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404b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四十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五释华十义者谓世间之华有含实等十义具其
二意一似于十佛十佛即是一题故七字皆华也此
非约华以喻于因二似于十度之因感前十佛之果
音释¶ 第 404c 页
则十义皆配于因也钞中具斯二意故今应皆约二
意意以疏文一含实义者华为能含实谓子实以为
所含今取能含是实之含依主释也以此即喻清净
法界含恒沙性德即法界佛当题中大字又取所證
目能證配般若度證法界故二光净义者喻本有大
智明即自相不昧如华光义显则离染清净如华净
义即本性佛当题中方字又配智度于文明显三微
妙义者喻万行之用一一称法界体如华微妙称其
体故举因显果即涅槃佛当题中广字又既是称体
之行配于方便度也四适悦义者喻于化用顺物根
宜如华适悦他故即随乐佛亦当题中广字(巳上二佛俱是
应用皆当广故)又配尸罗顺物机故五引果义者喻众行为
因生正觉之佛果如华引果故举因显果即成正觉
佛当题中佛字又配忍辱引生佛果故六端正义者
喻行愿相符俱无所缺如华端正无缺漏故即是愿
佛又配愿度如名易知七无染义者喻万行契寂动
静离过如华无染故即三昧佛又配禅定如名可知
巳上二佛俱是其因当题中华字而言佛者举因显
果故八巧成义者喻所修功德作业善巧作业善巧
成就如华安布巧相集成故即业报佛当题中严字
又配施度善巧故九芬馥义者喻众德住持法眼常
全故流馨弥远遍益尘方故如华恒郁烈馨香远腾
故即住持佛当题中经字三宝住持故又配力度即
力持身故名同可知十开敷义者喻众行敷荣本欲
音释¶ 第 405a 页
令心开觉如敷华令心开故即是心佛总当七字不
离心故又配精进敷荣练磨心地故。」

【钞此意亦如下意云以此十华配十度之意能感
前十佛之果正如下经以十度因成十身果故故
彼下引经属当为欲下正引经文即成下钞词指
(下皆准知)若配一题此即严字布施能严自他故施
满他心故相好悦物自心嘉施果体庄严故二尸
罗及七方便皆广字戒遍止恶故净身遍至亦发
一切善故随自他意无不生也其无边善巧之用
广周遍故化身之色不可睹也三忍即佛字谛察
诸法深證无生非佛菩提何能深證又法界品疏
钞云忍兼忍理故不思议获威势身以忍德内充
而威势外彰今具从一理故唯配菩提身四精进
即总七字教理益根无懈息故威势弥深又法界
品疏钞云进策万行故故能胜成菩提身今亦又
是一理为威势身也五禅八愿二度皆华字并是
因故禅唯一心故是福度之最福德之果无等故
故云无与等身也愿穷来际住劫无穷故住一切
劫六般若度即大字照实性故九力度即经字持
令不灭故力不可摇悉过一切也十智度即方字
智为性德故智穷事法随物成身上依义配十字
故不次第仍照前十佛十身理皆可见。
▲钞末云
下上约行布以十度因别成十身此下约圆融总
名多因成于佛身则圆融行布之异也言即圆净
音释¶ 第 405b 页
下无行不具万德顿具无果不克言上约相显下
指上钞文以十华义配配于十度约其法喻相显
行布义说若约圆融则随一一度一一行皆圆具
十华之义融通无碍无劳文说可以意得。

钞其引果华亦喻下以疏中引果华喻万行严身
华喻功德钞中不但如疏亦德喻二因也华字喻
因故言生因者如种生现等了因者如灯了物故
此二无碍则迥异馀宗为圆宗因也。
▲钞净行品
下但證神通等如华不约草木华为證然神通下
释疑四前果上用故与果俱故疑云神通岂不通
因耶故此释也且就金玉之华下如金玉华与身
俱故神通等相与佛体俱也。】

「疏即上十华同严一佛等者谓能严之华十华总取
所严之佛十中唯一仍为严不同故成十义行愿钞
云十华即是十度十度同严一佛。」

【钞言为严不同下是约喻明也如以十宝严一金
佛次以十宝严一银佛等能严十宝虽同望于所
严以分能严之异以严金佛之十宝但属金佛之
能严十宝非银佛之能严十宝等法中亦尔以十
华之因同严一法界佛次以十华之因同严一本
性佛等则十华之因望其所严十佛以分能严十
华之因有异严法界佛之十华非严本性佛之十
华等故疏云为严不同亦有十义即是总将十华
历遍十佛故成十义也此但取庄严之义不取严
音释¶ 第 405c 页
字为大智也。
▲钞第二别释者又以十种华义次
第严前离世间品中十佛如一含实义严法界佛
二光净义严本性佛乃至十开敷义严心佛言义
同一度成一佛者同前所引法界品普眼长者处
说之义也上之总别二种十义既即以华义转成
严义配题七字彰其互释不异于前思之可了。】

「疏更有十义等者前但以华严佛即华字能严佛字
为所严今以因果等皆有互严故迥异于前言一用
因严果等者因为能严果为所严此正显所严故下
句云以成人也下九例知然言是佛华严者是总指
故故钞云用因严果是华严之佛故。」

【钞然亦是下谓此十义正取互严义兼是下文别
释得名之中合释之义疏恐其繁故钞补之问若
与下同与下何别答下取释名此取互严故不同
也言若约下显作释体式也以此中持业依主二
释名同法相而义全异持业即约圆融依主即约
行布五对可知言如第一用因严果下以华为能
严佛为所严以佛妙果由因得故此是严义故佛
果从华因以彰名是华之佛名佛华严作释之后
目于佛故下皆准知二佛之华严有本钞文少一
严字贞元疏云是佛之华严故即以果严因也三
即以人严法谓昔修殊因今得果佛方能严显法
之体用故四即以法严人谓以大方广体用之法
门严彼因圆令果妙故五即以体严用六即以用
音释¶ 第 406a 页
严体若贞元疏云五即大之广六即广之大以方
广之言义通开合单言广者用也合云方广亦是
用也以对上大字为体故亦应准前钞云大方为
体广字为用令准知故文虽出没义理无违七即
以体严相八即以相严体九即以义严教疏中由
所诠难思者影取难议也能诠离言者影取离念
也以互彰故上皆如疏可知故钞不释十诸因互
严者以有多义故略释也疏举禅智互严等取前
之四度钞举前后各二度等中间二六度既尔万
行例然各有名字既相关涉亦可作释故云多义
然此诸因互严准贞元疏云合在华严二字之中。

▲钞前四成对下释疑疑云五对十义以显互严
何故前四成对后一非对耶故此牒疑情而释之
此有二意一不可以能诠之言说彼所诠方令所
诠微妙难思故不可以教严义疑者难云不以言
教诠显何能令义全彰故亦有教严义故第二意
释云举其一边义应准知故疏不言更为欲显诸
因互严故别说之。

钞禅非智下巳上汎释大意此下别消疏文问因
有六度万行疏中何偏举禅智为体式耶答修行
之要常所行用故偏举之谓禅无智下反成以智
严禅也智不得禅下反成以禅严智也言施不得
戒下反成以戒严施智论云菩萨布施时应分别
知不持戒人若鞭打拷掠闭系枉法得财而作布
音释¶ 第 406b 页
施当堕马牛中虽受畜生形负重鞭策羁绊乘绮
而常得好屋好食为人所重以人供给又如恶人
多怀嗔恚心曲不端而行布施当堕龙中得七宝
宫殿妙食好色又如憍人多慢嗔心布施堕金翅
鸟中常得自在有如意珠以为缨络种种所须皆
得自恣无不如意变化万端无事不办又如宰官
人枉滥人民不顺治法而取财物以用布施堕鬼
神中作鸠盘茶鬼能种种变化五尘自娱又如多
嗔狠戾嗜好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堕地行夜叉鬼
中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又如人刚愎强梁而
能布施车马代步堕虚空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
如风又如有人妒心好诤而能以好房舍卧具衣
服饮食布施故生宫观飞行夜义中有种种娱乐
便身之物如是种种能分别知(上皆无戒故不严于施也)言戒
不得施下反成施严戒也言不舍财法者梵网经
云乃至不舍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
偈即犯悭重即以施严戒也。】

「疏又上来等者谓因果互严等皆有力用交彻相资
四句有体无体相即四句也言今更约理行互严者
理行二释一即于前五对之外以华严二字对上大
方广三字为理行互严一对也以非前之五对数故
疏云更约也二或行即前人法一对也大方广为理
佛华严名行问华严名行可尔佛字何名为行又下
作句皆言因行何以佛字亦是行耶答出现品云应
音释¶ 第 406c 页
知无碍行是如来行应知真如行是如来行故佛亦
有行也又佛权实无碍智望所證真俗融通理亦名
为因非是因位之因以因智證理故名因也问前有
五对何故唯就人法互严一对说二四句耶答以就
显胜故行通该因果理兼体相用故问教义最宽何
不依之答以能所诠非是行人行用之要又缺教严
义故不依之二释随取。

疏一理由修显等者谓行为有力能严理为无力所
严则以万行之华严于理故即无不还證此法身摄
末归本故二理为有力能严行为无力所严则以性
起华严修成行故即无不从此法界流从本起末故。」

【钞一此上正释等者如珠光彻于珠体珠体彻于
珠光以交彻互融故云不二本末不坏理行历然
故云而二。
▲钞上句即反成行融理者谓若不从
真所流之行无以契真体无关涉故有作之修终
体各别故成上第一句行融归理即无不还證此
法身也次非起行下谓若不是发行之真不从行
方显不相关故不是行体故不许随缘故成上第
二句理融其行即无不从此法界流也具斯二句
为第三句故。
▲钞三正成前义者成第三句义也
以万行从真流故一一称真真体故令因行悉皆
圆满正成上理融行也行该真体故令果满正成
上行融理也问题中六字何故疏但结云佛华严
耶答乘前因圆果满言故或可理果自然行由人
音释¶ 第 407a 页
致故偏言之又人不得法何名佛华严耶。

钞然上互融等者第三句力用交彻故不二不坏
两相故而二今夺不坏两相令双泯故云二而不
二是知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之言但存泯异耳问
泯行可然理云何泯答设言理是本有亦但对根
安立故疏云超情绝想以双泯故非严法本离因
故恐谓是非严云非不严则遣之又遣上互严之
迹云非严不坏严义云非不严严与非严两义俱
超也。

钞以华严像等者探玄记云日照三藏说西域有
一供养具名为骠诃其状具有六重下阔上狭饰
华宝一一重内皆安佛像杂华严饰此是喻依
互严义是喻体以喻映法者以喻中但有能严之
华则无所严之像影取法中大方广佛之四字为
喻之所严也以法映喻者法中但有大方广佛四
字为所严则无能严之因影取喻中华字为法之
能严也故云法喻交映言以因行严佛者其言犹
略若约互严应更云以果严因等也巳上但依理
行作两重四句尽理言之五对皆然思之可了。

钞谓一出生等者前疏云一曰涌泉二曰出生三
曰显示前钞引杂心论云一出生二曰涌泉三显
示等前钞云疏中依义次第故云一涌泉二出生
等问今钞何不依论次第又不依前疏次第耶答
今不取义之次第但汎引之贞元疏云一涌泉注
音释¶ 第 407b 页
而无竭故二出生展转滋多故三显示显示理事
故四绳墨楷定邪正故五贯穿贯穿所说故六摄
持摄持所化众生使归本源不令攀染六尘轮回
六道故七常万古常规故八法千叶真轨故九典
正理无邪故十径出生死之径路故问上六字十
义皆随义以配一题彰其互释唯经字十义未见
配于七字答此有多义一者经之十义皆唯能诠
上六字皆所诠其义全异不可配也二者但以前
配属类例亦可配之一涌泉即大字称性无竭故
九典即方字正法之理无邪谬故二出生即广字
展转广多故三显示五贯穿即佛字如所證法显
事理贯性相故六摄持即华字所化是因故四绳
墨即严字邪正区别庄严正法故七常八法十径
皆经法眼常全真可轨则依斯捷径速出生死故
或七八十皆通七字教(题中经字)(上之六字)常法(七八)为所
履故(十也)三者经无别体全揽六字声名句文连合
成经故上六字皆具经之十义总名为经而为门
亦无相滥谓大经方经等不同大等十义之中各
别配也良以义类而有二种一别义类谓上六字
随一字中各以二义而为流类如常遍称大七字
之上具常遍义皆名为大等二总义类唯是经字
总以十义而为义类谓馀六字具十义故皆名经
也大具十义名为体经方具十义名为法经等此
上三意随取皆得。】
音释¶ 第 407c 页

「疏第四别释得名者谓疏文别别解释七字各各得
名也或可别为解释七字得名别也或可此科总以
六释钳定一题前得名即离释后释名即合释梵云
杀贷三摩娑此云六合以义加之应云六离合释先
离后合离之解义合以结名故若一义为名理同自
体即不作释以不能离合故故十住钞云西方释名
有其六种一依主二持业三有财四相违五带数六
邻近以此六种皆有离合若一字名即非六释以不
得成离合相故言大以当体得名者若相若用等皆
归于体常遍更无可待故云常体等方则体相等法
皆轨持故广即以相皆包博佛即究尽诸法实相云
朗万法幽邃悟彻二死处究时长难破之暗云悟大
夜之重昏华以万行既圆能感佛果證穷法界故身
严德备严即以华功用资发体用令显是饰法也庄
真应身顿超群像即成人也经则无法不诠无生不
化此上离来解义。」

【钞此中得名各取前七字别义者即具彰义类中
体大常遍二义等为七字别义也言类前可知者
类前具彰义类中义可知或类前总叙名意中略
释名题之义可知也。】

「疏后释名者下即合以结名也一就法中下谓大方
广一名为所称量六释为能称量言体用相对者总
指离解大字为体方广为用大之方广谓方广相用
是自名依于大体有相关涉从大得名合释之后自
音释¶ 第 408a 页
于方广名大方广作依主释依谓能依即方广主谓
所依即大也依他主法以彰自名故钞云此约行布
以能所依等各别也下皆准此(钞释指同前对辨开合者而文互出不同
前疏云大方是体大方无隅故即以相归体皆名为体广即是用依此作释合云大方之广今不云者影显示
故今以大为体方广为用前作五对中不说亦影略以明)言有体之相用故者即
于方广相用自体外说于大体有无顺行布义故也
问上言体用相对今云有体之相用者其故何耶答
以相用总对于体俱得称用故上云体用相对而于
用中相用不同故别言之言若相即下十住钞云用
能显体体能持用名持业释故钞云此约圆融以体
用一对是所依体事释中即言与相即理同故云圆
融问法相持业体用俱存彼此极成今既同相即门
者能即废巳名为无体如大即方广既废大体则唯
有方广之用相即之义可然何成持业释也答此言
能即无体但以缘起之法不能自立由方广是能成
故名有体大是所成离能成外无自体故名无体岂
同断无又若一向无体缘起何法今为能成夺之故
云废巳同他故成相即以为一体大即方广以体就
用持业释也或可方广体上持此大用名持业释问
大为体方广为用离持解义为所依体事今何方广
名体大为用耶答体用之言不局碍故如十对体事
体用一对在有力无力缘起中则名为用在无体有
体缘人中皆名体即临时分其体用也今以方广能
成义为所即故名体大是所成义为能即故名用即
音释¶ 第 408b 页
摄用归体持业释也二释之中若约三大名义前解
为胜若约法无定相后释近宗(上皆约缘起相由因释若唯心等因如前
可知)二就人中下问佛之华华自体应是因位之行何
言非因位之行耶答此是念念得果之因非是解脱
道后所弃舍因位之行故或可是佛果之因华非馀
果之因华故云佛之华今疏且从一理也言华之佛
下即依前因位所得之佛非馀不得佛行家之佛故
依主持业准上可知三以人法相对下今疏望前对
辨开合亦互出不同前以大方广为法佛名为人即
人法一对今疏以大方广名法佛华严为人亦互影
略作释皆通言非权小下以佛华严从大方广得名
故非小权乘之佛华严也又大方广从佛华严得名
故非因位所證得之法也上皆拣别依主问既云华
严何故非因位答以佛字该之故欲显胜故。」

【钞即前对辨开合之中下以此中所辨法体即前
对辨开合而前但散明法体今欲离解其义合以
结名为异耳但除下彰其具缺以法喻下显缺所
以以对辨开合之中用华严二字通喻大等四字
今于前法喻一对之中但取佛字为果华字喻行
与前异也所以除之言四对之中下对前开合体
式有异此有二义初约宽狭辨异二约上下辨异
(更有异义如向疏中具辨)言而前五对下通难也难云若前五
对从宽向狭从下释上何故第五分明因果对耶
非最狭故又非最上故故此答谓从宽向狭至简
音释¶ 第 408c 页
持对中义巳尽故复借华字对人中佛字为因果
一对故在后明也。

钞应云大方广下此由离解能所诠别则单言经
时为是何经故今经得大方广佛华严之名即合
释后方拣馀经故又但言大方广佛华严为何教
所诠耶今大方广佛华严得经之名即合释后拣
非论中所诠皆拣别依主也行布圆融如前可知
言经中有下谓经是自名上六字是义本是他名
今取以为经名即分取他名有财释也十住钞云
有财释者谓从所有以得名如佛陀此云觉者即
有觉之者名为觉者此即分取他名如世有财者
故言如对藏论下举例也此即全有财释勾连前
文钞置两个故字隔成二义明是两意也不尔经
中有大方广佛华严即分有财何有全有财义耶
故十住钞云如俱舍非对法藏论对法藏论者是
婆沙论名世亲依彼造俱舍论故此亦名对法藏
论此全取他名有财也准此以目经名之经字即
误书也应是自字或举例无妨如准以上六字为
名故言佛华严有大方广者即人从所有法以彰
名亦分有财释也若但云大方广即全财也。】

「疏第五展演无穷者谓始从最清净法界舒展流演
以至无尽也最清净者以自性无染非除障方净故
净中之极云最清净然下卷文云乃至一字无字今
亦应从无字展出一字一字展为清净法界等文彰
音释¶ 第 409a 页
略故或具在清净之中广钞云清净者绝相义也言
开为理智者开是展演义故佛为能开法界是所开
处理智为所开或法界等待前望后当体自为能开
理智等为所开二义皆通下准此知。」

【钞然此下四门下指文所出也一展法界等者此
第一重展法界为上六字也言虽有六字下谓上
以理智配于六字而不取六字但取理智二法问
大方广为理则可尔佛华严三字何皆为智耶答
华能严大方广严能显大方广佛能穷證大方广
故皆佛智也。

钞即大是体性包含等者大举包含影兼周遍方
广周遍影取包含若尔何分体用答但体性包遍
与业用包遍以成异耳此中疏言总连合等者即
总连合上六字以诠体用果此所诠之能诠总云
经也问贞元疏云总连合成诠即题中七字今疏
何云总连合成诠即题中经字耶答此有两重能
所诠一上六字为能诠体用因果为所诠二经字
为能诠上六字为所诠贞元疏总就两重能诠今
疏但就后重能诠各据一理亦不相违。】

「疏初会总故者根本会故言大威光大子者即毗卢
遮那品也。」

【钞一但世界品下即世界成就品初牒前现相品
今问许答说中巳具题目明于题中展成初会言
十海者下以深广故并称为海。
▲钞而名小开合
音释¶ 第 409b 页
者此中二约合明前中二五别开此中九十别说
前中七约合说故云小开合也故下钞云第一智
观第一海第二智观第二海及第五海第三观第
四第四观第三第五观第六第六观第八第七观
第九第八观第十第九第十并观第七但看前例
次第可知言清净智者下疏云离所知障次断分
明故贯下九句皆应置清净言然皆以多故深故
细故重叠难知迥超言念皆云不思议也二众生
即报类差别业即善恶等殊故十海中开为第二
一切众生海及第五一切众生业海而因果虽殊
同是所化众生故合为一三即法界都称或化众
生法谓安立施设方便轨则等四能化诸佛数量
无边五即所化根欲差别难知六即所应之时前
就所观但云三世今就佛智故云一念普知七称
性大愿为现身说法遍化之因八应根作用神变
无方九转称性大法轮海十谓随方施设言音差
别若约所观摄演说海在法轮中今此开二言唯
一愿海是因等者此约能知之智如是料拣若约
所知如文可见问若约所知以愿为因可尔若约
能知经既云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等智何名因
耶答疏云称性大愿为现身说法遍化之因故以
此智为因也言三世通因果者因中果中皆有三
世也。

钞则题目该于一会者以依一会能诠所诠立于
音释¶ 第 409c 页
一题复以一题开成一会故却该一会也言遮那
遍中者下显疏中遮那遍中之言该其二品一遍
华藏世界即华藏品二遍法界中一切世界即世
界成就品也彼偈云下成就品文也无边刹海既
皆遮那严净故亦遍一切世界海也况第六经下
即现相品文第五经下即妙严品文下疏云前半
严净佛土后半调伏众生兼显人法为严之义为
大菩萨从大法喜正所生故最妙法者拣非权小
昔以妙法净所化心故所感土亦有清净佛子来
生其国还雨妙法言皆普遍义者谓上说依报法
界重重正报必遍故并是果德即佛子也言故遮
那遍中之言下结法所属谓上虽引四品五段经
文皆證遍中之言该成就品也问初会具有六品
何故疏中唯约三品以示一题耶答以世界成就
华藏世界毗卢遮那此之三品是初会正陈所说
前之三品但其由序故不言也或可疏虽不言钞
文影出以遍中之言该现相妙严二品文也如钞
可知普贤三昧显虽无文理亦合具应云普贤三
昧亦佛华严经云入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
身菩萨三昧疏云此虽果定菩萨问入故云菩萨
三昧故即佛华严也言果證法界下就圆證说不
遮因中亦分證也。】

「疏又展此会等者展总成别复有四周因果之异及
广明大方广体用之法望因为所修望果为所證也
音释¶ 第 410a 页
四周皆尔。」

【钞总有二十六节放光者一照此一三千界二照
十方邻次各十世界三百世界四千五十千六百
千七百万八一亿(千万为亿也)九十亿十百亿十一千
亿十二百千亿十三那由他亿十四百那由他亿
十五千那由他亿十六百千那由他亿十七无数
十八无量十九无边二十无等二十一不可数二
十二不可称二十三不可思二十四不可量二十
五不可说(此上皆有世界之言)二十六尽法界虚空界巳上
所照分齐其能照者即世尊两足轮所放百亿光
也故下疏云唯放一光同时顿照尽虚空界但谓
言不并彰说有前后随根心现节节各见则如来
光节节而照金色文殊节节而至乃至法界各见
亦尔在佛文殊节节皆遍如月普遍百川各见言
悉皆明现者谓其一一世界中所有诸法于光明
中悉皆明现也。

钞此云例上等者主经为能例伴经为所例以上
光明觉品主经巳尽法界虚空界故为其能例所
例伴经应知亦尔。

钞皆悉重重等者第九虽说尘中有刹等但是一
重今说重重无尽第六虽遍法界之会各有重重
主伴但是同类界中说之故亦不同也。

钞明从一法界下应有问云此中正明于展何故
有举题总收举本总收之义耶故此答也意云虽
音释¶ 第 410b 页
言其收意明展至无尽皆从一法界无明无相中
展成无尽令知其本。】

「疏第六卷摄相尽者谓法体自能卷摄非由于他也
卷则以后望前摄则以前望后乃至法界之相亦不
存故言相尽也。」

【钞不出九会是第四节者若约卷中当第六节此
指展中故云是第四节耳或是六字甚妙。

钞而有二意等者初意当疏中非理不智等二者
下当疏中亦摄智从理等言初摄二为一等者于
第二意中复有其二初义可知。
▲后理体性离一
亦不存者当疏中体性自离巳下文耳又准前展
等者疏外以前展为例释成卷也言若从七字倒
收等者别明一理而有二意初摄归大字先正释
后引證二大体性离下大亦不存也准此例前展
中亦应尔也谓从离言绝思展为大字又从体展
用为大方广从法展人为佛华严从义展教以为
经等妙义无方不应一准。】

「疏上来诸门者即指上七门也言如前巳辨者如前
展中巳辨也。」

【钞先以法摄等者谓人法中随应举之以义而言
无不圆收先指前不出总题者即前展中疏云皆
不出大方广佛华严故今疏云或以七字摄尽如
前巳辨但前明从一题展至无尽今以一题收摄
无尽故异也。
音释¶ 第 410c 页

钞谓或于无字中者谓于无名字中假立一字以
摄尽也或可无字与一字分为二义初无字摄尽
如前疏云无字皆摄华严性海既以义圆收何待
言其一字后一字摄尽中或教如教体中何所不
收或义如义理分齐亦圆收也开则万法合则一
性一切唯心亦义圆收也问此何异于第九摄归
一心答此但汎明随举一字圆收第九门中以前
八门皆归一心则总别异耳若尔何名以义圆收
但是别故答无有不收之法故名圆收以人法中
但是法为门故况唯是法中一义尤显成别为门
别故理各有归互不相违。
▲钞疏有三节者一教
义二理智三人法问疏云或人法摄尽此中人摄
与次人摄何殊答此以法为门则无非法者故人
亦在中彼以人为门则无非人者故法亦在内虽
各举一全收而为门自异故言亦更应言或法界
字摄者疏外补出也一部所诠不离法界故。
▲钞
顺于后表三圣故者华即普贤普贤行故严即文
殊文殊以解起行故佛即圆解行之普贤文殊證
法界体用之普贤文殊成毗卢遮那光明遍照以
行解證三字摄尽也亦应云下此下皆疏外补出
也。
▲言从所诠故者通指入法界及理行果也。

钞教即经字下前疏七字摄尽总举题为能摄今
以教理行果配归一题欲显四字摄尽既即总题
总无不摄或教义成处下汎言四字该摄一切言
音释¶ 第 411a 页
故总卷之下谓上释约其总相此下于四字中各
卷成一法以摄无尽也或信解行證下问但收一
部何名圆收答教虽无边岂出四义文且配归一
部实则无不该收言如下当知者指下别释文义
中当知也。
▲钞谓加一理字者或可加一教字开
能诠故复诠上四。
▲钞理即所信等者等取所解
所行所愿所證所信即十信也。
▲钞或七字下问
前疏巳指七字今何重说答前但总指此约增数
至此复言一题通目无尽法者乃至十类之经皆
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故此犹约部类言之既以义
收何法不摄。
▲钞或八字下以是宗中八字故义
如前说既是经宗无不贯故即摄尽也或九字下
先举总体言无障碍法界前法界言虽亦是总此
更表具德加无障碍言又不开理实故既约增数
以明故且略其不思议言又前宗中巳说义在其
中故或十字下即前大字十义顺文对故少不次
也十表无尽至此略毕又举此为式馀准知故。

钞然有二重先约人法对辨二圣者谓理智为法
普贤文殊名人或可人即华严法即大方广将此
人法对辨普贤文殊二圣人也一释之中后解为
胜若依前解人及二圣皆是普贤文殊云何分别
能所对辨耶应但言约法辨二圣何言约人法对
辨二圣耶问疏中既有三圣何言二圣耶答佛无
别法合前二成具理智之人法故。
▲钞后于人法
音释¶ 第 411b 页
中各有二圣下即华严名人大方广名法各有二
圣如疏中配言佛字当中下疏云佛即圆解行之
普贤文殊者此以佛字向下取华严二字收人中
二圣第一重也證法界体用之普贤文殊者此以
佛字向上取大方广三字收法中二圣第二重也
成毗卢等通上两重又唐梵双言逐便释故以成
文故或可佛字当中等言即通就前二科中释也
以佛字皆于前二科内皆在大方广法下华严人
上故云佛字当中两重总收前科疏云佛即遮那
具能所故后科疏云佛即圆解行等此即但说两
科以为两重故前钞标两科云然有两重不尔钞
文何不解前科佛字耶二释随取以后科中亦有
两重故。

钞谓心体离念等下正是起信论显示正义中释
觉义之文也彼疏云心体离念者离于妄念显无
不觉虚空有二义以况于本觉一周遍义谓横遍
三际竖通凡圣故二无差别义谓在缠出缠性恒
无二故言岂非大耶者即是钞词指属言一心六
度万行皆起者前中心体相用者心是所观真心
此中一心六度者心是能观观心则能所有异言
觉心性相等者觉者即上观心也在因名观在果
名觉即是能觉心性相者心是能具真心体相是
所具三大等即是所觉言一念相应觉者谓觉心
初起心无初相始觉合于本觉无复始本之异故
音释¶ 第 411c 页
云相应故经云下即离世间品文也言觉性无觉
下绝能所故觉相历然下不坏能所故此二不二
下存泯无碍故此皆修生之智。
▲钞觉非外来下
明全依本智全同所觉全同本智则新本冥符全
同寂体则能所一味言一亦不为一者法句经文
也具云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如斯下总结谓
始则因文悟理终则观成契入如其能尔虽观文
字心无取舍岂但弃于文字便为真正故得逢文
义俱能发畅对根宜悉善调伏故云未曾一念不
契华严问何故但契华严不言大方广等答华严
是能观之止观若能止观双运證体相时即大方
广由證此故即是佛也故虽只言华严便以义具
上之四字或可成文便略故不言之然疏中更有
性海二字即是归极之所。】

「疏第十泯同平等者谓泯心境二法同一真如则举
心即境举境即心平等无有障碍也言为未了等者
先释泯异归同平等之义为未了自心者令了自心
云何了耶若知下释既触物皆心谁为能了能了不
立所了安在故梵行下如彰地位中巳释言然今学
法下叙此门之来意也言多弃内而外求者以弃自
内心而外求他境故言好亡缘下好亡外缘而内照
自心执心执境故并为偏执今既心境如如故平等
无碍。」

【钞前八法师所知等者此释疏然今法学下文也
音释¶ 第 412a 页
谓或有依前八门所说秪寻文解义而巳即法学
之者弃自心而外求但名解法与他而为轨范自
乏正行故若依第九修习禅定好乐亡缘内照自
心为所崇尚此是失前九门正意故疏会为偏执
俱滞二边故。
▲钞即借帝网下喻家喻也谓镜灯
是能喻帝网为所喻帝网为能喻重现无尽为所
喻今云借者以彼喻重现无尽此喻平等无碍故
云借也或可彼总喻一切法此别喻心境故云借
也。】

「疏见夫心境互照者若了上喻之者则解见心境而
互相照现实由本觉之智入心入境故既本智双入
是谓境即心故心中悟境心即境故境上了心故心
境重重互现而本觉智性常在于心境也。」

【钞但取明了之义者以灯为喻但取灯上明了之
义喻于本智或可两镜一灯皆明了故明了即是
喻体心境本智唯一真心随义别故皆有明了之
义言智性色性下即起信论文以智性證上入心
以色性證上入境本无二者證双入也此文或可
亦證心境俱有明了义也知一切法下梵行品文
由本智入心入境故一切法即心自性也则双證
二义可知故此下释成双入义。

钞尊容喻真佛等者性本是佛名真佛故言今人
只解下遮非或举浅解以显深义也今明下显正
也虽但言如为总融万有即是一心之理故名如
音释¶ 第 412b 页
也言作佛者如镜新明合于本明义言作故亦无
能合所合言心佛重重者境中见重重心佛心中
见重重境佛疏文语略但言心佛又欲成文义巳
说故而本觉性一下即真佛唯一也今以像喻真
云即尊容之双入。】

「疏皆取之不可得下谓上心境二法皆以心取之不
可得其形相即成止也以心照于心境而不可穷尽
即成观也。」

【钞双融前二者两镜互照虽重重递现一灯尊容
双入亦影现重重皆以手取之不可得法准应然
上来心境二法重重互现名为心境今取之不可
得名为两亡故成止也而照前互现不可穷心境
交彻故名观也。】

「疏境境互望者以此境对彼境本觉之智双入彼此
二境故此境悟彼境之佛彼境了此境如来一一同
前心心等例知。」

【钞境有多境等者染净等境一一互望本智真佛
皆入等回向品云阿僧祇净光宝常放无碍大智
光明普照法界等言心有多心下善恶等心一一
互望本智真佛双入等亦尔双泯双融皆成止观
与前不别故疏云皆一致也言唯證相应下上皆
因分假此为门故若诸行者能与如是观行相应
冥同果海故。】

「疏三智正觉世间等者以众生世间即所化根谓等
音释¶ 第 412c 页
觉巳还故智正觉世间即能化主此不同汎言智正
觉世间也若汎言智正觉世间者亦通等觉巳下十
地菩萨以六七识巳转成无漏智正觉性故今以能
化主言拣之故唯目佛也言主则为二者以器世间
主谓水神火神等及众生世间主谓天王龙王等俱
名诸王故唯二也佛非世间下通妨也问佛非世间
生灭之法何名智正觉世间耶故此答也既佛之自
体非世间从所统器及众生受世间称者世间之智
正觉名智正觉世间智正觉世间即主名智正觉世
间主依主持业二释如次例前诸王各分器界及众
生故是器即世间众生即世间器世间之主众生世
间之主持业依主二释如次。

疏妙谓法门等者问前会梵音中翻就此方而无妙
字何以此言妙耶答具云法门威德乃有妙义由法
门威德令三世间体用深广难思故名为妙此则言
简理周译者善巧言即主之所得者即是三世间主
之所得故言其地坚固并于一切法成最正觉者皆
妙严品文言三业周普者上成最正觉即意业周普
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即身业周普其音普顺十方国
土即语业普周也所以长行下总指第二卷巳下至
第五卷经文皆长行中说诸王各得法门为严偈赞
中以赞佛德皆显严佛上皆明智正觉世间严也。

疏众生不严下反显也若顺释者众者有法门威德
庄严力方感佛兴佛以三业周普众德庄严故方能
音释¶ 第 413a 页
为主就佛所变事理相融重重无碍方为真佛依处
也。

疏显遇有德者佛严众生也众生得法庄严微妙辅
翼如来显佛超绝胜过一切即众生严佛也亦应更
有器界庄严显化主真极海会大众堪为法器义不
异前遇者有德显佛超胜故疏略不言有科云三严
相成故知应尔也。

疏今明序巳兼正等即序分中所明深理巳兼正宗
之义故广赞下却归序意。

疏谓所得法等者谓由得深法智眼方开能净三世
间故又所得法可重如眼亦法本净如眼不唯自净
复能净于世间故又净即严义但名异耳故今新译
为妙严也。」

【钞即今法门威德者兼和会三处也谓梵本具译
云法门威德晋译云净眼今译云妙严名殊义一
也以法门威德即法眼清净故既能法眼清净即
能妙严世间故。】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四十(终)


* 音释



(音必恨也)


(音乾束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