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跋语¶
跋语¶ 第 363c 页
跋语¶ 第 363c 页


No. 1762 [cf. No. 366]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西有沙门藕益智旭解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
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
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
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
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
人独以《阿弥陀经》别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
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
无外,尤不可思议也哉!古来注疏代不乏人,
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
跋语¶ 第 364a 页 T37-0364.png
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
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
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复弗揣庸愚
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敢与二翁
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
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将释
经文五重玄义。

第一释名者,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佛者,
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如来,乘大悲
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而觉后觉,无法不
知无法不见故名佛也。说者,悦所怀也,佛以
度生为怀,众生机熟,佛为应时说法令得度
脱,故悦也。阿弥陀者,即所说彼土之导师,以
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令生极乐世界
永阶不退者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
云无量光。以要言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
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聊举寿命、光明
二事以为言端耳。经者、训法训常,一切金口
所宣通名为经,今对佛说阿弥陀五字、即是
通别合为题也。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
藏所明,自应寻之,兹不繁述。

第二辨体者,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何
谓实相?即现前一念心之自性是也。吾人现
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
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非长短方
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而
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离一切缘虑分别相,而缘虑分别亦非离此
实相别有自性,离一切语言文字相,而语言
跋语¶ 第 364b 页 T37-0364.png
文字亦非离此实相别有自性。以要言之,离
一切相、即一切法,唯其离一切相故无相,惟
其即一切法故无不相,无相无不相故不得已
强名实相。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
照、照而恒寂,照而恒寂强名为常寂光土,寂
而恒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而恒寂强名法
身,寂而恒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强名法
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而恒寂名为
受用身,修德寂而恒照强名应化身。当知寂
照不二、性修不二、身土不二无非实相,实相
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
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
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
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第三明宗者,宗是修行之要径、会体之枢机,
而万行之纲领也。提其纲则众目皆张,挈其
领则襟袖随至,故次体之后应须辨宗。此经
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以启
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满
其所愿而證所信,是故经中先演极乐依正
以生信,次劝应当发愿以导行,次示七日持
名以径登不退。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
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
持名号一心不乱。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
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
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
我一念心中所现之物,我今虽复昏迷倒惑,
苟能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己心中本具极
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信他者,信彼释迦如
跋语¶ 第 364c 页 T37-0364.png
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
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
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乱
称名犹为成佛种子,何况一心不乱安得不
非生净土因!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净土上
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譬如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
弃,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
可尽故,所以依心所现一切十方世界亦不可
尽,实有极乐国土在十万亿土之外,最极清
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
信极乐国土虽在十万亿土之远,而实不出
我只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
性实无外故。又复,深信西方依若正、若主伴,
皆吾现前一念妙明真心中所现影,全事即
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
佛心亦遍,佛心遍故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
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
名信理。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
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
而自心之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
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
钞》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今设不
从事于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
既废于事,理亦非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
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
信之后而明愿也。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
名以召德,德既不可思议,故名号亦功德亦
复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乱
跋语¶ 第 365a 页 T37-0365.png
称名为佛种,况执持至一心不乱,安有不径
登不退者乎!然诸经所示净土要行万别千
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
行成皆生净土;而惟此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
手最易,故释迦慈尊于此经中无问自说,特
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之第一方
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古
人云: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
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
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
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至于四种
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梵网玄义》,兹不具
述,俟后消释依正文中,当略点示耳。

第四明力用者,往生不退为力用。往生有四
土,各得论九品,今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
执持名号未断见思者,随其或散或定,自于
同居土中分三辈九品。若执持名号至于事
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者,则生方便有馀
净土。若执持名号至于理一心不乱,豁破无
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
亦名分證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
实报亦是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义:一、念不
退;二、行不退;三、位不退;四、毕竟不退。一、念不
退者,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證寂光。二、
行不退者,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
趋极果。三、位不退者,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
华托质永离退缘。四、毕竟不退者,不论至心
散心,有心无心,或解或不解,但令弥陀名号
一历耳根,或六方佛名、或此经名字一经于
跋语¶ 第 365b 页 T37-0365.png
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
鼓远近皆丧,又如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第五教相者,此是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
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
情依斯径登不退。故虽经法灭尽之后,仍以
悲心弘愿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譬
如阿伽陀药万病总治,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华严》之奥藏、《法华》之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
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设欲广为
叹述,穷劫莫尽,有智者自当知之。

入文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
分者,名为初善、中善、后善,阙一不可。序分如人
之首,五官具存。正宗如人之身,脏腑无阙。流
通分如人之手足,运行不滞。故智者大师释
《法华经》,初品作序,中十五品半为正,后十一
品半皆为流通。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
则〈法师〉讫〈安乐行〉五品皆为迹门流通。盖序
必总提一经之纲领,而流通则法施方不壅于
来世,其关系殊非浅小。后人不达,才见经文
稍涉义理,便一概判入正宗,致使序及流通
不过如八寸三帽子一顶、草鞋一双而已,安
所称初语亦善、中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初中二:初、标法
会时处;二、引大众同闻。今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
教主,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标说经处也。如
是者,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
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我闻者阿难,了知
跋语¶ 第 365c 页 T37-0365.png
实相之理,非我非无我,不坏假名故仍称我。
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故名为闻。
一时者,时无实法,特以师资道合终竟一会
说听周足,故名一时。佛者自觉、觉他、觉行圆
满,人、天大师故名为佛。舍卫此云闻物,中印
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祇树给孤独
园者,匿王太子名为祇陀,此云战胜。匿王大
臣名须达多长者,此翻给孤独,给孤长者布
金买园,供佛及僧,馀有少地未布,祇陀感叹,
不复取价施此少地,故并存二名也。

二、列大众同闻。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
天人众。声闻最居初者,一、是出世相故;二、是
常随从故;三、佛法赖僧传故。菩萨众居中者,
一、以相不定故;二、以不常随故;三、表中道义
故。天、人众列后者,一、是世间相故;二、凡圣品
杂故;三、明外护侍从法应尔故。初声闻众又
三: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
今初。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与者,共义。大
比丘者,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是梵语,含
三义故不翻:一、乞士义,谓一钵资身无所蓄
藏专求出要;二、破恶义,谓正慧观察破烦恼
恶不堕爱见;三、怖魔义,谓发心受戒羯磨成
就魔即怖也。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理
和则同證无为解脱。事和则有六种:所谓身
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
同修、利和同均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
波兄弟师资共千人;舍利弗、目犍连师资二
百人;耶舍长者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未久
跋语¶ 第 366a 页 T37-0366.png
先得度脱,感佛深恩故为常随众也。

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大阿罗汉是表位,
众所知识是叹德。阿罗汉含三义:一、应供义
即乞士果;二、杀贼义即破恶果;三、无生义即
怖魔果。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
不同,今是无疑解脱故名大也。又实是法身
大士,示作声闻證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
也。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

三、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
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
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
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㝹楼驮。」

如是等诸大弟
子,德腊俱尊故名长老。舍利弗此云鹙鹭
子,亦云身子,母身端正眼如鹙鹭,从母得名
也,声闻众中智慧第一。摩诃目犍连此云大
采菽氏,神通第一。摩诃迦叶此云大饮光,身
有金色光明,头陀胜行第一,传佛心印为西
土初祖。摩诃迦旃延此云大文饰,南天竺婆
罗门种,论议第一。摩诃拘絺罗此云大膝,即
舍利弗之母舅,答问第一。离婆多此云星宿,
无倒乱第一。周利槃陀伽此云继道,因根钝
故调息悟道,仅持一偈入定演说辩才无尽,
义持第一。难陀此云喜,佛之亲弟,仪容第一。
阿难陀此云庆喜,佛之堂弟,复为侍者,多闻
第一。罗睺罗此云覆障,佛之太子,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此云牛呞,宿世恶口感此馀报,受
天供养第一。宾头卢此云不动,尊者之名,颇
跋语¶ 第 366b 页 T37-0366.png
罗堕此云利根,尊者之姓,久住世间应末世
供,福田第一。迦留陀夷此云黑光,为佛使者,
教化第一。摩诃劫宾那此云房宿,知星宿第
一。薄拘罗此云善容,寿命第一。阿㝹楼驮或
云阿那律陀,此翻无贫又翻无灭又翻如意,
亦佛堂弟,天眼第一。如是等诸大弟子者,结
略指馀也。此等诸大弟子本是法身大士,亦
作声闻为影响众,今于此会同闻净土摄受
功德,则能得第一义悉檀之益,任运增道损
生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矣。

二、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
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
菩萨。」

并者,承前声闻众而言之。菩萨摩诃
萨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双运自他
兼利之称。文殊师利此云妙吉祥亦云妙德,
佛为法王,菩萨绍佛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
中智慧第一,自非勇猛实智,不能證解净土
法门,故最居初。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即弥
勒菩萨之名,当来下生成佛,现在居等觉位,
正以究竟严净佛国为其要务,故次列之。乾
陀诃提此云不休息,旷劫修行不暂停故。常
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与如是等诸大
菩萨,亦结上例馀也。此等深位菩萨亦必求
生净土,以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
养众僧,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

三、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及者,亦上
文声闻、菩萨言之。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即
跋语¶ 第 366c 页 T37-0366.png
忉利天王,主四天下者也。等者,下等四王,上
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乃至色无色界,故云
无量诸天。又云大众俱者,谓八部、修罗、人非
人等无不与会,无非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也。
通序竟。

二、别序,发起序也。净土妙门甚深不可思
议,无人能问,故佛自唱彼土依正名字而
为发起。又佛智鉴机无有错谬,见此大众
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人问便自
发起,如《梵网》下卷自唱位号云我今卢舍那
等。智者大师亦判作发起序,例可知也。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
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
在说法。』」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
可思议,甚深难信,故特呼大智慧者而与之
言,以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故也。从是
者,从此娑婆世界也。西方者,横亘直西,标所
示现之处也。过者,超越也。十万亿者,千万曰
亿,今又积亿至十万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
界通为一佛所化,名一佛土。且以此土言之,
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
同一小铁围山所绕,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
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则有百万
须弥四洲日月及小铁围;千中千界名为大
千世界,则有十万须弥等,故名三千大千世
界。过如此等佛土,共十万亿之西方,是极乐
世界也。

问:「何故极乐定在西方?」

答:「此非善问,
假使极乐在东。汝又须问,何故在东?岂非
戏论?况自娑婆视之则极乐在西,倘自十一
跋语¶ 第 367a 页 T37-0367.png
万亿佛土视之则极乐又在东矣,何足致疑。」

有世界名曰极乐者,序依报国土之名也。过
去、现在、未来迁流名世,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方
隅为界,既示依报则必竖约三世以辨时劫,
横约十方以定疆隅,故称世界。言极乐者,梵
语须摩提,此翻极乐,亦翻安养亦翻安乐亦
翻清泰,乃永离众苦第一安隐之谓,具如下
文广释。然佛土有四,各分净秽,所谓凡圣同
居土,五浊重者则秽,五浊轻者则净。方便有
馀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秽,体空巧度證入者
净。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證入者秽,一心三
观證入者净。常寂光土,分證者秽,究竟满證
者净。今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
也。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者,序正报教主之名
也。佛是通名,阿弥陀是别名,梵语阿弥陀此
云无量寿、无量光等,亦如下广释。佛有三身,
名论单复:法身单者指所證理性;报身单者
指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单者指所现相好色
像。法身复者:一、自性清净法身;二、离垢妙极法
身。报身复者:一、自受用报身;二、他受用报身。
化身复者:一、示生化身;二、应现化身。又一、佛
界化身;二、随类化身。虽辨单复三身,实则非
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
不可思议。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
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故令闻名必得不退
也。今现在说法者,简非过去已灭,亦非未来
未成,正尔说法度生,故应发愿往生,亲觐说
法速成正觉也。复次,有世界有佛现在,即劝
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即劝愿序也;佛号阿弥
跋语¶ 第 367b 页 T37-0367.png
陀,即劝持名妙行序也。复次,阿弥陀,序佛也;
说法,序法也;说法必有听众,序僧也。佛法僧
同一实相,序体也;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也;信
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也;唯一佛
界为所缘境不杂馀事,序教相也。文略意周
矣。初序分竟。

二、正宗分,二: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
信;二、正劝众生发愿持名以成因。信愿持名
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不
得生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
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
并运也。初文为二:初、陈依报国土妙;二、陈正
报主伴妙。初又二:初、总标名义;二、别释庄
严。今初。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
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娑婆苦乐相杂,苦
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不苦
不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
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盖凡圣同居净土
五浊轻,故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死、自在
游行、天食天衣、上善聚会等乐。方便有馀净
土,体观既巧,故无沈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
神通等乐。实报庄严净土,一心圆證,故无隔
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寂光净土,
究竟平等,故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
受称性圆满究竟乐也。

二、别释庄严,四:初、明地树庄严;二、明池楼
华色庄严;三、明天乐华雨庄严;四、明法音庄
严。今初。
跋语¶ 第 367c 页 T37-0367.png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
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栏楯以严际畔,罗网以严空界,行树以严
露地。各言七重者,表七科道品。皆是四宝者,
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者,彼土佛及菩
萨并诸声闻其数无量,则有无量住处,亦有无
量七重栏楯罗网行树遍满彼国,处处庄严不
可穷尽,故云周匝围绕也。同居净土此等庄
严,则是增上善业所感,亦是圆五品观所感,
以缘生微妙五尘为体。方便净土此等庄严,
则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
真谛无漏五尘为体。实报净土此等庄严,则
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證三观所感,以妙俗
谛无尽五尘为体。常寂光土此等庄严,则是
即中观智所感,亦是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
谛称性五尘为体。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得意
为言,四土庄严一一无非因缘生法,一一无
不即空假中。下皆仿此,不复繁述。

问:「同居、方
便、实报三土,得言栏楯行树池楼华雨等一切
庄严,常寂光土既惟理性,何得亦有此等庄
严?」

答:「一一庄严无非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
足无量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谓寂光
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小乘所證偏真法性。」

二、明池楼华色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
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
玻瓈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瓈、砗磲、
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
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跋语¶ 第 368a 页 T37-0368.png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七宝
池者,金银等七宝所成之池,不同此方土
石所成也。八功德者: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
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诸根
也。充满其中者,不同此方或时枯竭或时汎
滥也。池底纯布金沙者,不同此方惟是污泥
也。池边阶道四宝合成者,不同此方惟是砖
石也。陛级名阶,坦途名道,重屋名楼,岑楼
名阁,亦以七宝严饰,不同此方惟是土木丹
青也。莲华大如车轮者,轮王金轮大四十里,
且举华之最小者言。若据《观经》及《宝积.无量
寿会》,则大小品类实不可量。青色名优钵罗,
黄色名拘勿头,赤色名钵头摩,白色名芬陀
利。色必有光,盖由净业所感,不同此方之华
有色无光也。又极乐莲华光色无量,此经亦
略言耳。微妙香洁是略叹莲华四德。结云成
就如是功德庄严者,明上来所说种种庄严,
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
就,故能普遍庄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
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三、明天乐华雨庄严。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
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
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
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
是功德庄严。」

诸天所作微妙乐音恒无间断,
故云常作天乐。七宝所严清净地界体是黄
金,故云黄金为地。初日分、后日分名昼三时,
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名夜三时,故云昼夜
跋语¶ 第 368b 页 T37-0368.png
六时。然彼土佛及菩萨各有身光,众生生者
亦有身光,常明不闇,不假日月光明,安分昼
夜?或以华开鸟鸣为昼,华合鸟栖为夜。或虽
实无昼夜,且顺此方常习假说昼夜耳。曼陀
罗者,天华之名,此云适意亦云白华。从空而
下故名为雨。众生者,上自等觉下至凡夫。衣
裓者,盛华之器。众妙华者,即所雨天华,明其
非止曼陀罗一种而已,应如《法华经》所明四
华,以表住、行、向、地四因位也。供养他方佛者,
即表真因会趋极果、果德无所不遍也。仅言
十万亿者,且据极乐去此娑婆十万亿土,意
显得生极乐国已,欲还供释迦弥勒皆不难
耳。若据弥陀神力所加,则何远不到哉?即以
食时还到本国者,明其神足自在不假逾时
也。饭食经行者,既云食时故云饭食,念食则
食自至,不俟造作安排,食毕则钵自去,不劳
洗拭收举,故但经行宝地任运进修而已。凡
圣同居净土其乐已自如此,况即于彼土又
可横超方便、实报、寂光,其乐又当何如!

四、明法音庄严。又二:初、别明二种法音;二、
结叹功德成就。初中二:初、化鸟音;二、风树音。
初又二:初、正明法利;二、徵释伏疑,今初。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
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
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
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
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种种奇妙杂色之鸟,
言其多且美也。且寄此间所爱赏者,以言其
似。舍利即鹙鹭,及白鹤、孔雀、鹦鹉四种,皆此
跋语¶ 第 368c 页 T37-0368.png
地所有,人所共珍。迦陵频伽此云妙音,未出
㲉时已有音声超众鸟故,此地所无。共命鸟,
一身两头识别报同,亦此地所无。西土雪山
等处有此二种,然皆不可比于极乐奇妙众
鸟,特言其似而已。言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则
知净土亦不以鸟栖为夜,当知实无昼夜假
说昼夜,良以莲华化生之身本无昏睡不假
夜卧故也。五根五力等者,三十七道品也。不
言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者,文省略耳。三
十七品通于四教。四念处者:一、身念处;二、受
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四正勤者:一、已生
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
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四如意足者:一、欲
如意足;二、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
意足。五根者,信、进、念、定、慧也。信正道及助道
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
名精进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
名念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
不散是名定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
苦等四谛名慧根。五力者:信根增长,能破疑
惑破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精进根增长,
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精进力;
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
是为念力;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
定,是为定力;慧根增长,能遮通别诸惑,发真
无漏,是为慧力。七菩提分者亦名七觉分:一、
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
伪法,名择法觉分;二、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
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
跋语¶ 第 369a 页 T37-0369.png
行,名精进觉分;三、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
喜不依颠倒之法而生,欢喜住真法喜,名喜
觉分;四、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
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五、若舍所
见念著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
永不追忆,名舍觉分;六、若发诸禅定之时,善
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
七、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
或心沈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
之,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
之,调和适中,名念觉分。八圣道分者亦名八
正道分:一、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正见;
二、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
长入大涅槃,名正思惟;三、以无漏慧除四邪
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四、以无
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
业;五、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
净正命中,是为正命(五邪命者:一、为利养故诈现异相奇特;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
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为利养故高声现
威令人敬畏;五、为利养故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六、
以无漏慧相应勤精进修涅槃道,名正精进;
七、以无漏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
八、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名正定。

此等道品若
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若依无生四
谛而修,即通教道品;若依无量四谛而修,即
别教道品;若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
藏道品名为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
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通教道品名大乘
初门,三乘共禀,同居净土多应说之。别教道
品名为独菩萨法,同居、方便二种净土亦多说
跋语¶ 第 369b 页 T37-0369.png
之。圆教道品名为无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
净土应皆得闻也。

结云如是等法者,等前念
处、正勤、如意足等,馀一切四摄、六度、十力、无
畏无量法门也。虽诸佛法三十七品收无不
尽,而为机缘不等,或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
以要言之,随所欲闻无不演畅,故能令闻
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念三宝亦有
别相一体乃至四教义意之不同,如馀经论
广明。

二、徵释伏疑。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
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
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
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恐有疑曰:既是净
土,何有众鸟?故今释曰:非罪报所生,乃弥陀
欲令法音宣流故变化作此诸鸟耳。

问:「既云
无恶道名,则白鹤、孔雀等独非畜生道名耶?」

答:「既非罪报所生,则一一名字皆诠如来究
竟功德,所谓究竟白鹤、究竟孔雀等,无非性
德美称,岂更名恶道哉!」

问:「佛欲法音宣流,随
所化现皆可,何必化作众鸟?」

答:「有四悉檀因
缘:一者、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之,令欢喜
故;二者、鸟尚说法,令闻之生善故;三者、鸟能
说法,不于众鸟起下劣想,对治分别心故;四
者、鸟即弥陀化作,不异弥陀法身,令悟法身
平等,无所不具,亦无所不造故。」

二、风树音。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
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
跋语¶ 第 369c 页 T37-0369.png
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众鸟法音
是化作有情声,风树法音是化作无情声,情
与无情同宣妙法,皆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
种智所现,皆是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佛
心生心互为质影,如众灯明各遍似一,全理
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读者亦
可深长思矣。奈何舍此净土而别谈唯心,净
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初别明二种法
音竟。

二、结叹功德成就。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重重
结叹,欲令闻者深信而不疑也。

初、陈依报国
土妙竟。

二、陈正报主伴妙,二:初、明教主妙;二、明眷
属妙。初中二:初、总徵;二、别释。今初。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二、
别释,二:初、约光明释;二、约寿命释。今初。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
故号为阿弥陀。」

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今
彻證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十方三
世诸佛皆悉彻證心性全体,皆悉照十方国
无所障碍,皆可名无量光,而由因中愿力不
同,各随因缘以立别名。今佛昔为法藏比丘,
所发四十八愿曾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故
今果成如先所愿也。法身光明竖穷横遍故
无量,报身光明称真法性故无量,此则佛佛
道同。若夫应身光明,则有或照一由旬者,或
照十旬百旬千旬者,或照一世界者,或照十
百千世界者,惟弥陀普照十方无量世界,故
跋语¶ 第 370a 页 T37-0370.png
别名无量光。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
四益故强作此分别耳。

二、约寿命释,又二:初、正明主伴寿皆无量;
二、兼示成道已经十劫。今初。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
祇劫,故名阿弥陀。」

犹云彼佛及其人民寿命
皆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盖西域每用倒文故
也。心性照而常寂故为寿命,今彻證心性无
量之体,故寿命无量也。法身寿命无始无终
故无量,报身寿命有始无终故无量。此亦佛
佛道同,皆可名无量寿。应身则随愿随机延
促不等。今以法藏比丘四十八愿曾有佛寿
无量及人民寿命亦无量之愿故,今果成亦
如先愿,别名无量寿也。此则实有限量,特
以人天莫数,名无量耳。然三身既不一异,则
应身亦可即是无量之无量矣。

问:「佛寿无量
可也,人民寿命胡得亦无量耶?」

答:「佛本愿力
不思议故,信愿持名功德不思议故,信愿持
名是正因缘,佛本愿力是增上缘。」

二、兼示成道已经十劫。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前文
既明弥陀现在说法,此文又明未来寿命无
量,故今更明过去成佛已经十劫也。然法身
本无成与不成,不应论劫;报身因圆果满名
成,应身为物示生名成,皆可论劫。又法身因
修德显亦可论成论劫,报身别无新得,应身
如月印川亦无成与不成,亦复不应论劫。然
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地并不可测,且约西
方极乐示成之迹则成佛十劫,即是三身一成
跋语¶ 第 370b 页 T37-0370.png
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

问:「《唯识
论》云:过去未来皆非实有。今胡得云过去十
劫、未来无量耶?」

答:「过去未来非现非常,所以
不可执为实有,亦复岂可执为定无?且现在
一刹那法,唯识论中纵许有实体用,岂不言
其无间即灭不容稍停,又何尝执为定实定常?
须知对今现在故说过去成十劫,而过去已
灭,宁别有十劫堆积何地犹未化耶!又复对
今现在故说未来寿命无量,而未来未至,宁
别有无量劫预贮何地渐次来耶!须知时劫
无性,故三世当体全空,而无性原非断灭,故
时劫差别宛尔,虽复差别宛尔,并是现前一
刹那中所现影子。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
于当念也。思之!」

初、明教主妙竟。

二、明眷属妙,又二:初、声闻菩萨妙;二、生者
不退妙。今初。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
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
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问:「《往生
论》云:二乘种不生。何故彼佛仍有声闻弟子?」

答:「定性二乘不回向菩提不发大愿,则不得
生;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发愿,则便得生。虽
得生已小习先熟,佛顺其机为说小法彼寻
證果,旋即向大,不终滞于小也。是故不同此
土藏教声闻,直俟法华开会方得入圆,应是通
教声闻,或是别教七住先断见思,故名阿罗汉
耳。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既得闻弥
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之所摄矣。」

声闻菩萨不可算数,并是弥陀因中大愿大
跋语¶ 第 370c 页 T37-0370.png
行所致,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二、生者不退妙。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
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阿鞞跋致
此云不退,而有三义:一、位不退,證入圣流不
堕凡地故;二、行不退,恒欲度生不堕二乘地
故;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故。若约此土,
则藏初果、通见地、别七信、圆初信名位不退,
通菩萨、别十行、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
初住名念不退。今净土中则虽五逆、十恶,十
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例皆得三不退,
以净土无退缘故。又一生净土则皆寿命无
量,任运进修直至一生补处,观彼十方世界
何处无佛何处机熟,便往示现成佛。故一生
补处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也。

初、广陈彼土
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二、正劝众生发愿持名以成因,三:初、劝发
愿;二、劝立行;三、总结劝。今初。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
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前既举彼土
依正妙果以劝深信,今更劝闻而信者随应
发愿以求往生,信愿二种即是往生净土之
要领也。何者?若不闻有极乐依正之名,或复
为说而不肯信,则不得名为闻。今既得闻,便
属别圆二教初机,故教之以发菩提愿。盖彼
国虽通四土,然既在此娑婆三界之外,又非
二乘所證偏空涅槃境界,故但肯发愿求生,
即属别圆二教弘誓所摄,以既不求人天福
跋语¶ 第 371a 页 T37-0371.png
报又不求声闻缘觉,非是菩提大愿而何!设
使或求人天或求趋寂,则非生彼国之愿矣。
故此愿生彼国之愿从深信生,合此信愿的
为净土指南,而下文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
信愿坚固,纵使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
无信愿,纵使将此名号作个语头,持至风吹
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一般,亦万无一
得生净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所以
者何下,徵释应当发愿往生之故。得与如是
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指前文所说无数阿罗
汉、无数诸菩萨乃至无数一生补处人也。苟
无大信大愿,何得与此诸上善人会一处哉?
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
同。

二、劝立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
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
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
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
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
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生净土者,即得
不退,又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如此不可思
议横超法门,故非善根福德鲜少者所能生
也。菩提正道名为善根,即是亲因;种种助道
施戒禅等名为福德,即是助缘。声闻独觉菩
提名少善根,人天有漏福业名少功德,皆不
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中
皆悉具多善根福德,纵令散心称名善根福
德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故使感应道交
跋语¶ 第 371b 页 T37-0371.png
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承接引,行
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善男子、善女
人者,不拣在家出家,不论贵贱老少,亦复不
拘六趣四生,但得闻佛名者即是多劫善根
成熟,即五逆十恶亦皆名善男女也。闻说阿
弥陀佛即闻慧,执持名号即思慧,一心不乱
即修慧。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可德,罄
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而为正行,不必更
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闻而信、
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亦
得为远因不名闻慧,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
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
阿弥陀佛,而犹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
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名为事
持。理持者,信彼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
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而为系心
之境令不暂忘,名为理持。一日乃至七日者,剋
期辨事也。利根一日即得不乱,钝根七日方
得不乱,中根或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
即能七日不乱,钝根仅能一日不乱,中根或
六五四三二日不定。持至一心不乱便成修慧
也。一心亦有二种:谓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
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名为事一心。又不
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名为理
一心。事一心则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则不
为二边所乱。不为见思所乱,故感变化身佛
及诸圣众现在其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
有颠倒,即得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
不为二边所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在
跋语¶ 第 371c 页 T37-0371.png
其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即得往
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当知执持名号
虽复简易直捷,仍复至顿至圆,以一念相应
即一念佛,念念相应即念念佛,不劳观想不
必参究,当下圆明无馀无缺,上上根人终不
能踰其阃,下下根人亦可臻其阈,可谓横该
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
深叹其难信也。

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答:「修
心之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
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在临终非致魔
时,何须疑虑!」

问:「七日不乱,约平时耶?约临终
耶?」

答:「约平时也。」

问:「若约平时,则假如有人,七
日不乱之后,更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

答:「若
果得一心不乱之人,决无更复起惑造业之事。」

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约平时耶?约临终耶?」

答:
「十念通于二时,若晨朝十念则属平时,若十
念得生则与《观经》十声称名是同,但约临命终
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

问:「既十念一念并皆
得生,何故此经要须七日?」

答:「若无平时七日
工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令《观经》所明下
品下生五逆十恶之人现世不曾修行,并是
夙因成熟,故感临终得遇善友闻便信愿,如
此等事万中无一,岂可不预辨资粮乃侥倖
于万一哉!」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

答:「十万亿土并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
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佛力接引,何难即生。」

问:「既判信愿属慧行、持名属行行,则执持名
号应是助行,何名正行?何得一一声中皆悉
具多善根福德?」

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有先
跋语¶ 第 372a 页 T37-0372.png
后亦非定三。盖无愿无行不名真信,无行无
信不名真愿,无信无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
愿而持名号,故一一声中信愿行三皆悉圆
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所谓称佛
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
谓也。若使善根福德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
大。」

问:「临终念力猛切故能除多劫罪,平日至
心称名亦除罪否?」

答:「譬如日出群闇自消,称
佛洪名万罪自灭。」

问:「散心称名亦能除罪并
往生否?」

答:「亦必除罪,不定往生。必除罪者,名
号功德真实不可思议故;不定往生,悠悠散
善难敌无始积罪故。良由吾人无始劫来所造
生死重罪,假使重罪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
能容受,故虽从生至死百年之中,一一昼夜
弥陀十万,一一声中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然所灭罪犹如爪土,所未灭罪如大地土,惟
能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
三军所能制耳!」

问:「既不定生,称名何益?」

答:「一
称佛名便为成佛种子,犹如金刚终不可坏。
故佛世有一老人欲求出家,五百圣众以道
眼观,皆谓从无善根,不肯剃度。后至佛所,佛
即度之。弟子问佛因缘,佛言:『此人于无量劫
前,入山采薪为虎所逼,上树避之,虎复绕树
跑哮,以怖急故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
熟,值我得道,非诸二乘道眼所能知也。』由此
观之,《法华.方便品》中所明,若于过去佛所,散
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伏愿若缁若素、
若智若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
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
跋语¶ 第 372b 页 T37-0372.png
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
任。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
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
议,持十声百声乃至无量无数等声,则声声
皆悉不可思议故也。」

二、总结劝。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
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佛眼所见究尽明了,
以信愿而执持名号,的确是多善根福德,以
此善根福德因缘,的确能感佛及圣众来迎,
的确能生四种极乐世界,是为不可思议功
德之利。故殷勤再劝发愿往生,以愿能导行
故也。

二、正宗分竟。

三、流通分,信愿行三,一经之要旨备矣。此无
上法门甚深难信,故既无问自说以为发起,
复引六方诸佛广长舌相同为證明,以广流
通。若非流通之力,何能使妙法筌蹄不壅于
来世,圆顿心要永传于未闻也哉。文分为五:
初、引六方诸佛称赞劝信流通;二、重徵名解
释劝信流通;三、约已今当生劝愿流通;四、引
诸佛称赞难事敦信流通;五、大众欢喜信受
流通。

初中六:初、东方(至)六、上方。唐译十方,当知文
有详略、义无增减也。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
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
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
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
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
跋语¶ 第 372c 页 T37-0372.png
切诸佛所护念经。」

承上正宗分中广赞阿弥
陀佛依正庄严,劝人信愿持名径登不退,此
于出世大功德利之中尤为不可思议,故不
惟我释迦如来赞叹,举凡六方诸佛无不异
口同音赞叹也。言不可思议者,略有五意:一、
横超三界不俟断惑故;二、即于西方横具四
土非由渐證故;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
便故;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故;
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
故。阿閦鞞此云无动,馀皆可知。佛有无量德,
应有无量名,随机立名,或取因或取果、或性
或相、或行愿等,虽偏举一隅,仍各具四悉,随
一一名显所诠德,劫寿说之亦不可尽,但可
意解而已。东方虚空不可尽故,世界亦不可
尽。世界不可尽故,现住世间诸佛亦不可尽,
略举五名以等恒河沙数诸佛。如此诸佛各
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劝信此经,而众生犹
不生信,顽冥极矣。言广长舌相者,寻常之人
三世不妄语则舌能至鼻;藏头果佛三大阿
僧祇劫久不妄语,故舌薄而广长出可覆面。
今證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大千世
界,用表言必诚实决非虚谬也。此经正名「称
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罗什
法师顺此方好略之机故,但译云「佛说阿弥
陀经」,玄奘法师取舍两楹,故又译云「称赞净
土佛摄受经」,当知亦是文有详略、义无增减。

二、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
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
跋语¶ 第 373a 页 T37-0373.png
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
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
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三、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
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
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
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
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问:「无量寿
佛即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否?」答:「即是亦可,
不是亦可。即是亦可者,佛无我相,为度众生
不妨自赞,如释迦亦自赞故。不是亦可者,十
方同名诸佛无量,非止一佛名为无量寿故。」

四、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
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
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
佛所护念经。」

五、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
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
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三千世界,说诚
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
切诸佛所护念经。」

下方者,此界水轮、金轮、
风轮之下,复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
无尽不可说不可说也。达磨此云法,馀可知。

六、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
跋语¶ 第 373b 页 T37-0373.png
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
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
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
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
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上方者,此
界非非想天之上,复有上界风轮、银轮及三
界等,重重无尽不可说不可说也。

问:「既六方
各有诸佛,亦必各有净土,何故偏赞西方?」

答:
「令初机易标心故,又弥陀本愿胜故,又与此
土众生偏有缘故,又念弥陀一佛即为念无
量佛,生西方一净土即为遍生无量净土故。
若浅位人知西方胜于馀方,便可决志专求;
若深位人知西方即摄十方、即具四土,亦不
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盖若谓西方是权、华
藏是实,西方则小、华藏则大者,全堕众生遍
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

初、
引六方诸佛称赞劝信流通竟。

二、重牒名解释劝信流通。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
念经耶?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
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
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
及诸佛所说。」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
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此大乘
经独诠简易直捷圆顿心要,又诸佛名字并
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经受持及闻诸
佛名者,皆为诸佛所护念,皆得不退大菩提
也。

问:「闻经受持护念不退可矣,但闻佛名岂
跋语¶ 第 373c 页 T37-0373.png
亦得护念不退耶?」

答:「此义有局有通。所言局
者,如《占察经》云: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
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
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
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
乃为得闻十方佛名。此亦应尔,故须闻是经
已受持此经所示执持名号之法,持至一心
不乱方得闻诸佛名,方为一切诸佛所护念
也。所言通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
亦不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
若谤,皆成缘种。譬如入栴檀林,若拜若打皆
染香气,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
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然据《金刚般若》
三论皆云:根熟菩萨方为佛所护念,准位须
在别地圆住,盖是惟约自力,故必入同生性
乃可护念。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即
能圆得三种不退。下至一闻佛名,亦于同体
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闻名功
德如此之大,释迦及六方佛同所宣说可不
信乎。」

三、约已今当生劝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
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
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
当发愿生彼国土。」

已发愿者即已生,今发
愿者即今生,当发愿者即当生,正显依信所
发之愿,愿无虚发必剋果也。非信则不能发
愿,虽信而不发愿亦不能生,故殷勤再劝发
跋语¶ 第 374a 页 T37-0374.png
愿。愿者信之券,而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
信行在其中矣。

问:「今发愿者但可当生,何得
云若今生?」答:「此亦二义:一、通约一期名今,则
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决定得生净土,是今发愿
即今生也;二、局约刹那名今,则一念相应一
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
如秤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宝
池?只今信愿持名,使非娑婆界内人矣。极圆
极顿、难议难思,惟有大智方能谛信。」

四、引诸佛称赞难事敦信流通。又二:初。引诸
佛同赞;二、自结叹难信。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
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
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
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
间难信之法。」

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
施化则有难易。于净土成菩提易,于浊世成
菩提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说
法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尤难;
为浊世众生说馀顿法犹易,说此净土横超
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
證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證,但持
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
便,更为难中之难。以是一切九法界世间所
难信故,所以名为甚难希有之事。而十方一
切诸佛,无一不称扬赞叹推我释迦偏为勇猛
也。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见浊者,五利使邪
见增盛,所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
跋语¶ 第 374b 页 T37-0374.png
昏昧汨没故名为浊。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
增盛,所谓贪、瞋、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
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浊。命浊者因果并劣
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浊。

二、自结叹难信。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
是为甚难。」

信愿持名万修万去,永离五浊
圆净四土,如此妙法真实难信,故不惟诸佛
称赞,即自亦叹其甚难。设非大悲弘誓尘劫
熏心,何能行此难事也哉?此而不信,辜负慈
尊甚矣。

四、敦信流通竟。

五、大众欢喜信受流通。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
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故无一人能发问者;
佛智鉴机知机已熟,故无问自说令得四益。
既得闻已,如时雨化,故欢喜信受也。身心怡
悦名为欢喜,毫无疑惑名之为信,领持不忘
名之为受,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为作礼,依
教修一往不退名为而去。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 跋语

经云:「末法之中亿亿人修行,罕有一得道者,
惟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舍此不
可思议法门,其何能淑旭于初出家时,亦以
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法门不过曲
为中下,后因大病发意西归,嗣复研求《妙宗》
跋语¶ 第 374c 页 T37-0374.png
《圆中》二钞及云栖疏钞等书,始知念佛三昧
实称无上宝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
能挽也。适吾友去病大士久事净业,欲令此
经大旨辞不繁而即炳著,命余述此要解;余
正欲普与法界有情同生极乐,理不可却。举
笔于丁亥年九月二十有七,脱[葶-丁+呆]于十月初
五,凡九日而告成。所愿一句一字咸作资粮,
一见一闻同阶不退,或信或疑皆植道种,或
赞或谤等归解脱。仰惟诸佛菩萨摄受證明,
同学友人随喜加被。西有道人藕益智旭阁
笔故跋,时年四十有九。

* 刻弥陀要解后序

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古人云:念自性弥
陀生唯心净土。合而观之,则是心作佛、是心
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之义明矣!后人不
达,舍西方极乐而别言唯心净土,舍万德慈
尊而别言自性弥陀,不几心外有佛、佛外有
心耶!吾藕益师深悟心性无外之体,故若宗
若教若性若相一以贯之,既著《梵网合注》《佛
顶玄文》《唯识心要》《大乘止观释要》等书阐明
权实妙理,复为正知拈此《弥陀要解》,一展读
时便觉信愿持名人可自操其券,诚所谓直
捷痛快言简意周者也。盖末世弘法大士各
有专门,鲜克兼通性相,惟藕师先从心源荐
彻,所以性相宗教无不游刃而解,了知心佛
众生三无差别,百界千如心具心造,举凡净土
依正无非自心所变相分,故于四土横竖之
致如指诸掌,然此特法海一滴耳!若欲尽藕
师涯底,当遍览《合注》《玄文》《心要》等大部著述,
跋语¶ 第 375a 页 T37-0375.png
又进求于未举笔前,庶不认指而迷月矣。古
吴净业弟子正知识。

弟子沈纯社,愿以此刊施功德,上荐先考恰所
府君讳自郇,先妣孺人潘氏,先室孺人陈氏,亡
妾彭氏,亡女祺官,同生净土,永不退转,并祈保
孙男孚尹、念温,曾孙式棠、肇嘉、端赐等,归依三
宝,世修福慧。伏惟我佛慈悲护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