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346a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十四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钞前之五体等者即前五种体皆是心所变相分
不离能变心体言心外无法者一切唯识故此上
总标如声下别释声为教体是第一音声语言体
即十一种色中之一是心王心所二所现影像相
故此句是百法论文彼疏云谓此色法不能自起
要藉前二(钞云是心王心所也)所变现故(自證虽变不能亲缘)故置影
言言依声假立者所依声体尚不离心况依声上
假立名句文耶即第二名句文身体是分位唯识
(百法疏云谓此名等不能自起藉前二位差别假立)并前二义即是第三
通取四法体言其教所诠即摄第四及诸法下即
摄第五并离心无体者总归今第六也。

钞唯遮外境等者论云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
诸识实有色等又云唯言为遮离识我法彼疏云
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表内心下论云识言总显
一切有情皆有八识六位心所(遍行等也)所变见相分
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
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此上五位皆名为
识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彼疏云识谓能
了诠有内心法苑云遣虚存实识观遍计所执唯
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
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
巳上释唯识二字。
▲钞彼引多教成立唯识者释
音释¶ 第 346b 页
成字也以经及本论俱称唯识明唯识理故末论
解释名成安教理立故言引多教者彼论第三问
云云何应知此第八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圣教
正理为定量故谓有大乘阿毗达磨契经中说无
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證得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
示解深密经亦作此说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
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入
楞伽经亦作是说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
作用转无有间断时藏识海亦然境界风所击恒
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上引三经论中皆有长行解释乃至结云)巳引
圣教当显正理(云云如彼)言亦引华严者即无性摄论
引也如下可知唯识无有引文言广如彼论者巳
略如上所指。

钞论曰下即无著本论也言未得真智觉者未入
见道人也。
▲钞释论下即无性菩萨释本论故言
谓彼圣者金刚藏者即能说人谓金刚藏所变文
义影像闻者托之变似彼故佛灭巳后结集如先
所闻书之贝叶乃至东流译梵从华如是展转传
来今所闻见故知各各不离自识问本论云薄伽
梵说释论言金刚藏其故何耶答佛加令说与佛
说同故不相违言故论中下问既论皆引华严成
立唯识应非属始教耶答彼但顺巳宗释也故一
卷唯识论云又复有义大乘经说三界唯心者但
音释¶ 第 346c 页
有内心无色香等外诸境界此云何知如十地经
说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故心意与识及了别等
如是四法义一名异此依相应说非不相应心说
心有二种一相应心所谓一切烦恼结使受想行
等皆心相应以是故言心意与识及了别义一名
异故二不相应心所谓第一义谛常住不变自性
清净心故今三界虚妄但一心作者是相应心释
曰由此是知虽引华严亦成始教义耳。

钞所引之经下问此文若作此宗释曰者其义云
何答下疏钞说有十种一心一假说一心实有外
法由心变转非是一心二八识王所相见俱存故
说一心如摄论唯识等说即二分师义三王所所
变相分无别种生能见识生带彼影起故说一心
如深密观所缘能论二十唯识说四摄所归王故
说一心如庄严论说五摄七唯归第八故说一心
如楞伽说六摄八识相归如来藏性故说一心亦
如楞伽七性相俱融故说一心如胜鬘等说八融
事相入故说一心由心性圆融无碍以性成事事
亦无碍九令事相即故说一心谓依心性之事心
性既无彼此之异事亦相即十帝网无碍故说一
心以心性无尽事亦如之初一小乘教次三涉始
教次三就终顿上七同前四教后三别教上约分
相门十门无碍方是圆教此与次梵行品义合之
皆圆教唯心义也问下引当经中何不引此经文
音释¶ 第 347a 页
今由下答也。

钞二又此等者楞伽经云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
相十地疏云虽谓此八识皆无自体唯如来藏平
等显现馀相皆尽(即前第六一心是也)经云一切众生即涅
槃相等以如如言而说唯识略钞第二云禅门先
祖有言心即是经者良因晓会言教展转真实之
体极至于真心今有后学弃却经教不说但指于
心云是经教实为带累禅宗。
▲钞摩诃衍者下彼
疏云法者出大乘法体通于染净大位在因云众
生心义者具三大名之为大有二运载名乘具摄
真生二门大位在果故唯取于净故云明唯心义
讫言今取解释分显心性相者意谓立义分中巳
明唯识义含终顿即同教分齐今正取二门交彻
为终教也心真如门即是心性是真心生灭门即
是心相是妄同是一心所成理事无碍终教义也。

▲钞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者下疏云夫佛智非深
迷情谓远情亡智现则一体非遥既言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则知此心即一切法性今理现自心即
心之性巳备无边之德矣言非但相宗心变而巳
者理实应亦拣终教云非但性相无碍之唯心拣
顿教亦非但体绝诸相之唯心谓是具德唯心之
义耳。】

「疏一唯本无影至不知唯识故者问既不知唯识何
以前唯心门中名假说一心耶答圆教必亦融彼故
音释¶ 第 347b 页
得说之以根犹劣且未明唯识之义渐渐成熟方为
说之故下疏云自浅之深摄众生故义须说四显包
含故。

疏亦本亦影等者问作句体式应先单后复此何相
间而作答此依从浅至深以为次第故下疏结云自
浅之深摄众生故。

疏故佛地论第一下谓若约本质教佛利佗善根为
因闻者善根为缘如来第六意识上文义相生为果
名本质教若约影象教闻者善根为因佛利他善根
为缘闻者第六意识上文义相生为果名影象教而
云佛说者就佛利他善根强缘故名佛说耳。」

【钞以果位中智强识劣者百法钞云有漏位中智
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问何因如是耶答因
中识强者为境强故以识为了别境而生故问因
何境强答为烦恼强烦恼强者为智慧劣因此生
死轮回果中智强识劣者为境劣故境劣者为烦
恼无故烦恼无者为智强故因此智强能舍生死
得涅槃等。
▲钞即真无漏者拣异等觉位中尚有
馀有漏劣无漏在(十地中二障馀有漏善法名馀有漏十地中所生现有无漏法
名劣无漏)今明佛果位中故曰即真无漏也既是真无
漏心所现文义故名本质教也而对下文机心有
漏故所变文义不真名影象也。
▲钞有漏心变者
有漏名义法相当途诸论皆云烦恼现行令心连
注流散不绝名之为漏如漏器漏舍深可厌恶损
音释¶ 第 347c 页
污处广毁责过失立以漏名一欲漏二有漏三无
明漏即以根随三界烦恼为体虽三界烦恼应名
漏漏于三有之漏故然下界烦恼多缘欲地从胜
为名说为欲漏上界但名有漏不以馀法彰自行
相名无明漏上皆慈恩释名若约性宗出体则根
本不觉三细六粗不分三界种现差殊以迷则全
染悟则全净无体性故圆教迷则尽法界一切情
非情等皆是有漏悟则如上皆是无漏故华严缘
起平等章云约众生门中生佛皆是生灭有无善
恶境界良以情谓不破故所见佛亦同情谓未曾
见一佛清净是故识倒佛亦倒情迷佛亦迷约佛
门众生佛皆本空寂良以情谓都尽名相巳忘所
见空寂同诸佛故未曾见一切众生流转佛心净
故众生亦净唯心回转也评曰据此则不应言此
是漏此是无漏也。

钞唯识诸师者即所等难陀德慧安慧火辩净月
等诸师也言然此论主者即十师也无不说法者
无不说是法也。】

「疏聚集显现者涉钞云有两解一云谓闻法时五心
前后相续多字相起名曰聚集分明解悟名为显现
二云熏成种子在本识中名聚闻后字时带前所闻
字相集居现在名集所诠之义于识上现令第六识
生正解心故名显现。

疏连带解生者涉钞云前心能引后心后心续前心
音释¶ 第 348a 页
起名连后心能忆前心带起前相名带分明悟理名
解生即此解心挟所闻名等相熏成种子以为教体
又解闻诸字时巳熏成种今闻行字时带前诸字相
生起现行合后字相一刹那间挟行两字相复熏成
种乃至闻常字时带前三字相生起现行合后常字
相令第六识生正解故名连带解生此则闻后字时
带起前相生起现行连合后字相生得自性差别之
解名连带解生熏成种子以为教体也。」

【钞别有三师者第一师十二心若取率尔耳识为
一同时意识为二寻求为三决定为四则四字皆
有四心应有十六今言十二者应以率尔耳识同
时意识合为一心以同时意识即率尔意识通名
心故也(巳知大意次逐难释)言说诸字时等者率尔耳识与
同时率尔意识同是现量故唯缘声故合为一心
问寻求意识是比量何不缘名耶寻求心中下答
也意云第二念意识推究此声虽多刹那未知诸
字所目故不缘字名也言此之二心者率尔及寻
求二心也有本云三心者误书也若此有三心并
决定为四四字各四应有十六今唯经十二心故
知合率尔及同时意识为一心也二字为正此亦
通外难故谓有问言此之二心所变声上巳有字
名何故不缘之耶故此答尔言如生等相者举例
释成如眼等识缘色等时色等之上虽有生住异
灭四相而不缘之今亦如是所变声虽有字名亦
音释¶ 第 348b 页
不缘之但缘声也。
▲钞一云率尔耳识同时意识
下第二师意也此开率尔耳识及同时意识为二
除决定心故亦经十二心有十四相于此不散方
起决定心也言寻求下出亦缘字名之所以也是
比量故言三六九十四相现者谓闻诸字时有声
字名三相闻行字时亦有三相并前成六闻无字
时亦有三相并前为九闻常字时亦有三相共前
为十二并一句及义有十四相也下皆准知。
▲钞
一云率尔耳识但缘于声下第三师义也于中曲
有二解初解亦取寻求为数故有十二心故与后
解异然同时意亦缘字名与前第二师不同问既
同时意识得缘字名何要四寻求耶以缘常声下
答也意云虽缘字名不能连带是现量故至寻求
心以是比量方能连带得圆满故第二解者不取
寻求为数故但八心以同时意识许通比量得缘
过去之法既缘过去之法岂不许有连带义耶故
唯八心问同时下约初解为问答也问意云意识
既是现量其时极速何得缘字名耶答意可知如
理门下会相违也言不缘名义相系属故者谓不
缘名与义相系属之名等得缘名自相故而云相
系属者且如诸名一切为义是相系属以其时速
而不能缘与义系属之名等也然上所叙总别四
解从钝向利惭次为理与唯识意灯钞叙西域释
同而非皆取为正。
音释¶ 第 348c 页

钞则具一百五相者钞文隐略今依法苑具释言
唱诸字时则有二相者法苑云说诸字时馀恶等
字并在未来唯有一字及依一字所成之名于心
上现此则一字成名之义亦有一字不成名者非
此所明(此诸字二相谓一个诸字一个诸名栖玩记云此且依作法而说字字皆名此初一
字未有聚集未知后后所说字故或亦聚集说一字多刹那故)次唱恶字时有七
相者法苑云言恶时馀者等字并在未来其前诸
字虽入过去现无本质由熏习力唯识变力仍于
此念说恶字时心上显现(巳下准知)即有二个一字(一个
诸字一个恶字)一个字身(一个诸恶字身以二字巳上方为字身故下皆准知)两个
一字所成名(一个诸名一个恶名)一个一字所成名身(合前诸恶
二名成一名身下钞云二名巳去即得名身身者聚义下皆准知)一个二字所成
(合前诸恶二字所成一名)次言者字时有十六相者法苑云
又言者字时有三个一字(诸字恶字者字)两个字身一谓
诸恶二谓恶者以二合说下应准知不可隔越合
成故无诸者合名字身(巳上五相)一个三字多字身(谓诸
恶者三字合为多字身以一字巳上方为多字故成六相)三个一字所成名(诸字
名恶字名者字名三名也为九相)二个一字所成名名身如前字
身亦二二合说(诸恶二名为一名身恶者二名为一名身并上为十一相)一个
一字所成名多名身(合前诸字名恶字名者字名三名为一多名身计十二相)
论虽二说今取三字名名多名身不取四字者下
应准知(栖玩记云婆沙论中有二师说一云三名巳上名多名身一云四名巳上名多名身
其三名者但名身摄今依前解)
两个二字所成名亦二二合说(谓诸
恶二字为一名恶者二字为一名成十四相栖玩问云与身何别答此约但诠一自性也身约论二字性
音释¶ 第 349a 页
相合问名身与句有何差别答句约只论一个差别名身自性尚是两个)一个二字所
成名名身(合前二诸恶及恶者二名成一名身为十五)一个三字所成
(诸恶者三字所成一名也故为十六)次唱莫字时有三十相者法
苑云复言莫时有四个一字(诸字恶字者字莫字为四相也)三个
字身亦二二合说准前应知(谓诸恶字身恶者字身者莫字身成七相)
两个三字多字身三三合说更互除初后一字(谓诸
恶者名字身及恶者莫多字身并上为九相也)一个四字多字身(谓诸恶者莫四
字为一多字身成十相)四个一字所成名(谓诸名恶名者名莫名为十四相也)
三个一字所成名名身谓二二合说(谓诸恶名身恶者名身者
莫名身为十七相)二个一字所成名三名多名身谓三三
合说更互除初后一字(谓诸恶者三名多名身恶者莫三名多名身兼上为
十九相)
一个一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谓诸恶者莫四名多名身
为二十相)
三个二字所成名谓二二合说(谓诸恶二字名恶者二字
名者莫二字名为二十三相)
二个二字所成名名身(谓一合诸恶及恶者
二名为一名身二合前恶者及者莫二名为一名身成二十五相)一个二字所成
多名身(谓合前诸恶二字名及恶者二字名并者莫二字名为一个三名多名身成二十六相)
二个三字所成名更互除初后一字(谓诸恶者三字所成名恶
者莫三字所成名并上为二十八相也)
一个三字所成名名身(合前三字
所成之二名为一名身成二十九相)
一个四字所成名(谓诸恶者莫四字所成一
名也总为三十相)后唱作字时有五十相者法苑云又言
作字时有五个一字(诸字恶字者字莫字作字为五相也)四个字身
谓二二合说(谓诸恶字身恶者字身者莫字身莫作字身兼前为九相也)三个
三字多字身(诸恶者三字多字身恶者莫三字多字身者莫作三字多字身成十二相)
二个四字多字身(谓诸恶者莫四字多字身恶者莫作四字多字身为十四相也)
音释¶ 第 349b 页
一个五字多字身(谓诸恶者莫作五字为一多字身巳上字及字身并多字身有
十五相)五个一字所成名(谓诸字名恶字名者字名莫字名作字名为二十相)
四个一字所成名名身谓二二合说(谓诸恶名身恶者名身者
莫名身莫作名身成二十四相)三个一字所成名三名多名身谓
三三合说(谓诸恶者三名多名身恶者莫三名多名身者莫作三名多名身为二十七相)
二个一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更互除初后一字
(谓诸恶者莫四名多名身及恶者莫作四名多名身为二十九相)一个一字所成
名五名多名身(谓诸恶者莫作五名所成一多名身为三十相)四个二字
所成名谓二二合说(如诸恶名恶者名者莫名莫作名为三十四相)三个
二字所成名名身(一合前诸恶二字名及恶者二字名为一名身二合恶者二字
名及者莫二字名为一名身三合者莫二字名及莫作二字名为一名身为三十七相)二个
二字所成名三名多名身(一合前诸恶二字名及恶者二字名并者莫二
字名为一三名多名身二合前恶者二字名及者莫二字名并莫作二字名为一三名多名身成三十九
相)一个二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谓合前诸恶二字名及恶者二
字名并者莫二字名与莫作二字名为一四名多名身计四十相)三个三字所成
名谓三三合说(诸恶者三字所成名恶者莫三字所成名者莫作三字所成名为四
十三相)
二个三字所成名名身(一合诸恶者三字所成名及恶者莫三字
所成名为一名身二合恶者莫三字所成名及者莫作三字所成名为一名身计四十五相)一
个三字所成名多名身(谓合前诸恶者三字所成名及恶者莫三字所成名
并者莫作三字所成名为一三名多名身有四十六相)二个四字所成名更
互除初后一字(谓一个诸恶者莫四字所成名一个恶者莫作四字所成名为四十
八相)
一个四字所成名名身(谓合前诸恶者莫四字所成名并恶者莫作四
字所成名为一名身成四十九相)
一个五字所成名(谓诸恶者莫作五字为一
名也巳上名及名身并多名身有三十五并字等一十五故总有五十相)通前总合成
音释¶ 第 349c 页
一百五相问准法苑云此依一句事究竟说字名
句声都合总有五十一聚集何有一百五相答就
实闻五字竟时除一句但有五十相此中且依倍
倍增长而作其法兼于重者故有一百五相然上
云诸行无常及今诸恶者莫作此二全偈如婆沙
中具云诸行无常有起尽法生必灭故彼寂为乐
次偈云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行善调伏自心是
诸佛圣教。

钞言其五心下料拣差别也准法苑云一率尔心
缘不惯习境生无欲俱故二寻求心与欲俱转希
望境故三决定心印解于境胜解俱故四染净心
与信等俱名善为净与瞋等俱名恶为染中容非
染净故五等流心后似于前平等流类故言初后
下约诸识有无料拣也率尔心名初等流心名后
通六识皆有寻求决定染净名中三心唯第六意
识有也此依瑜伽显扬说实则六识皆具五心七
八唯四无寻求心无欲俱故仍通漏无漏位说之
又前三下三性料拣此但依有漏位说若无漏位
一切名善又率尔五识下起心不定料拣又意识
下拣别意识二种率尔皆可知言馀义广如别章
者如法苑第一卷五心章中广以十二门解释不
能繁引问何故须辩如是五心答为令了知心之
分位入法无我唯识相故。】

「疏三唯影无本等者起信论云谓诸佛如来唯是法
音释¶ 第 350a 页
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彼
疏云若废根感论如来唯是妙理本智更无应化世
谛生灭等相论又云但随众生见闻得益等言夜摩
偈云下疏云此偈释疑疑云为是有法不可闻耶为
是无法无可说耶上半顺后句疑以答之次疑云若
尔何以现闻教法下半释云但自心变非佛證也又
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众生有著法想是故如来为其
说法其实如来亦无所说。

▲疏龙军坚慧者龙军未
详坚慧者梵云婆啰末底此云坚固慧西域相传此
是地藏菩萨于佛灭后七百年时出中天竺大刹利
种后造究竟一乘宝性论及法界无差别论等。

疏非直外心等者是对终教释也直犹祇也不秪是
众生心外无佛色声明前终教单无外质是故前说
但有众生自心内影象今亦空之言性本离故者释
成上义正说听时本影之教性本离故强云非本非
影实则言思无寄故云无教以绝待教故云之教故
须弥偈下引證上半證无影象下半證无本质或可
无取證无外无见證无内法性本空寂證性本自离
不可得思量證亡言绝虑净名下易知。」

【钞等取顿教般若者以智论中论等释般若经义
今等其中顿教义也言此但明空之义者问若但
取空一义合当始教何云顿教耶答以是三观融
通中取空之一义是即中之空非但空故是顿教
也然上等字兼等始教之空不尔摄义不尽。】
音释¶ 第 350b 页

「疏此前四说等者若约即行布之圆融总合为一若
约即圆融之行布自浅之深耳钞融为一味方顺圆
宗者此全收前四探玄记云此四皆不相妨以随一
门通馀三故夜摩偈赞疏钞云若依此宗四句皆用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质亦自心此但融前四即是
圆教故前疏二通就诸教以成四句若约下不碍如
前从浅至深四门别辩摄化众生令彼随门皆可入
圆故。

疏一约同教以成四句者上约诸乘此唯约一乘故
云同也又上约广义收前诸乘此约深义唯理事无
碍同顿同实故云同也言唯说无听者问前终教中
唯影无本今则唯说无听岂不相违答为成四句之
义前后各说一边理实言之终教有无色声无碍方
为尽理。」

【钞所以成三四句等者由探玄记但作一重四句
而有二义即具今疏二重四句故今徵起以真心
融二下释以真心随净缘相尽性显成佛故名理
真心随染缘成众生故名事不离一心故得生佛
说听全收或可生佛皆事同一真心故理由有此
义则似理事无碍故须分之也。

钞亦可前是相即门者则以真心为唯心所现因
则佛亦约相差之义名事即初四句含同别二义
后四句唯别教义。

钞此以佛果称性故者法性融通因也明与性非
音释¶ 第 350c 页
异言全性为佛者显非分成既全是真性所成之
佛能成真性摄法无遗则所成之佛亦摄法无遗
也。】

「疏故出现品云下问既普见众生成佛如来何故说
法众生既巳成佛何名果摄于因复名听耶答此见
众生本性令听斯法未实尅證故名为因良以不如
是知故佛为说此总證佛心摄法别取收听之义言
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下正释以如如智下出所
以也问此引佛性论应非别教答此有二义若所称
如如为所以众生不出此如如者亦通理事无碍今
由称此如如故如来为能摄众生为所摄即事事无
碍义但馀经论有别教义即入圆教也故教章云又
前三乘等诸门断惑若一障一切障一断一切断即
入此教若随门前后即是三乘故今引他论證成别
教也。」

【钞并不倒故名如如者臻疏第四云如有二义一
不颠倒故由妄想故名为颠倒如如境智远离妄
想故名为如二现常住义虽被烦恼所覆功德庄
严体无变异故名为如今钞略叙初一义耳。
▲钞
言如来下牒释如来二字言约从自性来至得果
等者即本觉名如始觉名来问性本是一何有本
始及如来之别言性虽下答也意云本觉在因名
应得始觉至果名至得故分如来之名也言但由
清浊有异下彼论续云立名不同言在因位时下
音释¶ 第 351a 页
别释二名也譬如下喻显应得下法合所言藏者
下牒释藏字与疏全同。
▲钞复次藏有三种下复
释能摄如来有其三种此中语略应云复次如来
藏有三种也言由此果能摄一切众生者是如来
之藏众生为体言今疏下出疏略引意也意云疏
中但引中间之文而不引前一所摄名藏等文及
后复次藏有三种等文即略却初后也或可疏中
唯引中间之文今钞却略引其初后文也二释随
取上来总释一所摄藏义。
▲钞下更略引上钞家
更略引后二藏文也二隐覆为藏者此中应得至
得俱名如来(不同前段应得名如至得名来)彼论云从住自性来
至至得如体不变异故名如来(上释如来)无漏道前彼
烦恼所隐覆众生不见故名藏(此释藏字)是如来之藏
烦恼为体又所隐覆如来即藏彼论云如来自隐
不现故名为藏三能摄为藏者彼论云至得果地
一切功德名如来应得之性名为藏是如来之藏
以因中应得之性为体问应得在因何能摄果答
彼论云若至果时方言得性者此性便是无常何
以故非始得故故知本有是故言常言今取果摄
下亦出疏意也。

钞经云如来下出现品疏云用该动寂初举所依
三昧觉不滞寂故名善觉觉彼一相故用为方便
二入巳下显一身之用既以一相为方便则物皆
一相故即现多三如一成正觉下类显馀身如来
音释¶ 第 351b 页
成正觉时罗身云于法界一一皆是广大之身并
如一身之现言此一尚字下意谓劫刹等尚一身
顿现况一类听法之人非一身顿现耶有本云一
显法人者显字误也。
▲钞正取大智下以佛智同
空何所不摄况一总身而不摄诸法耶钞众生即
因等者因称理法界故与法性非异众生亦摄法
无遗。

钞后此明佛證下解释者是正解出现品云诸佛
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之文也言若尔下徵也
意云若众生心中真如是佛所證尔者生佛皆一
真如法相亦有此义何足为玄故复次下以疏次
文答也意云性含真识生佛本觉同故若尔下复
徵也意云自性法身可同出缠法身众生未證与
佛何相关耶意云出缠法身亦体同故下皆展转
通难可知言三大攸同者攸者所也众生及佛为
能同三大为所同或可彼虽明三大犹是所同终
教分齐只属自心各各修證不说生佛二无碍故
则有其所局也今约事事无碍生佛全收则有其
所通也问上引佛性论便成别教之义今特拣起
信者何耶答前佛性义则少分通别教大途亦实
教尔故引而證之而不拣别今由起信所宗二门
三大于中显体用处节节有之是一论大旨多分
所说若不拣者应大分是别教故须拣之况佛性
是明文今但义取故亦须拣也问何不但依当经
音释¶ 第 351c 页
显示而用起信文耶答以起信所明邻于事事无
碍今欲方便引彼教之根令入圆教亦摄生之善
巧也故今叹为至妙上来文迹后浅至深于义皆
是别教。

钞并实非虚等者此遮而实生佛不互全收但是
义说也谓初下别释也钞在文似隐者由文中说
法之佛在众生之心中听法众生在佛心中故似
隐也言义极分明者由以一心贯之虽生佛之殊
心体未尝有异由同一心故生佛说听虽互在而
得一时则说听互相宛然也次举二喻在义尤分
明也然师弟镜喻则有三法以镜融于师第在法
以心融于生佛也而水乳喻则有二法直约生佛
说听互在也言相遍相摄思以准之者谓乳中之
水是乳摄水水遍乳内言水中之乳是水摄乳乳
遍水中等言下对反上等者疏云故众生心中乃
至说法也即上对明说下对明听故云异尔。】

「疏两相形夺中引證三文初二当经第三他经皆證
两相形夺生同佛故非生佛同生故非佛故说听斯
寂也然若约因缘无性故非生法身体寂故非佛一
理平等故不说不度缘本所住故不说不闻即顿教
义今取生佛各全形夺为所因令非听非说即是生
全在佛佛全在生故方得双非为别教义也故知今
引證文皆是非说非听似滥顿教而为因不同故非
顿义又四句圆融故尤非顿教。」
音释¶ 第 352a 页

【钞下半云等者经云又放光明法清净疏云外清
法境则法境咸空故云以说其义光如是言大般
若经文前以释者第八寂寞无言门中巳释正说
听时皆不可得故證双泯之义。】

「疏是故此四下科云第三总结融通然既在说听全
收下分之而第一总标(既双标二四句)第二别释亦释同别
各四句今第三融通应融前二四句而疏云是故此
四指别教四也若兼融通同教合云是故此二四句
则少个二字也或可科错应于说听全收下分二初
总标二别释于别释中分二初同教二别教于别教
中分三初总标二别释三融通方顺疏钞正文之意也。」

【钞随举一句等者四句中随举一句则须具四不
相离故仍为别门互不相滥故随下即一切圣教
随应一文等必具四句言若大若小者以包含无
量乘故此约全收之义何教不明近结必具此四
句通该于前同教四句并本影四句举一全收方
为究竟甚深唯识道理也。】

「疏一以本收末者以内收外也会前六门之内小乘
破相始教立相始教所明浅近皆名为末同入一实
本体即凝然真如也二会相显性者会外即内也会
前六门小始终所明浅近皆入绝待一实(初义通权后义唯实
然初义所入之如虽非是权但以所收之教未说即如故通权耳)此上且依同教义
释若约圆别之义则前六门中乃至圆融具德声名
句文等皆摄归无障碍真性又下说十门融通是知
音释¶ 第 352b 页
上下之文出没始末究竟方为善说。」

【钞彼疏释云等者即唯识疏彼释有二意初约所
流教释言由此地中者即第三地名发光地也论
云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云三
慧照大乘法也言观此教法根本名胜流真如者
约三慧观教法根本名为胜流真如此逆推本也
言或證此如下二约所说法释以此地菩萨證此
真如得说法胜由本胜故末亦胜也胜流之真如
皆依主释初约所流教法以彰名后约所说胜法
以彰名也。】

「疏彼宗虽不立下文含纵夺若约彼宗为言则夺彼
不立随缘则无真流义若约义纵之以本收末亦名
如流所以约宗则拣约义则收者以疏主许彼论有
随缘义但弘宗者执真如不变尔故下疏云唯识等
亦说真如是识实性但后释者定言不变失于随缘
过归后辈耳如彼论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
如其性故即诸法实性既真如为识实性明知天亲
亦用如来藏而成识体但后释论之人唯取不变故
云过归后辈也故知此有通实之义非一向权不尔
何得此科云会权入实耶思之。」

【钞故疏通云等者以根本智依真如展转引生于
后得乃至有十二分教义名为流此即生起次第
言此大悲下问前云四法此何说五答前约悲智
合说故四此约悲智开二故五即于后得智中开
音释¶ 第 352c 页
出故也。

钞下引仁王等者證前疏二义中前教法从缘无
性即是真如之义也法本即契经长行是也不诵
偈者即伽陀孤起颂也馀如前释言大王如如下
一切文字皆即如如之性修学契顺如如能生佛
智故此如如文字名诸佛智母言乃因缘经中一
义者以十二分皆有二义此因缘亦有二义一因
请方说为重法故二因事方说知本末故今言因
事制戒者乃因缘二义中第二义也言界即因义
者以本生经说昔受身一说如来因中受身二说
弟子因中受身故云因义也。】

「疏第八理事无碍体者前科会教即如即是非异不
离义然要具不即不离非一非异义味方备故今明
也又例前六七二门此应收前七门中事理而明无
碍谓一切下虽教全即如事不碍理也而十二分等
宛然理不碍事也虽理全即为一切教法理不碍事
也而真理湛然事不碍理也由真理既即性即相而
无碍佛之声教亦顺性而融通以所施教法皆与能
施如智而相应故具斯无碍如前下广说应立事遍
理门等十门如义分齐巳明但彼归所诠为门此约
能诠为门自不相滥问前声名句文等中巳明事理
无碍与此何殊答彼声名句文四法上明事理无碍
此通明前七门皆令事理无碍问前料拣中此属同
教何能令前七门中事事无碍等义皆归理事无碍
音释¶ 第 353a 页
耶答既名同教何有事事无碍之义明知且是一相
之言今约具德门明事理无碍则无所不该。」

【钞拣义取文者会解云以疏云文义皆圆即拣前
义如前说听全收等即是义圆今双标文义皆圆
故拣前唯义圆也今解此经文义俱圆若所诠义
圆如义理分齐今以能诠为门故拣义圆取文圆
耳。】

「疏即圆音等者以能诠声名句文为门故则无法不
摄故云法雨皆充遍文义各不同于一法中解众多
等普入一切文义相随分别诸法不可说等触事即
法一念顿演故云皆圆也言即眷属教等者馀随机
之教是此主教之眷属故虽不同此方说十住等为
主十方说十住等为伴亦却得为主此眷属教亦是
伴教之类俱伴中收欲显摄法无遗故。」

【钞二者既言等者如前合教二师处巳明言若一
直声昔义非正者出现品疏钞云圆音亦名一音
有三一叙昔二辩违三会通今初叙昔有三义一
云诸佛唯是第一义身永绝万像无形无声直随
机现无量色声犹空谷无声随呼发响然则就佛
言之无音是一约机言之众音非一而言一音圆
音者良由一时一会异类等解随其根性各得一
音不闻馀声不乱不沓显是奇特故名一音音遍
十方随机熟处无不闻故名为圆音非谓如空遍
满无别韵曲经云随其类音普告众生斯之谓也
音释¶ 第 353b 页
二云就佛言之实有色声其音遍满无所不遍但
无五音四声等异无异曲故名为一音无不遍故
名为圆音但是圆音作增上缘随根差别现众多
声犹如满月唯一圆形随器差别而现多影亦如
长风随其众窍声有多种经言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三云如来于一语业之中演说
一切众生言音是故令彼众生各闻巳语非是如
来唯发一言但以语业同故名为一音所发多故
名为圆音如舍支声尚多音声齐发况如来耶二
辩违者上来三解偏取皆失初第一义无形无声
非音义故但随他音非自音故第二唯是一语无
多音故一不即多岂为圆音有则多亦应有无则
一亦须无何得一有而多无耶第三虽但是多又
无一故若语业同一切众生岂一音耶故并非也
三会通者上但责偏不谓全失合上三义方是圆
音之义耳谓多即一若多不即一则非一音一复
即多若一不即多非圆音二即是空空即是二若
二不即空是所执故不无性故非圆非一空不即
二非空非圆故镕融无碍即是圆音十中三义(即圆
音十义中三义)谓初是无生灭义次一是无邪曲义后一
是普至义是知得正义则傍收无遗不得正意并
为乖理释曰今钞所非即第二师义也。
▲钞下引诸
经者即当部中诸处经文。
▲钞三法雨下随一一
音说遍无尽之法故又随一一法门称性故皆充
音释¶ 第 353c 页
法界即遍充义别也故下云三节巳含四义以第
三节含上二义故一则展一普遍下别显四句也
有本云三展一普遍者三字误书下三句可知。

钞譬如下疏云遍入无住喻言法喻之中亦自影
略者喻中亦应言普入一切处乃至一切报中法
中亦应云普入一切事乃至出世间处故一切众
生种种语言下摄他入巳亦应摄所诠皆文影略
何以下徵释法性融通因也如书字无事不录(释名
云书者庶也糺庶物故亦曰著著万物故)则无所不入寻之岂有住耶
喻虽互入而无住可谓玄矣。
▲钞随义名异下即
容入义异立容入名容入体同即义一也。
▲钞譬
如自在天王下即他化自在天王之婇女也。
▲钞
巳有数重者于前一一佛法中但取一法出妙音
声不可说此是一重音声转法轮是两重法轮复
演修多罗是三重修多罗又分别法门为四重法
门又说诸法为五重故云巳有数重但说一法也。】

「疏若类通诸法等者上说十玄但依声名句文四法
为门以明若以诸法显义体例同声等则何法不是
能诠皆具十玄之义仍能诠为门即次此能诠而为
所诠亦具十玄之义如义分齐说皆为教体。

疏第十海印炳现等者以前九别说此一门总明也
则三乘一乘等皆定中炳现耳言此约果位者经云
譬如大海普能印现四天下一切众生色相形像是
故共说以为大海诸佛菩提亦复如是普现一切众
音释¶ 第 354a 页
生心念根性欲乐而无所现是故说名诸佛菩提此
是约佛海印定也言若约因位下圆满信心位至初
住时亦得印现或可圆教信位亦得印现言贤首品
下具如前辩。

疏语之所尚等者圭峰云就宾主谈论时言之云语
之所尚曰宗趣谓意趣趣向即心意所归趣之处以
所宗尚必有意之所趣。」

【钞主也等者随其所宗之义为主馀但兼故又多
分明其所尚之义馀少说故。

钞本二者即上座部大众部者南山戒疏云根本
二部如四分中初结集时选五百人即是窟内迦
叶上座部也馀不在数名为大众即窟外部也所
谓上座大众创分结集之初故文殊问经云根本
二部即此是也后百馀年摩竭提国王号无忧统
摄赡部即化洽人神时有大天者其未出家时犯
三逆罪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造巳深生忧悔欲
求灭罪遂逢窟外大众部僧既不知其犯逆便与
出家受具以聪明故为无忧王之所宗敬后与上
座部乖诤(以大天说五事偈云无学漏失因魔娆无知疑惑由他度圣道不起假声呼是
谓如来真净教)时大天谓戒经中若灭诤者当依多人语
时上座部耆德虽多人数甚少大众部党内耆德
虽少人数极多王因以大天为是是以二部抗行
若慈恩瑜伽略纂云佛涅槃后第一百年因彼大
天诤于五事大天名高德大果證年卑王贵钦风
音释¶ 第 354b 页
僧徒仰道既而卓荦无侣遂为时俗所嫉谤之以
造三逆加之以增五事竞名角利今古所同虚中
槅架是凡共有由此纷纭故诸小乘因分别部黄
金数段白氎片分佛悬记之从斯始矣(准此一百年后方分
根本二部)又宗轮论说于大众部流出八部于上座部
流出十部兼本二部共二十部也故彼云第二百
年大众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
鸡胤部次二百年从大众部复出一部名多闻部
次第二百年大众部中复出一部名假说部次第
二百年满有一外道出家舍邪归正名曰大天(非前
造逆之大天也)于大众部出家受具多闻精进居制多山
与彼部僧重详五事五事偈云馀所诱无知犹豫
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无慈真佛教因此乖诤遂分
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本
末合成九部也二上座部从三百年初(大众部耆德小二百
年后便分上座部耆德多三百年后方分也)迦多卫尼子于上座部出
家盛弘一味论少说经律既乖部旨遂分为两部
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谓此部立义广出因
故也二上座部转名雪山部上座部弟子本弘经
教说因部起多弘对法既闲义理故伏上座上座
部弱于后移雪山避之故依处而为名也次三百
年从一切有部出一部名犊子部次三百年从犊
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正量部四
密林山部次第三百年从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
音释¶ 第 354c 页
化地部次第三百年从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
部次第三百年末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饮
光部次第四百年从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经量
部亦名说转部本末成十一部并前大众共二十
部皆以二部为本故云本二也。
▲钞无是亦无非
等者先长行经云能令法住并得四果三藏平等
如海无异味如有人二十子真实如来所说上约
佛说以随情执故无是四谛等更无异说故无非
或但各言自是岂名实是故云无是各互非他岂
名实非故云无非又既皆从大乘出何有是非或
可依之修行无不获益故云无是亦无非也言未
来起者对说经时名为未来如来灭度一百年后
方起也具如上说。
▲钞以义相从者下谓小乘异
计有多十八本二巳是合之今将二十部以义相
从更复合之为其六宗兼诸大乘故有十宗也。

钞早欲参涉大乘者以彼假名无定实之义似参
大乘复以经为定量不依律论故云经部言但除
下即但空之意也言妙有真性者谓后不空而为
妙有真性非是即空之有而为妙有也。】

「疏今总收一代时教以为十宗者且前四宗外护身
寺自轨法师于前四内加第五法界宗即华严经又
耆阇寺凛法师复为六宗如前钞叙皆非今所用今
此十宗即于大乘法师八宗内全收前六以彼第七
胜义俱空宗今为第八真空绝相宗以彼第八应理
音释¶ 第 355a 页
圆实宗为第七三性空有宗其第九第十二宗是疏
主于大乘法师外新加故有十宗以收一代时教也。」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十四


* 音释



(胡颊切怀持也藏护也)


(吕角切卓荦也)


(古伯切大车轭也)


(直祐切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