆教即中故双非
故四念处云秖一刹那心即是因缘生法因缘心生
灭即是三藏三十七品因缘心空是通三十七品因
缘心假是别三十七品因缘心中非空非假即圆三
十七品故知若了一心统收四教一心无外权实体
圣行品中¶ 第 497a 页 X37-0497.png
同。

是为下总结以四谛一一皆约十界故故称无量能
如是知始称上智。

第三结四无量等者此即前文大分三科中第二明
二谛慧也。

为二无量者合苦集道为世谛以灭为真谛。

三法印者大论云大乘经用一实相印生死即涅槃
涅槃即生死不二不异故小乘三法印生死二印初
无常印次无我印谓初观无常便生厌离故用初印
既厌离巳存著能观故有第二印涅槃一印谓寂灭
也推求能观至不可得一切法无所依止故用寂灭
印俱舍云声闻经法相弱故须三法印治破爱观无
常治破见观无我若入苦忍真明俱得寂灭又无常
等三是能趣行涅槃寂灭是所趣果又地持菩提分
品说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二印印生死一印印涅槃生死以无常为初印无我
为后印此即合四为三也而言印者从喻立称如世
符印可以取信也文诠此等知是佛经反斯义者定
属魔外刘熙释名云印者信也所以封物为验也亦
言因也封物因相付也许慎说文曰执政所持信也
知第一义者即实相印也而此实相体具诸法遍摄
一切又复随机立种种名故云无量无边。

十六谛者即四谛各有四行也苦下四行谓无常苦
空无我观阴缘生念念生灭故无常为无常所逼故
圣行品中¶ 第 497b 页 X37-0497.png
苦一相异相不可得故空我我所不可得故无我集
下有四谓集因缘生有漏和合能招苦果故名为集
观于六因能生苦果故名为因观于四缘能生苦果
故名为缘还受后有苦故名为生灭下四行者谓尽
灭妙离一切苦尽故名为尽诸烦恼灭故名为灭一
切第一故名为妙超过生死故名为离道下四行者
谓道正迹乘能至涅槃故名为道非颠倒法故名为
正圣人行处故名为迹运至三脱故名为乘新经论
名与此稍别旧云空新云不净旧云尽新云净旧名
正新云如旧云迹新云行旧云乘新云出馀名并同
大意可见。

唯无我一种等者在凡入圣俱观无我故云通于真
俗以圣属真谛凡属俗谛也。

馀皆世谛者馀十五行伹在凡位观之故皆俗谛不
通于真世谛即俗谛也。

而皆下论师会通今经也。

相从言是真者者即牒经文也以经云知一切行无
常等是第一义故第一义即真谛也。

以无下正释其义只由无常等观于凡位中能除四
倒断苦离集令得见真虽是世谛相从名真故经云
是第一义。

依净下今师引證也净名所说无常尚是上智所观
不生不灭之实相况小乘真耶而又无常既是小乘
三法印非真是何。
圣行品中¶ 第 497c 页 X37-0497.png

第二明二谛慧者依今判经则是七种二谛并初总
约随情等共有八文而古师凡释二谛皆分六种又
复二家立名不同。

空有指大品者谓大品所谈不出空有如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等空是真谛有是俗谛。

指阿毗昙者彼论所明有此二种虚俗实真。

世流布者谓随凡夫情亦有二谛应与今师明随情
二谛义同既约凡夫故亦名随事。

指成论者以彼论所谈盛明三假此之三名即三假
也三假是俗三假破处即名为真。

言因生者即因成假三假名义如前记。

意同名异者今云凡圣即前空有谓凡夫唯有圣人
證空。

三空有者即前世流布也于凡夫边自具空有而是
解心则非證得故前云世流布也。

四假实下相续是假是俗相续破是实是真相待属
俗事相待破名真理因生是俗故疏因生破是真故
亲意同名异义在于此。

旧释下释真俗义以经云世谛即俗谛异名第一义
谛乃真谛殊称故他人次第释出四名。

第一义是无过者谓真谛至极更无过上故称第一
圣人无权智者以无俗谛可照故既二智不具安称
圣人权智全无如何化物。

今言下今师明真俗二种在凡在圣俱有谛名伹分
圣行品中¶ 第 498a 页 X37-0498.png
随情智之别故云还是审实引净名者合四为二则
三俗一真既四不虚诳验二俱审实。

有随下随情则凡心所解随智则圣人所證。

随情智者世情多想束为世谛圣智多知束为真谛
此即随情智判二谛。

故随下总结俱有谛义不同他人局判真俗分属凡
圣。

喻如下谓有谓无色元一体谓转不转日本无殊以
喻真俗名殊审实义一故云一谛二谛其义亦尔。

旧解下出二谛体夫二谛之体也不一不异不一故
二谛宛然不异故体唯一实故他师定执一异其义
俱非抑又二谛之名通乎大小小无中道事须分判
故使开善立中为体亦为所破。

龙光寺名即生法师也本青园寺后改龙光。

体亦俱通者谓有二体也。

缘假下初二句立缘假者谓缘生虚假也。

虽有下融会初二句总标相即而实相即者相平声
俗虽下正示相即初二句明即俗而真次二句明即
真而俗问龙光虽分二体既自相即岂非得不一不
异义乎答秖由云体有二故致被今破如下文。

又言下约互为体用。

从俗取真者因观俗虚妄而契会真理前约由真起
俗故真体俗用此约因俗会真故俗体真用。

义皆下历破三家初破龙光。
圣行品中¶ 第 498b 页 X37-0498.png

不得有相即者汝既云二谛各体则真俗互无岂得
云虽有二体而实相即耶自云异体又云相即此乃
二三其言矛盾自义。

若其下破旧师可见若其下破开善。

取相下约惑障
谛以破取相即见思无知即尘沙。

谁复障中者二惑障二谛名教并明今既谈中以何
为障若约三谛则无明障中本释二谛体而翻用三
谛明义义不相关事同水火故云二谛之智不见中
等若了今家七种二谛则无诸师偏据之失。

若二下显理无一异初破定计。

仁王下引二经明互融初仁王明即一而异以显不
一次引大品今经明即异而一以显不异。

二谛开合非一者即真俗自有单复等异共有七种
如下释经故云在后当说。

便成断常者定有定异堕常见定无定一堕断见二
谛相即者真即俗故不断俗即真故不常又一即异
故不断异即一故不常既无定执故非虚妄。

真在俗中者亦应云俗在真中等。

唯有一体者事即理故故云世谛即第一义。

凡有八种下初一通下七别世即凡心所解出世即
圣智所證下七皆然故云通也二下藏教俗则有名
真则无名。

三下通教幻有不实即空则实四下别接通伹中则
定俗则不定以随两真转故五下圆接通实相名法
圣行品中¶ 第 498c 页 X37-0498.png
俗名不法六下别教地前无常故烧登地见常故不
烧七下圆接别教道有苦圆中无苦八下圆教真俗
不二故称和合于此预知使义无壅至下消文则同
指掌。

他亦六种者六名如前疏列。

随顺下理体唯一情计有一如日唯一醉醒见殊若
见此旨则下八重岂分二体故二当用此意以释经
文。

七种一统者除初世出世故唯七种。

随缘说异者意云伹是一种二谛随缘异说而有七
名。

今明下章安引义今明智者等者指法华玄义也。

若依下荆溪会同。

名相稍别等者彼文明七种者一藏教二谛谓实有
为俗实有灭为真二通教二谛谓幻有为俗幻有即
空为真此二种名单俗单真二谛三别接通二谛谓
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共为真四圆接通二谛谓
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为真此
二种名含中入真二谛亦名单俗复真二谛五别教
二谛谓幻有幻有即空共为俗不空不有为真六圆
接别二谛谓幻有幻有即空共为俗不有不空一切
法趣不有不空为真此二种名含真入俗二谛亦名
复俗单真二谛七圆教二谛谓幻有幻有即空共为
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为真此一种名不
圣行品中¶ 第 499a 页 X37-0499.png
思议真俗二谛巳上皆是法华玄文名相也当逐一
比对自晓义同是故四正三接合有七种。

夫论接者有始无终有终无始故也不通三藏者何
也三祇百劫来入别教伹在十信圆在五品是故伹
成后教初心从初至后有始有终虽从藏来仍同当
教故不论接又虽接通若从乾慧性地来者亦不名
接义同三藏初后心故故四念处云通有三种一者
因果俱通即通教是二者因通而果非通即被接者
是三者通别通圆即别圆用于通教而为方便便成
别圆因果人也是故菩萨据位虽同乾慧性地观慧
犹劣是故亦复不受接名然通别二教三根受接约
位可知。

就一下示各具三种随情约全与则凡夫岂但有俗
亦能知真随智约全夺则二谛唯圣智所證凡心全
无经云凡夫行世间不知世间相是知尚无于俗何
况有真随情智约半与半夺凡夫随情虽亦有真以
未證故但得俗谛圣人随智虽亦照俗以證理故俱
名真谛此于凡夫夺其真而与其俗也。

且出一师之见者即指智者。

世情多想者谓凡夫随情解俗解真俱念想故故云
多想。

圣智多知者谓圣人随智观真观俗俱智照故故云
多知知秖是照此之一番既冠下七则情智之言该
乎四教悉以凡位为情圣位为智。
圣行品中¶ 第 499b 页 X37-0499.png

次善下释生灭即藏教也。

即阴离阴等者经云解阴无有某甲名字此谓即阴
也即于阴处不见我人名字如即五指处不见拳名
离阴亦无名字者如离五指亦无拳名。

如性知之者唯经应云如性相即达阴即离性相俱
空名第一义也此既推五阴无有名字而但是生空
一家所明小教奚尝无法空义今文盖是如来略举
生空而巳不同他宗谓二乘但得人空也若大小影
夺此或可然。

三复下释无生二谛即通教也。

他云下引古此师立义非释今文疏主因便引之耳
今文反此者经明真有名有实世有名无实与他义
相反验他所立显违佛意。

世但下正示今经义初句可知。

不生不灭等者此明真谛有名有实也谓不生不灭
之名与不生不灭法体相称也法即实体也故经云
有名有实。

不能下此明藏教折法之真也故知他云真谛有名
无实者但得此意。

能即下此明通教体法之真正是今文所辨也。

四善下明别接通二谛也。

假名幻化者假名即十六知见经云我众生等是也
经无幻化之语直是炎城毛角旋轮无实通名幻化
耳此名单俗以但观分段虚幻故。
圣行品中¶ 第 499c 页 X37-0499.png

真与中合者即利根者于空见不空故不空又二此
见但中之不空也既名复真故云共为真谛。

若单下正释经文是复真义。

不得言苦集等者以藏通当教道灭是真苦集非真
故也。

今但指四谛者以通教道灭正是无明别惑变易生
死故于别人全是苦集今既被接故四俱真以别苦
集是当教偏真别教道灭即是中道故云即真中合
此明无量下正示此义是别接也。

单俗单中者此即圆接通也别教中道在偏空外故
受复真之名圆教达边即中故云单也若法华玄通
教二接并称复真乃是一往细分如今文也。

此明有作无生等者通无别俗秖于生灭之俗达如
幻化所以双指。

指下一实者以下圆真即今通教利根所见故但指
之。

经鸣稚者具云楗稚上巨寒反下音地此云信鼓律
通多种今意指钟楞严云众集撞钟也。

复俗单中者此别教二谛也。

体法始终者始死终烧事皆灭尽对体法为便。

析法始终者始割终坏有由破析对析法为便。

两始为有者二教初心俱观生死故。

两终皆无者二教后心俱證涅槃故而此始终俱为
别俗。
圣行品中¶ 第 500a 页 X37-0500.png

单指中道者离边之中故曰单中单名虽与前同而
单义则别比前记可了。

指下一实者證道同圆故得指下。

此约复中者即圆接别也问向圆接通则单中今圆
接别何云复中又与别接通复真何别答前云单中
简复真故今云复中简单中故虽单复名同而取义
各别寻疏可晓。

文虽不显者以经但云八苦故前既约别义显后又
明圆义显准七种次第则当圆接别故云义推自成
应知八苦通界内外则俗复也。

犹是下言此番既明圆接别则犹带教道未是纯圆
之相也至第八番方乃明之有本云犹是单俗者文
误。

先譬次今者虽分二文至解释时还以二文。

混为一释者以法譬所明二谛撮其大旨义不出三
谓真俗相即共明及真俗各明所以疏文参互牒经
盖从义便。

父母和合生子者俗谛如父真谛如母真俗不二故
云和合此境发智故云生子若据经文父母生子是
合譬文约父母缘生名为世谛事释易见故疏主更
作附法门解释故云真俗相即等亦是托事观心意
也此是共明二谛。

一人下明俗十二下明真一人多能者一人譬真多
能譬俗一人即多能譬即真而俗三千具足故云圆
圣行品中¶ 第 500b 页 X37-0500.png
俗。

是名下总结。

一切二谛等者融前七重悉归一实
如河入海失本名字。

第三明一实谛慧等者此即前四谛慧中第四无作
四谛也前作两向科之意如前记然此虽明一实还
是次第慧中所收始从生灭至今无作始从四谛至
今一谛自浅阶深存次第故前二谛中明圆者其意
亦尔须至下文直就圆融方名圆慧然别既俱是大
涅槃心所修则次第圆融更相成显文虽异辙意乃
同归故次第中不妨明圆圆融中自收历别又若一
往以次第对别者亦有其义以别教自行化他俱学
四故。

何不下问非无下答。

束四为二者或云苦集是俗道灭是真或云三皆是
俗唯灭是真具如前疏虽有异释以四对二名义俱
便。

义少不便者以真中二谛同是灭故若以道灭总对
者则道是真中之因灭是真中之果定不可云道是
真灭是中也以三对四灭既含二则名之与义少有
不便故佛从显易且束四为二束二为一耳。

此间等者谓此中明一实谛慧正指佛果为能依慧
实谛即所依理故云依一实谛。

引胜鬘者以彼灭谛即今一实。

言苦灭者灭苦證真故云苦灭。
圣行品中¶ 第 500c 页 X37-0500.png

地人下地论明第八阿梨耶是真常净识不立第九
故显梨耶即是实谛若依摄大乘论梨耶是无没无
明随眠之识九识乃名净识。

中假师者暹师云多是三论师今谓恐假字误应作
论字。

兴皇下初备破三家次自立正义其理有归故今引
用。

初破三家者佛果下破第一师妄惑下破地人对边
下破中假师由此三家义非融即岂是今经一实谛
耶初师能所不融次师真妄不融后师中边不融故
此三家悉为所破。

然一下立自义也。

故华严下法性远离者远离能所彼此相故。

非彼是此者如前三师舍能取所舍妄取真舍边取
中咸名非彼是此。

若随缘例同今家以四悉意作种种异名别说如下
经约境约心等凡以七义释一实谛此即随缘故云
文显一实甚自分明也。

一约境者境即所观三谛也。

经名曰真法者计情自妄妙理常真凡圣一如自他
互摄六而复即理在兹焉是故初心修观应须达妄
即真他宗偏指真如既非圆义近秖人云妄念全属
计情舍此二途依俙识理。

二约心者即能观观也。
圣行品中¶ 第 501a 页 X37-0501.png

经云无颠倒者是则二教舍生死求涅槃别教离二
边观中道以至于圆起著悉名颠倒无此颠倒始曰
圆修。

亦可约言行者意谓文中巳有境观人教因果唯阙
于行又此约言说下又约教教即言说于义似重荆
溪准下佛答既约断惑故判为言行谓三教言行悉
是虚妄问虽加行义此既有言与下约教何别答教
约佛言言唯自语内行外言故云言行。

据人者谓大人所乘故曰大乘。

经非佛说者前三教法魔悉能说。

因体果体者道是因义果显四德然此七科能所宛
然同名实谛向云随缘异说得意无咎良在于兹。

取教为实灭者谓昔二乘四谛之教解苦无苦故名
实灭即经云昔者为无常想是可断相。

取理为灭实者以大乘理灭二乘之实教故云灭实
即经云如来之性非苦非无常等然则小岂无理大
岂无教亦互举耳。

亦以下更约实谛谛实以分大小教理小教实苦其
义审谛故云实谛大理审谛常住而是真实故云实
谛此以谛实而分小大者以二乘未穷理实故夺其
实既解苦无苦与其谛名如下问答。

皆是理实者此理非权故云理实。

即为谛实者谛只是理此理审谛真实故云谛实谛
名虽同而有大小教理之异故以实字上下显之。
圣行品中¶ 第 501b 页 X37-0501.png

是苦境者苦境即逼迫之事。

苦教苦智者教诠智照悉审谛故谛含二义也。

实是苦谛之理者实既是理则是境之所依教之所
诠智之所照故云苦谛之理。

不二下释实义也以境教虽殊所依是一故云不二
又云下明判句不同。

除苦等者苦是事境事境虚假故非实。

馀二谓教理教既称理而说故俱得名为实谛故云
亦得判实。

祗用实为谛者祇以理为实谛故除境教两句前义
约教能诠理故教亦得名实后约教是言说教置教
存理理方是实故除两取实此并约二乘四谛也。

三种皆是实者谓如来虚空佛性之三也此三皆理
故云是实。

后三谛亦尔等者应云如来非集非谛是实等。

显时下释三种义虽同是理不无差别显谓出缠隐
谓在缠又此三种义含六即上二明隐显位殊。

是六义下一明隐显不二是即义是知隐谓四即显
谓分真及以究竟又亦应云如来佛性是法虚空是
喻法别喻通法别故隐显两分喻通二义同合。

释两章者四谛之文一一皆先举昔谛次举今教一
实即云如来非苦等故云皆先释实谛至次释谛实
也。

经是可断相者昔教皆由断烦恼生死而得真实所
圣行品中¶ 第 501c 页 X37-0501.png
以今皆非之方成今实。

经诸佛所得(至)实谛者先举诸佛以显二乘非实与
下如来无别。

更无异体者以如来等三是一实异名故也。

更结是非者谓结今教如来等三异昔四谛故是谛
昔非谛实也。

苦对即道谛者对治于苦也。

问非下释疑以由经明实理皆云是实非谛故此问
之非虚非凡夫生死非实非二乘涅槃也。

为实者指中道妙理也中道既得称实亦应称谛以
谛是审实义故是故实之与谛同出异名。

答如所问者此顺问答也以实与谛其义既一互称
无咎。

二问下此问由答而生既二义俱齐经文何故简小
为谛显大称实而云非谛是实耶。

文云二谛若齐者谛字误应云二义答意可解是知
圆理名实名谛少教夺其实名与彼谛称既简偏小
所以圆理从胜名实若约义同实通谛称。

二事可见者一众生欺诳二圣人断除也。

既约断惑者以经云诸佛二乘所断除故故知虚妄
是惑既明断德则约行为便。

经一切皆入苦谛摄者天魔外道等皆虚妄故若准
虚妄欺诳是集何云苦谛耶以集能招苦故从果以
说。
圣行品中¶ 第 502a 页 X37-0502.png

二十五六等者以一切外人所计不过二天三仙。

言二天者摩醯首罗天毗纽天。

三仙者一迦毗罗此云黄头说经有十万偈名僧祛
论此云数术用二十五谛计一为宗言二十五谛者
一者从冥初生觉过八万劫前冥然不知伹见最初
中阴初起以宿命力常忆想之名为冥谛亦云世性
谓世间众生冥初而有即世间本性也亦曰自然无
所从故从此生觉亦名为大即是中阴识也次从觉
生我心者此我慢之我非神我也即第三谛从我心
生色声香味触从五尘生五大谓四大及空尘细大
粗合尘成大故云从尘生大然此大生多少不同从
声生空大从声触生风大从色声触生火大从色声
味触生水大五尘生地大地大藉尘多故其力最薄
乃至空大藉尘少故其力最强故四轮成世界空轮
最下次风次火次水次地从五大生十一根谓眼等
能觉知故故名为五知根手足口大小遗根能有用
故名五业根心平等根合十一根心能遍缘名平等
根若五知根各用一大谓色尘成火大火大成眼根
眼根还见色空尘成耳根耳根还闻声地成鼻水成
舌风成身亦如是此二十四谛即是我所皆依神我
名为主谛能所合论即二十五至下陈如品中明之。

二者优楼僧祛此云鸺鹠以昼藏山谷以造经书
夜则游行说法教化如彼鸟故计遍造伹眼根火多
乃至身根风多如金七十论说造论有十万偈名卫
圣行品中¶ 第 502b 页 X37-0502.png
世师此云无胜以六谛为宗一陀罗骠谛此云主谛
谓五大及时方神意此九为万物所依故名为主二
者求那此云依谛谓色等五尘一异离合数量好丑
愚智爱憎苦乐勤堕此二十一依前九法故名依谛
三者羯磨谛此云作谓俯仰屈伸出入去来等故名
为作四者三磨若谛此云总相谓总收万法为一大
有故名总谛五者毗尸沙谛此云别相谛谓森罗万
像各各不同故名别相六者摩婆夜谛谓尘成瓶不
妨碍。

三者勤沙婆此云苦行用六障四浊为法计
因中亦有果亦无果亦一亦异为宗六障者方便心
论云一不见谛二愚痴三受苦四命尽五性障六名
言四浊谓嗔慢贪谄此三外道皆出在佛前。

疏云二十五六等者等取第三六障四浊也。

为属何谛者问于佛四谛摄属于何。

又外下问外道所说教法于佛四谛之中坏佛几谛
也。

坏佛集谛者以彼不知烦恼无始而计冥初生觉故
坏佛苦谛者不知此身惑业所感苦空无常而伹云
五大四微之所成就故。

经诵一阿含等翻名如前疏阿含有四一增一明人
天因东二长破邪见三中明真寂深义四杂明禅定
涉师云阿含此云传传所说义至彼也正云阿笈多
据形相者如瓶以众尘所成故常众缕成衣众木成
车既有所成故知是常如负债者若不常者初得财
圣行品中¶ 第 502c 页 X37-0502.png
巳后不应索后既有索验知是常馀皆可例。

经毗纽天亦韦纽亦韦糅此云遍胜亦遍问遍净阿
含云是色天俱舍云第三禅顶天净影云处在欲界
之极。

经极者求息谓疲极之人求止息也。

据伴类者同类是伴异类非伴。

** 圣行品下

常我是执之端者由起我执而计于常谓乐谓净此
二既重所以广破。

初文下释初段凡两重问答何故名非者问也意问
何故判初段经名明非耶。

横计下答也以诸行体实无常而外道横计是常也
常非下此明真常妙理不从缘生今外人所计既属
缘生是无常法而妄计为常故云明非也。

然诸下重问应不从缘者自然非缘生故既不从缘
应是常住。

若自下答也。

法尘对意起者明实非自然妄作自然之计秖以意
之所思作自然解岂非根因尘缘生此解乎。

旧云下此谓果常而因无常也。

若是缘生者谓因中犹是缘生之法。

此不下今破。

举正对邪者举圆正明因果俱常对
斥邪计之常是无常故若如旧谓因是无常者何以
对斥邪计故知旧师伹是别教意耳。
圣行品中¶ 第 503a 页 X37-0503.png

结非中经有八句一明佛性非三世摄不流变故二
明佛性非因所作非无因作非生因生故非因作为
了因了故非无作三明佛性非作非作者佛性之性
不生涅槃故名非作亦不使他生涅槃果名非作者
四明佛性非相非无相众相永绝所以非相具足诸
法故非无相五明佛性非有名非无名理实无名随
缘有名六明佛性非名非色非四阴之名非一阴之
色也七明佛性非长非短离色相故八非阴界入之
所摄持实不同相所以不摄是故名常总以结之。

正是清净等者即是非因非果正性也。

不见佛性(至)非真者三教不达咸名说谬岂唯邪外
而巳。

旧云下三聚者依成论明一切法凡有四位一色聚
二心聚三非色非心聚四无为聚前三是有为法旧
见此文明心及色便引梵行双非之文足成三聚故
云总有然成论明非色非心是不相应行有十七法
谓得非得乃至第十七无作也又引圣行文證成梵
行双非是明无作义也。

言得无作者白四是作戒由作戒发得无作故经云
然后得也所言作者作谓为作亦造作也即运动身
口陈辞乞戒等故名为作言无作者谓以无简作对
作得名而无作是作起之相一发续现始末恒有不
藉缘辨即任运为义而无作以非色非心不相应行
为体者则显作戒定与色心相应也外则耳聆羯磨
圣行品中¶ 第 503b 页 X37-0503.png
目视衣钵此与色相应也内则建志领纳要期尽形
此与心相应也作法既谢耳无羯磨之声不与色相
应也心或在于馀性不与心相应也而由前作法戒
善常存故云以非色非心不相应行为体也广明其
义如戒体章今粗陈梗槩俾识大纲。

是义下今破彼师有违义谬引之失也梵行双非之
文正谈佛性中道而彼谓是小乘无作且无作是生
死有为尚非小乘无漏既以有漏之义抑此谈中之
文故云此过非小。

若依今意者谓梵行双非之文借使名为无作者乃
是中道不作二边云无作耳故云无作无漏也故知
无漏之名亦约中道涅槃不漏落二边生死以说。

为證何等无作者为證小乘受得之无作为證中道
之无作耶。

下文那云等者引下迦叶品二十一番诤论文以救
前义下文既云或言有无作色或言无无作色经文
既谈无作何妨于此总明三聚乎。

答数下重片彼救也下云无作色之有无盖是如来
悬记灭后数论二家立义成诤岂是今经明耶。

数人云无作是色者即不可见无对色也毗昙论云
戒是四大所造无色界无四大故无戒又根品云四
大所造善不善等色如生欲界受律仪戒教无教成
就善不善色教无教即作无作也此宗萨婆多立义
故以色为无作戒体。
圣行品中¶ 第 503c 页 X37-0503.png

论人下成论明无作戒是第三聚不相应行故云无
色此宗昙无德立义也。

我今下我今既得此经圆融之旨则一切无非佛性
设有云无作者乃是中道不作二边既知色香无非
中道尚不计色与无色之异岂同数论各计成诤耶
小有大无者终不定执小乘有无作戒大乘无无作
戒也以小大一如咸同佛性故。

又准下秖据现文三段初则双辨色心后二偏明色
心故曰秖云色之与心何以探取诸文强谈三聚乎
若数下正释经文也然明王数亦数论二家所说不
同疏文伹引数义初句明王数同起。

又识下上虽云王数未辨体状故此明之谓王数者
秖是四阴一阴是王三阴是数或可云四阴是数以
色阴亦是心数所摄故止观云数人说五阴同时识
是心王四阴是数此约有门明义故王数相扶同时
而起故疏云数随王起若约论人明义则识先了别
次受领纳想取相皃行起违从色由行感约空门明
义故次第相生经云心是识阴心数法是三阴。

色有下引二家明色不同。

并无教色者即法入中无作之色也。

然此下正示今文以经伹云色法者地水火风故云
伹明四大色有本大字下多五字应以四大中义含
无教故云五色捡未治本则无五字。

十一色者下偏明心无常中既根境识三则五根五
圣行品中¶ 第 504a 页 X37-0504.png
尘及法今少分共成十一色也。

互现一边者此明四而不云十一下明十一而不云
四具足而论应十四色也若取法界少分则成十五
净影云此文偏说四大者准依成实四大是尘果复
是根因举因知果故不说根举果收因故不说尘若
依毗昙四大是其造色之本故偏举之举本收末故
不说馀若依佛陀提婆所立色唯四大四大之外更
无造色今经所说似彼佛陀然一往消文其义甚美
下经偏明心中既涉根尘则依今师互现之说斯尽
善也。

一明识不应独缘者此有二字误明合作眼应合作
能即经云心若常者眼识应独缘一切法也此谓心
若常者眼识应独能遍缘六尘既但见色知心无常
且徵眼识馀可例知此就凡夫妄事以责若六根互
用则是得常用也或可但除不字其义自成应云一
明识应独缘也。

第二六识下三复次皆云不应其义允合。

经因眼因色等者眼是根色是境思惟是作意谓眼
识从根境明作意四缘而生。

经耳识(至)各异者耳但三缘除明缘也若依新经论
则眼识从空明根境等九缘而生故颂云眼识九缘
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等(云云)今但四缘比望
九缘乃是佛言广略之异。

经坏诸行因缘者观行之心能坏生死有为诸行故
圣行品中¶ 第 504b 页 X37-0504.png
名彼观以破坏诸行因缘坏行缘异说心无常。

第八生后者生起后段结前心无常文也。

先结前生后者结前心生后色如经。

经歌罗罗亦云羯罗蓝此翻杂秽状若疑酥此托胎
后初七日也安浮陀亦云案部昙此翻疱状若疮疱
即二七日也伽那亦云健男此翻凝厚渐坚硬即四
七日也闭手亦云闭尸此翻凝结状若就血即三七
日也诸疱即第五七也梵云钵罗奢祛此翻形位具
诸根形诸根差别故今云诸疱者即初生五匏一头
二手二足次生二十疱谓手足指也又今经四七位
在三七之前者或恐古译以伽那为三七之名闭手
为四七之号向之释义且约新翻。

经坏巳还合者内色则如发爪等除巳还生树木则
伐巳还生。

皆举外对辨者约内色身分外色草木也。

中间或略者即第四力异至第七名字异四文但约
内色。

第七卷中巳答者此卷有三品谓邪正四谛四倒故
观师定指四倒。

若诸(至)正破所执者讲者应引前卷文殊难文对此
破执消释令显有本云第二破第六者文误二应作
五第七破第二第八破第三者七应作八八应作九
经破有遮中先牒彼所计遮故知无反其所立下广
显之于中初明有我不遮如言调达终不言非此举
圣行品中¶ 第 504c 页 X37-0504.png
事类显也我亦如是我终不遮此当法正辨也下明
有遮定知无我下就不遮明无我中若以遮故知有
我者牒其所立汝今不遮定应无我即取其义反以
破之。

经破有伴中有法无伴下举如来等三遍一切处独
一无侣既称真我故汝有伴定无我也此以真我破
妄我。

经破名字中前文殊明诸外道取彼世人所说诸事
和合益我之言执定有我故今破之明但假名都无
实事于中先牒其所立下对破之无我法中亦有我
名彰名无实如贫贱等举事类显如我死下破名有
实如言我死举世人语若我死者我则杀我依名徵
实若诸外道闻言益我即谓有我如言我死我亦应
死若我死者此我便是可杀之我是故说言我则杀
我而我颇杀简异实名假名杀我结名无实馀文可
知。

经矬人才戈反广雅矬短也。

经生涎详延反字林慕欲口液三苍涎小儿唾也。

经非欠嚬欠也。

他言下云云者无始本迷如彼生盲乳喻四德之理
贝末雪鹤喻四德之教同显白色如教诠理外道闇
信苇陀妄执邪四以为巳行如谓声软冷动经文譬
合分明。

经犹如白鹤下而无旨人领解之语若准前义立应
圣行品中¶ 第 505a 页 X37-0505.png
云彼雪如鹤动耶。

圆慧行者前七种二谛中圆及一实谛并由次第相
带而明故非圆慧若约别位则利受圆接又化他学
圆十向修圆初地證圆故于次第慧中得有圆义又
今经俱知佛性以大寂灭心修前次第岂离圆融次
显不次义合相在约文显示须分二别旧人不了乃
云破著既昏大旨故招今斥在文可寻。

一明不般者明佛常身不般涅槃以破文殊临般涅
槃之说。

二明不更者明今昔事别故非更说又法轮名同亦
非更说以破文殊方复更转无上法轮之说然前段
中亦破转法轮者因明不灭相带而来。

横历事者七无优劣约事以破故得横名。

谓非果下列七事经初文是明圆理非果经我即是
信去二明非因经若言常住无有变易去三明非转
经譬如因眼去四明非生经譬如因酪去五明非出
经譬如因子去六明非作经譬如因鼓下七明非造
而第七文譬云不出声合云不作皆不造也又复应
知造作义同今依下竖示文既云非作非造故于作
后科为非造又后四皆有譬合皆即事而理者而此
七文皆破文殊请转法轮之见见即我执故于诸法
若果若因乃至作造皆成我所诸法是事达事即理
无常即常不起事执故云如来终不作如是计。

经初非果中先约大小明真果次约六根四大明妄
圣行品中¶ 第 505b 页 X37-0505.png
果于此果事而见妙理馀并可寻。

经因燧辞醉反火母也论语云钻燧改火。

经因桴按诏定古文官书枹桴二字体同扶鸠反谓
鼓椎也若云屋栋作按鼓椎作枹近人分耳。

竖结圆慧者直就虚空等三显佛境界非前横七故
云竖结于非七中但阙非转非有为法即是非因果
二事也。

通因果下云云者如前疏约隐显释此三名也隐则
是因显则是果具如前记。

第二明下正破文殊更转无上法轮之说先明异是
破更转次明同是破无上。

既其两异者若是一法重复宣说可名为更今昔全
异何得言更。

德异者精进是德行也。

初转法轮下据经但云八万天人得果而疏明五人
者五人是正八万是傍经总据也文列五人与法华
疏异彼云一拘邻三頞鞞亦云湿鞞亦云阿说亦云
马星三跋提亦云摩诃男四十力迦叶五拘利太子
跋提与摩诃男秖是一人耳恐今文错也马星摩诃
男拘利此三是佛父亲十力迦叶拘邻此二人是佛
母亲。

明同故不更者此破文殊无上之说明佛所说皆是
法轮何得偏叹今为无上同名法轮何须更转。

此等义同是故无更者问今昔二说小大永异生善
灭恶深浅应殊何云同耶答且据生灭名同又约开
圣行品中¶ 第 505c 页 X37-0505.png
小即大以破文殊分别之计若明今昔灼然义异又
应文殊据先小后大以为发起故云更转今佛据圆
机所见先后俱大以破文殊例如纯陀难五果(云云)
故云义同是故无更。

前佛复宗者即前第四结章还告迦叶故云复宗。

开结下初释经声闻缘觉。

本为五人有病行处等者即现病末明五病人谓四
果及支佛也。

得有修义者引小归大即现病品云从佛闻法发心
也。

又有下释经及诸菩萨此正指别菩萨戒定慧三次
第而修不能圆修故云拙度而不明藏通菩萨者同
二乘故。

若是下出前别结之意。

此结圆行者即品初云复有一行名如来行也。

如来行之者是佛自巳所行之法故。

治与不治等者即现病品云譬如病人若有瞻病随
意医药若无瞻病随意医药皆悉可差有一种人亦
复如是或值三乘圣人或不值或值佛或不值闻法
不闻悉自成道此谓圆机也故知别结。

正结此人及此法门者即结品初如来行也。

不作别圆两释者但云前正明慧行后是遣著。

修之则差等者即现病品云譬如病人若有瞻病随
意医药则可令差若无此三则不可差。
圣行品中¶ 第 506a 页 X37-0506.png

旧明慧果得二地者旧见经文二段前有无畏地名
后有自在地名而不晓名异体同遂将十地分对二
果。

从初下谓前六地是无畏果从七下谓后三地是自
在果所以下旧师对前戒定释妨也。

以戒定但各一果者以由不能断惑通道故。

今谓下今以戒定并难分三初牒古师立义今谓不
然者总非也。

且戒下正牒破义彼云慧行疾利故有二果则戒定
迟钝但得一果。

云何下二引前释反质且汝前解戒果不动地定果
堪忍地同在初地初地是断惑證真位也故能断惑
则是疾利何云钝耶。

若同下三以自在地并此有二意一者戒定二果既
同在初地则与慧果无别以断烦恼通道疾利义等
故自在慧果既至法云此二何伹在初二者慧行一
等疾利何故优劣不等自在既至法云无畏何但六
地其第二意文虽不显义合并之。

今明下明今义戒定慧同在初地故云秖是一地。

自在下虽于慧果立二地名伹是内外体用之异由
内无五畏而外用自在随意受生既是内外殊称不
应分位浅深故云不应更开。

与地经合等者十地经地持论并明初地离五怖畏
故地持云修无我智我想不生云何当有我爱众具
圣行品中¶ 第 506b 页 X37-0506.png
爱是离不活畏不于他人有所求欲常饶益一切众
生是离恶名畏于我见我想心不生是离死畏此身
命终于未来世必与佛菩萨共会是离恶道畏观于
世间无与等者况复过者是离大众畏。

今文亦然者彼此皆在初地故用彼义以消此经。

在名小异者不畏恶道其名全同馀四小异如彼名
不活畏此云不畏贪恚等。

无不活畏无死畏者经云不畏贪恚痴是无不活畏
以世人贪求利养以资生活得喜失嗔故不畏三毒
即无不活畏也故法华玄云活者依身所用众具能
资于生名资生生为活也经云不畏生老病死是无
死畏初地菩萨巳出二死故。

无恶道畏者尚不堕二乘恶道况有分段恶道畏耶
无恶名畏者真智显发终无修罗好诤阐提谤大犯
重之恶名也无大众畏可解。

名诸三昧王者三昧梵语此云调直定也真谛以空
无漏为调直出假以称机为调直中道以遮二边为
调直故二十五皆具三谛通称三昧又称王者空假
调直未得为王所以二乘入空菩萨出假不名法王
中道调直二边摄属故得称王一一三昧皆有中道
悉称为王。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者一切即二边也即边而中故
云悉入。

既不是王者以经结文云菩萨得二十五三昧名诸
圣行品中¶ 第 506c 页 X37-0506.png
三昧王不云二乘也。

又六地等者六地即巳办地以合八人见地为一故
当第六。

释二下治者引文助显问荆溪凡有补助皆言私谓
私云今何阙言答若立巳义与疏主微异者乃有私
谓之言今既直指玄文且非巳义故阙之尔前后仿
此文中先示随机立名次明通具四意初文中云如
日光等者日光三昧破东洲有伹取日出于东以譬
智光是生善意也月夕初现于西其义亦尔如不退
者此三昧破畜生有以畜生无惭愧退失善道故以
不退而对破之即破恶意也如常乐者常三昧破识
处有此天谓识相续不断为常而直约真常理体以
破之故属入理次明一一三昧皆具四意如文。

片意下注云云者广释二十五法在法华玄文行妙
中今依彼文略示名义。

经无垢三昧者地狱是重垢报处报因则是垢谓恶
业垢见思垢尘沙垢无明垢此名过患也菩萨先见
此过为破诸垢修前来所明根本戒破恶业垢修前
来所明背舍等定伏见思垢修前来所明生灭无生
慧破见思垢修前来所明无量慧破尘沙垢修前来
所明无作慧破无明垢此名本法功德也三惑破故
三谛显名无垢三昧成此名结行成也菩萨自破地
狱诸垢时句句皆有慈悲誓愿彼地狱有若有机缘
关于慈悲以王三昧力法性不动而往应之还令众
圣行品中¶ 第 507a 页 X37-0507.png
生破此三垢即名慈悲破有也下二十四番例此可
见又此且约次第明之故一一有中三惑各破若论
圆顿一心三惑摄无不周一心破时诸有咸破二十
五种无差而差经无退如前记。

经心乐者饿鬼多苦故以心乐破之。

经欢喜者修罗多猜疑怖畏故以欢喜破之。

经日光月光如前记。

经热𦦨者北方阴地冰结难消以喻北洲冰执无我
若非智火慧𦦨无以销融故以热𦦨破之。

经如幻者南天下果报杂寿命不定犹如幻化故以
如幻破之。

经不动者四王天守护国土游行世界故用不动破
之。

经难伏者三十三天是地居之顶果报三惑难伏故
用难伏破之。

经悦意者此天处空无脩罗战斗以之为悦故用悦
意破之。

经青色者真谛三藏云此天果报乐青宫殿服玩皆
青故以第一义非青之青破之。

经黄色赤色白色者皆是果报白等例青色三昧可
解。

经种种者梵王主领大千种类既多故用种种破之
经双者二禅独有内净支喜支为双馀支与诸禅共
故用双破之。
圣行品中¶ 第 507b 页 X37-0507.png

经雷音者此禅乐最深如冰鱼蛰虫故用雷音惊骇
以破之。

经注雨者四禅如大地具一切善根种子得雨乃生
故用注雨破之。

经如虚空者外道非空妄计涅槃故用如空破之。

经照镜者此胜无漏天虽得净色未尽色空如镜未
极明未知色假如镜未有影未知色中如未达镜圆
故以照镜破之。

经无碍者此天得出色笼即果报无碍未是三谛无
碍故用无碍破之。

经常者如前记。

经乐者此天如痴痴故是苦故用乐破之。

经我者顶天谓是涅槃犹有细烦恼等不自在故用
自在破之。

初总生诸处者即经云随欲生处等此即随可化机
应生十界虽生处之言不出十界而言总意含不谈
名相故云总生。

次别生下于十界中且明地狱以例馀九显出名相
故云别生。

坏须弥下通前结显功结力用中三文坏须弥即初
依正包世界是第二自他散合十方是第三少多以
经云分一为多合多为一故云散合。

而不染者即经云虽作如是心无所著也。

游处下结生用。

即地之用者以不染不苦显无畏
用。
圣行品中¶ 第 507c 页 X37-0507.png

结下况高者下谓菩萨高即诸佛。

问是诸菩萨下问意者菩萨既入此地用应齐等何
故经中明诸菩萨高下不同如无边身来时此诸菩
萨悉皆战慄岂非力用高下耶。

旧云下答释等中等者谓圣位既等住地又等如彼
此俱在初地则作用悉齐故悉同无别。

等中不等者同是圣位名等而初地二地阶级浅深
故云不等所以深位作用浅位不测。

兴皇下横论则功德悉等此与前等中等义殊今约
一地具诸地故为等也前约位齐为等竖则与前等
中不等其义稍同。

亦如一物下举喻推倒如一地具诸地捧起如高下
位别二释俱要故今用之。

威是外用者即下神通也德是内證者内證三德也
外有大用必由内德故言威德此是总叹内外成就
神通即别叹外用。

母能生子者禀教生智故佛如子。

藏王所叹下以圣行是自行故病儿两行方属化他
故使藏王就自行为叹。

经欲比是经不得为喻等者以法华涅槃巳前偏圆
相隔故使功德不及斯经。

譬五时教者始阿含终涅槃以为五时古以华严为
顿五时属渐由是华严在五时外。

又以般若在方等前者以错消此文从佛出十二部
圣行品中¶ 第 508a 页 X37-0508.png
以为阿含而见方等居于第三遂以多罗用对般若
致在方等之前又不了法华与今经味同故合文不
出而强将般若用对法华故使一代教门此经大旨
参差乖各。

多罗法本者以古翻修多罗为法本故智能导行故
云行本由智起行亦名行本为本义同知是般若。

大慧是般若者以般若翻智慧故。

又云下开善次释也。

直指经云般若者是无相教
言始在等者此明般若正在初时即经云从佛出十
二部也故云十二年中后分邻于涅槃故经云从般
若出涅槃也事如后破。

毕竟品为證者释论第九十五复次须菩提闻法华
经中说于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戏笑一称南无佛渐
渐必当作佛又闻阿鞞跋致品中有退又复闻声闻
人皆当作佛若尔不应有退如法华经中说必定馀
经有退不退是故今问为必定为不必定彼引此文
證般若在法华后也。

若尔下再徵释经义谓若约般若作前后分者则经
云从佛出十二部是般若前分从十二部出多罗是
净名等诸经从多罗出方等是法华从方等出般若
即般若后分也故从般若便至涅槃此是开善第二
义比前更迂非伹不摄华严兼亦不摄有相以将十
二部作般若前分故。

前三明教者三藏是能诠教故后二明理者因果能
圣行品中¶ 第 508b 页 X37-0508.png
显于理故以能从所故云依理。

十二部者此约小乘十二部故云即小乘藏修多罗
是契经经通大小大小合论故称杂藏方等是大乘
广平之法故属菩萨藏。

佛教不出此三者意谓诸经多说此三以此为三则
收摄一代大小义故故云不出。

后二理者下因即初显于理果即后显于理应知招
提以教理消文岂伹迷经大旨而乃义不主对何者
教本诠理如何教含大小而理唯在大耶馀如下破
兴皇唯约生解次第以释即以十二部为教修多罗
翻法本即是教下之义虽十二部中巳有法本伹名
通体总既得名经故由学十二则知经义方等是理
既学教知义寻义得理则生智慧故云达方等故生
于般若也智慧證理故了涅槃从多之少从广至略
者之往也多少祇是广略约经五句而后后略于前
前又十二部最广涅槃最略中三望前为略望后为
广又广略只是通别故使文中以通别释义。

通大小者此约大小各有十二故云通也十二部义
如前记。

别叹多罗者除馀十一部别指契经。

多罗又通者大小俱名经故故以方等显之则知唯
在于大。

未为希有者方等是教必须依教发慧方称希有。

别叹涅槃者般若通因涅槃唯果三德涅槃同名佛
圣行品中¶ 第 508c 页 X37-0508.png
性。

如从下牒喻贴合义皆下历破四师初破开善五时
义何者下破以十二部对阿含初教文出二过一者
十二部名既通大小况今经正指华严则义唯在大
今且纵之云通大小二者纵以十二部作小释之其
如小教且非初说若据小经及诸律部云鹿苑为初
者既在小乘得作此说今经大教通结一代。

最初说者定指华严义既无归故不可用。

馀经岂无长行耶者以十二部中长行直说者名修
多罗故。

名不相应者经云从方等出般若而却云是法华此
即名不相应也。

假使下破开善第二释也。

般若邻涅槃者彼约后分为释故般若居法华后则
是第四时教者汝立五时乃云一有相二无相即般
若三褒贬抑扬即方等四万善同归即法华五常住
即涅槃今既自以般若邻于涅槃则般若翻居第四
故云复违尔五时次第也尔汝也。

乃叹他经者以前三既是三藏故叹其教即是他经。

兴皇下初斥非藏王下引文显非从教下结非。

若观下先牒彼立义。

文云下引文显非彼以略为胜经以广为胜。

此既下结非此经既广今乃叹略则属他经。

诸师下结斥文有三段初出诸师意各立巳义意存
圣行品中¶ 第 509a 页 X37-0509.png
包括无遗。

不觉下斥诸师失释此七行之文不觉失经大旨。

咫尺者八寸曰呎十寸曰尺言其消此少文因而失
旨。

邯郸下引事类结邯郸音寒丹庄子外篇第十七曰
寿陵馀子闻赵国邯郸徙步徐行遂往学之不得又
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故云两无所获今类诸师
解释此经如学步于邯郸之地释经失旨如学不得
翻违巳义如失故行如开善自立五时以般若为第
二时及释此经反令般若却居第四既违巳义如失
旧行馀例可知广破诸师如法华玄教相章。

今伹下明今解中初约一经释义次约一期释义二
释虽别同显今经初譬五行则五一相即叹述俱成
次譬五时则一代宗归涅槃为极又初释则横在一
经次释则竖该一化而复横中有竖五行次第自浅
至深故竖中有横今经醍醐是诠五行故故兹二释
妙尽文心初约一经中初徵文叙意二初明前文藏
王叹两教二佛助下明此段双述成。

次第相生者即下约次第义穷玄极妙即下约不次
义佛赞善哉意存于此故云更加称义。

牛者下约次第义释。

乳者下戒学居首如乳味在初由戒成定如从乳出
酪向下三味以譬对法生起例尔。

而生酥譬四谛慧等者以四谛在入室位二谛在二
圣行品中¶ 第 509b 页 X37-0509.png
假位一实在入中位此皆一往义乃互通为成次第
不取互义。

五行转深者戒定为二慧行分三。

极于一实者极于證中也。

若单下约不次第义释。

不由次第者初后不二俱修一实。

佛即下引文诸药悉入喻为法界等也。

中间诸法者且约前次第文则如来是涅槃教主如
牛在初一实是涅槃之慧如醍醐在后中间即戒定
及四谛二谛也。

无不醍醐者实慧融之无非法界即同牛若食者纯
出醍醐。

一而无二者以次第显一实一实融次第故知一行
五行其体无殊。

作此下总结约五味以譬五行则次第义成今经秖
是诠行之教则叹教义成故云二义皆成。

若望下约一期释义。

三人同闻者所闻之法有共不共即空名共中名不
共而有伹中不但中之殊是知虽谈通别意在圆中
故曰专归一实二乘转教义当成别故云引小归大
通别菩萨利受圆接故云接偏成圆方等部中非无
此意且约弹呵义强故且偏说。

及住(至)小果者即藏教内外凡位也。

许其通学等者许彼通学即色明空断惑證圣。
圣行品中¶ 第 509c 页 X37-0509.png

又许其通学者未入无为正位犹在七贤故许回心
修菩萨道故大品云二乘若能发菩提心我皆随喜
此约凡位二乘未是败种故般若容发若在圣位须
至法华及以今经在般若中但能领业。

大般下明今经也超一代上故曰尊谈常显实故称
极又谈常显实超出众经故称尊一代化终故称极
由尊故极由极故尊。

巳住下二乘至此败种还生斥废三修如哀叹品。

若尔下问意者此文法喻既该五时何故般若之后
便云涅槃而不云法华耶。

法华破小下答有三意一约灭小义同今既正说涅
槃故佛言从省不言法华秖由义同故可从省又迦
下二约极唱义同极唱虽同而彼出净土谈常则足
乃法华巳是涅槃之异称世间相常常在灵鹫略如
今佛此出秽土将护物机既广谈常仍须扶律随彼
机宜异名斯立涅槃之号由是而生名义虽殊化意
必等故使佛语且略法华又前下三约般若通后则
两番机缘前后别故前则般若洮汰法华成熟后番
则还用般若洮汰涅槃成熟故使今经于般若后便
至涅槃是知次第五时极乎法华者据一番机缘以
说若论化人不息故使鹿苑亦至涅槃五时互通义
在于此具如法华玄第十所明。

释论下如法华玄问云何意知钝者于法华不入更
用般若洮汰答释论云须菩提何故更问菩萨毕定
圣行品中¶ 第 510a 页 X37-0510.png
不毕定答云须菩提于法华中闻诸菩萨受记作佛
今于般若中更问当知法华之后更明般若也。

又叹下对今教合义。

如文所说者如前戒圣行中明五枝十戒摄一切法
则与华严初照大机说法界周遍义齐义同有二一
者居首义同二者广摄义同。

自誓下敬请后学观兹自誓幸冀思齐乌呼人根渐
钝大法将漓𥪰名利为巳怀视流通犹儿戏命同过
隙百年几何浪死虚生从暝入暝每一思及诚可哀
伤。

经亦不闻有如来出世大乘经名者虽不闻名由发
宿习见四德理。

我修下经应总分二段初集会叹德次三天谋议初
一天子二一仙天子三如汝言下帝释。

福慧也者经坚持禁戒是福深智是慧如车二轮方
能致远如鸟两翼始可翔空。

经讨贼汉书音义曰讨除也礼记云讨诛也。

经道捡苍颉篇捡法度也捡亦摄也。

不舍下注云云者于逼试时既见菩萨有智无畏能
舍则知分證深智五怖巳除达苦法界能舍身命则
显次位乃分真人应以此三法次第合烧打磨义。

迁谢显者谓无常义显也以无常是迁谢义故无住
之常下云云者许有此义也谓无常故无住既妄执
为住亦无住故无常而妄执为常。
圣行品中¶ 第 510b 页 X37-0510.png

经[(厂@((既-旡)-日+口))*页]眄亡见反说文眄邪视也。

经舡舫通俗文连舡曰舫并两舟也。

经后卒得者卒谓苍卒犹云忽得等也。

经覆复生疑覆音福或非二字是下句首今亦无常
是。

不生不灭义者正与净名义合以此半偈是大涅槃
一边之用故初师所解云是方便者全是小义与经
意反。

经炎旱尔雅炎炎谓熏也谓旱气熏灼人也。

经薄祐胡古反尔雅祐福也天之福也。

经开空法道者谓此偈是开显空法之道也此指中
道不思议空。

文云下释寂灭义二初据体反难。

寂生为乐不者意问且诸法不生而般若生是则体
非智断而智断宛然既约断德乃云寂灭为乐此即
诸法不生也还可约智德云寂生为乐否此即般若
生也。

答任下举义顺答二初纵夺。

任道是例者谓若纵任无方之说者则诚如所并故
云是例。

不任下若不纵任无方为消释偈文区别真妄则不
如所并故不例。

言任道者任谓纵任道即言说也。

生起下正答。
圣行品中¶ 第 510c 页 X37-0510.png

正取除生除灭等者谓涅槃是断德故此明引昔證
求涅槃故若求涅槃若可云寂生为乐今约涅槃故
云不例。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