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640c 页

贤首五教仪卷第二
清浙水慈云沙门 灌顶续法 集录

第三遍周三际时者谓尽前后际各无边劫恒常周
遍演说诸经初无暂息华严云不可说不可说佛刹
微尘等劫说异句身味身音声充满法界一切众生
无不闻者尽一切未来际劫常转法轮如来音声无
音释¶ 第 641a 页
异无断不可穷尽馀如不思议品梵网云三世诸佛
巳说今说当说我今亦如是说四分律云诸世尊大
德为我说是事如过去诸佛及以未来者现在诸世
尊能胜一切忧皆共尊敬戒此是诸佛法法华云如
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即趣波罗奈为五比丘说又
云善哉释迦文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
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
乘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弥陀云无量寿佛威神
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
称叹。

楞伽云我念去来世所有无量佛菩萨共围绕
演说楞伽经世尊亦应尔住彼宝严山菩萨众围绕
演说清净法。

维摩云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不可思议阿耨菩提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此生
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世
诸佛所说。

般若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菩提法皆
从此经出。

楞严云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若我说
是般怛罗咒经恒沙劫终不能尽又持地菩萨云闻
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證明而为上首涅
槃云如来演说一偈之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所谓
若戒若定若慧施等。

第四摄同类劫时者谓彼三际无边劫中一一劫内
各摄无量同类劫海如长劫唯摄长劫短劫唯摄短
劫然时与劫各有多相如华严明时有八类谓长短
染净广狭多少劫有十二类谓长短一无数有量无
音释¶ 第 641b 页
量有尽无尽一念不可说一切非于中复有十类谓
成坏劫染污劫染净劫净染劫清净劫无边庄严劫
无量大庄严劫庄严灭劫庄严成劫普清净劫于彼
无量同类劫中恒说一切权实教门。

华严云一一地
狱中经于无量劫(根本狱长劫唯摄根本狱长劫眷属狱短劫唯摄眷属狱短劫也)
为度众生故而能忍是苦不惜于身命常护诸佛法
无我心调柔能得如来道。

梵网云吾今来此娑婆世
(此天多时唯摄彼天多时彼洲少时亦唯摄此洲少时馀例知)八千返说心地法
楞伽云住一切刹兜率陀宫(狭摄狭劫)色究竟天(广摄广劫)
如来身。

楞严云应以菩萨声闻身得度者即现菩萨
声闻身而为说法(此證净摄净也)应以人非人等身得度者
即皆现之而为说法(此證染摄染也)法华云我说然灯佛等
(兴成也)又复言其入于涅槃(灭坏也)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颂云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有尽摄有尽劫)
不闻三宝名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
常在(无尽摄无尽劫)此说法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宝树
多华果散佛及大众(庄严成劫相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
时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庄严灭劫相摄)涅槃云往昔众
生寿百岁时(有量劫摄有量)恒沙众生受地狱报我见是巳
即发大愿受地狱身我于尔时在地狱中经无量岁
(无量劫摄无量)为诸罪人广开分别十二部经诸人闻巳坏
恶果报令地狱空。

第五收异类劫时者谓彼无边一一劫中各摄无量
异类劫海如长劫摄短劫短劫摄长劫等于彼一切
音释¶ 第 641c 页
异类劫内恒说诸法华严云长劫与短劫平等短劫
与长劫平等一劫与无数劫平等无数劫与一劫平
等有量劫与无量劫平等无量劫与有量劫平等有
尽劫与无尽劫平等无尽劫与有尽劫平等不可说
劫与一念平等一念与不可说劫平等一切劫入非
劫非劫入一切劫。

净名云即演七日以为一劫即促
一劫以为七日(多少时相摄)楞伽云或有现变化或有先
时化(染净劫相摄)于彼说诸乘皆是如来地法华云是诸
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佛
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又云六十小劫身心不
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项(长短劫相摄)又云以方便力故现
有灭不灭(庄严灭劫与庄严成劫相摄也)

第六以念摄劫时者谓于一念之中即摄前后无量
无边同异类劫一念既尔馀一切念一一念中皆各
普摄尽前后际一切劫海如是时劫说无尽教华严
云于一念中尽知前际后际及现在一切世界成坏
劫故发菩提心颂云一念普观无量劫(同异类也)无去无
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楞伽
云譬如心意(一念也)于无量百千由旬(无量同异劫也)之外忆
先所见种种诸物念念相续(一切念也)疾诣于彼(各摄无边同异
劫也)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为碍意生身者亦复
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诸相庄严忆本成就众生
愿故犹如意去生于一切诸圣众中净名云诸有众
生类(同异劫也)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一念也)能尽
音释¶ 第 642a 页
现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坏劫)或作日月天梵王世
界主(成劫)或时作地水或时作风火法华云我以如来
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亦一念间摄多同异劫也)

第七劫念重收时者谓一念中所摄劫内复有诸念
而彼诸念复摄诸劫一念既尔馀一切念劫内诸念
摄劫亦然是则念念既不尽劫劫亦无穷如因陀罗
网重重无尽于彼诸劫说诸经海华严云于一念顷
能知东方阿僧祇世界(念摄劫也)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解
(劫摄念也)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多念相收也)南西北方四维
上下亦复如是(重收例东知之)菩萨摩诃萨入可数劫即不
可数劫(劫内诸念各摄多劫也)入一切劫即一念(一念摄多劫念也)
云不可说诸劫即是须臾顷(亦明重收)莫见修与短究竟
刹那法。

圆觉云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
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念摄劫)无不了知渐次增进
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劫摄念)犹如目睹所受
用物又云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念摄劫)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
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劫摄念)
伽云诸菩萨以本愿方便愿一切众生悉入涅槃(念收
劫)若一众生未涅槃者我终不入(劫收念)净名云一切
诸法(劫念也)亦无在无不在(相收也)楞严云一为无量(一摄
多也)无量为一。

(多入一也)无量义云佛一切时(念劫相摄入也)说大
小法。

第八异类界劫时者谓前之七重且约同类如今娑
音释¶ 第 642b 页
婆一类界等今辩树形江河形等无量无边异类界
刹刹既同处而有不同时劫亦有时劫相同而有长
短各别分齐。

然世界形相略开二十种华严华藏世
界品云佛子彼一切世界种或有作须弥山形或作
江河形或作回转形或作旋流形或作轮辋形或作
坛墠形或作树林形或作楼阁形或作山幢形或作
普方形或作胎藏形或作莲华形或作祛勒迦形或
作众生身形或作云形或作诸佛相好形或作圆满
光明形或作种种珠网形或作一切门闼形或作诸
庄严具形如是等若广说者有世界海微尘数又收
彼界总成八类谓秽世界净世界小世界大世界粗
世界妙世界狭世界广世界。

并尽彼界时劫常说一
切诸法华严云于一微细毛孔中不可说刹次第入
毛孔能受彼诸刹诸刹不能遍毛孔入时劫数不可
说受时劫数不可说于此行列安住时一切诸劫无
能说又云或有杂染或清净受苦受乐各差别斯由
业海不思议诸流转法恒如是一毛孔内难思刹等
微尘数种种住一一皆有遍照尊在众会中宣妙法
于一尘中大小刹种种差别如尘数平坦高下各不
同佛悉往诣转法轮一切尘中所现刹皆是本愿神
通力随其心乐种种殊于虚空中悉能作一切国土
所有尘一一尘中佛皆入普为众生起神变毗卢遮
那法如是无量寿云罗网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
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
音释¶ 第 642c 页
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又宝莲
华周满世界一一宝花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诸
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七宝池中八
功德水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正
法念云诸天游乐池中凫雁皆出音声宣扬偈颂开
示五欲毕竟无常不可耽玩大般若云净土树林内
外物中常有妙音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楞严云林木
池沼皆演法音涅槃云七宝林树华果茂盛微风吹
动出微妙音一一园中有五泉池是诸池中复有诸
华是诸华中一一各有师子之座一一座上有一王
坐以大乘法教化众生楞伽云何故诸国土犹如日
月形须弥及莲华卐字师子像何故诸国土如因陀
罗网覆住或侧住一切宝所成何故诸国土无垢日
月光或如华果形箜篌细腰鼓何因佛世尊一切刹
中现异名诸色类佛子众围绕。

法华云自从是来我
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馀处百千万亿那
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
大小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

第九彼此摄入时者即彼异类界中所有时劫亦复
各别相收或同异类界时互相摄入若念若劫重重
无尽同前四五六七悉于彼时恒说诸门华严云一
毛端处(分正也)所有刹其数无量不可说尽虚空量诸
毛端一一处刹悉如是(上总下别)彼毛端处诸国土无量
种类差别住有不可说异类刹有不可说同类刹不
音释¶ 第 643a 页
可言说毛端处皆有净刹不可说(此明刹界也)或复于一
毛端处不可说劫常安住如一毛端馀悉然所住劫
数皆如是(此明时劫也)彼佛法身不可说彼佛分身不可
说演说法门不可说调伏众生不可说(此明佛法也上毛端下微
尘亦先总)乃至法界悉周遍其中所有诸微尘(分依也)世界
若成若住坏其数无量不可说(次别)一微尘处无边际
无量诸刹普来入十方差别不可说刹海分布不可
(界刹也)一一刹中有如来寿命劫数不可说(劫时也)
佛所行不可说甚深妙法不可说(佛法也)又云我见十
方世界海劫数无量等众生(上总下别)或长或短或无边
以佛音声今演说我见十方诸刹海或住国土微尘
劫或有一劫或无数以愿种种各不同或有纯净或
纯染或复染净二俱杂或无量劫入一劫或复一劫
入多劫或一切劫庄严事于一劫中皆现睹或一劫
内所庄严普入一切无边劫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
众生心想生一切刹海劫无边以一方便皆清净有
清净劫一佛兴或一劫中无量现往昔修行刹尘劫
获大清净世界海诸佛境界具庄严永住无边广大
劫楞伽云住色究竟天于彼成正觉具力通自在现
化于此成(上同类界劫下异类界劫)化身无量亿遍游一切处令
愚夫得闻如响难思法(此横遍界土也)远离初(先照)(转照)(还照)
亦离于有(现劫有尽)(过未劫无尽)非多而现多不动而普遍
说众生身中所覆之真性(此竖穷时劫也)化佛于诸刹演三
乘一乘佛有三十六复各有十种随众生心器而现
音释¶ 第 643b 页
诸刹土(此总明同异界劫相摄入也)净名云住不可思议解脱菩
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著右掌中掷过恒
沙世界之外(摄一入一切也)又菩萨以一切佛土众生置之
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摄一切入一切也)
十方世界劫尽烧时以一切火内于腹中火事如故
而不为害(摄一切入一也)又于下方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取一佛土举著上方过恒河沙无数世界如持针锋
举一枣叶而无所娆(摄一入一也)时维摩诘入于三昧现
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妙喜世
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
(上明解脱境此以实事證)楞严云一一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
相各各见同(界劫俱摄)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
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尘界既尔时劫例然)
动道场遍十方界(此入彼也)身含十方无尽虚空(彼入此也)
一毛端现宝王刹(正摄依也)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依摄正也)
华云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
僧祇(总明同异类界劫相摄入也)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

第十以本收末时者谓以非劫为劫故(非劫本劫未也)如华
藏界中以非劫为劫劫即非劫念等亦尔以时无长
短离分限故以染时分说彼劫故以时无别体依法
上立法既融通时亦随尔故于此无量不可说劫常
说诸教初无休息。

华严云菩萨摩诃萨知一切劫即
是非劫而真实说一切劫数善男子菩萨智轮远离
一切分别境界不可以生死中长短染净广狭多少
音释¶ 第 643c 页
如是诸劫分别显示(劫即非劫也)何以故菩萨智轮本性
清净离一切分别网超一切障碍山随所应化而普
照故(非劫即劫也)善男子譬如日轮无有昼夜(本非劫也)但出
时名昼没时名夜(末即劫也)菩萨智轮亦复如是无有分
别亦无三世但随心现教化众生言其止住前劫后
劫以真如法身(本也)遍一切法(末也)与一切法而共相应
遍一切处持诸世间遍一切时遍在昼夜半月一月
年岁成坏劫尽未来际常住无尽遍住一切众生界
安立一切众生为众法眼无间无断颂云华藏世界
海法界等无别庄严极清净安住于虚空(劫即非劫)此世
界海中刹种难思议一一皆自在各各无杂乱一切
刹种中世界不思议或成或有坏或有巳坏灭有刹
住一劫或住于十劫乃至过百千国土微尘数或于
一劫中见刹有成坏或无量无数乃至不思议(非劫即劫)
或有刹有佛或有刹无佛或有唯一佛或有无量佛
国土若无佛他方世界中有佛变化来为现诸佛事
一一佛刹中一佛出兴世经于亿千岁演说无上法
众生非法器不能见诸佛若有心乐者一切处皆见
一一刹土中各有佛兴世一切刹中佛亿数不思议
此中一一佛现无量神变悉遍于法界调伏众生海
佛身无有量能示有量身随其所应睹导师如是现
佛身无处所充满一切处如空无边际如是难思议
饶益众生故如来出世间众生见有出而实无兴世
不可以国土昼夜而见佛岁月一刹那当知悉如是
音释¶ 第 644a 页
众生如是说某日佛成道(末)如来得菩提实不系于
(本)如来离分别非世超诸数三世诸导师出现皆
如是譬如净日轮不与昏夜合(本)而说某日夜诸佛
法如是(末)三世一切劫不与如来合而说三世佛导
师法如是楞伽云不生而现生不灭而现灭普于诸
亿刹顿现如水月一身为多身随机心中现远离常
无常而现常无常恒如是观物不生于恶见一切法
无生亦复无有灭于彼诸缘中分别生灭相净名云
法不可住(本)若住于法是则住法(末)无住则无本(本)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末)楞严云即一切法(劫)离一切
(非劫)唯即与离二无所著(本末即入圆融)一切同异所不能
至。

(同异界劫无碍)法华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
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
(劫即非劫)不如三界见于三界(非劫即劫)常在耆阇崛山共
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颂云是法住法位世间
相常住(劫即非劫)道场證知巳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
及馀诸住处(非劫即劫)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随所应
可度为说种种法。

问依此说时则无始终何容有此一代时中诸部经
教。

答一乘玄门诸佛齐證故一切如来法尔皆于无
边世界常转如是无尽法轮令诸众生返本还源穷
未来际无有休息但随见闻说有三时五会之别诸
慈悲者为下劣众生于无尽说中略取此等结集流
通故有此等诸部教典令寻于此见无边法如观牗
音释¶ 第 644b 页
隙见无际空而此时说即同无尽以一时即一切时
一说即一切说故华严云恒以佛日普照法界随本
愿力常现不没恒住法界无有变异。

问若此多劫常恒说者何故如来有涅槃耶。

答一切
诸佛本不涅槃如华严法界品中开旃檀塔见三世
佛无涅槃者又复涅槃亦是说法摄生与成道说法
无差别故法华寿量品云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
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华严出现品云若有众生
应以涅槃而得度者如来则为示现涅槃而实如来
无生无灭无有灭度是故说法总无休时。

问智度论云须扇多佛晨朝成道日暮涅槃唯留化
佛度诸众生则知佛土亦有不说华严教耶。

答非一
切佛土中皆用言语说法如净名云有以佛所化人
而作佛事乃至有以八万尘劳作佛事等则知须扇
多佛以所化身而为说法正是华严无尽教相中之
一教相耳何云不说。

△问据古德共云如灯明佛晨
旦说法华中夜便灭度则法华之外非有别时更说
涅槃谓人根利故闻法华竟不须复说涅槃又迦叶
佛时亦尔则知涅槃或说不说或有国土唯说三乘
究竟不破如多宝佛或有国土唯说一乘无三可破
如胜云佛则知法华亦有说不说不同华严我不见
有一佛国土其中如来不说此法何云法华涅槃之
说亦该通十方耶。

答说法华即是说涅槃以佛之知
见不异佛性故说三乘即是说一乘诸有所作常为
音释¶ 第 644c 页
一事故说一乘即是说法华以顿圆别教与渐圆同
教仪法虽殊而说一乘入佛慧无有别故则知法华
涅槃之说亦恒遍法界也。

△问称性本教可尔逐机
末教云何亦常演耶。

答末不离本故依本而成故摄
论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本源既远
枝派自长是故人天小教等说亦无始终时也。

问既诸经说皆悉常遍则五会时处岂不杂乱如菩
提场说华严时既遍虚空周于毛道尽未来际未知
鹿野苑等亦说华严不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彼不
说即说处不遍说时不常若彼亦说时处即成杂乱
何故以经唯云菩提场说华严鹿野苑说阿含今何
鹿苑亦说华严岂不成杂乱耶。

答说华严菩提场处
既遍十方一切尘道即彼鹿野苑等皆有菩提场会
是故寂场无不常遍说阿含鹿野苑处既遍法界乃
至尘毛即寂场等皆有鹿苑是故鹿苑无不常遍既
为门不同亦不成杂乱也。

△问若约为门不同为互
相见不若相见者还成杂乱若不相见何以知遍。


若约华严与阿含等全教相摄则彼此互无各遍法
界而有隐显不同不见也可若约诸教相资则彼此
互有同遍法界而有主伴不同相见也可馀一一会
一一经处皆亦如是准以思之。

问诸佛说教亦如是不。

答此佛既尔馀佛例然经云
三世诸佛巳说今说当说我等诸佛亦如是说。

△问
馀佛说经时处与遮那说经时处为相见不设尔何
音释¶ 第 645a 页
失二俱有过谓若相见即乖相遍若不相见不成主
伴。

答见与不见二义俱成谓二互相见主伴义成见
与不见相遍义成但见则同遍不见各遍以为异耳
文有四句一主主不相见遮那为主时十方馀佛但
得为伴不得为主若馀佛为主遮那亦即为伴不得
为主二伴伴不相见如诸佛为遮那伴时遮那更不
得为伴遮那为馀佛伴时馀佛亦不得又为伴矣三
主伴互相见如遮那为主见馀伴佛伴佛亦见遮那
四伴主互相见如遮那为伴馀佛为主两得相见若
互不相见即各遍法界彼此相摄而互无故若互得
相见即同遍法界彼此相资而互有故为门不同亦
无杂乱常相融摄亦无障碍。

问馀教云何。

答声教既尔馀教例然是故通论开为
十例或以音声或现妙色或以奇香或以上味或以
妙触或以法境或内六根或四威仪或弟子人物或
一切所作皆堪摄物具如不思议品说若别言声亦
有十例一如来语业圆音自说二如来毛孔出声说
法三如来光明舒音演法四令菩萨口业说法五令
菩萨毛孔亦出音声说法六令菩萨光明亦有音声
说法七令诸刹海出声说法八令一切众生悉为说
法九遍三世中皆以音声说法十以一切法中皆出
声说法故普贤行品云佛说菩萨说刹说众生说三
世一切说如音声说法有此十种馀色香等皆各具
十是则巳为百门说法准知内内外外根根尘尘无
音释¶ 第 645b 页
不恒常周遍而说一切无尽法矣馀如指归华玄等
释。

言十义者一本末差别门二依本起末门三摄末归
本门四本末无碍门五随机不定门六显密同时门
七一时顿演门八寂寞无言门九该运三际门十重
重无尽门。

第一本末差别门者谓本末同时始终一类各无异
说。

△然有三位一若小乘中则初度陈如后度须跋
中间亦唯说小益小如四阿含经及五部律等二若
约三乘则始终说三通益三机如密迹经等三若约
一乘则始终唯为圆机说于圆极如华严经等其中
不通小乘复摄九世该于前后更无异说。

△然此三
类依于此世根性定者常开如上一类之法故佛所
演各通始终更无前后。

第二依本起末门者此有五类谓初为菩萨说大二
为缘觉三为声闻四为善根众生五为邪定如出现
品日照高山及三千初成喻中广辨其相皆明先大
后小。

△约法名从本起末以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故
十八本二皆大乘出故约机各是一类之机非约一
机前大后小。

第三摄末归本门者依无量义初时说小次说中乘
后时说大故也法华亦云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
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探密妙智说皆先小后大。

△然此门中有二类人一者一人备历小大如四大
音释¶ 第 645c 页
声闻等二者先禀小人未必后时禀大以小性定故
而闻后时说大故异前始终俱小后禀大人未必要
从小来以有顿悟机故而知先来说小故非前始终
俱大。

第四本末无碍门者谓初举照山王之极说明非本
无以垂末后显归大海之异流明非末无以归本故
本末交映与夺相资方为摄生之善巧矣是故通论
总有五位一根本一乘如华严经二密意小乘三密
意大乘四显了三乘上三如深密经五破异一乘如
法华经。

第五随机不定门者谓上之四门初门明三类机始
终常定次门明五类机异时常定三门明一类机自
浅之深四门明二类机初机闻顿后机从浅至深更
有一类不定之机或从小乘次入三乘后入一乘亦
有从小直入一乘或多类机随闻一句异解不同。

第六显密同时门者谓同听异闻若互相知者是显
不定若互不相知者即是秘密显密同时亦无前后。

第七一时顿演门者谓上来诸门一时顿演华严云
如来一语中演无边经海无量义云佛一切时说大
小等。

第八寂寞无言门者谓从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说一
句般若云我从成道巳来不说一字汝亦不闻涅槃
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具足多闻楞伽云我某
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缘自
音释¶ 第 646a 页
得本住故我作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

第九该通三际门者谓此上诸门尽通三际经云一
法门中无量门无量千劫如是说。

第十重重无尽门者谓前之九门随时随处重重无
尽皆无前后经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
土中恒转无上轮。

此上十门圆通无碍是则前后即无前后无前后之
前后耳。

言五教者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一乘顿
教五圆教。

初小乘教者即愚法二乘教异大乘故逐机设故随
他语故以其明诸法数一向差别所谓拣邪正辨圣
凡分欣厌析因果也。

二大乘始教者亦名分教但明诸法皆空未尽大乘
法理故名为始伹明一切法相有成佛不成佛故名
为分。

三终教者亦名实教由明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定性
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
为终以称实理故名为实。

上之二教并依地位渐次修成故总名渐。

四一乘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
次说。

故如思益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
地楞伽云初地即为八无所有何次。

不同于前渐次修行不同于后圆融具德故立名顿。
音释¶ 第 646b 页

问此若是教更何是理。

答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别为
一类离念机故亦为对治空有俱存三种著相人故
即顺禅宗。

五圆教者统该前四圆满具足一位即一切位一切
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正觉等依普
贤法界性相圆融主伴无尽身刹尘毛交遍互入故
名圆教如华严云显现自在力为说圆满经无量诸
众生悉受菩提记等。

若广约所诠法相辨者。

初小教中说有七十五法。

△唯明人空不明法空纵
说法空少不明显。

△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
故阿舍云贪恚愚痴是世间根本等。

△未尽法源故
多诤论。

总相如是若别明者略举十门法义差别。

说唯六识义分为心意识。

△除佛一人有菩提性馀
诸众生无佛种性。

△方便资加见修證中修至忍位
得不退转。

△声闻下根极疾三生得罗汉果最极迟
者经六十劫独觉中根极疾四生迟经百劫如来上
根定满三祇。

△但分段身至究竟位。

△断烦恼障證
我空理。

△既趣寂后皆无回心。

△佛果相好唯是无
常。

△娑婆阎浮为佛报土三千百亿即摄化境。

△此
释迦身乃是实报非法非化或立为二即有生身化
身佛别。

如是等义广如小乘经论中说。
音释¶ 第 646c 页

二始教中广谈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数。

△说有百法决择分明故少诤论。

△又说诸法一切
皆空。

△不说不空中道妙理。

总相如是若别明者开为二门。

△先且对他教辨异
于中分二。

初相宗法义略举十门。

说有八识唯是生灭依生灭识建立生死及涅槃因。

△法尔种子有无永别是故五性三乘决定不同。


既所立识唯业惑生故所立真如常恒不变不许随
缘。

△依他起性似有不无非即无性真空圆成经说
空义但约所执。

△既言三性五性不同故说一分众
生决不成佛名生界不减。

△真俗二谛迢然不同非
音释¶ 第 647a 页
断非常果生因灭。

△同时四相灭表后无。

△根本后
得缘境断惑义说双观决定别照以有为智證无为
理义说不异而实非一。

△既出世智依生灭识种故
四智心品为相所迁佛果报身有为无漏。

如是义类广有众多具如深密等经瑜伽杂集等论。

次空宗法义略有五门。

说一切法皆无自性即是真如以此无性而为其名
凡愚不了著于法相故但标名而遮其非。

△能了此
者即名真智。

△所诠法义不出二谛差别法相乃名
为俗无为义性即名为真。

△有谓依计空谓圆成。


虽说佛身五求不得得即虚妄无得乃真离一切相
名佛功德故以有我为妄无我为真。

如是义类亦有众多具如诸部般若等经中观百门
等论。

次正约当法广明复有十门。

说赖耶识为诸法依从业种生唯是生灭。

△就有为
中立五种性由法尔故无始时来一切有情有无永
别。

△资等五位乾等十地修至加行性地位中得不
退堕。

△成菩提道定满三祇。

△亦是分段至究竟果。

△声闻缘觉断烦恼种分断所知菩萨俱断。

△决定
性者趣寂不回不定性者并回向大。

△三十二相是
化身好八万四千是报身德但此修生及佛法身俱
常无常。

△以释迦身随他受用实报净土在首罗天
化身充满百亿阎浮。

△如来法身唯真境界释迦佛
音释¶ 第 647b 页
身化非法报或分生身法身二佛或开三身或立四
佛。

如是等义详如佛地阿毗达磨大品等经显扬智度
摄论中说。

二终教中多谈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相亦会归性。

△尽大乘说故无诤论。

△由明不空真如中道。

△不
但说空以为至极。

总相如是若别明者亦开二门。

△先且对他教辩异
于中亦二。

初对相宗拣显法义亦有十门。

所说八识通如来藏随缘成立生灭与不生灭和合
而成非一非异。

△一切众生平等一性皆同一乘同
一解脱。

△但是真如随缘成立。

△依他无性即是圆
成。

△一理齐平故说生界佛界不增不减。

△第一义
空该通真妄真非俗外即俗而真故虽空不断虽有
不常。

△四相同时体性即灭。

△缘境断惑不二而二
有能所断二而不二说为内證照惑无本即是智体
照体无自即是證如非智外如为智所證非如外智
能證于如。

△既世出世智依如来藏始本不二则有
为无为非一非异故佛化身即当即法不堕诸数况
于报体即体之智非相所迁。

次对空宗拣显法义亦有五门。

但明自性清净本然常住真心方为实理此真如体
唯是一心即以此心为其名目权乘不了住平等空
音释¶ 第 647c 页
非诸法性故令认体而表其是。

△一心真实本自能
知通于理智彻于染净。

△所诠法义具足三谛色等
即空是为真谛空即色等乃为俗谛一真心性非色
非空能色能空名为中道第一义谛就二谛中一真
法性目之为真种种义相称之为俗。

△遍计执性情
有理无依他起性相有性无圆成实性情无理有相
无性有。

△一切诸佛自体皆具常乐我净真实功德
身智通光一一无尽性自本有不待机缘故以无我
为妄有我为真。

后正约当法广明亦有十门。

说梨耶识乃是真如随缘合成是故八识通如来藏
非唯生灭。

△就真如中立种性故遍诸众生皆有佛
音释¶ 第 648a 页
性。

△信等五十二位之中修至初住即得不退。

△行
成佛果不定三祗亦无百劫修相好业。

△地前留惑
受分段身初地断种受变易身。

△于二障中正使习
气三贤伏现见道除种地上侵习佛位究净。

△一切
二乘无不回心。

△报身相好八万四千修生法身亦
常无常。

△所住依果在三界外数世界种无量恒沙
为一佛界所摄化境。

△如来法身唯以妙智或以境
智释迦佛身亦法报化或开二佛三身或立四佛五
身。

如是等义详如胜鬘本业仁王璎珞等经佛性宝性
起信论等中说。

四顿教中总不说法相唯辩真性。

△一切所有唯是
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与三自性俱空八识
及二无我尽遣诃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
即佛。

△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

△如净名默住
显不二等是其意也。

总相如是若别明者亦有十门法义差别。

说一切法唯一真如。

△离言说相名为种性。

△一念
不生即名为佛有何行位渐次差别。

△既唯一念无
时可说。

△所依身分亦不可说。

△一切烦恼本来自
离。

△二乘声闻非回不回。

△一切佛身唯一法身相
尽离念平等平等不可说有功德差别亦不可说常
与无常。

△依真而住非有国土。

△如来法身非智非
境释迦佛身法非报化是故唯立一实性佛。
音释¶ 第 648b 页

如是等义广如净名圆觉楞伽宝积等经般若涅槃
论等中说。

五圆教中所说唯是无尽法界。

△性海圆融缘起无
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
无尽。

△十十法门各摄法界。

总相如是若别明者亦有十门法义差别。

说一法界性起为心或开十心以彰无量。

△菩萨种
性即因即果尽三世间一切诸法甚深广大与法界
等。

△摄前诸教所明行位始从十信乃至佛地六位
不同随得一位得一切位。

△一切时分悉皆不定念
劫圆融自在无碍。

△但分段身至于十地。

△断除惑
障一即一切。

△一切二乘并巳回竟悉无所回。

△佛
实相好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彼一一相皆
遍法界业用亦尔然德用体通常无常。

△灵山净土
华藏世界无量杂类诸国土海皆是十佛摄化境界。

△如来法身境智存泯或具或绝释迦佛身非但三
身亦即十身故立十佛以显无尽。

如是等义广如法华涅槃华严等经十地不思议等
论说。

以上诸教所指经论然取多分略出一二实非局判
以一经一论中容有多教故下俱仿此。

若别出断證分齐者。

初小教中先明声闻依四谛教断烦恼障。

△言四谛
者一苦谛别明二十五有总则六道生死二十五有
音释¶ 第 648c 页
者谓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
那含也六道者谓地狱畜生饿鬼修罗及人天也虽
然苦乐不同毕竟生死相续。

△二集谛即见思惑亦
云见修又云四住染污无知界内惑等。

△三灭谛灭
前苦集显偏真理因灭会真灭非真谛。

△四道谛略
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品一四念处谓观身不净观
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二四正勤谓未生恶者
令恶不生巳生恶者令恶消灭未生善者令善发生
巳生善者令善增长三四如意足谓欲念进慧四五
根谓信进念定慧。

五五力同上信等根名六七觉支
谓念择进喜轻安定舍七八正道谓正见思惟语业
进定念命。

△然四谛中前二为世间因果谓苦果集
音释¶ 第 649a 页
因后二为出世因果谓灭果道因声闻根钝知苦断
集慕果修因故世出世皆前果后因也。

△言烦恼者
即见思惑见是分别思是俱生。

△见有八十八使谓
贪瞋痴慢疑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五利
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成八十八谓欲界苦下
十使具足集灭下各七使除身边戒道下八使除身
边见共为三十二上二界四谛下各除瞋使馀皆如
欲界共为二十八。

二界合成五十六并前欲界三十
二共有八十八也。

△思有八十一品。

谓三界分为九
地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空为八。

欲界地中有九品
贪瞋痴慢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
中下下上上一品独润二生上中上下二品共润二
生中上一品独润一生中中中下二品共润一生下
上一品独润半生下中下下二品共润半生具不善
性及有覆性故润七生上八地中各有九品唯除瞋
使以为定力所摄伏故唯有覆性不多润生三界共
有八十一也。

△前分别惑名之为粗强思计度而生
起故亦名发业烦恼能发业故后俱生惑名之为细
与身俱生任运起故亦名润生烦恼能润生故。

△其
间行位略开为五。

△一资粮位修三观行。

初五停心
观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瞋众生慈悲观三多散
众生数息观四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
观二别相念观即上四念处是。

三总相念观谓观身
不净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身受心亦无我
音释¶ 第 649b 页
但此位中惟观苦谛伏烦恼惑。

△二加行位有四一
煖位创观四谛修十六行二顶位用观同前转更明
朗。

三忍位有三下忍遍观八谛修三十二行中忍缩
观渐减缘行乃至一行二刹那在名中忍满即入上
忍上忍惟观欲界苦谛但有一行二刹那在前一刹
那尽名上忍满即入世第一。

四世第一位亦惟观欲
界苦即上忍位二刹那中后一刹那尽名世第一满
引入无漏见道此之四位渐能伏除烦恼分别。

△三
通达位即初果位从世第一后心生苦忍真明次于
八谛下发八忍八智总十六心十六心中前十五心
无间道时名预流向至十六心解脱道时名预流果
此位断三界八十八使分别见惑见真谛故又名见
道。

△四修习位谓于欲界九品俱生思烦恼中若断
前六品断至第五品解脱道时名一来向断至第六
品解脱道时名一来果若断后三品断至第二品解
脱道时名不还向断至第三品解脱道时名不还果
若断上八地七十二品俱生思烦恼中断至第七十
一品解脱道时名罗汉向自从预流正住果后进断
修惑巳来齐此解脱皆修道摄。

△五无学位谓断至
第七十二品解脱道时證五分法身名罗汉果此位
断分别俱生烦恼并尽子缚巳断果缚犹存名有馀
涅槃若灰身泯智名无馀涅槃。

次明辟支有二类别。

△一缘觉值佛出世禀十二因
缘教所谓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
音释¶ 第 649c 页
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然此观境与前
四谛开合异耳谓无明行爱取有五支合为集谛馀
识名色入触受生老死七支开为苦谛观因缘智即
为道谛十二支灭即为灭谛。

伹缘觉人先观集谛若
生起门观者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若还灭门
观者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由观因
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

△二独觉出无佛世独宿孤
峰观物变易自觉无生故名独觉。

△虽名不同行位
无别此人断三界分别俱生与声闻同更侵烦恼习
气故居其上。

后明佛。

△从本因地初发心时缘四谛境发四弘愿
一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此缘苦谛境二
未解者令解即烦恼无尽誓愿断此缘集谛境三未
安者令安即法门无量誓愿学此缘道谛境四未得
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此缘灭谛境。

△既巳发大心须行行填愿。

于三祗劫修六度行。


言三祇者且约我佛释迦修行菩萨道时论分限者
从古释迦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一阿僧祇
音释¶ 第 650a 页
从此常离女身及四恶趣然不自知当来作佛若望
声闻位即五停心总别念处。

△次从尸弃至然灯佛
值七万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

此时用七茎莲华供
养布发掩泥得受记莂号释迦文尔时自知作佛口
未能说若望声闻位即煖位。

△次从然灯至毗婆尸
佛值七万七千佛名第三僧祇满此时自知亦向人
说必当作佛自他不疑若望声闻位即顶位。

△经如
许时修行六度然修六度各有满时如尸毗王代鸽
檀满普明王舍国尸满羼提仙人为歌利王割截无
恨忍满大施太子抒海并七日翘足赞弗沙佛进满
尚阇黎鹊巢顶上禅满劬嫔大臣分阎浮提七分息
诤智满。

△修度满后更住百劫种相好因修百福成
一相如云大千盲人治差为一福等若望声闻是下
忍位。

△次入补处生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安住
不动为中忍位次一刹那入上忍位后一刹那入世
第一位发真无漏三十四心顿断分别俱生烦恼习
气在于染变化土成劣应身佛坐生草座说小乘谛
缘之法令彼一类下下凡夫外道转凡成圣也。
贤首五教仪卷第二

** 音释

维摩

(此云净名亦云无垢)
般怛罗

(唐言伞盖用覆一切也)
娑婆

(此云堪忍众生
音释¶ 第 650b 页
能忍此上苦故)。
由旬

(此云限量如此方驿也小者四十里中者六十里大者八十里)
因陀


(秦言能作天主即帝释也)
楞严

(涅槃云首楞者名一切事竟严者名固即一切事究竟坚
固也)。


(音罔车轮外围曰辋)


(音善筑土为坛除地为墠)
祛勒迦

(唐言竹篅盛谷麦圆
𥫱也)。


(音塔小门也)
毗卢遮那

(唐言广大生息圭山云理智不分之真身也)


(音万乃佛胸前吉祥海云相也此是吉祥万德之所集耳)


(矮去声狭陋险也)
耆阇崛

(此云灵鹫)
须扇多

(佛名此云甚净)
迦叶

(此云饮光)
阐提

(涅槃云一阐云信提云不
具信不具足名曰阐提)。
瑜伽

(此翻相应)
赖耶

(亦云阿梨耶梁名无没识唐翻为藏识)

首罗

(具云摩醯首罗此翻大自在天)
阿毗达磨

(此云无比法新云对法论名)



(此云不还)
罗汉

(华言应供谓应受人天供养也)


(音别系草以记谓之记莂今授彼记
如草系比丘也)。
尸毗

(唐言与)


(具云檀那秦言布施)


(具云尸罗秦言持戒)
羼提

(秦言忍辱)
歌利

(此云恶生又云无道唐言斗诤)


(音汝舒渫水也挹也酌取也)


(音乔
翘足举足望也)。
弗沙

(唐言增盛明达胜义故)
阇黎

(华言轨范谓于众中作轨范故)

(贤首五教仪第二卷伏愿
通三时十仪于法界主伴重重演四乘五教于刹尘
圆音落落普度含灵齐成正觉)。

(慈云观堂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