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 第 597b 页
《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二
犊子梵志复作是言:「瞿昙!我今欲问,能见
听不?」如来默然。第二、第三亦复如是。犊子复
言:「瞿昙!我久与汝共为亲友,汝之与我义无
有二,我欲咨问,何故默然?」
尔时世尊作是思
卷四十 第 597c 页 T12-0597.png

而来咨启,不为恼乱。彼若问者,当随意答。」佛
言:「犊子!善哉,善哉!随所疑问,吾当答之。」
犊子
言:「瞿昙!世有善耶?」
「如是。梵志!」
「有不善耶?」
「如
是。梵志!」
「瞿昙!愿为我说,令我得知善、不善法。」
佛言:「善男子!我能分别广说其义,今当为汝
简略说之。善男子!欲名不善,解脱欲者,名之
为善,瞋恚愚痴亦复如是。杀名不善,不杀名
善,乃至邪见亦复如是。善男子!我今为汝已
说三种善不善法,及说十种善不善法。若我
弟子能作如是分别三种善不善法,乃至十
种善不善法,当知是人,能尽贪欲、瞋恚、愚痴、
一切诸漏,断一切有。」
梵志言:「瞿昙!是佛法中
颇有一比丘能尽如是贪欲瞋痴、一切诸漏、一
切有不?」
佛言:「善男子!是佛法中非一二三乃
至五百,乃有无量诸比丘等,能尽如是贪欲
恚痴、一切诸漏、一切诸有。」
「瞿昙!置一比丘,是
佛法中颇有一比丘尼能尽如是贪欲瞋痴、一
切诸漏、一切有不?」
佛言:「善男子!是佛法中非
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无量诸比丘尼,能断
如是贪欲瞋痴、一切诸漏、一切诸有。」
犊子言:
「瞿昙!置一比丘、一比丘尼,是佛法中颇有一
优婆塞,持戒精勤,梵行清净,度疑彼岸,断于
疑网不?」
佛言:「善男子!我佛法中非一二三乃
至五百,乃有无量诸优婆塞,持戒精勤梵行
清净,断五下结,得阿那含,度疑彼岸,断于疑
网。」
犊子言:「瞿昙!置一比丘、一比丘尼、一优婆
塞,是佛法中颇有一优婆夷,持戒精勤梵行
清净度疑彼岸断疑网不?」
佛言:「善男子!我佛
卷四十 第 598a 页 T12-0598.png

夷,持戒精勤梵行清净断五下结,得阿那含,
度疑彼岸,断于疑网。」
犊子言:「瞿昙!置一比丘、
一比丘尼尽一切漏,一优婆塞、一优婆夷持
戒精勤梵行清净断于疑网。是佛法中颇有
优婆塞受五欲乐,心无疑网不?」
佛言:「善男子!
是佛法中,非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无量诸
优婆塞断于三结,得须陀洹;薄贪恚痴,得斯
陀含。如优婆塞,优婆夷亦如是。」
「世尊!我于今
者乐说譬喻。」
佛言:「善哉!乐说便说。」
「世尊!譬如
难陀、婆难陀龙王等降大雨,如来法雨亦复
如是,平等雨于优婆塞、优婆夷。世尊!若诸外
道欲来出家,不审如来几月试之?」
佛言:「善男
子!皆四月试,不必一种。」
「世尊!若不一种,唯
愿大慈听我出家。」
尔时世尊告憍陈如:「听是
犊子出家受戒。」时憍陈如受佛敕已,立众僧
中为作羯磨,于出家后满十五日,得须陀洹
果。既得果已,复作是念:「若有智慧从学得者,
我今已得,堪任见佛。」即往佛所,头面作礼,修
敬已毕,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有智慧从
学得者,我今已得。唯愿为我重分别说,令我
获得无学智慧。」
佛言:「善男子!汝勤精进修
习二法:一奢摩他、二毗婆舍那。善男子!若
有比丘欲得须陀洹果,亦当勤修如是二法。
若复欲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亦
当修习如是二法。善男子!若有比丘欲得四
禅、四无量心、六神通、八背舍、八胜处、无诤智、
顶智、毕竟智、四无碍智、金刚三昧尽智、无生
智,亦当修习如是二法。善男子!若欲得十
卷四十 第 598b 页 T12-0598.png

梵行、天行、菩萨行、虚空三昧、智印三昧、空无
相无作三昧、地三昧、不退三昧、首楞严三昧;
金刚三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行,亦当
修习如是二法。」犊子闻已,礼拜而出,在娑罗
林中修是二法,不久即得阿罗汉果。
是时复
有无量比丘欲往佛所,犊子见已问言:「大德!
欲何所至?」
诸比丘言:「欲往佛所。」
犊子复言:「诸
大德!若至佛所,愿为宣启,犊子梵志修二法
已,得无学智,今报佛恩,入般涅槃。」
时诸比丘
至佛所已,白佛言:「世尊!犊子比丘,寄我等语:
『世尊!犊子梵志,修习二法得无学智,今报
佛恩,入于涅槃。』」
佛言:「善男子!犊子梵志得阿
罗汉果,汝等可往供养其身。」时诸比丘受佛
敕已,还其尸所,大设供养。
纳衣梵志复作是言:「瞿昙!如瞿昙所说无
量世中作善、不善,未来还得善不善身。是义
不然。何以故?如瞿昙说,因烦恼故,获得是身。
若因烦恼获得身者,身为在先?烦恼在先?若
烦恼在先,谁之所作?住在何处?若身在先,云
何说言因烦恼得?是故若言烦恼在先,是亦
不可;若身在先,是亦不可;若言一时,是亦不
可。先、后、一时,义俱不可,是故我说一切诸法
皆有自性,不从因缘。
「复次瞿昙!坚是地性、湿是水性、热是火性、动
是风性、无所挂碍是虚空性,是五大性非因
缘有,若使世间有一法性非因缘有,一切法
性亦应如是非因缘有。若有一法从于因缘,
何因缘故,五大之性不从因缘?瞿昙!众生善
卷四十 第 598c 页 T12-0598.png

是故我说一切诸法自性故有,非因缘生。
「复次瞿昙!世间之法有定用处。譬如工匠,云
如是木任作车舆,如是任作门户、床机。亦如
金师,所可造作,在额上者名之为鬘,在颈下
者名之为璎,在臂上者名之为钏,在指上
者名之为环,用处定故名为定性。瞿昙!一切
众生亦复如是,有五道性故,有地狱、饿鬼、畜
生、人、天,若如是者,云何说言从于因缘?
「复次瞿昙!一切众生其性各异,是故名为一
切自性。瞿昙!如龟陆生,自能入水。犊子生已,
能自饮乳。鱼见钩饵,自然吞食。毒蛇生已,自
然食土。如是等事,谁有教者?如刺生已,自然
头尖,飞鸟毛羽自然色别。世间众生亦复如
是,有利有钝、有富有贫、有好有丑、有得解脱、
有不得解脱,是故当知一切法中各有自
性。
「复次瞿昙!如瞿昙说,贪欲瞋痴从因缘生,如
是三毒,因缘五尘,是义不然。何以故?众生
睡时远离五尘,亦复生于贪欲瞋痴。在胎亦
尔,初出胎时未能分别五尘、好丑,亦复生于
贪欲瞋痴。诸仙贤圣,处在寂处,无有五尘,亦
能生于贪欲瞋痴。亦复有人因于五尘,生于
不贪、不瞋、不痴,是故不必从于因缘,生一切
法,以自性故。
「复次瞿昙!我见世人五根不具,多饶财宝,得
大自在。有根具足,贫穷下贱,不得自在,为人
仆使。若有因缘,何故如是?是故诸法各有自
性,不由因缘。瞿昙!世间小儿,亦复未能分别
卷四十 第 599a 页 T12-0599.png

知一切诸法各有自性。复次瞿昙!世法有二:
一者有、二者无。有即虚空,无即兔角。如是二
法,一是有故不从因缘,二是无故亦非因缘,
是故诸法有自性故,不从因缘。」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言,如五大性,一切诸法
亦应如是,是义不然。何以故?善男子!汝法
中以五大是常,何因缘故一切诸法悉不是
常?若世间物是无常者,是五大性,何因缘故
不是无常?若五大常,世间之物亦应是常。是
故汝说五大之性,有自性故不从因缘,令一
切法同五大者,无有是处。
「善男子!汝言用处定故有自性者,是义不然。
何以故?皆从因缘得名字故。若从因得名,亦
从因得义。云何名为从因得名?如在额上名
之为鬘、在颈名璎、在臂名钏、在车名轮,火
在草木,名草木火。善男子!树初生时,无箭槊
性,从因缘故,工造为箭,从因缘故,工造为
槊,是故不应说一切法有自性也。善男子!
汝言如龟陆生,性自入水。犊子生已,性能饮
乳。是义不然。何以故?若言入水非因缘者,俱
非因缘,何不入火?犊子生已,性能𠲿乳,不从
因缘者,俱非因缘,何不𠲿角?善男子!若言
诸法悉有自性,不须教习,无有增长,是义不
然。何以故?今见有教,缘教增长,是故当知无
有自性。善男子!若一切法有自性者,诸婆罗
门一切不应为清净身杀羊祠祀,若为身祠,
是故当知无有自性。
「善男子!世间语法凡有
三种:一者欲作、二者作时、三者作已。若一切
卷四十 第 599b 页 T12-0599.png

故知一切无有自性。善男子!若言诸法有自
性者,当知诸法各有定性,若有定性,甘蔗一
物,何缘作浆、作蜜石、蜜酒、苦酒等?若有一性,
何缘乃出如是等味?若一物中出如是等,当
知诸法不得一定,各有一性。善男子!若一切
法有定性者,圣人何故饮甘蔗浆、石蜜、黑蜜,
酒时不饮,后为苦酒复还得饮,是故当知无
有定性。若无定性,云何不因因缘而有?善男
子!汝说一切法有自性者,云何说喻?若有喻
者,当知诸法无有自性。若有自性,当知无喻。
世间智者皆说譬喻,当知诸法无有自性、无
有一性。
「善男子!汝言身为在先、烦恼在先者,
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我当说身在先者,汝可
难言,汝亦同我身不在先,何因缘故而作是
难?善男子!一切众生身及烦恼俱无先、后,一
时而有,虽一时有,要因烦恼而得有身,终不
因身有烦恼也。汝意若谓如人二眼,一时而
得,不相因待,左不因右,右不因左;烦恼及身,
亦如是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善男子!世间眼
见炷之与明,虽复一时,明要因炷,终不因明
而有炷也。
「善男子!汝意若谓身不在先,故知
无因,是义不然。何以故?若以身先无因缘
故名为无者,汝不应说,一切诸法皆有因缘。
若言不见故不说者,今见瓶等从因缘出,何
故不说如瓶,身先因缘亦复如是?善男子!若
见、不见一切诸法,皆从因缘,无有自性。善男
子!若言一切法悉有自性,无因缘者,汝何因
缘说于五大?是五大性即是因缘。善男子!五
卷四十 第 599c 页 T12-0599.png

因缘。如世人说一切出家精勤持戒,旃陀罗
等亦应如是精勤持戒。
「善男子!汝言五大有
定坚性,我观是性转故不定。善男子!酥蜡蜡
胡胶,于汝法中名之为地,是地不定,或同于
水,或同于地,故不得说自性故坚。善男子!白
镴铅锡、铜铁金银,于汝法中名之为火,是火
四性,流时水性,动时风性,热时火性,坚时地
性,云何说言定名火性?善男子!水性名流,若
水冻时,不名为地,故名水者,何因缘故,波动
之时不名为风?若动不名风,冻时亦应不名
为水,若是二义从因缘者,何故说言一切诸
法不从因缘?
「善男子!若言五根性能见、闻、觉、
知、触故,皆是自性不从因缘,是义不然。何以
故?善男子!自性之性性不可转,若言眼性见
者常应能见,不应有见、有不见时,是故当知
从因缘见,非无因缘。善男子!汝言非因五尘
生贪解脱,是义不然。何以故?善男子!生贪解
脱,虽复不同五尘因缘,恶觉观故则生贪欲,
善觉观故则得解脱。善男子!内因缘故生贪
解脱,外因缘故则能增长。是故汝言一切诸
法各有自性,不因五尘生贪解脱,无有是处。
「善男子!汝言具足诸根乏于财物不得自在,
诸根残缺多饶财宝得大自在,因此以明有
自性故,不从因缘者。是义不然。何以故?
善男子!众生从业而有果报,如是果报则有
三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贫穷、
巨富,根具、不具,是业各异,若有自性具诸根
者,应饶财宝,饶财宝者应具诸根。今则不尔,
卷四十 第 600a 页 T12-0600.png

间小儿未能分别五尘因缘,亦啼亦笑,是故
一切有自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自性者,
笑应常笑、啼应常啼,不应一笑、一啼。若一笑
一啼当知一切悉从因缘,是故不应说一切
法有自性故,不从因缘。」
梵志言:「世尊!若一切
法从因缘有,如是身者从何因缘?」
佛言:「善男
子!是身因缘,烦恼与业。」
梵志言:「世尊!如其是
身从烦恼业,是烦恼业,可断不耶?」
佛言:「如是,
如是。」
梵志复言:「世尊!唯愿为我分别解说,令
我闻已,不移是处悉得断之。」
佛言:「善男子!若
知二边,中间无碍,是人则能断烦恼业。」
「世尊!
我已知解,得正法眼。」
佛言:「汝云何知?」
「世尊!二
边即色及色解脱,中间即是八正道也。受想
行识亦复如是。」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知
二边,断烦恼业。」
「世尊!唯愿听我出家受戒。」
佛
言:「善来比丘。」即时断除三界烦恼,得阿罗汉
果。
尔时复有一婆罗门名曰弘广,复作是言:「瞿
昙!知我今所念不?」
佛言:「善男子!涅槃是常,有
为无常,曲即邪见,直即圣道。」
婆罗门言:「瞿昙!
何因缘故作如是说?」
「善男子!汝意每谓乞食
是常,别请无常,曲是户钥,直是帝幢。是故我
说涅槃是常,有为无常,曲谓邪见,直谓八正,
非如汝先所思惟也。」
婆罗门言:「瞿昙实知我
心,是八正道,悉令众生得尽灭不?」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婆罗门言:「瞿昙!已知我
心,我今所问,何故默然而不见答?」
时憍陈如
即作是言:「大婆罗门!若有问世有边、无边,
卷四十 第 600b 页 T12-0600.png

修八圣即得灭尽,若不修习则不能得。大婆
罗门!譬如大城,其城四壁,都无孔窍,唯有一
门。其守门者聪明有智能善分别,可放则放,
可遮则遮,虽不能知出入多少,定知一切有
入出者皆由此门。善男子!如来亦尔,城喻涅
槃,门喻八正,守门之人喻于如来。善男子!如
来今者虽不答汝尽与不尽,其有尽者,要当
修习是八正道。」
婆罗门言:「善哉,善哉!大德
憍陈如!如来善能说微妙法,我今实欲知城
知道,自作守门。」
憍陈如言:「善哉,善哉!汝婆罗
门能发无上广大之心。」
佛言:「止,止!憍陈如!是
婆罗门非适今日发是心也。憍陈如!乃往过
去过无量劫有佛世尊,名普光明如来、应供、
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
天人师、佛、世尊,是人先已于彼佛所发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贤劫中当得作佛,久
已通达了知法相,为众生故现处外道,示无
所知。以是因缘,汝憍陈如不应赞言,善哉,善
哉,汝今能发如是大心。」
尔时世尊知已即告憍陈如言:「阿难比丘今
为所在?」
憍陈如言:「世尊!阿难比丘在娑罗林
外,去此大会十二由旬,而为六万四千亿魔
之所娆乱。是诸魔众悉自变身为如来像,或
有宣说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或有说言一切
诸法不从因生,或有说言一切因缘皆是常
法、从缘生者悉是无常,或有说言五阴是实、
或说虚假入界亦尔,或有说言有十二因缘、
或有说言正有四缘,或说诸法如幻如化如
卷四十 第 600c 页 T12-0600.png

得法、或有说言因修得法,或复有说不净观
法、或复有说出息入息、或复有说四念处观、
或复有说三种观义七种方便、或复有说煖
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学无学地菩萨初
住乃至十住,或有说空无相无作,或复有说
修多罗、祇夜、毗伽罗、那伽陀、忧陀那、尼陀
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
陀达摩、优波提舍、或说四念处、四正勤、四
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或说内空、
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远离
空、散空、自相空、无相空、阴空、入空、界空、善空、不
善空、无记空、菩提空、道空、涅槃空、行空、得空、
第一义空、空空、大空,或有示现神通变化身
出水火、或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
上出火、左胁在下右胁出水、右胁在下左胁
出水、一胁震雷一胁降雨,或有示现诸佛世
界、或复示现菩萨初生行至七步、处在深宫
受五欲时、初始出家修苦行时、往菩提树坐
三昧时、坏魔军众转法轮时、示大神通入涅
槃时。世尊!阿难比丘见是事已,作是念言:『如
是神变,昔来未见,谁之所作?将非世尊释迦
作耶?』欲起欲语都不从意,阿难比丘入魔羂
故,复作是念:『诸佛所说各各不同,我于今者
当受谁语?』世尊!阿难今者极受大苦,虽念如
来,无能救者,以是因缘,不来至此大众之中。」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此
大众中有诸菩萨,已于一生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至无量生发菩提心,已能供养无
卷四十 第 601a 页 T12-0601.png

般若波罗蜜,成就功德,久已亲近无量诸佛,
净修梵行,得不退转菩提之心,得不退忍,不
退转持,得如法忍,首楞严等无量三昧,如是
等辈,闻大乘经终不生疑,善能分别宣说三
宝同一性相,常住不变,闻不思议不生惊怪,
闻种种空心不怖懅,了了通达一切法性,能
持一切十二部经广解其义,亦能受持无量
诸佛十二部经,何忧不能受持如是大涅槃
典?何因缘故,问憍陈如阿难所在?」
尔时世尊
告文殊师利:「谛听,谛听,善男子!我成佛已,过
二十年住王舍城,尔时我告诸比丘言:『诸比
丘!今此众中谁能为我受持如来十二部经,
供给左右所须之事,亦使不失自身善利?』时
憍陈如在彼众中来白我言:『我能受持十二
部经,供给左右,不失所作自利益事。』我言:『憍
陈如!汝已朽迈,当须使人,云何方欲为我给
使?』时舍利弗复作是言:『我能受持佛一切语,
供给所须,不失所作自利益事。』我言:『舍利弗!
汝已朽迈,当须使人,云何方欲为我给使?』乃
至五百诸阿罗汉皆亦如是,佛悉不受。尔时
目连在大众中作是思惟:『如来今者,不受五
百比丘给使,佛意为欲令谁作耶?』思惟是已,
即便入定,见如来心在阿难许,如日初出,光
照西壁。见是事已,即从定起,语憍陈如:『大德!
我观如来欲令阿难给事左右。』尔时憍陈如
与五百阿罗汉,往阿难所,作如是言:『阿难!汝
今当为如来给使,请受是事。』阿难言:『诸大德!
我实不堪给事如来。何以故?如来尊重,如师
卷四十 第 601b 页 T12-0601.png

言:『阿难!汝受我语,给事如来,得大利益。』第二、
第三亦复如是。阿难言:『诸大德!我亦不求大
利益事,实不堪任奉给左右。』时目犍连复作
是言:『阿难!汝今未知。』阿难言:『大德!唯愿说
之。』目犍连言:『如来先日僧中求使,五百罗
汉皆求为之,如来不听。我即入定,见如来意
欲令汝为,汝今云何反更不受?』阿难闻已,合
掌长跪,作如是言:『诸大德!若有是事,如来世
尊与我三愿,当顺僧命,给事左右。』目犍连
言:『何等三愿?』阿难言:『一者如来设以故衣
赐我,听我不受。二者如来设受檀越别请,听
我不往。三者听我出入,无有时节。如是三事,
佛若听者,当顺僧命,奉给如来。』时憍陈如五
百比丘,还来我所作,如是言:『我等已劝阿难
比丘,唯求三愿,若佛听者,当顺僧命。』文殊师
利!我于尔时赞阿难言:『善哉,善哉!阿难比丘!
具足智慧,预见讥嫌。何以故?当有人言汝为
衣食奉给如来,是故先求不受故衣、不随别
请。憍陈如!阿难比丘具足智慧,入出有时,即
不能得广作利益四部之众,是故求欲出入
无时。憍陈如!我为阿难开是三事,随其意愿。』
时目犍连还阿难所,语阿难言:『吾已为汝启
请三事,如来大慈皆已听许。』阿难言:『大德!若
佛听者,请往给侍。』
「文殊师利!阿难事我二十馀年,具足八种不
可思议。何等为八?一者事我已来二十馀年
初不随我受别请食。二者事我已来初不受
我陈故衣服。三者自事我来至我所时终不
卷四十 第 601c 页 T12-0601.png

王刹利、豪贵大姓,见诸女人及天、龙女,不生
欲心。五者自事我来,持我所说十二部经一
经于耳曾不再问,如写瓶水置之一瓶,唯除
一问。善男子!琉璃太子杀诸释氏,坏迦毗罗
城,阿难尔时心怀愁恼,发声大哭,来至我所,
作如是言:『我与如来俱生此城同一释种,云
何如来光颜如常,我则憔悴?』我时答言:『阿难!
我修空定,故不同汝。』过三年已,还来问我:『世
尊!我往于彼迦毗罗城,曾闻如来修空三昧,
是事虚实。』我言:『阿难!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六
者自事我来,虽未获得知他心智,常知如来
所入诸定。七者自事我来,未得愿智,而能了
知如是众生到如来所,现在能得四沙门果、
有后得者、有得人身、有得天身。八者自事我
来,如来所有秘密之言悉能了知。善男子!阿
难比丘具足如是八不思议,是故我称阿难
比丘为多闻藏。善男子!阿难比丘具足八法,
能具足持十二部经。何等为八?一者信根坚
固、二者其心质直、三者身无病苦、四者常勤
精进、五者具足念心、六者心无憍慢、七者成
就定慧、八者具足从闻生智。文殊师利!毗
婆尸佛侍者弟子名阿叔迦,亦复具足如是
八法。尸弃如来侍者弟子名差摩迦罗,毗舍
浮佛侍者弟子名优波扇陀迦罗,鸠村驮佛
侍者弟子名曰跋提,迦那含牟尼佛侍者
弟子名曰苏坻,迦叶佛侍者弟子名叶婆蜜
多,皆亦具足如是八法。我今阿难亦复如
是具足八法,是故我称阿难比丘为多闻藏。
卷四十 第 602a 页 T12-0602.png

菩萨,是诸菩萨皆有重任,所谓大慈大悲。如
是慈悲之因缘故,各各匆务调伏眷属庄严
自身。以是因缘,我涅槃后不能宣通十二部
经。若有菩萨或时能说,人不信受。文殊师利!
阿难比丘是吾之弟,给事我来二十馀年,所
可闻法具足受持,喻如写水置之一器,是故
我今顾问,阿难为何所在?欲令受持是涅槃
经。善男子!我涅槃后阿难比丘所未闻者,弘
广菩萨当能流布,阿难所闻自能宣通。文殊
师利!阿难比丘今在他处,去此会外十二由
延,而为六万四千亿魔之所恼乱,汝可往彼
发大声言:『一切诸魔,谛听,谛听。如来今说大
陀罗尼,一切天、龙、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
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山神、树神、河神、海
神、舍宅等神,闻是持名,无不恭敬受持之者。
是陀罗尼十恒河沙诸佛世尊所共宣说,能
转女身,自识宿命。若受五事:一者梵行、二者
断肉、三者断酒、四者断辛、五者乐在寂静,受
五事已,至心信受、读诵书写是陀罗尼,当知
是人即得超越七十七亿弊恶之身。』」尔时世
尊,即便说之:
「阿摩[(匕/示)*(入/米)] 毗摩[(匕/示)*(入/米)] 涅磨[(匕/示)*(入/米)]瞢伽[(匕/示)*(入/米)]醯摩
罗若竭鞞 三曼多跋提[(匕/示)*(入/米)] 娑婆罗他娑檀
尼 婆罗磨他娑檀尼 磨那斯阿步提 毗
罗氏 庵摩赖低 婆岚弥 婆岚摩莎[(匕/示)*(入/米)]
富啰泥富啰那摩奴赖绨」
尔时文殊师利从佛受是陀罗尼已,至阿难
所,在魔众中作如是言:「诸魔眷属谛听,我说
卷四十 第 602b 页 T12-0602.png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舍于魔业,即放
阿难。
文殊师利与阿难俱来至佛所,阿难见
佛,至心礼敬,却住一面,佛告阿难:「是娑罗林
外,有一梵志名须跋陀,其年极老,已百二十。
虽得五通,未舍憍慢,获得非想非非想定,生
一切智起涅槃想。汝可往彼,语须跋言:『如来
出世如优昙花,于今中夜当般涅槃,若有所
作可及时作,莫于后日而生悔心。』阿难!汝之
所说,彼定信受。何以故?汝曾往昔五百世中,
作须跋陀子,其人爱心习犹未尽,以是因缘
信受汝语。」
尔时阿难受佛敕已,往须跋所,作
如是言:「仁者!当知如来出世如优昙花,于今
中夜当般涅槃,欲有所作可及时作,莫于后
日生悔心也。」须跋言:「善哉,阿难!我今当往
至如来所。」
尔时阿难与须跋陀还至佛所,
时须跋陀到已问讯,作如是言:「瞿昙!我今欲
问,随我意答。」
佛言:「须跋!今正是时,随汝所
问,我当方便随汝意答。」
「瞿昙!有诸沙门婆罗
门等作如是言:『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随往
日本业因缘,是故若有持戒精进、受身心苦,
能坏本业,本业既尽,众苦尽灭,众苦尽灭即
得涅槃。』是义云何?」
佛言:「善男子!若有沙门、婆
罗门等作是说者,我为怜悯,常当往来如
是人所,既至彼已,我当问之:『仁者!实作如
是说不?』彼若见答:『我如是说。』『何以故?』『瞿昙!我
见众生习行诸恶,多饶财宝,身得自在;又见
修善,贫穷多乏,不得自在;又见有人多役力用
求不能得;又见不求自然得之;又见有人慈
卷四十 第 602c 页 T12-0602.png

有人净修梵行精勤持戒,有得解脱、有不得
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由往日
本业因缘。』须跋!我复当问:『仁者!实见过去业
不?若有是业,为多少耶?现在苦行能破多少
耶?能知是业已尽、不尽耶?是业既尽,一切尽
耶?』彼若见答:『我实不知。』我便当为彼人引喻:
『譬如有人身被毒箭,其家眷属为请医师令
拔是箭,既拔箭已身得安隐。其后十年是人
犹忆,了了分明,是医为我拔出毒箭,以药涂
拊,令我得差,安隐受乐。仁既不知过去本业,
云何能知现在苦行定能破坏过去业耶?』彼
若复言:『瞿昙!汝今亦有过去本业,何故独责
我过去业?瞿昙经中亦作是说,若见有人豪
贵自在,当知是人先世好施,如是不名过去
业耶?』我复答言:『仁者!如是知者,名为比知,不
名真知。我佛法中,或有从因知果、或有从果
知因。我佛法中有过去业、有现在业。汝则不
尔,唯有过去业,无现在业。汝法不从方便断
业,我法不尔,从方便断。汝业尽已,则得苦尽,
我即不尔,烦恼尽已,业苦则尽,是故我今责
汝过去业。』彼人若言:『瞿昙!我实不知,从师受
之,师作是说,我实无咎。』我言:『仁者!汝师是谁?』
彼若见答:『是富兰那。』我复言曰:『汝昔何不一
一咨启,大师实知过去业不?汝师若言我不
知者,汝复云何受是师语?若言我知,复应问
言,下苦因缘受中、上、苦不?中苦因缘受下、上
苦不?上苦因缘受中、下、苦不?若言不者,复应
问言,师云何说苦乐之报,唯过去业,非现在
卷四十 第 603a 页 T12-0603.png

有,过去之业悉已都尽,若都尽者,云何复受
今日之身?若过去无,唯现在有,云何复言众
生苦乐皆过去业?仁者!若知现在苦行能坏
过去业,现在苦行复以何破?如其不破,苦即
是常;苦若是常,云何说言得苦解脱?若更有
行坏苦行者,过去已尽,云何有苦?仁者!如是
苦行,能令乐业受苦果不?复令苦业受乐果
不?能令无苦无乐业作不受果不?能令现报
作生报不?能令生报作现报不?令是二报作
无报不?能令定报作无报不?能令无报作定
报不?』彼若复言:『瞿昙!不能。』我复当言:『仁者!如
其不能,何因缘故受是苦行?仁者!当知定
有过去业,现在因缘,是故我言因烦恼生业,
因业受报。仁者!当知一切众生有过去业,有
现在因。众生虽有过去寿业,要赖现在饮食
因缘。仁者!若说众生受苦受乐,定由过去本
业因缘,是事不然。何以故?仁者!譬如有人为
王除怨,以是因缘多得财宝,因是财宝受现
在乐。如是之人现作乐因,现受乐报。譬如有
人杀王爱子,以是因缘丧失身命,如是之人
现作苦因现受苦报。仁者!一切众生现在因
于四大、时节、土地、人民,受苦受乐,是故我说
一切众生不必尽因过去本业受苦乐也。仁
者!若以断业因缘力故得解脱者,一切圣人
不得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过去本业无始
终故,是故我说修圣道时,是道能遮无始终
业。仁者!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应
得道。是故先当调伏其心,不调伏身,以是因
卷四十 第 603b 页 T12-0603.png

林生怖,不从树生。欲调伏身,先当调心。心喻
于林,身喻于树。』」
须跋陀言:「世尊!我已先调
伏心。」
佛言:「善男子!汝今云何能先调心?」
须
跋陀言:「世尊!我先思惟,欲是无常、无乐、无净。
观色即是常乐清净。作是观已,欲界结断,获
得色处,是故名为先调伏心。次复观色,色是
无常,如痈、如疮、如毒、如箭,见无色常、清净、寂
静。如是观已,色界结尽,得无色处,是故名为
先调伏心。次复观想,即是无常、痈疮、毒箭。如
是观已,获得非想非非想处。是非想非非想
处,即一切智、寂静、清净,无有堕坠,常恒不变,
是故我能调伏其心。」
佛言:「善男子!汝云何能
调伏心耶?汝今所得非想非非想定,犹名为
想。涅槃无想,汝云何言获得涅槃?善男子!汝
已先能呵责粗想,今者云何爱著细想,不知
呵责?如是非想非非想处,故名为想,如痈、如疮、
如毒、如箭。善男子!汝师郁头蓝弗利根聪明,
尚不能断如是非想非非想处,受于恶身,况
其馀者?」
「世尊!云何能断一切诸有?」
佛言:「善男
子!若观实相,是人能断一切诸有。」
须跋陀
言:「世尊!云何名为实相?」
「善男子!无相之相,名
为实相。」
「世尊!云何名为无相之相?」
「善男子!一
切法无自相、他相及自他相,无无因相、无作
相、无受相、无作者相、无受者相、无法非法相、
无男女相、无士夫相、无微尘相、无时节相、无
为自相、无为他相、无为自他相、无有相、无无
相、无生相、无生者相、无因相、无因因相、无果
相、无果果相、无昼夜相、无明闇相、无见相、无
卷四十 第 603c 页 T12-0603.png

者相、无菩提相、无得菩提者相、无业相、无业
主相、无烦恼相、无烦恼主相。善男子!如是
等相,随所灭处,名真实相。善男子!一切诸法
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
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
善男子!是相、法界、毕竟智、第一义谛、第一
义空,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
觉菩提;上智观故,得无上菩提。」
说是法时,十
千菩萨得一生实相,万五千菩萨得二生法
界,二万五千菩萨得毕竟智,三万五千菩萨
悟第一义谛,是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亦
名首楞严三昧。四万五千菩萨得虚空三昧,
是虚空三昧亦名广大三昧,亦名智印三昧。
五万五千菩萨得不退忍,是不退忍亦名如
法忍,亦名如法界。六万五千菩萨得陀罗尼,
是陀罗尼亦名大念心,亦名无碍智。七万五
千菩萨得师子吼三昧,是师子吼三昧亦名
金刚三昧,亦名五智印三昧。八万五千菩萨
得平等三昧,是平等三昧亦名大慈大悲。无
量恒河沙等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无量恒河沙等众生发缘觉心,无量恒河
沙等众生发声闻心。人女、天女二万亿人,现
转女身得男子身,须跋陀罗得阿罗汉果。
《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
阿摩隶(一) 毗磨隶(二) 涅磨隶(三) 瞢伽隶(四) 醯
磨罗若竭捭(五) 三曼那跋提(六) 娑婆陀 裟檀
尼(七) 波罗磨他 娑檀尼(八) 摩那斯(九) 阿拙啼(十)
毗罗祇(十一) 庵摩赖坻(十二) 婆岚弥(十三) 婆岚摩(十四) 莎
隶富泥富那(十五) 摩奴赖绨(五十)
卷四十 第 604a 页 T12-0604.png

高野山出涅槃经梵文断片
【表】
1. 1. mama śrāvakā mahāyānnakāṃkṣitās tadā ṣaḍrasavan mahābhojanam iva ma-
hāparinivvāṇaṃ mahāsūtraṃ deśayāmi.
1. 2. tatra katame ṣaḍrasā duḥkham āṃvlam [āmlam][a-]nityaṃ lavaṇam anātma-
kaṃ kaṭukaṃ sukhaṃ madhuraṃ sātmakaṃ kaṣāyaṃ nityan ti-
1. 3. ktam iti ime ṣaḍrasāḥ kleśendhanena māyā-agninā paripācitaṃ bhojanaṃ
mahāparinirvvāṇaṃ tatvānnamṛṣṭaṃ
1. 4. mama śrāvakā bhuñjante. punar aparaṃ bhagini yathā yūyaṃ parāmantraṇena
paracūḍākaraṇanimittena vā
1. 5. paragrāmaṃ gantukāmā duṣputrān utsṛjya satputrāṇāṃ guhyābhinidhānāni
darśayasi. āma bhagavan duṣ-
1. 6. putrā anācārāḥ anarthabhāginas teṣāṃ mityarthaṃ na darśayāmi. satputrās
tu kuladharāḥ kulanissarakāḥ
1. 7. te dravyārhāḥ teṣāṃ darśayāmi. evam ahaṃ bhagini mahāparinirvvāṇa-gama-
nakriyāṃ yadā karomi, tadā tathā-
【里】
1. 1. gatavividhaguhyaṃ sandhāvacanaṃ śrāvakebhyo niravaśeṣaṃ kathayiṣyāmi. adya
putrebhyaś cchandaṃ dāsyāmi yathā tvāṃ bhagi-
1. 2. ni pravāsagatāṃ duṣputrā mṛteti kalpayanti na cāpi mṛtā āma bhagavan punar
apy āgatānte paśyanti evam e-
1. 3. va bhagini mayā mā 'nitya-saṃjñā kārṣīt. adya tathāgataḥ parinirvvāsyatīti
nevaṃ kalpayitavyaṃ mṛtasaṃjñā-
1. 4. vat ye sadā nityodbruvaḥ śāśvataḥ tathāgata iti dhārayanti teṣaṃ tathāgato
gṛhe tiṣṭhati. eṣa
1. 5. parāddhyāśayo [adhyāśsya*] nāma pṛcchāvaśā nāma iha kaścit tathāgatam arh-
antaṃ samyaksambuddhaṃ paripṛcchet katham a-
1. 6. haṃ bhagavan kīrttiṃ prāpnuyāt loke dāyako viśruta iti na ca dadyāt kasmiṃś
cit[ta] tathāgatam evam vadet niḥ-
1. 7. saṃgam pravāraya dāsīdāsaparigraheṇa atyantabrahmacāriṇaṃ kumārīdānena
amāṃsa-bhojinaṃ māṃsab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