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668b 页

贤首五教仪卷第五
清浙水慈云沙门 灌顶续法 集录

七拣别观智亦即以法界无障碍心为智。但迷时名
音释¶ 第 668c 页
本觉智悟时名始觉智證时名圆觉智此三位中复
有三智察事名无量方便智照理名一道真实智理
事浑融名权实无碍智体亦现前知见不离知见起
观智故。

华严疏云所入者法界缘起能入者有总有别。

总即
普贤行愿愿是大菩提心为行本故行是信解智等
随行起故若别说者略有五重一身二智三存四泯
五圆入楼观而还合身證也鉴无边之理事智證也
量同普贤而周遍俱存也身智相即而两亡双泯也
一异存亡而无碍自在圆融也若以能对所一身入
法法界二智入人法界三身智俱存入人法相在法
界四身智双泯入人法两亡法界五身智圆融入无
障碍法界然身由心證次广辩心入心入有三一者
正信二者正解三者正行此三无碍谓于此行门深
忍乐欲净信不逾于斯行门晓了性相依之起行若
能一一信实解行相扶则无分别智行自然成就今
且略明无分别智證理法界以为五门一能所历然
谓以无分别智證无差别理心与境冥智与神会成
能證智證所證理如日合空虽不可分而日光非空
空非日光二能所无二以知一切法即心自性以即
体之智还照心体举一全收无有二相举理收智智
非理外举智收理智体即寂如一明珠珠自有光还
照珠矣三能所俱泯由智即理故智非智以全同理
无自体故由理即智故理非理以全同智无自立故
音释¶ 第 669a 页
如波即水动相便虚水即波故静相亦隐动静两亡
性相齐离。

四存泯无碍以前三门说有前后体无二
故离相离性则能所双泯不坏性相则能所历然正
离性相即不坏故存亡无碍如波与水虽动静两亡
不坏波湿五举一全收上列四门欲彰义异理既融
摄曾何二源如海一滴具百川味上但约无分别智
證于真理有此五门若以无障碍智證无障碍境境
智圆融难可言尽。

△大经亦云不起一切妄想分别
以清净智普入法界又云以无著无缚解脱心入普
贤菩萨行门得无量法界甚微细智演说一切法界
甚微细智入广大法界甚微细智分别不思议法界
甚微细智分别一切法界甚微细智一念遍一切法
界甚微细智普入一切法界甚微细智知一切法界
无所得甚微细智观一切法界无所碍甚微细智知
一切法界无有生甚微细智于一切法界现神变甚
微细智如是等一切法界甚微细以广大智皆如实
知。

△既智与境一多无碍若对拣之义有四句一一
智證一切境二一切智證一境三一智證一境四一
切智證一切境智照境既尔境发智亦然。

所以现前一念知见心中亦具百万法界性相即空
即即即遍心中了无边之境境上显难思之心心境
重重帝网无尽。

此以修缘境观契彼性有境观故即
立此法界智以为能观心也。

问此法界知见心与上有何拣别。

答法界知见心虽
音释¶ 第 669b 页
总是一约能所境智不无二别上所观境中是性起
法界灵知真见自心或名理实法界寂知静见本心
此能观智中是缘起法界了知明见妙心或名离垢
法界照知观见觉心开虽如此合无二也。

问为何不
用六识观耶。

答凡小用六识权乘兼慧所若圆顿实
教唯以智慧观。

问智识何别。

答分别为识无分别为
智生灭为识不生灭为智积集为识无积集为智著
境为识不著境为智得相为识无得相为智。

问法界
知见心与智识在当人观如何分析。

答心是名知见
是体法界是总相真如性如来藏真空性唯识性偏
空理是别相智识是用识则背觉合尘弃净取染分
别妄想重故智则舍妄求真返迷归悟觉照光明利
故法界知见心等真妄染净俱通。

问此之境智与下
何别。

答此通能所境是所如万象智是能如圆镜两
相对待下唯局所以境智等十对俱为所观照境如
人望当台镜中影象又此别拣华严圆教一宗境智
为初修入门方便下则通明十界五教一切境智为
正修所依事体。

八辨析止观境智若明止观当悉盖三门中一一皆
含止观。

如真空门即名真空止真空观止则安住真
空而不散乱观则鉴察真空而不昏迷次无碍门亦
名无碍止无碍观止则停止无碍而离过恶观则觉
观无碍而成德善三周遍门亦名周遍止周遍观止
则止息周遍而空我法观则观照周遍而證真俗今
音释¶ 第 669c 页
不言止者摄在于观故华严云如金翅鸟以左右翅
鼓扬海水令其两辟观诸龙众命将尽者而搏取之
如来出世亦复如是以大止观鼓扬众生大爱水海
使其两辟观诸众生根成熟者而度脱之起信云若
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
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之过远离凡夫不
修善根是故止观相成不离。

△又此三止观中复分
性起缘起一法界性全体起为三重止观名为性起
随诸净缘互相发起三重止观名为缘起。

修此止观然有二时一者静坐一心复有入住出三

初入时心则从粗至细境则自动及静当粗动间应
修三止以破除之修真空止心无心相境无境相心
境相无粗动缘息初止不破进无碍止心境无性依
理成立离真理外无心境得次止不破进周遍止一
一心境如性融通遂令圆遍无妄粗动止若不破即
应修观修真空观粗动心境悉因缘生因缘无性相
即寂灭初观不除进无碍观心境空无生性之理即
是真如平等法界次观不除进周遍观全法界理为
心境事法界无碍心境亦融修此三止观后粗动心
境自然销灭矣。

中住时有二义先明对治粗动心境既息细静心境
自现见此细净生快乐想尔时应修三止止之虽修
三止犹起见爱应当增上三观观之止观方法并同
于前此明对治细静心境法也。

△若坐久时心或浮
音释¶ 第 670a 页
动念外境界身亦觉得轻躁不安尔时应修三止止
之。

心若沉暗昏瞢无记头首亦觉低垂不起尔时应
修三观观之。

△设此相对用之一一不得其利亦当
随便不得凝滞如为浮故而修于止心犹散乱无有
法利当转修观若于观中觉心寂静即宜用观安心
如为沉故而修于观心犹昏暗无有法利当转修止
若于止中觉心明朗即宜用止安心止观方法亦同
于前此明对治心浮沉病法也。

后辨修法于中先辨渐顿不定谓动静二相了然不

生浮沉二病寂尔不起当此之际应观法界法界境
约心明心之意言曰教心之法相曰义心之一如曰
理心之万别曰事心之所缘曰境心之能照曰智心
之游履曰行心之阶级曰位心之初作曰因心之终
成曰果心之归托曰依心之主持曰正心之自性曰
体心之干能曰用心之荷负曰人心之轨则曰法心
之违背曰逆心之和合曰顺心之招致曰感心之酬
还曰应心瞋恚是地狱心悭贪是饿鬼心愚痴是畜
生心贡高是修罗心戒善是人道心禅定是天道心
證灭是声闻心独觉是辟支心觉他是菩萨心圆觉
是如来故修止观伹观自心不须心外推穷寻逐心
内境若明心外境尽彻。

△欲达此境有二止观一者
行布二者圆融行布者先真空次无碍后周遍圆融
者三观一心中得十对境法从缘所生空无性相名
为真空观空心不息名真空观妄想念不起名真空
音释¶ 第 670b 页
止缘起境法无自性故举体即真名为无碍观无碍
显现名无碍观分别情歇灭名无碍止真理容遍境
如法界亦相容遍名为周遍观周遍圆明名周遍观
生灭心无生名周遍止一而常三三而常一一三即
离圆融自在。

△然此渐次一念观中有定不定定者
空即遍三先后浅深决定不移故不定者遍与即空
随便改转初后不定故。

良以决定观中不断见爱不
得法利即转为不定观不定观中不成寂定不发观
慧即转为决定观皆随行者宜便修之。

次辨止观均齐谓因修三止故而心寂然安静禅定
显现若少观慧心则昏沉是为痴定不能断诸结使
證诸法门如覆盂水光影不现尔时应速修观破析
即发真慧除烦恼成菩提矣如澄江水则能载物现
诸影像或因修三观故而心豁然开悟智慧分明若
无禅定心则散动是为狂慧不能远离有为安住寂
灭如风中灯照物不了尔时应速修止破析即得大
定出生死入涅槃矣如室内灯则能除暗照物分明
后出时心则从细至粗境则自静及动亦当随便修
三止观若善调治必得心神明净身体轻快执著空
结业息也。

二者历缘对境缘有四一语二默三动四静该通三
业也境有六一见二闻三嗅四尝五觉六知都摄六
根也。

△若语言时应作念言由心觉观鼓动气息冲
于咽喉唇舌齿腭故出一切音声语言问答讯诰略
音释¶ 第 670c 页
说广说喻说直说因此语故则有赞毁善恶染净等
法此语语业连带缘起同时具足互相摄入(周遍止)
语显心即心显语(无碍止)理实语心及语中一切烦恼
功德等法皆不可得(真空止)则妄想息灭正念停住是
名修法界止又观未语欲语正语巳语皆无有相语
心亦尔不从内出不从外来既无内外何有中间处
所尚无体自空寂乃至语者及语中一切善不善法
皆从缘生空无自性(真空观)虽无自性由心觉观因缘
力故而有语言或为毁戒或为诳他或为眷属或为
胜彼或为义让或为善禅或为涅槃或为无生或为
慈悲或为大觉我今为何事故而语若是烦恼所使
及为不善无记之事即不应语若非烦恼所使及为
善德如法之事即应当语一一语业揽法界成一一
法界依语业显(无碍观)是故吐纳抑纵高低清浊触处
遍周真言俗语显谈密说随时无尽(周遍观)则慧光贯
穿智心通达是名修法界观馀三止观例语思之此
历四缘修止观也。

若见色时应作念言由于见精发眼根中名之为见

因此见故则有眼识意识心生见识形巳即有明暗
二种色相对待眼根令彼见识趣外奔逸吸习中归
以是缘故根尘识三同时具足交涉无碍(周遍止)盖此
圆融从法界得离法界性事事相碍理能成事事能
显理(无碍止)理真空故事亦绝相故见色时如水月空
华如梦像镜影无有定实(真空止)若见顺情之色不起
音释¶ 第 671a 页
贪爱若见违情之色不起瞋恼若见非违非顺之色
不起无明及诸乱想是名修法界止又观未见欲见
正见巳见皆不可得以根尘空明中各无所见故见
识亦尔不从内出不从外来设从内出奚待因缘设
从外来与我何涉内外既无中间亦空处所莫寻体
相岂有乃至见者及见中一切善不善法并属缘起
毕竟无性(真空观)性虽空寂因缘和会不妨有生由于
眼根发起见精转生眼识意识即能了别诸色因此
则有一切善恶染净等法或见违情之色起诸瞋恚
而造上恶或见顺情之色起诸贪爱而造中恶或见
中庸之色起诸痴迷而造下恶或见违情之色不起
瞋恚生胜负心而作下善或见顺情之色不起贪爱
生归戒心而作中善或见中庸之色不起痴迷生禅
定心而作上善或见色尘能招苦集而慕灭修道或
见色尘因缘流转而观缘悟道或见色尘能生业识
无明烦恼即起慈悲而行六度或见色尘唯自心现
不从外得即转二依而證二果我今为何而见于色
若烦恼使不善之事即不应见非烦恼使利益之事
即应当见如是缘起体本自空毕竟一空中而具足
十缘具足十缘中而毕竟一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
(无碍观)空有性缘同时具足眼眼色色相即相入识识
见见㸦容㸦遍主伴交参广狭自在(周遍观)境既普融
无尽智亦周圆无碍是名修法界观。

馀五止观例见
思之此对六境修止观也。

△以此坐行二时修缘止
音释¶ 第 671b 页
观念念相续心心无间自然与彼一真法界性起止
观疾得相应。

△此名观察法界三昧亦名知一切法
界所安立悉住心念际三昧亦名入一切法界无源
底三昧又依十界修三止观亦名海印三昧若依四
大修三止观亦名尘含三昧若依十度修三止观亦
名华严三昧若依四摄修三止观亦名摄生三昧如
是名义随德用立非离法界别有体相故此法界三
昧名为一行以依是三时故则知法界一相谓诸佛
身心与众生身心平等无二又法界三昧是一切三
昧根本若人修行则能出生无量三昧以此三昧转
化众生即名之为普照法界修多罗教若人于此止
观能如是一切时处中自行化他则于世出世间最
尊最上无与等者。

九识治魔病止观境智虽知仍须善识魔病若不觉
悟被其恼乱若不对治无能破灭魔病事销止观道


于中先辨魔又三初举名数魔有多种法华明三一
烦恼二五阴三生死大论开四于上三中加一天魔
骂意经出五名一天二罪三行四恼五死华严分十
类一蕴二烦恼三业四心五死六天七善根八三昧
九善知识十菩提法智楞严于五阴中各开十种共
有五十色阴十者一出碍二内彻三离合四化佛五
现土六暗见七无觉八遍观九遥闻十变形。

受阴十
者一悲悯二狂妄三沉忆四下劣五忧愁六喜乐七
音释¶ 第 671c 页
我慢八轻清九断空十爱欲想阴十者一怪鬼二魃
鬼三魑魅四魇蛊五疫厉六大力七神祇八妖精九
灵物十天眷。

行阴十者一无因二圆常三二分四四
边五矫乱六有相七无相八俱非九断灭十涅槃识
阴十者一冥谛二慢天三自在四倒知五事火六无
想七长寿八魔天九趣寂十独伦具足论之魔有八
万四千乃至恒沙无尽今总束之分为二类一界内
魔有十一精灵二恶鬼三邪神四老仙五魔天六阴
处七生死八业障九烦恼十心念二界外魔亦十一
三昧二智慧三师友四化导五修谛六观缘七行度
八报身九依土十果位。

次释魔境先界内魔境初精灵即木石禽兽多年受
天地日月精气所成者或作美女或变恶鬼现种种
形像令可爱可畏惑乱行人退失定心楞严云山精
海精风精河精土精石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
龙魅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
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二三鬼神者即大力鬼堆
剔鬼蛊毒魇胜魑魅魍魉诸鬼神等或作虫蝎攒剌
头面或作怨贼捶击腰腋或抱持或喧怒或现诸恶
禽兽或变众善天仙令人迷惑成其伴侣楞严云此
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
佛戒律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四
五仙天者即九十五种外道所依婆罗门仙及自在
天摩醯首罗吒枳迦罗诸天仙等或作违情境界如
音释¶ 第 672a 页
夜叉罗刹师子虎狼等令人惊怖或作顺情境界如
诸佛菩萨美貌男女等令人爱著或作非违非顺境
界则平常情境来破定心令坏善法又或化作三种
五尘境相一作违情事是可畏五尘令心恐惧二作
顺情事是可爱五尘令心贪恋三作非违非顺事是
平等五尘令心摇动楞严云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
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现
美女身盛行贪欲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
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起
信云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
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或现
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若说陀罗尼施
戒忍进禅智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亲无因果
毕竟寂灭是真涅槃或令人知过未之事得他心智
辨才无碍能令众生贪著世间名利之事又令使人
数瞋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
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
胜行更修杂业若著世事种种牵缠亦能使人得诸
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
若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
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著或令人食无分
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六阴七死者是生死果八业
九恼者是生死因十心魔者随一念起即一魔生因
果本也。

此五种皆是世间之常事亦随人自心所生
音释¶ 第 672b 页
今且置之不论以易知故。

次界外魔境三昧所缘智慧能缘中修也师友上求
也化导下化也此四凡圣因果俱通谛是声闻境缘
是辟支境度是菩萨境三乘圣人所修因也身土果
三乘圣人所得果也。

若尔何为魔境但于此贪爱不
舍功行不进善根不增法性不显即名之为魔事楞
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华严
云善根魔恒执取故三昧魔久耽味故菩提智魔不
愿舍故善知识魔起著心故又云自说为是馀说悉
非或以妙义授非其人是为魔业乐求二乘志尚涅
槃是为魔业恶心布施瞋心持戒是为魔业以懈怠
故志意狭劣不求无上大菩提法是为魔业又云少
行生足魔所摄持受一非馀魔所摄持不发大愿魔
所摄持乐处寂灭魔所摄持。

后明识治开为六门一觉悟无惑谓知彼是魔事不
被其所惑也楞严云成就破乱由汝心主主人若迷
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
若不明悟被魔所迷则为魔人破佛律仪。

问如现佛
菩萨像说甚深法或是宿世善根所发云何拣别定
其邪正答应以三法验之一以定研磨谓定中境相
邪正难知者当深入定心于彼境中不取不舍但平
等住定若是善根发者定力逾深善根弥发若是魔
所为者不久自坏。

二依本修治如本修不净观今则
还依本不净观若如是修境界增明者则非伪也若
音释¶ 第 672c 页
以本修治渐渐灭去者当知是邪也三智慧观察观
所发相推验根源不见生处深知空寂心不住著邪
当自灭正当自现如烧真金益其光色若是伪金即
自焦坏。

故经说言欲知真金三法试之谓烧打磨定
譬于磨本治犹打观智类烧以此三验邪正自知也
二善识诃责三先精灵二初约时识知即十二时兽
变种种形来恼行人然亦各当其时而来子时来者
多是鼠等丑时来者多是牛等寅是虎豹卯是兔鹿
辰是龙鳖巳是蛇蟒午是驴马未是羝羊申多猿猴
酉多鸡乌戌多狗狼亥多猪彘等行者若见常用此
时而来即知其兽精说其名字而诃责之自当谢灭
也。

△二约心识知即十习因兽此则随心乐欲而来
心爱怪异而来魔者多是土枭破獍等类心爱咎徵
而来魔者多是𪄲鹤鸠鹊等类㳷合狐狸降伏蛇蝎
冥感蛲蛔食供鸡猪服事牛马显应鸿燕休徵麟凤
传习猫犬乃至心爱神通种种变化而来魔者多是
山海风土精类心爱断灭种种空寂而来魔者多是
金玉草木精类行者若见常因此心而来即知彼精
灵称名诃责也。

次鬼神若见堆剔鬼等来恼乱者应即闭目一心阴
而骂言我今识汝汝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
支喜破戒律我今持戒终不畏汝鬼便却行匍匐而
去又三摩中心爱圆明贪求善巧魔得其便来说经
法此名怪鬼心爱游荡贪求经历魔得其便来说经
音释¶ 第 673a 页
法此名魃鬼心爱绵㳷贪求契合魔来说经此名魅
鬼心爱悬应贪求冥感魔来说经此名厉鬼心爱根
本贪求辨析魔来说法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心爱知
见贪求宿命魔来说法此名山川林岳邪神心爱深
入贪求静谧魔现未然说阴寂法此名为大力鬼心
爱长寿贪求永岁魔现生年说常住法此名为自在
天行者若见现形说经随我定心之所施设禅观增
胜即名为正非破律仪即名为邪便当举其名号以
诫劝焉。

后阴魔心生怜悯则有悲魔入其心腑心生猛利则
有狂魔入其心腑沉忆忆魔忧愁愁魔欢喜喜魔我
慢慢魔少足知足魔轻安轻清魔心生断灭则有空
魔心生贪爱则有欲魔此等阴魔起于自心心念不
起魔事销歇设有魔来但当责心如经颂云欲是汝
初军忧愁为第二饥渴第三军渴爱为第四睡眠第
五军怖畏为第六疑悔第七军瞋恚为第八利养虚
称九自高慢人十如是等众军压没出家人我以禅
智力破汝此诸军得成佛道巳度脱一切人阴魔若
识馀自易知楞严云此是先佛奢摩他中毗婆舍那
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
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
魑魅魍魉无复出生。

三止观破除谓于定中虽悟无迷称名责之犹不隐
灭应修止观二法却之。

一修止却者凡见一切邪魔
音释¶ 第 673b 页
境界悉知虚诳空无生性定中所缘一真法界方为
真实究竟坚固是故一心停住法界虽见魔境不喜
不怒不取不舍亦不分别寂然不动彼即自灭二修
观却者若见用止不去即当反观能见身心无体无
处清净本然就我所缘一真法界亦无形相圆常周
遍彼向何者能为恼乱如是观时寻当谢绝设或不
去切勿生惧唯自深观法界而巳。

故大品云菩萨成
就二法魔不能坏一者观一切法空二者不舍诸众
生华严云若具圣智无上道则能超出四魔境涅槃
云天魔波旬若更来者当以五系系缚于汝释曰五
系者即五停心观治彼五种魔大集云知苦坏阴魔
断集离恼魔證灭坏死魔修道离天魔起信云行者
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念唯心境界
则灭终不为恼。

四经咒加持谓见如上说诸魔境虽用止观迟迟不
去亦不须惊惶忧怖若出家者即当一心默诵诸大
乘经如华严梵行行愿等品法华安乐嘱累等品或
诵诸般神咒如楞严随求尊胜大悲等或用瑜伽教
中遣魔印咒或但观想唵哑吽𠶹哩等字种加持身
心脱体便成毗卢弥陀阿閦观音等身放赤色光照
触诸魔如火焚草灰烬无馀或诵戒本或念三宝若
在家者随其常所诵习而默持之如金刚药师观音
弥陀心经消灾如意准提往生六字一字咒等或诵
三归五戒十善或念诸佛菩萨名号如弥陀药师释
音释¶ 第 673c 页
迦弥勒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魔便隐去恶境歇灭
以正能治邪邪不干正故若出禅观亦当诵持经咒
自防惭愧忏悔楞严云末世众生乐修三昧汝恐同
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
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五永固正念谓虽默持经咒佛名魔境不谢亦不须
忧但当一心住于定中正念不乱令观增明乃至经
年累月不去我亦端心正念坚固动静不移忆忘如
一古谓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是也当知魔境皆是幻
化何者未曾见有于坐禅中魔来化作豺狼虎豹啖
食人也亦未曾见魔来化作男女为夫妇也愚人不
了或喜或忧因是心乱失定发狂皆自成患非魔所
为今则不惜躯命住于禅观正念不动当处湛然如
暗夜人处大明中彼幽隐魔无奈我何楞严云然彼
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火如刀
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煖气渐邻不日
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
敢留扰乱禅定又经颂云若分别忆想即是魔罗网
不动不分别是则为法印起信云当勤正念不取不
著则能远离是诸业障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能
见爱我慢之心贪著世间名利恭敬故真如三昧者
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
渐渐微薄。

六增进功行谓虽多时正念魔境犹现此由禅观不
音释¶ 第 674a 页
深功行未至应当奋身努力加功用行于止观中研
究至极圆满妙明迥无翳障到此之际唯是一片性
天慧日有何魔雾为迷漫耶华严云于佛深法信解
不谤舍离魔业未曾忘失一切智心舍离魔业勤修
妙行恒不放逸舍离魔业常求一切菩萨藏法舍离
魔业楞严云色受想破天魔潜形行识阴除心见魔
灭况复魔界如即佛界如无有二如今则精进法界
止观于魔界无所取佛界无所舍无取无舍魔境自
然消灭佛法自然现前故释论云除诸法实相馀皆
是魔事。

△以上六门或渐次用而销或一时用而灭
或少分用而止或全分用而破如是不遭邪虑发明
圆定方名之为善修止观者矣。

次辩病亦二先心病又二初明病行相病有二种一
粗谓巧伪修行于中又二一内实破戒而外现威仪
求名利故狡猾故护短故二假全不破而多有阙漏
为他知故伺狎故不直故二细谓存见趣理于中亦
二一虽具直心而执我修行我见不破故二虽不执
我而计有实法法见不破故。

△二治病药方亦有二
种一粗谓真实修行亦二一于诸过非并不覆藏而
深怀惭愧忏悔往罪不敢复作二于所修行不杂巧
伪皆质直柔软作下下意不显巳德。

二细谓不存执
见亦二一修诸行时知无我人尽未来际不计疲苦
二观察诸法平等不二一相无相入理究竟二通说
者但住于法界深观诸法平等之时于上诸病无不
音释¶ 第 674b 页
治尽。

后身病亦二初明病发相病有三种。

一四大五藏得
病又二先四大增损病相若地大增者则肿结沉重
身体枯瘠等百一患生若水大增者则痰癊胀满腹
痛下痢等百一患生若火大增者则煎寒壮热支节
皆痛口气大小便利不通等百一患生若风大增者
则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闷肚胀呕逆气急等百一
患生故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
病一时俱生次五藏所生病相从心生患者身体寒
热头痛口燥等心主口故从肾生患者咽喉噎塞腹
胀耳聋等肾主耳故从肺生患者身体胀满四肢烦
痛心闷鼻塞等肺主鼻故从肝生患者多无喜心悲
思瞋恚头痛眼昏等肝主眼故从脾生患者身中面
上游风遍体㿇痒疼痛舌尝饮食无有滋味等脾主
舌故盖此二种病起通因内外发动若外感寒暑风
雨湿热饮食不消而病从二处发者当知因外发动
若由用心不善调适身心息三内外有所违犯或观
行乖僻乃至劳伤而成病患或因定法发时不知取
与致此患生当知因内发动若四大有病因由今用
观心息鼓击发动本病此则通因内外而有二鬼神
所作得病三业报所感得病如是等病初起即治甚
易得差经久结成虽治难愈。

二治病药方法有二种。

先正治法三初治大藏病三
一修止治病有一师言但安定心止在病处即能治
音释¶ 第 674c 页
病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报之主譬如王所到处群
贼迸散又有师言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
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能多有所治复有师言常
止心在足下莫问行住坐卧即能治病所以者何皆
由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多诸疾患今则安心在
下四大自调众患除矣更有师言伹知诸法空无所
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忆
想鼓动四大故有病生息心法界百骸适悦众病即
差故净名云何为病本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
无所得如是等说皆用止治。

二作观治病有一师言但观心想用六种气以治病
者即是观能治病谓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
此六种息皆于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绵微
而用颂曰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肝藏
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次有师言若能善用
观想运作十二种息能治众患一上息二下息三满
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煖息八冷息九冲
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此十二息皆从观想
心生云何对治众患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
治枯瘠焦息治肿满增长息治羸损灭坏息治增盛
煖息治寒冷息治热冲息治壅塞不通持息治战动
不安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补息资补四大衰耗善用
此息诸患遍治又有师言善用假想观可以治众病
如人患冷想身中火气起即能治冷等此如杂阿含
音释¶ 第 675a 页
经七十二种治病秘法中说复有师言但用真空法
界观想检析身中四大病不可得心内五藏病亦非
有经久修持众患自差如是等说皆用观治。

三药石治病谓上所说止观二法若善其意无病不
治若不得意则草木金石之药与病相应亦可服饵
息诸患也。

△次治鬼神病当用大强威德力心加诸
灵咒大经佛号以助治之。

△后治业报病当用惭愧
大忏悔心加诸念佛发愿修福以助治之。

二助治法谓坐中用心治病仍须兼具十法一者信
谓信此法必能治病二者用谓随时常用三者勤勤
用不息取差为度四者常住缘中谓细心念念依法
而不异缘五者别病因起如上所说六者方便谓吐
纳气中运心缘想善巧成就不失其宜七者久行谓
若用之未即有益不计年月常习不废八者知取舍
谓知益即勤有损即舍亦须微细转心调治九者护
持谓善识异缘不令触犯十者遮禁谓得益不向外
说失损不生疑谤若依此十法行所治必有效也。

十显示果相谓止观中一切魔病所不能动于大菩
提涅槃妙果自可成證有因有果法尔然故略开二
义一先示善根发相于中初明发相谓能如是善修
真空观者则于坐中身心寂静尔时当有无量善根
开发今略明之相有二种一者外善根发相所谓不
杀盗淫妄言绮语不贪色声香味触法不求三界报
不乐五欲乐身口七支恒沙烦恼皆能止息二者内
音释¶ 第 675b 页
善根发相所谓不贪瞋痴慢疑恶见不起喜怒哀乐
等心不随六情根不执七识我意地一切见爱无明
皆悉绝灭华严云以智神通现身清净无所依止无
有攀缘住奢摩他最极寂静恒住一相所谓无相又
云以心为本心若清净则能圆满一切善根于佛菩
提随意即成。

若能善修无碍观者则于坐中身心通彻尔时亦有
诸善根相一者外善根开发所谓放生布施持戒忍
辱精进禅定习学法门供养诸三宝孝敬于二尊三
千威仪八万细行皆能具足二者内善根开发所谓
慈悲仁让柔顺和雅信念惭愧智慧等心常修四无
量常怀于六念无数恒河沙性功德悉愿圆成华严
云菩萨勤求最胜道动息不舍方便慧一一回向佛
菩提念念成就波罗蜜发心回向是布施灭惑为戒
不害忍求善无厌斯进策于道不动即修禅忍受无
生名般若回向方便希求愿无能摧力善了智如是
一切皆成满。

若能善修周遍观者则于坐中身心遍融尔时亦有
诸善根相一者外善根开发所谓四摄十度百万行
中随一一行具足众行皆不取相称性遍周如离世
间品说五逆十恶百万业中随一一断具足众断亦
不取相称性遍周如普贤行品说二者内善根开发
所谓三心十念百万德中随一一德具足众德皆不
取相称性圆融二障十恼百万惑中随一一治具足
音释¶ 第 675c 页
众治亦不取相称性圆融华严云观诸因缘实义空
不坏假名和合用无作无受无思念诸行如云遍兴
起不取众相而行施本绝诸恶坚持戒解法无碍常
堪忍知法性离具精进巳尽烦恼入诸禅善达性空
分别法具足智力能博济灭除众恶称大士。

问何义
證知。

答不净因缘慈心念佛尚有无量善根开起况
观法界无发相耶。

二辩真伪先明邪伪禅所发相谓发如上诸境界时
随因所发之法或身重如物镇压或身轻如毛翻飞
或不定如束缚如坐铁床如饮毒药或适悦如观妓
如游华园如食珍馐或搔动虚悬或沉滞下坠或煎
寒或壮热或头疼或脑闷或如越牖透垣或似火烧
刀斫或同虚空豁达或像大地障碍或睡或行或进
或懈或不礼塔庙摧毁经像或手执刀剑割裂自身
或路傍歌舞或入山避人或见日月莲华或见山河
深险或鼻嗅异香或食啖酒肉或得香美饮食数日
不饥不渴或闻微妙法音归向无因无果或瞋或喜
或慧或痴或生大枯渴沉忆不散或发无穷悲流泪
不休或心意暗蔽或动诸恶觉或起大我慢志齐诸
佛或生无尽忧不耐见人或忆恶触身毛惊竖或想
乐境昏醉不醒或思内幽閒诸妙好事或念外散乱
诸杂恶事或起轻安意或生知足想如是种种无量
形境与善俱发皆名邪伪此邪定法若生爱著即与
天魔鬼神外道之法相应由是失心狂迷颠倒。
音释¶ 第 676a 页

或时诸邪魔等知彼念著其法即加势力令发邪境。

或发邪定或得邪智或辩才无碍或相好端严或说
陀罗尼或入三三昧或令傍见佛土或令远闻经声
或令知过去善恶或令知未来祸福或观天宫或瞻
地狱或神力或无畏此皆魔力惑人非有真实行者
愚迷谓得道果由是颠倒惑乱世间魔心生厌离其
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命终之后还堕魔道轮转
三途永不值佛。

△是故行者若发善时有此邪相当
即却之。

一者止却谓此诸邪伪境虚诳不实唯自正
心住于法界不受不著不忧不喜二者观却自以智
慧明观诸法实相离法界心外别无境可得如是止
观时境自谢灭矣。

次明真正禅所发相若于观中发诸善时无有如上
诸邪法相一一皆与自定相应定心显现观智分明
身体轻利安隐快乐意地柔和寂静明朗自觉功德
巍峨法喜充满无有覆盖亦无障恼破诸执见得大
解脱厌患世间无常苦空唯求出世佛涅槃乐普度
众生同成正觉是为正禅相也譬与恶人共事始美
终恶若与善人同谋久则愈妙邪正发相亦然邪则
正受渐失妄想渐兴正则烦恼渐灭观智渐增也。

三示长养谓于定中若有一切善根发时应用止观
二法修令增长若宜用止则以止修之若宜用观则
以观修之善根得长障盖自除矣。

次正显妙果成相二先初心證境谓能如是精进修
音释¶ 第 676b 页
时即能證知一切诸法空无自性皆从心生离此心
外无一切法然心无相法亦无相即有法相亦如影
响以知心法皆空寂故即不得一切名相所谓非心
非境非色非空非时非处非身非方无自无他无一
无多无大无小无染无净离修离證绝教绝理由此
断烦恼灭生死悟入理性无碍法界是名真空止观
證成境也。

又知心性虽然空寂因缘和合亦能生法以事无别
体要揽理成真理随缘能成事法是故色声香味发
于性空犹如空花起灭见闻觉知生于觉心宛同梦
像隐现以知心法皆无碍故即得一切融通所谓即
真即俗即性即相即心即色即一即异亦常亦变亦
灭亦生亦空亦有亦智亦境是实是权而体而用由
此起万行度众生悟入理事无碍法界是名无碍止
观證成境也。

又知心性本来周遍法界含吐十虚随诸缘起成一
切法亦如心住遍容无碍以诸大小法相无非一法
界心是故于一小器出生一切饮食资具佛宫殿中
顿现众生居处屋宅毛端容刹尘里转轮一多即入
广狭隐显以知心法皆包遍故即得一切周圆所谓
教义遍容智断遍容行位遍容因果遍容依正遍容
方隅遍容时劫遍容感应遍容逆顺遍容人法遍容
由此圆融断普遍修悟入事事无碍法界是名周遍
止观證成境也。
音释¶ 第 676c 页

次后心證境谓能如是證知一切诸法空即遍容即
是自心空即遍容于止观中重加功行修令满足犹
如鍊金断惑證真超凡入圣由修止以成定转生死
依而證涅槃断果号曰善逝为福足尊由修观以成
慧转烦恼依而證菩提智果号正遍知为慧足尊故
华严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
华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次正修中开为二门先明所依事体总为十对一教
义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体用八
人法九逆顺十感应。

初教义者教则地狱畜生饿鬼修罗四恶趣声人乘
天乘小乘声闻中乘缘觉大乘菩萨初教终教一乘
顿教圆教最上佛教义则三途上中下五逆十恶三
道下中上五戒十善二乘七十五法始教立相八识
十如五位百法破相四见三空八十一法终教四位
六染三大九相顿教一百八句四十一门一一离言
唯谈真性圆教二智十如六相十玄如来三身四智
五眼十力法等。

二理事者理则六道本觉性二乘偏空法性始教二
空法性终教中道妙真如性顿教离言真如第一义
空真胜义性圆教法界圆融无障碍性佛界一乘佛
性事则六道有漏五蕴四圣无漏五蕴小教亦有漏
亦无漏五蕴身土始教有为无漏五蕴终教无为无
漏五蕴顿教非有漏非无漏五蕴身土圆教法界圆
音释¶ 第 677a 页
融无尽五蕴如来报应法性身土。

三境智者境则三途上中下恶逆果报逼迫之苦三
道下中上禅善果报适悦之乐小教四谛偏真涅槃
始教二谛终教三谛顿教第一义谛圆教圆融无尽
法界如来具四涅槃智则三途恶业习心观三道有
漏善心观声闻四谛观无漏慧缘觉因缘观自然慧
始教二空观加行根本后得智终教三谛观权实无
障碍智顿教真性观第一义空离言之智圆教法界
观十无尽智如来二三四五智等。

四行位者行则地狱作五逆阿鼻纯情无想无间九
情一想有间八情二想饿鬼造十恶至七情三想畜
生起三毒至六情四想人道修戒善至五情五想想
明斯聪情幽斯钝修罗行福施地行罗刹等类六想
四情飞行夜叉等类七想三情大力鬼王等类八想
二情仙天修禅观仙则休止山海存想固形超至九
想一情天则六事行观四禅八定直至纯想无情二
乘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品始教六度万行终教
四信五行顿教三自性俱空二无我并遣圆教无尽
一摄一切一切入一如来觉他位则地狱八寒八热
饿鬼三财三障畜生四类四生人道四洲四姓夜叉
品在三行修罗阶摄四趣仙列十种天分三界小始
教历资加见修究竟五位但有我空法空差别终顿
圆超信住行向地等六位亦有渐顿圆融不同佛唯
妙觉。
音释¶ 第 677b 页

五因果者因则三途造上中下十习恶业三道造下
中上十习善业二乘七方便始终顿圆三贤四加佛
界等觉巳还种种定慧福智庄严果则地狱阿鼻无
间受六交报苦痛割锯冻冽煎烧饿鬼遇虫畜等受
蛊魅形口中烟𦦨饥渴逼迫畜生为服食类酬偿宿
债乘骑鞭杖刀砧烹煮修罗等三道受下中上本爱
习果酬善业报小教见修證中须陀洹等四果始终
顿圆欢喜等十地如来即一念相应大觉朗然无上
菩提为习果大般涅槃禅定三昧一切具足是报果
也。

六依正者依则三途黑业变化土三道白业变化土
二乘净变化土始教劣受用土终教胜受用土顿教
法性土圆教无障碍法界土如来五土正则三途恶
业变化身三道善业变化身二乘净变化身始教劣
受用身终教胜受用身顿教法性身圆教无障碍法
界身如来四身。

贤首五教仪卷第五

** 音释



(音卜手击也)


(音蒙昏昧不明也)


(音鄂口中断腭)


(音拔旱神也长二三尺袒
身目在顶上行走如风)。


(音掩睡中魇鬼也)


(音歇螫人毒虫也)
吒枳迦罗

(即大自在天类)
夜叉

(此云勇健亦云暴恶)
罗刹

(此云速疾亦云可畏)
遮文茶

(旧云
嫉妒女即役使鬼也)。
毗舍

(此云啖精气梁言颠鬼)
禅那

(此云静虑定慧均等也)

音释¶ 第 677c 页

(音低三岁壮羊也)


(音稚豕也)


(音竟孟康曰枭鸟食母獍兽食父)
𪄲

(音商𪄲鴹鸟舞
则有大雨)。


(音泯合也)
吉支

(此云所作起尸鬼也)
三摩

(华言正定)


(音密静语也安
也)。
奢摩他

(翻止)
毗婆舍那

(翻观)
匍匐

(音蒲簿伏地貌)
唵哑吽𠶹


(音庵亚烘隔里前三即加身口意成毗卢阿弥阿閦三佛后二即加心成观音菩萨)


(音促
梵语阿閦华言不动)。


(音津火馀)
魔罗

(此云杀者)
狡猾

(音绞滑奸诈也)


(玩熟也音
洽)。


(音脊瘦也)


(音昔小痛也)


(音戏息也)


(音骚手爬抓痒也)


(音列寒气
严也)。


(音真捣缯石也)

(贤首五教仪第五卷伏愿
世世梵王常请千佛而转轮生生密迹永伏群魔而
护教止观均齐果因不昧更新现在灾病消除善根
增长失妇谐琴瑟之和于百年子孙衍芝兰之秀于
千载财施无穷家纳馀庆)。

(慈云观堂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