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第 58c 页
胜鬘宝窟卷下(之本)
慧日道场沙门释吉藏撰
世尊不受后有智者。上来广明二乘有畏。从
此下第二会之入大。以有畏者。终趣无畏。就
文有二。第一牒前二种四智。二从彼先所得
地不愚法下。会小入大。牒四智者。由佛四智
究竟。二乘四智不究竟。是故会二乘以入佛
乘也。不受后有智有二者。总牒大小二种四
智。举后以牒。是故偏言不受后有智有二也。
下别牒之。前牒佛智。罗汉辟支度生死下。牒
二乘智。牒佛智中。前牒三事得智所以。一切
尔炎无碍慧下。正牒智体也。得所以中。上有
四无馀。今具牒三事。前牒法身。次牒般若。后
牒解脱。就法身中。初至出世。明其位极。馀显
德满。三事之中齐有此二。位极中。无上调御。
对治胜也。佛善调御中极。故曰无上。降伏四
魔。离过尽也。如来善断生死因。故降烦恼魔。
亦能灭除生死果。故降伏阴魔及以死魔。内
卷三 第 59a 页 T37-0059.png

生法忍。降烦恼魔。得法身。降伏阴魔。得无生
法忍及法身。降伏死魔。得不动三昧。降伏天
魔如大集经中。对四种功德。破坏四魔。一对
四谛智以说。若知苦能坏阴魔。若断集坏烦
恼魔。若为證灭坏死魔。若能修道坏天魔。
二对四法印智以说。若能见苦坏阴魔。若见
无常坏烦恼魔。若见无我坏死魔。若见涅槃
寂灭天魔。三对四念处智以说。若能观身坏
阴魔。若能观受坏烦恼魔。若能观心坏死魔。
若能观法坏天魔。四对三空门智及回向智
以说。若观空坏阴魔。若观无相坏烦恼魔。若
观无愿坏死魔。具足三法回向菩提坏天魔。
此等悉是随相别德。若实论之。一一行通坏
四魔。今显如来證穷后际。究竟降伏四魔。出
一切世间位中极也。超过分段变易。名出一
切也。下德满中。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应身
也證得不思议法身。真如身也。就波若中。于
尔炎地无碍自在。彰德满也。生智境界。名尔
炎地。如来于此具知。名于一切无碍自在。于
上无作无所得地。明位极也。佛望上更无
所作。明其因圆。无所得地。彰其果极。亦可诸
佛种智圆备。名无所作。一切智满。名无所
得。就解脱中。十力勇猛。彰德满也。十力坚
固。魔不能动。故得勇猛。升于第一无畏之地。
明位极也。亦可前句明得十力。此明无畏。上
来牒三事明得智所以。下牒智体一切尔炎
无碍智观。牒上般若。般若是智体。故复牒之。
不由他下。就前所牒明不受后有不由于他。
卷三 第 59b 页 T37-0059.png

不受后有智师子吼者。正说智体。如来得此
无碍智时。名不受后有。说无碍智。名不受后
有智。道理决定。名师子吼。世尊阿罗汉下。
次此牒二乘四智。于中亦二。一明二乘自谓
四智究竟。世尊阿罗汉辟支佛观第一下。第
二自谓涅槃究竟。所以明此二者。前是智究
竟。后是断究竟。前是菩提究竟。后是涅槃
究竟。又前是有为功德究竟。后是无为功德
究竟。初文有三。一明其所得相。二作是念
下。说其自观所得究竟。三罗汉辟支观察时
下。结自谓究竟也。罗汉辟支。举得智人。度
生死畏次第得解脱乐。是四智体。度生死畏
者。度分段生死畏也。次第得解脱乐者。得有
为无为解脱乐也。观四谛及九地。皆次第断
次第得。初果见谛尽。二果六品尽。三果欲界
尽。罗汉辟支三界尽。因尽果亡。是次第得解
脱。脱生死之苦。故得无为之乐。作是念下。是
四智相。出观有中。缘己所得。生究竟想。故言
作是念。我离生死。不受生死。离生死现除苦
因。不受生死当无苦果。又离生死现灭诸苦。
不受生死当苦永息。又我离生死怖。不受生
死苦。犹是得解脱乐。但前就得说。明得解脱
乐。今就离过说。故云不受苦。世尊阿罗汉观
察时。第三文也。詺向作念。为观察时。为此观
时。生得智想。是故名为得不受后有智观第
一苏息处。有人言。此是牒大小两涅槃。观第
一处涅槃者。牒上如来所得涅槃。胜鬘观佛
所得涅槃。故名为观。如来所得苏息中极。名
卷三 第 59c 页 T37-0059.png

乘自知变易外有圆极第一涅槃。今谓不然。
上来明二乘自谓四智究竟。今明二乘自谓
涅槃究竟。故云第一苏息处涅槃地。彼前所
得地者。有人言。上第一苏息是大乘涅槃。今
牒小乘涅槃。今谓不然。上明小乘自谓涅槃
究竟。今牒彼小乘涅槃不究竟。欲明会入究
竟。就文为四。一牒不究竟。会入究竟。二何以
故下。问答辨释。三是故三乘即一乘者。结也。
四得阿耨菩提下。就所会入一乘普摄众德。
即显所入一乘是究竟也。彼前所得地者。有
人言。二乘所得涅槃。对后际大涅槃。故名为
前。有人言。彼前所得地者。谓乾慧地性地。
内凡之始。五根成立。便自知还原。必应作
佛。名不愚于法。然因时本自知。非至果始自
知。但厌苦情深。且取小果耳。有人言。犹是牒
前句。故称为前。今谓不然。二乘自谓四智
究竟。涅槃满足。此是愚法之时。后值善友闻
说一乘。得不愚法。愚在不愚之前。故名彼
前得地也。不愚于法者。举所会人。声闻有
二。一愚法人。二不愚法人。现在时中。种性声
闻。执小迷大。名为愚法。退菩提心声闻。知小
解大。名不愚法。问。愚法之人。何时得不愚
耶。答。愚法之人。未来无馀涅槃之后。心想生
时。值佛闻说法华。方得不愚于法。故法华化
城品云。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自于
所得生灭度想。我于馀国作佛。为说是经。得
入佛慧。不愚法者。不愚迷大乘究竟法也。问。
前云谓四智究竟。后云不愚于法。自知不究
卷三 第 60a 页 T37-0060.png

谓究竟名为愚法。后闻一乘经。回小入大。自
知不究竟。名不愚法。今明本乘声闻。退菩提
心声闻。并是愚法。所以然者。夫自知作佛。必
不證罗汉。若證罗汉。则自谓究竟。不知作
佛。二种声闻并證罗汉。自谓究竟。悉是愚法。
此之二人。若闻一乘经。回小入大。自知作佛。
皆是不愚法。于二人中。根性无量。或利或钝。
入大早晚。若回小入大。并是不愚法人。问。二
人何异。答。本乘声闻。昔不闻大乘。未发菩提
心。无一乘种子。入无馀后。值佛闻经。方乃发
菩提心。退菩提心声闻。昔曾闻一乘发菩提
心。有一乘种子。但中途退大乘取小。现在闻
一乘经。续发菩提心。自知作佛。故二人为异。
问。此之二人藉二种他。一者人他。谓佛菩
提。二者法他。谓一乘。何故言不由于他。自
知作佛。答。实由二种之他。但今言自知者。若
明由他方知作佛者。则作佛义不分明。今欲
明了了自知作佛。是故说不由他后当广说。
问。何故明二乘之人了了自知作佛。答。欲明
无二有一故也。所以然者。非但佛说道理有
一无二。亦二乘之人自知有一无二。具斯二
义。故有一无二义成。所以会入义显也。亦自
知有馀者。非直不愚大乘是究竟法。亦知自
分有馀非究竟故。必当趣菩提者。既知自分
非究竟大乘是究竟故。必当舍不究竟入于
究竟。何以故下。第二问答辨释。何以故者。问
也。二乘与佛乘异。何由能得无上菩提。下对
释之。彰彼二乘同入大乘。故得菩提。依法华
卷三 第 60b 页 T37-0060.png

说一为三。故三是一也。问。大乘一乘。云何同
异。答。有人言。大乘通因果。一乘唯是果。今
明此中是异名。或名大乘。或名一乘。但显所
入一乘是佛乘。故是究竟。是故三乘即是一
乘者。第三结。是二乘入一乘。故三乘即是一
乘也。问。何故或言二乘入一乘。或言三乘入
一乘。答。若言二乘入一乘者。唯会别二乘以
归一。故但说二乘入一也。若言三乘入一乘
者有多意。一者非直会别二归一。亦会权大
以入实。故具说三以入一也。二者然但会二
而言三者。但二是三中之数。故通以举。言三
而实二也。此如法华疏说。又如四卷楞伽说。
三乘亦非乘。一乘亦非乘。最上摩诃衍。是名
为大乘。彼说会二归一。及会权大以入实。故
说三乘亦非乘。并复会实因以入果。故言一
乘亦非乘。言非乘者。非究竟果乘也。摩诃衍
名大乘。名究竟果大乘也。又一就理释之。三
乘一衍。并非真乘。非三非一。中道之法。始
是大乘。此如法华方便品同异门中说。得一
乘者。第四明一乘并摄众德。显所入者是究
竟。就文有三。初以一乘即摄众德。二得究
竟法身即一乘下。以众德即一乘。三究竟无
边不断下。显究竟一乘。德无不含。体是常住。
一乘即众德中。初以一乘即菩提。次菩提即
涅槃。后以涅槃即法身。所以但明三法者。以
三法即三德。菩提即般若。涅槃即解脱。后明
法身。三法并即者。对二乘三法异体。二乘
般若法身是有为。涅槃是无为。是故今明三
卷三 第 60c 页 T37-0060.png

为智。涅槃是断。菩提为果。涅槃为果果。又涅
槃云。生因所生。名曰菩提。了因所显。名曰涅
槃。此明菩提为生因所生。名为始有。是方便
净。涅槃为了因所了。名为本有。是性净。又同
体义分。一切诸德。圆通无碍悉名菩提。寂灭
无为。通称涅槃。得究竟法身。第二众德即
一乘。亦开三别。初法身即一乘。二如来即法
身。三复宗还明法身即一乘。初句如文。无异
如来者。第二句。无异如来。明法身不异如来
也。无异法身。明如来不异法身。如来即法身。
结成无异。问。何故明人法不异。答。人闻乘是
所乘之法。如来是能乘之人。谓人法异。是故
今明人法不二。又叹一乘无义不摄。非但摄
法。亦摄于人。又上来明三法相即。未明人法
相即。是故今明人法即也。得究竟法身者。第
三还复宗结。法身即一乘也。江南庄严旻师。
用因为一乘。今不得释此文。竺道生。以果为
一乘。而未见此经。玄与经合也。究竟一乘即
是无边不断者第三。上来虽明人法相即。然
众德不可具举。故总结之。一乘德无不摄。
称曰无边。体是常住。目为不断。馥师以果
为一乘。云法身常住。故云无边不断。有人
言。以因为乘。总万行。故曰无边。相续成佛。
故云不断。又旷该五乘。故曰无边。传化无尽。
是不断义。今如前释。自上已来。广释罗汉有
异义竟。从世尊如来无限齐时住下。第二广
释有归。所以须广释。凡有四义。一者。前明
能归。未显所归。故须辨之。二者。前说归佛。
卷三 第 61a 页 T37-0061.png

实。故须辨之。四者。昔说别归。未说一体。故
须辨之。问。上明二乘有怖无四智。今明二乘
无究竟归。须归依佛。此二何异。答。略有三种
义异。一自他异。二乘无四智。佛有四智。此论
自德。三归。论化他德。二乘犹须归他。不能为
他作归。佛则为他作归。不须归他。二人法
异。四智中。但就人明。二乘人四智非究竟。佛
究竟。三归中。明二乘法僧非究竟。一乘法僧
是究竟。三者有无异。会二乘归一乘。无复二
乘。会别体归入一体归。犹有三归。问。何故非类。答。三归是佛始终教门。昔为翻邪三。明
别体正三。今对别体三。故明一体三。故始终
皆明有三归也。三乘义则不尔。昔为众生未
堪受一。故于一说三。以三乘调柔其心竟堪
受于一。是故会三同归于一。则无复三乘。故
与此非类。问。何故始终并说三归。答。昔说三
归。凡有三义。一为翻邪三明正三。但邪三有
二种。一者事天有邪三。如以自在天等为佛。
所说教为法。行法人为僧。二者事人邪三。如
迦毗罗等为佛。僧祛经等为法。行此法者为
僧。为翻此三邪。故以如来为佛。所说经为法。
行法者为僧。二者治病说三。众生有烦恼病。
以佛为良医。法为妙药。僧为看病人。具此三
种。烦恼病差。为此义故。所以说三。三者为免
三怖。如鹿为猎师所逐。得三跳故。则便免
怖。众生为生死魔所逐。归依三宝。得免生死
怖。今说一体三者。明昔三归异体是无常。
法无常法故非究竟。如涅槃云。如汝父母。
卷三 第 61b 页 T37-0061.png

以常住故。即是究竟。故明一体也。二者此经
意昔日以罗汉为僧宝。为他作归依处。今明
罗汉犹自有怖。须归依他。不能为他作究竟
归。唯佛究竟。不依于他。为他作依。小乘法义
亦尔。非究竟。若究竟之法。则堪为物归也。
是故今教亦明三归。问。对昔别体归。明今一
体。亦得道对昔邪三别体。明今正三一体
不。答。亦远有此义。但昔别体之三。已破邪
三。今一体三。复破昔别体三。故义不同也。
问。外道执别体邪三。以正三治之。亦得言外
道自有一体三。今以一体正三治之以不。
答。未见外道执。设有。治亦无妨。问。今明常
住一体三归。为永废别体三归。为二种合用。
答。实中具权实。一体则是实归。别体此是
权归。须具识之。当时而用。权归之中。但有
权归。无有实归。一乘三乘。义亦类之。昔三乘
则无一乘之体。今一乘之体具有三乘之用。
用识三体。方识一乘。此义不尽者。法华疏
已说。前会四智中有二。一明会入。二明会入
所以。今亦二。一正明会入。二何以故下。明会
入所以。就初文又二。第一佛依是究竟。二从
法者是说一乘道下。显法僧二归有究竟非
究竟。若即佛果辨二归。便是究竟。不即佛果
辨二归。不究竟。今汎举三归有究竟不究竟
者。只欲显二乘人是不究竟僧归。以不究竟
故。归依如来。趣入究竟。远释成前阿罗汉
归依佛也。前明佛归。文别有三。一明归德。二
无限悲无限安下。寄说显德。故下。第三结德
卷三 第 61c 页 T37-0061.png

中。如来无有限齐时住。明时有二种。一有限
时。日月岁等。二无限时。犹如虚空。佛果常
住。出过时分也。故说如来无限时住。如来等
觉后际等住者。明證涅槃常住义也。涅槃后际是所得。彼是法常。如来等之。故曰常住。
又言等者。诸佛道同。故名为等住。今谓生死
有三际。谓前际。中际。后际。生死后际既无
边。如来与后际等住亦无边。故言后际等住。
问。何故明此二住。答。前明法身常住。后明应
身常住。应身常住者。常化众生。无休息时。故
名常住。后释为佛性论云。世间有得四神足
者。尚能住四十小劫。何况如来为大神足师。
而当不能久住化物。又云。众生无尽。故化
身常化物无尽。问。若以二住明二身住。则
法身是自德。应身是化他。复何得言初二句
是自德。后二是化他。答。前虽明二身住。未明
利益。故说为自德。后两明利益。故说为化他。
如来无限齐大悲下。第二化他德。无限大悲。
是化他心。无限安慰。是化他行。亦可得前句
是大悲无量。无限安慰是慈无量。心之与行。
慈之与悲。不简彼此。有缘普益。又无缘慈
悲等众生界等。故称无限。无限大悲下。第
二寄说显德。就文为二。前就化他德。寄说以
显。承言便故。后就自德。寄说以显。就化他德
中。无限大悲。牒上初句。无限安慰。牒上后
句。作是说者是名善说。言称佛德名善说也。
又举说者是善。显所说得是实非虚也。若
复说言下。第二明自德。若无尽法。牒上文中
卷三 第 62a 页 T37-0062.png

当相显德。一切世间之所归者。佛具前德。
为世归趣。亦名善说。显于自德义善同前。
故言是名善说。是故下。第三结德属人。但就
自德结以属人。不结化他德属人也。是故者。
是佛具前无尽常住二种功德。为一切世间
之所归故也。于未度世间。无依世间。为作归
依。分段世间。名为未度。变易世间。名为无
依。与后际下。正明如来与作归依。与后际等
者。尽未来际为物作归依也。无尽归者。犹是
前无尽法。常住归依者。犹是常住法也。问。无
尽归依。常住归依。此二何异。答。无尽者据应
身。以众生无尽。故佛出世无尽。为物作归依
也。常住归依者据法身也。法身常住。是为
真归。以具应二归者。谓是如来等正觉也。
法者即是说一乘道。此下第二次明法僧二
归有权有实。初明权归。谓不究竟。从归依第
一义是归伏如来下。第二明实归。究竟也。
就不究竟中有二。一当相以显二归非究竟。
从若有众生如来调伏下。约能归显所归非
究竟。前当相中有三。一举宗辨非究竟。二
何故下。问答解释。是故二归下。第三结。辨
宗中有二。一出法僧别。二此归依下。通辨
二归非究竟。问。此中为明二乘所归趣处。但
应论实。何须辨权。答。有三义。一举权显实。
二欲令人舍权归实。三欲彰彼权归不真。终
须通实。问。何故法僧归中。举权显实。佛不如
是。唯彰实乎。答。理应义齐。但今为明佛中权
者。即是实佛大悲之用。不须破之。故不别论
卷三 第 62b 页 T37-0062.png

以论之。初言法者。有人言。标举权法。即是说
一乘道。略示其相。此言不足。若具足应言说
一乘为三乘法。如上文言。说大乘戒为毗尼
等。其义相似。亦可此言举实显权。真实之法
说一乘道。则知三乘是权也。今谓此二解悉
非。今言法者。牒昔教法也。近取则三乘法。远
取五乘法。即是说一乘道者。一乘谓佛果也。
五乘三乘之法。是佛果之因。故名为道。即是
法华中。种种譬喻。种种说法。是法智为一佛
乘故。是以一切诸法。为一乘家道也。僧者是
三乘众者。僧者。标总权僧。是三乘众。略示其
相。问。声闻缘觉。可是权僧。何者是大乘中
权僧。答。如三藏中所辨。菩萨三僧祇但修有
漏六度成佛者是也。又若望一体归。大乘菩
萨未与佛一体。故亦非究竟。问。僧既言三乘
众。法何故不言三乘法。法既言一乘道。僧亦
应言一乘僧。答。亦得如此。但互文显意也。但
法据修会。故说一乘道。僧约未会。故说三
乘众。此会未会亦是互说也。此二归依非究
竟者。略明不真。非是真归。故非究竟。但是权
归。故名少分。此就权实义门释也。又此二未
成果德。故非究竟。但是因位。目为少分。何以
故下。此是解释。何以故者问也。今言乖昔。是
故致问。说一乘道法。此答释也。明法权中。
一乘道得究竟身。于上更无一乘法事。一乘
因道。得果德究竟法身。举所得身是究竟
果。故知能得之因非究竟也。于上更无说一
乘法者。于究竟法身上也。故显法身可得是
卷三 第 62c 页 T37-0062.png

故知一乘道非究竟。三乘众者。牒前权僧。下
辨其相。言有恐怖。明恶未尽。归如来等。明善
未满。亦可怖者。对治未成。归如来等。彰果
未尽。求出修学向三菩提者。释上有恐归依
如来。以求出恐怖。故修学大乘善法。谓发
菩提心。行菩萨行。故趣向无上菩提。是故下
第三结。是前二归非真实。故非究竟归。是有
限依。有限由是前之少分归耳。又二乘人。不
能常住。不能无限。为物作归。故名有限。若有
众生下。上来第一当相显二归依非究竟。今
第二约能归显所归非究竟。就文亦三。一明
能归。二明归依法僧者。辨所归。三是二归依
下。牒所归彰未即佛果。故显非究竟二归
也。若有众生者。汎举能归之人也。如来调伏
归依如来者。释归法僧所以也。由如来调伏
归依如来。是故归依法僧也。所言调伏者。佛
未出世。众生归依外道及以天神。佛降伏故。
得翻邪入正。故名调伏。得法津泽生信乐心
者。由如来调伏归依如来。故得法津生乐
心也。此即是能归之心。归依法僧者。以生信
乐心。故归依法僧。即是所归依。是所归依
是二归依者。重牒归依僧也。非此二归依是
归依如来者。明此二归依。非即佛果。显非究
竟也。问。何故举能归显所归。答。欲显二乘人
随分得是归依也。归依第一义者是归依如
来者。上来第一明不究竟归依。今第二明
究竟归依。就文亦二。一举二归即佛果。二何
以故下。问答解释。就前又二。一略辨。二此二
卷三 第 63a 页 T37-0063.png

不足。若具应言法僧二归依是第一义也。言
第一义者。非是空理名第一义。乃詺果德为
第一义。此文意正欲显法僧二归。是果德第
一义。归依此第一义。即是归依如来也。此二
归依第一义是究竟归依如来者。重论前也。
显此法僧二归是果德第一义。即是究竟归
依如来。何以故下。何以二归即佛归。故对问
辨释中。初相望显无异。后正出即一。简除
相似。无异如来者。法僧不异如来。无异二
归依如来即三归依者。正明即一也。问。但应
言如来即二归依。云何乃言即三归依。答。据
如来德体以辨。故言即三。如来举体觉义为
佛。举体轨义为法。举体和义为僧。又解。二归
乃是三中之二。故通举言三。如涅槃经言。世
第一法缘于四谛。然实但缘一谛。就通以举。
故言缘四。此亦如是。此中举佛归者。正欲辨
即佛法僧是究竟。何以故说一乘道。此文来
意。有远有近。远生者。从上罗汉有归怖大
段第二会彼小果以入一乘。讫何以故下第
三释会所以。何故问也。三乘皆是如来所
说。何故上来会二入一。下释会意。明一乘道
是佛实说。馀二方便非实说。故会入一。于中
初明一乘是实。若如来下。第二明二是权。即
是大下。第三会权入实。明一实中。说一乘道
如来无畏师子吼者。依实而说。内心不怯。故
名无畏。所言决定。名师子吼。明二权中。若随
彼欲而方便者。佛随小欲方便为说二乘法
也。下会入中。即大无二。摄权入实。二乘入
卷三 第 63b 页 T37-0063.png

是第一义乘。辨定所以。前入是其第一义
乘也。又此即是法华中三轮之义。从初至师
子吼。是根本法轮。若如来随彼下。是支末法
轮。即是大乘下。是摄末归本法轮也。又此文
近生者。上明三归究竟非究竟。何以故下。问
解释。问意。云何如来昔说三归非究竟。今说
一体归是究竟也。解释亦明三轮。初辨一体
归。是根本归。随彼所欲。支末归依。即是大
乘。摄末归本归依。无如来出世。但为明根
本归依。为物不堪。故方便说支末归依。调
柔心竟。然后方说摄末归本归依。又初为直
往菩萨说。次为二乘。后为回小入大菩萨说
也。世尊声闻缘觉下。此是第六说无边圣谛
章。略作八门释之也。一来意门。上说法中有
二。第一明一乘行。从此已去说一乘理。行所
以得成。要由于理。故次行明理。行中有二。摄
受明广大出生。一乘明无二收入。如上所
明。前五章。人无异释。今就境中有八章经。
但古今南北解释不同。或依章名次判文处。
此则得于大章。而失钩锁相生之意。或但直
明钩锁相生。而失大章之智。今具两用。方
得释文。上明说行有出生收入。开之为二。今
明乘理亦分为二。初四章经。总明有量无量。
显无量是究竟。有量非究竟。一谛一依已下。
重就无量谛中分别取舍。前三谛是虚妄非
究竟。一苦灭谛是真实为究竟。此皆大判为
言也。就前四章。即为四别。今前序其来意。
初举无边圣谛者。通而言之。从经初五章始
卷三 第 63c 页 T37-0063.png

孤生。起必托境。故今明无边圣谛。出行境也。
就别而言。举无边圣谛有量无量。有量之谛
非究竟谛。无量之谛为究竟谛。以显一乘二
乘究竟非究竟义。一乘依无量谛起。故是究
竟。二乘依有量谛起。故非究竟。是以次明一
乘。以明无量谛也。又此欲说佛法大事。佛
法大事。所谓四谛。如来出世。初转四谛法轮。
小乘之人执为究竟。今欲破之。明昔说四谛。
此是不了义说。无量四谛。是了义说。令彼小
乘识无量谛。更知苦断集證灭修道得成佛
也。从一乘章至此。凡夺四种四法。初明佛有
四种功德。故有涅槃。二乘无四种功德。故无
涅槃。次明二乘无四智。佛有四智。次明二乘
无四无馀。佛有四无馀。今明二乘无四谛。佛
有四谛。又一乘是佛果德。四谛是佛所證。前
已明果。今次辨證。故有此章来也。又一乘依
如来藏。要由见佛性。故得成一乘。如来藏由
四谛而显。故须明谛也。第二释名门。今前释
四谛名。馀三名后当解。此章名为说无边圣
谛。无分别中。善巧分别。故名为说。苦集灭
道。审实不虚。故名为谛。又能生不颠倒实解。
故名为谛。圣谓诸佛。就圣辨谛。故云圣谛。又
此谛能生无漏圣解。目之为圣。故云圣谛。有
量之谛。名曰有边。无量之谛。名曰无边。故云
无边圣谛。第三名义门者。苦者逼恼为义。经
云逼迫相。集者招集牵后义。经云能生长相。
灭者离有为相续义。亦是已有还无。经云寂
灭相。道者能除义。除谓除障。经云除障。又能
卷三 第 64a 页 T37-0064.png

二种生生果为苦谛体。一切烦恼漏无漏业
为集谛体。五住惑无为灭谛体。常无常戒定
慧为道谛体。第五约人门。经云。凡夫有苦无
谛。苦集二种。凡夫有之。然不能解。是故无
谛。寂灭无为。或有或无。凡夫之人。断惑则
有。不断惑则无。道谛一向无。声闻有苦有谛。
而无真实。有有量之苦。故云有苦。了达有量。
是故有谛。未有大乘正观。故无真实。经言。菩
萨有苦有实有谛。凡夫有一。谓有苦也。声闻
有二。有苦有谛。菩萨有三。有苦有谛有实。经
又言。菩萨之人。解苦无苦。而有真实。此据佛
地诸菩萨也。问。何位菩萨。具有三耶。答。三
藏言。从十解至十行菩萨。与声闻大同。十
回已上。乃至诸佛。具三义也。第六渐顿门。
若依杂心及此经。二乘渐渐见谛。初见苦。乃
至后见道。若依成实。见道前渐见四谛。见
道已去顿见四谛。有人言。十解菩萨与此经
同。明渐见义。十行已去与成实同。至经文当
更释也。第七料简门。问。四谛中道与菩提道
何异。答。莫问大小乘。四谛中道。名为因道。
即是无常。故云。集谛为因。苦谛为果。道谛为
因。灭谛为果。无上菩提。谓果道也。即是常
住。问。大品云。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此
明何义。答。菩提者。即是无上菩提果也。道
者。谓因道也。此欲明因果不二。所以言即。但
名字之中。菩提据外国音。道就此间说。前
无漏业。因无明为缘。生三种意生身。此则
无漏属集谛。今复用何为道谛耶。答。三乘无
卷三 第 64b 页 T37-0064.png

集。即无漏有进趣断惑之功。说之为道。第
八大意门。华严经云。法界非有量。亦复非无
量。牟尼悉超越。有量及无量。此意明约虚妄
重轻。故分量与无量。虚妄重者。名为有量苦
集。离重虚妄。名有量灭道。虚妄轻者。名无量
苦集。离轻虚妄。名无量灭道。然虚妄本自不
生。今则无灭。不生故未曾苦集。不灭故何
有灭道。故非苦非集。非灭非道。岂是量无量
耶。须深得此意。若定作量无量解。则成有
所得。不识经之旨趣也。就文为二。初一章。明
二乘依有量谛。若无智无圣无谛。佛依无量
谛。故有此三法。次三章。于无量中说如来藏
法身空义隐覆。故无量甚深。即显有量谛不
说此三法。故有量非甚深。始终论之。有量无
六法故。佛依无量谛故究竟。二乘依有量故
不究竟。此章名无边圣谛。宜依章名以开文。
又为二。前明有圣无圣。次明有谛无谛初
又二。初明有圣法无圣法。次明有圣人无圣
人。如涅槃云。以何义故名圣人耶。有圣法故。
有圣戒故。有圣定故。有圣慧故。常观诸法性
空寂故。以是义故。诸佛菩萨为圣人也。是故
前论圣法。次明圣人。圣法乃多。今正论慧。慧
中四对明量无量智异。初一对显谛有渐至
非渐至。第二金刚喻下一对显第一非第一。
三以无二圣谛智下一对明思识不思议。四
若坏一切烦恼藏下一对显究竟不究竟。初
对中。前明观有量谛智渐至。后明观无量无
渐至。问。此中约如来智以明无边谛。何须说
卷三 第 64c 页 T37-0064.png

二欲简小取于大故。三欲令小入于大故。问。
四对中。何故初明渐至非渐至耶。答。渐至无
渐至。即是渐见四谛顿见四谛。二乘人渐见
四谛。大乘顿见四谛。今欲明大小二种见谛
不同。是故今初论有渐至无渐至义。前有四
句。一初观圣谛者。明二乘中声闻缘觉初观
圣谛。总以标举对后如来无作谛观。说彼为
初。故经云。声闻见谛之始。佛见谛之终也。
问。缘觉观十二缘。今此何故说言观谛。答。缘
觉所观因缘。是苦集摄。故名观谛。又复缘觉
就十二缘。作四十四智观。此亦是四谛观故。
四十四者。十二因缘。次第相生。有十一对。一
一对中。名观四谛。名四十四也。又须解。小
乘法中。明悟道义。虽言为声闻说四谛。为缘
觉说十二因缘。为菩萨说六度。此教有三
耳。若入道断惑。终观四谛。若不观四谛。无断
惑法。今据此义。故声闻缘觉同观四谛也。故
智度论云。菩萨若證四谛。成辟支佛。二以一
智断诸住地者。明二乘人。单用初一有作谛
智。断四住地。不用无作断无明地。故名一智。
一智者。灵味寺谅法师及馥师悉云。以一平
等智断四住地。今不用。如向释也。第三以一
智四者。明二乘人。单就初一有作智中。约境
历分。故成四智。名一智四也。从断下。别列
也。断者断集。知者知苦。功德者修道。作證
者證灭。馀经论中。前果后因。今依顺观所以
前因后果。此则四智渐至。有人言。以一智者。
上直言以一智断诸住地。犹未识是何智。为
卷三 第 65a 页 T37-0065.png

有智断。正用一空平等智断。故云一智也。四
断智者。四住地烦恼断也。智乃非断。以智
断烦恼。故说断知。此因智得断。果中说因。
故名断智。如毗昙说九断知。婆沙亦云断
知。阿含亦云断知。故名善逝。此皆以惑断
因智而得。故云断知也。功德作證者烦恼断
处无。为功德也。声闻證此无为功德为果
也。善知此四法义者。此第四显善知有量四
谛义。上一智四明四智渐至。今明四缘渐至。
无量中既言无渐至。故知有量有渐至。有人
言。亦善知此四法义者。出空观缘四谛差别
分明。故言善知四法义也。当在无生空平等
理观时。不见四谛苦集之异。若得四谛空解
者。识有中便分明。故云亦善知此法也。显
无渐至中有二。一辨上上智无渐至。二从如
是出世间上上智。此明无渐至者是上上智。
如此翻覆相成说也。无有出世间上上智。四
智渐至。四缘渐至者。对二乘人观有作圣谛。
有四智渐至及四缘渐至。是故今明出世间
上上智。无有四智渐至及四缘言。此对有明
无也。而言上上智者。二乘观有作谛之智。对
凡名上。对观有作之上。明观无作是上上智。
又菩萨智慧是出世。佛智过彼。名上上智。如
涅槃经言。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
故。得佛菩提。故名上上也。正对二乘也。无有
出世间上上智。此明上上智无渐至义。无渐
至者。明佛果起时。无有前得苦智。不得馀三。
故言无出世间上上智四智渐至也。及四缘
卷三 第 65b 页 T37-0065.png

缘渐至也。以佛顿得四智。顿见四境故也。无
渐至法者。总结一切诸佛同无渐至法。如是
出世间上上智者。此出无渐至智断也。有人
言。有二种四谛解也。其止得一种。是得智之
渐。故云四智渐至。境是发智之缘。其止得一
智之境。故亦云渐至。若金刚行满。照八谛佛
心顿了。为无渐至。乃是出世上上智也。今不
用此释。但二乘渐见四谛。佛顿见也。有人言。
小乘宗有二。一次第见谛。二一时见谛。次第
见谛。则有四谛渐至及四缘渐至。故有渐
至法。一时见谛。无四智渐至及四缘渐至。无
渐至法。今胜鬘评量道理无渐至。不用有渐
至。即是对有渐至明无渐至。故言无有出世
间上上智。四智渐至及四缘渐至。无渐至家
凡有二种。见谛道前。次第见谛。故有渐至。见
谛已去。空平等顿见四谛。无有渐至。见谛道
前。从四念处至世第一法。名之为上。见谛已
去。过于彼上。故云上上。今捡佛性论声闻有
二种。一利根人。于一念中等观四谛。八十八
惑一时俱断。皆名为见谛。若钝根人次第观。
即初念见苦不见馀三谛。但苦下四谛名为
见谛。今明前解。以声闻为渐见。佛为顿见。以
声闻多渐见谛也。第二对中。前明佛智是第
一义。却明二乘非第一义。有人言。金刚心惑
尽照圆。名金刚能断。如说得佛时。犹有首
楞严定及金刚定。故说金刚心为金刚也。今
明佛智是常。不为生灭所坏。类同金刚坚固。
不为物坏。故云金刚喻者。又金刚无惑不摧。
卷三 第 65c 页 T37-0065.png

际不停。佛智亦然。彻穷无作谛理。非住有作
四谛而停也。能灭无明。见第一义。故名第一
义智。非声闻缘觉者。此明二乘无第一义智。
初非之一字。对上是起。上明金刚喻者。是第
一义智。今对彼是。故明二乘非也。须长牵非
字向下。谓非声闻缘觉不断无明初圣谛智。
是第一义谛智也。声闻缘觉不断无明住地。
此句明二乘不断无明。谓断惑不尽。初圣谛
智。此明二乘初观有作圣谛。谓见理未周。是
第一义谛智者。结非也。不用二乘断惑不尽
见理未周之智。为第一义谛智也。世尊以无
二圣谛智断诸住地。此第三对。承言便故。前
明二乘断障不穷。是可思议。第二明佛断尽。
是不可思议。明二乘中以无二圣谛智断诸
住地者。二乘但得一有作智。断四住地。不得
第二无作智。故不灭无明。有人言。二乘无有
作及无作二圣智。断五住烦恼。故无第一义
智。诸住地者。总五住地。故言诸也。有人言。
此语承前文。前云二乘既非第一义智。今何
者是第一义谛智。是故言以无二圣谛智断
诸地。无二者。是一实智。故能断五住惑。惑
尽。故言以无二圣谛智断诸住地也。有人言。
以之言用。谓用无作智观理尽。以境非二。故
言无二也。后之二解。语虽小异。无二之言同
约佛智也。世尊如来应等正觉。若依前门。
无二圣谛。辨二乘不尽。今明佛尽。如来等觉。
举能断之人。非声闻下。明能断智。就此智中。
言非声闻缘觉境界者。对劣显胜。不思议空
卷三 第 66a 页 T37-0066.png

灭。名断一切。问。何故言不思议空智耶。答。
佛乃双照有无。然断烦恼。要是实相之智。然
实相实非空有。但对有故名之为空。问。但应
言空智。何故言不思议。馥师云。佛智能照空
照有。而非空非有。故名不思议空智。得此空
智。故一切惑断。龙树云。空有三。一外道邪见
空。二者但空。谓二乘空智。三者无所得空智。
谓菩萨空智也。今是无所得空智。非二乘所
知。故言不思议。问。何故言烦恼藏。答。四住
及无明。摄一切烦恼皆在其内。故名为藏。又
此惑能藏如来法身。故名为藏。世尊若坏一
切烦恼藏。此第四对。承前便故。前明如来果
德究竟。后明二乘果德不究竟。明佛智中坏
一切烦恼者。牒前起后。究竟智者。正明其相。
是名第一举境以结。初圣谛智下。第二明二
乘果不究竟。初圣谛智。牒二乘智。非究竟者。
正辨其相。向菩提者。显不究竟义。世尊圣义
下。自上已来第一明有圣法无圣法。此下第
二明有圣人无圣人。上二乘无圣法。佛有圣
法。今亦应明二乘非圣人。佛是圣人。而文但
明二乘无。即显佛是有。故不别明佛是圣人。
就文有二。一明实无。二辨权有。初言圣义者。
总以标举。穷极大圣义也。即是明佛有圣义
也。圣者正也。以理正物。名为圣义。如涅槃
云。二乘之人名邪曲见。故非正义。又法华云。
二乘之人。眇目矬陋。亦非正也。二者。法性为
正。穷体法性。故名为圣。三者。圣以对凡为
义。二乘苦法忍时。以断凡法。凡法未尽。则圣
卷三 第 66b 页 T37-0066.png

法。圣义方满。故称为圣。大圣不在二乘。是故
言非也。声闻缘觉成就有量少分功德名为
圣者。第二明权有。此文释疑故来。二乘若非
是正。昔何故说名为圣耶。是故释云。二乘但
有少分功德。故昔说为圣耳。有量功德者。有
三界内治道断四住烦恼尽。所得无为名有
量功德。有量以对圣无量。少分以对多分。若
望法华五百由旬。但度三百。未度二百。故言
有量。有量正约无为功德。少分约有为功德
也。圣谛者。自上来明圣义竟。此第二次论于
谛。就文为二。第一明二乘无谛。第二明佛有
谛。言圣谛者。谓无作谛也。言非声闻缘觉谛
者。境非彼法也。亦非声闻缘觉功德者。能观
之智非彼德也。又解谛者。通四谛也。亦非声
闻缘觉功德者。偏夺其道灭二谛。谓圣道不
足。无为不满也。有人言。圣谛者非声闻缘觉
谛。偏夺苦集也。谛名虽通四。下次明功德。别
其灭道。故此偏其集苦。苦集相生。起因缘
之原。此理幽玄。非二乘所了。谛名虽同前。理
亦从智为体称。二乘智浅不能穷理。故云非
其谛也。第二句云亦非声闻缘觉功德者。是
夺其灭道。四卷毗昙云。建立功德恶。次第见
真谛。长行释云。恶是苦集。功德是灭道。今言
非其功德。是夺灭道。夫修道證灭。是修功所
得。二乘不尽其理。故复夺之。世尊此谛下。上
夺二乘谛。今明谛唯属佛。经文应具明二句。
一者对前二乘非圣。唯佛是圣。二者对前二
乘非谛。唯佛是谛。今以文中略无初句。但
卷三 第 66c 页 T37-0066.png

谛甚深。三出谛名义。初文又三。此谛谓无作
四谛也。第二如来初觉智者。明此谛是如来
圣谛。所以如来所知如来所说故。又此文来
者。即是解圣。以如来知此谛。说此谛。是故
佛名为大圣。即显二乘不能知此谛。不能说
此谛。故不名圣谛。亦不名大圣。初觉者。依法
华经有二种初。若据化身。伽耶初觉。若就报
身。久久初觉。涅槃师子吼偈云。世间皆处无
明㲉。无有智慧能得破。如来唯乃能初破。
是故名为最大觉。然后明㲉藏下。前是自
觉。今是觉他。㲉藏有二。一是四住。二是无
明。四住烦恼。覆障众生。名四住㲉藏。无明覆
障。谓无明㲉藏。所覆众生。名为世间。佛为四
住㲉藏众生。说有作谛。为无明㲉藏众生。说
无作谛。通名㲉者。所化人为于无明缠覆。如
鸟在㲉。为㲉所藏。故名为藏。故名为藏。问。
何故偏言无明㲉藏。答。正明二乘人犹在㲉
内。又简异为四住㲉藏。说有量谛。是故下。第
三结也。是故者。是无量谛。佛圣所知。故名圣
谛。良以此谛。是佛大圣所觉所说。故名圣
谛也。圣谛者说甚深义下。晚讲人从此是如
来藏章。次此后明法身章。今不同也。依古旧
犹是四谛。上正明佛有圣谛。此下第二举藏
及法身叹谛甚深义。所以非别章者。此章名
四谛章。释四谛义犹未竟。而复明如来藏及
法身章者。则义成杂乱。是故举藏及身叹
谛甚深。犹属圣谛章也。就叹谛甚深。更开三
别。一举藏甚深叹谛甚深。二举藏类法身。
卷三 第 67a 页 T37-0067.png

于藏。即得释如来藏义。以二门释之。来意门
者。上已明佛有圣谛。今就谛说藏深。欲举
藏深叹谛深义。是故说如来藏也。又一乘由
于藏成。故须藏。远而言之。由如来藏故。一
切颠倒及不颠倒。其义得成。言由如来藏颠
倒成者。众生失佛性。故轮转苦海。如涅槃云。
是一味药。随其流处成六道味。又如来藏为
生死作依持建立。是故颠倒由藏而成。言不
颠倒由藏成者。若无佛性。虽起大行大愿。不
得成佛。如龙树云。铁无金性。虽复锻炼。终不
成金。要由来有佛性。然后起大行大愿。然
后成佛。如龙树云。如黄白石有金银性。由人
功炉冶。故有金银。故不颠倒法由藏而成。
又颠倒由藏而成。故有苦集。不颠倒由藏而
成。故有灭道。故四谛义成由如来藏。故就四
谛明藏义也。又破二乘执。自谓究竟。故说如
来藏。唯如来藏无有馀乘。又为破外道。故
说如来藏。如楞伽云。大慧。我说如来藏者。为
诸外道执著于我。摄取彼故。令彼外道离于
神我妄想见心执著之处。入三解脱门得成
菩提。故说如来藏。又为断见众生。谓众生之
性同于草木。尽在一期。无复后世。为破此故。
是故今明如来藏。必当作佛。不同草木。尽
在一期。故涅槃云。佛性者。非如墙壁瓦石也。
如法华常不轻菩萨。为令增上慢人。发菩提
心。故说众生悉有佛性。又令众生知自身中。
有于佛性。发菩提心。修行成佛。故说佛性。又
令众生知他心身中悉有佛性。不行杀等十
卷三 第 67b 页 T37-0067.png

性。则无复二乘。故于众生不起二乘之见。
又欲说波若。故说佛性。波若即是中道智
慧。中道智慧者。令众生远离有无二见。令知
生死之中。无虚妄我故。息其有见。有如来藏。
息于无见。如摄论云。为破外道邪我。故说波
若为我因。以如是等诸因缘故。说如来藏。此
是佛法之大意也。第二释名门者。言如来者。
体如而来。故名如来。依佛性论。藏有三种。一
所摄藏。二隐覆藏。三能摄藏。所摄藏者。约自
性佛性。说一切众生无有出如如境者。并
为如如之所摄。故名藏也。则众生为如来
所藏也。隐覆藏者。如来性住在道前。为烦恼
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前是如来藏众生。
后是众生藏如来也。能摄藏者。谓果地一切
过恒沙功德。住应得性时。摄之以尽。故能摄
为藏也。第一句以实摄妄。第二句以妄摄实。
第三句以实摄实。问。既得以实摄实。亦得以
妄摄妄不。答。亦有。以一切烦恼并摄在五住
之中。前文云断一切烦恼藏也。又此文中。
出生如来。是故亦名如来藏。虽有诸义。今此
文中如来在隐不现也。故名如来藏。三藏
云。亦言如来胎。如来藏在烦恼之中。名如来
藏。如来藏即是佛性。佛性有三。一自性住佛
性。二引出佛性。三至得佛性。引出佛性。从初
发意至金刚心。此中佛性名为引出。引出者。
凡出五住。一出阐提。二出外道。三出声闻。
四出缘觉。五出菩萨无明住地位。诸佛三身。
即是至得佛性。以前二为本。此语出佛性
卷三 第 67c 页 T37-0067.png

圣谛下。就藏明谛。初有四。第一言圣谛者说
甚深义下。第一总标甚深。微细难知下。第二
显甚深之相。何以故下。问答释。如来藏者
如来境界。第四寄人显深。圣谛者说甚深义。
第一文也。此文从上生。上结云是名圣谛。今
续此文。即名明圣谛甚深。明圣谛甚深者。
为成上佛有圣谛。二乘无圣谛。故有此文。言
甚深者。此藏中出如来法身。微妙难知。又如
来藏为烦恼所隐。非二乘所知。故言甚深也。
又三义故甚深。一生死即如来藏。故甚深。如
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法华论云。
众生界则涅槃界。不离众生界有如来藏性
故。二众生身即法身。故甚深。如中论。如来身
绝四句。众生身亦绝四句。维摩云。观身实相。
观佛亦然。是故众生身即法身。故甚深。三明
圣谛即一实谛。故甚深。深中之极。是故言甚。
一实谛者。非苦非集非灭道。故名一实谛。
又言圣谛者。通举八谛说甚深义。甚深有三。
一则十地不能见。当体为甚深。此即是自性
住佛性甚深。二者佛性即是极灭。隐而未
彰。须万行了出。所了既深。能了亦深。是则
道谛甚深。谓引出佛性甚深也。三者四谛俱
深。谓苦集能覆甚深之藏。彰甚深之道。故苦
集为深。如因缘之理。皆性下坠。唯佛能见其
始。故极深。斯则四谛俱深。原由佛性。故将明
八谛。举之致叹。微细者。第二显甚深相。细中
之妙。故言微细也。非闻慧境。故言微细。非
思慧境。故言难知。非世间修慧境界。故言非
卷三 第 68a 页 T37-0068.png

界。故言是智者所知。又解。微细难知。此非闻
慧境。非思量者。非思慧境。是智者所知。是修
慧境。依胜天王波若经有四种慧。谓闻思修
證慧也。證慧者是修慧后分。故从微细等。即
是三慧。智者所知。是其證慧。一切世间不能
信者。有三慧者不知。无三慧者不信。又亦得
为三。初明非二乘所知。是智者所知。明唯佛
能知。佛名智者觉者见者。一切世间。明凡夫
不知。应有四句。一凡夫不知不信不见故。下
以生盲者为譬。二二乘信而不知。菩萨知而
未见。佛则知见了了。第三何以故下。解释
甚深。何以故者。问也。四谛唯染净因果。此义
浅粗。何故言深。下次释之。〔以〕ィ-【原】以以此谛处。说如
来藏。是故言深。第四如来藏者如来境界下。
寄人显之。是如来境。就胜显深。非声闻缘
觉境者。就下显深。问。何故唯说非二乘境界
耶。答。凡夫全不观谛。非彼境界。故不说凡
夫。问。何故不言菩萨。答。地前菩萨能信。地
上菩萨能知。是故不说。如来藏处说圣谛义
下。第二就藏说谛。句别有三。初言藏处说圣
谛者。如来藏不染而染为苦集谛。非净而净
为灭道谛。故就藏处说圣谛矣。如来藏处甚
深故下。第二以藏甚深。类显谛亦深。显就藏
说谛之意也。将谛摄藏。藏即谛实。故谛深
也。藏即谛实者。四谛通虚实。佛性即灭谛。故
言藏即谛实。微细难知下。第三显甚深相。还
同上非三界境界。是智者所知也。若于无量
烦恼藏烦恼所缠者。若钩锁相生者。即是第
卷三 第 68b 页 T37-0068.png

既言法身。亦得释法身义。作二门释。一来意
门。前明如来藏。藏义则隐。法身是显。藏义
既隐。此则难明。法身居显。斯则易辨。欲以
出缠易显之身。显彼隐时难明之藏。此则为
成藏义。故辨法身也。二者就正道论之。言亡
虑绝。身未曾隐显。但于颠倒众生不了。是故
名隐。约缘了悟。所以言显。上已论缘迷成隐。
今次辨了悟名显。是故名法身也。然如来藏
之与法身。更无有二。只是隐显之名。隐法身
故名如来藏。显如来藏故名法身。斯则隐于
显。故明隐。显于隐。故名显也。隐于显故名
隐。隐实无所隐。显于隐故名显。显亦无所显。
故就正道未曾隐显。随缘迷悟。故称隐显耳。
复须了迷悟之义。虽随缘迷名隐。然迷实无
所迷。虽随缘悟名显。然悟实无所悟也。故华
严云。如来深境界。有量齐虚空。一切众生
入。真实无所入。入者悟也。对入辨出。出者迷
也。入既无所入则知悟者无所悟。出既无所
出。当知迷者无所迷。故知法实非隐非显。不
迷不悟也。若言实有隐有显。有迷有悟。还是
有所得义。涅槃经云。有所得者。是魔眷属。非
佛弟子。又须识无增减义。若隐名如来藏。则
在隐不减。显名法身。则显亦不增。故经云。
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又隐名如来藏。如来藏
不减。颠倒生死不增。显名法身。法身不增。颠
倒生死不减。故大品云。虽生死道长。众生性
多。菩萨应如是正忆念。生死边如虚空。众生
性亦如虚空。是中无生死往来。亦无解脱者。
卷三 第 68c 页 T37-0068.png

有缚脱增减。则是二见。名为丑陋。不名庄
严。若离缚脱增减。得于正观。名大庄严。须深
得如是意。不尔。还成有所得。有所得易信
易解。无所得则难信解。故此经云。一切世
间所不能信。则其事也。第二释名门。所言
藏法身者。经论不同。或明一身二身三身四
身。如法华经论中说。今此中明法身者。即是
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
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
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
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
法身。即此经下文。成就一切佛法。说名如来
法身。问。若显名法身者。何故法华论云。法身
者。谓如来藏性净涅槃。答。经论不同。各有其
义。法华论明三身次第义。隐时是真如法隐。
故云自性清净心。即此法有体。故名为身。显
时修因所得。故名为报。有应物之用。故称为
化。今此经就隐显分之。隐为烦恼所藏。则
身义未现。若出烦恼胎。身相便现。名法身。如
世间云。在胎中之时。身相未现。但名处胎。出
胎之时。身相方现。是故经论。义不相违也。于
说如来藏如来法身不可思议下。第三总举
身藏劝信二谛。初言于说藏者。举如来藏。如
来法身者。举佛法身。此双牒藏身二句也。不
可思议境界者。明藏身真实。则非馀人所
测。故不思议。唯佛所知。名佛境界及方便说
者。明藏身权实也。问。何者是藏身权实。答。
藏实者。谓真如佛性。藏权者。如说生死以为
卷三 第 69a 页 T37-0069.png

实。说有三乘等性者。此是方便。身实者。所谓
诸佛法身。身权者。所谓化身。又如来藏及法
身。有佛无佛。性相常住。非是说时便有。不说
便无。故是身藏实也。及方便者。昔说无常教
也。有人言。明佛善巧。能为众生说如来藏以
为作无作二圣谛。名方便说。此师以所说身
藏为真实。巧方便说名方便也。今谓不然。正
以身权实。类谛亦有权实。有作为权谛。无作
为实谛。心得决定者。于彼藏身权之与实信
不疑也。信者。是决定义也。此则信解说二圣
谛者。以前类后。若能信彼藏身权实。当知亦
信谛权实也。如是难知难解下。第三广释二
谛名义。就释二谛为四。一标二数。何等以
下。第二列二名。从说作圣谛义者已下。第三
广释二圣谛。从如是八圣谛已下。第四明开
权显实。如是难知下。标二名。何等已下。列二
数。权名有作。亦名有量。实名无作。亦名无
量也。言作无作。从行立名。举小乘谛圣后。
更有大乘观谛。可以修作。名为有作。以有作
观智。詺所观谛。故名有作谛。举大乘观谛
圣后。更无馀观可作。名曰无作。以无作观
智。詺所观谛。名无作谛。又释有边四谛。是二
乘所观。其人未是究竟。方有所作。无边四谛。
是如来所照。佛是究竟。更无所作。故作无作
从人为别。又云。有为谛名作。以有为法是起
作义。无为谛名无作。以无为法无起作故。故
下文云。有为生死。无为生死。亦云有量无量
者。二乘智力有限量。佛智无限量。边无边
卷三 第 69b 页 T37-0069.png

为无边。悉是随人为名。今以四义释之。一粗
细门。若说分段因果。及能治灭道。称为有量。
若说变易因果。及能治灭道。称曰无量。二广
狭门。若说苦集唯其分段因果。灭道唯是分
段对治。故名有量。若说苦集该通分段变易
两种因果。灭道该摄分段变易二种对治。故
名无量。三浅深门。小乘所愿。唯知染净因果
法相。此毗昙宗也。□又说极深。唯知四
谛。因缘假有。无性之空。此成论宗也。故名有
量也。大乘所观。明空则本性寂灭。辨有则
穷如来藏。故名无量。四总别门。小乘法中。虽
观四谛。总相粗知。名为有量。大乘法中。随别
细知。名为无量。知一苦中。具知法界微尘
数苦。集等亦然。故涅槃经云。所说苦等中智
所知。分别苦等有无量种。非诸声闻缘觉所
知。我于彼经竟不说之。今且约行明作无作
也。说作圣谛义者。三广释。释二即二。前释
有作。次释无作。作中四。第一牒。二略释。
三何以故下。广释。四是故下。结也。作圣谛
者。牒也。是说有量。转名显示。第二略释也。
何以故者。第三广释。何以故有作名有量。下
对释之。明二乘人因他知故。不知一切。故名
有量。文言非因他能知一切苦者。二乘是因
他得悟之人。今明非是因他之人得知一切
苦。故名有量。有人言。若观解中。未知万法唯
心。谓心外有法。心依境起。名曰因他。若因他
知者。非是一切。是有量也。今谓非无唯识之
义。此法师安不得所。今如上释也。是故世尊
卷三 第 69c 页 T37-0069.png

但知有为生死。不知别更有其无为生死因
他不能知一切灭。故但知有馀涅槃。不知别
更有其无馀涅槃也。有为生死无为生死者。
此二生死立名。凡有四种。一者分段变易。如
上所释。二者思议不思议。分段粗近。易可测
度。名可思议。变易微细。难可测度。名不思
议。三有量无量。分段局在三有。名为有量。变
易出于三有。乃至金刚。名曰无量。四有为无
为。分段名曰有为。变易名曰无为。分段之因
名为有漏。变易因名无漏。分段果名有为。变
易果名无为。对界内有漏。语界外为无漏。然
实是有漏。对界内有为。名界外无为。然实
是有为。又出三界分段桎梏笼烦。名为无为。
而有念念生灭。称为生死。如法华诸子出于
火宅。到于空地。空地即是无为也。此以重苦
为有为。轻苦为无为。如以重苦为苦。轻苦为
乐。灭有为生死名有馀。以其犹有无为生死
故。灭无为生死名曰无馀。以其无复馀生死
故。有人言。有为生死者。盖是从人以判名。凡
夫学人。于三有中造有漏业起分段生。故曰
有为。有为众生所受生死。名有为生死。无学
人不造结业起分段生。名曰无为。无为圣人
所受生死。名无为生死也。有人言。有为生死
者。为之言作。犹是有作智所观生死。无为生
死者。犹是无作智所观生死也。涅槃亦有有
馀无馀。有馀涅槃。是有量灭谛。有馀不尽。
无馀涅槃者。是无量灭谛。无复馀果也。有
人言。二乘方有所为。能知分段。故谓分段。名
卷三 第 70a 页 T37-0070.png

易。名无为生死。此并从人得名。有人言。有漏
业报得分段名有为。无漏因无明缘起变易
名无为。此从因受名。有漏因感名有为。无漏
因感名无为。依宝性论云。三种意生身。因无
漏善根所作。名为世间。以离业烦恼所作。故
亦名涅槃。有人释此论云。约有为义。名有为
生死。约无为义。名无为生死。无约世间名
有为。名有馀涅槃。约无为涅槃。名无馀涅
槃。今此论文者。三种意生身人。无复分段
名为涅槃。犹有变易名为世间。故此人亦是
涅槃人。亦是世间人。故有四句。一但生死非
涅槃。谓凡夫及学。二但涅槃非生死。所谓佛
也。三亦生死亦涅槃。谓二乘人也。四俱非者。
泯上三句。故华严云。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
得。此得无为涅槃人。所感生死。名无为生死。
未得无为涅槃人。所感生死。名有为生死也。
得无为人所得涅槃。名无馀涅槃。未得无为
所得涅槃。名有馀涅槃。望后犹有大涅槃在。
故名有馀。此是将后别前。故名有馀。无馀可
知。有人言。从人别馀无馀。有馀果人所證。
故曰有馀。无馀果人所證。故曰无馀。汎经
论中。明馀无馀涅槃。略为五对。一。唯就小乘
说。因亡名有馀。果尽名无馀。二。唯就大乘
说。因尽名有馀。果尽名无馀。如变易因尽为
有馀。变易果尽为无馀。所以然者。金刚心断
变易因尽。而变易果犹存。有馀累故。曰有馀。
佛果为解脱道起。则无复因累。变易生死果
亦亡。则无复果累故。故名无馀也。问。若尔。
卷三 第 70b 页 T37-0070.png

果作解脱道起。分段因既尽。分段果亦应无。
答。不类。佛解脱道起。此是常智起。常智起。
即是常身起。常身起。故无常身即谢。小乘解
脱道起。此是无漏智。非是变易报。不得言智
起。变易报亦起。分段报即谢。所以然者。无漏
智是变易因故。文云无漏业因。无明为缘。感
变易报。所以无漏起时。非变易报起。是故分
段报不即无。问。要待佛果常身起。无常报方
无者。亦应要待变易报起。分段报方无。答。非
类。断分段因尽。而灰身灭智。分段报任运无。
变易报方起。如人报谢。故天报起。不由天报
起。故人报谢。佛果法身。与此非类。要由解脱
起。解脱道是法身故。法身起。变易报方无。所
以非类也。问。金刚心断变易因尽即名有馀
涅槃者。亦应金刚心断变易因尽即是尽智。
答。此是一类义。要由佛果起。方名尽智。要由
佛果起。方名有馀涅槃。但约佛果望因尽义
边为有馀。望果尽义边名无馀耳。非金刚心
断惑尽。即名有馀涅槃。问。若尔金刚心断惑
不尽。答。虽尽。要待解脱道起。證惑无处。始
相离。故金刚心未得尽智名。问。若佛果起。
变易因果即无。若今岂非生死断为断见。
佛果起为常见。如下文见诸行无常为断见
见涅槃常为常见。答。有所得人。非此解者。
则堕断常。今明悟变易因果。本来无生。故名
为断。非前有法断。即今无也。三。菩提所得
因果无处为有馀。佛所得因果无处为无馀。
四。如摄大乘论及金光明。应化身为有馀。法
卷三 第 70c 页 T37-0070.png

念念灭故。名曰无常。此取其非究竟义为有
馀。法身究竟故名无馀。五。大小相对。小乘中
因果尽名有馀。大乘因果尽名无馀。佛性论
云。二乘有三种馀。一烦恼馀。谓无明住地。二
业馀。谓无漏业。三果报馀。即意生身阴。问。
前具明四谛。今何故但云生死涅槃。答。略论。
苦灭二果。集道二因。集道易知。又举二死结
苦集。举涅槃结灭道。虽对举二种。意明二乘
止度一死。止證一涅槃也。说无作圣谛义者。
第二释无作谛也。就文有三。一牒。二略释。三
广释。说无量者。转名显示。第二略释。何以
故者。第三广释。何故无作名为无量。次下
释中。以一切释无量也。如来自力故知者。谓
如来不从他悟。自力知故。能知一切也。问。何
故云一切众苦。答。馥公云。凡有识知痛痒
皆名为受。又释。变易之苦。无别外具。宜是
受性。三谛随之。皆云受也。一切苦报。由因
网得。名为受苦。受苦家集。名为受集。受苦
家灭。名为受灭。受灭家灭道。名受灭道。今云
受者。依毗昙。无漏五阴直名五阴。有漏五阴
名受阴。故名为受也。问。有漏五阴何故名
受。答有二义。一为过去业烦恼受得。故名为
受。二复能成受未来果报。故名为受也。经论
中明四谛智。皆是知四谛。故名四谛智。而苦
上言知。乃至道上立言修者。但苦智当相以
彰。故名知苦。馀三就知意以说。知集之意欲
断。乃至知道之意欲修。故经论中差别说四
谛智也。若就智功能。随提一谛智。则具四
卷三 第 71a 页 T37-0071.png

来苦果不起名舍。因果无处属已名證灭。苦
智增名修道。乃至知道智亦具四能。唯有知
苦知道之异也。如此四谛智各具四能者。所
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等四智是也。如是八
圣谛下。第四开权显实。就文为二。一者权实
双举。第二偏释于实。权实各四。故云八谛。如
来说四谛者。第二偏明于实。就文又二。一者
略说。二者广论。前八之中。无作四谛。是佛所
知。故言如来说四谛也。馥师云。虽有作无作
者。其名目唯苦集灭道之四。此意离故成
八。合成四也。如是四无作圣谛义者。此下第
二广辨。无作四谛是如来谛。即是显如来唯
说无量谛之所以。前开二门。次广释之。如是
四谛如来究竟。第一章门。非罗汉下。第二章
门。成上如来说四谛所以。所言事者。谛有三
种。一者解究竟。所谓一切染净法相。自身染
净因果。究竟解知一切四谛法相。二行究竟。
于己谛事。苦集断尽。灭道修满。三说究竟。既
如实悟。还如实说。佛具此三也。故云事究
竟。二乘事不究竟亦有三义。一解不究竟。于
四谛法知之不穷。二行不究竟。于己苦集断
之不尽。于己灭道證之未圆。三说不究竟。
既不如实悟。亦不如实说。是故二乘事不
究竟也。何以故下第二释也。前释二乘非
究竟。次释佛究竟。何以故者。问也。何故
二乘谛不究竟耶。非下中上得涅槃者。此答
释也。有人言。此文是倒。若正。应言下中上
法非得涅槃。二乘随别渐观四谛。名下中上。
卷三 第 71b 页 T37-0071.png

名非得涅槃。所谓不得大般涅槃。以不得故。
名四谛事不究竟也。如来顿得涅槃究竟尽
原。始与无作名也。有人言。非二乘利钝中根
人得究竟涅槃。有人言。下中上者。七学为下。
罗汉为中。辟支为上。此三随所灭处。皆是涅
槃。有人言。下者声闻。中者缘觉。上者佛也。如
涅槃云。声闻之人。以小涅槃而般涅槃。缘觉
之人。以中涅槃而般涅槃。诸佛如来。以上涅
槃而般涅槃也。明涅槃体性平等。无三差别。
良以大乘者。得涅槃究竟。中下二乘。未得此
理。故言事不究竟也。今明此文非倒。所言非
者。非是下中上三法差别得大涅槃也。何以
故下。此释如来究竟涅槃。前问。次答。问意。
何故如来于无作谛事究竟。以一切如来下。
第二对问解释。明四谛究竟。即四成别。知
一切苦者。于苦究竟。断一切烦恼下。于集究
竟。灭意生身阴下。于灭究竟。坏一切烦恼藏。
修一切苦灭道者下。于道究竟。所以须示文
处者。以此中文相交加。故宜应记之也。知
一切未来苦者。佛断现在习尽。则未来报不
起。故言知未来苦也。又苦果对于集因。则因
在现。果在未来。有人言。苦轮通于三世。过去
已谢。现事易知。未来无极。二乘方所应经。
故别言之。馥师云。意生身苦。于二乘是未来。
能知是苦。则无苦不知。断一切烦恼上烦恼
所摄受一切集。五住根本性成者。是一切烦
恼。五住所起。是上烦恼。此二烦恼。通摄分段
变易因尽。故言摄一切集。有人言。所摄受一
卷三 第 71c 页 T37-0071.png

恼者。无明住地也。上者。恒沙及四住也。所摄
受一切集者。明一切烦恼皆悉摄尽。总名集
谛。灭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灭作證者。上来
略别释佛知苦究竟。断集究竟。今第三广释
知灭究竟。就文有三。一略明知灭究竟。二非
坏法故下。广明知灭究竟。一切苦灭。唯佛得
證。下结佛知灭究竟。所以须示文处者。亦以
文相交加故也。初地已上。变易之身。是意生
身阴。然佛实具灭分段变易因果。但对二乘。
故偏说灭变易耳。一切苦灭者。上但言灭意
生身。恐畏疑灭苦不尽。故云一切苦灭作證。
世尊。非坏法故名为苦灭者。第二广明知灭
苦究竟。就文为二。一简非。二明是。非坏法下
简非也。二乘得灭。名坏法灭也。昔教以身灰
智断。是坏法之灭。今则妙有常住。无累湛然。
非同此灭。问。小乘灭分段苦集。既是坏法灭。
大乘灭变易苦集。何故非坏法灭。答。了变易
因果。本自不生。则今所无灭。说此为灭耳。
大品云。若法前有后无。诸佛菩萨则有过
罪。即其證也。佛性论云。破三界谛得有馀。
破四种生死。思惟烦恼。得无馀。此皆是坏
法灭。与大品意同。所言苦灭者。第二明是。无
始者。理灭本有也。非生因造。故云无作。若为
生因造作。则是本无今有。故名为起。既非本
无今有。故无起。若本无今有。则已有还无。
故名灭尽。既非本无今有。则非已有还无。
是故无尽。有尽故则是无常。今既离尽是
故常住。自性清净者。未现之时。名为性净。
卷三 第 72a 页 T37-0072.png

烦恼藏者。本隐之时。有惑不能染。显现之时。
无惑之可染。故云离烦恼藏也。有人言。无始
无作者。显理灭不同于道。始生终作也。无起
无尽者。显理灭不同于苦。始起终尽。离尽常
性者。显前无起无尽。故离尽。以无起。故常
住。自性清净。故离一切烦恼藏。上对苦明灭。
今对集明灭。以自性清净故。非是对治故令
烦恼灭也。此释对三谛明灭。故灭谛异三谛。
世尊过于恒沙者。释此一章不同。凡有□□。一古旧释云。上来所说虽有藏身。并为成
圣谛。此文如是法身章。下不离烦恼藏。是
如来藏章。问。依后立名次第。前如来藏。后法
身。今乃前明法身。后如来藏。何故尔耶。答。
上已论藏身次第竟。今直说身藏体。故不相
违。问。今何故不依章名次第。前藏后身。而前
身后藏。答。谛是果。法身亦是果。欲接果。
故灭果。明法身果。却明此果本由于藏。故
次明于藏。故前章前藏后身。是一种次第。今
前身后藏。复是一种次第。第二江南旻师等。
从此文即明空义隐覆成上如来藏及法身章
者。上举身藏。为明圣谛甚深。故在圣谛章内。
今明在昔。所以未说。由于众生常我病重。出
世之始。须说苦空。破物常我。未得早明甚深
之理。是为空义隐覆于理。又是空教隐覆真
智。故名空义隐覆真实。略同涅槃涂乳之譬。
彼释文云。过于恒沙者。谓五住烦恼数过恒
沙。法身理隐在众惑之内。故云不离不脱。与
惑识混然未得相异。故云不异。二乘不能思
卷三 第 72b 页 T37-0072.png

因具足。烦恼断除。真性显现。是法身成就。今
亦不同此说。凡有三意。一者此中未有空义
隐覆之文。二者此文亦无无常隐覆之说。三
者此文乃明法身不离不脱。不应就佛性释
之。今所明者。如上说。上来明谛体相竟。今第
二明法身体。二者若长观文意。此二犹属释
灭谛文。但释灭谛体有三。初正明灭谛体。今
次约灭谛明法身。次约法身明如来藏。所以
然者。欲明灭谛法身如来藏。体一义异。约苦灭
义。称为灭谛。即此苦出缠之义。名为法身。
即此法身为烦恼所藏。名如来藏。故既灭谛
体中。明此三法。又于灭谛明三法者。二乘之
人苦灭之时。同于虚空无有法身。亦无如来
藏。为对此义。故就苦灭明于身藏。又亦是对
二乘明于四法。一者二乘坏法明灭。今明不
坏。二者二乘但灭分段。不灭变易。今则一
切俱灭。三对二乘灭谛无有法身。今明法身。
四对二乘灭谛无如来藏。今则明有。以是义
故。就灭谛中明此四法也。问。何故此章明小
灭无四。大灭有四。答。灭谛是大乘究竟极地。
是故须明大小差别。下辨其相。是诸佛同体
义分。非今别体。故言不离。又对生死五阴
成身。其体各别。故云不离。体真常住。不可因缘易脱使失。故云不脱。对众生五阴成
身前后易脱。始终不变。名为不异。对众生身
十时之异。故云不异。妙出情外。名不思议也。
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者。上来解法身体。此
正解法身名。以一切佛法成就。故名为法身。
卷三 第 72c 页 T37-0072.png

第八如来藏章。约法身显藏。显时法身。本为
烦恼所隐。名如来藏也。世尊如来藏智下。此
是第九次明空义隐覆真实章。略以二门释
之。一来意门。所以次明空义隐覆真实者。前
明如来法身不离如来藏。但如来藏有其能
藏所藏。所藏即是真实。能藏即是虚妄烦恼。
今欲论能藏之法。成所藏义。故有此章来。次
释章名者。妄法非有。名之为空。有空所以。故
目之为义。空覆佛性。名隐真实。又虚妄之法。
情有理无。以理无故。名为空义。以情有故。障
覆实性。故名为空义隐覆真实。问。云何名
为情有理无。为。五住常四绝。故名空义。四
绝常五住。故称为隐覆。就人作之。六道常
四绝。故名为空义。四绝常六道。故称为隐覆。
三乘亦然。三乘常四绝。故名为空义。四绝常
三乘。故名为隐覆。问。六道可尔。云何三乘亦
然。答。下云二乘及大力菩萨。大力菩萨。即是
大乘。本所不见。本所不见。本所不得。故知
虽复四绝。于缘成三。名为隐覆。然无覆而覆。
覆无所覆。是故三乘本来四绝。名为空义。此
乃是佛法之大宗。得失之根本。可留心于其
间哉。欲见此旨。当寻龙树正观论也。问。此是
何等妄法覆真实耶。答。众生闻真实是所
覆。烦恼为能覆。则谓能覆所覆。并是真实。
是故今明能覆者。此是虚妄。非实有法。如空
中华。以覆虚空。非实有法。是故说能覆之法。
名之为空。又言空义隐覆者。约二乘人有四
转倒。谓苦。无常。空。无我。四种转倒。俱覆
卷三 第 73a 页 T37-0073.png

转倒法。并是虚妄。故名为空。问。但有众生
覆义。亦有佛覆义耶。答。就教而言。亦有佛
覆。若说无常。以覆佛常。故言是覆。昔说有
量。覆佛无量。亦名为覆。然通有诸义。若就
别。正以妄法覆真也。林公言。应言空义真实
隐覆。以二乘执空为真实。故隐覆如来藏。就
此章中。人二。文别有四。言人二者。一明佛有
智不为空覆。二明馀人无智。为空所覆。问。是
中为明隐覆。但应明馀人被覆。何须明佛耶。
答。有二义。一对智辨愚。举不覆以显覆义。二
欲使人舍愚求智。举于不覆也。言文四者。一
略明如来有能知二藏之智。二从一切阿罗
汉下。略明二乘及大力菩萨无二智。三有二
种下。广释如来有二智。四从此二空智下。广
释二乘大力菩萨无二智。初文中。如来藏智
是如来空智者。如来智藏。名为藏空。知藏
之智。绝离取相。故名空智。故言如来藏智。
如来空智也。问。此文因何生耶。答。上云不
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如来藏即是所知。今对
所知。故明能知。知所藏义。名不空智。知能藏
义。名为空智。故有此文来也。江南二释。一
云。此文举智显境。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隐
名如来藏。显名如来空智。谓众累脱尽。隐
显不同。理常无二。随义生知。而同一常解。故
云藏智是如来空智。又释。法身具万德。从此
生解。是如来藏智。隐时未有万德。照此生解。
为如来空智。今不同此解。第二段中。罗汉辟
支大力菩萨。举无二智人。不见不得者。正明
卷三 第 73b 页 T37-0073.png

于空。未解未證。名不见不得。又前明唯上能
知。此显非下所测也。然小乘法中。凡夫学人。
亦未见得。但据胜偏举罗汉辟支。胜尚不见。
况劣见耶。大乘法中。外凡善趣。亦未见得。据
胜偏举大乘大力菩萨也。二事覆故不见。一
为烦恼覆。如涅槃云。十住菩萨为无我轮之
所惑乱。又言十住菩萨。见法有性。故不见佛
性。此證菩萨无有空智。菩萨尚尔。况复二乘。
地上分见犹名不见。地前故不足论。世尊有
二种者。此第三段。就文有二。一者双标。二者
双释。双标有二。种二种者。举其数也。如来
藏空智。列其二名。照于二藏。故名二种如来
藏智也。复有人言。空智者。能照之智离相。故
名空智。如甚深妙智。以自空无诸相名为
空。非是照空故名空智。此标能知之智也。有
人言。如来藏。此是藏智。空智者。此是空智。
则知真名藏智。知妄名空智。此则藏智与空
智分为二也。今如前释。知二种藏名智。智体
无相。故名空智。问。今明藏智空智。欲明何
义。答。欲明佛知如来藏义。所以名如来藏者。
有能藏所藏。故名如来藏。佛了了知能藏之
法。从本已来。无生毕竟空。如大藏云。菩萨
知众生所著虚。无毛发许所有。佛照能藏之
法毕竟空故。名空如来藏智。佛知所藏中道
佛性。具一切德。故名不空。此如涅槃云。智者
见空及以不空。空者二十五有。不空大般涅
槃。以明佛照能藏所藏。故有空不空二智。问。
二乘之人。可无不空智。二乘知空。应有空智。
卷三 第 73c 页 T37-0073.png

空。是故亦无空智。又空如来藏。即是明如
来藏是中道义。空藏明烦恼毕竟空。故不可
为有。不空藏具一切功德。故不可为无。非有
非无。即是中道。故涅槃经云。佛性者。是三菩
提中道种子。中道种子者。此举隐时为言。故
名种子。中道显现。即是佛也。故涅槃经云。
中道之法。名之为佛。得空不空二智。即是得
于中道。故涅槃经云。得中道故。名大法师。
问。妄法云何名藏。答。以能藏故。问。云何名
空。答。以妄法无所有故。问。真实之法。云何
名藏。答。以前所藏故。问。知藏智空智。云何
俱名空。答。以二智体无相及无性故。问。何故
明二智体绝一切相。答。众生闻佛知空不空
二智。则谓智体是有。故今明智体绝于四
句。如云。波若波罗蜜。法不转倒。念想观
已除。言语法亦灭。又如马鸣说。是真如法。从
本已来。离一切相。谓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
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
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非一异俱相。如是
一切妄心分别。皆不与真如相应。故说无相。
问。云何名无性。答。如来藏中。恒沙佛法。同
一体义分。如就诸德。说名为常。离诸德外。无
别有一常性可得。我乐净等。类亦同然。又就
常等。说为解脱。离常等外。无别有一解脱自
性。法身波若。类亦同然。如是一切。是故诸
德。皆无自性。无此性相。故说为空。问。世法
缘集无性。则是无常。真法缘集。以何义故。
非是无常。答。世法别体缘集。以别体故。可离
卷三 第 74a 页 T37-0074.png

法。同体义分。以同体故。不离不脱。不断不
异。故非无常。如世虚空。无为。无碍。无有。不
动。同体义分。不可易脱。故非无常。问。上来
所引马鸣说。乃是明如来藏离于性相耳。何
关證佛智离于性相。答。如来藏显成于佛智。
如来藏既离性相。当知佛智亦离性相。世尊
空如来藏者。上双标。此下双释。标谓能照
智。双释中。明智所照境。释二即二。前明空
藏。次辨不空藏。空如来藏即是妄。不空如来
藏即是真也。世尊空如来藏者。将欲释故前
牒也。释有二种。一妄法中空无真实如来
藏。此是互无空也。二妄法虚诳。故名为空。此
当体明空。以此空义。能藏如来。故名空如来
藏。若离若脱。此辨释其相。妄法别起。其体不
一。是故言离。可以对治。因缘易脱。故名为
脱。始终变改。目之为异。一切烦恼者。指示其
体。烦恼业苦。皆是空藏。就本以说。偏言烦
恼。世尊不空如来藏者。牒也。恒沙佛法体有
不空。故名不空。过恒河沙。列其数也。不离
脱等。辨其相也。言佛法者。指示其体。此佛本
法。非果法矣。江南师释云。二种如来藏空
智者。一是照隐。二者照显也。下两句。还释隐
显。从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此释空如来
藏。谓脱离众惑烦恼藏。无累故云空。蕴万
德故云藏。此则法身也。此大意明法身显
时。空无诸果。故言空如来藏。世尊不空如
来藏者。此明隐时之藏。隐时未脱离异于烦
恼。为不空如来藏。以其深隐。故云不思议佛
卷三 第 74b 页 T37-0074.png

藏。大意明随时佛性为烦恼所覆。故云不空。
今谓此释二事不可。一者。正明如来藏空。
云何乃明法身及如来藏空不空耶。二者文
云一切烦恼。此乃明烦恼为如来藏。不应取
于法身。次明不空如来藏。此明佛性具于万
德。不应言具于众累。世尊此二空智者。上来
第三广明如来有二智。此下第四广明馀人
无二智。文有三句。一举如来二智。二明有能
信之人。三正明被覆之者。世尊此二空智者。
总牒二智也。知空不空二种藏义。名二种空
智。诸大声闻能信如来。寄人显深。佛智深故。
唯大声闻能信如来。如来有此二智。能知二
藏。有人言。诸大声闻。犹是前大力菩萨。受教
得智。故名声闻。前据不见不得处同。故三
人通举。今就不起转倒。能信有异。故别举
也。有人言。地前菩萨。阿含行成。名大声闻。
依教信佛。能知二藏。名信如来。今谓不同此
二释。上来明大力菩萨。乃是初地。不应称为
声闻。故不同第一。经自言是声闻。不应言
地前菩萨。今明如身子等。大利根声闻。闻
佛说教。则信佛也。一切阿罗汉下。第三明
被覆之者。就文为二。一辨不得所以。二是故
罗汉下。结不得也。罗汉辟支。举能覆人。言空
智。是能覆心。所解不解不信。故名空智。又
二乘智。随分离相。故名空智。又执著于空。于
四不转倒境界转者。正明覆真也。如来藏
性。常乐我净。说为四种不转倒境。二乘妄
谓无常苦无我不净。目之为转。又于常等四
卷三 第 74c 页 T37-0074.png

常起无常倒也。是故下。结也。是二乘人。于四
不转倒转。故于如来藏不见不得。凡夫二
乘。地前菩萨。智不见得。今偏说二乘者。二
乘尚不见。何况凡夫。又二乘于如来藏起四
转倒。过障深重。是故偏说。地前菩萨。信佛
语故。起常乐相。无四转倒。问。空如来藏
不空如来藏。二乘于何藏起倒。答。正于不空
如来藏起四倒也。不空藏具常乐我净四德。
而彼谓苦无常空无我也。故涅槃经云。二乘
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又于不空藏而见空。
故是转倒。苦无常实非有。而见为有。又是
倒也。一切苦下。明知苦灭有三。一略释。二
广释。三总结。今是第三也。但上来就广中。即
明空义隐覆。既明空义隐覆竟。即是于灭
谛。是故今总结也。问。何故就灭谛体中。明空
义隐覆真实。答。通别二义。言通义者。真实
即是灭谛。此真为空义隐覆。故就灭谛明空
义隐覆。言别义者。上灭谛体中明二法。一法
身。二如来藏体。如来藏体。即是真实。此真实
为空隐覆。故接于藏体明空义隐覆。坏一切
烦恼藏者。上来明佛三谛究竟。今第四释佛
知道谛究竟。悟烦恼本来不起。故名为坏。非
前有今无。故称为坏也。
胜鬘宝窟卷下(之本)
卷三 第 75a 页 T37-0075.png

胜鬘宝窟卷下(之末)
慧日道场沙门释吉藏撰
世尊此四圣谛下。此是第十。一谛章。上来前
四章。通明量无量究竟非究竟。此下四章。就
无量谛中更明取舍。谓三谛不究竟。一灭谛
究竟。上四章为二。初明无量谛。次三章辨
如来藏法身空义隐覆。今四章亦开为二章
正论谛究竟非究竟非究竟。次两章。谓如来
藏依持及清净隐覆。初二章论谛即二。第一
对三谛非究竟。明灭谛是究竟。第二对昔依
非究竟。今一灭谛依是究竟。问。何故一谛对
今。一依对昔。答。前圣谛章。以对昔有量。明
今无量。故一谛不复对昔。上来对今三谛非
究竟。是故须对今三非究竟。明一灭究竟。上
来未对昔依明今一依。是故对昔依非究竟。
辨今依究竟。一谛章。以对今三非究竟。明今
一灭究竟。是故一依不更对今三依非究
竟。一依是究竟。就此一章。以二门释之。一
来意门。从圣谛其空义隐覆上。已论昔谛非
究竟。今无量究竟。今就无量谛中。自简三
非究竟。一是究竟。故有一谛章来。又欲明佛
教大宗舒卷之。佛法广说则八万四千。摄
八万四千在于八谛。次摄八谛唯成一四谛。
虽有四谛终归一谛。唯此一谛。是其真实。对
多是故言一。若归一谛。则无覆多。无多亦
不可言一。故法华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
灭。大品云。是四谛平等。佛不能行。佛不能
卷三 第 75b 页 T37-0075.png

者。四谛之中其唯简取一苦灭谛。故名为
一。此一非虚妄及异。故名为谛也。就文二。
一对虚明实。二不思议下。对情显深。初中。前
略。后广释之。此四谛三是无常一是常者。是
其略也。此四者。牒上无作四也。上从一切如
来乃至坏一切烦恼藏修一切苦灭道。此是
广释无作四圣谛竟。故今牒之。所以云此四
圣谛也。三是无常者。谓苦集道也。此之三谛。
四义故无常。一相各异故。二因缘生故。三本
无今有故。四已有还无故。灭谛翻此四。故名
为常。然若通就理论之。则四谛同入真如。故
悉名为常。此是差别无差别义。若无差别差
别者。宜开四句。一苦集二谛。但是无常。二灭
谛但是常。三道谛亦常无常。若是四谛中道
常。此是因道。故名无常。若是佛果之道。称
之为常。四泯上三门。归乎一相。言妄虑绝。
不可说常无常也。故中论观如来品云。寂灭
相中。无常等四也。即此章下文。若定执涅
槃常。生死无常。是堕二见。故知理未曾常无
常也。何以故下。第二广释。前问起发。何故三
谛皆是无常。一谛是常。下解释之也。前解三
谛有二。初正解。是故苦谛下。总结也。正解凡
有六句。初三明是。后三辨非。三谛者牒前也。
入有为者。苦集及道为三相所为。故曰有为。
又有为是总。三谛是别。收别入总。故言入有
为相。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故是无常。实无有
法。倒有情所起。故名虚妄。言非谛者。非是
真谛。言非常者。非是真常。言非依者。非是真
卷三 第 75c 页 T37-0075.png

依。总结易知。下释一谛亦二。初释。后结。还
翻上六。三句明非。三句明是。离有为相者。异
上初句。不从缘集。故离有为。言是常者。此句
正应名非无常。异前第二。非虚妄者。异上第
三。言是谛者。对前非虚妄是真谛。涅槃云。若
法不真。不名实谛。此是就体为言。若智会
前理。智亦名谛。是则二乘有苦谛。而无
真实。今以境实为谛。如云诸佛菩萨有谛有
真实。言是常者。对前第二明理是常。言是依
者。对上非依。以是常住是可依。是故下结。结
中少前二句。谓非常非依。有人言。从一苦灭
谛。是第十一章。常住安隐一依。前明有虚妄
法非是依。今明真依者。乃是金刚心外众苦
尽处。离有为相。常住不变。此真依也。今明此
中虽辨于依。为成灭谛。故不同此释。上来第
一对虚明实。不思议下。第二对妄情显深。于
下初言不思议者。总叹显深。绝凡圣境界。故
名不思议。下别显之。别中有二。一理出情
外。二凡夫识者二见颠倒下。有人言此文是
颠倒真实章。既言二见颠倒及二乘。如七日
婴儿。以二乘执苦无常。不见常乐灭理。亦是
颠倒。一灭谛理。出此凡圣境界。称为真实。此
释于今文及义并好。但后列十五章名。颠倒
真实是一依之后。今乃明在一依之前。有此
一好。未敢用也。今谓上明理出情外。此辨
情不及理。初中有三。谓法。譬。合。三章各二。
初二者。灭谛过一切众生心识所缘者。出过
凡也。亦非二乘智慧境者。过二乘。以出过凡
卷三 第 76a 页 T37-0076.png

谛过一切众生心识所缘。是颠倒真实章。今
且依前说也。但须知之。譬中二者。如盲喻
不见众色。譬过众生心所缘也。色譬灭谛。盲
喻凡夫也。七日婴儿不见日轮。第二譬过二
乘境界。日喻灭谛。七日婴儿喻二乘也。七
日婴儿。但见馀色。不见日轮。二乘能观苦
空。日轮既盛。翻有损眼之义。以譬常住。二乘
所未宜知。凡夫全不见。如生盲。二乘分见。如
婴儿婴儿有眼。而眼弱。日轮强。故不明了。
又婴儿但见光。全不见轮。喻二乘但得事灭。
不体法身本性寂灭。下合亦二。苦灭谛者。合
前众色及日轮也。非凡心缘。合生盲不见。亦
非二乘下。合婴儿不见日轮也。凡夫识者。上
来第一理出情外。自下第二情不及理。又
法。譬。合。明凡夫二乘不见本性寂灭谛。此
下释不见所以。凡夫二乘并有过失。是故不
见灭谛。就文为二。一双标二门。二双释二门。
初中有二。一标凡夫过失章门。一切罗汉下。
标二乘章门。凡夫章门有二。初二见章门次
颠倒章门。二乘智是清净者。对凡夫二见颠
倒。故目二乘为清净。边见者。此下广释章。二门即二。初释凡夫过失章门。次释二乘章
门。初门中。前释二见。后释颠倒。前中初言边
见者有三。谓标。释。结。断常二见乖于中道。
故目为边。若以无见为断见。有见为常见。此
则通于五见。今唯边见。为断常正是五见中
之一也。释有二。一依我起边。二见诸行下。
依法起边。依我起中。凡夫者出起见人也。于
卷三 第 76b 页 T37-0076.png

明起见。明起见中有二。一起我见。二起断
常。于五受阴前起我身中有我。则是身见。
故经言六十二见。以身见为本。身见为本
身见即是断常之因。是故前明起我见。妄想
者。起我见所由。无我计我。所云妄想。执实
有我。起决定心。名为计著。生二见者。此明
从我见生边见。计即阴我。阴灭我灭。而生断
见。离阴计我。阴灭我存。而生常见。是名下。
第三结也。若望正道。凡夫有三重颠倒。本来
无阴。而计有阴。一颠倒也。二于阴上。复计为
我。二重倒也。三而于我上复起断常。谓三重
倒也。故法华论解种种惊怖云无人法。谓人
法即是颠倒惊怖也。见诸行无常。第二计行断。就法明断常。昔罗什法师云。断常有二。一
执人断常。二计行断常。当罗什在世。未有
此经。而解与经合。就依法中。初依生死涅
槃二法。以起边见。二依色心而起边见。就初
生死涅槃法中有二。初别明于生死涅槃起
断常见。次总明起见过失。见诸行无常是断
见者。依生死法起断见也。五阴集起。名为诸
行。又中论行品云。五阴从行生。故名行见。此
诸行无常灭坏。故断见。是断见非正见者。
结以显非也。见涅槃常是常见者。依涅槃法
起常见也。别论正是大涅槃。通则三乘所
得。皆是涅槃。问。涅槃实常。还见为常。应是
正见。何故言是边见。答。涅槃虽复是常。是因
缘常。非定性常。取为性常。故是边见。是常见
非正见者。结以显非。理实生死涅槃中。皆起
卷三 第 76c 页 T37-0076.png

见涅槃法无为永安。多起常见。故偏说之。妄
想见故者。总明断常起之所由。妄想见故。起
于断常。言妄想者。实非是常。横谓言常。故
云妄想。宝性论云。不灭有为行。以离断见边。
不取无为涅槃。以离常见边。所以尔者。以生
死即涅槃。故无可灭。涅槃即生死。故无别常。
故论云。第一义谛。说生死法名为涅槃。此二
法不分别故。彼论云。无分别之人。不分别世
间。不分别涅槃。有人言。明此计非是念念
生灭无常。乃言一切万法死后生见。净佛
国土见。亦不应除也。于身诸根者。此就色心
起边见亦二。初明边见。次明过失。然于色心
得具起断常。于色法起常见者。如谓五大是
常。及微尘之常。心法亦起断见。如受灭我灭。
今此中就色明断。就心辨常者。并据显现为
言耳。于身诸根。分别见坏。于续不见。起断见
者。依坏色起断见也。眼耳鼻等。是身诸根现
见尽灭。名见法坏也。于未来世。更有报起。名
有相续。愚暗不见。谓之断。此是见坏。而不
卷三 第 77a 页 T37-0077.png

于心相续下。明依心计常。心法续起。明心相
续。凡夫不知。谓是常然。愚暗不解。不知刹那
间意识境界。显不解相。刹那是念。念念之中。
前为意根。后为意识。意根意识。分齐各异。名
刹那间意识境界。凡夫不解。故便起常见。犹
如小儿。见旋火轮谓不断绝也。问。何故云意
识境界起常见。不云五识起。答。意识多缘无
量境界。故多计意识为常。五识各主一尘。代
谢易知。故偏言意识。又五识托现五尘。不得
循环长久在缘。意识通缘去来。或忆本事。
故于意识通缘多生常见。又释。前已云心相
续。此言意与识。于中不知随境生灭。故生常
见。则六识通在其内。上来第一明起边见。
下对显起见过失。此妄想见。牒上所辨断常
二见。于彼义若过若不及者。正明过失。有人
言。谓于前一苦灭义。断者太过。常者不及。
问。前计我人等以为断常。何关灭事。而于灭
事明过与不及。答。理不离事故尔。故起断见。
谤无世事。以无事故。不得就之推求取实。名
为太过。彼常见者。执取事相。不得舍事以
取实义。说为不及。其犹世人。见绳为蛇。弃
求绳。此是太过。留蛇取绳。便为不及。此亦如
是。有人言。此断常妄见。于彼理灭定义。若
过不及也。以断见谓诸法一向灭。不知理灭
是有。故名太过。以常见谓诸法相续常。不知
理灭。离相寂灭静。不可说常。故名不及也。
有人言。色心皆有过与不及。于色法过者。
现阴坏。谓是断。是为若过。不见后续。名为
卷三 第 77b 页 T37-0077.png

相间。名为不及。有人言。有为诸法无常。计佛
亦无常。故言若过。若不及者。涅槃是真常。乃
居金刚心外。向计现五阴无常身。即是涅
槃。此去涅槃太远。故言不及。今依文释。断为
太过者。见诸根灭坏。即谓未来无复续
起。故为太过。见心生灭相续。即谓凝然常。
不知生灭。名为不及。无常谓常。无断谓断。名
为异想分别。上来第一广明二见。颠倒众生
下。第二次明颠倒。颠倒众生者。举倒见人也。
见于五受阴。是倒见处。谓是有漏五阴也。
无常常等。是倒见相。别就常倒中有三。一无
常者。是倒所迷法。二言常者。是倒所建立。三
言想者。是倒想也。体是真见。通名说想。又
无为有。故名为想。常倒既尔。馀三亦然。通
而论之。于五阴同起四倒。别则迷色起于净
倒。迷受起乐。迷识起常。迷想迷行起于我倒。
问。五阴实是无常苦乐等。凡夫何缘计为常
等。答。如杂心云。以其相似相续覆故。计之为
常。威仪覆故。计以为乐。作业覆故。计以为
我。薄皮覆故。计以为净。问。经中说生死法具
有五义。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今此何故偏
说四种。翻为四倒。答。此等离合故尔。若就生
死无我法中。分二无我。则有五义。如成实
说。众生空者。名之为空法。法体空者。说为
无我。如维摩中。众生空者。说为无我。法体
空者。名之为空。故彼经言。众生是道场。知无
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由分此二。
故有五义。翻对此五。倒亦应尔。言此今合
卷三 第 77c 页 T37-0077.png

是人我也。今明无我者。人无我也。又问。无我
理通染净。今此何故偏说生死。以为无我。翻
之为倒。答。然我无我。通局不定。凡有四种。
一就解惑二情相对。生死有我。涅槃无我。以
著我故。世间受生。故说有我。离我不生。使
證涅槃。故说无我。故地经言。世间受生。皆以
著我。若离著我。则无有生。斯文显矣。二就法
相虚实相对。生死无我。涅槃有我。生死之法。
虚诳不实。又不自在。故名无我。涅槃真实。
具八自在。故说有我。故经说言。生死无常。
无我乐净。涅槃之法常乐我净。三据如理二
俱无我。故经言。凡夫我空。乃至诸佛。生死法
空。乃至涅槃者。四就假用及实。以论生死
涅槃二俱有我。生死我者有其二种。一者世
谛假名之我。谓五阴法和合为人。故经说
言。众生佛性不离六法。六法者。所谓五阴及
我。二实性之我。故经说言。二十五有有我
不耶。佛言有我。我者所谓如来藏性。生死之
中具斯二我。涅槃亦尔。诸德和合。名之为佛。
是其假我。穷其体实。即是性我。我无我义。通
局如是。今据第二。故说生死一向无我。翻之
宣说取我为倒也。一切阿罗汉下。上来明凡
夫二见及颠倒。从此下释二乘上智。就文为
二。初明二乘不见真实。从或有众生信佛语
下。第二明有能信之人。净智者。对前凡夫二
见及颠倒之垢。故名净智。于一切智境界者。
一谛理是一切智之境界。及如来法身者。是
佛界德。二乘虽有净智。本不见此二也。或
卷三 第 78a 页 T37-0078.png

地前以为正见。二何以故下。释正见。三是真
子下。叹其正见。初句言或有众生者。汎举正
见人也。能信者希。故言或有。所谓种性解行
众生。亦通发心已上也。信佛语故者。正见所
由。自未證法。依教生信。名信佛语。起常等
想。是正见心。未有真智。故名为想。非颠倒
见。辨正异邪。异前凡夫所起四倒。是名正见
下。此结名也。何以故下。第二解释。何以故者
问也。前于五阴起常等想。名为颠倒。今亦起
常等想。何以故名正。下对释之。如来法身
是常。举境显心。以法身既常。如常而解。是故
非倒。常波罗蜜者。良以如来到常住彼岸。故
称波罗蜜。问。佛德无量。何故偏举四耶。答
佛德虽众。盖乃且据一门为言耳。于中略以
七义释之。一简异凡夫。于有为中妄谓常乐
我净。是故今就佛果德说真常乐我净。故经
言。世间常乐我净有字无义。出世常乐我净
有字有义。二治患不同。生死法中有四种患。
谓无常苦无我不净。翻对彼故。宣说如来常
乐我净。三翻倒不同。声闻闻说生死之法无
常苦等。谓佛亦然。起四颠倒。翻对彼故。说佛
常等。四除障不同。故立四种。言四障者。如宝
性论说。一者缘相。谓无明地。障佛真净。对除
彼故。说佛真净。二者因相。谓无漏业。障佛真
我。对除彼故。说佛真我。三者生相。谓意生
身。以此意生苦阴身故。障佛真乐。对治彼
故。说佛真乐。四者坏相。谓变易死。障佛真
常。对除彼故。说佛真常。五对治阐提等四种
卷三 第 78b 页 T37-0078.png

阐提谤法。对治彼故。说佛真净。二外道著我。
对治彼故。说佛真我。三声闻畏苦。对治彼故。
说佛真乐。四辟支舍心。舍诸众生。对治彼故。
说佛真常。六酬因不同。故立四种。言四因
者。如宝性论说。一者信心。除阐提谤法。得
佛真净。二者波若。除外道著我。得佛真我。三
者三昧。以空三昧。除声闻畏苦。得佛真乐。四
者大悲常随众生。除辟支舍心。得佛真常。以
斯四义。故立四种也。七摄论云。四种生死。一
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三有有生死。四无有
生死。方便生死者。即是宝性论中缘相也。无
明为感生之缘。故名为缘。即此缘是感生死
家之方便。果从缘作。名方便生死。对治方
便生死。故说于净德。因缘生死者。即宝性
论中因相也。无漏业因缘。能感变易生死。
果从因立名。故云因缘生死。对治彼故。说于
我德。有有生死者。有生复有死。故言有有生
死。即是宝性论中生相。此是当体立名。故言
有有生死。对治彼故。说于乐德。问。宝性论直
言生相。今何故言有生复有死。答。宝性论对
第四坏相。故说第三为生。摄论对第四有死
无生。故说第三有生有死。无有生死者。金
刚心唯有于死。无复有生。故言无有生死。亦
当体立名。即宝性论中坏相。坏相即是有死
无生。对治此故。说佛真常。通称波罗蜜者。谓
到彼岸事究竟。无极佛果为彼岸。智度论
云。智度是真波罗蜜。菩萨因佛慧而得波罗
蜜名。问。以何义故。名常乐我净。答依宝性
卷三 第 78c 页 T37-0078.png

同相者。法华论云。三乘六道。同有真如法身。
故云同相。二离垢清净。以胜相故。同相即是
有垢真如。胜相即无垢真如。同相即法华论
性净。胜相即方便净。我有二义。一离外道虚
妄我执戏论故。二离声闻无我戏论故。乐有
二义。一离一切烦恼习气。證一切法故。二离
一切苦。灭一切意生身故。常有二义。一不灭
一切诸有行。以离断见故。二不取无为涅
槃。常见故也。于佛法身。上来举境显心。此
明心称境。以佛法身是常等故。于佛法身起
常等想。名为正见。问。前言诸行无常是为断
见。见涅槃常是为常见。今何故言于佛法身
起常等。名为正见。答。前据执著。故是常见。
今约信悟。故非常见。又前就正道。实不可说
其常与无常。而众生于非常无常。横谓言常
见。今明虽非常无常。无名相中强名相说。叹
以为常。还如叹信解。故是正见。第三叹中。正
见牒前。下叹有五。前四行益。后一法资也。行
中真子一句。是总成人益也。有此正见。定能
绍继。故名真子。如佛性论言。以四义释成佛
子。一者因。谓是信心。二是缘。谓是波若。三
是依止。谓三昧。四者成就。谓大悲。又彼论
云。信因如父般若母。三昧依止如胞胎。大
悲成就如乳母。菩萨由此四义名为佛子。此
从佛口生等四种。应是彼四义也。从佛口生
者。应是信心。从佛口教生信故。从正法生者。
应是般若。證正法故。从化生者。应是三昧。
以三昧修生。本无今有故。得馀财者。应是大
卷三 第 79a 页 T37-0079.png

后三是起行益也。从佛口生。是闻慧也。教出
佛口。依之生解。名从佛口生。从正法生。是思
慧也。思从理起。名正法生。从法化生。是修慧
也。行德先无。今时忽起。名为化生。得法馀
财。是法宝也。地上得理。是为正财。今得教
资。说为馀财。又解。得小分解。故言馀财。又
解。夫世间之财。父存之日所用。名曰正财。父
没已后。子之所用。名曰馀财。如来在世。自悟
正法。傍以化人。名曰正财。佛灭以后。能信
解正法。兼传以化人。名曰馀财。又以法委寄。
故言得法馀财。广释佛子。如法华疏。世尊彼
净智者。有人言。此文犹属一谛章。今所明者。
从此已去是一依章。作二门释之。一来意门
者。上来对三谛非究竟。明一灭谛究竟。今对
昔依非究竟。一依是究竟。具如前辨。又上明
一谛究竟。今显此一谛是究竟故。可以依凭。
故有此章来也。二释名门者。此章名为常住
安隐一依。非生灭故。名为常住。体离危崄。故
云安隐。至理无二。目之为一。可以依凭。故称
为依。汎论能依所依义。具如摄论。有能依
非所依。约本识言之。是烦恼种子。约佛性言
之。是生死妄想。二所依非能依。约种子言之。
谓本识。约生死妄想言之。谓佛性。三亦能依
亦所依。约生死言。即是本识。本识依如来藏。
故是能依。复为种子所依。名为所依。四非
能依所依即是法身。法身显时。不复名藏。
故非是所依。法身无生死。不为生死。所依。今
此中明一灭谛。为至人所依。故名一依。从
卷三 第 79b 页 T37-0079.png

解行之本。宜以谛为其正宗。虽六章辨谛。有
四义不同。初圣谛章。明二乘无知圣谛。佛
则有之。叹谛甚深。出二种谛名体章。一
释无作谛虚实。一依章。明一灭谛是可依。三
处言并涉于谛。而此义不同。下二章。虽言不
涉谛。并是论灭谛事。就文为二。第一明昔四
依。第二明今一依。就昔四依为三。一者举胜
说劣。二明昔说劣意。第三对劣显胜。言净
智者。有人言。牒上地前正见众生。彼于佛身
离四颠倒名为净智。罗汉辟支智波罗蜜者。
对劣显胜。地前净智。望彼小乘罗汉辟支智。
得为究竟智波罗蜜。不名罗汉辟支智为波
罗蜜。第二句中。此净智者。牒上地前净智之
者。虽曰净下。将胜况劣。地前菩萨。望彼二
乘虽名净智。于一苦灭尚非境界。况彼二乘
四依之智。今明不尔。依文释之。世尊净智者。
牒净智也。一切阿罗汉辟支者。此约人明净
智义也。智波罗蜜。即二乘满足无漏智。即四
智究竟。为智波罗蜜。又利根声闻辟支。名波
罗蜜声闻辟支也。又二乘地。度分段彼岸。
知苦断集證灭修道事讫。故名波罗蜜。惑障
已尽。故云净智。又望凡夫。亦名净智。此净智
者。牒上二乘无学果智。所以牒者。欲明校量。
是故牒也。虽曰净智。于彼灭谛尚非境界。况
四依智者。正校量也。明二乘无学果智。于一
无作苦灭谛尚非境界。何况因中四依智耶。
言四依智者。有人言。因中依四谛生智。故云
四依智。所以因中称四依智者。至罗汉果唯
卷三 第 79c 页 T37-0079.png

依智。有人言。即是依法不依人。四依智。求
法之始。凭理生智。法即四谛之法。了义是四
谛之教。义是四谛之义。智四真之解。返于
识著。起自外凡。来入内凡。为四依智。今以
果况之。极果不知无边之灭。况四依智能知
灭耶。问。二种释四依。以何为正。答。依四谛
而生智。名为四依。此文无所出。故不用之。又
依四谛而生智。名为四依。有滥上果。是故不
用。又若用依四谛而生智。为四依智者。此非
释初业义。依毗昙前三方便。未作谛观。后四
方便。方作谛观。依成实念处。亦未作谛观。今
文明三乘初业义。云何偏取谛观已上。方为
初业。又举罗汉之终果。况罗汉之始因。故不
应偏取谛观已上。宜以依法不依人四依为
正意也。何以故。二释昔说劣意。若极果尚
不知灭。况四依而能知耶。如来何故说四依。
下释云。四依稚劣。因此得值诸佛菩萨说一
乘经。为悟入一乘由渐。故须说之。三乘初业
不愚法者。江南旻师云。三乘初业。即是乾慧
地。尔时即自知作佛。但厌苦情深。且取罗汉。
故实有声闻。后方回小入大。复有人言。二乘
初业。不愚于法。即成菩萨。故无复声闻。但取
菩萨为声闻耳。故用无声闻义。即开善智藏
法师。其人初执有声闻。于杨都兴皇寺正导
有声闻义。而志公云。汝[言*呆][手*卖][托-七+史]于都亭头。
法师解此语。昔在会稽灵嘉寺道有声闻义。
灵嘉正在都亭头也。因此遂改无声闻。问。今
为用有为用无耶。答。亦有亦无。不同两说。言
卷三 第 80a 页 T37-0080.png

故法华论破无声闻义。明有声闻。不同开善。
亦不同庄严。初业已知无声闻。且取罗汉为
證。若初业已知无声闻。不应取證。若以取證。
则不知无也。今总问。法华经三周明乘权乘
实。辨声闻人未闻法华。自保究竟。若闻说法
华。回心入大。方自知作佛。今此经云。三乘
初业不愚于法者当觉当得。云何会通。答。有
人言。声闻有二种。一者愚法。二不愚法。不愚
法人。谓退菩提心声闻。愚法之人。谓本乘
声闻。乘声闻。自保究竟。闻说一乘。方知作
佛。不愚法人。自知作佛。今须难之。法华经
云。舍利弗等一切声闻。皆自保究竟。闻说法
华方知作佛。云何乃取舍利弗等一切声闻
为愚法人耶。此一不可。又舍利弗等。即是退
菩提心声闻。何处离此已外。更有不愚法人。
此二不可也。江南诸成实论师释。有理教。
若就道理。三乘人初业。即自知作佛。初业者。
从四念处已上。即是三乘初业。此时已自知
作佛。罗汉故自能知也。若就教中明义。三乘
初业。乃至罗汉。不自知作佛。要待闻法华。
自方知作佛。故此经据其不愚。法华据其
教。故明其愚也。理是实说。教是方便说。问。
若胜鬘是实说。法华据教为方便者。则胜鬘
是了义经。法华名不了。讵可然耶。法华论
云。此经正明因辨果。因则七处佛性。果则
三佛菩提。岂可言其不了。又若法华据教说。
则三根之人无有禀教之益。三周之说则有
徒劳之弊。汝言胜鬘据理说三乘初业乃至
卷三 第 80b 页 T37-0080.png

论。以定其得失也。胜鬘一文云。罗汉辟支
佛观察时。得不受后有。此是罗汉自谓究竟。
自知作佛。若自知作佛。则知更受。不名
不受后有。汝言初业不愚法自知作佛者。云
何复言得不受后有智。而是究竟。次文云。罗
汉辟支佛于四不颠倒境转。若三乘初业及
阿罗汉自知作佛。即知佛常乐我净。云何于
法身而起四倒也。问。若引前二文云。罗汉
自保究竟。不知作佛者。今亦二文。初文云。
彼前所得地。不愚于法。自知有馀地。当得
菩提。后文云。三乘初业不愚于法。当觉当得。
答。前文后文。若未闻法华一乘等经。则自
保究竟。若闻法华等一乘经。则知作佛。是
以两文无相违背。故此胜鬘与法华同也。问。
文云。不由于他。自知作佛。云何乃言闻法华
等经。方知作佛。答。此言自知者。要闻他说。
而自心證见。故言自知。如华严云。有所闻法。
即自开解。不由他悟。又如舍利弗云。而今乃
自觉。非是实灭度。身子闻经而称自觉。今亦
然也。佛性论云。如来他身为五因缘。一为
说无常苦。涅槃寂静。令众生于三有中而生
怖畏。二生怖畏已。令入二乘圣道。三入圣道
已。生究竟涅槃心。为破如是增上慢心。故说
大乘法华真实教。令诸众生舍本所执。摄取
慈悲波若方便。四摄已于无上乘而成就之。
五成就已。授其无上道记。是名化身事。此五
中第三正明二乘未闻法华自谓究竟之大證
也。若二乘自知作佛者。则化身无五事。此
卷三 第 80c 页 T37-0080.png

二佛无五事。又法华论解开示悟入中云。所
言悟者。谓不知义。明一切二乘不知究竟唯
一佛乘。又释。破十种人病中。阿罗汉有三种
颠倒信。一者信有三乘。名颠倒信。道理无三
种。有于三。名颠倒信。为破此病。明乘平等
门。明三乘人同受大菩提记故。以此推之。当
知二乘未闻法华。并是愚法。又龙树云。阿罗
汉生三界外净土中。闻法华经。方乃作佛。亦
是其證。以经论验之。故知未闻一乘。则自
保究竟。若闻一乘。则自知作佛。问。约何位
论初业。答。江南诸师云。虽有二文。并是初
业已自知作佛。今不尔。有二种不愚。一者后
业不愚。二者初业不愚。后业不愚。得罗汉果
竟。值善友闻一乘经。回心信大。故不愚大法。
故前文云。得不受后有智。彼前所得地不愚
于法。二者初业不愚。即四依之人名为初业。
闻一乘经回小信大。法华亦有二人。一果人
不愚。谓身子等闻一乘经自知作佛。二因人
不愚。谓发二乘心人闻法华经。回心信大。略
举始经二种不愚。中间无定。问。小乘初业
正据何位。答。谓小乘七方便等。故杂心云初
则名始业。成实论以念处为初业。此以小乘
为初业。于小乘初业中。于小乘初中值善
友。闻大乘经。方知作佛。此四依者是世间法
者。第三对劣显胜。有人言。彼二乘所依四谛
是世间法者也。苦集是分段世间。灭道是变
易世间。一依已下。简真异伪。言一依一切依
上者。总以简之。一灭谛真依。过彼小乘有作
卷三 第 81a 页 T37-0081.png

简之。出世间者。过前世间有作四依。故名为
上。复过大乘无作三依。故名上上。无作三依
望有作四依。已名为上。一苦灭谛。复上于三
依之上。故云上上。今评定之。此释有二失。
一文烦误。所以然者。前已云一依者一切依
上。谓出二乘有作四依上。复出大乘无作三
依之上。故云一切。而后复云出世间上上。
出有作之四。无作之三。故云上上。是为烦也。
二相违失。前云一切依上。后复云上上。同是
一灭谛依。不应有此二句若云上上。前复
皆尔。若直云上。初后亦然。今明上辨佛说四
依意。今是简彼四依胜劣不同。故有此章来
也。此四依是世间法者。依法不依人等四依。
此是依教寻理。本是凡夫。为世间法。世尊一
依者。此明二乘果也。婆沙中正明小乘一谛。
一谛即是一依。故小乘人亦明一谛一依义。
小乘以灭谛一依为究竟。普胜一切法。故云
一切依上。又因中依法不依人等四依。果中
无复此四。唯作一灭。故云一依。问。因中四依。
既称世间。果中一依。应是出世。何故直云一
切依上。而不云是出世间。答。既云一切依上。
即知是出世间。但为后大乘出世。是故不
说。出世间上上第一义依所谓灭谛者。上来
明小乘依。今对小依。以辨大依。从此文始。正
是一依章。小乘一灭谛。已名为上。今大乘过
于彼上。故云上上。以上上故。名第一义。所谓
灭谛者。前对小明大。今出依体也。此释无前
二失。复得大乘义分明。世尊生死依如来
卷三 第 81b 页 T37-0081.png

生死。真实是一依。明本在因中。能为生死
依作持建立。是为颠倒依于真实。今但存
略故云颠倒真实。今谓此章实是颠倒真实
章。但释颠倒真实。与南北义不同。若言生死
是颠倒。如来藏是真实。与上空义隐覆是复
何异。空义隐覆。亦明能覆是虚妄不实。所覆
是实。又与下自性清净心烦恼隐覆此复何
异。今所释者。依如来藏有生死。作此说者。名
为善说。是不颠倒。若三种众生外道二乘空
乱意菩萨。不依如来藏而有生死。作此说者。
名曰颠倒。故真实。问。此章何故不属一依。
答。一依章。对昔小乘依非究竟。明今常住一
依究竟。今文乃对三种人不依如来藏有生
死是颠倒。依如来藏有生死是不颠倒。故不
属一依章。此章为二。一明真实。二者明颠倒。
真实中为二。初略明真实。次广明真实。各有
三句。初三者。一明依如来藏有生死。二以如
来藏故说生死本际不可知。三明能如上说
当于道理名不颠倒。问。此与上一依何异。答。
上是境为智依今明染净依。又前亦得是显
为显依。今亦得是隐为显依。境为智依。一实
谛境。能生一实智。故境为智依。问。何以得知
境为智依。答。上明二乘四依智。乃至二乘果
智。依有量灭谛境。既非究竟故智亦非究竟。
为对彼故。明无作灭谛是究竟。能生究竟智
故。故境为智依。又前明显法为依者。灭谛
显现为如来所證。故前云一切智境界及如
来法身。又前是能生依。以境能生智故。后
卷三 第 81c 页 T37-0081.png

依凭为依。就后释依。以依持为依。后以隐法
为显依者。如来藏即是隐。能为生死显法作
依。生死依如来藏者。为对外道小乘人及馀
大乘人。不依如来藏有生死故。今明依如来
藏有生死。外道有二人。一执邪因。二执无因。
执邪因中。一计人为因。次计法为因。计人
为因者有二种。一计自在天为生死之因。二
计神我为生死因。计法为因。或计世性。或计
尘微。为生死因。言无因者。谓自然而有生
死。今为对彼邪因无因。故说生死依如来藏。
故如来藏为其本因。二小乘及馀大乘人。但
知依结业而有生死。此但得末。未穷本。今
为对彼故。明依如来藏故有生死。又欲明一
切众生有佛性义。故说依如来藏有生死。以
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者。此是第二句释
上依义。既明由如来藏有生死。如来藏本际
无始不可知。依藏有生死。生死亦无始。本际
不可知。若不依藏有生死。则不可无始来
有生死也。有人言。佛性无始。生死有始。始应
可知但与佛性合用。故云本际不可知。又
释佛性无始。生死有始。背佛性故有生死。须
见佛性。方了生死之始。唯佛能见其始。十
地亦不知其始。故云本际不可知。问。龙树云。
生死有始无始。皆是邪见。今何故偏言生死
无始答。虽二俱邪见。但为破众生有始。故说
无始。无始者。欲明其有因义。又中论中。佛
说无始者。欲明空义。既其无有始。亦无中
间。亦无有终。无中无终。故无生死。有言其
卷三 第 82a 页 T37-0082.png

辨生死实。不作此解。则是邪见。世尊如来
藏故说生死是名善说者。此第三句。能如是
上说信依如来藏有生死。此是当理之言。名
为善说。即是真实。若如外道二乘所说者。名
不善说。又举能说是善。显所说不虚。世尊生
死生死者。此第二广辨依相。就文亦三。一明
能依所依不二。二明能依所依不一。三明重
论不一。初文又二。前叙能依之相。次明能依
即是所依。今前辨能依之相。上云生死依如
来藏。又云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故今解释生
死之义。有人言。生死生死者。总以标举生死
非一。故重言之。又生死中。其有二种。一生
死生死。凡夫所起。二涅槃生死。如涅槃说。住
大涅槃。能建大义种种示现。今为简后涅槃
生死。偏举初门。是故说言生死生死也。今明
释生死中有三。谓标释结。初生死两字。标生
死也。生死者。此三字将能解释。故牒之也。
诸受根没者。释生死也。眼耳等六根生识。领
纳六尘。故云诸受。又此六根。能容受识住。故
名为受。此六能生识。故名根。没者死也。生分
已谢。死分次起。故云次第也。不受根起者。虽
有根相。不能生识领纳前尘。故云不受根。又
不容受六识。故言不受根也。是名结也。问。
此句何等为生。何等为死。答。有人言。诸受根
没是死。次第不受根起是生也。今谓如前释
也。诸受根。此叙生识领纳六尘。故是生。从
没已下。释其死也。若受根前念灭。次念
灭次念受生根。此犹是生也。今受根灭
卷三 第 82b 页 T37-0082.png

受。亦应非根。云何言不受根起。答。成实论文
云。同性不依时。皆名为根。是就体为言。然
其实非根。论又云。根童子灭。非根童子在。名
根。又一义就五受作之。诸受根者。谓五受
根。五受者。忧喜苦乐舍也。若五根后所生
受名苦乐。意根后所生受名忧喜。不苦不乐
不忧不喜。通从六根后生也。明此诸受能
生烦恼。故名受根。五受是根。名诸受根。众生
若命未尽。受根常在。随何受念念不住。一
一受根。随有几念。或多或少。同类异类。受受
相续。不得断绝。四受心强。不得命终。命终之
时。要在舍根。一报尽时。舍受灭尽。名没也。
次第不定根起者。应言受根不起。此言无有
受根次第续起。此云生者已死。故言是名生
死也。世尊生死者。上明生死。今辨生死与如
来藏不二。生死者。牒前生死也。此二法者。生
死二法也。是如来藏者。明生死即是如来藏
也。就理而言。若体性者。知生死即是涅槃。
仁王经云。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
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故肇法师云。道远
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华严
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中论云。生死之
实际。及以涅槃际。如是二际者。无毫釐差别。
法华经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天亲释
云。众生界即涅槃界。不离众生界有如来藏
性也。问。是相云何。答。如人夜中见绳为蛇。
蛇是绳欤。亦知迷南为北。北是南也。有人
言。此二法是如来藏者。此空如来藏耳。前
卷三 第 82c 页 T37-0082.png

成灰灭。谁得成佛。正以生者死。死者生。相续
不断。至菩提乃尽。故得修行求于佛果。生死
烦恼隐藏法身有成之理。故名如来藏。亦能
生如来故名藏。今谓道理难知。且用前解。世
间言说故有死有生下。此第二明不一义。亦
先明生死。次辨不一。第一义中本来无有生
死。何故圣人说有生死。是故今明于颠倒众
生故有生死。佛随颠倒故说有生死。龙树云。
于生死人有生死。于不生死人则无生死。
死者诸根坏。前牒生死与藏不异。故须辨生
死。今欲牒生死与藏不一。故须辨生死。前后
有此二意异。故两处生死非生死义异也。又
既随颠倒世间说有生死。故今示生死之相。
诸根坏者。眼等诸根坏。五受中舍受根坏。生
者新诸根起。由业烦恼力。未来还生。为起。五
受根中是喜受根起。四识住中喜润故。亦是
十二缘中识支也。非如来藏有生有死者。此
正明不一义。颠倒故有生死。非如来藏体有
生死。法华经云。无有生死若退若出天亲
云。如来藏性清净。故法华经两句。还是此经
初句。明众生界即涅槃界。此是二不二义。如
来藏体性清净无有生死故。是明不二二义。
若不见法华论。释此二句便不分明。问。何故
有不二二。二不二义。答。于佛未始二。六道
常法身。于缘未始一。法身常六道。譬如病眼
人。于空常见华。是故空成华。如不病眼人。知
华常是空。以有此二义。故明二不二。不二二
义也。若依前第二师。初明生死二即如来藏。
卷三 第 83a 页 T37-0083.png

不空如来藏。今且依前释。离有为相者释成
不一。以离有为故非死。常住不变。释离有
为。约凡夫有三不变。一不为烦恼水渍变。
二不为业风吹变。三不为生老死火烧变
故。菩萨不变有二。一不为变易阴生所变。
二不为变易阴灭所变。佛不变有四。以常故
不生。以悼相故不死。清净故不病。不变故
不老也。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也。
结也。以体是无为常住。故能为众生作依持
建立。是所依处名依。持者连持令不断绝。建
立者始终令得成佛。三藏师意。依者即自性
住佛性。不从缘有。名为自性体是常法。故名
为住。以是常住。为生死作依也。持者即引
出佛性。由有佛性。故得修行显出本有之法。
故名为持。建立者即至得果性。以有佛性。
故成果德。名为建立。世尊不离不脱下。第三
重释不一。所以重明不一者。正欲成能依
义。就文为二。一当相明所依。二断脱异外下。
对能依辨所依。不离者。体是无为。不可离也。
非烦恼系缚之法。不可断。非是有为。不可脱
也。千变万化其体不改。故言不异也。出三乘
地行外。故云不可思议。世尊断脱异外者。
生死是断脱异法也。藏体异之。是故言外。而
能为妄本。名有为法依持建立。有人言。断脱
异外者。并目生死。断脱异。如上释。外者。生
死出在理外。故名为外。分明不然。如上解
也。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上明真实。今明颠倒。
就文亦三。一破二乘及空乱意二种颠倒。明
卷三 第 83b 页 T37-0083.png

结颠倒人。明不知如来藏。初又三。一破其
谓无如来藏。二破其七法有依持之义。三对
显如来藏为正依。若无如来藏不得厌苦乐
求涅槃者。此第一破其不立如来藏为依持
义。破意云。若不依真。妄不孤立。故无厌苦乐
求涅槃。如人睡时。若无报心。则无梦中向
河求水。此亦如是。又此文是反解。反解者
以无显有。若无藏不得厌苦求涅槃。当知厌
苦乐求涅槃。要由于藏。又胜鬘为破小乘等
人不知有佛性者。尚无厌苦求涅槃之因。云
何有离生死苦得涅槃之果。是故应当信有
佛性也。灵味淳师云。是理知厌苦求乐。故
终能反。异于木石。由有佛性故尔。用此厌苦
求乐之心为正因佛性。由之得佛。于时犹有
光宅师。以厌苦求乐为正因。但厌苦求乐是
功德性。极至金刚心得佛时则无。今谓文意
悉不尔。但明有佛性。故得厌苦求乐。无佛性。
不得厌苦求乐。不用厌乐以为佛性也。何以
故下。第二破其七法自能作依持之义。小乘
及馀大乘人云。妄心自能造于善恶。何须依
藏。下对破之。破中有三。一此六识及心法智
者。牒小乘人七法。二此七法刹那不住者。第
二正破。三不能种众苦下。正明不能起于染
净。于此六识及心法智者。有人言。六识者。六
是事识。及心法智是第七识。迷时名心。解名
法智。第八名藏识。是阿利耶。此造疏人。不
见摄论谓第七识名法智。摄论第八识名阿
陀那。此云无解识岂得称法智耶。今所明者。
卷三 第 83c 页 T37-0083.png

何须佛性。此七法刹那不住者。第二破。以念
念不住。故不能起于染净也。不种众苦者。明
六七心不能种有生死苦也。不厌苦求涅槃
者。明六七心不能厌苦乐求涅槃得解脱也。
旧法师多作此释。今谓不尔。所以举此七法
者。举六识。明不能起染净及以种苦。举心
法智。明不能厌苦乐涅槃。故楞伽说六七不
受苦乐非涅槃因也。六七不受苦乐者。犹是
不种苦。非涅槃因。犹是不厌苦求涅槃也。
待至后释。然经论中释染净缘起要有四别。
一约缘不约佛性。二约佛性不约缘。三亦约
缘亦约佛性。四不约缘不约佛性。一约缘不
约佛性者。只由六七妄缘。不由如来藏。此小
乘教及大乘教相中。彰染净缘中因果自招
感故有。都不言由藏实而有。如是一切。二明
约佛性不约缘。染净之兴。只由藏实。不言从
缘而有。此如楞伽说。六七非受苦乐。非涅槃
因。藏识受苦乐。是涅槃因。如是一切。今此说
二同彼也。三明亦约缘亦约佛性者。此亦如
楞伽说。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转。种种诸识
浪。腾跃而转生。如海水起波浪。非异非不异。
佛性亦尔。心俱和合生。亦非异非不异。如是
一切。故知真妄和合。方起染净。海水起波
浪非异非不异者。彰不可水外求波。波外求
水。故言不异。而波息水静。故言非不异也。佛
性亦尔。心俱和合生非异非不异者。彰佛性
与六七妄心和合生时。不可真外求妄。妄外
求真。故言不异。而妄尽真显。故言非不异。
卷三 第 84a 页 T37-0084.png

众生界。不离众生界。有如来藏性。故经言。佛
性虽在阴界入中。而不同阴界入也。四不约
缘不约佛性者。实相之外无缘故。无染净法
可起。此如金刚波若论说。平等真法界。佛不
度众生。以无佛为能度。无众生为所度。又如
佛地论说。烦恼妄想中。无一法可灭。清净法
中。无一法可增。泯上三门。归乎一绝。世尊如
来藏者。此第二对邪显正。即是对颠倒明真
实。举如来藏。明有如来藏故得厌苦乐求涅
槃。有三。一如来藏者举法实体。二无前际
下。辨能起染净所以。良由藏体无前际等。故
能起染净。无前际。明本有义。以本有故。无始
起修灭。能为染净因也。三种众苦下。正明
能起染净。问。由佛性故得厌苦乐求涅槃。此
事可尔。若由佛法性种众苦者。岂非佛性力
故令众生种生死苦。若言不由佛性力种生
死苦。亦应不由佛性力乐求涅槃。又若不由
佛性力种众苦者。即是七法种苦。云何言七
法一念不住不得种众苦耶。答。须解此章大
意。此章为破外道二乘人不知有佛性。欲劝
一切众生信有佛性。故说由佛性故得厌众
苦乐求涅槃。问。劝信之言有馀。而释经意
不足。若由佛性得种众苦。即是佛性令物受
苦。此乃是同于魔性。何名佛性。答。此乃明
有佛性众生。故得种众苦。非是佛性令其种
苦。亦明佛性众生令其厌苦。非是佛性令其
厌苦。如有海水风吹成浪。非是海水令其成
浪者。亦应非佛性种苦及厌苦。但颠倒妄缘
卷三 第 84b 页 T37-0084.png

由有海。虽因妄心种苦及厌苦。终由有佛性。
故说佛性为本。故说由佛性故种苦厌苦也。
如来藏乃至堕身见下。江南诸师及北土有
师。并以此章属前。是明颠倒真实。今直简所
依之藏不同阴内之我。明藏体绝离众相。故
有此章来耳。今明上章。对破小乘及馀大乘
人不立如来藏境。今第二次破外道。上来辨
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为生死作依持。疑者云。
若尔。与外道何异。龙树中论本住品云。众生
身中有神我。名为本住。本住者神为诸根之
本。苦乐等诸根。依神得住。又我本来已有。
体是常法。苦乐等法依之得住。故名本住。若
尔与如来藏异有得何。今欲简此义。故有
此文来也。如来藏者。牒真实也。非我非众生
非命非人者。正破外道也。问。我等四。有何异。
答。经论释不同。如经云。观内无我。外无众
生。内外和合无命。毕竟清净无人。阴非神主。
名为无我。离阴亦无。名外无众生。阴与假名
众生相续名命。无别命体。故言内外和合无
命。诸阴和合宰用名人。无别人体。故名毕竟
清净。智度论云。于五阴起我我所心。故名为
我。五阴等众法和合生。故名众生。命根成就。
故名受者命者。能行人法。故名为人。金刚波
若论具释此四。可寻之。今明如来藏并异此
四法。故不同外道也。此但明藏体一同人
我。佛性正是人体。故须简人。不明是法体。
略不辨不同法我也。问。颠倒真实与空义隐
覆真实何异。答。前章明佛有二智。知能藏毕
卷三 第 84c 页 T37-0084.png

藏之体空无诸相。而众生不了成三种颠倒
众生。故成藏。然前章明能藏空所藏有。此
章明所藏空能藏有也。亦得俱有。解此四句
者。是人解如来藏者也。如来藏者下。第三
明如来藏非三种众生境界。三种众生者。一
堕身见众生。此是凡夫外道。于五阴身内而
见有我。明名身见众生。颠倒众生者。二乘
人也。于法身常乐我净。起无常等四颠倒也。
空乱意众生者。初学大乘人。多习空观。妨乱
真解。名空乱意众生。涅槃云。十地菩萨为无
我论之所惑乱。今文无乃非十地。但学大乘
人。为空见惑。不知佛性。非境界者。总明如
来藏非此三种人之境界也。如来藏非我人
众生。横计我人众生。不识如来藏。如来藏非
是无常无我。计无常无我者。不识如来藏。如
来藏非空非有。若计空有者。亦不识如来藏。
是故如来藏言亡虑绝不可思议。岂得言有
如来藏一初。为生死作依持建立。若言有如
来藏为生死作依持建立者。是有见众生。又
若言有能藏所藏作有见解者。皆是能藏无
所藏故。有所得众生。生死涅槃皆是真实生
死。所得人。众生与佛皆是众生。故中论云。
若不受诸法。我当得佛涅槃。当知是人。还
为受所缚。故受此无受。无受还成受。即其
證也。有人言。意散乱失空解众生。明真实法
体即是空。此人不解。而于有解外别求于
空。故失空解也。不得禅定。不得一心。名为
乱意。故名散乱失空意众生。亦三种众生。
卷三 第 85a 页 T37-0085.png

身见众生。故论法身。身见众生不了我我
所。为对治此。故说法身。二为对二乘颠倒众
生故。说名如来。二乘于常真如中。计无常等
四倒。为对此故。说真如常。无有四倒。三为散
动众生。说名真谛。始行菩萨有二种人。一见
诸法。折之故空。二谓有实法。名之为有。第
一人执空。第二人执有。故此二人并迷如来
藏中道之法。为对此故。说于真谛。世尊如来
藏者。第十三自性清净隐覆章。作三门释
之。一来意门。所以有此一章来者。上颠倒真
实章。明依如来藏说有生死。是真实说。三
种众生不依如来藏说有生死。是颠倒。今次
论能依所依染净之义。能依生死。此即是染。
所依之藏。此即是净。净不应有染。染不应有
净。此事难明。唯佛能了。今欲论此义。有此章
来也。又前如来藏章中。但云不离烦恼藏是
如来藏。未知云何不离。今此中正明如来藏
客尘烦恼染。名为不离。故有此章来也。又
近从颠倒章来。生疑者云。三种众生有如来
藏。何因缘故非其境界。为释此疑。言三种众
生虽皆有藏。以诸烦恼覆故。非其境界也。又
上颠倒真实。明下情不及。今此自性清净难
知。是佛境界。显唯上智能知。故次明也。又上
释如来藏一名一义。此章明多名多义。所以
然者。其此章明如来藏究竟。故其此广
辨。又论佛法根本大事。大事谓佛性。佛性
即自性清净心。此事应须论辨。故有此章也。
第二同异门。此经始终明如来藏凡有六处。
卷三 第 85b 页 T37-0085.png

此明谛处说藏深。以藏深类谛深。二空义隐
覆章。明佛知能藏是空。所藏非空。佛具空不
空二智。此就一灭谛中辨空不空。为成一灭
谛义。三颠倒真实章。明如来藏为一切染净
作依持用义。四颠倒真实章。未明如来藏绝
一切相。即是明所藏是空义。于缘不了。故成
颠倒。即是能藏不空。五明如来藏有五藏义。
六明如来藏自性清净为烦恼染。此明佛性有
六条义乃圆足。第三释名门。藏体无垢。名自
性清净。随缘相染。故云隐覆。问。既有自性清
净心。何不立自性清净色。答。色从心变起。以
心为本。所以云心。又色是形碍。心法不尔。故
不立色也。问。何故经云佛性亦色非色也。
又言妙色湛然常安住。答。若色性说色。亦得
是色。故起信论云。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
智性即色。但以无形碍。故不名色也。故起
信论云。色体无形。故说名智。就文为二。一胜
鬘正说。二如来述成。胜鬘说中有二。第一总
明五藏。二从此自性清净下。别释。第一总明
五藏。如佛性论中说。一如来藏。以自性为义。
一切诸法不出如来自性。无我为相故。二法
界藏者。彼说正法藏。今言法界者。界即境界。
即是因义。圣人四念处等。皆取此性作境故。
三法身藏者。以至得为义。至者證也。一切圣
人信乐正性。由此信乐。令诸圣人得如来功
德。四出世间上上者。三由有倒见。不得圣
法。具此三义。名之为世。此法无彼三义故名
出世真实也。五自性清净藏。以秘密为义。若
卷三 第 85c 页 T37-0085.png

此理。则名为外。是邪非正。彼论辨五藏讫。
引此经说五藏为證。如来藏自性义者。辨
是藏此一切诸法体性也。法界藏以因为
义者。辨此藏是圣人行境界。名为因也。法
身藏以至得为义者。通辨依此藏能修因至
得佛果。故名至得义。出世上上藏真实义
者。辨此藏性不因缘相。故名真实也。自性
清净藏秘密义者。甚深也。辨此藏无一相可
取。而顺之大益。违之极损。故名秘密。如摄大
乘论中辨五藏相义亦如是也。此等随义别
分非体别有五也。此自性清净下。第二解释。
就文为三。第一略释。第二何以故下。广释。第
三唯佛世尊下。仰推于佛。初文中。一牒净心。
二客尘烦恼。显随缘隐覆。此自性清净者牒
第五。如来藏牒第一。但牒始终。馀三略。而
虽牒第一。为成第五。以第五正明自性清净
不染故也。是以文牒第五无藏字。故知以第
一成第五也。而客尘。凡言而者。返前述后
之辞也。客尘烦恼者。是性成烦恼。望推本
性净心之旧。故说之为客。又无始无明自心
分别所作。无有真实。故名为客。坌污称尘。上
烦恼者。现起烦恼也。净心为此二烦恼所染
也。不思议者。性净而染。明下情不及也。如来
境界者。辨唯上智能知也。何以故下。第二释
也。何以故者问也。何以净心而染是不思议
佛境界故耶。刹那善心下。对问释也。有人
言。刹那善心不善心不为烦恼所染者。正解
净义。刹那是念。念善心体。念恶心体。烦恼俱
卷三 第 86a 页 T37-0086.png

恼者。释前不染。烦恼出自妄情。不及真识。故
不触心。据真无妄。故不触烦恼。其犹世人见
绳为蛇。蛇出妄情。故不触绳。绳体常净。亦不
触蛇。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者。责遣染过。
今明经言刹那善心不为烦恼染。汝净心无
刹那。又正应触善心无染。云何亦举不善心
耶。今就文为二。一者举现近粗法无染而染。
以况远细。二从自性清净下。正明细心不染
染义。就初又二。第一明染无所染。二从世
尊然有烦恼下。明不染染义。就文又二。一正
明无染。二从烦恼不触心下。举不触释成无
染。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者。此借粗显细也。
善心是净。不善心是垢。善心之中无有贪瞋
痴。是为净中无垢。无有染义也。刹那不善心
亦非烦恼所染者。不善心者。即是贪瞋痴心
也。当起贪瞋痴时。善心已谢。不善心既即
是烦恼。是则唯垢无净。唯能染无所染。亦
无染义。前句有净无垢。有所染无能染。不
成染义。后句有垢无净。有能染无所染。亦不
成染义。如帛与渥合时。可得名染。唯渥无
帛。唯帛无渥。并不成染义。若善心与不善
心两共合者。如渥帛合。可为染义。而二心
未曾共俱。垢时无净。净时无垢。何得有染。故
中论缚解品云。若谓五阴是可缚。五阴中馀
烦恼来缚者是亦然。昙影法师释云。心净时
则无物来缚。心垢时则无可缚。此明心净
时有所缚无能缚。心垢时有能缚无所缚。故
罗什云。传吾业者寄在道融昙影僧睿乎。释
卷三 第 86b 页 T37-0086.png

出二种。一者善心。二者不善心。善心者无贪
瞋心也。不善心者贪瞋心也。烦恼并无染此
二心义。所以然者。当起善心时无不善心。但
有所染无能染。不成染义。不善心即是贪瞋
痴。云何有能染所染。不善心既即是贪瞋痴。
则唯是能染无有所染。不尔。唯是所染无有
能染。若有能所染。便一刹那中有二贪瞋痴
心。而实不尔。此亦如中论缚解品。众生谓五
阴身是缚。论云有身则不缚。若身是所缚。
则无能缚。若是能缚。则无所缚。若有能缚
所缚。便成二身。心不触烦恼者。第二举不触
释成无染。善心不善心。通名为心。此二种心
并不触烦恼。有善心时则无烦恼。一切无相
触。如指端不自触。烦恼不触心者。善心不善
心家二种烦恼并不触。有烦恼时无有善心。
故烦恼不触善心。烦恼即是不善心。一体之
法亦无相触。故烦恼不触不善心也。若就成
论义。识想受三心未起善。行心中方起善不
善。从行心中起不善。染前三心。然行心起不
善时。前三心已灭。有能染无所染。当有前三
心时。所染无能染。大意同前。云何不触法而
能得染心者。此结无相染义。善不善心。竟无
相触近义。云何得有相染耶。世尊然有烦恼
有烦恼染心者。上来求烦恼染心义不可得。
即是染无所染。而于众生宛然有烦恼烦恼
染心。此是不染而染。如中论观染染者品。
种种门求染染者不可得。而假名因缘有能
染所染。问。云何是不染而染。答。前心是净。
卷三 第 86c 页 T37-0086.png

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上来举粗。今
是况细。三界粗心染义。尚难可了知。自性清
净心而为所染。岂易可知。虽本性清净。而
于众生成颠倒不净。故名为客尘烦恼所染。
虽为客尘烦恼所染。而常本性清净。故实无
所染。难可了知。唯佛世尊下。此明唯佛能知。
实眼者。佛有实眼。见此自性清净心为烦恼
所染。了了分明。故如眼见。实知照于此理。
一切善法皆从佛出。故为法根本。佛知一切
法。为通达法。为正法依。佛能秉持此法。法由
人弘。故为正法依。义此上来已释第一胜
鬘正说。自下第二如来述可。就文有二。一明
胜鬘问佛。二如来随喜述成。前胜鬘问佛者。
明理既深妙。故问佛取审也。佛即随喜者。第
二明如来随喜述成。就文为二。一明随喜。二
明述成。以胜鬘所说合理称机。故佛内心随
喜。如是已下。发言诚述。初总述胜鬘自性清
净心而有烦恼难可了知。有二法下。别述成。
就文为二。一明述成二法难可了知。二从如
此二法下。明有信受之人。初总明二法。次别
明二法。初法中。自性清净心。言亡虑绝。故
难可了知。第二法。若一向净而无染。若一向
染而无净。此易可了知。以虽净而染虽染
常净。故难可了知。汝及成就大法菩萨者。种
性已上菩萨。馥公云。是大力之例。胜鬘之与
齐位。故知同是法身人也。有人言登地已上
菩萨也。有人言八地已上菩萨也。诸馀声闻
能信佛语者。谓信行菩萨。与教法相应。故言
卷三 第 87a 页 T37-0087.png

声闻也。举此等方能听信者。显成难知故也。
又上明难可了知。恐其望岸而退。今欲劝物
信受。故举此等人来也。馥师云。闻说入禅。
以为听受。言外之旨非是所窥。名信佛。此
一章义。若我弟子下。此是第十四真子章。略
作三门释之。一来意门。前十三章经。明一乘
法。今明于法信顺。有大利益。故次论之。又乘
有三种。一乘体。二乘境。三御乘人。从初至一
乘章。谓乘体。无边圣谛。谓乘境。今明真子。
谓御乘人。约大品是乘乘人。约信受是行乘
人。故有此章来也。又近从上自性清净章来。
然子本从生为义。若能解行相资。必得成佛。
故名真子。然若有能解上十三章经理若
行。悉名真子。但今就自性清净心明真子者。
以自性清净心最甚深难解。故偏就此以明真
子。二释名门。于法信顺。堪绍佛业。故名真
子。又行解非妄名真。从佛口生。从正法生。故
名如来真子。如法华舍利弗领解章广说。又
摄论意。佛子有五义。一以信心为种子。二以
般若为母。三以禅为胎。四以忍为乳。五以佛
为父。又如无量义经。以诸佛为父。方等经
为母。生菩萨子。又如华严经第五十卷初广
释。三定人门。此章佛自说。馀皆胜鬘说。所以
然者。信解深法。要须佛明。故须佛说。又胜鬘
问佛。佛即随喜。因明能信之人。是故佛说。又
胜鬘亲信人。自彰信益。义中不便。是故佛
说也就文有三。一明信利益。二于我灭下。叹
行功德。三信如来有如是下。结信利益。若
卷三 第 87b 页 T37-0087.png

信。就文为二。第一明四位为真子。二随顺
法智者下。偏释第三观解相。前四为二位。初
二辨信位。次两明解位。如龙树云。佛法大海。
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即其事也。初中信位有
二。言随信者。是十信位。随教生信。故名随
信。又此信心。随顺种性已上增上之信。故
名随信。又随所有事皆信。叹信广也。如维
摩云。所未闻。闻不疑。信增上者。十解菩萨。得
證法明。信根坚固。名为增上。又上叹信广。今
叹信深。如维摩云。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故名
增上。依明信已随顺法智。上来明二种信。此
下明二种解。此是解行地所成益也。名前上
信以为明信。依彼信已。起解行中观解方便。
此观顺于初地已上。成就法智。名随法智。第
四名为究竟。今第三仰顺彼法智而观。故名
随顺法智也。又顺法成智。名随顺法智。而得
究竟。谓初地已上无生忍也。然初地未究竟。
但望前三种。故说为究竟耳。于解中开二
者。地前为顺忍。登地以为无生忍。有人言。但
有三位。初二种信。为十信位。依明信已。第二
在种性解行地。而得究竟。第三在初地已上。
若随行以分。于一切位中。初信。次解。后行。
即为三。若以四位者。信中开二。解中开二。
如上释也。随顺法智者。第二偏释第三随顺
法智。江南诸师有多释。一云。此中明二忍。一
信忍。二顺忍。初信及增上。为信忍。随顺法智
下明顺忍。依十地四忍明义。初三地为信
忍。四五六地为顺忍。于初地为真乘之始。既
卷三 第 87c 页 T37-0087.png

十地。故略举二忍。文云而得究竟者。四地至
六地。顺忍位极此。故云而得究竟。上随顺
法智之言难解。故重牒而解释也。又将入初
地。舍凡登圣。必须多修观解。方能起入。故
须重辨。就文为二。前别。后结。别中有五。言
五者。一观十八界。二观业报。三观罗汉眠。四
观禅定。五观神通。十八界观名。江南琮师
旻师所说。此间有同者。初二观深。后三观
净。观深中。初一观十八界。观察施设根者。
根谓六根。根无定性。因缘故有。名为施设。如
华严云。观眼无生无自性。说空寂灭无所有。
大集经云。若有说言眼见色。乃至意能知诸
法。是人转轮生死中。无量亿劫受诸苦。故
知根无定性。意解境界者。意解者。观察中间
六识。境界者。观察外六尘。此十八界。皆是因
缘和合故有。无生故空。取上施设之言。通贯
十八界也。有人言。此正作唯识观义。实无
六尘境界。但是自心妄见有耳。故言意解境
界。有人言。观察施设。此显所观分齐。意解
境界。显能观心分齐。但想观相应。未能正證。
故名意解境界。馥师云。信等五根为根是立
行之本。施设为用。谓三乘立行施用。五根
不同。为难知境界。解是禅定门。谓非青见
青等。信解诸观。逐意回转。假想无定。亦为难
知境界。观察业报者。观因果也。诸法虽空。而
不失因果。如华严云。智慧分别无业相。善解
因缘非无业。维摩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
之业亦不败亡。故言观察业报也。古疏释。观
卷三 第 88a 页 T37-0088.png

知之理。无量寿经云行业果报不可思议。成
论云业力甚深。此通明因果难知之义也。观
察阿罗汉眠下。上来观察深。今是观净。又
上观凡夫。今此观圣中。前观二乘。罗汉入
无馀时寂灭际。犹如醉人酒未消时。如眠不
异。后出寂灭际。目之为觉。问。其人何时觉
耶。答。其人内有佛性。外值诸佛说法华经。得
回小入大。此时名觉。有人言。罗汉有二种。一
有眠。二无眠。依电光定得罗汉。此是慧解脱
人。未得四禅。不得发通。不得上界四大。是
故有眠。若依四禅得罗汉者。得上界四大。是
故无眠。今观察此事。故言观阿罗汉眠。有人
言此语倒耳。未得罗汉果有眠。得罗汉果无
眠。有人言。阿罗汉无明住地烦恼在故。所以
名眠馥师云。罗汉四住已尽。犹如觉。馀无
明住地不了。名眠。此眠若觉便成大觉。是故
观之。有外国僧字法智云。依梵本。此文不正。
应言阿罗汉明。谓三明也。今此经本不同。
有经本云阿罗汉眠。有经本阿罗汉眼也。
观察心自在乐者。上观罗汉眠。是净果。此之
二句。观净法因也。心禅乐。是其定也。心乐
谓定果。神通称意。名心自在禅乐。此是定体。
有人言。观察心自在乐者。总显也。禅乐者。重
以简别。谓前心是禅。心自在乐。非馀心也。所
以作此释者。以后第五观别有自在通。故此
中但明禅乐也。有人言。心乐禅乐者。此是定
慧乐。实慧怡神。为心自在乐。智度论云。纳衣
行乞食。动止心常一。一切诸法中。皆以等观
卷三 第 88b 页 T37-0088.png

精妙故须观察。观察罗汉辟支乃至圣自在
通者。上一观定。今观慧也。圣智自在。通解
诸法。名圣自在通。又解。神通转变。名圣自
在。问。何故但明大力菩萨。答。从大力已上类
然。但据初为言耳。此五种下。总结也。此五观
皆能离相。故名巧方便观。第三人既作此观。
当知初后亦然。自下第二叹信益中。初牒前
四。后就叹益。于我灭后未来随信。牒上门。
当佛在时。多善众集。非直能信。亦堪入證。未
来恶时。信之者难。是故偏举。信增上者。牒前
第二。依明信已随顺法智。牒上第三。自性清
净心乃至而得究竟。牒上第四。问。牒第四中。
何故牒自性清净心为烦恼所染。答。显所究
竟法对之以彰人究竟也。馥师云。以五观尽
烦恼显净心之故。云而得究竟。此明叹益。
是究竟者入大乘道因者。此詺佛果为大乘
道。彼究竟者能入彼乘。名入大乘。与佛作因。
名大乘因。非但第四入大乘因。前三亦尔。但
据后为言耳。信如来者。是第三结信利益。既
言信如来。亦信胜鬘。但佛述胜鬘。故言如
来耳。不谤深义者。既信佛所说。离阐提障。故
不谤深义。尔时胜鬘下。第十五胜鬘师子吼
章。二门释之。一来意门。所以有此章来者。上
十四章明说法。今明护法。又真子章末云有
大利益不谤深法。此章明谤者有大衰损。无
大利益故。今明救摄谤者是大利益。故涅槃
云。虽能如是种种说法。然不能作师子吼。不
能降伏非法恶人。今日始能。故名师子吼。又
卷三 第 88c 页 T37-0088.png

行既成。得堪化益。故次论之。又胜鬘既见如
来述成所说。显信者损益。故即发誓愿。若有
不信之者摧伏令信。故次论也。二释名门。胜
鬘者。举能说之人也。师子吼者。美其所说也。
问。何故此章偏题胜鬘。答。以此外化之益在
人。故偏举之。问。何故此章名师子吼。答。如
师子吼。有所摧伏。胜鬘如是外化之德。能摧
恶人。是故就喻名师子吼。如经中说。世间师
子哮吼之时。为十一事。一为破坏实非师子
诈师子。二自试身力。三自净住处。四令诸子
知其处所。五令群辈无怖畏心。六眠者得悟。
七为一切放逸诸兽使不放逸。八令诸兽咸来
依附。九为调伏大香象等。十为诸子。十一
庄严诸眷属故。诸佛菩萨为师子吼。事亦同
然。一为摧魔军。二示众十力。三开佛行处。四
为邪见作归依处。五为安抚怖畏众生。六觉
悟无明睡眠众生。七恶法者为作悔心。八开
示邪见令诸众生知六师等不正师子。九为
破坏富兰那等。十令二乘生反悔心。十一为
令五住菩萨生大力心。习种性种合为一。住
解行为二。净心为三。二地已上行迹为四。八
地已上决定为五。胜鬘今日为师子吼。齐应
具此。但今文中说降恶人为师子吼。即是向
前十一章中。第一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事。
此章有五。一胜鬘承力请说。二如来听许。
三胜鬘正说。四胜鬘说竟礼佛。五如来述赞。
胜鬘白佛更有馀益我承佛威复说斯义。是
初段。对前自利。詺后化他以为馀益。又对前
卷三 第 89a 页 T37-0089.png

有馀益利。又上佛明四位利益。今辨三善
男子解法离谤。故是大益。既承佛威。将说
契理。前显自利。今论利他。故云复说。佛言
便说。是第二段。化德须陈。故言便说。胜鬘
自下。是第三段。于中有二。一简取善人。二
诸馀下。偏就恶人以明化益。前中初言男子
女人于甚深义等者。总举善人。前真子中有
四。此合为三。初二为一。后二各各一。故有
三种。三中初一。于义不谤。名离毁复。第二
能出生正道。名生功德。第三能入诸佛果德。
名入大乘。江南有人言。前真子章明信顺二
忍。今章辨三忍。离自毁伤。即信忍。谓三地。
生大功德。谓前五种巧便。为顺忍。四地至六
地。入大乘道。谓无生忍。七地至十地。又总明
三人具此三义。此之三人。一者离过。二生诸
功德。已离过生德。故入大乘道也。何等已下。
别列善人。从上至下。次第列之。前明四人。从
劣至胜。谓修行次第也。今明说门次第。故从
胜至劣者行相邻次摧恶人故。从胜向劣
也。又佛说真子。从始至终。胜鬘所说。从终至
始。此是相成之道。互文现意也。男子女人成
深法智。是初地上究竟成也。随顺法智。是解
行地随顺法智。于诸深法不自了下。是解行
前随信信增。除此已下。总以简之。下对恶人
明化益中。除此者除上三善人也。诸馀众生。
明三善人外总举恶人。于诸深下。别列恶人。
于诸深法坚著妄说者。坚著。心邪也。妄说。谓
口邪。违背正法。上明起邪。今明违正。习诸外
卷三 第 89b 页 T37-0089.png

道法中起过。上明佛法中起有所得过。今明
于外道中起诸过失。既能损正增邪。不堪绍
继。如腐种子也。当以王力者。降邪有二法。
一以说法。二以威势力。说法力有二。一用濡
语。二以苦言。威势力有二。一以显力。谓王力
等。二以幽力。谓天龙力等。然降内邪。多用说
力。降伏外邪。多以威力。今此恶人。难以理
从。宜以威伏也。尔时胜鬘下。第四胜鬘致敬。
所以须致敬者。一欲请佛述成。是故致敬。二
上明用威伏物似非善。故须请述令化学之。
又此经始末。胜鬘凡有三礼。初请佛应。佛遂
应之。以见佛欢喜。是故致礼敬。次请佛摄受。
欲明师资道成。是故致礼。今说经竟。致如
来印可。故欲报佛恩。是故顶礼。佛言善哉
下。第五赞述。就文为二。一叹现德。汝已亲近
下。美其往因。现益德为二。初叹护正。降伏
已下。叹其摧邪。护正摧邪。合理称机。故云
善得其义。尔时世尊下。第三大段。次明流
通。就文为四。一明如来为化既周还归舍卫。
二时胜鬘下。明胜鬘瞻睹起恋仰心。三还入
城下。胜鬘以法传化流通。四入祇洹下。如来
以法付属流通。又合四以为二。初一胜鬘
流通。次佛流通也。胜鬘流通一国。佛流通十
方。初中。世尊放光普照大众者。一示将别
相故放光。又初放光明令胜鬘正说。今放光
明使其流通。身升虚空者。初应从空而来。今
说经竟还乘空而去。乘空而来。盖不来而来。
来无所来。乘空而去。此是不去而去。去无所
卷三 第 89c 页 T37-0089.png

佛虽在空。去地不远。欲使空地交接。得申
礼叹。今示说经既竟。将欲回还。故升空转高。
多罗树。此无别翻。馀处或翻为肘。从肘尽
中指。七多罗树。则七十肘。亦言四十九尺。又
言一多罗树。去地七仞。一仞七尺。一树合
有四十九尺。七树合有三百四十三尺。林公
云。从肘尽中指。名毗陀私多。此方无名字翻。
处处多翻为肘。足步虚空还舍卫者。现胜神
力。令物敬也。时胜鬘下。第二段。初标列敬
人。合掌已下。明三业虔仰。初明身业。合掌者
敬也。观无厌足者爱也。俗云。于君敬。于母
爱。兼之者父也。今佛是慈父。故具二也。过眼
境已。欢喜各叹如来功德。是口业。庆已遣
过。故云欢喜。次口嗟盛德。目为称叹也。具
足念佛。是意业也。佛色身及诸功德皆念在
心。故云具足。第三段中。还入城传化方便。
胜鬘住宫。与王别城。今欲化王。须诣王所。故
入城中有。又解。胜鬘出城送佛。今送佛竟。
还归入城。向友称叹。大乘者。王为地主。一
为化易。二为化广。故云以上化下如风靡草。
故前化王也。王及夫人各化男女者。各化
同类也。而言化七岁男女者。此土八岁入礼。
外国多以七为数。故云化七岁已上人也。如
前高七多罗树等。天竺七岁许为沙弥。七是
一数之满。尔时世尊下。第四段。就文有四。
一佛入祇洹。告念所付。二时天帝下。所付皆
至。三向天帝下。佛为说经。以法付属次天
帝阿难及大会下。四明大众闻法喜行。初段
卷三 第 90a 页 T37-0090.png

念帝释。即是三业。帝是主也。释是能也。能为
天主。故名帝释。第二段中。时天帝忽然至
者。圣心相鉴。故佛念时。天帝即至。阿难先在
佛所。故不说之。第三段中。前为说经。说已告
下。以法付属。前为说经者。为天帝阿难广说
此经。令二人闻已。各于天上人间流通此法
也。说已天帝下。第二付属流通。前为说令
其解。今付属使其化他。又前说令其然灯。
今付属令其传灯。又前为说生其智慧。今付
属生其功德。又前为说明佛是善知识。今显
菩萨是善知识也。就文有二。一劝发流通。二
帝释白佛下。立经名字。持经之方。谓付属流
通。初中。前付天帝。次付阿难。付阿难令人
间化。付帝释令天上化。又付阿难付出家
人。付帝释付在家人。付帝释中有三。汝当
受持读诵此经者。直劝持也。男女人于恒沙
下。叹益劝持。是故已下。结劝受持。叹益劝
中。憍尸迦者。告命所付。此憍尸迦。帝释别
称。如龙树说。过去时波罗奈国。有波罗门
姓憍尸迦。聪明多智。与其同类三十三人。
共修学福业。命终。憍尸迦得为天主。馀三
十二皆为补臣。佛知此事。从本以呼。名憍
尸迦。三十三天者。浮荼不多罗经云。须弥楼
山。山有九级皆四面。帝释居之。自下八级。
级皆四面。并有四八三十二处。一处有一臣
居之。三十二臣通天主合数三十三。更有馀
经云。有一龙王。名曰善住。若帝释行时。即便
化出三十三头。当中帝释在上。前后两箱
卷三 第 90b 页 T37-0090.png

三十二臣。各在一头。天主并臣有三十三。即
以此数名第二天。亦名三十三天。言为三十
三天说者。第二天处一切诸天。劝帝释王普
为广说。理实通劝诸天说也。此言三十三天
者。中国音言悉怛梨余悉卫陵。此中唯取怛
梨二字。为忉利天也。怛梨刀利。彼国音不同
耳。此翻为三十三天也。于恒沙劫修菩提行
行六波罗蜜。举劣显胜。若复听受乃至执经
福多彼者。辨胜过劣。谓于三乘中大乘取相
修行六波罗蜜。不如于此显实一乘教中听
受读诵乃至执经。以此经中显彰一乘开示
藏性。故少听受读诵执持福多于彼。执持
者。于经深爱。欲披求理。如此执持。福多于
彼。非是汎尔。何况为人。以劣显胜。自此尚
多。况为他说。是故已下。结初受持。有人言
于恒沙劫行六波罗蜜者。此是小乘教中说
菩萨三阿僧祇劫行有漏六波罗蜜。今标小
劫。故言恒沙劫耳。今谓若小乘中六波罗蜜。
及执三乘中别异大乘有所得六波罗蜜。并
不及此经也。如涅槃云。虽修一切契经诸定。
未闻涅槃。咸言一切悉是无常。闻此经已。虽
有烦恼。如无烦恼。能多利益。晓了己身有于
佛性。名之为常。一切诸定。似是中多劫修六
度也。下付阿难。相显可知。第二列名教持之
中。就文有五。初帝释请当何名经。问经名字。
云何奉持。问持之仪式。二佛告下。叹经胜德。
诫听许说。三帝释阿难受教。四此经叹如来
下。题列经名。劝持付属。五帝释白佛下。顶受
卷三 第 90c 页 T37-0090.png

叹教中文别有二。初言此经成就无量德声
闻缘觉不能究竟观察知见者。彰此法广。名
不能穷。二憍尸迦下。显此法深。名不能尽。我
今当下许说。谛听下。三诫听也。佛言已下。
列名劝持又二。初列别名劝持。二复次憍尸
迦下。列总名以付属。一一章中。皆初列名。对
上初问。后教受持。对上后问。此教叹如来
真实德者。是前如来妙色身等。如是持者。依
止名字愠守不失。即名受持。后馀类尔。不
思议大受。是前恭敬等十受等。一切愿摄。
是胜鬘复于佛前发三愿等。不思摄受。是前
承佛说调伏等。说入一乘。是上佛告汝今更
说诸佛所说摄受正法。无边圣谛。是前文中
初观谛等如来藏。是前文中如来藏不离烦
恼藏等。说法身者。是前若过恒河沙等。空义
隐覆。是前文中如来藏智是空智等。说一谛
者。是上此四三是无常一是常等。说一依者。
是前文出世间上上依。颠倒真实。是前文中
生死依如来藏等。自性清净隐覆。是前文中
如来藏者。是法界藏等。说真子者。是前随信
信增上等。胜鬘夫人师子吼者。是前文中更
有馀益复说斯等。自下第二别付帝释。良以
帝释在家俗人。虑不在心。故别付之。又以帝
释住寿多时。传其末法。故佛别付。先叹经胜。
次以付属。乃至法住者。出其时分。释迦正法
有五百岁。像法千载。末法万年。于此时中。汝
当读诵。为人广说。帝释白下。奉教传持。第四
大众闻法喜行。相显可知。
胜鬘宝窟卷下(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