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1a 页 WYG0703-060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木钟集卷二
宋 陈埴 撰
孟子
孟子谓琴张曾晰牧皮为狂士曾点咏归浴沂便有
圣人气象孟子谓夷考其行而不掩是以谓之狂此
果何见
狂者立志太高故舞雩之事胸次洒落如光风霁月然
木钟集卷二
宋 陈埴 撰
孟子
孟子谓琴张曾晰牧皮为狂士曾点咏归浴沂便有
圣人气象孟子谓夷考其行而不掩是以谓之狂此
果何见
狂者立志太高故舞雩之事胸次洒落如光风霁月然
卷二 第 1b 页 WYG0703-0606b.png
其终不到圣人处为其志太高而行不掩故终归于狂
然人品终是不同故圣人晚年常叹狂者不可得见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不去集注以不能枉道之意则
有确乎不可拔者矣燔肉不至孔子行圣贤出处贵
于见几而作柳下惠三黜而不去何邪
三黜不去所以谓下惠之和然不肯枉道事人至其三
黜乃其介处和而不失其介所以为圣之和
孔子称威公之正管仲之仁初未始有少贬孟子于
然人品终是不同故圣人晚年常叹狂者不可得见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不去集注以不能枉道之意则
有确乎不可拔者矣燔肉不至孔子行圣贤出处贵
于见几而作柳下惠三黜而不去何邪
三黜不去所以谓下惠之和然不肯枉道事人至其三
黜乃其介处和而不失其介所以为圣之和
孔子称威公之正管仲之仁初未始有少贬孟子于
卷二 第 2a 页 WYG0703-0607a.png
伯者之事绝口不谈齐威晋文则以为仲尼之所不
道何邪
以威较文彼善于此要知挟天子以令诸侯心术不正
皆三王之罪人其后魏晋正昉此故孔孟之门不齿管
晏特孔子圣德宽洪时或不掩其善孟子卫道自任故
绝口不言为后学法也
孟子论不动心归之持其志无暴其气二者固当两
下工夫至公孙丑问孟子恶乎长复告之以我知言
道何邪
以威较文彼善于此要知挟天子以令诸侯心术不正
皆三王之罪人其后魏晋正昉此故孔孟之门不齿管
晏特孔子圣德宽洪时或不掩其善孟子卫道自任故
绝口不言为后学法也
孟子论不动心归之持其志无暴其气二者固当两
下工夫至公孙丑问孟子恶乎长复告之以我知言
卷二 第 2b 页 WYG0703-0607b.png
我善养浩然之气而不及志何邪
持其志处即义理之养孟子养气全在集义乃持其志
也孟子细密工夫只如此不肯下敬字先儒谓其才高
难当
诗出于小夫贱𨽻之口而后之言诗如高叟乃不免
于固岂世儒反古者贱𨽻之不若
诗人吟咏情性故意象宽平老儒执守训诂故意象窄
狭
持其志处即义理之养孟子养气全在集义乃持其志
也孟子细密工夫只如此不肯下敬字先儒谓其才高
难当
诗出于小夫贱𨽻之口而后之言诗如高叟乃不免
于固岂世儒反古者贱𨽻之不若
诗人吟咏情性故意象宽平老儒执守训诂故意象窄
狭
卷二 第 3a 页 WYG0703-0607c.png
文王治岐关市不征泽梁无禁成周门关市廛皆有
限守山林川泽悉有厉禁何也
文王因民所利而利之乃王道之始成周经制大备乃
王道之成
滕文公行仁政孟子止许以善国而不以王道期之
何邪
滕介齐楚之间灭亡之不暇孟子所为谋者无非王道
至无可奈何处亦以太王望之岂是不说
限守山林川泽悉有厉禁何也
文王因民所利而利之乃王道之始成周经制大备乃
王道之成
滕文公行仁政孟子止许以善国而不以王道期之
何邪
滕介齐楚之间灭亡之不暇孟子所为谋者无非王道
至无可奈何处亦以太王望之岂是不说
卷二 第 3b 页 WYG0703-0607d.png
君臣之大义天地之常经以其所待之厚薄而为之
轻重世无是理孟子寇雠之论疑若与之背驰
孟子此语是说大都报应如此若忠臣孝子不当以此
自处当知天下无不是底君父先儒谓孟子语有㾗迹
者此等是也若圣人则浑然不露只曰君使臣以礼臣
事君以忠
乐之实乐斯二者还是就乐上有得抑吾心有此二
者而发越呈露见之乐也
轻重世无是理孟子寇雠之论疑若与之背驰
孟子此语是说大都报应如此若忠臣孝子不当以此
自处当知天下无不是底君父先儒谓孟子语有㾗迹
者此等是也若圣人则浑然不露只曰君使臣以礼臣
事君以忠
乐之实乐斯二者还是就乐上有得抑吾心有此二
者而发越呈露见之乐也
卷二 第 4a 页 WYG0703-0608a.png
实字当玩且说其实未说其华如声音歌舞乐之华也
若言其实即事亲从兄之时油然自得其乐此便是真
乐不假丝竹笙簧也乐不能已到手舞足蹈时则五声
八音从此起矣
战国诸侯虽彊东周犹在孟子说时君谆谆以王政
勉之似非尊天子存王室之意
孔子时人心犹共戴周天子名分尚存故作春秋以尊
王室孟子时人心已去周室独夫之势已见故说列国
若言其实即事亲从兄之时油然自得其乐此便是真
乐不假丝竹笙簧也乐不能已到手舞足蹈时则五声
八音从此起矣
战国诸侯虽彊东周犹在孟子说时君谆谆以王政
勉之似非尊天子存王室之意
孔子时人心犹共戴周天子名分尚存故作春秋以尊
王室孟子时人心已去周室独夫之势已见故说列国
卷二 第 4b 页 WYG0703-0608b.png
以行王政文王之事商武王之伐商时中而已矣(取之/而燕)
(民不悦则勿取春秋是也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战国是也)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夫禹汤文武周公皆圣人
也而周公独思兼之何也
斟酌三王之事而损益之犹孔子之集大成
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如是则夏后之贡毋乃
犹未善乎
法至后圣益密故周兼夏商之制都鄙用助法乡遂用
(民不悦则勿取春秋是也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战国是也)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夫禹汤文武周公皆圣人
也而周公独思兼之何也
斟酌三王之事而损益之犹孔子之集大成
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如是则夏后之贡毋乃
犹未善乎
法至后圣益密故周兼夏商之制都鄙用助法乡遂用
卷二 第 5a 页 WYG0703-0608c.png
贡法非不善但比之于助犹未善耳
孟子见梁惠王又见襄王公孙丑乃发不见诸侯之
问何也
按孟子尝言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踰垣而避之泄
柳闭门而不纳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由是观之君
必以礼来见则自当见之所不见者其交不以道其接
不以礼耳谓可聘而不召史记谓梁惠王曾聘孟子
小弁之怨亲亲也按晋太子申生厄于骊姬之谗不
孟子见梁惠王又见襄王公孙丑乃发不见诸侯之
问何也
按孟子尝言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踰垣而避之泄
柳闭门而不纳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由是观之君
必以礼来见则自当见之所不见者其交不以道其接
不以礼耳谓可聘而不召史记谓梁惠王曾聘孟子
小弁之怨亲亲也按晋太子申生厄于骊姬之谗不
卷二 第 5b 页 WYG0703-0608d.png
辞而缢新城正与宜臼事相类后以申生为恭太子
岂其不为小弁之怨乎
诗可以怨当怨而怨不害于义理之正申生有见于礼
无见于诗可以为恭未可以为尽孝然必有申生之心
而后可以权圣人之礼
孟子言舜处类小弁但小弁有怨而无慕故不若舜
以大事小如何是仁以小事大如何是智
仁者无计较之私忘其孰大而孰小智者有量度之明
岂其不为小弁之怨乎
诗可以怨当怨而怨不害于义理之正申生有见于礼
无见于诗可以为恭未可以为尽孝然必有申生之心
而后可以权圣人之礼
孟子言舜处类小弁但小弁有怨而无慕故不若舜
以大事小如何是仁以小事大如何是智
仁者无计较之私忘其孰大而孰小智者有量度之明
卷二 第 6a 页 WYG0703-0609a.png
自知不能敌大
孟子言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舜大圣人
犹有待于此何耶
圣贤越要从这里过百炼乃见真金
君子以泽言小人亦以泽言不知小人更有甚泽又
均为五世而斩邪
泽谓波流浸润清水是清浸润浊水是浊浸润
凯风何以为亲之过小
孟子言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舜大圣人
犹有待于此何耶
圣贤越要从这里过百炼乃见真金
君子以泽言小人亦以泽言不知小人更有甚泽又
均为五世而斩邪
泽谓波流浸润清水是清浸润浊水是浊浸润
凯风何以为亲之过小
卷二 第 6b 页 WYG0703-0609b.png
太子事关天下七子事关一家
孟子不见诸侯自谓不为臣不见何为而见梁惠齐
宣借曰梁惠卑辞厚币招之遂往齐宣亦岂招之而
往邪
孟子见齐宣事首尾具见此书中间孟子将朝王一段
乃始见之礼看此一段陈义如此岂苟合易进者邪是
时惟齐宣能知孟子礼之以宾师之位未几便致为臣
而归可见于他国不合梁惠王事见史记必是如此方
孟子不见诸侯自谓不为臣不见何为而见梁惠齐
宣借曰梁惠卑辞厚币招之遂往齐宣亦岂招之而
往邪
孟子见齐宣事首尾具见此书中间孟子将朝王一段
乃始见之礼看此一段陈义如此岂苟合易进者邪是
时惟齐宣能知孟子礼之以宾师之位未几便致为臣
而归可见于他国不合梁惠王事见史记必是如此方
卷二 第 7a 页 WYG0703-0609c.png
见
孟子答梁惠王问利一章集注谓利生于物我之相
形愚意谓以物我相比并有计较心所以为利此处
正横渠所谓世俗之习利心但当以义理胜之
公孙衍张仪皆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自其一怒
诸侯惧安居天下息观之岂阿䛕苟容者所能若是
而孟子乃谓其妾妇之道何邪
自愚夫言之则曰安居天下熄自圣贤言之乃妾妇之
孟子答梁惠王问利一章集注谓利生于物我之相
形愚意谓以物我相比并有计较心所以为利此处
正横渠所谓世俗之习利心但当以义理胜之
公孙衍张仪皆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自其一怒
诸侯惧安居天下息观之岂阿䛕苟容者所能若是
而孟子乃谓其妾妇之道何邪
自愚夫言之则曰安居天下熄自圣贤言之乃妾妇之
卷二 第 7b 页 WYG0703-0609d.png
道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学不博说不详而曰
我知约固陋矣若博学详说而志不在于求约者则
是外驰其心非所以为学也
不博则约无所施学到约后许多博处方有受用见人
吃不济事自吃方甘味
耳目之官不思耳目如何样思
耳司听目司视而不能思惟心官主思耳故心为将帅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学不博说不详而曰
我知约固陋矣若博学详说而志不在于求约者则
是外驰其心非所以为学也
不博则约无所施学到约后许多博处方有受用见人
吃不济事自吃方甘味
耳目之官不思耳目如何样思
耳司听目司视而不能思惟心官主思耳故心为将帅
卷二 第 8a 页 WYG0703-0610a.png
耳目口鼻四肢皆卒徒也将帅明则士卒听但当责将
帅耳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晦翁集注谓此三
乐一系于天一系于人不知系于天系于人处如何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此非人之所能为若教育英材全
在人事
君子不亮恶乎执晦翁谓凡事苟且无所执持此可
以言不敬而却谓之不亮
帅耳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晦翁集注谓此三
乐一系于天一系于人不知系于天系于人处如何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此非人之所能为若教育英材全
在人事
君子不亮恶乎执晦翁谓凡事苟且无所执持此可
以言不敬而却谓之不亮
卷二 第 8b 页 WYG0703-0610b.png
不信实者必苟且自欺
书之允执厥中与子莫执中之说二者分辨如何
允执厥中乃时中之中触处是道理活法也子莫乃执
一以为中死法也霄壤之异
诐淫邪遁之辞何以知其蔽陷离穷
辞之偏诐者由其心之蔽于理辞之淫放者由其心之
陷于欲辞之邪僻者由其心之离于道辞之逃遁者由
其心之穷屈于义理也
书之允执厥中与子莫执中之说二者分辨如何
允执厥中乃时中之中触处是道理活法也子莫乃执
一以为中死法也霄壤之异
诐淫邪遁之辞何以知其蔽陷离穷
辞之偏诐者由其心之蔽于理辞之淫放者由其心之
陷于欲辞之邪僻者由其心之离于道辞之逃遁者由
其心之穷屈于义理也
卷二 第 9a 页 WYG0703-0610c.png
程子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不诚则
逆于物而不顺也
反诸身者既是万理皆实即浑身是义理流行作用何
处不顺裕苟于实理无时即触处滞碍无往而非逆境
何乐之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或疑强恕不可言忠(出或/问)晦
翁曰有心为恕则忠固在其中矣夫恕者推己及人
之谓也所谓有心于为之者亦为欲推己及人之事
逆于物而不顺也
反诸身者既是万理皆实即浑身是义理流行作用何
处不顺裕苟于实理无时即触处滞碍无往而非逆境
何乐之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或疑强恕不可言忠(出或/问)晦
翁曰有心为恕则忠固在其中矣夫恕者推己及人
之谓也所谓有心于为之者亦为欲推己及人之事
卷二 第 9b 页 WYG0703-0610d.png
尔未见所谓推己之意不知如何谓在其中所谓无
忠做恕不出忠恕二事不容去一者何说以道之
既曰推己之谓恕若自己心里元自不实不尽元无忠
赤恻怛骨子更将何物推以及人以此见凡说恕字必
有忠字在源头了所谓无忠做恕不出尽当玩味今人
皆不忠之恕惟务苟且于一时不复有己可推亦无复
近仁矣
告子谓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孟子以为不可孟子又
忠做恕不出忠恕二事不容去一者何说以道之
既曰推己之谓恕若自己心里元自不实不尽元无忠
赤恻怛骨子更将何物推以及人以此见凡说恕字必
有忠字在源头了所谓无忠做恕不出尽当玩味今人
皆不忠之恕惟务苟且于一时不复有己可推亦无复
近仁矣
告子谓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孟子以为不可孟子又
卷二 第 10a 页 WYG0703-0611a.png
谓我知言此言还是谁言
言者心之声也言上有病便是他心上有病当反求诸
心可也告子乃言不求于心此是他不知言处孟子法
门与告子正相反故于诐淫邪遁之辞而知其所受病
之处盖诐淫邪遁言之病也蔽陷离穷心之病也因其
言之病知其心之病孟子所以为知言
尧舜与贤禹傅之子孟子以舜禹为相历年多伯益
为相历年少使舜禹而施泽未久尧舜岂舍子而授
言者心之声也言上有病便是他心上有病当反求诸
心可也告子乃言不求于心此是他不知言处孟子法
门与告子正相反故于诐淫邪遁之辞而知其所受病
之处盖诐淫邪遁言之病也蔽陷离穷心之病也因其
言之病知其心之病孟子所以为知言
尧舜与贤禹傅之子孟子以舜禹为相历年多伯益
为相历年少使舜禹而施泽未久尧舜岂舍子而授
卷二 第 10b 页 WYG0703-0611b.png
之
贤处占七分久处占三分不然何以不使舜禹便即帝
位而使居摄邪此等大事若天命人心未到驯熟脱落
处如何遽然践履其上
夫子贤于尧舜远矣何以观
当时若无孔子今人连尧舜也不识
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正耶谲耶以言其正何诗书有
葛伯不祀汤始征之昆夷駾矣维其喙矣等语
贤处占七分久处占三分不然何以不使舜禹便即帝
位而使居摄邪此等大事若天命人心未到驯熟脱落
处如何遽然践履其上
夫子贤于尧舜远矣何以观
当时若无孔子今人连尧舜也不识
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正耶谲耶以言其正何诗书有
葛伯不祀汤始征之昆夷駾矣维其喙矣等语
卷二 第 11a 页 WYG0703-0611c.png
事之者乐天之仁伐之者应天之义处处是道理岂有
计较心执俗心以观圣贤陋矣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又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夷惠皆绝德而不合中庸故好处直是可学弊处却不
当学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夫伯夷
圣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皆局于一偏之小
计较心执俗心以观圣贤陋矣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又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夷惠皆绝德而不合中庸故好处直是可学弊处却不
当学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夫伯夷
圣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皆局于一偏之小
卷二 第 11b 页 WYG0703-0611d.png
成孟子前面既以智圣巧力谕诸子孔子偏全去处
其可否已有定论今又以夷齐为百世之师且继之
以况于亲炙一语苟二子有一节可取则褒之亦不
宜如此之过
几般样小成若吾子以清和名一偏之小成伯夷柳下
惠皆入圣来故其清为圣人之清和为圣人之和作用
处与常人万万不侔但比孔子犹为小成之圣耳
夷清惠和虽未能集大成然已谓之圣孟子乃以隘
其可否已有定论今又以夷齐为百世之师且继之
以况于亲炙一语苟二子有一节可取则褒之亦不
宜如此之过
几般样小成若吾子以清和名一偏之小成伯夷柳下
惠皆入圣来故其清为圣人之清和为圣人之和作用
处与常人万万不侔但比孔子犹为小成之圣耳
夷清惠和虽未能集大成然已谓之圣孟子乃以隘
卷二 第 12a 页 WYG0703-0612a.png
与不恭目之何其甚邪
只可言圣之清圣之和非便谓之圣隘与不恭乃末流
之弊谓学夷惠者尔夷惠自身却无此
夷惠其弊既隘与不恭亦不足以有为矣孟子称其
皆能朝诸侯有天下于何处见
其制行偏处末流必有弊其存心公处尧舜无以异瑕
瑜不相掩
伊尹之任非夷惠比盖夷惠一流于清一流于和伊
只可言圣之清圣之和非便谓之圣隘与不恭乃末流
之弊谓学夷惠者尔夷惠自身却无此
夷惠其弊既隘与不恭亦不足以有为矣孟子称其
皆能朝诸侯有天下于何处见
其制行偏处末流必有弊其存心公处尧舜无以异瑕
瑜不相掩
伊尹之任非夷惠比盖夷惠一流于清一流于和伊
卷二 第 12b 页 WYG0703-0612b.png
尹未见其偏也并言何故
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其弊与二子同
孟子论夷惠二事皆言其风流而独不言伊尹何故
二子为圣人之不能为虽不合于中庸毕竟高于世儒
孟子欲破世俗之同流合污所以再三致意亦国奢则
示以俭之意
圣智终始孰全孰备巧力中至孰难孰易
学问统体只是始于致知终于力行知得透彻则谓之
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其弊与二子同
孟子论夷惠二事皆言其风流而独不言伊尹何故
二子为圣人之不能为虽不合于中庸毕竟高于世儒
孟子欲破世俗之同流合污所以再三致意亦国奢则
示以俭之意
圣智终始孰全孰备巧力中至孰难孰易
学问统体只是始于致知终于力行知得透彻则谓之
卷二 第 13a 页 WYG0703-0612c.png
智行得透彻则谓之圣三子始焉之所知只见得一边
道理后来亦只于那一边上做得透彻此三子知不及
于全故行到处亦只是一偏之圣夫子知得天下道理
四方八面周匝普遍故成就处兼总众理该贯万善不
可以一节名如作乐之法始而宣之以金是作大乐起
头一部大乐之条理便于此而始终而收之以玉是大
乐之条理合当如此结尾才作大乐起便作大乐结始
才不如此起终便不如此结孔子起结处皆是大乐故
道理后来亦只于那一边上做得透彻此三子知不及
于全故行到处亦只是一偏之圣夫子知得天下道理
四方八面周匝普遍故成就处兼总众理该贯万善不
可以一节名如作乐之法始而宣之以金是作大乐起
头一部大乐之条理便于此而始终而收之以玉是大
乐之条理合当如此结尾才作大乐起便作大乐结始
才不如此起终便不如此结孔子起结处皆是大乐故
卷二 第 13b 页 WYG0703-0612d.png
可以条理言三子只是单声起结皆无条理了又譬之
射焉均至于百步之外而有中者不中者盖巧者知得
到则百发而百中力者行得到则至而未必中由是观
之学不难于行而难于知犹射不难于力而难于巧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如何
程门以为如妇人之仁宦寺之忠晦翁以为凡礼义不
可泥陈迹如可行于昔而不可行于今可行于人而不
可行于己与夫辞之为礼亦有不辞之为礼受之为义
射焉均至于百步之外而有中者不中者盖巧者知得
到则百发而百中力者行得到则至而未必中由是观
之学不难于行而难于知犹射不难于力而难于巧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如何
程门以为如妇人之仁宦寺之忠晦翁以为凡礼义不
可泥陈迹如可行于昔而不可行于今可行于人而不
可行于己与夫辞之为礼亦有不辞之为礼受之为义
卷二 第 14a 页 WYG0703-0613a.png
亦有不受之为义行之人则为礼行之我则非礼惟义
亦然大人者义理周遍融通故不为非礼义之礼义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以仁为宅宅之至安者千年万年可居住此主心而言
也以义为路路之至正者千人万人可由行此主事而
言也安宅正路旷之而不居舍之而不由却作沿山摘
酢梨岂非孟子所哀邪
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又曰义路也夫道为义体义
亦然大人者义理周遍融通故不为非礼义之礼义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以仁为宅宅之至安者千年万年可居住此主心而言
也以义为路路之至正者千人万人可由行此主事而
言也安宅正路旷之而不居舍之而不由却作沿山摘
酢梨岂非孟子所哀邪
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又曰义路也夫道为义体义
卷二 第 14b 页 WYG0703-0613b.png
为道用均谓之路何邪
道以路言谓事事物物各有当行之路义亦言路者谓
处事处物各就他当行路上行前辈谓在物为理处物
为义是也道义皆人物所当行之路故各以路言然道
若大路则取其明白易知义为人路则取其往来必由
不知道之犹路无目者也不知义之由路无足者也此
孟子言意别处
子贡称夫子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学所以成
道以路言谓事事物物各有当行之路义亦言路者谓
处事处物各就他当行路上行前辈谓在物为理处物
为义是也道义皆人物所当行之路故各以路言然道
若大路则取其明白易知义为人路则取其往来必由
不知道之犹路无目者也不知义之由路无足者也此
孟子言意别处
子贡称夫子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学所以成
卷二 第 15a 页 WYG0703-0613c.png
己教所以成物中庸曰成己仁也成物智也何其言
之相反
仁智互为体用义精仁熟之后道理纵看横看皆可智
为体则仁为用仁为体则智为用
成己仁也成物智也与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如
何相反莫是成己言仁之体教不倦是用处学不厌
言智之体成物是用处否
成己为体成物为用学不厌为体教不倦为用仁智互
之相反
仁智互为体用义精仁熟之后道理纵看横看皆可智
为体则仁为用仁为体则智为用
成己仁也成物智也与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如
何相反莫是成己言仁之体教不倦是用处学不厌
言智之体成物是用处否
成己为体成物为用学不厌为体教不倦为用仁智互
卷二 第 15b 页 WYG0703-0613d.png
为体用若合两章言之不妨如来意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夫仁
义不止于孝悌而孟子以为达之天下还是推孝悌
之心以友爱天下即是仁义否
此章无推此及彼之意所谓达乃达道达德之达言人
心之所同然也亲亲仁之发敬长义之发仁义之道无
他人心之所同然耳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夫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夫仁
义不止于孝悌而孟子以为达之天下还是推孝悌
之心以友爱天下即是仁义否
此章无推此及彼之意所谓达乃达道达德之达言人
心之所同然也亲亲仁之发敬长义之发仁义之道无
他人心之所同然耳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夫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卷二 第 16a 页 WYG0703-0614a.png
窃疑孟子之言莫是爱与仁有小大之分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谓一理万殊称物平施此
仁字是用援集注误矣待禽兽只有爱心不可使失所
若夫牛不穿鼻马不络首一以人理奉之则亲民何别
不几于同人类于马牛乎仁者人心也有人理存焉施
于人者不可施于物乃理一分殊处
墨翟以兼爱为仁孟子力诋之至韩愈作原道辟佛
老乃指仁曰博爱之谓仁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谓一理万殊称物平施此
仁字是用援集注误矣待禽兽只有爱心不可使失所
若夫牛不穿鼻马不络首一以人理奉之则亲民何别
不几于同人类于马牛乎仁者人心也有人理存焉施
于人者不可施于物乃理一分殊处
墨翟以兼爱为仁孟子力诋之至韩愈作原道辟佛
老乃指仁曰博爱之谓仁
卷二 第 16b 页 WYG0703-0614b.png
墨氏知仁而不知义专主一偏韩子言仁而必及义发
明全体文字中形迹似者何限须是与他剖别开去韩
子以博爱言仁亦自有病先儒言之详矣
义主于内公都子谓行吾敬故谓之内尝见近思录
中云敬义夹持如何
礼敬之义在外如叔父如弟如乡人皆指外而言故告
子以义为外然敬之所施虽在外而所以行吾敬处却
在内如当敬叔父时则敬叔父当敬弟时则敬弟当敬
明全体文字中形迹似者何限须是与他剖别开去韩
子以博爱言仁亦自有病先儒言之详矣
义主于内公都子谓行吾敬故谓之内尝见近思录
中云敬义夹持如何
礼敬之义在外如叔父如弟如乡人皆指外而言故告
子以义为外然敬之所施虽在外而所以行吾敬处却
在内如当敬叔父时则敬叔父当敬弟时则敬弟当敬
卷二 第 17a 页 WYG0703-0614c.png
乡人则敬乡人所以权其事宜而为之差别者则此理
之权度未尝不在吾心故公都子以此折之其辞简而
理胜所谓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也义主敬兄故此章
说义处常著敬来乃是一串事敬义夹持之语是说敬
以直内义以方外乃是两头事
孟子曰仁人心也程子曰心如谷种仁其生之性同
乎否乎
心生物也而所以能生者以有仁也故心如谷种虽具
之权度未尝不在吾心故公都子以此折之其辞简而
理胜所谓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也义主敬兄故此章
说义处常著敬来乃是一串事敬义夹持之语是说敬
以直内义以方外乃是两头事
孟子曰仁人心也程子曰心如谷种仁其生之性同
乎否乎
心生物也而所以能生者以有仁也故心如谷种虽具
卷二 第 17b 页 WYG0703-0614d.png
此生理然有形有壳只一粒物耳不能以自生所以能
生者性实为之仁之于心亦然人心是物谷种亦是物
只是物之有生理者尔然便指心为仁则不可但人心
中具此生理便以谷种为仁亦不可但谷种中亦含此
生理谷不过是壳实结成而谷之所以才播种而便萌
蘖者盖以其有生之性心不过是血气做成而心之所
以有运动恻怛处亦以其有生之性人心之与谷种惟
其有生之性故谓之仁而仁则非梏于二者之形也孟
生者性实为之仁之于心亦然人心是物谷种亦是物
只是物之有生理者尔然便指心为仁则不可但人心
中具此生理便以谷种为仁亦不可但谷种中亦含此
生理谷不过是壳实结成而谷之所以才播种而便萌
蘖者盖以其有生之性心不过是血气做成而心之所
以有运动恻怛处亦以其有生之性人心之与谷种惟
其有生之性故谓之仁而仁则非梏于二者之形也孟
卷二 第 18a 页 WYG0703-0615a.png
子只恐人悬空去讨仁故即人心而言程子又恐人以
人心为仁故即谷种而言以是知仁不止于二者则凡
有生之性皆是也
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愚恐孟子不识心
范淳夫小女尝有此语明道先生闻之曰此女虽不识
孟子却识心
养心莫善于寡欲欲固心之所不能无者但于其中
识得真与妄耳周子谓养心不止于寡欲自寡而至
人心为仁故即谷种而言以是知仁不止于二者则凡
有生之性皆是也
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愚恐孟子不识心
范淳夫小女尝有此语明道先生闻之曰此女虽不识
孟子却识心
养心莫善于寡欲欲固心之所不能无者但于其中
识得真与妄耳周子谓养心不止于寡欲自寡而至
卷二 第 18b 页 WYG0703-0615b.png
于无则是必闭口枵腹然后可以得饮食之正绝灭
种类然后可以全男女之别也而可乎
寡欲是操存持养工夫乃学者事若德盛仁熟之后心
不待养而存即欲不待寡而无当此境界欲即是理理
即是欲从心所欲无非义理虽谓之无可也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诚如是即不须千
头万绪理会学问便一向求放心如何
学问之道千绪万端必事事物物上都去理会将过无
种类然后可以全男女之别也而可乎
寡欲是操存持养工夫乃学者事若德盛仁熟之后心
不待养而存即欲不待寡而无当此境界欲即是理理
即是欲从心所欲无非义理虽谓之无可也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诚如是即不须千
头万绪理会学问便一向求放心如何
学问之道千绪万端必事事物物上都去理会将过无
卷二 第 19a 页 WYG0703-0615c.png
非欲求其已放之心鞭辟入身上来在自家腔子里从
此寻向上去即下学上达工夫正如诗三百篇头绪甚
多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学诗之人每一章一篇并存
无邪之思以观之则百篇之义不在诗而在我矣此章
特为学问务外不务内言之所谓学问之道无他就千
条万绪上皆一一是求放心必从心上下工夫则学问
非词章记问之比矣如云学问只是求放心即不须千
条万绪此却是禅家寂灭之说非孟子意
此寻向上去即下学上达工夫正如诗三百篇头绪甚
多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学诗之人每一章一篇并存
无邪之思以观之则百篇之义不在诗而在我矣此章
特为学问务外不务内言之所谓学问之道无他就千
条万绪上皆一一是求放心必从心上下工夫则学问
非词章记问之比矣如云学问只是求放心即不须千
条万绪此却是禅家寂灭之说非孟子意
卷二 第 19b 页 WYG0703-0615d.png
向闻先生说尽心知性为知其理存心养性为履其
事愿详其旨
为学只有两字知与行耳知处是道问学行处是尊德
性作博文约礼看亦得
正心存心之分养性知性之辨
不起妄念是正心不令外驰是存心存此天理是养性
明此天理是知性
尽心知性则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有何分别
事愿详其旨
为学只有两字知与行耳知处是道问学行处是尊德
性作博文约礼看亦得
正心存心之分养性知性之辨
不起妄念是正心不令外驰是存心存此天理是养性
明此天理是知性
尽心知性则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有何分别
卷二 第 20a 页 WYG0703-0616a.png
心体昭融其大无外包具许多众理是之谓性性即理
也理有未穷则心为有外故尽心必本于穷理盖谓穷
究许多众理则能极心体之昭融而无不尽性与天只
是一理程子曰自理而言谓之天自禀受而言谓之性
语其分则不同耳既知得性便知得性所从出是谓知
天到得知天地位已是造得此理了然圣贤学问却不
道我已知得到这地位一齐了却又须知行夹持始得
故必存此心而不舍养此性而无害存养工夫到此愈
也理有未穷则心为有外故尽心必本于穷理盖谓穷
究许多众理则能极心体之昭融而无不尽性与天只
是一理程子曰自理而言谓之天自禀受而言谓之性
语其分则不同耳既知得性便知得性所从出是谓知
天到得知天地位已是造得此理了然圣贤学问却不
道我已知得到这地位一齐了却又须知行夹持始得
故必存此心而不舍养此性而无害存养工夫到此愈
卷二 第 20b 页 WYG0703-0616b.png
密愈严所谓敬以直内是乃吾之所以事天此时直是
常在天理上行天不在天而在我矣知行二字不可缺
一且如自家欲事天向使未知天为何物不知是个甚
么到得知天却不下存养工夫则亦非实有诸已矣
知言然后不动心此孟子意观程子意疑其与孟子
戾
程子意只知言便是明理缘明理不惑故心不动
尽其心者知其性知之有次第如此存其心养其性
常在天理上行天不在天而在我矣知行二字不可缺
一且如自家欲事天向使未知天为何物不知是个甚
么到得知天却不下存养工夫则亦非实有诸已矣
知言然后不动心此孟子意观程子意疑其与孟子
戾
程子意只知言便是明理缘明理不惑故心不动
尽其心者知其性知之有次第如此存其心养其性
卷二 第 21a 页 WYG0703-0616c.png
履之有次第如此又不知知天一节在尽心前在尽
心后晦翁以知性为大学格物之谓尽心为大学知
至之谓又不知知天在甚地位
所以能尽心者为其知性天者性之所从出知性则必
知天理实一源也知在先尽在后所谓物格而后知至
也先存后养亦是次序集注难说非于此可尽
故者以利为本故者已然之迹是兼指善恶而言也
然人之性为善则顺为恶则逆故以顺为本不知下
心后晦翁以知性为大学格物之谓尽心为大学知
至之谓又不知知天在甚地位
所以能尽心者为其知性天者性之所从出知性则必
知天理实一源也知在先尽在后所谓物格而后知至
也先存后养亦是次序集注难说非于此可尽
故者以利为本故者已然之迹是兼指善恶而言也
然人之性为善则顺为恶则逆故以顺为本不知下
卷二 第 21b 页 WYG0703-0616d.png
愚之人果可以本言否
善恶皆已然之迹但顺者为本则善者其初也恶者非
其初也水无有不下者水之本也若夫搏之使过颡激
之使在山岂其本哉
孟子从源头上说性是说得第一节程门却谓孟子
说得继之者善则又似第二节
孟子本意是说性之源头独指纯粹至善言之即太极
之本体也但既以善定名善者恶之对有善即有恶所
善恶皆已然之迹但顺者为本则善者其初也恶者非
其初也水无有不下者水之本也若夫搏之使过颡激
之使在山岂其本哉
孟子从源头上说性是说得第一节程门却谓孟子
说得继之者善则又似第二节
孟子本意是说性之源头独指纯粹至善言之即太极
之本体也但既以善定名善者恶之对有善即有恶所
卷二 第 22a 页 WYG0703-0617a.png
以诸子得乘罅而进故程子以为犹落第二义也
程先生谓孟子说性善只说继之者善昨闻先生云
水无有不下处却是太极据此说则孟子似指流而
至于海终无所污者为太极了
孟子说时本是直指一阴一阳之谓道来说但善者恶
之对有善便有恶故程子以为不说得源流正派说得
继之者善盖善犹水之清恶犹水之浊既以清为水之
性则浊非水之性乎要知清浊可以为水之流不可为
程先生谓孟子说性善只说继之者善昨闻先生云
水无有不下处却是太极据此说则孟子似指流而
至于海终无所污者为太极了
孟子说时本是直指一阴一阳之谓道来说但善者恶
之对有善便有恶故程子以为不说得源流正派说得
继之者善盖善犹水之清恶犹水之浊既以清为水之
性则浊非水之性乎要知清浊可以为水之流不可为
卷二 第 22b 页 WYG0703-0617b.png
水之性继之者善亦犹是也盖继之者是说太极流行
之第一节则可谓是太极则不可
孟子道性善盖谓性无有不善也明道乃以为善固
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其义如何
才识气质之性即善恶方各有著落不然则恶从何处
生以孟子说未备故程门发此义孟子专说义理之性
专说义理则恶无所归是论性不论气孟子之说为未
备专说气禀则善为无别是论气不论性诸子之论所
之第一节则可谓是太极则不可
孟子道性善盖谓性无有不善也明道乃以为善固
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其义如何
才识气质之性即善恶方各有著落不然则恶从何处
生以孟子说未备故程门发此义孟子专说义理之性
专说义理则恶无所归是论性不论气孟子之说为未
备专说气禀则善为无别是论气不论性诸子之论所
卷二 第 23a 页 WYG0703-0617c.png
以不明夫本也程子兼质论性
孟子说性既以情言又以才言情固出于性不知才
字何处著落
才犹质也董子所谓质朴之谓性其说起于此
程子以才为气质之性孟子曰若夫为不善非才之
罪则是人善恶又当以气质论
为孟子把诸路一齐截断了故诸子不服须是寻他不
善路头从何处来
孟子说性既以情言又以才言情固出于性不知才
字何处著落
才犹质也董子所谓质朴之谓性其说起于此
程子以才为气质之性孟子曰若夫为不善非才之
罪则是人善恶又当以气质论
为孟子把诸路一齐截断了故诸子不服须是寻他不
善路头从何处来
卷二 第 23b 页 WYG0703-0617d.png
公都子问性三节孔子性近习远上智下愚之说相
似否
除第一问性无善无不善外第二问即性近习远意第
三问即上智下愚意
程子释自暴自弃谓之下愚不移不知因甚了自暴
自弃是必其性之昏也是其性又有不善也岂专其
才之罪哉程氏固欲以补性善之论然如此亦不通
程子以才为气质之性以天地之性言之则有善不善
似否
除第一问性无善无不善外第二问即性近习远意第
三问即上智下愚意
程子释自暴自弃谓之下愚不移不知因甚了自暴
自弃是必其性之昏也是其性又有不善也岂专其
才之罪哉程氏固欲以补性善之论然如此亦不通
程子以才为气质之性以天地之性言之则有善不善
卷二 第 24a 页 WYG0703-0618a.png
也
践形与率性如何
尽性能践形率性别是道理可看中庸
孟子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圣人之践
形莫便是践此形色之理否
践非践履之谓乃践言之践圣人尽性地位方偿得他
本来形色真个无亏欠处学未至于圣人则于性分道
理未免亏欠才于性分有亏欠即是空具此形色不能
践形与率性如何
尽性能践形率性别是道理可看中庸
孟子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圣人之践
形莫便是践此形色之理否
践非践履之谓乃践言之践圣人尽性地位方偿得他
本来形色真个无亏欠处学未至于圣人则于性分道
理未免亏欠才于性分有亏欠即是空具此形色不能
卷二 第 24b 页 WYG0703-0618b.png
充践满足也工夫在尽性不在践形惟字然后字当玩
天命之谓性则有生即有性孟子何以深诘告子生
之谓性
生之谓性孟子未便攻他只谓他认生处为性更不分
别人物是将血气知觉为性凡物有血气知觉者皆与
人性一见血气而不见道理此则不可也
告子谓食色性也食色固是性然此一句莫太无分
别否使口不止于味而必求八珍九品目不止于色
天命之谓性则有生即有性孟子何以深诘告子生
之谓性
生之谓性孟子未便攻他只谓他认生处为性更不分
别人物是将血气知觉为性凡物有血气知觉者皆与
人性一见血气而不见道理此则不可也
告子谓食色性也食色固是性然此一句莫太无分
别否使口不止于味而必求八珍九品目不止于色
卷二 第 25a 页 WYG0703-0618c.png
而必求锦绣文彩亦可谓之性乎或谓必皆中节方
谓之性中节之言是否
告子不就道理上看性去血气上看必至于灭天理须
于血气中察见其道理流行处方是圣贤言语
君子不谓性命
世人以上五者为性则见血气而不见道理以下五者
为命则见气数而不见道理于是人心愈危道心愈微
孟子于常人说性处却以命言则人之于嗜欲虽所同
谓之性中节之言是否
告子不就道理上看性去血气上看必至于灭天理须
于血气中察见其道理流行处方是圣贤言语
君子不谓性命
世人以上五者为性则见血气而不见道理以下五者
为命则见气数而不见道理于是人心愈危道心愈微
孟子于常人说性处却以命言则人之于嗜欲虽所同
卷二 第 25b 页 WYG0703-0618d.png
有却有品节限制不可必得而人心安矣于常人说命
处却以性言则人之于义理其气禀虽有清浊不齐须
是著力自做工夫不可一委之天而道心显矣大要上
是人心人皆知循其在人而君子则断之以天下是道
心人皆知委其在天而君子则断之以人此君子言知
命尽性之学所以异乎常人之道也欤
正命知命立命之所以殊
凡死虽均是命但尽道而无憾者为正比干虽杀身正
处却以性言则人之于义理其气禀虽有清浊不齐须
是著力自做工夫不可一委之天而道心显矣大要上
是人心人皆知循其在人而君子则断之以天下是道
心人皆知委其在天而君子则断之以人此君子言知
命尽性之学所以异乎常人之道也欤
正命知命立命之所以殊
凡死虽均是命但尽道而无憾者为正比干虽杀身正
卷二 第 26a 页 WYG0703-0619a.png
也盗蹠虽永年非正也知谓知此道理立谓尽此道理
不惑于死生寿夭一成是天理排定是谓知命既知得
了不成一向委付于命须是了尽自家身分上道理无
少亏欠方是立命尽是道理了恁时死方无憾是谓正
命
平旦之气
大凡人皆有良心终日汨汨不能加持养之功事事物
物常为所惑私意情欲满于胸次所谓良心斲丧无馀
不惑于死生寿夭一成是天理排定是谓知命既知得
了不成一向委付于命须是了尽自家身分上道理无
少亏欠方是立命尽是道理了恁时死方无憾是谓正
命
平旦之气
大凡人皆有良心终日汨汨不能加持养之功事事物
物常为所惑私意情欲满于胸次所谓良心斲丧无馀
卷二 第 26b 页 WYG0703-0619b.png
脉矣然秉彝亦未遽泯也至于夜则气静而思虑息神
定而心绪不乱于平旦始兴之时未与物接未萌他虑
气之清明犹有良心存焉自此持守保护不为旦昼之
所梏亡则平旦之气日渐充拓积累之久将见湛然虚
明生生之体不息矣圣人者清明在躬志气如神万象
森列纷至错来而吾心澹然凡旦昼之间皆虚明之体
何间于平旦之气哉孟子有平旦之说其亦哀乎战国
之人而指其迷涂也夫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圣贤存心
定而心绪不乱于平旦始兴之时未与物接未萌他虑
气之清明犹有良心存焉自此持守保护不为旦昼之
所梏亡则平旦之气日渐充拓积累之久将见湛然虚
明生生之体不息矣圣人者清明在躬志气如神万象
森列纷至错来而吾心澹然凡旦昼之间皆虚明之体
何间于平旦之气哉孟子有平旦之说其亦哀乎战国
之人而指其迷涂也夫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圣贤存心
卷二 第 27a 页 WYG0703-0619c.png
养性其气未尝不清明也故方未与物接之时气之清
明常存逮夫既与物接之后其气之清明犹故周流运
用随处随在不闻有间断时节此上智之事自蚤至莫
自生至死其清明常如平旦之时又岂可以平旦言邪
若夫下愚之人良心既丧外物交攻而正气始不存矣
所幸者有平旦之气犹可以持养盖夜气之所息发为
平旦之气当其未应物之初喜怒不作忿懥不形良心
犹有发见至微若能于是保守之而勿失培养之而不
明常存逮夫既与物接之后其气之清明犹故周流运
用随处随在不闻有间断时节此上智之事自蚤至莫
自生至死其清明常如平旦之时又岂可以平旦言邪
若夫下愚之人良心既丧外物交攻而正气始不存矣
所幸者有平旦之气犹可以持养盖夜气之所息发为
平旦之气当其未应物之初喜怒不作忿懥不形良心
犹有发见至微若能于是保守之而勿失培养之而不
卷二 第 27b 页 WYG0703-0619d.png
替则亦可渐复其本然之良心特人自不能思耳是以
旦昼之所为而梏亡之昼之所为有以害其夜之所息
夜之所息不能胜其昼之所为所以前日平旦之所仅
存者今已索然无有名虽为人其实无异于禽兽孟子
论平旦之气专为人之放其良心者而言其开悟一世
之聋瞆至切也 此段境界乃指示丧失良心者欲其
认取此时体段从此养去也盖平旦之气乃夜气之所
生又关乎旦昼之所为惟旦昼之所为者能不与物俱
旦昼之所为而梏亡之昼之所为有以害其夜之所息
夜之所息不能胜其昼之所为所以前日平旦之所仅
存者今已索然无有名虽为人其实无异于禽兽孟子
论平旦之气专为人之放其良心者而言其开悟一世
之聋瞆至切也 此段境界乃指示丧失良心者欲其
认取此时体段从此养去也盖平旦之气乃夜气之所
生又关乎旦昼之所为惟旦昼之所为者能不与物俱
卷二 第 28a 页 WYG0703-0620a.png
往则夜气方和平既和平则平旦之气亦清明那时有
隙光半点萌蘖便是良心发见处人于此时能持循涵
养使其萌蘖渐渐光明则虽当旦昼也如平旦矣今人
但晨兴略略见得微𦕈转步便去利欲血气上走终日
昏昏所以索然无有平旦之气形虽具而心则亡于禽
兽奚择焉
浩然之气
养气以集义为主勿忘勿助长勿忘是工夫不可缓勿
隙光半点萌蘖便是良心发见处人于此时能持循涵
养使其萌蘖渐渐光明则虽当旦昼也如平旦矣今人
但晨兴略略见得微𦕈转步便去利欲血气上走终日
昏昏所以索然无有平旦之气形虽具而心则亡于禽
兽奚择焉
浩然之气
养气以集义为主勿忘勿助长勿忘是工夫不可缓勿
卷二 第 28b 页 WYG0703-0620b.png
助长是工夫不可急譬如人有田一顷不知耘苗令其
自长此忘之谓工夫之缓也亦有悯苗之不长拔其欲
长此助之谓工夫之𦂳也且如今有人炼丹有文武火
丹岂无火火猛则丹便走惟慢火常在炉中可使二三
十年伏火之久然后养成得丹孟子养心之说即养气
之喻必有事如心中有主人翁相似而勿正正即意也
不可著意之谓
浩然之气恐即是血气而义理附在其中
自长此忘之谓工夫之缓也亦有悯苗之不长拔其欲
长此助之谓工夫之𦂳也且如今有人炼丹有文武火
丹岂无火火猛则丹便走惟慢火常在炉中可使二三
十年伏火之久然后养成得丹孟子养心之说即养气
之喻必有事如心中有主人翁相似而勿正正即意也
不可著意之谓
浩然之气恐即是血气而义理附在其中
卷二 第 29a 页 WYG0703-0620c.png
此炼丹法未经炼时是朱砂已经炼后全是一粒火浩
然之气是将义理炼成血气纯是一团义理何言附邪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为养气设
程门作养心法不知是何等工夫
孟子之所以不动心者以其善养气也所谓善养者以
直养之而无害也直养者即集义之谓无害之者即必
有事焉而勿正之谓盖集义工夫缓则类于舍苗而不
耘急则类于揠苗而助长若夫必有事焉则其心常自
然之气是将义理炼成血气纯是一团义理何言附邪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为养气设
程门作养心法不知是何等工夫
孟子之所以不动心者以其善养气也所谓善养者以
直养之而无害也直养者即集义之谓无害之者即必
有事焉而勿正之谓盖集义工夫缓则类于舍苗而不
耘急则类于揠苗而助长若夫必有事焉则其心常自
卷二 第 29b 页 WYG0703-0620d.png
惺惺不少放下而勿正则又不当猛著力勿忘勿助长
则既不失之缓亦不失之急惟孟子下工夫处有节度
如此所以养成浩然之气而能以不动心要知集义乃
养气之药料必有事焉四句乃固制之方法但孟子养
气以养心其所成者止于集义工夫故话头稍粗程门
转此话头为养心法养心以养气故其所事者乃持敬
工夫而其说为细然其下工夫处亦不过如孟子之节
度耳
则既不失之缓亦不失之急惟孟子下工夫处有节度
如此所以养成浩然之气而能以不动心要知集义乃
养气之药料必有事焉四句乃固制之方法但孟子养
气以养心其所成者止于集义工夫故话头稍粗程门
转此话头为养心法养心以养气故其所事者乃持敬
工夫而其说为细然其下工夫处亦不过如孟子之节
度耳
卷二 第 30a 页 WYG0703-0621a.png
昔闻先生说养气一段以配义勿正分𨽻以直养并
勿害两段莫识其详
浩然之气工夫纲领只在以直养之无害所谓以直养
者下文集义一段是所谓无害者下文必有事焉一段
是养气犹炼丹集义处是丹之药料必有事焉四句是
固制此药料者有好药料或固制不好反能害人此四
句者犹文武火
持志还是敬否
勿害两段莫识其详
浩然之气工夫纲领只在以直养之无害所谓以直养
者下文集义一段是所谓无害者下文必有事焉一段
是养气犹炼丹集义处是丹之药料必有事焉四句是
固制此药料者有好药料或固制不好反能害人此四
句者犹文武火
持志还是敬否
卷二 第 30b 页 WYG0703-0621b.png
持处便是敬
孟子言四端不言信程子云既有诚心为四端而信
在其中
五行无土位位在四象之中五常无信位位在四端之
中信者实有此者也实有此仁实有此义实有此礼智
处即信也然四端不得信则不成四端所谓鼓无当于
五声五声不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不得不彰
四端说
孟子言四端不言信程子云既有诚心为四端而信
在其中
五行无土位位在四象之中五常无信位位在四端之
中信者实有此者也实有此仁实有此义实有此礼智
处即信也然四端不得信则不成四端所谓鼓无当于
五声五声不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不得不彰
四端说
卷二 第 31a 页 WYG0703-0621c.png
性是太极浑然之全体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
万理而纲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孔门未
尝备言至孟子始备言之盖孔子之时性善之理素明
虽不详著其说而其说自具至孟子时异端蜂起往往
以性为不善孟子惧是理之不明而思有以明之苟但
曰浑然本体则恐为无星之秤无寸之尺而终不足以
晓天下于是别而言之界为四破而四端之说于是乎
立盖四端之未发也性虽寂然不动而其中自有条理
万理而纲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孔门未
尝备言至孟子始备言之盖孔子之时性善之理素明
虽不详著其说而其说自具至孟子时异端蜂起往往
以性为不善孟子惧是理之不明而思有以明之苟但
曰浑然本体则恐为无星之秤无寸之尺而终不足以
晓天下于是别而言之界为四破而四端之说于是乎
立盖四端之未发也性虽寂然不动而其中自有条理
卷二 第 31b 页 WYG0703-0621d.png
自有间架不是笼统都是一物所以外边才动中边便
应如赤子之事感则仁之理便应而恻隐之心形如蹴
尔嘑尔之事感则义之理便应而羞恶之心形如过朝
廷过宗庙之事感则礼之理便应而恭敬之心形如妍
丑美恶之事感而智之理便应而是非之心形盖由其
中间众理浑然各各分明故外边所遇随感随应所以
四端之发各似面貌不同是以析而四之以示学者使
知浑然全体之中灿然有条如此则性之善可知矣然
应如赤子之事感则仁之理便应而恻隐之心形如蹴
尔嘑尔之事感则义之理便应而羞恶之心形如过朝
廷过宗庙之事感则礼之理便应而恭敬之心形如妍
丑美恶之事感而智之理便应而是非之心形盖由其
中间众理浑然各各分明故外边所遇随感随应所以
四端之发各似面貌不同是以析而四之以示学者使
知浑然全体之中灿然有条如此则性之善可知矣然
卷二 第 32a 页 WYG0703-0622a.png
四端之未发也浑然全体之理无声臭之可言无形象
之可见何以知其灿然有条如此盖是理之可验乃依
然就他发处验得凡物必有本根而后有枝叶见其枝
叶则知有本根性之理虽无形而端绪之发则可验故
由其恻𨼆所以知其有是仁由其羞恶所以知其有是
义由其恭敬是非所以知其有是礼智使其无是理于
内何以有是端于外由其有是端于外所以知其有是
理于内而不可诬也故孟子言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
之可见何以知其灿然有条如此盖是理之可验乃依
然就他发处验得凡物必有本根而后有枝叶见其枝
叶则知有本根性之理虽无形而端绪之发则可验故
由其恻𨼆所以知其有是仁由其羞恶所以知其有是
义由其恭敬是非所以知其有是礼智使其无是理于
内何以有是端于外由其有是端于外所以知其有是
理于内而不可诬也故孟子言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
卷二 第 32b 页 WYG0703-0622b.png
矣乃所谓善也是则孟子之言亦溯其情而逆知之耳
仁义礼智既见得他界分分明又须知四者之中仁义
是一个对立底关键盖仁仁也而礼者则仁之著义义
也而智者则义之藏犹春夏秋冬虽为四时然春夏皆
阳之属也秋冬皆阴之属也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知天地之道不两则不能以立
故端有四而立之两耳仁义虽对立而成两然仁实通
乎四者之中盖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故仁者仁
仁义礼智既见得他界分分明又须知四者之中仁义
是一个对立底关键盖仁仁也而礼者则仁之著义义
也而智者则义之藏犹春夏秋冬虽为四时然春夏皆
阳之属也秋冬皆阴之属也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知天地之道不两则不能以立
故端有四而立之两耳仁义虽对立而成两然仁实通
乎四者之中盖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故仁者仁
卷二 第 33a 页 WYG0703-0622c.png
之本礼者仁之节文义者仁之节制智者仁之分别犹
春夏秋冬虽不同而同出于春春则春之生夏则春之
长秋则春之收冬则春之藏也自四而两自两而一则
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矣故曰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
是天地之理固然也仁包四端而智居四端之末者盖
冬者藏也所以终万物而始万物者也智有藏之义焉
有终始之义焉是恻𨼆羞恶恭敬三者皆有可为之事
而智则无事可为但分别其为是为非耳是以谓之藏
春夏秋冬虽不同而同出于春春则春之生夏则春之
长秋则春之收冬则春之藏也自四而两自两而一则
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矣故曰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
是天地之理固然也仁包四端而智居四端之末者盖
冬者藏也所以终万物而始万物者也智有藏之义焉
有终始之义焉是恻𨼆羞恶恭敬三者皆有可为之事
而智则无事可为但分别其为是为非耳是以谓之藏
卷二 第 33b 页 WYG0703-0622d.png
也又恻隐羞恶恭敬皆是一面底道理而是非则有两
面既别其所是又别其所非终始万物之象也故仁为
四端之首而智则或终而或始犹元为四德之长然元
不生于元而生于贞盖天地之化不翕聚则不能发散
理固然也仁智交际之间乃万化之机轴循环不穷吻
合无间程子所谓阴阳无端动静无始者此也
君子深造之以道
此道字非道德之道晦翁所谓深造之方门也方门方
面既别其所是又别其所非终始万物之象也故仁为
四端之首而智则或终而或始犹元为四德之长然元
不生于元而生于贞盖天地之化不翕聚则不能发散
理固然也仁智交际之间乃万化之机轴循环不穷吻
合无间程子所谓阴阳无端动静无始者此也
君子深造之以道
此道字非道德之道晦翁所谓深造之方门也方门方
卷二 第 34a 页 WYG0703-0623a.png
法也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勿忘勿助长之意
不疾不徐之谓也以法度而深造之优而游之使自得
之餍而饫之使自趣之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以下皆为
学之效验耳左右逢原意最好左右有近意有不一处
意学至于自得则理只在左右之近触处见本原此岂
我带来道理亦只事事物物元有道理森然已具吾人
自得之馀取之而逢见之耳
过化存神如何
不疾不徐之谓也以法度而深造之优而游之使自得
之餍而饫之使自趣之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以下皆为
学之效验耳左右逢原意最好左右有近意有不一处
意学至于自得则理只在左右之近触处见本原此岂
我带来道理亦只事事物物元有道理森然已具吾人
自得之馀取之而逢见之耳
过化存神如何
卷二 第 34b 页 WYG0703-0623b.png
过化谓所经历处便风闻而化存神谓所存主处便神
妙不测如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之类本旨只为王者本
根盛大与伯者小补迥别不要作性理说
孟子一书何不言易
以运使而能问易于主簿以主簿而敢言运使不知易
此皆知易之大者此程门公案孟子虽不言易观其变
通知时处无处不是易
公孙丑问孟子加齐卿相由此伯王不异如此则动
妙不测如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之类本旨只为王者本
根盛大与伯者小补迥别不要作性理说
孟子一书何不言易
以运使而能问易于主簿以主簿而敢言运使不知易
此皆知易之大者此程门公案孟子虽不言易观其变
通知时处无处不是易
公孙丑问孟子加齐卿相由此伯王不异如此则动
卷二 第 35a 页 WYG0703-0623c.png
心否乎孟子曰不动心前辈作不动于卿相说程门
说道公孙丑恐孟子当此事不去有所疑惧此何见
而云耳
当将后面孟子答公孙丑语并公孙丑问之言详之则
程子之说真有所据若公孙丑问孟子动心于卿相孟
子自将伯夷叔齐等人答之必不说及养勇道理
布缕粟米力役以周礼一书观之是用其一缓其二
否
说道公孙丑恐孟子当此事不去有所疑惧此何见
而云耳
当将后面孟子答公孙丑语并公孙丑问之言详之则
程子之说真有所据若公孙丑问孟子动心于卿相孟
子自将伯夷叔齐等人答之必不说及养勇道理
布缕粟米力役以周礼一书观之是用其一缓其二
否
卷二 第 35b 页 WYG0703-0623d.png
周礼三者之征俱有但用之先后无可考便当以孟子
之言为周礼
程子谓孟子有些英气又云英气甚害事不知孟子
英气见于甚处又不知英气如何害事
说大人则藐之之类为英气英气是有芒角到圣人地
位则浑无芒角今寻常柔善的人却须要些英气不是
即奄奄泉下人矣
程子云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愿详其
之言为周礼
程子谓孟子有些英气又云英气甚害事不知孟子
英气见于甚处又不知英气如何害事
说大人则藐之之类为英气英气是有芒角到圣人地
位则浑无芒角今寻常柔善的人却须要些英气不是
即奄奄泉下人矣
程子云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愿详其
卷二 第 36a 页 WYG0703-0624a.png
旨
孟子性善从源头上说及论情论才只是说善不论气
质清浊厚薄是不备也诸子纷纷之说各自把气质分
别便作天性看了其不明之失为害滋甚孔门性相近
习相远却说气质之性上论清浊至说上智下愚乃论
得气清之十分厚者为上智气浊之十分薄者为下愚
其间相近者乃是中人清浊在四六之间总起是三等
气质此说乃是与孟子之说互相发明要知孔子只说
孟子性善从源头上说及论情论才只是说善不论气
质清浊厚薄是不备也诸子纷纷之说各自把气质分
别便作天性看了其不明之失为害滋甚孔门性相近
习相远却说气质之性上论清浊至说上智下愚乃论
得气清之十分厚者为上智气浊之十分薄者为下愚
其间相近者乃是中人清浊在四六之间总起是三等
气质此说乃是与孟子之说互相发明要知孔子只说
卷二 第 36b 页 WYG0703-0624b.png
气质之性孟子是说源头本然之性诸子只是把气质
便作本然之性看错了
孟子全不论气质之性只论正性是其说犹未备若诸
子浑不说得正性只论得气质之性则是不明大本矣
所以程门必合而论之其说既备其理又明
何谓孔子集大成
成者乐之一终书所谓箫韶九成是也乐有八音金石
丝竹匏土革木若独奏一音则其一音自为始终此乐
便作本然之性看错了
孟子全不论气质之性只论正性是其说犹未备若诸
子浑不说得正性只论得气质之性则是不明大本矣
所以程门必合而论之其说既备其理又明
何谓孔子集大成
成者乐之一终书所谓箫韶九成是也乐有八音金石
丝竹匏土革木若独奏一音则其一音自为始终此乐
卷二 第 37a 页 WYG0703-0624c.png
之小成也若八音并奏始以大乐起终便以大乐终所
谓合众小成而为一大成者此乐之大成也乐之小成
大成若此孟子举此正欲喻三子之各极其偏而孔子
之独备其全也且学问体要惟始之致知终之力行而
已知之明则为智行之至则为性始之知止于一理而
终止成于一理此三子也始之知兼夫众理而终之卒
成于众理此夫子也吾观伯夷之清伊尹之任柳下惠
之和其始之知止于一理上见得透彻故其终之圣也
谓合众小成而为一大成者此乐之大成也乐之小成
大成若此孟子举此正欲喻三子之各极其偏而孔子
之独备其全也且学问体要惟始之致知终之力行而
已知之明则为智行之至则为性始之知止于一理而
终止成于一理此三子也始之知兼夫众理而终之卒
成于众理此夫子也吾观伯夷之清伊尹之任柳下惠
之和其始之知止于一理上见得透彻故其终之圣也
卷二 第 37b 页 WYG0703-0624d.png
止各成于一德而已夫其止于一德者彼各自以一德
为大矣以清为大者则以任为小以任为大者则以清
为小以和为大者并以清与任为小矣于是各以一德
自为始终亦由乐之一音自为起结所以为小成也孔
子之大成岂外三子之圣而为圣耶亦曰集众小以成
其大集众卑以成其高集三子之清任和时出而用之
所以备道全美而度越诸子亦犹八音并奏集诸小成
而为大成也三子自乐于为大而不屑于小故卒成于
为大矣以清为大者则以任为小以任为大者则以清
为小以和为大者并以清与任为小矣于是各以一德
自为始终亦由乐之一音自为起结所以为小成也孔
子之大成岂外三子之圣而为圣耶亦曰集众小以成
其大集众卑以成其高集三子之清任和时出而用之
所以备道全美而度越诸子亦犹八音并奏集诸小成
而为大成也三子自乐于为大而不屑于小故卒成于
卷二 第 38a 页 WYG0703-0625a.png
小也孔子不恃其大而弃其小故能成其大也
仁义礼智之端与仁义礼智之实如何
端者端倪也物之绪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具太极浑
全之体凡天地间千条万件精粗小大道理无不悉备
其中纲目之大者有四故名之曰仁义礼智然其未发
也则浑然而已寂然而已无声臭可闻无形迹可见果
何从而知有四者之体亦就其端绪之发见者验之因
其恻隐之情发见而知其中之有仁因其羞恶之情发
仁义礼智之端与仁义礼智之实如何
端者端倪也物之绪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具太极浑
全之体凡天地间千条万件精粗小大道理无不悉备
其中纲目之大者有四故名之曰仁义礼智然其未发
也则浑然而已寂然而已无声臭可闻无形迹可见果
何从而知有四者之体亦就其端绪之发见者验之因
其恻隐之情发见而知其中之有仁因其羞恶之情发
卷二 第 38b 页 WYG0703-0625b.png
见而知其中之有义因其辞让之情发见而知其中之
有礼因其是非之情发见而知其中之有智使其无是
理于内则何以发是端于外由其有是端于外所以知
其有是理于内譬之茧丝外有一条绪便知得内有一
团丝若其无丝在内则绪何由而见于外孟子所谓乃
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亦由其情之发见
者善所以验其性之善也此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
所以为仁义礼智之端也
有礼因其是非之情发见而知其中之有智使其无是
理于内则何以发是端于外由其有是端于外所以知
其有是理于内譬之茧丝外有一条绪便知得内有一
团丝若其无丝在内则绪何由而见于外孟子所谓乃
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亦由其情之发见
者善所以验其性之善也此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
所以为仁义礼智之端也
卷二 第 39a 页 WYG0703-0625c.png
实者真实也对华而言也仁义礼智其用广大而切近
真实之处则莫大于孝悌之道故仁民爱物皆仁也然
此特仁之华耳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则爱亲乃仁
之实也事君敬长皆义也然此特义之华耳义主于敬
敬莫大于从兄则从兄乃义之实也吉凶军宾威仪品
节皆礼也然此特礼之华耳节文此孝悌之道而行之
则礼之实也辨白是非决择真伪皆智也然此特智之
华耳知极此孝悌之道而不失则智之实也仁义礼智
真实之处则莫大于孝悌之道故仁民爱物皆仁也然
此特仁之华耳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则爱亲乃仁
之实也事君敬长皆义也然此特义之华耳义主于敬
敬莫大于从兄则从兄乃义之实也吉凶军宾威仪品
节皆礼也然此特礼之华耳节文此孝悌之道而行之
则礼之实也辨白是非决择真伪皆智也然此特智之
华耳知极此孝悌之道而不失则智之实也仁义礼智
卷二 第 39b 页 WYG0703-0625d.png
之用至大非孝悌便能尽得然其真实切近者则不过
于孝悌之间譬之木焉有华有实实在所重华在所轻
有子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
生者此实之谓也自古说性未尝备言至孟子方始备
言盖其时异端并起性分之理不明往往以性为不善
而莫之率故孟子于人不知不觉处提出恻隐羞恶是
非辞让之情使人验而知为仁义礼智之端于人日用
常行处提出孝悌之事使人由而行而知为仁义礼智
于孝悌之间譬之木焉有华有实实在所重华在所轻
有子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
生者此实之谓也自古说性未尝备言至孟子方始备
言盖其时异端并起性分之理不明往往以性为不善
而莫之率故孟子于人不知不觉处提出恻隐羞恶是
非辞让之情使人验而知为仁义礼智之端于人日用
常行处提出孝悌之事使人由而行而知为仁义礼智
卷二 第 40a 页 WYG0703-0626a.png
之实此皆前圣所未发而孟子发之其有功于后学者
多矣
明道言舜发于畎亩之中至孙叔敖举于海若要熟
也须从这里过熟处如何
更尝变故多则阅义理之会熟熟谓义理与自家相便
习如履吾室中
成德达材之分如何
成德如颜闵达材如由赐此指教者言成德谓成其德
多矣
明道言舜发于畎亩之中至孙叔敖举于海若要熟
也须从这里过熟处如何
更尝变故多则阅义理之会熟熟谓义理与自家相便
习如履吾室中
成德达材之分如何
成德如颜闵达材如由赐此指教者言成德谓成其德
卷二 第 40b 页 WYG0703-0626b.png
达材谓达其材随其浅深令各有所就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如何
讲学明理之后方能扩充以尽其性到尽性田地方是
了当为人之理方于本来赋予自家底无少亏欠乃圣
人极至之事毫发无遗憾处必如是而后与天无间故
以至于命盖到此地位自家便做天命了更不须别说
知命立命
人性本善气有清浊了然可见但未识才字头面如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如何
讲学明理之后方能扩充以尽其性到尽性田地方是
了当为人之理方于本来赋予自家底无少亏欠乃圣
人极至之事毫发无遗憾处必如是而后与天无间故
以至于命盖到此地位自家便做天命了更不须别说
知命立命
人性本善气有清浊了然可见但未识才字头面如
卷二 第 41a 页 WYG0703-0626c.png
何程子谓才禀于气朱子谓才材质人之能也人有
是性则有是才意者才即材能人生出来便会做得
尧舜初无上智下愚之分故愚于程子之说粗晓朱
子则谓程子此说与孟子不同如何
才犹材质所以能为善能为恶者即此材质为之既是
材质即带气禀上行故又言气质气质有清浊厚薄所
以说善固是性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孟子把诸路头一
齐截了谓性善才又善情又善恶从何处来诸家必欲
是性则有是才意者才即材能人生出来便会做得
尧舜初无上智下愚之分故愚于程子之说粗晓朱
子则谓程子此说与孟子不同如何
才犹材质所以能为善能为恶者即此材质为之既是
材质即带气禀上行故又言气质气质有清浊厚薄所
以说善固是性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孟子把诸路头一
齐截了谓性善才又善情又善恶从何处来诸家必欲
卷二 第 41b 页 WYG0703-0626d.png
究见恶之根柢则孟子之说容有未备故程子论性必
兼气质言之谓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所
以晦翁谓有异同
持其志无暴其气当两下工夫继此乃只言知言养
气而不言持志者莫是养气即是持志举一隅可见
持志知言无暴其气本都是不动心工夫告子不动心
法只是曰持其志更不理会养气亦不理会知言故孟
子既言告子之失而自谓我之不动心却有此两节也
兼气质言之谓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所
以晦翁谓有异同
持其志无暴其气当两下工夫继此乃只言知言养
气而不言持志者莫是养气即是持志举一隅可见
持志知言无暴其气本都是不动心工夫告子不动心
法只是曰持其志更不理会养气亦不理会知言故孟
子既言告子之失而自谓我之不动心却有此两节也
卷二 第 42a 页 WYG0703-0627a.png
夫学问之道既曰收放心矣而有所谓正心养心存
心尽心不知如何头绪恁地多
存养专一即是收放心存养既熟则心得其正而全体
昭融方可言尽心
春秋天子之事也夫子还有此意否
此谓圣人以王法绳诸侯所褒所贬皆是奉行王法即
空言以寓行事与天子无异此圣人大用非孟子不能
知胡氏传发明备矣
心尽心不知如何头绪恁地多
存养专一即是收放心存养既熟则心得其正而全体
昭融方可言尽心
春秋天子之事也夫子还有此意否
此谓圣人以王法绳诸侯所褒所贬皆是奉行王法即
空言以寓行事与天子无异此圣人大用非孟子不能
知胡氏传发明备矣
卷二 第 42b 页 WYG0703-0627b.png
治人不治反其智然智所以辨是非也治人者岂止
于辨是非乎
治谓人主临民必有明照之智方能服得人临民而民
不服是自家明照不足也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告子曰食色性也二者之分如
何
形色为性是引形气入道理中来食色为性是逐道理
出形气外去霄壤之分
于辨是非乎
治谓人主临民必有明照之智方能服得人临民而民
不服是自家明照不足也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告子曰食色性也二者之分如
何
形色为性是引形气入道理中来食色为性是逐道理
出形气外去霄壤之分
卷二 第 43a 页 WYG0703-0627c.png
孟子曰久于齐非我志也三宿出昼犹以为速何哉
孟子之志不欲久居齐者知齐王之不足有为也孟子
之心不忍速去齐者觊齐王之犹可有为也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盖谓黍离降为国风而雅亡不
知是经圣人删诗后降为国风耶抑黍离诸诗气象
卑下有类于国风邪
雅诗多是王者朝会燕飨乐章或是公卿大臣规谏献
纳之所作东迁以后朝廷既无制作公卿又无献纳故
孟子之志不欲久居齐者知齐王之不足有为也孟子
之心不忍速去齐者觊齐王之犹可有为也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盖谓黍离降为国风而雅亡不
知是经圣人删诗后降为国风耶抑黍离诸诗气象
卑下有类于国风邪
雅诗多是王者朝会燕飨乐章或是公卿大臣规谏献
纳之所作东迁以后朝廷既无制作公卿又无献纳故
卷二 第 43b 页 WYG0703-0627d.png
雅诗遂亡独有民俗歌谣其体制声节与列国之风同
故止可谓之王风非圣人能降之也
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横渠先生云性性为能存
神物物为能过化
性本清灵能性其性则本体之清灵具在而一尘不染
故所存者神心本无物当应物只是因物于物使物各
当物物去而心不与之俱往故所过者化
读孔子登泰山小鲁一章晦翁解难为水难为言以
故止可谓之王风非圣人能降之也
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横渠先生云性性为能存
神物物为能过化
性本清灵能性其性则本体之清灵具在而一尘不染
故所存者神心本无物当应物只是因物于物使物各
当物物去而心不与之俱往故所过者化
读孔子登泰山小鲁一章晦翁解难为水难为言以
卷二 第 44a 页 WYG0703-0628a.png
为犹人不可为众之意
仁不可为众言仁者难为众看有几多人众来到仁者
面前皆使不得犹泰山之前难为山大海之前难为水
布缕粟米力役之征国家缺一不可况周礼之制亦
皆取之于民而孟子曰用其一而缓其二晦翁乃有
夏秋之辨夫秋夏之说始出于唐不知何所据而云
缓非废其征但不作一时并征之耳月令孟夏蚕毕而
献茧税孟秋农乃登谷始收谷布缕征之夏粟米征之
仁不可为众言仁者难为众看有几多人众来到仁者
面前皆使不得犹泰山之前难为山大海之前难为水
布缕粟米力役之征国家缺一不可况周礼之制亦
皆取之于民而孟子曰用其一而缓其二晦翁乃有
夏秋之辨夫秋夏之说始出于唐不知何所据而云
缓非废其征但不作一时并征之耳月令孟夏蚕毕而
献茧税孟秋农乃登谷始收谷布缕征之夏粟米征之
卷二 第 44b 页 WYG0703-0628b.png
秋乃古法若唐分两税非止布缕粟米之征乃是取大
历十四年应该赋敛之数并而为两税名同实异失孟
子之意矣
尧舜性之也汤武反之也有轻重否
二字虽不同然皆与性字相拗性之是生来自然如此
身之是践履做得如此性之是不学自能反之是必学
而后能
孟子说不当见诸侯又却不远千里自来见梁惠齐
历十四年应该赋敛之数并而为两税名同实异失孟
子之意矣
尧舜性之也汤武反之也有轻重否
二字虽不同然皆与性字相拗性之是生来自然如此
身之是践履做得如此性之是不学自能反之是必学
而后能
孟子说不当见诸侯又却不远千里自来见梁惠齐
卷二 第 45a 页 WYG0703-0628c.png
宣
陈代问之公孙丑问之万章问之只争往见不往见召
与不召所以见梁惠王史记以币聘则见齐宣未晓其
义
持其志无暴其气当两下工夫继此只说知言与养
气乃不兼言持志何也
孟子养气以集义为主所谓集义者以直养而无害耳
是即持志之谓
陈代问之公孙丑问之万章问之只争往见不往见召
与不召所以见梁惠王史记以币聘则见齐宣未晓其
义
持其志无暴其气当两下工夫继此只说知言与养
气乃不兼言持志何也
孟子养气以集义为主所谓集义者以直养而无害耳
是即持志之谓
卷二 第 45b 页 WYG0703-0628d.png
孟子答彭更之问其于食志食功之说皆所不取然
食功食志皆非待士之礼处
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则食之然则子非食志
也食功也此是一章归宿处孟子所以传食诸侯不以
为泰者以其有明道之功耳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集注谓不熟反不如他道
之有成不知他道指何物而言
他道如百工众技百家诸子皆是深言仁之不可不熟
食功食志皆非待士之礼处
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则食之然则子非食志
也食功也此是一章归宿处孟子所以传食诸侯不以
为泰者以其有明道之功耳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集注谓不熟反不如他道
之有成不知他道指何物而言
他道如百工众技百家诸子皆是深言仁之不可不熟
卷二 第 46a 页 WYG0703-0629a.png
耳
尽心知性存心养性上是知工夫下是行工夫然上
一节知性在先尽心在后下一节存心在先养性在
后何也
知性即穷理格物之学是工夫最先者尽心即大学知
至境界存心即诚意正心之谓养性在中矣非存心外
别有所谓养性工夫故养性在存心下
必有事焉而勿正孟子本为养气设程门乃转作养
尽心知性存心养性上是知工夫下是行工夫然上
一节知性在先尽心在后下一节存心在先养性在
后何也
知性即穷理格物之学是工夫最先者尽心即大学知
至境界存心即诚意正心之谓养性在中矣非存心外
别有所谓养性工夫故养性在存心下
必有事焉而勿正孟子本为养气设程门乃转作养
卷二 第 46b 页 WYG0703-0629b.png
心法
孟子一书持敬工夫少如此二句最为细密然其用处
亦只施于养气其所谓事者只指义直而言大槩工夫
较粗些所谓孟子有英气谓此程门爱此二句故借转
作敬用
圣人不思而中谓明睿所照万物森然而无所逃初
不待考索而得然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何耶
据圣人地位可以不思可以不勉可以不学然圣如尧
孟子一书持敬工夫少如此二句最为细密然其用处
亦只施于养气其所谓事者只指义直而言大槩工夫
较粗些所谓孟子有英气谓此程门爱此二句故借转
作敬用
圣人不思而中谓明睿所照万物森然而无所逃初
不待考索而得然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何耶
据圣人地位可以不思可以不勉可以不学然圣如尧
卷二 第 47a 页 WYG0703-0629c.png
舜愈兢兢业业何曾谓我自圣来此人心所以不死天
理所以常行圣人为人立极处为有此心
立命正命知命之辨
立命谓不惑于短长之数但当修身以俟正命谓尽其
道而死不死于非命如杀身成仁亦是尽道知命谓知
许多道理
孟子道性善先儒又谓善固是性恶亦谓之性何如
孟子专说义理之性诸子专说气禀之性专说义理则
理所以常行圣人为人立极处为有此心
立命正命知命之辨
立命谓不惑于短长之数但当修身以俟正命谓尽其
道而死不死于非命如杀身成仁亦是尽道知命谓知
许多道理
孟子道性善先儒又谓善固是性恶亦谓之性何如
孟子专说义理之性诸子专说气禀之性专说义理则
卷二 第 47b 页 WYG0703-0629d.png
恶无所归是论性不论气孟子之说为未备专说气禀
则善无所别是论气不论性诸子之论为不明程子兼
质论性
夫子贤于尧舜远矣何处见
衣于斯食于斯寝且处于斯终身由而不自知夫子之
功所以与天长地久虽尧舜不能与也
孟子通五经又不知所遗者何经
孟子亦不见周礼故说班爵禄处与周礼别
则善无所别是论气不论性诸子之论为不明程子兼
质论性
夫子贤于尧舜远矣何处见
衣于斯食于斯寝且处于斯终身由而不自知夫子之
功所以与天长地久虽尧舜不能与也
孟子通五经又不知所遗者何经
孟子亦不见周礼故说班爵禄处与周礼别
卷二 第 48a 页 WYG0703-0630a.png
何以夏后氏五十而贡
夏商若同是井田则皆八家同为一井但田有多寡耳
夏之井则为五十亩者九其中五十亩为公田商之井
则为七十亩者九其中七十亩为公田此以周井田法
约之但孟子言唯助为有公田贡则什取其一即是夏
之贡不井但于五十亩之中抽十之一以供贡商之助
则井却于七十亩之外别取公田之什一以输官周之
彻既是井田则亦于百亩之外以公田之入供官馀说
夏商若同是井田则皆八家同为一井但田有多寡耳
夏之井则为五十亩者九其中五十亩为公田商之井
则为七十亩者九其中七十亩为公田此以周井田法
约之但孟子言唯助为有公田贡则什取其一即是夏
之贡不井但于五十亩之中抽十之一以供贡商之助
则井却于七十亩之外别取公田之什一以输官周之
彻既是井田则亦于百亩之外以公田之入供官馀说
卷二 第 48b 页 WYG0703-0630b.png
甚长非可以立谈尽
既是持其志无暴其气当两下工夫继此说知言养
气而不说持志何邪
集义便是持志孟子细密工夫如此不肯下一敬字所
以先儒谓孟子才高难学学之无依据不得如颜子亲
切者此也
庾公之斯一段集注云虽存私恩犹害公义君子于
此时何以处之
既是持其志无暴其气当两下工夫继此说知言养
气而不说持志何邪
集义便是持志孟子细密工夫如此不肯下一敬字所
以先儒谓孟子才高难学学之无依据不得如颜子亲
切者此也
庾公之斯一段集注云虽存私恩犹害公义君子于
此时何以处之
卷二 第 49a 页 WYG0703-0630c.png
若论王事则见君而不见师所以去金发矢犹是一夫
之小德比于一饭之恩耳
齐景公说晏子之对是以自责省民兴发补不足齐
景公始知此意而为之未足为至也而遂有君臣相
悦之乐若晏子者既告其观游之事于始至此乃不
复有警戒之言未知是否
须看他相悦者是何等事作乐者是何等语臣规谏而
君听从异乎人之相悦矣其乐诗曰畜君何尤尤异乎
之小德比于一饭之恩耳
齐景公说晏子之对是以自责省民兴发补不足齐
景公始知此意而为之未足为至也而遂有君臣相
悦之乐若晏子者既告其观游之事于始至此乃不
复有警戒之言未知是否
须看他相悦者是何等事作乐者是何等语臣规谏而
君听从异乎人之相悦矣其乐诗曰畜君何尤尤异乎
卷二 第 49b 页 WYG0703-0630d.png
人之乐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如何
大人则道全识周贯万变而不胶于其迹故无此蔽学
未到大人变通处则必胶于陈迹
孟子称乡党莫如齿周家党正饮酒之礼三命而不
齿则有时乎不用齿矣
古人行礼毫釐必计惟一命之士卑例与乡党序齿再
命稍崇只与父族序齿已不行于乡党矣三命为大夫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如何
大人则道全识周贯万变而不胶于其迹故无此蔽学
未到大人变通处则必胶于陈迹
孟子称乡党莫如齿周家党正饮酒之礼三命而不
齿则有时乎不用齿矣
古人行礼毫釐必计惟一命之士卑例与乡党序齿再
命稍崇只与父族序齿已不行于乡党矣三命为大夫
卷二 第 50a 页 WYG0703-0631a.png
加尊矣虽父族不可以齿论也于是有庶子尊东之礼
则别为拐位庶可不使贵者杂处乱齿乃是尊齿处且
两不相妨也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得罪谓非理致怨所谓不得罪者谓合正理而不致怨
于人非曲法以奉之也大家人心所系义理服得大家
则人心归之矣
士无世官如周之太史如何却世守其官久而为氏
则别为拐位庶可不使贵者杂处乱齿乃是尊齿处且
两不相妨也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得罪谓非理致怨所谓不得罪者谓合正理而不致怨
于人非曲法以奉之也大家人心所系义理服得大家
则人心归之矣
士无世官如周之太史如何却世守其官久而为氏
卷二 第 50b 页 WYG0703-0631b.png
其业如百工然世守其业何也
如宗祝卜史古人率是世官至有子孙为姓氏者盖此
等事非人所通习不嫌于世守
春秋明尊王之法孟子乃专以王道与列国言曾无
一语及于周室毋乃周至此时决不可以有为邪然
君子表微天下大分要不可一日泯也有他说否
此是孔孟灼见天心以天自处周有一日天命便当为
周文王孔子是也一日天命去周便当为周武王孟子
如宗祝卜史古人率是世官至有子孙为姓氏者盖此
等事非人所通习不嫌于世守
春秋明尊王之法孟子乃专以王道与列国言曾无
一语及于周室毋乃周至此时决不可以有为邪然
君子表微天下大分要不可一日泯也有他说否
此是孔孟灼见天心以天自处周有一日天命便当为
周文王孔子是也一日天命去周便当为周武王孟子
卷二 第 51a 页 WYG0703-0631c.png
是也请详集注
卷二 第 51b 页 WYG0703-0631d.png
木钟集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