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刻弥陀经义疏序¶ (自动笺注)
No.1760[cf.No.366]
*刻彌陀經義疏序
孤山圓師彌陀經義疏,後又鈔之名曰「西
資」,吾邦未見流行學者憾焉!
比偶義疏,訂
鏤刻,使學者傳寫之勞,他日若有得鈔
者,與此疏竝行于世,則在西行者豈不
資哉!
竊望焉!
 時
正德甲午仲秋穀旦
      談峰蓮光沙門光榮謹書
佛說阿彌陀經疏(并序)
孤山沙門釋智圓
心性之為體也,明乎!
靜乎!
而已矣。
無凡
聖焉、無依正焉、無延促焉、無淨穢焉,及其感
物而動、隨緣而變,則為六凡焉、為三聖焉,有
依焉、有正焉。
依正既作,則身壽有延促矣,國
土有淨穢矣!
吾佛大聖人,得明靜一者也,
假道於慈、託宿於悲,將欲群迷使復其
本,於是乎無身而示身、無土而示土,延其壽、
淨其土,俾其欣促其壽、穢其土俾其厭,既欣
且厭則漸誘之策行矣。
是故釋迦現有量而
穢土,非欲其厭耶!
彌陀無量而取淨土
非欲其欣乎!
此則折之、彼則攝之,使其復本
而達性耳,故淨名曰: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
土者,其是謂乎!
寶樓金地悅目之翫,而
非惑蕩之色,而能達唯心無境矣。
風樹
聲有入耳之娛,而非惉懘之音,而能念三寶
歸矣
如是則復乎明靜之體者如轉掌
耳。
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
大矣
哉!
聖人善權如此
是故群經森列而偏讚
淨方,其有旨哉!
佛說阿彌陀經者,其偏讚之
謂歟。
吾愛其辭簡而理明、其文約而事備,足可
以誘弱喪而擊童蒙焉。
於是龍樹之宗、準
智者之說,依經辨理為之義疏,若極深研幾
豈敢庶乎有助真風、為益於後昆爾。
釋題玄義五重二土果人名也;方等實相
體也;信願,淨業宗也;捨苦得樂,用也;生蘇,
大乘教也。
夫名以詮體,會體由宗,宗成有用
四義成列
大小未辨,故須教相區以別之。
六字之名有通有別,經字通名,大小同號故;
上五別名,此說異彼故。
別名中,佛是果人
通名彌陀果人別號
釋迦既此方化
主,庶物咸知,故隱別而彰通;彌陀是彼土世
尊,理須標簡,故略通而存別。
通別互現,其義
惟明。
若統而括之,凡有三對:經即能詮之教,
上乃所詮之義,教義對也;阿彌陀標彼土世
尊,佛說指此方化主彼此對也;說者誠實
業,佛者黃金色身身口對也。
寬之狹三對
在焉。
佛者極果美號也,果必由因克,始悟
名因,悟必從迷,不迷何悟
迷非本是,悟復何
從?
欲㼼明斯旨,當曉六即:一、理即佛;二、名
字即佛;三、觀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真即
佛;六、究竟即佛。
凡聖不濫故六,初後皆是故
即。
理即佛者,一念心即如來藏理,如故即空,
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本來具足
適今也,名理即佛。
名字即佛者,理雖即是,自
不知,以未聞三諦不識佛法,如牛羊眼不
方隅,或從知識或從經卷如上說,於名
中通達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名名字
即佛。
觀行即佛者,若但聞名口說,如虫食
偶得成字,是虫不知是字非字,既不通達,寧
菩提
必須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所行如所
言、所言如所行,言行相應,名觀行即佛。
相似
即佛者,愈觀愈明、愈止愈寂,麁垢自落,六根
互□□□□證如鍮似金貴實珠形色相似
名相似即佛。
分真即佛者,因相似觀入初住
位,破無明佛性,開祕藏真如,始發心
等覺,或普門示現九界利生,或八相成道
以佛身度物,名分真即佛。
究竟即佛者,從等
覺心轉入妙覺智光圓滿不可復增,惑闇
盡更無可斷,唯佛與佛乃能知之,名究竟
佛。
譬若貧人家有寶而無知者,知識之而
後知於是耘除草穢而掘出之,漸漸得近,近
已藏開,盡取用之獲大富樂。
以喻六即,其旨
可見
今言佛者,即釋迦化主,乃究竟人也,如
此解者,豈但識果地之崇高必由因克,抑亦
達自心之微妙有果性,是則始凡理具
取無怯,終聖在佛上慢不生。
說者悅也得機
說稱悅。
佛懷此經即得彼物機,與彌陀
緣者乃讚彼依正令發願往生,既生彼國則
不退轉而終趣菩提稱悅,佛其在此矣。
阿彌
陀,梵語也,茲言無量,阿之言無,彌陀言量也。
何故無量耶?
四義得名:一、光明照耀
無量;二、壽命數限無量;三、大小弟子無量;四、
一生補處無量,由茲四事以無立尊號
諸經
翻為無量壽佛者,乃下之一義耳,四義悉在
經文
夫諸佛皆有生、法二身,則有兩種無量
一、生身無量,此則有量之無量;二、法身無量
此是無量之無量。
法身虛空無生無滅,生
如水月有隱有顯,故釋迦彌陀俱得法身
之無量,但此土機劣故見生身是有量,彼土
根勝故見生身無量,但以人天莫數故言
無量、若望法身定屬有量
當知釋迦亦能現
無量以取淨土彌陀亦能現有量以取穢土
大論曰:釋迦文佛更有清淨國土,如阿彌
佛國阿彌陀佛亦有不嚴淨國,如釋迦
佛國
又云:此間閻浮提惡故佛壽應短,餘處
好故佛壽應長。
涅槃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
河沙有無勝國所有莊嚴安樂世界,我於
彼土出現於世。
豈非釋迦現淨耶!
鼓音王經
云:阿彌陀佛婆羅門種,母名殊勝妙顏,亦有
惡逆弟子名為調達
既有女人惡逆者,豈
彌陀現穢耶!
故知二佛生身皆為兩重,若
淨穢隨緣不同
問:「釋迦既自能現淨土,何
不勸眾生發願生彼,而度令往彌陀國耶?」
答:「物機不等,為化亦殊。
若唯於一佛有緣
始終自化,若於二佛有緣彼此共化,是故
釋迦穢土折伏彌陀淨土攝受,此
折彼攝共熟眾生令至菩提耳。」
問:「菩薩法應
眾生何以但求樂國?」
答:「大論四十三有此
問,而龍樹答云:菩薩二種一者慈悲心多
眾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德
樂多功德
至一清淨無量壽國土好多眾生者至
佛法僧讚歎三寶之音。」
問:「若爾,應樂多
功德者,即不化眾生也?」
答:「不然先後異耳。
大論四十五又云:菩薩先自成就功德
然後眾生者,有先成就眾生後自成就功
德者。」
經者,梵言修多羅,義翻契經者,詮表
契合人心,即契理契機也。
經者,佛地論云:
能貫能攝故名為經,以佛聖教貫穿所應說
義、攝持所化生故
釋名竟。
二、辨體者,方等
相為正體
方謂方廣,等謂平等實相之體
橫遍諸法故言方廣,豎該凡聖故言平等,是
圓融大乘名方等。
鹿園一向說小,十
二年後創談斯理,故偏得其名。
所以無量
云:次說方等摩訶般若
涅槃云:從酪出生生
蘇,譬從修多羅方等典,皆指第三時也。
經既屬生蘇,則宜用此名以釋其體。
應知彌
陀由究顯此體故依正莊嚴眾生理具
體故願生即得,方廣平等其在此乎。
然則
義有三:謂主質義、底義、達義也。
若乃四章
之所依、作三分之所趣,況四民之臣主、喻三
光之麗天,此主質義也。
若乃大乘因果無非
實相智度大海唯佛窮底,此即體是底義也。
若乃般若一法佛說種種名,實相亦爾,多
名字號,此即體是達義也。
釋體竟。
三、明宗
者,信願淨業為經宗致
然則宗者要也,種種
眾行言因則攝,無量德言果則攝,當知因
果竝宗要
經云: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是明因
也。
又云:聞是經受持者,皆得不退轉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
明果也。
兩義兼有而
正果傍,以正勸行人求生故。
故經云:若有
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又云: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號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故以信願淨
業為宗也。
明宗竟。
四、論用者,此經以捨苦得
樂為用也。
用謂力用,依言修習能捨此方之
眾苦,得受彼國之極樂,是經之力用也。
論用
竟。
五、判教者又二:一、教味區別;二、經疏因起。
初文此經既對告聲聞弟子,驗非初乳頓說
而談眾生作佛,豈是酪味小乘;不說諸法皆
空,則非熟蘇般若;又不開二乘,故異法華
涅槃,教文貞實第三蘇方大乘也。
其所勸,該乎人天四教初心,比乎觀經,則
彼乃定業、此唯散善,彼被圓機、此通偏漸。
得生但云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豈與夫乘
金剛臺無生忍同耶?
莊嚴但云華如
車輪,豈與夫華葉小者縱廣二十五由旬
耶?
以此觀之優劣可知矣。
二、經疏因起者,此
經有新舊兩譯:一秦羅什法師舊譯,名佛說
阿彌陀經;一唐玄奘三藏新譯名稱淨土
攝受經。
本立題即依經云:如我今者稱
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
唐本立
題即依經云: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
諸佛所護念經也。
護念攝受異名耳,乃
知兩譯立題各有文證。
今所解者秦本也。
疏之因起,予忝學天台之道,誓欲用三觀
門撰十疏以伸十經以為法施之資焉。
筆削
之功已及其七,會臥疾經年,慮石火不久、過
隙難留,有負疇昔之心,於者乎遂扶羸隱几
續成其三,即無量義、普賢及此經也。
彼二
疏中各有因起一章斯文染毫大宋
禧五年辛酉十月晦絕筆十一月二日午
後。
辭理無取,庶填本誓且為往生先容
也。
十疏既畢,一生幾何空華之軀、谷響之言
於我何有哉!
是時行年四十六也。
世有
彌陀經疏,自日東傳來,言智者說者,非也。
義疎,諒倭人假託乎!
判教竟。
釋經為
三:一、從「如是」訖列眾為序;二、從「爾時」訖「生彼
國土」為正宗;三、從「舍利弗如我今者」訖經為
流通
諸經皆有通、別兩序六事有故言通
發起異故言別;此經存而闕別。
問:「佛說
諸經皆有發起,或因獻蓋、或由放光、或飯訖
收衣、或晡時禪起,何於此經全無由藉乎?」
答:
「夫大聖垂範皆有興致,但事非特異,故譯者
略而不敘耳。
何者
以此眾集,知必請法,是故
如來無問自說,應知集眾義兼發起
新譯
有其詞,故彼經集眾之末乃云:為聞法故俱
來會座。
是也
而諸經咸有如是等六事者,大
論明佛將滅度阿難咨問:『一切經首當安何
語?
』答云:『當言如是我聞佛住某國與某大眾
等。
豈唯我然?
三世佛經初皆爾也。
』」
今釋六
事,作二意分之:前三阿難後三顯教主。
三者:一、阿難所聞如是故;二、阿難顯能聞,
我聞故;三、阿難指聞時,一時故。
後三者:一、稱
教主美號,佛故;二、明教所居,住舍衛等故;
三、示化徒眾,與大比丘等故。
雖離成二意
終成阿難之證信也。
如是者,實相之理無
二相稱如,絕百非曰是,經詮此理故云如是
如是只是指事之詞,謂如淨土之教是
我親聞故,次句即云我聞也。
我聞者,我有三
種:一、見;二、慢;三、名字
阿難於結集時已是無
學人,則見慢俱盡,但為傳化順世名字
稱我也。
聞者,大論云: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
因緣和合作意欲聞即聞也。
然則理本無聞
世稱聞爾
一時者,謂如淨土之教,我聞
當于某年某月某日也,而不言年等但云
時者,以諸國王制立時各不同故。
如此土四
時、彼三際東夏合朔月旦西乾既望
月旦,兩方尚爾四夷可知
難以準定,故通
一時耳。
佛者,夫法通四人所說,今指親從
佛聞,非從弟子、諸仙、諸天化人而聞也。
天竺
佛陀,此翻覺者,謂究竟覺了諸法唯只是
心,如此覺了之人故號覺者
舍衛國等者,
謂我從佛聞乃有其處,即在舍衛祇園聞佛
說也。
在者住也。
如來本住寂光,憐憫眾生
迹住舍衛。
梵語舍衛,此翻聞物,謂具足欲塵
財寶之物、聞解脫人故也。
祇樹等者,即祇
太子所施之樹、給孤長者所施之園。
祇陀
此云戰勝波斯王太子生時,王與外國
勝,因立其名。
給孤獨者,此方語梵云須達多
翻為善施,以善行施故,鄉人美之給孤獨
也。
少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以此長者
給施人故
樹先園後者君尊臣卑故。
比丘下,徒眾也。
阿難非但我於祇園
聞,況佛與聲聞菩薩諸天人天同住,而我
廁預其間同得聞故。
所以六事展轉相由者,
阿難意在謬非謬傳生物信也。
文為三:
一、聲聞眾;二、菩薩;三、雜眾。
形服言之,則聲
聞䂓頂炬袍,每居佛側,故先;菩薩隨機
厥,狀不常,故次;人天身非出俗,故後。
眾生
見其迹莫測其本,故以形服而分勝劣。
若以
內心則聲聞沈空、人天著有、菩薩從中道,故
列於季孟之間表示之。
聲聞眾分六:一、明
類;二、示數;三、顯位;四、歎德;五、列名;六、總結
與大比丘僧,明類也。
與,共也。
大者梵云摩訶
而含三義大義多義勝義
此諸尊者悉為天
大人敬故言大,遍解內外典籍故言多,
超出九十五種外道故言勝,譯者偏就一義
而翻也。
比丘者,因果六義,因名乞士、怖魔、破
惡,果號應供、殺賊、無生
乞士者,告求資身
四種邪食故。
怖魔者,發心出家魔王怖其
出境故。
破惡者,能破九十八使煩惡因故。
此所列同聞眾皆大羅漢,名雖在因其實
人也。
僧者,具云僧伽,此翻眾和合,謂四人
乃至無量,示事理二和無有違諍,故名眾
也。
千二百五十人俱者,示數也。
佛初成道度
五人訖,乃化三迦葉,謂優樓頻螺伽耶、那提
也,兄弟共有弟子千人
次化舍利目連二人
共有弟子二百五十人,悉翻邪向正而獲上
果,感佛之恩故常隨侍。
又普曜云:諸經多列
千二百五十人者,重其最初歸佛故經家列
之,而未必俱在會也。
皆是阿羅漢顯位也。
謂諸比丘非是學人,皆無學極果也。
羅漢
三義:一、應供,堪為人天福田故,此乃乞士
果也;二、殺賊,斷盡煩惱故,此乃破惡之果也;
三、無生不受有故,此乃怖魔之果也。
眾所
知識,歎德也,聞名欽德曰知,覩形敬奉曰識。
長老下,列名
舍利,此翻珠子身子,以其母
身形聰明之相在乎眼珠,因名珠亦名身
也。
尊者是珠所生,故名珠子
摩訶目揵連者,
摩訶云大,目揵連云胡豆采菽上古有仙,
隱居求志采菽豆而食,尊者是彼苗裔也。
姓者眾,標大以別之。
摩訶迦葉,此云大飲光,
古仙身光翕赩吞飲餘光使不得現,從此
族。
迦旃延,云扇繩,尊者早孤,其母戀子不得
再嫁,如繩繫扇,由是立名
俱絺羅云大膝,以
膝蓋大故舍利弗舅氏也。
離婆多云室星,北
方宿也,父母禱此星而生子故。
槃陀伽
者,翻蛇奴,或言周利大路邊、槃陀伽云小
路邊以此尊者生于道旁故。
諸經律謂周
槃特是也
難陀云喜,本牧牛人,以牧牛事
諸佛,佛為說法然後入道
阿難陀此云慶
喜,佛之從弟也,以佛成道日生,舉國欣慶
喜名
羅睺羅云障蔽,此脩羅之名,以其能
障蔽日月故,此尊者障佛出家,如脩羅障月
故,乃如來嫡子也。
憍梵波提云牛呞亦牛
迹,以過去為牛故,口有牛呞,足有牛蹄之相。
頭盧頗羅墮,或云賓度羅跋羅墮闍,或云
軍屠鉢漢,皆梵音楚夏也,賓頭盧翻不動,頗
羅墮真諦三藏翻揵疾或利根或廣語,本行
集翻重幢,婆羅門十八姓中一姓也,尊者
種族故。
迦留陀夷云黑光或麁黑,以其形
醜黑故。
劫賓那云房星,以父母房星得子
故。
薄𤘽羅云善容,以彼好容儀故。
阿㝹樓馱
云無貧亦無滅,以其常富是故
如是下,總
結。
弟子者,學居師後故稱弟,解從師生故
子,弟則顯師之謙讓,子乃明資之尊仰
并諸
下,菩薩眾。
又三:一、明類;二、列名;三、總結
初文
菩薩者,菩謂菩提此云覺,薩謂薩埵此云眾
生,謂以智上求菩提,以悲下救眾生也。
列名
文殊師利此云妙德,以微妙三德開發
故。
法王子者,大論云:佛為法王菩薩法正
乃至十地故悉名法王子,皆任為佛,如文
殊師利也。
阿逸多此云無勝,超出小故
陀訶提此云不休息,中道正觀念念流入故。
精進無二懈怠
如是等,總結也。
釋提桓因下,雜眾。
具云釋迦因陀羅,此翻能
天帝能為諸天作主故。
言等者,等取梵王
世也,此皆天主上首
無量諸天,即其餘天眾
也。
大眾,即總包人及脩羅等也。
經末結益云:一
世間天、人、阿脩羅等聞佛所說
故知在會
也。
新經則於此備列之。
爾時下,二、正宗分。
二:一、總告;二、別示。
初文舍利弗者,經家敘對
告人也。
所以不告菩薩諸天而告聲聞者,意
小乘初心欣樂求生迴小入大故
身子
上果,在方等菩提心死,自謂證入無餘
究竟滅度大乘望之方生變易,而此二途並
不求生極樂同居也。
如來對告者,高訓
耳。
問:「且小初求生,豈名入大耶?」
答:「經云: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
豈非入大耶?」
從是下,總告
之辭也。
初句明相去數量,次二句明依正
名號前句界標名,後句舉佛顯號,簡非
過未故云今現在法。
舍利下,二、別示。
為二:一、
明二報莊嚴;二、勸願生彼國。
初又二:一、依報
二、正報。
初又二:一、徵名釋義;二、約報示相。
又二:一、徵名;其國下,二、釋義
故名極樂者,以
娑婆備有眾苦故受極樂之名。
若四土轉
論,其樂未極
言四土者:一、凡聖同居土,謂具
凡夫、斷惑聖人同居住故;二、方便有餘土,
謂修方便道斷四住惑,而餘有無明在故,所
以出三界外受法性身而有變易生死也;三、
實報無障礙土,謂修中道真實之觀破無明
惑,得生彼土而受色心無礙之報也;四、常寂
光土,即心性妙理也,常即法身;寂即法身
寂即解脫;光即般若
應知前三是事後一
是理。
三土如像如飯,寂光如鏡如器。
若各論
苦樂者,五濁重故苦,體觀斷惑巧故樂,方便
也;次第修證故苦,圓融頓入故樂,實報;分證
未極故苦,究竟圓滿故樂,寂光也。
後約
苦樂,中二望因明苦樂
展轉相望,則前
七皆苦,後一唯樂,當知究竟寂光乃名極樂
耳。
意欲令一切咸至第八之樂故,且讚第
二令厭初苦。
得第二既不退轉,則第八
期,大聖善權若是乎!
舍利弗下,二、
約報示樂相,為五:一、欄網行樹莊嚴;二、池
水樓莊嚴;三、金地天華莊嚴;四、奇妙雜鳥
莊嚴;五、風樹妙音莊嚴,由茲五嚴故名但受
諸樂也。
初文欄楯者,欄檻也,縱曰欄、橫曰楯。
四寶者,金、銀、琉璃水精也。
二、池水樓閣莊嚴
八功德水者,稱讚淨土經云:一、澄清;二、清冷
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飲時除
飢渴;八、飲已長養諸根
亦以金銀下,列七寶
也。
瑠璃,具云吠琉璃,此云不遠,以西域有山
波羅奈城不遠山出此寶故以名之,字體
本作流離後人從玉。
頗梨,正云窣坡致迦,其
狀少似此方水精,然有赤白二色
車渠梵云
牟娑洛揭拉婆,此云青白色寶。
尚書大傳曰:
大貝大車之渠,渠謂車[車*閏]。
赤珠者,佛地
赤蟲所出或珠體赤名赤珠
智論云:真珠
魚腹中、竹中蛇腦中,不必唯生蚌胎也。
腦,梵云婆羅伽隷,此云瑪腦,此寶色如馬
之腦,因以為名。
新本云:阿濕摩揭柆,此云藏
杵,或翻胎藏,取此堅實為名,字體作馬腦,
後人加石或玉。
池中下,明蓮華,有三:先通
形量,如車輪故;次示光色有四異故;後總示
香氣微妙香潔故。
三、金地天華莊嚴
曼陀羅
適意,以適悅人意故,其色白故,或翻為白
華也
衣裓,古釋云衣襟也。
真諦外國盛華
器也。
飯食經行者,食後經行以消息故。
四、奇
妙雜鳥莊嚴,又二:一、正明;二、釋疑
初文有四
意:一、舉類;二、列名;三、演音;四、顯益。
白鶴者,
鶴經曰:體尚潔故其色白聲聞天故其頂
赤,食於水故其啄長,軒於前故後指短,棲於
陸故足高而尾凋,翔於空故毛豐而肉疎,大
喉以吐故,修頸以納新,故生天不可量。
鸚鵡者,山海經云:黃山有鳥如鴞,青羽赤啄
人舌能言,名曰鸚䳇
郭璞注云:有白者。
舍利
者,此云春鶯或翻鶖鷺
迦陵頻伽,此云妙聲
在㲉中其音已超眾鳥故。
共命之鳥者,兩首
一身,異神識、同報命、故名共命
法華云命命,
天王云生,涅槃云耆婆耆婆,悉此鳥耳。
耆婆
梵語,此翻活或翻生或翻命,故知
雅音,者雅
正也。
演暢者,演廣也,暢通也。
五根謂信、進、念、
定、慧也。
能生曰根。
增進堪任非障曰五力
菩提分者,云覺分亦支也,諸經云七覺支是
也。
七者謂念、擇、進、喜、輕安、定、捨,前一定慧
次三是慧,後三是定。
八聖道分者,諸經謂八
正道是也
八者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
正定正念正命
聞是音已下,顯益也。
念佛
醫王念法良藥,念僧如瞻視人,三者既備
煩惱之病可差也,此念別想三寶耳。
又反
觀自心寂而常照則諸相炳然念佛,照而常
寂則無法可得,名念法,寂照不二存亡亡存
和合名念僧,此念同體三寶也。
眾鳥一音
說,眾生隨類各解,故約相同兩義釋之。
舍利下,二、釋疑
又二:一、斥內疑;二、為解釋
文者,恐身子內心疑云既有雜鳥則有畜趣,
三惡之一也,以由眾生造罪而感三惡
生,何名淨土耶?
故佛斥云:汝勿謂此鳥實是
罪報所生也。
所以下,二、為解釋
又二:一、簡非;
二、顯是。
初又二:一、直言彼無;二、舉名況實。
文汝莫言實是造罪感報,以彼土無三惡道
也。
舍利弗下,二、舉名況實。
且彼淨土尚無三
惡道名字,況有罪報所生實體乎!
是諸
下,二、顯是,如文。
五、風樹妙音莊嚴,如文。
舍利
弗於汝意下,二、明正報。
問:「以身望土則身貴
而土賤,何故先土而後身?」
答:「有二意一者
便,既報名依正,故先土後身;二者義便,以世
界先成後乃佛出故。」
就文分二:一、徵名釋義
二、約報示相。
初又二,一徵名。
阿彌陀,此云無
量。
舍利下,二、釋義
又二:一、明名二義;二、明
成道十劫
初文二義,故得無量名:一、光明
量;二、壽命無量
問:「釋迦光明亦能照無量國,
應名阿彌陀?」
答:「釋迦現劣應身,常光一尋而已
及現通放方照無量;彼佛現勝應身,常光無
量,故受其名。」
舍利下,二、明成道十劫
以前
告云今現在說法故此示其已成之劫數也。
又,舍利下,二、約報示相。
又二:一、大小弟子莊嚴
二、生者不退莊嚴
前言莊嚴莊嚴極樂,此
莊嚴莊嚴無量,語同意別也。
然則弟子
是其輔佐,生者是其人民,既二皆無量,故使
法王無量也。
望前共有四義:一、光明;二、壽
命;三、弟子;四、生者,此四皆無量是故號阿彌
陀也。
前二從自後二從他。
初文聲聞弟子
菩薩弟子無量也。
聲聞者,聞四諦聲教
悟道故。
舍利弗下,二、生者不退莊嚴
阿鞞
跋致此翻不退轉,而不退有三:位、行、念也。
教初果以去羅漢不退七地不退,八
地念不退;別教以信、行、向對之,初地證念不
退,向但修耳;圓教初信至七信不退,八信
以去不退,初住證念不退
經云皆是,則義
必該三。
一生補處,即等覺也。
彼國既壽長
勝,故於生身至等覺。
阿僧祇,翻無數
舍利
眾生聞者下,二、勸願生彼國。
文為三:一、總
勸;二、別示;三、結意。
初文眾生聞者,謂聞向依
極樂、正報無量也。
與諸上善人是同彼正,
俱會一處是同彼依。
舍利弗下,二、別示。
又二:
一、反顯;二、正示。
初文不可以小善得生,則反
可以多善得生也。
小善等閑發願散亂
稱名,多善謂執持名號要期日限
舍利弗
下,二、正示。
又四:一、修因;二、感相;三、顯益;四、得
生。
初文執持名號者,執謂執受,持謂任持,信
力故執受在心念力任持不忘。
其人下,二、
感相。
是人下,三、顯益。
即得下,四、得生
悉如文。
舍利弗下,三、結意。
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者,謂
見彼世界極樂壽命無量、二報莊嚴之利
也,遂勸眾生發願生彼,故云故說此言。
舍利
弗下,三、流通分。
文為二:一、佛勸流通;二、眾喜
會散。
初又三:一、諸佛同讚;二、結勸往生;三、舉
難勸信。
初又二:一、明釋迦讚;二、顯諸佛同。
如文。
東方下,二、顯諸佛同。
而但列六合者,
本略也,唐譯則十方備矣
就文為六,謂四方
上下也,而各有二:一、敘彼佛現相表彰
汝等
下,二、示彼佛發言勸信。
阿閦鞞,此云無動,不
二邊所動故,出廣長舌表無虛妄故。
汝等
眾生當信等者,勸信此經也。
稱讚至佛所護念
是此經別名也。
譯名稱讚淨土經」者,正依此
文也,稱讚不可思議功德
釋迦彌陀之依
正,一切諸佛護念,顯十方諸佛咸隨喜護,
故使天魔不能撓亂念,故令信者不退菩提
日月燈,喻三智故。
名聞光者,名稱普聞如光
遍照
大焰肩者,肩表二智,焰表照理。
須彌
者,須彌妙高,妙則三智圓融,高則超過
位,燈則喻三智遍照也。
難沮者,內證實相
四魔沮敗
明者智明如網遍覆十界故。
達磨,此云法也,下連法幢持法,故存梵以異
其文,而此三名表三諦,法乃真空寂然
軌,法幢俗諦照者可見持法中道雙持
二邊
雜色寶華嚴身者,以萬行因華嚴佛果
之體故。
娑羅,此云堅固
舍利弗於汝意下,二、
結勸往生
又二:一、聞經佛利益;二、明願生功
能。
初又三:一、牒異名起徵。
舍利弗下,二、約經
佛顯益。
阿耨多羅無上三藐云正,又三云
等,菩提云覺,極果超因故云無上正則正觀
中道等則雙照二邊,蓋果上一三智也。
故下,三、總結勸雙信。
舍利弗下,二、明願生功
德。
又二:一舉願顯益。
若已生等者,過去已發
願者已生,現在發願今生未來發願
當生
是故下,二、約信結勸。
佛法大海信為
能入,智為能度故。
舍利弗下,三、舉難勸信。
二:一、明我讚彼;二、明彼讚我。
初文今者稱讚
即所舉六方是也
諸下,二、明彼讚我。
又二:
一、舉彼讚;二、顯不虛
初文釋迦能仁牟尼
寂默能仁大悲應物寂默大智冥理。
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者,一於五濁菩提,二
眾生說難信法。
娑婆堪忍,以眾生堪任
忍受三毒故。
濁者梵語劫波,此云時分,下
四濁聚在此時,名為劫濁。
濁者,即身邊
五利使。
煩惱濁,即貪瞋等五鈍使。
眾生濁者
利鈍果報而立假名,催年促壽,謂之命濁
通言濁者譬如沙土投之清水,土失留昇水
清潔汨然渾濁
由此五濁理水亡清。
是難信之法者,說一日執持名號命終即生極
樂而得不退菩提,以茲少善根獲此利,是為
難信也。
然則凡夫賢聖等無高下心淨土淨
超越須臾,若生極樂易可信,但為迷深執
重聞而不受,故云難信耳。
舍利弗下,二、結不
虛。
為甚難者,五濁中行難行之行而得
菩提其事已難,復說此難信之法,二事兼作,
是甚難也。
諸佛讚我,豈虛言哉?
佛說下,二、眾
喜會散。
脩羅云非天,彼趣富樂如天,而多
諂誑無天行,故因受其名。
聞所未聞,故歡喜
信受
法尊師故作禮而去。
佛說阿彌陀經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