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第 383c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十八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兜沙经一卷是名号品者后汉中平年月支国沙
门支谶于洛阳译菩萨本业经一卷是净行品者以
一名净行品经吴黄帝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只
有长行无偈小十住经一卷是十住品者然此经并
下大十住经四卷备捡诸家藏目并华严传记皆无
大小之言唯探玄记作大小之别今清凉依之此是
贤首欲拣地住之别故加之大小之言非译经本题
有也何则如小十住经诸译不同一西晋沙门竺法
护译一卷名菩萨十住经此师又译一卷名大方广
菩萨十地经亦云菩萨十地经(即十住品)二元魏延兴沙
门吉伽夜译一卷名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三东晋安
帝世北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一卷名菩萨十住
经(上皆依大周刊定目录)华严传文云东晋西域沙门祇多密
译一卷名菩萨十住经巳上诸译并不云小也开元
目录唯收二译一名菩萨十住行道品经一卷一名
菩萨十住经一卷其大十住经四卷即后秦罗什共
罽宾三藏佛陀耶舍秦言觉明译名十住经亦不云
大也渐备一切智德经四卷者诸目录皆云五卷今
藏中依开元录亦五卷纂灵记亦云五卷此依探玄
故云四卷也是西晋元康七年月支国沙门昙摩罗
晋言法护译言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即空法护译
无边功德经一卷具云显无边佛土功德经唐奘三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兜沙经一卷是名号品者后汉中平年月支国沙
门支谶于洛阳译菩萨本业经一卷是净行品者以
一名净行品经吴黄帝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只
有长行无偈小十住经一卷是十住品者然此经并
下大十住经四卷备捡诸家藏目并华严传记皆无
大小之言唯探玄记作大小之别今清凉依之此是
贤首欲拣地住之别故加之大小之言非译经本题
有也何则如小十住经诸译不同一西晋沙门竺法
护译一卷名菩萨十住经此师又译一卷名大方广
菩萨十地经亦云菩萨十地经(即十住品)二元魏延兴沙
门吉伽夜译一卷名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三东晋安
帝世北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一卷名菩萨十住
经(上皆依大周刊定目录)华严传文云东晋西域沙门祇多密
译一卷名菩萨十住经巳上诸译并不云小也开元
目录唯收二译一名菩萨十住行道品经一卷一名
菩萨十住经一卷其大十住经四卷即后秦罗什共
罽宾三藏佛陀耶舍秦言觉明译名十住经亦不云
大也渐备一切智德经四卷者诸目录皆云五卷今
藏中依开元录亦五卷纂灵记亦云五卷此依探玄
故云四卷也是西晋元康七年月支国沙门昙摩罗
晋言法护译言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即空法护译
无边功德经一卷具云显无边佛土功德经唐奘三
音释¶ 第 384a 页
藏译如来性起微密藏经有译云大方广如来性起
经今名上亦有大方广字此略也即西晋元康年译
二译并不出译人名度世经六卷即西晋竺法护译
摩伽经三卷即西秦沙门坚公译(或云西晋沙门)又云曹魏
安法贤译又北凉昙无谶译又北凉昙无谶译一卷
与法贤译本广略有异皆法界品不足也然一疏所
列会释本经并依探玄说也大周目录总有三十六
经皆是支流开元目录只收二十四经此支流相兼
故有三十六二十四尔。」
【钞支即支流下释总章名支类二字先释支字为
分流字属支为派亦即分流名流支即是流名为
支流言类即流类下释类字流字属类即相似义
亦流亦类名为流类言小十住下即比观之慧住
于深理大即契證无住住故具依止出生等义或
复名地。
钞故地影像中者以十地品有十分一序分二三
昧分三加分四起分五本分六请分七说分八地
影像分九地利益分十重显分今即第八地影像
分也中有四喻今钞略于山喻并如前可知。】
「疏修慈经等者三本皆有大方广佛华严字下有分
字此中略也并是于阗国三藏提云般若译探玄记
云近于神都共于阗三藏翻华严修慈分一卷不思
议境界分一卷金刚鬘分十卷翻未成三藏亡没(今藏
中只收上二分其金刚鬘分翻未足故诸目录及纂灵记皆不收入也)今现于神都更
经今名上亦有大方广字此略也即西晋元康年译
二译并不出译人名度世经六卷即西晋竺法护译
摩伽经三卷即西秦沙门坚公译(或云西晋沙门)又云曹魏
安法贤译又北凉昙无谶译又北凉昙无谶译一卷
与法贤译本广略有异皆法界品不足也然一疏所
列会释本经并依探玄说也大周目录总有三十六
经皆是支流开元目录只收二十四经此支流相兼
故有三十六二十四尔。」
【钞支即支流下释总章名支类二字先释支字为
分流字属支为派亦即分流名流支即是流名为
支流言类即流类下释类字流字属类即相似义
亦流亦类名为流类言小十住下即比观之慧住
于深理大即契證无住住故具依止出生等义或
复名地。
钞故地影像中者以十地品有十分一序分二三
昧分三加分四起分五本分六请分七说分八地
影像分九地利益分十重显分今即第八地影像
分也中有四喻今钞略于山喻并如前可知。】
「疏修慈经等者三本皆有大方广佛华严字下有分
字此中略也并是于阗国三藏提云般若译探玄记
云近于神都共于阗三藏翻华严修慈分一卷不思
议境界分一卷金刚鬘分十卷翻未成三藏亡没(今藏
中只收上二分其金刚鬘分翻未足故诸目录及纂灵记皆不收入也)今现于神都更
音释¶ 第 384b 页
得于阗国所进华严五万颂本并三藏至神都现译
(此是实叉难陀)其慈恩寺梵本与旧本并同无异新来梵本
品会及文句有小不同明此大经数本故也此并大
经支流随品分说(据此则古德既谓大经支流则知探玄不将为流类也)。
疏馀如纂灵记者传云大方广华严入如来不思议
境界经一卷(或无大方广字是隋北天竺三藏阇那崛多隋言智德译)度诸佛境
界智严经一卷(梁扶南沙门僧伽婆罗此云僧铠译)度诸佛境界智光
严经一卷(失译)大方广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二卷(大周
实叉难陀译)上四经同本异译并云普光法堂说大方广
佛华严佛境界分一卷(唐载初年于阗三藏提云般若译)大方广佛
境界经一卷(大周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上二经同本异译并是
树下说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说佛身内不可说世界事大周三藏
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修慈分经一卷(唐载初年提云般若译)
右巳上不思议境界等经现本华严内虽无此等品
然梵本并皆具固是此经别行品会为梵本不题品
次不编入大部(上皆传记文)。」
【钞古德见今经所无等者出古意也然古德不分
支流支类如前探玄及传记之中皆唯支流义故
此或依新修略疏判为流类也或依前传记中云
为梵品不题品次不编入大部是亦将为流类也
言本部下清凉意云全部经本来此既其未尽修
慈分等或是此经分流别行本部来未尽者复何
可定判为流类具本到此有之如何和会有判为
别行具本到此或无云何成立故疏遂致或言多
(此是实叉难陀)其慈恩寺梵本与旧本并同无异新来梵本
品会及文句有小不同明此大经数本故也此并大
经支流随品分说(据此则古德既谓大经支流则知探玄不将为流类也)。
疏馀如纂灵记者传云大方广华严入如来不思议
境界经一卷(或无大方广字是隋北天竺三藏阇那崛多隋言智德译)度诸佛境
界智严经一卷(梁扶南沙门僧伽婆罗此云僧铠译)度诸佛境界智光
严经一卷(失译)大方广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二卷(大周
实叉难陀译)上四经同本异译并云普光法堂说大方广
佛华严佛境界分一卷(唐载初年于阗三藏提云般若译)大方广佛
境界经一卷(大周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上二经同本异译并是
树下说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说佛身内不可说世界事大周三藏
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修慈分经一卷(唐载初年提云般若译)
右巳上不思议境界等经现本华严内虽无此等品
然梵本并皆具固是此经别行品会为梵本不题品
次不编入大部(上皆传记文)。」
【钞古德见今经所无等者出古意也然古德不分
支流支类如前探玄及传记之中皆唯支流义故
此或依新修略疏判为流类也或依前传记中云
为梵品不题品次不编入大部是亦将为流类也
言本部下清凉意云全部经本来此既其未尽修
慈分等或是此经分流别行本部来未尽者复何
可定判为流类具本到此有之如何和会有判为
别行具本到此或无云何成立故疏遂致或言多
音释¶ 第 384c 页
闻缺疑者论语为政篇云多闻缺疑慎言其馀则
寡尤彼疏云虽博学多闻疑则缺之犹须慎其馀
不疑者则少过也今用上句之意意云此既未决
应缺之而不言也无定断之词为不言耳。】
「疏一龙树既得下华严传具云波罗颇多三藏云西
国相传龙树从龙宫将经出巳遂造大不思议论亦
十万颂以释此经既冥机未启不测其指归也十住
毗婆沙论一十六卷龙树所造释十地品义后秦耶
舍三藏口诵其文共罗什法师译出释十地品内第
二地馀文以耶舍不诵遂阙解释相传其论是大不
思议论中一分也(又有十住论十卷亦龙树造后秦弘始年中罗什法师〔释〕)。
疏二世亲下华严传云婆薮槃豆菩萨此云天亲于
山中释十地品叠本经文依次消释菩萨初造论成
(云云如下地震光流)至后魏有北天竺三藏菩提流支魏云览
希来此翻译初译之日宣武皇帝亲自笔授一日又
云中天竺三藏勒那摩提魏云宝意来此共流支于
洛水南北各译一本其后僧统慧光请二贤对详校
同异参成一本又别传云天亲造华严经论既未获
具本此十地或曰随得翻之又云无著菩萨往兜率
弥勒菩萨教以华严等经自彼宣流亦其力也仍问
西来三藏梵僧皆云金刚军菩萨十地释论有一万
二千颂翻前可成三十馀卷又坚慧菩萨亦造略释
并未传此土于阗国现有其本实叉难陀曰以附信
索如得亦拟翻出又瑜伽菩萨地中住品内广写此
寡尤彼疏云虽博学多闻疑则缺之犹须慎其馀
不疑者则少过也今用上句之意意云此既未决
应缺之而不言也无定断之词为不言耳。】
「疏一龙树既得下华严传具云波罗颇多三藏云西
国相传龙树从龙宫将经出巳遂造大不思议论亦
十万颂以释此经既冥机未启不测其指归也十住
毗婆沙论一十六卷龙树所造释十地品义后秦耶
舍三藏口诵其文共罗什法师译出释十地品内第
二地馀文以耶舍不诵遂阙解释相传其论是大不
思议论中一分也(又有十住论十卷亦龙树造后秦弘始年中罗什法师〔释〕)。
疏二世亲下华严传云婆薮槃豆菩萨此云天亲于
山中释十地品叠本经文依次消释菩萨初造论成
(云云如下地震光流)至后魏有北天竺三藏菩提流支魏云览
希来此翻译初译之日宣武皇帝亲自笔授一日又
云中天竺三藏勒那摩提魏云宝意来此共流支于
洛水南北各译一本其后僧统慧光请二贤对详校
同异参成一本又别传云天亲造华严经论既未获
具本此十地或曰随得翻之又云无著菩萨往兜率
弥勒菩萨教以华严等经自彼宣流亦其力也仍问
西来三藏梵僧皆云金刚军菩萨十地释论有一万
二千颂翻前可成三十馀卷又坚慧菩萨亦造略释
并未传此土于阗国现有其本实叉难陀曰以附信
索如得亦拟翻出又瑜伽菩萨地中住品内广写此
音释¶ 第 385a 页
经十地品文次第兼释良以此经三贤十圣位分最
广既为诸部之龟镜是以造释者非一耳(天台以瑜伽论谓释
华严经因此也)。」
【钞并如纂灵记者刘谦之本是阉官但三七日精
诚感应造论六百卷华严传引事判云随净影寺
慧远法师晚年造此经疏至回向品忽觉心痛视
之乃见当心毛孔流血外见又梦持镰登山次第
芟剪至半山力竭不能复起觉巳谓门人曰吾梦
此疏必不成于是乃止又拍州休法师听华严五
十馀遍研讽文理转加昏漠乃自谕曰斯闻上圣
至言岂下凡所忆度哉详二贤博赡宏富振古罕
俦于此陶挺莫能穷照而谦之寻阅未尽数旬注
兹鸿论何其怪也盖是大圣冥传不足多怪。
▲钞
不言清凉下多分是随太原一方之人欲美其自
处故取太原悬瓮山而明之况传中所明经历数
处者谓清凉寺悬瓮山高岩寺并洛阳东柏堂徽
音殿式轨殿楼上首尾五年方足百卷。】
「疏第八传译感通者贤首华严三昧观云一自有众
生无识悬舍圣言师自愚心复随邪友违教修行巧
伪诳惑此为恶人也二有亦背圣教以质直心谓为
出要勤苦修行竟无所益此上二人俱舍圣教不依
义理三唯诵圣言不解义意依傍圣教惟求名利违
自所诵亦为恶人四唯逐文句不知义理但以真心
读诵虽无巧伪亦无所益此上二人俱不舍教不得
广既为诸部之龟镜是以造释者非一耳(天台以瑜伽论谓释
华严经因此也)。」
【钞并如纂灵记者刘谦之本是阉官但三七日精
诚感应造论六百卷华严传引事判云随净影寺
慧远法师晚年造此经疏至回向品忽觉心痛视
之乃见当心毛孔流血外见又梦持镰登山次第
芟剪至半山力竭不能复起觉巳谓门人曰吾梦
此疏必不成于是乃止又拍州休法师听华严五
十馀遍研讽文理转加昏漠乃自谕曰斯闻上圣
至言岂下凡所忆度哉详二贤博赡宏富振古罕
俦于此陶挺莫能穷照而谦之寻阅未尽数旬注
兹鸿论何其怪也盖是大圣冥传不足多怪。
▲钞
不言清凉下多分是随太原一方之人欲美其自
处故取太原悬瓮山而明之况传中所明经历数
处者谓清凉寺悬瓮山高岩寺并洛阳东柏堂徽
音殿式轨殿楼上首尾五年方足百卷。】
「疏第八传译感通者贤首华严三昧观云一自有众
生无识悬舍圣言师自愚心复随邪友违教修行巧
伪诳惑此为恶人也二有亦背圣教以质直心谓为
出要勤苦修行竟无所益此上二人俱舍圣教不依
义理三唯诵圣言不解义意依傍圣教惟求名利违
自所诵亦为恶人四唯逐文句不知义理但以真心
读诵虽无巧伪亦无所益此上二人俱不舍教不得
音释¶ 第 385b 页
义理上四皆不可依五读诵圣教分知解行多读文
句少有修行六广寻圣教遍知解行渐略圣言取义
专修七受持得意唯在修行不复寻言八寻教得旨
知一切法无不称性是故于教亦不待舍即此言教
称性约教修行九常持称性之言不舍不著恒观绝
言之理不弃不滞此上五门犹未究竟十寻教得实
教理无碍常观理而不碍持教常持教而不碍观空
此则教理俱融合为一观方名究竟又得旨忘诠故
不可守忘诠由教故不可舍依法修学感应实繁。」
【钞迦维摩罗卫国人者问即中天竺国也何故疏
中言北天竺耶答准纂灵记云本迦维罗国人祖
父达磨提婆(此云法天)商旅于北天竺国因以居焉父
名达磨修耶利(此云法日)贤三岁而孤等钞言本处疏
云现居故无违也言甘露饭王之苗裔者是佛叔
父之苗裔也少而无父曰孤外氏即母家从祖者
或伯叔也聪敏者事无再告无幽不彻也沙弥此
云求寂言同学下纂灵记云年十七与同学数人
俱以诵习为业众皆用功一月贤以一日当之其
师叹曰贤一日敌三十夫矣言及受具下速解穷
微丝交曰综即文义绮互咸通达故少小之时习
禅明律之声名巳播言尝与同学下记具云尝与
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国同处积年达多虽伏
其才敏而不恻其深至达多尝密室中闲户坐禅
忽见贤来惊问何来答云暂欲兜率致敬弥勒故
句少有修行六广寻圣教遍知解行渐略圣言取义
专修七受持得意唯在修行不复寻言八寻教得旨
知一切法无不称性是故于教亦不待舍即此言教
称性约教修行九常持称性之言不舍不著恒观绝
言之理不弃不滞此上五门犹未究竟十寻教得实
教理无碍常观理而不碍持教常持教而不碍观空
此则教理俱融合为一观方名究竟又得旨忘诠故
不可守忘诠由教故不可舍依法修学感应实繁。」
【钞迦维摩罗卫国人者问即中天竺国也何故疏
中言北天竺耶答准纂灵记云本迦维罗国人祖
父达磨提婆(此云法天)商旅于北天竺国因以居焉父
名达磨修耶利(此云法日)贤三岁而孤等钞言本处疏
云现居故无违也言甘露饭王之苗裔者是佛叔
父之苗裔也少而无父曰孤外氏即母家从祖者
或伯叔也聪敏者事无再告无幽不彻也沙弥此
云求寂言同学下纂灵记云年十七与同学数人
俱以诵习为业众皆用功一月贤以一日当之其
师叹曰贤一日敌三十夫矣言及受具下速解穷
微丝交曰综即文义绮互咸通达故少小之时习
禅明律之声名巳播言尝与同学下记具云尝与
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国同处积年达多虽伏
其才敏而不恻其深至达多尝密室中闲户坐禅
忽见贤来惊问何来答云暂欲兜率致敬弥勒故
音释¶ 第 385c 页
来奉辞言终便失所在尔后达多屡见神变深加
诚敬秪问所證知其巳證等探玄记云大乘三果
菩萨禅师(庄严论云初地预流八地一来十地不还佛地罗汉菩萨四果希有诸大乘师
言得果者多是此果也)会遇也罽宾梵语或云恶名国或云
毳布国或云阿谁入(昔此国为大龙池人莫敢近后有一罗汉从龙乞一容膝
之地时龙许之而罗汉变身渐大膝满龙池龙以言信便舍而去其后水乾遂令百姓建国众人咸言非
圣人力阿谁得入故为名也)言交趾者山海经云交胫国人脚
胫曲戾相交则以谓交趾言附舶(音白海中大舡)海行等
者传云经一岛下贤以手指山曰可止于此舶主
曰客行惜日谓风难遇不可停也行二百馀里忽
风转吹舶还向岛下众人方悟其神咸师事之听
其进止后遇便风同侣皆发贤曰不可动舶主乃
止既而有先发者一时覆败后于闇夜之中忽令
众舶俱发无肯从者贤自起收缆一舶独发俄尔
贼至留者悉被抄害顷之至青州东莱郡(上即备经危险)
闻什师在长安即往从之秦弘始十年四月也什
大欣悦共论法相振发玄微多所悟益因谓什曰
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老故
尔何必能称美谈什每有疑义必共咨决秦太子
泓欲闻贤说法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罗什与贤
数番往复(若华严传云文多不载今当具引之)什问曰法云何空答
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虽色常空又问既以极微
破色空复云何破微答曰群师或破折一微我意
谓不尔又问微是常耶答以一微故众微空以众
诚敬秪问所證知其巳證等探玄记云大乘三果
菩萨禅师(庄严论云初地预流八地一来十地不还佛地罗汉菩萨四果希有诸大乘师
言得果者多是此果也)会遇也罽宾梵语或云恶名国或云
毳布国或云阿谁入(昔此国为大龙池人莫敢近后有一罗汉从龙乞一容膝
之地时龙许之而罗汉变身渐大膝满龙池龙以言信便舍而去其后水乾遂令百姓建国众人咸言非
圣人力阿谁得入故为名也)言交趾者山海经云交胫国人脚
胫曲戾相交则以谓交趾言附舶(音白海中大舡)海行等
者传云经一岛下贤以手指山曰可止于此舶主
曰客行惜日谓风难遇不可停也行二百馀里忽
风转吹舶还向岛下众人方悟其神咸师事之听
其进止后遇便风同侣皆发贤曰不可动舶主乃
止既而有先发者一时覆败后于闇夜之中忽令
众舶俱发无肯从者贤自起收缆一舶独发俄尔
贼至留者悉被抄害顷之至青州东莱郡(上即备经危险)
闻什师在长安即往从之秦弘始十年四月也什
大欣悦共论法相振发玄微多所悟益因谓什曰
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老故
尔何必能称美谈什每有疑义必共咨决秦太子
泓欲闻贤说法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罗什与贤
数番往复(若华严传云文多不载今当具引之)什问曰法云何空答
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虽色常空又问既以极微
破色空复云何破微答曰群师或破折一微我意
谓不尔又问微是常耶答以一微故众微空以众
音释¶ 第 386a 页
微故一微空时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道俗咸
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馀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
贤曰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一微故有众微微无
自性则为空矣宁可言不破一微而不空乎此是
问答之大意也秦主姚兴专志求佛供养三千馀
僧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唯贤守静不与众同后
语弟子云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而弟子传告
外人关中僧咸以为显异惑众又贤在长安大弘
禅业四方乐静者并闻风而至但染学有浅深得
有浓淡浇伪之徒因而诡猾有一子因少观行自
言得阿那含果贤未即验问遂致流言大被谤黩
将有不测之祸于是徒众咸藏名潜去或踰墙夜
走半日之中众散殆尽贤乃夷然不以介意时旧
僧僧䂮道恒等谓贤曰佛尚不听巳所得先言五
舶将至虚而无实又门徒谁惑互起同异既于律
有违理不同止宜可时去勿得停留贤曰我身若
流萍去留甚易但怀抱未伸以为慨然耳于是与
弟子慧观四十馀人俱发神志从容初无异色识
真之众咸共叹惜黑白送者千有馀人姚兴闻去
怅恨乃谓道恒曰佛贤沙门胁道来游欲宣遗教
缄言未吐良用深慨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
道因敕令追之贤乃报使曰诚知恩旨无预闻命
(胡幽贞传云集京城僧众作法羯磨而摈弃三藏即摄衣钵升虚空现诸神变腾身坐飞南往如鸟翔空
举众谔悔不可复追又叙前论义云姚兴与三藏于东宫持论座下学士有三千馀人释有生肇融献等
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馀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
贤曰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一微故有众微微无
自性则为空矣宁可言不破一微而不空乎此是
问答之大意也秦主姚兴专志求佛供养三千馀
僧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唯贤守静不与众同后
语弟子云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而弟子传告
外人关中僧咸以为显异惑众又贤在长安大弘
禅业四方乐静者并闻风而至但染学有浅深得
有浓淡浇伪之徒因而诡猾有一子因少观行自
言得阿那含果贤未即验问遂致流言大被谤黩
将有不测之祸于是徒众咸藏名潜去或踰墙夜
走半日之中众散殆尽贤乃夷然不以介意时旧
僧僧䂮道恒等谓贤曰佛尚不听巳所得先言五
舶将至虚而无实又门徒谁惑互起同异既于律
有违理不同止宜可时去勿得停留贤曰我身若
流萍去留甚易但怀抱未伸以为慨然耳于是与
弟子慧观四十馀人俱发神志从容初无异色识
真之众咸共叹惜黑白送者千有馀人姚兴闻去
怅恨乃谓道恒曰佛贤沙门胁道来游欲宣遗教
缄言未吐良用深慨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
道因敕令追之贤乃报使曰诚知恩旨无预闻命
(胡幽贞传云集京城僧众作法羯磨而摈弃三藏即摄衣钵升虚空现诸神变腾身坐飞南往如鸟翔空
举众谔悔不可复追又叙前论义云姚兴与三藏于东宫持论座下学士有三千馀人释有生肇融献等
音释¶ 第 386b 页
儒有谢灵运费长房等皆莫敢举问什公乃抗声问曰云云今谓以费长房与灵运为同时非也长房本
是隋朝隔宋齐梁陈等数代故不同时又灵运是晋人不在秦国也故以贤首传说为正也)于
是率侣霄征南诣庐岳沙门慧远久服风名闻至
忻喜若旧远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若悬记五舶
上说在同意亦律无犯乃远弟子昙邕致书姚主
及关中僧众解其摈事远乃请出禅教诸经贤志
在游化居无求安停止岁许复西适江陵遇外国
舶至既而讯访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有倾境士
庶竟来礼事其有奉施悉皆不受持钵分卫不问
豪贱陈郡袁豹为宋武帝太尉长史宋武南讨刘
毅随府届于江陵贤将弟子慧观诣豹乞食豹素
不敬信待之甚薄未饱辞退豹曰似未足且复少
留贤曰檀越施心有限故令所设巳罄豹即呼左
右益饭饭果尽豹太惭即问慧观曰此沙门何如
人观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测豹深叹异以启太尉
请与相见甚崇敬之资供备至俄而太尉还都便
请俱归安止道场寺先是沙门支法领于于阗(前钞
云遮拘盘国者即于阗之小国巳)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未有
宣译义熙十四年(云云如钞)然钞既云谢司空寺即道
场寺从檀越呼之验知寺名正名道场寺以时人
从檀越呼皆云谢司空寺疏顺俗易见故云尔也
又探玄记云有晋沙门支法领从于阗国得三万
六千偈经并请得北天竺大乘三果菩萨僧名佛
陀跋罗等胡幽贞传亦作此说据今钞并僧传与
是隋朝隔宋齐梁陈等数代故不同时又灵运是晋人不在秦国也故以贤首传说为正也)于
是率侣霄征南诣庐岳沙门慧远久服风名闻至
忻喜若旧远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若悬记五舶
上说在同意亦律无犯乃远弟子昙邕致书姚主
及关中僧众解其摈事远乃请出禅教诸经贤志
在游化居无求安停止岁许复西适江陵遇外国
舶至既而讯访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有倾境士
庶竟来礼事其有奉施悉皆不受持钵分卫不问
豪贱陈郡袁豹为宋武帝太尉长史宋武南讨刘
毅随府届于江陵贤将弟子慧观诣豹乞食豹素
不敬信待之甚薄未饱辞退豹曰似未足且复少
留贤曰檀越施心有限故令所设巳罄豹即呼左
右益饭饭果尽豹太惭即问慧观曰此沙门何如
人观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测豹深叹异以启太尉
请与相见甚崇敬之资供备至俄而太尉还都便
请俱归安止道场寺先是沙门支法领于于阗(前钞
云遮拘盘国者即于阗之小国巳)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未有
宣译义熙十四年(云云如钞)然钞既云谢司空寺即道
场寺从檀越呼之验知寺名正名道场寺以时人
从檀越呼皆云谢司空寺疏顺俗易见故云尔也
又探玄记云有晋沙门支法领从于阗国得三万
六千偈经并请得北天竺大乘三果菩萨僧名佛
陀跋罗等胡幽贞传亦作此说据今钞并僧传与
音释¶ 第 386c 页
贤首华严传等皆云智严请得佛贤先是支法领
请经归国则法领先请经于于阗后智俨请佛贤
于罽宾佛贤出关后方译耳应以今钞与僧传为
正探玄虽云并请佛贤应是不欲繁叙因带而言
胡幽贞本此是而说因致失绪以诸僧史并释教
录皆同今钞故可知也言馀广如传者具如上指
而智严者开元释教录云智严西凉州人入西域
从佛陀先受禅法请佛贤归止长安横为秦僧所
摈严与西来徒众分散出关而严未出家时尝受
五戒有所亏犯后入道受具常疑不得戒每以为
惧积年禅观而不能自了遂便泛海重到天竺咨
诸明达值罗汉比丘具以事问罗汉不敢判决乃
为入定往兜率启弥勒曰得戒严大喜步归至罽
宾无疾而卒时年七十八彼国凡圣烧身各处欲
移尸向凡墓地而尸重不起改向圣墓飘然自轻
严弟子智明智远故从西域来报此徵俱还外国
以此推严信是得道人也。
钞业公未详下以首制旨归创意弘藏故兼叙之
风格秀整者风彩格式秀发齐整言学无常师者
论语云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司者主也
南方为明正之义郁者盛也遑及也淹滞也以其
草创未即及其尽美或岁月淹久少见其本。
钞八俊之二者八俊即道生僧肇道融慧睿景影
慧严慧观道凭也言备于僧史者僧史云慧严姓
请经归国则法领先请经于于阗后智俨请佛贤
于罽宾佛贤出关后方译耳应以今钞与僧传为
正探玄虽云并请佛贤应是不欲繁叙因带而言
胡幽贞本此是而说因致失绪以诸僧史并释教
录皆同今钞故可知也言馀广如传者具如上指
而智严者开元释教录云智严西凉州人入西域
从佛陀先受禅法请佛贤归止长安横为秦僧所
摈严与西来徒众分散出关而严未出家时尝受
五戒有所亏犯后入道受具常疑不得戒每以为
惧积年禅观而不能自了遂便泛海重到天竺咨
诸明达值罗汉比丘具以事问罗汉不敢判决乃
为入定往兜率启弥勒曰得戒严大喜步归至罽
宾无疾而卒时年七十八彼国凡圣烧身各处欲
移尸向凡墓地而尸重不起改向圣墓飘然自轻
严弟子智明智远故从西域来报此徵俱还外国
以此推严信是得道人也。
钞业公未详下以首制旨归创意弘藏故兼叙之
风格秀整者风彩格式秀发齐整言学无常师者
论语云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司者主也
南方为明正之义郁者盛也遑及也淹滞也以其
草创未即及其尽美或岁月淹久少见其本。
钞八俊之二者八俊即道生僧肇道融慧睿景影
慧严慧观道凭也言备于僧史者僧史云慧严姓
音释¶ 第 387a 页
范氏豫州人年十二为生博晓诗书十六出家又
精鍊佛理迄甫立年学洞群藉风声四远化洽殊
邦闻什公在关复从受学访正音义多所异闻后
还京师止东安寺宋高祖素所知重高祖伐长安
遂请同行后著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等东海何
承天以博物著名乃问严佛国将用何历严曰天
竺夏至之日方中无影所以天中于五行土德色
尚黄数尚五八寸为一尺十两当此十二两建辰
之月为岁首及讨覈分至推校薄蚀顾步光影其
法甚详宿度年纪咸有条例承天无所措难后婆
利国人来果同严说后与谢灵运等治涅槃南本
经(如前巳说)春秋八十有一即宋元嘉二十年卒于东
安寺帝诏曰严法师器识渊远学道之匠奄尔迁
升痛悼于怀可给钱五万帛五十疋为文帝见重
如此言慧观者姓崔氏清河人十岁便以博见驰
名弱年出家游方受业晚适庐山又咨禀慧远闻
什公入关乃自南徂北方访覈异同详辩新旧风
神秀雅思入玄微时人称之曰通情则生融上首
精难则观肇第一著法华宗要序以简什什曰善
男子所著论甚快君小却当游江汉之间善以弘
通为务什亡后乃南适荆州州将司马休之甚相
敬重于彼立高理寺使夫荆楚之民回邪归正者
十有半宋武南休之至江陵与观相遇倾心待接
依然若旧因敕与西中郎游即文帝也俄而迁亦
精鍊佛理迄甫立年学洞群藉风声四远化洽殊
邦闻什公在关复从受学访正音义多所异闻后
还京师止东安寺宋高祖素所知重高祖伐长安
遂请同行后著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等东海何
承天以博物著名乃问严佛国将用何历严曰天
竺夏至之日方中无影所以天中于五行土德色
尚黄数尚五八寸为一尺十两当此十二两建辰
之月为岁首及讨覈分至推校薄蚀顾步光影其
法甚详宿度年纪咸有条例承天无所措难后婆
利国人来果同严说后与谢灵运等治涅槃南本
经(如前巳说)春秋八十有一即宋元嘉二十年卒于东
安寺帝诏曰严法师器识渊远学道之匠奄尔迁
升痛悼于怀可给钱五万帛五十疋为文帝见重
如此言慧观者姓崔氏清河人十岁便以博见驰
名弱年出家游方受业晚适庐山又咨禀慧远闻
什公入关乃自南徂北方访覈异同详辩新旧风
神秀雅思入玄微时人称之曰通情则生融上首
精难则观肇第一著法华宗要序以简什什曰善
男子所著论甚快君小却当游江汉之间善以弘
通为务什亡后乃南适荆州州将司马休之甚相
敬重于彼立高理寺使夫荆楚之民回邪归正者
十有半宋武南休之至江陵与观相遇倾心待接
依然若旧因敕与西中郎游即文帝也俄而迁亦
音释¶ 第 387b 页
至道场寺观妙善佛理深究老庄又精通十诵博
采诸部故求法问道日不空筵春秋七十有一著
辩宗论论顿渐修义及十喻序赞诸经序等皆传
于世。
▲钞从檀越呼之者辨正论云檀者西域之
音此翻为施越者度也若能行檀当得越度生死
故云檀越。】
「疏大德道成律师薄尘法师者(应检传续入)大乘基法师
者传云释窥基字洪道姓蔚迟氏长安人也考诸宗
唐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鄂公则诸父
也基母裴氏梦掌月轮吞之寤而有孕及为儿时奘
师始因陌上见其眉目曰将家之种不谬哉或度为
弟子则吾法有寄矣复念在印土时计回程吹就尼
犍子边占得卦甚吉云师但东归哲资生矣遂造北
门将军微[言*奉]之出家父曰伊类粗悍那胜教诏奘曰
此之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某不识父虽然诺基亦强
拒激免再三拜以从命奋然抗声听我三事方誓出
家谓不断情欲荤血过中食也奘先以欲勾牵后令
入佛智佯而肯焉行驾累载前之所欲故关辅语曰
三车和尚即贞元二十二年也然基自序云九岁丁
艰渐疏浮俗若然者三车之说乃原诬也年至十七
遂预缁林奉敕为奘师弟子学五竺语凡百犍度跋
渠一览无差年二十五应诏译经造疏计可百本尝
谒道宣律师宣常有诸天侍者执事或告杂务弥日
基去方来宣怪之迟暮对曰适大乘菩萨在此善神
采诸部故求法问道日不空筵春秋七十有一著
辩宗论论顿渐修义及十喻序赞诸经序等皆传
于世。
▲钞从檀越呼之者辨正论云檀者西域之
音此翻为施越者度也若能行檀当得越度生死
故云檀越。】
「疏大德道成律师薄尘法师者(应检传续入)大乘基法师
者传云释窥基字洪道姓蔚迟氏长安人也考诸宗
唐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鄂公则诸父
也基母裴氏梦掌月轮吞之寤而有孕及为儿时奘
师始因陌上见其眉目曰将家之种不谬哉或度为
弟子则吾法有寄矣复念在印土时计回程吹就尼
犍子边占得卦甚吉云师但东归哲资生矣遂造北
门将军微[言*奉]之出家父曰伊类粗悍那胜教诏奘曰
此之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某不识父虽然诺基亦强
拒激免再三拜以从命奋然抗声听我三事方誓出
家谓不断情欲荤血过中食也奘先以欲勾牵后令
入佛智佯而肯焉行驾累载前之所欲故关辅语曰
三车和尚即贞元二十二年也然基自序云九岁丁
艰渐疏浮俗若然者三车之说乃原诬也年至十七
遂预缁林奉敕为奘师弟子学五竺语凡百犍度跋
渠一览无差年二十五应诏译经造疏计可百本尝
谒道宣律师宣常有诸天侍者执事或告杂务弥日
基去方来宣怪之迟暮对曰适大乘菩萨在此善神
音释¶ 第 387c 页
翼从者多我曹神道为他所制故尔春秋五十一卒
基齿有四十根不断如玉是佛之一相凡今天下佛
寺图形号曰百本疏主其符彩则项负玉枕面部宏
伟交手十指若印契焉复礼法师京兆人姓皇甫氏
少出家住兴善寺性虚静寡嗜欲游心内典兼博儒
籍尤工赋咏善于著述佛流名士皆慕仰之。」
【钞风仪温雅下谓风彩形仪温和清雅心神机巧
明朗疾逸负者担也笈者(奇急切)风土记云笈谓学
士所以负书如冠箱而卑者也属遇也占者视也
言龙象者中阿含云佛告邬陀夷若沙门等从人
至天不以身语意害我说者是名龙象言贤首遂
与下将支法领梵本与日照梵本比对校勘果获
所未有之文遂请译新文以补旧阙言善知识者
离世间疏云未知善令知未识恶令识故益我为
友人皆友焉言复译密严等经者纂灵记云更译
密严等经论有十馀部合二十四卷见行于代垂
拱年中忽告门人曰吾当逝矣遂右胁而卧等武
三思者则天亲属封为梁王伽蓝者具云僧伽罗
摩此云众园。】
「疏实叉难陀等者开元释教录第九云沙门实叉难
陀唐云喜学于阗国人智度弘旷利物为心善大小
乘兼异学论天后明扬佛日敬重大乘以华严旧经
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新梵本发使求访并请译人
实叉与经同臻帝阙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于东都
基齿有四十根不断如玉是佛之一相凡今天下佛
寺图形号曰百本疏主其符彩则项负玉枕面部宏
伟交手十指若印契焉复礼法师京兆人姓皇甫氏
少出家住兴善寺性虚静寡嗜欲游心内典兼博儒
籍尤工赋咏善于著述佛流名士皆慕仰之。」
【钞风仪温雅下谓风彩形仪温和清雅心神机巧
明朗疾逸负者担也笈者(奇急切)风土记云笈谓学
士所以负书如冠箱而卑者也属遇也占者视也
言龙象者中阿含云佛告邬陀夷若沙门等从人
至天不以身语意害我说者是名龙象言贤首遂
与下将支法领梵本与日照梵本比对校勘果获
所未有之文遂请译新文以补旧阙言善知识者
离世间疏云未知善令知未识恶令识故益我为
友人皆友焉言复译密严等经者纂灵记云更译
密严等经论有十馀部合二十四卷见行于代垂
拱年中忽告门人曰吾当逝矣遂右胁而卧等武
三思者则天亲属封为梁王伽蓝者具云僧伽罗
摩此云众园。】
「疏实叉难陀等者开元释教录第九云沙门实叉难
陀唐云喜学于阗国人智度弘旷利物为心善大小
乘兼异学论天后明扬佛日敬重大乘以华严旧经
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新梵本发使求访并请译人
实叉与经同臻帝阙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于东都
音释¶ 第 388a 页
大内大遍空寺译华严经天后亲临法座焕发序文
自运仙毫首题名品南印土沙门菩提留志沙门义
净同宣梵本后付沙门复礼法藏等于佛授记寺译
至圣历二年巳亥功毕又至久视元年庚子于三阳
宫内译大乘入楞伽经及于西京清禅寺东都授记
寺译文殊授记经前后总译一十九部沙门波崙玄
轨等笔授沙门复礼等缀文沙门法宝弘景等證义
太子中舍贾膺福监护至长安四年实叉缘母老请
归觐省表书再上方蒙允许敕御史霍嗣光送至于
阗后和帝龙兴重辉佛日敕再徵召方届帝城以景
龙二年造于兹土帝屈万乘之尊亲迎于开远门外
景城缁侣备诸幢幡逆路导引仍装饰青象令乘入
城敕于大荐福寺安置未遑翻译遘疾淹留以景龙
九年十月十二日右胁叠足终于大荐福寺春秋五
十有九缁徒悲哽有诏听依外国葬以十一月二日
于开远门古外燃灯台焚之薪尽火灭其舌犹存斯
是弘法之嘉瑞也至十二月二十三日本国门人悲
智敕使哥舒道元送其馀骸及斯灵舌还归于阗起
塔供养后人复于焚尸之所起七层塔焉故钞云具
如开元释教录第九者即上所引是也言四万五千
颂者不问长行与偈但满三十二字即为一颂言义
三藏者传云义净字文明姓张氏范阳人髫龀之时
落发年十五萌志欲游西域勤无弃时手不释卷咸
亨二年三十有七方遂发足诸有圣迹毕得追寻经
自运仙毫首题名品南印土沙门菩提留志沙门义
净同宣梵本后付沙门复礼法藏等于佛授记寺译
至圣历二年巳亥功毕又至久视元年庚子于三阳
宫内译大乘入楞伽经及于西京清禅寺东都授记
寺译文殊授记经前后总译一十九部沙门波崙玄
轨等笔授沙门复礼等缀文沙门法宝弘景等證义
太子中舍贾膺福监护至长安四年实叉缘母老请
归觐省表书再上方蒙允许敕御史霍嗣光送至于
阗后和帝龙兴重辉佛日敕再徵召方届帝城以景
龙二年造于兹土帝屈万乘之尊亲迎于开远门外
景城缁侣备诸幢幡逆路导引仍装饰青象令乘入
城敕于大荐福寺安置未遑翻译遘疾淹留以景龙
九年十月十二日右胁叠足终于大荐福寺春秋五
十有九缁徒悲哽有诏听依外国葬以十一月二日
于开远门古外燃灯台焚之薪尽火灭其舌犹存斯
是弘法之嘉瑞也至十二月二十三日本国门人悲
智敕使哥舒道元送其馀骸及斯灵舌还归于阗起
塔供养后人复于焚尸之所起七层塔焉故钞云具
如开元释教录第九者即上所引是也言四万五千
颂者不问长行与偈但满三十二字即为一颂言义
三藏者传云义净字文明姓张氏范阳人髫龀之时
落发年十五萌志欲游西域勤无弃时手不释卷咸
亨二年三十有七方遂发足诸有圣迹毕得追寻经
音释¶ 第 388b 页
二十五年历三十馀国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
还至河洛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
刚座真容一轴舍利三百粒自天后久视迄于景云
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虽翻三藏而遍攻律
部先天二年卒春秋七十九法腊五十九然其传度
经律与师抗衡比其著述净多文性传密咒最尽其
妙二三合声尔时方晓言弘景禅师者传云荆州玉
泉寺僧姓文氏当阳人也贞观二年敕度听习三藏
一闻能诵如说而行撰了顺义论二卷摄正法论七
卷佛性论二卷先天元年九月二十五日卒于所住
寺春秋七十九言圆测法师者住西明寺禀性俊朗
奘三藏初译唯识论基法师后随撰义疏将成无何
西明寺测法师隔于阍者潜形密听亦缀疏释通奘
犹敷座方毕测于西明寺鸣椎集僧称讲斯论基闻
之惭居其后奘勉之曰测公虽造疏未达因明乃为
讲陈那之论基大善三支纵横立破述义命章前无
与比又请奘师为巳讲瑜伽还被测公私听先讲其
神悟类多如此言神英法师者(续检传入)法宝法师者即
奘三藏弟子奘译婆沙论毕有疑情以非想见惑请
益之奘别加十六字入乎论中以遮难辞宝曰此二
句四句为梵本有无奘曰吾以义意酌情作耳宝曰
师岂以凡语增于圣言量乎奘曰斯言不行我知之
矣其慧辩若此其贤首如下复礼如上。」
【钞證义译文僧一十三人俗官五人者此不指释
还至河洛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
刚座真容一轴舍利三百粒自天后久视迄于景云
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虽翻三藏而遍攻律
部先天二年卒春秋七十九法腊五十九然其传度
经律与师抗衡比其著述净多文性传密咒最尽其
妙二三合声尔时方晓言弘景禅师者传云荆州玉
泉寺僧姓文氏当阳人也贞观二年敕度听习三藏
一闻能诵如说而行撰了顺义论二卷摄正法论七
卷佛性论二卷先天元年九月二十五日卒于所住
寺春秋七十九言圆测法师者住西明寺禀性俊朗
奘三藏初译唯识论基法师后随撰义疏将成无何
西明寺测法师隔于阍者潜形密听亦缀疏释通奘
犹敷座方毕测于西明寺鸣椎集僧称讲斯论基闻
之惭居其后奘勉之曰测公虽造疏未达因明乃为
讲陈那之论基大善三支纵横立破述义命章前无
与比又请奘师为巳讲瑜伽还被测公私听先讲其
神悟类多如此言神英法师者(续检传入)法宝法师者即
奘三藏弟子奘译婆沙论毕有疑情以非想见惑请
益之奘别加十六字入乎论中以遮难辞宝曰此二
句四句为梵本有无奘曰吾以义意酌情作耳宝曰
师岂以凡语增于圣言量乎奘曰斯言不行我知之
矣其慧辩若此其贤首如下复礼如上。」
【钞證义译文僧一十三人俗官五人者此不指释
音释¶ 第 388c 页
教录也如前可知未详何处说故言弘景有表者
其文在玄宗文类第一卷言帝于大遍空寺等者
序云粤以證圣元年岁次乙未月律姑洗朔维戊
申以其十四日辛酉于遍空寺亲授笔削敬译斯
经等然如上引释教录云先于大遍空寺宣梵次
附复礼等于授记寺译故也言七曜者即题七字
亲题如七星垂象丽于日月星三光之明也言八
体者即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
四曰虫书五曰摹书六曰署书七曰父书八曰隶
书亦恐是书字有八法即八法成体如永字八画
备于八法之体也一点为侧二横为勒三竖为弩
四挑为趯五左上为策六下为掠七右上为啄八
下为磔(陟格切)此为侧者侧也不得平直其笔一此
为勒勒如锥戛石不得卧笔亅此为竖竖牵为弩
不得太直直则无力丶此为挑为趯须存锋势而
出[孑-了]此为策斫笔背发而仰收[必-心]此为掠笔锋左
出而须和[白-日]此为啄次疾为之乀此为磔不得疾
而不得迟此八势皆通一切字也以今云八体成
文若取前八体岂题篇字中有此多体故复存八
法成体也五义者即杂心经之五义或五教之义
及九会百城之旨序中皆彰矣。
▲钞先来拟往者
前云彼大功德尊愿速还瞻觐故言令后见普贤
亦无因起者普贤表所證法界即出缠如来藏善
财再见文殊后方见普贤显有智力證理故言故
其文在玄宗文类第一卷言帝于大遍空寺等者
序云粤以證圣元年岁次乙未月律姑洗朔维戊
申以其十四日辛酉于遍空寺亲授笔削敬译斯
经等然如上引释教录云先于大遍空寺宣梵次
附复礼等于授记寺译故也言七曜者即题七字
亲题如七星垂象丽于日月星三光之明也言八
体者即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
四曰虫书五曰摹书六曰署书七曰父书八曰隶
书亦恐是书字有八法即八法成体如永字八画
备于八法之体也一点为侧二横为勒三竖为弩
四挑为趯五左上为策六下为掠七右上为啄八
下为磔(陟格切)此为侧者侧也不得平直其笔一此
为勒勒如锥戛石不得卧笔亅此为竖竖牵为弩
不得太直直则无力丶此为挑为趯须存锋势而
出[孑-了]此为策斫笔背发而仰收[必-心]此为掠笔锋左
出而须和[白-日]此为啄次疾为之乀此为磔不得疾
而不得迟此八势皆通一切字也以今云八体成
文若取前八体岂题篇字中有此多体故复存八
法成体也五义者即杂心经之五义或五教之义
及九会百城之旨序中皆彰矣。
▲钞先来拟往者
前云彼大功德尊愿速还瞻觐故言令后见普贤
亦无因起者普贤表所證法界即出缠如来藏善
财再见文殊后方见普贤显有智力證理故言故
音释¶ 第 389a 页
今有之诸过皆离者一弥勒记言不虚二善财依
弥勒教三先来拟往今成昔愿四具智照无二相
义五后见普贤亦有由矣。
钞冥卫昭然下成上二译等者冥卫谓幽冥之神
卫护也纡劳也曲也言然事即因讲下释难也问
亲纡御笔应于讲时感应何故入译经之感耶答
有二义一则天云初译之日等故云是讲新译之
经故署书也省(星字上声)具状云者后具解了状说之
事故云省状具云言斯乃如来下显其徵瑞是如
来降迹以證此经之契符真理也岂朕庸常无德
之人敢当六种震动之应哉。
钞三端妙耸者一文笔二武锋三辩舌星剑者七
星之剑也西京杂记云高祖斩白蛇剑剑上有七
星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匣剑在室
中光影犹照于外又崔豹古今注云流星剑名也
魏文帝典论曰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鍊之至
于百遍淬以清漳光似流星名曰飞景今唯取其
利义言广说病源者世亲别传云天亲执小乘故
不信大乘谓摩诃衍非是佛说无著恐第造论破
大乘故无著住丈夫国遣人往阿踰阇国(时世亲在彼造
俱舍论等)报天亲云我今疾笃汝可急来即还本国问
兄疾源兄曰我今心有重病病由汝生汝不信大
乘恒生毁谤以此恶业必永沦恶道我今愁苦命
将不全天亲闻巳惊惧即请兄解说兄即略说大
弥勒教三先来拟往今成昔愿四具智照无二相
义五后见普贤亦有由矣。
钞冥卫昭然下成上二译等者冥卫谓幽冥之神
卫护也纡劳也曲也言然事即因讲下释难也问
亲纡御笔应于讲时感应何故入译经之感耶答
有二义一则天云初译之日等故云是讲新译之
经故署书也省(星字上声)具状云者后具解了状说之
事故云省状具云言斯乃如来下显其徵瑞是如
来降迹以證此经之契符真理也岂朕庸常无德
之人敢当六种震动之应哉。
钞三端妙耸者一文笔二武锋三辩舌星剑者七
星之剑也西京杂记云高祖斩白蛇剑剑上有七
星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匣剑在室
中光影犹照于外又崔豹古今注云流星剑名也
魏文帝典论曰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鍊之至
于百遍淬以清漳光似流星名曰飞景今唯取其
利义言广说病源者世亲别传云天亲执小乘故
不信大乘谓摩诃衍非是佛说无著恐第造论破
大乘故无著住丈夫国遣人往阿踰阇国(时世亲在彼造
俱舍论等)报天亲云我今疾笃汝可急来即还本国问
兄疾源兄曰我今心有重病病由汝生汝不信大
乘恒生毁谤以此恶业必永沦恶道我今愁苦命
将不全天亲闻巳惊惧即请兄解说兄即略说大
音释¶ 第 389b 页
乘要义天亲聪明即得悟知大乘理应过小即就
兄遍学大乘义如兄所解悉得通达始知小乘为
失若不信大乘无三乘果(云云断舌等事)兄云汝欲灭此
罪当善巧解说大乘无著死后天亲方造诸大乘
论等异部及外道论师闻法师名莫不畏伏于阿
踰阇国舍命年八十虽居凡地理实难思(上皆传文)言
而得地动者纂灵记续云国王曰欲取圣果得否
答曰菩萨之心誓度一切吾嫌小果不取若欲取
者如将一块土掷向虚空未落之间即得其主不
信世亲捻土欲掷空中时有诸天空中现身顶礼
菩萨齐唱言菩萨发心为救一切岂为一人取于
小果唯愿圣者哀悯我等不退大心其主闻巳五
体投地礼拜辞退。
▲钞阉官者弘决志云阉者掩
也掩闭门也亦曰黄门黄者主中中谓圣人居天
下中而通理万民主黄家之门亦黄昏闭门故曰
黄门言自叹刑馀者有本云形残即残缺。
钞岁次大梁者一切经音义云大梁者尔雅云昴
(音卯西方星名)也案岁星临昴则乙酉岁也言馀具如传
者传云至二年初徙居悬瓮山嵩岩寺时孝明帝
灵太后胡氏重道钦人指请就阙法师辞疾未赴
至夏首重命固请既辞不获免延入东柏堂寻迁
式轨殿后居徽音殿缉论无辍至神龟元年夏诏
曰大法弘广敷演待人修论法师灵辩德器渊雅
早传令闻可延屈赴宣光殿讲大品般若于是四
兄遍学大乘义如兄所解悉得通达始知小乘为
失若不信大乘无三乘果(云云断舌等事)兄云汝欲灭此
罪当善巧解说大乘无著死后天亲方造诸大乘
论等异部及外道论师闻法师名莫不畏伏于阿
踰阇国舍命年八十虽居凡地理实难思(上皆传文)言
而得地动者纂灵记续云国王曰欲取圣果得否
答曰菩萨之心誓度一切吾嫌小果不取若欲取
者如将一块土掷向虚空未落之间即得其主不
信世亲捻土欲掷空中时有诸天空中现身顶礼
菩萨齐唱言菩萨发心为救一切岂为一人取于
小果唯愿圣者哀悯我等不退大心其主闻巳五
体投地礼拜辞退。
▲钞阉官者弘决志云阉者掩
也掩闭门也亦曰黄门黄者主中中谓圣人居天
下中而通理万民主黄家之门亦黄昏闭门故曰
黄门言自叹刑馀者有本云形残即残缺。
钞岁次大梁者一切经音义云大梁者尔雅云昴
(音卯西方星名)也案岁星临昴则乙酉岁也言馀具如传
者传云至二年初徙居悬瓮山嵩岩寺时孝明帝
灵太后胡氏重道钦人指请就阙法师辞疾未赴
至夏首重命固请既辞不获免延入东柏堂寻迁
式轨殿后居徽音殿缉论无辍至神龟元年夏诏
曰大法弘广敷演待人修论法师灵辩德器渊雅
早传令闻可延屈赴宣光殿讲大品般若于是四
音释¶ 第 389c 页
部交欢十方延庆讲讫敕侍中太傅清河王元择
安置 师式轨殿楼上准前修论夏则讲华严冬
则讲大品法师与弟子灵源候时缉缀忘寝与食
至神龟三年秋九月其功乃毕略经广论凡一百
卷首尾五年成就十帙(故前云数处是也)后属时舋法音
中歇法师息讲全真避时养道以正光年正月八
日在融觉寺迁化年三十有六于是孝明皇帝敕
曰其论是此土菩萨所造付一切经藏即上目录
分布流行弟子道泉灵源昙显等慨先师之速逝
痛玄籍之将掩乃与清信君子敬写净本流布道
俗此论虽盛传汾晋末流京洛长安硕德每有延
望永淳二年有至相寺沙门道贤及居士王玄爽
房玄龄等并业此经留心钻仰遂结志同游诣清
凉山祈礼文殊因至并州童子寺见此论本殷勤
同请方蒙传授流布京洛等。
钞后魏安丰郡等者纂灵记云元延明也准此二
人皆姓元王字误书以二人并是祖宗英俊灵辩
之室家非谓王家宗室也言五香者摄瓶仪云栴
檀郁金龙脑麝香香白芷也。
▲钞僧德圆馀如传
说者传云楮生三载香气氛馥别造净屋香泥壁
地结坛净器浴具新衣匠人斋戒易服出入必与
渐熏香剥楮取皮浸以沉水护净造纸毕岁方成
别筑净基更造新室乃至柱梁椽瓦并濯以香汤
每事严洁堂中别施方柏牙座周布香华上悬宝
安置 师式轨殿楼上准前修论夏则讲华严冬
则讲大品法师与弟子灵源候时缉缀忘寝与食
至神龟三年秋九月其功乃毕略经广论凡一百
卷首尾五年成就十帙(故前云数处是也)后属时舋法音
中歇法师息讲全真避时养道以正光年正月八
日在融觉寺迁化年三十有六于是孝明皇帝敕
曰其论是此土菩萨所造付一切经藏即上目录
分布流行弟子道泉灵源昙显等慨先师之速逝
痛玄籍之将掩乃与清信君子敬写净本流布道
俗此论虽盛传汾晋末流京洛长安硕德每有延
望永淳二年有至相寺沙门道贤及居士王玄爽
房玄龄等并业此经留心钻仰遂结志同游诣清
凉山祈礼文殊因至并州童子寺见此论本殷勤
同请方蒙传授流布京洛等。
钞后魏安丰郡等者纂灵记云元延明也准此二
人皆姓元王字误书以二人并是祖宗英俊灵辩
之室家非谓王家宗室也言五香者摄瓶仪云栴
檀郁金龙脑麝香香白芷也。
▲钞僧德圆馀如传
说者传云楮生三载香气氛馥别造净屋香泥壁
地结坛净器浴具新衣匠人斋戒易服出入必与
渐熏香剥楮取皮浸以沉水护净造纸毕岁方成
别筑净基更造新室乃至柱梁椽瓦并濯以香汤
每事严洁堂中别施方柏牙座周布香华上悬宝
音释¶ 第 390a 页
盖垂诸玲佩杂以旒苏白檀紫沉以为经按并充
笔管书生日受斋戒香汤三浴华冠净服状类天
人将入经室必夹路焚香呗先引之圆亦形服严
净执炉恭导散华供养方乃书写圆胡跪运想注
目倾心才写数行每字皆放光明照于一院举众
同见莫不思感久之方歇复有神人执戟现形警
卫圆与书生同见馀人则不睹焉又有青衣梵童
无何而至手执天华忽伸供养前后灵感杂沓相
仍迄经二岁书写方毕盛以香函置诸宝帐安彼
净堂每伸顶谒后因转读函发异光至于严洁敬
绝今古此经递授于今五代有清净转读者时亦
灵应昭然其经今在西大原贤首法师处守护供
养又复有修德禅师亦种楮等事与此相类如传
云唐定州中山修德者不知氏族苦节成性守道
山林以华严起信安心结业于永徽四年发心抄
写故别为净院植楮树凡历三年兼之华严灌以
香水洁净造纸复别筑净台于上起屋召善书人
沩州王恭别院斋戒洗浴净衣焚香布华悬诸幡
盖礼经忏悔方升座焉下笔含香举笔吐气每日
恒然然禅师犹日入净室运想每写一卷施缣十
疋一部总六百缣而尽竭志诚并皆不受才写经
毕俄从募化德以经成设斋庆之大众集巳德于
众前烧香散华发弘誓愿才开经藏放大光明周
七十馀里照定州城城中士女普皆同见中山斋
笔管书生日受斋戒香汤三浴华冠净服状类天
人将入经室必夹路焚香呗先引之圆亦形服严
净执炉恭导散华供养方乃书写圆胡跪运想注
目倾心才写数行每字皆放光明照于一院举众
同见莫不思感久之方歇复有神人执戟现形警
卫圆与书生同见馀人则不睹焉又有青衣梵童
无何而至手执天华忽伸供养前后灵感杂沓相
仍迄经二岁书写方毕盛以香函置诸宝帐安彼
净堂每伸顶谒后因转读函发异光至于严洁敬
绝今古此经递授于今五代有清净转读者时亦
灵应昭然其经今在西大原贤首法师处守护供
养又复有修德禅师亦种楮等事与此相类如传
云唐定州中山修德者不知氏族苦节成性守道
山林以华严起信安心结业于永徽四年发心抄
写故别为净院植楮树凡历三年兼之华严灌以
香水洁净造纸复别筑净台于上起屋召善书人
沩州王恭别院斋戒洗浴净衣焚香布华悬诸幡
盖礼经忏悔方升座焉下笔含香举笔吐气每日
恒然然禅师犹日入净室运想每写一卷施缣十
疋一部总六百缣而尽竭志诚并皆不受才写经
毕俄从募化德以经成设斋庆之大众集巳德于
众前烧香散华发弘誓愿才开经藏放大光明周
七十馀里照定州城城中士女普皆同见中山斋
音释¶ 第 390b 页
众投身宛转悲哽忏悔准上二传须知若造经像
理应净洁若能精至如此感应实繁佛在金棺敬
福经像主若云顾匠真是天魔若吃酒肉五辛虽
造经像数如尘沙其福甚少劫烧不入龙宫不敬
之罪死入死狱不如不造。
钞邓元爽者更有雍州万年县人康阿(姓也)禄山(名也)
以调露二年五月一日(高宗年代)入冥见东市卖药人
何容师为在生煮鸡子故与七百人入镬汤地狱
容师遂嘱禄山曰吾弟四子行證稍有仁慈君为
语之令写华严经一部若写此经七百人皆得解
脱矣禄山既放还往东市卖药何家以容师之言
具告行證證大悲感遂于西太原寺贤首法师处
请华严经令人书写初写之夕合家梦其父来喜
畅无巳至永隆元年八月庄严周毕请僧斋庆会
中乃见容师等七百鬼从并来斋处礼敬三宝周
跪僧前忏悔受戒事毕而去。
钞僧法诚等者传具云姓樊氏雍州万年县人也
幼年出家以诵华严经为业因遇慧超禅师隐居
蓝谷高山遂屏嚣烦披诚请益后于寺南岭造华
严堂(云云如钞)钞悟乃随往等者纂灵记云悟乃严整
衣钵相与而去悟问所之答云弟子是山神宅居
岩壑请师勿怪遂与蹑迹而进神曰师受持华严
得神通未答曰未神即捧僧以腾空俄至所居忽
见绮宇华堂广博严丽庭罗珍馔拟供千人将至
理应净洁若能精至如此感应实繁佛在金棺敬
福经像主若云顾匠真是天魔若吃酒肉五辛虽
造经像数如尘沙其福甚少劫烧不入龙宫不敬
之罪死入死狱不如不造。
钞邓元爽者更有雍州万年县人康阿(姓也)禄山(名也)
以调露二年五月一日(高宗年代)入冥见东市卖药人
何容师为在生煮鸡子故与七百人入镬汤地狱
容师遂嘱禄山曰吾弟四子行證稍有仁慈君为
语之令写华严经一部若写此经七百人皆得解
脱矣禄山既放还往东市卖药何家以容师之言
具告行證證大悲感遂于西太原寺贤首法师处
请华严经令人书写初写之夕合家梦其父来喜
畅无巳至永隆元年八月庄严周毕请僧斋庆会
中乃见容师等七百鬼从并来斋处礼敬三宝周
跪僧前忏悔受戒事毕而去。
钞僧法诚等者传具云姓樊氏雍州万年县人也
幼年出家以诵华严经为业因遇慧超禅师隐居
蓝谷高山遂屏嚣烦披诚请益后于寺南岭造华
严堂(云云如钞)钞悟乃随往等者纂灵记云悟乃严整
衣钵相与而去悟问所之答云弟子是山神宅居
岩壑请师勿怪遂与蹑迹而进神曰师受持华严
得神通未答曰未神即捧僧以腾空俄至所居忽
见绮宇华堂广博严丽庭罗珍馔拟供千人将至
音释¶ 第 390c 页
斋时处悟高座悟曰更有馀僧否神曰大有须臾
当至悟曰贫道夏腊既卑不应此座神曰师受持
华严理宜尊胜俄见异僧执锡持钵飞空降趾数
过五百不知何从悟惊起欲礼众僧止之曰请勿
起动师既受持华严即是我等所尊敬处各自默
然食讫飞空而去莫测所之悟告神曰幸愿檀越
垂示来途其神庭中有十馀小儿状可三岁露形
游戏神语童曰汝等一人供侍法师诸童相推踟
蹰未进神厉声呼之一童便即依命谓悟曰请师
开口既视口中乃云师大有病童遂取手爪上垢
投僧口内须臾复云更开口见巳言曰师病略尽
即跃身飞入口中童果是药精悟遂获神通神曰
劳师降重更无厚供以此轻酬幸无见责悟曰惭
愧于是执别飞腾云际经三旧处跏坐空中遥语
同侣曰余华严经力蒙致仙药神仙位别不可同
居共住多时幸施欢喜当来之世相见佛前于是
凌空渺然远逝其所诵本亦随同往莫知所在。
钞焕如临镜下传正云梦普贤指授因忽诵得其
文始终如镜然更有汾州抱腹嵓一沙门名慧永
于塔中顶戴此经三年之后文义俱晓时即号此
塔为华严塔也。
▲钞樊玄智下言弱岁者集玄云
十五巳下谓之弱岁言前后数百粒者传云舍利
数百粒随身供养或分施诸人名山胜地无远必
造后因游止坊州赤沙乡村北谷有山去村三里
当至悟曰贫道夏腊既卑不应此座神曰师受持
华严理宜尊胜俄见异僧执锡持钵飞空降趾数
过五百不知何从悟惊起欲礼众僧止之曰请勿
起动师既受持华严即是我等所尊敬处各自默
然食讫飞空而去莫测所之悟告神曰幸愿檀越
垂示来途其神庭中有十馀小儿状可三岁露形
游戏神语童曰汝等一人供侍法师诸童相推踟
蹰未进神厉声呼之一童便即依命谓悟曰请师
开口既视口中乃云师大有病童遂取手爪上垢
投僧口内须臾复云更开口见巳言曰师病略尽
即跃身飞入口中童果是药精悟遂获神通神曰
劳师降重更无厚供以此轻酬幸无见责悟曰惭
愧于是执别飞腾云际经三旧处跏坐空中遥语
同侣曰余华严经力蒙致仙药神仙位别不可同
居共住多时幸施欢喜当来之世相见佛前于是
凌空渺然远逝其所诵本亦随同往莫知所在。
钞焕如临镜下传正云梦普贤指授因忽诵得其
文始终如镜然更有汾州抱腹嵓一沙门名慧永
于塔中顶戴此经三年之后文义俱晓时即号此
塔为华严塔也。
▲钞樊玄智下言弱岁者集玄云
十五巳下谓之弱岁言前后数百粒者传云舍利
数百粒随身供养或分施诸人名山胜地无远必
造后因游止坊州赤沙乡村北谷有山去村三里
音释¶ 第 391a 页
于中有石窟觉道者所智止其中二十四载昼诵
华严夜修禅观优游卒岁以此为恒诵经之际每
有杂类鸟兽咸萃林中寂然无声以听音响豹虎
猛兽时亦驯伏尝为恶人劫夺推坠岩下虽悬嵓
百仞宛然无损至永淳元年人见龛内光怪往观
之乃居士之从迁化众共出之光乃随灭焚尸起
塔时年七十六。
▲钞逆旅者显用记云逆迎也关
东呼逆关西呼迎旅谓羁旅客之别名即客店也
勃者卒也抱者持也。
▲钞升天止修罗下屡者数
也恤者挫也屈者劳也勍者强也言须臾送归者
传中止修罗阵竟诸天咸曰任师所愿我当与之
沙弥云我不求馀愿唯求无上菩提诸天谢曰如
师大愿诚非我力未审法师更求何事答云馀非
所愿也凡经少时遂即送归衣染天香终身不绝
其数载右胁而卧无疾而终自云得生净佛国土
永昌元年二月四日于阗三藏因陀罗波若在神
都魏国东寺亲与贤首说之。
钞即解脱和尚下言询求定舍者询问求学禅定
所舍之心谓昏沉掉举等也未几者非久也言请
證此心者祈请诸佛證盟此悟心也言馀广如传
及或是大圣化身等者传具云闻空中焚香偈巳
弥加勇猛自尔之后證入愈深高山景行是焉攸
属于是远近辐辏请益如流咨承教诲乃盈三百
既而大树爰集有待成劳仍策兹四众俱令一食
华严夜修禅观优游卒岁以此为恒诵经之际每
有杂类鸟兽咸萃林中寂然无声以听音响豹虎
猛兽时亦驯伏尝为恶人劫夺推坠岩下虽悬嵓
百仞宛然无损至永淳元年人见龛内光怪往观
之乃居士之从迁化众共出之光乃随灭焚尸起
塔时年七十六。
▲钞逆旅者显用记云逆迎也关
东呼逆关西呼迎旅谓羁旅客之别名即客店也
勃者卒也抱者持也。
▲钞升天止修罗下屡者数
也恤者挫也屈者劳也勍者强也言须臾送归者
传中止修罗阵竟诸天咸曰任师所愿我当与之
沙弥云我不求馀愿唯求无上菩提诸天谢曰如
师大愿诚非我力未审法师更求何事答云馀非
所愿也凡经少时遂即送归衣染天香终身不绝
其数载右胁而卧无疾而终自云得生净佛国土
永昌元年二月四日于阗三藏因陀罗波若在神
都魏国东寺亲与贤首说之。
钞即解脱和尚下言询求定舍者询问求学禅定
所舍之心谓昏沉掉举等也未几者非久也言请
證此心者祈请诸佛證盟此悟心也言馀广如传
及或是大圣化身等者传具云闻空中焚香偈巳
弥加勇猛自尔之后證入愈深高山景行是焉攸
属于是远近辐辏请益如流咨承教诲乃盈三百
既而大树爰集有待成劳仍策兹四众俱令一食
音释¶ 第 391b 页
其房宇匾隘露坐者多遂使瓶钵绳床映满山谷
脱循循善诱随事指挥务改其所滞略无常准故
游门之伍莫不窥其庭奥也然足不出寺五十年
学成禅业者将逾八百自后希风景赖波澜复过
乎数倍矣又恒岳之西清凉东南俗名之大黑山
有清信女先来目盲常独在山中坐禅恒州道俗
每六斋日赍香华珍味来就供养文殊师利于正
食时忽闻空中曰五台佛光山内文殊师利菩萨
在此教化汝可往彼必得悟道众并闻莫不倾骇
则依空告驰往佛光其间险阻二百馀里盲女抗
手先登初无引示脱见之惊起即授深宗据斯言
说或大圣之权耳及将命终知巳诸德经宵疑别
夜有大虫至脱恒以饮泉悲号良久别明日中如
常剃落礼拜众僧讫还本禅房端然坐化时年八
十一贞观十六年也道俗哀恸若丧所天即于寺
内凿龛而处龛面西南向咫尺双扉至今观之俨
如生也。
钞道英其行迹多亦广如传说者于柏梯寺修止
观巳后在京师住胜光寺从昙迁法师听采摄论
迁特赏异之听讲之暇常供僧役因事呈理既以
调心常云余瞑目坐禅如有所诣及开目后还合
常识故于事务游观役心使空有无滞耳然其常
坐开目如线动逾信宿初无顿𥇒后入禅定稍程
异迹常任直岁与人争地忽现廛尸气绝色变俄
脱循循善诱随事指挥务改其所滞略无常准故
游门之伍莫不窥其庭奥也然足不出寺五十年
学成禅业者将逾八百自后希风景赖波澜复过
乎数倍矣又恒岳之西清凉东南俗名之大黑山
有清信女先来目盲常独在山中坐禅恒州道俗
每六斋日赍香华珍味来就供养文殊师利于正
食时忽闻空中曰五台佛光山内文殊师利菩萨
在此教化汝可往彼必得悟道众并闻莫不倾骇
则依空告驰往佛光其间险阻二百馀里盲女抗
手先登初无引示脱见之惊起即授深宗据斯言
说或大圣之权耳及将命终知巳诸德经宵疑别
夜有大虫至脱恒以饮泉悲号良久别明日中如
常剃落礼拜众僧讫还本禅房端然坐化时年八
十一贞观十六年也道俗哀恸若丧所天即于寺
内凿龛而处龛面西南向咫尺双扉至今观之俨
如生也。
钞道英其行迹多亦广如传说者于柏梯寺修止
观巳后在京师住胜光寺从昙迁法师听采摄论
迁特赏异之听讲之暇常供僧役因事呈理既以
调心常云余瞑目坐禅如有所诣及开目后还合
常识故于事务游观役心使空有无滞耳然其常
坐开目如线动逾信宿初无顿𥇒后入禅定稍程
异迹常任直岁与人争地忽现廛尸气绝色变俄
音释¶ 第 391c 页
欲膀胀归心启悔乃言笑如常又坐池六宿卧雪
三夕唯言火炙土坌诚难测也一日讲起信论至
真如门奄然不语怪近观之气绝身冷众知灭想
即而任之经于累宿方从定起又曾亢旱(云云如钞)及
将终索求剃发还坐披以大衣告门人曰无常至
也不可自欺即令诵此经贤首偈至于属纩令侍
人称佛奄然神逝贞观十年九月也春秋八十初
将终感群鸟数万悲鸣房宇青衣二童执华而入
紫色如光从英身出腾𦦨数丈及明雾结周二十
里人物失色三日方歇晋州行化之侣闻变顿赴
如丧重亲又感所乘之牛吼鸣泪流不息断绝水
草经于七日将欲藏殓才下一钁地忽大震周十
五里皆大骇怖又感白蚁两道远属龛柩白鸟二
头翔鸣随送至于龛所详英道开物悟慧解人神
故得灵相氛氲存亡总萃不负身世诚斯人乎。
钞灵干等者传后云大业三年置大禅定寺有敕
擢为道场上坐僧徒一盛匡救有功至八年正月
二十九日卒于寺春秋七十有八及葬于终南之
阴。
钞求那跋陀下五明者一声明二医方明三工巧
明四咒明五因明此唯世间法故后崇佛法下方
学佛法也言馀如传说者传复云元嘉末谯王屡
有怪梦跋陀答曰京师将有祸乱未及一年元凶
搆逆至若丞相阴谋预陈三谏之略世祖遥望悬
三夕唯言火炙土坌诚难测也一日讲起信论至
真如门奄然不语怪近观之气绝身冷众知灭想
即而任之经于累宿方从定起又曾亢旱(云云如钞)及
将终索求剃发还坐披以大衣告门人曰无常至
也不可自欺即令诵此经贤首偈至于属纩令侍
人称佛奄然神逝贞观十年九月也春秋八十初
将终感群鸟数万悲鸣房宇青衣二童执华而入
紫色如光从英身出腾𦦨数丈及明雾结周二十
里人物失色三日方歇晋州行化之侣闻变顿赴
如丧重亲又感所乘之牛吼鸣泪流不息断绝水
草经于七日将欲藏殓才下一钁地忽大震周十
五里皆大骇怖又感白蚁两道远属龛柩白鸟二
头翔鸣随送至于龛所详英道开物悟慧解人神
故得灵相氛氲存亡总萃不负身世诚斯人乎。
钞灵干等者传后云大业三年置大禅定寺有敕
擢为道场上坐僧徒一盛匡救有功至八年正月
二十九日卒于寺春秋七十有八及葬于终南之
阴。
钞求那跋陀下五明者一声明二医方明三工巧
明四咒明五因明此唯世间法故后崇佛法下方
学佛法也言馀如传说者传复云元嘉末谯王屡
有怪梦跋陀答曰京师将有祸乱未及一年元凶
搆逆至若丞相阴谋预陈三谏之略世祖遥望悬
音释¶ 第 392a 页
知一在其中策杖江中神童忽至焚香楼下山鬼
自移登御座而齐高居钓台而极物若斯盛德未
暇详举而自幼以来恒执香炉未尝辍手每食辍
分施飞鸟乌或驯之集手而食至太始四年正月
觉体不愈使与太宗及公卿等告别临终之日延
伫而望之见天华圣像满中遂卒春秋七十有五
太宗深加痛惜慰赠甚厚公卿会葬荣哀备焉。
钞此云宝意下言持笏者一名手板品官所执释
名笏忽也有事书其上以备忽忘也都讲者僧史
云敷宣之士击发之由非旁人而启端难在座而
孤起昔支遁讲维摩许询为都讲许一问众谓支
无以答一义众许无以难如是问答连环不尽是
知都讲实难其人今之都讲乃是举唱经文盖是
像古之都讲耳言焚香者应侍者之职也维那者
具正应云羯摩陀那此云授事意以众事指授于
人也亦云知事亦云悦众谓知其事而悦其众也
言梵呗者具云梵呗梵摩此云静止具云匿呗正
云婆师此翻赞叹十诵律云亿耳(人名)作三契声以
赞佛虽哀不伤虽乐不淫和故为法乐也。
钞杜顺事迹颇多者准传记云姓杜氏雍州(即西京京
兆府)万年县人也(西京郭下两县谓万年长安今和尚本住启夏门外数里杜光村属
万年县界杜光村即杜陵也)和尚才生三日有一奶母自来求
乳养满三月其母腾空而去孩童之时常于宅后
冢上为众说法闻者皆悟大乘至今说法冢见在
自移登御座而齐高居钓台而极物若斯盛德未
暇详举而自幼以来恒执香炉未尝辍手每食辍
分施飞鸟乌或驯之集手而食至太始四年正月
觉体不愈使与太宗及公卿等告别临终之日延
伫而望之见天华圣像满中遂卒春秋七十有五
太宗深加痛惜慰赠甚厚公卿会葬荣哀备焉。
钞此云宝意下言持笏者一名手板品官所执释
名笏忽也有事书其上以备忽忘也都讲者僧史
云敷宣之士击发之由非旁人而启端难在座而
孤起昔支遁讲维摩许询为都讲许一问众谓支
无以答一义众许无以难如是问答连环不尽是
知都讲实难其人今之都讲乃是举唱经文盖是
像古之都讲耳言焚香者应侍者之职也维那者
具正应云羯摩陀那此云授事意以众事指授于
人也亦云知事亦云悦众谓知其事而悦其众也
言梵呗者具云梵呗梵摩此云静止具云匿呗正
云婆师此翻赞叹十诵律云亿耳(人名)作三契声以
赞佛虽哀不伤虽乐不淫和故为法乐也。
钞杜顺事迹颇多者准传记云姓杜氏雍州(即西京京
兆府)万年县人也(西京郭下两县谓万年长安今和尚本住启夏门外数里杜光村属
万年县界杜光村即杜陵也)和尚才生三日有一奶母自来求
乳养满三月其母腾空而去孩童之时常于宅后
冢上为众说法闻者皆悟大乘至今说法冢见在
音释¶ 第 392b 页
十五代兄行营十万军众柴水无备请独知柴水
取水一担三军备足取柴一担众使有馀于一夜
中潜取十万人垢腻衣服洗濯悉遍不令众知乃
不举锋刃独降贼军便退将士不伤不乐官荣请
归养亲至年十八于魏禅师处而求出家(即因圣寺弥禅
师也弥俗姓魏故云魏禅师)时感地动禅师亲与落发忽有地
神捧盘承之禅师叹曰释迦如此岂非圣人乎后
行化庆州使君闇请须臾便去复有五百贫人相
随赴会使君虑供不备和尚曰但心平等无有不
办及斋了其五百贫人化为菩萨罗汉空中而去
有张弘畅者家畜牛马性极弊恶人皆患之卖无
僦者和尚示语慈善如有闻从是巳后更为抵齧
尝引众骊山夏中栖静地多虫蚁无因种菜和尚
恐有损害就地指示令虫移徙不久就视如其分
齐恰无虫焉和尚时患肿脓溃外流人皆有敬而
吮者或有以帛拭者寻即瘥愈馀脓发香流气难
比拭帛犹在香气不歇三原县人曰萨埵者生来
患聋又张苏者亦患生哑和尚来与共语遂如常
人永即痊复武功县僧毒龙所魅众请和尚救之
即端对坐龙遂托病僧言禅师既来义无久住极
相劳挠寻即释然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
不投造和尚不施馀术坐而对之无不差者由是
神树龙庙见即焚除巫觋所事躬为屏当和尚因
行南野将度黄渠其水泛涨至而流断才及上岸
取水一担三军备足取柴一担众使有馀于一夜
中潜取十万人垢腻衣服洗濯悉遍不令众知乃
不举锋刃独降贼军便退将士不伤不乐官荣请
归养亲至年十八于魏禅师处而求出家(即因圣寺弥禅
师也弥俗姓魏故云魏禅师)时感地动禅师亲与落发忽有地
神捧盘承之禅师叹曰释迦如此岂非圣人乎后
行化庆州使君闇请须臾便去复有五百贫人相
随赴会使君虑供不备和尚曰但心平等无有不
办及斋了其五百贫人化为菩萨罗汉空中而去
有张弘畅者家畜牛马性极弊恶人皆患之卖无
僦者和尚示语慈善如有闻从是巳后更为抵齧
尝引众骊山夏中栖静地多虫蚁无因种菜和尚
恐有损害就地指示令虫移徙不久就视如其分
齐恰无虫焉和尚时患肿脓溃外流人皆有敬而
吮者或有以帛拭者寻即瘥愈馀脓发香流气难
比拭帛犹在香气不歇三原县人曰萨埵者生来
患聋又张苏者亦患生哑和尚来与共语遂如常
人永即痊复武功县僧毒龙所魅众请和尚救之
即端对坐龙遂托病僧言禅师既来义无久住极
相劳挠寻即释然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
不投造和尚不施馀术坐而对之无不差者由是
神树龙庙见即焚除巫觋所事躬为屏当和尚因
行南野将度黄渠其水泛涨至而流断才及上岸
音释¶ 第 392c 页
宛尔如初尝赴斋请斋主抱一孩儿欲乞长命云
前后数子皆不宜育今特修斋和尚加持乞与长
寿和尚熟视曰此汝冤家也斋了与汝忏悔斋馀
令抱孩子至于河边和尚遂抛子入水夫妻啼泣
尤滞和尚曰汝子不失即时以手一指其孩子化
为六尺丈夫立于波间责之曰汝前生杀我取我
金帛推我溺水不因和尚与我解冤誓不相赦和
尚尝将鞋履一緉置于市门三日不失人问其故
和尚曰吾从无量劫来不盗他人一钱报应如此
于是为盗者悉悔过易心于终南山集华严所诠
之义作法界观文既巳成就聚火焚烧契合圣心
一字无损时感海会菩萨现身赞叹同伸供养和
同笃性绵密情兼慈爱道俗贵贱皆事邀请于毁
赞二途未尝采录所以感通幽显声闻朝野太宗
皇帝仰其神异请师入内皇帝亲迎帝问师曰朕
尝寒热所苦久而不愈闻师神力何以蠲徐师曰
圣德御宇妖何能为但平治苍生普伸大赦圣体
必愈帝纳师言择日御按大赦天下帝疾遂愈于
赐大师号为帝心禅师王族及以懿臣归心请戒
以贞观十四年无疾坐脱于南郊义善寺春秋八
十有四又重立碑文云其年于十月二十五日入
内辞太宗皇帝升太阶殿隐化于御床留大内供
养七日同座送于樊川北原凿埪处之即今会圣
院京邑同嗟制服亘野面色不变经月愈鲜安坐
前后数子皆不宜育今特修斋和尚加持乞与长
寿和尚熟视曰此汝冤家也斋了与汝忏悔斋馀
令抱孩子至于河边和尚遂抛子入水夫妻啼泣
尤滞和尚曰汝子不失即时以手一指其孩子化
为六尺丈夫立于波间责之曰汝前生杀我取我
金帛推我溺水不因和尚与我解冤誓不相赦和
尚尝将鞋履一緉置于市门三日不失人问其故
和尚曰吾从无量劫来不盗他人一钱报应如此
于是为盗者悉悔过易心于终南山集华严所诠
之义作法界观文既巳成就聚火焚烧契合圣心
一字无损时感海会菩萨现身赞叹同伸供养和
同笃性绵密情兼慈爱道俗贵贱皆事邀请于毁
赞二途未尝采录所以感通幽显声闻朝野太宗
皇帝仰其神异请师入内皇帝亲迎帝问师曰朕
尝寒热所苦久而不愈闻师神力何以蠲徐师曰
圣德御宇妖何能为但平治苍生普伸大赦圣体
必愈帝纳师言择日御按大赦天下帝疾遂愈于
赐大师号为帝心禅师王族及以懿臣归心请戒
以贞观十四年无疾坐脱于南郊义善寺春秋八
十有四又重立碑文云其年于十月二十五日入
内辞太宗皇帝升太阶殿隐化于御床留大内供
养七日同座送于樊川北原凿埪处之即今会圣
院京邑同嗟制服亘野面色不变经月愈鲜安坐
音释¶ 第 393a 页
三周身体不散至今骨锁犹在灵异时闻皇帝归
心王臣敬奉每年十月二十五日埪所设会即华
严埪是也又无尽灯记云有一门人师未终前告
假师问将何往僧曰欲暂往五峰礼文殊去师微
笑曰汝必欲去吾有一偈可助汝行色当消息之
偈曰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秪者是何处
觅弥陀僧不喻旨遂去至台山遇老士问子何来
僧曰礼文殊来士曰文殊今不在山子来何益僧
曰文殊今在何所士曰在长安教化众生去也僧
曰某是长安人今长安谁为文殊士曰杜顺和尚
乃文殊耳僧闻耸然失声曰杜顺是我师也奄忽
中老士乃失僧审所告不妄兼道而回至浐水水
忽瀑涨凡三日方济到寺和尚昨日巳化矣以此
方知是文殊应身也。
钞即藏和尚下愈者悦也能竭其力者论语曰事
父母能竭其力自是伏膺下自从也是此也伏俯
也膺胸也意云从此之后申弟子之礼乃深入华
严无尽之玄旨言馀如别传者若崔志远传甚详
未见其本若纂灵记即今钞引三度光者是其馀
云及俨将去世贤首尚居俗服俨语诸德曰此贤
者盖无师自悟愿假馀光共成佛事大兴华严其
唯此人至咸亨中诸德连状以闻因之削染未进
具戒奉敕于太原寺讲华严经名价日高道俗云
集前后讲三十馀遍圣历中奉敕于东都佛授记
心王臣敬奉每年十月二十五日埪所设会即华
严埪是也又无尽灯记云有一门人师未终前告
假师问将何往僧曰欲暂往五峰礼文殊去师微
笑曰汝必欲去吾有一偈可助汝行色当消息之
偈曰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秪者是何处
觅弥陀僧不喻旨遂去至台山遇老士问子何来
僧曰礼文殊来士曰文殊今不在山子来何益僧
曰文殊今在何所士曰在长安教化众生去也僧
曰某是长安人今长安谁为文殊士曰杜顺和尚
乃文殊耳僧闻耸然失声曰杜顺是我师也奄忽
中老士乃失僧审所告不妄兼道而回至浐水水
忽瀑涨凡三日方济到寺和尚昨日巳化矣以此
方知是文殊应身也。
钞即藏和尚下愈者悦也能竭其力者论语曰事
父母能竭其力自是伏膺下自从也是此也伏俯
也膺胸也意云从此之后申弟子之礼乃深入华
严无尽之玄旨言馀如别传者若崔志远传甚详
未见其本若纂灵记即今钞引三度光者是其馀
云及俨将去世贤首尚居俗服俨语诸德曰此贤
者盖无师自悟愿假馀光共成佛事大兴华严其
唯此人至咸亨中诸德连状以闻因之削染未进
具戒奉敕于太原寺讲华严经名价日高道俗云
集前后讲三十馀遍圣历中奉敕于东都佛授记
音释¶ 第 393b 页
寺讲华严时感佛殿忽然震动天子嘉之命编国
史宋高僧传云释法藏字贤首(此与今钞同纂灵即曰则天赐号贤
首圆觉钞乃云帝谥号贤首)风度奇正利智绝伦薄游京师微
露锋颖属奘师译经藏应名僧义学之选始预其
间后因笔授正义润文见识不同而出译场(据纂灵记
俨师死时尚居俗至咸亨中方削染奘师译经在贞观间与咸亨相去二十有馀年贤首为僧奘巳化去
久矣而云应名僧选与奘同译经足见宋传误也而说记事多不亲不知本何处说)至天后
朝实叉难陀赍华严梵夹至藏与义净复礼再登
其职寻于义净译场又与胜庄大仪充證义(次叙传法
界观则天说金师子章并置镜灯喻与讲经感地动等馀名不录)然据诸钞记每
说祖师行迹多指在别卷少有详者以年纪浸远
传记互有出没学者又不编录恐祖师行迹后人
阙闻故上来备编首末唯此一传半得崔氏广本
为恨耳愿诸达识见者补之。
钞纂灵记云京兆人姓王名明干等者若华严传
但云文明元年京师人姓王失其名(云云)事同今
钞若胡幽贞传乃云垂拱二年四月中贤首于大
慈恩寺讲华严后散讲谒大德成尘二律师报贤
首云今夏贤安坊郭神亮身死七日后苏入寺礼
拜薄尘自云入冥有僧令诵偈云若人欲了知(云
云)时贤首答尘曰此偈乃华严第四会中偈文尘
初不记是华严犹未全信贤首乃索十行品捡看
果是十行偈中最后偈也尘公叹曰才闻一偈则
千万人一时脱苦况受全部讲通深义耶评曰贤
史宋高僧传云释法藏字贤首(此与今钞同纂灵即曰则天赐号贤
首圆觉钞乃云帝谥号贤首)风度奇正利智绝伦薄游京师微
露锋颖属奘师译经藏应名僧义学之选始预其
间后因笔授正义润文见识不同而出译场(据纂灵记
俨师死时尚居俗至咸亨中方削染奘师译经在贞观间与咸亨相去二十有馀年贤首为僧奘巳化去
久矣而云应名僧选与奘同译经足见宋传误也而说记事多不亲不知本何处说)至天后
朝实叉难陀赍华严梵夹至藏与义净复礼再登
其职寻于义净译场又与胜庄大仪充證义(次叙传法
界观则天说金师子章并置镜灯喻与讲经感地动等馀名不录)然据诸钞记每
说祖师行迹多指在别卷少有详者以年纪浸远
传记互有出没学者又不编录恐祖师行迹后人
阙闻故上来备编首末唯此一传半得崔氏广本
为恨耳愿诸达识见者补之。
钞纂灵记云京兆人姓王名明干等者若华严传
但云文明元年京师人姓王失其名(云云)事同今
钞若胡幽贞传乃云垂拱二年四月中贤首于大
慈恩寺讲华严后散讲谒大德成尘二律师报贤
首云今夏贤安坊郭神亮身死七日后苏入寺礼
拜薄尘自云入冥有僧令诵偈云若人欲了知(云
云)时贤首答尘曰此偈乃华严第四会中偈文尘
初不记是华严犹未全信贤首乃索十行品捡看
果是十行偈中最后偈也尘公叹曰才闻一偈则
千万人一时脱苦况受全部讲通深义耶评曰贤
音释¶ 第 393c 页
首自叙乃云亡其名苑师修纂灵记乃云王明干
而胡幽贞纂慧英所记乃云郭神亮今据华严传
云永隆年中雍州长安县人郭神亮梵行清净因
忽暴终诸天引至兜率天宫礼敬弥勒有一菩萨
谓亮云何不受持华严对曰为无人讲菩萨曰有
人现讲何以言无亮后苏具向薄尘法师叙其事
以此而详贤首之弘转法轮亚迹参圣徵矣上传
文据此乃尘公为贤首说乃郭神亮入天宫之事
而胡幽贞叙作入冥之事叙事不实此可见矣应
是苑师于贤首后询得其名故今叙依纂灵为正
故云王明干也。
▲钞长耳婆罗门等者据华严传
乃云师子国长年婆罗门弥多罗第三果人也此
云能友麟德之初来仪震旦高宗天后甚所尊重
请蓬莱宫与长手皆传写之误以僧传并华严传
皆云长年沙门耳。
▲钞即十地经下疏钞云然闻
有二义一汎尔闻为远益故二不取闻相故涅槃
经云若有闻经不作闻相不作说相不作句相不
作字相是一切乃作闻经当此宗旨前后圆融真
实闻故言等佛者此经说佛智慧观境今能正闻
如彼真观故言何况下问闻巳等佛何更况耶答
况能等也以读诵等岂不等于佛耶或可若更读
诵修行等多佛故一多无碍方为真极经下释妨
问经中但显于闻疏中何故云读诵思修耶释竟
可知。
而胡幽贞纂慧英所记乃云郭神亮今据华严传
云永隆年中雍州长安县人郭神亮梵行清净因
忽暴终诸天引至兜率天宫礼敬弥勒有一菩萨
谓亮云何不受持华严对曰为无人讲菩萨曰有
人现讲何以言无亮后苏具向薄尘法师叙其事
以此而详贤首之弘转法轮亚迹参圣徵矣上传
文据此乃尘公为贤首说乃郭神亮入天宫之事
而胡幽贞叙作入冥之事叙事不实此可见矣应
是苑师于贤首后询得其名故今叙依纂灵为正
故云王明干也。
▲钞长耳婆罗门等者据华严传
乃云师子国长年婆罗门弥多罗第三果人也此
云能友麟德之初来仪震旦高宗天后甚所尊重
请蓬莱宫与长手皆传写之误以僧传并华严传
皆云长年沙门耳。
▲钞即十地经下疏钞云然闻
有二义一汎尔闻为远益故二不取闻相故涅槃
经云若有闻经不作闻相不作说相不作句相不
作字相是一切乃作闻经当此宗旨前后圆融真
实闻故言等佛者此经说佛智慧观境今能正闻
如彼真观故言何况下问闻巳等佛何更况耶答
况能等也以读诵等岂不等于佛耶或可若更读
诵修行等多佛故一多无碍方为真极经下释妨
问经中但显于闻疏中何故云读诵思修耶释竟
可知。
音释¶ 第 394a 页
钞馀诸感通下今有略举一二僧眺姓庄氏少出
家以小乘为业驰誉江汉有象王哲公在龙泉讲
三论心生不忍曰三论明空讲者著空言讫舌出
三尺鼻眼两耳并皆血流七日不语有伏律师闻
之曰汝太痴也一言毁经罪过五逆可信大乘方
得免尔乃令忏悔舌还入如故便舆往哲所唯听
大乘哲之亡为建七处八会方广斋百日既满即
往香山神足寺足不踰阃常习大乘四时每讲华
严经用陈忏谢贞观十一年四月三日在松林坐
禅见有三人形服都雅赤衣礼拜请授菩萨戒授
讫白曰禅师太利根若不改心必不信大乘者千
佛出世犹在地狱闻此重励涕泣交流大哭还寺
绕佛忏悔又劝化士俗造华严大品法华维摩思
益佛藏三论等各一百部至十二年三月九日佛
前礼忏安然坐化春秋八十馀矣终后七日林树
白色大泉浑浊过此方复焉又日照说天竺近占
波城有伽蓝名毗瑟奴(人名也)于中有诸头陀僧并
小乘学忽有大乘法师持华严经一夹来至其所
诸僧不敬彼师留经夹而去诸僧不信大乘遂持
经夹投之井内后数见井上光明上冲同于烈火
即复勾取之其经夹不湿虽因信大乘是佛说犹
谓不及小乘遂置小乘经下至明旦辄在其上疑
人移之复取在下明旦亦然若数番诸师方信投
诚忏悔华严一经盛行诸国又日照说尝游南天
音释¶ 第 394b 页
竺止一伽蓝名爰居此鸟名也见彼诸僧受持华
严因问此伽蓝何因取于鸟名彼僧对曰昔有一
比丘饮啖同俗每诵华严以为巳业命终之后由
破戒故生于南海作一鸟身大可三丈犹作人语
诵经不辍时有一清信士从海采宝值恶风飘船
覆没唯执片板过止一洲衣粮俱绝怀忧而住忽
闻树上有诵经声即便候听乃见一鸟诵华严经
怪叹良久遂赞言善诵善诵鸟闻赞声即下树语
人曰汝能为我造一伽蓝否答曰我身命不终何
能造寺鸟曰汝若能作当附贵宝送汝还乡人曰
如言甚善鸟遂负人于背飞至宝山此人识宝乃
多取诸珍因附鸟背飞空越海送于天竺至岸而
下鸟曰君为我造寺还用我名以题寺号信士既
深思含悲而别奉其珍物以事启王王乃封邑五
百户令为造寺由是此寺以鸟为名也巳上略举
数条此经感应实则难思。】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十八
* 音释
芟
(所岩切除草也音山)。
挺
(音定拔也)。
[((素-糸)*刀)/石]
(音略利也)。
悍
(胡旦切勇也)。
趯
(他历切跳跃也)。
戛
(古扎切措也)。
舋
(许靳切罪也)。
僦
(音就赁也)。
緉
(音亮鞋也)。
埪
(苦公切土埪也)。
严因问此伽蓝何因取于鸟名彼僧对曰昔有一
比丘饮啖同俗每诵华严以为巳业命终之后由
破戒故生于南海作一鸟身大可三丈犹作人语
诵经不辍时有一清信士从海采宝值恶风飘船
覆没唯执片板过止一洲衣粮俱绝怀忧而住忽
闻树上有诵经声即便候听乃见一鸟诵华严经
怪叹良久遂赞言善诵善诵鸟闻赞声即下树语
人曰汝能为我造一伽蓝否答曰我身命不终何
能造寺鸟曰汝若能作当附贵宝送汝还乡人曰
如言甚善鸟遂负人于背飞至宝山此人识宝乃
多取诸珍因附鸟背飞空越海送于天竺至岸而
下鸟曰君为我造寺还用我名以题寺号信士既
深思含悲而别奉其珍物以事启王王乃封邑五
百户令为造寺由是此寺以鸟为名也巳上略举
数条此经感应实则难思。】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十八
* 音释
芟
(所岩切除草也音山)。
挺
(音定拔也)。
[((素-糸)*刀)/石]
(音略利也)。
悍
(胡旦切勇也)。
趯
(他历切跳跃也)。
戛
(古扎切措也)。
舋
(许靳切罪也)。
僦
(音就赁也)。
緉
(音亮鞋也)。
埪
(苦公切土埪也)。
音释¶ 第 394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