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现病品¶
现病品¶ 第 474a 页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第十
钱塘沙门释 智圆 述

* 现病品

开善下佛实无病示现有病令他离病即是答上云
何诸菩萨远离一切病问也。

望后为正者以现病品在五行之初故。

今皆不然者今师总斥梁武中后如第一疏破开善
答问理亦不成且佛答迦叶问但齐大众品具如长
寿品初疏文十义也故知此品非是答问观师虽云
望后为正而云望前是结成前答破同开善所立俱
非故今总斥。

众苦并除者二死尽故尚无变易宁当有分段病耶。

能断下尚能断他烦恼之病宁当自有四大病耶。

佛地下若在因中或容有病以惑未尽故智未极故
今既圆极宁当有病。

偏言四分者即经云贪欲瞋恚愚痴憍慢也诸部小
乘即以三毒及等分为四今经不取等分而取憍慢
也若合字释义则贪欲无别乃至憍慢亦尔若分字
释义则自爱为贪爱他为欲自忿为恚忿他为嗔自
惑为愚惑他为痴自责曰憍陵他曰慢。

通见思故者以十使见惑后五中有此四故九地思
现病品¶ 第 474b 页 X37-0474.png
惑亦有此四故云通也身边等五及后五中疑思惑
中无故云别在见谛今迦叶伹举此四以摄见思。

通别病因者见思通惑是分段病因无明别惑即变
易病因以四分之名通界外故。

经㿇音习。

哕噎于越反通俗文气逆曰哕。

痲沥力金
反声类痲小便数也。

经顾命文殊者尚书曰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
候相康王作顾命孔安国云临终之命曰顾命实命
群臣叙以要言。

经声闻人等下列三学也。

尸罗是戒诸禅是定三摩提此云正受正勤是慧。

经教大迦叶者谓迦叶尊者是佛长子也。

此亦是四悉者初文教弟子即世界次文请大乘即
第一义馀二如文。

经何故不治恶比丘者佛今在世而不自治灭后何
人能治耶。

初释烦恼下先简示障体文有四句前二是障后二
非障皆先列次释。

若数数下释前二句义也数数起是明利相而阙深
义故止观云发时深重不可禁止触境弥增无能遮
制是为深相数数发起起辄深重故名为利。

不数数下释后二句文亦阙略应云起虽深重不数
数起即深而不利也不深不利义准可解。

通论下结示今意今约别论障义故二是二非又据
现病品¶ 第 474c 页 X37-0474.png
止观烦恼境列四句竟乃云第四即属通途果报惑
相寻常相系故言非深非利三句起动异常即属烦
恼发相虽此约现行彼明发相而其句义旨趣合同
以验今文应云三句是障今伹判前二者或恐疏误
或别有意。

七慢下随文释义。

经盖缠者谓五盖十缠五盖如前记十缠者一嗔二
覆三睡四眠五戏六掉七无惭八无愧九悭十嫉忿
恚曰嗔隐藏自罪曰覆意识昏熟曰睡五情暗冥曰
眠嬉游曰戏三业躁动曰掉屏处起罪不自羞曰无
惭露处为非不羞他曰无愧财法不能慧施曰悭他
荣心生热恼曰嫉。

七慢者一慢二慢慢三不如四增上五我六邪七憍
等中上上中等者其实与他齐等而自谓我胜故云
等中上他实高胜谓巳等彼故云上中等俱舍亦明
八慢名义次第与此小异一我慢自谓盛壮我慢则
强二大慢于他胜谓巳胜三过慢于他胜谓巳等四
邪慢于有德中谓巳有德五增上慢未得谓得六慢
慢于他等谓巳等于等而轻七不如慢于多分胜谓
巳少劣八憍慢色不如他亦谓巳等。

经怼很丈泪反尔雅怼怨也。

经欠㰦又作呿同丘庶反通俗文张口运气谓之欠
㰦也。

释业障中皆云决定者简异不定故。
现病品¶ 第 475a 页 X37-0475.png

五无间者应法师云无间有二一身无间二受苦无
间而言五者以五逆业感无间报因果合标故云五
无间也或云无间之果有五种故谓一报无间舍身
即受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一劫故四
命无间中无绝故五形无间其身充满八百由旬故
雀欲蛇嗔者雀多淫欲蛇多嗔恚。

皆先业果者蛇雀身是报果嗔欲心是习果并由先
世嗔欲习报业因感斯二果复由宿习又起来业以
例恶人其旨可见。

经不御御进也。

经状蓐音辱荐也。

大拿云者谓须大拿经也。

经蟠龙蒲寒反方言未升天能谓之蟠龙广雅蟠曲
也蟠委也。

瞿昙此云甘蔗种是佛本姓故以张王为例。

释说法中经大悲为本等者若有大悲必应说法今
既无说悲在何所。

莲华是瑞者病相则凶今华是瑞故非病相。

非病所能者非实病者能放光明也。

表解脱明矣者解脱三涂生人天故经文次第明三
涂初明济地狱次明济饥鬼后明济畜生于地狱中
初济八大狱次眷属狱前八地狱各有十六眷属谓
八寒冰及八炎火彼一一狱面各有四门谓二寒冰
及二炎火故有十六今经中偏举寒冰略无炎火故
云乃至八种寒冰也八大狱既各有十六眷属若支
现病品¶ 第 475b 页 X37-0475.png
本合数则有一百三十六所也广说狱相于此非要
事备瑜伽俱舍等论吉祥问正法念等经。

前四从声者谓阿波波等并是寒声。

后四从色者疏文两解初约罪人见优钵华池等由
爱华池入中受苦。

次或言下约冻诸罪人身体红赤如四华色。

劈裂者说文劈破也广雅劈裂也。

通言地狱者梵言泥黎此义译为地狱谓地下有狱
故言地狱言狱缚罪人不得解脱婆沙云梵言捺落
迦此言受苦器即是苦之器具也亦云那落迦此言
受苦者谓是罪人也旧译不分总言地狱言捺落迦
者具四义一不可乐二不可救三闇冥四地狱踰伽
云此下三万二千踰膳那有等活等活下千踰膳那
有黑绳等七如是巳下六捺落迦相去皆隔二千由
旬其八寒皆小于八热地狱俱舍乃云下过二万至
无间底极为浅近。

化佛利益经中有相好现通说法现通中有依有正
如文。

经凤皇者雄曰凤雌曰皇通名曰鶠尔雅曰鶠凤其
䳄皇是也。

色顶有形等者净居有五谓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
究竟今云色顶即第五净居也。

有顶下云云者即前文三番释声至有顶义谓竖彻
三界顶竖彻三乘顶竖彻等觉顶不唯尼吒为有顶
现病品¶ 第 475c 页 X37-0475.png
也故知今文先约色顶以解净居者且顺他释。

例世下如下德王品明。

天有四种一者世间天二者生天三者净天四者义
天世间天度如诸国王生天者三界诸天净天者四
果及支佛义天者十住菩萨以能善解诸法空义故
故知今云净居即是天之别称故得例同后三以生
净居在色界故不得云世间净居也。

注云云者同前有顶以配三义故知一家立义盖准
经文非任𦙄臆以佛释天义备四种故外恶缘谓诸
魔外道内恶因谓诸邪恶风内善因谓微妙智慧外
善缘谓辨才供佛寻经可见。

举昔證今者昔巳久除病因病果验知今日无病也
如此之人者即三种人五种人可得有病也。

异前三人者前即大众问品彼文三种病人但是此
中初罪人耳以此初人含前三种故若比前文今乃
剩有二乘小道及闻经菩萨也。

今三人者一不差二不差差三差差文逸不差二字
也。

初是下释出三人。

次是二乘小道者谓有胆病随意医药则差无此三
即不差故云不差差也。

三是下有胆病亦差无胆病亦差故云差差。

与前硕异者此与四依品辨异彼为护法则驱遣恶
人若有破戒者不听受持读诵大涅槃经今则许其
现病品¶ 第 476a 页 X37-0476.png
发心为菩提种故听其供养等。

此乃与夺之意者今文约与四依约夺。

初列下通前点示开合也。

不差者即初病人经文巳开谤法等三也。

不差差者即第二病人而经但云声闻缘觉直举二
乘故云未开至下明五种病人即是开此第二人也
至下方开故云未开差者。

即开等者第三病人经开为六也。

约五法师者即书写等也谓一书写二受持三读诵
四供养五为他说如经。

合三十种者以五人各为六事故成三十也。

中者下中谓中间即第二病人也今虽未开而下文
更开四果支佛以为五种故探取下开文于此结数
共成三十八种谓初人开三中人开五后人开三十
也。

成上第二病人者只是开上第二以为五故。

遇缘下遇缘则改小入大不遇则且滞偏空。

带病脩行者病即残思及别惑也。

菩萨在因此收三教菩萨以惑在故亦是带病故云
例此伹菩萨执轻易转故属差差。

断三结者问见惑既有八十八使如何但说断三结
巳即令得果答论云此三种结三三昧近对治法身
见是空近对治法戒取是无愿近对治法疑是无相
近对治法复次三结生惑增上身见生六十二戒取
现病品¶ 第 476b 页 X37-0476.png
生一切苦行疑于过未一切处生犹豫故但说三。

广则十四二十八者谓人天各七为十四人天各经
中阴为二十八。

下文等者即第二十经云得阿耨菩提心也。

须会释之者今云成菩提则在果下云得菩提心则
在因以初住真因即是分果故知二文义异位同又
第十九经云八万劫至大涅槃亦是初住位也涅槃
是断果菩提是智果故知与第二十经智断互现耳
然此三文其言小别其意大同若发菩提心必至菩
提涅槃果故妙乐记第七云故从圆义从初发心三
义具足又云果中既是智断二德故初发心菩萨可
指初住分得智断然经三文皆云八六四二岂可因
果同经尔许时耶此且一往故菩提涅槃并通因果
若教仍权且至初住纵至极果其教亦权岂必八六
等方至极果耶则与一生入地生身得忍为妨。

五下分云云者问何缘此五名顺下分答下谓欲界
此五顺益下分界故名顺下分谓贪恚不出欲界身
见不出我心戒取不出下法疑不出凡夫又贪欲嗔
恚故不过欲界故说贪嗔如守狱卒身见等三如防
逻人故俱舍云由二不超欲谓贪嗔由三复还下谓
身见戒取疑。

五上分者一色界贪二无色界贪三色无色掉举四
色无色慢五色无色无明由此五种能令有情不超
上界名顺上分结以贪过重两界别论。
现病品¶ 第 476c 页 X37-0476.png

独一之行者以支佛不从他悟故名独一如麟头之
一角故云麒麟独一之行此经伹以麟角喻于自悟
不同小宗分部行麟喻之异也公羊传麒麟仁兽也
说文麇身牛尾一角角头有肉所以初果八万支佛
十千者以由界内经生多少不同致令界外其根利
钝不等。

* 圣行品

河西明前略广门等者即河西以五门分经从第三
卷至大众问品为第二略广门以五行为第三涅槃
行门故云脩涅槃因也以十功德为第四菩萨功德
门故云奖劝行因也。

十德聚功等者谓十德盖是如来明乎十地聚集功
德奖劝行人令募此功德而脩因也河西五门义如
第一疏记。

前明圆极之果者谓纯陀哀叹等因食以明不食乃
至众问悉谈果德圆常故云圆极之果也。

梯隥之因者次第五行自下升高如梯隥故以古人
不了复有一行是不次第五行故今以次第之行望
圆极之果因果相违以此为破次第如方常果如圆
以次第无常之因而得不次常住之果者何殊方凿
而圆柄也故云方圆非类。

苦旧下破旧解因果义皆先牒彼义次引文破经明
五行乃云佛之所行佛则是果何故云因经明十德
乃云菩萨脩行菩萨是因何故云果。
现病品¶ 第 477a 页 X37-0477.png

又且下纵破纵作因果者且次第五行非是圆因分
證十德非是极果亦应十德非圆果以古人以此十
德历别对十地故今破因既非圆故破果且从非极
不成次第者应以真因剋极果乃成次第今十德分
果即是真因云何对行而成生起又向引经明五行
在果十德在因先果后因复非次第破开善中彼云
五行属有今历取五行经文一一皆明空义何得是
有。

圣行下悉是引下经文唯明天行是约义耳。

开空法道者圣行是开初地不思议空之因也。

婴行下无来去故空。

病行下示为背痛非声闻缘觉所知而内證真空实
无病恼故知密语义在于空。

言十下彼云十德明空今破之成有初约数法是有
次昔所下引文明有既有闻有知有性可见岂是空
耶。

今明下明今义文中对上施章及下二章通明生起
因食论不食者即上纯陀品中因催供受食以明常
身不食乃至迦叶起三十六问如来一一答之名涅
槃施覈其大旨岂踰常身不食之义耶。

今因下正明此章因佛现病广谈如来自行化他若
因若果悉皆无病故由大众品末而生前品复由前
品明佛无病三人有病故须圣行以为医治。

病有下正依前品列出三人初是三种罪人次是二
现病品¶ 第 477b 页 X37-0477.png
乘小道三是闻经菩萨。

不可不用等者简前后二人不须方术取二乘小道
正应用治以前文喻云遇医则差不遇则不故也。

治又下正明医方也。

功德是不病者故知五行是医者用治十德即病人
获差故云不病也。

不病故体显者此起下义章由修行故分破无明故
法身体显体显则是见佛性也佛性正是涅槃之义
师子吼问意在于此。

见性故下起下用章由分见佛性故能遍十法界起
于大用摄善星之恶摄十仙之邪恶邪既归秘藏故
使付嘱焚身等玄义引昙无谶云经义巳足其文未
尽馀有三品谓付嘱烧身分舍利二万言未来秦地
耳然此三品悉属用章经虽未来悬指何妨以后分
经唐高宗时方至此土故。

善成次第者五章生起义趣无乖岂同古人谓因果
有无等耶。

含两意下次第属别不次唯圆。

其义未显者以次第不次第通名圣故。

今当别释者简去次第别显圆融。

何者下简通以圣训正简去次第前浅后深地前二
谛则浅登地證中则深。

真不知俗者十住入空非不知所破六界缘生之俗
伹不知十行出假之俗耳俗不知中正在十行。
现病品¶ 第 477c 页 X37-0477.png

若复下显别一行一切行者即空是圣即假是梵即
中是天双照即病儿两行既三谛圆观则五行互摄
故云一行一切行也。

一知等者知只是照以智照境三境相融。

今从别释名者以圣训正别在圆融即是经云如来
行也。

梵行者下兼解馀四行名品初既列五行故得具释
涉有同尘者以四等心入于生死同彼凡夫在六尘
中而达尘法界故云尘不能染即下疏不净即净义
也。

就功能立名者功能离染故得梵名。

就谛理立名者天谓实相天然之理也。

婴儿下示为小善譬以婴儿。

病行下示为自病以破他病病是所破故云就所治
立名。

就圆人立者如来是圆满人也。

不住名行下住谓住著自他俱不住著故立行名文
中互举圣梵天是上求自行儿病是下化化他又梵
行通自他自行證俗谛理化他起四等心自行则任
运流入故云自證不著化他则令彼进趣故云令他
不住。

文列五行一行者即品初次第列五行毕乃云复有
一行也。

则涅槃为本者涅槃是天然之理为理起行方名天
现病品¶ 第 478a 页 X37-0478.png
行故知涅槃是五行本是则涅槃为本五行为枝。

涅槃者即是天行者应云是天谓涅槃是天然之理
为五行本下云乘理自进名天行故涅槃伹是天也
今云行者相带而言。

缘涅槃自脩者缘三德理脩戒定慧圆正论偏故名
圣行。

缘涅槃化他者实通自行且约他论谓缘三德理起
慈悲喜舍也。

涅槃理显者即初地初住无明分破本有理显也若
尔则前之二行则在地住巳前。

乘理自进者依初住理起二住行也释签云今以初
地所显之理复结成于第二地行故名天行。

乘理化物等者以儿病二行是果上用谓分果理显
依理起用示同小善示有烦恼故得二名。

岂不下结责他人以病行为本。

言天行为本者此行依理义亲且得为本则四行俱
末至论其旨则唯理是本五行俱末他人尚不知以
天行为本况了唯理为本乎弃本从末斯责岂虚。

五种人者即前品五种病人谓四果支佛也。

五人有病者无明全在故。

何能病行者此责他解夫言病行者乃是果上示同
惑恶得彼行名今此五人实有惑病安能病行耶。

病行居后者谓一圣二梵三天四儿五病故云居后
佛因无病者此指前品推自行中明无病因也由脩
现病品¶ 第 478b 页 X37-0478.png
三学所以无病故属圣行。

馀之四行亦复如是者且如儿行既是小善推佛本
因非是小善即圣行无小善果是天行大悲熏心即
梵行示同小善即儿行善具烦恼即病行馀之三行
例说可知病行品中既有具五之文例知下四咸有
其义。

不可一向者以天行附理故且名通馀四属事故且
名别若论互具俱通俱别四具天行故通天行具四
故别即理而事天必具四即事而理四皆具天注云
云者意在于此。

俱称为行者经云复有一行名如来行行则在因云
何偏判在果又前五行中天行在果云何偏判五行
在因。

束散之异者束五为一散一成五故知经文五一之
言法无两异。

非是二乘菩萨所知者谓圆顿佛境非两教二乘三
教菩萨所能知也。

下不能卷舒于上者卷舒即束散也且如别教地前
伹有圣梵二行岂能卷五归一舒一成五耶。

不说二者谓下文不说病天二行也。

遥指杂华者即梵行品末佛自指之杂华即华严经
也具足应云杂华严饰故华严杂华之名悉是从略
偏圆菩萨者以彼所谈而有普贤行布二门今家判
义普贤在圆行布属别故云偏圆而事理等诸法虽
现病品¶ 第 478c 页 X37-0478.png
差同依无差法界之性法界即天然理也故下文云
不逾一理。

不可卒备者以彼经中七处九曾五周六位始末之
义新经则八十卷文故云不可卒备问华严中岂无
圣梵等行耶答名体通别意如向释。

初住下荆溪释名也。

天之行者依初住理发无生智此智即行天家之行
故曰天行苦约他宗结释此当依主。

行即天故者理智不二此行即理故云行即天故若
约他宗义当持业。

为天脩行者为显二住天然之理而于初住起行故
云为天脩行。

因天行进者由初住分显自然入流故名天行。

远指于天者圣梵等行所依是理故云远指故使四
行亦得天名。

有通有别者于五义则前四属别别在天行第五则
通四并远指俱名天故是则一即具五名如来行也
病行前巳下还是疏主语也。

前巳现说者即指前品如来现病说三病人及五病
人正是如来对三五机示现病行故使下文无别病
行故知菩萨至于极果还同今佛示现病行故云道
后自彰若约分果则病儿二行实通道中今望极果
故云道后。

私云下荆溪研详前品。
现病品¶ 第 479a 页 X37-0479.png

既不说二者徵前疏主结文释出义旨。

还成现品未有者疏主既自云故不说二则天行巳
指杂华而病行亦无现文伹是义具故向云道后自
彰也是则前现病品非是五行中病行也故今荆溪
研详前品若依疏主则现病一品伹是结前施章谈
常而生后五行耳故使五行现文伹有其三。

结前说常者即结前施章也。

说行因果起后者即前品指往證今文也指往无病
因證今无病果以酬迦叶请起后行章也此伹起后
行章非是正明病行。

不然下荆溪不取疏主释也则以现病一品巳属五
行中病行则是现文伹阙天行故说四不说一也。

双标五一等者五即次第一即不次佛以次第显不
次第故使标释皆双。

治之即差等者此之五行正为第二病人也。

谓复有一行者五行虽殊不出三谛三谛不出一心
故举一行则摄一切一则是理行则是事即事而理
五行咸一一之行故一即行故。

即因人者如来是果上之称一行是因中之名由脩
此因而證斯果指因所行故曰因人又解如来因行
者因脩观行故曰观行如来故此如来即是因人也
大乘即圆因者包含曰大运载名乘因既进趣故偏
名大乘果既寂灭故偏称涅槃故云涅槃圆果也。

即因而果等者众生心因既具三轨此因成果名三
现病品¶ 第 479b 页 X37-0479.png
涅槃因果无殊始终理一故即因心而具果德经云
始自初心常观涅槃行道岂非因中亦称涅槃耶如
是观察一理统收故云是为一行一切行也若论互
通亦应云即果而因故至果上亦名大乘法华云佛
自住大乘即是其义今论圆行正在于因伹云即因
而果其义巳足。

是人必差者即前第三病人遇医不遇医皆得差故
既圆顿根利故无结劝若前病人遇则得差不遇不
差故须劝之。

问五下问意者以经标五行则云于是大涅槃专心
思惟五种之行标一行乃云所谓大涅槃既俱缘涅
槃则圆别何在答意者中道灭理二教同观而于观
法有即离之异故云立行有异文中先出别行次明
圆行。

一缘涅槃次第立行等者此谓别人系缘本有净性
为惑所覆如云覆月如矿藏金故须破事显理所以
十信信本有性十住脩空破见思惑十行脩假破尘
沙惑十向脩中初地證中始破无明显出本性如云
巳除如矿巳破即是璎珞二观方便得入中道第一
义谛观也二观则浅中道则深故云从浅至深。

即以涅槃为行者此谓圆人始从名字达事即理如
指波即水全器是金岂应坏器求金灭波求水故达
此理即名圆行故云以涅槃为行此则即理成行。

于一一行无非涅槃者五行虽殊不离一性此则即
现病品¶ 第 479c 页 X37-0479.png
行而理行理互融能所不二理同事异凡圣宛然水
湿元同清浊终别如此观察方名圆行故知经文标
五一行皆云涅槃而有偏圆二意之别他师不见此
意而云五行是因一行是果或云散五束一巳如前
破又复应知诸师不达偏圆而作因果等释亦成增
减二谤请试论之若谓因果是圆则于五行有增谤
五行本别滥增为圆若谓因果是别则于一行有减
谤一行本圆谬减为别若云因别果圆义同水火况
复还同别教以證道同圆是分果故因果既尔束散
例然不见今宗岂晓经意故云谬滥多矣。

建心者立志要期也。

若从声闻者即灭后四依现声闻像也若约佛世则
如般若中诸声闻人受佛威加转教菩萨也。

是遇瞻病者即是以此经文合前品遇瞻病等得差
意也大论亦云佛如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瞻病人戒
如药禁忌今声闻即僧如来即佛涅槃即法故与大
论意同。

忻厌者忻乐大乘厌舍所爱也。

即是从经卷中等者谓于此经中达了圆融三德同
体三宝方广平等之理故云复有方等大乘等也。

经妻子至猪豕之属出所爱境妻子等是缚著缘舍
宅等是斗诤缘珍宝等是放逸缘奴婢等是憍慢缘
象马等是杀害缘此等皆是所爱今欲出家故俱舍
离然大小诸经多赞出家毁呰在家而亦有馀经赞
现病品¶ 第 480a 页 X37-0480.png
在家者其意何耶答应以四句分别佛旨易明一出
家持戒为上上二在家持戒为上三出家破戒为中
四在家破戒为下今经即以第一句破第二句故云
若在居家不得尽寿净脩梵行若馀经赞在家毁出
家者即是以第二句破第三句又有经说破戒诸比
丘犹胜诸外道者即是以第三句破第四句。

得法为缘者法即遇方等大乘经典。

第二立行者若但建心而不立行则无得果之期。

经服三法衣者谓五条七条大衣也大论云佛圣弟
子住于中道故著三衣外道裸身无耻白衣多贪重
著十诵云为异外道便以刀截知是惭愧人衣梵语
即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也南山云诸部无正翻
今以义译大衣云杂碎衣以条数多故若从用名入
王聚落衣七条云中价衣从用名入众衣五条云下
衣从用名院内道行杂作衣若就条数便云十九十
七乃至九条七条五条等律中无五七九名但云安
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七九条也。

经威仪无缺者小则三千大则八万。

经小罪谓吉罗也。

初譬为五下此中譬及合文虽有五六而与律部五
篇六聚名义乖互且律明五篇者一波罗夷二僧残
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罗六聚者偷兰第三乃
至吉罗第六若开七聚则恶说居末今初譬文一以
全乞喻重二以乞半喻残三以手许喻兰四以指许
现病品¶ 第 480b 页 X37-0480.png
喻提五以微尘喻吉至于合文又开提为二若约篇
聚二提但一是知今经为篇阙于提舍复剩偷兰为
聚不开第五亦阙提舍大乘经文佛意罕测文殊问
经篇聚亦尔彼列五夷三兰二提一吉罪种虽少该
摄极宽此等皆是菩萨律仪不可全同三藏篇聚名
义具如前记。

开作两合云云者前据篇居第三同喻指许今据戒
条各别故开二合。

或可下重明开两所以也。

经宿忏等者谓舍衣经一宿巳明日方忏此恐十诵
行事准南山钞似如当日舍衣当日即忏但行事或
令经宿还衣而南山许当日还故钞云必不断心多
日亦犯若舍心断当日得还对人有三一者僧法谓
五人巳上二众多人法谓四人巳还三对首法律非
本宗不暇委述具如南山钞忏六聚篇。

提对首忏者谓犯单提者当请一清净知律比丘堪
解罪者共在空静处或对佛像前具仪请之然后悔
根本法事备律钞此第三篇二提之罪既忏仪各别
故使经中合文开两。

罗刹二解下知识是外缘倒心是内因即经合云烦
恼诸恶罗刹也既云烦恼则与次解相应既云诸恶
则与初解相应外缘内因俱能破戒囊害慧命令没
生死海中故知因缘并如罗刹。

经令汝安隐得入涅槃者此以欲乐畅情为涅槃以
现病品¶ 第 480c 页 X37-0480.png
涅槃是安乐法故诱诳行人若随爱见而转毁破四
重是全弃浮囊。

具如止观等者彼明犯戒不出爱见二种若为财色
而毁戒者名爱罗刹若起恶见谓得空解发少智慧
拨无因果谓淫欲是道又值恶师为说恶法见毒转
炽毁诸禁戒名见罗刹具在彼文委引今经消释其
义应知彼分爱见望今二义但属内因。

二明不次第者戒谓毗尼事戒即是大乘第一义理
如是戒行名如来行。

一具枝本者枝本有二意一者以大涅槃心为根本
五种事戒如枝条枝本相由事理不二故经云具足
五枝诸戒也此即与第二事理意同二者于五枝中
自分枝本则以初枝为本以性重之戒为众戒根本
故即经云菩萨根本业清净戒也馀四皆从初枝而
生则一本四枝此之枝本若望初义悉名为枝唯三
德理方名为本又下誓愿中护他十戒还从此文自
行五枝开出若尔此五俱本下十俱枝若约开出则
开一心成三谛从三谛出五枝开五枝成十戒若约
收摄则摄十为五摄五为三三只是一一中无量无
量还一不次第义其若是乎统论虽然现文且以一
理为本五戒为枝。

初根下疏主释经其义极略今于五枝皆先解文次
引法华玄行妙中义助释令显。

即是性重者谓四重性戒众戒根本为大涅槃心持
现病品¶ 第 481a 页 X37-0481.png
故言清净即法华玄云为无漏心持故言清净也。

是方便前后起者谓四重各有前后方便前兰后吉
故四分律中伹明成者波罗夷不成者偷兰亦不分
轻重南山云今会通轻重约初篇中淫戒以如内心
淫意身口未现名远方便此犯吉罪二动身口未到
前境名次方便犯偷兰三者临至境所身分相交未
至犯处巳来名近方便是重偷兰此三皆名前方便
也后方便者则犯后起庆快心得吉罪此之眷属是
四重之馀故云眷属馀清净戒也法华玄释与此有
异故彼文云偷兰遮等是前眷属十三等是后眷属
馀者非律藏所出絓诸经所制者如方等二十四戒
之流名为馀戒是知彼释前眷属与今疏同。

言偷兰者有二种一者从生兰二者自性兰此即从
生谓四重近方便也伹释后眷属义与今疏异。

此二下谓此二是作法受得之戒故属律仪下三枝
非作法是得法得法时乃发斯戒也璎珞经云摄律
仪谓十波罗夷彼直明大乘故举十夷今扶小律故
唯四重戒疏云摄律仪能令心住。

是防意地者虽持律仪念破戒事名之为杂定共持
心欲念不起故名不杂法华玄云以戒净故事障除
发得未来性障除发得根本灭恶觉观名定共也。

即道共戒者夫戒论防止既发真道永无过罪故俱
是戒法华玄云即四念处观理正念虽未发真由相
似念能发真道成道共戒故名正念念清净戒。
现病品¶ 第 481b 页 X37-0481.png

属摄善法戒者璎珞云摄善谓八万四千法门戒疏
云摄善自成佛法。

回向下法华玄云即菩萨于诸戒中具四弘六度发
愿要心回向菩提故名大乘戒。

摄众生者璎珞云摄生谓慈悲喜舍化及众生令得
安乐戒疏云摄生成就众生故知今经五枝合则成
璎珞三聚开则成下文十戒应了三聚不出三谛三
谛只是一心。

性重下且于事中以初枝为本馀四为枝故云派出
说文水别流曰派。

前之枝本皆属事摄者且约第二义以初为本馀四
为枝故枝本俱事。

凡夫能持者以有著心取止作相亦且名持不能达
止作法界望理名犯。

圣人能持者谓分證圣人达一止一作无非三谛即
事而理故云与理相应又相应之言通该五即圣人
之号不独分真以名字巳上通名圣人故是圣人之
法故犹云如来行也前三教虽有凡圣俱名凡夫又
唯经意前明五枝皆云清净则巳是正法戒也伹以
根本等五通前三教持故所以如来更约事理区以
别之。

经云终不为要者尚不为离边求中次第之恶况为
凡夫淫盗之恶乎。

前之事理皆名为重者以前五枝属事皆约四重为
现病品¶ 第 481c 页 X37-0481.png
论乃至回向无上道戒只是于四重中具四弘六度
等故使次约事理只是达四重事即三谛理故云事
理皆重也又除息世讥嫌戒外馀悉名重。

息世(至)为轻者经中所列多在二提。

菩萨具持者五篇无犯也前次第戒中护浮囊即是
具持意也。

经然明而卧以西土房居独卧故制然灯此方同堂
众宿理应反此随方毗尼义在斯也。

经轻称与名称字同古字不分或从禾作平近世所
用。

经坐肆者肆陈也列也谓陈列货贿于市也。

经氍毹渠俱山于反通俗文云织毛蓐曰氍毹细者
谓之毾㲪经或作氀力于反氀毼也。

经毾㲪他盍反释名云施之大床前小榻上所以登
上床者因以名焉。

经䩸衣三苍而用反说文䩸毳饰也或作㲨而容反
谓古贝垂毛也或作眊人志反广雅㲥眊罽也织毛
曰罽三形通取于义无失。

经裁足覆身裁仅也劣也不久也郑玄注礼记周礼
作裁东观汉记及诸史贾达注国语并作裁汉书作
才随作无定。

经明根子等五般种子律皆云种而今云子皆取能
生义也。

其中𢉆子疏主引他二释博梨柿之类者博字误亦
现病品¶ 第 482a 页 X37-0482.png
应作接即解音接义谓接子者乃梨柿之类以皆可
以枝条接他树而生故观师音根蒂之蒂而引汉书
礼记为證谓彼二文皆以𢉆字音帝。

为士破瓜者曲
礼曰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副析也既削又四析之乃横断之而
巾覆焉)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绤(华中裂之不四析也)为大夫累之
(累裸也谓不巾覆也)士疐之(不中裂横断去疐而巳)庶人龁之(不横断)意明
下观师释经意谓如瓜之类有蒂者悉不得畜故五
中有𢉆子也疏主伹引二解而无去取应法师定作
接音经音云古文𢉆今作接谓接木之子也大威德
中作接子又捡经律并无蒂种故宜作接音四分律
谓根种枝种节种覆罗种(此言离种)子子种十诵律二诵
第四明五种谓根茎节自落实种彼文云根种者谓
藕罗卜芜菁舍楼楼偷楼楼如是比种根生物茎种
子者谓石留蒲桃杨柳沙勒如是比种茎生物节种
子者谓甘蔗粗竹细竹如是比种节生物自落种子
者谓蓼阿修芦波脩卢脩伽罗菩提那如是比自零
落生物实种子者谓稻麻夌大豆小豆褊豆如是比
种子生物准僧祇。

坏种子者堕四分十诵并提今经直不许畜。

经象廌马廌者或云西土以象毛马尾编织为廌蓐
也。

经丹枕者案天竺无木枕皆以赤皮氎布为之贮绵
毛枕而且倚丹赤色。

如鼓黄者动则有声也。

樗蒲如前记。
现病品¶ 第 482b 页 X37-0482.png

围棋等者韦曜博弈论云至或赌及衣物徙棋易行
廉耻之意弛而忿戾之色发然其所志不出一枰之
上所务不过方罫(古买)之间胜敌无封爵之赏获地无
兼土之实伎非六艺用非经国立身者不阶其术徵
选者不由其道求之于战阵则非孙吴之伦也考之
于道艺则非孔氏之门也以变诈为务则非忠信之
事也以劫杀为名则非仁者之意也而空妨日废业
终无补益是何异设木而击之置石而投之哉且君
子居室也勤身以致养其在朝也竭命以纳忠临事
且犹旴食而何博弈之足耽呜呼棋弈之无益也俗
儒尚鄙而诫之而况于释氏乎其有不务三学终日
劳心佛制既违信施何报悲夫。

经六薄说文局戏六箸十二棋也古者乌曹作博方
言博或谓之棋或谓之曲道吴楚之间或谓之箭或
谓之博亦箸名也。

经拍鞠郭璞注三苍云毛丸可蹋戏者曰鞠蹋鞠兵
势也所以陈武士简才力也刘向别录曰蹴鞠也新
书二十五篇传云黄帝作或云起战国时托云黄帝
也。

经掷石案汉书甘延寿投石超距张晏注云飞石重
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延寿有力能以手投之也
经投壶礼记曰算长尺二寸壶颈脩七寸腹脩五寸
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
出也壶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
现病品¶ 第 482c 页 X37-0482.png

经卜筮礼记龟为卜著为筮卜筮者所以决嫌疑定
犹豫也。

波罗塞戏如疏。

此起近代者双陆起于曹桓不应以此翻彼。

牵道下疏主正解八道。

行城者藏师梵网疏云波罗塞戏西国兵戏谓二人
各布二十馀象或马于𡱈道所争得要路为胜塞苏
代反。

经爪镜以药涂爪咒之能见吉凶。

经宁以此身投于猛火等谓投火伹损一身毁戒堕
狱则损无量世身又投火伹损色身毁戒则损法身
是故宁投火坑不毁净戒下去不受外施等经文例
尔。

内根外尘者根谓眼等尘谓色等。

经染心即爱罗刹也。

二愿他中所列十戒即是开前五枝法华玄义云护
他十戒从自行五枝中出从根本眷属两枝出禁戒
清净戒善戒何者篇聚作法即是禁戒禁戒若发无
作乃名清净清净即止善而言善戒即行善也从非
恶觉觉清净戒开出不缺戒何者虽防七支妄念数
起致有缺漏若发未来禅事行不缺得根本禅性行
不缺从护持正念念清净戒开出不析戒即道共戒
也灭色入空是析法道共今体法入空故名不析又
内有道共则戒品牢固不可破析也从回向具足无
上道戒开出大乘不退随顺毕竟具足波罗蜜戒。
现病品¶ 第 483a 页 X37-0483.png

护持一种则通者谓此初戒通贯下九以清净乃至
波罗蜜悉名禁戒俱约护持故知十戒初一则通下
九乃别若准止观妙玄意乃以初戒对于四重清净
对僧残善戒对二提巳去约三聚则此三戒并在摄
律仪中约五枝则属前二枝前疏亦云二枝是摄律
仪而今以初戒为通于下九中乃云净善二戒是摄
善法等则与玄文止观意义相反亦与前文分判五
枝有异而其旨未详以俟来者。

清净下判下九戒以为三聚净善如向释。

不缺下准馀文不缺是定共不析是道共属摄善法
今云两属。

不退下略释后五而文阙大乘妙玄云大乘者菩萨
持性重讥嫌等无差别自求佛道性重则急为化众
生讥嫌则急小乘自调性重则急不度他故讥嫌则
宽菩萨具持两种故名大乘戒。

酒肆等者即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故非法之处辄以
度人而于禁戒无有退失即迦叶云如医疗病不为
病污也。

随顺下妙玄云随物机宜随顺道理故名随顺今文
单约随理义合兼机。

毕竟下妙玄云毕竟者竖究竟无上之法今云一切
周足则是横具诸法。

波罗下妙玄云具足者横一切圆满无法不备今云
彼此穷底则竖义也谓此戒既彻实相彼戒亦然此
现病品¶ 第 483b 页 X37-0483.png
即竖义所以与妙玄不同者只由圆融法门横竖不
二故得互对。

一持下约具足义总揽前九以明圆行即在家出家
定共道共一切诸戒皆摩诃衍戒从心起即戒是心
心具三千何所不摄戒为法界义在兹焉故止观中
束此十戒以为四意前四戒是因缘所生法通为观
境次二戒即是观因缘生法即空空观持戒也次两
戒观因缘即假假观持戒次两戒观因缘即中中观
持戒广明心起十戒委在彼文既对三观亦收四教
其义可知是知五枝十戒不出三观三一互摄只我
自心反本还源不俟终日又此十戒与大论十戒义
同名或小异委如别说。

若论下报因等者今先依诸论明因果义次释现文
云何习因习果阿毗昙人云习因是自分因习果是
依果又习名习续自分种子相生后念心起习续于
前前念为因后念为果此义通三性论家伹在善恶
无记无习续也。

报因报果者此就异世前习因习果皆名报因此因
牵来果故以报目之名为报因后受五道身即是报
果就今报果身上复起善恶习续习因习果总望前
世此习续是果若望后世此习续是因数家明报得
鸽雀是报果多淫是习果论家鸽身及多淫俱是报
果淫由贪起贪是习果又今生烦恼起名习因成业
即报因后生起烦恼名习果苦痛名报果大约而论
现病品¶ 第 483c 页 X37-0483.png
则习因果约心报因果约色通十法界悉具此二即
是十如中因缘果报也次释现文今云报因应招报
果者谓持妙戒是福德庄严为佛界报因应远招佛
界大涅槃之报果而亦近感人天胜报此乃华报也
不妨戒善自趣涅槃其犹水流趣海法尔无停火𦦨
向空任运咸灭此与生公十四科中善不受报其义
相反以今开悟之人所脩戒善尚有人天华报岂况
迷徒所脩戒善得无报乎而云戒善皆以菩提为果
人天之果自由贪心作此释者乃令善体无力委如
妙乐记破生公有十四义科一卷大为义学所宗今
亦现行于世善不受报当第六义唯此一条众所未
许不独今宗。

若论习因招于习果者智慧庄严是习因妙觉菩提
是习果故云远感常住法身也。

今下正示今经佛以初住分證最初显理以为戒果
则不同人天之近报妙觉之远果故云不近不远也
又人天亦有习佛果亦有报文从影略各举一边。

以不动地等者地是所依即初住分显常理名为不
动。

尸罗配二地者彼以十度配十地初地檀满二地尸
满乃至十地智满。

言同处下别教證道同圆初地即是初住故使因则
开说果乃合论。

入理名住者即仁王云入理般若名为住此以證空
现病品¶ 第 484a 页 X37-0484.png
名入理也此与小乘道共戒齐任运无犯故是戒果
名不动地。

住生功德者从十住空入十行假名生功德。

是定果者由内證禅定成就外用故化他自在既上
持佛法下化众生故名堪忍地也。

地能生载者分真之理能生于智如地生牙为诸法
本如地载物于生死涅槃俱得自在离五怖畏名无
畏地中智开发在此位故即是慧果此既三学證果
浅深位别故属别教次第意耳即由前次第五行而
得此果也。

若就下若约不次五行既一时而脩故至初住一时
圆證今明戒圣行故且云戒果。

于双义便者因既双明果岂单说故指證道包收二
途。

常故不动等者此约山为喻以明四德风不能移动
故山常住山安乐故不为风所堕山自在故不为风
所退山清净故不为风所散散则成尘秽也下三番
合释皆是四德义也。

八风不动者彼明须弥安固不为八方风所动若劫
尽风灾起时则碎如烂草易纬曰八节之风谓之八
风随蓝亦云毗岚。

今取下答可解。

异见邪风者正斥二乘为异为邪。

生死下双结上俗真二谛也。
现病品¶ 第 484b 页 X37-0484.png

戒果之地常乐我净者还以不动等四以配四德。

第三番约四德者此就所显若约所离应云四魔前
之二释皆约所离故有三谛三障之名若论所显无
非四德。

偏圆两人者佛是圆人菩萨是偏人。

以成于戒者单有于戒无慧无定安能运远故须定
慧令戒有所至。

七财者一闻谓初地听法如云持雨信者圆信坚固
戒者得中道戒防止二边定者得首楞严定进者自
然流入萨婆若海舍者舍离二边不著中道惭愧者
显理未极故惭第一义天愧上位人。

七觉者谓择进喜此三属慧除定舍属定念通两处
此即分真戒定慧也故云宜取初地等戒定慧是所
行之法故向云圣人行圣法等。

开善释定下此师伹见文中有无我观下文又云作
是观巳得四念处便谓定行是念处观不知经文正
明特胜背舍是定圣行所明无我乃是脩特胜禅證
后起观下云得四念处乃约俱解脱人定慧双脩断
结證果非是正明定行也且念处是慧岂应释定圣
行耶。

此义下今师斥非违经者下引文若定下正难汝若
谓定行即念处者经文只合云作此观巳入堪忍地
故云亦应次之等。

若未下且经既云作此观巳得四念处念处巳入堪
现病品¶ 第 484c 页 X37-0484.png
忍既观巳未云住地则知定行非念处也是知用念
处断惑方得定果入堪忍耳。

妨义下难意者今明定行既明于慧下明慧行则应
用定。

亦应下既定行是慧则应前明戒行却是于定若不
是定后念处慧从何而发是则三行杂乱无以区别
故云此失不小如其不尔何得云定行是念慧耶。

此中下明今释。

既非(至)观慧者四根本禅世间本有凡夫外道专脩
此者只发有漏故无出世观慧今十六特胜是亦有
漏亦无漏禅佛不出世利根凡夫亦脩此禅而不发
无漏如来若说故发无漏此于馀禅其力虽弱亦胜
根本若九想皆舍是出世客法名无漏禅故得并有
无常无我观慧开善不见此意便以四念处释之巳
如前破。

我是众恶等者此释伏难应问云特胜等禅备有四
观何故经中止明无我故答云我是等也我即身见
由计我身致起诸惑故云恶本举本摄末故经偏明
特胜明脩与證皆且约第五除诸身行以明故脩中
则云从头至足證中明见三十六物也。

言十六者谓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而知
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入不聚积出不分散若约根本
定即是粗细住四知息来去遍身而定心明静安隐
若约根本是未到地五除诸身行谓见身中三十六
现病品¶ 第 485a 页 X37-0485.png
物如开仓见谷粟麻豆若对根本即初禅位前八触
触身仓心眼不开不见内物特胜既有观慧触开身
仓心眼即见三十六物肝如绿豆心如赤豆肾如乌
豆脾如粟大小肠道更相应通血脉灌注如江河流
内有十二物脾肾心肺肝胆肠胃生藏熟藏赤痰白
痰中有十二物肪膏脑膜骨髓皮肉筋脉脓血外有
十二物发毛爪齿眵(昌支反)泪洟唾垢汗大便小便出
入统致其间不净无常苦空无我一切身行皆休终
不为身而造恶业是名除诸身行经明脩證正在于
此若对道品通五特胜是身念处若对根本即是觉
观两支心眼初开是觉支别三十六物无谬是观支
六心受喜支令喜不隐没无垢味无垢味即法喜也
七心受乐非受乐乐知乐中三受皆无乐名名乐支
八受诸心行是一心支知众心是一心不同根本计
实一心也通前三特胜皆受念处九心作喜前喜从
三十六物生此直就心作喜对二禅十心作摄得入
一心根本伹内净受喜特胜有观慧常摄喜心十一
心作解脱此对三禅根本之乐猗喜遍身受凡夫舍
为难特胜有观慧则无爱味故言解脱通前三特胜
对心念处十二观无常对第四禅馀处亦观无常未
是别治得不动定味之为常今有观慧知离苦乐而
终是色法犹是无常不应生染故称无常十三观出
散对空处灭三种色如鸟出笼故言出缘空故言散
虽缘空亦有观慧十四观离欲对识处缘空多则散
现病品¶ 第 485b 页 X37-0485.png
散名为欲特胜观慧离是散心故名离欲十五观灭
对无所有处特胜观慧观识若多若少皆无故云观
灭十六观弃舍对非想非非想处弃识处及无所有
处更有妙定名为非想非非想凡夫妄谓涅槃佛弟
子知其虽无粗烦恼而有细烦恼而无爱味故称净
禅通前五特胜皆名法念处此十六法横竖对治法
节节皆异根本闇證功德则薄如食无盐特胜功德
则重如食有盐委论发相如禅波罗蜜及止观禅境
中今经据其大体而谈故无十六头数若明三十六
物则似且论第五除诸身行。

并云是桃核者彼师谓经云脑胲乃字之讹也应作
桃核字也。

扁鹊下今师引文为證二字非讹胲既在足脑则在
头故说文云胲足大指也古才反而应法师云案字
义宜作解音户买谓脑解也无上依经解三十二相
中二如来顶骨无解是也今作胲或是古字今谓应
师穿凿何异招提故此诸师未可承用伹依疏主文
义善成。

与解俱发者以特胜禅不同根本闇證既有观慧故
与四念解俱时而发由有无我等解故于禅中不生
味著。

文略下既推无我则是略明后五特胜发相以后五
对法念处观法无我故只由我是惑本故略明之意
如前说既脩十六必发四观亦如向记。
现病品¶ 第 485c 页 X37-0485.png

经谁有是我者徵责我体也于前所观三十六物中
阿谁是我馀句可解。

是八背舍观者经明脩證俱是初背舍相谓内有色
相外观色也问何故知是初背舍答经明内有骨人
故是则于初背舍中伹明内有色耳尚未明外观色
故知伹在初也言背舍者大论云背是净洁五欲舍
是著心故名背舍如下经自释略如法界次第。

除却(至)脩相者谓观自身初见足指皮[(颟-页+皮)-(入*入)+(ㄠ*ㄠ)]如泡渐渐
到顶皮急肉裂绽溃湿释又从顶至足皮肉自脱唯
白骨在支节相𣫝不动皮肉墯落聚在一处犹如虫
聚等广明脩相如禅门。

更增其證者谓于初背舍中其證更深也。

而言断色欲者法界次第云为脩流光故不应初背
舍中坏灭内身骨人欲界结使难断故须以不净心
观外色今云断色欲者只是欲界结使灭也此初背
舍位在初禅。

更四重者次第如文所点。

更缘證起观者此还在初背舍中以尚明骨人故若
二背舍则内灭骨人也。

似九想之證者以云断三欲故如止观云如是想者
是淫欲病之大黄汤今观力强淫火速灭又云九想
厌患外境故知断形貌等正是外境故云似九想證
佛意难量未敢判定故云似也。

亦有其义者以诸禅互发脩背舍而发九想。
现病品¶ 第 486a 页 X37-0486.png

复似胜处者于八胜处中似后四相谓五青胜处若
观青色转变自在少能多多能少光色照曜胜于背
舍所见青相亦不起法爱是名青胜处六黄胜处七
赤胜处八白胜处皆类如青胜处中分别此四胜处
位在四禅此依大论明此四色为胜处伹今经云鸽
色与彼赤色为异又璎珞经以四大为四胜处皆随
机异说耳九想八胜处如法界次第中略释。

经四维维隅也。

见巳即问者若小乘背舍观成虽有光而无佛今既
云问佛验是大涅槃心所脩方有此相也又止观明
背舍见骨起四色青黄白鸽今经剩有赤色。

作于内观外观者总标也经从见巳即问至而生贪
欲是内观以推自身虚假故名内观。

即是外观者以推他恶境虚假故名外观。

经一一音声不能见骂者以众声和合方成言句诠
表骂意故今既折破唯见一一声而不见骂意也。

是结观慧者以经云我若不忍我即能忍是内所忍
是外既双结内外故云结观慧也。

善识下识散乱是正念遮障也。

无地狱等果者等取经中畜生饿鬼也。

俱解脱人等者凡夫外道脩闇定而无慧解慧解脱
人单脩理慧而阙事定俱脱人脩事定而有念慧向
约特胜对念处是其相也古人不了谓是念慧而不
知正明定行也。
现病品¶ 第 486b 页 X37-0486.png

念处断结者念处是慧因定发慧慧能破惑故论云
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也。

第五地等者即依地经以十度对地也。

巳如前释者即前疏中明别则定果在行圆在初住
还是初地者以證道同圆故。

出经者误者谓此文合在戒圣行后而误安此中。

只是一地者伹似今明圆果义虽不云误还以此文
属戒圣行意谓列在定行后者欲明戒定二果体一
耳。

直尔持戒者谓前戒圣行是散心持戒既无定力故
不能鉴机。

定能下今定圣行既能入定鉴机故可毁戒行杀等
此释似同今师伹不分别圆定殊故与今异。

问此下问意者经文约破戒为问何得判为定耶答
意者谓以戒例定故知明戒引例故来须知此文正
明于定况复戒定体性无殊故云即散而静也散则
戒静即定。

不复烦文者戒巳是定不须别明定相也。

弥显圆定者既是圆融岂存次第须知此文正论相
似首楞严定戒定相即持毁一如。

经问中云未得住不动等者此问住前菩萨也不动
地即初住戒果若得此果不动真际持毁自由今所
不疑未审相似等人未得此果设有利他因缘为得
破戒以不经佛答意者岂伹分果利他得破相似内
现病品¶ 第 486c 页 X37-0486.png
凡亦有此义。

经何者是耶请佛陈其相状也佛答中即明住前相
似巳还若为弘法利他则得破戒而不名犯宁当自
巳破戒堕狱不令他人退菩提心。

事乖理顺者毁犯净戒其事虽乖既实心为法则道
理甚顺定获妙报岂堕地狱故经云无有是处。

佛答如文者文殊所问既称佛旨故佛即赞复引仙
豫本事而述成之。

远师云下经中说仙豫住极爱地住极爱地与上未
住不动地大别云何为證释言是中不欲取其位分
高下相当为證正取为法破戒无过而为證也行远
护法义通上下乃至佛證亦得无妨今谓或可且约
仙豫位在住前若如经云以是因缘不堕地狱者尚
非相似以六根人巳能长别苦轮海故岂假以不堕
为叹耶应是观行外凡破戒合堕以实心护法故不
堕也如僧护经说欲救十人宁杀一人乃至欲救一
州宁杀一县等存乎大益而不避小损也又下经说
仙豫位深此明位浅示迹随机引證各别或依远义
亦应无失。

经令人同虚空谓大乘理教悉虚诳不实如彼虚空
不可依凭也。

开四为十六者一一谛下各有四行谓苦空等诸文
亦谓十六谛也。

乃至无量者谓种种法门悉四谛开出。
现病品¶ 第 487a 页 X37-0487.png

而名义不同者须知今经四谛是生灭二谛是无生
一谛是次第对彼三教机缘名义悉异。

大有所关者谓四教各有四二一空开合之义故知
他人伹云开合则岂别偏圆是则四二等谛遍于四
教四教四门门门四悉明谛不同又遍五味被机增
减显密不同四證三接故使二谛有七三谛有五等
具如法华玄义所明故云大有所关。

今一往者且据经明四谛云若有逼迮相等与藏义
同故且判属若二往而论则经中备明三种四谛岂
独生灭而巳又初生灭者以大涅槃心脩行生灭岂
全同藏故经云道者大乘相也此则别人于十信位
为中道故脩生灭四谛也对通说二谛等其意例然
伹此二谛寄在四谛集谛文中明之今约义次第居
四谛后耳。

对别说一实者以中道一实是别人发心所期故若
正脩此慧在回向位。

次第义亦成者以别人十信用生灭伏见思十住用
无生断见思十行用无量出假十回向用无作脩中
既学四教法门是故以此经文横对三教而亦不失
次第行义所以生灭明四谛乃至无量说一谛者亦
是一往对缘其四二等谛四教各有巳如向说。

旧或下凡三家明谛义前二可见。

或若集下第三家约境智相成名谛。

令智无所有者智无自体由境而发故。
现病品¶ 第 487b 页 X37-0487.png

了境本空者由无漏智达四谛法因果皆空是则智
无境不发境无智不空境智相成是审谛义。

兴皇下朗师专解圣谛之名谓佛性涅槃之理出四
谛因果事外故名圣谛。

非境非智者以圣谛理非境智事此则破前三师义
也。

非漏下更以三双明大乘圣谛之理非小乘四谛之
事以小乘苦集是有为有漏道谛是有为无漏灭谛
是无为无漏苦集是世间因果道灭是出世间因果
今明佛性妙理故并非之。

四谛义多者以四教各有故如兴皇所释只是无作
四谛用破生灭四谛而亦不知佛性涅槃四一相即
而专存一义以破于四未曰通方兴皇尚非前三焉
是故云那一向解也须知今文备有三种。

即是无作四谛慧者此即前文总分第三一寔慧也
以理事互融四一不二既是一实亦是四谛故下经
中别无一谛慧文也若论次第则在十回位中脩无
作慧初地證得也。

能所合论者前三种四谛是能趣后无作四谛是所
趣以二观方便得入中道故又无作是所依理前三
是能依事故曰合论。

生死尽也者且尽分段耳。

若一往下且顺三藏义消文也。

果报显现者受六道身苦乐差别皆可目击故云显
现病品¶ 第 487c 页 X37-0487.png
现僧亮云粗著易知为现相。

因相微隐者以烦恼心润善恶业既未招报不可现
见故云微隐此微隐业能转至果得转相名见著知
微者见身口意所造巳成善恶显著之业知由一念
惑心转变而起也从微至著者从一念惑心转至成
业故云转相僧亮云因谢果起转因得果为转相。

又苦下重解现转义也。

据现事者五八著苦皆现受故。

两心转变者前心后心也谓从初心微细至后心成
业显著也。

道是能除者脩戒定慧三断除苦集故。

经苦者有三相者此三种苦从三受生一苦受缘违
情境起以逼迫为义二乐受缘顺情境起以适悦为
义三舍受缘中庸境起以平等为义。

言苦苦者即有漏五蕴常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
即是有漏行苦身上更加违情逼迫之苦故云苦苦
也。

行苦者谓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名为行苦而从舍受
生者虽无违悦二义然是有漏四相迁流不安。

坏苦者即乐相坏时苦相则至而从乐受生者谓先
有乐后必坏故。

数人下凡二家释义语虽有异意则大同故下疏主
双取二释。

招集为集者应云招果为集上集字误也故下释云
现病品¶ 第 488a 页 X37-0488.png
能招二十五有果也。

此集下疏主会通二家明义以消经文谓习续故能
招能招由习续是知经云集者二十五有乃是以所
显能耳以二十五有是所招果报故。

制立者谓佛依因果制立四名。

经有漏者谓漏落生死也故律云痴人造业开诸漏
门。

经生苦等者报起名生衰变名老违损名病阴坏名
死所好分张名爱别离所恶强集名冤憎会所悕不
称名求不得五阴炽盛名五盛阴又五阴中盛前七
苦名五盛阴苦正则应名五阴盛苦此之八种通皆
致恼咸得苦名。

伹有身恨者谓妄识托父母赤白二渧至六处支前
中间诸位总名名色且如生识支后一七日名杂秽
状如凝酥二七日名疱状如疮疱三七日名凝结状
如就血四七名凝厚渐坚硬故五七名形位具诸根
形四支差别故六七名毛发爪位七七名具根位五
根圆满故是则前四位虽有身意二根由未有眼等
馀四根故六处未圆皆名色摄即俱舍云六处前名
色故云伹有身根也应云伹有身意二根疏文从省
六胞增长者即胎中第五形位也六胞即四支及身
也。

牙齿等者此取出胎巳来牙等生长各有种类不取
胎中发毛位也。
现病品¶ 第 488b 页 X37-0488.png

年疾增长者其年既长病亦随增老人多病事皆显
见。

经四大毒蛇等者四大不调令人至死喻以毒蛇贮
乎一箧故一大不调则百一病起四大合有四百四
病明其病相如光明除病品疏文及止观病患境。

杂病(至)摄地大者三大不调冷热诸病相杂而起同
依地大也客病既是强作堕落等皆损身分即地大
病。

经业报等者宿因招病名业报现逢恶缘而致病恼
名不离恶对四时八节递代变谢因而起病名时节
代谢。

经上气欬逆者欬枯戴反说文欬逆气也字林欬嗽
也经本或作𠻳。

伹失财物等者此约依正论也财物是依报身命是
正报。

初句不是死义者以财物虽丧身命犹存故若约贫
穷与死无异则三句俱得名死然此欲取河西明义
则三句俱皆命谢不同他解故斥云初句不是死义
私谓下荆溪助释经义初标二义。

一由下约顺生顺后释也。

二因互别者谓过去杀生故今正报先亡所以命尽
过去布施故依报犹存所以福不尽次句即依报灭
坏正报犹存例上可见。

二由下约顺现释。

费财不杀则福损而命存俭约杀
现病品¶ 第 488c 页 X37-0488.png
生则财有而命损初句约先富后贫以说。

放逸下文有二释初约命断为死次约谤犯为死初
云反此名不放逸等者谓信法持戒之人命根断者
伹名坏命死若谤法犯重人命断者乃名放逸死破
戒死也此约命断释义。

又解下次释也。

伹约谤犯便名为死未必命根断也
故约律明犯重即名众海死尸以證其义故云便名
死尸也。

后一总七等者如前记。

今依下疏主据经现文五盛阴苦虽总前七亦有别
体即此果报五阴上既不常有前之七苦所以伹取
五阴炽盛边则有别体又取能盛边亦有别体。

善恶五阴者谓六道之中三善三恶此之盛阴纯在
生死故是苦体方便五阴即是五善根人脩无漏观
即非是苦也五善根谓四念为一并燸顶等四也方
便尚非苦体何况无漏故注云云具足论之应如止
观辨九种五阴谓一期色心名果报五阴平平想受
名无记五阴起见起爱名两污秽五阴善恶三业名
善恶两五阴变化示现名工巧五阴五善根人名方
便五阴證四果名无漏五阴此九种中前七是苦体
后二非苦体工巧兼二义以凡夫圣人俱有变化故。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第十
现病品¶ 第 489a 页 X37-048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