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第 264c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二十三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彼经第五性云等者即十卷楞伽中文当第一卷
(其四卷七卷之经文势大同也)文云大慧何者无性谓一阐提无涅
槃性何以故于解脱中不生信心不入涅槃大慧一
阐提者有二种一者焚烧一切善根二者怜悯一切
众生作尽一切众生界愿大慧云何焚烧一切善根
谓谤菩萨藏作如是言彼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
舍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慧怜悯众生作尽众生
界愿者是为菩萨大慧菩萨方便作愿若诸众生不
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入涅
槃大慧是名二种一阐提无涅槃性以是义故决即
一阐提行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此二种阐提何者
一阐提常不入涅槃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一阐提
常不入涅槃何以故以能了知一切诸法本来涅槃
是故不入非舍一切善根阐提何以故大慧彼舍一
切善根阐提若值诸佛善知识等发菩提心生诸善
音释¶ 第 265a 页
根便證涅槃(从若值诸佛下四卷七卷同云役以佛神力故或时善根生今疏中唯此二句
用馀二经之文馀皆十卷文也)。
▲言此意则明下疏主释也意云大
悲菩萨知自本来涅槃故云不入不舍众生界化无
尽故故云不入。
▲况经自云者四卷七卷文也。
▲言
庄严论第五无性者彼论第一云无涅槃法者是无
性位此略有二种一者时边般涅槃法二者毕竟无
涅槃法时边般涅槃法者有四类人一者一向行恶
行二者普断诸善法三者无解脱分善根四者善根
不具足毕竟无涅槃法者无因故彼无般涅槃性此
谓但求生死不乐涅槃人。」
【钞大涅槃日下经如日故开发善心如华开故光
即教光彼疏云众生善根狭小受法之器犹如毛
孔如蚕处茧者茧呤罪姤蚕喻佛性即胜鬘说在
缠如来藏也。
▲钞即涅槃三十六南经三十二者
然经有南北者初昙无纤晋末于姑臧为北凉沮
渠氏蒙逊译本有四十卷语少朴质不甚流靡宋
文帝世元嘉年初达于建康(谶元译般涅槃三分之一前后首尾来往
追寻涉历八年经三度译乃周四十卷尚多所阙正当宋武帝永初二年至元嘉初方至建康故也)
时有豫州沙门范慧严清河沙门崔慧观共陈郡
处士谢灵运等捧玩探赜乃谓文繁语鲁有繁处
欲略之夜梦神执铁钳曰此经三世诸佛所證圆
宗十方大雄常乐解脱金刚宝藏汝是何人辍欲
删略今拟拔舌可速展之灵运惊惶则共虔诚悔
前专辄慇勤请曰此经文质品疏今欲加润渴仰
用馀二经之文馀皆十卷文也)。
▲言此意则明下疏主释也意云大
悲菩萨知自本来涅槃故云不入不舍众生界化无
尽故故云不入。
▲况经自云者四卷七卷文也。
▲言
庄严论第五无性者彼论第一云无涅槃法者是无
性位此略有二种一者时边般涅槃法二者毕竟无
涅槃法时边般涅槃法者有四类人一者一向行恶
行二者普断诸善法三者无解脱分善根四者善根
不具足毕竟无涅槃法者无因故彼无般涅槃性此
谓但求生死不乐涅槃人。」
【钞大涅槃日下经如日故开发善心如华开故光
即教光彼疏云众生善根狭小受法之器犹如毛
孔如蚕处茧者茧呤罪姤蚕喻佛性即胜鬘说在
缠如来藏也。
▲钞即涅槃三十六南经三十二者
然经有南北者初昙无纤晋末于姑臧为北凉沮
渠氏蒙逊译本有四十卷语少朴质不甚流靡宋
文帝世元嘉年初达于建康(谶元译般涅槃三分之一前后首尾来往
追寻涉历八年经三度译乃周四十卷尚多所阙正当宋武帝永初二年至元嘉初方至建康故也)
时有豫州沙门范慧严清河沙门崔慧观共陈郡
处士谢灵运等捧玩探赜乃谓文繁语鲁有繁处
欲略之夜梦神执铁钳曰此经三世诸佛所證圆
宗十方大雄常乐解脱金刚宝藏汝是何人辍欲
删略今拟拔舌可速展之灵运惊惶则共虔诚悔
前专辄慇勤请曰此经文质品疏今欲加润渴仰
音释¶ 第 265b 页
灵祇未知许否又梦神曰加品莹文或可耳削减
经文事必不然(然有说改治巳毕有数本流行方梦神责欲集僧收之又梦神曰汝
弘经之力必当见佛然不如此说)即加品莹文如改啼泣面目肿
为恋慕增悲恸等北本十三品外依六卷泥洹经
本加一十二品为三十六卷道俗皆不信受对帝
焚经取验而启告曰上契佛心愿无所损义有乖
谬请从火化遂轴放光姿分数道乃至火灭经色
宛然众谓奇绝流布海内南北二名因斯而立。
钞经云善男子下科分为二。
* 初引文(经云)
* 二释义(三)
* 初彰正释(二)
* 初指能释人(此一)
* 二正明解释(二)
* 初别明五种佛性(彼疏)
* 后对此四句配属(二)
* 初别明四句(本言)
* 后料拣有字(此中)
* 二破异解(二)
* 初叙彼解(然有)
* 后正申破(二)
* 初总非违经(此释)
* 二显所违经(二)
* 初违次上经(二)
* 初引经(故上)
* 二显违(是则)
* 二违今正文(三)
* 初蹑前起后(申善)
* 二明经正意(此中)
* 三结弹显违(谈文)
* 三归正义(三)
* 一约时总辨有无(二)
* 初约一时(今此)
* 二约先后(始末)
* 二佛与阐提对辨有无(佛与)
* 三结归阐提有佛性(二)
* 初正明(故阐)
* 后引證(二)
* 初引上经文(又上)
* 二释归有性(解曰)
钞荐福者心镜钞云荐福寺法宝大师览唐三藏
经文事必不然(然有说改治巳毕有数本流行方梦神责欲集僧收之又梦神曰汝
弘经之力必当见佛然不如此说)即加品莹文如改啼泣面目肿
为恋慕增悲恸等北本十三品外依六卷泥洹经
本加一十二品为三十六卷道俗皆不信受对帝
焚经取验而启告曰上契佛心愿无所损义有乖
谬请从火化遂轴放光姿分数道乃至火灭经色
宛然众谓奇绝流布海内南北二名因斯而立。
钞经云善男子下科分为二。
* 初引文(经云)
* 二释义(三)
* 初彰正释(二)
* 初指能释人(此一)
* 二正明解释(二)
* 初别明五种佛性(彼疏)
* 后对此四句配属(二)
* 初别明四句(本言)
* 后料拣有字(此中)
* 二破异解(二)
* 初叙彼解(然有)
* 后正申破(二)
* 初总非违经(此释)
* 二显所违经(二)
* 初违次上经(二)
* 初引经(故上)
* 二显违(是则)
* 二违今正文(三)
* 初蹑前起后(申善)
* 二明经正意(此中)
* 三结弹显违(谈文)
* 三归正义(三)
* 一约时总辨有无(二)
* 初约一时(今此)
* 二约先后(始末)
* 二佛与阐提对辨有无(佛与)
* 三结归阐提有佛性(二)
* 初正明(故阐)
* 后引證(二)
* 初引上经文(又上)
* 二释归有性(解曰)
钞荐福者心镜钞云荐福寺法宝大师览唐三藏
音释¶ 第 265c 页
所译婆沙论徵难数节三藏乃改治论文。
▲钞今
准经明佛性略有五种等者即此卷经云善男子
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乃至不名万法未得无上菩
提时一切善不善无记尽名佛性师子吼品等云
第一义空名为佛性即理也此卷经初又云如来
佛性所谓力无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三昧
五智印(即五非常观谓无常苦空无我及寂静也)三十二相八万亿诸
三昧如是等法皆是佛性如是佛性则有七事一
常二我三乐四净五真六实七善等即果也然佛
性约体是一约相分五佛性在善中名善佛性在
不善中名不善佛性等问不善无记何名佛性答
皆有真实识知之性故与佛菩提不定异故。
▲钞
一是离欲之人等者一云伏欲界惑得初禅等一
云离三界欲之阿罗汉等岂有不善性也即是二
乘离欲善根人故二释随取言二是五住等者准
涅槃疏云五住之名经文不列准义论之则有三
说一者一种性住(十信)二解行住(三贤)三净心住(初地)四
二地巳上行迹住五八地巳上决定住谓发心住
巳去不造新不善业故无不善性也故十住疏云
初发心住者璎珞云是上进分善根人也第二义
者地前为一名为信地净心为二行迹为三八地
九地决定为四十地毕竟以为第五第三义者依
彼五忍分别地前伏忍合以为一初二三地信忍
为二四五六地顺忍为三七八九地无生忍为四
▲钞今
准经明佛性略有五种等者即此卷经云善男子
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乃至不名万法未得无上菩
提时一切善不善无记尽名佛性师子吼品等云
第一义空名为佛性即理也此卷经初又云如来
佛性所谓力无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三昧
五智印(即五非常观谓无常苦空无我及寂静也)三十二相八万亿诸
三昧如是等法皆是佛性如是佛性则有七事一
常二我三乐四净五真六实七善等即果也然佛
性约体是一约相分五佛性在善中名善佛性在
不善中名不善佛性等问不善无记何名佛性答
皆有真实识知之性故与佛菩提不定异故。
▲钞
一是离欲之人等者一云伏欲界惑得初禅等一
云离三界欲之阿罗汉等岂有不善性也即是二
乘离欲善根人故二释随取言二是五住等者准
涅槃疏云五住之名经文不列准义论之则有三
说一者一种性住(十信)二解行住(三贤)三净心住(初地)四
二地巳上行迹住五八地巳上决定住谓发心住
巳去不造新不善业故无不善性也故十住疏云
初发心住者璎珞云是上进分善根人也第二义
者地前为一名为信地净心为二行迹为三八地
九地决定为四十地毕竟以为第五第三义者依
彼五忍分别地前伏忍合以为一初二三地信忍
为二四五六地顺忍为三七八九地无生忍为四
音释¶ 第 266a 页
十地寂灭忍以为第五三释皆得然助正记云即
十住位中五住巳上大乘菩萨无不善性也者非
也总有二失一经说五住不通诸位失二十住前
五犹有非善失则违前璎珞经也。
钞然有人下明异解应法相宗中解也顺阐提无
性义故意云善根人有二类(今云分)一类有佛性一
类无佛性阐提人亦有二类一类有佛性一类无
佛性故分四类钞文从略但显无一边故言以经
下用经不同意显经初句举阐提初类善根后类
相对次句举善根初类阐提后类相对言俱有者
前二人有故俱无者俱后二人无故对详可了。
钞是则等者以经中上从佛下至阐提皆有有无
二性既有有无二性岂有全无性之者。
▲钞由善
根人下蹑前段经起后段经也由前段上从佛下
至阐提皆有有无二性故今约善根人及阐提之
有无相望论四句也。
钞此中明下钞主依荐福解经出正意也此以法
望于人说故经家佛性在上人在于下明多种佛
性故不明下显非前分四类众生故若依法相所
解经中应人在上法在下以明也然此段虽正明
经意亦兼显其违也。
▲钞故谈文尚不识颠倒者
结弹也以或有之言连佛性二字即明佛性有多
种阐提及善根人有无不同则佛性在上人在于
下而不以或有之言连阐提及善根人故今汝以
十住位中五住巳上大乘菩萨无不善性也者非
也总有二失一经说五住不通诸位失二十住前
五犹有非善失则违前璎珞经也。
钞然有人下明异解应法相宗中解也顺阐提无
性义故意云善根人有二类(今云分)一类有佛性一
类无佛性阐提人亦有二类一类有佛性一类无
佛性故分四类钞文从略但显无一边故言以经
下用经不同意显经初句举阐提初类善根后类
相对次句举善根初类阐提后类相对言俱有者
前二人有故俱无者俱后二人无故对详可了。
钞是则等者以经中上从佛下至阐提皆有有无
二性既有有无二性岂有全无性之者。
▲钞由善
根人下蹑前段经起后段经也由前段上从佛下
至阐提皆有有无二性故今约善根人及阐提之
有无相望论四句也。
钞此中明下钞主依荐福解经出正意也此以法
望于人说故经家佛性在上人在于下明多种佛
性故不明下显非前分四类众生故若依法相所
解经中应人在上法在下以明也然此段虽正明
经意亦兼显其违也。
▲钞故谈文尚不识颠倒者
结弹也以或有之言连佛性二字即明佛性有多
种阐提及善根人有无不同则佛性在上人在于
下而不以或有之言连阐提及善根人故今汝以
音释¶ 第 266b 页
人在上佛性在下文尚不识颠倒于义何能正耶。
▲钞始末以明下但言一切众生影取一切诸佛
总论方具一切也。
▲钞佛与阐提下上皆圣教量
此钞主约理量为四句以前经佛至阐提皆有有
无二性次经以善根人望阐提论有无四句理实
亦应佛望阐提善根人望佛各论四句故钞约理
说也言善因性者佛唯界善阐提断善故俱无也
若约善根人与佛论四句者一佛有善根人无谓
果性二善根人有佛无谓善因性三二人俱有谓
理性四二人俱无者谓不善性。
▲钞故阐提决有
佛性者问经云不应难一阐提人定有佛性定无
佛性何言决有即答经遮总有五种佛性总无五
种佛性不遮有理及不善无记佛性故云决有若
尔岂非一向作解耶答既不定执总有五种佛性
何名一向作解耶。
▲钞今释所引还成有性者以
彼但依经总标中一阐提者无涅槃性一句以立
今以经后文大慧徵释中义还成有性问若尔此
经标释何以相违答标中抑故言不入涅槃使欲
作阐提者不作释中复许当成令巳作阐提者而
不自欺可还生善故。】
「疏故云定无者定性无性也故宝性佛性者各四卷
皆世亲菩萨造也宝性中问云向说一阐提常不入
涅槃无涅槃性此义云何答欲示谤大乘因故此明
何义为欲回转诽谤大乘心故依无量时故如是说
▲钞始末以明下但言一切众生影取一切诸佛
总论方具一切也。
▲钞佛与阐提下上皆圣教量
此钞主约理量为四句以前经佛至阐提皆有有
无二性次经以善根人望阐提论有无四句理实
亦应佛望阐提善根人望佛各论四句故钞约理
说也言善因性者佛唯界善阐提断善故俱无也
若约善根人与佛论四句者一佛有善根人无谓
果性二善根人有佛无谓善因性三二人俱有谓
理性四二人俱无者谓不善性。
▲钞故阐提决有
佛性者问经云不应难一阐提人定有佛性定无
佛性何言决有即答经遮总有五种佛性总无五
种佛性不遮有理及不善无记佛性故云决有若
尔岂非一向作解耶答既不定执总有五种佛性
何名一向作解耶。
▲钞今释所引还成有性者以
彼但依经总标中一阐提者无涅槃性一句以立
今以经后文大慧徵释中义还成有性问若尔此
经标释何以相违答标中抑故言不入涅槃使欲
作阐提者不作释中复许当成令巳作阐提者而
不自欺可还生善故。】
「疏故云定无者定性无性也故宝性佛性者各四卷
皆世亲菩萨造也宝性中问云向说一阐提常不入
涅槃无涅槃性此义云何答欲示谤大乘因故此明
何义为欲回转诽谤大乘心故依无量时故如是说
音释¶ 第 266c 页
以彼实有清净性故佛性论中问云佛说众生不住
于性永无般涅槃耶答曰若憎背大乘者此法是一
阐提因为令众生舍此法故若随一阐提因于长时
中轮转不灭以是义故经作是说若依道理一切众
生皆悉本有清净佛性此上皆是论文理极分明。」
【钞故世亲造于小乘论等者即造俱舍等所明法义
不关涉大乘说般若宗即金刚般若论明性空寂
灭建立唯识即三十颂唯识决择性相历然有归
及其解释法华造法华论一乘玄旨昭然显著解
十地品经之论即十地论明六相圆融此一菩萨
随经弘阐既尔馀诸菩萨例然盖以佛随众生根
性之缘不同立教有异菩萨随佛亦显浅深之理
如是了知复何乖竞。
钞彼不立为第二教者玄赞疏第四云一乘是密
意说故。
▲钞彼引摄论者亦玄赞疏第四中引也
言任持所馀者任持犹如摄持言所馀者不定性
菩萨是定性菩萨之所馀故言彼有十意者上云
等字等取下偈云法无我解脱等故性不同得二
意乐化究竟归一乘初偈二意后偈八意一二如
钞文三法等故谓真如诸声闻等虽同趣真如无
有差别故说一乘四无我等故谓补特伽罗无我
同故说一乘五解脱等故谓三乘于烦恼障解脱
无异故说一乘六性不同故谓诸声闻不定种性
有差别故谓回菩提声闻身中具有声闻种性及
于性永无般涅槃耶答曰若憎背大乘者此法是一
阐提因为令众生舍此法故若随一阐提因于长时
中轮转不灭以是义故经作是说若依道理一切众
生皆悉本有清净佛性此上皆是论文理极分明。」
【钞故世亲造于小乘论等者即造俱舍等所明法义
不关涉大乘说般若宗即金刚般若论明性空寂
灭建立唯识即三十颂唯识决择性相历然有归
及其解释法华造法华论一乘玄旨昭然显著解
十地品经之论即十地论明六相圆融此一菩萨
随经弘阐既尔馀诸菩萨例然盖以佛随众生根
性之缘不同立教有异菩萨随佛亦显浅深之理
如是了知复何乖竞。
钞彼不立为第二教者玄赞疏第四云一乘是密
意说故。
▲钞彼引摄论者亦玄赞疏第四中引也
言任持所馀者任持犹如摄持言所馀者不定性
菩萨是定性菩萨之所馀故言彼有十意者上云
等字等取下偈云法无我解脱等故性不同得二
意乐化究竟归一乘初偈二意后偈八意一二如
钞文三法等故谓真如诸声闻等虽同趣真如无
有差别故说一乘四无我等故谓补特伽罗无我
同故说一乘五解脱等故谓三乘于烦恼障解脱
无异故说一乘六性不同故谓诸声闻不定种性
有差别故谓回菩提声闻身中具有声闻种性及
音释¶ 第 267a 页
佛种性由此道理故说一乘七谓诸佛于一切有
情得同体意乐彼我无殊故说一乘八世尊法华
会上诸声闻等授佛记得如意乐与佛无二故说
一乘(世亲云得法如平等意未得佛法身若得此法如平等意彼作是思惟如来法如即是我法如
由此意故说一乘也)上二即偈得二意乐九谓佛菩萨化作
舍利弗等声闻为其授记欲令巳定根性声闻更
练根为菩萨未定根性声闻令直脩佛道由佛涅
槃由如此意故说一乘十依究竟故说一乘非无
归别由过此外无别胜乘唯此一乘最为殊胜故
佛说一乘由上十义法相宗中说一乘是密意也。
钞据上二文者即上所引二处文皆玄赞疏第一
卷文也言义语相违者依一乘义属第二时依彼
疏语却判为第三时故成违也或云一乘经义及
经之语成相违者义虽可通然不如前解。
钞但由不信下复逆遮之恐云判为不了何名谤
经今以跋陀婆罗菩萨等在昔但由不信皆当作
佛一乘之言岂要不信经文非是佛说等方为谤
耶故智论云谤有二种一言此非佛说等即为深
重堕大地狱二说不契理并为谤法今以深为浅
即当第二也。】
「疏言解节经者即解深密之别名义如前会言无量
义云四十年后说法华者若无量义但云四十馀年
未显真实令此三昧起即说法华与无量义连接故
今云四十年后说法华尔。」
情得同体意乐彼我无殊故说一乘八世尊法华
会上诸声闻等授佛记得如意乐与佛无二故说
一乘(世亲云得法如平等意未得佛法身若得此法如平等意彼作是思惟如来法如即是我法如
由此意故说一乘也)上二即偈得二意乐九谓佛菩萨化作
舍利弗等声闻为其授记欲令巳定根性声闻更
练根为菩萨未定根性声闻令直脩佛道由佛涅
槃由如此意故说一乘十依究竟故说一乘非无
归别由过此外无别胜乘唯此一乘最为殊胜故
佛说一乘由上十义法相宗中说一乘是密意也。
钞据上二文者即上所引二处文皆玄赞疏第一
卷文也言义语相违者依一乘义属第二时依彼
疏语却判为第三时故成违也或云一乘经义及
经之语成相违者义虽可通然不如前解。
钞但由不信下复逆遮之恐云判为不了何名谤
经今以跋陀婆罗菩萨等在昔但由不信皆当作
佛一乘之言岂要不信经文非是佛说等方为谤
耶故智论云谤有二种一言此非佛说等即为深
重堕大地狱二说不契理并为谤法今以深为浅
即当第二也。】
「疏言解节经者即解深密之别名义如前会言无量
义云四十年后说法华者若无量义但云四十馀年
未显真实令此三昧起即说法华与无量义连接故
今云四十年后说法华尔。」
音释¶ 第 267b 页
【钞释论释曰下释有二义可见言一立小乘下探
玄记云二立大乘有本云二立三乘皆通也。
▲钞
即宗轮论之异名者以真谛译名异执论而玄奘
译名宗轮论故当名别然今所引即部异执记即
真谛记释部异执论于记中作此说也。
钞临终之言宽等者玄赞疏云今法华会去涅槃
时才有五年名将临终清凉见此恐彼非是救也
言此后毕定不说别经者问阿阇世王受决经说
因王请佛敕诸园监送华有一园监半路遇佛以
华施佛佛授记当来作佛号觉华王知其事以宝
作华欲施于佛有臣白王佛巳灭度耆婆曰志心
可见王诣佛所见佛施华佛授王记巳王始还宫
寻回视佛不见佛会祇睹灵山等即灭后说此经
也云何会释答前钞但说一相兴化如云佛八十
岁入灭等彼王见佛闻法复是随根隐显如常在
灵山等也而涅槃下明同法华故得引之。
钞法华显中道者纵其第三时显亦空亦有中道
故约多分许之若约破三还同第二故也既进退
有妨故知法华在深密后也。
钞故能决了有馀义者一代时教有馀之义也。
▲
钞如前叙西域等者即前疏云深密经意为于一
类餐般若者闻平等空拨无因果不了空有无二
故第三时为其分析于一法上空有之义故但显
斯一类之义何能总判一切圣教问此中总科皆
音释¶ 第 267c 页
叙西域何故别指前段为叙西域耶答今总判虽
属西域乃别会此方现传二宗耳义如前示。
钞胜鬘所说如来藏者胜鬘云空如来藏若离若
脱若异一切烦恼藏故不空如来藏不离不脱不
异不思议过恒沙佛法故此二藏即性故许皆有
玄赞疏云一烦恼有漏虚妄不实能覆真如名空
如来藏二涅槃无漏体是无为非虚妄法烦恼覆
位名不空如来藏。
▲钞楞伽所说如来藏者彼经
云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大慧如
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等故释摩诃衍论
云三者与行如来藏与流转力法身如来藏今覆
藏故楞伽契经中说如来藏为善不善固受苦乐
与因俱若生若灭犹如伎儿故此经明何义所谓
显示生灭一心于惑与力于觉与力出现生死涅
槃之法释曰此正同法相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
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證得之偈也故当行性若
玄赞云藏识虚妄不实故名为空能含一切无漏
故名如来藏四智种子体是无漏非虚妄法名不
空如来藏意云前胜鬘二藏皆理楞伽二藏皆行
理者皆有行者或无三分半众生无行性故。
▲钞
故涅槃云下疏引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
即是行性也问岂善根人皆有四智种耶答前巳
引涅槃五住各善根人即是有四智种者若尔其
离欲善根人但伏欲界不善得初禅等岂是定有
属西域乃别会此方现传二宗耳义如前示。
钞胜鬘所说如来藏者胜鬘云空如来藏若离若
脱若异一切烦恼藏故不空如来藏不离不脱不
异不思议过恒沙佛法故此二藏即性故许皆有
玄赞疏云一烦恼有漏虚妄不实能覆真如名空
如来藏二涅槃无漏体是无为非虚妄法烦恼覆
位名不空如来藏。
▲钞楞伽所说如来藏者彼经
云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大慧如
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等故释摩诃衍论
云三者与行如来藏与流转力法身如来藏今覆
藏故楞伽契经中说如来藏为善不善固受苦乐
与因俱若生若灭犹如伎儿故此经明何义所谓
显示生灭一心于惑与力于觉与力出现生死涅
槃之法释曰此正同法相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
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證得之偈也故当行性若
玄赞云藏识虚妄不实故名为空能含一切无漏
故名如来藏四智种子体是无漏非虚妄法名不
空如来藏意云前胜鬘二藏皆理楞伽二藏皆行
理者皆有行者或无三分半众生无行性故。
▲钞
故涅槃云下疏引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
即是行性也问岂善根人皆有四智种耶答前巳
引涅槃五住各善根人即是有四智种者若尔其
离欲善根人但伏欲界不善得初禅等岂是定有
音释¶ 第 268a 页
四智种耶且举有者为言问前钞云善根人有阐
提人无者此是善佛性也彼意即说现缘所起善
法名善法性何关四智种耶答彼宗虽说为本有
于义实是新熏义如下说。】
「疏凡是有心等者教义云如有难云若谓有心悉当
作佛佛亦有心亦应当得若言佛虽有心更非当得
是则无性众生虽是有心亦非当得答经自以为拣
滥故但云众生亦尔悉皆有心不云佛也。」
【钞既皆作佛下蹑上阐提有理性必定当作佛因
便显趣寂声闻若有理性何以不成佛耶若云有
理性不成佛者岂得成就经中有心定当作佛之
言耶。
钞谓阐提实不作佛等者若秪作阐提实不作佛
今言阐提作佛者以发心之后实非阐提故仍从
旧名云阐提作佛故涅槃云一阐提辈亦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若能发菩提之心则
不名一阐提也。
▲钞亦如女身不得成佛者即女
人五障之一也超日月三昧经说净修四禅为梵
王淫恣无度受女身故不得作梵王勇猛少欲作
帝释杂恶多态受女身具十善敬三宝事父母谦
年长得作魔王轻慢不顺毁失正教故受女身行
菩萨道慈悯群生供三宝师长乃作轮王无净行
为女身具菩萨行方得作佛女无此行故不作佛
审前经文宜可省躬男女无他皆二行致问菩萨
提人无者此是善佛性也彼意即说现缘所起善
法名善法性何关四智种耶答彼宗虽说为本有
于义实是新熏义如下说。】
「疏凡是有心等者教义云如有难云若谓有心悉当
作佛佛亦有心亦应当得若言佛虽有心更非当得
是则无性众生虽是有心亦非当得答经自以为拣
滥故但云众生亦尔悉皆有心不云佛也。」
【钞既皆作佛下蹑上阐提有理性必定当作佛因
便显趣寂声闻若有理性何以不成佛耶若云有
理性不成佛者岂得成就经中有心定当作佛之
言耶。
钞谓阐提实不作佛等者若秪作阐提实不作佛
今言阐提作佛者以发心之后实非阐提故仍从
旧名云阐提作佛故涅槃云一阐提辈亦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若能发菩提之心则
不名一阐提也。
▲钞亦如女身不得成佛者即女
人五障之一也超日月三昧经说净修四禅为梵
王淫恣无度受女身故不得作梵王勇猛少欲作
帝释杂恶多态受女身具十善敬三宝事父母谦
年长得作魔王轻慢不顺毁失正教故受女身行
菩萨道慈悯群生供三宝师长乃作轮王无净行
为女身具菩萨行方得作佛女无此行故不作佛
审前经文宜可省躬男女无他皆二行致问菩萨
音释¶ 第 268b 页
处胎经云界名火𦦨佛名无欲一切人民悉受女
身了苦空无常无我七十万二千亿女行三解脱
同时成佛名不舍女身受身成佛复明馀皆不舍
女身受身成佛偈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
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證如反掌
如何会释答前说为障令厌女身知昔行非嫉妒
姿态多欲等业使永断故修丈夫行决定真实无
退转故言不转女身者至理无定故由心垢净身
何能拘是知无见一文便生局执。
▲今言龙女下
即法华经说文句云龙女献珠表得圆解圆珠表
修得因圆奉佛是将因克果佛疾受之一念获果
也故云龙女作佛女身实不作佛以变成男子方
能作佛从其未变身前名龙女作佛例上可知。
▲
言此约成佛下拣妄解也妄解云正作阐提时定
无佛性若发心后改了阐提才有佛性方能成佛
故今拣之意云此约成佛故说阐提不能作佛若
约佛性理本有之正作阐提时亦具理性也。
▲钞
未作阐提令其莫作等者下云故应问言颇有新
作一阐提否复阐提后生信否若有新作未作之
时有佛性否若未作时有作时无者佛性可断若
先无者则不由于阐提无也本自无故后生信心
亦复如是若有佛性是可生之法前则本有今无
此则本无今有若发信心亦无性者此亦不干阐
提故无故知但是约于长时未成果善抑言无耳
身了苦空无常无我七十万二千亿女行三解脱
同时成佛名不舍女身受身成佛复明馀皆不舍
女身受身成佛偈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
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證如反掌
如何会释答前说为障令厌女身知昔行非嫉妒
姿态多欲等业使永断故修丈夫行决定真实无
退转故言不转女身者至理无定故由心垢净身
何能拘是知无见一文便生局执。
▲今言龙女下
即法华经说文句云龙女献珠表得圆解圆珠表
修得因圆奉佛是将因克果佛疾受之一念获果
也故云龙女作佛女身实不作佛以变成男子方
能作佛从其未变身前名龙女作佛例上可知。
▲
言此约成佛下拣妄解也妄解云正作阐提时定
无佛性若发心后改了阐提才有佛性方能成佛
故今拣之意云此约成佛故说阐提不能作佛若
约佛性理本有之正作阐提时亦具理性也。
▲钞
未作阐提令其莫作等者下云故应问言颇有新
作一阐提否复阐提后生信否若有新作未作之
时有佛性否若未作时有作时无者佛性可断若
先无者则不由于阐提无也本自无故后生信心
亦复如是若有佛性是可生之法前则本有今无
此则本无今有若发信心亦无性者此亦不干阐
提故无故知但是约于长时未成果善抑言无耳
音释¶ 第 268c 页
谓抑令恐怖发大心未作阐提令其莫作故皆诱
物何定言无。
钞生公等者传云宋龙光寺竺道生本性魏钜鹿
人寓居彭城幻而颖悟父知非凡器爱而异之后
值沙门竺法遂出家后与慧睿慧严同游长安从
什公受业关中僧众咸谓神悟后止青园寺(即晋恭思
皇后褚氏所立本种青据因以为名也)因立善不受报顿悟成法身
无色佛净土等义守文之徒多生憎嫉次因说阐
提成佛义旧学以为邪说讥愤滋甚遂大众摈而
遣之(心镜钞云生公与智法师论议智虽有文而屡屈生虽无證而得胜智既被屈诸德咸共嗔生
表奏秦主遣居虎丘山寺时有五十硕德名僧从生入山资受深要等)生于四众中
正容誓曰我若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即表
疠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之时踞师子
座言竟拂衣而去初投吴之丘山旬日之中学徒
数百其年雷震青园佛殿龙升于天光影四壁因
改寺为龙光时人叹曰龙既巳去生必行矣俄而
投迹庐山销影岩岫后涅槃大本至于京南与前
说合寻即请生讲说以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
子于庐山精舍升于法座论议数番穷理尽妙观
听欢悦法席将毕忽见麈尾纷坠端坐正容隐凡
而卒颜色不异似入于定京邑诸僧内惭而疾追
而伏信(今经轻舟迎还传中不说所以也心镜钞云众乃表请生公返锡讲涅槃讲毕高座
上辞曰良以此经大本未至由斯道生忍死来久今事得符契言无谬误不惑僧众即此奉辞愿善流
言讫奄从物化咸号为固死菩萨)。
物何定言无。
钞生公等者传云宋龙光寺竺道生本性魏钜鹿
人寓居彭城幻而颖悟父知非凡器爱而异之后
值沙门竺法遂出家后与慧睿慧严同游长安从
什公受业关中僧众咸谓神悟后止青园寺(即晋恭思
皇后褚氏所立本种青据因以为名也)因立善不受报顿悟成法身
无色佛净土等义守文之徒多生憎嫉次因说阐
提成佛义旧学以为邪说讥愤滋甚遂大众摈而
遣之(心镜钞云生公与智法师论议智虽有文而屡屈生虽无證而得胜智既被屈诸德咸共嗔生
表奏秦主遣居虎丘山寺时有五十硕德名僧从生入山资受深要等)生于四众中
正容誓曰我若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即表
疠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之时踞师子
座言竟拂衣而去初投吴之丘山旬日之中学徒
数百其年雷震青园佛殿龙升于天光影四壁因
改寺为龙光时人叹曰龙既巳去生必行矣俄而
投迹庐山销影岩岫后涅槃大本至于京南与前
说合寻即请生讲说以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
子于庐山精舍升于法座论议数番穷理尽妙观
听欢悦法席将毕忽见麈尾纷坠端坐正容隐凡
而卒颜色不异似入于定京邑诸僧内惭而疾追
而伏信(今经轻舟迎还传中不说所以也心镜钞云众乃表请生公返锡讲涅槃讲毕高座
上辞曰良以此经大本未至由斯道生忍死来久今事得符契言无谬误不惑僧众即此奉辞愿善流
言讫奄从物化咸号为固死菩萨)。
音释¶ 第 269a 页
言扼腕者握腕而悔也何以至今下意云昔之生
公徵證显然何故至今犹存无性之义又慈恩传
第三说西域有山精舍彫檀观自在菩萨像威神
特尊所奉香华遥掷住手臂为吉祥法师求愿买
种种华贯为华鬘至诚礼赞跪发三愿一于此学
巳得归平安华住尊手二所修福慧愿生知足华
住两臂三教言一分众生无佛性者玄奘自疑不
知有不若有佛性修行可成佛者愿挂尊颈语讫
以华遥散咸得如言同见者喜而言曰未曾有也
若成道者愿忆今日因缘先相度耳准此宗主既
其亲验后学宜应改辙。
钞是应化声闻等者彼疏云即为调伏所化声闻
佛菩萨等自化其身为彼同类于无馀依现般涅
槃经百千劫耽寂灭酒醉逸而卧后必得起现受
佛记令诸不定种性二乘作如是心往昔耆尊入
涅槃者今皆复起现授佛记况我今日不希作佛
而入涅槃评曰彼以变化权声闻得起者为引不
定性令不入涅槃非定性入灭复起也。
钞如有定性声闻者有本云不定性不字剩也若
言不定与彼义同何成所难若定性回心化为有
益其不定性不化亦定当回心以有大乘性故不
必化也今汝宗定性虽化不回故化成无用耳。
钞纵其有化下前夺其能化无用不能化定性故
今纵其能化有用化不定性故然能化本欲益彼
音释¶ 第 269b 页
今能化翻成损他汝宗入灭纵不定不许更起其
怯弱者永沉寂灭不得更起者岂非能化之所误
耶。
钞大患莫若下即涅槃无名论文也光瑶注云形
为罪薮故欲灭身心为恶源故欲灭智沦者没也
没同虚空故此上别明智以下身智互因为患心
为诸恶以为其身身之苦恼皆由心造善通非想
恶极无间升而复沉无始无际故云轮转修途既
知疲苦馀不能止但忻入灭故云不如寂灭诸患
永亡佛随根欲言有永寂。
▲钞不在此会亦为宣
陈者经云迦叶汝当知五百自在者馀诸声闻众
亦当复如是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清凉释云
据此五千佛席增上慢者应是声闻不厕灵山法
华胜会者今此声闻菩萨转为授记言第一周下
犹云难得显未受其化及至第三周受化者以有
宿世因缘故也。】
「疏又胜鬘下彼经次前云何以故说一乘道如来四
无畏成就师子吼说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云
云)此经初句徵说一乘道次二句顺释由如来成四
无畏能师子吼说此师子吼说即一乘道故此经题
具曰胜鬘师子吼一乘经故知师子吼说是一乘也
次二句及释若如来随彼二乘所愿而方便说者意
谓不名师子吼说故名而方便说也只由此义故次
云即是一乘无有二乘等也。」
怯弱者永沉寂灭不得更起者岂非能化之所误
耶。
钞大患莫若下即涅槃无名论文也光瑶注云形
为罪薮故欲灭身心为恶源故欲灭智沦者没也
没同虚空故此上别明智以下身智互因为患心
为诸恶以为其身身之苦恼皆由心造善通非想
恶极无间升而复沉无始无际故云轮转修途既
知疲苦馀不能止但忻入灭故云不如寂灭诸患
永亡佛随根欲言有永寂。
▲钞不在此会亦为宣
陈者经云迦叶汝当知五百自在者馀诸声闻众
亦当复如是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清凉释云
据此五千佛席增上慢者应是声闻不厕灵山法
华胜会者今此声闻菩萨转为授记言第一周下
犹云难得显未受其化及至第三周受化者以有
宿世因缘故也。】
「疏又胜鬘下彼经次前云何以故说一乘道如来四
无畏成就师子吼说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云
云)此经初句徵说一乘道次二句顺释由如来成四
无畏能师子吼说此师子吼说即一乘道故此经题
具曰胜鬘师子吼一乘经故知师子吼说是一乘也
次二句及释若如来随彼二乘所愿而方便说者意
谓不名师子吼说故名而方便说也只由此义故次
云即是一乘无有二乘等也。」
音释¶ 第 269c 页
【钞意云若随欲说等者问此钞释词有似缭绕其
故何耶答此胜鬘经是大宝积经别行当大部中
胜鬘夫人会第一百十九卷云若诸如来随彼所
欲而方便说于二乘即是一乘以第一义无有二
乘二乘者同入一乘一乘者即胜义乘既云而方
便说于二乘故知应尔。
▲钞若以名中下恐有难
云既一乘是真实何以经题云胜鬘师子吼一乘
大方便方广经之法华正说一乘之处名方便品
其故何耶此是下释也下疏云方便之言略有三
种一无实权施曲巧方便也(下钞云如无三乘说有三乘虚指三车出
门不获是也)二理本无言假言而言大方便(法华云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等是也)三权实无滞亦大方便(即涉
有未始迷空观空不遗于有即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巳具足等)今是第三及第
二也可知。
钞以四十馀年等者约渐悟根先说三乘唯至法
华独显了说但有一乘无彼三乘熏习既久忽然
更改故难信解。
▲钞而此经者由前深密等立有
三乘为极而今被法华破其三乘之人习巳性成
故被破而生怨嫉佛现在时根俱胜由顿革旧习
尚生嫉姤之心况佛灭后时根并劣封执巳闻故
拨深宗也言涅槃之中下释疑也疑云涅槃亦明
一乘以为真极何易信耶故此释也获(胡郭切刈也)故
涅槃三十六下引證检经即第九卷然亦义引。
▲
钞若依难信下此不分顿渐但总论之故该华严
音释¶ 第 270a 页
此约能信解人有难信解易信解别非约法对明
但华严纯为上根上根无疑故易信解法华对昔
权小钝根滞迹多时疑心难决故云难信难解尔。
▲钞诚哉斯言即结定前经者佛昔悬记今果验
矣问今闻法华经名尚皆信敬何云难信耶答以
宗五性三乘之人不信一切众生皆同一味如来
知见记斯一类为难信解。
钞昔有一聚落下多人所居之处谓之聚落以喻
三界美水喻涅槃佛性王喻佛村人喻一切众生
使送美水以喻修行五由旬是喻所依法五数是
喻体合于五道又实五由旬实义是喻体喻实义
是一乘疲苦欲避喻倦修行故退村主喻菩萨五
改之作三由旬是喻所依法依实方便假说之义
即是喻体喻于一乘方便假说三乘后闻实五由
旬无改作三由旬但言改作三由旬不信实五由
旬信王方便语故终不肯舍喻后闻实是一乘无
方便三乘但言三乘不信实是一乘信佛方便语
故。
钞然此会者下先总出意于中有二下别科释也
言恐于后学者以此土承习西域二宗各党具宗
然晋魏巳来犹崇理观译经贵意传教宗心是以
大德架肩高僧继踵爰及贞观名相繁兴展转殽
讹以权为实重论轻经法药流布惑病唯增既性
教蔑然亦道流阒尔自相教大兴僧中修證转少
但华严纯为上根上根无疑故易信解法华对昔
权小钝根滞迹多时疑心难决故云难信难解尔。
▲钞诚哉斯言即结定前经者佛昔悬记今果验
矣问今闻法华经名尚皆信敬何云难信耶答以
宗五性三乘之人不信一切众生皆同一味如来
知见记斯一类为难信解。
钞昔有一聚落下多人所居之处谓之聚落以喻
三界美水喻涅槃佛性王喻佛村人喻一切众生
使送美水以喻修行五由旬是喻所依法五数是
喻体合于五道又实五由旬实义是喻体喻实义
是一乘疲苦欲避喻倦修行故退村主喻菩萨五
改之作三由旬是喻所依法依实方便假说之义
即是喻体喻于一乘方便假说三乘后闻实五由
旬无改作三由旬但言改作三由旬不信实五由
旬信王方便语故终不肯舍喻后闻实是一乘无
方便三乘但言三乘不信实是一乘信佛方便语
故。
钞然此会者下先总出意于中有二下别科释也
言恐于后学者以此土承习西域二宗各党具宗
然晋魏巳来犹崇理观译经贵意传教宗心是以
大德架肩高僧继踵爰及贞观名相繁兴展转殽
讹以权为实重论轻经法药流布惑病唯增既性
教蔑然亦道流阒尔自相教大兴僧中修證转少
音释¶ 第 270b 页
反求名利都无理观研穷教理本希智眼开通因
习一宗遂生偏局执见自是非他强此弱彼过患
尤增犹无善巧欲渡反溺耳故天台云执巳为实
馀是妄语此有彼无是非互起故复会通令息过
患言虽复下释疑疑云若为会通莫不权实相滥
不故此答也。
钞然准法相新熏者亦有五等者下钞云依唯识
论本有新熏三师异说第一净月等即唯立本有
故论云有义一切种子皆悉性有不从熏生由熏
习力但可增长第二难陀唯立所熏教论云有义
种子皆熏敬生所熏能熏俱无如有诸种子无如
成就第三护法正义论云有义种子各有二类一
者本有二者始起乃至云由此应言有诸有情无
始时来有无漏种不由熏习习尔成就又云其闻
熏习非唯有漏闻正法时亦熏本有无漏种子令
渐增盛展转乃至生出世心今依第三师正义故
新熏本有各有五也言不依其义者本有唯一故
又新熏约习说故与彼异也。
▲钞故法华安乐行
下谓若是定性菩萨纵近声闻不能成声闻性若
是缘觉性亲近声闻复有何过若声闻性正应亲
近若不定性亲近亦应若无种性亲近何违今所
以不许者由本等有佛性皆当作佛亲近染习恐
难回心于菩萨道深为障故明知五性皆是新熏
故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
习一宗遂生偏局执见自是非他强此弱彼过患
尤增犹无善巧欲渡反溺耳故天台云执巳为实
馀是妄语此有彼无是非互起故复会通令息过
患言虽复下释疑疑云若为会通莫不权实相滥
不故此答也。
钞然准法相新熏者亦有五等者下钞云依唯识
论本有新熏三师异说第一净月等即唯立本有
故论云有义一切种子皆悉性有不从熏生由熏
习力但可增长第二难陀唯立所熏教论云有义
种子皆熏敬生所熏能熏俱无如有诸种子无如
成就第三护法正义论云有义种子各有二类一
者本有二者始起乃至云由此应言有诸有情无
始时来有无漏种不由熏习习尔成就又云其闻
熏习非唯有漏闻正法时亦熏本有无漏种子令
渐增盛展转乃至生出世心今依第三师正义故
新熏本有各有五也言不依其义者本有唯一故
又新熏约习说故与彼异也。
▲钞故法华安乐行
下谓若是定性菩萨纵近声闻不能成声闻性若
是缘觉性亲近声闻复有何过若声闻性正应亲
近若不定性亲近亦应若无种性亲近何违今所
以不许者由本等有佛性皆当作佛亲近染习恐
难回心于菩萨道深为障故明知五性皆是新熏
故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
音释¶ 第 270c 页
五性明是新熏也言故说定当作佛者问何不直
言理性而言有心耶答拣非瓦砾但是有心定当
作佛以在有情为佛性故不直云理。
▲钞浅智著
诸法者以一为是本欲作深解之今佛言呵为浅
智何得计一耶或云我但说为一实何名计耶今
既取之不舍非计如何。
钞亦如胁尊者下西域记云尊者年至八十方始
出家少年者诮曰出家者一习定二诵经汝滥处
清流但图饱食耳因而誓曰若不通达三藏得證
圣果胁不至席未久得遂其志时美其德谓之胁
尊者准俱舍疏第一云健陀罗国王名迦腻色迦
敬信佛经味道亡疲传灯是务有日请僧入宫供
养王因问道僧说莫同王甚怪焉问胁尊者曰佛
教是同理无异趣诸德宣说奚有异乎尊者答曰
诸部聿兴虽复万途津梁一揆是故大圣喻析金
杖(云云同钞)。
▲言析金杖者彼钞第一卷引经云梦见
金杖分为五段表佛正法分为五部大集经云譬
如有人分析金杖以为多段虽失杖相然段段皆
是真金又寄归传序注云频毗娑罗王梦见一氎
裂为十八片金杖析为十八段怖而问佛佛言我
灭度后一百馀年阿输迦王威加赡部时诸比丘
教分十八趣解脱门其至一也此即先兆王勿见
忧耳又俱舍论云过去迦叶佛时佛父讫栗枳王
作十种梦白彼佛佛言此表当来释迦如来遗法
言理性而言有心耶答拣非瓦砾但是有心定当
作佛以在有情为佛性故不直云理。
▲钞浅智著
诸法者以一为是本欲作深解之今佛言呵为浅
智何得计一耶或云我但说为一实何名计耶今
既取之不舍非计如何。
钞亦如胁尊者下西域记云尊者年至八十方始
出家少年者诮曰出家者一习定二诵经汝滥处
清流但图饱食耳因而誓曰若不通达三藏得證
圣果胁不至席未久得遂其志时美其德谓之胁
尊者准俱舍疏第一云健陀罗国王名迦腻色迦
敬信佛经味道亡疲传灯是务有日请僧入宫供
养王因问道僧说莫同王甚怪焉问胁尊者曰佛
教是同理无异趣诸德宣说奚有异乎尊者答曰
诸部聿兴虽复万途津梁一揆是故大圣喻析金
杖(云云同钞)。
▲言析金杖者彼钞第一卷引经云梦见
金杖分为五段表佛正法分为五部大集经云譬
如有人分析金杖以为多段虽失杖相然段段皆
是真金又寄归传序注云频毗娑罗王梦见一氎
裂为十八片金杖析为十八段怖而问佛佛言我
灭度后一百馀年阿输迦王威加赡部时诸比丘
教分十八趣解脱门其至一也此即先兆王勿见
忧耳又俱舍论云过去迦叶佛时佛父讫栗枳王
作十种梦白彼佛佛言此表当来释迦如来遗法
音释¶ 第 271a 页
弟子之兆也其第九梦云见一衣坚而且广有十
八人各执少分四向争挽衣犹不破此表释迦弟
子分佛正法成十八部虽有异执而真法尚在依
之修行皆得解脱馀九文繁不录。
▲钞大集五部
者彼经二十四说一昙摩鞠多二萨婆多三迦叶
毗四弥沙塞五婆蹉富罗若舍利弗问经云摩诃
僧祇部勤学众经宣说其义以处本居中应著黄
色衣昙无德部通达理味开道利益表法殊胜应
著赤色衣萨婆多部博通敏达以导法化应著皂
色衣迦叶弥部精勤勇猛摄护众生应著木兰色
衣弥沙塞部禅思入微究畅幽密应著青色衣。
▲
钞如来所说十二部者由经先因说云若言众生
定有佛性名为执著若言定无是则妄语(义如前引)接
后便云善男子如来所说等也言我为欲界众生
等者问此应是随他意语何名随自耶答亦佛自
證知如證而说云随自意说为门别故言云云者
经文云如我答把吒长者瞿昙知化应是幻人佛
反问言汝识王舍城王气嘘旃施罗否答言我知
佛言汝知旃陀罗而非旃陀罗我知幻者岂是幻
人是名随他意语世智说有我亦说有世智说无
我亦说无是名随自他意语疏中云馀意次下当
会者前列十义上但会初二馀八至始终二教对
明中会也。】
八人各执少分四向争挽衣犹不破此表释迦弟
子分佛正法成十八部虽有异执而真法尚在依
之修行皆得解脱馀九文繁不录。
▲钞大集五部
者彼经二十四说一昙摩鞠多二萨婆多三迦叶
毗四弥沙塞五婆蹉富罗若舍利弗问经云摩诃
僧祇部勤学众经宣说其义以处本居中应著黄
色衣昙无德部通达理味开道利益表法殊胜应
著赤色衣萨婆多部博通敏达以导法化应著皂
色衣迦叶弥部精勤勇猛摄护众生应著木兰色
衣弥沙塞部禅思入微究畅幽密应著青色衣。
▲
钞如来所说十二部者由经先因说云若言众生
定有佛性名为执著若言定无是则妄语(义如前引)接
后便云善男子如来所说等也言我为欲界众生
等者问此应是随他意语何名随自耶答亦佛自
證知如證而说云随自意说为门别故言云云者
经文云如我答把吒长者瞿昙知化应是幻人佛
反问言汝识王舍城王气嘘旃施罗否答言我知
佛言汝知旃陀罗而非旃陀罗我知幻者岂是幻
人是名随他意语世智说有我亦说有世智说无
我亦说无是名随自他意语疏中云馀意次下当
会者前列十义上但会初二馀八至始终二教对
明中会也。】
音释¶ 第 271b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二十三
* 音释
茧
(古典切蚕茧也)。
呤
(力丁切小语也)。
姤
(古候切遇也)。
沮
(七余切水出房陵)。
探
(他含
切探取也)。
赜
(仕革切幽深难见也)。
删
(所班切定也除也)。
扼
(于革切持也)。
殽
(胡交切杂
乱也)。
氎
(音牒)。
* 音释
茧
(古典切蚕茧也)。
呤
(力丁切小语也)。
姤
(古候切遇也)。
沮
(七余切水出房陵)。
探
(他含
切探取也)。
赜
(仕革切幽深难见也)。
删
(所班切定也除也)。
扼
(于革切持也)。
殽
(胡交切杂
乱也)。
氎
(音牒)。