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 第 742c 页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一
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
*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
「复次,善男子!凡夫若遇身心苦恼起种种
恶,若得身病、若得心病,令身、口、意作种种
恶。以作恶故,轮回三趣,具受诸苦。何以故?
凡夫之人无念慧故,是故生于种种诸漏,
是名念漏。
「菩萨摩诃萨常自思惟:『我从往昔
无数劫来为是身心造种种恶,以是因缘
流转生死,在三恶道具受众苦,遂令我远
三乘正路。』菩萨以是恶因缘故,于己身心
生大怖畏,舍离众恶,趣向善道。
「善男子!譬
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养食、瞻
视、卧起、摩洗其身。『若令一蛇生瞋恚者,我
当准法戮之都市。』尔时,其人闻王切令,心
生惶怖,舍箧逃走。王时复遣五旃陀罗拔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 第 743a 页 T12-0743.png
刀随之。其人回顾,见后五人遂疾舍去。是时,五人以恶方便藏所持刀,密遣一人诈为
亲善,而语之言:『汝可还来。』其人不信,投
一聚落,欲自隐匿。既入聚中,窥视诸舍都
不见人,执诸瓨器悉空无物。既不见人、
求物不得,即便坐地,闻空中声:『咄哉,男子!
此聚空旷无有居民,今夜当有六大贼来。
汝设遇者,命将不全。汝当云何而得免之?』
「尔时,其人恐怖遂增,复舍而去。路值一河,
河水漂急,无有船筏。以怖畏故,即取种种
草木为筏。复更思惟:『我设住此,当为毒
蛇、五旃陀罗、一诈亲者及六大贼之所危害。
若渡此河,筏不可依,当没水死。宁没水
死,终不为彼蛇、贼所害。』即推草筏,置之
水中,身倚其上,运手动足,截流而去。既
达彼岸,安隐无患,心意泰然,恐怖消除。
「菩萨摩诃萨得闻、受持《大涅槃经》,观身如
箧,地、水、火、风如四毒蛇——见毒、触毒、气毒、齧毒——
一切众生遇是四毒故丧其命。众生四大亦
复如是,或见为恶、或触为恶、或气为恶、
或齧为恶,以是因缘远离众善。
「复次,善男
子!菩萨摩诃萨观四毒蛇有四种姓,所谓
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是四大蛇亦复如是,
有四种性:坚性、湿性、热性、动性。是故,菩萨观
是四大与四毒蛇同其种性。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观是四大如四毒蛇。云何为
观?是四毒蛇常伺人便,何时当视?何时
当触?何时当嘘?何时当齧?四大毒蛇亦复
如是,常伺众生,求其短缺。若为四蛇之所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 第 743b 页 T12-0743.png
杀者,终不至于三恶道中;若为四大之所杀害,必至三恶,定无有疑。是四毒蛇虽复
瞻养,亦欲杀人;四大亦尔,虽常供给,亦常
牵人造作众恶。是四毒蛇,若一瞋者则能杀
人;四大之性亦复如是,若一大发亦能害
人。是四毒蛇虽同一处,四心各异;四大毒
蛇亦复如是,虽同一处,性各别异。是四毒蛇
虽复恭敬,难可亲近;四大毒蛇亦复如是,
虽复恭敬,亦难亲近。是四毒蛇若害人时,
或有沙门、婆罗门等,若以咒药则可疗治;
四大杀人,虽有沙门、婆罗门等神咒良药,皆
不能治。如自憙人闻四毒蛇气臭可恶则
便远离;诸佛、菩萨亦复如是,闻四大臭即
便远离。尔时,菩萨复更思惟四大毒蛇,生大
怖畏,背之驰走,修八圣道。
「五旃陀罗即是五阴。云何菩萨观于五阴
如旃陀罗?旃陀罗者,常能令人恩爱别离、怨
憎集会;五阴亦尔,令人贪近不善之法、远
离一切纯善之法。
「复次,善男子!如旃陀罗,
种种器仗以自庄严,若刀、若楯、若弓、若箭、若
铠、若槊,能害于人。五阴亦尔,以诸烦恼牢
自庄严,害诸痴人令堕诸有。
「善男子!如旃
陀罗,有过之人得便害之;五阴亦尔,有诸
结过,常能害人。是故,菩萨深观五阴如旃
陀罗。
「复次,菩萨观察五阴如旃陀罗。旃陀罗
人无慈悯心,怨亲俱害;五阴亦尔,无慈
悯心,善恶俱害。如旃陀罗恼一切人;五阴
亦尔,以诸烦恼常恼一切生死众生。是故,
菩萨观于五阴如旃陀罗。
「复次,菩萨观察五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 第 743c 页 T12-0743.png
阴如旃陀罗。旃陀罗人常怀害心;五阴亦尔,常怀诸结恼害之心。如人无足、刀杖、侍从,
当知必为旃陀罗人之所杀害;众生亦尔,
无足、无刀、无有侍从,则为五阴之所贼害。
足名为戒,刀名为慧,侍从名为善知识
也。无此三事故,为五阴之所贼害。是故,菩
萨观于五阴如旃陀罗。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
诃萨观察五阴过旃陀罗。何以故?众生若
为五旃陀罗之所杀者,不堕地狱;为阴杀
者则堕地狱。以是义故,菩萨观阴过旃
陀罗。作是观已,而作愿言:『我宁终身近旃
陀罗,不能暂时亲近五阴。旃陀罗者,唯能
害于欲界痴人;是五阴贼遍害三界凡夫众
生。旃陀罗人唯能杀戮有罪之人;是五阴贼,
不问众生有罪、无罪,悉能害之。旃陀罗人
不害衰老、妇女、稚小;是五阴贼不问众生
老、小、女、弱,一切悉害。』是故,菩萨深观此阴
过旃陀罗,是故发愿:『宁当终身近旃陀罗,
不能暂时亲近五阴。』
「复次,善男子!旃陀罗
者,唯害他人,终不自害;五阴之贼自害、害
他及旃陀罗。旃陀罗人可以善言、钱财、宝
货求而得脱;五阴不尔,不可强以善言诱
喻、钱财、宝货求而得脱。旃陀罗人于四时
中不必常杀;五阴不尔,常于念念害诸众
生。旃陀罗人唯在一处,可有逃避;五阴不
尔,遍一切处,无可逃避。旃陀罗人,虽复害
人,害已不随;五阴不尔,杀众生已,随逐不
离。是故,菩萨宁以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
时亲近五阴。
「有智之人以善方便得脱五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 第 744a 页 T12-0744.png
阴。善方便者,即八圣道、六波罗蜜、四无量心。以是方便而得解脱,身心不为五阴所害。
何以故?身如金刚、心如虚空,是故,身心难
可沮坏。以是义故,菩萨观阴成就种种诸
不善法,生大怖畏,修八圣道。亦如彼人畏
四毒蛇、五旃陀罗,涉路而去,无所顾留。
「诈亲善者,名为贪爱。菩萨摩诃萨深观爱结
如怨诈亲。若知实者,则无能为;若不能知,必为所害。贪爱亦尔,若知其性则不能
令众生轮转生死苦中;如其不知,轮回六
趣,具受众苦。何以故?爱之为病,难舍离
故,如怨诈亲难可远离。怨诈亲者,常伺人
便,令爱别离、怨憎合会。爱亦如是,令人远
离一切善法、近于一切不善之法。以是义
故,菩萨摩诃萨深观贪爱如怨诈亲,见不
见故、闻不闻故。如凡夫人见生死过,虽
有智慧,以痴覆故,后还不见;声闻、缘觉亦
复如是,虽见不见、虽闻不闻。何以故?以
爱心故。所以者何?见生死过不能疾至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
观此爱结如怨诈亲。
「云何名为怨诈亲相?
如怨不实,诈现实相;不可亲近,诈现近
相;实是不善,诈现善相;实是不爱,诈为爱
相。何以故?常伺人便,欲为害故。爱亦如
是,常为众生非实诈实、非近诈近、非善
诈善、非爱诈爱,常诳一切轮回生死。以
是义故,菩萨观爱如怨诈亲。
「怨诈亲者,但
见身、口,不睹其心,是故能诳。爱亦如是,唯
为虚诳,实不可得,是故能惑一切众生。怨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 第 744b 页 T12-0744.png
诈亲者,有始有终,易可远离;爱不如是,无始无终,难可远离。怨诈亲者,远则难觉,近
则易知;爱不如是,近尚难知,况复远耶?
以是义故,菩萨观爱过于诈亲。一切众生
以爱结故,远大涅槃、近于生死;远常、乐、我、
净,近无常、苦、无我、不净。是故,我于处处经
中说为三垢。于现在事以无明故,不见
过患、不能舍离。爱怨诈亲终不能害有智
之人。是故,菩萨深观此爱生大怖畏,修八
圣道,犹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及一诈
亲,涉路不回。
「空聚落者,即内六入。菩萨摩诃萨观是六入
空无所有,犹如空聚。如彼怖人既入聚已,
乃至不见有一居人、遍捉瓨器不得一
物。菩萨亦尔,谛观六入空无所有,不见众
生、一物之实。是故,菩萨观内六入空无所有,
如彼空聚。
「善男子!彼空聚落,群贼远望,终不
生于空虚之想。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于六
入聚不生空想。以其不能生空想故,轮
回生死,受无量苦。
「善男子!群贼既至,乃生
空想。菩萨亦尔,观此六入常生空想;生
空想故,则不轮回生死受苦。菩萨摩诃萨
于此六入常无颠倒;无颠倒故,是故不复
轮回生死。
「复次,善男子!如有群贼入此空
聚则得安乐;烦恼诸贼亦复如是,入此六
入则得安乐。如贼住空聚,心无所畏;烦
恼群贼亦复如是,住是六入亦无所畏。如
彼空聚乃是师子、虎、狼、种种恶兽之所住处;
是内六入亦复如是,一切众恶、烦恼恶兽之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 第 744c 页 T12-0744.png
所住处。是故,菩萨深观六入空无所有,纯是一切不善住处。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
观内六入空无所有,如彼空聚。何以故?虚
诳不实故,空无所有作有想故、实无有乐
作乐想故、实无有人作人想故。内六入者
亦复如是,空无所有而作有想、实无有乐
而作乐想、实无有人而作人想,唯有智人
乃能知之,得其真实。
「复次,善男子!如空聚
落,或时有人、或时无人。六入不尔,一向无
人。何以故?性常空故,智者所知非是眼见。
是故,菩萨观内六入多诸怨害,修八圣道,
不休不息,犹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
一诈亲善及六大贼,怖著正路。
「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
如六大贼。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如
六大贼能劫一切人民财宝;是六尘贼亦复
如是,能劫一切众生善财。如六大贼,若入
人舍则能劫夺现家所有,不择好恶,令巨
富者忽尔贫穷。是六尘贼亦复如是,若入
人根则能劫夺一切善法;善法既尽,贫穷孤
露,作一阐提。是故,菩萨谛观六尘如六大
贼。
「复次,善男子!如六大贼,欲劫人时要因
内人,若无内人则便中还。是六尘贼亦复如
是,欲劫善法要因内有众生、知见、常、乐、我、
净、不空等相;若内无有如是等相,六尘恶
贼则不能劫一切善法。有智之人内无是
相,凡夫则有。是故,六尘常来侵夺善法之
财。不善护故,为其所劫。护者名慧,有智
之人能善防护,故不被劫。是故,菩萨观是六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 第 745a 页 T12-0745.png
尘如六大贼,等无差别。「复次,善男子!如六
大贼能为人民身心苦恼;是六尘贼亦复如
是,常为众生身心苦恼。六大贼者,唯能劫人
现在财物;是六尘贼常劫众生三世善财。六
大贼者,夜则欢乐;六尘恶贼亦复如是,处无
明闇则得欢乐。是六大贼,唯有诸王乃能遮
止;六尘恶贼亦复如是,唯佛、菩萨乃能遮止。
是六大贼凡欲劫夺,不择端正、种姓、聪哲、
多闻、博学、豪贵、贫贱;六尘恶贼亦复如是,欲
劫善法,不择端正乃至贫贱。是六大贼,虽
有诸王截其手足,犹故不能令其心息;六
尘恶贼亦复如是,虽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
截其手足,亦不能令不劫善法。如勇健
人乃能摧伏是六大贼;诸佛、菩萨亦复如是,
乃能摧伏六尘恶贼。譬如有人,多诸种族、
宗党炽盛,则不为彼六贼所劫;众生亦尔,
有善知识不为六尘恶贼所劫。
「是六大贼,
若见人物则能偷劫;六尘不尔,若见、若知、若
闻、若嗅、若触、若觉,皆悉能劫。六大贼者,唯能
劫夺欲界人财,不能劫夺色无色界;六尘
恶贼则不如是,能劫三界一切善宝。是故,
菩萨谛观六尘过彼六贼。作是观已,修八
圣道,直往不回,如彼怖人畏四毒蛇、五旃
陀罗、一诈亲善及六大贼,舍空聚落,涉路而
去。
「路值一河者,即是烦恼。云何菩萨观此烦恼
犹如大河?如彼驶河能漂香象;烦恼驶河亦
复如是,能漂缘觉。是故,菩萨深观烦恼犹
如驶河。深难得底,故名为河;边不可得,故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 第 745b 页 T12-0745.png
名为大,其中多有种种恶鱼。烦恼大河亦复如是,唯佛、菩萨能得底故,故名极深;唯佛、
菩萨得其边故,故名广大;常害一切痴众
生故,故名恶鱼。是故,菩萨观此烦恼犹如
大河。如大河水能长一切草木、丛林;烦恼大
河亦复如是,能长众生二十五有。是故,菩萨
观此烦恼犹如大河。
「譬如有人堕大河水
无有惭愧;众生亦尔,堕烦恼河无有惭
愧。如堕河者,未得其底即便命终;堕烦恼
河亦复如是,未尽其底,周回轮转二十五
有。所言底者,名为空相。若有不修如是空
相,当知是人不得出离二十五有。一切众
生不能善修空无相故,常为烦恼驶河所
漂。如彼大河,唯能坏身,不能漂没一切善
法;烦恼大河则不如是,能坏一切身、心善
法。彼大暴河唯能漂没欲界中人;烦恼大河
乃能漂没三界人天。世间大河,运手动足
则到彼岸;烦恼大河,唯有菩萨因六波罗
蜜乃能得渡。
「如大河水难可得渡;烦恼
大河亦复如是,难可得渡。云何名为难
可得渡?乃至十住诸大菩萨犹故未能
毕竟得渡,唯有诸佛乃毕竟渡,是故名为
难可得渡。譬如有人为河所漂,不能修
习毫釐善法;众生亦尔,为烦恼河所漂没
者,亦复不能修习善法。如人堕河,为水所
漂,馀有力者则能拔济;堕烦恼河为一阐
提,声闻、缘觉乃至诸佛不能拔济。世间大
河劫尽之时,七日并照,能令枯涸;烦恼大河
则不如是,声闻、缘觉虽修七觉,犹不能乾。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 第 745c 页 T12-0745.png
是故,菩萨观诸烦恼犹如暴河。「譬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一诈亲善及
六大贼,舍空聚落,随路而去,既至河上,聚
草为筏。菩萨亦尔,畏四大蛇、五阴旃陀
罗、爱诈亲善、六入空聚、六尘恶贼,至烦恼河
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六波罗蜜、三十七
品以为船筏,依乘此筏渡烦恼河,到
于彼岸,常、乐、涅槃。菩萨修行大涅槃者,作
是思惟:『我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则
不能令一切众生渡烦恼河。』以是思惟,
虽有如是身心苦恼,默然忍受。以忍受故,
则不生漏。
「菩萨如是尚无诸漏,况佛、如来
而当有漏?是故,诸佛不名有漏。云何如来
非无漏耶?如来常行有漏中故,有漏即是
二十五有。是故,声闻、凡夫之人言佛有漏,诸
佛如来真实无漏。
「善男子!以是因缘,诸佛如来无有定相。
「善
男子!是故,犯四重禁、谤方等经及一阐提
悉皆不定。」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如
是如是,诚如圣教。一切诸法悉皆不定,
以不定故,当知如来亦不毕竟入于涅槃。
如佛先说: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闻不
闻中有涅槃、大涅槃。云何涅槃?云何大涅
槃?」
尔时,佛赞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
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菩萨得念总持,
乃能如汝之所咨问。
「善男子!如世人言:有
海、大海,有河、大河,有山、大山,有地、大地,有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 第 746a 页 T12-0746.png
城、大城,有众生、大众生,有王、大王,有人、大人,有天、天中天,有道、大道;涅槃亦尔,有涅
槃、有大涅槃。云何涅槃?善男子!如人饥饿,
得少饭食名为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
如病得差则名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
槃;如人怖畏,得归依处则得安乐,如是安
乐亦名涅槃;如贫穷人获七宝物则得安
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如人观骨,不起贪
欲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如是涅
槃不得名为大涅槃也。何以故?以饥渴
故、病故、怖故、贫故、生贪著故,是名涅槃,非
大涅槃。
「善男子!若凡夫人及以声闻——或因世
俗、或因圣道——断欲界结则得安乐,如是安
乐亦名涅槃,不得名为大涅槃也。能断初
禅乃至能断非想非非想处结则得安乐,
如是安乐亦名涅槃,不得名为大涅槃也。
何以故?还生烦恼,有习气故。
「云何名为烦
恼习气?声闻、缘觉有烦恼气,所谓我身、我衣、
我去、我来、我说、我听。诸佛如来入于涅槃,涅
槃之性无我、无乐,唯有常、净。是则名为烦
恼习气。
「佛、法、众僧有差别相,如来毕竟入于
涅槃,声闻、缘觉、诸佛如来所得涅槃等无差
别。以是义故,二乘所得非大涅槃。何以故?
无常、乐、我、净故。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
槃也。
「善男子!譬如有处能受众水,名为大海。
随有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入之处名
大涅槃。四禅、三三昧、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
随能摄取如是无量诸善法者,名大涅槃。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 第 746b 页 T12-0746.png

「善男子!譬如有河,第一香象不能得底,则
名为大。声闻、缘觉至十住菩萨不见佛性,
名为涅槃,非大涅槃;若能了了见于佛性,
则得名为大涅槃也。是大涅槃,唯大象王能
尽其底,大象王者,谓诸佛也。
「善男子!若摩诃
那伽及钵犍陀大力士等经历多时所不
能上,乃名大山;声闻、缘觉及诸菩萨摩诃那
伽大力士等所不能见,如是乃名大涅槃
也。
「复次,善男子!随有小王之所住处名为
小城,转轮圣王所住之处乃名大城;声闻、缘
觉、八万、六万、四万、二万、一万住处名为涅槃,
无上法主圣王住处乃得名为大般涅槃。以
是故,名大般涅槃。
「善男子!譬如有人见四
种兵不生怖畏,当知是人名大众生。若有
众生于三恶道、烦恼恶业不生怖畏,而能
于中广度众生,当知是人得大涅槃。若有
人能供养父母,恭敬沙门及婆罗门,修治
善法,所言诚实,无有欺诳,能忍诸恶,惠施
贫乏,名大丈夫。菩萨亦尔,有大慈悲,怜
悯一切,于诸众生犹如父母,能度众生
于生死河,普示众生一实之道,是则名为
大般涅槃。
「善男子!大,名不可思议。若不可思
议,一切众生所不能信,是则名为大般涅
槃。唯佛、菩萨之所见故,名大涅槃。以何因
缘复名为大?以无量因缘然后乃得,故名
为大。
「善男子!如世间人,以多因缘之所得
者,则名为大。涅槃亦尔,以多因缘之所得
故,故名为大。
「云何复名为大涅槃?有大我
故,名大涅槃。涅槃无我,大自在故,名为大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 第 746c 页 T12-0746.png
我。「云何名为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则名为
我。何等为八?
「一者、能示一身以为多身,身
数大小犹如微尘,充满十方无量世界。如来
之身实非微尘,以自在故现微尘身。如是
自在则为大我。
「二者、示一尘身满于三千大
千世界。如来之身实不满于三千大千世
界。何以故?以无碍故、直以自在故,满三
千大千世界。如是自在名为大我。
「三者、能以
满此三千大千世界之身轻举飞空,过于
二十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而无障碍。如来
之身实无轻重,以自在故,能为轻重。如是
自在名为大我。
「四者、以自在故而得自在。
云何自在?如来一心安住不动,所可示化
无量形类各令有心,如来有时或造一事,
而令众生各各成办;如来之身常住一土,而
令他土一切悉见。如是自在名为大我。
「五者、
根自在故。云何名为根自在耶?如来一根亦
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如来六
根亦不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
以自在故,令根自在。如是自在名为大我。
「六者、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如来之心亦无
得想。何以故?无所得故。若是有者,可名为
得;实无所有,云何名得?若使如来计有得
想,是则诸佛不得涅槃;以无得故,名得涅
槃。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得诸法故,名为大
我。
「七者、说自在故,如来演说一偈之义,经无
量劫义亦不尽,所谓若戒、若定、若施、若慧。如
来尔时都不生念:『我说,彼听。』亦复不生一
偈之想。世间之人四句为偈,随世俗故,说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 第 747a 页 T12-0747.png
名为偈。一切法性亦无有说,以自在故,如来演说。以演说故,名为大我。
「八者、如来遍
满一切诸处,犹如虚空。虚空之性不可得
见;如来亦尔,实不可见。以自在故,令一切
见。如是自在名为大我。如是大我名大涅
槃。
「以是义故,名大涅槃。
「复次,善男子!譬如
宝藏,多诸珍异,百种具足,故名大藏。诸佛
如来甚深奥藏亦复如是,多诸奇异,具足
无缺,名大涅槃。
「复次,善男子!无边之物乃
名为大。涅槃无边,是故名大。
「复次,善男子!
有大乐故,名大涅槃。涅槃无乐,以四乐
故,名大涅槃。何等为四?一者、断诸乐故。不
断乐者则名为苦;若有苦者,不名大乐。以
断乐故则无有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
涅槃之性无苦、无乐,是故,涅槃名为大乐。
以是义故,名大涅槃。复次,善男子!乐有二
种:一者、凡夫,二者、诸佛。凡夫之乐无常败坏,
是故无乐;诸佛常乐,无有变异,故名大乐。
「复次,善男子!有三种受:一者、苦受,二者、乐
受,三者、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是亦为苦。涅
槃虽同不苦不乐,然名大乐。以大乐故,名
大涅槃。
「二者、大寂静故,名为大乐。涅槃之性
是大寂静。何以故?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
大寂故,名大涅槃。
「三者、一切知故,名为大乐。非一切知,不名
大乐;诸佛如来一切知故,名为大乐。以大
乐故,名大涅槃。
「四者、身不坏故,名为大乐。
身若可坏,则不名乐;如来之身金刚无坏,
非烦恼身、无常之身,故名大乐。以大乐故,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 第 747b 页 T12-0747.png
名大涅槃。「善男子!世间名字,或有因缘、或
无因缘。有因缘者,如舍利弗。母名舍利,
因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如摩鍮罗道人,
生摩鍮罗国,因国立名,故名摩鍮罗道人。如目犍连,目犍连者即是姓也,因姓
立名,故名目犍连。如我生于瞿昙种姓,
因姓立名,称为瞿昙。如毗舍祛道人,毗舍
祛者即是星名,因星为名,名毗舍祛。如有
六指,因六指故,名六指人。如佛奴、天奴,因
佛、因天故,名佛奴、天奴。因湿生故,故名湿
生。如因声故,名为迦迦罗、名究究罗、呾呾
罗。如是等名是因缘名。
「无因缘者,如莲花、
地、水、火、风、虚空。如曼陀婆,一名二实:一、名
殿堂,二、名饮浆;堂不饮浆,亦复得名为曼
陀婆。如萨婆车多名为蛇盖,实非蛇盖。是
名无因,强立名字。如坻罗婆夷名为食油,
实不食油,强为立名,名为食油。是名无因,
强立名字。
「善男子!是大涅槃亦复如是,无
有因缘,强为立名。善男子!譬如虚空,不因
小空名为大也;涅槃亦尔,不因小相名大
涅槃。善男子!譬如有法,不可称量、不可
思议,故名为大;涅槃亦尔,不可称量、不
可思议,故得名为大般涅槃。
「以纯净故,
名大涅槃。云何纯净?净有四种。何等为四?
一者、二十五有名为不净,能永断故,得名为
净。净即涅槃,如是涅槃亦得名有,而是涅
槃实非是有。诸佛如来随世俗故,说涅槃
有。譬如世人,非父言父、非母言母,实非
父母而言父母。涅槃亦尔,随世俗故,说言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 第 747c 页 T12-0747.png
诸佛有大涅槃。「二者、业清净故。一切凡夫业
不清净,故无涅槃;诸佛如来业清净故,故
名大净。以大净故,名大涅槃。
「三者、身清净
故。身若无常则名不净;如来身常,故名大
净。以大净故,名大涅槃。
「四者、心清净故。心
若有漏,名曰不净;佛心无漏,故名大净。以
大净故,名大涅槃。
「善男子!是名善男子、善
女人修行如是《大涅槃经》具足成就初分
功德。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