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945c 页

胜鬘经疏义私钞卷之三


【【疏】从尔时世尊于胜鬘以下章中第二如来赞成
就中亦有二第一赞成第二从是故以下结劝就
第一赞成又开为二第一直述。】

「尔时世尊于胜鬘所说摄受正法大精进力起随喜
卷三 第 946a 页 X19-0946.png
心。」

【【疏】摄受正法谓八地以上万行中之一行。
第二
别述就中有三第一举力士譬明胜人天乘。】

「如是胜鬘如汝所说摄受正法大精进力如大力士
少触身分生大苦痛。」

【【钞】如大力士等者如无力人为大力士少触身分
生大苦痛无名云上来虽承旨而说若不得如来
美述其事者则未来世众生信敬情薄。】

「如是胜鬘少摄受正法令魔苦恼我不见馀一善法
令魔忧苦如少摄受正法。」

【【疏】第二举牛王譬明过二乘。】

「又如牛王形色无比胜一切牛如是大乘少摄受正
法胜于一切二乘善根以广大故。」

【【疏】第三举须弥山王譬明胜七地以还大乘。】

「又如须弥山王端严殊特胜于众山如是大乘舍身
命财以摄取心摄受正法胜不舍身命财初住大乘
一切善根何况二乘以广大故。」

【【疏】三中即有开合皆可见以摄取心者谓万行之
心七地以还亦能舍身命但形于八地以上一念
备修故云不舍。
就第二结劝亦有四一广劝。】

「是故胜鬘当以摄受正法开示众生教化众生建立
众生。」

【【疏】开示众生谓人天乘即对上力士比教化众生
谓二乘即对上牛王比建立众生谓七地以还即
卷三 第 946b 页 X19-0946.png
对上须弥山比此皆广劝。

【钞】开示众生谓人天乘等无名云初名开示中名
教化后名建立也既以三譬述成其义复加三劝
令广其道也今疏意亦同之前举三喻述于胜鬘
摄受正法胜五乘人故今结劝亦对五乘人劝结
也开示众生对上大力士比者开对上人天乘未
开教化对二乘自度建立对上菩萨未如八地建
立真应是故少摄受正法巳胜于五乘人必须开
示等也。

【疏】二广结。】

「如是胜鬘摄受正法如是大利如是大福如是大果。」

【【疏】如是大利结人天乘如是大福者结二乘如是
大果者结七地以还大乘亦对三譬为结此名广
结。

【钞】广结中皆言结者结谓结示也人天开示即得
大利二乘教化即得大福七地建立即得大果是
故皆由摄受正法言广略者广举五乘略言无量
无边等。

【疏】三略劝。】

「胜鬘我于阿僧祇阿僧祇劫说摄受正法功德义利
不得边际。」

【【疏】四略结。】

「是故胜鬘摄受正法有无量无边功德。」

【【疏】从胜鬘我于以下略劝从是故以下略结可见
卷三 第 946c 页 X19-0946.png
也。

【钞】○第五一乘章无名云此经弘旨名义奇拔皆
显于此章初立名超常韵则不可以言求义超众
伦则不可以意取必要当豁其物习之怀废我以
存道者然后可寻之于因缘耳今释此章先义门
分别次释经文义门分九。
○一明章意及略分文。

【疏】从佛告胜鬘汝今更说以下明他分行中第二
一乘章明总收能生摄受所生五乘皆入一乘就
中初开为二第一正明皆入一乘第二明一体三
宝一乘是一体三宝之因一体三宝是一乘之果
欲以果一体为况因一故第二举一体三宝明果
既是一则因一明也。

【钞】二明对昔辨今。

【疏】且夫昔日梯橙三宝及五乘之别同是方便之
说非是实说今则既会五乘入于一乘同为常住
一果之因故亦明昔日梯橙三宝非是究竟唯今
日常住一体为归依之极也。

【钞】五乘之别同是方便等者此章明八地菩萨收
前出生五乘以归一乘出生是施权收入是入实
即与释迦一化先三后一不殊故释此章文全用
一代化仪以释于中即有褒贬抑扬大意不殊净
名大集若尔与法华何异答此今会者言当得当
觉也华言现觉现得此经谈其始终而现会也。

三释名义。
卷三 第 947a 页 X19-0947.png

【疏】一然是无二之称乘是运出为义释一义义家
种种不同一云一则本无但欲破三故故云一也
二云一是果一义乘是因名言因中善品虽复种
种终必归于一果故以果义一名因谓之一也三
云一与乘皆是因名因中善品虽复种种不同而
其流义一故故云一第一解好则好矣但疑十方
净土无三乘之别亦应不说一乘之道而十方净
土皆说一乘若尔那得言但欲破三故一也但第
二与第三释皆可为用然今义家多就因一为释。

【钞】三释名义中第二师以终名始第三师一自在
因如四渎之水虽末至海而趣而趣流义一言万
善趣法之义是一也。
○四辨大小。

【疏】仍辨大小者不求自度济物为先等流佛果称
为大乘化物为患但求自度臧彼无实名曰小乘。

【钞】与物同趣佛果故曰等流化城权设名臧彼无
实。
○五辨一大同异。

【疏】大乘一乘大意虽复同所以少异大乘犹是三
中之别名一乘则无三二之称波若维摩虽名大
教而不名一乘是其所以也为例一乘释大亦应
有二果义一家云大是果名为言佛果为大因一
家云亦是因名言菩萨不求自度与物等流即运
心广大故云大也。

【钞】五辨一大同异中先立同异释中先释异次为
例下释同大乘下先释异中波若净名通有三乘
卷三 第 947b 页 X19-0947.png
得道故也大品中若得声闻缘觉菩萨乘皆云当
学波若波罗蜜净名中佛以足指按地乃至一切
大众自见坐宝莲华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五
百长者子得无生忍八万四千人发菩提心佛摄
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天
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
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如斯之例悉是兼三
之说但大非一如法华经云十方世界中唯有一
乘法无二亦无三唯一佛乘及此经会五乘归一
乘即唯一非大若例一以释大此大是一家之大
仍例为二释先明果一家之大次明因一家之大
可见。
○六辨体。

【疏】若论乘体善有二种一报善二习善报善虽有
脱重令轻之能但匿金刚以还不致于佛果故只
是缘由不为正体故今但以习善为体又解与善
解是乘之本善是乘之末今就末为乘不以本为
乘何则道有通不通若以解为乘则乘名不广善
即乃至一称南无无非是善故乘名即广所以只
就末为乘体又凡夫向三有善亦不为乘体何即
又乘是为出生死期作常住果。

【钞】辨乘体中先定体。
言报习二善等者报善谓
果报之善脱重等者脱四趣重得天人报脱六道
重得二乘报脱二乘菩萨重乃至等觉脱下地报
若至佛地即无出报故云三贤十圣有果报唯佛
卷三 第 947c 页 X19-0947.png
一人居法性土以身同遮那无变易报故所居以
法性为土能所体一故也故云不致佛果也但是
缘助令至后位终不为正体耳又解是乘之本等
者习善之中有所习之善有能解知是善之心先
有解知是善方可习善故解本而善末今取末者
言凡是善悉可为乘之体也以体通故不取解者
有人修善未必解知故不取也以解心不通故也
如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等未必知是善虽无
知心其善不无皆堪为体也如此之例并可准知
是故文中举一称南无即是此意。

【疏】凡夫向三有善但期三界之内不指常住故亦
不为乘体。

【钞】次凡夫向三有善下明所期善即不殊前由所
期近故故亦不为乘体。

【疏】若论收会会三善废三教破三执又云善即今
昔虽殊即是一善理无可会但教则立名义各异
故会之入一所以文则言正法住正法灭为大乘
故说三执如前。

【钞】三若论收会下会收言三善者人天为一善二
乘为一善七地大乘为一善三教三执准此可知
说三执如前者如前摄受章中明所蕴藏文五乘
之人不出三执随执授教也。
○七广分章。

【疏】就第一正明一乘中又分为三第一从初讫出
世间善法总会五乘第二从如世尊说六处以下
卷三 第 948a 页 X19-0948.png
别会二乘因第三从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有怖畏
以下即会二乘果。

【钞】七广分章可见。
○八明别会二乘意。

【疏】前摄受正法章但取能生之心以为摄受正法
不取所生五乘之行即取义未尽今此章尽取能
生所生皆入一乘故先有总会也人天未有别求
亦未定大小之名则因总会理自可足七地以还
本来求佛自为大乘无应重会但二乘为物所信
莫不谓有别因果所以慇勤重会也。

【钞】八明别会二乘中言但取能生之心等者前何
以名为摄受正法以八地巳上一念摄受一切法
为摄受此心能生五乘之行教化众生名为能生
章中之意只在能生之心有出生五乘之用实未
会五乘归入一乘今章悉会能生心中三行并所
生五乘入一乘故与前章异也。
人天未有别求
大乘故是故未定大小之名总会即足七地本来
求妙觉果但行在功行满入无功用自成佛果不
用重会二乘是出家内众常随于佛人皆谓有别
因别果异于人天及以菩萨故须重会也。
○九释
疑显同。

【疏】然上摄受正法章唯明八地以上摄受之义故
所言他分理自可證而今此章尽取能生摄受所
生五乘皆为一乘即所言他分何以为證释曰解
文虽尔所名他分亦有所以何则就实为论定位
卷三 第 948b 页 X19-0948.png
以上巳信一乘之义况乎七地然就教为谈初地
以上七地以还断结观境与二乘齐故于一乘义
犹未明了若论明达唯在八地以上所以此章亦
云明他分行也。

【钞】九释疑中言而今此章尽取等者此设难也难
云五乘之中七地巳下是自分行何以俱名他分
行耶释曰现文虽尔当寻文内之意何者就实机
实教而为论初住菩萨名为定位此时巳信一切
诸法皆从一乘生毕竟皆归一乘义况乎七地而
不信耶但如来有教道权化之说即七地次第心
中行十波罗蜜等故于一乘犹未明了入无功用
一心中行方为明达是故此章亦为他分行也初
住了一乘主义具在华严难初发心住文云所有
慧身不由他悟分身百分成佛道化众生等此乃
实教之说。
言初地巳上七地巳还等者璎珞上
卷云从初地至七地伏断三界业果尽八地巳上
有无明习存。

【疏】就第一总会中即有二第一佛命说。】

「佛告胜鬘汝今更说一切诸佛所说摄受正法。」

【【疏】前摄受正法章每发言胜鬘先请求说今此章
佛自先命者前章既是他分深行不敢自宣故命
而说也上来其所说莫不契理无所可疑所以不
待其请先命更说也汝今更说一切诸佛所说摄
受正法者更应如诸佛说所生能生皆入一乘也。
卷三 第 948c 页 X19-0948.png

【钞】次释经文中言前章每发言先请求说者前愿
摄初受命之文即是求说尔时胜鬘白佛言我今
当复承佛威神说调伏大愿真言无异次如来听
说云佛告胜鬘恣听汝说次行摄初云胜鬘白佛
我当承佛神力更复演说摄受正法广大之义次
佛言便说次明人法相即中亦然故云每发言也。

【疏】第二胜鬘受敕而说就第二胜鬘奉旨而说即
有二第一先会能生第二从世尊如阿耨达池以
下会所生就第一会能生中亦有二第一正会。】

「胜鬘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即白佛言世尊摄
受正法者即是摩诃衍。」

【【疏】即是摩诃衍者明能生摄受之心即与大乘心
一也。

【钞】先会能生中言能生摄受之心即与大乘心一
也者前章摄受之心能生五乘今摩诃衍亦能生
五乘二处能生义同故云一也。

【疏】第二释会。】

「何以故摩诃衍者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
善法。」

【【疏】第二释会明所生既一则能生安得异也此似
会所生而举所生以释能生非会所生。

【钞】次释会中言所生既一能生安得异者明从一
乘所生五乘与前摄受之所生五乘不异也二处
所生既同即显二处能生无异。
卷三 第 949a 页 X19-0949.png

【疏】就第二会所生中亦有二第一举二比正会。】

「世尊如阿耨达池出八大河如是摩诃衍出生一切
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

【【疏】就第一八河比即有开合阿耨达此言无热龙
龙居此池故因为名池在昆崙山顶其水四面流
出八河八河之水即是池水更非异水内合从于
大乘所生四乘即是大乘更无异乘此比明其始
生义第二合可见。

【钞】阿耨达池等者涅槃第三云一恒河二周摩罗
三萨罗四阿利罗跋提五摩诃六辛头七博叉八
悉陀河从池出生八河比八地巳上摄受之心初
始出五乘因果义故云比其始生义也。】

「世尊又如一切种子皆依于地而得生长如是一切
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依于大乘而得增长。」

【【疏】第二种子比明种子依地而生种子即是地大
内合四乘依大乘增长故亦即是大乘又释依地
生种子种子不离地依大乘出五乘五乘不离大
乘若尔但是两物不相离那得会一释曰后还为
地也此譬明其终成第二合可见世间者谓人天
出世间者谓七地以还大乘然所以只就七地以
还为合者七地以还大乘昔日入于三中故仍为
合也。

【钞】种子比中地大具四微与种子四微不异种子
归地比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终归一乘也四
卷三 第 949b 页 X19-0949.png
微者色香味触。

【疏】第二结即大乘。】

「是故世尊住于大乘摄受大乘即是住于二乘摄受
二乘一切世间出世间善法。」

【【疏】从是故以下会所生中第二结此中大乘谓七
地以还大乘也。

【钞】第二结即中云住大乘等者言所生五乘既即
八地大乘即是住七地大乘摄受七地大乘即是
住于二乘摄受二乘何以故所生即能生故及一
切世间等准此可见。

【疏】从如世尊以下第二别会二乘因又分为五第
一举六处总会明昔日学小有此六处故会之入
一六处一教有兴衰二戒有得离三人有始终合
为六也第二从何以故以下别会教有兴衰第三
从波罗提木叉以下别会戒有得离第四从是出
家以下别会人有始终第五从阿罗汉以下举果
况因。】

「如世尊说六处。」

【【疏】如世尊说六处者总唱六处此六是生尽智无
生智之处。

【钞】此六是生尽智等者毗昙云尽智者谓我知苦
乃至我修道无生智者言我知苦巳不复更知乃
至我修道巳不复更修又云我漏巳尽名尽智不
复更生名无生智又云世智断是尽智无漏智断
卷三 第 949c 页 X19-0949.png
是无生智也。】

「何等为六谓正法住正法灭波罗提木叉毗尼出家
受具足。」

【【疏】次列六处正法住正法灭此二明教有兴衰此
是二乘得果之缘正法住谓佛灭度后五百年中
馀风未毁此句明兴正法灭者谓五百年后像法
中此句明衰波罗提木叉毗尼此二句明戒有得
离此是二乘得果之因波罗提木叉此言保解脱
此句明得善毗尼此言灭恶此句明离言戒有得
善灭恶之用出家受具足此二句明人有始终此
是禀教行善之人也有始终出家辞亲离俗受三
归此明始受具足谓白四羯磨备律仪戒此明终
此六句列六处。

【钞】正法兴衰者无名云声闻禀化承圣化得以自
通更无别理以为兴衰是以法之住灭唯在大乘。

言得果之缘者经言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引大證小小乘亦以教法为缘木叉毗尼为果因
者三十二相持戒为总因相相有别因故罗汉果
戒为因也因亲缘疏可见。】

「为大乘故说此六处。」

【【疏】为大乘故说此六处者正总会。

【钞】为大乘故说此六处者如斯心法是一乘出生
故是故今还会归一乘故云正会入也。

【疏】从何以故以下第二别会教有兴衰。】
卷三 第 950a 页 X19-0950.png

「何以故正法住者为大乘故说大乘住者即正法住
正法灭者为大乘故说大乘灭者即正法灭。」

【【疏】先会住后会灭可见此何以故通下为标。

【钞】经正法住者为大乘故者五乘等法通名正法
今意且会二乘然须通释何者正法本从一乘出
生元为一乘施说此法若有人常说一乘正法随
住若无人说一乘正法随灭以一乘为正法之根
本故是故住灭皆由一乘正法既从一乘出生然
则所生即是大乘也如前八河种子比说者皆须
胜前总意未入别中销此释文方尽其旨巳下两
双准此可见。

【疏】从波罗提木叉以下第三别会戒有得离就中
即有四第一明波罗提木叉毗尼一体。】

「波罗提木叉毗尼此二法者义一名异。」

【【疏】第二正会毗尼者即大乘学此句是。】

「毗尼者即大乘学。」

【【疏】第三从何以故以下释会。】

「何以故以依佛出家而受具足。」

【【疏】明佛既是大从佛出家受戒安得非大。
第四
结从是故以下是可见。】

「是故说大乘威仪戒是毗尼。」

【【疏】从是出家以下第四别会人有始终亦有三第
一明是大。】

「是出家是受具足。」
卷三 第 950b 页 X19-0950.png

【【钞】经是出家是受具足者上文言依佛出家而受
具足故知是大。

【疏】第二从是故以下明非小。】

「是故阿罗汉无别出家受具足。」

【【钞】言非小者谓非小乘有出家受具足故。

【疏】第三从何以故以下释是大非小。】

「何以故阿罗汉依如来出家受具足故。」

【【疏】言佛既是大依佛出家那得是小而所以唯木
叉毗尼明相即者正法兴衰前后异时出家受戒
始终非一所以不相即木叉毗尼即同体一时故
即也。

【钞】言是大非小者疏文自显。

【疏】从阿罗汉以下第五举果为况就中亦有二第
一立两章门。】

「阿罗汉归依于佛阿罗汉有恐怖。」

【【疏】阿罗汉归依于佛者明善法未满阿罗汉有恐
怖者明恶未除。
第二从何以故以下释两章门
就第二释中亦有二先释恶未除章门。】

「何以故阿罗汉于一切无行怖畏想住如人执剑欲
来害巳是故阿罗汉无究竟乐。」

【【疏】于一切无行者谓无三界外治道之行怖畏想
住者谓未免变易生死故怖畏想住胸次举比为
释如人执剑欲来害巳者言怖畏亦如是是故阿
罗汉无究竟乐者结言变易未尽故非究竟乐。
卷三 第 950c 页 X19-0950.png

【钞】无三界外治道之行者谓无无作道谛此道能
治无作苦集故也无名云无行者何既出三界而
未入佛境众法之大因也。
怖畏想住者无名云
夫然阿罗汉虽尽三界之大怖而未免彼地之微
畏伤其无上法身岂执剑之所譬。

【疏】从何以故以下第二释善法未满章门。】

「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众生无依彼彼恐怖以恐
怖故则求归依如是阿罗汉有怖畏以恐怖故依于
如来。」

【【疏】依不求依者明自有依德不求依他次亦举譬
为释可见从如是以下合亦可见。

【钞】自有依德不求依他者八地巳上顺法性流自
依三德四义不假依他故下经云无作圣谛义者
能以自力知一切苦集灭道等。
言举果为况者
谓罗汉果法善犹未满恶犹未除况前因法而得
究竟是故会六处因皆入一乘也。

【疏】从世尊阿罗汉以下正明一乘中之第三别会
二乘果就中开为六第一从初讫去涅槃界远夺
其所得四智及涅槃果第二从何以故下释与夺
之意第三从何以故有二种死以下举二种生死
释第二意第四从何以故有烦恼以下举二种烦
恼释第三意第五从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
菩萨以下历结前四段第六从世尊彼先所得地
以下结入一乘今第一夺四智及涅槃果。】
卷三 第 951a 页 X19-0951.png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有怖畏是故阿罗汉辟支佛有
馀生法不尽故有生有馀梵行成故不纯事不究竟
故当有所作不度彼故当有所断以不断故去涅槃
界远。」

【【疏】四智者一我生巳尽智二梵行巳立智三所作
巳办智四不受后有智此四智及涅槃果二乘自
谓巳得今胜鬘谓犹未满故夺也若四智不究竟
则是道谛不足亦是有为果不周若涅槃不究竟
则是灭谛不满亦是无为果未极既未满未极便
向趣佛道然则应夺明矣。

【钞】言有为无为果者即小乘有馀无馀涅槃也。

【疏】有馀生法不尽者烦恼为受生之法故云生法
以烦恼尽为尽智之境今烦恼犹有馀所以照尽
之智不究竟也故有生者似夺无生智此以生不
尽明烦恼未尽非夺无生智此句夺其尽智有馀
梵行成故不纯者明虽有三界治道而非一切治
道满故云不纯。

【钞】无明烦恼是馀生法无作道谛能治界外苦集
故云一切。

【疏】境既未纯则照境之智那得究竟此句夺其梵
行巳立智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者办是事之讫
犹有三界外治道应修故云当有所作境有应修
照境之智那得满也此句夺所作巳办不度彼故
当有所断者夺其不受后有智不度彼者言未度
卷三 第 951b 页 X19-0951.png
变易生死当有所断者言当有无明住地应断既
有生法犹应受生生既未尽照境之智那得穷也
以不断故去涅槃界远者夺其涅槃果以不断故
者谓未断无明住地惑既未断犹有变易生死那
得涅槃。
从何以故以下第二释与夺之意昔日
如来巳言究竟今日胜鬘更夺则与夺相错理应
须释也标疑云。】

「何以故。」

【【疏】何以故如来昔日巳言究竟而今胜鬘夺耶。

释曰昔日如来与者但是方便非是实说今日胜
鬘夺者究竟唯在如来非在二乘故此何以故通
下为标就中凡有五事初言一切。】

「唯有如来应正等觉得般涅槃成就一切功德故阿
罗汉辟支佛不成就一切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
便。」

【【疏】次言无量。】

「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无量功德故阿罗汉辟支
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疏】次言不思议。】

「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故阿罗汉
辟支佛成就思议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疏】次言清净。】

「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一切所应断过皆悉断灭成就
第一清净故阿罗汉辟支佛有馀过非第一清净言
卷三 第 951c 页 X19-0951.png
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出过阿
罗汉辟支佛菩萨境界是故阿罗汉辟支佛去涅槃
界远言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息
处者亦是如来方便有馀不了义说。」

【【疏】盖是逐便无别所以观察举智解脱举断四智
释智苏息释解脱无为凝然故为苏息处也。

【钞】盖是逐便无别所以者去涅槃界远故不成就
一切功德不成就故有量有量故思议思议故非
第一清净是故去涅槃界远无名云一切者尽有
之名无量者体无之称不思议者有无兼极之谓
也清净者證断之极号故言唯有如来得般涅槃
无名云向指归依之义故单言声闻今广释生死
不尽是以兼说二乘。

【疏】从何以故有二种生死以下第三举二种生死
以释第二夺段二段云佛昔与者既是方便胜鬘
今夺则究竟在佛二乘未故所以举二种生死以
释与是方便夺由未极之意标疑云。】

「何以故。」

【【疏】何以昔与是方便究竟唯在如来非在二乘耶。

释曰生死有二种一分段死二变易死佛昔但
因除分段而言究竟故云方便为与未除变易故
究竟唯在如来非在二乘就中有四第一立二种
死章门。
卷三 第 952a 页 X19-0952.png

【钞】第三举二死中有四段初立可见。】

「有二种死何等为二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

【【疏】第二从分段死者以下释二种死章门。】

「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
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

【【钞】第二释中经意生身者楞伽经大慧问佛何名
意生佛言譬如意去速疾无碍名为意生此即从
喻故彼意生譬如意去彼经两义而释通名初云
如十万由旬外忆先所见念念相续疾至于彼次
云如幻三昧力忆本愿故生诸圣中初云忆所次
云忆愿二义并是意忆生故名为意生经既云忆
忆即作意是故亦名作意生故名为意生次第四
卷释三别名初无常品云意生三种一入三昧乐
意成身亦名正受即三四五地心寂不动故二觉
法自性意成身即八地中并入佛刹故以法为自
性三种类俱生无作意成身谓了佛證法成之与
生并从果说总此楞伽只在十地用释今文菩萨
一人二乘未断无明准此可解亦名三意因移谓
因移果易故也须知今文三种与楞伽三种不同
受变易死其义不异。

【疏】三界中亦有圣人而今从多为明故云虚伪众
生七地以下未受变易但仍本受名故八地以上
名阿罗汉辟支佛也究竟无上菩提者金刚心是
因中最究竟若辨生死凡有四种一者以有漏业
卷三 第 952b 页 X19-0952.png
为因四住地烦恼为缘所感之果身色妙粗有别
寿命长短有期名为分段生死二者以无漏业为
因无明住地烦恼为缘所感之果身无形色命无
期限但以明代闇念念新易者名为变易生死。

【钞】言三界中亦有圣人等者三果四向并未出界
故三界果报相望为粗妙人人寿命不同长短不
等变易果报无三界之形色但心有明晦而于彼
土得闻一乘智慧增长以明代闇将新易故也无
名释此二死文云受生三界名为虚伪众生行报
有定期期尽则终名分段死也彼三圣者则不然
矣灭除诸漏舍离报身藉众妙之行以成其体体
由行成安得无终但潜往冥来莫测其际犹心之
代谢故名意生身也随其脩短非不善有终故名
变易死也死而不灭岂可思议。

【疏】三者以有漏胜善为因三界馀习为缘所感之
果犹有形色寿命有限似同分段念念生灭亦同
变易名为二国中间生死四者初流来时在三界
外无无漏业但以闇惑相传而受生死名为初流
来生死然即六地以还乃至三途虽有念念生灭
之义形质有别寿命有期国家有定故皆分段生
死八地以上虽有劫数期限但约他为明前念为
因后念为果新新改易故皆是为变易生死菩萨
虽有形色但非正结所感故不名分段虽复念念
生灭犹有形色故不名变易踟蹰两楹故名为二
卷三 第 952c 页 X19-0952.png
国中间生死初流来时无无漏业故不可同变易
未入三界取相故不正分段唯以闇识相续念念
下坠故别立为一种生死今约分段变易中间三
种生死有十二谛约初流来唯有苦集二谛所以
大合有十四谛或云初流来时或有值佛修道得
佛故亦有灭道二谛所以犹有十六谛而今释不
然初流来时入三界方起取相乃别苦乐求修灭
道即无灭道二谛明矣二国中间缘非正使初流
来时未明断结则不足以證佛究竟且若相收摄
二国中间属于分段初流来时属于变易然即要
在分段变易所以胜鬘但就分段变易为释究竟
不究竟之意。
第三从二种死中以下正释昔以
方便为与之意。】

「二种死中以分段死故说阿罗汉辟支佛智我生巳
尽得有馀果證故说梵行巳立凡夫人天所不能办
七种学人先所未作虚伪烦恼断故说所作巳办阿
罗汉辟支佛所断烦恼更不能受后有故说不受后
有。」

【【疏】从二种死中以下第三正释昔与是方便之意
释曰昔日但因除分段而言四智究竟故。

【钞】从昔与是下释第三意七种学人者谓三果四
向虚伪烦恼谓断四住惑故法华但离虚妄名为
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疏】第四从非尽一切以下正释究竟非在二乘之
卷三 第 953a 页 X19-0953.png
意。】

「非尽一切烦恼亦非尽一切受生故说不受后有。」

【【疏】从非尽一切烦恼以下第四正释究竟非在二
乘之意释曰非谓未尽一切烦恼是究竟故而推
寻此中文外文只释究竟非在二乘昔与是方便
究竟唯在如来但以义自去本义从二种死中以
下结第一夺先结佛昔与从非尽一切以下结今
日胜鬘夺。

【钞】从究竟非在下释第四意经意云二乘昔日但
断分段死故得不受后有名等非谓尽一切烦恼
受生得不受后有也疏文反释夺云非谓未尽一
切烦恼是究竟故涅槃究竟者尽一切烦恼等方
是究竟以此捡之究竟不在二乘以二乘未尽一
切烦恼等故。】

胜鬘经疏义私钞卷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