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第 329c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十二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言如梦者下十忍品疏云开此梦义亦有五法一
所依悟心以喻本识二所因谓睡盖以喻无明习气
三所见谓梦相差别以喻缘所起法四此梦事非有
而有但心变故非现前法故非有五令梦者取以为
实有钞解云一所依者若无本识无所熏故则无无
明等亦可喻如来藏喻本识者诸宗共许故法相宗
明如来藏不受熏故二所因者智论云复次如梦中
无喜事而妄喜无瞋而瞋无怖而怖三界众生亦复
如是无明力故不应瞋而瞋等四此梦事者智论云
梦有五种一若身中不调若热气多则梦见火见黄
音释¶ 第 330a 页
赤二若冷气多见水见白三若风气多则见飞见黑
四又复所闻见事多思惟念故五或天与梦欲令知
未来事故是五种梦皆无实事而妄见世人亦复如
是五道之中众生身力因缘故见四种我众色是我
所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四
五二十得实智觉巳知无实评曰上五法通明梦喻
今取喻体者正约第三所现梦相差别不离片时尔。」
【钞梦游天宫喻者即是第九本会中二乘不见不
闻故有此喻释曰下出此中引义也昔人云者即
岑参春梦诗也上二句云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
美人湘江水。
▲钞普贤行品等者钞云初偈达众
生及器此二世间假名无实即假观次偈双离分
别及无分别即空观次偈解念无念即中道观(又云
初偈观次偈止后偈双运止观)次偈不动游刹于器界自在故如
是自在下结上自在皆由知如梦故亦通喻为无
为大品云设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言如梦如
梦既尔下如影等准此知之以此文亦可證知如
影故问梦境可尔梦心岂无答亦从缘故何有真
实。
钞引證便合者后二句合前二句故也言但言下
即摄论中引经颂耳案西域下钞转引梦事以證
也彼云婆罗痆斯国境有涸池周八十馀步一名
救命又谓烈士闻诸梵志曰数百年前有隐士于
此池侧结庐屏迹等(云云同钞)言筑坛场者彼续云周
四又复所闻见事多思惟念故五或天与梦欲令知
未来事故是五种梦皆无实事而妄见世人亦复如
是五道之中众生身力因缘故见四种我众色是我
所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四
五二十得实智觉巳知无实评曰上五法通明梦喻
今取喻体者正约第三所现梦相差别不离片时尔。」
【钞梦游天宫喻者即是第九本会中二乘不见不
闻故有此喻释曰下出此中引义也昔人云者即
岑参春梦诗也上二句云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
美人湘江水。
▲钞普贤行品等者钞云初偈达众
生及器此二世间假名无实即假观次偈双离分
别及无分别即空观次偈解念无念即中道观(又云
初偈观次偈止后偈双运止观)次偈不动游刹于器界自在故如
是自在下结上自在皆由知如梦故亦通喻为无
为大品云设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言如梦如
梦既尔下如影等准此知之以此文亦可證知如
影故问梦境可尔梦心岂无答亦从缘故何有真
实。
钞引證便合者后二句合前二句故也言但言下
即摄论中引经颂耳案西域下钞转引梦事以證
也彼云婆罗痆斯国境有涸池周八十馀步一名
救命又谓烈士闻诸梵志曰数百年前有隐士于
此池侧结庐屏迹等(云云同钞)言筑坛场者彼续云周
音释¶ 第 330b 页
一丈馀命一烈士信勇昭著执长刀等言达明登
仙者续云所执之刀变为宝剑指麾所欲皆从无
衰无变不病不死是人既得仙方等言后得烈士
下具云后于城中偶见一人悲号逐路隐士睹其
相心甚庆悦即而慰问何至怨伤曰我以贫窭佣
力自济其主见知特深信用期满五岁当酬重偿
于是忍勤苦忘艰辛五岁将终一旦违失既蒙笞
辱又无所得以此为怨悲悼谁恤隐士命等同此
言愤恚而死下续云免火灾难故云救命感息而
死又曰烈士。】
「疏六如影像下决择记云影字疑错应是镜字寻钞
自知以疏中二义释之结云一切法互为镜像此是
喻体喻一切法皆如镜如像如镜时为能现以一真
心全体成一切法故皆如镜含明了性而为能现如
像时为所现谓彼复心心所法所变境故为所现也
既释之与结皆约镜像何得标名乃云影像耶故知
错尔或可不错标义狭释义宽钞自拣故。」
【钞然约镜像等者随前错不错二释亦别若约错
字释者此标拣非今所用言无镜之能者镜像既
别于一一法上唯有所现像虚之义无能现镜实
之义以能现镜喻真理故诸法唯有像义言今取
下正显今之所用但一一法皆有镜像二义故互
有能所现也若依不错字释者应有问云疏释中
既有镜像二义何以标名但云影像耶然约下答
仙者续云所执之刀变为宝剑指麾所欲皆从无
衰无变不病不死是人既得仙方等言后得烈士
下具云后于城中偶见一人悲号逐路隐士睹其
相心甚庆悦即而慰问何至怨伤曰我以贫窭佣
力自济其主见知特深信用期满五岁当酬重偿
于是忍勤苦忘艰辛五岁将终一旦违失既蒙笞
辱又无所得以此为怨悲悼谁恤隐士命等同此
言愤恚而死下续云免火灾难故云救命感息而
死又曰烈士。】
「疏六如影像下决择记云影字疑错应是镜字寻钞
自知以疏中二义释之结云一切法互为镜像此是
喻体喻一切法皆如镜如像如镜时为能现以一真
心全体成一切法故皆如镜含明了性而为能现如
像时为所现谓彼复心心所法所变境故为所现也
既释之与结皆约镜像何得标名乃云影像耶故知
错尔或可不错标义狭释义宽钞自拣故。」
【钞然约镜像等者随前错不错二释亦别若约错
字释者此标拣非今所用言无镜之能者镜像既
别于一一法上唯有所现像虚之义无能现镜实
之义以能现镜喻真理故诸法唯有像义言今取
下正显今之所用但一一法皆有镜像二义故互
有能所现也若依不错字释者应有问云疏释中
既有镜像二义何以标名但云影像耶然约下答
音释¶ 第 330c 页
也意云若约镜像为喻法喻不齐喻中镜不是像
像不是镜镜无虚无之义像无能现之功法中不
尔故标名中但取影像为喻以况性空虚无之义
也问何以释中却具镜像二义耶今取即入下答
也既一切法全真心成皆亦为能现有镜之能现
而全为所现故约镜像二义释也二释之中后释
近宗。
钞十忍品等者次前经云譬如日月男子女人舍
宅山林河泉等物于油于水于身于宝于明镜等
清白物中而现其影然诸众生下与钞同彼疏云
由以有无为有无不知即影了不可取故成执著
于中先取有无为著后远物下举正义显上为执
不知此影无远近故如执镜临池池中月出而此
影不近天上之月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影落潭中
而亦不远以不可取故无远近上皆是喻谓菩萨
下法合以自他无别之身合前现影于自国土合
前近物于他国土合前远物谓能现国土虽自他
远近之异菩萨所现之身岂有自他远近之别也
上随喻合以国为能现身为所现若唯约法说以
国为所现身为能现耳故彼钞云以喻菩萨远在
他方恒住此故虽在此处常在彼故安有远近之
异相耶一切远近皆类此知(今取经中明镜现日月男女等以證前镜
像之义取影不随物而有远近證前如镜互照不坏本相也)。
▲钞偈中云下以
水喻于世间以影喻菩萨之身影于水中非内非
像不是镜镜无虚无之义像无能现之功法中不
尔故标名中但取影像为喻以况性空虚无之义
也问何以释中却具镜像二义耶今取即入下答
也既一切法全真心成皆亦为能现有镜之能现
而全为所现故约镜像二义释也二释之中后释
近宗。
钞十忍品等者次前经云譬如日月男子女人舍
宅山林河泉等物于油于水于身于宝于明镜等
清白物中而现其影然诸众生下与钞同彼疏云
由以有无为有无不知即影了不可取故成执著
于中先取有无为著后远物下举正义显上为执
不知此影无远近故如执镜临池池中月出而此
影不近天上之月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影落潭中
而亦不远以不可取故无远近上皆是喻谓菩萨
下法合以自他无别之身合前现影于自国土合
前近物于他国土合前远物谓能现国土虽自他
远近之异菩萨所现之身岂有自他远近之别也
上随喻合以国为能现身为所现若唯约法说以
国为所现身为能现耳故彼钞云以喻菩萨远在
他方恒住此故虽在此处常在彼故安有远近之
异相耶一切远近皆类此知(今取经中明镜现日月男女等以證前镜
像之义取影不随物而有远近證前如镜互照不坏本相也)。
▲钞偈中云下以
水喻于世间以影喻菩萨之身影于水中非内非
音释¶ 第 331a 页
外菩萨于世不住不出由入此甚深之境能于无
边之世普化群生释曰下不但菩萨如影亦了世
间皆如影也。】
「疏常修缘起下约其能等缘起观无性观大愿回向
即此三行能于外及馀无量殊胜因故若约所等缘
起无性等者一近等上四二等二观之馀齐佛所知
一切因门也大愿回向等者亦等取法界诸因也问
与前等何以异耶答前等约因无限量此等约一一
称同法界故二别也。」
【钞如一慈门下妙严品云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
如来一妙相一一诸相莫不然是故见者无厌足。
▲钞兼起下即缘起相由观法无定性观言是法
所摄者即十对体事皆用此观门而贯通之既于
诸法中不生碍解则一切法皆得自在言如于昔
因下果似于因故佛名为果究竟为果菩萨名果
对前修因今得为果亦可彻果得名为果。】
「疏由冥真性得如性用者由佛无分别智冥契真性
体用證法在巳法尔能令诸法混融无碍故。
疏无比功德等者具云以一国土满十方十方入一
亦无馀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前钞云
即约德相之文此晋经也然据旨归此證在因无限
中彼解云无比德者出所因也意以无限善根为无
比功德以此为因即因由之因也若今疏第七即昔
胜因此亦探玄自改以分因果之殊今疏所用尔。」
边之世普化群生释曰下不但菩萨如影亦了世
间皆如影也。】
「疏常修缘起下约其能等缘起观无性观大愿回向
即此三行能于外及馀无量殊胜因故若约所等缘
起无性等者一近等上四二等二观之馀齐佛所知
一切因门也大愿回向等者亦等取法界诸因也问
与前等何以异耶答前等约因无限量此等约一一
称同法界故二别也。」
【钞如一慈门下妙严品云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
如来一妙相一一诸相莫不然是故见者无厌足。
▲钞兼起下即缘起相由观法无定性观言是法
所摄者即十对体事皆用此观门而贯通之既于
诸法中不生碍解则一切法皆得自在言如于昔
因下果似于因故佛名为果究竟为果菩萨名果
对前修因今得为果亦可彻果得名为果。】
「疏由冥真性得如性用者由佛无分别智冥契真性
体用證法在巳法尔能令诸法混融无碍故。
疏无比功德等者具云以一国土满十方十方入一
亦无馀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前钞云
即约德相之文此晋经也然据旨归此證在因无限
中彼解云无比德者出所因也意以无限善根为无
比功德以此为因即因由之因也若今疏第七即昔
胜因此亦探玄自改以分因果之殊今疏所用尔。」
音释¶ 第 331b 页
【钞无比功德即佛德也者拣别旨归之意也以證
法在巳超过人天为无比功德也。
▲钞普贤行品
云下举劣况胜也世界名号尚不可尽况胜智佛
法耶此胜智佛法即佛无比功德言前即德相下
问前料拣云八唯德相今何通业用耶答有二意
一云前但约一相耳非尽理也尽理亦具相用二
云虽有业用约佛用亦称德相德上用故。】
「疏而彼微尘亦不增等者此句与下相连不与上连
谓与钞中相连云于一普现难思刹等。
疏十神通解脱者谓佛灵妙不测之神于境无拥之
通名为神通解脱者是作用解脱非离障解脱也言
十通者如造疏十意中巳列由通力故令无障碍不
思议法下义引略證解脱疏引智论云菩萨有不思
议解脱(离障解脱)诸佛有无碍解脱(作用解脱)所作无障脱拘
碍故。
疏由上十因下令十对所依体事之法具上十玄之
义明知十因皆建立无碍义之因非辨法之因也。」
【钞该取前三等者意明虽此疏文正结第四周遍
含容以上十因正是周遍含容之因故但正结第
四一门而意亦兼取前所依体事摄归真实彰其
无碍皆别教一乘义理分齐以前标四门释亦四
门今亦结四门则标释结皆相应故。】
「疏教所被机者志延钞云谓诸众生性欲差别有如
草木种类不同则名根也若众生扣发如来应会其
音释¶ 第 331c 页
犹杼轴关牵交织故名机也又楞严搜微钞云机是
弩牙机动则箭无不发机感则应无不往故谓机也。
疏若明能应等者是约能被身教之法拣定所被之
机也。
疏前五拣非器等者约其兼正前五俱是所拣约其
引权远为前五皆为所被。
疏一无信非器等者此五即前劣后胜贞元疏云约
非正为皆成所拣。
疏二违真非器等者以行违真道故探玄记云不求
出离庄饰我人故离世间品云于甚深法深生悭吝
有堪化者而不为说若得财利恭敬供养虽非法器
而强为说是为魔业(且儒教宗意在道德仁义礼乐智信不在于驰骋名利所令扬
名后代者以道德孝义为名尚不以官禄才艺为名况释教宗意在通达自心精修定慧具大悲智不在立身
业而却依傍此经以求名利非魔业而何也)大乘方等总持经说我灭度
后四众弟子实非菩萨自谓菩萨是外道人曾于过
去供养诸佛发愿力故于佛法律而得出家随所至
处多求亲友名闻利养恣行秽污成就恶行自不禁
制自不调伏于一切法门及出生坚固三昧皆悉远
离实无所知为亲属故妄称知解住于谄曲口说异
言身行异行无堕此类之中思之自省慎之勿为言
下经下即离世间品疏云由妄行本令所修善感生
死果不至菩提故是魔业。」
【钞三乖实非器下既如文取义乖背实理也探玄
记云虽不巧为然随自执见以取经文则超情理
弩牙机动则箭无不发机感则应无不往故谓机也。
疏若明能应等者是约能被身教之法拣定所被之
机也。
疏前五拣非器等者约其兼正前五俱是所拣约其
引权远为前五皆为所被。
疏一无信非器等者此五即前劣后胜贞元疏云约
非正为皆成所拣。
疏二违真非器等者以行违真道故探玄记云不求
出离庄饰我人故离世间品云于甚深法深生悭吝
有堪化者而不为说若得财利恭敬供养虽非法器
而强为说是为魔业(且儒教宗意在道德仁义礼乐智信不在于驰骋名利所令扬
名后代者以道德孝义为名尚不以官禄才艺为名况释教宗意在通达自心精修定慧具大悲智不在立身
业而却依傍此经以求名利非魔业而何也)大乘方等总持经说我灭度
后四众弟子实非菩萨自谓菩萨是外道人曾于过
去供养诸佛发愿力故于佛法律而得出家随所至
处多求亲友名闻利养恣行秽污成就恶行自不禁
制自不调伏于一切法门及出生坚固三昧皆悉远
离实无所知为亲属故妄称知解住于谄曲口说异
言身行异行无堕此类之中思之自省慎之勿为言
下经下即离世间品疏云由妄行本令所修善感生
死果不至菩提故是魔业。」
【钞三乖实非器下既如文取义乖背实理也探玄
记云虽不巧为然随自执见以取经文则超情理
音释¶ 第 332a 页
不入于心止观云如人久住城门(弘决志云正法所都为城通法
之教曰门)分别瓦木评薄精粗谓南是北非东巧西拙
自作稽留不肯前进非门过也著者亦尔分别名
相广知烦恼多诵道品邀名聚众媒衒求达打自
大鼓竖我慢幢誇耀于他互生斗诤八十八使真
爱浩然皆由著心于正法门而生邪见所起烦恼
与外道无异方等云种种问桥智者所呵(方等陀罗尼经
云我于往昔作一比丘时有居士设大施会请诸沙门婆罗门贫穷下贱须衣与衣须食与食须珍宝与
珍宝我时极大贫穷而无所有我时望得财贿往诣会所于其中路见一大桥于其桥上见众多人匆匆
往来时诸人中有一智者我以愚意问此人言此桥何人所作此河从何而来今向何流问此木何林所
生何人所斫何象所载青乎白乎黑乎何日所斫此木松也柏也柳也曲也直也有节无节破此木铁何
冶所出何匠所作此河咸也苦也深也浅也何用作此桥也我于尔时作七千八百问巳尔时智者便答
我言咄痴沙门居士请汝汝但涉路至于会所可得悦意后不生悔汝今设问如是等事于身何利何用
问为汝今速去还巳语汝我时闻此语涉路而去便到会所所食荡尽财宝无馀我时见巳〔慎〕恼结恨还
到桥上时人问言汝何憔悴我时答言以贫穷故往诸会所欲求衣食所须之〔置〕于其中间以见于汝徒
问无益之言使我不值饮食所须财物以是因缘我心生恼尔时智者而便答言夫为比丘于身无利而
不应问何用问为乃至广说故云种种问桥也)言故下文云下即出现品
次文云唯除菩萨疏云明受非受有圆信手能受
众行故为之权小于斯不尽能受是故不为集法
经云是经虽行阎浮提于能信深法者常住如是
众生心手常于诸佛所护众生中行于直心不谄
曲众生中行等又探玄云若不发菩提心终日执
卷未曾入手起惑造业为名利讲读遍数虽多未
曾入手良以此经非是众生流传之缘故不入手。
之教曰门)分别瓦木评薄精粗谓南是北非东巧西拙
自作稽留不肯前进非门过也著者亦尔分别名
相广知烦恼多诵道品邀名聚众媒衒求达打自
大鼓竖我慢幢誇耀于他互生斗诤八十八使真
爱浩然皆由著心于正法门而生邪见所起烦恼
与外道无异方等云种种问桥智者所呵(方等陀罗尼经
云我于往昔作一比丘时有居士设大施会请诸沙门婆罗门贫穷下贱须衣与衣须食与食须珍宝与
珍宝我时极大贫穷而无所有我时望得财贿往诣会所于其中路见一大桥于其桥上见众多人匆匆
往来时诸人中有一智者我以愚意问此人言此桥何人所作此河从何而来今向何流问此木何林所
生何人所斫何象所载青乎白乎黑乎何日所斫此木松也柏也柳也曲也直也有节无节破此木铁何
冶所出何匠所作此河咸也苦也深也浅也何用作此桥也我于尔时作七千八百问巳尔时智者便答
我言咄痴沙门居士请汝汝但涉路至于会所可得悦意后不生悔汝今设问如是等事于身何利何用
问为汝今速去还巳语汝我时闻此语涉路而去便到会所所食荡尽财宝无馀我时见巳〔慎〕恼结恨还
到桥上时人问言汝何憔悴我时答言以贫穷故往诸会所欲求衣食所须之〔置〕于其中间以见于汝徒
问无益之言使我不值饮食所须财物以是因缘我心生恼尔时智者而便答言夫为比丘于身无利而
不应问何用问为乃至广说故云种种问桥也)言故下文云下即出现品
次文云唯除菩萨疏云明受非受有圆信手能受
众行故为之权小于斯不尽能受是故不为集法
经云是经虽行阎浮提于能信深法者常住如是
众生心手常于诸佛所护众生中行于直心不谄
曲众生中行等又探玄云若不发菩提心终日执
卷未曾入手起惑造业为名利讲读遍数虽多未
曾入手良以此经非是众生流传之缘故不入手。
音释¶ 第 332b 页
钞论云等者下疏云一不正信以随言解不称实
故二退勇猛不能忘相趣实理故此二违行三诳
他以巳谬解为人说故丧他慧目自说魔法故四
者谤佛指巳谬解是佛说故此二违人五者轻法
以浅近解解甚深故谓法如言不殷重故此一违
法应知岂但熟习文义便名解了耶。】
「疏四狭劣非器等者由无大悲不能下化故狭中无
大智不能上求故劣或可反此亦得五守权非器者
谓守执权教行于权行希于权果者非此经之器也
问若约五教当何教菩萨耶答会解云据下钞唯圆
教因果但有实事前四因中则有至果皆无由修权
因若入地后即归实故即总拣由闻三教也言随宗
者即瑜伽璎珞等宗中也探玄云谓三乘共教菩萨
随自宗中修行未满初僧祇亦非此器(以第二僧祇入地即入实
也故唯约三贤非器)下文云菩萨摩诃萨虽无量亿那由他劫
行六度乃至犹为假名菩萨问璎珞经等十千劫修
十信行满何故此中无量亿等不信此经答以彼但
于行布位中修行信等于此圆融普贤十信一摄一
切犹未闻信由此故知二宗差别若不尔者修行既
经尔许劫不信此经何名菩萨摩诃萨也。
疏后五显所为中等者此五即先胜后劣为次唯为
大乘不思议乘菩萨者下疏云所谓圆根不拣凡圣
今云大乘者拣于小乘不思议者拣于权乘谓一运
一切运下释上不思议乘也探玄记云乘者运转为
音释¶ 第 332c 页
义若依别门初运至十信次运至十住乃至佛果次
第相成以阶彼岸名思议若依普门一位即一切位
故亦运一切运名不思议乘乘此乘者十信满心即
得六位如普贤品等说又十住等位皆亦如是如下
文诸会处说又善财一生具五位等皆是普法相收
故也又舍那品云非馀境界之所知普贤行人方得
入又普贤诫众生云普眼境界清净身我今演说仁
谛听如是可知问何故此法非馀境界答卢舍那周
遍尘方普应法界一切群机称自根器但各见巳所
见闻自所闻皆不见他所见不闻他所闻此普贤机
乃见一切所见闻一切所闻此尽舍那能化分齐故
云普眼境界是故当知普别二机感普别二法各不
同也。
疏二乘为等者探玄记云谓遗法中见闻信向此无
尽法成金刚种等。」
【钞约未悟入者决择云谓地狱天子闻天鼓说法
顿超十地乃是正为今约前身熏种之时故属兼
为问彼时闻经不信谤经即堕地狱应属远为何
名为兼为兼之根巳向信故答地狱天子而有二
义一或由谤经属远为摄二或由戒缓当兼为摄
故无失也大海劫火等者正是难不障闻故为兼
为。】
「疏三引为等者自下还收前所拣者贞元疏云慈云
广布若天无私不拣荣枯遐霏法雨言借其三乘行
第相成以阶彼岸名思议若依普门一位即一切位
故亦运一切运名不思议乘乘此乘者十信满心即
得六位如普贤品等说又十住等位皆亦如是如下
文诸会处说又善财一生具五位等皆是普法相收
故也又舍那品云非馀境界之所知普贤行人方得
入又普贤诫众生云普眼境界清净身我今演说仁
谛听如是可知问何故此法非馀境界答卢舍那周
遍尘方普应法界一切群机称自根器但各见巳所
见闻自所闻皆不见他所见不闻他所闻此普贤机
乃见一切所见闻一切所闻此尽舍那能化分齐故
云普眼境界是故当知普别二机感普别二法各不
同也。
疏二乘为等者探玄记云谓遗法中见闻信向此无
尽法成金刚种等。」
【钞约未悟入者决择云谓地狱天子闻天鼓说法
顿超十地乃是正为今约前身熏种之时故属兼
为问彼时闻经不信谤经即堕地狱应属远为何
名为兼为兼之根巳向信故答地狱天子而有二
义一或由谤经属远为摄二或由戒缓当兼为摄
故无失也大海劫火等者正是难不障闻故为兼
为。】
「疏三引为等者自下还收前所拣者贞元疏云慈云
广布若天无私不拣荣枯遐霏法雨言借其三乘行
音释¶ 第 333a 页
布之名者以十地寄三乘名显一乘圆融义也然约
无其所局义言借耳令不依名义取著故若约全收
三乘行布名义亦非圆教之外以是一乘所现故彼
谓同于我先所习之法故后因熏习方始信入圆融
之法贞元疏云其犹药置乳中乳能愈病(如小儿爱乳而不爱
药故将药置乳中乳能愈病)以圆投相相自亡权探玄记云如前
权教菩萨于彼教中多时长养深解穷彻行布教源
即当此普法界既云无量亿那由他劫不信此经即
知过此劫数必当信受以离此普法更无馀路得成
佛故经不可说过此劫数犹不信故问若彼地前过
彼劫数必信受者即知地上二宗不别岂彼所信无
十地耶答于教中具有行布十地渐次乃至佛果长
养彼根器务令成熟极迟之者至此劫定当信入如
其疾者即是不定。」
【钞因果俱有实事等者因非曲径果不虚指故前
四依教修行皆为入圆方便故因中则有至自乘
果但有教说无实證故此约證道真实非约教道
权施然此中暗用天台意也故下钞云智者虽说
四教三教果处无有实事但就教中施设有果进
位后果即便虚无如别教说三贤十地修三贤则
有可修及證十地更无有别(此约證道)别教十地證位
即是圆教家住耳(此据教道废别就圆)即由此义圆教初住
自在过地犹如下约喻前四入圆终归处故唯此
则终顿之机亦引为中摄以依此法出彼教而引
无其所局义言借耳令不依名义取著故若约全收
三乘行布名义亦非圆教之外以是一乘所现故彼
谓同于我先所习之法故后因熏习方始信入圆融
之法贞元疏云其犹药置乳中乳能愈病(如小儿爱乳而不爱
药故将药置乳中乳能愈病)以圆投相相自亡权探玄记云如前
权教菩萨于彼教中多时长养深解穷彻行布教源
即当此普法界既云无量亿那由他劫不信此经即
知过此劫数必当信受以离此普法更无馀路得成
佛故经不可说过此劫数犹不信故问若彼地前过
彼劫数必信受者即知地上二宗不别岂彼所信无
十地耶答于教中具有行布十地渐次乃至佛果长
养彼根器务令成熟极迟之者至此劫定当信入如
其疾者即是不定。」
【钞因果俱有实事等者因非曲径果不虚指故前
四依教修行皆为入圆方便故因中则有至自乘
果但有教说无实證故此约證道真实非约教道
权施然此中暗用天台意也故下钞云智者虽说
四教三教果处无有实事但就教中施设有果进
位后果即便虚无如别教说三贤十地修三贤则
有可修及證十地更无有别(此约證道)别教十地證位
即是圆教家住耳(此据教道废别就圆)即由此义圆教初住
自在过地犹如下约喻前四入圆终归处故唯此
则终顿之机亦引为中摄以依此法出彼教而引
音释¶ 第 333b 页
摄故。】
「疏四权为等者约能为标所为也以实是菩萨权示
声闻以化实声闻也故贞元疏云或示在座如聋如
盲彰其绝分惊馀欣乐六千启发悟心舍劣向胜令
实者知可回心入大于巳亦有分也此段本非化大
菩萨权作声闻者但化实狭劣之声闻故是知五百
六千于十类众中即显法众是起教缘中收故前疏
云除当根众于皆是缘其所化实者于十类众中即
当机众教起因中收仍通现未故前疏云诸会当机
即是现在今之闻者是未来机然此科是清凉新加
探玄本为转为则华严正不为声闻但约展转为之
今声闻于三乘中转为菩萨方入华严一乘无从小
乘直入一乘者故彼文云四转为者谓诸二乘以根
钝故要先回入共教大乘舍二乘名得菩萨称然后
方入此普贤法故说此经唯为菩萨不摄二乘若不
尔者馀大乘经有声闻众为所被机亦引二乘令其
入大唯独此经众无声闻之机文无回小之说何成
了义深广之典设第八会有声闻者为寄对表法如
聋如盲非是所被其六千比丘非是罗汉故不相违
是故当知一切二乘总无顿入普贤法界依究竟说
无有二乘而不回入共教菩萨无彼菩萨而不入此
普贤之法是故展转无不皆是此法之器评曰据此
二类声闻五百非所被之机六千虽是所被然非罗
汉之器显是回在共教中来也故教章云六千比丘
「疏四权为等者约能为标所为也以实是菩萨权示
声闻以化实声闻也故贞元疏云或示在座如聋如
盲彰其绝分惊馀欣乐六千启发悟心舍劣向胜令
实者知可回心入大于巳亦有分也此段本非化大
菩萨权作声闻者但化实狭劣之声闻故是知五百
六千于十类众中即显法众是起教缘中收故前疏
云除当根众于皆是缘其所化实者于十类众中即
当机众教起因中收仍通现未故前疏云诸会当机
即是现在今之闻者是未来机然此科是清凉新加
探玄本为转为则华严正不为声闻但约展转为之
今声闻于三乘中转为菩萨方入华严一乘无从小
乘直入一乘者故彼文云四转为者谓诸二乘以根
钝故要先回入共教大乘舍二乘名得菩萨称然后
方入此普贤法故说此经唯为菩萨不摄二乘若不
尔者馀大乘经有声闻众为所被机亦引二乘令其
入大唯独此经众无声闻之机文无回小之说何成
了义深广之典设第八会有声闻者为寄对表法如
聋如盲非是所被其六千比丘非是罗汉故不相违
是故当知一切二乘总无顿入普贤法界依究竟说
无有二乘而不回入共教菩萨无彼菩萨而不入此
普贤之法是故展转无不皆是此法之器评曰据此
二类声闻五百非所被之机六千虽是所被然非罗
汉之器显是回在共教中来也故教章云六千比丘
音释¶ 第 333c 页
非是前所列众此等皆是巳在三乘中令回向一乘
故作此说今清凉不取此说故改为权为谓合取二
类声闻俱作能为也以此二类皆权声闻而正为实
声闻也故疏云二乘既其不闻何况受持(此实声闻也)故
诸菩萨权示声闻(此权声闻五百六千为能为也)彰其绝分(抑也)知可
回心(扬也)然但约五百不见闻者乃彰法深胜亦是抑
令声闻修见闻种今合二类同为一道化事显同别
分齐(彰聋盲显别教在道悟显同教)互相抑扬令其见闻后必趣入
也然则贤首不许声闻直入一乘故名转为清凉许
声闻直入一乘故名权为故前随机不定门许小乘
直入一乘也问华严当会有实声闻否答但有能为
之权声闻其实声闻不在当会若是渐机次第至法
华会入今约不定之机或于佛世或在未来知今二
类声闻其不见闻者由阙缘种得悟入者昔由圆因
故于声闻之身以下圆顿之种故也以华严无实声
闻二祖意同但展转入与直入别尔展转入者正在
声闻时不许见闻转为菩萨时方许见闻下种后入
一乘也二祖之意亦抑扬异也。
疏故出现品云下下疏云药王生长喻喻佛穷劫利
乐智先拣非器无为正位一堕难出故喻深坑又无
悲水取灰断故如彼地狱邪见拨无因果贪爱浸澜
皆喻于水不容善根又阙土缘非生处故由前经云
如药王树能令一切树生长唯于二处不能为作生
长利益所谓地狱深坑及水轮中后收言无厌舍者
故作此说今清凉不取此说故改为权为谓合取二
类声闻俱作能为也以此二类皆权声闻而正为实
声闻也故疏云二乘既其不闻何况受持(此实声闻也)故
诸菩萨权示声闻(此权声闻五百六千为能为也)彰其绝分(抑也)知可
回心(扬也)然但约五百不见闻者乃彰法深胜亦是抑
令声闻修见闻种今合二类同为一道化事显同别
分齐(彰聋盲显别教在道悟显同教)互相抑扬令其见闻后必趣入
也然则贤首不许声闻直入一乘故名转为清凉许
声闻直入一乘故名权为故前随机不定门许小乘
直入一乘也问华严当会有实声闻否答但有能为
之权声闻其实声闻不在当会若是渐机次第至法
华会入今约不定之机或于佛世或在未来知今二
类声闻其不见闻者由阙缘种得悟入者昔由圆因
故于声闻之身以下圆顿之种故也以华严无实声
闻二祖意同但展转入与直入别尔展转入者正在
声闻时不许见闻转为菩萨时方许见闻下种后入
一乘也二祖之意亦抑扬异也。
疏故出现品云下下疏云药王生长喻喻佛穷劫利
乐智先拣非器无为正位一堕难出故喻深坑又无
悲水取灰断故如彼地狱邪见拨无因果贪爱浸澜
皆喻于水不容善根又阙土缘非生处故由前经云
如药王树能令一切树生长唯于二处不能为作生
长利益所谓地狱深坑及水轮中后收言无厌舍者
音释¶ 第 334a 页
上据现恶阙缘令生厌怖直进一乘故除二处而同
有佛性久久当成故不厌舍是知现恶明无则无恶
必有故涅槃云一阐提虽复断善犹有佛性若能发
心非阐提也法华云决了声闻法馀诸声闻众亦当
复如是有引向所拣證无佛性及定性义不观次后
不舍之言况第十喻平等共有若言三分半众生无
佛性者损减佛性恐毁谤一乘愿诸后学当诚慎之
无滞权说决释问云后之所为即前所拣五类非器
收拣相违其犹水火如何通会答下疏云其犹黎庶
以对于王贵贱悬隔以王收人则率土之内莫非王
人是以若约普收则一切众生无不具有如来智慧
况于二乘无漏因果若校优劣则权教久行菩萨尚
不信闻况于二乘二乘上首尚如聋盲况凡夫外道
耶。」
【钞二即彼品见闻利益中文者勘经是出现意业
中文若第十见闻利益是亦药王遍益喻作六根
境界如前见闻益以释恐传写之误耳。
钞然初一正是邪见下牒难也然邪见有二下释
成而有二义一者轻重虽异俱是邪见故二者二
三本非邪见今欲以经总收摄合入邪见之数也。
钞亦第十见闻利益者以出现品有十段一总辩
多缘以成正觉二正觉身三语业四智五境六行
七菩提八转法轮九入涅槃十见闻利益今即第
十段中文也佛子等者疏云明不信益此显益深
有佛性久久当成故不厌舍是知现恶明无则无恶
必有故涅槃云一阐提虽复断善犹有佛性若能发
心非阐提也法华云决了声闻法馀诸声闻众亦当
复如是有引向所拣證无佛性及定性义不观次后
不舍之言况第十喻平等共有若言三分半众生无
佛性者损减佛性恐毁谤一乘愿诸后学当诚慎之
无滞权说决释问云后之所为即前所拣五类非器
收拣相违其犹水火如何通会答下疏云其犹黎庶
以对于王贵贱悬隔以王收人则率土之内莫非王
人是以若约普收则一切众生无不具有如来智慧
况于二乘无漏因果若校优劣则权教久行菩萨尚
不信闻况于二乘二乘上首尚如聋盲况凡夫外道
耶。」
【钞二即彼品见闻利益中文者勘经是出现意业
中文若第十见闻利益是亦药王遍益喻作六根
境界如前见闻益以释恐传写之误耳。
钞然初一正是邪见下牒难也然邪见有二下释
成而有二义一者轻重虽异俱是邪见故二者二
三本非邪见今欲以经总收摄合入邪见之数也。
钞亦第十见闻利益者以出现品有十段一总辩
多缘以成正觉二正觉身三语业四智五境六行
七菩提八转法轮九入涅槃十见闻利益今即第
十段中文也佛子等者疏云明不信益此显益深
音释¶ 第 334b 页
證初无信亦远为故如来秘密藏经云骂药服之
得力骂沉烧之还香骂佛犹胜敬诸外道等具如
前释言地狱天子下以经不出堕地狱之因故今
两楹而言故云或由也或者不定义纂玄记云地
狱天子有其二类一信向熏种由戒缓故即时未
悟故属兼为如随好品说二谤经熏种由不信故
非兼为收终醒悟故故属远为如出现品说故今
前后各一意也言法华等者彼经说昔谤常不轻
菩萨所说一乘妙法故无间地狱长受大苦经千
劫巳方始受不轻教化即跋陀婆罗菩萨等是也
故涅槃喻以毒涂之鼓欲闻不闻无不死者故菩
萨之名起自闻谤之口谤尚远益况深信耶况解
行耶况證悟耶弘持之者勉思此文。
钞经目历耳者理实六根遇经皆能熏种即五十
八经下离世间品具云复有众生慢心所覆诸佛
出世不能亲近恭敬供养新善不起旧善消灭不
应说而说不应诤而诤未来必堕险难深坑于百
千劫尚不值佛何况闻法但以曾发菩提心故终
自醒悟疏云明非长没亦但远益耳此成前义不
别为一经前见闻利益中经及后身业中经为二
处经故前钞云先引二经。
▲钞出现身业下疏云
无信眼为盲佛无生潜益身如日无信至恶犹有
佛性亦为饶益令离集苦故。】
「疏潜流喻者即义引也经正云佛智海水亦复如是
得力骂沉烧之还香骂佛犹胜敬诸外道等具如
前释言地狱天子下以经不出堕地狱之因故今
两楹而言故云或由也或者不定义纂玄记云地
狱天子有其二类一信向熏种由戒缓故即时未
悟故属兼为如随好品说二谤经熏种由不信故
非兼为收终醒悟故故属远为如出现品说故今
前后各一意也言法华等者彼经说昔谤常不轻
菩萨所说一乘妙法故无间地狱长受大苦经千
劫巳方始受不轻教化即跋陀婆罗菩萨等是也
故涅槃喻以毒涂之鼓欲闻不闻无不死者故菩
萨之名起自闻谤之口谤尚远益况深信耶况解
行耶况證悟耶弘持之者勉思此文。
钞经目历耳者理实六根遇经皆能熏种即五十
八经下离世间品具云复有众生慢心所覆诸佛
出世不能亲近恭敬供养新善不起旧善消灭不
应说而说不应诤而诤未来必堕险难深坑于百
千劫尚不值佛何况闻法但以曾发菩提心故终
自醒悟疏云明非长没亦但远益耳此成前义不
别为一经前见闻利益中经及后身业中经为二
处经故前钞云先引二经。
▲钞出现身业下疏云
无信眼为盲佛无生潜益身如日无信至恶犹有
佛性亦为饶益令离集苦故。】
「疏潜流喻者即义引也经正云佛智海水亦复如是
音释¶ 第 334c 页
流入一切众生心中若诸众生观察境界修习法门
则得智慧清净明了而如来智平等无二释曰此即
以佛智入众生心中为具有如来智慧若取今所引
却是破尘喻中法说之文故经云无一众生不具如
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證得是也故知前但义
引耳言若除妄想下经偈云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
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
想如是乃出现饶益诸菩萨。」
【钞又如大海等者引二经亦二处经言前巳引者
大海潜流喻潜入无碍中巳释破尘出经喻教迹
中巳释。
钞言被非情等者回向品疏钞说谓精神化为土
木金石(如劫毗罗仙人化为石晋张华于燕昭王墓上斫华表化为狐此情变非情也)枭
镜负块以成为子(土枭附块为儿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
食此非情变情也)情变非情非情变情思为邪见不异外
道众生新生草木有命故不可也(钞云此为遮妄执一切有情有
佛性义)若说无情同一有性故则稍近宗亦须得意
今显正义谓性与相非一非异情与非情亦非一
非异一以性从缘则情非情异为性亦殊如涅槃
拣瓦砾无觉性智论明在非情为法性在有情为
佛性二泯缘从性则非觉不觉真性之中无心境
故本绝百非言忘四句三二性互融则无非觉悟
起信云所谓从本巳来色心不二以色即是智性
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性故说名法
则得智慧清净明了而如来智平等无二释曰此即
以佛智入众生心中为具有如来智慧若取今所引
却是破尘喻中法说之文故经云无一众生不具如
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證得是也故知前但义
引耳言若除妄想下经偈云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
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
想如是乃出现饶益诸菩萨。」
【钞又如大海等者引二经亦二处经言前巳引者
大海潜流喻潜入无碍中巳释破尘出经喻教迹
中巳释。
钞言被非情等者回向品疏钞说谓精神化为土
木金石(如劫毗罗仙人化为石晋张华于燕昭王墓上斫华表化为狐此情变非情也)枭
镜负块以成为子(土枭附块为儿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
食此非情变情也)情变非情非情变情思为邪见不异外
道众生新生草木有命故不可也(钞云此为遮妄执一切有情有
佛性义)若说无情同一有性故则稍近宗亦须得意
今显正义谓性与相非一非异情与非情亦非一
非异一以性从缘则情非情异为性亦殊如涅槃
拣瓦砾无觉性智论明在非情为法性在有情为
佛性二泯缘从性则非觉不觉真性之中无心境
故本绝百非言忘四句三二性互融则无非觉悟
起信云所谓从本巳来色心不二以色即是智性
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性故说名法
音释¶ 第 335a 页
身遍一切处今取二性相即融通之义说耳此上
一性义况心为总相则无所不摄即唯心义又融
摄重重即事事无碍义配今钞文行相可知(又融摄下
配钞初义三二性互融下配钞第二义况心为下配钞第二义也)。】
「疏体性难思者贞元疏云本自寂寥何深何浅言亡
戏论非一非多今以无言之言彰无体之体。」
【钞前前浅后后深者以前望后别别十门有九个
浅以后望前别别十门有九个深言虽有下纵夺
释成也问此教甚深理应唯深者为体何说浅耶
故纵云虽有浅深并融为教体问何须融浅答无
浅何以显包含非融何以彰玄妙。
钞料拣总有四重者指玄记云总别宽狭渐次为
理初重是总后三重别于后三重从宽向狭渐次
行文为理于第二重内大乘之中分出第三一乘
料拣于第三重内一乘之中分出第四同教别教
料拣此有深理助正未许此义者未之思也(若究此从
宽向狭后当详其取舍)。
▲钞一体性料拣等者显体通性局
也以体与性望性相及理事二对有通有局体者
性相之通称又是理事之通称性者唯局于理言
相举于外下释成体通性相性唯局性未必在外
但彰显为相易了称外言性主于内者不必在内
真理为性深隐名内若言下释成体通理事及性
局理义言由后五中下释成后五通性也是则约
性下结归疏意明后五中有理名性亦即理体故
一性义况心为总相则无所不摄即唯心义又融
摄重重即事事无碍义配今钞文行相可知(又融摄下
配钞初义三二性互融下配钞第二义况心为下配钞第二义也)。】
「疏体性难思者贞元疏云本自寂寥何深何浅言亡
戏论非一非多今以无言之言彰无体之体。」
【钞前前浅后后深者以前望后别别十门有九个
浅以后望前别别十门有九个深言虽有下纵夺
释成也问此教甚深理应唯深者为体何说浅耶
故纵云虽有浅深并融为教体问何须融浅答无
浅何以显包含非融何以彰玄妙。
钞料拣总有四重者指玄记云总别宽狭渐次为
理初重是总后三重别于后三重从宽向狭渐次
行文为理于第二重内大乘之中分出第三一乘
料拣于第三重内一乘之中分出第四同教别教
料拣此有深理助正未许此义者未之思也(若究此从
宽向狭后当详其取舍)。
▲钞一体性料拣等者显体通性局
也以体与性望性相及理事二对有通有局体者
性相之通称又是理事之通称性者唯局于理言
相举于外下释成体通性相性唯局性未必在外
但彰显为相易了称外言性主于内者不必在内
真理为性深隐名内若言下释成体通理事及性
局理义言由后五中下释成后五通性也是则约
性下结归疏意明后五中有理名性亦即理体故
音释¶ 第 335b 页
名体也言事但可称体者前五事相但可称体名
宽义狭别属事故唯字显不通理性故若从显说
应云性相料拣也然疏云前五唯体者此但是一
相之言如下会声等四法通至圆融显义体中亦
云况华严性海云台宝网同演妙音等岂非通性
今但约总科故云唯体亦如唯心体中约同别四
句说听等义岂未入实而第七会缘入实方云前
来六门同入一实此亦约总科意也。
钞大小乘料拣可知者大小乘为能料拣十重体
为所料拣谓若以乘望体小乘唯得前四大乘通
得十体若以体望乘后六局大前四通小疏约后
义(后二重准知)问初三通小可然第四通小复有何文
答下疏云若不诠义教文何用小乘亦有此理故
亦通小。
钞三乘一乘料拣者问若前七通三乘者大乘可
尔小乘云何通五六七耶以前大小乘料拣中小
乘唯得前四故答此有诸师不同若随文说第三
重内以本收末故五六七之三门却有小乘返显
第三重本末别分后六唯是本大不摄末小若指
玄者先难前云若尔不唯二三两重有相例之难
亦应后重亦有小乘以有一乘之本摄三乘之末
故后自释云约教约性故乃不唯第一重内是约
大小教说故不许通第三重内是约一乘三乘性
说故许通也今问若尔八九十之三门亦有性义
宽义狭别属事故唯字显不通理性故若从显说
应云性相料拣也然疏云前五唯体者此但是一
相之言如下会声等四法通至圆融显义体中亦
云况华严性海云台宝网同演妙音等岂非通性
今但约总科故云唯体亦如唯心体中约同别四
句说听等义岂未入实而第七会缘入实方云前
来六门同入一实此亦约总科意也。
钞大小乘料拣可知者大小乘为能料拣十重体
为所料拣谓若以乘望体小乘唯得前四大乘通
得十体若以体望乘后六局大前四通小疏约后
义(后二重准知)问初三通小可然第四通小复有何文
答下疏云若不诠义教文何用小乘亦有此理故
亦通小。
钞三乘一乘料拣者问若前七通三乘者大乘可
尔小乘云何通五六七耶以前大小乘料拣中小
乘唯得前四故答此有诸师不同若随文说第三
重内以本收末故五六七之三门却有小乘返显
第三重本末别分后六唯是本大不摄末小若指
玄者先难前云若尔不唯二三两重有相例之难
亦应后重亦有小乘以有一乘之本摄三乘之末
故后自释云约教约性故乃不唯第一重内是约
大小教说故不许通第三重内是约一乘三乘性
说故许通也今问若尔八九十之三门亦有性义
音释¶ 第 335c 页
何不通于小耶今详疏意言总意别有其二意一
云虽言前七通三乘意亦以前四通小后三唯大
以乘望体大乘有七小乘唯四是其本意以前有
大小乘料拣故此唯总指也二云虽言三乘意唯
取权教大乘与一乘为料拣以彼立三乘故以为
名也又此中后三重料拣皆从宽向狭此唯就大
乘中分三一故义如前指若此第三重中更有大
小者岂非重耶前巳拣故此有深理学者细详言
以会缘入实下此有二释一云准次科云谓七八
虽一乘等似钞家直以第七第八皆一乘但与九
十同七八别九十之异如此疏中合云前六通三
乘后四唯一乘方与今三处钞家相应尔则疏文
七三两字误书耳二云若顺今疏不误作前七通
三乘释者亦有二意一者实有二义实是空义即
属破相始教故疏云前七通三实是理实即属顿
教故此钞云归一实理即一乘也此疏钞二文各
据一意也故二者若以钞文就疏意不相违释者
钞意谓以乘望体三乘局前七一乘通十体则前
七皆有三一义也若四法与显义体中约行布不
坏相皆有三一义故唯心通三一可知但此七中
约所会必通三乘显义所归一理即是一乘义难
见故此独释尔上释皆有深理随情去取。
钞同教别教相对料拣于前一乘中又取终顿为
同教一乘圆教为别教一乘以料拣也言七八虽
云虽言前七通三乘意亦以前四通小后三唯大
以乘望体大乘有七小乘唯四是其本意以前有
大小乘料拣故此唯总指也二云虽言三乘意唯
取权教大乘与一乘为料拣以彼立三乘故以为
名也又此中后三重料拣皆从宽向狭此唯就大
乘中分三一故义如前指若此第三重中更有大
小者岂非重耶前巳拣故此有深理学者细详言
以会缘入实下此有二释一云准次科云谓七八
虽一乘等似钞家直以第七第八皆一乘但与九
十同七八别九十之异如此疏中合云前六通三
乘后四唯一乘方与今三处钞家相应尔则疏文
七三两字误书耳二云若顺今疏不误作前七通
三乘释者亦有二意一者实有二义实是空义即
属破相始教故疏云前七通三实是理实即属顿
教故此钞云归一实理即一乘也此疏钞二文各
据一意也故二者若以钞文就疏意不相违释者
钞意谓以乘望体三乘局前七一乘通十体则前
七皆有三一义也若四法与显义体中约行布不
坏相皆有三一义故唯心通三一可知但此七中
约所会必通三乘显义所归一理即是一乘义难
见故此独释尔上释皆有深理随情去取。
钞同教别教相对料拣于前一乘中又取终顿为
同教一乘圆教为别教一乘以料拣也言七八虽
音释¶ 第 336a 页
是一乘者纵之同名一乘夺之是同教一乘也此
约深义乃一乘同也言前八皆同者约广义以通
该前八也约终顿合为一同教具有前八门义故
寂照取前之四教皆名同教以此前八皆同为證
者然钞不言小始只言终顿故又失从宽向狭之
理故义难依准思之。
▲钞于后三重料拣下又料
拣也谓若小乘无后六门大乘必兼具前四门三
乘无后三门一乘兼具前七门同教无后二门别
教必兼具前八门问何故不说初重耶答初重是
通相之意且如体性名深宽通不取前无后有故
以体性之义通于大小三一等之义故故钞略之。
钞谓佛语言者弘决志云直言曰言诠义曰语唱
号言词者即屈曲声中诠名字之言也言评量论
说者对说是非好恶曰评量于义犹豫不决即名
论说也言宫商下即五音也谓依五行辨别木声
壅其音角火声炽其音徵上声宽其音宫金声清
其音商水声浊其音羽。
▲钞十四音者兴善三藏
金刚瑜伽字母云一阿(上)二阿(长)三伊(上)四伊(长)
五坞六污七𠴊𠴊(二合)八力卢(二合引)九噎十爱十一
污十二奥十三暗十四恶西域字母有三十四字
此十四字即翻字之声势也有云言十四音者是
昙无谶依龟兹国文字若依中国唯十二音(除此十八
二音)今且依古也。
▲钞增与是名等者语但有声若
云名者不唯有声亦诠表得法故云增胜于语。
▲
约深义乃一乘同也言前八皆同者约广义以通
该前八也约终顿合为一同教具有前八门义故
寂照取前之四教皆名同教以此前八皆同为證
者然钞不言小始只言终顿故又失从宽向狭之
理故义难依准思之。
▲钞于后三重料拣下又料
拣也谓若小乘无后六门大乘必兼具前四门三
乘无后三门一乘兼具前七门同教无后二门别
教必兼具前八门问何故不说初重耶答初重是
通相之意且如体性名深宽通不取前无后有故
以体性之义通于大小三一等之义故故钞略之。
钞谓佛语言者弘决志云直言曰言诠义曰语唱
号言词者即屈曲声中诠名字之言也言评量论
说者对说是非好恶曰评量于义犹豫不决即名
论说也言宫商下即五音也谓依五行辨别木声
壅其音角火声炽其音徵上声宽其音宫金声清
其音商水声浊其音羽。
▲钞十四音者兴善三藏
金刚瑜伽字母云一阿(上)二阿(长)三伊(上)四伊(长)
五坞六污七𠴊𠴊(二合)八力卢(二合引)九噎十爱十一
污十二奥十三暗十四恶西域字母有三十四字
此十四字即翻字之声势也有云言十四音者是
昙无谶依龟兹国文字若依中国唯十二音(除此十八
二音)今且依古也。
▲钞增与是名等者语但有声若
云名者不唯有声亦诠表得法故云增胜于语。
▲
音释¶ 第 336b 页
钞梵行品云等者疏云音声是语体吐纳等四辨
语相此五语音风息等五语缘即语路吻者音义
云唇两头边也若语业下直释记云由前语体对
缘别施起居者所问尊位动静之谓也问讯即入
问之词也高者起居平交问讯于总持者则为略
说于委细者则为广说于难晓者则为喻说于易
晓者则为直说于诸功德精进柔和等者则为赞
说于诸过恶懈怠刚硬等者则为毁说于诸法门
次第得入而解脱者则安立说于诸浅近难信难
解难通达者则随俗说于彼一类信根深远智慧
圆通者则显了说等。
▲钞表亦是业者业宽表狭
又业即取语上功能事事表取表显令他生解之
义于义亦异也言然业有表无表别者表谓表示
自他知故无表谓不能表示他知唯自知故言二
识所取者谓语表耳识与同时意识所取无表唯
一意识所取故又三无数劫下谓三无数劫修行
求此巧妙语表为生说法故。
▲钞而云佛教者下
牒难而释也有此三难一难云但言教体便了何
约人举云佛教耶答依根本故教是佛声故云佛
教二问今所见闻之教乃在物机何名佛教答依
相似故意谓今所见闻似佛昔所说之声故三问
既是佛声何名为教以教具名句文三故答依随
顺故钞中自释言佛依如是等者意云佛依名等
欲诠显义方有所说今声亦同佛随彼名等故云
语相此五语音风息等五语缘即语路吻者音义
云唇两头边也若语业下直释记云由前语体对
缘别施起居者所问尊位动静之谓也问讯即入
问之词也高者起居平交问讯于总持者则为略
说于委细者则为广说于难晓者则为喻说于易
晓者则为直说于诸功德精进柔和等者则为赞
说于诸过恶懈怠刚硬等者则为毁说于诸法门
次第得入而解脱者则安立说于诸浅近难信难
解难通达者则随俗说于彼一类信根深远智慧
圆通者则显了说等。
▲钞表亦是业者业宽表狭
又业即取语上功能事事表取表显令他生解之
义于义亦异也言然业有表无表别者表谓表示
自他知故无表谓不能表示他知唯自知故言二
识所取者谓语表耳识与同时意识所取无表唯
一意识所取故又三无数劫下谓三无数劫修行
求此巧妙语表为生说法故。
▲钞而云佛教者下
牒难而释也有此三难一难云但言教体便了何
约人举云佛教耶答依根本故教是佛声故云佛
教二问今所见闻之教乃在物机何名佛教答依
相似故意谓今所见闻似佛昔所说之声故三问
既是佛声何名为教以教具名句文三故答依随
顺故钞中自释言佛依如是等者意云佛依名等
欲诠显义方有所说今声亦同佛随彼名等故云
音释¶ 第 336c 页
佛教也。
钞中是教体等者以名句文身为教体也如言子
是某父之子虽语其父意在子体合意虽言声教
意在名等亲能显义故。】
「疏评家意取下齐此合自为一科以前正明名等为
体此下对前明取舍不同应分初正辨当门二对前
取舍以评家意唯取声正理论唯取名等而俱舍双
存二说皆得故云对前取舍也。」
【钞如是说者等评家双牒前二取声为正佛音所
说他耳所闻故由此二义声为教体言婆沙是罗
汉同集等俱舍疏第一云因胁尊者答迦腻色迦
王(云云如前)是故依之修行无不皆成圣果王因问曰
诸部立范孰最善乎我欲修行愿尊者说尊者答
曰诸部懿典莫越有宗王欲修行宜尊此矣王曰
向承嘉旨示以有宗此部三藏今应结集须召有
德共详议之于是万里星驰四方云集英贤备萃
凡圣及众既多繁乱不可总为遂简凡僧唯留圣
众圣众尚繁简去有学唯留无学无学复多不可
总集于无学内定满六通知圆四辩内闲三藏外
达五明方堪结集故以简留所简圣众四百九十
有九王曰此国暑湿不堪结集应往王舍城中迦叶
结集之处不亦宜乎胁尊者曰王舍城中多诸外
道酬答无暇何功造论迦湿弥国林木郁茂泉石
清闲圣贤所居灵仙游止复山有四面城唯一门
钞中是教体等者以名句文身为教体也如言子
是某父之子虽语其父意在子体合意虽言声教
意在名等亲能显义故。】
「疏评家意取下齐此合自为一科以前正明名等为
体此下对前明取舍不同应分初正辨当门二对前
取舍以评家意唯取声正理论唯取名等而俱舍双
存二说皆得故云对前取舍也。」
【钞如是说者等评家双牒前二取声为正佛音所
说他耳所闻故由此二义声为教体言婆沙是罗
汉同集等俱舍疏第一云因胁尊者答迦腻色迦
王(云云如前)是故依之修行无不皆成圣果王因问曰
诸部立范孰最善乎我欲修行愿尊者说尊者答
曰诸部懿典莫越有宗王欲修行宜尊此矣王曰
向承嘉旨示以有宗此部三藏今应结集须召有
德共详议之于是万里星驰四方云集英贤备萃
凡圣及众既多繁乱不可总为遂简凡僧唯留圣
众圣众尚繁简去有学唯留无学无学复多不可
总集于无学内定满六通知圆四辩内闲三藏外
达五明方堪结集故以简留所简圣众四百九十
有九王曰此国暑湿不堪结集应往王舍城中迦叶
结集之处不亦宜乎胁尊者曰王舍城中多诸外
道酬答无暇何功造论迦湿弥国林木郁茂泉石
清闲圣贤所居灵仙游止复山有四面城唯一门
音释¶ 第 337a 页
枢坚固矣可结集焉于是国王及诸圣众自彼而
至迦湿弥国到彼国巳缘少一人未满五百欲召
世友然世友识虽明敏未成无学众欲不取世友
顾圣众曰我见罗汉视之如唾久舍不取以何尊
此而弃我乎我欲證之须臾便获遂于僧众便立
誓言我掷缕丸至空缕下至地愿我便證阿罗汉
果缕未至空诸天接住谓世友曰大士方期佛果
次补弥勒三界特尊四生攸赖一何为此小缘而
欲舍弃大事于是圣众闻此空言顶礼世友推为
上座于是五百圣众初集十万颂释素怛缆藏次
造十万颂释毗奈耶藏后造十万颂释阿毗达磨
藏即大婆沙是也世友商确马鸣援翰备释三藏
五百罗汉既结集巳刻石立誓唯听自国不许外
传敕夜叉神守护城门不令散出等昔南海滨枯
树中有五百蝙蝠商人至宿时寒燃火延及枯树
商人诵论蝙蝠乐闻至死不去因是为人出家多
智即今五百圣者是也言一世友等者俱舍钞梵
云代苏多罗(唐言世友)印士天祠之名以菩萨初生父
母责之恐为鬼神所娆故取彼为名冀无恼害言
妙音者梵语窭沙(唐言能鸣)西域敷演令皆号窭沙谓
彼尊者久沉生死今得圣智对者沉默故号能鸣
或能宣唱故言法救者梵云达磨恒罗(唐言法救)谓以
法救人故言觉天者梵云部陀提婆(唐言觉天)谓以佛
为天立此号也应知此之四师皆非聊尔之人以
至迦湿弥国到彼国巳缘少一人未满五百欲召
世友然世友识虽明敏未成无学众欲不取世友
顾圣众曰我见罗汉视之如唾久舍不取以何尊
此而弃我乎我欲證之须臾便获遂于僧众便立
誓言我掷缕丸至空缕下至地愿我便證阿罗汉
果缕未至空诸天接住谓世友曰大士方期佛果
次补弥勒三界特尊四生攸赖一何为此小缘而
欲舍弃大事于是圣众闻此空言顶礼世友推为
上座于是五百圣众初集十万颂释素怛缆藏次
造十万颂释毗奈耶藏后造十万颂释阿毗达磨
藏即大婆沙是也世友商确马鸣援翰备释三藏
五百罗汉既结集巳刻石立誓唯听自国不许外
传敕夜叉神守护城门不令散出等昔南海滨枯
树中有五百蝙蝠商人至宿时寒燃火延及枯树
商人诵论蝙蝠乐闻至死不去因是为人出家多
智即今五百圣者是也言一世友等者俱舍钞梵
云代苏多罗(唐言世友)印士天祠之名以菩萨初生父
母责之恐为鬼神所娆故取彼为名冀无恼害言
妙音者梵语窭沙(唐言能鸣)西域敷演令皆号窭沙谓
彼尊者久沉生死今得圣智对者沉默故号能鸣
或能宣唱故言法救者梵云达磨恒罗(唐言法救)谓以
法救人故言觉天者梵云部陀提婆(唐言觉天)谓以佛
为天立此号也应知此之四师皆非聊尔之人以
音释¶ 第 337b 页
评量决定为正义故。】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十二
* 音释
痆
(女黠切疮病也)。
杼
(持吕切机持纬也)。
骋
(丑领切直驱也)。
缕
(力主切丝缕也)。
缆
(力暂
切维舟也)。
窭
(其矩切贫无礼也)。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十二
* 音释
痆
(女黠切疮病也)。
杼
(持吕切机持纬也)。
骋
(丑领切直驱也)。
缕
(力主切丝缕也)。
缆
(力暂
切维舟也)。
窭
(其矩切贫无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