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分教义 第 437a 页
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卷第四(五科入)
皇龙寺释 表员集
* ○分教义
三门同前。
○分教义 第 437b 页
第一释名者。言分者分齐。亦分判义。教者教法。谓所
诠义随浅深。能诠之教亦有差别。法藏师云。教类有
五。此就义分。非约时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亦名初教)
三终教。(亦名就教)四顿教。五圆教。(亦名至说教。同此之别教)初小乘可
知。二始教者。以深密经中第二第三时教同许定性
二乘俱不成佛故。故令合之。总为一教。此既未尽大
法理。是故立为大乘始教。三终教者。定性二乘无性
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立为终教。然上
二教。并依化位渐次修成。俱名渐教。故法鼓经中。以
空门为始。以不空门为终。故彼经云。迦叶白佛言。诸
摩诃衍经。多说空义。佛告迦叶。一切空经是有馀说。
唯有此经是无上说。非有馀说。(此即约空理有馀名始教。约如来藏常住
无上。名为终教。)四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位地渐
次而说。故立为顿。如思益云。得诸法正性者。不定一
地。至于一切地。楞伽云。初地即八地。乃至无所有何
次。又云渐者。如掩摩勒果渐熟非顿。顿者。如镜中像
顿现非渐。(此之谓也)五圆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一切位即
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正觉等。依普贤法
界帝网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圆故。如此经等说。
第二出体者。通论教体。从浅至深。略有十门。一言诠
辨体门。二通摄所诠门。三遍该诸法门。四缘起唯心
门。五会缘入实门。六理事无碍门。七事融相摄门。八
帝网重重门。九海印炳现门。十主伴圆备门。初中有
二。先小乘。(三说云云)后大乘中。有四句。初摄假依实。唯声
○分教义 第 437c 页
为体。二分假异实。以名等为性。三假实合辨。亦声亦
名等。十地论云。说者以二事说。听者以二事闻。谓音
声名字。四假实双泯。非声非名。以即空故。维摩云。文
字性离。是即解脱。此上四句。为一教体。是故。空有无
碍。名大乘法。谓空不异有。有是幻有。幻有完然举体
是空。有不异空。空是真空。真空湛然举体是有。是故。
空有无毫差别。二通摄所诠门者。非但能诠。亦通所
诠。如瑜伽八十一云。诸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
(解云。以义依文句得显故)三遍该诸法门者。谓一切诸法悉为教
体。谓有为无为法。以无不能全生开觉故。如下文。
华鬘宝地香树云阁。法界法门。无非佛事。如胜音菩
萨及所坐莲华。即通人法教义行位因果理事。(总能发生
胜解行故。并为教体)四缘起唯心门者。此上一切差别教法。无
不皆是唯心所现。是故。俱以唯识为体。此上有二义。
一本影相对。二说听全摄。初中四句。一唯本无影。(小乘)
二亦本亦影。如大乘始教。众生心外佛有微妙色声
等(如护法论师等)三唯影无本。如大乘终教。离众生心。佛果
无有色声事相功德。(如龙军坚慧师等)四非本非影。如顿教
中。非直心外无佛色等。众生心内所现之佛。亦当相
空(如龙树等)此前四说。总为一教体。圆融无碍。皆无相妨。
(以各圣教从浅至深摄众生故)二说听全摄者。亦有四句。一离心以
外。无所化众生。况所说教。(谓诸众生。无别自体揽如来藏。以成于众生。然此如
来藏。即是佛智證为自体。离佛心智。无一法可得)二总在众生心中。以离众
生心无别佛德故。(谓佛證于众生心中真如成佛)三随一圣教。全唯
名等。十地论云。说者以二事说。听者以二事闻。谓音
声名字。四假实双泯。非声非名。以即空故。维摩云。文
字性离。是即解脱。此上四句。为一教体。是故。空有无
碍。名大乘法。谓空不异有。有是幻有。幻有完然举体
是空。有不异空。空是真空。真空湛然举体是有。是故。
空有无毫差别。二通摄所诠门者。非但能诠。亦通所
诠。如瑜伽八十一云。诸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
(解云。以义依文句得显故)三遍该诸法门者。谓一切诸法悉为教
体。谓有为无为法。以无不能全生开觉故。如下文。
华鬘宝地香树云阁。法界法门。无非佛事。如胜音菩
萨及所坐莲华。即通人法教义行位因果理事。(总能发生
胜解行故。并为教体)四缘起唯心门者。此上一切差别教法。无
不皆是唯心所现。是故。俱以唯识为体。此上有二义。
一本影相对。二说听全摄。初中四句。一唯本无影。(小乘)
二亦本亦影。如大乘始教。众生心外佛有微妙色声
等(如护法论师等)三唯影无本。如大乘终教。离众生心。佛果
无有色声事相功德。(如龙军坚慧师等)四非本非影。如顿教
中。非直心外无佛色等。众生心内所现之佛。亦当相
空(如龙树等)此前四说。总为一教体。圆融无碍。皆无相妨。
(以各圣教从浅至深摄众生故)二说听全摄者。亦有四句。一离心以
外。无所化众生。况所说教。(谓诸众生。无别自体揽如来藏。以成于众生。然此如
来藏。即是佛智證为自体。离佛心智。无一法可得)二总在众生心中。以离众
生心无别佛德故。(谓佛證于众生心中真如成佛)三随一圣教。全唯
○分教义 第 438a 页
二心。以前二说不相离故。(谓众生心内佛。为佛心中众生说法。佛心中众生听众生
心中佛法。如是全收说听无碍是谓甚深道理)四或彼圣教。俱非二心。以两
俱形夺不并现故。双融二位。无不泯故。五会缘入实
门者。亦有二义。一以本收末。以诸圣教皆从真流。(如海起潮
不失咸味)二会相显性。谓彼一切差别教法。悉从缘起。从
缘起故必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是真如。是故。虚相本
尽。真性本现。六理事无碍门者。亦有二义。一谓一切
教法举体真如。不碍事相历然差别。二真如举体。为
一切法。不碍一味湛然平等。前则如波即水。不碍动
相。后则如水即波。不失湿体。七事融相摄门者。亦有
二义。一相在。二相是。(此二门者如常说也)八帝网重重门者。(如常
说也)九海印炳现门者。如前无尽教法。皆是如来海印
定中。同时炳然显现。设所化机。亦同缘起。是故。唯以
此三昧海。为斯教体(如下文云。一切示现无有馀。海印三昧势力故)十主伴
圆备门者。谓此普法教不孤起。必主伴随生。(如普庄严童子
闻佛说一切法界无垢庄严经有世界微尘一修多罗以为眷属也)。
第三问答料简。
问此五教中。所说法相。如何差别耶。
答初小乘法。有七十五。有识唯六。所说义理。不尽法
源。多趣异诤。(如小乘诸部经论说)二始教中。广说法相。少说真
性。所立百法。决择分明。故无违诤。所说八识。唯是生
灭。法相名数多同小乘。同非究竟位玄之说(如瑜伽杂集等
说)三终教中。小说法相。广说真性。以会事从理故。所
立八识。通如来藏随缘成立。具生灭不生灭。亦论百法
名数不广。又不同小。亦无多门。(如楞伽等经宝性等论说)四顿教
心中佛法。如是全收说听无碍是谓甚深道理)四或彼圣教。俱非二心。以两
俱形夺不并现故。双融二位。无不泯故。五会缘入实
门者。亦有二义。一以本收末。以诸圣教皆从真流。(如海起潮
不失咸味)二会相显性。谓彼一切差别教法。悉从缘起。从
缘起故必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是真如。是故。虚相本
尽。真性本现。六理事无碍门者。亦有二义。一谓一切
教法举体真如。不碍事相历然差别。二真如举体。为
一切法。不碍一味湛然平等。前则如波即水。不碍动
相。后则如水即波。不失湿体。七事融相摄门者。亦有
二义。一相在。二相是。(此二门者如常说也)八帝网重重门者。(如常
说也)九海印炳现门者。如前无尽教法。皆是如来海印
定中。同时炳然显现。设所化机。亦同缘起。是故。唯以
此三昧海。为斯教体(如下文云。一切示现无有馀。海印三昧势力故)十主伴
圆备门者。谓此普法教不孤起。必主伴随生。(如普庄严童子
闻佛说一切法界无垢庄严经有世界微尘一修多罗以为眷属也)。
第三问答料简。
问此五教中。所说法相。如何差别耶。
答初小乘法。有七十五。有识唯六。所说义理。不尽法
源。多趣异诤。(如小乘诸部经论说)二始教中。广说法相。少说真
性。所立百法。决择分明。故无违诤。所说八识。唯是生
灭。法相名数多同小乘。同非究竟位玄之说(如瑜伽杂集等
说)三终教中。小说法相。广说真性。以会事从理故。所
立八识。通如来藏随缘成立。具生灭不生灭。亦论百法
名数不广。又不同小。亦无多门。(如楞伽等经宝性等论说)四顿教
○分教义 第 438b 页
中。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亦无八识差别之相。一切所
有唯是妄想。一切法实唯是绝言。呵教劝离。毁相泯心。
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无佛不无佛。无生无不生。(如净
名嘿住显不二等。是其意也)五圆教中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
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
细相容。主伴无尽。十十法门各称法界。(如华严经说)此上
五教。非局分判经论部帙。但随多分。以义而说。(如上所指。
通诸经论)。
问立教差别。可有无量。何故。但五不增减耶。
答
约实以论。立教多端。难以具论。且令准理依教。务会
圣说。聊显其五耳。
问若有多说者。可得闻不。
答述古
今说中。略叙二十家。勒为六门。(多依慧苑师四捃馀说)第一立
一音教。自有二家。一后魏菩提留支云。如来一代说
法。不离一音故。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是故。
圣教虽多差别。不离一音也。
△二东晋罗什三藏云。
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自应。机间自殊。非谓言音
本陈大小(安云两师俱依本质教说。若就影像。则非唯一音。随闻者识聚集异故若依无碍法
界。则说听圆融。合身相摄。一多无碍)。
第二立二种教门。自有四家。一晋朝武兵隐士。邓虬
立渐顿二教。谓如来一化所说。无出渐顿。华严经等。
是其顿教。馀名为渐。渐约五时。以显其相。(此中妨难烦言多也)。
△二隋朝诞法师等。亦立渐顿二教。与前稍异。若约
顿机。大不由小。则名为顿。若约渐机。大由小起。则名
为渐。教既有凭。义复无失。若渐降法雨。如摩那斯。若
顿说大法。如庄严龙。
△三西秦昙牟谶。立半满二教。
有唯是妄想。一切法实唯是绝言。呵教劝离。毁相泯心。
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无佛不无佛。无生无不生。(如净
名嘿住显不二等。是其意也)五圆教中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
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
细相容。主伴无尽。十十法门各称法界。(如华严经说)此上
五教。非局分判经论部帙。但随多分。以义而说。(如上所指。
通诸经论)。
问立教差别。可有无量。何故。但五不增减耶。
答
约实以论。立教多端。难以具论。且令准理依教。务会
圣说。聊显其五耳。
问若有多说者。可得闻不。
答述古
今说中。略叙二十家。勒为六门。(多依慧苑师四捃馀说)第一立
一音教。自有二家。一后魏菩提留支云。如来一代说
法。不离一音故。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是故。
圣教虽多差别。不离一音也。
△二东晋罗什三藏云。
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自应。机间自殊。非谓言音
本陈大小(安云两师俱依本质教说。若就影像。则非唯一音。随闻者识聚集异故若依无碍法
界。则说听圆融。合身相摄。一多无碍)。
第二立二种教门。自有四家。一晋朝武兵隐士。邓虬
立渐顿二教。谓如来一化所说。无出渐顿。华严经等。
是其顿教。馀名为渐。渐约五时。以显其相。(此中妨难烦言多也)。
△二隋朝诞法师等。亦立渐顿二教。与前稍异。若约
顿机。大不由小。则名为顿。若约渐机。大由小起。则名
为渐。教既有凭。义复无失。若渐降法雨。如摩那斯。若
顿说大法。如庄严龙。
△三西秦昙牟谶。立半满二教。
○分教义 第 438c 页
(文义全涅槃教义无过)。
△四唐初江南印法师等。亦立二教。一
屈曲教。(谓释迦经。如涅槃等)二平道教。(谓舍那经。如华严经)又此二教。略
有四异。一主异。(谓释迦化身。与舍那十身异故)二处异。(谓娑婆木树华藏宝树异
故)三众异。(谓地前菩萨二乘凡夫十地菩萨众异故)四说异。(谓局处之说。与通方之说
异故。慧苑师云义宽断狭。多所违犯。然今更准之)。
第三立三种教。亦有四家。一后魏光统律师。立渐顿
圆三种教。谓初为根未熟者。先说无常。后方说常。先
为说空。后说不空。如是渐次。故名为渐。二为根巳熟
者。于一法门。具足演说一切佛法。常与无常空不空
等。更无由渐。故名为顿。三为于上达分阶佛境者。说
于如来无碍解脱究竟果德圆极秘密自在法门。故
名为圆。(其门人遵统亦同此说。汎论此说。若渐根生熟俱渐。顿根生熟俱顿。既云未熟名渐。巳熟
名顿。此则于一渐根。但生熟为异无顿义也又圆机。既是分阶佛境则地前无有堪闻此经故)。
△二
玄奘三藏。依解深密经。立三时法轮教。初为发起声
闻乘者。于波罗奈国施鹿林中。创开生死涅槃因果。
此即第一四谛法轮。次为发趣菩萨乘者。鹫峰山等
十六会中。说诸般若。此则第二无相法轮。后为发趣
一切乘者。莲华藏等净秽土中。说深密等。此即第三
了义法轮。此如测法师解深密记。若述此说。祇可是
渐。不可为判一切佛法。则众生界中。无顿机故。若救
言三时约义不据时节者。不说初昔今故。彼经第二
云。世尊初于一时。在于波罗痆斯国仙人堕处施鹿
林中。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乃至
云。世尊在昔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以隐密
△四唐初江南印法师等。亦立二教。一
屈曲教。(谓释迦经。如涅槃等)二平道教。(谓舍那经。如华严经)又此二教。略
有四异。一主异。(谓释迦化身。与舍那十身异故)二处异。(谓娑婆木树华藏宝树异
故)三众异。(谓地前菩萨二乘凡夫十地菩萨众异故)四说异。(谓局处之说。与通方之说
异故。慧苑师云义宽断狭。多所违犯。然今更准之)。
第三立三种教。亦有四家。一后魏光统律师。立渐顿
圆三种教。谓初为根未熟者。先说无常。后方说常。先
为说空。后说不空。如是渐次。故名为渐。二为根巳熟
者。于一法门。具足演说一切佛法。常与无常空不空
等。更无由渐。故名为顿。三为于上达分阶佛境者。说
于如来无碍解脱究竟果德圆极秘密自在法门。故
名为圆。(其门人遵统亦同此说。汎论此说。若渐根生熟俱渐。顿根生熟俱顿。既云未熟名渐。巳熟
名顿。此则于一渐根。但生熟为异无顿义也又圆机。既是分阶佛境则地前无有堪闻此经故)。
△二
玄奘三藏。依解深密经。立三时法轮教。初为发起声
闻乘者。于波罗奈国施鹿林中。创开生死涅槃因果。
此即第一四谛法轮。次为发趣菩萨乘者。鹫峰山等
十六会中。说诸般若。此则第二无相法轮。后为发趣
一切乘者。莲华藏等净秽土中。说深密等。此即第三
了义法轮。此如测法师解深密记。若述此说。祇可是
渐。不可为判一切佛法。则众生界中。无顿机故。若救
言三时约义不据时节者。不说初昔今故。彼经第二
云。世尊初于一时。在于波罗痆斯国仙人堕处施鹿
林中。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乃至
云。世尊在昔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以隐密
○分教义 第 439a 页
相。转正法轮。(又重重云)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起一
切乘者。以显了相。转正法轮。
△三真谛三藏。依金光
明经。立转照持三法轮教。谓佛成道。波罗奈鹿野苑
中。为声闻众。转四谛法轮。又于成道第七年中。在舍
卫国。去祇园五里。智慧江边。为诸菩萨及二乘众。说
般若等经。又于成道三十年后。在毗舍离国鬼王法
堂。为真常菩萨。说解节等经。(此中妨难同前。且略言也。藏师云。真谛立渐顿
二教者。其违谬也测法师唯识疏中。引真谛四教而亦甚谬舛也)。
△四唐初吉藏法
师。立三法轮教。一根本法轮教。即华严经。初成道说
故。二枝末法轮教。谓成道五七日后。转四谛法轮故。
三摄末归本法轮教。谓法华经。如来成道三十年后
说。(此说亦违密迹提谓等经。第二七日说三乘故。是故约时尅教皆不可也)。
第四立四种教门。于中。自有六家。一齐朝大衍法师。
立四宗教。一因缘宗。(谓经部教)三不真宗。(谓般若教)四真宗。(谓华
严涅槃若论此说者因缘假名。有名滥失。何之教内不说此名)。
△二陈朝智顗禅师。
立四教云。一三藏教。(亦名小乘教法华经云。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二名
通教。(亦名渐教。如大品乾慧等十地。通三乘者是)三名别教。(亦名顿教。声闻在坐。如聋
如哑)四圆教。(亦名秘密教。此中亦名相滥失。与前同之)。
△三梁朝光宅寺云
法师。立四乘教。彼依法华说。以临门三车为三乘权
教。四衢所授大白牛车。为第四实教。以临门三车亦
同羊鹿俱不得故。若不尔者。诸子出宅。各应得车。无
宜更索。又三中牛若实者。正当元志。何说非本所望。
又不应言。初以三车引诱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如来
亦尔。初说三乘引道众生。然以大乘而度脱之。(依乘立教。
切乘者。以显了相。转正法轮。
△三真谛三藏。依金光
明经。立转照持三法轮教。谓佛成道。波罗奈鹿野苑
中。为声闻众。转四谛法轮。又于成道第七年中。在舍
卫国。去祇园五里。智慧江边。为诸菩萨及二乘众。说
般若等经。又于成道三十年后。在毗舍离国鬼王法
堂。为真常菩萨。说解节等经。(此中妨难同前。且略言也。藏师云。真谛立渐顿
二教者。其违谬也测法师唯识疏中。引真谛四教而亦甚谬舛也)。
△四唐初吉藏法
师。立三法轮教。一根本法轮教。即华严经。初成道说
故。二枝末法轮教。谓成道五七日后。转四谛法轮故。
三摄末归本法轮教。谓法华经。如来成道三十年后
说。(此说亦违密迹提谓等经。第二七日说三乘故。是故约时尅教皆不可也)。
第四立四种教门。于中。自有六家。一齐朝大衍法师。
立四宗教。一因缘宗。(谓经部教)三不真宗。(谓般若教)四真宗。(谓华
严涅槃若论此说者因缘假名。有名滥失。何之教内不说此名)。
△二陈朝智顗禅师。
立四教云。一三藏教。(亦名小乘教法华经云。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二名
通教。(亦名渐教。如大品乾慧等十地。通三乘者是)三名别教。(亦名顿教。声闻在坐。如聋
如哑)四圆教。(亦名秘密教。此中亦名相滥失。与前同之)。
△三梁朝光宅寺云
法师。立四乘教。彼依法华说。以临门三车为三乘权
教。四衢所授大白牛车。为第四实教。以临门三车亦
同羊鹿俱不得故。若不尔者。诸子出宅。各应得车。无
宜更索。又三中牛若实者。正当元志。何说非本所望。
又不应言。初以三车引诱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如来
亦尔。初说三乘引道众生。然以大乘而度脱之。(依乘立教。
○分教义 第 439b 页
理极成也)。
△四隋朝笈多三藏。立四教。一四谛教。谓四阿
含等。无相教。谓诸部般若。三法相教。(谓楞伽经等)四观行
教。(谓华严经。测师引此四教。为真谛述。舛谬失甚。恐无顺也)案此说异。四谛之名
大乘亦有。无相之理。楞伽不无。虽有法相。岂存乎相
也。何独华严唯明观行耶。
△五唐新罗元晓法师。亦
立四教。一三乘别教。(如四谛教缘起经等)二三乘通教。(如般若教深密
经等)三一乘分教。(如璎珞及梵网经等)四一乘满教。(谓华严经普贤教)
乘共学。名三乘教。于中。未明法空。名别相教。通说法
空。是为通教。不共二乘。名一乘教。于中。未显普法。名
随分教。穷明普法。名圆满教。(具显如华严疏中)。
△六静法寺
慧苑师。立为四教。初迷真异执教。(当异生位)二真一分半
教。(当二乘人)三真一分满教。(当初心菩萨)四真具分满教。(当识如来
藏之根器)如宝性第四云。有四种众生。不识如来藏。如生
盲人。一者凡夫。二者声闻。三者辟支佛。四者初心菩
萨。谓有全隐全显分隐分显。依此以立四教故也。案
此说者。虽依教理。犹非别判渐顿二教。不可必全依
耳。
第五立五种教门中。自有三家。一齐朝护身法师。立
五宗教。一因缘宗。二假名宗。三不真宗。(此上三教同衍师说)四
真宗。(谓涅槃经说佛性常住故)五法界宗。(谓华严经说法界门故。案此说法者。四五两说。
但是部别之。非通宗之故)。
△二唐初波颇三藏。亦立五教。一四谛
教。二无相教。三观行教。(此上三教同笈多说)四安乐教。谓涅槃
经说常乐故。五宗护教。谓大集经说守护正法事故。
(后之三教。亦但可言一部宗也。)。
△三至相寺旧德。亦立五教。令正所
△四隋朝笈多三藏。立四教。一四谛教。谓四阿
含等。无相教。谓诸部般若。三法相教。(谓楞伽经等)四观行
教。(谓华严经。测师引此四教。为真谛述。舛谬失甚。恐无顺也)案此说异。四谛之名
大乘亦有。无相之理。楞伽不无。虽有法相。岂存乎相
也。何独华严唯明观行耶。
△五唐新罗元晓法师。亦
立四教。一三乘别教。(如四谛教缘起经等)二三乘通教。(如般若教深密
经等)三一乘分教。(如璎珞及梵网经等)四一乘满教。(谓华严经普贤教)
乘共学。名三乘教。于中。未明法空。名别相教。通说法
空。是为通教。不共二乘。名一乘教。于中。未显普法。名
随分教。穷明普法。名圆满教。(具显如华严疏中)。
△六静法寺
慧苑师。立为四教。初迷真异执教。(当异生位)二真一分半
教。(当二乘人)三真一分满教。(当初心菩萨)四真具分满教。(当识如来
藏之根器)如宝性第四云。有四种众生。不识如来藏。如生
盲人。一者凡夫。二者声闻。三者辟支佛。四者初心菩
萨。谓有全隐全显分隐分显。依此以立四教故也。案
此说者。虽依教理。犹非别判渐顿二教。不可必全依
耳。
第五立五种教门中。自有三家。一齐朝护身法师。立
五宗教。一因缘宗。二假名宗。三不真宗。(此上三教同衍师说)四
真宗。(谓涅槃经说佛性常住故)五法界宗。(谓华严经说法界门故。案此说法者。四五两说。
但是部别之。非通宗之故)。
△二唐初波颇三藏。亦立五教。一四谛
教。二无相教。三观行教。(此上三教同笈多说)四安乐教。谓涅槃
经说常乐故。五宗护教。谓大集经说守护正法事故。
(后之三教。亦但可言一部宗也。)。
△三至相寺旧德。亦立五教。令正所
○分教义 第 439c 页
立也(更准之)。
第六立六种教门。唯有一家。谓耆阇法师云。教有六
种。一因缘宗。二假名宗。(此二同衍说)三不真宗。(谓通说诸法如幻故)
四真宗。(谓说诸法真理)五常宗。(谓说恒沙德义)六圆宗。(谓说法界无碍德用故)
案第三第四二宗。但喻法耳。法望于喻。岂二门也。后
之二宗。亦无过。
问此上诸说谁是谁非。
答此上诸德。
当时法将。阶位叵测。并各依教。岂判是非耶。是故。成
实论云。佛说内外中间之言。遂即入定时。五百罗汉。
各释是言。佛言并非我意。诸人问佛。既不当佛意。将
无得罪。佛言虽非我意。各顺正理。堪为圣教。有福无
罪。况此诸说。各有少多圣教为證。是故。不可全非弃
耳。然其中间。非无可不知。故令略显违顺之相。
* ○十住义
三门分别。
第一释名者。远法师云。十者数分二五。称之为十。行
成不退。名之为住。又复自德相应处所。亦名为住。即
通诸位。莫不是住。如地持瑜伽中。说十三住别。则习
种初入住分。离退之首偏名为住。故地持云。善起之
人数退。种性菩萨。决定坚固无有退转。住义不同。一
门说十。十名是何。一初发心住。二治地。三修行。四生
贵。五方便具足住。(新经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七不退。八童真。
九法王子住。(新经无法字)十灌顶住。住分始之。于大菩提。
起意趣求。名初发心住。善修自利利他之道。净治住
处。名治地住。修护烦恼。离小乘行。名修行住。圣法中
生。种性尊贵住。具足善巧度众生行。名方便具足住。
第六立六种教门。唯有一家。谓耆阇法师云。教有六
种。一因缘宗。二假名宗。(此二同衍说)三不真宗。(谓通说诸法如幻故)
四真宗。(谓说诸法真理)五常宗。(谓说恒沙德义)六圆宗。(谓说法界无碍德用故)
案第三第四二宗。但喻法耳。法望于喻。岂二门也。后
之二宗。亦无过。
问此上诸说谁是谁非。
答此上诸德。
当时法将。阶位叵测。并各依教。岂判是非耶。是故。成
实论云。佛说内外中间之言。遂即入定时。五百罗汉。
各释是言。佛言并非我意。诸人问佛。既不当佛意。将
无得罪。佛言虽非我意。各顺正理。堪为圣教。有福无
罪。况此诸说。各有少多圣教为證。是故。不可全非弃
耳。然其中间。非无可不知。故令略显违顺之相。
* ○十住义
三门分别。
第一释名者。远法师云。十者数分二五。称之为十。行
成不退。名之为住。又复自德相应处所。亦名为住。即
通诸位。莫不是住。如地持瑜伽中。说十三住别。则习
种初入住分。离退之首偏名为住。故地持云。善起之
人数退。种性菩萨。决定坚固无有退转。住义不同。一
门说十。十名是何。一初发心住。二治地。三修行。四生
贵。五方便具足住。(新经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七不退。八童真。
九法王子住。(新经无法字)十灌顶住。住分始之。于大菩提。
起意趣求。名初发心住。善修自利利他之道。净治住
处。名治地住。修护烦恼。离小乘行。名修行住。圣法中
生。种性尊贵住。具足善巧度众生行。名方便具足住。
○分教义 第 440a 页
得决定智。于佛法中。虽闻邪说。正见不动。名正心住。
虽闻异说。正愿不动。名不退位。所行真实。离过清净。
如世童子无欲无染。名童真住。于佛法王所行住处。
出生正智。堪住究竟无上菩提。名法王子。行修上顺。
佛智现前。名灌顶住。法藏师云。若依圆教。此灌顶满。
即成佛果。更无十行等。如下海幢比丘处说。若三乘
教。则不如此。但是解相未證真故。得名有三。谓第四
八九十从喻为名。第七约离过受称。馀并约当体为
目。
第二出体者。法藏师云。有三义。一约所依。即以无量
方便三昧为体。论云。此三昧者是法体故。二约本。即
以前种性甚深等为体。(新经住处广大)三尅性。约所缘。以真
俗二体。约能缘。以悲智二行。又真俗境俱融。悲智唯
一。此二复圆。俱融法界。无障无碍。具德自在。是其体
也(此约圆教辨)。
第三诸门。
问远公云。住有二分。一是修分。二是成分。
其义云何。
答于诸地前方便造修名为修分。德成證
实广大不动。名为成分。故经说言。菩萨种性。甚深广
大。与法界虚空等。成则證实。分非可言。造修在缘。可
以言显。故地持云。种性粗相我巳略说。诸馀实义。唯
佛世尊能决定知。藏师云。住有二分。一果分。圆融不
可说。二因分。随说有二分。一约普贤自体行。二约普
贤位相。此有二分。一阿含位。如此品说。二證位。如十
地说。令此正说阿含位。
问远公云。修分不同。略有二
虽闻异说。正愿不动。名不退位。所行真实。离过清净。
如世童子无欲无染。名童真住。于佛法王所行住处。
出生正智。堪住究竟无上菩提。名法王子。行修上顺。
佛智现前。名灌顶住。法藏师云。若依圆教。此灌顶满。
即成佛果。更无十行等。如下海幢比丘处说。若三乘
教。则不如此。但是解相未證真故。得名有三。谓第四
八九十从喻为名。第七约离过受称。馀并约当体为
目。
第二出体者。法藏师云。有三义。一约所依。即以无量
方便三昧为体。论云。此三昧者是法体故。二约本。即
以前种性甚深等为体。(新经住处广大)三尅性。约所缘。以真
俗二体。约能缘。以悲智二行。又真俗境俱融。悲智唯
一。此二复圆。俱融法界。无障无碍。具德自在。是其体
也(此约圆教辨)。
第三诸门。
问远公云。住有二分。一是修分。二是成分。
其义云何。
答于诸地前方便造修名为修分。德成證
实广大不动。名为成分。故经说言。菩萨种性。甚深广
大。与法界虚空等。成则證实。分非可言。造修在缘。可
以言显。故地持云。种性粗相我巳略说。诸馀实义。唯
佛世尊能决定知。藏师云。住有二分。一果分。圆融不
可说。二因分。随说有二分。一约普贤自体行。二约普
贤位相。此有二分。一阿含位。如此品说。二證位。如十
地说。令此正说阿含位。
问远公云。修分不同。略有二
○分教义 第 440b 页
种。一者同相。二别相。其义云何。
答于佛所说一切法
中。解观成就。名为同相。故经中云。菩萨随所闻法。即
自开解。不由他悟。一一住中。所修各别。名为别相。发
心住中。相别有三。一发心相。缘佛法僧。及缘众生。起
菩提心。二所成相。因前发心。得十力分。(从处非处至乃漏尽)三
所学相。十种法。令菩提心转胜坚固。成无上道。如经
广说。治地住中。相别有二。一利他。利于诸众生。发十
种心。(如经广说)二自利。行学十种法。始从多闻。乃至安住。
(亦如经说)修行住中。相别有二。一护烦恼行。于一切法。十
种观察。谓苦无常空无我等。二护小乘行。于众生界
法界等。十种分别。生贵住中。相别有二。一圣法中出
生具足行。如彼经说。圣教中生。修十种法。一信佛不
坏。二究竟于法。三寂然定意。四分别众生。五分别佛
刹。六分别世界。七分别诸业。八分别果报。九分别生
死。十分别涅槃。十中初一。是同教智。第二一句。是自
住处毕竟智。第三一句。是真如智。后七是其分别所
说智。二上佛法无有厌。是学十种法。谓于三世诸佛
法中。能解能修。堪能具足。即以为九。等观诸佛。以为
第十。方便具足住中。相别有二。一化众生行。广有十
种。谓救众生。饶益安乐一切生等。如经广说。有二一
生行修学十种知众生法。备如经说。正心住中。相别
有二。一决定信。虽闻异说。于佛法中。正信不动。二决
定知。学十种智。观一切法。无相无性。不可修等。不退
住中。相别有二。一不退愿。虽闻异说。于佛法中。求心
答于佛所说一切法
中。解观成就。名为同相。故经中云。菩萨随所闻法。即
自开解。不由他悟。一一住中。所修各别。名为别相。发
心住中。相别有三。一发心相。缘佛法僧。及缘众生。起
菩提心。二所成相。因前发心。得十力分。(从处非处至乃漏尽)三
所学相。十种法。令菩提心转胜坚固。成无上道。如经
广说。治地住中。相别有二。一利他。利于诸众生。发十
种心。(如经广说)二自利。行学十种法。始从多闻。乃至安住。
(亦如经说)修行住中。相别有二。一护烦恼行。于一切法。十
种观察。谓苦无常空无我等。二护小乘行。于众生界
法界等。十种分别。生贵住中。相别有二。一圣法中出
生具足行。如彼经说。圣教中生。修十种法。一信佛不
坏。二究竟于法。三寂然定意。四分别众生。五分别佛
刹。六分别世界。七分别诸业。八分别果报。九分别生
死。十分别涅槃。十中初一。是同教智。第二一句。是自
住处毕竟智。第三一句。是真如智。后七是其分别所
说智。二上佛法无有厌。是学十种法。谓于三世诸佛
法中。能解能修。堪能具足。即以为九。等观诸佛。以为
第十。方便具足住中。相别有二。一化众生行。广有十
种。谓救众生。饶益安乐一切生等。如经广说。有二一
生行修学十种知众生法。备如经说。正心住中。相别
有二。一决定信。虽闻异说。于佛法中。正信不动。二决
定知。学十种智。观一切法。无相无性。不可修等。不退
住中。相别有二。一不退愿。虽闻异说。于佛法中。求心
○分教义 第 440c 页
不退。广有十种。备如经说。二不退智。有具十种。知一
切法。亦如经说。童真住中。相别有二。一得胜行。于十
种法。心得安住。谓身行净。口行净。意行净。随物受生。
知众生等。二净佛国土。于一切佛刹。皆悉能知。能动。
能转。能观。能诣。能遍至等。法王子住中。相别有二。一
化众生行。善解十种化众生法。二求菩提行。于法王
处。学十种智。灌顶住中。相别有三。一度众生。堪能修
行成种智。能度众生。二得甚深所入境界。一切众生
乃至第九法王子菩萨。不能测量。三者所知。广学十
智。知一切法。十住位中。旷备法界一切行德。略举斯
耳。体相如是。
问住在何处。
答有人释言。菩萨十住。即
是十地所行。与彼十地同故。
问答此十地者。何故。经
言。此菩萨种性甚深广大。与法界虚空等。经言种性。
明非十地。
答今正论之。在于习种。以习种离退之始。
故说为住。
问曰。若尔。何故所行与十地同。
答曰。地法
上下同依。依之生信。说为贤首。依之生解。说为十住。
依之起行。说为十行。依之以起如实正观。说为回向。
依之得證。说为十地。故地经言。譬如一切书字数说。
皆初章为本地如是。是一切佛之根本行。是能得一
切佛法。是以所学虽是地法。行有习种。
问此中得十
力分等者。今既习种。岂得漏尽耶。
答法藏师云。分宗
可准之。一分是因义。谓由初发心。得成十力果法之
因故。(此约始教辨)二分是未圆义。谓由入住不退。始生佛
家。得佛体分故。谓于十力。随分而得。(此约终教辨)三分圆无
切法。亦如经说。童真住中。相别有二。一得胜行。于十
种法。心得安住。谓身行净。口行净。意行净。随物受生。
知众生等。二净佛国土。于一切佛刹。皆悉能知。能动。
能转。能观。能诣。能遍至等。法王子住中。相别有二。一
化众生行。善解十种化众生法。二求菩提行。于法王
处。学十种智。灌顶住中。相别有三。一度众生。堪能修
行成种智。能度众生。二得甚深所入境界。一切众生
乃至第九法王子菩萨。不能测量。三者所知。广学十
智。知一切法。十住位中。旷备法界一切行德。略举斯
耳。体相如是。
问住在何处。
答有人释言。菩萨十住。即
是十地所行。与彼十地同故。
问答此十地者。何故。经
言。此菩萨种性甚深广大。与法界虚空等。经言种性。
明非十地。
答今正论之。在于习种。以习种离退之始。
故说为住。
问曰。若尔。何故所行与十地同。
答曰。地法
上下同依。依之生信。说为贤首。依之生解。说为十住。
依之起行。说为十行。依之以起如实正观。说为回向。
依之得證。说为十地。故地经言。譬如一切书字数说。
皆初章为本地如是。是一切佛之根本行。是能得一
切佛法。是以所学虽是地法。行有习种。
问此中得十
力分等者。今既习种。岂得漏尽耶。
答法藏师云。分宗
可准之。一分是因义。谓由初发心。得成十力果法之
因故。(此约始教辨)二分是未圆义。谓由入住不退。始生佛
家。得佛体分故。谓于十力。随分而得。(此约终教辨)三分圆无
○分教义 第 441a 页
碍故。得分即得圆。但以就普贤门中。辨是因而非果。
故。云分也。此中。于漏尽智亦分得者。准教知之。又此
十力。小乘中。至佛果始得。三乘中。地上始分得。一乘
入位即得故也。
问此十住。何时说耶。
答经虽不论。准
依地经。应在第二七日宣说。
问在何处说耶。
答在忉
利天妙胜殿上。
问何名人说耶。
答法慧菩萨之所宣
说。又。
问入何三昧说耶。
答法慧菩萨。承佛神力。入菩
萨无量方便三昧。
问何人加令说住耶。
答十方各千
佛世界外。各有千佛世界尘数以同名法慧。相与加
被。
问何人證耶。
答十方各万佛世界外。有十佛世界
尘数菩萨同名法慧。云集作證。(十住之义辨之云尔)。
* ○十行义
三门同前。
第一释名者。十者数名。数分二五。称之为十。修起名
行。行别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欢喜行。二饶益
行。三(晋经)无恚恨行。(新经无违逆行)四(晋经)无尽。行(新经无屈挠行)五
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晋经)尊重行。(新经难得行)
九善法行。十真实行。远公云。喜心行施。亦令他喜。名
欢喜行。以持净戒。饶益自他。名饶益行。修忍离瞋。名
无恚恨行。(顺违皆忍故。名无违逆也。本业经无瞋恨行也)勤修精进。广摄善
法。名无尽行。(勤勇离怯。故名无屈屈者曲也弱也)常修定意。远离愚痴。
虚妄分别。名离痴乱行。知法实相。般若现前。名善现
行。以无著心。起诸所行。名无著行。成就种种殊胜善
根。名尊重行。(深广行愿非易得。故名难得也)成就种种化他善法行。
成就第一诚实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名真实行。
故。云分也。此中。于漏尽智亦分得者。准教知之。又此
十力。小乘中。至佛果始得。三乘中。地上始分得。一乘
入位即得故也。
问此十住。何时说耶。
答经虽不论。准
依地经。应在第二七日宣说。
问在何处说耶。
答在忉
利天妙胜殿上。
问何名人说耶。
答法慧菩萨之所宣
说。又。
问入何三昧说耶。
答法慧菩萨。承佛神力。入菩
萨无量方便三昧。
问何人加令说住耶。
答十方各千
佛世界外。各有千佛世界尘数以同名法慧。相与加
被。
问何人證耶。
答十方各万佛世界外。有十佛世界
尘数菩萨同名法慧。云集作證。(十住之义辨之云尔)。
* ○十行义
三门同前。
第一释名者。十者数名。数分二五。称之为十。修起名
行。行别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欢喜行。二饶益
行。三(晋经)无恚恨行。(新经无违逆行)四(晋经)无尽。行(新经无屈挠行)五
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晋经)尊重行。(新经难得行)
九善法行。十真实行。远公云。喜心行施。亦令他喜。名
欢喜行。以持净戒。饶益自他。名饶益行。修忍离瞋。名
无恚恨行。(顺违皆忍故。名无违逆也。本业经无瞋恨行也)勤修精进。广摄善
法。名无尽行。(勤勇离怯。故名无屈屈者曲也弱也)常修定意。远离愚痴。
虚妄分别。名离痴乱行。知法实相。般若现前。名善现
行。以无著心。起诸所行。名无著行。成就种种殊胜善
根。名尊重行。(深广行愿非易得。故名难得也)成就种种化他善法行。
成就第一诚实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名真实行。
○分教义 第 441b 页
藏师云。此十中。得名有三。谓第八从德立名。第三第
五第七。约离过受称。馀并从能而为目。可知。
第二出体有二。先总后别。初中。藏师三说。一约所依。
以菩萨善思惟三昧为体。(晋经善伏三昧)以依此定。證十行
体。然后说故。(地论准之)二约本行业不可思议等为性。三
统收。约境二谛双融。约行悲智无碍。复心境圆融。无
碍法界。具无边德。以为体性。二别辨体性。各如下文
处辨。
第三问答分别。
问远公云。行体有二。其义云何。
答一
者修分。随缘造习。二者成分。證实平等。广大不动。故
经说言。是菩萨业。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成分即
实。难以言论。修分在缘。易以言晓。今依修分。次第辨
释。(如下释之)法藏师云。行有二分。一果分圆。性海平等不
可说故。此中不论。二因分。约缘随说。有其四重。一唯
约此位行。如仁王经及本业经等说。二唯明自体普
贤行。如下普贤行品说。此不依位。三以自体行。从位
而说。即如此中长行所说。四会摄位相。从于自体圆
融之行。(如下偈中说今即后三)。
欢喜行者。远公云。布施为体。故经说言。行欢喜时。为
大施主。悉舍所有。等施众生。但行施时。生喜有二。一
生自喜故。经说言。施巳无悔。不以烦重而生忧恼。倍
复欢喜。我得善利。二生他喜故。经说言。修欢喜时。一
切众生。欢喜爱敬。藏师云。有三。一随相亦三。一以无
贪善根。二彼俱思。三兼取三业无表假实。通论此三
五第七。约离过受称。馀并从能而为目。可知。
第二出体有二。先总后别。初中。藏师三说。一约所依。
以菩萨善思惟三昧为体。(晋经善伏三昧)以依此定。證十行
体。然后说故。(地论准之)二约本行业不可思议等为性。三
统收。约境二谛双融。约行悲智无碍。复心境圆融。无
碍法界。具无边德。以为体性。二别辨体性。各如下文
处辨。
第三问答分别。
问远公云。行体有二。其义云何。
答一
者修分。随缘造习。二者成分。證实平等。广大不动。故
经说言。是菩萨业。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成分即
实。难以言论。修分在缘。易以言晓。今依修分。次第辨
释。(如下释之)法藏师云。行有二分。一果分圆。性海平等不
可说故。此中不论。二因分。约缘随说。有其四重。一唯
约此位行。如仁王经及本业经等说。二唯明自体普
贤行。如下普贤行品说。此不依位。三以自体行。从位
而说。即如此中长行所说。四会摄位相。从于自体圆
融之行。(如下偈中说今即后三)。
欢喜行者。远公云。布施为体。故经说言。行欢喜时。为
大施主。悉舍所有。等施众生。但行施时。生喜有二。一
生自喜故。经说言。施巳无悔。不以烦重而生忧恼。倍
复欢喜。我得善利。二生他喜故。经说言。修欢喜时。一
切众生。欢喜爱敬。藏师云。有三。一随相亦三。一以无
贪善根。二彼俱思。三兼取三业无表假实。通论此三
○分教义 第 441c 页
为体。(此约初教)二约性。或以真如为性故。起信论云。知法
性体无悭贪。随顺修行檀波罗蜜。(此约终教)三约实。于施
门中所摄无尽圆融法界为性。(此约圆教。馀义如十胜行广说)。
饶益行者。远公云。以戒为体。故经说言。持戒清净。于
色声等。心无染著。设有诸魔。将诸天女及馀乐具。不
起恶念。但持戒时。所益有二。一者自益故。经说言。我
持净戒。离一切缠忧悲苦恼。成就菩提。二者益他故。
经说言。一切众生。未度者度。未解者解。如是一切。藏
师云。体性三门。一随相门。谓于思上。假立无表。亦有
三事。一思。二无表。三身语表业。故论云。菩萨戒以三
业善为体。二约本。亦以真如为性。(准之)三约实。以无
尽法界为体。馀义(云云)。
无瞋根行者。远公云。以忍为体。故经说言。常修忍辱。
设有无量无数众生。一一各以无数舌无数手。毁辱
菩萨。不生瞋恼。藏师云。忍有三种。一耐怨害忍。以无
恚善根相应慧数为体。(缘众生为境)二安受苦忍。以精进
相应慧数为体。(缘法为境)三法思胜解忍。以定慧二数为
体。(缘无法为境)以正智入观境智同如故。又通论。四法为
体。初无瞋。次勤。后慧并思。(馀门准之)若修忍方便者。庄严
论云。由三思五想即能忍受。三思者。一思。他毁我。是
我自业。若报即重自造苦。不由于他。二思。彼我俱行
苦。以彼无知。于苦加苦。我今有智。云何复尔。三思。声
闻自利。尚不以苦加人。菩萨利他。岂得以苦加物。五
想者。一修本亲想。一切众生。久来无非亲属故。二修
性体无悭贪。随顺修行檀波罗蜜。(此约终教)三约实。于施
门中所摄无尽圆融法界为性。(此约圆教。馀义如十胜行广说)。
饶益行者。远公云。以戒为体。故经说言。持戒清净。于
色声等。心无染著。设有诸魔。将诸天女及馀乐具。不
起恶念。但持戒时。所益有二。一者自益故。经说言。我
持净戒。离一切缠忧悲苦恼。成就菩提。二者益他故。
经说言。一切众生。未度者度。未解者解。如是一切。藏
师云。体性三门。一随相门。谓于思上。假立无表。亦有
三事。一思。二无表。三身语表业。故论云。菩萨戒以三
业善为体。二约本。亦以真如为性。(准之)三约实。以无
尽法界为体。馀义(云云)。
无瞋根行者。远公云。以忍为体。故经说言。常修忍辱。
设有无量无数众生。一一各以无数舌无数手。毁辱
菩萨。不生瞋恼。藏师云。忍有三种。一耐怨害忍。以无
恚善根相应慧数为体。(缘众生为境)二安受苦忍。以精进
相应慧数为体。(缘法为境)三法思胜解忍。以定慧二数为
体。(缘无法为境)以正智入观境智同如故。又通论。四法为
体。初无瞋。次勤。后慧并思。(馀门准之)若修忍方便者。庄严
论云。由三思五想即能忍受。三思者。一思。他毁我。是
我自业。若报即重自造苦。不由于他。二思。彼我俱行
苦。以彼无知。于苦加苦。我今有智。云何复尔。三思。声
闻自利。尚不以苦加人。菩萨利他。岂得以苦加物。五
想者。一修本亲想。一切众生。久来无非亲属故。二修
○分教义 第 442a 页
法想。打骂者不可得故。三修无常想。众生性是死法。
尚不应瞋。况加害故。四修苦想。众生不离三苦。止应
令离。不应加故。五修摄取想。本愿令乐。不令苦故。又
智论云。若彼毁害。俱思对治法。不应起瞋。如遭风雨。
但求遮法。而不瞋之。
无尽行者。远公云。精进为体。故经说言。勤修精进。最
胜第一大精进等。藏师云。以勤思二法为体。(馀门云云)。
离痴乱行者。二师共以定为体。故经说云。第一正念。
未曾散乱。于一切行一切法中。皆无痴乱。
善现行者。远公云。智慧为体。于中分别。有其二种。一
顺空行。成就寂静身口意业。知一切法皆无所有。故
经说言。知一切众生无性为性。一切诸法无为为体。
一切佛刹无相为相。究竟三世。皆悉无性。如是一切。
二随有行。故彼经说云。亦复不舍菩提之心。不舍教
化一切众生。增长悲慈。如是一切。藏师云。以别境中
慧法为体。又唯识论。生空慧。法空慧。俱空慧。瑜伽加
行正体后得(准之)。
无著行者。远公云。大方便慧。发起胜行。以之为体。故
彼经说。以无著心。起诸所行。无著心者。是方便智。于
有不染。于空不住。故能起行。所起诸行。是发起殊胜
行也。藏师云。以后得智悲为体。
尊重行者。远公云。以一切种成就善根为体。故经说
言。菩萨成就尊重善根。不坏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
议。无尽无退。无比寂静。乃至一切佛法善根。于中分
尚不应瞋。况加害故。四修苦想。众生不离三苦。止应
令离。不应加故。五修摄取想。本愿令乐。不令苦故。又
智论云。若彼毁害。俱思对治法。不应起瞋。如遭风雨。
但求遮法。而不瞋之。
无尽行者。远公云。精进为体。故经说言。勤修精进。最
胜第一大精进等。藏师云。以勤思二法为体。(馀门云云)。
离痴乱行者。二师共以定为体。故经说云。第一正念。
未曾散乱。于一切行一切法中。皆无痴乱。
善现行者。远公云。智慧为体。于中分别。有其二种。一
顺空行。成就寂静身口意业。知一切法皆无所有。故
经说言。知一切众生无性为性。一切诸法无为为体。
一切佛刹无相为相。究竟三世。皆悉无性。如是一切。
二随有行。故彼经说云。亦复不舍菩提之心。不舍教
化一切众生。增长悲慈。如是一切。藏师云。以别境中
慧法为体。又唯识论。生空慧。法空慧。俱空慧。瑜伽加
行正体后得(准之)。
无著行者。远公云。大方便慧。发起胜行。以之为体。故
彼经说。以无著心。起诸所行。无著心者。是方便智。于
有不染。于空不住。故能起行。所起诸行。是发起殊胜
行也。藏师云。以后得智悲为体。
尊重行者。远公云。以一切种成就善根为体。故经说
言。菩萨成就尊重善根。不坏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
议。无尽无退。无比寂静。乃至一切佛法善根。于中分
○分教义 第 442b 页
别。略有二种。一报行成。先修令就。发起胜旷。二集众
行。趣向菩提。藏师云。以大愿为行体。然是后得智。又
以信形欲胜解三法为性(云云)。
善法行者。远公云。以一切种化众生行为体。故经说
言。为天人等一切众生。作清凉池。具一切种陀罗尼
门。无碍辩才。种种音声。种种身等。藏师云以后得智
大悲无边智能为体(如摄论说)。
真实行者。远公云。以所修习诸佛如来一切种德为
体。故经说言。学三世诸佛真实语。入三世诸佛性。与
三世诸佛善根等。具佛十力四无畏等。如是一切。藏
师云。以后得智用为性。兼以大悲等。(体相差别略述如是)。
问欲
何所为耶。
答远公云。所为有四。一为厌有为故修诸
行。二为求菩提满足佛德故修诸行。三为益众生。欲
于现在及未来世救度众生。故修诸行。四为求实际。
为證法如。故修诸行。故彼经言。欲知清净平等法故。
修行精进实理诸行。皆具此四。但经文中。有说不说。
隐现故尔。四中前三为求世法。后一求理所为如是。
问何为所依耶。
答所依有二。一依世谛修习诸行。二
依真谛修习诸行。如欢喜中依于施者受者财物。修
行布施。是依世谛。不见施者受者财物若业若果。如
是一切。名依真谛。欢喜既然。诸行复尔。
问此十行位。
在何处耶。
答有人释云。在初地上所行即是十地法
也。
问曰。若此是十地者。何故经言。欲令菩萨种性清
净愿种不转行种不断。以偈颂乎。经中既云种性清。
行。趣向菩提。藏师云。以大愿为行体。然是后得智。又
以信形欲胜解三法为性(云云)。
善法行者。远公云。以一切种化众生行为体。故经说
言。为天人等一切众生。作清凉池。具一切种陀罗尼
门。无碍辩才。种种音声。种种身等。藏师云以后得智
大悲无边智能为体(如摄论说)。
真实行者。远公云。以所修习诸佛如来一切种德为
体。故经说言。学三世诸佛真实语。入三世诸佛性。与
三世诸佛善根等。具佛十力四无畏等。如是一切。藏
师云。以后得智用为性。兼以大悲等。(体相差别略述如是)。
问欲
何所为耶。
答远公云。所为有四。一为厌有为故修诸
行。二为求菩提满足佛德故修诸行。三为益众生。欲
于现在及未来世救度众生。故修诸行。四为求实际。
为證法如。故修诸行。故彼经言。欲知清净平等法故。
修行精进实理诸行。皆具此四。但经文中。有说不说。
隐现故尔。四中前三为求世法。后一求理所为如是。
问何为所依耶。
答所依有二。一依世谛修习诸行。二
依真谛修习诸行。如欢喜中依于施者受者财物。修
行布施。是依世谛。不见施者受者财物若业若果。如
是一切。名依真谛。欢喜既然。诸行复尔。
问此十行位。
在何处耶。
答有人释云。在初地上所行即是十地法
也。
问曰。若此是十地者。何故经言。欲令菩萨种性清
净愿种不转行种不断。以偈颂乎。经中既云种性清。
○分教义 第 442c 页
明非十地。
答今正论之。位在性种。以性种中行种建
立。故名十行。
问曰。经中直云。欲令种性清净。云何得
知偏在性种。
答曰。文中虽无此判。准说因缘。过前十
住。劣后回向及与十地。明在性种。
问曰。若此是性种
者。何故。所行与十地同。
答曰。此义前十住中。巳广分
别。十地之法上下同依。故此所学。虽是地法。不妨成
行。在于性种。位分如是。
问在何时说耶。
答文虽不辨。
唯依地经。当应亦在第二七日。
问在何处说耶。
答在
炎摩天宫宝庄严殿。
问何名人说耶。
答功德林菩萨
之所宣说。
问入何三昧说耶。
答入菩萨善伏三昧。(新经
菩萨善思惟三昧)。
问何名人加耶。
答十方各过万佛世界尘
数界外。各有万佛世界尘数诸佛。同名功德林。相与
加被。
问何人證耶。
答十方各过十万佛刹尘数界外。
各有十万佛刹尘数菩萨。同名功德林。云集作證。(十行
义如是)。
* ○十回向义
三门同前。
第一释名。回巳善法。有所起向。故名回向。回向不同。
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
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新经等一切诸佛回向)四至
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晋经)随顺一切坚
固善根回向。(新经二处文不同也。本分中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释文中云随顺坚固善
根回向。)七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新经无心字)八如相回
向。(新经真如相)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
(新经入法界无量)。
答今正论之。位在性种。以性种中行种建
立。故名十行。
问曰。经中直云。欲令种性清净。云何得
知偏在性种。
答曰。文中虽无此判。准说因缘。过前十
住。劣后回向及与十地。明在性种。
问曰。若此是性种
者。何故。所行与十地同。
答曰。此义前十住中。巳广分
别。十地之法上下同依。故此所学。虽是地法。不妨成
行。在于性种。位分如是。
问在何时说耶。
答文虽不辨。
唯依地经。当应亦在第二七日。
问在何处说耶。
答在
炎摩天宫宝庄严殿。
问何名人说耶。
答功德林菩萨
之所宣说。
问入何三昧说耶。
答入菩萨善伏三昧。(新经
菩萨善思惟三昧)。
问何名人加耶。
答十方各过万佛世界尘
数界外。各有万佛世界尘数诸佛。同名功德林。相与
加被。
问何人證耶。
答十方各过十万佛刹尘数界外。
各有十万佛刹尘数菩萨。同名功德林。云集作證。(十行
义如是)。
* ○十回向义
三门同前。
第一释名。回巳善法。有所起向。故名回向。回向不同。
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
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新经等一切诸佛回向)四至
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晋经)随顺一切坚
固善根回向。(新经二处文不同也。本分中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释文中云随顺坚固善
根回向。)七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新经无心字)八如相回
向。(新经真如相)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
(新经入法界无量)。
○分教义 第 443a 页
救护众生离众生相者。远公。就所回以名。菩萨修行
六波罗蜜。摄取众生。令离一切烦恼业苦。安住菩提。
名救众生。等心救济。不简怨亲善恶等别。名离众生
相。回此善根。有所起向。名救众生相回向。
不坏者。亦就所回以名。如经中说。于佛菩萨及一切
法。得不坏信。名为不坏。
等一切佛回向者。就所觉为
名。经言。菩萨学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名等
一切佛回向。
至一切处回向者。其所成行益为名。如
经中说。菩萨所修一切善根。用心回向力。令此善根
至一切处。譬如实际无所不至。名至一切处回向也。
无尽功德藏回向者。就所回向者为名。经中说。回巳
所修无尽功德。有所趣向。名无尽功德藏回向。亦得
从于所求成以立其名。求佛菩萨无尽功德。能成无
尽功德善根。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随顺一切坚固善
根回向者。从所成彰名。回巳所修施等善根。有所趣
向。为佛守护法成一切坚固善根。名随顺一切等也。
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者。就所益彰名。菩萨增长
一切善根。回以等益一切众生。名等心随顺等也。
如
相回向者。就所依彰名。菩萨所成种种善根。同證一
切。故曰如相。亦可此就譬况为名。随一切法。以辨真
如。如义无边。如经广说。所谓性如。相如。法如等。
无缚
无著解脱回向者。就回向心以立名也。于一切法。心
无取执。名缚无著。于法自在。称曰解脱。菩萨不轻一
切善法。以无缚无著解脱之心。回彼善法。求普贤行。
○分教义 第 443b 页
能具普贤一切种德。名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法界无
量回向者。就所求彰名。菩萨修习无尽善根。回之愿
求法界差别无量功德。名为法界无量回向。
藏师云。
一周圆数依。则说十回向有三。初约理者。舍相曰回。
入理名向。二约利生者。得利不證曰回。大悲随有救
生名向。三约菩提者。所修善根不愿三有二乘名回。
正趣无上菩提曰向。别名中。初从所回立名。(同远说)二
约能回行体为名。(与远异之)三从所学立名。通能所回向。
四通能所说立名。(亦同亦异)五从能回行为名。(异)六亦是
能回之行。(亦同亦异)七能所立名。(亦同亦别)八所依为名。(同)九
亦能所合目。(亦同亦异)十当法立名。(异)。
第二出体。远云。此十回向。大例有三。一回向众生。所
修善根回施众生。愿令出离一切烦恼业苦。二回向
菩提。所修善根求一切智。三回向实际。所修善根愿
證实际。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回向虽众。要不出此。藏
师云。总有三。一约所依以明。智三昧为体。(新经智光三昧)二
以本分中大愿为体。三具论有六法为性。一定。二智。
三愿。四悲。五所依法界。六并通慧作用不思解脱等
为性。(别别辨体了随位显之)。
第三问答。
问此十中。几事行。几理行耶。
答法藏师云。
有二。先别。后通。别中。前七随事行。后三称理行。前中。
初一悲智不住。明行悲本。次四明行相。(于中。初一起行心坚。二约
佛辨广三约法显遍四约德显多)下二明行成。(一智行成二悲行成)后三中。一
正与理合。显体深广。二明依体起无方大用。三显体
法界无
量回向者。就所求彰名。菩萨修习无尽善根。回之愿
求法界差别无量功德。名为法界无量回向。
藏师云。
一周圆数依。则说十回向有三。初约理者。舍相曰回。
入理名向。二约利生者。得利不證曰回。大悲随有救
生名向。三约菩提者。所修善根不愿三有二乘名回。
正趣无上菩提曰向。别名中。初从所回立名。(同远说)二
约能回行体为名。(与远异之)三从所学立名。通能所回向。
四通能所说立名。(亦同亦异)五从能回行为名。(异)六亦是
能回之行。(亦同亦异)七能所立名。(亦同亦别)八所依为名。(同)九
亦能所合目。(亦同亦异)十当法立名。(异)。
第二出体。远云。此十回向。大例有三。一回向众生。所
修善根回施众生。愿令出离一切烦恼业苦。二回向
菩提。所修善根求一切智。三回向实际。所修善根愿
證实际。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回向虽众。要不出此。藏
师云。总有三。一约所依以明。智三昧为体。(新经智光三昧)二
以本分中大愿为体。三具论有六法为性。一定。二智。
三愿。四悲。五所依法界。六并通慧作用不思解脱等
为性。(别别辨体了随位显之)。
第三问答。
问此十中。几事行。几理行耶。
答法藏师云。
有二。先别。后通。别中。前七随事行。后三称理行。前中。
初一悲智不住。明行悲本。次四明行相。(于中。初一起行心坚。二约
佛辨广三约法显遍四约德显多)下二明行成。(一智行成二悲行成)后三中。一
正与理合。显体深广。二明依体起无方大用。三显体
○分教义 第 443c 页
用无碍圆明自在。二通论。一一中皆有三种回向。谓
以善根。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此各二义。故
回向成。且众生二者。一由菩萨善根必依众生成。是
众生之分。是故。法尔还向众生。二汎既是菩萨必度
生。是救生具故。理须向彼。不尔即同二乘自度。非是
菩萨。二菩提二者。一菩萨善根。依大菩提成。从彼流
故。是彼分故。法尔归彼二。汎是菩萨意。必为求无上
菩提。是故。善法向大菩提。三实际二者。一菩萨善根。
缘成无性。依真而成。从彼流故。是真之物。法尔向彼。
二汎是菩萨。必为證真背无明故。照二空故。
问何故
须此回向耶。
答藏师云。此三有多义。略论十种。一约
菩提心。有三心故。起信论云。菩提心有三。一直心。正
念真如法故。二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大悲心。
救拔一切苦众生故。二约成菩萨三聚戒故。谓律仪
离过向实际也。摄善广修向菩提也。摄生大悲向众
生也。是故。法集经云。若菩萨。舍于三聚回向之心。菩
萨不应共住。三约成二行。实际向护烦恼行。馀二护
二乘行。四成二利行。向实自利。向众生利他。向菩提
通二利。又释。菩提自利。众生利他。实际俱非。五为成
三德三身。由因位三行。果成三德。向实际成断德。向
菩提成智德。向众生成恩德。三身如次可知。六约成
悲智。智中照理。显悲分二。故有三也。七唯约悲。谓何
故向菩提。为众生故。何故为生。以彼即真而不知故。
八约智。谓见众生染相尽故。即是实际。染相不坏是
以善根。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此各二义。故
回向成。且众生二者。一由菩萨善根必依众生成。是
众生之分。是故。法尔还向众生。二汎既是菩萨必度
生。是救生具故。理须向彼。不尔即同二乘自度。非是
菩萨。二菩提二者。一菩萨善根。依大菩提成。从彼流
故。是彼分故。法尔归彼二。汎是菩萨意。必为求无上
菩提。是故。善法向大菩提。三实际二者。一菩萨善根。
缘成无性。依真而成。从彼流故。是真之物。法尔向彼。
二汎是菩萨。必为證真背无明故。照二空故。
问何故
须此回向耶。
答藏师云。此三有多义。略论十种。一约
菩提心。有三心故。起信论云。菩提心有三。一直心。正
念真如法故。二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大悲心。
救拔一切苦众生故。二约成菩萨三聚戒故。谓律仪
离过向实际也。摄善广修向菩提也。摄生大悲向众
生也。是故。法集经云。若菩萨。舍于三聚回向之心。菩
萨不应共住。三约成二行。实际向护烦恼行。馀二护
二乘行。四成二利行。向实自利。向众生利他。向菩提
通二利。又释。菩提自利。众生利他。实际俱非。五为成
三德三身。由因位三行。果成三德。向实际成断德。向
菩提成智德。向众生成恩德。三身如次可知。六约成
悲智。智中照理。显悲分二。故有三也。七唯约悲。谓何
故向菩提。为众生故。何故为生。以彼即真而不知故。
八约智。谓见众生染相尽故。即是实际。染相不坏是
○分教义 第 444a 页
故为生。授以佛智。故向菩提。九约无碍。谓菩提智證
同理性。众生染相即真不异。是故。向一即向三也。十
约圆明。谓三法圆融。各摄法界。具德自在。一切法门。
相即相入无碍也。
问此十回向当何位耶。
答远公。随
义通论。回向之心无处不有。今此何辨在于解行。过
前种性。劣于十地。以此例寻。明在解行。以解行中邻
于出道。故修回向随顺趣入。法藏师云。此当解行位
终第一僧祇满。依佛性论。至此位满。方名不退之位。
瑜伽。此中犹自堕地狱中。有说。此犹属资粮位。以于
回向后。别说四善根为加行故。有说。此通二位。以于
第十回向之中摄加行故。有说。此总加行。以住心巳
还属前二善根位。满心巳还。属后二善根位故也。上
总约初教说。有说。十住初即位不退。况至于此。又三
贤菩萨。能游生佛国。况堕恶道。又三贤总为趣圣方
便。不分资粮加行近远。(此约终教)顿教。一切行位俱不可
说。又准此下文。于此位中。摄一切具普贤行。是故。位
满即是因圆。(此约圆教普贤位说)又大回向位有二分。一果分。
当不可说。非此所论。二因分。随说有四。一唯约位相。
如始终教说。璎珞本业经等辨。二唯约自体。如普贤
大回向行不依诸位。三以行体从位门阶差说。如此
下文分回向为十门者是。四以位门随行体圆融说。
如一一位中摄一切位。第十即至究竟法界因圆满
者是。今此文中正辨。后兼摄前二。(亦因摄果分准思)。
问何时
说耶。
答远云。文中不辨。准依地经。当应亦在第二七
同理性。众生染相即真不异。是故。向一即向三也。十
约圆明。谓三法圆融。各摄法界。具德自在。一切法门。
相即相入无碍也。
问此十回向当何位耶。
答远公。随
义通论。回向之心无处不有。今此何辨在于解行。过
前种性。劣于十地。以此例寻。明在解行。以解行中邻
于出道。故修回向随顺趣入。法藏师云。此当解行位
终第一僧祇满。依佛性论。至此位满。方名不退之位。
瑜伽。此中犹自堕地狱中。有说。此犹属资粮位。以于
回向后。别说四善根为加行故。有说。此通二位。以于
第十回向之中摄加行故。有说。此总加行。以住心巳
还属前二善根位。满心巳还。属后二善根位故也。上
总约初教说。有说。十住初即位不退。况至于此。又三
贤菩萨。能游生佛国。况堕恶道。又三贤总为趣圣方
便。不分资粮加行近远。(此约终教)顿教。一切行位俱不可
说。又准此下文。于此位中。摄一切具普贤行。是故。位
满即是因圆。(此约圆教普贤位说)又大回向位有二分。一果分。
当不可说。非此所论。二因分。随说有四。一唯约位相。
如始终教说。璎珞本业经等辨。二唯约自体。如普贤
大回向行不依诸位。三以行体从位门阶差说。如此
下文分回向为十门者是。四以位门随行体圆融说。
如一一位中摄一切位。第十即至究竟法界因圆满
者是。今此文中正辨。后兼摄前二。(亦因摄果分准思)。
问何时
说耶。
答远云。文中不辨。准依地经。当应亦在第二七
○分教义 第 444b 页
日。
问在何处说耶。
答在兜率天宝庄严殿。
问何人说
耶。
答金刚幢菩萨之所宣说。
问入何定说耶。
答入菩
萨明智三昧。
问何人加耶。
答十方各过百万佛刹尘
数世界外。各有百万佛刹尘数诸佛。同名金刚幢。相
与加被。(新经十万准思)。
问何人證耶。
答十方各过百万佛刹
尘数界外。各有百万佛刹尘数菩萨。同名金刚幢。云
集作證。回向广。难以具论。今随宗要。辨之略尔。
* ○十地义
三门分别。
第一释名者。十者数名。数分二五。称之为十。地者。虽
诸论释不同。且依地论。四义辨释。一生。二成。三住。四
持。故彼论言。生成佛智住持名地。远公云。生之与成。
望于佛果。始起名生。终满曰成。亦可望佛为因名生。
为缘称成。地之一法云何为因。而复称缘。据令因时
果全未有。辨可令有。故名为因。据彼当果。果是可有。
可有之法。地能令现。目之为缘。亦可地可有證教之
别。果有性净方便之果。望性净果。證道为因缘。望方
便果。教道为因。證道为缘。故复就地因说缘。所言住
者。住者当分为言。德成之所。名之为住。所言持者。通
望因果。如以初地望二持地说。乃至望佛地。望诸后
地。次第例然。地法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欢喜
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晋经论经同名明地)四𦦨慧地。(晋经论经同名
炎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
地。十法云地。一论云成就无上自利利他行。初證圣
处。多生欢喜故。名欢喜地。法藏师云。有三义。一二利
问在何处说耶。
答在兜率天宝庄严殿。
问何人说
耶。
答金刚幢菩萨之所宣说。
问入何定说耶。
答入菩
萨明智三昧。
问何人加耶。
答十方各过百万佛刹尘
数世界外。各有百万佛刹尘数诸佛。同名金刚幢。相
与加被。(新经十万准思)。
问何人證耶。
答十方各过百万佛刹
尘数界外。各有百万佛刹尘数菩萨。同名金刚幢。云
集作證。回向广。难以具论。今随宗要。辨之略尔。
* ○十地义
三门分别。
第一释名者。十者数名。数分二五。称之为十。地者。虽
诸论释不同。且依地论。四义辨释。一生。二成。三住。四
持。故彼论言。生成佛智住持名地。远公云。生之与成。
望于佛果。始起名生。终满曰成。亦可望佛为因名生。
为缘称成。地之一法云何为因。而复称缘。据令因时
果全未有。辨可令有。故名为因。据彼当果。果是可有。
可有之法。地能令现。目之为缘。亦可地可有證教之
别。果有性净方便之果。望性净果。證道为因缘。望方
便果。教道为因。證道为缘。故复就地因说缘。所言住
者。住者当分为言。德成之所。名之为住。所言持者。通
望因果。如以初地望二持地说。乃至望佛地。望诸后
地。次第例然。地法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欢喜
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晋经论经同名明地)四𦦨慧地。(晋经论经同名
炎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
地。十法云地。一论云成就无上自利利他行。初證圣
处。多生欢喜故。名欢喜地。法藏师云。有三义。一二利
○分教义 第 444c 页
创成故。二真理初證故。三圣住新得故。遂本期心。多
生欢喜。远云。经中亦名净心地也。住此地时。于真如
中。證心清净。名净心地。又于三宝。得清净信。亦名净
心。然此初地。对前凡位。应名圣地。对彼凡夫取我之
障。应名无我地。对前信位。应名證地。对后修道。应名
见地。如是多义不可并陈。且就利益。名为欢喜。二离
能起误心犯戒烦恼垢。清净戒具足故。名离垢地。藏
师云。亦有三义。一离烦恼。即因离。谓能起误心等。二
离恶业。即果行离。谓犯戒等。三对治离。谓清戒具足
也。三随闻思修等照法显现。故名明地。解云。明即所
发光也。藏师。亦有三义。一以此地得四地智慧光明
相故。如明得定等。故下说云。彼无行无生慧。此名光
明。二依此地禅。发起后地慧光明故。大乘光明三昧
等。三得三慧照法。故名明地。此约当地加行等释。地
论唯就此门。四不忘烦恼薪智火能烧故。名焰地。藏
师云。此有二义。一内證之智。焚烧惑薪。故名为𦦨。即
前地闻持明为不忘。恃此起慢。名为烦恼。为是所烧。
从喻名薪。即是解法慢障。能烧之智。就喻名焰。二就
后智起用。故下论云。彼證智法明摩尼宝光中。放阿
含光明。故名炎地(远公亦同此说)懔师云。不忘烦恼者。他云
应作忘字。谓不忘相也。今解不劳治。论亦作妄字。然
有二种。一者妄情。二妄用。何者名妄情。若有若无。皆
是妄相。若执为实。谓之不妄。即詺此不妄。为烦恼薪
也。若知是妄。则智能断之。今判此解。(可在地前也)二者除
生欢喜。远云。经中亦名净心地也。住此地时。于真如
中。證心清净。名净心地。又于三宝。得清净信。亦名净
心。然此初地。对前凡位。应名圣地。对彼凡夫取我之
障。应名无我地。对前信位。应名證地。对后修道。应名
见地。如是多义不可并陈。且就利益。名为欢喜。二离
能起误心犯戒烦恼垢。清净戒具足故。名离垢地。藏
师云。亦有三义。一离烦恼。即因离。谓能起误心等。二
离恶业。即果行离。谓犯戒等。三对治离。谓清戒具足
也。三随闻思修等照法显现。故名明地。解云。明即所
发光也。藏师。亦有三义。一以此地得四地智慧光明
相故。如明得定等。故下说云。彼无行无生慧。此名光
明。二依此地禅。发起后地慧光明故。大乘光明三昧
等。三得三慧照法。故名明地。此约当地加行等释。地
论唯就此门。四不忘烦恼薪智火能烧故。名焰地。藏
师云。此有二义。一内證之智。焚烧惑薪。故名为𦦨。即
前地闻持明为不忘。恃此起慢。名为烦恼。为是所烧。
从喻名薪。即是解法慢障。能烧之智。就喻名焰。二就
后智起用。故下论云。彼證智法明摩尼宝光中。放阿
含光明。故名炎地(远公亦同此说)懔师云。不忘烦恼者。他云
应作忘字。谓不忘相也。今解不劳治。论亦作妄字。然
有二种。一者妄情。二妄用。何者名妄情。若有若无。皆
是妄相。若执为实。谓之不妄。即詺此不妄。为烦恼薪
也。若知是妄。则智能断之。今判此解。(可在地前也)二者除
○分教义 第 445a 页
妄情而显真实用。尔时见妄异真。见真异妄。便以执
真不妄。为烦恼薪。若知非真非妄能真能妄。此真如
尔炎缘起之智。能除执真乖妄之惑故。云智火能烧
也。(取舍任情)五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功德。能度难度。(度者至也)
故名难胜地。藏云。得出世等释胜义。能度等释难胜。
又对前三地。得出世难。故下论言。十平等甚难得故。
故云得出世间智也。对前四地。能随世间难故。下论
云。又现世间最难得故。故云方便善巧也。即下五地
中。十平等心。及五明处等。是后义也。此二相违。难以
相到。于此地中。能令相到。故以为难。故云能度难度。
(远云得出世等也释其难也能度难度解其胜也)六般若波罗蜜有间大智
现前故。名现前地。藏师云。此有二义。一对后彰劣。谓
證空实慧。名为般若。七地巳上。念念常现。今此未能。
故名有间。二对前显胜。自前般若名为大智。此智现
故名为现前。此地就后义立名。从前义应名有间地。
七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故。
名远行地。藏师云。此亦有二义。一此位之中。善修行
离有相离无相行。故云善修无相行。此释行字也。二
功用究竟等释远也。于中有三义。一有功用行。至穷
尽。最为后边。故云究竟。二望前三地。随有之行相同
世间。今此望彼。巳为悬远。云能过世间也。三望四五
六地。修习道品。谛观缘起相。同二乘出世间位。今此
过彼故。云能过二乘出世间道。故名远行地。八报行
纯熟无间故。云不动地。藏师云。此亦二义。一报行纯
真不妄。为烦恼薪。若知非真非妄能真能妄。此真如
尔炎缘起之智。能除执真乖妄之惑故。云智火能烧
也。(取舍任情)五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功德。能度难度。(度者至也)
故名难胜地。藏云。得出世等释胜义。能度等释难胜。
又对前三地。得出世难。故下论言。十平等甚难得故。
故云得出世间智也。对前四地。能随世间难故。下论
云。又现世间最难得故。故云方便善巧也。即下五地
中。十平等心。及五明处等。是后义也。此二相违。难以
相到。于此地中。能令相到。故以为难。故云能度难度。
(远云得出世等也释其难也能度难度解其胜也)六般若波罗蜜有间大智
现前故。名现前地。藏师云。此有二义。一对后彰劣。谓
證空实慧。名为般若。七地巳上。念念常现。今此未能。
故名有间。二对前显胜。自前般若名为大智。此智现
故名为现前。此地就后义立名。从前义应名有间地。
七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故。
名远行地。藏师云。此亦有二义。一此位之中。善修行
离有相离无相行。故云善修无相行。此释行字也。二
功用究竟等释远也。于中有三义。一有功用行。至穷
尽。最为后边。故云究竟。二望前三地。随有之行相同
世间。今此望彼。巳为悬远。云能过世间也。三望四五
六地。修习道品。谛观缘起相。同二乘出世间位。今此
过彼故。云能过二乘出世间道。故名远行地。八报行
纯熟无间故。云不动地。藏师云。此亦二义。一报行纯
○分教义 第 445b 页
熟故。不为功用所动。以由修起名为报行成就。在此
无功任运成诸胜行。故云纯熟。下经释名中。无功用
地善起先道等也。无相者。不为相所动也。无间者。以
无相观常现前故。不为烦恼所动也。下经释名如地
不他动故。九无碍力说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
藏师云。此亦二义。一得四十无碍辩。名无碍力。此释
慧。二功说益生名说法成利他等。此释善。此义如下
文辨。十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云地。藏师云。此
亦二义。一为法器之身。名曰法身。然能普周法界。故
名为大。能受诸佛云雨说法。名具足自在。二为出法之
身。名曰法。普遍一切。名之为大。能降注法雨。灭尘生善。
故云自在。下释名分中。具广分释。故云法云地。(名义如是)。
第二出体者。远公。十地之位无有别体。揽行以成。成
位位之行开合不定。或总为一。所谓菩萨愿善决定。
以愿行主。故偏论之。或分为二。所谓菩萨證教二行。
或离为三。同相三道。一證。二助。三是不住。又戒定慧
亦得分三。或别为四。谓闻思修證。或说为五。谓闻思
修执生。谓知及与證行。又五方便亦得分五。谓观得
增上不退尽至。或分为六。谓六决定。又六波罗蜜亦
得分六。或说为八。(如彼相续解说经说)或说为十。(信等十行。又十度也)或
分为三十七品。复得离为八万四千诸度法门。藏师
云。十门。(与远多同)大乘光明三昧为性。亦唯约所證真如
为性。(出离真如)又唯约能證之智为性。(法无我智分位)亦如如
及智为性又一切有为无为功德为性。(如成唯识论说)又约
无功任运成诸胜行。故云纯熟。下经释名中。无功用
地善起先道等也。无相者。不为相所动也。无间者。以
无相观常现前故。不为烦恼所动也。下经释名如地
不他动故。九无碍力说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
藏师云。此亦二义。一得四十无碍辩。名无碍力。此释
慧。二功说益生名说法成利他等。此释善。此义如下
文辨。十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云地。藏师云。此
亦二义。一为法器之身。名曰法身。然能普周法界。故
名为大。能受诸佛云雨说法。名具足自在。二为出法之
身。名曰法。普遍一切。名之为大。能降注法雨。灭尘生善。
故云自在。下释名分中。具广分释。故云法云地。(名义如是)。
第二出体者。远公。十地之位无有别体。揽行以成。成
位位之行开合不定。或总为一。所谓菩萨愿善决定。
以愿行主。故偏论之。或分为二。所谓菩萨證教二行。
或离为三。同相三道。一證。二助。三是不住。又戒定慧
亦得分三。或别为四。谓闻思修證。或说为五。谓闻思
修执生。谓知及与證行。又五方便亦得分五。谓观得
增上不退尽至。或分为六。谓六决定。又六波罗蜜亦
得分六。或说为八。(如彼相续解说经说)或说为十。(信等十行。又十度也)或
分为三十七品。复得离为八万四千诸度法门。藏师
云。十门。(与远多同)大乘光明三昧为性。亦唯约所證真如
为性。(出离真如)又唯约能證之智为性。(法无我智分位)亦如如
及智为性又一切有为无为功德为性。(如成唯识论说)又约
○分教义 第 445c 页
因果。如海十相。(十相喻地。一海喻佛。)大空况果。尽喻因分。(馀门如远
公说)懔云二义。一出体体。二出行体。行体复二。一是通
体。二是别体。言通体者。以三缘三缘缘智为地体。
其体。非一非二。亦非不二。寄言无十为通体。无十而
十别体。谓初地證智非二地證智。地地各有證智。言
行体。所谓證教二道(云云)。
第三问答料简。
问得名同异何耶。
答法藏师云。有四
对。一约法喻者。或唯就法立名。如欢喜等。或唯约喻。
如焰地。或法喻合目。如法云地。二约体用者。如欢喜
善慧。约体立名。所馀就用为目。三约无他自义者。如
离垢不动。约无他立名。所馀约自义为称。四约当位
相形者。难胜远行。相形为号。所馀约常位立名。懔云。
喜明炎云。借譬为名。离垢不动。就对治为名。难胜远
行。功能为名。现前善慧。就行用为名。又欢喜得乐。离
垢离患。(此得离为双)明地内明。炎地外照。(此内外双)难胜就胜。
能行现前。无劳易见。(此难易双)远行动极。不动静至。(此动静双)
善慧行力。法云法力。(此行法双)。
问欢喜有三种。一情喜。二定喜。三慧喜。此是何喜耶。
答合即慧喜也。情中意识所得名喜。五识所得名乐。
定等心内悦名喜。喜充遍身为乐。今慧中因名喜。果
名乐。缘修则喜乐各体。今真修则喜乐同体。而推常
乐之在佛。初心名喜。后心名乐。四心而言。情定之喜。
在受心中。今慧喜者。在行心中。恬惔无为。寄言名喜
也。八识而言。非六七心中。正是八心喜也。欢喜外。发
公说)懔云二义。一出体体。二出行体。行体复二。一是通
体。二是别体。言通体者。以三缘三缘缘智为地体。
其体。非一非二。亦非不二。寄言无十为通体。无十而
十别体。谓初地證智非二地證智。地地各有證智。言
行体。所谓證教二道(云云)。
第三问答料简。
问得名同异何耶。
答法藏师云。有四
对。一约法喻者。或唯就法立名。如欢喜等。或唯约喻。
如焰地。或法喻合目。如法云地。二约体用者。如欢喜
善慧。约体立名。所馀就用为目。三约无他自义者。如
离垢不动。约无他立名。所馀约自义为称。四约当位
相形者。难胜远行。相形为号。所馀约常位立名。懔云。
喜明炎云。借譬为名。离垢不动。就对治为名。难胜远
行。功能为名。现前善慧。就行用为名。又欢喜得乐。离
垢离患。(此得离为双)明地内明。炎地外照。(此内外双)难胜就胜。
能行现前。无劳易见。(此难易双)远行动极。不动静至。(此动静双)
善慧行力。法云法力。(此行法双)。
问欢喜有三种。一情喜。二定喜。三慧喜。此是何喜耶。
答合即慧喜也。情中意识所得名喜。五识所得名乐。
定等心内悦名喜。喜充遍身为乐。今慧中因名喜。果
名乐。缘修则喜乐各体。今真修则喜乐同体。而推常
乐之在佛。初心名喜。后心名乐。四心而言。情定之喜。
在受心中。今慧喜者。在行心中。恬惔无为。寄言名喜
也。八识而言。非六七心中。正是八心喜也。欢喜外。发
○分教义 第 446a 页
喜悦内怡。又喜以对五怖之忧。乐以对三苦之总令。
忘忧喜待寄言名为喜也。乐双忘绝待之乐。
问论有
三种喜。一心喜。二体喜。三根喜。其义云何耶。
答藏师
云。一心喜者。入观之心。心则适悦故。二体喜者。出观
喜受相应故。三根喜者。由前心体喜故。令所依身色
相调畅轻安适悦故。
问前说慧喜非受。何故今说受
相应耶。
答前约入观。今约出观。有何妨。中又约实。非
受而似受耳。
问二地离垢与等觉无始无明之垢何异耶。
答二地
离十恶破戒垢。等觉无无始无明之垢。
问诸地无不
烧惑。何故第四独称焰耶。
答藏师二说。一就寄位言。
此地寄当出世间无漏故。二以三学寄此地。当慧初
得故也。
问懔云。本体通体与行体。何别耶。
答行位之本。名之
为体。体不行区分。名之为行体。
问何故。以智为地体。
答论云。令入智慧地故。(处处文非一)。
问何故一真智之体。
通于十地乃至佛地。
答经云。得十地始终故。论云。初
地入即佛尽入。然此之通体。一体一切体。一地一切
地。一法门一切法门。一行一切行。一用一切用。故经
云。住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又海水是一。因十
山故有十海名。菩萨十地。同一佛智。十障隔故有十
地名。言别体者。地地各有證智。初地不知二地境界。
此显照用不同明昧有异也。如空中迹。初迹非后迹。
迹喻别体。空喻通体。(云云)言行体者。通而言之。證教
忘忧喜待寄言名为喜也。乐双忘绝待之乐。
问论有
三种喜。一心喜。二体喜。三根喜。其义云何耶。
答藏师
云。一心喜者。入观之心。心则适悦故。二体喜者。出观
喜受相应故。三根喜者。由前心体喜故。令所依身色
相调畅轻安适悦故。
问前说慧喜非受。何故今说受
相应耶。
答前约入观。今约出观。有何妨。中又约实。非
受而似受耳。
问二地离垢与等觉无始无明之垢何异耶。
答二地
离十恶破戒垢。等觉无无始无明之垢。
问诸地无不
烧惑。何故第四独称焰耶。
答藏师二说。一就寄位言。
此地寄当出世间无漏故。二以三学寄此地。当慧初
得故也。
问懔云。本体通体与行体。何别耶。
答行位之本。名之
为体。体不行区分。名之为行体。
问何故。以智为地体。
答论云。令入智慧地故。(处处文非一)。
问何故一真智之体。
通于十地乃至佛地。
答经云。得十地始终故。论云。初
地入即佛尽入。然此之通体。一体一切体。一地一切
地。一法门一切法门。一行一切行。一用一切用。故经
云。住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又海水是一。因十
山故有十海名。菩萨十地。同一佛智。十障隔故有十
地名。言别体者。地地各有證智。初地不知二地境界。
此显照用不同明昧有异也。如空中迹。初迹非后迹。
迹喻别体。空喻通体。(云云)言行体者。通而言之。證教
○分教义 第 446b 页
二道总为地体。别而言之。證道为体。教道为用。
问同
相三道是体不。
答亦得。但论中多明證教以结成故
也。
问别相三道是体不。
答别相三道。是位非体。义应
(云云如法镜论说)。
问此尽风喻。与下鸟迹喻。何别。
答藏师云。此中文意。
以言即不言之教。乘彼有即不有之义。是故。难说难
闻。况之于说。下文鸟迹处直辨。所诠十地不可宣示。
况之于證。有此不同也。此中唯事有三重。一太空喻。
以所依平等果分。二尽风喻。以能诠言说之教。三尽
风位处喻。以所说十地因分。然此三义。有其四句。一
如空虽平等。约风尽游履。非无住处。虽有住处。以空
为体。故离相难见。此则约风尽而不无。就空而不有。
然此不无。即是不有。故难说难见也。(此约十地因分辨耳)二就
平等果分。亦离有无。谓如虚空体净故不无。随风尽
有住处故不有也。然就此不无。即是不有。故不可见。
三约风尽动作故不无。不能自现相故不有。然就此
不无。是不有故。亦不可见。四混前三句。谓净空不有。
即是风尽及处不无故。无说无示。不异说示。风尽及
处不有。即是净空不无故。虽如幻说示。即是无说无
示处。空迹喻与前别者。太空喻果海。(与前同也)迹处喻地
体。迹相喻地相。鸟足喻言教。意不同者。前喻地法难
说难闻。成嘿不说。今喻地法难说难闻。诫众舍著。许
为宣说。此中显义意者。如鸟行空。鸟身过后。迹处不
可说。相状亦不可见。然有鸟行。不可言无。非以有鸟
问同
相三道是体不。
答亦得。但论中多明證教以结成故
也。
问别相三道是体不。
答别相三道。是位非体。义应
(云云如法镜论说)。
问此尽风喻。与下鸟迹喻。何别。
答藏师云。此中文意。
以言即不言之教。乘彼有即不有之义。是故。难说难
闻。况之于说。下文鸟迹处直辨。所诠十地不可宣示。
况之于證。有此不同也。此中唯事有三重。一太空喻。
以所依平等果分。二尽风喻。以能诠言说之教。三尽
风位处喻。以所说十地因分。然此三义。有其四句。一
如空虽平等。约风尽游履。非无住处。虽有住处。以空
为体。故离相难见。此则约风尽而不无。就空而不有。
然此不无。即是不有。故难说难见也。(此约十地因分辨耳)二就
平等果分。亦离有无。谓如虚空体净故不无。随风尽
有住处故不有也。然就此不无。即是不有。故不可见。
三约风尽动作故不无。不能自现相故不有。然就此
不无。是不有故。亦不可见。四混前三句。谓净空不有。
即是风尽及处不无故。无说无示。不异说示。风尽及
处不有。即是净空不无故。虽如幻说示。即是无说无
示处。空迹喻与前别者。太空喻果海。(与前同也)迹处喻地
体。迹相喻地相。鸟足喻言教。意不同者。前喻地法难
说难闻。成嘿不说。今喻地法难说难闻。诫众舍著。许
为宣说。此中显义意者。如鸟行空。鸟身过后。迹处不
可说。相状亦不可见。然有鸟行。不可言无。非以有鸟
○分教义 第 446c 页
行故。令有迹相可取。非以无迹相故总无鸟行。鸟行
喻言教。迹相喻地法。寻鸟求迹。迹不可得。寻言求地。
地不可得。但约鸟行十。说有十迹。实无十迹之异。约
言分十地。实无十地异相。是故十地如虚空中十迹。
岂有差别。
问如空中鸟。巳行未行及正行处。但无有
迹。岂可十地言下无所诠义。
答有所行空处故。有所
诠义。
问鸟足空中不能现迹。言下既不能显理。何用
斯言。
答鸟行沙土中。如足现迹。鸟行空中。足现无迹。
小乘言教。显如言义。大乘言教。显离言义。若无鸟行。
无以得知虚空无迹。故知鸟行能显无迹。非无能诠。
所况可知。
问因分可说。果分可说。果分不可说。何义耶。
答此二
分义。诸说不同。有说。能诠之教为因分。所诠之义为
果分。(此说甚疏)有说。地前因行为因分。地上證知为果分。
此品岂说地前法耶。故知不然。若约诸地加行等为
因。正證为果。亦少分得。有说。十地有二种门。一若约
渐增之门。名因分十地。是则可说。有分齐故。如月渐
增可说差别。二若就圆满时门。名果分十地。是不可
说。无分齐故。如月满时无差别故。此二十地。其体无
别。但随分满。假立二分。此之未然。岂可未至法云。则
欢喜可说。待十圆满。方不可说。若前能起后为因。后
依前起为果。亦少分可然。犹非文处。有说。十地有二
种义。一者教所安立。十地法门。在闻者识上。似义显
现。名为因分。此表彼离言义故。二者三诠證入十地
喻言教。迹相喻地法。寻鸟求迹。迹不可得。寻言求地。
地不可得。但约鸟行十。说有十迹。实无十迹之异。约
言分十地。实无十地异相。是故十地如虚空中十迹。
岂有差别。
问如空中鸟。巳行未行及正行处。但无有
迹。岂可十地言下无所诠义。
答有所行空处故。有所
诠义。
问鸟足空中不能现迹。言下既不能显理。何用
斯言。
答鸟行沙土中。如足现迹。鸟行空中。足现无迹。
小乘言教。显如言义。大乘言教。显离言义。若无鸟行。
无以得知虚空无迹。故知鸟行能显无迹。非无能诠。
所况可知。
问因分可说。果分可说。果分不可说。何义耶。
答此二
分义。诸说不同。有说。能诠之教为因分。所诠之义为
果分。(此说甚疏)有说。地前因行为因分。地上證知为果分。
此品岂说地前法耶。故知不然。若约诸地加行等为
因。正證为果。亦少分得。有说。十地有二种门。一若约
渐增之门。名因分十地。是则可说。有分齐故。如月渐
增可说差别。二若就圆满时门。名果分十地。是不可
说。无分齐故。如月满时无差别故。此二十地。其体无
别。但随分满。假立二分。此之未然。岂可未至法云。则
欢喜可说。待十圆满。方不可说。若前能起后为因。后
依前起为果。亦少分可然。犹非文处。有说。十地有二
种义。一者教所安立。十地法门。在闻者识上。似义显
现。名为因分。此表彼离言义故。二者三诠證入十地
○分教义 第 447a 页
正行。离诸言教所安立相。说名果分。由彼因分之所
表故。是故。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此说少顺文意。犹
非正当。今释有二重。一此十地有二分。一就实十地。
唯佛所知。佛智所知。名为果分。论云。此智是谁證。偈
云佛所知故。又云。智起佛境界故。又如分中不思议
佛法。又如鸟迹所依大空为果海等。二随相十地。菩
萨所地。菩萨所知。名为因分。是则果分。云玄绝。当不
可说。因分随机。是则可说。(此义通一部经中大意)。
问若尔。菩萨證智。岂可说耶。
答教说修中满足修等
是也。二云十地有二分。一约妙智。正證智如镜故。离
相言故。名果分。则不可说。如彼鸟迹同于虚空。不可
说也。二约方便寄法。显地差别。如下文。初二三地寄
同世间。四五六地同二乘等。又寄禅支道品诸谛缘
生。以显地别。令众因此表解地义。故名因分。如空中
迹。约鸟说异。名为因分。同空无别。名为果分。一迹通
二。故为二分。
问约鸟约空。迹皆离相。云何有说有不可说。
答迹虽
离相。就鸟就鸟得说得说。所说常离也。迹同虚空。理
不可说。所况地智准此可知。(此释局其地)远公云。地位开
合不定。或一或二。(乃至说十。亦可品类无量。别章可见)今据一门。且论
十种。此十难分。故经与论。十门阶别。其十是何。一者
趣地地方便不同。如地持说。菩萨。先于解行地中。依
世俗禅。修习一切菩提分法。广兴大愿。转恶趣报。入
欢喜地。馀方便。如地经说。修十直心。入离垢地。修习
表故。是故。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此说少顺文意。犹
非正当。今释有二重。一此十地有二分。一就实十地。
唯佛所知。佛智所知。名为果分。论云。此智是谁證。偈
云佛所知故。又云。智起佛境界故。又如分中不思议
佛法。又如鸟迹所依大空为果海等。二随相十地。菩
萨所地。菩萨所知。名为因分。是则果分。云玄绝。当不
可说。因分随机。是则可说。(此义通一部经中大意)。
问若尔。菩萨證智。岂可说耶。
答教说修中满足修等
是也。二云十地有二分。一约妙智。正證智如镜故。离
相言故。名果分。则不可说。如彼鸟迹同于虚空。不可
说也。二约方便寄法。显地差别。如下文。初二三地寄
同世间。四五六地同二乘等。又寄禅支道品诸谛缘
生。以显地别。令众因此表解地义。故名因分。如空中
迹。约鸟说异。名为因分。同空无别。名为果分。一迹通
二。故为二分。
问约鸟约空。迹皆离相。云何有说有不可说。
答迹虽
离相。就鸟就鸟得说得说。所说常离也。迹同虚空。理
不可说。所况地智准此可知。(此释局其地)远公云。地位开
合不定。或一或二。(乃至说十。亦可品类无量。别章可见)今据一门。且论
十种。此十难分。故经与论。十门阶别。其十是何。一者
趣地地方便不同。如地持说。菩萨。先于解行地中。依
世俗禅。修习一切菩提分法。广兴大愿。转恶趣报。入
欢喜地。馀方便。如地经说。修十直心。入离垢地。修习
○分教义 第 447b 页
十种深念之心。入第三地。起十思量。入第四地。修十
平等深净之心。入第五地。修十平等法。入第六地。十
方便慧发起胜行。入第七地。总前诸地。以为方便。及
修十种无生忍行。入第八地。修十自利利他之行。入
第九地。总明方便。为满地分。入第十地。二初住有异。
欢喜地中。菩提心生以为初住。第二地中。律仪戒净
以为初住。第三地中。修护烦恼。护小乘心。方便摄行。
行以为初住。第四地中。十种法智教化成就以为初
住。第五地中。成就十种顺如道行。以为初住。第六地
中。大悲为首。大悲增上。大悲满足。观世生灭。以为初
住。第七地中。修无量种无功用行。以为初住。第八地
中。无生忍净及得胜行。以为初住。第九地中。得智成
就以为初住。第十地中。三昧满足以为初住。三正住
有殊。欢喜地中。修信精进回向善根。以为正住。第二
地中。摄善戒净。及摄众生方便之行。以为正住。第三
地中。修世八禅以为正住。第四地中。道品行观以
为正住。第五地中。修不住道以为正住。第六地中。广
观因缘以为正住。第七地中。二行无间以为正住。第
八地中。修净佛土及十自在。以为正住。第九地中。善
知十一稠林之行。以为正住。第十地中。受佛智职以
为正住。四地果有别。欢喜地中。起十大愿。修行十行。
以为地满。第二地中。摄生戒成以为地满。第三地中。
得四无量五神通等。以为地满。第四地中。离烦恼业。
起增上欲。报恩精进。本心界满。以为地满。第五地中。
平等深净之心。入第五地。修十平等法。入第六地。十
方便慧发起胜行。入第七地。总前诸地。以为方便。及
修十种无生忍行。入第八地。修十自利利他之行。入
第九地。总明方便。为满地分。入第十地。二初住有异。
欢喜地中。菩提心生以为初住。第二地中。律仪戒净
以为初住。第三地中。修护烦恼。护小乘心。方便摄行。
行以为初住。第四地中。十种法智教化成就以为初
住。第五地中。成就十种顺如道行。以为初住。第六地
中。大悲为首。大悲增上。大悲满足。观世生灭。以为初
住。第七地中。修无量种无功用行。以为初住。第八地
中。无生忍净及得胜行。以为初住。第九地中。得智成
就以为初住。第十地中。三昧满足以为初住。三正住
有殊。欢喜地中。修信精进回向善根。以为正住。第二
地中。摄善戒净。及摄众生方便之行。以为正住。第三
地中。修世八禅以为正住。第四地中。道品行观以
为正住。第五地中。修不住道以为正住。第六地中。广
观因缘以为正住。第七地中。二行无间以为正住。第
八地中。修净佛土及十自在。以为正住。第九地中。善
知十一稠林之行。以为正住。第十地中。受佛智职以
为正住。四地果有别。欢喜地中。起十大愿。修行十行。
以为地满。第二地中。摄生戒成以为地满。第三地中。
得四无量五神通等。以为地满。第四地中。离烦恼业。
起增上欲。报恩精进。本心界满。以为地满。第五地中。
○分教义 第 447c 页
摄德起修。化生随世。以为地满。第六地中。对治惑鄣。
修三昧不坏自在。以为地满。第七地中。业净三昧。过
地胜行。以为地满。第八地中。大胜之行以为地满。第
九地中。智成口成法师自在。以为地满。第十地中。智
慧解脱三昧总持神通行等。以为地满。(广如经说)五据修
以分。初地修愿。二地修戒。三地习定。四地修习道品
之慧。五地修行谛相应慧。六地修习缘起之慧。第七
地中。修无量种及功用。第八地中。修净佛土。第九地
中。修习说法智行。第十地中。修习微细智行。六就行以
别。行谓擅等十波罗蜜。(准之可知)七就报显异。初地多作
阎浮提王。二地作转轮圣王。(乃至)十地多作摩醯首
罗天王。八寄数彰别。初地得百三昧。知佛神力等。(乃
至)十地得十不可说百千佛国土微尘三昧等。九就
喻论差。喻别有六。谓胎藏练金山地海珠。胎藏一喻。
论家为说。后之五。经家为譬。十对鄣以彰异。鄣有十
种。始从凡夫我相。乃至第十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鄣。
(广如论说)。
问何时说耶。
答佛成道巳。第二七日。即便宣说。
问在何处说耶。
答在他化天自在王宫摩尼宝藏殿。
问何人说耶。
答是金刚藏菩萨宣说。
问何人说主耶。
答谓解脱月菩萨。
问入何三昧说耶。
答入大智慧光
明三昧。亦名大乘光明三昧。
问何人加耶。
答十方各
过十亿佛土微尘数界。有十亿佛土微尘数佛。同名
金刚藏。相与加被。
问證人为谁耶。
答十方各过十亿
佛土微尘数界。有十亿佛土微尘数菩萨。同名金刚
修三昧不坏自在。以为地满。第七地中。业净三昧。过
地胜行。以为地满。第八地中。大胜之行以为地满。第
九地中。智成口成法师自在。以为地满。第十地中。智
慧解脱三昧总持神通行等。以为地满。(广如经说)五据修
以分。初地修愿。二地修戒。三地习定。四地修习道品
之慧。五地修行谛相应慧。六地修习缘起之慧。第七
地中。修无量种及功用。第八地中。修净佛土。第九地
中。修习说法智行。第十地中。修习微细智行。六就行以
别。行谓擅等十波罗蜜。(准之可知)七就报显异。初地多作
阎浮提王。二地作转轮圣王。(乃至)十地多作摩醯首
罗天王。八寄数彰别。初地得百三昧。知佛神力等。(乃
至)十地得十不可说百千佛国土微尘三昧等。九就
喻论差。喻别有六。谓胎藏练金山地海珠。胎藏一喻。
论家为说。后之五。经家为譬。十对鄣以彰异。鄣有十
种。始从凡夫我相。乃至第十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鄣。
(广如论说)。
问何时说耶。
答佛成道巳。第二七日。即便宣说。
问在何处说耶。
答在他化天自在王宫摩尼宝藏殿。
问何人说耶。
答是金刚藏菩萨宣说。
问何人说主耶。
答谓解脱月菩萨。
问入何三昧说耶。
答入大智慧光
明三昧。亦名大乘光明三昧。
问何人加耶。
答十方各
过十亿佛土微尘数界。有十亿佛土微尘数佛。同名
金刚藏。相与加被。
问證人为谁耶。
答十方各过十亿
佛土微尘数界。有十亿佛土微尘数菩萨。同名金刚
○分教义 第 448a 页
藏。云集作證。(十地之义辨之云尔)。
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卷第四
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