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1a 页 WYG0686-009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六朝通鉴博议卷一
宋 李焘 撰
序论
臣焘曰博议之作臣敢言之自古帝王之一天下必先
为胜天下之具君者胜负之主地势民心兵将事机皆
其具也凡欲善其事必先备其具况于制敌国一天下
而可亡其具乎圣人初起妖氛未清则借险于地系本
六朝通鉴博议卷一
宋 李焘 撰
序论
臣焘曰博议之作臣敢言之自古帝王之一天下必先
为胜天下之具君者胜负之主地势民心兵将事机皆
其具也凡欲善其事必先备其具况于制敌国一天下
而可亡其具乎圣人初起妖氛未清则借险于地系本
卷一 第 1b 页 WYG0686-0096d.png
于民寄力于兵取谋于将决胜于机而后可以言战虽
以黄帝之神汤武之圣亡具而战不能制敌若地险而
便民悦而附兵劲而义将勇而贤机至而乘信能行此
五者而以德先之则可以全天之所付而无敌于天下
矣江南六朝冒矢石而战者虽有其兵授斧钺而出者
虽有其将至于曰地曰民曰机臣未见其能兼之也吴
蜀相应如左右手刘氏有蜀而孙氏不得之李氏有蜀
而司马不得之尉迟迥入蜀而梁陈不得之惟刘宋萧
以黄帝之神汤武之圣亡具而战不能制敌若地险而
便民悦而附兵劲而义将勇而贤机至而乘信能行此
五者而以德先之则可以全天之所付而无敌于天下
矣江南六朝冒矢石而战者虽有其兵授斧钺而出者
虽有其将至于曰地曰民曰机臣未见其能兼之也吴
蜀相应如左右手刘氏有蜀而孙氏不得之李氏有蜀
而司马不得之尉迟迥入蜀而梁陈不得之惟刘宋萧
卷一 第 2a 页 WYG0686-0097a.png
齐虽有梁益而不能合东西之势以诛拓跋故曰不得
其地三国鼎分与夫南刘而降中原之人知有二魏绝
意南顾惟晋元帝以司马子孙渡江而东遗民故老堡
坞相望争迎官军中流击楫又有祖逖当是时大河以
南皆为晋有乃以戴若思继之失民望矣故曰不得其
民以至谢玄淝水之胜王镇恶关中之胜陈庆之河南
之胜又皆有其机而不能乘因循卤莽尝试为之而归
胜负之数于天其亡具甚矣臣因思江左之地自吴至
其地三国鼎分与夫南刘而降中原之人知有二魏绝
意南顾惟晋元帝以司马子孙渡江而东遗民故老堡
坞相望争迎官军中流击楫又有祖逖当是时大河以
南皆为晋有乃以戴若思继之失民望矣故曰不得其
民以至谢玄淝水之胜王镇恶关中之胜陈庆之河南
之胜又皆有其机而不能乘因循卤莽尝试为之而归
胜负之数于天其亡具甚矣臣因思江左之地自吴至
卷一 第 2b 页 WYG0686-0097b.png
陈各据形势为自固之术然三百年间或谋虑失当或
机会失时或事宜失断又于五者之具皆不能兼此其
所以终不能混一区夏臣旁采裒类而为之说非谓专
取其长盖欲详言其失监彼之失而求吾之所以得或
庶几焉昔西汉名士如贾谊贾山徐乐辈每论国大事
皆取秦为说彼非不知远引唐虞三代以为高则于当
时之事机疏而不近曷若取其近于时机者而论之取
其失者而监之则于谋谟为有补矣臣是以集其事实
机会失时或事宜失断又于五者之具皆不能兼此其
所以终不能混一区夏臣旁采裒类而为之说非谓专
取其长盖欲详言其失监彼之失而求吾之所以得或
庶几焉昔西汉名士如贾谊贾山徐乐辈每论国大事
皆取秦为说彼非不知远引唐虞三代以为高则于当
时之事机疏而不近曷若取其近于时机者而论之取
其失者而监之则于谋谟为有补矣臣是以集其事实
卷一 第 3a 页 WYG0686-0097c.png
起自东汉建安五年至陈祥明二年遇有所见则表而
出之各为之说名曰六朝制敌得失通鉴博议合为百
篇离为十卷虽其管见不足以上裨天听而思竭毣毣
一为圣主精言之者欲成有志复古之功而尽一介爱
君之念耳
总六朝形势论
臣焘曰自吴主孙权卜宅江南以至东晋宋齐梁陈皆
祖相仍袭以为国都其间边防之要害可得而论吴之
出之各为之说名曰六朝制敌得失通鉴博议合为百
篇离为十卷虽其管见不足以上裨天听而思竭毣毣
一为圣主精言之者欲成有志复古之功而尽一介爱
君之念耳
总六朝形势论
臣焘曰自吴主孙权卜宅江南以至东晋宋齐梁陈皆
祖相仍袭以为国都其间边防之要害可得而论吴之
卷一 第 3b 页 WYG0686-0097d.png
备魏东晋之备五胡宋齐梁之备元魏陈之备高齐周
隋力不足者守江进图中原者守淮得中原而防北寇
者守河摭而言之莫不有说吴有强敌无上岸之情陈
之国势已弱不能进取故其所守止于江自晋迄梁惟
宋武帝守河其馀皆保淮为固或守淮西或守淮北或
守淮南若夫江之所守吴纪陟所谓西陵至江都凡五
千七百馀里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东晋以后谓荆
江扬为三流是也至于守淮则淮西之镇莫大于垂瓠
隋力不足者守江进图中原者守淮得中原而防北寇
者守河摭而言之莫不有说吴有强敌无上岸之情陈
之国势已弱不能进取故其所守止于江自晋迄梁惟
宋武帝守河其馀皆保淮为固或守淮西或守淮北或
守淮南若夫江之所守吴纪陟所谓西陵至江都凡五
千七百馀里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东晋以后谓荆
江扬为三流是也至于守淮则淮西之镇莫大于垂瓠
卷一 第 4a 页 WYG0686-0098a.png
淮北之镇莫大于彭城淮南之镇莫大于寿春而沿河
之地曰洛阳曰虎牢曰滑台曰碻磝亦又分为四镇大
扺守河而不能则守淮西淮北守淮西淮北而不能则
守淮南画守长江则不足道东晋祖逖既死之后诸将
守淮至宋武帝东平广固西定关中始于河南列兵置
守其后荥阳嗣位元魏渡河侵四镇之地一时陷没文
帝频年用师暂得而旋失之则其所守徒在于淮西淮
北也迨明帝时薛安都以彭城叛常珍奇以垂瓠叛淮
之地曰洛阳曰虎牢曰滑台曰碻磝亦又分为四镇大
扺守河而不能则守淮西淮北守淮西淮北而不能则
守淮南画守长江则不足道东晋祖逖既死之后诸将
守淮至宋武帝东平广固西定关中始于河南列兵置
守其后荥阳嗣位元魏渡河侵四镇之地一时陷没文
帝频年用师暂得而旋失之则其所守徒在于淮西淮
北也迨明帝时薛安都以彭城叛常珍奇以垂瓠叛淮
卷一 第 4b 页 WYG0686-0098b.png
之西北遂为元魏所取则其所守又徒在于淮南也齐
永元之际裴叔业又以寿春叛淮南之地复为元魏所
取梁武帝既复淮南历侯景之乱其地没于高齐陵夷
至于陈但以长江为境故陈氏无藩篱之固在六朝最
为至弱无足怪者虽为六朝之君所守如此至于乘间
攻取则亦不惮用兵吴之与陈虽皆守江吴围合淝陈
攻寿春所争常在于淮甸东晋以还虽皆守淮晋讨慕
容炜梁宋元颢所争亦在于河南然考其兵之所出不
永元之际裴叔业又以寿春叛淮南之地复为元魏所
取梁武帝既复淮南历侯景之乱其地没于高齐陵夷
至于陈但以长江为境故陈氏无藩篱之固在六朝最
为至弱无足怪者虽为六朝之君所守如此至于乘间
攻取则亦不惮用兵吴之与陈虽皆守江吴围合淝陈
攻寿春所争常在于淮甸东晋以还虽皆守淮晋讨慕
容炜梁宋元颢所争亦在于河南然考其兵之所出不
卷一 第 5a 页 WYG0686-0098c.png
过二道一自建康济江或指梁宋或向青齐一自荆襄
踰沔或掠秦雍或徇许洛东晋之祖逖庾亮褚裒殷浩
桓温谢玄宋之武帝檀道济刘彦之萧斌思话梁之韦
睿裴邃曹景宗陈庆之之徒北伐之师不由于此则由
于彼中原有衅则进兵寇盗方强则入守史策所载皆
可知矣况夫江南地险其固可恃曹公破荆州之威水
步八十万犹丧师于赤壁其险固何如哉若夫东晋宋
齐梁陈之君虽居江南中国也五胡元魏虽处神州夷
踰沔或掠秦雍或徇许洛东晋之祖逖庾亮褚裒殷浩
桓温谢玄宋之武帝檀道济刘彦之萧斌思话梁之韦
睿裴邃曹景宗陈庆之之徒北伐之师不由于此则由
于彼中原有衅则进兵寇盗方强则入守史策所载皆
可知矣况夫江南地险其固可恃曹公破荆州之威水
步八十万犹丧师于赤壁其险固何如哉若夫东晋宋
齐梁陈之君虽居江南中国也五胡元魏虽处神州夷
卷一 第 5b 页 WYG0686-0098d.png
狄也其事又与孙曹不同故五胡之盛无如苻坚其臣
之贤则有王猛元魏之强无如佛狸其臣之贤则有崔
浩王猛丁宁垂死之言以江南正朔相承劝苻坚不宜
图晋崔指南方为衣冠所在历事两朝常不愿南伐苻
坚违王猛之戒故有淝水之奔佛狸忽崔浩之谋故有
盱眙之辱虽江南之险兵不可攻而天意佑华亦不可
以厚诬其实况以神圣文武之德皇天眷命奄有四海
为天下君合蜀吴之全力以恢复中原为不难矣
之贤则有王猛元魏之强无如佛狸其臣之贤则有崔
浩王猛丁宁垂死之言以江南正朔相承劝苻坚不宜
图晋崔指南方为衣冠所在历事两朝常不愿南伐苻
坚违王猛之戒故有淝水之奔佛狸忽崔浩之谋故有
盱眙之辱虽江南之险兵不可攻而天意佑华亦不可
以厚诬其实况以神圣文武之德皇天眷命奄有四海
为天下君合蜀吴之全力以恢复中原为不难矣
卷一 第 6a 页 WYG0686-0099a.png
吴论
臣焘曰必有合天下之势然后可以一天下三国鼎立
曹氏据魏地广兵强奄天下之半孙权以一隅之半则
其势力必不加于魏而君臣相谋连荆益之险合东西
之势以抗北方最策之得也尝观孙权之初满宠在合
淝而淮未属吴先主武侯奄蜀汉而益未属吴不得淮
则无以拒北寇之入不得荆则无以固上流之势不得
益则无以为西土之援天下大势分合不一则其力不
臣焘曰必有合天下之势然后可以一天下三国鼎立
曹氏据魏地广兵强奄天下之半孙权以一隅之半则
其势力必不加于魏而君臣相谋连荆益之险合东西
之势以抗北方最策之得也尝观孙权之初满宠在合
淝而淮未属吴先主武侯奄蜀汉而益未属吴不得淮
则无以拒北寇之入不得荆则无以固上流之势不得
益则无以为西土之援天下大势分合不一则其力不
卷一 第 6b 页 WYG0686-0099b.png
全拒敌且不足安能以兼人哉故孙权擐甲冑冒矢石
转斗合淝以为满宠争上流之地陆逊吕蒙相与赞其
决以蹑取荆州全据长江而命诸葛瑾等寻盟于蜀两
国之使冠盖相望不绝于道凡其所以百战经营与夫
区区外交者皆求于合东西之势进图北方耳盖江南
之所长而北人之所忌者皆在于此以诸葛亮之雄出
而为天下兴复汉室亦以跨有荆益结好孙氏天下有
变荆襄之兵向宛洛梁益之众出秦川吴人渡淮以相
转斗合淝以为满宠争上流之地陆逊吕蒙相与赞其
决以蹑取荆州全据长江而命诸葛瑾等寻盟于蜀两
国之使冠盖相望不绝于道凡其所以百战经营与夫
区区外交者皆求于合东西之势进图北方耳盖江南
之所长而北人之所忌者皆在于此以诸葛亮之雄出
而为天下兴复汉室亦以跨有荆益结好孙氏天下有
变荆襄之兵向宛洛梁益之众出秦川吴人渡淮以相
卷一 第 7a 页 WYG0686-0099c.png
犄角然后中原之地风撤席卷后无馀菑其后吴蜀之
好睽而诸葛表论其事深以为恨则当时识者亦知天
下大势不可不合也曹操平生挟奸雄之资恃富强之
利用兵制敌自谓无前而吴以荆州借先主操一闻之
落笔于地盖东西合吴蜀交魏之所甚不利也不然操
矫情饰伪如此非大利害迫之何遽尔耶则北人之所
忌者于此而可见以吴之所长攻魏之所忌则南北之
胜负不待战而决臣谨按魏之攻吴凡三大战战而辄
好睽而诸葛表论其事深以为恨则当时识者亦知天
下大势不可不合也曹操平生挟奸雄之资恃富强之
利用兵制敌自谓无前而吴以荆州借先主操一闻之
落笔于地盖东西合吴蜀交魏之所甚不利也不然操
矫情饰伪如此非大利害迫之何遽尔耶则北人之所
忌者于此而可见以吴之所长攻魏之所忌则南北之
胜负不待战而决臣谨按魏之攻吴凡三大战战而辄
卷一 第 7b 页 WYG0686-0099d.png
败者何哉南人之势或合于荆或合于蜀用东西全力
则可以制敌而取胜方曹操举数十万之众顺江东下
刘豫州收合馀烬兼举江夏水陆俱进而周瑜因之破
曹公于赤壁以曹公之雄奉头鼠窜以归于魏而不敢
与之角则是吴合于荆而一胜之也先主既破夏侯渊
曹公西援汉中而荆州兵威震于华夏曹公议徙许以
避其锐而不知为之计则是荆合于蜀而再胜之也诸
葛亮祁山之役三郡响应关中震动明帝西镇长安而
则可以制敌而取胜方曹操举数十万之众顺江东下
刘豫州收合馀烬兼举江夏水陆俱进而周瑜因之破
曹公于赤壁以曹公之雄奉头鼠窜以归于魏而不敢
与之角则是吴合于荆而一胜之也先主既破夏侯渊
曹公西援汉中而荆州兵威震于华夏曹公议徙许以
避其锐而不知为之计则是荆合于蜀而再胜之也诸
葛亮祁山之役三郡响应关中震动明帝西镇长安而
卷一 第 8a 页 WYG0686-0100a.png
陆逊因之走曹休于石亭贾逵力争疾救仅得曹休之
归则是吴蜀合三胜之也使吴蜀之地约从缔交首尾
相应如此三战而摩之以岁月操虽强亦未必不为吴
蜀所吞惜乎合淝为敌有而不敢取西蜀藉外交而不
能固是以止于自守而不图进取之功孙权坐此有志
而无成呜呼吴蜀合则进图中原而有馀吴蜀分则自
守其地而不足天下形势较然甚明后之有天下者版
图所有既得吴蜀之全不必力战以争连衡以取而形
归则是吴蜀合三胜之也使吴蜀之地约从缔交首尾
相应如此三战而摩之以岁月操虽强亦未必不为吴
蜀所吞惜乎合淝为敌有而不敢取西蜀藉外交而不
能固是以止于自守而不图进取之功孙权坐此有志
而无成呜呼吴蜀合则进图中原而有馀吴蜀分则自
守其地而不足天下形势较然甚明后之有天下者版
图所有既得吴蜀之全不必力战以争连衡以取而形
卷一 第 8b 页 WYG0686-0100b.png
势之地尽为我有则非复昔日三国之吴矣若能以此
进图北方混一区宇为孙权之所不能为者岂不伟哉
故臣因吴之艰难孙权之经营而备论东西之形势云
孙权初起董袭曰江东有山川之固小大用命张
昭秉众用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
汉献帝建安五年冬十月曹操闻孙策死欲因
丧伐之侍御史张纮曰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
其不克成雠弃好不如因而厚抚之操即表权
进图北方混一区宇为孙权之所不能为者岂不伟哉
故臣因吴之艰难孙权之经营而备论东西之形势云
孙权初起董袭曰江东有山川之固小大用命张
昭秉众用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
汉献帝建安五年冬十月曹操闻孙策死欲因
丧伐之侍御史张纮曰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
其不克成雠弃好不如因而厚抚之操即表权
卷一 第 9a 页 WYG0686-0100c.png
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太夫人以权年少委
张纮与张昭共辅之太夫人问扬武都尉会稽
董袭曰江东可保不袭曰江东有山川之固而
讨逆明府恩德在民讨虏乘基小大用命张昭
秉众用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
所忧
臣焘曰自古英雄据天下之势则必并天下之谋以议
其攻守处形便控险阻此为攻守之图也攻守之事非
张纮与张昭共辅之太夫人问扬武都尉会稽
董袭曰江东可保不袭曰江东有山川之固而
讨逆明府恩德在民讨虏乘基小大用命张昭
秉众用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
所忧
臣焘曰自古英雄据天下之势则必并天下之谋以议
其攻守处形便控险阻此为攻守之图也攻守之事非
卷一 第 9b 页 WYG0686-0100d.png
勇不能决非智不能全此二者皆人谋也而足以增山
川之重示形势之制则争天下者必借险于地取谋于
人而后能大有所成就矣吴越之地长江大淮险狭四
顾孙权君臣相与画江而守之抗二大敌未尝困折人
皆谓地形之便而不知人谋之巧也魏文临江喟然发
有人之叹而六师遽旋噫是岂特孙权之力亦股肱爪
牙相与合谋内守外禦而敌人莫敢抗耳盖自周瑜为
之破曹公陆逊为之抗巴蜀以激江南之气而攻取方
川之重示形势之制则争天下者必借险于地取谋于
人而后能大有所成就矣吴越之地长江大淮险狭四
顾孙权君臣相与画江而守之抗二大敌未尝困折人
皆谓地形之便而不知人谋之巧也魏文临江喟然发
有人之叹而六师遽旋噫是岂特孙权之力亦股肱爪
牙相与合谋内守外禦而敌人莫敢抗耳盖自周瑜为
之破曹公陆逊为之抗巴蜀以激江南之气而攻取方
卷一 第 10a 页 WYG0686-0101a.png
力筑濡须之坞设武昌之城以全江南之备而守禦方
固诸葛瑾寻盟张温报聘以通江南之援而和好方讲
噫用江南一方之地或攻以兼敌或守以拒寇或和以
息民皆有人出为之谋故无一不如其志嗟乎举贤任
能保守江东孙权至是不负讨逆之托矣至其末孙有
一陆抗而羊祜王浚睥睨不敢进一日抗溘死扬越之
阻长江之固自若也而晋兵长驱如涉无人因知争天
下之术地势虽强以人为重故臣因董袭之言先尚论
固诸葛瑾寻盟张温报聘以通江南之援而和好方讲
噫用江南一方之地或攻以兼敌或守以拒寇或和以
息民皆有人出为之谋故无一不如其志嗟乎举贤任
能保守江东孙权至是不负讨逆之托矣至其末孙有
一陆抗而羊祜王浚睥睨不敢进一日抗溘死扬越之
阻长江之固自若也而晋兵长驱如涉无人因知争天
下之术地势虽强以人为重故臣因董袭之言先尚论
卷一 第 10b 页 WYG0686-0101b.png
其人而徐议攻守和好之得失于后
命周瑜破曹操于赤壁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击刘表会表卒子琮
为嗣九月操至新野琮降操进军江陵曹操遗
权书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
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时周瑜受使至
鄱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见权曰瑜得精兵五
万自足以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
命周瑜破曹操于赤壁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击刘表会表卒子琮
为嗣九月操至新野琮降操进军江陵曹操遗
权书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
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时周瑜受使至
鄱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见权曰瑜得精兵五
万自足以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
卷一 第 11a 页 WYG0686-0101c.png
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
瑜程普将兵与昭烈并力逐操与操遇于赤壁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瑜部将黄盖曰操军方连
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载
燥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
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
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馀船以次俱进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
瑜程普将兵与昭烈并力逐操与操遇于赤壁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瑜部将黄盖曰操军方连
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载
燥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
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
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馀船以次俱进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
卷一 第 11b 页 WYG0686-0101d.png
馀同时发火火烈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
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瑜等率轻锐雷鼓大进北军大坏
臣焘曰取天下必先定攻守之计而时有以制其变攻
则示敌以不足而使之莫能测守则示敌以有馀而使
之莫能加自古英雄欲有事于天下而未得志者必先
守以待时守之之术必有以逆折其锋使胜气在我惧
心在敌则有所畏而不敢加彼有不敢加之心吾有不
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瑜等率轻锐雷鼓大进北军大坏
臣焘曰取天下必先定攻守之计而时有以制其变攻
则示敌以不足而使之莫能测守则示敌以有馀而使
之莫能加自古英雄欲有事于天下而未得志者必先
守以待时守之之术必有以逆折其锋使胜气在我惧
心在敌则有所畏而不敢加彼有不敢加之心吾有不
卷一 第 12a 页 WYG0686-0102a.png
可犯之势则守必固矣孙权于吴用守计也而赤壁之
役则出于攻议者谓孙权攻守本无定计而不知赤壁
之攻所以佐其守也曹操在魏地大兵众二袁董吕皆
为扑灭乘胜𠟡然欲径渡长江气吞吴会意其必来南
也一大治之则终身创矣若不力拒而逆折之使得气
去彼勇我惧岁来相持则吴之势力必不支矣故周瑜
鲁肃赞孙权之决力拒曹公于赤壁使之终身有所惩
艾虽屡至盱眙恫疑虚喝而不敢进非其惩前日之败
役则出于攻议者谓孙权攻守本无定计而不知赤壁
之攻所以佐其守也曹操在魏地大兵众二袁董吕皆
为扑灭乘胜𠟡然欲径渡长江气吞吴会意其必来南
也一大治之则终身创矣若不力拒而逆折之使得气
去彼勇我惧岁来相持则吴之势力必不支矣故周瑜
鲁肃赞孙权之决力拒曹公于赤壁使之终身有所惩
艾虽屡至盱眙恫疑虚喝而不敢进非其惩前日之败
卷一 第 12b 页 WYG0686-0102b.png
故耶至于魏文慨然渡江一谋来伐则群臣并起而争
之辛毗止广陵之役鲍勋止淮上之役蒋济止沓渚之
役亦以有馀待吴而不敢蹈前日覆辙耳故终魏文之
世无大战争赤壁之功不止却曹公于一时而可以拒
魏师于再世岂不伟哉
借荆州以拒曹操
建安十四年十二月权以鲁肃为奋武校尉肃
劝权以荆州借昭烈共拒曹操权从之
之辛毗止广陵之役鲍勋止淮上之役蒋济止沓渚之
役亦以有馀待吴而不敢蹈前日覆辙耳故终魏文之
世无大战争赤壁之功不止却曹公于一时而可以拒
魏师于再世岂不伟哉
借荆州以拒曹操
建安十四年十二月权以鲁肃为奋武校尉肃
劝权以荆州借昭烈共拒曹操权从之
卷一 第 13a 页 WYG0686-0102c.png
臣焘曰济大事不可无权拒大敌不可无党权以集党
则国可保而天下可图汉以齐地假韩信吴以荆州借
昭烈二者皆天下之大权也当楚汉间非韩信不可敌
羽而三国时非昭烈莫能当操者鲁肃尝说昭烈使抚
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而收功于赤壁矣今日于荆
不可用权植党以守之耶向使齐地不在韩信则必为
楚所有荆州不在昭烈则必为魏所争与其在楚魏以
资敌孰若分之豪杰以植党哉又况云梦伪游则地终
则国可保而天下可图汉以齐地假韩信吴以荆州借
昭烈二者皆天下之大权也当楚汉间非韩信不可敌
羽而三国时非昭烈莫能当操者鲁肃尝说昭烈使抚
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而收功于赤壁矣今日于荆
不可用权植党以守之耶向使齐地不在韩信则必为
楚所有荆州不在昭烈则必为魏所争与其在楚魏以
资敌孰若分之豪杰以植党哉又况云梦伪游则地终
卷一 第 13b 页 WYG0686-0102d.png
入于汉益阳交语则荆州卒分于吴则曩时所以假韩
借刘者不过权以济事耳区区周瑜知割土地以业英
雄之为失而不知借土地以役英雄之为得也良平蹑
足于汉鲁肃建议于吴信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也
曹操徙滨江州县近内以避吴兵
建安十八年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下令
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馀
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淝以南惟有皖城
借刘者不过权以济事耳区区周瑜知割土地以业英
雄之为失而不知借土地以役英雄之为得也良平蹑
足于汉鲁肃建议于吴信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也
曹操徙滨江州县近内以避吴兵
建安十八年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下令
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馀
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淝以南惟有皖城
卷一 第 14a 页 WYG0686-0103a.png
臣焘曰用兵之法使人备已则权在我使已备人则权
在敌在我而后可以进战退守战国时诸侯以五倍之
地十倍之众共抗一秦秦人开关延敌诸侯之师逡巡
遁逃争割地以奉秦而秦人欲战不已是秦尝执诸侯
之权故能散其从约而并吞之秦人以此而攻孙权以
此而守江东一方抗魏拒蜀内外禦之不暇而又岁岁
出师拔皖口袭蕲春而数围合淝岂其守禦诚有馀力
耶盖示之以不惮形之以好战使魏之疆场鳃鳃焉畏
在敌在我而后可以进战退守战国时诸侯以五倍之
地十倍之众共抗一秦秦人开关延敌诸侯之师逡巡
遁逃争割地以奉秦而秦人欲战不已是秦尝执诸侯
之权故能散其从约而并吞之秦人以此而攻孙权以
此而守江东一方抗魏拒蜀内外禦之不暇而又岁岁
出师拔皖口袭蕲春而数围合淝岂其守禦诚有馀力
耶盖示之以不惮形之以好战使魏之疆场鳃鳃焉畏
卷一 第 14b 页 WYG0686-0103b.png
而备矣则吴之权重故曹公虑其见掠而徙江西之众
满宠畏其来伐而迁合淝之城以曹公之雄满宠之略
尚畏而避之则其所守岂忧不固苟不先之则魏必知
吾所欲者在守所惮者在战岁出重兵临江而扼之则
吴之力困于备魏而不得休息矣安能致曹公满宠之
畏哉后之有国者当使人备已而后可以希孙权之守
云
周瑜请并吞梁益据襄阳以图北方
满宠畏其来伐而迁合淝之城以曹公之雄满宠之略
尚畏而避之则其所守岂忧不固苟不先之则魏必知
吾所欲者在守所惮者在战岁出重兵临江而扼之则
吴之力困于备魏而不得休息矣安能致曹公满宠之
畏哉后之有国者当使人备已而后可以希孙权之守
云
周瑜请并吞梁益据襄阳以图北方
卷一 第 15a 页 WYG0686-0103c.png
建安十四年周瑜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败忧
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
进取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与马超
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䠞操北方可图也
权许之奋威者孙坚弟子奋威将军丹阳太守
瑜也周瑜还江陵为行装道病卒于巴丘
臣焘曰天下之大势全据之则强三国时天下之大势
在襄阳吴蜀之要害而魏之所以必争也蜀为天下足
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
进取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与马超
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䠞操北方可图也
权许之奋威者孙坚弟子奋威将军丹阳太守
瑜也周瑜还江陵为行装道病卒于巴丘
臣焘曰天下之大势全据之则强三国时天下之大势
在襄阳吴蜀之要害而魏之所以必争也蜀为天下足
卷一 第 15b 页 WYG0686-0103d.png
重关剑阁险阨四蔽而不可以图远吴为天下首山川
阻深士卒剽悍而不能亡西顾之忧襄阳者天下之脊
也东援吴西控蜀连东西之势以全天下形胜使魏来
伐击吴则蜀掣于西击蜀则吴牵于东而襄阳通吴蜀
之援以分北方之势击襄阳则吴蜀并起而救之使魏
可攻则吴军历江淮蜀军撼秦陇而襄阳之众直指中
原则许洛动摇而天下可定是瑜之谋不特为今日固
守之地而亦异时混一之资也不幸瑜没孙权不能推
阻深士卒剽悍而不能亡西顾之忧襄阳者天下之脊
也东援吴西控蜀连东西之势以全天下形胜使魏来
伐击吴则蜀掣于西击蜀则吴牵于东而襄阳通吴蜀
之援以分北方之势击襄阳则吴蜀并起而救之使魏
可攻则吴军历江淮蜀军撼秦陇而襄阳之众直指中
原则许洛动摇而天下可定是瑜之谋不特为今日固
守之地而亦异时混一之资也不幸瑜没孙权不能推
卷一 第 16a 页 WYG0686-0104a.png
汉文思贾谊之心施行其策而用吕蒙继之梁益陷于
蜀襄阳归于魏而吴自全于一隅至破蜀师于猇亭而
命诸葛瑾向襄阳则天下之势已分而不全呜呼吴蜀
襄阳全据于一则江南可量哉
徙治建业
十七年九月初张纮以秣陵山川形胜劝孙权
以为治昭烈东过秣陵亦劝权居之权于是作
石头城徙治秣陵改秣陵为建业
蜀襄阳归于魏而吴自全于一隅至破蜀师于猇亭而
命诸葛瑾向襄阳则天下之势已分而不全呜呼吴蜀
襄阳全据于一则江南可量哉
徙治建业
十七年九月初张纮以秣陵山川形胜劝孙权
以为治昭烈东过秣陵亦劝权居之权于是作
石头城徙治秣陵改秣陵为建业
卷一 第 16b 页 WYG0686-0104b.png
臣焘曰自古都邑本无定势争形势之便而据其冲为
根本之图则居其要英雄之图天下未必用权而争其
便终必定计以固其本以江南论之武昌居兵之冲建
业为地之要孙权力争荆州上流之形势犹未定也据
江夏临魏蜀塞西北之冲图全楚之利故都武昌以
争荆州不过权时之宜尔至用吕蒙袭荆州无复上流
之虑于是时而不都秣陵以据会要非王业也秣陵之
地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山川形胜气象雄伟以秦皇之
根本之图则居其要英雄之图天下未必用权而争其
便终必定计以固其本以江南论之武昌居兵之冲建
业为地之要孙权力争荆州上流之形势犹未定也据
江夏临魏蜀塞西北之冲图全楚之利故都武昌以
争荆州不过权时之宜尔至用吕蒙袭荆州无复上流
之虑于是时而不都秣陵以据会要非王业也秣陵之
地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山川形胜气象雄伟以秦皇之
卷一 第 17a 页 WYG0686-0104c.png
强处秦雍据崤函而犹眷顾秣陵昭烈之雄徘徊其地
以为都邑之胜处则其形势可见孙权从张纮之请定
建康之都内以固江外以援淮而江南之根本不可拔
矣自孙权始基东晋以后仍而不改以重兵戍石头以
宗室镇京邑而建业尝为江南都邑之地是孙权根本
之固不止利一时而规模之远又可为五世法噫孙权
之法可通于五世而不能贻末孙之谋遽从步阐徙都
武昌自以为从先王居也而不知武昌者孙权以争形
以为都邑之胜处则其形势可见孙权从张纮之请定
建康之都内以固江外以援淮而江南之根本不可拔
矣自孙权始基东晋以后仍而不改以重兵戍石头以
宗室镇京邑而建业尝为江南都邑之地是孙权根本
之固不止利一时而规模之远又可为五世法噫孙权
之法可通于五世而不能贻末孙之谋遽从步阐徙都
武昌自以为从先王居也而不知武昌者孙权以争形
卷一 第 17b 页 WYG0686-0104d.png
胜非以为子孙无穷之基盖以扬越之民溯流而给饷
则不便于兵以人主之重近敌而建都则不便于国而
危隘不足以容万乘塉埆不足以赡一师而遽尔移都
故南人有言曰宁还建康不止武昌夫地形不便人心
不与而欲为王者之都可乎若委建业居武昌是以秦
皇蜀主之智不如一步阐也以孙权经营数世之业而
委之诸葛靓疏矣陆抗丁宁还都建业最策之得也不
幸抗没无与攻守悲夫
则不便于兵以人主之重近敌而建都则不便于国而
危隘不足以容万乘塉埆不足以赡一师而遽尔移都
故南人有言曰宁还建康不止武昌夫地形不便人心
不与而欲为王者之都可乎若委建业居武昌是以秦
皇蜀主之智不如一步阐也以孙权经营数世之业而
委之诸葛靓疏矣陆抗丁宁还都建业最策之得也不
幸抗没无与攻守悲夫
卷一 第 18a 页 WYG0686-0105a.png
作濡须坞
吕蒙闻曹操欲东兵说孙权夹濡须水口立坞
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蒙曰
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
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作濡须坞
臣焘曰有必守之地有必争之地守者在我争者在敌
势若不同而皆有根本之地以为战守之资而后进退
有所仰高祖之所守者关中也而身在荥阳成皋间不
吕蒙闻曹操欲东兵说孙权夹濡须水口立坞
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蒙曰
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
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作濡须坞
臣焘曰有必守之地有必争之地守者在我争者在敌
势若不同而皆有根本之地以为战守之资而后进退
有所仰高祖之所守者关中也而身在荥阳成皋间不
卷一 第 18b 页 WYG0686-0105b.png
与楚角以限制项羽使不得西侵光武之所徇者燕赵
也而命寇恂守河南冯异军河上以防遏它兵令不得
北侵项羽不西侵而后关中可守它兵不北渡而后燕
赵可取虽取守不同皆外据根本之地而徐为之计于
内此高光取天下之术也孙权在吴命陆逊等镇武昌
建业而身禦魏兵于濡须坞使不得进而我得以乘隙
投间围合淝袭寿春武昌建业必守之地也寿春合淝
必争之地也濡须坞者根本之地也中据濡须以为根
也而命寇恂守河南冯异军河上以防遏它兵令不得
北侵项羽不西侵而后关中可守它兵不北渡而后燕
赵可取虽取守不同皆外据根本之地而徐为之计于
内此高光取天下之术也孙权在吴命陆逊等镇武昌
建业而身禦魏兵于濡须坞使不得进而我得以乘隙
投间围合淝袭寿春武昌建业必守之地也寿春合淝
必争之地也濡须坞者根本之地也中据濡须以为根
卷一 第 19a 页 WYG0686-0105c.png
本而后在我者可守在敌者可争此高光之术而孙权
使充其志天下可定矣
使充其志天下可定矣
卷一 第 19b 页 WYG0686-0105d.png
六朝通鉴博议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