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三
卷三十三 第 824a 页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三

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
迦叶菩萨品第二十四之三

「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
近善友,如是善友当观是人贪欲、瞋恚、愚
痴、思觉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贪欲多者,即
应为说不净观法;瞋恚多者,为说慈悲;思
觉多者,教令数息;著我多者,当为分析十
八界等。是人闻已,至心受持;心受持已,如法
修行;如法行已,次第获得四念处观身受
心法。得是观已,次第复观十二因缘;如是
观已,次得煖法。」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一切众生悉有煖
法。何以故?如佛所说:三法和合名为众生:
一、寿,二、煖,三、识。若从是义,一切众生应先
有煖。云何如来说言煖法因善友生?」


言:「善男子!如汝所问有煖法者,一切众
生至一阐提皆悉有之。如我今者所说煖
法,要因方便然后乃得,本无今有。以是义
卷三十三 第 824b 页 T12-0824.png
故,非诸众生一切先有。是故,汝今不应难
言一切众生皆有煖法。

「善男子!如是煖
法是色界法,非欲界有。若言一切众生有者,
欲界众生亦皆应有;欲界无故,当知一切不必悉有。善男子!色界虽有,非一切
有。何以故?我弟子有,外道则无。以是义故,
一切众生不必悉有。善男子!一切外道唯观
六行,我诸弟子具足十六行,是十六行,一
切众生不必悉有。」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
所言煖法,云何名煖?为自性煖?为他故
煖?」

佛言:「善男子!如是煖法自性是煖,非
他故煖。」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来先说马师
满宿无有煖法。何以故?于三宝所无信心
故,是故无煖,当知信心即是煖法。」

「善男
子!信非煖法。何以故?因于信心后得煖
故。善男子!夫煖法者即是智慧。何以故?观
四谛故,是故名之为十六行,行即是智。善
男子!如汝所问:『何因缘故名为煖?』者,善男
子!夫煖法者即是八圣道之火相,故名为
煖。善男子!譬如攒火,先有煖气,次有
火生,后则烟出。是无漏道亦复如是,煖者
即是十六行也,火者即是须陀洹果,烟者即
是修道断结。」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
是煖法,亦是有法、亦是有为。是法报得色
界五阴,是故名有;是因缘故,复名有为。若
是有为,云何能为无漏道相?」

佛言:「善男子!如
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男子!如是煖法虽是
有为、有法,还能破坏有为、有法,是故能为无
漏道相。善男子!如人乘马,亦爱、亦策。煖心
亦尔,爱故受生、厌故观行。是故虽复有法、
卷三十三 第 824c 页 T12-0824.png
有为,而能与彼正道作相。得煖法人七十
三种、欲界十种。是人具足一切烦恼,从断
一分至于九分,如欲界初禅,乃至无所有
处亦复如是,是名七十三种。如是等人得
煖法已,则不复能断于善根、作五逆罪、
犯四重禁。是人二种:一、遇善友,二、遇恶友。
遇恶友者,暂出还没;遇善友者,遍观四方。
观四方者即是顶法,是法虽复性是五阴、
亦缘四谛,是故得名遍观四方。得顶法已,
次得忍法。是忍亦尔,性亦五阴、亦缘四谛。是
人次得世第一法,是法虽复性是五阴、亦
缘四谛。是人次第得苦法忍,忍性是慧,缘
于一谛。如是忍法缘一谛已,乃至见断烦
恼、得须陀洹果,是名第四遍观四方,四方
者即是四谛。」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须陀洹
人所断烦恼犹如纵广四十里水,其馀在
者如一毛渧。』此中云何说断三结名须陀
洹:一者、我见,二者、非因见因,三者、疑网?世
尊!何因缘故名须陀洹遍观四方?复何因缘
名须陀洹?复何因缘说须陀洹喻以䱜鱼?」

佛言:「善男子!须陀洹人虽复能断无量烦
恼,此三重故,亦摄一切须陀洹人所断结故。
善男子!譬如大王出游巡时,虽有四兵,世
人俱言王来、王去。何以故?世间重故。是三
烦恼亦复如是。何因缘故名之为重?一切
众生常所起故、微难识故,故名为重。如
是三结难可断故、能为一切烦恼因故、是
三对治之怨敌故,谓戒、定、慧。善男子!有诸众
卷三十三 第 825a 页 T12-0825.png
生闻须陀洹能断如是无量烦恼则生退
心,便作是言:『众生云何能断如是无量烦
恼?』是故,如来方便说三。

「如汝所问:『何因缘
故须陀洹人喻观四方?』善男子!须陀洹人
观于四谛获得四事:一者、住坚固道,二者、
能遍观察,三者、能如实见,四者、能坏大怨。
坚固道者,是须陀洹所有五根无能动者,是
故名为住坚固道;能遍观者,悉能呵责内外
烦恼;如实见者即是忍智;坏大怨者,谓四颠
倒。

「如汝所问:『何因缘故名须陀洹?』者,善男
子!须名无漏,陀洹名修习,修习无漏故
名须陀洹。善男子!复有须者名流。流有二
种:一者、顺流,二者、逆流。以逆流故,名须陀
洹。」

迦叶菩萨言:「世尊!若从是义,何因缘
故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不得名
为须陀洹耶?」

「善男子!从须陀洹乃至诸佛,
亦得名为须陀洹;若斯陀含乃至诸佛无须
陀洹,云何得名斯陀含乃至佛?一切众生名
有二种:一者、旧,二者、客。凡夫之时有世名
字,既得道已更为立名,名须陀洹。以先得
故,名须陀洹;以后得故,名斯陀含。是人亦
名须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复如是。

「善男子!流有二种:一者、解脱,二者、涅槃。一
切圣人皆有是二,亦可得名须陀洹、亦名
斯陀含;乃至佛亦复如是。

「善男子!须陀洹者,
亦名菩萨。何以故?菩萨者,即是尽智及无
生智。须陀洹人亦复求索如是二智,是故当
知须陀洹人得名菩萨。

「须陀洹人亦得名
觉。何以故?正觉见道断烦恼故、正觉因果
故、正觉共道及不共道故;斯陀含乃至阿罗
卷三十三 第 825b 页 T12-0825.png
汉亦复如是。

「善男子!是须陀洹凡有二种:
一者、利根,二者、钝根。钝根之人人天七返。
是钝根人复有五种:或有六返、五、四、三、二。
利根之人现在获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
果。

「善男子!如汝所问:『何因缘故须陀洹
人喻以䱜鱼?』善男子!䱜鱼有四事:一
者、骨细故轻,二者、有翅故轻,三者、乐见光
明,四者、衔物坚持。须陀洹人亦有四事:言
骨细者,喻烦恼微;言有翅者,喻奢摩他、
毗婆舍那;乐见光明,喻于见道;衔物坚持,喻
闻如来说无常、苦、无我、不净,坚持不舍。犹
如魔王化作佛像,首罗长者见已心惊。魔
见长者其心动已,即语长者:『我先所说四
真谛者,是说不真,今当为汝更说五谛、六
阴、十三入、十九界。』长者闻已,寻观法相都无
此理,是故坚持其心不动。」

迦叶菩萨白佛言:
「世尊!是须陀洹先得道故,名须陀洹?以初
果故,名须陀洹?若先得道名须陀洹者,得
苦法忍时,何故不得名须陀洹,乃名为向?
若以初果名须陀洹,外道之人先断烦恼
至无所有处,修无漏道得阿那含果,何故
不名为须陀洹?」

「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须陀
洹。如汝所问:『外道之人先断烦恼至无所
有处,修无漏道得阿那含,何故不名须陀
洹?』者,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须陀洹,是人尔
时具足八智及十六行。」

迦叶言:「世尊!得阿
那含人亦复如是,亦得八智、具十六行。何
故不得名须陀洹?」

「善男子!有漏十六行有
二种:一者、共,二者、不共。无漏十六行亦有二
卷三十三 第 825c 页 T12-0825.png
种:一者、向果,二者、得果。八智亦二:一者、向
果,二者、得果。须陀洹人舍共十六行、得不
共十六行,舍向果八智、得果八智,阿那
含人即不如是,是故初果名须陀洹。

「善男
子!须陀洹人缘于四谛,阿那含人唯缘一
谛,是故初果名须陀洹。以是因缘,喻以䱜
鱼。

「遍观已行者,即是斯陀含系心修道,为
断贪欲、瞋、痴、憍慢,如彼䱜鱼遍观方已,为
食故行。

「行已复住,喻阿那含得食已住。是阿那含凡
有二种:一者、现在得阿那含,进修即得阿
罗汉果,二者、贪著色界、无色界中寂静三
昧,是人不受欲界身故,名阿那含。是阿那
含复有五种:一者、中般涅槃,二者、受身般涅
槃,三者、行般涅槃,四者、无行般涅槃,五者、上
流般涅槃。复有六种:五种如上,六、现在般
涅槃。复有七种:六种如上,七、无色界般涅
槃。

「行般涅槃复有二种:或受二身、或受四
身。若受二身,是名利根;若受四身,是名钝
根。复有二种:一者、精进无自在定,二者、懈
怠有自在定。复有二种:一者、具精进定,二
者、不具是二。

「善男子!欲色众生有二种业:
一者、作业,二、受生业。中涅槃者唯有作业,
无受生业,是故于中而般涅槃。舍欲界身,
未至色界,以利根故于中涅槃,是中涅槃。

「阿那含人有四种心:一者、非学非无学,二者、
学,三者、无学,四者、非学非无学入于涅槃。

「云何复名中般涅槃?善男子!是阿那含四
种心中,二是涅槃、二非涅槃,是故名为中
卷三十三 第 826a 页 T12-0826.png
般涅槃。

「受身涅槃复有二种:一者、作业。二者、
生业。是人舍欲界身、受色界身,精勤修道,
尽其寿命,入于涅槃。」

迦叶菩萨言:「世尊!
若言尽命入涅槃者,云何而言受身涅槃?」

佛言:「善男子!是人受身然后乃断三界烦
恼,是故名为受身涅槃。

「善男子!行般涅槃
者常修行道,以有为三昧力故,能断烦恼,
入于涅槃,是名行般涅槃。

「无行般涅槃者,
是人定知当得涅槃,是故懈怠,亦以有为
三昧力故,寿尽则得入于涅槃,是名无行
般涅槃。

「上流般涅槃者,若有人得第四禅
已,是人生于初禅爱心,以是因缘退生初
禅。是有二流:一、烦恼流,二者、道流。以道流
故,是人寿尽生二禅爱,以爱因缘生于二
禅;至第四禅亦复如是。是四禅中复有二
种:一者、入无色界,二者、入五净居。如是二
人,一、乐三昧,二、乐智慧。乐智慧者,入五净
居;乐三昧者,入无色界。

「如是二人,一者、修
第四禅,有五阶差,二者、不修。云何为五?下、
中、上、上中、上上。修上上者,处无小天;修上
中者,处善见天;修上品者,处善可见天;修
中品者,处无热天;修下品者,处少广天。

「如是二人,一、乐论议,二、乐寂静。乐寂静者,
入无色界;乐论议者,处五净居。

「复有二种:
一者、修熏禅,二者、不修熏禅。修熏禅者,入
五净居;不修熏禅者,生无色界,尽其寿
命而般涅槃,是名上流般涅槃。若欲入于
无色界者,即不能修四禅、五差;若修五
差,则能呵责无色界定。」

迦叶菩萨白佛言:
卷三十三 第 826b 页 T12-0826.png
「世尊!中涅槃者则是利根,若利根者,何不现
在入涅槃耶?何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则
无?」

佛言:「善男子!是人现在四大羸劣,不能
修道。虽有比丘四大康健,无有房舍、饮食、
衣服、卧具、医药,众缘不具,是故不得现在
涅槃。

「善男子!我昔一时在舍卫国阿那邠低
精舍,有一比丘来至我所,作如是言:『世
尊!我常修道而不能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
果。』我时即告阿难言:『汝今当为是比丘
具诸所须。』尔时,阿难将是比丘至祇陀林,
与好房舍。是时比丘语阿难言:『大德!唯愿
为我庄严房舍,净洁修治,七宝严丽,悬缯
幡盖。』阿难言:『世间贫者乃名沙门,我当云何
能办是事?』是比丘言:『大德!若能为我作者,
善;若不能者,我当还往至世尊所。』尔时,阿难
即往佛所作如是言:『世尊!向者比丘从我
求索种种庄严、七宝幡盖,不审是事当云何
耶?』我于尔时复告阿难:『汝今还去随比丘
意,所须之物为办具之。』尔时,阿难即还房中,
为是比丘事事具办。比丘得已,系念修道,
不久即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善男子!
无量众生应入涅槃,以所乏故,妨乱其心,
是故不得。

「善男子!复有众生多憙教化,其
心匆务不能得定,是故不得现在涅槃。

「善
男子!如汝所问:『何因缘故,舍欲界身有中
涅槃,色界无。』者,善男子!是人观于欲界烦恼
因缘有二:一者、内,二者、外,而色界中无外
因缘。欲界复有二种爱心:一者、欲爱,二者、
食爱。观是二爱,至心呵责;既呵责已,得入
卷三十三 第 826c 页 T12-0826.png
涅槃。是欲界中能得呵责诸粗烦恼——所谓悭
贪、瞋、妒、无惭、无愧——以是因缘能得涅槃。又,
欲界道其性勇健。何以故?得四果故。是故,
欲界有中涅槃,色界中无。

「善男子!中涅槃者
凡有三种:谓上、中、下。上者,舍身未离欲界
便得涅槃;中者,始离欲界,未至色界便得
涅槃;下者,离欲界已,至色界边乃得涅槃。
喻以䱜鱼得食已住,是人亦尔。云何名住?
处在色界及无色界得受身故,是故名住;
不受欲界、人、天、地狱、畜生、饿鬼,是故名住;
已断无量诸烦恼结,馀少在故,是故名住。
复何因缘名之为住?终不造作共凡夫事,
是故名住;自无所畏,不令他畏,是故名
住;远离二爱、悭贪、瞋恚,是故名住。

「善男子!到彼岸者,喻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
犹如神龟,水陆俱行。何因缘故喻之以龟?
善藏五故。是阿罗汉乃至诸佛亦复如是,善
覆五根,是故喻龟。言水陆者,水喻世间、
陆喻出世。是诸圣等亦复如是,能观一切
恶烦恼故,到于彼岸,是故喻以水陆俱行。

「善男子!如恒河中七种众生,虽有鱼龟之
名,不离于水。如是微妙大涅槃中,从一阐
提上至诸佛,虽有异名,然亦不离于佛性
水。善男子!是七众生,若善法、若不善法,若
方便道、若解脱道、若次第道,若因、若果,悉是
佛性。是名如来随自意语。」

迦叶菩萨言:「世尊!
若有因则有果,若无因则无果。涅槃名果,
常故无因。若无因者,云何名果?而是涅槃
亦名沙门、名沙门果。云何沙门?云何沙门果?」
卷三十三 第 827a 页 T12-0827.png

「善男子!一切世间有七种果:一者、方便果,二
者、报恩果,三者、亲近果,四者、馀残果,五者、平
等果,六者、果报果,七者、远离果。

「方便果者,如
世间人秋多收谷,咸相谓言:『得方便果。』方便
果者,名业行果。如是果者有二种因:一者、近
因,二者、远因。近因者,所谓种子;远因者,谓水、
粪、人功。是名方便果。

「报恩果者,如世间人供
养父母,父母咸言:『我今已得恩养之果。』子
能报恩,名之为果。如是果者因亦二种:一
者、近因,二者、远因。近者,即是父母过去纯善
之业;远者,即是所生孝子。是名报恩果。

「亲近
果者,譬如有人亲近善友,或得须陀洹果
至阿罗汉果,是人唱言:『我今已得亲近果
报。』如是果者因有二种:一者、近因,二者、远
因。近者,信心;远者,善友。是名亲近果。

「馀残
果者,如因不杀得第三身,延年益寿,是名
残果。如是果者有二种因:一者、近因,二者、
远因。近者,即是身、口、意净;远者,即是延年益
寿。是名残果。

「平等果者,谓世界器。如是果
者亦二种因:一者、近因,二者、远因。近因者,所
谓众生修十善业;远因者,所谓三灾。是名平
等果。

「果报果者,如人获得清净身已,修身、
口、意清净之业,是人便说:『我得果报果。』如
是果者因有二种:一者、近因,二者、远因。近
因者,所谓现在身、口、意净;远因者,所谓过去
身、口、意净。是名果报果。

「远离果者,即是涅槃,
离诸烦恼。一切善业是涅槃因,复有二种:
一者、近因,二者、远因。近者,即是三解脱门;
远因者,即无量世所修善法。

「善男子!如世
卷三十三 第 827b 页 T12-0827.png
间法,或说生因、或说了因;出世之法亦复如
是,亦说生因、亦说了因。善男子!三解脱门、
三十七品能为一切烦恼作不生生因,亦
为涅槃而作了因。善男子!远离烦恼则得
了了见于涅槃,是故涅槃唯有了因,无有
生因。

「善男子!如汝所问:『云何沙门那?云何
沙门果?』者,善男子!沙门那者,即八正道;沙门
果者,从道毕竟永断一切贪、瞋、痴等。是名沙
门那、沙门果。」

迦叶菩萨言:「世尊!何因缘故八
正道者名沙门那?」

「善男子!世言沙门名乏,
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断一切乏、断一切道。
以是义故,名八正道为沙门那。从是道中
获得果故,名沙门果。

「善男子!又,沙门那者,
如世间人有乐静者亦名沙门。如是道者
亦复如是,能令行者离身、口、意恶、邪命等,
得乐寂静,是故名之为沙门那。

「善男子!如
世下人能作上人,是名沙门。如是道者亦
复如是,能令下人作上人故,是故得名为
沙门那。

「善男子!阿罗汉人修是道者得沙门
果,是故得名到于彼岸。阿罗汉果者即是
无学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因是
五分得到彼岸,是故名为到于彼岸。到彼
岸故而自说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
办,更不受有。』

「善男子!是阿罗汉永断三世生
因缘故,是故自说我生已尽;亦断三界五
阴身故,是故复言我生已尽;所修梵行已
毕竟故,是故唱言梵行已立;又舍学道,亦
名已立,如本所求今日已得,是故唱言所
作已办。修道得果亦言已办,获得尽智
卷三十三 第 827c 页 T12-0827.png
无生智故,唱言:『我生已尽,尽诸有结。』以
是义故,名阿罗汉,得到彼岸。如阿罗汉,辟
支佛亦复如是。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罗
蜜,名到彼岸。是佛、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已,名为具足六波罗蜜。何以故?得六
波罗蜜果故。以得果故,名为具足。

「善男子!是七众生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
不修慧,不能修习如是四事,则能造作
五逆重罪、能断善根、犯四重禁、谤佛、法、僧,
是故得名为常沈没。

「善男子!是七人中有
能亲近善知识者,至心听受如来正法,内善
思惟,如法而住,精勤修习身、戒、心、慧,是故得
名渡生死河到于彼岸。若有说言一阐
提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名染
著;若言不得,是名虚妄。

「善男子!是七种人,
或有一人具七、或有七人各一。善男子!若
有心口异想异说,言一阐提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是人谤佛、法、僧;若人
心口异想异说,言一阐提不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谤佛、法、僧。善男子!
若有说言八圣道分凡夫所得,是人亦名
谤佛、法、僧;若有说言八圣道分非凡夫得,
是人亦名谤佛、法、僧。善男子!若有说言一
切众生定有佛性、定无佛性,是人亦名谤
佛、法、僧。善男子!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有二
种人谤佛、法、僧:一者、不信,瞋恚心故;二者、虽
信,不解义故。

「善男子!若人信心无有智慧,
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
是人则能增长邪见。善男子!不信之人,瞋恚
卷三十三 第 828a 页 T12-0828.png
心故,说言无有佛、法、僧宝;信者无慧,颠倒
解义,令闻法者谤佛、法、僧。善男子!是故我
说:『不信之人瞋恚心故、有信之人无智慧
故,是人能谤佛、法、僧宝。』

「善男子!若有说言
『一阐提等,未生善法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是人亦名谤佛、法、僧。若复有言:『一阐
提人舍一阐提,于异身中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谤佛、法、僧。若复说言:『一
阐提人能生善根;生善根已,相续不断,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言一阐提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是人不谤三宝。

「善男
子!若有人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常、乐、我、
净,不作、不生,烦恼因缘故不可见。』当知是人
谤佛、法、僧。若有说言:『一切众生都无佛性,
犹如兔角,从方便生,本无今有,已有还无。』
当知是人谤佛、法、僧。若有说言:『众生佛性
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何以故?虚空
常故、兔角无故,是故得言亦有、亦无,有故
破兔角、无故破虚空。』如是说者,不谤三
宝。

「善男子!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
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万法。未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切善、不善、无记尽
名佛性。如来或时因中说果、果中说因,是
名如来随自意语。随意语故,名为如来;随意
语故,名阿罗呵;随意语故,名三藐三佛陀。」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众生佛性犹
如虚空。云何名为如虚空耶?」

「善男子!虚空
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亦尔。善
男子!虚空非过去。何以故?无现在故。法若
卷三十三 第 828b 页 T12-0828.png
现在,可说过去;以无现在,故无过去。亦
无现在。何以故?无未来故。法若未来,可说
现在;以无未来,故无现在。亦无未来。何以
故?无现在、过去故。若有现在、过去,则有未
来;以无现在、过去故,则无未来。以是义
故,虚空之性非三世摄。

「善男子!以虚空无
故无有三世,不以有故无三世也。如虚空
花非是有故,无有三世;虚空亦尔,非是有
故,无有三世。善男子!无物者即是虚空;佛
性亦尔。

「善男子!虚空无故,非三世摄;佛性常
故,非三世摄。善男子!如来已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无变易。以
是义故,无有三世,犹如虚空。善男子!虚空
无故,非内、非外;佛性常故,非内、非外。故说
佛性犹如虚空。善男子!如世间中,无挂碍
处名为虚空。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已,于一切佛法无有挂碍,故言佛性犹
如虚空。以是因缘,我说佛性犹如虚空。」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佛性、涅槃,非
三世摄而名为有。虚空亦非三世所摄,何
故不得名为有耶?」

佛言:「善男子!为非涅
槃名为涅槃,为非如来名为如来,为非
佛性名为佛性。云何名为非涅槃耶?所
谓一切烦恼有为之法。为破如是有为烦
恼,是名涅槃。非如来者,谓一阐提至辟支
佛。为破如是一阐提等至辟支佛,是名
如来。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无情之
物。离如是等无情之物,是名佛性。善男子!
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

迦叶菩萨白
佛言:「世尊!世间亦无非四大对而犹得名
卷三十三 第 828c 页 T12-0828.png
四大是有。虚空无对,何故不得名之为
有?」

佛言:「善男子!若言:『涅槃非三世摄,虚空
亦尔。』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涅槃是有,可见、
可證,是色、足迹、章句,是有、是相、是缘、是归依
处,寂静光明,安隐彼岸,是故得名非三世
摄。虚空之性无如是法,是故名无。若有离
于如是等法更有法者,应三世摄。虚空若
同是有法者,不得非是三世所摄。

「善男子!
如世人说虚空名为无色、无对、不可睹见。
若无色、无对、不可见者,即心数法;虚空若同
心数法者,不得、不是三世所摄。若三世摄,
即是四阴。是故,离四阴已,无有虚空。

「复次,
善男子!诸外道言:『夫虚空者即是光明。』若是
光明,即是色法。虚空若尔,是色法者,即是无
常。是无常故,三世所摄。云何外道说非三
世?若三世摄则非虚空,亦可说言虚空是
常。

「善男子!复有人言虚空者即是住处。若
有住处即是色法,而一切处皆是无常、三世
所摄,虚空亦常、非三世摄。若说处者,知无
虚空。复有说言虚空者即是次第。若是次第,
即是数法;若是可数,即三世摄;若三世摄,云
何言常?善男子!若复说言:『夫虚空者,不离
三法:一者、空,二者、实,三者、空实。』若言空是,当
知虚空是无常法。何以故?实处无故。若言
实是,当知虚空亦是无常。何以故?空处无
故。若空实是,当知虚空亦是无常。何以故?
二处无故。是故,虚空名之为无。

「善男子!如
说虚空是可作法,如说去树、去舍而作虚
空,平作虚空覆于虚空、上于虚空画虚空
卷三十三 第 829a 页 T12-0829.png
色,如大海水。是故,虚空是可作法。一切作法
皆是无常,犹如瓦瓶;虚空若尔,应是无常。

「善
男子!世间人说一切法中无挂碍处名虚
空者,是无碍处于一法所为具足有?为
分有耶?若具足有,当知馀处则无虚空。若
分有者,则是彼此可数之法;若是可数,当知
无常。

「善男子!若有人说:『虚空无碍,与有并
合。』又复说言:『虚空在物,如器中果。』二俱不
然。何以故?若言并合则有三种:一、异业合,
如飞鸟集树;二、共业合,如两羊相触;三、已
合共合,如二双指合在一处。若言异业共
合,异则有二:一、是物业,二、虚空业。若空业
合物,空则无常;若物业合空,物则不遍,如其
不遍,是亦无常。若言:『虚空是常,其性不动,与
动物合。』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虚空若常,物
亦应常;物若无常,空亦无常。若言虚空亦常、
无常,无有是处。若共业合,是义不然。何以
故?虚空名遍,若与业合,业亦应遍;若是遍
者,应一切遍;若一切遍,应一切合,不应说
有合与不合。若言:『已合共合,如二双指合。』
是义不然。何以故?先无有合,后方合故。先
无后有是无常法,是故不得说言虚空已合
共合。如世间法先无后有,是物无常;虚空若
尔,亦应无常。若言:『虚空在物,如器中果。』是
义不然。何以故?如是虚空,先无器时在何
处住?若有住处,虚空则多。如其多者,云何
言常?言一?言遍?若使虚空离空有住,有物
亦应离虚空住,是故当知无有虚空。

「善男
子!若有说言指住之处名为虚空,当知虚
卷三十三 第 829b 页 T12-0829.png
空是无常法。何以故?指有四方。若有四方,
当知虚空亦有四方。一切常法都无方所,
以有方故,虚空无常。若是无常,不离五阴,
要离五阴,是无所有。

「善男子!有法若从因
缘住者,当知是法名为无常。善男子!譬如
一切众生树木因地而住,地无常故,因地之
物次第无常。善男子!如地因水,水无常故,
地亦无常。如水因风,风无常故,水亦无常。
风依虚空,虚空无常,故风亦无常。若无常
者,云何说言虚空是常,遍一切处?虚空无故,
非是过去、未来、现在;亦如兔角是无物故,
非是过去、未来、现在。是故我说佛性常故,非
三世摄;虚空无故,非三世摄。

「善男子!我终
不与世间共诤。何以故?世智说有,我亦说
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

迦叶菩萨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
不与世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

佛言:「善
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不与世诤,不
为世法之所沾污。何等为十?一者、信心,
二者、有戒,三者、亲近善友,四者、内善思惟,五
者、具足精进,六者、具足正念,七者、具足智
慧,八者、具足正语,九者、乐于正法,十者、怜
悯众生。善男子!菩萨具足如是十法不与
世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如优钵罗花。」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世智
说有,我亦说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何等
名为世智有、无?」

佛言:「善男子!世智若说色
是无常、苦、空、无我,乃至识亦如是。善男子!是
名世智说有,我亦说有。善男子!世智说
卷三十三 第 829c 页 T12-0829.png
色无有常、乐、我、净,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善
男子!是名世智说无,我亦说无。」

迦叶菩萨
白佛言:「世尊!世间智者,即佛、菩萨、一切圣
人。若诸圣人色是无常、苦、空、无我,云何如来
说佛色身常、恒、无变?世间智者所说无法,云
何如来说言是有?如来世尊作如是说,云
何复言不与世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
如来已离三种颠倒,所谓想倒、心倒、见倒,
应说佛色实是无常,今乃说常,云何得名
远离颠倒,不与世诤?」

佛言:「善男子!凡夫
之色从烦恼生,是故智说色是无常、苦、空、无
我;如来色者远离烦恼,是故说是常、恒、无
变。」

迦叶菩萨言:「世尊!云何为色从烦恼生?」

「善
男子!烦恼三种,所谓欲漏、有漏、无明漏。智者
应当观是三漏所有罪过。所以者何?知罪
过已,则能远离。譬如医师先诊病脉,知病
所在,然后授药。

「善男子!如人将盲,至蕀
林中,舍之而还;盲人于后甚难得出,设得
出者,身体坏尽。世间凡夫亦复如是,不能
知见三漏过患则随逐行;如其见者,则能远
离。知罪过已,虽受果报,果报轻微。

「善男子!
有四种人:一、作业时重,受报时轻;二、作业时
轻,受报时重;三、作业时重,受报亦重;四、作业
时轻,受报亦轻。善男子!若人能观烦恼罪过,
是人作业、受果俱轻。

「善男子!有智之人作
如是念:『我应远离如是等漏,又复不应作
如是等鄙恶之事。何以故?我今未得脱于
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报故。我若修道,当因
卷三十三 第 830a 页 T12-0830.png
是力破坏诸苦。』是人观已,贪欲、瞋恚、愚痴微
弱。既见贪欲、瞋、痴轻已,其心欢喜,复作是
念:『我今如是皆由修道因缘力故,令我得
离不善之法,亲近善法。是故现在得见正
道,应当勤加而修习之。』是人因是勤修道
力,远离无量诸恶烦恼及离地狱、饿鬼、畜生、
人、天果报。是故,我于契经中说当观一切
有漏烦恼及有漏因。何以故?有智之人若但
观漏、不观漏因,则不能断诸烦恼也。何
以故?智者观漏从是因生,我今断因,漏则
不生。

「善男子!如彼医师先断病因,病则不
生;智者先断烦恼因者亦复如是。有智之
人先当观因,次观果报,知从善因生于善
果、知从恶因生于恶果,观果报已,远离
恶因。观果报已,复当次观烦恼轻重;观轻
重已,先离重者;既离重已,轻者自去。善男
子!智者若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
重,是人尔时精勤修道,不息、不悔,亲近善
友,至心听法,为灭如是诸烦恼故。

「善男
子!譬如病者,自知病轻必可除差,虽得苦
药,服之不悔。有智之人亦复如是,勤修圣
道,欢喜不愁、不息、不悔。善男子!若人能知
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为除烦恼
故勤修圣道,是人不从烦恼生色,受、想、
行、识亦复如是。若不能知烦恼、烦恼因、烦
恼果报、烦恼轻重,不勤修习,是人则从烦恼
生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善男子!知烦恼、烦
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为断烦恼修行
道者,即是如来。以是因缘,如来色常乃至
卷三十三 第 830b 页 T12-0830.png
识常。善男子!不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
恼轻重,不能修道,即是凡夫。是故,凡夫色
是无常,受、想、行、识悉是无常。

「善男子!世间智
者,一切圣人、菩萨、诸佛说是二义,我亦如是
说是二义。是故,我说不与世间智者共诤,
不为世法之所沾污。」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三有
漏者,云何名为欲漏、有漏、无明漏耶?」

佛言:
「善男子!欲漏者,内恶觉观因于外缘生于
欲漏。是故,我昔在王舍城告阿难言:『阿难!
汝今受此女人所说偈颂,是偈乃是过去诸
佛之所宣说。』是故,一切内恶觉观外诸因缘
名之为欲,是名欲漏。

「有漏者,色、无色界内
诸恶法外诸因缘——除欲界中外诸因缘、内诸
觉观——是名有漏。

「无明漏者,不能了知我及
我所,不别内、外,名无明漏。

「善男子!无明即
是一切诸漏根本。何以故?一切众生无明因
缘于阴入界忆想作相,名为众生,是名想
倒、心倒、见倒。以是因缘,生一切漏。是故,我
于十二部经说无明者即是贪因、瞋因、痴因。」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来昔于十二部经说
言不善思惟因缘生于贪欲、瞋、痴,今何因缘
乃说无明?」

「善男子!如是二法互为因果,
互相增长,不善思惟生于无明,无明因缘
生不善思惟。善男子!其能生长诸烦恼者,
皆悉名为烦恼因缘;亲近如是烦恼因缘,
名为无明不善思惟。如子生牙,子是近
因,四大远因;烦恼亦尔。」

迦叶菩萨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说,无明即漏。云何复言因无
卷三十三 第 830c 页 T12-0830.png
明故生于诸漏?」

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说无
明漏者,是内无明。因于无明生诸漏者,是
内外因。若说无明漏,是名内倒,不识无常、
苦、空、无我;若说一切烦恼因缘,是名不知
外我、我所;若说无明漏,是名无始无终,从
无明生阴入界等。」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有智之
人知于漏因。云何名为知于漏因?」

「善男子!
智者当观:何因缘故生是烦恼?造作何行
生此烦恼?于何时中生此烦恼?共谁住
时生此烦恼?何处止住生此烦恼?观何事
已生于烦恼?受谁房舍、卧具、饮食、衣服、汤药
而生烦恼?何因缘故转下作中、转中作上、
下业作中、中业作上?菩萨摩诃萨作是观
时,则得远离生漏因缘。如是观时,未生烦
恼遮令不生,已生烦恼便得除灭。是故,我
于契经中说智者当观生烦恼因。」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众生一身,云何能起
种种烦恼?」

佛言:「善男子!如一器中有种种
子,得水雨已,各各自生。众生亦尔,器虽是
一,爱因缘故而能生长种种烦恼。」

迦叶菩萨言:「世尊!智者云何观于果报?」

「善男
子!智者当观:诸漏因缘能生地狱、饿鬼、畜
生;是漏因缘得人天身,即是无常、苦、空、无我;
是身器中得三种苦、三种无常;是漏因缘能
令众生作五逆罪、受诸恶报、能断善根、犯
四重禁、诽谤三宝。智者当观:『我既受得如
是之身,不应生起如是烦恼,受诸恶果。』」

迦叶菩萨言:「世尊!有无漏果,复言智者断
卷三十三 第 831a 页 T12-0831.png
诸果报。无漏果报在断中不?诸得道人有
无漏果,如其智者求无漏果,云何佛说一切
智者应断果报?若其断者,今诸圣人云何
得有?」

「善男子!如来或时因中说果、果中说
因。如世间人说泥即瓶、缕即是衣,是名因
中说果;果中说因者,牛即水草、人即是食。
我亦如是因中说果,先于经中作是说言:
『我从心身(因心运身,故名心身)至梵天边。』是名因中
说果。果中说因,此六入者名过去业,是名
果中说因。善男子!一切圣人真实无有无漏
果报,一切圣人修道果报更不生漏,是故名
为无漏果报。善男子!有智之人如是观时,
即得永灭烦恼果报。善男子!智者观已,为
断如是烦恼果报修习圣道——圣道者,即空
无相愿——修是道已,能灭一切烦恼果报。」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