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642c 页
涅槃义记卷第二
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
上来比丘哀请为由。目下第二如来为说。文
卷二 第 643a 页 T37-0643.png
别有二。一对前众悲抑止哀情。二复次比丘
下对前众请正为宣说。以众悲哀妨乱受法。
故先抑止。于中初先止其悲相。为说偈下开
解其心。前中如来先劝止悲。后明大众闻劝
悲止。如来劝中。汝等比丘莫如凡夫诸天等
诫劝悲止。比丘爱尽。是故不应如诸凡夫。良
以比丘正是所为。故偏诫之。此文虽复言对
比丘。意兼大众。故下大众闻说止悲。当勤精
进敬修善念。下明比丘闻说止悲。初先法说。
如人下喻。虽裁外相内悲难止。故如殡子止
不啼哭。下开其心。于中两偈。前偈以理劝舍
悲苦。后偈依善劝生欢喜。前中开意不应愁
苦。正劝止悲。诸佛法尔是故当默。以理开解。
后中初先教修善法。乐不放逸教修戒行。守
心正念教修定行。远离非法教修慧行。慧能
治过名离非法。亦可初句乐不放逸劝修慧学
慧是波若不放逸根。名不放逸。守心正念劝
修定学。远离非法劝修戒学。戒离诸过名离
非法。慰意受乐劝令生喜。慰意当前汝等开
意。受乐当前不应愁苦。自下第二对请为说。
于中有三。一举疑劝问。二亦当为汝先说已下
对上所请。许说违住。三佛出世下正为宣说。
初中如来惧诸比丘不堪咨启。故举劝问。于
中初先举疑令问。后许酬答。前中比丘有疑
当问。是总劝也。若空下别。别中略举十四种
门以劝其问。若空不空义有多含。若就生死
涅槃相对。生死名空。涅槃不空。故下文言。空
者所谓一切生死。言不空者谓大涅槃。若就
二谛相对以论。义则不定。若说相空以为真
下对前众请正为宣说。以众悲哀妨乱受法。
故先抑止。于中初先止其悲相。为说偈下开
解其心。前中如来先劝止悲。后明大众闻劝
悲止。如来劝中。汝等比丘莫如凡夫诸天等
诫劝悲止。比丘爱尽。是故不应如诸凡夫。良
以比丘正是所为。故偏诫之。此文虽复言对
比丘。意兼大众。故下大众闻说止悲。当勤精
进敬修善念。下明比丘闻说止悲。初先法说。
如人下喻。虽裁外相内悲难止。故如殡子止
不啼哭。下开其心。于中两偈。前偈以理劝舍
悲苦。后偈依善劝生欢喜。前中开意不应愁
苦。正劝止悲。诸佛法尔是故当默。以理开解。
后中初先教修善法。乐不放逸教修戒行。守
心正念教修定行。远离非法教修慧行。慧能
治过名离非法。亦可初句乐不放逸劝修慧学
慧是波若不放逸根。名不放逸。守心正念劝
修定学。远离非法劝修戒学。戒离诸过名离
非法。慰意受乐劝令生喜。慰意当前汝等开
意。受乐当前不应愁苦。自下第二对请为说。
于中有三。一举疑劝问。二亦当为汝先说已下
对上所请。许说违住。三佛出世下正为宣说。
初中如来惧诸比丘不堪咨启。故举劝问。于
中初先举疑令问。后许酬答。前中比丘有疑
当问。是总劝也。若空下别。别中略举十四种
门以劝其问。若空不空义有多含。若就生死
涅槃相对。生死名空。涅槃不空。故下文言。空
者所谓一切生死。言不空者谓大涅槃。若就
二谛相对以论。义则不定。若说相空以为真
卷二 第 643b 页 T37-0643.png
谛。真谛名空。世谛不空。若说真实如来藏性
以为真谛。真谛不空。世谛名空。以不实故。故
胜鬘中妄法名为空如来藏。真法名为不空
藏矣。若常无常义亦多含。若以生死涅槃相
对。生死无常。涅槃是常。二谛相对。世谛无常。
真谛是常。若依非依义亦多含。邪正相对。三
宝可依。外道非依。真妄相对。真法可依。妄法
叵依。故胜鬘中说如来藏以为一依。若去不
去义亦多含。邪正相对。正行出离名之为去。
邪行沈没说为不去。因果相对。因名为去。
果则不去。若归不归义亦多含。大小相对。小
乘趣大名为有归。大无所趣说为不归。因果
相对。因则有归。果则无归。若恒非恒。与前若
常无常何别。通释是一。于中别分。不生名常。
不灭曰恒。义亦多含。染净相对。生死非恒。涅
槃是恒。二谛相对。真谛名恒。世谛非恒。若断
若常义亦多含。染净相对。生死终断。涅槃是
常。真妄相对。妄想可断。真识是常。若众生
非众生义亦多含。内外相对。内是众生。外非
众生。假实相对。假是众生。实非众生。空有相
对。有是众生。空非众生。就人相对。佛非众
生。离生死故。馀是众生。若有若无义亦多
含。若就有为无为分别。三有为法名之为
有。三无为法说之为无。若就二谛相对分别。
有为无为同名为有。无我我所说之为无。如
地持说。若就人论。凡有生死而无涅槃。圣有
涅槃而无生死。如下文说。若实不实义亦多
含。染净相对。生死不实。涅槃名实。权实相
对。一乘是实。三乘不实。真妄相对。妄情不
以为真谛。真谛不空。世谛名空。以不实故。故
胜鬘中妄法名为空如来藏。真法名为不空
藏矣。若常无常义亦多含。若以生死涅槃相
对。生死无常。涅槃是常。二谛相对。世谛无常。
真谛是常。若依非依义亦多含。邪正相对。三
宝可依。外道非依。真妄相对。真法可依。妄法
叵依。故胜鬘中说如来藏以为一依。若去不
去义亦多含。邪正相对。正行出离名之为去。
邪行沈没说为不去。因果相对。因名为去。
果则不去。若归不归义亦多含。大小相对。小
乘趣大名为有归。大无所趣说为不归。因果
相对。因则有归。果则无归。若恒非恒。与前若
常无常何别。通释是一。于中别分。不生名常。
不灭曰恒。义亦多含。染净相对。生死非恒。涅
槃是恒。二谛相对。真谛名恒。世谛非恒。若断
若常义亦多含。染净相对。生死终断。涅槃是
常。真妄相对。妄想可断。真识是常。若众生
非众生义亦多含。内外相对。内是众生。外非
众生。假实相对。假是众生。实非众生。空有相
对。有是众生。空非众生。就人相对。佛非众
生。离生死故。馀是众生。若有若无义亦多
含。若就有为无为分别。三有为法名之为
有。三无为法说之为无。若就二谛相对分别。
有为无为同名为有。无我我所说之为无。如
地持说。若就人论。凡有生死而无涅槃。圣有
涅槃而无生死。如下文说。若实不实义亦多
含。染净相对。生死不实。涅槃名实。权实相
对。一乘是实。三乘不实。真妄相对。妄情不
卷二 第 643c 页 T37-0643.png
实。佛性是实。二谛相对。世谛不实。真谛为
实。浅深相对。三谛非实。一实为实。若真不
真义亦多含。染净相对。生死不真。涅槃是真。
二谛相对。真谛为真。世谛不真。若灭不灭义
亦多含。四谛相对。灭谛是灭。馀三非灭。真妄
相对。妄法可灭。真法不灭。若密不密。就教论
之。大小不定。或小教名密。大教不密。小乘
覆实名之为密。大教显实故名不密。或大教
名密。小教不密。大乘深隐故名为密。小乘粗
显故名不密。若二不二。就乘论之。权分大小
说之为二。实唯一大名为不二。如是种种有
疑今问。总以结劝。我当随顺为汝断者。许为
酬答。自下第二对上所请许说违住。亦当为
汝先说甘露。是许说也。对前许答故云亦当。
望后取灭名为先说。然后涅槃违其请住。向
前比丘第五请中。云言示我甘露正道。故许
为说。复言久住勿入涅槃。故今违之。自下第
三正为宣说。于中有二。劝舍昔伪令修今真。
二我今当令一切生下。就真为说三事涅槃。正
酬上请。前中有三。一双夺因果劝修今真。二云
何庄严正法城下。别夺昔果劝修今真。三汝
等虽得出家已下。别夺昔因劝修今真。就初
段中。先夺昔伪。我于往下劝修今真。夺昔伪
中。先明昔来所得是难。离八难下牒以夺之。
前中初先法说明难。难有六种。一佛出世难。
二得人身难。三值佛出世难。四生信难。五能
忍难忍明闻法难。忍犹可也。难信之法而能
忍可。故名为难。亦可忍者解之别称。于难解
法而能解知。故名为难。六具禁戒得罗汉难。
实。浅深相对。三谛非实。一实为实。若真不
真义亦多含。染净相对。生死不真。涅槃是真。
二谛相对。真谛为真。世谛不真。若灭不灭义
亦多含。四谛相对。灭谛是灭。馀三非灭。真妄
相对。妄法可灭。真法不灭。若密不密。就教论
之。大小不定。或小教名密。大教不密。小乘
覆实名之为密。大教显实故名不密。或大教
名密。小教不密。大乘深隐故名为密。小乘粗
显故名不密。若二不二。就乘论之。权分大小
说之为二。实唯一大名为不二。如是种种有
疑今问。总以结劝。我当随顺为汝断者。许为
酬答。自下第二对上所请许说违住。亦当为
汝先说甘露。是许说也。对前许答故云亦当。
望后取灭名为先说。然后涅槃违其请住。向
前比丘第五请中。云言示我甘露正道。故许
为说。复言久住勿入涅槃。故今违之。自下第
三正为宣说。于中有二。劝舍昔伪令修今真。
二我今当令一切生下。就真为说三事涅槃。正
酬上请。前中有三。一双夺因果劝修今真。二云
何庄严正法城下。别夺昔果劝修今真。三汝
等虽得出家已下。别夺昔因劝修今真。就初
段中。先夺昔伪。我于往下劝修今真。夺昔伪
中。先明昔来所得是难。离八难下牒以夺之。
前中初先法说明难。难有六种。一佛出世难。
二得人身难。三值佛出世难。四生信难。五能
忍难忍明闻法难。忍犹可也。难信之法而能
忍可。故名为难。亦可忍者解之别称。于难解
法而能解知。故名为难。六具禁戒得罗汉难。
卷二 第 644a 页 T37-0644.png
具戒是因。罗汉是果。六中初一就佛说难。后
五约就比丘辩难。下喻显之。如求金沙喻后
五难。求金于沙甚难可得。生死法中求是五
事。至极难得。如优昙华。喻佛出难。上来明
其所得是难。自下第二牒以夺之。离八难者。
牒举向前六难所离。比丘得向后五难时。即
离八难。故今举之。言八难者。三涂为三。生盲
聋等以为第四。世智辩聪以为第五。佛前佛
后以为第六。郁单为七。长寿天处以为第八。
八中前三在下三趣。次四在人。后一在天。得
人身故离三涂难。值佛离于佛前佛后。生信
离于世智辩聪邪见之难。闻法离于盲聋等
难。具戒得果离于郁单长寿天难。彼无得故。
得人身下牒其所得。后五难中偏牒初二。初
二亦是大乘所依。不须夺破。故偏牒之。得人
身难牒前第一。汝等遇我牒前第二。不应空
过约就前二。夺后三种。于小乘中虽有信等。
望于大乘。全无所得。故曰空过。上来夺伪。下
劝修真。句别有四。一举己昔因。二今得下举
己今果。所成果德超过二乘。故曰无上。得大
涅槃。不舍世间。无碍善巧。故曰方便。三为
汝等下就己昔因明修所为。欲使众生荷恩受
行。舍身手等犹前苦行。四是故下就己今果
结劝修习。我为汝等求得如是无上果故。不
应放逸弃而不学。别夺果中。初辩今真。汝今
遇下约真夺伪。前中云何庄严法城。问以起
发。涅槃正法似世宝城。法从喻称。名法宝城。
此法宝城云何庄严。下对显之。具种种德总
显庄严。戒定智慧为墙堑等别显庄严。戒能
五约就比丘辩难。下喻显之。如求金沙喻后
五难。求金于沙甚难可得。生死法中求是五
事。至极难得。如优昙华。喻佛出难。上来明
其所得是难。自下第二牒以夺之。离八难者。
牒举向前六难所离。比丘得向后五难时。即
离八难。故今举之。言八难者。三涂为三。生盲
聋等以为第四。世智辩聪以为第五。佛前佛
后以为第六。郁单为七。长寿天处以为第八。
八中前三在下三趣。次四在人。后一在天。得
人身故离三涂难。值佛离于佛前佛后。生信
离于世智辩聪邪见之难。闻法离于盲聋等
难。具戒得果离于郁单长寿天难。彼无得故。
得人身下牒其所得。后五难中偏牒初二。初
二亦是大乘所依。不须夺破。故偏牒之。得人
身难牒前第一。汝等遇我牒前第二。不应空
过约就前二。夺后三种。于小乘中虽有信等。
望于大乘。全无所得。故曰空过。上来夺伪。下
劝修真。句别有四。一举己昔因。二今得下举
己今果。所成果德超过二乘。故曰无上。得大
涅槃。不舍世间。无碍善巧。故曰方便。三为
汝等下就己昔因明修所为。欲使众生荷恩受
行。舍身手等犹前苦行。四是故下就己今果
结劝修习。我为汝等求得如是无上果故。不
应放逸弃而不学。别夺果中。初辩今真。汝今
遇下约真夺伪。前中云何庄严法城。问以起
发。涅槃正法似世宝城。法从喻称。名法宝城。
此法宝城云何庄严。下对显之。具种种德总
显庄严。戒定智慧为墙堑等别显庄严。戒能
卷二 第 644b 页 T37-0644.png
防非故说为墙。定意深静说之为堑。慧能观
照名为埤堄。就下约真夺伪之中。汝今遇是
不应取此虚伪物者。正劝舍伪。譬如已下明
取伪失。先喻。后合。汝诸已下结劝舍伪。别夺
因中。先夺昔伪。今当已下劝修今真。前中四
句。一夺出家。二夺染衣。三夺乞食。四夺剃
发。文显可知。劝修真中。我今真实教敕汝等。
总以标许。下别教之。于中有三。一明现在三
宝缘具劝令勤修。我今现在佛宝缘具。大众
和合僧宝缘具。法性不倒法实缘具。是故已
下结劝修习。当勤精进摄心勇猛。劝修善法。
摧诸结使教断恶法。二十力没下举圣灭有
损催令速修。名佛以为十力慧日。佛灭度后
无人教汝断除闇障。是故当为无明所覆。曼
佛今在当应速修。三譬如下叹法多益令其必
修。先喻。后合。我法亦尔合地药草。出生妙等
合为生用。出生妙善甘露法味明能生善。而
为众生病之良药明能灭恶。下众因此所夺
所劝而为启请。宜须记之。上夺昔伪劝修今
真。自下第二就真为说三事涅槃。文别有三。
一许安众生令住秘藏。二我亦下自许安住。
三何等下显其所住秘藏之相。初中当令一
切生者凡夫众生。及我子者菩萨名子。以诸
菩萨德堪绍继。故说为子。四部众者。谓声闻
众在家出家各分男女。故有四部。同教令證
大般涅槃。名安秘藏。大般涅槃昔隐不说。故
名秘密。权教所覆。故复名藏。故下文言十一
部中所不说故。名之为藏。又于其中包含诸
德。亦名为藏。第二段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
照名为埤堄。就下约真夺伪之中。汝今遇是
不应取此虚伪物者。正劝舍伪。譬如已下明
取伪失。先喻。后合。汝诸已下结劝舍伪。别夺
因中。先夺昔伪。今当已下劝修今真。前中四
句。一夺出家。二夺染衣。三夺乞食。四夺剃
发。文显可知。劝修真中。我今真实教敕汝等。
总以标许。下别教之。于中有三。一明现在三
宝缘具劝令勤修。我今现在佛宝缘具。大众
和合僧宝缘具。法性不倒法实缘具。是故已
下结劝修习。当勤精进摄心勇猛。劝修善法。
摧诸结使教断恶法。二十力没下举圣灭有
损催令速修。名佛以为十力慧日。佛灭度后
无人教汝断除闇障。是故当为无明所覆。曼
佛今在当应速修。三譬如下叹法多益令其必
修。先喻。后合。我法亦尔合地药草。出生妙等
合为生用。出生妙善甘露法味明能生善。而
为众生病之良药明能灭恶。下众因此所夺
所劝而为启请。宜须记之。上夺昔伪劝修今
真。自下第二就真为说三事涅槃。文别有三。
一许安众生令住秘藏。二我亦下自许安住。
三何等下显其所住秘藏之相。初中当令一
切生者凡夫众生。及我子者菩萨名子。以诸
菩萨德堪绍继。故说为子。四部众者。谓声闻
众在家出家各分男女。故有四部。同教令證
大般涅槃。名安秘藏。大般涅槃昔隐不说。故
名秘密。权教所覆。故复名藏。故下文言十一
部中所不说故。名之为藏。又于其中包含诸
德。亦名为藏。第二段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
卷二 第 644c 页 T37-0644.png
入涅槃者。自许安住。已住同他。是故言亦。实
则久住。对今息化始入名当。息化归真名入
涅槃。第三段中。何等秘藏牒问起发。下对显
之。应先解释三事涅槃然后释文。义如别章。
文中先喻。喻中初言犹如伊字。总举喻事。此
乃举其胡书伊字。下辩喻相。文有四句。前后
不次。若正应言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
成。三点若别。亦不得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
目乃得成伊。准合应尔。但今文中。先举纵并。
次举摩醯三目成伊。却明别异。道如摩醯面
上三目。立喻显喻。合中初言我亦如是。合初
伊字。此言不足。若具应言。我之所得秘密之
藏亦复如是。下别合之。先合不成。解脱之法
亦非涅槃。乃至般若亦非涅槃。合上纵并不
得成伊。三法各别亦非涅槃。合上文中三点
若别亦不成也。此成不成别章具论。今此略
以三义释之。一就真应相对分别。应化三事
无常生灭。不成涅槃。以不成故今须灭之。真
德三事方成涅槃。以真成故。今入其中。二约
性净方便分别。方便三事菩提门收。不成涅
槃。性净三事方成涅槃。此经偏明性净之果
为涅槃故。三就性净总别分别。别分不成。总
摄则成。如彼三点别不成伊。总摄则成。我今
安住如是三下。合如摩醯首罗三目乃得成伊。
此乃安住真常三事。亦可安住性净三事。故
成涅槃。所住虽常。为化众生。灭应归之。故言
为生名入涅槃。所谓入于化灭涅槃。故下大
众闻之悲啼。如世伊字举喻以帖。随法粗分。
上来明其三事涅槃。自下显其四法实义。若
则久住。对今息化始入名当。息化归真名入
涅槃。第三段中。何等秘藏牒问起发。下对显
之。应先解释三事涅槃然后释文。义如别章。
文中先喻。喻中初言犹如伊字。总举喻事。此
乃举其胡书伊字。下辩喻相。文有四句。前后
不次。若正应言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
成。三点若别。亦不得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
目乃得成伊。准合应尔。但今文中。先举纵并。
次举摩醯三目成伊。却明别异。道如摩醯面
上三目。立喻显喻。合中初言我亦如是。合初
伊字。此言不足。若具应言。我之所得秘密之
藏亦复如是。下别合之。先合不成。解脱之法
亦非涅槃。乃至般若亦非涅槃。合上纵并不
得成伊。三法各别亦非涅槃。合上文中三点
若别亦不成也。此成不成别章具论。今此略
以三义释之。一就真应相对分别。应化三事
无常生灭。不成涅槃。以不成故今须灭之。真
德三事方成涅槃。以真成故。今入其中。二约
性净方便分别。方便三事菩提门收。不成涅
槃。性净三事方成涅槃。此经偏明性净之果
为涅槃故。三就性净总别分别。别分不成。总
摄则成。如彼三点别不成伊。总摄则成。我今
安住如是三下。合如摩醯首罗三目乃得成伊。
此乃安住真常三事。亦可安住性净三事。故
成涅槃。所住虽常。为化众生。灭应归之。故言
为生名入涅槃。所谓入于化灭涅槃。故下大
众闻之悲啼。如世伊字举喻以帖。随法粗分。
上来明其三事涅槃。自下显其四法实义。若
卷二 第 645a 页 T37-0645.png
作四分科判其文。前二段竟。自下第三比丘
重复哀请为由。闻佛世尊定当涅槃皆悉忧
等。明众哀泣。稽首下请。稽首身请。白佛口
请。口请有三。一叹昔以请。二如帝王下比
丘举己有惑以请。三如有人叹芭蕉下叹己。
以请。比丘何因叹昔为请。由佛向前别夺果
中告诸比丘汝等不应取虚伪物。故今比丘
反叹昔日所得法真能观想胜。欲使如来翻。
之显真。何故第二举惑以请。由佛向前别夺
因中劝断结使。十力灭已汝等当为无明所
覆。我法能为病之良药。故今比丘举己有惑
请佛住断。何故第三叹己有解。由佛向前双
夺比丘因果之中告诸比丘汝等遇我不应空
过不应放逸。故今自叹善修无我故非放逸。
以修无我能得涅槃故非空过。作此语者。欲
使如来翻己所解。更明正修。下依此三。如来
别答。宜须记知。初中为四。一因佛今灭。反叹
昔教。彰己昔日所得法真非是虚伪。二如众
生迹下彰己昔日能观想胜非是虚伪。三如
来若离无常想下。难破如来安住之义。明佛
定灭。成初段中无常法真。四如农夫下重叹
昔日能观想胜。成前第二能观想胜。初中快
说无常苦等。反叹昔教。比丘何因叹佛昔说。
由佛今灭。佛今定灭。明法定是无常苦空。法
既如是。昔言当法。是以言快。何故叹者。为显
自己所得无常苦空法真。使佛翻之更显真
法。第二段中。先喻。次合。后显胜相。喻中生
迹喻不净等五度门观。象迹喻于无常苦空
无我等观。象迹宽大广破故胜。合中初言是
重复哀请为由。闻佛世尊定当涅槃皆悉忧
等。明众哀泣。稽首下请。稽首身请。白佛口
请。口请有三。一叹昔以请。二如帝王下比
丘举己有惑以请。三如有人叹芭蕉下叹己。
以请。比丘何因叹昔为请。由佛向前别夺果
中告诸比丘汝等不应取虚伪物。故今比丘
反叹昔日所得法真能观想胜。欲使如来翻。
之显真。何故第二举惑以请。由佛向前别夺
因中劝断结使。十力灭已汝等当为无明所
覆。我法能为病之良药。故今比丘举己有惑
请佛住断。何故第三叹己有解。由佛向前双
夺比丘因果之中告诸比丘汝等遇我不应空
过不应放逸。故今自叹善修无我故非放逸。
以修无我能得涅槃故非空过。作此语者。欲
使如来翻己所解。更明正修。下依此三。如来
别答。宜须记知。初中为四。一因佛今灭。反叹
昔教。彰己昔日所得法真非是虚伪。二如众
生迹下彰己昔日能观想胜非是虚伪。三如
来若离无常想下。难破如来安住之义。明佛
定灭。成初段中无常法真。四如农夫下重叹
昔日能观想胜。成前第二能观想胜。初中快
说无常苦等。反叹昔教。比丘何因叹佛昔说。
由佛今灭。佛今定灭。明法定是无常苦空。法
既如是。昔言当法。是以言快。何故叹者。为显
自己所得无常苦空法真。使佛翻之更显真
法。第二段中。先喻。次合。后显胜相。喻中生
迹喻不净等五度门观。象迹喻于无常苦空
无我等观。象迹宽大广破故胜。合中初言是
卷二 第 645b 页 T37-0645.png
无常想亦如是者。合前象迹。此文略少。若具
应言是无常苦无我等想亦复如是。文中就
始且言无常。此实是慧。以想名说。何故如是。
诸心心法更相受名。如四念处体实是慧而
名为念。此亦同彼。又复此慧取相名想。于诸
想中最第一者。合前一切迹中为上。下显胜
相。若有勤修能除欲爱乃至憍慢。明能断除
修道烦恼得有馀果。欲界欲爱色无色爱三界
贪使。无明憍慢是三界中痴慢二使。瞋在欲
界。得那含时已能断除。故略不论。修无常想
皆能灭之。亦断见惑。文中举终。始则可知。及
无常想明能灭智證无馀果。亦灭苦空无我
等想。且说无常。自下第三难破如来安住之
义。明佛定灭。成前第一无常法真。于三事中。
且就波若难破住义。馀类可知。然今约前无
常之想。进退作难。以无常想与彼波若同是
慧故。难意如何。如来若离此无常想。更有常
法于中安住。安住则不灭。今则不应入于涅
槃。今入涅槃。明佛离此无常想外更无常法
可以安住。若佛不离此无常想。毕竟安住如
是想中。此想便常不可断灭。云何昔言修无
常想能灭烦恼及无常想。修无常想。还能灭
于无常之想。何处安住而言不离。离与不离
皆无住义。明佛定灭。佛定灭故无常理定无
常法真。第四重显能观胜中。初先正叹。下牒
结之。前中先喻上说象迹广破故胜。此说秋
耕永尽故胜。下合可知。下牒结中。先牒耕喻。
乘言便故。次牒迹喻。于诸想下总合显胜。第
二大段举惑请中。文别为五。初二彰己无明
应言是无常苦无我等想亦复如是。文中就
始且言无常。此实是慧。以想名说。何故如是。
诸心心法更相受名。如四念处体实是慧而
名为念。此亦同彼。又复此慧取相名想。于诸
想中最第一者。合前一切迹中为上。下显胜
相。若有勤修能除欲爱乃至憍慢。明能断除
修道烦恼得有馀果。欲界欲爱色无色爱三界
贪使。无明憍慢是三界中痴慢二使。瞋在欲
界。得那含时已能断除。故略不论。修无常想
皆能灭之。亦断见惑。文中举终。始则可知。及
无常想明能灭智證无馀果。亦灭苦空无我
等想。且说无常。自下第三难破如来安住之
义。明佛定灭。成前第一无常法真。于三事中。
且就波若难破住义。馀类可知。然今约前无
常之想。进退作难。以无常想与彼波若同是
慧故。难意如何。如来若离此无常想。更有常
法于中安住。安住则不灭。今则不应入于涅
槃。今入涅槃。明佛离此无常想外更无常法
可以安住。若佛不离此无常想。毕竟安住如
是想中。此想便常不可断灭。云何昔言修无
常想能灭烦恼及无常想。修无常想。还能灭
于无常之想。何处安住而言不离。离与不离
皆无住义。明佛定灭。佛定灭故无常理定无
常法真。第四重显能观胜中。初先正叹。下牒
结之。前中先喻上说象迹广破故胜。此说秋
耕永尽故胜。下合可知。下牒结中。先牒耕喻。
乘言便故。次牒迹喻。于诸想下总合显胜。第
二大段举惑请中。文别为五。初二彰己无明
卷二 第 645c 页 T37-0645.png
未遣请佛住断。次二彰己四住未亡请佛住
断。后一彰己倒想未除请佛住断。比丘何因
举斯请断。由佛向前别夺因中。云言十力既
灭没已汝等当为无明所覆。故举无明请佛
教断。由佛向前劝摧结使。故举四住请佛住
断。由佛前言我法能为病之良药。故举倒想
请佛住断。问曰。经说二乘能断四住烦恼。比
丘应无。今以何故。请断四住。解言。四住有粗
有细。粗者久无。细者犹在。故今请断。又问倒
想与前四住无明何别。而别请断。解言。倒想
是无明起。四住家因。故别请断。云何得知。如
地持说。如是如实凡愚不知起八妄想。故知
倒想是无明起。即彼宣说八种妄想能生见
慢贪恚痴事。故知倒想是四住因。五中初二
有何差别。前一彰己无明未断。后一显己无
明在故。不得如来三事涅槃。次二何别。前一
彰己四住未断。后一显己四住在故不得安
乐。故有五别。就初请中。初先立喻。帝王喻
佛。知终恩赦狱囚脱者。喻佛垂灭应教众生。
除灭无明。如来今下约喻求佛。我等今下彰
己未出徵请佛住。第二请中。初先立喻。如人
鬼持。比丘喻己为无明缚。遇良咒师咒力除
差。喻佛能救。是中少一身得安乐。下约求佛。
如来亦尔合良咒师。为声闻等求佛同前咒
力除鬼。令得安下合同病人身得安乐。此举
波若及与解脱。等于法身。如世伊字。约喻别
法。大乘三事如世伊字。小乘三事或纵或并。
或复别异。不似伊字今言如伊。即显不同小
乘三事第三请中初先立喻。我未已下彰己
断。后一彰己倒想未除请佛住断。比丘何因
举斯请断。由佛向前别夺因中。云言十力既
灭没已汝等当为无明所覆。故举无明请佛
教断。由佛向前劝摧结使。故举四住请佛住
断。由佛前言我法能为病之良药。故举倒想
请佛住断。问曰。经说二乘能断四住烦恼。比
丘应无。今以何故。请断四住。解言。四住有粗
有细。粗者久无。细者犹在。故今请断。又问倒
想与前四住无明何别。而别请断。解言。倒想
是无明起。四住家因。故别请断。云何得知。如
地持说。如是如实凡愚不知起八妄想。故知
倒想是无明起。即彼宣说八种妄想能生见
慢贪恚痴事。故知倒想是四住因。五中初二
有何差别。前一彰己无明未断。后一显己无
明在故。不得如来三事涅槃。次二何别。前一
彰己四住未断。后一显己四住在故不得安
乐。故有五别。就初请中。初先立喻。帝王喻
佛。知终恩赦狱囚脱者。喻佛垂灭应教众生。
除灭无明。如来今下约喻求佛。我等今下彰
己未出徵请佛住。第二请中。初先立喻。如人
鬼持。比丘喻己为无明缚。遇良咒师咒力除
差。喻佛能救。是中少一身得安乐。下约求佛。
如来亦尔合良咒师。为声闻等求佛同前咒
力除鬼。令得安下合同病人身得安乐。此举
波若及与解脱。等于法身。如世伊字。约喻别
法。大乘三事如世伊字。小乘三事或纵或并。
或复别异。不似伊字今言如伊。即显不同小
乘三事第三请中初先立喻。我未已下彰己
卷二 第 646a 页 T37-0646.png
未同。云何已下徵请佛住。喻中如象为人缚
者。喻佛菩萨本为四住烦恼所缚。人喻惑境。
羁锁喻惑。缠心名缚。虽有良师不能制者。喻
上五欲及众魔等不能系缚。顿绝羁锁自恣
去者。喻佛菩萨断障出去。次约前喻彰己未
同。我未如是未同香象。未脱五十七烦恼者
自未见文。有人传言。出佛毗婆沙。佛毗婆沙
有十八卷。彼说见惑有其五十。所谓十使迷
覆五阴。修惑有七。欲界有四。贪恚痴慢。上界
有三。除瞋有馀。义甚契当。但佛毗婆沙。经录
中无。不知是非。云何已下徵请佛住。第四请
中。亦先立喻。次约显己。云何已下徵请佛住。
喻中初言如人病疟。喻佛菩萨本为使缚。细
使在心未发如疟。值遇良医所苦除者。喻佛
菩萨。值遇过佛闻法除障。次约显己。我亦如
是多诸患等。明己同于向前病人。四住残结
殃累身心。名多患苦。见为邪命。爱为热病。虽
遇已下彰己未同所苦除者。虽遇如来病未
瘉者。恶法未离。未得无上安隐常乐。净德未
成。云何已下徵请佛住。第五请中。初先立喻。
次约显法。后请佛住。喻中有二。一喻己迷
惑。二时有良医与药已下喻佛能治。前中初
言譬如醉人。举其喻事。醉人喻己。无明住地
及妄根尘能生倒想。喻之如酒。惑心起妄。说
之为醉。下显醉过。过有三种。一喻起烦恼。二
言语下喻明造业。三卧粪秽下喻明受苦。起
烦恼中。不自觉知不识亲疏母女姊妹。喻
己有痴。不知自体如来藏性本寂无为。名不
自知。不知妄心亲迷真起。名不识亲。不知妄
者。喻佛菩萨本为四住烦恼所缚。人喻惑境。
羁锁喻惑。缠心名缚。虽有良师不能制者。喻
上五欲及众魔等不能系缚。顿绝羁锁自恣
去者。喻佛菩萨断障出去。次约前喻彰己未
同。我未如是未同香象。未脱五十七烦恼者
自未见文。有人传言。出佛毗婆沙。佛毗婆沙
有十八卷。彼说见惑有其五十。所谓十使迷
覆五阴。修惑有七。欲界有四。贪恚痴慢。上界
有三。除瞋有馀。义甚契当。但佛毗婆沙。经录
中无。不知是非。云何已下徵请佛住。第四请
中。亦先立喻。次约显己。云何已下徵请佛住。
喻中初言如人病疟。喻佛菩萨本为使缚。细
使在心未发如疟。值遇良医所苦除者。喻佛
菩萨。值遇过佛闻法除障。次约显己。我亦如
是多诸患等。明己同于向前病人。四住残结
殃累身心。名多患苦。见为邪命。爱为热病。虽
遇已下彰己未同所苦除者。虽遇如来病未
瘉者。恶法未离。未得无上安隐常乐。净德未
成。云何已下徵请佛住。第五请中。初先立喻。
次约显法。后请佛住。喻中有二。一喻己迷
惑。二时有良医与药已下喻佛能治。前中初
言譬如醉人。举其喻事。醉人喻己。无明住地
及妄根尘能生倒想。喻之如酒。惑心起妄。说
之为醉。下显醉过。过有三种。一喻起烦恼。二
言语下喻明造业。三卧粪秽下喻明受苦。起
烦恼中。不自觉知不识亲疏母女姊妹。喻
己有痴。不知自体如来藏性本寂无为。名不
自知。不知妄心亲迷真起。名不识亲。不知妄
卷二 第 646b 页 T37-0646.png
境从妄心生。名不识疏。不识此等。故名为
痴。迷荒淫乱喻起倒想。想谓八妄。如地持说。
喻造业中。言语口业。放逸身业。受苦可知。第
二喻佛能治之中。初治醉体。还自已下除其
醉过。治醉体中。良师喻佛。说法授人名与药
服。受法修行名为服已。舍离痴惑不取妄境。
名为吐酒。除醉过中。悟解自体本性清净。名
为自忆。翻前不自觉知言也。识知亲疏。名之
与识。翻前不识亲疏等也。心怀惭愧深自剋
等。翻前迷荒淫乱等也。言语放逸卧粪秽中
略不翻之。下约显法。于中还二。一约前喻。
明己迷惑。二约后喻。明佛能治。请佛说法。前
中先合譬如醉人。我亦如是合前人也。往
昔已来情色所醉。合前醉也。情谓五根。色谓
五尘。此根举尘生惑之缘。故说为酒。依此生
结惑乱己心。名情色醉。下合醉过。不自觉知
不识亲等略而不合。贪嗜五欲合前淫乱。非
母母想乃至非生作众生想。合前迷荒。言语
放逸略而不合。是故轮转受生死苦。合卧粪
秽。如彼醉人举喻以帖。自下第二约前良师
能治之喻。请佛说法。如来今当施我法药。请
同良师。与药服也。令我还吐烦恼酒者。合服
已吐。而我未下彰己未同醒悟之人。徵请佛
住。就第三段叹己请中。文别有三。第一比丘
因佛上言汝等遇我不应放逸不应空过。叹
己善修。欲使如来翻明胜修。二如来述赞。三
比丘闻赞乘言起过。就初段中有五复次。前
三复次叹己善修。后二明己所修殊胜。复就
前中。初一复次责情显理。彰己善修。后二复
痴。迷荒淫乱喻起倒想。想谓八妄。如地持说。
喻造业中。言语口业。放逸身业。受苦可知。第
二喻佛能治之中。初治醉体。还自已下除其
醉过。治醉体中。良师喻佛。说法授人名与药
服。受法修行名为服已。舍离痴惑不取妄境。
名为吐酒。除醉过中。悟解自体本性清净。名
为自忆。翻前不自觉知言也。识知亲疏。名之
与识。翻前不识亲疏等也。心怀惭愧深自剋
等。翻前迷荒淫乱等也。言语放逸卧粪秽中
略不翻之。下约显法。于中还二。一约前喻。
明己迷惑。二约后喻。明佛能治。请佛说法。前
中先合譬如醉人。我亦如是合前人也。往
昔已来情色所醉。合前醉也。情谓五根。色谓
五尘。此根举尘生惑之缘。故说为酒。依此生
结惑乱己心。名情色醉。下合醉过。不自觉知
不识亲等略而不合。贪嗜五欲合前淫乱。非
母母想乃至非生作众生想。合前迷荒。言语
放逸略而不合。是故轮转受生死苦。合卧粪
秽。如彼醉人举喻以帖。自下第二约前良师
能治之喻。请佛说法。如来今当施我法药。请
同良师。与药服也。令我还吐烦恼酒者。合服
已吐。而我未下彰己未同醒悟之人。徵请佛
住。就第三段叹己请中。文别有三。第一比丘
因佛上言汝等遇我不应放逸不应空过。叹
己善修。欲使如来翻明胜修。二如来述赞。三
比丘闻赞乘言起过。就初段中有五复次。前
三复次叹己善修。后二明己所修殊胜。复就
前中。初一复次责情显理。彰己善修。后二复
卷二 第 646c 页 T37-0646.png
次观法离我明己善修。前中先喻。次合显法。
我等已下结己善修。喻中如人叹芭蕉树以
为实者。喻凡计我。芭蕉喻身。说我为实。无有
是处责情显理。合中众生合上人也。若叹我
等合叹芭蕉以为实也。亦无是处合无是处。
我等以下结己善修。亦能修习无常想等。无
我治胜。所以偏说。就后二中。前一复次观五
阴法无其我用。先喻后合。后一复次观五阴
法无其我体。先喻次合。我等已下结己善修。
后二叹己所修胜中。前一能除修惑故胜。于
中引佛昔说显之。贪瞋痴慢斯皆除断。且说
除慢。馀类可知。后一能除见惑故胜。先喻。后
合。修无我想合前空也。而有诸见无是处者。
合上鸟迹现无是处。第二如来述赞之中。善
哉叹辞。汝等善修出其所叹。于有为过。此实
能治。故佛叹之。第三乘言起过之中。初先起
过。如人醉下自是非他。前起过者起何等过。
以佛叹其有为法中善修无我。乘于佛地起
无常等无为四倒。故名起过。比丘白佛我等
不但修无我想亦更修习其馀想者。不但于
彼凡夫阴中修无我想。亦更于彼佛果阴中
修无常苦无我等想。然此正得名于佛地起
无常苦无我等想。不得名为无为法中起无
常苦无我等想。何故如是。若知无为终不起
于无常等倒。以何义故不说不净。不净事观。
故不论之。又于如来无漏法中。人多不取以
为不净。故不说之。理实具有。问曰。比丘于佛
所得一切法中皆起此想。有不起处。释云。比
丘于佛所得数灭涅槃。其唯起于无我之想。
我等已下结己善修。喻中如人叹芭蕉树以
为实者。喻凡计我。芭蕉喻身。说我为实。无有
是处责情显理。合中众生合上人也。若叹我
等合叹芭蕉以为实也。亦无是处合无是处。
我等以下结己善修。亦能修习无常想等。无
我治胜。所以偏说。就后二中。前一复次观五
阴法无其我用。先喻后合。后一复次观五阴
法无其我体。先喻次合。我等已下结己善修。
后二叹己所修胜中。前一能除修惑故胜。于
中引佛昔说显之。贪瞋痴慢斯皆除断。且说
除慢。馀类可知。后一能除见惑故胜。先喻。后
合。修无我想合前空也。而有诸见无是处者。
合上鸟迹现无是处。第二如来述赞之中。善
哉叹辞。汝等善修出其所叹。于有为过。此实
能治。故佛叹之。第三乘言起过之中。初先起
过。如人醉下自是非他。前起过者起何等过。
以佛叹其有为法中善修无我。乘于佛地起
无常等无为四倒。故名起过。比丘白佛我等
不但修无我想亦更修习其馀想者。不但于
彼凡夫阴中修无我想。亦更于彼佛果阴中
修无常苦无我等想。然此正得名于佛地起
无常苦无我等想。不得名为无为法中起无
常苦无我等想。何故如是。若知无为终不起
于无常等倒。以何义故不说不净。不净事观。
故不论之。又于如来无漏法中。人多不取以
为不净。故不说之。理实具有。问曰。比丘于佛
所得一切法中皆起此想。有不起处。释云。比
丘于佛所得数灭涅槃。其唯起于无我之想。
卷二 第 647a 页 T37-0647.png
终不计为无常苦等。于佛身智具起倒想。以
己所得仰类佛故。就下自是非他之中。初先
非他。后便自是。前中初先立喻非他。人喻凡
夫及诸菩萨。痴惑乱心说之为醉。心志浊闷
名为瞑眩。山河石等喻凡五阴。日月星辰喻
佛五阴。妄见称视。取为常乐我净之法。翻
违前境名悉回转。视山河等皆悉回转。喻凡
妄计下地五阴为常乐等。视日月等皆悉回
转。喻诸菩萨计佛五阴为常乐等。声闻之人
悉用为倒。故名回转。若不修下法说非他。先
举凡夫及诸菩萨为不修人。下就显非。如是
之人不名为圣明无正解。多放逸等明有邪
过。放逸是因。生死是果。道不修者是其放逸。
显己修故不名放逸。不放逸故。佛上不应言
我放逸。上来非他。以是因缘我等善修。自是
言也。以不修习无常等想不名为圣。多诸放
逸流转因缘。故我所修得名为善。上来比丘
哀请为由。自下第四如来为说四法实义以
酬上请。依上三请。从后向前次第答之。先
对第三自叹之辞。更为演说胜修之法。二比
丘白佛如佛所说若离四倒则得了知常乐我
下。对前第二请住之辞明己不住。三汝等当
知先所修习无常苦等非真实下。对上第一
叹昔之请教其甄简。初中如来先敕谛听后
为宣说。说中有二。一夺昔伪修。二何等为义
无我者名生死下教其真修。前中复二。一明
比丘具足八倒故修非真。二世间亦有常乐
我下。彰彼八倒依三倒生。前中复二。一对前
比丘自是非他。明诸比丘无为法中具足四
己所得仰类佛故。就下自是非他之中。初先
非他。后便自是。前中初先立喻非他。人喻凡
夫及诸菩萨。痴惑乱心说之为醉。心志浊闷
名为瞑眩。山河石等喻凡五阴。日月星辰喻
佛五阴。妄见称视。取为常乐我净之法。翻
违前境名悉回转。视山河等皆悉回转。喻凡
妄计下地五阴为常乐等。视日月等皆悉回
转。喻诸菩萨计佛五阴为常乐等。声闻之人
悉用为倒。故名回转。若不修下法说非他。先
举凡夫及诸菩萨为不修人。下就显非。如是
之人不名为圣明无正解。多放逸等明有邪
过。放逸是因。生死是果。道不修者是其放逸。
显己修故不名放逸。不放逸故。佛上不应言
我放逸。上来非他。以是因缘我等善修。自是
言也。以不修习无常等想不名为圣。多诸放
逸流转因缘。故我所修得名为善。上来比丘
哀请为由。自下第四如来为说四法实义以
酬上请。依上三请。从后向前次第答之。先
对第三自叹之辞。更为演说胜修之法。二比
丘白佛如佛所说若离四倒则得了知常乐我
下。对前第二请住之辞明己不住。三汝等当
知先所修习无常苦等非真实下。对上第一
叹昔之请教其甄简。初中如来先敕谛听后
为宣说。说中有二。一夺昔伪修。二何等为义
无我者名生死下教其真修。前中复二。一明
比丘具足八倒故修非真。二世间亦有常乐
我下。彰彼八倒依三倒生。前中复二。一对前
比丘自是非他。明诸比丘无为法中具足四
卷二 第 647b 页 T37-0647.png
倒。二汝等若言我亦修下。对上比丘乘言起
过。明诸比丘有为法中具足四倒。有为四倒
犹未除遣。云何自叹我等善修无常苦等。前
中有三。一牒以总呵。二何等义下广显不达。
三汝等比丘云何而言有我想下总以结呵。
初中汝向所引醉喻。牒前比丘非他之辞。但
知文字不达义者。呵以显过。所谓但知回转
名字。不达名下非回转义。第二广中何等为
义。徵问起发。此问不足。若具应言云何不达
何等名为所未达义。准答应尔。下对显之。先
对向者所少之问。明其未达。我者已下对前
文中所有之问辩出其义。前中初先明诸比
丘自是回转。次明不达。后以喻帖。明回转中。
如彼醉人见上日月实非回转生回转想。牒
前比丘非他之言。比丘前说见山河等悉皆
回转。今此何故但举日月。释云。山河乃至屋
舍喻凡五阴。日月星辰喻佛五阴。于凡五阴
计常乐等名回转者。正当道理。不须非毁。为
是不牒。见佛五阴为常乐等名回转者。乖违
法理。所以偏牒。推过比丘。众生亦下约就前
喻明诸比丘自是回转。众生亦尔合前醉人。
此名比丘以为众生。为诸烦恼无明所覆。合
前醉体。烦恼四住。无明即是无明住地。生颠
倒下合前回转。生颠倒心总明回转。我计无
我乃至计苦别明回转。下明不达。以为恼覆
不达所以。虽生此想不达义者正明不达。虽
生无常无我等想。不达常乐我净等义。如彼
醉人举喻以帖。上明未达。下次辩义。常乐我
净理实遍通一切佛法。然今隐显。我偏就人。
过。明诸比丘有为法中具足四倒。有为四倒
犹未除遣。云何自叹我等善修无常苦等。前
中有三。一牒以总呵。二何等义下广显不达。
三汝等比丘云何而言有我想下总以结呵。
初中汝向所引醉喻。牒前比丘非他之辞。但
知文字不达义者。呵以显过。所谓但知回转
名字。不达名下非回转义。第二广中何等为
义。徵问起发。此问不足。若具应言云何不达
何等名为所未达义。准答应尔。下对显之。先
对向者所少之问。明其未达。我者已下对前
文中所有之问辩出其义。前中初先明诸比
丘自是回转。次明不达。后以喻帖。明回转中。
如彼醉人见上日月实非回转生回转想。牒
前比丘非他之言。比丘前说见山河等悉皆
回转。今此何故但举日月。释云。山河乃至屋
舍喻凡五阴。日月星辰喻佛五阴。于凡五阴
计常乐等名回转者。正当道理。不须非毁。为
是不牒。见佛五阴为常乐等名回转者。乖违
法理。所以偏牒。推过比丘。众生亦下约就前
喻明诸比丘自是回转。众生亦尔合前醉人。
此名比丘以为众生。为诸烦恼无明所覆。合
前醉体。烦恼四住。无明即是无明住地。生颠
倒下合前回转。生颠倒心总明回转。我计无
我乃至计苦别明回转。下明不达。以为恼覆
不达所以。虽生此想不达义者正明不达。虽
生无常无我等想。不达常乐我净等义。如彼
醉人举喻以帖。上明未达。下次辩义。常乐我
净理实遍通一切佛法。然今隐显。我偏就人。
卷二 第 647c 页 T37-0647.png
馀三就法。我是佛者。自在名我。自在之用在
于佛人。故说为我。又复我者人之别称。故就
佛人而说其我。常法身者。法身佛体显本法
成。性出自古。体无变异。明常义显。故说为
常。乐涅槃者。涅槃是灭。灭离众苦寂乐义显。
故说为乐。净是法者。谓三宝中法宝之体。能
治垢染。故说为净。上来第二广明未达。汝等
巳下总以结呵。我是佛义。善取我者称当
佛义。汝等比丘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憍慢贡
高流转生死。比丘上言若有不修苦无常等。
名有我想。亦应说言无常想等。对初我义且
云我想。比丘上言多诸放逸。今名慢高。下明
比丘有为法中具足四倒。文中有三。一呵其
所取。二我今当下举真显伪。三苦计乐下正
明比丘有为法中具足四倒。不应自叹善修
苦等。就初段中。汝等若言我亦倒习无常
苦等。牒其上言。比丘上言我等不但修无我
想。亦更修习其馀诸想。谓无常苦无我想等。
故今牒之。是三种修无有实义。以理呵夺。于
佛常乐我净法中而修苦等。故无实义。以何
义故不明不净。义如上释。第二段中。我今当
说胜三修者。下说常乐我净四修。但今翻对
前三伪修。故言三耳。道己当说胜三修法。即
显比丘所修不实。第三段中。文复有三。一汎
举八倒。二有如是等下明八倒中有为四倒
不知正修。三汝诸比丘于苦法下结彼四倒
属诸比丘。初中应先解八倒义然后释文。义
如别章。文中初言苦者计乐乐者计苦是倒
法者。生死实苦。妄计为乐。涅槃实乐。横计为
于佛人。故说为我。又复我者人之别称。故就
佛人而说其我。常法身者。法身佛体显本法
成。性出自古。体无变异。明常义显。故说为
常。乐涅槃者。涅槃是灭。灭离众苦寂乐义显。
故说为乐。净是法者。谓三宝中法宝之体。能
治垢染。故说为净。上来第二广明未达。汝等
巳下总以结呵。我是佛义。善取我者称当
佛义。汝等比丘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憍慢贡
高流转生死。比丘上言若有不修苦无常等。
名有我想。亦应说言无常想等。对初我义且
云我想。比丘上言多诸放逸。今名慢高。下明
比丘有为法中具足四倒。文中有三。一呵其
所取。二我今当下举真显伪。三苦计乐下正
明比丘有为法中具足四倒。不应自叹善修
苦等。就初段中。汝等若言我亦倒习无常
苦等。牒其上言。比丘上言我等不但修无我
想。亦更修习其馀诸想。谓无常苦无我想等。
故今牒之。是三种修无有实义。以理呵夺。于
佛常乐我净法中而修苦等。故无实义。以何
义故不明不净。义如上释。第二段中。我今当
说胜三修者。下说常乐我净四修。但今翻对
前三伪修。故言三耳。道己当说胜三修法。即
显比丘所修不实。第三段中。文复有三。一汎
举八倒。二有如是等下明八倒中有为四倒
不知正修。三汝诸比丘于苦法下结彼四倒
属诸比丘。初中应先解八倒义然后释文。义
如别章。文中初言苦者计乐乐者计苦是倒
法者。生死实苦。妄计为乐。涅槃实乐。横计为
卷二 第 648a 页 T37-0648.png
苦。故是颠倒。馀三类尔。前已宣说无为四倒。
今此何故重复论之。盖乃举前类后故尔。比
丘不但无为法中具足四倒。有为法中亦具
四倒。故通举之。又复惧人闻说常乐我净是
倒。一向入于苦无常等四颠倒中。为遮此过。
故说八种悉是颠倒。第二段中。有如是等四
倒法者。就前八中偏牒有为四颠倒也。是人
不知正修法者。不知无常苦无我等微细四
修。又亦不知常乐我净四种真修。第三结倒
属比丘中。汝诸比丘苦中生乐乃至不净生
净想者。解有二义。一就众生分齐以说。比丘
虽复观众生空断除正使。习气未尽。故起常
乐我净等想。二约诸法分齐以论。诸比丘等
未得法空。故于诸法起常乐等四倒之想。以
不知法自性无常。故起常想。不知诸法自性
坏苦虚集行苦。故生乐想。不知法空故起我
想。不知诸法净相本寂故生净想。此想未除。
云何自叹善修无常无我等乎。上来第一明
诸比丘具足八倒。自下第二彰彼八倒从三
倒生。八倒三倒有何差别。而言依三生八倒
乎。是中三倒是迷理倒。迷诸法如。建立生死
涅槃法相。不同小乘所说三倒。八倒是其迷
法相倒。迷前所立生死染法建立常等。迷前
所立涅槃净法起无常等。于彼三倒所立法
中而起八倒。故说依生。文中初明有为四倒
依三倒生。以三倒下明无为倒依三倒生。前
中有四。一明世间及出世间并皆有其常乐
我净。二分虚实。世间常等有字无义。出世常
等有字有义。三何以下解释世间无义所以。
今此何故重复论之。盖乃举前类后故尔。比
丘不但无为法中具足四倒。有为法中亦具
四倒。故通举之。又复惧人闻说常乐我净是
倒。一向入于苦无常等四颠倒中。为遮此过。
故说八种悉是颠倒。第二段中。有如是等四
倒法者。就前八中偏牒有为四颠倒也。是人
不知正修法者。不知无常苦无我等微细四
修。又亦不知常乐我净四种真修。第三结倒
属比丘中。汝诸比丘苦中生乐乃至不净生
净想者。解有二义。一就众生分齐以说。比丘
虽复观众生空断除正使。习气未尽。故起常
乐我净等想。二约诸法分齐以论。诸比丘等
未得法空。故于诸法起常乐等四倒之想。以
不知法自性无常。故起常想。不知诸法自性
坏苦虚集行苦。故生乐想。不知法空故起我
想。不知诸法净相本寂故生净想。此想未除。
云何自叹善修无常无我等乎。上来第一明
诸比丘具足八倒。自下第二彰彼八倒从三
倒生。八倒三倒有何差别。而言依三生八倒
乎。是中三倒是迷理倒。迷诸法如。建立生死
涅槃法相。不同小乘所说三倒。八倒是其迷
法相倒。迷前所立生死染法建立常等。迷前
所立涅槃净法起无常等。于彼三倒所立法
中而起八倒。故说依生。文中初明有为四倒
依三倒生。以三倒下明无为倒依三倒生。前
中有四。一明世间及出世间并皆有其常乐
我净。二分虚实。世间常等有字无义。出世常
等有字有义。三何以下解释世间无义所以。
卷二 第 648b 页 T37-0648.png
于中先问。何故世间偏独无义。下对释之。以
有常乐我净四倒。不知真实常等正义。所以
无之。四所以下解释世间有倒所以。正明四
倒依三倒生。于中先问所以世间有四颠倒。
下对释之。以有心想见倒故尔。七识心体
是其心倒。妄取法相名为想倒。于所取相
建立定实名为见倒。亦可妄想谓有诸法名
为想倒。重起心缘缘前所想名为心倒。于
心所缘执定分明名为见倒。广如别章。此应
具论。下次明其无为四倒依三倒生。句别有
二。一明世人以三倒故乐中见苦。乃至净中
见其不净。二以颠倒下明其世间有颠倒故。
但知无常苦等名字。不知常乐我净正义。上
来第一夺昔伪修。从此已下第二大段教其真
修。于中有三。第一汎明八法实义。二是名下
约义辩修。三若欲下就所修中简胜劝学。初
中先问。云何为义。下对辩释。是中正意。为明
常乐我净四义。约对以辩。通明苦等。常乐我
净理实齐通。但今隐显。如来名我。义同前解。
法身名常。亦如上释。涅槃名乐。灭离苦故。
法宝名净。能治障故。苦无常等理亦齐通。但
今隐显。就生死人偏说无我。往来流转不自
在故。就二乘人宣说无常。终归灭故。就外道
人宣说其苦。外道所作是苦因故。通就一切
有为之法宣说不净。能染污故。第二约义以
辩修中。是名不倒约法辩修。如法正解故名
不倒。以不倒故知字义者。知八法名知八法
义而不迷惑。第三简胜劝学之中。简取常等
令人修习。若欲远离四颠倒者。离前无常苦
有常乐我净四倒。不知真实常等正义。所以
无之。四所以下解释世间有倒所以。正明四
倒依三倒生。于中先问所以世间有四颠倒。
下对释之。以有心想见倒故尔。七识心体
是其心倒。妄取法相名为想倒。于所取相
建立定实名为见倒。亦可妄想谓有诸法名
为想倒。重起心缘缘前所想名为心倒。于
心所缘执定分明名为见倒。广如别章。此应
具论。下次明其无为四倒依三倒生。句别有
二。一明世人以三倒故乐中见苦。乃至净中
见其不净。二以颠倒下明其世间有颠倒故。
但知无常苦等名字。不知常乐我净正义。上
来第一夺昔伪修。从此已下第二大段教其真
修。于中有三。第一汎明八法实义。二是名下
约义辩修。三若欲下就所修中简胜劝学。初
中先问。云何为义。下对辩释。是中正意。为明
常乐我净四义。约对以辩。通明苦等。常乐我
净理实齐通。但今隐显。如来名我。义同前解。
法身名常。亦如上释。涅槃名乐。灭离苦故。
法宝名净。能治障故。苦无常等理亦齐通。但
今隐显。就生死人偏说无我。往来流转不自
在故。就二乘人宣说无常。终归灭故。就外道
人宣说其苦。外道所作是苦因故。通就一切
有为之法宣说不净。能染污故。第二约义以
辩修中。是名不倒约法辩修。如法正解故名
不倒。以不倒故知字义者。知八法名知八法
义而不迷惑。第三简胜劝学之中。简取常等
令人修习。若欲远离四颠倒者。离前无常苦
卷二 第 648c 页 T37-0648.png
等四倒。向说比丘具足八倒。今此何故但言
离四。无常等四比丘所保。正违出世常乐我
净。故偏举之。常等四倒非彼所保。力虽未及。
当必厌断。故不举之。应知已下劝知常等四
种正义。上来一段答上比丘第三所请。自下
次答向前第二有惑之请明佛不住。于中比
丘乘佛前言重请起发。下佛答之。请中有四。
初比丘白佛如佛所说离四倒者则知常等。
牒佛前言。二如来今者永无倒下明佛离倒
具知常等。三若已了知常乐已下徵请佛住。
若佛已知常乐我净。何故不住一劫半劫教
导我等而欲涅槃。四若见顾下要请佛住。于
中先举住益要请。若住教我常乐净等我当
至心顶受修习。若入已下举彼如来去损要
请。若佛不住入于涅槃。我等何能与是毒身
同共止住修治梵行。我亦随佛入于尽灭涅
槃中去。文意正尔。不劳异解。下佛答之。明己
正法悉付迦叶不须我住。于中先呵。汝等不
应作如是语。我住则修。不住随灭。我今已下
明不住意。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初明所
有正法悉付迦叶。后明迦叶作依同佛。问曰。
下说一切声闻及大迦叶悉常无常。应以大
乘付诸菩萨令法久住不付声闻。今云何言
无上正法悉付迦叶。释言。付法分别有三。一
约时分别。时有二种。一始终常付。付诸菩萨。
以诸菩萨常能受持流布不绝。所以偏付。声
闻弟子大迦叶等悉皆无常不能流通。所以
不付。二随时别付。通付声闻及诸菩萨。如付
法藏说。声闻弟子虽复不能常流法化。亦能
离四。无常等四比丘所保。正违出世常乐我
净。故偏举之。常等四倒非彼所保。力虽未及。
当必厌断。故不举之。应知已下劝知常等四
种正义。上来一段答上比丘第三所请。自下
次答向前第二有惑之请明佛不住。于中比
丘乘佛前言重请起发。下佛答之。请中有四。
初比丘白佛如佛所说离四倒者则知常等。
牒佛前言。二如来今者永无倒下明佛离倒
具知常等。三若已了知常乐已下徵请佛住。
若佛已知常乐我净。何故不住一劫半劫教
导我等而欲涅槃。四若见顾下要请佛住。于
中先举住益要请。若住教我常乐净等我当
至心顶受修习。若入已下举彼如来去损要
请。若佛不住入于涅槃。我等何能与是毒身
同共止住修治梵行。我亦随佛入于尽灭涅
槃中去。文意正尔。不劳异解。下佛答之。明己
正法悉付迦叶不须我住。于中先呵。汝等不
应作如是语。我住则修。不住随灭。我今已下
明不住意。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初明所
有正法悉付迦叶。后明迦叶作依同佛。问曰。
下说一切声闻及大迦叶悉常无常。应以大
乘付诸菩萨令法久住不付声闻。今云何言
无上正法悉付迦叶。释言。付法分别有三。一
约时分别。时有二种。一始终常付。付诸菩萨。
以诸菩萨常能受持流布不绝。所以偏付。声
闻弟子大迦叶等悉皆无常不能流通。所以
不付。二随时别付。通付声闻及诸菩萨。如付
法藏说。声闻弟子虽复不能常流法化。亦能
卷二 第 649a 页 T37-0649.png
一时匡化益物。故通付之。今言正法悉付迦
叶。义当后门。以彼迦叶佛灭度后二十年中
弘通正法。所以付之。下言大乘付诸菩萨。义
当前门。二约人分别。义别有三。一凡圣通付。
如下文说。如来今以无上正法付嘱诸王大
臣宰相四部众等。二简凡付圣。唯付声闻及
诸菩萨。如付法藏说。三简小付大。唯付菩萨。
如下文说。今此文中言付迦叶。义当第二。下
付菩萨。义当第三。三约法分别。义别有三。一
大小分别。小付声闻。大付菩萨。故下文说十
二部经唯方广部菩萨所持。馀十一部二乘
所持。二就大乘浅深分别。浅付声闻。深付菩
萨。故龙树说波若义浅付嘱声闻。法华义深
付诸菩萨。波若多说破相空理未显实义。故
名为浅。法华宣说声闻作佛显其有性。故名
为深。三就深经教义分别。论其教法通付声
闻。义付菩萨。故下文言。今问阿难欲令受持
大涅槃经。阿难比丘所未闻者。弘广菩萨当
能流通。良以付法有斯多义。故此所说与后
不同。喻合可知。汝等当知先所修下。第三
大段对上初请教其甄简。于中初先正教取
舍遣其执心。比丘白下为之会通遣其疑心。
前中有二。一对上比丘叹昔所修无常想胜。
以理呵夺。二春时喻下对前比丘叹昔所解
无常苦空无我法真。教其甄简。初中当知先
所修习无常苦想非真实者。以理正夺。无我
等想亦非真实。略不备举。后中先喻。后约
教劝。喻中有三。一求真取伪喻。二持出下知
伪非真喻。三是时宝珠犹在水下舍伪取真
叶。义当后门。以彼迦叶佛灭度后二十年中
弘通正法。所以付之。下言大乘付诸菩萨。义
当前门。二约人分别。义别有三。一凡圣通付。
如下文说。如来今以无上正法付嘱诸王大
臣宰相四部众等。二简凡付圣。唯付声闻及
诸菩萨。如付法藏说。三简小付大。唯付菩萨。
如下文说。今此文中言付迦叶。义当第二。下
付菩萨。义当第三。三约法分别。义别有三。一
大小分别。小付声闻。大付菩萨。故下文说十
二部经唯方广部菩萨所持。馀十一部二乘
所持。二就大乘浅深分别。浅付声闻。深付菩
萨。故龙树说波若义浅付嘱声闻。法华义深
付诸菩萨。波若多说破相空理未显实义。故
名为浅。法华宣说声闻作佛显其有性。故名
为深。三就深经教义分别。论其教法通付声
闻。义付菩萨。故下文言。今问阿难欲令受持
大涅槃经。阿难比丘所未闻者。弘广菩萨当
能流通。良以付法有斯多义。故此所说与后
不同。喻合可知。汝等当知先所修下。第三
大段对上初请教其甄简。于中初先正教取
舍遣其执心。比丘白下为之会通遣其疑心。
前中有二。一对上比丘叹昔所修无常想胜。
以理呵夺。二春时喻下对前比丘叹昔所解
无常苦空无我法真。教其甄简。初中当知先
所修习无常苦想非真实者。以理正夺。无我
等想亦非真实。略不备举。后中先喻。后约
教劝。喻中有三。一求真取伪喻。二持出下知
伪非真喻。三是时宝珠犹在水下舍伪取真
卷二 第 649b 页 T37-0649.png
喻。前段喻中。初喻闻慧。次思。后修。佛初出
世名为春时。比丘非一说为诸人。昔教为池。
诸比丘等依教除障。名在池浴。寻教起闻称
曰乘船。得法畅心说为游戏。闻说苦等迷覆
常乐我净真法。名为失珠。权教所隐名没深
水。此喻闻慧。下次喻思。思教求义名共入水
求觅是宝。下喻修慧。人别證法名为竞捉。所
證苦等悉非真理。名为瓦石。取伪为真故言
自谓得琉璃珠。得法适心。所以欢喜。第二知
伪非真喻中。得旨舍诠。故言持出。悟解苦等
非是实理。名知非真。第三舍伪取真喻中。还
初喻闻。次思。后修。常乐真理犹为权隐。故言
宝珠犹在水中。由理别故权实教分。故言珠
力水则澄清。水之一事况于二教。浊喻权教。
清喻实教。寻诠悟旨故言见珠。犹在水下。理
未即心。故言如观虚空月形。此喻闻慧。次喻
思慧。比丘众中能解常者以为一人。巧观求
真名方便力。依教审思名安徐入。下喻修慧。
修心證实名即得珠。
下约前喻教劝比丘。句别有四。一约初喻呵
其取伪。二约第三教其取真。三约第二劝知
昔伪。四重约第三劝取今真。初中汝等不应
修习无常等想以为实者。约喻以呵。如彼人
下举喻类责。汝等应当善学方便处处常修
常乐净等。约第三喻教修趣实。生生恒习故
云处处。复应当知先所修习四法相貌悉是颠
倒。约第二喻劝知昔伪。下重约第三劝修今
真。欲得如是修诸想者举其所求。如智出珠
约喻以劝。所谓我等辩出所修。下为会通。今
世名为春时。比丘非一说为诸人。昔教为池。
诸比丘等依教除障。名在池浴。寻教起闻称
曰乘船。得法畅心说为游戏。闻说苦等迷覆
常乐我净真法。名为失珠。权教所隐名没深
水。此喻闻慧。下次喻思。思教求义名共入水
求觅是宝。下喻修慧。人别證法名为竞捉。所
證苦等悉非真理。名为瓦石。取伪为真故言
自谓得琉璃珠。得法适心。所以欢喜。第二知
伪非真喻中。得旨舍诠。故言持出。悟解苦等
非是实理。名知非真。第三舍伪取真喻中。还
初喻闻。次思。后修。常乐真理犹为权隐。故言
宝珠犹在水中。由理别故权实教分。故言珠
力水则澄清。水之一事况于二教。浊喻权教。
清喻实教。寻诠悟旨故言见珠。犹在水下。理
未即心。故言如观虚空月形。此喻闻慧。次喻
思慧。比丘众中能解常者以为一人。巧观求
真名方便力。依教审思名安徐入。下喻修慧。
修心證实名即得珠。
下约前喻教劝比丘。句别有四。一约初喻呵
其取伪。二约第三教其取真。三约第二劝知
昔伪。四重约第三劝取今真。初中汝等不应
修习无常等想以为实者。约喻以呵。如彼人
下举喻类责。汝等应当善学方便处处常修
常乐净等。约第三喻教修趣实。生生恒习故
云处处。复应当知先所修习四法相貌悉是颠
倒。约第二喻劝知昔伪。下重约第三劝修今
真。欲得如是修诸想者举其所求。如智出珠
约喻以劝。所谓我等辩出所修。下为会通。今
卷二 第 649c 页 T37-0649.png
言异昔故须会通。于中且就我与无我一对
会通。馀类可知。比丘先问昔说无我修学有
益能断烦恼得入涅槃。今复说我以为真实。
是义云何。下佛答之。先叹。后会。会中先喻。
次合显法。如大医下牒以结劝。喻中有二。一
昔说无我喻。二其后不久王复病下今说真
我喻。前中复二。一外道说我喻。二时有明医
从远方下圣说无我喻。外道说中。如王闇钝
明所化愚。如舍利等在俗之时各有匡领。故
说为王。内无解慧名为闇钝。所知浅狭故曰
少智。有一医下明能化痴。于中有四。一能化
人痴。二所化不别。三重明其能化人痴。四重
彰其所化不别。就初段中。富兰那等六师之
徒邪法训世名为医师。心不觉法名之为顽。
口无正言说以为嚣。自下第二所化不别。加
以敬养名赐俸禄。自下第三重复广前能化
人痴。疗治众病纯以乳者不知广治。说我为
乳。亦复不知病起已下不知正治。于中初言
不知病等。明不识病。虽知乳药复不善解。明
不别药。风冷热病悉教服乳。明不解治。风病
喻瞋。以躁急故。冷病喻痴。以顽騃故。热病
喻贪。以烧心故。烦恼非一名一切病。齐教计
我名悉服乳。自下第四重复明其所化不别。
不别是医知乳好丑及善恶者。好丑据体。善
恶论用。第二圣说无我喻中文别有三。一如
来出现喻。二是时旧医不知咨下反迹同邪
喻。三是时客医即为王下破邪通正喻。初中
明医喻佛如来。能宣治法故说为医。晓八术
者喻佛如来明识根药。何者八术。一知病体。
会通。馀类可知。比丘先问昔说无我修学有
益能断烦恼得入涅槃。今复说我以为真实。
是义云何。下佛答之。先叹。后会。会中先喻。
次合显法。如大医下牒以结劝。喻中有二。一
昔说无我喻。二其后不久王复病下今说真
我喻。前中复二。一外道说我喻。二时有明医
从远方下圣说无我喻。外道说中。如王闇钝
明所化愚。如舍利等在俗之时各有匡领。故
说为王。内无解慧名为闇钝。所知浅狭故曰
少智。有一医下明能化痴。于中有四。一能化
人痴。二所化不别。三重明其能化人痴。四重
彰其所化不别。就初段中。富兰那等六师之
徒邪法训世名为医师。心不觉法名之为顽。
口无正言说以为嚣。自下第二所化不别。加
以敬养名赐俸禄。自下第三重复广前能化
人痴。疗治众病纯以乳者不知广治。说我为
乳。亦复不知病起已下不知正治。于中初言
不知病等。明不识病。虽知乳药复不善解。明
不别药。风冷热病悉教服乳。明不解治。风病
喻瞋。以躁急故。冷病喻痴。以顽騃故。热病
喻贪。以烧心故。烦恼非一名一切病。齐教计
我名悉服乳。自下第四重复明其所化不别。
不别是医知乳好丑及善恶者。好丑据体。善
恶论用。第二圣说无我喻中文别有三。一如
来出现喻。二是时旧医不知咨下反迹同邪
喻。三是时客医即为王下破邪通正喻。初中
明医喻佛如来。能宣治法故说为医。晓八术
者喻佛如来明识根药。何者八术。一知病体。
卷二 第 650a 页 T37-0650.png
二知病因。三知病相。四知病处。或在五脏或
在支节。五知病时。平旦发者是如此病。如是
等也。六者知药。识其药体。七者知治。知如此
药治如是病。八者知禁。知如是病服如是药
忌如是食。如是等也。善疗知方八中差别。从
真现应名远方来。第二反迹同邪喻中文别
有五。一外道不识。反生贡高喻。外道不知请
佛为师名不知咨。不知从佛听闻正法名不
知受。谓己胜佛名反贡高。谓佛劣己名生轻
慢。二如来迂德示受邪化喻。先思。后请。思中
明医即便依附请为师者请人为师。咨受方
者谓受其法。下正请中。语旧医言我今请仁
以为师范。请其人也。唯愿宣等受其法也。三
外道要请喻。外道要佛为己弟子顺教奉行。
名给走使。要佛一化常为弟子。是故说言四
十八年。如来在世四十九载。除后宣说涅槃
之年。是故但云四十八耳。四如来权从喻。明
医受教我当如是。权从所要。随我所能明不
专从。既言随我。明非一向从彼要也。五徒众
共匡喻。即将客医共入见者徒众共知。如佛
昔日从于阿蓝迦蓝等学。彼后共佛同知僧
事。此之谓也。亦可此中邪正两师共察众机。
名共见王。上来五句合为第二反迹同邪。第
三破邪通正喻中先遣邪人。客医作念欲教王
下破其邪法。前中复二。一为说正法。二尔时
王下摈遣邪人。前中初言即为王说种种医
法及馀伎艺。正为说法。医方是其治恶之法。
伎艺是其集善之法。又复医方是自行法。伎
艺是其化他之法。大王当知应善分别。劝知
在支节。五知病时。平旦发者是如此病。如是
等也。六者知药。识其药体。七者知治。知如此
药治如是病。八者知禁。知如是病服如是药
忌如是食。如是等也。善疗知方八中差别。从
真现应名远方来。第二反迹同邪喻中文别
有五。一外道不识。反生贡高喻。外道不知请
佛为师名不知咨。不知从佛听闻正法名不
知受。谓己胜佛名反贡高。谓佛劣己名生轻
慢。二如来迂德示受邪化喻。先思。后请。思中
明医即便依附请为师者请人为师。咨受方
者谓受其法。下正请中。语旧医言我今请仁
以为师范。请其人也。唯愿宣等受其法也。三
外道要请喻。外道要佛为己弟子顺教奉行。
名给走使。要佛一化常为弟子。是故说言四
十八年。如来在世四十九载。除后宣说涅槃
之年。是故但云四十八耳。四如来权从喻。明
医受教我当如是。权从所要。随我所能明不
专从。既言随我。明非一向从彼要也。五徒众
共匡喻。即将客医共入见者徒众共知。如佛
昔日从于阿蓝迦蓝等学。彼后共佛同知僧
事。此之谓也。亦可此中邪正两师共察众机。
名共见王。上来五句合为第二反迹同邪。第
三破邪通正喻中先遣邪人。客医作念欲教王
下破其邪法。前中复二。一为说正法。二尔时
王下摈遣邪人。前中初言即为王说种种医
法及馀伎艺。正为说法。医方是其治恶之法。
伎艺是其集善之法。又复医方是自行法。伎
艺是其化他之法。大王当知应善分别。劝知
卷二 第 650b 页 T37-0650.png
得失。今昔相滥故须分别。此法如是可以治
国可以疗病。叹胜令受。所说伎艺可以治国。
治国化他。所说医方可以疗病。疗病自行。下
遣邪人。尔时国王闻是语已方知旧等。知旧
劣新。所以摈遣。然后已下知新胜旧。故加倍
敬。破邪法中文亦有二。一破邪法。二尔时客
医以种种下授其正法。与前左右。初中有四。
一请施法化。二王即答下彼闻敬从。三彼客
医下正施法化。四时王答下彼闻奉行。就初
段中。先思。后请。客医作念欲教王者今正是
时。内心思也。机熟在今故云是时。即语王下
发言正请。物机顺圣名实爱念。请施法化名
求一愿。第二段中。王即答言从此右臂及馀
身分一切与者。机显圣心。义说为答。受小之
机摄道方便名为右臂。一世所行名馀身分。
皆从圣化名随意求。自无顾执名一切与。第
三段中别有四句。一直劝断我。二所以下明
断无损。三若欲下立制断我。四断乳已终更
无下明断有益。就初句中。王虽许我一切身
分牒前所许。然我不敢多有求者明化不顿。
大机未熟未可顿摄。名不多求。今所求下正
劝断我。道今所求明不同后。诸比丘等在俗
之时各有匡领。如王统国。佛昔化之自断我
心兼。劝馀众。故言愿王宣令国内不得更服
旧医乳药。第二句中。所以徵问。下对释之是
药毒害多伤损故不得服者。著我之心招苦
障道。名多伤损。第三句中服斩首者。断其出
世法身之首。第四句中断已更无横死之者
不堕生死。常受乐者受涅槃乐。故求是愿结
国可以疗病。叹胜令受。所说伎艺可以治国。
治国化他。所说医方可以疗病。疗病自行。下
遣邪人。尔时国王闻是语已方知旧等。知旧
劣新。所以摈遣。然后已下知新胜旧。故加倍
敬。破邪法中文亦有二。一破邪法。二尔时客
医以种种下授其正法。与前左右。初中有四。
一请施法化。二王即答下彼闻敬从。三彼客
医下正施法化。四时王答下彼闻奉行。就初
段中。先思。后请。客医作念欲教王者今正是
时。内心思也。机熟在今故云是时。即语王下
发言正请。物机顺圣名实爱念。请施法化名
求一愿。第二段中。王即答言从此右臂及馀
身分一切与者。机显圣心。义说为答。受小之
机摄道方便名为右臂。一世所行名馀身分。
皆从圣化名随意求。自无顾执名一切与。第
三段中别有四句。一直劝断我。二所以下明
断无损。三若欲下立制断我。四断乳已终更
无下明断有益。就初句中。王虽许我一切身
分牒前所许。然我不敢多有求者明化不顿。
大机未熟未可顿摄。名不多求。今所求下正
劝断我。道今所求明不同后。诸比丘等在俗
之时各有匡领。如王统国。佛昔化之自断我
心兼。劝馀众。故言愿王宣令国内不得更服
旧医乳药。第二句中。所以徵问。下对释之是
药毒害多伤损故不得服者。著我之心招苦
障道。名多伤损。第三句中服斩首者。断其出
世法身之首。第四句中断已更无横死之者
不堕生死。常受乐者受涅槃乐。故求是愿结
卷二 第 650c 页 T37-0650.png
明化意。上来四句合为第三正施法化。第四
彼闻奉行喻中。王答汝求不足言者。明堪断
我。此亦是其根性中语。对后化人。名初受小。
为不足言。寻为宣令一切国等顺教断我。为
药斩首举过劝断。上来四段合为第一正破
邪义。下授正法。以种种味和合药者。谓无常
苦无我等味合之为治。以疗众病无不差者。
用治众惑无不灭也。第二今说真我喻中文
别有五。一患机感圣喻。二医占王下圣说真
我喻。三汝今狂下初闻不受喻。四是时客医
复语王下圣为会通喻。五王闻语已赞言已
下领解修行喻。初中不久王复病者。喻诸比
丘因学无我遂于佛地起无我倒。我心息已即
便计佛以为无我。故云不久。患机感圣名为
命医。有病感治。义言我今病重欲死当云何
治。执见情深故云病重。断绝常命名困欲死。
请问治方名云何治。第二段中医占王病应
用乳者审病拟药。无我之病非我不治。故云
应用。寻白王下正为说我。于中有三。一喻授
真我。二我于先下毁昔赞今令人乐受。我先
断乳是妄语者。是毁昔也。自名向前断乳之
言以为妄语。亦可名前所断乳药以为妄语。
是彼旧医妄语药故。彼说滥真所以毁之。今
若服者最能除病。是赞今也。三王今患下彰
病显治令人信受。第三初闻不受喻中。初言
狂耶为热病乎。呵责其人。而言已下呵责其
言。初先直呵。而言服乳能除此病。汝先言下
举昔徵今。先医赞下举旧责新。如汝言下赞
旧毁新。第四圣为会通喻中初呵不应。如虫
彼闻奉行喻中。王答汝求不足言者。明堪断
我。此亦是其根性中语。对后化人。名初受小。
为不足言。寻为宣令一切国等顺教断我。为
药斩首举过劝断。上来四段合为第一正破
邪义。下授正法。以种种味和合药者。谓无常
苦无我等味合之为治。以疗众病无不差者。
用治众惑无不灭也。第二今说真我喻中文
别有五。一患机感圣喻。二医占王下圣说真
我喻。三汝今狂下初闻不受喻。四是时客医
复语王下圣为会通喻。五王闻语已赞言已
下领解修行喻。初中不久王复病者。喻诸比
丘因学无我遂于佛地起无我倒。我心息已即
便计佛以为无我。故云不久。患机感圣名为
命医。有病感治。义言我今病重欲死当云何
治。执见情深故云病重。断绝常命名困欲死。
请问治方名云何治。第二段中医占王病应
用乳者审病拟药。无我之病非我不治。故云
应用。寻白王下正为说我。于中有三。一喻授
真我。二我于先下毁昔赞今令人乐受。我先
断乳是妄语者。是毁昔也。自名向前断乳之
言以为妄语。亦可名前所断乳药以为妄语。
是彼旧医妄语药故。彼说滥真所以毁之。今
若服者最能除病。是赞今也。三王今患下彰
病显治令人信受。第三初闻不受喻中。初言
狂耶为热病乎。呵责其人。而言已下呵责其
言。初先直呵。而言服乳能除此病。汝先言下
举昔徵今。先医赞下举旧责新。如汝言下赞
旧毁新。第四圣为会通喻中初呵不应。如虫
卷二 第 651a 页 T37-0651.png
食下广显不应。先喻。次合。王言云何不解已
下问答重显。然此文中以喻况喻用之显法。
虫喻旧医。远况外道。推求治方名为食木。远
况外道推求五阴。有成字者近况旧医说乳
为药。名当好乳名为成字。远喻外道说我为
治偶当真我。此虫不知是字非字。喻彼旧医
不能自知是药非药。远况外道不能自知是
理非理。智人见之终不唱言是虫解字亦不惊
怪。喻世智者口不宣唱旧医解药心亦不怪。
远喻智者口不宣唱外道解我心亦不怪。下
次合之。然此文中以喻合喻。举彼旧医妄说
乳药合虫食木。初言旧医亦尔不别诸病悉与
乳药。合虫食木。如彼虫下举喻以帖。是先旧
下合虫不解。是先旧医合是虫也。不解乳药
好之与善。合不知字。不解乳药丑之与恶。合
不知非字。好丑善恶备如上辩。智人见等略
而不合。自下问答重显向前不解之相。初先
总问云何不解。客医答下对问略辩。下复广
显先解甘露。初问次辩。若是牸牛喻诸菩萨。
不食酒糟滑草麦[麨]喻离烦恼。酒糟喻痴。滑
草喻贪。麦[麨]喻瞋。断名不食。解心柔顺名犊
调善。游观境界名放牧处。离有离无名不高
原亦不下湿。餐受正教名饮清流。起行详审
名不驰走。远恶知识故言不与特牛同群。教
授以时名饮喂调。适止观调停名行住得所。
依此證我堪为真治。是故说言如是乳者能除
诸病。是则下结。下解毒药。文显可知。上来会
通。第五领解修行喻中。初先自行。后劝他修。
自中王闻赞言始知领解辞也。即服病除修
下问答重显。然此文中以喻况喻用之显法。
虫喻旧医。远况外道。推求治方名为食木。远
况外道推求五阴。有成字者近况旧医说乳
为药。名当好乳名为成字。远喻外道说我为
治偶当真我。此虫不知是字非字。喻彼旧医
不能自知是药非药。远况外道不能自知是
理非理。智人见之终不唱言是虫解字亦不惊
怪。喻世智者口不宣唱旧医解药心亦不怪。
远喻智者口不宣唱外道解我心亦不怪。下
次合之。然此文中以喻合喻。举彼旧医妄说
乳药合虫食木。初言旧医亦尔不别诸病悉与
乳药。合虫食木。如彼虫下举喻以帖。是先旧
下合虫不解。是先旧医合是虫也。不解乳药
好之与善。合不知字。不解乳药丑之与恶。合
不知非字。好丑善恶备如上辩。智人见等略
而不合。自下问答重显向前不解之相。初先
总问云何不解。客医答下对问略辩。下复广
显先解甘露。初问次辩。若是牸牛喻诸菩萨。
不食酒糟滑草麦[麨]喻离烦恼。酒糟喻痴。滑
草喻贪。麦[麨]喻瞋。断名不食。解心柔顺名犊
调善。游观境界名放牧处。离有离无名不高
原亦不下湿。餐受正教名饮清流。起行详审
名不驰走。远恶知识故言不与特牛同群。教
授以时名饮喂调。适止观调停名行住得所。
依此證我堪为真治。是故说言如是乳者能除
诸病。是则下结。下解毒药。文显可知。上来会
通。第五领解修行喻中。初先自行。后劝他修。
自中王闻赞言始知领解辞也。即服病除修
卷二 第 651b 页 T37-0651.png
得益也。就劝他中句别有四。一劝他修行。二
国人下始闻不受。先呵其人。初瞋。后呵。受他
邪语名鬼所持。自生邪想名狂颠耶。下呵其
言。先呵。后瞋。文显可知。三王闻下推佛免
过。先劝莫瞋。而下推佛。非下免过。四彼闻奉
行。上来立喻。下次合之。先合昔说无我之喻。
为调生下合后今说真我之喻。就前昔说无
我喻中文有两段。一外道说我喻。二圣说无我
喻。备如上辩。今但合后圣说无我。就所合中。
喻文有三。一如来出世喻。二反迹同邪喻。三
破邪通正喻。亦如上辩。今此但合初后两段。
中间不合。比丘当知如来应等亦复如是为
医出世。合上第一复有明医晓八术也。降伏
已下超合第三破邪通正。于中喻文有其两
段。一遣邪人。二破邪法。如前广辩。今具合
之。降伏一切外道邪医唱如是言我为医王。
合遣邪人。欲伏外道故唱是言无我已下。合
破邪法。于中初言无我人等。正合断乳。比丘
当知诸外道下。悬取后喻呵其所立。是中未
合食木之喻。是故如来唱言无我。结说所以。
以彼外道所说之我如虫食木偶成字故我言
无我。为调生下合后圣说真我之喻。喻文有
五。一患机感圣喻。二圣说真我喻。三初闻不
受喻。四圣为会通喻。五领解修行喻。备如上
辩。然今但合第二第四。馀三不合。为调生故
为知时故如是无我有因缘故亦说有我。合
第二段王应乳服。为诸比丘除无我倒。名为
调生知诸比丘应受大时。名为知时。有此因
缘故说其我。如彼医下合第四段会通之文。
国人下始闻不受。先呵其人。初瞋。后呵。受他
邪语名鬼所持。自生邪想名狂颠耶。下呵其
言。先呵。后瞋。文显可知。三王闻下推佛免
过。先劝莫瞋。而下推佛。非下免过。四彼闻奉
行。上来立喻。下次合之。先合昔说无我之喻。
为调生下合后今说真我之喻。就前昔说无
我喻中文有两段。一外道说我喻。二圣说无我
喻。备如上辩。今但合后圣说无我。就所合中。
喻文有三。一如来出世喻。二反迹同邪喻。三
破邪通正喻。亦如上辩。今此但合初后两段。
中间不合。比丘当知如来应等亦复如是为
医出世。合上第一复有明医晓八术也。降伏
已下超合第三破邪通正。于中喻文有其两
段。一遣邪人。二破邪法。如前广辩。今具合
之。降伏一切外道邪医唱如是言我为医王。
合遣邪人。欲伏外道故唱是言无我已下。合
破邪法。于中初言无我人等。正合断乳。比丘
当知诸外道下。悬取后喻呵其所立。是中未
合食木之喻。是故如来唱言无我。结说所以。
以彼外道所说之我如虫食木偶成字故我言
无我。为调生下合后圣说真我之喻。喻文有
五。一患机感圣喻。二圣说真我喻。三初闻不
受喻。四圣为会通喻。五领解修行喻。备如上
辩。然今但合第二第四。馀三不合。为调生故
为知时故如是无我有因缘故亦说有我。合
第二段王应乳服。为诸比丘除无我倒。名为
调生知诸比丘应受大时。名为知时。有此因
缘故说其我。如彼医下合第四段会通之文。
卷二 第 651c 页 T37-0651.png
然上文中初立如虫食木之喻。次合旧医。时
王问下问答广显。今但合后重显之文。馀略
不合。如彼良医善知于乳是药非药。牒举前
喻。向前明医广辩其乳有是甘露妙药之义。
名知是药。亦辩是毒名知非药。下约显法。非
如凡夫所计我等。合知非药。于中先举外道
说我差别种种。如来说我不如是下对之辩
非。何者我下合知是药。先问。次辩。涅槃之
体不同生死诳相虚假。名之为实。出离情妄
说之为真。体无迁转是故云常。为众德本说
之为主。诸行所托故复名依。体无生灭名不
变易。是名下结。自下第三牒以结劝。如彼医
等牒举前喻。如来亦等牒举上法。汝等已下
结劝修习。第三辩习成德分中四句分别。一
解辩修成德之义。上明果德。果由因成。从此
已下广辩行修成前果德。故云辩修成德分
矣。二就人分别。人有二种。一是所寄。二是所
为。所寄是佛。所为众生。所为众生身有常性。
非行不显。显性之行必由学成。学依法起。故
须寄佛广辩其因为所学法。虽说佛因。为使
众生学之起行。三对人分别。人有二种。一是
影响。二是所为。迦叶德王师子吼等。是其影
响。憍陈如等无常学人。是其所为。所为之人
智解微劣。分外常因不能咨启。故先对彼影
响论之。由前广辩所为之人便能悟入。故后
重复对之以显。四分文解释。就此分中大段
有二。从此尽后迦叶品来。广对影响辩修成
德。陈如品初。对其所为无常学人憍陈如等
辩修成德。与前开宗显德相似。就初段中粗
王问下问答广显。今但合后重显之文。馀略
不合。如彼良医善知于乳是药非药。牒举前
喻。向前明医广辩其乳有是甘露妙药之义。
名知是药。亦辩是毒名知非药。下约显法。非
如凡夫所计我等。合知非药。于中先举外道
说我差别种种。如来说我不如是下对之辩
非。何者我下合知是药。先问。次辩。涅槃之
体不同生死诳相虚假。名之为实。出离情妄
说之为真。体无迁转是故云常。为众德本说
之为主。诸行所托故复名依。体无生灭名不
变易。是名下结。自下第三牒以结劝。如彼医
等牒举前喻。如来亦等牒举上法。汝等已下
结劝修习。第三辩习成德分中四句分别。一
解辩修成德之义。上明果德。果由因成。从此
已下广辩行修成前果德。故云辩修成德分
矣。二就人分别。人有二种。一是所寄。二是所
为。所寄是佛。所为众生。所为众生身有常性。
非行不显。显性之行必由学成。学依法起。故
须寄佛广辩其因为所学法。虽说佛因。为使
众生学之起行。三对人分别。人有二种。一是
影响。二是所为。迦叶德王师子吼等。是其影
响。憍陈如等无常学人。是其所为。所为之人
智解微劣。分外常因不能咨启。故先对彼影
响论之。由前广辩所为之人便能悟入。故后
重复对之以显。四分文解释。就此分中大段
有二。从此尽后迦叶品来。广对影响辩修成
德。陈如品初。对其所为无常学人憍陈如等
辩修成德。与前开宗显德相似。就初段中粗
卷二 第 652a 页 T37-0652.png
分有二。初请。后答。偈来是请。偈后是答。细
分有五。一如来劝问。二尔时会中有菩萨下
迦叶请问。三佛赞下如来赞问。四迦叶白佛
我无智下迦叶谦问。五谛听下如来答问。就
初段中。先告比丘。后告大众。比丘所为。故先
告之。亦可乘上哀叹章中。对其言便。是以先
告。彼辞不堪高推菩萨。故后告众。前中有三。
一直告令问。二重劝令问。三举益劝问。良以
圣意丁宁故尔。就初告中。佛先劝问。我已修
下比丘自誇拒劝不问。汝等莫下佛呵令问。
初中佛告汝于戒律有疑问者。正劝令问。得
常因中戒学为首。又复戒律比丘所习故劝
令问。我当解说许为酬答。令汝心喜彰己善
答。比丘拒中我已修学一切诸法本性空者。
人解不定。有人释言。此是佛语。如来道已知
法空寂。欲令比丘就之咨问。依六卷经。此比
丘语。故彼经中比丘白佛我已修法本性空
寂了了通达。比丘道已我于诸法先已通达
何须更问。五阴是其一切诸法。比丘观法但
从缘生无有本性。名性空寂。解过始学名了
了达。下佛呵中莫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
者。如来彰己更有大乘不空之德。明须问也。
故经说言。诸佛如来不以得此一无分别法
说名为佛。第二告中初佛劝问。汝于戒律有
疑可问。下诸比丘谦己不堪。于中有三。一明
己无智不堪发问。二譬如老下明己无力不
能受持。三从我今无智已下结己不堪。初中
我等无智能问。正明不堪。所以下释。如来境
界不可思者。明慧难测。智慧分齐名为境界。
分有五。一如来劝问。二尔时会中有菩萨下
迦叶请问。三佛赞下如来赞问。四迦叶白佛
我无智下迦叶谦问。五谛听下如来答问。就
初段中。先告比丘。后告大众。比丘所为。故先
告之。亦可乘上哀叹章中。对其言便。是以先
告。彼辞不堪高推菩萨。故后告众。前中有三。
一直告令问。二重劝令问。三举益劝问。良以
圣意丁宁故尔。就初告中。佛先劝问。我已修
下比丘自誇拒劝不问。汝等莫下佛呵令问。
初中佛告汝于戒律有疑问者。正劝令问。得
常因中戒学为首。又复戒律比丘所习故劝
令问。我当解说许为酬答。令汝心喜彰己善
答。比丘拒中我已修学一切诸法本性空者。
人解不定。有人释言。此是佛语。如来道已知
法空寂。欲令比丘就之咨问。依六卷经。此比
丘语。故彼经中比丘白佛我已修法本性空
寂了了通达。比丘道已我于诸法先已通达
何须更问。五阴是其一切诸法。比丘观法但
从缘生无有本性。名性空寂。解过始学名了
了达。下佛呵中莫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
者。如来彰己更有大乘不空之德。明须问也。
故经说言。诸佛如来不以得此一无分别法
说名为佛。第二告中初佛劝问。汝于戒律有
疑可问。下诸比丘谦己不堪。于中有三。一明
己无智不堪发问。二譬如老下明己无力不
能受持。三从我今无智已下结己不堪。初中
我等无智能问。正明不堪。所以下释。如来境
界不可思者。明慧难测。智慧分齐名为境界。
卷二 第 652b 页 T37-0652.png
佛智深广超出馀人。馀心不及故名不思。馀
言不逮称曰不议。所有诸定不可思者。明定
难测。所演教诲不可思者。明戒难测。亦可初
句总明不思。后二是别。别中初證。后一是教。
是故已下结己不堪。第二明己无力持中。先
喻。后合。喻中有五。一喻自己无能持德。二有
一人下喻明如来不应付己。三是时老下喻明
自已不应辄受。四而是老下明受者失。五财
主行下明付者失。初中如人年百二十。比丘
喻己有重烦恼。取老为喻。不取其数。身婴长
病喻有变易。因果未除心好寂止。名寝床席。
不堪随有行化众生。名不能起。悲愿薄少名
力虚劣。取灭不遥名命无几。第二段中一人
喻佛。具法称富。随感迁化。故言缘事欲至他
方。大乘正法喻百斤金。取重为况。不取其数。
用付比丘名付老人。作其言下显委付相。或
十年还二十年还。彰还不定。根熟早来不熟
晚至。是以言或。令法住持称佛本化。义言还
我。第三段中是时老人即便受者。比丘喻己
非分辄受。第四段中诸比丘等无有受法传
化弟子可以付嘱。名无继嗣。无常迁逼说为
病笃。灭身归无称曰命终。所付之法无人禀
行。名皆散失。第五段中此方有感如来复化。
名为行还。本法全灭名债索无所。如是痴下
呵以显过。是故行下结以明失。下次合之。前
五句中但合第一第三第四。我等声闻亦复
如是合第一句。虽闻已下合第三句。不能受下
合第四句。如彼老下举喻以帖。上来第二明
己无力不能受持。我今无智当何所问。是第
言不逮称曰不议。所有诸定不可思者。明定
难测。所演教诲不可思者。明戒难测。亦可初
句总明不思。后二是别。别中初證。后一是教。
是故已下结己不堪。第二明己无力持中。先
喻。后合。喻中有五。一喻自己无能持德。二有
一人下喻明如来不应付己。三是时老下喻明
自已不应辄受。四而是老下明受者失。五财
主行下明付者失。初中如人年百二十。比丘
喻己有重烦恼。取老为喻。不取其数。身婴长
病喻有变易。因果未除心好寂止。名寝床席。
不堪随有行化众生。名不能起。悲愿薄少名
力虚劣。取灭不遥名命无几。第二段中一人
喻佛。具法称富。随感迁化。故言缘事欲至他
方。大乘正法喻百斤金。取重为况。不取其数。
用付比丘名付老人。作其言下显委付相。或
十年还二十年还。彰还不定。根熟早来不熟
晚至。是以言或。令法住持称佛本化。义言还
我。第三段中是时老人即便受者。比丘喻己
非分辄受。第四段中诸比丘等无有受法传
化弟子可以付嘱。名无继嗣。无常迁逼说为
病笃。灭身归无称曰命终。所付之法无人禀
行。名皆散失。第五段中此方有感如来复化。
名为行还。本法全灭名债索无所。如是痴下
呵以显过。是故行下结以明失。下次合之。前
五句中但合第一第三第四。我等声闻亦复
如是合第一句。虽闻已下合第三句。不能受下
合第四句。如彼老下举喻以帖。上来第二明
己无力不能受持。我今无智当何所问。是第
卷二 第 652c 页 T37-0652.png
三段结己不堪。前两段中就初以结。第三告
中。初佛劝问。次诸比丘高推菩萨。后佛述赞。
初中佛告汝今若问能益一切。举益劝问。是
故已下结劝所以。就明比丘推菩萨中。初推
菩萨。我等智慧如蚊虻下谦己不堪。时声闻
下谦已默住。初中先喻。次合。后结。喻中有
五。与前相似。一喻菩萨有能持德。二亦有人
下喻佛应付。三有壮人下喻菩萨应受。四其
人遇病命家属下明受者得。五智者下喻付
者得。初中如人年二十五。喻诸菩萨法身充
盛。取少为喻。不取其数。智解不邪故曰端正。
具众善法名多财宝。父母妻子眷属宗亲。如
维摩说智度为母方便父等。第二段中类前
称亦。有人喻佛。委法菩萨名寄宝物。语其
人下显委付相。义同上释。第三段中壮人护
物如已有者。如己自心所證法也。第四段中
菩萨于此感化已周。名为遇病。告传法人名
命家属。语其所付是诸佛法。名他所有。劝令
坚持复圣本化。义言来索悉皆还之。第五段
中智者善量喻佛善付。圣复本化名为行还。
先所委法住持如本。义言索物皆得无失。下
次合之。文中但合第二第四。合第二中。世尊
亦尔合前富人。若以佛法付迦叶等。举失显
得。反合应付。先明其失。何以下释。如彼老下
举喻类显。是故应下彰得异失。正合应付。以
诸菩萨善能问下合第四句。先举其法与前
少异。向前喻中明由付后财无损失。今此合
中明诸菩萨能善问答法得久住。言左右耳。
如彼壮下举喻以帖。上来合竟。以是义故菩
中。初佛劝问。次诸比丘高推菩萨。后佛述赞。
初中佛告汝今若问能益一切。举益劝问。是
故已下结劝所以。就明比丘推菩萨中。初推
菩萨。我等智慧如蚊虻下谦己不堪。时声闻
下谦已默住。初中先喻。次合。后结。喻中有
五。与前相似。一喻菩萨有能持德。二亦有人
下喻佛应付。三有壮人下喻菩萨应受。四其
人遇病命家属下明受者得。五智者下喻付
者得。初中如人年二十五。喻诸菩萨法身充
盛。取少为喻。不取其数。智解不邪故曰端正。
具众善法名多财宝。父母妻子眷属宗亲。如
维摩说智度为母方便父等。第二段中类前
称亦。有人喻佛。委法菩萨名寄宝物。语其
人下显委付相。义同上释。第三段中壮人护
物如已有者。如己自心所證法也。第四段中
菩萨于此感化已周。名为遇病。告传法人名
命家属。语其所付是诸佛法。名他所有。劝令
坚持复圣本化。义言来索悉皆还之。第五段
中智者善量喻佛善付。圣复本化名为行还。
先所委法住持如本。义言索物皆得无失。下
次合之。文中但合第二第四。合第二中。世尊
亦尔合前富人。若以佛法付迦叶等。举失显
得。反合应付。先明其失。何以下释。如彼老下
举喻类显。是故应下彰得异失。正合应付。以
诸菩萨善能问下合第四句。先举其法与前
少异。向前喻中明由付后财无损失。今此合
中明诸菩萨能善问答法得久住。言左右耳。
如彼壮下举喻以帖。上来合竟。以是义故菩
卷二 第 653a 页 T37-0653.png
萨能问结推菩萨。上来仰推菩萨能问。次谦。
后默。文显可知。第三如来述赞之中。先叹自
谦。后述推他。前中善哉正是叹辞。得无漏心
阿罗汉心出其所叹。不自高举名无漏心。不
著吾我名罗汉心。我亦曾下述上推他。我亦
曾念以此二缘应付菩萨令法住者。念诸菩
萨能问能答二种因缘。故应付之。亦可曾念
付嘱声闻疾灭因缘。付诸菩萨久住因缘应
付菩萨。上告比丘。以彼自谦高推菩萨。故下
告众。于中亦三。就初告中先举五果。下劝问
因。果中偏举寿命辩才。馀略不举。劝问因中。
若戒离恶。若归集善。劝之问也。圣意慇勤故
至二三。自下第二迦叶请问。于中粗二。一请
由序。第二正请。细分有七。一标列请人。二彰
问所由。明由佛力。三请佛求听。四如来听许。
五蒙听许问。六欲问承力。第七正问。初言众
中彰其所在。有菩萨下辩列其人。本是多罗
出其生处。姓大迦叶彰其氏族。婆罗门种明
其种姓。年在幼稚辩其老少。第二段中明因
佛力所以发问。举此为彰所问契当。第三段
中从座起等身业方便。而白口请。第四段中
先听其问。后许为说。第五可知。第六段中。初
先彰己智微故承。如来已下明其所对可畏
故承。于中初先明佛可畏。是众会下菩萨可
畏。今当已下明己承力。佛可畏中句别有四。
一叹佛德巍巍高胜。二叹佛众精纯无杂。三叹
佛身。犹如金刚明身坚也。色如琉璃明身净
也。四叹佛众智慧深广。就明菩萨可畏之中。
初明菩萨皆成广德。是大众前岂敢发问明其
后默。文显可知。第三如来述赞之中。先叹自
谦。后述推他。前中善哉正是叹辞。得无漏心
阿罗汉心出其所叹。不自高举名无漏心。不
著吾我名罗汉心。我亦曾下述上推他。我亦
曾念以此二缘应付菩萨令法住者。念诸菩
萨能问能答二种因缘。故应付之。亦可曾念
付嘱声闻疾灭因缘。付诸菩萨久住因缘应
付菩萨。上告比丘。以彼自谦高推菩萨。故下
告众。于中亦三。就初告中先举五果。下劝问
因。果中偏举寿命辩才。馀略不举。劝问因中。
若戒离恶。若归集善。劝之问也。圣意慇勤故
至二三。自下第二迦叶请问。于中粗二。一请
由序。第二正请。细分有七。一标列请人。二彰
问所由。明由佛力。三请佛求听。四如来听许。
五蒙听许问。六欲问承力。第七正问。初言众
中彰其所在。有菩萨下辩列其人。本是多罗
出其生处。姓大迦叶彰其氏族。婆罗门种明
其种姓。年在幼稚辩其老少。第二段中明因
佛力所以发问。举此为彰所问契当。第三段
中从座起等身业方便。而白口请。第四段中
先听其问。后许为说。第五可知。第六段中。初
先彰己智微故承。如来已下明其所对可畏
故承。于中初先明佛可畏。是众会下菩萨可
畏。今当已下明己承力。佛可畏中句别有四。
一叹佛德巍巍高胜。二叹佛众精纯无杂。三叹
佛身。犹如金刚明身坚也。色如琉璃明身净
也。四叹佛众智慧深广。就明菩萨可畏之中。
初明菩萨皆成广德。是大众前岂敢发问明其
卷二 第 653b 页 T37-0653.png
可畏。下承力中。初承佛力。后承众力。第七问
中佛前说偈经家序列。何故偈请。偈言巧约。
少字之中能摄多义。故以偈请。下列请辞。三
门分别。一定问多少。昔来相传云此偈中三
十六问。准法验答。此中具有四十二问。人复
所以言三十六。说共圣行乃至岁星合为一
问。众生大依两足妙药。今欲问阴而我无智。
不以为问。是故但云三十六矣。彼共圣行乃
至岁星四种譬喻。下皆别答。何得为一。若以
此等共一云何便为一问。初偈之中云何得
寿金刚不坏。亦应为一。彼得分二。此别何疑。
众生大依两足妙药今欲问阴。此等下文皆
有别答。何为非问多少如此二彰问差别。问
别有六。一者疑问。亦名请问。如言云何得长
寿等。二者求问。如言愿佛开微蜜等。三者难
问。如言三乘若无性等。四者责问。如言如其
断疑云何不定说等。五者赞问。如言众生大
依止等。迦叶欲难。将夺先与而为赞叹。是故
虽赞而得为问。六者谦问。如下文言。今欲问
荫我无智等。谦己不堪而起后说。故名谦问。
问别如此。三分文辩释。偈判有二。初问学法。
云何得近无上道下问其学行。此云何知。如
下大众问品之末。将答学行。迦叶请云唯愿
说是大涅槃中所得功德。判知前法后是学
行。学法学行有何差别。而须别问汎论有四。
一理事分别。法通理事。行唯在事。二内外分
别。法通内外。行德唯内。三三性分别。法通三
性。观三性法皆得起行。行唯在善。此说善行。
不论馀义。四自他分别。法通自他。他人之行
中佛前说偈经家序列。何故偈请。偈言巧约。
少字之中能摄多义。故以偈请。下列请辞。三
门分别。一定问多少。昔来相传云此偈中三
十六问。准法验答。此中具有四十二问。人复
所以言三十六。说共圣行乃至岁星合为一
问。众生大依两足妙药。今欲问阴而我无智。
不以为问。是故但云三十六矣。彼共圣行乃
至岁星四种譬喻。下皆别答。何得为一。若以
此等共一云何便为一问。初偈之中云何得
寿金刚不坏。亦应为一。彼得分二。此别何疑。
众生大依两足妙药今欲问阴。此等下文皆
有别答。何为非问多少如此二彰问差别。问
别有六。一者疑问。亦名请问。如言云何得长
寿等。二者求问。如言愿佛开微蜜等。三者难
问。如言三乘若无性等。四者责问。如言如其
断疑云何不定说等。五者赞问。如言众生大
依止等。迦叶欲难。将夺先与而为赞叹。是故
虽赞而得为问。六者谦问。如下文言。今欲问
荫我无智等。谦己不堪而起后说。故名谦问。
问别如此。三分文辩释。偈判有二。初问学法。
云何得近无上道下问其学行。此云何知。如
下大众问品之末。将答学行。迦叶请云唯愿
说是大涅槃中所得功德。判知前法后是学
行。学法学行有何差别。而须别问汎论有四。
一理事分别。法通理事。行唯在事。二内外分
别。法通内外。行德唯内。三三性分别。法通三
性。观三性法皆得起行。行唯在善。此说善行。
不论馀义。四自他分别。法通自他。他人之行
卷二 第 653c 页 T37-0653.png
得为己法。巳家之行得为他法。行则不尔。彼
此各别。今此所论义当后门。彼前学法。外国
名为正法实义分。彼后学行。外国名为准法
修成分。又前学法外国名为法性虚空分。彼
后学行外国名为智慧大海分。此乃依下经文
名之。故下文中迦叶自言我无智力能问如
来智慧大海法性虚空。名虽有异其义不殊。
就学法中。初先对上纯陀章中五事报果。问
菩提因。云何复示现究竟涅槃下。对前哀叹
章中涅槃之果以问其因。菩提从于生因所
生。涅槃由其了因所得。故别为问。前中有二。
一教贤圣趣菩提行。谓教声闻趣大菩提。二
从云何未发心下明教凡夫趣菩提行。前中
复三。一问随缘造修之行。二从云何诸调御
下问其舍相入證之行。三从云何共圣行下
问其證实成果之行。亦名證实起用之行。前
问随缘造修行中。初对五果问其行体。云何
得广大为众作依下问行所依。初言云何得
长寿者。对前长寿问其得因。不问其果。下答
慈悲不杀故得。问曰。前说施食故得。今以何
故重问其因。释言。寿命有二种因。一者养因。
所谓施食。如世养母。二者生因。所谓慈悲不
杀等行。如世生母。前说施食其因未圆。故复
问之。馀皆同尔。道言云何得金刚身。问其色
因。亦不问果。此一云何通问两事。下答护法
因缘故得。复以何因得坚固力。对上力果问
其得因。下文之中与身同答。云何于经究竟
到岸。问安乐因。此经宗显常乐之果。常乐之
果是经旨趣。名经彼岸。到经彼岸方得安乐。
此各别。今此所论义当后门。彼前学法。外国
名为正法实义分。彼后学行。外国名为准法
修成分。又前学法外国名为法性虚空分。彼
后学行外国名为智慧大海分。此乃依下经文
名之。故下文中迦叶自言我无智力能问如
来智慧大海法性虚空。名虽有异其义不殊。
就学法中。初先对上纯陀章中五事报果。问
菩提因。云何复示现究竟涅槃下。对前哀叹
章中涅槃之果以问其因。菩提从于生因所
生。涅槃由其了因所得。故别为问。前中有二。
一教贤圣趣菩提行。谓教声闻趣大菩提。二
从云何未发心下明教凡夫趣菩提行。前中
复三。一问随缘造修之行。二从云何诸调御
下问其舍相入證之行。三从云何共圣行下
问其證实成果之行。亦名證实起用之行。前
问随缘造修行中。初对五果问其行体。云何
得广大为众作依下问行所依。初言云何得
长寿者。对前长寿问其得因。不问其果。下答
慈悲不杀故得。问曰。前说施食故得。今以何
故重问其因。释言。寿命有二种因。一者养因。
所谓施食。如世养母。二者生因。所谓慈悲不
杀等行。如世生母。前说施食其因未圆。故复
问之。馀皆同尔。道言云何得金刚身。问其色
因。亦不问果。此一云何通问两事。下答护法
因缘故得。复以何因得坚固力。对上力果问
其得因。下文之中与身同答。云何于经究竟
到岸。问安乐因。此经宗显常乐之果。常乐之
果是经旨趣。名经彼岸。到经彼岸方得安乐。
卷二 第 654a 页 T37-0654.png
此经彼岸云何得到。下佛答之。受持此经名
字功德。便得到之。到之究极说为究竟。愿开
微密广为生说。问辩才因。准六卷经。此问稍
隐。六卷经言。菩萨为众生说法有几种。下佛
答之。能说之德有其四种。自正。正他。能随问
答。善解因缘。所说之法有其三种。法身解脱
摩诃波若。将彼验此。此问略少。若具应言愿
佛开微密菩萨依此法广为众生说。故下文
中佛开三事令菩萨说。由为他说故得辩才。
上问行体。下问所依。于中两偈。初之一偈正
问所依。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人虽实非
诸佛罗汉。而能化益与佛罗汉化功等者。我
等依之。下答四依。是其人也。后之一偈问所
不依。云何知魔为众留难。问其邪人。邪人滥
圣故问舍之。佛说魔说云何别知。问其邪
法。邪法滥正故问舍之。下佛具辩。
上来第一问其随缘造修之行。下问舍相入
證之行。于中先问入證行体。云何菩萨能见
已下问證所依。与前相似。问證体中差别有
三。一寻相趣实。二辩邪归正。三舍相入證。云
何调御心喜说谛。寻相趣实。诸调是佛无作
四谛。说称佛心。名心喜说。此义云何。下佛
广辩。何者是其不喜说谛而言喜说。有作四
谛随情局说。非尽道理。不畅圣意。名不喜说。
辩谛何为。谛是法相。藏是法实。为證其实故
须辩相。正善具成演说四倒。辩邪归正。呼佛
以为正善具成。请说四倒。亦可正善具成就
者。举问所为。我等欲得正善具成愿说四倒。
令我舍离成彼正善。云何作善大仙今说。是
字功德。便得到之。到之究极说为究竟。愿开
微密广为生说。问辩才因。准六卷经。此问稍
隐。六卷经言。菩萨为众生说法有几种。下佛
答之。能说之德有其四种。自正。正他。能随问
答。善解因缘。所说之法有其三种。法身解脱
摩诃波若。将彼验此。此问略少。若具应言愿
佛开微密菩萨依此法广为众生说。故下文
中佛开三事令菩萨说。由为他说故得辩才。
上问行体。下问所依。于中两偈。初之一偈正
问所依。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人虽实非
诸佛罗汉。而能化益与佛罗汉化功等者。我
等依之。下答四依。是其人也。后之一偈问所
不依。云何知魔为众留难。问其邪人。邪人滥
圣故问舍之。佛说魔说云何别知。问其邪
法。邪法滥正故问舍之。下佛具辩。
上来第一问其随缘造修之行。下问舍相入
證之行。于中先问入證行体。云何菩萨能见
已下问證所依。与前相似。问證体中差别有
三。一寻相趣实。二辩邪归正。三舍相入證。云
何调御心喜说谛。寻相趣实。诸调是佛无作
四谛。说称佛心。名心喜说。此义云何。下佛
广辩。何者是其不喜说谛而言喜说。有作四
谛随情局说。非尽道理。不畅圣意。名不喜说。
辩谛何为。谛是法相。藏是法实。为證其实故
须辩相。正善具成演说四倒。辩邪归正。呼佛
以为正善具成。请说四倒。亦可正善具成就
者。举问所为。我等欲得正善具成愿说四倒。
令我舍离成彼正善。云何作善大仙今说。是
卷二 第 654b 页 T37-0654.png
其第三舍相入證。云何作善正是问辞。问意
云何。释有三义。一据修为问。凡夫二乘皆作
善业不得菩提。菩萨云何修作善业能得菩
提。此乃问行以求其理。下佛答之。舍离有无
趣入中道。如是修善便得菩提。二对果为问。
若使当来有果可得。可须修善。若无所得。云
何作善。下佛答之。众生有性当必得果。如子
在胎定生不久。但当修善。三望理为问。我今
不知所趣入处云何作善。与下文中不知三
宝处云何作无我其言相似。下佛答之。有如
来藏可以趣入。宜作善业。唯愿仙说请佛酬
答。如来长寿故名大仙。上来问其入證行体。
下问所依。所依有二。一明见性必由依经二
明解经必由解字。云何菩萨见难见性。问初
义也。性既难见。菩萨何因能得见之。下答依
经所以能见。云何解满及以半字。问后义也。
字之半满备有多义。下佛为辩。故令得解。云
何诸调至此。第二问其舍相入證之行。自下
第三问其證实成果之行。亦名證实起用之
行。于中明佛身口意行。云何共圣至迦邻提。
问佛意业。名佛为圣。佛所成行名为圣行。诸
佛如来得大涅槃不舍世间。不舍世间而入
涅槃。无常共常。常共无常。乃至苦乐我无我
等类亦同尔。故名为共。此相云何。下以喻显。
如娑罗鸟及迦邻提游止共俱不相舍离。日
月及星此三喻佛身口二业。下皆别答。偈初
至此。大段第一问其教圣趣菩提行。下问教
凡趣菩提行。于中有二。一明法力得菩提义。
二从云何观三宝下明其修力得菩提义。前
云何。释有三义。一据修为问。凡夫二乘皆作
善业不得菩提。菩萨云何修作善业能得菩
提。此乃问行以求其理。下佛答之。舍离有无
趣入中道。如是修善便得菩提。二对果为问。
若使当来有果可得。可须修善。若无所得。云
何作善。下佛答之。众生有性当必得果。如子
在胎定生不久。但当修善。三望理为问。我今
不知所趣入处云何作善。与下文中不知三
宝处云何作无我其言相似。下佛答之。有如
来藏可以趣入。宜作善业。唯愿仙说请佛酬
答。如来长寿故名大仙。上来问其入證行体。
下问所依。所依有二。一明见性必由依经二
明解经必由解字。云何菩萨见难见性。问初
义也。性既难见。菩萨何因能得见之。下答依
经所以能见。云何解满及以半字。问后义也。
字之半满备有多义。下佛为辩。故令得解。云
何诸调至此。第二问其舍相入證之行。自下
第三问其證实成果之行。亦名證实起用之
行。于中明佛身口意行。云何共圣至迦邻提。
问佛意业。名佛为圣。佛所成行名为圣行。诸
佛如来得大涅槃不舍世间。不舍世间而入
涅槃。无常共常。常共无常。乃至苦乐我无我
等类亦同尔。故名为共。此相云何。下以喻显。
如娑罗鸟及迦邻提游止共俱不相舍离。日
月及星此三喻佛身口二业。下皆别答。偈初
至此。大段第一问其教圣趣菩提行。下问教
凡趣菩提行。于中有二。一明法力得菩提义。
二从云何观三宝下明其修力得菩提义。前
卷二 第 654c 页 T37-0654.png
中有三。一明法力资人发心。二于大众得无
畏下明其法力资人成行。三生死下明其法
力资人得果。初问云何未发心人令使发心
得为菩萨。下答此经入于众生心毛孔中。令
灭重罪故使发心。第二法力资成行中。云何
于众而得无畏如金无过。明法资成灭罪之
行。一阐提等谤法罪人名为大众。云何于中
独得无畏。如世间金无能说其瑕秽之过。下
答依经忏灭诸罪。令诸罪业至无至处。故得
无畏如金无过。云何处浊不污已下明法资
成灭烦恼行。云何处浊不污如华。就人为问。
浊有五种。今此且论烦恼见浊。云何令向发
心菩萨处此浊中不污如华。下答由经故得
不污。云何处烦恼烦恼不染如医疗病不为
病污。就法为问。经法云何有染不染。不能令
人灭除烦恼污经势力。故名为染。如世医师
治病不差污其医道。
若能令人灭除烦恼不
污经力。故名不染。如世医师治病皆差不污
医道。故今问之。云何是经处恼不染如医不
污。下答此经能灭众生一切烦恼如医差病。
故得不染。第三法力得果之中。初问云何作
船师者。问化他德。下答如来得涅槃船。故能
济渡为大船师。云何舍生死如蛇脱皮。问自
利德。下答如来灭而常存。故得如蛇脱皮不
死。分别有二。一据修入辨舍妄契实。如蛇不
死。二就息化归真以释灭应归真。如蛇不死。
上来第一明其法力得菩提义。自下第二明其
修力得菩提义。于中亦三。一明观解。二云何
菩萨得不坏下依解起行。三示多头下明依
畏下明其法力资人成行。三生死下明其法
力资人得果。初问云何未发心人令使发心
得为菩萨。下答此经入于众生心毛孔中。令
灭重罪故使发心。第二法力资成行中。云何
于众而得无畏如金无过。明法资成灭罪之
行。一阐提等谤法罪人名为大众。云何于中
独得无畏。如世间金无能说其瑕秽之过。下
答依经忏灭诸罪。令诸罪业至无至处。故得
无畏如金无过。云何处浊不污已下明法资
成灭烦恼行。云何处浊不污如华。就人为问。
浊有五种。今此且论烦恼见浊。云何令向发
心菩萨处此浊中不污如华。下答由经故得
不污。云何处烦恼烦恼不染如医疗病不为
病污。就法为问。经法云何有染不染。不能令
人灭除烦恼污经势力。故名为染。如世医师
治病不差污其医道。
若能令人灭除烦恼不
污经力。故名不染。如世医师治病皆差不污
医道。故今问之。云何是经处恼不染如医不
污。下答此经能灭众生一切烦恼如医差病。
故得不染。第三法力得果之中。初问云何作
船师者。问化他德。下答如来得涅槃船。故能
济渡为大船师。云何舍生死如蛇脱皮。问自
利德。下答如来灭而常存。故得如蛇脱皮不
死。分别有二。一据修入辨舍妄契实。如蛇不
死。二就息化归真以释灭应归真。如蛇不死。
上来第一明其法力得菩提义。自下第二明其
修力得菩提义。于中亦三。一明观解。二云何
菩萨得不坏下依解起行。三示多头下明依
卷二 第 655a 页 T37-0655.png
行得果。初中约就三宝佛性以明观解。初言
云何观三宝者。约就三宝问其观解。所观三
宝随缘不定。如天意树随天意转。此观云何。
下佛答之。化随物变而实常存。三乘无性云
何说等。约就佛性明其观解。于中初先当法
正难。难意如何。三乘之人若无别性。云何而
得别说三乘。别说三乘。明知三乘各别有性。
如乐未生云何名乐。约喻类徵。如乐未生不
可名乐。乐受生已方得名乐。三乘亦尔要有
三性。故得说三。下佛答之。明三乘人同一佛
性更无别性。无别性故无别三乘。故下文言
世若无佛非无二乘得二涅槃。一切世间唯
一佛乘。是故无别二乘涅槃。以无别故二乘
之人终必同得一大涅槃。次明起行。云何菩
萨得不坏众。问其自行。自行成就同诸菩萨
不可乖异。名不坏众。故下文言菩萨勤加精
进护法所得眷属不可破坏。云何为盲作眼
目导。问利他行。亦可此二同问利他。得不坏
众是摄人行。由勤护法人皆乐从故不可坏。
为盲作导是开化行。下明得果。初言云何示
多头者。随类异说。云何说者增如目初。随机
渐说。此文颠倒而复不足。若正应言云何说
者增如初月。若具应言云何说者增长众生
如世父母教于初生十六月儿。准答应尔。小
儿初生十六月时言语不正。父母为教先同
其言后教正语。佛亦如是。先随众生说小乘
法。后为说大。故今问之。偈初至此。对上五果
问菩提因。自下对上涅槃之果以问其因。于
中七问。初言云何复示涅槃。标问其果。为欲
云何观三宝者。约就三宝问其观解。所观三
宝随缘不定。如天意树随天意转。此观云何。
下佛答之。化随物变而实常存。三乘无性云
何说等。约就佛性明其观解。于中初先当法
正难。难意如何。三乘之人若无别性。云何而
得别说三乘。别说三乘。明知三乘各别有性。
如乐未生云何名乐。约喻类徵。如乐未生不
可名乐。乐受生已方得名乐。三乘亦尔要有
三性。故得说三。下佛答之。明三乘人同一佛
性更无别性。无别性故无别三乘。故下文言
世若无佛非无二乘得二涅槃。一切世间唯
一佛乘。是故无别二乘涅槃。以无别故二乘
之人终必同得一大涅槃。次明起行。云何菩
萨得不坏众。问其自行。自行成就同诸菩萨
不可乖异。名不坏众。故下文言菩萨勤加精
进护法所得眷属不可破坏。云何为盲作眼
目导。问利他行。亦可此二同问利他。得不坏
众是摄人行。由勤护法人皆乐从故不可坏。
为盲作导是开化行。下明得果。初言云何示
多头者。随类异说。云何说者增如目初。随机
渐说。此文颠倒而复不足。若正应言云何说
者增如初月。若具应言云何说者增长众生
如世父母教于初生十六月儿。准答应尔。小
儿初生十六月时言语不正。父母为教先同
其言后教正语。佛亦如是。先随众生说小乘
法。后为说大。故今问之。偈初至此。对上五果
问菩提因。自下对上涅槃之果以问其因。于
中七问。初言云何复示涅槃。标问其果。为欲
卷二 第 655b 页 T37-0655.png
简上菩提之因。故须问之。问意如何。如来今
者究竟入于尽灭涅槃。云何复得示现世间。
下答如来终不毕竟入于涅槃。故常示现在
于世间。此常示现即是诸佛善有涅槃。下对
此果以问其因。于中六问。前三问其證道行
因。即是自利。后三问其教道行因。即是利他。
问證行中。云何勇进示人天道。正问證体。此
文不足。若具应言云何勇者示于人天及诸魔
梵沙门等道。此乃名佛为勇进者。佛大勇猛
最精进故。愿示人等出世正道令得涅槃。下
佛示之。观察三宝常住同真。我性佛性无二
无别。是其正道。下次问其得證利益。云何知
性而受法乐。问其證法得乐之益。云何菩萨
离一切病。问其證法除障之益。下问教行。于
中迦叶问教权实。知之求果。云何说密。问教
权实。此言略少。若具应言云何说密及不秘
密。权教隐实名为秘密。实教显了名不秘密。
云何毕竟及不毕竟。问其教旨。深名毕竟。浅
不毕竟。如其断疑云何不定。总就前二徵责
说意。馀人有疑。可不定说。佛已断疑。今以何
故作不定说。下答化人不同故尔。偈初至此
明其学法。下明学行。于中有三。一明随缘造
修之行。二一切法中有乐性下明其舍相入證
之行。三众生大依下明其證实成果之行。亦
名證实起用之行。三中初二明诸贤圣所修
之行。后一明佛化凡夫行。问曰。向前学法之
中菩提涅槃两因别因。此学行中何故不尔。
释言。辩法理须离广。理须委具。故前别问。依
法成行。成行不异。所以合说。互从皆得。初造
者究竟入于尽灭涅槃。云何复得示现世间。
下答如来终不毕竟入于涅槃。故常示现在
于世间。此常示现即是诸佛善有涅槃。下对
此果以问其因。于中六问。前三问其證道行
因。即是自利。后三问其教道行因。即是利他。
问證行中。云何勇进示人天道。正问證体。此
文不足。若具应言云何勇者示于人天及诸魔
梵沙门等道。此乃名佛为勇进者。佛大勇猛
最精进故。愿示人等出世正道令得涅槃。下
佛示之。观察三宝常住同真。我性佛性无二
无别。是其正道。下次问其得證利益。云何知
性而受法乐。问其證法得乐之益。云何菩萨
离一切病。问其證法除障之益。下问教行。于
中迦叶问教权实。知之求果。云何说密。问教
权实。此言略少。若具应言云何说密及不秘
密。权教隐实名为秘密。实教显了名不秘密。
云何毕竟及不毕竟。问其教旨。深名毕竟。浅
不毕竟。如其断疑云何不定。总就前二徵责
说意。馀人有疑。可不定说。佛已断疑。今以何
故作不定说。下答化人不同故尔。偈初至此
明其学法。下明学行。于中有三。一明随缘造
修之行。二一切法中有乐性下明其舍相入證
之行。三众生大依下明其證实成果之行。亦
名證实起用之行。三中初二明诸贤圣所修
之行。后一明佛化凡夫行。问曰。向前学法之
中菩提涅槃两因别因。此学行中何故不尔。
释言。辩法理须离广。理须委具。故前别问。依
法成行。成行不异。所以合说。互从皆得。初造
卷二 第 655c 页 T37-0655.png
修中。五行世间。十德出世。初言云何近无上
道。问世间行。出世真德是无上道。地前所行
亲成彼德。故名为近。此相云何。我今请下问
出世行。我请如来自宣己心。为菩萨故彰请
所为。愿说甚深微妙诸佛正明所请。地上真
德契实名深。离相称妙。十德非一名为诸行。
愿佛说之。因修入證。下次问之。一切法中悉
有乐性。举其所證。五阴是法。凡圣五阴同有
佛性。故言一切悉有乐性。亦有常性我净性
等。今旦明乐。人多好故。唯愿仙下请佛宣说。
请为何义。为欲證入。然此文中单问所證。不
问能證。至下将答。师子具问。彼言云何为佛
性等。问其所證。佛住何法见性了等。问其能
證。准彼类此理亦应齐。直以偈迮略不具问。
因證成果。證寂起用。下次问之。众生大依问
佛身业。两足妙药问佛口业。今欲问阴我无
智等问佛意业。亦可初句辩明如来人为物
依。为令阐提于佛生信。第二彰佛法为妙药。
为令阐提于佛教法舍谤生信。第三彰佛智
德渊深所知独绝。为令阐提于佛义法仰推
成信。初言众生大依止者。是其赞问。赞叹如
来能为物依。迦叶欲难将夺先与。故先赞叹。
是故虽赞而名为问。迦叶是中何不即难。释
言不得。下举善星难佛无慈无大方便非物
依止。难辞极广。若此为难。言则繁多。不成
偈义。故赞便罢。两足妙药亦是赞问。赞佛所
说能为妙药。迦叶欲难将夺先与。故先赞叹。
是故虽叹而名为问。迦叶此中何不即难。此
亦不得。下举二十一对诤论。难佛所说非是
道。问世间行。出世真德是无上道。地前所行
亲成彼德。故名为近。此相云何。我今请下问
出世行。我请如来自宣己心。为菩萨故彰请
所为。愿说甚深微妙诸佛正明所请。地上真
德契实名深。离相称妙。十德非一名为诸行。
愿佛说之。因修入證。下次问之。一切法中悉
有乐性。举其所證。五阴是法。凡圣五阴同有
佛性。故言一切悉有乐性。亦有常性我净性
等。今旦明乐。人多好故。唯愿仙下请佛宣说。
请为何义。为欲證入。然此文中单问所證。不
问能證。至下将答。师子具问。彼言云何为佛
性等。问其所證。佛住何法见性了等。问其能
證。准彼类此理亦应齐。直以偈迮略不具问。
因證成果。證寂起用。下次问之。众生大依问
佛身业。两足妙药问佛口业。今欲问阴我无
智等问佛意业。亦可初句辩明如来人为物
依。为令阐提于佛生信。第二彰佛法为妙药。
为令阐提于佛教法舍谤生信。第三彰佛智
德渊深所知独绝。为令阐提于佛义法仰推
成信。初言众生大依止者。是其赞问。赞叹如
来能为物依。迦叶欲难将夺先与。故先赞叹。
是故虽赞而名为问。迦叶是中何不即难。释
言不得。下举善星难佛无慈无大方便非物
依止。难辞极广。若此为难。言则繁多。不成
偈义。故赞便罢。两足妙药亦是赞问。赞佛所
说能为妙药。迦叶欲难将夺先与。故先赞叹。
是故虽叹而名为问。迦叶此中何不即难。此
亦不得。下举二十一对诤论。难佛所说非是
卷二 第 656a 页 T37-0656.png
妙药。若此为难。难辞繁广。不成偈颂。故叹便
罢。今欲问阴我无智等。是其谦问。谦己不知
而起后说。故得为问。令欲问阴自宣己心。下
说五阴有其二种。一佛性五阴。二法相五阴。
就佛性中有善不善。佛果五阴。法相阴中有
因有果。故名诸阴。我无智下彰此诸阴唯佛
所知馀人不测。故下如来答此问时。名为如
来随自意语。于中初明自己不知。次明精进
菩萨不知。迦叶自身住第十地。当应名彼十
地满心以为精进诸菩萨也。以彼学穷趣佛无
间。故曰精进。如是深下明唯佛知。如是等深
牒前诸阴。独佛能知故曰佛境。道此语者。为
彰法深唯佛独知。令人仰推舍谤成信。自下
第三如来赞问。善哉总叹。下别叹之。别中有
三。一叹所问上同如来。二叹所问中等菩萨。
三叹所问下益众生。就初叹中。初明迦叶智
未同佛。后彰迦叶问等如来。所以可叹。第二
叹中我坐道场亦曾问等。举华严中菩萨问
也。然其所问句义功德等无异者。彰彼同此。
彼中所问佛因佛果共此不殊。第三可知。
第四迦叶谦问之中。初谦己问。譬如王下己彰
慕持。前中初法。次喻。后合。不能咨问智慧大
海。犹前学行。法性虚空犹前学法。如来向前
叹其善问。迦叶何故谦己不能。各有所以。迦
叶所问契当法相。故佛赞叹。迦叶忖己承力
方堪。自力不能。所以谦问。下慕持中先喻次
合。何以下释。文显可知。第五如来答问之中。
依上所问次第答之。尽此品来答上初问。于
中初明长寿之因。二菩萨如是修习此业得
罢。今欲问阴我无智等。是其谦问。谦己不知
而起后说。故得为问。令欲问阴自宣己心。下
说五阴有其二种。一佛性五阴。二法相五阴。
就佛性中有善不善。佛果五阴。法相阴中有
因有果。故名诸阴。我无智下彰此诸阴唯佛
所知馀人不测。故下如来答此问时。名为如
来随自意语。于中初明自己不知。次明精进
菩萨不知。迦叶自身住第十地。当应名彼十
地满心以为精进诸菩萨也。以彼学穷趣佛无
间。故曰精进。如是深下明唯佛知。如是等深
牒前诸阴。独佛能知故曰佛境。道此语者。为
彰法深唯佛独知。令人仰推舍谤成信。自下
第三如来赞问。善哉总叹。下别叹之。别中有
三。一叹所问上同如来。二叹所问中等菩萨。
三叹所问下益众生。就初叹中。初明迦叶智
未同佛。后彰迦叶问等如来。所以可叹。第二
叹中我坐道场亦曾问等。举华严中菩萨问
也。然其所问句义功德等无异者。彰彼同此。
彼中所问佛因佛果共此不殊。第三可知。
第四迦叶谦问之中。初谦己问。譬如王下己彰
慕持。前中初法。次喻。后合。不能咨问智慧大
海。犹前学行。法性虚空犹前学法。如来向前
叹其善问。迦叶何故谦己不能。各有所以。迦
叶所问契当法相。故佛赞叹。迦叶忖己承力
方堪。自力不能。所以谦问。下慕持中先喻次
合。何以下释。文显可知。第五如来答问之中。
依上所问次第答之。尽此品来答上初问。于
中初明长寿之因。二菩萨如是修习此业得
卷二 第 656b 页 T37-0656.png
寿长下明因得果。前中初先正辩因体。二迦
叶白佛是义深隐我未解下拂去迹碍。初中
有四。一就所寄许说如来长寿之业。二菩萨
以是业因缘下就其所为。明诸菩萨以业得
寿劝听劝说。三我以修下重就所寄。明己先
修今已得果。四如王子下重就所为。明现修
因当必得报。初中如来先敕其听。后许说因。
第二段中。初明菩萨由业得寿。是故已下结
劝听受。若业能下重举前业。约果取业。故言
能为菩提因者。应当诚下劝为人说。牒前听
受令依说也。第三段中。我以修习如是业故。
彰己先修。下明所得。今得菩提是自利果。为
人广说外化行果。又得菩提是其果体。说是
果用。第四段中初明现因。以如是等业因缘
下明当得果。前中先喻。喻中两句。初至怜悯
喻利他心。王喻菩萨。子喻众生。起业烦恼名
为犯罪。沈没三有说为系狱。菩萨慈念名为
怜悯。二躬自下喻利他行。身随诸有济拔众
生。名自回驾至其系所。下次合之。初至大舍
合上初句。明利他心。菩萨应护一切众生同
子想者合上王子。生大慈等合上怜悯。授不
杀下合第二句。明利他行。于中初明善法利
益。安慰已下乐事饶益。前中初先化益菩萨。
亦当安下化益凡夫。脱未脱下化益二乘。化
菩萨中授不杀戒教令离恶。理实通受一切禁
戒。但不杀戒是长寿因。故偏说之。教修善法
劝令行善。化凡夫中。亦当安正一切众生五
戒十善化益人天。五戒人法。十善天法。下利
三涂恶趣众生教修善法。名为拔济。化二乘
叶白佛是义深隐我未解下拂去迹碍。初中
有四。一就所寄许说如来长寿之业。二菩萨
以是业因缘下就其所为。明诸菩萨以业得
寿劝听劝说。三我以修下重就所寄。明己先
修今已得果。四如王子下重就所为。明现修
因当必得报。初中如来先敕其听。后许说因。
第二段中。初明菩萨由业得寿。是故已下结
劝听受。若业能下重举前业。约果取业。故言
能为菩提因者。应当诚下劝为人说。牒前听
受令依说也。第三段中。我以修习如是业故。
彰己先修。下明所得。今得菩提是自利果。为
人广说外化行果。又得菩提是其果体。说是
果用。第四段中初明现因。以如是等业因缘
下明当得果。前中先喻。喻中两句。初至怜悯
喻利他心。王喻菩萨。子喻众生。起业烦恼名
为犯罪。沈没三有说为系狱。菩萨慈念名为
怜悯。二躬自下喻利他行。身随诸有济拔众
生。名自回驾至其系所。下次合之。初至大舍
合上初句。明利他心。菩萨应护一切众生同
子想者合上王子。生大慈等合上怜悯。授不
杀下合第二句。明利他行。于中初明善法利
益。安慰已下乐事饶益。前中初先化益菩萨。
亦当安下化益凡夫。脱未脱下化益二乘。化
菩萨中授不杀戒教令离恶。理实通受一切禁
戒。但不杀戒是长寿因。故偏说之。教修善法
劝令行善。化凡夫中。亦当安正一切众生五
戒十善化益人天。五戒人法。十善天法。下利
三涂恶趣众生教修善法。名为拔济。化二乘
卷二 第 656c 页 T37-0656.png
中。初先教化令出生死。脱未脱者脱生死因。
度未度者度生死果。未涅槃下令得涅槃。上
来善益。安慰一切苦恼生等乐事饶益。上明
现因。下明得报。于中先明得出世果。以是业
缘得寿命长。正明得果。于慧自在出其命体。
圣慧能持诸德不坏。故说为命。是以经中舍
利目连须菩提等皆名慧命。佛慧无碍故名
自在。寿终生天得世间果。自下第二拂去迹
疑。于中有二。一拂去昔日不慈之迹。二如佛
所言则不等视同子想下。拂去今日不等之
迹。前中有四。第一迦叶以理请问。第二如来
以理正答。第三迦叶执迹为难。第四如来拂
迹释通。文别可知。初中迦叶先牒上言彰己
未解。次呵如来。不应说言菩萨修等。所以下
释。人有善恶。何由可等。恶有六阶。一者阐
提。二谤方等。三作五逆。四犯重禁。五作十
恶。六犯一切威仪之罪。今应具列。略举中三。
云何当下结明难等。第二如来以理正答明
己实等。第三迦叶执迹难中。先举昔事。事如
经说。是金刚下牒以徵佛。第四如来拂迹释
中。初就化犯释去前难。后就实犯彰己慈益。
前中先呵。次辩化事。为欲驱下彰己化意。就
实犯中。初就现犯明己慈益。未可见法汝欲
见下。就其当犯明己慈益。前中初意。次口。后
身。意中先举四种恶人。略无五逆及威仪罪。
我于是下明己慈益。口中。如王有犯诛戮而
不放舍。明凡异佛。如来世尊不如是下彰佛
异凡。异有二种。一世间人王见犯罪者以苦
报治。佛则不尔。为遮其苦。二世间人王治罪
度未度者度生死果。未涅槃下令得涅槃。上
来善益。安慰一切苦恼生等乐事饶益。上明
现因。下明得报。于中先明得出世果。以是业
缘得寿命长。正明得果。于慧自在出其命体。
圣慧能持诸德不坏。故说为命。是以经中舍
利目连须菩提等皆名慧命。佛慧无碍故名
自在。寿终生天得世间果。自下第二拂去迹
疑。于中有二。一拂去昔日不慈之迹。二如佛
所言则不等视同子想下。拂去今日不等之
迹。前中有四。第一迦叶以理请问。第二如来
以理正答。第三迦叶执迹为难。第四如来拂
迹释通。文别可知。初中迦叶先牒上言彰己
未解。次呵如来。不应说言菩萨修等。所以下
释。人有善恶。何由可等。恶有六阶。一者阐
提。二谤方等。三作五逆。四犯重禁。五作十
恶。六犯一切威仪之罪。今应具列。略举中三。
云何当下结明难等。第二如来以理正答明
己实等。第三迦叶执迹难中。先举昔事。事如
经说。是金刚下牒以徵佛。第四如来拂迹释
中。初就化犯释去前难。后就实犯彰己慈益。
前中先呵。次辩化事。为欲驱下彰己化意。就
实犯中。初就现犯明己慈益。未可见法汝欲
见下。就其当犯明己慈益。前中初意。次口。后
身。意中先举四种恶人。略无五逆及威仪罪。
我于是下明己慈益。口中。如王有犯诛戮而
不放舍。明凡异佛。如来世尊不如是下彰佛
异凡。异有二种。一世间人王见犯罪者以苦
报治。佛则不尔。为遮其苦。二世间人王治罪
卷二 第 657a 页 T37-0657.png
之时。人虽未悔亦不放舍。佛则不尔。有悔皆
恕。初言世尊下如是也。总明不同。下别显之。
别中先举七羯磨法。次明化意。后总结叹。初
中第一驱遣羯磨。犹是律中摈羯磨也。阿湿
波等在聚落中行恶污家。如来立法驱摈令
去。名驱遣羯磨。呵责羯磨者。如律中说。智慧
卢醯那好喜斗诤。口出刀釰。共相骂辱。令僧
尘垢。如来立法呵责令止。名呵责羯磨。置羯
磨者。犹是律中依止羯磨。僧刍比丘愚痴无
智。数忏数犯。不能自制。如来立法令依有德。
故曰依止。安置在于有德人边。名置羯磨。举
罪羯磨者。义当律中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善
法比丘讥骂檀越。檀越反报恚恨舍去。如来
立法令忏檀越。遮抑不听。不至其家。名遮不
至白衣家羯磨。举罪示之。令忏檀越。故复名
为举罪羯磨。不可见羯磨者。犹是律中不见
罪举。阐陀比丘犯罪不识。如来立法。举出众
外。有利皆夺。待见方解。名不见罪举。灭羯磨
者。犹是律中不忏罪举。还是阐陀作罪识知而
不忏灭。如来立法举出众外。待忏方解。名不
忏罪举。伏令灭罪。故此名为灭罪羯磨。不舍
恶见。犹是律中不舍恶见举。阿利吒比丘说
欲不障道。如来立法举出众外。待舍方解。名
为不舍恶见举也。如来所以与谤法下明己化
意。此即不同世间人王。即是施下总以结叹。
制恶防苦名施无畏。身业益中若放一光若
二若五。正明身益。五色光中或放一二光乃
至五种。具有已下总以结叹。上来就其现犯
明益。下就当犯。未可见法汝欲见等。总标许
恕。初言世尊下如是也。总明不同。下别显之。
别中先举七羯磨法。次明化意。后总结叹。初
中第一驱遣羯磨。犹是律中摈羯磨也。阿湿
波等在聚落中行恶污家。如来立法驱摈令
去。名驱遣羯磨。呵责羯磨者。如律中说。智慧
卢醯那好喜斗诤。口出刀釰。共相骂辱。令僧
尘垢。如来立法呵责令止。名呵责羯磨。置羯
磨者。犹是律中依止羯磨。僧刍比丘愚痴无
智。数忏数犯。不能自制。如来立法令依有德。
故曰依止。安置在于有德人边。名置羯磨。举
罪羯磨者。义当律中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善
法比丘讥骂檀越。檀越反报恚恨舍去。如来
立法令忏檀越。遮抑不听。不至其家。名遮不
至白衣家羯磨。举罪示之。令忏檀越。故复名
为举罪羯磨。不可见羯磨者。犹是律中不见
罪举。阐陀比丘犯罪不识。如来立法。举出众
外。有利皆夺。待见方解。名不见罪举。灭羯磨
者。犹是律中不忏罪举。还是阐陀作罪识知而
不忏灭。如来立法举出众外。待忏方解。名不
忏罪举。伏令灭罪。故此名为灭罪羯磨。不舍
恶见。犹是律中不舍恶见举。阿利吒比丘说
欲不障道。如来立法举出众外。待舍方解。名
为不舍恶见举也。如来所以与谤法下明己化
意。此即不同世间人王。即是施下总以结叹。
制恶防苦名施无畏。身业益中若放一光若
二若五。正明身益。五色光中或放一二光乃
至五种。具有已下总以结叹。上来就其现犯
明益。下就当犯。未可见法汝欲见等。总标许
卷二 第 657b 页 T37-0657.png
说。末代化仪迦叶未知。名未可见。下正为说。
初国王喻教治众生。毒树一喻劝治徒众。白
发一喻治自眷属。前中初法。次喻。后合。法
中先教治罚恶人。当知已下明治有益。喻中
四句。一喻所治。未来恶人身为众主。故说为
王。多犯禁戒名专暴恶。造恶不已人皆厌贱。
名遇重病。有邻王下喻能治人。持法之人说
为邻王。知恶曰闻。集善比丘名兴兵来。欲往
治罚名规殄灭。三时病王下所治降伏。四如
是邻下能治得福。合中持法亦如是等合第
二句。得福无量合第四句。第二段中但喻无
合。长者喻于持法比丘。众喻田宅。生毒喻于
造恶之人。斫喻治罚。第三段中先喻。次合。后
举得失劝人奉行。喻中壮人喻持法者。首生
白发喻眷属中造恶之人。愧而剪拔喻教驱
遣。合文可知。就下劝中先失后得。上来第一
拂去昔日不慈之迹。下拂现在不等之迹。迦
叶先问。如佛所言则不等视如罗睺罗。执言
徵行。执前如来治罚之言。徵无等行。若有一
人以刀害下执行徵言。若治毁禁是言则失。
结以显过。等言失也。下佛释通。先喻。次合。
后结彰等。喻中有三。一立喻相。二反问迦叶。
三迦叶正答。初中王等喻佛如来。未来学人
名为诸子。从佛化生以言产有。道机不邪名
为端正。识达因果称曰黠慧。若二三四多少
不定。恶人有六。如上所列。于此六中。阐提无
信不可摄化。今癈不论。威仪过轻。今此不
说。就馀四中。造作十恶及犯四重。说以为二。
加以五逆通前说三。复加谤法通馀说四。以
初国王喻教治众生。毒树一喻劝治徒众。白
发一喻治自眷属。前中初法。次喻。后合。法
中先教治罚恶人。当知已下明治有益。喻中
四句。一喻所治。未来恶人身为众主。故说为
王。多犯禁戒名专暴恶。造恶不已人皆厌贱。
名遇重病。有邻王下喻能治人。持法之人说
为邻王。知恶曰闻。集善比丘名兴兵来。欲往
治罚名规殄灭。三时病王下所治降伏。四如
是邻下能治得福。合中持法亦如是等合第
二句。得福无量合第四句。第二段中但喻无
合。长者喻于持法比丘。众喻田宅。生毒喻于
造恶之人。斫喻治罚。第三段中先喻。次合。后
举得失劝人奉行。喻中壮人喻持法者。首生
白发喻眷属中造恶之人。愧而剪拔喻教驱
遣。合文可知。就下劝中先失后得。上来第一
拂去昔日不慈之迹。下拂现在不等之迹。迦
叶先问。如佛所言则不等视如罗睺罗。执言
徵行。执前如来治罚之言。徵无等行。若有一
人以刀害下执行徵言。若治毁禁是言则失。
结以显过。等言失也。下佛释通。先喻。次合。
后结彰等。喻中有三。一立喻相。二反问迦叶。
三迦叶正答。初中王等喻佛如来。未来学人
名为诸子。从佛化生以言产有。道机不邪名
为端正。识达因果称曰黠慧。若二三四多少
不定。恶人有六。如上所列。于此六中。阐提无
信不可摄化。今癈不论。威仪过轻。今此不
说。就馀四中。造作十恶及犯四重。说以为二。
加以五逆通前说三。复加谤法通馀说四。以
卷二 第 657c 页 T37-0657.png
何义故不说其一。欲于其中有留有驱。故不
说一。玄委当来传法之人令其摄化。名付严
师。而作言下显委付相。于中初先付令教善
劝教学人。名君为我教诏诸子。令成三学。名
威仪等悉令成就。下付治恶。我今四子就君
受学牒前所付。于中有犯四重五逆及谤正
法。此三罪人依法摈徙。名为三子病杖而死。
于弟子中有犯十恶轻罪之人亦须治罪。名
馀一子必当苦治。罚恶清众当佛本意。是故
说言虽丧三子我终不恨。反问可知。迦叶答
中。初先依理总答不也。何以下释。合中有四。
一合前喻。二就所委反问迦叶。三迦叶正答。
四如来约之显己无罪。初中如来合前王等。
视坏法者等如一子合产诸子。如来以法付
诸王等合付严师。向前喻中举人彰付。今此
合中就法论之。左右言耳。应当劝下合君为
我教诏诸子。令得增上戒定慧下合威仪等
悉令成就。若有不学乃至应治合上三子病
杖而死。唯有一子必当苦治。后之三段文显
可知。上来合竟。自下第三结以彰等。先就所
寄如来结等。是名已下就其所为菩萨结等。
上来明因。自下第二明因得果。于中初明果
体常住。即是自德。应当修习佛法众僧而作
常下。就常辩归明利他德。前中初明果体常
住。二迦叶白佛世出世法有何别下。寄对辩
异彰其不同。前中有三。初言菩萨修习此业
得寿命长善知宿世。略明得果。二迦叶白下
问答广辩。三迦叶当知佛是常下结劝修学。
初段可知。第二广中有三问答。第一迦叶执
说一。玄委当来传法之人令其摄化。名付严
师。而作言下显委付相。于中初先付令教善
劝教学人。名君为我教诏诸子。令成三学。名
威仪等悉令成就。下付治恶。我今四子就君
受学牒前所付。于中有犯四重五逆及谤正
法。此三罪人依法摈徙。名为三子病杖而死。
于弟子中有犯十恶轻罪之人亦须治罪。名
馀一子必当苦治。罚恶清众当佛本意。是故
说言虽丧三子我终不恨。反问可知。迦叶答
中。初先依理总答不也。何以下释。合中有四。
一合前喻。二就所委反问迦叶。三迦叶正答。
四如来约之显己无罪。初中如来合前王等。
视坏法者等如一子合产诸子。如来以法付
诸王等合付严师。向前喻中举人彰付。今此
合中就法论之。左右言耳。应当劝下合君为
我教诏诸子。令得增上戒定慧下合威仪等
悉令成就。若有不学乃至应治合上三子病
杖而死。唯有一子必当苦治。后之三段文显
可知。上来合竟。自下第三结以彰等。先就所
寄如来结等。是名已下就其所为菩萨结等。
上来明因。自下第二明因得果。于中初明果
体常住。即是自德。应当修习佛法众僧而作
常下。就常辩归明利他德。前中初明果体常
住。二迦叶白佛世出世法有何别下。寄对辩
异彰其不同。前中有三。初言菩萨修习此业
得寿命长善知宿世。略明得果。二迦叶白下
问答广辩。三迦叶当知佛是常下结劝修学。
初段可知。第二广中有三问答。第一迦叶执
卷二 第 658a 页 T37-0658.png
因徵果难佛无常。如来答之。明己是常。第二
迦叶闻常不解请佛宣说。如来为辩。第三迦
叶执真难应。如来为释。初中迦叶先牒佛言
呵不应说。何以故下以理徵责成前不应。于
中有二。一举因徵果难佛无常。二从如来将
无已下。准果验因疑无慈行。就初难中。先喻。
后合。喻中有二。一言行相违喻。名佛以为知
法之人。佛说常果酬遂常因。名说种种孝真
之法。因为父母。果为子故。摄义就已名至家
中。以无常果乖违常因。名以瓦石打掷父母。
二而是下叹因责果喻。先叹其因。如是父母
举佛昔因。得果所依名良福田。能生常果名
多利益。此因叵得名难遭遇。应以常果而酬
遂之。名应供养。下责今果。无常之果乖违常
因。名反恼害。下次合之。先合初句。是知法人
言行相违牒次前喻。如来所言亦如是者举
法以合。菩萨修下合第二句。菩萨修等应得
长寿合前叹因。今者已下合后责果。第二举
果验因之中。将无于生有怨憎想。明无慈心。
世尊昔日作何恶下明无善行。下佛答之。汝
今何缘。呵其难辞翻上后难。如来长寿于诸
寿下。明佛体常对上初难。诸寿中胜是佛报
常。所得常法诸常中最。是佛法常。第二段中
迦叶先请。下佛为解。有四复次。前二复次明
常所以。后二复次显常殊胜。就前二中。初一
明其诸命同入所以名常。先喻。后合。人中天
上地及虚空悉入如来寿命海者。解有二义。
一就自行趣果以论。佛在因中具有无量人
天善业齐应得果。今皆共感如来之命。是以
迦叶闻常不解请佛宣说。如来为辩。第三迦
叶执真难应。如来为释。初中迦叶先牒佛言
呵不应说。何以故下以理徵责成前不应。于
中有二。一举因徵果难佛无常。二从如来将
无已下。准果验因疑无慈行。就初难中。先喻。
后合。喻中有二。一言行相违喻。名佛以为知
法之人。佛说常果酬遂常因。名说种种孝真
之法。因为父母。果为子故。摄义就已名至家
中。以无常果乖违常因。名以瓦石打掷父母。
二而是下叹因责果喻。先叹其因。如是父母
举佛昔因。得果所依名良福田。能生常果名
多利益。此因叵得名难遭遇。应以常果而酬
遂之。名应供养。下责今果。无常之果乖违常
因。名反恼害。下次合之。先合初句。是知法人
言行相违牒次前喻。如来所言亦如是者举
法以合。菩萨修下合第二句。菩萨修等应得
长寿合前叹因。今者已下合后责果。第二举
果验因之中。将无于生有怨憎想。明无慈心。
世尊昔日作何恶下明无善行。下佛答之。汝
今何缘。呵其难辞翻上后难。如来长寿于诸
寿下。明佛体常对上初难。诸寿中胜是佛报
常。所得常法诸常中最。是佛法常。第二段中
迦叶先请。下佛为解。有四复次。前二复次明
常所以。后二复次显常殊胜。就前二中。初一
明其诸命同入所以名常。先喻。后合。人中天
上地及虚空悉入如来寿命海者。解有二义。
一就自行趣果以论。佛在因中具有无量人
天善业齐应得果。今皆共感如来之命。是以
卷二 第 658b 页 T37-0658.png
云入。二约他以辩。一切人天所有寿命皆在
如来寿命限中。故说为入。第二明其出生多
命故得为常。于中先喻。阿耨达池从主立称。
此方正翻名无热恼。傍名清凉。无热恼龙居
其中故。出四河者。经说不定。或云出八。或复
言出二十大河。各有所以。言出四者。此池在
于香山之顶。于山四面有四兽头。东方金象。
口出恒河。南方银牛。口中流出辛头大河。西
琉璃马。口中流出悉陀大河。北颇梨师子。口
中流出博叉大河。言二十者。如阿含说。四河
去池四十里外各出四河。通本二十随方赴
海。言出八者。佛出山东。东方五河人皆具见
备取为喻。馀方大河有大名声人皆同知。亦
取为喻。通前说八。馀方小河无大名声。人多
不知。故不举之。所以言八。今但云四。下次合
之。如来亦尔出一切命。解有两义。一就自己
化用以论。化起多命名出一切。二就如来化
他以说。教他令得是故云出。后二复次明常
胜中。前明法常。后显报常。并先立喻后合可
知。第三段中迦叶先难。若佛是常何不住世
一劫半劫。下佛答之。先呵。后释。释中有二。
初举劣显胜明佛实常。先举其劣。如是五通
尚得已下牒劣显胜。以是下结。二如来此身
是变化下彰灭是应。先明是应。为度已下显
己化意。上来三番合为第二问答广辩。
下劝修学。初先劝知。次劝修行。后劝宣说。文
中可知。上来第一明佛体常。自下第二寄对辩
异显其不同。于中初明不同凡夫。涅槃义者
即是诸佛之法性下不同二乘。汝今不应思量
如来寿命限中。故说为入。第二明其出生多
命故得为常。于中先喻。阿耨达池从主立称。
此方正翻名无热恼。傍名清凉。无热恼龙居
其中故。出四河者。经说不定。或云出八。或复
言出二十大河。各有所以。言出四者。此池在
于香山之顶。于山四面有四兽头。东方金象。
口出恒河。南方银牛。口中流出辛头大河。西
琉璃马。口中流出悉陀大河。北颇梨师子。口
中流出博叉大河。言二十者。如阿含说。四河
去池四十里外各出四河。通本二十随方赴
海。言出八者。佛出山东。东方五河人皆具见
备取为喻。馀方大河有大名声人皆同知。亦
取为喻。通前说八。馀方小河无大名声。人多
不知。故不举之。所以言八。今但云四。下次合
之。如来亦尔出一切命。解有两义。一就自己
化用以论。化起多命名出一切。二就如来化
他以说。教他令得是故云出。后二复次明常
胜中。前明法常。后显报常。并先立喻后合可
知。第三段中迦叶先难。若佛是常何不住世
一劫半劫。下佛答之。先呵。后释。释中有二。
初举劣显胜明佛实常。先举其劣。如是五通
尚得已下牒劣显胜。以是下结。二如来此身
是变化下彰灭是应。先明是应。为度已下显
己化意。上来三番合为第二问答广辩。
下劝修学。初先劝知。次劝修行。后劝宣说。文
中可知。上来第一明佛体常。自下第二寄对辩
异显其不同。于中初明不同凡夫。涅槃义者
即是诸佛之法性下不同二乘。汝今不应思量
卷二 第 658c 页 T37-0658.png
如来何处住下不同菩萨。前中迦叶先问起
发。后佛答之。问中有二。一问佛差别。二如
佛言下难使无别。于中先举邪正。二常若
言已下就之设难。先难如来同其世常。何以
故下释彼世常同于佛常。佛答有三。一明邪
异正。二是故如来出世已下辩正异邪。三以
是义下结劝修学。就初段中。先喻。次合。有难
解者下重显之。喻中七句。一过佛说经喻。二
长者终下外道窃法喻。三贼得牛下无师自
搆喻。四各相谓下学佛求常喻。五我等无下
求常不得喻。六以醍醐下妄加己情喻。七以
水多下加情损失喻。初中长者喻于如来。牛
喻行法。行门差别名色种种。同显一诠名共
一群。委修行者随缘习学。名付牧人随逐水
草。为得涅槃不期馀报。名为醍醐不求乳酪。
菩萨如彼牧牛之者。依法思量说之为搆。得
义充神名之为食。第二段中过佛迁化名为
命终。诸外道等盗佛正法安置己典。名为群
贼之所抄掠。第三段中彼无善巧解释之师
名无妇女。出情图度名自搆将。忆想作解用
以充神名得已食。第四段中彼大长者畜养
此牛但为醍醐。远寻圣意。我等已下学佛求
常。夫醍醐下叹其所求。第五段中外道自忖
身无道机。名为无器。此乃就其根性中语。依
法修善名为得乳。无有道机录彼善行名无
安处。外道唯有世俗善机。收录彼善。故言相
谓唯有皮囊可以盛之。不能观察破相求实。
是故说之不知攒摇。正观名攒。傍推曰摇。世
善叵生名浆难得。道果绝分名况生苏。第六
发。后佛答之。问中有二。一问佛差别。二如
佛言下难使无别。于中先举邪正。二常若
言已下就之设难。先难如来同其世常。何以
故下释彼世常同于佛常。佛答有三。一明邪
异正。二是故如来出世已下辩正异邪。三以
是义下结劝修学。就初段中。先喻。次合。有难
解者下重显之。喻中七句。一过佛说经喻。二
长者终下外道窃法喻。三贼得牛下无师自
搆喻。四各相谓下学佛求常喻。五我等无下
求常不得喻。六以醍醐下妄加己情喻。七以
水多下加情损失喻。初中长者喻于如来。牛
喻行法。行门差别名色种种。同显一诠名共
一群。委修行者随缘习学。名付牧人随逐水
草。为得涅槃不期馀报。名为醍醐不求乳酪。
菩萨如彼牧牛之者。依法思量说之为搆。得
义充神名之为食。第二段中过佛迁化名为
命终。诸外道等盗佛正法安置己典。名为群
贼之所抄掠。第三段中彼无善巧解释之师
名无妇女。出情图度名自搆将。忆想作解用
以充神名得已食。第四段中彼大长者畜养
此牛但为醍醐。远寻圣意。我等已下学佛求
常。夫醍醐下叹其所求。第五段中外道自忖
身无道机。名为无器。此乃就其根性中语。依
法修善名为得乳。无有道机录彼善行名无
安处。外道唯有世俗善机。收录彼善。故言相
谓唯有皮囊可以盛之。不能观察破相求实。
是故说之不知攒摇。正观名攒。傍推曰摇。世
善叵生名浆难得。道果绝分名况生苏。第六
卷二 第 659a 页 T37-0659.png
段中以醍醐故加以水者。为得常果于生死
中妄想建立。宣说梵天自在天等以为常乐。
第七段中以水多故一切失者。由加妄情失
于世善。名为失乳。失于贤圣所修道行。名为
失酪。不得涅槃名失醍醐。此等应得不得名
失。下次合之。前七句中但合五句第一第四
略而不合。合第二中。初先正合。何以下释。如
彼贼下举喻以帖。次合第三。凡夫虽得戒定
智慧合贼得牛。无有方便不知解说合无妇
女。次合第五。以是义故不能获得常戒定等。
合浆难得况复生苏。如彼贼下举喻以帖。次
合第六。群贼加水牒举前喻。凡夫亦下举法
以合。次合第七。实亦不得解脱涅槃。合乳酪
等一切俱失。如彼贼下举喻以帖。上来合竟。
自下第三重显向前加水之相。凡夫所修人
天善行如所加乳。妄说常等名为加水。文中
先明所加之乳。举法喻帖。如是凡夫实不知
下明其加水。文显可知。上来第一明邪异正。
自下第二辩正异邪。初先法说。次喻。后合。是
故如来出世之后乃为演说常等法说。是破
外道妄说常乐我净法故。
佛为正说常乐净
等。喻中六句。一如来出现喻。轮王喻佛。化现
世间名出于世。二福德力下外道退散喻。三
牛无损下正法无损喻四王以诸牛付一牧下
付人修学喻。佛以正法付诸菩萨。名付牧人
多巧便者。五是人下修学得常喻。菩萨巧修
證会常法名得醍醐。六醍醐下得常广益喻。
以己所得化他同證令出生死。名无患苦。合
中圣王出现世时合上初句。诸凡夫下合第二
中妄想建立。宣说梵天自在天等以为常乐。
第七段中以水多故一切失者。由加妄情失
于世善。名为失乳。失于贤圣所修道行。名为
失酪。不得涅槃名失醍醐。此等应得不得名
失。下次合之。前七句中但合五句第一第四
略而不合。合第二中。初先正合。何以下释。如
彼贼下举喻以帖。次合第三。凡夫虽得戒定
智慧合贼得牛。无有方便不知解说合无妇
女。次合第五。以是义故不能获得常戒定等。
合浆难得况复生苏。如彼贼下举喻以帖。次
合第六。群贼加水牒举前喻。凡夫亦下举法
以合。次合第七。实亦不得解脱涅槃。合乳酪
等一切俱失。如彼贼下举喻以帖。上来合竟。
自下第三重显向前加水之相。凡夫所修人
天善行如所加乳。妄说常等名为加水。文中
先明所加之乳。举法喻帖。如是凡夫实不知
下明其加水。文显可知。上来第一明邪异正。
自下第二辩正异邪。初先法说。次喻。后合。是
故如来出世之后乃为演说常等法说。是破
外道妄说常乐我净法故。
佛为正说常乐净
等。喻中六句。一如来出现喻。轮王喻佛。化现
世间名出于世。二福德力下外道退散喻。三
牛无损下正法无损喻四王以诸牛付一牧下
付人修学喻。佛以正法付诸菩萨。名付牧人
多巧便者。五是人下修学得常喻。菩萨巧修
證会常法名得醍醐。六醍醐下得常广益喻。
以己所得化他同證令出生死。名无患苦。合
中圣王出现世时合上初句。诸凡夫下合第二
卷二 第 659b 页 T37-0659.png
句。先合。后帖。如来善说世出世法合第三句
牛无损命。为众生下合第四句付一牧人。为
众生故令诸菩萨随而演说。菩萨既得合第
五句是人方便即得醍醐。正应说言既得常
果。法从喻称。故云醍醐。复令已下合第六句。
然上喻中云无患苦。今此合中言得常乐。言
左右耳。上来第二辩正异邪。自下第三结劝
修学。先结。后劝。结中初言以是义者。以佛不
同世间之义。如来常等结明常义。唯在如来
不在馀人。此常法称要是已下。结明常名唯
在如来不在馀法。下次劝之。初先劝知。后劝
修学。劝学有三。一劝修学常住二字。常是法
常。住是报常。依法住故。二明修者随佛所行
至佛至处。修同如来名随我行。得果同佛名
至我处。又修报常名随我行。證会法常名至
我处。三明修者佛为涅槃。言修二字为灭相
者。修佛常住为大涅槃寂灭之相。以此二法
离相离性。故称为灭。当知如来则于其人为
涅槃者。大般涅槃独显其心。故云为般。准下
解释涅槃之义。道理正尔。不得异释。上来第
一不同凡夫。自下第二不同二乘。于中有三。
一明涅槃唯是佛法。第二迦叶执小难大。第
三如来辩大异小。就初段中。涅槃义者牒佛
向前为般涅槃。即是诸佛之法性者。约人辩
法。明异二乘。第二段中。先请。后难。请中初
言佛法性者其义云何。咨请佛义。我今欲下
求请佛说。难中四句。一有性无身难。夫法性
者牒佛向前涅槃法性。即是舍身准小类大。
谓同小乘舍身舍智方为涅槃。言舍身者名
牛无损命。为众生下合第四句付一牧人。为
众生故令诸菩萨随而演说。菩萨既得合第
五句是人方便即得醍醐。正应说言既得常
果。法从喻称。故云醍醐。复令已下合第六句。
然上喻中云无患苦。今此合中言得常乐。言
左右耳。上来第二辩正异邪。自下第三结劝
修学。先结。后劝。结中初言以是义者。以佛不
同世间之义。如来常等结明常义。唯在如来
不在馀人。此常法称要是已下。结明常名唯
在如来不在馀法。下次劝之。初先劝知。后劝
修学。劝学有三。一劝修学常住二字。常是法
常。住是报常。依法住故。二明修者随佛所行
至佛至处。修同如来名随我行。得果同佛名
至我处。又修报常名随我行。證会法常名至
我处。三明修者佛为涅槃。言修二字为灭相
者。修佛常住为大涅槃寂灭之相。以此二法
离相离性。故称为灭。当知如来则于其人为
涅槃者。大般涅槃独显其心。故云为般。准下
解释涅槃之义。道理正尔。不得异释。上来第
一不同凡夫。自下第二不同二乘。于中有三。
一明涅槃唯是佛法。第二迦叶执小难大。第
三如来辩大异小。就初段中。涅槃义者牒佛
向前为般涅槃。即是诸佛之法性者。约人辩
法。明异二乘。第二段中。先请。后难。请中初
言佛法性者其义云何。咨请佛义。我今欲下
求请佛说。难中四句。一有性无身难。夫法性
者牒佛向前涅槃法性。即是舍身准小类大。
谓同小乘舍身舍智方为涅槃。言舍身者名
卷二 第 659c 页 T37-0659.png
无所有。释大同小。同于小乘灭无所有。若无
所有身云何存。执无难有。二身若存下有身
无性难。身若存者纵听有身。云何而言身有
法性。难破有性。由身存故不得灭身以为涅
槃。故无法性。三身有性下双牒并徵。道言身
者牒后有身。有法性者牒前有性。云何存者
就以并徵。若言有身法性之义云何得存。若
有法性。法性是无。身云何存。四我今下彰己
不知。请佛释通。佛答有四。一明法性非无。二
明二乘不知。三明佛身非无。四明二乘不知。
文别可见。就初段中。汝不应说灭是法性呵
其难辞。夫性无灭正显非无。第二段中就喻
以明。二乘不知仰类佛德。如无想天成就色
阴而无色想。举其喻事。第四禅中广果天处。
有诸外道修无想定生于彼中。初生有想中
间想灭。经五百劫命欲尽时。心想还生。便谤
涅槃。终入地狱。佛今举之。彼想灭时但有色
阴。而无色阴所依之想。亦无依色攀缘之想。
名无色想。不应问下彰其难知。彼无想天虽
无粗想。非无细想所有心识。二乘不知。故不
应问。喻明如来生死虽灭真德常存。所有真
德非二乘知故不应问。云何住者问其色阴。
云何受乐问其受阴。云何行者问其行阴。云
何想者问其想阴。云何见闻问其识阴。此皆
不应。如来境下显前不应问之所以。无想天
报唯佛境界非二乘知。故不应问。所况佛德
类亦同尔。第三段中不应说言如来身灭。明
身非无。又明佛身非是无常迁灭之法。是故
不应说身是灭。第四段中就法以明二乘不
所有身云何存。执无难有。二身若存下有身
无性难。身若存者纵听有身。云何而言身有
法性。难破有性。由身存故不得灭身以为涅
槃。故无法性。三身有性下双牒并徵。道言身
者牒后有身。有法性者牒前有性。云何存者
就以并徵。若言有身法性之义云何得存。若
有法性。法性是无。身云何存。四我今下彰己
不知。请佛释通。佛答有四。一明法性非无。二
明二乘不知。三明佛身非无。四明二乘不知。
文别可见。就初段中。汝不应说灭是法性呵
其难辞。夫性无灭正显非无。第二段中就喻
以明。二乘不知仰类佛德。如无想天成就色
阴而无色想。举其喻事。第四禅中广果天处。
有诸外道修无想定生于彼中。初生有想中
间想灭。经五百劫命欲尽时。心想还生。便谤
涅槃。终入地狱。佛今举之。彼想灭时但有色
阴。而无色阴所依之想。亦无依色攀缘之想。
名无色想。不应问下彰其难知。彼无想天虽
无粗想。非无细想所有心识。二乘不知。故不
应问。喻明如来生死虽灭真德常存。所有真
德非二乘知故不应问。云何住者问其色阴。
云何受乐问其受阴。云何行者问其行阴。云
何想者问其想阴。云何见闻问其识阴。此皆
不应。如来境下显前不应问之所以。无想天
报唯佛境界非二乘知。故不应问。所况佛德
类亦同尔。第三段中不应说言如来身灭。明
身非无。又明佛身非是无常迁灭之法。是故
不应说身是灭。第四段中就法以明二乘不
卷二 第 660a 页 T37-0660.png
知。如是灭法牒前涅槃。是佛境界明唯佛知。
非诸已下明非二乘之所知也。自下第三不
同菩萨。于中三句。一劝迦叶不应思量。何处
住者思佛色阴。何处行者思佛行阴。何处见
者思佛识阴。何处乐者思佛受阴。略不云想。
此皆不应。以佛平等法门之身。妙出情外。无
一处在而无不在。故不应思。二如是义下明
其不知。成前不应思量之义。不知同小。是故
云亦。三诸佛下举佛不思。成前不知。诸佛法
身是法性身。种种方便是佛报身。报德差别
故云种种。方便修生故名方便。亦可法身是
佛真身。种种方便是佛应身。皆不可思。故彼
不知。上来第一明佛体常即是自德。自下第
二就常说归明摄他德。于中有三。一就常辩
归。二迦叶闻说领解修行。三如来述赞。初中
应修佛法及僧而作常想。总劝修学。亦应说
言作无异想及无变想。但今文中乘上所辩但
劝修常。馀略不论。是三法下别教修学。先开
三门。次广辩释。若言如来异法僧下破邪显
正。前开门中言是三法无异想者。明非别体。
一佛体上随义分三。故无别异。无无常者体
非生灭。不同变易。无变异者体无终尽。不同
分段。准释应尔。约此三门教除邪想。下广辩
之。先广无异。次广第二无无常义。后广无变。
此三段中文有隐显。广无异中单反无顺。无
无常中反顺双举。解无变中唯顺无反。互从
皆得。辩无异中于三修异请净三归则无依处。
明无初始归趣之心。清净三归。非是其人所
趣向处。名无归处。禁戒不具明无中间正修
非诸已下明非二乘之所知也。自下第三不
同菩萨。于中三句。一劝迦叶不应思量。何处
住者思佛色阴。何处行者思佛行阴。何处见
者思佛识阴。何处乐者思佛受阴。略不云想。
此皆不应。以佛平等法门之身。妙出情外。无
一处在而无不在。故不应思。二如是义下明
其不知。成前不应思量之义。不知同小。是故
云亦。三诸佛下举佛不思。成前不知。诸佛法
身是法性身。种种方便是佛报身。报德差别
故云种种。方便修生故名方便。亦可法身是
佛真身。种种方便是佛应身。皆不可思。故彼
不知。上来第一明佛体常即是自德。自下第
二就常说归明摄他德。于中有三。一就常辩
归。二迦叶闻说领解修行。三如来述赞。初中
应修佛法及僧而作常想。总劝修学。亦应说
言作无异想及无变想。但今文中乘上所辩但
劝修常。馀略不论。是三法下别教修学。先开
三门。次广辩释。若言如来异法僧下破邪显
正。前开门中言是三法无异想者。明非别体。
一佛体上随义分三。故无别异。无无常者体
非生灭。不同变易。无变异者体无终尽。不同
分段。准释应尔。约此三门教除邪想。下广辩
之。先广无异。次广第二无无常义。后广无变。
此三段中文有隐显。广无异中单反无顺。无
无常中反顺双举。解无变中唯顺无反。互从
皆得。辩无异中于三修异请净三归则无依处。
明无初始归趣之心。清净三归。非是其人所
趣向处。名无归处。禁戒不具明无中间正修
卷二 第 660b 页 T37-0660.png
之行。趣真行阙。所以不具。诸行皆阙。离恶在
初。故但云戒。终不能得声闻缘觉菩提果者。
明无究竟所成之果。三乘之果并皆不成。故
云不得声闻等果。不得菩提义则可尔。云何
不得声闻缘觉。解言。若人一向不闻一体三
归作别异想。容得声闻缘觉之果。若曾闻说
一体三归诽谤不受。作别异想。此即是其谤
方等人罪过五逆。人天之报尚不可阶。况能
證得二乘道果。若能于下解释第二无无常
义。先顺。后反。顺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若
能于是不思修常想者。则有归处。明有初始
归向之心。常住三归是其所向。故有归处。准
前应言禁戒具足能得声闻缘觉等果。略不
具论。喻中如树喻上初段如来体常。则有树
影喻此后段三归义常。依佛常体开此三归
摄人之用。故如因树则有树影。合中如来亦
尔。总合。有常法故合前树也。则有归处合有
树影。非是无常总结为常。下反释之。若言如
来是无常者。举彼异见。则非世人所归依处。
辩过以非。无常灭去谁为物归。自下第三释
无变异。迦叶初先举闇无影。欲令如来同之
变异。下佛答之。明影常有显佛无变。于中先
明如来恒有无眼不具。先喻。后合。如彼闇下
明诸众生不见时节。先喻。后合。佛灭度后合
彼闇时。说言无常合不见影。上来广辩。自
下第三破邪显正。且就初门破邪显正。馀二
可知。若言如来异法僧者。举其异见。则不
能成三归依处以理示过。如汝已下约喻显
过。三归各别不即常性。故是无常。
初。故但云戒。终不能得声闻缘觉菩提果者。
明无究竟所成之果。三乘之果并皆不成。故
云不得声闻等果。不得菩提义则可尔。云何
不得声闻缘觉。解言。若人一向不闻一体三
归作别异想。容得声闻缘觉之果。若曾闻说
一体三归诽谤不受。作别异想。此即是其谤
方等人罪过五逆。人天之报尚不可阶。况能
證得二乘道果。若能于下解释第二无无常
义。先顺。后反。顺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若
能于是不思修常想者。则有归处。明有初始
归向之心。常住三归是其所向。故有归处。准
前应言禁戒具足能得声闻缘觉等果。略不
具论。喻中如树喻上初段如来体常。则有树
影喻此后段三归义常。依佛常体开此三归
摄人之用。故如因树则有树影。合中如来亦
尔。总合。有常法故合前树也。则有归处合有
树影。非是无常总结为常。下反释之。若言如
来是无常者。举彼异见。则非世人所归依处。
辩过以非。无常灭去谁为物归。自下第三释
无变异。迦叶初先举闇无影。欲令如来同之
变异。下佛答之。明影常有显佛无变。于中先
明如来恒有无眼不具。先喻。后合。如彼闇下
明诸众生不见时节。先喻。后合。佛灭度后合
彼闇时。说言无常合不见影。上来广辩。自
下第三破邪显正。且就初门破邪显正。馀二
可知。若言如来异法僧者。举其异见。则不
能成三归依处以理示过。如汝已下约喻显
过。三归各别不即常性。故是无常。
卷二 第 660c 页 T37-0660.png
上来第一教示真归。自下迦叶领解修行。于
中有三。一以真归。上开父母。乃至七世无始
皆开。但随世俗且言七世。又七世来爱习未
舍。可以摄化。故说开之。七世父母随生何道。
迦叶皆往而为开化。如佛升天为母说法。二
我今下中益己身。三既自下下利众生。有信
众生直为广说。无信众生惧伏令学。
第三如来述赞之中。初叹护法。次叹益人。以
善益人故曰不欺下明得果。
金刚身品者。此品之中具答二问。一答云何
得金刚身。二答何因得坚固力。此二因同。一
处答之。于此二中。就始以标。是故名为金刚
身品。下文之中具辩五身。何故偏名金刚身
品。不可并题。且举金刚就第一问。偏云金
刚。此品有四。一明得身。二总结叹。三迦叶领
解。四如来述赞。就初段中。先明其果。而未
能知所因已下辩其得因。向前品中先因后
果。今乘前便。先果后因。就明果中。先略。后
广。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乃至法身。是其略也。
身体不迁名常住身。不为缘沮名不坏身。不
坏之义如世金刚。是故就喻名金刚身。不假
资成名非杂食身。唯以法成名为法身。下广
显之。迦叶先问。如来次答。下迦叶领解。问中
有二。一牒佛所说明己不见。二唯见下举佛
化迹彰己所见。先明所见无常坏等。坏翻不
坏。尘翻金刚。食翻非食。等者等于血肉之身。
翻前法身。何以下释。以入涅槃故非常等。此
义上来佛数解释。迦叶何故仍为此问。为起
说故。又以世人执见难舍。欲令如来重为破
卷二 第 661a 页 T37-0661.png
遣。故复举之。答中有四。一就所见以呵。二如
来之身无量亿劫坚牢已下。就所不见以教。
三如是功德成如来身非食身下。就前所呵
以破。亦名为释。四汝今当知如来之身即金
刚下。就前所教以劝。初中莫谓是呵辞也。第
二教中文别有三。一辩德广教。二如来法身
皆悉成下总以结叹。三唯有如来乃知已下。
明前迦叶不见所以。初中先约过去以教。如
来非身是身已下就现以教。般涅槃时不般已
下就后以教。初言如来无量亿劫坚牢难坏。
举本显今。现中初言非身是身开列章门。有
过皆舍名为非身。有德斯备称为是身。不生
灭下广以显之。于中所有遣相之言。成前非
身。辩德之辞显上是身。唯可如是总相粗判。
不可碎分。非身是身。不可说下牒以结叹。非
身是身牒前所辩。不可宣说明其出言。除一
法等彰其离相。除一法相明非一相。不可算
数明非异相。就后教中。般涅槃时不般涅槃。
明实不灭。上来广教。如来法身皆悉成下第
二总结。唯如来下是第三段释前迦叶不见
所以。良以佛身唯如来知。非诸声闻缘觉知
故。迦叶不见。迦叶示同二乘不见。故今举此
释其不见。上来第二如来教竟。自下第三就
前第一所呵以破。于中三句。前之两句举佛
真德破其所见。后之一句举佛应病释其所
见。前两句中。如是功德成如来身非是杂食。
破前迦叶唯见食身。如来真身功德如是云
何复得诸疾苦等。破前迦叶所见无常破坏
之身。言无危等即是显佛坚固力也。第三句
来之身无量亿劫坚牢已下。就所不见以教。
三如是功德成如来身非食身下。就前所呵
以破。亦名为释。四汝今当知如来之身即金
刚下。就前所教以劝。初中莫谓是呵辞也。第
二教中文别有三。一辩德广教。二如来法身
皆悉成下总以结叹。三唯有如来乃知已下。
明前迦叶不见所以。初中先约过去以教。如
来非身是身已下就现以教。般涅槃时不般已
下就后以教。初言如来无量亿劫坚牢难坏。
举本显今。现中初言非身是身开列章门。有
过皆舍名为非身。有德斯备称为是身。不生
灭下广以显之。于中所有遣相之言。成前非
身。辩德之辞显上是身。唯可如是总相粗判。
不可碎分。非身是身。不可说下牒以结叹。非
身是身牒前所辩。不可宣说明其出言。除一
法等彰其离相。除一法相明非一相。不可算
数明非异相。就后教中。般涅槃时不般涅槃。
明实不灭。上来广教。如来法身皆悉成下第
二总结。唯如来下是第三段释前迦叶不见
所以。良以佛身唯如来知。非诸声闻缘觉知
故。迦叶不见。迦叶示同二乘不见。故今举此
释其不见。上来第二如来教竟。自下第三就
前第一所呵以破。于中三句。前之两句举佛
真德破其所见。后之一句举佛应病释其所
见。前两句中。如是功德成如来身非是杂食。
破前迦叶唯见食身。如来真身功德如是云
何复得诸疾苦等。破前迦叶所见无常破坏
之身。言无危等即是显佛坚固力也。第三句
卷二 第 661b 页 T37-0661.png
中明佛为生示现病苦。故令迦叶见佛无常
破坏身等。自下第四就上第二所教以劝。先
劝令知如来之身即是金刚。次劝令思。思佛
金刚非是食身。后劝令说。说佛法身。上来第
二如来广答。自下第三迦叶领解。于中初先
领佛前言彰己解知。次受佛前劝。彰己常思。
后受佛劝。彰己宣说。上来明果。下次辩因。迦
叶初先领前问后。以为起发。唯然法身金刚
不坏。是领前也。而未能下是问后也。佛答有
二。一明护法以为身因。二是故护法优婆塞
等应执刀下明护法人德行相貌。前中有四。
一略明护法以为身因。二我于往昔下略引
已为證。三护持法者不受戒下广明护法以为
身因。四过去已下广引已为證。初二可知。第
三段中初明在家俗人护法不受五戒不修威
仪劝其舍小。小乘法中善优婆塞不畜刀杖。
不得护法。为是不受。应持刀等教其习大。迦
叶白下出家护法。初先迦叶反问起发。若有
比丘离于守护是真比丘取中为上。若随守
护是秃居士取上作下。戒中宣说。持刀杖者
比丘不得为之说法。今有随者犯戒无行。是
故说之为秃居士。下佛先呵。莫说如是上品
比丘为秃居士。下正为辩。先明中品。次明上
品。后显下品。明中品中。先彰其得。次辩其
失。后结显过。得中初明自行之得。有来问下
明利他得。自中初言供身趣足。有节量行。读
诵经等有修善行。利他可知。下次明失。虽能
如是然故不能作师子吼。不能宣说大乘教
法。不为师子之所围绕。不能流通大乘行法。
破坏身等。自下第四就上第二所教以劝。先
劝令知如来之身即是金刚。次劝令思。思佛
金刚非是食身。后劝令说。说佛法身。上来第
二如来广答。自下第三迦叶领解。于中初先
领佛前言彰己解知。次受佛前劝。彰己常思。
后受佛劝。彰己宣说。上来明果。下次辩因。迦
叶初先领前问后。以为起发。唯然法身金刚
不坏。是领前也。而未能下是问后也。佛答有
二。一明护法以为身因。二是故护法优婆塞
等应执刀下明护法人德行相貌。前中有四。
一略明护法以为身因。二我于往昔下略引
已为證。三护持法者不受戒下广明护法以为
身因。四过去已下广引已为證。初二可知。第
三段中初明在家俗人护法不受五戒不修威
仪劝其舍小。小乘法中善优婆塞不畜刀杖。
不得护法。为是不受。应持刀等教其习大。迦
叶白下出家护法。初先迦叶反问起发。若有
比丘离于守护是真比丘取中为上。若随守
护是秃居士取上作下。戒中宣说。持刀杖者
比丘不得为之说法。今有随者犯戒无行。是
故说之为秃居士。下佛先呵。莫说如是上品
比丘为秃居士。下正为辩。先明中品。次明上
品。后显下品。明中品中。先彰其得。次辩其
失。后结显过。得中初明自行之得。有来问下
明利他得。自中初言供身趣足。有节量行。读
诵经等有修善行。利他可知。下次明失。虽能
如是然故不能作师子吼。不能宣说大乘教
法。不为师子之所围绕。不能流通大乘行法。
卷二 第 661c 页 T37-0661.png
不能大乘善法摄人。是故不为师子围绕。不
能行违摄化恶人。是故不能降伏非法。下结
过中。如是比丘不能自利及利众生。就前失
中。结以显过。虽能持下就前得中结以显过。
就上品中。初彰其失。次辩其得。后劝修学。失
中供身亦常足者无节量行。就明得中复能
持戒是自利德。能师子下是利他德。于中有
三。一能宣通大乘教法。二利益安下明能流
行大乘行法。三若有比丘能如是下劝人防
护。前中初总。修多下别。经有十二。以何义故
但言九部。释言。诸经辩义不定。或时大小合
为十二。小乘法中宣说十一。略无方广。小乘
未说方广理故。大乘经法合为方广。大乘为
显方广理故。故地持云。十二部中唯方广部
是菩萨藏。馀十一部是声闻藏。此经亦尔。故
下文言十一部经二乘所持。方广一部菩萨
所持。或大乘小乘各说九部。如法华说。小乘
法中略无受记无问自说及与方广。故但有
九。小乘之中未说行因作佛之义。故无授记。
法浅易咨故无自说。未辩广理故无方广。大
乘法中略无因缘譬喻论义。故但有九。大乘
众生利根易悟。不假因缘譬喻论义。方始悟
解。是以略无。或随义具论大乘小乘皆有十
二。今据一门且说九部。以如是下总以结之。
第二段中初依经唱制。若有比丘畜如是下依
法治罪。于中初先如法治罚。如来先下引说
證成。明合治罚。就第三段劝人护中。初举未
来留难之事。是说法者设命终下彰益劝为。
以是缘下劝人防护。上来辩得第三结劝文
能行违摄化恶人。是故不能降伏非法。下结
过中。如是比丘不能自利及利众生。就前失
中。结以显过。虽能持下就前得中结以显过。
就上品中。初彰其失。次辩其得。后劝修学。失
中供身亦常足者无节量行。就明得中复能
持戒是自利德。能师子下是利他德。于中有
三。一能宣通大乘教法。二利益安下明能流
行大乘行法。三若有比丘能如是下劝人防
护。前中初总。修多下别。经有十二。以何义故
但言九部。释言。诸经辩义不定。或时大小合
为十二。小乘法中宣说十一。略无方广。小乘
未说方广理故。大乘经法合为方广。大乘为
显方广理故。故地持云。十二部中唯方广部
是菩萨藏。馀十一部是声闻藏。此经亦尔。故
下文言十一部经二乘所持。方广一部菩萨
所持。或大乘小乘各说九部。如法华说。小乘
法中略无受记无问自说及与方广。故但有
九。小乘之中未说行因作佛之义。故无授记。
法浅易咨故无自说。未辩广理故无方广。大
乘法中略无因缘譬喻论义。故但有九。大乘
众生利根易悟。不假因缘譬喻论义。方始悟
解。是以略无。或随义具论大乘小乘皆有十
二。今据一门且说九部。以如是下总以结之。
第二段中初依经唱制。若有比丘畜如是下依
法治罪。于中初先如法治罚。如来先下引说
證成。明合治罚。就第三段劝人护中。初举未
来留难之事。是说法者设命终下彰益劝为。
以是缘下劝人防护。上来辩得第三结劝文
卷二 第 662a 页 T37-0662.png
显可知。就明下品比丘之中。如是破戒名秃
居士者。名前破戒害法师人为秃居士。非持
戒者得是名字。简上异下。就第四段广引證
中文别有四。一举往事。有德国王生阿閦国
作第一弟子者。所谓声闻四果之中第一人
也。觉德生彼作第二弟子者。是四果中第二
人也。二结劝护法。三会通古今。初先会通。护
正法者得如是下叹因成果。迦叶白下述叹
所成。四结劝护法。自下第二明护法人德行
相貌。先明在家德行相貌。后论出家。前中初
言是故护法优婆塞等。乘前以劝。是护法者
有大果故。应持刀杖护持法人。若受已下正
明护法德行相貌。受小五戒不持刀杖护说
法人。不名大乘。不受五戒持杖护法。乃名大
乘。下总结劝。就明出家德行相中。初迦叶问。
为有师耶为无师乎。问持法人师德有无。为
是持戒为是破戒。问持法人师行持犯。下佛
答之。先对后问。明持非犯。谓具正下对其初
问明有师德。前中先呵。莫谓是等为破戒人。
下释有四。一举未来留难之事。二迦叶请。当
于尔时云何行化。三如来答。为是我听持法
比丘随俗通化。此即明其比丘无犯。四若
诸国下乘明能护俗人无犯。于中初明诸国
王等虽持刀杖是持非犯。次劝莫杀。后结其
人第一持戒。就答初问明有德中。初明其人
三业善正具有师行。众有三下善摄徒众。具
有师能。亦名师益。善持律下通经达律。体圣
化仪。具有师德。就初段中先明有行。若有比
丘以利养下举恶显善。明有行中先明自行。
居士者。名前破戒害法师人为秃居士。非持
戒者得是名字。简上异下。就第四段广引證
中文别有四。一举往事。有德国王生阿閦国
作第一弟子者。所谓声闻四果之中第一人
也。觉德生彼作第二弟子者。是四果中第二
人也。二结劝护法。三会通古今。初先会通。护
正法者得如是下叹因成果。迦叶白下述叹
所成。四结劝护法。自下第二明护法人德行
相貌。先明在家德行相貌。后论出家。前中初
言是故护法优婆塞等。乘前以劝。是护法者
有大果故。应持刀杖护持法人。若受已下正
明护法德行相貌。受小五戒不持刀杖护说
法人。不名大乘。不受五戒持杖护法。乃名大
乘。下总结劝。就明出家德行相中。初迦叶问。
为有师耶为无师乎。问持法人师德有无。为
是持戒为是破戒。问持法人师行持犯。下佛
答之。先对后问。明持非犯。谓具正下对其初
问明有师德。前中先呵。莫谓是等为破戒人。
下释有四。一举未来留难之事。二迦叶请。当
于尔时云何行化。三如来答。为是我听持法
比丘随俗通化。此即明其比丘无犯。四若
诸国下乘明能护俗人无犯。于中初明诸国
王等虽持刀杖是持非犯。次劝莫杀。后结其
人第一持戒。就答初问明有德中。初明其人
三业善正具有师行。众有三下善摄徒众。具
有师能。亦名师益。善持律下通经达律。体圣
化仪。具有师德。就初段中先明有行。若有比
丘以利养下举恶显善。明有行中先明自行。
卷二 第 662b 页 T37-0662.png
谓具正见意业善也。能广宣下口业善也。终
不捉下身业善也。摧伏已下明能利他。是名
已下结前自利。能为生下结上利他。举恶可
知。明师能中先举三众。次列三名。身虽不犯。
与破戒者和杂一处。名犯戒杂僧。自身无犯。
见己弟子有犯教悔。他犯舍置。名愚痴僧。自
净净他名清净僧。次辩优劣。破戒杂僧为利
同犯。故易可坏。净僧不尔。故不可坏。痴僧未
必为利同犯。又不能异。故癈不论。下广辩释。
虽辩前二。意显第三。明师德中。初明知律。后
明善经。就知律中。先开五门。次释。后结。前
开门中。善持律者总以标举。下列五名。为欲
调伏利众生故。是第一门。所谓菩萨权化方
便行非通道。若轻第二。若重第三。非律不證
是其第四。是律便證是其第五。广释可知。结
中善解一字义者解一律字。善持契经亦如
是者。亦同知律。且有五门。一知菩萨权行方
便。第二知浅。第三知深。四是经应證。五非经
不證。上来第一明因得果。自下第二总以结
叹。佛法不思结叹前因。如来不思结叹上果。
迦叶白下。大段第三领解奉行。初先领解。如
是如是诚如圣教。领前广说佛法不思。如来
亦尔领后结叹。故知已下彰己奉行。先许自
行。后为他说。自下第四如来述赞。先总叹善。
次劝正学。后明学益。
名字功德品者。此经名中说大涅槃功德之
法。摄旨从诠。是故说为名字功德。广辩此义。
故云名字功德品也。此品答上云何于经究
竟到岸。辩经名德。令人奉持穷经旨趣。名到
不捉下身业善也。摧伏已下明能利他。是名
已下结前自利。能为生下结上利他。举恶可
知。明师能中先举三众。次列三名。身虽不犯。
与破戒者和杂一处。名犯戒杂僧。自身无犯。
见己弟子有犯教悔。他犯舍置。名愚痴僧。自
净净他名清净僧。次辩优劣。破戒杂僧为利
同犯。故易可坏。净僧不尔。故不可坏。痴僧未
必为利同犯。又不能异。故癈不论。下广辩释。
虽辩前二。意显第三。明师德中。初明知律。后
明善经。就知律中。先开五门。次释。后结。前
开门中。善持律者总以标举。下列五名。为欲
调伏利众生故。是第一门。所谓菩萨权化方
便行非通道。若轻第二。若重第三。非律不證
是其第四。是律便證是其第五。广释可知。结
中善解一字义者解一律字。善持契经亦如
是者。亦同知律。且有五门。一知菩萨权行方
便。第二知浅。第三知深。四是经应證。五非经
不證。上来第一明因得果。自下第二总以结
叹。佛法不思结叹前因。如来不思结叹上果。
迦叶白下。大段第三领解奉行。初先领解。如
是如是诚如圣教。领前广说佛法不思。如来
亦尔领后结叹。故知已下彰己奉行。先许自
行。后为他说。自下第四如来述赞。先总叹善。
次劝正学。后明学益。
名字功德品者。此经名中说大涅槃功德之
法。摄旨从诠。是故说为名字功德。广辩此义。
故云名字功德品也。此品答上云何于经究
竟到岸。辩经名德。令人奉持穷经旨趣。名到
卷二 第 662c 页 T37-0662.png
经岸。此乃明其安乐之因。持经名德。近离恶
道。终得究竟常乐之果。名得安乐。文中有二。
一辩经名德劝人受持使到经岸。二迦叶领
解。前中复三。第一总举经名功德劝令受持。
二闻是经名生四趣下彰益劝持。此即明得世
间安乐。三所得功德我今说下辩德教持。此
即明得出世安乐。就初段中汝应受持经名
章句所有德者。此经名中说大涅槃所有功
德。摄旨从诠。故曰名字。所有功德持之得乐
故应受持。第二段中闻生四趣无是处者。正
举闻益。闻有三品。一者上品。称经而闻。不
作闻相不作声相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乃至
不取一切法相。是人毕竟不生四趣。除悲愿
力。二者中品。虽未离相善心听受。暂时不生
非永不入。三者下品。微末善心听受此经。远
为未来出离因缘。非即不生。今此所论是其
上品。故生四趣无是处也。何以下释。良以此
经无量诸佛所修习故。闻之不生三涂修罗
是四恶趣。第三段中所得功德我今说者。总
标许说。谓彼诸佛所得功德今当说矣。次迦
叶请。当何名经问经名字。此经之中具说多
义。当于何义而名此经。云何持者问奉持仪。
下佛答之。此经名为大般涅槃。答其初问。上
语善等答其后问。于中有二。一叹经殊胜令
人敬持。二汝今听下辩经名德令人乐持。三
若欲于此大般涅槃而涅槃下正教奉持。依经
学常名为奉持。初中有四。一叹教善。二叹义
深。三叹文善。四叹义备。叹教善中随其经文。
初中后别为上中下。合法称机能生行心。故
道。终得究竟常乐之果。名得安乐。文中有二。
一辩经名德劝人受持使到经岸。二迦叶领
解。前中复三。第一总举经名功德劝令受持。
二闻是经名生四趣下彰益劝持。此即明得世
间安乐。三所得功德我今说下辩德教持。此
即明得出世安乐。就初段中汝应受持经名
章句所有德者。此经名中说大涅槃所有功
德。摄旨从诠。故曰名字。所有功德持之得乐
故应受持。第二段中闻生四趣无是处者。正
举闻益。闻有三品。一者上品。称经而闻。不
作闻相不作声相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乃至
不取一切法相。是人毕竟不生四趣。除悲愿
力。二者中品。虽未离相善心听受。暂时不生
非永不入。三者下品。微末善心听受此经。远
为未来出离因缘。非即不生。今此所论是其
上品。故生四趣无是处也。何以下释。良以此
经无量诸佛所修习故。闻之不生三涂修罗
是四恶趣。第三段中所得功德我今说者。总
标许说。谓彼诸佛所得功德今当说矣。次迦
叶请。当何名经问经名字。此经之中具说多
义。当于何义而名此经。云何持者问奉持仪。
下佛答之。此经名为大般涅槃。答其初问。上
语善等答其后问。于中有二。一叹经殊胜令
人敬持。二汝今听下辩经名德令人乐持。三
若欲于此大般涅槃而涅槃下正教奉持。依经
学常名为奉持。初中有四。一叹教善。二叹义
深。三叹文善。四叹义备。叹教善中随其经文。
初中后别为上中下。合法称机能生行心。故
卷二 第 663a 页 T37-0663.png
名为善。第二句中义味深者名义为味。不同
馀处名字为味。义能津心令人爱乐如世美
味故名为味。与下文中譬如甘蔗数数煎煮
得种种味。其义相似。第三句中其文善者。言
辞才巧不增不减。故曰文善。第四句中。纯具
梵行明其行圆。宝藏无缺彰其理圆。亦可纯
备彰其因圆。宝藏无缺明其果满。经有此胜
故劝奉持。自下第三辩经名德令人乐持。先
总敕听许为宣说。上已许说。迦叶遂请。不得
即说。故今重敕许为宣说。下正说中有八复
次。初一正出经名功德。次四明其经教功德。
后三彰其经义功德。教为此岸。义为彼岸。初
中大者名之为常。依于大名辩其大德。此经
具有六义释大。已如上辩。今此且以常义显
之。如八河下依涅槃名辩涅槃德。先喻后合。
此经如是降伏一切诸结烦恼及诸魔性。破相
趣寂。此经所辩同前八河。故曰如是。降伏烦
恼离烦恼魔。及诸魔性灭馀三魔。然后要于
大般涅槃放舍身命。證实舍相證实除妄。无
妄可在。是故云舍。名大涅槃总以结之。次四
教中初一教圆。先喻后合。次一教极。先喻后
合。后二教胜。于中前一广破故胜。初先法说。
次喻后合。后一复次永尽故胜。先喻后合。后
三义中初二义体。后一义用。体中前一灭恶
故胜。先喻后合。后一备善。初先立喻。八味具
者。就六味中分甘为三。故有八味。一不苦名
甘。二不酢名甘。三不辛名甘。是名三也。下约
显法。初总次别。不生名常。不灭曰恒。永绝危
怖故名为安。离烦恼热名为清凉。不老不死
馀处名字为味。义能津心令人爱乐如世美
味故名为味。与下文中譬如甘蔗数数煎煮
得种种味。其义相似。第三句中其文善者。言
辞才巧不增不减。故曰文善。第四句中。纯具
梵行明其行圆。宝藏无缺彰其理圆。亦可纯
备彰其因圆。宝藏无缺明其果满。经有此胜
故劝奉持。自下第三辩经名德令人乐持。先
总敕听许为宣说。上已许说。迦叶遂请。不得
即说。故今重敕许为宣说。下正说中有八复
次。初一正出经名功德。次四明其经教功德。
后三彰其经义功德。教为此岸。义为彼岸。初
中大者名之为常。依于大名辩其大德。此经
具有六义释大。已如上辩。今此且以常义显
之。如八河下依涅槃名辩涅槃德。先喻后合。
此经如是降伏一切诸结烦恼及诸魔性。破相
趣寂。此经所辩同前八河。故曰如是。降伏烦
恼离烦恼魔。及诸魔性灭馀三魔。然后要于
大般涅槃放舍身命。證实舍相證实除妄。无
妄可在。是故云舍。名大涅槃总以结之。次四
教中初一教圆。先喻后合。次一教极。先喻后
合。后二教胜。于中前一广破故胜。初先法说。
次喻后合。后一复次永尽故胜。先喻后合。后
三义中初二义体。后一义用。体中前一灭恶
故胜。先喻后合。后一备善。初先立喻。八味具
者。就六味中分甘为三。故有八味。一不苦名
甘。二不酢名甘。三不辛名甘。是名三也。下约
显法。初总次别。不生名常。不灭曰恒。永绝危
怖故名为安。离烦恼热名为清凉。不老不死
卷二 第 663b 页 T37-0663.png
离烦恼果。断诸恶业名为无垢。离恶业果故
曰快乐。下总结之。下一复次明义用中就菩
萨说。佛则可知。名德如是应善奉持。
自下第三教奉持仪。依经学常名。为奉持。上
来答问。自下迦叶领解劝学。先自领解。如来
法僧不可思者。领向末后三宝常义。涅槃不
思领前叹胜辩经名德。下劝他学。先明学益。
后彰不学。有其过损。
如来性品者。此品之中。备论多法。二十五有
有我不下一段经文辩如来性。今从彼文以
题品目。盖乃摄广从略名矣。如来之藏能为
佛因名如来性。广辩斯义名如来性。于此品
中备答多问。四相一章答前问中愿开微密
广为生说。准六卷经。前问略少。若具为问。应
言愿佛开于微密菩萨依之为众生说。故此
文中佛就涅槃微密藏中开三事义。令菩萨
说。以答上问。此明何义。今此为显无碍辩因。
无碍辩才由为众生说法故得。故此辩之。就
此品中三门分别。一科判经文。二就人辩定。
三随文解释。科判如何。四相一章文别有二。
一明四相能开之德。二复次自正所谓得是
大涅槃下明所开法。次就人定。人有二种。一
是所寄。二是所为。所寄是佛。所为菩萨。所寄
之佛即是能教。所为菩萨即是所教。若就所
寄。初番四相是其如来能开之德。故下文中
就佛释之。复次自正所谓得是大涅槃下。是
其如来所开之法。如来就于大涅槃中开示
三事名开微密。若就所为。初番四相是其菩
萨能说之德。故此经中创始标宗。云言菩萨
曰快乐。下总结之。下一复次明义用中就菩
萨说。佛则可知。名德如是应善奉持。
自下第三教奉持仪。依经学常名。为奉持。上
来答问。自下迦叶领解劝学。先自领解。如来
法僧不可思者。领向末后三宝常义。涅槃不
思领前叹胜辩经名德。下劝他学。先明学益。
后彰不学。有其过损。
如来性品者。此品之中。备论多法。二十五有
有我不下一段经文辩如来性。今从彼文以
题品目。盖乃摄广从略名矣。如来之藏能为
佛因名如来性。广辩斯义名如来性。于此品
中备答多问。四相一章答前问中愿开微密
广为生说。准六卷经。前问略少。若具为问。应
言愿佛开于微密菩萨依之为众生说。故此
文中佛就涅槃微密藏中开三事义。令菩萨
说。以答上问。此明何义。今此为显无碍辩因。
无碍辩才由为众生说法故得。故此辩之。就
此品中三门分别。一科判经文。二就人辩定。
三随文解释。科判如何。四相一章文别有二。
一明四相能开之德。二复次自正所谓得是
大涅槃下明所开法。次就人定。人有二种。一
是所寄。二是所为。所寄是佛。所为菩萨。所寄
之佛即是能教。所为菩萨即是所教。若就所
寄。初番四相是其如来能开之德。故下文中
就佛释之。复次自正所谓得是大涅槃下。是
其如来所开之法。如来就于大涅槃中开示
三事名开微密。若就所为。初番四相是其菩
萨能说之德。故此经中创始标宗。云言菩萨
卷二 第 663c 页 T37-0663.png
开示涅槃有四相义。下复结言菩萨如是分
别开示大般涅槃有四相义。六卷经中亦同
此说。故彼经言。菩萨具足四种相义。能为众
生说大涅槃。复次自正所谓得是大涅槃下。
是其菩萨所说之法。依佛所开为他说故。此
与向前长寿品中辩义相似。彼就所寄。名为
如来长寿之业。彼就所为。说言菩萨以是业
缘得寿命长。金刚身品所明亦尔。就人如是。
次随文释。能开德中文别有四。一总标举。二
列四名。三广辩释。第四总结。初中菩萨开示
涅槃有四相者。就所教人明能开德。所教菩
萨具足四德方能为人说大涅槃。故云菩萨
开示涅槃有四相义。故六卷经云。菩萨具足
四种相义。能为众生说大涅槃。次列四名。先
问后列。此四通论皆是利他。是说德故。于中
分别。前一自利。自行非邪故云自正。后三利
他。正化众生令离邪过。故名正他。此一正是
化他行体。后二化德能随问答。明知法药。于
法自在随问巧答。名随问答。善解因缘识达
根性。善知随机授化因缘。名解因缘。第三释
中先解自正。初问。次释。后牒总结。释中有
二。一约教法以明自正。二若言如来法僧已
下。约就常义以明自正。前中假就比丘说之。
若佛如来见佛因缘而有说者。假举如来验诫
之言。佛于一时见大火聚炽然因缘。便告比
丘。汝宁抱是炽然火聚。宁说如来十二部经
及秘密藏云波旬说。名见因缘而有所说。譬
如已下对问以明比丘自正。举彼类显菩萨
自正。故云譬如十二小教。秘藏大教。自正心
别开示大般涅槃有四相义。六卷经中亦同
此说。故彼经言。菩萨具足四种相义。能为众
生说大涅槃。复次自正所谓得是大涅槃下。
是其菩萨所说之法。依佛所开为他说故。此
与向前长寿品中辩义相似。彼就所寄。名为
如来长寿之业。彼就所为。说言菩萨以是业
缘得寿命长。金刚身品所明亦尔。就人如是。
次随文释。能开德中文别有四。一总标举。二
列四名。三广辩释。第四总结。初中菩萨开示
涅槃有四相者。就所教人明能开德。所教菩
萨具足四德方能为人说大涅槃。故云菩萨
开示涅槃有四相义。故六卷经云。菩萨具足
四种相义。能为众生说大涅槃。次列四名。先
问后列。此四通论皆是利他。是说德故。于中
分别。前一自利。自行非邪故云自正。后三利
他。正化众生令离邪过。故名正他。此一正是
化他行体。后二化德能随问答。明知法药。于
法自在随问巧答。名随问答。善解因缘识达
根性。善知随机授化因缘。名解因缘。第三释
中先解自正。初问。次释。后牒总结。释中有
二。一约教法以明自正。二若言如来法僧已
下。约就常义以明自正。前中假就比丘说之。
若佛如来见佛因缘而有说者。假举如来验诫
之言。佛于一时见大火聚炽然因缘。便告比
丘。汝宁抱是炽然火聚。宁说如来十二部经
及秘密藏云波旬说。名见因缘而有所说。譬
如已下对问以明比丘自正。举彼类显菩萨
自正。故云譬如十二小教。秘藏大教。自正心
卷二 第 664a 页 T37-0664.png
坚。故宁抱火不敢说此为波旬说。何故而然。
欲明抱火但坏一身。谤法能坏无量世身。又
复抱火但坏肉身。谤法之罪能坏法身。为是
不说。后自正中句别有五。一知他宣说三宝
无常有大衰损。自侵损己。欺人损他。邪法教
他名为欺人。二宁以刀下自制不为。宁刀断
舌不说无常。与前抱火其事相似。三若闻他
下闻说不受。四于此下见说生怜。怜彼当受
无量苦故。五如来法僧不可思下以理自遮。
上来释竟。自观已下牒以总结。自观己身犹
如火聚。是牒前也。前二段中就初以牒。此明
菩萨自观己身犹如比丘宁抱大火。是名结
也。就正他中。初问。次辩。第三总结。辩中有
二。一明如来当时善授。二复告女人汝有缘
下后时善付。前中有四。一明女人养子之仪。
始必与苏。二约之显化始须授小。三复明女
人养子之仪。大须与食。四约之显化终须授
大。初中六句。一明如来当说法时。有一女人。
多含儿酥。来至佛会。顾念其子。不知消不。二
佛知故问汝含儿酥不知消不。佛为此问。具
有三意。一欲令女人安心听法。二欲彰女人
善授儿苏。约之明佛善能授法。三欲对之说
消不消类显自己能量众生堪与不堪。此是第
二。三女闻请佛。于中初先叹佛知心。次请如
来教示多少。后请如来说消不消。四如来为
辩。汝儿所食即消增寿。五女闻欢喜。于中初
言心大踊跃。闻消故喜。复作言下庆实故喜。
六结叹如来。世尊如是为调众生善能分别
说消不消。此谁结叹。有人释言女人叹佛。复
欲明抱火但坏一身。谤法能坏无量世身。又
复抱火但坏肉身。谤法之罪能坏法身。为是
不说。后自正中句别有五。一知他宣说三宝
无常有大衰损。自侵损己。欺人损他。邪法教
他名为欺人。二宁以刀下自制不为。宁刀断
舌不说无常。与前抱火其事相似。三若闻他
下闻说不受。四于此下见说生怜。怜彼当受
无量苦故。五如来法僧不可思下以理自遮。
上来释竟。自观已下牒以总结。自观己身犹
如火聚。是牒前也。前二段中就初以牒。此明
菩萨自观己身犹如比丘宁抱大火。是名结
也。就正他中。初问。次辩。第三总结。辩中有
二。一明如来当时善授。二复告女人汝有缘
下后时善付。前中有四。一明女人养子之仪。
始必与苏。二约之显化始须授小。三复明女
人养子之仪。大须与食。四约之显化终须授
大。初中六句。一明如来当说法时。有一女人。
多含儿酥。来至佛会。顾念其子。不知消不。二
佛知故问汝含儿酥不知消不。佛为此问。具
有三意。一欲令女人安心听法。二欲彰女人
善授儿苏。约之明佛善能授法。三欲对之说
消不消类显自己能量众生堪与不堪。此是第
二。三女闻请佛。于中初先叹佛知心。次请如
来教示多少。后请如来说消不消。四如来为
辩。汝儿所食即消增寿。五女闻欢喜。于中初
言心大踊跃。闻消故喜。复作言下庆实故喜。
六结叹如来。世尊如是为调众生善能分别
说消不消。此谁结叹。有人释言女人叹佛。复
卷二 第 664b 页 T37-0664.png
有人言是佛自叹。当应是其集经者叹。上来
六句合为第一。自下第二约之显化。亦说诸
法无我无常。明其昔日唯得说小。亦同女人
始与儿苏。是故言亦。亦可同前说消不消。故
云亦说。若佛世尊先说常下。彰其昔日不得
说大。良以昔日凡情未遣故不得说。若为说
大。便言此法与外道同。即便舍去。自下第三
复明女人养子之仪。大须与食。文显可知。我
之所有声闻已下。是第四段约之显化明终
说大。于中初言我之所有声闻弟子如汝婴
儿不消常住先说苦等。举昔显今。若我弟子
功德备下明今异昔。于中四句。一明弟子功
德已备堪修大乘为说六味。如儿长大能消
难消应当与食。所化如是。应授六法。法从喻
称。故云六味。二云何下列其六名。具应有八。
约世六味但说六种。以净不净二义粗显故
不论也。下还说有。三彼世间下分定优劣。三
是世间。三是出世。先明世间。彼世间中有三
种味。总以标举。谓无常等列其名字。下明出
世。于中先明成涅槃饭。烦恼为彼智火所焚。
名之为薪。智焚惑薪故复名火。相因得名。以
焚惑薪故成涅槃。法从喻称说之为饭。谓常
乐下就彼涅槃列出三昧。四令诸下就六味
中简胜劝学。令诸弟子甘嗜涅槃常乐我味。
上来第一当时善授。自下第二明后善付。于
中有三。一明大乘应付菩萨不付声闻。二何
以下释菩萨知常。二乘弟子谓佛灭故。三以
是义下总以结叹。初中如来先教女人行驱
恶子宝示善子。女人白下印可佛语。姊下如
六句合为第一。自下第二约之显化。亦说诸
法无我无常。明其昔日唯得说小。亦同女人
始与儿苏。是故言亦。亦可同前说消不消。故
云亦说。若佛世尊先说常下。彰其昔日不得
说大。良以昔日凡情未遣故不得说。若为说
大。便言此法与外道同。即便舍去。自下第三
复明女人养子之仪。大须与食。文显可知。我
之所有声闻已下。是第四段约之显化明终
说大。于中初言我之所有声闻弟子如汝婴
儿不消常住先说苦等。举昔显今。若我弟子
功德备下明今异昔。于中四句。一明弟子功
德已备堪修大乘为说六味。如儿长大能消
难消应当与食。所化如是。应授六法。法从喻
称。故云六味。二云何下列其六名。具应有八。
约世六味但说六种。以净不净二义粗显故
不论也。下还说有。三彼世间下分定优劣。三
是世间。三是出世。先明世间。彼世间中有三
种味。总以标举。谓无常等列其名字。下明出
世。于中先明成涅槃饭。烦恼为彼智火所焚。
名之为薪。智焚惑薪故复名火。相因得名。以
焚惑薪故成涅槃。法从喻称说之为饭。谓常
乐下就彼涅槃列出三昧。四令诸下就六味
中简胜劝学。令诸弟子甘嗜涅槃常乐我味。
上来第一当时善授。自下第二明后善付。于
中有三。一明大乘应付菩萨不付声闻。二何
以下释菩萨知常。二乘弟子谓佛灭故。三以
是义下总以结叹。初中如来先教女人行驱
恶子宝示善子。女人白下印可佛语。姊下如
卷二 第 664c 页 T37-0664.png
来约之显化。我涅槃时合前女人欲至他处。
无上佛法不与声闻合驱恶子。如汝下帖要
当付。下合付善子。如汝下帖。第二释中先问
起发。驱恶违等。故问何故。下对释之。句别有
四。一明声闻谓佛灭度我实不灭。举理显非。
二如汝下举事类显。三明菩萨说佛不灭。四
如汝下举喻类显。第三段中。以是义故无上
秘藏付于菩萨。结上初段。以是菩萨如善子
故秘藏应付。若有众生谓佛常下。叹后段中
菩萨知常。若知佛常。佛于其人常存不灭。故
于其家则为有佛。是名下结。能随问中初牒
前问。次释。后结。下因其言乘唱肉制。释中且
就布施一门明随问答。馀类可知。于中先问。
若有人来假举问人。问佛以下假举问辞。施
是舍财。不舍钱财成施至难。故举问之。下明
随答。于中初先五句别答。良以此等舍心成
就。故得名施。前人不受。故财不损。举此即欲
显此经中不净物等悉不应受。如是施下总
以结之。施名流布遍至他方。结成大施寄名
显之。所舍宽多故名大施。又因舍故前人不
受。得显此经遮制之义。因财通法。故名大施。
财宝不失结成不损。是名下结。下因向前断
酒肉者施酒肉言。故从此下乘唱断肉。文别
有九。一因迦叶请正宣肉制。二迦叶白佛云
何如来不听食下明断肉意。三迦叶言如来
何故先听食下会通昔言。四迦叶言如来若
制不食肉下明制分齐。五如来所制各有异
下汎明一切立制之意。六我从今日制弟子
下明食肉过。七我涅槃后无量岁下辩食肉
无上佛法不与声闻合驱恶子。如汝下帖要
当付。下合付善子。如汝下帖。第二释中先问
起发。驱恶违等。故问何故。下对释之。句别有
四。一明声闻谓佛灭度我实不灭。举理显非。
二如汝下举事类显。三明菩萨说佛不灭。四
如汝下举喻类显。第三段中。以是义故无上
秘藏付于菩萨。结上初段。以是菩萨如善子
故秘藏应付。若有众生谓佛常下。叹后段中
菩萨知常。若知佛常。佛于其人常存不灭。故
于其家则为有佛。是名下结。能随问中初牒
前问。次释。后结。下因其言乘唱肉制。释中且
就布施一门明随问答。馀类可知。于中先问。
若有人来假举问人。问佛以下假举问辞。施
是舍财。不舍钱财成施至难。故举问之。下明
随答。于中初先五句别答。良以此等舍心成
就。故得名施。前人不受。故财不损。举此即欲
显此经中不净物等悉不应受。如是施下总
以结之。施名流布遍至他方。结成大施寄名
显之。所舍宽多故名大施。又因舍故前人不
受。得显此经遮制之义。因财通法。故名大施。
财宝不失结成不损。是名下结。下因向前断
酒肉者施酒肉言。故从此下乘唱断肉。文别
有九。一因迦叶请正宣肉制。二迦叶白佛云
何如来不听食下明断肉意。三迦叶言如来
何故先听食下会通昔言。四迦叶言如来若
制不食肉下明制分齐。五如来所制各有异
下汎明一切立制之意。六我从今日制弟子
下明食肉过。七我涅槃后无量岁下辩食肉
卷二 第 665a 页 T37-0665.png
人。八迦叶白诸比丘等因他活下辩开遮仪。
九若我广下总结肉制。此亦即是持戒门中
能随问答。初中迦叶先问起发。食肉之人不
应施肉。以理直请。何以下释。下佛先叹。次
唱断肉。后举馀食况肉不应。何故偏言声闻
弟子不听食肉。菩萨先制如楞伽说。是中但
制小乘故也。自下第二明断肉意。迦叶先问
云何不听。下佛答之。断大慈种是以不听。地
上大慈地前名种。第三会通昔言之中有三问
答。初问食肉断大慈种云何如来先听比丘
食三净肉。不见闻疑是三净也。佛答随事
渐断故尔。言听食净为断不净。二问如来已
听比丘食三净肉。何缘于中十种不净九种
清净而复不听。十种不净下文自数。人蛇象
马驴狗师子猪狐猕猴。是其十也。于此十中
不见闻疑他为己杀。是故摄入三种净中。生
世机嫌故名不净。九种清净自未见文。人传
释之。前十种外馀众生中不见他杀。亦无闻
疑及不为已即以为四。先乾自死及与鸟残
通前为七。不期偶得及他自杀请已而食。通
前为九。下佛答之。此亦是我随事渐制。三问
如来随事渐制。何故昔日赞肉为美。佛答有
二。一明叹馀食。二举衣况食成己不叹。此第
三竟。第四立制分齐之中迦叶先请。若制食
肉。五种牛味胡麻油等。佛亦应断。下佛呵之。
不应同彼尼乾所见。第五汎明立制意中。一
切立制各有异意总以标举。下别显之。言异
意故听食三者。意为断却馀不净肉。言中听
食三种净肉。心与言别。故云异意。言异想故
九若我广下总结肉制。此亦即是持戒门中
能随问答。初中迦叶先问起发。食肉之人不
应施肉。以理直请。何以下释。下佛先叹。次
唱断肉。后举馀食况肉不应。何故偏言声闻
弟子不听食肉。菩萨先制如楞伽说。是中但
制小乘故也。自下第二明断肉意。迦叶先问
云何不听。下佛答之。断大慈种是以不听。地
上大慈地前名种。第三会通昔言之中有三问
答。初问食肉断大慈种云何如来先听比丘
食三净肉。不见闻疑是三净也。佛答随事
渐断故尔。言听食净为断不净。二问如来已
听比丘食三净肉。何缘于中十种不净九种
清净而复不听。十种不净下文自数。人蛇象
马驴狗师子猪狐猕猴。是其十也。于此十中
不见闻疑他为己杀。是故摄入三种净中。生
世机嫌故名不净。九种清净自未见文。人传
释之。前十种外馀众生中不见他杀。亦无闻
疑及不为已即以为四。先乾自死及与鸟残
通前为七。不期偶得及他自杀请已而食。通
前为九。下佛答之。此亦是我随事渐制。三问
如来随事渐制。何故昔日赞肉为美。佛答有
二。一明叹馀食。二举衣况食成己不叹。此第
三竟。第四立制分齐之中迦叶先请。若制食
肉。五种牛味胡麻油等。佛亦应断。下佛呵之。
不应同彼尼乾所见。第五汎明立制意中。一
切立制各有异意总以标举。下别显之。言异
意故听食三者。意为断却馀不净肉。言中听
食三种净肉。心与言别。故云异意。言异想故
卷二 第 665b 页 T37-0665.png
断十种者。想犹意也。为欲于彼三种净中以
渐遮断。是故且言断十不净。此异前意。名为
异想。言异想故一切断者。为欲于彼十种之
外一切悉断。故今宣唱九净亦断。此乃异前
渐断之想。故复称异。第六广明食肉过中先
举前制。从今不得食一切肉。下广辩过。初先
法说。次喻。后合。是故已下结明菩萨不食肉
义。于中初明菩萨不食。为度已下拂权显实。
如是已下举净显秽。第七辩明食肉人中。初
外善内恶。尔时复下内外俱恶。第八广明开
遮之中迦叶先请。乞食杂肉云何得食。佛教
可解。第九结制。文显可知。解因缘中。先问。
次释。第三总结。释中有四。一问。二答。三难。
四通。就初问中。为彰如来善解随机渐化因
缘。反责如来经不顿说律不顿制。如有四众
假举问人。来问我下假举问辞。辞中有二。一
责如来经不顿说。二或名犯下呵责如来律
不顿制。经中初先责不顿说。或说深下呵其
渐说。责不顿中。如是义者谓佛常义。如来初
出何不即为波斯匿王说是深义。责不顿说。
佛初出时波斯匿王其母命终。王甚忧恼。佛
为开解。说佛缘觉及弟子众皆悉无常。故今
对之责不顿说。或时说深或时说浅。呵其渐
说。昔为波斯说佛无常名之为浅。今日说常
以之为深。下就律中。或名为犯或名不犯呵
其渐制。如来初出未广制戒名为不犯。后广
制戒名之为犯。云何随下责不先制。然此文
中直举三名请佛解释以为责本。责相未显。
待佛解竟。至后难中。责相方显。云何堕者问
渐遮断。是故且言断十不净。此异前意。名为
异想。言异想故一切断者。为欲于彼十种之
外一切悉断。故今宣唱九净亦断。此乃异前
渐断之想。故复称异。第六广明食肉过中先
举前制。从今不得食一切肉。下广辩过。初先
法说。次喻。后合。是故已下结明菩萨不食肉
义。于中初明菩萨不食。为度已下拂权显实。
如是已下举净显秽。第七辩明食肉人中。初
外善内恶。尔时复下内外俱恶。第八广明开
遮之中迦叶先请。乞食杂肉云何得食。佛教
可解。第九结制。文显可知。解因缘中。先问。
次释。第三总结。释中有四。一问。二答。三难。
四通。就初问中。为彰如来善解随机渐化因
缘。反责如来经不顿说律不顿制。如有四众
假举问人。来问我下假举问辞。辞中有二。一
责如来经不顿说。二或名犯下呵责如来律
不顿制。经中初先责不顿说。或说深下呵其
渐说。责不顿中。如是义者谓佛常义。如来初
出何不即为波斯匿王说是深义。责不顿说。
佛初出时波斯匿王其母命终。王甚忧恼。佛
为开解。说佛缘觉及弟子众皆悉无常。故今
对之责不顿说。或时说深或时说浅。呵其渐
说。昔为波斯说佛无常名之为浅。今日说常
以之为深。下就律中。或名为犯或名不犯呵
其渐制。如来初出未广制戒名为不犯。后广
制戒名之为犯。云何随下责不先制。然此文
中直举三名请佛解释以为责本。责相未显。
待佛解竟。至后难中。责相方显。云何堕者问
卷二 第 665c 页 T37-0665.png
其所防。所防之罪能随地狱畜生鬼等。故名
为堕。律及木叉问其能防。能防教法说之为
律。律者是其诠量为义。诠量轻重持犯得失
能防行法。说为木叉。此云解脱。解脱业非
故名解脱。遗教亦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
名波罗提木叉也。此相云何。下佛答之。文别
有四。一明戒律不得顿制。若当顿制。有人便
破一切禁戒。二或复有人诽谤已下。明其经
法不得顿说。若当顿说。有人便谤一切诸法。
三如是等人自言聪下。重就经法明顿说过。
由顿说故能谤之人自言聪明不肯改悔。四
轻重之罪皆悉覆下。重就戒律明顿制过。由
顿制故破戒之人坚覆不悔。初中有二。一对
上问中云何堕等释显其义。二或有人尽破
戒下。对上问中或名为犯或名不犯。明其戒
律不得顿制制则顿犯。前中有四。一释木叉
明能防行。二解堕义彰所防罪。三重释木叉
明所诠行。四解律义彰能诠教。两处解释木
叉何别。前约遮过以解木叉。后约性罪以释
木叉。初中佛言提木叉者牒举所问。名为知
足转名显示。成就威仪无所受畜正辩其相。
亦名净命转名显示。解此义竟。前责即显。若
使木叉有如是义。何不先制。待诸比丘犯竟
方制。就解堕中先释后结。释中三番。前二就
其受报以解。后一就其造因以释。就前二中
初一通对四趣以论。依如律中唯第三篇名
之为堕。此则不尔。犯五篇戒堕四恶趣通名
为堕。后一偏对地狱以释。堕于地狱乃至阿
鼻论其迟速过于暴雨。正解堕义。八大狱中
为堕。律及木叉问其能防。能防教法说之为
律。律者是其诠量为义。诠量轻重持犯得失
能防行法。说为木叉。此云解脱。解脱业非
故名解脱。遗教亦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
名波罗提木叉也。此相云何。下佛答之。文别
有四。一明戒律不得顿制。若当顿制。有人便
破一切禁戒。二或复有人诽谤已下。明其经
法不得顿说。若当顿说。有人便谤一切诸法。
三如是等人自言聪下。重就经法明顿说过。
由顿说故能谤之人自言聪明不肯改悔。四
轻重之罪皆悉覆下。重就戒律明顿制过。由
顿制故破戒之人坚覆不悔。初中有二。一对
上问中云何堕等释显其义。二或有人尽破
戒下。对上问中或名为犯或名不犯。明其戒
律不得顿制制则顿犯。前中有四。一释木叉
明能防行。二解堕义彰所防罪。三重释木叉
明所诠行。四解律义彰能诠教。两处解释木
叉何别。前约遮过以解木叉。后约性罪以释
木叉。初中佛言提木叉者牒举所问。名为知
足转名显示。成就威仪无所受畜正辩其相。
亦名净命转名显示。解此义竟。前责即显。若
使木叉有如是义。何不先制。待诸比丘犯竟
方制。就解堕中先释后结。释中三番。前二就
其受报以解。后一就其造因以释。就前二中
初一通对四趣以论。依如律中唯第三篇名
之为堕。此则不尔。犯五篇戒堕四恶趣通名
为堕。后一偏对地狱以释。堕于地狱乃至阿
鼻论其迟速过于暴雨。正解堕义。八大狱中
卷二 第 666a 页 T37-0666.png
阿鼻最下。故曰乃至。生阿鼻者其业必重。趣
报无间。故过暴雨。闻者已下明说堕意。闻者
持戒不犯威仪。修离过行。不犯性罪名坚持
戒。遮过亦离名不犯威仪。修习知足不受不
净。修离著行。下就造因以释堕义。由造因故
长养地狱畜生饿鬼。以是义下总以结之。释
此堕竟。前责即显。堕有是义。何不先说。待诸
众生犯竟方制。第三重解木叉之中。离身口
意不善邪业明离性罪。辩此义竟。前责即显。
木叉如是。何不先制。待诸比丘犯竟方制。就
解律中入戒威仪。明顺戒法。入犹顺也。制断
重罪名为入戒。遮离轻过名入威仪。深经善
义明顺经法。前一入字贯通此句。遮受一切
及不净缘。显入深经善义之相。亦遮重等显
前入戒威仪之相。辩此义竟。前责亦显。律有
此义何不先制。待诸比丘犯竟方制。上来第
一释前问中云何堕等。或有人下对上问中
或名为犯或名不犯。明其不得顿制所以。若
当顿制。有人闻戒广多难持。破一切戒。为是
不得。云何已下辩其所破。上来第一明其戒
律不得顿制。或复有人诽谤已下。第二大段
彰其经法不得顿说。于中初言或有诽谤甚
深经法。闻说常义谤同外道。及一阐提具足
成就尽一切相无因缘者。闻说大乘甚深空
义。尽谤真谛一切法相。无世因缘成一阐提。
为是不得。如是等人自言我聪。是第三段重
明向前谤经之人坚执难舍。自谓聪明能解
深义。故执不舍。轻重之罪皆悉覆下。是第四
段重明向前破戒之人覆藏不悔。于中初明
报无间。故过暴雨。闻者已下明说堕意。闻者
持戒不犯威仪。修离过行。不犯性罪名坚持
戒。遮过亦离名不犯威仪。修习知足不受不
净。修离著行。下就造因以释堕义。由造因故
长养地狱畜生饿鬼。以是义下总以结之。释
此堕竟。前责即显。堕有是义。何不先说。待诸
众生犯竟方制。第三重解木叉之中。离身口
意不善邪业明离性罪。辩此义竟。前责即显。
木叉如是。何不先制。待诸比丘犯竟方制。就
解律中入戒威仪。明顺戒法。入犹顺也。制断
重罪名为入戒。遮离轻过名入威仪。深经善
义明顺经法。前一入字贯通此句。遮受一切
及不净缘。显入深经善义之相。亦遮重等显
前入戒威仪之相。辩此义竟。前责亦显。律有
此义何不先制。待诸比丘犯竟方制。上来第
一释前问中云何堕等。或有人下对上问中
或名为犯或名不犯。明其不得顿制所以。若
当顿制。有人闻戒广多难持。破一切戒。为是
不得。云何已下辩其所破。上来第一明其戒
律不得顿制。或复有人诽谤已下。第二大段
彰其经法不得顿说。于中初言或有诽谤甚
深经法。闻说常义谤同外道。及一阐提具足
成就尽一切相无因缘者。闻说大乘甚深空
义。尽谤真谛一切法相。无世因缘成一阐提。
为是不得。如是等人自言我聪。是第三段重
明向前谤经之人坚执难舍。自谓聪明能解
深义。故执不舍。轻重之罪皆悉覆下。是第四
段重明向前破戒之人覆藏不悔。于中初明
卷二 第 666b 页 T37-0666.png
犯罪覆藏。先法。后喻。如是已下明由不悔令
罪增长。是诸已下牒以结成不得顿制。是诸
比丘所犯不发牒前覆藏。所犯滋蔓牒前增
长。是故下结。上来第二如来答竟。第三难中
文别有二。一对前如来解释堕义责不先制。
二如多人下对上解律及解木叉责不先制。
前中尔时男子女人假举问人。自下难辞。如
来久知如是事者。明佛先知向前堕义。何不
先制责咎如来。如来久知犯罪堕于恶道之
事。何不先制使诸众生犯竟方制。将无欲令
众生入狱。就后难中。初明世人迷谬无知。先
喻。后合。如来应下徵责如来不为先说。于中
初先以理徵佛。次释。后结。徵中如来应先为
说。总明应说。敕诸比丘此是犯等。别明应说。
释中先徵。我以何故徵责如来应先为说。如
来能知及能说故。如来正觉知见正道。是能
知也。唯有如来能说十善。是能说也。能说十
善是止善法。增上功德是作善法。此二行法。
及其义味是其理法。是故下结。是佛能知及
能说故。我清先制。第四通中。对前两难还有
两释。先对初段将无令生入阿鼻狱而自免
过。如王已下对向后难。明为众生不得先制。
前中约就三业释之。若言如来能说十善是
则视生如罗睺罗云何难言将无令生入阿鼻
狱牒前问辞。明己口业利益众生。是故不欲
令生入狱。我见一人堕阿鼻下。明己身业久
住益物是故不欲令生入狱。我于众生有大
慈下。明己内心慈益众生是故不欲令生入
狱。释后难中有三复次。前二起化渐次以释
罪增长。是诸已下牒以结成不得顿制。是诸
比丘所犯不发牒前覆藏。所犯滋蔓牒前增
长。是故下结。上来第二如来答竟。第三难中
文别有二。一对前如来解释堕义责不先制。
二如多人下对上解律及解木叉责不先制。
前中尔时男子女人假举问人。自下难辞。如
来久知如是事者。明佛先知向前堕义。何不
先制责咎如来。如来久知犯罪堕于恶道之
事。何不先制使诸众生犯竟方制。将无欲令
众生入狱。就后难中。初明世人迷谬无知。先
喻。后合。如来应下徵责如来不为先说。于中
初先以理徵佛。次释。后结。徵中如来应先为
说。总明应说。敕诸比丘此是犯等。别明应说。
释中先徵。我以何故徵责如来应先为说。如
来能知及能说故。如来正觉知见正道。是能
知也。唯有如来能说十善。是能说也。能说十
善是止善法。增上功德是作善法。此二行法。
及其义味是其理法。是故下结。是佛能知及
能说故。我清先制。第四通中。对前两难还有
两释。先对初段将无令生入阿鼻狱而自免
过。如王已下对向后难。明为众生不得先制。
前中约就三业释之。若言如来能说十善是
则视生如罗睺罗云何难言将无令生入阿鼻
狱牒前问辞。明己口业利益众生。是故不欲
令生入狱。我见一人堕阿鼻下。明己身业久
住益物是故不欲令生入狱。我于众生有大
慈下。明己内心慈益众生是故不欲令生入
狱。释后难中有三复次。前二起化渐次以释
卷二 第 666c 页 T37-0666.png
之。后一拂权显实以释。前中初明化人次第。
如轮王下行法次第。化次第中先喻后合。喻
中初言如王国内喻三千界。有纳衣者喻佛如
来。补衣之人名衲衣者。衣喻众生。见生造过
名衣有孔。制戒防禁名后方补。人言略教以
之为衣。一向非是。合中如来合纳衣者。见诸
众生合前见衣。有入阿鼻合衣有孔。即以戒
补合上方补。第二行法次第之中先喻后合。
喻中明王先说十善。次有恶者堕过渐断。后
诸众生渐行圣王所说善法。合中初言我亦如
是合前转王。虽有所说合说十善。不得先下
合后恶者随事渐断。乐法生下合后自行圣
王之法。就后拂权显实之中先喻后合。如来
法僧不可思者。明其三宝实德不思。能说法
者及闻法者不可思者。明其佛僧权德不思。
说者是佛。闻者所谓六群比丘须题那等。皆
是不思解脱菩萨。示为起教。不可执此以为
定责。是名下结。
上来第三广释四相。自下第四释已总结。菩
萨如是开示四相。就人总结。此四菩萨能开
之德。故就结之。是名大乘大涅槃中因缘义
也。就法别结。涅槃经中说是四相。故就结之。
理应具结。解缘在后。故偏结之。馀三略也。上
来明其能开之德。自下第二明所开法。于中
有三。一就涅槃微妙义中开出般若。二若男
子女人作如是言如来无常下。就涅槃中开
出法身。三迦叶白佛如佛昔说无所积聚下。
就涅槃中开出解脱。前中初明波若四相。假
使有人作是言下。结彼四相即大涅槃。上来
如轮王下行法次第。化次第中先喻后合。喻
中初言如王国内喻三千界。有纳衣者喻佛如
来。补衣之人名衲衣者。衣喻众生。见生造过
名衣有孔。制戒防禁名后方补。人言略教以
之为衣。一向非是。合中如来合纳衣者。见诸
众生合前见衣。有入阿鼻合衣有孔。即以戒
补合上方补。第二行法次第之中先喻后合。
喻中明王先说十善。次有恶者堕过渐断。后
诸众生渐行圣王所说善法。合中初言我亦如
是合前转王。虽有所说合说十善。不得先下
合后恶者随事渐断。乐法生下合后自行圣
王之法。就后拂权显实之中先喻后合。如来
法僧不可思者。明其三宝实德不思。能说法
者及闻法者不可思者。明其佛僧权德不思。
说者是佛。闻者所谓六群比丘须题那等。皆
是不思解脱菩萨。示为起教。不可执此以为
定责。是名下结。
上来第三广释四相。自下第四释已总结。菩
萨如是开示四相。就人总结。此四菩萨能开
之德。故就结之。是名大乘大涅槃中因缘义
也。就法别结。涅槃经中说是四相。故就结之。
理应具结。解缘在后。故偏结之。馀三略也。上
来明其能开之德。自下第二明所开法。于中
有三。一就涅槃微妙义中开出般若。二若男
子女人作如是言如来无常下。就涅槃中开
出法身。三迦叶白佛如佛昔说无所积聚下。
就涅槃中开出解脱。前中初明波若四相。假
使有人作是言下。结彼四相即大涅槃。上来
卷二 第 667a 页 T37-0667.png
所辩是能开德。是故结之以属菩萨。自下四
相是所开法。是故结之以属涅槃。就初段中
自正标举。谓得涅槃释显其相正他标举。我
为比丘说常不变。释显其相随问标举。下释
可知因缘标举。下释其相。先举二乘不解因
缘不解深义正明不解。不闻已下彰彼二乘
不解所由。由其不闻。不闻伊字。不闻今喻。不
闻解脱涅槃波若。成秘密藏。不闻今法。然上
文中宣说法身解脱波若成秘密藏。此说解
脱涅槃波若。成秘密藏。何故不同。大涅槃中
诸德同体皆相集成。互举皆得。我今已下明
佛善解为之开示。就结四相。即涅槃中初问
起发。次就譬喻反质问者。不也已下问者正
答。自正已下约之显法。明自正等皆即涅槃
故得为一。明法身中初明如来法身体常。如
佛言曰我已久渡烦恼海下。拂去迹疑成其常
义。前中初先问答辩常。二迦叶领解。三佛述
成。就初段中有三问答。初执昔日事尽之无
难。佛无常。下佛答之。生死因果是无常法。如
来断尽故名为常。第二迦叶乘言重难。如彼
迸铁热与赤色灭已无有。如来亦尔。灭已无
有。说何为常。下佛答之。所断烦恼更不重生。
故得名常。第三迦叶难破如来不重生义。如
铁冷已还置火中赤色复生。如来若尔。烦恼
灭已应还生结。不得为常。佛下转喻释成不
生显有常义。如彼燃木灭已有灰更不作木。
如来亦尔。烦恼灭已法身常存更不生结。故
得为常。就初难中。若有男女假举问人。作是
言下假举问辞。如来无常是总难也。云何知
相是所开法。是故结之以属涅槃。就初段中
自正标举。谓得涅槃释显其相正他标举。我
为比丘说常不变。释显其相随问标举。下释
可知因缘标举。下释其相。先举二乘不解因
缘不解深义正明不解。不闻已下彰彼二乘
不解所由。由其不闻。不闻伊字。不闻今喻。不
闻解脱涅槃波若。成秘密藏。不闻今法。然上
文中宣说法身解脱波若成秘密藏。此说解
脱涅槃波若。成秘密藏。何故不同。大涅槃中
诸德同体皆相集成。互举皆得。我今已下明
佛善解为之开示。就结四相。即涅槃中初问
起发。次就譬喻反质问者。不也已下问者正
答。自正已下约之显法。明自正等皆即涅槃
故得为一。明法身中初明如来法身体常。如
佛言曰我已久渡烦恼海下。拂去迹疑成其常
义。前中初先问答辩常。二迦叶领解。三佛述
成。就初段中有三问答。初执昔日事尽之无
难。佛无常。下佛答之。生死因果是无常法。如
来断尽故名为常。第二迦叶乘言重难。如彼
迸铁热与赤色灭已无有。如来亦尔。灭已无
有。说何为常。下佛答之。所断烦恼更不重生。
故得名常。第三迦叶难破如来不重生义。如
铁冷已还置火中赤色复生。如来若尔。烦恼
灭已应还生结。不得为常。佛下转喻释成不
生显有常义。如彼燃木灭已有灰更不作木。
如来亦尔。烦恼灭已法身常存更不生结。故
得为常。就初难中。若有男女假举问人。作是
言下假举问辞。如来无常是总难也。云何知
卷二 第 667b 页 T37-0667.png
下广显无常。先问后辩辩。中有五。初一复次
举佛昔说有馀之灭。难佛无常。第二复次举
佛昔说无馀之灭难佛无常。次二复次重举
昔日有馀之灭难佛无常。下一复次双举有馀
无馀二灭难佛无常。初中先举如来昔言于
中。初法。次喻。后合。云何已下约之结难难破
无常。第二难中先举昔说无馀之灭。言离诸
有名涅槃者舍相趣寂。三有果报名为诸有。
又复二十五有之果亦名诸有。离之名为无
馀涅槃。是涅槃中无有诸有。證寂离相。云何
已下执昔徵今。次二之中皆先举昔有馀之
灭。后约结难。文中可知。第五难中先举昔偈。
云何已下就之结难。前举偈中如佛言者如
来昔因陀骠比丘宣说此偈。彼知僧事。为其
慈地比丘尼谤遂入涅槃。有人犹疑不知其
人实犯以不。佛为清之。故说此偈。今举徵佛。
于中初偈立喻显法。随相论之。假人为铁。究
而穷之。真心为铁。铁外之火喻烦恼境。即铁
之热喻烦恼性。赤色喻于烦恼之相。所观之
理喻之于鍖。观解如槌。观理破结说之为打。
烦恼不集名为星流。后更不续名散已灭。苦
报永亡六道之中更无生处。以是义故莫知
所在。得正合。得正解脱亦复如是。总以合之。
已渡下别。已渡淫欲诸有淤泥合打星流。散
已寻灭为清陀骠。偏言渡淫。得无动处不知
所至。合后莫知所在言也。云何为常执昔徵
今。下佛答中先呵后释。呵中若人作如是难。
名为邪难。对于向前假问之人而为呵责。迦
叶汝亦不应已下兼诫迦叶。释中初先当问
举佛昔说有馀之灭。难佛无常。第二复次举
佛昔说无馀之灭难佛无常。次二复次重举
昔日有馀之灭难佛无常。下一复次双举有馀
无馀二灭难佛无常。初中先举如来昔言于
中。初法。次喻。后合。云何已下约之结难难破
无常。第二难中先举昔说无馀之灭。言离诸
有名涅槃者舍相趣寂。三有果报名为诸有。
又复二十五有之果亦名诸有。离之名为无
馀涅槃。是涅槃中无有诸有。證寂离相。云何
已下执昔徵今。次二之中皆先举昔有馀之
灭。后约结难。文中可知。第五难中先举昔偈。
云何已下就之结难。前举偈中如佛言者如
来昔因陀骠比丘宣说此偈。彼知僧事。为其
慈地比丘尼谤遂入涅槃。有人犹疑不知其
人实犯以不。佛为清之。故说此偈。今举徵佛。
于中初偈立喻显法。随相论之。假人为铁。究
而穷之。真心为铁。铁外之火喻烦恼境。即铁
之热喻烦恼性。赤色喻于烦恼之相。所观之
理喻之于鍖。观解如槌。观理破结说之为打。
烦恼不集名为星流。后更不续名散已灭。苦
报永亡六道之中更无生处。以是义故莫知
所在。得正合。得正解脱亦复如是。总以合之。
已渡下别。已渡淫欲诸有淤泥合打星流。散
已寻灭为清陀骠。偏言渡淫。得无动处不知
所至。合后莫知所在言也。云何为常执昔徵
今。下佛答中先呵后释。呵中若人作如是难。
名为邪难。对于向前假问之人而为呵责。迦
叶汝亦不应已下兼诫迦叶。释中初先当问
卷二 第 667c 页 T37-0667.png
正解。明佛永断无常之法故得为常。诸佛所
师所谓法下。辩明如来證常故常。当问解中
释难不尽。前五句中但释初二及解第五。第
三第四同初难故略而不释。释初难中句别
有三。一明如来所断烦恼毕竟永尽。故非无
常。言灭烦恼不名物者。不得名为无常之物。
何以下释。先问后解。所断烦恼永毕竟故。不
得名为无常物矣。二是故下结成常义。三是
句下叹以显胜。所谓是此灭烦恼句。烦恼灭
故不复驱驰生死往来。故云寂静。超过凡夫
二乘近学。故无有上。释第二中亦有三句。与
前不次。初明如来所断生死毕竟永尽。故非
无常。灭尽诸相无有馀者。谓灭三界生死诸
相所断穷尽。故曰无馀。前言毕竟。此云无馀。
言左右耳。二是句鲜白难以显胜。生死报亡
由离惑染。故曰鲜白。前彰寂静。此云鲜白。亦
左右言。三常住下结成常义。常住不退总明
常也。所断生死更不重起。故常不退。下别显
之。是故涅槃名曰常住。明涅槃常。是不退故
涅槃常矣。如来亦尔。明法身常。常同涅槃。故
云亦尔。释第五中文别有二。一解前喻明非
无常。星流举偈。谓烦恼者被破烦恼。散已灭
等牒举偈文。谓诸如来烦恼灭已合散已灭
不在五趣。合向偈中莫知所在。二是故下结
成常义。是佛惑灭不在五趣。故得为常。上来
第一当问正解。明断无常故得为常。自下明
佛證常故常。诸佛所师所谓法者举所證法。
如来藏性成德所依故名佛师。是故如来恭
敬供养明能證行。是佛师故如来敬养。佛本
师所谓法下。辩明如来證常故常。当问解中
释难不尽。前五句中但释初二及解第五。第
三第四同初难故略而不释。释初难中句别
有三。一明如来所断烦恼毕竟永尽。故非无
常。言灭烦恼不名物者。不得名为无常之物。
何以下释。先问后解。所断烦恼永毕竟故。不
得名为无常物矣。二是故下结成常义。三是
句下叹以显胜。所谓是此灭烦恼句。烦恼灭
故不复驱驰生死往来。故云寂静。超过凡夫
二乘近学。故无有上。释第二中亦有三句。与
前不次。初明如来所断生死毕竟永尽。故非
无常。灭尽诸相无有馀者。谓灭三界生死诸
相所断穷尽。故曰无馀。前言毕竟。此云无馀。
言左右耳。二是句鲜白难以显胜。生死报亡
由离惑染。故曰鲜白。前彰寂静。此云鲜白。亦
左右言。三常住下结成常义。常住不退总明
常也。所断生死更不重起。故常不退。下别显
之。是故涅槃名曰常住。明涅槃常。是不退故
涅槃常矣。如来亦尔。明法身常。常同涅槃。故
云亦尔。释第五中文别有二。一解前喻明非
无常。星流举偈。谓烦恼者被破烦恼。散已灭
等牒举偈文。谓诸如来烦恼灭已合散已灭
不在五趣。合向偈中莫知所在。二是故下结
成常义。是佛惑灭不在五趣。故得为常。上来
第一当问正解。明断无常故得为常。自下明
佛證常故常。诸佛所师所谓法者举所證法。
如来藏性成德所依故名佛师。是故如来恭
敬供养明能證行。是佛师故如来敬养。佛本
卷二 第 668a 页 T37-0668.png
因中所修诸行内顺真性名为恭敬。熏真成
德说为供养。以法常故诸佛亦常。證实成德。
法性缘起成佛报果。法性常故报佛亦常。第
二对中迦叶先难。就佛所释三句之中偏难
后句。难辞有三一就热灭为难。若烦恼火
灭明佛因亡。斯乃名彼即铁之热以之为火。
非铁外火。约喻名法名烦恼火。如来亦灭明
佛果灭。是故如来无常住处。结破佛常。二迸
铁下就赤灭为难。先举前喻。如赤色灭喻佛
现起烦恼因灭。赤色喻于烦恼之相。莫知所
至喻佛报灭。下约显法。如来烦恼亦复如是。
合赤色灭。灭无所至。还合向前莫知所至。三
又如铁下双就热赤二灭设难。又如彼铁热
与赤色灭已无有。举喻类法。如来亦下辩法
同喻。如来亦尔灭已无常合前赤灭。烦恼火
灭便入涅槃即是无常。合前热灭。下佛答之。
以不重生释成常义。于中初先简凡异圣。所
言铁者名诸凡夫。推喻属凡。何故须推。世间
之铁冷热不恒。佛前取其少分为喻。惧人取
其数冷数热难佛无常。故今推彼数冷数热
不恒之铁以同凡夫。凡夫之人虽灭烦恼。灭
已复生。故名无常。释凡同喻。如来不下辩圣
异凡。以不重生故得名常。第三对中迦叶初
先难破如来不重生义。如铁灭已还置火中
赤色复生。辩喻类法。如来若尔应还生结。徵
佛同喻。下佛转喻释不重生成前常义。于中
初先呵其难辞明非无常。何以故下明佛是
常。先问后辩。如来是常总立常义。下广释
成。于中初明自结永断故得为常。无量生下
德说为供养。以法常故诸佛亦常。證实成德。
法性缘起成佛报果。法性常故报佛亦常。第
二对中迦叶先难。就佛所释三句之中偏难
后句。难辞有三一就热灭为难。若烦恼火
灭明佛因亡。斯乃名彼即铁之热以之为火。
非铁外火。约喻名法名烦恼火。如来亦灭明
佛果灭。是故如来无常住处。结破佛常。二迸
铁下就赤灭为难。先举前喻。如赤色灭喻佛
现起烦恼因灭。赤色喻于烦恼之相。莫知所
至喻佛报灭。下约显法。如来烦恼亦复如是。
合赤色灭。灭无所至。还合向前莫知所至。三
又如铁下双就热赤二灭设难。又如彼铁热
与赤色灭已无有。举喻类法。如来亦下辩法
同喻。如来亦尔灭已无常合前赤灭。烦恼火
灭便入涅槃即是无常。合前热灭。下佛答之。
以不重生释成常义。于中初先简凡异圣。所
言铁者名诸凡夫。推喻属凡。何故须推。世间
之铁冷热不恒。佛前取其少分为喻。惧人取
其数冷数热难佛无常。故今推彼数冷数热
不恒之铁以同凡夫。凡夫之人虽灭烦恼。灭
已复生。故名无常。释凡同喻。如来不下辩圣
异凡。以不重生故得名常。第三对中迦叶初
先难破如来不重生义。如铁灭已还置火中
赤色复生。辩喻类法。如来若尔应还生结。徵
佛同喻。下佛转喻释不重生成前常义。于中
初先呵其难辞明非无常。何以故下明佛是
常。先问后辩。如来是常总立常义。下广释
成。于中初明自结永断故得为常。无量生下
卷二 第 668b 页 T37-0668.png
能断他结故得为常。自中初先转喻显常。如
铁已下复喻解难。前中初喻次合后喻。此则
是其说后喻也。彼彼燃木灭已有灰。立喻显
法。燃木有灰喻有常体。灰不为木喻结不生
故得为常。烦恼灭已便有涅槃。约喻显法。谓
有真实常乐涅槃。如彼灰矣。为牢其义故。坏
衣下更以多喻显成常义。下复就彼烧铁之喻
释去其难。如铁冷已可使还热辩喻异法。良
以彼铁少分似法。故前为喻。非为全同。故今
彰异。如来不尔。彰法异喻。如来不尔总明其
异。断烦恼等别明其异。断烦恼已毕竟清凉。
已生惑亡烦恼炽火更不复生。当结不起。断
他结中。初明无量众生如铁冷而复热。我以
慧下明己能灭。如火烧木永更不生。上来第
一问答广明如来身常。善哉已下第二领解
佛言已下第三述成。于中初喻。圣王喻佛。素
在后宫喻在阎浮。或时游观在后园者喻佛
息化入大涅槃。王虽不在诸婇女中喻佛不
在众生化中。亦不得言圣王命终喻佛常存。
次合显法。如来亦尔。合前圣王素在后宫。虽
不现于阎浮提界。超合不在诸婇女中。入涅
槃者合游后园。不名无常合不命终。下重显
之。出无量恼明其所离。入涅槃等彰其所得。
于中初明得涅槃乐。游诸觉下得菩提乐。上
来明佛法身体常。自下第二拂去迹疑。化迹
滥真。故须拂遣。于中初先拂去形迹。二迦叶
复言如来云何名常住下拂去言迹。拂形迹
中迦叶先问。如佛言曰我已久渡烦恼大海。
牒佛前言名前出于无量烦恼为久渡也。若
铁已下复喻解难。前中初喻次合后喻。此则
是其说后喻也。彼彼燃木灭已有灰。立喻显
法。燃木有灰喻有常体。灰不为木喻结不生
故得为常。烦恼灭已便有涅槃。约喻显法。谓
有真实常乐涅槃。如彼灰矣。为牢其义故。坏
衣下更以多喻显成常义。下复就彼烧铁之喻
释去其难。如铁冷已可使还热辩喻异法。良
以彼铁少分似法。故前为喻。非为全同。故今
彰异。如来不尔。彰法异喻。如来不尔总明其
异。断烦恼等别明其异。断烦恼已毕竟清凉。
已生惑亡烦恼炽火更不复生。当结不起。断
他结中。初明无量众生如铁冷而复热。我以
慧下明己能灭。如火烧木永更不生。上来第
一问答广明如来身常。善哉已下第二领解
佛言已下第三述成。于中初喻。圣王喻佛。素
在后宫喻在阎浮。或时游观在后园者喻佛
息化入大涅槃。王虽不在诸婇女中喻佛不
在众生化中。亦不得言圣王命终喻佛常存。
次合显法。如来亦尔。合前圣王素在后宫。虽
不现于阎浮提界。超合不在诸婇女中。入涅
槃者合游后园。不名无常合不命终。下重显
之。出无量恼明其所离。入涅槃等彰其所得。
于中初明得涅槃乐。游诸觉下得菩提乐。上
来明佛法身体常。自下第二拂去迹疑。化迹
滥真。故须拂遣。于中初先拂去形迹。二迦叶
复言如来云何名常住下拂去言迹。拂形迹
中迦叶先问。如佛言曰我已久渡烦恼大海。
牒佛前言名前出于无量烦恼为久渡也。若
卷二 第 668c 页 T37-0668.png
佛已下执迹为难。若佛已渡何缘复共邪轮
陀罗举实徵迹。以是因缘当知未渡执迹疑
实。唯愿已下请佛释通。下佛答之。先呵难辞。
能建下释。释意如何。明昔纳妃生子之事。是
大涅槃所起德用。非实烦恼。释相如何。汎举
涅槃所起德用类以释之。大般涅槃能建大
义总举类答。义犹用也。建犹起也。大般涅槃
能起大用。用相非一。名建大义。下广辩之。
于中初先敕听劝说诫莫生疑。下为说之。文
别有四。一举菩萨住大涅槃能建大义仰愿
如来。二我已久住是涅槃下。正就如来明建
大义。三若有菩萨安住已下结前第一。四以
是缘下就前第二结答上问。初中有二。一明
所菩萨證实起犯。二菩萨所可示现已下以
下况上明佛无欲。前中合有八复次文。初七
别论。后一总结。道言菩萨住涅槃者。于大涅
槃随分剋證。故名为住。所住涅槃性是缘起
作用之法。是故入中无心现化。三昧法力自
然能现无障碍化。如如意珠无心分别自然
能雨一切宝物。下举菩萨类佛可知。第二明
佛能建义中。初明如来住大涅槃种种现化。
于此三千大千界下广显化相。以是故下结
用归体。广显化中初明如来阎浮现化。次类
馀方及三千界。下举二十五有之义指首楞
严。何者是其二十五有。如下文说。欲界十四。
谓四恶趣四天下人及六欲天。色界有七。谓
四禅处中间梵王无想净居。无色有四。谓四
空处。通前合为二十五有。何因举此指首楞
严。明佛二十五有之中斯皆现化。不能具列。
陀罗举实徵迹。以是因缘当知未渡执迹疑
实。唯愿已下请佛释通。下佛答之。先呵难辞。
能建下释。释意如何。明昔纳妃生子之事。是
大涅槃所起德用。非实烦恼。释相如何。汎举
涅槃所起德用类以释之。大般涅槃能建大
义总举类答。义犹用也。建犹起也。大般涅槃
能起大用。用相非一。名建大义。下广辩之。
于中初先敕听劝说诫莫生疑。下为说之。文
别有四。一举菩萨住大涅槃能建大义仰愿
如来。二我已久住是涅槃下。正就如来明建
大义。三若有菩萨安住已下结前第一。四以
是缘下就前第二结答上问。初中有二。一明
所菩萨證实起犯。二菩萨所可示现已下以
下况上明佛无欲。前中合有八复次文。初七
别论。后一总结。道言菩萨住涅槃者。于大涅
槃随分剋證。故名为住。所住涅槃性是缘起
作用之法。是故入中无心现化。三昧法力自
然能现无障碍化。如如意珠无心分别自然
能雨一切宝物。下举菩萨类佛可知。第二明
佛能建义中。初明如来住大涅槃种种现化。
于此三千大千界下广显化相。以是故下结
用归体。广显化中初明如来阎浮现化。次类
馀方及三千界。下举二十五有之义指首楞
严。何者是其二十五有。如下文说。欲界十四。
谓四恶趣四天下人及六欲天。色界有七。谓
四禅处中间梵王无想净居。无色有四。谓四
空处。通前合为二十五有。何因举此指首楞
严。明佛二十五有之中斯皆现化。不能具列。
卷二 第 669a 页 T37-0669.png
故指彼经。第三重结菩萨可知。以是缘下就
前第二结答上问。以是如来住大涅槃起种
种化。示现纳妃生子因缘。故汝不应言罗睺
罗实是佛子。何以下释。久离烦恼常不变故。
上来第一拂去形迹。自下第二拂去言迹。于
中先拂尽灭言迹。迦叶复言我今定知如来
世尊无所秘下。拂去昔日无常言迹。前中有
三。一拂去灭迹明佛善有。二迦叶领解。三如
来述可。前中迦叶先问起发。后佛答之。问中
如来云何名常。呵佛说常。如佛言下难破佛
常。如灯灭已无有方所。举佛昔言。如来亦尔
灭无所有。推佛同喻。灭已无有说何为常。此
难同上何劳更为。前者难佛。如来对问直解
佛常。昔言未遣故此重问。又复向前难佛
非常。佛答明常。迦叶是中难佛非有。佛答明
有。与前意别。故复问之。下佛答中先明如来
是有非无。言灯灭者是罗汉下。推灭属小
释会昔言。前中有二。一明如来常而是有。二
虽不俱下辩明如来有而是常。前中先呵。汝
不应言灯灭无有如来亦尔。下为辩释。释中
先喻。次合显法。下问迦叶。迦叶后答。喻中两
句。第一依真起惑之喻。男女喻于起惑之人
依真起惑。名燃灯时。如来藏性为妄所依。说
与灯炉。真随妄转。随妄广狭故云大小。无明
遍覆名满中油。依无明地生于四住。妄分别
心如油起明。本存末随。故言油在其明犹存。
二若油尽下是其灭惑显真之喻。若油尽已
明亦俱尽。是灭惑喻。断无明地名油尽亡。四
住随亡名明俱尽。显真之喻。文中略无。若具
前第二结答上问。以是如来住大涅槃起种
种化。示现纳妃生子因缘。故汝不应言罗睺
罗实是佛子。何以下释。久离烦恼常不变故。
上来第一拂去形迹。自下第二拂去言迹。于
中先拂尽灭言迹。迦叶复言我今定知如来
世尊无所秘下。拂去昔日无常言迹。前中有
三。一拂去灭迹明佛善有。二迦叶领解。三如
来述可。前中迦叶先问起发。后佛答之。问中
如来云何名常。呵佛说常。如佛言下难破佛
常。如灯灭已无有方所。举佛昔言。如来亦尔
灭无所有。推佛同喻。灭已无有说何为常。此
难同上何劳更为。前者难佛。如来对问直解
佛常。昔言未遣故此重问。又复向前难佛
非常。佛答明常。迦叶是中难佛非有。佛答明
有。与前意别。故复问之。下佛答中先明如来
是有非无。言灯灭者是罗汉下。推灭属小
释会昔言。前中有二。一明如来常而是有。二
虽不俱下辩明如来有而是常。前中先呵。汝
不应言灯灭无有如来亦尔。下为辩释。释中
先喻。次合显法。下问迦叶。迦叶后答。喻中两
句。第一依真起惑之喻。男女喻于起惑之人
依真起惑。名燃灯时。如来藏性为妄所依。说
与灯炉。真随妄转。随妄广狭故云大小。无明
遍覆名满中油。依无明地生于四住。妄分别
心如油起明。本存末随。故言油在其明犹存。
二若油尽下是其灭惑显真之喻。若油尽已
明亦俱尽。是灭惑喻。断无明地名油尽亡。四
住随亡名明俱尽。显真之喻。文中略无。若具
卷二 第 669b 页 T37-0669.png
应言明虽灭尽灯炉犹存。喻中虽无。合中具
有。下次合之。起惑之喻今略不合。但合灭惑
显真之喻。其明灭者喻烦恼灭。合灭惑喻。文
少不足。若具应言其油尽者喻无明灭。但昔
教中唯说灯灭。不说油灭。故略不合。明虽灭
下合显真喻。明虽灭尽灯炉犹在。举喻显法。
如来亦尔烦恼虽灭法身常存。辩法同喻。法
身常存宁同灯灭一向是无。反问反答文显
可知。虽不俱下明有是常。迦叶初先执喻同
法难佛无常。下佛答之。简法异喻明佛是常。
先呵难词。下为辩释。释中初明法身体常。一
切法下明佛报常。前中初言如世间器如来
世尊无上法器。约喻显法。如来法身本为妄
依。容受妄想。故名法器。是故前以灯炉为譬。
而器无常非如来也。辩法异喻。异故是常。明
报常中一切法中涅槃法常。举本显末。所谓
性净涅槃法常。如来体之名为常者。名为报
常。自下第二推灭属小释会昔言。彰昔所说
灯灭涅槃是小非大。于中有四。一明罗汉所
得涅槃同于灯灭。第二举彼阿那含人有障
未尽显罗汉灭。三因言即释。阿那含人为不
还义。第四举彼阿含有还显前不还。初言灯
灭。即是罗汉所證涅槃。正会昔言以灭贪等
释成灭义。第二段中阿那含者名曰有贪。以
有贪故不同灯灭。举有显灭。阿那含人上二
界中贪痴慢在。贪过重故所以偏说。是故我
下对有彰灭。是阿那含有贪未尽。罗汉断故。
我昔说之同于灯灭。说小隐大故云覆相。非
大涅槃同于灯灭彰灭分齐。第三段中有三
有。下次合之。起惑之喻今略不合。但合灭惑
显真之喻。其明灭者喻烦恼灭。合灭惑喻。文
少不足。若具应言其油尽者喻无明灭。但昔
教中唯说灯灭。不说油灭。故略不合。明虽灭
下合显真喻。明虽灭尽灯炉犹在。举喻显法。
如来亦尔烦恼虽灭法身常存。辩法同喻。法
身常存宁同灯灭一向是无。反问反答文显
可知。虽不俱下明有是常。迦叶初先执喻同
法难佛无常。下佛答之。简法异喻明佛是常。
先呵难词。下为辩释。释中初明法身体常。一
切法下明佛报常。前中初言如世间器如来
世尊无上法器。约喻显法。如来法身本为妄
依。容受妄想。故名法器。是故前以灯炉为譬。
而器无常非如来也。辩法异喻。异故是常。明
报常中一切法中涅槃法常。举本显末。所谓
性净涅槃法常。如来体之名为常者。名为报
常。自下第二推灭属小释会昔言。彰昔所说
灯灭涅槃是小非大。于中有四。一明罗汉所
得涅槃同于灯灭。第二举彼阿那含人有障
未尽显罗汉灭。三因言即释。阿那含人为不
还义。第四举彼阿含有还显前不还。初言灯
灭。即是罗汉所證涅槃。正会昔言以灭贪等
释成灭义。第二段中阿那含者名曰有贪。以
有贪故不同灯灭。举有显灭。阿那含人上二
界中贪痴慢在。贪过重故所以偏说。是故我
下对有彰灭。是阿那含有贪未尽。罗汉断故。
我昔说之同于灯灭。说小隐大故云覆相。非
大涅槃同于灯灭彰灭分齐。第三段中有三
卷二 第 669c 页 T37-0669.png
复次。解阿那含为不还义。于中初二就处辩
释。非数数来。就欲界释。于欲界中不数数来。
故名不还。又不还来二十五有。通就色界无
色界释。阿那含人于彼二十五有之中。随所
生处更不重生。故名不还。下一复次就报以
释。更不受于臭虫身等。故名不还。第四段中
两番举彼那含有还。显前不还。此名须陀斯
陀含人以为那含。若更受身名为那含。不受
身者名阿那含。显向后句有去来者名为那
含。无去来者名阿那含。显前两句。
上来第一拂去灭迹明佛。善有自下第二迦
叶领解。领解如来无秘藏义说灭彰小。论有
显大。故无秘藏。于中初明如来无藏。何以下
释。如来昔日说小隐大故有密语。心无吝惜
故无秘藏。如幻已下举世秘藏彰佛不同。下
佛述赞。善哉赞也。如来无藏是述可也。何以
下释。有九复次。一明如来言无隐覆故无秘
藏。二心无悭吝故无秘藏。三法无缺少故无
秘藏。四无所贪惜故无秘藏。五慈爱深重故
无秘藏。六恶根永尽故无秘藏。七言无过失
故无秘藏。八量化以宜故无秘藏。九法雨等
润故无秘藏。初复次中先喻次合。下约愚智
以辩是非。次二之中皆先立喻。后明佛无。第
四门中先立藏喻。后明不同。如来不尔总明
不同。不负世下别明不同。不负世者对前负
债以显不同。佛本发心不欲许将世法授人。
为是不负。虽负已下对畏债主隐不欲现以
显不同。佛本发心许教众生出世之法。彼犹
未得是故名负。心恒欲与故无秘藏。何以下
释。非数数来。就欲界释。于欲界中不数数来。
故名不还。又不还来二十五有。通就色界无
色界释。阿那含人于彼二十五有之中。随所
生处更不重生。故名不还。下一复次就报以
释。更不受于臭虫身等。故名不还。第四段中
两番举彼那含有还。显前不还。此名须陀斯
陀含人以为那含。若更受身名为那含。不受
身者名阿那含。显向后句有去来者名为那
含。无去来者名阿那含。显前两句。
上来第一拂去灭迹明佛。善有自下第二迦
叶领解。领解如来无秘藏义说灭彰小。论有
显大。故无秘藏。于中初明如来无藏。何以下
释。如来昔日说小隐大故有密语。心无吝惜
故无秘藏。如幻已下举世秘藏彰佛不同。下
佛述赞。善哉赞也。如来无藏是述可也。何以
下释。有九复次。一明如来言无隐覆故无秘
藏。二心无悭吝故无秘藏。三法无缺少故无
秘藏。四无所贪惜故无秘藏。五慈爱深重故
无秘藏。六恶根永尽故无秘藏。七言无过失
故无秘藏。八量化以宜故无秘藏。九法雨等
润故无秘藏。初复次中先喻次合。下约愚智
以辩是非。次二之中皆先立喻。后明佛无。第
四门中先立藏喻。后明不同。如来不尔总明
不同。不负世下别明不同。不负世者对前负
债以显不同。佛本发心不欲许将世法授人。
为是不负。虽负已下对畏债主隐不欲现以
显不同。佛本发心许教众生出世之法。彼犹
未得是故名负。心恒欲与故无秘藏。何以下
卷二 第 670a 页 T37-0670.png
释。第五门中先喻后合。第六第七二复次中。
皆先立其秘藏之喻。后明佛无。第八量化以
宜之中初明如来量宜授小故无秘藏。如彼
长者子既大下随机授大故无秘藏。前中有
四。一立喻显法。二反问迦叶。迦叶正答。三佛
叹其言。四约之显法。初中长者喻佛如来。所
教声闻名为一子。圣意悯念名常怜爱。如来
以其大机未熟。悬委当佛教化开导。名将诣
师欲令受学。虑彼赊晚名惧不速。摄之从己
名寻将还。勤教学小名教半字。未授以大故
言不教毗伽罗论。何以下释。第二反问迦叶
答中有二问答。初就所教反问迦叶。迦叶正
答。后就能教反问迦叶。迦叶正答。不也总答。
何以下释。释中初明长者无秘。先问后解。者
何已下明佛无藏。先问后释。释中初明妒吝
是藏。下明佛无。第三叹中。善哉总叹。下述其
言。第四约喻显法之中。初合教半。下合不教
毗伽罗论。先合毗伽。以声闻下合力未堪。是
故已下合不教诲。下次明其授大无藏。初反
明藏。先喻后合。如来不下顺明不藏。初法。次
喻。后合可知。第九法雨等润之中。初先立喻。
夏月注雨喻佛等说。令农夫等喻明众生得
益不同。非龙咎等喻佛无过。下合可知。迦叶
复言我今定下拂去昔日无常言迹。迦叶初
先领前问后以为起发。我今定知如来无藏
是领前也。如佛说等是问后也。于中先牒如
来上言直非不然。何以下释。先举昔偈。次举
今常。下问云何。佛答之中先会昔言。我今为
下辩释今常。前中我为声闻教半而说是偈。
皆先立其秘藏之喻。后明佛无。第八量化以
宜之中初明如来量宜授小故无秘藏。如彼
长者子既大下随机授大故无秘藏。前中有
四。一立喻显法。二反问迦叶。迦叶正答。三佛
叹其言。四约之显法。初中长者喻佛如来。所
教声闻名为一子。圣意悯念名常怜爱。如来
以其大机未熟。悬委当佛教化开导。名将诣
师欲令受学。虑彼赊晚名惧不速。摄之从己
名寻将还。勤教学小名教半字。未授以大故
言不教毗伽罗论。何以下释。第二反问迦叶
答中有二问答。初就所教反问迦叶。迦叶正
答。后就能教反问迦叶。迦叶正答。不也总答。
何以下释。释中初明长者无秘。先问后解。者
何已下明佛无藏。先问后释。释中初明妒吝
是藏。下明佛无。第三叹中。善哉总叹。下述其
言。第四约喻显法之中。初合教半。下合不教
毗伽罗论。先合毗伽。以声闻下合力未堪。是
故已下合不教诲。下次明其授大无藏。初反
明藏。先喻后合。如来不下顺明不藏。初法。次
喻。后合可知。第九法雨等润之中。初先立喻。
夏月注雨喻佛等说。令农夫等喻明众生得
益不同。非龙咎等喻佛无过。下合可知。迦叶
复言我今定下拂去昔日无常言迹。迦叶初
先领前问后以为起发。我今定知如来无藏
是领前也。如佛说等是问后也。于中先牒如
来上言直非不然。何以下释。先举昔偈。次举
今常。下问云何。佛答之中先会昔言。我今为
下辩释今常。前中我为声闻教半而说是偈。
卷二 第 670b 页 T37-0670.png
略举昔言。波斯匿下广明昔日起说所由。我
为下结。辩今常中初先约人明说今常。若有
人下诫舍无常。下明解脱。文别有五。一明涅
槃为解脱处。二迦叶言何等名涅槃下。就处
开出解脱之德。三是故解脱成无量下结叹
显胜。第四迦叶领解。第五如来结劝修学。初
中有二。一举昔偈请佛解释。欲于其中辩出
涅槃为解脱处。二所言大者其性广下。就处
辩释涅槃之相。前中先问。问中初先举偈总
问。无所积聚。是八觉中少欲之行。未得不求
于食知足。即知足行。已得节量。如鸟飞空迹
不可得。是其第八不戏论行。鸟喻贤圣。空喻
法性。證实离相难以相求。如鸟飞空迹不可
寻。略举此三。中间寂静精进正念禅定智慧
略而不举。此偈意趣后半为大涅槃解脱之
处。是义云何请佛释之。谁得已下就人别问。
下佛为释。于中初明善法积聚贤圣所有。僧
有二下恶法积聚贤圣所无。前中初言夫积
聚者名曰财宝。总明积聚。善法是其贤圣财
宝。积有二下就人别分。先举次列。小乘善行
生灭有为。大乘善行常故无为。下就人论。恶
法积中文别有三。一辩二僧举数列名。小乘
无常故名有为。大乘行常故曰无为。二佛就
有为明无积等。先定其人。下就辩德。先明无
积。初先正辩。若有说下非邪显正。次明知足。
初先正辩。若有贪下举过显德。迹难寻者牒
举偈文。谓近无上菩提道者。二乘所證渐近
佛道。是人虽去无所至者。灭身归寂故无所
至。三迦叶因前领解无为。于中但明无积难
为下结。辩今常中初先约人明说今常。若有
人下诫舍无常。下明解脱。文别有五。一明涅
槃为解脱处。二迦叶言何等名涅槃下。就处
开出解脱之德。三是故解脱成无量下结叹
显胜。第四迦叶领解。第五如来结劝修学。初
中有二。一举昔偈请佛解释。欲于其中辩出
涅槃为解脱处。二所言大者其性广下。就处
辩释涅槃之相。前中先问。问中初先举偈总
问。无所积聚。是八觉中少欲之行。未得不求
于食知足。即知足行。已得节量。如鸟飞空迹
不可得。是其第八不戏论行。鸟喻贤圣。空喻
法性。證实离相难以相求。如鸟飞空迹不可
寻。略举此三。中间寂静精进正念禅定智慧
略而不举。此偈意趣后半为大涅槃解脱之
处。是义云何请佛释之。谁得已下就人别问。
下佛为释。于中初明善法积聚贤圣所有。僧
有二下恶法积聚贤圣所无。前中初言夫积
聚者名曰财宝。总明积聚。善法是其贤圣财
宝。积有二下就人别分。先举次列。小乘善行
生灭有为。大乘善行常故无为。下就人论。恶
法积中文别有三。一辩二僧举数列名。小乘
无常故名有为。大乘行常故曰无为。二佛就
有为明无积等。先定其人。下就辩德。先明无
积。初先正辩。若有说下非邪显正。次明知足。
初先正辩。若有贪下举过显德。迹难寻者牒
举偈文。谓近无上菩提道者。二乘所證渐近
佛道。是人虽去无所至者。灭身归寂故无所
至。三迦叶因前领解无为。于中但明无积难
卷二 第 670c 页 T37-0670.png
寻。知足不论。无积聚中句别有三。一举下况
上。有为之僧尚无积聚。况无为僧。第二辩出
无为僧体即是如来。三就如来释无积义。如
来云何当有积聚。就佛自行明无积聚。不积
世间资生之物。夫积聚下就佛外化以明无
积。先明积过。吝法不说名为藏匿。是故已下
对过辩无。所说无吝。云何名藏。以无藏匿名
无积聚。人谓此言解上无藏。故判属前。一向
非是。下次就佛辩迹难寻。先举偈文。释有四
句。一直辩出难寻法体。所谓涅槃。二无日月
下明难寻相。离一切相故不可寻。三彰涅槃
是如来处。常存不变。欲就此处开解脱德。故
说为处。四明佛趣入。以是涅槃是如来处。故
今至此而般涅槃。上解昔偈辩出涅槃为解
脱处。自下第二就处辩其涅槃之相。文别有
三。一释向前大涅槃义。二彰此涅槃是解脱
处。三于前文中有难解者问答重显。就初段
中先解大义。三义释之。初言大者其性广博。
以广释大。二如人下以常释大。但喻无合。与
上文中所言大者名之为常。其义相似。三以
胜释大。胜有二种。初言是人若住正法名人
中胜。住正故胜。如我说下备德故胜。如我所
说八大人觉。举馀经中所说八觉。为一人下
就人分别。为一人有成在一人。为多人有修
在多人。若一人具八则为胜者就成显胜。一
人是佛。佛备八德。故名为胜。胜故名大。次释
涅槃。言涅槃者名无疮疣。自利以释。疮疣是
漏。自无诸漏故名涅槃。譬如人下化他以释。
先喻后合。喻中有二。一阎浮施化喻。如人喻
上。有为之僧尚无积聚。况无为僧。第二辩出
无为僧体即是如来。三就如来释无积义。如
来云何当有积聚。就佛自行明无积聚。不积
世间资生之物。夫积聚下就佛外化以明无
积。先明积过。吝法不说名为藏匿。是故已下
对过辩无。所说无吝。云何名藏。以无藏匿名
无积聚。人谓此言解上无藏。故判属前。一向
非是。下次就佛辩迹难寻。先举偈文。释有四
句。一直辩出难寻法体。所谓涅槃。二无日月
下明难寻相。离一切相故不可寻。三彰涅槃
是如来处。常存不变。欲就此处开解脱德。故
说为处。四明佛趣入。以是涅槃是如来处。故
今至此而般涅槃。上解昔偈辩出涅槃为解
脱处。自下第二就处辩其涅槃之相。文别有
三。一释向前大涅槃义。二彰此涅槃是解脱
处。三于前文中有难解者问答重显。就初段
中先解大义。三义释之。初言大者其性广博。
以广释大。二如人下以常释大。但喻无合。与
上文中所言大者名之为常。其义相似。三以
胜释大。胜有二种。初言是人若住正法名人
中胜。住正故胜。如我说下备德故胜。如我所
说八大人觉。举馀经中所说八觉。为一人下
就人分别。为一人有成在一人。为多人有修
在多人。若一人具八则为胜者就成显胜。一
人是佛。佛备八德。故名为胜。胜故名大。次释
涅槃。言涅槃者名无疮疣。自利以释。疮疣是
漏。自无诸漏故名涅槃。譬如人下化他以释。
先喻后合。喻中有二。一阎浮施化喻。如人喻
卷二 第 671a 页 T37-0671.png
彼阎浮众生。起惑切己名毒箭射。流转生死
名多受苦。逢佛圣师名遇良医。佛教断惑名
为拔箭。劝修道法名傅妙药。令出生死名为
离苦。得大涅槃名受安乐。二馀方现化喻。此
方感尽馀方现化名游城聚。有惑斯救。故言
随有疮疣之处即往疗治。下次合之。先合初
喻。如来亦尔为大医王合前良医。见阎浮提
苦恼众生合如有人。被淫怒等合前箭射。受
大苦切合多受苦。为说大乘合傅妙药。为拔
毒箭令离苦等略而不合。疗治此下合其后
喻。复至他方合游城等。诸有毒处合上随有
疮疣之处。作佛为治合往其所为疗众苦。故
名大般总以结之。自下第二彰此涅槃是解
脱处。大般涅槃名解脱处。正辩其相。随有生
处于中示现明体起用。用即是其解脱德也。
得大涅槃能现此用。故名涅槃为解脱处。以
是真下结用显体。寂而常用名甚深义。不同
小乘名大涅槃。自下第三有难解者问答重
显。显前令他无疮疣义。有两问答。初就喻为
问。世医悉治一切疮不。佛答不定。后就法为
难。先牒佛语。下就设难。若言治已。云何有未
得涅槃者。若未悉得。云何上言疗治此已欲
至他方。佛答不定。先举二人。次列其名。后就
其人明治不治。除一阐下简去不治。就其所
治结成涅槃无疮疣义。从偈至此明解脱处。
自下第二开解脱德。于中有四。一就涅槃开
解脱德。二迦叶言解脱为色为非色下明解脱
体。三唯愿哀悯重垂广下彰解脱相。四迦叶
言不生不灭为解脱下拂遣诠况。初中迦叶先
名多受苦。逢佛圣师名遇良医。佛教断惑名
为拔箭。劝修道法名傅妙药。令出生死名为
离苦。得大涅槃名受安乐。二馀方现化喻。此
方感尽馀方现化名游城聚。有惑斯救。故言
随有疮疣之处即往疗治。下次合之。先合初
喻。如来亦尔为大医王合前良医。见阎浮提
苦恼众生合如有人。被淫怒等合前箭射。受
大苦切合多受苦。为说大乘合傅妙药。为拔
毒箭令离苦等略而不合。疗治此下合其后
喻。复至他方合游城等。诸有毒处合上随有
疮疣之处。作佛为治合往其所为疗众苦。故
名大般总以结之。自下第二彰此涅槃是解
脱处。大般涅槃名解脱处。正辩其相。随有生
处于中示现明体起用。用即是其解脱德也。
得大涅槃能现此用。故名涅槃为解脱处。以
是真下结用显体。寂而常用名甚深义。不同
小乘名大涅槃。自下第三有难解者问答重
显。显前令他无疮疣义。有两问答。初就喻为
问。世医悉治一切疮不。佛答不定。后就法为
难。先牒佛语。下就设难。若言治已。云何有未
得涅槃者。若未悉得。云何上言疗治此已欲
至他方。佛答不定。先举二人。次列其名。后就
其人明治不治。除一阐下简去不治。就其所
治结成涅槃无疮疣义。从偈至此明解脱处。
自下第二开解脱德。于中有四。一就涅槃开
解脱德。二迦叶言解脱为色为非色下明解脱
体。三唯愿哀悯重垂广下彰解脱相。四迦叶
言不生不灭为解脱下拂遣诠况。初中迦叶先
卷二 第 671b 页 T37-0671.png
问起发。何等涅槃徵体起用。下佛答之。名为
解脱。第二段中有二问答。迦叶初问所言解
脱为色非色。亦应问言。是心非心。就色以辩。
心则可知。故略不问。下佛答中对小辩大。或
色非色开列二门。次显其相。二乘解脱唯是
断结数灭无为。未得诸佛常住真色。又未得
佛化用之色。故名非色。诸佛解脱真身常住。
及随化缘现种种形。故名为色。随化所现即
是诸佛共世间身。真身常住即是诸佛法门
之身。是义云何。如海十相同体义分。佛亦如
是。诸根相好皆遍法界同体义分。不如应化
彼此别异。以同体故用眼为门。诸根相好及
佛刹土莫不皆是。一眼中现。馀亦如是。如华
严云。三世一切劫。及与诸佛刹。诸根心心法。
及与虚妄法。于一佛身中。一切悉显现。是故
说辨菩提无量无有边。是故下结。如来为诸
声闻已下会通昔言。诸佛解脱虽复是色。昔
为声闻说为非色。第二迦叶就小徵问。二乘
解脱若非是色云何得住。下佛答之。答意如
何。彰彼二乘所得解脱亦色非色。以是色故
二乘得住。于中先喻。中有二。一明非想亦色
非色。佛说非色。四空有色诸经大同。华严宣
说菩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之香。阿含经中
说舍利弗般涅槃时。色无色天空中泪下如
春细雨。波阇波提般涅槃时。色无色天佛前
侧立。此云亦色与彼相似。二如是下就人正
辩。是佛境界非二乘知。下合显法。解脱亦尔
亦色非色说为非色亦想非想说为非想。合
上初句。问曰声闻缘觉解脱云何亦色。云何
解脱。第二段中有二问答。迦叶初问所言解
脱为色非色。亦应问言。是心非心。就色以辩。
心则可知。故略不问。下佛答中对小辩大。或
色非色开列二门。次显其相。二乘解脱唯是
断结数灭无为。未得诸佛常住真色。又未得
佛化用之色。故名非色。诸佛解脱真身常住。
及随化缘现种种形。故名为色。随化所现即
是诸佛共世间身。真身常住即是诸佛法门
之身。是义云何。如海十相同体义分。佛亦如
是。诸根相好皆遍法界同体义分。不如应化
彼此别异。以同体故用眼为门。诸根相好及
佛刹土莫不皆是。一眼中现。馀亦如是。如华
严云。三世一切劫。及与诸佛刹。诸根心心法。
及与虚妄法。于一佛身中。一切悉显现。是故
说辨菩提无量无有边。是故下结。如来为诸
声闻已下会通昔言。诸佛解脱虽复是色。昔
为声闻说为非色。第二迦叶就小徵问。二乘
解脱若非是色云何得住。下佛答之。答意如
何。彰彼二乘所得解脱亦色非色。以是色故
二乘得住。于中先喻。中有二。一明非想亦色
非色。佛说非色。四空有色诸经大同。华严宣
说菩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之香。阿含经中
说舍利弗般涅槃时。色无色天空中泪下如
春细雨。波阇波提般涅槃时。色无色天佛前
侧立。此云亦色与彼相似。二如是下就人正
辩。是佛境界非二乘知。下合显法。解脱亦尔
亦色非色说为非色亦想非想说为非想。合
上初句。问曰声闻缘觉解脱云何亦色。云何
卷二 第 671c 页 T37-0671.png
亦想。而复言非。释言。二乘入涅槃时事识根
尘一切皆灭故说非色。及与非想妄识真识
及其根尘一切皆在。故云亦色及与亦想。是
义云何。二乘之人入涅槃时虽灭事识。妄心
犹在。说为亦想。以心在故妄心所现妄想根
尘亦在不亡。说为亦色。如睡未寤梦心所起
根尘不灭。又二乘人入涅槃时真心不灭。名
为亦想。二乘之实是如来藏。如来之藏是佛
法身。是法身中具佛眼耳鼻舌等性。名为亦
色。故经说言众生身中有如来眼如来耳等。
以佛法身共众生性无别体故。故下文中说
四谛实即是如来。声闻缘觉解脱之中具有
此义。是故说为亦色非色亦想非想。如是义
下合上后句。唯佛境界非二乘知。
涅槃义记卷第二
应永三年五月二十四日加修补书失字了。
法印权大僧正 贤宝
尘一切皆灭故说非色。及与非想妄识真识
及其根尘一切皆在。故云亦色及与亦想。是
义云何。二乘之人入涅槃时虽灭事识。妄心
犹在。说为亦想。以心在故妄心所现妄想根
尘亦在不亡。说为亦色。如睡未寤梦心所起
根尘不灭。又二乘人入涅槃时真心不灭。名
为亦想。二乘之实是如来藏。如来之藏是佛
法身。是法身中具佛眼耳鼻舌等性。名为亦
色。故经说言众生身中有如来眼如来耳等。
以佛法身共众生性无别体故。故下文中说
四谛实即是如来。声闻缘觉解脱之中具有
此义。是故说为亦色非色亦想非想。如是义
下合上后句。唯佛境界非二乘知。
涅槃义记卷第二
应永三年五月二十四日加修补书失字了。
法印权大僧正 贤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