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337b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十三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牟尼说法蕴等者蕴是藏义具有八万四千今云
八十千者唯有八万举其大数耳。」

【钞长行释云下有二义初色摄八万法阴言法阴
者阴亦是藏义此正同评家二有说下行阴摄八
万法藏若双取二义正同俱舍故下结云与俱舍
同又戒下释偈下二句也谓戒是无表色故色阴
摄定慧等者约五蕴摄法七十三俱为行蕴故定
慧行阴摄也。
▲钞何以当下徵释所引也问义云
此段以名等为体何以通用四法为体證以其下
答也用声为体證初义用名等为体證次义离之
则双證前二合之则乃复为第三义。】

「疏显宗即第三等者即小乘显宗论第三卷亦同此
音释¶ 第 337c 页
正理论说。」

【钞以正理论总释俱舍六百行颂等者俱舍论乃
世亲菩萨所造梵语婆苏盘豆此云世亲或云天
亲先习有宗后学经部屡破有宗遂讲毗婆沙论
若一日讲便造一颂如是次第乃成六百行颂于
毗婆沙论其义周尽又造释文凡八千颂频破有
宗时有悟入尊者之门人梵语僧伽跋陀此云众
贤聪敏博达宗于有部知天亲菩萨破于巳宗遂
造俱舍雹论二万五千颂凡八十万言欲与天亲
论义因而有疾不能前往遂使门人持书悔过至
世亲所而致辞曰我师众贤巳梒寿命遗书责躬
谢咎不坠其名非敢望也世亲菩萨览书阅论改
俱舍雹为顺正理论故云以正理论等。】

「疏三者然俱舍下有科云唯声为体此非也此有三
失一对前后以此当总科第三通取四法又前钞云
第三通取四法又前钞云第三取此为四法之体又
复大乘第三亦总取四法为体何得此中唯声二失
科前段谓但见次前文云经部意亦唯取声故作此
科次前取俱舍四法如何收得三失经部意亦以疏
主引经部唯声为体者非独取声故引正理能破云
不应立名句文即声为体是经部以声实名假举声
摄名等假故曰唯声此不同婆沙评家但取语业不
尔此中自明总取四法何得却引经部唯声为体故
知经部以声即名句文以离声无此三故下云义参
音释¶ 第 338a 页
大乘也应科云四法为体若欲易见复分二科初依
俱舍双取四法二依经部名句即声有云或可此中
经部取声正理破彼不应即声为体显名等为体二
文合正俱舍通取四法体二释之中前解为正。」

【钞引此为成上来等者引此正理论中破经部师
不应说名等即声为之文为成上来俱舍论中通
取四法之义也或引能破显所破中名即声之义
也。
▲钞论云下口科分二。


* 初经部立论(论云)
* 后正理牒破(三)

* 初总非(此责)
* 二别释(四)

* 初徵起二量(所以)
* 二牒释二量(二)

* 初圣言量(教谓)
* 二现量(理谓)
* 三引论释成(论下)
* 四引例别释(二)

* 初能例(又次)
* 后所例(如是)
* 三总结(此为)

钞岂不此三下经部师问正理师云岂不此名句
文三声为体性耶既此三法声为性故但用声为
体色自性摄妙僧汝顺正理论乃说心不相应行
中名句文三为教体耶故法苑云其经部说名等
假声体实虽彼不立不相应行仍不单取声无诠
表故取有漏声(小乘以佛前十五界是有漏故)上假屈曲能诠以
为体性然声处收。
▲钞大造合下谓地等四大为
能造树等体是四微色香味触为所造也故树等
合能造四大种而成此则四大种为能造树等四
音释¶ 第 338b 页
微为所造影从树生树复为能生也言影由假发
者假者藉也谓托于树缘而发于影而影自有体
是实非假上即能例之喻。
▲钞如是诸文下诸文
即文身连合多字而成故曰诸文文即字故此合
树等大造合成言别生名句等者此合别生影等
也言虽由下合影由假发而体非假也玄镜记云
若依正理论萨婆多说名句文三是实有离声之
外别有自体非即声也问何以知非假耶答从文
生故依文显故如眼根生眼识非假故依文生名
句名句亦非假也。
▲钞此为下总结三段可知释
曰上来一段钞文虽引正理能破之文即显经部
立名句文三唯假即声实体故经部虽但举声为
体即摄名句文三故引此于今合四法体中用也。

钞三本母者即对法异名故前疏云亦名磨怛理
迦此云本母谓以教与理为本为母故言下广释
相者是深密中次广释尔。
▲钞四大种所造者法
苑云瑜伽第三说由此大种其性大故为种生故
立大种名大有四义一所依故(一切所造皆依能造有故)二体
广故(遍一切所造中有故)三形相大故(眼所见地等遍一切处故)四起大
用故(地界能持所造水界能长所造火界能热所造风界能摄所造)种者因义此
四为因起众色故虚空虽大不能为因馀能为因
体性非大此四亦大亦种持业释也虽色等各从
自种辨体而生即亲因缘依彼大种为增上缘故
名为造言若可意下准百法疏释云情所乐欲名
音释¶ 第 338c 页
可意声情不乐欲名不可意非乐非不乐名俱相
违馀如次释言相者谓耳根所取义下即声者可
闻义或义之言即耳所闻之境也此第一因总建
立声也言说差别谓世所共成等者此第四因立
第七八九三种声也言馀三如所应者论文逐难
但释二因馀之三因顺其所起之声相应而配也
谓第二损益故立第一闻可意声顺益第二闻不
可意声损恼第三闻中容声不损不益即俱相违
故此立三种声也第二因差别亦立三种声谓因
执受不执受因俱也第五言差别立二种声谓圣
言非圣言也言因执受大种下别释后九种声也
以前二易故不释百法疏云因谓因由假藉之义
因彼赖耶之所执受地等四大所发之声即有情
等声是也因不执受大种者不因赖耶执受大种
所发之声即风铃等声是也因俱大种者因执受
四大不执受四大共发一声即击鼓吹螺等声是
也世所共成者谓世俗间共立言教等所发之声
成所引者谓诸圣人成立教理引发之声或成所
作智所引言教之声也遍计所执者谓外道执心
安立言教之声即法华经扬声大叫等声是也(决择
云上三如次依他圆成遍计三性所发之声也)圣言非圣如下钞释。
▲钞
今疏但引下皆论文此下钞主略释也言思可知
者如上巳指言八种圣言者圣犹正也以圣言不
虚若不虚妄是圣之类相似立名故或既不虚即
音释¶ 第 339a 页
是正故非圣反此见不见约眼说闻不闻约耳说
觉不觉约鼻舌身说知不知约意说眼耳意三明
利用多故开鼻舌身三钝及用少故合又前三离
远能取境故开之后三合方了境故总说。】

「疏二云以体从用者若探玄初名摄假从实二名分
假异实今故改云以体从用也体即是实用即是假
即以实从假方能诠义故取名等为体声未诠义故
从用也无性摄论既不许语为自性(自性即体)反显取名
等为体也引成唯识亦反显上义此依探玄引故文
反显若成唯识正文却是顺明如钞中引者是也今
云亦破彼者是破经部师据钞所引唯识疏乃通破
正理师亦破经部师至钞中自见(若名等不即是声不同经部若名等
是假不同顺正今取别义故但云破彼经部师也)言唯识下此亦成唯识文
却在前段文上自不应云唯识云应合云又云也今
既加唯识云三字似别是一本论文今详疏主意以
前文依贤首引乃是反显此复自引顺显欲彰彼此
所引不同故加唯识云字隔之也所以钞中但引成
唯识疏总相释之而结大意云今疏总略以论对疏
于义分明此意谓若了钞文自见疏中(有本疏移唯识云下在前
以成唯识第二破云下在后此又不审由前引摄论破经部师故次云亦破彼也若唯识云下在前既隔此段
文不应却云亦破等也当如今疏为正)。」

【钞义引论文者即疏云能诠诸法自性差别二所
依故即义引论中显三用殊中文也。
▲钞然唯识
音释¶ 第 339b 页
下引文稍广当以义勒口科分二。


* 初引彼论疏委曲而释(二)

* 初引论文(二)

* 初破他不正义(二)

* 初问答总非(故彼)
* 二结成愚智(下广)
* 二显自正义(四)

* 初显假差别(下申)
* 二显三用殊(名诠)
* 三明不即不离(此三)
* 四会其相违(由此)
* 二引疏释(二)

* 初释破他不正义(四)

* 初破萨婆多(准彼)
* 二顺正理救(正理)
* 三显论中破(故上)
* 四疏正结破(故彼)
* 后释显自正义(二)

* 初假外问(既声)
* 后引论答(四)

* 初显假义别(二)

* 初牒论
* 二疏释
* 二显三用殊分(二)

* 初牒论
* 二疏释
* 三明不即不离
* 四会其相违(二)

* 初正会相违(二)

* 初牒论(论由)
* 后疏释(述曰)
* 二蹑迹会违(四)

* 初蹑迹为难(问曰)
* 二正引论释(故论)
* 三疏释论文(述曰)
* 四别会华梵(又梵)
* 二对今疏文总结大(今疏)

钞唯识第二等者即成唯识论有十卷护法等所
造也此中粗书即论文注字即钞主注也言佛得
希有等者彼疏云谓成佛时得未曾有名身等故。

▲钞下广破竟者论次前云若名句文异声实有
应如色等非实能诠谓声能生名句文者此声必
有音韵屈曲此足能诠何用名等若谓声上音韵
屈曲即名句文异声实有所见色上形量屈曲应
音释¶ 第 339c 页
异色处别有实体若谓声上音韵屈曲如弦管声
非能诠者此应如彼声不别生名等又谁说彼定
不能诠(上破正理师此下双破经部正理云)声若能诠风铃等声应
有诠用此应如彼不别生实名句文身若唯语声
能生名等如何不许唯语能诠何理定知能诠即
语宁知异语别有能诠(即连云语不异能诠等文也)言语不异
能诠下语即能诠若人若天皆共了达(以经部与大乘皆了
故)共知声知能诠故执能诠之名体异于语唯汝
天爱(唯汝正理师故)非馀智者言天爱者以其愚痴无可
录念唯天所爱方得自存如言此人天怜汝尔故
名天爱有本云天受则言禀受其义也枢要云世
间之胜莫过于天世间之劣莫过于愚唤愚为天
调之故也问疏中引论云若名句文不异声者法
词无碍境应无别是破彼小乘不异义自立异义
今云若异义唯愚者如何却反破自义耶答疏中
引论明不即以破经部今所引论明不离以破正
理以此中具不即不离二义双破二宗故无违也。

钞下申正义云者钞主欲令知今正义故加此云
尔若论即连次也从然依语声下至亦各有异即
下唯识疏所牒释四段之文此但列之尔。
▲钞言
由声显生二义者谓彼立名句文在未来藏中虽
皆有体须籍因缘而得生起喉吻等为缘声为因
由此因缘名等生起今论主下彼疏云今论取生
破显类破之今钞于显字下阙类破之三字以所
音释¶ 第 340a 页
释论云谓声能生名句文者此声必有音韵屈曲
此是能诠何用名等彼疏意云今论主取萨婆多
计名等由声生之义破之其由声显之义类例破
之以皆离声别有名等实体故俱破也。
▲钞无始
惯习者由无始时来闻他语言惯熟熏习谓闻名
言前语之声分位力故者谓前声唱起如言菩提
若但前言菩即是字分位双云菩提即是名分位
以诠觉故若言阿耨菩提是句分位以诠无上觉
故所以分位之言自名句文也此中意谓先闻声
有名等分位后意识依此而解若耳识但刹那则
谢故唯取声不取文等。
▲钞次假外问云者亦即
彼疏文也问意云我宗声不即能诠故立名等三
种差别汝大乘宗既声即能诠何有名等分位差
别耶。
▲钞一从初下即次第牒上四节论文也此
下粗书是论注字皆疏也。
▲钞依声假立名句文
身者疏科云一显假差别言依一切位者意云此
上分位立名句字依凡夫位以入地巳去智用自
在不必如是安立故或拣一切因位果中方自在
故。
▲钞外人难言下有本云外又问曰即文前问
也论文如前可知。

钞述曰下疏释言二显三用殊者科名也有本云
二用者谓名诠自性句诠差别二用殊也以字不
诠义故无用今以字为二所依亦有用故为三用
也言文者彰义下与名句二为依彰表名句二故
音释¶ 第 340b 页
又文者显义与名句二为所依能显义故而字体
非彰非显字者无改转义此是字体如单言斫言
刍未有属目何所转耶言字为初首下显生起次
第也杂集下引多论證成三用殊也言字即语故
者以多刹那声集成一字不离言说故说字为言
言广会自共相义者问下论云名诠诸法但得共
相不得自相何故今言名诠自性答此有密意谓
诸法中自相共相体非是遍有是自相非共相如
青色等相有是共相非自相如苦空无我等其自
性差别体即遍通自相共相皆有自性自相共相
皆有差别今言诠自性者即是共相之自性自性
者体义差别者体上差别义即自相共相皆有体
性及差别义故问何名自相共相答若法自体唯
證智知言说不及是自相若法体性言说所及假
智所缘是为共相问一切法皆言不及云何言说
及者是共相答共相是法自体上义更无别体又
如言火遮非火等此义即通一切火上故言共相
得其义也非苦空等之共相理若尔一切法不可
言言不称理遮可言故言不可言非不可言即称
法体法体亦非是不可言故何言名得共相之自
性耶答但遮得自相故言名诠共相理实自共皆
不及故(百法钞总此答意云下论说名诠诸法但得共相不得自相者以假名诠但于共相
转不得离言之自性今言名诠自性者是共相中自性非是离言自性是不相违)。
▲钞声是
实有者就世俗言实也。
▲钞论曰此法词二无碍
音释¶ 第 340c 页
下亦牒前第四段论文也有本加百字云百论者
误也。

钞述曰下疏释也然准彼疏此通后段皆科云四
会相违今以通在后段指故今分为二此正会违
外人问者显其违也小乘意云若我离声有名等
是实有则二境可别今既名等即声二境何别故
此会也(疏中反显故难小乘今从顺释是通小难)言虽二自性下释难
也问名等与声无二自性云何说二境差别耶故
此答也言法对所诠下法对所诠自性差别故但
取名等词多对根他所闻故但说于声以所对显
能对故二境有异也耳闻声下取意叙之。
▲钞问
曰下即疏家文前问答显次下论文通蹑迹难也
二问可知。
▲钞故论复云下答也即连前蕴界处
摄亦各有异之文也。
▲钞所引即净名经者即上
云诸馀佛土亦依光明等是也如诸法显义体中
钞文具引言等取触思数者以前经文中光明是
色香味如名故等触思二尘显馀五尘皆得立教
(思即法尘故也)言以众生机欲对待故假者意言随机
心乐欲不同对彼机缘于六尘境皆能显义即色
乃至思上有此名等是假属不相应摄也然假有
三一因成故假二相续故假三相待故假具如前
引。
▲钞又梵云下别会文句之华梵也初会文即
是味故净名等经詺曰文句味故味即文也此便
缮那一名四实总是显义如扇显生凉障尘相好
音释¶ 第 341a 页
显尊贵根形显丈夫味是盐显诸物味今以文义
有意味者目文为味此拣显得名也言古德说名
为味者意云古德说文之名目为味也对法下證
文能显义恶刹那下会文之梵语别也此约文字
无改转如对法论中说也由是或云字梵云恶刹
那或云文梵云便缮那言钵陀是迹等者此显句
之梵语于义可知。
▲钞今疏总略以论对下意谓
但寻钞中所引自知疏义不必别别对疏以钞释
之问准法苑中四重出体无以体从用名句文为
教体答既许摄假归实以声为体理应亦有以体
从用名等为体故略钞云唯识既云此三离声虽
无别体而假实异亦不相即声即知名等能诠非
声能诠也。】

「疏皆有教理者前摄假从实以体从用理也二段引
證之文教也。」

【钞亦是第三香积品文者以前段依光明妙香等
巳引故云亦也然是菩萨行品言香积者误书也
至下显义体同自见言义如下释者十地经云如
空中彩画如空中风相牟尼智如是分别不可得
疏云举二喻者喻旨别故论云画者喻名字依相
说故谓画有相状如名句之屈曲能显地相风者
以喻音声声无屈曲如风一相假实既殊故双举
之又假实相依阙一不可等。】

「疏正就佛说容为教体等者意谓但在佛正说时有
音释¶ 第 341b 页
声之实得为教体此只在说时唯得于近也若流传
后代既无佛声可闻应无教体故疏主意取名等为
体远近皆得谓正在佛说时取其诠义以名等为体
此得近也又传末代书之竹帛(以古未有纸时用竹帛书故)亦依
书以显名等诠义亦是名等为体此得远也此是疏
主新意妙出古今。

疏亦与名等为所依者谓声既与名等为所依今书
翰之色亦与名等为所依也故结云故亦色蕴摄意
谓声是色蕴摄书亦色蕴摄也故有二亦字。」

【钞显无方理者有二一以是通方之教不但局此
土故二妙理无方不取常规。

钞会通前文者亦是通妨恐有难云既前引净名
十地通取四法今何唯取名等耶故此通也言但
言所用者谓当时佛说法所用用此四法流传后
代何必用四。

钞大王是经等者经云百佛千佛百千万佛说名
句味于恒河沙三千大千国土中盛无量七宝等
有本云亿及成字恐后人笔误耳七贤即七方便
也不如于此下以此一念于大乘法起净信心当
成佛果普令一切得无上觉是故超过令他得小
果也一念信德尚尔何况解一句义云何解耶随
说何句而不可得云非句恐谓为非句故云非非
句于是不取明解现前德转深妙故彼经次云般
若非句句非般若今但下出疏略引之意可知。
音释¶ 第 341c 页

钞声是心变者即心自證分为能变声是所变相
分于世俗谛说之为实依胜义谛故亦无实虽从
种生依他如幻何有实耶。
▲钞一空为初门下但
佛声等缘生无性即但空意破相始教义二顿寂
声等诸相显真体故即绝待真空意。
▲钞以其被
呵者以须菩提舍贫从富(镜幽记引开玄钞云须菩提过去生中作贫人
时世饥馑不施辟支佛饭圣者强化乃起瞋心怪辟支佛佛现神通腾身而上虚空而住便生悔心为此
因缘九十一劫堕剥皮地狱从地狱出承忏悔力得值遇佛乃至出家修道證阿罗汉果即前生所为讥
嫌圣者获大苦果我今身是罗汉若向贫人乞恐娆贫故如我前生所以舍贫从富也)就净
名舍乞食净名盛满钵饭手擎未与(生公曰恐有吝惜之嫌故
盛满钵恐不尽言论故未授与也)而呵之有四义故一法食等(言于
一切法等者于食亦等若能如是方可取食)二染净等(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等)三
邪正等(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彼之所堕汝亦随堕)四损益等(入诸邪见不到彼岸
同于烦恼离清净法)乃至若能如是乃可取食世尊我闻是
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
(此下便连钞文)言不著文字者肇公云夫文字之作生于
惑取法无可取则文字相离虚妄假名智者不著
解脱谓无为真解脱也言通圆顿意者即言亡言
顿寂诸相顿教意也即言全收亡言亡言全收于
言无尽难思圆教意也。
▲钞以风画合空等者下
疏云于空中风画以喻阿含所依之空以喻地智
然空中风画不可言无谓若依树壁则可见故亦
不可言有依空不住故非有非无故不可说。
▲钞
经云下标告反明真空深理舍利弗诸法实空下
音释¶ 第 342a 页
覆明玄妙如来以是下如證而说先标念处次舍
利弗下释成念处名为下所念无处恐谓非处无
念无念体也无念业无业用也相应时一聚无想
无分别无意具无意业无思体无思用无法体无
法相此上皆无和合有尚无合说何离散是故下
结归悟者是名下结上多义总名念处经但总说
诸法声等四法义必应然故證顿寂诸相故言何
等名为者有本作多字应是名字言是名念佛下
结归正行也。】

「疏文是所依等者谓由依六文方显十义故总名一
切圣说能诠之教诠理则无法不尽矣问次诸法显
义体岂出于此何别说耶答此以所诠不离能诠故
兼收之彼以诸法为体复建名等别有所诠耳。」

【钞六文十义者瑜伽云一名者名诠诸法自性此
复略有十二种一假名(谓于内假立我及有情命者等名于外假立瓶衣等
名)二实名(谓眼等色等诸根义中立眼等名)三同类相应名(谓有情色
受大种等名)
四异类相应名(诸佛受德及青黄等名)五随德名(谓变
爱故名色领纳故名受发光故名〔曰〕等)
六假说名(谓舍贫为富若馀所有不观待义安
立其名)
七同所了名八非同所了名(谓共所解相与此相违是非同
所了名)九显名(谓其义易了故)十不显名(谓其义难了故如达罗弥荼明咒等)
十一略名(谓一字名)十二广名(谓多字名)二句者诠诸法差
别随义不同此复六种一不圆满句(谓文义不究竟故如言诸
则文不圆满若言诸恶者则义不圆满也)二圆满句(如加莫作方得圆满也)三所
成句四能成句(如说诸行无常有起尽法此中为成诸行无常故次说言有起尽法
音释¶ 第 342b 页
则前是所成句后是能成句)五标句六释句(如言善性标句也谓正趣善士此释
句也)三字者前名句所依(谓若究竟若不究竟名句所依)四语者谓
说真正法令乐闻解如说行證故略具八分一先
首语(谓趣涅槃宫为先首故)二美妙语(其声清美如羯罗频伽音故)三显
了语(谓词句文皆善巧故)四易解语(巧辩说故)五乐闻语(引法义故)
无依语(不依希望他信巳故)七不违逆语(如量说故)八无边语(广大
善巧故)
五行相者(谓诸蕴相应诸界相应诸处相应缘起相应处非处相应念住相应
如是等相应语或声闻说或如来说或菩萨说是名行相)
六机请者(谓因机请问方起言
说故)如是六文总有四相说名为文一所说相谓名
句字及行相以所为相谓机请摄二十七种补特
伽罗三能说相谓语四说者相谓声闻菩萨及如
来如是六种皆由能显于义是故名文问六文之
中何有说者答机请中所请为说者或语之能说
或在行相之中故。
▲十义者一地义略有五一资
粮地二加行地三见地四修地五究竟地二相者
有五相一自相二共相三假立相四因相五果相
三作意者有七种作意一相作意二胜解作意三
远离作意四摄乐作意五观察作意六加行究竟
作意七加行究竟果作意四依处者略有三种一
者事依处(此复有三一者根本事依处有六一善二恶三退堕四升进五生死六涅槃二
者方便事依处有十二行一欲二离欲三善四不善五苦六非苦七顺退分八顺进分九杂染十清净十
一自义十二他义巳上皆有行字三者悲悯他事依处有五一离欲二宗现三教导四赞厉五庆喜)二
者依时处(略有三一过去言事二未来言事三现在言事)三者补特伽罗
依处(谓顿根等二十七种补特伽罗)五过患者以要言之于应毁
音释¶ 第 342c 页
厌义而起毁厌或法或人六胜利者谓应称赞义
而起称赞或法或人七所治者谓一切杂染行八
能治者谓一切清净行如贪是所治不净为能治
瞋是所治慈悲能治等是九略者谓名义俱略十
广者谓名义俱广。】

「疏又瑜伽云下即上所引六文总有四相是也。」

【钞此中有二义者以前三义中正取中间第二义
为主向下取第三义向上取第一义以一三两义
在第二义之上下故故纂玄记云总此有三初能
说佛次声名句文后所诠义谓声等四法正在其
中一通所诠则向下取义二通说者则向上取佛
故云二义也。

钞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此六名尘者数广故如
尘坌污净心故如尘过累杂沓故如尘难防故如
尘故昔人云看即微微不可防埋金翳玉渐无光
体达用斯皆能入法故悉为教体。】

「疏净名第三云下證馀之五尘皆为教体此段有三
光明等是色尘衣服卧具等是触尘八万四千诸尘
劳门等是法尘馀之二尘影在结例文中也而云佛
事者佛所事业名佛事也佛以此法为利生事业故
名佛事下皆准此下引楞伽但證色尘耳。」

【钞因阿难闻香等净名舍内大众餐香饭巳皆诣
庵园佛法会所之时阿难白佛今所闻香自昔未
有是为何香佛为说言净名取众香国香积佛饭
音释¶ 第 343a 页
餐饭者身毛孔中出是香也因是阿难问净名曰
此饭久如当消言佛为广说者具云此饭势力至
于七日然后乃消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
此食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巳入正位食此饭者
得心解脱然后乃消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发
大乘意然后乃消巳发大乘意食此饭者得无生
忍然后乃消巳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
然后乃消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
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云云同钞)言未曾有
也者肇公云饭本充体乃除结缚未曾闻见也世
尊如此下彼疏云小乘唯知娑婆一化音声为佛
事未知十方佛化六尘皆为佛事故有此叹佛言
如是者世尊印可或有下阿难见香饭所益谓佛
事理极于此故广示其事令悟佛道之无方也以
佛下释见佛妙光自入道检有佛默然居宗以菩
萨为化主智论云须扇多佛晨朝成佛日暮涅槃
唯留化佛度生等名佛所化人菩提树光香形色
及出法音遇者悟道故昔阎浮提王得佛大衣时
世疾疫以衣置高表上示于国人归命者病除信
敬益深因之悟道饭食如众香国园林如极乐国
林树说法等好严饰者示之以相好好有者存身
以示有乐空者灭身以示无自有不悟正言因喻
得解者音声等如此界者有其净土纯法身菩萨
外无言说内无妄识寂寞无为而超悟事表非是
音释¶ 第 343b 页
言思所能称量如是下以历别难尽故总举也法
身无为应物而为故进止威仪皆佛事也言阿难
此下犹良医以毒为药四魔即贪瞋痴及等分也
能生八万四千烦恼故肇公云众生以烦恼为病
而诸佛即之以为药如淫女以欲为患更极其情
欲然后悟道(观佛三昧经云波罗奈国有一淫女名曰妙意佛将难陀往彼舍乞食此
女于佛不生恭敬但于难陀偏生爱著巳经七日女心念言若佛遣阿难陀从我所愿我当种种供养佛
告二人从今日后莫往彼村世尊独至女楼一日至三日放金色光化诸人天此女不悟后日世尊复将
阿难陀在楼下行此女爱二比丘故遥以华散佛及此二比丘上阿难告汝可礼佛女爱阿难应时作礼
佛化作三童子年皆十五面貌端正女见欢喜白化少年言丈夫我今此舍如功德天富力自在我今以
身及以奴婢奉上丈夫可备洒扫若随我愿一切供给无所爱惜化人坐床未及食顷女前亲近言愿遂
我意化人不违一日一夜心不疲厌至二日时爱心渐息至三日时言丈夫可起饮食化人即起缠绵不
〔以〕女生厌悔白言丈夫异人乃尔化人告言我先世法凡与女通经十二日尔乃休息女闻此语如人食
曀既不得吐又不得咽身体苦痛如被杵捣至四日时如被车轹至五日如铁丸入体至六日时支节悉
痛如箭入心女念言我闻净饭王子救济苦人今日何故不来救我作是念巳懊恼自责我从今日乃至
命终不贪色欲宁与虎狼狮子恶兽同处一室终不贪欲复起饮食行坐共俱无柰之何化人瞋唾云弊
恶女废我事业我今共汝合体一处不如早死父母亲族若来见我我于何藏宁自缢死不堪受耻女言
弊物我不用汝欲死随意化人取刀剌颈血污女身亦不能免死经二日青瘀三日膀胀四日烂溃至七
日时唯存臭骨如胶如漆粘著女身时女发誓愿若有能免我此苦者我持此舍一切珍宝以用给施时
佛将阿难陀人天大〔聚〕诣此女楼女见佛来心怀惭愧取诸白氎无量众香裹其臭骨即为佛作礼以惭
愧故身映骨上兽骨忽然在女背上女流泪而言如来功德慈悲无量若能令我离此苦者愿为弟子心
终不退佛神力故臭骨不现女人出家得须陀洹果)毒龙以瞋为患更增其
瞋然后受化(佛初成道摩竭陀国降伏毒龙入于龙室跏趺而坐龙即口吐烟焰猛火
害佛佛入火光三昧亦以火烧龙遂乃降伏此以瞋治瞋也)斯佛事之无方也
音释¶ 第 343c 页
言不以为喜下以深入实相于净土初见不喜往
生不贪处之不高于不净土初见不忧往生不碍
处之不沉没等。

钞然生公下释前有此四魔巳下经文也言投药
失所者如失意之者因法起见坚执尤增非唯旧
惑不除抑亦更增新过此非器之咎也言苟曰下
犹善财遇三毒而三德圆等佛如耆婆善医是草
悉药苟达下释前是名入一切下经也当器者会
之何患不除何德不具菩萨既入下释前菩萨入
此下经文天台疏云自有逼迫妨道则净国安之
或娇奢妨道则秽土调伏非谓以秽令生苦恼亦
非以净纵乐不修应审自惑病如有娇奢妨道之
情何须求净土当生此勤修以理言之此土亦非
劣尔既娇奢妨道净国何定胜耶或有逼迫妨道
之患宜修净土之因境净缘胜而能长道出离何
疑所贵下结叹在佛虽则无异而普应无方故奇
妙耳。

钞大慧白佛言下是举佛巳说为问非言说有性
等者非字贯下读之非言说有自性者能诠无性
也非有一切性耶者所诠无性也耶字问词双问
二皆无性耶世尊若无性下陈相违言说不生者
举能该所也是故下结成能诠言说有性所诠诸
法有性佛告下先答所诠无性或可是答能诠无
性亦举能该所故又云下举例显能诠无性以随
音释¶ 第 344a 页
界发解之缘各异方便引摄何有自性耶是故下
双结能所诠无性大慧见此下举近况之当知无
性释曰下归此中引意然楞伽下显楞伽意如前
可知。

钞又与前文影略者义如前指欲令下结归总意
故经下引经属当什公云有因通教功同说耳其
土非都无言但以香为通道之本如此国内因
道亦有因馀事而得悟者也此三昧力生诸功
德故名为藏疏中应云闻妙香而三昧显又前文
云下经说净名入定以神通力现上方过四十二
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时香积如来与诸菩萨
方共坐食等释疏中食香饭言疏中应餐云香饭
而发道意以为文绮互故尔故下绪云合一处经
文言未入正定下谓声闻未入见道食巳入见道
方消十信菩萨食巳至七地初得无生法忍后方
消。
▲钞经文云舍利弗下微风吹动诸宝行树枝
柯相触出声等故云风柯念三宝为正念成也。

钞漏月传意于秦王者后语云燕太子名丹入质
于秦秦不礼而亡归遂有怨于秦后燕王病太子
请归侍奉秦王不听谓曰马生角乃放还太子志
感马遂生角秦乃放还太子怨心求勇士以报之
谋于太傅鞠之武武乃进田光光谓太子曰骐骥
壮时日驰千里及其老也驽马先之光既老迈虑
不济事然光晚所善卫人荆轲志勇可使愿为召
音释¶ 第 344b 页
之太子悦许谓光曰向者所言国之大事愿勿泄
之光乃辞行入卫见荆轲具以太子事告荆轲踊
跃从命光谓轲曰吾闻长者所行不为人疑今太
子见嘱勿泄言此疑我也愿足下速报太子道光
巳死明不泄尔遂投轮而死荆轲乃往见太子告
曰光巳死太子悲感流泪不能自止乃以情告荆
轲轲曰今行无信秦不可图欲为太子计有秦将
军樊于期愿得其首及燕国地图以献秦王乃可
得行事尔太子曰今樊将军事穷而来投丹丹不
忍杀之愿更虑之轲乃私见樊于期说之曰将军
背秦亡燕妻子宗族皆巳殁也今秦王以千金万
馀户求慕将军之首奈何于期悲欷流泪叹曰吾
念此事病彻骨髓逃亡失志计无方出轲曰今有
一计可以雪燕国之雠报将军之辱将军岂有意
焉于期曰于计何为轲曰愿得将军首以献秦王
必喜而赐见得近而杀之于期惊喜告祖执剑曰
吾昼夜切齿今忽闻命乃自刎其首而与荆轲太
子闻之奔往伏尸哭不自胜遂封其首并燕国地
图以授荆轲乃入秦以武阳为副勇士十人从之
太子及宾客送于易水之上荆轲令素所善高渐
离击筑荆轲歌而和之为壮之声曰风潇潇兮易
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皆流涕慷慨发上冲冠
于是至秦秦王闻送于期首及燕国图乃赐轲上
殿轲令武阳捧于期首函后武阳战惧不敢前进
音释¶ 第 344c 页
轲恐事变乃自下取函而进之因发函抽左手擒
得秦王问之曰宁为秦地鬼愿作燕国囚秦王惧
死曰愿作燕国之囚轲乃不杀秦王谓轲曰欲请
与别后宫轲乃许之遂置酒与轲食宫人漏月鼓
琴送酒琴中歌曰荆轲大醉酒王掣御袖越屏走
轲不会琴音秦王会意遂掣袖而走轲以左手击
铜柱出火秦王左右遂杀荆轲在于秦王之宫故
云尔也言相如寄声于卓氏等者昔司马相如字
犬子少丧父母年九岁与人牧猪闻人传说蔺相
如为卿相乃改名曰相如村中有学每日讲书相
如弃猪主往求觅乃见学庵前而坐猪主责之先
生问曰汝何与人牧猪而在此戏相如答曰今听
书拟欲达身为相先生知是贤人留于门下遗令
读书经十年先生无书与读汉书说卓文君乃蜀
郡临邛富人卓王孙之女因司马相如以琴调之
而奔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徒壁立文君久之不乐
曰长卿盍归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相如
至临邛尽卖车马置一酒舍令文君当垆相如著
犊鼻裈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王孙耻之杜门
不出诸公更谓王孙曰长卿才足依何辱之如此
王孙乃与文君僮仆百人钱百万归成都后著子
虚赋达于武帝帝召拜为侍中郎将累迁文园令
相故云尔也言帝释有法乐之臣者下疏云紧那
罗唐三藏译云歌神以能歌咏即帝释执法乐神
音释¶ 第 345a 页
谓能乐中演法故也言马鸣有和罗之伎者付法
藏传云马鸣于华氏城游行教化作妙伎乐名𡃤
吒和罗(纂玄云此云抚琴)其音清雅哀婉调畅宣说苦空
无我之法所谓有为如幻如化三界狱缚一无可
乐王位高显势力自在无常既至谁得存者如空
中云须臾散灭此身虚伪犹如芭蕉乃至广说令
诸乐人演畅斯言时诸伎人不能解了曲调音节
皆悉乖错尔时马鸣著白氎衣入众伎中自击钟
鼓调和琴瑟音节哀雅曲调成就演宣诸法苦空
无常无我时城五百王子同时出家王恐国空止
勿复作等。

钞结成说听等者语默结净名中音声语言文字
及寂寞无言等视瞬结楞伽瞻视显法此但略结
实具六尘眼见耳闻鼻舌身觉意知皆根识等和
合缘之悟解总名为听言但能得法者无所依据
卓异象系而暗与理会矣。

钞从眉间出者疏云表将说中正之道也清净下
正明体用遮那放光遍照十方各于十方法会之
上空中城台说偈请加等言又亦照此下是十方
佛放光各各普照十方竟又照娑婆世界佛及大
众等言佛无等者疏云一自在胜所作无碍故即
经初句由离二障解脱自在不染如空十地巳还
皆无等故重言等者唯与佛等故欲显佛佛等正
觉故二力胜即经十力能伏邪智之怨敌故三眷
音释¶ 第 345b 页
属胜即经无量胜功德及人间最胜谓具功德故
堪为无量众首故云人间最胜四种姓胜即经释
师子法一释师子是生处胜谓应生释姓轮王贵
胄故诸佛同加偏语释者以现见故是主佛故二
法之一字是法家胜谓诸佛皆同真如法中住故
由上四义故称法王名世中上加于彼金刚藏令
说十地法故及加听者令堪能听受故。
▲钞第一
经下疏云一座台摩尼即处中正可依处摩尼随
映有差法空随缘成异中道妙理正是可依二周
座华网即外相无染交映本空故即宝座华网也
言复以下佛加广演佛境如空故云广大显教皆
从法空所流非智不显故云佛力。
▲钞第六经初
下即现相品初前妙严品末后诸菩萨等各兴香
华等供养具云妙严疏云色相显然智揽无性从
法性空无生法起能现所现迥无所依应用而来
来无所从用谢而去去无所至而能含慈润霔法
雨益万物重重无碍有云像焉上下诸文云义皆
尔言自然出声者现相疏云前既为法兴供今乃
以供宣心不因抚击故曰自然非无因缘由菩萨
力。
▲钞又第九地下无漏智用以冥真性居法师
位得如性用说法无碍故。
▲钞又现相品下即佛
口光所照十方菩萨身毛孔中各出光明所说偈
文易了。
▲钞出说一切下疏云前众海念请今示
相答初一句通显所随众生言音次句答方便海
音释¶ 第 345c 页
应显趣求一切智心故。

钞第二明即事等者前则诸法出音声等说法此
即不但六尘而随一一法即是无尽法界玄妙法
门即十对体事皆尔以有下释成问此既是托事
门与下事事门何别答为门不同今取法皆显义
不取事事无碍也。

钞第三明即事是能说人者此中不取十身佛为
教主之义但明一切法尚皆是能说人况不为教
体耶言以二是劣者国土身是非情众生身是凡
类比馀身为劣故此约分相言之故十地论说此
二身名为染分声闻身等说为净分虚空身为不
二分故云况馀胜者。

钞初引普贤品等者第六依说人处正引经文今
但义引文云佛说众生说及以国土说三世如是
说也。】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十三

* 音释



(火含切水桃也)


(于豫切积血也)


(普江切)


(巨基切马文也)


(居宜切良马也)



(乃乎切最下马也)


(莫介切)


(欣衣切悲泣馀声也)


(张六切乐器也)


(音穷
临邛地名)。


(力居切黑土也)


(古魂切或作㡓)


(音支华氏城)


(于远切媚也顺也)
音释¶ 第 34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