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第 371b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十七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钞三法无去来宗中言都有八全一少分者一大
众部即窟外结集之大众也或大天分部时凡僧
多者为大众部二说转部有本云雪转部者非也
以上座部转居雪山云雪山转部此部在前法有
我无宗中收今正是说转部也此师说有唯一种
子现在相续转至后世故言说转此部本名经量
部唯依经为比量不依律及对法凡所解义以经
为證名为经量亦说转也(然有本钞都有七全一少分无此说转部以根
本经部在第一宗中巳收则无者为正或约别义此宗又摄亦无妨也)三鸡胤部者
上古有仙贪欲所逼遂染一鸡而生子从所生族
音释¶ 第 371c 页
因名鸡胤即婆罗门中仙人种姓今部主其族也
故以为名文殊问经云是律主姓也四制多山部
者制多此云灵庙此多有制多因以立名纂玄记
云佛于一世初生成道转法轮般涅槃四处皆有
灵庙此即一处山有制多人依山住从山立名即
后大天所居处也(馀如上说)五六二部者制多山西称
曰西山既与大天不和因此别住北山亦尔制多
山北之一山也此上三部并从所住立名九法藏
部者或名法密部部主名也即目连弟子目连灭
后习师所说故也然密与藏义意大同此师含容
正法如藏之密故亦名为法护护亦防护即密藏
义也八饮光部者上古有仙身光明盛饮蔽馀光
令不现故今此部主是其苗裔故以为名言化地
者如上巳释言叙雪转云者非也应云说转言四
分律法藏部义者梵云昙无德此云法藏即四分
律主名也言僧祇大众部义者具云摩诃僧祇此
云大众此部是总以行解虚通不生偏执顺五部
所见故或云摩诃僧祇云大众者此与大众部不
同僧祇大众即上座窟内大众故不同窟外大部
也今详既云僧祇律大众部者是大众部同于僧
祇律也如上四分律同昙无德法藏部故。
钞说假部者此部所说世出世法皆通假名及真
实故言成实论先是数论弟子等者此论是诃梨
跋摩造在僧法中巳造此论言以所造为能造者
故以为名文殊问经云是律主姓也四制多山部
者制多此云灵庙此多有制多因以立名纂玄记
云佛于一世初生成道转法轮般涅槃四处皆有
灵庙此即一处山有制多人依山住从山立名即
后大天所居处也(馀如上说)五六二部者制多山西称
曰西山既与大天不和因此别住北山亦尔制多
山北之一山也此上三部并从所住立名九法藏
部者或名法密部部主名也即目连弟子目连灭
后习师所说故也然密与藏义意大同此师含容
正法如藏之密故亦名为法护护亦防护即密藏
义也八饮光部者上古有仙身光明盛饮蔽馀光
令不现故今此部主是其苗裔故以为名言化地
者如上巳释言叙雪转云者非也应云说转言四
分律法藏部义者梵云昙无德此云法藏即四分
律主名也言僧祇大众部义者具云摩诃僧祇此
云大众此部是总以行解虚通不生偏执顺五部
所见故或云摩诃僧祇云大众者此与大众部不
同僧祇大众即上座窟内大众故不同窟外大部
也今详既云僧祇律大众部者是大众部同于僧
祇律也如上四分律同昙无德法藏部故。
钞说假部者此部所说世出世法皆通假名及真
实故言成实论先是数论弟子等者此论是诃梨
跋摩造在僧法中巳造此论言以所造为能造者
音释¶ 第 372a 页
彼宗以五尘为能造五大为所造即与我宗能所
造倒故后入佛法此论属经部摄也言三藏云下
證成经部师是此宗摄也言细实而粗假者唯识
疏云经部十处(十二处中除意法也)粗假细实(极微为实粗色等为假聚
细为粗故假)大乘世俗粗实细假(一切色等皆从种生由识变故相分收故
粗实极微但是观心假想分析而有故细名假)萨婆多等粗细俱实(极微随色
等处摄即和集色等细从粗摄故)一说部等粗细俱假今当初句
与说假部义稍同故合为一宗言此说假下拣之
三部异别后二家所宗之论以释说假名也此从
俗谛中皆有假实故不同一说部不同真俗一切
皆假不同说出世部真谛唯实俗谛皆假故此拣
之言蕴门中下释成俗谛中有假实也若法在五
蕴门中摄时是实若分五蕴为十二处十八界(谓开
色合心为十二处心色俱开为十八界)既开五蕴色心为界处故是
假说也(谓既开五蕴积聚为界处故界处名假积聚也)。】
「疏世俗是假等者此部明世间法从颠倒生智是虚
妄故非实有悉是假名出世之法不从颠倒起有道
果故二空境是真实一空智亦真实真实境能生真
实智真实智能通真实境故是实有名出世也此约
所立为名此分通大乘故钞云少似中论等钞少似
中论等者谓少似中论前一半也以中论四谛品前
以空破有四谛品中以空立有今以二空为真实似
前一半义也或可世俗是妄少似因缘所生法出世
为真少似我说即是空不得全偈故云前半然此言
造倒故后入佛法此论属经部摄也言三藏云下
證成经部师是此宗摄也言细实而粗假者唯识
疏云经部十处(十二处中除意法也)粗假细实(极微为实粗色等为假聚
细为粗故假)大乘世俗粗实细假(一切色等皆从种生由识变故相分收故
粗实极微但是观心假想分析而有故细名假)萨婆多等粗细俱实(极微随色
等处摄即和集色等细从粗摄故)一说部等粗细俱假今当初句
与说假部义稍同故合为一宗言此说假下拣之
三部异别后二家所宗之论以释说假名也此从
俗谛中皆有假实故不同一说部不同真俗一切
皆假不同说出世部真谛唯实俗谛皆假故此拣
之言蕴门中下释成俗谛中有假实也若法在五
蕴门中摄时是实若分五蕴为十二处十八界(谓开
色合心为十二处心色俱开为十八界)既开五蕴色心为界处故是
假说也(谓既开五蕴积聚为界处故界处名假积聚也)。】
「疏世俗是假等者此部明世间法从颠倒生智是虚
妄故非实有悉是假名出世之法不从颠倒起有道
果故二空境是真实一空智亦真实真实境能生真
实智真实智能通真实境故是实有名出世也此约
所立为名此分通大乘故钞云少似中论等钞少似
中论等者谓少似中论前一半也以中论四谛品前
以空破有四谛品中以空立有今以二空为真实似
前一半义也或可世俗是妄少似因缘所生法出世
为真少似我说即是空不得全偈故云前半然此言
音释¶ 第 372b 页
少似即有少分通于大乘破相始教之义或可以彼
世俗是妄出世为实望中论前半偈者亦不全同故
但云少似以中论前二句缘生之法即空者即世出
世法皆尽空也今第五宗唯空世间故世俗是妄不
空出世间故出世为实故中论前半偈中唯似其空
世间之一分故云少似及向前也若既全似则与大
乘何别思之疏一说部者名即是说名为一说说一
假名尔从所立为名前则出世是真今则出世亦假
名尔。」
【钞既无世间者捡论应云既无有世间探玄记云
此亦通于初教之始即破相始教中初入方便。
钞应理圆实宗者金光明经钞云应者合也应正
道理圆满成实非方便说显了义故故名应理圆
实宗也今以彼虽自为圆实妄后三宗义非圆满
故改名三性空有宗也。】
「疏谓心境两亡者通但空破相之意及顿教绝相之
意言直显体故者唯是顿义今以深从浅故为此次
若探玄记不立三性空有宗第七名一切皆空宗谓
大乘初教八名真德不空宗九名相想俱绝宗今以
第九合其第七为第八真空绝相加第七三性空有
以当相教移彼第八为今第九收义方足。
疏九空有无碍宗者然约大乘宗中第七是有虽云
遍计空此约情执空尔然依他似有圆成实有故为
有也故下立为二谛俱有宗第八即是空今第九融
世俗是妄出世为实望中论前半偈者亦不全同故
但云少似以中论前二句缘生之法即空者即世出
世法皆尽空也今第五宗唯空世间故世俗是妄不
空出世间故出世为实故中论前半偈中唯似其空
世间之一分故云少似及向前也若既全似则与大
乘何别思之疏一说部者名即是说名为一说说一
假名尔从所立为名前则出世是真今则出世亦假
名尔。」
【钞既无世间者捡论应云既无有世间探玄记云
此亦通于初教之始即破相始教中初入方便。
钞应理圆实宗者金光明经钞云应者合也应正
道理圆满成实非方便说显了义故故名应理圆
实宗也今以彼虽自为圆实妄后三宗义非圆满
故改名三性空有宗也。】
「疏谓心境两亡者通但空破相之意及顿教绝相之
意言直显体故者唯是顿义今以深从浅故为此次
若探玄记不立三性空有宗第七名一切皆空宗谓
大乘初教八名真德不空宗九名相想俱绝宗今以
第九合其第七为第八真空绝相加第七三性空有
以当相教移彼第八为今第九收义方足。
疏九空有无碍宗者然约大乘宗中第七是有虽云
遍计空此约情执空尔然依他似有圆成实有故为
有也故下立为二谛俱有宗第八即是空今第九融
音释¶ 第 372c 页
取空有令无碍也。」
【钞不坏相故等者前互融明空有不异次双绝拂
空有之相今正双拂时而不坏空有之相即遮其
断灭也言真如随缘下以疏中真如二字拣空宗
意谓既上言互融双绝而不碍两存足显终教之
宗何必更言真如耶故今云前说空有无碍直据
空有而言若不更说真如则拣滥不尽以空有无
碍尚滥但空故故说真如即空空即真如问就言
真如巳拣第八宗何必更云随缘二字耶答为拣
法相故又云随缘问真如既唯随缘何成真如之
义又异但凝然下答也唯以随缘拣但凝然第七
宗也非无不变二义双足方得无碍言具恒沙下
复拣空宗故圭山立空性十门之异然西域立性
宗以今空顿实圆皆名性宗今则以义分之浅深
有异。
钞今回第七为第八等者正明立意以贤首探玄
所立多顺于彼以第七名一切皆空第八名真德
不空九名相想俱绝虽七始八终九顿有异七八
二宗皆依彼次但名有异以释第八义云约奘师
持法轮中说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以此为终教
然与彼应理圆实之义有滥故今欲反彼所立故
以彼七为第八彼八为第七却加第九融彼七八
方顺法性故问贤首顺彼八宗何有玄妙答但以
后二宗超之尔今有三宗超胜以第八中有顿义
【钞不坏相故等者前互融明空有不异次双绝拂
空有之相今正双拂时而不坏空有之相即遮其
断灭也言真如随缘下以疏中真如二字拣空宗
意谓既上言互融双绝而不碍两存足显终教之
宗何必更言真如耶故今云前说空有无碍直据
空有而言若不更说真如则拣滥不尽以空有无
碍尚滥但空故故说真如即空空即真如问就言
真如巳拣第八宗何必更云随缘二字耶答为拣
法相故又云随缘问真如既唯随缘何成真如之
义又异但凝然下答也唯以随缘拣但凝然第七
宗也非无不变二义双足方得无碍言具恒沙下
复拣空宗故圭山立空性十门之异然西域立性
宗以今空顿实圆皆名性宗今则以义分之浅深
有异。
钞今回第七为第八等者正明立意以贤首探玄
所立多顺于彼以第七名一切皆空第八名真德
不空九名相想俱绝虽七始八终九顿有异七八
二宗皆依彼次但名有异以释第八义云约奘师
持法轮中说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以此为终教
然与彼应理圆实之义有滥故今欲反彼所立故
以彼七为第八彼八为第七却加第九融彼七八
方顺法性故问贤首顺彼八宗何有玄妙答但以
后二宗超之尔今有三宗超胜以第八中有顿义
音释¶ 第 373a 页
故言如前西域者前钞云说假有故为第二时即
此第七宗显理至空会缘相尽为第三时即此第
八宗等言符法性者如前四不了皆归法相四了
皆归法性故回彼七八也。
钞然五六立在小乘等者第五宗立在说出世部
第六宗立在一说部前钞释此二宗皆引中论明
通大乘故探玄记第一并教义云此通初教之始
问若云此立在小乘义通大小者第三宗中亦应
通大乘以大乘亦说过未是无现在是有故第四
宗中亦应通大乘现在色心等为实从自种子而
生起故不相应行为假依色心分位假建立故何
独五六二宗耶答第三宗现在为有第四宗现在
之实皆离识实有故不通大乘疏约此义故不说
之或可与五六义齐疏举一隅令准知之。】
「疏七即法相等者然准起信疏有五宗一随相法执
宗即小乘诸师依阿含等经立造诸部小乘等论二
真空无相宗即龙树提婆依般若等经立造中观等
论三唯识法相宗即无著天亲依解深密等经立造
唯识等论四如来藏缘起宗即马鸣坚慧等依楞伽
等经立造起信等论五圆融具德宗即华严经天亲
菩萨造十地论立六相圆融义初一即此前六宗二
三即此八七二宗四五即此后二宗也然法相犹存
假名故定是权无相有二若缘生即空平等一味故
是顿实若但明空不显不空故是破相之权起信疏
此第七宗显理至空会缘相尽为第三时即此第
八宗等言符法性者如前四不了皆归法相四了
皆归法性故回彼七八也。
钞然五六立在小乘等者第五宗立在说出世部
第六宗立在一说部前钞释此二宗皆引中论明
通大乘故探玄记第一并教义云此通初教之始
问若云此立在小乘义通大小者第三宗中亦应
通大乘以大乘亦说过未是无现在是有故第四
宗中亦应通大乘现在色心等为实从自种子而
生起故不相应行为假依色心分位假建立故何
独五六二宗耶答第三宗现在为有第四宗现在
之实皆离识实有故不通大乘疏约此义故不说
之或可与五六义齐疏举一隅令准知之。】
「疏七即法相等者然准起信疏有五宗一随相法执
宗即小乘诸师依阿含等经立造诸部小乘等论二
真空无相宗即龙树提婆依般若等经立造中观等
论三唯识法相宗即无著天亲依解深密等经立造
唯识等论四如来藏缘起宗即马鸣坚慧等依楞伽
等经立造起信等论五圆融具德宗即华严经天亲
菩萨造十地论立六相圆融义初一即此前六宗二
三即此八七二宗四五即此后二宗也然法相犹存
假名故定是权无相有二若缘生即空平等一味故
是顿实若但明空不显不空故是破相之权起信疏
音释¶ 第 373b 页
以顿实从在破相权中故居唯识相宗前唯识明中
道故今清凉以破相权从在顿实之中会缘相尽故
居法相之后故次科云八即顿教者隐破相之义不
言也。」
【钞以五教料拣者此约宗教相当之处配之不必
全取教之次第也问若尔应顿教浅于终教以前
云前前浅后后深故答真空绝相虽是顿教然亦
通始教但从多分及隐始义此配为顿也故清凉
云况复宗者从多分说今亦多分故配于顿前浅
后深未爽通理。
钞即清辩菩萨所造者西域记云清辩论师外示
僧祛之服内弘龙猛之宗欲与护法论议清辩誓
不空见菩提树见当作佛护法无暇离菩提树故
不能相见论议乃云非慈氏成佛谁决我疑于观
音像前诵随心陀罗尼绝食饮水三岁菩萨现曰
何志曰留身待见慈氏(云云如前巳述)其掌珍论有二卷
唯释此二量故言谓立云等者百法慈恩疏云彼
胜义谛中有为无为二俱是空第一量云诸有为
真性故空从缘故如幻事(明钞云为遮犯世间相违过故以诸有为学者
世间非学世间皆许有故诸无为法学者世间许是有故若不拣之故成此过今言真性依胜义谛不依
世间故无此过初量应云真性有为前拣定是空后说前陈后说互相差别不相离性合以为宗因云缘
生如幻事等喻问真性是胜义者世俗胜义其相如何答真性义谛一切都空世俗谛中可有色心修證
等法如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世俗谛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是胜义相问此应有自教相违过以
违诸教不空义故如善戒经等云有为无为名之为有我及我所名之为无等答我亦有教如前所引又
道故今清凉以破相权从在顿实之中会缘相尽故
居法相之后故次科云八即顿教者隐破相之义不
言也。」
【钞以五教料拣者此约宗教相当之处配之不必
全取教之次第也问若尔应顿教浅于终教以前
云前前浅后后深故答真空绝相虽是顿教然亦
通始教但从多分及隐始义此配为顿也故清凉
云况复宗者从多分说今亦多分故配于顿前浅
后深未爽通理。
钞即清辩菩萨所造者西域记云清辩论师外示
僧祛之服内弘龙猛之宗欲与护法论议清辩誓
不空见菩提树见当作佛护法无暇离菩提树故
不能相见论议乃云非慈氏成佛谁决我疑于观
音像前诵随心陀罗尼绝食饮水三岁菩萨现曰
何志曰留身待见慈氏(云云如前巳述)其掌珍论有二卷
唯释此二量故言谓立云等者百法慈恩疏云彼
胜义谛中有为无为二俱是空第一量云诸有为
真性故空从缘故如幻事(明钞云为遮犯世间相违过故以诸有为学者
世间非学世间皆许有故诸无为法学者世间许是有故若不拣之故成此过今言真性依胜义谛不依
世间故无此过初量应云真性有为前拣定是空后说前陈后说互相差别不相离性合以为宗因云缘
生如幻事等喻问真性是胜义者世俗胜义其相如何答真性义谛一切都空世俗谛中可有色心修證
等法如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世俗谛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是胜义相问此应有自教相违过以
违诸教不空义故如善戒经等云有为无为名之为有我及我所名之为无等答我亦有教如前所引又
音释¶ 第 373c 页
问应有自语相违过谓吾宗言真性表依胜义汝宗胜义诸法都无复言有为乃是有义虽因明法似宗
之中无此有法自语相违之过于理既乖亦是过也答应知真性之言为防过故该通二量但远指初过
总示非正是宗有法意先指云我依真性立有为是有法定空故宗或欲显示无过道理故无违也故应
立量云有为是有法依真性皆空故宗便无过也故掌珍论云且如眼处一种有为就胜义其体空等)。
▲言此中因喻前却者三支次第先宗次因后喻今
颂中先宗次喻后因故云前却(却犹后也)或是译者回
文不尽故言二无为比量下百法疏云诸无为法
真性故非实以不起故犹如空华明钞云拣过如
上又此后量元依胜义谛立不同前量或准前量
理亦无违因云不起故谓本不生起诸不起者皆
定无有实喻如空华掌珍论云不说遮止即不立
异喻(然准明钞二量皆有自教相违失今以自亦有教故不为失也彼虽以此宗之教为非了而此
宗亦以彼教为非了故如前西域四不了皆归法相宗也故二量皆真能立亦真能破况顿是楞严经文
岂为似量耶故护法菩萨所造广百论第七中亦云诸有为法随缘生故犹如幻事非实有体诸无为法
亦非实有以不生故譬似龟毛明知造论之师情无去取者也)钞即般若三论中
一分之义下此言般若乃指诸部般若经尔三即
中百门也对前深密瑜伽尔言故有言下弹责他
人之言也此是法相宗破学龙猛(依奘法师传云正名龙猛旧云
龙树)宗失意之者非破龙猛宗不尔何用更加学字
今清凉言斯言可怖者亦遮学法相宗恐执此言
破龙猛宗也。
▲钞即真不碍俗下如性相对辨中
巳释然必融于前下如圆教具前四教故其第十
一宗即第十圆融具德之宗非是诸宗所竞故疏
不言圭峰云十宗皆佛灭后弘显佛经承习各异
之中无此有法自语相违之过于理既乖亦是过也答应知真性之言为防过故该通二量但远指初过
总示非正是宗有法意先指云我依真性立有为是有法定空故宗或欲显示无过道理故无违也故应
立量云有为是有法依真性皆空故宗便无过也故掌珍论云且如眼处一种有为就胜义其体空等)。
▲言此中因喻前却者三支次第先宗次因后喻今
颂中先宗次喻后因故云前却(却犹后也)或是译者回
文不尽故言二无为比量下百法疏云诸无为法
真性故非实以不起故犹如空华明钞云拣过如
上又此后量元依胜义谛立不同前量或准前量
理亦无违因云不起故谓本不生起诸不起者皆
定无有实喻如空华掌珍论云不说遮止即不立
异喻(然准明钞二量皆有自教相违失今以自亦有教故不为失也彼虽以此宗之教为非了而此
宗亦以彼教为非了故如前西域四不了皆归法相宗也故二量皆真能立亦真能破况顿是楞严经文
岂为似量耶故护法菩萨所造广百论第七中亦云诸有为法随缘生故犹如幻事非实有体诸无为法
亦非实有以不生故譬似龟毛明知造论之师情无去取者也)钞即般若三论中
一分之义下此言般若乃指诸部般若经尔三即
中百门也对前深密瑜伽尔言故有言下弹责他
人之言也此是法相宗破学龙猛(依奘法师传云正名龙猛旧云
龙树)宗失意之者非破龙猛宗不尔何用更加学字
今清凉言斯言可怖者亦遮学法相宗恐执此言
破龙猛宗也。
▲钞即真不碍俗下如性相对辨中
巳释然必融于前下如圆教具前四教故其第十
一宗即第十圆融具德之宗非是诸宗所竞故疏
不言圭峰云十宗皆佛灭后弘显佛经承习各异
音释¶ 第 374a 页
遂各为一宗。】
「疏教则一经容有多教下若圭山大疏云谓一宗容
有多教一数容有多宗故又教约佛意权实有殊宗
约人心所尚差别然此二义料拣与今不同初则直
以宗教对论宽狭不同今疏以宗教就经说宽狭也
次约佛意人心亦不同今次段约位所尚也言若局
判下正是吾宗判教之意唯此义故胜于馀师今有
指于一经一部以为此是始此是终等者所失多矣。」
【钞如一维摩等者明一部经通有五教云通然疏
中容有多者不必多或故一经有四教三教二教
等般若等亦具五者学者多云般若但名空教应
审此文具览彼经方知不唯空义恐招谤法之𠍴
而影出宗局者如维摩经多明理事无碍以斯为
主是所尚故但名理事无碍宗言显明宗通下以
一宗通多经故通而影出教局者一经之中所有
五教等义各互不相通故局也问馀经可尔华严
一经具五教之义为互通不互通通则违此文不
通则违前疏云斯则有其所通无其所局答此且
论馀宗不说华严若说华严约遮诠则非通非局
约表诠则通局无碍故云圆融具德也前云无其
所局且约遮他。】
「疏八辈者四果四向也。」
【钞难云等者蹑迹难也言宗不约此者宗不约此
断證以论断證无多故教但有五问若断證无多
「疏教则一经容有多教下若圭山大疏云谓一宗容
有多教一数容有多宗故又教约佛意权实有殊宗
约人心所尚差别然此二义料拣与今不同初则直
以宗教对论宽狭不同今疏以宗教就经说宽狭也
次约佛意人心亦不同今次段约位所尚也言若局
判下正是吾宗判教之意唯此义故胜于馀师今有
指于一经一部以为此是始此是终等者所失多矣。」
【钞如一维摩等者明一部经通有五教云通然疏
中容有多者不必多或故一经有四教三教二教
等般若等亦具五者学者多云般若但名空教应
审此文具览彼经方知不唯空义恐招谤法之𠍴
而影出宗局者如维摩经多明理事无碍以斯为
主是所尚故但名理事无碍宗言显明宗通下以
一宗通多经故通而影出教局者一经之中所有
五教等义各互不相通故局也问馀经可尔华严
一经具五教之义为互通不互通通则违此文不
通则违前疏云斯则有其所通无其所局答此且
论馀宗不说华严若说华严约遮诠则非通非局
约表诠则通局无碍故云圆融具德也前云无其
所局且约遮他。】
「疏八辈者四果四向也。」
【钞难云等者蹑迹难也言宗不约此者宗不约此
断證以论断證无多故教但有五问若断證无多
音释¶ 第 374b 页
故但有五教者声闻缘觉断證阶位各别何不分
为教答断烦恼障證生空理大同虽有位次小异
相从合为一教又缘觉出无佛世以无教故不别
分也问破相始教说三乘同有十地与立相始教
明资粮加行等五位及断證等亦别何不分为二
教答同许定性无性皆不成佛亦许三乘断證阶
位大同故合为一教问终教所立时位等亦同法
相何故别为一教答伏断惑障證理起行等多异
故别为一教问顿教何有断證阶位而别为一教
答以无位之位为此教之位不同渐次不同圆融
故别为一教此上且为成五教故作如是说若如
前于大乘分为七类等乃至如来圣教意趣无边
何须局执宗尚义别故有十宗前六宗所尚不同
而疏但言前五者疏约第六一切我法但有假名
而无实体通大乘义稍显故言五钞约前立在小
乘故故云六宗而据断惑證理等义六宗不离四
果四向故合为一小教则教与宗互不相违。
钞虽互有兼通者问法华岂无佛性等涅槃岂非
一乘等既是互通何故各别局定耶故此答也文
含纵夺可知。
钞宗通自修行等者经云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
谓说通及自宗通说通者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
众经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
不堕一异俱不俱品以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
为教答断烦恼障證生空理大同虽有位次小异
相从合为一教又缘觉出无佛世以无教故不别
分也问破相始教说三乘同有十地与立相始教
明资粮加行等五位及断證等亦别何不分为二
教答同许定性无性皆不成佛亦许三乘断證阶
位大同故合为一教问终教所立时位等亦同法
相何故别为一教答伏断惑障證理起行等多异
故别为一教问顿教何有断證阶位而别为一教
答以无位之位为此教之位不同渐次不同圆融
故别为一教此上且为成五教故作如是说若如
前于大乘分为七类等乃至如来圣教意趣无边
何须局执宗尚义别故有十宗前六宗所尚不同
而疏但言前五者疏约第六一切我法但有假名
而无实体通大乘义稍显故言五钞约前立在小
乘故故云六宗而据断惑證理等义六宗不离四
果四向故合为一小教则教与宗互不相违。
钞虽互有兼通者问法华岂无佛性等涅槃岂非
一乘等既是互通何故各别局定耶故此答也文
含纵夺可知。
钞宗通自修行等者经云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
谓说通及自宗通说通者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
众经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
不堕一异俱不俱品以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
音释¶ 第 374c 页
圣境离因成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
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通法通清凉释云初了唯
心谓不堕下境界则灭超度一切下能所亦无自
觉下證悟自心不由他悟离三量成故离因成一
切外道下对他显胜。】
「疏二裕法师者传云灵裕姓赵氏定州钜鹿曲阳人
年居童幻异行感人每见仪像沙门必形心随教后
专华严涅槃地论律部有华严疏指归合九卷十地
疏四卷广有著述齐后染患愿开华严诸统举裕当
之时有雄鸡常随众听逮于讲散乃大鸣高飞西南
树上经夕而终俄而齐后疾愈斯感通之应也齐安
东王娄睿致敬诸僧次至裕前不觉怖而流汗退问
知其异度即奉为戒师其潜德感人如此至大业元
年正月二十二日三更忽觉异香满室奄终于演空
寺春秋八十有四然彼意初既以法界为所成法身
后复以法界为所證之境界故法界为宗尔。
疏五敏印等者释法敏姓孙氏丹阳人也八岁出家
事英禅师为弟子后贞观十九年会稽士俗请住静
林讲华严经六月未正讲有蛇悬在敏顶上长七尺
许作黄金色吐五色光讲终方隐至夏讫还一音寺
有赤衣二人礼敏曰法师讲四部大经功德难量须
往他方教化故从东方来迎法师弟子数十人同见
八月十七日卒前三日三夜无故闇冥恰至将逝忽
放大光夜明如昼因尔迁化春秋六十有七身长七
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通法通清凉释云初了唯
心谓不堕下境界则灭超度一切下能所亦无自
觉下證悟自心不由他悟离三量成故离因成一
切外道下对他显胜。】
「疏二裕法师者传云灵裕姓赵氏定州钜鹿曲阳人
年居童幻异行感人每见仪像沙门必形心随教后
专华严涅槃地论律部有华严疏指归合九卷十地
疏四卷广有著述齐后染患愿开华严诸统举裕当
之时有雄鸡常随众听逮于讲散乃大鸣高飞西南
树上经夕而终俄而齐后疾愈斯感通之应也齐安
东王娄睿致敬诸僧次至裕前不觉怖而流汗退问
知其异度即奉为戒师其潜德感人如此至大业元
年正月二十二日三更忽觉异香满室奄终于演空
寺春秋八十有四然彼意初既以法界为所成法身
后复以法界为所證之境界故法界为宗尔。
疏五敏印等者释法敏姓孙氏丹阳人也八岁出家
事英禅师为弟子后贞观十九年会稽士俗请住静
林讲华严经六月未正讲有蛇悬在敏顶上长七尺
许作黄金色吐五色光讲终方隐至夏讫还一音寺
有赤衣二人礼敏曰法师讲四部大经功德难量须
往他方教化故从东方来迎法师弟子数十人同见
八月十七日卒前三日三夜无故闇冥恰至将逝忽
放大光夜明如昼因尔迁化春秋六十有七身长七
音释¶ 第 375a 页
尺六寸停丧七日异香不灭造华严疏七卷印师即
同判宗者远师光统如前立教中巳叙。
疏笈多三藏者具云达磨笈多随言法密本南贤豆
啰啰(力加切)国人刹帝利种姓毙耶伽罗此云虎氏开
皇十年冬十月至京城翻经论七部三十三卷即起
世缘生药师本愿摄大乘菩提资粮是也。
疏故贤首意取下探玄记云五依光统律师以因果
理实为宗即因果是所成行德理实是所依法界此
虽义具然犹未显露今总寻名按义以因果缘起理
实法界为宗即大方广为理实法界佛华严为因果
缘起因果缘起必无自性故即理实法界理实法界
必无定性无定性故即成因果缘起是故此二无二
唯一无碍自在法门故以为宗。
疏以事法界有事理等者谓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
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缘起体上之用故者依四法
界为体缘起是用即依总体起总用故。」
【钞缘起是总下一者缘起是总该本有修生之别
但言因果即当缘起中修成缘起之一分如大方
广者是总指也正取方广业用为本有缘起非取
其体也或可大即本有之体方广即本有之用以
业用本有之义不彰释以称体周遍故亦是本有
问本有可然缘起云何答体用互为缘起故若唯
约业用则一多大小等互为缘起也若修成则因
果一多互为缘起二者缘起即是义门总该万法
同判宗者远师光统如前立教中巳叙。
疏笈多三藏者具云达磨笈多随言法密本南贤豆
啰啰(力加切)国人刹帝利种姓毙耶伽罗此云虎氏开
皇十年冬十月至京城翻经论七部三十三卷即起
世缘生药师本愿摄大乘菩提资粮是也。
疏故贤首意取下探玄记云五依光统律师以因果
理实为宗即因果是所成行德理实是所依法界此
虽义具然犹未显露今总寻名按义以因果缘起理
实法界为宗即大方广为理实法界佛华严为因果
缘起因果缘起必无自性故即理实法界理实法界
必无定性无定性故即成因果缘起是故此二无二
唯一无碍自在法门故以为宗。
疏以事法界有事理等者谓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
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缘起体上之用故者依四法
界为体缘起是用即依总体起总用故。」
【钞缘起是总下一者缘起是总该本有修生之别
但言因果即当缘起中修成缘起之一分如大方
广者是总指也正取方广业用为本有缘起非取
其体也或可大即本有之体方广即本有之用以
业用本有之义不彰释以称体周遍故亦是本有
问本有可然缘起云何答体用互为缘起故若唯
约业用则一多大小等互为缘起也若修成则因
果一多互为缘起二者缘起即是义门总该万法
音释¶ 第 375b 页
故总因果但是位之一法故别。
钞不应复存因果理实之言等者正改贤首意也
言若取次第等者以顺一题次第也或可法界即
总体理实即别体缘起是总体之总用因果但缘
起中别义但就位说故以先总后别为次复以不
思议贯前四重口欲辩而词丧心将缘而虑忘故。】
「疏观其总题巳知别义者谓因前宗中差别之法摄
总题所以观其总题却巳知一题差别之义或是巳
知一部差别之义前义为胜耳。」
【钞故云法界总该前二者因上大方即法界体故
方广即法界用故所以疏中云法界总该前理实
缘起二也。】
「疏所以龙树指此下即疏主依龙树立华严宗也既
不加不思议则滥于馀经故知成华严德用自在因
果法界皆不思议者出于龙树而巳又贤首等师依
龙树判华严为不共般若立为别教迥异馀宗则若
教若宗皆出于龙树又始于龙树于龙宫诵出流布
仍造大论于西竺故于西域建立华严以龙树为初
祖天亲为二祖以至相于大藏前立誓抽得华严第
一志欲弘通后遇异僧来谓曰汝欲解一乘义者其
十地中六相之义是也慎勿轻之可一两月间摄静
思之当自知尔言讫忽然不见因即淘研不盈累朔
于焉大悟遂立教开宗制此经疏时年二十七也广
如传说既立宗教由悟六相而地经唯有六相之名
钞不应复存因果理实之言等者正改贤首意也
言若取次第等者以顺一题次第也或可法界即
总体理实即别体缘起是总体之总用因果但缘
起中别义但就位说故以先总后别为次复以不
思议贯前四重口欲辩而词丧心将缘而虑忘故。】
「疏观其总题巳知别义者谓因前宗中差别之法摄
总题所以观其总题却巳知一题差别之义或是巳
知一部差别之义前义为胜耳。」
【钞故云法界总该前二者因上大方即法界体故
方广即法界用故所以疏中云法界总该前理实
缘起二也。】
「疏所以龙树指此下即疏主依龙树立华严宗也既
不加不思议则滥于馀经故知成华严德用自在因
果法界皆不思议者出于龙树而巳又贤首等师依
龙树判华严为不共般若立为别教迥异馀宗则若
教若宗皆出于龙树又始于龙树于龙宫诵出流布
仍造大论于西竺故于西域建立华严以龙树为初
祖天亲为二祖以至相于大藏前立誓抽得华严第
一志欲弘通后遇异僧来谓曰汝欲解一乘义者其
十地中六相之义是也慎勿轻之可一两月间摄静
思之当自知尔言讫忽然不见因即淘研不盈累朔
于焉大悟遂立教开宗制此经疏时年二十七也广
如传说既立宗教由悟六相而地经唯有六相之名
音释¶ 第 375c 页
而天亲论中广申义释则天亲为二祖矣后至此方
帝心云华贤首清凉圭峰相承而来则华严之祖皆
有自也。
疏净名但明等者天台补注破此义云清凉观师云
净名但显作用不思议解脱盖是一分之义未显法
界融通不思议故不同华严经也天台学者敢谓清
凉此义不然请以教义判经方知法门有异净名但
显不思议用华严亦彰法界融通彼此圆妙皆不思
议复何优劣于其间哉别圆大乘法门正等但即不
即及具不具而分两殊作此所判自然无滞不明斯
旨任运抑扬大乘经矣思之后昆慎之会解评曰义
师何谬至于此耶一不知他宗旨归二又失本宗言
教不识他宗者且华严具二分义一者法界融通(此是
德相)二者作用解脱(此是业用)以净名阙前义故云一分但
得华严业用一分义未显法界融通故云尔也况真
谛谓西域记说此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三本下本
十万偈又波罗颇密多三藏云龙树造大不思议论
释亦十万颂此方十住毗婆沙论十六卷即后秦耶
舍诵出什师译文亦言是大不思议论中一分文也
既云大不思议明知形对净名等为言如钞说者是
也而谓法门正等者岂可得耶二失本宗言教者既
言但即不即具不具殊者由不即故不具故得一分
业用义失于融通斯亦见矣岂有教殊而法门正等
岂不法门随教有异耶以不思议法门名同故云等
帝心云华贤首清凉圭峰相承而来则华严之祖皆
有自也。
疏净名但明等者天台补注破此义云清凉观师云
净名但显作用不思议解脱盖是一分之义未显法
界融通不思议故不同华严经也天台学者敢谓清
凉此义不然请以教义判经方知法门有异净名但
显不思议用华严亦彰法界融通彼此圆妙皆不思
议复何优劣于其间哉别圆大乘法门正等但即不
即及具不具而分两殊作此所判自然无滞不明斯
旨任运抑扬大乘经矣思之后昆慎之会解评曰义
师何谬至于此耶一不知他宗旨归二又失本宗言
教不识他宗者且华严具二分义一者法界融通(此是
德相)二者作用解脱(此是业用)以净名阙前义故云一分但
得华严业用一分义未显法界融通故云尔也况真
谛谓西域记说此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三本下本
十万偈又波罗颇密多三藏云龙树造大不思议论
释亦十万颂此方十住毗婆沙论十六卷即后秦耶
舍诵出什师译文亦言是大不思议论中一分文也
既云大不思议明知形对净名等为言如钞说者是
也而谓法门正等者岂可得耶二失本宗言教者既
言但即不即具不具殊者由不即故不具故得一分
业用义失于融通斯亦见矣岂有教殊而法门正等
岂不法门随教有异耶以不思议法门名同故云等
音释¶ 第 376a 页
而具不具义异故教不同如汝宗中凡释一法门皆
约四教义解岂以法门名同令教亦同耶故知法门
随教有异故云一分尔思之后昆慎之又如涅槃玄
义解不思议以须弥内芥中义云小不自小亦不由
大故小大不自大亦不由小故大因缘故小大亦不
离小大在内外两中间亦不常自有不可思议大亦
如是通达此理故即事而真唯应度者见不思议须
弥之高广入于不思议芥中之微小是名不思议之
大入不思议之小住首楞严能建大义如经广说若
一往明不思议用在于道后其理亦通评曰设作此
解亦未免一分之义何者彼先作三观三谛即事而
真故大小不思议此是吾宗理事无碍故不思议即
同教一分义尔亦未至法界自在融通无尽德相故
以吾宗圆教有二分义一事事无碍别教义二理无
碍同教义又有二分一德相二业用彼涅槃玄义有
二义一即事而真二道后作用若即事是真即同教
一分义若道后作用即业用一分义岂得与华严同
日而语耶并名小不思议尔义师既不审他宗亦不
体自宗妄申破斥愚之甚也可不哀哉。」
【钞有解脱等者作用解脱约法名业用菩萨住故
即入业用真如具德即约法称德相佛身不分下
就人名德相故龙树下如向所指若尔应更加大
字答彼净名但彰业用不思议狭故为小今明法
界等皆不思议德用俱备则巳有大义故不假言
约四教义解岂以法门名同令教亦同耶故知法门
随教有异故云一分尔思之后昆慎之又如涅槃玄
义解不思议以须弥内芥中义云小不自小亦不由
大故小大不自大亦不由小故大因缘故小大亦不
离小大在内外两中间亦不常自有不可思议大亦
如是通达此理故即事而真唯应度者见不思议须
弥之高广入于不思议芥中之微小是名不思议之
大入不思议之小住首楞严能建大义如经广说若
一往明不思议用在于道后其理亦通评曰设作此
解亦未免一分之义何者彼先作三观三谛即事而
真故大小不思议此是吾宗理事无碍故不思议即
同教一分义尔亦未至法界自在融通无尽德相故
以吾宗圆教有二分义一事事无碍别教义二理无
碍同教义又有二分一德相二业用彼涅槃玄义有
二义一即事而真二道后作用若即事是真即同教
一分义若道后作用即业用一分义岂得与华严同
日而语耶并名小不思议尔义师既不审他宗亦不
体自宗妄申破斥愚之甚也可不哀哉。」
【钞有解脱等者作用解脱约法名业用菩萨住故
即入业用真如具德即约法称德相佛身不分下
就人名德相故龙树下如向所指若尔应更加大
字答彼净名但彰业用不思议狭故为小今明法
界等皆不思议德用俱备则巳有大义故不假言
音释¶ 第 376b 页
之。】
「疏若就题中等者大方则理实为体方广即缘起为
用佛华严是因果为宗寻因果之宗令趣證理实体
故法界总摄体宗用三法界为总理实缘起因果皆
别举一全收所以数配归题者题为大部纲领宗要
不出一题故。」
【钞若准天台下以天台玄义有其五重一释名二
辩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故彼云寻名识体体
非宗不会会体自行巳圆从体起用利道含识今
是中三义也彼宗玄义十卷专明此五约通别以
释经题于中释体云体者一部之指归众议之都
会也今取佛所见为实相正体又云即一实相印
也引證序品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又云诸
法实相义巳为汝等说(乃至广引云云)二明宗者修行之
喉衿显体之要路如梁柱持屋结网纲维提维则
目动梁安则柱存宗者要也所谓自行因果以为
宗也云何为要无量众善言因则摄无量證得言
果则摄如提网维无目而不动牵衣一角无缕而
不来故言宗要然宗之与体不异而异约非因非
果而论因果故有宗体之别耳普贤观云大乘因
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即其义也(云云
如彼)三明用者用是如来之妙能此经之胜用秪二
智能断疑生信生信断疑由于二智约人约法左
右互论耳前明宗就宗体分别使宗体不滥今论
「疏若就题中等者大方则理实为体方广即缘起为
用佛华严是因果为宗寻因果之宗令趣證理实体
故法界总摄体宗用三法界为总理实缘起因果皆
别举一全收所以数配归题者题为大部纲领宗要
不出一题故。」
【钞若准天台下以天台玄义有其五重一释名二
辩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故彼云寻名识体体
非宗不会会体自行巳圆从体起用利道含识今
是中三义也彼宗玄义十卷专明此五约通别以
释经题于中释体云体者一部之指归众议之都
会也今取佛所见为实相正体又云即一实相印
也引證序品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又云诸
法实相义巳为汝等说(乃至广引云云)二明宗者修行之
喉衿显体之要路如梁柱持屋结网纲维提维则
目动梁安则柱存宗者要也所谓自行因果以为
宗也云何为要无量众善言因则摄无量證得言
果则摄如提网维无目而不动牵衣一角无缕而
不来故言宗要然宗之与体不异而异约非因非
果而论因果故有宗体之别耳普贤观云大乘因
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即其义也(云云
如彼)三明用者用是如来之妙能此经之胜用秪二
智能断疑生信生信断疑由于二智约人约法左
右互论耳前明宗就宗体分别使宗体不滥今论
音释¶ 第 376c 页
于用就宗用分别使宗用不滥何者宗亦有用用
亦有宗宗用非用用用用非宗用用宗非宗宗宗
宗非用宗言宗用者因果是宗因果各有断伏为
用言用宗者慈悲为用宗断疑生信为用用若论
于宗且置断伏但论因果今明于用但论断疑生
信且置慈悲若得此意则知权实二智皆断疑生
信是今经之大用其义明矣乃至广说评曰实相
即理实因果明同彼但以断疑生信为用此中缘
起为用斯不同尔然次疏明理实因果缘起之义
对彼之义自然见皂白也。】
「疏今释前义等者今释前宗中十一字义也所以释
名但释法界者以法界名义差别故偏释之或是略
故问释名且尔二显义中何故不具释耶答实则理
实该于法界因果该于缘起今且约以理实法界之
性对因果之相以明无碍先显性相无碍后因其性
相无碍起事事无碍故以无障碍法界而为宗趣故
不具释也言法界名体广如本品者如前第一卷中
巳明。
疏别开法界以成因果等者问法界何不对缘起以
明而对因果明耶答从文显故或可体中举总用中
举别互影略故言谓普贤法界为因等者成就品疏
云发普贤心修普贤行信等诸位皆名普贤全依法
界分成此因明知此因体是法界还称法界方名普
贤法界为因其果例然因果虽异不离理实及四法
亦有宗宗用非用用用用非宗用用宗非宗宗宗
宗非用宗言宗用者因果是宗因果各有断伏为
用言用宗者慈悲为用宗断疑生信为用用若论
于宗且置断伏但论因果今明于用但论断疑生
信且置慈悲若得此意则知权实二智皆断疑生
信是今经之大用其义明矣乃至广说评曰实相
即理实因果明同彼但以断疑生信为用此中缘
起为用斯不同尔然次疏明理实因果缘起之义
对彼之义自然见皂白也。】
「疏今释前义等者今释前宗中十一字义也所以释
名但释法界者以法界名义差别故偏释之或是略
故问释名且尔二显义中何故不具释耶答实则理
实该于法界因果该于缘起今且约以理实法界之
性对因果之相以明无碍先显性相无碍后因其性
相无碍起事事无碍故以无障碍法界而为宗趣故
不具释也言法界名体广如本品者如前第一卷中
巳明。
疏别开法界以成因果等者问法界何不对缘起以
明而对因果明耶答从文显故或可体中举总用中
举别互影略故言谓普贤法界为因等者成就品疏
云发普贤心修普贤行信等诸位皆名普贤全依法
界分成此因明知此因体是法界还称法界方名普
贤法界为因其果例然因果虽异不离理实及四法
音释¶ 第 377a 页
界。
疏下当指文者即下疏云三以文从义科于初会中
先显遮那果德后遮那一品明彼本因名所信因果
二从第二会至第七会随好品名差别因果谓先二
十六品辨因后三品明果亦名生解因果三普贤行
品辨因出现品明果名平等因果非差别显故亦名
出现因果四第八会初明五位因后显八相果名出
世因果亦名成行因果五第九会中初明佛果大用
后显菩萨起用修因名證入因果一一皆證入故。」
【钞一者五周等者如修所信因为宗得所信果为
趣举所信果为宗令修所信因为趣所信因果既
尔馀四因果亦然此即各自因果别别互为二番
宗趣总成十番宗趣乃至总修五周因为宗总得
五周果为趣总举五周果为宗令修五周因为趣
此为尽理若能达此最后两番前诸宗趣番番尽
理而复五门不同互不相滥前互为宗趣之处皆
可例知若于前数中取一番具馀等则无穷尽以
互为缘起不相离故又前一一因中有多因故一
一果中有多果故复互相望以成宗趣亦至无尽。
▲二者所信因果等者即五周因果各合互为宗
趣复应以所信因果为宗令得差别平等因果为
趣举差别平等因果为宗令修成行所信因果为
趣乃至以所信因果为宗令得馀四因果为趣举
馀四因果为宗令成所信因果为趣等以是具德
疏下当指文者即下疏云三以文从义科于初会中
先显遮那果德后遮那一品明彼本因名所信因果
二从第二会至第七会随好品名差别因果谓先二
十六品辨因后三品明果亦名生解因果三普贤行
品辨因出现品明果名平等因果非差别显故亦名
出现因果四第八会初明五位因后显八相果名出
世因果亦名成行因果五第九会中初明佛果大用
后显菩萨起用修因名證入因果一一皆證入故。」
【钞一者五周等者如修所信因为宗得所信果为
趣举所信果为宗令修所信因为趣所信因果既
尔馀四因果亦然此即各自因果别别互为二番
宗趣总成十番宗趣乃至总修五周因为宗总得
五周果为趣总举五周果为宗令修五周因为趣
此为尽理若能达此最后两番前诸宗趣番番尽
理而复五门不同互不相滥前互为宗趣之处皆
可例知若于前数中取一番具馀等则无穷尽以
互为缘起不相离故又前一一因中有多因故一
一果中有多果故复互相望以成宗趣亦至无尽。
▲二者所信因果等者即五周因果各合互为宗
趣复应以所信因果为宗令得差别平等因果为
趣举差别平等因果为宗令修成行所信因果为
趣乃至以所信因果为宗令得馀四因果为趣举
馀四因果为宗令成所信因果为趣等以是具德
音释¶ 第 377b 页
无尽法门故经云欲具演说一句法阿僧祇劫无
有尽而令文义各不同菩萨以此初发心等。】
「疏以辨义深等者由识辨义理深玄为宗令知言教
殊胜为趣言举人为宗下法界品疏说即举诸善知
识佛菩萨等为宗令知解脱等法为趣举法为宗令
当根得作佛菩萨为趣言五对别明是宗之趣者约
行布说故五对相即为宗即趣者约圆融说故虽六
释名同于法相而义全异尔。」
【钞收前衍裕等者前疏云一衍法师以无障碍法
界为宗二裕法师以甚深法界心境为宗总为一
真无碍法界别悟性相即事理法界若失总义即
不能收此二师所立法界况因果无性既因果收
前四对今因果归于理法界即前四对皆归理法
界矣。
钞馀四例知者后四对各以初一为宗后一为趣
问前何互为宗趣至此唯一往耶答但可以浅为
宗令至深为趣不可以深为宗令至浅为趣如以
出缠为宗不可却令在缠为趣或可举出缠清净
为宗令信在缠为趣乃至举修显果为宗令得修
生果为趣疏欲显有一往之义不但互为显前亦
应有一往之义义门无边不应一准。
钞由双融故俱离者由因果之相与法界之性互
相不异云双融俱离性相即下十门中初二门等
第五门但总别之异耳此有两重理事无碍(初二门一
有尽而令文义各不同菩萨以此初发心等。】
「疏以辨义深等者由识辨义理深玄为宗令知言教
殊胜为趣言举人为宗下法界品疏说即举诸善知
识佛菩萨等为宗令知解脱等法为趣举法为宗令
当根得作佛菩萨为趣言五对别明是宗之趣者约
行布说故五对相即为宗即趣者约圆融说故虽六
释名同于法相而义全异尔。」
【钞收前衍裕等者前疏云一衍法师以无障碍法
界为宗二裕法师以甚深法界心境为宗总为一
真无碍法界别悟性相即事理法界若失总义即
不能收此二师所立法界况因果无性既因果收
前四对今因果归于理法界即前四对皆归理法
界矣。
钞馀四例知者后四对各以初一为宗后一为趣
问前何互为宗趣至此唯一往耶答但可以浅为
宗令至深为趣不可以深为宗令至浅为趣如以
出缠为宗不可却令在缠为趣或可举出缠清净
为宗令信在缠为趣乃至举修显果为宗令得修
生果为趣疏欲显有一往之义不但互为显前亦
应有一往之义义门无边不应一准。
钞由双融故俱离者由因果之相与法界之性互
相不异云双融俱离性相即下十门中初二门等
第五门但总别之异耳此有两重理事无碍(初二门一
音释¶ 第 377c 页
重第五门一重)由双融故性相混然俱现即三四二门并
第六门亦总别之异此亦有两重理事无碍(三四中一
重第六门一重)离不碍存下即七八二门总为第三重理
事无碍总由上理事无碍成后二门事事无碍则
后二门通由性相俱离性相混然存离自在无碍
故标章云尔法界虽通下释妨可知。
疏一由离相故者行愿钞云此标所以也相是因
果此举缘起如幻之因果非妄计定性之因果也
言因果不异法界等者正显法界相也二由离性
故者举其所以此明法界非因果外定空之法界
也言法界不异因果等者正显因果相也三由离
性不泯性故者出所以也以第二门离性收第一
门不泯性言法界即因果时法界宛然者第二门
即第一门也言则以非下意取缘起无性之法界
非取因果外定空之法界也四由离相不坏相故
者出所以也此举第一门离相收第二门不坏相
故言因果即法界时因果历然者正显法界时不
失因果言非因果下非取法界外定相之因果也
五离相不异离性故者出所以也即收一二两门
同时故因果法界双泯离相者即第一门中离相
故不异离性者即第二门明由离性故是以双泯
又亦由三四两门既不相失随一泯时一切即泯
六由不坏不异不泯故者出所以也即收三四两
门同时故因果法界双存不坏者即第四门不坏
第六门亦总别之异此亦有两重理事无碍(三四中一
重第六门一重)离不碍存下即七八二门总为第三重理
事无碍总由上理事无碍成后二门事事无碍则
后二门通由性相俱离性相混然存离自在无碍
故标章云尔法界虽通下释妨可知。
疏一由离相故者行愿钞云此标所以也相是因
果此举缘起如幻之因果非妄计定性之因果也
言因果不异法界等者正显法界相也二由离性
故者举其所以此明法界非因果外定空之法界
也言法界不异因果等者正显因果相也三由离
性不泯性故者出所以也以第二门离性收第一
门不泯性言法界即因果时法界宛然者第二门
即第一门也言则以非下意取缘起无性之法界
非取因果外定空之法界也四由离相不坏相故
者出所以也此举第一门离相收第二门不坏相
故言因果即法界时因果历然者正显法界时不
失因果言非因果下非取法界外定相之因果也
五离相不异离性故者出所以也即收一二两门
同时故因果法界双泯离相者即第一门中离相
故不异离性者即第二门明由离性故是以双泯
又亦由三四两门既不相失随一泯时一切即泯
六由不坏不异不泯故者出所以也即收三四两
门同时故因果法界双存不坏者即第四门不坏
音释¶ 第 378a 页
相不异不泯者即第三门中不泯性既不坏相不
泯性即随一存时二皆存也七由五六存泯复不
异故者此标所以也第六明存第五明泯此二门
既其同时故无障碍也亦远收三四及一二门言
超视听及绝思议者即指离性离相也言通见闻
及未尝碍于言念者即指不坏不泯也(后三门如钞中可知)。
钞性则叵坏等者通妨也问何以性言不泯相言
不坏而不性云不坏相言不泯又何不俱言不泯
俱言不坏耶答性不可坏今取存义故翻云不泯
相则可坏今取存义故翻言不坏言二对皆不相
异下及次相字皆平声呼言正存即泯故复不异
者行愿钞说展转有三重理事无碍一初二门由
相即故性相俱离次第明无碍二第五门合初二
门同时故性相俱绝明无碍又一三四两门由相
即故不碍两存次第明无碍二第六门合三四两
门同时故性相俱存明无碍三以第七门收第二
重俱泯次第明无碍合正存即泯同时故存泯无
碍入蹑前事理无碍以为后二门事事无碍之所
以九蹑事理无碍总以因果互摄十以前因果各
自有多差别若分若全乃至微细亦各具摄重重
无尽(此与行愿疏钞少异可对详之)。
▲钞举相意欲令亡下以初
心行人未能亡相造极故举因果之相为宗诱令
契入离相为趣举者意欲令亡相故得不异法界
明本不在相故于正说因果相处勿昧此意(此上初对)
泯性即随一存时二皆存也七由五六存泯复不
异故者此标所以也第六明存第五明泯此二门
既其同时故无障碍也亦远收三四及一二门言
超视听及绝思议者即指离性离相也言通见闻
及未尝碍于言念者即指不坏不泯也(后三门如钞中可知)。
钞性则叵坏等者通妨也问何以性言不泯相言
不坏而不性云不坏相言不泯又何不俱言不泯
俱言不坏耶答性不可坏今取存义故翻云不泯
相则可坏今取存义故翻言不坏言二对皆不相
异下及次相字皆平声呼言正存即泯故复不异
者行愿钞说展转有三重理事无碍一初二门由
相即故性相俱离次第明无碍二第五门合初二
门同时故性相俱绝明无碍又一三四两门由相
即故不碍两存次第明无碍二第六门合三四两
门同时故性相俱存明无碍三以第七门收第二
重俱泯次第明无碍合正存即泯同时故存泯无
碍入蹑前事理无碍以为后二门事事无碍之所
以九蹑事理无碍总以因果互摄十以前因果各
自有多差别若分若全乃至微细亦各具摄重重
无尽(此与行愿疏钞少异可对详之)。
▲钞举相意欲令亡下以初
心行人未能亡相造极故举因果之相为宗诱令
契入离相为趣举者意欲令亡相故得不异法界
明本不在相故于正说因果相处勿昧此意(此上初对)
音释¶ 第 378b 页
后对合上离相下准此释词疏中应云举相离相
为宗则合上宗趣并为宗故言令亡因果者下准
此牒词疏少一令字也言前离于相下拣前对后
对二趣之意别也或拣后对宗趣义别意云前言
离相明非遣之方离明因果之相本离此上约境
今令离取相之心故然其言犹略若具应云令离
取相心及取离相之心何者以宗中离相并为其
宗故或可但离取因果相之心也以上约离境为
宗今约离心为趣故异也(下九准知)。
钞二中应云等者钞为补而续之举法界性为宗
意欲令亡不在于性故得不异因果明法界之性
本离为趣即初对也离性下后对准前应云举性
离性则合上宗趣为宗此上约境令离取著法界
性之心为趣也。
▲钞三即离性为宗下法界即因
果故离性为宗正即因果时不泯性为趣以性本
自离故得即因果不待泯故法界宛然非断无也
此上初对又离性下后对合上宗趣为宗此上约
境令离取亡法界不碍法界之心为趣。
▲钞四以
离相为宗下因果即法界故离相为宗正即法界
时不坏因果相为趣相本自离故得即法界不待
坏故因果历然非定有也此上初对又离相不坏
相下后对合上宗趣为宗此约境也令离取亡因
果不坏因果之心为趣。
▲钞五离相为宗下以初
门离相为宗不异第二门离性为趣由性相下顺
为宗则合上宗趣并为宗故言令亡因果者下准
此牒词疏少一令字也言前离于相下拣前对后
对二趣之意别也或拣后对宗趣义别意云前言
离相明非遣之方离明因果之相本离此上约境
今令离取相之心故然其言犹略若具应云令离
取相心及取离相之心何者以宗中离相并为其
宗故或可但离取因果相之心也以上约离境为
宗今约离心为趣故异也(下九准知)。
钞二中应云等者钞为补而续之举法界性为宗
意欲令亡不在于性故得不异因果明法界之性
本离为趣即初对也离性下后对准前应云举性
离性则合上宗趣为宗此上约境令离取著法界
性之心为趣也。
▲钞三即离性为宗下法界即因
果故离性为宗正即因果时不泯性为趣以性本
自离故得即因果不待泯故法界宛然非断无也
此上初对又离性下后对合上宗趣为宗此上约
境令离取亡法界不碍法界之心为趣。
▲钞四以
离相为宗下因果即法界故离相为宗正即法界
时不坏因果相为趣相本自离故得即法界不待
坏故因果历然非定有也此上初对又离相不坏
相下后对合上宗趣为宗此约境也令离取亡因
果不坏因果之心为趣。
▲钞五离相为宗下以初
门离相为宗不异第二门离性为趣由性相下顺
音释¶ 第 378c 页
文释成若异下反成可知此上初对又离相不异
离性下后对合上宗趣为宗此约境也今迥超取
说双融性相俱不俱泯之心言为趣(以此例前遣心亦遣于言
也)。
▲钞六不坏相为宗下以第四门不坏相为宗
即此不坏不异第三门不泯性为趣若离下但反
释成此初对又不坏下后对合上宗趣为宗约境
说也令离取俱存现前之心为趣。
▲钞七双存为
宗下以第六门不坏相不泯性故双存为宗即此
双存不异第五门离性离相故双泯为趣以即泯
下释成此上初对又双存下后对合上宗趣为宗
此约境也令超常情眼视耳听心思口议以双泯
故通配离性离相不碍无念眼见耳闻口言心念
为趣由双存故通配不坏不泯言然超视听下更
别配之超视听之妙法约离相说绝思议之深义
约离性说不碍见闻约不坏相说不碍言念约不
泯性说此上具依一相不尔岂相但超视听不绝
思议等耶。
▲钞八法界性融下以法界性为宗性
融不可分为趣此上初对后对合上宗趣为宗此
约境也理应令绝念知因果各摄法界为趣上皆
理事无碍。
▲九因果各全下合上第八后对宗趣
为宗即理事无碍为所以故也令因果下正明事
事无碍为趣此上初对后应合上宗趣为宗此约
境也行起解绝为趣。
▲钞十二位下因果二位差
别之法皆各总摄法界为宗亦事事无碍之所以
离性下后对合上宗趣为宗此约境也今迥超取
说双融性相俱不俱泯之心言为趣(以此例前遣心亦遣于言
也)。
▲钞六不坏相为宗下以第四门不坏相为宗
即此不坏不异第三门不泯性为趣若离下但反
释成此初对又不坏下后对合上宗趣为宗约境
说也令离取俱存现前之心为趣。
▲钞七双存为
宗下以第六门不坏相不泯性故双存为宗即此
双存不异第五门离性离相故双泯为趣以即泯
下释成此上初对又双存下后对合上宗趣为宗
此约境也令超常情眼视耳听心思口议以双泯
故通配离性离相不碍无念眼见耳闻口言心念
为趣由双存故通配不坏不泯言然超视听下更
别配之超视听之妙法约离相说绝思议之深义
约离性说不碍见闻约不坏相说不碍言念约不
泯性说此上具依一相不尔岂相但超视听不绝
思议等耶。
▲钞八法界性融下以法界性为宗性
融不可分为趣此上初对后对合上宗趣为宗此
约境也理应令绝念知因果各摄法界为趣上皆
理事无碍。
▲九因果各全下合上第八后对宗趣
为宗即理事无碍为所以故也令因果下正明事
事无碍为趣此上初对后应合上宗趣为宗此约
境也行起解绝为趣。
▲钞十二位下因果二位差
别之法皆各总摄法界为宗亦事事无碍之所以
音释¶ 第 379a 页
也一一正明事事无碍为趣此上初对复应合上
宗趣为宗此约境也亦行起解绝为趣巳上三门
准钞显文虽各唯一重宗趣据理亦合具二重也
以前云下九准思故但文略尔思之可知。】
「疏又初一等者初以别因果全总缘起次别理实全
总法界巳上前后明三以前二同时后一总贯前三
皆不思议既以下明第四门中说因果法界融通之
义复深于前则融三门所说因果法界始末通明方
显玄妙随义说之似异一一通彻故皆一揆。」
【钞会归心观下既以第四门融前故但会第四门
中十义归心成观也则显前三门各十义皆亦成
观言在法为离下对境释心也在所观境法因果
法界为离性本离故在能观心冥符本离之性为
遮在所观境法因果法界为不坏(此是通相之意不同前约性相
分不坏不泯之异)在能观心照彻无谬为照巳上总明遮
即初之二门下别配释也然有二义释初约十门
别别配释后又十门下总望十门释今初遮即初
之二门者初门遮相次门遮性照即三四二门者
三门照性四门照相巳上四门单照单遮然字巳
下单遮单照互即融通五即合初二门为双遮六
即合三四二门为双照七即双照双遮互融八即
四门一揆等者以法界性融不可分故遮照双遮
照之四门(有以四门为四大门者非也即疏中即照之遮即遮之照双遮照为四门)一
揆互通即事理无碍圆明一观也九因果总句各
宗趣为宗此约境也亦行起解绝为趣巳上三门
准钞显文虽各唯一重宗趣据理亦合具二重也
以前云下九准思故但文略尔思之可知。】
「疏又初一等者初以别因果全总缘起次别理实全
总法界巳上前后明三以前二同时后一总贯前三
皆不思议既以下明第四门中说因果法界融通之
义复深于前则融三门所说因果法界始末通明方
显玄妙随义说之似异一一通彻故皆一揆。」
【钞会归心观下既以第四门融前故但会第四门
中十义归心成观也则显前三门各十义皆亦成
观言在法为离下对境释心也在所观境法因果
法界为离性本离故在能观心冥符本离之性为
遮在所观境法因果法界为不坏(此是通相之意不同前约性相
分不坏不泯之异)在能观心照彻无谬为照巳上总明遮
即初之二门下别配释也然有二义释初约十门
别别配释后又十门下总望十门释今初遮即初
之二门者初门遮相次门遮性照即三四二门者
三门照性四门照相巳上四门单照单遮然字巳
下单遮单照互即融通五即合初二门为双遮六
即合三四二门为双照七即双照双遮互融八即
四门一揆等者以法界性融不可分故遮照双遮
照之四门(有以四门为四大门者非也即疏中即照之遮即遮之照双遮照为四门)一
揆互通即事理无碍圆明一观也九因果总句各
音释¶ 第 379b 页
全摄法界具遮照双遮双照之四门为一事事无
碍观十因果别法各各为一句全摄法界亦具摄
遮照双遮双照之四门为一事事无碍观也。
▲钞
又十门齐鉴下二总望十门释也谓十门齐鉴非
无记曰照无心于十非妄想曰遮此遮照亦互融
即此释疏中初二句双照下谓双照即照前十门
齐鉴无心于十双遮即遮前无心于十十门齐鉴
即释疏中双照双遮也言亡虑绝者即定之极了
了分明者即慧之极定慧既其玄极则为一总无
德不圆无法不照之观能与如是观行相应方契
十门之旨合上四大门之宗希诸学者领受于文
外之意趣也问既领于文外之趣何须广说答本
图领旨不为文字事业问既曰无心于十何须齐
鉴答非齐鉴无以增智慧非无心无以造玄极也。
钞三慧齐备者馀说一向多闻犹涉方便言纂灵
记说者以华严传记五卷本贤首集文有十章一
部类二隐显三传译四支流五论释六讲解七[言*奉]
诵八转读九书写十杂述此贤首初集后经修饰
至清凉时有二家并贤首弟子一静法寺慧苑法
师修五卷名纂灵记二经行寺慧英法师修两卷
名华严感应传又近四明居士胡幽贞纂成一卷
今所引即静法五卷者若贤首华严传但云依智
度论诸大乘经多是文殊师利之所结集此经则
是文殊师利所集佛初去世贤圣随隐异道竞兴
碍观十因果别法各各为一句全摄法界亦具摄
遮照双遮双照之四门为一事事无碍观也。
▲钞
又十门齐鉴下二总望十门释也谓十门齐鉴非
无记曰照无心于十非妄想曰遮此遮照亦互融
即此释疏中初二句双照下谓双照即照前十门
齐鉴无心于十双遮即遮前无心于十十门齐鉴
即释疏中双照双遮也言亡虑绝者即定之极了
了分明者即慧之极定慧既其玄极则为一总无
德不圆无法不照之观能与如是观行相应方契
十门之旨合上四大门之宗希诸学者领受于文
外之意趣也问既领于文外之趣何须广说答本
图领旨不为文字事业问既曰无心于十何须齐
鉴答非齐鉴无以增智慧非无心无以造玄极也。
钞三慧齐备者馀说一向多闻犹涉方便言纂灵
记说者以华严传记五卷本贤首集文有十章一
部类二隐显三传译四支流五论释六讲解七[言*奉]
诵八转读九书写十杂述此贤首初集后经修饰
至清凉时有二家并贤首弟子一静法寺慧苑法
师修五卷名纂灵记二经行寺慧英法师修两卷
名华严感应传又近四明居士胡幽贞纂成一卷
今所引即静法五卷者若贤首华严传但云依智
度论诸大乘经多是文殊师利之所结集此经则
是文殊师利所集佛初去世贤圣随隐异道竞兴
音释¶ 第 379c 页
乏大乘器摄此经在海龙王宫六百馀年未能传
于世龙树菩萨入龙宫因见此经渊府诵之在心
遂出传授因兹流布(上传记文)但纂灵记经静法修饰
故有增加也言未见其文者应是论本有其具阙
言金刚仙论者广钞第四云金刚仙菩萨造释金
刚般若经既如其说验必然也。
钞纂灵记引真谛三藏西域记说者即传第一部
类中说也彼乃云如真谛三藏云西域中传记说
等非谓真谛自有西域记也言亦说入龙宫之缘
广如别说者此传即什师所译今既指广当略引
之传云龙树菩萨南天竺梵志种也天聪奇悟事
不再告在乳哺之中闻诸梵志诵四围陀典各四
万偈偈有三十二字皆诵其文而领其义弱冠驰
名独步诸国天文地理围纬秘谶及诸道术无不
悉综后结友三人以隐身术入王宫事三人遭害
因悟欲为苦本众祸之根败德危身皆由此起即
入山诣一佛塔出家受戒九十日诵三藏尽更求
异经都无处得遂入雪山山中有塔塔有一老比
丘以摩诃衍典与之诵受爱乐虽知实义未得通
利周游诸国更求馀经于阎浮提中遍求不得外
道诸师沙门义宗咸皆摧伏外道弟子白之言师
为一切智人今为佛弟子弟子之道咨承不足将
未足耶未足一事非一切智也辞穷情屈即起邪
慢心自念言世界法中律涂甚多佛经虽妙以理
于世龙树菩萨入龙宫因见此经渊府诵之在心
遂出传授因兹流布(上传记文)但纂灵记经静法修饰
故有增加也言未见其文者应是论本有其具阙
言金刚仙论者广钞第四云金刚仙菩萨造释金
刚般若经既如其说验必然也。
钞纂灵记引真谛三藏西域记说者即传第一部
类中说也彼乃云如真谛三藏云西域中传记说
等非谓真谛自有西域记也言亦说入龙宫之缘
广如别说者此传即什师所译今既指广当略引
之传云龙树菩萨南天竺梵志种也天聪奇悟事
不再告在乳哺之中闻诸梵志诵四围陀典各四
万偈偈有三十二字皆诵其文而领其义弱冠驰
名独步诸国天文地理围纬秘谶及诸道术无不
悉综后结友三人以隐身术入王宫事三人遭害
因悟欲为苦本众祸之根败德危身皆由此起即
入山诣一佛塔出家受戒九十日诵三藏尽更求
异经都无处得遂入雪山山中有塔塔有一老比
丘以摩诃衍典与之诵受爱乐虽知实义未得通
利周游诸国更求馀经于阎浮提中遍求不得外
道诸师沙门义宗咸皆摧伏外道弟子白之言师
为一切智人今为佛弟子弟子之道咨承不足将
未足耶未足一事非一切智也辞穷情屈即起邪
慢心自念言世界法中律涂甚多佛经虽妙以理
音释¶ 第 380a 页
推之故未尽未尽之中可推而演之以悟后学于
事不失斯有何咎思此事巳即欲行之立师教诫
更造衣服而有小异欲以除众人情示不受学择
日选时当与弟子授新戒著新衣独坐静处水精
房中(巳上即是入龙宫之缘也)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悯之
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
奥深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
甚多其心深入体得实利龙知其心而问之曰看
经遍否答言汝诸函中经多无量不可尽也我可
读者巳十倍阎浮提龙言如我宫中所有经典诸
处比此复不可数龙树既得诸经一箱深入无生
法忍具足龙还送出(天台学者疑上品华严大多龙宫无著处观此传一处函
中之经巳胜阎浮提十倍之多尚未得尽又云诸处比之不可数记而以情记恻龙宫不可思议事者亦
可笑矣)于南天竺国大弘佛法摧伏外道乃至广造
诸论等评曰此传但有入海见经通说所诵并得
经而出虽不具说三部华严既见经无量亦可知
矣此但传略故尔。
▲钞能破有无宗者既佛记为
能破有无宗而法相学者以学龙树宗为著空者
未之审也言唐三藏西域记者大意皆如前传。
钞案隋开皇三宝录者即翻经学士费长房撰长
房城都人也房本出家周废僧侣反俗隋及兴复
仍习白衣时预参传笔受词义以历代群录名唯
编经至于佛僧纪述盖寡乃撰三宝履历帝年始
自周庄鲁庄至于开皇末岁首列甲子傍列众经
事不失斯有何咎思此事巳即欲行之立师教诫
更造衣服而有小异欲以除众人情示不受学择
日选时当与弟子授新戒著新衣独坐静处水精
房中(巳上即是入龙宫之缘也)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悯之
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
奥深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
甚多其心深入体得实利龙知其心而问之曰看
经遍否答言汝诸函中经多无量不可尽也我可
读者巳十倍阎浮提龙言如我宫中所有经典诸
处比此复不可数龙树既得诸经一箱深入无生
法忍具足龙还送出(天台学者疑上品华严大多龙宫无著处观此传一处函
中之经巳胜阎浮提十倍之多尚未得尽又云诸处比之不可数记而以情记恻龙宫不可思议事者亦
可笑矣)于南天竺国大弘佛法摧伏外道乃至广造
诸论等评曰此传但有入海见经通说所诵并得
经而出虽不具说三部华严既见经无量亦可知
矣此但传略故尔。
▲钞能破有无宗者既佛记为
能破有无宗而法相学者以学龙树宗为著空者
未之审也言唐三藏西域记者大意皆如前传。
钞案隋开皇三宝录者即翻经学士费长房撰长
房城都人也房本出家周废僧侣反俗隋及兴复
仍习白衣时预参传笔受词义以历代群录名唯
编经至于佛僧纪述盖寡乃撰三宝履历帝年始
自周庄鲁庄至于开皇末岁首列甲子傍列众经
音释¶ 第 380b 页
翻译时代准见纶综号为开皇三宝录今钞依纂
灵记引也言都萨罗者此云喜出生言支法领等
者开元录云秦晋以前出家者多随师姓后弥天
道安云剃发染衣绍释迦种即无殊姓尊莫尊于
释迦乃以释命姓后增一阿含经至果云四河入
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皆称释种又沙弥塞律云
汝等比丘杂类出家皆舍本姓同称释子既符经
律遂为永式今此领法师当晋代人则从师为姓
云支也捐弃也言即东晋朝所译是也者始因法
领请至尔后因秦沙门智俨至罽宾国请觉贤至
此土至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方于道场寺译之
也。
钞然而龙树下以入海宫诵具本十万偈法从于
人上升天竺流布盖圣人巳證妙穷梵音故获全
宝法领所得其犹半珠遂行东土由凡夫未證不
善梵音边远之劣器未任故犹获半珠沦没也湑
(相居切)切韵云露貌即隐显之间才得其少半仅犹
才也少也又案今于阗下西域记云唐言地乳无
忧王太子至此建国齿耆云暮未有胤嗣乃祈祷
毗沙门天神之庙像额上剖出婴孩神前之地忽
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遂至嗣位因为国号
言即上略本者此虽正释下本兼明略本从此出
故。】
「疏四上本经等者探玄记说于可结集经分下中上
灵记引也言都萨罗者此云喜出生言支法领等
者开元录云秦晋以前出家者多随师姓后弥天
道安云剃发染衣绍释迦种即无殊姓尊莫尊于
释迦乃以释命姓后增一阿含经至果云四河入
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皆称释种又沙弥塞律云
汝等比丘杂类出家皆舍本姓同称释子既符经
律遂为永式今此领法师当晋代人则从师为姓
云支也捐弃也言即东晋朝所译是也者始因法
领请至尔后因秦沙门智俨至罽宾国请觉贤至
此土至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方于道场寺译之
也。
钞然而龙树下以入海宫诵具本十万偈法从于
人上升天竺流布盖圣人巳證妙穷梵音故获全
宝法领所得其犹半珠遂行东土由凡夫未證不
善梵音边远之劣器未任故犹获半珠沦没也湑
(相居切)切韵云露貌即隐显之间才得其少半仅犹
才也少也又案今于阗下西域记云唐言地乳无
忧王太子至此建国齿耆云暮未有胤嗣乃祈祷
毗沙门天神之庙像额上剖出婴孩神前之地忽
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遂至嗣位因为国号
言即上略本者此虽正释下本兼明略本从此出
故。】
「疏四上本经等者探玄记说于可结集经分下中上
音释¶ 第 380c 页
以此品偈广多故前钞引金刚仙论说召集罗汉八
十亿那由他菩萨无量无边恒河沙等结集此等经
也。
疏五普眼经等者谓能诠之经如眼照了普法故或
法如眼经诠普眼故故彼疏云诠普法故普诠诸法
故得此法者一法之中见一切法故言海云所持者
彼疏云观海为法门以普眼法云润一切故。」
【钞如六十二经说者谓我住此海门国十有二年
常以大海为其境界乃至观大海出宝莲华佛坐
其上身至有顶为说此普眼法门于日日中以种
种陀罗尼力领受趣入分别开演等各无数品如
是千二百岁故知品偈尤多。】
「疏同说经者谓约同一类世界同以音声所说之经
名同说经如不思议下引證可知。
疏七异说经谓约异类世界异类六尘所显之经名
异说经。
疏故下云普眼等者毗卢遮那品云波罗蜜善眼庄
严王如来为威光说普眼修多罗世界海微尘数修
多罗以为眷属此言佛刹微尘数者如一华藏为一
佛刹则别教所明非如前所引权实同许一三千界
为一佛刹然犹义引此且依拣义眷属但是伴类非
即是伴以不能却为主故。
疏十圆满经等者此约收义如海一滴具百川味等。」
【钞晋经但名等者今经云以圆满音说修多罗名
十亿那由他菩萨无量无边恒河沙等结集此等经
也。
疏五普眼经等者谓能诠之经如眼照了普法故或
法如眼经诠普眼故故彼疏云诠普法故普诠诸法
故得此法者一法之中见一切法故言海云所持者
彼疏云观海为法门以普眼法云润一切故。」
【钞如六十二经说者谓我住此海门国十有二年
常以大海为其境界乃至观大海出宝莲华佛坐
其上身至有顶为说此普眼法门于日日中以种
种陀罗尼力领受趣入分别开演等各无数品如
是千二百岁故知品偈尤多。】
「疏同说经者谓约同一类世界同以音声所说之经
名同说经如不思议下引證可知。
疏七异说经谓约异类世界异类六尘所显之经名
异说经。
疏故下云普眼等者毗卢遮那品云波罗蜜善眼庄
严王如来为威光说普眼修多罗世界海微尘数修
多罗以为眷属此言佛刹微尘数者如一华藏为一
佛刹则别教所明非如前所引权实同许一三千界
为一佛刹然犹义引此且依拣义眷属但是伴类非
即是伴以不能却为主故。
疏十圆满经等者此约收义如海一滴具百川味等。」
【钞晋经但名等者今经云以圆满音说修多罗名
音释¶ 第 381a 页
普照因轮既言普照即圆满义或圆满音说得名
圆满言大愿精进力下疏云无功用道任大愿风
普救护故言善伏太子者即人寿一万岁时胜光
王之太子应是潜蕴宿善遇缘当成太子悲救狱
囚王臣大怒母请半月行施才毕就戮时至法轮
音虚空灯王如来入彼施会为说此经。】
「疏以晋经等者以晋经十地品后便至十通品则无
说经处会既连十地品便谓俱是他化天说巳下十
品经文由阙唐经第七会初十定品今经十定品云
于普光明殿说明是重会故别为一会则成九会彼
以离世间品为第七会法界品为第八会故。」
【钞将欲命乎微言者命犹说也或请命也言举其
问端者初海会举四十问端也言口光远召菩萨
来仪者第六经中如来即于面门众齿之间放佛
刹微尘数光于十方一切菩萨众会之前说偈尔
时十方世界一切众蒙佛光明所开觉巳各共化
现诸供养云来诣佛所作礼供养等言毫光普烛
等者经云放眉间光(下疏云即光体也)名一切菩萨智光
明普照曜十方藏(辩光明也)其状犹如宝色灯云(显光相也)
遍照十方一切佛刹(光业用中所照分齐)其中国土及与众
生悉令显现(光所现)乃至显示十方世界中普贤菩
萨道场众会(将说普法令知法王大愿普周刹尘内故)言震动刹网者
经云普震动诸世界网(疏云光业用中动刹网也以诸世界重叠影现交互
相当如网孔故)言佛前现华下经云尔时佛前有大莲华
圆满言大愿精进力下疏云无功用道任大愿风
普救护故言善伏太子者即人寿一万岁时胜光
王之太子应是潜蕴宿善遇缘当成太子悲救狱
囚王臣大怒母请半月行施才毕就戮时至法轮
音虚空灯王如来入彼施会为说此经。】
「疏以晋经等者以晋经十地品后便至十通品则无
说经处会既连十地品便谓俱是他化天说巳下十
品经文由阙唐经第七会初十定品今经十定品云
于普光明殿说明是重会故别为一会则成九会彼
以离世间品为第七会法界品为第八会故。」
【钞将欲命乎微言者命犹说也或请命也言举其
问端者初海会举四十问端也言口光远召菩萨
来仪者第六经中如来即于面门众齿之间放佛
刹微尘数光于十方一切菩萨众会之前说偈尔
时十方世界一切众蒙佛光明所开觉巳各共化
现诸供养云来诣佛所作礼供养等言毫光普烛
等者经云放眉间光(下疏云即光体也)名一切菩萨智光
明普照曜十方藏(辩光明也)其状犹如宝色灯云(显光相也)
遍照十方一切佛刹(光业用中所照分齐)其中国土及与众
生悉令显现(光所现)乃至显示十方世界中普贤菩
萨道场众会(将说普法令知法王大愿普周刹尘内故)言震动刹网者
经云普震动诸世界网(疏云光业用中动刹网也以诸世界重叠影现交互
相当如网孔故)言佛前现华下经云尔时佛前有大莲华
音释¶ 第 381b 页
忽然出现其华具有十种庄严一切莲华所不能
及等言白毫出众者经云此华生巳一念之间于
如来白毫相中有菩萨名一切法胜音与世界海
微尘数菩萨俱时出现等(疏云表教从所證净法界流为众教源如白为
色本)言端倪者端绪也倪者自然之分也今言端倪
取其由绪义耳。
钞方举依果者方者才也于所信中分二上明所
信依报果下三品明正报果即下十类科中第四
前后襵叠科(从后例襵总有十重其后二重云九就前亦二初明所信佛果法后问明
品下三品明能依能信号萨行十就前中复二初会明佛依报果后名菩等三品明正报果)言
四百亿十千之名者准下疏云今一四天下一谛
有十千名四谛历于百亿故有四百亿个十千之
名也言故授之以光明觉品者光明体也觉者用
也此二各二谓光有身智二光觉有觉知觉悟又
光有能照所照觉有能觉所觉如来放身光照事
法界令菩萨觉知见事无碍文殊演智光双照事
理令众觉悟法之性相由事理俱融唯一无碍境
故得一事即遍无边而不坏本相身智无二唯一
无碍光涅槃经琉璃光菩萨处云光明者名为智
慧知悟不殊唯一平等觉悟之心知无事非理故
又此二光不异觉境谓能照之光所照之境所成
之觉此三圆融唯一无碍之法界虽平等绝相不
坏光明之觉品中辩此故以名也言上之三品下
结归前后襵叠科中第十重意也。
及等言白毫出众者经云此华生巳一念之间于
如来白毫相中有菩萨名一切法胜音与世界海
微尘数菩萨俱时出现等(疏云表教从所證净法界流为众教源如白为
色本)言端倪者端绪也倪者自然之分也今言端倪
取其由绪义耳。
钞方举依果者方者才也于所信中分二上明所
信依报果下三品明正报果即下十类科中第四
前后襵叠科(从后例襵总有十重其后二重云九就前亦二初明所信佛果法后问明
品下三品明能依能信号萨行十就前中复二初会明佛依报果后名菩等三品明正报果)言
四百亿十千之名者准下疏云今一四天下一谛
有十千名四谛历于百亿故有四百亿个十千之
名也言故授之以光明觉品者光明体也觉者用
也此二各二谓光有身智二光觉有觉知觉悟又
光有能照所照觉有能觉所觉如来放身光照事
法界令菩萨觉知见事无碍文殊演智光双照事
理令众觉悟法之性相由事理俱融唯一无碍境
故得一事即遍无边而不坏本相身智无二唯一
无碍光涅槃经琉璃光菩萨处云光明者名为智
慧知悟不殊唯一平等觉悟之心知无事非理故
又此二光不异觉境谓能照之光所照之境所成
之觉此三圆融唯一无碍之法界虽平等绝相不
坏光明之觉品中辩此故以名也言上之三品下
结归前后襵叠科中第十重意也。
音释¶ 第 381c 页
钞谓十甚深者一觉首菩萨明缘起甚深二财首
菩萨明教化甚深三宝首明业果甚深四德首明
说法甚深五目首明福田甚深六勤首明正教甚
深七法首明正行甚深八智首明正助甚深九贤
首明一道甚深十文殊明佛境甚深互相激扬者
问者激发答者显扬言贤首说此者贤首菩萨说
此一品从能说人以为名下疏云体性至顺调善
曰贤吉祥胜德超绝名首贤即是首贤首之品以
当贤位之初摄诸德故偏举贤名。
钞体用无方等者以体无在无不在用无应无不
应不离觉树故非动而升释天故非静言显住体
深玄者疏云体即佛智故将演住门先陈体性以
住性即佛智光赞如来是以三贤十地等皆依佛
智有差别故言信满入位者十信位满方入三祇
五位之数故言得正定心者依仁王经及起信论
即十千劫来修信行满入位不退等十住名正定
聚故言别行不同者随一住之行各各不同如前
十住品若欲通修复须皆修净行言观十种境者
所谓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也疏云梵
是西域之音具正应云勃蓝摩此翻为净离染中
极故名为梵即梵为行故名梵行若尔何殊净行
品答前信中之行随事造修悲智兼导至此纯熟
了心自性悲智无二故小不同言说于明门者疏
云明是智用法是理行及果又所修行法体离无
音释¶ 第 382a 页
明等。
钞夜摩天宫者下疏云夜摩此云时分论云随时
受乐故名时分准大集经此天用莲华开合以为
昼夜又云赤莲华开为昼白莲华开为夜故云时
分即空居之首以表十行涉有化物宜适其时时
而后言闻者悦伏时而后动见者敬从涉有依空
即事入玄记此而说也。
▲钞兜率天宫者疏云此
云知足亦名喜足论云后身于彼教化多修喜足
之行故得少意悦为喜更不求馀为足处此说者
表位超胜是次第故又上下放逸此天知足表世
间行满故居喜足之天又彼有一生补处表菩提
之心功行满故又积功累勋知阶未足回勋授子
乃知有馀菩萨亦尔勤苦积行未见有馀回向众
生乃知自足又欲界六天此居其中表悲智均平
处于中故等。
钞若四河入海下一兢伽河二信度河三缚刍河
四私陀河经疏皆有法喻合今引其合文略示经
云佛子菩萨亦尔从菩提心流出善根大愿之水
以四摄法充满众生无有穷尽复更增长乃至入
于一切智海令其充满疏云菩提心合池流出善
根等合四河依菩提心修四摄行自善增长同入
如来一切智海言宝珠十德者经云譬如大摩尼
珠有十种性出过众宝一者从大海出二者巧匠
治理三者圆满无缺四者清净离垢五者内外明
钞夜摩天宫者下疏云夜摩此云时分论云随时
受乐故名时分准大集经此天用莲华开合以为
昼夜又云赤莲华开为昼白莲华开为夜故云时
分即空居之首以表十行涉有化物宜适其时时
而后言闻者悦伏时而后动见者敬从涉有依空
即事入玄记此而说也。
▲钞兜率天宫者疏云此
云知足亦名喜足论云后身于彼教化多修喜足
之行故得少意悦为喜更不求馀为足处此说者
表位超胜是次第故又上下放逸此天知足表世
间行满故居喜足之天又彼有一生补处表菩提
之心功行满故又积功累勋知阶未足回勋授子
乃知有馀菩萨亦尔勤苦积行未见有馀回向众
生乃知自足又欲界六天此居其中表悲智均平
处于中故等。
钞若四河入海下一兢伽河二信度河三缚刍河
四私陀河经疏皆有法喻合今引其合文略示经
云佛子菩萨亦尔从菩提心流出善根大愿之水
以四摄法充满众生无有穷尽复更增长乃至入
于一切智海令其充满疏云菩提心合池流出善
根等合四河依菩提心修四摄行自善增长同入
如来一切智海言宝珠十德者经云譬如大摩尼
珠有十种性出过众宝一者从大海出二者巧匠
治理三者圆满无缺四者清净离垢五者内外明
音释¶ 第 382b 页
彻六者善巧钻穿七者贯以宝缕八者置在琉璃
高幢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种种光明十者能随王
意两众宝物如众生心充满其愿佛子菩萨当知
亦尔有十种事出过众圣一者发一切智心二者
持戒头陀正行明净三者诸禅三昧圆满无缺四
者道行清白离诸垢秽五者方便神通内外明彻
六者缘起智慧善巧钻穿七者贯以种种方便智
缕八者置于自在高幢之上九者观众生行放闻
持光十者受佛智职堕在佛数能为众生广作佛
事(次第喻十地渐渐增广修至第十地)言大地十山者经云譬如十
大山王因地而有菩萨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别
言嶷然高出者十定品文音义云嶷者宜力切山
峰貌也(佛智如大地十山如十地之智山从地出十地之智皆从佛智而有故)言大
海十德德德该通者经云譬如大海以十种相得
大海定果可移夺一次第渐深二不受死尸三馀
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无量珍宝六无
能至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过限十
普受大雨无有盈溢菩萨行亦复如是以十相故
名菩萨行不可移夺所谓欢喜地出生大愿渐次
深故离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尸故发光地舍离世
间假名字故𦦨慧地与佛功德同一味故难胜地
出生无量方便神通世间所作众珍宝故现前地
观察缘生甚深理故远行地广大觉慧善观察故
不动地示现广大庄严事故善慧地得深解脱行
高幢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种种光明十者能随王
意两众宝物如众生心充满其愿佛子菩萨当知
亦尔有十种事出过众圣一者发一切智心二者
持戒头陀正行明净三者诸禅三昧圆满无缺四
者道行清白离诸垢秽五者方便神通内外明彻
六者缘起智慧善巧钻穿七者贯以种种方便智
缕八者置于自在高幢之上九者观众生行放闻
持光十者受佛智职堕在佛数能为众生广作佛
事(次第喻十地渐渐增广修至第十地)言大地十山者经云譬如十
大山王因地而有菩萨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别
言嶷然高出者十定品文音义云嶷者宜力切山
峰貌也(佛智如大地十山如十地之智山从地出十地之智皆从佛智而有故)言大
海十德德德该通者经云譬如大海以十种相得
大海定果可移夺一次第渐深二不受死尸三馀
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无量珍宝六无
能至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过限十
普受大雨无有盈溢菩萨行亦复如是以十相故
名菩萨行不可移夺所谓欢喜地出生大愿渐次
深故离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尸故发光地舍离世
间假名字故𦦨慧地与佛功德同一味故难胜地
出生无量方便神通世间所作众珍宝故现前地
观察缘生甚深理故远行地广大觉慧善观察故
不动地示现广大庄严事故善慧地得深解脱行
音释¶ 第 382c 页
于世间如实而知不过限故法云地能受诸佛如
来大法明雨无厌足故(海喻全一佛智之体而十德不同德非别物故云智
业又互相遍不同于山其乃无差别之差别差而无差)巳上四喻皆从果品
地影像分中文初池喻修行功德二山喻胜功德
三海喻大果功德四珠喻坚固功德故下疏云四
喻喻四功德以显圆融初一圆家渐次喻圆中渐
珠喻即是渐圆海喻即圆圆也四喻圆融(钞云此言自天
台生而小不同彼处渐圆是渐教家圆今亦圆教行布之极耳圆圆亦与彼不同乃是初后圆融名圆圆
非是圆教圆满名圆圆也)。
钞十定品者瑜伽五十云名无碍智三摩地是其
菩萨学道所摄金刚喻定彼疏云此明因满菩萨
位中最后位也此位亦名等觉今经欲显开合无
碍故存其义不彰其名第十定经说此菩萨同三
世佛明是等觉言非数(去声)能数(上声)者始从一百洛
叉为一俱胝是中等数洛叉是万俱胝是亿巳下
皆上等数法倍倍变之为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
乃至不可说即长行意言又积不可说以至十重校
量等者即偈中意一积不可说至不可说(偈云不可言说
不可说)二不可说劫中说不尽(充满一切不可说不可言说诸劫中说不
可说不可尽)三上不可说一一是一刹皆碎为尘(不可言说
诸佛刹皆悉碎末为微尘)四前一一尘皆有不可说刹(一尘中刹不可
说如一一切皆如是)五将前诸尘中刹一念遍碎为尘(此不可说
诸佛刹一念碎尘不可说)六念念碎尘复尽多劫(念念碎尘亦复然尽不可
说劫恒尔)七前所碎尘复有多刹(此尘有刹不可说)八即此多
来大法明雨无厌足故(海喻全一佛智之体而十德不同德非别物故云智
业又互相遍不同于山其乃无差别之差别差而无差)巳上四喻皆从果品
地影像分中文初池喻修行功德二山喻胜功德
三海喻大果功德四珠喻坚固功德故下疏云四
喻喻四功德以显圆融初一圆家渐次喻圆中渐
珠喻即是渐圆海喻即圆圆也四喻圆融(钞云此言自天
台生而小不同彼处渐圆是渐教家圆今亦圆教行布之极耳圆圆亦与彼不同乃是初后圆融名圆圆
非是圆教圆满名圆圆也)。
钞十定品者瑜伽五十云名无碍智三摩地是其
菩萨学道所摄金刚喻定彼疏云此明因满菩萨
位中最后位也此位亦名等觉今经欲显开合无
碍故存其义不彰其名第十定经说此菩萨同三
世佛明是等觉言非数(去声)能数(上声)者始从一百洛
叉为一俱胝是中等数洛叉是万俱胝是亿巳下
皆上等数法倍倍变之为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
乃至不可说即长行意言又积不可说以至十重校
量等者即偈中意一积不可说至不可说(偈云不可言说
不可说)二不可说劫中说不尽(充满一切不可说不可言说诸劫中说不
可说不可尽)三上不可说一一是一刹皆碎为尘(不可言说
诸佛刹皆悉碎末为微尘)四前一一尘皆有不可说刹(一尘中刹不可
说如一一切皆如是)五将前诸尘中刹一念遍碎为尘(此不可说
诸佛刹一念碎尘不可说)六念念碎尘复尽多劫(念念碎尘亦复然尽不可
说劫恒尔)七前所碎尘复有多刹(此尘有刹不可说)八即此多
音释¶ 第 383a 页
刹复碎为尘(此刹为尘说更难)九以多算数经于多劫数
上诸尘(以不可说算数法不可说劫如是数)十以是诸尘数劫一一
劫复各有十万个不可说劫(以此诸尘数诸劫一尘十万不可说)言
校量下经偈云尔劫称赞一普贤无能尽其功德
量于一微细毛端处有不说诸普贤一切毛端悉
亦尔如是乃至遍法界疏云略举三重一将上诸
劫赞一普贤之德不尽二况一尘中有多普贤三
况遍法界尘皆有多矣若不以称性之心思之心
或狂乱等觉尚尔况佛德耶言阿僧祇为大数之
首者阿僧祇此云无数为十大数之首所谓无数
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
可说不可说不可说言念劫圆融下即是僧祇所
数之法上二句约时即当后寿量品下二句约处
即当后住处品言以劫为日者谓经中以前刹之
劫为后刹之日故后后倍前也言上就实说下即
指上尘刹该摄等也。
钞即十门出现者一总明出现之法二身业三语
业四意业五境界六所行行七成菩提八转法轮
九般涅槃十见闻亲近此上皆有出现二字十门
皆从性起举一全收故云圆融。
▲钞近望上文者
即上第八会托法进修成行分也言远取诸会者
信即第一会举果劝乐生信分也解即第二会至
第七会修因契果生解分行即第八会托法进修
成行分言依人證入者即第四依人證入成德分
上诸尘(以不可说算数法不可说劫如是数)十以是诸尘数劫一一
劫复各有十万个不可说劫(以此诸尘数诸劫一尘十万不可说)言
校量下经偈云尔劫称赞一普贤无能尽其功德
量于一微细毛端处有不说诸普贤一切毛端悉
亦尔如是乃至遍法界疏云略举三重一将上诸
劫赞一普贤之德不尽二况一尘中有多普贤三
况遍法界尘皆有多矣若不以称性之心思之心
或狂乱等觉尚尔况佛德耶言阿僧祇为大数之
首者阿僧祇此云无数为十大数之首所谓无数
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
可说不可说不可说言念劫圆融下即是僧祇所
数之法上二句约时即当后寿量品下二句约处
即当后住处品言以劫为日者谓经中以前刹之
劫为后刹之日故后后倍前也言上就实说下即
指上尘刹该摄等也。
钞即十门出现者一总明出现之法二身业三语
业四意业五境界六所行行七成菩提八转法轮
九般涅槃十见闻亲近此上皆有出现二字十门
皆从性起举一全收故云圆融。
▲钞近望上文者
即上第八会托法进修成行分也言远取诸会者
信即第一会举果劝乐生信分也解即第二会至
第七会修因契果生解分行即第八会托法进修
成行分言依人證入者即第四依人證入成德分
音释¶ 第 383b 页
也此但总科一经始末大意以为四分若就行人
随其品会皆容信解行證具缺随根固难详议。
▲
钞顿渐该罗者在文则本会唯顿末会则渐圆根
尅證顿渐混融亦不碍顿渐殊分披文之次无迷
玄旨使即心修證顿渐无在故法界品疏云夫圆
满教海摄法无遗顿渐该罗本末交映人法融会
贵在弘通故非顿无以显圆非渐无以阶进非本
无以垂末非末无以显本非人无以證法非法无
以成人故前明不异渐之顿多门而众人同契后
明不异顿之渐一人而历位圆修前则不异末之
本虽卷而恒舒后则不异本之末虽舒而恒卷本
末无碍同入法界又略以束云末会归菩提场则
十会圆明言自此略毕者良以具本既末流于东
夏故且云略毕也。】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十七
* 音释
内
(音南入声)。
衿
(居吟切衣小带也叉巨金切衣结)。
揆
(求癸切度也)。
仅
(渠镇切馀也才
也劣也少也)。
襵
(之涉切曲也)。
吮
(徂兖切欶也)。
随其品会皆容信解行證具缺随根固难详议。
▲
钞顿渐该罗者在文则本会唯顿末会则渐圆根
尅證顿渐混融亦不碍顿渐殊分披文之次无迷
玄旨使即心修證顿渐无在故法界品疏云夫圆
满教海摄法无遗顿渐该罗本末交映人法融会
贵在弘通故非顿无以显圆非渐无以阶进非本
无以垂末非末无以显本非人无以證法非法无
以成人故前明不异渐之顿多门而众人同契后
明不异顿之渐一人而历位圆修前则不异末之
本虽卷而恒舒后则不异本之末虽舒而恒卷本
末无碍同入法界又略以束云末会归菩提场则
十会圆明言自此略毕者良以具本既末流于东
夏故且云略毕也。】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十七
* 音释
内
(音南入声)。
衿
(居吟切衣小带也叉巨金切衣结)。
揆
(求癸切度也)。
仅
(渠镇切馀也才
也劣也少也)。
襵
(之涉切曲也)。
吮
(徂兖切欶也)。
音释¶ 第 383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