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邪正品¶ 第 434c 页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第八
钱塘沙门释 智圆 述
* 邪正品
夫邪党嫉正魔乱真道能惑始学人故宜辨其相从
所诠以立名也初且双标故云邪者魔也正者圣也
下释邪正既各开四义则四种之邪亦名四正义虽
通正正还是邪唯指圆顿人法非邪非正方名为正
故知总标邪至别教既以圣解正则正唯在圆。
邪恶者下次第释四种邪义文中四段皆先示义次
邪正品¶ 第 435a 页 X37-0435.png
引经證文列五法是邪恶一谤法二四重三五逆四
十恶五四趣。
言四趣等果者显上谤重逆恶为因招感四趣之果
也文云至即谤法證上阐提谤法义若欲下證上四
重义即下经云若言佛说我诸比丘若欲行淫应舍
法服著俗衣裳也。
此等者等取五逆十恶也。
邪俗下三界通是有为故名邪俗文中凡列四法一
烦恼二业三阴四天魔烦恼业是因阴是果。
文云下證烦恼阴爱即下释经对义也。
以有下證天
魔往昔下證业即下经云如来往昔实苦行者是魔
所说若云示同苦行为化众生者是佛所说。
邪偏者二乘所證偏在空边故曰邪偏。
邪渐者别教渐次入中故名邪渐。
弃舍二边者十住弃俗行向弃真于初地位别求本
有中道。
三昧魔等者华严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魔一者
阴魔生诸取故二者烦恼魔生杂染故三者业魔能
障碍故四者心魔起憍慢故五者死魔舍生处故六
者天魔自憍纵故七者善根魔恒执取故八者三昧
魔久耽味故九者善知识魔起著心故十者菩提法
智魔常不舍故既菩萨有此十魔即是邪义也。
邪论无所知者即下经云若言菩萨不能入于外道
邪论知其威仪也。
十恶五四趣。
言四趣等果者显上谤重逆恶为因招感四趣之果
也文云至即谤法證上阐提谤法义若欲下證上四
重义即下经云若言佛说我诸比丘若欲行淫应舍
法服著俗衣裳也。
此等者等取五逆十恶也。
邪俗下三界通是有为故名邪俗文中凡列四法一
烦恼二业三阴四天魔烦恼业是因阴是果。
文云下證烦恼阴爱即下释经对义也。
以有下證天
魔往昔下證业即下经云如来往昔实苦行者是魔
所说若云示同苦行为化众生者是佛所说。
邪偏者二乘所證偏在空边故曰邪偏。
邪渐者别教渐次入中故名邪渐。
弃舍二边者十住弃俗行向弃真于初地位别求本
有中道。
三昧魔等者华严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魔一者
阴魔生诸取故二者烦恼魔生杂染故三者业魔能
障碍故四者心魔起憍慢故五者死魔舍生处故六
者天魔自憍纵故七者善根魔恒执取故八者三昧
魔久耽味故九者善知识魔起著心故十者菩提法
智魔常不舍故既菩萨有此十魔即是邪义也。
邪论无所知者即下经云若言菩萨不能入于外道
邪论知其威仪也。
邪正品¶ 第 435b 页 X37-0435.png
汤药无所知即经云又亦不知和合诸药以不知故
乃名如来也盖以别教破事显理理性凝然不能具
法故于邪论诸药及涂割等悉无所知以邪论等皆
是生死事故下经既判此等以为魔说故知历别亦
在邪摄。
四邪既出于文者四邪巳引经證成今论四正翻邪
即是文与前同不须更引只由邪体亦通正义故今
疏主两向释之何者据阐提等体是邪恶而执正此
恶不出欲界故得名正以主执为正也馀三可例。
邪恶下约四邪四正结成四悉。
众邪之根者以谤法等因四趣之果最居底下隔别
义强故属世界邪俗既是二十五有则亦收四趣而
别在人天之善故曰清升。
所到下初地名为到处證道同圆故是常住入理之
益正在此位。
从历下释伏难也应问既是第一义益何名邪渐故
此答云只由地前历别而入故受邪名是则證道名
正教道名邪故前三邪及别地前悉是品题邪义登
地證道乃是正义三悉属邪一悉属正以判品题。
对破世间者以出世道灭对破世间苦集故属对治。
方正是次第大乘者别人先空次假后中如方楞之
物不能圆转故以方解正有本方下多乃名二字者
文误。
能到实相者地前二观是能到登地实相是所到以
邪正品¶ 第 435c 页 X37-0435.png
由二观得入中道实相故云能到前既俱受邪名不
可以邪而为入理故指證所到为第一义今得正号
故使能所相望通收地前俱名第一义也故云实相
即第一义也实相是地前所望望实而脩亦名入理
若结品题则三正属邪方正属正且约别教教权理
实及證道同圆故得是正若的论者三教九界悉名
为邪唯圆教佛界名正以判品题方为尽善故向列
四正毕究是邪但为邪法俱有正名如世外教邪法
孰不自谓真正是故疏主于邪示正此正犹邪意令
不惑偏权是邪之正明识圆顿非邪之正耳问云何
四邪四正是九界耶答邪恶执正是四趣邪俗善正
属八天偏邪真正乃二乘邪渐方正独菩萨四义既
在九界中一向属邪如指掌唯圆佛界非邪正方应
经题正字义若观十界唯一心此则名脩邪正观。
通途下结示前文通途而明未的显经题也。
今经下的显经题。
四魔者所说二藏能持二人人法合四。
该前诸邪者以前四邪不出魔人法故。
佛经佛律下唯圆名佛馀教在九。
冠前下则今人法四正超出执等四正之上如冠(平声)
冠(去声)在一身之顶。
从此下结显品题则正唯在圆邪收九界。
备有形声两伪者形约现身声约说法。
经四魔者一魔经二魔律三持魔经人四持魔律人
可以邪而为入理故指證所到为第一义今得正号
故使能所相望通收地前俱名第一义也故云实相
即第一义也实相是地前所望望实而脩亦名入理
若结品题则三正属邪方正属正且约别教教权理
实及證道同圆故得是正若的论者三教九界悉名
为邪唯圆教佛界名正以判品题方为尽善故向列
四正毕究是邪但为邪法俱有正名如世外教邪法
孰不自谓真正是故疏主于邪示正此正犹邪意令
不惑偏权是邪之正明识圆顿非邪之正耳问云何
四邪四正是九界耶答邪恶执正是四趣邪俗善正
属八天偏邪真正乃二乘邪渐方正独菩萨四义既
在九界中一向属邪如指掌唯圆佛界非邪正方应
经题正字义若观十界唯一心此则名脩邪正观。
通途下结示前文通途而明未的显经题也。
今经下的显经题。
四魔者所说二藏能持二人人法合四。
该前诸邪者以前四邪不出魔人法故。
佛经佛律下唯圆名佛馀教在九。
冠前下则今人法四正超出执等四正之上如冠(平声)
冠(去声)在一身之顶。
从此下结显品题则正唯在圆邪收九界。
备有形声两伪者形约现身声约说法。
经四魔者一魔经二魔律三持魔经人四持魔律人
邪正品¶ 第 436a 页 X37-0436.png
内狭邪谋者化彼行人永沉生死如猎师怀杀害之
心也。
若言实生者经有三段初云由从天来故为世恭敬
又复去次云由昔苦行故今生成佛为天等敬后结
为魔说。
不生生者久巳成佛则是不生示有父母是生亦应
云本无苦行为化众生示现苦行佛言存略良以迹
果不实迹因可知故不云也。
亦应例尔者例上生不生应以各行七步是魔说不
行七步是佛说。
今不下明与上反。
何者下释意十方各行是佛圣德言不可信即是欲
隐。
经妻息者息谓子息。
经娉妻四劲反说文聘访也尔雅聘问也。
经舍卫者义净译为名称大城祇洹者具云祇陀洹
此云战胜匿王太子也生时王与外国战胜因以为
名须达舍园祇陀施树共立精舍请佛居之。
经釜鍑方目甫救二反说文鍑如釜而口大三苍鍑
小釜也。
经推步步亦推也。
外道夸毗者夸苦华反尔雅云夸毗体柔也郭璞注
云屈巳卑身以柔顺人此谓外道闻佛有相不能执
正便云所事之天亦具于相此即以柔顺人之义既
谓倍胜则非屈巳故知疏主用夸毗之言上取顺人
心也。
若言实生者经有三段初云由从天来故为世恭敬
又复去次云由昔苦行故今生成佛为天等敬后结
为魔说。
不生生者久巳成佛则是不生示有父母是生亦应
云本无苦行为化众生示现苦行佛言存略良以迹
果不实迹因可知故不云也。
亦应例尔者例上生不生应以各行七步是魔说不
行七步是佛说。
今不下明与上反。
何者下释意十方各行是佛圣德言不可信即是欲
隐。
经妻息者息谓子息。
经娉妻四劲反说文聘访也尔雅聘问也。
经舍卫者义净译为名称大城祇洹者具云祇陀洹
此云战胜匿王太子也生时王与外国战胜因以为
名须达舍园祇陀施树共立精舍请佛居之。
经釜鍑方目甫救二反说文鍑如釜而口大三苍鍑
小釜也。
经推步步亦推也。
外道夸毗者夸苦华反尔雅云夸毗体柔也郭璞注
云屈巳卑身以柔顺人此谓外道闻佛有相不能执
正便云所事之天亦具于相此即以柔顺人之义既
谓倍胜则非屈巳故知疏主用夸毗之言上取顺人
邪正品¶ 第 436b 页 X37-0436.png
义耳又先儒或谓夸毗是诈伪之辞乃与今意符同
故杨子法言云足言足容德之藻矣李轨注云足言
夸毗之辞足容戚施之面言皆藻饰之伪非笃实之
真或可字误应云夸奢谓夸张其事谓天胜佛也尔
雅曰犯奢果毅胜也郭注云陵犯誇奢皆得胜也杜
元恺注左传云庄公欲奢夸夫人故使宗妇同贽俱。
又见佛下第二解业即是因谓相因相果合六十四
但欲均齐不云胜佛若据大论第九云韦陀经中治
病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论议难问法如是等六十四
种世间伎艺净饭王子广学多闻若知此事不足为
难然今经中从治身咒术下似略列其相故总结云
六十四能。
经十八惑人咒术者应是惑人咒术有十八种但未
知名相暹记云十八惑人者从咒术至种种𦘕像是
十八相此谓一咒术二工巧乃至十七𦘕像也未可
依用。
经散香苏诞反说文散杂也谓散杂碎香者也。
经愦丙公对反说文乱也丙女孝反猥也或作闹俗
字耳。
如即人云者即今也。
就经律作乱者执小谤大故名作乱乱即是邪知大
解小名治名正执小谤中经有二段初执小非大二
是人复言下学小舍大初中复二一执小律非大律
二执小经非大经律中五句一举弗昔制恶法中者
所犯罪科名为恶法轻重者初篇初聚重二篇巳去
故杨子法言云足言足容德之藻矣李轨注云足言
夸毗之辞足容戚施之面言皆藻饰之伪非笃实之
真或可字误应云夸奢谓夸张其事谓天胜佛也尔
雅曰犯奢果毅胜也郭注云陵犯誇奢皆得胜也杜
元恺注左传云庄公欲奢夸夫人故使宗妇同贽俱。
又见佛下第二解业即是因谓相因相果合六十四
但欲均齐不云胜佛若据大论第九云韦陀经中治
病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论议难问法如是等六十四
种世间伎艺净饭王子广学多闻若知此事不足为
难然今经中从治身咒术下似略列其相故总结云
六十四能。
经十八惑人咒术者应是惑人咒术有十八种但未
知名相暹记云十八惑人者从咒术至种种𦘕像是
十八相此谓一咒术二工巧乃至十七𦘕像也未可
依用。
经散香苏诞反说文散杂也谓散杂碎香者也。
经愦丙公对反说文乱也丙女孝反猥也或作闹俗
字耳。
如即人云者即今也。
就经律作乱者执小谤大故名作乱乱即是邪知大
解小名治名正执小谤中经有二段初执小非大二
是人复言下学小舍大初中复二一执小律非大律
二执小经非大经律中五句一举弗昔制恶法中者
所犯罪科名为恶法轻重者初篇初聚重二篇巳去
邪正品¶ 第 436c 页 X37-0436.png
名轻而别举偷兰者以偷兰是方便罪亦通轻重故
由能成于四重僧残之罪故也故南山云偷兰一聚
罪通正从体兼轻重也然兰有二种谓方便独头如
初二篇远近方便及独头正罪破僧盗四之类此名
重如第二篇远方便及轻独头谓裸身用发等此名
轻也既兼轻重故别举之偷兰遮善见翻大遮言障
善道后堕恶故也。
经其性皆重者以俱招恶道报故。
二我等律下牵小属巳三我久忍下彰巳信受嫌他
不信四我当下执小舍大小乘戒法名为巳律大乘
戒法名为汝律五汝所有下推大为邪故言汝律是
魔所说。
执小经非大有三一明魔人执小非大有五句一举
九部證无方等二举如来无量小经證无方等三如
其有下推为魔说先推后释四如是言下推他经有
说我经不说五我经律下委引佛说證是为非初段
竟未来之世下是第二佛诃显过我又下第三明巳
说大成彼邪谬别有三句一佛自彰巳说过九部有
方等二若有人下明正取之得三若有说下明谤者
之失先明其谤后结得罪。
上来第一执小非大自下第二学小舍大如是经律
我当受持正明学小何以下释知足少欲因中之道
断除烦恼因中之灭智慧是果中之道涅槃是果中
之灭此前四种通名善法小乘经律以此为本名善
由能成于四重僧残之罪故也故南山云偷兰一聚
罪通正从体兼轻重也然兰有二种谓方便独头如
初二篇远近方便及独头正罪破僧盗四之类此名
重如第二篇远方便及轻独头谓裸身用发等此名
轻也既兼轻重故别举之偷兰遮善见翻大遮言障
善道后堕恶故也。
经其性皆重者以俱招恶道报故。
二我等律下牵小属巳三我久忍下彰巳信受嫌他
不信四我当下执小舍大小乘戒法名为巳律大乘
戒法名为汝律五汝所有下推大为邪故言汝律是
魔所说。
执小经非大有三一明魔人执小非大有五句一举
九部證无方等二举如来无量小经證无方等三如
其有下推为魔说先推后释四如是言下推他经有
说我经不说五我经律下委引佛说證是为非初段
竟未来之世下是第二佛诃显过我又下第三明巳
说大成彼邪谬别有三句一佛自彰巳说过九部有
方等二若有人下明正取之得三若有说下明谤者
之失先明其谤后结得罪。
上来第一执小非大自下第二学小舍大如是经律
我当受持正明学小何以下释知足少欲因中之道
断除烦恼因中之灭智慧是果中之道涅槃是果中
之灭此前四种通名善法小乘经律以此为本名善
邪正品¶ 第 437a 页 X37-0437.png
法因以善因故我今受持。
如是说下呵以显过若有说言下次辨其正可解。
经多罗树一断更不重生如犯重人虽许忏净于现
在身道果无分。
经除一阐提者谓现在无信故且除之而正因不灭
若能发心决定成佛。
经波罗夷僧祇义翻极恶。
僧残者具云僧伽婆尸沙
婆沙云僧伽云众。
婆尸沙者是残若犯此罪垢缠行
人非全净用有残之罪由僧除灭故也。
二不定者托境以言通该六聚若论罪体生疑不信
是突吉罗三十九十一俱言堕者波逸提义翻堕十
诵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故也四分僧有百二十种
分取三十因财事生犯贪慢心强制舍入僧故名尼
萨耆也馀之九十单悔别人若据罪体同一品忏经
云九十一如前疏释。
四忏悔者即四波罗提提舍尼明了翻为各对应说
谓对人说所作罪也今经忏悔其义是同。
众多学法者四分戒本云式叉迦罗尼义翻应当学
胡僧云守戒也此罪微细持之极难故随学随守以
立名亦云突吉罗此云恶作。
经犯突吉罗(至)八百万岁者若目连问经犯吉罗罪
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
今云忉利天等南山云此谓数有大小即万万为亿
之量也今经伹略明犯吉堕狱劫数若诸篇聚或可
如是说下呵以显过若有说言下次辨其正可解。
经多罗树一断更不重生如犯重人虽许忏净于现
在身道果无分。
经除一阐提者谓现在无信故且除之而正因不灭
若能发心决定成佛。
经波罗夷僧祇义翻极恶。
僧残者具云僧伽婆尸沙
婆沙云僧伽云众。
婆尸沙者是残若犯此罪垢缠行
人非全净用有残之罪由僧除灭故也。
二不定者托境以言通该六聚若论罪体生疑不信
是突吉罗三十九十一俱言堕者波逸提义翻堕十
诵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故也四分僧有百二十种
分取三十因财事生犯贪慢心强制舍入僧故名尼
萨耆也馀之九十单悔别人若据罪体同一品忏经
云九十一如前疏释。
四忏悔者即四波罗提提舍尼明了翻为各对应说
谓对人说所作罪也今经忏悔其义是同。
众多学法者四分戒本云式叉迦罗尼义翻应当学
胡僧云守戒也此罪微细持之极难故随学随守以
立名亦云突吉罗此云恶作。
经犯突吉罗(至)八百万岁者若目连问经犯吉罗罪
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
今云忉利天等南山云此谓数有大小即万万为亿
之量也今经伹略明犯吉堕狱劫数若诸篇聚或可
邪正品¶ 第 437b 页 X37-0437.png
且准目连问经故彼经云若二众以无惭愧心轻慢
佛语犯吉罪如向说第二波罗提提舍尼如三十三
天寿命千岁于人间数三亿六十千岁堕狱第三波
逸提者如夜摩天寿二千岁于人间数二十一亿四
千岁第四偷兰遮如兜率天寿四千岁于人间数五
十亿六十千岁第五僧伽婆尸沙罪如不憍乐天寿
八千岁于人间数二百三十亿四十千岁第六犯波
罗夷罪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于人间数九百
二十亿六十千岁。
妄语下云云者于此时中有罪覆藏谓此妄语不招
当苦名不见后以不见故诸罪皆覆名无恶不造。
持戒是缘因下云云者应须以缘资了以了发正一
心三观即是了因内观不亏外戒无阙内外冥一正
助合行初住佛性见应无日岂单持事戒而得见乎
故下经云若人不闻如来甚深秘密藏者云何当知
有佛性耶此即了因也经文互显三因必备。
经如其说有等者问有两向一问大乘既说有性而
小乘九部不说此乃有而言无则是妄语邪见若然
者小乘之人云何不犯大乘十重耶以梵网戒妄语
在十重故二问大乘之人现是凡夫说有佛性云何
不犯小乘大妄耶下答中先答初意次答后意寻文
可见。
经烦恼覆故等者言别意圆全法性为无明且言覆
耳或可是别以今经兼带故而四并知常圆解无异。
佛语犯吉罪如向说第二波罗提提舍尼如三十三
天寿命千岁于人间数三亿六十千岁堕狱第三波
逸提者如夜摩天寿二千岁于人间数二十一亿四
千岁第四偷兰遮如兜率天寿四千岁于人间数五
十亿六十千岁第五僧伽婆尸沙罪如不憍乐天寿
八千岁于人间数二百三十亿四十千岁第六犯波
罗夷罪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于人间数九百
二十亿六十千岁。
妄语下云云者于此时中有罪覆藏谓此妄语不招
当苦名不见后以不见故诸罪皆覆名无恶不造。
持戒是缘因下云云者应须以缘资了以了发正一
心三观即是了因内观不亏外戒无阙内外冥一正
助合行初住佛性见应无日岂单持事戒而得见乎
故下经云若人不闻如来甚深秘密藏者云何当知
有佛性耶此即了因也经文互显三因必备。
经如其说有等者问有两向一问大乘既说有性而
小乘九部不说此乃有而言无则是妄语邪见若然
者小乘之人云何不犯大乘十重耶以梵网戒妄语
在十重故二问大乘之人现是凡夫说有佛性云何
不犯小乘大妄耶下答中先答初意次答后意寻文
可见。
经烦恼覆故等者言别意圆全法性为无明且言覆
耳或可是别以今经兼带故而四并知常圆解无异。
邪正品¶ 第 437c 页 X37-0437.png
经有王问者假说之言以上王叹比丘比丘不受故
此还言王问。
经大致供养说文送诣曰致三苍致到也。
经何况犯偷兰遮者举轻况重北远云此中重罪通
名偷兰不唯方便南山云盗佛物者正望佛边无盗
罪由佛于物无我所心无恼害故伹得偷兰以同非
人物摄故十诵盗天神像衣结偷兰涅槃亦云造立
佛寺用珠华鬘供养不问辄取若知不知皆犯偷兰
南山正指此文是兰罪也不同远释又云若有守护
主者三宝物边皆结重此则微同远义。
经此大乘下翻上邪中五篇诸罪非是佛制明一切
罪皆是佛制先制盗次杀次酒次妄次淫如文。
科云梦觉者居效反。
经常翘一足下悉觉中收。
经比丘乞食等者教厌食食是淫因故前巳说五戒
而此更明淫者以人多喜犯故。
赞叹得罪者得不应罪。
下文被服赤色者即是明阇
王放醉象缘中。
说制戒后者萨婆多云五大色者不成受善见云若
见著五大色衣比丘有智慧者当言此是遭贼失衣
比丘准此赤色不合受也。
大赤则遮者大赤即南方正色故今遮之下云被服
赤色即乾陀木兰所染坏色似赤耳即善见云善来
比丘袈裟赤色鲜明也前云未制戒者此义恐非实
邪正品¶ 第 438a 页 X37-0438.png
法师云具足应言摩诃楞伽罗此云大庄严具也。
* 四谛品
旧云下古师用胜鬘经无量四谛义以释今品所以
然者古师皆谓胜鬘是偏方不定教不在五时次第
而明常住与涅槃同故用彼经以释今品。
言伹说有量四谛等者胜鬘法身章云何等为说二
圣谛义谓说作圣谛义说无作圣谛义。
说作圣谛义者是说有量四圣谛何以故非因他能
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證一切灭脩一切道是故有有
为生死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馀及无馀。
说无作圣谛义者说无量四圣谛义何以故能以自
力知一切受苦断一切受集證一切受灭脩一切受
灭道如是八圣谛如来说四圣谛如是四无作圣谛
义唯如来应正等觉事究竟非阿罗汉辟支佛事究
竟彼经既云无作唯如来究竟故疏云今缘常住至
佛心喜也。
亦名下出异名如向引经。
今问下今破古人既依胜鬘立义今师还用彼经明
二死义以破彼立无量非常住义不可用释今品。
言出分段者彼经一乘章云有二种死何等为二谓
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不思
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
至究竟无上菩提彼经凡二十五章章亦品也。
无量亦不出变易者以彼经二乘及大力菩萨等俱
* 四谛品
旧云下古师用胜鬘经无量四谛义以释今品所以
然者古师皆谓胜鬘是偏方不定教不在五时次第
而明常住与涅槃同故用彼经以释今品。
言伹说有量四谛等者胜鬘法身章云何等为说二
圣谛义谓说作圣谛义说无作圣谛义。
说作圣谛义者是说有量四圣谛何以故非因他能
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證一切灭脩一切道是故有有
为生死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馀及无馀。
说无作圣谛义者说无量四圣谛义何以故能以自
力知一切受苦断一切受集證一切受灭脩一切受
灭道如是八圣谛如来说四圣谛如是四无作圣谛
义唯如来应正等觉事究竟非阿罗汉辟支佛事究
竟彼经既云无作唯如来究竟故疏云今缘常住至
佛心喜也。
亦名下出异名如向引经。
今问下今破古人既依胜鬘立义今师还用彼经明
二死义以破彼立无量非常住义不可用释今品。
言出分段者彼经一乘章云有二种死何等为二谓
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不思
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
至究竟无上菩提彼经凡二十五章章亦品也。
无量亦不出变易者以彼经二乘及大力菩萨等俱
邪正品¶ 第 438b 页 X37-0438.png
在变易死中故故云亦不出等。
俱是有量者既彼无量不出变易若望今经生死即
涅槃永出二死则彼经乃是历别有量之义故不出
变易今经方是圆融无量也。
是对大小两缘者正判彼经是方等部大小相隔之
说既非开会圆常调御之心何足为喜。
又有下更约彼经名义反破人师令彼立有为无为
二俱不成。
那言下破有为义即彼经云世尊此四圣谛三是无
常一是常何以故三谛入有为相入有为相者是无
常无常者是虚妄法虚妄法者非谛非常非依是故
苦谛集谛道谛非第一义谛非常非依一苦灭谛离
有为相离有为相者是常常者非虚妄法非虚妄法
者是谛是常是依是故灭谛是第一义不思议此四
中经文显云灭是无为何得云是有为四谛耶故云
若尔等也。
若无下破无为义。
那得犹有等者即经云变易生死谓大力菩萨等也
菩萨即是观无量四谛之人既有生死正属有为那
言无量是无为耶此盖彼师不了胜鬘部中兼带之
意故致今难。
解言下彼师重救也而伹救无为义。
不无三相者谓伹无分段舍身受身之有为而有方
便土中因移果易生住灭之三相也异与灭同故合
俱是有量者既彼无量不出变易若望今经生死即
涅槃永出二死则彼经乃是历别有量之义故不出
变易今经方是圆融无量也。
是对大小两缘者正判彼经是方等部大小相隔之
说既非开会圆常调御之心何足为喜。
又有下更约彼经名义反破人师令彼立有为无为
二俱不成。
那言下破有为义即彼经云世尊此四圣谛三是无
常一是常何以故三谛入有为相入有为相者是无
常无常者是虚妄法虚妄法者非谛非常非依是故
苦谛集谛道谛非第一义谛非常非依一苦灭谛离
有为相离有为相者是常常者非虚妄法非虚妄法
者是谛是常是依是故灭谛是第一义不思议此四
中经文显云灭是无为何得云是有为四谛耶故云
若尔等也。
若无下破无为义。
那得犹有等者即经云变易生死谓大力菩萨等也
菩萨即是观无量四谛之人既有生死正属有为那
言无量是无为耶此盖彼师不了胜鬘部中兼带之
意故致今难。
解言下彼师重救也而伹救无为义。
不无三相者谓伹无分段舍身受身之有为而有方
便土中因移果易生住灭之三相也异与灭同故合
邪正品¶ 第 438c 页 X37-0438.png
言三。
若尔下再斥既有变易三相则正是界外有为故云
实非无为为只是作故无作亦坏。
别为一缘者正为别教次第机缘故说菩萨至无上
菩提皆在变易故知彼经无量四谛非同今经圆融
之四故云义不相会问彼经于有量中三是有为一
是无为对何机耶答亦是别机三谛在地前故是有
为登地證灭故是无为亦是圆接通别义。
五时者即以五时为渐华严是顿在五时外如前记
说。
初时约事者即十二年有相教谓四阿含中所说实
有之法名为约事。
云云者应云集是和合相道是对治易夺相灭是灭
有还无相第二时即无相教谓般若第三时即褒贬
教谓方等第四时即同归教谓法华文省第三故云
至第四时也。
五受下引净名證苦谛如幻也意谓三时同明此义
无此四事者谓观法本空无四名相。
藉四下由观苦无逼迫集无和合道不二相灭无生
相而得会空从方便说故且云四。
如见下引小乘约事为例初果弃事入理尚唯一真
岂况大乘四时约理之谛。
从方便为名者由于上下八谛各起忍智断尽见惑
而證一真故从方便言初果具八忍八智耳。
若尔下再斥既有变易三相则正是界外有为故云
实非无为为只是作故无作亦坏。
别为一缘者正为别教次第机缘故说菩萨至无上
菩提皆在变易故知彼经无量四谛非同今经圆融
之四故云义不相会问彼经于有量中三是有为一
是无为对何机耶答亦是别机三谛在地前故是有
为登地證灭故是无为亦是圆接通别义。
五时者即以五时为渐华严是顿在五时外如前记
说。
初时约事者即十二年有相教谓四阿含中所说实
有之法名为约事。
云云者应云集是和合相道是对治易夺相灭是灭
有还无相第二时即无相教谓般若第三时即褒贬
教谓方等第四时即同归教谓法华文省第三故云
至第四时也。
五受下引净名證苦谛如幻也意谓三时同明此义
无此四事者谓观法本空无四名相。
藉四下由观苦无逼迫集无和合道不二相灭无生
相而得会空从方便说故且云四。
如见下引小乘约事为例初果弃事入理尚唯一真
岂况大乘四时约理之谛。
从方便为名者由于上下八谛各起忍智断尽见惑
而證一真故从方便言初果具八忍八智耳。
邪正品¶ 第 439a 页 X37-0439.png
故四下总结四时虽约事约理有别而不谈佛性同
是无常唯今经是第五时名常住教正谈佛性佛是
觉义故佛即是智性即是谛具佛之性故云佛性以
智为谛义在此矣。
文云下引證而有真实者真实即智也。
佛心则喜者谈常显性称怀故喜此师解义一往似
美而事理无归若还至前难者恐他云约事约理是
有量约智是无量约智犹是变易生死故云巳如前
难。
若非下若谓约事是有量约理是无量约智是双非
者依胜鬘经复是何谛以彼经伹明二种故云则无
别名等只由他人不晓今经四种四谛而却取胜鬘
解义故招斯难。
有同有异者同彼四中之一异则此无前三。
四种四谛者一生灭二无生三无量四无作次第对
四教也一实即无作四谛也。
其相下叙意中初句徵起次句总立谓心造十界全
体是心故凡圣因果无非实相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故云遍一切处。
能于下明悟之则成佛界。
四事明了等者谓一法身二真智三如来藏四三宝
即身智各三即是三谛藏宝亦然三谛相融名为实
相亦是阴入皆如无苦可舍烦恼即菩提无集可断
边邪皆中正无道可脩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證此谓
邪正品¶ 第 439b 页 X37-0439.png
明了实相也。
若不下明迷之成九界也。
倒而非谛者伹是阴入烦恼边邪生死颠倒之事耳
即下经文于四谛中各有惑因惑果也。
实通一切者通馀九界也。
畜生地狱等者举重况轻此二尚是况馀七界此即
达九界阴入皆如也。
于不净等者下经云受不净物由内具烦恼故外受
不净绕九界惑即三观智名不坏法。
于断下明灭谛且约二乘界说贩种断灭尚具藏理
而况馀界岂不具耶。
明识下只于藏理三谛宛然空即佛宝假即僧宝中
即法宝。
谛非四数者心性妙理一尚无一岂有四数。
约四下从理造事事既有四达事即理故亦无四故
云约四了谛谛即理也。
覆相下昔被三覆今唯无作指三即一故云今开。
涂乳下昔三覆一如涂药今开三即一如获洗称佛
本怀所以心喜。
伹有(至)之殊者唯灭道二谛少不次第至文自见。
一即下于六段中惑是集惑果是苦解是道解果是
灭结解结惑只是结前四耳既四谛章各有六段则
知一谛具四谛义故云一即是四也。
四即是一者如苦中虽具四义只是显成一苦谛也
若不下明迷之成九界也。
倒而非谛者伹是阴入烦恼边邪生死颠倒之事耳
即下经文于四谛中各有惑因惑果也。
实通一切者通馀九界也。
畜生地狱等者举重况轻此二尚是况馀七界此即
达九界阴入皆如也。
于不净等者下经云受不净物由内具烦恼故外受
不净绕九界惑即三观智名不坏法。
于断下明灭谛且约二乘界说贩种断灭尚具藏理
而况馀界岂不具耶。
明识下只于藏理三谛宛然空即佛宝假即僧宝中
即法宝。
谛非四数者心性妙理一尚无一岂有四数。
约四下从理造事事既有四达事即理故亦无四故
云约四了谛谛即理也。
覆相下昔被三覆今唯无作指三即一故云今开。
涂乳下昔三覆一如涂药今开三即一如获洗称佛
本怀所以心喜。
伹有(至)之殊者唯灭道二谛少不次第至文自见。
一即下于六段中惑是集惑果是苦解是道解果是
灭结解结惑只是结前四耳既四谛章各有六段则
知一谛具四谛义故云一即是四也。
四即是一者如苦中虽具四义只是显成一苦谛也
邪正品¶ 第 439c 页 X37-0439.png
集即苦因道即苦治灭即苦尽馀三例尔故云四即
是一。
名不思议者只缘四义互通名不思议又即理而事
名一即四即事而理名四即一理事相融名不思议
下明下圣行品文也即第十二初集谛文约四谛简
云凡夫有苦无谛二乘有苦有苦谛菩萨解苦无苦
而有真谛下疏云真是真实故知即是次第不次第
二种真实此别圆对三藏简。
注云云者今直明苦即凡夫者苦无谛也。
不解故苦即二乘也。
必堕等者由不解常故堕无为恶趣。
第三明解即别圆菩萨也。
经法见非法者迷佛法身谓是食身也。
非法见法者偏空涅槃非真实法而计为所證之法
明解者解即是因谓道谛解果即灭谛因谓三即果
谓分真。
巳诃声闻者即指前多脩空是诃二乘也。
经于无量(至)受苦者沉空取證故久受变易生死之
苦。
经疾能除灭者圆脩三观于一生中有超登十地者
故云疾也。
经言无佛法僧者谓三宝无常即是言无同体也。
* 四倒品
况显者举喻比况也即引上哀叹品中回过还诸比
是一。
名不思议者只缘四义互通名不思议又即理而事
名一即四即事而理名四即一理事相融名不思议
下明下圣行品文也即第十二初集谛文约四谛简
云凡夫有苦无谛二乘有苦有苦谛菩萨解苦无苦
而有真谛下疏云真是真实故知即是次第不次第
二种真实此别圆对三藏简。
注云云者今直明苦即凡夫者苦无谛也。
不解故苦即二乘也。
必堕等者由不解常故堕无为恶趣。
第三明解即别圆菩萨也。
经法见非法者迷佛法身谓是食身也。
非法见法者偏空涅槃非真实法而计为所證之法
明解者解即是因谓道谛解果即灭谛因谓三即果
谓分真。
巳诃声闻者即指前多脩空是诃二乘也。
经于无量(至)受苦者沉空取證故久受变易生死之
苦。
经疾能除灭者圆脩三观于一生中有超登十地者
故云疾也。
经言无佛法僧者谓三宝无常即是言无同体也。
* 四倒品
况显者举喻比况也即引上哀叹品中回过还诸比
邪正品¶ 第 440a 页 X37-0440.png
丘显其倒惑。
罗笼自绕者如禽兽在罗网笼槛之内也。
见想取著者见谓见倒想倒二俱取著。
狂狷者论语云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想心计度
进退不常故云狂狷古铉反。
分明见倒者邪推定执故曰分明。
伪艺无实邪常乳药是旧医伪艺也。
众多者凡诸所谈违理名相悉名为倒故云众多。
而说倒谛者从解说谛从惑说倒。
执字亡旨者外人偷窃佛教执著四德名字亡失佛
性义旨不达非常非无常名不知方便此释上执字
也以不了故德翻为倒名药变成毒此释上亡旨也
即起下正示四倒。
佛初下今佛出世说小无常破除邪执犹吐泻令毒
气尽倒即吐也。
病去下明二乘之人不解佛意不达中道而起四枯
之倒。
佛观下今于此会正以真常以破无常故云治病意
令达非常非无常。
若后下明释迦末法还为外人窃用执德成倒故云
为病后佛即弥勒也故使慈氏初兴还说小法。
道亘前后者常等即前倒佛初出世破故无常等即
后倒佛临涅槃破故。
即能解药者既识四种是倒则知无倒是药故云离
罗笼自绕者如禽兽在罗网笼槛之内也。
见想取著者见谓见倒想倒二俱取著。
狂狷者论语云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想心计度
进退不常故云狂狷古铉反。
分明见倒者邪推定执故曰分明。
伪艺无实邪常乳药是旧医伪艺也。
众多者凡诸所谈违理名相悉名为倒故云众多。
而说倒谛者从解说谛从惑说倒。
执字亡旨者外人偷窃佛教执著四德名字亡失佛
性义旨不达非常非无常名不知方便此释上执字
也以不了故德翻为倒名药变成毒此释上亡旨也
即起下正示四倒。
佛初下今佛出世说小无常破除邪执犹吐泻令毒
气尽倒即吐也。
病去下明二乘之人不解佛意不达中道而起四枯
之倒。
佛观下今于此会正以真常以破无常故云治病意
令达非常非无常。
若后下明释迦末法还为外人窃用执德成倒故云
为病后佛即弥勒也故使慈氏初兴还说小法。
道亘前后者常等即前倒佛初出世破故无常等即
后倒佛临涅槃破故。
即能解药者既识四种是倒则知无倒是药故云离
邪正品¶ 第 440b 页 X37-0440.png
倒无谛犹如既知迷东谓西则解东非是西离所迷
西外无别东也。
缘宜下正示来意义虽兼通随四悉机宜作病说故
有今品。
总论邪正者魔说是邪属惑佛说是正属解故邪正
品总论惑解下之二品只是派开前品总别相成文
义钩锁。
若伹下谓各解二品之别不知邪正之总也。
如偏下举喻偏识人字不识入字如解谛不解倒偏
识入字不识人字如解倒不解谛单知杌人其例亦
尔。
非具足知者应云非具足识知文脱识字谓偏识者
非具足识人入二字偏知者非具足知人杌二形只
由明见人入二字相滥暗见人杌二形难分故今用
之以喻邪正。
即是正善(至)善业者即前迦叶问辞也。
次第相成者由邪正之总成谛倒之别总别双具成
如来性品故合八倒以为四倒对前四谛数义则便。
于佛(至)生于乐想是释出苦境文也然苦境似唯一
倒故经云生于苦想今疏取苦体文释成具二故云
遂言是解等即下文云应说如来无常我则受乐也
故知出境虽单云苦执苦为解即成乐倒。
彼言者即经云我若说言等也是彼众生自称我也
谓说常有罪故为倒说无常者则證小果故经云我
西外无别东也。
缘宜下正示来意义虽兼通随四悉机宜作病说故
有今品。
总论邪正者魔说是邪属惑佛说是正属解故邪正
品总论惑解下之二品只是派开前品总别相成文
义钩锁。
若伹下谓各解二品之别不知邪正之总也。
如偏下举喻偏识人字不识入字如解谛不解倒偏
识入字不识人字如解倒不解谛单知杌人其例亦
尔。
非具足知者应云非具足识知文脱识字谓偏识者
非具足识人入二字偏知者非具足知人杌二形只
由明见人入二字相滥暗见人杌二形难分故今用
之以喻邪正。
即是正善(至)善业者即前迦叶问辞也。
次第相成者由邪正之总成谛倒之别总别双具成
如来性品故合八倒以为四倒对前四谛数义则便。
于佛(至)生于乐想是释出苦境文也然苦境似唯一
倒故经云生于苦想今疏取苦体文释成具二故云
遂言是解等即下文云应说如来无常我则受乐也
故知出境虽单云苦执苦为解即成乐倒。
彼言者即经云我若说言等也是彼众生自称我也
谓说常有罪故为倒说无常者则證小果故经云我
邪正品¶ 第 440c 页 X37-0440.png
则受乐故指无常为谛。
乐生苦想下云云者于佛常住乐果而生无常苦想
体中偏释一想者偏释无常也如经。
所不应脩下即解经中不脩空寂文也问前文云不
煞等为长寿因今何故说脩空为因答长寿之因必
具福慧前文据福此文据慧影略互明理须兼备。
言空慧者即一空一切空三观俱空以无生门是观
法之首故且言之假中二慧亦长寿因也。
一切倒心为邪者别教先枯次荣亦是倒心迦叶示
同别人故有次第邪见故地论明等觉入离见禅即
始终教道至于等觉尚有邪见。
* 如来性品
初约如来单释文具四悉。
允同三世令物欢喜。
举初标后意存生善初谓如来后即九号。
破异计者不二即中道故破二边异计故属对治。
如来与佛一体异名悟彼体同即第一义。
次对性字双释初文者佛与生异以异显同故属世
界。
意在于因者显因人具果人之性故曰如来性意令
行人反识巳性发生理善故云意在于因即为人也
举显自隐者举果上之显名以目果證之本性即是
以显破隐故属对治。
性理含藏者佛界性也。
备种种性者即是佛界具九界性也。
乐生苦想下云云者于佛常住乐果而生无常苦想
体中偏释一想者偏释无常也如经。
所不应脩下即解经中不脩空寂文也问前文云不
煞等为长寿因今何故说脩空为因答长寿之因必
具福慧前文据福此文据慧影略互明理须兼备。
言空慧者即一空一切空三观俱空以无生门是观
法之首故且言之假中二慧亦长寿因也。
一切倒心为邪者别教先枯次荣亦是倒心迦叶示
同别人故有次第邪见故地论明等觉入离见禅即
始终教道至于等觉尚有邪见。
* 如来性品
初约如来单释文具四悉。
允同三世令物欢喜。
举初标后意存生善初谓如来后即九号。
破异计者不二即中道故破二边异计故属对治。
如来与佛一体异名悟彼体同即第一义。
次对性字双释初文者佛与生异以异显同故属世
界。
意在于因者显因人具果人之性故曰如来性意令
行人反识巳性发生理善故云意在于因即为人也
举显自隐者举果上之显名以目果證之本性即是
以显破隐故属对治。
性理含藏者佛界性也。
备种种性者即是佛界具九界性也。
邪正品¶ 第 441a 页 X37-0441.png
善恶三乘者释上种种谓三善三恶并三乘是九界
举佛界胜性弃九界之劣性弃九界性入佛界性即
第一义也然四悉俱解品名而用义稍异初约生佛
则自他对论后三唯在自行生善则因果双明对治
则以果事显果理第一义唯约果理故知后三伹在
自行亦可云前一约生佛后三唯约佛。
又如下简名通文中先明竖通六即俱名如来。
夫有心下谓理即名字观行也。
四休下谓相似分真初依相似后三分真古翻菩萨
为开士。
十方下谓妙觉究竟。
就一下明通横三身。
今文下显今品所辨。
如来藏者于竖明则别在理即于横明则具摄三身
以理性本具三身性故名如来藏又复应知藏有二
义一理藏二行藏一切法趣色等理藏也一作法趣
檀等行藏也理唯在性行则属脩今品所辨理如来
藏也又准胜鬘经云有二种如来藏一空如来藏若
离若脱一切烦恼二不空如来藏过恒沙不离不脱
不异不思议佛法今品所明不空藏也。
悉皆有我者心性自他遍摄一切故立我名。
以我同故者万法虽异一性无殊。
以如示人者今品正示众生本有理性令生文字等
解故曰示人。
邪正品¶ 第 441b 页 X37-0441.png
又言下别是一师解义也。
众生心神者谓佛性只是心神异名。
六法谓五阴及神我也。
义皆下具破二解初明事理异如来自性是真理心
神六法是妄事次明是理故隐是事故显后明是理
故常住是事故无常。
与如下结破只由佛性是真理而二师以妄事释之
故不相关夫佛性六法不即不离古师既以即义解
释故今师以离义破之。
非无一边者得不即一边义既无不离义故为今破
以此品题须全不即不离二义故也。
彼以下疏主引经正显。
那得下一切之言岂不收惑一切有性惑岂离理。
私谓下治者徵经助释也此由世人不信无情草木
有佛性故荆溪因便示义以儆迷徒。
何所不收者一切之言则收十界依正也。
涅槃下即经云安乐性也以涅槃是安乐法故既云
一切诸法有安乐性则何法不在涅槃中耶。
一切下一切之言既收依正故示依正即是涅槃涅
槃即佛性异名是知国土无情有佛性理矣良由十
界由心所造而依正之处当体即心心外无馀岂复
甄隔云何草木无佛性乎。
此即在外者未来当得故在身外。
此即在内者现今六法既即佛性故在身内。
邪正品¶ 第 441c 页 X37-0441.png
惑覆梨耶者地论以第八梨耶识是真常净识不立
第九所以梨耶即佛性理故向云地人云惑覆于理
也。
兴皇下彼谓佛性超然故非内外。
偏据缘了者缘了脩成故云佛性在当。
复据下应是论人二义以释佛性一云在当则据缘
了二云在当果也果性即菩提由了因而成也果果
性即涅槃由缘因而成也菩提果上复得涅槃果故
云果果。
如盲下各得尾牙不识全体。
四句下谓内外亦内外非内外四句也诸师解性但
在三句尚阙两亦是一非诸不名平等则显违如义
安称释题今明三因五性互融互摄既性具缘了又
全性成脩岂同与皇偏据正性既性由脩显岂同地
人偏据本有既全脩是性举果摄因岂同地人偏据
缘了及以当果今既融摄因果无差脩性一搔故云
平等永无四执故云清净由内无执故外无诤不异
名如旨在斯也。
巧示者随有四益作脩性内外等说令彼欢喜生善
执除悟道故名巧示此乃称理而说即如是来。
常不变易者上解二字如即约理来即约事理事相
即性体俱常波水相收湿性宁改故名性也应知如
单是理来唯属事性兼二义只事理体常故得云性
岂独下结责诸师。
邪正品¶ 第 442a 页 X37-0442.png
不得不有者古人意云藏以含藏为义空无所含故
须云有。
以有接下示有门四益文阙世界应云以有令喜。
接断者为接引执空断见之人令生理善故说藏性
是有破常者有即真常破于横计邪常之恶。
以有令悟者悟故入理。
悟佛下说藏为有即是方便而證性时实非有也。
如人下引喻斥执方等陀罗尼第三云我于往昔作
一比丘时有居士设大施会我时贫穷故诣会所于
其中路见有大桥于其桥上有一智人我问彼言是
桥何人所作此木何林所生何人所斫何象所载为
是赤松白松如是设七千八百问巳尔时智人便语
我言咄痴沙门居士请汝但涉路去至于会所可得
悦意徒问此事于身无利咄痴沙门今且速去还当
语汝我时闻此便到会所食巳荡尽财物无馀见巳
懊恼却到桥上见向智人智人问言汝为憔悴多不
吉耶答言我向徒问无益之言使我果不值饮食财
物智人语我夫沙门者于身无益理不应问于身益
者宜应须问云何为利谓不赞巳不毁他观平等法
自既利巳复能利他是时九十亿诸天闻说发菩提
心今以四门如桥会所如佛性于门起诤不能證入
如问桥失利。
其意若此者如前性非四门随机说四。
若得下和通诸解得今四悉意巳则古解有归不得
邪正品¶ 第 442b 页 X37-0442.png
今意徒为诤论一言佛性须具六即诸释虽殊不离
六位但宜闻理即故作本有说之宜闻中间四即故
作缘了说之宜闻究竟故作极果说之前四即无明
全在是亦隐分真究竟是亦显二即在圣是亦外四
即在凡是亦内。
如经下引證不知是理即掘出是分真究竟义如下
释。
只是一义者名字虽异义体是同皆是一念三谛之
异字耳。
若欲下明名义俱异而体是同。
理惑合论者惑即是妄理即是真故胜鬘云若于无
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生无量烦恼
藏法身亦无疑惑此即理惑俱得名藏故曰合论。
不可改变者此亦全不论惑而以理体常住不迁是
性义也即胜鬘云自性清净心今云如来性佛性等
是也。
有师生起下古义无失故今用之文中后之四段皆
云若尔者是假设难词。
前后两病下前是常病后是无常病病在机缘故云
就众生论涂毒喻说无常则隐覆佛性洗乳喻今常
教则开显佛性故云就佛教论也。
六道区分者此是古义故云六道在今应言九界也。
升谓三善沉谓三恶。
流乎咸酢者喻六道升沉也。
谁能毁伤者言佛性不可杀也。
叵不可也。
钁居缚反。
六位但宜闻理即故作本有说之宜闻中间四即故
作缘了说之宜闻究竟故作极果说之前四即无明
全在是亦隐分真究竟是亦显二即在圣是亦外四
即在凡是亦内。
如经下引證不知是理即掘出是分真究竟义如下
释。
只是一义者名字虽异义体是同皆是一念三谛之
异字耳。
若欲下明名义俱异而体是同。
理惑合论者惑即是妄理即是真故胜鬘云若于无
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生无量烦恼
藏法身亦无疑惑此即理惑俱得名藏故曰合论。
不可改变者此亦全不论惑而以理体常住不迁是
性义也即胜鬘云自性清净心今云如来性佛性等
是也。
有师生起下古义无失故今用之文中后之四段皆
云若尔者是假设难词。
前后两病下前是常病后是无常病病在机缘故云
就众生论涂毒喻说无常则隐覆佛性洗乳喻今常
教则开显佛性故云就佛教论也。
六道区分者此是古义故云六道在今应言九界也。
升谓三善沉谓三恶。
流乎咸酢者喻六道升沉也。
谁能毁伤者言佛性不可杀也。
叵不可也。
钁居缚反。
邪正品¶ 第 442c 页 X37-0442.png
如佛下举例也。
兴心逆罪者兴起也如来金刚之身虽不可害设起
害佛之心则获五逆之罪。
性不下众生佛性虽不可毁设以妄心害妄阴者则
得杀罪例如兴心害佛也。
劈音僻破也。
只由善业等者缘了二脩名为善业了因名字位缘
因观行相似位见性即分真究竟又若深取则住前
悉名缘因分真名了因究竟为见性。
言性由善业者见性是果此性本具至果方见果由
因剋故云性由善业因则是始果则是终。
论人下引古释善业义初明论人约妄事释次明地
人约真理释约妄事则非是圆因约真理则犹为惑
覆用解善业义俱不成。
假名行人者揽五阴实法而立众生假名也意云有
假名人方能脩业故云能御善恶御谓乘御乘恶则
唯在生死乘善则得至涅槃故云御善至正觉也正
解善业故略御恶义上标云能御善恶者相带而来
洮练心神则御善脩观得成正觉即至果见性练字
从糸从金二体通用珠丛云煮丝令熟作练镕金使
精作鍊。
中论下中论师难也。
亦不得是我者此约真我我即佛性既非佛性故亦
非我。
既其下正观善业不成。
邪正品¶ 第 443a 页 X37-0443.png
谁御善业者正由内具我性故依性起业既无性即
善恶不成。
又汝下又恐论人转计谓有假名妄我能御善业既
是假名则非自在真我妄我御业唯至生死不了真
我岂成正觉故云假者至相害也。
地人下以地人谓惑覆理以解藏义故使释业还指
所覆善用为善业也。
如土下土喻妄惑金喻体用金在土中土无能坏如
用在惑内惑不能坏也。
沮慈吕反意云迦叶所问善业正指此用沮坏下文
剩妄惑两字或可分为下句之首。
若尔下今破此用既是理具之用全在惑内不能破
惑故云无用。
何能下且迦叶问言云何作善业作即造作正是事
用若犹在惑内岂能作善业乎。
今明下今师正解善业义也既凭经文故异诸说。
不可见者者即经云家人大小无有知者也伹凡夫
理具全未起脩故云是时不能等也地人用此解作
业故向为今破。
掘出下极果理显如掘出巳果德既圆因行都废故
云何须善业。
𦶮除下但破见思如除草秽此亦理即位收既非圆
因岂是善业。
异人下正示脩圆善业位也。
邪正品¶ 第 443b 页 X37-0443.png
示子金藏是名字位闻名识体。
于舍掘之是相似分真观阴破惑故斯三即是作善
业迦叶前问如来今答正在此位若止观中以掘出
为分真得用是究竟今以掘出二字分解则掘收相
似分真出唯究竟止观约分果边故约真因以对出
义各随义便如彼兰菊。
苦约下约六即判出其义六位高下不出隐显故次
以隐显四句释成六即隐谓理即显谓究竟两亦乃
是中间四即住前是亦隐未破无明故分真是亦显
分證佛性故又名字观行是亦隐相似分真是亦显
故法华玄记十不二门云三千未显验体仍迷故相
似位成六根遍照仍迷是隐遍照即显问前释何云
分真究竟俱是亦显耶答前但对古明义既无四句
故亦显之言收乎二义今既正释作业而成四句单
显巳收极果故使亦显止齐分真问文中何故无双
非句耶答三句收位巳足若立此句应指理体所谓
事异故六有隐有显理同故即非隐非显也。
有则非有者依正既即佛性故二十五有当体亡泯
何得复名二十五有耶。
谁作善业者谓若定无佛性谁脩缘了二因也以由
从性发脩故。
不得说者由邪我病重故且施小化。
经烦恼所覆者别人却覆显我圆人即覆是我。
譬文为四者前二伹在理即第三是圆机动第四正
邪正品¶ 第 443c 页 X37-0443.png
解圆。
窘乏渠殒反穷也未曾发心故乏了未曾加行故乏
缘。
有能下理有能生解行之力也。
有正下正因佛性即五阴是譬如即此舍中有真金
藏。
此性下正因之性体具三千故曰包含自他互融三
无差别即广博义。
中论下伹声闻者谓但空也菩萨亦然对出假菩萨
以说故二人俱受但空之名。
今明下约七方便以释大小既体㭊观殊故使二乘
且分两教。
但空菩萨(至)出假者此是通别菩萨通见地巳上别
十住位悉名但空通八地别十行巳上悉名出假三
藏菩萨摄在人天以不断惑故。
皆不知者前三教人理具情迷如不知藏悉具五阴
咸号家人。
小道(至)草秽者止破见思如除草秽。
缘不肯受者缘有大机不肯单受小化所以如来异
人出世先小后大终令出藏。
缘为化力等者大机发心利他为正自利为旁故四
弘之初即云众生愿度即是先人后云佛道誓成即
是后巳力能利他故云化力不肯及以化力皆云缘
者但是机中冥有此义事非彰灼故并云缘。
窘乏渠殒反穷也未曾发心故乏了未曾加行故乏
缘。
有能下理有能生解行之力也。
有正下正因佛性即五阴是譬如即此舍中有真金
藏。
此性下正因之性体具三千故曰包含自他互融三
无差别即广博义。
中论下伹声闻者谓但空也菩萨亦然对出假菩萨
以说故二人俱受但空之名。
今明下约七方便以释大小既体㭊观殊故使二乘
且分两教。
但空菩萨(至)出假者此是通别菩萨通见地巳上别
十住位悉名但空通八地别十行巳上悉名出假三
藏菩萨摄在人天以不断惑故。
皆不知者前三教人理具情迷如不知藏悉具五阴
咸号家人。
小道(至)草秽者止破见思如除草秽。
缘不肯受者缘有大机不肯单受小化所以如来异
人出世先小后大终令出藏。
缘为化力等者大机发心利他为正自利为旁故四
弘之初即云众生愿度即是先人后云佛道誓成即
是后巳力能利他故云化力不肯及以化力皆云缘
者但是机中冥有此义事非彰灼故并云缘。
邪正品¶ 第 444a 页 X37-0444.png
经我家(至)能知者七方便人迷妄五阴名为我家性
在我阴我尚不知况佛是他人岂知我性。
显说中经掘出者堀谓分真出即究竟。
经心生欢喜者两位證理得法喜乐达性本具不从
外来故云生奇特想荷佛开导故云尊仰是人问悟
通五即经文何故只喻二即耶答既云掘出理合先
示处所故前文云并可示我应知示处即收名等三
即。
经一切众生等者即合前家人大小前喻狭唯在七
人今合乃广该于九界一切之言何所不摄。
彼譬显等者彼譬巳成劣脩故显此譬冥有佛性故
隐。
上文贫女下取第四师义。
禀教生解者如诸外道偷窃昔佛常住之教妄计邪
常此亦义当禀教生解。
以解下但执常名不达常理故云解微由微故执执
则成邪。
觅无我下此取第四师义以医譬机觅机即是道树
初成三七思惟寻施方便也具如法华方便品偈。
设三种药即鹿园说小也。
经因告女人者医既譬机告女即是机缘扣佛故知
儿之与医同喻于机伹以禀教如儿扣佛如医故立
二喻。
真我非时者说时未至故。
邪正品¶ 第 444b 页 X37-0444.png
前合三药者即经云酥乳石蜜既亦云乳与此何异
耶此问也。
此亦下答前云乳者只是牛乳以喻无我今云乳者
乃是母乳即譬常我乳名虽同喻意永别。
邪常病息者即巳證小果。
我无我相违者常我之机将熟耻小自鄙如嫌毒气
即小法与大机相违也。
经便远舍去即喻鄙耻。
无我下治邪始在仙苑消息须至鹤林以经历五时
破邪方尽今经六师翻邪十仙受道即其事也所治
邪常既巳消尽能治小药故亦止息由消由息故真
我教兴。
经洗乳者开小即大喻之如洗。
经是故不来者初闻略说执小不受。
重说者即广说化意。
经渐渐还饮者此即信受奉行入住證理故云还饮
四十二位一一进入故云渐渐亦是从偏渐入于圆
渐故云渐渐。
二药者初文是合无我药。
次净洗乳下合真我药。
哀叹亦尔者彼品亦不合病。
问隐下释次文中说如来藏也初以因难果问意者
既许显名法身隐名如来藏前文又云我者即是如
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则应悉有我
邪正品¶ 第 444c 页 X37-0444.png
性与佛无别故云一切众生有我性耶此即以理难
事也答中乃以理同事异为答理同故有佛性事异
故非果佛理同故有我义事异故非果德此则众生
伹有迷中之理诸佛乃得悟中之事也。
何者下徵释人别法通者人是事法是理法通则始
终理同即义无别故言凡夫有佛性有我义也人别
故凡圣事异六位差分故言众生非果佛非我德也
次问下以昔难今初句定次昔既下二句难初句者
向言人别法通则法是人之所有所以六位位位咸
即故云法是人法此以今经圆义定之也次二句正
用今义以并昔教且昔说三乘之人一例无常不明
六位常住人别则佛性之法复属谁耶。
解云下答也。
属法性者即理具法性昔既未说而
无常人悉皆理具此法即今理即所收也。
经不应生怖者不应执小畏惮圆乘。
经不得不有者汝昔自迷此性本有。
作十二难者皆是执事难理也。
始生终没者佛性若常不应始生无知生巳老死据
此始终验知无常。
经应无坏者约实徵相相别名坏若性是常常法不
异一切众生应无种种差别坏相。
经若无坏下难破无坏成相差别。
或可十难下则大分为二也谓初难现用次难处所
云云者若欲应后答文则应束为两段。
事也答中乃以理同事异为答理同故有佛性事异
故非果佛理同故有我义事异故非果德此则众生
伹有迷中之理诸佛乃得悟中之事也。
何者下徵释人别法通者人是事法是理法通则始
终理同即义无别故言凡夫有佛性有我义也人别
故凡圣事异六位差分故言众生非果佛非我德也
次问下以昔难今初句定次昔既下二句难初句者
向言人别法通则法是人之所有所以六位位位咸
即故云法是人法此以今经圆义定之也次二句正
用今义以并昔教且昔说三乘之人一例无常不明
六位常住人别则佛性之法复属谁耶。
解云下答也。
属法性者即理具法性昔既未说而
无常人悉皆理具此法即今理即所收也。
经不应生怖者不应执小畏惮圆乘。
经不得不有者汝昔自迷此性本有。
作十二难者皆是执事难理也。
始生终没者佛性若常不应始生无知生巳老死据
此始终验知无常。
经应无坏者约实徵相相别名坏若性是常常法不
异一切众生应无种种差别坏相。
经若无坏下难破无坏成相差别。
或可十难下则大分为二也谓初难现用次难处所
云云者若欲应后答文则应束为两段。
邪正品¶ 第 445a 页 X37-0445.png
所言(至)胜负叙前难意。
应无生灭者是初约果中第一双差别胜负是第二
双下有约因约果只是重显前义故今伹叙二意有
本生灭下多次字文误。
前譬下前以额珠没肤譬失理起惑故云得而失后
以雪山药味有人闻香譬反迷成悟故云失而得。
伹此下释出初譬意初且问起且理即无始本迷未
得名等妙解那忽言得而失耶。
此是下答也。
应得不得者既具妙性应合得解而
彼自迷即是得而复失理具故得情迷故失。
得无下则是得非悟解證得伹得迷中之理故言还
得于失。
失无下失非忘其本解故云失无别失只是本迷故
云还失于得也约理具名得实非證得故云得无所
得约本迷名失实非失解故云失无所失后譬失而
得只是前迷后悟其义易明不劳徵释故注云云。
譬众生(至)之用者理具降魔等用也。
知识下云云者天魔等有坏正之力故喻力士心游
理外称之曰馀此约妄事为力士前明众生则以真
理为力士。
机缘感苦者文误应云感召此是牒科即分科中云
根缘扣召也若准下合科云招苦则义或可通。
明失非失者即惑是理故失非失。
说法破惑者问前科分云圣应破惑此何云说法答
邪正品¶ 第 445b 页 X37-0445.png
前约身轮故云圣应此约口轮故云说法互现其文
也。
如就觅者说无我教捡破邪常如医问力士珠在何
所。
今明性理下疏主正解也。
经嗔盛喻起惑珠陷入体譬性没阴内迷本有性故
曰不知。
何不下若现在阴即佛性者佛性雄猛一切众生何
不自然现在破惑。
何不下若云脩道然后显性则佛性在当现在不应
有性。
即是信受者今约二乘至此闻圆即入初住若约凡
夫信受即名字位。
譬中有二者一起惑二失理。
今唯合一者不合失理也以起惑必失理义可兼故
经善知识即圆人也。
并得下前十难俱难现用今明由起妄惑招感妄果
故使现在无常住用。
经非圣等者即外道说邪我引此例斥二乘。
若解真我等者以我及无我是大涅槃二种之用体
本相即既不识真我岂了真无我耶。
除惑信受者此约初住意如前说。
乐味者音落苍颉篇乐喜也。
木筒徒东反三苍云竹管或作筒说文徒栋反谓无
也。
如就觅者说无我教捡破邪常如医问力士珠在何
所。
今明性理下疏主正解也。
经嗔盛喻起惑珠陷入体譬性没阴内迷本有性故
曰不知。
何不下若现在阴即佛性者佛性雄猛一切众生何
不自然现在破惑。
何不下若云脩道然后显性则佛性在当现在不应
有性。
即是信受者今约二乘至此闻圆即入初住若约凡
夫信受即名字位。
譬中有二者一起惑二失理。
今唯合一者不合失理也以起惑必失理义可兼故
经善知识即圆人也。
并得下前十难俱难现用今明由起妄惑招感妄果
故使现在无常住用。
经非圣等者即外道说邪我引此例斥二乘。
若解真我等者以我及无我是大涅槃二种之用体
本相即既不识真我岂了真无我耶。
除惑信受者此约初住意如前说。
乐味者音落苍颉篇乐喜也。
木筒徒东反三苍云竹管或作筒说文徒栋反谓无
邪正品¶ 第 445c 页 X37-0445.png
底箫也非今所用。
又譬十地了因者即第二解伹以木筒譬了因不将
譬教有本譬上脱又字。
了因剋正者以十地了因剋妙觉正因本有正因究
竟显发在妙觉故。
譬众生下山如阴身味如正性顿具三千故如满月
譬有著下著心合薄福苦行禅慧合加功计断计常
谓为真理而实非也故云求觅至不可得此约外道
解也。
亦譬下即是世人妄解佛性名为掘凿而去道踰远
故云欲觅等此约学佛法起见也未治本云亦譬种
种掘凿十馀家解佛性义。
经以福因缘者譬佛以无著心而證此理也。
前云人无见者者即经云人无能见有本前字下多
次譬二字者文误此合初失譬非次譬也。
合重明失中经文伹列五道而前譬云有六味者即
是开鬼出脩罗故六合之伹五则立譬从开合法就
合。
前有总别之责者初难别在何处次难遍在身中遍
在即总难也。
性家之身者事从理变即性是身故云性家之身既
即性而身亦即身是性故云无非佛性水既为波即
波是水可以比之正报既然依报准此依正不二宁
乖一心疏文从要且云阴身然又色阴该乎内外内
又譬十地了因者即第二解伹以木筒譬了因不将
譬教有本譬上脱又字。
了因剋正者以十地了因剋妙觉正因本有正因究
竟显发在妙觉故。
譬众生下山如阴身味如正性顿具三千故如满月
譬有著下著心合薄福苦行禅慧合加功计断计常
谓为真理而实非也故云求觅至不可得此约外道
解也。
亦譬下即是世人妄解佛性名为掘凿而去道踰远
故云欲觅等此约学佛法起见也未治本云亦譬种
种掘凿十馀家解佛性义。
经以福因缘者譬佛以无著心而證此理也。
前云人无见者者即经云人无能见有本前字下多
次譬二字者文误此合初失譬非次譬也。
合重明失中经文伹列五道而前譬云有六味者即
是开鬼出脩罗故六合之伹五则立譬从开合法就
合。
前有总别之责者初难别在何处次难遍在身中遍
在即总难也。
性家之身者事从理变即性是身故云性家之身既
即性而身亦即身是性故云无非佛性水既为波即
波是水可以比之正报既然依报准此依正不二宁
乖一心疏文从要且云阴身然又色阴该乎内外内
邪正品¶ 第 446a 页 X37-0446.png
即巳身外谓国土一言五阴则义该依报岂有无情
而无佛性思之思之。
应无杀生之罪者既性不坏则应杀人无罪。
一云(至)恶业者五阴是妄事事可杀坏故成恶业业
之与杀俱妄事故不应谓理性无损便无杀罪。
所言下徵此经文显诸师失准前四师解义六法心
神是据即义当果梨耶是据离义须知正理不即不
离不即故至果乃显不离故即阴是性诸师掘凿故
并违经。
只是五阴者以神我加五故成六法。
何容下正难经文既云性住阴中则性与阴异汝云
阴是佛性若消此文则成五阴在五阴内也。
众生下揽阴成生故受次难且众生有果佛之性故
云佛性若阴住阴内则是生有生性其义大乖心神
之说例应可见向言六法心神是据即义者一往许
之且云执即再研其旨即义全非何则夫言即者即
妄是真即事是理彼执妄事安称即耶故知徒立佛
性之名全无佛性之实问一家立义性具三千既具
五阴世间岂非阴住阴内答具五阴性性即是理岂
同他人执妄事耶。
若有下今师难也若现阴中有当来果者既在现阴
即是现性故云复非当果。
何所继属者若云现阴中无当果者则当来之果是
谁所得现阴既无何云有性。
而无佛性思之思之。
应无杀生之罪者既性不坏则应杀人无罪。
一云(至)恶业者五阴是妄事事可杀坏故成恶业业
之与杀俱妄事故不应谓理性无损便无杀罪。
所言下徵此经文显诸师失准前四师解义六法心
神是据即义当果梨耶是据离义须知正理不即不
离不即故至果乃显不离故即阴是性诸师掘凿故
并违经。
只是五阴者以神我加五故成六法。
何容下正难经文既云性住阴中则性与阴异汝云
阴是佛性若消此文则成五阴在五阴内也。
众生下揽阴成生故受次难且众生有果佛之性故
云佛性若阴住阴内则是生有生性其义大乖心神
之说例应可见向言六法心神是据即义者一往许
之且云执即再研其旨即义全非何则夫言即者即
妄是真即事是理彼执妄事安称即耶故知徒立佛
性之名全无佛性之实问一家立义性具三千既具
五阴世间岂非阴住阴内答具五阴性性即是理岂
同他人执妄事耶。
若有下今师难也若现阴中有当来果者既在现阴
即是现性故云复非当果。
何所继属者若云现阴中无当果者则当来之果是
谁所得现阴既无何云有性。
邪正品¶ 第 446b 页 X37-0446.png
释此乃便者惑覆于性即同性住阴中既指本有正
因为性复无当现之难故云乃便。
当前难者即迦叶作始生终没难也。
若有下引前难文前云若有我者此顺现文改为佛
性以我即佛性故。
不如诸师所解者不同六法心神之解也然岂伹不
即不如诸师不离岂如当果等说以牒经文正明不
离故且不斥诸师。
实理下佛性一如无所不遍其犹太虚孰云不住故
云岂应等。
特是下正示经文为彼宜闻云住阴中故云异说忘
言得意中外都融。
妨前后文者前后经文皆说佛性非内非外等若定
执此文住中之语则妨害诸文故知此中为缘异说
耳。
私谓此说终穷者荆溪判上实理言之巳下疏主所
谈其义圆极故曰终穷。
又五下疏主且就现文更消其义五阴是众生之身
云在阴中则是明有情有简无情无据此释经是别
教义经部重施故佛此说故知不可执此中别义妨
前后圆文故治者判云仍狭方便。
经一切论者远法师云一切沙门婆罗门等名为论
者此皆求性之人所以举之。
唯合不坏者今谓经文亦合可坏如文。
邪正品¶ 第 446c 页 X37-0446.png
起于正道者由悟佛性名为正道以悟解心备脩诸
行是则解心是能作诸行是所作故云所作善业若
准经文甘毒二喻则兼明迷性而起恶业故以毒喻
之故他人释义未为至当。
今观下疏主正示前额珠等喻佛性理悟理则起行
故理是行缘缘以资助为义由理发行以理融行助
义在此故云伹为善业缘也今文明教解教则识理
识理则成善业执教则迷理迷理故成恶业故以甘
喻善以毒喻恶教虽是一解执自殊故经云方等经
者犹如甘露亦如毒药也问执教既作恶业迷理岂
非恶缘何故云佛性伹为善业之缘耶答迷理即无
明是则无明自是恶业之缘非干理也故与言教不
类又复应知文虽明恶意在显善故向科分云正明
佛性能起善业也。
次第相生下先于初科中取智人生起后二成乎善
业即犹如甘露也。
识一体三实者即教下所诠之理由解教故达理。
妙观得成者由达理故起行只此解行名为善业六
即辨位思之可知。
愚者下次于初科取愚人生起后二以成恶业。
反此者谓由愚惑故逆一体三实妙观不成能作恶
业也应知九界悉名恶业。
一云下文逸前譬二字禀大乘如服甘露或夭或寿
如有得有失得即依教起解故慧命长失即执教起
邪正品¶ 第 447a 页 X37-0447.png
惑故慧命夭。
后譬下服毒如禀小乘生死如有得失此之得失伹
是小乘解惑耳。
二云下前单约禀教此又约教从师授大乘义趣同
前而小乘中生死意与前异。
作大解者知小是权此权即实名为大解如世学大
乘人从小乘师习学小义内心既达则境随心转小
法即大如服毒生小本害大如毒害命于小解大如
服而生。
守小下执小为极不发大解如服毒死。
三者下纯约大乘以消二譬不同前师大小相对若
准长行云方等经者犹如甘露亦如毒药则纯以大
释其义稍亲。
又只下恐人难云若于得作甘露名者经云早夭岂
非是失若于失作毒药名者经云毒生岂非是得故
今明二喻反覆相成则无此难。
有得有失者得则寿长失则命夭命夭即成毒药故
向云于得者作甘露名也。
有生有死者生即喻得死以喻失服毒既生即成甘
露故向云于失者作毒药名也。
反覆相成者即甘露喻中伤命成毒药服毒喻中或
生成甘露也虽以反覆互通用消经文而失还是毒
得还是甘于义或通于名未允何者且如初喻自云
或有服甘露伤命而早夭不云服毒次喻云或有服
后譬下服毒如禀小乘生死如有得失此之得失伹
是小乘解惑耳。
二云下前单约禀教此又约教从师授大乘义趣同
前而小乘中生死意与前异。
作大解者知小是权此权即实名为大解如世学大
乘人从小乘师习学小义内心既达则境随心转小
法即大如服毒生小本害大如毒害命于小解大如
服而生。
守小下执小为极不发大解如服毒死。
三者下纯约大乘以消二譬不同前师大小相对若
准长行云方等经者犹如甘露亦如毒药则纯以大
释其义稍亲。
又只下恐人难云若于得作甘露名者经云早夭岂
非是失若于失作毒药名者经云毒生岂非是得故
今明二喻反覆相成则无此难。
有得有失者得则寿长失则命夭命夭即成毒药故
向云于得者作甘露名也。
有生有死者生即喻得死以喻失服毒既生即成甘
露故向云于失者作毒药名也。
反覆相成者即甘露喻中伤命成毒药服毒喻中或
生成甘露也虽以反覆互通用消经文而失还是毒
得还是甘于义或通于名未允何者且如初喻自云
或有服甘露伤命而早夭不云服毒次喻云或有服
邪正品¶ 第 447b 页 X37-0447.png
毒生不云服甘露故知古释于名不允若依疏主以
消甘毒各有得失则名义俱便。
今明下今师释于失得二文皆先标次释俱名至毒
药标失也。
名甘露即初譬中上半行名毒药即后譬中下一句
保爱下释义也伤毁慧命破坏法身。
于其下明得有二义初标云俱名等者名甘露即前
譬中下半名毒药即后譬中上句。
入理下释义也从名字至分真通有生善破恶义若
入分真即名智断。
名善业教者诠善业之教名善业教即长行云方等
经也。
各有合譬者则指下合三行中各有合及譬也。
譬如下即是预释下文声闻及缘觉大乘为甘露义
也。
服鸩者左传作酖杜征南曰酖鸟名其羽有毒以画
酒饮之则死而能治癞病者以有解药故本草云生
犀能解鸩毒。
譬学下合法学小乘观合服鸩断惑合病差即以见
思喻癞病也。
知是下合解药既知小是权故能权即实而能即入
大乘经云大乘为甘露者斯之谓矣。
初约二乘下列三人名以三行经次第对之二乘则
收乎两教菩萨则别圆分真众生则正在六道凡夫
消甘毒各有得失则名义俱便。
今明下今师释于失得二文皆先标次释俱名至毒
药标失也。
名甘露即初譬中上半行名毒药即后譬中下一句
保爱下释义也伤毁慧命破坏法身。
于其下明得有二义初标云俱名等者名甘露即前
譬中下半名毒药即后譬中上句。
入理下释义也从名字至分真通有生善破恶义若
入分真即名智断。
名善业教者诠善业之教名善业教即长行云方等
经也。
各有合譬者则指下合三行中各有合及譬也。
譬如下即是预释下文声闻及缘觉大乘为甘露义
也。
服鸩者左传作酖杜征南曰酖鸟名其羽有毒以画
酒饮之则死而能治癞病者以有解药故本草云生
犀能解鸩毒。
譬学下合法学小乘观合服鸩断惑合病差即以见
思喻癞病也。
知是下合解药既知小是权故能权即实而能即入
大乘经云大乘为甘露者斯之谓矣。
初约二乘下列三人名以三行经次第对之二乘则
收乎两教菩萨则别圆分真众生则正在六道凡夫
邪正品¶ 第 447c 页 X37-0447.png
兼收通别出假。
似约(至)善业者标示。
菩萨下次第释出。
增进善业者即分證位增道损生也。
以作善业者以用也用小所證为大方便今开小入
大体空即中故云以作也。
便作善业者即生死假是佛性中即此生死便作善
业不同二乘巳破生死用真空即中而作善业也。
故举下以今经三教俱知常住九界咸有佛性故举
三人以明善业疏主谦巳未敢定判故云意或在此
从迦下对前辨异初对前教次对前品。
初教(至)易知者初教即鹿苑举邪为非显正为是。
言归正者归以反还为义反邪师还事正师反邪法
还归正法反邪侣还归正侣三体各别故义易解三
种三宝如前记。
前长下对前品今品与长寿虽同明一体而隐显自
他有别长寿明诸佛所證则是显是他今文劝归巳
身则是隐是自。
当成等者当果得成由今理具具故是隐。
显于下前品明护法故举他护他之法故此文为成
业故举自自作善业故。
又免魔缚者达巳一体三宝周遍一切魔界即佛界
魔岂能缚。
各有所据者前归他显则据护法具戒今归自隐则
据成业免缚所据虽尔应了隐显不二三无差别方
似约(至)善业者标示。
菩萨下次第释出。
增进善业者即分證位增道损生也。
以作善业者以用也用小所證为大方便今开小入
大体空即中故云以作也。
便作善业者即生死假是佛性中即此生死便作善
业不同二乘巳破生死用真空即中而作善业也。
故举下以今经三教俱知常住九界咸有佛性故举
三人以明善业疏主谦巳未敢定判故云意或在此
从迦下对前辨异初对前教次对前品。
初教(至)易知者初教即鹿苑举邪为非显正为是。
言归正者归以反还为义反邪师还事正师反邪法
还归正法反邪侣还归正侣三体各别故义易解三
种三宝如前记。
前长下对前品今品与长寿虽同明一体而隐显自
他有别长寿明诸佛所證则是显是他今文劝归巳
身则是隐是自。
当成等者当果得成由今理具具故是隐。
显于下前品明护法故举他护他之法故此文为成
业故举自自作善业故。
又免魔缚者达巳一体三宝周遍一切魔界即佛界
魔岂能缚。
各有所据者前归他显则据护法具戒今归自隐则
据成业免缚所据虽尔应了隐显不二三无差别方
邪正品¶ 第 448a 页 X37-0448.png
曰真归。
经善分别者劝令观察也。
则是我之性者我心即具不须外求。
即是破恶等者世谓分段变易生死之恶故知出世
即是破恶即前服毒生义也。
二俱下即是于得中有甘毒二义以此證前明然可
了。
又知下经云知我即是能观智故是佛宝我所是所
观境此境可轨故是法宝遍一切处名为理和故是
僧宝故云是法僧二宝。
虽无下境智不二其体本一约义说示三宝宛然。
又佛觉下解经佛法三宝性一句也佛法二宝以对
能所义如前说僧名和合则约境智不二则与前异。
经如我所说偈等者通指或有服甘露巳下文皆是
说佛性教义也。
初并不受者谓别体一体俱不受也以我皆不知故
后并归依者别体一体若隐若显俱欲归依以皆佛
说故。
佛皆不许者佛意唯令归依自巳一体令成善业不
许归他。
总云不知者三宝既有真伪今欲归之而作善业伹
不知真归之处故云不知也。
次无上等疏文从省具足应云次别不知无上者不
知归佛不然则于下二句皆加别字如云别不知归
经善分别者劝令观察也。
则是我之性者我心即具不须外求。
即是破恶等者世谓分段变易生死之恶故知出世
即是破恶即前服毒生义也。
二俱下即是于得中有甘毒二义以此證前明然可
了。
又知下经云知我即是能观智故是佛宝我所是所
观境此境可轨故是法宝遍一切处名为理和故是
僧宝故云是法僧二宝。
虽无下境智不二其体本一约义说示三宝宛然。
又佛觉下解经佛法三宝性一句也佛法二宝以对
能所义如前说僧名和合则约境智不二则与前异。
经如我所说偈等者通指或有服甘露巳下文皆是
说佛性教义也。
初并不受者谓别体一体俱不受也以我皆不知故
后并归依者别体一体若隐若显俱欲归依以皆佛
说故。
佛皆不许者佛意唯令归依自巳一体令成善业不
许归他。
总云不知者三宝既有真伪今欲归之而作善业伹
不知真归之处故云不知也。
次无上等疏文从省具足应云次别不知无上者不
知归佛不然则于下二句皆加别字如云别不知归
邪正品¶ 第 448b 页 X37-0448.png
僧等。
如四相说者如彼品说三跳义此归佛即初跳也。
问法中经自在等者法能断疑故得自在。
如前波阇者四相品云佛告波阇莫供养我当供养
僧若供养僧则得具足三归汝随我语则供佛为解
脱故即供法众僧受者即供僧。
无预约自照者谓无自照智预知未来定当成也既
其不知不如归他一体及别相故云次第约从他问
迦叶分真岂不知未来当成也答同凡作难故云无
预知耳。
怀子譬解者理境如胎智解如子以智照境如子托
胎以境发智如胎怀子妙觉果满名为巳生。
徒自万月者如不怀妊空经万月终不生子若无真
解无成佛期从深从近故指十地真解既深去果复
近然近由远至深因浅成故名字解生以解导行分
真流入任运至极若取分果则住前三即正是托胎
初住果成名巳生也此则正是初心近期之地而今
疏文且从极果。
合譬云众生业亦然者六即通名众生合未怀妊等
可知。
经假名优婆塞者即迦叶自指也三归不成名下无
实故曰假名。
经不知真实义者三教权人不知圆教实义亦是分
真不知究竟既谈化意故须推功极果也。
如四相说者如彼品说三跳义此归佛即初跳也。
问法中经自在等者法能断疑故得自在。
如前波阇者四相品云佛告波阇莫供养我当供养
僧若供养僧则得具足三归汝随我语则供佛为解
脱故即供法众僧受者即供僧。
无预约自照者谓无自照智预知未来定当成也既
其不知不如归他一体及别相故云次第约从他问
迦叶分真岂不知未来当成也答同凡作难故云无
预知耳。
怀子譬解者理境如胎智解如子以智照境如子托
胎以境发智如胎怀子妙觉果满名为巳生。
徒自万月者如不怀妊空经万月终不生子若无真
解无成佛期从深从近故指十地真解既深去果复
近然近由远至深因浅成故名字解生以解导行分
真流入任运至极若取分果则住前三即正是托胎
初住果成名巳生也此则正是初心近期之地而今
疏文且从极果。
合譬云众生业亦然者六即通名众生合未怀妊等
可知。
经假名优婆塞者即迦叶自指也三归不成名下无
实故曰假名。
经不知真实义者三教权人不知圆教实义亦是分
真不知究竟既谈化意故须推功极果也。
邪正品¶ 第 448c 页 X37-0448.png
偈文迮者以五字为句若言及于便有六字故不安
及字也第四第七俱指释迦若约贤劫千佛则俱留
孙居第一释迦当第四也。
能觉佛性者分真照理名为能觉与妙觉理等故曰
义同所以同名为佛。
云云者六即理同俱得名佛今据迦叶设难故对分
真以明义同意该六即也若尔经云汝于诸菩萨岂
理即凡夫得称菩萨耶答尚名理即佛何况菩萨耶
经云云何未发心而名为菩萨岂非理即菩萨乎。
婆薮此云天智论第四释王舍城云往古世时此国
有王名婆薮心厌世法出家作仙人乃至为天祀故
应杀生啖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等从是
巳来乃至今日常用婆薮仙人王法于天祀中杀羊
当下刀时言婆薮仙人杀汝。
问昔下约初教立两重并难由明别相而生。
答中约
二门以申前难悉如文。
归凭有在者凭即依也谓凭心灵觉凭心真教凭心
正侣也。
云云者外境引物发心宜应说有内患必须遣荡故
须用空。
三种三宝者一昔别二自隐三他显。
自隐时一体者经云常有大智性我性及佛性既云
我则知是自既云性则知是隐既云平等相则知是
一体也。
邪正品¶ 第 449a 页 X37-0449.png
经佛所赞者即赞众生理具之三。
经我亦趣善逝者趣亦归义此言我欲归佛显一体
也善逝即十号之一。
经诸有所无有者文具二释初以生死释诸有正觉
出离释无有次以现成佛果释诸有即万德悉备名
诸有也以无二十五有释无有。
昔时为缘者经云声闻凡夫之人即昔时机缘也。
昔时翻邪者有本昔下多依字文误。
非但(至)法僧者巳成即释迦等果佛所显佛性也。
只当(至)具二者佛指迦叶未来佛果所显名当成佛
性也故知经云于佛性中而兼自他二意。
性即下正释具法僧义应云佛性即佛法单云性者
或阙或略此即分字解义也谓佛字即佛宝此谓妙
理有觉照义也性字即法宝此谓妙理有轨持义也
故云佛性即佛法也。
法佛不二者谓轨持故能觉照觉照故能轨持而此
二义和合不二即是僧宝。
身既具三者此指当成之显故云身具也。
兴皇四假即释经随顺世间法也。
理缘下列四假名理缘者谛理也即当今家第一义
就缘者顺机脩行即当为人对缘即当对治因缘即
当世界。
昔即下彼释昔教别体即对缘也对外三邪以明三
正是故须依别体也四并名缘悉是假立故名四假
邪正品¶ 第 449b 页 X37-0449.png
亦曰四缘。
云云者以四悉对四缘如向记释又兴皇既以昔别
对邪明正是对缘则知今之同体合是理缘也。
欲令众生敬我者我既敬礼诸佛众生亦应敬我当
果。
意者下示令生敬我之意敬我当果必观自身观自
三宝名为生善。
今之(至)须依者凡位所具名为隐时观隐不巳自成
于显正是初心入道之门故一向须依若约位者正
在住前若至初住则三宝分显又于住前但在脩位
所以经明能说真法等然脩由性具其义可知。
自身佛宝者即名字等三所解所观之理也此之三
位悉能化他故得众生起塔庙想。
经于我以我等皆是佛出菩萨自称之辞非佛自指
也。
问身下意问佛是果人云何住前因人得称佛宝答
中云身中佛性者正指名观似三身中之理。
言佛性者因人有果人之性故云佛性既具果性故
是佛宝虽非八相应佛而是三德法佛故云即是法
身。
能说此法者说此佛性之法以示人也。
能受持者我能受持即禀法之众。
他尚下以他况自。
尚归我身者即向经云亦令众
生于我身中起塔庙想等也。
云云者以四悉对四缘如向记释又兴皇既以昔别
对邪明正是对缘则知今之同体合是理缘也。
欲令众生敬我者我既敬礼诸佛众生亦应敬我当
果。
意者下示令生敬我之意敬我当果必观自身观自
三宝名为生善。
今之(至)须依者凡位所具名为隐时观隐不巳自成
于显正是初心入道之门故一向须依若约位者正
在住前若至初住则三宝分显又于住前但在脩位
所以经明能说真法等然脩由性具其义可知。
自身佛宝者即名字等三所解所观之理也此之三
位悉能化他故得众生起塔庙想。
经于我以我等皆是佛出菩萨自称之辞非佛自指
也。
问身下意问佛是果人云何住前因人得称佛宝答
中云身中佛性者正指名观似三身中之理。
言佛性者因人有果人之性故云佛性既具果性故
是佛宝虽非八相应佛而是三德法佛故云即是法
身。
能说此法者说此佛性之法以示人也。
能受持者我能受持即禀法之众。
他尚下以他况自。
尚归我身者即向经云亦令众
生于我身中起塔庙想等也。
邪正品¶ 第 449c 页 X37-0449.png
不敢为例者意谓三乘是权一乘是实而权实两教
俱有三宝抑又无一宝之义故不敢以三宝例三乘
等也观师例之其义雅合即以别相名体永异为三
同体名异体同为一故亦会三归一以例乘义下经
云若有分别三归者我当为作一归依处岂非会三
归一耶。
义说佛法僧异者谓于一法性理上义说三宝之殊
要其所归终是一理。
引法华證者声闻罗汉名同昔小义归今大故云以
佛道声普受供养以證三宝名同大小义别故注云
云。
为他作一体者即是以巳所證说示于他令他悟入
也。
皆云举体者只一心性有此三义而不相违即和合
义也。
生盲凡夫者生下即盲故曰生盲以喻无始本迷习
小为机宜闻别相若闻同体谤大堕苦。
二乘得圣之人者巳證小理遭诃被加至于涅槃咸
会一实。
譬说中但譬同体大将譬了因者慧能治惑如将破
歒譬正者众生与佛正因理同如太子与大王天性
元等譬缘者福能资慧如臣辅佐。
次约三宝配喻者太子是民主如法是佛师佛能破
魔故喻大将僧能辅佛故喻大臣大将建意下明一
邪正品¶ 第 450a 页 X37-0450.png
各具三以显互融建立也。
太子者汉制天子称皇帝其嫡嗣称皇太子诸候王
之嫡称世子。
继霸业者国语晋犹霸贾逵曰霸犹把也言把持诸
候之权也诸候把王事臣道也经本皆云霸王之业
或作帝王吕氏春秋曰帝者天下之所适也王者天
下之所归往也。
馀王子依譬缘者万善同成缘因如馀王子依也上
云诸兵依我其意亦尔。
经不应生下劣心者太子心不下劣则可绍王业如
不起小志方见同体。
如王(至)前譬者即指经中如王二字结显太子是绍
位之王明继先业且云太子故疏释云如先王也。
王子下即其馀王子亦是大臣也然大臣既譬缘因
而缘亦具三若例太子说三喻者应以正位居体勤
劳王家百官总巳以此三事用配三因经云大臣亦
尔斯之谓乎此则各开成九九只是三广如前记合
中三事即三宝也。
示此梯隥者高下等级如梯如隥。
建决定意者如金刚刀之决断也定取自巳隐时一
体思惟修习證果非遥若取别体则堕于遍小取他
佛一体则于巳何为若能反观百虑一致故云不取
别体等称叹中只由隐显性等因果理同是故迦叶
双叹二义。
太子者汉制天子称皇帝其嫡嗣称皇太子诸候王
之嫡称世子。
继霸业者国语晋犹霸贾逵曰霸犹把也言把持诸
候之权也诸候把王事臣道也经本皆云霸王之业
或作帝王吕氏春秋曰帝者天下之所适也王者天
下之所归往也。
馀王子依譬缘者万善同成缘因如馀王子依也上
云诸兵依我其意亦尔。
经不应生下劣心者太子心不下劣则可绍王业如
不起小志方见同体。
如王(至)前譬者即指经中如王二字结显太子是绍
位之王明继先业且云太子故疏释云如先王也。
王子下即其馀王子亦是大臣也然大臣既譬缘因
而缘亦具三若例太子说三喻者应以正位居体勤
劳王家百官总巳以此三事用配三因经云大臣亦
尔斯之谓乎此则各开成九九只是三广如前记合
中三事即三宝也。
示此梯隥者高下等级如梯如隥。
建决定意者如金刚刀之决断也定取自巳隐时一
体思惟修习證果非遥若取别体则堕于遍小取他
佛一体则于巳何为若能反观百虑一致故云不取
别体等称叹中只由隐显性等因果理同是故迦叶
双叹二义。
邪正品¶ 第 450b 页 X37-0450.png
经深利智慧者圆极故深排惑故利唯观自巳如彼
刚刀。
第三(至)圆观者巳识巳身一体三宝若欲显发要须
观行故次前文而明圆观。
入藏由观者分真究竟悉名入藏若对初心亦有观
行相似入义。
则无修因趣果(至)善法者解经修行等二句也。
即非有无者非有故非我非苦非无故因果不忘。
行苦所逼者迁流不住名为行苦凡夫妄计为乐也
故论云如以一睫毛置掌而不觉若置眼精上为损
极不安凡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
亦常亦断者文中三双伹是断常二句兼起计者即
成第三非此二句则成第四此四句见俱乖中道文
虽列二意必具四。
见修断过等者或见自修过患或见他修过患问如
何见过耶答知拨无因果为非是见断过而反更执
常知我住身中为非是见常过而反更执断。
以求信也者信音申或单作申或作伸者俱非纂文
云吴人以步屈名桑阖(古合反)方言云尺蠖又名步屈。
未必全尔者谓未必皆是桑枝变作亦有种类生者。
桑根下引例谓蝉萤亦有种类岂皆根草变耶桑根
变蝉未详所出王充论衡云蛴螬化为腹育腹育转
为蝉礼记曰季夏之月腐草化为萤。
一云误者应云修馀法我是则名曰如来秘密等。
邪正品¶ 第 450c 页 X37-0450.png
经云常者是字误耳疏主既云三双六句应取此释
谓一苦药二无我我三无常常也。
常是通名者四德不迁不变通得名常。
我等是别者此常自在别得我称此常无苦别得乐
称此常离染别得净称。
佛果万德者万不出四既通得名常是故经文以常
替我此常即我也是则名常而义我故得对无我以
为一双二释各有其义故无去取。
即指下如来是人秘藏是法秘藏是总三宝是别三
宝即三德具足三德故名秘藏入此秘藏名正解脱
当知人法不二咸即常等。
只是真法者取下结文證义也即指四德三宝等以
为真法。
二边为馀者下结既云远离二边则知中道之外悉
名馀也若尔何故经云修馀法乐等耶答此明即边
而中故于馀法修乐我等是知结云远离二边者达
边即中边无边相得远离名。
疑为解津者津谓津济解因疑济故为解津下经云
若人于此生疑心者尚能摧破烦恼如须弥山。
中道(至)易解者以正直舍方便故愚者亦解。
依文下经云远离二边即分明易解义也若尔中道
易解何故先施小乘答机生则难机熟故易昔生今
熟故今易昔难又是敦劝之意凡夫具惑名愚二乘
證真名智举凡夫尚解以勉二乘又通指小乘亦名
邪正品¶ 第 451a 页 X37-0451.png
凡愚开小入大而俱悟圆故曰不疑何况圆教名字
五品等智人耶又可指住前为凡登住去为智。
若依惑意者即向云疑为解津无疑故无解岂非倒
惑全全耶。
愚人分别者分别即妄计也。
六卷下义同初家。
有是无有等者谓有是无家之有无是有家之无指
无即有故云无上说有指有即无故云有上说无良
由有无二无二也如空中华华处空处岂二别耶。
次不二下二即有无不二即中向虽有无相即以示
中道犹是对待者无得中道名故今明若中若边俱
不可得绝于对待以明中义。
他明下三无为如前记三聚谓色聚心聚非色非心
聚。
四大亦尔者以水地喻有以风火喻无诸病即四百
四病以一大不调则百一病起故四大共有四百四
病也水病即冷病火药即热药火病即热病水药即
冷药。
地风亦尔者谓地病以风药治风病以地药治也痈
肿症癖是地大病应以风药散之惊悸不安是风大
病应以地药镇之以通关窍消积滞者名风药风以
动为性故以镇心腑利筋骨者名地药地以静为性
故。
不善医师者即凡师不鉴机缘专执巳义以化他也
法不称机名为妄授。
五品等智人耶又可指住前为凡登住去为智。
若依惑意者即向云疑为解津无疑故无解岂非倒
惑全全耶。
愚人分别者分别即妄计也。
六卷下义同初家。
有是无有等者谓有是无家之有无是有家之无指
无即有故云无上说有指有即无故云有上说无良
由有无二无二也如空中华华处空处岂二别耶。
次不二下二即有无不二即中向虽有无相即以示
中道犹是对待者无得中道名故今明若中若边俱
不可得绝于对待以明中义。
他明下三无为如前记三聚谓色聚心聚非色非心
聚。
四大亦尔者以水地喻有以风火喻无诸病即四百
四病以一大不调则百一病起故四大共有四百四
病也水病即冷病火药即热药火病即热病水药即
冷药。
地风亦尔者谓地病以风药治风病以地药治也痈
肿症癖是地大病应以风药散之惊悸不安是风大
病应以地药镇之以通关窍消积滞者名风药风以
动为性故以镇心腑利筋骨者名地药地以静为性
故。
不善医师者即凡师不鉴机缘专执巳义以化他也
法不称机名为妄授。
邪正品¶ 第 451b 页 X37-0451.png
初可见者经如来合良医烦恼体相差别合四大偏
发而为除断去合而消息之。
不应染著者执有起惑故名染著智人无执故云不
应。
责其(至)遍身中者现用即觉知处所即根身愚者不
了责求佛性谓在根身。
身中下文阙二云二字。
有即表无者妙用之体即是真空假即空中其旨可
见。
定无乖理者以一切众生本有佛性故言无者乖违
正理。
汝有智人等者谓不应执有云无是妄语也以虽有
理性而无事用灼然是无言无非妄现端谓放光动
地依正融通等事用也。
何以下以无事用为默然也。
二云下以无应对为默然意云汝根处既有佛性就
汝推寻捡责佛性何无应对耶。
经但求了如诸法真性者知四门体一因门见理名
了真性若识一家所宗依正唯心三谛融即者则诸
法真性何须远求空有不二岂有诤论三谛即四门
义如前说。
三约下只应云三约无我恐多我字寻经可见。
皆解惑对辨者初约苦中但有于惑然云不知身有
乐性以不知对了知即是解也馀四文中皆有凡夫
邪正品¶ 第 451c 页 X37-0451.png
智人即解惑相也准此九界名惑悉曰凡夫佛界是
解方曰智人六即辨位意亦可见然此五义皆是非
苦说苦乃至非幻言幻故须达苦而乐达幻常住方
名圆顿智人自馀三教咸称惑者。
即动而寂者动即去来寂即常住。
总结是境智者既是双结前二故具能观所观。
经约因缘明不二中皆云其性无二者只由实性随
缘故成二法随缘不变实性常同故明与无明乃至
白黑约事虽异其理一如。
圆人达了故名智者三教背实悉曰凡夫。
先举无明者应云明无明文略明字并下二段共成
三双。
旧解下二家释经俱违佛旨北远疏解初双义云明
与无明列其二名明犹是行行中明胜对彼无明彰
二相显故偏举之。
第二约观行者前明因缘是所观境今明三脩是能
观观境观俱圆咸契实性而经文虽单举苦等而苦
必对乐乃至无我对我既待对成二情想坚执故云
凡夫谓二圆悟体同故云无二。
经如来秘藏亦是无常者北远云声闻之人于昔教
中闻说无常便谓生死乃至秘藏皆悉无常彼二乘
于昔教中虽不闻秘藏而言一切悉是无常言无甄
简秘藏亦是一切之限故得说言秘藏无常予谓嵩
公学大而执佛性流动岂非谓秘藏无常耶。
解方曰智人六即辨位意亦可见然此五义皆是非
苦说苦乃至非幻言幻故须达苦而乐达幻常住方
名圆顿智人自馀三教咸称惑者。
即动而寂者动即去来寂即常住。
总结是境智者既是双结前二故具能观所观。
经约因缘明不二中皆云其性无二者只由实性随
缘故成二法随缘不变实性常同故明与无明乃至
白黑约事虽异其理一如。
圆人达了故名智者三教背实悉曰凡夫。
先举无明者应云明无明文略明字并下二段共成
三双。
旧解下二家释经俱违佛旨北远疏解初双义云明
与无明列其二名明犹是行行中明胜对彼无明彰
二相显故偏举之。
第二约观行者前明因缘是所观境今明三脩是能
观观境观俱圆咸契实性而经文虽单举苦等而苦
必对乐乃至无我对我既待对成二情想坚执故云
凡夫谓二圆悟体同故云无二。
经如来秘藏亦是无常者北远云声闻之人于昔教
中闻说无常便谓生死乃至秘藏皆悉无常彼二乘
于昔教中虽不闻秘藏而言一切悉是无常言无甄
简秘藏亦是一切之限故得说言秘藏无常予谓嵩
公学大而执佛性流动岂非谓秘藏无常耶。
邪正品¶ 第 452a 页 X37-0452.png
结佛所叹中经云我与无我性无有二者验知前明
三修义并兼二此中亦应结苦乐常无常佛语影略。
经我今于是(至)皆悉说巳者上来辨理能令众生依
之成德故名一切功德成就经也此是叹美之辞如
来藏中所有诸义于此经中具巳说竟名皆说巳。
不二法不二经者法是所诠理行经是能诠言教反
妄归真要须行理故先劝持法然此行理非教不诠
次劝持经佛恐后昆得言忘理故先法后经。
灯炷喻者彼灯炷品中明前焰后焰俱不能焦炷亦
不离前后古人谓前后为二不离前后是明不二故
佛指之。
虽不的当者谓虽不的云我无我不二而明色心种
智一切俱空即是不二之义与此明不二之性更无
差别。
名无所得者还指般若荡相是今所指不二义耳。
又二下指彼经所说根识皆空是不二义。
诸法皆尔者谓且举根识义当三科中十八界空也
以例阴入乃至种智悉会空中即同今经明不二性
佛意难量诸解无失故无所破。
次例四味者即经云乃至醍醐也乃至二字则略酪
及二酥以乳例知故科为例四味也应知从酪出生
酥等亦具是非二义。
是章门者谓因缘假说则立酪从乳生即经云如是
酪性为从乳生也。
邪正品¶ 第 452b 页 X37-0452.png
并是非门者谓酪不自不他四性并破故曰非门即
经云为从自生从他生耶立本为破故置二门。
经若从他生者举其异说此名水等以之为他对破
可知。
经若自生者此举异说谓计乳中先有酪性还生后
酪。
自生是一往等者自生是独一之法则乳中本自有
酪非是从乳而生故云将谁似续今既见酪似于乳
复续后乳而生既似既续的非自生故知言自生者
是一往耳。
即应五味一时者若云乳中本有酪性为自生者亦
应巳有二酥及醍醐性则应五味一时俱有何故五
味次第相生耶。
不能自变下明假缘而生既乳甜酪酢为乳所夺故
不自变须假烹练因缘然后成酪。
论议难此者下迦叶正难如来乳中有酪性也然佛
巳破执今伹假说复恐愚者起执故下更难之。
结是因缘者牛是因水草是缘乳有甘苦是所生法
变恶为善者即禀人天教也如提谓经。
禀大教者即通别禀小即藏教此经即圆教然前诸
部非无圆顿伹以兼等不名纯出今经开显偏小知
常故部内之圆升出前教。
无声闻人天之果者经明五色应对五乘而疏文存
略应以菩萨如白缘觉如黄声闻如赤天如青人如
邪正品¶ 第 452c 页 X37-0452.png
黑此约色之明暗以喻五果优劣然菩萨含三开之
成七今唯佛乘故无五果故云纯得等也。
文义宛然者牛啖水草及以甘苦悉属理即牛食肥
腻即名等三即出醍醐即分果极果也意令点出六
即次位以申文义故注云云。
经谷草(至)色味之异者总结前文也谷草不同喻偏
圆教异也。
经明无明业因缘者无明染缘则起九界相智明净
缘则起佛界相即是染净二相亦是迷悟二相。
经不二中下示无明即明更无异体也。
嫌浅近者谓变恶为善滥人天浅事不断不得同小
乘近證故不取之乃以大乘缘了转迷成悟以释无
明变明。
伹举一耳者伹以草乳倒并具足应云酪中亦应有
乳。
以理解释者以世间道理解释也。
非以物搅字者捞搅应须从手作劳经文从酉作翏
亦是劳音说文曰醪汁滓酒也疏云非酒名者未详
其旨翏力救反从酉作孝音教谓酒酵也酿酒用之
开转断义者开应作关字误谓关涉二义断即别义
转即圆义。
如前释无明变明也。
经无明与明即实性随缘变造十界略如前记是知
法性之无明故云与诸结俱无明之法性故云与善
法俱善法即教行之缘也十界一心故无二相。
成七今唯佛乘故无五果故云纯得等也。
文义宛然者牛啖水草及以甘苦悉属理即牛食肥
腻即名等三即出醍醐即分果极果也意令点出六
即次位以申文义故注云云。
经谷草(至)色味之异者总结前文也谷草不同喻偏
圆教异也。
经明无明业因缘者无明染缘则起九界相智明净
缘则起佛界相即是染净二相亦是迷悟二相。
经不二中下示无明即明更无异体也。
嫌浅近者谓变恶为善滥人天浅事不断不得同小
乘近證故不取之乃以大乘缘了转迷成悟以释无
明变明。
伹举一耳者伹以草乳倒并具足应云酪中亦应有
乳。
以理解释者以世间道理解释也。
非以物搅字者捞搅应须从手作劳经文从酉作翏
亦是劳音说文曰醪汁滓酒也疏云非酒名者未详
其旨翏力救反从酉作孝音教谓酒酵也酿酒用之
开转断义者开应作关字误谓关涉二义断即别义
转即圆义。
如前释无明变明也。
经无明与明即实性随缘变造十界略如前记是知
法性之无明故云与诸结俱无明之法性故云与善
法俱善法即教行之缘也十界一心故无二相。
邪正品¶ 第 453a 页 X37-0453.png
四象等者一钵头摩象二优钵罗象三拘物头象四
分陀利象即是闻雷生此等华因以为名。
经增长法身者即是历位證入名为增长。
通譬一切众生者一切之言不出九界六凡有肉天
二眼二乘慧眼菩萨法眼九界四眼全是无明不见
佛性喻之以盲。
而言百姓者白虎通曰姓生也人所禀天气所以生
也姓所以有百何以为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纪其
族人合五常而生声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转而相杂
五五二十五转生四时故百而异也。
造诣者七到反就也。
初教一指者旧以十二年前名为初教伹说有相故
如一指次谈无相故喻二指后明常住义当第三故
喻三指对忍不明寂灭忍者以寂灭在果故。
今明下总斥诸师反经违理。
一指下正示今义入真不见即是二乘界空假不见
属菩萨界圣尚不见而况六凡三指少见正在佛界
既约圆义则有名字等见今就分真故举地住以此
会声闻皆證入故然经分文应以复以二指自为一
句即是对上而来故云复以经文从省仍略答释三
指示之义属下句。
金錍音卑斧也谓决膜之刀应法师云案荀揩诰幼
文字宜作篦音方奚反经文多作椑假借耳。
经无量菩萨(至)犹未能见等者即前三教菩萨具行
邪正品¶ 第 453b 页 X37-0453.png
六度即藏菩萨中略通人故云乃至也十住即别教
地前故三乘人俱未见性流转分段变易生死同为
无我之所或乱。
经如是菩萨位阶十地者住约能住地约所住更无
别体。
次九譬可寻者一往观文似十乘义初决膜见指既
喻三谛即观不思议境一念三千即空假中也。
次远观虚空鹅雁者譬发弘誓也观无明虚空识法
性鹅雁此乃即惑成智即生是灭即二愿上求上求
必下化此即发弘誓也。
髣髴敷往方物反谓见不审谛也。
三譬醉人涉远路者无明全在如醉人人有二足如
寂照以寂照行契佛性理如以二足涉于远道此即
巧安止观也。
四譬旷野渴逼行求水者起惑著如渴人招生死如
行旷野知惑著为非如渴逼反观一心遍破三惑令
达佛性如遍行求水三惑如丛树三智如白鹤惑具
智故如树有鹤夫鹤本居水如果智冥理今鹤在树
则是因智在惑惑著心重如迷闷认妄为真如认树
为水故云不能分别是树是水策心正观精进无懈
如谛观不巳达了惑智如乃见鹤水此即破法遍也
五譬海中远望大舶者生死如海法性如舶于法性
通而起塞著如作念为是楼橹为是虚空。
久视乃生必定心者即是破塞令通此即识通塞也
地前故三乘人俱未见性流转分段变易生死同为
无我之所或乱。
经如是菩萨位阶十地者住约能住地约所住更无
别体。
次九譬可寻者一往观文似十乘义初决膜见指既
喻三谛即观不思议境一念三千即空假中也。
次远观虚空鹅雁者譬发弘誓也观无明虚空识法
性鹅雁此乃即惑成智即生是灭即二愿上求上求
必下化此即发弘誓也。
髣髴敷往方物反谓见不审谛也。
三譬醉人涉远路者无明全在如醉人人有二足如
寂照以寂照行契佛性理如以二足涉于远道此即
巧安止观也。
四譬旷野渴逼行求水者起惑著如渴人招生死如
行旷野知惑著为非如渴逼反观一心遍破三惑令
达佛性如遍行求水三惑如丛树三智如白鹤惑具
智故如树有鹤夫鹤本居水如果智冥理今鹤在树
则是因智在惑惑著心重如迷闷认妄为真如认树
为水故云不能分别是树是水策心正观精进无懈
如谛观不巳达了惑智如乃见鹤水此即破法遍也
五譬海中远望大舶者生死如海法性如舶于法性
通而起塞著如作念为是楼橹为是虚空。
久视乃生必定心者即是破塞令通此即识通塞也
邪正品¶ 第 453c 页 X37-0453.png
大舶者音白埤苍大船也大者长二十丈载六七百
人者是。
六譬王子懦弱者佛种中生如王子初心观微如懦
弱于凡心中备修道品如通夜游戏此譬道品调适
也懦三苍奴课反懦亦弱也。
七譬臣吏还家者无明所覆如王事所拘观烦恼心
即佛性理如逼夜还家正观力微如夜暗无观假修
事观助显妙理如假电明暂用事观故云暂发牛能
引重如智能导行因助发智故云因见牛聚烦惑覆
理喻以云舍即惑成智如生牛想此即对治助开也
八譬尘虫者持戒譬修观行无明如尘法性如虫理
惑体同如尘虫难别以行历位则有浅深此明知次
位也。
九譬阴闇远见者即观行位人于无明中观法性理
如远见小儿观行去初住遥故云远见牛鸟譬违情
境人譬顺情境此约外违顺也又牛形最大如无明
人形次牛如尘沙鸟形最小如见思此约内违顺也
以安忍是观行位安忍内外违顺也。
虽见小儿者即违顺破法性显也。
十闇见𦘕像譬相似位中无法爱也无明犹在故云
夜闇去分真近不云远见菩萨像如真解天像如似
解。
意谓是菩萨像者即于似解不生爱著进入分真也
然此十乘对三根性上根唯观不思议境便达无相
人者是。
六譬王子懦弱者佛种中生如王子初心观微如懦
弱于凡心中备修道品如通夜游戏此譬道品调适
也懦三苍奴课反懦亦弱也。
七譬臣吏还家者无明所覆如王事所拘观烦恼心
即佛性理如逼夜还家正观力微如夜暗无观假修
事观助显妙理如假电明暂用事观故云暂发牛能
引重如智能导行因助发智故云因见牛聚烦惑覆
理喻以云舍即惑成智如生牛想此即对治助开也
八譬尘虫者持戒譬修观行无明如尘法性如虫理
惑体同如尘虫难别以行历位则有浅深此明知次
位也。
九譬阴闇远见者即观行位人于无明中观法性理
如远见小儿观行去初住遥故云远见牛鸟譬违情
境人譬顺情境此约外违顺也又牛形最大如无明
人形次牛如尘沙鸟形最小如见思此约内违顺也
以安忍是观行位安忍内外违顺也。
虽见小儿者即违顺破法性显也。
十闇见𦘕像譬相似位中无法爱也无明犹在故云
夜闇去分真近不云远见菩萨像如真解天像如似
解。
意谓是菩萨像者即于似解不生爱著进入分真也
然此十乘对三根性上根唯观不思议境便达无相
邪正品¶ 第 454a 页 X37-0454.png
众相宛然即入初住或内外凡中根方至七下根乃
具十而经文皆云十住菩萨者即是修一一观直入
分真故也佛以极果望之故皆云未明了等诸文或
引用證别义者经意兼含随义而变问向经云乃至
十住犹未能见今诸譬中云少见等何耶答前云十
住乃指未闻圆经巳前即别教十住也今皆云见者
即闻圆法入圆初住故前经云如来说巳即便少见
然一家十观是入道之要枢而与今文宛如符契故
须依此开解依彼而修是故止观行门常宜措意后
人暗旨如何如何问止观是法华行岂得依涅槃开
解而修法华行耶答法华涅槃味同部异解行无别
故义例明止观文义唯归二经一依法华显实二依
涅槃显常况复既开既会则一切诸经同成妙行四
种三昧该括众经事仪少殊理观无别庶几来学宜
加用心问以此十譬对十乘者为禀承有自为臆度
而成答此乃荆溪意也故满师记云此之十譬类例
其文与止观十法成乘义同妙乐尊者约略言之犹
常进退满暹二记各释其义而未尽善今解或当择
善从之。
四褒贬者即褒扬如来贬挫二乘也。
而有识者非空识二处之识而有细识。
而有想者非空识之有想非不用处之无想而有细
想此即小乘所说故经云随顺契经也。
理内凡夫者即圆教内外凡是分證圣家之凡故名
具十而经文皆云十住菩萨者即是修一一观直入
分真故也佛以极果望之故皆云未明了等诸文或
引用證别义者经意兼含随义而变问向经云乃至
十住犹未能见今诸譬中云少见等何耶答前云十
住乃指未闻圆经巳前即别教十住也今皆云见者
即闻圆法入圆初住故前经云如来说巳即便少见
然一家十观是入道之要枢而与今文宛如符契故
须依此开解依彼而修是故止观行门常宜措意后
人暗旨如何如何问止观是法华行岂得依涅槃开
解而修法华行耶答法华涅槃味同部异解行无别
故义例明止观文义唯归二经一依法华显实二依
涅槃显常况复既开既会则一切诸经同成妙行四
种三昧该括众经事仪少殊理观无别庶几来学宜
加用心问以此十譬对十乘者为禀承有自为臆度
而成答此乃荆溪意也故满师记云此之十譬类例
其文与止观十法成乘义同妙乐尊者约略言之犹
常进退满暹二记各释其义而未尽善今解或当择
善从之。
四褒贬者即褒扬如来贬挫二乘也。
而有识者非空识二处之识而有细识。
而有想者非空识之有想非不用处之无想而有细
想此即小乘所说故经云随顺契经也。
理内凡夫者即圆教内外凡是分證圣家之凡故名
邪正品¶ 第 454b 页 X37-0454.png
圣凡夫。
王子譬菩萨也如释迦昔于大通佛时为十六王子
为彼众生说圆乘法即是昔时感应相关如亲友往
反也。
言取我在身者取著妄我也。
非是證见者谓当时禀法伹入名字五品唯是闻见
非相似證及分真證也若入相似则不流转。
菩萨舍应者以机息故所以舍应于是众生退名字
解贪著五尘流转生死。
自号有我者妄计邪我也。
寱言牛世反通俗文云梦语谓之寱。
古本曰谄者应法师云案诸字书谄字与谄同佞言
也。
呓字者此即妄语曰呓也。
经摚触纣庚反说文摚柱也纂文云摚触也。
经我库中无是刀者小乘真空库中无邪我刀也。
五方便者四念处为一并四善根成五。
破彼我见者谓于真似位中破彼众生邪我之见。
众生对初果等者邪我众生是所化如臣初果是能
化如君五众即五阴也。
曾禀此法者即过去曾禀大乘真我之法也。
闻慧即名字思慧是五品修慧是六根。
并不得思修者以过去闻大伹在名字位故大种冥
伏伹有邪解故言如𦍞羊角。
譬悲惨者能化小果不鉴大机悯彼邪见故云悲惨
王子譬菩萨也如释迦昔于大通佛时为十六王子
为彼众生说圆乘法即是昔时感应相关如亲友往
反也。
言取我在身者取著妄我也。
非是證见者谓当时禀法伹入名字五品唯是闻见
非相似證及分真證也若入相似则不流转。
菩萨舍应者以机息故所以舍应于是众生退名字
解贪著五尘流转生死。
自号有我者妄计邪我也。
寱言牛世反通俗文云梦语谓之寱。
古本曰谄者应法师云案诸字书谄字与谄同佞言
也。
呓字者此即妄语曰呓也。
经摚触纣庚反说文摚柱也纂文云摚触也。
经我库中无是刀者小乘真空库中无邪我刀也。
五方便者四念处为一并四善根成五。
破彼我见者谓于真似位中破彼众生邪我之见。
众生对初果等者邪我众生是所化如臣初果是能
化如君五众即五阴也。
曾禀此法者即过去曾禀大乘真我之法也。
闻慧即名字思慧是五品修慧是六根。
并不得思修者以过去闻大伹在名字位故大种冥
伏伹有邪解故言如𦍞羊角。
譬悲惨者能化小果不鉴大机悯彼邪见故云悲惨
邪正品¶ 第 454c 页 X37-0454.png
未欲破此邪计者以机宜未堪故且息化。
前逃(至)成佛者如释迦于大通时息菩萨化今日机
熟还来成佛而度脱之是则前明声闻施化并指大
通之后今日之前两楹中间也。
时数者数去声犹云数日故云时数耳三四五并曰
数也。
唯明无我等者佛出于世先于鹿园以小乘无我破
彼邪我然后弹斥洮汰今至涅槃还悟真我今文从
略且明无我向下合文乃具二意。
优钵(至)神黑者即外人计彼四性神我各珠致有贵
贱。
经云不见(至)之相者不见小乘无我真空之理也向
云唯明无我即此文也。
有一好刀者真我无二故一无二边恶故好能破烦
恼名刀。
合无我教中经我库藏中无如是刀者即前譬云不
见我刀真实之相也。
伹有其义者如来化仪先小后大文明先小义具后
大。
可见下云云者前问非圣凡夫则起邪我今结云若
有凡夫则是圣凡夫能知真我也前疏释问约两凡
夫意在此也。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第八
前逃(至)成佛者如释迦于大通时息菩萨化今日机
熟还来成佛而度脱之是则前明声闻施化并指大
通之后今日之前两楹中间也。
时数者数去声犹云数日故云时数耳三四五并曰
数也。
唯明无我等者佛出于世先于鹿园以小乘无我破
彼邪我然后弹斥洮汰今至涅槃还悟真我今文从
略且明无我向下合文乃具二意。
优钵(至)神黑者即外人计彼四性神我各珠致有贵
贱。
经云不见(至)之相者不见小乘无我真空之理也向
云唯明无我即此文也。
有一好刀者真我无二故一无二边恶故好能破烦
恼名刀。
合无我教中经我库藏中无如是刀者即前譬云不
见我刀真实之相也。
伹有其义者如来化仪先小后大文明先小义具后
大。
可见下云云者前问非圣凡夫则起邪我今结云若
有凡夫则是圣凡夫能知真我也前疏释问约两凡
夫意在此也。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第八
邪正品¶ 第 455a 页 X37-045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