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第 15a 页
卷四 第 35a 页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第四
宋钱塘沙门释智圆述
如日下日喻法界体。照喻法界法。高山喻
菩萨。如聋下喻小机。在华严座不得大
益。聋故不能闻大。哑故不能说大。隐其下初
约隐身。次约隐法。初文者。神德舍那身丈六
释迦像。覆如下明隐法。如来藏者圆顿法也。
令改革凡夫成小圣人。无生无用者。败种无
生坏根无用。先与后夺者。与小即鹿苑。夺小
即方等。委业领财者用法华穷子喻也。此喻
委以大乘家业。以化菩萨。如诸部般若多是
空生身子。满愿对扬也。付财定性者。会父子
定天性也。如经云。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以喻
法华开权二乘。皆当作佛也。文云下即第九
卷。指法华持品中八千人也。故知法华涅槃
开会事等。悉号醍醐。但彼废此施义有小异
然由法华本怀已畅故。至今教遂般涅槃。夫
众下通示化意也。众生本具与佛无殊。日用
不知。乃沦生死故。佛出世以二智手指撝迷
徒点示本性。方将直显复虑谤法。机既不等
遂有五时。兼别但小对三带二。一期调熟乃
获开权。法华今经所以兴也。或作下叙五时
卷四 第 35b 页 T38-00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g0006/buddhist/T38-0035.png)
责偏小。褒叹圆大。意令耻小慕大。般若委以
大法。令教菩萨渐使通泰。法华开权名定天
性。众生下明法华既见佛性故。于今经涅槃。
故知二经见性义一静乎双树者。即经云右胁
而卧。表一期化极。内智指撝其功已毕。息教
二河者。即经云。寂然无声也。故云息教也。二
河者。拔提河大在城南。熙连河小在城北。相
去百里。佛居其间。于四双八只树下涅槃也。
诸佛下灯明迦叶出于净土。但说法华即入涅
槃。今佛世尊既出秽土。故须扶律以拾残机。
二经虽殊见性无别。又若约扶律为涅槃者。
则唯秽土。若约谈常为涅槃者。则净秽皆说
只是下能发究竟智。故名佛师。能生分真智
故名菩萨母。佛菩萨下举佛菩萨之胜。以况
凡小之劣。千舌百盲者。举千百言多耳安能。
舞手者。毛诗序云。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
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专五所以
是体意者。五番所诠之理名为所以。谓从上
品乳满字。胜修圆教醍醐所诠。俱是今经正
体。设诸名相者。应云行相即依理起行故是
宗。意对破者。即五番中皆有以圆破偏意也。
皆言若专者。专独也。谓五番具含众义。今若
独取其一故。成体等不同。双卷等者。如上卷
记。大本者。虽南北二本不同。同名大本。对六
卷名小本也。同座异闻者。宜广闻大本。宜略
闻六卷。例大小品者。般若有大品小品。故以
为例。准诸经目录。秦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
日。译大品竟。二十七卷成者是也。竺法护于
卷四 第 35c 页 T38-00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g0006/buddhist/T38-0035.png)
十卷。名小品。是知小品亦是抄其前分。若然
者。则次说为是。以六卷但尽菩萨品故。斯乃
广略者。六卷则略抄前段。大本则广有后文。
世犹惑焉者。或云异闻或谓广略难可准定。
故人尚疑如来说。偷狗等者。示其前后不同
也。如来说则在后。迦叶问则在前。偷谓盗贼。
以喻见魔。狗喻爱魔。如四依品。说三归在如
来性品。秦人弥译者六卷。东晋所翻大本。北
凉所翻俱非秦代。而言秦人者。但姚秦翻译
最盛。故义学之家相承而用。㨙互者。㨙胡计
切。换也。或作系奚者。俱误。昔道猛等者。按译
经图纪及僧传并云昙无谶。以玄始元年岁
次壬子至姑臧。赍涅槃前分十卷。止于俗舍。
逊闻谶名厚遇请译。遂以玄始三年岁次甲寅
起首。至玄始十年辛酉译经律。总二十三部。
合一百四十八卷。慧嵩笔受。又南山涅槃弘
传序云。北凉沮渠氏玄始三年。有天竺三藏
昙无谶者。凉言法丰。赍此梵本前分十卷。来
达姑臧。伪主蒙逊珍赏隆重。于凉城内闲豫
宫中。前后三翻成四十卷。终宋武帝永初二
年。据此诸文乃是谶公赍至。不云道猛将还。
沮渠蒙逊者。胡人。其先为匈奴左沮渠。遂以
官为氏。蒙逊博览群史。颇晓天文。杀段业自
称凉州牧。又破傉檀于穷泉。乘胜入姑臧。僣
号西河王。陇右即陇西也。右或作后后并误。
自号玄始者。改元玄始也。是时下南经缘起
也。经从北凉入于江南。后因治定。既与旧本
品卷开合不同。遂号南本。姚苌杀符坚。改长
卷四 第 36a 页 T38-00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g0006/buddhist/T38-0036.png)
兴立。改元皇初。后改弘始。今云。姚苌复号弘
始者误。应云姚兴弘始。非玄始者。别其两
国年号也。玄始五年即晋恭元熙元年者。恭
帝者。即东晋第十一帝。都建康。在位一年逊
位于刘裕。是为宋武帝。故云次入宋武裕也。
恭帝元熙元年即是宋武永初元年。以当年
改号故。宋武姓刘讳裕字德舆。得四年者。宋
武在位三年而崩。长子义符立。是为少帝。即
位昏乱。太后废帝为荣阳王。在位二年。武帝
第三子讳义隆即位。是为文帝。以少帝于武
帝三年当年即位。在位二年。至文帝元嘉元
年。凡四年矣。故云得四年。此即大本始至南
朝之年也。故开皇录云。宋文帝世元嘉年初
达于建康也。即北凉玄始九年也。此二高明
者。谓德高智明乃美称也。事迹如梁传第七。
康乐县令者。南史第十八云。谢灵运少好学
博览群书。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
纵横俊发过于延之。深密则不如也。袭封康
乐公。今云。县令恐误。抗世逸群等者。抗举
也。逸群犹出群也。南史云。以国公例除员外
散骑侍郎。不就。为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车
服鲜丽衣物多改旧形制。世共宗之。咸称谢
康乐也。开皇三宝录云。陈郡处士谢灵运治
定者。盖灵运自称处士也。灵运陈郡阳夏人。
尝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公素爱好肆意
遨游。称疾去职。于始宁县修营故墅。傍山带
江尽幽居之美。因著山居赋。寻山登岭常著
木屐。上则去其前齿。下则去其后齿。会稽太
卷四 第 36b 页 T38-00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g0006/buddhist/T38-0036.png)
丈人生天应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顗
深恨之。今抚州城东南四里。有翻经台。唐颜
鲁公碑云。宋康乐侯谢公。元嘉年初。于此翻
译涅槃经。因以为号。问谢公但修定旧本。安
称翻译。答翻经之所有译语者。笔受者。缀文
者。證义者。润色者。而通称译人。谢公治定
乃是證义润色之职也。故称灵运翻经焉。开
寿命下开寿命为四品。复改寿命为长寿。开
如来性为十品。凡十二品者。新开品目则有
十二。并旧寿命如来性共有十四。皆准六卷。
中品名开之。故三宝录云。灵运等以谶涅槃
品数疏简。初学之者难以措怀。乃依旧翻泥
洹正本加之。文有过质颇亦改治。足前等者。
并旧大众问等品也。北本但十三品成四十
卷。南本二十五品成三十六卷。故北远师名
北本为少品多卷经。名南本为多品少卷经。
有三品等者。至唐麟德中后分方来。尚阙分
舍利。其后分中立品与谶说不同者。和会如
疏记第二十卷。由来关中者。关中秦地罗什
居关中不见大本。故知足品非罗什也。录称
者。即梁宝唱录及隋开皇三宝录第十三云。
豫州沙门范慧严。清河沙门崔慧观。陈郡处
士谢灵运等加品改治。故今依之。知小亮非
也。初三人下此明事迹。与梁僧传及开皇录
不同者。恐是传说有异。而彼二文咸云三十
六卷。始有数本流行未广。严后一夜忽梦一
人形状极伟。厉声谓严曰。涅槃尊经。何以率
尔轻加斟酌。严既觉已怀抱惕然。旦乃集僧
卷四 第 36c 页 T38-00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g0006/buddhist/T38-0036.png)
后人耳。若必乖理。何容即时方始感梦。严以
为然。顷之。又梦神人曰。君以弘经精到之力。
于后必当得见佛也。如法华疏说者。即玄义
第八明有翻无翻。各具五义也。亦如彼者。如
文句也。以玄义文句。皆是解经通得称疏。释
序品义既指法华文句。故下疏文直释通序
五事而已。更不消释序品名义。又下疏文初
且离文通示五章。所以疏初不题序品二字。
若法华疏发初即解序品。故云序谓庠序等。
所以疏初乃标序品二字。或例法华文句。于
此疏初加序品二字者非也。且净名疏初亦
不标其品目。用意各别。岂须一准。又疏文已
经治定。标题从省。故削大般二字。但题云涅
槃疏。此乃荆溪新意。或加大般二字者。亦非
必也。正名宣尼所诫。后之学者宜善思择。二
疏下疏缘起二。初通示。二由二。初制疏远由
二。初受经摄静。缘起者。因由曰缘。兴致曰起。
余我也。童年稚岁也。摄静寺名。在章安。即慧
拯法师也。传云。及年七岁还为拯公弟子。具
载上卷。予尝读高僧传。见古来盛德鲜有不
讲诵斯经者。信夫。法王顾命慈父遗嘱为臣
为子理合遵奉。迩世讲诵阒其无人。法渐陵
夷于斯验矣。庶几同见同行勉力流通。载纽
颓纲重树颠表。忠臣孝子于是乎在。二走虽
下求旨天台二。初别示缘差二。初八障丧听
二。初师存丧听二。初正明八障。凡称走或仆
或蒙皆谦也。东京赋曰。走虽不敏庶斯达矣。
注云。走谓走使之人。公子自谦敏达也。愿闻
卷四 第 37a 页 T38-00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g0006/buddhist/T38-0037.png)
韵曰。笈负书箱也。史记云。后汉苏章字士成。
北海人。负笈追师不远千里。天台指智者所
居之山也。陶隐居真诰曰。高一万八千丈周回
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当斗牛之分。上
应台星。故曰天台。舆地志曰。天台山一名桐
柏。众岳之极秀者也。心忻蓝染者。刘子云。青
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此以染义喻从
师求解不取胜义。登山甫尔者。甫始也。言未
久也。仍逢出谷者。又值智者奉陈后主诏出
山也。疏主传曰。陈至德元年随师出京。住光
宅寺。不惟下自谦也。言不思已德荒薄而辄
侍奉。随从智者于皇帝朝廷也。易纬曰。帝者。
天号也。德象天地不私公位。称之曰帝。香涂
三宫者。或作六宫。并由斯文。古无章记。讲
贯者寡。故令传写鱼鲁成讹。今谓三宫定非
二六通用。有云。三宫为正。乃地名也。引唐僧
传疏主传云。三宫庐阜九向衡峰。无不揖迹
依迎。访问遗逸。此不应尔。今叙大师正宫京
辇。地乃金陵非三宫也。今按三宫即东岳泰
山。故茅君内传曰。岱宗山之洞周回三千馀
里。名三宫空洞之天。言二宫者。文选曰。婉变
二宫徘徊殿闼。注云。婉娈徘徊皆顾慕貌。二
宫谓帝及太子宫也。故大师别传云。陈主幸
寺舍身大施。又云。皇太子已下并托舟航咸
宗戒范。故云二宫也。续高僧传中皆指帝宫
及储宫为二宫。既禀戒法故云香涂。即经云。
常用戒香涂莹体也。或谓大师为陈隋二帝
戒师。即是二宫。此亦不然。此中正叙陈主钦
卷四 第 37b 页 T38-00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g0006/buddhist/T38-0037.png)
隋朝。无乃不可。或作六宫。即特指天子其义
亦通。言六宫者。周礼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
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郑玄注曰。六
宫者。前一宫后五宫也。五者后一宫。三夫人
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
妻一宫。凡一百二十人。后正位宫闱。体同天
子。七众者。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
四沙弥。五沙弥尼。六优婆塞。七优婆夷也。比
丘等六翻名释义。具在疏文。式叉摩那者。此
云学法女。不别得戒也。先以立志六法练心。
为受缘也。四分云。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
云。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十诵中六法
者。练心也。试看大戒受缘二年者。练身也。可
知有胎无胎。此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
谓四重是。二学六法。谓一染心相触。二盗人
四钱三断畜生命。四小妄语。五非时食。六饮
酒也。三学行法。谓一切大尼戒行并须学之。
言光辉七众者。此谓戒香既涂于二宫。道光
弥耀于七众也。道俗参请者。道谓出家五众。
俗谓在家二众。交络者。谓参玄请法之人往
来不绝也。虽钦下甘露喻涅槃旨趣也。瑞应
图云。露色浓甘者为之甘露。王者施德惠。则
甘露降其草木。甘露仁泽也。一名天酒。如俟
下谓待智者讲说此经。如待黄河之清。言其
难者也。王子年。拾遣记曰。丹立千年一烧
黄河千年一清。皆至圣之君以为大瑞。又黄
河清而圣人生。左传子驷曰。周诗有之曰。俟
河之清人寿几何。杜预注曰。言人寿促而河
卷四 第 37c 页 T38-00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g0006/buddhist/T38-0037.png)
多障竟无日得闻也。逮及也。金陵地名也。吴
晋宋齐梁陈谓之江南。六朝悉都其地。建康
实录云。本楚金陵邑。秦改为秣陵。吴改为建
业。晋悯帝讳业改为建康。元帝即位称建康
宫。土崩者。隋开皇八年文帝命晋王杨广。清
河公杨素。督兵五十万以伐陈。旌旗千里金
鼓震天。俄而平江东肤陈主。陈国倾坏喻以
土崩。文选陈琳檄书曰。必土崩瓦解不俟血
刃。师徒雨散者。陈国既破法集遂停。师徒相
舍如雨分散。绝交论云。骆驿纵横烟飞雨散。
大师遗嘱云。朝同云集暮如雨散。或作两字
者误。后会匡岭者。匡岭即庐山也。庐山记曰。
匡俗出于周威王时。生而神灵隐沦潜景。庐
于此山。俗称庐君。故山取号焉。大师别传曰。
金陵既败旋锡荆湘。路次湓城。忽梦老僧曰。
陶侃瑞像敬屈守护。远公冥请也。于是住憩
庐山。俄而浔阳反叛寺宇焚烧。独有兹山全
无侵挠。复属虔刘者。左传曰。虔刘我边垂。杜
注云。虔刘皆杀也。即是值浔阳反叛也。江陵
荆州也。仍遭雾露者。仍值兵乱也。抱朴子曰。
白雾四面围城不出百日大兵必至。又三国
名臣。谮曰。虽遇尘雾。注云。尘雾谓耻辱也。
敕徵下江浦即江都今扬州也。亦曰洛浦。文
选曰。归骸洛浦。注云。扬州则梁之洛阳也。敕
徵者。即炀帝潜龙之时。镇守江淮。两请智者。
初请出江都求受戒法。即开皇十一年也。事
毕仍归江陵建玉泉寺。后又请出江都撰净
名疏。此言再出江都时。疏主滞疾于洪州也。
卷四 第 38a 页 T38-003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g0006/buddhist/T38-0038.png)
年晋王作镇扬越。陪从智者止于䢴沟。汉制
天子曰敕。太子曰令。诸王曰教。炀帝镇扬越
时。犹是诸王。后既登极故云敕徵。故别传云。
奉敕撰净名疏也。顶滞疾豫章者。顶疏主称
名也。始称余次称走。今称名文体之变也。豫
章郡名。今洪州也。大师既再出江都。而疏主
滞疾洪州。不获随从。既远圣师安闻斯典。始
举飘南湖等者。南湖即宫亭湖。亦曰拱亭。谓
于豫章病愈始举掉飘帆。速往江都以就智
者。而值隋文东巡狩。晋王入朝。于是大师东
旋台岳。是故无暇讲演。且给侍东归。此乃大
师最后入天台。即开皇十六年春也。东旋者。
旋或作还同。似泉切。文选曰。祇召旋北京。作
此旋字也。秋至佛陇者。神邕天台山记曰。从
修禅寺南行二百步有盘石。平正犹如削成。
古老相传佛尝于此放光。故名佛陇。春离江
都秋时方至者。以随处利人行程故缓。冬逢
入灭者。即其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于天
台西门石城寺弥勒像前。加趺而终也。叹伊
余之法障者。伊维也。语辞耳。余我也。法障
者。欲闻此经法义竟不获闻。由前八事为障
也。一逢师出谷障。二参请交络障。三金陵
土崩障。四复属虔刘障。五仍遭雾露障。六滞
疾豫章障。七东旋台岭障。八冬逢入灭障。由
具八事障我闻法。故曰法障。若不出谷则合
得闻。虽在帝庭。若参请事简则合得闻。虽其
人交络。若金陵久安亦当得闻。乃至若不入
灭虽有前障。终当讲演令我得闻。故入灭之
卷四 第 38b 页 T38-003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g0006/buddhist/T38-0038.png)
眠于海底也。奚可胜言者。奚何也。胜平声谓
法障之多非言所载也。二昔五下引事感伤。
初引事类己。贤愚经第六云。毗舍离国有五
百盲人。乞丐自治。时闻人言。如来出世。盲人
闻已还共议曰我曹若当遇佛必见救济。即
便问人佛在何国。答云。佛在舍卫。遂各乞金
钱一枚。雇人引往。时有一人收取金钱。将诸
盲人至摩竭提国。弃诸泽中。盲不知处。互相
捉手。经行他田伤破苗谷。长者行田见彼践
苗。甚多瞋怒。盲者求哀具宣上事。长者使人
将诣舍卫。适达彼国。又闻佛往摩竭提国。及
到彼国。复闻世尊已还舍卫。如是追逐凡往
七反。佛知根熟乃于舍卫待之。盲到佛所。蒙
光目开。佛为说法成阿罗汉。祇洹等者。譬喻
经第三云。昔有一人作两业。有二妇适诣小
妇。小妇语言。我年少婿年老。我不乐住。可住
大妇处作居。其婿拔去白发。适至大妇处。大
妇语言。我老头已白婿头黑宜去。于是拔黑
作白。如是不止。头遂秃尽。二妇恶之。便各舍
去。坐愁致死。过去世时作寺中狗。水东一寺
水西一寺。闻楗椎鸣狗便往得食。后日二寺
同时鸣磬。狗浮水欲度。适欲至西。复恐东寺
食好。向东复恐西寺食好。如是犹豫溺死水
中。文云祇洹者。通取寺名。非直指祇洹寺也。
唯疆唯沈无见无得者。结前二事。盲虽七追
唯至于他疆。竟不见佛故。云唯疆无见。狗听
两钟唯死于沈溺。竟不得食故云唯沈无得。
次入山下以己类事己之多障。如盲如狗。入
卷四 第 38c 页 T38-003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g0006/buddhist/T38-0038.png)
浮坠溯江者。释上句也。浮坠字误。应作乘陵。
谓入山乘陵。出谷溯江空历艰苦。不闻斯典。
文选北征赋曰。乘陵冈以登降。注云。陵冈皆
山丘也。左传曰。吴将溯江入郢。尔雅曰。逆流
而上曰溯洄。顺流而下曰溯游。字林云。顺流
曰沿。逆流曰溯。溯苏故切。日既下举喻。叹师
灭也。日喻师解圆明。隐崖喻师入寂灭。崖山
也。淮南子曰。日入崦嵫。注云。亦曰落棠山。
盲龟喻己无智眼海底喻迷深。杂含第十六
云。告诸比丘。如大海中有一盲龟寿无量劫。
百年一遇出头。复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
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得遇此孔。龟至
海东。浮木或至海西。违绕亦尔。虽复差违或
复相得。凡夫漂流五趣之海。还复人身甚难
于此。今借彼文以喻圣师难值也。凭光想木
者。人在半夜欲凭日光鉴物。龟居海底空想
浮木安身。其不可得也。故云。讵可得乎。二余
乃下没后思愆师既已灭。斯经旨趣莫得而
闻。省己宿愆。于是躬事塔庙。口诵斯经。以期
未来值师闻法也。扫墓愿值师诵偈期闻法。
西土塔婆即此方坟墓也。扫洒坟塔种植林
树。以坟必树故含文。嘉曰。天子坟高三仞树
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入尺树以槐。庶
人无坟树以杨柳。更服灰场者更平声。谓常
更换净服。于塔所诵经也。故法华云。著新净
衣内外俱净也。或作伏字者非。如来阇维之
地号曰灰场。今大师土葬而言灰场者。用其
故实耳。亦犹法华疏序云。晚还台岭仍值鹤
卷四 第 39a 页 T38-003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g0006/buddhist/T38-0039.png)
圣行品中雪山大士既获半偈。乃于草木石
壁书之。以示来者。故名此经为石偈也。疏主
童年诵经已半。知此诵其全部。非只一偈也。
思愆毕世者。则是思往世之愆成今法障。遂
乃身扫口诵隐居求志。期尽此身故云毕世。
二事不下五难丧思。五初僧使迫已虽欲隐
居毕世。而为众举差。因与智璪同充僧使。屡
入帝京。故云事不由己。盖为僧事所逼迫也。
故云迫不得止。事备国清百录。戴函负封者。
所持笺表诏敕皆用函也。百录云。金书一函
与天台众。西考阙庭者。考应作朝字误也。阙
谓双阙以石为之。其上隐起奇兽异禽之状。
在端门外夹道置之。亦曰象阙魏阙。周礼太
宰以正月悬理象之法于象魏。使万人观理
象焉。左传哀公三年火。季桓子命书藏象魏
曰。旧章不可忘也。崔豹古今注曰。阙者。观
也。古者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表宫门也。
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
朝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阙。天子所居曰
阙庭。隋都长安也。私去公还者。充僧使而去。
奉敕命而还。或度僧造寺。或修营香火事备
百录。故百录云。今遣大都督段智兴。送师还
寺。故曰公还经涂下往还充使。经由道涂凡
八年也。二日严下诤论遭追。虽免僧使仍因
诤论。重入帝京日严寺名也。唐高僧传曰。炀
帝时为晋王。于京师曲池施营第林。造日严
寺。咸阳即长安。今永兴军也。诤论之事而不
传不书。乃传搜访之阙耳。三值水夜奔桃林
卷四 第 39b 页 T38-003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g0006/buddhist/T38-0039.png)
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杜注云。桃林在
弘农华阴县。此言行至桃林山。水夜至避之
奔走。故失伴侣。四又被下被谗收往及至京
都。又遭谗佞。谓为巫蛊惑乱于人。而炀帝信
谗故收往河北。幽蓟二州名在河北。蓟音计。
五乘冰马陷冬月度河。故乘履其冰以济北
岸。马虽陷冰而死。其身犹获生存。临危履薄
者。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疏主
意云。昔闻诗语喻以戒慎。而今身当履践。故
下句云。生行死地也。宁可言尽者。危难若此。
那可具言。二昔裹下总结俱丧者。裹粮至东
南者。即指前负笈天台已下文也。入山出谷
扬越往来。何啻千里。文选云。裹粮万里簦长
柄竹笠也。史记虞卿蹑屩担簦。说赵孝成王。
一见赐金百镒。再说拜为上卿。负罪至西北
者。即指又被谗已下文也。三谗者。晋献公三
子皆为骊姬所谗。故曰三谗。疏主自比也。三
子谓太子申生重耳夷吾也。左传第五曰。初
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
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弗
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及将立奚齐。
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太子曰。君梦齐姜。必
速祭之。太子祭于曲沃。归胙干公。公田。姬寘
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
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
太子。太子奔新城。公杀其傅社原款。或谓
太子。子辞。君必辩焉。太子曰。君非姬氏。居
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
卷四 第 39c 页 T38-003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g0006/buddhist/T38-0039.png)
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
屈。言东南西北者。以帝京居中。则扬越在于
东南。幽蓟居乎西北也。若听若思等者。前希
闻斯典。故担簦。东南有入障故丧其闻。后欲
思愆毕世。由驱驰西北有五难。故丧其思。故
云二涂俱丧。二情不下制疏近由。后时虽获
生还台岳。以昔两缘听思俱丧。于是慕法不
已。更寻他疏以勘经旨。义既违经。因自撰疏。
旧疏即河西光宅等诸师疏义各存也。不与
文会者。乖经失旨也。怏怏于亮切。怅怏也。病
诸者诸之也。见其义非如已有病。此即制疏
之近由。二敩群下正明述作时处二。初谦光
述怀。经第三十云。譬如王告大臣。汝牵一象
以示盲者。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其触牙者即
云。象如莱茯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等。经自
合云。王喻如来。臣喻方等大涅槃经。象喻佛
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独梦谈刀如经第十
八。略如上记。刀喻佛性。梦寱谬谈非亲得刀。
此皆疏主谦也。谓心思经旨如盲触象。岂识
全躯。口说经文如梦谈刀。故非实有。二以大
下著述时处二。初明时处二。初示染笔时处。
大业即隋炀年号。十年即甲戍岁也。庐于天
台之南者。小尔雅云。庐寄也。谓寄止也。亦别
舍也。黄帝为庐。以避寒暑。春秋去之。冬夏居
之。故云寄止也。神邕天台杂记云。赤城为南
门。石城为西门。今云天台之南。谓赤城也。二
管窥下明凭师述作。管窥智者义意者。庄子
卷四 第 40a 页 T38-004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g0006/buddhist/T38-0040.png)
解推寻如以管窥。义意者。五时四教之义。三
观六即之意。依此义意辄为此经解释旨趣
也。为去声。尚书序曰。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
大业明制撰之时。天台之南显笔削之处。管
窥智者示所学之宗。二运丁下叙难缘二。初
避难。四移两蒙灵异。丁当也。大业十二年有
大鸟似鹏飞入殿内。至于御幄至明而去。九
月幸江都。以代王侑留守西都。越王侗留守
东都。既至江都。唯以酒色为务。五月星陨吴
郡为石。徵求萤火数斛。夜出游山光遍岩谷
火守羽林星如斗出。王良阁道声如隤墙。枉
矢出北斗米一斛。计钱八九万。用锡环钱细
如线。十月李密起兵于梁楚之郊。窦建德卢
明月等所在称号。盗贼公行劫掠州县。又诸
道贼师孟海公。徐圆朗。朱粲。刘武用。薛举。
萧铣。李子通。沈法兴等各率众寇掠。多者
数十万。少者二三万。天下无处无贼。故曰
寇盗纵横于时。天台悉为沈法兴所有。杂记
云。大业十四年沈法兴擅置海州。即改临海
县为海州也。匿影沃洲者。匿藏也。沃洲山名
在剡。即支遁所栖之山也。赤城既喧复更匿
藏形影。避盗于沃洲山也。荫林席箭者。山宿
野栖故无屋宇。但荫茂林以为帐布。箭竹以
为席。亦犹古人班荆而坐也。箭竹偏产会稽。
尔雅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衣殚
等者。殚音丹。尽也。既避盗深山而衣粮又尽。
故于撰述致乖次第。于是下明为撰述缘阙。
更求他处挟藏也。鄙志谦也。托命遂安者。寄
卷四 第 40b 页 T38-004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g0006/buddhist/T38-0040.png)
邓氏者。即遂安令也。曳疾应之者。赴请为讲
也。应去声事不兼举者。既务讲宣。且停笔削
因将草本寄于他舍。冥持此本者。谓冥圣护
持。故得烧舍疏在。故云得免灰。飏飏音羊。风
所飞飏也。重寄栅城者。讲经既毕。复寄栅
城意欲补削草木也。栅音册。编木成援也。未
详何处。今仙居县有栅岸保。恐是其地。玉石
俱罄者。玉石喻贵贱贤愚。海贼劫掠贵贱并
尽。故云俱罄。尚书曰。火炎昆冈玉石俱焚。
萧亮即当时将帅也。复获安存者。身安疏存。
焦不能烧者。即前云冥持此本得免灰飏。贱
不能得者。贼劫栅城玉石俱尽。而此疏独存
也。再蒙灵异者。初火不烧次贼不得。故云再
也。励勉也。诚心也。或作厉非也。食息者。息
寝卧也。无宁不安也。二乃卜下幽境称怀勤
加补削二。初叙幽境。称怀卜者。礼记曰。龟曰
卜。蓍曰筮。古者移居必卜。故离骚经有卜居
也。左传曰。非宅是名唯邻是卜。今疏主以移
居为卜居。安洲在乐安县。今仙居县也。故僧
传云。乐安南岭地曰安洲。然安洲之名始于
疏主。台州图经曰。管竹山在县东南五里。高
二十丈周回二里。其下旧有潭。唐武德年中。
邑人请天台国清寺灌顶尊者。讲于光明寺
时。此潭之鱼取者甚众。尊者率道俗于潭侧
讲金光明经。诱渔者令止其采捕。一夕忽暴
风雨至。旦视之。乃为洲矣。故号为安洲。以此
洲渚在乐安故。微澜者。澜力旦切。又力安切。
尔雅曰。河水清且澜漪。大波为澜小波为时。
卷四 第 40c 页 T38-004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g0006/buddhist/T38-0040.png)
伟括者。谓伟美山及括苍山也。陶弘景玉匮
云。括苍山西南百馀里。有伟美山状如宫阙。
多灵异。可伟美也。皇朝新修图经曰。亦名天
姥山。又云。大括苍岭在县西一百八里。兼二
山之美者。谓安洲景象兼有伟括之好。水镜
者。溪水澄净有若明镜也。蕖池者。谓池有荷
花也。尔雅曰。荷芙蕖。郭璞注曰。别名芙蓉。
江东呼荷。红葩普巴切。华也。白牙团扇者。善
见律云。优波离升座执象牙装扇。先集律藏。
萋茜者。草茂盛貌。加亦胜也。戴氏重席者。东
观汉记。戴凭字次仲。拜侍中正旦朝贺。帝会
群臣。诸生能说经史者。更相诘难义。有不通
者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坐。五十馀席。今
疏主承修竹之风。藉翠草而坐。胜于牙扇重
席也。以彼由造作此任天真。其实胜之固非
誇饰。下云羞绘图陋弦管亦尔。云霞赤白
松桂青黑雕镂杂糅。而有五彩之文。则使
画图有羞色绘画也。猿吟麇叫蝉噪蛙鸣相
和成韵。似其八音之乐。翻令丝竹成陋声
故。左太冲招隐诗云。非必丝与竹。山水
有清音。麇居筠切。鹿属。八音者。五经通义
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也。金为钟。石为磬。丝
为弦。竹为管。匏为笙。土为埙。皮为鼓。木为
柷敔。雅有高致者。竹风草席画图音乐。皆得
之于自然。故云高致也。丰趣冥伦者。冥幽也。
伦人也。谓此高致丰饶归趣于我幽人也。伦
亦可作沦。沦没也。谓隐没于山泽也。二仍莳
下明资缘勤苦。莳种也。种粟充食拾薪备爨。
卷四 第 41a 页 T38-004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g0006/buddhist/T38-0041.png)
从此绝笔逆至染笔。凡历五载。即唐高祖武
德元年戊寅岁撰疏绝笔也。炀帝即位改元
大业在位十三年。十二年幸江东宫。十三年
唐公起义师于太原。破宋老生于霍邑。所在
克敌。遂入长安尊炀帝为太上皇。奉炀帝孙
文德太子之子侑。篡位即恭帝也。改元义宁。
至二年逊位于唐公。改云武德。既云凡历五
载。知是武德元年绝笔也。于此五载凡经六
移。初寄天台之南。二移沃洲。三移遂安。四移
栅城。五重移遂安。六移安洲。并前八障及中
五难共成十九难缘。于后六中更取火贼二
事。则有二十一也。五难谓僧使遭追值水被
谗马陷也。前八中五是制疏之远由。寻旧疏
是近由。后六是正制疏。问前八为障何名远
由。答由不闻法故自撰疏。若其闻者则疏是
师说。安得自制。前八为障竟不闻法。后六虽
艰终成斯疏。呜呼正法难闻正道难行。其若
是乎。干戈者。孔安国曰。干盾也。戈戟也。论
语曰。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菜食水斋言其俭
也。水床雪被喻其寒也。其有圆顶方袍暖衣
饱食。既逢遗教。又偶清时。而口不谈出世之
言。心不则至真之道。自树迷暗反轻学宗。吾
知斯人绍三涂种。疏主圣者。得无悲乎。梦抽
思乙者。乙应作一。昭明文选序云。耿介之意
既复。壹郁之怀靡愬。注曰。壹郁忧思也。今谓
军火所怖干戈所骇。而梦惊若抽忧思壹郁。
辞既下谦己述怀。野质者。论语曰。质胜文则
野。此言辞鄙意。岂会文者。谓所立义意浅近。
卷四 第 41b 页 T38-004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g0006/buddhist/T38-0041.png)
义暗皆谦也。有崖易殆者。尔雅曰。重崖岸注
曰。两崖累者曰岸。殆危也。有身速灭如土岸
易崩。空海难遍者。圆空广大若沧海难遍。故
不可以易殆之身穷。难遍之义也。盲寱下如
盲触象如寱谈刀。或可偏知于少义。敢言圆
解于大理也。特是下正明述作之意。既是偏
知何故撰疏。故释云。特是不负本怀也。言本
怀者。始为此经遂亲智者。即前文云。走虽不
敏愿闻旨趣。于是负笈天台。心忻蓝染也。遽
兹石火者。淮南子曰。人生天地之间。如凿石
见火电光过隙。疏主自谓。无常忽遽如彼石
火。不能久研经义。故且率尔成疏也。卷舒下
自庆也。初句明卷舒寻经。次句明赞叹撰疏。
仰谢于心口者。由心思故口赞也。鹿耘毒草。
或作粗芸。并豕亥之误。应作麃[廿/尤/(ㄠ-ㄙ+(衣-〦))]。上彼苗切。
下音衮。左传曰。譬如农夫是穮是[廿/尤/(ㄠ-ㄙ+(衣-〦))]。杜注云。
穮耘也。[廿/尤/(ㄠ-ㄙ+(衣-〦))]壅苗也。然毒草药王之语。出在今
经。故如来性品云。譬如雪山多生诸药。亦有
毒草。诸众生身亦复如是。虽有四大毒蛇之
种。其中亦有妙药。大工所谓佛性。或执讹字
便求麋鹿耘草之缘者。何异闻三豕渡河。便
谓猪行水上乎。故僧传道丕议沙汰云。僧之
清尚必不露于人前。僧或凶顽而偏游于世
上。必恐正施藨[廿/尤/(ㄠ-ㄙ+(衣-〦))]。草和兰茞而芟。方事淘澄。
金逐沙泥而荡。彼用藨[廿/尤/(ㄠ-ㄙ+(衣-〦))]之语义与今同。又
麃藨穮三体并通。尔雅云。绵穮也。经典释文
作麃耘也。字林云。耕禾间也。说文云。𦔩耨锄
也。今疏主斥诸师非义。如麃[廿/尤/(ㄠ-ㄙ+(衣-〦))]毒草。显佛性
卷四 第 41c 页 T38-004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g0006/buddhist/T38-0041.png)
文会。怏怏终日恒若病诸也。螳𧑃萤熠者。螳
螂性怒。遇物必举𧑃而拒之。庄子曰。螳螂怒
臂以当车。岂免碎于辙间。文选曰。欲以螳螂
之斧。禦隆车之隧。注云。前有两足举之。如执
斧之象。崔豹古今注曰。萤火一名晖夜。一名
景天。一名熠熠。一名燐。一名丹良。一名丹
鸟。一名夜光。一名宵烛。非能抗曜也者。曜即
日也。广雅云。日名曜灵。谓螳𧑃不能拒抗于
车辙。萤熠不能争辉于曜灵。此疏主自谦识
见微劣。不能抗曜于诸师也。吾祖圣师为法
之志艰苦之迹。尽在于此文矣。传斯宗者。得
不思齐。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可不懋乎。
或卷末有半纸批文者。盖后人谬录。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