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0a 页
No. 1015
圆宗文类卷第十四
* 诸文行位类上
** 探玄记第一
将释此经略开十门一明教起所由(云云)十随文解
释初教起所由者先总辨后别显总者夫大教之兴
因缘无量(云云)次别显者略提十义以明无尽何者
为十谓由法尔故愿力故机感故为本故显德故显
位故开发故见闻故成行故得果故(云云)六显位故
者为显菩萨修行佛因一道至果具五位故此亦二
种一次第行布门谓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满
后方至佛地从微至著阶位渐次二圆融相摄门谓
一位中即摄一切前后诸位是故一一位满皆至佛
地此二无碍广如下文诸会所说(云云)九成行故者
谓为示此普法令诸菩萨成普贤行一行即一切行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具足慧身不由他悟又云菩萨
受持此法少作方便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
此亦二种一顿成多行二遍成普行并如下说。
圆宗文类卷第十四
* 诸文行位类上
** 探玄记第一
将释此经略开十门一明教起所由(云云)十随文解
释初教起所由者先总辨后别显总者夫大教之兴
因缘无量(云云)次别显者略提十义以明无尽何者
为十谓由法尔故愿力故机感故为本故显德故显
位故开发故见闻故成行故得果故(云云)六显位故
者为显菩萨修行佛因一道至果具五位故此亦二
种一次第行布门谓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满
后方至佛地从微至著阶位渐次二圆融相摄门谓
一位中即摄一切前后诸位是故一一位满皆至佛
地此二无碍广如下文诸会所说(云云)九成行故者
谓为示此普法令诸菩萨成普贤行一行即一切行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具足慧身不由他悟又云菩萨
受持此法少作方便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
此亦二种一顿成多行二遍成普行并如下说。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0b 页
** 教义分齐章卷中
第三行位差别者于诸教中皆以三义略示一明位
相二辨不退三明行相初者依小乘有四位谓方便
见修及究竟又说小乘十二住以为究竟及说三界
九地十一地等广如小论说不退者此中修行至忍
位得不退故也其行相亦如彼诸论说问何故小乘
行位等相不广显耶答此中意者以义差别显教不
同而小乘异大乘理无疑故不待说也若依初教亦
以三义显初位相者此中有三一为引愚法二乘令
回心故施设回心教亦但有见修等四位及九地等
名同小乘或立五位谓见道前七方便内分前三
种为资粮位以远方便故后四善根为加行位是近
方便故馀名同前又亦说为乾慧等十地第九名菩
萨地第十名佛地者以引二乘望上不足渐次修行
至佛果故又彼佛果不在十地外同在地中者以引
彼故方便同彼又以二乘人于现身上得圣果故不
在后也又此位相及行相等广如瑜伽声闻决择及
杂集论说问何故瑜伽等所明声闻行位相而不同
彼毗昙等耶答不同相者有二义意一为显小乘愚
于诸法不了说故二为方便渐渐引向大乘故耳是
故所明行位等法皆悉方便顺向大说故不同也此
既非是愚法小乘又非菩萨即知是彼三乘教中声
闻乘也二为直进人显位相者彼说菩萨十地差别
又以十地说为见修及通地前以为大乘十二住义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0c 页
何以故为影似小乘故又彼是地前有四十心以彼
十信亦成位故此亦为似小乘道前四方便故是故
梁摄论云如须陀洹道前有四位谓𤏙顶忍世第一
法菩萨地前四位亦如是谓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
又亦为似回心教故以信等四位为资粮位十回向
后别立四善根为加行位见等同前问何故此教所
立名数多分影似小乘等耶答为随方便影似引彼
有胜方便故若全异彼难信受故若全同彼不名引
故问若引二乘可须似彼如为直进何假似彼小耶
答有二意故亦稍似小一以始教中直进之人机粗
浅故不能尽受大乘深法是故所示位等法相亦似
小乘而义理仍别二凡以大乘似小乘说者皆通二
义一为引小二为浅机是故说此为始教也即如何
等义者如瑜伽说云何巳成就补特伽罗相谓诸声
闻先巳串习诸善法故若时安住下品成就尔时便
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往恶趣非于现法證沙门
果非于现法得般涅槃若时安住中品成就尔时便
有中品欲乐中品加行不往恶趣于现法中證沙门
果非于现法得般涅槃若时安住上品成就尔时便
有上品欲乐上品加行不往恶趣于现法中證沙门
果即于现法得般涅槃如说声闻独觉亦尔何以故
道与声闻种姓同故乃至广说于菩萨位为似二乘
亦立如是三种成就故彼论云若诸菩萨住胜解行
地名下品成就住净胜意乐地名中品成就住堕决
十信亦成位故此亦为似小乘道前四方便故是故
梁摄论云如须陀洹道前有四位谓𤏙顶忍世第一
法菩萨地前四位亦如是谓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
又亦为似回心教故以信等四位为资粮位十回向
后别立四善根为加行位见等同前问何故此教所
立名数多分影似小乘等耶答为随方便影似引彼
有胜方便故若全异彼难信受故若全同彼不名引
故问若引二乘可须似彼如为直进何假似彼小耶
答有二意故亦稍似小一以始教中直进之人机粗
浅故不能尽受大乘深法是故所示位等法相亦似
小乘而义理仍别二凡以大乘似小乘说者皆通二
义一为引小二为浅机是故说此为始教也即如何
等义者如瑜伽说云何巳成就补特伽罗相谓诸声
闻先巳串习诸善法故若时安住下品成就尔时便
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往恶趣非于现法證沙门
果非于现法得般涅槃若时安住中品成就尔时便
有中品欲乐中品加行不往恶趣于现法中證沙门
果非于现法得般涅槃若时安住上品成就尔时便
有上品欲乐上品加行不往恶趣于现法中證沙门
果即于现法得般涅槃如说声闻独觉亦尔何以故
道与声闻种姓同故乃至广说于菩萨位为似二乘
亦立如是三种成就故彼论云若诸菩萨住胜解行
地名下品成就住净胜意乐地名中品成就住堕决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1a 页
定究竟地名上品成就若菩萨住下品成就犹往恶
趣此尽第一无数大劫乃至广说馀二大劫配二成
就如是等文类别非一皆具上意可准知之。
二不退位者依佛性论声闻至苦忍缘觉至世第一
法菩萨至十回向方皆不退也当知此中声闻缘觉
非是愚法是故皆是此始教中三乘人也又亦可菩
萨地前总说为退以其犹堕诸恶趣故如瑜伽云若
诸菩萨住胜解行地犹往恶趣此尽第一无数大劫
如是等也三明位中行相差别者如瑜伽云胜解行
住菩萨转时何行何相或时具足聪慧于其诸法能
受能持于其义理堪能悟入或于一时不能如是或
于一时具足忆念或于一时成于妄类于诸众生未
能了知调伏方便于自佛法亦未了知如实引发善
巧方便为他说法教授教诫勉励而转勉励转故不
能如实知或时虚弃如闇射或中不中随欲成故或
于一时于大菩提巳发心而后退舍由意乐故欲令
自乐由思择故欲令他乐或于一时闻说甚深广大
法教而生惊怖犹豫疑惑如是等类名胜解行住解
云此是十二住中第二住行相其第一种性住行相
更劣及地上行相皆如彼说若依终教亦说菩萨十
地差别亦不以见修等名说又于地前但有三贤以
信但是行非是位故未得不退故本业经云未上住
前有此十心不云位也又云始从凡夫地值佛菩萨
正教法中起一念信发菩提心是人尔时名为住前
趣此尽第一无数大劫乃至广说馀二大劫配二成
就如是等文类别非一皆具上意可准知之。
二不退位者依佛性论声闻至苦忍缘觉至世第一
法菩萨至十回向方皆不退也当知此中声闻缘觉
非是愚法是故皆是此始教中三乘人也又亦可菩
萨地前总说为退以其犹堕诸恶趣故如瑜伽云若
诸菩萨住胜解行地犹往恶趣此尽第一无数大劫
如是等也三明位中行相差别者如瑜伽云胜解行
住菩萨转时何行何相或时具足聪慧于其诸法能
受能持于其义理堪能悟入或于一时不能如是或
于一时具足忆念或于一时成于妄类于诸众生未
能了知调伏方便于自佛法亦未了知如实引发善
巧方便为他说法教授教诫勉励而转勉励转故不
能如实知或时虚弃如闇射或中不中随欲成故或
于一时于大菩提巳发心而后退舍由意乐故欲令
自乐由思择故欲令他乐或于一时闻说甚深广大
法教而生惊怖犹豫疑惑如是等类名胜解行住解
云此是十二住中第二住行相其第一种性住行相
更劣及地上行相皆如彼说若依终教亦说菩萨十
地差别亦不以见修等名说又于地前但有三贤以
信但是行非是位故未得不退故本业经云未上住
前有此十心不云位也又云始从凡夫地值佛菩萨
正教法中起一念信发菩提心是人尔时名为住前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1b 页
信相菩萨亦名假名菩萨名字菩萨其人略修行十
心谓信进等广如彼说又仁王经云习忍以前行十
善菩萨有进有退犹如轻毛随风东西等在此修行
经十千劫入十住位方得不退故十住初即不退堕
下二乘地况诸恶趣及凡夫地耶设本业经说十住
第六心有退者起信论中释彼文为示现退也为慢
缓者策励其心故而实菩萨入发心住即得不退也
其行相者起信论中说三贤初位中少分得见法身
能于十方世界八相成道利益众生又以愿力受身
自在亦非业系又依三昧亦得少分见佛报身其所
修行皆顺真性谓知法性体无悭贪随顺修行檀波
罗蜜等广如彼说又梁摄论中十信名凡夫菩萨十
解名圣人菩萨等其地上行位倍前准知是故当知
此中行位与前始教浅深之相差别显矣问此教岂
不通引二乘何故行位不似小乘说答此后诸教并
皆深胜所引二乘亦是纯就高胜机故不假似彼也
若依顿教一切行位皆不可说以离相故一念不生
即至佛故若见行位差别等相即是颠倒故若寄言
显者如楞伽经云初地即八地乃至云无所有何次
等又思益经云若人闻是诸法正性勤行精进如说
修行不从一地至一地若不从一地至一地是人不
住生死涅槃如是等也若依圆教有二义一摄前诸
教所明行位以是此方便故二据别教有其三义一
约寄位显谓始从十信乃至佛地六位不同随得一
心谓信进等广如彼说又仁王经云习忍以前行十
善菩萨有进有退犹如轻毛随风东西等在此修行
经十千劫入十住位方得不退故十住初即不退堕
下二乘地况诸恶趣及凡夫地耶设本业经说十住
第六心有退者起信论中释彼文为示现退也为慢
缓者策励其心故而实菩萨入发心住即得不退也
其行相者起信论中说三贤初位中少分得见法身
能于十方世界八相成道利益众生又以愿力受身
自在亦非业系又依三昧亦得少分见佛报身其所
修行皆顺真性谓知法性体无悭贪随顺修行檀波
罗蜜等广如彼说又梁摄论中十信名凡夫菩萨十
解名圣人菩萨等其地上行位倍前准知是故当知
此中行位与前始教浅深之相差别显矣问此教岂
不通引二乘何故行位不似小乘说答此后诸教并
皆深胜所引二乘亦是纯就高胜机故不假似彼也
若依顿教一切行位皆不可说以离相故一念不生
即至佛故若见行位差别等相即是颠倒故若寄言
显者如楞伽经云初地即八地乃至云无所有何次
等又思益经云若人闻是诸法正性勤行精进如说
修行不从一地至一地若不从一地至一地是人不
住生死涅槃如是等也若依圆教有二义一摄前诸
教所明行位以是此方便故二据别教有其三义一
约寄位显谓始从十信乃至佛地六位不同随得一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1c 页
位得一切位何以故由以六相收故主伴故相入故
相即故圆融故经云在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
故是故经中十信满心胜进分上得一切位及佛地
者是其事也又以诸位及佛地等相即等故则因果
无二始终无碍于一一位上即是菩萨即是佛者此
义也二约报明位相者但有三生(云云)(见三生类)。
三约行明位则唯有二谓自分胜进此门通前诸位
解行及以得法分齐处说如普庄严童子等也其身
在于世界性等以上处住当是白净宝网转轮王位
得普见肉眼见十佛刹尘数世界海等若三乘肉眼
即不如是故智论云肉眼唯见三千世界内事(云云)
问既一位中有一切位及信满心即得佛者何须更
说后诸位耶答说后诸位即是初中之一切也如初
后亦尔问若初即具后得初即得后者亦可后亦具
初既不得后应亦不得初耶答实尔但以得初时无
不得后故是故无有未得后而不得初也问若尔云
何说得诸位阶降次第答以此经中安立诸位有二
善巧一约相就门分位前后寄同三乘引彼方便故
是同教也二约体就法前后相入圆融自在异彼三
乘是别教也但以不移门而恒相即不坏即而恒前
后是故二义融通不相违也问若尔是初门即一切
者何不说信位初心即得而说满心等耶答若自别
教即不依位成今寄三乘终教位说(云云)(见三生类)。
** 探玄记第一(宗趣)
相即故圆融故经云在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
故是故经中十信满心胜进分上得一切位及佛地
者是其事也又以诸位及佛地等相即等故则因果
无二始终无碍于一一位上即是菩萨即是佛者此
义也二约报明位相者但有三生(云云)(见三生类)。
三约行明位则唯有二谓自分胜进此门通前诸位
解行及以得法分齐处说如普庄严童子等也其身
在于世界性等以上处住当是白净宝网转轮王位
得普见肉眼见十佛刹尘数世界海等若三乘肉眼
即不如是故智论云肉眼唯见三千世界内事(云云)
问既一位中有一切位及信满心即得佛者何须更
说后诸位耶答说后诸位即是初中之一切也如初
后亦尔问若初即具后得初即得后者亦可后亦具
初既不得后应亦不得初耶答实尔但以得初时无
不得后故是故无有未得后而不得初也问若尔云
何说得诸位阶降次第答以此经中安立诸位有二
善巧一约相就门分位前后寄同三乘引彼方便故
是同教也二约体就法前后相入圆融自在异彼三
乘是别教也但以不移门而恒相即不坏即而恒前
后是故二义融通不相违也问若尔是初门即一切
者何不说信位初心即得而说满心等耶答若自别
教即不依位成今寄三乘终教位说(云云)(见三生类)。
** 探玄记第一(宗趣)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2a 页
七别开摄法界以成因果谓普贤法界为因舍那法
界为果是故唯以法界因果而为宗趣于中分别有
十事五对一所信因果如初会中舍那品内先明莲
华藏世界果后显普庄严因二差别因果如第二会
至小相品说于中初二十五品说五位差别因后三
品说三德差别果三平等因果如普贤品说平等圆
因性起品说平等满果上二门是生解因果曰成行
因果如离世间品中二千行法内先明因行后显果
行五證入因果如入法界品先祗桓林中现自在果
后善财童子辨證入因因果五周一部斯毕(云云)(见宗
趣类)。
** 探玄记第二
第十随文解释者今此三万六千偈经有七处八会
谓人中三处天上四处为七重会普光为八会于中
有三十四品初一品是序分卢舍那品下明正宗流
通有无以四义释一以众生心微尘下二颂为流通
以结叹劝信故二为经来不尽阙无流通三为此经
是称法界法门说故总无流通问若尔何得便有序
分答以有见闻通趣入故有始为序以所入无极故
无终流通如修生佛果有始无终若不尔者何故八
会一一会末皆无流通大般若经十六会中彼会会
后皆别有流通大集经中诸会末皆亦有之此经不
尔故知别意有所表也四以馀三乘等法逐机差别
利益众生为流通益相又大远法师分此经为四分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2b 页
初品名缘起净机分二舍那品名标宗策志分三名
号品下至第八会来名显道策修分四末后普贤所
说偈名嘱累流通分今更寻下文总长分为五初品
是教起因缘分二舍那品中一周问答名举果劝乐
生信分三从第二会至第六会来一周问答名修因
契果生解分四第七会中一周问答名托法进修成
行分五第八会中一周问答名依人入證成德分流
通有无巳如上辨此五分皆依前起后文次相生义
理周足故不增减也。
** 探玄记第三
卢舍那佛品第二自下明正宗将释此文四门分别
一释名二来意三宗趣四释文(云云)第四释文中有
二一通辨经论解释分齐生解方便二别释本文(云
云)第二释文者此品有二分初大众疑请分二尔时
世尊下如来现答分前中分二先明诸会请问后释
此文前中作四门一明有无者于八会中初二后二
有馀会皆无何以尔者谓初会标果起因故问第二
会初为寻因至果故问但为因位升沉寄于五会以
答果位无差故当会答然五会中闻诸品之内更有
馀问者并为显当会所说法中差别随说问答非是
别问大位之相第七会中明因果纯熟故有问谓行
修无碍六位顿成故当会答也第八会中明称性因
果故有问谓俱入法界无差别故亦当会答也二所
问法不同者初会第八唯界分有因但所信摄化为
号品下至第八会来名显道策修分四末后普贤所
说偈名嘱累流通分今更寻下文总长分为五初品
是教起因缘分二舍那品中一周问答名举果劝乐
生信分三从第二会至第六会来一周问答名修因
契果生解分四第七会中一周问答名托法进修成
行分五第八会中一周问答名依人入證成德分流
通有无巳如上辨此五分皆依前起后文次相生义
理周足故不增减也。
** 探玄记第三
卢舍那佛品第二自下明正宗将释此文四门分别
一释名二来意三宗趣四释文(云云)第四释文中有
二一通辨经论解释分齐生解方便二别释本文(云
云)第二释文者此品有二分初大众疑请分二尔时
世尊下如来现答分前中分二先明诸会请问后释
此文前中作四门一明有无者于八会中初二后二
有馀会皆无何以尔者谓初会标果起因故问第二
会初为寻因至果故问但为因位升沉寄于五会以
答果位无差故当会答然五会中闻诸品之内更有
馀问者并为显当会所说法中差别随说问答非是
别问大位之相第七会中明因果纯熟故有问谓行
修无碍六位顿成故当会答也第八会中明称性因
果故有问谓俱入法界无差别故亦当会答也二所
问法不同者初会第八唯界分有因但所信摄化为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2c 页
异第二第七唯因分有果但位行为异(云云)二释文
者此中有二初长行后重颂(云云)就此长行中有三
初标能问人谓同生异生俱在法界故云咸也言说
事彰非显奇故念心入法显深细故云念也二明所
请法三唯愿佛下结请所请中古说云此有二十三
句分二初二十一句问果法后二句问因行(云云)今
更释此中有三十五句分二初三十句问果法后一
切菩萨下五句问因行就前中分三初十句问佛内
德盈满德二从示现菩提下十句问佛外相显著德
三世界海下十句化用普周德(云云)何故此经最初
问佛界果法耶谓幖帜故宗归故为本故显德故生
信故指南故经首显佛华严者义存于此(云云)第一
因问中五句初一句总下四句别一明十住初发心
住等二即十行中十度行也三愿者即十回向大愿
也四智慧藏者即十地中以智为性含摄蕴积故如
下地品菩萨同名藏等是也(云云)第二答相中古来
诸德亦有将此诸问配下诸会中答之此判恐谬以
第二会等自别有问别有答故四番问答不交杂故
是故总于此品并通答也以下说分具果因二说故
(云云)。
** 探玄记第四(第二会)
名号品第三亦作四门分别。
初释名(云云)初中三先
分名者自下明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谓从此至第
六会来辨说所修五位之圆因成十身之满果令诸
者此中有二初长行后重颂(云云)就此长行中有三
初标能问人谓同生异生俱在法界故云咸也言说
事彰非显奇故念心入法显深细故云念也二明所
请法三唯愿佛下结请所请中古说云此有二十三
句分二初二十一句问果法后二句问因行(云云)今
更释此中有三十五句分二初三十句问果法后一
切菩萨下五句问因行就前中分三初十句问佛内
德盈满德二从示现菩提下十句问佛外相显著德
三世界海下十句化用普周德(云云)何故此经最初
问佛界果法耶谓幖帜故宗归故为本故显德故生
信故指南故经首显佛华严者义存于此(云云)第一
因问中五句初一句总下四句别一明十住初发心
住等二即十行中十度行也三愿者即十回向大愿
也四智慧藏者即十地中以智为性含摄蕴积故如
下地品菩萨同名藏等是也(云云)第二答相中古来
诸德亦有将此诸问配下诸会中答之此判恐谬以
第二会等自别有问别有答故四番问答不交杂故
是故总于此品并通答也以下说分具果因二说故
(云云)。
** 探玄记第四(第二会)
名号品第三亦作四门分别。
初释名(云云)初中三先
分名者自下明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谓从此至第
六会来辨说所修五位之圆因成十身之满果令诸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3a 页
菩萨解此义相故以为名(云云)。
二来意亦三先明
分来者前既举果劝生信乐今明彼果能得之因令
生正解故次来也二会来者修因之中信最初故次
来也又谓前会明所信之境今辨能信之行义次第
故来也问名号等三岂属能信答为成信故同会辨
之问前岂不成信答凡约境生信境有二义一标举
境法明有所在二摄以就心令成信行前会据初义
此中约后义又前会果广而因略相从俱属果此会
因广而果略相从俱属因问等是果法何故前会明
依此中说正答依报粗现易见故先辨正报细隐难
知故后说又若约佛先须净土栖托后辨正报又亦
可互在随举皆得问明修因之中何故此会与第六
皆有果报法同会中间诸会无此例耶答此会是修
因之始故与果同会而果在会初十地等是成因之
终亦与果同会而果在会后此等为显依果海以起
圆因因满还融归圆果此乃文中之宏致始终之幖
帜者也三品来者有二释一云前品明依果此明正
报正报之中不过三业此品明身业遍应谓名号依
身而立故四谛品明佛口业普周光明觉品明佛意
业遍觉三轮摄伏俱是正报然身业最粗故先辨耳
(云云)(见佛〔立〕类)。
三明宗趣者亦三先明分宗通至第六
会来同是一番问答故须同辨谓是二周因果初相
后体前是因果缘起后是理实(云云)(见佛〔立〕类)。
四释文
者于此修因契果生解分一番问答之内长分有三
二来意亦三先明
分来者前既举果劝生信乐今明彼果能得之因令
生正解故次来也二会来者修因之中信最初故次
来也又谓前会明所信之境今辨能信之行义次第
故来也问名号等三岂属能信答为成信故同会辨
之问前岂不成信答凡约境生信境有二义一标举
境法明有所在二摄以就心令成信行前会据初义
此中约后义又前会果广而因略相从俱属果此会
因广而果略相从俱属因问等是果法何故前会明
依此中说正答依报粗现易见故先辨正报细隐难
知故后说又若约佛先须净土栖托后辨正报又亦
可互在随举皆得问明修因之中何故此会与第六
皆有果报法同会中间诸会无此例耶答此会是修
因之始故与果同会而果在会初十地等是成因之
终亦与果同会而果在会后此等为显依果海以起
圆因因满还融归圆果此乃文中之宏致始终之幖
帜者也三品来者有二释一云前品明依果此明正
报正报之中不过三业此品明身业遍应谓名号依
身而立故四谛品明佛口业普周光明觉品明佛意
业遍觉三轮摄伏俱是正报然身业最粗故先辨耳
(云云)(见佛〔立〕类)。
三明宗趣者亦三先明分宗通至第六
会来同是一番问答故须同辨谓是二周因果初相
后体前是因果缘起后是理实(云云)(见佛〔立〕类)。
四释文
者于此修因契果生解分一番问答之内长分有三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3b 页
初序分二请分三说分此中序亦通第六会巳来请
说亦尔(云云)。
第二请分此中通请下五会文于中
有三初念请二念问三念现问中裕梵等法师离为
一百二十四问谓初十问法身自体之行中间一百
问报身起修之行后十四问方便身平等之行又若
合中间九十问为九问即总四十三问光统师合随
喜心等为一问即为三十四问初十问先际佛法次
十问中际佛法后十四问后际佛法至下第六会来
答之今依此释总分为三初十问因所依果次十问
果所起因后十四问因所得果摄论云无不从此法
身流无不还證此法身欲明因依果成还能剋于果
果能垂于因还为因成果因果相成缘起无性无自
性故即真法界无性即体不碍缘起故真法界不坏
因果因果缘起理实之义案此而立又初十问此会
初三品内通答之若别分四谛答说法一问光觉答
势力正觉二问此品答馀问通答顺文明难下三品
别自有问以信不成位故无悬问十信之言不同十
住等此初十问二释(云云)(见佛土类)次因中十问从升须
弥下至菩萨住处来答之初九问约位自行后随喜
下问随缘化物行初中十藏何故问在回向后下答
在回向前者以藏有二义一是出生义故在回向后
出生地上證智故二是收摄义故在回向前收摄诸
行令成回向故由此二义二处互显故不相违十愿
初地内答十定十忍品答以观心纳理为忍止心不
说亦尔(云云)。
第二请分此中通请下五会文于中
有三初念请二念问三念现问中裕梵等法师离为
一百二十四问谓初十问法身自体之行中间一百
问报身起修之行后十四问方便身平等之行又若
合中间九十问为九问即总四十三问光统师合随
喜心等为一问即为三十四问初十问先际佛法次
十问中际佛法后十四问后际佛法至下第六会来
答之今依此释总分为三初十问因所依果次十问
果所起因后十四问因所得果摄论云无不从此法
身流无不还證此法身欲明因依果成还能剋于果
果能垂于因还为因成果因果相成缘起无性无自
性故即真法界无性即体不碍缘起故真法界不坏
因果因果缘起理实之义案此而立又初十问此会
初三品内通答之若别分四谛答说法一问光觉答
势力正觉二问此品答馀问通答顺文明难下三品
别自有问以信不成位故无悬问十信之言不同十
住等此初十问二释(云云)(见佛土类)次因中十问从升须
弥下至菩萨住处来答之初九问约位自行后随喜
下问随缘化物行初中十藏何故问在回向后下答
在回向前者以藏有二义一是出生义故在回向后
出生地上證智故二是收摄义故在回向前收摄诸
行令成回向故由此二义二处互显故不相违十愿
初地内答十定十忍品答以观心纳理为忍止心不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3c 页
散为定止观无碍唯是一心故二处各显一义以诸
菩萨缘真俗境皆有二义一不颠倒二不散乱具如
梁论说耳十自在十明品答以作用明委故立二名
以别翻菩萨本业经彼问中亦名十明故兜沙中名
十飞法又十顶不见别答古人有将梵网经于此计
会云此脱错恐难依用今寻彼经十一处说法六处
同此彼云化乐天说十禅定初禅说十金刚心二禅
说十愿三禅说十忍四禅摩醯首罗宫说心地法门
不云重会普光及祇桓重阁又此问与彼有同不同
故难用耳有云不思议品有答但不思品等既答后
果问不可属此又僧祇品明十大数因位穷终数中
之极故亦得云十顶但此品初自别有问故亦难属
寿命品中十重佛立上至穷终贤首佛刹最极际故
称为顶然有十重故云十顶亦得无伤以彼品初既
无别问故得为答也此中约望下尊高为问下文就
当处相续而答又但此经下文别有问者则于此无
问下若无问而有说者即是答此问也故须知之随
喜心下明问菩萨随缘起行即菩萨住处品答之以
彼文中明菩萨随机普应诸处起胜行故此约能依
之行为问下就行所住处为答依此而判中际法中
问答相属亦极明了(云云)后际中十四问不思议品
至普贤品通答之于中胜法者是菩提胜法同上文
不动转者是无功用故馀义多同前会释。
第三说
分中通下五会答前所问于中分三初此会中答前
菩萨缘真俗境皆有二义一不颠倒二不散乱具如
梁论说耳十自在十明品答以作用明委故立二名
以别翻菩萨本业经彼问中亦名十明故兜沙中名
十飞法又十顶不见别答古人有将梵网经于此计
会云此脱错恐难依用今寻彼经十一处说法六处
同此彼云化乐天说十禅定初禅说十金刚心二禅
说十愿三禅说十忍四禅摩醯首罗宫说心地法门
不云重会普光及祇桓重阁又此问与彼有同不同
故难用耳有云不思议品有答但不思品等既答后
果问不可属此又僧祇品明十大数因位穷终数中
之极故亦得云十顶但此品初自别有问故亦难属
寿命品中十重佛立上至穷终贤首佛刹最极际故
称为顶然有十重故云十顶亦得无伤以彼品初既
无别问故得为答也此中约望下尊高为问下文就
当处相续而答又但此经下文别有问者则于此无
问下若无问而有说者即是答此问也故须知之随
喜心下明问菩萨随缘起行即菩萨住处品答之以
彼文中明菩萨随机普应诸处起胜行故此约能依
之行为问下就行所住处为答依此而判中际法中
问答相属亦极明了(云云)后际中十四问不思议品
至普贤品通答之于中胜法者是菩提胜法同上文
不动转者是无功用故馀义多同前会释。
第三说
分中通下五会答前所问于中分三初此会中答前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4a 页
初十问前际佛法二从第三会下答中际佛法三从
不思议品下答后际佛法就初中二先集众显圆后
对缘正说前中二先明能集后明所集初中有二意
一望前为答问二望后为集众前意中知心念者领
所问也又举受法心器量也即如其像现神力者现
像答也满其器也谓如其所念如上一百二十四问
及下至第六会来所说法门答此问者皆于如来法
界身中无不圆明顿现其像是故展后五会而不延
一身顿现而亦不促又六位历然而不殊圆融即入
而不坏者良由此也令众睹此以沃虚襟则为答耳
以彼念云愿为我现故今现之下经云清净法身中
无像而不现故也(云云)第二对缘正说中分二初三
品正通答前问后三品因论生论别问别答又释前
三是能发行缘后三是所发行相又释前是所缘果
境后是能缘因行以此信行是住之方便自无别位
故初无问也(云云)(见佛土类)。
明难品第六五门分别初来意有二先分来者前明
所依果法今辨依果所成因行故也二品来者所成
行中位前方便信行最初信中解行及德明难辨解
居初故来 二释名者(云云) 三料简者就此因中
或分二初比位二十地品下證位或分三初三品是
位前方便升天品下十三品明三贤正位十地下六
品明十圣真位或分四初从此尽第三会为十解以
信是住之方便无正位故摄属十住中二第四会十
不思议品下答后际佛法就初中二先集众显圆后
对缘正说前中二先明能集后明所集初中有二意
一望前为答问二望后为集众前意中知心念者领
所问也又举受法心器量也即如其像现神力者现
像答也满其器也谓如其所念如上一百二十四问
及下至第六会来所说法门答此问者皆于如来法
界身中无不圆明顿现其像是故展后五会而不延
一身顿现而亦不促又六位历然而不殊圆融即入
而不坏者良由此也令众睹此以沃虚襟则为答耳
以彼念云愿为我现故今现之下经云清净法身中
无像而不现故也(云云)第二对缘正说中分二初三
品正通答前问后三品因论生论别问别答又释前
三是能发行缘后三是所发行相又释前是所缘果
境后是能缘因行以此信行是住之方便自无别位
故初无问也(云云)(见佛土类)。
明难品第六五门分别初来意有二先分来者前明
所依果法今辨依果所成因行故也二品来者所成
行中位前方便信行最初信中解行及德明难辨解
居初故来 二释名者(云云) 三料简者就此因中
或分二初比位二十地品下證位或分三初三品是
位前方便升天品下十三品明三贤正位十地下六
品明十圣真位或分四初从此尽第三会为十解以
信是住之方便无正位故摄属十住中二第四会十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4b 页
行三第五会十回向四第六会十地等或分五开信
异住故又光云义分或三初三品明始起于先际二
从升天下明善修于中际不思法品等明终显于后
际或分四初未信者令信二第三会下巳信者令入
谓解行也三十地品下巳入者令纯熟四不思议品
下巳纯熟者令解脱。
四宗趣有二初通后别通论
此三品明十信行法于中作八门辨一释名二出体
三发心四定位五行相六除障七进退八德用三发
心者谓始从具缚不识三宝名字等创起一念信等
此约始教如本业经(云云)终教如起信论修行信心
分(云云)圆教如贤首品初(云云)以小乘非此教不约
说顿教无位故亦不说(云云)亦可小乘亦有初信义
如小论(云云)顿中亦有信(云云)四定位者此十信法
于始教中自是位如梁摄论云如须陀洹道前四位
谓燸等菩萨地前四位亦如是谓十信十解十行十
回向又彼论及佛性论等皆云地前修四行谓十信
修信乐大乘行十解般若行十行三昧行十回向大
悲行又为除四重障正使故谓初除阐提不信障二
除外道我执障三除声闻畏苦障四除独觉舍大悲
障又信成净德因种解成我德因种行成乐德因种
回向成常德因种又仁王经寄四轮王报谓铁铜银
金以此教义故知十信亦是位也若约终教此信但
是十住位之方便自无别位故本业经云未上住前
有此十心名字谓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
异住故又光云义分或三初三品明始起于先际二
从升天下明善修于中际不思法品等明终显于后
际或分四初未信者令信二第三会下巳信者令入
谓解行也三十地品下巳入者令纯熟四不思议品
下巳纯熟者令解脱。
四宗趣有二初通后别通论
此三品明十信行法于中作八门辨一释名二出体
三发心四定位五行相六除障七进退八德用三发
心者谓始从具缚不识三宝名字等创起一念信等
此约始教如本业经(云云)终教如起信论修行信心
分(云云)圆教如贤首品初(云云)以小乘非此教不约
说顿教无位故亦不说(云云)亦可小乘亦有初信义
如小论(云云)顿中亦有信(云云)四定位者此十信法
于始教中自是位如梁摄论云如须陀洹道前四位
谓燸等菩萨地前四位亦如是谓十信十解十行十
回向又彼论及佛性论等皆云地前修四行谓十信
修信乐大乘行十解般若行十行三昧行十回向大
悲行又为除四重障正使故谓初除阐提不信障二
除外道我执障三除声闻畏苦障四除独觉舍大悲
障又信成净德因种解成我德因种行成乐德因种
回向成常德因种又仁王经寄四轮王报谓铁铜银
金以此教义故知十信亦是位也若约终教此信但
是十住位之方便自无别位故本业经云未上住前
有此十心名字谓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4c 页
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心九戒心十愿心
增修是心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中心心有十
增成百法明门名入习种性中故知无位但是方便
行也又准六种姓六忍六慧等文故亦是成證又仁
王但言三贤十圣不言四也又此经中后四位皆有
入定出巳列十名辨十义等唯信等中无此故得知
也又本业经但有四十二贤圣不说五十二故知问
若尔何故仁王经说十信为种性位仍只立三贤位
耶答此有相摄故如是何者义准有四句一以本位
摄方便故唯有三贤则没信名唯论住位引文可知
二以方便摄本位故即十住名十信没十住名也故
仁王经云十信十止十竖心则不论十住但名十信
也三开方便异本位故则如住前有此十心为方便
等四于方便处假说正位如前始教若约圆教有二
义若依普贤自法一切皆无位若约寄法则同终教
然信满入位之际通摄一切后诸位皆在此中无不
具足此则约行摄位故也问信既实无正位何故始
教说为位耶答为始教机粗智浅行位不分影似小
乘故说四位终教机细智深剋实分异故也五行相
者若始教行信等十心行(云云)若依终教如起信论
中四种信心五门修行等(云云)若圆教如此三品所
说(云云)六除障者始教如前除阐提不信障终教如
论深伏烦恼等(云云)若圆教如文总灭百障等(云云)
并是满心时灭七进退者修信未满一万劫巳还一
增修是心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中心心有十
增成百法明门名入习种性中故知无位但是方便
行也又准六种姓六忍六慧等文故亦是成證又仁
王但言三贤十圣不言四也又此经中后四位皆有
入定出巳列十名辨十义等唯信等中无此故得知
也又本业经但有四十二贤圣不说五十二故知问
若尔何故仁王经说十信为种性位仍只立三贤位
耶答此有相摄故如是何者义准有四句一以本位
摄方便故唯有三贤则没信名唯论住位引文可知
二以方便摄本位故即十住名十信没十住名也故
仁王经云十信十止十竖心则不论十住但名十信
也三开方便异本位故则如住前有此十心为方便
等四于方便处假说正位如前始教若约圆教有二
义若依普贤自法一切皆无位若约寄法则同终教
然信满入位之际通摄一切后诸位皆在此中无不
具足此则约行摄位故也问信既实无正位何故始
教说为位耶答为始教机粗智浅行位不分影似小
乘故说四位终教机细智深剋实分异故也五行相
者若始教行信等十心行(云云)若依终教如起信论
中四种信心五门修行等(云云)若圆教如此三品所
说(云云)六除障者始教如前除阐提不信障终教如
论深伏烦恼等(云云)若圆教如文总灭百障等(云云)
并是满心时灭七进退者修信未满一万劫巳还一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5a 页
切皆退以是不定聚故依本业经如轻毛随风等(云
云)设第六有不退心者但是作此不退之心以非是
位故未得不退也亦有人解将此为信不退者义恐
不可以经中说如轻毛故无位故论说修信未经万
劫皆有退故若至万劫信便巳满非第六故若就始
教以随粗相说信为位是故今后三贤亦随粗相说
是故至十回向巳上方得不退如佛性论第一卷说
问彼论中是叙萨婆多师说岂是大乘耶答虽是萨
婆多说然非彼宗以说有十回向名位故小乘无此
位也若终教中信满入住则为不退如起信论信成
就发心不退故及此下文深心净信不可坏等(云云)
以圆同终故入位巳后方说为不退信也以因从果
称故如信忍等八成德者始教中成净德因又得铁
轮王报亦能进入十解等终教能成十住位巳则能
少分见法身佛现八相成道等事(云云)圆中通成后
诸位若约因得普贤三业遍周法界约果遍尘世界
成等正觉如贤首说二明品宗者以十甚深义为宗
成信中解行为趣。
五释文者此中三品则为三初
品明信中解次品依解起行后品解行具故成德耳
又释初行次愿德德(云云)。
贤首品第八释此品作四门。
一释名者(云云)。
二来
意者收前行愿以成普贤广大德用故来也。
三宗
趣者明普贤行位体及相用广大无边始终俱括应
在信门该摄诸位成佛妙果是此所明也。
四释文
云)设第六有不退心者但是作此不退之心以非是
位故未得不退也亦有人解将此为信不退者义恐
不可以经中说如轻毛故无位故论说修信未经万
劫皆有退故若至万劫信便巳满非第六故若就始
教以随粗相说信为位是故今后三贤亦随粗相说
是故至十回向巳上方得不退如佛性论第一卷说
问彼论中是叙萨婆多师说岂是大乘耶答虽是萨
婆多说然非彼宗以说有十回向名位故小乘无此
位也若终教中信满入住则为不退如起信论信成
就发心不退故及此下文深心净信不可坏等(云云)
以圆同终故入位巳后方说为不退信也以因从果
称故如信忍等八成德者始教中成净德因又得铁
轮王报亦能进入十解等终教能成十住位巳则能
少分见法身佛现八相成道等事(云云)圆中通成后
诸位若约因得普贤三业遍周法界约果遍尘世界
成等正觉如贤首说二明品宗者以十甚深义为宗
成信中解行为趣。
五释文者此中三品则为三初
品明信中解次品依解起行后品解行具故成德耳
又释初行次愿德德(云云)。
贤首品第八释此品作四门。
一释名者(云云)。
二来
意者收前行愿以成普贤广大德用故来也。
三宗
趣者明普贤行位体及相用广大无边始终俱括应
在信门该摄诸位成佛妙果是此所明也。
四释文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5b 页
者此中二先问后答问中亦二先经家序列何故文
殊问贤首答者以信收万行非妙德无以发起信该
六位非贤德无以宣扬(云云)。
就贤首答中总有三百
六十三颂前十三五言后三百五十七言于中总长
分有八分一叹深难说分二略示行相分三略辨胜
能分四摄诸行位分五无方大用分六喻况玄旨分
七校量劝发分八显实證成分。
就初中有七颂于中
分三初二明德广说略(云云)(见发心类)问何故此中信位
菩萨得有如此广大功德答此是普贤法界行德但
就信门于中显现故说不尽若分别论总有其四句
一或唯约信门当相阶降以辨则此信但是善趣位
如轻毛等如璎珞本业及仁王等经说此约三乘二
或唯约普贤当体德辨如普贤行品说三或俱谓约
彼信门显此普贤德如此品所说此约一乘因分说
四或俱非总不可说此约果分离言之处是故圆教
中所明信位与彼三乘中十信义别不同也。
第二
从非是无所因下六颂明略示行相分于中二先一
总标因缘释成发心广大所以(云云)。
第三深心净
信不可坏下有九颂明略辨胜能分于中初二明信
能成发心以是行本故后七明信能成馀德以行所
依故(云云)又此中信不可坏者信满心得不退故云
不坏依此信发心故知此心巳入住然约能入方便
故属信终下明成德中非直成前入十住初发心之
德位亦更通成巳后位中所有行位是故此中略辨
殊问贤首答者以信收万行非妙德无以发起信该
六位非贤德无以宣扬(云云)。
就贤首答中总有三百
六十三颂前十三五言后三百五十七言于中总长
分有八分一叹深难说分二略示行相分三略辨胜
能分四摄诸行位分五无方大用分六喻况玄旨分
七校量劝发分八显实證成分。
就初中有七颂于中
分三初二明德广说略(云云)(见发心类)问何故此中信位
菩萨得有如此广大功德答此是普贤法界行德但
就信门于中显现故说不尽若分别论总有其四句
一或唯约信门当相阶降以辨则此信但是善趣位
如轻毛等如璎珞本业及仁王等经说此约三乘二
或唯约普贤当体德辨如普贤行品说三或俱谓约
彼信门显此普贤德如此品所说此约一乘因分说
四或俱非总不可说此约果分离言之处是故圆教
中所明信位与彼三乘中十信义别不同也。
第二
从非是无所因下六颂明略示行相分于中二先一
总标因缘释成发心广大所以(云云)。
第三深心净
信不可坏下有九颂明略辨胜能分于中初二明信
能成发心以是行本故后七明信能成馀德以行所
依故(云云)又此中信不可坏者信满心得不退故云
不坏依此信发心故知此心巳入住然约能入方便
故属信终下明成德中非直成前入十住初发心之
德位亦更通成巳后位中所有行位是故此中略辨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5c 页
所成二十功德一能生福智谓觉道之元福德之母
(云云)十九长种智门二十示妙觉果上初十八自分
行后十二为胜进德此等功德并是巳后诸位乃至
佛地所成之德俱在信中之所成就也(云云)。
第四
若信恭教下有五十颂明能广摄行位分中二先摄
行后若生无上菩提心下明摄位(云云)第二摄位中
摄后四位则为四段初有二颂半明摄十住位谓菩
提心则是入初住位勤修佛德是治地修行二住行
也生佛家是生贵住谓生在佛家种姓尊贵故也无
著是五六二住行也深心妙净是七八二住行也殊
胜无上心是九十二住行也皆准释可知二若得无
上下三颂明摄十行位于中波罗蜜总举十行摩诃
衍是异小乘行法供是顺理行谓是初四行也念佛
定是离痴乱行见佛常住是后五行以后五俱是般
若摄故三若知如来下二颂半明摄十回向位于中
行成称理故法永存谓是如相及法界等辨说度生
是救众生离众生相等前七回向亦是诸门回向众
生义也大悲者是此位中所成大悲行对治独觉舍
大悲障故也四若得大悲下有三十三颂明摄十地
位于中初半颂摄初地谓喜乐深法是初极喜地所
證遍满真如名深法也(云云)十有二十一颂半明第
十地于中有三初十三颂半明殊胜三业(云云)二若
十地种下有四颂明十地终心受位分此甘露水灌
顶等明此信满中受职三若身下四颂明结叹显胜
(云云)十九长种智门二十示妙觉果上初十八自分
行后十二为胜进德此等功德并是巳后诸位乃至
佛地所成之德俱在信中之所成就也(云云)。
第四
若信恭教下有五十颂明能广摄行位分中二先摄
行后若生无上菩提心下明摄位(云云)第二摄位中
摄后四位则为四段初有二颂半明摄十住位谓菩
提心则是入初住位勤修佛德是治地修行二住行
也生佛家是生贵住谓生在佛家种姓尊贵故也无
著是五六二住行也深心妙净是七八二住行也殊
胜无上心是九十二住行也皆准释可知二若得无
上下三颂明摄十行位于中波罗蜜总举十行摩诃
衍是异小乘行法供是顺理行谓是初四行也念佛
定是离痴乱行见佛常住是后五行以后五俱是般
若摄故三若知如来下二颂半明摄十回向位于中
行成称理故法永存谓是如相及法界等辨说度生
是救众生离众生相等前七回向亦是诸门回向众
生义也大悲者是此位中所成大悲行对治独觉舍
大悲障故也四若得大悲下有三十三颂明摄十地
位于中初半颂摄初地谓喜乐深法是初极喜地所
證遍满真如名深法也(云云)十有二十一颂半明第
十地于中有三初十三颂半明殊胜三业(云云)二若
十地种下有四颂明十地终心受位分此甘露水灌
顶等明此信满中受职三若身下四颂明结叹显胜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6a 页
初一明入理深广天人莫知谓此法身满空十方不
动是故于此无等等界诸天世天人莫能知也次一
行成果满见闻广益于本所行无不果者所求毕故
无不果遂也又如下明法品云见闻供养者皆住不
退地故云不空也次一颂半威力护法常益不断如
维摩经云此经住世皆弥勒威神力也又初体次德
后用下半颂结上句结慧下句结福俱无尽如海又
此信门中展转钩锁该摄如此十地等者以信为道
元功德母诸位行相皆信而成故上云信能转胜成
众行究竟去至如来处斯之谓也又云在于一地普
摄一切诸地功德是此一乘圆教法也三乘中则不
得如此。
第五从或有刹土下有二百颂半明无方
大用分以信满成此贤首位故同普贤等广大三业
该因及果遍一切处尽一切时常作无边法界大用
此为恒式当相而论不依诸位今约信门之中显现
则属信收然大用无涯难以具述彼依例辨十以显
无尽则是十三昧门之业用也一圆明海印三昧门
二华严妙行三昧门三因陀罗网三昧门四手出广
供三昧门五现诸法门三昧门六四摄摄生三昧门
七躬同世间三昧门八毛光觉照三昧门九主伴严
丽三昧门十寂用无涯三昧门(云云)就初文中有五
颂半分二初明业用后显所依前中五初一偈明现
佛说法次二一偈显无功用成事谓不作功用故云
断希望也又释以因位满故更无希求故云断也次
动是故于此无等等界诸天世天人莫能知也次一
行成果满见闻广益于本所行无不果者所求毕故
无不果遂也又如下明法品云见闻供养者皆住不
退地故云不空也次一颂半威力护法常益不断如
维摩经云此经住世皆弥勒威神力也又初体次德
后用下半颂结上句结慧下句结福俱无尽如海又
此信门中展转钩锁该摄如此十地等者以信为道
元功德母诸位行相皆信而成故上云信能转胜成
众行究竟去至如来处斯之谓也又云在于一地普
摄一切诸地功德是此一乘圆教法也三乘中则不
得如此。
第五从或有刹土下有二百颂半明无方
大用分以信满成此贤首位故同普贤等广大三业
该因及果遍一切处尽一切时常作无边法界大用
此为恒式当相而论不依诸位今约信门之中显现
则属信收然大用无涯难以具述彼依例辨十以显
无尽则是十三昧门之业用也一圆明海印三昧门
二华严妙行三昧门三因陀罗网三昧门四手出广
供三昧门五现诸法门三昧门六四摄摄生三昧门
七躬同世间三昧门八毛光觉照三昧门九主伴严
丽三昧门十寂用无涯三昧门(云云)就初文中有五
颂半分二初明业用后显所依前中五初一偈明现
佛说法次二一偈显无功用成事谓不作功用故云
断希望也又释以因位满故更无希求故云断也次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6b 页
三一偈明现八相次四一偈明现三乘次五一偈现
杂类后二句结用所依海印者从喻为名如修罗四
兵列在空中于大海内印现其像菩萨定心犹如大
海应机现异如彼兵像故大集经第十四云喻如阎
浮提一切众生身及馀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
像以是故名大海印菩萨亦复如是得大海印三昧
巳能分别见一切众生心行于一切法门皆得慧明
是为菩萨得海印三昧见一切众生心行所趣解云
此中见字亦是现字谓由见故现也通二应知问此
中既是十信菩萨现成佛者为是暂时化现为实成
耶答(云云)(见三生类)。
** 探玄记第五(第三会)
佛升须弥顶品第九将释此文四门同上。
一释名有
二(云云)。
四释文者就此会中有六品分二初二品明
方便发起即序分馀四品是当会正宗前中二初品
是如来应感序明果德备后品明集众光赞序明因
德圆即显十住位中具因果宗圆备故也(云云)。
十住品第十一初释名者(云云)。
四释文者就正宗中
有四品分二初三品是当位行德后一品是胜进趣
后前中三品即为三段初品明位次品明行后品叹
德又初是解次是行后显德同上明难等三品(云云)
就此品中有七分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
五说分六显实證成分七偈颂分(云云)。
第四本分中
二先證本后教本亦是先体后相初中先对前后诸
杂类后二句结用所依海印者从喻为名如修罗四
兵列在空中于大海内印现其像菩萨定心犹如大
海应机现异如彼兵像故大集经第十四云喻如阎
浮提一切众生身及馀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
像以是故名大海印菩萨亦复如是得大海印三昧
巳能分别见一切众生心行于一切法门皆得慧明
是为菩萨得海印三昧见一切众生心行所趣解云
此中见字亦是现字谓由见故现也通二应知问此
中既是十信菩萨现成佛者为是暂时化现为实成
耶答(云云)(见三生类)。
** 探玄记第五(第三会)
佛升须弥顶品第九将释此文四门同上。
一释名有
二(云云)。
四释文者就此会中有六品分二初二品明
方便发起即序分馀四品是当会正宗前中二初品
是如来应感序明果德备后品明集众光赞序明因
德圆即显十住位中具因果宗圆备故也(云云)。
十住品第十一初释名者(云云)。
四释文者就正宗中
有四品分二初三品是当位行德后一品是胜进趣
后前中三品即为三段初品明位次品明行后品叹
德又初是解次是行后显德同上明难等三品(云云)
就此品中有七分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
五说分六显实證成分七偈颂分(云云)。
第四本分中
二先證本后教本亦是先体后相初中先对前后诸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6c 页
位料拣者何故信中无此义者以未成位故此是位
体故何故此名种性乃至十地名善决定者以此位
最劣约种为名十行次增约依种所发业行为名十
回向更增故约行后大愿为名回前诸行向正證故
十地巳得真證必然故名善决定此等并是位中通
体随位渐增有兹阶降是故十住十行无大善决定
者是劣故也又以三贤中下故最劣故未辨此大用
也又以自利增故又以约种未现行故种性义略作
三门一释名种是因义性是体义又性是族义谓种
族也又性是类义谓种类也二出体有二一性种性
二习种性性种有二门一就有为无常门如瑜伽云
六处殊胜无始展转法尔所得(云云)二约无为常住
门如宝性论云真如性者如六根聚经中说(云云)习
性有无者一约护月唯本性二胜军唯习性三护法
俱二四如缘起俱离三诸门分别作五门一约性习
前后二约五性三约六性四寄位五诸教并如别说
又性起品云菩萨摩诃萨自知身中悉有一切诸佛
菩萨何以故彼菩萨心不离一切如来菩萨故如自
心中一切众生心中亦复如是无量无边无处不有
不可破坏不可思议文中六句初一句总谓五种性
中拣去馀位故云菩萨种性下五句别显种性义一
甚深者是幽邃义一约有为性彻穷后际故二约无
为性真如法性离相离性故三约用出生胜德不可
尽故四彻同佛果故又照穷逾远曰甚毕竟无底曰
体故何故此名种性乃至十地名善决定者以此位
最劣约种为名十行次增约依种所发业行为名十
回向更增故约行后大愿为名回前诸行向正證故
十地巳得真證必然故名善决定此等并是位中通
体随位渐增有兹阶降是故十住十行无大善决定
者是劣故也又以三贤中下故最劣故未辨此大用
也又以自利增故又以约种未现行故种性义略作
三门一释名种是因义性是体义又性是族义谓种
族也又性是类义谓种类也二出体有二一性种性
二习种性性种有二门一就有为无常门如瑜伽云
六处殊胜无始展转法尔所得(云云)二约无为常住
门如宝性论云真如性者如六根聚经中说(云云)习
性有无者一约护月唯本性二胜军唯习性三护法
俱二四如缘起俱离三诸门分别作五门一约性习
前后二约五性三约六性四寄位五诸教并如别说
又性起品云菩萨摩诃萨自知身中悉有一切诸佛
菩萨何以故彼菩萨心不离一切如来菩萨故如自
心中一切众生心中亦复如是无量无边无处不有
不可破坏不可思议文中六句初一句总谓五种性
中拣去馀位故云菩萨种性下五句别显种性义一
甚深者是幽邃义一约有为性彻穷后际故二约无
为性真如法性离相离性故三约用出生胜德不可
尽故四彻同佛果故又照穷逾远曰甚毕竟无底曰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7a 页
深幽玄无极故曰甚深二广大者是包含义普遍义
无边义前即深无底此即广无涯此通有为无为能
生所生因果等法准例显之三与法界等者是胜善
义谓大白法界等故又具足人法教义因果理事等
一切法故也四与虚空等者是因善义谓成无常爱
果因故如虚空以在地前略无常果因又亦由上深
故等法界广故同虚空或俱通二或与上别可知五
是不怯弱义以从佛种中生故亦是释种性名义又
亦得诸佛从菩萨性中生又是释上诸句谓何以得
知深广等法界等耶释云以是三世佛种性能生一
切菩萨等故二显相中三初标数引證谓三世佛果
无不皆由十住因成如大王路理无岐径故云同说
二列名谓一周圆以明十种三结说此中十住义略
作十门一释名辨体三明所依身四所行行五所观
境六所离障七所成德八所寄法九所摄位十所成
果初释名有二一总名如前释别中初者谓依外凡
十千劫来脩信善根方便行满于大菩提起决定心
入位不退故云初发心初发心即住是持业释此当
起信论中信成就发心也(云云)十住位满足成就智
身诸佛法水以灌其顶故云顶也若依圆教此灌顶
位满即成佛更无十行等如下文海幢比丘处说若
三乘教即不如此但是解相未證真故(云云)二明体
性者作三门一约所依即以无量方便三昧为体以
依此定说十住故下论云此三昧者是法体故二约
无边义前即深无底此即广无涯此通有为无为能
生所生因果等法准例显之三与法界等者是胜善
义谓大白法界等故又具足人法教义因果理事等
一切法故也四与虚空等者是因善义谓成无常爱
果因故如虚空以在地前略无常果因又亦由上深
故等法界广故同虚空或俱通二或与上别可知五
是不怯弱义以从佛种中生故亦是释种性名义又
亦得诸佛从菩萨性中生又是释上诸句谓何以得
知深广等法界等耶释云以是三世佛种性能生一
切菩萨等故二显相中三初标数引證谓三世佛果
无不皆由十住因成如大王路理无岐径故云同说
二列名谓一周圆以明十种三结说此中十住义略
作十门一释名辨体三明所依身四所行行五所观
境六所离障七所成德八所寄法九所摄位十所成
果初释名有二一总名如前释别中初者谓依外凡
十千劫来脩信善根方便行满于大菩提起决定心
入位不退故云初发心初发心即住是持业释此当
起信论中信成就发心也(云云)十住位满足成就智
身诸佛法水以灌其顶故云顶也若依圆教此灌顶
位满即成佛更无十行等如下文海幢比丘处说若
三乘教即不如此但是解相未證真故(云云)二明体
性者作三门一约所依即以无量方便三昧为体以
依此定说十住故下论云此三昧者是法体故二约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7b 页
本即以前种性甚深等为体以彼是此十住体故但
随位说十而无别性三剋性约所缘以真俗二谛三
约能缘以悲智二行馀行眷属皆此所摄又真俗境
俱融悲智唯一此二复圆俱融法界无障无碍具德
自在是其体也此约圆教辨(馀门别作)。
第五说分者十
住有二分一果分圆融不可说二因分随说有二分
一约普贤自体行二约普贤位相此有二分一阿含
位如此品说二證位如十地品说今此正说阿含位
于中有二初明摄体之位后辨随相之位初中释十
住为即为十段(云云)释初住中先标名后释义释义
中二先别行中二先自分后胜进前中二先明行本
谓发菩提心为十住之本但转此心渐增胜故成后
诸住故也二所得(云云)二所得中一分是因义谓由
初发心得成十力果法之因故此约始教辨二分是
未圆义谓由入住不退始生佛家得佛体分故谓于
十力随分而得此约终教辨三分圆无碍故得分即
得圆但以就普贤门中辨是因而非果故云分也此
中于漏尽智亦分得者准教知之又此十力小乘中
至佛果始得三乘中地上始分得一乘入位即得故
也(云云)(次下梵行发心二品见发心类)。
明法品第十四四门同前(云云)。
四释文者(云云)问前
品中云甚深诸三昧无量陀罗尼诸佛自在力无量
妙功德庄严初发心又云即是佛等何所少故更修
习耶答此圆教普贤行中大位有二门各摄法界前
随位说十而无别性三剋性约所缘以真俗二谛三
约能缘以悲智二行馀行眷属皆此所摄又真俗境
俱融悲智唯一此二复圆俱融法界无障无碍具德
自在是其体也此约圆教辨(馀门别作)。
第五说分者十
住有二分一果分圆融不可说二因分随说有二分
一约普贤自体行二约普贤位相此有二分一阿含
位如此品说二證位如十地品说今此正说阿含位
于中有二初明摄体之位后辨随相之位初中释十
住为即为十段(云云)释初住中先标名后释义释义
中二先别行中二先自分后胜进前中二先明行本
谓发菩提心为十住之本但转此心渐增胜故成后
诸住故也二所得(云云)二所得中一分是因义谓由
初发心得成十力果法之因故此约始教辨二分是
未圆义谓由入住不退始生佛家得佛体分故谓于
十力随分而得此约终教辨三分圆无碍故得分即
得圆但以就普贤门中辨是因而非果故云分也此
中于漏尽智亦分得者准教知之又此十力小乘中
至佛果始得三乘中地上始分得一乘入位即得故
也(云云)(次下梵行发心二品见发心类)。
明法品第十四四门同前(云云)。
四释文者(云云)问前
品中云甚深诸三昧无量陀罗尼诸佛自在力无量
妙功德庄严初发心又云即是佛等何所少故更修
习耶答此圆教普贤行中大位有二门各摄法界前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7c 页
约自分此辨胜进前中亦具后后中亦具前然前恒
非后后恒非前谓具前之后非前具后之前非后故
位分前后摄义恒周故也(云云)。
** 探玄记第六(第四会)
佛升夜摩天宫自在品第十五。
初释名者有二(云云)。
四释文者此会有四品经初二是序后二正说(云云)。
功德花聚菩萨十行品第十七初释名者(云云)。
第三
宗趣者有三一明约三乘寄位法二明别行法三就
一乘普贤行位法初中诸圣教散说多门统收有十
一因果二度中是因度位二十七阿僧祇中地前三
内第二精进行僧祇摄三地前四行中成破虚空器
三昧行四法身四德了因中成乐德了因种五地前
方便四人中是第三十行人也此上并如梁摄论等
说六六慧中是第二思慧位七六忍中是行忍八六
种性中是性种性摄此上并如本业经等说九三持
中是行方便持摄如瑜伽地持说十地前除四障中
是第三伏除声闻畏苦使得银轮王报主三天下。
第
二明其别行者仁王经第二性种性位有十心谓观
身受心法不净苦无常无我三善根则施慈慧三意
止谓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巳过我人知
见众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坏本业经亦同又
行有二种一通谓信等十行二别谓此十度此中明
别非通别中复二一因二果此中明因波罗蜜也此
并约三乘教中寄法显行。
第三就圆教明普贤行者
非后后恒非前谓具前之后非前具后之前非后故
位分前后摄义恒周故也(云云)。
** 探玄记第六(第四会)
佛升夜摩天宫自在品第十五。
初释名者有二(云云)。
四释文者此会有四品经初二是序后二正说(云云)。
功德花聚菩萨十行品第十七初释名者(云云)。
第三
宗趣者有三一明约三乘寄位法二明别行法三就
一乘普贤行位法初中诸圣教散说多门统收有十
一因果二度中是因度位二十七阿僧祇中地前三
内第二精进行僧祇摄三地前四行中成破虚空器
三昧行四法身四德了因中成乐德了因种五地前
方便四人中是第三十行人也此上并如梁摄论等
说六六慧中是第二思慧位七六忍中是行忍八六
种性中是性种性摄此上并如本业经等说九三持
中是行方便持摄如瑜伽地持说十地前除四障中
是第三伏除声闻畏苦使得银轮王报主三天下。
第
二明其别行者仁王经第二性种性位有十心谓观
身受心法不净苦无常无我三善根则施慈慧三意
止谓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巳过我人知
见众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坏本业经亦同又
行有二种一通谓信等十行二别谓此十度此中明
别非通别中复二一因二果此中明因波罗蜜也此
并约三乘教中寄法显行。
第三就圆教明普贤行者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8a 页
则此十行中具摄前后诸位中行一切皆尽是故此
位满际则至究竟位如第十行满云入因陀罗网法
界自在成就如来无碍解脱为人中雄大师子吼得
无所畏为法轮王转无碍法轮等解云此是究竟中
菩萨犹非是佛以果分当不可说故。
第四释文者
此正说中有二品初品明其所行后品显其所成又
初是约位阶降行后是通相始终行又初是位后是
行又初自分后胜进就初品中七分同前一三昧分
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说分六證成分七偈颂分
(云云)。
第四本分中二先行体后行相体中行业不思
议者标体显德谓此普贤圆融之行具德超情名不
思议此行不思议总有十种一广大故谓以一切身
于一切处遍一切时念念顿修称法界行是故此行
名不思议二甚深故谓此广大行则是思数皆无自
性则同真如而彼行相宛然不失是性起之行故亦
不思议三殊胜故谓超过馀乘非下位图度故亦不
思议四摄位故谓此在地前能摄一切前后诸位名
不思议五證理故谓此行能證不思议之理名不思
议六断障故谓此行能顿断难断不思议之障故七
利他故谓此行能一念广利尽穷众生界故不思议
八圆融故谓一行即一切行一切行即一行难定量
故名不思议九重成故谓此所作如因陀罗网重重
无尽故不思议十成果故谓能成佛不思议果故亦
不思议也所以辨十欲显无尽如下偈中大龙之所
位满际则至究竟位如第十行满云入因陀罗网法
界自在成就如来无碍解脱为人中雄大师子吼得
无所畏为法轮王转无碍法轮等解云此是究竟中
菩萨犹非是佛以果分当不可说故。
第四释文者
此正说中有二品初品明其所行后品显其所成又
初是约位阶降行后是通相始终行又初是位后是
行又初自分后胜进就初品中七分同前一三昧分
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说分六證成分七偈颂分
(云云)。
第四本分中二先行体后行相体中行业不思
议者标体显德谓此普贤圆融之行具德超情名不
思议此行不思议总有十种一广大故谓以一切身
于一切处遍一切时念念顿修称法界行是故此行
名不思议二甚深故谓此广大行则是思数皆无自
性则同真如而彼行相宛然不失是性起之行故亦
不思议三殊胜故谓超过馀乘非下位图度故亦不
思议四摄位故谓此在地前能摄一切前后诸位名
不思议五證理故谓此行能證不思议之理名不思
议六断障故谓此行能顿断难断不思议之障故七
利他故谓此行能一念广利尽穷众生界故不思议
八圆融故谓一行即一切行一切行即一行难定量
故名不思议九重成故谓此所作如因陀罗网重重
无尽故不思议十成果故谓能成佛不思议果故亦
不思议也所以辨十欲显无尽如下偈中大龙之所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8b 页
行等准知此约圆教辨若约三乘则不得作如此释
以此犹是有漏位故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者显
前不思议之相然法界有十广如下说今举二门以
释此行谓行宽名广行深曰大此广此大皆称性成
故曰如法界虚空亦有十义如下第八地虚空身处
说今亦举二义一行能破相證入毕竟法性虚空故
云究竟如虚空二行能出生无量爱果如依空现色
色无尽故云究竟如空下释中先徵后释以此行是
三世诸佛之所行故是故如此也又释前行业当观
相善决定不思当真实善决定法界当胜善如空当
因善学三世等当不怯弱馀同前会释二行相中先
标数显要谓三世诸佛同共说故二列名此十行之
义略作十门分别一释名二体性(云云)。
第五说分
中释十行有二分一果分同性海平等不可说故此
中不论二因分约缘随说有其四重一唯约此位行
如仁王经及本业经等说二唯明自体普贤行如下
普贤行品说此不依位三以自体行从位而说即如
此中长行所说四会摄位相从于自体圆融之行如
下偈中说今说分中唯辨后二(云云)第十真实行中
亦作七门(云云)七释文中亦四标释结叹释中三初
举本誓言二此菩萨下依言成行三得一切法下行
成德立(云云)自下第三行成德立者谓此位满成就
普贤法界圆明自在之德于中有二先成因满足后
摩诃萨住大悲下明成果德备以位满菩萨具此因
以此犹是有漏位故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者显
前不思议之相然法界有十广如下说今举二门以
释此行谓行宽名广行深曰大此广此大皆称性成
故曰如法界虚空亦有十义如下第八地虚空身处
说今亦举二义一行能破相證入毕竟法性虚空故
云究竟如虚空二行能出生无量爱果如依空现色
色无尽故云究竟如空下释中先徵后释以此行是
三世诸佛之所行故是故如此也又释前行业当观
相善决定不思当真实善决定法界当胜善如空当
因善学三世等当不怯弱馀同前会释二行相中先
标数显要谓三世诸佛同共说故二列名此十行之
义略作十门分别一释名二体性(云云)。
第五说分
中释十行有二分一果分同性海平等不可说故此
中不论二因分约缘随说有其四重一唯约此位行
如仁王经及本业经等说二唯明自体普贤行如下
普贤行品说此不依位三以自体行从位而说即如
此中长行所说四会摄位相从于自体圆融之行如
下偈中说今说分中唯辨后二(云云)第十真实行中
亦作七门(云云)七释文中亦四标释结叹释中三初
举本誓言二此菩萨下依言成行三得一切法下行
成德立(云云)自下第三行成德立者谓此位满成就
普贤法界圆明自在之德于中有二先成因满足后
摩诃萨住大悲下明成果德备以位满菩萨具此因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8c 页
果二用故前中三先标二利二释显成满三此菩萨
义身下结德无尽(云云)三结德无尽中二先由前外
化满显量智无尽二入诸三昧下由因行圆现理智
无二众生依二者举凡显圣上来因德竟同等觉位
也(云云)第二同果德用中初牒前起后得佛下正显
所成此同妙觉位文中通成如来十种功德智一得
佛圆明十力智(云云)。
第七重颂分中二(云云)此中
偈颂与前长行文势不同略论五例一前则约位始
终布列而说今即会融前说令无始终是故一一行
中具一切行也二前约别行此明普行以普别无碍
二文互显三前唯约因此通果行以因果圆融为此
行门法界故也四前约同教摄彼中根今显别教被
斯上达以同别无碍为一圆教故也(云云)。
** 探玄记第七
如来升兜率天宫一切宝殿品第十九自下明第五
会四门同上(云云)四释文者此会三品初二序分后
一正说何故无后进趣者以摄前解行总为趣地方
便回向当体自是胜进是故无也此经上下此例有
四一约行满入位之际如贤首信满总为入位方便
二约比满入證之际如此回向品初僧祇满总为入
地方便三约功用满入无功用之际如第八地初总
摄前七地为方便此二僧祗满四约因位成满之际
如第十地初摄前九地为入方便此约三僧祗满处
摄也馀同位相接即别有方便故非一例就前序中
义身下结德无尽(云云)三结德无尽中二先由前外
化满显量智无尽二入诸三昧下由因行圆现理智
无二众生依二者举凡显圣上来因德竟同等觉位
也(云云)第二同果德用中初牒前起后得佛下正显
所成此同妙觉位文中通成如来十种功德智一得
佛圆明十力智(云云)。
第七重颂分中二(云云)此中
偈颂与前长行文势不同略论五例一前则约位始
终布列而说今即会融前说令无始终是故一一行
中具一切行也二前约别行此明普行以普别无碍
二文互显三前唯约因此通果行以因果圆融为此
行门法界故也四前约同教摄彼中根今显别教被
斯上达以同别无碍为一圆教故也(云云)。
** 探玄记第七
如来升兜率天宫一切宝殿品第十九自下明第五
会四门同上(云云)四释文者此会三品初二序分后
一正说何故无后进趣者以摄前解行总为趣地方
便回向当体自是胜进是故无也此经上下此例有
四一约行满入位之际如贤首信满总为入位方便
二约比满入證之际如此回向品初僧祇满总为入
地方便三约功用满入无功用之际如第八地初总
摄前七地为方便此二僧祗满四约因位成满之际
如第十地初摄前九地为入方便此约三僧祗满处
摄也馀同位相接即别有方便故非一例就前序中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9a 页
二品二序差别同前辨异(云云)。
金刚幢菩萨回向品第二十一释名者德成无坏喻
号金刚(云云)。
三宗趣者十种大行回向三处为此品
宗又以无边行海随顺无涯大愿成就普贤法界德
用为此宗趣如下文显引之四释文中有六分一三
昧分(云云)。
第四本分中先警告大众下明正显有二
先明体后显相前中二先总标二悉普下别辨不思
大愿者总标起谓期求名愿深广名大出过分量名
不思议此是普贤自体无障碍愿具尽法界无限德
用如下此品所说诸德总在此一大愿句内故云不
思议总说虽尔别论有十一所期不思谓要得无上
大菩提二忍苦不思谓无有世间恶道等苦经多劫
受能坏此愿三受恼不思谓于背恩恼害菩萨难化
众生如初摄化大愿不转四难坏不思谓无有天魔
二乘异说能坏此愿而不从化五广故不思谓尽法
界众生界等如十尽句说六深故不思契同法性如
性起愿七摄德不思当体具摄法界无限大功德海
八出生不思谓依此大愿出生一切波罗蜜行不可
穷尽犹如大海出宝无尽九大用不思谓大愿宿成
无功辨事如憾定闻声愿力起等十逆顺不思谓大
愿普应类机成益逆顺多端非下位测然此大愿实
德无尽依则辨十并皆如下说分中显下别普救等
明利他广大学三世等显自利广大各具前十义可
知又此中初是观相次大善后不怯弱六决定中有
金刚幢菩萨回向品第二十一释名者德成无坏喻
号金刚(云云)。
三宗趣者十种大行回向三处为此品
宗又以无边行海随顺无涯大愿成就普贤法界德
用为此宗趣如下文显引之四释文中有六分一三
昧分(云云)。
第四本分中先警告大众下明正显有二
先明体后显相前中二先总标二悉普下别辨不思
大愿者总标起谓期求名愿深广名大出过分量名
不思议此是普贤自体无障碍愿具尽法界无限德
用如下此品所说诸德总在此一大愿句内故云不
思议总说虽尔别论有十一所期不思谓要得无上
大菩提二忍苦不思谓无有世间恶道等苦经多劫
受能坏此愿三受恼不思谓于背恩恼害菩萨难化
众生如初摄化大愿不转四难坏不思谓无有天魔
二乘异说能坏此愿而不从化五广故不思谓尽法
界众生界等如十尽句说六深故不思契同法性如
性起愿七摄德不思当体具摄法界无限大功德海
八出生不思谓依此大愿出生一切波罗蜜行不可
穷尽犹如大海出宝无尽九大用不思谓大愿宿成
无功辨事如憾定闻声愿力起等十逆顺不思谓大
愿普应类机成益逆顺多端非下位测然此大愿实
德无尽依则辨十并皆如下说分中显下别普救等
明利他广大学三世等显自利广大各具前十义可
知又此中初是观相次大善后不怯弱六决定中有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9b 页
三也馀义同前释。
二显相中二先举数显胜谓三
世同说显法要胜二列名显胜先列名后引三世同
说显胜也列名者十回向义略作五门一释名二义
相三体性四定位五行法差别初释名者先释总名
一周圆数依则说十回向是义即带数释然回向有
三初约理者舍相曰回入理名向二约利生者得理
不證曰回大悲随有救生名向三约菩提者所修善
根不愿三有二乘名回正趣无上菩提曰向(云云)。
第
二显义相者有二先别后通别中(云云)二通论一一
中皆有三种回向谓以善根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
向实际此各二义故成回向且众生二者一由菩萨
善根必依众生成是众生之分是故法尔还向众生
二泛是菩萨必为度生是救生具故理须向彼不尔
即同二乘自度非是菩萨二菩提二者一菩萨善根
依大菩提成从彼流故是彼分故法尔归彼二泛是
菩萨意其必为求无上菩提是家法故向大菩提三
实际二者一菩萨善根缘成无性依真而成从彼流
故是真之物法尔向彼二泛是菩萨必为證真背无
明故照二空故问何故须此三回向耶答此三有多
义略论十种一约菩提心有三心故(云云三心之义见发心类)二
约成菩萨三聚戒故谓律仪离过向实际也摄善广
修向菩提也摄生大悲向众生也是故法集经云若
菩萨舍于三聚回向之心菩萨不应共住三约成二
行向实际护烦恼行馀二护二乘行四约成二利行
二显相中二先举数显胜谓三
世同说显法要胜二列名显胜先列名后引三世同
说显胜也列名者十回向义略作五门一释名二义
相三体性四定位五行法差别初释名者先释总名
一周圆数依则说十回向是义即带数释然回向有
三初约理者舍相曰回入理名向二约利生者得理
不證曰回大悲随有救生名向三约菩提者所修善
根不愿三有二乘名回正趣无上菩提曰向(云云)。
第
二显义相者有二先别后通别中(云云)二通论一一
中皆有三种回向谓以善根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
向实际此各二义故成回向且众生二者一由菩萨
善根必依众生成是众生之分是故法尔还向众生
二泛是菩萨必为度生是救生具故理须向彼不尔
即同二乘自度非是菩萨二菩提二者一菩萨善根
依大菩提成从彼流故是彼分故法尔归彼二泛是
菩萨意其必为求无上菩提是家法故向大菩提三
实际二者一菩萨善根缘成无性依真而成从彼流
故是真之物法尔向彼二泛是菩萨必为證真背无
明故照二空故问何故须此三回向耶答此三有多
义略论十种一约菩提心有三心故(云云三心之义见发心类)二
约成菩萨三聚戒故谓律仪离过向实际也摄善广
修向菩提也摄生大悲向众生也是故法集经云若
菩萨舍于三聚回向之心菩萨不应共住三约成二
行向实际护烦恼行馀二护二乘行四约成二利行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39c 页
向实自利向众生利他向菩提通二利又释菩提自利
众生利他实际俱非五为成三德三身由因位行果
位成三德向实际成断德向菩提成智德向众生成
恩德三身如次可知六约成悲智智中照理显事分
二故有三也七唯约悲谓何故向菩提为众生故何
故为生以彼即真而不知故八唯约智谓见众生深
相尽故即是实际染相不坏是故为生授以佛智故
向菩提九约无碍谓菩提智證同理性众生染相即
真无异是故向一即向三也十约圆明谓三法圆融
各摄法界具德自在一切法门相即相入无碍思之
(云云)。
第五说分中但大回向位有二分一果分当
不可说非此所论二因分随说有四一唯约位相如
始终教说璎珞本业经等辨二唯约自体如普贤大
回向行不依诸位三以行体从位门阶差说如此下
文分回向为十门者是四以位门随行体圆融说如
下一一位中摄一切位第十即至究竟法界因圆满
者是(云云)。
** 探玄记第八
第十回向中亦作四门(云云)四释文中长行内亦二
位行位果行中三标释结释中三初举行体二摩诃
萨于彼善根回向下正明回向三如是回向时下明
回所成德前中二初举所成行二摩诃萨下明长养
善根又前自分后胜进又前利他行后自利行前中
十句初一句总明得法师位如第十地受位分得离
众生利他实际俱非五为成三德三身由因位行果
位成三德向实际成断德向菩提成智德向众生成
恩德三身如次可知六约成悲智智中照理显事分
二故有三也七唯约悲谓何故向菩提为众生故何
故为生以彼即真而不知故八唯约智谓见众生深
相尽故即是实际染相不坏是故为生授以佛智故
向菩提九约无碍谓菩提智證同理性众生染相即
真无异是故向一即向三也十约圆明谓三法圆融
各摄法界具德自在一切法门相即相入无碍思之
(云云)。
第五说分中但大回向位有二分一果分当
不可说非此所论二因分随说有四一唯约位相如
始终教说璎珞本业经等辨二唯约自体如普贤大
回向行不依诸位三以行体从位门阶差说如此下
文分回向为十门者是四以位门随行体圆融说如
下一一位中摄一切位第十即至究竟法界因圆满
者是(云云)。
** 探玄记第八
第十回向中亦作四门(云云)四释文中长行内亦二
位行位果行中三标释结释中三初举行体二摩诃
萨于彼善根回向下正明回向三如是回向时下明
回所成德前中二初举所成行二摩诃萨下明长养
善根又前自分后胜进又前利他行后自利行前中
十句初一句总明得法师位如第十地受位分得离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0a 页
垢三昧垢染斯尽受职位满内得彼定灌其心首外
相显彰故云系顶法从喻称名离垢缯但有此缯系
其顶者即知彼人得离垢法受位成满由得此位方
能云雨说法广益群生故云受大法师记又如楞伽
中大慧等十地菩萨得佛手灌顶神力故能自在说
法同于此也然受职有三一约喻如轮王太子受位
等二约理行如内心證理灌其智顶三约位事有五
重一约信行满如贤首品说二约住位满如上灌顶
住及下海幢比丘顶上佛说法处辨三约行位如十
行满处入因陀罗微细法界等说四约善巧位如此
位说五约證位如第十地说此五重内随一成处必
具理行内相应故又此五中但一位满即因圆究竟
更不待馀又若得一即得馀位又总是一法界受职
随门差别五位不同法体融通含摄无碍此约圆教
宗说若馀教中不通此事思准之(云云)。
** 探玄记第九(第六会)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将释此文四门同前(云云)二
来意中亦二先会来意者前是阿含行满次明入證
成果义次第故是故来也二品来者前明回比向證
今明回巳得證显行不虚故次来也又前约比位寄
显普贤圆满行德今约證位寄显三乘差别行德显
法次第故次来也是故前诸位内皆悉广显普贤自
在之德于此地上绝无其名者是此事也岂可地前
深广證地反劣但是寄显不同故也问宜应證地是
相显彰故云系顶法从喻称名离垢缯但有此缯系
其顶者即知彼人得离垢法受位成满由得此位方
能云雨说法广益群生故云受大法师记又如楞伽
中大慧等十地菩萨得佛手灌顶神力故能自在说
法同于此也然受职有三一约喻如轮王太子受位
等二约理行如内心證理灌其智顶三约位事有五
重一约信行满如贤首品说二约住位满如上灌顶
住及下海幢比丘顶上佛说法处辨三约行位如十
行满处入因陀罗微细法界等说四约善巧位如此
位说五约證位如第十地说此五重内随一成处必
具理行内相应故又此五中但一位满即因圆究竟
更不待馀又若得一即得馀位又总是一法界受职
随门差别五位不同法体融通含摄无碍此约圆教
宗说若馀教中不通此事思准之(云云)。
** 探玄记第九(第六会)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将释此文四门同前(云云)二
来意中亦二先会来意者前是阿含行满次明入證
成果义次第故是故来也二品来者前明回比向證
今明回巳得證显行不虚故次来也又前约比位寄
显普贤圆满行德今约證位寄显三乘差别行德显
法次第故次来也是故前诸位内皆悉广显普贤自
在之德于此地上绝无其名者是此事也岂可地前
深广證地反劣但是寄显不同故也问宜应證地是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0b 页
深顺同普德地前位浅应顺三乘何不尔耶答此中
文意为显教相不同故尔谓若于地上得普贤德则
与三乘教便不别今明若是三乘行位则于地前实
不自在显此一乘则不如是故于彼地前则便自在
得普贤德是故若准此普贤地前而取地上其地上
行相甚深甚深非如此说此即下普贤行品是也若
准此三乘證地行相而取地前其地前行甚极粗浅
不同前说即是瑜伽菩萨地内十二住中初二是也
问何故不齐谓一乘地前有普贤德一乘地上亦有
普贤德如普贤行品说三乘地上德如此品说三乘
地前行文中何不说答此经宗明一乘故是故一乘
行广论三乘位略辨也又释以一乘十地甚深故通
摄三乘等总为十地仍以六相陀罗尼门融显无尽
成普贤十地自在之义地前则未能如是伹直显普
贤故不同地上也(云云)。
四释文者亦二先料拣后
释文初料拣者今此会中有十一品问此会与前二
三四五会何别耶答有五别一前有流此无流二前
末此本三前不共谓是普贤德故此为共谓此十地
通三乘人天等共采故地论云亦能生成人天道行
可知四前但论因行此会通果故五前比位此明證
位问此会何故无升天集众等序耶答为表此会證
法无二不可以事相标其玄趣此则前粗后细故二
为地前摄一乘别教普贤之法故有升天集众表胜
方说地上寄位同于三乘故隐彼自在之相同馀经
文意为显教相不同故尔谓若于地上得普贤德则
与三乘教便不别今明若是三乘行位则于地前实
不自在显此一乘则不如是故于彼地前则便自在
得普贤德是故若准此普贤地前而取地上其地上
行相甚深甚深非如此说此即下普贤行品是也若
准此三乘證地行相而取地前其地前行甚极粗浅
不同前说即是瑜伽菩萨地内十二住中初二是也
问何故不齐谓一乘地前有普贤德一乘地上亦有
普贤德如普贤行品说三乘地上德如此品说三乘
地前行文中何不说答此经宗明一乘故是故一乘
行广论三乘位略辨也又释以一乘十地甚深故通
摄三乘等总为十地仍以六相陀罗尼门融显无尽
成普贤十地自在之义地前则未能如是伹直显普
贤故不同地上也(云云)。
四释文者亦二先料拣后
释文初料拣者今此会中有十一品问此会与前二
三四五会何别耶答有五别一前有流此无流二前
末此本三前不共谓是普贤德故此为共谓此十地
通三乘人天等共采故地论云亦能生成人天道行
可知四前但论因行此会通果故五前比位此明證
位问此会何故无升天集众等序耶答为表此会證
法无二不可以事相标其玄趣此则前粗后细故二
为地前摄一乘别教普贤之法故有升天集众表胜
方说地上寄位同于三乘故隐彼自在之相同馀经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0c 页
而说此则前细后粗故也此文分二初九品明缘修
因果后二品辨性德因果初中亦二先六品显因位
德满后三品明果位德现就前中亦二先十地一品
显其證位后五品明位中行用(云云)。
第三加分中
有三初总明作加行所因二显加所为三正辨加相
(云云)自下第三明其加相于中有三谓口意身加(云
云)就初口加内十句初句是总(云云)下九句别中分
二者谓自他二力(云云)自力中分四者以因中有四
义故一有力能作义二无力不作义三具二义故能
引众生四泯二相故称理成德又释此四渐次释疑
疑云何故得加以有因力故若是有力何须复加以
因不作故若是不作因应无用以由无作方堪益物
若逐机益物应失自体以身净圆满故又释初二自
利一教行二證行又一相二体次一利他后一二利
满故成德成德中三义内一当位显益后二寄对辨
胜初因位穷终故云菩萨尽位满成益故云有二利
益谓法身真理唯是无分别智正證依止非是染心
意等所取故云也楞伽云取相名识不取相名智理
智合明成依止义故云法身智身十地终心受佛职
相故云受佛位故如法云地受位分说在因位中有
此益相此位不改因故云现报利益谓一切佛放益
一切智光入此菩萨顶故云于一切佛得授记授记
即是受位也二转此因位至成果之处故云后报利
益此是十地菩萨摄报果处便于此处成报身佛理
因果后二品辨性德因果初中亦二先六品显因位
德满后三品明果位德现就前中亦二先十地一品
显其證位后五品明位中行用(云云)。
第三加分中
有三初总明作加行所因二显加所为三正辨加相
(云云)自下第三明其加相于中有三谓口意身加(云
云)就初口加内十句初句是总(云云)下九句别中分
二者谓自他二力(云云)自力中分四者以因中有四
义故一有力能作义二无力不作义三具二义故能
引众生四泯二相故称理成德又释此四渐次释疑
疑云何故得加以有因力故若是有力何须复加以
因不作故若是不作因应无用以由无作方堪益物
若逐机益物应失自体以身净圆满故又释初二自
利一教行二證行又一相二体次一利他后一二利
满故成德成德中三义内一当位显益后二寄对辨
胜初因位穷终故云菩萨尽位满成益故云有二利
益谓法身真理唯是无分别智正證依止非是染心
意等所取故云也楞伽云取相名识不取相名智理
智合明成依止义故云法身智身十地终心受佛职
相故云受佛位故如法云地受位分说在因位中有
此益相此位不改因故云现报利益谓一切佛放益
一切智光入此菩萨顶故云于一切佛得授记授记
即是受位也二转此因位至成果之处故云后报利
益此是十地菩萨摄报果处便于此处成报身佛理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1a 页
实刚藏犹未成就当必成故结德在身如下佛尽亦
同此辨摩醯此云大首罗此云自在智处有四义一
以下三禅慧多定少令智不胜四无色中是多慧少
故亦不胜此第四禅定慧等故是故智胜故云智处
二此处五那含天是圣人所生处圣人智胜故云智
处三此处有十地菩萨摄报果彼菩萨摄十度行别
成智度故名彼处以为智处四此处以成报身佛得
一切智一切种智故名此处以为智处此是世间中
最高胜处于彼现成佛故云世间高大之身后二寄
对显胜中初一对下彰出于彼二乘无少分同故云
不同尽又彼二乘见有世间而超过故于此世间超
而不尽见有涅槃而可取證于出世净亦未得尽今
令菩萨皆尽彼际故云不同尽后一望上显同谓于
佛果穷尽彼际故云佛尽经略此句谓二力之中自
力胜故以多义显上故云挍量转胜上上也又释此
佛尽理实刚藏犹未成就何故此中辨耶以为显自
力辨胜故此说耳(云云)。
五本分中作三门初释名
者以略为广本故亦兴请为本故。
二来意者因前加
起略说地体起后请分略说地相起后说分若望以
后成前由请分显深成前地体由说分广宣成前地
相此则本未互成也。
三释文者此文有三初辨六决
定为地体二列十名显地相三举三世同说明地要
胜初中此六决定尽是地体今作五门释一释名二
通辨地体三与地持瑜伽六决定相摄四分其行相
同此辨摩醯此云大首罗此云自在智处有四义一
以下三禅慧多定少令智不胜四无色中是多慧少
故亦不胜此第四禅定慧等故是故智胜故云智处
二此处五那含天是圣人所生处圣人智胜故云智
处三此处有十地菩萨摄报果彼菩萨摄十度行别
成智度故名彼处以为智处四此处以成报身佛得
一切智一切种智故名此处以为智处此是世间中
最高胜处于彼现成佛故云世间高大之身后二寄
对显胜中初一对下彰出于彼二乘无少分同故云
不同尽又彼二乘见有世间而超过故于此世间超
而不尽见有涅槃而可取證于出世净亦未得尽今
令菩萨皆尽彼际故云不同尽后一望上显同谓于
佛果穷尽彼际故云佛尽经略此句谓二力之中自
力胜故以多义显上故云挍量转胜上上也又释此
佛尽理实刚藏犹未成就何故此中辨耶以为显自
力辨胜故此说耳(云云)。
五本分中作三门初释名
者以略为广本故亦兴请为本故。
二来意者因前加
起略说地体起后请分略说地相起后说分若望以
后成前由请分显深成前地体由说分广宣成前地
相此则本未互成也。
三释文者此文有三初辨六决
定为地体二列十名显地相三举三世同说明地要
胜初中此六决定尽是地体今作五门释一释名二
通辨地体三与地持瑜伽六决定相摄四分其行相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1b 页
五释文初释名有二先释总名六是数名决定是义
数义彰名即带数释也谓圣智證真决择楷定顺理
离过复名为善即地持三决定中證决定也通论有
六义一约行体决定竖固不退二望所證决定巳證
三约烦恼决定能断四约所信决定不疑五约所化
决定能度六望佛果决定能成二列名者一观相善
决定谓彼正智照理名观契同一味名相此当体得
名二真实善决定者则实智离倒惑之过證理不虚
故相形立名三胜善者过劣故具胜德故亦当相及
形他立名四因善者谓能成果故从功能立名五大
善者普被群生情无限局体用得名六不怯弱者谓
因入果德情无怯惧此从心境立名。
第二因此通论
十地体性差别略作十门一以此六决定为体(云云)
(见十地宗要类)第三与地持瑜伽六决定相摄者地持云决
定有六一能自修习起菩提愿超馀一切净愿二者
无等不共果超馀一切世间境界三者随度诸众生
苦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四者发一念愿性自然乐无
量净法及无厌行五者得无尽愿常不退转六者增
长胜分究竟大菩提是真实愿解云此中第三是地
论中第五以地持意摄二利方为因故馀相会释可
知四分行相者此六中前五是自分行后一是胜进
行前中初四自利行后一利他行前中初三明行体
德后一显行功能谓有成果之功故也前中初二行
体圆后一行德备前中初一明行自体后一显行离
数义彰名即带数释也谓圣智證真决择楷定顺理
离过复名为善即地持三决定中證决定也通论有
六义一约行体决定竖固不退二望所證决定巳證
三约烦恼决定能断四约所信决定不疑五约所化
决定能度六望佛果决定能成二列名者一观相善
决定谓彼正智照理名观契同一味名相此当体得
名二真实善决定者则实智离倒惑之过證理不虚
故相形立名三胜善者过劣故具胜德故亦当相及
形他立名四因善者谓能成果故从功能立名五大
善者普被群生情无限局体用得名六不怯弱者谓
因入果德情无怯惧此从心境立名。
第二因此通论
十地体性差别略作十门一以此六决定为体(云云)
(见十地宗要类)第三与地持瑜伽六决定相摄者地持云决
定有六一能自修习起菩提愿超馀一切净愿二者
无等不共果超馀一切世间境界三者随度诸众生
苦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四者发一念愿性自然乐无
量净法及无厌行五者得无尽愿常不退转六者增
长胜分究竟大菩提是真实愿解云此中第三是地
论中第五以地持意摄二利方为因故馀相会释可
知四分行相者此六中前五是自分行后一是胜进
行前中初四自利行后一利他行前中初三明行体
德后一显行功能谓有成果之功故也前中初二行
体圆后一行德备前中初一明行自体后一显行离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1c 页
过是故自体离过摄德为因二利行圆成就佛果是
此行相也。
五释文中(云云)初句是总菩萨愿者标人
别法于大菩提立誓趣求名发菩提心亦则是愿故
会释显同简地前愿故云决定决定即是證智真实
是故决定即是善善即是决定故云善决定者即是
善决定别中六内一正智證真不同带相观心以不
杂无明之过故名一昧相也二以超出世间可坏之
法故名真实真实故非世智所见三明此智同彼所
證法界具诸胜德论中二释一案文释谓大法界故
名胜此经释经中大字也一切佛根本故名胜此释
经中广字法界字后别释二开义释先标四名显体
无异但随法相说此四义即为四别一释大谓一切
法是法也法尔是界也界是真性故云法尔下皆准
此二释胜谓净法界智超过凡小三释广谓大乘法
界广集大行四释高谓无流白法高出世表又释初
显所如法界谓论中名胜善经中名广大广及高皆
是异名无别体性此并显法之体状释法字也一切
法法尔者释界字也馀三释能如法界之地智一正
体智二加行智三后得智又古德云一證道二不住
道三助道又释初一正證智后二是后得智后得智
中一巧集大行以成利他二反缘观内以成自利此
三皆悉称同真性故云如法界也四为因义一为生
因生菩提有为果二为了因了涅槃无为果又释此
一真智有一切力一为依因以依起应机报化用故
此行相也。
五释文中(云云)初句是总菩萨愿者标人
别法于大菩提立誓趣求名发菩提心亦则是愿故
会释显同简地前愿故云决定决定即是證智真实
是故决定即是善善即是决定故云善决定者即是
善决定别中六内一正智證真不同带相观心以不
杂无明之过故名一昧相也二以超出世间可坏之
法故名真实真实故非世智所见三明此智同彼所
證法界具诸胜德论中二释一案文释谓大法界故
名胜此经释经中大字也一切佛根本故名胜此释
经中广字法界字后别释二开义释先标四名显体
无异但随法相说此四义即为四别一释大谓一切
法是法也法尔是界也界是真性故云法尔下皆准
此二释胜谓净法界智超过凡小三释广谓大乘法
界广集大行四释高谓无流白法高出世表又释初
显所如法界谓论中名胜善经中名广大广及高皆
是异名无别体性此并显法之体状释法字也一切
法法尔者释界字也馀三释能如法界之地智一正
体智二加行智三后得智又古德云一證道二不住
道三助道又释初一正證智后二是后得智后得智
中一巧集大行以成利他二反缘观内以成自利此
三皆悉称同真性故云如法界也四为因义一为生
因生菩提有为果二为了因了涅槃无为果又释此
一真智有一切力一为依因以依起应机报化用故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2a 页
二为摄因以摄用归真故又初即应机示有亏盈后
则相续尽穷来际又初则外起化用后则内證真證
性又初则寂而常用后则用而常寂经中略无常果
因五大悲益物普周生界故云遍覆亦名大也次前
善决定是前常果因此愿者是此大善相导故大善
不住涅槃常因不住世间故云世间涅槃非一向住
也六上入佛境故云不怯文中三初为一切佛护者
标也次何以故者徵责也下释谓入三世佛智地故
为之护也此六中六相圆摄可知地体竟。
** 探玄记第十四
第十法云地亦七门同前(云云)第七释文中初赞请
分(云云)。
第二正说分中有八分一方便作满足地分
者摄前九地所修诸行总为方便满此地也二得三
昧分者初住地行行德无量以此地受职必依三昧
故偏举之三得受位分者正住地行谓依胜定能摄
佛智故名也四入大尽分者是地满行此地望前巳
是穷尽尽中之极故云大尽(云云)第二菩萨摩诃萨
行如是下明得三昧分于中初牒前起后即得下正
显所得于中四先别显十门二通结百万三是菩萨
住下明能入能知四显最后名就初内论中举初等
后故云离垢等举后百万故云眷属离烦恼垢释显
其相以此位中是障尽处故不加功者成就相应故
馀九是别以六七二定共离一垢故离八种垢一入
法界差别者是入密无垢谓法界深奥名为密处二
则相续尽穷来际又初则外起化用后则内證真證
性又初则寂而常用后则用而常寂经中略无常果
因五大悲益物普周生界故云遍覆亦名大也次前
善决定是前常果因此愿者是此大善相导故大善
不住涅槃常因不住世间故云世间涅槃非一向住
也六上入佛境故云不怯文中三初为一切佛护者
标也次何以故者徵责也下释谓入三世佛智地故
为之护也此六中六相圆摄可知地体竟。
** 探玄记第十四
第十法云地亦七门同前(云云)第七释文中初赞请
分(云云)。
第二正说分中有八分一方便作满足地分
者摄前九地所修诸行总为方便满此地也二得三
昧分者初住地行行德无量以此地受职必依三昧
故偏举之三得受位分者正住地行谓依胜定能摄
佛智故名也四入大尽分者是地满行此地望前巳
是穷尽尽中之极故云大尽(云云)第二菩萨摩诃萨
行如是下明得三昧分于中初牒前起后即得下正
显所得于中四先别显十门二通结百万三是菩萨
住下明能入能知四显最后名就初内论中举初等
后故云离垢等举后百万故云眷属离烦恼垢释显
其相以此位中是障尽处故不加功者成就相应故
馀九是别以六七二定共离一垢故离八种垢一入
法界差别者是入密无垢谓法界深奥名为密处二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2b 页
行近佛果名庄严道场三身光业用四口辨总持五
意业现通六广七深俱显净土无量释广正观释观
上来自德八随一切等者化众生无垢利他德上二
利自分行九如实知等者是胜进上觉名正觉无垢
谓将成正觉诸佛迭共现前證知此如下文受职处
说言一切智智无分别释一切智也一切智智平等
受位牒智释受位也满足三昧事释悉入其体知其
业用可知第三是三昧现在前下明受位分于中有
六一随何等座者如世王子受职之时在阎浮金白
象宝座菩萨亦尔受佛职时在于大宝莲华王座(云
云)第六尔时诸佛下明随所得位于中有四谓法喻
合结就初法说中亦四一放光二入顶三得益四结
位初中(云云)四结位中入佛境所證同具十力行德
同堕佛数成人同以成佛德堕在佛数如始出家虽
未受戒即堕僧数(云云)。
** 探玄记第十五
十明品第二十三初释名者谓妙用自在委照称明
明用无限寄圆辨十即带数释也二来意者一通论
以下五品来意谓前显證位成满自下明其胜进行
用又前是位体此辨行用又前位内行此位后行又
前本智證满今辨后智大用由斯四义是故来也古
人亦有配等觉妙觉依此经中不辨斯义况前法云
地终心巳显等觉之义二别明此品谓答前十自在
问也以别译菩萨本业经彼经问中名为十明故(云
意业现通六广七深俱显净土无量释广正观释观
上来自德八随一切等者化众生无垢利他德上二
利自分行九如实知等者是胜进上觉名正觉无垢
谓将成正觉诸佛迭共现前證知此如下文受职处
说言一切智智无分别释一切智也一切智智平等
受位牒智释受位也满足三昧事释悉入其体知其
业用可知第三是三昧现在前下明受位分于中有
六一随何等座者如世王子受职之时在阎浮金白
象宝座菩萨亦尔受佛职时在于大宝莲华王座(云
云)第六尔时诸佛下明随所得位于中有四谓法喻
合结就初法说中亦四一放光二入顶三得益四结
位初中(云云)四结位中入佛境所證同具十力行德
同堕佛数成人同以成佛德堕在佛数如始出家虽
未受戒即堕僧数(云云)。
** 探玄记第十五
十明品第二十三初释名者谓妙用自在委照称明
明用无限寄圆辨十即带数释也二来意者一通论
以下五品来意谓前显證位成满自下明其胜进行
用又前是位体此辨行用又前位内行此位后行又
前本智證满今辨后智大用由斯四义是故来也古
人亦有配等觉妙觉依此经中不辨斯义况前法云
地终心巳显等觉之义二别明此品谓答前十自在
问也以别译菩萨本业经彼经问中名为十明故(云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2c 页
云)。
佛不思议法品第二十八初释名者如来果法迥超
言虑故以为名。
二来意有三一远者此下三品为通
答普光佛无上地等十句问故问若远答前问何故
此更有请耶释以相去远故更发起也若尔巳前诸
品何不尔耶释以前诸品同是因位今辨果法隔位
故也又释此是念法悕说非是别请若尔何为巳前
诸品无此例耶释为果法深细显法器慇至故须念
说因法反此故非例也二次来意者为前巳辨修生
因满今此正显酬因果圆故次三品来也三近来意
者前住处品是因满之修此品是果成之首故次来
也三宗趣者此中正明佛果德法略作四门一通辨
佛德二别显义相三辨定此文四显不思议初中若
说一百四十不共法等通小乘及初教等若辨净法
界及四智为德即通始终渐教若以一味实德则唯
顿教如光觉等品说若具一切无尽之德如此文等
是一乘圆教二别显义相者诸佛功德无过二种谓
修生本有此二相对总有四句(云云)(见佛身类)第四释文
者此下三品果法亦有诸德将配三身谓初法次报
后化文恐不顺以此品中广显八相等用岂唯法身
乎亦有将配佛体相用后二品可然初品有妨以此
品中亦有相用今谓此品总显佛德体用殊胜次相
海品别显胜德之相后小相品别辨胜德益用(云云)
如来相海品第二十九初释名(云云)。
三宗趣者正辨
佛不思议法品第二十八初释名者如来果法迥超
言虑故以为名。
二来意有三一远者此下三品为通
答普光佛无上地等十句问故问若远答前问何故
此更有请耶释以相去远故更发起也若尔巳前诸
品何不尔耶释以前诸品同是因位今辨果法隔位
故也又释此是念法悕说非是别请若尔何为巳前
诸品无此例耶释为果法深细显法器慇至故须念
说因法反此故非例也二次来意者为前巳辨修生
因满今此正显酬因果圆故次三品来也三近来意
者前住处品是因满之修此品是果成之首故次来
也三宗趣者此中正明佛果德法略作四门一通辨
佛德二别显义相三辨定此文四显不思议初中若
说一百四十不共法等通小乘及初教等若辨净法
界及四智为德即通始终渐教若以一味实德则唯
顿教如光觉等品说若具一切无尽之德如此文等
是一乘圆教二别显义相者诸佛功德无过二种谓
修生本有此二相对总有四句(云云)(见佛身类)第四释文
者此下三品果法亦有诸德将配三身谓初法次报
后化文恐不顺以此品中广显八相等用岂唯法身
乎亦有将配佛体相用后二品可然初品有妨以此
品中亦有相用今谓此品总显佛德体用殊胜次相
海品别显胜德之相后小相品别辨胜德益用(云云)
如来相海品第二十九初释名(云云)。
三宗趣者正辨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3a 页
佛果无边相海即以为宗别释此义略作八门一释
名者(云云)。
三种类者依观佛三昧经有三类一略中
略说有三十二相二略说有八万四千相三广说有
无量相如杂华经中为普贤贤首等说解云杂华即
华严异名此品中十莲华藏世界尘数相名无量也
此三中初唯小乘次兼前为三乘后具前为一乘又
初唯地前见次唯地上见后通五位见又初唯化身
相次唯报身相后是十身相(云云)。
七建立者智论第
五云问菩萨相何故三十二不多不少答有言以端
正不乱故若少则不端正若多身相乱又观佛三昧
经佛生世间示同人故说三十二相为胜诸天故说
八十种好为诸菩萨说八万四千相以菩萨修八万
四千诸度行故上约三乘等说若一乘此十莲华藏
尘数相为普贤等说者以修普贤无尽行海故。
八明
业用者一乘业用如小相品说馀乘相用如别说(云
云)。
** 探玄记第十六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初释名佛者标人表德
小相者形大辨体光明者依体起用功德者用所成
益此则依人显德体用为名。
二来意者前品大相
各有光明皆照法界而未显所照利益之相故今此
品正明益事为大相难明故辨小相小相复多但论
一相一相有多时之益且说一时此一时益复难明
故佛自说也以此而论前大相业用无边无边极难
名者(云云)。
三种类者依观佛三昧经有三类一略中
略说有三十二相二略说有八万四千相三广说有
无量相如杂华经中为普贤贤首等说解云杂华即
华严异名此品中十莲华藏世界尘数相名无量也
此三中初唯小乘次兼前为三乘后具前为一乘又
初唯地前见次唯地上见后通五位见又初唯化身
相次唯报身相后是十身相(云云)。
七建立者智论第
五云问菩萨相何故三十二不多不少答有言以端
正不乱故若少则不端正若多身相乱又观佛三昧
经佛生世间示同人故说三十二相为胜诸天故说
八十种好为诸菩萨说八万四千相以菩萨修八万
四千诸度行故上约三乘等说若一乘此十莲华藏
尘数相为普贤等说者以修普贤无尽行海故。
八明
业用者一乘业用如小相品说馀乘相用如别说(云
云)。
** 探玄记第十六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初释名佛者标人表德
小相者形大辨体光明者依体起用功德者用所成
益此则依人显德体用为名。
二来意者前品大相
各有光明皆照法界而未显所照利益之相故今此
品正明益事为大相难明故辨小相小相复多但论
一相一相有多时之益且说一时此一时益复难明
故佛自说也以此而论前大相业用无边无边极难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3b 页
知耳又依前大相流出形好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
宗明如来相德利用略作二门一定分齐者既三十
二相有八十随好以严则知十莲华藏微尘数相一
一各有尘数等好又此大相既一一深广与三十二
中诸相不同则知随好亦甚深广大不可量也二辨
业用者如八十随好但严佛形令以生净信今此明
小相佛为菩萨时相轮随好最下位处用谓放一光
照十世界微尘数刹地狱众生皆得生天成就十地
十眼耳等即此天子毛孔香普熏众生亦得十地白
净转轮王又此轮王放光复令无量众生复得十地
十眼等如是展转尽于未来际无量边际皆无不可
说菩萨小相既尔如来大相之海利用自在不可
说不可说也。
四释文中二先略后广前中亦二先
明果用摄益后又菩萨下明因用摄益前中何故佛
自说者古人释云前僧祇品明因究竟此品明果究
竟故但佛说又释明相极至小用极广大此事难明
故佛自说告宝手者能采取故海王随形好者是足
下相轮处大相边随好之小相也以馀大相业用难
明故说最下相轮之用又以相轮大相犹难明故故
说随好随好犹多故说海王一好此是果用犹亦难
明故说在兜率为菩萨时之摄益就此因用二初令
离苦生天成安乐行二生天上巳下令不著天乐成
饶益行亦是前身光益后是空声益前中令净十眼
等者以彼众生宿有见闻普贤法种复遇舍那法界
三宗趣者
宗明如来相德利用略作二门一定分齐者既三十
二相有八十随好以严则知十莲华藏微尘数相一
一各有尘数等好又此大相既一一深广与三十二
中诸相不同则知随好亦甚深广大不可量也二辨
业用者如八十随好但严佛形令以生净信今此明
小相佛为菩萨时相轮随好最下位处用谓放一光
照十世界微尘数刹地狱众生皆得生天成就十地
十眼耳等即此天子毛孔香普熏众生亦得十地白
净转轮王又此轮王放光复令无量众生复得十地
十眼等如是展转尽于未来际无量边际皆无不可
说菩萨小相既尔如来大相之海利用自在不可
说不可说也。
四释文中二先略后广前中亦二先
明果用摄益后又菩萨下明因用摄益前中何故佛
自说者古人释云前僧祇品明因究竟此品明果究
竟故但佛说又释明相极至小用极广大此事难明
故佛自说告宝手者能采取故海王随形好者是足
下相轮处大相边随好之小相也以馀大相业用难
明故说最下相轮之用又以相轮大相犹难明故故
说随好随好犹多故说海王一好此是果用犹亦难
明故说在兜率为菩萨时之摄益就此因用二初令
离苦生天成安乐行二生天上巳下令不著天乐成
饶益行亦是前身光益后是空声益前中令净十眼
等者以彼众生宿有见闻普贤法种复遇舍那法界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3c 页
光触故得十眼普贤之益(云云)。
第二广辨中亦二
先广前光救恶道后广前声益天处前中亦二先明
放光后明照益前中普照王光是相轮大相中光于
彼者于彼大相处有此海王随好小相一名清净者
简去多光今但说一普照下明照益中随众生境界
者所住差别亦是所观不同随善根者随其宿种何
乘善根随意者意乐差别亦是欲愿不同皆称根成
益越于馀经益故云乃至阿毗等以此下文但说彼
照地狱生兜率天一益故越馀也第二广天上饶益
事中有六初因劝释疑二汝等应当下正劝报恩三
时诸天子闻是音声下依劝兴供四是故诸天子下
教发心悔过五说是法时下闻教获益六尔时诸天
子于一一毛孔下明得益传通成无尽行初中三先
劝次碍后释(云云)末后结辨舍那者以是初门总劝
故离垢三昧有二位一约因缘如第十法云地菩萨
所得离自二障微细垢故二约果初如此文是将现
成佛在此天上住此三昧能利众生令离垢故二乘
不能知者结用深广故也(云云)。
第五大段说是法
时下明闻法获益于中有四一馀兜率天子得忍益
或当初地或是八地二六欲天子发心益三天女益
此二地前益四尔时下益当机天子以是普贤五位
相摄大善巧法是故创得出地狱巳闻此普法即得
十地明与三乘渐次教不同也于中初得位益二行
成益三胜报益四灭障益五见佛益六结益分齐谓
第二广辨中亦二
先广前光救恶道后广前声益天处前中亦二先明
放光后明照益前中普照王光是相轮大相中光于
彼者于彼大相处有此海王随好小相一名清净者
简去多光今但说一普照下明照益中随众生境界
者所住差别亦是所观不同随善根者随其宿种何
乘善根随意者意乐差别亦是欲愿不同皆称根成
益越于馀经益故云乃至阿毗等以此下文但说彼
照地狱生兜率天一益故越馀也第二广天上饶益
事中有六初因劝释疑二汝等应当下正劝报恩三
时诸天子闻是音声下依劝兴供四是故诸天子下
教发心悔过五说是法时下闻教获益六尔时诸天
子于一一毛孔下明得益传通成无尽行初中三先
劝次碍后释(云云)末后结辨舍那者以是初门总劝
故离垢三昧有二位一约因缘如第十法云地菩萨
所得离自二障微细垢故二约果初如此文是将现
成佛在此天上住此三昧能利众生令离垢故二乘
不能知者结用深广故也(云云)。
第五大段说是法
时下明闻法获益于中有四一馀兜率天子得忍益
或当初地或是八地二六欲天子发心益三天女益
此二地前益四尔时下益当机天子以是普贤五位
相摄大善巧法是故创得出地狱巳闻此普法即得
十地明与三乘渐次教不同也于中初得位益二行
成益三胜报益四灭障益五见佛益六结益分齐谓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4a 页
虽得十地因满简不同果故云犹未能见等也。
第
六大段尔时诸天子于一一毛孔下明展转通成无
尽行于中有二先于毛孔出法界供具供养于佛二
显供具所成利益于中有三先华益广见诸佛故二
香益广灭惑障故三盖益广成大行故(云云)三见盖
利益中三初明见此法界法门之盖故得一恒沙轮
王善根皆如白净宝网等此是世界性中万子巳去
轮王如爱见善慧王等非是金轮千子王四洲等谓
一恒沙个白净宝网轮王善根暂见此盖顿得成
就二菩萨摩诃萨下明得此王位所化利益于中初
所化广多有法喻合二放曼陀罗下明所益殊胜亦
有法喻合遇光得十地者此中有三重益初明佛光
普照诸天子令得十地二此天子毛孔所出香华盖
等复益众生令得轮王亦是十地三轮王放光照馀
众生亦令得十地此之三位皆悉齐等同时顿成各
尘数多类以此却推总是如来一小相中一光明力
一光既尔馀光亦然一小相既尔馀小相亦然小相
既尔其馀大相海等即不可说不可说也文意如此
思之言此等众生悉先修善者明宿有见闻一乘修
普贤善根故喻中如在欲界巳得初禅身虽未转得
彼天乐如是众生遇此光明顿得十地身犹未转令
本身肉眼而得普见是法力故也是即三祇可以念
届者明一摄一切也尘劫不可穷一位者明一切摄
一也如是迟速无碍自在是此圆教非馀宗也三如
第
六大段尔时诸天子于一一毛孔下明展转通成无
尽行于中有二先于毛孔出法界供具供养于佛二
显供具所成利益于中有三先华益广见诸佛故二
香益广灭惑障故三盖益广成大行故(云云)三见盖
利益中三初明见此法界法门之盖故得一恒沙轮
王善根皆如白净宝网等此是世界性中万子巳去
轮王如爱见善慧王等非是金轮千子王四洲等谓
一恒沙个白净宝网轮王善根暂见此盖顿得成
就二菩萨摩诃萨下明得此王位所化利益于中初
所化广多有法喻合二放曼陀罗下明所益殊胜亦
有法喻合遇光得十地者此中有三重益初明佛光
普照诸天子令得十地二此天子毛孔所出香华盖
等复益众生令得轮王亦是十地三轮王放光照馀
众生亦令得十地此之三位皆悉齐等同时顿成各
尘数多类以此却推总是如来一小相中一光明力
一光既尔馀光亦然一小相既尔馀小相亦然小相
既尔其馀大相海等即不可说不可说也文意如此
思之言此等众生悉先修善者明宿有见闻一乘修
普贤善根故喻中如在欲界巳得初禅身虽未转得
彼天乐如是众生遇此光明顿得十地身犹未转令
本身肉眼而得普见是法力故也是即三祇可以念
届者明一摄一切也尘劫不可穷一位者明一切摄
一也如是迟速无碍自在是此圆教非馀宗也三如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4b 页
是成就清净下释显所得利益之相既言即此身上
得十眼等未知分齐故今于十眼中肉眼最粗释其
分齐馀眼深妙可以类知(云云)。
普贤菩萨行品第三十一初释名者先辨分名就第
二修因契果生解分中有二上来明修生因果竟自
下二品明修显因果亦是上明差别因果下显平等
因果若就五周因果中此是第三明自体因果(云云)。
二来意亦二先分来谓会前差别因果令归平等
即会前从第二会至菩萨住处品来差别因归此普
贤圆因故性起品会不思议品来三品差别果归平
等性故是故来也又释上来差别明三乘因果此下
明一乘因果明与上三乘为所依故也又推前差别
至此本位故来也又前明修生此明修显故也(云云)。
四释文者就后二品中先此品明普贤圆因后品
显性起满果就此品中分二谓长行与颂就长行中
亦二谓正说及瑞證就正说中亦二初序说所因后
正显所说又释亦可为三初举略显广释成普义二
从菩萨起一嗔下举恶显善亦是举刚显柔释成贤
义三从佛子是故下辨六十行门释成行义是故名
普贤行也就初中二先总标小说二何以下释小所
因前中如向说等者释有二义一约近如前小相品
所说令诸天子成普贤行是微小说以随所化愚痴
众生或业障重堕恶道者显小相用故尔也若约障
轻智慧众生辨大相业用则广大不可说不可说也
得十眼等未知分齐故今于十眼中肉眼最粗释其
分齐馀眼深妙可以类知(云云)。
普贤菩萨行品第三十一初释名者先辨分名就第
二修因契果生解分中有二上来明修生因果竟自
下二品明修显因果亦是上明差别因果下显平等
因果若就五周因果中此是第三明自体因果(云云)。
二来意亦二先分来谓会前差别因果令归平等
即会前从第二会至菩萨住处品来差别因归此普
贤圆因故性起品会不思议品来三品差别果归平
等性故是故来也又释上来差别明三乘因果此下
明一乘因果明与上三乘为所依故也又推前差别
至此本位故来也又前明修生此明修显故也(云云)。
四释文者就后二品中先此品明普贤圆因后品
显性起满果就此品中分二谓长行与颂就长行中
亦二谓正说及瑞證就正说中亦二初序说所因后
正显所说又释亦可为三初举略显广释成普义二
从菩萨起一嗔下举恶显善亦是举刚显柔释成贤
义三从佛子是故下辨六十行门释成行义是故名
普贤行也就初中二先总标小说二何以下释小所
因前中如向说等者释有二义一约近如前小相品
所说令诸天子成普贤行是微小说以随所化愚痴
众生或业障重堕恶道者显小相用故尔也若约障
轻智慧众生辨大相业用则广大不可说不可说也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4c 页
二约远即五周因果中如前第二周是微小说以前
五位渐次因三德差别果虽诸门内亦有普贤圆融
之义不同三乘然其门相阶降同彼三乘逐机就病
不尽法源名微小说此下二品明普贤因果逐于法
性不就染机以分阶降名广大说文意如此就释中
先徵后释释中先总释一切如来者谓如此随病就
机小说三世诸佛皆悉同尔故也二别释中所随众
生惑染虽多略显十种一无明二诸缠三计我所四
著我见五四倒六邪见七横计八欲缚上备苦因九
具足苦果十远离出道三为如是下结既为如此具
缚众生如来出世说法岂能具尽法性第二明普贤
行中光明所治广大有百千障后显能治广大有六
十行前中三谓标释结(云云见断障类)。
** 探玄记第十七(第七会)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将释此文四门同前初释名有
二一者分名谓此明第三名托法进修成行分即依
托行法修成正行故立斯名二会名者约处名普光
重会今何故于此而重会者以前普光是生解之初
今明依解起行故重会之若尔何不三四等处亦重
会耶释前是生解之法可寄多处今但依前法成行
故不多会(云云)。
二来意者亦三初分来者上明修
因契果生解分即于法起解今明托法进修成行分
即依解起行义次第故是故须来二会来者前第六
会明修因契果生解周圆次显正行处世无染故次
五位渐次因三德差别果虽诸门内亦有普贤圆融
之义不同三乘然其门相阶降同彼三乘逐机就病
不尽法源名微小说此下二品明普贤因果逐于法
性不就染机以分阶降名广大说文意如此就释中
先徵后释释中先总释一切如来者谓如此随病就
机小说三世诸佛皆悉同尔故也二别释中所随众
生惑染虽多略显十种一无明二诸缠三计我所四
著我见五四倒六邪见七横计八欲缚上备苦因九
具足苦果十远离出道三为如是下结既为如此具
缚众生如来出世说法岂能具尽法性第二明普贤
行中光明所治广大有百千障后显能治广大有六
十行前中三谓标释结(云云见断障类)。
** 探玄记第十七(第七会)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将释此文四门同前初释名有
二一者分名谓此明第三名托法进修成行分即依
托行法修成正行故立斯名二会名者约处名普光
重会今何故于此而重会者以前普光是生解之初
今明依解起行故重会之若尔何不三四等处亦重
会耶释前是生解之法可寄多处今但依前法成行
故不多会(云云)。
二来意者亦三初分来者上明修
因契果生解分即于法起解今明托法进修成行分
即依解起行义次第故是故须来二会来者前第六
会明修因契果生解周圆次显正行处世无染故次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5a 页
来也三品来者前性起品明显性果殊胜今明依彼
所起行用故次来也(云云)。
第四释文者此会之中
长分为八一序分二三昧分三起分四请分五说分
(云云)第二尔时普贤正受下明三昧分于中有二先
入定后辨益前中普贤入者以是会主故表此行法
普周遍故从此出彼无边行故华严定略作四门一
释名者以因行华严成果相令显著故二体性者法
界行门心海为体以等持广大无限量故明业用者
有二一依此显说华严法故无量寿经叹菩萨德
中言得佛华严三昧宣说诸佛经典二依此显示华
严行故上云施戒忍辱精进禅方便智慧诸功德一
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解云以诸行法深
广多端不能别说故云一切自在等即下文二千行
法也四明位地有四句一若摄始归终在第十地方
得如法云地说二若摄终归始在信位满心得如前
贤首品说三若始终无碍遍一切位如前二说不相
离故以彼始终括中间故四若超绝始终总不依位
如此文说但约行法以辨其相故(云云)。
第四尔时
普慧下明请分于中有三初总举问意二正辨问辞
三结请愿说(云云)二明所问法中有二百句其别行
度世经彼中别作六翻问还作六翻答古来相传皆
依彼文用科此经即为六段初二十句问十信行二
从何等为发普贤心下二十句问十住行三从何等
为持下三十句问十行行四从何等为宝住下二十
所起行用故次来也(云云)。
第四释文者此会之中
长分为八一序分二三昧分三起分四请分五说分
(云云)第二尔时普贤正受下明三昧分于中有二先
入定后辨益前中普贤入者以是会主故表此行法
普周遍故从此出彼无边行故华严定略作四门一
释名者以因行华严成果相令显著故二体性者法
界行门心海为体以等持广大无限量故明业用者
有二一依此显说华严法故无量寿经叹菩萨德
中言得佛华严三昧宣说诸佛经典二依此显示华
严行故上云施戒忍辱精进禅方便智慧诸功德一
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解云以诸行法深
广多端不能别说故云一切自在等即下文二千行
法也四明位地有四句一若摄始归终在第十地方
得如法云地说二若摄终归始在信位满心得如前
贤首品说三若始终无碍遍一切位如前二说不相
离故以彼始终括中间故四若超绝始终总不依位
如此文说但约行法以辨其相故(云云)。
第四尔时
普慧下明请分于中有三初总举问意二正辨问辞
三结请愿说(云云)二明所问法中有二百句其别行
度世经彼中别作六翻问还作六翻答古来相传皆
依彼文用科此经即为六段初二十句问十信行二
从何等为发普贤心下二十句问十住行三从何等
为持下三十句问十行行四从何等为宝住下二十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5b 页
九句问十回向行五从何等为身业下五十句问十
地證行六何等为观察下五十一句问因圆果满究
竟位中行此经上下总有三遍说六位中此当第二
约行说六位以普贤行该六位故是故度世经云唯
为解说诸菩萨行从始至终令无疑也彼经六段虽
不配于信等六位既云从始至终次于末后明成佛
果为终故知最初信行为始此不待言故知决定约
六位耳。
第五大段尔时普贤下明说分中初总告
二正答于前二百问一一皆以十门答故有二千行
法释此二千普贤行法略作五门一约因果二分行
位三显普别四明互摄五辨行相就初中有四句一
约大位以分前五位等总为因行后成佛等总为果
行二约细剋而辨二百门行一一皆悉彻于佛果是
故诸文之末悉皆结云即得佛等也是即皆通因果
二位三或总属因位以普贤位中亦现成佛摄生等
故四或总属果以下文多云虽得成佛而不断菩萨
行故是故此行皆是果行二分行位者谓二千是行
六分称位揽行成位虚行实亦有四义一束行成位
束此二千分成六位二总属位收以行并是位中行
故三总属行摄以普贤行体不依位故唯有自分胜
进即为究竟四一行偏六位一位该二千如是无碍
而不坏前后故是普贤行也三显普别者谓一行相
必遍一切然恒不杂不杂故别义殊分必遍故普义
该收犹如锦文朱紫窠别故得成文朱紫綖通织而
地證行六何等为观察下五十一句问因圆果满究
竟位中行此经上下总有三遍说六位中此当第二
约行说六位以普贤行该六位故是故度世经云唯
为解说诸菩萨行从始至终令无疑也彼经六段虽
不配于信等六位既云从始至终次于末后明成佛
果为终故知最初信行为始此不待言故知决定约
六位耳。
第五大段尔时普贤下明说分中初总告
二正答于前二百问一一皆以十门答故有二千行
法释此二千普贤行法略作五门一约因果二分行
位三显普别四明互摄五辨行相就初中有四句一
约大位以分前五位等总为因行后成佛等总为果
行二约细剋而辨二百门行一一皆悉彻于佛果是
故诸文之末悉皆结云即得佛等也是即皆通因果
二位三或总属因位以普贤位中亦现成佛摄生等
故四或总属果以下文多云虽得成佛而不断菩萨
行故是故此行皆是果行二分行位者谓二千是行
六分称位揽行成位虚行实亦有四义一束行成位
束此二千分成六位二总属位收以行并是位中行
故三总属行摄以普贤行体不依位故唯有自分胜
进即为究竟四一行偏六位一位该二千如是无碍
而不坏前后故是普贤行也三显普别者谓一行相
必遍一切然恒不杂不杂故别义殊分必遍故普义
该收犹如锦文朱紫窠别故得成文朱紫綖通织而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5c 页
非绣当知此中行相亦尔即普是别即别为普皆无
障碍思之可见若尔此即普别具足何独名为普贤
行耶释非谓守普而不能别亦非作别而失于普实
谓能别而不坏普者是普贤行也四互收摄者有四
重一以位收位六位之内一一各收一切位故是故
一位即具二千为万二千行也上云在于一地普摄
一切诸地功德此之谓也二以门收门即二百门中
一一各收一切门故即成二百个二百为四万行也
三以行收行即二千行内一一各摄一切行故即成
二千个二千也过亿兆等也四以略摄广如此所说
二千行等下颂结云如大地一尘之说也以此一尘
之略说不离十方之广地是故摄广亦无不尽此乃
等无极之法界越无际之虚空下云虚空可度量菩
萨德无尽斯之谓也五辨行相者随文解释应知就
此二千行中依前六位即分为六如前应知(云云)。
自下大门第六从十种观察下五百一十句答上第
六因圆果满行于中分二初三百二十句明因圆究
竟行亦是等觉位相似二从十种住兜率天下一百
九十句明现果圆满行亦是妙觉位相似(云云)第二
住兜率有十事下一百九十门明果用圆满行此等
多约八相现化明于佛用者以此亦通普贤等用不
向净土实报处说也又释此唯菩萨作用故唯示八
相成佛非馀实成又释彼实成佛无成不成不可说
故就八相说也(云云)。
障碍思之可见若尔此即普别具足何独名为普贤
行耶释非谓守普而不能别亦非作别而失于普实
谓能别而不坏普者是普贤行也四互收摄者有四
重一以位收位六位之内一一各收一切位故是故
一位即具二千为万二千行也上云在于一地普摄
一切诸地功德此之谓也二以门收门即二百门中
一一各收一切门故即成二百个二百为四万行也
三以行收行即二千行内一一各摄一切行故即成
二千个二千也过亿兆等也四以略摄广如此所说
二千行等下颂结云如大地一尘之说也以此一尘
之略说不离十方之广地是故摄广亦无不尽此乃
等无极之法界越无际之虚空下云虚空可度量菩
萨德无尽斯之谓也五辨行相者随文解释应知就
此二千行中依前六位即分为六如前应知(云云)。
自下大门第六从十种观察下五百一十句答上第
六因圆果满行于中分二初三百二十句明因圆究
竟行亦是等觉位相似二从十种住兜率天下一百
九十句明现果圆满行亦是妙觉位相似(云云)第二
住兜率有十事下一百九十门明果用圆满行此等
多约八相现化明于佛用者以此亦通普贤等用不
向净土实报处说也又释此唯菩萨作用故唯示八
相成佛非馀实成又释彼实成佛无成不成不可说
故就八相说也(云云)。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6a 页
** 探玄记第十八(第八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有
三一分名者谓广依胜友深證法界故名依人入證
成德分矣二会名约处名祇桓重阁会谓表此法济
物摄生故在给园又现悲依本智起重出之相故在
重阁三品名者入是能入谓悟解證得故也法界是
所入法有三义一是持自性义二轨则义三对意义
界亦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摄论云法界者
谓是一切净法因故又中边论云圣法因为义是故
说法界圣法依此境生此中因义是界义二是性义
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并亦然
故也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不相杂故(云云)。
三明
宗趣者亦分会品同既明入法界即以此为宗于中
分别作三门一约义二约类三约位初中先明所入
法界义有五门一有为法界二无为法界三亦有为亦
无为法界(云云)(恐厌文繁不能具引)第三约位明入法界者准下
文中所入法界大位有二所谓因果于前人法无不皆
是佛果所收即如来师子奋迅三昧所现法界自在是
也又于前人法无不皆属因位所收则文殊普现所现
法界法门是也此因位中曲分有五则信等五位之
法界也准摄可知二明能入准文亦二对前果位明
诸菩萨顿入法界对前因位寄显善财渐入法界因
果既其无碍渐顿亦乃圆融但以布教成诠寄斯位
别耳。
四释文者此一品中大分有二初明本会二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6b 页
尔时文殊从善住楼阁出巳下明未会亦则前明果
法界后明因法界又前明顿入法界后明渐入法界
又前总后别则本末圆融无碍念之就前本会中长
分有十一序分二请分三三昧分四现净五分五集
斯众分六举劣显胜分七偈颂赞德分八普贤开发
分九毫光示益分十文殊述德分(云云)第二请分中
有三初众念请二念所请三念请现(云云)所请中总
有六十句古德释云初三十明佛自入法界后三十
明佛令他入法界今释六十中初十念请果法何以
得知所请是果请次十明下位不能测量故既不下
能知云何今欲请谓次十明因缘力具或亦得知虽
力具得知未知此众有知力不谓次十显此众根器
力具虽众器具若无佛力亦无能知谓次十明佛利
他因具虽利他因满若无现起利他果用亦无由令
知次十辨果用摄生既此缘具故结请云唯愿现等
又释此中初三十句念法请后三十句念德请前中
初十正念所请果法次十明深玄难测后十明缘会
可涉(云云)第二从尔时文殊下明其末会于中前则
不异末之本故虽卷而恒舒则后文是也后则不异
本之末故虽舒而恒卷即前文是也是故本末无碍
同为一品意在于此今通释此下文略作十门一叙
诸古说二会数开会三会主多少四定会名义五二
位统收六分成五相七圆摄始终八明法界人类九
法界事义十随文解释初叙古中诸说极多难以备
法界后明因法界又前明顿入法界后明渐入法界
又前总后别则本末圆融无碍念之就前本会中长
分有十一序分二请分三三昧分四现净五分五集
斯众分六举劣显胜分七偈颂赞德分八普贤开发
分九毫光示益分十文殊述德分(云云)第二请分中
有三初众念请二念所请三念请现(云云)所请中总
有六十句古德释云初三十明佛自入法界后三十
明佛令他入法界今释六十中初十念请果法何以
得知所请是果请次十明下位不能测量故既不下
能知云何今欲请谓次十明因缘力具或亦得知虽
力具得知未知此众有知力不谓次十显此众根器
力具虽众器具若无佛力亦无能知谓次十明佛利
他因具虽利他因满若无现起利他果用亦无由令
知次十辨果用摄生既此缘具故结请云唯愿现等
又释此中初三十句念法请后三十句念德请前中
初十正念所请果法次十明深玄难测后十明缘会
可涉(云云)第二从尔时文殊下明其末会于中前则
不异末之本故虽卷而恒舒则后文是也后则不异
本之末故虽舒而恒卷即前文是也是故本末无碍
同为一品意在于此今通释此下文略作十门一叙
诸古说二会数开会三会主多少四定会名义五二
位统收六分成五相七圆摄始终八明法界人类九
法界事义十随文解释初叙古中诸说极多难以备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6c 页
举且叙一二一家云此中知识有四十五人后文殊
不立只有四十四人初一是十信知识次四十是十
住等四十位知识次二为等觉位知识后一是妙觉
位知识以旧无补阙文故但辨四十四五耳光统等
诸德并多同此说更依一家总不配位亦不悬科但
随诸会依文散释即如五台论及意法师等并同此
释此二之中前说于文小违后说于义无妨准思可
见二明会数开合者于中有六一若约所摄之机唯
有三会一摄比丘会二摄龙王会三摄善财会功德
云巳去并同第三会摄以所摄之机无差别故若
二就能化之主有五十二会谓初三及后第五十四
普门城会俱是文殊无别主故馀五十一各别人会
是故约主唯五十二也三若约能所通辨有五十五
会谓善财有五十三比丘及龙各有一故四若约主
伴别分有一百一十会如下文辨五若约散说所依
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会如后文殊处说此约引
彼三乘机辨六若约普贤德有十方世界微尘数会
如下结通处辨三明会主多少者有二重一若唯就
人说有五十四人谓于五十五会中四会唯一人谓
文殊又有四会各二人谓遍友众艺并童子童女是
故会有五十五主有五十四二若约会显人有五十
七人谓于五十五会中二处各加一谓遍友等可知
(云云)五摄二位统收者此五十五会二主统收初文
殊至后文殊是文殊位属般若门后普贤一位属法
不立只有四十四人初一是十信知识次四十是十
住等四十位知识次二为等觉位知识后一是妙觉
位知识以旧无补阙文故但辨四十四五耳光统等
诸德并多同此说更依一家总不配位亦不悬科但
随诸会依文散释即如五台论及意法师等并同此
释此二之中前说于文小违后说于义无妨准思可
见二明会数开合者于中有六一若约所摄之机唯
有三会一摄比丘会二摄龙王会三摄善财会功德
云巳去并同第三会摄以所摄之机无差别故若
二就能化之主有五十二会谓初三及后第五十四
普门城会俱是文殊无别主故馀五十一各别人会
是故约主唯五十二也三若约能所通辨有五十五
会谓善财有五十三比丘及龙各有一故四若约主
伴别分有一百一十会如下文辨五若约散说所依
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会如后文殊处说此约引
彼三乘机辨六若约普贤德有十方世界微尘数会
如下结通处辨三明会主多少者有二重一若唯就
人说有五十四人谓于五十五会中四会唯一人谓
文殊又有四会各二人谓遍友众艺并童子童女是
故会有五十五主有五十四二若约会显人有五十
七人谓于五十五会中二处各加一谓遍友等可知
(云云)五摄二位统收者此五十五会二主统收初文
殊至后文殊是文殊位属般若门后普贤一位属法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7a 页
界门非般若无以入法界是故善财创见于文殊非
入法界无以显般若是故善财修见于普贤是故二
人寄二位以明入法界又前文殊即明法界甚深义
后普贤显法界广大义是故二门相影具德问前中
亦有功德云等馀善知识何故乃云总是文殊答皆
是文殊摄化德故悉从文殊智慧大海所出生故是
故下文或云文殊教我相厌法等弥勒亦云汝今得
见诸善知识来我所皆由文殊师利之所摄受(勘文)是
故有形文殊作开觉之初缘无相妙德为结终之妙
趣于中有三初一明始起于先际二从功德云下明
善修于中际后文殊明终归于后际此亦是一周之
行相耳就中际中初四十人明位内行缘则寄四十
心位后十明位后行缘即位外所修等也六分五相
者长科此文总为五相一寄位修行相有四十一人
二从摩耶夫人下有九会十一人明会缘入实相三
弥勒一人明摄德成因相四后文殊一人明智照无
二相五普贤一位明显因广大相又此五相亦是菩
萨五种行相一高行二大行三胜行四深行五广行
七圆摄始终者谓此诸会差别位中一一各摄一切
诸门是故一位即有五十五及百一十并刹尘等如
一一切亦尔重重准之但为寄法显异布之前后思
之可见问若一即具一切善财何须广历请位答此
之所历并是一中之一切故不出一也问若是一中
之一切者得一即得多彼何须更历耶答得一即是
入法界无以显般若是故善财修见于普贤是故二
人寄二位以明入法界又前文殊即明法界甚深义
后普贤显法界广大义是故二门相影具德问前中
亦有功德云等馀善知识何故乃云总是文殊答皆
是文殊摄化德故悉从文殊智慧大海所出生故是
故下文或云文殊教我相厌法等弥勒亦云汝今得
见诸善知识来我所皆由文殊师利之所摄受(勘文)是
故有形文殊作开觉之初缘无相妙德为结终之妙
趣于中有三初一明始起于先际二从功德云下明
善修于中际后文殊明终归于后际此亦是一周之
行相耳就中际中初四十人明位内行缘则寄四十
心位后十明位后行缘即位外所修等也六分五相
者长科此文总为五相一寄位修行相有四十一人
二从摩耶夫人下有九会十一人明会缘入实相三
弥勒一人明摄德成因相四后文殊一人明智照无
二相五普贤一位明显因广大相又此五相亦是菩
萨五种行相一高行二大行三胜行四深行五广行
七圆摄始终者谓此诸会差别位中一一各摄一切
诸门是故一位即有五十五及百一十并刹尘等如
一一切亦尔重重准之但为寄法显异布之前后思
之可见问若一即具一切善财何须广历请位答此
之所历并是一中之一切故不出一也问若是一中
之一切者得一即得多彼何须更历耶答得一即是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7b 页
历多是故同时无有障碍思之可见(云云)十释文者
今依至相科释此文就初寄位修行相中有四十一
知识内初文殊一人寄当十信知识以信不成位故
不辨十人馀四位成故名有十(云云)。
** 探玄记第二十(弥勒章)
百十者古师有三释一云上来至此应有一百一十
伹文中脱漏故不具列也一云上来所列是正善知
识若通取主伴故方便导引等有百一十也是故上
文未欠见满足王及大光王等前皆云渐经人众聚
落城邑旷野等故知通取所经处有一百一十也一
云信等五位则为五十后摩耶弥勒文殊普贤及佛
为五此五十五各有自分胜进故一百一十也此等
并为旧经不足有此诸释今既文具不劳异释此是
总括前后知识有五十四位分德生童子及有德童
女则为五十五人各有自分胜进故有百一十也(云
云)。
** 搜玄记第一
卢舍那品佛第二自此巳下正明正宗文有四门分
别(云云)。
第四分文释者有二一对会二随品此卢舍那品果
广而因略故属果德二名号下因广而果略故判因
行更有别半如第二会初释二就品分者有三初至
光觉等来举果劝乐生信分二明难下明修因契果
生解分三离世间下辨依缘修行成德分所以须尔
今依至相科释此文就初寄位修行相中有四十一
知识内初文殊一人寄当十信知识以信不成位故
不辨十人馀四位成故名有十(云云)。
** 探玄记第二十(弥勒章)
百十者古师有三释一云上来至此应有一百一十
伹文中脱漏故不具列也一云上来所列是正善知
识若通取主伴故方便导引等有百一十也是故上
文未欠见满足王及大光王等前皆云渐经人众聚
落城邑旷野等故知通取所经处有一百一十也一
云信等五位则为五十后摩耶弥勒文殊普贤及佛
为五此五十五各有自分胜进故一百一十也此等
并为旧经不足有此诸释今既文具不劳异释此是
总括前后知识有五十四位分德生童子及有德童
女则为五十五人各有自分胜进故有百一十也(云
云)。
** 搜玄记第一
卢舍那品佛第二自此巳下正明正宗文有四门分
别(云云)。
第四分文释者有二一对会二随品此卢舍那品果
广而因略故属果德二名号下因广而果略故判因
行更有别半如第二会初释二就品分者有三初至
光觉等来举果劝乐生信分二明难下明修因契果
生解分三离世间下辨依缘修行成德分所以须尔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7c 页
者为众生薄少善根信心难发故此品内佛加普贤
说净土依果第二会内文殊承力说佛三业明其正
报以此胜依正以起信心既起信心巳次须为说法
令其起解故明难品下广辨行相劝依巳见法明白
次须劝依起行归有所得故离世间下明依缘成德
分(云云)。
** 孔目章第二(十住章 十波罗蜜章 十回向章)
十住义者十者数住者不退则或住之位亦云十解
一发心住二持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
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
灌顶住不动故名住体者无量方便三昧为体此顺
三乘终教说本即是一乘初教则无定愚法小乘及
初回心则不说十住宜可准知(云云)。
十波罗蜜者十行法也一檀波罗蜜(云云)即是十行
者但施成自他喜故一名欢喜行戒成自他利故二
名饶益行忍成自他无瞋恨故三名无恚恨行精进
成胜德故四名无尽行禅波罗蜜寂静故五名离痴
乱行般若證智缘起现前故六名善现行方便善巧
成自他事故七名无著行愿事自在随意能成故八
名尊重行胜力自在成就众生故九名善法行三业
利他作事不虚如说能行如行能说故十名真实行
起作故是行义此义在三乘不通小乘教初教即空
终教即如一乘教所目及是方便复数是十以显无
量则一乘摄问三乘亦有十数与一乘何别答三乘
说净土依果第二会内文殊承力说佛三业明其正
报以此胜依正以起信心既起信心巳次须为说法
令其起解故明难品下广辨行相劝依巳见法明白
次须劝依起行归有所得故离世间下明依缘成德
分(云云)。
** 孔目章第二(十住章 十波罗蜜章 十回向章)
十住义者十者数住者不退则或住之位亦云十解
一发心住二持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
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
灌顶住不动故名住体者无量方便三昧为体此顺
三乘终教说本即是一乘初教则无定愚法小乘及
初回心则不说十住宜可准知(云云)。
十波罗蜜者十行法也一檀波罗蜜(云云)即是十行
者但施成自他喜故一名欢喜行戒成自他利故二
名饶益行忍成自他无瞋恨故三名无恚恨行精进
成胜德故四名无尽行禅波罗蜜寂静故五名离痴
乱行般若證智缘起现前故六名善现行方便善巧
成自他事故七名无著行愿事自在随意能成故八
名尊重行胜力自在成就众生故九名善法行三业
利他作事不虚如说能行如行能说故十名真实行
起作故是行义此义在三乘不通小乘教初教即空
终教即如一乘教所目及是方便复数是十以显无
量则一乘摄问三乘亦有十数与一乘何别答三乘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8a 页
十数随方化仪无别准法依一乘教有别准法复则
在三昧中当知分齐全别宜可知之馀义在别章(云
云)十回向者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
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
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
切众生回向八如相回向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
法界无量回向回向者是何义无回向是回向回向
有三义一回向实际二回向无上菩提三回向众生
此三义中识旧法故回向非今回向与故回向何以
故实际者有三义一菩萨所修行法从真如流先是
如法二菩萨所修为显本性则是本性道具如既本
有具亦非新回向菩提亦有二种一菩萨所行从果
德智流所有人法则从果德二能成果具则入助道
复从果德三回向众生亦有二义一菩萨成就所有
人法并众生所与何以故若无众生则不成故故则
是众生物二菩萨成就人法行德与众生为道具则
属众生故非新回向回向者是智也此义通三乘初
教即空终教即如一乘所目及是一乘趣向方便又
十数者则现天量故入一乘摄馀义如别章(云云)。
** 孔目章第三(十地章 六决定章 受职章)
十地者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明𦦨地四烧燃地五
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
法云地生成佛智住持故名地地者位也今十地者
摄佛因位一乘三乘声闻人天等并在其中为五乘
在三昧中当知分齐全别宜可知之馀义在别章(云
云)十回向者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
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
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
切众生回向八如相回向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
法界无量回向回向者是何义无回向是回向回向
有三义一回向实际二回向无上菩提三回向众生
此三义中识旧法故回向非今回向与故回向何以
故实际者有三义一菩萨所修行法从真如流先是
如法二菩萨所修为显本性则是本性道具如既本
有具亦非新回向菩提亦有二种一菩萨所行从果
德智流所有人法则从果德二能成果具则入助道
复从果德三回向众生亦有二义一菩萨成就所有
人法并众生所与何以故若无众生则不成故故则
是众生物二菩萨成就人法行德与众生为道具则
属众生故非新回向回向者是智也此义通三乘初
教即空终教即如一乘所目及是一乘趣向方便又
十数者则现天量故入一乘摄馀义如别章(云云)。
** 孔目章第三(十地章 六决定章 受职章)
十地者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明𦦨地四烧燃地五
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
法云地生成佛智住持故名地地者位也今十地者
摄佛因位一乘三乘声闻人天等并在其中为五乘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8b 页
人所观普贤證位佛果摄用无碍自在一切皆尽何
以故十地之法摄众生中最初门故地法甚深最难
了别略约五乘分别分齐言五乘者人天等为一谓
人天乘声闻缘觉共为一谓为小乘渐教所为为一
谓渐悟乘顿教所为为一谓顿悟乘一乘为一谓究
竟乘就初人天有三种成佛一佛为救三恶道现身
异彼三恶道外即成佛身如佛现黑象脚等二为引
人趣现成佛身如佛为提谓长者现树神身等三为
引人天为现其圣身如人天等知佛是圣而兴供养
成世间福者是二就二乘中有其七义一约地谓三
界九地十地十一地等外即成其佛二约位见修巳
外即成其佛三者约行离学巳外无学身中即现成
佛四约菩萨行三十三心外即成其佛五者约时小
乘六十劫成三僧祇外即成其佛六者约生死最后
分段身上即成其佛七者依小乘十二住第十二最
上阿罗汉住即同是佛三者约初回心教门有其八
义一约地位谓乾慧地等十地第十地中即成佛所
以同于十地成佛者为佛下同因位故作此说二约
三界九地十一地等巳外即成其佛三约位见修巳
外即成其佛四约行学位巳外同无学罗汉位即成
其佛五约时依大乘三僧祇外即成其佛六约菩萨
行三十三心外即成其佛七约无分别空理一念即
成其佛八约生死最后分段身上即成其佛此约化
身若约报分段身后即成其佛又约初教直进位有
以故十地之法摄众生中最初门故地法甚深最难
了别略约五乘分别分齐言五乘者人天等为一谓
人天乘声闻缘觉共为一谓为小乘渐教所为为一
谓渐悟乘顿教所为为一谓顿悟乘一乘为一谓究
竟乘就初人天有三种成佛一佛为救三恶道现身
异彼三恶道外即成佛身如佛现黑象脚等二为引
人趣现成佛身如佛为提谓长者现树神身等三为
引人天为现其圣身如人天等知佛是圣而兴供养
成世间福者是二就二乘中有其七义一约地谓三
界九地十地十一地等外即成其佛二约位见修巳
外即成其佛三者约行离学巳外无学身中即现成
佛四约菩萨行三十三心外即成其佛五者约时小
乘六十劫成三僧祇外即成其佛六者约生死最后
分段身上即成其佛七者依小乘十二住第十二最
上阿罗汉住即同是佛三者约初回心教门有其八
义一约地位谓乾慧地等十地第十地中即成佛所
以同于十地成佛者为佛下同因位故作此说二约
三界九地十一地等巳外即成其佛三约位见修巳
外即成其佛四约行学位巳外同无学罗汉位即成
其佛五约时依大乘三僧祇外即成其佛六约菩萨
行三十三心外即成其佛七约无分别空理一念即
成其佛八约生死最后分段身上即成其佛此约化
身若约报分段身后即成其佛又约初教直进位有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8c 页
其七门一约位从十信位等乃至从欢喜地等满足
十地巳外即成其佛此由佛境界分段身非同菩萨
地分段身故二复约位从欢喜地尽第九地于第十
地即不退成其佛此亦为对声闻下位于下身中成
佛故故作此说三约理谓真如无分别空一念即成
其佛四约十地后一念證果即成其佛五约时大乘
三僧祇后即成其佛六约行究竟无学即成其佛七
约大乘十二住于第十二最上菩萨住后即成其佛
又约大乘终教有其十门一者约位从十信行乃至
欢喜等十地满后即成其佛二者从欢喜等初地至
尽第九地于第十地中即成其佛如梵网经所说者
是此为对声闻现凡身上得于果證故作此说此当
变化成非当实成三者约位从初欢喜地至第三地
是世间法相同三界第四地巳去至第七地相同无
流于世间身中得彼三乘无流德名为出世第八地
巳去至第十地名出出世即得成佛第八地成法身
第九地成应身第十地成化身此为于十地中别地
相故作是说四者一念成佛约无分别真如故作此
说第五约證以明一念成佛于初地中一念證故六
于十地后一念證果名一念成佛上诸一念者所谓无
念也七约时者谓大乘三僧祇后即是佛八约行金
刚心后得一切智智即是佛九约生死灭七种生死
后即是其佛十者依大乘同性经有三种十地声闻
十地缘觉十地佛十地为招引小乘同于大乘终教
十地巳外即成其佛此由佛境界分段身非同菩萨
地分段身故二复约位从欢喜地尽第九地于第十
地即不退成其佛此亦为对声闻下位于下身中成
佛故故作此说三约理谓真如无分别空一念即成
其佛四约十地后一念證果即成其佛五约时大乘
三僧祇后即成其佛六约行究竟无学即成其佛七
约大乘十二住于第十二最上菩萨住后即成其佛
又约大乘终教有其十门一者约位从十信行乃至
欢喜等十地满后即成其佛二者从欢喜等初地至
尽第九地于第十地中即成其佛如梵网经所说者
是此为对声闻现凡身上得于果證故作此说此当
变化成非当实成三者约位从初欢喜地至第三地
是世间法相同三界第四地巳去至第七地相同无
流于世间身中得彼三乘无流德名为出世第八地
巳去至第十地名出出世即得成佛第八地成法身
第九地成应身第十地成化身此为于十地中别地
相故作是说四者一念成佛约无分别真如故作此
说第五约證以明一念成佛于初地中一念證故六
于十地后一念證果名一念成佛上诸一念者所谓无
念也七约时者谓大乘三僧祇后即是佛八约行金
刚心后得一切智智即是佛九约生死灭七种生死
后即是其佛十者依大乘同性经有三种十地声闻
十地缘觉十地佛十地为招引小乘同于大乘终教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9a 页
之义故作此说其十地名等具如疏说又有差别十
地相广如梁本摄论修时章释第四约顿教明者唯
有一门所谓无相何以故由成一行三昧故乘彼一
味真如所成故不可说有诸异相门成佛亦如此一
切俱离是名佛也第五约一乘义者十信终心乃至
十解位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一切皆成佛又在第
十地亦别成佛如法宝周罗善知识中说何以故一
乘之义为引三乘及小乘等问于下位及下身中得
成佛故又于八地巳上即成其佛如于此位成无碍
佛一切身故此据别教言若据同教说那摄前四乘
所明道理一切皆是一乘之义文虽是同而义皆别
如此等法差别相者为护十地故随方便门作种种
说令诸众生于十地中离增上慢又依六相总别义
即是一乘随相别布义即是三乘此约教分说其实
一乘十地之法尽其三世巳通究竟此据證说馀义
如别章(云云)。
六决定者一观相善决定真如观一味相故如经无
杂故二真实善决定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故如
经不可见故三胜善决定此有六义一大法界故胜
二一切佛根本故胜三法相差别法尔故胜四真如
观胜凡夫二乘智故胜五顺大教故胜六是无漏故
胜故地论云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法相义故真
如观胜诸凡夫二乘智故说大乘法法尔故白法界
故四因善决定因有二种一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
地相广如梁本摄论修时章释第四约顿教明者唯
有一门所谓无相何以故由成一行三昧故乘彼一
味真如所成故不可说有诸异相门成佛亦如此一
切俱离是名佛也第五约一乘义者十信终心乃至
十解位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一切皆成佛又在第
十地亦别成佛如法宝周罗善知识中说何以故一
乘之义为引三乘及小乘等问于下位及下身中得
成佛故又于八地巳上即成其佛如于此位成无碍
佛一切身故此据别教言若据同教说那摄前四乘
所明道理一切皆是一乘之义文虽是同而义皆别
如此等法差别相者为护十地故随方便门作种种
说令诸众生于十地中离增上慢又依六相总别义
即是一乘随相别布义即是三乘此约教分说其实
一乘十地之法尽其三世巳通究竟此据證说馀义
如别章(云云)。
六决定者一观相善决定真如观一味相故如经无
杂故二真实善决定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故如
经不可见故三胜善决定此有六义一大法界故胜
二一切佛根本故胜三法相差别法尔故胜四真如
观胜凡夫二乘智故胜五顺大教故胜六是无漏故
胜故地论云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法相义故真
如观胜诸凡夫二乘智故说大乘法法尔故白法界
故四因善决定因有二种一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9b 页
是因如虚空依是生诸色色不尽故二常果因善决
定得涅槃道如经尽未来际故五大善决定随顺作
利益他行如经䨱护一切众生界故次前善决定此
愿世间涅槃中非一向住故六不怯弱善决定入一
切诸佛智地不怯弱故如经佛子是诸菩萨乃至入
现在诸佛智地故此六决定是十地体通十地故亦
通十住巳来故经云十住中有五决定十行亦同除
大善十回向有三决定谓观相及大善不怯弱此之
废兴显位高下增微故通义可知此义通彼修生及
本有非彼三乘及小乘所知普贤性起在此位中何
以故同是證故馀义如别章(云云)。
其受职义略说有三一事受职如转轮圣王具受职
法二理受职如三乘人契得理实名为受职三理事
受职如得位菩萨坐大宝莲华王座十方诸佛放光
灌顶等内应法界名为受职广如问答及以经文馀
义如别章。
** 至相问答初卷
问诸教成佛受职云何答若小乘受职但人义中教
成无别事义若三乘受职依理天处成亦不论理事
教义位别依一乘受职则具教义理事位等广如华
严经说。
圆宗文类卷第十四
定得涅槃道如经尽未来际故五大善决定随顺作
利益他行如经䨱护一切众生界故次前善决定此
愿世间涅槃中非一向住故六不怯弱善决定入一
切诸佛智地不怯弱故如经佛子是诸菩萨乃至入
现在诸佛智地故此六决定是十地体通十地故亦
通十住巳来故经云十住中有五决定十行亦同除
大善十回向有三决定谓观相及大善不怯弱此之
废兴显位高下增微故通义可知此义通彼修生及
本有非彼三乘及小乘所知普贤性起在此位中何
以故同是證故馀义如别章(云云)。
其受职义略说有三一事受职如转轮圣王具受职
法二理受职如三乘人契得理实名为受职三理事
受职如得位菩萨坐大宝莲华王座十方诸佛放光
灌顶等内应法界名为受职广如问答及以经文馀
义如别章。
** 至相问答初卷
问诸教成佛受职云何答若小乘受职但人义中教
成无别事义若三乘受职依理天处成亦不论理事
教义位别依一乘受职则具教义理事位等广如华
严经说。
圆宗文类卷第十四
诸文行位类上¶ 第 549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