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刻弥陀经义疏序¶
刻弥陀经义疏序¶ 第 350c 页

No. 1760 [cf. No. 366]

* 刻弥陀经义疏序


孤山圆师撰《弥陀经义疏》,后又钞之名曰「西
资」,吾邦未见流行,学者憾焉!比偶获《义疏》,订
正镂刻,使学者免传写之劳,他日若有得钞
者,与此疏并行于世,则在西刹行者,岂不大
资哉!窃望焉!

 时

正德甲午仲秋谷旦

      谈峰莲光院沙门光荣谨书


佛说阿弥陀经疏(并序)

孤山沙门释智圆述

夫心性之为体也,明乎!静乎!一而已矣。无凡
圣焉、无依正焉、无延促焉、无净秽焉,及其感
物而动、随缘而变,则为六凡焉、为三圣焉,有
依焉、有正焉。依正既作,则身寿有延促矣,国
土有净秽矣!吾佛大圣人,得明静之一者也,
乃假道于慈、托宿于悲,将欲驱群迷使复其
本,于是乎无身而示身、无土而示土,延其寿、
净其土,俾其欣促其寿、秽其土俾其厌,既欣
且厌则渐诱之策行矣。是故释迦现有量而
取秽土,非欲其厌耶!弥陀现无量而取净土,
非欲其欣乎!此则折之、彼则摄之,使其复本
而达性耳,故《净名》曰: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
刻弥陀经义疏序¶ 第 351a 页 T37-0351.png
土者,其是谓乎!虽宝楼金地无悦目之玩,而
非惑荡之色,而能达唯心无境矣。虽风树鸟
声有入耳之娱,而非惉懘之音,而能念三宝
有归矣。夫如是则复乎明静之体者如转掌
耳。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大矣
哉!圣人之善权也如此。是故群经森列而偏赞
净方,其有旨哉!

佛说阿弥陀经者,其偏赞之
谓欤。吾爱其辞简而理明、其文约而事备,足可
以诱弱丧而击童蒙焉。于是约龙树之宗、准
智者之说,依经辨理为之义疏,若极深研几则
吾岂敢,庶乎有助于真风、为益于后昆尔。

释题玄义五重:二土,果人名也;方等,实相
体也;信愿,净业宗也;舍苦得乐,用也;生苏,
大乘教也。夫名以诠体,会体由宗,宗成有用,
四义成列。大小未辨,故须教相区以别之。初
六字之名有通有别,经字通名,大小同号故;
上五别名,此说异彼故。于别名中,佛是果人
之通名,弥陀是果人之别号。释迦既此方化
主,庶物咸知,故隐别而彰通;弥陀是彼土世
尊,理须标简,故略通而存别。通别互现,其义
惟明。若统而括之,凡有三对:经即能诠之教,
上乃所诠之义,教义对也;阿弥陀标彼土世
尊,佛说指此方化主,彼此对也;说者诚实口
业,佛者黄金之色身,身口对也。宽之狭三对
在焉。佛者极果之美号也,果必由因克,始悟
名因,悟必从迷,不迷何悟?迷非本是,悟复何
从?

欲瓢明斯旨,当晓六即:一、理即佛;二、名
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真即
佛;六、究竟即佛。凡圣不滥故六,初后皆是故
刻弥陀经义疏序¶ 第 351b 页 T37-0351.png
即。理即佛者,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如故即空,
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本来具足非
适今也,名理即佛。名字即佛者,理虽即是,自
用不知,以未闻三谛、不识佛法,如牛羊眼不
识方隅,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如上说,于名
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名名字
即佛。观行即佛者,若但闻名口说,如虫食木
偶得成字,是虫不知是字非字,既不通达,宁
是菩提?必须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
言、所言如所行,言行相应,名观行即佛。相似
即佛者,愈观愈明、愈止愈寂,粗垢自落,六根
互□□□□證如鍮似金贵实珠形色相似,
名相似即佛。分真即佛者,因相似观入初住
位,破无明见佛性,开秘藏显真如,始发心终
等觉,或普门示现于九界利生,或八相成道
以佛身度物,名分真即佛。究竟即佛者,从等
觉心转入妙觉,智光圆满不可复增,惑闇灭
尽更无可断,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名究竟即
佛。譬若贫人家有宝而无知者,知识示之而
后知,于是耘除草秽而掘出之,渐渐得近,近
已藏开,尽取用之获大富乐。以喻六即,其旨
可见。

今言佛者,即释迦化主,乃究竟人也,如
此解者,岂但识果地之崇高必由因克,抑亦
达自心之微妙本有果性,是则始凡理具趣
取无怯,终圣在佛上慢不生。

说者悦也,得机
而说称悦。佛怀此经即得彼物机,与弥陀有
缘者乃赞彼依正令发愿往生,既生彼国则
不退转而终趣菩提称悦,佛其在此矣。

阿弥
陀,梵语也,兹言无量,阿之言无,弥陀言量也。
刻弥陀经义疏序¶ 第 351c 页 T37-0351.png
何故名无量耶?以四义故得名:一、光明照耀
无量;二、寿命数限无量;三、大小弟子无量;四、
一生补处无量,由兹四事以无立尊号。诸经
翻为无量寿佛者,乃下之一义耳,四义悉在
经文。夫诸佛皆有生、法二身,则有两种无量:
一、生身无量,此则有量之无量;二、法身无量,
此是无量之无量。法身譬虚空无生无灭,生
身如水月有隐有显,故释迦、弥陀俱得法身
之无量,但此土机劣故见生身是有量,彼土
根胜故见生身是无量,但以人天莫数故言
无量、若望法身定属有量。当知释迦亦能现
无量以取净土,弥陀亦能现有量以取秽土。
《大论》曰:释迦文佛更有清净国土,如阿弥
陀佛国;阿弥陀佛亦有不严净国,如释迦文
佛国。又云:此间阎浮提恶故佛寿应短,馀处
好故佛寿应长。《涅槃》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
河沙有无胜国,所有庄严如安乐世界,我于
彼土出现于世。岂非释迦现净耶!《鼓音王经》
云:阿弥陀佛,婆罗门种,母名殊胜妙颜,亦有
恶逆弟子名为调达。既有女人及恶逆者,岂
非弥陀现秽耶!故知二佛生身皆为两重,若
示净秽随缘不同。

问:「释迦既自能现净土,何
故不劝众生发愿生彼,而度令往弥陀国耶?」

答:「物机不等,为化亦殊。若唯于一佛有缘则
始终自化,若于二佛有缘则彼此共化,是故
释迦现秽土而折伏,弥陀现净土而摄受,此
折彼摄共熟众生令至菩提耳。」

问:「菩萨法应
度众生,何以但求乐国?」

答:「《大论》四十三有此
问,而龙树答云:菩萨有二种:一者、慈悲心多
刻弥陀经义疏序¶ 第 352a 页 T37-0352.png
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功德者
至一乘清净无量寿国土,好多为众生者至
无佛法僧处赞叹三宝之音。」

问:「若尔,应乐多
集功德者,即不化众生也?」

答:「不然,先后异耳。
《大论》四十五又云:菩萨有先自成就功德
然后度众生者,有先成就众生后自成就功
德者。」

经者,梵言修多罗,义翻契经者,诠表义
理契合人心,即契理契机也。经者,《佛地论》云:
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所应说
义、摄持所化生故。释名竟。

二、辨体者,方等实
相为经正体。方谓方广,等谓平等,实相之体
横遍诸法故言方广,竖该凡圣故言平等,是
则圆融大乘悉名方等。但鹿园一向说小,十
二年后创谈斯理,故偏得其名。所以《无量义》
云:次说方等摩诃般若。《涅槃》云:从酪出生生
苏,譬从修多罗出方等典,皆指第三时也。此
经既属生苏,则宜用此名以释其体。应知弥
陀由究显此体故依正庄严,众生由理具此
体故愿生即得,方广平等其在此乎。然则体
义有三:谓主质义、底义、达义也。若乃为四章
之所依、作三分之所趣,况四民之臣主、喻三
光之丽天,此主质义也。若乃大乘因果无非
实相,智度大海唯佛穷底,此即体是底义也。
若乃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实相亦尔,多
诸名字号,此即体是达义也。释体竟。

三、明宗
者,信愿净业为经宗致。然则宗者要也,种种
众行言因则摄,无量功德言果则摄,当知因
果并宗要。经云: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是明因
也。又云:闻是经受持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
刻弥陀经义疏序¶ 第 352b 页 T37-0352.png
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明果也。虽两义兼有而
因正果傍,以正劝行人求生故。故经云:若有
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又云:闻说阿弥陀佛
执持名号,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故以信愿净
业为宗也。明宗竟。

四、论用者,此经以舍苦得
乐为用也。用谓力用,依言修习能舍此方之
众苦,得受彼国之极乐,是经之力用也。论用
竟。

五、判教者又二:一、教味区别;二、经疏因起。
初文此经既对告声闻弟子,验非初乳顿说,
而谈众生作佛,岂是酪味小乘;不说诸法皆
空,则非熟苏般若;又不开会二乘,故异《法华》
《涅槃》,教文贞实当第三生苏方等大乘也。详
其所劝,该乎人天及四教初心,比乎《观经》,则
彼乃定业、此唯散善,彼被圆机、此通偏渐。论
得生则但云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岂与夫乘
金刚台證无生忍同耶?语庄严则但云华如
车轮,岂与夫华叶小者纵广二十五由旬同
耶?以此观之优劣可知矣。

二、经疏因起者,此
经有新旧两译:一秦罗什法师旧译,名佛说
阿弥陀经;一唐玄奘三藏新译,名称赞净土
佛摄受经。秦本立题即依经云:如我今者称
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唐本立
题即依经云: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
诸佛所护念经也。护念乃摄受之异名耳,乃
知两译立题各有文證。今所解者秦本也。此
疏之因起,予忝学天台之道,誓欲用三观法
门撰十疏以伸十经,以为法施之资焉。笔削
之功已及其七,会卧疾经年,虑石火不久、过
隙难留,有负畴昔之心,于者乎遂扶羸隐几
刻弥陀经义疏序¶ 第 352c 页 T37-0352.png
续成其三,即《无量义》《普贤观》及此经也。彼二
疏中各有因起一章,斯文也染毫于大宋天
禧五年辛酉十月晦,绝笔于十一月二日午
后。虽辞理无取,庶填本誓且为往生之先容
也。十疏既毕,一生几何,空华之躯、谷响之言
于我何有哉!是时予行年四十六也。世有
弥陀经疏,自日东传来,言智者说者,非也。词
俚义疏,谅倭人之假托乎!判教竟。

释经为
三:一、从「如是」讫列众为序;二、从「尔时」讫「生彼
国土」为正宗;三、从「舍利弗如我今者」讫经为
流通。诸经皆有通、别两序,六事同有故言通
发起事异故言别;此经存通而阙别。

问:「佛说
诸经皆有发起,或因献盖、或由放光、或饭讫
收衣、或晡时禅起,何于此经全无由藉乎?」

答:
「夫大圣垂范皆有兴致,但事非特异,故译者
略而不叙耳。何者?以此众集,知必请法,是故
如来无问自说,应知集众义兼发起。新译则
有其词,故彼经集众之末乃云:为闻法故俱
来会座。是也。而诸经咸有如是等六事者,《大
论》明佛将灭度,阿难咨问:『一切经首当安何
语?』答云:『当言如是我闻佛住某国与某大众
等。岂唯我然?三世诸佛经初皆尔也。』」

今释六
事,作二意分之:前三彰阿难,后三显教主。前
三者:一、阿难示所闻,如是故;二、阿难显能闻,
我闻故;三、阿难指闻时,一时故。后三者:一、称
教主美号,佛故;二、明教主所居,住舍卫等故;
三、示化主徒众,与大比丘等故。虽离成二意,
终成阿难之證信也。

言如是者,实相之理无
二相称如,绝百非曰是,经诠此理故云如是。
刻弥陀经义疏序¶ 第 353a 页 T37-0353.png
又如是,只是指事之词,谓如是净土之教是
我亲闻故,次句即云我闻也。

我闻者,我有三
种:一、见;二、慢;三、名字。阿难于结集时已是无
学人,则见慢俱尽,但为传化故顺世间名字
称我也。闻者,《大论》云: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
因缘和合作意欲闻即闻也。然则理本无闻,
顺世称闻尔。

一时者,谓如是净土之教,我闻
当于某年某月某日也,而不言年等但云一
时者,以诸国王制立时各不同故。如此土四
时、彼三际;东夏以合朔为月旦、西乾以既望为
月旦,两方尚尔,四夷可知。既难以准定,故通
言一时耳。

佛者,夫法通四人所说,今指亲从
佛闻,非从弟子、诸仙、诸天化人而闻也。天竺
言佛陀,此翻觉者,谓究竟觉了诸法唯只是
心,如此觉了之人故号觉者。

在舍卫国等者,
谓我从佛闻乃有其处,即在舍卫祇园闻佛
说也。在者住也。如来本住寂光,怜悯众生故
迹住舍卫。梵语舍卫,此翻闻物,谓具足欲尘
财宝之物、闻解脱之人故也。

祇树等者,即祇
陀太子所施之树、给孤长者所施之园。祇陀
此云战胜,波斯匿王太子生时,王与外国战
胜,因立其名。给孤独者,此方语,梵云须达多,
翻为善施,以善行施故,乡人美之名给孤独
也。少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以此长者
常给施此人故。树先园后者,君尊臣卑故。


大比丘下,徒众也。阿难谓非但我于祇园独
闻,况佛与声闻、菩萨、诸天人天众同住,而我
厕预其间同得闻故。所以六事展转相由者,
阿难意在谬非谬传以生物信也。文为三:
刻弥陀经义疏序¶ 第 353b 页 T37-0353.png
一、声闻众;二、菩萨;三、杂众。以形服言之,则声
闻规顶炬袍,每居佛侧,故先;菩萨随机外
厥,状不常,故次;人天身非出俗,故后。众生但
见其迹莫测其本,故以形服而分胜劣。若以
内心,则声闻沈空、人天著有、菩萨从中道,故
列于季孟之间以表示之。

声闻众分六:一、明
类;二、示数;三、显位;四、叹德;五、列名;六、总结。

与大比丘僧,明类也。与,共也。大者,梵云摩诃,
而含三义:大义、多义、胜义。此诸尊者悉为天
王大人所敬故言大,遍解内外典籍故言多,
超出九十五种外道故言胜,译者偏就一义
而翻也。比丘者,因果六义,因名乞士、怖魔、破
恶,果号应供、杀贼、无生。乞士者,告求资身永
离四种邪食故。怖魔者,发心出家,魔王怖其
出境故。破恶者,能破九十八使烦恶因故。而
此所列同闻众皆大罗汉,名虽在因其实果
人也。僧者,具云僧伽,此翻众和合,谓四人以
上乃至无量,示事理二和无有违诤,故名众
也。

千二百五十人俱者,示数也。佛初成道度
五人讫,乃化三迦叶,谓优楼频螺、伽耶、那提
也,兄弟共有弟子千人。次化舍利、目连,二人
共有弟子二百五十人,悉翻邪向正而获上
果,感佛之恩故常随侍。又《普曜》云:诸经多列
千二百五十人者,重其最初归佛故经家列
之,而未必俱在会也。

皆是大阿罗汉,显位也。
谓诸比丘非是学人,皆无学极果也。罗汉含
三义:一、应供,堪为人天福田故,此乃乞士之
果也;二、杀贼,断尽烦恼故,此乃破恶之果也;
三、无生,不受后有故,此乃怖魔之果也。

众所
刻弥陀经义疏序¶ 第 353c 页 T37-0353.png
知识,叹德也,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

长老下,列名。舍利,此翻珠子亦身子,以其母
好身形而聪明之相在乎眼珠,因名珠亦名身
也。尊者是珠所生,故名珠子。摩诃目揵连者,
摩诃云大,目揵连云胡豆亦采菽,上古有仙,
隐居求志,采菽豆而食,尊者是彼苗裔也。同
姓者众,标大以别之。摩诃迦叶,此云大饮光,
古仙身光翕赩吞饮馀光使不得现,从此命
族。迦旃延,云扇绳,尊者早孤,其母恋子不得
再嫁,如绳系扇,由是立名。俱絺罗云大膝,以
膝盖大故,舍利弗舅氏也。离婆多云室星,北
方宿也,父母祷此星而生子故。周梨槃陀伽
者,翻蛇奴,或言周利云大路边、槃陀伽云小
路边,以此尊者生于道旁故。诸经律谓周梨
槃特是也。难陀云喜,本牧牛人,以牧牛事
诸佛,佛为说法,然后入道。阿难陀此云庆
喜,佛之从弟也,以佛成道日生,举国欣庆因
立喜名。罗睺罗云障蔽,此脩罗之名,以其能
障蔽日月故,此尊者障佛出家,如脩罗障月
故,乃如来之嫡子也。憍梵波提云牛呞亦牛
迹,以过去为牛故,口有牛呞,足有牛蹄之相。
宾头卢颇罗堕,或云宾度罗跋罗堕阇,或云
军屠钵汉,皆梵音楚夏也,宾头卢翻不动,颇
罗堕真谛三藏翻揵疾或利根或广语,《本行
集》翻重幢,婆罗门十八姓中一姓也,尊者是
彼种族故。迦留陀夷云黑光或粗黑,以其形
丑黑故。劫宾那云房星,以父母祷房星得子
故。薄𤘽罗云善容,以彼好容仪故。阿㝹楼驮
云无贫亦无灭,以其常富是故。

如是下,总
刻弥陀经义疏序¶ 第 354a 页 T37-0354.png
结。弟子者,学居师后故称弟,解从师生故称
子,弟则显师之谦让,子乃明资之尊仰。

并诸
下,菩萨众。又三:一、明类;二、列名;三、总结。初文
菩萨者,菩谓菩提此云觉,萨谓萨埵此云众
生,谓以智上求菩提,以悲下救众生也。列名
中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以微妙三德分开发
故。法王子者,《大论》云: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
位乃至十地故悉名法王子,皆任为佛,如文
殊师利也。阿逸多此云无胜,超出偏小故。乾
陀诃提此云不休息,中道正观念念流入故。
常精进者无二边懈怠。与如是等,总结也。


释提桓因下,杂众。具云释迦因陀罗,此翻能
天帝,能为诸天作主故。言等者,等取梵王护
世也,此皆天主上首。无量诸天,即其馀天众
也。大众,即总包人及脩罗等也。经末结益云:一
切世间天、人、阿脩罗等闻佛所说。故知在会
也。新经则于此备列之。

尔时下,二、正宗分。为
二:一、总告;二、别示。初文告舍利弗者,经家叙对
告人也。所以不告菩萨诸天而告声闻者,意
令小乘初心欣乐求生回小入大故。身子已
證上果,在方等时菩提心死,自谓證入无馀
究竟灭度,大乘望之方生变易,而此二途并
不求生极乐同居也。今如来对告者,高训下
耳。

问:「且小初求生,岂名入大耶?」

答:「经云: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岂非入大耶?」

从是下,总告
之辞也。初句明相去之数量,次二句明依正
之名号,前句指界标名,后句举佛显号,简非
过未故云今现在法。

舍利下,二、别示。为二:一、
明二报庄严;二、劝愿生彼国。初又二:一、依报
刻弥陀经义疏序¶ 第 354b 页 T37-0354.png
二、正报。初又二:一、徵名释义;二、约报示相。初
又二:一、徵名;其国下,二、释义。故名极乐者,以
对娑婆备有众苦故受极乐之名。若四土转
论,其乐未极。言四土者:一、凡圣同居土,谓具
缚凡夫、断惑圣人同居住故;二、方便有馀土,
谓修方便道断四住惑,而馀有无明在故,所
以出三界外受法性身而有变易生死也;三、
实报无障碍土,谓修中道真实之观破无明
惑,得生彼土而受色心无碍之报也;四、常寂
光土,即心性妙理也,常即法身;寂即法身、
寂即解脱;光即般若。应知前三是事,后一
是理。三土如像如饭,寂光如镜如器。若各论
苦乐者,五浊重故苦,体观断惑巧故乐,方便
也;次第修證故苦,圆融顿入故乐,实报;分證
未极故苦,究竟圆满故乐,寂光也。初后约果
论苦乐,中二望因明苦乐。若展转相望,则前
七皆苦,后一唯乐,当知究竟寂光乃名极乐
耳。佛意欲令一切咸至第八之乐故,且赞第
二令厌初苦。若得第二既不退转,则第八可
期,大圣之善权其若是乎!

又舍利弗下,二、
约报示乐相,为五:一、栏网行树庄严;二、池
水楼阁庄严;三、金地天华庄严;四、奇妙杂鸟
庄严;五、风树妙音庄严,由兹五严故名但受
诸乐也。初文栏楯者,栏槛也,纵曰栏、横曰楯。
四宝者,金、银、琉璃、水精也。二、池水楼阁庄严。
八功德水者,《称赞净土经》云:一、澄清;二、清冷;
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
饥渴;八、饮已长养诸根。亦以金银下,列七宝
也。琉璃,具云吠琉璃,此云不远,以西域有山
刻弥陀经义疏序¶ 第 354c 页 T37-0354.png
去波罗奈城不远,山出此宝故以名之,字体
本作流离,后人从玉。颇梨,正云窣坡致迦,其
状少似此方水精,然有赤白二色。车渠,梵云
牟娑洛揭拉婆,此云青白色宝。《尚书大传》曰:
大贝如大车之渠,渠谓车[车*闰]。赤珠者,《佛地
论》赤虫所出或珠体赤名赤珠。《智论》云:真珠
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不必唯生蚌胎也。玛
脑,梵云摩婆罗伽隶,此云玛脑,此宝色如马
之脑,因以为名。新本云:阿湿摩揭柆,此云藏
杵,或翻胎藏,取此宝坚实为名,字体作马脑,
后人加石或玉。

池中下,明莲华,有三:先通示
形量,如车轮故;次示光色,有四异故;后总示
香气,微妙香洁故。

三、金地天华庄严。曼陀罗,
翻适意,以适悦人意故,其色白故,或翻为白
华也。衣裓,古释云:衣襟也。真谛云:外国盛华
器也。饭食经行者,食后经行以消息故。

四、奇
妙杂鸟庄严,又二:一、正明;二、释疑。初文凡有四
意:一、举类;二、列名;三、演音;四、显益。白鹤者,
《相鹤经》曰:体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其顶
赤,食于水故其啄长,轩于前故后指短,栖于
陆故足高而尾凋,翔于空故毛丰而肉疏,大
喉以吐故,修颈以纳新,故生天寿不可量。
鹦鹉者,《山海经》云:黄山有鸟如鸮,青羽赤啄
人舌能言,名曰鹦䳇。郭璞注云:有白者。舍利
者,此云春莺或翻鹙鹭。迦陵频伽,此云妙声,
在㲉中其音已超众鸟故。共命之鸟者,两首
一身,异神识、同报命、故名共命。《法华》云命命,
《天王》云生,《涅槃》云耆婆耆婆,悉此鸟耳。耆婆
梵语,此翻活或翻生或翻命,故知。雅音,者雅
刻弥陀经义疏序¶ 第 355a 页 T37-0355.png
正也。演畅者,演广也,畅通也。五根谓信、进、念、
定、慧也。能生曰根。增进堪任非障曰五力。
七菩提分者,云觉分亦支也,诸经云七觉支是
也。七者谓念、择、进、喜、轻安、定、舍,前一兼定慧,
次三是慧,后三是定。八圣道分者,诸经谓八
正道是也。八者: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
正定、正念、正命。闻是音已下,显益也。念佛如
医王,念法如良药,念僧如瞻视人,三者既备
则烦恼之病可差也,此念别想三宝耳。又反
观自心寂而常照则诸相炳然念佛,照而常
寂则无法可得,名念法,寂照不二即存亡亡存
和合,名念僧,此念同体三宝也。众鸟一音演
说,众生随类各解,故约别相同体两义释之。

舍利下,二、释疑。又二:一、斥内疑;二、为解释。初
文者,恐身子内心疑云:既有杂鸟则有畜趣,
此三恶之一也,以由众生造罪而感三恶报
生,何名净土耶?故佛斥云:汝勿谓此鸟实是
罪报所生也。所以下,二、为解释。又二:一、简非;
二、显是。初又二:一、直言彼无;二、举名况实。初
文汝莫言实是造罪感报,以彼土无三恶道
也。舍利弗下,二、举名况实。且彼净土尚无三
恶道之名字,况有罪报所生之实体乎!是诸
下,二、显是,如文。

五、风树妙音庄严,如文。

舍利
弗于汝意下,二、明正报。

问:「以身望土则身贵
而土贱,何故先土而后身?」

答:「有二意:一者名
便,既报名依正,故先土后身;二者义便,以世
界先成后乃佛出故。」

就文分二:一、徵名释义;
二、约报示相。初又二,一徵名。阿弥陀,此云无
量。舍利下,二、释义。又二:一、明名含二义;二、明
刻弥陀经义疏序¶ 第 355b 页 T37-0355.png
成道十劫。初文有二义,故得无量名:一、光明无
量;二、寿命无量。

问:「释迦光明亦能照无量国,
应名阿弥陀?」

答:「释迦现劣应身,常光一寻而已,
及现通放光方照无量;彼佛现胜应身,常光无
量,故受其名。」

舍利下,二、明成道十劫。以前总
告云今现在说法,故此示其已成之劫数也。

又,舍利下,二、约报示相。又二:一、大小弟子庄严;
二、生者不退庄严。前言庄严则庄严极乐,此
言庄严则庄严无量,语同意别也。然则弟子
是其辅佐,生者是其人民,既二皆无量,故使
法王名无量也。望前共有四义:一、光明;二、寿
命;三、弟子;四、生者,此四皆无量,是故号阿弥
陀也。前二从自,后二从他。初文谓声闻弟子、
菩萨弟子悉无量也。声闻者,闻四谛声教而
悟道故。

又舍利弗下,二、生者不退庄严。阿鞞
跋致此翻不退转,而不退有三:位、行、念也。通
教初果以去齐罗汉位不退,七地行不退,八
地念不退;别教以信、行、向对之,初地證念不
退,向但修耳;圆教初信至七信位不退,八信
以去行不退,初住證念不退。经云皆是,则义
必该三。一生补处,即等觉也。彼国既寿长境
胜,故于生身多至等觉。阿僧祇,翻无数。

舍利
弗众生闻者下,二、劝愿生彼国。文为三:一、总
劝;二、别示;三、结意。初文众生闻者,谓闻向依
报极乐、正报无量也。与诸上善人是同彼正,
俱会一处是同彼依。

舍利弗下,二、别示。又二:
一、反显;二、正示。初文不可以小善得生,则反
显可以多善得生也。小善谓等闲发愿散乱
善称名,多善谓执持名号要期日限。

舍利弗
刻弥陀经义疏序¶ 第 355c 页 T37-0355.png
下,二、正示。又四:一、修因;二、感相;三、显益;四、得
生。初文执持名号者,执谓执受,持谓任持,信
力故执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其人下,二、
感相。是人下,三、显益。即得下,四、得生。悉如文。

舍利弗下,三、结意。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者,谓
见彼世界土极乐、寿命无量、二报庄严之利
也,遂劝众生发愿生彼,故云故说此言。

舍利
弗下,三、流通分。文为二:一、佛劝流通;二、众喜
会散。初又三:一、诸佛同赞;二、结劝往生;三、举
难劝信。初又二:一、明释迦赞;二、显诸佛同。初
如文。东方下,二、显诸佛同。而但列六合者,秦
本略也,唐译则十方备矣。就文为六,谓四方
上下也,而各有二:一、叙彼佛现相表彰。汝等
下,二、示彼佛发言劝信。阿閦鞞,此云无动,不
为二边所动故,出广长舌表无虚妄故。汝等
众生当信等者,劝信此经也。称赞至佛所护念,
是此经别名也。唐译名「称赞净土经」者,正依此
文也,称赞不可思议功德。释迦说弥陀之依
正,一切诸佛所护念,显十方诸佛咸随喜护,
故使天魔不能挠乱念,故令信者不退菩提。
日月灯,喻三智故。名闻光者,名称普闻如光
遍照。大焰肩者,肩表二智,焰表照理。须弥灯
者,须弥云妙高,妙则三智圆融,高则超过因
位,灯则喻三智之遍照也。难沮者,内證实相
四魔不沮败。网明者,智明如网遍覆十界故。
达磨,此云法也,下连法幢、持法,故存梵以异
其文,而此三名似表三谛,法乃真空寂然可
轨,法幢则俗谛照者可见,持法则中道双持
二边。杂色宝华严身者,以万行因华严佛果
刻弥陀经义疏序¶ 第 356a 页 T37-0356.png
之体故。娑罗,此云坚固。

舍利弗于汝意下,二、
结劝往生。又二:一、闻经佛利益;二、明愿生功
能。初又三:一、牒异名起徵。舍利弗下,二、约经
佛显益。阿耨多罗云无上,三藐云正,又三云
等,菩提云觉,极果超因故云无上,正则正观
中道,等则双照二边,盖果上一心三智也。是
故下,三、总结劝双信。

舍利弗下,二、明愿生功
德。又二:一举愿显益。若已生等者,过去已发
愿者已生,现在今发愿者今生,未来当发愿
者当生。是故下,二、约信结劝。佛法大海信为
能入,智为能度故。

舍利弗下,三、举难劝信。又
二:一、明我赞彼;二、明彼赞我。初文今者称赞,
即所举六方是也。彼诸下,二、明彼赞我。又二:
一、举彼赞;二、显不虚。初文释迦翻能仁,牟尼
翻寂默,能仁则大悲应物,寂默则大智冥理。
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者,一于五浊得菩提,二
为众生说难信法。娑婆云堪忍,以众生堪任
忍受三毒故。劫浊者,梵语劫波,此云时分,下
四浊聚在此时,名为劫浊。见浊者,即身边等
五利使。烦恼浊,即贪瞋等五钝使。众生浊者,
揽利钝果报而立假名,催年促寿,谓之命浊。
通言浊者,譬如沙土投之清水,土失留升水
亡清洁汨然浑浊。今由此五浊,理水亡清。说
是难信之法者,说一日执持名号命终即生极
乐而得不退菩提,以兹少善根获此利,是为
难信也。然则凡夫贤圣等无高下,心净土净
超越须臾,若生极乐甚易可信,但为迷深执
重闻而不受,故云难信耳。

舍利弗下,二、结不
虚。是为甚难者,五浊界中行难行之行而得
刻弥陀经义疏序¶ 第 356b 页 T37-0356.png
菩提其事已难,复说此难信之法,二事兼作,
是甚难也。诸佛赞我,岂虚言哉?

佛说下,二、众
喜会散。阿脩罗云非天,彼趣富乐如天,而多
谄诳无天行,故因受其名。闻所未闻,故欢喜
信受。重法尊师,故作礼而去。
佛说阿弥陀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