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1a 页
涅槃疏私记卷第九
** 迦叶品 第十四卷
三度门者。谓贪觉嗔觉痴觉。修不净等对治。故名度
门。
则足因缘者。以愚痴多者。教观三世十二因缘。谓三
世相续故。不断三世迭谢故不常。又过去破常。未来
破断。现在因果双破断常。何者。以十二因缘。轮转无
际。因果不息。刹那不停。念念无常以治其痴。二世十
二因缘破我。何者于父生爱于母生嗔名为无明。名
父遗体时。谓是巳有。名之为行。从识支去至老死。与
三世同。不取过去无明行二支。故云二世破我。以推
现未无常求我颇得。一念十二因缘破性。以推求一
念刹那无常故无性实。广如法华玄文第三卷境妙
中说。
经云分折十八界等者。杂心论中说观六界。所谓地
水火风空识。及分折十二处并三十六物等法。皆为
破我。故云等也。
总深别浅者。谓境别观总。境总观别等四句分别。如
四念处文说境观俱别名别相。
四念处空解成者。只𤏙解观成巳有无漏气分。名为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1b 页 X37-0291.png
空解。
多用色定者。欲是散地。发此观为难。
苦粗重者。极恶深重名苦粗重。能障上界名苦粗障。
欣上地时静妙离三随起一行。厌下地时苦粗障三
亦随起一。厌下地心名无间道。欣上地心名解脱道。
如是无间及以解脱各有九品。伏断下地九品烦恼。
亦能證得九品无为。唯除非想。自下八地皆容外道
六行伏断。十六谛者。具足应论减缘行等三十二谛
观。谓苦下四。苦空无常无我。集下四。集因生缘。灭下
四。灭止妙离。道下四。道如迹乘。是为十六。如法华玄
第四广释。
亦是苦法忍者。此是𤏙法观不应用入见道观释。
经云自性𤏙者。𤏙由内无漏谛智生。名自性是𤏙。
经云如是𤏙法等者。有法者是三有法。有为者为作
有果也。
是法报得者。约果显内明其体是三有法也。
是因缘者。能与色界五阴作因。造作彼阴也。
十善相应心者。善相应心后。即发此定。
若论方法者。观谛方法也。
只是实法者。此定未能伏断惑。但名实法。
牵于初禅者。由欲界最后一品惑引起初禅定。共断
欲界九品惑也。
更将非想定来伏不用处者。非想定但能断不用处
惑。当地是有漏。不能发无漏故。不取非想当地九品
多用色定者。欲是散地。发此观为难。
苦粗重者。极恶深重名苦粗重。能障上界名苦粗障。
欣上地时静妙离三随起一行。厌下地时苦粗障三
亦随起一。厌下地心名无间道。欣上地心名解脱道。
如是无间及以解脱各有九品。伏断下地九品烦恼。
亦能證得九品无为。唯除非想。自下八地皆容外道
六行伏断。十六谛者。具足应论减缘行等三十二谛
观。谓苦下四。苦空无常无我。集下四。集因生缘。灭下
四。灭止妙离。道下四。道如迹乘。是为十六。如法华玄
第四广释。
亦是苦法忍者。此是𤏙法观不应用入见道观释。
经云自性𤏙者。𤏙由内无漏谛智生。名自性是𤏙。
经云如是𤏙法等者。有法者是三有法。有为者为作
有果也。
是法报得者。约果显内明其体是三有法也。
是因缘者。能与色界五阴作因。造作彼阴也。
十善相应心者。善相应心后。即发此定。
若论方法者。观谛方法也。
只是实法者。此定未能伏断惑。但名实法。
牵于初禅者。由欲界最后一品惑引起初禅定。共断
欲界九品惑也。
更将非想定来伏不用处者。非想定但能断不用处
惑。当地是有漏。不能发无漏故。不取非想当地九品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1c 页 X37-0291.png
也。
引蓝弗者。蓝弗虽即不发𤏙法。何方外道得此定。能
发𤏙法。所以引之。
事鄣未来者。身及床铺等得未来定。则能破之性。鄣
者。修惑是也。
具烦恼性人者。即十善相应心人也。
第二解云性鄣等者。此解为胜。
一顶法者。凡有二义。一者退即归𤏙。进入忍住顶善
根。进退两际。犹如山顶。二者𤏙顶二善俱是退法。就
退法中。顶善穷极。犹如头顶。是身之极。故云顶也。
二忍法者。得忍善根终不造作无间恶业。不堕恶趣。
不复受列而生。湿生亦更不受无根北洲八难黄门
二形等果报。并迷理惑得忍善根。此惑业报。悉缘四
善根。得非择灭。是谓忍法胜利功德。故俱舍云。忍不
堕恶趣即其也。
三世第一法者。前三俱缘四谛为境。世第一法唯缘
欲苦。今言缘四谛者。四中随缘一行。故名缘四谛乘。
前三人缘四谛。故作是说。言世第一法者。世间七方
便人。皆是有漏。故名世间。此第七人。于世间中最殊
胜故。名为第一。得此善根有士用力。离同类因。引圣
道生。故名最胜。俱舍论云。第一入离生即其义也。见
所断惑名云为生。犹如生食与人为患。见道能断。故
名离生。
四苦忍者。断见谛惑有十六心八忍八智。观欲界四
引蓝弗者。蓝弗虽即不发𤏙法。何方外道得此定。能
发𤏙法。所以引之。
事鄣未来者。身及床铺等得未来定。则能破之性。鄣
者。修惑是也。
具烦恼性人者。即十善相应心人也。
第二解云性鄣等者。此解为胜。
一顶法者。凡有二义。一者退即归𤏙。进入忍住顶善
根。进退两际。犹如山顶。二者𤏙顶二善俱是退法。就
退法中。顶善穷极。犹如头顶。是身之极。故云顶也。
二忍法者。得忍善根终不造作无间恶业。不堕恶趣。
不复受列而生。湿生亦更不受无根北洲八难黄门
二形等果报。并迷理惑得忍善根。此惑业报。悉缘四
善根。得非择灭。是谓忍法胜利功德。故俱舍云。忍不
堕恶趣即其也。
三世第一法者。前三俱缘四谛为境。世第一法唯缘
欲苦。今言缘四谛者。四中随缘一行。故名缘四谛乘。
前三人缘四谛。故作是说。言世第一法者。世间七方
便人。皆是有漏。故名世间。此第七人。于世间中最殊
胜故。名为第一。得此善根有士用力。离同类因。引圣
道生。故名最胜。俱舍论云。第一入离生即其义也。见
所断惑名云为生。犹如生食与人为患。见道能断。故
名离生。
四苦忍者。断见谛惑有十六心八忍八智。观欲界四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2a 页 X37-0292.png
谛有四法忍。观上界四谛有四比忍。此十六中前五
心名为见道。第十六心是修道(云云)。言忍是慧者。辨
其体性。以见道中见法明白。慧用增强。故偏言之。理
实而言性亦五阴。言缘一谛者。明观方义。于苦谛下
趣缘一行。钝根之人名为爱行。将入见道。有其二类。
懈怠增者则留苦行。我慢增者留无常行。利根之人
名为见行。将入见道亦有二类。著我所者即留空行。
若著我者留无我行。故随根性行相不同。苦忍等心
见峻疾道。傍修狭少。不及馀谛。故言缘一。
五初果至第十六心者。第十六比智心是须陀洹体。
此人唯有一观方义故也。顶法唯是行阴者。以观四
谛故属行阴。
真空一谛者。从苦谛下入无漏十六刹那无间。名为
真空一谛。
九十八使者。通名使者。以驱役为义。驱能使行者心
神。流转三界故。通受使名。亦名烦恼。以喧烦为义。恼
以逼乱为义。能喧烦之法逼乱行者心神。致使真明
不得开发。故名烦恼。谓欲界苦谛下具十使。一身于
名色阴入界中。妄计为身。名为身见。亦名我见。谓计
我如麻豆及如母指。惑计遍身。计我不忘。名为我见。
二边见。计我断常名为边见。三耶见。由计断常不信
因果。复计此我。以为自然冥初世性。即二十五谛。又
计从父母微尘梵天等生。而耶心取理。皆名耶见。四
戒取。谓执耶为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如耶鸡狗牛
心名为见道。第十六心是修道(云云)。言忍是慧者。辨
其体性。以见道中见法明白。慧用增强。故偏言之。理
实而言性亦五阴。言缘一谛者。明观方义。于苦谛下
趣缘一行。钝根之人名为爱行。将入见道。有其二类。
懈怠增者则留苦行。我慢增者留无常行。利根之人
名为见行。将入见道亦有二类。著我所者即留空行。
若著我者留无我行。故随根性行相不同。苦忍等心
见峻疾道。傍修狭少。不及馀谛。故言缘一。
五初果至第十六心者。第十六比智心是须陀洹体。
此人唯有一观方义故也。顶法唯是行阴者。以观四
谛故属行阴。
真空一谛者。从苦谛下入无漏十六刹那无间。名为
真空一谛。
九十八使者。通名使者。以驱役为义。驱能使行者心
神。流转三界故。通受使名。亦名烦恼。以喧烦为义。恼
以逼乱为义。能喧烦之法逼乱行者心神。致使真明
不得开发。故名烦恼。谓欲界苦谛下具十使。一身于
名色阴入界中。妄计为身。名为身见。亦名我见。谓计
我如麻豆及如母指。惑计遍身。计我不忘。名为我见。
二边见。计我断常名为边见。三耶见。由计断常不信
因果。复计此我。以为自然冥初世性。即二十五谛。又
计从父母微尘梵天等生。而耶心取理。皆名耶见。四
戒取。谓执耶为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如耶鸡狗牛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2b 页 X37-0292.png
等戒。名非因计因。名戒禁取。五见取。复因此见通至
非想谬谓涅槃。信此非馀名为见取。六贪欲。引取无
厌名贪欲。七嗔恚。忿怒之心名之曰嗔。八痴。以迷心
缘境。随有所起。则念念乖失而不觉知。皆是痴也。九
慢。自恃轻他曰慢。十疑。迷心乖理犹预不决曰疑。集
灭除三见。谓各除身见边见戒禁取。道唯除二见。谓
除身边二见。合成三十二。上界四谛下各除一嗔。馀
同欲界。合五十六。是则见惑有八十八。足修惑有十
思惟。欲界有四。谓贪嗔痴慢。上二界各除一嗔。但有
其六。以六足四名。十思惟。皆能润业受三界生。故名
思惑。合成九十八使也。问四谛下惑依何理教增减
不同耶。答依阿毗昙。上界不行恚。问何故身边惟在
苦耶。答此见依身。故名身见。依于身见而起边见。馀
三非身。故无此见。又见苦断故。故在苦下。问戒取何
故唯在苦道。答唯彼所起。问戒取计因。苦谛是果。何
故在苦。答计多苦行望为实因。故在苦下。非出道故
妄谓出道。是故复于道处能起。集灭异此。故无身见。
无身见故亦无边见。集灭非道不生戒取。又复戒取
在于苦道二谛下者。本是内道。见苦能断。本外道者。
见道能断。故唯在二。问八十八中初果所断。既唯见
惑。何故中有五十二思。答此思依见。见为根本。但断
于见根坏修枯。若迷事思此中不摄。问修所断中何
故无疑。答见道巳断理合无疑。八十八头蛇死者。在
前死也。
非想谬谓涅槃。信此非馀名为见取。六贪欲。引取无
厌名贪欲。七嗔恚。忿怒之心名之曰嗔。八痴。以迷心
缘境。随有所起。则念念乖失而不觉知。皆是痴也。九
慢。自恃轻他曰慢。十疑。迷心乖理犹预不决曰疑。集
灭除三见。谓各除身见边见戒禁取。道唯除二见。谓
除身边二见。合成三十二。上界四谛下各除一嗔。馀
同欲界。合五十六。是则见惑有八十八。足修惑有十
思惟。欲界有四。谓贪嗔痴慢。上二界各除一嗔。但有
其六。以六足四名。十思惟。皆能润业受三界生。故名
思惑。合成九十八使也。问四谛下惑依何理教增减
不同耶。答依阿毗昙。上界不行恚。问何故身边惟在
苦耶。答此见依身。故名身见。依于身见而起边见。馀
三非身。故无此见。又见苦断故。故在苦下。问戒取何
故唯在苦道。答唯彼所起。问戒取计因。苦谛是果。何
故在苦。答计多苦行望为实因。故在苦下。非出道故
妄谓出道。是故复于道处能起。集灭异此。故无身见。
无身见故亦无边见。集灭非道不生戒取。又复戒取
在于苦道二谛下者。本是内道。见苦能断。本外道者。
见道能断。故唯在二。问八十八中初果所断。既唯见
惑。何故中有五十二思。答此思依见。见为根本。但断
于见根坏修枯。若迷事思此中不摄。问修所断中何
故无疑。答见道巳断理合无疑。八十八头蛇死者。在
前死也。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2c 页 X37-0292.png
如四十里水见者。惑澜漫遍于三界。及以依正处处
生著。皆障谛理。喻如四十里水。修惑虽遍三界。不障
谛理。轻微易断。又五鄣不同修惑。但为一部。喻如一渧。
经云此三重故者。一切众生受身无不计我。即以我
见摄边见。戒取摄耶见。见取摄馀四钝使。故云此三
重也。
恒存有我者。谓览实法总立于我。即是身见。
皆信耶神者。持戒邪求。及持鸡狗等戒。望得涅槃。皆
依邪神及邪师教。
所起我见似正见等者。三皆内心所起。是故难识。故
云似也。
我见乖正慧等者。以耶我违于正慧等。
经云获得四事者。二果巳去皆获此四。
信首五根者。只是信进等五。
以三毒为内者。利中之钝为内。非修道中三毒。
经云须名无漏者。此不回梵文。下逆流文亦尔。
小般若者。金刚般若也。
亦皆逆流至不者。须陀洹是逆流之始。尚得逆流之
名。馀三果人逆流最得。何以不得逆流之名。
馀三若不得者。须陀洹人亦应不得此逆流。
经云若斯陀含(至)云何得名等者。先次释。若斯陀等
不因须陀洹。斯陀等从何而得耶。
经云凡夫之时等者。先举例也。如在凡夫时巳有俗
中名字。如空生得道果巳即名须陀洹。决更得二果。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3a 页 X37-0293.png
先所得者。即名为旧二果。望前名为新得三果。望前
二果二果名旧。三果名新(云云)。
经云一者解脱者。分證智德。涅槃即分證断德。又泽
洲云。有为功德名为解脱。无为功德说为涅槃。一切
圣人皆具此二。又解脱者。即分得尽智。涅槃者即分
得无生智。然解脱涅槃名本在极。今通初果。所以逆
流之名而通于后菩萨。
名通下者。须陀洹人。亦求二智菩提。菩萨亦求菩提。
所求菩提既同。当知须陀洹人亦名菩萨。
经云正觉因果者。谓能觉知苦果集因灭果道因故
也。
经云正觉共道者。觉名通下故名共。道不共苦唯在
于佛。
经云寻观法相者。求佛教都无外道之法。是故不信
不应名。何者。若言初得道即名须陀洹者。何不从苦
忍初心即名须陀洹。而十五心由名为向。十六心方
名须陀洹耶。
经云具足八智者。佛意但云得法在初。名须陀洹。不
论于人。犹未答三果之问。所以次更问起。
一毗昙师者。释其无理一时观。正当于共。却云不共
故不可用。河西释共不共。今家不破。消经为得。又若
直消经意。只应云贤位与超果人。共得超果。巳不与
方便位人共。又方便位与四果共初果是不共。次即
初果是共二果不共。展转至第四果。皆前是共后是
二果二果名旧。三果名新(云云)。
经云一者解脱者。分證智德。涅槃即分證断德。又泽
洲云。有为功德名为解脱。无为功德说为涅槃。一切
圣人皆具此二。又解脱者。即分得尽智。涅槃者即分
得无生智。然解脱涅槃名本在极。今通初果。所以逆
流之名而通于后菩萨。
名通下者。须陀洹人。亦求二智菩提。菩萨亦求菩提。
所求菩提既同。当知须陀洹人亦名菩萨。
经云正觉因果者。谓能觉知苦果集因灭果道因故
也。
经云正觉共道者。觉名通下故名共。道不共苦唯在
于佛。
经云寻观法相者。求佛教都无外道之法。是故不信
不应名。何者。若言初得道即名须陀洹者。何不从苦
忍初心即名须陀洹。而十五心由名为向。十六心方
名须陀洹耶。
经云具足八智者。佛意但云得法在初。名须陀洹。不
论于人。犹未答三果之问。所以次更问起。
一毗昙师者。释其无理一时观。正当于共。却云不共
故不可用。河西释共不共。今家不破。消经为得。又若
直消经意。只应云贤位与超果人。共得超果。巳不与
方便位人共。又方便位与四果共初果是不共。次即
初果是共二果不共。展转至第四果。皆前是共后是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3b 页 X37-0293.png
不共。只应作此释也。
皆从中过者。无漏心速疾。虽从中过。而不取果。又如
神通人通虽速疾。理数非无。
比现者。比谓上二界。现即欲界苦法忍苦法智。忍是
定智是智。但不取定。定因智果故也。
随得一谛者。随不根同。亦有具缘四谛。不专一向唯
缘一谛。
初果但明正位者。初果是无漏首。故名正位。
一果两向者。一先修向。次證二果。證果巳观巳复行。
又是二果家向。此即向后之向。故云摄得那含向是也。
经云为食故行者。无漏食故修行也。
经生者者。生彼方得那含也。
更明信解者。即是信行人入修道。转名信解人也。钝
根凭信。进发真解。故名信解。是人證果有三。谓三果。
云见得者。是法行人。转入修道名为见得。利根人自
以智勋见。见法得理。故名见得。是人在思惟道。次第
證三果(云云)故开善弹云。此简利钝非是二人。谓此
非二种那含也。
身證者。还是信解见得二人。入思惟道。用无漏智断
上下分结。发四禅四无色定。即是用共念处。修八背
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入九次第定。三空事性两鄣先
巳断尽。又断非想事鄣灭缘理。诸心心数法入灭尽
定。得此定故名身證阿那含。何者入灭定似涅槃法。
安置身内。息三界一切劳务。身證想受灭故名身證。
皆从中过者。无漏心速疾。虽从中过。而不取果。又如
神通人通虽速疾。理数非无。
比现者。比谓上二界。现即欲界苦法忍苦法智。忍是
定智是智。但不取定。定因智果故也。
随得一谛者。随不根同。亦有具缘四谛。不专一向唯
缘一谛。
初果但明正位者。初果是无漏首。故名正位。
一果两向者。一先修向。次證二果。證果巳观巳复行。
又是二果家向。此即向后之向。故云摄得那含向是也。
经云为食故行者。无漏食故修行也。
经生者者。生彼方得那含也。
更明信解者。即是信行人入修道。转名信解人也。钝
根凭信。进发真解。故名信解。是人證果有三。谓三果。
云见得者。是法行人。转入修道名为见得。利根人自
以智勋见。见法得理。故名见得。是人在思惟道。次第
證三果(云云)故开善弹云。此简利钝非是二人。谓此
非二种那含也。
身證者。还是信解见得二人。入思惟道。用无漏智断
上下分结。发四禅四无色定。即是用共念处。修八背
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入九次第定。三空事性两鄣先
巳断尽。又断非想事鄣灭缘理。诸心心数法入灭尽
定。得此定故名身證阿那含。何者入灭定似涅槃法。
安置身内。息三界一切劳务。身證想受灭故名身證。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3c 页 X37-0293.png
又云但有身在心。如冰鱼蛰虫。是故夺云但名身證。
又俱舍论云。不还果修得灭定转名身證。灭定无心。
由身證得故名身證。转世那含修罗汉向。更不出观。
断八九七十二品修惑。亦未即證罗汉果(云云)。
大乘不说者。正消今经。亦须云大乘不说。只是广略
不同。其理无失。
经云无色界般涅槃者。即上流般中有于二人。一谁
修者即乐慧。是往色究竟。二无杂修者即乐定人也。
言杂修者。谓修多念有漏等。
于现身上者。于欲界身。即得那含罗汉二果也。
遍四禅受生者。此即遍没人。馀文遍十八天处。今且依
经云无自在定者。谓勤修观解名为精进。定心难现
名不自在。即无四禅定也。解怠有定。翻前可知。
即散业者。散坏有漏业也。
不受正生者。不受上界生也。
被道心者。非学非初果学非无学非阿罗汉。正是那
含修罗汉向。故云也。
缘真心者。證无漏理也。
修旧心者。住果不进。即如当位住。
名学无学即失念者。一退果名失念。二出观同散心。
亦名失念。
又言一是一非下重判经中四句。初言非学者。是受
生心受中阴生。二学者是无漏因。此二未是涅槃。故
云二非涅槃。三无学者是无漏果。四非学非无学者。
又俱舍论云。不还果修得灭定转名身證。灭定无心。
由身證得故名身證。转世那含修罗汉向。更不出观。
断八九七十二品修惑。亦未即證罗汉果(云云)。
大乘不说者。正消今经。亦须云大乘不说。只是广略
不同。其理无失。
经云无色界般涅槃者。即上流般中有于二人。一谁
修者即乐慧。是往色究竟。二无杂修者即乐定人也。
言杂修者。谓修多念有漏等。
于现身上者。于欲界身。即得那含罗汉二果也。
遍四禅受生者。此即遍没人。馀文遍十八天处。今且依
经云无自在定者。谓勤修观解名为精进。定心难现
名不自在。即无四禅定也。解怠有定。翻前可知。
即散业者。散坏有漏业也。
不受正生者。不受上界生也。
被道心者。非学非初果学非无学非阿罗汉。正是那
含修罗汉向。故云也。
缘真心者。證无漏理也。
修旧心者。住果不进。即如当位住。
名学无学即失念者。一退果名失念。二出观同散心。
亦名失念。
又言一是一非下重判经中四句。初言非学者。是受
生心受中阴生。二学者是无漏因。此二未是涅槃。故
云二非涅槃。三无学者是无漏果。四非学非无学者。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4a 页 X37-0294.png
是命终心舍中阴身。如杂心论说。罗汉报生心及与
威仪意。随顺威仪心。故趣向般。此二是涅槃。
若后解下。重判第二师解释。准前可知。
常修行者。生色界巳。长时修行。方般涅槃。但有勤修。
无速进道。
不待自勤者。谓不俟精勤修道也。大论云。生色界巳
不经文修。无功用行而般涅槃。勤修速进二道俱无。
故云无行。
论师云以慈悲心而薰者。此解非理。故今不用。
一羸劣者。身力羸弱。不能修道故尔。
还成前意者。成上得失意也。
经云若善法者。大体皆不出三道。即三德故。
前方便道(至)因位者。只是始从四念处至那含总属
因位。
经云亦名沙门者。此句明因。下句辨果。
经云七种果者。说此七果为显涅槃果。异前六也。
经云平等果者。此果即净土果。以十善为近因。复以
三灾为疏因。三灾起时众生方能发心。
断除乏者。断一切乏。是馀道者。断一切道。是在因之
位。皆名乏也。
两非意者。非一切乏。非一切道也。又非修行非具足。
经云五分法身者。然三藏教似作无作戒为戒身。根
本净禅观练薰修为定身。观灭生四谛乃至道场见
四谛尽为慧身。正习俱尽名解脱身。了了知见正习
威仪意。随顺威仪心。故趣向般。此二是涅槃。
若后解下。重判第二师解释。准前可知。
常修行者。生色界巳。长时修行。方般涅槃。但有勤修。
无速进道。
不待自勤者。谓不俟精勤修道也。大论云。生色界巳
不经文修。无功用行而般涅槃。勤修速进二道俱无。
故云无行。
论师云以慈悲心而薰者。此解非理。故今不用。
一羸劣者。身力羸弱。不能修道故尔。
还成前意者。成上得失意也。
经云若善法者。大体皆不出三道。即三德故。
前方便道(至)因位者。只是始从四念处至那含总属
因位。
经云亦名沙门者。此句明因。下句辨果。
经云七种果者。说此七果为显涅槃果。异前六也。
经云平等果者。此果即净土果。以十善为近因。复以
三灾为疏因。三灾起时众生方能发心。
断除乏者。断一切乏。是馀道者。断一切道。是在因之
位。皆名乏也。
两非意者。非一切乏。非一切道也。又非修行非具足。
经云五分法身者。然三藏教似作无作戒为戒身。根
本净禅观练薰修为定身。观灭生四谛乃至道场见
四谛尽为慧身。正习俱尽名解脱身。了了知见正习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4b 页 X37-0294.png
巳尽。戒定慧满不受后有。名解脱知见身。通教但于
三藏五上。加罪不罪不乱不味无生四谛。乃至佛地
见真圆极。为慧身。从初见地解脱见惑。乃至坐道场
时。一念相应慧习气都尽。住有馀涅槃。名解脱身。了
了不见缚之与脱。而能种智佛眼自见。住有馀无子
缚入无果缚。亦见众无生缚无脱而见缚脱。名解脱
知见身。别圆皆约九种戒九种定九种智。界外习尽
种智佛眼了了知见法身显现。亦知见他法身隐显
次位不乱。此之二教。但有次不次。即不即之异。今文
则兼藏教。声闻缘觉五分法身正意。唯在三乘共位。
经云永断三世生因缘者。明其因古。
亦断三界五阴身者。章其闭丧。故云我生巳尽。依毗
婆沙初是断集智。依胜鬘经。后是断苦智。
梵行巳毕竟者。章其因圆。
又舍学道者。明其果极。依毗婆沙。前是修道智。依胜
鬘。后是證灭。
如本所求今日巳得者。谓小乘人无知本发心厌三
界苦。唯求涅槃。今断见修烦恼。巳尽巳證。究竟无为
涅槃。依毗婆沙。是灯灭智明其果极。
修道得果者者。章其国圆。依胜鬘经是修道智。故云
所作巳办。
获得尽智者。明其因巳。无生智者。彰其果丧。故胜鬘
云。所断烦恼之更不受后。故云不受后有。其向属何
所摄者。支佛既经涅槃河。亦应有向。为属何摄申意
三藏五上。加罪不罪不乱不味无生四谛。乃至佛地
见真圆极。为慧身。从初见地解脱见惑。乃至坐道场
时。一念相应慧习气都尽。住有馀涅槃。名解脱身。了
了不见缚之与脱。而能种智佛眼自见。住有馀无子
缚入无果缚。亦见众无生缚无脱而见缚脱。名解脱
知见身。别圆皆约九种戒九种定九种智。界外习尽
种智佛眼了了知见法身显现。亦知见他法身隐显
次位不乱。此之二教。但有次不次。即不即之异。今文
则兼藏教。声闻缘觉五分法身正意。唯在三乘共位。
经云永断三世生因缘者。明其因古。
亦断三界五阴身者。章其闭丧。故云我生巳尽。依毗
婆沙初是断集智。依胜鬘经。后是断苦智。
梵行巳毕竟者。章其因圆。
又舍学道者。明其果极。依毗婆沙。前是修道智。依胜
鬘。后是證灭。
如本所求今日巳得者。谓小乘人无知本发心厌三
界苦。唯求涅槃。今断见修烦恼。巳尽巳證。究竟无为
涅槃。依毗婆沙。是灯灭智明其果极。
修道得果者者。章其国圆。依胜鬘经是修道智。故云
所作巳办。
获得尽智者。明其因巳。无生智者。彰其果丧。故胜鬘
云。所断烦恼之更不受后。故云不受后有。其向属何
所摄者。支佛既经涅槃河。亦应有向。为属何摄申意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4c 页 X37-0294.png
者。属第六人。摄别有意者。此正在三乘共位以释。又
今应从圆释方称经文。何者既云成就六波罗蜜名
到彼岸。前二教及别地前并未见佛性。悉不受具足
六波罗蜜名。应从圆释。及别證道同圆以释。故云别
有意。
总结大宗者。只是总结大意耳。
佛性亦有亦无者。未有现用故名亦无。未来心得故
名亦有。
即是两破者。若云阐提得菩提名深著。不得名虚妄。
能破此二故也。
以别破通者。明通教非俱因位。不修无量三学。佛亦
未修。悉须改观。所以破之。令其改观。
经云作五逆犯四重者。由未见佛性。则成逆中理。犯
菩萨戒等。
以通涅槃为河者。明此七人但过通教涅槃河。下文
方云。若修无量三学。得度变易河。到大涅槃岸。
经云是名染著者。若云阐提此身不用修。即得菩提
者。名为染著。
经云心口异想异说者。由想不当正理。故令说异。若
云阐提不用发心修行。即得成佛。则名异说。
经云谤佛法僧者。谤身中一体三宝也。
经云凡夫所得者。若有说言。凡夫得八圣分。唯旧是
凡夫。作此说者。名谤佛法僧。若云非凡夫所得。此亦
不可修即得也。
今应从圆释方称经文。何者既云成就六波罗蜜名
到彼岸。前二教及别地前并未见佛性。悉不受具足
六波罗蜜名。应从圆释。及别證道同圆以释。故云别
有意。
总结大宗者。只是总结大意耳。
佛性亦有亦无者。未有现用故名亦无。未来心得故
名亦有。
即是两破者。若云阐提得菩提名深著。不得名虚妄。
能破此二故也。
以别破通者。明通教非俱因位。不修无量三学。佛亦
未修。悉须改观。所以破之。令其改观。
经云作五逆犯四重者。由未见佛性。则成逆中理。犯
菩萨戒等。
以通涅槃为河者。明此七人但过通教涅槃河。下文
方云。若修无量三学。得度变易河。到大涅槃岸。
经云是名染著者。若云阐提此身不用修。即得菩提
者。名为染著。
经云心口异想异说者。由想不当正理。故令说异。若
云阐提不用发心修行。即得成佛。则名异说。
经云谤佛法僧者。谤身中一体三宝也。
经云凡夫所得者。若有说言。凡夫得八圣分。唯旧是
凡夫。作此说者。名谤佛法僧。若云非凡夫所得。此亦
不可修即得也。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5a 页 X37-0295.png
经云一者不信嗔恚心者。只闻阐提成佛不成佛。皆
生嗔心。
经云虽信不解义者。须解大涅槃理。方得成佛。若不
达此𥥌信成佛无有得义。
经云于异身中者。改阐提业得人天身。于此身得菩
提名为异身。以人天业非是佛因致使成谤。
经云不作不生者。本有故不作不生。
经云烦恼因缘故不可见者。只由此言即成谤义。
经云一切都无下明无。从方便下明有。二言相违。所
以成谤。
佛性之理者。若是数法则属三世。佛性理体非数法
故。
果中说因者。现在修行得见佛性。由过去善根。
四结随自意语者。即以三界结示也。
经云何名为如虚空者。问意云为定同于质碍虚空。
为复异此虚空。若同此者即三世摄。
经云如虚空华者。全空是华。故非三世。
不复细开者。此假文有标释结可见。故不开之。
经云如来佛性涅槃者。佛以虚空喻于佛性。迦叶则
以如来涅槃有證有得对于佛性。令佛性成有故。约
三法为问。令虚空之譬成有。
经云为非涅槃等者。世人终不敢云。二乘非如来。烦
恼非涅槃。唯不信墙壁瓦石即是佛性。
不唯正报者。正法念是小乘。亦云心造于依正。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5b 页 X37-0295.png
涅槃本绝者。涅槃本是绝待法。为赴权机作相待说。
虚空本待者。空是世间之空。本从相待得名。今则借
喻正因佛性绝待之理。名为绝耳。
此即不例者。谓有无不例也。
无非四大对者。一切皆是四大无别。四大对于四大
故也。
经云涅槃是有可见者。修习即可见也。
是色者。色解脱及真善妙色。
足迹者。涅槃为八正道之践极。
章句者。摩诃般若解脱法身三法具足名大涅槃。妙
世伊字。
是有者。妙有也。
是相者。无十相故。即是无相之相。
是缘者。涅槃为众生增上缘。
光明者。从譬得名。即般若当体巳馀名皆属脱解。
第三破外道计空者。世性眼所见空。不堪为佛性喻。
故广破之。
真谛有重数者。此破次第空类。如小乘所證真谛。从
浅至深次第而入。故云重数。
经云尽虚空(至)海水者。尽佛虚空如海水相。
若具十方虚空者。十方空聚在一处。名具足空。
唯鸟来栖树者。此即动合不动物。
只是体用者。如人是物体。能动即物用。二指亦尔。但
随取一指为体。动即是用。
两苦合者。如二手二指先巳自合。复更两双共合。故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5c 页 X37-0295.png
云如二双指共合也。
或心神等觉者。百论第一云。外曰实有神。如僧祛经
中说。觉相是神。内曰神觉为一耶。为异耶。外曰神觉
一也。内曰觉若神无常。若觉是神相者。觉无常故神
应无常。譬如热是火相。热无常故火亦无常。然今所
计与彼意同。故是引之。
若有来时者。云若有物来入于空中。空能容受。则知
空有其用。
不得言一可解者。一器中有馀器及馀处皆有于空。
故云空则非一。
兔角亦非者。以兔角但有其名。而无其体。故非世摄。
所以借喻佛性同不可得。
若无此观者。二乘及偏菩萨无中道观。不能破大烦
恼。所以于世有诤。
先明如来二明菩萨者。此举果人因人。但无有诤故。
与物和者。称机适会。故名为和。
违于旨者。如前二十一双诤论是。
经云一者信心等。十法皆依圆释。并须非前三教信
等方称文旨。何者一起圆信。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
提。即空假中。六即甄之。方无诤下九法例尔。
先明有次明无者。略列二法以之为戒。遍一切法皆
通有无。
经云所有罪过者。有三漏故即是罪过。
法身破坏者。法身实不可坏。但为漏所障不见。即名
或心神等觉者。百论第一云。外曰实有神。如僧祛经
中说。觉相是神。内曰神觉为一耶。为异耶。外曰神觉
一也。内曰觉若神无常。若觉是神相者。觉无常故神
应无常。譬如热是火相。热无常故火亦无常。然今所
计与彼意同。故是引之。
若有来时者。云若有物来入于空中。空能容受。则知
空有其用。
不得言一可解者。一器中有馀器及馀处皆有于空。
故云空则非一。
兔角亦非者。以兔角但有其名。而无其体。故非世摄。
所以借喻佛性同不可得。
若无此观者。二乘及偏菩萨无中道观。不能破大烦
恼。所以于世有诤。
先明如来二明菩萨者。此举果人因人。但无有诤故。
与物和者。称机适会。故名为和。
违于旨者。如前二十一双诤论是。
经云一者信心等。十法皆依圆释。并须非前三教信
等方称文旨。何者一起圆信。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
提。即空假中。六即甄之。方无诤下九法例尔。
先明有次明无者。略列二法以之为戒。遍一切法皆
通有无。
经云所有罪过者。有三漏故即是罪过。
法身破坏者。法身实不可坏。但为漏所障不见。即名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6a 页 X37-0296.png
破坏。又馀二身依法身。法身破馀二则破。
即是观不观者。观即初句。不观即第二句。
经云轻者自去者。非全自去。但是轻微易断。
经云说是二义者。有无二义也。
离诸结漏者。既是中观所治漏。则通界内界外。
因于缘者。外五尘境也。
说者成小不同者。偈云欲知汝过。皆由思觉生。若能
断思觉知。汝即无有。涉云如来昔住王舍城中。阿难
乞食。有女携儿就井汲水。女见阿难容仪端正。心生
爱著。住目不舍。不觉以索系儿井。拔出儿死。因生悔
心。故说斯偈。食讫还以白佛。佛令阿难受持是偈。云
是过去佛宣说。彼女曾闻。非女智力而能演说。故云
成小不同。
无明与我见合者。无明与三界见惑合为一。
简异欲漏者。明上二界一一禅地各因缘于尘境。能
生漏心。故云除欲界中因缘。又一心支为内。四支为
外。又五支为内。当地五尘为外。二禅巳上例尔。何以
故。由未见性皆名为漏。
经云诸漏根本者。由本有无明迷真起妄。与一切漏
而为根本也。
经云作想者。辨所迷法。由忆想故。生于漏心。名为作
想。
经云贪因等者。无明为三毒之本故也。
何以异说者。何以今说与昔异耶。
即是观不观者。观即初句。不观即第二句。
经云轻者自去者。非全自去。但是轻微易断。
经云说是二义者。有无二义也。
离诸结漏者。既是中观所治漏。则通界内界外。
因于缘者。外五尘境也。
说者成小不同者。偈云欲知汝过。皆由思觉生。若能
断思觉知。汝即无有。涉云如来昔住王舍城中。阿难
乞食。有女携儿就井汲水。女见阿难容仪端正。心生
爱著。住目不舍。不觉以索系儿井。拔出儿死。因生悔
心。故说斯偈。食讫还以白佛。佛令阿难受持是偈。云
是过去佛宣说。彼女曾闻。非女智力而能演说。故云
成小不同。
无明与我见合者。无明与三界见惑合为一。
简异欲漏者。明上二界一一禅地各因缘于尘境。能
生漏心。故云除欲界中因缘。又一心支为内。四支为
外。又五支为内。当地五尘为外。二禅巳上例尔。何以
故。由未见性皆名为漏。
经云诸漏根本者。由本有无明迷真起妄。与一切漏
而为根本也。
经云作想者。辨所迷法。由忆想故。生于漏心。名为作
想。
经云贪因等者。无明为三毒之本故也。
何以异说者。何以今说与昔异耶。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6b 页 X37-0296.png
互为因果者。前念为因。后念为果。不善思惟无明更
互皆尔。
经云子是近因者。如由无明故不善故。不善思惟即
以无明为近因。先起思惟亦尔。
能燋因缘者。以中道观燋无明漏。互令其妄灭。不使
从因而至于果。
经云智者当观下。先明内心起漏。次从谁共住下因
外缘起漏。
何时者。十二时也。
谁共住者。因恶知识也。
何处者。因依报起也。
经云众生一身者。为遮耶见之人。故设此问。
或复说爱(至)取相者。意云说爱名通。所谓善爱。及菩
萨爱乐佛法。而不生于取相。
大期者。或胎中堕落及百年等。皆名大期。
经云在断中不者。正问无漏果报为用断不。
无漏无有果报者。且顺小宗。后无果报。云无果也。
经云牛即是水草者。水草是牛因。食是人因。名果中
说因。
至梵天边者。此明从欲界修于上定。当来必生于彼。
此望于彼名梵天边。
定是意业者。此修彼定。由意思故。名之为业。所以。
常谓色界为心者。只是常思彼界耳。
** 迦叶品四
经云从恶烦恼者。举极粗烦恼为观境也。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6c 页 X37-0296.png
经云灭同此疑者。汝之所问正称末代所宜故。佛赞
言之。
在言少异者。虽小异其体是同。故前文云。慈即佛性。
佛性即慈正。
出所生行者。更助其问意。若达烦恼即是梵行。
五观十二因缘者。十二因缘为五阴因故。次阴复观
十二缘。令灭阴因见阴。
涅槃识初起时者。一者识初托胎未能别分。二者大
体简于五识。以卒尔见未能分别即属无记。故云五
识准无记。
想得假名者。想能分别。假名青黄赤白及善恶之法。
故须观之。
色阴粗浅者。一者粗浅。二者易解。所以不观。亦是且
顺经文随机之说。
行阴过重者。由受想流入行阴而成作业。名为过重。
起三因者。爱取有也。
说识为触者。触是对碍之法。故说识等为触。
谓触因受果次第因缘者。只是受次第想因也。
即是烦恼前心者。俱舍颂曰。明无明非二。彼疏释云
无漏相应触名为明触。染污相应触名无明触。与有
漏善无记相应触名非明非无明触。故云非二也。今
文正明无明是爱取。前心八圣道是无漏。前心有漏
善耶记。谓人人善心也。
经云非有受者。四句求受不可得。但有假名故也。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7a 页 X37-0297.png
经云断是和合者。三假四句推之令契佛性中理。名
断和合。
行心中别有想到者。由受想流入行心到。令行心起
于想到。
乃有不用处者。以十一切处。但至空识二处。有一切
想。不用处则无。故云但前二是一切。
经云复有大想下。明上界想。从此巳前并是欲界起
想。
名慧心者。能灭世谛想心。故得慧名。
此两意者。善近恶舍。舍一切恶法而得解脱。前云想
二者。若缘宜略说耳。
经云云何圣人而有倒想者。佛意云若为即是一切
圣人倒想汝试说之。
烦恼门者。由之通入。故名为门。
经云十种想者。所谓色声香味触想。生住灭及男女
想。依前倒想生十种想也。
中容舍心者。只是平不善不恶心。
自然符会者。自然与意符会而成作业。
经云不白(至)无漏业者。今文一往云。无漏名不白不
黑。准馀文说。实报土名亦黑亦白。寂光名非白非黑
(云云)。
不得云报者。无漏无报故也。
烦恼至招报者。他人但云业能招报。烦恼不招报。今
则不尔。烦恼亦能招报。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7b 页 X37-0297.png
苦之与有者。若通以七支为言。亦名有。亦名苦。今从
别对。不从通说。故尔。
后两句亦尔者。有为头名亦具四句。苦为头亦具四
句。例前二句说之。将此四句对今经中十二句。只是
三道故也。
老死(至)何等者。且约一期十二因缘以说。
跨节相生者。如因烦恼而生爱取。行生有。馀者类此。
经云一百三十六地狱者。前现病品中巳释。
无明为傍者。无明是小乘习气。故名为傍。
互相因待者。互相资润也。
能生中道佛性者。众生佛性本自有之。何故云生。释
曰若非圆伊秘教诠于正性修缘了。焉能见性。由教
而见义说能生。
遂使阐提还生善根者。前苦折挫。今则接引。故云还
生。
此行希有者。今经皆用大涅槃心修行。故叹希有。
叹三宝者。教是法。行是僧。主是佛。又教诠一体三宝。
行趣一体三宝。佛是一体三宝果。
此非正问梵行体者。如上梵行七善及四无量。则以
三净为梵行体。今文道品等。但是梵行之缘诠于梵
行。
经云善男子一切法是者。依迦叶泛尔通问。佛亦通
途而答。由此故引起迦叶历别广问。又佛约开权以
答。故云一切法是。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7c 页 X37-0297.png
一切诸法者。权法生权行。实法生实行。今正约开权
显实法。生一行一切行。即如来行。故云满教含一切
法。又被后代悉备权实之人也。
经云或说是善不善者。不善是所破。故云不善及耶
见等。
经能生行者。然迦叶通取一代教法为问。
只此涅槃是一切法者。今经大体其具三意。一者约
开昔权显今实。二者从昔巳来用大涅槃心。次第修
习至于初地。得见佛性。具一切法。三者始终圆修常
观涅槃行道。初后不二。名一切法。下文能为初地菩
萨至十住菩萨是。
轻品同断者。此约同体三惑说也。
观师禅庄严等者。此师自立。最无义理。道品通一切
人修。如何判云非凡所行。
弹开善意者。世第一法尚非梵行。何况忍等邪。
天台(至)多种者。一明当分道品。未必具品。方能得道。
三四二五单七只八当分是道。故云当依念处得道。
又云是道场。又云是摩诃衍。念处既尔。馀品亦然。是
为当分道品。而非调停。二明相摄者。如念处一法皆
摄诸品。释论云念处既摄馀品。馀品亦摄念处。是为
相摄道品。亦非调停。三明约位者。如念处当其正位。
勤是𤏙位。如意足是顶位。五根是忍位。五力是世第
一位。八正是见谛位。七觉是修道位。此是约位。亦非
调停。四明相生者。如修念处能生正勤。正勤发如意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8a 页 X37-0298.png
足。如意足生五根。五根生五力。生七。七觉入八正。是
为善巧调适。戒定慧等皆名为正。清净心常一。则能
见般若。是为根生。亦是调适。又初从师受法系心忆
念名念处。为求此法勤而行之名正勤。一心中修名
如意。五善根生名根。增长名力。分别道用名七觉。安
隐道中行名八正道。能如是修得道有漏五阴。当知
道品是有漏。
皆是无漏者。则是见谛思惟所行道品。一向是无漏。
法华之文意在于此。若八正在七觉后。亦得是有漏。
亦得是无漏何以故。依八正入见谛。即是亦无漏。若
正在七觉前。一向是无漏。如止观第七卷道品中说。
梵行之宗者。宗尊也要也。清净梵行以道品为尊为
要。
经云若离如是三十七下。若离此法不得小乘之果。
从乃至下若离此法不得大乘菩提涅槃二果。
经云不见佛性者。菩提果也。
及佛性果者。涅槃果也。
经云梵行即三十七品者。此是正助合行。故云即是。
经云能坏颠倒者。能坏八到也。
能坏恶见者。前二放坏三界见惑。后二放坏同体见
惑。
能坏怖畏者。入地住巳能离五怖畏。
经云毕竟造作者。令众生修即得云造作。
以为梵行者。何故云不得为梵行因耶。
为善巧调适。戒定慧等皆名为正。清净心常一。则能
见般若。是为根生。亦是调适。又初从师受法系心忆
念名念处。为求此法勤而行之名正勤。一心中修名
如意。五善根生名根。增长名力。分别道用名七觉。安
隐道中行名八正道。能如是修得道有漏五阴。当知
道品是有漏。
皆是无漏者。则是见谛思惟所行道品。一向是无漏。
法华之文意在于此。若八正在七觉后。亦得是有漏。
亦得是无漏何以故。依八正入见谛。即是亦无漏。若
正在七觉前。一向是无漏。如止观第七卷道品中说。
梵行之宗者。宗尊也要也。清净梵行以道品为尊为
要。
经云若离如是三十七下。若离此法不得小乘之果。
从乃至下若离此法不得大乘菩提涅槃二果。
经云不见佛性者。菩提果也。
及佛性果者。涅槃果也。
经云梵行即三十七品者。此是正助合行。故云即是。
经云能坏颠倒者。能坏八到也。
能坏恶见者。前二放坏三界见惑。后二放坏同体见
惑。
能坏怖畏者。入地住巳能离五怖畏。
经云毕竟造作者。令众生修即得云造作。
以为梵行者。何故云不得为梵行因耶。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8b 页 X37-0298.png
有漏则有执心者。有漏之法体是执著。
不能无得者。只是不得无著耳。
先定义宗者。为得无漏因为不得耶。
皆带取相者。脩五方便。虽为无漏作因。而实是于有
漏。
体实不执者。虽是有漏。能为无漏作因。故云体实不
执。
而自体有执者。未得无漏名为有执。
发心相续者。梵行之法令于众生从初发心。上求菩
提。下化众生。念念相续。方名梵行。世唯一心。故不取
之。
但轻后三心者。轻受想行三心也。
但一往得境者。明五识但是卒尔取境。未成三假。第
二刹那和合。方名因成。前念续于后念。名相续假。待
馀无心。知此有心。名相待假。
举果明因者。五识是果。能增诸漏。故名为因。
所馀各一者。九性后七喜即喜觉支。八猗即猗觉支。
九舍即舍觉支。此三各自有体。不令散失者。以涅槃
心修不令堕于二边。常住涅槃中道之法故也。
经云三十七品根本是欲者。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以
欲为本故也。
经云如来先于此经中说者。先于德王品中巳闻。难
于今欲。
经云若言了因者。了欲上求无间。方名了因。为不放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8c 页 X37-0298.png
逸。
经云明触名之为因者。明即求菩提欲心也。
最有多句者。夫触者。以触对为义。相应为义。初句以
信因缘与近善友。为对为相应以明。触下诸句例尔。
皆得说也者。皆可得说三十七品为菩提因也。
未明定苦者。申于经中戒与定苦共别。净根戒即定
共戒。故与前木叉别。
摄护五根者。是不杂戒。即定共戒也。
诸慧悉舍者。舍权沙门果及二边慧。故云除断等。
灭相似者。须约观行。六根分證。以论传灭。又如从初
住巳上灭初住心。更得二住心等。
经云如是涅槃云何可得者。问意者如是涅槃为用
修。方得为不用修。自然而得。若用修方得修相云何。
以总名说之者。只是总云想耳。
大品十想者。大论释云。九想如缚贼。十想如煞贼。通
言想者。能转心想也。能转计常乐等。诸颠倒等想。故
名为想。前三想为断见谛。或说中四想为断思惟。或
说后三想为修。无觉道说。是以坏法之人。修此十想。
能断三界结使。證无漏圣果。一无常想。观一切有为
法无常智慧相应想。谓众生国土。皆新新生灭。故无
常。二苦想。观一切有为法苦智慧相应想。常为三苦
八苦之所迁逼。故苦。三无我想。观一切法无我智慧
相应想。以有为法皆从缘生。无有自性。悉不自在。求
我颇得。四食不净想。观诸饮食不净智慧相应想。世
经云明触名之为因者。明即求菩提欲心也。
最有多句者。夫触者。以触对为义。相应为义。初句以
信因缘与近善友。为对为相应以明。触下诸句例尔。
皆得说也者。皆可得说三十七品为菩提因也。
未明定苦者。申于经中戒与定苦共别。净根戒即定
共戒。故与前木叉别。
摄护五根者。是不杂戒。即定共戒也。
诸慧悉舍者。舍权沙门果及二边慧。故云除断等。
灭相似者。须约观行。六根分證。以论传灭。又如从初
住巳上灭初住心。更得二住心等。
经云如是涅槃云何可得者。问意者如是涅槃为用
修。方得为不用修。自然而得。若用修方得修相云何。
以总名说之者。只是总云想耳。
大品十想者。大论释云。九想如缚贼。十想如煞贼。通
言想者。能转心想也。能转计常乐等。诸颠倒等想。故
名为想。前三想为断见谛。或说中四想为断思惟。或
说后三想为修。无觉道说。是以坏法之人。修此十想。
能断三界结使。證无漏圣果。一无常想。观一切有为
法无常智慧相应想。谓众生国土。皆新新生灭。故无
常。二苦想。观一切有为法苦智慧相应想。常为三苦
八苦之所迁逼。故苦。三无我想。观一切法无我智慧
相应想。以有为法皆从缘生。无有自性。悉不自在。求
我颇得。四食不净想。观诸饮食不净智慧相应想。世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9a 页 X37-0299.png
间饮食皆从不净因缘。故有(云云)。五世间不可乐想。
观一切世间不可爱乐智慧相应想。谓众生国土皆
有过恶。无可乐也。六死想。观死智慧相应想。若一
期果报无常为二种死之所遂。则出息不入息也。七
不净想。观自他身不净智慧相应想。谓观此身内有
三十六物。外则九孔常流。从生至终无一净也。八断
想。观涅槃离生死智慧相应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
净无烦恼者。当断结使證涅槃。九离想。观涅槃离生
死智慧相应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净离生死者。当
杂生死證涅槃。十尽想。观涅槃结使及生死尽智慧
相应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净结使及生死永尽。当
断结使及生死业證涅槃。彼十唯在于小。今经十想
专求涅槃。是故引之。令知所期。观智有别。
与无记者。无记即无记阴。不当苦与不苦也。
四食者。夫食但资身得住。即为食所以。衣服等是触
食光(音如似牛一角青色)。
长息者。如仁王经云。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即是九
百生灭为一念。一百二十念为一瞬。六十瞬为一息。
三十息为一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日一夜。十五日为
半月。三十日为一月。若依仁王。念亦不短。皆是为缘
长短不等。
经云是名沙门等者。先叹其人能息恶。故名沙门。梵
行无染名婆罗门。
是寂静下叹其胜行。先叹断德。不起恶业名为寂静。
观一切世间不可爱乐智慧相应想。谓众生国土皆
有过恶。无可乐也。六死想。观死智慧相应想。若一
期果报无常为二种死之所遂。则出息不入息也。七
不净想。观自他身不净智慧相应想。谓观此身内有
三十六物。外则九孔常流。从生至终无一净也。八断
想。观涅槃离生死智慧相应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
净无烦恼者。当断结使證涅槃。九离想。观涅槃离生
死智慧相应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净离生死者。当
杂生死證涅槃。十尽想。观涅槃结使及生死尽智慧
相应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净结使及生死永尽。当
断结使及生死业證涅槃。彼十唯在于小。今经十想
专求涅槃。是故引之。令知所期。观智有别。
与无记者。无记即无记阴。不当苦与不苦也。
四食者。夫食但资身得住。即为食所以。衣服等是触
食光(音如似牛一角青色)。
长息者。如仁王经云。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即是九
百生灭为一念。一百二十念为一瞬。六十瞬为一息。
三十息为一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日一夜。十五日为
半月。三十日为一月。若依仁王。念亦不短。皆是为缘
长短不等。
经云是名沙门等者。先叹其人能息恶。故名沙门。梵
行无染名婆罗门。
是寂静下叹其胜行。先叹断德。不起恶业名为寂静。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9b 页 X37-0299.png
离烦恼染说为净洁。永离众苦说为解脱。
是名智者下叹智德。知过求出故名智者。识是达非
称曰正见。到岸可知。
名大医下。叹利他德可解。
是名善解下。谓解上如来随自等三种语也。
诸佛七种中语者。知上因语至如意语。如前王语说。
就今知七种中又二。先自知二德。断七种下断他疑
网。
七种语者。如上巳说。
一味大慈心者。同体无缘慈悲。故名一味。
* 第十五卷 陈如品
释疏为二。一释题。二就文下正释文。初又二。初正释
题。次开善下明品来意。初又二。先翻名。次其义下释
义初云火器者。具足应云此翻火器。婆罗门种其先
事火。从此命族。火有二义。照也烧也。照则闇不生。烧
则物不生。此以不生为性。
阿若者。名也。此翻巳知或言无知。无知者非无所知
也。乃是知无耳。若依二谛即是知真。以无生智为名
也。
次释义又二。先正释。次若作付法下重述付嘱意初
云且出四意者。四文次第引四悉。左舍利弗。右目连。
前佛灭度者。谓舍利弗目连在佛前入灭。馀弟子中
亦有此例。
特法者。迦叶也。
领法者阿难也。
于今未来者。迦叶阿难二人并未至婆罗林会。所以
是名智者下叹智德。知过求出故名智者。识是达非
称曰正见。到岸可知。
名大医下。叹利他德可解。
是名善解下。谓解上如来随自等三种语也。
诸佛七种中语者。知上因语至如意语。如前王语说。
就今知七种中又二。先自知二德。断七种下断他疑
网。
七种语者。如上巳说。
一味大慈心者。同体无缘慈悲。故名一味。
* 第十五卷 陈如品
释疏为二。一释题。二就文下正释文。初又二。初正释
题。次开善下明品来意。初又二。先翻名。次其义下释
义初云火器者。具足应云此翻火器。婆罗门种其先
事火。从此命族。火有二义。照也烧也。照则闇不生。烧
则物不生。此以不生为性。
阿若者。名也。此翻巳知或言无知。无知者非无所知
也。乃是知无耳。若依二谛即是知真。以无生智为名
也。
次释义又二。先正释。次若作付法下重述付嘱意初
云且出四意者。四文次第引四悉。左舍利弗。右目连。
前佛灭度者。谓舍利弗目连在佛前入灭。馀弟子中
亦有此例。
特法者。迦叶也。
领法者阿难也。
于今未来者。迦叶阿难二人并未至婆罗林会。所以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299c 页 X37-0299.png
对告陈如。通别诸人以显陈如皆是上座。甘露及开
秘藏生善中。最初见甘露在鹿苑真谛灭也。中间方
等般若皆为布演甘露。来至法华巳开秘藏。
为未入者。今更重开以此四义。一一皆须序其经历
一代。引入醍醐。显权巧毕。
次述意中云若任持绍继者。持佛法至弥勒佛出也。
流通遗命者。作流通释。亦有其义。
次来意又二。先叙古。次今明下正释。初云开宗略说
者。从纯陀及哀叹二品初开常宗。略说常义。
从长寿巳下即广说也。
得前少意者。若云答上问。但只得今文正观之文。失
下破耶等意。
而文未尽者。三品未来也。一烧身品。二起塔品。三嘱
累品。
次正释文中。初云即四悉意者。初上求下化异。即世
界也。馀三次第对三悉可解。又从初至一分无明在。
皆具止行二善。智断分具。一一无不分證常乐我净。
故云获得常色等。
二随所宜者。今文正顺机缘宜乐。但说五阴是常。若
净名中三十二菩萨各说入不二门。阿含中五百各
说身因。般若中遍历诸法。皆云清净。无二无别。悉是
随机。故云可见。
心是缘法者。是能缘法也。
佛无碍无缘者。无非法界互遍互入等。尔时过意界。
秘藏生善中。最初见甘露在鹿苑真谛灭也。中间方
等般若皆为布演甘露。来至法华巳开秘藏。
为未入者。今更重开以此四义。一一皆须序其经历
一代。引入醍醐。显权巧毕。
次述意中云若任持绍继者。持佛法至弥勒佛出也。
流通遗命者。作流通释。亦有其义。
次来意又二。先叙古。次今明下正释。初云开宗略说
者。从纯陀及哀叹二品初开常宗。略说常义。
从长寿巳下即广说也。
得前少意者。若云答上问。但只得今文正观之文。失
下破耶等意。
而文未尽者。三品未来也。一烧身品。二起塔品。三嘱
累品。
次正释文中。初云即四悉意者。初上求下化异。即世
界也。馀三次第对三悉可解。又从初至一分无明在。
皆具止行二善。智断分具。一一无不分證常乐我净。
故云获得常色等。
二随所宜者。今文正顺机缘宜乐。但说五阴是常。若
净名中三十二菩萨各说入不二门。阿含中五百各
说身因。般若中遍历诸法。皆云清净。无二无别。悉是
随机。故云可见。
心是缘法者。是能缘法也。
佛无碍无缘者。无非法界互遍互入等。尔时过意界。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0a 页 X37-0300.png
此即大论文也。彼云若发真可是智业求发真。犹在
意地。此师引意界證有色。住在智业中證有心。若證
今经意者。过意界證因灭是色。住在智业中證获得
常色。
虽别圆者。别人后心方具常色。圆人初心即具。
经云是名沙门名婆罗门者。但云沙门婆罗门即是
无常。若知沙门婆罗法者即是常也。
又初明其有人。具足沙门下明其有法也。
二结成褒贬者。初文褒也。一切外道下贬也。
经云作师子吼者。亦能吼于无量师子吼也。
谋议有五者。前四番皆顺外计之说。即是实门之第
五。一番违于外道宗计。赞叹如来等即大权所为。共
熟未熟作破耶始末。
经云或说我生净饭王家者。小乘见也。或说不生。大
乘见也。经云我今此身是涅槃。大乘见也。或言灭身
者。小乘见。经云说无常等。小乘见也。
经云说有常乐等逗大机发者。又外人本计常。今为
说常。顺其宿计。则易开悟。
经云亦不见闻金翅鸟王者。据知如来不可思议大
势力等。则是大权示速之相。
经云骂时不嗔等。文中一一皆颇外人不如于佛。外
人意云汝诸人等顺则喜。违则嗔。佛则不尔。佛一身
具三十二相等。汝诸人所事一神。唯有一相等(云云)。
刨音齰(契也锄须反)。
意地。此师引意界證有色。住在智业中證有心。若證
今经意者。过意界證因灭是色。住在智业中證获得
常色。
虽别圆者。别人后心方具常色。圆人初心即具。
经云是名沙门名婆罗门者。但云沙门婆罗门即是
无常。若知沙门婆罗法者即是常也。
又初明其有人。具足沙门下明其有法也。
二结成褒贬者。初文褒也。一切外道下贬也。
经云作师子吼者。亦能吼于无量师子吼也。
谋议有五者。前四番皆顺外计之说。即是实门之第
五。一番违于外道宗计。赞叹如来等即大权所为。共
熟未熟作破耶始末。
经云或说我生净饭王家者。小乘见也。或说不生。大
乘见也。经云我今此身是涅槃。大乘见也。或言灭身
者。小乘见。经云说无常等。小乘见也。
经云说有常乐等逗大机发者。又外人本计常。今为
说常。顺其宿计。则易开悟。
经云亦不见闻金翅鸟王者。据知如来不可思议大
势力等。则是大权示速之相。
经云骂时不嗔等。文中一一皆颇外人不如于佛。外
人意云汝诸人等顺则喜。违则嗔。佛则不尔。佛一身
具三十二相等。汝诸人所事一神。唯有一相等(云云)。
刨音齰(契也锄须反)。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0b 页 X37-0300.png
然涅槃(至)非常者。为众生故作四门说。使从门通入
圆伊涅槃之理。故云欲以常破之。
旧富此难者。只是正当外人所计。及当自然之计。
此难最拙者。既难他能所俱是无常。自立于无常。汝
因亦应无常耶。
是万法性者。一切万法皆从性生。所生之法皆是无
常。
染粗黑者。论云萨埵剌阇怛但摩。萨埵此云有情。亦
云勇健。今取勇健义。剌阇此云尘。怛摩此云暗。三德
应云勇尘暗也。若傍义翻。亦云黄赤黑。亦名贪嗔痴。
亦名乐苦舍。
其宗迦毗罗者。如论云神我为主是。又迦毗罗外道
此翻黄头。计因中有果。又入大乘论云。迦罗所说有
计一过作者与作一相者与相一分与有分一名为
计一。如庄严云。佛果下举佛法中于三假法所立不
同。以显外人所立染等三不同也。
不妨有续待者。有因成亦无妨。何者由万善因成
故。因续于果故名相续待。于不得知佛是得。即相待
假。
二谛同体者。还成二谛不分。故不可用。
若答汝义者。此破意。且用别教破之。由彼本计能所
法别。故今亦以能所破之。
有时说有者。若昔说无常意命至非常非无常。若今
说常即令入非常非无常。故无二语终。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0c 页 X37-0300.png
以苦识(至)乐者。观于相续假。即是苦识。念念无常。作
此研之。得入涅槃。即名为乐。
道谛例尔者。始从念处。还以无常观研之。成于涅槃
之乐。
止是方便者。始从念处巳上。皆属方便。
优楼僧祛者。计异谓作者与作异等。
涅槃何曾定常者。涅槃之体离四句。故但以不生烦
恼为涅槃者。达烦恼即涅槃。亦是定观涅槃行道。故
云也。
宜作此说者。宜作互无别教之说。
若论正理等者。今且约现在云牛马互无。若论正业
理性。不得一向定无。后方转故。涅槃亦尔。约破行道
宜说互无。若论理体本来相即。故云非全互无涅槃。
同是涅槃无者。有涅槃时无烦恼。有烦恼时无涅槃
也。
有无之惑者。无漏中有微细烦恼即是无明。
相似无漏者。𤏙位巳上也。
及被导者。忍位及世第一法。能引导入无漏名为被
导。前庄严释未为全当我。
解脱色者。解脱于无常色获得无色。此解违经。故不
可用。
苨(奴底反)遂为轻略者。如牛粪种甘蔗种日曝种泥土
种。如大瞿昙住甘蔗园(云云)。
既目得者。由闻佛说法即得罗汉。不同善来也。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1a 页 X37-0301.png
是嘿然答者。即嘿破他有无也。又佛法中真我非汝
所计有无。所以嘿答。
十四难者。大论云。一世界及我常。二界及我无常。三
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四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
无常。五世界及我有边。六世界及我无边。七世界及
我亦有边亦无边。八世界及我亦非有边亦非无边。
九死后有神去后世。十死后无神去后世。十一死后
亦有神去亦无神去。十二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
后世。十三是身神。十四身异神异。若佛一切智人。此
十四难何以不答。答曰此事无实故不答。
我即众生等者。不出十六知见。十六知见文在大品。
大论广释。一生者见。计我能生。如父母生子。二养育
见。计我能养他。三众数见。计我有五阴十二入十八
界。四人者见。计我是行人。五受者见。计我后身当受
果报云。六起者见。计我能造世果报。七知者见。计我
五根知能五尘。八见者见。计我根尘能见色及起邪
见。九我见。谓横计五阴名之为我。十众生见。总揽五
阴名为众生。十一命者见。谓命计连续恐连续断。十
二作者见。计我能有所作。即士夫见也。谓外人执我
有士夫之用。十三寿者见。寿计一期。寻常虽计。病时
最切。恐连持断恐一期短。十四使作者见。谓驱策由
我。十五使受者见。苦乐由我故。十六使起者见。令其
还生欲界名使起。然今经中前破我见有其三。破及
我是一并我是作者三义。后别破见者。知者馀有十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1b 页 X37-0301.png
一知见。例皆自亡。故不俟一一破之。
我有二种者。此是临急之言。立于二义。
则非遍义者。我既不遍。则是无常。云何计常。
出无去处者。若有云处即是无常。云何计常。
二我何异者。二我若异。即是无常。云何而言我体一
耶。
经云如是(至)出世出者。世即俗谛。出世即真谛。既违
世谛。即违真谛。既背二谛。非耶何谓。
此即破竟者。只如此救。即当巳被破竟。临急无理。强
转义宗。以求其胜。终不可得。如张人我下。类于天得
佛得之相。
法与非法者。有情无情法也。义则可然。若承上文意
来。须作我字。义虽若是。准于下文复不可改。
随下文业字者。是业所作文是。
经云如其吉者。由被破竟。故名不吉。若定不吉。佛更
用者。成佛不吉非我咎也。
经云但受一边者。但受明遍于室。不受炷边有今
明。
经云同诸圣人者。一切圣人皆以正理而破于耶。今
归平等涅槃正理。方是大平我。
岂得等者。我既不等。即是无常。
何如计常应非我作者。若非我作。何故计云我是作
者。若非作者即是无常。
乃是假我者。谓假根境空明识众缘和合。方有其见
我有二种者。此是临急之言。立于二义。
则非遍义者。我既不遍。则是无常。云何计常。
出无去处者。若有云处即是无常。云何计常。
二我何异者。二我若异。即是无常。云何而言我体一
耶。
经云如是(至)出世出者。世即俗谛。出世即真谛。既违
世谛。即违真谛。既背二谛。非耶何谓。
此即破竟者。只如此救。即当巳被破竟。临急无理。强
转义宗。以求其胜。终不可得。如张人我下。类于天得
佛得之相。
法与非法者。有情无情法也。义则可然。若承上文意
来。须作我字。义虽若是。准于下文复不可改。
随下文业字者。是业所作文是。
经云如其吉者。由被破竟。故名不吉。若定不吉。佛更
用者。成佛不吉非我咎也。
经云但受一边者。但受明遍于室。不受炷边有今
明。
经云同诸圣人者。一切圣人皆以正理而破于耶。今
归平等涅槃正理。方是大平我。
岂得等者。我既不等。即是无常。
何如计常应非我作者。若非我作。何故计云我是作
者。若非作者即是无常。
乃是假我者。谓假根境空明识众缘和合。方有其见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1c 页 X37-0301.png
名为假我。
必无实我者。必无外人所计自能见也。
但不同实我者。不同外人所计我也。
佛义不立者。难佛无我义。不立有我义。
则成谁见谁闻者。约我有用为问。
绥(虽音是胡[廿/绫]子)。
因十二因缘等者。正由无明行与识等和合。而成此
身。
若道理者。意云佛是得理之人。应说有我。若无我者。
常乐我净从我而得。
经云灭内外(至)六识者。灭于分段等识。即得常识等。
须灭身后者。须灭我慢及以烦恼方得常乐我净。不
可将此耶见身即是。故云须灭。
又若次第修者。先灭分段身等。方得常乐我净。若圆
修人不须云灭。伹观此身即是三德。渐渐令净。即名
为得六根净人。即其相也。
非自非他等者。此用衍门四句破执远离于慢。由他
起慢名为他生。内心起名为自生。共离可知。四句推
于求慢叵得。皆如幻化。故云非也。异先身命。舍先身
命。得中阴身命。此外道正计。中阴无因。自然而有。非
因缘得。故云也。
经云一切法亦如是者。因果及依报法。皆从因缘而
有。
经云汝云何见等者。佛问意者。汝依何法何智何处。
见世间有法。不从因缘有耶。
榛(仕巾反。说文云丛木也。谓密茂之林
必无实我者。必无外人所计自能见也。
但不同实我者。不同外人所计我也。
佛义不立者。难佛无我义。不立有我义。
则成谁见谁闻者。约我有用为问。
绥(虽音是胡[廿/绫]子)。
因十二因缘等者。正由无明行与识等和合。而成此
身。
若道理者。意云佛是得理之人。应说有我。若无我者。
常乐我净从我而得。
经云灭内外(至)六识者。灭于分段等识。即得常识等。
须灭身后者。须灭我慢及以烦恼方得常乐我净。不
可将此耶见身即是。故云须灭。
又若次第修者。先灭分段身等。方得常乐我净。若圆
修人不须云灭。伹观此身即是三德。渐渐令净。即名
为得六根净人。即其相也。
非自非他等者。此用衍门四句破执远离于慢。由他
起慢名为他生。内心起名为自生。共离可知。四句推
于求慢叵得。皆如幻化。故云非也。异先身命。舍先身
命。得中阴身命。此外道正计。中阴无因。自然而有。非
因缘得。故云也。
经云一切法亦如是者。因果及依报法。皆从因缘而
有。
经云汝云何见等者。佛问意者。汝依何法何智何处。
见世间有法。不从因缘有耶。
榛(仕巾反。说文云丛木也。谓密茂之林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2a 页 X37-0302.png
曰榛。依此释为正实)。
如小栗者。即小茅栗子。
是一业所得者。且据一人业所得。一期果报身命无
二也。
色心连持下约不异而异之相。
经云因即五阴等。因即善恶五阴。果即五阴果。即无
记五阴故。俱舍云。因通善恶。果唯无记。谓于现在起
善恶。成当来无记阴。
牒计非之者。牒前火烧榛木而有绝炎计来非之。
经云五日者。佛告世后五日。方得罗汉。据此而论。皆
是述昔。以足身见。
成六十二者。能生所生合称。故成六十二。又此四句
皆后破前。各执一句。成六十二。大品云。譬如我见摄
六十二见。摄六十二见者。彼经十四云。示我见根本
六十二见世间空。既云我见为根本。即是我见摄六
十二也。
阔狭竖等者。今言边者伹约竖论。过去望现在。现在
望未来。三世计我边际分根故也。
乃计如来即色涅槃者。计身神俱灭。即断见也。
若身不灭等者。计身神俱不灭。常见也。
两亦两非即是双计他人不见者。古师约自身上。解
作于六十二见。谓我自如色来等。又众生五阴亦尔。
我不作此说者。我不曾作汝耶计之说。
经云是名为见者。若作是说。坚执不移。是名为见。见
执所缘名为见处。见能集起未来苦果。名为见行。造
如小栗者。即小茅栗子。
是一业所得者。且据一人业所得。一期果报身命无
二也。
色心连持下约不异而异之相。
经云因即五阴等。因即善恶五阴。果即五阴果。即无
记五阴故。俱舍云。因通善恶。果唯无记。谓于现在起
善恶。成当来无记阴。
牒计非之者。牒前火烧榛木而有绝炎计来非之。
经云五日者。佛告世后五日。方得罗汉。据此而论。皆
是述昔。以足身见。
成六十二者。能生所生合称。故成六十二。又此四句
皆后破前。各执一句。成六十二。大品云。譬如我见摄
六十二见。摄六十二见者。彼经十四云。示我见根本
六十二见世间空。既云我见为根本。即是我见摄六
十二也。
阔狭竖等者。今言边者伹约竖论。过去望现在。现在
望未来。三世计我边际分根故也。
乃计如来即色涅槃者。计身神俱灭。即断见也。
若身不灭等者。计身神俱不灭。常见也。
两亦两非即是双计他人不见者。古师约自身上。解
作于六十二见。谓我自如色来等。又众生五阴亦尔。
我不作此说者。我不曾作汝耶计之说。
经云是名为见者。若作是说。坚执不移。是名为见。见
执所缘名为见处。见能集起未来苦果。名为见行。造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2b 页 X37-0302.png
作耶行名为见业。坚执所缘名为见著。为见系缚常
在三有名为见缚。因见生苦名为见苦。取非为是名
为见取。由见便有三涂可节名为见怖。为见烧然名
为见热。缠心不离名为见缠。
就见能说者。从如来名为下是能见能说。谓能见生
死即涅槃。能说见过而远离之。
圆满端正者。因圆果满依正成就名为端正。又虽在
理性三因互冥诸法具足无有缺减。
又名圆满端正若共者。亦有亦无句。若离者。非有非
无句。破四性巳。四悉因缘起机假说。前后令物获益
则不相乖。又佛性本有名为在前。众生修习方乃得
见名为在后。两亦两非例此。
** 陈如品二
无常等者。取等两亦两非句边等四。如去等四也。
先业为因者。又内识心为因也。
又一解云下。此师约观行心释。与观师同者。今家用
观师释。
经云一切诸漏断者。子缚断一切有者。二十五有果
缚亡也。
少分称得度者。那含人伹断九品修惑。證得三果。
始是分度四月识者。四分律云。有裸形外道名布萨。
与身子论议。结舌无言。叹云短少者尚尔。况堂堂者
乎。至跋难陀所而求出家。后问其义而不能答。即生
念言。沙门释子愚闇无知。即便休道。比丘白佛。佛言
在三有名为见缚。因见生苦名为见苦。取非为是名
为见取。由见便有三涂可节名为见怖。为见烧然名
为见热。缠心不离名为见缠。
就见能说者。从如来名为下是能见能说。谓能见生
死即涅槃。能说见过而远离之。
圆满端正者。因圆果满依正成就名为端正。又虽在
理性三因互冥诸法具足无有缺减。
又名圆满端正若共者。亦有亦无句。若离者。非有非
无句。破四性巳。四悉因缘起机假说。前后令物获益
则不相乖。又佛性本有名为在前。众生修习方乃得
见名为在后。两亦两非例此。
** 陈如品二
无常等者。取等两亦两非句边等四。如去等四也。
先业为因者。又内识心为因也。
又一解云下。此师约观行心释。与观师同者。今家用
观师释。
经云一切诸漏断者。子缚断一切有者。二十五有果
缚亡也。
少分称得度者。那含人伹断九品修惑。證得三果。
始是分度四月识者。四分律云。有裸形外道名布萨。
与身子论议。结舌无言。叹云短少者尚尔。况堂堂者
乎。至跋难陀所而求出家。后问其义而不能答。即生
念言。沙门释子愚闇无知。即便休道。比丘白佛。佛言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2c 页 X37-0302.png
若有异学来投出家四月共住。有一外道众僧与四
月共住。佛命比丘为其剃发。受三自归沙门十戒。四
月内之供养众僧。诸比丘每对沙弥说。诸外道行见
俱恶。当受苦果。如见毁时不护外道。知其不退与受
具戒。此即试外道之相。
一时根性者。谓顺其宜乐根性不同。
或言止观者。以止观摄一切法。故云欲得四禅等。
经云今报佛思入般涅槃者。令一切人见其入般涅
槃。知从佛边而得。还令一切人归依于佛而求度脱。
所以寄诸比丘。而传白之。
佛答不去者。恐堕无穷。故佛不答。
于生阴前爱者。于前身上起烦恼等。
若烦恼复因烦恼者。今身烦恼复因前世烦恼。于今
烦恼上。复起烦恼。故无前后。
蚶如刺蛤如尽破其證义者。破其前引镮钏等义也。
经云性自入水者。性是因。水是缘。此即因缘。何故计
为自然耶。
全无此语者。无诸法悉有自性之语。今则取意破之。
不同祠祀者。还寄彼所计。而以破之。
经云作浆者。甘蔗浆也。
作蜜者。压甘蔗为蜜。甘蔗与馀药知为石蜜。
经云无有一性者。无有自然之性也。
然佛之本义者。佛本只说烦恼为身因。亦不云其前
后。又不曾说因身而有烦恼。外人何故难在前耶。
月共住。佛命比丘为其剃发。受三自归沙门十戒。四
月内之供养众僧。诸比丘每对沙弥说。诸外道行见
俱恶。当受苦果。如见毁时不护外道。知其不退与受
具戒。此即试外道之相。
一时根性者。谓顺其宜乐根性不同。
或言止观者。以止观摄一切法。故云欲得四禅等。
经云今报佛思入般涅槃者。令一切人见其入般涅
槃。知从佛边而得。还令一切人归依于佛而求度脱。
所以寄诸比丘。而传白之。
佛答不去者。恐堕无穷。故佛不答。
于生阴前爱者。于前身上起烦恼等。
若烦恼复因烦恼者。今身烦恼复因前世烦恼。于今
烦恼上。复起烦恼。故无前后。
蚶如刺蛤如尽破其證义者。破其前引镮钏等义也。
经云性自入水者。性是因。水是缘。此即因缘。何故计
为自然耶。
全无此语者。无诸法悉有自性之语。今则取意破之。
不同祠祀者。还寄彼所计。而以破之。
经云作浆者。甘蔗浆也。
作蜜者。压甘蔗为蜜。甘蔗与馀药知为石蜜。
经云无有一性者。无有自然之性也。
然佛之本义者。佛本只说烦恼为身因。亦不云其前
后。又不曾说因身而有烦恼。外人何故难在前耶。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3a 页 X37-0303.png
先发遣傍者。虽云遣傍还成正答。上巳难身在前故。
须先遣还成我者。明佛不曾说身在前。
若云在先者。是汝自立。汝义不立。还成佛所破之义。
故云何因缘故而作是难。
除彼所计之一时者。除外人定计。因中有果。果中有
因之一时。何者若言身定在前。是计果中有因。若言
身定在后。是计因中有果。
前后而一时者。今明正是因果前后之一时。何者以
现在身望过去因。义当烦恼在前身在于后。而复因
果未曾相离。故云前后之一时。
一时而前后者。此亦因果之一时。将现在身望未来
报。于现在身起烦恼。复为未来身作因义。当身在前
烦恼在后。名为一时之前后。
无前异一时者。谓由过去一时因果。感今现在一时
果身。亦无一时异前后。由现在因果一时。复招未来
身因果正意云有身之时即有烦恼。有烦恼时即有
于身。因果未曾相离而复因果不失。故名一时而复
前后。何以故。良由百界千如三千世间即空假中。唯
在一念。故无前后。
缘成由果者。中论第一观因缘品云。缘成由于果。以
果复缘先故。若未有果。何名为缘。故论偈云。果先于
缘中。有无俱不可。先无为谁缘。先有何用缘。此即总
破一切因缘也。今经明一时前后。以立因果。其义不
同。故云此别有意。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3b 页 X37-0303.png
若一在前等者。若云烦恼在前。则烦恼有始。身在前
亦尔。
对治化机以说者。谓化仪约事。皆先破烦恼。令入真
常。故云要因烦恼而得有身。
仍带理说者。理无前后。事有前后。故云虽也。
故知实理者。谓唯说圆常。若不称机。却成权法有馀
之说。
故云若说常者。受化之徒。谓佛同彼外道(云云)。
色心体一者。全色是心。全心是色。故云一也。
刹那理等者。只是事全是理。理全是事。法无二体。故
云等也。
贵在纳衣执破者。且顺纳衣宜说烦恼在前。身在于后。
了性同空者空即涅槃也。
内外谁施者。一念三千依报。一千是外正报。二千是
内即空假中。同一法界。故无内外。
二行经文者。一时中一行前后中一行故。此二行经
文者。是极理决定之说。释大疑之要。
伹炷是灯器者。油注盏皆名灯器。
不得名炷者。未烧伹名灯。
一者润业者。泽州云。无明始终常有身起之时。必依
无明。如梦中身。必依睡心故。
说一时有者。谓身望因烦恼而得有身。问无明依何
而生。依真识。依何身识常住由如虚空。更无所依。此
解复与诸师小异。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3c 页 X37-0303.png
若润业者。烦恼润业能为身作因。亦有一生二生。未
酬此业。故名为奢。若润生烦恼则与身俱时。能润于
生。复润于业为未来因。
生阴之初者。初托胎时。于父生嗔。于母生爱。即其例
也。又云于中阴身起烦恼。能润生身。
于义为便者。此亦泛依彼释。若从圆说。一念三千。无
复前后。此为正义。
死阴之中者。此取现在临终时。最后刹那起润生爱。
为润生烦恼。今用此释。
一时因果三义者。由过去因感今世果。由今世果起
未来因。有漏之法是一时。而有三义之异殊。堪反于
耶。难者今答。一时因果及以有漏。是一时法。反破外
人所计。因中定有果中定有因之难。无不皆遣。
然此三师者。迦毗罗僧祛勒沙婆如前说。
彼家者。诸外道也。
现在一世相生者。外人伹计二十五谛。从性生大等
有主有依。以为因缘。不云从过去业力因缘。为此义
故。与佛因缘果也。
求那下云云者。风大造鼻。水火造舌。地大造身。
如论文香相品者。成论第五香相品初。问曰多摩跋
等众香合故。其香异本。为即此等众香更生异香。答
曰因香和合更生异香。如青黄色杂更生绿色有。以
种种业因缘。故生种种香。又卫世师人谓。白𨭛铅锡
金银铜等。皆是火物。而是中有香。故知非唯地有(云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4a 页 X37-0304.png
云)。
后后双者。下全是彼论第三四大相品文。
言汝犹随湿缘是水者。汝何不达寒因缘而成于地。
犹故随水因缘而名水水耶。
芰角并者。波动与风相望名芰角并。又若以冻望地
亦成芰角。若冻望水波望水俱名相望。
并果报参差者。应知或时根具是后报。贫穷是生报。
贫是后报。根具足生报。富等例尔。
二种无法者。前计虚空兔角二法也。
弃通从别者。随病用药。破性不同。遍通一代。称适机
宜。故云通也。五时次第别也。
多用因缘破性者。如今文中。先用正因缘。破外人性
执耶因缘。文是次用无常苦空等。如今诸外人归伏
之。皆具四时之益。一代次第。初设教法取机之相。
次用中道者。向后用也。
破于偏渐者。偏即前二教。渐即别教也。
互用无失者。明五时互用不定秘密四悉被机不定。
前后破一切内道等者。如前立五时次第。用此五时。
以消今经得道之人。文横竖自显。
经云涅槃是常者。此用深理而形浅法。
经云何因缘故作如是说者。佛为知我心。为别有意。
作如此说。
经云乞食是常者。以常乞故。名之为常。
别请无常者。别请时疏。故名无常。
后后双者。下全是彼论第三四大相品文。
言汝犹随湿缘是水者。汝何不达寒因缘而成于地。
犹故随水因缘而名水水耶。
芰角并者。波动与风相望名芰角并。又若以冻望地
亦成芰角。若冻望水波望水俱名相望。
并果报参差者。应知或时根具是后报。贫穷是生报。
贫是后报。根具足生报。富等例尔。
二种无法者。前计虚空兔角二法也。
弃通从别者。随病用药。破性不同。遍通一代。称适机
宜。故云通也。五时次第别也。
多用因缘破性者。如今文中。先用正因缘。破外人性
执耶因缘。文是次用无常苦空等。如今诸外人归伏
之。皆具四时之益。一代次第。初设教法取机之相。
次用中道者。向后用也。
破于偏渐者。偏即前二教。渐即别教也。
互用无失者。明五时互用不定秘密四悉被机不定。
前后破一切内道等者。如前立五时次第。用此五时。
以消今经得道之人。文横竖自显。
经云涅槃是常者。此用深理而形浅法。
经云何因缘故作如是说者。佛为知我心。为别有意。
作如此说。
经云乞食是常者。以常乞故。名之为常。
别请无常者。别请时疏。故名无常。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4b 页 X37-0304.png
跨节者。不依其所念。以即用出世深理答之。名为跨
节。
然至理中众生无尽者。问何故云无尽耶。答若言众
生有尽。涅槃亦须有尽。何以故。众生即涅槃故。故不
可言其有尽。然经中约事以答。疏文约理释者。显事
不离理。所以约理释之。
念阿难解之者。一代随逐世尊佛法皆能任持。所以
不说魔法。
云何为乱者。只是说多为乱耳。
八谛者。欲色等上下各四。
观苦过者。是过患。若不观破。必起苦因。
观苦出者。观苦出要。谓出生死。观苦入者。入涅槃也。
经云或有示现神通等者。是示化迹。
又欲识魔佛法异者。权实之法魔能说之。应问何者
是权。何者是实。何者即权而实。即实而权。即非权非
实。作此问者。魔必不能答之。以此验魔。则知魔佛可
识。
折阿难真心者。恐阿难自恃是佛亲侍过一切人。故
须此折。
各有重任者。荷负正法。各于十方弘化。名为重任。
呵实行者。亦是一住对辨耳。
弘宣深理者。弘扬大法。谈深證极。非二乘所能。约迹
为声闻云。
其不堪与夺者。大小相对而为与夺。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4c 页 X37-0304.png
若言与者。二乘既从渐入顿。开权显实巳竟。故堪付嘱
伹欲论近者。谓是法内眷属。故云也。
普贤文殊者。意云若据与普贤文殊。同位同能。广化
其人甚多。然诸经中别出普贤文殊。最堪流通。付属
弘广菩萨亦应如此。不取通名。应是有别弘广菩萨
魔王发心者。必皆大权所为也。
翻音不同者。五天音不同也。
梵音兼义者。辨才伹总持之义。
五事断辛者。小乘尔前未断。至此经方永断。
蓇(里登反)裨(薄錍反)赖(卢达反)涕(提音为正)。
净地品者。此十地菩萨是父母生身。由有毒蛇等不
净之畏。故以十篇陀罗尼净此地。名净地品。
圆教一生者。若从实行释者。此人昔时于前三教久
巳修学。权门纯热。今值释迦。闻圆常极教。即破无明。
乃至入第十住地等。所以名为肉身未免。此释为正。
就应身释。今所不用。
伹三宝名种种不同者。诸陀罗尼中。虽种种名不同。
三宝摄尽。
摩竭大鱼者。大论第七云。五百买客入海采宝。值须
魔竭。鱼王开口。船去甚疾。船师问楼上人。何所见耶
答言。见三日乃大白山。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师云。
三日者。一是实日。二是鱼目。白山是鱼齿。水奔是入
鱼口。我曹了矣。时船中人各称所事。都无所验。中有
优婆塞。语众人言。众人吾等当共称佛者。字佛为无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5a 页 X37-0305.png
上救苦厄者。众人一心共称南无佛。是鱼先世曾受
五戒。得宿命智。闻佛名字即自悔责。鱼便合口。众人
命存。闻若今经一体三宝总持之名。七方便人。常住
慧命。则永存矣。
鹦鹉生天者。贤愚经云。须达长者。敬信佛法。一切所
须悉皆供给。时诸比丘日日往来说法教诲。须达家
内有二鹦鹉。一名律提。二名赊律提。禀性黠慧。能知
人语。诸比丘往来。每先告语。家内闻知。整理敷具。后
时阿难往到其家。见鸟聪黠爱之在心。而语之言欲
教法。二鸟欢喜授四谛法。偈言。豆祛(一)三牟(二)提耶
(三)末伽(四)(此四晋言苦集灭道)其家门前有树。二鸟闻法喜悦。
树上次第上下。七反诵习。其暮宿树为狸所食。缘此
善心。即生四王天。阿难明日。遂到其舍。闻二鹦鹉为
狸所煞。还白佛言。须达家内有二鹦鹉。昨教诵四谛
法。其夜命终。不审识神生处何所。佛告阿难。缘汝授
法生四王天。乃至第六天。七反生天无有中夭。阿难
又问六天寿尽当生何处。佛言。下阎浮提出家成辟
支佛。一名云摩。二修昙摩。
大品(至)无上明咒者。彼经第九大明品云。复次憍尸
迦。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
读诵正忆念不离萨波若心。若以毒药熏。若以蛊道。
若以火坑。若深水。若欲刀煞等。皆不能伤。何以故。般
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此即一心三智之般
若。尚能遍荡三惑二死之毒。何况世间之毒而能伤耶。
五戒。得宿命智。闻佛名字即自悔责。鱼便合口。众人
命存。闻若今经一体三宝总持之名。七方便人。常住
慧命。则永存矣。
鹦鹉生天者。贤愚经云。须达长者。敬信佛法。一切所
须悉皆供给。时诸比丘日日往来说法教诲。须达家
内有二鹦鹉。一名律提。二名赊律提。禀性黠慧。能知
人语。诸比丘往来。每先告语。家内闻知。整理敷具。后
时阿难往到其家。见鸟聪黠爱之在心。而语之言欲
教法。二鸟欢喜授四谛法。偈言。豆祛(一)三牟(二)提耶
(三)末伽(四)(此四晋言苦集灭道)其家门前有树。二鸟闻法喜悦。
树上次第上下。七反诵习。其暮宿树为狸所食。缘此
善心。即生四王天。阿难明日。遂到其舍。闻二鹦鹉为
狸所煞。还白佛言。须达家内有二鹦鹉。昨教诵四谛
法。其夜命终。不审识神生处何所。佛告阿难。缘汝授
法生四王天。乃至第六天。七反生天无有中夭。阿难
又问六天寿尽当生何处。佛言。下阎浮提出家成辟
支佛。一名云摩。二修昙摩。
大品(至)无上明咒者。彼经第九大明品云。复次憍尸
迦。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
读诵正忆念不离萨波若心。若以毒药熏。若以蛊道。
若以火坑。若深水。若欲刀煞等。皆不能伤。何以故。般
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此即一心三智之般
若。尚能遍荡三惑二死之毒。何况世间之毒而能伤耶。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5b 页 X37-0305.png
即六妙门者。彼经云闻观世音菩萨六字章句。正念
思惟。观心心脉系想一处。见观世音菩萨。即得解脱
成阿罗汉。云何当得见观世音菩萨。及十方佛名。若
欲得见。端身正心。使心不动。心气相续。以左手置右
手上。举舌向腭。令息调恂。使气不粗不散。安祥除数。
从一至十。成就息念无分散。意云然经中唯有数息
一门。又相彰显。馀之五门。疏中依经义立。何者既云
六字章句验知六门义足。二随门者。舍前数法一心
依随息出入。摄心缘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缘。无分散
意。是名随门。三止门者。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寂其
心。是名随门。四观门者。于定心中。以慧分别。观于细
微。出入息相。如空中风。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
不实。心识无常。刹那不住。无人无我。身受心法皆无
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观门。五还门者。既知
观从心生。若随折境。此则不会本源。应当及观观心。
此观心者从何而生。为从观心生。为从非观心生。若
从观心生则巳有观。若从不观心生。不观心为灭生。
为不灭生。若不灭生。即二心并。若灭法生。灭法巳谢
不能生观。若言亦灭生非灭非不灭生皆不可得。当
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故即空。空故无观
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境智双亡。道源之要是名还
门。六净门者。知色净故。不起妄想分别。受想行识亦
复如是。息妄想垢。息分别垢。息取我垢。若能心如本
净。不得能息所息及净不净。故名净门。故此六门通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5c 页 X37-0305.png
于四机游入。何者藏人观息无常。通人达息如幻。别
人了息具恒沙佛法。圆人见息是佛性秘藏。数息既
尔。馀五例然。故彼经云。我即数息使心不散。霍然意
解。销伏结使。得无生忍。住首楞严三昧(云云)今经俱
知圆常佛性。暂取小果。苏息终不滞偏。所以经云魔
王闻是陀罗尼巳。悉发菩提之心(云云)。
善神王者。持善令不失。
恶神王者。遮恶令不起慢。
从他使背上者。此慢从五利使背上而起。若断五利。
此慢即除。
得下定者。下八地定名为下定。
我心殊多者。即是上定。意明须跋得非想定名。
有慢者。由轻他下八定。故有慢名。
经云皆随往日者。外人但信往因。而招今果。不云今
身作业而招来果。致成外道耶见。拨无因果也。
无定之报者。若能修道即得解脱。故不可言其有定
报也。
作八行观者。然此八观有总有别。总以八观。观彼四
阴。和合不实。别者以无常等治四阴理。无常观识。苦
观于受。空观于想。无我观行。以痈疮等治四阴事。谓
观受如痈。观想如疮。观行如毒。观识如箭。若止观中
引用。即云受如病。想如痈。行如疮。识如刺。又观空处
如病。识处如痈。无所有处如疮。非想处如刺。其名虽
异。其治大同。以有此八。心易生厌。疾能舍离。修习无
漏。问四禅但以苦粗障三。而为方便。空等四处何须
人了息具恒沙佛法。圆人见息是佛性秘藏。数息既
尔。馀五例然。故彼经云。我即数息使心不散。霍然意
解。销伏结使。得无生忍。住首楞严三昧(云云)今经俱
知圆常佛性。暂取小果。苏息终不滞偏。所以经云魔
王闻是陀罗尼巳。悉发菩提之心(云云)。
善神王者。持善令不失。
恶神王者。遮恶令不起慢。
从他使背上者。此慢从五利使背上而起。若断五利。
此慢即除。
得下定者。下八地定名为下定。
我心殊多者。即是上定。意明须跋得非想定名。
有慢者。由轻他下八定。故有慢名。
经云皆随往日者。外人但信往因。而招今果。不云今
身作业而招来果。致成外道耶见。拨无因果也。
无定之报者。若能修道即得解脱。故不可言其有定
报也。
作八行观者。然此八观有总有别。总以八观。观彼四
阴。和合不实。别者以无常等治四阴理。无常观识。苦
观于受。空观于想。无我观行。以痈疮等治四阴事。谓
观受如痈。观想如疮。观行如毒。观识如箭。若止观中
引用。即云受如病。想如痈。行如疮。识如刺。又观空处
如病。识处如痈。无所有处如疮。非想处如刺。其名虽
异。其治大同。以有此八。心易生厌。疾能舍离。修习无
漏。问四禅但以苦粗障三。而为方便。空等四处何须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6a 页 X37-0306.png
用八。答空处定细。不说八。过患难识。
凡夫亦有依六行者。不及圣种离之。
速疾涅槃无想者。然大涅槃实无想。于横计有想验
非涅槃。
受是恶身者。无间出巳。即受此身。
经云况其馀者。况劣蓝弗外道者也。
经云断一切诸有者。二十五有见惑全在。修惑唯有
非想一有在也。
经云云何名为实想者。我今不解。请为说之。
经云一切法无自想等者。用摩诃行明四句推捡。令
入毕竟实相空理也。
此空遣于俗有者。以毕竟空荡于三惑二死之有也。
须跋悟道者。翻译家只译九字来耳。其时未有后分
故尔。所以疏家名为得道之文。今有后分。此九字合
在后卷出家文后著之。
后分上甚深妙法者。闻上实想等法。且取小果。
佛言善哉善哉者。意云今正是时。随汝所欲。故叹善
哉善哉。而以许之。
须臾之恩者。只上一唤善来之言。即得道果。如何可报。
行苦迁逼者。以苦依身在。未免行苦所迁。
于是时须者。当此语时。即入灭也。
法应如是者。应身现迹。化缘若毕。法尔应入涅槃。
遗教品者。此品正令教法以被将来。益物不穷永不
绝。应尽等三。是遗身益物。令权种熟脱三。何以故。吾
凡夫亦有依六行者。不及圣种离之。
速疾涅槃无想者。然大涅槃实无想。于横计有想验
非涅槃。
受是恶身者。无间出巳。即受此身。
经云况其馀者。况劣蓝弗外道者也。
经云断一切诸有者。二十五有见惑全在。修惑唯有
非想一有在也。
经云云何名为实想者。我今不解。请为说之。
经云一切法无自想等者。用摩诃行明四句推捡。令
入毕竟实相空理也。
此空遣于俗有者。以毕竟空荡于三惑二死之有也。
须跋悟道者。翻译家只译九字来耳。其时未有后分
故尔。所以疏家名为得道之文。今有后分。此九字合
在后卷出家文后著之。
后分上甚深妙法者。闻上实想等法。且取小果。
佛言善哉善哉者。意云今正是时。随汝所欲。故叹善
哉善哉。而以许之。
须臾之恩者。只上一唤善来之言。即得道果。如何可报。
行苦迁逼者。以苦依身在。未免行苦所迁。
于是时须者。当此语时。即入灭也。
法应如是者。应身现迹。化缘若毕。法尔应入涅槃。
遗教品者。此品正令教法以被将来。益物不穷永不
绝。应尽等三。是遗身益物。令权种熟脱三。何以故。吾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6b 页 X37-0306.png
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所以舍利法界遍益众生。当
当不绝。
疏云化用掩迹者。非但如来化缘巳讫。摄迹归本。而
五十二众。经历一代。来至今经。减同如来摄迹还本。
而复遗教遗躯遍益将来。
经云尔时佛告(至)我大涅槃。是标难思法体。劝令护
持。从我于下释其难得所以。以劝修习利益自他。
今巳显说者。自法华前以权䨱实。或显或密。来至法
华及以今经。彰灼开权同入秘藏。故云今巳显说。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者。亦如法华开权显实。引五佛
化同。所以十方三世诸佛一一皆为令众生至一切
种智。今亦如是。皆同诸佛。住大涅槃常乐无缺等。
放舍身命者。放舍应迹遗驱也。
诸佛摩顶者。诸佛以权智手摩诸菩萨实智之顶。即
是权实合一。方名正不失。致感诸佛常现其前。
疏云初外觉者。诸佛化耶。皆先同后异。故先在外。
如乾草叶者。须跋外道众中为最上首。一化便归。犹
如乾草投大火焰。况馀劣者耶。
入诸境界者。不出六师。故云受行耶法。
音(音阴)。
车匿比丘(至)调伏者。今经明车匿。与大论互异。彼令
依梵法治。今观十二缘令渐调伏。言虽互异。意须相
成。梵法治巳。必须令观十二因缘。以调其心。方得入
法。若不尔者。空治无益。
尸波罗戒者。别解脱也。
依四念处者。今文能依圆教念处。
当不绝。
疏云化用掩迹者。非但如来化缘巳讫。摄迹归本。而
五十二众。经历一代。来至今经。减同如来摄迹还本。
而复遗教遗躯遍益将来。
经云尔时佛告(至)我大涅槃。是标难思法体。劝令护
持。从我于下释其难得所以。以劝修习利益自他。
今巳显说者。自法华前以权䨱实。或显或密。来至法
华及以今经。彰灼开权同入秘藏。故云今巳显说。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者。亦如法华开权显实。引五佛
化同。所以十方三世诸佛一一皆为令众生至一切
种智。今亦如是。皆同诸佛。住大涅槃常乐无缺等。
放舍身命者。放舍应迹遗驱也。
诸佛摩顶者。诸佛以权智手摩诸菩萨实智之顶。即
是权实合一。方名正不失。致感诸佛常现其前。
疏云初外觉者。诸佛化耶。皆先同后异。故先在外。
如乾草叶者。须跋外道众中为最上首。一化便归。犹
如乾草投大火焰。况馀劣者耶。
入诸境界者。不出六师。故云受行耶法。
音(音阴)。
车匿比丘(至)调伏者。今经明车匿。与大论互异。彼令
依梵法治。今观十二缘令渐调伏。言虽互异。意须相
成。梵法治巳。必须令观十二因缘。以调其心。方得入
法。若不尔者。空治无益。
尸波罗戒者。别解脱也。
依四念处者。今文能依圆教念处。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6c 页 X37-0306.png
如是二人皆以深心者。一福田胜。二心胜故等。
若佛现在(至)全身者。恐后代人疑。福有优劣。少故为
问起。以除其疑。
乃至毕苦者。近得罗汉。远入妙觉。方名究竟毕苦。此
是真如之法。故无尽也。
若见如来舍利(至)见僧者。此一体境智不二僧也。
轮王以少福者。以十善化世。故须起塔供养。
于都城内者。欲令多人发心故也。
其转轮王虽未解脱者。文中不云。次罗汉者。以未断
烦恼故不得著。
次言皆绍王位者。皆是王种豪势。各自守护。不均贫
群。故令城外普益群生。
蹀止多许少者。天帝是佛檀越。故与多中之少。不同
馀众。
难生是中者。举劣以显胜。何者第三禅是三界乐之
极处。难得生彼。彼虽难生。修者必得。大众遇于如来
最后涅槃。真金色身。身心快乐。复遇于此百千万位。
不可为喻。
疏云举因显果者。因圆果满。于果身上。普放光明等。
应尽还源者。化缘巳说名为应尽。安住德秘密之藏。
名为还源。故上文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我亦自住
其中。即此义也。
从初禅出入第二禅者。准摩耶经。此是无间三昧。不
合著出字。若言出者。即经散心。应云入初禅巳。次入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7a 页 X37-0307.png
二禅。如是次第至灭受想定。从灭受想定起入非想
处。渐渐次第还入初禅。逆顺皆无间不经散心。名无
间三昧。亦名练禅。即九次第定也。
次间入出者。此即薰禅。亦名师子奋迅三昧。犹如师
子奋诸尘土。诸奋迅入出。为熟静散心故。顺入者。其
入九定。从初禅以至灭定。逆者从灭定起复入悲想。
如是次第复至初禅。如是逆顺皆经入一散心。
三超入出者。此入修禅即超越三昧。从初禅起巳入
非想。非想起入灭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定。上界
皆须灭定为主。下则渐渐灭。入三四空识。不用处非
想。至非想巳还入灭定。此即顺入也。逆者。从灭定起
入初禅。初禅起入非想。非想起入初禅。此即初禅为
主。则上渐渐减至二禅巳还入初禅。复有逆顺相对
交过者。从灭定起入初禅。初禅起入非想。非想起入
二禅。二禅起入不用处。不用处起入三禅。三禅起入
识处。识处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空处。空处起更入四
禅。四禅起入识处。识处起入三禅。三禅起入无所有。
无所有起入二禅。二禅起入非想。非想起入初禅。初禅起
还入灭定。入既有三。出亦具三。皆经散心为异也。此
依摩耶经略出其相。然今经语略。大体则同。应如彼广。
疏云变树形消者。枯荣非枯非荣。秘蜜宝藏。皆不可
得。法界无相。故以形消表之。
机感荼毗者。通而言之。始从华严巳来。一言一教。皆
是机感。又今经始从如是终至奉行。莫非机感。今别
处。渐渐次第还入初禅。逆顺皆无间不经散心。名无
间三昧。亦名练禅。即九次第定也。
次间入出者。此即薰禅。亦名师子奋迅三昧。犹如师
子奋诸尘土。诸奋迅入出。为熟静散心故。顺入者。其
入九定。从初禅以至灭定。逆者从灭定起复入悲想。
如是次第复至初禅。如是逆顺皆经入一散心。
三超入出者。此入修禅即超越三昧。从初禅起巳入
非想。非想起入灭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定。上界
皆须灭定为主。下则渐渐灭。入三四空识。不用处非
想。至非想巳还入灭定。此即顺入也。逆者。从灭定起
入初禅。初禅起入非想。非想起入初禅。此即初禅为
主。则上渐渐减至二禅巳还入初禅。复有逆顺相对
交过者。从灭定起入初禅。初禅起入非想。非想起入
二禅。二禅起入不用处。不用处起入三禅。三禅起入
识处。识处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空处。空处起更入四
禅。四禅起入识处。识处起入三禅。三禅起入无所有。
无所有起入二禅。二禅起入非想。非想起入初禅。初禅起
还入灭定。入既有三。出亦具三。皆经散心为异也。此
依摩耶经略出其相。然今经语略。大体则同。应如彼广。
疏云变树形消者。枯荣非枯非荣。秘蜜宝藏。皆不可
得。法界无相。故以形消表之。
机感荼毗者。通而言之。始从华严巳来。一言一教。皆
是机感。又今经始从如是终至奉行。莫非机感。今别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7b 页 X37-0307.png
指唱灭。名为机感。以标品目。
疏云彰别者。别在俱尸凡众。尔时大众至扶于如来
入金棺者。如来不可思议平等之力。一切大众同时
以手扶于如来。而入金棺。
疏云馀城亦尔者。十六城等皆尔。
馀时亦尔者。未荼毗前皆尔。
从诸天人乞妙香木者。以表报恩供养也。
其地乃是(至)处者。明三世诸佛化道悉同益物事等。
皆于此处。而阇毗之。
唯有迦叶独自明者。迦叶于佛灭后。住持佛法。应治
此等。故不令馀人闻之。复持旧叠著新叠上。而不除
旧叠者。使凡圣普受平等之福。故不除之。
一时礼拜者。弟子事师皆接足宜礼。
有三十六极大力士者。只应云四八三十二。
从心𦚾中火者。以同体智火焚权迹躯等。
圣躯廓润者。于平等法身。以现舍利。如状芥粟。普益
一切。名廓润廓(虚空也)。
千张火全不烧(至)除外一双者。中间皆烧表如来常
行中道故尔。
疏云馀经八国者。长阿含云。迦叶从毕钵罗窟出。赴
阇维所。佛现双足。迦叶礼讫。传中云。分为三分。谓人
天海。人中一分复为八。八国者。一拘尸国诸末罗众。
二波波国诸末梨众。三庶罗国诸跋离众。四摩迦陀
国诸拘利民众。五毗提国诸婆罗门众。六迦维罗国
疏云彰别者。别在俱尸凡众。尔时大众至扶于如来
入金棺者。如来不可思议平等之力。一切大众同时
以手扶于如来。而入金棺。
疏云馀城亦尔者。十六城等皆尔。
馀时亦尔者。未荼毗前皆尔。
从诸天人乞妙香木者。以表报恩供养也。
其地乃是(至)处者。明三世诸佛化道悉同益物事等。
皆于此处。而阇毗之。
唯有迦叶独自明者。迦叶于佛灭后。住持佛法。应治
此等。故不令馀人闻之。复持旧叠著新叠上。而不除
旧叠者。使凡圣普受平等之福。故不除之。
一时礼拜者。弟子事师皆接足宜礼。
有三十六极大力士者。只应云四八三十二。
从心𦚾中火者。以同体智火焚权迹躯等。
圣躯廓润者。于平等法身。以现舍利。如状芥粟。普益
一切。名廓润廓(虚空也)。
千张火全不烧(至)除外一双者。中间皆烧表如来常
行中道故尔。
疏云馀经八国者。长阿含云。迦叶从毕钵罗窟出。赴
阇维所。佛现双足。迦叶礼讫。传中云。分为三分。谓人
天海。人中一分复为八。八国者。一拘尸国诸末罗众。
二波波国诸末梨众。三庶罗国诸跋离众。四摩迦陀
国诸拘利民众。五毗提国诸婆罗门众。六迦维罗国
迦叶品 第十四卷¶ 第 307c 页 X37-0307.png
诸释种众。七毗舍离国诸离车众。八摩竭国阿阇世
王众。各云我当于彼求舍利分。各严四兵即敕香姓
婆罗门。汝持我名。问讯拘尸诸末罗众。起居轻利。游
出强耶。吾于诸贤。每相宗敬。邻国敦义。曾无诤言。我
闻如来于君国中而入涅槃。唯无上尊。实我所天。故
从远请求骨分。冀还本国。起塔供养。香姓受教。白诸
末罗言。诚如君言。佛此灭度。国内人民自常供养。远
劳诸君。求舍利分。终不可得。时诸国王即集诸臣。若
不见与。四兵在此。当以力取。时拘尸国即集诸臣共
以偈答。如来遗形不敢相许。彼言举兵。吾斯亦有。是
时香姓喻众生人曰。诸贤长者受佛教敕。口诵法言。
心服仁化。岂诤舍利共相煞害。舍利现在。伹当分取。
众咸称善。寻复语言。谁能分者。众举香姓。仁智均平。
可分舍利(云云)。即分舍利以为八分。瓶塔第九。灰塔
第十。存时发。天持上天。起塔供养。明星出时。分舍利
讫。有馀炭者。毕钵村人白众言。乞地馀炭。起塔供养。
皆云与之。诸国各于本处。起塔供养。
简无缘者。简禀方便教。人未堪塔。闻于圆常佛性真
伊秘密。故不与之。
疏云其文未尽者。既云未尽。不合题为上下。只应云
三十七三十八卷耳。
涅槃疏私记卷第九(终)
承保四年五月二日以华林房本书写了
王众。各云我当于彼求舍利分。各严四兵即敕香姓
婆罗门。汝持我名。问讯拘尸诸末罗众。起居轻利。游
出强耶。吾于诸贤。每相宗敬。邻国敦义。曾无诤言。我
闻如来于君国中而入涅槃。唯无上尊。实我所天。故
从远请求骨分。冀还本国。起塔供养。香姓受教。白诸
末罗言。诚如君言。佛此灭度。国内人民自常供养。远
劳诸君。求舍利分。终不可得。时诸国王即集诸臣。若
不见与。四兵在此。当以力取。时拘尸国即集诸臣共
以偈答。如来遗形不敢相许。彼言举兵。吾斯亦有。是
时香姓喻众生人曰。诸贤长者受佛教敕。口诵法言。
心服仁化。岂诤舍利共相煞害。舍利现在。伹当分取。
众咸称善。寻复语言。谁能分者。众举香姓。仁智均平。
可分舍利(云云)。即分舍利以为八分。瓶塔第九。灰塔
第十。存时发。天持上天。起塔供养。明星出时。分舍利
讫。有馀炭者。毕钵村人白众言。乞地馀炭。起塔供养。
皆云与之。诸国各于本处。起塔供养。
简无缘者。简禀方便教。人未堪塔。闻于圆常佛性真
伊秘密。故不与之。
疏云其文未尽者。既云未尽。不合题为上下。只应云
三十七三十八卷耳。
涅槃疏私记卷第九(终)
承保四年五月二日以华林房本书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